跳转到内容

河濱縣: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无编辑摘要
 
(未显示6个用户的9个中间版本)
第1行: 第1行:
{{noteTA |G1=USState |G2=County
{{noteTA |G1=USState |G2=County
|1=zh-hans:里弗赛德;zh-tw:河濱;zh-hk:河邊;
|1=zh-hans:里弗赛德;zh-tw:河濱;zh-hk:河邊;
|2=zh-hans:圣迭戈;zh-hant:聖地牙哥;
|2=zh-hans:因兰恩派尔地区;zh-hant:內陸帝國;
|3=zh-hans:因兰恩派尔地区;zh-hant:內陸帝國;
}}
}}
{{Infobox U.S. county
{{Infobox U.S. county
第31行: 第30行:
| area_water_sq_mi = 97
| area_water_sq_mi = 97
| census yr = 2020
| census yr = 2020
| pop = 241818
| pop = 2418185
| density_sq_mi = 336
| density_sq_mi = 336
| founded = 1893年5月9日
| founded = 1893年5月9日
第48行: 第47行:
| 臺灣 = 河濱郡
| 臺灣 = 河濱郡
| 香港 = 河邊縣
| 香港 = 河邊縣
| 何地 = 美國
}}
}}
[[File:Ucr-belltower.jpg|thumb|高161英尺,鐘琴數量為48的河濱縣美國加州大學鐘琴塔]]
[[File:Ucr-belltower.jpg|thumb|高161英尺,鐘琴數量為48的河濱縣美國加州大學鐘琴塔]]
'''里弗赛德县'''({{lang-en|Riverside County}},又译'''-{zh-hans:河滨;zh-tw:河邊;zh-hk:河濱;}-县'''、'''-{zh-hans:河边;zh-tw:里弗賽德;zh-hk:里弗賽德;}-县''')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南部的一個縣,東鄰[[利桑那州]]面積18,915平方公里根據[[2020年美國人口普查]]數字,共有人口241,818人。縣治為[[里弗赛德 (加利福尼亚州)|里弗赛德]]。
'''里弗赛德县'''({{lang-en|Riverside County}},又译'''-{zh-hans:河滨;zh-tw:河邊;zh-hk:河濱;}-县'''、'''-{zh-hans:河边;zh-tw:里弗賽德;zh-hk:里弗賽德;}-县''')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南部的一個[[加利福尼亞州級行政區列表|縣]],東鄰[[利桑那州]]面積18,915平方公里根據[[2020年美國人口普查]]數字,共有人口241萬8185人。縣治為[[里弗赛德 (加利福尼亚州)|里弗赛德]]。


河濱郡與隔鄰的[[聖貝納迪諾縣]]共同組成所謂的[[內陸帝國]](Inland Empire,當地簡稱I.E.,華僑時稱「愛伊」),是一個位於南加州內陸地區、約有4百萬人口的都會區,也是南加第二大的都會區。<ref>{{Cite news
河濱郡與隔鄰的[[聖貝納迪諾縣]]共同組成[[内陆帝国|-{zh-hans:因兰恩派尔地区;zh-hant:內陸帝國;}-]](Inland Empire,當地簡稱I.E.,華僑時稱「愛伊」),是一個位於[[南加利福尼亞|南加州]]內陸地區、約有4百萬人口的都會區,也是南加第二大的都會區。<ref>{{Cite news
| issn = 0458-3035
| issn = 0458-3035
| last = Kelly
| last = Kelly
第68行: 第66行:


==歷史==
==歷史==
河濱縣成立於1893年5月9日,縣名來自位於聖安娜河畔的縣治[[里弗赛德 (加利福尼亚州)|里弗赛德]],意為「-{河}-邊」。
河濱縣成立於1893年5月9日,縣名來自位於{{Le|安娜河|Santa Ana River}}畔的縣治[[里弗赛德 (加利福尼亚州)|里弗赛德]],意為「-{河}-邊」。


居住於河濱縣一帶的[[美國土著|原住民]]為[[露伊斯諾]](Luiseño people)、卡班魯人(Cupeño people)和{{link-en|卡维拉人|Cahuilla people}}<ref>Native American Indian Resources web site; [http://www.kstrom.net/isk/maps/ca/california.html Federally Recognized California Tribes] {{Wayback|url=http://www.kstrom.net/isk/maps/ca/california.html |date=20110220185344 }}</ref>。於1850年,首批加州27個縣份成立。而河濱縣的領土原屬於[[洛杉矶县]]和[[聖地牙哥郡 (加利福尼亞州)|聖地牙哥郡]]。於1853年,洛杉矶县東部獨立成為[[聖貝納迪諾縣]]。在1891年和1893年之間,一些新的郡於加州相繼成立。但河濱縣的成立還不能實現。1893年5月9日,經過多年的爭辯,河濱縣終於由[[聖貝納迪諾縣]][[聖地牙哥郡 (加利福尼亞州)|聖地牙哥郡]]中獨立。<ref name=fitch1>Fitch, pages v–viii.</ref>
居住於河濱縣一帶的[[美國原住民|原住民]]為{{le|路易塞尼奧|Luiseño}}{{le|卡班魯人|Cupeño}}和{{link-en|卡维拉人|Cahuilla people}}<ref>Native American Indian Resources web site; [http://www.kstrom.net/isk/maps/ca/california.html Federally Recognized California Tribes] {{Wayback|url=http://www.kstrom.net/isk/maps/ca/california.html |date=20110220185344 }}</ref>。於1850年,首批加州27個縣份成立。而河濱縣的領土原屬於[[洛杉矶县]]和[[聖迭戈縣|聖地牙哥郡]]。於1853年,洛杉矶县東部獨立成為[[聖貝納迪諾縣]]。在1891年和1893年之間,一些新的郡於加州相繼成立。但河濱縣的成立還不能實現。1893年5月9日,經過多年的爭辯,河濱縣終於由聖貝納迪諾和聖地牙哥郡中獨立。<ref name=fitch1>Fitch, pages v–viii.</ref>


河濱縣是[[]]的發源地。而行車線的概念是由[[祖恩·麥卡羅爾]]博士於1915年向美國政府提出建議,並於同年於河濱縣作測試。河濱縣亦是[[民權運動]]於美國的一個重大的發聲點。<ref>Manfred Berg and Martin H. Geyer; ''Two Cultures of Rights: The Quest for Inclusion and Participation in Modern America and Germa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ref>
河濱縣是[[車]]的發源地。而行車線的概念是由{{le|朱恩·麥卡羅爾|June McCarroll}}博士於1915年向[[美國聯邦政府|美國政府]]提出建議,並於同年於河濱縣作測試。河濱縣亦是[[民權運動]]於美國的一個重大的發聲點。<ref>Manfred Berg and Martin H. Geyer; ''Two Cultures of Rights: The Quest for Inclusion and Participation in Modern America and Germa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ref>


==地理==
==地理==
根據[[美國2000年人口普查|2000年人口普查]],河濱縣總面積為{{convert|7303.13|sqmi}},其中有{{convert|7207.37|sqmi}},即98.69%為陸地;{{convert|95.76|sqmi}},即1.31%為水域<ref name="#1">{{cite web
根據[[美人口普查]]的統計,河濱縣總面積為{{convert|7303|sqmi}},其中有{{convert|7206|sqmi}},即98.69%為陸地;{{convert|97|sqmi}},即1.3%為水域<ref>{{Cite web|author=美國人口普查局|date=2012-08-22|title="2010 Census Gazetteer Files"|url=https://www2.census.gov/geo/docs/maps-data/data/gazetteer/counties_list_06.txt|access-date=2024-01-12|archive-date=2024-01-12|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40112124657/https://www2.census.gov/geo/docs/maps-data/data/gazetteer/counties_list_06.txt|dead-url=no}}</ref>。

|url=http://www.census.gov/tiger/tms/gazetteer/county2k.txt
河滨縣的面積比[[新泽西州]]、[[康州]]、[[特拉华州]]和[[羅德島州]]的總面積稍大。
|title=Census 2000 U.S. Gazetteer Files: Counties
|publisher=United States Census
|accessdate=2011-02-13
|archive-url=https://www.webcitation.org/68EB8WXmf?url=http://www.census.gov/tiger/tms/gazetteer/county2k.txt
|archive-date=2012-06-06
|dead-url=yes
}}</ref>。河濱縣的外形為長條狀。


===毗邻县===
===毗邻县===
* [[加利福尼亚州|加州]][[因皮里尔县 (加利福尼亚州)|因皮里尔县]] – 東南
* [[因皮里尔县 (加利福尼亚州)|帝國郡]] – 東南
* 加州[[橙縣 (加利福尼亞州)|-{zh-hans:奥兰治;zh-tw:橘;zh-hk:橙;}-县]] – 西
* [[橙縣 (加利福尼亞州)|-{zh-hans:奥兰治;zh-tw:橘;zh-hk:橙;}-县]] – 西
* 加州[[聖貝納迪諾縣]] – 北
* [[聖貝納迪諾縣]] – 北
* 加州[[聖地牙哥郡 (加利福尼亞州)|圣迭戈县]] – 南
* [[聖迭戈縣|聖地牙哥郡]] – 南
* [[亞利桑那州]][[拉巴斯縣]] – 東
* [[亞利桑那州]] [[拉巴斯縣]] – 東


===國家保護區===
===國家保護區===
* [[克利夫蘭國家森林公園]](部份)
* [[克利夫兰国家森林]](部份)
* [[科切拉谷國家野生動物保護區]]
* {{le|科切拉谷國家野生動物保護區|Coachella Valley National Wildlife Refuge}}
* {{le|多什帕爾馬斯保留區|Dos Palmas Preserve}}
* [[約書亞樹國家公園]](部份)
* [[約書亞樹國家公園]](部份)
* [[聖貝納諾國家森林公園]] (部份)
* [[圣贝纳诺国家森林]](部份)
* {{le|雪沙國家保護區|Sand to Snow National Monument}}(部份)
* [[聖羅莎和聖哈辛托山國家紀念碑]]
* {{le|聖羅莎和聖哈辛托山國家紀念碑|Santa Rosa and San Jacinto Mountains National Monument}}

==地理==
河滨縣是[[內陸帝國都會區|內陸帝國]]的其中一部份。根據[[美國2000年人口普查|2000年人口普查]],聖貝納迪諾縣的面積為{{convert|20105|sqmi|km2}},其中有{{convert|20052|sqmi}},即99.7%為陸地;{{convert|53|sqmi}},即3%為水域。<ref name="#1"/>。

河滨縣的面積比[[新泽西州]]、[[康州]]、[[特拉华州]]和[[罗得岛州]]的總面積稍大。


===建制市===
==行政區劃==
{| class="wikitable sortable" style="margin:auto;"
{| class="wikitable sortable" style="margin:auto;"
! 自治体(市/镇)
! 自治体(市/镇)
第111行: 第100行:
! 人口(2018)
! 人口(2018)
|-
|-
| [[班 (加利福尼州)|班寧]](Banning)
| [[班 (加利福尼州)|班寧]](Banning)
| 1913
| 1913
| 聖戈爾戈尼奧山口(中部)
| 聖戈爾戈尼奧山口(中部)
| 31,253
| 31,253
|-
|-
| [[博蒙特 (加利福尼州)|博蒙特]](Beaumont)
| [[博蒙特 (加利福尼州)|博蒙特]](Beaumont)
| 1912
| 1912
| 聖戈爾戈尼奧山口(中部)
| 聖戈爾戈尼奧山口(中部)
| 49,241
| 49,241
|-
|-
| [[布斯 (加利福尼州)|布萊斯]](Blythe)
| [[布斯 (加利福尼州)|布萊斯]](Blythe)
| 1916
| 1916
| 帕洛弗德谷(东部)
| 帕洛弗德谷(东部)
| 19,959
| 19,959
|-
|-
| [[卡利梅]](Calimesa)
| [[卡利梅]](Calimesa)
| 1990
| 1990
| 聖戈爾戈尼奧山口(中部)
| 聖戈爾戈尼奧山口(中部)
| 8,937
| 8,937
|-
|-
| [[谷湖 (加利福尼州)|峽谷湖/坎宁蕾克]](Canyon Lake)
| [[谷湖 (加利福尼州)|峽谷湖/坎宁蕾克]](Canyon Lake)
| 1990
| 1990
| [[内陆帝国|因兰恩派尔地区(西南)]]
| [[内陆帝国|因兰恩派尔地区(西南)]]
| 11,267
| 11,267
|-
|-
| [[大教堂城 (加利福尼亞州)|大教堂城/卡西德勒尔城]](Cathedral City)
| [[大教堂城|大教堂城/卡西德勒尔城]](Cathedral City)
| 1981
| 1981
| 科切拉谷(东部)
| 科切拉谷(东部)
| 54,902
| 54,902
|-
|-
| [[科切拉 (加利福尼州)|科切拉]](Coachella)
| [[科切拉 (加利福尼州)|科切拉]](Coachella)
| 1946
| 1946
| 科切拉谷(东部)
| 科切拉谷(东部)
第151行: 第140行:
| 168,819
| 168,819
|-
|-
| [[沙漠泉 (加利福尼州)|沙漠溫泉/迪澤特郝特斯普林斯]](Desert Hot Springs)
| [[沙漠泉 (加利福尼州)|沙漠溫泉/迪澤特郝特斯普林斯]](Desert Hot Springs)
| 1963
| 1963
| 科切拉谷(东部)
| 科切拉谷(东部)
第161行: 第150行:
| 64,822
| 64,822
|-
|-
| [[赫米特 (加利福尼州)|赫米特]](Hemet)
| [[赫米特 (加利福尼州)|赫米特]](Hemet)
| 1910
| 1910
| 聖哈辛托谷(中部)
| 聖哈辛托谷(中部)
第171行: 第160行:
| 5,440
| 5,440
|-
|-
| [[印第 (加利福尼州)|印第奧]](Indio)
| [[印第 (加利福尼州)|印第奧]](Indio)
| 1930
| 1930
| 科切拉谷(东部)
| 科切拉谷(东部)
| 91,240
| 91,240
|-
|-
| [[朱帕谷]](Jurupa Valley)
| [[朱帕谷]](Jurupa Valley)
| 2011
| 2011
| [[内陆帝国|因兰恩派尔地区(西北)]]
| [[内陆帝国|因兰恩派尔地区(西北)]]
| 108,393
| 108,393
|-
|-
| [[埃爾西諾 (加利福尼亞州)|埃尔西诺湖]](Lake Elsinore)
| [[埃爾西諾 (加利福尼亞州)|埃尔西诺湖]](Lake Elsinore)
| 1888
| 1888
| [[内陆帝国|因兰恩派尔地区(西南)]]
| [[内陆帝国|因兰恩派尔地区(西南)]]
| 68,183
| 68,183
|-
|-
| [[拉塔]](La Quinta)
| [[拉塔]](La Quinta)
| 1982
| 1982
| 科切拉谷(东部)
| 科切拉谷(东部)
| 41,535
| 41,535
|-
|-
| [[尼菲 (加利福尼州)|門尼菲]](Menifee)
| [[尼菲 (加利福尼州)|門尼菲]](Menifee)
| 2008
| 2008
| [[内陆帝国|因兰恩派尔地区(西南)]]
| [[内陆帝国|因兰恩派尔地区(西南)]]
第201行: 第190行:
| 209,050
| 209,050
|-
|-
| [[穆列塔 (加利福尼州)|穆列塔]](Murrieta)
| [[穆列塔 (加利福尼州)|穆列塔]](Murrieta)
| 1991
| 1991
| [[内陆帝国|因兰恩派尔地区(西南)]]
| [[内陆帝国|因兰恩派尔地区(西南)]]
| 114,985
| 114,985
|-
|-
| [[科 (加利福尼州)|諾科]](Norco)
| [[科 (加利福尼州)|諾科]](Norco)
| 1964
| 1964
| [[内陆帝国|因兰恩派尔地区(西北)]]
| [[内陆帝国|因兰恩派尔地区(西北)]]
| 26,610
| 26,610
|-
|-
| [[棕沙漠 (加利福尼州)|-{zh-hans:帕姆迪瑟特;zh-hant:棕櫚沙漠;}-]](Palm Desert)
| [[棕沙漠 (加利福尼州)|-{zh-hans:帕姆迪瑟特;zh-hant:棕櫚沙漠;}-]](Palm Desert)
| 1973
| 1973
| 科切拉谷(东部)
| 科切拉谷(东部)
| 53,185
| 53,185
|-
|-
| [[棕櫚泉 (加利福尼亞州)|棕櫚泉/帕姆斯普林斯]](Palm Springs)
| [[棕櫚泉|棕櫚泉/帕姆斯普林斯]](Palm Springs)
| 1938
| 1938
| 科切拉谷(东部)
| 科切拉谷(东部)
| 48,375
| 48,375
|-
|-
| [[佩里斯 (加利福尼州)|佩里斯]](Perris)
| [[佩里斯 (加利福尼州)|佩里斯]](Perris)
| 1911
| 1911
| [[内陆帝国|因兰恩派尔地区(西南)]]
| [[内陆帝国|因兰恩派尔地区(西南)]]
| 79,133
| 79,133
|-
|-
| [[兰乔拉日|-{zh-hans:兰乔米拉日;zh-hant:蘭喬米拉;}-]](Rancho Mirage)
| [[兰乔拉日|-{zh-hans:兰乔米拉日;zh-hant:蘭喬米拉;}-]](Rancho Mirage)
| 1973
| 1973
| 科切拉谷(东部)
| 科切拉谷(东部)
| 18,336
| 18,336
|-
|-
| [[里弗德 (加利福尼州)|-{zh-cn:里弗赛德;zh-tw:河濱市;zh-hk:河邊市;}-]](Riverside)
| [[里弗德 (加利福尼州)|-{zh-cn:里弗赛德;zh-tw:河濱市;zh-hk:河邊市;}-]](Riverside)
| 1883
| 1883
| [[内陆帝国|因兰恩派尔地区(西北)]]
| [[内陆帝国|因兰恩派尔地区(西北)]]
| 330,063
| 330,063
|-
|-
| [[哈辛托 (加利福尼州)|聖哈辛托]](San Jacinto)
| [[哈辛托 (加利福尼州)|聖哈辛托]](San Jacinto)
| 1888
| 1888
| 聖哈辛托谷(中部)
| 聖哈辛托谷(中部)
| 48,867
| 48,867
|-
|-
| [[特曼拉 (加利福尼州)|特曼庫拉]](Temecula)
| [[特曼拉 (加利福尼州)|特曼庫拉]](Temecula)
| 1989
| 1989
| [[内陆帝国|因兰恩派尔地区(西南)]]
| [[内陆帝国|因兰恩派尔地区(西南)]]
| 114,742
| 114,742
|-
|-
| [[懷爾]](Wildomar)
| [[怀尔]](Wildomar)
| 2008
| 2008
| [[内陆帝国|因兰恩派尔地区(西南)]]
| [[内陆帝国|因兰恩派尔地区(西南)]]
第268行: 第257行:
}}
}}
===2010年===
===2010年===
根據[[2010年美國人口普查|2010年人口普查]],河濱縣擁有2,189,641居民。河濱縣的人口是由1,335,147(61.0%)[[歐裔美國人|白人]]、140,543(6.4%)[[非裔美人|黑人]]、23,710(1.1%)[[美國土著|土著]]、130,468(6.0%)[[亞裔美國人|亞洲人]](2.3%[[菲律賓人]]、0.8%[[華人]]、0.7% [[越南人]]、0.6%[[韓國人]]、0.5%[[印度人]]、0.2%[[日人]]、0.1% [[柬埔寨人]]、0.1%[[寮國人]]、0.1%[[巴斯坦人]])、6,874(0.3%)[[太平洋岛民]]、448,235(20.5%)其他[[種族]]和104,664(4.8%)[[混血]][[种族构成|构成]]。聖貝納迪諾縣總共擁有995,257(45.5%)[[西班牙裔美国人|西班牙裔]]和[[拉丁美洲人]]。<ref>{{Cite web |url=http://www2.census.gov/census_2010/01-Redistricting_File--PL_94-171/California/ |title="2010 Census P.L. 94-171 Summary File Data". United States Census Bureau. |accessdate=2013-01-05 |archive-date=2013-08-07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30807061126/http://www2.census.gov/census_2010/01-Redistricting_File--PL_94-171/California/ |dead-url=no }}</ref>
根據[[2010年美國人口普查|2010年人口普查]],河濱縣擁有2,189,641居民。河濱縣的人口是由1,335,147(61.0%)[[歐裔美國人|白人]]、140,543(6.4%)[[非裔美人|黑人]]、23,710(1.1%)[[美國原住民|原住民]]、130,468(6.0%)[[亞裔美國人|亞]](2.3%[[菲律賓裔美國|菲裔]]、0.8%[[华裔美国人|華人]]、0.7% [[越南裔美國|越裔]]、0.6%[[韓裔美國人|韓裔]]、0.5%[[印度裔美國|印度裔]]、0.2%[[日裔美國|日裔]]、0.1% [[柬埔寨裔美國|柬裔]]、0.1%寮國人、0.1%[[巴斯坦裔美国|巴基斯坦裔]])、6,874(0.3%)[[太平洋岛民]]、448,235(20.5%)其他種族和104,664(4.8%)混血构成。聖貝納迪諾縣總共擁有995,257(45.5%)[[西班牙裔美国人|西班牙裔]]和[[拉丁裔美国人|拉丁美洲人]]。<ref>{{Cite web |url=http://www2.census.gov/census_2010/01-Redistricting_File--PL_94-171/California/ |title="2010 Census P.L. 94-171 Summary File Data". United States Census Bureau. |accessdate=2013-01-05 |archive-date=2013-08-07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30807061126/http://www2.census.gov/census_2010/01-Redistricting_File--PL_94-171/California/ |dead-url=no }}</ref>


===2000年===
===2000年===
根據[[2000年美人口普查|2000年人口普查]]{{GR|2}},河濱縣擁有1,545,387居民、506,218住戶和372,576家庭。<ref>{{en}}[http://www.census.gov/population/www/pop-profile/profile2000.html Population Profile of the United States: 2000] {{Wayback|url=http://www.census.gov/population/www/pop-profile/profile2000.html |date=20040113065424 }}</ref>。其[[人口密度]]為每平方英里214居民(每平方公里83居民)。河濱縣擁有584,674間房屋单位,其密度為每平方英里81間(每平方公里31間)。河濱縣的人口是由65.6%[[歐裔美國人|白人]]、6.2%[[非裔美國人|黑人]]、1.2%[[美國土著|土著]]、3.7%[[亞裔美國人|亞洲人]]、0.3%[[太平洋岛民]]、18.7%其他[[種族]]和4.4%[[混血]][[种族构成|构成]]。而[[西班牙裔美国人|西班牙裔]]或[[拉丁美洲人]]佔了人口36.2%。而在65.6%[[歐裔美國人|白人]]當中,有9.2%為[[德國人]]、6.9%[[英國人]]和6.1%[[愛爾蘭人]]。於1,545,387居民當中,有67.2%母語為[[英]]和27.7%為[[西班牙語]]。<ref>{{en}}[http://www.census.gov/main/www/cen2000.html Census 2000 gateway] {{Wayback|url=http://www.census.gov/main/www/cen2000.html |date=20190331194847 }}</ref>
根據[[2000年美人口普查|2000年人口普查]]{{GR|2}},河濱縣擁有1,545,387居民、506,218住戶和372,576家庭。<ref>{{en}}[http://www.census.gov/population/www/pop-profile/profile2000.html Population Profile of the United States: 2000] {{Wayback|url=http://www.census.gov/population/www/pop-profile/profile2000.html |date=20040113065424 }}</ref>。其[[人口密度]]為每平方英里214居民(每平方公里83居民)。河濱縣擁有584,674間房屋单位,其密度為每平方英里81間(每平方公里31間)。河濱縣的人口是由65.6%[[歐裔美國人|白人]]、6.2%[[非裔美國人|黑人]]、1.2%[[美國土著|土著]]、3.7%[[亞裔美國人|亞洲人]]、0.3%[[太平洋岛民]]、18.7%其他種族和4.4%混血构成。而[[西班牙裔美国人|西班牙裔]]或[[拉丁美洲人]]佔了人口36.2%。而在65.6%[[歐裔美國人|白人]]當中,有9.2%為[[德國人]]、6.9%[[英國人]]和6.1%[[愛爾蘭人]]。於1,545,387居民當中,有67.2%母語為[[英]]和27.7%為[[西班牙語]]。<ref>{{en}}[http://www.census.gov/main/www/cen2000.html Census 2000 gateway] {{Wayback|url=http://www.census.gov/main/www/cen2000.html |date=20190331194847 }}</ref>


在506,218住户中,有38.90%擁有一個或以上的兒童(18歲以下)、56.5%為夫妻、12.0%為單親家庭、而有26.4%為非家庭。其中20.7%住户為獨居,9.3%為同居長者。平均每戶有3.0人,而平均每個家庭則有3.5人。在1,545,387居民中,有30.3%為18歲以下、9.2%為18至24歲、28.9%為25至44歲、18.9%為45至64歲以及12.7%為65歲以上。人口的年齡中位數為33歲,而每100個女性就有99.1個男性。而每100個成年女性(18歲以上)就有96.8個成年男性。<ref name="Census">{{cite web|url=http://2010.census.gov/2010census/data/apportionment-pop-text.php |title=Resident Population Data: Population Change |date=2010-12-23 |publisher=[[United States Census Bureau]] |accessdate=2010-12-23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01225031104/http://2010.census.gov/2010census/data/apportionment-pop-text.php |archivedate=2010-12-25 |deadurl=yes }}</ref>
在506,218住户中,有38.90%擁有一個或以上的兒童(18歲以下)、56.5%為夫妻、12.0%為單親家庭、而有26.4%為非家庭。其中20.7%住户為獨居,9.3%為同居長者。平均每戶有3.0人,而平均每個家庭則有3.5人。在1,545,387居民中,有30.3%為18歲以下、9.2%為18至24歲、28.9%為25至44歲、18.9%為45至64歲以及12.7%為65歲以上。人口的年齡中位數為33歲,而每100個女性就有99.1個男性。而每100個成年女性(18歲以上)就有96.8個成年男性。<ref name="Census">{{cite web|url=http://2010.census.gov/2010census/data/apportionment-pop-text.php |title=Resident Population Data: Population Change |date=2010-12-23 |publisher=[[United States Census Bureau]] |accessdate=2010-12-23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01225031104/http://2010.census.gov/2010census/data/apportionment-pop-text.php |archivedate=2010-12-25 |deadurl=yes }}</ref>


河濱縣的住戶收入中位數為$42,887,而家庭收入中位數則為$48,409。男性的收入中位數為$38,639,而女性的收入中位數則為$28,032。河濱縣的[[人均收入]]為$18,689。約10.7%家庭和14.2%人口在[[貧窮線]]以下。
河濱縣的住戶收入中位數為$42,887,而家庭收入中位數則為$48,409。男性的收入中位數為$38,639,而女性的收入中位數則為$28,032。河濱縣的[[人均收入]]為$18,689。約10.7%家庭和14.2%人口在[[貧窮門檻|貧窮線]]以下。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2024年11月8日 (五) 18:24的最新版本

里弗赛德县
Riverside County
圖片依序為米申Spa酒店、聖哈辛投山英语San Jacinto Mountains北面、科切拉音乐节、蒂梅丘拉谷氣球和酒節、棕櫚泉空中纜車、約書亞樹國家公園以及河濱國家公墓
里弗赛德县旗幟
旗幟
里弗赛德县官方圖章
圖章
Map of California highlighting Riverside County
里弗赛德县于加利福尼亚州中的位置
Map of the United States highlighting California
加利福尼亚州于美国的位置
坐标:33°44′N 115°59′W / 33.73°N 115.98°W / 33.73; -115.98
国家 美国
 加利福尼亚州
设立日期1893年5月9日
語源地處聖塔安娜河英语Santa Ana River河畔
县治里弗赛德
最大城市棕櫚泉
面积
 • 总计7,303 平方英里(20,000 平方公里)
 • 陸地7,206 平方英里(20,000 平方公里)
 • 水域97 平方英里(300 平方公里)
人口2020年
 • 總計2,418,185人
 • 密度336人/平方英里(130人/平方公里)
时区太平洋时区UTC−8
 • 夏时制太平洋时区UTC−7
包含的国会选区第25選區、​第35選區、​第39選區、​第40選區、​第41選區、​第48選區
網站rivco.org
「河濱縣」的各地常用名稱
中国大陸里弗赛德县
臺灣河濱郡
港澳河邊縣
高161英尺,鐘琴數量為48的河濱縣美國加州大學鐘琴塔

里弗赛德县(英語:Riverside County,又译河滨县河边县)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南部的一個,東鄰亞利桑那州,面積18,915平方公里。根據2020年美國人口普查數字,共有人口241萬8185人。縣治為里弗赛德

河濱郡與隔鄰的聖貝納迪諾縣共同組成「因兰恩派尔地区」(Inland Empire,當地簡稱I.E.,華僑時稱「愛伊」),是一個位於南加州內陸地區、約有4百萬人口的都會區,也是南加第二大的都會區。[1]

歷史

[编辑]

河濱縣成立於1893年5月9日,縣名來自位於聖塔安娜河英语Santa Ana River畔的縣治里弗赛德,意為「河邊」。

居住於河濱縣一帶的原住民路易塞尼奧人英语Luiseño卡班魯人英语Cupeño卡维拉人英语Cahuilla people[2]。於1850年,首批加州27個縣份成立。而河濱縣的領土原屬於洛杉矶县聖地牙哥郡。於1853年,洛杉矶县東部獨立成為聖貝納迪諾縣。在1891年和1893年之間,一些新的郡於加州相繼成立。但河濱縣的成立還不能實現。1893年5月9日,經過多年的爭辯,河濱縣終於由聖貝納迪諾郡和聖地牙哥郡中獨立。[3]

河濱縣是車道的發源地。而行車線的概念是由朱恩·麥卡羅爾英语June McCarroll博士於1915年向美國政府提出建議,並於同年於河濱縣作測試。河濱縣亦是民權運動於美國的一個重大的發聲點。[4]

地理

[编辑]

根據美国人口普查局的統計,河濱縣總面積為7,303平方英里(18,910平方公里),其中有7,206平方英里(18,660平方公里),即98.69%為陸地;97平方英里(250平方公里),即1.3%為水域[5]

河滨縣的面積比新泽西州康乃狄克州特拉华州羅德島州的總面積稍大。

毗邻县

[编辑]

國家保護區

[编辑]

行政區劃

[编辑]
自治体(市/镇) 成立年份 区域 人口(2018)
班寧(Banning) 1913 聖戈爾戈尼奧山口(中部) 31,253
博蒙特(Beaumont) 1912 聖戈爾戈尼奧山口(中部) 49,241
布萊斯(Blythe) 1916 帕洛弗德谷(东部) 19,959
卡利梅萨(Calimesa) 1990 聖戈爾戈尼奧山口(中部) 8,937
峽谷湖/坎宁蕾克(Canyon Lake) 1990 因兰恩派尔地区(西南) 11,267
大教堂城/卡西德勒尔城(Cathedral City) 1981 科切拉谷(东部) 54,902
科切拉(Coachella) 1946 科切拉谷(东部) 45,839
科罗纳(Corona) 1896 因兰恩派尔地区(西北) 168,819
沙漠溫泉/迪澤特郝特斯普林斯(Desert Hot Springs) 1963 科切拉谷(东部) 28,885
伊斯特韦尔(Eastvale) 2010 因兰恩派尔地区(西北) 64,822
赫米特(Hemet) 1910 聖哈辛托谷(中部) 85,275
印第安維爾斯(Indian Wells) 1967 科切拉谷(东部) 5,440
印第奧(Indio) 1930 科切拉谷(东部) 91,240
朱鲁帕谷(Jurupa Valley) 2011 因兰恩派尔地区(西北) 108,393
埃尔西诺湖(Lake Elsinore) 1888 因兰恩派尔地区(西南) 68,183
拉金塔(La Quinta) 1982 科切拉谷(东部) 41,535
門尼菲(Menifee) 2008 因兰恩派尔地区(西南) 92,595
莫雷諾谷(Moreno Valley) 1984 因兰恩派尔地区(西南) 209,050
穆列塔(Murrieta) 1991 因兰恩派尔地区(西南) 114,985
諾科(Norco) 1964 因兰恩派尔地区(西北) 26,610
帕姆迪瑟特(Palm Desert) 1973 科切拉谷(东部) 53,185
棕櫚泉/帕姆斯普林斯(Palm Springs) 1938 科切拉谷(东部) 48,375
佩里斯(Perris) 1911 因兰恩派尔地区(西南) 79,133
兰乔米拉日(Rancho Mirage) 1973 科切拉谷(东部) 18,336
里弗赛德(Riverside) 1883 因兰恩派尔地区(西北) 330,063
聖哈辛托(San Jacinto) 1888 聖哈辛托谷(中部) 48,867
特曼庫拉(Temecula) 1989 因兰恩派尔地区(西南) 114,742
怀尔多马(Wildomar) 2008 因兰恩派尔地区(西南) 37,280

人口

[编辑]
历史人口数
调查年人口备注
190017,897
191034,69693.9%
192050,29745.0%
193081,02461.1%
1940105,52430.2%
1950170,04661.1%
1960306,19180.1%
1970459,07449.9%
1980663,16644.5%
19901,170,41376.5%
20001,545,38732.0%
20102,189,64141.7%

2010年

[编辑]

根據2010年人口普查,河濱縣擁有2,189,641居民。河濱縣的人口是由1,335,147(61.0%)白人、140,543(6.4%)黑人、23,710(1.1%)原住民、130,468(6.0%)亞裔(2.3%菲裔、0.8%華人、0.7% 越裔、0.6%韓裔、0.5%印度裔、0.2%日裔、0.1% 柬裔、0.1%寮國人、0.1%巴基斯坦裔)、6,874(0.3%)太平洋岛民、448,235(20.5%)其他種族和104,664(4.8%)混血构成。聖貝納迪諾縣總共擁有995,257(45.5%)西班牙裔拉丁美洲人[6]

2000年

[编辑]

根據2000年人口普查[7],河濱縣擁有1,545,387居民、506,218住戶和372,576家庭。[8]。其人口密度為每平方英里214居民(每平方公里83居民)。河濱縣擁有584,674間房屋单位,其密度為每平方英里81間(每平方公里31間)。河濱縣的人口是由65.6%白人、6.2%黑人、1.2%土著、3.7%亞洲人、0.3%太平洋岛民、18.7%其他種族和4.4%混血构成。而西班牙裔拉丁美洲人佔了人口36.2%。而在65.6%白人當中,有9.2%為德國人、6.9%英國人和6.1%愛爾蘭人。於1,545,387居民當中,有67.2%母語為英语和27.7%為西班牙語[9]

在506,218住户中,有38.90%擁有一個或以上的兒童(18歲以下)、56.5%為夫妻、12.0%為單親家庭、而有26.4%為非家庭。其中20.7%住户為獨居,9.3%為同居長者。平均每戶有3.0人,而平均每個家庭則有3.5人。在1,545,387居民中,有30.3%為18歲以下、9.2%為18至24歲、28.9%為25至44歲、18.9%為45至64歲以及12.7%為65歲以上。人口的年齡中位數為33歲,而每100個女性就有99.1個男性。而每100個成年女性(18歲以上)就有96.8個成年男性。[10]

河濱縣的住戶收入中位數為$42,887,而家庭收入中位數則為$48,409。男性的收入中位數為$38,639,而女性的收入中位數則為$28,032。河濱縣的人均收入為$18,689。約10.7%家庭和14.2%人口在貧窮線以下。

參考文獻

[编辑]
  1. ^ Kelly, David. Inland Empire's growth to continue. Los Angeles Times. April 10, 2008 [July 8, 2009]. ISSN 0458-303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8-30). 
  2. ^ Native American Indian Resources web site; Federally Recognized California Tribe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3. ^ Fitch, pages v–viii.
  4. ^ Manfred Berg and Martin H. Geyer; Two Cultures of Rights: The Quest for Inclusion and Participation in Modern America and Germa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
  5. ^ 美國人口普查局. "2010 Census Gazetteer Files". 2012-08-22 [2024-0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1-12). 
  6. ^ "2010 Census P.L. 94-171 Summary File Data". United States Census Bureau.. [2013-0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8-07). 
  7. ^ American FactFinder. United States Census Bureau. [2008-01-31]. 
  8. ^ (英文)Population Profile of the United States: 2000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9. ^ (英文)Census 2000 gateway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0. ^ Resident Population Data: Population Change. United States Census Bureau. 2010-12-23 [2010-1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