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耕者有其田: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参见:​ // Edit via W+
影響:​ 修飾語句
 
(未显示15个用户的27个中间版本)
第1行: 第1行:
[[File:耕者有其田 耕者有其權-2434.jpg|270px|thumb|right|民國50年代耕者有其田與耕者有其糧的廣告文宣]]
[[File:耕者有其田 耕者有其權-2434.jpg|270px|thumb|right|民國50年代耕者有其田與耕者有其糧的廣告文宣]]
'''耕者有其田''',是中華民國政府在1950年代時在實施三七五減租之後所推動的一項對農業進行再改革的政策,當時的廣告文宣稱其為「耕者有其田」。

'''耕者有其田'''是[[中華民國政府]]在[[臺灣]]實施的一系列[[土地改革]]政策之一。中華民國政府於1949年實行[[三七五減租]],於1951年實行[[公地放領]],於1953年實行耕者有其田。


==簡介==
==簡介==
[[民生主義]]解決土地問題的政策。要點是減低田租,保障農民收入,切實扶植[[自耕農]],使有自己的田地可以耕種
[[民生主義]]的提示要點中,解決土地問題的政策目標是減低田租,保障有實際耕種的農民(或稱[[自耕農]])的收入,切實扶植[[自耕農]],使農民有自己的田地。

根據「耕者有其田」政策,政府實行[[土地徵收]]和重新分配的措施。大規模的農地從地主手中徵收,並分配給農民耕種。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縮小土地[[所有權]]的不平均,讓農民擁有自己的土地,從而提高他們的經濟地位和生活條件。該政策還包括了農地所有權的確認和登記,確保農民合法擁有他們耕作的土地。

「耕者有其田」政策在當時的台灣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它解決了土地分配不均的問題,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提高了農民的生活水平。同時,這項政策也為台灣的土地改革和[[農村]]發展奠定了基礎,對後續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歷史背景==
1947年3月20日[[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從字第一〇〇五〇號訓令」規定,[[佃農]]應繳之耕地地租,依正產物1000分之375計算,是為「[[三七五減租]]」;{{fact|但當時各級政府推行不力}}。

在國共內戰後,1953年[[中華民國政府]]在[[臺灣地區]]實施的一系列[[土地改革]]政策。政策的目的是限制富人資本、解決土地不公和農民貧困的問題,並促進[[農業]]生產的發展、透過政策的調整,扶植台酒台鹽台糖台苯台火等[[中華民國公營事業|臺灣省營企業]]。

中華民國政府於1949行[[三七五減租]]。1949年4月14日[[臺灣省政府]][[行政命令]]「臺灣省私有耕地租用辦法」,更陸續訂定「臺灣省私有耕地租用辦法施行細則」、「臺灣省辦理私有耕地租約登記注意事項」、「臺灣省推行三七五減租督導委員會組織規程」及「臺灣省各縣市推行三七五減租督導委員會組織規程」等行政命令,以貫徹三七五減租政策。後為確保推行三七五減租已獲得之初步成果。


1951年實行[[公地放領]],同年6月7日制定公布「耕地三七五減租條例」作為法律依據。於1953年實行耕者有其田。
19473月20日[[臺灣省政長官公署]]「從字第一〇〇五〇號訓令」規定,[[佃農]]應繳之耕地地租,依正產物1000分之375計算,是為「[[三七五減租]]」;但當時各級政府推行不力。1949年4月14日[[臺灣省政府]]實施「臺灣省私有耕地租用辦法」,更陸續訂定「臺灣省私有耕地租用辦法施行細則」、「臺灣省辦理私有耕地租約登記注意事項」、「臺灣省推行三七五減租督導委員會組織規程」及「臺灣省各縣市推行三七五減租督導委員會組織規程」等法規,以貫徹三七五減租政策。後為確保推行三七五減租已獲得之初步成果,於1951年6月7日制定公布「耕地三七五減租條例」作為法律依據


同時1951年至1976年間分九期實施先辦理[[公地放領]],連同1948年試辦部份,共計放領138,957公頃,承領農戶286,287戶。政府收得放領公地地價稻穀367,366,416公斤、甘藷1,254,768,525公斤,全數由[[台灣土地銀行]]經收後撥作扶植自耕農基金。<ref name="土改館">{{cite web | url=http://www.landreform.org.tw/library/library-subject.aspx | title=第六章 耕者有其田 | publisher=財團法人土地改革紀念館 | access-date=2014-05-01 |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0502002839/http://www.landreform.org.tw/library/library-subject.aspx | archive-date=2014-05-02 | dead-url=no }}</ref>
同時1951年至1976年間分九期實施先辦理[[公地放領]],連同1948年試辦部份,共計放領138,957公頃,承領農戶286,287戶。政府收得放領公地地價稻穀367,366,416公斤、甘藷1,254,768,525公斤,全數由[[台灣土地銀行]]經收後撥作扶植自耕農基金。<ref name="土改館">{{cite web | url=http://www.landreform.org.tw/library/library-subject.aspx | title=第六章 耕者有其田 | publisher=財團法人土地改革紀念館 | access-date=2014-05-01 |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0502002839/http://www.landreform.org.tw/library/library-subject.aspx | archive-date=2014-05-02 | dead-url=no }}</ref>


1952年11月,[[行政院會議]]在[[陳誠]][[行政院院長|院長]]指示下通過「實施耕者有其田條例草案」<ref>{{cite journal|url=https://www.academia.edu/37129089/廖彥豪_瞿宛文_2015_兼顧地主的土地改革_台灣實施耕者有其田的歷史過程_台灣社會研究季刊_第98期_重探台灣戰後農村土地改革_專題_.pdf_A_Middle-of-the-Road_Land_Reform_How_Taiwan_Implemented_Land-to-the-Tillers_Program | journal=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title=《兼顧地主的土地改革: 台灣實施耕者有其田的歷史過程》| issue=第98期 「重探台灣戰後農村土地改革」專題|date=2015年3月| pages=109-110 | author1=廖彥豪 | author2=瞿宛文}}</ref><ref name="年表">{{cite book |author=[[陳布雷|陳-{布}-雷]]等編著 |title=《蔣介石先生年表》 |publisher=[[傳記文學出版社]] |location=台北 |date=1978-06-01| oclc=800577853 | url=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kswWAQAAIAAJ&focus=searchwithinvolume&q=耕者有其田}}</ref>{{rp|72}}。1953年1月26日,[[中華民國總統]][[蔣中正]]令公「實施耕者有其田條例」<ref name="年表"/>{{rp|72}}。「實施耕者有其田條例」規定,地主可保留[[稻田|水田]]三[[甲 (單位)|甲]]或[[旱田]]六甲,其餘由政府用徵收補償方法交佃農承租耕種。<ref>{{cite book |author=李守孔 |title=《中國現代史》 |publisher=[[三民書局]]| location=台北 |year=1973 | oclc=21994044}}</ref>{{rp|184}}地主免征耕地,政府強制徵收地主超額之出租耕地,附帶徵收地主供佃農使用收益的房舍、曬場、池沼、果樹、竹木等定著物的基地,放領給現耕農民。於1953年12月順利完成,計徵收放領耕地139,249公頃,創設自耕農戶194,823戶。放領的地價是耕地正產物(稻穀、甘藷)全年收穫總量2倍半,分十年均等攤還。徵收方面,補償地主70%為政府發行的實物土地債券,分十年均等償付,並加給年息4%;30%為[[公營事業]][[股票]](一次給付[[台灣水泥]]、[[台灣紙業]]、[[台灣工礦]]、[[台灣農林]]的股票)<ref name="土改館"/><ref name="黃秀政張勝彥2002">{{cite book|author1=黃秀政|author2=張勝彥|author3=吳文星|title=《臺灣史》|url=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4KCqmxN7gq8C&pg=PA283|year=2002年|publisher=五南圖書出版|isbn=978-957-11-2738-5|pages=283–284}}</ref>。實物土地債券分稻穀與甘薯二類,稻穀債券以稻穀償付,甘藷債券依據當年甘藷時價以現金償付。<ref>{{wikisource-inline|臺灣省實物土地債券條例 (民國42年1月)}}</ref>
1952年11月,[[行政院會議]]在[[陳誠]][[行政院院長|院長]]指示下通過「實施耕者有其田條例草案」<ref>{{cite journal| url=https://www.academia.edu/37129089/廖彥豪_瞿宛文_2015_兼顧地主的土地改革_台灣實施耕者有其田的歷史過程_台灣社會研究季刊_第98期_重探台灣戰後農村土地改革_專題_.pdf_A_Middle-of-the-Road_Land_Reform_How_Taiwan_Implemented_Land-to-the-Tillers_Program| journal=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title=《兼顧地主的土地改革: 台灣實施耕者有其田的歷史過程》| issue=第98期 「重探台灣戰後農村土地改革」專題| date=2015年3月| pages=109-110| author1=廖彥豪| author2=瞿宛文| access-date=2022-02-08| archive-date=2021-11-19|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11119082757/https://www.academia.edu/37129089/%E5%BB%96%E5%BD%A5%E8%B1%AA_%E7%9E%BF%E5%AE%9B%E6%96%87_2015_%E5%85%BC%E9%A1%A7%E5%9C%B0%E4%B8%BB%E7%9A%84%E5%9C%9F%E5%9C%B0%E6%94%B9%E9%9D%A9_%E5%8F%B0%E7%81%A3%E5%AF%A6%E6%96%BD%E8%80%95%E8%80%85%E6%9C%89%E5%85%B6%E7%94%B0%E7%9A%84%E6%AD%B7%E5%8F%B2%E9%81%8E%E7%A8%8B_%E5%8F%B0%E7%81%A3%E7%A4%BE%E6%9C%83%E7%A0%94%E7%A9%B6%E5%AD%A3%E5%88%8A_%E7%AC%AC98%E6%9C%9F_%E9%87%8D%E6%8E%A2%E5%8F%B0%E7%81%A3%E6%88%B0%E5%BE%8C%E8%BE%B2%E6%9D%91%E5%9C%9F%E5%9C%B0%E6%94%B9%E9%9D%A9_%E5%B0%88%E9%A1%8C_.pdf_A_Middle-of-the-Road_Land_Reform_How_Taiwan_Implemented_Land-to-the-Tillers_Program| dead-url=no}}</ref><ref name="年表">{{cite book |author=[[陳布雷|陳-{布}-雷]]等編著 |title=《蔣介石先生年表》 |publisher=[[傳記文學出版社]] |location=台北 |date=1978-06-01| oclc=800577853 | url=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kswWAQAAIAAJ&focus=searchwithinvolume&q=耕者有其田}}</ref>{{rp|72}}。1953年1月26日,[[中華民國總統]][[蔣中正]]以[[總統 (中華民國)|總統令]]「實施耕者有其田條例」<ref name="年表"/>{{rp|72}}。「實施耕者有其田條例」規定,地主可保留[[稻田|水田]]三[[甲 (單位)|甲]]或[[旱田]]六甲,其餘由政府用徵收補償方法交佃農承租耕種。<ref>{{cite book |author=李守孔 |title=《中國現代史》 |publisher=[[三民書局]]| location=台北 |year=1973 | oclc=21994044}}</ref>{{rp|184}}地主免征耕地,政府強制徵收地主超額之出租耕地,附帶徵收地主供佃農使用收益的房舍、曬場、池沼、果樹、竹木等定著物的基地,放領給現耕農民。於1953年12月順利完成,計徵收放領耕地139,249公頃,創設自耕農戶194,823戶。放領的地價是耕地正產物(稻穀、甘藷)全年收穫總量2倍半,分十年均等攤還。徵收方面,補償地主70%為政府發行的實物土地債券,分十年均等償付,並加給年息4%;30%為[[公營事業]][[股票]](一次給付[[台灣水泥]]、[[台灣紙業]]、[[台灣工礦]]、[[台灣農林]]的股票)<ref name="土改館"/><ref name="黃秀政張勝彥2002">{{cite book|author1=黃秀政|author2=張勝彥|author3=吳文星|title=《臺灣史》|url=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4KCqmxN7gq8C&pg=PA283|year=2002年|publisher=五南圖書出版|isbn=978-957-11-2738-5|pages=283–284|access-date=2019-09-06|archive-date=2020-09-11|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00911194504/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4KCqmxN7gq8C&pg=PA283|dead-url=no}}</ref>。實物土地債券分稻穀與甘薯二類,稻穀債券以稻穀償付,甘藷債券依據當年甘藷時價以現金償付。<ref>{{wikisource-inline|臺灣省實物土地債券條例 (民國42年1月)}}</ref>


==法律問題==
==法律問題==
第16行: 第26行:


==影響==
==影響==
每公頃[[水稻]]產量的絕對數字依據四種的估計數而有所不同,而無需過於認真看待,但以估計數字的共同特點來說,從1949年到1960年,台灣每公頃水稻的產量提高了約50%,農民的淨利提高三倍,但並不是所有農民皆種植水稻,在旱地耕作的收入就比較少。<ref>{{cite journal | title=Economic Consequences of Land Reform in Taiwan | author=Anthony Y. C. Koo | journal=Asian Survey |
每公頃[[水稻]]產量的絕對數字依據四種的估計數而有所不同,而無需過於認真看待,但以估計數字的共同特點來說,從1949年到1960年,台灣每公頃水稻的產量提高了約50%,農民的淨利提高三倍,但並不是所有農民皆種植水稻,在旱地耕作的收入就比較少。<ref>{{cite journal | title=Economic Consequences of Land Reform in Taiwan | author=Anthony Y. C. Koo | journal=Asian Survey | volume=6 | issue=3 | date=Mar 1966 | pages=150-157 | publisher=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 url=http://www.jstor.org/stable/2642219 | access-date=2014-03-31 | archive-date=2021-10-22 |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11022140923/https://www.jstor.org/stable/2642219 | dead-url=no }}</ref>土地改革使台灣80%以上的農民成為[[自耕農]]。<ref>{{Cite journal | title=''The Labour Movement in Taiwan'' | author1=John Minns | author2=Robert Tierney | journal=Labour History | issue=85 | date=Nov 2003 | page=106 | url=http://www.jstor.org/stable/27515930 | publisher=Australian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Labour History | access-date=2014-12-29 | archive-date=2021-03-01 |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10301140438/https://www.jstor.org/stable/27515930 | dead-url=no }}{{en}}</ref>
volume=6 | issue=3 |date=Mar 1966 | pages=150-157 | publisher=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 url=http://www.jstor.org/stable/2642219}}</ref>土地改革使台灣80%以上的農民成為[[自耕農]]。<ref>{{Cite journal | title=''The Labour Movement in Taiwan'' | author1=John Minns |author2=Robert Tierney | journal=Labour History | issue=85 |date=Nov 2003| page=106 | url=http://www.jstor.org/stable/27515930 |
publisher=Australian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Labour History}}{{en}}</ref>


耕者有其田所釋放出來的四大公司股票,因中小地主經濟狀況不佳,又普遍不信任與接受[[股票]]與債權之價值,對國營企業也沒有信心,紛紛出售政府給予補償之國營企業股票;[[台灣五大家族]]則趁機以低價購入,晉身為工業資本家。由於土地改革使台灣許多地主喪失依附於土地之政經權力,<ref>[http://tkuir.lib.tku.edu.tw:8080/dspace/bitstream/987654321/92611/2/%E7%99%BC%E5%B1%95%E7%B6%93%E6%BF%9F%E5%AD%B8.pdf 發展經濟學思潮與法制變遷──以台灣公營事業相關法制之變革為例] {{Wayback|url=http://tkuir.lib.tku.edu.tw:8080/dspace/bitstream/987654321/92611/2/%E7%99%BC%E5%B1%95%E7%B6%93%E6%BF%9F%E5%AD%B8.pdf |date=20161010213925 }},p26,張英磊,《財產法暨經濟法》第二十三期,2010-09</ref>此一資本集中現象對工業化產生一定的助力。<ref>{{cite book|author=思想編輯委員會|title=鄉土、本土、在地(思想6)|url=http://books.google.com/books?id=7t60AwAAQBAJ&pg=PA75|date=2007-08-13|publisher=聯經出版| page=75}}</ref>部分地主則是把所獲得的政府補償投資於工業生產,成為台灣日後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同時原來的大地主也搖身一變為財團,例如[[鹿港辜家]]掌有台泥,後發展成[[和信集團]](1991年以前稱為中信集團),便是顯例。<ref>{{Cite web |url=http://wen.org.cn/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509 |title=童清峰:台灣兩次土改的啟示:避免地方金權豪奪 |access-date=2009-12-13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0407062022/http://wen.org.cn/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509 |archive-date=2014-04-07 |dead-url=yes }}</ref>
耕者有其田所釋放出來的四大公司股票,因中小地主經濟狀況不佳,又普遍不信任與接受[[股票]]與債權之價值,對國營企業也沒有信心,紛紛出售政府給予補償之國營企業股票;[[台灣五大家族]]則趁機以低價購入,晉身為工業資本家。由於土地改革使台灣許多地主喪失依附於土地之政經權力,<ref>[http://tkuir.lib.tku.edu.tw:8080/dspace/bitstream/987654321/92611/2/%E7%99%BC%E5%B1%95%E7%B6%93%E6%BF%9F%E5%AD%B8.pdf 發展經濟學思潮與法制變遷──以台灣公營事業相關法制之變革為例] {{Wayback|url=http://tkuir.lib.tku.edu.tw:8080/dspace/bitstream/987654321/92611/2/%E7%99%BC%E5%B1%95%E7%B6%93%E6%BF%9F%E5%AD%B8.pdf |date=20161010213925 }},p26,張英磊,《財產法暨經濟法》第二十三期,2010-09</ref>此一資本集中現象對工業化產生一定的助力。<ref>{{cite book|author=思想編輯委員會|title=鄉土、本土、在地(思想6)|url=http://books.google.com/books?id=7t60AwAAQBAJ&pg=PA75|date=2007-08-13|publisher=聯經出版| page=75}}</ref>部分地主則是把所獲得的政府補償投資於工業生產,成為台灣日後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同時原來的大地主也搖身一變為財團,例如[[鹿港辜家]]掌有[[灣水|台泥]],後發展成[[和信集團]](1991年以前稱為中信集團),便是顯例。<ref>{{Cite web |url=http://wen.org.cn/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509 |title=童清峰:台灣兩次土改的啟示:避免地方金權豪奪 |access-date=2009-12-13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0407062022/http://wen.org.cn/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509 |archive-date=2014-04-07 |dead-url=yes }}</ref>


日本學者[[若林正丈]]則從耕者有其田政策的三項特點,分析了它對後來「[[台灣奇蹟|台灣經濟奇蹟]]」的先驅影響:<ref>{{Cite web| url=http://km.moc.gov.tw/myphoto/show.asp?categoryid=71| title=耕者有其田| location=台灣| publisher=國家文化資料庫| deadurl=yes|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1129065223/http://km.moc.gov.tw/myphoto/show.asp?categoryid=71| archivedate=2014-11-29}}</ref>
日本學者[[若林正丈]]則從耕者有其田政策的三項特點,分析了它對後來「[[台灣奇蹟|台灣經濟奇蹟]]」的先驅影響:<ref>{{Cite web| url=http://km.moc.gov.tw/myphoto/show.asp?categoryid=71| title=耕者有其田| location=台灣| publisher=國家文化資料庫| deadurl=yes|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1129065223/http://km.moc.gov.tw/myphoto/show.asp?categoryid=71| archivedate=2014-11-29}}</ref>
#藉由放出四大公營企業股票,將[[地主]]的土地資本轉成產業資本,這是民間資本發展的一個出發點。
#藉由放出四大公營企業股票,將[[土地主|地主]]的土地資本轉成產業資本,這是民間資本發展的一個出發點。
#改革的結果,透過「[[肥料換穀制]]」,用國家獨占生產和進口的[[化學肥料]]跟農民生產的米穀作物進行交換等方法排除地主,國家直接掌握農民的[[剩餘價值|生產剩餘]],以供養龐大的[[黨國體制]](實施對[[軍公教]]人員的米穀配給制);同時透過低米價政策等措施,使農業資本可能移向[[工業資本]]。
#改革的結果,透過「[[肥料換穀制]]」,用國家獨占生產和進口的[[化學肥料]]跟農民生產的米穀作物進行交換等方法排除地主,國家直接掌握農民的[[剩餘價值|生產剩餘]],以供養龐大的[[黨國體制]](實施對[[軍公教]]人員的米穀配給制);同時透過低米價政策等措施,使農業資本可能移向[[工業資本]]。
#因改革而使獲得[[土地]]的農民提高生產意願,同時配合[[美援]]推動技術指導,提高農業生產性,有效滿足農村的勞動力需求,並以此累積未來豐富、廉價、具有高競爭優勢的產業勞動力。
#因改革而使獲得[[土地 (經濟學)|土地]]的農民提高生產意願,同時配合[[美援]]推動技術指導,提高農業生產性,有效滿足農村的勞動力需求,並以此累積未來豐富、廉價、具有高競爭優勢的產業勞動力。
經濟學家比較台灣、[[南韓]]與[[拉丁美洲]]國家的經濟發展,認為土地改革減小貧富差距與刺激經濟發展,是台韓經濟發展後來居上的因素之一。<ref>{{Cite journal | url=http://www.tandfonline.com/doi/abs/10.1080/0143659022000036649?journalCode=ctwq20 | title=''Why East Asia overtook Latin America: Agrarian reform, industrialisation and development'' | doi=10.1080/0143659022000036649 | author=Cristóbal Kay | pages=1073-1102 | journal=Third World Quarterly | volume=23 | issue=6 | date=2002 | access-date=2014-12-29 |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90206000221/https://www.tandfonline.com/doi/abs/10.1080/0143659022000036649?journalCode=ctwq20 | archive-date=2019-02-06 | dead-url=no }}{{en}}</ref><ref name="BoydBenno2007">{{cite book|author1=Richard Boyd|author2=Galjart Benno|author3=Tak-Wing Ngo|title=''Political Conflict and Development in East Asia and Latin America''|url=http://books.google.com/books?id=Hll_AgAAQBAJ&pg=PA24|date=24 January 2007| publisher=Routledge|isbn=978-1-134-22859-1|pages=24–33}}{{en}}</ref>
經濟學家比較台灣、[[南韓]]與[[拉丁美洲]]國家的經濟發展,認為土地改革減小貧富差距與刺激經濟發展,是台韓經濟發展後來居上的因素之一。<ref>{{Cite journal | url=http://www.tandfonline.com/doi/abs/10.1080/0143659022000036649?journalCode=ctwq20 | title=''Why East Asia overtook Latin America: Agrarian reform, industrialisation and development'' | doi=10.1080/0143659022000036649 | author=Cristóbal Kay | pages=1073-1102 | journal=Third World Quarterly | volume=23 | issue=6 | date=2002 | access-date=2014-12-29 |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90206000221/https://www.tandfonline.com/doi/abs/10.1080/0143659022000036649?journalCode=ctwq20 | archive-date=2019-02-06 | dead-url=no }}{{en}}</ref><ref name="BoydBenno2007">{{cite book|author1=Richard Boyd|author2=Galjart Benno|author3=Tak-Wing Ngo|title=''Political Conflict and Development in East Asia and Latin America''|url=http://books.google.com/books?id=Hll_AgAAQBAJ&pg=PA24|date=24 January 2007| publisher=Routledge|isbn=978-1-134-22859-1|pages=24–33}}{{en}}</ref>

耕者有其田當時徵收的土地主要有2種,1種是個人持有耕地超過水田3甲,另1種是共有耕地且出租者,無論面積多寡一律徵收{{R|徐世榮|p=77-78}}。根據1953年台灣省的統計,當時徵收了143,568[[甲 (單位)|甲]]的土地,共有耕地就佔了99,796甲,比率約70%{{R|徐世榮|p=74}}。1952年對台灣耕地所有權的調查顯示出,持有土地為1甲以下者佔全體約7成{{R|徐世榮|p=71-72}}。可見當時所謂的地主大多都是小地主,而且土地共有的情形又很普遍{{R|徐世榮|p=74}},卻只因為出租土地而被徵收放領給佃農,為此政策下的犧牲者{{R|陳翠蓮|p=155}}。
<!-- 隱藏無可靠來源的內容
<!-- 隱藏無可靠來源的內容
=== 其他觀點 ===
=== 其他觀點 ===
有人亦認為此一措施使地主對政府不滿而與[[台灣獨立運動]]有關,例如左統派的[[白色恐怖]]政治犯[[陳明忠]]撰寫的[http://www.xiachao.org.tw/i_f_page.asp?repno=681 〈被扭曲的歷史集體記憶〉]一文。另外有學者認為这也是台灣人比较[[亲日派|亲日]]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台灣地主于[[台灣日治时期|日本殖民时期]]在社會上還属于特权階級{{Fact|time=2008-11-08T12:59:42+00:00}} ,可以剥削佃农,保有大量土地,而國民政府的耕者有其田政策让台湾地主们失去了特权及大量土地{{Fact|time=2008-11-08T12:59:42+00:00}},因此对國民黨政府有所不满,也懷念起[[臺灣日治時期|日治时代]],地主们的態度影响了包括他们后代在内的很多台湾人{{Fact|time=2008-11-08T12:59:42+00:00}}。批評者的看法是耕者有其田的實行結果只是讓許多中小地主的財富集中於政府及少數富人手中,因此才會有大量的「地主」反對國民黨。{{Fact|time=2008-11-08T12:59:42+00:00}}
有人亦認為此一措施使地主對政府不滿而與[[台灣獨立運動]]有關,例如左統派的[[白色恐怖]]政治犯[[陳明忠]]撰寫的[http://www.xiachao.org.tw/i_f_page.asp?repno=681 〈被扭曲的歷史集體記憶〉]一文。另外有學者認為这也是台灣人比较[[亲日派|亲日]]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台灣地主于[[台灣日治时期|日本殖民时期]]在社會上還属于特权階級{{Fact|time=2008-11-08T12:59:42+00:00}} ,可以剥削佃农,保有大量土地,而國民政府的耕者有其田政策让台湾地主们失去了特权及大量土地{{Fact|time=2008-11-08T12:59:42+00:00}},因此对國民黨政府有所不满,也懷念起[[臺灣日治時期|日治时代]],地主们的態度影响了包括他们后代在内的很多台湾人{{Fact|time=2008-11-08T12:59:42+00:00}}。批評者的看法是耕者有其田的實行結果只是讓許多中小地主的財富集中於政府及少數富人手中,因此才會有大量的「地主」反對國民黨。{{Fact|time=2008-11-08T12:59:42+00:00}}
-->
-->

== 廢止 ==
== 廢止 ==
因應台灣社會發展情勢演變及農業環境條件變遷,1991年5月17日[[郝柏村內閣]]函請立法院審議廢止《實施耕者有其田條例》{{R|:0}},[[中華民國行憲後第2屆立法院|第2屆立法院]]於1993年7月9日通過,於7月30日明令廢止。
因應台灣社會發展情勢演變及農業環境條件變遷,1991年5月17日[[郝柏村內閣]]函請立法院審議廢止《實施耕者有其田條例》{{R|:0}},[[中華民國行憲後第2屆立法院|第2屆立法院]]於1993年7月9日通過,於7月30日明令廢止。


== 參見 ==
== 參見 ==
*[[均田制]]
* [[均田制]]
* [[三七五減租]]
* [[三七五減租]]
* [[公地放領]]
* [[公地放領]]
第42行: 第53行:
* [[土地改革运动]]
* [[土地改革运动]]
* [[居者有其屋]]
* [[居者有其屋]]
* {{link-ko|农地改革法|농지개혁법}}
* [[五四指示]]、[[中国土地法大纲]]
* [[五四指示]]、[[中国土地法大纲]]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reflist|2|refs=
{{reflist|2|refs=
<ref name=":0">{{cite book|title=立法院議案關係文書|url=https://lis.ly.gov.tw/lgcgi/lgmeetimage?cfcec7c8cdc9cfcfc5c7c9d2c6ca|date=1991-05-25}}</ref>
<ref name=":0">{{cite book|title=立法院議案關係文書|url=https://lis.ly.gov.tw/lgcgi/lgmeetimage?cfcec7c8cdc9cfcfc5c7c9d2c6ca|date=1991-05-25|access-date=2020-07-15|archive-date=2021-03-01|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10301140558/https://lis.ly.gov.tw/lgcgi/lgmeetimage?cfcec7c8cdc9cfcfc5c7c9d2c6ca|dead-url=no}}</ref>

<ref name="陳翠蓮">{{cite book |author=陳翠蓮 |title=《重探戰後臺灣政治史:美國、國民黨政府與臺灣社會的三方角力》 |location=台北 |publisher=春山出版 |year=2023 |isbn=9786267236604}}</ref>


<ref name="徐世榮">{{cite book |author1=徐世榮 |author2=張雅綿 |title=《土地正義:從土地改革到土地徵收,一段被掩蓋、一再上演的歷史》 |location=台北 |publisher=遠足文化 |year=2016 |isbn=9789869351294}}</ref>
}}
}}


第53行: 第68行:
{{Wikisource|實施耕者有其田條例}}
{{Wikisource|實施耕者有其田條例}}
*[https://web.archive.org/web/20060616080520/http://www.judicial.gov.tw/constitutionalcourt/p03_01.asp?expno=580 釋字第 580 號]
*[https://web.archive.org/web/20060616080520/http://www.judicial.gov.tw/constitutionalcourt/p03_01.asp?expno=580 釋字第 580 號]
*[http://www.judicial.gov.tw/constitutionalcourt/P03_01_detail.asp?expno=580&showtype=意見書 釋字第 580部分協同及部分不同意見書]
*[http://www.judicial.gov.tw/constitutionalcourt/P03_01_detail.asp?expno=580&showtype=意見書 釋字第 580部分協同及部分不同意見書] {{Wayback|url=http://www.judicial.gov.tw/constitutionalcourt/P03_01_detail.asp?expno=580&showtype=%E6%84%8F%E8%A6%8B%E6%9B%B8 |date=20160304185933 }}
*[http://www.landreform.org.tw/html/02-06.htm 土地改革紀念館]
*[http://www.landreform.org.tw/html/02-06.htm 土地改革紀念館] {{Wayback|url=http://www.landreform.org.tw/html/02-06.htm |date=20110821054328 }}
*[http://www.land.moi.gov.tw/pda/landfaq1.asp?fqid=479 內政部地政司全球資訊網]
*[http://www.land.moi.gov.tw/pda/landfaq1.asp?fqid=479 內政部地政司全球資訊網] {{Wayback|url=http://www.land.moi.gov.tw/pda/landfaq1.asp?fqid=479 |date=20160304074314 }}


[[Category:臺灣土地與居住正義運動]]
[[Category:臺灣土地與居住正義運動]]
[[Category:臺灣法律史]]
[[Category:臺灣戰後時期法律史]]
[[Category:中華民國土地法規]]
[[Category:中華民國土地法規]]

2024年11月12日 (二) 20:18的最新版本

民國50年代耕者有其田與耕者有其糧的廣告文宣

耕者有其田,是中華民國政府在1950年代時在實施三七五減租之後所推動的一項對農業進行再改革的政策,當時的廣告文宣稱其為「耕者有其田」。

簡介

[编辑]

民生主義的提示要點中,解決土地問題的政策目標是減低田租,保障有實際耕種的農民(或稱自耕農)的收入,切實扶植自耕農,使農民有自己的田地。

根據「耕者有其田」政策,政府實行土地徵收和重新分配的措施。大規模的農地從地主手中徵收,並分配給農民耕種。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縮小土地所有權的不平均,讓農民擁有自己的土地,從而提高他們的經濟地位和生活條件。該政策還包括了農地所有權的確認和登記,確保農民合法擁有他們耕作的土地。

「耕者有其田」政策在當時的台灣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它解決了土地分配不均的問題,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提高了農民的生活水平。同時,這項政策也為台灣的土地改革和農村發展奠定了基礎,對後續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歷史背景

[编辑]

1947年3月20日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從字第一〇〇五〇號訓令」規定,佃農應繳之耕地地租,依正產物1000分之375計算,是為「三七五減租」;但當時各級政府推行不力[來源請求]

在國共內戰後,1953年中華民國政府臺灣地區實施的一系列土地改革政策。政策的目的是限制富人資本、解決土地不公和農民貧困的問題,並促進農業生產的發展、透過政策的調整,扶植台酒台鹽台糖台苯台火等臺灣省營企業

中華民國政府於1949年實行三七五減租。1949年4月14日臺灣省政府發布行政命令「臺灣省私有耕地租用辦法」,更陸續訂定「臺灣省私有耕地租用辦法施行細則」、「臺灣省辦理私有耕地租約登記注意事項」、「臺灣省推行三七五減租督導委員會組織規程」及「臺灣省各縣市推行三七五減租督導委員會組織規程」等行政命令,以貫徹三七五減租政策。後為確保推行三七五減租已獲得之初步成果。

1951年實行公地放領,同年6月7日制定公布「耕地三七五減租條例」作為法律依據。於1953年實行耕者有其田。

同時1951年至1976年間分九期實施先辦理公地放領,連同1948年試辦部份,共計放領138,957公頃,承領農戶286,287戶。政府收得放領公地地價稻穀367,366,416公斤、甘藷1,254,768,525公斤,全數由台灣土地銀行經收後撥作扶植自耕農基金。[1]

1952年11月,行政院會議陳誠院長指示下通過「實施耕者有其田條例草案」[2][3]:72。1953年1月26日,中華民國總統蔣中正總統令公布「實施耕者有其田條例」[3]:72。「實施耕者有其田條例」規定,地主可保留水田旱田六甲,其餘由政府用徵收補償方法交佃農承租耕種。[4]:184地主免征耕地,政府強制徵收地主超額之出租耕地,附帶徵收地主供佃農使用收益的房舍、曬場、池沼、果樹、竹木等定著物的基地,放領給現耕農民。於1953年12月順利完成,計徵收放領耕地139,249公頃,創設自耕農戶194,823戶。放領的地價是耕地正產物(稻穀、甘藷)全年收穫總量2倍半,分十年均等攤還。徵收方面,補償地主70%為政府發行的實物土地債券,分十年均等償付,並加給年息4%;30%為公營事業股票(一次給付台灣水泥台灣紙業台灣工礦台灣農林的股票)[1][5]。實物土地債券分稻穀與甘薯二類,稻穀債券以稻穀償付,甘藷債券依據當年甘藷時價以現金償付。[6]

法律問題

[编辑]

關於耕者有其田政策之違憲爭議,司法院大法官陸續作出了司法院釋字第78號、124號、125號、128號、347號、422號、561號、579號、580號、581號等解釋。大法官並在司法院釋字第580號解釋中宣告,1983年12月23日增訂之《耕地三七五減租條例》第十九條第三項規定「耕地租約期滿時,出租人為擴大家庭農場經營規模、提升土地利用效率而收回耕地時,準用同條例第十七條第二項第三款之規定,應以終止租約當期土地公告現值扣除土地增值稅餘額後之三分之一補償承租人」違憲,並應於2006年7月9日失效。

影響

[编辑]

每公頃水稻產量的絕對數字依據四種的估計數而有所不同,而無需過於認真看待,但以估計數字的共同特點來說,從1949年到1960年,台灣每公頃水稻的產量提高了約50%,農民的淨利提高三倍,但並不是所有農民皆種植水稻,在旱地耕作的收入就比較少。[7]土地改革使台灣80%以上的農民成為自耕農[8]

耕者有其田所釋放出來的四大公司股票,因中小地主經濟狀況不佳,又普遍不信任與接受股票與債權之價值,對國營企業也沒有信心,紛紛出售政府給予補償之國營企業股票;台灣五大家族則趁機以低價購入,晉身為工業資本家。由於土地改革使台灣許多地主喪失依附於土地之政經權力,[9]此一資本集中現象對工業化產生一定的助力。[10]部分地主則是把所獲得的政府補償投資於工業生產,成為台灣日後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同時原來的大地主也搖身一變為財團,例如鹿港辜家掌有台泥,後發展成和信集團(1991年以前稱為中信集團),便是顯例。[11]

日本學者若林正丈則從耕者有其田政策的三項特點,分析了它對後來「台灣經濟奇蹟」的先驅影響:[12]

  1. 藉由放出四大公營企業股票,將地主的土地資本轉成產業資本,這是民間資本發展的一個出發點。
  2. 改革的結果,透過「肥料換穀制」,用國家獨占生產和進口的化學肥料跟農民生產的米穀作物進行交換等方法排除地主,國家直接掌握農民的生產剩餘,以供養龐大的黨國體制(實施對軍公教人員的米穀配給制);同時透過低米價政策等措施,使農業資本可能移向工業資本
  3. 因改革而使獲得土地的農民提高生產意願,同時配合美援推動技術指導,提高農業生產性,有效滿足農村的勞動力需求,並以此累積未來豐富、廉價、具有高競爭優勢的產業勞動力。

經濟學家比較台灣、南韓拉丁美洲國家的經濟發展,認為土地改革減小貧富差距與刺激經濟發展,是台韓經濟發展後來居上的因素之一。[13][14]

耕者有其田當時徵收的土地主要有2種,1種是個人持有耕地超過水田3甲,另1種是共有耕地且出租者,無論面積多寡一律徵收[15]:77-78。根據1953年台灣省的統計,當時徵收了143,568的土地,共有耕地就佔了99,796甲,比率約70%[15]:74。1952年對台灣耕地所有權的調查顯示出,持有土地為1甲以下者佔全體約7成[15]:71-72。可見當時所謂的地主大多都是小地主,而且土地共有的情形又很普遍[15]:74,卻只因為出租土地而被徵收放領給佃農,為此政策下的犧牲者[16]:155

廢止

[编辑]

因應台灣社會發展情勢演變及農業環境條件變遷,1991年5月17日郝柏村內閣函請立法院審議廢止《實施耕者有其田條例》[17]第2屆立法院於1993年7月9日通過,於7月30日明令廢止。

參見

[编辑]

參考文獻

[编辑]
  1. ^ 1.0 1.1 第六章 耕者有其田. 財團法人土地改革紀念館. [2014-05-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5-02). 
  2. ^ 廖彥豪; 瞿宛文. 《兼顧地主的土地改革: 台灣實施耕者有其田的歷史過程》 (PDF).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2015年3月, (第98期 「重探台灣戰後農村土地改革」專題): 109–110 [2022-02-0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11-19). 
  3. ^ 3.0 3.1 陳布雷等編著. 《蔣介石先生年表》. 台北: 傳記文學出版社. 1978-06-01. OCLC 800577853. 
  4. ^ 李守孔. 《中國現代史》. 台北: 三民書局. 1973. OCLC 21994044. 
  5. ^ 黃秀政; 張勝彥; 吳文星. 《臺灣史》. 五南圖書出版. 2002年: 283–284 [2019-09-06]. ISBN 978-957-11-2738-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1). 
  6. ^ 维基文库中的相關文獻:臺灣省實物土地債券條例 (民國42年1月)
  7. ^ Anthony Y. C. Koo. Economic Consequences of Land Reform in Taiwan. Asian Surv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Mar 1966, 6 (3): 150–157 [2014-03-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22). 
  8. ^ John Minns; Robert Tierney. The Labour Movement in Taiwan. Labour History (Australian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Labour History). Nov 2003, (85): 106 [2014-12-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1). (英文)
  9. ^ 發展經濟學思潮與法制變遷──以台灣公營事業相關法制之變革為例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p26,張英磊,《財產法暨經濟法》第二十三期,2010-09
  10. ^ 思想編輯委員會. 鄉土、本土、在地(思想6). 聯經出版. 2007-08-13: 75. 
  11. ^ 童清峰:台灣兩次土改的啟示:避免地方金權豪奪. [2009-12-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4-07). 
  12. ^ 耕者有其田. 台灣: 國家文化資料庫.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1-29). 
  13. ^ Cristóbal Kay. Why East Asia overtook Latin America: Agrarian reform, industrialisation and development. Third World Quarterly. 2002, 23 (6): 1073–1102 [2014-12-29]. doi:10.1080/014365902200003664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06). (英文)
  14. ^ Richard Boyd; Galjart Benno; Tak-Wing Ngo. Political Conflict and Development in East Asia and Latin America. Routledge. 24 January 2007: 24–33. ISBN 978-1-134-22859-1. (英文)
  15. ^ 15.0 15.1 15.2 15.3 徐世榮; 張雅綿. 《土地正義:從土地改革到土地徵收,一段被掩蓋、一再上演的歷史》. 台北: 遠足文化. 2016. ISBN 9789869351294. 
  16. ^ 陳翠蓮. 《重探戰後臺灣政治史:美國、國民黨政府與臺灣社會的三方角力》. 台北: 春山出版. 2023. ISBN 9786267236604. 
  17. ^ 立法院議案關係文書. 1991-05-25 [2020-07-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1). 

外部連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