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楊彪: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Kzyx留言 | 贡献
无编辑摘要
 
(未显示19个用户的34个中间版本)
第1行: 第1行:
{{東亞男性歷史人物
'''楊彪'''{{BD|142年||225年|catIdx=Y楊}},[[表字|字]]'''文先''',[[東漢]]末年[[弘農]][[華陰]]人。[[楊修]]之父,[[楊震]]之曾孫。《[[後漢書]]》曰:「自震至彪,四世[[太尉]]。」楊彪正是[[楊寶]]在[[華陰]]山救[[黃雀]]的「銜環」典故所指的「四世太尉,德業相繼」的第四代。其父[[杨赐]]也官至太尉。
|名稱 =楊彪
|image =
|國家 =[[东汉|漢]]、[[曹魏]]
|時代 =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
|主君 =[[汉灵帝]]、[[汉少帝辩|汉少帝]]、[[汉献帝]]、[[魏文帝]]
|屆數 =
|最高職務 =太尉
|前任 =
|繼任 =
|圖片名稱 =
|圖片大小 =
|圖片說明 =
|姓名 =楊彪
|字 =文先
|號 =
|官職 =
|封爵 =临晋侯
|籍貫 =[[弘农郡]][[华阴县]]
|出生日期 =[[漢顺帝]][[汉安]]元年<br>142年
|出生地點 =
|逝世日期 =[[魏文帝]][[黃初]]六年<br>225年
|逝世地點 =
|諡號 =
|墓葬 =
|祠廟 =
|氏族 = [[弘农杨氏]]
|父親 =[[杨赐]]
|嫡母 =
|母親 =
|元配 =
|正室 =
|側室 =
|元配之父 =
|元配之嫡母 =
|元配之母 =
|正室之父 =
|正室之嫡母 =
|正室之母 =
|妻之父 =
|妻之嫡母 =
|妻之母 =
|繼室之父 =
|繼室之嫡母 =
|繼室之母 =
|平妻之父 =
|平妻之嫡母 =
|平妻之母 =
|兄弟 =
|姊妹 =
|子 = [[杨修]]
|女 =
|嫡子 =
|嫡女 =
|庶子 =
|庶女 =
|養子 =
|養女 =
|繼子 =
|繼女 =
|其他親屬 = 曾祖父:[[杨震]]<br>祖父:[[杨秉]]
|出身 = <!---此处指科举出身--->
|功名 =
|經歷 =
|著作 =《答曹公书》
|注釋 =
}}
'''楊彪'''{{BD|142年||225年|catIdx=Y楊}},[[表字|字]]'''文先''',[[東漢]]末年大臣,[[弘农郡|弘農]][[華陰]]人。出身[[弘農楊氏]],從[[楊震]]至楊彪,四代人擔任過[[太尉]]。楊彪正是第四代。其子[[楊修]]。

==家世==
遠祖[[楊喜]]是[[漢高祖]]時的猛將,祖先[[楊敞]]是[[漢昭帝]]的[[宰相]],封安平侯,楊敞娶了[[司馬遷]]的女兒,生下[[楊賁]]。楊賁生[[楊譚]],楊譚生[[楊寶]],相傳楊寶心善,因為救了黃雀而得到「銜環」的報恩。楊寶生[[楊震]],楊震生[[楊秉]],楊秉生[[楊賜]],楊賜生[[楊彪]],從楊震到楊彪,四代都當到[[太尉]]。


==生平==
==生平==
===早期经历===
[[漢靈帝]]熹平年間(172年-178年),以博習舊聞,公车征拜議郎,遷侍中、京兆尹,與[[馬日磾]]、[[蔡邕]]、[[盧植]]、[[韓說]]等著作東觀,補續《東觀漢記》。漢靈帝中平六年(189年),楊彪代[[董卓]]為司空,其冬,代[[黃琬]]為司徒{{noteTag|1=[[後漢書]]楊震傳}}。[[漢獻帝]]興平元年(194年),楊彪代[[朱儁]]為太尉,錄尚書事。漢獻帝建安元年(196年),楊彪跟隨獻帝到了東都許昌。[[曹操]]殺[[楊修]],雖贈許多物品給楊彪補償,但他亦萬分痛惜。《後漢書》記曹操問楊彪:「公何瘦之甚?」楊彪說:「愧無日磾([[金日磾]])先見之明,猶懷老牛舐犢之愛。」
杨彪少年时深受家学熏陶,最初被举为孝廉,州里推举其为茂才,公府徵召,都不应命。[[漢靈帝]][[熹平]]年間(172年-178年),因为广泛学习旧闻,被公车徵拜議郎,與[[馬日磾]]、[[蔡邕]]、[[盧植]]、[[韓說 (東漢)|韓說]]等著作東觀,補續《東觀漢記》,遷任[[侍中]]、[[京兆尹]]。[[光和]]二年(179年),黄门令[[王甫 (東漢)|王甫]]教唆宾客勒索敲诈郡国的财物共计七千余万,杨彪批露了他的行径,并執此事告知[[司隶校尉]][[阳球]]。阳球于是上奏灵帝并诛杀了王甫,天下人无不满意。后回任侍中﹑[[五官中郎将]],又先后出任[[颖川]]﹑[[南阳]]太守、侍中、[[永乐少府]]﹑[[太仆]]﹑[[卫尉]]等职<ref>《[[后汉书]]》(卷54):“彪字文先,少傳家學。初舉孝廉,州舉茂才,辟公府,皆不應。熹平中,以博習舊聞,公車徵拜議郎,遷侍中﹑京兆尹。光和中,黃門令王甫使門生於郡界辜榷官財物七千餘萬,彪發其奸,言之司隸。司隸校尉陽球因此奏誅甫,天下莫不愜心。徵還為侍中﹑五官中郎將,遷穎川﹑南陽太守,復拜侍中,三遷永樂少府﹑太僕﹑衛尉。”</ref>。漢靈帝中平六年(189年),楊彪代[[董卓]]為司空,同年冬,代[[黃琬]]為司徒<ref>《[[后汉书]]》(卷54):“中平六年,代董卓為司空,其冬,代黃琬為司徒。”</ref>。

===谏阻迁都===
[[初平]]元年(190年),关东诸侯起兵讨伐董卓,發動[[董卓討伐戰]]。董卓恐惧,規劃迁都长安以避其锋芒,于是大会公卿,说:“[[汉高祖|高祖]]定都关中历经十一世,[[汉光武帝|光武皇帝]]建宫洛阳,到现在也有十世了。按照《[[石包谶]]》的说法,应该将都城迁到长安,以应天人之意。”百官没有敢说话的。杨彪说:“迁都改制是天下大事,所以盘庚五次迁都,殷朝人民全都怨恨。过去关中遭遇[[王莽]]之乱,宫室焚毁,人民涂炭,百人中都没有一人存活。光武皇帝承受天命,改在洛邑建都。如今天下无虞,百姓乐安,明公您拥戴圣主,光大汉朝国祚,无故舍弃宗庙,抛弃祖宗园陵,恐怕百姓惊恐动荡,必定会有糜粥沸腾一般的动乱。石包室谶是妖邪之书,怎么能够相信采用?”董卓说:“关中肥沃富饶,因此[[秦朝]]得以吞并六国。而且陇右地区材木自己生产,得到很容易。另外[[漢杜陵|杜陵]]南山下有武帝留下烧制陶器的炉灶数千所,合力经营,可以很快完成。百姓哪里值得计较呢!若有阻碍,我以大兵驱赶他们,他们就不敢畏避艰难险阻。”杨彪说:“让天下动乱很容易,安定下来却很难,希望您考虑。”董卓变色,说:“你想要阻挠国家大计吗?”[[太尉]][[黄琬]]说:“这是国家大事,杨公说的话难道不能值得思考吗?”董卓没有回答。[[司空]][[荀爽]]见董卓意图坚定,担心杨彪等人受害,因而神情严肃地说:“相国怎么会乐于此事呢?山东兵起,不能用一天消除,因此应该迁都来图谋,这是秦、汉时候的形势。”董卓怒意稍稍平息。荀爽私底下对杨彪说:“各位坚持争论而不停止,祸患必定降临,所以我不参加。”廷议结束后,黄琬又写了驳斥迁都的议论<ref>《[[后汉书]]》(卷54):“明年,關東兵起,董卓懼,欲遷都以違其難。乃大會公卿議曰:「高祖都關中十有一世,光武宮洛陽,於今亦十世矣。案石包讖,宜徙都長安,以應天人之意。」百官無敢言者。彪曰:「移都改制,天下大事,故盤庚五遷,殷民胥怨。昔關中遭王莽變亂,宮室焚蕩,民庶塗炭,百不一在。光武受命,更都洛邑。今天下無虞,百姓樂安,明公建立聖主,光隆漢祚,無故捐宗廟,棄園陵,恐百姓驚動,必有糜沸之亂。石包室讖,妖邪之書,豈可信用?」卓曰:「關中肥饒,故秦得併吞六國。且隴右材木自出,致之甚易。又杜陵南山下有武帝故瓦陶醋數千所,並功營之,可使一朝而辨。百姓何足與議!若有前却,我以大兵驅之,可令詣滄海。」彪曰:「天下動之至易,安之甚難,惟明公慮焉。」卓作色曰:「公欲沮國計邪?」太尉黃琬曰:「此國之大事,楊公之言得無可思?」卓不荅。司空荀爽見卓意壯,恐害彪等,因從容言曰:「相國豈樂此邪?山東兵起,非一日可禁,故當遷以圖之,此秦﹑漢之埶也。」卓意小解。爽私謂彪曰:「諸君堅爭不止,禍必有歸,故吾不為也。」”</ref><ref>《[[资治通鉴]]》(卷59):“琬退,又为驳议。”</ref>。

二月五日,董卓指使[[司隶校尉]][[宣璠]]以灾变为借口,上奏[[汉献帝]]免除黄琬﹑杨彪等人职务。之后,二人得知[[伍琼]]、[[周毖]]被杀后很害怕,到董卓府邸谢罪。董卓也因杀死伍琼、周毖而感到后悔,于是上表推举二人任[[光禄大夫]]<ref>《[[资治通鉴]]》(卷59):“二月,乙亥,卓以災異奏免琬、彪等,以光祿勳趙謙為太尉,太僕王允為司徒城門校尉伍瓊、督軍校尉周毖固諫遷都,卓大怒曰:「卓初入朝,二君勸用善士,故卓相從。而諸君到官,舉兵相圖,此二君賣卓,卓何用相負!」庚辰,收瓊、毖,斬之。楊彪、黃琬恐懼,詣卓謝,卓亦悔殺瓊、毖,乃復表彪、琬為光祿大夫。”</ref>。十多天后,迁任[[大鸿胪]]。杨彪随从汉献帝入[[函谷关]],转任[[少府]]、[[太常]],因病罢免。后又任京兆尹、[[光祿勳]],再迁任光禄大夫。初平三年(192年)九月,接替[[淳于嘉]]任司空、[[录尚书事]],后因地震免職。又被拜为太常。[[兴平 (东汉)|兴平]]元年(194年),杨彪代[[朱儁]]为太尉,录尚书事<ref>《[[后汉书]]》(卷54):“議罷,卓使司隸校尉宣播以災異奏免琬﹑彪等,詣闕謝,即拜光祿大夫。十餘日,遷大鴻臚。從入關,轉少府﹑太常,以病免。復為京兆尹﹑光祿勳,再遷光祿大夫。三年秋,代淳于嘉為司空,以地震免。復拜太常。興平元年,代朱儁為太尉,錄尚書事。”</ref>。

===尽节护主===
兴平二年(195年)三月,[[李傕]]遣其侄[[李暹 (三國)|李暹]]率兵数千人包围皇宫,想要劫持汉献帝前往李傕大营。杨彪对李暹说:“自古以来,帝王没有住在人臣家里的,诸位做事,怎能如此!”李暹说:“将军已经决定了。”于是杨彪随汉献帝出行。不久,汉献帝派杨彪及诸位公卿前往[[郭汜]]营劝和,不料郭汜将杨彪和司空[[张喜]]、[[大司农]][[朱儁]]、[[卫尉]][[士孙瑞]]、太仆[[韩融]]等人扣留为人质。郭汜又大会公卿,议论责备李傕。杨彪说道:“群臣共鬥,其中一人劫持天子,一人以公卿为人质,这可以吗!”郭汜恼怒,想要动手杀之。杨彪说:“你尚且不侍奉陛下,我怎么能独自求生呢!”经中郎将[[杨密]]力劝,郭汜才没有加害他<ref>《[[资治通鉴]]》(卷61):“三月,丙寅,傕使兄子暹將數千兵圍宮,以車三乘迎帝。太尉楊彪曰:「自古帝王無在人家者,諸君舉事,奈何如是!」暹曰:「將軍計定矣。」於是君臣步從乘輿以出,兵即入殿中,掠宮人、御物。帝至傕營,傕又徙御府金帛置其營,遂放火燒宮殿、官府、民居悉盡。帝復使公卿和傕、汜,汜留楊彪及司空張喜、尚書王隆、光祿勳劉淵、衛尉士孫瑞、太僕韓融、廷尉宣璠、大鴻臚榮郃、大司農朱儁、將作大匠梁邵、屯騎校尉姜宣等於其營為質。朱儁憤懣發病死。……郭汜饗公卿,議政李傕。楊彪曰:「群臣共鬥,一人劫天子,一人質公卿,可行乎!」汜怒,欲手刃之。彪曰:「卿尚不奉國家,吾豈求生邪!」中郎將楊密固諫,汜乃止。”</ref>。同年,汉献帝东迁,杨彪尽节护主,在最危急的关头,几乎遇害。汉献帝回到洛阳后,杨彪代理尚书令<ref>《[[后汉书]]》(卷54):“及李傕﹑郭汜之亂,彪盡節護主,崎嶇危難之閒,幾不免於害。語在董卓傳。及車駕還洛陽,復守尚書令。”</ref>。

===晚年沉浮===
[[建安 (东汉)|建安]]元年(196年),杨彪随汉献帝定都许县。当时大宴百官,兖州刺史[[曹操]]上殿,见杨彪神情不悦,惧怕会被趁机图谋,便未敢参加宴会,托病上厕所,趁机离开宴会返回大营。九月,杨彪因病被罢免。当时[[袁术]]在淮南称帝,曹操因此以杨彪与袁术是亲戚,想要勾结袁术废献帝为由,将其下狱。[[将作大匠]][[孔融]]听说后,连朝服都来不及穿就,就面见曹操说:“杨公四世清德,海内外共同赡仰。周书说父子兄弟犯罪都不相互牵连,更何况因袁氏就归罪于杨公。易经称‘积德行善之家,恩泽及于子孙’,只是欺骗人罢了。”曹操说:“这是陛下的意思。”孔融则回答:“如果让[[周成王]]杀[[召公]],周公可以说自己不知道吗?如今天下士人之所以仰慕明公您,是因为您聪明仁智,辅弼汉朝,举荐正直之士,斥退邪妄之人,致使四方和乐。如今却要杀害无辜之人,那么海内旁观侧听之人,谁也不会再肃敬待您了!我孔融还是鲁国一男子,明天便拂袖而去,不再来朝。”<ref>《[[后汉书]]》(卷54):“建安元年,從東都許。時天子新遷,大會公卿,兗州刺史曹操上殿,見彪色不悅,恐於此圖之,未得燕設,託疾如廁,因出還營。彪以疾罷。時袁術僭亂,操托彪與術婚姻,誣以欲圖廢置,奏收下獄,劾以大逆。將作大匠孔融聞之,不及朝服,往見操曰:「楊公四世清德,海內所瞻。周書父子兄弟罪不相及,況以袁氏歸罪楊公。易稱『積善餘慶』,徒欺人耳。」操曰:「此國家之意。」融曰:「假使成王殺邵公,周公可得言不知邪?今天下纓緌搢紳所以瞻仰明公者,以公聰明仁智,輔相漢朝,舉直厝枉,致之雍熙也。今橫殺無辜,則海內觀聽,誰不解體!孔融魯國男子,明日便當拂衣而去,不復朝矣。」操不得已,遂理出彪。”</ref>负责拷问的许县令[[满宠]]也对曹操说:“拷问杨彪没有找到罪证。如果要处决他,要找到证据才能执行。此人有名于海内,若找不到证据而把他处决,会大失民心,请明公想清楚。”曹操无奈之下只得释出杨彪<ref>《[[三国志]]》(卷26):“故太尉楊彪收付縣獄,尚書令荀彧、少府孔融等並屬寵:「但當受辭,勿加考掠。」寵一無所報,考訊如法。數日,求見太祖,言之曰:「楊彪考訊無他辭語。當殺者宜先彰其罪;此人有名海內,若罪不明,必大失民望,竊為明公惜之。」太祖即日赦出彪。”</ref>。

建安四年(198年),再拜为太常。建安十年(205年),被罢免。次年,杨彪的爵位被剥夺。杨彪见汉室将衰,于是诈称脚抽筋退居不出。后来其子[[杨修]]为曹操所杀,曹操见杨彪问道:“您为什么这么瘦?”杨彪说:“我很惭愧没有[[金日磾]]杀子的先见之明,但还怀有老牛舐犊般的关爱。”曹操为之改容<ref>《[[后汉书]]》(卷54):“四年,復拜太常,十年免。十一年,諸以恩澤為侯者皆奪封。彪見漢祚將終,遂稱脚攣不復行,積十年。後子修為曹操所殺,操見彪問曰:「公何瘦之甚?」對曰:「愧無日磾先見之明,猶懷老牛舐犢之愛。」操為之改容。”</ref>。[[曹丕]]称帝后,想要让杨彪出任太尉,先让使者告诉杨彪。杨彪说:“我杨彪担任过汉朝的三公,遭到乱世而不能对国家有所补益,现在年老多病,怎么能够再去新朝任职?”因而坚决推辞。曹丕拜杨彪为光禄大夫、[[特进]],待以宾客之礼。又赐杨彪延年杖及冯-{几}-,允许戴鹿皮冠,杨彪辞让,只穿着布单衣和皮弁入见;曹丕又在杨府设置行马,安排吏卒,来表示对他的优遇<ref>《[[三国志]]·魏志·文帝纪》注引《魏书》:“己亥,公卿朝朔旦,并引故汉太尉杨彪,待以客礼,诏曰:“夫先王制-{几}-杖之赐,所以宾礼黄耇褒崇元老也。昔孔光、卓茂皆以淑德高年,受兹嘉锡。公故汉宰臣,乃祖已来,世著名节,年过七十,行不逾矩,可谓老成人矣,所宜宠异以章旧德。其赐公延年杖及冯-{几}-;谒请之日,便使杖入,又可使著鹿皮冠。”彪辞让不听,竟著布单衣、皮弁以见。”</ref><ref>《[[三国志]]·魏志·文帝纪》注引《续汉书》:“彪见汉祚将终,自以累世为三公,耻为魏臣,遂称足挛,不复行。积十馀年,帝即王位,欲以为太尉,令近臣宣旨。彪辞曰:“尝以汉朝为三公,值世衰乱,不能立尺寸之益,若复为魏臣,于国之选,亦不为荣也。”帝不夺其意。黄初四年,诏拜光禄大夫,秩中二千石,朝见位次三公,如孔光故事。彪上章固让,帝不听,又为门施行马,致吏卒,以优崇之。年八十四,以六年薨。子脩,事见陈思王传。”</ref>。[[黄初]]五年(225年),杨彪去世,享壽八十四岁<ref>《[[后汉书]]》(卷54):“及魏文帝受禪,欲以彪為太尉,先遣使示旨。彪辭曰:「彪備漢三公,遭世傾亂,不能有所補益。耄年被病,豈可讚惟新之朝?」遂固辭。乃授光祿大夫,賜-{几}-杖衣袍,因朝會引見,令彪著布單衣、鹿皮冠,杖而入,待以賓客之禮。年八十四,黃初六年卒於家。自震至彪,四世太尉,德業相繼,與袁氏俱為東京名族雲。”</ref>。

== 家族 ==
=== 先祖 ===
* [[杨喜]],字幼罗。曾任骑都尉,汉高祖时因功封赤泉侯。
* [[杨敞]],汉昭帝时官至丞相,封安平侯,卒谥曰敬。

=== 高祖 ===
* [[杨宝]],大儒,隐居不仕。

=== 曾祖 ===
* [[杨震]],字伯起。官至太尉。

=== 祖父 ===
* [[杨秉]],字叔节。官至太尉。

=== 父亲 ===
* [[杨赐]],字伯献。官至太尉、司空,封临晋侯,卒赠骠骑将军,谥曰文烈。

=== 子孫 ===
* 子:[[杨修]],字德祖。汉末文学家,仕至丞相主簿。为曹操所杀。
* 孙:[[杨嚣]],杨修之子,西晋初年任典军将军。
* 曾孙:[[杨准]],字始丘,杨嚣之子,[[晋惠帝]]末年任冀州刺史。
* 玄孙:[[杨峤]],字国彦,杨准之子。
* 玄孙:[[杨髦]],字士彦,杨准之子。
* 玄孙:[[杨俊 (三国)|杨俊]],字惠彦,杨准之子,杨峤之弟,官至太傅掾属。

== 评价 ==
* [[孔融]]:“杨公四世清德,海内所瞻。”(《后汉书·卷五十四·杨震列传第四十四》)
* [[袁绍]]:“故太尉杨彪,历典二司,元纲极位。”(《三国志·卷六·魏书六·董二袁刘传第六》注引《魏氏春秋》)
* [[满宠]]:“此人有名海内。”(《三国志·卷二十六·魏书二十六·满田牵郭传第二十六》)
* [[曹丕]]:“公故汉宰臣,乃祖以来世著名节,年过七十,行不逾矩,可谓老成人矣。”
* [[傅玄]]:“是后[[刘珍]]、[[朱穆]]、[[卢植]]、杨彪之徒,又踵而成之,岂亦各拘于时而不得自尽乎?何其益陋也!”
* [[袁宏]]:“王室大乱,彪流离播越,经历艰难,以身卫主,不失中正,天下以此重之。”
* [[范曄 (劉宋)|范晔]]:“杨氏载德,仍世柱国。震畏四知,秉去三惑。赐亦无讳,彪诚匪忒。脩虽才子,渝我淳则。”(《后汉书·卷五十四·杨震列传第四十四》)
* [[裴松之]]:“杨公积德之门,身为名臣,纵有愆负,犹宜保佑,况淫刑所滥,而可加其楚掠乎?”
* [[洪迈]]:“夫曹氏篡汉,忠臣义士之所宜痛心疾首,纵力不能讨,忍复仕其朝为公卿乎?歆、群为一世之贤,所立不过如是。彪逊辞以免祸,亦不敢一言及曹氏之所以得。盖自党锢祸起,天下贤士大夫如李膺、范滂之徒,屠戮殆尽,故所存者如是而已。”(《容斋随笔·卷十》)
* [[胡三省]]:“杨彪有愧于龚胜多矣。”
* [[郝经]]:“杨氏世济忠贞,累叶公辅,大臣钜室,朝廷倚赖,不幸主防时屯,颠沛流离,间关险阻,防涉勤劳,可谓共矣,天子已入操手,大事已去,不能闲居卫国,犹以元老自处,一旦几为操所杀,而竟杀其子,折辱之余腼面偷生,褫汉三公而受丕伪爵,贤大夫也,欠汉家一死耳。”“钜臣宗儒,四杨八荀。黄髪两翁,终以失身。”(《郝氏续后汉书》)
* [[朱明镐]]:“按管幼安忠于汉世,终不臣魏。宁为汉处士,不为魏司徒。区区此心,前有[[龚胜]],后有[[陶潜]],当时有杨彪耳。”(《史纠·卷一》)
* [[王夫之]]:“[[袁隗]]、杨彪以德望世臣,且无以自靖。”(《搔首问》)
* [[赵翼]]:“按彪虽辞太尉,仍授光禄大夫,亦未免有玷。”(《陔余丛考·卷十七》)
* [[乾隆帝]]:“杨彪以汉三公不受魏爵,托于大义自持,则何不骂贼而死乎?观其于光禄大夫之拜,赐几杖、施行马,恬不知耻,十万而受万,尚得谓无垢全节耶?既贪生复好名,千秋以下正论难逃,终于进退无据而已。”(《评鉴阐要》)
* [[沈钦韩]]:“彪之苦节幽贞,始终如一,在魏代欲饰美谈以掩篡迹耳。”
* [[湯鵬 (道光進士)|汤鹏]]:“自汉已降,弟靡波流,以至于魏晋六朝,所谓名材硕德非无一二之存,所谓媚世乱德则更仆悉数而不能终焉。尔乃杨彪就秩于曹氏,[[王导]]钓誉于江左,[[崔光]]取容于拓拔,[[谢朏]]屑屑于齐、梁,何其耻也!”(《浮邱子》)

== 艺术形象 ==
=== 文学 ===
在著名[[章回小說]]《[[三國演義]]》中的楊彪,歷程大概依循正史而為。杨彪出场时为东汉太尉,与司徒[[王允]]等迎接失散的[[刘辩|汉少帝]]和陈留王[[刘协]],后为司徒,与太尉[[黄琬]]、司空[[荀爽]]共谏欲迁都的董卓,均遭罢免<ref>《演义》第六回</ref>。后任太尉,向汉献帝献计离间[[李傕]]、[[郭汜]]二人。二人交战时,奉命同众官前往郭汜营中劝和,为郭汜扣留,杨彪怒斥郭汜,郭汜恼怒欲杀杨彪,中郎将杨密劝阻,郭汜才放了杨彪与大司农[[朱儁]],二人出营相抱而哭,昏绝于地<ref>《演义》第十三回</ref>。汉献帝返回洛阳后,杨彪建议汉献帝依靠[[曹操]]。之后,因与[[袁术]]为姻亲,曹操讨平[[吕布]]后,将其诬陷下狱,经[[孔融]]力争才得以幸免<ref>《演义》第二十回</ref>。

=== 影视 ===
* 2004年电视剧《[[武圣关公]]》:魏天堂
* 2017年电视剧《[[大军师司马懿|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柳健
* 2018年电视剧《[[三国机密]]》:张琪


==注释==
==注释==
{{Reflist|2}}
<div class="references-small">
{{NoteFoot}}
</div>


==外部連結==
==外部連結==
*[http://www.budaedu.org.hk/savelife2.htm 關於「結草銜環」]
*[https://web.archive.org/web/20050910043449/http://www.budaedu.org.hk/savelife2.htm 關於「結草銜環」]
*[http://www.hkskyhouse.com/index/main3/letter/letterr.html 「結草銜環」典故]
*[https://web.archive.org/web/20060225064549/http://www.hkskyhouse.com/index/main3/letter/letterr.html 「結草銜環」典故]


{{東漢大司徒司徒}}
{{東漢大司徒司徒}}
{{東漢大司空司空}}
{{東漢大司空司空}}
{{东汉大司马太尉}}
{{东汉大司马太尉}}
{{Authority control}}
[[Category:东汉太尉|Y楊]]
[[Category:东汉太尉|Y楊]]
[[Category:東漢政治人物|Y楊]]
[[Category:東漢政治人物|Y楊]]
第21行: 第157行:
[[Category:楊姓|B]]
[[Category:楊姓|B]]
[[category:华阴人|Y杨]]
[[category:华阴人|Y杨]]
[[Category:東漢太守|Y]]

2024年11月15日 (五) 20:06的最新版本

楊彪
太尉
國家曹魏
時代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
主君汉灵帝汉少帝汉献帝魏文帝
姓名楊彪
文先
封爵临晋侯
氏族弘农杨氏
籍貫弘农郡华阴县
出生漢顺帝汉安元年
142年
逝世魏文帝黃初六年
225年
親屬
父親杨赐
杨修
其他親屬曾祖父:杨震
祖父:杨秉
《答曹公书》

楊彪(142年—225年),文先東漢末年大臣,弘農華陰人。出身弘農楊氏,從楊震至楊彪,四代人擔任過太尉。楊彪正是第四代。其子楊修

家世

[编辑]

遠祖楊喜漢高祖時的猛將,祖先楊敞漢昭帝宰相,封安平侯,楊敞娶了司馬遷的女兒,生下楊賁。楊賁生楊譚,楊譚生楊寶,相傳楊寶心善,因為救了黃雀而得到「銜環」的報恩。楊寶生楊震,楊震生楊秉,楊秉生楊賜,楊賜生楊彪,從楊震到楊彪,四代都當到太尉

生平

[编辑]

早期经历

[编辑]

杨彪少年时深受家学熏陶,最初被举为孝廉,州里推举其为茂才,公府徵召,都不应命。漢靈帝熹平年間(172年-178年),因为广泛学习旧闻,被公车徵拜議郎,與馬日磾蔡邕盧植韓說等著作東觀,補續《東觀漢記》,遷任侍中京兆尹光和二年(179年),黄门令王甫教唆宾客勒索敲诈郡国的财物共计七千余万,杨彪批露了他的行径,并執此事告知司隶校尉阳球。阳球于是上奏灵帝并诛杀了王甫,天下人无不满意。后回任侍中﹑五官中郎将,又先后出任颖川南阳太守、侍中、永乐少府太仆卫尉等职[1]。漢靈帝中平六年(189年),楊彪代董卓為司空,同年冬,代黃琬為司徒[2]

谏阻迁都

[编辑]

初平元年(190年),关东诸侯起兵讨伐董卓,發動董卓討伐戰。董卓恐惧,規劃迁都长安以避其锋芒,于是大会公卿,说:“高祖定都关中历经十一世,光武皇帝建宫洛阳,到现在也有十世了。按照《石包谶》的说法,应该将都城迁到长安,以应天人之意。”百官没有敢说话的。杨彪说:“迁都改制是天下大事,所以盘庚五次迁都,殷朝人民全都怨恨。过去关中遭遇王莽之乱,宫室焚毁,人民涂炭,百人中都没有一人存活。光武皇帝承受天命,改在洛邑建都。如今天下无虞,百姓乐安,明公您拥戴圣主,光大汉朝国祚,无故舍弃宗庙,抛弃祖宗园陵,恐怕百姓惊恐动荡,必定会有糜粥沸腾一般的动乱。石包室谶是妖邪之书,怎么能够相信采用?”董卓说:“关中肥沃富饶,因此秦朝得以吞并六国。而且陇右地区材木自己生产,得到很容易。另外杜陵南山下有武帝留下烧制陶器的炉灶数千所,合力经营,可以很快完成。百姓哪里值得计较呢!若有阻碍,我以大兵驱赶他们,他们就不敢畏避艰难险阻。”杨彪说:“让天下动乱很容易,安定下来却很难,希望您考虑。”董卓变色,说:“你想要阻挠国家大计吗?”太尉黄琬说:“这是国家大事,杨公说的话难道不能值得思考吗?”董卓没有回答。司空荀爽见董卓意图坚定,担心杨彪等人受害,因而神情严肃地说:“相国怎么会乐于此事呢?山东兵起,不能用一天消除,因此应该迁都来图谋,这是秦、汉时候的形势。”董卓怒意稍稍平息。荀爽私底下对杨彪说:“各位坚持争论而不停止,祸患必定降临,所以我不参加。”廷议结束后,黄琬又写了驳斥迁都的议论[3][4]

二月五日,董卓指使司隶校尉宣璠以灾变为借口,上奏汉献帝免除黄琬﹑杨彪等人职务。之后,二人得知伍琼周毖被杀后很害怕,到董卓府邸谢罪。董卓也因杀死伍琼、周毖而感到后悔,于是上表推举二人任光禄大夫[5]。十多天后,迁任大鸿胪。杨彪随从汉献帝入函谷关,转任少府太常,因病罢免。后又任京兆尹、光祿勳,再迁任光禄大夫。初平三年(192年)九月,接替淳于嘉任司空、录尚书事,后因地震免職。又被拜为太常。兴平元年(194年),杨彪代朱儁为太尉,录尚书事[6]

尽节护主

[编辑]

兴平二年(195年)三月,李傕遣其侄李暹率兵数千人包围皇宫,想要劫持汉献帝前往李傕大营。杨彪对李暹说:“自古以来,帝王没有住在人臣家里的,诸位做事,怎能如此!”李暹说:“将军已经决定了。”于是杨彪随汉献帝出行。不久,汉献帝派杨彪及诸位公卿前往郭汜营劝和,不料郭汜将杨彪和司空张喜大司农朱儁卫尉士孙瑞、太仆韩融等人扣留为人质。郭汜又大会公卿,议论责备李傕。杨彪说道:“群臣共鬥,其中一人劫持天子,一人以公卿为人质,这可以吗!”郭汜恼怒,想要动手杀之。杨彪说:“你尚且不侍奉陛下,我怎么能独自求生呢!”经中郎将杨密力劝,郭汜才没有加害他[7]。同年,汉献帝东迁,杨彪尽节护主,在最危急的关头,几乎遇害。汉献帝回到洛阳后,杨彪代理尚书令[8]

晚年沉浮

[编辑]

建安元年(196年),杨彪随汉献帝定都许县。当时大宴百官,兖州刺史曹操上殿,见杨彪神情不悦,惧怕会被趁机图谋,便未敢参加宴会,托病上厕所,趁机离开宴会返回大营。九月,杨彪因病被罢免。当时袁术在淮南称帝,曹操因此以杨彪与袁术是亲戚,想要勾结袁术废献帝为由,将其下狱。将作大匠孔融听说后,连朝服都来不及穿就,就面见曹操说:“杨公四世清德,海内外共同赡仰。周书说父子兄弟犯罪都不相互牵连,更何况因袁氏就归罪于杨公。易经称‘积德行善之家,恩泽及于子孙’,只是欺骗人罢了。”曹操说:“这是陛下的意思。”孔融则回答:“如果让周成王召公,周公可以说自己不知道吗?如今天下士人之所以仰慕明公您,是因为您聪明仁智,辅弼汉朝,举荐正直之士,斥退邪妄之人,致使四方和乐。如今却要杀害无辜之人,那么海内旁观侧听之人,谁也不会再肃敬待您了!我孔融还是鲁国一男子,明天便拂袖而去,不再来朝。”[9]负责拷问的许县令满宠也对曹操说:“拷问杨彪没有找到罪证。如果要处决他,要找到证据才能执行。此人有名于海内,若找不到证据而把他处决,会大失民心,请明公想清楚。”曹操无奈之下只得释出杨彪[10]

建安四年(198年),再拜为太常。建安十年(205年),被罢免。次年,杨彪的爵位被剥夺。杨彪见汉室将衰,于是诈称脚抽筋退居不出。后来其子杨修为曹操所杀,曹操见杨彪问道:“您为什么这么瘦?”杨彪说:“我很惭愧没有金日磾杀子的先见之明,但还怀有老牛舐犊般的关爱。”曹操为之改容[11]曹丕称帝后,想要让杨彪出任太尉,先让使者告诉杨彪。杨彪说:“我杨彪担任过汉朝的三公,遭到乱世而不能对国家有所补益,现在年老多病,怎么能够再去新朝任职?”因而坚决推辞。曹丕拜杨彪为光禄大夫、特进,待以宾客之礼。又赐杨彪延年杖及冯几,允许戴鹿皮冠,杨彪辞让,只穿着布单衣和皮弁入见;曹丕又在杨府设置行马,安排吏卒,来表示对他的优遇[12][13]黄初五年(225年),杨彪去世,享壽八十四岁[14]

家族

[编辑]

先祖

[编辑]
  • 杨喜,字幼罗。曾任骑都尉,汉高祖时因功封赤泉侯。
  • 杨敞,汉昭帝时官至丞相,封安平侯,卒谥曰敬。

高祖

[编辑]
  • 杨宝,大儒,隐居不仕。

曾祖

[编辑]
  • 杨震,字伯起。官至太尉。

祖父

[编辑]
  • 杨秉,字叔节。官至太尉。

父亲

[编辑]
  • 杨赐,字伯献。官至太尉、司空,封临晋侯,卒赠骠骑将军,谥曰文烈。

子孫

[编辑]
  • 子:杨修,字德祖。汉末文学家,仕至丞相主簿。为曹操所杀。
  • 孙:杨嚣,杨修之子,西晋初年任典军将军。
  • 曾孙:杨准,字始丘,杨嚣之子,晋惠帝末年任冀州刺史。
  • 玄孙:杨峤,字国彦,杨准之子。
  • 玄孙:杨髦,字士彦,杨准之子。
  • 玄孙:杨俊,字惠彦,杨准之子,杨峤之弟,官至太傅掾属。

评价

[编辑]
  • 孔融:“杨公四世清德,海内所瞻。”(《后汉书·卷五十四·杨震列传第四十四》)
  • 袁绍:“故太尉杨彪,历典二司,元纲极位。”(《三国志·卷六·魏书六·董二袁刘传第六》注引《魏氏春秋》)
  • 满宠:“此人有名海内。”(《三国志·卷二十六·魏书二十六·满田牵郭传第二十六》)
  • 曹丕:“公故汉宰臣,乃祖以来世著名节,年过七十,行不逾矩,可谓老成人矣。”
  • 傅玄:“是后刘珍朱穆卢植、杨彪之徒,又踵而成之,岂亦各拘于时而不得自尽乎?何其益陋也!”
  • 袁宏:“王室大乱,彪流离播越,经历艰难,以身卫主,不失中正,天下以此重之。”
  • 范晔:“杨氏载德,仍世柱国。震畏四知,秉去三惑。赐亦无讳,彪诚匪忒。脩虽才子,渝我淳则。”(《后汉书·卷五十四·杨震列传第四十四》)
  • 裴松之:“杨公积德之门,身为名臣,纵有愆负,犹宜保佑,况淫刑所滥,而可加其楚掠乎?”
  • 洪迈:“夫曹氏篡汉,忠臣义士之所宜痛心疾首,纵力不能讨,忍复仕其朝为公卿乎?歆、群为一世之贤,所立不过如是。彪逊辞以免祸,亦不敢一言及曹氏之所以得。盖自党锢祸起,天下贤士大夫如李膺、范滂之徒,屠戮殆尽,故所存者如是而已。”(《容斋随笔·卷十》)
  • 胡三省:“杨彪有愧于龚胜多矣。”
  • 郝经:“杨氏世济忠贞,累叶公辅,大臣钜室,朝廷倚赖,不幸主防时屯,颠沛流离,间关险阻,防涉勤劳,可谓共矣,天子已入操手,大事已去,不能闲居卫国,犹以元老自处,一旦几为操所杀,而竟杀其子,折辱之余腼面偷生,褫汉三公而受丕伪爵,贤大夫也,欠汉家一死耳。”“钜臣宗儒,四杨八荀。黄髪两翁,终以失身。”(《郝氏续后汉书》)
  • 朱明镐:“按管幼安忠于汉世,终不臣魏。宁为汉处士,不为魏司徒。区区此心,前有龚胜,后有陶潜,当时有杨彪耳。”(《史纠·卷一》)
  • 王夫之:“袁隗、杨彪以德望世臣,且无以自靖。”(《搔首问》)
  • 赵翼:“按彪虽辞太尉,仍授光禄大夫,亦未免有玷。”(《陔余丛考·卷十七》)
  • 乾隆帝:“杨彪以汉三公不受魏爵,托于大义自持,则何不骂贼而死乎?观其于光禄大夫之拜,赐几杖、施行马,恬不知耻,十万而受万,尚得谓无垢全节耶?既贪生复好名,千秋以下正论难逃,终于进退无据而已。”(《评鉴阐要》)
  • 沈钦韩:“彪之苦节幽贞,始终如一,在魏代欲饰美谈以掩篡迹耳。”
  • 汤鹏:“自汉已降,弟靡波流,以至于魏晋六朝,所谓名材硕德非无一二之存,所谓媚世乱德则更仆悉数而不能终焉。尔乃杨彪就秩于曹氏,王导钓誉于江左,崔光取容于拓拔,谢朏屑屑于齐、梁,何其耻也!”(《浮邱子》)

艺术形象

[编辑]

文学

[编辑]

在著名章回小說三國演義》中的楊彪,歷程大概依循正史而為。杨彪出场时为东汉太尉,与司徒王允等迎接失散的汉少帝和陈留王刘协,后为司徒,与太尉黄琬、司空荀爽共谏欲迁都的董卓,均遭罢免[15]。后任太尉,向汉献帝献计离间李傕郭汜二人。二人交战时,奉命同众官前往郭汜营中劝和,为郭汜扣留,杨彪怒斥郭汜,郭汜恼怒欲杀杨彪,中郎将杨密劝阻,郭汜才放了杨彪与大司农朱儁,二人出营相抱而哭,昏绝于地[16]。汉献帝返回洛阳后,杨彪建议汉献帝依靠曹操。之后,因与袁术为姻亲,曹操讨平吕布后,将其诬陷下狱,经孔融力争才得以幸免[17]

影视

[编辑]

注释

[编辑]
  1. ^ 后汉书》(卷54):“彪字文先,少傳家學。初舉孝廉,州舉茂才,辟公府,皆不應。熹平中,以博習舊聞,公車徵拜議郎,遷侍中﹑京兆尹。光和中,黃門令王甫使門生於郡界辜榷官財物七千餘萬,彪發其奸,言之司隸。司隸校尉陽球因此奏誅甫,天下莫不愜心。徵還為侍中﹑五官中郎將,遷穎川﹑南陽太守,復拜侍中,三遷永樂少府﹑太僕﹑衛尉。”
  2. ^ 后汉书》(卷54):“中平六年,代董卓為司空,其冬,代黃琬為司徒。”
  3. ^ 后汉书》(卷54):“明年,關東兵起,董卓懼,欲遷都以違其難。乃大會公卿議曰:「高祖都關中十有一世,光武宮洛陽,於今亦十世矣。案石包讖,宜徙都長安,以應天人之意。」百官無敢言者。彪曰:「移都改制,天下大事,故盤庚五遷,殷民胥怨。昔關中遭王莽變亂,宮室焚蕩,民庶塗炭,百不一在。光武受命,更都洛邑。今天下無虞,百姓樂安,明公建立聖主,光隆漢祚,無故捐宗廟,棄園陵,恐百姓驚動,必有糜沸之亂。石包室讖,妖邪之書,豈可信用?」卓曰:「關中肥饒,故秦得併吞六國。且隴右材木自出,致之甚易。又杜陵南山下有武帝故瓦陶醋數千所,並功營之,可使一朝而辨。百姓何足與議!若有前却,我以大兵驅之,可令詣滄海。」彪曰:「天下動之至易,安之甚難,惟明公慮焉。」卓作色曰:「公欲沮國計邪?」太尉黃琬曰:「此國之大事,楊公之言得無可思?」卓不荅。司空荀爽見卓意壯,恐害彪等,因從容言曰:「相國豈樂此邪?山東兵起,非一日可禁,故當遷以圖之,此秦﹑漢之埶也。」卓意小解。爽私謂彪曰:「諸君堅爭不止,禍必有歸,故吾不為也。」”
  4. ^ 资治通鉴》(卷59):“琬退,又为驳议。”
  5. ^ 资治通鉴》(卷59):“二月,乙亥,卓以災異奏免琬、彪等,以光祿勳趙謙為太尉,太僕王允為司徒城門校尉伍瓊、督軍校尉周毖固諫遷都,卓大怒曰:「卓初入朝,二君勸用善士,故卓相從。而諸君到官,舉兵相圖,此二君賣卓,卓何用相負!」庚辰,收瓊、毖,斬之。楊彪、黃琬恐懼,詣卓謝,卓亦悔殺瓊、毖,乃復表彪、琬為光祿大夫。”
  6. ^ 后汉书》(卷54):“議罷,卓使司隸校尉宣播以災異奏免琬﹑彪等,詣闕謝,即拜光祿大夫。十餘日,遷大鴻臚。從入關,轉少府﹑太常,以病免。復為京兆尹﹑光祿勳,再遷光祿大夫。三年秋,代淳于嘉為司空,以地震免。復拜太常。興平元年,代朱儁為太尉,錄尚書事。”
  7. ^ 资治通鉴》(卷61):“三月,丙寅,傕使兄子暹將數千兵圍宮,以車三乘迎帝。太尉楊彪曰:「自古帝王無在人家者,諸君舉事,奈何如是!」暹曰:「將軍計定矣。」於是君臣步從乘輿以出,兵即入殿中,掠宮人、御物。帝至傕營,傕又徙御府金帛置其營,遂放火燒宮殿、官府、民居悉盡。帝復使公卿和傕、汜,汜留楊彪及司空張喜、尚書王隆、光祿勳劉淵、衛尉士孫瑞、太僕韓融、廷尉宣璠、大鴻臚榮郃、大司農朱儁、將作大匠梁邵、屯騎校尉姜宣等於其營為質。朱儁憤懣發病死。……郭汜饗公卿,議政李傕。楊彪曰:「群臣共鬥,一人劫天子,一人質公卿,可行乎!」汜怒,欲手刃之。彪曰:「卿尚不奉國家,吾豈求生邪!」中郎將楊密固諫,汜乃止。”
  8. ^ 后汉书》(卷54):“及李傕﹑郭汜之亂,彪盡節護主,崎嶇危難之閒,幾不免於害。語在董卓傳。及車駕還洛陽,復守尚書令。”
  9. ^ 后汉书》(卷54):“建安元年,從東都許。時天子新遷,大會公卿,兗州刺史曹操上殿,見彪色不悅,恐於此圖之,未得燕設,託疾如廁,因出還營。彪以疾罷。時袁術僭亂,操托彪與術婚姻,誣以欲圖廢置,奏收下獄,劾以大逆。將作大匠孔融聞之,不及朝服,往見操曰:「楊公四世清德,海內所瞻。周書父子兄弟罪不相及,況以袁氏歸罪楊公。易稱『積善餘慶』,徒欺人耳。」操曰:「此國家之意。」融曰:「假使成王殺邵公,周公可得言不知邪?今天下纓緌搢紳所以瞻仰明公者,以公聰明仁智,輔相漢朝,舉直厝枉,致之雍熙也。今橫殺無辜,則海內觀聽,誰不解體!孔融魯國男子,明日便當拂衣而去,不復朝矣。」操不得已,遂理出彪。”
  10. ^ 三国志》(卷26):“故太尉楊彪收付縣獄,尚書令荀彧、少府孔融等並屬寵:「但當受辭,勿加考掠。」寵一無所報,考訊如法。數日,求見太祖,言之曰:「楊彪考訊無他辭語。當殺者宜先彰其罪;此人有名海內,若罪不明,必大失民望,竊為明公惜之。」太祖即日赦出彪。”
  11. ^ 后汉书》(卷54):“四年,復拜太常,十年免。十一年,諸以恩澤為侯者皆奪封。彪見漢祚將終,遂稱脚攣不復行,積十年。後子修為曹操所殺,操見彪問曰:「公何瘦之甚?」對曰:「愧無日磾先見之明,猶懷老牛舐犢之愛。」操為之改容。”
  12. ^ 三国志·魏志·文帝纪》注引《魏书》:“己亥,公卿朝朔旦,并引故汉太尉杨彪,待以客礼,诏曰:“夫先王制几杖之赐,所以宾礼黄耇褒崇元老也。昔孔光、卓茂皆以淑德高年,受兹嘉锡。公故汉宰臣,乃祖已来,世著名节,年过七十,行不逾矩,可谓老成人矣,所宜宠异以章旧德。其赐公延年杖及冯几;谒请之日,便使杖入,又可使著鹿皮冠。”彪辞让不听,竟著布单衣、皮弁以见。”
  13. ^ 三国志·魏志·文帝纪》注引《续汉书》:“彪见汉祚将终,自以累世为三公,耻为魏臣,遂称足挛,不复行。积十馀年,帝即王位,欲以为太尉,令近臣宣旨。彪辞曰:“尝以汉朝为三公,值世衰乱,不能立尺寸之益,若复为魏臣,于国之选,亦不为荣也。”帝不夺其意。黄初四年,诏拜光禄大夫,秩中二千石,朝见位次三公,如孔光故事。彪上章固让,帝不听,又为门施行马,致吏卒,以优崇之。年八十四,以六年薨。子脩,事见陈思王传。”
  14. ^ 后汉书》(卷54):“及魏文帝受禪,欲以彪為太尉,先遣使示旨。彪辭曰:「彪備漢三公,遭世傾亂,不能有所補益。耄年被病,豈可讚惟新之朝?」遂固辭。乃授光祿大夫,賜几杖衣袍,因朝會引見,令彪著布單衣、鹿皮冠,杖而入,待以賓客之禮。年八十四,黃初六年卒於家。自震至彪,四世太尉,德業相繼,與袁氏俱為東京名族雲。”
  15. ^ 《演义》第六回
  16. ^ 《演义》第十三回
  17. ^ 《演义》第二十回

外部連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