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臺灣義民信仰: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近80年的歷史,少打了年
 
(未显示4个用户的10个中间版本)
第38行: 第38行:


== 時代背景 ==
== 時代背景 ==
臺灣的義民,大致可以分為以下三類:一是在早年拓墾時同盜匪或[[臺灣原住民族|原住民]]的抵抗活動中的犧牲者;二是在協助[[清政府]]去鎮壓叛亂者的起事或戰爭中的陣亡者;三是在反抗[[日本人]]去統治[[臺灣人]]的起事或戰爭中的犧牲者。<ref>{{cite book |author1=鄭志明主編 |title=《文化臺灣·卷三》 |date=1996 |publisher=大道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location=臺北縣中和市 |isbn=9579899002 |pages=頁307-308 |language=zh}}</ref><br>

[[臺灣清領時期]]起,大量[[中國大陸]]移民移入[[臺灣]]拓墾。由於移民身分多元如[[泉州裔臺灣人|閩南泉州人]]、[[漳州裔臺灣人|閩南漳州人]]、[[臺灣潮州人|粵東潮汕人]]與[[客家人]]等等,遂容易因族群差異、利益糾紛等因素產生[[分類械鬥]];此外對統治[[政權]]、官員的不滿亦常造成[[民變]]、[[戰爭]],無論發起或抵抗方往往皆產生大量傷亡。為了追念亡者、安撫生者,群體成員經常尊這些犧牲者為「義民」並建廟供奉。<ref>《臺陽筆記》,「故往往有漳人作亂而泉人攻之者,泉人謀逆而漳人揭之者。若漳、泉合謀不軌,則粵民必倡義以誅之,未有不成功者。」</ref><ref>《東瀛紀事》,「泉人倡亂,則漳屬起而攻泉;漳人倡亂,則泉屬起而拒漳,粵之於泉、漳也亦然。」</ref><ref>《噶瑪蘭廳志》,「且閩人習於蠻橫,動釀亂階。粵人明於利害,不拒捕,不戕官。閩人為叛民,粵人即出為義民…臺灣滋事,有起於分類而變為叛逆者;有始於叛逆而變為分類者。」</ref><ref>《臺灣采訪冊》,「其禍自朱逆叛亂以至於今,仇日以結,怨日以深,治時閩欺粵,亂時粵侮閩,率以為常,冤冤相報無已時。」</ref>。
[[臺灣清領時期]]起,大量[[中國大陸]]移民移入[[臺灣]]拓墾。由於移民身分多元如[[泉州裔臺灣人|閩南泉州人]]、[[漳州裔臺灣人|閩南漳州人]]、[[臺灣潮州人|粵東潮汕人]]與[[客家人]]等等,遂容易因族群差異、利益糾紛等因素產生[[分類械鬥]];此外對統治[[政權]]、官員的不滿亦常造成[[民變]]、[[戰爭]],無論發起或抵抗方往往皆產生大量傷亡。為了追念亡者、安撫生者,群體成員經常尊這些犧牲者為「義民」並建廟供奉。<ref>《臺陽筆記》,「故往往有漳人作亂而泉人攻之者,泉人謀逆而漳人揭之者。若漳、泉合謀不軌,則粵民必倡義以誅之,未有不成功者。」</ref><ref>《東瀛紀事》,「泉人倡亂,則漳屬起而攻泉;漳人倡亂,則泉屬起而拒漳,粵之於泉、漳也亦然。」</ref><ref>《噶瑪蘭廳志》,「且閩人習於蠻橫,動釀亂階。粵人明於利害,不拒捕,不戕官。閩人為叛民,粵人即出為義民…臺灣滋事,有起於分類而變為叛逆者;有始於叛逆而變為分類者。」</ref><ref>《臺灣采訪冊》,「其禍自朱逆叛亂以至於今,仇日以結,怨日以深,治時閩欺粵,亂時粵侮閩,率以為常,冤冤相報無已時。」</ref>。


第43行: 第45行:


== 客家義民信仰 ==
== 客家義民信仰 ==
===[[褒忠亭義民廟|新埔褒忠亭義民廟]]===
=== 新埔褒忠亭義民廟 ===
{{Main|褒忠亭義民廟}}
[[File:新竹-新埔褒忠亭-02.jpg|thumb|新埔褒忠亭義民廟]]
[[File:新竹-新埔褒忠亭-02.jpg|thumb|新埔褒忠亭義民廟]]
[[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福建省]][[臺灣府]]發生林爽文事件,林爽文在攻陷[[彰化市|彰化]]後,其部將王作亦攻陷[[竹塹]]城。由於王作的部眾軍紀不良,對地方多有所滋擾,[[桃園市|桃園]][[新竹都會區|新竹]][[苗栗縣|苗栗]]居民遂多以[[鄉勇]]的形式組織義民軍,以求抵抗林爽文、保衛自己的家鄉。其中新竹地區在陳資雲倡議下,組織義軍千餘人維持地方平靜,<ref>〈樹杞林志〉:「陳資雲先生...乾隆五十四年,土匪林爽文作亂,雲遂慨然有平賊之志。但家貧無資,乃與同莊劉朝珍及六張犁莊林先坤同謀舉義,團練鄉民作為義勇。」</ref>初始雖戰況艱辛,但在清代[[淡水廳]][[師爺]][[壽同春]]的協同下收復竹塹,<ref>〈樹杞林志〉:「無如寡不敵眾,炮火鋒刃之下,義民戰沒數百人...幸而固守未久,天兵渡臺,一戰破賊,上下義民出而夾擊,賊遂北,克復竹塹城池。」</ref><ref>壽同春其後偕同義民作戰,戰死三十張犁。[[苗栗縣]][[通霄鎮]]有一[[壽公祠]]即為祭祀壽同春。</ref>其後這支義軍並協同各地泉籍、[[平埔族|平埔原住民]]義軍轉戰[[鹿港鎮|鹿港]]彰化等地。事件平定後,[[鄉紳]]王廷昌出資四處撿拾[[遺骨|忠骸]],並和林先坤、黃宗旺、吳立貴商議建塚立廟。其後在戴禮成等三兄弟捐地、[[釋教]][[居士]]王尚武捐巨資下<ref>[[嘉慶]]七年義民廟四姓首事所立的〈全立合議規條簿約字〉。</ref>,廟宇在乾隆五十五年竣工於枋寮(即今[[新竹縣]][[新埔鎮|新埔]]褒忠亭義民廟),收埋包括客家籍、泉籍閩南人、平埔原住民的忠骸二百多具<ref>林光華,〈必也正史乎〉,2008年義民廟研究暨客家運動回顧與展望座談會。</ref>,當時稱為褒忠義民亭。[[同治]]元年戴潮春事件時,姜殿邦和劉維翰等各募集鄉勇,協同[[大甲區|大甲]]當地義軍協防大甲,其陣亡屍骸百餘具亦收埋於新埔義民廟。
[[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福建省 (清朝)|福建省]][[臺灣府]]發生林爽文事件,林爽文在攻陷[[彰化市|彰化]]後,其部將王作亦攻陷[[竹塹]]城。由於王作的部眾軍紀不良,對地方多有所滋擾,[[桃園市|桃園]][[新竹都會區|新竹]][[苗栗縣|苗栗]]居民遂多以[[鄉勇]]的形式組織義民軍,以求抵抗林爽文、保衛自己的家鄉。其中新竹地區在陳資雲倡議下,組織義軍千餘人維持地方平靜,<ref>〈樹杞林志〉:「陳資雲先生...乾隆五十四年,土匪林爽文作亂,雲遂慨然有平賊之志。但家貧無資,乃與同莊劉朝珍及六張犁莊林先坤同謀舉義,團練鄉民作為義勇。」</ref>初始雖戰況艱辛,但在清代[[淡水廳]][[師爺]][[壽同春]]的協同下收復竹塹,<ref>〈樹杞林志〉:「無如寡不敵眾,炮火鋒刃之下,義民戰沒數百人...幸而固守未久,天兵渡臺,一戰破賊,上下義民出而夾擊,賊遂北,克復竹塹城池。」</ref><ref>壽同春其後偕同義民作戰,戰死三十張犁。[[苗栗縣]][[通霄鎮]]有一[[壽公祠]]即為祭祀壽同春。</ref>其後這支義軍並協同各地泉籍、[[平埔族|平埔原住民]]義軍轉戰[[鹿港鎮|鹿港]]彰化等地。事件平定後,[[鄉紳]]王廷昌出資四處撿拾[[遺骨|忠骸]],並和林先坤、黃宗旺、吳立貴商議建塚立廟。其後在戴禮成等三兄弟捐地、[[釋教]][[居士]]王尚武捐巨資下<ref>[[嘉慶]]七年義民廟四姓首事所立的〈全立合議規條簿約字〉。</ref>,廟宇在乾隆五十五年竣工於枋寮(即今[[新竹縣]][[新埔鎮|新埔]]褒忠亭義民廟),收埋包括客家籍、泉籍閩南人、平埔原住民的忠骸二百多具<ref>林光華,〈必也正史乎〉,2008年義民廟研究暨客家運動回顧與展望座談會。</ref>,當時稱為褒忠義民亭。[[同治]]元年戴潮春事件時,姜殿邦和劉維翰等各募集鄉勇,協同[[大甲區|大甲]]當地義軍協防大甲,其陣亡屍骸百餘具亦收埋於新埔義民廟。<br>


新埔義民廟的祭典最初濫觴於王廷昌等四姓首事輪祭,其後在[[道光]]年間漸次演變成廟產由[[湖口鄉]]大湖口、[[新埔鎮]]新埔街、[[芎林鄉]]九芎林、[[關西鎮]]石岡子等四大客庄輪流管理,而祭祀則由[[桃園區|桃園]]、[[新竹市|新竹]]一帶十三客庄聯庄輪祭,最後演變成今日的十五聯庄輪祭<ref>范明煥,〈新埔義民爺祭典的文化內涵、演變與特色〉。</ref>。[[台灣日治時期|日治時期]]後,隨著[[北臺灣]][[臺灣客家人|客家人]]往外縣市二次移民,也將[[桃竹苗]]為主的義民信仰,逐漸[[分香]]到全台各地。
新埔義民廟的祭典最初濫觴於王廷昌等四姓首事輪祭,其後在[[道光]]年間漸次演變成廟產由[[湖口鄉]]大湖口、[[新埔鎮]]新埔街、[[芎林鄉]]九芎林、[[關西鎮]]石岡子等四大客庄輪流管理,而祭祀則由[[桃園區|桃園]]、[[新竹市|新竹]]一帶十三客庄聯庄輪祭,最後演變成今日的十五聯庄輪祭<ref>范明煥,〈新埔義民爺祭典的文化內涵、演變與特色〉。</ref>。[[台灣日治時期|日治時期]]後,隨著[[北臺灣]][[臺灣客家人|客家人]]往外縣市二次移民,也將[[桃竹苗]]為主的義民信仰,逐漸[[分香]]到全台各地。
==== 分靈廟宇 ====

==== 以下為其分靈廟宇 ====
* [[新北市]][[土城區]]「玉旨哪吒行宮-褒忠義民爺」
* [[新北市]][[土城區]]「玉旨哪吒行宮-褒忠義民爺」
* [[桃園市]][[蘆竹區]]「 [[南崁褒忠亭]]」
* [[桃園市]][[蘆竹區]]「 [[南崁褒忠亭]]」
第79行: 第81行:
* 花蓮縣鳳林鎮「義民亭」
* 花蓮縣鳳林鎮「義民亭」
* 花蓮縣[[瑞穗鄉]]「瑞穗褒忠壇」
* 花蓮縣[[瑞穗鄉]]「瑞穗褒忠壇」
* 花蓮縣[[富里鄉]]「[[竹田義民亭|富里竹田義民廟]]」
* 花蓮縣[[富里鄉]]「[[竹田義民亭|富里竹田義民廟]]」(1945年建廟,目前已有近80年的歷史)
* 花蓮縣[[玉里鎮]]「義民亭」
* 花蓮縣[[玉里鎮]]「義民亭」
* [[台東縣]][[池上鄉]]「褒忠義民廟」
* [[台東縣]][[池上鄉]]「褒忠義民廟」


===[[苗栗義民廟]]===
=== 苗栗義民廟 ===
{{Main|苗栗義民廟}}
[[林爽文事件]]中,苗栗地區義軍由[[鍾瑞生]]領導,召集當時[[苗栗一堡|後壠堡]] [[山線]]一帶18莊客家籍義民,轉戰於苗栗、[[臺中市|臺中]]、[[彰化縣|彰化]] 等地。[[乾隆帝|清高宗乾隆帝]]曾為此頒布「褒忠」匾額給全臺灣客家庄。<ref>{{Cite news|url=http://cult.nc.hcc.edu.tw/BUT3-1.htm|title=義民廟|date=2012-07-09|newspaper=archive.is|accessdate=2017-04-26|deadurl=yes|archiveurl=https://archive.is/20120709223801/http://cult.nc.hcc.edu.tw/BUT3-1.htm|archivedate=2012-07-09}}</ref>事件平定後,在苗栗社寮崗地區(今[[苗栗市]]北苗地區)建立苗栗義民廟,以紀念陣亡之[[台湾府淡水抚民同知 |淡水廳同知]][[程峻]] 、[[淡水廳]][[師爺|幕僚]]
[[林爽文事件]]中,苗栗地區義軍由[[鍾瑞生]]領導,召集當時[[苗栗一堡|後壠堡]] [[山線]]一帶18莊客家籍義民,轉戰於苗栗、[[臺中市|臺中]]、[[彰化縣|彰化]] 等地。[[乾隆帝|清高宗乾隆帝]]曾為此頒布「褒忠」匾額給全臺灣客家庄。<ref>{{Cite news|url=http://cult.nc.hcc.edu.tw/BUT3-1.htm|title=義民廟|date=2012-07-09|newspaper=archive.is|accessdate=2017-04-26|deadurl=yes|archiveurl=https://archive.today/20120709223801/http://cult.nc.hcc.edu.tw/BUT3-1.htm|archivedate=2012-07-09}}</ref>事件平定後,在苗栗社寮崗地區(今[[苗栗市]]北苗地區)建立苗栗義民廟,以紀念陣亡之[[台湾府淡水抚民同知 |淡水廳同知]][[程峻]] 、[[淡水廳]][[師爺|幕僚]][[壽同春]]、義軍首領鍾瑞生、苗栗義民等。約與[[褒忠亭義民廟|新竹義民廟]]同時代興建。
[[壽同春]]、義軍首領鍾瑞生、苗栗義民等。約與[[褒忠亭義民廟|新竹義民廟]]同時代興建。


===[[六堆忠義亭]]===
=== 六堆忠義亭 ===
{{Main|六堆忠義亭}}
{{multiple image
{{multiple image
| align =center
| align =center
第102行: 第105行:
| caption3 = 六堆忠義亭忠勇公牌位
| caption3 = 六堆忠義亭忠勇公牌位
}}
}}
臺灣客家民間向有「北義民、南忠勇」的說法<ref>{{Cite web|url=http://www.cna.com.tw/postwrite/Detail/77203.aspx|title=六堆忠義祠春祭大典 千人挑擔祈庇佑客家|accessdate=2017-04-26|author=[[行政院客家委員會]]|date=2011-02-20|publisher=[[中央社]]訊息平台|archive-date=2020-06-24|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00624031234/https://www.cna.com.tw/postwrite/Detail/77203.aspx}}</ref>。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朱一貴事件]]從[[民變]]釀成[[分類械鬥]],威脅[[六堆]][[客家地區]]的安全。[[朱一貴]]、[[杜君英]]起事之際,[[下淡水溪]]十三大庄、六十四小莊客籍墾民不願附眾起事,遂共推李直三為大總理,聚眾萬餘人,於今日[[新園鄉 (台灣)|新園]]、[[萬丹鄉|萬丹]]、[[屏東市|屏東]]、[[九如鄉|九如]]、[[里港鄉|里港]]等地,分七營([[六堆]])沿下淡水溪東岸佈防自保。<br>

臺灣客家民間向有「北義民、南忠勇」的說法<ref>{{Cite web|url=http://www.cna.com.tw/postwrite/Detail/77203.aspx|title=六堆忠義祠春祭大典 千人挑擔祈庇佑客家|accessdate=2017-04-26|author=[[行政院客家委員會]]|date=2011-02-20|publisher=[[中央社]]訊息平台|archive-date=2020-06-24|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00624031234/https://www.cna.com.tw/postwrite/Detail/77203.aspx}}</ref>。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朱一貴事件]]從[[民變]]釀成[[分類械鬥]],威脅[[六堆]][[客家地區]]的安全。[[朱一貴]]、[[杜君英]]起事之際,[[下淡水溪]]十三大庄、六十四小莊客籍墾民不願附眾起事,遂共推李直三為大總理,聚眾萬餘人,於今日[[新園鄉 (台灣)|新園]]、[[萬丹鄉|萬丹]]、[[屏東市|屏東]]、[[九如鄉|九如]]、[[里港鄉|里港]]等地,分七營([[六堆]])沿下淡水溪東岸佈防自保。


朱一貴在擊敗杜君英部後,派兵南下欲一舉清剿[[屏東平原]]尚未歸附之勢力。6月12日,朱一貴部眾二萬餘人兵抵下淡水溪西岸,與七營沿河對峙;6月18日朱部發動攻擊,陳福壽先敗七營於小赤山,但進攻萬丹時為七營合攻所敗,撤退時亦遭截擊而潰散。從渡河至兵敗,前後歷時僅二日。事件結束後七營改組為「六堆義民團」,並興建「忠義亭」祭祀平亂的英靈。
朱一貴在擊敗杜君英部後,派兵南下欲一舉清剿[[屏東平原]]尚未歸附之勢力。6月12日,朱一貴部眾二萬餘人兵抵下淡水溪西岸,與七營沿河對峙;6月18日朱部發動攻擊,陳福壽先敗七營於小赤山,但進攻萬丹時為七營合攻所敗,撤退時亦遭截擊而潰散。從渡河至兵敗,前後歷時僅二日。事件結束後七營改組為「六堆義民團」,並興建「忠義亭」祭祀平亂的英靈。


== 閩南義民信仰 ==
== 閩南義民信仰 ==
===[[北港義民廟]]===
=== 北港義民廟 ===
{{Main|北港義民廟}}
[[雲林縣|雲林]][[北港鎮 (台灣)|北港]]一帶當地[[泉州]]籍[[台灣閩南人]]自組義民軍,協同官府抵抗[[林爽文事件]]與[[戴潮春事件]]後,以紀念當地泉州閩南人為抵禦此類民變而殉難之事跡。因為屬泉州義民廟系統,拜的是「旌義」牌,而不是客家系統的「褒忠」牌。
[[雲林縣|雲林]][[北港鎮 (台灣)|北港]]一帶當地[[泉州]]籍[[台灣閩南人]]自組義民軍,協同官府抵抗[[林爽文事件]]與[[戴潮春事件]]後,以紀念當地泉州閩南人為抵禦此類民變而殉難之事跡。因為屬泉州義民廟系統,拜的是「旌義」牌,而不是客家系統的「褒忠」牌。


第115行: 第118行:
1838年後,阿公店街開始於每年農曆9月15日舉辦「義民爺祭」,且以辦「普渡」的性質,家家戶戶辦流水席宴請鄉里居民,並且酬神演戲,「街民……依慣例,備三牲酒禮及演梨園數欄,以為普施,是日家家戶戶宴客。」<ref>1931.10.28《漢文臺灣日日新報》第八版,〈岡山義民祭及臨時市〉</ref>。義民爺祭於1928年後廢止<ref>1935.10.15,《漢文臺灣日日新報》第八版,〈義民爺祭〉</ref>。戰後初期,恢復義民爺祭典,起初也恢復宴客習俗,但後來由於政府反對大拜拜,宴客風俗最後消失。<ref>1953.10.24,〈鄉人團結消滅強盜,後人膜拜義民爺〉;1954.10.12,〈岡昨義民爺節,鎮民返里拜祭〉,《臺灣民聲日報》</ref>。後來義民爺祭改為不定期舉辦,目前大致是在壽天宮新主委上任以及岡山新鎮長就任的第一年舉辦,作為新主委及新鎮長向岡山義民爺致敬之舉。2010年底高雄縣市合併,岡山首長由民選的鎮長改為官派的區長,首任區長王嘉東於2011年10月11日(農曆辛卯年9月15日),由區公所科室首長陪同,至壽天宮參加義民爺祭,由壽天宮主委陪祭。
1838年後,阿公店街開始於每年農曆9月15日舉辦「義民爺祭」,且以辦「普渡」的性質,家家戶戶辦流水席宴請鄉里居民,並且酬神演戲,「街民……依慣例,備三牲酒禮及演梨園數欄,以為普施,是日家家戶戶宴客。」<ref>1931.10.28《漢文臺灣日日新報》第八版,〈岡山義民祭及臨時市〉</ref>。義民爺祭於1928年後廢止<ref>1935.10.15,《漢文臺灣日日新報》第八版,〈義民爺祭〉</ref>。戰後初期,恢復義民爺祭典,起初也恢復宴客習俗,但後來由於政府反對大拜拜,宴客風俗最後消失。<ref>1953.10.24,〈鄉人團結消滅強盜,後人膜拜義民爺〉;1954.10.12,〈岡昨義民爺節,鎮民返里拜祭〉,《臺灣民聲日報》</ref>。後來義民爺祭改為不定期舉辦,目前大致是在壽天宮新主委上任以及岡山新鎮長就任的第一年舉辦,作為新主委及新鎮長向岡山義民爺致敬之舉。2010年底高雄縣市合併,岡山首長由民選的鎮長改為官派的區長,首任區長王嘉東於2011年10月11日(農曆辛卯年9月15日),由區公所科室首長陪同,至壽天宮參加義民爺祭,由壽天宮主委陪祭。


==原先是客家人所創立後來變成閩南人祭拜的義民廟 ==
===原先是客家人所創立後來變成閩南人祭拜的義民廟 ===
有[[台中市]][[神岡區]]的[[紅圳頭義民祠]]、同市[[豐原區]] 的[[群靈祠]]、或[[彰化縣]][[埔心鄉]]的[[埔心忠義廟]]及[[南崁褒忠亭]]..等。因為同屬客家義民廟系統,這些廟大多拜的是「褒忠」牌,而不是泉州閩南人系統的「旌義」牌。
有[[台中市]][[神岡區]]的[[紅圳頭義民祠]]、同市[[豐原區]] 的[[群靈祠]]、或[[彰化縣]][[埔心鄉]]的[[埔心忠義廟]]及[[南崁褒忠亭]]..等。因為同屬客家義民廟系統,這些廟大多拜的是「褒忠」牌,而不是泉州閩南人系統的「旌義」牌。


== 參考資料 ==
== 參考文獻 ==
{{reflist}}
* 張正田,〈光緒初年「淡新分縣」新縣界與枋寮義民祭祀圈東北界之關係〉,《新竹文獻》,45(新竹縣),2011.06,頁106-118。
* 張正田,〈光緒初年「淡新分縣」新縣界與枋寮義民祭祀圈東北界之關係〉,《新竹文獻》,45(新竹縣),2011.06,頁106-118。


== 相關條目 ==
== 註釋 ==
{{reflist|2}}

== 參閱 ==
{{Commons category|Ngi Min Zi|義民節}}
{{Commons category|Ngi Min Zi|義民節}}
* [[昭忠廟]]:祭祀與泰雅族作戰而死亡的湘軍。
* [[昭忠廟]]:祭祀與泰雅族作戰而死亡的湘軍。

2024年11月17日 (日) 05:23的最新版本

義軍寺廟
種類義軍忠烈祠
參與戰役械鬥台灣民亂乙未戰爭
台灣語言寫法及拼音
漢字臺灣義民信仰
義民爺
台語羅馬字Tâi-uân gī-bîn sìn-gióng
Gī-bîn-iâ
台灣語言寫法及拼音
漢字臺灣義民信仰
義民爺
客羅客語白話字:Thòi-vàn ngi-mìn sin-ngióng
Ngi-mìn-yà
臺灣客語拼音:toiˇ vanˇ ngi minˇ xin ngiongˋ
ngi minˇ iaˇ

臺灣義民信仰,是指臺灣民間信仰中奉祀義民的信仰。在臺灣,所謂之「義民」,是指在械鬥民變戰爭中,因保衛家鄉而犧牲的民間武力人士。該信仰的出現與其廟宇的興建,大量出現在林爽文事件之後。其是官方鼓勵民間運作的民間信仰,類似於民間的忠烈祠,當中以發源桃竹苗地區之客家褒忠亭義民廟信仰最為知名,並以每年農曆七月二十為「義民節」;非客家地區義民爺信仰則留存不多,有雲林縣北港鎮義民廟高雄市岡山區福德祠義民爺等。

時代背景

[编辑]

臺灣的義民,大致可以分為以下三類:一是在早年拓墾時同盜匪或原住民的抵抗活動中的犧牲者;二是在協助清政府去鎮壓叛亂者的起事或戰爭中的陣亡者;三是在反抗日本人去統治臺灣人的起事或戰爭中的犧牲者。[1]

臺灣清領時期起,大量中國大陸移民移入臺灣拓墾。由於移民身分多元如閩南泉州人閩南漳州人粵東潮汕人客家人等等,遂容易因族群差異、利益糾紛等因素產生分類械鬥;此外對統治政權、官員的不滿亦常造成民變戰爭,無論發起或抵抗方往往皆產生大量傷亡。為了追念亡者、安撫生者,群體成員經常尊這些犧牲者為「義民」並建廟供奉。[2][3][4][5]

義民並沒有特定指稱那一祖籍的墾民。朱一貴事件時,六堆客家墾民組義民軍阻擋朱一貴林爽文事件戴潮春事件時,泉州籍和客家籍墾民各組義民軍以拒漳州籍的林爽文戴潮春陳周全事件時,又由漳州籍墾民組義軍鎮壓泉州籍的陳周全[6],此外原住民在各次亂事中也有組義民軍。乾隆一朝,漳、泉、客、原四籍墾民都有獲皇帝頒贈匾額或賜名。客籍義民獲頒「褒忠」匾額、泉州籍義民獲頒「旌義」匾額、漳州籍義民獲賜「思義」村名,而平埔原住民也有獲頒「效順」匾額[7]

客家義民信仰

[编辑]

新埔褒忠亭義民廟

[编辑]
新埔褒忠亭義民廟

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福建省臺灣府發生林爽文事件,林爽文在攻陷彰化後,其部將王作亦攻陷竹塹城。由於王作的部眾軍紀不良,對地方多有所滋擾,桃園新竹苗栗居民遂多以鄉勇的形式組織義民軍,以求抵抗林爽文、保衛自己的家鄉。其中新竹地區在陳資雲倡議下,組織義軍千餘人維持地方平靜,[8]初始雖戰況艱辛,但在清代淡水廳師爺壽同春的協同下收復竹塹,[9][10]其後這支義軍並協同各地泉籍、平埔原住民義軍轉戰鹿港彰化等地。事件平定後,鄉紳王廷昌出資四處撿拾忠骸,並和林先坤、黃宗旺、吳立貴商議建塚立廟。其後在戴禮成等三兄弟捐地、釋教居士王尚武捐巨資下[11],廟宇在乾隆五十五年竣工於枋寮(即今新竹縣新埔褒忠亭義民廟),收埋包括客家籍、泉籍閩南人、平埔原住民的忠骸二百多具[12],當時稱為褒忠義民亭。同治元年戴潮春事件時,姜殿邦和劉維翰等各募集鄉勇,協同大甲當地義軍協防大甲,其陣亡屍骸百餘具亦收埋於新埔義民廟。

新埔義民廟的祭典最初濫觴於王廷昌等四姓首事輪祭,其後在道光年間漸次演變成廟產由湖口鄉大湖口、新埔鎮新埔街、芎林鄉九芎林、關西鎮石岡子等四大客庄輪流管理,而祭祀則由桃園新竹一帶十三客庄聯庄輪祭,最後演變成今日的十五聯庄輪祭[13]日治時期後,隨著北臺灣客家人往外縣市二次移民,也將桃竹苗為主的義民信仰,逐漸分香到全台各地。

分靈廟宇

[编辑]

苗栗義民廟

[编辑]

林爽文事件中,苗栗地區義軍由鍾瑞生領導,召集當時後壠堡 山線一帶18莊客家籍義民,轉戰於苗栗、臺中彰化 等地。清高宗乾隆帝曾為此頒布「褒忠」匾額給全臺灣客家庄。[14]事件平定後,在苗栗社寮崗地區(今苗栗市北苗地區)建立苗栗義民廟,以紀念陣亡之淡水廳同知程峻淡水廳幕僚壽同春、義軍首領鍾瑞生、苗栗義民等。約與新竹義民廟同時代興建。

六堆忠義亭

[编辑]
日治時期的六堆忠義亭
2016年的六堆忠義亭
六堆忠義亭忠勇公牌位

臺灣客家民間向有「北義民、南忠勇」的說法[15]。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朱一貴事件民變釀成分類械鬥,威脅六堆客家地區的安全。朱一貴杜君英起事之際,下淡水溪十三大庄、六十四小莊客籍墾民不願附眾起事,遂共推李直三為大總理,聚眾萬餘人,於今日新園萬丹屏東九如里港等地,分七營(六堆)沿下淡水溪東岸佈防自保。

朱一貴在擊敗杜君英部後,派兵南下欲一舉清剿屏東平原尚未歸附之勢力。6月12日,朱一貴部眾二萬餘人兵抵下淡水溪西岸,與七營沿河對峙;6月18日朱部發動攻擊,陳福壽先敗七營於小赤山,但進攻萬丹時為七營合攻所敗,撤退時亦遭截擊而潰散。從渡河至兵敗,前後歷時僅二日。事件結束後七營改組為「六堆義民團」,並興建「忠義亭」祭祀平亂的英靈。

閩南義民信仰

[编辑]

北港義民廟

[编辑]

雲林北港一帶當地泉州台灣閩南人自組義民軍,協同官府抵抗林爽文事件戴潮春事件後,以紀念當地泉州閩南人為抵禦此類民變而殉難之事跡。因為屬泉州義民廟系統,拜的是「旌義」牌,而不是客家系統的「褒忠」牌。

岡山義民爺

[编辑]

道光十八年(1838年)農曆9月,在大岡山地區發生「張貢民變」,張貢與平日結交的匪類,在農曆9月10日集合於今田寮區南安里,11日至大崗山的營盤搶奪武器,到阿蓮區復安里地區勒索搶劫民家,殺害平民,計畫在17日起事。地方政府得訊後,派兵與鄉勇於13日出發前往捉拿,烏合之眾馬上四處逃散,在10月底全被捉獲而結案。[16]農曆9月被官兵追擊而四散的部份匪徒流竄攻打阿公店街,阿公店街的義民起而對抗,在保護阿公店街過程中犧牲了不少義民,阿公店街的地方領袖於是在壽天宮的右側廂房,祭拜民變事件中犧牲的義民,而由於不知道他們的名字,就以雕刻一位身著滿洲官服的神像作為祭拜對象,稱呼為「阿公店義民爺」。[17] 1838年後,阿公店街開始於每年農曆9月15日舉辦「義民爺祭」,且以辦「普渡」的性質,家家戶戶辦流水席宴請鄉里居民,並且酬神演戲,「街民……依慣例,備三牲酒禮及演梨園數欄,以為普施,是日家家戶戶宴客。」[18]。義民爺祭於1928年後廢止[19]。戰後初期,恢復義民爺祭典,起初也恢復宴客習俗,但後來由於政府反對大拜拜,宴客風俗最後消失。[20]。後來義民爺祭改為不定期舉辦,目前大致是在壽天宮新主委上任以及岡山新鎮長就任的第一年舉辦,作為新主委及新鎮長向岡山義民爺致敬之舉。2010年底高雄縣市合併,岡山首長由民選的鎮長改為官派的區長,首任區長王嘉東於2011年10月11日(農曆辛卯年9月15日),由區公所科室首長陪同,至壽天宮參加義民爺祭,由壽天宮主委陪祭。

原先是客家人所創立,後來變成閩南人祭拜的義民廟

[编辑]

台中市神岡區紅圳頭義民祠、同市豐原區群靈祠、或彰化縣埔心鄉埔心忠義廟南崁褒忠亭..等。因為同屬客家義民廟系統,這些廟大多拜的是「褒忠」牌,而不是泉州閩南人系統的「旌義」牌。

參考文獻

[编辑]
  • 張正田,〈光緒初年「淡新分縣」新縣界與枋寮義民祭祀圈東北界之關係〉,《新竹文獻》,45(新竹縣),2011.06,頁106-118。

註釋

[编辑]
  1. ^ 鄭志明主編. 《文化臺灣·卷三》. 臺北縣中和市: 大道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996: 頁307–308. ISBN 9579899002 (中文). 
  2. ^ 《臺陽筆記》,「故往往有漳人作亂而泉人攻之者,泉人謀逆而漳人揭之者。若漳、泉合謀不軌,則粵民必倡義以誅之,未有不成功者。」
  3. ^ 《東瀛紀事》,「泉人倡亂,則漳屬起而攻泉;漳人倡亂,則泉屬起而拒漳,粵之於泉、漳也亦然。」
  4. ^ 《噶瑪蘭廳志》,「且閩人習於蠻橫,動釀亂階。粵人明於利害,不拒捕,不戕官。閩人為叛民,粵人即出為義民…臺灣滋事,有起於分類而變為叛逆者;有始於叛逆而變為分類者。」
  5. ^ 《臺灣采訪冊》,「其禍自朱逆叛亂以至於今,仇日以結,怨日以深,治時閩欺粵,亂時粵侮閩,率以為常,冤冤相報無已時。」
  6. ^ 《東槎紀略》,「漳、泉民人素分氣類,林爽文之亂,泉人為義民擊賊,陳周全以泉人謀逆,漳人亦為義民敗之。民間頗以為口實,將謀械鬥。」
  7. ^ 《臺案彙錄庚集》,「泉州、粵東各莊義民……業經降旨賞給「褒忠」、「旌義」里名匾額。其漳州民人有幫同殺賊者,亦經賞給「思義」村名……所有打仗出力之熟番等,著賞給「效順」匾額……」。
  8. ^ 〈樹杞林志〉:「陳資雲先生...乾隆五十四年,土匪林爽文作亂,雲遂慨然有平賊之志。但家貧無資,乃與同莊劉朝珍及六張犁莊林先坤同謀舉義,團練鄉民作為義勇。」
  9. ^ 〈樹杞林志〉:「無如寡不敵眾,炮火鋒刃之下,義民戰沒數百人...幸而固守未久,天兵渡臺,一戰破賊,上下義民出而夾擊,賊遂北,克復竹塹城池。」
  10. ^ 壽同春其後偕同義民作戰,戰死三十張犁。苗栗縣通霄鎮有一壽公祠即為祭祀壽同春。
  11. ^ 嘉慶七年義民廟四姓首事所立的〈全立合議規條簿約字〉。
  12. ^ 林光華,〈必也正史乎〉,2008年義民廟研究暨客家運動回顧與展望座談會。
  13. ^ 范明煥,〈新埔義民爺祭典的文化內涵、演變與特色〉。
  14. ^ 義民廟. archive.is. 2012-07-09 [2017-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09). 
  15. ^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六堆忠義祠春祭大典 千人挑擔祈庇佑客家. 中央社訊息平台. 2011-02-20 [2017-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24). 
  16. ^ 姚瑩,〈審辦南北雨路謀逆結會匪徒奏〉《東溟奏稿》(南投市:臺灣省文獻會,1997),頁5-12。
  17. ^ 劉天賦,〈岡山義民爺的由來與「張貢民變」〉《戀戀岡山—走讀阿公店土地和人的小故事(II)》(高雄市:高雄市岡山大專青年協會,2022),頁73。
  18. ^ 1931.10.28《漢文臺灣日日新報》第八版,〈岡山義民祭及臨時市〉
  19. ^ 1935.10.15,《漢文臺灣日日新報》第八版,〈義民爺祭〉
  20. ^ 1953.10.24,〈鄉人團結消滅強盜,後人膜拜義民爺〉;1954.10.12,〈岡昨義民爺節,鎮民返里拜祭〉,《臺灣民聲日報》

參閱

[编辑]

外部連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