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主義:修订间差异
外观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Antigng-bot(留言 | 贡献) 小 bot: remove useless unreferenced, blpunsourced, nofootnotes template |
Mahengrui1(留言 | 贡献) 增加或调整内部链接 维基化 维护清理 |
||
(未显示4个用户的5个中间版本) | |||
第1行: | 第1行: | ||
{{认识论侧栏}}{{Refimprove|time=2022-06-19T11:43:30+00:00}} |
|||
'''觀點主義'''({{lang-de|Perspektivismus}})由[[德國]][[哲學家]][[尼采]]提出。它指所有觀念構成都由一種獨特的認知觀點形成,即個體關於存在的概念由該個體周圍的環境定義,而那種觀點是由「[[權力意志]]」推動和說明的。 |
'''觀點主義'''({{lang-de|Perspektivismus}})由[[德國]][[哲學家]][[尼采]]提出。它指所有觀念構成都由一種獨特的認知觀點形成,即個體關於存在的概念由該個體周圍的環境定義,而那種觀點是由「[[权力意志|權力意志]]」推動和說明的。 |
||
== 內容 == |
== 內容 == |
||
觀點主義有時是與[[客觀主義]]相對的,雖然這不是它唯一的定義。觀點主義也與很多種[[相對主義]]不同,我們在評估某些個別的命題真理上,不能夠擺脫文化、[[語境]](context)的影響<ref name="Appearance and the thing-in-itself">{{cite book|last1=Nietzsche|first1=Friedrich|title=Human, All Too Human|date=1878|chapter=Section 16}}</ref>。相對主義否認任何超越文化或主觀判斷的客觀價值評估,例如一些道德的辯護或批判。觀點主義在主觀方面則是敘述一個「優勢觀點」作為在[[網絡]](network)或系統內形式性成分的框架,以及強調根據那些語境觀點的偶然環境來檢視各種定則(哲學或科學方法等等),因此在觀點主義裡,真理被形式化為一個在這個框架下與「優勢觀點」有直接關係的整體。因此它去除了在[[絕對主義]]和 |
觀點主義有時是與[[客觀主義]]相對的,雖然這不是它唯一的定義。觀點主義也與很多種[[相對主義]]不同,我們在評估某些個別的命題真理上,不能夠擺脫文化、[[語境]](context)的影響<ref name="Appearance and the thing-in-itself">{{cite book|last1=Nietzsche|first1=Friedrich|title=Human, All Too Human|date=1878|chapter=Section 16}}</ref>。相對主義否認任何超越文化或主觀判斷的客觀價值評估,例如一些道德的辯護或批判。觀點主義在主觀方面則是敘述一個「優勢觀點」作為在[[網絡]](network)或系統內形式性成分的框架,以及強調根據那些語境觀點的偶然環境來檢視各種定則(哲學或科學方法等等),因此在觀點主義裡,真理被形式化為一個在這個框架下與「優勢觀點」有直接關係的整體。因此它去除了在[[絕對主義]]和相對主義間的對立,而且擴大了關於不可削減的語境的對錯判斷準則框架。這可以進一步地被擴充為和主觀性相關聯的客觀性的修正形式,作為獨特觀點啟發的總和,例如某個觀念表面上看來是自相矛盾的,但經由更緊密的檢驗,就能顯示其規則和語境的差異,而這個定則也能因此得到確認。所以可說是每一種觀點都能包含進來,顧及到其個體化的語境,并添加到被檢驗的命題的整體客觀評估裡。儘管如此,觀點主義不能普遍地提供任何關於探究的方法和知識的結構性理論。 |
||
== 參考文獻 == |
|||
{{reflist}} |
|||
{{尼采}} |
{{尼采}} |
||
[[Category:知識論]] |
[[Category:知識論]] |
||
[[Category:弗里德里希·尼采]] |
|||
[[Category:对理性主义的批评]] |
2024年11月23日 (六) 16:58的最新版本
认识论 |
---|
该侧栏隶属于哲学系列。其他相关主题参见Template:认识论和Template:哲学。 |
此條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22年6月19日) |
觀點主義(德語:Perspektivismus)由德國哲學家尼采提出。它指所有觀念構成都由一種獨特的認知觀點形成,即個體關於存在的概念由該個體周圍的環境定義,而那種觀點是由「權力意志」推動和說明的。
內容
[编辑]觀點主義有時是與客觀主義相對的,雖然這不是它唯一的定義。觀點主義也與很多種相對主義不同,我們在評估某些個別的命題真理上,不能夠擺脫文化、語境(context)的影響[1]。相對主義否認任何超越文化或主觀判斷的客觀價值評估,例如一些道德的辯護或批判。觀點主義在主觀方面則是敘述一個「優勢觀點」作為在網絡(network)或系統內形式性成分的框架,以及強調根據那些語境觀點的偶然環境來檢視各種定則(哲學或科學方法等等),因此在觀點主義裡,真理被形式化為一個在這個框架下與「優勢觀點」有直接關係的整體。因此它去除了在絕對主義和相對主義間的對立,而且擴大了關於不可削減的語境的對錯判斷準則框架。這可以進一步地被擴充為和主觀性相關聯的客觀性的修正形式,作為獨特觀點啟發的總和,例如某個觀念表面上看來是自相矛盾的,但經由更緊密的檢驗,就能顯示其規則和語境的差異,而這個定則也能因此得到確認。所以可說是每一種觀點都能包含進來,顧及到其個體化的語境,并添加到被檢驗的命題的整體客觀評估裡。儘管如此,觀點主義不能普遍地提供任何關於探究的方法和知識的結構性理論。
參考文獻
[编辑]- ^ Nietzsche, Friedrich. Section 16. Human, All Too Human. 1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