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诗玛:修订间差异
小 使用HotCat已添加Category:彝族文化 |
小 使用DisamAssist清理消歧義連結:广西师范学院(改連結至南宁师范大学)。 |
||
(未显示19个用户的43个中间版本) | |||
第8行: | 第8行: | ||
| 子项 = |
| 子项 = |
||
| 序号 = 028 |
| 序号 = 028 |
||
| 编号项目 =Ⅰ-28<ref name="www.ihchina.cn">{{cite web |url=http://www.ihchina.cn/5/10645.html |title=028 阿诗玛 |website=www.ihchina.cn |publisher=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access-date=2018-03-04 |deadurl= |
| 编号项目 =Ⅰ-28<ref name="www.ihchina.cn">{{cite web |url=http://www.ihchina.cn/5/10645.html |title=028 阿诗玛 |website=www.ihchina.cn |publisher=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access-date=2018-03-04 |deadurl=yes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80408105848/http://www.ihchina.cn/5/10645.html |archivedate=2018-04-08 }}</ref> |
||
| 图片 = Manuscripts in the Yunnan Nationalities Museum - DSC03920 - 阿诗玛.jpg |
| 图片 = Manuscripts in the Yunnan Nationalities Museum - DSC03920 - 阿诗玛.jpg |
||
| 分类 = 民间文学 |
| 分类 = 民间文学 |
||
第16行: | 第16行: | ||
}} |
}} |
||
《'''阿诗玛'''》([[彝文|撒尼彝文]]:[[File:阿诗玛彝文.png|60px]]<ref name="黄建明1">[[#黄建明|黄建明等, 《阿诗玛》]], 第1页</ref>,[[国际音标]]:{{IPA|/ɑ<sup>[[调值|33]]</sup>ʂi<sup>[[调值|33]]</sup>mɑ<sup>[[调值|33]]</sup>/}}<ref name="黄建明1"></ref>,汉文早期也写作'''阿斯玛''')是[[彝族]][[撒尼人]]的民间[[叙事诗|叙事长诗]],属于口传[[五言古诗|五言诗]],主要流传于[[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阿诗玛》是一部记录了彝族撒尼社会发展的民间历史著作<ref name="刘世生367">[[#刘世生|刘世生, 彝族撒尼民间叙事长诗《阿诗玛》的历史人类学研究]], 第367页</ref>,被撒尼人称为“我们民族的歌”<ref name="刘薇14">[[#刘薇|刘薇, 《阿诗玛》汉译本语词程式比较]], 第14页</ref>,是撒尼人民族文化的代表<ref name="杨波35">[[#杨波|杨波, 阿诗玛民族文化助推石林旅游经济发展探究]], 第35页</ref>。长诗由撒尼先民在漫长的劳动生活中,以口耳相传讲述和歌唱的方式保存下来,至今仍在撒尼人中广泛流传<ref name="李淼131"></ref>,可在婚嫁、葬仪、劳动、生活等场合讲唱<ref name="王贵17">[[#王贵|王贵, 爱情叙事诗《阿诗玛》与《召树屯》之比较]], 第17页</ref>,也因包含一定的宗教内容被视为宗教经典,在一些固定的祭祀礼仪中讲唱<ref name="刘薇17">[[#刘薇|刘薇, 《阿诗玛》汉译本语词程式比较]], 第17页</ref>。 |
《'''阿诗玛'''》([[彝文|撒尼彝文]]:[[File:阿诗玛彝文.png|60px]]<ref name="黄建明1">[[#黄建明|黄建明等, 《阿诗玛》]], 第1页</ref>,[[国际音标]]:{{IPA|/ɑ<sup>[[调值|33]]</sup>ʂi<sup>[[调值|33]]</sup>mɑ<sup>[[调值|33]]</sup>/}}<ref name="黄建明1"></ref>,汉文早期也写作《'''阿斯玛'''》)是[[彝族]][[撒尼人]]的民间[[叙事诗|叙事长诗]],属于口传[[五言古诗|五言诗]],主要流传于[[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阿诗玛》是一部记录了彝族撒尼社会发展的民间历史著作<ref name="刘世生367">[[#刘世生|刘世生, 彝族撒尼民间叙事长诗《阿诗玛》的历史人类学研究]], 第367页</ref>,被撒尼人称为“我们民族的歌”<ref name="刘薇14">[[#刘薇|刘薇, 《阿诗玛》汉译本语词程式比较]], 第14页</ref>,是撒尼人民族文化的代表<ref name="杨波35">[[#杨波|杨波, 阿诗玛民族文化助推石林旅游经济发展探究]], 第35页</ref>。长诗由撒尼先民在漫长的劳动生活中,以口耳相传讲述和歌唱的方式保存下来,至今仍在撒尼人中广泛流传<ref name="李淼131"></ref>,可在婚嫁、葬仪、劳动、生活等场合讲唱<ref name="王贵17">[[#王贵|王贵, 爱情叙事诗《阿诗玛》与《召树屯》之比较]], 第17页</ref>,也因包含一定的宗教内容被视为宗教经典,在一些固定的祭祀礼仪中讲唱<ref name="刘薇17">[[#刘薇|刘薇, 《阿诗玛》汉译本语词程式比较]], 第17页</ref>。 |
||
《阿诗玛》是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中的珍品,代表着撒尼人文学作品的最高成就<ref name="崔晓霞35">[[#崔晓霞|崔晓霞, 民族叙事话语再现—《阿诗玛》英译研究]], 第35页</ref>,2006年入选第一批[[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ref name="www.ihchina.cn"></ref>。现在流传最广的汉语《阿诗玛》文本化作品,是由[[黄铁 (1919年)|黄铁]]、[[杨知勇]]、[[刘琦 (1930年)|刘绮]]、[[公刘 (诗人)|公刘]]四人于1953年整理完成的<ref name="杨知勇50">[[#杨知勇|杨知勇, 阿诗玛的诞生——搜集整理《阿诗玛》五十年来的回顾]], 第50页</ref>,至今共有八个不同版本的汉文版《阿诗玛》出版发行。整理本因脱离原始的《阿诗玛》长诗内涵,也受到了学界的批评<ref name="段凌宇52">[[#段凌宇|段凌宇, 民族民间文艺改造与新中国文艺秩序建构——以《阿诗玛》的整理为例]], 第52页</ref>。《阿诗玛》的故事已被改编为[[电影]]、[[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ref name="郭思九75">[[#郭思九1|郭思九, 《阿诗玛》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第75页</ref>。 |
《阿诗玛》是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中的珍品,代表着撒尼人文学作品的最高成就<ref name="崔晓霞35">[[#崔晓霞|崔晓霞, 民族叙事话语再现—《阿诗玛》英译研究]], 第35页</ref>,2006年入选第一批[[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ref name="www.ihchina.cn"></ref>。现在流传最广的汉语《阿诗玛》文本化作品,是由[[黄铁 (1919年)|黄铁]]、[[杨知勇]]、[[刘琦 (1930年)|刘绮]]、[[公刘 (诗人)|公刘]]四人于1953年整理完成的<ref name="杨知勇50">[[#杨知勇|杨知勇, 阿诗玛的诞生——搜集整理《阿诗玛》五十年来的回顾]], 第50页</ref>,至今共有八个不同版本的汉文版《阿诗玛》出版发行。整理本因脱离原始的《阿诗玛》长诗内涵,也受到了学界的批评<ref name="段凌宇52">[[#段凌宇|段凌宇, 民族民间文艺改造与新中国文艺秩序建构——以《阿诗玛》的整理为例]], 第52页</ref>。《阿诗玛》的故事已被改编为[[电影]]、[[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ref name="郭思九75">[[#郭思九1|郭思九, 《阿诗玛》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第75页</ref>。 |
||
==人物== |
==人物== |
||
{{multiple image |
|||
| align = right |
|||
| image1 = Ashima tourist attraction.JPG |
|||
| width1 = 175 |
|||
⚫ | |||
| image2 = 阿詩瑪與阿黑 Ashma and Ahei 20191223162741.jpg |
|||
| width2 = 196 |
|||
| caption2 = [[石林风景名胜区|石林丛]]中的“阿詩瑪與阿黑” |
|||
}} |
|||
《阿诗玛》长诗中主要人物有:穷人“格路日明”家的“阿诗玛”和“阿黑”两兄妹,与之对立的主要人物则是[[土司]]“热布巴拉”家,包括“热布巴拉”和其子“阿支”,此外还有重要人物[[媒人]]“海热”,部分版本中的媒人是“布前日子老人”或者[[蜜蜂]]<ref name="黄毅94-97">[[#黄毅|黄毅等, 解放初期撒尼社会传承的《阿诗玛》的特点]], 第94-97页</ref>。 |
《阿诗玛》长诗中主要人物有:穷人“格路日明”家的“阿诗玛”和“阿黑”两兄妹,与之对立的主要人物则是[[土司]]“热布巴拉”家,包括“热布巴拉”和其子“阿支”,此外还有重要人物[[媒人]]“海热”,部分版本中的媒人是“布前日子老人”或者[[蜜蜂]]<ref name="黄毅94-97">[[#黄毅|黄毅等, 解放初期撒尼社会传承的《阿诗玛》的特点]], 第94-97页</ref>。 |
||
在撒尼语人名中,“阿”是撒尼人前辈对晚辈[[昵称]]的前缀,“诗”有[[蛇]]、金、黄等意,“玛”是附在名字后表示女性的词尾。阿诗玛生于蛇年蛇月蛇日蛇时,“阿诗玛”一名有蛇的含义,第二种说法为“阿诗玛”表示金贵<ref name="黄建明2-15-16">[[#黄建明2|黄建明, 《阿诗玛论析》]], 第15-16页</ref>。“阿黑”是音译而来的名称,撒尼语的读音为“{{IPA|/ɑ<sup>[[调值|33]]</sup>hi<sup>[[调值|33]]</sup>/}}”,“黑”在彝语里的含义不清,但可以确定没有“黑色”之意,现代撒尼人的人名中已无“阿黑”的称法<ref name="黄建明2-23">[[#黄建明2|黄建明, 《阿诗玛论析》]], 第23页</ref>。“格路日明”一名,“格路”为姓,“日明”为名,现代撒尼彝姓中已无“格路”之姓<ref name="黄建明2-29">[[#黄建明2|黄建明, 《阿诗玛论析》]], 第29页</ref>。由于彝族撒尼彝文记载人名时有于名字前连缀所在村寨名称的习惯,彝族学者刘世生认为“格路”应是村寨名称,指今[[石林彝族自治县|石林县]][[圭山镇]]革腻村<ref name="刘世生373">[[#刘世生|刘世生 |
在撒尼语人名中,“阿”是撒尼人前辈对晚辈[[昵称]]的前缀,“诗”有[[蛇]]、金、黄等意,“玛”是附在名字后表示女性的词尾。阿诗玛生于蛇年蛇月蛇日蛇时,“阿诗玛”一名有蛇的含义,第二种说法为“阿诗玛”表示金贵<ref name="黄建明2-15-16">[[#黄建明2|黄建明, 《阿诗玛论析》]], 第15-16页</ref>。“阿黑”是音译而来的名称,撒尼语的读音为“{{IPA|/ɑ<sup>[[调值|33]]</sup>hi<sup>[[调值|33]]</sup>/}}”,“黑”在彝语里的含义不清,但可以确定没有“黑色”之意,现代撒尼人的人名中已无“阿黑”的称法<ref name="黄建明2-23">[[#黄建明2|黄建明, 《阿诗玛论析》]], 第23页</ref>。“格路日明”一名,“格路”为姓,“日明”为名,现代撒尼彝姓中已无“格路”之姓<ref name="黄建明2-29">[[#黄建明2|黄建明, 《阿诗玛论析》]], 第29页</ref>。由于彝族撒尼彝文记载人名时有于名字前连缀所在村寨名称的习惯,彝族学者刘世生认为“格路”应是村寨名称,指今[[石林彝族自治县|石林县]][[圭山镇]]革腻村<ref name="刘世生373">[[#刘世生|刘世生, 彝族撒尼民间叙事长诗《阿诗玛》的历史人类学研究]], 第373页</ref>。“热布巴拉”按照彝名构成规则,“热布”应为姓,“巴拉”为名<ref name="黄建明2-31">[[#黄建明2|黄建明, 《阿诗玛论析》]], 第31页</ref>。刘世生认为“热布”应是村寨名称,位置在今[[丘北县]][[曰者镇]]一带,而“巴拉”应是家族姓氏并非具体人名,刘世生推测热布巴拉家就是撒尼人的[[南盘江]]外[[弥勒州|弥勒州昂氏土司]]<ref name="刘世生376-377">[[#刘世生|刘世生, 彝族撒尼民间叙事长诗《阿诗玛》的历史人类学研究]], 第376-377页</ref>。“海热”一名,在彝语里则有[[老鼠]]的含义,是贬义性名称<ref name="黄建明2-35">[[#黄建明2|黄建明, 《阿诗玛论析》]], 第35页</ref>。 |
||
===阿诗玛与阿黑=== |
===阿诗玛与阿黑=== |
||
⚫ | 《阿诗玛》长诗的人物中,阿诗玛与阿黑的关系最为复杂,围绕“兄妹说”和“情侣说”,学者对阿诗玛与阿黑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不同看法。1986年[[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云南社科院]][[李缵绪]]编辑出版了《阿诗玛原始资料集》,全部29个讲述“阿诗玛”故事的资料本<ref group="注">包括1953年[[黄铁 (1919年)|黄铁]]一行从撒尼民间搜集到的20个版本、1953年至1980年间云南省民族民间文学[[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调查队搜集到的9个版本。《阿诗玛原始资料集》共收入42份资料,其余13份资料是相关音乐、创作及传说。</ref>无一例外的表示,阿黑与阿诗玛是兄妹关系而非恋人关系<ref name="谢国先170">[[#谢国先2|谢国先, 试论阿诗玛与阿黑的关系]], 第170页</ref>,甚至有版本认为阿黑与阿诗玛是亲兄妹,阿诗玛真正的恋人叫“阿沙”<ref name="李淼128"></ref>。第三种说法,阿黑与阿诗玛是乾兄妹,阿沙是阿诗玛的同胞哥哥,阿诗玛与阿黑相爱<ref name="仲林92">[[#仲林|仲林, 民族志视野中的叙事表演与口头传统——对《阿诗玛》三类文本的解读与反思]], 第92页</ref>。学者李红昌与钱润光对汉文1980版《阿诗玛》、1985版《阿诗玛》及《阿诗玛原始资料集》进行了梳理,三本文献共有43个版本的《阿诗玛》,包含彝文原诗译本、手抄翻译稿、音乐记录稿、歌词等,其中34个版本中阿诗玛称呼阿黑为“哥”,共出现550次<ref name="李红昌244">[[#李红昌|李红昌等, 阿诗玛与阿黑关系探析]], 第244页</ref>。 |
||
⚫ | |||
⚫ | 《阿诗玛》长诗的人物中,阿诗玛与阿黑的关系最为复杂,围绕“兄妹说”和“情侣说”,学者对阿诗玛与阿黑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不同看法。1986年[[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云南社科院]][[李缵绪]]编辑出版了《阿诗玛原始资料集》,全部29个讲述“阿诗玛”故事的资料本<ref group="注">包括1953年[[黄铁 (1919年)|黄铁]]一行从撒尼民间搜集到的20个版本、1953年至1980年间云南省民族民间文学[[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调查队搜集到的9个版本。《阿诗玛原始资料集》共收入42份资料,其 |
||
早期的《阿诗玛》整理者之一[[公刘 (诗人)|公刘]]在1955年赴[[石林彝族自治县|石林县]]的撒尼人地区暂住了一段时间,据他调查撒尼民间对于阿黑与阿诗玛的关系除了普遍的兄妹说之外,确实也有传说和风俗证明他们是情侣<ref name="谢国先170"></ref>。[[西南大学]][[教授]]王倩予分析,诗中多次提到“嫂”,因此阿黑可能已经结婚,依阿黑“远方放羊”一事,推测阿黑的婚姻方式为[[劳役婚]]或“从妻居”<ref name="王倩予27">[[#王倩予|王倩予, 论阿诗玛的悲剧]], 第27页</ref>。[[云南师范大学]]学者李淼在2012年调查走访石林当地老艺人和[[毕摩]]时,几乎所有的民间传承人都认为阿黑和阿诗玛是兄妹而非恋人<ref name="李淼128">[[#李淼|李淼, 《阿诗玛》:从民间传说到电影经典]], 第128页</ref>。《阿诗玛》中的阿黑与阿诗玛在撒尼人传说《洪水滔天史》中拥有神话原型:阿鲁与阿诗是亲兄妹,世界发洪水后,人类只剩他们二人,于是结婚繁衍后代,这也是撒尼人传说中对“撒尼人由来”的阐述<ref name="谢国先171-175">[[#谢国先2|谢国先, 试论阿诗玛与阿黑的关系]], 第171-175页</ref>。[[云南民族大学]]学者谢国先认为,阿诗玛与阿黑都是人格与神格的混同者,他们希望像神话中的阿鲁与阿诗一样,既是兄妹,又做夫妻<ref name="谢国先176"></ref>。谢氏的这一观点在2004年阿诗玛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被大多数学者所接受,基本可以作为定论<ref name="王明贵">[[#王明贵|王明贵, 阿诗玛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ref>。如今大部分人将阿诗玛与阿黑的关系理解为情侣,这一现象是通过电影《[[阿诗玛 (电影)|阿诗玛]]》形成的<ref name="李红昌242">[[#李红昌|李红昌等, 阿诗玛与阿黑关系探析]], 第242页</ref>,电影为了符合时代价值观念,对长诗做了一定改编<ref name="谢国先170"></ref>。 |
早期的《阿诗玛》整理者之一[[公刘 (诗人)|公刘]]在1955年赴[[石林彝族自治县|石林县]]的撒尼人地区暂住了一段时间,据他调查撒尼民间对于阿黑与阿诗玛的关系除了普遍的兄妹说之外,确实也有传说和风俗证明他们是情侣<ref name="谢国先170"></ref>。[[西南大学]][[教授]]王倩予分析,诗中多次提到“嫂”,因此阿黑可能已经结婚,依阿黑“远方放羊”一事,推测阿黑的婚姻方式为[[劳役婚]]或“从妻居”<ref name="王倩予27">[[#王倩予|王倩予, 论阿诗玛的悲剧]], 第27页</ref>。[[云南师范大学]]学者李淼在2012年调查走访石林当地老艺人和[[毕摩]]时,几乎所有的民间传承人都认为阿黑和阿诗玛是兄妹而非恋人<ref name="李淼128">[[#李淼|李淼, 《阿诗玛》:从民间传说到电影经典]], 第128页</ref>。《阿诗玛》中的阿黑与阿诗玛在撒尼人传说《洪水滔天史》中拥有神话原型:阿鲁与阿诗是亲兄妹,世界发洪水后,人类只剩他们二人,于是结婚繁衍后代,这也是撒尼人传说中对“撒尼人由来”的阐述<ref name="谢国先171-175">[[#谢国先2|谢国先, 试论阿诗玛与阿黑的关系]], 第171-175页</ref>。[[云南民族大学]]学者谢国先认为,阿诗玛与阿黑都是人格与神格的混同者,他们希望像神话中的阿鲁与阿诗一样,既是兄妹,又做夫妻<ref name="谢国先176"></ref>。谢氏的这一观点在2004年阿诗玛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被大多数学者所接受,基本可以作为定论<ref name="王明贵">[[#王明贵|王明贵, 阿诗玛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ref>。如今大部分人将阿诗玛与阿黑的关系理解为情侣,这一现象是通过电影《[[阿诗玛 (电影)|阿诗玛]]》形成的<ref name="李红昌242">[[#李红昌|李红昌等, 阿诗玛与阿黑关系探析]], 第242页</ref>,电影为了符合时代价值观念,对长诗做了一定改编<ref name="谢国先170"></ref>。 |
||
==故事概况== |
==故事概况== |
||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 主要环节在《阿诗玛原始资料集》<br>29个故事资料本中出现的频率<ref name="海力波156">[[#海力波|海力波, 血缘与姻缘的永恒张力:《阿诗玛》中隐含的深层主题]], 第156-157页</ref><ref name="谢国先6-11">[[#谢国先1|谢国先, 阿诗玛新论]], 第6-11页</ref> |
|+ 主要环节在《阿诗玛原始资料集》<br>29个故事资料本中出现的频率<ref name="海力波156">[[#海力波|海力波, 血缘与姻缘的永恒张力:《阿诗玛》中隐含的深层主题]], 第156-157页</ref><ref name="谢国先6-11">[[#谢国先1|谢国先, 阿诗玛新论]], 第6-11页</ref> |
||
第97行: | 第101行: | ||
===典型情节=== |
===典型情节=== |
||
在撒尼村寨[[阿着底]]<ref group="注" name="阿着底">阿着底在撒尼彝族社会中原指祖先发祥地,后泛指彝族聚居区。邻近的[[曲靖市]]政府给出了另一种解释,“阿着底”是[[撒尼语]]对曲靖的称谓。此外,“阿着底”于今何地还有多种说法,详见[[阿着底]]。2005年,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会长[[何耀华]]等专家经过论证,认为“阿着底”是石林县[[长湖镇 (石林县)|长湖镇]]的干塘子村([[宜政村]]下辖的自然村),[[昆明市]]政府在2005年9月发文批复同意将该村正式更名为“阿着底”。</ref><ref name="王宏印202"></ref><ref name="肖青12"></ref><ref name="肖青13">[[#肖青|肖青等, 民族文化经典的“再地方化”——“阿诗玛”回归乡土的个案]], 第13页</ref><ref>{{cite news |date=2006-06-24 |title=阿诗玛的家找到了——石林阿着底大揭密 |url=http://paper.yunnan.cn/html/20060625/news_89_293940.html |newspaper=《[[云南日报]]》 |location=[[昆明市|昆明]] |access-date=2018-03-31 |deadurl= |
在撒尼村寨[[阿着底]]<ref group="注" name="阿着底">阿着底在撒尼彝族社会中原指祖先发祥地,后泛指彝族聚居区。邻近的[[曲靖市]]政府给出了另一种解释,“阿着底”是[[撒尼语]]对曲靖的称谓。此外,“阿着底”于今何地还有多种说法,详见[[阿着底]]。2005年,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会长[[何耀华]]等专家经过论证,认为“阿着底”是石林县[[长湖镇 (石林县)|长湖镇]]的干塘子村([[宜政村]]下辖的自然村),[[昆明市]]政府在2005年9月发文批复同意将该村正式更名为“阿着底”。</ref><ref name="王宏印202"></ref><ref name="肖青12"></ref><ref name="肖青13">[[#肖青|肖青等, 民族文化经典的“再地方化”——“阿诗玛”回归乡土的个案]], 第13页</ref><ref>{{cite news |date=2006-06-24 |title=阿诗玛的家找到了——石林阿着底大揭密 |url=http://paper.yunnan.cn/html/20060625/news_89_293940.html |newspaper=《[[云南日报]]》 |location=[[昆明市|昆明]] |access-date=2018-03-31 |deadurl=yes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30312104012/http://paper.yunnan.cn/html/20060625/news_89_293940.html |archivedate=2013-03-12 }}</ref>,穷人格路日明家有一个美丽善良的姑娘叫阿诗玛。土司热布巴拉之子阿支垂涎阿诗玛的容貌,热布巴拉派媒人海热前往提亲。格路日明夫妇不舍阿诗玛出嫁,海热劝说姑娘长大了出嫁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最后格路日明夫妇同意把女儿嫁给阿支(另有版本被阿诗玛拒绝,于是热布巴拉抢婚)。阿诗玛嫁到(或被抢到)热布巴拉家后,在“楠密”<ref group="注">普遍认为楠密位于今[[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文山州]][[丘北县]],这里也是彝族撒尼人的一个聚居地,他们是历史上从石林一带逃荒、逃婚迁移而来的撒尼人的后裔。</ref><ref name="刘世生372">[[#刘世生|刘世生, 彝族撒尼民间叙事长诗《阿诗玛》的历史人类学研究]], 第372页</ref>放羊的阿黑梦到家中不祥,回家后知道阿诗玛已出嫁,遂赶到热布巴拉家要接走阿诗玛。热布巴拉为了不让阿黑抢走阿诗玛,想尽办法刁难阿黑(如比赛干农活、对歌、放虎咬阿黑等,也有版本说阿黑主动出击向热布巴拉家的门、供桌和柱子射箭),最终热布巴拉认输,放阿黑兄妹回家。回家路上,阿诗玛被神灵困住(对于神灵主要说法有崖神、山歌、抽牌神<ref group="注">山歌、抽牌神都是[[回声]]的化身,“抽牌”是撒尼语“[[画眉鸟]]”的音译。</ref><ref name="谢国先11-12 18">[[#谢国先1|谢国先, 阿诗玛新论]], 第11-12页、第18页</ref>等;“困住”的常见说法有两种:被黏在石壁上、被神灵发洪水淹后又被神灵救起),要求阿黑用白猪、白羊来赎。但是阿黑找不到白猪,就将黑猪涂白假充,被神灵识破,将阿诗玛变作[[回声]]。<ref name="吴兴帜60"></ref><ref name="黄毅96">[[#黄毅|黄毅等, 解放初期撒尼社会传承的《阿诗玛》的特点]], 第96页</ref><ref name="子弦34">[[#子弦|子弦, “山林中的花”——评撒尼人民间叙事长诗《阿诗玛》]], 第34页</ref><ref name="熊黎明108"></ref><ref name="谭婷22">[[#谭婷|谭婷, 《阿诗玛》音乐剧改编研究]], 第22页</ref><ref name="谢国先18">[[#谢国先1|谢国先, 阿诗玛新论]], 第18页</ref> |
||
===异文版本=== |
===异文版本=== |
||
第106行: | 第110行: | ||
==诗歌特点== |
==诗歌特点== |
||
===写作手法=== |
|||
《阿诗玛》叙事诗各版本的长度不一,以1953年[[黄铁 (1919年)|黄铁]]等人整理的有完整故事情节的汉文版为例,共有1,892行<ref name="刘琦1-21">[[#刘琦1|刘琦, 50年后再忆《阿诗玛》长诗的搜集整理]], 第21页</ref>。长诗是以主人公“阿诗玛”所串联起的融合了故事、传说、念白、舞蹈、乐器演奏为一体的综合生活实践,主要内容包括序歌、求神、生长、议婚、成婚、追赶、考验、结局等部分<ref name="吴兴帜60"></ref>。情节一环扣一环,呈线性链状发展,悲剧结局出现在长诗的高潮之后<ref name="王贵22">[[#王贵|王贵, 爱情叙事诗《阿诗玛》与《召树屯》之比较]], 第22页</ref><ref name="多思144">[[#多思|多思, 论《阿诗玛》的艺术成就]], 第144页</ref>。全诗以“阿诗玛”为主线,用[[顺序 (叙事手法)|顺序]]、[[倒叙]]、[[插叙]]的方式,通过诗体语言和唱词舞蹈表现故事<ref name="吴兴帜60"></ref>。口传说唱的《阿诗玛》版本还运用了大量的“[[叠叙]]”手法,使撒尼歌手更易于记住叙事诗的歌词<ref name="黄建明2-57">[[#黄建明2|黄建明, 《阿诗玛论析》]], 第57页</ref>。《阿诗玛》中也出现有彝族宗教经籍的句式与段落,涉及经籍包括《[[指路经]]》、《安魂经》、《补女子冷藏经》、《驱邪词》等<ref name="黄建明2-128-145">[[#黄建明2|黄建明, 《阿诗玛论析》]], 第128-145页</ref>。 |
《阿诗玛》叙事诗各版本的长度不一,以1953年[[黄铁 (1919年)|黄铁]]等人整理的有完整故事情节的汉文版为例,共有1,892行<ref name="刘琦1-21">[[#刘琦1|刘琦, 50年后再忆《阿诗玛》长诗的搜集整理]], 第21页</ref>。长诗是以主人公“阿诗玛”所串联起的融合了故事、传说、念白、舞蹈、乐器演奏为一体的综合生活实践,主要内容包括序歌、求神、生长、议婚、成婚、追赶、考验、结局等部分<ref name="吴兴帜60"></ref>。情节一环扣一环,呈线性链状发展,悲剧结局出现在长诗的高潮之后<ref name="王贵22">[[#王贵|王贵, 爱情叙事诗《阿诗玛》与《召树屯》之比较]], 第22页</ref><ref name="多思144">[[#多思|多思, 论《阿诗玛》的艺术成就]], 第144页</ref>。全诗以“阿诗玛”为主线,用[[顺序 (叙事手法)|顺序]]、[[倒叙]]、[[插叙]]的方式,通过诗体语言和唱词舞蹈表现故事<ref name="吴兴帜60"></ref>。口传说唱的《阿诗玛》版本还运用了大量的“[[叠叙]]”手法,使撒尼歌手更易于记住叙事诗的歌词<ref name="黄建明2-57">[[#黄建明2|黄建明, 《阿诗玛论析》]], 第57页</ref>。《阿诗玛》中也出现有彝族宗教经籍的句式与段落,涉及经籍包括《[[指路经]]》、《安魂经》、《补女子冷藏经》、《驱邪词》等<ref name="黄建明2-128-145">[[#黄建明2|黄建明, 《阿诗玛论析》]], 第128-145页</ref>。 |
||
第113行: | 第119行: | ||
{{Cquote|text=美丽阿诗玛,<br>生下满三月,<br>笑颜似花开,<br>妈给囡梳头,<br>乌发似阴影,<br>阿妈喜两场。|source=《阿诗玛》<ref name="黄建明104">[[#黄建明|黄建明等, 《阿诗玛》]], 第104页</ref>}} |
{{Cquote|text=美丽阿诗玛,<br>生下满三月,<br>笑颜似花开,<br>妈给囡梳头,<br>乌发似阴影,<br>阿妈喜两场。|source=《阿诗玛》<ref name="黄建明104">[[#黄建明|黄建明等, 《阿诗玛》]], 第104页</ref>}} |
||
===音韵节律=== |
|||
从诗学角度,彝语原版的民间《阿诗玛》为彝族诗歌常用的[[五言古诗|五言句]],没有汉文[[律诗]]一样的[[平仄]]规律,用调不受限制<ref name="谭婷12">[[#谭婷|谭婷, 《阿诗玛》音乐剧改编研究]], 第12页</ref>。“AB+CDE”型二三音节(例:彝家阿着底)和“ABC+DE”型三二音节(例:一岁时会走)是《阿诗玛》中使用较多的节律<ref name="崔晓霞57">[[#崔晓霞|崔晓霞, 民族叙事话语再现—《阿诗玛》英译研究]], 第57页</ref>。由于受五言诗格式的限制,《阿诗玛》中基本没有按照彝语语法“[[主宾谓结构]]”的形式来写作,常省略宾语,并且很少使用口语中大量存在的[[虚词]]<ref name="黄建明2-61">[[#黄建明2|黄建明, 《阿诗玛论析》]], 第61页</ref>。《阿诗玛》中大部分词汇与书面彝语相同,多是单音节词<ref name="黄建明2-63">[[#黄建明2|黄建明, 《阿诗玛论析》]], 第63页</ref>,而口语的词汇多是双音节或多音节词,因五言诗格式的限制,作者采用“简缩词”的办法调整多音节词<ref name="黄建明2-65">[[#黄建明2|黄建明, 《阿诗玛论析》]], 第65页</ref>,或者将其“拉长句”,加一些无关紧要的词,分成两行诗来写<ref name="黄建明2-66">[[#黄建明2|黄建明, 《阿诗玛论析》]], 第66页</ref>。 |
|||
作为念唱和吟诵的民间文化,《阿诗玛》的旋律以[[简谱#音符|1351]]四个音为基础调式<ref name="巴胜超78"></ref>,有的情景需要对唱或多人协作演唱<ref name="巴胜超2-131"></ref>。《阿诗玛》在民间有多种唱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王玉芳]]就可以演唱“喜调”、“骂调”、“老人调”、“悲调”、“哭调”、“库吼调”、“叙事调”、“牧羊调”、“犁地调”、“绣花调”、“织麻调”、“[[月琴]]调”、“[[口弦]]调”、“[[三弦]]调”、“婚礼调”、“哄睡调”等多种“民间调”的《阿诗玛》<ref name="巴胜超2-129">[[#巴胜超2|巴胜超, 活在民间的阿诗玛——云南叙事长诗《阿诗玛》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王玉芳访谈录]], 第129页</ref><ref>{{cite web |url=http://www.chinastoneforest.com/showarticle.aspx?cid=131&aid=4235 |title=寻访流淌在血液里的阿诗玛 她让石林更美丽 |author=邓建华 |date=2010-11-10 |website=www.chinastoneforest.com |publisher=云南信息港 |access-date=2018-04-19 |quote=}}</ref>,另一传承人[[毕华玉]]则演唱相对于“民间调”的“毕摩调”《阿诗玛》<ref name="巴胜超2-131">[[#巴胜超2|巴胜超, 活在民间的阿诗玛——云南叙事长诗《阿诗玛》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王玉芳访谈录]], 第131页</ref>。依情节的不同,《阿诗玛》的唱调也有所不同,例如海热前往格路日明家说媒时,阿诗玛的唱词即为“骂调”<ref name="巴胜超2-132">[[#巴胜超2|巴胜超, 活在民间的阿诗玛——云南叙事长诗《阿诗玛》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王玉芳访谈录]], 第132页</ref>;唱调也会根据演唱环境的需求而改变,如婚礼中演唱“喜调”,葬礼上演唱“悲调”<ref name="巴胜超2-133"></ref>。演唱时可配以[[三弦]]、[[笛子]]等乐器,也可以清唱<ref name="巴胜超2-133"></ref>。根据王玉芳的说法,完整的《阿诗玛》“几天几夜都不会唱完”,因此多演唱长诗中的主要部分<ref name="巴胜超2-133">[[#巴胜超2|巴胜超, 活在民间的阿诗玛——云南叙事长诗《阿诗玛》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王玉芳访谈录]], 第133页</ref>。著名撒尼民歌《[[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即运用了《阿诗玛》的演唱曲调写成<ref name="马绍云">[[#马绍云|马绍云, 《阿诗玛》——文化人类学的一颗明珠]], 第167页</ref>。 |
从诗学角度,彝语原版的民间《阿诗玛》为彝族诗歌常用的[[五言古诗|五言句]],没有汉文[[律诗]]一样的[[平仄]]规律,用调不受限制<ref name="谭婷12">[[#谭婷|谭婷, 《阿诗玛》音乐剧改编研究]], 第12页</ref>。“AB+CDE”型二三音节(例:彝家阿着底)和“ABC+DE”型三二音节(例:一岁时会走)是《阿诗玛》中使用较多的节律<ref name="崔晓霞57">[[#崔晓霞|崔晓霞, 民族叙事话语再现—《阿诗玛》英译研究]], 第57页</ref>。由于受五言诗格式的限制,《阿诗玛》中基本没有按照彝语语法“[[主宾谓结构]]”的形式来写作,常省略宾语,并且很少使用口语中大量存在的[[虚词]]<ref name="黄建明2-61">[[#黄建明2|黄建明, 《阿诗玛论析》]], 第61页</ref>。《阿诗玛》中大部分词汇与书面彝语相同,多是单音节词<ref name="黄建明2-63">[[#黄建明2|黄建明, 《阿诗玛论析》]], 第63页</ref>,而口语的词汇多是双音节或多音节词,因[[五言古诗|五言诗]]格式的限制,作者采用“简缩词”的办法调整多音节词<ref name="黄建明2-65">[[#黄建明2|黄建明, 《阿诗玛论析》]], 第65页</ref>,或者将其“拉长句”,加一些无关紧要的词,分成两行诗来写<ref name="黄建明2-66">[[#黄建明2|黄建明, 《阿诗玛论析》]], 第66页</ref>。 |
||
===念唱吟诵=== |
|||
作为念唱和吟诵的民间文化,《阿诗玛》的旋律以[[简谱#音符|1351]]四个音为基础调式<ref name="巴胜超78"></ref>,有的情景需要对唱或多人协作演唱<ref name="巴胜超2-131"></ref>。《阿诗玛》在民间有多种唱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王玉芳 (艺术家)|王玉芳]]就可以演唱“喜调”、“骂调”、“老人调”、“悲调”、“哭调”、“库吼调”、“叙事调”、“牧羊调”、“犁地调”、“绣花调”、“织麻调”、“[[月琴]]调”、“[[口弦]]调”、“[[三弦]]调”、“婚礼调”、“哄睡调”等多种“民间调”的《阿诗玛》<ref name="巴胜超2-129">[[#巴胜超2|巴胜超, 活在民间的阿诗玛——云南叙事长诗《阿诗玛》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王玉芳访谈录]], 第129页</ref><ref>{{cite web |url=http://www.chinastoneforest.com/showarticle.aspx?cid=131&aid=4235 |title=寻访流淌在血液里的阿诗玛 她让石林更美丽 |author=邓建华 |date=2010-11-10 |website=www.chinastoneforest.com |publisher=云南信息港 |access-date=2018-04-19 |quote=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90204014448/http://www.chinastoneforest.com/showarticle.aspx?cid=131&aid=4235 |archive-date=2019-02-04 |dead-url=yes }}</ref>,另一传承人[[毕华玉]]则演唱相对于“民间调”的“毕摩调”《阿诗玛》<ref name="巴胜超2-131">[[#巴胜超2|巴胜超, 活在民间的阿诗玛——云南叙事长诗《阿诗玛》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王玉芳访谈录]], 第131页</ref>。依情节的不同,《阿诗玛》的唱调也有所不同,例如海热前往格路日明家说媒时,阿诗玛的唱词即为“骂调”<ref name="巴胜超2-132">[[#巴胜超2|巴胜超, 活在民间的阿诗玛——云南叙事长诗《阿诗玛》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王玉芳访谈录]], 第132页</ref>;唱调也会根据演唱环境的需求而改变,如婚礼中演唱“喜调”,葬礼上演唱“悲调”<ref name="巴胜超2-133"></ref>。演唱时可配以[[三弦]]、[[笛子]]等乐器,也可以清唱<ref name="巴胜超2-133"></ref>。根据王玉芳的说法,完整的《阿诗玛》“几天几夜都不会唱完”,因此多演唱长诗中的主要部分<ref name="巴胜超2-133">[[#巴胜超2|巴胜超, 活在民间的阿诗玛——云南叙事长诗《阿诗玛》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王玉芳访谈录]], 第133页</ref>。著名撒尼民歌《[[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即运用了《阿诗玛》的演唱曲调写成<ref name="马绍云">[[#马绍云|马绍云, 《阿诗玛》——文化人类学的一颗明珠]], 第167页</ref>。 |
|||
==形成时代== |
==形成时代== |
||
第121行: | 第131行: | ||
[[File:石林县阿诗玛转盘雕像.jpg|thumb|石林县城内的“阿诗玛”雕像]] |
[[File:石林县阿诗玛转盘雕像.jpg|thumb|石林县城内的“阿诗玛”雕像]] |
||
因《阿诗玛》作为民间文学作品所具有的“变异性”特征,各版本的故事情节有些许差异,大部分版本仍以“出生与取名——成长——说媒——热布巴拉突袭抢亲与阿黑火速救援——阿诗玛被困与热布巴拉对峙——阿诗玛获救——回家路上被洪水吞没”的情节为主<ref name="李德君31">[[#李德君|李德君, 关于《阿诗玛》产生年代的思考]], 第31页</ref>。通过对主要情节的分析,学者对《阿诗玛》的形成年代提出了多种看法,普遍认为《阿诗玛》的形成年代较为久远<ref name="李德君28">[[#李德君|李德君, 关于《阿诗玛》产生年代的思考]], 第28页</ref>,少数学者认为只有一两百年的历史,甚至有学者认为《阿诗玛》的民间文学文本仍然在发展中,至今没有形成定型的文本<ref name="王明贵"></ref>。 |
因《阿诗玛》作为民间文学作品所具有的“变异性”特征,各版本的故事情节有些许差异,大部分版本仍以“出生与取名——成长——说媒——热布巴拉突袭抢亲与阿黑火速救援——阿诗玛被困与热布巴拉对峙——阿诗玛获救——回家路上被洪水吞没”的情节为主<ref name="李德君31">[[#李德君|李德君, 关于《阿诗玛》产生年代的思考]], 第31页</ref>。通过对主要情节的分析,学者对《阿诗玛》的形成年代提出了多种看法,普遍认为《阿诗玛》的形成年代较为久远<ref name="李德君28">[[#李德君|李德君, 关于《阿诗玛》产生年代的思考]], 第28页</ref>,少数学者认为只有一两百年的历史,甚至有学者以[[传播学]]的视角认为《阿诗玛》的民间文学文本仍然在发展中,至今没有形成定型的文本<ref name="王明贵"></ref>。 |
||
长诗整理者[[杨知勇]]认为,《阿诗玛》全诗都贯穿有超自然的神秘力量,阿黑与热布巴拉比试的内容主要是狩猎经济进入农耕经济初期粗放的农耕行为,因此他论断《阿诗玛》产生于撒尼人进入[[阶级社会]]之前的[[原始社会]]时期<ref name="杨知勇53"></ref>。学者李德君认为,“阿诗玛”生活在一个贫富差距悬殊的社会里,[[母权]]地位下跌,已经具有了[[封建社会]]的明显特征,因此他认为《阿诗玛》的形成不早于撒尼人进入封建时代,是撒尼人与彝族其他群体分开、独自迁徙之后产生的作品<ref name="李德君32-33">[[#李德君|李德君, 关于《阿诗玛》产生年代的思考]], 第32-33页</ref>。彝族学者[[张乌谷|乌谷]]通过研究地名“[[阿着底]]”的变迁认为,《阿诗玛》的产生可以追溯到撒尼先民迁徙时代的[[南诏]]时期,并延续到“[[改土归流]]”的近现代<ref name="乌谷41">[[#乌谷|乌谷, 《阿诗玛》之我见]], 第41页</ref>。民间研究者毕志光认为,《阿诗玛》的形成年代应满足多个特征:火药使用之前、[[叟人|叟]][[濮部|濮]]共居一地、[[路南州|路南秦氏土司]]统治之前、撒尼人中流行[[汉姓]]之前、兵荒马乱的年代,同时又因阿诗玛属蛇,十八岁出嫁时应是[[戌|戌狗年]],毕志光将《阿诗玛》的产生年代论断为公元1106年<ref name="毕志光222-223">[[#毕志光|毕志光, 试论《阿诗玛》中的地名词释义]], 第222-223页</ref>。彝族学者刘世生认为“热布巴拉”就是[[弥勒州|弥勒州昂氏土司]],《阿诗玛》中叙述的事件应该发生在[[明朝]]中期土司制度崩溃不久之前,只有在土司制度面临崩溃的情况下才可能出现底层民众对土司势力的挑战<ref name="刘世生375">[[#刘世生|刘世生, 彝族撒尼民间叙事长诗《阿诗玛》的历史人类学研究]], 第375页</ref>,明[[成化]]年间曾实行[[改土归流]],刘世生将《阿诗玛》的具体形成年代考订为弥勒州昂氏土司被“改流”的公元1481年<ref name="刘世生378">[[#刘世生|刘世生, 彝族撒尼民间叙事长诗《阿诗玛》的历史人类学研究]], 第378页</ref>。学者陶学良通过研究撒尼人的社会历史以及婚姻习俗,认为《阿诗玛》产生于[[群婚# |
长诗整理者[[杨知勇]]认为,《阿诗玛》全诗都贯穿有超自然的神秘力量,阿黑与热布巴拉比试的内容主要是狩猎经济进入农耕经济初期粗放的农耕行为,因此他论断《阿诗玛》产生于撒尼人进入[[阶级社会]]之前的[[原始社会]]时期<ref name="杨知勇53"></ref>。学者李德君认为,“阿诗玛”生活在一个贫富差距悬殊的社会里,[[母权]]地位下跌,已经具有了[[封建社会]]的明显特征,因此他认为《阿诗玛》的形成不早于撒尼人进入封建时代,是撒尼人与彝族其他群体分开、独自迁徙之后产生的作品<ref name="李德君32-33">[[#李德君|李德君, 关于《阿诗玛》产生年代的思考]], 第32-33页</ref>。彝族学者[[张乌谷|乌谷]]通过研究地名“[[阿着底]]”的变迁认为,《阿诗玛》的产生可以追溯到撒尼先民迁徙时代的[[南诏]]时期,并延续到“[[改土归流]]”的近现代<ref name="乌谷41">[[#乌谷|乌谷, 《阿诗玛》之我见]], 第41页</ref>。民间研究者毕志光认为,《阿诗玛》的形成年代应满足多个特征:火药使用之前、[[叟人|叟]][[濮部|濮]]共居一地、[[路南州|路南秦氏土司]]统治之前、撒尼人中流行[[汉姓]]之前、兵荒马乱的年代,同时又因阿诗玛属蛇,十八岁出嫁时应是[[戌|戌狗年]],毕志光将《阿诗玛》的产生年代论断为公元1106年<ref name="毕志光222-223">[[#毕志光|毕志光, 试论《阿诗玛》中的地名词释义]], 第222-223页</ref>。彝族学者刘世生认为“热布巴拉”就是[[弥勒州|弥勒州昂氏土司]],《阿诗玛》中叙述的事件应该发生在[[明朝]]中期土司制度崩溃不久之前,只有在土司制度面临崩溃的情况下才可能出现底层民众对土司势力的挑战<ref name="刘世生375">[[#刘世生|刘世生, 彝族撒尼民间叙事长诗《阿诗玛》的历史人类学研究]], 第375页</ref>,明[[成化]]年间曾实行[[改土归流]],刘世生将《阿诗玛》的具体形成年代考订为弥勒州昂氏土司被“改流”的公元1481年<ref name="刘世生378">[[#刘世生|刘世生, 彝族撒尼民间叙事长诗《阿诗玛》的历史人类学研究]], 第378页</ref>。学者陶学良通过研究撒尼人的社会历史以及婚姻习俗,认为《阿诗玛》产生于[[群婚#對偶婚|对偶婚]]向“[[单配偶制|一夫一妻制]]”的过渡时期<ref name="陶学良58">[[#陶学良|陶学良, 论《阿诗玛》的社会历史背景]], 第58页</ref>,是彝族由封建[[领主制]]向封建[[地主制]]过渡的产物<ref name="陶学良61">[[#陶学良|陶学良, 论《阿诗玛》的社会历史背景]], 第61页</ref>,约在公元1465至1620年发展成熟<ref name="陶学良64">[[#陶学良|陶学良, 论《阿诗玛》的社会历史背景]], 第64页</ref>。[[马学良]]、西胁隆夫等认为《阿诗玛》只有一两百年的历史<ref name="王明贵"></ref>。巴胜超、吴兴帜等认为,《阿诗玛》故事的形成年代最早为公元前8世纪,最晚为1726年[[清]]政府[[改土归流]]结束,时间跨度近2,500年,并不是在某个具体的时间点上形成,“即使在今天,《阿诗玛》的形成也还没有完成”<ref name="吴兴帜60">[[#吴兴帜|吴兴帜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符号化演绎的反思——以彝族撒尼人《阿诗玛》遗产为例]], 第60页</ref>。 |
||
==主旨解读== |
==主旨解读== |
||
第133行: | 第143行: | ||
===阶级斗争=== |
===阶级斗争=== |
||
[[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毛泽东时代|革命斗争时期]],学者将《阿诗玛》诠释为:讲述撒尼人历史上两个对立阶级间,围绕婚姻事件展开直接冲突的故事,反映了撒尼劳动人民追求自由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表现了阶级斗争的主题<ref name="子弦31">[[#子弦|子弦, “山林中的花”——评撒尼人民间叙事长诗《阿诗玛》]], 第31页</ref><ref name="李明56">[[#李明|李明, 世界民间文学宝库中的明珠——试谈《阿诗玛》的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 第56页</ref>。“阿黑”作为被压迫阶级的象征,斗争锋芒直指社会恶势力代表土司“热布巴拉”家,使得以婚姻事件引起的社会冲突具有更深刻的阶级斗争内容<ref name="子弦32">[[#子弦|子弦, “山林中的花”——评撒尼人民间叙事长诗《阿诗玛》]], 第32页</ref><ref name="李明57">[[#李明|李明, 世界民间文学宝库中的明珠——试谈《阿诗玛》的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 第57页</ref>。“阿黑”最终未能成功救出“阿诗玛”,“阿诗玛”变成了永生不灭的回声,体现了人民期望以不屈的斗争追求光明自由的坚定信念<ref name="子弦32"></ref><ref name="李园生94">[[#李园生|李园生, 长篇叙事诗《阿诗玛》的艺术特色]], 第94页</ref>,长诗歌颂了撒尼人民勤劳、勇敢的优秀品质和酷爱自由幸福的的民族性格<ref name="县志791">[[#路南 |
[[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毛泽东时代|革命斗争时期]],学者将《阿诗玛》诠释为:讲述撒尼人历史上两个对立阶级间,围绕婚姻事件展开直接冲突的故事,反映了撒尼劳动人民追求自由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表现了阶级斗争的主题<ref name="子弦31">[[#子弦|子弦, “山林中的花”——评撒尼人民间叙事长诗《阿诗玛》]], 第31页</ref><ref name="李明56">[[#李明|李明, 世界民间文学宝库中的明珠——试谈《阿诗玛》的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 第56页</ref>。“阿黑”作为被压迫阶级的象征,斗争锋芒直指社会恶势力代表土司“热布巴拉”家,使得以婚姻事件引起的社会冲突具有更深刻的阶级斗争内容<ref name="子弦32">[[#子弦|子弦, “山林中的花”——评撒尼人民间叙事长诗《阿诗玛》]], 第32页</ref><ref name="李明57">[[#李明|李明, 世界民间文学宝库中的明珠——试谈《阿诗玛》的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 第57页</ref>。“阿黑”最终未能成功救出“阿诗玛”,“阿诗玛”变成了永生不灭的回声,体现了人民期望以不屈的斗争追求光明自由的坚定信念<ref name="子弦32"></ref><ref name="李园生94">[[#李园生|李园生, 长篇叙事诗《阿诗玛》的艺术特色]], 第94页</ref>,长诗歌颂了撒尼人民勤劳、勇敢的优秀品质和酷爱自由幸福的的民族性格<ref name="县志791">[[#路南彞族自治县志|《路南彝族自治县志》]], 第791页</ref>。 |
||
===其他观点=== |
===其他观点=== |
||
最早参与《阿诗玛》整理工作的[[杨知勇]]等人认为,由于故事中阿黑与阿诗玛之间形似情人的兄妹关系,阿黑、阿诗玛与[[土司]]热布巴拉家的斗争是对[[近亲婚姻|血缘婚姻]]的留念和对[[一夫一妻制]]的抵制<ref name="杨知勇53">[[#杨知勇|杨知勇, 阿诗玛的诞生——搜集整理《阿诗玛》五十年来的回顾]], 第53页</ref>,表现了血缘婚留念者与一夫一妻制推行者之间的矛盾冲突,是两个历史时期社会观念的反映<ref name="杨知勇54">[[#杨知勇|杨知勇, 阿诗玛的诞生——搜集整理《阿诗玛》五十年来的回顾]], 第54页</ref>。学者王贵认为,阿黑是撒尼原始[[母权|母系社会]]“[[舅权|舅舅为大]]”的体现者,他与热布巴拉家的斗争所表现的并非母权对[[父权]]的胜利,而是[[舅权]]对夫权的挫折,阿诗玛的反抗则体现了妇女摆脱家庭奴隶地位的要求<ref name="王贵25">[[#王贵|王贵, 爱情叙事诗《阿诗玛》与《召树屯》之比较]], 第25页</ref>。学者段凌宇指出,按照撒尼人的习俗,妹妹出嫁时哥哥有着庄严的义务,热布巴拉抢走阿诗玛是对阿黑的一种侮辱,阿黑的解救行动是对[[抢婚]]的对抗,是对“舅舅为大”这一荣誉的捍卫<ref name="段凌宇50"></ref>;另一学者黎文提出恰恰相反的观点,抢婚符合撒尼人的习俗,格路日明家的荣誉没有受到侮辱<ref name="黎文113">[[#黎文|黎文等, 电影版阿诗玛故事的情节改编及其爱情叙事]], 第113页</ref>。 |
最早参与《阿诗玛》整理工作的[[杨知勇]]等人认为,由于故事中阿黑与阿诗玛之间形似情人的兄妹关系,阿黑、阿诗玛与[[土司]]热布巴拉家的斗争是对[[近亲婚姻|血缘婚姻]]的留念和对[[一夫一妻制]]的抵制<ref name="杨知勇53">[[#杨知勇|杨知勇, 阿诗玛的诞生——搜集整理《阿诗玛》五十年来的回顾]], 第53页</ref>,表现了血缘婚留念者与一夫一妻制推行者之间的矛盾冲突,是两个历史时期社会观念的反映<ref name="杨知勇54">[[#杨知勇|杨知勇, 阿诗玛的诞生——搜集整理《阿诗玛》五十年来的回顾]], 第54页</ref>。学者王贵认为,阿黑是撒尼原始[[母权|母系社会]]“[[舅权|舅舅为大]]”的体现者,他与热布巴拉家的斗争所表现的并非母权对[[父权]]的胜利,而是[[舅权]]对夫权的挫折,阿诗玛的反抗则体现了妇女摆脱家庭奴隶地位的要求<ref name="王贵25">[[#王贵|王贵, 爱情叙事诗《阿诗玛》与《召树屯》之比较]], 第25页</ref>。学者段凌宇指出,按照撒尼人的习俗,妹妹出嫁时哥哥有着庄严的义务,热布巴拉抢走阿诗玛是对阿黑的一种侮辱,阿黑的解救行动是对[[抢婚]]的对抗,是对“舅舅为大”这一荣誉的捍卫<ref name="段凌宇50"></ref>;另一学者黎文提出恰恰相反的观点,抢婚符合撒尼人的习俗,格路日明家的荣誉没有受到侮辱<ref name="黎文113">[[#黎文|黎文等, 电影版阿诗玛故事的情节改编及其爱情叙事]], 第113页</ref>。[[云南民族大学]]学者谢国先认为,阿黑将阿诗玛从热布巴拉家抢回的原因很简单,阿黑与阿诗玛希望像神话中的“阿鲁”与“阿诗”一样,既是兄妹,又做夫妻<ref name="谢国先176">[[#谢国先2|谢国先, 试论阿诗玛与阿黑的关系]], 第176页</ref>。而现实中这是[[近亲婚姻|违反道德常理]]的,因此受到了神灵的惩罚,说明了撒尼民族思维中“神的乱伦是一种美德,但人乱伦是种罪恶”的认识<ref name="谢国先177">[[#谢国先2|谢国先, 试论阿诗玛与阿黑的关系]], 第177页</ref>。 |
||
由于《阿诗玛》作为民间故事的混杂性和多义性,部分版本表现的主旨与上述仍有不同,有版本表现控诉媳妇被丈夫和公婆虐待、体现“舅舅为大”使公婆不敢虐待、表现反抗统治阶级的婚姻掠夺、以阿诗玛表现[[女性主义]]等,甚至有表现对鬼神敬畏的故事版本<ref name="李淼128"></ref><ref name="熊黎明109">[[#熊黎明|熊黎明, 《阿诗玛》叙事话语的变化对民间文化研究的反思]], 第109页</ref><ref name="黄毅98">[[#黄毅|黄毅, 解放初期撒尼社会传承的《阿诗玛》的特点]], 第98页</ref><ref name="莫色木加35">[[#莫色木加|莫色木加, 论阿诗玛悲剧的成因——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彝族叙事长诗《阿诗玛》]], 第35页</ref>。而大多数原始材料中存在的基本主题,是控诉媳妇被丈夫和公婆虐待<ref name="段凌宇50"></ref>。 |
由于《阿诗玛》作为民间故事的混杂性和多义性,部分版本表现的主旨与上述仍有不同,有版本表现控诉媳妇被丈夫和公婆虐待、体现“舅舅为大”使公婆不敢虐待、表现反抗统治阶级的婚姻掠夺、以阿诗玛表现[[女性主义]]等,甚至有表现对鬼神敬畏的故事版本<ref name="李淼128"></ref><ref name="熊黎明109">[[#熊黎明|熊黎明, 《阿诗玛》叙事话语的变化对民间文化研究的反思]], 第109页</ref><ref name="黄毅98">[[#黄毅|黄毅, 解放初期撒尼社会传承的《阿诗玛》的特点]], 第98页</ref><ref name="莫色木加35">[[#莫色木加|莫色木加, 论阿诗玛悲剧的成因——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彝族叙事长诗《阿诗玛》]], 第35页</ref>。而大多数原始材料中存在的基本主题,是控诉媳妇被丈夫和公婆虐待<ref name="段凌宇50"></ref>。 |
||
==整理 |
==整理發行== |
||
[[File:1962《阿诗玛》封面.jpg|thumb|196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再版的精装本《阿诗玛》封面,上有著名画家[[黄永玉]]画的《阿诗玛》版画]] |
|||
最早的《阿诗玛》书面化文本,是由懂得[[撒尼文]]的[[毕摩]]或民间歌手用撒尼文字记载下来的<ref name="李淼132">[[#李淼|李淼, 《阿诗玛》:从民间传说到电影经典]], 第132页</ref>。现存的毕摩用古彝文记载下来的《阿诗玛》文本共有8个,均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再次整理而来<ref name="巴胜超78">[[#巴胜超|巴胜超, 语际书写与民族文化的互动传播——以古彝文《阿诗玛》为例]], 第78页</ref>。汉文版的《阿诗玛》,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20世纪50年代才被发掘整理成书。 |
最早的《阿诗玛》书面化文本,是由懂得[[撒尼文]]的[[毕摩]]或民间歌手用撒尼文字记载下来的<ref name="李淼132">[[#李淼|李淼, 《阿诗玛》:从民间传说到电影经典]], 第132页</ref>。现存的毕摩用古彝文记载下来的《阿诗玛》文本共有8个,均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再次整理而来<ref name="巴胜超78">[[#巴胜超|巴胜超, 语际书写与民族文化的互动传播——以古彝文《阿诗玛》为例]], 第78页</ref>。汉文版的《阿诗玛》,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20世纪50年代才被发掘整理成书<ref>{{Cite book|title=我所知道的阿诗玛一个民间研究者的手记|last=毕志光著|publisher=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year=2016-01|isbn=978-7-5367-6981-6|pages=84}}</ref>。 |
||
===历史=== |
===历史=== |
||
早在[[中国抗日战争|抗日战争]]时期,就有[[西南联合大学]]的人文学者注意到了《阿诗玛》长诗,[[吴晗]]、[[张光年]]、[[马学良]]等人曾到石林搜集《阿诗玛》<ref name="杨绍军48">[[#杨绍军|杨绍军, 论《阿诗玛》的传奇性]], 第48页</ref><ref name="崔晓霞7">[[#崔晓霞|崔晓霞, 民族叙事话语再现—《阿诗玛》英译研究]], 第7页 |
早在[[中国抗日战争|抗日战争]]时期,就有[[西南联合大学]]的人文学者注意到了《阿诗玛》长诗,[[吴晗]]、[[张光年]]、[[马学良]]等人曾到石林搜集《阿诗玛》<ref name="杨绍军48">[[#杨绍军|杨绍军, 论《阿诗玛》的传奇性]], 第48页</ref><ref name="崔晓霞7">[[#崔晓霞|崔晓霞, 民族叙事话语再现—《阿诗玛》英译研究]], 第7页</ref>。1946年,为庆祝[[中国抗日战争|抗日战争]]的胜利,经[[张冲 (1900年)|张冲]]指示,在昆撒尼族学生[[毕恒光]]、[[普震有]]筹办的“云南圭山区彝族音乐舞蹈”于昆明[[中国国民党云南省党部|国民党云南省党部]]礼堂公演,其中就有《阿诗玛》歌舞<ref name="乌谷36">[[#乌谷|乌谷, 《阿诗玛》之我见]], 第36页</ref>。 |
||
1949年秋,作曲家[[杨放]]在一名懂汉话的撒尼长者帮助下记录了部分《阿诗玛》歌词,1950年交由昆明地方刊物《诗歌与散文》发表,同年被《[[新华月报]]》转载<ref name="杨放3">[[#杨放|杨放, 记录长诗《阿诗玛》引起的随想]], 第3页</ref>。1953年,[[昆明军区]]京剧团的京剧改革家[[金素秋]]、[[吴枫]]尝试将《阿诗玛》改编为京剧<ref name="杨知勇49">[[#杨知勇|杨知勇, 阿诗玛的诞生——搜集整理《阿诗玛》五十年来的回顾]], 第49页</ref>,由于 |
1949年秋,作曲家[[杨放]]在一名懂汉话的撒尼长者帮助下记录了部分《阿诗玛》歌词,1950年交由昆明地方刊物《诗歌与散文》发表,同年被《[[新华月报]]》转载<ref name="杨放3">[[#杨放|杨放, 记录长诗《阿诗玛》引起的随想]], 第3页</ref>。1953年,[[昆明军区]]京剧团的京剧改革家[[金素秋]]、[[吴枫]]尝试将《阿诗玛》改编为京剧<ref name="杨知勇49">[[#杨知勇|杨知勇, 阿诗玛的诞生——搜集整理《阿诗玛》五十年来的回顾]], 第49页</ref>,由于没有处理好京剧表演与少数民族歌舞的融合,这次尝试并未取得预期的成功<ref>{{Cite book|title=民族村寨文化的现代建构 一个彝族村寨的个案研究|last=[[肖青]]著|publisher=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year=2009-02|isbn=978-7-81112-553-5|pages=171}}</ref>。但军区京剧团在彩排后,引起了众多文艺工作者对《阿诗玛》的关注<ref>{{Cite book|title=公刘文存 序跋评论卷 第1册|last=公刘著;刘粹编|publisher=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year=2018-06|isbn=978-7-5396-5874-2|pages=56}}</ref>。时任[[中国共产党云南省委员会|云南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黄铁 (1919年)|黄铁]]建议,[[云南省人民文艺工作团|省人民文工团]]组成一个小组,到撒尼族聚居区[[石林彝族自治县|路南县]][[圭山镇|圭山区]]进行《阿诗玛》的发掘工作,由黄铁和文工团副团长[[杨知勇]]、女作家[[刘琦 (1930年)|刘绮]]负责<ref>{{cite web |url=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4/11-25/6811674.shtml |title=长诗《阿诗玛》:收集整理历时半年 被译成7国文字 |author=钟磬如 |date=2014-11-25 |website=www.chinanews.com |publisher=《[[武汉晚报]]》 |access-date=2018-03-19 |quote= |deadurl=no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1127024715/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4/11-25/6811674.shtml |archivedate=2014-11-27 }}</ref>。文工团一行共收集到诗歌故事20份,各版本之间存在差异,黄铁、杨知勇、刘琦、[[公刘 (诗人)|公刘]]等人最终在1953年底整理完成了如今流传开的《阿诗玛》故事版本。1954年1月30日首先在《[[云南日报]]》的副刊《文艺生活》发表<ref group="注" name="1953版《阿诗玛》作者">分三次发表:《文艺生活》1954年第3、4、5期(1月30日、2月6日、2月13日)。初次在《云南日报》发表时的署名为黄铁、杨知勇、刘绮改写,公刘润饰;1954年5月在《人民文学》发表时将署名“改写”替换为“编译”;1954年7月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单行本开始,此后的署名改为“整理”。</ref><ref name="段凌宇49">[[#段凌宇|段凌宇, 民族民间文艺改造与新中国文艺秩序建构——以《阿诗玛》的整理为例]], 第49页</ref><ref name="段凌宇50">[[#段凌宇|段凌宇, 民族民间文艺改造与新中国文艺秩序建构——以《阿诗玛》的整理为例]], 第50页</ref>,后被《[[人民文学]]》、《[[新华月报]]》等多家报纸杂志转载,[[云南人民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等多家出版社出版发行<ref name="杨知勇51"></ref>。 |
||
由于四位原整理者中的三位(黄铁、杨知勇、公刘)在[[反右运动]]中被打成右派 |
由于四位原整理者中的三位(黄铁、杨知勇、公刘)在[[反右运动]]中被打成右派,1959年[[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委]]宣传部要求时任[[云南大学]]校长[[李广田]]依1953年的收集稿重新整理<ref name="杨知勇51">[[#杨知勇|杨知勇, 阿诗玛的诞生——搜集整理《阿诗玛》五十年来的回顾]], 第51页</ref>,该作于1960年以《阿诗玛——彝族民间叙事诗》之名发行<ref name="吴兴帜61">[[#吴兴帜|吴兴帜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符号化演绎的反思——以彝族撒尼人《阿诗玛》遗产为例]], 第61页</ref>。[[文化大革命]]时期,《阿诗玛》一度被“[[四人帮]]”判定为“宣扬恋爱至上”,将之称为“[[修正主义 (马克思主义)|修正主义]]大毒草”<ref name="袁成亮50">[[#袁成亮|袁成亮, 电影《阿诗玛》诞生记]], 第50页</ref><ref name="子弦76">[[#子弦|子弦, “山林中的花”——评撒尼人民间叙事长诗《阿诗玛》]], 第76页</ref>,众多《阿诗玛》及衍生作品的相关人员被迫害,包括已被打成右派的黄铁、杨知勇、公刘三人、因上述三人被打成右派而奉命接手整理的李广田<ref group="注">文革中,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打倒李广田所用的理由之一即是李广田“剽窃”黄铁本的《阿诗玛》。实际并不存在这一问题,2004年阿诗玛国际学术研讨会讨论认为李广田对《阿诗玛》整理“功不可没”。</ref><ref name="毕明86">[[#毕明|毕明, 为蒙冤辞世者的辩白——从《阿诗玛》的重新整理说起]], 第86页</ref><ref name="王明贵"></ref>、京剧改革家[[金素秋]]、[[吴枫]]、电影《[[阿诗玛 (电影)|阿诗玛]]》女主角[[杨丽坤]]等,此外文革中也有众多《阿诗玛》的彝文记本被烧毁<ref name="巴胜超2-133"></ref>。电影《[[阿诗玛 (电影)|阿诗玛]]》于1963年摄制完成后,受文革前夕阶级斗争“暗流涌动”的影响,未能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文化部]]审核,1965年4月11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宣部]]发布《关于公开放映和批判一些坏影片的通知》,《阿诗玛》被列入“坏影片”遭到封禁,直至1978年底才得以上映<ref name="袁成亮50-51">[[#袁成亮|袁成亮, 电影《阿诗玛》诞生记]], 第50-51页</ref>。 |
||
===汉文版《阿诗玛》=== |
===汉文版《阿诗玛》=== |
||
第175行: | 第183行: | ||
| [[昂自明]] || 《阿诗玛——撒尼民间叙事诗》 || [[云南民族出版社]]<br>收录在《牵心的歌绳》 || 1984年9月 || |
| [[昂自明]] || 《阿诗玛——撒尼民间叙事诗》 || [[云南民族出版社]]<br>收录在《牵心的歌绳》 || 1984年9月 || |
||
|- |
|- |
||
| [[马学良]]、罗希吾戈、金国库、范慧娟 || 《阿诗玛》 || [[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 || 1985年 || 彝文、[[国际音标]]、汉语音译、汉语意译四行对照译本 |
| [[马学良]]、[[张乌谷|罗希吾戈]]、金国库、范慧娟 || 《阿诗玛》 || [[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 || 1985年 || 彝文、[[国际音标]]、汉语音译、汉语意译四行对照译本 |
||
|- |
|- |
||
| [[黄建明]]、普卫华、曾国品、{{link-ja|西胁隆夫|西脇隆夫}} || 《阿诗玛》 || [[中国文学出版社]] || 1999年7月 || 彝文、[[国际音标]]、汉文、英文、日文对照译本 |
| [[黄建明]]、普卫华、曾国品、{{link-ja|西胁隆夫|西脇隆夫}} || 《阿诗玛》 || [[中国文学出版社]] || 1999年7月 || 彝文、[[国际音标]]、汉文、英文、日文对照译本 |
||
第194行: | 第202行: | ||
==境外传播== |
==境外传播== |
||
《阿诗玛》故事流传到西方国家地区,最早由[[法国]]传教士[[邓明德]]在1898年发表的法文《撒尼倮倮》一书中被提及<ref name="郭思九96"></ref><ref name="王宏印202">[[#王宏印|王宏印等, 论戴乃迭英译《阿诗玛》的可贵探索]], 第202页</ref>。1951年,杨放发表的部分《阿诗玛》歌词被翻译为[[俄文]],发表在[[苏联]]的刊物上<ref name="杨放3"></ref>。现代完整的《阿诗玛》成书在中国境外出版最早是1957年日本学者{{link-ja|宇田礼|宇田礼}}、小野田耕三郎翻译的《-{阿詩瑪}-(アシマ)》<ref name="郭思九96">[[#郭思九1|郭思九, 《阿诗玛》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第96页</ref><ref name="清水享43">[[#清水享|清水享, 《阿诗玛》在日本]], 第43页</ref>。至今已有[[英语|英]]、[[法语|法]]、[[日语|日]]、[[朝鲜语|韩]]、[[俄语|俄]]、[[德语|德]]、[[泰语|泰]]、[[罗马尼亚语|罗]]、[[世界语]]等九种文字译本的《阿诗玛》出版发行([[中国中央电视台]]曾报道《阿诗玛》被翻译为三十一种文字,具体未知)<ref name="杨知勇51"></ref><ref name="王明贵"></ref>。现在《阿诗玛》在[[日本]]的传播较为广泛,《阿诗玛》也是第一部被介绍到日本、在日本影响力最大的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作品<ref name="赵蕤76">[[#赵蕤2|赵蕤, 彝族叙事长诗《阿诗玛》日本传播分析及对文化“走出去”的启示研究]], 第76页</ref>。下表列出部分外文版的《阿诗玛》译作:<ref name="黄琼英39">[[#黄琼英|黄琼英等, 彝族叙事长诗《阿诗玛》翻译类型研究]], 第39页</ref><ref name="王宏印203">[[#王宏印|王宏印等, 论戴乃迭英译《阿诗玛》的可贵探索]], 第203页</ref><ref name="赵蕤79">[[#赵蕤2|赵蕤, 彝族叙事长诗《阿诗玛》日本传播分析及对文化“走出去”的启示研究]], 第79页</ref><ref name="清水享44-45">[[#清水享|清水享, 《阿诗玛》在日本]], 第44-45页</ref> |
《阿诗玛》故事流传到西方国家地区,最早由[[法国]]传教士[[邓明德]]在1898年发表的法文《撒尼倮倮》一书中被提及<ref name="郭思九96"></ref><ref name="王宏印202">[[#王宏印|王宏印等, 论戴乃迭英译《阿诗玛》的可贵探索]], 第202页</ref>。1951年,杨放发表的部分《阿诗玛》歌词被翻译为[[俄文]],发表在[[苏联]]的刊物上<ref name="杨放3"></ref>。现代完整的《阿诗玛》成书在中国境外出版最早是1957年日本学者{{link-ja|宇田礼|宇田礼}}、小野田耕三郎翻译的《{{lang|ja|-{阿詩瑪}-(アシマ)}}》<ref name="郭思九96">[[#郭思九1|郭思九, 《阿诗玛》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第96页</ref><ref name="清水享43">[[#清水享|清水享, 《阿诗玛》在日本]], 第43页</ref>。至今已有[[英语|英]]、[[法语|法]]、[[日语|日]]、[[朝鲜语|韩]]、[[俄语|俄]]、[[德语|德]]、[[泰语|泰]]、[[罗马尼亚语|罗]]、[[世界语]]等九种文字译本的《阿诗玛》出版发行([[中国中央电视台]]曾报道《阿诗玛》被翻译为三十一种文字,具体未知)<ref name="杨知勇51"></ref><ref name="王明贵"></ref>。现在《阿诗玛》在[[日本]]的传播较为广泛,《阿诗玛》也是第一部被介绍到日本、在日本影响力最大的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作品<ref name="赵蕤76">[[#赵蕤2|赵蕤, 彝族叙事长诗《阿诗玛》日本传播分析及对文化“走出去”的启示研究]], 第76页</ref>。下表列出部分外文版的《阿诗玛》译作:<ref name="黄琼英39">[[#黄琼英|黄琼英等, 彝族叙事长诗《阿诗玛》翻译类型研究]], 第39页</ref><ref name="王宏印203">[[#王宏印|王宏印等, 论戴乃迭英译《阿诗玛》的可贵探索]], 第203页</ref><ref name="赵蕤79">[[#赵蕤2|赵蕤, 彝族叙事长诗《阿诗玛》日本传播分析及对文化“走出去”的启示研究]], 第79页</ref><ref name="清水享44-45">[[#清水享|清水享, 《阿诗玛》在日本]], 第44-45页</ref> |
||
{| class="wikitable" |
{| class="wikitable" |
||
第225行: | 第233行: | ||
| [[杨德安]]改编的汉英对照故事本 |
| [[杨德安]]改编的汉英对照故事本 |
||
|- |
|- |
||
| rowspan=" |
| rowspan="6" | [[日语]] |
||
| -{阿詩瑪}-(アシマ) |
| {{lang|ja|-{阿詩瑪}-(アシマ)}} |
||
| {{link-ja|宇田礼|宇田礼}}<br>小野田耕三郎 |
| {{link-ja|宇田礼|宇田礼}}<br>小野田耕三郎 |
||
| 1957 |
| 1957 |
||
第233行: | 第241行: | ||
| |
| |
||
|- |
|- |
||
| {{lang|ja|やまびこ姫}} |
|||
| Yamabikohime |
|||
| [[松枝茂夫]] |
| [[松枝茂夫]] |
||
| 1960 |
| 1960 |
||
第240行: | 第248行: | ||
| 题名中文译作《回声公主》或《应山歌姑娘阿诗玛》<ref name="西胁隆夫51">[[#西胁隆夫|西胁隆夫, 再论《阿诗玛》在日本]], 第51页</ref><ref name="赵蕤79"></ref> |
| 题名中文译作《回声公主》或《应山歌姑娘阿诗玛》<ref name="西胁隆夫51">[[#西胁隆夫|西胁隆夫, 再论《阿诗玛》在日本]], 第51页</ref><ref name="赵蕤79"></ref> |
||
|- |
|- |
||
| アシマ |
| {{lang|ja|アシマ}} |
||
| [[千田九一]] |
| [[千田九一]] |
||
| 1962 |
| 1962 |
||
第247行: | 第255行: | ||
| |
| |
||
|- |
|- |
||
| アシマ——愛と勇気の幻想物語 |
| {{lang|ja|アシマ——愛と勇気の幻想物語}} |
||
| [[木下顺二]] |
| [[木下顺二]] |
||
| |
| |
||
第260行: | 第268行: | ||
| 1960年“李广田本” |
| 1960年“李广田本” |
||
| 尚未正式出版,手稿现藏[[奈良女子大学]]图书馆 |
| 尚未正式出版,手稿现藏[[奈良女子大学]]图书馆 |
||
|- |
|||
| {{lang|ja|木霊の精になったアシマ : 中国雲南省少数民族民話選}} |
|||
| 張麗花<br>高明 |
|||
| 2019 |
|||
| {{lang|ja|冨山房インターナショナル}} |
|||
| |
|||
| |
|||
|- |
|- |
||
| [[俄语]] |
| [[俄语]] |
||
| АСМА |
| {{lang|ru|АСМА}} |
||
| |
| |
||
| 1956 |
| 1956 |
||
第287行: | 第302行: | ||
==保护研究== |
==保护研究== |
||
2004年,石林县地方政府曾与[[中央民族大学]]合作开展“阿诗玛国际学术研讨会”<ref name="肖青12"></ref>。2006年5月20日,《阿诗玛》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f name="普丽春137">[[#普丽春|普丽春等, 彝族叙事长诗《阿诗玛》教育传承现状调查研究]], 第137页</ref>。申遗成功后,石林县地方政府采取了多项措施保护和传承《阿诗玛》,包括组织专项调查、传承人培养、阿诗玛文化展览馆和阿诗玛文化研究所的建设等多种保护方式<ref>{{cite web |title=撒尼叙事长诗《阿诗玛》 |author=文边 |url=http://www.people.com.cn/GB/paper39/16988/1492097.html |date=2006-03-02 |publisher=[[人民日报]](海外版) |page=第7版}}</ref>。2007年6月5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确定,石林彝族自治县的[[毕华玉]]和[[王玉芳]]作为《阿诗玛》文化遗产项目代表传承人,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ref name="崔晓霞23">[[#崔晓霞|崔晓霞, 民族叙事话语再现—《阿诗玛》英译研究]], 第23页</ref>。毕华玉于2013年3月故去<ref>{{cite web |url=http://www.yizuren.com/people/yryj/hn/21973.html |title=沉痛悼念毕华玉大师 |author=黄平山 |date=2013-03-29 |website=www.yizuren.com |publisher=彝族人网 |access-date=2018-04-01 |quote=云南石林著名毕摩,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撒尼语口传叙事长诗《阿诗玛》国家级传承人毕华玉大师于2013年3月26日不幸去世,享年60岁。 |deadurl=no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80408105848/http://www.yizuren.com/people/yryj/hn/21973.html |archivedate=2018-04-08 }}</ref>,如今《阿诗玛》的国家级传承人仅剩王玉芳一人<ref name="普丽春139">[[#普丽春|普丽春等, 彝族叙事长诗《阿诗玛》教育传承现状调查研究]], 第139页</ref>。 |
2004年,石林县地方政府曾与[[中央民族大学]]合作开展“阿诗玛国际学术研讨会”<ref name="肖青12"></ref>。2006年5月20日,《阿诗玛》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f name="普丽春137">[[#普丽春|普丽春等, 彝族叙事长诗《阿诗玛》教育传承现状调查研究]], 第137页</ref>。申遗成功后,石林县地方政府采取了多项措施保护和传承《阿诗玛》,包括组织专项调查、传承人培养、阿诗玛文化展览馆和阿诗玛文化研究所的建设等多种保护方式<ref>{{cite web |title=撒尼叙事长诗《阿诗玛》 |author=文边 |url=http://www.people.com.cn/GB/paper39/16988/1492097.html |date=2006-03-02 |publisher=[[人民日报]](海外版) |page=第7版 |access-date=2019-03-01 |archive-date=2020-05-28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00528222108/http://www.people.com.cn/GB/paper39/16988/1492097.html |dead-url=no }}</ref>。2007年6月5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确定,石林彝族自治县的[[毕华玉]]和[[王玉芳 (艺术家)|王玉芳]]作为《阿诗玛》文化遗产项目代表传承人,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ref name="崔晓霞23">[[#崔晓霞|崔晓霞, 民族叙事话语再现—《阿诗玛》英译研究]], 第23页</ref>。毕华玉于2013年3月故去<ref>{{cite web |url=http://www.yizuren.com/people/yryj/hn/21973.html |title=沉痛悼念毕华玉大师 |author=黄平山 |date=2013-03-29 |website=www.yizuren.com |publisher=彝族人网 |access-date=2018-04-01 |quote=云南石林著名毕摩,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撒尼语口传叙事长诗《阿诗玛》国家级传承人毕华玉大师于2013年3月26日不幸去世,享年60岁。 |deadurl=no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80408105848/http://www.yizuren.com/people/yryj/hn/21973.html |archivedate=2018-04-08 }}</ref>,如今《阿诗玛》的国家级传承人仅剩王玉芳一人<ref name="普丽春139">[[#普丽春|普丽春等, 彝族叙事长诗《阿诗玛》教育传承现状调查研究]], 第139页</ref>。 |
||
2011年2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出台<ref>{{cite web |url=http://www.gov.cn/flfg/2011-02/25/content_1857449.htm |title=中华人民共和国2011年第四十二号主席令 |author=[[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date=2011-02-25 |website=www.gov.cn |publisher=中国政府网 |access-date=2018-04-01 |deadurl=no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 |
2011年2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出台<ref>{{cite web |url=http://www.gov.cn/flfg/2011-02/25/content_1857449.htm |title=中华人民共和国2011年第四十二号主席令 |author=[[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date=2011-02-25 |website=www.gov.cn |publisher=中国政府网 |access-date=2018-04-01 |deadurl=no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01218234926/http://www.gov.cn/flfg/2011-02/25/content_1857449.htm |archivedate=2020-12-18 }}</ref>,是为国家层面保护《阿诗玛》等非遗的唯一一部法律<ref name="李静怡7">[[#李静怡|李静怡, 云南石林阿诗玛文化法律保护的实证研究]], 第7页</ref>。地方上,[[云南省]]和[[昆明市]]政府出台了《云南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云南省昆明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若干意见》等行政保护文件<ref name="李静怡7"></ref>。2018年3月,[[云南省人大]]常委会审批通过了《昆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已于2018年7月1日实施<ref>{{cite news|author=杜仲莹|date=2018-04-01|title=省人大常委会审查批准我市涉及道路交通安全、非遗保护两条例|url=http://daily.clzg.cn/html/2018-04/01/content_73127.htm|newspaper=《[[昆明日报]]》|location=[[昆明市|昆明]]|access-date=2018-04-03|deadurl=yes|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80404134538/http://daily.clzg.cn/html/2018-04/01/content_73127.htm|archivedate=2018-04-04}}</ref>。石林县制定了《阿诗玛教学大纲》、《石林县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管理办法(试行)》、《石林彝族自治县文艺精品创作和文化传承交流扶持奖励办法》等政策性文件保护、传承《阿诗玛》<ref name="吴兴帜63">[[#吴兴帜|吴兴帜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符号化演绎的反思——以彝族撒尼人《阿诗玛》遗产为例]], 第63页</ref><ref name="王瑞龙92">[[#王瑞龙|王瑞龙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的实证分析——以云南石林彝族自治县为例]], 第92页</ref>。《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阿诗玛文化传承与保护条例》在2018年7月26日经云南省第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审议批准,已于2018年10月1日正式施行<ref>{{cite web |url=http://www.legaldaily.com.cn/index/content/2018-08/06/content_7612207.htm?node=20908 |title=云南首部阿诗玛文化地方保护条例将于10月1日起施行 |author=王宇 |date=2018-08-06 |website=www.legaldaily.com.cn |publisher=法制日报——法制网 |access-date=2018-08-07 |quote= |archive-date=2021-03-22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10322123539/http://www.legaldaily.com.cn/index/content/2018-08/06/content_7612207.htm?node=20908 |dead-url=no }}</ref>。 |
||
《阿诗玛》自1950年首次发表后,至今有众多学者参与《阿诗玛》的研究,并出版了《阿诗玛论析》([[黄建明]])、《阿诗玛文化重构论》([[赵德光 (1962年)|赵德光]])、《阿诗玛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阿诗玛研究论文集》等研究著作;《阿诗玛原始资料集》([[李缵绪]])、《阿诗玛原始资料汇编》(赵德光)等原始资料集成。<ref name="谭婷7-8">[[#谭婷|谭婷, 《阿诗玛》音乐剧改编研究]], 第7-8页</ref> |
《阿诗玛》自1950年首次发表后,至今有众多学者参与《阿诗玛》的研究,并出版了《阿诗玛论析》([[黄建明]])、《阿诗玛文化重构论》([[赵德光 (1962年)|赵德光]])、《阿诗玛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阿诗玛研究论文集》等研究著作;《阿诗玛原始资料集》([[李缵绪]])、《阿诗玛原始资料汇编》(赵德光)等原始资料集成。<ref name="谭婷7-8">[[#谭婷|谭婷, 《阿诗玛》音乐剧改编研究]], 第7-8页</ref> |
||
第299行: | 第314行: | ||
彝族撒尼人将《阿诗玛》中的阿黑视为男子的楷模,将阿诗玛看作女性的典范,称撒尼青年为“阿黑”、撒尼少女为“阿诗玛”<ref name="君岛久子91">[[#君岛久子|君岛久子, 长篇叙事诗《阿诗玛》的形成]], 第91页</ref>。受《阿诗玛》作品影响的缘故,当代撒尼社会中,有众多女性以“阿诗玛”为乳名<ref name="黄建明2-16">[[#黄建明2|黄建明, 《阿诗玛论析》]], 第16页</ref>。 |
彝族撒尼人将《阿诗玛》中的阿黑视为男子的楷模,将阿诗玛看作女性的典范,称撒尼青年为“阿黑”、撒尼少女为“阿诗玛”<ref name="君岛久子91">[[#君岛久子|君岛久子, 长篇叙事诗《阿诗玛》的形成]], 第91页</ref>。受《阿诗玛》作品影响的缘故,当代撒尼社会中,有众多女性以“阿诗玛”为乳名<ref name="黄建明2-16">[[#黄建明2|黄建明, 《阿诗玛论析》]], 第16页</ref>。 |
||
1978年末,受[[文化大革命]]迫害的电影《[[阿诗玛 (电影)|阿诗玛]]》得以放映<ref name="袁成亮51">[[#袁成亮|袁成亮, 电影《阿诗玛》诞生记]], 第51页</ref>,电影播出后获得巨大反响,《阿诗玛》故事也因此而闻名中国<ref name="洪伟成">{{cite news |author=洪伟成 |title=央视开拍《阿诗玛新传》 韩国明星任男主角 |url=http://ent.sina.com.cn/v/m/2005-05-23/1134731940.html |newspaper=《[[解放日报]]》 |date=2005-05-23 |access-date=2019-02-19 }}</ref>。1980年代末开始,[[石林彝族自治县|石林县]](时称“路南县”)出现了大量以“阿诗玛”命名的建筑、街道、景观、机构、活动、项目等产物<ref name="肖青11">[[#肖青|肖青等, 民族文化经典的“再地方化”——“阿诗玛”回归乡土的个案]], 第11页</ref>。1982年,[[红塔集团|玉溪卷烟厂]]开始生产“阿诗玛”牌[[香烟]],一度畅销全国;邻近的[[曲靖市]]建起了一座“阿诗玛”雕塑<ref group="注" name="阿着底"></ref>,并曾在全国首届雕塑评奖大会上获奖<ref name="肖青12">[[#肖青|肖青等, 民族文化经典的“再地方化”——“阿诗玛”回归乡土的个案]], 第12页</ref>。 |
1978年末,受[[文化大革命]]迫害的电影《[[阿诗玛 (电影)|阿诗玛]]》得以放映<ref name="袁成亮51">[[#袁成亮|袁成亮, 电影《阿诗玛》诞生记]], 第51页</ref>,电影播出后获得巨大反响,《阿诗玛》故事也因此而闻名中国<ref name="洪伟成">{{cite news |author=洪伟成 |title=央视开拍《阿诗玛新传》 韩国明星任男主角 |url=http://ent.sina.com.cn/v/m/2005-05-23/1134731940.html |newspaper=《[[解放日报]]》 |date=2005-05-23 |access-date=2019-02-19 |archive-date=2021-05-04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10504164138/http://ent.sina.com.cn/v/m/2005-05-23/1134731940.html |dead-url=no }}</ref>。1980年代末开始,[[石林彝族自治县|石林县]](时称“路南县”)出现了大量以“阿诗玛”命名的建筑、街道、景观、机构、活动、项目等产物<ref name="肖青11">[[#肖青|肖青等, 民族文化经典的“再地方化”——“阿诗玛”回归乡土的个案]], 第11页</ref>。1982年,[[红塔集团|玉溪卷烟厂]]开始生产“阿诗玛”牌[[香烟]],一度畅销全国;邻近的[[曲靖市]]建起了一座“阿诗玛”雕塑<ref group="注" name="阿着底"></ref>,并曾在全国首届雕塑评奖大会上获奖<ref name="肖青12">[[#肖青|肖青等, 民族文化经典的“再地方化”——“阿诗玛”回归乡土的个案]], 第12页</ref>。 |
||
现在阿诗玛已经成为[[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石林县]]旅游文化的代表,2001年石林县将“阿诗玛”注册为旅游商标<ref name="肖青12"></ref>,由云南石林旅游集团有限公司持有,在2013年获得[[国家工商总局]]“[[中国驰名商标]]”认定<ref>{{cite news|author=余红|date=2013-01-11|title=石林“阿诗玛”获中国驰名商标认定|url=http://yn.yunnan.cn/html/2013-01/11/content_2572252.htm|newspaper=《[[云南日报]]》|location=[[昆明市|昆明]]|access-date=2018-02-28|deadurl=yes|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80301164404/http://yn.yunnan.cn/html/2013-01/11/content_2572252.htm|archivedate=2018-03-01|df=}}</ref><ref>{{cite news |author=赵岗 |date=2013-04-18 |title=昆明新增“阿诗玛”等四件中国驰名商标 一年连获10件 |url=http://yn.yunnan.cn/html/2013-04/18/content_2698919_2.htm |newspaper=[[云南网]] |location=[[昆明市|昆明]] |access-date=2018-02-28 |deadurl=yes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80301164337/http://yn.yunnan.cn/html/2013-04/18/content_2698919_2.htm |archivedate=2018-03-01 |df= }}</ref>。阿诗玛民族工艺品、文娱演出等文化产业成为石林县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全县文化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占比达到经济总额的7%<ref name="杨波35"></ref>,用电影《[[阿诗玛 (电影)|阿诗玛]]》和[[白族]]歌舞片《[[五朵金花]]》的片名作商标名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数十年间给[[云南省]]带来了超过1,000亿元的收入<ref name="罗曲158">[[#罗曲|罗曲等, 彝族传统文学与彝区休闲旅游——以《阿诗玛》为例]], 第158页</ref>。《阿诗玛》故事的发生地——[[长湖镇 (石林县)|长湖镇]][[阿着底村]],也成为了石林县内的旅游地之一<ref name="杨波36">[[#杨波|杨波, 阿诗玛民族文化助推石林旅游经济发展探究]], 第36页</ref>。但是《阿诗玛》的商品化趋向也极为突出,打着“阿诗玛”旗号兜售商品的地方,却基本没有《阿诗玛》叙事诗的踪影<ref name="普丽春142">[[#普丽春|普丽春等, 彝族叙事长诗《阿诗玛》教育传承现状调查研究]], 第142页</ref>。2015年 |
现在阿诗玛已经成为[[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石林县]]旅游文化的代表,2001年石林县将“阿诗玛”注册为旅游商标<ref name="肖青12"></ref>,由云南石林旅游集团有限公司持有,在2013年获得[[国家工商总局]]“[[中国驰名商标]]”认定<ref>{{cite news|author=余红|date=2013-01-11|title=石林“阿诗玛”获中国驰名商标认定|url=http://yn.yunnan.cn/html/2013-01/11/content_2572252.htm|newspaper=《[[云南日报]]》|location=[[昆明市|昆明]]|access-date=2018-02-28|deadurl=yes|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80301164404/http://yn.yunnan.cn/html/2013-01/11/content_2572252.htm|archivedate=2018-03-01|df=}}</ref><ref>{{cite news |author=赵岗 |date=2013-04-18 |title=昆明新增“阿诗玛”等四件中国驰名商标 一年连获10件 |url=http://yn.yunnan.cn/html/2013-04/18/content_2698919_2.htm |newspaper=[[云南网]] |location=[[昆明市|昆明]] |access-date=2018-02-28 |deadurl=yes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80301164337/http://yn.yunnan.cn/html/2013-04/18/content_2698919_2.htm |archivedate=2018-03-01 |df= }}</ref>。阿诗玛民族工艺品、文娱演出等文化产业成为石林县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全县文化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占比达到经济总额的7%<ref name="杨波35"></ref>,用电影《[[阿诗玛 (电影)|阿诗玛]]》和[[白族]]歌舞片《[[五朵金花]]》的片名作商标名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数十年间给[[云南省]]带来了超过1,000亿元的收入<ref name="罗曲158">[[#罗曲|罗曲等, 彝族传统文学与彝区休闲旅游——以《阿诗玛》为例]], 第158页</ref>。《阿诗玛》故事的发生地——[[长湖镇 (石林县)|长湖镇]][[阿着底村]],也成为了石林县内的旅游地之一<ref name="杨波36">[[#杨波|杨波, 阿诗玛民族文化助推石林旅游经济发展探究]], 第36页</ref>。但是《阿诗玛》的商品化趋向也极为突出,打着“阿诗玛”旗号兜售商品的地方,却基本没有《阿诗玛》叙事诗的踪影<ref name="普丽春142">[[#普丽春|普丽春等, 彝族叙事长诗《阿诗玛》教育传承现状调查研究]], 第142页</ref>。2015年至2017年,石林县连续三年举办“国际阿诗玛文化节”,活动包括邀请新人伉俪到石林演绎体验电影《[[阿诗玛 (电影)|阿诗玛]]》经典片段及情景、体验彝族婚俗、度蜜月,感受彝族撒尼人传统婚礼<ref>{{cite news|author=李翠芳|date=2015-09-25|title=云南石林办国际阿诗玛文化节 游客体验彝族婚嫁习俗|url=http://culture.people.com.cn/n/2015/0925/c172318-27636205.html|newspaper=[[中国新闻网|中新网]]昆明|location=[[昆明市|昆明]]|access-date=2018-03-31|deadurl=no|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80402225636/http://culture.people.com.cn/n/2015/0925/c172318-27636205.html|archivedate=2018-04-02}}</ref><ref>{{cite news|author=王澎|date=2017-09-07|title=中国・石林第三届国际阿诗玛文化节将开幕|ur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7-09/07/c_129697852.htm|newspaper=《[[农民日报]]》|location=[[北京市|北京]]|access-date=2018-03-31|deadurl=no|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80402230016/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7-09/07/c_129697852.htm|archivedate=2018-04-02}}</ref>,实际这已脱离了《阿诗玛》叙事诗的含义,是民间文学“去地方化”<ref group="注">指《阿诗玛》在“阶级斗争”时期被改造为阶级斗争文学。</ref>后又为了满足旅游文化发展而“再地方化”的表现<ref name="肖青16">[[#肖青|肖青等, 民族文化经典的“再地方化”——“阿诗玛”回归乡土的个案]], 第16页</ref>。 |
||
《阿诗玛》在石林当地中小学生中的传承也颇为堪忧。2016年,[[云南民族大学]][[教授]]普丽春赴石林县对石林民族小学、[[石林彝族自治县民族中学|石林民族中学]]、巴江中学三个学校的中小学生进行调查<ref name="普丽春138">[[#普丽春|普丽春等, 彝族叙事长诗《阿诗玛》教育传承现状调查研究]], 第138页</ref>。结果表明大部分石林当地中小学生对《阿诗玛》较为生疏,对《阿诗玛》的兴趣也随着年级的增长而递减,基本没有人会用彝语讲唱完整的《阿诗玛》,拥有数千学生的民族学校,仅有两三人能用彝语唱出《阿诗玛》<ref name="普丽春138"></ref>。石林县的中小学教育中,地方彝族文化教材开发及民族课程设置均严重不足,很大程度上阻碍了《阿诗玛》在学生中的传承<ref name="普丽春140">[[#普丽春|普丽春等, 彝族叙事长诗《阿诗玛》教育传承现状调查研究]], 第140页</ref>。2016年,[[昆明市]]与[[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共同组建了“阿诗玛班”,面向昆明市的民族自治县和民族乡招收少数民族学生,开展“阿诗玛”相关的文化教育,得到云南民族文化专家学者的赞同<ref>{{cite news |author1=虎遵会 |author2=木胜玉 |title=云南:政府学校搭台共建“阿诗玛班”传承发扬阿诗玛文化 |url=http://yn.people.com.cn/news/yunnan/n2/2016/0926/c228496-29061868.html |newspaper=[[人民网]]云南频道 |location=[[昆明市|昆明]] |date=2016-09-26 |access-date=2019-02-19 }}</ref>。 |
《阿诗玛》在石林当地中小学生中的传承也颇为堪忧。2016年,[[云南民族大学]][[教授]]普丽春赴石林县对石林民族小学、[[石林彝族自治县民族中学|石林民族中学]]、巴江中学三个学校的中小学生进行调查<ref name="普丽春138">[[#普丽春|普丽春等, 彝族叙事长诗《阿诗玛》教育传承现状调查研究]], 第138页</ref>。结果表明大部分石林当地中小学生对《阿诗玛》较为生疏,对《阿诗玛》的兴趣也随着年级的增长而递减,基本没有人会用彝语讲唱完整的《阿诗玛》,拥有数千学生的民族学校,仅有两三人能用彝语唱出《阿诗玛》<ref name="普丽春138"></ref>。石林县的中小学教育中,地方彝族文化教材开发及民族课程设置均严重不足,很大程度上阻碍了《阿诗玛》在学生中的传承<ref name="普丽春140">[[#普丽春|普丽春等, 彝族叙事长诗《阿诗玛》教育传承现状调查研究]], 第140页</ref>。2016年,[[昆明市]]与[[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共同组建了“阿诗玛班”,面向昆明市的民族自治县和民族乡招收少数民族学生,开展“阿诗玛”相关的文化教育,得到云南民族文化专家学者的赞同<ref>{{cite news |author1=虎遵会 |author2=木胜玉 |title=云南:政府学校搭台共建“阿诗玛班”传承发扬阿诗玛文化 |url=http://yn.people.com.cn/news/yunnan/n2/2016/0926/c228496-29061868.html |newspaper=[[人民网]]云南频道 |location=[[昆明市|昆明]] |date=2016-09-26 |access-date=2019-02-19 |archive-date=2020-09-21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00921013540/http://yn.people.com.cn/news/yunnan/n2/2016/0926/c228496-29061868.html |dead-url=no }}</ref>。 |
||
==评价== |
==评价== |
||
《阿诗玛》獲得好評。作家[[孙剑冰]]评价《阿诗玛》是“杰出的民间创作遗产”。<ref name="郭思九71">[[#郭思九1|郭思九, 《阿诗玛》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第71页</ref>作家[[臧克家]]评价《阿诗玛》是“中国人民文艺宝库中闪耀着民族色彩的一部长诗”。<ref name="杨知勇52"></ref>诗人[[晓雪]]说:“它显示出我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蕴藏的丰富和优美,不但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而且赢得了很大的国际声誉。它早已作为我国民间诗歌的灿烂瑰宝,进入了世界文学宝库。”<ref name="杨知勇52"></ref>[[日本]]学者[[千田九一]]评价(阿诗玛的出现)“不仅使人们对于少数民族具有优秀文学的事实,增加了认识,而且也使人们把眼光扩展到其他少数民族文学的遗产方面,促进了这方面的发掘工作”。“在少数民族内部也引起了对于已经消歇的文学传统尽力寻求的愿望。”<ref name="杨知勇52"></ref>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会评价:“发现和整理出《阿诗玛》来,应该说是对我国各民族的巨大贡献,也是对我国文学艺术的巨大贡献。”<ref name="杨知勇52">[[#杨知勇|杨知勇, 阿诗玛的诞生——搜集整理《阿诗玛》五十年来的回顾]], 第52页</ref> |
|||
*作家[[孙剑冰]]评价《阿诗玛》是“杰出的民间创作遗产”。<ref name="郭思九71">[[#郭思九1|郭思九, 《阿诗玛》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第71页</ref> |
|||
*作家[[臧克家]]评价《阿诗玛》是“中国人民文艺宝库中闪耀着民族色彩的一部长诗”。<ref name="杨知勇52"></ref> |
|||
*诗人[[晓雪]]说:“它显示出我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蕴藏的丰富和优美,不但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而且赢得了很大的国际声誉。它早已作为我国民间诗歌的灿烂瑰宝,进入了世界文学宝库。”<ref name="杨知勇52"></ref> |
|||
*[[日本]]学者[[千田九一]]评价(阿诗玛的出现)“不仅使人们对于少数民族具有优秀文学的事实,增加了认识,而且也使人们把眼光扩展到其他少数民族文学的遗产方面,促进了这方面的发掘工作”。“在少数民族内部也引起了对于已经消歇的文学传统尽力寻求的愿望。”<ref name="杨知勇52"></ref> |
|||
*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会评价:“发现和整理出《阿诗玛》来,应该说是对我国各民族的巨大贡献,也是对我国文学艺术的巨大贡献。”<ref name="杨知勇52">[[#杨知勇|杨知勇, 阿诗玛的诞生——搜集整理《阿诗玛》五十年来的回顾]], 第52页</ref> |
|||
==注释== |
==注释== |
||
{{Reflist|group=注|2}} |
{{Reflist|group=注|2}} |
||
==资料 |
==參考资料== |
||
{{ |
{{Reflist|30em}} |
||
==参考文献== |
==参考文献== |
||
第377行: | 第387行: | ||
*{{Zh-hans}}{{cite journal |author=赵蕤 |date=2016 |title=彝族撒尼民间叙事长诗《阿诗玛》在日本的译介与研究 |journal=《当代文坛》 |issue=10 |pages=119-123 |doi=10.19290/j.cnki.51-1076/i.2016.02.025 |ref=赵蕤1 }} |
*{{Zh-hans}}{{cite journal |author=赵蕤 |date=2016 |title=彝族撒尼民间叙事长诗《阿诗玛》在日本的译介与研究 |journal=《当代文坛》 |issue=10 |pages=119-123 |doi=10.19290/j.cnki.51-1076/i.2016.02.025 |ref=赵蕤1 }} |
||
*{{Zh-hans}}{{cite journal |author=赵蕤 |date=2017 |title=彝族叙事长诗《阿诗玛》日本传播分析及对文化“走出去”的启示研究 |journal=《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issue=3 |pages=76-82 |ref=赵蕤2 }} |
*{{Zh-hans}}{{cite journal |author=赵蕤 |date=2017 |title=彝族叙事长诗《阿诗玛》日本传播分析及对文化“走出去”的启示研究 |journal=《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issue=3 |pages=76-82 |ref=赵蕤2 }} |
||
*{{Zh-hans}}{{cite journal |author1=吴兴帜 |author2=巴胜超 |author3=唐婷婷 |date=2017 |title=非物质文化遗产符号化演绎的反思——以彝族撒尼人《阿诗玛》遗产为例 |journal=《[[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volume=38 |issue=1 |pages=59-64 |doi=10.16601/j.cnki.issn1002-5227.2017.01.012 |ref=吴兴帜 }} |
*{{Zh-hans}}{{cite journal |author1=吴兴帜 |author2=巴胜超 |author3=唐婷婷 |date=2017 |title=非物质文化遗产符号化演绎的反思——以彝族撒尼人《阿诗玛》遗产为例 |journal=《[[南宁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volume=38 |issue=1 |pages=59-64 |doi=10.16601/j.cnki.issn1002-5227.2017.01.012 |ref=吴兴帜 }} |
||
*{{Zh-hans}}{{cite journal |author=刘薇 |date=2017 |title=《阿诗玛》汉译本语词程式比较 |journal=《民族翻译》 |issue=4 |pages=14-19 |doi=10.13742/j.cnki.cn11-5684/h.2017.04.003 |ref=刘薇 }} |
*{{Zh-hans}}{{cite journal |author=刘薇 |date=2017 |title=《阿诗玛》汉译本语词程式比较 |journal=《民族翻译》 |issue=4 |pages=14-19 |doi=10.13742/j.cnki.cn11-5684/h.2017.04.003 |ref=刘薇 }} |
||
*{{Zh-hans}}{{cite journal |author1=肖青 |author2=李淼 |date=2017 |title=民族文化经典的“再地方化”——“阿诗玛”回归乡土的个案 |journal=《新闻与传播研究》 |issue=5 |pages=5-29,126 |ref=肖青 }} |
*{{Zh-hans}}{{cite journal |author1=肖青 |author2=李淼 |date=2017 |title=民族文化经典的“再地方化”——“阿诗玛”回归乡土的个案 |journal=《新闻与传播研究》 |issue=5 |pages=5-29,126 |ref=肖青 }} |
||
第397行: | 第407行: | ||
{{refend}} |
{{refend}} |
||
==延伸阅读== |
|||
{{Yunnan topics}} |
|||
*[http://book.ucdrs.superlib.net/views/specific/2929/bookDetail.jsp?dxNumber=000005065450&d=EBA4CFECA07EE7F386F5415ED19379E0&fenlei=09030309 《阿诗玛论析》] {{Wayback|url=http://book.ucdrs.superlib.net/views/specific/2929/bookDetail.jsp?dxNumber=000005065450&d=EBA4CFECA07EE7F386F5415ED19379E0&fenlei=09030309 |date=20210524022109 }} |
|||
{{云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
[[Category:石林彝族自治县]] |
[[Category:石林彝族自治县]] |
||
[[Category:昆明文化]] |
[[Category:昆明文化]] |
||
[[Category: |
[[Category:雲南省背景作品]] |
||
[[Category:彝族文化]] |
[[Category:彝族文化]] |
||
{{Featured article}} |
{{Featured article}} |
2024年11月25日 (一) 06:46的最新版本
阿诗玛 | |
---|---|
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
申报地区或单位 | 云南省 |
分类 | 民间文学 |
序号 | 028 |
编号项目 | Ⅰ-28[1] |
登录 | 2006年5月20日 |
《阿诗玛》(撒尼彝文:[2],国际音标:/ɑ33ʂi33mɑ33/[2],汉文早期也写作《阿斯玛》)是彝族撒尼人的民间叙事长诗,属于口传五言诗,主要流传于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阿诗玛》是一部记录了彝族撒尼社会发展的民间历史著作[3],被撒尼人称为“我们民族的歌”[4],是撒尼人民族文化的代表[5]。长诗由撒尼先民在漫长的劳动生活中,以口耳相传讲述和歌唱的方式保存下来,至今仍在撒尼人中广泛流传[6],可在婚嫁、葬仪、劳动、生活等场合讲唱[7],也因包含一定的宗教内容被视为宗教经典,在一些固定的祭祀礼仪中讲唱[8]。
《阿诗玛》是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中的珍品,代表着撒尼人文学作品的最高成就[9],2006年入选第一批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现在流传最广的汉语《阿诗玛》文本化作品,是由黄铁、杨知勇、刘绮、公刘四人于1953年整理完成的[10],至今共有八个不同版本的汉文版《阿诗玛》出版发行。整理本因脱离原始的《阿诗玛》长诗内涵,也受到了学界的批评[11]。《阿诗玛》的故事已被改编为电影、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12]。
人物
[编辑]《阿诗玛》长诗中主要人物有:穷人“格路日明”家的“阿诗玛”和“阿黑”两兄妹,与之对立的主要人物则是土司“热布巴拉”家,包括“热布巴拉”和其子“阿支”,此外还有重要人物媒人“海热”,部分版本中的媒人是“布前日子老人”或者蜜蜂[13]。
在撒尼语人名中,“阿”是撒尼人前辈对晚辈昵称的前缀,“诗”有蛇、金、黄等意,“玛”是附在名字后表示女性的词尾。阿诗玛生于蛇年蛇月蛇日蛇时,“阿诗玛”一名有蛇的含义,第二种说法为“阿诗玛”表示金贵[14]。“阿黑”是音译而来的名称,撒尼语的读音为“/ɑ33hi33/”,“黑”在彝语里的含义不清,但可以确定没有“黑色”之意,现代撒尼人的人名中已无“阿黑”的称法[15]。“格路日明”一名,“格路”为姓,“日明”为名,现代撒尼彝姓中已无“格路”之姓[16]。由于彝族撒尼彝文记载人名时有于名字前连缀所在村寨名称的习惯,彝族学者刘世生认为“格路”应是村寨名称,指今石林县圭山镇革腻村[17]。“热布巴拉”按照彝名构成规则,“热布”应为姓,“巴拉”为名[18]。刘世生认为“热布”应是村寨名称,位置在今丘北县曰者镇一带,而“巴拉”应是家族姓氏并非具体人名,刘世生推测热布巴拉家就是撒尼人的南盘江外弥勒州昂氏土司[19]。“海热”一名,在彝语里则有老鼠的含义,是贬义性名称[20]。
阿诗玛与阿黑
[编辑]《阿诗玛》长诗的人物中,阿诗玛与阿黑的关系最为复杂,围绕“兄妹说”和“情侣说”,学者对阿诗玛与阿黑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不同看法。1986年云南社科院李缵绪编辑出版了《阿诗玛原始资料集》,全部29个讲述“阿诗玛”故事的资料本[注 1]无一例外的表示,阿黑与阿诗玛是兄妹关系而非恋人关系[21],甚至有版本认为阿黑与阿诗玛是亲兄妹,阿诗玛真正的恋人叫“阿沙”[22]。第三种说法,阿黑与阿诗玛是乾兄妹,阿沙是阿诗玛的同胞哥哥,阿诗玛与阿黑相爱[23]。学者李红昌与钱润光对汉文1980版《阿诗玛》、1985版《阿诗玛》及《阿诗玛原始资料集》进行了梳理,三本文献共有43个版本的《阿诗玛》,包含彝文原诗译本、手抄翻译稿、音乐记录稿、歌词等,其中34个版本中阿诗玛称呼阿黑为“哥”,共出现550次[24]。
早期的《阿诗玛》整理者之一公刘在1955年赴石林县的撒尼人地区暂住了一段时间,据他调查撒尼民间对于阿黑与阿诗玛的关系除了普遍的兄妹说之外,确实也有传说和风俗证明他们是情侣[21]。西南大学教授王倩予分析,诗中多次提到“嫂”,因此阿黑可能已经结婚,依阿黑“远方放羊”一事,推测阿黑的婚姻方式为劳役婚或“从妻居”[25]。云南师范大学学者李淼在2012年调查走访石林当地老艺人和毕摩时,几乎所有的民间传承人都认为阿黑和阿诗玛是兄妹而非恋人[22]。《阿诗玛》中的阿黑与阿诗玛在撒尼人传说《洪水滔天史》中拥有神话原型:阿鲁与阿诗是亲兄妹,世界发洪水后,人类只剩他们二人,于是结婚繁衍后代,这也是撒尼人传说中对“撒尼人由来”的阐述[26]。云南民族大学学者谢国先认为,阿诗玛与阿黑都是人格与神格的混同者,他们希望像神话中的阿鲁与阿诗一样,既是兄妹,又做夫妻[27]。谢氏的这一观点在2004年阿诗玛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被大多数学者所接受,基本可以作为定论[28]。如今大部分人将阿诗玛与阿黑的关系理解为情侣,这一现象是通过电影《阿诗玛》形成的[29],电影为了符合时代价值观念,对长诗做了一定改编[21]。
故事概况
[编辑]环节 | 统计 | 文本编号[注 2] | |
---|---|---|---|
序歌 | 7 | 1、10、23、24、26、27、29 | |
求神 | 13 | 1、2、3、10、12、15、21、22、 23、24、26、27、29 | |
生长 | 23 | 1、2、3、4、6、7、8、9、10、12、 13、15、16、20、21、22、23、24、 25、26、27、28、29 | |
议婚 | 23 | 1、2、6、7、10、11、12、13、14、 15、16、17、18、20、21、22、23、 24、25、26、27、28、29 | |
成婚 | 25 | 1、2、3、4、5、6、7、10、12、13、 14、15、16、17、18、19、20、21、 23、24、25、26、27、28、29 | |
追赶 | 21 | 1、2、4、5、10、12、13、14、15、 16、17、18、19、21、22、23、24、 26、27、28、29 | |
考验 | 21 | 1、2、3、4、5、10、12、13、14、 15、16、17、18、19、21、23、24、 26、27、28、29 | |
献祭救赎 | 18 | 1、2、3、4、5、6、7、8、10、13、 14、17、21、23、24、27、28、29 | |
结局 | |||
[结局 1] | 18 | 1、2、3、5、10、12、13、14、16、 17、19、21、23、24、26、27、28、 29 | |
[结局 2] | 6 | 4、7、15、18、20、25 | |
[结局 3] | 5 | 6、8、9、11、22 | |
不同毕摩的彝文手抄本《阿诗玛》内容和情节都没有太大差异,因在不同场合(祭祀、婚礼、丧葬、生育)吟唱的内容不同,口传《阿诗玛》的记录本差异较大[32]。根据口传风格,《阿诗玛》可分为南北两个流派,南部流派分布在石林县的圭山、长湖、亩竹箐等地,北部流派分布在石林、西街口、北大村等地[33]。2002年和2003年,时任石林县长赵德光主编出版了《阿诗玛原始资料汇编》、《阿诗玛文献汇编》两本资料集成,囊括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能得到的所有资料[34],《原始资料汇编》共记载42份“阿诗玛”原始资料[35],《文献汇编》收录了全部8个汉文版本的《阿诗玛》[36]。
虽然各版本的《阿诗玛》多少有些许不同,其情节结构可以按照故事发展的时间顺序大致分为:序歌、求神、生长、议婚、成婚、追赶、考验、结局八个环节[37],部分版本在“结局”前还有献祭救赎的内容[38]。
典型情节
[编辑]在撒尼村寨阿着底[注 3][39][40][41][42],穷人格路日明家有一个美丽善良的姑娘叫阿诗玛。土司热布巴拉之子阿支垂涎阿诗玛的容貌,热布巴拉派媒人海热前往提亲。格路日明夫妇不舍阿诗玛出嫁,海热劝说姑娘长大了出嫁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最后格路日明夫妇同意把女儿嫁给阿支(另有版本被阿诗玛拒绝,于是热布巴拉抢婚)。阿诗玛嫁到(或被抢到)热布巴拉家后,在“楠密”[注 4][43]放羊的阿黑梦到家中不祥,回家后知道阿诗玛已出嫁,遂赶到热布巴拉家要接走阿诗玛。热布巴拉为了不让阿黑抢走阿诗玛,想尽办法刁难阿黑(如比赛干农活、对歌、放虎咬阿黑等,也有版本说阿黑主动出击向热布巴拉家的门、供桌和柱子射箭),最终热布巴拉认输,放阿黑兄妹回家。回家路上,阿诗玛被神灵困住(对于神灵主要说法有崖神、山歌、抽牌神[注 5][44]等;“困住”的常见说法有两种:被黏在石壁上、被神灵发洪水淹后又被神灵救起),要求阿黑用白猪、白羊来赎。但是阿黑找不到白猪,就将黑猪涂白假充,被神灵识破,将阿诗玛变作回声。[33][45][46][47][48][49]
异文版本
[编辑]各《阿诗玛》版本差异最大的部分,主要是阿黑救出阿诗玛及兄妹回家的故事,最终大多以浪漫主义的悲剧结局收尾[50]。《阿诗玛原始资料集》的29份故事资料本中,共有18个版本的结局以悲剧收尾,包括17个版本变成回声或崖神、1个版本被岩石压死;6个版本的阿诗玛留在了热布巴拉家生活[38]。在“议婚”环节中,共有4个版本讲述阿诗玛出嫁时,阿黑留在家中并未外出,这4个版本中除了文本六没有明确的结局外,其余三个文本阿诗玛都留在了热布巴拉家生活[51]。甚至有的版本中,阿诗玛与阿黑都对热布巴拉家的富裕家境很满意,没有抢婚、比赛和遇难的情节,这应是在结婚等喜庆场合讲唱的版本[52]。
在《阿诗玛》整理的过程中,部分整理者杜撰了《阿诗玛》的结局,包括:阿黑阿诗玛回家途中被热布巴拉决堤放水冲走[53]、阿诗玛被抢后人民群众怀念盼望阿诗玛[54]。
诗歌特点
[编辑]写作手法
[编辑]《阿诗玛》叙事诗各版本的长度不一,以1953年黄铁等人整理的有完整故事情节的汉文版为例,共有1,892行[55]。长诗是以主人公“阿诗玛”所串联起的融合了故事、传说、念白、舞蹈、乐器演奏为一体的综合生活实践,主要内容包括序歌、求神、生长、议婚、成婚、追赶、考验、结局等部分[33]。情节一环扣一环,呈线性链状发展,悲剧结局出现在长诗的高潮之后[56][57]。全诗以“阿诗玛”为主线,用顺序、倒叙、插叙的方式,通过诗体语言和唱词舞蹈表现故事[33]。口传说唱的《阿诗玛》版本还运用了大量的“叠叙”手法,使撒尼歌手更易于记住叙事诗的歌词[58]。《阿诗玛》中也出现有彝族宗教经籍的句式与段落,涉及经籍包括《指路经》、《安魂经》、《补女子冷藏经》、《驱邪词》等[59]。
长诗语言朴实无华,多用乡土话和口头语言书写,不堆砌华丽的词藻,选择提炼撒尼人的日常用语写入诗中。在人物对话和叙事上大量用到了谐音、顶针、拈连、比喻、起兴、拟人、反复、对比、夸张等修辞手法,以准确、鲜明的形象恰当的表现客观事物并突出事物的本质,也使得全诗语言生动。例如在表现“格路日明家”与“热布巴拉家”的对立时,前者“花开蜜蜂来”,后者却“花开蜂不来”;表现阿黑、阿诗玛的纯洁高尚时,长诗以青松、桂花作比,而写到阿支卑劣龌龊时,则用丑陋的树杈和猴子比之。[60][46][61][62][63][64][65]下为1999年出版、黄建明等协作整理翻译的《阿诗玛》中的一个诗节,以表明《阿诗玛》的语言特点。
“ | 美丽阿诗玛, 生下满三月, 笑颜似花开, 妈给囡梳头, 乌发似阴影, 阿妈喜两场。 |
” |
——《阿诗玛》[66] |
音韵节律
[编辑]从诗学角度,彝语原版的民间《阿诗玛》为彝族诗歌常用的五言句,没有汉文律诗一样的平仄规律,用调不受限制[67]。“AB+CDE”型二三音节(例:彝家阿着底)和“ABC+DE”型三二音节(例:一岁时会走)是《阿诗玛》中使用较多的节律[68]。由于受五言诗格式的限制,《阿诗玛》中基本没有按照彝语语法“主宾谓结构”的形式来写作,常省略宾语,并且很少使用口语中大量存在的虚词[69]。《阿诗玛》中大部分词汇与书面彝语相同,多是单音节词[70],而口语的词汇多是双音节或多音节词,因五言诗格式的限制,作者采用“简缩词”的办法调整多音节词[71],或者将其“拉长句”,加一些无关紧要的词,分成两行诗来写[72]。
念唱吟诵
[编辑]作为念唱和吟诵的民间文化,《阿诗玛》的旋律以1351四个音为基础调式[73],有的情景需要对唱或多人协作演唱[74]。《阿诗玛》在民间有多种唱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王玉芳就可以演唱“喜调”、“骂调”、“老人调”、“悲调”、“哭调”、“库吼调”、“叙事调”、“牧羊调”、“犁地调”、“绣花调”、“织麻调”、“月琴调”、“口弦调”、“三弦调”、“婚礼调”、“哄睡调”等多种“民间调”的《阿诗玛》[75][76],另一传承人毕华玉则演唱相对于“民间调”的“毕摩调”《阿诗玛》[74]。依情节的不同,《阿诗玛》的唱调也有所不同,例如海热前往格路日明家说媒时,阿诗玛的唱词即为“骂调”[77];唱调也会根据演唱环境的需求而改变,如婚礼中演唱“喜调”,葬礼上演唱“悲调”[78]。演唱时可配以三弦、笛子等乐器,也可以清唱[78]。根据王玉芳的说法,完整的《阿诗玛》“几天几夜都不会唱完”,因此多演唱长诗中的主要部分[78]。著名撒尼民歌《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即运用了《阿诗玛》的演唱曲调写成[79]。
形成时代
[编辑]因《阿诗玛》作为民间文学作品所具有的“变异性”特征,各版本的故事情节有些许差异,大部分版本仍以“出生与取名——成长——说媒——热布巴拉突袭抢亲与阿黑火速救援——阿诗玛被困与热布巴拉对峙——阿诗玛获救——回家路上被洪水吞没”的情节为主[80]。通过对主要情节的分析,学者对《阿诗玛》的形成年代提出了多种看法,普遍认为《阿诗玛》的形成年代较为久远[81],少数学者认为只有一两百年的历史,甚至有学者以传播学的视角认为《阿诗玛》的民间文学文本仍然在发展中,至今没有形成定型的文本[28]。
长诗整理者杨知勇认为,《阿诗玛》全诗都贯穿有超自然的神秘力量,阿黑与热布巴拉比试的内容主要是狩猎经济进入农耕经济初期粗放的农耕行为,因此他论断《阿诗玛》产生于撒尼人进入阶级社会之前的原始社会时期[82]。学者李德君认为,“阿诗玛”生活在一个贫富差距悬殊的社会里,母权地位下跌,已经具有了封建社会的明显特征,因此他认为《阿诗玛》的形成不早于撒尼人进入封建时代,是撒尼人与彝族其他群体分开、独自迁徙之后产生的作品[83]。彝族学者乌谷通过研究地名“阿着底”的变迁认为,《阿诗玛》的产生可以追溯到撒尼先民迁徙时代的南诏时期,并延续到“改土归流”的近现代[84]。民间研究者毕志光认为,《阿诗玛》的形成年代应满足多个特征:火药使用之前、叟濮共居一地、路南秦氏土司统治之前、撒尼人中流行汉姓之前、兵荒马乱的年代,同时又因阿诗玛属蛇,十八岁出嫁时应是戌狗年,毕志光将《阿诗玛》的产生年代论断为公元1106年[85]。彝族学者刘世生认为“热布巴拉”就是弥勒州昂氏土司,《阿诗玛》中叙述的事件应该发生在明朝中期土司制度崩溃不久之前,只有在土司制度面临崩溃的情况下才可能出现底层民众对土司势力的挑战[86],明成化年间曾实行改土归流,刘世生将《阿诗玛》的具体形成年代考订为弥勒州昂氏土司被“改流”的公元1481年[87]。学者陶学良通过研究撒尼人的社会历史以及婚姻习俗,认为《阿诗玛》产生于对偶婚向“一夫一妻制”的过渡时期[88],是彝族由封建领主制向封建地主制过渡的产物[89],约在公元1465至1620年发展成熟[90]。马学良、西胁隆夫等认为《阿诗玛》只有一两百年的历史[28]。巴胜超、吴兴帜等认为,《阿诗玛》故事的形成年代最早为公元前8世纪,最晚为1726年清政府改土归流结束,时间跨度近2,500年,并不是在某个具体的时间点上形成,“即使在今天,《阿诗玛》的形成也还没有完成”[33]。
主旨解读
[编辑]不同时代对《阿诗玛》长诗的解读也有不同的观点,《阿诗玛》整理出版后,早期的解读偏向阶级斗争方向,这是在十七年文学时期,流传最广版本之整理者处理原始文稿时的造作。现在对《阿诗玛》的解读多数已否定“阶级斗争”的思想[91],“阶级斗争”的认识也是不恰当的[92]。
阶级斗争
[编辑]革命斗争时期,学者将《阿诗玛》诠释为:讲述撒尼人历史上两个对立阶级间,围绕婚姻事件展开直接冲突的故事,反映了撒尼劳动人民追求自由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表现了阶级斗争的主题[93][94]。“阿黑”作为被压迫阶级的象征,斗争锋芒直指社会恶势力代表土司“热布巴拉”家,使得以婚姻事件引起的社会冲突具有更深刻的阶级斗争内容[95][96]。“阿黑”最终未能成功救出“阿诗玛”,“阿诗玛”变成了永生不灭的回声,体现了人民期望以不屈的斗争追求光明自由的坚定信念[95][97],长诗歌颂了撒尼人民勤劳、勇敢的优秀品质和酷爱自由幸福的的民族性格[98]。
其他观点
[编辑]最早参与《阿诗玛》整理工作的杨知勇等人认为,由于故事中阿黑与阿诗玛之间形似情人的兄妹关系,阿黑、阿诗玛与土司热布巴拉家的斗争是对血缘婚姻的留念和对一夫一妻制的抵制[82],表现了血缘婚留念者与一夫一妻制推行者之间的矛盾冲突,是两个历史时期社会观念的反映[99]。学者王贵认为,阿黑是撒尼原始母系社会“舅舅为大”的体现者,他与热布巴拉家的斗争所表现的并非母权对父权的胜利,而是舅权对夫权的挫折,阿诗玛的反抗则体现了妇女摆脱家庭奴隶地位的要求[100]。学者段凌宇指出,按照撒尼人的习俗,妹妹出嫁时哥哥有着庄严的义务,热布巴拉抢走阿诗玛是对阿黑的一种侮辱,阿黑的解救行动是对抢婚的对抗,是对“舅舅为大”这一荣誉的捍卫[101];另一学者黎文提出恰恰相反的观点,抢婚符合撒尼人的习俗,格路日明家的荣誉没有受到侮辱[102]。云南民族大学学者谢国先认为,阿黑将阿诗玛从热布巴拉家抢回的原因很简单,阿黑与阿诗玛希望像神话中的“阿鲁”与“阿诗”一样,既是兄妹,又做夫妻[27]。而现实中这是违反道德常理的,因此受到了神灵的惩罚,说明了撒尼民族思维中“神的乱伦是一种美德,但人乱伦是种罪恶”的认识[103]。
由于《阿诗玛》作为民间故事的混杂性和多义性,部分版本表现的主旨与上述仍有不同,有版本表现控诉媳妇被丈夫和公婆虐待、体现“舅舅为大”使公婆不敢虐待、表现反抗统治阶级的婚姻掠夺、以阿诗玛表现女性主义等,甚至有表现对鬼神敬畏的故事版本[22][104][105][106]。而大多数原始材料中存在的基本主题,是控诉媳妇被丈夫和公婆虐待[101]。
整理發行
[编辑]最早的《阿诗玛》书面化文本,是由懂得撒尼文的毕摩或民间歌手用撒尼文字记载下来的[107]。现存的毕摩用古彝文记载下来的《阿诗玛》文本共有8个,均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再次整理而来[73]。汉文版的《阿诗玛》,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20世纪50年代才被发掘整理成书[108]。
历史
[编辑]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就有西南联合大学的人文学者注意到了《阿诗玛》长诗,吴晗、张光年、马学良等人曾到石林搜集《阿诗玛》[109][110]。1946年,为庆祝抗日战争的胜利,经张冲指示,在昆撒尼族学生毕恒光、普震有筹办的“云南圭山区彝族音乐舞蹈”于昆明国民党云南省党部礼堂公演,其中就有《阿诗玛》歌舞[111]。
1949年秋,作曲家杨放在一名懂汉话的撒尼长者帮助下记录了部分《阿诗玛》歌词,1950年交由昆明地方刊物《诗歌与散文》发表,同年被《新华月报》转载[112]。1953年,昆明军区京剧团的京剧改革家金素秋、吴枫尝试将《阿诗玛》改编为京剧[113],由于没有处理好京剧表演与少数民族歌舞的融合,这次尝试并未取得预期的成功[114]。但军区京剧团在彩排后,引起了众多文艺工作者对《阿诗玛》的关注[115]。时任云南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黄铁建议,省人民文工团组成一个小组,到撒尼族聚居区路南县圭山区进行《阿诗玛》的发掘工作,由黄铁和文工团副团长杨知勇、女作家刘绮负责[116]。文工团一行共收集到诗歌故事20份,各版本之间存在差异,黄铁、杨知勇、刘琦、公刘等人最终在1953年底整理完成了如今流传开的《阿诗玛》故事版本。1954年1月30日首先在《云南日报》的副刊《文艺生活》发表[注 6][117][101],后被《人民文学》、《新华月报》等多家报纸杂志转载,云南人民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等多家出版社出版发行[118]。
由于四位原整理者中的三位(黄铁、杨知勇、公刘)在反右运动中被打成右派,1959年云南省委宣传部要求时任云南大学校长李广田依1953年的收集稿重新整理[118],该作于1960年以《阿诗玛——彝族民间叙事诗》之名发行[119]。文化大革命时期,《阿诗玛》一度被“四人帮”判定为“宣扬恋爱至上”,将之称为“修正主义大毒草”[120][121],众多《阿诗玛》及衍生作品的相关人员被迫害,包括已被打成右派的黄铁、杨知勇、公刘三人、因上述三人被打成右派而奉命接手整理的李广田[注 7][122][28]、京剧改革家金素秋、吴枫、电影《阿诗玛》女主角杨丽坤等,此外文革中也有众多《阿诗玛》的彝文记本被烧毁[78]。电影《阿诗玛》于1963年摄制完成后,受文革前夕阶级斗争“暗流涌动”的影响,未能通过文化部审核,1965年4月11日中宣部发布《关于公开放映和批判一些坏影片的通知》,《阿诗玛》被列入“坏影片”遭到封禁,直至1978年底才得以上映[123]。
汉文版《阿诗玛》
[编辑]到目前为止,共有八个不同版本的汉文版《阿诗玛》出版发行,前五个版本为根据口传资料用汉文整理加工,后三个版本根据彝文抄本整理翻译:[124][125][126]
作者 | 题名 | 出版方 | 首次出版日期 | 备注 |
---|---|---|---|---|
杨放 | 《圭山撒尼人的叙事诗阿斯玛——献给撒尼人的兄弟姊妹们》 | 《诗歌与散文》 | 1950年9月 | 少部分歌词和曲谱[127] |
朱德普 | 《美丽的阿斯玛——云南圭山彝族传说叙事诗》 | 《西南文艺》 | 1953年10月 | 不完整,只有近300行[127] |
云南省人民文工团圭山工作组 | 《阿诗玛——撒尼人叙事诗》 | 《云南日报》 | 1954年1月30日、2月6日、2月13日 | 作者即黄铁、杨知勇、刘绮、公刘[注 6] |
云南省人民文工团圭山工作组搜集整理、中国作家协会昆明分会重新整理[128] | 《阿诗玛——彝族民间叙事诗》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1960年5月 | 作者即为李广田,依据1953年圭山工作组搜集而来的资料重新整理 |
云南省人民文工团圭山工作组 | 《阿诗玛——撒尼民间叙事诗》 | 上海文艺出版社 收录在《中国民间长诗选第二集》 |
1980年6月 | 作者即黄铁、杨知勇、刘绮、公刘 |
昂自明 | 《阿诗玛——撒尼民间叙事诗》 | 云南民族出版社 收录在《牵心的歌绳》 |
1984年9月 | |
马学良、罗希吾戈、金国库、范慧娟 | 《阿诗玛》 | 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 | 1985年 | 彝文、国际音标、汉语音译、汉语意译四行对照译本 |
黄建明、普卫华、曾国品、西胁隆夫 | 《阿诗玛》 | 中国文学出版社 | 1999年7月 | 彝文、国际音标、汉文、英文、日文对照译本 |
对整理本的评价
[编辑]如今影响力最大、流传最广的版本是云南省人民文工团圭山工作组1953年整理完成、1979年由原整理者重新修订的版本,诸多衍生作品和外文翻译本均从这一版本的基础上处理而来[129]。该版本采用“总合”的整理方法处理搜集到的原始文献,将1953年搜集到的20份异文全部拆开,集中“精华”部分[130],依据“反抗封建统治阶级的婚姻掠夺,争取自由幸福”的主题思想进行加工[47],即使该主题思想在原始文献中占比不大[131],将婚姻矛盾和家庭矛盾升格为阶级矛盾[101]。这是在革命斗争的传统下[117],汉族学者以多个《阿诗玛》异文版本为基础重新进行整合的结果,加入了整理者自身对《阿诗玛》的理解与“二次创作”,第一作者黄铁甚至没有赴圭山地区亲自参与搜集整理工作[132],四名主编均不懂撒尼语[133],彝汉翻译人员的汉文程度也不高[134]。由于作品整理于20世纪50年代,整理者有意识的以时代政治语境作为整理标准,长诗中原有的暧昧和复杂因素被有意识的遮盖,将之改造、简化为一个符合时代特征的阶级斗争故事,使得该版本的《阿诗玛》一定程度上扭曲了非汉民族的历史记忆[47][135]。为了突出阶级间的对立,整理者“无中生有”的杜撰了许多情节凸显统治阶级的黑暗,并在人物形象上美化了阿诗玛与阿黑[91],将原始材料中父母包办婚姻改为父母支持阿诗玛自由选择伴侣,剔除了格路日明夫妇性格中固守传统、屈从于习俗以及贪慕虚荣的部分,凸显阿诗玛一家“无辜受难”[54]。此版本有意识的以“抢婚”作为阶级斗争的表现,将抢婚双方的矛盾设计为阶级矛盾,而实际在特定的时代与民族习俗中,抢婚却是社会公认的、特殊却有效的婚姻缔结仪式[104][135][133]。中国社科院学者萨支山指出,1953年版《阿诗玛》整理的目的不仅在于一部文学艺术作品的加工与完善,更多是被当作一件具有政治影响的文化事件来处理[136]。
《阿诗玛》的搜集、整理和出版,对中国各民族文化遗产的发掘、整理和保护起到了促进作用,也推动了中国多民族社会主义文学的发展;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整理出版的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作品,对拓宽文艺创作题材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137]。另一方面,《阿诗玛》经历了中国文坛十七年文学时期的文化征用和改造,被演绎为讲述国家化叙事且无关乡土社会语境的媒介文本[138],已经脱离了撒尼人历史社会的发展[11]。原本民间文学作品多样性的情节被改造为“少数民族反抗阶级压迫”的革命化、单一化叙事[139]。学者段凌宇认为,《阿诗玛》的搜集整理成书表明撒尼人习俗和传说的阐释权,已经从毕摩和撒尼民众手中转移到了“新意识形态话语执掌者”的手里[133]。
衍生作品
[编辑]民间叙事诗《阿诗玛》被改编衍生出了许多艺术形式的作品,如彝剧《阿诗玛》、京剧《阿黑与阿诗玛》、电影《阿诗玛》、民族舞剧《阿诗玛》、音乐剧《阿诗玛》、歌剧《阿诗玛》、花灯剧《阿诗玛》、滇剧《阿诗玛》等[12][6]。1963年拍摄的电影《阿诗玛》是中国第一部彩色宽银幕立体声音乐歌舞片[140],1979年正式放映后获得巨大反响,《阿诗玛》故事因此闻名中国[141]。中国中央电视台中视传媒在2005年拍摄了《阿诗玛新传》电视剧,内容与《阿诗玛》原诗完全不同[141]。1995年,台湾作家夏瑞红以《阿诗玛》为蓝本改编出版了《阿诗玛的回声》小说;2007年,杨德安将《阿诗玛》改编为故事出版[126]。《阿诗玛》长诗传播到日本后,于20世纪60至90年代在日本衍生出了广播剧、舞台剧及儿童剧三种艺术形式[142]。
许多衍生作品为了达到艺术效果以及符合观众的价值观念,对《阿诗玛》进行了一定改编,比如电影《阿诗玛》将“阿诗玛”与“阿黑”的兄妹关系更改为了情人关系,这也造成了世人将二主人公的关系曲解的现象[29][143][102]。
境外传播
[编辑]《阿诗玛》故事流传到西方国家地区,最早由法国传教士邓明德在1898年发表的法文《撒尼倮倮》一书中被提及[144][39]。1951年,杨放发表的部分《阿诗玛》歌词被翻译为俄文,发表在苏联的刊物上[112]。现代完整的《阿诗玛》成书在中国境外出版最早是1957年日本学者宇田礼、小野田耕三郎翻译的《阿詩瑪(アシマ)》[144][145]。至今已有英、法、日、韩、俄、德、泰、罗、世界语等九种文字译本的《阿诗玛》出版发行(中国中央电视台曾报道《阿诗玛》被翻译为三十一种文字,具体未知)[118][28]。现在《阿诗玛》在日本的传播较为广泛,《阿诗玛》也是第一部被介绍到日本、在日本影响力最大的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作品[146]。下表列出部分外文版的《阿诗玛》译作:[147][148][149][150]
语言 | 题名 | 译者 | 年份 | 出版 | 源语文本 | 备注 |
---|---|---|---|---|---|---|
英语 | Ashma, the Oldest Shani Ballad | 戴乃迭 | 1955 | 英文版《中国文学》第1、3期 | 1955年“黄铁本” | |
Ashma | 1957 | 外文出版社 | 即1955年《中国文学》第3期刊载的文本 | |||
Ashima | 1981 | 1960年“李广田本” | ||||
阿诗玛=Ashima | 潘智丹 | 2007 | 广东教育出版社 | 杨德安改编的汉英对照故事本 | ||
日语 | 阿詩瑪(アシマ) | 宇田礼 小野田耕三郎 |
1957 | 未来社《中国之民话》 | 1955年“黄铁本” | |
やまびこ姫 | 松枝茂夫 | 1960 | 讲谈社《世界童话文学大系》第14卷《中国童话集》 | 1954年“黄铁本” | 题名中文译作《回声公主》或《应山歌姑娘阿诗玛》[151][149] | |
アシマ | 千田九一 | 1962 | 平凡社《中国现代文学集》第19卷《诗·民谣集》 | 1960年“李广田本” | ||
アシマ——愛と勇気の幻想物語 | 木下顺二 | 1954年“黄铁本” | 题名中文译作《阿诗玛——爱与勇气的幻想故事》,叙事情节和故事结构有较大改编 | |||
不明 | 梅谷记子 邓庆真 |
2002 | 1960年“李广田本” | 尚未正式出版,手稿现藏奈良女子大学图书馆 | ||
木霊の精になったアシマ : 中国雲南省少数民族民話選 | 張麗花 高明 |
2019 | 冨山房インターナショナル | |||
俄语 | АСМА | 1956 | 外文出版社 | 1954年“黄铁本” | ||
法语 | Ashma | 何如 | 1957 | 1955年“黄铁本” | ||
世界语 | Aŝma | 李士俊 | 1964 | 1960年“李广田本” |
保护研究
[编辑]2004年,石林县地方政府曾与中央民族大学合作开展“阿诗玛国际学术研讨会”[40]。2006年5月20日,《阿诗玛》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52]。申遗成功后,石林县地方政府采取了多项措施保护和传承《阿诗玛》,包括组织专项调查、传承人培养、阿诗玛文化展览馆和阿诗玛文化研究所的建设等多种保护方式[153]。2007年6月5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确定,石林彝族自治县的毕华玉和王玉芳作为《阿诗玛》文化遗产项目代表传承人,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154]。毕华玉于2013年3月故去[155],如今《阿诗玛》的国家级传承人仅剩王玉芳一人[156]。
2011年2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出台[157],是为国家层面保护《阿诗玛》等非遗的唯一一部法律[158]。地方上,云南省和昆明市政府出台了《云南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云南省昆明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若干意见》等行政保护文件[158]。2018年3月,云南省人大常委会审批通过了《昆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已于2018年7月1日实施[159]。石林县制定了《阿诗玛教学大纲》、《石林县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管理办法(试行)》、《石林彝族自治县文艺精品创作和文化传承交流扶持奖励办法》等政策性文件保护、传承《阿诗玛》[160][161]。《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阿诗玛文化传承与保护条例》在2018年7月26日经云南省第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审议批准,已于2018年10月1日正式施行[162]。
《阿诗玛》自1950年首次发表后,至今有众多学者参与《阿诗玛》的研究,并出版了《阿诗玛论析》(黄建明)、《阿诗玛文化重构论》(赵德光)、《阿诗玛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阿诗玛研究论文集》等研究著作;《阿诗玛原始资料集》(李缵绪)、《阿诗玛原始资料汇编》(赵德光)等原始资料集成。[163]
影响现状
[编辑]彝族撒尼人将《阿诗玛》中的阿黑视为男子的楷模,将阿诗玛看作女性的典范,称撒尼青年为“阿黑”、撒尼少女为“阿诗玛”[164]。受《阿诗玛》作品影响的缘故,当代撒尼社会中,有众多女性以“阿诗玛”为乳名[165]。
1978年末,受文化大革命迫害的电影《阿诗玛》得以放映[166],电影播出后获得巨大反响,《阿诗玛》故事也因此而闻名中国[141]。1980年代末开始,石林县(时称“路南县”)出现了大量以“阿诗玛”命名的建筑、街道、景观、机构、活动、项目等产物[167]。1982年,玉溪卷烟厂开始生产“阿诗玛”牌香烟,一度畅销全国;邻近的曲靖市建起了一座“阿诗玛”雕塑[注 3],并曾在全国首届雕塑评奖大会上获奖[40]。
现在阿诗玛已经成为云南省石林县旅游文化的代表,2001年石林县将“阿诗玛”注册为旅游商标[40],由云南石林旅游集团有限公司持有,在2013年获得国家工商总局“中国驰名商标”认定[168][169]。阿诗玛民族工艺品、文娱演出等文化产业成为石林县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全县文化产业的GDP占比达到经济总额的7%[5],用电影《阿诗玛》和白族歌舞片《五朵金花》的片名作商标名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数十年间给云南省带来了超过1,000亿元的收入[170]。《阿诗玛》故事的发生地——长湖镇阿着底村,也成为了石林县内的旅游地之一[171]。但是《阿诗玛》的商品化趋向也极为突出,打着“阿诗玛”旗号兜售商品的地方,却基本没有《阿诗玛》叙事诗的踪影[172]。2015年至2017年,石林县连续三年举办“国际阿诗玛文化节”,活动包括邀请新人伉俪到石林演绎体验电影《阿诗玛》经典片段及情景、体验彝族婚俗、度蜜月,感受彝族撒尼人传统婚礼[173][174],实际这已脱离了《阿诗玛》叙事诗的含义,是民间文学“去地方化”[注 8]后又为了满足旅游文化发展而“再地方化”的表现[175]。
《阿诗玛》在石林当地中小学生中的传承也颇为堪忧。2016年,云南民族大学教授普丽春赴石林县对石林民族小学、石林民族中学、巴江中学三个学校的中小学生进行调查[176]。结果表明大部分石林当地中小学生对《阿诗玛》较为生疏,对《阿诗玛》的兴趣也随着年级的增长而递减,基本没有人会用彝语讲唱完整的《阿诗玛》,拥有数千学生的民族学校,仅有两三人能用彝语唱出《阿诗玛》[176]。石林县的中小学教育中,地方彝族文化教材开发及民族课程设置均严重不足,很大程度上阻碍了《阿诗玛》在学生中的传承[177]。2016年,昆明市与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共同组建了“阿诗玛班”,面向昆明市的民族自治县和民族乡招收少数民族学生,开展“阿诗玛”相关的文化教育,得到云南民族文化专家学者的赞同[178]。
评价
[编辑]《阿诗玛》獲得好評。作家孙剑冰评价《阿诗玛》是“杰出的民间创作遗产”。[179]作家臧克家评价《阿诗玛》是“中国人民文艺宝库中闪耀着民族色彩的一部长诗”。[180]诗人晓雪说:“它显示出我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蕴藏的丰富和优美,不但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而且赢得了很大的国际声誉。它早已作为我国民间诗歌的灿烂瑰宝,进入了世界文学宝库。”[180]日本学者千田九一评价(阿诗玛的出现)“不仅使人们对于少数民族具有优秀文学的事实,增加了认识,而且也使人们把眼光扩展到其他少数民族文学的遗产方面,促进了这方面的发掘工作”。“在少数民族内部也引起了对于已经消歇的文学传统尽力寻求的愿望。”[180]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会评价:“发现和整理出《阿诗玛》来,应该说是对我国各民族的巨大贡献,也是对我国文学艺术的巨大贡献。”[180]
注释
[编辑]- ^ 包括1953年黄铁一行从撒尼民间搜集到的20个版本、1953年至1980年间云南省民族民间文学红河调查队搜集到的9个版本。《阿诗玛原始资料集》共收入42份资料,其余13份资料是相关音乐、创作及传说。
- ^ 即《阿诗玛原始资料集》原书中使用的原始文本编号和排列顺序。《资料集》第一部分的20份资料有编号,第二部分未编序号,为便于表述将第二部分按排列顺序编上序号,为21至29号文本。
- ^ 3.0 3.1 阿着底在撒尼彝族社会中原指祖先发祥地,后泛指彝族聚居区。邻近的曲靖市政府给出了另一种解释,“阿着底”是撒尼语对曲靖的称谓。此外,“阿着底”于今何地还有多种说法,详见阿着底。2005年,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会长何耀华等专家经过论证,认为“阿着底”是石林县长湖镇的干塘子村(宜政村下辖的自然村),昆明市政府在2005年9月发文批复同意将该村正式更名为“阿着底”。
- ^ 普遍认为楠密位于今文山州丘北县,这里也是彝族撒尼人的一个聚居地,他们是历史上从石林一带逃荒、逃婚迁移而来的撒尼人的后裔。
- ^ 山歌、抽牌神都是回声的化身,“抽牌”是撒尼语“画眉鸟”的音译。
- ^ 6.0 6.1 分三次发表:《文艺生活》1954年第3、4、5期(1月30日、2月6日、2月13日)。初次在《云南日报》发表时的署名为黄铁、杨知勇、刘绮改写,公刘润饰;1954年5月在《人民文学》发表时将署名“改写”替换为“编译”;1954年7月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单行本开始,此后的署名改为“整理”。
- ^ 文革中,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打倒李广田所用的理由之一即是李广田“剽窃”黄铁本的《阿诗玛》。实际并不存在这一问题,2004年阿诗玛国际学术研讨会讨论认为李广田对《阿诗玛》整理“功不可没”。
- ^ 指《阿诗玛》在“阶级斗争”时期被改造为阶级斗争文学。
參考资料
[编辑]- ^ 1.0 1.1 028 阿诗玛. www.ihchina.cn.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2018-03-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4-08).
- ^ 2.0 2.1 黄建明等, 《阿诗玛》, 第1页
- ^ 刘世生, 彝族撒尼民间叙事长诗《阿诗玛》的历史人类学研究, 第367页
- ^ 刘薇, 《阿诗玛》汉译本语词程式比较, 第14页
- ^ 5.0 5.1 杨波, 阿诗玛民族文化助推石林旅游经济发展探究, 第35页
- ^ 6.0 6.1 李淼, 《阿诗玛》:从民间传说到电影经典, 第131页
- ^ 王贵, 爱情叙事诗《阿诗玛》与《召树屯》之比较, 第17页
- ^ 刘薇, 《阿诗玛》汉译本语词程式比较, 第17页
- ^ 崔晓霞, 民族叙事话语再现—《阿诗玛》英译研究, 第35页
- ^ 杨知勇, 阿诗玛的诞生——搜集整理《阿诗玛》五十年来的回顾, 第50页
- ^ 11.0 11.1 段凌宇, 民族民间文艺改造与新中国文艺秩序建构——以《阿诗玛》的整理为例, 第52页
- ^ 12.0 12.1 郭思九, 《阿诗玛》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第75页
- ^ 黄毅等, 解放初期撒尼社会传承的《阿诗玛》的特点, 第94-97页
- ^ 黄建明, 《阿诗玛论析》, 第15-16页
- ^ 黄建明, 《阿诗玛论析》, 第23页
- ^ 黄建明, 《阿诗玛论析》, 第29页
- ^ 刘世生, 彝族撒尼民间叙事长诗《阿诗玛》的历史人类学研究, 第373页
- ^ 黄建明, 《阿诗玛论析》, 第31页
- ^ 刘世生, 彝族撒尼民间叙事长诗《阿诗玛》的历史人类学研究, 第376-377页
- ^ 黄建明, 《阿诗玛论析》, 第35页
- ^ 21.0 21.1 21.2 谢国先, 试论阿诗玛与阿黑的关系, 第170页
- ^ 22.0 22.1 22.2 李淼, 《阿诗玛》:从民间传说到电影经典, 第128页
- ^ 仲林, 民族志视野中的叙事表演与口头传统——对《阿诗玛》三类文本的解读与反思, 第92页
- ^ 李红昌等, 阿诗玛与阿黑关系探析, 第244页
- ^ 王倩予, 论阿诗玛的悲剧, 第27页
- ^ 谢国先, 试论阿诗玛与阿黑的关系, 第171-175页
- ^ 27.0 27.1 谢国先, 试论阿诗玛与阿黑的关系, 第176页
- ^ 28.0 28.1 28.2 28.3 28.4 王明贵, 阿诗玛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 ^ 29.0 29.1 李红昌等, 阿诗玛与阿黑关系探析, 第242页
- ^ 海力波, 血缘与姻缘的永恒张力:《阿诗玛》中隐含的深层主题, 第156-157页
- ^ 谢国先, 阿诗玛新论, 第6-11页
- ^ 赵德光, 《阿诗玛文化重构论》, 第65页
- ^ 33.0 33.1 33.2 33.3 33.4 吴兴帜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符号化演绎的反思——以彝族撒尼人《阿诗玛》遗产为例, 第60页
- ^ 仲林, 民族志视野中的叙事表演与口头传统——对《阿诗玛》三类文本的解读与反思, 第90页
- ^ 赵德光 主编, 《阿诗玛原始资料汇编》
- ^ 赵德光 主编, 《阿诗玛文献汇编》
- ^ 谢国先, 阿诗玛新论, 第6页
- ^ 38.0 38.1 谢国先, 阿诗玛新论, 第11页
- ^ 39.0 39.1 王宏印等, 论戴乃迭英译《阿诗玛》的可贵探索, 第202页
- ^ 40.0 40.1 40.2 40.3 肖青等, 民族文化经典的“再地方化”——“阿诗玛”回归乡土的个案, 第12页
- ^ 肖青等, 民族文化经典的“再地方化”——“阿诗玛”回归乡土的个案, 第13页
- ^ 阿诗玛的家找到了——石林阿着底大揭密. 《云南日报》 (昆明). 2006-06-24 [2018-03-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3-12).
- ^ 刘世生, 彝族撒尼民间叙事长诗《阿诗玛》的历史人类学研究, 第372页
- ^ 谢国先, 阿诗玛新论, 第11-12页、第18页
- ^ 黄毅等, 解放初期撒尼社会传承的《阿诗玛》的特点, 第96页
- ^ 46.0 46.1 子弦, “山林中的花”——评撒尼人民间叙事长诗《阿诗玛》, 第34页
- ^ 47.0 47.1 47.2 熊黎明, 《阿诗玛》叙事话语的变化对民间文化研究的反思, 第108页
- ^ 谭婷, 《阿诗玛》音乐剧改编研究, 第22页
- ^ 谢国先, 阿诗玛新论, 第18页
- ^ 多思, 论《阿诗玛》的艺术成就, 第138页
- ^ 谢国先, 阿诗玛新论, 第9页
- ^ 黄毅, 解放初期撒尼社会传承的《阿诗玛》的特点, 第97页
- ^ 熊黎明, 《阿诗玛》叙事话语的变化对民间文化研究的反思, 第110页
- ^ 54.0 54.1 段凌宇, 民族民间文艺改造与新中国文艺秩序建构——以《阿诗玛》的整理为例, 第51页
- ^ 刘琦, 50年后再忆《阿诗玛》长诗的搜集整理, 第21页
- ^ 王贵, 爱情叙事诗《阿诗玛》与《召树屯》之比较, 第22页
- ^ 多思, 论《阿诗玛》的艺术成就, 第144页
- ^ 黄建明, 《阿诗玛论析》, 第57页
- ^ 黄建明, 《阿诗玛论析》, 第128-145页
- ^ 黄建明, 《阿诗玛论析》, 第87-127页
- ^ 杨绍军, 论《阿诗玛》的传奇性, 第46页
- ^ 何怡, 《阿诗玛》拟人修辞法译研究, 第134页
- ^ 何怡, 反复辞格在《阿诗玛》中的应用及翻译研究——以《阿诗玛》法译本为例, 第27页
- ^ 多思, 论《阿诗玛》的艺术成就, 第149页
- ^ 李园生, 长篇叙事诗《阿诗玛》的艺术特色, 第96页
- ^ 黄建明等, 《阿诗玛》, 第104页
- ^ 谭婷, 《阿诗玛》音乐剧改编研究, 第12页
- ^ 崔晓霞, 民族叙事话语再现—《阿诗玛》英译研究, 第57页
- ^ 黄建明, 《阿诗玛论析》, 第61页
- ^ 黄建明, 《阿诗玛论析》, 第63页
- ^ 黄建明, 《阿诗玛论析》, 第65页
- ^ 黄建明, 《阿诗玛论析》, 第66页
- ^ 73.0 73.1 巴胜超, 语际书写与民族文化的互动传播——以古彝文《阿诗玛》为例, 第78页
- ^ 74.0 74.1 巴胜超, 活在民间的阿诗玛——云南叙事长诗《阿诗玛》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王玉芳访谈录, 第131页
- ^ 巴胜超, 活在民间的阿诗玛——云南叙事长诗《阿诗玛》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王玉芳访谈录, 第129页
- ^ 邓建华. 寻访流淌在血液里的阿诗玛 她让石林更美丽. www.chinastoneforest.com. 云南信息港. 2010-11-10 [2018-04-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04).
- ^ 巴胜超, 活在民间的阿诗玛——云南叙事长诗《阿诗玛》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王玉芳访谈录, 第132页
- ^ 78.0 78.1 78.2 78.3 巴胜超, 活在民间的阿诗玛——云南叙事长诗《阿诗玛》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王玉芳访谈录, 第133页
- ^ 马绍云, 《阿诗玛》——文化人类学的一颗明珠, 第167页
- ^ 李德君, 关于《阿诗玛》产生年代的思考, 第31页
- ^ 李德君, 关于《阿诗玛》产生年代的思考, 第28页
- ^ 82.0 82.1 杨知勇, 阿诗玛的诞生——搜集整理《阿诗玛》五十年来的回顾, 第53页
- ^ 李德君, 关于《阿诗玛》产生年代的思考, 第32-33页
- ^ 乌谷, 《阿诗玛》之我见, 第41页
- ^ 毕志光, 试论《阿诗玛》中的地名词释义, 第222-223页
- ^ 刘世生, 彝族撒尼民间叙事长诗《阿诗玛》的历史人类学研究, 第375页
- ^ 刘世生, 彝族撒尼民间叙事长诗《阿诗玛》的历史人类学研究, 第378页
- ^ 陶学良, 论《阿诗玛》的社会历史背景, 第58页
- ^ 陶学良, 论《阿诗玛》的社会历史背景, 第61页
- ^ 陶学良, 论《阿诗玛》的社会历史背景, 第64页
- ^ 91.0 91.1 谭婷, 《阿诗玛》音乐剧改编研究, 第2页
- ^ 谢国先, 阿诗玛新论, 第10页
- ^ 子弦, “山林中的花”——评撒尼人民间叙事长诗《阿诗玛》, 第31页
- ^ 李明, 世界民间文学宝库中的明珠——试谈《阿诗玛》的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 第56页
- ^ 95.0 95.1 子弦, “山林中的花”——评撒尼人民间叙事长诗《阿诗玛》, 第32页
- ^ 李明, 世界民间文学宝库中的明珠——试谈《阿诗玛》的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 第57页
- ^ 李园生, 长篇叙事诗《阿诗玛》的艺术特色, 第94页
- ^ 《路南彝族自治县志》, 第791页
- ^ 杨知勇, 阿诗玛的诞生——搜集整理《阿诗玛》五十年来的回顾, 第54页
- ^ 王贵, 爱情叙事诗《阿诗玛》与《召树屯》之比较, 第25页
- ^ 101.0 101.1 101.2 101.3 段凌宇, 民族民间文艺改造与新中国文艺秩序建构——以《阿诗玛》的整理为例, 第50页
- ^ 102.0 102.1 黎文等, 电影版阿诗玛故事的情节改编及其爱情叙事, 第113页
- ^ 谢国先, 试论阿诗玛与阿黑的关系, 第177页
- ^ 104.0 104.1 熊黎明, 《阿诗玛》叙事话语的变化对民间文化研究的反思, 第109页
- ^ 黄毅, 解放初期撒尼社会传承的《阿诗玛》的特点, 第98页
- ^ 莫色木加, 论阿诗玛悲剧的成因——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彝族叙事长诗《阿诗玛》, 第35页
- ^ 李淼, 《阿诗玛》:从民间传说到电影经典, 第132页
- ^ 毕志光著. 我所知道的阿诗玛一个民间研究者的手记. 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 2016-01: 84. ISBN 978-7-5367-6981-6.
- ^ 杨绍军, 论《阿诗玛》的传奇性, 第48页
- ^ 崔晓霞, 民族叙事话语再现—《阿诗玛》英译研究, 第7页
- ^ 乌谷, 《阿诗玛》之我见, 第36页
- ^ 112.0 112.1 杨放, 记录长诗《阿诗玛》引起的随想, 第3页
- ^ 杨知勇, 阿诗玛的诞生——搜集整理《阿诗玛》五十年来的回顾, 第49页
- ^ 肖青著. 民族村寨文化的现代建构 一个彝族村寨的个案研究. 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 2009-02: 171. ISBN 978-7-81112-553-5.
- ^ 公刘著;刘粹编. 公刘文存 序跋评论卷 第1册. 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 2018-06: 56. ISBN 978-7-5396-5874-2.
- ^ 钟磬如. 长诗《阿诗玛》:收集整理历时半年 被译成7国文字. www.chinanews.com. 《武汉晚报》. 2014-11-25 [2018-03-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1-27).
- ^ 117.0 117.1 段凌宇, 民族民间文艺改造与新中国文艺秩序建构——以《阿诗玛》的整理为例, 第49页
- ^ 118.0 118.1 118.2 杨知勇, 阿诗玛的诞生——搜集整理《阿诗玛》五十年来的回顾, 第51页
- ^ 吴兴帜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符号化演绎的反思——以彝族撒尼人《阿诗玛》遗产为例, 第61页
- ^ 袁成亮, 电影《阿诗玛》诞生记, 第50页
- ^ 子弦, “山林中的花”——评撒尼人民间叙事长诗《阿诗玛》, 第76页
- ^ 毕明, 为蒙冤辞世者的辩白——从《阿诗玛》的重新整理说起, 第86页
- ^ 袁成亮, 电影《阿诗玛》诞生记, 第50-51页
- ^ 牟泽雄等, 《阿诗玛》版本论, 第63页
- ^ 刘薇, 《阿诗玛》汉译本语词程式比较, 第19页
- ^ 126.0 126.1 崔晓霞, 民族叙事话语再现—《阿诗玛》英译研究, 第28页
- ^ 127.0 127.1 段凌宇, 民族民间文艺改造与新中国文艺秩序建构——以《阿诗玛》的整理为例, 第48页
- ^ 赵英秀. 李广田和他的《阿诗玛》. epaper.rmzxb.com.cn. 《人民政协报》. 2012-11-15 [2018-03-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4-03).
- ^ 牟泽雄等, 《阿诗玛》版本论, 第64页
- ^ 刘绮, 撒尼人民与长诗《阿诗玛》——谈谈我参加整理《阿诗玛》的体会, 第37页
- ^ 谭婷, 《阿诗玛》音乐剧改编研究, 第1页
- ^ 谭婷, 《阿诗玛》音乐剧改编研究, 第3页
- ^ 133.0 133.1 133.2 段凌宇, 民族民间文艺改造与新中国文艺秩序建构——以《阿诗玛》的整理为例, 第53页
- ^ 仲林, 民族志视野中的叙事表演与口头传统——对《阿诗玛》三类文本的解读与反思, 第96页
- ^ 135.0 135.1 沈茜, 从民间叙事长诗《阿诗玛》看古代彝族婚俗, 第67页
- ^ 萨支山, 《阿诗玛》的改编策略与民间文本的多元传承, 第81页
- ^ 郭思九, 《阿诗玛》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第73页
- ^ 肖青等, 民族文化经典的“再地方化”——“阿诗玛”回归乡土的个案, 第6页
- ^ 肖青等, 民族文化经典的“再地方化”——“阿诗玛”回归乡土的个案, 第9页
- ^ 袁成亮, 电影《阿诗玛》诞生记, 第49页
- ^ 141.0 141.1 141.2 洪伟成. 央视开拍《阿诗玛新传》 韩国明星任男主角. 《解放日报》. 2005-05-23 [2019-02-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4).
- ^ 赵蕤, 彝族叙事长诗《阿诗玛》日本传播分析及对文化“走出去”的启示研究, 第80页
- ^ 隆荫培, 论彝族舞剧《阿诗玛》的成就、不足及其它, 第36页
- ^ 144.0 144.1 郭思九, 《阿诗玛》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第96页
- ^ 清水享, 《阿诗玛》在日本, 第43页
- ^ 赵蕤, 彝族叙事长诗《阿诗玛》日本传播分析及对文化“走出去”的启示研究, 第76页
- ^ 黄琼英等, 彝族叙事长诗《阿诗玛》翻译类型研究, 第39页
- ^ 王宏印等, 论戴乃迭英译《阿诗玛》的可贵探索, 第203页
- ^ 149.0 149.1 赵蕤, 彝族叙事长诗《阿诗玛》日本传播分析及对文化“走出去”的启示研究, 第79页
- ^ 清水享, 《阿诗玛》在日本, 第44-45页
- ^ 西胁隆夫, 再论《阿诗玛》在日本, 第51页
- ^ 普丽春等, 彝族叙事长诗《阿诗玛》教育传承现状调查研究, 第137页
- ^ 文边. 撒尼叙事长诗《阿诗玛》. 人民日报(海外版): 第7版. 2006-03-02 [2019-03-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28).
- ^ 崔晓霞, 民族叙事话语再现—《阿诗玛》英译研究, 第23页
- ^ 黄平山. 沉痛悼念毕华玉大师. www.yizuren.com. 彝族人网. 2013-03-29 [2018-04-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4-08).
云南石林著名毕摩,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撒尼语口传叙事长诗《阿诗玛》国家级传承人毕华玉大师于2013年3月26日不幸去世,享年60岁。
- ^ 普丽春等, 彝族叙事长诗《阿诗玛》教育传承现状调查研究, 第139页
- ^ 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2011年第四十二号主席令. www.gov.cn. 中国政府网. 2011-02-25 [2018-04-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18).
- ^ 158.0 158.1 李静怡, 云南石林阿诗玛文化法律保护的实证研究, 第7页
- ^ 杜仲莹. 省人大常委会审查批准我市涉及道路交通安全、非遗保护两条例. 《昆明日报》 (昆明). 2018-04-01 [2018-04-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4-04).
- ^ 吴兴帜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符号化演绎的反思——以彝族撒尼人《阿诗玛》遗产为例, 第63页
- ^ 王瑞龙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的实证分析——以云南石林彝族自治县为例, 第92页
- ^ 王宇. 云南首部阿诗玛文化地方保护条例将于10月1日起施行. www.legaldaily.com.cn. 法制日报——法制网. 2018-08-06 [2018-08-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22).
- ^ 谭婷, 《阿诗玛》音乐剧改编研究, 第7-8页
- ^ 君岛久子, 长篇叙事诗《阿诗玛》的形成, 第91页
- ^ 黄建明, 《阿诗玛论析》, 第16页
- ^ 袁成亮, 电影《阿诗玛》诞生记, 第51页
- ^ 肖青等, 民族文化经典的“再地方化”——“阿诗玛”回归乡土的个案, 第11页
- ^ 余红. 石林“阿诗玛”获中国驰名商标认定. 《云南日报》 (昆明). 2013-01-11 [2018-0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01).
- ^ 赵岗. 昆明新增“阿诗玛”等四件中国驰名商标 一年连获10件. 云南网 (昆明). 2013-04-18 [2018-0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01).
- ^ 罗曲等, 彝族传统文学与彝区休闲旅游——以《阿诗玛》为例, 第158页
- ^ 杨波, 阿诗玛民族文化助推石林旅游经济发展探究, 第36页
- ^ 普丽春等, 彝族叙事长诗《阿诗玛》教育传承现状调查研究, 第142页
- ^ 李翠芳. 云南石林办国际阿诗玛文化节 游客体验彝族婚嫁习俗. 中新网昆明 (昆明). 2015-09-25 [2018-03-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4-02).
- ^ 王澎. 中国・石林第三届国际阿诗玛文化节将开幕. 《农民日报》 (北京). 2017-09-07 [2018-03-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4-02).
- ^ 肖青等, 民族文化经典的“再地方化”——“阿诗玛”回归乡土的个案, 第16页
- ^ 176.0 176.1 普丽春等, 彝族叙事长诗《阿诗玛》教育传承现状调查研究, 第138页
- ^ 普丽春等, 彝族叙事长诗《阿诗玛》教育传承现状调查研究, 第140页
- ^ 虎遵会; 木胜玉. 云南:政府学校搭台共建“阿诗玛班”传承发扬阿诗玛文化. 人民网云南频道 (昆明). 2016-09-26 [2019-02-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1).
- ^ 郭思九, 《阿诗玛》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第71页
- ^ 180.0 180.1 180.2 180.3 杨知勇, 阿诗玛的诞生——搜集整理《阿诗玛》五十年来的回顾, 第52页
参考文献
[编辑]书籍
[编辑]- (彝文)(简体中文)(英文)(日語)黄建明; 普卫华; 曾国品; 西胁隆夫. 《阿诗玛》. 北京: 中国文学出版社. 1999年7月. ISBN 7-5071-0374-9.
- (简体中文)赵德光 主编. 《阿诗玛原始资料汇编》. 昆明: 云南民族出版社. 2003年. ISBN 978-7-5367-2471-6.
- (简体中文)赵德光 主编. 《阿诗玛文献汇编》. 昆明: 云南民族出版社. 2003年. ISBN 978-7-5367-2606-2.
- (简体中文)黄建明. 《阿诗玛论析》. 昆明: 云南民族出版社. 2004年7月. ISBN 978-7-5367-2958-2.
- (简体中文)赵德光. 《阿诗玛文化重构论》.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年7月. ISBN 7-5004-5171-7.
- (简体中文)昆明市路南彝族自治县志编纂委员会. 《路南彞族自治县志》. 昆明: 云南民族出版社. 1996年11月. ISBN 7-5367-1294-4.
- (简体中文)赵德光 主编. 《阿诗玛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昆明: 云南民族出版社. 2006年1月. ISBN 978-7-5367-3456-2.
- 杨放. 记录长诗《阿诗玛》引起的随想: 1–7.
- 刘琦. 50年后再忆《阿诗玛》长诗的搜集整理: 19–27.
- 李德君. 关于《阿诗玛》产生年代的思考: 28–35.
- 乌谷. 《阿诗玛》之我见: 36–42.
- 清水享. 《阿诗玛》在日本: 43–50.
- 西胁隆夫. 再论《阿诗玛》在日本: 51–53.
- 陶学良. 论《阿诗玛》的社会历史背景: 54–68.
- 郭思九. 《阿诗玛》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69–99.
- 多思. 论《阿诗玛》的艺术成就: 126–160.
- 马绍云. 《阿诗玛》——文化人类学的一颗明珠: 166–177.
- 毕志光. 试论《阿诗玛》中的地名词释义: 202–223.
- 李红昌; 钱润光. 阿诗玛与阿黑关系探析: 241–247.
- 刘世生. 彝族撒尼民间叙事长诗《阿诗玛》的历史人类学研究: 365–383.
期刊
[编辑]- (简体中文)刘琦. 撒尼人民与长诗《阿诗玛》——谈谈我参加整理《阿诗玛》的体会. 《思想战线》. 1978, (1): 36–38.
- (简体中文)子弦. “山林中的花”——评撒尼人民间叙事长诗《阿诗玛》. 《思想战线》. 1978, (2): 31–34,76.
- (简体中文)毕明. 为蒙冤辞世者的辩白——从《阿诗玛》的重新整理说起. 《思想战线》. 1980, (5): 41–42,86.
- (简体中文)李明. 世界民间文学宝库中的明珠——试谈《阿诗玛》的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0, (2): 54–60,80.
- (简体中文)李园生. 长篇叙事诗《阿诗玛》的艺术特色. 《徐州师范学院学报》. 1987, (2): 94–96,119. doi:10.16095/j.cnki.cn32-1833/c.1987.02.025.
- (简体中文)君岛久子 著; 白庚胜 译. 长篇叙事诗《阿诗玛》的形成. 《云南社会科学》. 1990, (2): 84–91,32.
- (简体中文)隆荫培. 论彝族舞剧《阿诗玛》的成就、不足及其它. 《民族艺术》. 1992, (3): 35–43. doi:10.16564/j.cnki.1003-2568.1992.03.005.
- (简体中文)王倩予. 论阿诗玛的悲剧. 《民族文学研究》. 1994, (4): 26–33.
- (简体中文)谢国先. 阿诗玛新论. 《云南艺术学院学报》. 2001, (3): 5–19. doi:10.16230/j.cnki.yyxb.2001.03.001.
- (简体中文)谢国先. 试论阿诗玛与阿黑的关系. 《西北民族研究》. 2002, (2): 169–177,35. doi:10.16486/j.cnki.62-1035/d.2002.02.004.
- (简体中文)杨知勇. 阿诗玛的诞生——搜集整理《阿诗玛》五十年来的回顾. 《今日民族》. 2003, (5): 49–54.
- (简体中文)王明贵. 阿诗玛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彝族文化》. 2004, (3).
- (简体中文)熊黎明. 《阿诗玛》叙事话语的变化对民间文化研究的反思. 《云南社会科学》. 2004, (6): 108–112. doi:10.3969/j.issn.1000-8691.2004.06.024.
- (简体中文)袁成亮. 电影《阿诗玛》诞生记. 《百年潮》. 2006, (3): 49–51. doi:10.16624/j.cnki.11-3844/d.2006.03.008.
- (简体中文)仲林. 民族志视野中的叙事表演与口头传统——对《阿诗玛》三类文本的解读与反思. 《民间文化论坛》. 2006, (2): 89–99. doi:10.16814/j.cnki.1008-7214.2006.02.019.
- (简体中文)牟泽雄; 杨华轲. 《阿诗玛》版本论.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07, 22 (2): 63–67. doi:10.3969/j.issn.1671-7406.2007.02.011.
- (简体中文)罗曲; 曾明; 李平凡; 杨甫旺; 王明贵. 彝族传统文学与彝区休闲旅游——以《阿诗玛》为例.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7, 28 (8): 156–160. doi:10.3969/j.issn.1004-3926.2007.08.035.
- (简体中文)沈茜. 从民间叙事长诗《阿诗玛》看古代彝族婚俗.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26 (2): 66–68. doi:10.3969/j.issn.1000-5099.2008.02.014.
- (简体中文)黄毅. 解放初期撒尼社会传承的《阿诗玛》的特点. 《昆明学院学报》. 2011, 33 (2): 94–99. doi:10.14091/j.cnki.kmxyxb.2011.02.005.
- (简体中文)王宏印; 崔晓霞. 论戴乃迭英译《阿诗玛》的可贵探索.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 32 (12): 202–206.
- (简体中文)巴胜超. 语际书写与民族文化的互动传播——以古彝文《阿诗玛》为例. 《云南社会科学》. 2011, (4): 77–81. doi:10.3969/j.issn.1000-8691.2011.04.016.
- (简体中文)李淼. 《阿诗玛》:从民间传说到电影经典. 《民族艺术研究》. 2012, (2): 127–133. doi:10.14003/j.cnki.mzysyj.2012.02.008.
- (简体中文)王瑞龙; 李静怡. 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的实证分析——以云南石林彝族自治县为例.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 32 (1): 91–95.
- (简体中文)莫色木加. 论阿诗玛悲剧的成因——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彝族叙事长诗《阿诗玛》. 《毕节学院学报》. 2012, 30 (9): 31–36. doi:10.3969/j.issn.1673-7059.2012.09.005.
- (简体中文)段凌宇. 民族民间文艺改造与新中国文艺秩序建构——以《阿诗玛》的整理为例. 《文学评论》. 2012, (6): 48–56.
- (简体中文)杨绍军. 论《阿诗玛》的传奇性.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13, 28 (5): 44–50. doi:10.3969/j.issn.1671-7406.2013.05.008.
- (简体中文)杨波. 阿诗玛民族文化助推石林旅游经济发展探究. 《经济论坛》. 2015年, (11): 34–36. doi:10.3969/j.issn.1003-3580.2015.11.009.
- (简体中文)普丽春; 肖李. 彝族叙事长诗《阿诗玛》教育传承现状调查研究. 《民族教育研究》. 2016, 27 (4): 137–144. doi:10.15946/j.cnki.1001-7178.2016.04.021.
- (简体中文)赵蕤. 彝族撒尼民间叙事长诗《阿诗玛》在日本的译介与研究. 《当代文坛》. 2016, (10): 119–123. doi:10.19290/j.cnki.51-1076/i.2016.02.025.
- (简体中文)赵蕤. 彝族叙事长诗《阿诗玛》日本传播分析及对文化“走出去”的启示研究.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7, (3): 76–82.
- (简体中文)吴兴帜; 巴胜超; 唐婷婷. 非物质文化遗产符号化演绎的反思——以彝族撒尼人《阿诗玛》遗产为例.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38 (1): 59–64. doi:10.16601/j.cnki.issn1002-5227.2017.01.012.
- (简体中文)刘薇. 《阿诗玛》汉译本语词程式比较. 《民族翻译》. 2017, (4): 14–19. doi:10.13742/j.cnki.cn11-5684/h.2017.04.003.
- (简体中文)肖青; 李淼. 民族文化经典的“再地方化”——“阿诗玛”回归乡土的个案. 《新闻与传播研究》. 2017, (5): 5–29,126.
- (简体中文)何怡. 反复辞格在《阿诗玛》中的应用及翻译研究——以《阿诗玛》法译本为例. 《红河学院学报》. 2017, 15 (4): 25–28. doi:10.13963/j.cnki.hhuxb.2017.04.007.
- (简体中文)何怡. 《阿诗玛》拟人修辞法译研究.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8, 34 (1): 131–134. doi:10.16083/j.cnki.1671-1580.2018.1.033.
- (简体中文)黎文; 王红; 杨凡佳; 李燕宁; 李国春. 电影版阿诗玛故事的情节改编及其爱情叙事.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18, 12 (1): 112–116. doi:10.3969/j.issn.1004-390X(s).2018.01.018.
- (简体中文)巴胜超; 罗雨. 活在民间的“阿诗玛”——云南叙事长诗《阿诗玛》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王玉芳访谈录. 《文化遗产》. 2018, (2): 129–135.
- (简体中文)海力波. 血缘与姻缘的永恒张力:《阿诗玛》中隐含的深层主题. 《民族文学研究》. 2018, 36 (2): 155–165.
- (简体中文)黄琼英; 李睿祺. 彝族叙事长诗《阿诗玛》翻译类型研究. 《民族翻译》. 2018, (3): 35–43.
- (简体中文)萨支山. 《阿诗玛》的改编策略与民间文本的多元传承. 《民间文化论坛》. 2018, (6): 79–86. doi:10.16814/j.cnki.1008-7214.2018.06.008.
学位论文
[编辑]- (简体中文)崔晓霞. 民族叙事话语再现——《阿诗玛》英译研究. 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博士学位论文. 2012年.
- (简体中文)李静怡. 云南石林阿诗玛文化法律保护的实证研究. 中南民族大学法学院经济法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2年. doi:10.7666/d.d233265.
- (简体中文)王贵. 爱情叙事诗《阿诗玛》与《召树屯》之比较. 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2年. doi:10.7666/d.y2137754.
- (简体中文)谭婷. 《阿诗玛》音乐剧改编研究. 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7年.
延伸阅读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