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七姊妹 (香港):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七姊妹的故事:​ // Edit via Wikiplus
无编辑摘要
 
(未显示14个用户的23个中间版本)
第3行: 第3行:


== 七姊妹的故事 ==
== 七姊妹的故事 ==
相傳當地一個古老村落,當中有七位少女自幼成為[[朋友#朋友的類型|總角之交]],情同[[姊妹]],於是她們[[結誼#結拜兄弟姊妹|結義金蘭]],並立下「寧死不嫁」的誓言。
相傳當地一個古老村落,當中有七位少女自幼成為[[朋友#朋友的類型|總角之交]],情同[[姊妹]],於是她們[[結誼#結拜兄弟姊妹|結義金蘭]],並立下「寧死不嫁」的誓言。<ref>{{cite news |title=香港故事|懷緬那些年月的“七姊妹” |url=http://www.hkcna.hk/docDetail.jsp?id=100583376 |accessdate=2024-09-26 |agency=[[香港中國通訊社|香港新聞網]] |date=2024-01-28}}</ref>


後來三妹的父母決定將她[[婚姻#配偶的选择|許配]]給同鄉,她卻不敢違抗父母之命。七位姊妹在她出嫁前一晚相聚痛泣,為遵守「寧死不嫁」以及「雖不能同年同月同日生,但願袛能同年同月同日死」的結拜誓詞,她們七人一起於當地海邊投海[[自盡]]。
後來三妹的父母決定將她許配給同鄉,她卻不敢違抗父母之命。七位姊妹在她出嫁前一晚相聚痛泣,為遵守「寧死不嫁」以及「雖不能同年同月同日生,但願袛能同年同月同日死」的結拜誓詞,她們七人一起於當地海邊投海自盡。翌日村民找不着她們的影蹤,但[[海灣]]出現了七塊[[礁石]],形狀就如七位少女,他們認為由七姊妹所變成這七塊礁石稱之為「[[七姊妹石]]」,而當地的村落亦改名為「七姊妹村」。1934年,[[英屬香港|香港政府]]於七姊妹區[[填海]]興建房屋,「七姊妹石」亦因此而長埋地底。<ref>{{cite web |title=七位金蘭姊妹不滿逼婚 手牽手投海自盡 |url=https://www.ourchinastory.com/zh/5800 |publisher=當代中國 |accessdate=2024-09-26 |date=2023-03-05}}</ref>


2001年香港[[無電視]]播放一套由七姊妹傳說改編而成的[[電視劇]],該劇亦名為《[[七姊妹 (電視劇)|七姊妹]]》。
翌日村民找不着她們的影蹤,但[[海灣]]出現了七塊[[礁石]],形狀就如七位少女,他們認為由七姊妹所變成。這七塊礁石稱之為「[[七姊妹石]]」,而當地的村落亦改名為「七姊妹村」。

1934年[[英屬香港|香港政府]]於七姊妹區[[填海]]興建房屋,「七姊妹石」亦因此而長埋地底。

2001年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電視]]播放一套由七姊妹傳說改編而成的[[電視劇]],該劇亦名為《[[七姊妹 (電視劇)|七姊妹]]》。


== 歷史 ==
== 歷史 ==
第17行: 第13行:
根據1849年的[[人口普查]]資料,七姊妹村有200多人居住,房屋有超過100間。
根據1849年的[[人口普查]]資料,七姊妹村有200多人居住,房屋有超過100間。


1911年[[香港中華遊樂會]]於七姊妹區海邊設置泳棚,成為當時香港游泳勝地,每年泳者達10萬人次。1918年[[名園遊樂場]]於該區設立。
1911年[[香港中華遊樂會]]於七姊妹區海邊設置泳棚,成為當時香港游泳勝地,每年泳者達10萬人次。1918年[[名園|名園遊樂場]]於該區設立。


1941年的[[香港保衛戰]]中,有一路日軍曾經於七姊妹區海邊搶灘登陸成功。
1941年的[[香港保衛戰]]中,有一路日軍曾經於七姊妹區海邊搶灘登陸成功。
第25行: 第21行:
1980年代,港鐵將[[鰂魚涌站]]通車,車站設於鰂魚涌西面,鄰近七姊妹地區,令不少香港人把七姊妹誤當成鰂魚涌。
1980年代,港鐵將[[鰂魚涌站]]通車,車站設於鰂魚涌西面,鄰近七姊妹地區,令不少香港人把七姊妹誤當成鰂魚涌。


==私人/居屋屋苑==
==私人屋苑==
*[[健威花園]]
*[[健威花園]]
*[[富雅花園]]
*[[富雅花園]]
第58行: 第54行:
|
|
;[[港鐵]]
;[[港鐵]]
*<font color="{{港島綫色彩}}">█</font>[[港島綫]]<font color="{{將軍澳綫色彩}}">█</font>[[將軍澳綫]][[鰂魚涌站]]
*{{港鐵路線標誌|ISL}}、{{港鐵路線標誌|TKL}}[[北角站]][[鰂魚涌站]]
;[[香港巴士|巴士]]
;[[香港巴士|巴士]]
{{港島巴士簡單列表|2|2A|8H|18|18P|18X|19P|77|77A|77X|81|81A|82|82X|85|85A|99|99X|722|N8|N8X|N72}}{{大嶼山巴士簡單列表|A12}}
{{港島巴士簡單列表|2|2A|8H|18|18P|18X|19P|23X|77|77A|77X|81|81A|82|82X|85|85A|99|99X|722|N8|N8X|N72|X8}}{{大嶼山巴士簡單列表|A12|NA12}}
{{過海隧道巴士簡單列表|102|102P|106|106P|110|112|116|302A|307P|606|606A|608|613|678|682|682A|682B|682D|682P|686|933|948E|960B|960X|962C|962E|968X|969C|976|989|N122}}
{{過海隧道巴士簡單列表|102|102P|106|106P|110|112|116|302A|307P|606|606A|608|613|613A|678|682|682A|682B|682P|694S|907D|933|948E|952C|955|960B|960X|962C|968X|969C|976|976A|982C|986|987|988|989|N122}}
;[[香港小巴|專線小巴]]
;[[香港小巴|專線小巴]]
{{港島專線小巴簡單列表|33|65A|69}}
{{港島專線小巴簡單列表|33|65A|69}}

2024年11月26日 (二) 13:42的最新版本

七姊妹道西段

七姊妹(英語:Tsat Tsz Mui 或 Braemar Point[1])是香港東區的一處地方,位於北角東部,最初為香港島的一條古老村落。具體範圍為七姊妹道一帶,電照街以東,英皇道渣華道交界以西之區域,七姊妹區之東就是鰂魚涌區。

七姊妹的故事

[编辑]

相傳當地一個古老村落,當中有七位少女自幼成為總角之交,情同姊妹,於是她們結義金蘭,並立下「寧死不嫁」的誓言。[2]

後來三妹的父母決定將她許配給同鄉,她卻不敢違抗父母之命。七位姊妹在她出嫁前一晚相聚痛泣,為遵守「寧死不嫁」以及「雖不能同年同月同日生,但願袛能同年同月同日死」的結拜誓詞,她們七人一起於當地海邊投海自盡。翌日村民找不着她們的影蹤,但海灣出現了七塊礁石,形狀就如七位少女,他們認為由七姊妹所變成。這七塊礁石稱之為「七姊妹石」,而當地的村落亦改名為「七姊妹村」。1934年,香港政府於七姊妹區填海興建房屋,「七姊妹石」亦因此而長埋地底。[3]

2001年香港無綫電視播放一套由七姊妹傳說改編而成的電視劇,該劇亦名為《七姊妹》。

歷史

[编辑]
1945年的東區地圖顯示七姊妹之位置

根據1849年的人口普查資料,七姊妹村有200多人居住,房屋有超過100間。

1911年香港中華遊樂會於七姊妹區海邊設置泳棚,成為當時香港游泳勝地,每年泳者達10萬人次。1918年名園遊樂場於該區設立。

1941年的香港保衛戰中,有一路日軍曾經於七姊妹區海邊搶灘登陸成功。

1948年起,七姊妹區開始大規模發展公共房屋,然而該區逐步與北角西面融合,「七姊妹區」這名稱亦逐漸被人遺忘,現時只剩下七姊妹道及七姊妹郵政局以「七姊妹」命名。

1980年代,港鐵將鰂魚涌站通車,車站設於鰂魚涌西面,鄰近七姊妹地區,令不少香港人把七姊妹誤當成鰂魚涌。

私人屋苑

[编辑]

公共屋邨

[编辑]

社區設施

[编辑]
模範邨內的七姊妹郵政局

酒店

[编辑]

交通

[编辑]

區內道路

[编辑]

途經的公共交通服務

[编辑]
交通路線列表
港鐵
巴士
專線小巴
紅色公共小巴

教育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於1896-1899年間的香港島地圖出現於七姊妹附近出現Braemar Point的英文標示。. HK Map Viewer. [2020年3月26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2月25日). 
  2. ^ 香港故事|懷緬那些年月的“七姊妹”. 香港新聞網. 2024-01-28 [2024-09-26]. 
  3. ^ 七位金蘭姊妹不滿逼婚 手牽手投海自盡. 當代中國. 2023-03-05 [2024-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