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圍魏救趙: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鸟甲留言 | 贡献
加入首个类别Category:成语
回退至上一个正常版本
标签手工回退 消歧义連結
 
(未显示33个用户的44个中间版本)
第1行: 第1行:
'''圍魏救趙'''是[[兵法]]「[[三十六計]]」的第二計。原文注釋為:「共敵不如分敵,敵陽不如敵陰。」此計之意思是:
'''圍魏救趙'''是[[兵法]][[三十六計]]中的第二計,來自[[孫臏]]救[[趙國|趙]]的故事。原文為「共敵不如分敵<ref>'''共敌不如分敌''':攻打集中的敌人,不如设法分散它而后再打。</ref>,敵陽不如敵陰<ref>'''敌阳不如敌阴''':先打击气势旺盛的敌人,不如后打击气势旺盛的敌人。 </ref>。」。此計的意思是攻打正面強大集中的敵人,不如退到敵人虛弱的後方,然後利用敵人的精銳去攻打別的國家,當二軍相持不下時,趁機攻佔敵方的本土,迫使敵人退兵或分兵,然後尋找機會,消滅敵人,孫臏選用此計,既救了趙國,又重創[[龐涓]]。
*攻打正面強大集中之敵人,不如設法分散它而後再打;例如利用敵人之精銳正在攻打另一國家,並且兩軍相持不下時,趁機攻佔敵方本土,迫使敵人退兵或分兵;
*先打擊氣勢旺盛的之敵人,不如尋找機會先打擊敵人虛弱之地方,消滅敵人。


==按語==
==按語==
治兵如治水銳者避其鋒,如導疏;弱者塞其虛,如築堰。故當齊救趙時,孫子謂田忌曰:「夫解雜亂糾紛者不控拳,救鬥者,不搏擊,批亢搗虛,形格勢禁,則自為解耳。」
治兵如治水銳者避其鋒,如導疏;弱者塞其虛,如築堰。故當齊救趙時,孫子謂田忌曰:「夫解雜亂糾紛者不控拳,救鬥者,不搏擊,批亢搗虛,形格勢禁,則自為解耳。」


==注釋==
==典故==
{{main|邯郸之难|桂陵之战}}
<references />
來自「孫臏救[[趙國|趙]]」的故事。[[戰國時代]],[[周顯王]]十五年(公元前354年),[[魏國 (戰國)|魏]]圍趙都[[邯鄲]];次年,趙向[[齊國]]求救<ref>[[s:戰國策/卷08#邯鄲之難]]</ref>。[[齊威王]]命[[田忌]]、[[孫臏]]率軍援救。孫臏認為[[魏惠王|魏文惠王]]以精銳攻趙,國內空虛,遂引兵攻魏都-{[[大梁]]}-(今[[河南]][[開封]])。果然逼使魏將[[龐涓]]趕回應戰。孫臏又在[[桂陵]](今[[河南]][[长垣市|長垣]],另說今[[山东省|山東]][[菏泽市|菏澤]])伏襲,大敗魏軍。

=== 孫臏謀劃 ===
初時田忌計劃奔赴邯鄲,與魏軍主力決戰,內外夾擊,解邯鄲之圍。但孫臏認為這不利於齊國,於是提出了更為創新和可行的方法,即「批亢搗虛」與「疾走大梁」。「批亢搗虛」即是避實擊虛,攻其所必救<ref>[[s:孫子略解/07]]</ref>,使敵人出現後顧之憂,前線之圍便會自動解開。「疾走大梁」即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向魏國重城大梁進逼,以切斷魏國的運輸要道,並攻其所不備。這樣一來,魏軍定必回師自救,齊軍則可乘其疲憊於路,一舉擊敗魏軍,而趙國之圍則自動解除。

=== 龐涓中計 ===
孫臏這一招「批亢搗虛」使得田忌甚為拜服,立即採用。於是,齊軍主力,直攻大梁。在此危急存亡之際,雖然邯鄲已破,魏軍卻只留少數兵力,留守[[邯鄲]]。由主帥龐涓親率主力回馳大梁。同時,齊軍已於[[桂陵]]設伏,準備截擊魏軍。魏軍由於長期在外作戰,疲態畢露,再加長途跋涉之急速行軍,士兵皆戰力大降。於是齊魏一交戰,魏軍大敗,魏軍主帥龐涓被擒,與之有仇的孫臏放過了他。結果趙國之圍解除,邯鄲亦失而復得。「批亢搗虛」由於在桂陵之戰,充份實踐。因此,後世以「圍魏救趙」來稱呼此策略。


{{三十六計}}
{{三十六計}}


[[Category:成语]]
[[Category:成语|W围]]

2024年11月29日 (五) 18:41的最新版本

圍魏救趙兵法三十六計」的第二計。原文注釋為:「共敵不如分敵,敵陽不如敵陰。」此計之意思是:

  • 攻打正面強大集中之敵人,不如設法分散它而後再打;例如利用敵人之精銳正在攻打另一國家,並且兩軍相持不下時,趁機攻佔敵方本土,迫使敵人退兵或分兵;
  • 先打擊氣勢旺盛的之敵人,不如尋找機會先打擊敵人虛弱之地方,消滅敵人。

按語

[编辑]

治兵如治水;銳者避其鋒,如導疏;弱者塞其虛,如築堰。故當齊救趙時,孫子謂田忌曰:「夫解雜亂糾紛者不控拳,救鬥者,不搏擊,批亢搗虛,形格勢禁,則自為解耳。」

典故

[编辑]

來自「孫臏救」的故事。戰國時代周顯王十五年(公元前354年),圍趙都邯鄲;次年,趙向齊國求救[1]齊威王田忌孫臏率軍援救。孫臏認為魏文惠王以精銳攻趙,國內空虛,遂引兵攻魏都大梁(今河南開封)。果然逼使魏將龐涓趕回應戰。孫臏又在桂陵(今河南長垣,另說今山東菏澤)伏襲,大敗魏軍。

孫臏謀劃

[编辑]

初時田忌計劃奔赴邯鄲,與魏軍主力決戰,內外夾擊,解邯鄲之圍。但孫臏認為這不利於齊國,於是提出了更為創新和可行的方法,即「批亢搗虛」與「疾走大梁」。「批亢搗虛」即是避實擊虛,攻其所必救[2],使敵人出現後顧之憂,前線之圍便會自動解開。「疾走大梁」即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向魏國重城大梁進逼,以切斷魏國的運輸要道,並攻其所不備。這樣一來,魏軍定必回師自救,齊軍則可乘其疲憊於路,一舉擊敗魏軍,而趙國之圍則自動解除。

龐涓中計

[编辑]

孫臏這一招「批亢搗虛」使得田忌甚為拜服,立即採用。於是,齊軍主力,直攻大梁。在此危急存亡之際,雖然邯鄲已破,魏軍卻只留少數兵力,留守邯鄲。由主帥龐涓親率主力回馳大梁。同時,齊軍已於桂陵設伏,準備截擊魏軍。魏軍由於長期在外作戰,疲態畢露,再加長途跋涉之急速行軍,士兵皆戰力大降。於是齊魏一交戰,魏軍大敗,魏軍主帥龐涓被擒,與之有仇的孫臏放過了他。結果趙國之圍解除,邯鄲亦失而復得。「批亢搗虛」由於在桂陵之戰,充份實踐。因此,後世以「圍魏救趙」來稱呼此策略。

  1. ^ s:戰國策/卷08#邯鄲之難
  2. ^ s:孫子略解/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