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洪雅族群: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部落:​調整
Iamleo12留言 | 贡献
中國政治用語無必要特別用來做解說表現,無卡清楚。
 
(未显示23个用户的45个中间版本)
第1行: 第1行:
{{Infobox_Taiwanese_aborigine
{{Infobox_Taiwanese_aborigine
| group = 洪雅族
| group = 洪雅族
| image = 5d諸羅縣朱羅社熟番.jpg
| image = 5d諸羅縣朱羅社熟番.jpg
| caption = 諸羅縣諸羅社等熟番
| caption = 諸羅縣諸羅社等熟番
| population = 約1,000人
| population = 約1,000人
| region = [[臺灣]]中南部,[[臺中市]]霧峰以南、[[彰化縣]]、[[南投縣]]、[[雲林縣]]、[[嘉義縣]][[嘉義市|市]]到[[臺南市]]新營以北一帶附近。
| region = [[臺灣]]中南部,[[臺中市]]霧峰以南、[[彰化縣]]、[[南投縣]]、[[雲林縣]]、[[嘉義縣]][[嘉義市|市]]到[[臺南市]]新營以北一帶附近。
| languages = [[洪雅語]]
| languages = [[洪雅語]](已滅絕)<BR>[[漢語]]([[中華民國國語]]、[[臺語]])
| religions =
| religions = [[臺灣原住民族泛靈信仰]]
| related =*和其他「[[臺灣原住民]]」都屬於「[[臺灣南島民族]]」
| related =*和其他「[[臺灣原住民]]」都屬於「[[臺灣南島民族]]」
*和島嶼[[東南亞]]、非洲[[馬達加斯加島]]、以及大洋洲[[密克羅尼西亞]]、[[美拉尼西亞]]、[[波里尼西亞]]的「[[南島民族]]」相關
*和島嶼[[東南亞]]、非洲[[馬達加斯加島]]、以及大洋洲[[密克罗尼西亚岛群|密克羅尼西亞]]、[[美拉尼西亞]]、[[波里尼西亞]]的「[[南島民族]]」相關
}}
}}
'''洪雅族'''('''Hoanya''')、亦名'''和安雅'''或'''洪安雅''',為[[臺灣]][[平埔族]][[台灣原住民|原住民]]。<ref>中研院語言所,"台灣南島語數位典藏"[http://formosan.sinica.edu.tw/m/ch/intro.htm],中研院國家典藏數位化計畫語言典藏計畫,2012查閱.</ref> 分布於[[臺中市]]霧峰以南、[[彰化縣]]、[[南投縣]]、[[雲林縣]]、[[嘉義縣]][[嘉義市|市]]到[[臺南市]]新營以北一帶附近。本族包括[[羅亞族]](Lloa)、[[阿立昆族]](Arikun)二族,因[[同化]]而已難以辨別。


'''洪雅族'''('''Hoanya''')、亦名'''和安雅'''或'''洪安雅''',為[[臺灣]][[平埔族|平埔原住民]]。<ref>中研院語言所,"台灣南島語數位典藏"[http://formosan.sinica.edu.tw/m/ch/intro.htm] {{Wayback|url=http://formosan.sinica.edu.tw/m/ch/intro.htm|date=20120331023853}},中研院國家典藏數位化計畫語言典藏計畫,2012查閱.</ref> 分布於[[臺中市]]霧峰以南、[[彰化縣]]、[[南投縣]]、[[雲林縣]]、[[嘉義縣]][[嘉義市|市]]到[[臺南市]]新營以北一帶附近。本族包括[[羅亞族]](Lloa)、[[阿立昆族]](Arikun)二族,因[[同化]]而已難以辨別。
此名由[[伊能嘉矩]]紀錄到斗六柴裡社、斗六東的熟番自稱為「Hoanya」,後來的語言學家即將諸羅山社、打貓社、斗六門社、他里霧社、哆囉嘓社,貓羅社、南投社、北投社、萬斗六社等社番人,歸類為 Hoanya 族。然而根據鍾幼蘭、翁佳音、李壬癸等學者指出:洪雅是由閩南語 Hoan-á(番仔)轉化而來,台灣很可能並不存在洪雅一族。

此名由[[伊能嘉矩]]紀錄到斗六柴裡社、斗六東的熟番自稱為「Hoanya」,[[小川尚義]]紀錄到南投社、北投社自稱「Arikun」,斗六門社自稱「Lloa」,斗六門社自稱「Hoanya」,但因語言與習俗幾乎相同,便使用「Hoanya」統稱這三群,後來的語言學家即將諸羅山社、打貓社、斗六門社、他里霧社、哆囉嘓社,貓羅社、南投社、北投社、萬斗六社等社番人,歸類為 Hoanya 族。然而根據鍾幼蘭、翁佳音、李壬癸等學者指出:洪雅是由臺語 Hoan-á(番仔)轉化而來,台灣很可能並不存在洪雅一族。<ref>鍾幼蘭,〈平埔研究中的「族群分類」問題:再議Hoanya(洪雅族)之適宜性〉,頁137-166</ref>{{efn|補充:此處所說的不存在是指,雲嘉南與中彰投地區的平埔族統稱為'''洪雅族''',以現今的定義來看,多為[[阿立昆族]](Arikun)與[[羅亞族]](Lloa)在混居後的統稱。}}{{efn|另除上述學者外,也有認為洪雅是由臺語 ông-iâ(王爺)轉化而來,此一理論者認為所謂的洪雅族是對於'''祭祀王爺信仰的閩人村落的一種誤植''',因此洪雅族是閩南族群而非臺灣原住民族。}}


==部落==
==部落==
[[File:Formosan Distribution en.png|thumb|250px|洪雅族(Hoanya)住在臺灣中部海岸地區。]]<ref>潘英,《臺灣平埔族史》,第60-62頁,南天書局,1996年6月</ref>
[[File:Formosan Distribution en.png|thumb|250px|洪雅族(Hoanya)住在臺灣中部海岸地區<ref>潘英,《臺灣平埔族史》,第60-62頁,南天書局,1996年6月</ref>]]

*萬斗六社臺中市[[霧峰區]]舊正里阿立昆(Arikun)支族與巴布薩族混居部落
{| class="wikitable"
*貓羅社('''Kakar Barroroch'''):彰化縣[[芬園鄉]]大埔村、舊社村阿立昆(Arikun)支
!部落||荷蘭記錄||現今位置||族群
*北投社('''Tausa Mato'''):南投縣[[草屯鎮]]北投里阿立昆(Arikun)支
|-
*南投社('''Tausa Talakey'''):南投縣[[南投市]]阿立昆(Arikun)支
|萬斗六社||-||臺中市[[霧峰區]]舊正里||阿立昆族與巴布薩族混居部落
*斗六社('''Talack'''):雲林縣[[斗六|斗六市]]、[[古坑鄉]]、湖山岩羅亞(Lloa)支
|-
*他里霧社('''Dalivoe'''):雲林縣[[斗南鎮]]、[[大埤鄉]]羅亞(Lloa)支
|貓羅社||Kakar Barroroch||彰化縣[[芬園鄉]]大埔村、舊社村||阿立昆族
*蔴芝乾社('''Vasikan''')<ref>[https://zh.m.wikisource.org/wiki/臺灣府志_(蔣志)/卷03#諸羅縣水道 臺灣府志-東螺溪蔴芝乾社]</ref><ref>熱蘭遮城日誌-1637年12月15日Vasikan(蔴芝乾)</ref>:雲林縣[[崙背鄉]]舊-{庄}-村<ref>[https://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452193#p102 臺灣府志-貓兒乾(舊)社(-{庄}-)]</ref>。
|-
*南社('''Abasie''')<ref>[https://zh.m.wikisource.org/wiki/臺灣府志_(蔣志)/卷03#諸羅縣水道 臺灣府志-吼尾溪南社]</ref><ref>熱蘭遮城日誌-1644年3月21日Abasie(南蔴芝乾)</ref>:雲林縣[[臺西鄉]]海口村17鄰<ref>[https://zh.m.wikipedia.org/zh-mo/File:1756_Map_of_Formosa_(Taiwan)_by_French_法國人所繪福爾摩沙島圖_L%27_Isle_Formose.png 福爾摩沙島圖-Nanchi南社(海口村17鄰)]</ref>。
|北投社||Tausa Mato||南投縣[[草屯鎮]]北投里||阿立昆族
*笨港社('''Ponkan''')<ref>[https://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166250#p133 諸羅縣志-笨港(社)]</ref><ref>熱蘭遮城日誌-1641年11月23日Ponkan(笨港)</ref>:雲林縣[[北港鎮]]大同里<ref>[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overview/archaeologicalSite/20061222000006 古笨港遺址-雲林縣北港鎮北港段1278-0135地號(大同里)]</ref>。
|-
*打貓社('''Dovaha'''):嘉義縣[[民雄鄉]]羅亞(Lloa)支
|南投社||Tausa Talakey||南投縣[[南投市]]||阿立昆族
*[[諸羅山社]]('''Tirocen'''):嘉義市[[西區 (嘉義市)|西區]]。羅亞(Lloa)支族。諸羅山社為現今嘉義市西區番社-{里}-(民國99年里鄰整併前原稱社內里),舊名番社內,是諸羅山社舊址。中正公園旁忠義街上的[[福社宮]],除[[祭祀]]土地公外,另奉祀一尊「番王爺」神祇。日治昭和5年(西元1930年於附近挖出許多遺骨,推論為平埔族人採室內葬方式下葬之先人,故另加祀一牌位,上刻「昭和五年嘉義社社寮眾番祿位番社內」字樣,並於農曆2月29日舉行誕辰祭典,為洪雅族人崇敬祖靈的漢化遺風。市區中央噴水池北邊有番社內、番社口,嘉雄陸橋旁有番仔溝,縱貫鐵路西面有番婆庄等地名,可視為往昔諸羅山社原住民居住證據<ref>參考引用,《流浪的土地》,第52~53頁,<嘉義市的「番」王爺>/尋根者,劉還月主編,原民文化出版,1998年09月</ref>。
|-
*[[哆囉嘓社]]('''Doroko'''):臺南市[[東山區 (臺南市)|東山區]]東山-{里}-、東正里、東中里羅亞(Lloa)支
|斗六社||Talack||雲林縣[[斗六|斗六市]]、[[古坑鄉]]、湖山岩||羅亞族
*鹿陶洋社('''Lohotan'''):臺南市[[楠西區]]鹿陶洋羅亞(Lloa)支
|-
|他里霧社||Dalivoe||雲林縣[[斗南鎮]]、[[大埤鄉]]||羅亞族
|-
|蔴芝乾社||Vasikan<ref>{{Cite web |url=https://zh.m.wikisource.org/wiki/%E8%87%BA%E7%81%A3%E5%BA%9C%E5%BF%97_%28%E8%94%A3%E5%BF%97%29/%E5%8D%B703#諸羅縣水道 |title=臺灣府志-東螺溪蔴芝乾社 |access-date=2022-01-08 |archive-date=2021-01-28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10128054846/https://zh.m.wikisource.org/wiki/%E8%87%BA%E7%81%A3%E5%BA%9C%E5%BF%97_(%E8%94%A3%E5%BF%97)/%E5%8D%B703#諸羅縣水道 |dead-url=no }}</ref><ref>熱蘭遮城日誌-1637年12月15日Vasikan(蔴芝乾)</ref>
||雲林縣[[崙背鄉]]舊-{庄}-村<ref>{{Cite web |url=https://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452193#p102 |title=臺灣府志-貓兒乾(舊)社(-{庄}-) |access-date=2019-07-09 |archive-date=2019-04-11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90411231926/https://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452193#p102 |dead-url=no }}</ref>||羅亞族
|-
|南社||Abasie<ref>{{Cite web |url=https://zh.m.wikisource.org/wiki/%E8%87%BA%E7%81%A3%E5%BA%9C%E5%BF%97_%28%E8%94%A3%E5%BF%97%29/%E5%8D%B703#諸羅縣水道 |title=臺灣府志-吼尾溪南社 |access-date=2022-01-08 |archive-date=2021-01-28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10128054846/https://zh.m.wikisource.org/wiki/%E8%87%BA%E7%81%A3%E5%BA%9C%E5%BF%97_(%E8%94%A3%E5%BF%97)/%E5%8D%B703#諸羅縣水道 |dead-url=no }}</ref><ref>熱蘭遮城日誌-1644年3月21日Abasie(南蔴芝乾)</ref>
||雲林縣[[臺西鄉]]臺西村<ref>[[:File:1756_Map_of_Formosa_(Taiwan)_by_French_法國人所繪福爾摩沙島圖_L'_Isle_Formose.png|福爾摩沙島圖-Nanchi南社(臺西鄉臺西村)]]</ref>||羅亞族
|-
|笨港社||Ponkan<ref>{{Cite web |url=https://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166250#p133 |title=諸羅縣志-笨港(社) |access-date=2019-07-09 |archive-date=2021-03-09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10309070134/https://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166250#p133 |dead-url=no }}</ref><ref>熱蘭遮城日誌-1641年11月23日Ponkan(笨港)</ref>
||雲林縣[[北港鎮 (台灣)|北港鎮]]大同里<ref>{{Cite web |url=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overview/archaeologicalSite/20061222000006 |title=古笨港遺址-雲林縣北港鎮北港段1278-0135地號(大同里) |access-date=2019-07-09 |archive-date=2021-01-22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10122173912/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overview/archaeologicalSite/20061222000006 |dead-url=no }}</ref>||羅亞族
|-
|[[打貓社]]||Dovaha||嘉義縣[[民雄鄉]]||羅亞族
|-
|[[諸羅山社]]||Tirocen||嘉義市[[西區 (嘉義市)|西區]]||羅亞族
|-
|[[哆囉嘓社]]||Doroko||臺南市[[東山區 (臺南市)|東山區]]東山-{里}-、東正里、東中里||羅亞族
|-
|鹿陶洋社||Lohotan||臺南市[[楠西區]]鹿陶洋||羅亞族
|-
|}

諸羅山社為現今嘉義市西區番社-{里}-(2010年里鄰整併前原稱社內里),舊名番社內,是諸羅山社舊址。中正公園旁忠義街上的[[福社宮]],除[[祭祀]]土地公外,另奉祀一尊「番王爺」神祇。1930年於附近挖出許多遺骨,推論為平埔族人採室內葬方式下葬之先人,故另加祀一牌位,上刻「昭和五年嘉義社社寮眾番祿位番社內」字樣,並於農曆2月29日舉行誕辰祭典,為洪雅族人崇敬祖靈的漢化遺風。市區中央噴水池北邊有番社內、番社口,嘉雄陸橋旁有番仔溝,縱貫鐵路西面有番婆庄等地名,可視為往昔諸羅山社原住民居住證據<ref>參考引用,《流浪的土地》,第52~53頁,<嘉義市的「番」王爺>/尋根者,劉還月主編,原民文化出版,1998年09月</ref>。


==文化==
==文化==
[[File:洪雅族頭箍.jpg|thumb|洪雅族南北投社頭箍]]
洪雅族的主要文化為走鏢('''Movai''')、祭祖('''Tei-vakkai''')、打鹿('''Murao''')以及會飲('''Manitan''')<ref>{{cite news|title=中斷八十年 平埔洪安雅族祭典今重現 |url=http://museum02.digitalarchives.tw/dmp/2000/pingpu/news/m4/news-4_61277.html?NewsID=1118635&Encode=big5 |language=zh-hant |publisher=聯合報 記者曹銘宗/台北報導| date= |quote= }}</ref>;其中,走鏢('''Movai''')為該族的成年禮,目前保留該文化為位於[[南投縣]][[埔里鎮]]枇杷里之社區<ref>{{cite news|title=洪安雅成年禮》千名學童 體驗走鏢 |url=http://mag.udn.com/mag/edu/storypage.jsp?f_ART_ID=188649 |language=zh-hant |publisher=聯合報 記者紀文禮/埔里報導 | date=2009-04-09 |quote= }}</ref>。

一八九七年,伊能嘉矩在洪安雅族的十一份庄部落,看到一連舉行四天的祭典,過程包括走鏢(Movai)、祭祖(Tei-vakkai)、打鹿(Murao)、會飲(Manitan)。主祭有很多位,必須是部落的未婚少年,多半從年紀較大、即將結婚者選取。他們穿著禮服,上衣用白布做成,開襟無袖、長至腰下,衣上以紅條裝飾,下端垂下白絲條;下衣的長度由腰至足背,用長方形的白布片做成,其上同樣以紅線條裝飾。
===祭儀===
第一天舉行鬥走,即賽跑式的成人禮,跑者從既定路程跑回部落時,接受族人迎接,得鏢者即成部落的好漢。第二天在靈場祭祖,有一棵古老的大茄苳樹,樹下有一塊平坦的大石,主祭帶領進行唱歌、念詞等儀式,一直進行到黃昏,最後巡行同族各部落,高喊:「明天要上山獵鹿,所有年輕人都來集合。」第三天進行打鹿,頭目率領主祭及壯丁呼喊,並帶著獵犬上山,獵到鹿(或以豬代替)後馬上分解,將頭部和肉片分給主祭,日落時歡呼回到部落。第四天則是會飲慶祝,大家把竹杯倒入番酒,勸飲,吃肉,酒後帶著醉意牽手唱歌跳舞。
洪雅族的主要文化為走鏢('''Movai''')、祭祖('''Tei-vakkai''')、打鹿('''Murao''')以及會飲('''Manitan''')<ref>{{cite news |title=中斷八十年 平埔洪安雅族祭典今重現 |url=http://museum02.digitalarchives.tw/dmp/2000/pingpu/news/m4/news-4_61277.html?NewsID=1118635&Encode=big5 |language=zh-hant |publisher=聯合報 記者曹銘宗/台北報導 |date= |quote= |accessdate=2014-06-14 |archive-date=2016-03-04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304065640/http://museum02.digitalarchives.tw/dmp/2000/pingpu/news/m4/news-4_61277.html?NewsID=1118635&Encode=big5 |dead-url=no }}</ref>;其中,走鏢('''Movai''')為該族的成年禮,目前保留該文化為位於[[南投縣]][[埔里鎮]]枇杷里之社區<ref>{{cite news|title=洪安雅成年禮》千名學童 體驗走鏢 |url=http://mag.udn.com/mag/edu/storypage.jsp?f_ART_ID=188649 |language=zh-hant |publisher=聯合報 記者紀文禮/埔里報導 | date=2009-04-09 |quote= }}</ref>。

主祭有很多位,必須是部落的未婚少年,多半從年紀較大、即將結婚者選取。他們穿著禮服,上衣用白布做成,開襟無袖、長至腰下,衣上以紅條裝飾,下端垂下白絲條;下衣的長度由腰至足背,用長方形的白布片做成,其上同樣以紅線條裝飾。

每年農曆二月間,巴布薩、[[巴布拉族]]與洪雅族群諸族會舉行換年儀式。男女皆披紅襖或以錦繡製成的衣物,稱『色練』。數十人挽手而歌,且歌聲婉轉哀戚。而農作在農曆七月收成間各族也會舉辦收穫祭。

傳統在農曆[[七月二十]]祭祖,現今留有於埔里[[洪安雅族祖靈樹]]前祭拜祖靈的儀式。

=== 服飾 ===
傳統服裝:與中部其他平埔族群(例:葛哈巫、巴宰族)的剪裁手法相似,但織紋風格更為獨特,是以鮮豔的紅、藍色線在白色麻布上編織出複雜又立體的菱形紋和人形紋等圖紋。<ref>{{Cite web|title=錯置的名字:(╳洪雅Hoanya╳)羅亞Lloa、阿立昆Arikun|url=https://insight.ipcf.org.tw/article/225|website=原視界 Indigenous Sight|access-date=2024-10-20}}</ref>


==平埔族群第二次大遷徙==
==平埔族群第二次大遷徙==
西元1823年(道光三年),臺灣中部平埔五族([[道卡斯族]]、[[巴宰族]]、[[拍瀑拉族]]、[[巴布薩族]]以及洪雅族),共有十四社,聯合遷往[[水沙連]](今南投縣埔里)
[[清朝|大清]][[道光]]三年(1823年),臺灣中部平埔五族[[道卡斯族]]、[[巴宰族]]、[[巴布拉族]]、[[巴布薩族]]以及洪雅族群),共有十四社,聯合遷往[[水沙連]]今南投縣埔里鎮)


==參見==
==參見==
第42行: 第76行:
*[[臺灣南島語言]]
*[[臺灣南島語言]]


==註釋==
==參考文獻==
{{reflist|2}}
{{reflist|2}}

;註釋
{{notelist}}


==外部連結==
==外部連結==
第50行: 第87行:
*[https://web.archive.org/web/20070115071850/http://formosan.sinica.edu.tw/ 中央研究院南島語數位典藏]
*[https://web.archive.org/web/20070115071850/http://formosan.sinica.edu.tw/ 中央研究院南島語數位典藏]
*[https://web.archive.org/web/20090301165433/http://www.ling.sinica.edu.tw/index.asp.htm 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
*[https://web.archive.org/web/20090301165433/http://www.ling.sinica.edu.tw/index.asp.htm 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
*[http://chiayi-hoanya.blogspot.com/ 嘉義市洪雅文化協會]
*[http://chiayi-hoanya.blogspot.com/ 嘉義市洪雅文化協會] {{Wayback|url=http://chiayi-hoanya.blogspot.com/ |date=20210309064048 }}
*{{YouTube|YiUdYHpAUes|洪雅族走鏢}}
*{{YouTube|YiUdYHpAUes|洪雅族走鏢}}

*[http://laoism.laotzutao.com/index.php/2018-12-15-18-09-29/2018-12-15-18-11-55/520-2016-09-28-16-43-54 南島語的「華武壟族、巴布薩族、洪雅族」不存在,他們全都是閩人] {{Wayback|url=http://laoism.laotzutao.com/index.php/2018-12-15-18-09-29/2018-12-15-18-11-55/520-2016-09-28-16-43-54 |date=20230104151158 }} ,2016-09-28


{{div col end}}
{{div col end}}
第59行: 第98行:
{{大肚王國}}
{{大肚王國}}


[[Category:臺灣原住民族]]
[[category:洪雅]]
[[category:洪雅族]]
[[category:嘉義市歷史]]
[[category:嘉義市歷史]]
[[Category:臺灣原住民族]]

2024年12月5日 (四) 03:25的最新版本

洪雅族群
諸羅縣諸羅社等熟番
總人口
約1,000人
分佈地區
臺灣中南部,臺中市霧峰以南、彰化縣南投縣雲林縣嘉義縣臺南市新營以北一帶附近。
語言
洪雅語(已滅絕)
漢語中華民國國語臺語
宗教信仰
臺灣原住民族泛靈信仰
相关族群

洪雅族群Hoanya)、亦名和安雅洪安雅,為臺灣平埔原住民族[1] 分布於臺中市霧峰以南、彰化縣南投縣雲林縣嘉義縣臺南市新營以北一帶附近。本族群包括羅亞族(Lloa)、阿立昆族(Arikun)二族,因同化而已難以辨別。

此名由伊能嘉矩紀錄到斗六柴裡社、斗六東的熟番自稱為「Hoanya」,小川尚義紀錄到南投社、北投社自稱「Arikun」,斗六門社自稱「Lloa」,斗六門社自稱「Hoanya」,但因語言與習俗幾乎相同,便使用「Hoanya」統稱這三群,後來的語言學家即將諸羅山社、打貓社、斗六門社、他里霧社、哆囉嘓社,貓羅社、南投社、北投社、萬斗六社等社番人,歸類為 Hoanya 族。然而根據鍾幼蘭、翁佳音、李壬癸等學者指出:洪雅是由臺語 Hoan-á(番仔)轉化而來,台灣很可能並不存在洪雅一族。[2][a][b]

部落

[编辑]
洪雅族群(Hoanya)住在臺灣中部海岸地區[3]
部落 荷蘭記錄 現今位置 族群
萬斗六社 - 臺中市霧峰區舊正里 阿立昆族與巴布薩族混居部落
貓羅社 Kakar Barroroch 彰化縣芬園鄉大埔村、舊社村 阿立昆族
北投社 Tausa Mato 南投縣草屯鎮北投里 阿立昆族
南投社 Tausa Talakey 南投縣南投市 阿立昆族
斗六社 Talack 雲林縣斗六市古坑鄉、湖山岩 羅亞族
他里霧社 Dalivoe 雲林縣斗南鎮大埤鄉 羅亞族
蔴芝乾社 Vasikan[4][5] 雲林縣崙背鄉舊庄村[6] 羅亞族
南社 Abasie[7][8] 雲林縣臺西鄉臺西村[9] 羅亞族
笨港社 Ponkan[10][11] 雲林縣北港鎮大同里[12] 羅亞族
打貓社 Dovaha 嘉義縣民雄鄉 羅亞族
諸羅山社 Tirocen 嘉義市西區 羅亞族
哆囉嘓社 Doroko 臺南市東山區東山里、東正里、東中里 羅亞族
鹿陶洋社 Lohotan 臺南市楠西區鹿陶洋 羅亞族

諸羅山社為現今嘉義市西區番社里(2010年里鄰整併前原稱社內里),舊名番社內,是諸羅山社舊址。中正公園旁忠義街上的福社宮,除祭祀土地公外,另奉祀一尊「番王爺」神祇。1930年於附近挖出許多遺骨,推論為平埔族人採室內葬方式下葬之先人,故另加祀一牌位,上刻「昭和五年嘉義社社寮眾番祿位番社內」字樣,並於農曆2月29日舉行誕辰祭典,為洪雅族人崇敬祖靈的漢化遺風。市區中央噴水池北邊有番社內、番社口,嘉雄陸橋旁有番仔溝,縱貫鐵路西面有番婆庄等地名,可視為往昔諸羅山社原住民居住證據[13]

文化

[编辑]
洪雅族南北投社頭箍

祭儀

[编辑]

洪雅族群的主要文化為走鏢(Movai)、祭祖(Tei-vakkai)、打鹿(Murao)以及會飲(Manitan[14];其中,走鏢(Movai)為該族的成年禮,目前保留該文化為位於南投縣埔里鎮枇杷里之社區[15]

主祭有很多位,必須是部落的未婚少年,多半從年紀較大、即將結婚者選取。他們穿著禮服,上衣用白布做成,開襟無袖、長至腰下,衣上以紅條裝飾,下端垂下白絲條;下衣的長度由腰至足背,用長方形的白布片做成,其上同樣以紅線條裝飾。

每年農曆二月間,巴布薩、巴布拉族與洪雅族群諸族會舉行換年儀式。男女皆披紅襖或以錦繡製成的衣物,稱『色練』。數十人挽手而歌,且歌聲婉轉哀戚。而農作在農曆七月收成間各族也會舉辦收穫祭。

傳統在農曆七月二十祭祖,現今留有於埔里洪安雅族祖靈樹前祭拜祖靈的儀式。

服飾

[编辑]

傳統服裝:與中部其他平埔族群(例:葛哈巫、巴宰族)的剪裁手法相似,但織紋風格更為獨特,是以鮮豔的紅、藍色線在白色麻布上編織出複雜又立體的菱形紋和人形紋等圖紋。[16]

平埔族群第二次大遷徙

[编辑]

大清道光三年(1823年),臺灣中部平埔五族(道卡斯族巴宰族巴布拉族巴布薩族以及洪雅族群),共有十四社,聯合遷往水沙連(今南投縣埔里鎮)。

參見

[编辑]

參考文獻

[编辑]
  1. ^ 中研院語言所,"台灣南島語數位典藏"[1]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中研院國家典藏數位化計畫語言典藏計畫,2012查閱.
  2. ^ 鍾幼蘭,〈平埔研究中的「族群分類」問題:再議Hoanya(洪雅族)之適宜性〉,頁137-166
  3. ^ 潘英,《臺灣平埔族史》,第60-62頁,南天書局,1996年6月
  4. ^ 臺灣府志-東螺溪蔴芝乾社. [2022-0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8). 
  5. ^ 熱蘭遮城日誌-1637年12月15日Vasikan(蔴芝乾)
  6. ^ 臺灣府志-貓兒乾(舊)社(庄). [2019-07-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11). 
  7. ^ 臺灣府志-吼尾溪南社. [2022-0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8). 
  8. ^ 熱蘭遮城日誌-1644年3月21日Abasie(南蔴芝乾)
  9. ^ 福爾摩沙島圖-Nanchi南社(臺西鄉臺西村)
  10. ^ 諸羅縣志-笨港(社). [2019-07-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9). 
  11. ^ 熱蘭遮城日誌-1641年11月23日Ponkan(笨港)
  12. ^ 古笨港遺址-雲林縣北港鎮北港段1278-0135地號(大同里). [2019-07-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2). 
  13. ^ 參考引用,《流浪的土地》,第52~53頁,<嘉義市的「番」王爺>/尋根者,劉還月主編,原民文化出版,1998年09月
  14. ^ 中斷八十年 平埔洪安雅族祭典今重現. 聯合報 記者曹銘宗/台北報導. [2014-06-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中文(繁體)). 
  15. ^ 洪安雅成年禮》千名學童 體驗走鏢. 聯合報 記者紀文禮/埔里報導. 2009-04-09 (中文(繁體)). 
  16. ^ 錯置的名字:(╳洪雅Hoanya╳)羅亞Lloa、阿立昆Arikun. 原視界 Indigenous Sight. [2024-10-20]. 
註釋
  1. ^ 補充:此處所說的不存在是指,雲嘉南與中彰投地區的平埔族統稱為洪雅族,以現今的定義來看,多為阿立昆族(Arikun)與羅亞族(Lloa)在混居後的統稱。
  2. ^ 另除上述學者外,也有認為洪雅是由臺語 ông-iâ(王爺)轉化而來,此一理論者認為所謂的洪雅族是對於祭祀王爺信仰的閩人村落的一種誤植,因此洪雅族是閩南族群而非臺灣原住民族。

外部連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