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蘇維埃俄國: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无编辑摘要
 
(未显示35个用户的70个中间版本)
第1行: 第1行:
{{Unreferenced |time=2011-04-14T02:06:40+00:00 }}
{{Redirect|苏俄}}
{{Otheruses|subject=1917年11月7日至1922年12月30日[[俄罗斯|俄國]]|other=[[苏联]]最大的加盟共和國|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
{{Other uses|subject=苏联成立前的俄罗斯苏维埃政权|other=[[苏联]]成立后在該联邦內最大的加盟共和國|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
{{noteTA
|1=zh-hans:斯大林;zh-hk:史太林;zh-tw:史達林;
|2=zh-hans:赫鲁晓夫;zh-hk:赫魯曉夫;zh-tw:赫魯雪夫;
|3=zh-hans:勃列日涅夫;zh-hant:布里茲涅夫;
|4=zh-hans:戈尔巴乔夫;zh-hk:戈爾巴喬夫;zh-tw:戈巴契夫;
|5=zh-hans: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zh-hk: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zh-tw: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
}}
{{Infobox Former Country
{{Infobox Former Country
|native_name = {{lang|ru|Россий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Федеративн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
|native_name = {{lang|ru|Россий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Федеративн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
|conventional_long_name =
|conventional_long_name = 俄羅斯社會主義聯邦蘇維埃共和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
|common_name = 蘇俄
|common_name = 蘇俄
|continent = 歐亞大陸
|continent = 歐亞大陸
|status =
|status =
|government_type = [[社会主义]][[共和国]]
|government_type = [[社会主义]][[共和制|共和国]]<br>[[无产阶级专政]]
|year_start = 1917年
|year_start = 1917年
|year_end = 1922年
|year_end = 1922年
|date_start = 11月7日
|date_start = 11月7日
|date_end = 12月30日
|date_end = 12月30日
|p1 = 俄羅斯共和國
|flag_p1 = Flag of Russia.svg
|p2 =
|flag_p2 =
|p3 =
|flag_p3 =
|p4 =
|flag_p4 =
|s1 = 蘇聯
|flag_s1 = Flag of the Soviet Union (1922–1923).svg
|s2 =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
|flag_s2 = Flag of the Russian Soviet Federative Socialist Republic (1918–1937).svg
|s3 =
|flag_s3 =
|s4 =
|flag_s4 =
|
|image_flag = Flag RSFSR 1918.svg
|image_flag = Flag RSFSR 1918.svg
|flag = 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國旗
|flag = 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國旗
第35行: 第24行:
|symbol = 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國徽
|symbol = 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國徽
|image_map = Soviet Union - Russian SFSR (1922).svg
|image_map = Soviet Union - Russian SFSR (1922).svg
|capital = 1917年止:[[圣彼得堡|彼得格勒]]<br/>1918年起:[[莫斯科]]
|capital = 1917年止:[[圣彼得堡|彼得格勒]]<br>1918年起:[[莫斯科]]
|national_motto = {{lang|ru|Пролетарии всех стран, соединяйтесь!}}{{ru}}<br>“[[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latd=55 |latm=45 |latNS=N |longd=37 |longm=38 |longEW=E
|national_anthem = 《[[工人马赛曲]]》<br>(1917-1918)<br><center>[[File:Рабочая Марсельеза.ogg]]</center><br>《[[國際歌]]》<br>(1918-1922)<br><center>[[File:Internationale-ru.ogg]]</center>
|national_motto = {{lang|ru|Пролетарии всех стран, соединяйтесь!}}<br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national_anthem = 《[[工人马赛曲]]》<br>(1917–1918)<br /><center>[[File:Рабочая Марсельеза.ogg]]</center><br>《[[國際歌]]》<br>(1918–1922)<br /><center>[[File:Internationale-ru.ogg]]</center>
|common_languages = [[俄語]]
|common_languages = [[俄語]]
|title_leader = [[苏共中央主要负责人列表|最高领导人]]
|currency = [[盧布]] (SUR)
|leader1 = [[弗拉基米尔·列宁|列宁]]
|title_leader = [[苏产党总书记|最高领导人]]
|title_representative=[[革命军事委员会|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
|leader1 = [[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列宁]]
|year_representative1=1918–1925
|representative1=[[列夫·达维多维奇·托洛茨基|托洛茨基]]
|year_leader1 = 1917–1922
|year_leader1 = 1917–1922
|leader2 =
|leader2 =
|year_leader2 =
|year_leader2 =
|stat_year1 = 1918年
|stat_year1 = 1918年
|stat_area1 = 22053580
|stat_area1 = 22,053,580
|stat_pop1 = 186720818 <!--17 I 1918-->
|stat_pop1 = 186,720,818 <!--17 I 1918-->
|stat_year2 =
|stat_area2 =
|stat_pop2 =
|stat_year3 =
|stat_area3 =
|stat_pop3 =
|footnotes =
|footnotes =
|utc_offset =
|utc_offset =
|cctld =
|cctld =
|calling_code =
|calling_code =
|currency = [[盧布]](SUR)
|today ={{flag|俄罗斯}}<br />{{flag|乌克兰}}<br />{{flag|白俄罗斯}}<br />{{flag|哈萨克}}<br />{{flag|吉尔吉斯}}<br />{{flag|塔吉克}}<br />{{flag|土库曼}}<br />{{flag|乌兹别克}}
|p1 = 俄羅斯共和國
}}
|flag_p1 = Flag of Russia.svg
{{Unreferenced |time=2011-04-14T02:06:40+00:00 }}
|s1 = 苏联
{{noteTA
|flag_s1 = Flag_of_the_Soviet_Union.svg
|1=zh-hans:斯大林; zh-hk:史太林; zh-tw:史達林;
|today ={{flag|俄罗斯}}<br>{{flag|乌克兰}}<br>{{flag|白俄罗斯}}<br>{{flag|哈萨克}}<br>{{flag|吉尔吉斯}}<br>{{flag|塔吉克}}<br>{{flag|土库曼}}<br>{{flag|乌兹别克}}
|2=zh-hans:赫鲁晓夫; zh-hk:赫魯曉夫; zh-tw:赫魯雪夫;
|religion=[[世俗國家]]}}
|3=zh-hans:勃列日涅夫; zh-hant:布里茲涅夫;
'''蘇維埃俄國'''({{lang-rus|Советская Россия}}),简称'''苏俄'''({{lang|ru|СP}}),一般指1917年11月7日[[十月革命]]后至1922年12月30日[[苏联|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前的[[俄罗斯|俄国]]。'''俄羅斯社會主義聯邦蘇維埃共和國'''({{lang-ru|Россий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Федеративн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IPA-ru|rɐˈsʲijskəjə sɐˈvʲet͡skəjə fʲɪdʲɪrɐˈtʲivnəjə sət͡sɨəlʲɪˈsʲtʲit͡ɕɪskəjə rʲɪˈspublʲɪkə|-|Ru-Россий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Федеративн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ogg}})为正式國名,但因为俄国内战及其内部行政调整导致区域持续变化,历史上一般将这一时代占有原[[俄罗斯帝国|帝俄]]领土的国家通称为苏俄。
|4=zh-hans:戈尔巴乔夫; zh-hk:戈爾巴喬夫; zh-tw:戈巴契夫;
|5=zh-hans: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zh-hk: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 zh-tw: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
}}


==概况==
'''蘇維埃俄國'''({{lang-rus|Советская Россия}}),简称'''苏俄'''(CP),一般指1917年11月7日[[十月革命]]后至1922年12月30日[[苏联|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前的[[俄罗斯|俄国]]。'''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为正式國名,但因为俄国内战及其内部行政调整导致区域持续变化,历史上一般将这一时代占有原[[帝俄]]领土的国家通称为苏俄。苏俄是當時世界上土地面積最大的國家(22,053,580平方公里)。1922年12月30日,[[俄罗斯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与从其内部独立的[[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以及苏俄实际占领的[[外高加索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签署《[[苏联成立条约]]》,建立[[苏联|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俄国历史至此正式進入[[苏联]]時代。
苏俄是當時世界上土地面積最大的國家(22,053,580平方公里)。1922年12月30日,苏与从其内部独立的[[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以及苏俄实际占领的[[外高加索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签署《[[苏联成立条约]]》,建立[[苏联|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俄国历史至此正式進入[[苏联]]時代。


蘇俄佔有[[东欧]]的大部分,以及幾乎整個[[中亚]]和[[北亚]];陸地與[[挪威]]、[[芬蘭王國|芬兰]]、[[爱沙尼亚]]、[[拉脫維亞]]、[[立陶宛王國 (1918年)|立陶宛]]、[[波兰第二共和国|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民主共和国|匈牙利]]、[[羅馬尼亞王國|罗马尼亚]]、[[奥斯曼帝国|土耳其]]、[[卡扎尔王朝|波斯]]、[[阿富汗酋长国|阿富汗]]、[[北洋政府|中华民国]]及[[朝鮮日治時期|朝鮮]]接壤;而與[[瑞典]]、[[大日本帝国|日本]]、[[美国]]及[[加拿大]]隔海相望。
蘇俄佔有[[东欧]]的大部分,以及幾乎整個[[中亚]]和[[北亚]];陸地與[[挪威]]、[[芬蘭王國|芬兰]]、[[爱沙尼亚]]、[[拉脫維亞]]、[[立陶宛王國 (1918年)|立陶宛]]、[[波兰第二共和国|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民主共和国|匈牙利]]、[[羅馬尼亞王國|罗马尼亚]]、[[奥斯曼帝国|土耳其]]、[[卡扎尔王朝|波斯]]、[[阿富汗酋长国|阿富汗]]、[[北洋政府|中华民国]]及[[朝鮮日治時期|朝鮮]]接壤;而與[[瑞典]]、[[大日本帝国|日本]]、[[美国]]及[[加拿大]]隔海相望。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俄羅斯帝國]]爆發[[俄國二月革命]],導致[[沙皇]]下台,俄羅斯帝國解體,成立了[[俄國臨時政府|俄罗斯临时政府]],出現了由市民階級組織的臨時政府和[[彼得格勒苏维埃|工人士兵代表]]的[[蘇維埃]](俄語意為「大會」)並存的局面。最後以[[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列寧]]為首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左翼([[布尔什维克]])聯合其它左翼政黨在[[圣彼得堡|彼得格勒]]發動起義,從臨時政府手中奪取政權,史稱[[十月革命]]。革命後國名为“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其後與[[德意志帝国]]及其盟國簽訂和約,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俄羅斯帝國]]爆發[[俄國二月革命]],導致[[沙皇]]下台,俄羅斯帝國解體,成立了[[俄國臨時政府|俄罗斯临时政府]],出現了由市民階級組織的臨時政府和[[彼得格勒苏维埃|工人士兵代表]]的[[蘇維埃]](俄語意為「大會」)並存的局面。最後以[[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列寧]]為首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左翼([[布尔什维克]])聯合[[左翼社会革命党]]在[[圣彼得堡|彼得格勒]]發動起義,從臨時政府手中奪取政權,史稱[[十月革命]]。革命後伊始國名为“[[俄罗斯苏维埃共和国]]”,其後與[[德意志帝国]]及其盟國簽訂和約,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大英帝国|英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法國]]、[[大日本帝国|日本]]、[[波兰第二共和国|波蘭]]、[[美国]]等國因不滿蘇俄單方面退出對德戰爭,以及[[俄罗斯帝国|沙皇俄國]]債務等問題,對俄國革命進行了武裝干涉。國內忠於沙皇的势力以及富農、地主和資產階級力量組織[[俄国白军|白軍]]发起了反對蘇維埃政權的战争。經過[[俄国内战]],蘇維埃[[苏联红军|紅軍]]擊敗了白軍以及[[協約國]]的[[协约国武装干涉俄国内战|聯合武裝干涉]],鞏固了政權。[[国庆日]]为[[11月7日]],這一天又稱作「十月革命節」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大英帝国|英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法國]]、[[大日本帝国|日本]]、[[波兰第二共和国|波蘭]]、[[美国]]等國因不滿蘇俄單方面退出對德戰爭,以及[[沙皇俄國]]債務等問題,對俄國革命進行了武裝干涉。國內忠於沙皇的势力以及富農、地主和資產階級力量組織[[白軍]]发起了反對蘇維埃政權的战争。經過[[俄国内战]],蘇維埃[[苏联红军|紅軍]]擊敗了白軍以及[[協約國]]的[[协约国武装干涉俄国内战|聯合武裝干涉]],鞏固了政權。

[[国庆日]]为11月7日,這一天又稱作「十月革命節」。


== 东欧 ==
== 东欧 ==
[[乌克兰]]在十月革命后,成立了民族主义的[[烏克蘭人民共和國]],为苏俄下的[[自治共和国]],后于1918年宣布从苏俄中独立,引发了[[俄国内战|乌苏战争]](1917年-1921年)。苏俄于1920年8月1日使其治下的[[顿巴斯|东乌克兰]]脱离,成为独立的社会主义的[[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于1921年吞并了西部的乌克兰人民共和国,并于1922年加入[[苏联]]。
[[乌克兰]]在十月革命后,成立了民族主义的[[烏克蘭人民共和國]],为苏俄下的[[自治共和国]],后于1918年宣布从苏俄中独立,引发了[[俄国内战|乌苏战争]](1917年-1921年)。苏俄于1920年8月1日使其治下的[[顿巴斯|东乌克兰]]脱离,成为独立的社会主义的[[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于1921年吞并了西部的乌克兰人民共和国,并于1922年加入[[苏联]]。[[白俄罗斯]]本为苏俄下的[[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自治共和国]],后脱离苏俄成为独立的[[立陶宛-白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后更名为[[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但实际仍接受[[苏联共产党|俄共(布)]]领导

[[白俄罗斯]]本为苏俄下的[[苏联自治共和国|自治共和国]],后脱离苏俄成为独立的[[立陶宛-白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后更名为[[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但实际仍接受[[苏联共产党|俄共(布)]]领导。


== 波罗的海及东北欧 ==
== 波罗的海及东北欧 ==
第89行: 第66行:


== 中亚 ==
== 中亚 ==
帝俄崩溃后中亚地区成立独立国家,欲摆脱俄罗斯影响。然而随着俄国内战中红军的推进,红军于1920年入侵了中亚。在吞并[[阿拉什自治共和国]]之后建立了[[吉吉斯斯坦历史|吉尔吉斯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属于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辖下的一个自治共和国。同时入侵了[[布哈拉汗国]],扶植了[[布哈拉人民苏维埃共和国]]。
帝俄崩溃后中亚地区成立独立国家,欲摆脱俄罗斯影响。然而随着俄国内战中红军的推进,红军于1920年入侵了中亚。在吞并[[阿拉什自治共和国]]之后建立了[[吉吉斯自治社會主義蘇維埃共和國_(1920年-1925年)|吉尔吉斯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属于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辖下的一个自治共和国。同时入侵了[[布哈拉汗国]],扶植了[[布哈拉人民苏维埃共和国]]。


== 南高加索 ==
== 南高加索 ==
1918年4月,外高加索地区宣布自[[俄罗斯共和国]]独立成为[[外高加索民主聯邦共和國]]。随后因为民族主义分裂成为三个民族国家:[[格鲁吉亚民主共和国]]、[[亞塞拜然民主共和國]]和[[亞美尼亞民主共和國]]。1922年苏俄红军入侵南高加索三国,扶植成立了[[外高加索社会主义联邦苏维埃共和国]]。
1918年4月,外高加索地区宣布自[[俄罗斯共和国]]独立成为[[外高加索民主聯邦共和國]]。随后因为民族主义分裂成为三个民族国家:[[喬治亞民主共和国]]、[[亞塞拜然民主共和國]]和[[亞美尼亞民主共和國]]。1922年苏俄红军入侵南高加索三国,扶植成立了[[外高加索社会主义联邦苏维埃共和国]]。


==历代旗帜==
==历代旗帜==
{{flag gallery
{{flag gallery
|File:Flag of Russia (1918).svg|1918年[[蘇維埃國]]及[[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的国旗(比例为2:3)
|File:Flag of Russia (1918).svg|1918年[[俄羅斯蘇維埃共和國]]及[[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的国旗(比例为2:3)
|File:Flag of the Russian Soviet Federative Socialist Republic (1918-1920).svg|1918年至1920年[[蘇維埃國]]及[[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的国旗(比例为1:2)
|File:Naval Ensign of RSFSR (1918-1920).svg|1918年至1937年[[俄羅斯蘇維埃共和國]]及[[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的国旗(比例为1:2)
|File:Flag of the Russian Soviet Federative Socialist Republic (1920-1937).svg|1920年至1937年[[蘇維埃國]]及[[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的国旗(比例为2:3)
|File:Flag of the Russian Soviet Federative Socialist Republic (1918-1920).svg|1918年至1937年[[俄羅斯蘇維埃共和國]]及[[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的国旗(比例为1:2)
|File:Flag of the Russian Soviet Federative Socialist Republic (1937-1954).svg|1937年至1954年[[蘇維埃國]]及[[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的国旗(比例为1:2)
|File:Flag of the Russian Soviet Federative Socialist Republic (1920-1937).svg|1920年至1937年[[俄羅斯蘇維埃共和國]]及[[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的国旗(比例为2:3)
|File:Flag of the Russian Soviet Federative Socialist Republic (1937-1954).svg|1937年至1954年[[俄羅斯蘇維埃共和國]]及[[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的国旗(比例为1:2)
}}
}}


== 参见 ==
== 参见 ==
{{俄史}}
{{俄史}}
* [[俄罗斯帝国]]
* [[俄罗斯帝国]]
* [[苏联]]
* [[苏联]]
第112行: 第90行:
* [[苏联部长会议主席]]
* [[苏联部长会议主席]]


{{-}}
{{Geographic Location
{{Geographic Location
|西北 =
|西北 =
第121行: 第98行:
|東 = [[美国]]
|東 = [[美国]]
|西南 =
|西南 =
|南 = [[朝鮮日治時期|大日本帝国(朝鲜半岛)]]/[[中華民國]]/[[阿富汗]]<br />[[伊朗]]/[[土耳其]]<br />(从东到西)
|南 = [[朝鮮日治時期|大日本帝国(朝鲜半岛)]]/[[中華民國大陸時期|中華民國]]/[[阿富汗]]<br />[[伊朗]]/[[土耳其]]<br />(从东到西)
|東南 =
|東南 =
}}
}}
{{俄国革命国家}}
{{俄国革命国家}}
{{DEFAULTSORT:Советская Россия}}
{{DEFAULTSORT:Советская Россия}}
[[Category:蘇聯歷史]]
[[Category: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 ]]
[[Category:1917年建立的國家或政權]]
[[Category:1917年建立的國家或政權]]

2024年12月9日 (一) 08:11的最新版本

俄羅斯社會主義聯邦蘇維埃共和國
Россий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Федеративн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
1917年—1922年
格言:Пролетарии всех стран, соединяйтесь!(俄文)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国歌:工人马赛曲
(1917-1918)

國際歌
(1918-1922)
蘇俄的位置
首都1917年止:彼得格勒
1918年起:莫斯科
常用语言俄語
宗教
世俗國家
政府社会主义共和国
无产阶级专政
最高领导人 
• 1917–1922
列宁
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 
• 1918–1925
托洛茨基
历史 
• 建立
1917年11月7日
• 终结
1922年12月30日
面积
1918年22,053,580平方公里
人口
• 1918年
186,720,818
货币盧布(SUR)
前身
继承
俄羅斯共和國
苏联
今属于 俄羅斯
 烏克蘭
 白俄羅斯
 哈萨克斯坦
 吉尔吉斯斯坦
 塔吉克斯坦
 土库曼斯坦
 乌兹别克斯坦

蘇維埃俄國(俄语:Советская Россия),简称苏俄СP),一般指1917年11月7日十月革命后至1922年12月30日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前的俄国俄羅斯社會主義聯邦蘇維埃共和國(俄语:Россий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Федеративн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俄語發音:[rɐˈsʲijskəjə sɐˈvʲet͡skəjə fʲɪdʲɪrɐˈtʲivnəjə sət͡sɨəlʲɪˈsʲtʲit͡ɕɪskəjə rʲɪˈspublʲɪkə] )为正式國名,但因为俄国内战及其内部行政调整导致区域持续变化,历史上一般将这一时代占有原帝俄领土的国家通称为苏俄。

概况

[编辑]

苏俄是當時世界上土地面積最大的國家(22,053,580平方公里)。1922年12月30日,苏俄与从其内部独立的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以及苏俄实际占领的外高加索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签署《苏联成立条约》,建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俄国历史至此正式進入苏联時代。

蘇俄佔有东欧的大部分,以及幾乎整個中亚北亚;陸地與挪威芬兰爱沙尼亚拉脫維亞立陶宛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土耳其波斯阿富汗中华民国朝鮮接壤;而與瑞典日本美国加拿大隔海相望。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俄羅斯帝國爆發俄國二月革命,導致沙皇下台,俄羅斯帝國解體,成立了俄罗斯临时政府,出現了由市民階級組織的臨時政府和工人士兵代表蘇維埃(俄語意為「大會」)並存的局面。最後以列寧為首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左翼(布尔什维克)聯合左翼社会革命党彼得格勒發動起義,從臨時政府手中奪取政權,史稱十月革命。革命後伊始國名为“俄罗斯苏维埃共和国”,其後與德意志帝国及其盟國簽訂和約,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英國法國日本波蘭美国等國因不滿蘇俄單方面退出對德戰爭,以及沙皇俄國債務等問題,對俄國革命進行了武裝干涉。國內忠於沙皇的势力以及富農、地主和資產階級力量組織白軍发起了反對蘇維埃政權的战争。經過俄国内战,蘇維埃紅軍擊敗了白軍以及協約國聯合武裝干涉,鞏固了政權。国庆日11月7日,這一天又稱作「十月革命節」。

东欧

[编辑]

乌克兰在十月革命后,成立了民族主义的烏克蘭人民共和國,为苏俄下的自治共和国,后于1918年宣布从苏俄中独立,引发了乌苏战争(1917年-1921年)。苏俄于1920年8月1日使其治下的东乌克兰脱离,成为独立的社会主义的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于1921年吞并了西部的乌克兰人民共和国,并于1922年加入苏联白俄罗斯本为苏俄下的自治共和国,后脱离苏俄成为独立的立陶宛-白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后更名为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但实际仍接受俄共(布)领导。

波罗的海及东北欧

[编辑]

波罗的海国家芬兰在俄罗斯帝国崩溃后宣布独立。其中爱沙尼亚在签署塔尔图和约后保持了独立地位。拉脱维亚拉脫維亞獨立戰爭中击败了苏俄支持的拉脫維亞社會主義蘇維埃共和國里加合约获得了苏俄对其独立地位的承认。立陶宛国会签署了立陶宛独立法案后,与苏俄与波兰进行了立陶宛独立战争,后获得了苏俄的承认。芬兰王国芬兰内战中击败了苏俄支持的芬兰社会主义工人共和国,获得了苏俄的承认。

中亚

[编辑]

帝俄崩溃后中亚地区成立独立国家,欲摆脱俄罗斯影响。然而随着俄国内战中红军的推进,红军于1920年入侵了中亚。在吞并阿拉什自治共和国之后建立了吉尔吉斯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属于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辖下的一个自治共和国。同时入侵了布哈拉汗国,扶植了布哈拉人民苏维埃共和国

南高加索

[编辑]

1918年4月,外高加索地区宣布自俄罗斯共和国独立成为外高加索民主聯邦共和國。随后因为民族主义分裂成为三个民族国家:喬治亞民主共和国亞塞拜然民主共和國亞美尼亞民主共和國。1922年苏俄红军入侵南高加索三国,扶植成立了外高加索社会主义联邦苏维埃共和国

历代旗帜

[编辑]

参见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