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紋檢測:修订间差异
外观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无编辑摘要 |
无编辑摘要 |
||
(未显示43个用户的73个中间版本) | |||
第1行: | 第1行: | ||
{{多個問題| |
|||
{{disputed|time=2013-07-12T10:28:42+00:00}} |
|||
{{refimprove|date=2008年5月}} |
{{refimprove|date=2008年5月}} |
||
{{POV |time=2010-06-21T00:35:06+00:00 }} |
|||
}} |
|||
{{medical}} |
|||
'''皮紋檢測'''({{lang-grc|Dermatoglyphics}})是一門透過對手的[[指紋]]、線條、凹凸及形狀的科學研究。 |
|||
⚫ | |||
==語源== |
|||
皮紋檢測的學名''Dermatoglyphics''由[[古希臘語]]的兩個字根''derma''(皮膚)及 "skin", and ''glyph''(刻劃)合組而成。 |
|||
⚫ | |||
⚫ | |||
⚫ | |||
在醫學界,神經科及兒科亦曾採用皮紋檢測做為診斷依據{{來源請求}}。但在[[唐氏症]]之指紋異常乃是由於染色體變異造成之廣泛性身體變異,並不足用作為皮紋與大腦之間關聯的佐證。 |
|||
●皮紋的形成 |
|||
皮紋學是生物學中的一環,它包含著遺傳學及解剖學。皮紋包括指紋、掌紋及足紋。從胚胎期第13-19週,由胚層發育形成。皮紋的型態受染色體基因的調控,遺傳學家對皮紋遺傳的研究證明皮紋的排列形成是一種基因遺傳。手指上的脊紋總數是由遺傳基因決定的,這種遺傳基因沒有顯性效應,環境因素影響很少。 |
|||
但檢測業者認為,總脊紋數TRC (Total Ridge Count)(十個手指脊紋數相加之數量)乘以一億即為腦細胞數量。 |
|||
●皮紋的歷史 |
|||
1823 John Perkinji |
|||
根據指紋型態,將指紋分成九種類型,但是並未應用於指紋辨識。 |
|||
1892 Francis Galton |
|||
英國人類學家,出版「指紋」一書,確立指紋是個別獨特而且永久不變的,根據他的統計,指紋相同的機率是640億分之1。同時,Galton透過指紋來確認人格特徵,至今仍為人們普遍應用。 |
|||
==批評== |
|||
1926 Harold Cummings |
|||
⚫ | 前[[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國立中央大學|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洪蘭]]教授認為現時未有確切的科學根據證實大腦皮紋與大腦發展之因果關係<ref> {{Cite book | author = 洪蘭 | title = 大腦的主張 | location = 台灣 | publisher = 天下雜誌 | date = 2006-08-10 | pages = 10-12 | ISBN = 986694803X }} </ref>。「[[指紋]]是個人所獨有,[[腦]]也是個人所獨有,每個人都不一樣,但是兩者的相似性到此為止,無法再延伸出去。在神經發展學上,這兩個發展不同期、沒有任何的因果關係。指紋是無法預測腦紋的。」 |
||
首創"Dermatoglyphics"一詞,並注重皮指紋所反應的心理狀態與醫學疾病。他在研究中發現,染色體或是腦部異常的病例,都是異於常人的皮紋,當胚胎於母體第13週時,其手足之皮紋開始發育形成,直至第24週,細部的紋線才繼續發育完成,至此終身不變,並與胎兒的腦部發育產生關聯。 |
|||
⚫ | |||
1901年開始,英、美等先進國家,已將皮紋應用在警方的辨識及防範犯罪工作上。 |
|||
{{Reflist}} |
|||
⚫ | |||
1924年美國國會通過法案成立FBI辨識部門。 |
|||
{{心理学}} |
|||
⚫ | |||
1970年開始又有大量皮紋專業的論文發表,在在都證實皮紋在生理和心理學上是不可被取代,並極具有價值的觀察,不論透過人類學、遺傳學基因工程學或統計學的方式分析皮紋,都證明它是有依據、獨特且不變的。 |
|||
[[Category:手指]] |
|||
[[Category:遗传学]] |
|||
1992-1994皮紋專業論文集中在:嬰兒猝死症、子宮內膜異位、阿玆海默症、天生聽力障礙、鼻腔氣管、免疫性疾病、肺結核、唐氏症等遺傳醫學相關領域。 |
|||
[[Category:人体解剖学]] |
|||
<br /><br /> |
|||
[[Category:应用心理学]] |
|||
{{fact|目前無論是美國、日本或是台灣,普遍將之應用於教育相關領域中,以期改善教學品質,並藉由了解學習風格提昇學習效能等。|time=2008-05-02}} |
|||
[[Category:学前教育]] |
|||
[[Category:人格特质]] |
|||
[[Category:胜任力素质]] |
|||
==支持者對統計數據的說法== |
|||
站在[[統計學]]的立場,若是100人當中有80人會有此現象時,我們當然可以參考這80%的資料,作為自己一個參考數據。坊間有所謂的[[基因]]檢測(預測你未來是否會肥胖,身高夠高,糖尿病等等),其檢測結果,也並非100%的正確,也是一個統計數據,供你作[[健康]]上的參考。另外還有[[經絡]]儀檢測,透過身體的[[脈搏]]及[[穴位]],預測你目前的身體健康,也是一種統計預測數據。{{fact|皮紋檢測在理論上,也是一種統計數據;重點在於業者的統計數據來源是否確實,若是數據庫夠大,可參考性愈高;近兩三百年來,相關學者研究約640萬枚指紋資料,綜合統計而成,精通者解釋得當時,其精準度極高,參考價值極大,有學者認為皮紋的精準度是80%+-5%,馬來西亞的皇家教授甚至給95分的高分。|time=2008-05-02}} |
|||
只要是統計的數據,就不會是100%的正確,只能作為參考,但是並不能因此就否定它的價值,皮紋科學是一門社會科學,如同心理學也是一門社會科學,相信一般人不否認心理學的研究與應用價值,其實皮紋科學的準確度較心理學高出太多,因為它不受任何環境與情境或心理因素等影響,直接由遺傳基因顯示在指紋上的圖形作檢驗,無法作偽。 |
|||
⚫ | |||
⚫ | |||
<br /> |
|||
在醫學界,神經科及兒科亦不曾採用皮紋檢測做為診斷依據。在[[唐氏症]]之指紋異常乃是由於染色體變異造成之廣泛性身體變異,並不足以作為皮紋與大腦之間關聯的佐證。<br />此外,檢測業者宣稱,總脊紋數TRC(Total Ridge Count)(十個手指脊紋數相加之數量)乘以一億即為腦細胞數量,然而並無任何科學文獻支持此一結果<ref>http://www.krepublishers.com/02-Journals/T-Anth/Anth-00-Special%20Issues/T-Anth-SI-03-Anth-Today-Web/Anth-SI-03-24-Kumbnani-H-K/Anth-SI-03-24-Kumbnani-H-K-Tt.pdf</ref> |
|||
==學者的批判== |
|||
⚫ | |||
⚫ | |||
<div class="references-small"> |
|||
<references /> |
|||
</div> |
|||
⚫ | |||
* [http://en.wikipedia.org/wiki/Dermatoglyphics http://en.wikipedia.org/wiki/Dermatoglyphics] |
|||
*[http://www.krepublishers.com/02-Journals/T-Anth/Anth-00-Special%20Issues/T-Anth-SI-03-Anth-Today-Web/Anth-SI-03-24-Kumbnani-H-K/Anth-SI-03-24-Kumbnani-H-K-Tt.pdf http://www.krepublishers.com/02-Journals/T-Anth/Anth-00-Special%20Issues/T-Anth-SI-03-Anth-Today-Web/Anth-SI-03-24-Kumbnani-H-K/Anth-SI-03-24-Kumbnani-H-K-Tt.pdf] |
|||
⚫ |
2024年12月14日 (六) 02:33的最新版本
皮紋檢測(古希臘語:Dermatoglyphics)是一門透過對手的指紋、線條、凹凸及形狀的科學研究。
皮紋業者在研究中發現皮紋在遺傳上與大腦發展相關,由皮紋的外型可鑑別個體間的人格特質,精神特質與各項優勢領域等大腦功能差異[來源請求]。
語源
[编辑]皮紋檢測的學名Dermatoglyphics由古希臘語的兩個字根derma(皮膚)及 "skin", and glyph(刻劃)合組而成。
專業性問题
[编辑]創辦皮紋檢測之推動業者多半為企管、教育相關領域,也有不少行為科學及教育研究學者參與;皮紋業者主要把皮紋分析運用在行為科學面,而美國聯邦政府亦運用皮紋分析作辯識及犯罪心理學等更具特殊專業的領域[來源請求]。
在醫學界,神經科及兒科亦曾採用皮紋檢測做為診斷依據[來源請求]。但在唐氏症之指紋異常乃是由於染色體變異造成之廣泛性身體變異,並不足用作為皮紋與大腦之間關聯的佐證。
但檢測業者認為,總脊紋數TRC (Total Ridge Count)(十個手指脊紋數相加之數量)乘以一億即為腦細胞數量。
批評
[编辑]前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洪蘭教授認為現時未有確切的科學根據證實大腦皮紋與大腦發展之因果關係[1]。「指紋是個人所獨有,腦也是個人所獨有,每個人都不一樣,但是兩者的相似性到此為止,無法再延伸出去。在神經發展學上,這兩個發展不同期、沒有任何的因果關係。指紋是無法預測腦紋的。」
参考资料
[编辑]- ^ 洪蘭. 大腦的主張. 台灣: 天下雜誌. 2006-08-10: 10–12. ISBN 986694803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