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沙皇: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无编辑摘要
无编辑摘要
标签可视化编辑 移动版编辑 移动版网页编辑 高级移动版编辑
 
(未显示3个用户的4个中间版本)
第1行: 第1行:
{{TA
| G1 = PP
}}
{{貴族等級}}
{{貴族等級}}
[[File:Emperor by Ivan Makarov.jpg|thumb|right|300px|俄羅斯沙皇在[[克里姆林宮]]台前]]
[[File:Emperor by Ivan Makarov.jpg|thumb|right|300px|俄羅斯沙皇在[[克里姆林宮]]台前]]
'''沙皇'''({{lang-ru|царь|link=yes}})是部分[[斯拉夫人|斯拉夫]][[君主]]採用的頭銜,此字源於羅馬時期的[[拉丁语|拉丁語]]稱號「[[凯撒 (头衔)|凱撒]]」,在[[中世纪|中世紀]]時被視為與「[[皇帝]]」一詞擁有類同的地位,即與[[羅馬皇帝]]一樣,受他國皇帝或宗教領袖(如[[羅馬教宗]]或[[君士坦丁堡牧首]])認許。此頭銜最先為[[保加利亚君主列表|保加利亞君主]]採用,後來在[[拜占庭帝國]]滅亡後由[[莫斯科公国|莫斯科公國]]承襲。在[[彼得大帝]]改以為「[[英白拉多|凱旋將軍]]與[[獨裁者]]」(俄語:Император и Самодержец)為主要稱號後,「沙皇」一詞在官方定義下改與「[[國王]]」同等,但民间和国外仍非正式地把俄國君主称为沙皇<ref>{{Cite web|title=大英百科全書第十一版(1911年)|url=http://encyclopedia.jrank.org/TOO_TUM/TSAR_or_CZAR.html|accessdate=2016年12月29日|author=|date=|publisher=|archive-date=2017年2月2日|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70202024000/http://encyclopedia.jrank.org/TOO_TUM/TSAR_or_CZAR.html|dead-url=no}}</ref>
'''沙皇'''({{lang-ru|царь|link=yes}})是部分[[斯拉夫人|斯拉夫]][[君主]]採用的頭銜,此字源於羅馬時期的[[拉丁语|拉丁語]]稱號「[[凯撒 (头衔)|凱撒]]」,在[[中世纪|中世紀]]時被視為與「[[皇帝]]」一詞擁有類同的地位,即與[[羅馬皇帝]]一樣,受他國皇帝或宗教領袖(如[[羅馬教宗]]或[[君士坦丁堡牧首]])認許。此頭銜最先為[[保加利亚君主列表|保加利亞君主]]採用,後來在[[拜占庭帝國]]滅亡後由[[莫斯科公国|莫斯科公國]]承襲。在[[彼得大帝]]改以為「[[英白拉多|凱旋將軍]]與[[獨裁者]]」(俄語:Император и Самодержец)為主要稱號後,「沙皇」一詞在官方定義下改與「[[國王]]」同等,但民间和国外仍非正式地把俄國君主称为沙皇<ref>{{Cite web|title=大英百科全書第十一版(1911年)|url=http://encyclopedia.jrank.org/TOO_TUM/TSAR_or_CZAR.html|accessdate=2016年12月29日|author=|date=|publisher=|archive-date=2017年2月2日|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70202024000/http://encyclopedia.jrank.org/TOO_TUM/TSAR_or_CZAR.html|dead-url=no}}</ref>,甚至因其行徑把現代[[俄羅斯總統]][[普京]]揶揄為“現代沙皇”。


==詞源==
==詞源==
第10行: 第13行:
==歷史==
==歷史==
[[File:Seal_of_Ivan_3_(reverse).svg|thumb|240px|伊凡三世之璽(自1472年)]]
[[File:Seal_of_Ivan_3_(reverse).svg|thumb|240px|伊凡三世之璽(自1472年)]]
[[File:Car_Simeon_Bulharsky_-_Alfons_Mucha.jpg|thumb|240px|[[保加利亞第一帝國]]皇帝[[西美昂一世]]為第一位[[保加利亞君主列表|保加利亞沙皇]],也是第一個擁有「沙皇」頭銜的人。<ref>Ivan Biliarsky, Word and Power in Mediaeval Bulgaria, East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 in the Middle Ages, 450-1450, BRILL, 2011, {{ISBN|9004181873}}, p. 211.</ref>]]

=== 保加利亞 ===
=== 保加利亞 ===
尽管保加利亚人最早接受“沙皇”这个称号,始于[[查士丁尼二世]]册封当时的保加利亚可汗{{tsl|en|Tervel_of_Bulgaria|捷尔维尔}}为“[[凯撒 (头衔)|凯撒]]”,但以后的保加利亚可汗都放弃了这个称号,直到西美昂一世於913年取得對拜占庭帝國決定性的勝利後,效仿拜占庭帝国成例,自称为“保加利亚人与罗马人的皇帝与独裁者”,并将斯拉夫语化的“凯撒”,亦即“沙皇”,视作希腊语“皇帝”([[巴西琉斯]])的斯拉夫语翻译。以後的所有保加利亚繼承者皆沿用此一稱謂,直至1396年保加利亞被奧斯曼帝國所統治。1878年,保加利亞脫離鄂圖曼土耳其統治,首位君主亞歷山大一世採用親王稱謂,但當保加利亞於1908年完全獨立後,他的繼承者斐迪南一世恢復沙皇稱謂,且一直至1946年帝制結束。
尽管保加利亚人最早接受“沙皇”这个称号,始于[[查士丁尼二世]]册封当时的保加利亚可汗{{tsl|en|Tervel_of_Bulgaria|捷尔维尔}}为“[[凯撒 (头衔)|凯撒]]”,但以后的保加利亚可汗都放弃了这个称号,直到西美昂一世於913年取得對拜占庭帝國決定性的勝利後,效仿拜占庭帝国成例,自称为“保加利亚人与罗马人的皇帝与独裁者”,并将斯拉夫语化的“凯撒”,亦即“沙皇”,视作希腊语“皇帝”([[巴西琉斯]])的斯拉夫语翻译。以後的所有保加利亚繼承者皆沿用此一稱謂,直至1396年保加利亞被鄂圖曼帝國所統治。1878年,保加利亞脫離鄂圖曼土耳其統治,首位君主亞歷山大一世採用親王稱謂,但當保加利亞於1908年完全獨立後,他的繼承者斐迪南一世恢復沙皇稱謂,且一直至1946年帝制結束。


=== 基輔羅斯 ===
=== 基輔羅斯 ===
第22行: 第25行:
塞尔维亚历史上有两位君主正式使用“沙皇”(Car)的头衔,而之前的君主头衔是国王(Krali)。1345年,[[斯特凡·烏羅什四世]]仿效[[拜占庭帝国]]成例,自称“塞尔维亚人与罗马人的皇帝与独裁者”,成为塞尔维亚的第一位沙皇,并于1346年[[复活节]](4月16日),在[[斯科普里]]接受新当选的[[塞尔维亚牧首]]的加冕,同场主持加冕仪式的还有[[保加利亚牧首]]与[[奥赫里德]][[大主教]]。同时,他的妻子保加利亚的伊琳娜也被加冕为皇后,而他的儿子则被声明具有国王的权力。杜尚于1355年死后,其子[[斯特凡·烏羅什五世]]继位为沙皇,而新沙皇的叔叔西美昂·乌罗什也在[[色萨利]]宣称皇位。在1370年西美昂死后,西美昂之子约翰·乌罗什继承了皇位宣称,直到他于1373年[[剃髮]][[出家]]。
塞尔维亚历史上有两位君主正式使用“沙皇”(Car)的头衔,而之前的君主头衔是国王(Krali)。1345年,[[斯特凡·烏羅什四世]]仿效[[拜占庭帝国]]成例,自称“塞尔维亚人与罗马人的皇帝与独裁者”,成为塞尔维亚的第一位沙皇,并于1346年[[复活节]](4月16日),在[[斯科普里]]接受新当选的[[塞尔维亚牧首]]的加冕,同场主持加冕仪式的还有[[保加利亚牧首]]与[[奥赫里德]][[大主教]]。同时,他的妻子保加利亚的伊琳娜也被加冕为皇后,而他的儿子则被声明具有国王的权力。杜尚于1355年死后,其子[[斯特凡·烏羅什五世]]继位为沙皇,而新沙皇的叔叔西美昂·乌罗什也在[[色萨利]]宣称皇位。在1370年西美昂死后,西美昂之子约翰·乌罗什继承了皇位宣称,直到他于1373年[[剃髮]][[出家]]。


在塞尔维亚[[尼曼雅王朝]]于1371年绝嗣后,沙皇头衔被废除(尽管斯特凡·乌罗什四世·杜尚的遗孀保加利亚的伊琳娜仍保有“皇太后”的称号直到其死于1377年)。斯特凡·乌罗什五世帝国的主要继承者,[[]]地区的塞尔维亚人统治者 Vukašin Mrnjavčević仅使用国王头衔,但与此同时,仍有数个塞尔维亚人统治者被称为“沙皇”,尽管一般并不认为他们是“塞尔维亚沙皇”。这些“沙皇”包括:沙皇[[拉扎尔·赫雷别利亚诺维奇|拉扎尔]](他实际使用autocrator,即“独裁者”头衔);沙皇{{tsl|en|Jovan Nenad|约翰·内纳德}}(自称但不被认可);沙皇{{tsl|en|Šćepan Mali|斯德潘·马里|小斯德潘}}(在[[黑山]]自称“俄罗斯沙皇”)。
在塞尔维亚[[尼曼雅王朝]]于1371年绝嗣后,沙皇头衔被废除(尽管斯特凡·乌罗什四世·杜尚的遗孀保加利亚的伊琳娜仍保有“皇太后”的称号直到其死于1377年)。斯特凡·乌罗什五世帝国的主要继承者,[[頓地區]]的塞尔维亚人统治者 Vukašin Mrnjavčević仅使用国王头衔,但与此同时,仍有数个塞尔维亚人统治者被称为“沙皇”,尽管一般并不认为他们是“塞尔维亚沙皇”。这些“沙皇”包括:沙皇[[拉扎尔·赫雷别利亚诺维奇|拉扎尔]](他实际使用autocrator,即“独裁者”头衔);沙皇{{tsl|en|Jovan Nenad|约翰·内纳德}}(自称但不被认可);沙皇{{tsl|en|Šćepan Mali|斯德潘·马里|小斯德潘}}(在[[黑山]]自称“俄罗斯沙皇”)。


在[[奥斯曼帝国]]统治塞尔维亚的5个世纪里,苏丹们也经常被塞尔维亚人称为塞尔维亚沙皇,如在《{{tsl|en|Serbian epic poetry|塞尔维亚史诗}}》中。
在[[奥斯曼帝国]]统治塞尔维亚的5个世纪里,苏丹们也经常被塞尔维亚人称为塞尔维亚沙皇,如在《{{tsl|en|Serbian epic poetry|塞尔维亚史诗}}》中。
第29行: 第32行:
在[[中世纪]]的[[俄國]],沙皇這個称号指最高统治者、特别是指[[拜占庭帝国]]的皇帝,而在1240年左右以后则指[[金帳汗國]][[大汗]]。
在[[中世纪]]的[[俄國]],沙皇這個称号指最高统治者、特别是指[[拜占庭帝国]]的皇帝,而在1240年左右以后则指[[金帳汗國]][[大汗]]。


1453年[[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君士坦丁堡陷落]],其後拜占庭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的姪女[[索菲娅·列奥罗格|索菲婭·帕列奧羅格公主]]嫁給了當時的[[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在她的影響下,同為[[正教會|東正教]]國家的[[莫斯科大公国|莫斯科大公國]]為「[[第三羅馬]]」的主張在俄羅斯地區漸漸散播,莫斯科大公亦自認為是羅馬皇帝法統的繼承人,而自伊凡三世起,莫斯科大公以象徵拜占庭帝國榮耀的[[雙頭鷹]]標誌為徽章,对外则开始自称“全俄罗斯的沙皇与独裁者”。1547年1月16日[[伊凡四世]]正式[[加冕]]为沙皇。俄国历史上最后一任沙皇[[尼古拉二世 (俄罗斯)|尼古拉二世]]于1917年退位。
1453年[[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君士坦丁堡陷落]],其後拜占庭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的姪女[[索菲娅·列奥略]]公主嫁給了當時的[[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在她的影響下,同為[[正教會|東正教]]國家的[[莫斯科大公国|莫斯科大公國]]為「[[第三羅馬]]」的主張在俄羅斯地區漸漸散播,莫斯科大公亦自認為是羅馬皇帝法統的繼承人,而自伊凡三世起,莫斯科大公以象徵拜占庭帝國榮耀的[[雙頭鷹]]標誌為徽章,对外则开始自称“全俄罗斯的沙皇与独裁者”。1547年1月16日[[伊凡四世]]正式[[加冕]]为沙皇。俄国历史上最后一任沙皇[[尼古拉二世 (俄罗斯)|尼古拉二世]]于1917年退位。


在[[俄罗斯沙皇国]]时期,“沙皇”一词在俄语,与之前在保加利亚语以及塞尔维亚语一样,被视为希腊语“[[巴西琉斯]]”或拉丁语“Imperator”的俄语翻译,其证据可见于[[瓦西里三世]]致[[教宗]][[克雷芒七世]]的国书中:俄语文本中的“全俄罗斯的沙皇与独裁者”,在拉丁语文本中被翻译为“Imperator et Dominator totius Russiae”(全俄罗斯的皇帝与统治者)。但自1721年起,[[彼得大帝]]改以皇帝(俄語:Император)為主要稱號後,「沙皇」一詞在官方定義下改與「國王」同等。
在[[俄罗斯沙皇国]]时期,“沙皇”一词在俄语,与之前在保加利亚语以及塞尔维亚语一样,被视为希腊语“[[巴西琉斯]]”或拉丁语“Imperator”的俄语翻译,其证据可见于[[瓦西里三世]]致[[教宗]][[克雷芒七世]]的国书中:俄语文本中的“全俄罗斯的沙皇与独裁者”,在拉丁语文本中被翻译为“Imperator et Dominator totius Russiae”(全俄罗斯的皇帝与统治者)。但自1721年起,[[彼得大帝]]改以皇帝(俄語:Император)為主要稱號後,「沙皇」一詞在官方定義下改與「國王」同等。

2024年12月21日 (六) 02:38的最新版本

俄羅斯沙皇在克里姆林宮台前

沙皇(俄语:царь)是部分斯拉夫君主採用的頭銜,此字源於羅馬時期的拉丁語稱號「凱撒」,在中世紀時被視為與「皇帝」一詞擁有類同的地位,即與羅馬皇帝一樣,受他國皇帝或宗教領袖(如羅馬教宗君士坦丁堡牧首)認許。此頭銜最先為保加利亞君主採用,後來在拜占庭帝國滅亡後由莫斯科公國承襲。在彼得大帝改以為「凱旋將軍獨裁者」(俄語:Император и Самодержец)為主要稱號後,「沙皇」一詞在官方定義下改與「國王」同等,但民间和国外仍非正式地把俄國君主称为沙皇[1],甚至因其行徑把現代俄羅斯總統普京揶揄為“現代沙皇”。

詞源

[编辑]

沙皇一詞來自於古拉丁語caesar,或者古希臘語καῖσαρ的俄語轉寫цезарь,簡化後為царь,源自東羅馬皇帝的名號「凱撒」。

清朝早期的漢文文書中,俄國君主被稱作“察罕汗”(或作「察漢汗」),轉譯自蒙古語,意為“白人的可汗”。

歷史

[编辑]
伊凡三世之璽(自1472年)
保加利亞第一帝國皇帝西美昂一世為第一位保加利亞沙皇,也是第一個擁有「沙皇」頭銜的人。[2]

保加利亞

[编辑]

尽管保加利亚人最早接受“沙皇”这个称号,始于查士丁尼二世册封当时的保加利亚可汗捷尔维尔英语Tervel_of_Bulgaria为“凯撒”,但以后的保加利亚可汗都放弃了这个称号,直到西美昂一世於913年取得對拜占庭帝國決定性的勝利後,效仿拜占庭帝国成例,自称为“保加利亚人与罗马人的皇帝与独裁者”,并将斯拉夫语化的“凯撒”,亦即“沙皇”,视作希腊语“皇帝”(巴西琉斯)的斯拉夫语翻译。以後的所有保加利亚繼承者皆沿用此一稱謂,直至1396年保加利亞被鄂圖曼帝國所統治。1878年,保加利亞脫離鄂圖曼土耳其統治,首位君主亞歷山大一世採用親王稱謂,但當保加利亞於1908年完全獨立後,他的繼承者斐迪南一世恢復沙皇稱謂,且一直至1946年帝制結束。

基輔羅斯

[编辑]

瓦西里二世奪得王位後,成為一位擴展莫斯科勢力的人----伊凡三世,人稱伊凡大帝。首先,他宣稱俄羅斯獨立於欽察汗國,並停止進貢給大汗。當然,這發生在大汗命名他為大親王以後。再來,伊凡征服了許多封地,進一步的擴展莫斯科的勢力。伊凡後來宣稱自己為所有俄羅斯人的領導,並娶了拜占庭帝國最後一位皇帝的姪女,為自己博取更多的正統性。他把自己的頭銜改為「沙皇」,也就是俄文凱撒。基本上,他創造出第一次的中央集權俄羅斯國家,基於這成就他或許確實應得「大帝」的頭銜。

塞爾維亞

[编辑]

塞尔维亚历史上有两位君主正式使用“沙皇”(Car)的头衔,而之前的君主头衔是国王(Krali)。1345年,斯特凡·烏羅什四世仿效拜占庭帝国成例,自称“塞尔维亚人与罗马人的皇帝与独裁者”,成为塞尔维亚的第一位沙皇,并于1346年复活节(4月16日),在斯科普里接受新当选的塞尔维亚牧首的加冕,同场主持加冕仪式的还有保加利亚牧首奥赫里德大主教。同时,他的妻子保加利亚的伊琳娜也被加冕为皇后,而他的儿子则被声明具有国王的权力。杜尚于1355年死后,其子斯特凡·烏羅什五世继位为沙皇,而新沙皇的叔叔西美昂·乌罗什也在色萨利宣称皇位。在1370年西美昂死后,西美昂之子约翰·乌罗什继承了皇位宣称,直到他于1373年剃髮出家

在塞尔维亚尼曼雅王朝于1371年绝嗣后,沙皇头衔被废除(尽管斯特凡·乌罗什四世·杜尚的遗孀保加利亚的伊琳娜仍保有“皇太后”的称号直到其死于1377年)。斯特凡·乌罗什五世帝国的主要继承者,馬其頓地區的塞尔维亚人统治者 Vukašin Mrnjavčević仅使用国王头衔,但与此同时,仍有数个塞尔维亚人统治者被称为“沙皇”,尽管一般并不认为他们是“塞尔维亚沙皇”。这些“沙皇”包括:沙皇拉扎尔(他实际使用autocrator,即“独裁者”头衔);沙皇约翰·内纳德英语Jovan Nenad(自称但不被认可);沙皇小斯德潘英语Šćepan Mali(在黑山自称“俄罗斯沙皇”)。

奥斯曼帝国统治塞尔维亚的5个世纪里,苏丹们也经常被塞尔维亚人称为塞尔维亚沙皇,如在《塞尔维亚史诗英语Serbian epic poetry》中。

俄羅斯

[编辑]

中世纪俄國,沙皇這個称号指最高统治者、特别是指拜占庭帝国的皇帝,而在1240年左右以后则指金帳汗國大汗

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其後拜占庭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的姪女索菲娅·巴列奥略公主嫁給了當時的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在她的影響下,同為東正教國家的莫斯科大公國為「第三羅馬」的主張在俄羅斯地區漸漸散播,莫斯科大公亦自認為是羅馬皇帝法統的繼承人,而自伊凡三世起,莫斯科大公以象徵拜占庭帝國榮耀的雙頭鷹標誌為徽章,对外则开始自称“全俄罗斯的沙皇与独裁者”。1547年1月16日伊凡四世正式加冕为沙皇。俄国历史上最后一任沙皇尼古拉二世于1917年退位。

俄罗斯沙皇国时期,“沙皇”一词在俄语,与之前在保加利亚语以及塞尔维亚语一样,被视为希腊语“巴西琉斯”或拉丁语“Imperator”的俄语翻译,其证据可见于瓦西里三世教宗克雷芒七世的国书中:俄语文本中的“全俄罗斯的沙皇与独裁者”,在拉丁语文本中被翻译为“Imperator et Dominator totius Russiae”(全俄罗斯的皇帝与统治者)。但自1721年起,彼得大帝改以皇帝(俄語:Император)為主要稱號後,「沙皇」一詞在官方定義下改與「國王」同等。

俄國沙皇尼古拉二世
保加利亞沙皇斐迪南

根據1906年《俄羅斯帝國基本法》,俄罗斯帝国皇帝的头衔全称为:

曾採用此稱號的國家

[编辑]

首位採用此稱號的君主為保加利亞第一帝國的西美昂一世,而至今最後一位沙皇則是保加利亞王國的西美昂二世

参考文献

[编辑]
  1. ^ 大英百科全書第十一版(1911年). [2016年12月29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年2月2日). 
  2. ^ Ivan Biliarsky, Word and Power in Mediaeval Bulgaria, East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 in the Middle Ages, 450-1450, BRILL, 2011, ISBN 9004181873, p. 211.
  1. ^ 俄语:«Божіею поспѣшествующею милостію, Мы, NN, Императоръ и Самодержецъ Всероссійскій, Московскій, Кіевскій, Владимірскій, Новгородскій; Царь Казанскій, Царь Астраханскій, Царь Польскій, Царь Сибирскій, Царь Херсониса Таврическаго, Царь Грузинскій; Государь Псковскій и Великій Князь Смоленскій, Литовскій, Волынскій, Подольскій и Финляндскій; Князь Эстляндскій, Лифляндскій, Курляндскій и Семигальскій, Самогитскій, Бѣлостокскій, Корельскій, Тверскій, Югорскій, Пермскій, Вятскій, Болгарскій и иныхъ; Государь и Великій Князь Новагорода низовскія земли, Черниговскій, Рязанскій, Полотскій, Ростовскій, Ярославскій, Бѣлозерскій, Удорскій, Обдорскій, Кондійскій, Витебскій, Мстиславскій и всея сѣверныя страны Повелитель и Государь Иверскія, Карталинскія и Кабардинскія земли и области Арменскія; Черкасскихъ и Горскихъ князей и иныхъ наслѣдный Государь и Обладатель; Государь Туркестанскій, Наслѣдникъ Норвежскій, Герцогъ Шлезвигъ-Голстинскій, Стормарнскій, Дитмарсенскій и Ольденбургскій, и прочая, и прочая, и прочая».

资料来源

[编辑]

  • Michael and Natasha, The Life and love of the Last Tsar of Russia, Rosemary & Donald Crawford, Weidenfeld & Nicholson, London 1997. ISBN 0-297-81836-8
  • George Ostrogorsky, "Avtokrator i samodržac", Glas Srpske kraljevske akadamije CLXIV, Drugi razdred 84 (1935), 95-187
  • John V.A. Fine, Jr., The Early Medieval Balkans, Ann Arbor, 1983
  • John V.A. Fine, Jr., The Late Medieval Balkans, Ann Arbor, 1987
  • Robert O. Crummey, The Formation of Muscovy 1304–1613, New York, 1987
  • David Warnes, Chronicle of the Russian Tsars, London, 1999
  • Matthew Lang (Editor), The Chronicle - $10 Very Cheap, Sydney, 2009/10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