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台静农: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标签修改數值
阿道留言 | 贡献
 
(未显示14个用户的29个中间版本)
第1行: 第1行:
{{noteTA
|T=zh:臺靜農;zh-hant:臺靜農;zh-hans:台静农;zh-tw:臺靜農;zh-cn:台静农;zh-hk:臺靜農;zh-sg:台静农;zh-mo:臺靜農;
}}

{{Infobox_officeholder
{{Infobox_officeholder
| name = 臺靜農
| name = 臺靜農
第15行: 第11行:
| place of birth = {{QING|安徽省}}[[廬州府]][[霍邱縣]]
| place of birth = {{QING|安徽省}}[[廬州府]][[霍邱縣]]
| date of death = {{death date and age|1990|11|9|1902|11|23}}
| date of death = {{death date and age|1990|11|9|1902|11|23}}
| place of death = {{ROC}}[[臺北市]][[臺北市中正區|中正區]][[臺大醫院]]
| place of death = {{ROC}}[[臺北市]][[中正區 (臺北市)|中正區]][[臺大醫院]]
| resting_place = {{ROC}}[[臺北縣]][[金山區 (台灣)|金山鄉]]金山安樂園(今[[新北市]][[金山區 (台灣)|金山區]][[金寶山]]景觀墓園)
|nationality={{QIN}}(1902-1912)<br/>{{ROC}}(1912-1990)
| nationality={{ROC}}
| educate =
| educate =
| past =
| past =
第29行: 第26行:
}}
}}


'''臺靜農'''({{bd|1902年|11月23日|1990年|11月9日|catIdx=Tai臺}}),本姓'''[[澹臺姓|澹臺]]'''<ref>臺靜農的畫作都蓋有「澹臺靜農」的篆刻。</ref>,初字'''進努''',號'''孟威''',原名'''傳嚴''',乳名'''松子''',學名'''敬六''',入學北京大學時改名'''靜農''',改字'''伯簡''',晚號'''靜者'''。生於[[安徽省]][[霍邱縣]]葉家集鎮,長期寫作,精於書法,筆名有:青曲、闻超、孔嘉、释耒、白簡、龍坡居民等。
'''臺靜農'''({{bd|1902年|11月23日|1990年|11月9日|catIdx=Tai臺}}),本姓'''[[澹臺姓|澹臺]]'''<ref>臺靜農的畫作都蓋有「澹臺靜農」的篆刻。</ref>,初字'''進努''',號'''孟威''',原名'''傳嚴''',乳名'''松子''',學名'''敬六''',入學[[北京大學]]時改名'''靜農''',改字'''伯簡''',晚號'''靜者'''。生於[[安徽省 (清)|安徽省]][[霍邱縣]][[葉家集鎮]],長期寫作,精於書法,筆名有青曲、闻超、孔嘉、释耒、白簡、龍坡居民等。


==早年==
==早年==
[[File:青岛黄县路19号 2019-12-28.jpg|thumb|青岛市黄县路台静农故居]]
家族經商致富父親[[臺兆基]],字佛芩,清末畢業於[[天津北洋法正專門學堂]],任[[地方法院]][[推事]];母親姓樊,育有五子女(1924年五歲四子早夭),臺靜農為長子,次子傳澤、三子傳鼎(早逝),長女傳欣,次女傳鳳。1910年入私塾接受四年啟蒙教育,1918年自葉集鎮新創辦的[[明強小學]]畢業,1919年考進[[湖北省]]漢口[[大華中學]](舊制,需就讀四年),1921年與同鄉小學同學在武漢創辦《新淮潮》雜誌(前後僅出版兩期),提倡[[白話文運動|白話文]],鼓吹[[新文化運動]]。1922年考取[[北京大學]]國文系旁聽生資格,1922年1月在《[[民國日報]]》[[副刊]]發表處女作[[新詩]]《寶刀》。1924年進入研究所國學門當研究生(歷時三年)並同時工作,在8月與同鄉[[于韻閑|-{于}-韻閑]]女士結婚。1925年夏天在[[魯迅]]指導下與同人成立[[未名社]],倡新文學。創作以短篇小說為主。1927年開始在北京私立[[中法大學]]服爾德學院(即文學院)擔任中國文學系講師,講授歷代文選;同年,長女純懿出生。1928年4月7日(任職中法大學期間)因未名社出版[[列夫·达维多维奇·托洛茨基|托洛斯基]]《文學與革命》中譯本遭查封,社員被捕,臺靜農遭羈押五十天。1929年8月轉任新成立的私立[[輔仁大學]]國文系講師,1931年8月升等為副教授並兼任校長秘書(此期間曾在北平私立郁文大學任教)。1933年初長子病故,同年8月轉任北平國立女子文理學院文史系國文組講師一年,講授中國小說史。1934年次女純行出生。1935年經胡適介紹前往私立[[廈門大學]]擔任文學院中國文學系教授一年,講授[[中國文學史]]及文學、[[聲韻學]]。1936年8月前往[[青島]],擔任國立[[山東大學]]及私立[[齊魯大學]]中文系教授一年,講授[[詩經]]、中國文學史及歷代文選等。[[抗戰]]期間,臺靜農入[[四川省 (中華民國)|川]],1939年8月在[[國立編譯館]]專任編譯,1941年升編審,次子益公出生(應為第五子)。1942年並擔任[[國立女子師範學院]]中文系教授,至1943年獲頒教授證書。1946年因女書院復員及遷校問題二度罷課,遭教育部下令解散,臺靜農以辭職抗議教育部處理失當;同年經好友[[魏建功]]推薦應聘至[[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系,由白沙前往重慶,在等候搭船前往上海,後再轉至臺灣。
[[File:臺靜農人文會館 2024 12.jpg|thumb|臺北市大安區溫州街臺靜農故居]]
家族經商致富父親[[臺兆基]],字佛芩,清末畢業於[[天津]][[北洋法正專門學堂]],任[[地方法院]][[推事]];母親姓樊,育有五子女(1924年五歲四子早夭)。臺靜農為長子,次子傳澤、三子傳鼎(早逝),長女傳欣,次女傳鳳。1910年入[[私塾]]接受四年啟蒙教育,1918年自葉集鎮新創辦的[[明強小學]]畢業,1919年考進[[湖北省]][[漢口]][[大華中學]](舊制,需就讀四年)。1921年與[[同鄉]]小學同學在[[武漢]]創辦《新淮潮》雜誌(前後僅出版兩期),提倡[[白話文運動|白話文]],鼓吹[[新文化運動]]。1922年考取[[北京大學]]國文系旁聽生資格,1922年1月在《[[民國日報]]》[[副刊]]發表處女作[[新詩]]《寶刀》。1924年進入研究所國學門當研究生(歷時三年)並同時工作,在8月與同鄉[[于韻閑|-{于}-韻閑]]女士結婚。1925年夏天在[[魯迅]]指導下與同人成立[[未名社]],倡新文學。創作以短篇小說為主。1927年開始在北京私立[[中法大學]]服爾德學院(即文學院)擔任中國文學系講師,講授歷代文選;同年,長女純懿出生。1928年4月7日(任職中法大學期間)因未名社出版[[列夫·达维多维奇·托洛茨基|托洛斯基]]《文學與革命》中譯本遭查封,社員被捕,臺靜農遭羈押五十天。1929年8月轉任新成立的私立[[輔仁大學]]國文系講師,1931年8月升等為副教授並兼任校長秘書(此期間曾在北平私立郁文大學任教)。1933年初長子病故,同年8月轉任北平[[國立女子文理學院]]文史系國文組講師一年,講授中國小說史。1934年次女純行出生。1935年經[[胡適]]介紹前往私立[[廈門大學]]擔任文學院中國文學系教授一年,講授[[中國文學史]]及文學、[[聲韻學]]。1936年8月前往[[青島]],擔任國立[[山東大學]]及私立[[齊魯大學]]中文系教授一年,講授[[詩經]]、中國文學史及歷代文選等。[[抗戰]]期間,臺靜農入[[四川省 (中華民國)|川]],1939年8月在[[國立編譯館]]專任編譯,1941年升編審,次子益公出生(應為第五子)。1942年並擔任[[國立女子師範學院]]中文系教授,至1943年獲頒教授證書。1946年因女書院[[復員]]及遷校問題二度[[罷課]],遭教育部下令解散,臺靜農以辭職抗議教育部處理失當;同年經好友[[魏建功]]推薦應聘至[[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系,由白沙前往重慶,在重慶等候搭船前往上海,後再轉至臺灣。


他是[[魯迅]]的學生,創作的短篇小說集《[[地之子]]》、《建塔者》得到魯迅好評。
他是魯迅的學生,創作的短篇小說集《[[地之子]]》、《建塔者》得到魯迅好評。

戰時結識「南張北溥」兩位大書畫大家,更獲[[張大千]]贈予[[倪元璐]]真跡自此臺靜農開始臨摹「倪體」,並在倪體上更臻成熟,獨樹一格,成為著名的書法大家。


戰時結識「南張北溥」[[張大千]]與[[溥心畬]],更獲張大千贈予[[倪元璐]]真跡自此開始臨摹「倪體」,並在倪體上更臻成熟,獨樹一格,成為著名的書法大家。
===家庭===
夫人-{于}-韻閑女士於1985年過世,享壽85歲。長女[[臺純懿]]於臺大外文系畢業、曾參加臺大話劇社,與次女臺純行皆移民美國。
夫人-{于}-韻閑女士於1985年過世,享壽85歲。長女[[臺純懿]]於臺大外文系畢業、曾參加臺大話劇社,與次女臺純行皆移民美國。


長子臺益堅於1932年出生於北平,[[師大附中]]、臺大外文系校友,妻子朱蓉([[匹茲堡大學]]藝術史博士、前波士頓中華藝文苑總裁)。赴美取得南伊利諾大學博士後,1968年任教匹茲堡大學,1975年轉任魏斯理學院、1981年轉任[[塔夫茲大學]],1989年到[[波士頓大學]],自1991年擔任[[麻省理工学院人文、艺术与社会科学学院|麻省理工學院]]人文社會學院教授,開設中國語文課程,2004年2月9日因肺癌去世
長子臺益堅於1932年出生於北平,[[師大附中]]、臺大外文系校友,妻子朱蓉([[匹茲堡大學]]藝術史博士、前波士頓中華藝文苑總裁)。赴美取得[[南伊利諾大學]]博士後,1968年任教匹茲堡大學,1975年轉任魏斯理學院、1981年轉任[[塔夫茲大學]],1989年到[[波士頓大學]]1991年擔任[[麻省理工学院人文、艺术与社会科学学院|麻省理工學院人文社會學院]]教授,開設中國語文課程。2004年2月9日因[[肺癌]]去世。


次子臺益公為[[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戲劇學系校友,曾任職[[中視新聞]]部擔任攝影記者,獲[[金鐘獎]]頒發最佳採訪獎及個人技術獎。
次子[[臺益公]]為[[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戲劇學系校友,曾任職[[中國電視公司]][[中視新聞|新聞部]][[攝影記者]]於[[第8屆金鐘獎]]獲[[電視金鐘獎]]採訪獎。


==渡海臺==
==渡海臺==
[[File:Interior of the Tai Ching-nung's Residence-03.2024-12-22.jpg|thumb|臺靜農書房「龍坡丈室」復原圖]]
1946年10月到臺灣,应[[臺灣省編譯館|臺湾省编译馆]]馆长[[许寿裳]]的邀请到该馆任职。後又隨许寿裳在[[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做正教授。
1946年10月到臺灣,应[[臺灣省編譯館|臺湾省编译馆]]馆长[[许寿裳]]的邀请到该馆任职。後又隨许在[[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做正教授。


1948年7月3日,時任臺大中文系主任[[喬大壯]]自殺,他在同年8月1日接中國文學系主任,1968年8月1日才交棒給[[屈萬里]],任期20年。
1948年7月3日,時任臺大中文系主任[[喬大壯]]自殺,他在同年8月1日接中國文學系主任,1968年8月1日才交棒給[[屈萬里]],任期20年。
第57行: 第57行:
{{cquote|早年致力于新文学创作,文风兼具犀利批判与悲悯胸襟,作品至今犹为文学批评界重视;其后专攻古典文学研究,阐扬文化精义,重要著作《两汉乐舞考》、《论两汉散文的演变》、《论唐代士风与文学》等,论断创新,精微独到,于传承文化,功不可没。}}
{{cquote|早年致力于新文学创作,文风兼具犀利批判与悲悯胸襟,作品至今犹为文学批评界重视;其后专攻古典文学研究,阐扬文化精义,重要著作《两汉乐舞考》、《论两汉散文的演变》、《论唐代士风与文学》等,论断创新,精微独到,于传承文化,功不可没。}}


1990年11月9日,因食道癌於臺北臺大醫院病逝,享壽89歲。
1990年11月9日,因[[食道癌]][[臺大醫院]]病逝,享壽88歲。


臺靜農曾參與編纂《中文大學典》;而其未完成遺稿直到2004年才在生前學生[[何寄澎]]、[[柯慶明]]等整理下,由[[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出版,題《中國文學史》。
臺靜農曾參與編纂《中文大學典》;而其未完成遺稿直到2004年才在生前學生[[何寄澎]]、[[柯慶明]]等整理下,由[[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出版,題《中國文學史》。


而他為「國立臺灣大學」校名之書法行書題字,在2015年正式成為臺大識別系統中,採用之標準書法校名題字,取代由一名於1990年代畢業的土木系學生之草書題字。
而他為臺大題字之行書「國立臺灣大學」字,在2015年正式成為臺大識別系統採用之標準書法校名題字<ref>{{Cite web |title=「國立臺灣大學」 - 有關臺大 - 認識臺大 - 國立臺灣大學 |url=https://www.ntu.edu.tw/about/NTU.html |website=www.ntu.edu.tw |access-date=2022-06-28 |archive-date=2022-06-29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20629205716/https://www.ntu.edu.tw/about/NTU.html |dead-url=no }}</ref>,取代由一名於1990年代畢業的土木系學生之草書題字。

== 其他 ==
* 臺靜農在中國時期曾得罪當局坐過牢,來臺後許多學生造訪他家時,發現他家門前一天到晚都有便衣人員坐在車上東張西望,因此好奇問臺靜農:「老師,那些人是不是在監視你?」臺靜農大笑回答:「不!我對面住的是彭明敏!」。當時[[彭明敏]]正值《[[台灣人民自救宣言]]》事件被捕,獲特赦後遭監視。臺靜農家住在彭家對面。{{r|彭旋|page=150}}


== 註釋 ==
== 註釋 ==
{{Reflist|2|refs=
{{reflist}}
<ref name="彭旋">{{cite book |title=《彭明敏旋風》|author=陶五柳 |publisher=大村文化 |isbn= 957-9356-73-4|date=1995年8月初版}}</ref>
}}


== 參考 ==
== 參考 ==
第70行: 第75行:
*[https://web.archive.org/web/20090524172703/http://www.lib.ntu.edu.tw/CG/manuscript/TAichiNo/default.htm 臺大近代名家手稿系列展之三--臺靜農]
*[https://web.archive.org/web/20090524172703/http://www.lib.ntu.edu.tw/CG/manuscript/TAichiNo/default.htm 臺大近代名家手稿系列展之三--臺靜農]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80907002041/http://tulips.ntu.edu.tw/screens/c_taichino.html 臺灣大學圖書館專題書單 - 當代中文作家系列 - 臺靜農]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80907002041/http://tulips.ntu.edu.tw/screens/c_taichino.html 臺灣大學圖書館專題書單 - 當代中文作家系列 - 臺靜農]
*[http://www.ylib.com/class/talkout/TalkShowHis.asp?object=Req&no=452 閱讀臺靜農]
*[http://www.ylib.com/class/talkout/TalkShowHis.asp?object=Req&no=452 閱讀臺靜農] {{Wayback|url=http://www.ylib.com/class/talkout/TalkShowHis.asp?object=Req&no=452 |date=20060328230023 }}
*王德威:〈[http://www.nssd.org/articles/article_read.aspx?id=37505067 国家不幸书家幸——台静农的书法与文学]〉。
*王德威:〈[http://www.nssd.org/articles/article_read.aspx?id=37505067 国家不幸书家幸——台静农的书法与文学] {{Wayback|url=http://www.nssd.org/articles/article_read.aspx?id=37505067 |date=20180206190206 }}〉。


==外部連結==
==外部連結==
{{commonscat|Tai Ching-nung}}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DDxXTUFPQI&feature=youtu.be&t=477 台灣新文學史-陳芳明教授主講-【臺靜農】]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DDxXTUFPQI&feature=youtu.be&t=477 台灣新文學史-陳芳明教授主講-【臺靜農】]


第82行: 第88行:
[[Category:國家文藝獎得主]]
[[Category:國家文藝獎得主]]
[[Category:行政院文化獎得主]]
[[Category:行政院文化獎得主]]
[[Category:中國書法家]]
[[Category:中国大陆时期书法家]]
[[Category:台灣書法家]]
[[Category:台灣戰後時期書法家]]
[[Category:中華民國作家]]
[[Category:中華民國作家]]
[[Category:國立臺灣大學教授]]
[[Category:國立臺灣大學教授]]
第96行: 第102行:
[[Category:中法大学教授]]
[[Category:中法大学教授]]
[[Category:国立女子师范学院教授]]
[[Category:国立女子师范学院教授]]
[[Category:臺姓]]
[[Category:安葬於金寶山者]]

2024年12月25日 (三) 03:27的最新版本

臺靜農
个人资料
性别
出生1902年11月23日
 大清安徽省廬州府霍邱縣
逝世1990年11月9日(1990歲—11—09)(87歲)
 中華民國臺北市中正區臺大醫院
墓地 中華民國臺北縣金山鄉金山安樂園(今新北市金山區金寶山景觀墓園)
籍贯安徽省
国籍 中華民國
经历

臺靜農(1902年11月23日—1990年11月9日),本姓澹臺[1],初字進努,號孟威,原名傳嚴,乳名松子,學名敬六,入學北京大學時改名靜農,改字伯簡,晚號靜者。生於安徽省霍邱縣葉家集鎮,長期寫作,精於書法,筆名有:青曲、闻超、孔嘉、释耒、白簡、龍坡居民等。

早年

[编辑]
青岛市黄县路台静农故居
臺北市大安區溫州街臺靜農故居

家族經商致富。父親臺兆基,字佛芩,清末畢業於天津北洋法正專門學堂,任地方法院推事;母親姓樊,育有五子女(1924年五歲四子早夭)。臺靜農為長子,次子傳澤、三子傳鼎(早逝),長女傳欣,次女傳鳳。1910年入私塾接受四年啟蒙教育,1918年自葉家集鎮新創辦的明強小學畢業,1919年考進湖北省漢口大華中學(舊制,需就讀四年)。1921年與同鄉小學同學在武漢創辦《新淮潮》雜誌(前後僅出版兩期),提倡白話文,鼓吹新文化運動。1922年考取北京大學國文系旁聽生資格,1922年1月在《民國日報副刊發表處女作新詩《寶刀》。1924年進入研究所國學門當研究生(歷時三年)並同時工作,在8月與同鄉于韻閑女士結婚。1925年夏天在魯迅指導下與同人成立未名社,倡新文學。創作以短篇小說為主。1927年開始在北京私立中法大學服爾德學院(即文學院)擔任中國文學系講師,講授歷代文選;同年,長女純懿出生。1928年4月7日(任職中法大學期間)因未名社出版托洛斯基《文學與革命》中譯本遭查封,社員被捕,臺靜農遭羈押五十天。1929年8月轉任新成立的私立輔仁大學國文系講師,1931年8月升等為副教授並兼任校長秘書(此期間曾在北平私立郁文大學任教)。1933年初長子病故,同年8月轉任北平國立女子文理學院文史系國文組講師一年,講授中國小說史。1934年次女純行出生。1935年經胡適介紹前往私立廈門大學擔任文學院中國文學系教授一年,講授中國文學史及文學、聲韻學。1936年8月前往青島,擔任國立山東大學及私立齊魯大學中文系教授一年,講授詩經、中國文學史及歷代文選等。抗戰期間,臺靜農入,1939年8月在國立編譯館專任編譯,1941年升編審,次子益公出生(應為第五子)。1942年並擔任國立女子師範學院中文系教授,至1943年獲頒教授證書。1946年因女書院復員及遷校問題二度罷課,遭教育部下令解散,臺靜農以辭職抗議教育部處理失當;同年經好友魏建功推薦應聘至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系,由白沙前往重慶,在重慶等候搭船前往上海,後再轉至臺灣。

他是魯迅的學生,創作的短篇小說集《地之子》、《建塔者》得到魯迅好評。

戰時結識「南張北溥」張大千溥心畬,更獲張大千贈予倪元璐真跡;自此開始臨摹「倪體」,並在倪體上更臻成熟,獨樹一格,成為著名的書法大家。

家庭

[编辑]

夫人于韻閑女士於1985年過世,享壽85歲。長女臺純懿於臺大外文系畢業、曾參加臺大話劇社,與次女臺純行皆移民美國。

長子臺益堅於1932年出生於北平,臺師大附中、臺大外文系校友,妻子朱蓉(匹茲堡大學藝術史博士、前波士頓中華藝文苑總裁)。赴美取得南伊利諾大學博士後,1968年任教匹茲堡大學,1975年轉任魏斯理學院、1981年轉任塔夫茲大學,1989年到波士頓大學。1991年擔任麻省理工學院人文社會學院教授,開設中國語文課程。2004年2月9日因肺癌去世。

次子臺益公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戲劇學系校友,曾任職中國電視公司新聞部攝影記者,於第8屆金鐘獎電視金鐘獎採訪獎。

渡海赴臺

[编辑]
臺靜農書房「龍坡丈室」復原圖

1946年10月到臺灣,应臺湾省编译馆馆长许寿裳的邀请到该馆任职。後又隨许在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做正教授。

1948年7月3日,時任臺大中文系主任喬大壯自殺,他在同年8月1日接中國文學系主任,1968年8月1日才交棒給屈萬里,任期20年。

1949年11月,邀請學生蕭明華赴台灣師範學院(臺灣師範大學前身)任教,由於蕭明華在大陸即加入中國共產黨朱芳春(化名于非)小組從事地下工作,朱芳春在國語日報從事地下動員,蕭明華擔任地下交通員,1950年2月6日,蘇藝林案偵破,國語日報的地下組織亦被破獲,蕭明華間諜身分曝光,牽連105人入獄、30人被判處死刑槍決、75人遭判10年至15年不等有期徒刑[2];其中不乏無端牽連者,如洪世鼎與其孕妻朱瑜僅因參加于非授課的心理學班而被認定參加叛亂組織,其子洪維健因此成為土城生教所中「台灣最小的政治犯」[3]。臺靜農因早年與魯迅等交遊,又具左聯背景,至此埋首書堆,噤聲數十年。

1984年與梁實秋同時得到中華民國國家文藝獎

1985年與日本人宇野精一共同獲得行政院文化獎,褒揚為:

1990年11月9日,因食道癌臺大醫院病逝,享壽88歲。

臺靜農曾參與編纂《中文大學典》;而其未完成遺稿直到2004年才在生前學生何寄澎柯慶明等整理下,由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出版,題《中國文學史》。

而他為臺大題字之行書「國立臺灣大學」六字,在2015年正式成為臺大識別系統採用之標準書法校名題字[4],取代由一名於1990年代畢業的土木系學生之草書題字。

其他

[编辑]
  • 臺靜農在中國時期曾得罪當局坐過牢,來臺後許多學生造訪他家時,發現他家門前一天到晚都有便衣人員坐在車上東張西望,因此好奇問臺靜農:「老師,那些人是不是在監視你?」臺靜農大笑回答:「不!我對面住的是彭明敏!」。當時彭明敏正值《台灣人民自救宣言》事件被捕,獲特赦後遭監視。臺靜農家住在彭家對面。[5]:150

註釋

[编辑]
  1. ^ 臺靜農的畫作都蓋有「澹臺靜農」的篆刻。
  2. ^ 茅家琦. 《蔣經國的一生和他的思想演變》. 台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2003. 
  3. ^ 蔡晉宇. 于非共諜案 監院糾正國防部. 台北: 聯合新聞網. 2003. 
  4. ^ 「國立臺灣大學」 - 有關臺大 - 認識臺大 - 國立臺灣大學. www.ntu.edu.tw. [2022-06-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29). 
  5. ^ 陶五柳. 《彭明敏旋風》. 大村文化. 1995年8月初版. ISBN 957-9356-73-4. 

參考

[编辑]

外部連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