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Wikipedia:格式手册/日期和数字」:修訂間差異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刪去的內容 新增的內容
年月日:​ IDEOGRAPHIC NUMBER ZERO
Philinwiki留言 | 貢獻
修飾語句
第1行: 第1行:
{{style-guideline|[[WP:MOSDATE]]<br />[[WP:MOSNUM]]}}
{{style-guideline|[[WP:MOSDATE]]<br />[[WP:MOSNUM]]}}
{{Style}}
{{Style}}
本'''[[Wikipedia:格式手册|格式手册]]'''目的很简单,就是要令所有条目的编辑风格看起来都样——这是一篇格式指南。以下的规则并没有声明不能变动某些风格有时可能也同样地好,但如果所有人的风格都一样,维基百科会更容易的阅读和使用,也可以令撰写和编辑都会变得更加方便。我们建议至少在一条目中应该尽量保持同一种风格
本'''[[Wikipedia:格式手册|格式手册]]'''規範[[中文]]数字和[[阿拉伯数字]]如何表示'''日期与數值''',目的在讓所有条目的编辑风格一,至少在一条目內是如此


下述規範并非不能变动,不同风格也可能有不同優點。但風格一致將使維基更易於阅读、使用、撰写、编辑。
本指引用于规范条目中所有涉及'''日期与数字'''时使用[[汉字]]和[[阿拉伯数字]]的体例。


==一般性原则==
==一般性原则==
在条目中使用[[阿拉伯数字]]还是汉字数字,有些情况下是可以唯一确定的,但在有些情况下可能需要根据上下文灵活变通,尤其是在一些使用数字上体例不统一的时候,此时应该根据'''惯用性'''原则来使用。但总体上来说,表示科学意义的数字,例如正负[[整数]]、[[小数]]、[[百分比]]、[[分数]]、[[比例]],以及所表示的数目比较精确时应该使用阿拉伯数字。而中文里定型的词、词组、[[成语]]、[[惯用语]]、[[缩略语]]或具有修辞色彩的词语中作为[[语素]]的数字,应当使用汉字,例如:


[[阿拉伯数字]]應使用半角数字,而非全角(或稱:半形、全形)。
<pre>一律,一方面,[[三叶虫]],[[星期五]],[[四氧化三铁]],[[四书五经]],[[路易十六]]</pre>


中英文混用以表示延續範圍,應使用英文全角的「-」來連接,不是破折號「—」。浪號「~ 和 ~」亦不符合中文造字習慣<ref>參見[[維基百科:格式手冊]]之「2 時間、數字、度量衡」和「7.5 連接號」。</ref>。例如:1906年-1967年10月17日、15千米-200千米。
一般数字应使用半角阿拉伯数字,不要使用全角数字。


選用[[阿拉伯数字]]或者[[中文]]数字,可有三種情形:
对于阿拉伯数字书写的日期段或数值的范围时,可以使用“-”或“~”。但是尽量不要在条目中混用两种符号,以保持风格上的一致。例如1906年—1967年10月17日,150千米~200千米。


* 确定使用[[阿拉伯数字]]。
==时间==


具有科学意义的数值。例如:正负[[整数]]、[[小数]]、[[百分比]]、[[数]]、[[比例]],以及比较精确的某一数值等。
===年月日===
日期一般应使用公元纪年,并使用阿拉伯数字。使用公元纪年的年份时应当在年份后加上“年”字,避免与其他数字混淆。公元前应该在年份前加“前”字。例如[[386年]]和[[前386年]],[[10月1日]]和[[10月10日]],而不是简单的“386”、“前386”。


* 确定使用中文数字。
;'''一些正确的写法''' : [[前8世纪]]、[[1980年代]]、[[前440年]]、[[7年]]、[[1994年]][[10月1日]]。


中文慣用的词、词组、[[成语]]、[[惯用语]]、[[缩略语]]、具有修辞作用的数字等。例如:一律、一方面、[[三叶虫]]、[[星期五]]、[[四氧化三铁]]、[[四书五经]]、[[路易十六]]、三教九流。
年代和年份不应当简写,以避免产生歧义。如:1990年不应简作“九〇年”或“90年”;1990年代不应简作“九〇年代”或“90年代”。


* 不確定使用何者,可依据上下文以'''惯用性'''原則变通。
<!-- 参考文献、注释、表格、索引、年表等的年月日的标记也可按[[ISO 8601]]的格式编写。如:1994年9月30日和1994年10月1日可分别写作1994-09-30 和1994-10-01,年月日之间使用半字线“-”。当月和日是个位数时,在十位上加“0”。但是请注意,除非特殊需要,请尽量不要在一个条目或表格中混用两种格式,以保证风格上的一致。 -->


==时间==
中国[[干支纪年]]和[[夏历]]月日使用中文数字。例如:丙寅年十月十五日、腊月二十三日、正月初五。


===年月日===
中国古代历史纪年、世界各地的古代和现代非公纪年应使用中文数字,并且不应当与历月日混用并应采用阿拉伯数字注公历。例如:秦文公四十四年(前722年)、[[藏历]]阳木龙年八月二十六日(1964年10月1日)、日本庆应三年(1867年)、民国六十五年(1976年)。


'''公元纪年'''一般使用阿拉伯数字,結尾加上“年”以避免混淆,公元前的年份則先加“前”字。例如:[[386年]]和[[前386年]],而非“386”、“前386”;[[10月1日]]和[[10月10日]];[[前8世纪]]。年份不应简写,避免誤解。例如:“1990年”不简化成“90年”或“九O年”;“1990年代”可寫成“20世紀90年代”,但不简化成“90年代”或“九O年代”。
使用中国传统纪年的时候应使用汉字,没有特殊情况,不必另加干支。如果没有朝代跨越等引起歧义的可能,不另加朝代。


[[ISO 8601]] 規定,公元纪年以阿拉伯数字和符號表示時,年月日之间以半字线“-”隔開;月和日是个位数时,十位上加“0”。例如:1994年11月30日(1994-11-30)、1994年1月1日(1994-01-01)。
含有月日简称表示事件、节日和其他意义的词组时,涉及一月、十一月、十二月,应用[[间隔号]]“·”将表示月和日的数字隔开,以避免歧义。例如:[[一·二八事变]]、[[一二·九运动]]。涉及其他月份可以不用间隔号,例如:[[五四运动]]、[[七七事变]]。

'''非公纪年'''(包括中外古今)应使用中文数字。若附帶元纪年則置於號內,以利分辨。中国古代纪年除非必需,不另加干支和朝代名。例如:秦文公四十四年(前722年)、[[藏历]]阳木龙年八月二十六日(1964年10月1日)、日本庆应三年(1867年)、民国六十五年(1976年)。

中国[[干支纪年]]和[[夏历]](或稱:農曆、陰曆)应使用中文数字。例如:丙寅年十月十五日、腊月二十三日、正月初五。

事件、节日等專門詞語內的月日超過兩位數時,应以[[间隔号]]“·”分開,以利辨別。例如:[[一·二八事变]]、[[一二·九运动]](各發生於一月二十八日、十二月九日)。若個位數則不必。例如:[[五四运动]]、[[七七事变]]。


===时分秒===
===时分秒===
时、分、秒可以用:4时、15时40分、下午3点40分、14时12分36秒。或者采用[[ISO 8601]]的格式(24小时制):04:00、15:40、14:12:36。
例如:4时、9时40分、15时40分、下午3点40分、14时12分36秒。或[[ISO 8601]] 24小时制格式:04:00、09:40、15:40、14:12:36。


==数字==
==数字==


科学相关的的数值应用阿拉伯数字,并正确使用计量单位。 例如8736.80km,600。其他类型的的数值,一般应该使用阿拉伯数字,例如:21.35元、1480人、4.6万册
相关於科学的数值应使用阿拉伯数字,並加上计量单位。例如:8736.80km、600克。

一般的数值通常仍以阿拉伯数字。例如:21.35元、1480人、4.6万册書。若上下文同時包括中文數字和阿拉伯数字,則應保持体例一致。


一至十的整数,如果不是出现在具有科学意义的一组数字中可以用汉字,也可以用阿拉伯数字要根据上下文,保持局部风格上的一致。例如:一个人、三本书、读了十遍、个百分点;这个地区的高等学校有新闻系6个、新闻专业7个。
一至十的整数若無特定科学意义,汉字阿拉伯数字皆可,但上下文一致。例如:一个人、三本书、读了十遍、5个百分点;这个地区的高等学校有新闻系6个、新闻专业科系7个。


数字较长时可用千分撇“,”(英文半角逗号)按千分,小数部分不分节。四位以内的整数也可以不分节。如123,456.78一般情况下,阿拉伯数字书写的纯小数必须写出小数点前定位的“0”。例如「0.46」不得写成「.46」。
'''三位撇節法'''有助於理解阿拉伯数字,尤其多於四位數者。它以“,”(英文半角逗号)按千分,小数部分不分:123,456.0789'''纯小数'''通常不省略個的“0”。例如「0.46」而非「.46」。


数值巨大数字,可以“万”、“亿”作单位,例如亿四千五百万可写成345,000,000,也可34,500万或3.45亿,但一般不得写作3亿4千5百万。或者11亿3368万2501人
中文'''四位撇節法'''運用“万”、“亿”兩個單位,也可輕易理解阿拉伯数字。例如:11,3368,2501 意為 ''11億3368萬2501''。又如:3,4500,0000 意為''四千五百萬'',也可 3.45 億、3,4500 萬,但一般不以 ''34千5百萬''


中文對於約略的數值使用“约”、“几”、“多”、“餘”、“左右”、“上下”等字。例如:約二十元、幾千年、三萬多人(或:餘)、二百萬顆左右(或:上下)。
带有“几”字的数字表示约数,应当使用汉字。例如:几千年,十几天。


文件编号、证件号码和其他序号,用阿拉伯数字。古代典籍的版次、卷次、页码应与原文獻一致,其餘文書一般以阿拉伯数字。
用“多”、“餘”、“左右”、“上下”、“约”等表示的约数一般用汉字。如果文中出现一组具有统计和比较意义的数字,其中既有精确数字,也有用“多”、“餘”等表示的约数时,为保持局部体例上的一致,其约数也可以使用阿拉伯数字。


==注釋==
文件编号、证件号码和其他序号,用阿拉伯数字。
<div class="references-small">
<references />
参考文献中版次、卷次、页码,除古籍应与所据版本一致外, 一般均使用阿拉伯数字。
</div>


==参看==
==参看==

於 2009年3月12日 (四) 09:19 的修訂

格式手冊規範中文數字和阿拉伯數字如何表示日期與數值,目的在讓所有條目的編輯風格一致,至少在同一條目內是如此。

下述規範並非不能變動,不同風格也可能有不同優點。但風格一致將使維基更易於閱讀、使用、撰寫、編輯。

一般性原則

阿拉伯數字應使用半角數字,而非全角(或稱:半形、全形)。

中英文混用以表示延續範圍,應使用英文全角的「-」來連接,不是破折號「—」。浪號「~ 和 ~」亦不符合中文造字習慣[1]。例如:1906年-1967年10月17日、15千米-200千米。

選用阿拉伯數字或者中文數字,可有三種情形:

具有科學意義的數值。例如:正負整數小數百分比比例,以及比較精確的某一數值等。

  • 確定使用中文數字。

中文慣用的詞、詞組、成語慣用語縮略語、具有修辭作用的數字等。例如:一律、一方面、三葉蟲星期五四氧化三鐵四書五經路易十六、三教九流。

  • 不確定使用何者,可依據上下文以慣用性原則變通。

時間

年月日

公元紀年一般使用阿拉伯數字,結尾加上「年」以避免混淆,公元前的年份則先加「前」字。例如:386年前386年,而非「386」、「前386」;10月1日10月10日前8世紀。年份不應簡寫,避免誤解。例如:「1990年」不簡化成「90年」或「九O年」;「1990年代」可寫成「20世紀90年代」,但不簡化成「90年代」或「九O年代」。

ISO 8601 規定,公元紀年以阿拉伯數字和符號表示時,年月日之間以半字線「-」隔開;月和日是個位數時,十位上加「0」。例如:1994年11月30日(1994-11-30)、1994年1月1日(1994-01-01)。

非公元紀年(包括中外古今)應使用中文數字。若附帶公元紀年,則置於括號內,以利分辨。中國古代紀年除非必需,不另加干支和朝代名。例如:秦文公四十四年(前722年)、藏曆陽木龍年八月二十六日(1964年10月1日)、日本慶應三年(1867年)、民國六十五年(1976年)。

中國的干支紀年夏曆(或稱:農曆、陰曆)應使用中文數字。例如:丙寅年十月十五日、臘月二十三日、正月初五。

事件、節日等專門詞語內的月日超過兩位數時,應以間隔號「·」分開,以利辨別。例如:一·二八事變一二·九運動(各發生於一月二十八日、十二月九日)。若個位數則不必。例如:五四運動七七事變

時分秒

例如:4時、9時40分、15時40分、下午3點40分、14時12分36秒。或依 ISO 8601 的24小時制格式:04:00、09:40、15:40、14:12:36。

數字

相關於科學的數值應使用阿拉伯數字,並加上計量單位。例如:8736.80km、600克。

一般的數值通常仍以阿拉伯數字。例如:21.35元、1480人、4.6萬冊書。若上下文同時包括中文數字和阿拉伯數字,則應保持體例一致。

一至十的整數若無特定科學意義,則漢字、阿拉伯數字皆可,但上下文應一致。例如:一個人、三本書、讀了十遍、5個百分點;這個地區的高等學校有新聞系6個、新聞專業科系7個。

三位撇節法有助於理解阿拉伯數字,尤其多於四位數者。它以「,」(英文半角的逗號)按千分節,小數部分不分節。例如:123,456.0789。純小數通常不省略個位數的「0」。例如:「0.46」而非「.46」。

中文的四位撇節法運用「萬」、「億」兩個單位,也可輕易理解阿拉伯數字。例如:11,3368,2501 意為 11億3368萬2501。又如:3,4500,0000 意為三億四千五百萬,也可寫成 3.45 億、3,4500 萬,但一般不以 3億4千5百萬

中文對於約略的數值使用「約」、「幾」、「多」、「餘」、「左右」、「上下」等字。例如:約二十元、幾千年、三萬多人(或:餘)、二百萬顆左右(或:上下)。

文件編號、證件號碼和其他序號,用阿拉伯數字。古代典籍的版次、卷次、頁碼應與原文獻一致,其餘文書一般以阿拉伯數字。

注釋

  1. ^ 參見維基百科:格式手冊之「2 時間、數字、度量衡」和「7.5 連接號」。

參看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