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坑:修订间差异
外观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小 →国外著名天坑: 拼写错误 |
小 机器人:修正双重重定向至地陷 标签:已更改重定向目标 |
||
(未显示18个用户的36个中间版本) | |||
第1行: | 第1行: | ||
#重定向 [[地陷]] |
|||
{{Mergeto|沉洞}} |
|||
[[File:Xiaozhaitiankeng.jpg|right|thumb|300px|重庆奉节小寨天坑]] |
|||
'''天坑'''是指具有巨大的容积,陡峭而圈闭的岩壁,深陷的井状或者桶状轮廓等非凡的空间与形态特质,发育在厚度特别巨大、地下水位特别深的可溶性岩层中,从地下通往地面,平均宽度与深度均大于100米,底部与地下河相连接(或者有证据证明地下河道已迁移)的一种特大型[[喀斯特负地形]]。 |
|||
==介绍== |
|||
目前在世界上发现确认的天坑约80个,其中有超过50个在中国。中国的天坑分布在南方喀斯特地区,绝大多数位于黔南、桂西、渝东的峰丛地貌区域。 |
|||
按天坑分级原则,深度和宽度均超过500米的为超级天坑,全世界仅有三例,全在中国(重庆小寨天坑、广西乐业大石围天坑);深度和宽度在300米到500米之间的为大型天坑,全世界有16例,中国有9例;深度和宽度在100米到300米之间的为标准天坑。 |
|||
==名称由来== |
|||
2001年之前,天坑只是对[[重庆]][[奉节]][[小寨天坑]]这种景观的特称,类似的地貌在各地有不同的名称,如“龙缸”、“石院”、“石围”、“岩湾”等。2001年,天坑作为一个专门的喀斯特术语被专家提出。2005年,国际喀斯特天坑考察组在[[重庆]]、[[广西]]一带大规模考察后,“天坑”这个术语在国际喀斯特学术界获得了一致的认可,并开始用汉语拼音“tiankeng”通行国际。这是继[[峰林]](fenglin)和[[峰丛]](fengcong)之后,第三个由中国人定义并用汉语和拼音命名的[[喀斯特地貌]]术语。 |
|||
==中国的天坑== |
|||
* [[小寨天坑|重庆奉节小寨天坑群]] |
|||
* 重庆武隆后坪乡冲蚀天坑群 |
|||
* [[天生三桥|重庆武隆天生三桥天坑群]] |
|||
* [[兴文世界地质公园|四川兴文天坑群]] |
|||
* 贵州织金义界河天坑群 |
|||
* 贵州紫云水塘天坑群 |
|||
* 贵州罗甸董当天坑群 |
|||
* 贵州安龙板洞天坑 |
|||
* 广西乐业天坑群 |
|||
* 广西巴马天坑群 |
|||
* 广西凤山三门海天坑 |
|||
==国外著名天坑== |
|||
* [[巴布亚新几内亚]] Minye天坑 |
|||
* [[克罗地亚]] Crveno Jezero(红湖)天坑 |
|||
==参见== |
|||
* [[喀斯特地貌]] |
|||
* [[沉洞]] |
|||
[[Category:地形]] |
2021年10月5日 (二) 04:24的最新版本
重定向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