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素数公式: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增加或调整内部链接
 
(未显示52个用户的102个中间版本)
第1行: 第1行:
{{noteTA|G1=Math}}
'''素数公式''',在数学领域中,表示一种能够僅产生[[数]]的公式。即是说,这个公式能够一个不漏地产生所有的数,并且对每个输入的值,此公式产生的结果都是数。由于数的个数是[[可数]]的,因此一般假设输入的值是[[自然数]]集(或[[整数]]集及其它可数集)。迄今为止,人们尚未掌握任何一个'''易于计算'''的数公式,但人们对于数公式应该具备的性质已经有了大量的了解
'''-{zh-cn:质数公式;zh-tw:質數公式}-''',又称'''-{zh-cn:素数公式;zh-tw:素數公式}-''',在数学领域中,表示一种能够僅产生[[数]]的公式。即是说,这个公式能够一个不漏地产生所有的数,并且对每个输入的值,此公式产生的结果都是数。由于数的个数是[[可數集|可数]]的,因此一般假设输入的值是[[自然数]]集(或[[整数]]集及其它可数集)。迄今为止,人们尚未找到'''易于计算'''且符合上述條件数公式,但对于数公式应该具备的性质已经有了大量的研究


==多项式形式的素数公式==
==多项式形式的素数公式==


可以证明,一个[[多项式]]''P''(''n''),如果不是常的话,不会是一个素数公式。证明很简单:假设这样的一个多项式''P''(''n'')存在那么''P''(1)将是一个素数''p''。接下来考虑<math>P(1+kp)</math>的值。由于<math>P(1) \equiv 0 \pmod p</math>,我们有<math>P(1+kp) \equiv 0 \pmod p </math>。于是<math>P(1+kp)</math>是''p''的倍数。为了使它是素数,<math>P(1+kp)</math>只能等于''p''要使得这对任意的k都成立,''P''(''n'')只能是常数。
可以证明,一个整系數[[多项式]]''P''(''n''),如果不是[[數函數]]的话,不会是一个素数公式。证明很简单:假设这样的一个多项式''P''(''n'')存在那么''P''(1)将是一个素数''p''。接下来考虑<math>P(1+kp)</math>的值。由于<math>P(1) \equiv 0 \pmod p</math>,對于任意整數''k'',我们有<math>P(1+kp) \equiv 0 \pmod p </math>,從而<math>P(1+kp)</math>是''p''的倍数,但已然假设<math>P</math>是素数公式所以<math>P(1+kn)</math>必须是素数,于是它就只能等于<math>p</math>也就是說,任意的''k'',<math>1 + kp</math>是多项式''P''(''n'') - ''p''的一個[[根 (數學)|根]]。但根據[[代數基本定理]],一個非零的整系數多項式不可能有[[無窮]]多個根。故此,''P''(''n'')只能是常数函數


应用[[代数数]]理论,可以证明更强的结果:不存在能够对[[几乎所有]]自然数输入,都能产生素数的非常数的多项式''P''(''n'')。
应用[[代数数]]理论,可以证明更强的结果:不存在能够对[[几乎所有]]自然数输入,都能产生素数的非常数的多项式''P''(''n'')。


[[欧拉]]在1772年发现,对于小于40的所有自然数,多项式
[[欧拉]]在1772年发现,对于小于40的所有自然数,多项式
:''P(n) = n<sup>2</sup> + n + 41''
:<math>f(n)=n^{2}+n+41</math>
的值都是素数。对于前几个自然数''n'' = 0, 1, 2, 3...,多项式的值是41, 43, 47, 53, 61, 71...。当''n''等于40时,多项式的值是1681=41×41,是一个合数。实际上,当''n''能被41整除的时候,''P''(''n'')也能被41整除,因而是合数。这个公式和所谓的[[质数螺旋]]有关,也和[[黑格納數]]<math>163=4\cdot 41-1</math>若<math>p=2, 3, 5, 11, 17</math>時,其對應的多項式也有類似的性質,而<math>4\cdot p -1</math>也是黑格納數。
[[狄利克雷定理]]证明了,对于[[互素]]的''a''和''b'', [[線性函數]]<math>L(n) = an + b</math>能产生无穷多个质数(尽管不是对于所有的自然数n)。至于是否存在次数大于等于2的多项式,满足对无穷多个整数,都能取到素数值,目前还没有结论。


此外,[[格林-陶定理]]证明了另一结论:对于每个正整数''k'',都存在着整数对''a'', ''b'',使得对于每个0与''k''−1之间的''n'',<math>L(n) = an+b</math>都是素数。然而,对于比较大的''k'',找出''a''和''b''是很困难的。目前最好的结果是对于''k'' = 26<ref>{{cite web|title=PrimeGrid’s AP26 Search|url=http://www.primegrid.com/download/AP26.pdf|accessdate=2015-03-07|archive-date=2020-09-21|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00921204816/https://www.primegrid.com/download/AP26.pdf|dead-url=no}}</ref>,
的值都是素数。对于前几个自然数n = 0, 1, 2, 3……,多项式的值是41, 43, 47, 53, 61, 71……。当n等于40时,多项式的值是1681=41&times;41,是一个合数。实际上,当n能被41整除的时候,''P''(''n'')也能被41整除,因而是合数。这个公式和所谓的[[质数螺旋]][[:en:Ulam spiral]]
:''P''(''n'') = 5283234035979900''n'' + 43142746595714191({{oeis|A204189 }})

[[狄利克雷定理]]证明了,对于互素的''a''和''b'', 线性多项式方程<math>L(n) = an + b</math> 能产生无穷多个质数(尽管不是对于所有的自然数n)。此外,[[格林-陶定理]]([[:en:Green-Tao theorem]])证明了更强的结论:对于每个正整数''k'',都存在着整数对''a''、''b'',使得对于每个0与 ''k''&minus;1之间的''n'',<math>L(n) = an+b</math>都是素数。然而,对于比较大的''k'',找出''a''和''b''是很困难的。最好的结果是对于''k''=24,
:''P(n) = 45872132836530n + 468395662504823''; [http://hjem.get2net.dk/jka/math/aprecords.htm]

至于是否存在次数大于等于2的多项式,满足对无穷多个整数,都能取到素数值,目前还没有结论。


==丢番图方程形式的素数公式==
==丢番图方程形式的素数公式==


一个很著名的素数公式是以下的有26个未知数的由14个方程组成的[[丢番图方程]]组 Jones et al. (1976):
一个很著名的素数公式是以下的有26个未知数的由14个方程组成的[[丢番图方程]]组Jones et al.(1976):


:<math>0 = wz + h + j - q</math>
:<math>0 = wz + h + j - q</math>
第36行: 第36行:
:<math>0 = z + pl(a - p) + t(2ap - p^2 - 1) - pm.</math>
:<math>0 = z + pl(a - p) + t(2ap - p^2 - 1) - pm.</math>


对于这个方程组的所有正整数解:(a,b,...,z),''k''&nbsp;+&nbsp;2都是素数。可以把这个公式改写成多项式的形式:将14个等式的右边记作p<sub>1</sub>,p<sub>2</sub>,……,p<sub>14</sub>,那么可以说,多项式 <math> (k+2)(1-p_1^2-p_2^2-\cdots- p_{14}^2) </math> 的输入值(a,b,...,z)是正整数时,其值域的正值部分就是所有素数。
对于这个方程组的所有正整数解:(a,b,...,z),''k''&nbsp;+&nbsp;2都是素数。可以把这个公式改写成多项式的形式:将14个等式记作p<sub>1</sub>,p<sub>2</sub>,……,p<sub>14</sub>,那么可以说,多项式<math> (k+2)(1-p_1^2-p_2^2-\cdots- p_{14}^2) </math>的输入值(a,b,...,z)是正整数时,其值域的正值部分就是所有素数。


根据[[尤里·马季亚谢维奇]]的一个定理,如果一个集合能够被定义成一个[[丢番图方程]]的解集,那么就可以被定义为一个只有9个未知数的[[丢番图方程]]的解集。于是,素数集合可以被定义为一个只含10个变元的多项式的正值解集。然而,这个多项式的次数极大(在10<sup>45</sup>数量级),另一方面,也存在次数不超过4的多项式,未知数个数是58个。
根据[[尤里·马季亚谢维奇]]的一个定理,如果一个集合能够被定义成一个[[丢番图方程]]的解集,那么就可以被定义为一个只有9个未知数的[[丢番图方程]]的解集。于是,素数集合可以被定义为一个只含10个变元的多项式的正值解集。然而,这个多项式的次数极大(在10<sup>45</sup>数量级),另一方面,也存在次数不超过4的多项式,未知数个数是58个。


== 带高斯符號的素数公式 ==


利用[[高斯符號]]<math>[x]</math>,可以建立一些第''n''个素数的表达式:
== 带高斯函数的素数公式 ==


=== Mills公式 ===
利用[[高斯函数]]<math>\lfloor x\rfloor</math>,可以建立一些第''n''个素数的表达式:


第一个带高斯函数的素数公式由W. H. Mills在1947年构造。他证明了存在[[实数]]''A''使得数列
=== Mills 公式 ===


:<math>[ A^{3^{n}}\;]</math>
第一个带高斯函数的素数公式由W. H. Mills在[[1947年]]构造。他证明了存在实数''A''使得数列


中的每个数都是素数。最小的''A''称为[[米爾斯常數]],如果[[黎曼猜想]]成立,它的值大約為:<math> A \approx 1.30637788386308069046\ldots</math>({{oeis|A051021}})。
:<math>\lfloor A^{3^{n}}\;\rfloor</math>
个素数公式并没有什么实际价值,因为人们对''A''的性质所知甚少,甚至不知道''A''是否有理数。而且,除了用素数值逼近外,没有其他计算''A''的方法。

中的每数都是素数。最小的''A''=1.30637788386308069046……,称为[[米爾斯常數]]。这个公式并没有什么实际价值,因为人们对''A''的性质所知甚少,甚至不知道''A''是否有理数。而且,除了用素数值逼近外,没有其他计算''A''的方法。


===威尔逊定理的利用===
===威尔逊定理的利用===
第63行: 第63行:


或者
或者
:<math>\pi(m) = \sum_{j=2}^m \left\lfloor {(j-1)! + 1 \over j} - \left\lfloor{(j-1)! \over j}\right\rfloor \right\rfloor. </math>
:<math>\pi(m) = \sum_{j=2}^m \left[ {(j-1)! + 1 \over j} - \left[ {(j-1)! \over j}\right] \right]. </math>


这两种定义是等价的。π(''m'')就是小于''m''的素数个数。于是,我们可以定义第''n''个素数如下:
这两种定义是等价的。π(''m''就是小于''m''的素数个数。于是,我们可以定义第''n''个素数如下:

:<math>p_n = 1 + \sum_{m=1}^{2^n} \left\lfloor \left\lfloor { n \over 1 + \pi(m) } \right\rfloor^{1 \over n} \right\rfloor.</math>


:<math>p_n = 1 + \sum_{m=1}^{2^n} \left \lbrack \left \lbrack { n \over 1 + \pi(m) } \right\rbrack^{1 \over n} \right\rbrack.</math>


===另一个用高斯函数的例子===
===另一个用高斯函数的例子===


这个例子没有用到[[阶乘]]和[[威尔逊定理]],但也大量应用了高斯函数(S. M. Ruiz 2000)。首先定义:
这个例子没有用到[[阶乘]]和[[威尔逊定理]],但也大量应用了高斯函数(S. M. Ruiz 2000)。首先定义:
:<math>\pi(k) = k - 1 + \sum_{j=2}^k \left\lfloor {2 \over j} \left(1 + \sum_{s=1}^{\left\lfloor\sqrt{j}\right\rfloor} \left(\left\lfloor{ j-1 \over s}\right\rfloor - \left\lfloor{j \over s}\right\rfloor\right) \right)\right\rfloor </math>
:<math>\pi(k) = k - 1 + \sum_{j=2}^k \left\lbrack {2 \over j} \left(1 + \sum_{s=1}^{\left\lbrack\sqrt{j}\right\rbrack} \left(\left\lbrack{ j-1 \over s}\right\rbrack - \left\lbrack{j \over s}\right\rbrack\right) \right)\right\rbrack </math>


然后就有第''n''个素数的表达式:
然后就有第''n''个素数的表达式:
:<math>p_n = 1 + \sum_{k=1}^{2(\lfloor n \ln(n)\rfloor+1)} \left(1 - \left\lfloor{\pi(k) \over n} \right\rfloor\right). </math>
:<math>p_n = 1 + \sum_{k=1}^{2(\lbrack n \ln(n)\rbrack+1)} \left(1 - \left\lbrack{\pi(k) \over n} \right\rbrack\right). </math>


==递推关系==
==递推关系==
另外一个素数公式由以下[[递推关系]]組成的數列,其前後項的差來定义:
另外一个素数公式由以下[[递推关系]]組成的數列,其前後項的差來定义:
:<math> a_n = a_{n-1} + \operatorname{gcd}(n,a_{n-1}), \quad a_1 = 7, </math>
:<math> a_n = a_{n-1} + \operatorname{gcd}(n,a_{n-1}), \quad a_1 = 7, </math>
其中gcd(''x'', ''y'')表示''x''和''y''的[[最大公因]]。这个数列的开始几项 a<sub>n+1</sub> - a<sub>n</sub> 是1, 1, 1, 5, 3, 1, 1, 1, 1, 11, 3, 1, 1 {{OEIS|id=A132199}}。{{harvtxt|Rowlands|2008}}证明了这个数列只含有一和素数。
其中gcd(''x'', ''y'')表示''x''和''y''的[[最大公因]]。这个数列的开始几项a<sub>n+1</sub> - a<sub>n</sub>是1, 1, 1, 5, 3, 1, 1, 1, 1, 11, 3, 1, 1 {{OEIS|id=A132199}}。{{harvtxt|Rowlands|2008}}证明了这个数列只含有一和素数。


==其他公式==
==其他公式==
=== [[威尔逊定理]]衍生公式 ===

以下这个公式可以且只可以产生所有素数:
:<math>f(n) = 2 + (2n! \; \pmod{n+1})</math>
:<math>f(n) = 2 + (2n! \; \pmod{n+1})</math>


其中,素数2出现无限多次,其余的素数恰好出现一次。实际上,当''n+1''是素数''p''的时候,由[[威尔逊定理]],<math>2n! \; \pmod{n+1}</math>等于''p-2'',于是<math>f(n) = p</math>,当''n+1''是合数的时候,<math>2n! \pmod{n+1}</math>等于0,于是得到2。
其中,素数2出现无限多次,其余的素数恰好出现一次。实际上,当''n+1''是素数''p''的时候,由[[威尔逊定理]],<math>2n! \; \pmod{n+1}</math>等于''p-2'',于是<math>f(n) = p</math>,当''n+1''是合数的时候,<math>2n! \pmod{n+1}</math>等于0,于是得到2。

==參考資料==
{{reflist}}


==参见==
==参见==

*[[素数]]
*[[素数]]
*[[數定理]]
*[[數定理]]
*[[素数判定法则]]
*[[哥德巴赫猜想]]
*[[数]]
*[[数]]
*[[埃拉托斯特尼筛法]]
*[[费马数]]<math>F_{n} = 2^{2^n} + 1</math>
*[[X²+1素数]]


{{質數}}
[[Category:素数]]
[[Category:素数]]
[[Category:趣味數學]]
[[Category:趣味數學]]
[[Category:数学公式]]
[[Category:数学公式]]

[[en:Formula for primes]]
[[es:Fórmula de los números primos]]
[[fr:Formules pour les nombres premiers]]
[[it:Formula per i numeri primi]]

2024年4月26日 (五) 04:11的最新版本

质数公式,又称素数公式,在数学领域中,表示一种能够僅产生质数的公式。即是说,这个公式能够一个不漏地产生所有的质数,并且对每个输入的值,此公式产生的结果都是质数。由于质数的个数是可数的,因此一般假设输入的值是自然数集(或整数集及其它可数集)。迄今为止,人们尚未找到易于计算且符合上述條件的质数公式,但对于质数公式应该具备的性质已经有了大量的研究。

多项式形式的素数公式

[编辑]

可以证明,一个整系數多项式P(n),如果不是常數函數的话,不会是一个素数公式。证明很简单:假设这样的一个多项式P(n)存在。那么P(1)将是一个素数p。接下来考虑的值。由于,對于任意整數k,我们有,從而p的倍数,但已然假设是素数公式,所以必须是素数,于是它就只能等于。也就是說,对于任意的k都是多项式P(n) - p的一個。但根據代數基本定理,一個非零的整系數多項式不可能有無窮多個根。故此,P(n)只能是常数函數。

应用代数数理论,可以证明更强的结果:不存在能够对几乎所有自然数输入,都能产生素数的非常数的多项式P(n)。

欧拉在1772年发现,对于小于40的所有自然数,多项式

的值都是素数。对于前几个自然数n = 0, 1, 2, 3...,多项式的值是41, 43, 47, 53, 61, 71...。当n等于40时,多项式的值是1681=41×41,是一个合数。实际上,当n能被41整除的时候,P(n)也能被41整除,因而是合数。这个公式和所谓的质数螺旋有关,也和黑格納數有關。若時,其對應的多項式也有類似的性質,而也是黑格納數。

狄利克雷定理证明了,对于互素ab線性函數能产生无穷多个质数(尽管不是对于所有的自然数n)。至于是否存在次数大于等于2的多项式,满足对无穷多个整数,都能取到素数值,目前还没有结论。

此外,格林-陶定理证明了另一结论:对于每个正整数k,都存在着整数对a, b,使得对于每个0与k−1之间的n都是素数。然而,对于比较大的k,找出ab是很困难的。目前最好的结果是对于k = 26[1]

P(n) = 5283234035979900n + 43142746595714191(OEISA204189

丢番图方程形式的素数公式

[编辑]

一个很著名的素数公式是以下的有26个未知数的由14个方程组成的丢番图方程组Jones et al.(1976):

对于这个方程组的所有正整数解:(a,b,...,z),k + 2都是素数。可以把这个公式改写成多项式的形式:将14个等式记作p1,p2,……,p14,那么可以说,多项式的输入值(a,b,...,z)是正整数时,其值域的正值部分就是所有素数。

根据尤里·马季亚谢维奇的一个定理,如果一个集合能够被定义成一个丢番图方程的解集,那么就可以被定义为一个只有9个未知数的丢番图方程的解集。于是,素数集合可以被定义为一个只含10个变元的多项式的正值解集。然而,这个多项式的次数极大(在1045数量级),另一方面,也存在次数不超过4的多项式,未知数个数是58个。

带高斯符號的素数公式

[编辑]

利用高斯符號,可以建立一些第n个素数的表达式:

Mills公式

[编辑]

第一个带高斯函数的素数公式由W. H. Mills在1947年构造。他证明了存在实数A使得数列

中的每个数都是素数。最小的A称为米爾斯常數,如果黎曼猜想成立,它的值大約為:OEISA051021)。 这个素数公式并没有什么实际价值,因为人们对A的性质所知甚少,甚至不知道A是否為有理数。而且,除了用素数值逼近外,没有其他计算A的方法。

威尔逊定理的利用

[编辑]

使用威尔逊定理,可以建立一些其他的素数公式。以下的公式也没有什么实际价值,大多数的素性测试都比它远为有效。

我们定义

或者

这两种定义是等价的。π(m)就是小于m的素数个数。于是,我们可以定义第n个素数如下:

另一个用高斯函数的例子

[编辑]

这个例子没有用到阶乘威尔逊定理,但也大量应用了高斯函数(S. M. Ruiz 2000)。首先定义:

然后就有第n个素数的表达式:

递推关系

[编辑]

另外一个素数公式由以下递推关系組成的數列,其前後項的差來定义:

其中gcd(x, y)表示xy最大公因數。这个数列的开始几项an+1 - an是1, 1, 1, 5, 3, 1, 1, 1, 1, 11, 3, 1, 1 (OEIS數列A132199)。Rowlands (2008)证明了这个数列只含有一和素数。

其他公式

[编辑]

威尔逊定理衍生公式

[编辑]

其中,素数2出现无限多次,其余的素数恰好出现一次。实际上,当n+1是素数p的时候,由威尔逊定理等于p-2,于是,当n+1是合数的时候,等于0,于是得到2。

參考資料

[编辑]
  1. ^ PrimeGrid’s AP26 Search (PDF). [2015-03-0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09-21). 

参见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