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诸葛亮: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黃綬指向另外一個人
消歧义
 
第1行: 第1行:
{{other uses|诸葛亮 (消歧义)}}{{Redirect|孔明}}
{{東亞男性歷史人物
{{東亞男性歷史人物
|名稱 =葛亮
|名稱 =葛亮
|身份 =[[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发明]]
|身份=[[蜀漢]][[丞相]]、政治家、軍事
|國家 =漢蜀漢
|國家 =[[東]]{{to}}[[蜀漢]]
|時代 =[[东汉]]末至[[三时期]]
|時代 =東漢至[[三时期]]
|主君 = [[劉備]][[劉禪]]
|主君 =[[劉備]]{{to}}[[劉禪]]
|屆數 =
|屆數 =
|最高職務 =[[丞相]]领[[司隶校尉]][[益州牧]]
|最高職務 =[[丞相]][[錄尚書事]]加[[開府]]治事领[[司隶校尉]][[益州]][[牧]]
|前任 =
|前任 =無(首任)
|繼任 =
|繼任 =無(廢除)
|圖片名稱 =Zhuge Liang.png
|圖片名稱 =蜀汉丞相忠武侯诸葛亮.jpg
|圖片大小 =180px
|圖片大小 =240px
|圖片說明 =
|圖片說明 =清殿藏本諸葛孔明像
|姓 =诸葛
|姓 =[[诸葛姓|諸葛]]
|名 =亮
|字 =孔明
|字 =孔明
|號 =臥龍先生
|號 =臥龍
|封爵 =武鄉侯([[蜀汉]]封)<br>武兴王([[东晋]]追封)<br>安国王([[前蜀]]追封)
|封爵 =武乡侯
|封地 =[[武鄉鎮|武鄉]]
|封號 =
|封號 =
|位階 =
|位階 =
第24行: 第27行:
|祖籍 =
|祖籍 =
|本籍 =
|本籍 =
|出身地 =
|出身地 =徐州琅琊郡
|府邸 =
|府邸 =
|世系 =[[琅邪諸葛氏世系圖|琅琊諸葛氏]]
|世系 =
|初名 =
|初名 =
|出生日期 =[[漢靈帝]][[光和]]四年<br>(181年)
|法號 =
|出生地點 =[[東漢]][[琅琊郡]]陽都縣<br>(今[[山東省]][[临沂市]][[沂南縣]])
|院號 =
|婚年 =
|其他名號 =
|逝世年 =[[蜀漢後主]][[建興 (蜀漢)|建興]]十二年農曆八月<br>(234年)
|出生日期 =[[181年]]
|出生 =[[东汉]][[琅玡|琅琊]][[阳都]](今[[东省]][[沂南县]])
|逝世地 =[[五丈原]]<br>(今[[陕西省]][[]][[五丈原镇]])
|諡號 =忠武
|婚年 =
|墓葬 =[[漢中]][[定軍山]]
|逝世年 =[[234年]]
|逝世地 =[[蜀汉]][[五丈原]]
|諡號 =忠武侯
|墓葬 =
|祠廟 =[[武侯祠]]
|祠廟 =[[武侯祠]]
|父親 =[[諸葛珪]]
|父親 =[[諸葛珪|诸葛-{珪}-]]
|母 =
|母 =顧氏
|母親 =
|母親 =章氏
|元配 =
|元配 =
|正室 =[[黃夫人]]
|正室 =[[黃月英|黃夫人]]
|側室 =不詳
|元配之父 =
|元配之父 =
|元配之嫡母 =
|元配之嫡母 =
|元配之母 =
|元配之母 =
|正室之父 =
|正室之父 =[[黃承彥]]
|正室之嫡母 =
|正室之嫡母 =
|正室之母 =
|正室之母 =蔡氏
|妻之父 =
|妻之父 =
|妻之嫡母 =
|妻之嫡母 =
第61行: 第60行:
|平妻之母 =
|平妻之母 =
|兄弟 =[[諸葛瑾]]、[[諸葛均]]
|兄弟 =[[諸葛瑾]]、[[諸葛均]]
|姊妹 =諸葛氏(夫[[龐山民]])、=諸葛氏(夫[[蒯]])
|姊妹 =佚名(夫[[龐山民]])、佚名(夫[[蒯]])
|子 =[[諸葛瞻]]、[[諸葛懷]]
|子 =[[諸葛瞻]]<br>
|女 =
|嫡子 =
|嫡子 =
|嫡女 =
|嫡女 =
|庶子 =
|庶子 =
|庶女 =
|庶女 =
|養子 =[[諸葛喬]]
|養子 =[[諸葛喬]](諸葛瑾過繼)
|養女 =
|養女 =
|繼子 =
|繼子 =
|繼女 =
|繼女 =
|其他親屬 =父:[[諸葛玄]]<br>堂兄弟:[[諸葛]]
|其他親屬 =父:[[諸葛玄]]<br>孫兒:[[諸葛]](與父[[諸葛瞻]]戰死於[[魏灭蜀之战]])、[[諸葛京]]([[西晉|仕晉]]官至[[江州 (西晉)|江州]]刺史)
----
姻親:<br>
'''[[蜀漢]]'''
:繼子(監護對象):'''[[劉禪]]'''([[劉備]]子)<br>繼兒媳:[[敬哀皇后 (蜀汉)|敬哀皇后]]([[張飛]]長女)、[[張皇后 (劉禪)|張皇后]]([[張飛]]次女)
:其他同輩:[[費禕]]([[諸葛瞻]][[連襟]][[費承]]之父)、[[關興]](諸葛瞻連襟[[關統]]之父,[[關羽]]之子)、[[馬超]]([[劉禪]]弟[[劉理]]岳父)、'''[[劉備]]'''([[劉禪]]之父)、[[張飛]]([[劉禪]]岳父)、[[夏侯霸]]([[劉禪]]從內舅)
::晚輩:姻侄[[劉璿]]、[[劉瑤 (三國)|劉瑤]]、[[劉琮 (蜀漢)|劉琮]]、[[劉瓚]]、[[劉諶]]、[[劉恂 (三國)|劉恂]]及[[劉璩]](皆為[[劉禪]]兒子,諸葛瞻內兄/弟)、[[刘胤]]及[[劉輯]](皆為劉禪弟[[劉理]]之子,諸葛瞻堂內兄/弟)、[[費承]]、[[關統]],姻侄女費氏([[劉璿]]太子妃,費禕之女)

'''[[孫吳|東吳]]'''<br>
姻伯'''[[孫權]]'''(姻伯[[劉備]]的內兄,因孫和故兼姻侄)
:姻弟[[孫和]](兼外侄孫婿,[[张妃 (孙和)|孫和太子妃]]之夫)、'''[[孫休]]'''(孫權六子)、'''[[孫亮]]'''(孫權七子)
::姻侄'''[[孫皓]]'''(兼曾外侄孫,孫和長子)

'''[[曹魏]]'''
:長輩:
::姻舅公'''[[曹操]]'''(姻舅[[夏侯霸]]的姨丈)、[[夏侯淵]](夏侯霸的父親,曹操連襟)
::姻族舅公[[夏侯惇]]([[夏侯淵]]族兄)
::姻從表舅公[[曹仁]]、[[曹純]]、[[曹洪]]([[曹操]]從弟)
::姻堂舅[[夏侯尚]](夏侯霸的堂兄弟)
::姻表舅'''[[曹丕]]'''、[[曹彰]]、[[曹植]]及[[曹熊]](皆為夏侯霸的表兄弟)、[[曹真]](曹操的族侄)、[[曹休]](曹操的族子)
:::姻表弟'''[[曹叡]]'''(曹丕獨子)及[[曹爽]]諸兄弟(曹真諸子)
::::姻表侄'''[[曹芳]]'''(曹叡養子);'''[[曹髦]]'''及'''[[曹奐]]'''(皆為曹叡繼子)

'''[[西晉]]'''<br>
姻兄'''[[司馬懿]]'''(堂侄女婿[[司馬伷]]之父)
::姻侄[[司馬師]]及[[司馬昭]](皆為[[司馬伷]]之兄)
:::姻侄孫'''[[司馬炎]]'''及[[司馬攸]]等(皆為[[司馬昭]]之子)
:::姻侄孫女婿[[甄德]]([[司馬師]]及[[司馬昭]]女婿,[[曹叡]]堂妻舅)
----
'''[[孫吳|東吳]]'''<br>
侄兒:[[诸葛恪]](遭[[孙峻]]'''[[族誅]]''')
:侄孫:[[诸葛绰]]、[[诸葛竦]]、[[诸葛建]]
侄兒:[[诸葛乔]](養子)
:侄孫:[[諸葛攀]](自[[蜀漢]]返回[[孫吳|東吳]]恢復[[諸葛瑾]]後人身份)
::曾侄孫:諸葛顯(與[[諸葛京]]遷入[[西晉]])
侄兒:[[诸葛融]](遭[[孙峻]]'''[[族誅]]''')
侄女:諸葛氏([[張承]]妻)
:外侄孫[[张震 (张承之子)|張震]](遭[[孙峻]]'''族誅''')
:外侄孫女
::[[张妃 (孙和)|孫和太子妃]]
:::曾外侄孫'''[[孫皓]]'''殺死自身胞弟[[孙俊 (三国)|孫俊]]
:::曾外侄孫女孫氏([[陸景]]妻)
::諸葛氏([[陸抗]]妻,[[陸遜]]兒媳)
:::曾外侄孫[[陸景]]('''孙皓'''妹夫)

'''[[曹魏]]'''及'''[[西晉]]'''<br>
堂弟:[[諸葛誕]]
:堂侄兒:[[诸葛靓]]
::堂侄孫:
:::[[诸葛頤]]
:::[[诸葛恢]]
::::堂曾侄孫[[诸葛甝]]、[[诸葛虪]]、[[諸葛衡]]
::::堂曾侄孫女[[诸葛文彪]](先為[[庾亮]]兒媳,再嫁[[江虨]])、诸葛氏(羊楷妻,[[羊祜]]和[[羊徽瑜]]([[司馬師]]妻,[[司馬懿]]兒媳)的堂侄孙媳)、[[诸葛文熊]]([[謝石]]妻,[[謝安]]弟媳)
:堂侄女:
::諸葛氏([[司馬伷]]妻、[[司馬懿]]兒媳)
:::堂外侄孫[[司馬繇]]
::::堂曾外侄孫'''[[晉元帝|司马睿]]'''
::诸葛氏 ([[王凌 (三国)|王凌]]兒媳,因王凌叛亂遭[[司馬懿]]'''族誅''')
外甥:[[龐渙]]

|出身 = <!---此处指科举出身--->
|出身 = <!---此处指科举出身--->
|功名 =
|功名 =
|經歷 =
|經歷 =
*[[軍師]][[中郎將]]
|著作 =
*軍師[[將軍 (中國古代)|將軍]]、署左將軍府事
*署大司馬府事
*[[丞相]][[录尚书事]]暨[[假节]]
*自貶為[[右將軍]]、行丞相事<ref>《[[s:三國志/卷35|三國志卷三十五·蜀書五·諸葛亮傳第五]]》:謖違亮節度,舉動失宜,大為張郃所破。亮拔西縣千餘家,還於漢中,戮謖以謝眾。上疏曰:「臣以弱才,叨竊非據,親秉旄鉞以厲三軍,不能訓章明法,臨事而懼,至有街亭違命之闕,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無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闇,《春秋》責帥,臣職是當。請自貶三等,以督厥咎。」於是以亮為右將軍,行丞相事,所總統如前。</ref>
*復為丞相、加领[[司隶校尉]]
*加封[[鄉侯|武鄉侯]]、[[開府]]治事
*加領[[益州]][[牧]]
|著作 =《[[隆中對|草庐對]]》、《[[s:為後帝伐魏詔|為後帝伐魏詔]]》、《[[s:請宣大行皇帝遺詔表|請宣大行皇帝遺詔表]]》、《[[出師表]]》、《[[s:自表後主|自表後主]]》、《[[s:正議|正議]]》、《[[s:絕盟好議|絕盟好議]]》、《[[s:為法正答或問書|為法正答或問書]]》、《[[s:答關羽書|答關羽書]]》、《[[s:誡子書|誡子書]]》、《[[s:誡外甥書|誡外甥書]]》等
|注釋 =
|注釋 =
}}
}}
'''诸葛亮'''({{bd|181年||234年|catIdx=Zhuge Liang}}),[[表字|字]]'''孔明''',[[琅琊郡]]阳都县(今[[山東省]][[临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季漢]])[[丞相]]<ref name="源">{{cite book |title=《[[辭源]]》兩冊本 |publisher=[[商務印書館]] |location=[[北京]] |year=1983 }}</ref>{{rp|2902}},亦是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及散文家,曾发明[[木牛流马]]、诸葛连弩等。他常被後世認為是智慧和忠義的典範。先為[[劉備]]麾下核心幕僚,後主[[劉禅]]初年蜀漢實際上的最高領導人。


諸葛亮年輕時自比[[管仲]]、[[樂毅]],人稱「'''卧龙'''」<ref name="源"/>{{rp|2902}}。諸葛亮與[[徐庶|徐元直]]、[[崔州平]]、[[石韜 (三國)|石廣元]]、[[孟建|孟公威]]交好,與「鳳雛」[[龐統]]師出同門齊名。[[劉備]][[三顧茅廬]]始見之,為劉備畫據荊益、聯合[[孫權]]、抗拒[[曹操]]之策,輔佐劉備取[[荊州刺史部|荊州]],定[[益州]],遂與[[曹魏]]、[[孫吳]]鼎足而三<ref name="源"/>{{rp|2902}}。[[曹丕]]代漢,劉備稱帝於[[成都]],以諸葛亮為[[丞相]]<ref name="源"/>{{rp|2902}}。劉備死,諸葛亮輔助後主[[劉禪]],以丞相封武乡侯,兼領益州牧<ref name="源"/>{{rp|2902}}。
'''诸葛亮'''({{bd|181年||234年||catIdx=Zhuge Liang}}),[[表字|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山东省]][[沂南|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漢]]重要大臣,[[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发明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诸葛亮在世时為[[蜀汉]][[丞相]]後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谥为'''忠武侯''',所以被称为'''武侯'''、'''诸葛武侯''',此外因其早年外号,也称'''[[卧龙]]'''或'''伏龙'''。


諸葛亮整官制,修法度,志復中原<ref name="源"/>{{rp|2902}}。諸葛亮改善經濟,休養生息,打壓益州豪族,平定[[諸葛亮南征|南中叛亂]],控制[[南中 (地名)|南中]]。屢次[[诸葛亮北伐|北伐]],與魏相攻戰<ref name="源"/>{{rp|2902}}。建興十二年,諸葛亮卒於[[五丈原]]軍中,年五十四,谥為'''忠武'''<ref name="源"/>{{rp|2902}}。《[[三國志]]·蜀志》[[s:三國志/卷35|有傳]]<ref name="源"/>{{rp|2902}}。後世景仰诸葛亮才能品格,常尊其为'''武侯'''、'''诸葛武侯'''。後民間[[小說]]、[[戲曲]]謂其通曉[[陰陽]],料事如神<ref name="源"/>{{rp|2902}}。“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代表[[中国传统文化]]忠臣与智者。[[明代]][[羅貫中]]《[[三國演義]]》所刻畫者,流傳眾口,最為著稱<ref name="源"/>{{rp|2902}}。[[毛宗崗]]评《三国演义》将诸葛亮称为“三绝”中的“智绝”。<ref>{{Cite web|title=《三國演義》中的「義絕」關公文學形象-香港商報|url=https://www.hkcd.com/content_app/2021-10/18/content_1300122.html#:~:text=%E6%B8%85%E4%BB%A3%E6%96%87%E5%AD%B8%E8%A9%95%E8%AB%96%E5%AE%B6,%E9%9B%B2%E5%A4%A9%E3%80%81%E7%BE%A9%E9%87%8D%E5%A6%82%E5%B1%B1%E7%9A%84%E4%BA%BA%E3%80%82|access-date=2023-12-22|website=www.hkcd.com|archive-date=2023-12-22|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1222144112/https://www.hkcd.com/content_app/2021-10/18/content_1300122.html#:~:text=%E6%B8%85%E4%BB%A3%E6%96%87%E5%AD%B8%E8%A9%95%E8%AB%96%E5%AE%B6,%E9%9B%B2%E5%A4%A9%E3%80%81%E7%BE%A9%E9%87%8D%E5%A6%82%E5%B1%B1%E7%9A%84%E4%BA%BA%E3%80%82|dead-url=no}}</ref>
== 生平 ==
=== 躬耕南陽 ===
諸葛亮父親[[諸葛珪]]早逝,諸葛亮與其弟[[諸葛均]]便由叔父[[諸葛玄]]撫養。後來朝廷選[[朱皓]]代替諸葛玄之職,而諸葛玄又與[[荊州]]牧[[劉表]]有舊交,便帶同諸葛亮前往依附。諸葛玄去世後,諸葛亮和弟弟在[[南陽市]][[卧龙岗]]务农。<ref>《大元一统志卷三·河南江北行省》:“卧龙岗在南阳县境内,诸葛亮孔明躬耕地。”</ref><ref>《大明一统志卷60·襄阳府》“诸葛亮琅琊人,寓居南阳,往来隆中。”</ref><ref>《嘉靖乙酉抚民右参政许复礼呈照碑记》:“南阳郡城西七里许,有阜隆然,绵亘四十余里,名曰卧龙岗,乃汉丞相忠武侯诸葛孔明躬耕之地也,岗上有草庐故居,前有忠武侯庙,庙中塑像纶巾抱膝,宛然令人起敬,旁有书院故址,询之父老,考之郡志,皆云孔明大节,自唐宋以来,乡人立祠祀之,血食有年。”</ref><ref>{{cite web|url=http://news.163.com/10/1228/08/6OVRL3IF00014JB6.html|title=诸葛亮“躬耕于南阳”的解读}}</ref>(另一说为襄阳隆中,襄阳说的依据有三,其一,隆中当时属于[[南阳郡]],但事实是襄阳隆中所在地当时属于[[南郡]],不属于[[南阳郡]],[[南阳郡]]和[[南郡]]以[[汉水]]为界,位于汉水以南的隆中没有在南阳郡的管辖范围内,<ref>{{cite web|url=http://gs.xinhuanet.com/jdwt/2006-01/24/content_6123031.htm|title=襄阳、南阳诸葛亮躬耕地之争}}</ref><ref>{{cite web|url=http://www.henanci.com/Pages/20106261051120.shtml|title=诸葛亮躬耕地是哪个“南阳”}}</ref> 其二,宛城在[[隋朝]]后才改称南阳,但事实是宛城自[[王莽]]时期已称为南阳,<ref>《[http://zh.wikisource.org/zh-hans/%E6%B0%B4%E7%B6%93%E6%B3%A8/31 水經注/31]》:“秦昭襄王使白起为将,伐楚取郢,即以此地为南阳郡,改县曰宛。王莽更名郡曰前队,'''县曰南阳'''。”</ref><ref>{{cite web|url=http://books.google.com.hk/books?id=Yl3JO0z2FUoC&pg=PA54&lpg=PA54&dq=%E7%8E%8B%E8%8E%BD+%E5%8D%97%E9%98%B3&source=bl&ots=1HKhKrAosY&sig=x6IcqEaiFIe1PyI1Mpp135arkgA&hl=zh-CN&ei=1OdCTbOCB4b0vQOisbntAQ&sa=X&oi=book_result&ct=result&resnum=4&ved=0CCgQ6AEwAzgK#v=onepage&q=%E7%8E%8B%E8%8E%BD%20%E5%8D%97%E9%98%B3&f=false|title=王莽|publisher=知書房出版集團}}</ref> 其三,三顾茅庐时宛城归属[[曹操]],但根据历史文献记载,[[三顾茅庐]]时宛城归[[刘表]]而非曹操,依据有《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第一》和《[[三国志]]·蜀书·二先主传第二》中“十二年……今深入征之,刘备必说刘表以袭许。万一为变,事不可悔”和“十二年,曹公北征乌丸,先主说表袭许,表不能用”的记载。[[刘备]]认为曹操北战[[乌丸]],[[许昌]]空虚,正好可以袭击曹操的大本营,所以劝刘表袭击南阳北边的许昌,可惜刘表胸无大志不同意,没有采纳。[[张绣]]投降曹操时,曹操正在进行[[官渡之战]],此时曹操夺宛城,则意味着要与刘表正面宣战,腹背受敌。又根据《三国志·杜袭传》注引《九州春秋》中的记载“刘备侵[[叶县|叶]]、刘表攻[[西鄂县|西鄂]]”,这些都表明,宛城在诸葛出山之前都在刘表的控制之下。襄阳隆中说还有自相矛盾之处,《元和郡县图志》中记载:“诸葛亮宅,在县西北二十里”,但今天的襄阳隆中在襄阳西南方向。<ref>{{cite web|url=http://www.hj.cn/html/Culture/People/WJXFLSMR/2006-7/13/0671317513619192.html|title=诸葛亮躬耕地刍议|publisher=汉江网|date=2006-7-13}}</ref>)亮平日好唸[[梁父吟]],又常以[[管仲]]、[[樂毅]]比擬自己,當時的人對他都不以為然,只有好友[[徐庶]]、[[崔州平]]、[[孟建]]、[[石韜]]相信他的才幹。


==生平==
他與當時的荊州名士[[司馬徽]]、[[龐德公]]、[[黃承彥]]等有結交。黃承彥曾對諸葛亮說:「聞君擇婦;身有醜女,黃頭黑色,而才堪相配。」<ref>譯為白話:「聽到你要選妻,我家中有一醜女,頭髮黃、皮膚黑,但才華可與你相配。」</ref> 諸葛亮應許這門親事,立即迎娶她。當時的人都以此作[[笑話]]取樂,鄉里甚至作了句[[諺語]]:「莫作孔明擇婦,正得阿承醜女。」
[[葛姓|葛氏]]原住在琅琊[[諸城縣|諸縣]],後遷到琅琊[[沂南縣|陽都]],陽都先有葛氏,時人稱諸縣葛氏為諸葛,因之以諸葛為姓<ref>{{cite book |author=[[陳壽]] |title=《[[三國志]]》 |chapter=《[[:s:三國志/卷52|三國志卷五十二·吳書七·張顧諸葛步傳第七]] |location=[[北京]] |publisher=[[中華書局]] |year=1959 |quote=[[三國志註]]引《吳書》曰:其先葛氏,本琅琊諸縣人,後徙陽都。陽都先有姓葛者,時人謂之諸葛,因以為氏。 }}</ref>{{rp|1232}}。


[[黎東方]]在《細説三國》稱,諸葛亮遠祖是[[商代]]葛國國君,封邑在今[[河南省]]東部<ref name="葛">{{cite book |author=賀准城 |title=《解讀三國話諸葛》 |location=[[蘇州市]] |publisher=[[蘇州大學]]出版社 |year=2004 }}</ref>{{rp|2}}。諸葛亮是漢[[司隸校尉]][[諸葛豐]]後;父親[[諸葛珪]],字君貢,漢末為泰山郡丞<ref name="三">{{cite book |author=陳壽 |title=《三國志》 |location=北京 |publisher=[[中華書局]] |year=1959 }}</ref>{{rp|911}}。
=== 隆中對 ===
{{Main|隆中對}}
{{Wikisource|隆中对}}
[[File:Longzhong Plan-zh-classical.png|thumb|隆中對策圖]]
當時,[[劉備]]依附於[[劉表]],屯兵[[新野县|新野]]。後來在一次拜訪[[司馬徽]]時聽過他說:「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為俊傑。此間自有[[卧龍]]、[[鳳雛]]。<ref>譯為白話:「那些儒生都是見識淺陋的人,豈會了解當世的事務局勢?能了解當世的事務局勢才是俊傑。此時只有[[臥龍]](诸葛亮)、[[鳳雛]]([[龐統]])。」</ref>」後又受[[徐庶]]推薦,想徐庶帶他來引見,但徐庶卻說:「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ref>譯為白話:「這人可以去見,不可以令他屈就到此。將軍宜屈尊以相訪。」</ref>」


漢靈帝光和四年(181年),諸葛亮生於琅琊陽都<ref name="葛"/>{{rp|3}}。不久母親章氏去世,父親續娶<ref name="葛"/>{{rp|3}}。中平五年(188年),諸葛亮的父親諸葛珪去世<ref name="葛"/>{{rp|3-4}}。一家生活由叔父[[諸葛玄]]來照料<ref>{{cite book |author=陳壽 |title=《三國志》 |chapter=《[[:s:三國志/卷35|三國志卷三十五·蜀書五·諸葛亮傳第五]]》 |location=北京 |publisher=中華書局 |year=1959 |quote=亮早孤,从父玄为袁术所署豫章太守,玄将亮及亮弟均之官。 }}</ref>{{rp|911}}。
刘备便親自前往拜訪,去了三次才見到諸葛亮(史稱「[[三顧茅廬]]」),劉備便叫其他人避開,对諸葛亮提問道:「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於天下,而智術淺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猶未已,君謂計將安出?<ref>譯為白話:「現今漢室衰敗,奸臣假借皇命做事,皇上失去大權。我沒有衡量自己的德行與能力,想以大義重振天下,但智慧、謀略短小、不夠,所以時常失敗,直至今日。不過我志向仍未平抑,你有沒有計謀可以幫助我?」</ref>」


===躬耕十年===
諸葛亮遂向他陳說了三分天下之計,分析了[[曹操]]不可取,[[孫權]]可作援的形勢;又詳述了[[荆州 (古代)|荊]]、[[益]]二州的州牧懦弱,有機可乘,而且只有擁有此二州才可爭勝天下;更向劉備講述了攻打[[中原]]的戰略。這篇論說後世稱之為《[[s:隆中對|隆中對]]》。劉備聽後大讚,力邀諸葛亮出山相助,於是諸葛亮便步上仕途。[[劉備]]常常和他議論,關係也日漸親密。[[關羽]]、[[張飛]]等都大感不悅,劉備向他們解釋道:「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願諸君勿復言。<ref>譯為白話:「我有了[[孔明]],就像魚得到水般,希望諸位不要再說了。」</ref>」關羽、張飛等便不再抱怨。
[[袁術]]與[[諸葛玄]]是世交,他請諸葛玄擔任[[豫章郡]][[太守]]<ref name="葛"/>{{rp|4}}。興平元年(194年),諸葛玄帶著諸葛亮及其弟諸葛均以及他們兩個姐姐隨同上任<ref name="葛"/>{{rp|4}}。諸葛瑾留家照顧繼母<ref name="葛"/>{{rp|4}}。之後諸葛謹帶著繼母到江東避難,後來出仕於孫權帳下<ref name="葛"/>{{rp|4}}。


之後漢朝更選朱皓代諸葛玄職位<ref name="葛"/>{{rp|4}}。諸葛玄素與荊州牧劉表有舊,往依附之<ref name="葛"/>{{rp|4}}。諸葛玄許配諸葛亮大姐予中廬[[蒯祺]],許配諸葛亮二姐予[[龐德公]]兒子[[龐山民]]<ref name="葛"/>{{rp|5-6}}。建安二年(197年)諸葛玄死,當時諸葛亮虛歲十七歲<ref name="葛"/>{{rp|6}}。諸葛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長八尺(約184公分,漢時一尺約為23.1公分),每自己比作於[[管仲]]、[[樂毅]],當時人都不同意;惟有博陵[[崔州平]]、穎川[[徐庶]]與諸葛亮交好,說是確實這樣<ref>{{cite book |author=陳壽 |title=《三國志》 |chapter=《[[:s:三國志/卷35|三國志卷三十五·蜀書五·諸葛亮傳第五]]》 |location=北京 |publisher=中華書局 |year=1959 |quote=玄卒,亮躬畊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長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 }}</ref>{{rp|911}}。
诸葛亮於[[208年]]时提出的《隆中對》成为之后数十年间刘备和[[蜀汉]]势力的基本国策。


诸葛亮與當時荊州名士[[司馬徽]]、[[龐德公]]等結交<ref name="三"/>{{rp|911}}。[[三國志註]]《襄陽記》記載曰:[[黃承彥]]高爽開列,為沔南名士,謂諸葛亮:「聞君擇婦;身有醜女,黃頭黑色,而才堪相配。(聽聞你正要挑選[[妻子]];我有一醜[[黃夫人|女兒]],黃[[頭髮]]、黑[[皮膚]],但才華堪相配於你。)」;諸葛亮答應,即迎;時人以為笑樂,鄉里為之諺曰:「莫作孔明擇婦,正得阿承醜女。(不要像諸葛亮那樣選老婆,娶了黃承彥的醜女兒。)」<ref name="三"/>{{rp|929}}
=== 過江作說 ===
當時,[[劉表]]之子[[劉琦]]因其後母影響,劉表對劉琦漸漸不悅。劉琦十分器重諸葛亮,數次向諸葛亮請教自安之術,但諸葛亮每每推辭,劉琦便在一次飲宴時用[[上屋抽梯]]的辦法迫使諸葛亮授以對策,諸葛亮便反問劉琦:「君不見[[申生]]在內而危,[[重耳]]在外而安乎?<ref>譯為白話:「你沒看到[[春秋時期]][[申生]]留在內部而遇危險,但[[重耳]]在外卻得安全嗎?」</ref>」劉琦明白他的意思,正好[[黃祖]]被孫軍殺害,劉琦便自薦為[[江夏]][[太守]],出走江夏。


===三顧之恩===
[[208年]][[八月]],劉表病逝,其二子[[劉琮]]繼位,聽到[[曹操]]南下的消息,遣使投降。[[劉備]]在[[樊城]]知道後,率軍隊和百姓南逃,曹軍在[[當陽]][[長坂坡]]追上劉軍,[[徐庶]]之母被捉,徐庶只好向曹操投降。劉備到達[[夏口]],而[[孫權]]之前又派[[魯肅]]到來觀察情況,亮向劉備建議遣使向孫權求救。到達柴桑後,諸葛亮面見孫權,先用[[二分法]]給[[孫權]]兩個選擇:「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ref>譯為白話:「如果能以[[吳]]、[[越]]的軍民與中原抗衡,不如早和[[曹操]]斷交」</ref>」,另一個選擇則是激將法:「若不能當,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ref>譯為白話:「如果認為不能抵擋,何不解除武裝,向北方稱臣呢?」「北面」在這裡有雙重意義:其一是[[曹操]]當時在北方,其二是君臣見面時,臣子通常面向北方。</ref>」[[孫權]]反問諸葛亮為何劉備不投降,諸葛亮便抬高劉備身價,說劉備有氣節,絕不投降,以向孫權顯示劉備的決心。孫權大怒,誓言不會向曹操投降,但卻也擔心劉備還有多少兵力戰鬥。諸葛亮最後才分析兩軍的情況,先說出自軍散兵歸還和[[關羽]]水軍有萬人,加上[[劉琦]]凡[[江夏]]士兵亦不下萬人;再說出曹軍遠來疲弊,追劉備時,又用輕騎一日一夜行了三百多里,正是「彊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而且北方人不習水戰,[[荊州]]百姓又是被逼服從曹操,不是心服;最後肯定的說曹操必定可打敗。孫權十分高興,同時又受到[[魯肅]]、[[周瑜]]的遊說,決定聯劉抗曹。派周瑜、[[程普]]、魯肅等率三萬水軍,與曹操開戰。諸葛亮便隨軍回到劉備處。[[十一月]],曹操在[[赤壁之戰]]大敗,回師北還。
{{main|三顧草廬}}
[[File:Kongming Leaving the Mountains (cropped).jpg|thumb|明人作《孔明出山圖》]]
建安六年(201年),[[曹操]]既破[[袁紹]],自南進擊[[劉備]];劉備派遣[[麋竺]]、[[孫乾]]與[[劉表]]相聞,劉表自郊外迎接,以上賓之禮相待,增益其兵馬,使之屯兵[[新野]]<ref name="三"/>{{rp|876}}。劉備向司馬徽請教世事。司馬徽說:「我這儒生是淺俗士人,怎麼會懂時勢事務?知道時勢事務的人都是英俊豪傑。在這地方,有臥龍(诸葛亮)、鳳雛([[龐統]])兩人。」<ref>{{cite book |author=陳壽 |title=《三國志》 |chapter=《[[:s:三國志/卷35|三國志卷三十五·蜀書五·諸葛亮傳第五]]》 |location=北京 |publisher=中華書局 |year=1959 |quote=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為俊傑。此間自有[[卧龍]]、[[鳳雛]]。 }}</ref>{{rp|913}}徐庶見劉備,劉備器重,徐庶對劉備說:「諸葛孔明,是臥龍,劉將軍希望見到嗎?」;劉備答:「你與他一起過來吧。」;徐庶說:「諸葛亮這個人你需要親自去見他,不能由其他人去做,還委屈將軍您坐車去拜訪他。」<ref>{{cite book |author=陳壽 |title=《三國志》 |chapter=《[[:s:三國志/卷35|三國志卷三十五·蜀書五·諸葛亮傳第五]]》 |location=北京 |publisher=中華書局 |year=1959 |quote=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願見之乎?」先主曰:「君與俱來。」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 }}</ref>{{rp|912}}


建安十二年(207年)冬,刘备親自拜訪諸葛亮,三次才見到(史稱「[[三顧茅廬]]」);劉備屏退別人說:「現在漢室衰敗,奸臣掌權,使[[漢獻帝|當今聖上]]蒙受苦難。我不自量德行與能力,卻想要以天下蒼生為己任,欲以天下伸張大義,只是我的智術淺薄,到今天還一無所成。然而我的志向還沒消退,先生可以出謀畫策嗎?」<ref>{{cite book |author=陳壽 |title=《三國志》 |chapter=《[[:s:三國志/卷35|三國志卷三十五·蜀書五·諸葛亮傳第五]]》 |location=北京 |publisher=中華書局 |year=1959 |quote=因屏人曰:「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於天下,而智術淺短,遂用猖(獗)〔蹶〕,至於今日。然志猶未已,君謂計將安出?」 }}</ref>{{rp|912}}
=== 足食足兵 ===
赤壁之戰後,[[劉備]]於[[十二月]]平定荊南四郡,任命諸葛亮為[[軍師]][[中郎將]],駐於[[臨烝]],督令[[零陵]]、[[桂陽]]、[[長沙]]三郡,負責調整賦稅,充實軍資。[[211年]],[[益州]]牧[[劉璋]]派[[法正]]請劉備助攻[[張魯]]。諸葛亮便與[[關羽]]、[[張飛]]等鎮守[[荊州]]。至下年十二月,劉備與劉璋決裂,還攻[[成都]]。諸葛亮便與張飛、[[趙雲]]等入[[蜀]]助陣,留關羽负责荆州防务,并分兵平定各郡縣,與劉備一起圍成都。至[[214年]],[[劉璋]]投降,劉備入主益州。


諸葛亮遂向劉備陳述[[草廬對|三分天下之計]],分析:此時與[[曹操]]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之爭鋒;[[孫權]]據有江東,以歷三世,可以爲援而不可圖;又詳述[[荆州 (古代)|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郡|吳]][[會稽郡|會]]、西通[[巴郡|巴]][[蜀郡|蜀]]。此乃用武之國、戰略要地,而其主[[劉表]]不能守,此恐怕是上天賜予劉備;[[益州]]是[[漢高祖]]成就帝業之地,其主[[劉璋]]闇弱;更建議劉備等待時局有變,由荊州、益州進攻[[中原]]<ref>{{cite book |author=陳壽 |title=《三國志》 |chapter=《[[:s:三國志/卷35|三國志卷三十五·蜀書五·諸葛亮傳第五]]》 |location=北京 |publisher=中華書局 |year=1959 |quote=亮答曰:「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冑,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ref>{{rp|912-913}},此談話即後世稱為《[[s:草廬對|草廬對]]》之文章。後來劉備與諸葛亮越來越親近,引起結拜兄弟[[關羽]]、[[張飛]]等人心有不滿,劉備對此解釋說:「我得到孔明,就像魚得到水,希望眾人別在這件事上做無謂的議論。」;關羽、張飛於是就此做罷<ref>{{cite book |author=陳壽 |title=《三國志》 |chapter=《[[:s:三國志/卷35|三國志卷三十五·蜀書五·諸葛亮傳第五]]》 |location=北京 |publisher=中華書局 |year=1959 |quote=先主曰:「善!」於是與亮情好日密。關羽、張飛等不悅,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願諸君勿復言。」羽、飛乃止。 }}</ref>{{rp|913}}。
諸葛亮受金五百斤,銀千斤,錢五千萬,錦千匹,並受任為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府事。每每[[劉備]]出兵征伐,諸葛亮便負責鎮守[[成都]],為劉備足食足兵,[[漢中之戰]]時諸葛亮在成都替前線連連戰敗的劉備提供資援。[[220年]],[[曹丕]]篡漢自立。[[221年]],群臣聽到[[漢獻帝]]被害的消息,勸已成為[[漢中王]]的劉備登基為帝,劉備不答應,諸葛亮用[[耿純]]遊說[[劉秀]]登基的故事勸劉備,於是劉備才答應,任諸葛亮為[[丞相]]錄[[尚書]]事,假節。同年[[張飛]]被部下暗殺,再領[[司隸校尉]]。


不過根據《[[魏略]]》和《[[九州春秋]]》的說法,是諸葛亮主動求見劉備後才被劉備錄用,記載與《[[三國志]]》和《[[出師表]]》的三顧草廬版本有所不同<ref>{{cite book |author=陳壽 |title=《三國志》 |chapter=《[[:s:三國志/卷35|三國志卷三十五·蜀書五·諸葛亮傳第五]]》 |location=北京 |publisher=中華書局 |year=1959 |quote=《魏略》曰:刘备屯於樊城。是时曹公方定河北,亮知荆州次当受敌,而刘表性缓,不晓军事。亮乃北行见备,备与亮非旧,又以其年少,以诸生意待之。坐集既毕,众宾皆去,而亮独留,备亦不问其所欲言。备性好结毦,时適有人以髦牛尾与备者,备因手自结之。亮乃进曰:「明将军当复有远志,但结毦而已邪!」备知亮非常人也,乃投毦而答曰:「是何言与!我聊以忘忧耳。」亮遂言曰:「将军度刘镇南孰与曹公邪?」备曰:「不及。」亮又曰:「将军自度何如也?」备曰:「亦不如。」曰:「今皆不及,而将军之众不过数千人,以此待敌,得无非计乎!」备曰:「我亦愁之,当若之何?」亮曰:「今荆州非少人也,而著籍者寡,平居发调,则人心不悦;可语镇南,令国中凡有游户,皆使自实,因录以益众可也。」备从其计,故众遂强。备由此知亮有英略,乃以上客礼之。《九州春秋》所言亦如之。臣松之以为亮表-{云}-「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於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则非亮先诣备,明矣。虽闻见异辞,各生彼此,然乖背至是,亦良为可怪。 }}</ref>{{rp|913-914}}。
=== 臨終託孤 ===
[[222年]][[八月]],[[劉備]]在東征奪回[[荊州]]的途中被打敗,撤退至[[奉節縣|永安]](''詳見[[夷陵之战‎]]''),諸葛亮大嘆可惜[[法正]]逝去,否則劉備不會有此大敗。[[223年]][[二月]],刘备病重,召諸葛亮到永安,與[[李嚴]]一起託付後事,劉備對諸葛亮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ref>譯為白話:「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必定能夠安頓國家,終可成就大事。如果嗣子([[劉禪]])可以輔助,便輔助他;如果他沒有才幹,先生可以自行其事。」</ref>」諸葛亮涕泣說:「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ref>譯為白話:「臣必定竭盡股肱的力量,報效忠貞的節氣,直到死為止!」</ref>」劉備又要[[劉禪]]和其他兒子視諸葛亮為父。


何宇度《益部談資》稱劉備在荊州擴軍,諸葛亮籌措軍需<ref>{{cite book |author=諸葛亮 |title=《諸葛亮集》 |chapter=故事 卷五 遺蹟篇 |location=北京 |publisher=中華書局 |year=1960 |quote=何宇度《益部談資》:「先主寓荊州。從南陽大姓晁氏貸錢千萬,以為軍需。諸葛孔明作保,券至宋猶存。」 }}</ref>{{rp|239}}。
延至[[四月]],劉備逝世,刘禅继位,封諸葛亮為武鄉侯<ref>县侯,武乡在诸葛亮祖籍琅玡郡,实际在曹魏控制下,属于遥领。</ref>,開設相府辦公。不久,再領[[益州]][[州牧|牧]],政事上的大小事務,劉禪都依賴於諸葛亮,由諸葛亮決定。本來[[南中]]地區因[[劉備]]大敗而乘機叛亂,諸葛亮因國家剛逝去君主,先不發兵,而派[[鄧芝]]及[[陳震 (三國)|陳震]]赴[[東吳]]修好。


=== 勞心北伐 ===
===赴吳結盟===
{{main|長坂坡之戰|赤壁之戰}}
{{seealso|諸葛亮南征|諸葛亮北伐}}
劉表妻子蔡氏想劉琮取代[[劉琦]]<ref name="葛"/>{{rp|45}},多次與[[蔡瑁]]、[[张允 (东汉)|張允]]等人在劉表面前說劉琦壞話。劉琦每欲找諸葛亮請教自安之術,諸葛亮動輒拒絕,未與共同謀畫;劉琦便邀請諸葛亮游觀自家後園,共上高樓,飲宴之間,[[上屋抽梯]],迫使諸葛亮授以對策;諸葛亮答劉琦:「君不見[[申生]]在內而危,[[重耳]]在外而安乎?(您沒看到[[春秋時期]]申生留在國內而遇危險,但重耳在外地而得安全嗎?)」;劉琦恍然大悟,決意離開襄陽;適值[[黃祖]]過身,劉琦得出,遂任[[江夏郡|江夏]][[太守]]<ref name="三"/>{{rp|914}}。
{{Wikisource|出师表}}
{{Quote box|class=<!-- Advanced users only. See the "Custom classes" section below. -->|title=|quote=及魏武帝南征荊州,劉琮舉州委質,而備失勢衆寡,無立錐之地。亮時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孫權,求援吳會。|author=<small>陳壽</small>|source=<small>《三國志·諸葛亮傳》</small>|align=right|width=230px|border=|fontsize=|bgcolor=|style=|title_bg=|title_fnt=|tstyle=|qalign=|qstyle=|quoted=1|salign=|sstyle= }}
[[225年]]春天,諸葛亮率軍南征,臨行前[[劉禪]]賜諸葛亮金鈇鉞一具,曲蓋一個,前後羽葆鼓吹各一部,虎賁60人。後諸葛亮深入不毛之地<ref>[[成語]],有指[[不毛]]為今天[[緬甸]]北境[[八莫]]</ref> 討伐[[雍闓]]、[[孟获]],諸葛亮采取参军[[马谡]]的建议,以攻心为主,先打敗雍闓軍,再打敗孟获,至秋天平定所有亂事。蜀漢以南中的豐富資源為國家提供軍用,蜀漢變得富饒,便開始訓練士兵,準備北伐。


建安十三年(208年),劉表卒<ref name="三"/>{{rp|914}}。[[劉琮 (劉表之子)|劉琮]]在蒯越、傅巽等人勸説下,最後選擇投降,瞞着劉備向曹操遞降書<ref name="葛"/>{{rp|46}}。劉琮聞曹操來征伐,遣使請降<ref name="三"/>{{rp|914}}。[[劉備]]屯樊,不知曹操卒至,至宛城乃聞,遂將其眾離去<ref name="三"/>{{rp|877}}。劉備過襄陽,諸葛亮勸説劉備攻打劉琮,可有荊州<ref name="三"/>{{rp|877}}。劉備説:「吾不忍也。(我不忍心啊。)」<ref name="三"/>{{rp|877}}劉備乃駐馬高呼劉琮,劉琮懼怕不能起<ref name="三"/>{{rp|877}}。之後來到劉表墓前祭奠,拜辭而去。劉琮左右及荊州人多歸劉備<ref name="三"/>{{rp|877}}。劉備走到當陽時,人數達10餘萬,一天走10幾里,另遣關羽乘船數百艘,使於江陵會合<ref name="三"/>{{rp|877}}。曹軍五千輕騎於[[當陽市|當陽]][[長坂坡]]追上劉備一行。[[魯肅]]建議[[孫權]]與劉備聯合抗曹,受命到荊州<ref name="葛"/>{{rp|51-52}}。與魯肅相見,劉備與諸葛亮故意稱要先投奔蒼梧太守[[吳巨]]<ref name="葛"/>{{rp|53}}。諸葛亮主动请缨出使向孙权求救<ref>{{cite book |author=陳壽 |title=《三國志》 |chapter=《[[:s:三國志/卷35|三國志卷三十五·蜀書五·諸葛亮傳第五]]》 |location=北京 |publisher=中華書局 |year=1959 |quote=先主至于夏口,亮曰:“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ref>{{rp|915}}。到達柴桑後,諸葛亮面見孫權,給[[孫權]]兩個選擇:「若能以[[吳地|吳]]、[[百越|越]]之眾與中原抗衡,不如早與之絕(如果江東的人力、物力能與北方曹操相抗衡,那就早一點與他一刀兩斷<ref name="葛"/>{{rp|55}})」,另一個選擇是:「若不能當,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如果辦不到,那就把盔甲收存起來,士兵解除戒備,向曹操投降<ref name="葛"/>{{rp|55}})」孫權反問諸葛亮那劉備為什麼不去投降曹操,諸葛亮說劉備有高遠志向,他自己絕不會向曹操投降<ref name="上">{{cite book |authors=朱大渭、梁滿倉 |title=《一代軍師——諸葛亮(上部)》 |publisher=[[麥田出版]] |location=台北市 |year=2009 |orig-year=2007 |isbn=978-986-173-855-0 }}</ref>{{rp|152}}。孫權聲言不向曹操投降,卻擔心劉備新敗,還能抗此敵嗎<ref name="三"/>{{rp|915}}?諸葛亮分析,先說自軍散兵歸還和[[關羽]]水軍有兩萬人,加上[[劉琦]]招集[[江夏郡]]戰士也不下一萬人<ref name="三"/>{{rp|915}}。再說曹軍遠來疲弊,追擊劉備時,「輕騎一日一夜行三百餘里,此所謂『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將軍』。且北方之人,不習水戰;又[[荆州 (古代)|荊州]]之民附曹者,逼兵勢耳,非心服也」<ref name="三"/>{{rp|915}}。最後,他說孫權如果能派遣猛將統領數萬雄兵,與劉備同心協力,必破曹軍<ref name="三"/>{{rp|915}}。孫權決定抵抗曹操,而不是投降<ref name="葛"/>{{rp|56}}。諸葛亮去[[京口 (地名)|京口]]途徑[[秣陵]]時稱:「[[紫金山|鍾山]]龍盤,石頭虎踞,真乃帝王之宅也」,後來孫權接受諸葛亮建議遷都秣陵,改稱[[建業]]<ref name="葛"/>{{rp|62}}。曹操率領水陸大軍20多萬,號稱80萬<ref name="葛"/>{{rp|61}}。十一月初冬<ref name="葛"/>{{rp|66}},曹操在[[赤壁之戰]]大敗<ref name="葛"/>{{rp|67}}。
[[227年]]3月,諸葛亮向劉禪上《[[出師表]]》,表明心跡,發兵[[沔陽]],準備北伐。[[228年]]春天,诸葛亮率领大军出[[汉中]],开始第一次北伐。期間和魏軍互有勝敗,但多數因運糧不繼而無功而返。到[[234年]]诸葛亮在第五次北伐中,與魏將[[司馬懿]]戰於[[五丈原]]時病重,臨終前推薦[[蔣琬]]、[[費禕]]作為後繼。8月逝世,享年54岁,归葬[[定军山]][[勉縣]]的[[武侯墓]]。

===足食足兵===
{{main|江陵之戰 (208年)|益州之戰}}
[[File:Zhuge Liang by Zhang Feng.jpg|thumb|明張飌所繪《諸葛亮像》,現藏於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赤壁之戰]]後,孫權、劉備和曹操瓜分荊州<ref name="葛"/>{{rp|79}}。[[曹仁]]留守江陵,周瑜派[[甘寧]]西取[[夷陵]],曹仁包圍甘寧,[[呂蒙]]建議周瑜分兵援甘寧,留[[凌統]]守江陵城外,至建安十四年年底曹仁撤軍至襄陽,周瑜為南郡太守<ref name="葛"/>{{rp|81}}。孫權控制江夏<ref name="葛"/>{{rp|82}}。劉備根據地在油江口,更名公安<ref name="葛"/>{{rp|82}}。建安十三年(208年)十二月,荊州南部四郡盡為劉備所占領<ref name="上"/>{{rp|170}}。建安十四年(209年)[[冬季]],劉琦死,群下推劉備為荊州牧,劉備把州治所放在公安城<ref name="葛"/>{{rp|787}}。劉備遂收江南,以諸葛亮為[[軍師]][[中郎將]],使督[[零陵郡|零陵]]、[[桂陽郡|桂陽]]、[[長沙郡|長沙]]三郡,收其租賦,以供軍實<ref name="三"/>{{rp|915-916}}。[[裴松之註]]引《零陵先賢傳》說:「亮時住臨烝。」<ref name="三"/>{{rp|916}},「此縣居長沙、零陵、桂陽三郡之中,調其賦稅,最為要地也。」<ref name="上"/>{{rp|195}}在《[[s:資治通鑑/卷065|資治通鑒·漢紀五十七·獻帝建安十三年]]》[[胡三省]]注中解釋軍師[[中郎將]]一職時說:「[[軍師]],亦古將軍號。曹操初置[[軍祭酒|軍師祭酒]],而備置軍師中郎將,皆以一時軍事創置官名也。然軍師祭酒止決軍謀,中郎將則有兵柄。亮後又進軍師將軍。」<ref>{{cite book |title=《[[資治通鑒]]》 |location=北京 |publisher=中華書局 |authors=[[司馬光]]編著,[[胡三省]]音注,「標點資治通鑒小組」校點 |year=1956 }}</ref>{{rp|2094}}據《[[s:三國志/卷37|三國志·蜀書·龐統法正傳第七]]》中記載,諸葛亮曾稱:「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強,東憚孫權之逼,近則懼[[孫夫人]]生變於肘腋之下。(當初主公在南郡時,北邊畏懼曹操的強大,東邊忌憚孫權的威壓,內部還怕孫夫人平生變故,真是內外交困。<ref name="葛"/>{{rp|119}})」<ref name="葛"/>{{rp|89}}

建安十六年,[[益州]]牧[[劉璋]]遣[[法正]]迎劉備,使入蜀助攻[[張魯]];諸葛亮與關羽鎮守荊州<ref name="三"/>{{rp|916}}。建安十七年(212年)十二月,劉備與劉璋決裂。劉備自葭萌還攻劉璋,諸葛亮與張飛、[[趙雲]]等率眾泝江,分兵平定郡縣,與劉備共圍成都<ref name="三"/>{{rp|916}}。劉備圍攻雒城有一年,[[張任]]守城,其部下流矢射殺[[龐統]]<ref name="葛"/>{{rp|103}}。諸葛亮留關羽守荊州,與張飛、趙雲等溯流入[[巴東郡|巴東]]<ref name="葛"/>{{rp|104}}。建安十九年(214年)夏,劉備攻克雒城<ref name="葛"/>{{rp|105}}。諸葛亮分遣趙雲從外水定江陽、犍為;張飛定巴西、德陽,與劉備、黃忠等圍[[成都]]<ref name="葛"/>{{rp|105}}。成都平,以諸葛亮為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府事<ref name="三"/>{{rp|916}}。關羽聽聞[[馬超]]歸降,以往並非舊人,關羽寫信給諸葛亮,問馬超才能誰可相比;諸葛亮知關羽護前,乃回答稱:「馬超文武兼備,氣概雄烈過於常人,可謂一世之豪傑,[[黥布]]、[[彭越]]之流,當與張飛相提並論,但是不及美髯公你超逸絕群。」<ref name="三"/>{{rp|940}}劉備派[[簡雍]]進入成都勸說劉璋投降,劉璋決意開城投降,與簡雍「同輿而載,出城歸命」;劉備成為益州之主,領益州牧<ref name="葛"/>{{rp|105-106}}。

===蜀漢丞相===
{{main|漢中之戰}}
據《[[華陽國志]]》記載,諸葛亮、關羽、張飛和法正都受金五百斤、銀千斤、錦一萬匹<ref name="葛"/>{{rp|107}}。諸葛亮由軍師中郎將升任為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府事<ref name="葛"/>{{rp|106}}。劉備擴充地盤,諸葛亮留守後方,保障前線糧草兵力<ref name="葛"/>{{rp|116}}。建安二十年(215年)初,曹操攻打[[張魯]],占領[[漢中郡]]<ref name="葛"/>{{rp|125}}。曹操兩位[[主簿]][[司馬懿]]和[[刘晔]]都劝曹操得到漢中後即入川打刘备<ref name="葛"/>{{rp|125}}。诸葛亮为防备曹操出屯[[江阳区|江阳]]<ref>《元和郡县图志》卷33:沪川县,中下。郭下。本汉江阳县地,属犍为郡。初,曹公入汉中,诸葛亮出屯江阳。</ref>。此时孫權派人討索荊州,[[刘备]]正率兵从益州到公安,与孙军对峙,准备夺回被孙权夺走的长沙、零陵、桂阳三郡<ref name="葛"/>{{rp|112-113}}。偏將軍[[黃權]]對劉備說:「若失漢中,則三巴不振,此為割蜀之股臂也。(如果漢中被曹操占領,則三巴受到直接威脅,猶割蜀之臂膀。<ref name="葛"/>{{rp|126}})」劉備懼失益州,便遣使求和於孫權,孫權令[[諸葛瑾]]報命,遂分荊州,以湘水為界:江夏、長沙、桂陽三郡以東屬孫權;南郡、零陵和武陵以西歸劉備<ref name="葛"/>{{rp|114}}。后曹操班師回許昌,以[[夏侯渊]]為主將,[[张郃]]為副,[[杜襲]]主持汉中行政<ref name="葛"/>{{rp|125}}。

從建安二十二年十一月起,劉備先打漢中<ref name="葛"/>{{rp|127}}。劉備使諸葛亮坐鎮成都,領[[法正]]率十萬大軍北上,攻占陽平關<ref name="葛"/>{{rp|128}}。[[張郃]]駐軍守廣石,劉備未能攻克,「急書發益州兵」<ref name="葛"/>{{rp|128}}。諸葛亮徵詢從事[[杨洪 (三国)|楊洪]]的意見,楊洪說:「漢中則益州咽喉,存亡之機會,若無漢中則無蜀矣,此家門之禍也。方今之事,男子當戰,女子當運,發兵何疑!(漢中是益州的咽喉,關係到蜀中的存亡,如失去漢中,蜀就危險了,這真是家門的禍福大事,此時,男子應當參加戰鬥,女子可擔當運糧之任,發兵是沒有疑問的。<ref name="葛"/>{{rp|128}})」因法正在漢中,諸葛亮升楊洪代法正為蜀郡太守<ref name="葛"/>{{rp|128}}。

建安二十三年九月,曹操到長安<ref name="葛"/>{{rp|129}}。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在定軍山下扎營,命黃忠在山後埋伏<ref name="葛"/>{{rp|128}}。夏侯淵率主力攻打劉備,黃忠居高衝下,「忠推鋒必進,勸率士卒,金鼓振天,歡聲動谷,一戰斬淵,淵軍大敗」<ref name="三"/>{{rp|948}}。曹操自長安率兵經褒斜谷趕往漢中,劉備說:「曹公雖來,無能為也,我必有漢川矣。(曹操雖親率兵至,也無能為力,我一定能拿下漢中。<ref name="葛"/>{{rp|129}})」夏五月,曹操引兵撤出漢中,漢中歸劉備所有。诸葛亮之后出骆谷,派兵戍守兴势山,设置烽火楼,防备曹操<ref>《水经注》卷27:汉水又东径小成固南,州治大成固,移县北,故曰小成固城。北百二十里有兴势坂,诸葛亮出洛谷,戍兴势,置烽火楼处,通照汉水。</ref><ref>《元和郡县图志》卷22:兴势山,在县北二十里。蜀先主遣诸葛亮出骆谷,戍兴势山,置烽火楼,处处通照,即此山。</ref>。秋七月,馬超、[[龐羲]]、[[射援]]、諸葛亮、關羽、張飛、黃忠、法正、[[李严 (蜀汉)|李嚴]]等120人聯名上表劉備為[[漢中王]]<ref name="葛"/>{{rp|132}}。十月,吳國[[呂蒙]]攻打關羽。關羽敗走麥城被呂蒙手下捕殺<ref name="葛"/>{{rp|143}}。當[[劉封]]失掉漢中東面三郡逃回成都時,諸葛亮擔心在劉備薨逝之後,後主劉禪會很難駕馭剛毅勇猛的劉封。劉備以劉封不發兵援救關羽,又與孟達不和使其投敵,遂命劉封自裁,劉封死<ref name="葛"/>{{rp|146}}。
{{Quote box|class=<!-- Advanced users only. See the "Custom classes" section below. -->|title=|quote=丞相亮其悉朕意,無怠輔朕之闕,助宣重光,以照明天下,君其勖哉!|author=<small>劉備</small>|source=<small>《策丞相詔》</small>|align=right|width=230px|border=|fontsize=|bgcolor=|style=|title_bg=|title_fnt=|tstyle=|qalign=|qstyle=|quoted=1|salign=|sstyle= }}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病逝,[[曹丕]]篡漢自立<ref name="葛"/>{{rp|146}}。建安二十六年(221年),蜀中傳言[[漢獻帝]]被害,漢中王劉備發喪制服,追諡獻帝為孝愍皇帝<ref name="葛"/>{{rp|148}}。群臣勸劉備登基為帝,劉備不答應,諸葛亮用[[耿純]]遊說[[劉秀]]登基故事勸劉備,劉備才決定接受群臣擁立而称帝<ref name="葛"/>{{rp|148}}。劉備稱帝後,以諸葛亮為[[丞相]]<ref name="葛"/>{{rp|148}}。諸葛亮錄[[尚書 (官職)|尚書]]事,假節。

===白帝託孤===
{{main|夷陵之战}}
[[File:藝師館內的「孔明安居平五路」木雕.jpg|thumb|「孔明安居平五路」木雕,右為诸葛亮,左為[[劉禪]]]]
章武二年(222年)八月,[[劉備]]東征孙吴,意图奪回[[荆州 (古代)|荊州]]和为关羽报仇。劉備大败,撤退至[[奉節縣|永安]]<ref name="葛"/>{{rp|153}}。諸葛亮大嘆可惜[[法正]]逝去,认为法正若在,必能制止刘备东征,即使刘备东征,若有法正跟随,战局也不至如此頹丧<ref>《三国志·蜀书·庞统法正传》:章武二年,大军败绩,还住白帝。亮叹曰:“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ref>。孫權向劉備請和,派大夫[[鄭泉]]見劉備;劉備派大夫[[宗瑋]]答聘,還派[[費禕]]回訪吳國<ref name="葛"/>{{rp|177}}。

章武三年(223年)二月,諸葛亮接到劉備詔書,帶著[[刘永 (三国)|劉永]]、[[劉理]]從成都來到永安。刘备病重,把劉禪託付給諸葛亮,「命丞相亮輔助太子,以[[尚書令]]李严為副」<ref name="葛"/>{{rp|158}}。四月下旬,劉備對諸葛亮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必定能夠安定國家,終可成就大事。如果嗣子([[劉禪]])可以輔助,便輔助他;如果他沒有才幹,你可以自作决断。)」<ref name="三"/>{{rp|918}}諸葛亮涕泣說:「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臣必定竭盡自己所有力量,報效忠貞之氣節,繼續至死為止!)」劉備又要劉禪和其他兒子「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ref name="三"/>{{rp|918}}<ref>孫盛曰:「夫杖道扶義,體存信順,然後能匡主濟功,終定大業……備之命亮,亂孰甚焉!世或有謂備欲以固委付之誠,且以一蜀人之志。君子曰,不然;苟所寄忠賢,則不須若斯之誨,如非其人,不宜啟篡逆之塗。是以古之顧命,必貽話言;詭偽之辭,非託孤之謂。」見《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第五》裴松之注引孫盛評,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918頁</ref>

延至四月,劉備駕崩,孫權派立信都尉[[馮熙]]到白帝城吊喪<ref name="葛"/>{{rp|177}}。[[刘禅]]继位,封諸葛亮為'''武鄉侯'''<ref>一說县侯,但諸葛亮祖籍為'''琅玡郡陽都縣''',應是鄉侯。</ref>,領[[益州]][[州牧|牧]],開府治事,政事不論大小,「咸決於亮」<ref name="葛"/>{{rp|164}}。

[[南中 (地名)|南中]]的蠻王、豪強在鬧事,諸葛亮也先擱在一邊,「糧穀軍之最要」,積極發展農業生產:盡可能減輕農民負擔及興修水利<ref name="葛"/>{{rp|174}}。諸葛亮分設司金中郎將和鹽府校尉,管理冶鐵和煮鹽<ref name="葛"/>{{rp|175}}。諸葛亮又鼓勵種桑養蠶,繅絲織錦,制作蜀錦:「今民貧國虛,決敵之資,惟仰錦耳。」<ref name="葛"/>{{rp|176}}

諸葛亮派廣漢太守、使臣[[鄧芝]]前往吳國<ref name="下">{{cite book |authors=朱大渭、梁滿倉 |title=《一代軍師——諸葛亮(下部)》 |publisher=麥田出版 |location=台北市 |year=2009 |orig-year=2007 |isbn=978-986-173-856-7 }}</ref>{{rp|15}}。孫權便斷絕同曹魏來往,派[[张温 (东吴)|張溫]]回訪蜀漢<ref name="下"/>{{rp|19}}。與此同時曹魏司徒[[華歆]]、司空[[王朗]]、尚書令[[陳群 (三國)|陳群]]、太史令[[許芝]]、謁者僕射諸葛璋等寫信給諸葛亮,勸其舉國稱藩,但遭到諸葛亮拒絕<ref>《三國志》卷35註引《諸葛亮集》:亮集曰:是歲,魏司徒華歆、司空王朗、尚書令陳群、太史令許芝、謁者僕射諸葛璋各有書與亮,陳天命人事,欲使舉國稱籓。亮遂不報書,作正議曰:……</ref>。建興七年(229年)四月,東吳孫權大赦改年,在南郊拜天,即皇帝位,諸葛亮派衛尉[[陳震 (三國)|陳震]]去東吳祝賀孫權登皇帝位,3個月後孫權把國都從武昌遷回建業<ref name="下"/>{{rp|22-25}}。

===五月渡瀘===
{{main|諸葛亮南征}}
[[File:Zhuge Liang's Southern Campaign.png|thumb|諸葛亮平南戰役路線圖]]
建興二年(224年)春,「務農殖谷,閉關息民」<ref name="下"/>{{rp|70}}。建興三年(225年),諸葛亮率大軍南征,臨行前曾徵求[[馬謖]]意見,馬謖提出「攻心為上」<ref name="下"/>{{rp|53}}。[[劉禪]]賜諸葛亮金鈇鉞一具,曲蓋一個,前後羽葆鼓吹各一部,虎賁60人。後諸葛亮深入不毛之地<ref>[[成語]],有指[[不毛]]為今天[[緬甸]]北境[[八莫]]</ref>討伐[[雍闓]]、高定和[[孟获]],諸葛亮采取参军马谡的建议,以攻心为主,先打敗雍闓軍,再打敗孟获,至秋天平定所有亂事。孟獲投降,諸葛亮揮軍東進,與[[李恢 (三國)|李恢]]、[[马忠 (蜀汉)|馬忠]]會師於昆明[[滇池]]<ref name="下"/>{{rp|136}}。此次出戰一是為開發南中,增強蜀漢國力;二是為北伐曹魏<ref name="下"/>{{rp|154}}。此後蜀漢的山地作戰能力因為南中的山地兵的注入而變得更加強大。

===北伐中原===
{{main|諸葛亮北伐|五丈原之戰}}
{{Wikisource|出师表}}
[[File:Zhuge Liang.jpg|thumb|清人所畫諸葛亮出征圖]]
建興五年(227年),諸葛亮率諸軍北駐漢中,臨出發前,向劉禪上《[[出師表]]》<ref name="三"/>{{rp|919}}。遂行,屯兵於[[沔陽]]<ref name="三"/>{{rp|920}}。諸葛亮任[[張裔]]為丞相府長史<ref name="下"/>{{rp|53}};參軍[[蔣琬]]一起處理國事,張裔去世後,蔣琬代替其職<ref name="下"/>{{rp|64}}。諸葛亮率軍北上,在漢水北面陽平、石馬紮下大營,屯兵於[[漢中]]<ref name="下"/>{{rp|183}}。建興六年(228年)春,诸葛亮揚聲由斜谷道取[[郿]],使[[趙雲]]、[[鄧芝]]為疑軍,據[[箕谷]],[[曹真]]舉眾軍相拒<ref name="三"/>{{rp|922}}。諸葛亮身率諸軍[[天水之乱|攻祁山]],戎兵陣列整齊,賞罰嚴肅而號令分明,[[南安郡 (东汉)|南安郡]]、[[天水郡]]、[[安定郡]]叛魏響應諸葛亮,[[渭河平原|關中]]震動<ref name="三"/>{{rp|922}}。[[魏明帝]]往西鎮壓[[長安]],命令[[張郃]]兵拒諸葛亮,諸葛亮使[[馬謖]]督諸軍在前鋒,與張郃戰於[[街亭]]<ref name="三"/>{{rp|922}}。馬謖違反諸葛亮調度,不合舉動,大部為張郃所[[街亭之戰|攻破]]<ref name="三"/>{{rp|922}}。諸葛亮拔西縣1,000餘家,還兵漢中,戮殺馬謖以謝罪於眾<ref name="三"/>{{rp|922}}。本有投降之意的曹魏祁山守将[[高刚]]也因此没有投降。於是以諸葛亮为右将军,行丞相事,所總統政事如前<ref name="三"/>{{rp|922}}。同年冬十二月,諸葛亮再一次[[陈仓之围|統兵北伐]],出[[散關]],直逼[[陈仓城|陳倉]]<ref name="下"/>{{rp|205}}。諸葛亮知道[[王双 (曹真部将)|王双]]追來,預先設伏,將其斬殺<ref name="下"/>{{rp|207}}。建興七年(229年)春,諸葛亮派[[陳式]]進攻[[武都郡]]、[[阴平郡]]<ref name="下"/>{{rp|207-208}}。以[[建威之战|攻取二郡]]之功复为丞相。


建興八年(230年),曹魏派司馬懿由西城、張郃由子午道、[[曹真]]由斜谷三路進攻漢中,諸葛亮率軍西征,命李嚴率軍2萬赴漢中<ref name="下"/>{{rp|44-45}}。魏軍戰鬥不利而撤軍。
== 特徵 ==
[[File:成都武侯祠诸葛亮塑像.JPG|thumb|right|240px|[[成都武侯祠]]诸葛亮塑像]]
身高八[[尺 (单位)|尺]](汉制,约今1.85[[米 (单位)|-{zh:米; zh-hans:米; zh-hant:米; zh-tw:公尺;}-]]),容貌甚為俊偉,當時的人都十分奇異。


{{Quote box|class=<!-- Advanced users only. See the "Custom classes" section below. -->|title=|quote=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至於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覩也。|author=<small>諸葛亮</small>|source=<small>《後出師表》</small>|align=left|width=230px|border=|fontsize=|bgcolor=|style=|title_bg=|title_fnt=|tstyle=|qalign=|qstyle=|quoted=1|salign=|sstyle= }}建興九年(231年)春,诸葛亮組織[[祁山之战|第四次北伐]]<ref name="下"/>{{rp|229}}。諸葛亮派[[魏延]]、[[高翔 (三国)|高翔]]、[[吳班]]等猛攻魏軍,取得大勝,「獲甲首三千級,玄鎧五千領,角弩三千一百張」<ref name="下"/>{{rp|234}}。六月,諸葛亮向漢中撤退,[[司馬懿]]讓[[張郃]]軍追擊,張郃中箭身亡<ref name=下/>{{rp|235-236}}。諸葛亮北伐,屯駐祈山,李嚴督運糧草,運糧不繼,派部下去見諸葛亮,轉達己見要求撤軍;諸葛亮撤軍回來後,李嚴試圖搪塞卸責,「欲以解己否辯之責,顯亮不進之愆也」,諸葛亮訊問李嚴使其認罪,廢為平民,流放於[[梓潼郡 (东汉)|梓潼郡]]<ref name="下"/>{{rp|45}}。諸葛亮與大臣聯名給尚書公函(《公文上尚書》)要求懲處李嚴<ref>{{cite news |title=《魏晋南北朝 诸葛亮文选译》 译注;袁钟仁 成都:巴蜀书社 1990 第58页 |url=http://read.nongyekx.cn/gopreview?title=%E5%85%AC%E6%96%87%E5%85%AC%E6%96%87%E4%B8%8A%E5%B0%9A%E4%B9%A6&ssid=10107998&dxid=000004044815&d=8e3c3b21a44a8c11742ef90119886709e7f5319e33aac2b176e89140e52625e89945d970cd909f4bc56fbf4bd2de1ce4408d345d8ba2f201a4b7dc9a12f4d04c6110f84a6f309ca3c03a3c1a53259746c631a7c907c4c0ba4c5586223a0e34c83db2ad3e8fc23566f7c0180cf3c7f80224c068cd8fa7b7f6a9467e6f1d444ff7fef0686cc2b9243bc5b23bdf51f503d8dcccda10b95c0aa10b7b6d0e71f95970ffe45f4ee3eb51c29d50eeb1205ece28ba556558c0eeffa45cd0f10ea9c2b2b57b0262dc5c5c415ae5befea0880af40f5ceda413fa107dbd0b5c3b8674990b94cab87551b1dfa6b0c3eb72689a22d85b487c9e33f5f76b5c5e4862167241b000ccd566503a9d1407ebd181a6e4c7f14f9476734de3c6e6cb57e4f6b0020df04c107b4f283da064dbf0d483896e2a4957639204f9279d531f97a7539da5461198e4dc3ee742f4c8c3cf4fe267589c00a6989fb15fe11dc1848bae45c8797445ee12705958507df151106a497121cf8d607bc88807966ad5b58972023538bd7a502fbd147ee183794645cb7e161f290059de60adbda8e191a9677b4294ec6e93c1a1fde336d6a62903106a497121cf8d603c459701937ce782e8c7d853b2dbc2c5703b837bce5e57c13043f27f25088de8908cbbf09adda65b8e0aa2189f65bfddf31a7926a17df4fb393eb485d822acf0cbd622bd44df117b627f1cddf9113163f995585bd36dbcfb1c96f148a3e6b0c08d40f9b0a1d1499d6f1caa43aa1db70a1aaad012c60e2c338187b9f0becbb8a664d4dee5d6b63d0bff03f98aeb96be9813708b876531a494acc4653c2747a0e4bd52d43f8b289586370043a55cd98b316dd3d8f1ff0a2817cbbbc255a749de024c347604909b43a124b71d47de3d73b26531e1b8edccce58547cfa13c155384c5d8c096842cf33d413b674b24307fb692c02fab42717734dd5286ea004e29484914106b13911232de884ad10e16628541df0e375ef2977afecbd504252e129b8659998275d843a9456ec78826dade8b34642b9d99dd5bc0a35e9ebbab945a238 |accessdate=2022-04-04 |archive-date=2022-11-22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21122065836/http://read.nongyekx.cn/gopreview?title=%E5%85%AC%E6%96%87%E5%85%AC%E6%96%87%E4%B8%8A%E5%B0%9A%E4%B9%A6&ssid=10107998&dxid=000004044815&d=8e3c3b21a44a8c11742ef90119886709e7f5319e33aac2b176e89140e52625e89945d970cd909f4bc56fbf4bd2de1ce4408d345d8ba2f201a4b7dc9a12f4d04c6110f84a6f309ca3c03a3c1a53259746c631a7c907c4c0ba4c5586223a0e34c83db2ad3e8fc23566f7c0180cf3c7f80224c068cd8fa7b7f6a9467e6f1d444ff7fef0686cc2b9243bc5b23bdf51f503d8dcccda10b95c0aa10b7b6d0e71f95970ffe45f4ee3eb51c29d50eeb1205ece28ba556558c0eeffa45cd0f10ea9c2b2b57b0262dc5c5c415ae5befea0880af40f5ceda413fa107dbd0b5c3b8674990b94cab87551b1dfa6b0c3eb72689a22d85b487c9e33f5f76b5c5e4862167241b000ccd566503a9d1407ebd181a6e4c7f14f9476734de3c6e6cb57e4f6b0020df04c107b4f283da064dbf0d483896e2a4957639204f9279d531f97a7539da5461198e4dc3ee742f4c8c3cf4fe267589c00a6989fb15fe11dc1848bae45c8797445ee12705958507df151106a497121cf8d607bc88807966ad5b58972023538bd7a502fbd147ee183794645cb7e161f290059de60adbda8e191a9677b4294ec6e93c1a1fde336d6a62903106a497121cf8d603c459701937ce782e8c7d853b2dbc2c5703b837bce5e57c13043f27f25088de8908cbbf09adda65b8e0aa2189f65bfddf31a7926a17df4fb393eb485d822acf0cbd622bd44df117b627f1cddf9113163f995585bd36dbcfb1c96f148a3e6b0c08d40f9b0a1d1499d6f1caa43aa1db70a1aaad012c60e2c338187b9f0becbb8a664d4dee5d6b63d0bff03f98aeb96be9813708b876531a494acc4653c2747a0e4bd52d43f8b289586370043a55cd98b316dd3d8f1ff0a2817cbbbc255a749de024c347604909b43a124b71d47de3d73b26531e1b8edccce58547cfa13c155384c5d8c096842cf33d413b674b24307fb692c02fab42717734dd5286ea004e29484914106b13911232de884ad10e16628541df0e375ef2977afecbd504252e129b8659998275d843a9456ec78826dade8b34642b9d99dd5bc0a35e9ebbab945a238 |dead-url=no }}</ref>。自從第四次北伐退兵後,諸葛亮在漢中[[周家山鎮|黃沙]]休整軍隊,訓練士兵,宣導農耕,屯糧備戰;他在建興十一年(233年),在斜谷口修建糧倉,運大批糧食屯儲<ref name="下"/>{{rp|237}}。
诸葛亮忠於主君,備受後世推崇。在受[[劉備]]託孤後,他一直對[[劉禪]]盡心盡力,做事都親力親為,憂公如家,《[[出師表]]》中表明心跡,直至最後令自己食少事煩,病死軍中。诸葛亮在割据一方的政权中大权独揽十余年,但是既不斂財,也不谋任何私利或名位,一直只以兴复汉室为任。另一位托孤重臣[[李嚴]]曾寫信給諸葛亮,希望他受賜[[九錫]],但諸葛亮拒絕,表示不能为汉室收复中原就不算有功。諸葛亮曾上表說自己沒有多餘財產,只有八百株桑樹、十五頃田地,而自己穿的都是朝廷給的,就算兒子都是自給自足,自己沒有一點多餘的財產。果然,諸葛亮直至死也是如此,甚至在臨死前,也吩咐下葬時挖一個洞,只要棺木能放進去便夠,自己則只須穿平常的服裝,不須其他配葬物。诸葛亮死后三十年,他的长子[[诸葛瞻]]、长孙[[诸葛尚]]一起在[[魏灭蜀之战|卫护蜀汉的战争]]中战死沙场。


建興十二年(234年)二月,諸葛亮再次[[五丈原之戰|興兵北伐]]<ref name="下"/>{{rp|237}}。诸葛亮集中在漢中10萬大軍全部出動,[[木牛流馬]],運糧不停,同時相約東吳東西並舉<ref name="下"/>{{rp|237}}。五月,東吳出兵,七月退兵<ref name="下"/>{{rp|240}}。諸葛亮在[[渭南]]地區分兵屯田<ref name=下/>{{rp|240}}。諸葛亮多次向[[司馬懿]]發出戰書,其中一次派人送女裝,試著去激怒司馬懿<ref>《三國志·明帝紀·魏氏春秋注》:亮旣屢遣使交書,又致巾幗婦人之飾,以怒宣王。宣王將出戰,辛毗杖節奉詔,勒宣王及軍吏已下,乃止。</ref>。司馬懿寫奏章向[[魏明帝]]請戰,明帝下令不許出戰,並派[[衛尉]][[辛毗]]持[[符節]]制止魏軍<ref name="下"/>{{rp|241}}。[[姜維]]對諸葛亮說:「辛佐治仗節而到,賊不復出矣。」諸葛亮說:「彼本無戰情,所以固請戰者,以示武於其眾耳。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豈千里而請戰邪!」諸葛亮再派人至司馬懿軍中,司馬懿只向漢使詢問諸葛亮寢食和管理政事的繁雜,不過問軍旅之事。諸葛亮使者對司馬懿說:「諸葛公夙興夜寐,罰二十以上,皆親攬焉;所啖食不至三升。」司馬懿說:「亮將死矣。」其後,兩軍對峙一百多天。期间,司马懿穿着戎装,派人查探诸葛亮军情,得知诸葛亮乘坐素色乘舆,头戴葛巾,用毛扇指麾三军,军队一举一动都服从诸葛亮指令。司馬懿聽說後稱讚諸葛亮:「這可以說是名士阿。」<ref>《太平御览》卷687注引《蜀书》:诸葛武侯与宣王在渭滨将战,宣王戎服莅事,使人视武侯,乘素舆,葛巾、毛扇指麾三军,皆随其进止。宣王闻而叹曰:「可谓名士矣。」</ref>
诸葛亮在政治上更有突出的成績,除在《[[隆中对]]》提出了刘备政权长期战略外交规划外,早期常為[[劉備]]足食足兵。等到他开始独掌蜀汉军政大权以后,则以「法」為根本,到後來在朝內作[[八務]]、[[七戒]]、[[六恐]]、[[五懼]]訓誡各臣,而朝外亦民風樸實,賞罰分明,突出法制的作用,在中国古代极为罕见。他鼓勵其他朝臣以集思廣益的態度進諫,又敢於認錯,在第一次北伐時,因誤用与他最为亲密的[[馬謖]]而失敗,後上表自責,自貶降官,对马谡进行处分。《[[三国志]]》的作者[[陈寿]]的父亲因馬謖兵敗連坐被髡(髡刑:剃髮),但是他对诸葛亮的评价却是“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


===病歿於軍===
诸葛亮在技术發明上亦有靈巧的構想,曾發明損益連[[弩]]([[諸葛弩]]、[[元戎]])、[[木牛流馬]]、[[孔明灯]]等。诸葛亮推演兵法,作的[[八陣圖]],直至[[唐代]]將領[[李靖]]仍十分推崇。
[[File:Temple of Marquis Wu (Wuzhang Plains) entrance stone2 2016 September.jpg|thumb|位于五丈原的諸葛亮廟]]
農曆八月,諸葛亮病倒<ref name="三"/>{{rp|925}}。劉禪派[[尚書僕射]][[李福 (三国)|李福]]到前線去探望,諸葛亮託付李福,希望[[蔣琬]]成為自己的後繼人,李福問還有誰,諸葛亮又指名[[費禕]],李福再問還有誰,諸葛亮不答。李福回到成都時,諸葛亮在[[五丈原]]前線病逝,虛歲五十四岁<ref name="下"/>{{rp|242-244}}。《[[漢晉春秋]]》稱:楊儀等整軍而還,百姓奔告司馬懿,司馬懿得知蜀漢撤退,率兵來追;姜維令楊儀反旗鳴鼓,若將向司馬懿者,司馬懿乃退兵<ref name="三"/>{{rp|927}}。於是楊儀結陣而去,入斜谷然後發喪<ref name="三"/>{{rp|927}}。司馬懿之退,百姓為之諺語:「[[死諸葛走生仲達]]。」<ref name="三"/>{{rp|927}}或以告訴司馬懿,司馬懿説:「吾能料生,不便料死也。(我能預料他活著時想做什麼,不能預料他死。)」<ref name="三"/>{{rp|927}}


== 逸聞 ==
由于《[[三国演义]]》夸大了诸葛亮的军事指挥方面的才能,近现代经常有不同程度质疑诸葛亮军事能力的观点。但是也有观点认为作为蜀汉十多年间的最高军事指挥和前线决策者,除平定[[南中地区|南方]]叛乱以外,诸葛亮以不足[[曹魏]]五分之一的人口和兵力,不但长期进攻曹魏使其基本不敢入侵本国,反而占得了魏国阴平、武都两个郡。其能力还是毋庸置疑的。
*南朝齊梁時文人[[殷芸]]在《小說》中記載一段與諸葛亮有關的事。內容描述東晉權臣[[桓溫]]伐蜀時遇到一位百歲老翁,年輕時曾在諸葛亮在世時與之共事過。桓溫召見他說:「當今之世誰可以跟諸葛亮相比呢?」老翁回答:「諸葛亮在世時我不認為他有什麼特別的,但諸葛亮死後我發現沒人比得上他。」<ref>殷芸 《小說》:桓宣武征蜀,猶見諸葛亮時小吏,年百餘歲。桓問:「諸葛丞相今誰與比?」意頗欲自矜。答曰:「葛公在時,亦不覺異,自葛公歿後,正不見其比。」</ref>


== 家庭 ==
== 家庭 ==
{{main|琅邪诸葛氏世系图}}
* 祖先
'''祖先'''
** [[諸葛豐]],[[漢元帝]]时任[[司隸校尉]],他以执法严格、性情刚直見称。
*[[諸葛豐]],[[漢元帝]]时任[[司隸校尉]],他以执法严格、性情刚直見称。


*
'''辈'''
** [[諸葛珪]],諸葛亮父親。[[東漢]]末年為[[泰山]][[丞]]。於諸葛亮幼年已死
*[[諸葛珪|诸葛-{珪}-]],[[東漢]]末年為[[泰山]][[丞]]。
*[[諸葛玄]],叔父,本為[[豫章郡|豫章]][[太守]],後投靠[[劉表]],照顧諸葛亮和[[諸葛均]]。


'''兄弟姊妹'''
*叔父
*[[諸葛瑾]],諸葛亮之兄。[[東吳 (三國)|東吳]][[大將軍 (中國)|大將軍]]、左都護、[[豫州 (古代)|豫州]][[州牧|牧]]、宛陵侯。兄弟二人於公事皆不带親屬感情。
** [[諸葛玄]],諸葛亮叔父。本為[[豫章]][[太守]],後投靠[[劉表]],照顧諸葛亮和[[諸葛均]]。
*[[諸葛均]],諸葛亮之弟。為[[蜀漢]]官吏,官至[[長水校尉]]。
*諸葛亮有兩位姊姊,長姊嫁給[[襄陽]]望族蒯氏[[蒯祺]]<ref>《襄阳耆旧记·卷二·人物·蒯钦》:钦从祖祺妇,即诸葛孔明之大姊也。</ref>,二姊嫁給[[庞德公]]之子[[龐山民]]<ref>《襄阳耆旧记·卷一·人物·庞德公》:其子仙民,亦有令名,娶诸葛孔明小姊,为魏黄门侍郎,早卒。</ref><ref>《三国志·卷三十七·蜀书七·庞统法正传第七》:德公子山民,亦有令名,娶诸葛孔明小姊,为魏黄门吏部郎,早卒。</ref>。


'''夫人'''
*堂兄弟
*[[黃夫人]],名士[[黄承彦]]之女,[[刘表]]的外甥女,民間相傳名黃月英、黃綬、黃碩。宋人追記黃夫人磨麵木人「運磨如飛」,諸葛亮向黃夫人「求傳是術」,據說木牛流馬就是受此啟發而改造。諸葛亮成為黃承彥女婿,岳母是[[蔡瑁]]姊姊、[[劉表]]後婦親姊妹,遂使蔡瑁成為諸葛亮妻舅,劉表成為諸葛亮姨丈。
** [[諸葛誕]],三國時曹魏大臣和重要將領,官至征東大將軍,後在壽春發動叛亂反抗司馬昭,兵敗被殺。


'''子女'''
*兄弟姊妹
** [[諸葛瑾]],諸葛亮之兄[[東吳]][[大將軍]]、左都護、[[豫州]][[州牧]]。兄弟二人於公事上都不帶親屬感情
*[[諸葛喬]],本為兄長[[諸葛瑾]]次子後成為諸葛亮養子官至翊武將軍,早逝
*[[諸葛瞻]],諸葛亮長子。歷任[[都尉|騎都尉]];[[中郎將|羽林中郎將]];[[校尉|射声校尉]]、[[侍中]]、[[尚書仆射]]加[[將軍 (中國古代)|軍師將軍]];[[都護|行都護]]、[[衛將軍]]、[[尚書 (官職)|平尚書事]]等職,在[[魏滅蜀之戰]]中,[[涪城]]一役中戰死。
** [[諸葛均]],諸葛亮之弟。為[[蜀漢]]官吏,官至[[長水校尉]]。
** 諸葛亮有兩位姊姊,一位嫁給[[龐山民]],一位嫁給[[襄陽]]望族[[蒯氏]]。


* 妻
'''孫'''
** [[黃夫人]],名士[[黄承彦]]之女,[[刘表]]的外甥女民間相傳名[[黃夫人|黃綬]]、[[黃月英]]。
*[[諸葛攀]],[[諸葛喬]]之子。因[[諸葛恪]]被殺無嗣,便回作[[諸葛瑾]]之後
*[[諸葛尚]],[[諸葛瞻]]長子。與父親諸葛瞻在[[涪城]]一役中戰死。
*[[諸葛京]],諸葛瞻次子。264年,與[[諸葛攀]]之子[[諸葛顯]]移居[[河東郡 (中國)|河東]],在[[晉朝]]仕官。根據[[裴松之]]《[[三国志注]]》,諸葛京依著他的才能,被任命為[[眉縣|郿]](今[[陝西]][[眉縣]])[[縣官|令]],而晉朝大臣[[山濤]]也稱讚過諸葛京為郿令時政績可稱,應予拔擢。諸葛京最後官至[[江州 (西晉)|江州]][[刺史]]。


'''曾孙'''
*子女
*[[诸葛显]],诸葛攀的儿子。于[[咸熙]]元年(264年)迁徙至河东<ref>《三国志·卷三十五·蜀书五·诸葛亮传第五》:次子京及攀子显等,咸熙元年内移河东。</ref>。
** [[諸葛喬]],本為兄長[[諸葛瑾]]次子,後成為諸葛亮養子。官至[[翊武將軍]],早逝。
** [[諸葛瞻]],諸葛亮長子。歷任[[騎都尉]]、[[侍中]]、[[尚書]]仆射加軍師將軍等職,在[[魏滅蜀之戰‎]]中,[[涪城]]一役中戰死。
** [[諸葛懷]],諸葛亮幼子。[[晉]][[太傅]][[王覽]]建議朝廷,召錄漢代名臣之後裔到京城任職,惟諸葛懷未至。經查訪得知,原打算給諸葛懷封爵,他推辭說生活可以自給,無才幹補閏,願終老於家。晉帝同意了他的請求。


'''堂兄弟'''
* 孫
*[[諸葛誕]],三國時曹魏大臣和重要將領,官至征東大將軍,後在壽春發動叛亂反抗司馬昭,兵敗被殺。
** [[諸葛攀]],[[諸葛喬]]之子。因[[諸葛恪]]被殺,無嗣,便回[[吳]]作[[諸葛瑾]]之後。
** [[諸葛尚]],[[諸葛瞻]]長子。與父親諸葛瞻在[[涪城]]一役中戰死。
** [[諸葛京]],諸葛瞻次子。[[264年]],與[[諸葛攀]]之子[[諸葛顯]]移居[[河東]],在[[晉朝]]仕官。根據《[[三國志·裴松之注]]》,諸葛京依著他的才能,被任命為[[郿]](今[[陝西]][[眉縣]])[[令]],而晉朝大臣[[山濤]]也稱讚過諸葛京為郿令時政績可稱,應予拔擢。諸葛京最後官至[[江州]][[刺史]]。
** [[諸葛質]],諸葛瞻幼子。


'''其他'''
*後裔
*清朝[[張澍 (清朝)|张澍]]《诸葛忠武侯文集·故事》中还记载诸葛亮第三子诸葛怀、诸葛瞻第三子[[诸葛质]]及诸葛亮之女[[诸葛果]],但史學研究者张崇琛认为这些人物均属虚构,并不存在。<ref>张崇琛著,《武侯鼎蜀诸葛亮世家》,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237-240页,ISBN 978-7-206-02668-3</ref>
根据古代史料,有关诸葛亮后裔三代之后裔孙下落均无记载。[[1992年]],[[浙江]][[兰溪]][[诸葛村]]发现《[[高隆诸葛氏族宗谱]]》,据此记载,自[[宋代]]以来诸葛亮后裔一直生活在浙江兰溪一带。现在诸葛亮的后裔主要聚居在[[建德]]、兰溪、[[龙游]]三市县相邻的50公里范围内的11个村镇中,那里有诸葛亮的后裔八千餘人,多是诸葛亮的第49代和第50代孙。
*另[[历代神仙通鉴]]中記載諸葛亮有一子诸葛企,後過繼給其么弟諸葛均,但正史並無此記載。


'''後人'''
诸葛亮后裔聚居[[浙江]]是从其第14代孙[[诸葛利]]任五代时[[寿昌县]][[县令]]开始的。五代时的[[寿昌]]即今浙江建德。诸葛利生子[[诸葛青]],其後子孫開始四遷:
浙江兰溪诸葛八卦村的居民,自称是诸葛亮之孙諸葛京的后人<ref>{{Cite web |url=http://www.likefar.com/route/7091/ |title=江南梦事,诸葛遗风——2013浙江兰溪诸葛八卦村自助游攻略 |accessdate=2014-02-04 |author=王洁云 |archive-date=2014-02-09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0209231508/http://www.likefar.com/route/7091/ |dead-url=no }}</ref>。杨玲认为兰溪《诸葛氏宗谱》中[[陈果夫]]序言所记载[[诸葛爽]]为诸葛京后裔不知依据从何而来,从264年诸葛京等人迁徙河东至884年诸葛爽参与镇压[[黄巢起义]]失败长达600多年,一百多年传一代,无法解释;陈果夫序言又记载“自诸葛亮治蜀至诸葛利迁,凡700年,传15代”,杨玲认为平均47年传一代,晚婚或繁衍都有太慢之疑;诸葛爽是青州博昌人,似乎与[[琅邪诸葛氏]]不沾边,更无法证明是诸葛亮的后裔。这样的记载,无法做到陈果夫所说的“证之正史、别史及地方志”,以诸葛亮为始祖之谱牒的可信度都可大打折扣<ref>杨玲 《诸葛亮兄弟后裔分布考》《诸葛故里论,诸葛》 济南市:山东省地图出版社 , 2007.09</ref>。
** 长子[[诸葛承阴]]的后代于[[南宋]]时迁到[[泉麓村]]。泉麓村现属[[兰溪市]],现该村有109户569人,其中450人是诸葛氏后裔。
** 次子[[诸葛承枯]]的后代从[[寿昌]]迁到[[石鼓]][[坂脚]],石鼓坂脚即今浙江省[[建德县]][[李家镇]][[石鼓村]],现那里有诸葛后裔292人。
** 三子[[诸葛承载]]的后代于南宋时迁居到浙江[[高隆]]定居,高隆之名取诸葛亮高卧[[隆中]]之意。高隆即今兰溪市[[诸葛镇]]。
** 四子[[诸葛承突]]的后代从寿昌迁到浙江省[[龙游县]][[华龙村]]定居,目前这里有诸葛后裔49户230人。


==功绩与成就==
诸葛后代散居在[[高隆]]周围的7个村落生息繁衍,到了[[明朝]]人们便开始称高隆为[[诸葛镇]]了,这个称呼一直叫到现在。现在的诸葛镇有诸葛后裔2500人,是诸葛后裔最集中的地方,现已成为诸葛后裔的活动中心。
[[File:Zhugeliang Temple.jpg|thumb|位于成都武侯祠的诸葛亮殿]]
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與发明家。被[[袁準]]稱誉为集[[忠]]、[[义]]、[[智]]、[[勇]]于一身,自三國演義起在中华文化圈内很長時間代表智慧的化身。在同属汉字文化圈的汉语与日语里,诸葛亮几乎是智谋的同义词(日本战国时代的[[竹中重治]]就被称为“今孔明”)。因为诸葛亮同时具备杰出的才能与高尚的品格,后人对诸葛亮评价颇高,“[[鞠躬尽瘁、死而後已]]”成為无数仁人志士的[[座右铭]]。


诸葛亮之忠誠,備受後世推崇。在劉備託孤後,諸葛亮對後主劉禪盡心盡力,凡事親力親為,憂國忘家,於《出師表》中表明心跡,直至最後自己食少事煩,病死軍中。在割据政权中,诸葛亮总揽朝政十余年,既不斂財,也不营谋私利或名位,以兴复汉室为任。另一位托孤重臣[[李嚴 (蜀漢)|李嚴]]曾寫信給諸葛亮,希望他受賜[[九錫]],但是諸葛亮拒絕,表示不能为汉室收复中原就不算有功。諸葛亮曾上表指出自己沒有多餘財產,只有800株[[桑樹]]和15頃土地,而自己穿的都是朝廷賜封,就算兒子都是自給自足,自己沒有一點多餘的財產。果然,諸葛亮直至死時也是如此,甚至在臨死前,也吩咐了他下葬時只需要挖洞一個,棺木能夠放進去便足夠,自己則穿著平常的服裝即可,不須要其他配葬物。诸葛亮死后30年,他的长子[[诸葛瞻]]和长孙[[诸葛尚]]一起在[[魏灭蜀之战|蜀漢保衛戰]]中战死沙场。
诸葛镇保存有始建于[[明代]]的[[诸葛大公堂]]和[[丞相祠堂]]。在大公堂内的宝楼上珍藏着《[[诸葛氏宗谱]]》,这本宗谱共修过15次,第一次在[[南宋]]初年,最后一次在[[1947年]],当时的[[国民党]]元老[[陈果夫]]为这部宗谱的最后修订写了序。
{{Quote box|class=<!-- Advanced users only. See the "Custom classes" section below. -->|title=|quote=今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弟衣食,自有餘饒。至於臣在外任,無別調度,隨身衣食,悉仰於官,不別治生,以長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內有餘帛,外有贏財,以負陛下。 |author=<small>諸葛亮</small>|source=<small>《自表後主》</small>|align=|width=230px|border=|fontsize=|bgcolor=|style=|title_bg=|title_fnt=|tstyle=|qalign=|qstyle=|quoted=1|salign=|sstyle= }}


诸葛亮在政治上有极为突出的成績,除了在《[[隆中对]]》提出了刘备政权长期战略外交规划之外,早期經常為劉備足食足兵。等到他开始独掌蜀汉军政大权以后,则以法為根本,到後來在朝內作八務、七戒、六恐及五懼訓誡各臣,而朝外亦民風樸實,賞罰分明,突出法制的作用,在中国古代极为罕见。他鼓勵其他朝臣以集思廣益的態度進諫。他又敢於接受問責、承認錯誤,在第一次北伐時,因為誤用与他最为亲密的[[馬謖]]而失敗,他後來上表自責,自貶降官,及对马谡进行处分。《[[三国志]]》作者[[陈寿]]的[[父亲]]因為馬謖兵敗,[[連坐]],被[[髡刑|髡]](剃髮),但是他对诸葛亮的评价却是“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诸葛亮极为注重基础设施建设,裴松之注引袁準“亮好治官府、次舍、桥梁、道路”,这是蜀汉之所以长期对魏作战仍能保持经济发展的原因之一。同时代乃至后时代的人对诸葛亮的治国能力有着极高的评价,陈寿称为“识治之良才,[[管仲|管]]、[[蕭何|萧]]之亚匹。”“至今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犹在耳,虽甘棠之咏召公,郑人之歌子产,无以远譬也。”[[袁準]]评价为“亮之治蜀,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蓄积饶,朝会不华,路无醉人。”诸葛亮在世时,蜀汉虽然国力较弱,然而在正面战场处于上风,且在战争负荷的情况下国内经济仍然得到了较大发展,这可以体现出诸葛亮杰出的治国能力。
== 评价 ==
[[File:Zhugeliang Temple.jpg|thumb|250px|位于成都武侯祠的诸葛亮殿。]]
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集[[忠]]、[[孝]]、[[义]]、谋于一身,可以说是公认的[[中国]]历史上的智慧神的最杰出化身。历代朝野都对诸葛亮有很高的评价,“[[鞠躬尽瘁、死而後已]]”也成了无数仁人志士的座右铭。


诸葛亮虽然未能克复[[中原]],但是其军事上也有着极为出色的成就。就战略而言,[[隆中对]]成为蜀汉集团的战略决策,且在[[汉中之战]]后几乎成功。隆中对作出之时,刘备尚是刘表客将,同时期的其他战略分析(如榻上策)均未把刘备看作一方诸侯。在隆中对之后,刘备开始攻城略地,建立基业,最终建立[[蜀汉]]。就战绩而言,蜀汉尽管未能夺得[[陇西地区]],然而在弱国对抗强国的情况下,夺得[[武都郡|武都]]、[[阴平郡|阴平]]二郡,在正面战场屡屡击败曹魏军队,并射杀魏车骑将军[[张郃]]。蜀汉军队军纪严明,陈寿记载“百姓安堵,军无私焉”。蜀汉的北伐大量消耗了魏国的国力,《晋书》有“每诸葛亮入寇关中,边兵不能制敌,中军奔赴,辄不及事机。”“每大军征举,运兵过半,功费巨亿”的说法。司马懿正是在与蜀汉的战争中逐步掌握实权,最终导致了[[高平陵之变]]。同时代东吴张俨评论为:“若此人不亡,終其志意,連年運思,刻日興謀,則涼、雍不解甲,中國不釋鞍,勝負之勢,亦已決矣。”认为如果诸葛亮不是因病去世,将最终达成其北伐目标。就军事理论而言,诸葛亮改善了八阵,推演兵法,对军事理论有一定的贡献。司马懿在诸葛亮去世后观察蜀汉营寨称赞其为天下奇才,[[司馬昭]]滅蜀後,就立即令其近侍[[陳勰]]學習其「圍陣用兵倚伏之法,又甲乙校標幟之制」,直至[[唐代]]將領[[李靖]]仍然十分推崇。晋书与南北朝诸史有多处关于八阵的记载,充分说明了八阵对后世将领的影响。
在《三國志》中对诸葛亮有如下评价:「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讎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游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於邦域之內,咸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在《三國志》中亦附有[[陳壽]]在《[[諸葛亮集]]》中的序言。而《[[三國志注]]》中,[[裴松之]]亦引出[[袁子]]談論諸葛亮的功績。


诸葛亮在技术發明上亦有靈巧的表現,如改良連[[弩]],制造木牛流马。陈寿称赞为“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
以下是《三國志》描述的一些人物对诸葛亮的评价:
* [[劉備]]:「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 [[司馬徽]]:「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傑。此間自有伏龍、鳳雛。」
* [[孟獲]]:「公,天威也,南人不復反矣。」
* [[賈詡]]:「諸葛亮善治國。」
* [[劉曄 (三國)|劉曄]]:「諸葛亮明於治而為相。」
* [[徐庶]]:「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
* [[張裔]]:「公賞不遺遠,罰不阿近,爵不可以無功取,刑不可以貴勢免,此賢愚之所以僉忘其身者也。」
* [[楊洪]]:「西土鹹服諸葛亮能盡時人之器用也。」
* [[馬良]]:「尊兄應期贊世,配業光國,魄兆遠矣。夫變用雅慮,審貴垂明,於以簡才,宜適其時。若乃和光悅遠,邁德天壤,使時閉於聽,世服於道,齊高妙之音,正鄭、衛之聲,並利於事,無相奪倫,此乃管弦之至,牙、曠之調也。」
* [[樊建]]:「聞惡必改,而不矜過,賞罰之信詛感神明。」
* [[張溫 (東吳)|張溫]]:「然諸葛亮達見計數,必知神慮屈申之宜,加受朝廷天覆之惠,推亮之心,必無疑貳。」
* [[司馬懿]]:「天下奇才也!」
* [[楊戲]]的《[[季漢輔臣贊]]》中贊諸葛[[丞相]]:「忠武英高,獻策江濱,攀吳連蜀,權我世真。受遺阿衡,整武齊文,敷陳德教,理物移風,賢愚競心,僉忘其身。誕靜邦內,四裔以綏,屢臨敵庭,實耀其威,研精大國,恨於未夷。 」
* [[習隆]]、[[向充]]:「況亮德範遐邇,勳蓋季世。」
* [[司馬炎]]:「善哉,使我得西人以自輔,豈有近日之開乎!。」
* [[傅干]]:「諸葛亮達治知變,正而有謀,而為之相。」
* [[郭沖]]:「金城[[郭沖]]以為亮權智英略,有踰管、晏,功業未濟,論者惑焉,條亮五事隱沒不聞於世者,寶等亦不能復難。扶風王慨然善沖。」
* [[劉禪]]下詔:「[[街亭]]之役,咎由[[馬謖]],而君引愆,深自貶抑,重違君意,聽順所守。前年燿師,馘斬[[王雙]];今歲爰征,[[郭淮]]遁走;降集[[氐]]、[[羌]],興復二郡,威鎮凶暴,功勳顯然。方今天下騷擾,元惡未梟,君受大任,幹國之重,而久自挹損,非所以光揚洪烈矣。今復君丞相,君其勿辭。」、「惟君體資文武,明叡篤誠,受遺託孤,匡輔朕躬,繼絕興微,志存靖亂;爰整六師,無歲不征,神武赫然,威鎮八荒,將建殊功於季漢,參[[伊]]、[[周]]之巨勳。如何不弔,事臨垂克,遘疾隕喪!朕用傷悼,肝心若裂。夫崇德序功,紀行命諡,所以光昭將來,刊載不朽。今使使持節[[左中郎將]][[杜瓊]],贈君[[丞相]][[武鄉侯]]印綬,諡君為[[忠武侯]]。魂而有靈,嘉茲寵榮。嗚呼哀哉!嗚呼哀哉!」
* 诸葛亮逝世後民間有諺:「死諸葛走生[[司马懿|仲達]]。」([[晉書]]·卷一)


诸葛亮在文学艺术领域亦有不俗的表现。《[[出师表]]》是千古名篇,被《文心雕龙》称赞为“孔明之辞后主,志尽文畅”。陆游也有“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之句,苏轼评价为“简而尽,直而不肆”。诸葛亮亦擅长书法绘画,[[宋徽宗]]时编宣和书谱有“自汉晋宋以还,以草书得名者为多,流传于今者,蜀得诸葛亮。今御府所藏草书《远涉帖》。”之句。现今传世之远涉帖,传为王羲之临摹诸葛亮原贴而得。南朝梁[[陶弘景]]《刀剑录》记载:“蜀章武元年辛丑,采金牛山铁,铸八铁剑,各长三尺六寸,……并是孔明书作风角处所。”虞荔《古鼎录》记载:“诸葛亮杀王双,还定军山,铸一鼎,埋于汉川,其文曰:定军鼎。又作八阵鼎,沉永安水中,皆大篆书。”“先主章武二年,于汉川铸一鼎,名克汉鼎,置丙穴中,八分书又铸一鼎于成都武担山,名受禅鼎;又铸一鼎于剑山口,名剑山鼎。并小篆书,皆武侯迹。”“章武三年义作二鼎,一与鲁王,文曰:‘富贵昌,宜侯王。’;一与梁王,文曰:‘大吉祥,宜公王。’并古隶书,高三尺,皆武侯迹。”北宋时周越所著《古今法书苑》也记载:“蜀先主尝作三鼎,皆武侯篆隶八分,极其工妙。”[[唐朝]][[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写道:“诸葛武侯父子皆长于画。”张彦远还在其《论画》一书中,说:“今分为三古以定贵贱,以汉、魏三国为上古,则赵岐、[[刘亵]]、[[蔡邕]]、[[张衡]]、[[曹髦]]、[[杨修]]、桓范、徐邈、曹不兴、诸葛亮之流是也。”《华阳国志》记载:“[[南中 (地名)|南中]],其俗征巫鬼,好诅盟,投石结草,官常以诅盟要之。诸葛亮乃为夷作图谱,先画天地日月君长城府,次画神龙,龙生夷及牛马驼羊。后画部主吏,乘马幡盖,巡行安恤。又画夷牵牛负酒赍金宝诣之之象,以赐夷,夷甚重之。”
後人對諸葛亮的忠誠和智慧也是大加讚揚,例如:
* [[西晉]][[梅陶]]讚[[陶侃]]:「機神明鑒似魏武,忠順勤勞如孔明。」
* [[東晉]][[常璩]]:「治國以禮民無怨聲,不濫用私刑,沒尚有餘泣。」
* [[隋朝]][[王通]]:「若諸葛亮不死,則禮樂大興。」
* [[唐代]][[孫樵]]:「武侯死殆五百載,迄今梁漢之民,歌道遺烈,廟而祭者如在,其愛於民如此而久也。」
* [[清朝]][[康熙帝]]:「諸葛亮-{云}-: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為人臣者,惟諸葛亮能如此耳。」
* 《[[唐文粹]]》中記錄了[[尚驰]]在《[[诸葛武侯庙碑铭序]]》所说:「至令官书庙食,成不刊之典,一山之内,每有风行草动,状带威神,若岁大旱,邦人祷之,能为云为雨,是谓存与没人皆福利,生死古今一也。死而不朽,反贵于生。」另一篇[[吕温]]的《[[诸葛武侯庙记]]》说:「大勋未集,天夺其魄。至诚无忘,炳在日月,烈气不散。长为雷雨。」
* [[清朝]][[王鸣盛]]认为诸葛亮的才能非但不止十倍于曹丕,甚至他自比的[[管仲]]、[[乐毅]]也不及他,只有[[杜甫]]的“伯仲之间见伊吕”将其与[[伊尹]]、[[吕尚]]相媲才称得上“品题”。


== 著作 ==
[[唐朝]]著名[[诗人]][[杜甫]]曾對諸葛亮的事蹟甚為欣賞,曾作過數首詩關於諸葛亮,包括《[[S:蜀相|蜀相]]》(當中有兩首同名蜀相)、《[[S:詠懷古跡之四|詠懷古跡其四]]》、《[[S:諸葛孔明|諸葛孔明]]》、《[[S:八陣圖|八陣圖]]》、《[[S:古柏行|古柏行]]》、《[[S:武侯廟|武侯廟]]》、《[[S:諸葛廟|諸葛廟]]》、《[[S:閣夜|閣夜]]》。《蜀相》中「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亦成為日後講述諸葛亮一生的名句。
* 《[[出師表]]》——《[[後出師表]]》长期有学者认为是后人托名之作,[[陶元珍]]所著[[魏晋史丛考]]的第一篇《世传诸葛亮后出师表辨证》曾加以考证。
* 《[[诫子书]]》
*《[[s:論讓奪|論讓奪]]》
* 《琴經》<ref>《廣博物志》卷34:琴经一卷,诸葛亮撰述制琴之始及七弦之音十三徽所象之意。</ref>
* [[西晋]][[陈寿]]撰《诸葛亮集》二十四篇,十万四千一百一十二字<ref name="三"/>{{rp|929}}。
* [[明朝|明]][[王士骐]]撰《武侯全书》。
* [[清]][[張澍 (清朝)|张澍]]撰《[[诸葛忠武侯文集]]》。


==發明==
其他詩人亦有作過不少詩詞讚賞諸葛亮,如[[唐代]]大诗人[[李白]]的《[[S:讀諸葛武侯傳書懷贈長安崔少府叔封昆季|讀諸葛武侯傳書懷,贈長安崔少府叔封昆季]]》、[[宋朝]]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的《[[諸葛武侯]]》、[[明朝]]文学家[[楊慎]]的《[[武侯祠]]》、近代历史学家[[郭沫若]]的《[[蜀道奇]]》,還有近代政治家[[董必武]]、[[陸定一]]等。
*[[天燈]]:亦稱為[[孔明燈]],相傳源自[[四川]][[平樂鎮 (邛崍市)|平樂]]古鎮,三國時期,此鎮乃為軍事重地,諸葛亮當時被[[司馬懿]]困於[[平陽郡|平陽]],諸葛亮算準風向,製成紙燈籠繫上求救信息放上天空,最終得以脫險。
*十字連弩:被諸葛亮大大改進,諸葛亮改良當時只能連續射擊三發的「三連弩」,改造成一次能夠連射十發的「諸葛連弩」,是故連弩亦有[[諸葛連弩]]或[[諸葛弩]]之稱。
*[[木牛流馬]]:分為[[木牛]]及[[流馬]],為運輸工具。根據歷史記載,建興九年至十二年(231年-234年)诸葛亮在[[北伐 (諸葛亮)|北伐]]時所使用,其載重量為「一歲糧」〈逾4百斤〉,每日行程為「特行者數十里,群行二十里」,為蜀國10萬大軍提供軍糧。另外还有机关防止敌人夺取后使用。然而其確實的設計、使用方式不明,至今後世對其亦有不同的解釋。
*[[饅頭]]:《事物紀原》載:“諸葛武侯之徵孟獲,人曰蠻地多邪術,須禱于神,假陰兵以助之。然蠻俗必殺人,以其祭之,神則助之,為出兵也。武侯不從,因雜用羊豕之肉,而包之以面,像人頭以祠,神亦助焉,而為出兵。後人由此為饅頭。”明人郎瑛在《七類修稿》中也記有:“饅頭本名蠻頭,蠻地以人頭祭神,諸葛之徵孟獲,命以麵包肉為人頭以祭,謂之‘蠻頭’,今訛而饅頭。自諸葛亮以饅頭代替人頭祭瀘水後,饅頭就以儺食品的身份出現,作為祭享的陳設之用。不過,那時候的饅頭都是肉餡的,而且個兒很大。很長一段時間饅頭與饅首稱謂通用。
*改良翻車([[龍骨水車]])
*[[八阵图]]
*[[蜀盐]]


==纪念==
[[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毛泽东]]在肯定诸葛亮才智的同时,曾试图分析诸葛亮统一中国失败原因。针对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提出的[[荆州]]、[[益州]]两路出击北伐曹魏的总战略,毛泽东评论说:“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败。”前一句的意思是诸葛亮的战略不妥,荆州离益州千里之遥,两地分兵的做法必然让[[蜀汉]]失去兵力上的优势。后一句“三分兵力”指的是关羽之镇守荆州、刘备之进攻[[东吴]]、诸葛亮之北伐中原,“三分兵力”的历史事实最终导致蜀汉元气大伤,失去的统一中国的基础。然而亦有人不同意毛泽东的分析,隆中对本是希望以「利盡南海」的全個荊州支持荊州軍北伐,再加上[[益州]]進行鉗形戰略,但後來劉備未能達到,亦因南郡之失,才令關羽失去在襄樊之戰中的优势,而非為二分兵力之果。另一方面,对于失[[街亭]]、斩[[马谡]]的历史事件,毛泽东曾评点道:“初战亮宜自临阵。”认为当时诸葛亮应亲率大军挺进、临阵调度,不应分散兵力、委责于人。
{{main|武侯祠}}
諸葛亮去世後,蜀漢各地人民紛紛請求為諸葛亮建立[[廟宇]],以紀念他對國家之功績,朝廷经过商议后,认为根据当时的制度,只有国君才有资格立庙,诸葛亮应该以功臣的身份,配食刘备,而不是单独立庙<ref>《文献通考》卷104:及秦,非笑圣人,荡灭典礼,务尊君卑臣,於是天子之外无敢营宗庙者。</ref><ref>《[[文献通考]]》卷103:汉制,祭功臣於庭。生时侍宴於堂,死则降在庭位,与士庶为列。</ref><ref>《[[尚书正义]]》卷19:生则书于王旌,以识其人与其功,死则于烝先王祭之。</ref><ref>《周礼·夏官司马》:凡有功者,铭书于王之大常,祭於大烝。</ref><ref>[[蔡邕]]《独断》:宗庙之制:古学以为人君之居,前有朝,后有寝,终则前制庙以象朝,后制寝以象寝,庙以藏主,列昭穆;寝有衣冠几杖,象生之具,总谓之宫。</ref>,于是[[皇帝]]劉禪拒絕;於是,各地百姓就每逢節日,跪在路旁高地拜祭諸葛亮<ref name="亮">{{cite book |title=《諸葛亮》 |author=秦思 |publisher=教育出版社 |location=香港 |isbn=962-12-0742-8 }}</ref>{{rp|69}}。後來有人认为应该听从百姓的请愿,为诸葛亮在成都立庙。但根据礼法,刘备的庙已经立于成都,如果再给诸葛亮于同样的地点立庙,显然会侵逼主君的宗庙,[[刘禅]]又不听从。直到263年[[春季]],[[步兵]][[校尉]]習隆聯同一班大臣([[向充]]等)上書皇帝(以[[周朝|周]]人懷念[[召伯]]、[[越國|越]]王[[勾踐]]思念[[范蠡]]故事),要求在諸葛亮墳墓附近建立廟宇,劉禪這才同意<ref name="亮"/>{{rp|69-70}}。劉禪於是下詔於[[沔縣]](今[[陝西]][[勉縣]])建廟,這亦是最早的一座[[武侯祠]]<ref>《三国志》卷35注引《襄阳记》:亮初亡,所在各求为立庙,朝议以礼秩不听,百姓遂因时节私祭之於道陌上。言事者或以为可听立庙於成都者,后主不从。步兵校尉习隆、中书郎向充等共上表曰:“臣闻周人怀召伯之德,甘棠为之不伐;越王思范蠡之功,铸金以存其像。自汉兴以来,小善小德而图形立庙者多矣。况亮德范遐迩,勋盖季世,王室之不坏,实斯人是赖,而蒸尝止於私门,庙像阙而莫立,使百姓巷祭,戎夷野祀,非所以存德念功,述追在昔者也。今若尽顺民心,则渎而无典,建之京师,又偪宗庙,此圣怀所以惟疑也。臣愚以为宜因近其墓,立之於沔阳,使所亲属以时赐祭,凡其臣故吏欲奉祠者,皆限至庙。断其私祀,以崇正礼。”於是始从之。</ref>。魏將[[鍾會]]伐[[蜀漢|蜀]]時亦有到廟[[祭祀]]諸葛亮,命令[[士卒]]不可以在其墓左右伐樵。


到後來,多處地方都有修建武侯祠纪念诸葛亮,[[中國大陸]]目前另外尚有保存9处武侯祠,其中以[[四川]][[成都武侯祠]]的最為著名,而[[河南]][[南陽]][[武侯祠 (南阳)|臥龍崗]]、[[湖北]][[黃陵廟]]、[[甘肅]][[祁山乡|祁山]]、[[陝西]][[勉县]]、[[岐山]]、[[重慶]][[白帝城]]及[[雲南]][[保山]]都有武侯祠。
[[成都]][[武侯祠]]諸葛亮殿懸掛的[[攻心聯]],為[[清朝]]学者[[趙藩]]所作。此聯曾引起[[毛澤東]]等的重視,其内容是:
{{Cquote|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br />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


[[臺灣]]主祀諸葛亮的廟宇,則有[[南投縣]][[魚池鄉 (台灣)|魚池鄉]][[啟示玄機院孔明廟|玄機院]]、[[新竹市]][[青草湖 (台灣地名)|青草湖]][[靈隱寺 (新竹市)|靈隱寺]]、[[台南市]][[官田區]]玉旨孔明廟、[[高雄市]][[彌陀區]]南寮清龍宮、[[高雄市]][[苓雅區]][[高雄意誠堂|過田子意誠堂]]、[[屏東縣]][[恆春鎮]]天下第一軍師府諸葛亮孔明廟。有[[平溪天燈節|放孔明燈習俗]]的[[新北市]][[平溪區]],於2011年從成都武侯祠取得一尊孔明神像,並且計畫要在當地建造孔明廟<ref>[http://udn.com/NEWS/LIFE/LIF1/6525261.shtml 孔明駐平溪 炒三國料理]</ref>。
[[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在[[三民主義]]之[[民權主義]]中稱讚諸葛亮:「諸葛亮很有才能,所以在西蜀能夠成立很好的政府,並且能夠六出祁山去北伐,和吳魏鼎足而三。」


臺灣陪祀諸葛亮的廟宇則包括[[台北市]][[士林區]][[芝山岩惠濟宮]]、[[北投區]][[北投行天宮|行天宮]]、[[新北市]][[三峽區]][[白雞行修宮]]、[[桃園市]][[大溪區]]劉備廟、、台中谷關【玉敕封神台谷關大道院】、[[雲林縣]][[元長鄉]]鹿寮保勝宮、[[臺南市]][[永康區]][[鹽行禹帝宮]]、[[高雄市]][[左營啟明堂]]等。
[[钱穆]]:「有一诸葛,已可使三国照耀后世,一如两汉。」(《国史新论》)


<gallery>
== 民間藝術 ==
File:成都武侯祠 红墙竹影.jpg|[[四川]][[成都武侯祠]]
=== 三國演義 ===
File:WuHou 4.JPG|[[河南]][[南阳]][[武侯祠 (南阳)|武侯祠]]
小說《[[三國演義]]》總成過往傳奇、野史、戲曲、地方世代說法、被官史避畏說法、說部話本及民間傳說中诸葛亮的故事,他被描寫成智慧的化身,和《[[三國志]]》中的诸葛亮很不一样,而且事蹟亦有所出入,如火烧[[博望]]與[[新野]],諸葛亮尚未出仕[[劉備]];[[三顧茅廬]]、七擒[[孟获]]、[[諸葛亮北伐|六-{出}-祁山]](實際是五次北伐,只有第一、四次-{出}-祁山)等都經過誇張和劇情創造,歷史上諸葛亮用兵的功績不如他治理[[蜀國]]的政績耀眼;而[[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借东风]]、智激[[周瑜]]、三气[[周瑜]]、[[空城计]]等則是虛構或將劇情移花接木。但這些都成為家喻戶曉故事,而小說當中的一些劇情,將诸葛亮描寫成為一個道士,如[[七星壇]]祭風、延壽[[七星燈]]等,[[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批古本[[三國志通俗演义]]中的诸葛亮為「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將一貫有[[法家]]風範的諸葛亮神化成了算無遺策、通天曉地、精通軍事、運籌帷幄的一個智慧超卓入聖之完美人物。
File:Baidicheng Wu hou ci.jpg|[[白帝城武侯祠]]
</gallery>


=== 戲劇 ===
==评价==
{{main|對諸葛亮的評價}}
[[File:Zhuge Liang in Beijing opera.JPG|thumb|[[京剧]]中诸葛亮的扮相]]
[[File:Three_Hundred_Tang_Poems_(127).jpg|《[[唐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注疏]]》中的[[杜甫]]《蜀相》,民国二十年上海扫叶山房石印本。其中“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为千古佳句|thumb|right|350px]]
在[[中國]]傳統戲曲中,諸葛亮一角以[[老生]]所演,身穿印有[[八卦]]圖案的外袍,手持[[羽扇]]。而劇目多來自《[[三國演義]]》,參與的劇目有《诸葛亮吊孝》、《收姜维》、《[[群英會]]》、《[[借東風]]》、《[[三氣周瑜]]》、《[[空城計]]》、《[[戰馬超]]》(又名《[[兩將軍]]》)等。
蜀汉地區的百姓对诸葛亮极为追思,三国志称为“至今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犹在耳,虽甘棠之咏召公,郑人之歌子产,无以远譬也。”即使是在诸葛亮去世之后,“蜀人追思亮,咸爱其才敏。每朝廷有一善政佳事,虽非瞻所建倡,百姓皆传相告曰:葛侯之所为也”。可以看出,诸葛亮十分受百姓爱戴,直到唐朝时(诸葛亮之后五百余年),蜀地尚有民众自发祭祀诸葛亮的习惯。
{{Quote box|class=<!-- Advanced users only. See the "Custom classes" section below. -->|title=|quote=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br>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br>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br>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author=<small>杜甫</small>|source=<small>《咏怀古迹五首·其五》</small>|align=right|width=360px|border=|fontsize=|bgcolor=|style=|title_bg=|title_fnt=|tstyle=|qalign=|qstyle=|quoted=1|salign=|sstyle= }}
当时的人对诸葛亮评价极高,即使是敌国曹魏。诸葛亮在蜀汉广受官员与百姓的尊敬与爱戴,諸葛亮死後,朝廷隨後下詔禁止奔喪,[[譙周]]不顧禁令前去吊丧表示哀悼。季汉辅臣赞称赞其“忠武英高,献策江滨,攀吴连蜀,权我世真。受遗阿衡,整武齐文,敷陈德教,理物移风,贤愚竞心,佥忘其身。诞静邦内,四裔以绥,屡临敌庭,实耀其威,研精大国,恨于未夷。”诸葛亮去世后,朝廷并未立庙,但百姓每年均会自发拜祭诸葛亮。敌国方面,贾诩评价诸葛亮善治国,傅干评价为“诸葛亮达治知变,正而有谋”。諸葛亮死,蜀軍退卻後,[[司馬懿]]行經諸葛亮營帳堡壘處所,說:「天下奇才呀!」<ref name="三"/>{{rp|925}}在魏灭蜀之战,钟会入汉中时,仍令士兵不得于诸葛亮墓旁樵采,还亲往祭拜。东吴人士亦对诸葛亮有极高评价,张俨在默记里将诸葛亮与司马懿这二位当世俊杰作了详尽对比,论述道:“诸葛、司马二相,遭值际会,托身明主,或收功于蜀汉,或册名于伊、洛……历前世以观近事,二相优劣,可得而详也。孔明起巴、蜀之地,蹈一州之土,方之大国,其战士人民,盖有九分之一也,而以贡贽大吴,抗对北敌,至使耕战有伍,刑法整齐,提步卒数万,长驱祁山,慨然有饮马河、洛之志。仲达据天下十倍之地,仗兼并之众,据牢城,拥精锐,无禽敌之意,务自保全而已,使彼孔明自来自去。若此人不亡,终其志意,连年运思,刻日兴谋,则凉、雍不解甲,中国不释鞍,胜负之势,亦已决矣。昔子产治郑,诸侯不敢加兵,蜀相其近之矣。方之司马,不亦优乎!”


后时代的绝大多数统治者,文臣与武将都对诸葛亮有着极高的评价,尤其是其杰出的政治,军事才能和高尚的品格。唐诗与宋诗中有大量赞颂诸葛亮的诗篇。[[杜甫]]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李商隐]]的“猿鸟犹疑畏简书,风云常为护储胥”,[[陆游]]的“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等皆为千古名句。诸葛亮在社会各个阶级都广受欢迎。
而戏剧中扮演过诸葛亮的人不计其数。其中比较著名的有:
* [[越调]]表演艺术家[[申凤梅]],在剧坛中有“活诸葛”之称。
* [[京剧]][[老生]][[马连良]]、[[譚富英]]、[[于魁智]]。
* [[李法曾]]在电视连续剧《诸葛亮》中扮演诸葛亮。
* [[樊志起]]在1993年電視劇《[[關公]]》中扮演諸葛亮
* [[唐国强]]在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 (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扮演诸葛亮。
* [[趙樹海]]在1996年電視劇《[[關公]]》中扮演諸葛亮
* [[鄭少秋]]在电视连续剧《诸葛亮》中扮演诸葛亮。
* [[劉永 (演員)|劉永]]在1996年電影《諸葛孔明》中扮演諸葛亮。
* [[葉青]]在[[歌仔戲]]《[[孔明三氣周瑜]]》中扮演诸葛亮。
* [[梁朝偉]]在電影《[[超時空要愛]]》中扮演諸葛亮。
* [[濮存昕]]在电影《[[见龙卸甲]]》中扮演诸葛亮。
* [[金城武]]在電影《[[赤壁 (电影)|赤壁]]》中扮演諸葛亮。
* [[陸毅]]在09年版電視劇《[[三国 (电视剧)|三国]]》中扮演諸葛亮。
* [[柯有伦]]在09年版電視劇《[[终极三国]]》中扮演諸葛亮。
* [[曾志偉]]在2010年電影《[[越光寶盒]]》中扮諸葛亮。
* [[林峯]]在11年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無線電視]]電視劇《[[回到三國]]》中扮演諸葛亮。


东晋追封诸葛亮为'''武兴王'''。前蜀高祖[[王建 (前蜀)|王建]]于[[永平 (前蜀)|永平]]二年(912年)封诸葛亮为'''安国王'''。
=== 傳說、俚語 ===
诸葛亮在[[四川]]地区深得民心,四川很多地方的居民一直到近现代仍有头戴白布的习惯,据说就是为诸葛亮戴孝,历时一千多年。<ref>{{cite website|url=http://www.mnqg.com/html/news_3.asp?id=27383|title=古代名将、皇帝的领导方式与风格|accessdate=2007年8月23日}}</ref>


少数人也对他的北伐提出过批评,认为北伐未能取得重大战果,是不顺应天命的行为。比如[[司马光]]评价为“诸葛亮自负才能,逆天而行,自取败之也”。
在[[高承]]《[[事物紀原]]》中,有記載[[諸葛亮南征]]班師時,正遇風起,不能渡河,[[孟獲]]說這是[[猖神]]作怪,只要用人頭和牲畜祭祀,便會風平浪靜。但諸葛亮覺得用人頭太殘忍了,於是用麵粉搓成人頭狀,混上[[牛]]、[[羊]]等肉去替代,名為[[饅頭]]。(又有一說,饅頭乃[[張飛]]征[[蜀]]時發明)。


==傳說及俚語==
另外,相傳諸葛亮擔任[[軍師]][[中郎將]]時,因解決糧食問題,向百姓詢問了當時名為「[[蔓菁]]」的野菜的種植方法,並下令士兵開始種蔓菁,補充軍糧,後世便把這菜稱為「[[諸葛菜]]」。
[[File:LK 03 loy krathong yi peng san sai.jpg|thumb|泰国清迈,人们在燃放孔明灯]]
诸葛亮在[[四川]]地区深得民心,四川很多地方的居民一直到近现代仍有头戴白布的习惯,据说就是为诸葛亮戴孝,历时一千多年。<ref>{{cite website|url=http://www.mnqg.com/html/news_3.asp?id=27383|title=古代名将、皇帝的领导方式与风格|accessdate=2007年8月23日|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71223005531/http://www.mnqg.com/html/news_3.asp?id=27383|archive-date=2007年12月23日|dead-url=yes}}</ref>


在高承《[[事物紀原]]》中,有記載[[諸葛亮南征]]班師時,正遇風起,不能渡河,[[孟獲]]說這是猖神作怪,只要用人頭和牲畜祭祀,便會風平浪靜。但諸葛亮覺得用人頭太殘忍了,於是用麵粉搓成人頭狀,混上[[牛]]、[[羊]]等肉去替代,名為[[饅頭]]。(又有一說,饅頭乃[[張飛]]征[[劉璋|蜀]]時發明)。
亦有傳說指諸葛亮另有一兒[[諸葛懷]]與一女[[諸葛果]]。在[[晉朝]]時曾召錄[[漢代]]名臣之後裔到京城任職,但諸葛懷推辭,自給自足,在家終老。而諸葛果則相傳在[[成都]]西南[[乘煙觀]]修行和成仙升天。<ref>《諸葛忠武侯文集·故事卷一·朝真觀記》</ref>


另外,相傳諸葛亮擔任[[軍師]][[中郎將]]時,因解決糧食問題,向百姓詢問了當時名為「[[蔓菁]]」的野菜的種植方法,並下令士兵開始種蔓菁,補充軍糧,後世便把這菜稱為[[諸葛菜]]。
在山區的居民過去要放送消息,會施放「[[孔明燈]]」,相傳是諸葛亮傳下來的。
在[[雲南]]([[三國]]時[[南中]]之地),[[佧佤族]]有傳說指諸葛亮曾教他們祖先蓋房子、編竹籮;[[傣族]]傳說指當地的佛寺大殿屋頂就是仿照諸葛亮的帽子建造的,又有說[[諸葛亮南征]]時發明一種銅鼓,稱為「[[諸葛鼓]]」,白天做飯,晚間可敲它作警報。
而現有許多[[俚語]],如「事後孔明」,意思是等到事情過後才發表各種高論,自以為先知;也有「三個臭皮匠,勝個諸葛亮」,意思是指形容集體智慧的偉大。


亦有傳說指諸葛亮另有一兒諸葛懷與一女[[諸葛果]]。在[[晉朝]]時曾召錄[[漢代]]名臣之後裔到京城任職,但諸葛懷推辭,自給自足,在家終老。而諸葛果則相傳在成都西南乘煙觀修行和成仙升天。<ref>《諸葛忠武侯文集·故事卷一·朝真觀記》</ref>
另有「死諸葛氣走活仲達」之說,大意是說,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之後,[[姜維]]、[[魏延]]、[[廖化]]等人怕[[司馬懿]]探知實情,密令軍士雕塑[[孔明]]的[[木雕]]像,於退兵時連同前鋒軍撤退。司馬懿等人早就懷疑諸葛亮已逝,但不敢輕舉妄動,隨軍出來卻看到孔明(木雕像)仍好端端的坐在車上,大吃一驚,急令軍隊回營,[[蜀漢]]軍因此平安的回到[[成都]],並將盛放諸葛亮大體的棺木一同送回,由[[蜀後主]]親葬之。事後司馬懿等人聽到諸葛亮終於死之後,才放下這心,專心準備征蜀之事。


在山區的居民過去要放送消息,會施放[[孔明燈]],相傳是諸葛亮傳下來的。在[[雲南]]([[三國]]時[[南中 (地名)|南中]]之地),[[佤族|佧佤族]]有傳說指諸葛亮曾教他們祖先蓋房子、編竹籮;[[傣族]]傳說指當地的佛寺大殿屋頂就是仿照諸葛亮的帽子建造的,又有說[[諸葛亮南征]]時發明一種銅鼓,稱為「諸葛鼓」,白天做飯,晚間可敲它作警報。而現有許多[[俚語]],如「事後孔明」、「事後諸葛」,意思是等到事情過後才發表各種高論,自以為先知;也有「三個臭皮匠,勝個諸葛亮」,意思是指形容集體智慧的偉大。
== 武侯祠 ==
[[File:Chengdu Wuhou ci.jpg|left|thumb|200px|[[四川]][[成都]][[武侯祠]]]]
[[File:WuHou 4.JPG|left|thumb|200px|[[河南]][[南阳]][[武侯祠 (南阳)|武侯祠]]]]
[[File:Baidicheng Wu hou ci.jpg|thumb|150px|[[白帝城武侯祠]]]]
在諸葛亮死後,蜀人十分思念他,紛紛要求爲他立[[廟]],朝議認為不合禮制,一概不准,百姓便在道上私自拜祭。後來有人建議在[[成都]]立廟,但[[劉禪]]亦沒有聽從。直到[[263年]]春天,[[習隆]]、[[向充]]上表以[[周]]人懷念[[召伯]]、[[越]]王[[勾踐]]思念[[范蠡]]的故事勸諫劉禪為諸葛亮立廟,劉禪便下詔於[[沔陽]](今[[陝西]][[勉縣]])建廟,這是最早的一座[[武侯祠]]。魏將[[鍾會]]伐[[蜀]]時也到廟拜祭諸葛亮,命令軍士不可在其墓左右伐樵。


另有「死諸葛嚇走活仲達」之說,大意是說,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之後,[[姜維]]、楊儀等人怕[[司馬懿]]探知實情,密令軍士雕塑諸葛亮的[[木雕]]像,於退兵時連同前鋒軍撤退。司馬懿等人早就懷疑諸葛亮已逝世,但不敢輕舉妄動,隨軍出來卻看到諸葛亮(木雕像)仍好端端的坐在車上,大吃一驚,急令軍隊回營,[[蜀漢]]軍因此平安的回到[[成都]],並將盛放諸葛亮屍體的棺木一同送回,由[[蜀後主]]劉禪親葬之。事後司馬懿等人聽到諸葛亮終於死之後,才放下這心,專心準備征蜀之事。
到後來,多个地方都有修建武侯祠纪念诸葛亮,内地目前另外尚保存九处武侯祠,其中[[四川]][[成都]]最為著名,而[[河南]][[南陽]][[武侯祠 (南阳)|臥龍崗]]、[[湖北]][[襄陽]]、[[黃陵廟]]、[[甘肅]][[祁山]]、[[陝西]][[勉县]]、[[岐山]]、[[重慶]][[白帝城]]、[[雲南]][[保山]]都有武侯祠。


諸葛神數相傳為漢諸武侯所作,共有三百八十四籤,以大易三百八十四爻之數占,籤文長短不一,寓意深遠,判斷吉凶,相當準繩。
台灣供奉諸葛亮的廟宇則有[[南投縣]][[魚池鄉]][[啟示玄機院孔明廟]]、[[新竹]][[青草湖]][[靈隱寺 (新竹市)|靈隱寺]]、[[新北市]][[九份]]孔明廟。


諸葛神數又有稱之為諸葛神算、諸葛神籤、諸葛靈籤、臥龍神數、孔明神算、孔明大易神數、未來預知術。
== 著作 ==
=== 自作 ===
诸葛亮的著作编成《诸葛亮集》。
* 《[[s:隆中對|草庐對]]》
* 《[[出師表]]》
* 《[[s:誡子書|誡子書]]》
* 《[[s:誡外甥書|誡外甥書]]》
* 《[[s:將苑|將苑]]》(又名《[[心書]]》)
* 《[[s:便宜十六策|便宜十六策]]》


諸葛亮在劉備病逝後為了扶持年幼的劉禪繼續執政,遂於建興元年(公元223年)下發《[[s:教與軍師長史參軍掾屬|教與軍師長史參軍掾屬]]》及《又教與軍師長史參軍掾屬》兩篇奏文,以供部屬積極批評其秉政時的缺點與失誤。當中「[[s:教與軍師長史參軍掾屬|夫參署者,集眾思,廣忠益也。]]」乃是現今常用成語「集思廣益」的來源。
=== 相關作品 ===
* [[西晋]][[陈寿]]撰《[[诸葛亮集]]》二十四篇,十万四千多字。
* [[明]][[王士骐]]撰《[[武侯全书]]》
* [[清]][[梅爾]]撰《[[诸葛忠武侯文集]]》
* 《[[s:悼周瑜|悼周瑜]]》(《[[三國演義]]》所傳)
* 《[[出師表|後出師表]]》(《[[後出師表]]》长期有学者认为是后人托名之作,[[陶元珍]]所著[[魏晋史丛考]]的第一篇《世传诸葛亮后出师表辨证》[http://www.taosl.net/ys7.htm (全文)] 曾加以考证。)
* 《[[s:馬前課|馬前課]]》(預言書)


民間傳說,明朝開國功臣的[[劉伯溫]]的前世正是三國時代蜀國軍師——諸葛亮。
=== 電玩 ===
《[[三國志]]》系列、《[[真三國無雙]]》系列、《[[決戰2]]》、《[[三國群英傳]]》系列、《[[卧龙传]]》、《[[戀姬無雙]]》


== 民間藝術與流行文化 ==
=== 動畫 ===
[[File:新刊校正古本大字音释三国志通俗演义 明万历十九年书林周曰校刊本 071.jpg|thumb|right|周曰校插图版《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的诸葛亮草船借箭]]
* 《[[一骑当千]]》—諸葛亮孔明
[[File:ZhugeLiang1.jpg|thumb|right|《[[三國演義]]》中的诸葛亮]]
* 《[[戀姬無雙]]》—諸葛亮孔明、真名朱里
小說《[[三國演義]]》結合過往傳奇、野史、戲曲、地方世代說法、被官史避諱說法、說部話本中诸葛亮的故事,他被描寫成智慧的化身,和《[[三國志]]》中的诸葛亮很不一样,而且事蹟亦有所出入,歷史上諸葛亮用兵的功績不如他治理[[蜀漢|蜀國]]的政績耀眼,但這些都成為家喻戶曉故事。如火烧[[博望鎮 (方城縣)|博望]]與[[新野]]時,諸葛亮尚未出仕[[劉備]];[[三顧茅廬]]、七擒[[孟获]]、[[諸葛亮北伐|六-{出}-祁山]](實際是五次北伐,只有第一、四次-{出}-祁山)等都經過誇張和劇情創造;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借东风、智激[[周瑜]]、三气周瑜、[[空城计]]等則是虛構或將劇情移花接木。
* 《[[SD高達三國傳BraveBattleWarriors]]》、《[[BB戰士三國傳 英雄激突編]]》、《[[BB戰士三國傳 戰神決鬥編]]》—孔明靈.格斯/天翔龍孔明

* 《[[鋼鐵三國志]]》—諸葛亮
亦有部分小說將诸葛亮描寫成為一個[[道士]],如七星壇祭風、延壽七星燈等,使得[[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批古本[[三國志通俗演义]]中的诸葛亮為「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將一貫有[[法家]]風範的諸葛亮神化成了算無遺策、通天曉地、精通軍事、運籌帷幄、智慧超卓入聖之完美人物。
* 《[[橫山光輝三國志]]》—諸葛亮

此外,在現代,孔明因為影視動漫中部份情節,像是「[[駡死王朗|諸葛亮大罵王朗]]」一段的情節,[[三國演義|三國電視劇]]的空城計中城上彈琴以及[[橫山光輝]]的漫畫「[[三國志 (漫畫)|三國志]]」當中的「孔明的陷阱」(孔明の罠)<ref>{{Cite web |url=https://dic.nicovideo.jp/a/%E5%AD%94%E6%98%8E |title=ニコニコ大百科對「孔明の罠」的解說 |accessdate=2020-09-19 |archive-date=2020-09-13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00913124551/https://dic.nicovideo.jp/a/%E5%AD%94%E6%98%8E |dead-url=no }}</ref>等,而成為常見的[[惡搞]]素材,並常和「[[鬼畜]]」扯上關係,網路上亦有諸葛村夫及諸葛琴魔等稱謂。

=== 戲劇 ===
[[File:Zhuge Liang in Beijing opera.JPG|thumb|[[京剧]]中诸葛亮的扮相]]
在[[中國]]傳統戲曲中,諸葛亮一角為[[老生]],身穿印有[[八卦]]圖案的外袍,手持[[羽扇]]。而劇目多來自《[[三國演義]]》,參與的劇目有《诸葛亮吊孝》、《收[[姜维]]》、《[[群英會]]》、《[[借東風]]》、《[[三氣周瑜]]》、《[[空城計]]》、《[[戰馬超]]》(又名《[[兩將軍]]》)等。

在戏剧中扮演过诸葛亮的人不计其数。其中比较著名的有:
* [[越调]]表演艺术家[[申凤梅]],在剧坛中有“活诸葛”之称。
* [[京剧]][[老生]][[马连良]]、[[譚富英]]、[[于魁智]]。
* [[葉青 (台灣)|葉青]]在[[歌仔戲]]《[[孔明三氣周瑜]]》中扮演诸葛亮。

日本也有音樂劇
* 《孔明最後の一夜》(在大阪的新歌舞伎座演出,由[[諏訪部順一]]主演<ref>{{Cite web |title=プレミア音楽朗読劇『VOICARION Ⅹ 大阪歴史絵巻~孔明最後の一夜~』 |url=https://www.tohostage.com/voicarion/2021komei/ |publisher=[[東宝]] |accessdate=2021-01-18 |archive-date=2021-05-07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10507092249/https://www.tohostage.com/voicarion/2021komei/ |dead-url=no }}</ref>)


===電影===
== 诸葛亮年表 ==
{| class="wikitable" width="100%"
{| class="wikitable"
|-
|-
! 年份 !! 片名 !! 演員
!style="width:3em;"|年份
!style="width:3em;"|公元
!style="width:3em;"|年齡
!大事記
!style="width:3em;"|出典
|-
|-
|1989
|光和四年
|[[181年]]
|[[三国志:关公]]
|[[赵彦民]]
|1歲
|公元181年,诸葛亮诞生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县)
|&nbsp;
|-
|-
| 1998 ||[[超時空要愛]]||[[梁朝偉]]
|初平三年
|[[187年]]
|7歲
|诸葛亮父亲[[诸葛珪]]去世
|&nbsp;
|-
|-
| rowspan="2" | 1999 ||諸葛孔明|| rowspan="2" |[[劉永 (演員)|劉永]]
|兴平元年
|[[194年]]
|14歲
|诸葛亮与弟[[诸葛均]]及姊姊由叔父[[诸葛玄]]收养,其兄[[诸葛瑾]]同繼母赴江东
|&nbsp;
|-
|-
|[[一代枭雄曹操]]
|兴平二年
|[[195年]]
|15歲
|诸葛亮叔父诸葛玄任豫章太守,他及弟妹随叔父赴豫章(现南昌)
|&nbsp;
|-
|-
| rowspan="2"|2008 ||[[三國之見龍卸甲]]||[[濮存昕]]
|建安二年
|[[197年]]
|17歲
|诸葛玄病故。诸葛亮和弟妹投奔荆州刘表,定居在隆中草庐,开始了躬耕于卧龙岗生活。
|&nbsp;
|-
|-
| [[赤壁 (电影)|赤壁]]||rowspan="2"|[[金城武]]
|建安十二年
|[[207年]]
|27歲
|诸葛亮受劉備三顧,開始跟隨劉備
|&nbsp;
|-
|-
| 2009 ||[[赤壁2:決戰天下]]
|建安十三年
|[[208年]]
|28歲
|诸葛亮出使东吴,说服[[孙权]]抗曹
|&nbsp;
|-
|-
| 2010 ||[[越光寶盒]]||[[曾志偉]]
|建安十四年
|-
|[[209年]]
| 2020 ||[[新解釋·三國志]]||[[室剛]]
|29歲
|诸葛亮任军师中郎将
|&nbsp;
|-
|-
| 2023 ||[[狼獵人出發!人狼 三國志篇]]||[[小野塚勇人]]
|建安十六年
|}
|[[211年]]

|31歲
===電視劇===
|诸葛亮与[[关羽]]、[[张飞]]、[[赵云]]镇守荆州
{| class="wikitable"
|&nbsp;
|-
|-
! 年份 !! 剧名 !! 演員
|建安十九年
!配音
|[[214年]]
|34歲
|诸葛亮、张飞和赵云分兵与刘备会师。刘备攻占成都,诸葛亮任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
|&nbsp;
|-
|-
| 1976 ||[[三国春秋]]||[[张瑛]]
|建安二十年
|
|[[215年]]
|35歲
|诸葛亮整顿巴蜀内政
|&nbsp;
|-
|-
| 1985 ||[[諸葛亮 (亞視電視劇集)|诸葛亮]]||[[鄭少秋]]
|建安二十三年
|
|[[218年]]
|38歲
|诸葛亮留守巴蜀,供应在汉中作战的刘备
|&nbsp;
|-
|-
| 1985 ||[[諸葛亮 (中國大陸電視劇)|诸葛亮]]||[[李法曾]]
|蜀章武元年
|
|[[221年]]
|41歲
|刘备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诸葛亮任蜀汉丞相,领益州牧
|&nbsp;
|-
|-
| 1993 ||[[關公 (電視劇)|關公]]||[[樊志起]]
|蜀建兴元年
|
|[[223年]]
|43歲
|刘备兵败,於永安托孤于诸葛亮;刘备死,刘禅即位,封诸葛亮为武乡侯,领益州牧
|&nbsp;
|-
|-
| 1994 ||[[三國演義 (電視劇)|三國演義]]||[[唐国强|唐國強]]
|蜀建兴二年
|[[224年]]
|[[徐涛]]
|44歲
|诸葛亮调整巴蜀内政
|&nbsp;
|-
|-
| 1996 ||[[关公 (电视剧)|关公]]||[[趙樹海]]
|蜀建兴三年
|
|[[225年]]
|45歲
|诸葛亮率军南征,平定南中
|&nbsp;
|-
|-
| 2001 ||[[卧龙小诸葛]]||[[任泉]]
|蜀建兴五年
|
|[[227年]]
|47歲
|诸葛亮上《出师表》,屯兵汉中,準備北伐
|&nbsp;
|-
|-
| 2004 ||[[武圣关公]]||[[王光辉]]
|蜀建兴六年
|
|[[228年]]
|48岁
|北伐失街亭,诸葛亮斩马谡,自贬为右将军,行丞相事
|&nbsp;
|-
|-
| 2005 ||[[神鬼八阵图]]||[[于波]]
|蜀建兴七年
|
|[[229年]]
|49岁
|诸葛亮再次北伐,夺取武都、阴平,恢复丞相职位
|&nbsp;
|-
|-
| 2009 ||[[終極三國]]|| [[柯有倫]]
|蜀建兴八年
|
|[[230年]]
|50岁
|诸葛亮再次北伐
|&nbsp;
|-
|-
| 2010 ||[[三國 (電視劇)|三國]]||[[陸毅]]
|蜀建兴九年
|
|[[231年]]
|51岁
|诸葛亮北伐攻祁山,大败魏军,在木门道伏杀魏名将张郃
|&nbsp;
|-
|-
| 2012 ||[[回到三國]]||[[林峯]]
|蜀建兴十一年
|
|[[233年]]
|53岁
|诸葛亮在斜谷修造邸阁,屯集粮食
|&nbsp;
|-
|-
| 2015 ||[[食之軍師]]||[[篠井英介]]
|蜀建兴十二年
|
|[[234年]]
|54岁
|诸葛亮再次北伐,因积劳成疾,当年八月病故于五丈原
|&nbsp;
|-
|-
|2016
|[[梦想三国]]
|{{link-ko|金善雄|김선웅}}
|
|-
| 2016 ||[[武神赵子龙]]||[[杨玏]]
|
|-
| 2017 ||[[大军师司马懿|大軍師司馬懿]]||[[王洛勇]]
|[[周野芒]]
|-
| 2022 ||[[風起隴西]]||[[李光潔]]
|
|-
| 2022 ||[[大話三國之三國志霸道]]||[[張耘芝]]
|
|-
| 2023 ||[[派對咖孔明]]||[[向井理]]
|
|}
|}

=== 電子遊戲 ===
*《[[三國志系列|三國志]]》系列([[光榮公司]]開發)
*《[[三國志孔明傳]]》([[光榮公司]]開發)
*《[[三國志曹操傳]]》([[光榮公司]]開發)
*《[[三國志英傑傳]]》系列(光榮公司開發)
*《[[吞食天地]]》系列
*《[[三国志 中原之霸者]]》
*《[[三国志II 霸王的大陆]]》
*《[[三國志列傳 亂世群英]]》
*《[[橫山光輝 三國志]]》
*《[[全面战争:三国]]》([[Creative Assembly]]開發)
*《[[真三國無雙系列]]》/《[[無雙OROCHI系列]]》(光榮公司開發,[[小野坂昌也]]配音)
*《[[天下三国之乱世奸雄]]》(双系列)
*《[[天下三國之王者回归]]》
*《[[決戰]]》系列(光榮公司開發)
*《[[三國群英傳系列]]》([[宇峻奧汀]]開發)
*《[[三國群俠傳]]》([[東方演算]](前身为河洛工作室)開發)
*《[[臥龍傳]]》
*《[[幻想三國誌]]系列》(宇峻奧汀開發)
*《[[三國志大戰]]》([[世嘉]]開發)
*《[[三國大戰SMASH]]》
*《[[夢三國]]》
*《[[王者荣耀]]》
*《[[三国战纪]]》
*《[[卧龙:苍天陨落|臥龍:蒼天殞落]]》

=== 動漫 ===
* 《[[三國志 (動畫電影)|三國志]]》
* 《[[三國演義 (動畫)|三國演義]]》
* 《[[橫山光輝三國志]]》
* 《[[蒼天航路]]》
* 《[[一骑当千]]》—諸葛亮孔明
* 《[[戀姬無雙]]》系列—諸葛亮孔明、真名朱里
* 《[[SD高達三國傳BraveBattleWarriors]]》、《[[BB戰士三國傳 英雄激突編]]》、《[[BB戰士三國傳 戰神決鬥編]]》—孔明靈.格斯/天翔龍孔明
* 《[[SD高达世界 三国创杰传]]》-諸葛亮 [[自由高达]]
* 《[[鋼鐵三國志]]》—諸葛亮
* 《[[閃電十一人GO]]》—諸葛孔明
* 《[[派對咖孔明]]》—諸葛孔明

=== 音樂 ===
* 《出師表》- 清漪、[[安九]]
* 《有为歌》,又名《卧龙吟》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一首插曲 - 由[[王健]]作词、[[谷建芬]]作曲、[[戴建明]]演唱、[[李一丁]]配乐
* 《哭諸葛》,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一首插曲 - 由[[王健]]作词、[[谷建芬]]作曲、[[劉歡]]演唱。

=== 詩歌 ===
*《蜀相》- [[杜甫]]:「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ref name="葛"/>{{rp|295}}
*《[[s:詠懐古跡五首|詠懐古跡]]》(其五)- 杜甫:「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遺像肅清高。三分割據紆籌策,萬古雲霄一羽毛。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運移漢祚終難復,志決身殲軍務勞。」<ref name="葛"/>{{rp|295}}
*《八陣圖》- 杜甫:「功蓋三分國,名存八陣圖。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ref name="葛"/>{{rp|154}}
*《讀蜀志》-[[李中 (南唐)|李中]]:「鼎分天地日,先主力元微。魚水從相得,山河遂有歸。任賢無間忌,報國盡神機。草昧爭雄者,君臣似此稀。」<ref name="葛"/>{{rp|159}}
*《五丈原》- [[胡曾]]:「蜀相西驱十万来,秋风原下久徘徊。长星不为英雄住,夜半流光落九垓。」
*《隆中》古詩一首 - [[蘇軾]]:「武侯來西國,千年愛未衰。今朝游故里,蜀客不勝悲。誰言襄陽野,生此萬乘師。山中有遺廟,矯矯龍之姿。龍蟠山水秀,龍去淵潭移。空餘蜿蜒迹,使我寒涕垂。」<ref name="葛"/>{{rp|8}}
*《書憤五首·其一》- [[陸游]]:「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筹笔驿》- [[罗隐]]:「拋擲南陽為主憂,北征東討盡良籌。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千里山河輕孺子,兩朝冠劍恨譙周。唯餘巖下多情水,猶解年年傍驛流。」
*《懷孔明》-[[文天祥]]:「斜谷事不濟,將星隕營中。至今出師表,讀之淚沾胸。漢賊明大義,赤心貫蒼穹。世以成敗論,操懿真英雄。」<ref name="葛"/>{{rp|298}}
*《諸葛亮丞相渡瀘》-[[顧炎武]]:「火山橫日幕,銅澗亘天繳。亂樹雲南國,交繩僰外橋。枕戈岑逼仄。帶甲上岧嶢。地汁生淫霧,流煙入斗杓。七擒依算略,一戰定蠻苗。信洽炎荒永,恩宣益部遙。深思危大業,隆眷切先朝。更有親賢表,宮廷告百僚。」<ref name="葛"/>{{rp|198}}
*《司馬仲達、武侯の営址を観る図に題す》- [[頼山陽]]
*《武侯の墓》- [[竹添進一郎]]
*《肖像自贊》- [[吉田松陰]]
*《星落秋風五丈原》- [[土井晩翠]]
*《詠南陽》- [[汪遵]]:「陸困泥蟠未適從,豈妨耕稼隱高踪。若非先主垂三顧,誰識草廬一卧龍。」<ref name="葛"/>{{rp|41}}
*《詠史詩·南陽》- [[胡曾]]:「世亂英雄百戰餘,孔明方此樂耕鋤。蜀王不自垂三顧,爭得先主出草廬。」<ref name="葛"/>{{rp|41}}
*《題諸葛武侯畫像》- [[王柏]]:「隆中高卧匪無情,鼎峙規模豈素心。自是將軍三顧晚,坐看世變轉移深。」<ref name="葛"/>{{rp|36}}
*[[乾隆帝]]謁景賢祠,改名「[[臨沂五賢祠|五賢祠]]」:「孝能竭力[[王祥]][[王覽|覽]],忠以捐軀[[顏杲卿|顏杲]][[顏真卿|真]]。所遇由來殊出處,端推諸葛是全人。」<ref name="葛"/>{{rp|3}}

=== 对联 ===
* 能攻心则反側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清人[[趙藩]]題[[成都武侯祠]])
* 兩表酬三顧;一對足千秋(游俊題成都武侯祠)
* 一生惟謹慎,七擒南渡,六出北征,何期五丈崩摧,九代志能遵教受;十倍荷褒榮,八陣名成,兩川福被,所合四方精銳,三分功定屬元勛(成都武侯祠)
*勤王事大好兒孫,三世忠貞,史筆猶褒[[陳壽|陳庶子]];出師表驚人文字,千秋涕淚,墨痕同濺[[岳飛|岳將軍]]<ref name="葛"/>{{rp|298}}。(成都武侯祠)
* 心在朝廷原無論先主後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陽南陽([[顧嘉蘅]]題[[武侯祠 (南陽)|南陽武侯祠]]楹聯。另参[[诸葛亮躬耕地之争]])
* 個個孔明諸葛亮;家家居易百樂添<ref>上聯嵌名“姓諸葛,名亮,字孔明”;下聯對應嵌名“姓白,名居易,字樂天”。同為諧音嵌名技巧聯。</ref>(茶聯集大成者《百茶聯》作者在天題<ref>{{Cite book|chapter=古今賢相|publisher=右灰文化傳播有限公司|language=zh-TW|title=诸葛亮|last=|first=|year=|isbn=|location=|pages=第158-188页}}</ref>)
* 成大事以小心,一生謹慎;仰風流於遺蹟,萬古清高([[馮玉祥]]題[[勉縣武侯祠]])
* 心遠地自偏,問草廬是耶非耶,此處想見當日;江流石不轉,睹秋水來者逝者,伊人宛在中央(范鶴年題[[石鼓書院武侯祠]])


== 相關連結 ==
== 相關連結 ==
* [[木牛流馬]]
* [[對諸葛亮的評價]]
* 多处有名为[[卧龙镇]]、[[卧龙区]]、[[卧龙街道]]的地名,四川省汶川县有[[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連弩]]


== 参考资料 ==
== 参考文献 ==
* 《[[三國志]]·[[s:三國志/卷35|蜀書·諸葛亮傳]]》 [[陳壽]]著、[[裴松之]]注
* 《[[三國志]]·[[s:三國志/卷35|蜀書·諸葛亮傳]]》 [[陳壽]]著、[[裴松之]]注
* 《[[資治通鑑]]》
* 《[[資治通鑑]]》


== 注释 ==
=== 注释 ===
{{reflist}}
{{reflist}}


== 外部链接 ==
{{commons|Zhuge Liang|诸葛亮}}
{{Commons+cat}}
{{Wikisource author}}
{{Wikisource author}}
{{Wikiquote}}
{{Wikiquote}}
*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80222053940/http://www.zgl.com.cn/Article/zglyanjiu/yanjiu/200712/4883.html 家世家风.诸葛亮兄弟后裔分布考]
* 渡邊義浩:〈[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1107224221/http://www.xzbu.com/4/view-5729728.htm 东汉末年的荆州与诸葛亮、王肃]〉。


== 延伸阅读 ==
{{Wikisource further reading}}

{{-}}
{{start box}}
{{start box}}
{{s-off}}
{{s-off}}
{{s-before|[[张飞]]}}
{{s-title|[[蜀汉]]司隶校尉|221年—234年}}
{{s-after|失考}}
{{s-before|首任}}
{{s-before|首任}}
{{s-title|[[宰相|漢丞相]]|[[221]]-[[234]]}}
{{s-title|[[蜀]]益州牧|223—234年}}
{{s-after|[[琬]]<br>(头衔[[大将军]])}}
{{s-after|[[琬]]|益州刺史}}
{{s-new|首任}}
{{s-title|[[蜀汉]]丞相|221年—234年}}
{{s-after|職位廢除}}
{{end box}}
{{end box}}


{{蜀漢四英}}
{{蜀漢四英}}
{{三国人物}}
{{三国}}
{{三国演义}}
{{孔廟先賢先儒}}
{{Portal bar|中國|三国|四川|軍事|歷史|人物}}
{{Authority control}}


{{DEFAULTSORT:Zhuge Liang}}
{{DEFAULTSORT:Zhuge Liang}}
[[Category:漢朝丞相]]
[[Category:诸葛亮| ]]
[[Category:汉朝政治人物]]
[[Category:官员]]
[[Category:蜀汉政治人物]]
[[Category:蜀漢軍事人物]]
[[Category:蜀漢軍事人物]]
[[Category:山东人]]
[[Category:中國發明家]]
[[Category:諸葛姓|Liang]]
[[Category:蜀汉列侯]]
[[Category:諡忠武|Z]]

[[Category:琅邪诸葛氏|Liang]]
[[ar:جوكيه ليانغ]]
[[Category:沂南人]]
[[bo:ཀྲུའུ་ཀོ་ལིའང་།]]
[[Category:孔廟先賢先儒]]
[[ca:Zhuge Liang]]
[[de:Zhuge Liang]]
[[Category:發明家]]
[[Category:军事战略家]]
[[en:Zhuge Liang]]
[[Category:天文學家]]
[[es:Zhuge Liang]]
[[Category:無雙譜]]
[[fa:ژوگه لیانگ]]
[[fr:Zhuge Liang]]
[[gl:Zhuge Liang]]
[[hr:Zhuge Liang]]
[[id:Zhuge Liang]]
[[it:Zhuge Liang]]
[[ja:諸葛亮]]
[[ko:제갈량]]
[[nl:Zhuge Liang]]
[[no:Zhuge Liang]]
[[pl:Zhuge Liang]]
[[pt:Zhuge Liang]]
[[ru:Чжугэ Лян]]
[[sh:Zhuge Liang]]
[[simple:Zhuge Liang]]
[[sl:Zhuge Liang]]
[[sv:Zhuge Liang]]
[[th:จูกัดเหลียง]]
[[ug:جۇگىلىياڭ]]
[[uk:Чжуге Лян]]
[[vi:Gia Cát Lượng]]
[[zh-classical:諸葛亮]]
[[zh-yue:諸葛亮]]

2024年12月13日 (五) 10:58的最新版本

諸葛亮
蜀漢丞相、政治家、軍事家
前任:無(首任)
繼任:無(廢除)
诸葛亮
清殿藏本諸葛孔明像
丞相錄尚書事開府治事领司隶校尉益州
國家東漢 蜀漢
時代東漢末年至三國时期
主君劉備 劉禪
諸葛
孔明
臥龍
封爵武鄉侯(蜀汉封)
武兴王(东晋追封)
安国王(前蜀追封)
封地武鄉
出身地徐州琅琊郡
世系琅琊諸葛氏
出生漢靈帝光和四年
(181年)
東漢琅琊郡陽都縣
(今山東省临沂市沂南縣
逝世蜀漢後主建興十二年農曆八月
(234年)
五丈原
(今陕西省岐山縣五丈原镇
谥号忠武
墓葬漢中定軍山
祠廟武侯祠
親屬
父親诸葛珪
母親章氏
繼母顧氏
正室黃夫人
正室之父黃承彥
正室之母蔡氏
兄弟諸葛瑾諸葛均
姊妹佚名(夫龐山民)、佚名(夫蒯祺
諸葛瞻
養子諸葛喬(諸葛瑾過繼)
其他親屬从父:諸葛玄
孫兒:諸葛尚(與父諸葛瞻戰死於魏灭蜀之战)、諸葛京仕晉官至江州刺史)

姻親:
蜀漢

繼子(監護對象):劉禪劉備子)
繼兒媳:敬哀皇后張飛長女)、張皇后張飛次女)
其他同輩:費禕諸葛瞻連襟費承之父)、關興(諸葛瞻連襟關統之父,關羽之子)、馬超劉禪劉理岳父)、劉備劉禪之父)、張飛劉禪岳父)、夏侯霸劉禪從內舅)
晚輩:姻侄劉璿劉瑤劉琮劉瓚劉諶劉恂劉璩(皆為劉禪兒子,諸葛瞻內兄/弟)、刘胤劉輯(皆為劉禪弟劉理之子,諸葛瞻堂內兄/弟)、費承關統,姻侄女費氏(劉璿太子妃,費禕之女)

東吳
姻伯孫權(姻伯劉備的內兄,因孫和故兼姻侄)

姻弟孫和(兼外侄孫婿,孫和太子妃之夫)、孫休(孫權六子)、孫亮(孫權七子)
姻侄孫皓(兼曾外侄孫,孫和長子)

曹魏

長輩:
姻舅公曹操(姻舅夏侯霸的姨丈)、夏侯淵(夏侯霸的父親,曹操連襟)
姻族舅公夏侯惇夏侯淵族兄)
姻從表舅公曹仁曹純曹洪曹操從弟)
姻堂舅夏侯尚(夏侯霸的堂兄弟)
姻表舅曹丕曹彰曹植曹熊(皆為夏侯霸的表兄弟)、曹真(曹操的族侄)、曹休(曹操的族子)
姻表弟曹叡(曹丕獨子)及曹爽諸兄弟(曹真諸子)
姻表侄曹芳(曹叡養子);曹髦曹奐(皆為曹叡繼子)

西晉
姻兄司馬懿(堂侄女婿司馬伷之父)

姻侄司馬師司馬昭(皆為司馬伷之兄)
姻侄孫司馬炎司馬攸等(皆為司馬昭之子)
姻侄孫女婿甄德司馬師司馬昭女婿,曹叡堂妻舅)

東吳
侄兒:诸葛恪(遭孙峻族誅

侄孫:诸葛绰诸葛竦诸葛建

侄兒:诸葛乔(養子)

侄孫:諸葛攀(自蜀漢返回東吳恢復諸葛瑾後人身份)
曾侄孫:諸葛顯(與諸葛京遷入西晉

侄兒:诸葛融(遭孙峻族誅) 侄女:諸葛氏(張承妻)

外侄孫張震(遭孙峻族誅
外侄孫女
孫和太子妃
曾外侄孫孫皓殺死自身胞弟孫俊
曾外侄孫女孫氏(陸景妻)
諸葛氏(陸抗妻,陸遜兒媳)
曾外侄孫陸景孙皓妹夫)

曹魏西晉
堂弟:諸葛誕

堂侄兒:诸葛靓
堂侄孫:
诸葛頤
诸葛恢
堂曾侄孫诸葛甝诸葛虪諸葛衡
堂曾侄孫女诸葛文彪(先為庾亮兒媳,再嫁江虨)、诸葛氏(羊楷妻,羊祜羊徽瑜(司馬師妻,司馬懿兒媳)的堂侄孙媳)、诸葛文熊謝石妻,謝安弟媳)
堂侄女:
諸葛氏(司馬伷妻、司馬懿兒媳)
堂外侄孫司馬繇
堂曾外侄孫司马睿
诸葛氏 (王凌兒媳,因王凌叛亂遭司馬懿族誅
外甥:龐渙
草庐對》、《為後帝伐魏詔》、《請宣大行皇帝遺詔表》、《出師表》、《自表後主》、《正議》、《絕盟好議》、《為法正答或問書》、《答關羽書》、《誡子書》、《誡外甥書》等

诸葛亮(181年—234年),孔明琅琊郡阳都县(今山東省临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季漢丞相[2]:2902,亦是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及散文家,曾发明木牛流马、诸葛连弩等。他常被後世認為是智慧和忠義的典範。先為劉備麾下核心幕僚,後主劉禅初年蜀漢實際上的最高領導人。

諸葛亮年輕時自比管仲樂毅,人稱「卧龙[2]:2902。諸葛亮與徐元直崔州平石廣元孟公威交好,與「鳳雛」龐統師出同門齊名。劉備三顧茅廬始見之,為劉備畫據荊益、聯合孫權、抗拒曹操之策,輔佐劉備取荊州,定益州,遂與曹魏孫吳鼎足而三[2]:2902曹丕代漢,劉備稱帝於成都,以諸葛亮為丞相[2]:2902。劉備死,諸葛亮輔助後主劉禪,以丞相封武乡侯,兼領益州牧[2]:2902

諸葛亮整官制,修法度,志復中原[2]:2902。諸葛亮改善經濟,休養生息,打壓益州豪族,平定南中叛亂,控制南中。屢次北伐,與魏相攻戰[2]:2902。建興十二年,諸葛亮卒於五丈原軍中,年五十四,谥為忠武[2]:2902。《三國志·蜀志》有傳[2]:2902。後世景仰诸葛亮才能品格,常尊其为武侯诸葛武侯。後民間小說戲曲謂其通曉陰陽,料事如神[2]:2902。“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代表中国传统文化忠臣与智者。明代羅貫中三國演義》所刻畫者,流傳眾口,最為著稱[2]:2902毛宗崗评《三国演义》将诸葛亮称为“三绝”中的“智绝”。[3]

生平

[编辑]

葛氏原住在琅琊諸縣,後遷到琅琊陽都,陽都先有葛氏,時人稱諸縣葛氏為諸葛,因之以諸葛為姓[4]:1232

黎東方在《細説三國》稱,諸葛亮遠祖是商代葛國國君,封邑在今河南省東部[5]:2。諸葛亮是漢司隸校尉諸葛豐後;父親諸葛珪,字君貢,漢末為泰山郡丞[6]:911

漢靈帝光和四年(181年),諸葛亮生於琅琊陽都[5]:3。不久母親章氏去世,父親續娶[5]:3。中平五年(188年),諸葛亮的父親諸葛珪去世[5]:3-4。一家生活由叔父諸葛玄來照料[7]:911

躬耕十年

[编辑]

袁術諸葛玄是世交,他請諸葛玄擔任豫章郡太守[5]:4。興平元年(194年),諸葛玄帶著諸葛亮及其弟諸葛均以及他們兩個姐姐隨同上任[5]:4。諸葛瑾留家照顧繼母[5]:4。之後諸葛謹帶著繼母到江東避難,後來出仕於孫權帳下[5]:4

之後漢朝更選朱皓代諸葛玄職位[5]:4。諸葛玄素與荊州牧劉表有舊,往依附之[5]:4。諸葛玄許配諸葛亮大姐予中廬蒯祺,許配諸葛亮二姐予龐德公兒子龐山民[5]:5-6。建安二年(197年)諸葛玄死,當時諸葛亮虛歲十七歲[5]:6。諸葛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長八尺(約184公分,漢時一尺約為23.1公分),每自己比作於管仲樂毅,當時人都不同意;惟有博陵崔州平、穎川徐庶與諸葛亮交好,說是確實這樣[8]:911

诸葛亮與當時荊州名士司馬徽龐德公等結交[6]:911三國志註《襄陽記》記載曰:黃承彥高爽開列,為沔南名士,謂諸葛亮:「聞君擇婦;身有醜女,黃頭黑色,而才堪相配。(聽聞你正要挑選妻子;我有一醜女兒,黃頭髮、黑皮膚,但才華堪相配於你。)」;諸葛亮答應,即迎;時人以為笑樂,鄉里為之諺曰:「莫作孔明擇婦,正得阿承醜女。(不要像諸葛亮那樣選老婆,娶了黃承彥的醜女兒。)」[6]:929

三顧之恩

[编辑]
明人作《孔明出山圖》

建安六年(201年),曹操既破袁紹,自南進擊劉備;劉備派遣麋竺孫乾劉表相聞,劉表自郊外迎接,以上賓之禮相待,增益其兵馬,使之屯兵新野[6]:876。劉備向司馬徽請教世事。司馬徽說:「我這儒生是淺俗士人,怎麼會懂時勢事務?知道時勢事務的人都是英俊豪傑。在這地方,有臥龍(诸葛亮)、鳳雛(龐統)兩人。」[9]:913徐庶見劉備,劉備器重,徐庶對劉備說:「諸葛孔明,是臥龍,劉將軍希望見到嗎?」;劉備答:「你與他一起過來吧。」;徐庶說:「諸葛亮這個人你需要親自去見他,不能由其他人去做,還委屈將軍您坐車去拜訪他。」[10]:912

建安十二年(207年)冬,刘备親自拜訪諸葛亮,三次才見到(史稱「三顧茅廬」);劉備屏退別人說:「現在漢室衰敗,奸臣掌權,使當今聖上蒙受苦難。我不自量德行與能力,卻想要以天下蒼生為己任,欲以天下伸張大義,只是我的智術淺薄,到今天還一無所成。然而我的志向還沒消退,先生可以出謀畫策嗎?」[11]:912

諸葛亮遂向劉備陳述三分天下之計,分析:此時與曹操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之爭鋒;孫權據有江東,以歷三世,可以爲援而不可圖;又詳述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西通。此乃用武之國、戰略要地,而其主劉表不能守,此恐怕是上天賜予劉備;益州漢高祖成就帝業之地,其主劉璋闇弱;更建議劉備等待時局有變,由荊州、益州進攻中原[12]:912-913,此談話即後世稱為《草廬對》之文章。後來劉備與諸葛亮越來越親近,引起結拜兄弟關羽張飛等人心有不滿,劉備對此解釋說:「我得到孔明,就像魚得到水,希望眾人別在這件事上做無謂的議論。」;關羽、張飛於是就此做罷[13]:913

不過根據《魏略》和《九州春秋》的說法,是諸葛亮主動求見劉備後才被劉備錄用,記載與《三國志》和《出師表》的三顧草廬版本有所不同[14]:913-914

何宇度《益部談資》稱劉備在荊州擴軍,諸葛亮籌措軍需[15]:239

赴吳結盟

[编辑]

劉表妻子蔡氏想劉琮取代劉琦[5]:45,多次與蔡瑁張允等人在劉表面前說劉琦壞話。劉琦每欲找諸葛亮請教自安之術,諸葛亮動輒拒絕,未與共同謀畫;劉琦便邀請諸葛亮游觀自家後園,共上高樓,飲宴之間,上屋抽梯,迫使諸葛亮授以對策;諸葛亮答劉琦:「君不見申生在內而危,重耳在外而安乎?(您沒看到春秋時期申生留在國內而遇危險,但重耳在外地而得安全嗎?)」;劉琦恍然大悟,決意離開襄陽;適值黃祖過身,劉琦得出,遂任江夏太守[6]:914

及魏武帝南征荊州,劉琮舉州委質,而備失勢衆寡,無立錐之地。亮時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孫權,求援吳會。
陳壽, 《三國志·諸葛亮傳》

建安十三年(208年),劉表卒[6]:914劉琮在蒯越、傅巽等人勸説下,最後選擇投降,瞞着劉備向曹操遞降書[5]:46。劉琮聞曹操來征伐,遣使請降[6]:914劉備屯樊,不知曹操卒至,至宛城乃聞,遂將其眾離去[6]:877。劉備過襄陽,諸葛亮勸説劉備攻打劉琮,可有荊州[6]:877。劉備説:「吾不忍也。(我不忍心啊。)」[6]:877劉備乃駐馬高呼劉琮,劉琮懼怕不能起[6]:877。之後來到劉表墓前祭奠,拜辭而去。劉琮左右及荊州人多歸劉備[6]:877。劉備走到當陽時,人數達10餘萬,一天走10幾里,另遣關羽乘船數百艘,使於江陵會合[6]:877。曹軍五千輕騎於當陽長坂坡追上劉備一行。魯肅建議孫權與劉備聯合抗曹,受命到荊州[5]:51-52。與魯肅相見,劉備與諸葛亮故意稱要先投奔蒼梧太守吳巨[5]:53。諸葛亮主动请缨出使向孙权求救[16]:915。到達柴桑後,諸葛亮面見孫權,給孫權兩個選擇:「若能以之眾與中原抗衡,不如早與之絕(如果江東的人力、物力能與北方曹操相抗衡,那就早一點與他一刀兩斷[5]:55)」,另一個選擇是:「若不能當,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如果辦不到,那就把盔甲收存起來,士兵解除戒備,向曹操投降[5]:55)」孫權反問諸葛亮那劉備為什麼不去投降曹操,諸葛亮說劉備有高遠志向,他自己絕不會向曹操投降[17]:152。孫權聲言不向曹操投降,卻擔心劉備新敗,還能抗此敵嗎[6]:915?諸葛亮分析,先說自軍散兵歸還和關羽水軍有兩萬人,加上劉琦招集江夏郡戰士也不下一萬人[6]:915。再說曹軍遠來疲弊,追擊劉備時,「輕騎一日一夜行三百餘里,此所謂『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將軍』。且北方之人,不習水戰;又荊州之民附曹者,逼兵勢耳,非心服也」[6]:915。最後,他說孫權如果能派遣猛將統領數萬雄兵,與劉備同心協力,必破曹軍[6]:915。孫權決定抵抗曹操,而不是投降[5]:56。諸葛亮去京口途徑秣陵時稱:「鍾山龍盤,石頭虎踞,真乃帝王之宅也」,後來孫權接受諸葛亮建議遷都秣陵,改稱建業[5]:62。曹操率領水陸大軍20多萬,號稱80萬[5]:61。十一月初冬[5]:66,曹操在赤壁之戰大敗[5]:67

足食足兵

[编辑]
明張飌所繪《諸葛亮像》,現藏於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赤壁之戰後,孫權、劉備和曹操瓜分荊州[5]:79曹仁留守江陵,周瑜派甘寧西取夷陵,曹仁包圍甘寧,呂蒙建議周瑜分兵援甘寧,留凌統守江陵城外,至建安十四年年底曹仁撤軍至襄陽,周瑜為南郡太守[5]:81。孫權控制江夏[5]:82。劉備根據地在油江口,更名公安[5]:82。建安十三年(208年)十二月,荊州南部四郡盡為劉備所占領[17]:170。建安十四年(209年)冬季,劉琦死,群下推劉備為荊州牧,劉備把州治所放在公安城[5]:787。劉備遂收江南,以諸葛亮為軍師中郎將,使督零陵桂陽長沙三郡,收其租賦,以供軍實[6]:915-916裴松之註引《零陵先賢傳》說:「亮時住臨烝。」[6]:916,「此縣居長沙、零陵、桂陽三郡之中,調其賦稅,最為要地也。」[17]:195在《資治通鑒·漢紀五十七·獻帝建安十三年胡三省注中解釋軍師中郎將一職時說:「軍師,亦古將軍號。曹操初置軍師祭酒,而備置軍師中郎將,皆以一時軍事創置官名也。然軍師祭酒止決軍謀,中郎將則有兵柄。亮後又進軍師將軍。」[18]:2094據《三國志·蜀書·龐統法正傳第七》中記載,諸葛亮曾稱:「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強,東憚孫權之逼,近則懼孫夫人生變於肘腋之下。(當初主公在南郡時,北邊畏懼曹操的強大,東邊忌憚孫權的威壓,內部還怕孫夫人平生變故,真是內外交困。[5]:119)」[5]:89

建安十六年,益州劉璋法正迎劉備,使入蜀助攻張魯;諸葛亮與關羽鎮守荊州[6]:916。建安十七年(212年)十二月,劉備與劉璋決裂。劉備自葭萌還攻劉璋,諸葛亮與張飛、趙雲等率眾泝江,分兵平定郡縣,與劉備共圍成都[6]:916。劉備圍攻雒城有一年,張任守城,其部下流矢射殺龐統[5]:103。諸葛亮留關羽守荊州,與張飛、趙雲等溯流入巴東[5]:104。建安十九年(214年)夏,劉備攻克雒城[5]:105。諸葛亮分遣趙雲從外水定江陽、犍為;張飛定巴西、德陽,與劉備、黃忠等圍成都[5]:105。成都平,以諸葛亮為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府事[6]:916。關羽聽聞馬超歸降,以往並非舊人,關羽寫信給諸葛亮,問馬超才能誰可相比;諸葛亮知關羽護前,乃回答稱:「馬超文武兼備,氣概雄烈過於常人,可謂一世之豪傑,黥布彭越之流,當與張飛相提並論,但是不及美髯公你超逸絕群。」[6]:940劉備派簡雍進入成都勸說劉璋投降,劉璋決意開城投降,與簡雍「同輿而載,出城歸命」;劉備成為益州之主,領益州牧[5]:105-106

蜀漢丞相

[编辑]

據《華陽國志》記載,諸葛亮、關羽、張飛和法正都受金五百斤、銀千斤、錦一萬匹[5]:107。諸葛亮由軍師中郎將升任為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府事[5]:106。劉備擴充地盤,諸葛亮留守後方,保障前線糧草兵力[5]:116。建安二十年(215年)初,曹操攻打張魯,占領漢中郡[5]:125。曹操兩位主簿司馬懿刘晔都劝曹操得到漢中後即入川打刘备[5]:125。诸葛亮为防备曹操出屯江阳[19]。此时孫權派人討索荊州,刘备正率兵从益州到公安,与孙军对峙,准备夺回被孙权夺走的长沙、零陵、桂阳三郡[5]:112-113。偏將軍黃權對劉備說:「若失漢中,則三巴不振,此為割蜀之股臂也。(如果漢中被曹操占領,則三巴受到直接威脅,猶割蜀之臂膀。[5]:126)」劉備懼失益州,便遣使求和於孫權,孫權令諸葛瑾報命,遂分荊州,以湘水為界:江夏、長沙、桂陽三郡以東屬孫權;南郡、零陵和武陵以西歸劉備[5]:114。后曹操班師回許昌,以夏侯渊為主將,张郃為副,杜襲主持汉中行政[5]:125

從建安二十二年十一月起,劉備先打漢中[5]:127。劉備使諸葛亮坐鎮成都,領法正率十萬大軍北上,攻占陽平關[5]:128張郃駐軍守廣石,劉備未能攻克,「急書發益州兵」[5]:128。諸葛亮徵詢從事楊洪的意見,楊洪說:「漢中則益州咽喉,存亡之機會,若無漢中則無蜀矣,此家門之禍也。方今之事,男子當戰,女子當運,發兵何疑!(漢中是益州的咽喉,關係到蜀中的存亡,如失去漢中,蜀就危險了,這真是家門的禍福大事,此時,男子應當參加戰鬥,女子可擔當運糧之任,發兵是沒有疑問的。[5]:128)」因法正在漢中,諸葛亮升楊洪代法正為蜀郡太守[5]:128

建安二十三年九月,曹操到長安[5]:129。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在定軍山下扎營,命黃忠在山後埋伏[5]:128。夏侯淵率主力攻打劉備,黃忠居高衝下,「忠推鋒必進,勸率士卒,金鼓振天,歡聲動谷,一戰斬淵,淵軍大敗」[6]:948。曹操自長安率兵經褒斜谷趕往漢中,劉備說:「曹公雖來,無能為也,我必有漢川矣。(曹操雖親率兵至,也無能為力,我一定能拿下漢中。[5]:129)」夏五月,曹操引兵撤出漢中,漢中歸劉備所有。诸葛亮之后出骆谷,派兵戍守兴势山,设置烽火楼,防备曹操[20][21]。秋七月,馬超、龐羲射援、諸葛亮、關羽、張飛、黃忠、法正、李嚴等120人聯名上表劉備為漢中王[5]:132。十月,吳國呂蒙攻打關羽。關羽敗走麥城被呂蒙手下捕殺[5]:143。當劉封失掉漢中東面三郡逃回成都時,諸葛亮擔心在劉備薨逝之後,後主劉禪會很難駕馭剛毅勇猛的劉封。劉備以劉封不發兵援救關羽,又與孟達不和使其投敵,遂命劉封自裁,劉封死[5]:146

丞相亮其悉朕意,無怠輔朕之闕,助宣重光,以照明天下,君其勖哉!
劉備, 《策丞相詔》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病逝,曹丕篡漢自立[5]:146。建安二十六年(221年),蜀中傳言漢獻帝被害,漢中王劉備發喪制服,追諡獻帝為孝愍皇帝[5]:148。群臣勸劉備登基為帝,劉備不答應,諸葛亮用耿純遊說劉秀登基故事勸劉備,劉備才決定接受群臣擁立而称帝[5]:148。劉備稱帝後,以諸葛亮為丞相[5]:148。諸葛亮錄尚書事,假節。

白帝託孤

[编辑]
「孔明安居平五路」木雕,右為诸葛亮,左為劉禪

章武二年(222年)八月,劉備東征孙吴,意图奪回荊州和为关羽报仇。劉備大败,撤退至永安[5]:153。諸葛亮大嘆可惜法正逝去,认为法正若在,必能制止刘备东征,即使刘备东征,若有法正跟随,战局也不至如此頹丧[22]。孫權向劉備請和,派大夫鄭泉見劉備;劉備派大夫宗瑋答聘,還派費禕回訪吳國[5]:177

章武三年(223年)二月,諸葛亮接到劉備詔書,帶著劉永劉理從成都來到永安。刘备病重,把劉禪託付給諸葛亮,「命丞相亮輔助太子,以尚書令李严為副」[5]:158。四月下旬,劉備對諸葛亮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必定能夠安定國家,終可成就大事。如果嗣子(劉禪)可以輔助,便輔助他;如果他沒有才幹,你可以自作决断。)」[6]:918諸葛亮涕泣說:「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臣必定竭盡自己所有力量,報效忠貞之氣節,繼續至死為止!)」劉備又要劉禪和其他兒子「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6]:918[23]

延至四月,劉備駕崩,孫權派立信都尉馮熙到白帝城吊喪[5]:177刘禅继位,封諸葛亮為武鄉侯[24],領益州,開府治事,政事不論大小,「咸決於亮」[5]:164

南中的蠻王、豪強在鬧事,諸葛亮也先擱在一邊,「糧穀軍之最要」,積極發展農業生產:盡可能減輕農民負擔及興修水利[5]:174。諸葛亮分設司金中郎將和鹽府校尉,管理冶鐵和煮鹽[5]:175。諸葛亮又鼓勵種桑養蠶,繅絲織錦,制作蜀錦:「今民貧國虛,決敵之資,惟仰錦耳。」[5]:176

諸葛亮派廣漢太守、使臣鄧芝前往吳國[25]:15。孫權便斷絕同曹魏來往,派張溫回訪蜀漢[25]:19。與此同時曹魏司徒華歆、司空王朗、尚書令陳群、太史令許芝、謁者僕射諸葛璋等寫信給諸葛亮,勸其舉國稱藩,但遭到諸葛亮拒絕[26]。建興七年(229年)四月,東吳孫權大赦改年,在南郊拜天,即皇帝位,諸葛亮派衛尉陳震去東吳祝賀孫權登皇帝位,3個月後孫權把國都從武昌遷回建業[25]:22-25

五月渡瀘

[编辑]
諸葛亮平南戰役路線圖

建興二年(224年)春,「務農殖谷,閉關息民」[25]:70。建興三年(225年),諸葛亮率大軍南征,臨行前曾徵求馬謖意見,馬謖提出「攻心為上」[25]:53劉禪賜諸葛亮金鈇鉞一具,曲蓋一個,前後羽葆鼓吹各一部,虎賁60人。後諸葛亮深入不毛之地[27]討伐雍闓、高定和孟获,諸葛亮采取参军马谡的建议,以攻心为主,先打敗雍闓軍,再打敗孟获,至秋天平定所有亂事。孟獲投降,諸葛亮揮軍東進,與李恢馬忠會師於昆明滇池[25]:136。此次出戰一是為開發南中,增強蜀漢國力;二是為北伐曹魏[25]:154。此後蜀漢的山地作戰能力因為南中的山地兵的注入而變得更加強大。

北伐中原

[编辑]
清人所畫諸葛亮出征圖

建興五年(227年),諸葛亮率諸軍北駐漢中,臨出發前,向劉禪上《出師表[6]:919。遂行,屯兵於沔陽[6]:920。諸葛亮任張裔為丞相府長史[25]:53;參軍蔣琬一起處理國事,張裔去世後,蔣琬代替其職[25]:64。諸葛亮率軍北上,在漢水北面陽平、石馬紮下大營,屯兵於漢中[25]:183。建興六年(228年)春,诸葛亮揚聲由斜谷道取,使趙雲鄧芝為疑軍,據箕谷曹真舉眾軍相拒[6]:922。諸葛亮身率諸軍攻祁山,戎兵陣列整齊,賞罰嚴肅而號令分明,南安郡天水郡安定郡叛魏響應諸葛亮,關中震動[6]:922魏明帝往西鎮壓長安,命令張郃兵拒諸葛亮,諸葛亮使馬謖督諸軍在前鋒,與張郃戰於街亭[6]:922。馬謖違反諸葛亮調度,不合舉動,大部為張郃所攻破[6]:922。諸葛亮拔西縣1,000餘家,還兵漢中,戮殺馬謖以謝罪於眾[6]:922。本有投降之意的曹魏祁山守将高刚也因此没有投降。於是以諸葛亮为右将军,行丞相事,所總統政事如前[6]:922。同年冬十二月,諸葛亮再一次統兵北伐,出散關,直逼陳倉[25]:205。諸葛亮知道王双追來,預先設伏,將其斬殺[25]:207。建興七年(229年)春,諸葛亮派陳式進攻武都郡阴平郡[25]:207-208。以攻取二郡之功复为丞相。

建興八年(230年),曹魏派司馬懿由西城、張郃由子午道、曹真由斜谷三路進攻漢中,諸葛亮率軍西征,命李嚴率軍2萬赴漢中[25]:44-45。魏軍戰鬥不利而撤軍。

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至於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覩也。
諸葛亮, 《後出師表》

建興九年(231年)春,诸葛亮組織第四次北伐[25]:229。諸葛亮派魏延高翔吳班等猛攻魏軍,取得大勝,「獲甲首三千級,玄鎧五千領,角弩三千一百張」[25]:234。六月,諸葛亮向漢中撤退,司馬懿張郃軍追擊,張郃中箭身亡[25]:235-236。諸葛亮北伐,屯駐祈山,李嚴督運糧草,運糧不繼,派部下去見諸葛亮,轉達己見要求撤軍;諸葛亮撤軍回來後,李嚴試圖搪塞卸責,「欲以解己否辯之責,顯亮不進之愆也」,諸葛亮訊問李嚴使其認罪,廢為平民,流放於梓潼郡[25]:45。諸葛亮與大臣聯名給尚書公函(《公文上尚書》)要求懲處李嚴[28]。自從第四次北伐退兵後,諸葛亮在漢中黃沙休整軍隊,訓練士兵,宣導農耕,屯糧備戰;他在建興十一年(233年),在斜谷口修建糧倉,運大批糧食屯儲[25]:237

建興十二年(234年)二月,諸葛亮再次興兵北伐[25]:237。诸葛亮集中在漢中10萬大軍全部出動,木牛流馬,運糧不停,同時相約東吳東西並舉[25]:237。五月,東吳出兵,七月退兵[25]:240。諸葛亮在渭南地區分兵屯田[25]:240。諸葛亮多次向司馬懿發出戰書,其中一次派人送女裝,試著去激怒司馬懿[29]。司馬懿寫奏章向魏明帝請戰,明帝下令不許出戰,並派衛尉辛毗符節制止魏軍[25]:241姜維對諸葛亮說:「辛佐治仗節而到,賊不復出矣。」諸葛亮說:「彼本無戰情,所以固請戰者,以示武於其眾耳。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豈千里而請戰邪!」諸葛亮再派人至司馬懿軍中,司馬懿只向漢使詢問諸葛亮寢食和管理政事的繁雜,不過問軍旅之事。諸葛亮使者對司馬懿說:「諸葛公夙興夜寐,罰二十以上,皆親攬焉;所啖食不至三升。」司馬懿說:「亮將死矣。」其後,兩軍對峙一百多天。期间,司马懿穿着戎装,派人查探诸葛亮军情,得知诸葛亮乘坐素色乘舆,头戴葛巾,用毛扇指麾三军,军队一举一动都服从诸葛亮指令。司馬懿聽說後稱讚諸葛亮:「這可以說是名士阿。」[30]

病歿於軍

[编辑]
位于五丈原的諸葛亮廟

農曆八月,諸葛亮病倒[6]:925。劉禪派尚書僕射李福到前線去探望,諸葛亮託付李福,希望蔣琬成為自己的後繼人,李福問還有誰,諸葛亮又指名費禕,李福再問還有誰,諸葛亮不答。李福回到成都時,諸葛亮在五丈原前線病逝,虛歲五十四岁[25]:242-244。《漢晉春秋》稱:楊儀等整軍而還,百姓奔告司馬懿,司馬懿得知蜀漢撤退,率兵來追;姜維令楊儀反旗鳴鼓,若將向司馬懿者,司馬懿乃退兵[6]:927。於是楊儀結陣而去,入斜谷然後發喪[6]:927。司馬懿之退,百姓為之諺語:「死諸葛走生仲達。」[6]:927或以告訴司馬懿,司馬懿説:「吾能料生,不便料死也。(我能預料他活著時想做什麼,不能預料他死。)」[6]:927

逸聞

[编辑]
  • 南朝齊梁時文人殷芸在《小說》中記載一段與諸葛亮有關的事。內容描述東晉權臣桓溫伐蜀時遇到一位百歲老翁,年輕時曾在諸葛亮在世時與之共事過。桓溫召見他說:「當今之世誰可以跟諸葛亮相比呢?」老翁回答:「諸葛亮在世時我不認為他有什麼特別的,但諸葛亮死後我發現沒人比得上他。」[31]

家庭

[编辑]

祖先

父辈

兄弟姊妹

夫人

  • 黃夫人,名士黄承彦之女,刘表的外甥女,民間相傳名黃月英、黃綬、黃碩。宋人追記黃夫人磨麵木人「運磨如飛」,諸葛亮向黃夫人「求傳是術」,據說木牛流馬就是受此啟發而改造。諸葛亮成為黃承彥女婿,岳母是蔡瑁姊姊、劉表後婦親姊妹,遂使蔡瑁成為諸葛亮妻舅,劉表成為諸葛亮姨丈。

子女

孫子

曾孙

堂兄弟

  • 諸葛誕,三國時曹魏大臣和重要將領,官至征東大將軍,後在壽春發動叛亂反抗司馬昭,兵敗被殺。

其他

  • 清朝张澍《诸葛忠武侯文集·故事》中还记载诸葛亮第三子诸葛怀、诸葛瞻第三子诸葛质及诸葛亮之女诸葛果,但史學研究者张崇琛认为这些人物均属虚构,并不存在。[36]
  • 历代神仙通鉴中記載諸葛亮有一子诸葛企,後過繼給其么弟諸葛均,但正史並無此記載。

後人 浙江兰溪诸葛八卦村的居民,自称是诸葛亮之孙諸葛京的后人[37]。杨玲认为兰溪《诸葛氏宗谱》中陈果夫序言所记载诸葛爽为诸葛京后裔不知依据从何而来,从264年诸葛京等人迁徙河东至884年诸葛爽参与镇压黄巢起义失败长达600多年,一百多年传一代,无法解释;陈果夫序言又记载“自诸葛亮治蜀至诸葛利迁,凡700年,传15代”,杨玲认为平均47年传一代,晚婚或繁衍都有太慢之疑;诸葛爽是青州博昌人,似乎与琅邪诸葛氏不沾边,更无法证明是诸葛亮的后裔。这样的记载,无法做到陈果夫所说的“证之正史、别史及地方志”,以诸葛亮为始祖之谱牒的可信度都可大打折扣[38]

功绩与成就

[编辑]
位于成都武侯祠的诸葛亮殿

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與发明家。被袁準稱誉为集于一身,自三國演義起在中华文化圈内很長時間代表智慧的化身。在同属汉字文化圈的汉语与日语里,诸葛亮几乎是智谋的同义词(日本战国时代的竹中重治就被称为“今孔明”)。因为诸葛亮同时具备杰出的才能与高尚的品格,后人对诸葛亮评价颇高,“鞠躬尽瘁、死而後已”成為无数仁人志士的座右铭

诸葛亮之忠誠,備受後世推崇。在劉備託孤後,諸葛亮對後主劉禪盡心盡力,凡事親力親為,憂國忘家,於《出師表》中表明心跡,直至最後自己食少事煩,病死軍中。在割据政权中,诸葛亮总揽朝政十余年,既不斂財,也不营谋私利或名位,以兴复汉室为任。另一位托孤重臣李嚴曾寫信給諸葛亮,希望他受賜九錫,但是諸葛亮拒絕,表示不能为汉室收复中原就不算有功。諸葛亮曾上表指出自己沒有多餘財產,只有800株桑樹和15頃土地,而自己穿的都是朝廷賜封,就算兒子都是自給自足,自己沒有一點多餘的財產。果然,諸葛亮直至死時也是如此,甚至在臨死前,也吩咐了他下葬時只需要挖洞一個,棺木能夠放進去便足夠,自己則穿著平常的服裝即可,不須要其他配葬物。诸葛亮死后30年,他的长子诸葛瞻和长孙诸葛尚一起在蜀漢保衛戰中战死沙场。

今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弟衣食,自有餘饒。至於臣在外任,無別調度,隨身衣食,悉仰於官,不別治生,以長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內有餘帛,外有贏財,以負陛下。 
諸葛亮, 《自表後主》

诸葛亮在政治上有极为突出的成績,除了在《隆中对》提出了刘备政权长期战略外交规划之外,早期經常為劉備足食足兵。等到他开始独掌蜀汉军政大权以后,则以法為根本,到後來在朝內作八務、七戒、六恐及五懼訓誡各臣,而朝外亦民風樸實,賞罰分明,突出法制的作用,在中国古代极为罕见。他鼓勵其他朝臣以集思廣益的態度進諫。他又敢於接受問責、承認錯誤,在第一次北伐時,因為誤用与他最为亲密的馬謖而失敗,他後來上表自責,自貶降官,及对马谡进行处分。《三国志》作者陈寿父亲因為馬謖兵敗,連坐,被(剃髮),但是他对诸葛亮的评价却是“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诸葛亮极为注重基础设施建设,裴松之注引袁準“亮好治官府、次舍、桥梁、道路”,这是蜀汉之所以长期对魏作战仍能保持经济发展的原因之一。同时代乃至后时代的人对诸葛亮的治国能力有着极高的评价,陈寿称为“识治之良才,之亚匹。”“至今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犹在耳,虽甘棠之咏召公,郑人之歌子产,无以远譬也。”袁準评价为“亮之治蜀,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蓄积饶,朝会不华,路无醉人。”诸葛亮在世时,蜀汉虽然国力较弱,然而在正面战场处于上风,且在战争负荷的情况下国内经济仍然得到了较大发展,这可以体现出诸葛亮杰出的治国能力。

诸葛亮虽然未能克复中原,但是其军事上也有着极为出色的成就。就战略而言,隆中对成为蜀汉集团的战略决策,且在汉中之战后几乎成功。隆中对作出之时,刘备尚是刘表客将,同时期的其他战略分析(如榻上策)均未把刘备看作一方诸侯。在隆中对之后,刘备开始攻城略地,建立基业,最终建立蜀汉。就战绩而言,蜀汉尽管未能夺得陇西地区,然而在弱国对抗强国的情况下,夺得武都阴平二郡,在正面战场屡屡击败曹魏军队,并射杀魏车骑将军张郃。蜀汉军队军纪严明,陈寿记载“百姓安堵,军无私焉”。蜀汉的北伐大量消耗了魏国的国力,《晋书》有“每诸葛亮入寇关中,边兵不能制敌,中军奔赴,辄不及事机。”“每大军征举,运兵过半,功费巨亿”的说法。司马懿正是在与蜀汉的战争中逐步掌握实权,最终导致了高平陵之变。同时代东吴张俨评论为:“若此人不亡,終其志意,連年運思,刻日興謀,則涼、雍不解甲,中國不釋鞍,勝負之勢,亦已決矣。”认为如果诸葛亮不是因病去世,将最终达成其北伐目标。就军事理论而言,诸葛亮改善了八阵,推演兵法,对军事理论有一定的贡献。司马懿在诸葛亮去世后观察蜀汉营寨称赞其为天下奇才,司馬昭滅蜀後,就立即令其近侍陳勰學習其「圍陣用兵倚伏之法,又甲乙校標幟之制」,直至唐代將領李靖仍然十分推崇。晋书与南北朝诸史有多处关于八阵的记载,充分说明了八阵对后世将领的影响。

诸葛亮在技术發明上亦有靈巧的表現,如改良連,制造木牛流马。陈寿称赞为“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

诸葛亮在文学艺术领域亦有不俗的表现。《出师表》是千古名篇,被《文心雕龙》称赞为“孔明之辞后主,志尽文畅”。陆游也有“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之句,苏轼评价为“简而尽,直而不肆”。诸葛亮亦擅长书法绘画,宋徽宗时编宣和书谱有“自汉晋宋以还,以草书得名者为多,流传于今者,蜀得诸葛亮。今御府所藏草书《远涉帖》。”之句。现今传世之远涉帖,传为王羲之临摹诸葛亮原贴而得。南朝梁陶弘景《刀剑录》记载:“蜀章武元年辛丑,采金牛山铁,铸八铁剑,各长三尺六寸,……并是孔明书作风角处所。”虞荔《古鼎录》记载:“诸葛亮杀王双,还定军山,铸一鼎,埋于汉川,其文曰:定军鼎。又作八阵鼎,沉永安水中,皆大篆书。”“先主章武二年,于汉川铸一鼎,名克汉鼎,置丙穴中,八分书又铸一鼎于成都武担山,名受禅鼎;又铸一鼎于剑山口,名剑山鼎。并小篆书,皆武侯迹。”“章武三年义作二鼎,一与鲁王,文曰:‘富贵昌,宜侯王。’;一与梁王,文曰:‘大吉祥,宜公王。’并古隶书,高三尺,皆武侯迹。”北宋时周越所著《古今法书苑》也记载:“蜀先主尝作三鼎,皆武侯篆隶八分,极其工妙。”唐朝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写道:“诸葛武侯父子皆长于画。”张彦远还在其《论画》一书中,说:“今分为三古以定贵贱,以汉、魏三国为上古,则赵岐、刘亵蔡邕张衡曹髦杨修、桓范、徐邈、曹不兴、诸葛亮之流是也。”《华阳国志》记载:“南中,其俗征巫鬼,好诅盟,投石结草,官常以诅盟要之。诸葛亮乃为夷作图谱,先画天地日月君长城府,次画神龙,龙生夷及牛马驼羊。后画部主吏,乘马幡盖,巡行安恤。又画夷牵牛负酒赍金宝诣之之象,以赐夷,夷甚重之。”

著作

[编辑]

發明

[编辑]
  • 天燈:亦稱為孔明燈,相傳源自四川平樂古鎮,三國時期,此鎮乃為軍事重地,諸葛亮當時被司馬懿困於平陽,諸葛亮算準風向,製成紙燈籠繫上求救信息放上天空,最終得以脫險。
  • 十字連弩:被諸葛亮大大改進,諸葛亮改良當時只能連續射擊三發的「三連弩」,改造成一次能夠連射十發的「諸葛連弩」,是故連弩亦有諸葛連弩諸葛弩之稱。
  • 木牛流馬:分為木牛流馬,為運輸工具。根據歷史記載,建興九年至十二年(231年-234年)诸葛亮在北伐時所使用,其載重量為「一歲糧」〈逾4百斤〉,每日行程為「特行者數十里,群行二十里」,為蜀國10萬大軍提供軍糧。另外还有机关防止敌人夺取后使用。然而其確實的設計、使用方式不明,至今後世對其亦有不同的解釋。
  • 饅頭:《事物紀原》載:“諸葛武侯之徵孟獲,人曰蠻地多邪術,須禱于神,假陰兵以助之。然蠻俗必殺人,以其祭之,神則助之,為出兵也。武侯不從,因雜用羊豕之肉,而包之以面,像人頭以祠,神亦助焉,而為出兵。後人由此為饅頭。”明人郎瑛在《七類修稿》中也記有:“饅頭本名蠻頭,蠻地以人頭祭神,諸葛之徵孟獲,命以麵包肉為人頭以祭,謂之‘蠻頭’,今訛而饅頭。自諸葛亮以饅頭代替人頭祭瀘水後,饅頭就以儺食品的身份出現,作為祭享的陳設之用。不過,那時候的饅頭都是肉餡的,而且個兒很大。很長一段時間饅頭與饅首稱謂通用。
  • 改良翻車(龍骨水車
  • 八阵图
  • 蜀盐

纪念

[编辑]

諸葛亮去世後,蜀漢各地人民紛紛請求為諸葛亮建立廟宇,以紀念他對國家之功績,朝廷经过商议后,认为根据当时的制度,只有国君才有资格立庙,诸葛亮应该以功臣的身份,配食刘备,而不是单独立庙[40][41][42][43][44],于是皇帝劉禪拒絕;於是,各地百姓就每逢節日,跪在路旁高地拜祭諸葛亮[45]:69。後來有人认为应该听从百姓的请愿,为诸葛亮在成都立庙。但根据礼法,刘备的庙已经立于成都,如果再给诸葛亮于同样的地点立庙,显然会侵逼主君的宗庙,刘禅又不听从。直到263年春季步兵校尉習隆聯同一班大臣(向充等)上書皇帝(以人懷念召伯勾踐思念范蠡故事),要求在諸葛亮墳墓附近建立廟宇,劉禪這才同意[45]:69-70。劉禪於是下詔於沔縣(今陝西勉縣)建廟,這亦是最早的一座武侯祠[46]。魏將鍾會時亦有到廟祭祀諸葛亮,命令士卒不可以在其墓左右伐樵。

到後來,多處地方都有修建武侯祠纪念诸葛亮,中國大陸目前另外尚有保存9处武侯祠,其中以四川成都武侯祠的最為著名,而河南南陽臥龍崗湖北黃陵廟甘肅祁山陝西勉县岐山重慶白帝城雲南保山都有武侯祠。

臺灣主祀諸葛亮的廟宇,則有南投縣魚池鄉玄機院新竹市青草湖靈隱寺台南市官田區玉旨孔明廟、高雄市彌陀區南寮清龍宮、高雄市苓雅區過田子意誠堂屏東縣恆春鎮天下第一軍師府諸葛亮孔明廟。有放孔明燈習俗新北市平溪區,於2011年從成都武侯祠取得一尊孔明神像,並且計畫要在當地建造孔明廟[47]

臺灣陪祀諸葛亮的廟宇則包括台北市士林區芝山岩惠濟宮北投區行天宮新北市三峽區白雞行修宮桃園市大溪區劉備廟、、台中谷關【玉敕封神台谷關大道院】、雲林縣元長鄉鹿寮保勝宮、臺南市永康區鹽行禹帝宮高雄市左營啟明堂等。

评价

[编辑]
唐诗三百首注疏》中的杜甫《蜀相》,民国二十年上海扫叶山房石印本。其中“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为千古佳句

蜀汉地區的百姓对诸葛亮极为追思,三国志称为“至今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犹在耳,虽甘棠之咏召公,郑人之歌子产,无以远譬也。”即使是在诸葛亮去世之后,“蜀人追思亮,咸爱其才敏。每朝廷有一善政佳事,虽非瞻所建倡,百姓皆传相告曰:葛侯之所为也”。可以看出,诸葛亮十分受百姓爱戴,直到唐朝时(诸葛亮之后五百余年),蜀地尚有民众自发祭祀诸葛亮的习惯。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杜甫, 《咏怀古迹五首·其五》

当时的人对诸葛亮评价极高,即使是敌国曹魏。诸葛亮在蜀汉广受官员与百姓的尊敬与爱戴,諸葛亮死後,朝廷隨後下詔禁止奔喪,譙周不顧禁令前去吊丧表示哀悼。季汉辅臣赞称赞其“忠武英高,献策江滨,攀吴连蜀,权我世真。受遗阿衡,整武齐文,敷陈德教,理物移风,贤愚竞心,佥忘其身。诞静邦内,四裔以绥,屡临敌庭,实耀其威,研精大国,恨于未夷。”诸葛亮去世后,朝廷并未立庙,但百姓每年均会自发拜祭诸葛亮。敌国方面,贾诩评价诸葛亮善治国,傅干评价为“诸葛亮达治知变,正而有谋”。諸葛亮死,蜀軍退卻後,司馬懿行經諸葛亮營帳堡壘處所,說:「天下奇才呀!」[6]:925在魏灭蜀之战,钟会入汉中时,仍令士兵不得于诸葛亮墓旁樵采,还亲往祭拜。东吴人士亦对诸葛亮有极高评价,张俨在默记里将诸葛亮与司马懿这二位当世俊杰作了详尽对比,论述道:“诸葛、司马二相,遭值际会,托身明主,或收功于蜀汉,或册名于伊、洛……历前世以观近事,二相优劣,可得而详也。孔明起巴、蜀之地,蹈一州之土,方之大国,其战士人民,盖有九分之一也,而以贡贽大吴,抗对北敌,至使耕战有伍,刑法整齐,提步卒数万,长驱祁山,慨然有饮马河、洛之志。仲达据天下十倍之地,仗兼并之众,据牢城,拥精锐,无禽敌之意,务自保全而已,使彼孔明自来自去。若此人不亡,终其志意,连年运思,刻日兴谋,则凉、雍不解甲,中国不释鞍,胜负之势,亦已决矣。昔子产治郑,诸侯不敢加兵,蜀相其近之矣。方之司马,不亦优乎!”

后时代的绝大多数统治者,文臣与武将都对诸葛亮有着极高的评价,尤其是其杰出的政治,军事才能和高尚的品格。唐诗与宋诗中有大量赞颂诸葛亮的诗篇。杜甫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李商隐的“猿鸟犹疑畏简书,风云常为护储胥”,陆游的“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等皆为千古名句。诸葛亮在社会各个阶级都广受欢迎。

东晋追封诸葛亮为武兴王。前蜀高祖王建永平二年(912年)封诸葛亮为安国王

少数人也对他的北伐提出过批评,认为北伐未能取得重大战果,是不顺应天命的行为。比如司马光评价为“诸葛亮自负才能,逆天而行,自取败之也”。

傳說及俚語

[编辑]
泰国清迈,人们在燃放孔明灯

诸葛亮在四川地区深得民心,四川很多地方的居民一直到近现代仍有头戴白布的习惯,据说就是为诸葛亮戴孝,历时一千多年。[48]

在高承《事物紀原》中,有記載諸葛亮南征班師時,正遇風起,不能渡河,孟獲說這是猖神作怪,只要用人頭和牲畜祭祀,便會風平浪靜。但諸葛亮覺得用人頭太殘忍了,於是用麵粉搓成人頭狀,混上等肉去替代,名為饅頭。(又有一說,饅頭乃張飛時發明)。

另外,相傳諸葛亮擔任軍師中郎將時,因解決糧食問題,向百姓詢問了當時名為「蔓菁」的野菜的種植方法,並下令士兵開始種蔓菁,補充軍糧,後世便把這菜稱為諸葛菜

亦有傳說指諸葛亮另有一兒諸葛懷與一女諸葛果。在晉朝時曾召錄漢代名臣之後裔到京城任職,但諸葛懷推辭,自給自足,在家終老。而諸葛果則相傳在成都西南乘煙觀修行和成仙升天。[49]

在山區的居民過去要放送消息,會施放孔明燈,相傳是諸葛亮傳下來的。在雲南三國南中之地),佧佤族有傳說指諸葛亮曾教他們祖先蓋房子、編竹籮;傣族傳說指當地的佛寺大殿屋頂就是仿照諸葛亮的帽子建造的,又有說諸葛亮南征時發明一種銅鼓,稱為「諸葛鼓」,白天做飯,晚間可敲它作警報。而現有許多俚語,如「事後孔明」、「事後諸葛」,意思是等到事情過後才發表各種高論,自以為先知;也有「三個臭皮匠,勝個諸葛亮」,意思是指形容集體智慧的偉大。

另有「死諸葛嚇走活仲達」之說,大意是說,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之後,姜維、楊儀等人怕司馬懿探知實情,密令軍士雕塑諸葛亮的木雕像,於退兵時連同前鋒軍撤退。司馬懿等人早就懷疑諸葛亮已逝世,但不敢輕舉妄動,隨軍出來卻看到諸葛亮(木雕像)仍好端端的坐在車上,大吃一驚,急令軍隊回營,蜀漢軍因此平安的回到成都,並將盛放諸葛亮屍體的棺木一同送回,由蜀後主劉禪親葬之。事後司馬懿等人聽到諸葛亮終於死之後,才放下這心,專心準備征蜀之事。

諸葛神數相傳為漢諸武侯所作,共有三百八十四籤,以大易三百八十四爻之數占,籤文長短不一,寓意深遠,判斷吉凶,相當準繩。

諸葛神數又有稱之為諸葛神算、諸葛神籤、諸葛靈籤、臥龍神數、孔明神算、孔明大易神數、未來預知術。

諸葛亮在劉備病逝後為了扶持年幼的劉禪繼續執政,遂於建興元年(公元223年)下發《教與軍師長史參軍掾屬》及《又教與軍師長史參軍掾屬》兩篇奏文,以供部屬積極批評其秉政時的缺點與失誤。當中「夫參署者,集眾思,廣忠益也。」乃是現今常用成語「集思廣益」的來源。

民間傳說,明朝開國功臣的劉伯溫的前世正是三國時代蜀國軍師——諸葛亮。

民間藝術與流行文化

[编辑]
周曰校插图版《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的诸葛亮草船借箭
三國演義》中的诸葛亮

小說《三國演義》結合過往傳奇、野史、戲曲、地方世代說法、被官史避諱說法、說部話本中诸葛亮的故事,他被描寫成智慧的化身,和《三國志》中的诸葛亮很不一样,而且事蹟亦有所出入,歷史上諸葛亮用兵的功績不如他治理蜀國的政績耀眼,但這些都成為家喻戶曉故事。如火烧博望新野時,諸葛亮尚未出仕劉備三顧茅廬、七擒孟获六出祁山(實際是五次北伐,只有第一、四次出祁山)等都經過誇張和劇情創造;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借东风、智激周瑜、三气周瑜、空城计等則是虛構或將劇情移花接木。

亦有部分小說將诸葛亮描寫成為一個道士,如七星壇祭風、延壽七星燈等,使得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批古本三國志通俗演义中的诸葛亮為「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將一貫有法家風範的諸葛亮神化成了算無遺策、通天曉地、精通軍事、運籌帷幄、智慧超卓入聖之完美人物。

此外,在現代,孔明因為影視動漫中部份情節,像是「諸葛亮大罵王朗」一段的情節,三國電視劇的空城計中城上彈琴以及橫山光輝的漫畫「三國志」當中的「孔明的陷阱」(孔明の罠)[50]等,而成為常見的惡搞素材,並常和「鬼畜」扯上關係,網路上亦有諸葛村夫及諸葛琴魔等稱謂。

戲劇

[编辑]
京剧中诸葛亮的扮相

中國傳統戲曲中,諸葛亮一角為老生,身穿印有八卦圖案的外袍,手持羽扇。而劇目多來自《三國演義》,參與的劇目有《诸葛亮吊孝》、《收姜维》、《群英會》、《借東風》、《三氣周瑜》、《空城計》、《戰馬超》(又名《兩將軍》)等。

在戏剧中扮演过诸葛亮的人不计其数。其中比较著名的有:

日本也有音樂劇

  • 《孔明最後の一夜》(在大阪的新歌舞伎座演出,由諏訪部順一主演[51]

電影

[编辑]
年份 片名 演員
1989 三国志:关公 赵彦民
1998 超時空要愛 梁朝偉
1999 諸葛孔明 劉永
一代枭雄曹操
2008 三國之見龍卸甲 濮存昕
赤壁 金城武
2009 赤壁2:決戰天下
2010 越光寶盒 曾志偉
2020 新解釋·三國志 室剛
2023 狼獵人出發!人狼 三國志篇 小野塚勇人

電視劇

[编辑]
年份 剧名 演員 配音
1976 三国春秋 张瑛
1985 诸葛亮 鄭少秋
1985 诸葛亮 李法曾
1993 關公 樊志起
1994 三國演義 唐國強 徐涛
1996 关公 趙樹海
2001 卧龙小诸葛 任泉
2004 武圣关公 王光辉
2005 神鬼八阵图 于波
2009 終極三國 柯有倫
2010 三國 陸毅
2012 回到三國 林峯
2015 食之軍師 篠井英介
2016 梦想三国 金善雄朝鲜语김선웅
2016 武神赵子龙 杨玏
2017 大軍師司馬懿 王洛勇 周野芒
2022 風起隴西 李光潔
2022 大話三國之三國志霸道 張耘芝
2023 派對咖孔明 向井理

電子遊戲

[编辑]

動漫

[编辑]

音樂

[编辑]
  • 《出師表》- 清漪、安九
  • 《有为歌》,又名《卧龙吟》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一首插曲 - 由王健作词、谷建芬作曲、戴建明演唱、李一丁配乐
  • 《哭諸葛》,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一首插曲 - 由王健作词、谷建芬作曲、劉歡演唱。

詩歌

[编辑]
  • 《蜀相》- 杜甫:「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5]:295
  • 詠懐古跡》(其五)- 杜甫:「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遺像肅清高。三分割據紆籌策,萬古雲霄一羽毛。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運移漢祚終難復,志決身殲軍務勞。」[5]:295
  • 《八陣圖》- 杜甫:「功蓋三分國,名存八陣圖。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5]:154
  • 《讀蜀志》-李中:「鼎分天地日,先主力元微。魚水從相得,山河遂有歸。任賢無間忌,報國盡神機。草昧爭雄者,君臣似此稀。」[5]:159
  • 《五丈原》- 胡曾:「蜀相西驱十万来,秋风原下久徘徊。长星不为英雄住,夜半流光落九垓。」
  • 《隆中》古詩一首 - 蘇軾:「武侯來西國,千年愛未衰。今朝游故里,蜀客不勝悲。誰言襄陽野,生此萬乘師。山中有遺廟,矯矯龍之姿。龍蟠山水秀,龍去淵潭移。空餘蜿蜒迹,使我寒涕垂。」[5]:8
  • 《書憤五首·其一》- 陸游:「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 《筹笔驿》- 罗隐:「拋擲南陽為主憂,北征東討盡良籌。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千里山河輕孺子,兩朝冠劍恨譙周。唯餘巖下多情水,猶解年年傍驛流。」
  • 《懷孔明》-文天祥:「斜谷事不濟,將星隕營中。至今出師表,讀之淚沾胸。漢賊明大義,赤心貫蒼穹。世以成敗論,操懿真英雄。」[5]:298
  • 《諸葛亮丞相渡瀘》-顧炎武:「火山橫日幕,銅澗亘天繳。亂樹雲南國,交繩僰外橋。枕戈岑逼仄。帶甲上岧嶢。地汁生淫霧,流煙入斗杓。七擒依算略,一戰定蠻苗。信洽炎荒永,恩宣益部遙。深思危大業,隆眷切先朝。更有親賢表,宮廷告百僚。」[5]:198
  • 《司馬仲達、武侯の営址を観る図に題す》- 頼山陽
  • 《武侯の墓》- 竹添進一郎
  • 《肖像自贊》- 吉田松陰
  • 《星落秋風五丈原》- 土井晩翠
  • 《詠南陽》- 汪遵:「陸困泥蟠未適從,豈妨耕稼隱高踪。若非先主垂三顧,誰識草廬一卧龍。」[5]:41
  • 《詠史詩·南陽》- 胡曾:「世亂英雄百戰餘,孔明方此樂耕鋤。蜀王不自垂三顧,爭得先主出草廬。」[5]:41
  • 《題諸葛武侯畫像》- 王柏:「隆中高卧匪無情,鼎峙規模豈素心。自是將軍三顧晚,坐看世變轉移深。」[5]:36
  • 乾隆帝謁景賢祠,改名「五賢祠」:「孝能竭力王祥,忠以捐軀顏杲。所遇由來殊出處,端推諸葛是全人。」[5]:3

对联

[编辑]
  • 能攻心则反側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清人趙藩成都武侯祠
  • 兩表酬三顧;一對足千秋(游俊題成都武侯祠)
  • 一生惟謹慎,七擒南渡,六出北征,何期五丈崩摧,九代志能遵教受;十倍荷褒榮,八陣名成,兩川福被,所合四方精銳,三分功定屬元勛(成都武侯祠)
  • 勤王事大好兒孫,三世忠貞,史筆猶褒陳庶子;出師表驚人文字,千秋涕淚,墨痕同濺岳將軍[5]:298。(成都武侯祠)
  • 心在朝廷原無論先主後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陽南陽(顧嘉蘅南陽武侯祠楹聯。另参诸葛亮躬耕地之争
  • 個個孔明諸葛亮;家家居易百樂添[52](茶聯集大成者《百茶聯》作者在天題[53]
  • 成大事以小心,一生謹慎;仰風流於遺蹟,萬古清高(馮玉祥勉縣武侯祠
  • 心遠地自偏,問草廬是耶非耶,此處想見當日;江流石不轉,睹秋水來者逝者,伊人宛在中央(范鶴年題石鼓書院武侯祠

相關連結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注释

[编辑]
  1. ^ 三國志卷三十五·蜀書五·諸葛亮傳第五》:謖違亮節度,舉動失宜,大為張郃所破。亮拔西縣千餘家,還於漢中,戮謖以謝眾。上疏曰:「臣以弱才,叨竊非據,親秉旄鉞以厲三軍,不能訓章明法,臨事而懼,至有街亭違命之闕,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無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闇,《春秋》責帥,臣職是當。請自貶三等,以督厥咎。」於是以亮為右將軍,行丞相事,所總統如前。
  2.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辭源》兩冊本. 北京: 商務印書館. 1983. 
  3. ^ 《三國演義》中的「義絕」關公文學形象-香港商報. www.hkcd.com. [2023-1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22). 
  4. ^ 陳壽. 《三國志卷五十二·吳書七·張顧諸葛步傳第七. 《三國志》. 北京: 中華書局. 1959. 三國志註引《吳書》曰:其先葛氏,本琅琊諸縣人,後徙陽都。陽都先有姓葛者,時人謂之諸葛,因以為氏。 
  5. ^ 5.00 5.01 5.02 5.03 5.04 5.05 5.06 5.07 5.08 5.09 5.10 5.11 5.12 5.13 5.14 5.15 5.16 5.17 5.18 5.19 5.20 5.21 5.22 5.23 5.24 5.25 5.26 5.27 5.28 5.29 5.30 5.31 5.32 5.33 5.34 5.35 5.36 5.37 5.38 5.39 5.40 5.41 5.42 5.43 5.44 5.45 5.46 5.47 5.48 5.49 5.50 5.51 5.52 5.53 5.54 5.55 5.56 5.57 5.58 5.59 5.60 5.61 5.62 5.63 5.64 5.65 5.66 5.67 5.68 5.69 5.70 5.71 5.72 5.73 5.74 5.75 5.76 5.77 5.78 賀准城. 《解讀三國話諸葛》. 蘇州市: 蘇州大學出版社. 2004. 
  6. ^ 6.00 6.01 6.02 6.03 6.04 6.05 6.06 6.07 6.08 6.09 6.10 6.11 6.12 6.13 6.14 6.15 6.16 6.17 6.18 6.19 6.20 6.21 6.22 6.23 6.24 6.25 6.26 6.27 6.28 6.29 6.30 6.31 6.32 6.33 6.34 6.35 6.36 6.37 6.38 6.39 6.40 陳壽. 《三國志》. 北京: 中華書局. 1959. 
  7. ^ 陳壽. 《三國志卷三十五·蜀書五·諸葛亮傳第五》. 《三國志》. 北京: 中華書局. 1959. 亮早孤,从父玄为袁术所署豫章太守,玄将亮及亮弟均之官。 
  8. ^ 陳壽. 《三國志卷三十五·蜀書五·諸葛亮傳第五》. 《三國志》. 北京: 中華書局. 1959. 玄卒,亮躬畊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長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 
  9. ^ 陳壽. 《三國志卷三十五·蜀書五·諸葛亮傳第五》. 《三國志》. 北京: 中華書局. 1959. 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為俊傑。此間自有卧龍鳳雛 
  10. ^ 陳壽. 《三國志卷三十五·蜀書五·諸葛亮傳第五》. 《三國志》. 北京: 中華書局. 1959. 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願見之乎?」先主曰:「君與俱來。」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 
  11. ^ 陳壽. 《三國志卷三十五·蜀書五·諸葛亮傳第五》. 《三國志》. 北京: 中華書局. 1959. 因屏人曰:「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於天下,而智術淺短,遂用猖(獗)〔蹶〕,至於今日。然志猶未已,君謂計將安出?」 
  12. ^ 陳壽. 《三國志卷三十五·蜀書五·諸葛亮傳第五》. 《三國志》. 北京: 中華書局. 1959. 亮答曰:「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冑,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13. ^ 陳壽. 《三國志卷三十五·蜀書五·諸葛亮傳第五》. 《三國志》. 北京: 中華書局. 1959. 先主曰:「善!」於是與亮情好日密。關羽、張飛等不悅,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願諸君勿復言。」羽、飛乃止。 
  14. ^ 陳壽. 《三國志卷三十五·蜀書五·諸葛亮傳第五》. 《三國志》. 北京: 中華書局. 1959. 《魏略》曰:刘备屯於樊城。是时曹公方定河北,亮知荆州次当受敌,而刘表性缓,不晓军事。亮乃北行见备,备与亮非旧,又以其年少,以诸生意待之。坐集既毕,众宾皆去,而亮独留,备亦不问其所欲言。备性好结毦,时適有人以髦牛尾与备者,备因手自结之。亮乃进曰:「明将军当复有远志,但结毦而已邪!」备知亮非常人也,乃投毦而答曰:「是何言与!我聊以忘忧耳。」亮遂言曰:「将军度刘镇南孰与曹公邪?」备曰:「不及。」亮又曰:「将军自度何如也?」备曰:「亦不如。」曰:「今皆不及,而将军之众不过数千人,以此待敌,得无非计乎!」备曰:「我亦愁之,当若之何?」亮曰:「今荆州非少人也,而著籍者寡,平居发调,则人心不悦;可语镇南,令国中凡有游户,皆使自实,因录以益众可也。」备从其计,故众遂强。备由此知亮有英略,乃以上客礼之。《九州春秋》所言亦如之。臣松之以为亮表云「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於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则非亮先诣备,明矣。虽闻见异辞,各生彼此,然乖背至是,亦良为可怪。 
  15. ^ 諸葛亮. 故事 卷五 遺蹟篇. 《諸葛亮集》. 北京: 中華書局. 1960. 何宇度《益部談資》:「先主寓荊州。從南陽大姓晁氏貸錢千萬,以為軍需。諸葛孔明作保,券至宋猶存。」 
  16. ^ 陳壽. 《三國志卷三十五·蜀書五·諸葛亮傳第五》. 《三國志》. 北京: 中華書局. 1959. 先主至于夏口,亮曰:“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17. ^ 17.0 17.1 17.2 朱大渭、梁滿倉. 《一代軍師——諸葛亮(上部)》. 台北市: 麥田出版. 2009 [2007]. ISBN 978-986-173-855-0. 
  18. ^ 司馬光編著,胡三省音注,「標點資治通鑒小組」校點. 《資治通鑒》. 北京: 中華書局. 1956. 
  19. ^ 《元和郡县图志》卷33:沪川县,中下。郭下。本汉江阳县地,属犍为郡。初,曹公入汉中,诸葛亮出屯江阳。
  20. ^ 《水经注》卷27:汉水又东径小成固南,州治大成固,移县北,故曰小成固城。北百二十里有兴势坂,诸葛亮出洛谷,戍兴势,置烽火楼处,通照汉水。
  21. ^ 《元和郡县图志》卷22:兴势山,在县北二十里。蜀先主遣诸葛亮出骆谷,戍兴势山,置烽火楼,处处通照,即此山。
  22. ^ 《三国志·蜀书·庞统法正传》:章武二年,大军败绩,还住白帝。亮叹曰:“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
  23. ^ 孫盛曰:「夫杖道扶義,體存信順,然後能匡主濟功,終定大業……備之命亮,亂孰甚焉!世或有謂備欲以固委付之誠,且以一蜀人之志。君子曰,不然;苟所寄忠賢,則不須若斯之誨,如非其人,不宜啟篡逆之塗。是以古之顧命,必貽話言;詭偽之辭,非託孤之謂。」見《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第五》裴松之注引孫盛評,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918頁
  24. ^ 一說县侯,但諸葛亮祖籍為琅玡郡陽都縣,應是鄉侯。
  25. ^ 25.00 25.01 25.02 25.03 25.04 25.05 25.06 25.07 25.08 25.09 25.10 25.11 25.12 25.13 25.14 25.15 25.16 25.17 25.18 25.19 25.20 25.21 25.22 25.23 25.24 朱大渭、梁滿倉. 《一代軍師——諸葛亮(下部)》. 台北市: 麥田出版. 2009 [2007]. ISBN 978-986-173-856-7. 
  26. ^ 《三國志》卷35註引《諸葛亮集》:亮集曰:是歲,魏司徒華歆、司空王朗、尚書令陳群、太史令許芝、謁者僕射諸葛璋各有書與亮,陳天命人事,欲使舉國稱籓。亮遂不報書,作正議曰:……
  27. ^ 成語,有指不毛為今天緬甸北境八莫
  28. ^ 《魏晋南北朝 诸葛亮文选译》 译注;袁钟仁 成都:巴蜀书社 1990 第58页. [2022-04-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22). 
  29. ^ 《三國志·明帝紀·魏氏春秋注》:亮旣屢遣使交書,又致巾幗婦人之飾,以怒宣王。宣王將出戰,辛毗杖節奉詔,勒宣王及軍吏已下,乃止。
  30. ^ 《太平御览》卷687注引《蜀书》:诸葛武侯与宣王在渭滨将战,宣王戎服莅事,使人视武侯,乘素舆,葛巾、毛扇指麾三军,皆随其进止。宣王闻而叹曰:「可谓名士矣。」
  31. ^ 殷芸 《小說》:桓宣武征蜀,猶見諸葛亮時小吏,年百餘歲。桓問:「諸葛丞相今誰與比?」意頗欲自矜。答曰:「葛公在時,亦不覺異,自葛公歿後,正不見其比。」
  32. ^ 《襄阳耆旧记·卷二·人物·蒯钦》:钦从祖祺妇,即诸葛孔明之大姊也。
  33. ^ 《襄阳耆旧记·卷一·人物·庞德公》:其子仙民,亦有令名,娶诸葛孔明小姊,为魏黄门侍郎,早卒。
  34. ^ 《三国志·卷三十七·蜀书七·庞统法正传第七》:德公子山民,亦有令名,娶诸葛孔明小姊,为魏黄门吏部郎,早卒。
  35. ^ 《三国志·卷三十五·蜀书五·诸葛亮传第五》:次子京及攀子显等,咸熙元年内移河东。
  36. ^ 张崇琛著,《武侯鼎蜀诸葛亮世家》,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237-240页,ISBN 978-7-206-02668-3
  37. ^ 王洁云. 江南梦事,诸葛遗风——2013浙江兰溪诸葛八卦村自助游攻略. [2014-0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09). 
  38. ^ 杨玲 《诸葛亮兄弟后裔分布考》《诸葛故里论,诸葛》 济南市:山东省地图出版社 , 2007.09
  39. ^ 《廣博物志》卷34:琴经一卷,诸葛亮撰述制琴之始及七弦之音十三徽所象之意。
  40. ^ 《文献通考》卷104:及秦,非笑圣人,荡灭典礼,务尊君卑臣,於是天子之外无敢营宗庙者。
  41. ^ 文献通考》卷103:汉制,祭功臣於庭。生时侍宴於堂,死则降在庭位,与士庶为列。
  42. ^ 尚书正义》卷19:生则书于王旌,以识其人与其功,死则于烝先王祭之。
  43. ^ 《周礼·夏官司马》:凡有功者,铭书于王之大常,祭於大烝。
  44. ^ 蔡邕《独断》:宗庙之制:古学以为人君之居,前有朝,后有寝,终则前制庙以象朝,后制寝以象寝,庙以藏主,列昭穆;寝有衣冠几杖,象生之具,总谓之宫。
  45. ^ 45.0 45.1 秦思. 《諸葛亮》. 香港: 教育出版社. ISBN 962-12-0742-8. 
  46. ^ 《三国志》卷35注引《襄阳记》:亮初亡,所在各求为立庙,朝议以礼秩不听,百姓遂因时节私祭之於道陌上。言事者或以为可听立庙於成都者,后主不从。步兵校尉习隆、中书郎向充等共上表曰:“臣闻周人怀召伯之德,甘棠为之不伐;越王思范蠡之功,铸金以存其像。自汉兴以来,小善小德而图形立庙者多矣。况亮德范遐迩,勋盖季世,王室之不坏,实斯人是赖,而蒸尝止於私门,庙像阙而莫立,使百姓巷祭,戎夷野祀,非所以存德念功,述追在昔者也。今若尽顺民心,则渎而无典,建之京师,又偪宗庙,此圣怀所以惟疑也。臣愚以为宜因近其墓,立之於沔阳,使所亲属以时赐祭,凡其臣故吏欲奉祠者,皆限至庙。断其私祀,以崇正礼。”於是始从之。
  47. ^ 孔明駐平溪 炒三國料理
  48. ^ 古代名将、皇帝的领导方式与风格. [2007年8月23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年12月23日). 
  49. ^ 《諸葛忠武侯文集·故事卷一·朝真觀記》
  50. ^ ニコニコ大百科對「孔明の罠」的解說. [2020-09-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3). 
  51. ^ プレミア音楽朗読劇『VOICARION Ⅹ 大阪歴史絵巻~孔明最後の一夜~』. 東宝. [2021-0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7). 
  52. ^ 上聯嵌名“姓諸葛,名亮,字孔明”;下聯對應嵌名“姓白,名居易,字樂天”。同為諧音嵌名技巧聯。
  53. ^ 古今賢相. 诸葛亮. 右灰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 第158–188页 (中文(臺灣)). 

外部链接

[编辑]

延伸阅读

[编辑]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阅读此作者作品维基共享资源阅览影像分类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三國志·卷35》,出自陳壽三國志
官衔
前任:
张飞
蜀汉司隶校尉
221年—234年
繼任:
失考
前任:
首任
蜀汉益州牧
223年—234年
繼任:
蒋琬
益州刺史
新頭銜 蜀汉丞相
221年—234年
繼任:
職位廢除


蜀漢四英
诸葛亮 | 蔣琬 | 費禕 | 董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