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修订间差异
取消由Wildcursive (对话)所作出的修订 23341632 |
无编辑摘要 |
||
第1行: | 第1行: | ||
{{Redirect|ROC|[[中華民國政府遷台]]前的歷史|中華民國大陸時期|其他用法|中華民國 (消歧義){{和}}ROC (消歧義)}} |
|||
{{笑话|反动分子}} |
|||
{{pp-semi-indef|small=yes}} |
|||
{{Featured article}} |
|||
{{ |
{{NoteTA |
||
|G1=Country |
| G1 = Country |
||
| G2 = 地名 |
|||
|1=zh-cn:台; zh-hk:臺; zh-tw:臺; |
|||
| G3 = 軍事 |
|||
| 1 = zh-hans:台; zh-hant:臺; |
|||
| 2 = zh-cn:核武器; zh-tw:核子武器; |
|||
}} |
}} |
||
{{Coord|23|30|N|121|00|E|type:country_scale:9000000_region:TW|display=title|notes={{sfnm|中央情報局|2023年}}}} |
|||
{{Dablink|本文講述[[1912年]]在[[中國大陸]]立國,目前實際管轄領土為[[臺灣地區|臺澎金馬]]的[[民主]][[共和國]]。相關條目另見[[臺灣|台灣]]、[[中華臺北|中華台北]]、[[中國]]。}} |
|||
{{Infobox country |
|||
{{國家基礎資訊 |
|||
| |
| conventional_long_name = 中華民國 |
||
| common_name = 中華民國 |
|||
| 國家通稱 = <!--免填--> |
|||
| image_flag = Flag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svg |
|||
| 國家外文全名 = <!--免填--> |
|||
| alt_flag = 中華民國國旗定為紅地,左上角為青天白日圖案。 |
|||
| 國家外文語言 = <!--免填--> |
|||
| |
| image_coat = National Emblem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svg |
||
| alt_coat = 中華民國國徽為青天白日。 |
|||
| 國徽文件名 = Republic of China National Emblem.svg |
|||
| national_motto = |
|||
| 國家格言 = <!--免填--> |
|||
| national_anthem = 《[[中華民國國歌]]》<ref name="國旗、國歌、國花">{{Cite web|url=https://www.ey.gov.tw/state/62879155A536D543/2e90c3de-b5ee-465c-8ea6-5577b2d2a32b|title=國旗、國歌、國花|author=[[中華民國內政部]]、[[國史館]]|date=2022-02-07|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1-10-10|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11010120646/https://www.ey.gov.tw/state/62879155A536D543/2e90c3de-b5ee-465c-8ea6-5577b2d2a32b|dead-url=no}}</ref><ref name="國歌">{{Cite web|url=https://www.president.gov.tw/Page/97|title=國歌|author=|date=|publisher=[[中華民國總統府]]|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19-07-18|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90718042205/https://www.president.gov.tw/Page/97|dead-url=no}}</ref><span style="text-align:center">[[File:National anthem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Taiwan) 中華民國國歌(演奏版).ogg]]</span> |
|||
| 國歌名稱 = 《[[中華民國國歌]]》<!-- 中華民國國歌條目已經有播放器 --> |
|||
| |
| flag_anthem = 《[[中華民國國旗歌]]》{{NoteTag|平時升降[[中華民國國旗|國旗]]、[[奧運會]]升[[梅花旗]]等場合時演奏}}<br /><span style="text-align:center">[[File:中華民國國旗歌 (演奏版).ogg]]<br /></span> |
||
| other_symbol = '''國璽:'''[[中華民國國璽|中華民國之璽]]<br />[[File:中華民國之璽.svg|85px]] |
|||
| 國家位置圖片文件名 = Locator map of the ROC Taiwan.svg |
|||
| image_map = [[File:Free Area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orthographic projection).svg|250px|中華民國政府目前實際控制區域,即中華民國自由地區(深綠色)。]] |
|||
| 國家位置圖片寬度 = 250px |
|||
| map_caption = {{legend2|#416639|[[中華民國政府]]實際統治[[中華民國疆域|區域]]<ref name = "土地">{{Cite web|url=https://www.ey.gov.tw/state/4447F4A951A1EC45/094b1d53-de8d-4393-bde6-ab092969cce4|title=土地|author=中華民國內政部|date=2022-12-14|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2-03-04|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20304005302/https://www.ey.gov.tw/state/4447F4A951A1EC45/094b1d53-de8d-4393-bde6-ab092969cce4|dead-url=no}}</ref>{{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36頁至第43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2loc=第8頁至第13頁}}}}{{noteTag|[[中華民國自由地區]]包括[[臺灣]]及其附屬島嶼、[[澎湖群島]]、[[金門縣|金門群島]]、[[馬祖列島]]、[[烏坵鄉|烏坵列嶼]]、[[東沙群島]]、[[南沙群島]]之[[太平島]]與[[中洲礁]]等地。}} |
|||
| 國家首都名稱 = [[臺北市]]<ref group="注" name="首都">建國後的[[北洋政府]]時期,中央政府所在地為[[北京市|北京]];[[訓政時期]],[[國民政府]]定都於[[南京市|南京]],並明訂於《[[中華民國訓政時期約法|訓政時期約法]]》;[[行憲]]後的[[中華民國政府]]則無法定首都(制憲期間曾對首都有所討論,但最後《[[中華民國憲法]]》並未明載首都何在),目前各界對於首都位置上有定見。其他就首都之相關討論,請參閱「[[#首都|行政區劃 - 首都]]」一章,及[[中華民國首都]]條目。</ref><ref group="參" name="首都研究">(1){{cite web|url=http://dict.revised.moe.edu.tw/cgi-bin/newDict/dict.sh?idx=dict.idx&cond=%ABn%A8%CA%A5%AB&pieceLen=50&fld=1&cat=&imgFont=1|title=南京市|publisher=中華民國教育部: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quote=又由於南京市歷史悠久……民國十六年,國民政府宣言定為首都,今以臺北市為我國中央政府所在地。}}<br />(2)[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SearchContent.aspx?pc=D0070030&k1=%E9%A6%96%E9%83%BD&k2=&k3=&k4=&kwid=1315&cd=2011/7/3 區域計畫法], [[中華民國法務部]]全國法規資料庫<br />(3)[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SearchContent.aspx?pc=D0070001&k1=%E9%A6%96%E9%83%BD&k2=&k3=&k4=&kwid=1315&cd=2011/7/3 都市計畫法], [[中華民國法務部]]全國法規資料庫<br />(4)[http://www.president.gov.tw/Default.aspx?tabid=84&lctl=view&itemid=2940&ctid=95&q= 中華民國總統陳水扁閣下巴拉圭共和國總統杜華德閣下聯合公報], 中華民國總統府, 中華民國93年<br />(5)行政院命令 [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SearchContent.aspx?pc=D0020031&k1=%E9%A6%96%E9%83%BD&k2=&k3=&k4=&kwid=1315&cd=2011/7/3 忠烈祠祀辦法], [[中華民國法務部]]全國法規資料庫<br />(6)[http://www.president.gov.tw/Default.aspx?tabid=95 中華民國第12任總統馬英九], 中華民國總統府<br />(7)[http://yearbook.taipei.gov.tw/ct.asp?xItem=1211953&CtNode=29473&mp=100061 臺北市年鑑], 臺北市政府, 2010<br />(8)[http://www.law.taipei.gov.tw/success/doc/file_75.doc 台北市政府法規委員會委託研究計畫 台北市作為首都應有之功能與法制之研究]</ref> |
|||
| alt_map = 中華民國(臺灣) |
|||
| 中央政府所在地 = [[臺北市]] |
|||
| capital = [[臺北市]](實際上){{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10至11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2loc=第4頁|中央情報局|2023年|John C. Copper|2023年}} |
|||
| 最大行政區名稱 = [[花蓮縣]]<ref group="注" name="最大行政區">此處僅比較[[直轄市 (中華民國)|直轄市]]和[[縣 (中華民國)|縣]]、[[市 (中華民國)|市]]等行政區,不包含已虛級化的[[省 (中華民國)|省]]。</ref><ref group="參" name="面積與人口">[http://sowf.moi.gov.tw/stat/month/m1-01.xls 中華民國內政部統計資訊網:土地面積、村里鄰、戶數暨現住人口數統計表]</ref> |
|||
| coordinates = {{Coord|25|02|N|121|38|E|display=inline}} |
|||
|最大城市名稱 = [[新北市]]<ref group="參" name="面積與人口"/> |
|||
| largest_settlement = [[新北市]] |
|||
|國土面積數據 = 36,192.8155 |
|||
| official_languages = [[中華民國國語|國語]]([[現代標準漢語]]){{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10至11頁|中央情報局|2023年|John C. Copper|2023年}} |
|||
|面積排名 = 137 |
|||
| official_script = [[臺灣漢字|正體字]]{{noteTag|即[[繁体字|繁體中文]],字體上以[[國字標準字體]]爲官方規範。}}{{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10至11頁}} |
|||
|水域率百分比 = 10.340 |
|||
| national_languages = |
|||
|最高點 = [[玉山]]([[海拔]]3,952公尺) |
|||
| regional_languages = |
|||
|最長河流 = [[濁水溪]](186.6公里) |
|||
| languages_type = [[國家語言]]<ref>{{cite web |author1=法務部全國法規資料庫工作小組 |title=國家語言發展法 |url=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170143 |website=全國法規資料庫 |accessdate=2024-06-14 |archive-date=2020-11-11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01111221059/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170143 |dead-url=no }}</ref> |
|||
|最大湖泊 = [[曾文水庫]](17.14[[平方公里]]) |
|||
| languages = {{unbulleted list|[[中華民國國語]]|[[閩南語]]{{noteTag|包括[[台灣話|臺灣-{台}-語]]、[[金門話|金門閩南語]]等變體。}}|[[臺灣客家語|臺灣客語]]|[[臺灣南島語|臺灣原住民族語言]]|[[馬祖閩東語]]{{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10至11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2loc=第4頁|John C. Copper|2023年}}}}<div style="text-align: end;"><small>[[臺灣語言列表|國家語言列表...]]</small></div> |
|||
|海岸線 = 1,566.3[[公里]]<ref group="參">[http://sowf.moi.gov.tw/stat/year/y05-17.xls 中華民國內政部統計資訊網:海岸長度統計表]</ref> |
|||
| ethnic_groups = {{unbulleted list|96.4% [[臺灣漢人|漢族]]{{noteTag|包括[[閩南裔臺灣人]]及[[客家裔臺灣人]]等[[汉族民系|民系]],此外[[台灣外省人]]也以漢族爲主。}}|2.5% [[臺灣原住民族]](共16族)|1.1% [[臺灣新住民|新住民]]{{noteTag|其中亦包含部分華人。}}}} |
|||
|時區名稱 = 國家標準時間 |
|||
| ethnic_groups_year = 2022 |
|||
|時區 = +8 |
|||
| ethnic_groups_ref = {{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10至11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2loc=第4頁|中央情報局|2023年}} |
|||
|夏時制 = <!--免填--> |
|||
| religion = [[臺灣佛教|佛教]]、[[臺灣道教|道教]]、[[台灣基督教新教|基督新教]]、[[一貫道]]、[[台灣天主教|天主教]]、[[台灣伊斯蘭教|伊斯蘭教]]及其他[[臺灣民間信仰|傳統民俗宗教]]等 |
|||
|官方語言 = [[中華民國國語|國語]]([[現代標準漢語]])<ref group="注">中華民國沒有法定[[官方語言]],但法律、公文、公務、國民教育、主要媒體多使用國語,以國語為事實([[de facto]])的官方語言。中華民國實際統治區域(即[[臺灣地區|台灣地區]])使用的漢語[[方言]]共有[[臺灣話]](約80%人口;在[[台灣本島]]及[[澎湖群島|澎湖]]使用的[[閩南語]],或另稱為「[[臺灣閩南語]]」)、[[臺灣客家語]](約15%人口)、[[福州話]]([[連江縣 (中華民國)|馬祖]])、[[莆仙話|興化語]]([[烏坵鄉|烏坵]])。[[臺灣原住民|臺灣原住民族]]的[[母語]]為[[臺灣南島語言|南島語言]],但國語的地位等同於[[第二語言|第二母語]]。</ref> |
|||
| religion_year = 2022 |
|||
|官方文字 = [[臺灣漢字|國字]]([[繁体中文|正體中文]]) |
|||
| religion_ref = |
|||
|人口估計年份 = 2012年9月 |
|||
| government_type = [[半總統制]]、[[多黨制]]{{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10至11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2loc=第4頁|中央情報局|2023年}} |
|||
|總人口數據 = 23,282,670人([[國家人口列表|世界第50名]])<br />男性人口登記數:11,660,959人<br />女性人口登記數:11,621,711 |
|||
| leader_title1 = [[中華民國總統|總統]] |
|||
|人口密度數據 = 643<ref group="參" name="面積與人口"/> |
|||
| leader_name1 = [[賴清德]] |
|||
|人口密度排名 = 10 |
|||
| leader_title2 = [[中華民國副總統|副總統]] |
|||
|電壓 = 110 V、220 V<ref group="注">許多家庭中也使用220 V電源,大部分是用於冷氣之類較耗電的家電用品。</ref> |
|||
| leader_name2 = [[蕭美琴]] |
|||
|插座 = A、B |
|||
| leader_title3 = [[行政院院長]] |
|||
|頻率 = 60 Hz |
|||
| leader_name3 = [[卓榮泰]] |
|||
|民族 = [[漢族|漢民族]]、[[臺灣原住民|台灣原住民族]] |
|||
| leader_title4 = [[立法院院長]] |
|||
|主要宗教 = [[佛教]]、[[道教]]、[[台灣民間信仰]]、[[一貫道]]、[[基督教|基督宗教]]<ref group="注">此處的「主要宗教」,乃信仰人口佔全國百分之五以上者。詳見[[台灣宗教]]。</ref> |
|||
| leader_name4 = [[韓國瑜]] |
|||
|曆法 = [[民國紀年]]、[[農曆]]<ref group="注">中華民國法定曆法為「公曆」亦即[[公历|格里曆]],不使用[[公元]]紀年,另設[[民國紀年]]。而[[農曆]]則是在一般民間使用。</ref> |
|||
| leader_title5 = [[司法院院長]] |
|||
|道路通行方向 = 靠右駕駛 |
|||
| leader_name5 = [[謝銘洋]](代理) |
|||
|車輛國籍代號 = RC |
|||
| leader_title6 = [[考試院院長]] |
|||
|主要節日 = |
|||
| leader_name6 = [[周弘憲]] |
|||
<li>[[元旦]]:[[1月1日]]<br />(開國紀念日,紀念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 |
|||
| leader_title7 = [[監察院院長]] |
|||
<li>[[春節]]:[[農曆]][[正月初一]]<br />(慶祝傳統[[農曆新年]]) |
|||
| leader_name7 = [[陳菊]] |
|||
<li>[[國慶日 (中華民國)|國慶日]]:10月10日<br />(紀念1911年[[武昌起義]]) |
|||
| legislature = [[立法院]]{{sfnm|John C. Copper|2023年}} |
|||
|國家憲法 = [[中華民國憲法]] |
|||
| military_personnel = 約18萬人 |
|||
|國家結構形式 = [[單一制]] |
|||
| military_personnel_year = 2023 |
|||
|國家政權 = [[自由民主制]]、[[共和立憲制]] |
|||
| military_personnel_ref = {{sfnm|中央情報局|2023年}} |
|||
|政治體制 = 偏向[[總統制]]的[[半總統制|雙首長制]] |
|||
| established_event1 = [[辛亥革命]]爆發 |
|||
|法律體系 = [[歐陸法系]] |
|||
| established_date1 = 1911年10月10日 |
|||
|國家元首職稱 = 總統 |
|||
| established_event2 = [[中華民國臨時政府 (1912年—1913年)|臨時政府]]成立 |
|||
|現任國家元首名字 = 馬英九 |
|||
| established_date2 = 1912年1月1日 |
|||
|政府首腦職稱 = 行政院院長 |
|||
| established_event3 = [[北洋政府]]成立 |
|||
|現任政府首腦名字 = 陳冲 |
|||
| established_date3 = 1913年10月10日 |
|||
|政治制度一 = 五權分立 |
|||
| established_event4 = [[东北易帜]] |
|||
|行政首腦職稱 = 行政院院長 |
|||
| established_date4 = 1928年12月29日 |
|||
|現任行政首腦名字 = 陳冲 |
|||
| established_event5 = [[臺灣光復|政府接管臺灣]] |
|||
|立法首腦職稱 = 立法院院長 |
|||
| established_date5 = 1945年10月25日 |
|||
|現任立法首腦名字 = 王金平 |
|||
| established_event6 = [[行憲|中華民國憲法施行]] |
|||
|司法首腦職稱 = 司法院院長 |
|||
| established_date6 = 1947年12月25日 |
|||
|現任司法首腦名字 = 賴浩敏 |
|||
| established_event7 = [[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頒佈 |
|||
|考試首腦職稱 = 考試院院長 |
|||
| established_date7 = 1948年5月10日 |
|||
|現任考試首腦名字 = 關中 (人物) |
|||
| established_event8 = [[中華民國政府遷台|政府遷往臺灣]] |
|||
|監察首腦職稱 = 監察院院長 |
|||
| established_date8 = 1949年12月7日 |
|||
|現任監察首腦名字 = 王建煊 |
|||
| established_event9 = [[聯合國大會第2758號決議|退出聯合國]] |
|||
|國內生產總值購買力平價估計年份 = 2011年 |
|||
| established_date9 = 1971年10月25日 |
|||
|國內生產總值購買力平價數據 = 8,760.35億[[美元]]<ref group="參" name="imf2">{{cite web|url=http://www.imf.org/external/pubs/ft/weo/2012/01/weodata/weorept.aspx?sy=2011&ey=2017&scsm=1&ssd=1&sort=country&ds=.&br=1&c=528&s=NGDP%2CNGDPD%2CNGDPPC%2CNGDPDPC%2CPPPGDP%2CPPPPC&grp=0&a=&pr.x=55&pr.y=14|title=Republic of China (Taiwan)|publisher=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accessdate=2012-04-22}}</ref> |
|||
| established_event10 = [[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首次修憲]] |
|||
|國內生產總值購買力平價數據排名 = 19 |
|||
| established_date10 = 1991年5月1日 |
|||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購買力平價數據 = 37,720[[美元]]<ref group="參" name="imf2"/> |
|||
| established_event11 = [[1996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首次總統直選]] |
|||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購買力平價數據排名 = 20 |
|||
| established_date11 = 1996年3月23日 |
|||
|國內生產總值估計年份 = 2011年 |
|||
| established_event12 = [[2000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首次政黨輪替]] |
|||
|國內生產總值數據 = 4,668億[[美元]]<ref group="參" name="imf2"/> |
|||
| established_date12 = 2000年5月20日 |
|||
|國內生產總值數據排名 = 26 |
|||
| area_rank = 136 |
|||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數據 = 20,101[[美元]]<ref group="參" name="imf2"/> |
|||
| area_km2 = 36,197.067 |
|||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數據排名 = 40 |
|||
| area_footnote = <ref name="土地"/> |
|||
|人類發展指數年份 = 2010年 |
|||
| percent_water = |
|||
|人類發展指數 = 0.868<ref group="參">[http://www.dgbas.gov.tw/public/Attachment/11715383471.doc 2010中華民國人類發展指數(HDI)]</ref> |
|||
| population_estimate = 2337萬5314人<ref name="人口"/> |
|||
|人類發展指數排名 = 18 |
|||
| population_estimate_rank = 56 |
|||
|人類發展指數等級 = {{Color|#009900|極高}} |
|||
| population_estimate_year = 2021 |
|||
|中央銀行 = [[中央銀行 (中華民國)|中央銀行]] |
|||
| population_density_km2 = 646人 |
|||
|貨幣單位 = [[新臺幣]] |
|||
| population_density_rank = |
|||
|貨幣代碼 = [[ISO 4217|TWD,NT$]] |
|||
| pop_den_footnote = <ref name="人口"/> |
|||
|貨幣符號 = <!--免填--> |
|||
| GDP_PPP = 1.611996兆[[國際元]]<ref name="World Economic Outlook database">{{Cite web|url=https://www.imf.org/en/Publications/WEO/weo-database/2023/October/weo-report?c=528,&s=NGDPD,PPPGDP,NGDPDPC,PPPPC,LUR,LP,&sy=2021&ey=2022&ssm=0&scsm=1&scc=0&ssd=1&ssc=0&sic=0&sort=country&ds=.&br=1|title=World Economic Outlook database|author=|date=October 2023|publisher=[[國際貨幣基金組織]]|language=en|accessdate=2024-01-13|archive-date=2024-01-13|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40113155336/https://www.imf.org/en/Publications/WEO/weo-database/2023/October/weo-report?c=528,&s=NGDPD,PPPGDP,NGDPDPC,PPPPC,LUR,LP,&sy=2021&ey=2022&ssm=0&scsm=1&scc=0&ssd=1&ssc=0&sic=0&sort=country&ds=.&br=1|dead-url=no}}</ref> |
|||
|吉尼係數 = 0.341<ref group="參">Regularly check CIA factbook or {{Cite journal|url=http://eng.stat.gov.tw/public/data/dgbas03/bs4/ninews_e/9808/t14e.xls |title= Household Income distribution of major countries}}</ref> |
|||
| GDP_PPP_rank = |
|||
| GDP_PPP_year = 2022 |
|||
|外匯儲備 = 3950.72億[[美元]](2012年4月底) |
|||
| GDP_PPP_per_capita = 69,289.528[[國際元]]<ref name="World Economic Outlook database"/> |
|||
|立國日期 = [[1912年]][[1月1日]] |
|||
| GDP_PPP_per_capita_rank = |
|||
|立國事件 = [[辛亥革命]] |
|||
| GDP_nominal = 7604.60億美元<ref name="World Economic Outlook database"/> |
|||
|立國事件日期 = [[1911年]][[10月10日]] |
|||
| GDP_nominal_rank = |
|||
|國家象徵 = |
|||
| GDP_nominal_year = 2022 |
|||
<li>[[國父]]:[[孫中山]] |
|||
| GDP_nominal_per_capita = 32,687.371美元<ref name="World Economic Outlook database"/> |
|||
<li>[[國花]]:[[梅花]] |
|||
| GDP_nominal_per_capita_rank = |
|||
<li>[[車輛國籍代號]]:[[ROC|RC]] |
|||
| Gini = 34.1 |
|||
<li>[[國軍|國家武力]]:[[中華民國國軍]] |
|||
| Gini_change = increase |
|||
| 國家代碼 = TWN<ref group="注">根據中華民國外交部所發行之[[中華民國護照|護照]]內容,其國家代碼是台灣的英文簡寫「TWN」(Taiwan),而非中華民國的英文縮寫「ROC」(Republic of China)。</ref> |
|||
| Gini_rank = |
|||
| 國際域名縮寫 = [[.tw]]、[[.台灣]]<ref group="參">{{cite web |
|||
| Gini_year = 2021 |
|||
|url=http://brussels38.icann.org/meetings/brussels2010/transcript-board-25jun10-en.txt |
|||
| Gini_ref = <ref>{{Cite web|url=https://www.ndc.gov.tw/Content_List.aspx?n=D9371D794CB769DC|title=5.主要國家所得分配概況|author=|date=|publisher=[[中華民國國家發展委員會]]|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2-12|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212091754/https://www.ndc.gov.tw/Content_List.aspx?n=D9371D794CB769DC|dead-url=no}}</ref> |
|||
|title=ICANN Board Meeting Minutes |
|||
| HDI_year = 2021 |
|||
|publisher=ICANN |
|||
| HDI = 0.926 |
|||
|date=25 June 2010 }}</ref> |
|||
| HDI_change = increase |
|||
| 國際電話區號 = +886 |
|||
| HDI_rank = 19 |
|||
| 現役軍人數年份 = |
|||
| HDI_ref = <ref>{{Cite web|url=https://www.cna.com.tw/news/afe/202210160208.aspx|title=2021年人類發展指數 台灣排名全球19超越日韓|author=潘姿羽|date=2022-10-16|publisher=[[中央通訊社]]|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2-12|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212085041/https://www.cna.com.tw/news/afe/202210160208.aspx|dead-url=no}}</ref> |
|||
| 現役軍人數 = 290,000 |
|||
| currency = [[新臺幣]]<ref name="旅遊實用資訊">{{Cite web|url=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27035|title=旅遊實用資訊|author=|date=2023-03-22|publisher=[[交通部觀光局]]|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3-27|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327205932/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27035|dead-url=no}}</ref>{{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10至11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2loc=第4頁、第96頁|John C. Copper|2023年}} |
|||
| 現役軍人數排名 = 22 |
|||
| currency_code = TWD |
|||
| 備註 = '''[[各國國防預算列表|國家軍事預算]]''' 9,866,000,000[[美元]]([[各國國防預算列表|第23名]]) |
|||
| time_zone = [[國家標準時間]]{{sfnm|中央情報局|2023年}} |
|||
| utc_offset = +8{{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10至11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2loc=第96頁|中央情報局|2023年}} |
|||
| calendar_type = [[公历|西曆]]、[[農曆]] |
|||
| date_format = yyyy年mm月dd日<br />民國yyy年mm月dd日{{noteTag|紀年法可分爲[[民國紀年]]和[[公元|西元紀年]]兩種。}} |
|||
| drives_on = 右 |
|||
| cctld = [[.tw]]{{sfnm|中央情報局|2023年}} |
|||
| official_website = {{URL|//www.gov.tw}} |
|||
| calling_code = +886{{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10至11頁|中央情報局|2023年}} |
|||
| footnotes = |
|||
}} |
}} |
||
{{Spoken Wikipedia|維基百科-中華民國.ogg|2012年|1月17日|普通话}} |
|||
'''中華民國'''是位於[[亚洲|亞洲]][[东亚|東部]]的一個[[民主]][[共和制|共和國]]<ref group="參">[http://www.youtube.com/watch?v=T5TOAl-y35g 中華民國建國一百年主題曲《我們的一百年》14分鐘完整版MV]</ref>,也是[[亞洲]]第一個實行[[共和立憲制|共和立憲制度]]的[[国家|國家]]<ref group="參">[http://www.gio.gov.tw/info/92roc/pdfs/01-01-01.pdf 中華民國九十二年年鑑:《中華民國之肇建》]</ref>。成立於[[1912年]][[1月1日]],於[[國際]]社會上、在[[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1971年前]]被廣泛承認代表[[中國]]<ref group="注" name="中華民國之簡稱">[[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前,各界均視中華民國為中國之傳承政權。關於兩者的爭議,詳見[[中國歷史]]與[[海峽兩岸關係]]條目。</ref>,現今因[[中華民國地理|地理位置]]或[[一个中国|政治因素]]而通稱為「[[台灣]]」或「[[中華臺北|中華台北]]」。其隨著[[辛亥革命]]的爆發而誕生,經過[[北洋政府]]和[[國民政府]]時期,以至今日之[[中華民國憲法|憲政]][[中華民國政府|體制]];[[1949年]]後因[[国共内战|內戰]]失利而失去原立國基礎[[中国大陆|中國大陸]]之[[國家權力|治權]],當前[[臺灣地區|有效管轄領土]]<ref group="注" name="中華民國自由地區">《[[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稱為自由地區,而法律有時稱為[[臺灣地區]],例如[[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第二條第一款。關於「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的地位與關係,另見[[海峽兩岸關係]]。</ref>包括[[臺灣|台灣]]、[[澎湖群島|澎湖]]、[[金門縣|金門]]、[[馬祖列島|馬祖]]及部分[[南海诸岛|南海諸島]],[[中華民國首都|首都]]為[[臺北市|台北]]<ref group="注" name="首都"/><ref group="參" name="國都的選定">{{cite web|title=國家符號:國都的選定|publisher=中華民國國史館|quote=國都必須因應事實需要不斷搬遷:元年3月遷都北京;16年4月,奠都南京;26年11月,遷都重慶;35年5月,還都南京;38年4月,遷都廣州;38年10月,遷都重慶;38年12月,遷都臺北。|accessdate=2011-01-05|url=http://book.drnh.gov.tw/Content_Display.aspx?MenuKey=46}}</ref>;人口主要以[[漢族|漢民族]]與[[臺灣原住民|台灣原住民族]]構成,通用語言為[[中華民國國語|漢語]],通用文字為[[臺灣漢字|正體中文]]。 |
|||
'''中華民國'''是位於[[東亞]]的[[民主共和制|民主共和國]],曾在國際上廣泛代表「'''[[中國]]'''」,現今多通稱為「'''[[臺灣]]'''」;目前[[中華民國疆域|有效管轄範圍]]包括臺灣、[[澎湖群島]]及其[[中華民國臺灣地區島嶼列表|附屬島嶼]],以及[[中國大陸]][[福建省 (中華民國)|福建]]沿岸的[[金門群島]]、[[馬祖列島]]等島嶼,多合稱為[[臺灣地區|「臺澎金馬」或「臺灣地區」]];土地面積共36,197平方公里,其中臺灣及其附屬島嶼占99%以上。目前以位居[[東亞島弧]]的[[台灣地理|臺灣本島]]爲[[中華民國疆域|主要領土]],東臨[[太平洋]]、西隔[[臺灣海峽]]、南界[[巴士海峽]]、北瀕[[東海]],其地形陡峭、景觀多樣。國土約三分之二的面積為山地和丘陵地形,大部分人口則居住於[[臺灣西部]]的平地。[[中華民國人口|全國人口]]約2,300萬人,[[人口密度]]在全世界人口大於1,000萬人的國家中位列第二。[[中華民國首都|首都]]為[[臺北市]],人口最多的城市則為[[新北市]]。 |
|||
== 國情 == |
|||
[[1911年]][[10月10日]],[[革命黨|革命黨人]]發動[[辛亥革命]],並在隔年陽曆[[元旦]]於[[南京市|南京]]建立中華民國,除了繼承清朝對[[中國]]的統治,也成功結束影響中國[[中國歷史|兩千多年]]的[[君主制|君主政體]]。建國初期,中華民國延續前代以[[北京市|北京]]為[[中華民國首都|首都]],史稱[[北洋政府|北洋時期]];前期曾發生兩次[[帝制]][[復辟]]事件,後期則淪為[[北洋軍閥]]相互奪權混戰的局面。[[1925年]],以[[中國國民黨]]為首的[[國民政府]]成立並發起[[北伐]],於[[1928年]]底大致統一全國,後定都於南京。北伐完成後的[[南京十年|十年間]],國民政府實施[[訓政]],國家建設得到長足發展,但內憂外患仍在,內有[[民国军阀|殘餘軍閥]]與[[中國共產黨]]的割據勢力,外有[[日本]]覬覦,[[1937年]]至[[1945年]]間更與日本[[中國抗日戰爭|爆發全面戰爭]],乃[[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環。[[1945年]]對日勝利後,中華民國成為[[聯合國成員國列表|聯合國創始會員國]]及其[[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之一<ref group="參">參見{{cite web|url=http://www.un.org/zh/documents/charter/chapter5.shtml|title=《聯合國憲章》第五章第二十三條「安全理事會組織(簡體中文)|publisher=UN|accessdate=2009-11-25}}</ref>,[[1947年]]正式[[行憲|實施憲政]],並[[中華民國政府|改組中央政府]];同時間與中國共產黨全面爆發[[國共內戰|內戰]],但節節失利,逐漸失去對於原賴以立國的[[中國大陸]]領土之統治。中華民國政府最終在[[1949年]]底遷往統治[[臺灣光復|光復]]不久的[[台灣]],中國共產黨則在中國大陸另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形成[[海峽兩岸關係|海峽兩岸]]長期[[臺海現狀|分治及政治對立]]至今。 |
|||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發,[[清末革命团体|革命黨]]人於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府|南京]]宣告[[中華民國大陸時期|建立中華民國]],並在數月後從[[清廷]]手中正式[[國家繼承|繼承中國政權]]。[[北洋政府]]時期,政治上陷入長期[[護法運動|南北分裂]]、[[民國軍閥|軍閥混戰]],社會上則持續走向自由氛圍。1928年,[[中國國民黨]]領導的[[國民政府]]統一中國,實施[[中華民國訓政時期約法|訓政]],但此前有合作關係的[[中國共產黨]]與中國國民黨[[國共分裂|決裂]],先後建立諸多[[中国共产党革命根据地|割據政權]]。1937年,[[中國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之後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主要戰場之一,期間國共[[第二次國共合作|短暫再次合作]]。1945年[[日本投降]],中華民國[[臺灣戰後時期|接管臺灣]],此後[[第二次國共內戰]]爆發。1947年,《[[中華民國憲法]]》施行,國民政府改組為[[中華民國政府]],同時因國共內戰擴大規模宣告[[動員戡亂]]。1949年,中國共產黨於第二次國共內戰後期逐步控制中國大陸,並藉此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宣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1949年—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為[[一中原則 (中華人民共和國)|全中國唯一合法政府]];中國國民黨領導下的中華民國政府[[中華民國政府遷台|遷往臺灣]],在宣告[[臺灣省戒嚴令|臺灣戒嚴]]的同時持續主張擁有[[中國代表權|全中國主權]]。直到1987年,中華民國政府解除臺灣戒嚴狀態,再於1991年終止動員戡亂時期及[[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首次修憲]],[[de facto|實務上]]承認[[国家权力|治權]]僅及於臺澎金馬,並在[[一個中國 (中華民國)|不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主權]]的法律框架下與中國大陸往來,之後在1990年代完成[[中華民國國會在臺灣之全面選舉與罷免|國會全面改選]]、[[中華民國總統及副總統在臺灣之公民直接選舉與罷免|總統直選]]等[[臺灣民主化|民主化]]措施,使中華民國轉型為[[宪政主义|憲政]]及[[多黨制|多黨競爭]]之[[自由民主制|自由民主國家]]。2000年的[[2000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第二次總統直選]],使中華民國達成首次[[政黨輪替]]及{{link-en|政權和平轉移|Peaceful transition of power}}。 |
|||
政府遷台後,當政的中國國民黨為了穩固國內局勢,曾長期實施[[動員戡亂]]與[[臺灣省戒嚴令|戒嚴]],[[威权主义|凍結憲政體制]],[[人權|人民權力]]不受保障;[[1971年]][[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退出聯合國]]後,國際地位轉趨低落。然而,中華民國以台灣作為「復興基地」,在兩岸局勢[[台灣海峽危機|仍然緊繃]]的狀態下,自[[1950年代]]起全力發展[[經濟]]事業,使中華民國名列[[亞洲四小龍]]之一,時稱[[台灣奇蹟]]。[[1980年代]]之後,由於國內[[黨外運動|反對派人士]]的長期抗爭、以及[[冷戰|國際情勢]]的改變,中華民國逐步恢復憲政,並展開[[台灣戰後時期#民主化時期(1988年至2000年)|民主化]]措施,達成[[中華民國國會在臺灣之全面選舉與罷免|國會全面改選]]與[[中華民國總統及副總統在臺灣之公民直接選舉與罷免|總統公民直選]],使國家體制趨向[[台灣本土化運動|台灣化]];與中國大陸的交流,也在同時期逐漸恢復正常。2000年的[[2000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第二次總統直選]]由[[民主進步黨]]勝出,成功實現[[華人]]史上首次的[[政黨輪替]],也象徵中華民國的自由與民主發展臻於成熟。今日的中華民國,以經濟成就與民主改革聞名於國際<ref group="參">[http://www.taiwanembassy.org/ct.asp?xItem=131644&ctNode=2914&mp=61 駐紐約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 > 最新消息 > 駐地新聞 > 台灣經濟發展及民主成就獲美國國際政治學大師編入大學教科書]</ref><ref group="參">[http://www.southnews.com.tw/ECONO/00/0079.htm 南方快報《財經櫥窗》民主台灣的經濟成就不容荒唐抹煞]</ref>,被認為是[[新興國家]]的代表之一<ref group="參">[http://www.moneydj.com/kmdj/forum/forumtopicviewer.aspx?a=d4d6eb32-7ced-4984-a382-000000075919 亞洲新興國家 南韓最危險 台灣安全 - DJ財經知識庫 - MoneyD]</ref>。 |
|||
中華民國主權屬於[[中華民國國民|國民]]全體,在經歷數次修憲後成為[[半總統制]]政體,以[[中華民國總統|總統]]為國家元首、[[行政院院長]]為政府首腦;[[中央政府]]按[[五權憲法]]精神分為[[行政院]](內閣)、[[立法院]](國會)、[[司法院]]、[[考試院]]及[[監察院]],[[地方政府|地方]]上則依[[中華民國行政區劃|行政區劃]]分為2個[[省 (中華民國)|省]]([[省虛級化|虛級化]])、6個[[直轄市 (中華民國)|直轄市]]、13個[[縣 (中華民國)|縣]]及3個[[市 (中華民國)|市]]。中華民國提倡民主、自由、人權、法治等基本價值,並持續推動[[全民健康保險]]、社會救助方案、多元語言文化發展等政策;其社會屬於多元移民社會,由[[臺灣原住民族]]、[[臺灣漢人|漢族]]及[[臺灣新住民|新住民]]等族群組成,兼容[[南島語系|南島]]、[[中华文化|中華]]、[[日本文化|日本]]、[[西方文化|西方]]及全球各地文化,同時在[[臺灣藝術|視覺藝術]]、[[臺灣文學|文學出版]]、[[臺灣表演藝術|表演藝術]]、[[臺灣電影|電影]]及[[臺灣電視劇|戲劇]]等領域均有所發展。 |
|||
=== 概況 === |
|||
<!-- 地理、行政區、主權 --> |
|||
[[兩岸分治]]前,中華民國全國劃分為35[[省 (中華民國)|省]]<ref group="注" name="歷史疆域">包括[[內地十八省]]、[[東北新省區方案|東北九省]]、[[塞北|塞北四省]]、[[中國西部|西部三省]]和[[台灣省|臺灣省]]。</ref>、2個[[地方 (中華民國)|地方]]、1個[[特別行政區 (中華民國)|特別行政區]]及12個[[直轄市 (中華民國)|直轄市]](其中[[南京市]]為[[中華民國首都|首都]]),[[領土]]面積廣達1141萬8174[[平方千米|平方公里]]<ref group="注" name="歷史疆域"/><ref group="注" name="固有疆域憲法">中華民國憲法第4條規定:「中華民國領土,依其固有之疆域,非經[[中華民國國民大會]]之決議,不得變更之。」然而固有疆域範圍,尚有解釋空間。司法院大法官曾於《[[s:司法院釋字328號解釋|司法院釋字328號解釋]]》中表示:「其所稱固有疆域範圍之界定,為重大之政治問題,不應由行使司法權之釋憲機關予以解釋。」。</ref>,乃當時世界第二大國家,僅次於[[蘇聯]],外觀形狀呈一個「[[秋海棠]]」形。現今之[[中華民國疆域|實際統治領土]](法律中稱為「'''自由地區'''」或「'''臺灣地區'''」<ref group="注" name="中華民國自由地區"/><ref group="參">△查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第二條規定:「本條例用詞,定義如左:「一、臺灣地區:指臺灣、澎湖、金門、馬祖及政府統治權所及之其他地區。....」前揭「臺灣地區」之範疇,於適用該條例規定時固可以之為準。至於其他法規(令)名稱冠以「臺灣地區」且原僅在臺灣省、臺北市及高雄市施行者,於金馬地區解除戒嚴,終止戰地政務後,是否當然適用於該地區乙節,仍宜視各該法規(令)之內容,並徵詢各該法規(令)主管機關意見而定,尚難逕予援用前揭條例第二條規定。(法務部81.11.4.法八十一律字第一六五五七號函) △按「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第二條第四款及其施行細則第三條規定,大陸地區人民係指在中国共产党控制之地區及外蒙古地區設有戶籍或臺灣地區人民前往該等地區繼續居住逾四年之人民。又依同條例第三條及其施行細則第六條規定,除旅居國外四年以上並取得當地國籍者外,其他在中国共产党控制之地區及外蒙古地區人民旅居國外者,適用大陸地區人民之規定。有關持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護照或外蒙古護照者,是否即具有大陸地區人民身分,請參酌上開意旨審認之。(行政院大陸委員會81.12.14(81)陸法字第五九三七號函)--[http://www.mac.gov.tw/ct.asp?xItem=63421&ctNode=6430&mp=1 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相關解釋]</ref>)則轄有[[台灣省|台灣]]、[[福建省 (中華民國)|福建]]等2省(已[[省虛級化|虛級化]])及5個直轄市,面積約為36,188平方公里,總人口約2千3百萬人,[[中華民國首都|中央政府所在地]]為[[臺北市|台北市]]<ref group="注" name="首都" />。中華民國政府至今仍未宣布放棄其原有之[[中国大陆|中國大陸]]及[[外蒙古]]之主權<ref group="注" name="大陸地區、港澳地區">依據《[[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等兩岸關聯法律,臺灣地區以外的中華民國領土稱為「大陸地區」,包含現今[[中華人民共和國]]與[[蒙古國]]的全部統治範圍。[[香港]]與[[澳門]]由於政治地位較為特殊,中華民國政府另以《[[香港澳門關係條例]]》規範之。</ref>,但自[[2006年]]起亦不再將上述兩地視為領土<ref group="參">[[行政院新聞局]]:[http://www.gio.gov.tw/info/95roc/ 中華民國年鑑『九十五年版』 第一篇總論第二章土地],民國97年2月出版</ref>。作為實際統治領土主體的[[台灣地理|台灣本島]],[[台灣西部|西部]]地勢低平,[[山地]]佔全島2/3,最高峰[[玉山]]海拔3,952公尺。[[北回歸線]]穿過中南部,將全島分成[[熱帶季風氣候|熱帶]]及[[副熱帶季風氣候|副熱帶]]的[[季風]]氣候,七月至九月常有[[颱風]]過境。 |
|||
中華民國是[[聯合國]][[中國與聯合國|創始會員國]]之一,且曾是其[[聯合國會員國列表|會員國]]與[[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但在197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聯合國大會第2758號決議|取得聯合國「中國」席次]]後逐漸[[外交承认|失去國際普遍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一個中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張]]已繼承中華民國,並進一步認定[[台湾省 (中华人民共和国)|擁有臺灣主權]],常被認為是中華民國目前面臨的最大軍事威脅,但也是後者最大的[[海峽兩岸關係|經濟貿易夥伴]]。目前中華民國受限於「[[一个中国政策|一個中國]]」政策僅有12個[[中華民國邦交國列表|邦交國]],但與[[中華民國—美國關係|美國]]、[[中華民國—日本關係|日本]]等多個非邦交國[[中華民國外交|發展夥伴關係]],同時也是數個政府間國際組織及多邊機制的成員。中華民國實行[[臺灣經濟|市場經濟]]制度,產業主要包括製造業、服務業及貿易業等,是世界[[台灣半導體產業|半導體]]、[[信息技术|IT]]產業的重要領導者,在全球經濟占有重要地位,同時與國際社會之間有着極高的經貿依存度。 |
|||
<!-- 政治、經濟、外交與兩岸關係 --> |
|||
政治施行[[自由民主制]],政府體制則為特有的[[五權分立]]制度。原於1946年制定的[[中華民國憲法|憲法]]在[[1990年代]]後經七次修正,以適用於當前社會環境。[[台灣經濟|經濟]]以[[服務業]]與[[製造業]]為主,出口以[[電腦]]與[[電子]]產業為大宗,主要[[貿易]]夥伴為[[中國大陸]]與[[香港]]、[[美國]]及[[日本]]。[[中華民國外交|外交]]方面,目前并未受國際社會普遍承認<ref group="參">[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8/new/sep/18/today-fo4.htm 「台灣具有國家所有特徵…」瑞士法院裁定我有權控告ISO]</ref>,仅與23國建有[[外交|正式邦交]],而与其他國家維持半官方關係<ref group="參">[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8/new/sep/20/today-p4.htm 美聲明支持台灣參與聯合國組織]</ref><ref group="參">[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8/new/sep/20/today-p9.htm 台日駕照10月起可互換]</ref>,並參與部分國際組織。 |
|||
== 國名及象徵 == |
|||
[[海峽兩岸關係|兩岸關係]]方面,在政治上因[[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堅持「[[一個中國]]」政策及[[台灣問題|台灣統獨問題]]而仍有糾紛,且因[[海峽兩岸]]均互不承認對方國家地位,在國際間常發生外交衝突。自[[1987年]][[台灣省戒嚴令|解嚴]]以來,兩岸在經濟及文化上之交流日趨頻繁,現在除達成[[三通]]外、亦簽署[[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雙邊經濟協議]];目前兩岸政府在國際場合上仍生涉及[[主權]]之衝突,且無簽署任何[[停戰協定]],但雙方大致維持和平狀態,以期促進雙邊持續發展與繁榮。 |
|||
{{Main|中華民國的稱號|中華民國國家象徵}} |
|||
[[File:A very large flag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at the Chiang Kai-shek Memorial Hall.jpg|thumb|left|懸掛於[[臺北市|臺北]][[中正紀念堂]]的[[中華民國國旗]]]] |
|||
[[中華民國的稱號|「中華民國」一稱]]最早是由[[孫中山]]於1905年在日本[[東京]]召開的[[中國同盟會]]成立大會上所提出{{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4頁|John C. Copper|2020年|2loc=第167至174頁}}。1912年1月1日,[[各省都督府代表聯合會]]宣布建立[[民主共和制]]國家,使用「中華民國」[[中國的稱號|作為國號]]{{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至10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4頁}}。延續中國改朝換代的慣例,[[民國紀年]]以1912年為元年<ref name="國父">{{Cite web|url=https://www.president.gov.tw/Page/49|title=國父|author=|date=|publisher=中華民國總統府|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0-08-22|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00822220202/https://www.president.gov.tw/Page/49|dead-url=no}}</ref>{{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至10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4頁}}。1949年後,[[中華民國政府遷臺|中華民國政府遷往臺灣]],主張擁有[[中華民國疆域|中國大陸和臺灣]]的[[主權]],並在[[聯合國]]等國際組織[[一個中國 (中華民國)|代表]]「[[中國]]」;但在1990年代後[[臺海現狀|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實際統治中國大陸,而中華民國有效統治範圍是[[臺灣地區]]{{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至10頁|趙永茂等|2011年|2loc=第138至140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88至89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4loc=第20至29頁|John C. Copper|2020年|5loc=第63至68頁、第246至256頁、第276至289頁、第301至306頁|中央情報局|2023年|John C. Copper|2023年}}。目前中華民國多通稱為「[[臺灣]]」,在不同國際組織則使用「[[臺澎金馬個別關稅領域]]」、「[[中華臺北]]」等權宜名稱<ref>{{Cite web|url=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57984578|title=東京奧運:三個不能用正式名稱參賽的代表隊|author=|date=2021-07-29|publisher=[[BBC News 中文]]|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2-09|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209204827/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57984578|dead-url=no}}</ref>{{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80至81頁|John C. Copper|2020年|2loc=第253至256頁、第284至289頁}}。 |
|||
北洋政府時期,中華民國以[[五色旗 (中華民國)|五色旗]]為[[中華民國旗幟列表|國旗]],《[[卿雲歌]]》為國歌<ref name="中華民國之肇建">{{Cite web|url=https://www.ey.gov.tw/state/62879155A536D543/bf75db05-30af-4c3a-bdda-3fe32e3f8e5a|title=中華民國之肇建|author=[[國史館]]|date=2021-04-09|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2-12-26|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21226052032/https://www.ey.gov.tw/state/62879155A536D543/bf75db05-30af-4c3a-bdda-3fe32e3f8e5a|dead-url=no}}</ref>{{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4至5頁}}。五色旗的紅色、黃色、藍色、白色、黑色橫條代表[[五族共和]]{{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4至5頁}}。現行[[中華民國國旗]]是孫中山以[[青天白日旗]]([[陸皓東]]設計)為藍本,加上紅色底色,形成「青天、白日、滿地紅」的國旗<ref name="國旗、國歌、國花"/><ref name="國旗">{{Cite web|url=https://www.president.gov.tw/Page/96|title=國旗|author=|date=|publisher=中華民國總統府|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0-08-24|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00824224300/https://www.president.gov.tw/Page/96|dead-url=no}}</ref>{{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4至5頁}}。青色代表光明純潔、民族和自由;白色代表坦白無私、民權和平等;紅色代表不畏犧牲、民生和博愛<ref name="國旗、國歌、國花"/><ref name="國旗"/>{{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4至5頁|中央情報局|2023年}}。白日的12道光芒代表一年12個月、一天12個時辰<ref name="國旗、國歌、國花"/>,並象徵國家命脈與鼓舞國人與時俱進<ref name="國旗"/>{{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4至5頁|中央情報局|2023年}}。[[中華民國國徽]]同樣以[[青天白日]]為基礎,國家代表色為藍色、白色與紅色{{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4至5頁|中央情報局|2023年}}。 |
|||
=== 稱謂 === |
|||
清[[光緒]]三十三年(西元1907年),[[楊度]]在[[日本]][[東京]]《中國新報》發表《[[金鐵主義]]說》,主張[[保皇]]和[[君主立憲]]論。主張[[排满|反清]][[革命]]的[[章炳麟]]在同年7月5日的東京《[[民報]]》上發表《[[中華民國解]]》加以反駁。據[[章炳麟]]考證,[[漢族]]自西來,定居[[雍州|雍]]、[[梁州|梁]]二州(均在今[[陝西]]境內)。[[雍州]]之地東南至於[[華陰市|華陰]]而止,[[梁州]]之地東北至於[[華陽縣|華陽]]而止,就[[華山]]以定限,名其國土曰「華」,此為「華民」或「[[華人]]」一詞之由來。發源於[[梁州]]的[[漢水|漢江]],古稱「漢水」、「夏水」、「漾」、「沔」,流經[[陝西]]「[[漢中市|漢中郡]]」,是[[劉邦]]受[[西楚]]冊封之地,日後[[漢朝]]名號之緣起。因此「[[華人]]」、「[[漢人]]」、「[[華夏]]」的名號都來自漢族最早的定居地雍、梁二州。至於「中」字,則無特別意義,僅指地理位置居中,在鄰國歷史上如[[印度]]、[[日本]],也都有以「[[中國 (消歧義)|中國]]」命名本國境內位置居中之地理區域的例子。此為「中華民國」名號之由來,也是「中國」一詞首次成為具有現代國家概念的名稱。 |
|||
現行[[中華民國國歌]]歌詞出自孫中山於1924年在[[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發表的《黃埔軍校訓詞》,由[[程懋筠]]譜寫音樂<ref name="國旗、國歌、國花"/><ref name="國歌"/>{{sfnm|趙永茂等|2011年|1loc=第424至426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6頁}}。最初作為[[中國國民黨歷史|中國國民黨黨歌]],在國歌尚未制定前代替國歌<ref name="國旗、國歌、國花"/><ref name="國歌"/>{{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6頁}}。直到1937年,[[中國國民黨]]正式將其黨歌定為國歌<ref name="國旗、國歌、國花"/><ref name="國歌"/>{{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6頁}}。升降中華民國國旗則演奏《[[中華民國國旗歌]]》,該[[國旗歌]]還作為國際場合的國歌替代方案{{sfnm|中央情報局|2023年}}。[[中華民國國花]]為[[梅|梅花]],在1964年正式核定<ref name="國旗、國歌、國花"/>{{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6頁}}。梅花的凌冬耐寒表現堅貞剛潔,三蕾五瓣代表[[三民主義]]及[[五權憲法]]<ref name="國旗、國歌、國花"/><ref>{{Cite web|url=https://www.president.gov.tw/Page/98|title=國花|author=|date=|publisher=中華民國總統府|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18-04-09|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80409171339/https://www.president.gov.tw/Page/98|dead-url=no}}</ref>{{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6頁}}。[[中華民國國家象徵]]還有「中華民國之璽」與「榮典之璽」兩枚[[中華民國國璽]]<ref>{{Cite web|url=https://www.president.gov.tw/Page/99|title=國璽|author=|date=|publisher=中華民國總統府|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0-06-20|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00620144248/https://www.president.gov.tw/Page/99|dead-url=no}}</ref>。 |
|||
中華民國自建國以來,視己為中國[[法統|正統]]之傳承者,建國以來簡稱為「'''[[中國]]'''」,在外交上亦以「'''華'''」自稱<ref group="參">[http://www.mofa.gov.tw/webapp/lp.asp?ctnode=1421&ctunit=34&basedsd=32&mp=1 中華民國外交部- 駐華使館]</ref>。但自[[1949年]]退守台灣後,國際社會稱為「'''國府中國'''」、「'''[[自由中國]]'''」或「'''民主中國'''」,而中華人民共和國則為「紅色中國」或「[[共產中國]]」<ref group="參">[http://www.time.com/time/searchresults?D=china&No=13000&sid=11411025A93D&Ntt=china&Nr=OR%28p_record_type%3aOther%2cp_record_type%3ablog%2cp_record_type%3aArticle%29&Ntk=WithBodyDate&Ntx=mode+matchallpartial&Ns=p_date_sort%7c1&N=0&Nty=1 時代雜誌檔案中國1950]</ref> 以示區別。{{請求來源|time=2011-12-31|[[越戰]]後}}<!--連結已失效成為「Search Results for Taiwan」索引-->逐漸以「台灣」簡稱中華民國<ref group="參">[http://www.time.com/time/searchresults?D=taiwan&No=1650&sid=11410EEAEB0A&Ntt=taiwan&Nr=OR%28p_record_type%3aOther%2cp_record_type%3ablog%2cp_record_type%3aArticle%29&Ntk=WithBodyDate&Ntx=mode+matchallpartial&N=0&Nty=1 時代雜誌檔案台灣1961]</ref>。1971年,中華民國擁有的聯合國[[中國與聯合國關係|中國代表權]]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中國」逐漸成為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稱呼。美國在1979年與中華民國斷交前,也逐漸以「中國」代稱中華人民共和國<ref group="參">[http://www.time.com/time/searchresults?D=china&No=8500&sid=11411025A93D&Ntt=china&Nr=OR%28p_record_type%3aOther%2cp_record_type%3ablog%2cp_record_type%3aArticle%29&Ntk=WithBodyDate&Ntx=mode+matchallpartial&Ns=p_date_sort%7c1&N=0&Nty=1 時代雜誌檔案中國]</ref>,斷交前夕則以「台灣」簡稱中華民國。 |
|||
== 發展歷程 == |
|||
今日,「'''[[台灣]]'''」('''{{lang|en|Taiwan}}''')成為中華民國在國際上的主要稱呼,有時亦以當前首都「'''[[臺北市|台北]]'''」('''{{lang|en|Taipei}}''')代稱。在[[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國際奧會]]、[[亞洲太平洋經濟合作組織|亞太經合會]]、[[世界衛生大會]]等不限主權國家身分參與的國際組織中,中華民國使用的名稱受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一個中國]]」的政治主張,其會員名稱改為「'''[[中華臺北|中華台北]]'''」('''{{lang|en|Chinese Taipei}}''');在[[世界貿易組織]]中,則另以「'''[[台澎金馬個別關稅領域|台灣、澎湖、金門及馬祖個別關稅領域]]'''」名稱登記為會員<ref group="參">參考自以下官方網站:[http://www.wto.org/english/thewto_e/whatis_e/tif_e/org6_e.htm WTO]、[http://www.olympic.org/uk/organisation/noc/index_uk.asp?id_assoc=7 IOC]、[http://www.apec.org/apec/member_economies.html APEC]</ref>。而在中華民國國內的[[政壇]]與[[社會|民間]]上,[[1990年代]]以後對[[中國民族主義|中華民族認同]]逐漸淡化和消散、以及[[台灣主體意識]]與台灣民族主義的興盛,也常以「台灣」作為國家之通稱<ref group="參">{{cite news|author=林朝億|url=http://n.yam.com/newtalk/politics/201112/20111203746406.html|title=馬提台灣是國家 小英:歡迎跟進|publisher=[[新頭殼]]|date=2011年12月03日|accessdate=2012年1月4日}}</ref>。尤其在民間更為盛行。<ref group="參">[http://www.taiwanthinktank.org/page/chinese_attachment_1/2233/20111008.pdf 2011/10/08 台灣智庫「國情調查」]</ref> |
|||
{{Main|中華民國歷史}} |
|||
1912年,中華民國在[[中國大陸]]宣告[[中華民國大陸時期|成立]],並[[中華民國政府沿革|經歷]][[北洋政府]]、[[國民政府]]等時期<ref name="中華民國之肇建"/>{{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88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2loc=第18至20頁|Lynn White等|2023年}}。同時期,臺灣、[[澎湖群島]]接受[[臺灣日治時期|日本殖民統治]](1895年至1945年){{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至10頁|趙永茂等|2011年|2loc=第2至4頁|呂芳上等|2011年|3loc=第1至2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4loc=第88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5loc=第18至20頁、第299至230頁|John C. Copper|2023年}},[[臺灣歷史|更早以前]]則歷經[[臺灣荷西統治時期|荷西]](1624年至1662年)、[[臺灣明鄭時期|明鄭]](1661年至1683年)和[[臺灣清治時期|滿清]](1683年至1895年)的統治{{sfnm|劉翠溶等|2011年|1loc=第1至29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297至299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3loc=第18至29頁|John C. Copper|2020年|4loc=第45至46頁|John C. Copper|2023年}}。1945年,中華民國政府[[臺灣戰後時期|接管臺灣]],臺灣的日本政經體制與中國大陸體制接軌{{sfnm|趙永茂等|2011年|1loc=第2至4頁|漢寶德等|2011年|2loc=第1至2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88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4loc=第18至20頁|John C. Copper|2020年|5loc=第45至46頁|John C. Copper|2023年}}。1949年,[[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禮|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國政府僅統轄臺灣地區<ref name="中華民國之肇建"/>{{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88頁、第300頁|王汎森等|2011年|2loc=第300至303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3loc=第18至20頁|John C. Copper|2020年|4loc=第45至46頁|John C. Copper|2023年}}。1970年代後,中華民國無法在國際上繼續代表「中國」、及民主多元社會成形,臺灣地方意識、本土文化備受重視,原住民與客家族群亦爭取族群地位,出現新的國族觀念與文化認同{{sfnm|漢寶德等|2011年|1loc=第473頁至474頁|章英華等|2011年|2loc=第12頁至13頁|陳芳明等|2011年|3loc=第7頁至17頁}}。而官方參與的民國史修撰,敘事主體也由大中國的國土框架轉為在臺灣的中華民國<ref>{{Cite book|author=|editor=|title=《近代國家的型塑:中華民國建國一百年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location=中華民國臺北|publisher=國史館|date=2013-06-01|ISBN=978-9860372816|page=1102-1109|accessdate=|url=|language=zh-hant|ref=}}</ref>。 |
|||
=== 民國肇建 === |
|||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自[[1949年]]成立以來,宣稱繼承中華民國對全中國的統治權,並認為中華民國的歷史已於[[1949年]]結束<ref group="參">李新. 中華民國史•第三編第六卷:國民黨政權的總崩潰和中華民國時期的結束. 北京:中華書局,2001</ref>,在一切官方稱謂中,中華民國被視為[[中國歷史|前朝]],僅能出現於歷史資料中<ref group="參">新華字典:朝代列表,上海:商務印書館,1992年版</ref>,時事中所有涉及現今中華民國之處,均替換成「台灣」或「[[台灣當局]]」<ref group="參">中國大陸外交部發言人孔泉:「一年半前,我們就不能同意你提問中使用的稱呼,現在同樣不能同意。」[http://no.china-embassy.org/chn/dtxw/t109378.htm 2004年4月27日大陸外交部發言人孔泉在記著招待會上答記者問]</ref><ref group="參">[[s:關於正確使用涉台宣傳用語的意見|關於正確使用涉台宣傳用語的意見]]</ref>。相對的,中華民國政府在法理上不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存在,官方文件涉及中華人民共和國之處,皆以「大陸」、「大陸當局」或「中共當局」稱呼<ref group="參">[http://www.mac.gov.tw/ct.asp?xItem=63142&CtNode=6292&mp=1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全球資訊網 > 大陸工作體系 > 組織體系圖 > 大陸工作組織體系圖]</ref>;但[[陳水扁政府]]執政期間,以[[台灣民族主義]]為理念,視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中國代表,在官方文件上以「中國」稱之,並實質上承認[[蒙古國]],在外交上改華為「'''台'''」自稱。[[馬英九政府]]上台後,改為「華」與「台」兩種對外簡稱並用<ref group="參">[http://www.ey.gov.tw/ct.asp?xItem=68922&ctNode=311&mp=1 行政院全球資訊網 ─ 行政院副院長朱立倫接見日本眾議員菅義偉(Suga Yoshihide)]</ref>,並依照「[[憲法一中]]」原則恢復以「大陸」來稱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用法<ref group="參">{{cite news|author=彭顯鈞、邱燕玲|url=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feb/8/today-fo1-2.htm|title=兩岸稱呼 官方定調 / 馬說不稱中國 綠轟自降國格|publisher=[[自由時報]]|date=2011年2月8日|accessdate=2012年4月13日}}</ref>。 |
|||
{{Main|中華民國大陸時期}} |
|||
[[File:1947 Zhonghua Minguo Quantu.png|thumb|left|1947年[[中華民國疆域]],其中[[外蒙古独立]]以後[[中国—蒙古国边界|邊界]]尚未勘定]] |
|||
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後,[[清朝]]外交及戰役失利,中國淪為[[中國對外關係史|次殖民地]]<ref name="中華民國之肇建"/>{{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至10頁|趙永茂等|2011年|2loc=第17至18頁、第354至356頁、第489至490頁、第520至522頁|劉翠溶等|2011年|3loc=第1至29頁、第33至35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4loc=第8至9頁、第295頁|Lynn White等|2023年}}。隨著清朝改革運動和[[立憲運動]]失敗,孫中山等人組成中國同盟會{{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至10頁|趙永茂等|2011年|2loc=第126至129頁、第354至356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295頁|John C. Copper|2020年|4loc=第167至174頁|Lynn White等|2023年}}。1911年10月10日,革命軍[[武昌起義]]<ref name="國父"/>,各省[[辛亥革命|宣告獨立]]<ref name="中華民國之肇建"/>{{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至10頁|趙永茂等|2011年|2loc=第37至39頁、第56至58頁、第353至356頁、第421頁、第490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8至9頁、第295頁|Lynn White等|2023年}}。同年12月,各省都督府代表聯合會在[[南京府]]組織[[中華民國臨時政府 (1912年—1913年)|中華民國臨時政府]],[[1911年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選舉|選舉]]孫中山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臨時大總統]]<ref name="中華民國之肇建"/><ref name="國父"/>{{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至10頁|趙永茂等|2011年|2loc=第56至58頁、第354至356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8至9頁|Lynn White等|2023年}}。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宣誓就職,中華民國正式成立<ref name="中華民國之肇建"/><ref name="國父"/>{{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至10頁|趙永茂等|2011年|2loc=第37至39頁、第56至58頁、第353至356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8至9頁、第295頁}}。孫中山組織[[中華民國臨時參議院|臨時參議院]],制定《[[中華民國臨時約法]]》<ref name="中華民國之肇建"/><ref name="國父"/>{{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至10頁|趙永茂等|2011年|2loc=第56至58頁、第94至96頁、第354至356頁、第645至649頁}}。清朝內閣總理大臣[[袁世凱]]和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南北議和|達成協議]],逼迫宣統帝[[溥儀]][[宣統帝退位詔書|退位]];孫中山則主動辭職,由袁世凱繼任臨時大總統<ref name="國父"/>,臨時政府[[北京歷史|遷都]][[京兆地方]]<ref name="中華民國之肇建"/>{{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至10頁|趙永茂等|2011年|2loc=第37至39頁、第56至58頁、第96頁、第353至356頁|劉翠溶等|2011年|3loc=第40至40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4loc=第8至9頁、第295頁|John C. Copper|2020年|5loc=第167至174頁|Lynn White等|2023年}}。 |
|||
其後[[中華民國北京政府內閣列表|內閣]]由[[北洋軍閥]]掌控,史稱「北洋政府」<ref name="中華民國之肇建"/>{{sfnm|趙永茂等|2011年|1loc=第96至97頁、第421頁}}。在[[國民黨 (1912年)|國民黨]]領導人[[宋教仁]]遭到暗殺後,孫中山等發動[[二次革命]]失敗{{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至10頁|Lynn White等|2023年}}。當選[[中華民國大總統|大總統]]的袁世凱先後頒布《[[中華民國約法]]》、接受日本《[[二十一條]]》,其後因為籌備[[中華帝國]]引發[[護國戰爭]]{{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至10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295頁|Lynn White等|2023年}}。在袁世凱逝世後,北洋政府因為[[對德宣戰案]]爆發[[府院之爭]],並經歷[[張勳復辟]]、[[1923年中華民國大總統選舉|曹錕賄選]]等事件<ref name="中華民國之肇建"/><ref name="國父"/>{{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至10頁|趙永茂等|2011年|2loc=第37至39頁、第56至58頁、第96至97頁、第130至133頁、第356至358頁、第422至424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8至9頁、第295頁|Lynn White等|2023年}}。另一方面,不滿北洋政府的孫中山在[[廣州市 (中華民國)|廣州市]]組織[[護法軍政府]],形成[[護法運動|南北分裂]]<ref name="中華民國之肇建"/><ref name="國父"/>{{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至10頁|趙永茂等|2011年|2loc=第37至39頁、第97至98頁、第356至358頁、第389至390頁、第422至423頁、第456至457頁、第493至494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8至9頁、第295至296頁|Lynn White等|2023年}}。隨著中國知識分子發起[[新文化運動]]、及[[五四運動]]爆發,促進[[中華民國大陸時期文化|文化改革]]與思想發展{{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至10頁|王汎森等|2011年|2loc=第7至11頁、第112至116頁|趙永茂等|2011年|3loc=第490至493頁|劉翠溶等|2011年|4loc=第1至29頁、第419至421頁|陳芳明等|2011年|5loc=第19至21頁、第148至151頁、第202至206頁、第526頁|漢寶德等|2011年|6loc=第458至459頁、第565至567頁|Lynn White等|2023年}}。其後[[中華革命黨]]改組成為中國國民黨,而中國共產黨也在1921年成立{{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至10頁|Lynn White等|2023年}}。 |
|||
== 歷史 == |
|||
{{Main|中華民國歷史}}{{See also|中國歷史|台灣歷史}} |
|||
由於北洋軍閥與[[民國軍閥|地方軍閥]]持續爭權、各地[[中華民國北洋政府時期內戰戰鬥列表|陷入混戰]]<ref name="中華民國之肇建"/>,中國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聯俄容共|展開合作]],成立陸軍軍官學校{{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至10頁|趙永茂等|2011年|2loc=第56至58頁、第356至358頁、第389至390頁、第422至426頁、第456至460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295至296頁|Lynn White等|2023年}}。1925年,國民政府在廣州市成立<ref name="中華民國之肇建"/>{{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至10頁|趙永茂等|2011年|2loc=第37至39頁、第99頁、第358頁、第493至494頁}}。1926年起,[[蔣中正]]擔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發動[[國民革命軍北伐]]<ref name="中華民國之肇建"/><ref name="第1~5任 蔣總統中正先生">{{Cite web|url=https://www.president.gov.tw/Page/83|title=第1~5任 蔣總統中正先生|author=|date=|publisher=中華民國總統府|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19-04-11|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90411064539/https://www.president.gov.tw/Page/83|dead-url=no}}</ref>{{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至10頁|趙永茂等|2011年|2loc=第37至39頁、第358頁、第427至428頁、第457至458頁、第493至494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295至296頁|Lynn White等|2023年}}。1927年[[南京歷史|定都]][[南京市 (中華民國)|南京市]]<ref name="中華民國之肇建"/>,並[[中國國民黨清黨|展開清黨]]{{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至10頁|趙永茂等|2011年|2loc=第37至39頁、第358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295至296頁|Lynn White等|2023年}}。1928年,[[東北易幟]],中國分裂政局[[中國統一|宣告統一]]<ref name="中華民國之肇建"/>{{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至10頁|趙永茂等|2011年|2loc=第58至60頁、第99頁、第358頁、第427至428頁、第494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295至296頁|Lynn White等|2023年}}。其後,中國國民黨為首的[[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內閣列表|國民政府]]實施[[國民政府建國大綱|以黨治國]]的[[中華民國訓政時期約法|訓政]],國家建設[[南京十年|得到發展]]<ref name="中華民國之肇建"/>{{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至10頁|王汎森等|2011年|2loc=第11至16頁|趙永茂等|2011年|3loc=第7至8頁、第37至39頁、第58至61頁、第133至135頁、第359至361頁、第429至431頁、第495至497頁|劉翠溶等|2011年|4loc=第1至29頁、第44至55頁、第356至357頁、第388至390頁|漢寶德等|2011年|5loc=第1至2頁|Lynn White等|2023年}}。同時期內部有[[中原大戰|地方軍閥]]與[[國共內戰|中國共產黨]]勢力[[20世紀中國政權列表|割據]],外部有[[大日本帝國]]威脅<ref name="中華民國之肇建"/>{{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至10頁|趙永茂等|2011年|2loc=第361至362頁、第429至431頁、第458至460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296至297頁|Lynn White等|2023年}}。1927年起,中國共產黨在多地建立[[中國共產黨革命根據地|革命根據地]]{{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296至297頁|Lynn White等|2023年}}。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成立傀儡政權[[滿洲國]]<ref name="中華民國之肇建"/>{{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至10頁|趙永茂等|2011年|2loc=第362至364頁、第495至497頁、第528至531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296至297頁|John C. Copper|2020年|4loc=第57至60頁|Lynn White等|2023年}}。 |
|||
=== 立國之初 === |
|||
[[File:Chinese republic forever.jpg|225px|right|thumb|[[袁世凱]](左)與[[孫中山]](右)以及兩面代表早期中華民國之國旗([[五色旗]]與[[青天白日滿地紅]])。]] |
|||
{{Portal|中國}} |
|||
{{Main|武昌起義|辛亥革命}} |
|||
1937年,隨著日本在[[盧溝橋]]發動[[七七事變]],[[中國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日本軍]]在戰爭初期攻下[[南京大屠殺|南京市]],國民政府[[重慶陪都時期|遷往]][[重慶市 (中華民國)|重慶市]],雙方陷入僵持;其後中華民國與[[中美關係史|美國]]、[[中華民國—英國關係|英國]]、[[中蘇關係|蘇聯]]結為[[同盟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同盟國]],最終在1945年[[中國抗日戰爭主要戰役列表|獲得勝利]]<ref name="中華民國之肇建"/><ref name="第1~5任 蔣總統中正先生"/>{{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至10頁|趙永茂等|2011年|2loc=第37至39頁、第362至364頁、第431至434頁、第466至468頁、第495至499頁|劉翠溶等|2011年|3loc=第1至29頁、第55頁|章英華等|2011年|4loc=第125至128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5loc=第296至297頁|John C. Copper|2020年|6loc=第57至60頁|Lynn White等|2023年}}。在[[日本投降]]後,國民政府還都南京市<ref name="中華民國之肇建"/>,中國共产黨則進駐日本控制區,雙方展開[[政治協商會議]]{{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297頁|Lynn White等|2023年}}。1946年,[[制憲國民大會]]通過《[[中華民國憲法]]》<ref name="中華民國之肇建"/><ref name="憲法簡介">{{Cite web|url=https://www.president.gov.tw/Page/93|title=憲法簡介|author=|date=|publisher=中華民國總統府|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19-06-01|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90601184822/https://www.president.gov.tw/Page/93|dead-url=no}}</ref>{{sfnm|趙永茂等|2011年|1loc=第7至8頁、第37至39頁、第365至366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52頁、第303頁|中央情報局|2023年|Lynn White等|2023年}}。1947年,《中華民國憲法》施行<ref name="憲法簡介"/><ref name="憲法">{{Cite web|url=https://www.ey.gov.tw/state/62879155A536D543/a6def1be-ffb8-4528-8147-b8c27bfc69ef|title=憲法|author=[[行政院新聞傳播處]]|date=2020-03-06|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2-12-26|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21226113819/https://www.ey.gov.tw/state/62879155A536D543/a6def1be-ffb8-4528-8147-b8c27bfc69ef|dead-url=no}}</ref>,召開[[第一届国民大会第一次会议|第一屆國民大會]]<ref name="中華民國之肇建"/>{{sfnm|趙永茂等|2011年|1loc=第7至8頁、第37至39頁、第101頁、第365至366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52頁、第297頁、第303頁|中央情報局|2023年}}。1948年,[[國民大會]][[1948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選舉]]蔣中正為[[行憲]]後[[蔣中正政府|首任總統]]<ref name="第1~5任 蔣總統中正先生"/>,同年頒布《[[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ref name="中華民國之肇建"/><ref name="憲法簡介"/><ref name="憲法"/>{{sfnm|趙永茂等|2011年|1loc=第64至68頁、第137至138頁、第279至281頁、第365至366頁|劉翠溶等|2011年|2loc=第79至81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53至54頁、第297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4loc=第20至29頁}}。在這期間,[[中華民國國軍]]與中國共產黨爆發全面內戰<ref name="中華民國之肇建"/><ref name="第1~5任 蔣總統中正先生"/>{{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至10頁|趙永茂等|2011年|2loc=第137至138頁、第365至366頁、第437至439頁、第468至470頁|劉翠溶等|2011年|3loc=第61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4loc=第297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5loc=第18至29頁|Lynn White等|2023年}}。 |
|||
[[甲午戰爭]]後,身為中國第二個非漢族[[朝代|王朝]]的[[清朝]]面臨許多政治和外交危機,民間革新與革命思潮湧現。惟清廷的改革進程遠不若知識份子所期待,許多志士逐漸對清廷不再抱存寄望,轉而同情或投入革命。[[1894年]],[[孫中山]]創立[[興中會]],號召推翻清朝與帝制,建立共和國家;爾後,因士紳和知識份子逐漸認同革命思想,同[[華興會]]、[[愛國學社]]、[[青年會]]合組[[中國同盟會|同盟會]]。 [[宣統]]三年八月十九日(即[[公元]][[1911年]][[10月10日]]),同盟會成功發起[[武昌起義]],數月內各省響應,紛紛獨立,史稱[[辛亥革命]]。到[[陽曆]]12月29日時,清朝原有的22個[[行省]]中的17省已經宣布獨立。 |
|||
=== 臺灣歷史 === |
|||
在當時的情勢下,岌岌可危的清廷起用[[袁世凱]]任[[內閣總理大臣 (清)|內閣總理大臣]]。雖然袁世凱發兵擊潰湖北的革命軍,但他希望議和以實現自己的目標,之後雙方斷斷續續[[停戰]],並正式派代表於上海[[南北議和]]。武昌起義成功後因有[[黎元洪]]與[[黃興]]之爭,直至孫中山自海外返國,方被獨立各省代表選為[[中華民國大總統|臨時大總統]]<ref group="參">張玉法(1999年):《中華民國史稿》第一章{{〈}}中華民國的開國{{〉}},第28頁。</ref>。 |
|||
{{Main|臺灣歷史}} |
|||
[[File:Ta Cheng Palace, Tainan Confucius Temple 2017-12-31 (cropped).jpg|thumb|[[臺南市]][[臺南孔子廟]]最早可以追溯至1665年{{sfnm|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1loc=第19頁}}]] |
|||
至少在10,000年前,[[臺灣原住民族]]的祖先陸續[[臺灣史前時期|前來臺灣]],成為[[臺灣考古遺址列表|臺灣最早的居民]]<ref name="人文風情">{{Cite web|url=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27041|title=人文風情|author=|date=2021-05-24|publisher=交通部觀光局|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3-26|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326201402/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27041|dead-url=no}}</ref>{{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11至12頁|章英華等|2011年|2loc=第343至345頁、第401至402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3loc=第18至29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4loc=第297頁|John C. Copper|2020年|5loc=第13至18頁、第45至49頁、第96葉至98頁、第198至201頁|John C. Copper|2023年}}。在12世紀後,中國和日本商人、漁民和海盜在臺灣活動,[[臺灣對外關係史|從事非法貿易]]{{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11至12頁、第19頁|劉翠溶等|2011年|2loc=第70至71頁、第476至477頁|章英華等|2011年|3loc=第345至348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4loc=第20至29頁|John C. Copper|2020年|5loc=第13至18頁、第46至49頁、第198至201頁|John C. Copper|2023年}}。1624年,因[[明朝]]軍隊[[澎湖之戰|驅逐]],荷蘭人自澎湖轉往[[大員|安平]]建立[[臺灣與荷蘭關係史|據點]]<ref name="人文風情"/>{{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11至12頁、第19頁、第24頁|劉翠溶等|2011年|2loc=第71頁|章英華等|2011年|3loc=第345至348頁|漢寶德等|2011年|4loc=第411至415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5loc=第297至298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6loc=第20至29頁|John C. Copper|2020年|7loc=第49至53頁、第198至201頁|John C. Copper|2023年}}。1626年,與荷蘭敵對的西班牙人佔領[[西班牙福爾摩沙遠征|臺灣北部]],同時期的日本人則[[臺灣與日本關係史|離開臺灣]]{{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11至12頁、第19頁|劉翠溶等|2011年|2loc=第71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297至298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4loc=第20至29頁|John C. Copper|2020年|5loc=第49至53頁|John C. Copper|2023年}}。1642年,西班牙人遭到荷蘭人[[雞籠之戰|趕走]],[[臺灣西班牙統治時期|退出臺灣]]{{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11至12頁、第19頁|劉翠溶等|2011年|2loc=第71頁|章英華等|2011年|3loc=第345至348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4loc=第297至298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5loc=第20至29頁|John C. Copper|2020年|6loc=第49至53頁|John C. Copper|2023年}}。荷蘭人在[[荷蘭在臺灣之平定行動|原住民族服從]]下建立[[地方會議|統治制度]],開始進行傳教與貿易,並招募中國沿海省份漢人移墾<ref name="人文風情"/>{{sfnm|劉翠溶等|2011年|1loc=第1至29頁、第71頁|章英華等|2011年|2loc=第125至128頁、第345至348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4loc=第297至298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3loc=第20至29頁|John C. Copper|2020年|5loc=第13至24頁、第49至53頁、第198至201頁|John C. Copper|2023年}}。1662年,[[南明]]在中國東南地區[[反清復明|抗清未果]],[[鄭成功]]率領[[明鄭軍事|軍隊]][[鄭成功攻臺之役|擊敗]]在臺灣的[[鄭荷之戰荷蘭降書|荷蘭人]]{{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11至12頁、第19頁、第21至22頁|劉翠溶等|2011年|2loc=第71至72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298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4loc=第20至29頁|John C. Copper|2020年|5loc=第49至53頁|John C. Copper|2023年}}。明鄭時期重視中華文化的推廣,鼓勵漢人移民臺灣、從事屯墾[[五商|經貿]],但[[明鄭台灣建制|統治]]引起反感{{sfnm|劉翠溶等|2011年|1loc=第1至29頁、第72頁、第105至106頁、第476至477頁|章英華等|2011年|2loc=第125至128頁、第345至348頁|漢寶德等|2011年|3loc=第411至415頁|John C. Copper|2020年|4loc=第18至24頁|John C. Copper|2020年|5loc=第49至53頁|John C. Copper|2023年}}。 |
|||
辛亥革命隔年(西元[[1912年]])[[陽曆]][[1月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 (南京)|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市|南京]]成立,孫中山宣誓就任[[中華民國大總統|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並改用[[民國紀年]],中華民國正式建國。同年1月至3月,[[中華民國臨時政府|臨時政府]]將去年12月25日通過的《[[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織大綱]]》定為臨時憲法。同年[[2月12日]],[[隆裕太后]]在袁世凱等大臣的勸說下,代宣統帝[[溥儀]]發布《[[宣統帝退位詔書|退位詔書]]》,大清帝國至此滅亡,標誌著中國數千年君主制的終結<ref group="參">郭廷以《中華民國史事日誌》,第一冊民國元年壬子──十四年乙丑,第23頁: 「清帝溥儀(宣統)奉隆裕太后懿旨,下詔辭位,命袁世凱以全權組織臨時共和政府與民軍協商統一辦法。」</ref>。 |
|||
1683年,清朝政府[[康熙定臺|平定臺灣]],劃為[[臺灣清治時期行政區劃|福建省治理]],並頒布[[渡臺禁令]]限制移民{{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11至12頁、第22至24頁|劉翠溶等|2011年|2loc=第106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298至299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4loc=第20至29頁|John C. Copper|2020年|5loc=第18至24頁、第49至53頁|John C. Copper|2023年}}。不過數十萬名[[福建省 (清朝)|福建省]]及[[廣東省 (清朝)|廣東省]]的[[漢族|漢人]]移民臺灣<ref name="藝術文化">{{Cite web|url=https://www.ey.gov.tw/state/181E881F469CCF98/defdc574-0d19-47eb-be47-1a4d9c274abc|title=藝術文化|author=[[中華民國文化部]]|date=2022-03-17|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1-05|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105192849/https://www.ey.gov.tw/state/181E881F469CCF98/defdc574-0d19-47eb-be47-1a4d9c274abc|dead-url=no}}</ref>,形成漢人社會<ref name="人文風情"/>;當時主要經濟活動為種植水稻與甘蔗、與中國大陸貿易,並經常發生[[清代台灣民變列表|民變]]與[[臺灣分類械鬥|械鬥]]{{sfnm|王汎森等|2011年|1loc=第690至691頁|劉翠溶等|2011年|2loc=第1至29頁、第72至73頁、第106頁、第476至477頁|章英華等|2011年|3loc=第125至128頁、第310至317頁|漢寶德等|2011年|4loc=第95至101頁、第411至415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5loc=第43至44頁、第298至299頁|John C. Copper|2020年|6loc=第18至24頁、第49至53頁、第96至98頁|John C. Copper|2023年}}。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後,臺灣開放港口通商,向[[歐洲]]列強出口樟腦與茶葉,但也導致[[牡丹社事件|日本]]、[[羅發號事件|美國]]有所企圖{{sfnm|劉翠溶等|2011年|1loc=第1至29頁、第73頁、第106頁、第241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298至299頁|John C. Copper|2020年|3loc=第49至53頁、第301至306頁|John C. Copper|2023年}}。在[[中法戰爭]]過後,清朝政府更加重視臺灣{{sfnm|劉翠溶等|2011年|1loc=第73至74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298至299頁|John C. Copper|2020年|3loc=第49至53頁|John C. Copper|2023年}}。1885年,臺灣升格為[[福建臺灣省]],首任巡撫[[劉銘傳]]推行[[臺灣鐵路 (清朝)|鐵道]]、[[臺灣古道|道路]]等新政,加速臺灣現代化{{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11至12頁、第21至22頁|劉翠溶等|2011年|2loc=第73至74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298至299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4loc=第20至29頁|John C. Copper|2020年|5loc=第49至53頁、第198至201頁|John C. Copper|2023年}}。1895年,在[[甲午戰爭]]戰敗後,清朝根據《[[馬關條約]]》將臺灣、澎湖群島主權割讓給日本{{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至12頁、第24頁|趙永茂等|2011年|2loc=第32至34頁|劉翠溶等|2011年|3loc=第74頁、第107至108頁|章英華等|2011年|4loc=第1至4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5loc=第299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6loc=第18至29頁|John C. Copper|2020年|7loc=第53至56頁|中央情報局|2023年|John C. Copper|2023年|Lynn White等|2023年}}。 |
|||
=== 北洋時期 === |
|||
{{Main|北洋政府|北伐}} |
|||
[[File:Flag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1912-1928.svg|left|225px|thumb|[[五色旗]]——北洋時期的[[國旗]],始於1912年]] |
|||
[[袁世凯]]利用軍事優勢與政治手腕,在南北議和中取得絕對優勢。臨時政府方面為了使全國情勢恢復穩定,同意由袁世凱接任臨時大總統,並在《[[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制定後遷都[[北京市|北京]],史稱[[北洋政府]]。於此時期,中華民國遭遇兩次危機,第一次是袁世凱稱帝的[[洪憲帝制]],肇因在[[國民黨 (1912年-1913年)|國民黨]]於國會選舉中取得多數席次,爾後多數黨領袖[[宋教仁]]返北前於上海遭刺殞命,政局丕變,袁乘亂推動帝制,惟終因[[蔡锷]]、[[唐繼堯]]與[[李烈鈞]]等人發起[[護國戰爭]](又稱[[雲南起義]])推翻袁世凱政府。第二次為[[張勳]]發動[[張勛復辟|復辟]],期間被[[段祺瑞]]所驅逐於外,爾後段廢除《[[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臨時約法]]》,孫中山隨即發起[[護法運動]],於[[廣州市|廣州]]建立[[中華民國軍政府|軍政府]],[[國民政府建國大綱#軍政時期|軍政時期]]開始。此時期,由西方引進[[民主]]及[[科学]]思想,發起許多[[社會運動]]。以北京學者為首的新青年派等知識份子发起[[新文化运动]],而以南京學者為首的[[學衡派]]等知識份子倡議復興中華文化。中華民國於[[第一次世界大战]]後成為戰勝國,由於[[巴黎和會]]的[[山東問題|青島歸屬問題]]使知識份子憤而發起[[五四運動]],最後政府拒簽[[凡爾賽條約]]。 |
|||
作為[[臺灣日治時期行政區劃|第一個殖民地]],日本政府強硬鎮壓[[臺灣民主國]]等[[台灣抗日運動|抗日運動]],並計劃提高臺灣農作物產量、將樟腦等產品國有化,大量出口[[臺灣糖業史|糖]]與[[蓬萊米|米]]到日本{{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11頁至第12頁|王汎森等|2011年|2loc=第185頁至第187頁、第358頁至第359頁|趙永茂等|2011年|劉翠溶等|2011年|3loc=第1頁至第29頁、第34頁至第36頁、第75頁至第76頁、第107頁至第110頁、第171頁至第177頁、第242頁至第243頁、第476頁至第477頁|章英華等|2011年|5loc=第31頁至第33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6loc=第299頁|John C. Copper|2020年|7loc=第53頁至第56頁、第198頁至第201頁|John C. Copper|2023年}}。同時積極建設基礎設施、銀行體系等,加速臺灣現代經濟成長,成為[[東亞]]僅次於日本外最先進的地方{{sfnm|趙永茂等|2011年|1loc=第34至36頁|劉翠溶等|2011年|2loc=第1至29頁、第74至76頁、第357至360頁、第393至395頁|章英華等|2011年|3loc=第534至535頁、第539至540頁、第597至600|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4loc=第299至300頁|John C. Copper|2020年|5loc=第18至24頁、第53至56頁、第197至201頁|John C. Copper|2023年}}。1920年代,在臺灣的[[台灣日治時期軍事|軍事統治]]一度轉為[[臺灣政治史|文人政治]],並試圖[[內地延長主義|同化臺灣居民]]{{sfnm|趙永茂等|2011年|1loc=第32至36頁、第312頁|章英華等|2011年|2loc=第31頁、第220至224頁、第310至317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299頁|John C. Copper|2020年|4loc=第57至60頁|John C. Copper|2023年}}。臺灣知識分子發起[[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地方自治運動]],並發生[[霧社事件]]{{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299頁|John C. Copper|2020年|2loc=第57至60頁|John C. Copper|2023年}}。在[[太平洋戰爭]]期間,[[日本軍國主義]]下的臺灣成為[[南進論|侵略東南亞]]的軍事基地,並因而發展[[臺灣拓殖|重工業]]{{sfnm|趙永茂等|2011年|1loc=第36至37頁|劉翠溶等|2011年|2loc=第1至29頁、第76至78頁、第171至177頁|章英華等|2011年|3loc=第31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4loc=第299至300頁|John C. Copper|2020年|5loc=第57至60頁、第198至201頁、第246至247頁|John C. Copper|2023年}}。同時還推動[[皇民化運動]],許多臺灣人加入[[臺籍日本兵|日本軍]],但各地也遭到美國[[臺灣軍事史|轟炸]]{{sfnm|趙永茂等|2011年|1loc=第36至37頁、第463至466頁|劉翠溶等|2011年|2loc=第1至29頁、第395至396頁|章英華等|2011年|3loc=第310至317頁、第514至517頁|陳芳明等|2011年|4loc=第2至7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5loc=第299至300頁|John C. Copper|2020年|6loc=第57至60頁|John C. Copper|2023年}}。至1945年,在日本投降後,[[臺灣光復|中華民國政府接管臺灣]]{{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至12頁|趙永茂等|2011年|2loc=第30至32頁|劉翠溶等|2011年|3loc=第110至112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4loc=第299至300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5loc=第18至29頁|John C. Copper|2020年|6loc=第57至63頁|中央情報局|2023年|John C. Copper|2023年}}。 |
|||
北洋政府因為[[府院之爭]]、貪污腐敗(例如[[曹錕]]利用[[賄賂#.E8.B3.84.E9.81.B8|賄選]]當選總統)與[[民國軍閥]]割據而動盪不安。最後分裂成數個軍閥,主要勢力有:據有東北、河北及山東的[[奉系軍閥|奉系]][[张作霖]](含魯系)、河南湖廣的[[直系軍閥|直系]][[吴佩孚]]及江南的新[[直系]][[孫傳芳]]。至於廣州護法政府在孫中山主導下進行第一次北伐,但因實力不足,與[[陈炯明]]等軍事將領意見不和而失敗。孫中山尋求美、英、法等國支援未果後,改與[[苏联]]合作,成立[[中國國民黨]],在[[共產國際]]協助下重建政府,並在苏联協助下成立[[黄埔军校]],稱為[[聯俄容共]]政策,然而這也使共產黨勢力进入至中國國民黨之中<ref group="參">張玉法(1999年):《中華民國史稿》第三章{{〈}}國家由分裂走向統一{{〉}},第152頁。</ref>。[[1925年]],護法政府改組為[[國民政府]],並建立[[國民革命軍]](簡稱「國軍」或「革命軍」)。1925年底,國軍東征陳炯明,李宗仁平定滇、桂叛軍,締造北伐契機。最後以[[蔣中正]]為總司令於1926年宣布[[北伐]]。 |
|||
=== 在臺發展 === |
|||
[[北伐]]期間,國軍主力北上攻下[[長沙市|長沙]]與[[武漢市|武漢]],擊敗直系後東征攻下[[南昌市|南昌]]。東路軍經由閩浙,最後與主力軍會合於[[南京市|南京]],新直系潰敗。之後因為容共問題,经过清党([[四•一二事件]]),蔣中正於1927年4月在南京另立國民政府,是為[[寧漢分裂]];隨後武漢國民政府同意「分共」,與南京方面合併,史稱[[宁汉合流]]。随后[[中国共产党]]于1927年[[8月1日]]發動[[南昌起義|南昌暴動]],建立[[中國工農革命軍|自己的軍隊]]。[[1928年]]西北軍[[冯玉祥]]與晉系[[阎锡山]]加入國軍,兵分三路攻向北京。期間日本為阻礙北伐於[[濟南市|濟南]]引發[[五三慘案]],國軍避免衝突而繞道。最後國軍攻克北京;奉系[[张作霖]]於[[瀋陽市|瀋陽]]皇姑屯車站遭日本人炸死。年底,其子[[张学良]]宣佈[[東北易幟]],北京被改名為北平,至此北伐完成,北洋政府解體,中國在形式上完成[[中国统一|統一]]。 |
|||
{{Main|臺灣戰後時期}} |
|||
[[File:228 Incident h.jpg|thumb|1947年,民眾前往專賣局臺北分局抗議,[[二二八事件]]爆發]] |
|||
1947年,因為[[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施政錯誤等因素,臺灣爆發大規模抗爭,爾後國民政府[[二二八事件|派遣軍隊鎮壓]],造成[[臺灣省籍情結|臺灣省籍矛盾]]擴大{{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至10頁|趙永茂等|2011年|2loc=第312至313頁、第367至368頁|章英華等|2011年|3loc=第317至332頁|陳芳明等|2011年|4loc=第428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5loc=第300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6loc=第20至29頁|John C. Copper|2020年|7loc=第60至63頁|John C. Copper|2023年}}。但隨著第二次國共內戰不斷失利、通貨膨脹持續失控,中華民國政府逐漸喪失[[國共內戰戰役列表|中國大陸的控制權]]<ref name="中華民國之肇建"/>{{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至10頁|趙永茂等|2011年|2loc=第365至366頁、第437至439頁|章英華等|2011年|3loc=第510至514頁|John C. Copper|2020年|4loc=第63至68頁|Lynn White等|2023年}}。1949年初,下野的蔣中正逐步將軍隊調往臺灣,而臺灣地區亦宣告[[臺灣省戒嚴令|戒嚴]]{{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至10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297頁|Lynn White等|2023年}}。同年10月,中國共產黨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ref name="中華民國之肇建"/>{{sfnm|趙永茂等|2011年|1loc=第365至366頁、第437至439頁|John C. Copper|2023年|Lynn White等|2023年}}。同年12月,中國國民黨掌控的中華民國政府[[臺北市歷史|遷往臺北市]]<ref name="中華民國之肇建"/><ref name="第1~5任 蔣總統中正先生"/>,另有200萬人遷往臺灣{{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至12頁|趙永茂等|2011年|2loc=第365至366頁、第437至439頁|劉翠溶等|2011年|3loc=第110至112頁|章英華等|2011年|4loc=第155至156頁、第322至329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5loc=第18至29頁|John C. Copper|2020年|6loc=第63至68頁、第167至174頁、第198至201頁|中央情報局|2023年|John C. Copper|2023年|Lynn White等|2023年}}。在[[韓戰]]後,中華民國獲得美國[[中美共同防禦條約|軍事支持]]及[[美援|援助]];日本則與同盟國及中華民國分別簽署《[[舊金山和約]]》、《[[中日和約]]》,正式[[臺灣地位未定論|放棄臺灣的主權]]{{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至10頁|王汎森等|2011年|2loc=第16至20頁|趙永茂等|2011年|3loc=第42至43頁、第499至503頁、第536頁|劉翠溶等|2011年|4loc=第1至29頁、第87至92頁|章英華等|2011年|5loc=第572至573頁|陳芳明等|2011年|6loc=第429頁、第504至510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7loc=第20至29頁|John C. Copper|2020年|8loc=第63至68頁、第201至207頁、第247至249頁、第261至269頁、第307至312頁|John C. Copper|2023年}}。 |
|||
=== 訓政時期 === |
|||
[[File:Border of Nanjing.jpg|right|225px|thumb|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後,為建設南京成為現代化都市,而於[[1927年]]發表「[[首都計畫]]」。]] |
|||
{{Main|國民政府|黃金十年}} |
|||
其後,中華民國政府持續主張[[中國代表權|代表「中國」]]並計劃[[反攻大陸]],同時在臺灣建立[[威權主義]]的[[黨國體制]],[[中華民國審查制度|控制媒體出版]]、[[党禁|禁止成立政黨]],[[臺灣白色恐怖時期|造成白色恐怖]];而其[[黨國資本主義]]經濟計畫則促成[[臺灣經濟史|臺灣經濟]]快速發展,並創造「[[臺灣奇蹟]]」<ref name="第5任 嚴總統家淦先生">{{Cite web|url=https://www.president.gov.tw/Page/84|title=第5任 嚴總統家淦先生|author=|date=|publisher=中華民國總統府|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19-04-11|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90411070050/https://www.president.gov.tw/Page/84|dead-url=no}}</ref>{{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至12頁|趙永茂等|2011年|2loc=第23頁、第39至44頁、第64至68頁、第138至140頁、第367至368頁、第370至371頁、第400至401頁、第653至656頁|劉翠溶等|2011年|3loc=第1至29頁、第82至95頁|章英華等|2011年|4loc=第390頁;第478至484頁、第517至524頁|陳芳明等|2011年|5loc=第28至32頁、第428至429頁|漢寶德等|2011年|6loc=第486至487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7loc=第53至54頁、第88至89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8loc=第20至29頁|John C. Copper|2020年|9loc=第63至71頁、第144至147頁、第167至174頁、第201至207頁、第231至237頁、第247至249頁、第257至261頁、第276至284頁、第301至306頁|中央情報局|2023年|John C. Copper|2023年}}。1971年,聯合國大會[[聯合國大會第2758號決議|決議]]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中國」唯一合法代表,中華民國[[中華民國外交史|失去國際社會廣泛承認]]<ref name="第1~5任 蔣總統中正先生"/>{{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至10頁、第342至343頁|趙永茂等|2011年|2loc=第18至20頁、第505至509頁、第537至539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3loc=第20至29頁|John C. Copper|2020年|4loc=第45至46頁、第63至68頁、第247至256頁、第276至289頁|John C. Copper|2023年}}。1975年,蔣中正逝世,副總統[[嚴家淦]]繼任[[嚴家淦政府|總統]]<ref name="第5任 嚴總統家淦先生"/>{{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至12頁|趙永茂等|2011年|2loc=第281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300至301頁|John C. Copper|2020年|4loc=第63至71頁、第152至156頁}}。[[1978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1978年]],[[蔣經國]]就任[[蔣經國政府|總統]],並在其任內培植臺灣籍菁英<ref name="第6~7任 蔣總統經國先生">{{Cite web|url=https://www.president.gov.tw/Page/85|title=第6~7任 蔣總統經國先生|author=|date=|publisher=中華民國總統府|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19-04-11|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90411064541/https://www.president.gov.tw/Page/85|dead-url=no}}</ref>,但也爆發針對[[黨外運動]]人士的[[美麗島事件]]{{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至12頁|趙永茂等|2011年|2loc=第43至44頁、第142至143頁、第281頁|陳芳明等|2011年|3loc=第7至13頁、第438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4loc=第300至301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5loc=第20至29頁|John C. Copper|2020年|6loc=第68至71頁、第152至156頁|John C. Copper|2023年}}。1980年代,在[[民主進步黨]]成立後,中華民國政府於1987年解除《臺灣地區戒嚴令》,[[臺灣民主化]]進程加速<ref name="第6~7任 蔣總統經國先生"/>{{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至12頁|王汎森等|2011年|2loc=第271至274頁|趙永茂等|2011年|3loc=第44頁、第80至82頁、第142至143頁、第320頁、第370至372頁|劉翠溶等|2011年|4loc=第95至96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5loc=第53至54頁、第300至301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6loc=第20至29頁|John C. Copper|2020年|7loc=第68至71頁、第144至145頁、第167至174頁|中央情報局|2023年|John C. Copper|2023年}}。 |
|||
[[國民政府]]完成北伐後根據《[[國民政府建國大綱]]》,開始實施[[訓政]],建立以中國國民黨為領導核心的國家體制,至[[1947年]]頒行《[[中華民國憲法]]》時方告結束;其中,至抗戰爆發前的這段時期又稱「[[南京十年|黃金十年]]」。國民政府定南京為[[中華民國首都|首都]],以「[[青天白日滿地紅]]」為國旗,以[[1924年]]孫中山黃埔軍校開學訓辭為[[中華民國國歌|國歌]]。 |
|||
1988年蔣經國逝世以後,[[李登輝]]繼任[[李登輝政府|總統]],並在1991年終止[[動員戡亂]]時期<ref name="憲法簡介"/><ref name="第7~9任 李總統登輝先生">{{Cite web|url=https://www.president.gov.tw/Page/86|title=第7~9任 李總統登輝先生|author=|date=|publisher=中華民國總統府|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19-04-11|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90411064524/https://www.president.gov.tw/Page/86|dead-url=no}}</ref>,承認中華民國政府僅統治臺灣地區的現實{{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至12頁|趙永茂等|2011年|2loc=第45至49頁、第82至83頁、第142至143頁、第281至282頁、第371至372頁|章英華等|2011年|3loc=第396頁|陳芳明等|2011年|4loc=第13至17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5loc=第53至54頁、第89至90頁、第300至301頁|John C. Copper|2020年|6loc=第71至75頁、第152至156頁、第249至253頁|John C. Copper|2023年}}。1991年至2000年,在[[中華民國憲政史|歷經多次憲法增修]]後<ref name="憲法簡介"/><ref name="憲法"/>,臺灣從權威主義轉向民主政體<ref name="第7~9任 李總統登輝先生"/>,並出現[[臺灣主體性|臺灣主體意識]]等討論{{sfnm|趙永茂等|2011年|1loc=第45至49頁、第82至83頁、第143至152頁、第159至161頁|章英華等|2011年|2loc=第396頁、第329頁至332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52至54頁、第321頁|John C. Copper|2020年|4loc=第71至75頁、第147至152頁}}。期間「[[萬年國會]]」[[中華民國國會在臺灣之全面選舉與罷免|全面改選]],並在[[1996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1996年]]舉行首次[[中華民國總統及副總統公民直接選舉列表|總統公民直接選舉]]<ref name="第7~9任 李總統登輝先生"/>{{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至12頁|趙永茂等|2011年|2loc=第47至49頁、第82至85頁、第142至143頁、第282至283頁、第294至296頁、第371至374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53至54頁、第300至301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4loc=第20至29頁|John C. Copper|2020年|5loc=第71至75頁、第152至156頁、第174至182頁|中央情報局|2023年|John C. Copper|2023年}}。這時期[[臺灣海峽兩岸關係史|海峽兩岸關係]]逐漸發展,但臺灣經濟成長已經放緩{{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至10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89至90頁、第300至301頁|John C. Copper|2020年|3loc=第33至38頁、第71至75頁、第231至237頁、第249至253頁、第269至276頁|John C. Copper|2023年}}。[[2000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2000年]]及[[2004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2004年]],民主進步黨籍[[陳水扁]]當選[[陳水扁政府|總統]]<ref name="第10~11任 陳總統水扁先生">{{Cite web|url=https://www.president.gov.tw/Page/87|title=第10~11任 陳總統水扁先生|author=|date=|publisher=中華民國總統府|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19-04-11|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90411064523/https://www.president.gov.tw/Page/87|dead-url=no}}</ref>,組成少數黨政府,結束中國國民黨50年的一黨制統治{{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至12頁|趙永茂等|2011年|2loc=第50頁、第159至161頁、第296至297頁、第374至377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90至94頁、第300至301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4loc=第20至29頁|John C. Copper|2020年|5loc=第33至38頁、第75至79頁、第152至156頁、第167至182頁|John C. Copper|2023年}}。陳水扁在其任內強調「臺灣是主權獨立的國家」,並推動公民投票<ref name="第10~11任 陳總統水扁先生"/>,但在執政末期爆發多起貪污弊案{{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至10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300至301頁|John C. Copper|2023年}}。 |
|||
國民政府雖在政治上暫行[[一黨專政]],但在各方面推動改革:在[[外交]]上,[[不平等条约]]通過外交途徑逐漸廢除。為了建立運輸要道,以南京市與[[蘭州市]]為中心,建設聯省[[公路]]與[[粵漢鐵路|粵漢]]、[[浙贛鐵路|浙贛]]、[[隴海鐵路|隴海]]等[[鐵路]]幹線,並且建立廣泛分佈的[[通信|通訊]]設施改善訊息傳輸。[[財政]]方面則是穩定物價、改革[[銀行]]和統一幣制,並且增大工業和農業生產<ref group="參">張玉法(1999年):《中華民國史稿》第四章{{〈}}體制認同與政治權利之爭{{〉}},第192頁。</ref>。為了提升民生品質,積極將[[立法]]和[[刑法]]系統現代化;大力建設首都南京,實踐[[都市計畫]],美化、綠化市容;於各省[[省會]]或[[首邑]]改善公共衛生設施、立法禁止毒品買賣。在[[學術]]上,在各大城市廣設[[大專院校]],並建立[[中央研究院]]等學術研究機構,並制定[[中國歷代官方語言|國語]]以便統一中國社會。[[晏陽初]]、[[梁漱溟]]等人推動的農村運動,以及[[蔣中正]]提倡的[[新生活運動]]也開始於此時期。這些改革增進民眾的統一感和自豪感,也使得中國國民黨在中國國內的聲望達到頂峰。 |
|||
[[File:2014-03-21 太陽花學運 P3210552.jpg|thumb|[[太陽花學運]]]] |
|||
但在國防上,中華民國卻處於內憂外患的窘境。由於中央推行裁軍,導致地方各派系(如[[李宗仁|桂]]、[[阎锡山|晉]]及[[冯玉祥|馮]])與中央的關係惡化<ref group="參">張玉法(1999年):《中華民國史稿》第四章〈體制認同與政治權利之爭〉,第三節〈國民黨的內鬥與剿共〉,第223頁</ref>,最終導致[[1930年]]爆發的[[中原大戰]],由中央軍勝利。而後為了對付盤據[[贛南]]的中國共產黨,先後發起五次「剿共」,迫使中共於[[1934年]]10月撤离,最後抵達[[陝北]],後來史稱[[长征]]。日本於此期間逐步加強侵略,[[九一八事變]]後吞併[[中國東北]]並建立[[满洲国]];於[[一二八事變]]意圖侵略[[上海市|上海]],最後國軍成功抵禦而停戰。隨後日本藉由[[長城戰役]]、[[華北五省自治]],企圖吞併[[中國華北]]。當時[[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中正定下「[[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旨在避免對日全面作戰,對內積極除去內患。因剿共失利,且國內反日情緒逐步高漲,[[张学良]]与西北军[[杨虎城]]於[[1936年]]12月12日發动[[西安事变]],兵谏扣蒋,要求停止剿共,一致抗日,促成第二次[[國共合作]]<ref group="參">張玉法(1999年):《中華民國史稿》第五章〈日軍侵華與抗日風潮〉,第248頁。</ref>;中国共产党軍情得以穩定,為改寫中華民國未來歷史埋下伏綫。當時國民政府仍無足够实力與日本抗衡,因而繼續拖延全面開戰時間以存積實力,同時消耗日本之戰力<ref group="參">張玉法(1999年):《中華民國史稿》第六章{{〈}}抗日陣營的整合與分裂{{〉}},第302頁。</ref>。 |
|||
[[2008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2008年]]及[[2012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2012年]],中國國民黨籍[[馬英九]]當選[[馬英九政府|總統]]<ref name="第12~13任 馬總統英九先生">{{Cite web|url=https://www.president.gov.tw/Page/88|title=第12~13任 馬總統英九先生|author=|date=|publisher=中華民國總統府|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19-04-11|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90411064525/https://www.president.gov.tw/Page/88|dead-url=no}}</ref>,在其任內改善海峽兩岸關係,簽訂[[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經濟協議]]{{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至12頁|趙永茂等|2011年|2loc=第297頁、第378至379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94至96頁、第301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4loc=第20至29頁|John C. Copper|2020年|5loc=第33至38頁、第79至84頁、第152至156頁、第174至182頁、第246至247頁、第249至253頁、第269至276頁|John C. Copper|2023年}}。但在2014年,隨著經濟停滯與[[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主權威脅]],臺灣爆發[[太陽花學運]]{{sfnm|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1loc=第20至29頁|John C. Copper|2020年|2loc=第79至84頁、第182至188頁、第249至253頁|John C. Copper|2023年}}。2015年,馬英九和[[習近平]]在新加坡舉行[[兩岸領導人會面]]<ref name="第12~13任 馬總統英九先生"/>{{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94至96頁、第301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2loc=第20至29頁|John C. Copper|2023年}}。[[2016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2016年]],民主進步黨籍[[蔡英文]]當選[[蔡英文政府|首位女性總統]],並在[[2020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2020年]]連任總統<ref name="蔡英文 總統">{{Cite web|url=https://www.president.gov.tw/Page/40|title=蔡英文 總統|author=|date=|publisher=中華民國總統府|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18-08-30|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80830174136/https://www.president.gov.tw/Page/40|dead-url=no}}</ref>,民主進步黨在2016年首次取得立法院多數席次{{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55頁、第97頁、第301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2loc=第20至29頁|John C. Copper|2020年|3loc=第33至38頁、第84至87頁、第152至156頁、第174至188頁|中央情報局|2023年|John C. Copper|2023年}},2020年仍持續持有立法院多數席次{{sfnm|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1loc=第20至29頁|John C. Copper|2023年}}。[[2024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2024年]],民主進步黨籍[[賴清德]]當選[[賴清德政府|總統]],使得民主進步黨首次取得第三個連續執政任期,但未獲得立法院多數席次而成為[[少數派政府]]。2024年5月,[[2024年立法院改革爭議|立法院改革法案爭議]]導致[[青鳥行動|社會運動以及大規模抗議]]。<ref>{{Cite news |url=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chinese-news-69073343 |title=台灣國會改革三讀通過後會發生什麼?「青鳥行動」翻轉「藍白綠」格局? |author=李澄欣 |work=[[英国广播公司]] |date=2024-05-30 |accessdate=2024-05-30 |language=zh}}</ref><ref>{{Cite news |url=https://thecollectivehk.com/%E5%8F%B0%E7%81%A3%E9%9B%86%E6%9C%83%EF%BD%9C%E4%B8%8A%E5%91%A8%E5%8D%81%E8%90%AC%E4%BA%BA%E9%9B%86%E6%9C%83%E5%BE%8C%E3%80%80%E7%AB%8B%E6%B3%95%E9%99%A2%E6%94%B9%E9%9D%A9%E6%B3%95%E6%A1%88%E4%BB%8A/ |title=台灣集會|國會改革法案三讀通過 七萬人聚集高呼「重啟社會對話」 |work=集誌社 |date= 2024-05-28 |accessdate=2024-05-30 |language=zh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40528140219/https://thecollectivehk.com/%E5%8F%B0%E7%81%A3%E9%9B%86%E6%9C%83%EF%BD%9C%E4%B8%8A%E5%91%A8%E5%8D%81%E8%90%AC%E4%BA%BA%E9%9B%86%E6%9C%83%E5%BE%8C%E3%80%80%E7%AB%8B%E6%B3%95%E9%99%A2%E6%94%B9%E9%9D%A9%E6%B3%95%E6%A1%88%E4%BB%8A/ |archivedate=2024-05-28}}</ref> |
|||
== 地理環境 == |
|||
{{參見|臺灣地理}} |
|||
{{Main|中國抗日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 |
|||
[[File:Taiwan NASA Terra MODIS 2022-07-21.jpg|thumb|[[臺灣]]東部多為山區,西部逐漸過渡為平原,北部灰色地帶為[[臺北盆地]]及[[桃園臺地群]]]] |
|||
[[1937年]][[7月7日]],日本引發[[盧溝橋事變]]後陸續攻陷華北各地,[[中国抗日战争|對日抗戰]]全面爆發。蔣中正定下「[[以空間換時間]]」、固守耗敵以待國際局勢轉變。8月上海發生[[淞滬會戰]],國軍戰敗受創慘重,但也使日軍戰略改為由東向西入侵。國民政府遷至[[重慶市|重慶]]後,首都南京於12月淪陷,日本發動震驚國際的[[南京大屠殺]]。而後侵華南北日軍欲會師[[徐州市|徐州]]時,國軍在台兒莊擊潰之,史稱[[台兒莊大捷]]。而後為了防止日軍南下及西進,國軍[[花园口决堤事件|決黃河堤防]]以阻敵。當時國軍軍力共170萬人<ref group="注">計步兵128個師、46個獨立旅、騎兵9個師、6個獨立旅、砲兵4旅、20個獨立團,正規軍合計170萬人。</ref>。同時期,[[中国共产党]]的[[八路军]]與[[新四军]]在敌后开展[[游擊戰]],並且擴張根據地。因戰爭爆發,[[行憲]]被迫延後。 |
|||
中華民國轄有臺灣及其附屬島嶼、澎湖群島、金門群島、馬祖列島、烏坵列嶼、東沙群島、南沙群島之太平島與中洲礁等地。有效管轄土地面積36,197.067平方公里,在世界各國及自治地區中[[世界各國和地區面積列表|排行第136名]]<ref name="土地"/>{{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至11頁|John C. Copper|2020年|2loc=第2至7頁|John C. Copper|2023年}}。臺灣及其附屬島嶼面積35,886.8623平方公里<ref name="土地"/>,占中華民國管轄土地面積99%以上{{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36頁|John C. Copper|2020年|2loc=第2至7頁}}。臺灣是位於[[太平洋]]西岸[[東亞島弧]]間、[[亞洲]]大陸東南邊緣的海島<ref name="臺灣概況">{{Cite web|url=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27009|title=臺灣概況|author=|date=2021-05-24|publisher=交通部觀光局|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6-05|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605131620/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27009|dead-url=no}}</ref><ref name="景點">{{Cite web|url=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00082|title=景點|author=|date=|publisher=交通部觀光局|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3-26|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326182038/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00082|dead-url=no}}</ref>,四面環海<ref name="生態旅遊">{{Cite web|url=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42193|title=生態旅遊|author=|date=|publisher=交通部觀光局|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6-05|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605131619/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42193|dead-url=no}}</ref>;其北方和東北方瀕[[東海]],東北方與日本[[琉球群島]]接壤,東方與墨西哥相隔太平洋,南方與菲律賓相隔[[巴士海峽]],西方與中國東南地區相隔[[臺灣海峽]]<ref name="土地"/>{{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12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2loc=第8至12頁|John C. Copper|2020年|3loc=第2至7頁|中央情報局|2023年|John C. Copper|2023年}}。[[中華民國地理極點|經度]]約在東經120度至東經121度,緯度約在北緯21度至北緯26度之間<ref name="土地"/>{{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36至38頁|John C. Copper|2020年|2loc=第2至7頁|中央情報局|2023年}}。 |
|||
[[1938年]]8月發生[[武漢会战]],日軍攻下[[武漢市|武漢]],同期間又攻下[[廣州市|廣州]]侵略華南。[[1939年]]期間中日雙方於豫鄂湘桂各省交戰,日本軍三次南下[[長沙市|長沙]]皆為國軍擊潰,史稱[[長沙大捷]]。直到[[1943年]],国军与日军多次在中原、兩湖與江浙等地區爆发[[浙贛戰役]]、[[鄂西會戰]]與[[常德會戰]]等,然而國軍均維持对峙态势。淪陷區方面,國軍開闢敵後戰場对敌牽制游擊,日軍僅能控制據點與交通線。至1940年,日本為了管理佔領地並達成「以華制華」目的,陸續建立[[蒙疆聯合自治政府]]、[[汪精衛政權]]等[[傀儡政權]]。 |
|||
臺灣大致呈現東西狹、南北長的紡錘形<ref name="景點"/><ref name="臺灣概況"/>,南北長約394公里,東西寬約144公里{{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12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2loc=第8至12頁|John C. Copper|2023年}}。臺灣擁有多樣複雜的[[臺灣地理|地形及地理景觀]]<ref>{{Cite web|url=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01016|title=觀光景點|author=|date=2022-12-30|publisher=交通部觀光局|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3-21|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321150502/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01016|dead-url=no}}</ref>,約有70%面積為山地<ref name="脊梁山脈旅遊">{{Cite web|url=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42710|title=脊梁山脈旅遊|author=|date=|publisher=交通部觀光局|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6-05|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605131620/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42710|dead-url=no}}</ref>,平均海拔1,150公尺;[[臺灣山脈列表|主要山脈]]皆為南北走向<ref name="臺灣概況"/>,自東向西分別是[[海岸山脈]]<ref>{{Cite web|url=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42810|title=海岸山脈|author=中華民國內政部|date=|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3-27|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327201455/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42810|dead-url=no}}</ref>、[[中央山脈]]<ref name="中央山脈">{{Cite web|url=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42806|title=中央山脈|author=|date=|publisher=交通部觀光局|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3-27|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327201450/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42806|dead-url=no}}</ref>、[[雪山山脈]]<ref>{{Cite web|url=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42807|title=雪山山脈|author=中華民國內政部|date=|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3-27|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327201454/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42807|dead-url=no}}</ref>、[[玉山山脈]]<ref name="玉山山脈">{{Cite web|url=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42808|title=玉山山脈|author=|date=|publisher=交通部觀光局|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3-27|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327201440/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42808|dead-url=no}}</ref>、及[[阿里山山脈]]<ref>{{Cite web|url=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42809|title=阿里山山脈|author=中華民國內政部|date=|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3-27|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327201501/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42809|dead-url=no}}</ref><ref name="地文">{{Cite web|url=https://www.ey.gov.tw/state/4447F4A951A1EC45/52515c49-bcc0-45f5-bd5f-78c22c9d3f45|title=地文|author=中華民國內政部|date=2022-08-26|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4-10|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410030110/https://www.ey.gov.tw/state/4447F4A951A1EC45/52515c49-bcc0-45f5-bd5f-78c22c9d3f45|dead-url=no}}</ref>{{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14至16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36至38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3loc=第8至12頁|John C. Copper|2020年|4loc=第2至7頁|中央情報局|2023年|John C. Copper|2023年}}。中央山脈偏於東側,延著南北軸線形成主幹,亦是東西部河川分水嶺<ref name="地文"/><ref name="臺灣概況"/><ref name="中央山脈"/>{{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14至16頁|John C. Copper|2020年|2loc=第2至7頁|John C. Copper|2023年}}。玉山山脈主峰[[玉山]]高3,952公尺<ref name="臺灣概況"/>,為[[臺灣之最列表|東亞第一高峰]]<ref name="地文"/><ref name="玉山山脈"/>{{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14至16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36至38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3loc=第8至12頁|John C. Copper|2020年|4loc=第2至7頁}}。北部則有[[大屯山|大屯山脈]],構成[[臺北盆地]]的周圍{{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36至38頁}}。這些山脈多被森林覆蓋,超過3,000公尺的[[臺灣山峰列表|山峰]]多達268座<ref name="臺灣概況"/><ref name="脊梁山脈旅遊"/>{{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36至38頁|John C. Copper|2020年|2loc=第2至7頁|John C. Copper|2023年}}。 |
|||
[[File:Cairo conference.jpg|left|225px|thumb|[[1943年]]11月,國民政府主席[[蔣中正]]、美國總統[[羅斯福]]與英國首相[[邱吉爾]]在埃及首都開羅發表[[開羅宣言]]。]] |
|||
在外交上,[[美國]]力促中日和談。由於日本一方開出的停戰條件過高令中國難以接受,以及日本佔領[[法屬印度支那]],和談最後破裂。[[1941年]]7月,[[美國|美]][[英國|英]]中[[荷蘭|荷]]等國成立「[[ABCD包圍網]]」對日禁運。最終日本於[[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偷襲珍珠港]],開啟[[太平洋戰爭]],中華民國遂正式成為[[同盟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同盟國]]一員並正式對日本宣戰。[[英國]]開放[[滇緬公路]]補給物資,英美各國亦與中國簽訂平等條約。由於英美各國採「[[先歐後亞]]」策略,中國方面仍未減輕負擔。日軍意圖切斷中國對外補給線,於[[1942年]]攻擊[[緬甸]],國軍派[[中國遠征軍]]意圖保護緬甸但失敗。[[1944年]],中英盟軍反攻[[緬北滇西戰役|收復緬北]],並建立[[中印公路]]。這段期間日本發動「[[豫湘桂會戰|一號作戰]]」,先後打通平漢、漢粵線,建立大陸補給線。並攻至[[獨山]],一度威脅陪都重慶。 |
|||
[[西部衝上斷層山地|阿里山山脈以西]]為漸趨平緩的[[丘陵]]、[[臺地]]、[[平原]]及[[盆地]]<ref name="地文"/>,大部分平地、耕地和人口便位在[[臺灣西部平原|西部和北部沿海]]{{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14至15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36至38頁|John C. Copper|2020年|3loc=第2至7頁|中央情報局|2023年|John C. Copper|2023年}}。在山麓丘陵周邊是海拔100公尺至500公尺的臺地,包括西北部[[桃園臺地群]](面積最大的臺地)、[[臺中市]][[后里臺地]]與[[大肚臺地]]、[[彰化縣]][[八卦臺地]]、[[屏東縣]][[恆春臺地]]等,當中許多是用於種植水稻的梯田{{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16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38至39頁|John C. Copper|2020年|3loc=第2至7頁}}。海拔100公尺以下、地勢平坦的沖積平原約占臺灣土地面積23%,橫跨[[雲林縣]]到[[高雄市]]的[[嘉南平原]]便占14%,另有東北部[[蘭陽平原]]、南部[[屏東平原]]等{{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16至17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38至39頁}}。在中央山脈與東部海岸山脈之間有[[花東縱谷]]平原,另有臺北盆地、[[臺中盆地]]、[[埔里盆地群]]等盆地{{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16至17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36至39頁|John C. Copper|2023年}}。 |
|||
[[1945年]]時,[[同盟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同盟國]]已逐步逼近日本本土,國軍在中美空軍支援下牽制日軍並轟炸大陸補給線。日軍意圖反制而發動[[豫西鄂北會戰]]與[[湘西會戰]],國軍皆抵禦成功;4月國軍發動反擊,至8月收復廣西全境,並意圖收復華南。美國於同年8月初在日本投下兩顆[[原子彈]]後,[[苏联]]發動[[八月風暴行動]]攻滅[[满洲国]]並佔領中國東北;日本最終於[[8月15日]]宣布[[無條件投降]],[[9月2日]][[降伏文書]]簽署後,日本「[[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冈村宁次]]於[[9月9日]]在南京向中國陸軍總司令[[何應欽]]呈交[[日本投降|投降書]],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战]]結束,抗戰勝利,中華民國收復東北領土與[[台灣]]。雖然國軍因為裝備、經濟等因素不如日軍,在整體戰爭中處於劣勢,但國軍成功拖住日軍主要戰力,並在部份戰役中獲得勝利<ref group="注">例如[[台兒莊會戰|台兒莊]]、[[淞沪会战|淞滬]]、[[第三次长沙战役|長沙]]等戰役,[[上海市]]、[[筧橋]]等空戰。共有38,931次小型戰鬥、1,117次重大戰役、22場大會戰,傷亡人數高達330餘萬人(含[[1937年]]至[[1945年]]間的補充兵員)</ref>,使盟軍得以在戰略上順利對付日軍。 |
|||
[[各國海岸線長度列表|中華民國海岸線]]全長大約1,566.3公里{{sfnm|中央情報局|2023年}}。[[臺灣海岸|臺灣東部海岸]]山脈急遽沒入太平洋,西部海岸緩慢沒入臺灣海峽(並有沼澤和沙洲等地形),南部和離島海岸則有[[珊瑚礁|珊瑚礁群]]<ref name="臺灣概況"/>{{sfnm|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1loc=第8至12頁|John C. Copper|2020年|2loc=第2至7頁|John C. Copper|2023年}}。許多主要港口設在西部海岸線,僅有東北部[[蘇澳港]]和北部[[基隆港]]例外{{sfnm|John C. Copper|2020年|1loc=第2至7頁|John C. Copper|2023年}}。在[[中華民國臺灣地區島嶼列表|島嶼部分]],臺灣擁有21個附屬島嶼,較重要者有[[龜山島]]<ref>{{Cite web|url=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42281|title=龜山島|author=中華民國內政部|date=2022-08-26|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3-27|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327215338/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42281|dead-url=no}}</ref>、[[綠島鄉|綠島]]<ref name="綠島">{{Cite web|url=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42282|title=綠島|author=中華民國內政部|date=2022-08-26|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3-27|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327204006/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42282|dead-url=no}}</ref>、[[蘭嶼]]<ref>{{Cite web|url=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42283|title=蘭嶼|author=中華民國內政部|date=2022-08-26|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3-27|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327204004/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42283|dead-url=no}}</ref>、[[琉球嶼]]等<ref>{{Cite web|url=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42284|title=小琉球|author=中華民國內政部|date=2022-08-26|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3-27|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327210237/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42284|dead-url=no}}</ref>;澎湖群島位於臺灣海峽,共計[[澎湖縣|64個島嶼]];金門群島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福建省]]東南海岸外,共計[[金門縣|12個島嶼]];馬祖列島位於臺灣海峽西北西方,共計[[連江縣|36個島嶼]];東沙群島、中沙群島和南沙群島位於[[南海]];[[釣魚臺列嶼]]位於東海<ref name="土地"/>{{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12至14頁、第25至27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41至43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3loc=第8至12頁|John C. Copper|2020年|4loc=第2至7頁|中央情報局|2023年|John C. Copper|2023年}}。 |
|||
=== 國共內戰 === |
|||
[[File:Mao and Chiang1945.jpg|right|225px|thumb|[[1945年]]10月,[[蔣中正]]、[[毛澤東]]、美國大使[[赫爾利]]在[[重庆]]就諸多政治議題展開[[重慶談判|會談]]。]] |
|||
{{Main|國共內戰|行憲}} |
|||
=== 地質 === |
|||
抗战胜利后,正值戰後復員之際,国共问题再次凸显<ref group="注">。[[國共內戰]]共可分為兩次,第一次是1927年至1937年間,因為[[西安事變]]而止。第二次則是1945年至1949年中華民國遷台,兩岸分治,至此兩岸長期軍事對立。本內戰時期為[[第二次國共內戰]]。</ref>。自[[1945年]]9月起至次年1月,中國共產黨為爭奪受降權和受降區域與政府軍[[1945年国共冲突|发生武裝衝突]]。政治上,国民政府希望尽早促成宪政,解散[[解放区]]和中共军队,而中国共产党、[[中国民主同盟]]则希望组建各党派联合政府;美国政府先后派遣[[赫尔利]],[[马歇尔]],[[司徒雷登]]进行调停,其中以[[马歇尔使华]]调停最为著名。国共双方虽然相继協商出[[双十协定]]、[[政协决议]]與[[整军方案]],但终因诸多问题而未能在军事上和政治上实现统一。同一時期,[[台灣]]在[[1945年]][[臺灣光復|光復]]後,由於接管政務的[[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施政不當引發民怨,最後於[[1947年]]春發生[[二二八事件]],此事件加深省籍情結,使台灣民眾開始不信任政府,促使日後[[台灣獨立運動]]的發展。 |
|||
{{參見|臺灣地質}} |
|||
[[File:玉山主峰 01.jpg|thumb|[[玉山山脈]]主峰[[玉山]]高3,952公尺,為東亞第一高峰,在冬季便會降雪<ref name="地文"/>]] |
|||
臺灣位居[[歐亞大陸]]與太平洋海盆的東亞島弧[[臺灣地質|中央位置]]<ref name="臺灣概況"/>,是由[[歐亞大陸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撞擊形成的[[新生代]]褶皺山脈<ref name="土地"/>{{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12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38頁}}。東亞島弧位在東亞至[[東南亞]]沿海,北起阿拉斯加阿留申群島,在行經日本、菲律賓後,南至印度尼西亞島嶼;臺灣位於日本和菲律賓之間<ref name="臺灣概況"/>,但形成時間與琉球群島和菲律賓不同{{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36頁|John C. Copper|2020年|2loc=第2至7頁|John C. Copper|2023年}}。大約在[[中生代]]末期的南澳運動中,臺灣因為造山運動浮出水面成為一個小島,但不久深埋海底<ref name="地文"/>{{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14至15頁}}。直到大約200萬年前,臺灣東南方向的板塊在花東縱谷一帶撞上歐亞大陸板塊,強大的壓力再度把海底的沈積物抬升到海面,形成北—東北到南—西南走向的地勢<ref name="地文"/>{{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14至15頁|John C. Copper|2023年}}。 |
|||
其後的褶皺運動、[[臺灣斷層|斷層運動]]使臺灣逐漸上升成為穩固的島嶼,且上升運動不斷進行;自然環境的風化、雨蝕、崩落等作用造成多樣[[臺灣山峰地形突起度列表|複雜的地形樣貌]]<ref name="景點"/><ref name="地文"/>{{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14至15頁}}。其西部臺灣海峽平均深度約300英尺,東部太平洋30英里海床則有13,000英尺{{sfnm|John C. Copper|2020年|1loc=第2至7頁}}。[[各國土地使用情況列表|臺灣農耕地]]大約7,900平方公里,但儘管土地因為火山作用導致[[台灣土壤|土壤肥沃]],土壤肥力仍然差異甚大:北部耕地土壤主要是酸性沖積土壤和赤鬆土壤,南部耕地土壤是中性至弱鹼性的沖積土壤{{sfnm|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1loc=第8至12頁|John C. Copper|2020年|2loc=第7至9頁|John C. Copper|2023年}}。臺灣大部分的土壤缺乏磷和鉀,需要肥料才能有獲得好收成{{sfnm|John C. Copper|2023年}}。而隨著社會經濟的變遷與發展,土壤及地下水等生活環境污染日益增加<ref name="污染防治">{{Cite web|url=https://www.ey.gov.tw/state/4AC21DC94B8E19A8/28d8e78b-fd94-4b65-933e-5ce33794ad9a|title=污染防治|author=[[行政院環境保護署]]|date=2022-03-16|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1-13|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113103245/https://www.ey.gov.tw/state/4AC21DC94B8E19A8/28d8e78b-fd94-4b65-933e-5ce33794ad9a|dead-url=no}}</ref>。 |
|||
抗戰結束後,國內各界呼籲國民政府盡快實施[[憲政]]的聲浪日增。1946年11月,国民政府在中国共产党、[[中国民主同盟]]宣布缺席的情况下召集[[制宪国民大会]],制定《[[中華民國憲法]]》,並在1947年11月举行[[1947年國民大會代表選舉|全國大選]]。[[1948年]],[[第一届国民大会第一次会议|行憲國民大會]]通過[[莫德惠]]、[[胡適]]等所提出的《[[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ref group="參">第一屆國民大會實錄,1948年,南京</ref>以因應當時已全面爆發的內戰局勢;同時,大會選舉第一任[[中華民國總統|總統]]、[[中華民國副總統|副總統]],分別由蔣中正和[[李宗仁]]當選。同年[[5月20日]],蔣中正、李宗仁就任總統及副總統職,國民政府改組為[[中華民國政府]],中華民國開始實施憲政。 |
|||
由於歐亞大陸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相撞,臺灣擁有[[臺灣火山列表|火山]]、[[臺灣溫泉|溫泉]]及[[臺灣地震列表|頻繁地震]](平均每年160次地震){{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38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2loc=第8至12頁|John C. Copper|2020年|3loc=第2至7頁|中央情報局|2023年|John C. Copper|2023年}}。1999年,臺灣發生[[九二一大地震]],造成2,000多人[[臺灣災難列表|死亡]]{{sfnm|趙永茂等|2011年|1loc=第374至375頁|劉翠溶等|2011年|2loc=第120至123頁}}。主要火山分佈在[[大屯火山群]]、[[基隆火山群]],另有[[玄武岩]]等凝固熔岩、小型泥火山、泥質溫泉等現象{{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16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38頁}}。臺灣過去大量開採[[臺灣煤礦|煤礦]]、黃金、硫磺、大理石、玉石、天然氣等資源,但2000年後已經耗盡{{sfnm|John C. Copper|2020年|1loc=第7至9頁|中央情報局|2023年|John C. Copper|2023年}}。較小的島嶼因海底火山形成獨特自然風貌,如澎湖群島柱狀玄武岩<ref name="地文"/>、綠島和龜山島海底溫泉等<ref name="綠島"/>{{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16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41至42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3loc=第8至12頁}}。龜山島是臺灣歷史上有紀錄的活火山,但幾個世紀並未噴發{{sfnm|中央情報局|2023年}}。金門群島和馬祖列島在地質上屬於[[中国大陆|中國大陸]]{{sfnm|John C. Copper|2020年|1loc=第2至7頁}}。 |
|||
1946年[[1月停战令]]之后,军事冲突暂息数月。同年3月1日,[[蘇聯]]向國民政府表態決定自東北撤軍,而蘇聯撤軍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民主联军]]隨即迅速占領重要據點,破壞交通,阻止國軍北上,導致4月時東北發生大規模軍事衝突。[[六月停战令|6月停战令]]前后,山东和中原地区再度爆发冲突,中国共产党将此视为全面内战起始点。1947年初,中国共产党以国民党缺乏诚意为由三次拒絕与国民政府继续和谈、并堅持廢除《[[中华民国宪法]]》,至此國共谈判完全破裂。2月,美國宣布完全退出國共調停,並開始撤出在華駐軍。3月,國民政府將中国共产党代表團成员逐出首都南京,董必武率中国共产党代表团返回延安;同月,[[胡宗南]]率軍攻打中共中央根据地[[延安市|延安]];6月,國民政府正式通缉[[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要員,[[第二次国共内战]]全面爆發。戰爭初期,國軍在各個戰場呈進攻態勢,雖經幾遭挫折,终在[[1947年]]秋收復全國大部分地區。1947年入冬開始,共軍反攻駐守於大城的政府軍,相繼占領[[石家莊]]、[[四平]]等北方大城。1948年入夏,國軍困守城市,失去周圍農村拱護,戰局對政府不利。[[1948年]]9月[[辽沈战役|遼西會戰]]爆發後,國軍失守東北,政府內部要求蔣辭職呼聲甚高;而在[[關內]]方面,11月爆發[[淮海战役|徐蚌會戰]],國軍被共軍分割包圍,於隔年1月潰敗<ref group="參">中華民國史,第三编第六卷,中華書局,2001</ref>。前兩次戰役使華北受到孤立,1948年11月[[平津战役|平津會戰]]爆發,東北共軍入關切斷國軍的退路天津,最後北平守將[[傅作義]]投降,華北淪陷。1949年1月底,蔣中正宣布下野,只任中國國民黨總裁,總統位由[[李宗仁]]代理。 |
|||
臺灣地區共有119條[[臺灣河流列表|河流]],大多呈現東西向,並發源於中央山脈或丘陵<ref name="地文"/>{{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39頁|John C. Copper|2020年|2loc=第2至7頁|John C. Copper|2023年}}。西部河流多長於東部河流,流域多小於2,000平方公里,但[[臺灣圳道列表|灌溉和排水渠道]]串聯許多河流<ref name="地文"/>{{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17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39頁|John C. Copper|2020年|3loc=第2至7頁|John C. Copper|2023年}}。[[台灣河流長度列表|長度100公里河流]]共有8條,[[濁水溪]]是長度最長的河流,[[高屏溪]]具有最大流域面積,而[[淡水河]]是唯一具有航運功能的主要河流{{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17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39頁|John C. Copper|2020年|3loc=第2至7頁|John C. Copper|2023年}}。因為降雨季節分配不均,河流流量變化很大:夏季遭遇暴雨高漲、迅速流入大海,冬季枯水期則只剩乾溪<ref name="地文"/>{{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14至15頁、第17至18頁}}。[[臺灣湖泊列表|天然湖泊及人工湖泊]]共55個,最大的天然湖泊是[[日月潭]],而[[曾文水庫]]及[[翡翠水庫]]是最大的兩個人工湖泊{{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14至15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39頁}}。目前主要河川、[[臺灣水庫|水庫]]均有執行管制與整治措施<ref name="污染防治" /><ref name="環保政策" />{{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3至94頁、第446頁、第486至487頁、第489頁、第812至813頁、第828頁、第831頁|劉翠溶等|2011年|2loc=第638至641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173至174頁}}。 |
|||
[[1949年]]4月,李宗仁與中國共產黨在北平開啟[[北平和談|和談]]以期「劃[[長江|江]]而治」。然而中国共产党提出逮捕中华民國正副總統等「[[43名戰犯]]」、無論和戰解放軍均需過江及改編政府與軍隊等要求,中華民國政府無法接受,談判宣告破裂。不久[[中国人民解放军]]發動[[渡江戰役]],[[江陰要塞]]投降,[[南京市|南京]]、[[上海市|上海]]及[[武漢市|武漢]]等南方重要都市相繼失陷。共軍於8月至10月陸續佔領華南地區:華東共軍于10月進至福建,但於金門的[[古寧頭戰役]]戰敗;共軍將領[[劉伯承]]和[[鄧小平]]於11月至次年3月陸續攻佔四川、西康等地。李宗仁見大勢已去,赴香港後逃至美國,蔣中正則於西南繼續領導國軍持續作戰,最終退往台灣。中華民國政府在南京失守前,先後遷往[[廣州市|廣州]]等地,最終於同年12月遷至[[臺北市|台北]],至此失去中國大陸領土之[[治權]]。 |
|||
=== 政府遷台 === |
|||
{{Portal|台灣|Taiwan-icon.svg}} |
|||
{{Main|台灣戰後時期|台灣省戒嚴令|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 |
|||
[[1949年]][[10月1日]],[[中國共產黨]]在中國大陸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峽兩岸關係|台海兩岸]]開始[[兩岸分治|分治]]。[[1950年]]3月,代總統[[李宗仁]]滯留美國,蔣中正宣布在台灣[[復行視事]]。此時政府財政匱乏,使用先前搶運來台灣的[[黃金]]解危。期間中國大陸東南沿海依舊[[台灣海峽危機|動盪不安]],受到[[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軍]]猛烈攻擊。[[1950年]][[朝鲜战争|韓戰]]爆發後,[[美國]]派[[第七艦隊 (美國海軍)|第七艦隊]]協防並給予[[美援|經濟援助]],使中華民國轉危為安並且穩定軍事與經濟。但因國軍優先守衛台灣,[[海南岛|海南島]]、[[萬山群島]]與[[舟山群島]]先後落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之控制;另外,據守滇南的國軍撤至[[緬甸]]北部,最後部份軍隊撤往台灣。在金門先後發生的[[古寧頭戰役]]、[[九三砲戰]]([[1954年]])及[[金門炮戰|八二三砲戰]]([[1958年]]),由於國軍防禦堅強及解放軍缺乏渡海能力,使得兩岸的軍事局勢逐漸由直接作戰轉為偶發衝突的對峙局面。[[1955年]][[大陳島撤退]]後,[[中華民國政府]]的有效統治區域僅限於台灣、[[澎湖群島|澎湖]]、[[金門群島|金門]]、[[馬祖列島|馬祖]]等[[島嶼]],並延續迄今。 |
|||
[[File:Cksarptnasa.jpg|left|225px|thumb|中正國際機場是中華民國政府在[[1970年代]]興辦的「[[十大建設]]」之一,現改名[[臺灣桃園國際機場]]。]] |
|||
兩岸戰事漸歇後,中華民國政府將金門、馬祖等外島作為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峙的[[前線]],在[[台灣]]大力發展各項建設,使台灣的[[經濟]]與社會發展水準逐漸提高。為了抗共,中華民國政府藉由《[[台灣省戒嚴令|戒嚴令]]》與《[[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凍結[[民主]]憲政體制,除加強「[[反共抗俄]]」宣傳外,也將[[反攻大陸|收復中國大陸領土]]作為重要國策;蔣中正則藉由《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行連選連任,先後擔任第一至第五任總統,任內大力實施[[威權統治]]。雖然安定內部,但造成許多人民被指為「[[匪諜]]」遭迫害,[[人權]]缺少保障,史稱[[白色恐怖]]。[[1951年]],台灣省實施[[地方自治]],省議員及全台各[[縣長]][[市長]]實施[[民選]]。[[196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發起[[文化大革命]],使[[中華文化]]遭受空前破壞,中華民國政府因而發起[[中華文化復興運動]]。內政方面,[[台灣省政府]]推行土地改革([[耕地三七五減租條例|三七五減租]]、[[公地放領]]及[[耕者有其田]])<ref group="參">[http://www.landreform.org.tw/html/02-05.htm 土地改革紀念館]</ref>,穩定農業;工業方面,藉由土地改革,帶動台灣的[[民營企業]]與工商業發展,發展出以加工出口導向為主的產業模式。 |
|||
[[1970年代]]前,國際社會普遍承認中華民國為[[中國]]的合法代表,然而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逐漸增加。[[1971年]][[10月25日]],聯合國通過《[[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第2758號決議]]》,中華民國隨之宣佈退出聯合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中華民國原有的中國代表席次。此後在國際上承認中華民國的國家大幅減少,國際社會開始改以「台灣」稱之。[[第一次石油危機]]帶來的全球[[經濟]]不景氣,為穩定經濟發展,[[1973年]]11月,時任[[行政院院長]][[蔣經國]]宣示推動[[十大建設]]及[[十二項建設]],這些政策促進經濟發展,使[[1980年代]]後的中華民國躋身[[亞洲四小龍]]之一。產業結構逐漸過渡到勞力密集工業,並朝向服務業發展。在民生富裕的背景下,台灣各種社會運動、政治運動能量皆在此時期累積。蔣中正於[[1975年]][[4月5日]]病逝後,由副總統[[嚴家淦]]繼任總統至[[1978年]]屆滿,隨後由[[蔣經國]]當選第六及第七任總統。 |
|||
=== 解嚴至今 === |
|||
{{See Also|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臺灣選舉|公民投票法|海峽兩岸關係}} |
|||
[[1978年]][[美國]]宣佈與中華民國斷交後,次年發生[[美麗島事件]]。為了因應國際情勢演變,及解決國內民主改革需求,蔣經國審慎推動國家邁向[[台灣民主化運動|民主化]]。[[1987年]]對[[黨外運動|黨外人士]]成立的[[民主進步黨]]的成立採取寬容態度;兩年後開放組黨,繼而宣佈解除[[台灣省戒嚴令|台灣地區戒嚴令]]、開放民眾赴中國大陸探親,兩岸交流自此逐漸熱絡。[[1988年]],蔣經國病逝台北,[[李登輝]]以[[中華民國副總統|副總統]]身分繼任總統,並於[[1990年]]當選第八任總統。[[1990年]],國內大學生為了[[萬年國會]]問題發起[[三月學運]],為了使憲政回歸正常,李登輝發動[[修憲]]、廢除《[[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制定[[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憲法增修條文]]、並[[中華民國國會在臺灣之全面選舉與罷免|全面改選國會]](包括[[立法院]]與[[國民大會]]),最終達成總統[[直接选举|直選]],使中華民國的國家體制逐漸向台灣社會靠攏。 |
|||
[[File:2000ROCPresident.svg|right|225px|thumb|2000年總統選舉選票分布,這是行憲後首次政黨輪替。{{Legend|lime|陳水扁、呂秀蓮得票較多}}{{Legend|orange|宋楚瑜、張昭雄得票較多}}]] |
|||
[[1996年]],在[[台灣海峽飛彈危機|第四次台海危机]]所造成的紧张局势及國際社會關注之下,李登輝於[[1996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首次正、副總統直選]]中與[[連戰]]搭檔競選成功,順利連任總統。為了化解省籍情結,李登輝提出「[[新台灣人]]」的理念,並提出台灣成為[[亞太營運中心]]的政策。1997[[香港主權移交]]後,[[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始加強對台灣主權的主張,而中華民國則力圖保持本身政治經濟穩定。兩岸政府於[[1990年代]]以民間機構建立起非政治的協商與對話機制,亦曾舉行兩次[[辜汪會談]];但在[[1999年]]李登輝發表「[[特殊兩國論|兩國論]]」後,兩岸的對話機制長期陷入停滯。在[[1990年代]]中後期,台灣的[[治安]]案件不斷,連帶使國民黨政府的威信受到挑戰,也埋下[[2000年]][[政黨輪替]]的主因。[[1999年]][[9月21日]],[[中台灣|台灣中部]]發生[[921大地震|大地震]],使社會與經濟情勢一度緊張。 |
|||
[[2000年]]舉行的[[2000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第二次正、副總統直選]],由民主進步黨籍的[[陳水扁]]與[[呂秀蓮]][[陳水扁政府|當選]],實現中華民國行憲後首次[[政黨輪替]];但民主進步黨並未於[[2001年|隔年]]的[[中華民國第五屆立法委員選舉|立委選舉]]中過半,導致施政上時常與[[在野黨]]發生衝突。此時因[[泛藍|藍]][[泛綠|綠]]政黨惡鬥、[[中國崛起]]、[[產業外移]]與[[台灣媒體亂象|媒體亂象]]影響,國內政治、社會及經濟等均顯得動盪不安<ref group="參" name="產業外移">{{cite web |url=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TE/089/C/TE-C-089-020.htm |title=產業外移的危機與轉機 |accessdate=2007年10月1日 |author=邱曉嘉 |date=2000年9月31日 |format=HTML |publisher=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archiveurl=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TE/089/C/TE-C-089-020.htm |archivedate=2000年9月31日 }}</ref>。由於政府提倡高科技發展,[[服務業]]與[[高科技|高科技產業]]的比例逐漸過半,並於2002年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2002年8月,陳水扁發表「[[一邊一國|一邊一國論]]」,引發大陸方不滿。[[2004年]],陳水扁成功[[2004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連任總統]],但因選舉前夕發生[[三一九槍擊事件|槍擊事件]],部分人士質疑選舉結果並發起抗爭;年底,民主進步黨於[[2004年中華民國立法委員選舉|立委選舉]]中未能過半,無法全面執政的局面再次延續。[[2005年]],[[任務型國民大會]]召開修訂憲法,將修憲權力移交給[[中華民國國民|國民]]<ref group="參">中華民國修憲史,謝政道,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07</ref>;此外,中華人民共和國於同年通過《[[反分裂國家法]]》,首次以法律形式表示「[[一個中國]]」的主張,造成台灣部分輿論不滿,因而發起[[三二六護台灣大遊行]]表示對維護國家主權獨立自主的訴求。[[2006年]]起,陳水扁親信涉及的[[陳水扁家庭密帳案|多起貪污弊案]]遭到揭發,對陳水扁政府和民主進步黨的聲望造成嚴重的打擊,更引發出要求陳水扁下台的[[百萬人民倒扁運動]]。 |
|||
[[2008年]]1月的[[2008年中華民國立法委員選舉|第七屆立委選舉]]首次採用[[單一選區兩票制]],中國國民黨取得超過三分之二的席次,但選制的改變也使得小型政黨的發展空間遭到壓縮。同年3月的[[2008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第十二任總統選舉]],中國國民黨籍的[[馬英九]]與[[蕭萬長]]分別[[馬英九政府|當選總統、副總統]],達成第二次政黨輪替;馬英九就任總統後,以簽訂[[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承認[[九二共識]]等方式來積極改善兩岸關係。[[2010年]]底,[[2010年中華民國縣市改制直轄市|縣市合併升格改制案]]實施,形成「[[三都十五縣|五都十四縣三市]]」的國土格局。[[2012年]]1月,馬英九與[[吳敦義]]搭擋[[2012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連任總統成功]],中國國民黨也在立法院[[2012年中華民國立法委員選舉|繼續取得絕對多數]],而被認為是國內民眾對於兩岸關係改善的認同所致<ref group="參">[http://www.bcc.com.tw/news/newsview.asp?cde=1668679 無法回頭的兩岸 馬連任致勝關鍵 - 中廣新聞網 2012.01.17]</ref><ref group="參">[http://news.sina.com.hk/news/7/1/1/2549783/1.html 馬英九連任是兩岸政策公投的勝利 - 明報 2012.01.15]</ref>。<!--關於2011~2012年的這段,歡迎請表達更清楚的人來修改--> |
|||
== 地理 == |
|||
[[File:TAIWAN Karte Gross.jpg|right|225px|thumb|台灣地圖]] |
|||
{{Main|中華民國地理}} |
|||
以實際統治領土而言,中華民國的[[領土]]包括[[台灣本島]]、[[澎湖群島]]、[[金門群島]]、[[馬祖群島]]及[[南海]]上的[[東沙群島]]、[[南沙群島]]中的[[太平島]]和[[中洲礁]],總面積為36,192.8155[[平方公里]],[[海岸線]]長1,813餘[[公里]],可耕地佔24%。中華民國政府主張之[[中國大陸]]領土,則不在其實際控制之下。 |
|||
中華民國實際管轄範圍的四極: |
|||
* 極北:[[連江縣 (中華民國)|連江縣]]([[連江縣 (中華民國)|馬祖]])[[東引鄉]]西引島[[北固礁]],[[北緯]]26°23'08"。 |
|||
* 極東:[[基隆市]][[中正區 (基隆市)|中正區]][[棉花嶼]],[[經度|東經]]122°06'25"。 |
|||
* 極南:[[南沙群島]][[太平島]],北緯10°23'。 |
|||
* 極西:[[南沙群島]][[太平島]],東經114°22'。 |
|||
按照[[中華民國憲法]]規定,中華民國法定領土四至為: |
|||
*極東:[[黑瞎子島]]東端,東經135度4分; |
|||
*極西:[[瓦罕帕米爾]]之[[噴赤河]],東經71度; |
|||
*極南:[[曾母暗沙]],北緯4度(或北緯3°10'-曾母暗沙立地暗沙海域); |
|||
*極北:[[薩彥嶺]]脊,北緯53度57分。 |
|||
其中[[釣魚台列嶼]]與[[日本]]有[[釣魚台列嶼主權問題|領土爭端]],[[南海諸島]]與南海周圍國家如[[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大陸]])、[[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及[[汶萊]]有領土爭議。 |
|||
[[台灣本島]]為中華民國目前的主要實轄國土,南北縱長394公里,東西最大寬度144公里,環島海岸線長1139公里。本島呈紡錘形,地理位置位於[[歐亞大陸]]與[[太平洋海盆]]的接觸線上。西岸隔[[台灣海峽]]與[[中国大陆]]相望,距離約150公里。北瀕[[東海]],東北與[[琉球群島]]的[[石垣島]]相距約600公里,而與日本最西端的[[與那國島]]僅距111公里;東臨[[太平洋]];南濱[[巴士海峽]],與菲律賓共和國[[巴丹群島]]相距約250公里;西南是廣闊的[[南海]]。由於台灣本島位於東亞島弧的中央位置,加上地扼台灣海峽這個國際重要航道,因此具有重要的戰略價值。台灣本島之附屬島嶼有[[蘭嶼]]47平方公里、[[綠島]]15平方公里、[[琉球嶼]]6.80平方公里、[[釣魚台列嶼]]6.6平方公里、[[龜山島]]2.84平方公里等20餘個島嶼。 |
|||
=== 地形 === |
|||
[[File:Distribute map of Taiwan's mountains.png|left|225px|thumb|台灣山脈分佈圖]] |
|||
地形主要以[[山地]]、[[丘陵]]、[[盆地]]、[[台地]]、[[平原]]為主體。台灣島是由[[歐亞大陸板塊]]與[[菲律賓板塊]]撞擊形成的[[新生代]]褶皺隆起。由於地處板塊交界處,因此经常发生[[地震]],具有[[火山]]地形,如[[大屯火山群]]。[[中央山脈]]縱橫全島,連綿峻嶺偏於東部,在約三分之一處往南北延伸,直進「台灣尾」,形成東西不同景觀;西斜面有廣闊平原,河川縱橫,東斜面則多陡峻峭壁,山脈迫海之處,有數里峨塹懸崖,蔚成奇觀。 |
|||
台灣本島地形以山地最為廣大,許多高山均超過三千公尺,其中的一百座山峰被選為[[台灣百岳列表|台灣百岳]]。主要山脈有[[中央山脈]]、[[雪山山脈]]、[[玉山山脈]]、[[阿里山山脈]]、[[海岸山脈]];最高峰是[[玉山]],海拔3952公尺;次高峰為[[雪山 (台灣)|雪山]]主峰(3884公尺)。500公尺以上的山地,占全島總面積的三分之二;3000公尺以上的高山即多達133座。由於台灣島位於環太平洋的火山地震帶,有若干[[火山]]地形,主要有北部的基隆[[大屯火山群]]、東部的[[海岸山脈]]火山群(含[[綠島]]、[[蘭嶼]])和離島的澎湖火山群。但目前本島並無明顯活躍的火山活動。 |
|||
西部平原主要由[[彰化平原]]、[[嘉南平原]]及[[屏東平原]]組成,以農業為主;東部則有[[花東縱谷|花東縱谷平原]]及[[蘭陽平原]];桃竹苗地區則由[[台地]]組成。[[台北盆地]]、[[桃園台地]]、[[台中盆地]]與[[嘉南平原]]構成現今主要人口聚居地。 |
|||
=== 水文 === |
|||
[[File:濁水溪.jpg|right|225px|thumb|[[臺灣]]最長河川[[濁水溪]]]] |
|||
由於山勢走向與平原分佈,東部溪流較西部湍急短嶇,造成西部沙岸、東部岩岸的地形。主要[[河川]]由北至南,北部有[[淡水河]],中部有[[大甲溪]]、[[烏溪]]及[[濁水溪]],南部有[[曾文溪]]及[[高屏溪]],東部有[[蘭陽溪]]、[[秀姑巒溪]]及[[卑南溪]]。濁水溪是目前中華民國實際統治領土內最長河川(約為186.6公里),高屏溪則是流域面積最廣之河川。臺灣全年雨量雖高於世界平均值,但是因大部分河川長度短小且流量不穩,故需水利設施調節供水,而造成[[水庫]]及埤塘遍佈全國各地的景象(以人口主要聚集的西部地區為主)。[[曾文水庫]]為中華民國最大的湖泊,主要用來供應[[嘉南平原]]地區的農業灌溉和發電;島內的天然湖泊不多,其中最大的是[[日月潭]],面積僅約8平方公里。 |
|||
多數河川在夏季時洪水滾滾;至冬季又祇剩下河床上礫石粒粒,堪能行舟者不多。只有[[臺北市]]周圍之[[淡水河]]、[[大漢溪]]、[[新店溪]]和[[基隆河]]等有全年較穩定的水量,在[[台灣清治時期]]曾發揮重要運輸功能。 |
|||
=== 氣候 === |
=== 氣候 === |
||
{{參見|臺灣氣候}} |
|||
[[File:Mount Yu Shan - Taiwan.jpg|right|250px|thumb|[[臺灣]]最高峰[[玉山]]主峰]] |
|||
[[File:寧靜-涵碧樓步道.jpg|thumb|[[南投縣]][[日月潭]]是廣受歡迎的旅遊景點<ref>{{Cite book|author=|editor=|title=2020-2021 Taiwan at a Glance|location=中華民國臺北|publisher=[[中華民國外交部]]|date=2021年10月|page=第82至83頁|ISBN=978-9865447311|accessdate=|url=https://multilingual.mofa.gov.tw/web/web_UTF-8/MOFA/glance2020-2021/2020-2021%20Taiwan%20at%20a%20Glance%20(English).pdf|language=en|archive-date=2021-03-14|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10314082013/https://multilingual.mofa.gov.tw/web/web_UTF-8/MOFA/glance2020-2021/2020-2021%20Taiwan%20at%20a%20Glance%20%28English%29.pdf|dead-url=no}}</ref>]] |
|||
{{Main|台灣氣候}} |
|||
[[臺灣氣候|臺灣氣候帶]]廣泛,南部為熱帶氣候、北部為亞熱帶氣候、山區為溫帶氣候,[[北回歸線]]貫穿[[嘉義縣]]、[[嘉義市]]及[[花蓮縣]]{{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12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39至41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3loc=第8至12頁|John C. Copper|2020年|4loc=第7至9頁|John C. Copper|2023年}}。臺灣四季溫度變化明顯,每月平均溫度約在攝氏15度至30度之間<ref name="地文"/>;而東部黑潮暖流調節臺灣溫度,海洋氣流更造就溫潤的天氣<ref name="臺灣概況"/>{{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14至15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39至41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3loc=第8至12頁|John C. Copper|2023年}}。夏季至秋季漫長炎熱,氣溫可達攝氏35度以上<ref name="地文"/>{{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14至15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39至41頁|John C. Copper|2020年|3loc=第7至9頁|John C. Copper|2023年}}。冬季短暫溫暖,偶有寒流南下,最低可達攝氏10度以下,高海拔山區常見飄雪<ref name="地文"/>{{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14至15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39至41頁|John C. Copper|2020年|3loc=第7至9頁|John C. Copper|2023年}}。臺灣[[溫室氣體]]排放占全球約0.56%<ref name="溫室氣體減量">{{Cite web|url=https://www.ey.gov.tw/state/4AC21DC94B8E19A8/bb0ef1bf-9d00-4bbf-b80c-3bfb5756fbe2|title=溫室氣體減量|author=[[行政院環境保護署]]|date=2022-03-16|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1-13|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113084418/https://www.ey.gov.tw/state/4AC21DC94B8E19A8/bb0ef1bf-9d00-4bbf-b80c-3bfb5756fbe2|dead-url=no}}</ref>。因應《[[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和《[[巴黎協定]]》,中華民國長期溫室氣體排放減量,並宣示將「[[低碳經濟|2050年淨零轉型]]」納入目標<ref name="溫室氣體減量"/><ref name="環保政策">{{Cite web|url=https://www.ey.gov.tw/state/4AC21DC94B8E19A8/bea31948-b13c-4bd7-b13b-904a50ee5730|title=環保政策|author=[[行政院環境保護署]]|date=2022-03-16|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1-13|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113103244/https://www.ey.gov.tw/state/4AC21DC94B8E19A8/bea31948-b13c-4bd7-b13b-904a50ee5730|dead-url=no}}</ref>{{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3至94頁、第445至446頁、第491至492頁、第809至811頁、第835至836頁|劉翠溶等|2011年|2loc=第1至29頁、第652至655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18至23頁、第166至168頁}}。 |
|||
台灣氣候以通過中南部[[嘉義]]的[[北回歸線]]為界,將全島南北劃為兩個氣候區。以北為[[副熱帶季風氣候]],以南為[[熱帶季風氣候]]。7月平均氣溫達到28度,1月平均氣溫為14度,平地不降雪,但在[[合歡山]]、[[玉山]]、[[雪山]]等高山地區仍有機會降雪。由於屬於[[季風]]氣候,夏吹西南風,冬吹東北風。雖然冬季時間短、冬夏溫差小,氣候也比較溫暖,但是偶而也會有強烈大陸冷氣團來襲([[寒流]]),使[[氣溫]]驟降至10度以下,造成農漁作物損失。 |
|||
台灣雨量多,平均年降雨量為2515毫米,在分佈上山地多於平地、東部多於西部、北部多於南部。北部、東部全年有雨,其中[[基隆市]]被稱為「雨港」。中南部雨季則主要在夏季。五、六月為[[梅雨]]季節,六至九月為[[颱風]]季節,每年夏、秋兩季平均都有三、四個颱風侵襲,帶來充沛的雨量。但因地形河流短淺,水不易儲存,春季在梅雨來臨之前常常會有缺水的情況發生。 |
|||
=== 其他島嶼 === |
|||
{{Main|中華民國島嶼}} |
|||
* [[澎湖群島]]面積141.052平方公里,由90個島嶼組成,位於台灣島西部,彼此相隔[[澎湖水道]]。最大島嶼為[[澎湖島]](即大山嶼)64平方公里、次為[[漁翁島]](即西嶼)18平方公里、[[白沙島]](即北山嶼)14平方公里。群島除最西的[[花嶼]]主要由[[玢岩]]及[[花崗岩]]構成外,餘皆為[[玄武岩]]台地經侵蝕破壞分割所成。地表起伏平緩,海拔不逾80米。海岸[[珊瑚礁]]發達,北部且有環礁生成。 |
|||
[[File:pratas island.jpg|thumb|left|東沙群島,2007年在此成立[[東沙環礁國家公園]]]] |
|||
* [[金門縣]]及代管之[[莆田縣]][[烏坵鄉]]面積共150.34平方公里,位於台灣海峽西方,臨[[中華人民共和國]][[福建省]][[九龍江]]口,與[[廈門市]]隔海對望。除了[[金門縣|本島]](大金門)、[[烈嶼鄉|烈嶼]](小金門)外,還包括[[烏坵嶼]]等十二個大小島嶼。全島地層以[[花崗岩]]為主,土壤概以砂土及裸露之紅壤土為主,農業發展受限。金門縣氣候屬[[亞熱帶海洋性氣候]],全年降雨量多在四至九月,年平均降雨量為1,049.4公釐。[[太武山]]高度253公尺,為金門島最高峰。 |
|||
* [[馬祖列島]]面積28.8平方公里,位於台灣海峽西北方,臨中華人民共和國[[福建省]][[閩江]]口和[[連江]]口,與[[福州市]]隔海對望。馬祖列島主要由[[南竿島]]、[[北竿島]]等等附屬島嶼組成。地質條件上為花崗岩錐狀島嶼,地勢起伏大且陡峭。南竿島的[[雲台山]],高度248公尺,名列[[台灣地區]][[小百岳]]。部分灣澳地區經過沖積與堆積作用形成沙灘、礫石灘、卵石灘。主要島嶼中只有東引沒有沙灘。 |
|||
* [[南海諸島]]歸[[高雄市]]管轄,領有[[東沙群島]](1.74平方公里)、南沙群島的[[太平島]](0.49平方公里)及[[中洲礁]](2,000平方公尺),然依其憲法仍未放棄宣稱東沙、西沙、中沙、南沙等群島全境之主權。島嶼以環礁為主。與中華人民共和國、菲律賓、越南、汶萊等周邊諸國有主權爭議。 |
|||
* [[釣魚台列嶼]],為中華民國宣稱領土,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日本]]有[[釣魚台列嶼主權問題|主權爭議]]。該群島被中華民國政府劃歸由[[宜蘭縣]][[頭城鎮]]管轄。位於東海南部、台灣島東北、琉球海槽西北側、琉球沖繩諸島以西的島群,與台灣島位處同一大陸棚。釣魚台列嶼包括釣魚台、黃尾嶼、赤尾嶼、南小島、北小島等若干小島及其他一些岩礁,全數島礁均無人居住,總陸地面積約6.344平方公里。 |
|||
== 政治 == |
|||
[[File:Pres_seal.jpg|thumb|225px|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之印,現藏[[國立國父紀念館]]。]] |
|||
{{Main|中華民國政治|中華民國政府|中華民國總統}} |
|||
臺灣全年降雨豐沛,年降雨量約2,200毫米(東部和山區降雨量更多),春雨、[[梅雨 (台湾)|梅雨]]及[[颱風]]為主要[[降雨]]型態<ref name="地文"/>{{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14至15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39至41頁|John C. Copper|2020年|3loc=第7至9頁|John C. Copper|2023年}}。降雨分布取決於季節性季風:夏季因為[[西南季風]][[西南氣流|滯留鋒面]]而進入梅雨季<ref name="臺灣概況"/>,占中南部年降雨量90%、北部年降雨量60%;冬季則吹拂[[東北季風]],東部與北部出現穩定降雨,中南部則普遍乾燥{{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39至41頁|John C. Copper|2020年|2loc=第7至9頁|中央情報局|2023年|John C. Copper|2023年}}。颱風在夏末到秋初經過臺灣<ref name="臺灣概況"/>,平均每年襲擊3次至4次,有時引發[[臺灣自然災害列表|洪水、土石流或山崩]]{{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39至41頁|John C. Copper|2020年|2loc=第7至9頁|John C. Copper|2023年}}。另外因為氣象條件與[[臺灣空氣污染|空氣污染]],秋冬季節空氣品質不良<ref name="污染防治"/>。臺灣附屬島嶼和澎湖群島氣候與臺灣相似,金門群島和馬祖列島氣候與中國大陸沿岸相似,[[南海諸島]]氣候與東南亞島嶼相似{{sfnm|John C. Copper|2020年|1loc=第7至9頁|John C. Copper|2023年}}。 |
|||
《[[中華民國憲法]]》規定的中央政府體制具有[[議會制|內閣制]]與[[總統制]]混合的性質。[[1980年代]]末中華民國經歷民主化的過程,[[中華民國憲法]]也在[[1990年代]]初另訂與《[[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增修條文]]》,之後經過7次的修改,形成偏向總統制的[[雙首長制]]。初次修憲通過[[國會]]全面改選與直選,以及[[直轄市]]市長與[[台灣省]]省長的直選。在[[1994年]]第3次修憲確定[[中華民國總統]]由[[公民]][[直接選舉]]產生,任期4年。[[1997年]]第4次修憲通過總統及副總統彈劾案由[[監察院]]改為[[立法院]]提出。 |
|||
=== 生態 === |
|||
[[2000年]]第6次修憲通過罷免案需要經過全體立法委員1/4提案,全體立法委員2/3同意後提出,並經過全體中華民國自由地區选舉人總額過半之投票,有效票過半數同意罷免時,既為通過。同时通過立法院向國民大會提出總統及副總統彈劾案,經國民大會代表總額2/3同意,被彈劾人應立即解職。[[2005年]]第7次修憲時[[國民大會]]走入歷史,將國民大會複決立法院提出之憲法修正案及領土變更案之權力轉移至自由地區公民,將國民大會表決立法院提出之總統及副總統彈劾案的權力轉移至[[司法院]][[大法官]]手中,即總統及副總統彈劾案由立法院聲請司法院大法官審理,經憲法法庭判決成立時,被彈劾人應即解職。同時也通過[[立法委員]]席次減半與單一選區兩票制。 |
|||
{{參見|臺灣生態}} |
|||
[[File:Shakadang trial.jpg|thumb|[[太魯閣國家公園]]是臺灣眾多自然生態保護區之一,各陸域自然生態保護區約占領土面積20%<ref>{{Cite book|author=|editor=|title=2021-2022 Taiwan at a Glance|location=中華民國臺北|publisher=中華民國外交部|date=2021年10月|page=第9頁|ISBN=978-9865447311|accessdate=|url=https://multilingual.mofa.gov.tw/web/web_UTF-8/MOFA/glance2021-2022/2021-2022%20Taiwan%20at%20a%20Glance%20(English).pdf|language=en|archive-date=2023-04-08|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408024034/https://multilingual.mofa.gov.tw/web/web_UTF-8/MOFA/glance2021-2022/2021-2022%20Taiwan%20at%20a%20Glance%20(English).pdf|dead-url=no}}</ref>]] |
|||
臺灣具有熱帶至溫帶的氣候帶與多種地形樣貌,因而擁有豐富多樣的[[臺灣生態|生物多樣性]]<ref name="臺灣概況"/><ref name="生態保育">{{Cite web|url=https://www.ey.gov.tw/state/4447F4A951A1EC45/1b8dbe49-8d22-4fbb-ab5f-589bb4b23726|title=生態保育|author=[[行政院農業委員會]]|date=2023-03-08|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2-12-26|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21226061727/https://www.ey.gov.tw/state/4447F4A951A1EC45/1b8dbe49-8d22-4fbb-ab5f-589bb4b23726|dead-url=no}}</ref>{{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839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176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3loc=第12至13頁}}。其中臺灣物種共有64,906種,包括動物41,017種、{{Link-en|臺灣植物群|Flora of Taiwan|植物}}10,704種、病毒、細菌、古菌、原生生物及原藻等6,502種、真菌類6,683種<ref name="生態保育"/>。過去臺灣曾完全被森林覆蓋,現在有60.7%以上面積為森林<ref name="生態保育"/>,且其他植被覆蓋大部分土地{{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839頁|劉翠溶等|2011年|2loc=第647至648頁|John C. Copper|2020年|3loc=第7至9頁|John C. Copper|2023年}}。自然植被隨海拔高度、氣候土壤不同變化,分成{{Link-en|南臺灣季風雨林|South Taiwan monsoon rain forests|熱帶常綠森林}}、{{Link-en|臺灣亞熱帶常綠森林|Taiwan subtropical evergreen forests|亞熱帶常綠森林}}、常綠闊葉林、針葉林等;針葉林占全部森林約20%,而近75%森林屬於硬木{{sfnm|John C. Copper|2020年|1loc=第7至9頁|John C. Copper|2023年}}。臺灣持續推動在低海拔平原種植樹林,並在過半地區(主要是山區和丘陵)禁止{{Link-en|臺灣森林砍伐|Deforestation in Taiwan|商業砍伐}}{{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3至94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175至176頁}}。 |
|||
目前已知臺灣有119種[[台灣哺乳動物列表|哺乳動物]]、690種[[臺灣鳥類列表|鳥類]]、118種[[台灣爬行動物列表|爬行動物]]、43種[[台灣兩棲動物列表|兩棲動物]]、401種[[臺灣蝴蝶列表|蝴蝶]]、2,992種魚類,並有788種蕨類、5,560種被子植物和111種[[臺灣的裸子植物|裸子植物]]{{sfnm|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1loc=第12至13頁}}。其中約30%為[[臺灣特有種列表|特有種與特有亞種]](包括45種哺乳動物、85種鳥類)<ref name="生態保育"/>,其它則與中國大陸物種類似{{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176頁|John C. Copper|2020年|2loc=第7至9頁|John C. Copper|2023年}}。最大的哺乳動物是[[臺灣黑熊]],並有鹿和[[臺灣野豬|野豬]]出沒,各地候鳥群則在淤灘及[[紅樹林]]棲息<ref name="臺灣概況"/>{{sfnm|John C. Copper|2020年|1loc=第7至9頁|John C. Copper|2023年}}。離島動植物種類則較少,且缺乏樹木{{sfnm|John C. Copper|2023年}}。作為世界保育的重地之一<ref name="景點"/>,中華民國持續推動自然資源與環境生態維護,並促進生物多樣性、[[野生動物保育法|野生動物]]及[[臺灣濕地列表|濕地]]保育<ref name="重要農業施政措施">{{Cite web|url=https://www.ey.gov.tw/state/CD050F4E4007084B/eca9c73f-eab3-4628-9e73-afd18523027a|title=重要農業施政措施|author=[[行政院農業委員會]]|date=2022-03-18|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1-14|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114125830/https://www.ey.gov.tw/state/CD050F4E4007084B/eca9c73f-eab3-4628-9e73-afd18523027a|dead-url=no}}</ref>、教育推廣工作,並公告臺灣黑熊等[[臺灣保育物種列表|保育物種]]<ref name="生態保育"/>{{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3至94頁、第839至841頁、第852至853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176至178頁}}。 |
|||
[[1990年]]代之後,[[中華民國在台灣]]以[[國會]]、[[總統]]直接選舉等各項自由選舉為主軸的民主化成就,於世界上頗受重視<ref group="參">[http://udn.com/NEWS/MAINLAND/BREAKINGNEWS4/5176412.shtml 中國未來最大衝擊 星媒:台灣民主的催化]</ref>,並認為是帶動經濟成長的因素,<ref group="參">[http://tw.epochtimes.com/bt/8/2/21/n2018802.htm 中央社,日英文報籲國際尋求解決之道 協助台灣入聯]</ref> 在另外一方面,其成果卻因為可能影響中國大陸現有[[一黨專政]]體制至鉅,而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所樂見 <ref group="參">[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4/new/aug/9/today-fo2.htm 《白樂崎專欄》:台灣憲改民主化,中國不樂見]</ref>。 |
|||
為了維護自然景觀與保育動植物生態,臺灣地區還設置[[中華民國國家公園|國家公園]]<ref name="景點"/><ref name="國家公園">{{Cite web|url=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42714|title=國家公園|author=|date=|publisher=交通部觀光局|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3-27|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327201905/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42714|dead-url=no}}</ref>、國家自然公園、自然保留區、野生動物保護區、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台灣自然保護區|自然保護區]],各類型[[臺灣自然生態保護區|自然生態保護區]]共98處,約占土地面積19.18%<ref name="生態保育"/>{{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289至290頁、第841至852頁|劉翠溶等|2011年|2loc=第649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176至181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4loc=第12至13頁}}。其中9座國家公園包含許多特殊地形景觀<ref name="臺灣概況"/>,分別是[[墾丁國家公園]]([[臺灣第一列表|第一座國家公園]])、[[玉山國家公園]]、[[陽明山國家公園]]、[[太魯閣國家公園]]、[[雪霸國家公園]]、[[金門國家公園]]、[[東沙環礁國家公園]](第一座保育海洋環境的國家公園)、[[臺江國家公園]]、[[澎湖南方四島國家公園]]<ref name="國家公園"/>,另有首座國家自然公園[[壽山國家自然公園]],累計面積750,479.43公頃<ref name="國家公園簡介">{{Cite web|url=https://www.ey.gov.tw/state/4447F4A951A1EC45/dc08391a-c57c-4cf7-af9a-cc0d9e4ebb1c|title=國家公園簡介|author=中華民國內政部|date=2022-03-02|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1-13|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113092819/https://www.ey.gov.tw/state/4447F4A951A1EC45/dc08391a-c57c-4cf7-af9a-cc0d9e4ebb1c|dead-url=no}}</ref>{{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177至181頁}}。 |
|||
{{wide image|Geoffrey 2004 001 Taiwan Election.jpg|800px|[[2004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2004年總統大選]]時,[[民主進步黨]]方面於台北縣三重市(今[[新北市]][[三重區]])的競選造勢活動,地點位於[[二重疏洪道]]下的廣場。}} |
|||
== 政治制度 == |
|||
{{Main|中華民國政府|中華民國政治}} |
|||
{{Main|五權分立}} |
|||
{{multiple image |
|||
{{并列图像 |
|||
| align = right |
|||
| perrow = 2 |
|||
| total_width = 300 |
|||
| image1 = Taipei Taiwan Presidential-Office-Building-01a (cropped).jpg |
|||
| image1 = 中華民國總統府.JPG |
|||
| image2 = 行政院大廈C.jpg |
|||
| width1 = 225 |
|||
| image3 = 中華民國立法院 (議場外) Legislative Yuan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chamber, exterior) (cropped).jpg |
|||
| caption1 = 位於[[台北市]][[博愛特區]]的[[中華民國總統府|總統府]] |
|||
| image4 = Taipei Taiwan Judicial-Yuan-01.jpg |
|||
| image5 = Examination Yuan main gate 20221203 (cropped).jpg |
|||
| width2 = 225 |
|||
| image6 = 監察院 臺北市 國定古蹟衙署 Venation 1 (cropped).JPG |
|||
| caption2 = [[蔣中正]]與[[李宗仁]]於[[1948年]][[5月20日]]就任[[行憲]]後第一屆總統、副總統,與相關官員合影。 |
|||
| footer = 從上至下、從左至右:[[中華民國總統府|總統府]]、[[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試院]]及[[監察院]] |
|||
}} |
}} |
||
中華民國是[[半總統制]]國家,主權屬於[[中華民國國民|國民全體]]<ref name="中華民國之肇建"/><ref name="憲法簡介"/>{{sfnm|趙永茂等|2011年|1loc=第5至7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54至56頁|中央情報局|2023年}}。《中華民國憲法》針對行政機關、立法機關、司法機關三權不足,增加[[科舉|考試]]及[[中國古代行政監察制度|監察]]兩權<ref name="憲法"/>{{sfnm|趙永茂等|2011年|1loc=第10至12頁、第93至94頁、第135至137頁、第171至172頁、第201至205頁、第235頁、第239至240頁|John C. Copper|2020年|2loc=第156至162頁}}。[[中華民國總統|總統]]為[[中華民國國家元首列表|國家元首]],下設[[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試院]]、[[監察院]]<ref name="中央政府">{{Cite web|url=https://www.president.gov.tw/Page/105|title=中央政府|author=|date=|publisher=中華民國總統府|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19-06-02|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90602101200/https://www.president.gov.tw/Page/105|dead-url=no}}</ref><ref name="政府組織">{{Cite web|url=https://www.ey.gov.tw/state/62879155A536D543/f3662cb7-5806-4755-8aba-ab1d44b97d7a|title=政府組織|author=[[行政院人事行政總處]]、中華民國內政部|date=2022-09-01|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4-09|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409121151/https://www.ey.gov.tw/state/62879155A536D543/f3662cb7-5806-4755-8aba-ab1d44b97d7a|dead-url=no}}</ref>{{sfnm|趙永茂等|2011年|1loc=第255至256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54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3loc=第33至34頁|John C. Copper|2020年|4loc=第152至156頁}}。總統對外代表國家,依法公布[[法律]]、發布[[行政命令|命令]]、任命官員等;其還設置[[中華民國總統府|總統府]],並遴選[[中華民國總統府資政|資政]]、[[中華民國總統府國策顧問|國策顧問]]及[[中華民國總統府戰略顧問|戰略顧問]]<ref name="中央政府"/><ref name="政府組織"/>{{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5至36頁、第59頁、第73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54至56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3loc=第35至36頁|John C. Copper|2020年|4loc=第152至156頁}}。總統、[[中華民國副總統|副總統]]由中華民國[[中華民國總統及副總統在臺灣之公民直接選舉與罷免|自由地區公民直接選舉]],任期4年<ref name="中央政府"/><ref name="政府組織"/><ref name="選舉及公民投票">{{Cite web|url=https://www.ey.gov.tw/state/62879155A536D543/c78552af-72f4-45ef-bb89-a044cf2f3f1c|title=選舉及公民投票|author=[[中華民國中央選舉委員會]]|date=2022-02-07|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2-12-26|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21226150617/https://www.ey.gov.tw/state/62879155A536D543/c78552af-72f4-45ef-bb89-a044cf2f3f1c|dead-url=no}}</ref>{{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54至56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2loc=第30至33頁、第35至36頁|John C. Copper|2020年|3loc=第152至156頁|中央情報局|2023年}}。行政院為國家最高行政機關<ref name="政府組織"/>,下設30個[[中華民國中央行政機關|中央行政機關]]<ref name="中央政府"/>{{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6至39頁|趙永茂等|2011年|2loc=第93至94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56至59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4loc=第35至36頁|John C. Copper|2020年|5loc=第156至162頁}}。[[行政院院長]]由總統任命,由其提請總統任命[[行政院副院長|副院長]]、[[政府機構|部會]]首長、[[政務委員 (中華民國)|政務委員]],組成[[行政院會議]]<ref name="中央政府"/><ref name="政府組織"/>{{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6至39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56至59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3loc=第35至36頁|John C. Copper|2020年|4loc=第156至162頁|中央情報局|2023年}}。 |
|||
立法院為國家[[議會|最高立法機關]],[[代議民主|代表人民行使立法權]],設有多個委員會<ref name="中央政府"/><ref name="政府組織"/>{{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9至40頁|趙永茂等|2011年|2loc=第147至157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59至60頁|John C. Copper|2020年|4loc=第156至162頁}}。立法院質詢行政院院長及各部會首長、議決或覆議政策法案等,由113名立法委員組成<ref name="選舉及公民投票"/>,互選產生[[立法院院長]]、[[立法院副院長|副院長]]<ref name="中央政府"/><ref name="政府組織"/>{{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9至40頁、第112至114頁|趙永茂等|2011年|2loc=第147至151頁、第153至157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59至60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4loc=第30至33頁、第35至36頁|John C. Copper|2020年|5loc=第156至162頁|中央情報局|2023年}}。[[立法院立法委員選舉|立法委員]]採[[單一選區兩票制]],任期4年<ref name="中央政府"/><ref name="政府組織"/><ref name="選舉及公民投票"/>:區域立法委員73人,由[[中華民國立法委員選舉區列表|單一選舉區]](依人口比例劃分)選出,每個縣市至少1人;[[平地原住民選舉區|平地原住民]]及[[山地原住民選舉區]]立法委員各3人,不另分選舉區;[[全國不分區及僑居國外國民立法委員選舉區]]立法委員34人,依照[[中華民國政黨|政黨]]名單投票,藉由政黨選舉票得票率選出<ref name="中央政府"/><ref name="政府組織"/><ref name="選舉及公民投票"/>{{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9至40頁、第112至114頁|趙永茂等|2011年|2loc=第154至157頁、第293頁、第299至300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59至60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4loc=第30至33頁|John C. Copper|2020年|5loc=第98至105頁、第147至152頁、第156至162頁|中央情報局|2023年}}。另外,人民可以藉由[[公民投票法|公民投票]]決定法律或政策<ref name="選舉及公民投票"/>{{sfnm|趙永茂等|2011年|1loc=第49至50頁、第293至294頁、第303至304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52至53頁}}。 |
|||
中華民國國父[[孫文|孫中山]]依據古今中外所曾經有過的各種政治制度,歸納出「[[五權分立]]」的政府組織,分為行政、立法、司法、考試、監察等5個部門。[[中華民國政府]]於1949年因[[國共內戰]]爆發而遷往台灣以後,繼續沿用[[五權憲法]]所創之五院體制,不過經過[[1990年代]]以來的多次修憲後,其制度已有重大變革。 |
|||
司法院為國家[[司法院會議|最高司法機關]],掌理解釋、[[中華民國民事訴訟|民事]]、[[中華民國刑事訴訟|刑事]]與[[行政訴訟法 (中華民國)|行政]][[訴訟]]審判及公務員懲戒;其由[[司法院大法官]]組成,設置[[司法院院長]]、[[司法院副院長|副院長]]各1人<ref name="中央政府"/><ref name="政府組織"/>{{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40頁、第139頁|趙永茂等|2011年|2loc=第171至174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60至61頁|John C. Copper|2020年|4loc=第156至162頁}}。考試院為國家[[考試院會議|最高考試機關]],設有[[中華民國考選部|考選部]]、[[中華民國銓敘部|銓敘部]]、[[公務人員保障暨培訓委員會]]及[[公務人員退休撫卹基金監理委員會]];其由[[考試委員]]組成,設置[[考試院院長]]、[[考試院副院長|副院長]]各1人<ref name="中央政府"/><ref name="政府組織"/>{{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44至45頁、第175至202頁|趙永茂等|2011年|2loc=第10至11頁、第201至204頁、第223至230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61至62頁|John C. Copper|2020年|4loc=第156至162頁}}。監察院為為國家[[監察院會議|最高監察機關]],設有[[中華民國審計部|審計部]]與[[監察院國家人權委員會|國家人權委員會]];其由[[監察委員]]組成,設置[[監察院院長]]、[[監察院副院長|副院長]]各1人<ref name="中央政府"/><ref name="政府組織"/>{{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41至44頁、第203至233頁|趙永茂等|2011年|2loc=第11至12頁、第251頁、第257至258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62至63頁|John C. Copper|2020年|4loc=第156至162頁}}。司法院正副院長、司法院大法官、考試院正副院長、考試委員、監察院正副院長、監察委員由總統提名,經立法院同意後任命<ref name="中央政府"/><ref name="政府組織"/>{{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40至45頁|趙永茂等|2011年|2loc=第172至174頁、第250至259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59至63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4loc=第35至36頁|John C. Copper|2020年|5loc=第156至162頁|中央情報局|2023年}}。 |
|||
* [[行政院]]是最高行政機關,通稱[[內閣]],其首長——[[行政院院長]](通稱[[閣揆]])的職權等同於[[內閣制]]國家的[[總理]]。依《行政院組織法》的規定,行政院行使《中華民國憲法》所賦予之職權,設置[[部]]、[[委員會]]等[[中華民國中央行政機關|機關]]<ref group="注">現今有9部4會、3署、2總處、18委員會、3獨立機關。目前行政院仍在進行組織調整;未來將調整為14部8會、2總處、3獨立機關</ref> 以處理全國行政事務,除各部會首長外另有[[政務委員 (中華民國)|政務委員]]7到9人。在1997年第4次修憲時,通過總統直接任免行政院長。行政院副院長、各部會首長及不管部會之政務委員會由行政院院長提請總統任命之。行政院對立法院負責,須向立法院提出施政方針及施政報告。當立法院通過對行政院院長提出不信任案時,行政院院長應辭職,並同時得呈請總統解散立法院,是為被動解散國會。 |
|||
中華民國規定公費補助[[臺灣選舉|選舉]]、投(開)票所監察員等制度<ref name="選舉及公民投票"/>,並推動[[政府資料開放平臺|提高透明度]]、[[清廉印象指數|防範貪汙]]、[[電子政務]]等政策{{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88頁、第97頁、第102至104頁、第444至445頁、第741至743頁、第759至763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63至65頁|John C. Copper|2023年}}。[[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公職人員選舉]]皆為直接選舉,年滿20歲選民便依[[戶籍 (臺灣)|戶籍]]取得投票權,並有登記參選權利與[[臺灣女性|女性保障名額]]<ref name="選舉及公民投票"/>{{sfnm|趙永茂等|2011年|1loc=第273頁、第292至293頁|中央情報局|2023年}}。隨著[[民主]]選舉成為[[中華民國政治|重要政治活動]],[[臺灣媒體史|傳播媒體]]、[[輿論調查]]、民間團體和[[台灣大型抗議活動列表|抗議活動]]越趨重要{{sfnm|章英華等|2011年|1loc=第14至17頁、第24至26頁、第392至411頁、第424至441頁、第488至491頁|漢寶德等|2011年|2loc=第473至474頁、第551至553頁|John C. Copper|2020年|3loc=第27至33頁、第71至75頁、第147至152頁、第253至256頁|John C. Copper|2023年}}。各級政府主要歲入為[[台灣稅制|稅課收入]]、營業盈餘及事業收入、規費、罰款及賠償收入,主要支出為社會福利、教育科學文化、經濟發展、一般政務及國防<ref name="我國財政金融概況">{{Cite web|url=https://www.ey.gov.tw/state/4F559106333903B0/4435ef27-f084-43dc-8823-5039526e0c00|title=我國財政金融概況|author=[[中華民國財政部]]、[[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檢查局]]|date=2022-07-12|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2-12-27|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21227055316/https://www.ey.gov.tw/state/4F559106333903B0/4435ef27-f084-43dc-8823-5039526e0c00|dead-url=no}}</ref>{{sfnm|劉翠溶等|2011年|1loc=第543至545頁|John C. Copper|2023年}}。2022年度各級1年以上[[各國國債列表|公共債務未償餘額]]為63,994億元,占前3年度名目國內生產毛額平均數37.70%<ref name="我國財政金融概況"/>。 |
|||
* [[立法院]]是最高立法機關,是一個[[一院制]]的[[議會]],共有113席,以[[單一選區兩票制]]選出,其中73席由普通選民選舉產生,6席由[[臺灣原住民|原住民]]選出,其餘的34席則根據全國各政黨的政黨票得票率按比例分配。原先的[[國民大會]]的職能已經轉移到立法院,並於2005年6月的修憲案中遭凍結。為了使立法權及行政權分開,立法委員不可兼任官吏,所以正副[[閣揆]]與[[內閣]]各部會首長及[[政務委員 (中華民國)|政務委員]]等,都不能由立法委員擔任。其職權除了決議法律案、預算案、條約案之外,還有質詢權、調閱權、正副總統彈劾權之外,第6次修憲後增加變更領土提議權及聽取總統國情報告權。 |
|||
目前人民團體分成職業團體、社會團體與[[政黨法|政治團體]],其中[[民主進步黨]]和[[中國國民黨]]是[[中華民國政黨列表|兩大政黨]],主要政治議題有[[臺灣問題|臺灣統獨問題]]、[[海峽兩岸關係]]、經濟發展等{{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242至243頁、第299至300頁、第315至316頁|趙永茂等|2011年|2loc=第302至303頁、第560至565頁|John C. Copper|2020年|3loc=第167至188頁、第312至317頁|中央情報局|2023年}}。民主進步黨經常被描述為[[泛綠|主張獨立]]的左派政黨,而中國國民黨是[[泛藍|反對獨立]]的中間偏右政黨{{sfnm|John C. Copper|2020年|1loc=第167至188頁、第253至256頁、第312至317頁|John C. Copper|2023年}}。由於總統在政府運作中具有極大影響力,「執政黨」指取得該職位的政黨,目前臺灣已經歷經3次政黨輪替{{sfnm|趙永茂等|2011年|1loc=第50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54至56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3loc=第37頁|John C. Copper|2020年|4loc=第152至156頁、第167至182頁|中央情報局|2023年|John C. Copper|2023年}}。由於選民傾向保守與[[臺灣地方派系|地方派系]][[臺灣黑金政治|影響]],中國國民黨比起民主進步黨[[臺灣選舉地理|更具選舉優勢]]{{sfnm|章英華等|2011年|1loc=第15至16頁、第452至459頁|John C. Copper|2020年|2loc=第162至174頁|John C. Copper|2023年}}。在[[2024年中華民國立法委員選舉|2024年立法委員選舉]],民主進步黨、中國國民黨、[[臺灣民眾黨]]取得席次<ref name="選舉及公民投票"/>{{sfnm|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1loc=第第37頁|中央情報局|2023年}}<ref>{{Cite web|title=2024選舉開票結果 區域立委當選完整名單|url=https://www.cna.com.tw/news/aipl/202401135005.aspx|website=中央社 CNA|date=2024-01-13|language=zh-TW|access-date=2024-05-31|archive-date=2024-01-19|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40119094456/https://www.cna.com.tw/news/aipl/202401135005.aspx|dead-url=no}}</ref>。 |
|||
* [[司法院]]為最高司法機關,掌理民事、刑事及行政訴訟之審判與公務員懲戒相關事宜,設[[司法院大法官|大法官]]15人,由總統提名,經立法院同意後任命。大法官任期8年,不分屆次,個別計算,並不得連任。但並為院長、副院長之大法官不受任期之保障。大法官以合議方式,審理解釋憲法及統一解釋法律及命令之權,並組憲法法庭審理總統、副總統之彈劾及政黨違憲之解散事項。 |
|||
=== 行政區劃 === |
|||
* [[考試院]]為最高考試機關,掌管公務人員考試、銓敘、保障、撫卹、退休相關事宜及公務人員任免、考績、級俸、陞遷、褒獎之法制事項。設院長和副院長各1人及考試委員19人,任期6年,由總統提名,經立法院同意後任命。上述職權由[[考選部]]、[[銓敘部]]、[[公務人員退休撫卹基金監理委員會]]及[[公務人員保障暨培訓委員會]]等分別掌理。 |
|||
{{Main|中華民國行政區劃}} |
|||
《中華民國憲法》規範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權限劃分採[[地方分權|均權主義]]制度<ref name="憲法簡介"/>,實施[[地方自治]]{{sfnm|趙永茂等|2011年|1loc=第351至353頁、第366至368頁|John C. Copper|2020年|2loc=第147至152頁、第162至167頁}}。[[地方制度法|其地方自治制度]]具有部分聯邦制特徵,地方政府在部分領域擁有管轄權{{sfnm|趙永茂等|2011年|1loc=第325至327頁、第374至377頁|John C. Copper|2020年|2loc=第162至167頁|John C. Copper|2023年}}。依《[[地方制度法]]》規定,地方劃分為[[省 (中華民國)|省]]、[[直轄市 (中華民國)|直轄市]]。省劃分為[[縣 (中華民國)|縣]]、[[市 (中華民國)|市]];縣劃分為[[鄉 (中華民國)|鄉]]、[[鎮 (中華民國)|鎮]]、[[縣轄市]]。直轄市及市均劃分為[[區 (中華民國)|區]]。在[[省 (中華民國)|省政府]]改為[[臺灣省政府功能業務與組織調整|行政院派出機關]]後,省不再屬於地方自治團體。目前,中華民國第一層級地方自治團體為直轄市及縣(市),共有6個直轄市、13個縣和3個市<ref name="政府組織"/><ref name="地方政府">{{Cite web|url=https://www.president.gov.tw/Page/106|title=地方政府|author=|date=|publisher=中華民國總統府|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18-12-27|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81227084925/https://www.president.gov.tw/Page/106|dead-url=no}}</ref>{{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45至46頁、第57至58頁|趙永茂等|2011年|2loc=第323至324頁、第373至375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63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4loc=第33至34頁|John C. Copper|2020年|5loc=第162至167頁|中央情報局|2023年}},[[中華民國臺灣地區鄉鎮市區列表|146個鄉、38個鎮、14個縣轄市及170個區]]<ref name="政府組織"/>{{sfnm|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1loc=第33至34頁}}。中央政府根據人口和經濟等指標,向地方政府分配財政[[預算]],並推動[[區域聯合治理]]{{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104至105頁|趙永茂等|2011年|2loc=第329至332頁|劉翠溶等|2011年|3loc=第1至29頁、第565至569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4loc=第63頁}}。直轄市由行政院直接管轄,擁有更多的行政資源,在區域發展扮演重要的都會角色{{sfnm|趙永茂等|2011年|1loc=第333至335頁、第369至370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2loc=第33至34頁|John C. Copper|2020年|3loc=第162至167頁|中央情報局|2023年}}。 |
|||
直轄市及縣(市)設立[[現任中華民國一、二級行政區行政首長列表|直轄市及縣(市)政府]],鄉(鎮、縣轄市、[[直轄市山地原住民區]])設立鄉(鎮、縣轄市、直轄市山地原住民區)公所,地方行政首長負責處理機關政務、辦理自治事項等<ref name="政府組織"/><ref name="地方政府"/>{{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46至47頁|趙永茂等|2011年|2loc=第325至327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63頁}}。直轄市及縣(市)也組成[[現任中華民國各直轄市及縣市正副議長列表|直轄市及縣(市)議會]],鄉(鎮、縣轄市、直轄市山地原住民區)設立鄉(鎮、縣轄市、直轄市山地原住民區)民代表會,地方民意代表行使立法權和質詢權<ref name="地方政府"/><ref name="政府組織"/>{{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46至48頁、第51至55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63頁}}。地方行政首長和地方民意代表由市民普遍選舉產生,任期4年<ref name="地方政府"/><ref name="政府組織"/><ref name="選舉及公民投票"/>{{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46至47頁、第52至54頁、第56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63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3loc=第33至34頁}}。[[九合一選舉|直轄市、縣和市選舉]]往往被視為重要的民主選舉,且地方政府之間彼此競合{{sfnm|趙永茂等|2011年|1loc=第287至288頁、第300至302頁、第316至317頁|章英華等|2011年|2loc=第125至128頁|John C. Copper|2020年|3loc=第162至167頁|John C. Copper|2023年}}。目前[[中華民國首都]]為[[臺北市]]{{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10至11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2loc=第4頁|中央情報局|2023年|John C. Copper|2023年}}。 |
|||
* [[監察院]]為國家最高監察機關,行使彈劾、糾舉、糾正及審計權。設監察委員29名,並以其中1人為院長,1人為副院長。其任期六年,由總統提名,經立法院同意後任命。監察院下設[[審計部]],負責審核全國各機關之財務與總決算,審計長任期六年,由總統提名,經立法院同意任命之。 |
|||
{{Image label begin|image=Subdivision type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2014) (4).svg|width=380|float=left|margin=3px 15px 0px 0px|thumb=y|caption=現行[[中華民國行政區劃]]地圖,共有6個[[直轄市 (中華民國)|直轄市]]、13個[[縣 (中華民國)|縣]]和3個[[市 (中華民國)|市]]。}} |
|||
其中,[[行政院]]院長由[[總統]]直接任命,不經[[國會]]同意。國會[[議長]]——[[立法院院長]],由[[立法院]][[立法院#.E5.A7.94.E5.93.A1|立法委員]]互選之;而其他三院院長,則是由總統提名,經立法院同意後任命之。 |
|||
{{Image label small|x=0.80|y=0.15|scale=380|text=[[臺北市]]}} |
|||
{{Image label small|x=0.795|y=0.225|scale=380|text=[[新北市]]}} |
|||
{{Image label small|x=0.90|y=0.105|scale=380|text=[[基隆市]]}} |
|||
{{Image label small|x=0.665|y=0.195|scale=380|text=[[桃園市]]}} |
|||
{{Image label small|x=0.655|y=0.30|scale=380|text=[[新竹縣]]}} |
|||
{{Image label small|x=0.485|y=0.26|scale=380|text=[[新竹市]]—}} |
|||
{{Image label small|x=0.565|y=0.38|scale=380|text=[[苗栗縣]]}} |
|||
{{Image label small|x=0.51|y=0.49|scale=380|text=[[臺中市]]}} |
|||
{{Image label small|x=0.417|y=0.59|scale=380|text=[[彰化縣]]}} |
|||
{{Image label small|x=0.08|y=0.67|scale=380|text=[[澎湖縣]]}} |
|||
{{Image label small|x=0.59|y=0.625|scale=380|text=[[南投縣]]}} |
|||
{{Image label small|x=0.39|y=0.677|scale=380|text=[[雲林縣]]}} |
|||
{{Image label small|x=0.485|y=0.78|scale=380|text=[[嘉義縣]]}} |
|||
{{Image label small|x=0.22|y=0.765|scale=380|text=[[嘉義市]]————}} |
|||
{{Image label small|x=0.367|y=0.89|scale=380|text=[[臺南市]]}} |
|||
{{Image label small|x=0.482|y=0.957|scale=380|text=[[高雄市]]}} |
|||
{{Image label small|x=0.46|y=1.13|scale=380|text=[[屏東縣]]}} |
|||
{{Image label small|x=0.83|y=0.35|scale=380|text=[[宜蘭縣]]}} |
|||
{{Image label small|x=0.745|y=0.66|scale=380|text=[[花蓮縣]]}} |
|||
{{Image label small|x=0.62|y=0.985|scale=380|text=[[臺東縣]]}} |
|||
{{Image label small|x=0.08|y=0.36|scale=380|text=[[金門縣]]}} |
|||
{{Image label small|x=0.18|y=0.15|scale=380|text=[[連江縣 (中華民國)|連江縣]]}} |
|||
{{Image label end}} |
|||
{| class="wikitable sortable" |
|||
! |
|||
! 區劃單位 |
|||
! 行政區劃<ref name="地方政府"/><ref name="政府組織"/> |
|||
! 政府所在地 |
|||
! [[臺灣行政區面積表|面積]](平方公里) |
|||
! [[臺灣行政區人口列表|人口]](人) |
|||
! 工商業生產總額(百萬元,2021年<ref>{{Cite web|title=110 年工業及服務業普查 綜合報告提要分析|url=https://ws.dgbas.gov.tw/Download.ashx?u=LzAwMS9VcGxvYWQvNDYzL3JlbGZpbGUvMTE1MTcvMjMzMTYwLzQ3ZjdmNDBkLTBkYWUtNGVjNy04MWFhLWNiZjI4NDVhZDc0Yy5wZGY%3d&n=MS4xMTDlubTnuL3loLHmlrDogZ7nqL9f5LiK57ayKDA0MTMpLea4heeovy5wZGY%3d&icon=.pdf|language=zh-tw|access-date=2023-05-31|publisher=行政院主計總處|via=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ref>) |
|||
|- |
|||
| bgcolor="#F5C3C4" | |
|||
| 直轄市 |
|||
| [[臺北市]] |
|||
| [[信義區 (臺北市)|信義區]] |
|||
| {{ROCCAD|subdivision=臺北市}} |
|||
| {{ROCCPD|subdivision=臺北市}} |
|||
| 8,901,789 |
|||
|- |
|||
| bgcolor="#F5C3C4" | |
|||
| 直轄市 |
|||
| [[新北市]] |
|||
| [[板橋區 (臺灣)|板橋區]] |
|||
| {{ROCCAD|subdivision=新北市}} |
|||
| {{ROCCPD|subdivision=新北市}} |
|||
| 4,739,838 |
|||
|- |
|||
| bgcolor="#CEB2CD" | |
|||
| 市 |
|||
| [[基隆市]] |
|||
| [[中正區 (基隆市)|中正區]] |
|||
| {{ROCCAD|subdivision=基隆市}} |
|||
| {{ROCCPD|subdivision=基隆市}} |
|||
| 416,379 |
|||
|- |
|||
| bgcolor="#E3EDC3" | |
|||
| 縣 |
|||
| [[宜蘭縣]] |
|||
| [[宜蘭市]] |
|||
| {{ROCCAD|subdivision=宜蘭縣}} |
|||
| {{ROCCPD|subdivision=宜蘭縣}} |
|||
| 330,205 |
|||
|- |
|||
| bgcolor="#F5C3C4" | |
|||
| 直轄市 |
|||
| [[桃園市]] |
|||
| [[桃園區]] |
|||
| {{ROCCAD|subdivision=桃園市}} |
|||
| {{ROCCPD|subdivision=桃園市}} |
|||
| 4,664,371 |
|||
|- |
|||
| bgcolor="#E3EDC3" | |
|||
| 縣 |
|||
| [[新竹縣]] |
|||
| [[竹北市]] |
|||
| {{ROCCAD|subdivision=新竹縣}} |
|||
| {{ROCCPD|subdivision=新竹縣}} |
|||
| 1,928,830 |
|||
|- |
|||
| bgcolor="#CEB2CD" | |
|||
| 市 |
|||
| [[新竹市]] |
|||
| [[北區 (新竹市)|北區]] |
|||
| {{ROCCAD|subdivision=新竹市}} |
|||
| {{ROCCPD|subdivision=新竹市}} |
|||
| 2,218,562 |
|||
|- |
|||
| bgcolor="#E3EDC3" | |
|||
| 縣 |
|||
| [[苗栗縣]] |
|||
| [[苗栗市]] |
|||
| {{ROCCAD|subdivision=苗栗縣}} |
|||
| {{ROCCPD|subdivision=苗栗縣}} |
|||
| 819,744 |
|||
|- |
|||
| bgcolor="#F5C3C4" | |
|||
| 直轄市 |
|||
| [[臺中市]] |
|||
| [[西屯區]] |
|||
| {{ROCCAD|subdivision=臺中市}} |
|||
| {{ROCCPD|subdivision=臺中市}} |
|||
| 4,446,290 |
|||
|- |
|||
| bgcolor="#E3EDC3" | |
|||
| 縣 |
|||
| [[彰化縣]] |
|||
| [[彰化市]] |
|||
| {{ROCCAD|subdivision=彰化縣}} |
|||
| {{ROCCPD|subdivision=彰化縣}} |
|||
| 1,365,337 |
|||
|- |
|||
| bgcolor="#E3EDC3" | |
|||
| 縣 |
|||
| [[南投縣]] |
|||
| [[南投市]] |
|||
| {{ROCCAD|subdivision=南投縣}} |
|||
| {{ROCCPD|subdivision=南投縣}} |
|||
| 344,169 |
|||
|- |
|||
| bgcolor="#E3EDC3" | |
|||
| 縣 |
|||
| [[雲林縣]] |
|||
| [[斗六市]] |
|||
| {{ROCCAD|subdivision=雲林縣}} |
|||
| {{ROCCPD|subdivision=雲林縣}} |
|||
| 1,495,572 |
|||
|- |
|||
| bgcolor="#E3EDC3" | |
|||
| 縣 |
|||
| [[嘉義縣]] |
|||
| [[太保市]] |
|||
| {{ROCCAD|subdivision=嘉義縣}} |
|||
| {{ROCCPD|subdivision=嘉義縣}} |
|||
| 373,678 |
|||
|- |
|||
| bgcolor="#CEB2CD" | |
|||
| 市 |
|||
| [[嘉義市]] |
|||
| [[東區 (嘉義市)|東區]] |
|||
| {{ROCCAD|subdivision=嘉義市}} |
|||
| {{ROCCPD|subdivision=嘉義市}} |
|||
| 205,897 |
|||
|- |
|||
| bgcolor="#F5C3C4" | |
|||
| 直轄市 |
|||
| [[臺南市]] |
|||
| [[安平區]] |
|||
| {{ROCCAD|subdivision=臺南市}} |
|||
| {{ROCCPD|subdivision=臺南市}} |
|||
| 3,247,644 |
|||
|- |
|||
| bgcolor="#F5C3C4" | |
|||
| 直轄市 |
|||
| [[高雄市]] |
|||
| [[苓雅區]] |
|||
| {{ROCCAD|subdivision=高雄市}} |
|||
| {{ROCCPD|subdivision=高雄市}} |
|||
| 4,658,400 |
|||
|- |
|||
| bgcolor="#E3EDC3" | |
|||
| 縣 |
|||
| [[屏東縣]] |
|||
| [[屏東市]] |
|||
| {{ROCCAD|subdivision=屏東縣}} |
|||
| {{ROCCPD|subdivision=屏東縣}} |
|||
| 456,411 |
|||
|- |
|||
| bgcolor="#E3EDC3" | |
|||
| 縣 |
|||
| [[花蓮縣]] |
|||
| [[花蓮市]] |
|||
| {{ROCCAD|subdivision=花蓮縣}} |
|||
| {{ROCCPD|subdivision=花蓮縣}} |
|||
| 184,863 |
|||
|- |
|||
| bgcolor="#E3EDC3" | |
|||
| 縣 |
|||
| [[臺東縣]] |
|||
| [[臺東市]] |
|||
| {{ROCCAD|subdivision=臺東縣}} |
|||
| {{ROCCPD|subdivision=臺東縣}} |
|||
| 71,916 |
|||
|- |
|||
| bgcolor="#E3EDC3" | |
|||
| 縣 |
|||
| [[澎湖縣]] |
|||
| [[馬公市]] |
|||
| {{ROCCAD|subdivision=澎湖縣}} |
|||
| {{ROCCPD|subdivision=澎湖縣}} |
|||
| 31,717 |
|||
|- |
|||
| bgcolor="#E3EDC3" | |
|||
| 縣 |
|||
| [[金門縣]] |
|||
| [[金城鎮 (金門縣)|金城鎮]] |
|||
| {{ROCCAD|subdivision=金門縣}} |
|||
| {{ROCCPD|subdivision=金門縣}} |
|||
| 41,587 |
|||
|- |
|||
| bgcolor="#E3EDC3" | |
|||
| 縣 |
|||
| [[連江縣 (中華民國)|連江縣]] |
|||
| [[南竿鄉]] |
|||
| {{ROCCAD|subdivision=連江縣}} |
|||
| {{ROCCPD|subdivision=連江縣}} |
|||
| 7,562 |
|||
|} |
|||
=== 司法制 |
=== 司法體制 === |
||
{{Main|中華民國法律}} |
|||
[[File:1946 National Assembly Constitution.jpg|right|200px|thumb|中華民國憲法本文第一頁]] |
|||
[[File:03.23 總統出席「國民法官模擬法庭」 (51065369641).jpg|thumb|國民法官制度讓國民與法官一起審判重大刑事案件<ref name="中央通訊社 20221228">{{Cite web|url=https://www.cna.com.tw/news/asoc/202212280020.aspx|title=國民法官新制112年上路 民眾法官一起審重大刑案|author=林長順|date=2022-12-28|publisher=[[中央通訊社]]|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2-12|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212183328/https://www.cna.com.tw/news/asoc/202212280020.aspx|dead-url=no}}</ref>]] |
|||
{{Main|中華民國憲法|中華民國法律}} |
|||
早在1947年,《中華民國憲法》基於三民主義和五權憲法的[[中華民國憲法序言|理論基礎]],納入孫中山的[[中國民族主義|民族主義]]、[[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民權主義]]和民生主義,並規定周延的自由民權保障<ref name="憲法"/>{{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52至53頁|趙永茂等|2011年|2loc=第37至39頁、第645至649頁|John C. Copper|2020年|3loc=第147至152頁、第182至188頁}}。不過1948年後,《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與《臺灣省戒嚴令》凍結部分《中華民國憲法》條文<ref name="憲法"/>,並形成「萬年國會」{{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53至54頁|趙永茂等|2011年|2loc=第64至70頁、第138頁第140頁|John C. Copper|2020年|3loc=第147至152頁}}。直至1991年,隨著動員戡亂時期終止<ref name="憲法簡介"/>,《中華民國憲法》才發揮其[[憲法|民主和法治目的]]{{sfnm|趙永茂等|2011年|1loc=第41至44頁、第47至49頁、第64至85頁、第137至143頁、第366至368頁、第653至656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53至54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3loc=第30至33頁|John C. Copper|2020年|4loc=第147至152頁|John C. Copper|2023年}}。在1991年至2005年,因應[[兩個中國|政治現實]]及國家發展,《中華民國憲法》前後歷經7次憲法修正,[[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增修條文體制]]改變政府結構<ref name="憲法簡介"/><ref name="憲法"/>{{sfnm|趙永茂等|2011年|1loc=第47至49頁、第82至85頁、第143至152頁、第159至161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52至54頁、第321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3loc=第30至33頁|John C. Copper|2020年|4loc=第147至152頁}}。目前憲法修正需要四分之三立法委員決議提出,並經公民投票複決過半數支持<ref name="憲法簡介"/>{{sfnm|趙永茂等|2011年|1loc=第49至50頁、第147至151頁、第154至157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53至54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3loc=第30至33頁|John C. Copper|2020年|4loc=第147至152頁|中央情報局|2023年}}。 |
|||
司法院設有[[憲法法庭]]、[[中華民國法院制度|普通法院]]({{Link-en|地方法院 (中華民國)|District court (Taiwan)|地方法院}}、[[臺灣高等法院|高等法院]]、[[最高法院 (中華民國)|最高法院]])、[[行政法院]]([[行政訴訟法 (中華民國)|地方法院行政訴訟庭]]、高等行政法院、[[最高行政法院 (中華民國)|最高行政法院]])、[[懲戒法院]]、專業法院([[智慧財產及商業法院]]、[[臺灣高雄少年及家事法院|少年及家事法院]])等<ref name="中央政府"/><ref name="政府組織"/>{{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40至41頁、第142至158頁|趙永茂等|2011年|2loc=第172至176頁、第179至181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60至61頁|John C. Copper|2020年|4loc=第156至162頁}}。憲法法庭由15名司法院大法官組成,審理《[[憲法訴訟法]]》所定案件<ref name="中央政府"/><ref name="政府組織"/>{{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40頁、第139頁、第142頁|趙永茂等|2011年|2loc=第172至179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60至61頁|John C. Copper|2020年|4loc=第156至162頁|中央情報局|2023年|John C. Copper|2023年}}。各級法院掌理民事、刑事、行政及[[智慧財產權|智慧財產]]訴訟審判,懲戒法院掌理公務員、法官及檢察官懲戒<ref name="中央政府"/>{{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40至41頁、第142至158頁}}。法官為終身職,經由遴選或考試選拔、並在[[法務部司法官學院]]受訓產生;法官必須依法獨立審判,不稱職者[[法官法 (中華民國)|可以免職]]<ref name="政府組織"/>{{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748頁|趙永茂等|2011年|2loc=第193至198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60至61頁|John C. Copper|2020年|4loc=第156至162頁}}。 |
|||
中華民國法律分為憲法、法律和命令三個層級,《[[中華民國憲法]]》是中華民國的根本法,所有規範皆不可違背在其上位階的規定。[[1946年]]12月25日經「[[制憲國民大會]]」議決通過,於[[1947年]]1月1日由國民政府公佈,同年12月25日施行。由於[[國共戰爭]]的因素,目前其法律效力僅及於台灣、澎湖、金門、馬祖等地。內容除前言外,全文共一百七十五條條文,計分十四章。憲法本文的主要特色為揭櫫主權在民的理念,明定人民自由權利的保障,規定五權分立的中央政府體制及[[自治地方|地方自治]]制度,明示中央與地方權限劃分採取均權制度,並明列基本國策等。 |
|||
目前[[中華民國法律|法律體系]]採{{Link-en|臺灣法律史|History of law in Taiwan|歐陸法系}},繼受歐陸法系國家制定《[[六法全書]]》{{sfnm|趙永茂等|2011年|1loc=第175至176頁、第618至626頁|John C. Copper|2020年|2loc=第156至162頁|中央情報局|2023年}}。地方法院和高等法院為事實審,最高法院為法律審{{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142至145頁|趙永茂等|2011年|2loc=第175至176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60至61頁|John C. Copper|2020年|4loc=第156至162頁}}。刑事訴訟系統從過去法官兼掌的「糾問主義」,改為檢察官、被告及法院組成的「彈劾主義」,並採國家追訴與私人追訴雙軌制{{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143至145頁|趙永茂等|2011年|2loc=第181至182頁|John C. Copper|2020年|3loc=第156至162頁|John C. Copper|2023年}}。不過司法體系運作仍遭批評,在2023年新增國民法官制度<ref name="中央通訊社 20221228"/>{{sfnm|趙永茂等|2011年|1loc=第656至658頁|John C. Copper|2020年|2loc=第156至162頁|John C. Copper|2023年}}。地方法院行政訴訟庭為事實審,高等行政法院為事實審與法律審,最高行政法院則是法律審{{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41頁、第152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60至61頁}}。[[內政部警政署]]負責{{Link-en|臺灣犯罪|Crime in Taiwan|犯罪遏阻}}、秩序維護、保安警備等[[中華民國警察|警政工作]],使臺灣成為{{Link-en|臺灣執法|Law enforcement in Taiwan|全球最安全的地方之一}}{{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85頁、第257至266頁、第757至759頁|趙永茂等|2011年|2loc=第405至416頁|John C. Copper|2020年|3loc=第131至136頁|中央情報局|2023年}}。海洋委員會海巡署平時是[[海岸巡防隊|海域執法機構]],戰時具有國防任務{{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85頁、第317至320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112至113頁|中央情報局|2023年}}。 |
|||
中華民國的法院系統過去主要採取二元架構,[[民事訴訟]]、[[刑事訴訟法|刑事訴訟]]、選舉訴訟歸一般法院,而行政訴訟歸行政法院,然而近幾年隨著法院專業化的呼聲漸起,故在此固有的架構之外,尚設有其他的專業法院,如少年法院和[[智慧財產法院]],負責審理各種專業案件。以上的法院皆隸屬於[[司法院]]之下。而除此之外,尚有隸屬於[[中華民國國防部|國防部]]的軍事法院,依據[[陸海空軍刑法]],負責審理軍人違反軍法之案件,但軍法案件之終審依據釋字436號解釋,仍由最高法院和高等法院負責審理。 |
|||
=== 外交關係 === |
|||
中華民國的法律採用[[大陸法系]]制度,屬於[[成文法]]系統,依《中央法規標準法》第2條之規定,法律的名稱分為四種:[[法]]、[[律]]、[[條例]]、[[通則]]。原則上法為一般的規定,條例為特別規定,律則是適用於戰時(如戰時軍律,現已廢除),而通則規範組織。法律需經過立法院立法程序,經由總統公佈後施行。而這些法律的解釋權依據[[中華民國憲法]]規定則屬於司法院所有,立法院並不負責解釋法律的適用。除此之外,[[中華民國最高法院]]所選編的[[判例法|判例]]在各級法院裁判時雖不具有法律上的拘束力,但仍具有事實上的拘束力,且[[判例法|判例]]亦常常成為[[司法院大法官]]做出違憲審查的標的,是除了[[立法院]]所通過的[[法律]]與[[司法院]]所作出的解釋之外另一項重要的判決依據。 |
|||
{{Main|中華民國外交|海峽兩岸關係}} |
|||
[[File:Countries recognizing the Republic of China (Taiwan).svg|thumb|[[中華民國駐外機構列表|中華民國駐外館處]]所在國家,深綠色為設有大使館的[[中華民國邦交國列表|邦交國]],淺綠色為設有駐外機構的非邦交國<ref>{{Cite web|url=https://www.mofa.gov.tw/OverseasOffice.aspx?n=168&sms=87|title=駐外館處|author=|date=|publisher=中華民國外交部|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6-01|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601153110/https://www.mofa.gov.tw/OverseasOffice.aspx?n=168&sms=87|dead-url=no}}</ref>]] |
|||
目前中華民國有12個[[中華民國邦交國列表|邦交國]],並在[[有限承認國家列表|數十個非邦交國]]城市設有[[臺北經濟文化代表處|駐外機構]],多方面[[中華民國駐外機構列表|建立持久關係]]<ref name="對外關係"/>{{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447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68至70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3loc=第38至42頁、第48至49頁}}。中華民國政府配合邦交國執行互助互惠的合作計劃<ref name="國際衛生合作">{{Cite web|url=https://www.ey.gov.tw/state/A01F61B9E9A9758D/0b7156d8-3ec3-4aae-85d8-512a378b7263|title=國際衛生合作|author=[[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date=2022-03-04|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1-16|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116094802/https://www.ey.gov.tw/state/A01F61B9E9A9758D/0b7156d8-3ec3-4aae-85d8-512a378b7263|dead-url=no}}</ref>,並與理念相近國家建立[[價值觀外交|夥伴關係]],共同維護區域安全及和平發展<ref name="對外關係"/>{{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86頁、第339至340頁、第347至349頁、第447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68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3loc=第38至42頁}}。同時外交政策秉持「[[踏實外交]]」原則拓展國際空間,除了在亞太區域扮演重要角色,也協調相關部門參與國際組織<ref name="對外關係">{{Cite web|url=https://www.ey.gov.tw/state/B099023D3EE2B593/e529d6b0-e467-45fc-9a5a-4facb49a8243|title=對外關係|author=中華民國外交部|date=2022-03-23|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2-12-26|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21226180511/https://www.ey.gov.tw/state/B099023D3EE2B593/e529d6b0-e467-45fc-9a5a-4facb49a8243|dead-url=no}}</ref>{{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86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68頁}}。中華民國政府還協助國內非政府組織參與國際活動、推動人道援助和衛生合作<ref name="國際衛生合作"/>,並回應氣候變遷、恐怖主義、跨國犯罪、[[人口販運防制法|人口販運]]等問題<ref name="對外關係"/>{{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86頁、第349至352頁、第447頁、第746至747頁、第798至799頁、第835至836頁|章英華等|2011年|2loc=第437至439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81至85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4loc=第48至49頁|John C. Copper|2020年|5loc=第131至136頁|John C. Copper|2023年}}。目前有170個國家和地區給予[[中華民國護照]]持有者[[中華民國國民簽證要求|免簽證、落地簽證或電子簽證]]{{sfnm|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1loc=第38至48頁}}。 |
|||
在[[冷戰]]前期,中華民國在聯合國[[中國與聯合國|代表「中國」]],也是[[聯合國會員國列表|聯合國創始會員國]]暨[[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ref name="中華民國之肇建"/>{{sfnm|趙永茂等|2011年|1loc=第18至20頁、第495至505頁、第531至533頁|John C. Copper|2020年|2loc=第63至68頁、第246至249頁、第276至289頁|John C. Copper|2023年}}。到了冷戰後期,中華人民共和國取得[[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聯合國「中國」席次]],中華民國失去國際地位{{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至10頁、第342至343頁|趙永茂等|2011年|2loc=第18至20頁、第505至509頁、第537至539頁、第276至284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3loc=第20至29頁|John C. Copper|2020年|4loc=第45至46頁、第63至68頁、第247至256頁、第284至289頁|John C. Copper|2023年}}。目前中華民國是45個政府間國際組織及多邊機制([[亞太經濟合作會議中華臺北領袖代表列表|亞太經濟合作會議]]、[[中華民國常駐世界貿易組織代表團|世界貿易組織]]、區域漁業管理組織、國際農牧業組織、國際開發銀行等)的成員國、及27個政府間國際組織及多邊機制觀察員,並積極推動參與聯合國體系、[[中華民國與世界衛生組織關係|世界衛生組織]]、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警政國際組織等機制<ref name="對外關係"/>{{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86頁、第340至345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76至77頁、第80至81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3loc=第42至43頁|John C. Copper|2020年|4loc=第284至289頁}}。同時中華民國還推動亞太地區[[經濟部國際貿易局|自由貿易和經濟整合]]<ref name="對外關係"/>,與多個國家國簽署自由貿易協定<ref name="重要經貿措施">{{Cite web|url=https://www.ey.gov.tw/state/91C411B70DBB2F40/1ae5f2fb-a913-4406-a0e8-62846b7e0924|title=重要經貿措施|author=[[中華民國經濟部]]|date=2022-03-17|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2-12-27|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21227045353/https://www.ey.gov.tw/state/91C411B70DBB2F40/1ae5f2fb-a913-4406-a0e8-62846b7e0924|dead-url=no}}</ref>{{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86頁、第447頁、第514至517頁|劉翠溶等|2011年|2loc=第498至499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70至72頁、第75頁、第132至133頁}}。 |
|||
至於條約的部分,凡[[立法院]]通过,經总统签署的国际公约,与国内法具有同等效力。2009年5月,[[馬英九]]總統签署《[[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這使中华民国之人权,除宪法保障外,亦受国际公约保障。 |
|||
中華民國現與非洲、{{Link-en|中國—加勒比關係|Sino-Caribbean relations|加勒比地區}}、歐洲、拉丁美洲及{{Link-en|中國—大洋洲關係|Sino-Pacific relations|大洋洲}}等地區國家維持正式外交關係<ref name="對外關係" />{{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53至381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70至72頁|John C. Copper|2020年|3loc=第276至284頁}}。中華民國與美國[[中華民國與美國斷交|沒有正式外交關係]],但雙方在[[全球合作暨訓練架構|安全、經濟]]等領域[[中華民國—美國關係|緊密合作]];中華民國也與加拿大[[中華民國—加拿大關係|展開交流]]<ref name="對外關係" />{{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70至375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72至74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3loc=第43至48頁|John C. Copper|2020年|4loc=第261至269頁、第298至301頁、第307至312頁|John C. Copper|2023年}}。中華民國政府藉由[[新南向政策]]拓展及與[[東南亞國家協會]]國家交流,並推進南亞([[中華民國—印度關係|印度]]、[[中華民國—尼泊爾關係|尼泊爾]])、東北亞([[中華民國—日本關係|日本]]、[[中華民國—韓國關係|韓國]])等地關係<ref name="對外關係" />{{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53至358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74至77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3loc=第38至48頁|John C. Copper|2020年|4loc=第276至284頁}}。中華民國與[[中華民國—澳大利亞關係|澳洲]]、[[中華民國—紐西蘭關係|紐西蘭]]等國家關係友好,並參加太平洋島國論壇對話會議<ref name="對外關係" />{{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58至360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78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3loc=第38至42頁|John C. Copper|2020年|4loc=第276至284頁}}。中華民國也與聖座[[中華民國—聖座關係|合作密切]],並擴大與[[中華民國—歐洲聯盟關係|歐洲聯盟]]、歐洲各國合作<ref name="對外關係" />{{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66至369頁、第376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78至80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3loc=第43至48頁|John C. Copper|2020年|4loc=第276至284頁}}。同時,中華民國政府還推動[[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青年世代交流等計劃,並鼓勵國際非政府組織設置據點<ref name="對外關係" />{{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49至352頁、第668至669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68至70頁、第81至83頁}}。 |
|||
== 外交 == |
|||
[[File:CountriesRecognizingROC.png|right|350px|thumb|中華民國對外關係的國家地理位置圖 |
|||
{{legend|black|中華民國(實際控制區域)}} |
|||
{{legend|#007f00|與中華民國建交並設置[[大使館]]的國家}} |
|||
{{legend|#00ff00|與中華民國建交而未設置大使館的國家}} |
|||
{{legend|#8fbc8f|無建交而設置駐中華民國代表機構的國家(不含[[欧洲联盟|歐盟]])}}]] |
|||
{{Main|中華民國外交|中華民國外交史}} |
|||
中華人民共和國宣稱擁有臺灣的主權,強迫中華民國接受單方面設定的[[一國兩制臺灣方案|政治統一框架]]<ref name="兩岸關係">{{Cite web|url=https://www.ey.gov.tw/state/B099023D3EE2B593/8f16df5d-c00c-44df-8c38-35adb7845102|title=兩岸關係|author=[[大陸委員會]]|date=2022-04-25|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4-10|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410030035/https://www.ey.gov.tw/state/B099023D3EE2B593/8f16df5d-c00c-44df-8c38-35adb7845102|dead-url=no}}</ref>,不斷進行[[一個中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打壓]]及[[臺灣海峽危機|軍事脅迫]]{{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89至94頁、第104至105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2loc=第52至55頁|John C. Copper|2020年|3loc=第231至237頁、第249至253頁、第269至276頁、第298至301頁、第312至317頁|John C. Copper|2023年}}。不過雙方持續維持經貿、[[兩岸定期航線|人員]]、[[中國大陸學生赴臺灣就讀|文教]]與社會[[三通|交流]],開放並執行多項協議措施,中國大陸也是臺灣最大的貿易夥伴、出口市場及對外投資對象<ref name="兩岸關係"/>{{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至10頁、第95頁、第447頁、第517頁、第981至984頁、第986至990頁|劉翠溶等|2011年|2loc=第499至501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89至101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4loc=第50至52頁、第55至57頁|John C. Copper|2020年|5loc=第33至38頁、第218至237頁、第269至276頁、第301至306頁|中央情報局|2023年}}。除此之外,臺灣也與[[臺灣與香港關係|香港]]、[[臺灣與澳門關係|澳門]]發展關係<ref name="兩岸關係"/>,並推動[[中華民國僑務委員會|僑務工作]]{{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5頁、第382至391頁、第983頁、第990至991頁|趙永茂等|2011年|2loc=第575至602頁}}。目前中華民國與[[中華民國—汶萊關係|汶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國與馬來西亞關係|馬來西亞]]、[[中華民國—菲律賓關係|菲律賓]]、[[中華民國—越南關係|越南]]存在[[南海爭議|南海諸島爭議]],並與日本、中華人民共和國存在[[釣魚臺列嶼主權問題]]{{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76至77頁|John C. Copper|2020年|2loc=第2至7頁、第276至284頁|中央情報局|2023年|John C. Copper|2023年}}。中華民國政府支持多邊體系解決[[中華民國領土爭端|領土爭端]],提出和平協商處理東海、南海分歧<ref name="對外關係"/>{{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76至77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2loc=第43至48頁|John C. Copper|2020年|3loc=第2至7頁|John C. Copper|2023年}}。 |
|||
中華民國於[[1912年]]建國後,[[清朝]]末帝[[溥儀]]發布《[[宣統帝退位詔書|退位詔書]]》,「將統治權公諸全國,定為共和立憲國體……為一大中華民國」,中華民國正式繼承清朝為中國之統治政權。[[1913年]],[[美國]]承認中華民國,隨後其他國家陸續跟進。[[1945年]],中華民國與[[英國]]、美國等[[同盟國]]成立[[聯合國]],並且是聯合國[[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安理會]]的[[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常任理事國]]。[[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承認,並在國際社會爭奪[[中國與聯合國關係|中國代表權]]。 |
|||
=== 國防軍事 === |
|||
[[1971年]],中華民國於聯合國的中國代表權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繼而爭取「雙重代表權」未果以後<ref group="參">[http://www.npf.org.tw/post/1/2921 國政評論-謝長廷先生 請先弄清歷史事實]</ref>,宣布退出聯合國<ref group="參">[http://www.sanmin.com.tw/page-product.asp?pf_id=99u155T10v107F87C101d65N104O128CERlJDs261NcT 中華民國在聯合國的最後日子:一九七一年台北接受雙重代表權之始末]</ref>。[[1970年代]]以後,聯合國、[[世界卫生组织]]與[[世界银行]]等等國際組織均將會員權交給中华人民共和国。國際上各國也因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中国|一個中國]]”政策與自身利益的考量,也陸續與中華民國斷交,目前僅有23個邦交國<ref group="參">[http://www.mofa.gov.tw/webapp/ct.asp?xItem=11624&CtNode=1143&mp=1 中華民國外交部之邦交國資訊]</ref>。 |
|||
{{Main|中華民國國軍}} |
|||
[[File:06.20 總統「陸軍步兵訓練指揮部」端午慰勉 (50025247752).jpg|thumb|身穿陸式數位迷彩服的士兵在[[中華民國陸軍步兵訓練指揮部|陸軍步兵訓練指揮部]]訓練{{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102至103頁}}]] |
|||
臺灣位處東亞島鏈中心,是鄰近臺灣海峽與呂宋海峽的[[台灣地緣戰略|戰略要地]]<ref name="國防">{{Cite web|url=https://www.ey.gov.tw/state/B099023D3EE2B593/a3105a8d-dd44-4587-8627-92eafef30973|title=國防|author=[[中華民國國防部]]、中華民國內政部|date=2022-03-14|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0-02-28|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00228152947/https://www.ey.gov.tw/state/B099023D3EE2B593/a3105a8d-dd44-4587-8627-92eafef30973|dead-url=no}}</ref>{{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104頁|John C. Copper|2020年|2loc=第261至269頁|中央情報局|202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至今強調[[反分裂國家法|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解放臺灣|侵犯臺灣]]<ref name="國防"/>,持續對臺灣[[中國人民解放軍繞臺灣島巡航|展開軍事演習]]、侵擾[[中華民國防空識別區|西南空域]]、[[中華民國國軍中的中共間諜列表|間諜情報活動]],使其成為中華民國唯一的[[中華民國軍事|軍事威脅]]<ref name="兩岸關係"/>{{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104至105頁|John C. Copper|2020年|2loc=第68至71頁、第257至261頁、第269至276頁、第312至317頁|John C. Copper|2023年}}。中華民國國軍包括[[中華民國陸軍|陸軍]]、[[中華民國海軍|海軍]]、[[中華民國空軍|空軍]]<ref name="國防"/>,並有[[中華民國憲兵|憲兵]]、[[中華民國陸軍後勤指揮部|陸軍後勤]]、[[全民防衛動員署後備指揮部|後備]]、[[空軍防空暨飛彈指揮部|防空飛彈]]、[[國防部資通電軍指揮部|資通電軍]]等指揮部{{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107至108頁}}。在指揮架構部分,總統為[[總司令|三軍統帥]],行使統帥權指揮軍隊;其直接責成[[中華民國國防部部長|國防部部長]],由部長命令[[國防部參謀本部]]參謀總長執行<ref name="國防"/>{{sfnm|趙永茂等|2011年|1loc=第445至446頁、第475至477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54至56頁、第106至107頁|John C. Copper|2020年|3loc=第152至156頁}}。[[中華民國國防部|國防部]]主管整體國防事務,依法提交相關報告<ref name="國防"/>{{sfnm|趙永茂等|2011年|1loc=第445至446頁、第475至477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106頁}}。另設有提供總統諮詢的[[國家安全會議 (中華民國)|國家安全會議]],下轄[[中華民國國家安全局|國家安全局]]<ref name="中央政府"/>{{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82至83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106至107頁|John C. Copper|2020年|3loc=第152至156頁}}。 |
|||
面對中國人民解放軍威脅,國軍提出「防衛固守、重層嚇阻」的守勢防衛構想,戰力整建放在建立不對稱嚇阻戰力,維持[[臺灣軍事|周邊制空權]]和防禦<ref name="國防"/>,並在遭遇攻擊時保存戰力、等待[[協防臺灣|其他國家協防]]{{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86至87頁、第395頁、第397至400頁|趙永茂等|2011年|2loc=第446至447頁|John C. Copper|2020年|3loc=第257至261頁、第301至306頁、第408頁|John C. Copper|2023年}}。除了防衛作戰需求,國軍還依令支援反恐行動、及協助地區[[災害管理|災害防救]]<ref name="國防"/>{{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95至398頁、第406頁、第408至411頁、第447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107至108頁}}。同時中華民國持續與[[美國協防臺灣|美國]]、[[日本協防臺灣|日本]]等理念相近國家交流,共同應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威脅<ref name="國防"/>{{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96至398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104至105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3loc=第55至57頁|John C. Copper|2020年|4loc=第257至261頁、第276至284頁}}。武器裝備以{{Link-en|臺灣國防工業|Defense industry of Taiwan|國防工業}}自主研製優先,其他由現貨市場商購及軍購獲得<ref name="國防"/>{{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96頁、第401至404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105頁、第108至110頁|John C. Copper|2020年|3loc=第210至214頁、第257至261頁}}。目前美國根據《[[臺灣關係法]]》[[美國對臺軍售|出售防衛性武器]],但大部分國家不願意出售{{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72至74頁、第108頁|John C. Copper|2020年|2loc=第68至71頁、第224至231頁、第257至269頁、第307至312頁|中央情報局|2023年|John C. Copper|2023年}}。另外傳出臺灣擁有攻擊中國大陸、及[[中華民國與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製造核武器能力]]{{sfnm|John C. Copper|2020年|1loc=第257至261頁、第301至306頁、第312至317頁|John C. Copper|2023年}}。 |
|||
[[File:美國總統艾森豪於1960年6月訪問臺灣台北時與蔣中正總統-2.jpg|left|225px|thumb|[[美國總統]][[德懷特·艾森豪|艾森豪]]於[[1960年]]6月訪問中華民國,與[[蔣中正]]總統搭敞篷車前往[[臺北市|台北]][[圓山]]行館途中接受群眾夾道歡迎。]] |
|||
在2022年,臺灣國防預算近170億美元,占國內生生排行額2.2%{{sfnm|John C. Copper|2023年|中央情報局|2023年}}。目前國防人力約有170,000名[[各國武裝部隊服役人數列表|現役軍人]],分成軍職人員([[臺灣兵役制度|徵兵制]]與[[中華民國募兵制|募兵制]]進用)及文職人員([[中華民國國家考試|國家考試]]進用)<ref name="國防"/>{{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110至112頁|中央情報局|2023年}}。所有[[徵兵規則 (中華民國)|年滿18歲至36歲]]、符合標準的男性須服兵役<ref name="國防"/>,學生可延緩入營,並設有[[替代役 (中華民國)|替代役制度]]{{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424至427頁|趙永茂等|2011年|2loc=第477至481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110至112頁}}。役男後續會被納入[[國防部全民防衛動員署|後備軍人]]管理,並規劃[[臺灣民事防護|全民防衛動員方案]]、[[萬安演習|空襲演習]]和災難演習<ref name="國防"/>{{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401頁、第416至417頁、第428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112至113頁}}。臺灣每年訓練約120,000名預備役軍人,並計劃將增加到260,000人{{sfnm|中央情報局|2023年}}。女性現役軍人多從事非戰鬥職位,在2021年約占15%{{sfnm|中央情報局|2023年}}。臺灣持續改善並保障軍人權益,並提供各階段軍事教育<ref name="國防"/>{{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86至87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110至112頁}}。 |
|||
中華民國與世界各[[已開發國家]]和[[開發中國家]]維持友好的半民間關係,並與世界上少數的國家保持全面的外交關係。近年來,中華民國以「非政府組織」的名義及推動「全民外交」的方式,逐一突破外交困局。60餘個前[[邦交國]]與中華民國斷交後,皆旋即以民间社团的名义設立官方代表機構,始終與中華民國保持密切的政治、經貿及文化關係<ref group="參">[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5/5220715.shtml 歐盟免簽證!最快明年初]</ref>,並處理[[領事]]事務。這些機構名稱不一,例如:美國的[[美國在台協會]]、日本的[[財團法人交流協會|交流協會]]、南韓的[[駐台北韓國代表部]]、新加坡的[[新加坡駐台北商務辦事處]]、歐盟的[[歐洲經貿辦事處]]、法國的[[法國在台協會]]、德國的[[德國在台協會]]、[[德國經濟辦事處]]及[[德國文化中心]]、英国的[[英國貿易文化辦事處]]等機構。中華民國同時也在這些國家設置[[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在一些國家和地區的大城市,如香港、泰國曼谷,加拿大多倫多、美國芝加哥、舊金山等多地設置駐[[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ref> [http://www.taiwanembassy.org/TH/mp.asp?mp=231 駐泰國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ref>,與代表處一樣處理領事事務。在加入非政府組織的過程中,許多國家亦支持中華民國以「台灣」或「中華台北」名義參與國際事務並負起應有之國際責任。 |
|||
== 經濟建設 == |
|||
[[File:Taiwan ROC Passport.jpg|200px|thumb|中華民國護照當前版本,有加注「Taiwan」的的英文字樣]] |
|||
{{Main|臺灣經濟}} |
|||
[[1990年代]]以後,中華民國積極參與國際社會、積極援外並爭取重返聯合國。早在退出聯合國後,就以非政府組織的名義與世界上大多數主要國家維持政治、經貿及文化關係。現今採用國際組織能接受的名義如[[台澎金馬個別關稅領域]]、[[中華台北]]、[[台灣]]等名義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亞太經合會]](APEC)、[[奧林匹克運動會]]等國際組織,並且成為[[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觀察員、積極爭取參與聯合國及其所屬的國際組織如[[世界衛生組織]](WHO)等。由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堅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以及在國際上的影響力日漸增強,許多國家與國際組織出於對自身利益和政治壓力的來源,而對中華民國加入聯合國及其所屬的國際組織表示沉默、不支持,甚至反對。 |
|||
[[File:Ddm 2004 028 Kaohsiung Harbor.jpg|thumb|國際貿易與海上運輸對於臺灣經貿發展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ref name="海運">{{Cite web|url=https://www.ey.gov.tw/state/A44E5E33CDA7E738/f71d5650-83bc-4b76-908d-e1fd89d72c72|title=海運|author=[[中華民國交通部]]|date=2022-03-15|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0-09-19|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00919002553/https://www.ey.gov.tw/state/A44E5E33CDA7E738/f71d5650-83bc-4b76-908d-e1fd89d72c72|dead-url=no}}</ref>]] |
|||
[[臺灣經濟]]屬於[[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主要由[[製造業]]、[[國際貿易]]和服務業推動,而大量[[外匯儲備]]、勞動生產率增加、產業私有化、政府經濟規劃、{{Link-en|各國外商直接投資列表|List of countries by received FDI|外國資金投資}}亦促成[[已開發國家|經濟成長]]{{sfnm|劉翠溶等|2011年|1loc=第1至29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76頁|John C. Copper|2020年|3loc=第201至210頁、第218至224頁|John C. Copper|2023年|中央情報局|2023年}}。在2021年,[[各國名目GDP列表|名目國內生產毛額]]7,750億美元,[[各国人均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列表|人均名目國內生產毛額]]33,011美元,[[各國人均實質GDP列表|人均購買力平價]]59,398美元{{sfnm|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1loc=第58至61頁}}。而[[中華民國中央銀行|中央銀行]]藉由[[各國央行年均貼現率列表|貨幣]]與外匯政策穩定[[新臺幣]]和外匯流通<ref name="旅遊實用資訊"/>,持有[[各國外匯儲備列表|世界排行前幾名]]的外匯儲備{{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551至556頁|劉翠溶等|2011年|2loc=第1至29頁、第271至273頁、第288至289頁、第294至304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3loc=第58至60頁、第96頁|John C. Copper|2020年|4loc=第207至210頁、第218至224頁|中央情報局|2023年|John C. Copper|2023年}}。這些讓臺灣在全球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與國際社會有極高依存度<ref name="對外關係"/>,並在許多調查[[臺灣國際指數列表|位居世界前列]],如2022年經濟自由指數第6名、《世界競爭力年鑑》第7名、投資環境風險評比第3名{{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116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2loc=第58至63頁、第66至67頁|John C. Copper|2020年|3loc=第207至210頁、第218至224頁}}。 |
|||
中華民國積極在[[亞太經濟合作會議]]與[[世界貿易組織]]推動區域和全球經濟一體化,與[[中華民國—巴拿馬關係|巴拿馬]]、[[中華民國—瓜地馬拉關係|瓜地馬拉]]、[[中華民國—尼加拉瓜關係|尼加拉瓜]]、[[中華民國—薩爾瓦多關係|薩爾瓦多]]、[[中華民國—宏都拉斯關係|宏都拉斯]]、紐西蘭、[[中華民國—新加坡關係|新加坡]]、[[中華民國—巴拉圭關係|巴拉圭]]、[[中華民國—史瓦帝尼關係|史瓦帝尼]]、[[中華民國—貝里斯關係|貝里斯]]等國簽署自由貿易協定或經濟合作協定<ref name="重要經貿措施"/><ref name="重要農業施政措施"/>{{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44至347頁、第447頁、第514至517頁|劉翠溶等|2011年|2loc=第495至499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70至72頁、第75頁、第132至133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4loc=第60至67頁|John C. Copper|2020年|5loc=第284至289頁}}。同時強化貿易合作和[[台灣國際品牌|產業形象]]、規劃[[自由經濟示範區]]、吸引[[臺灣商人]]、中國大陸資金及其他外商投資<ref>{{Cite web|url=https://www.ey.gov.tw/state/6A206590076F7EF/af73b478-b63a-443e-8678-dddccf1596e6|title=吸引外資|author=中華民國經濟部|date=2022-03-28|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2-10|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210165839/https://www.ey.gov.tw/state/6A206590076F7EF/af73b478-b63a-443e-8678-dddccf1596e6|dead-url=no}}</ref>、推動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和新南向政策<ref name="對外關係"/>{{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499至506頁|劉翠溶等|2011年|2loc=第1至29頁、第512至513頁、第515至529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15至16頁、第76至77頁、第125頁、第131至132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4loc=第38至43頁、第60至63頁|John C. Copper|2020年|5loc=第218至214頁|中央情報局|2023年}}。[[臺灣證券交易所]]是[[世界證券交易所列表|世界最大的證券交易所]]之一,[[加權股價指數|上市公司]]總家數為971家,總資本額約74,999億元<ref name="我國財政金融概況"/>{{sfnm|John C. Copper|2023年}}。不過臺灣產業主要基於{{Link-en|臺灣公司列表|List of companies of Taiwan|中小型企業}},且大多是集中在[[臺灣南北差距|北部]]的[[家族企業]]{{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507頁|劉翠溶等|2011年|2loc=第196至199頁、第257至259頁|章英華等|2011年|3loc=第6至7頁、第24至26頁、第81至82頁、第101至119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4loc=第124至125頁|John C. Copper|2020年|5loc=第201至207頁、第214至218頁|John C. Copper|2023年}}。 |
|||
為避免國人旅行時受到誤解或困擾,自2003年9月1日起,[[中華民國護照]]封面的國徽下方、「護照」字樣上方加註一行台灣的英文譯名「TAIWAN」<ref group="參">外交部於2003年[[6月12日]]發布新聞稿表示為避免民眾在國外旅行時因護照誤認造成種種不便,因此決定於護照上加註『TAIWAN』字樣,並於9月1日起正式實施,詳細內容請參考 [http://www.mofa.gov.tw/webapp/ct.asp?xItem=8675&ctNode=1096&mp=1 新聞稿全文]。</ref>。自[[2005年]]起,[[中華民國總統府|總統府]]與行政院[[網站]]在英文國名後加註「(Taiwan)」,而2005年至2008年5月間,總統府網站亦在中華民國國名後加上「(台灣)」字樣,但大多數的中央部會並未加註。立法院、司法院、考試院、監察院的網站仍維持「中華民國」國名標註不變。 |
|||
在2022年,中華民國商品及服務輸出5,512億美元、輸入4,515億美元,[[淨出口|貿易順差]]997億美元(占名目國內生產毛額13.07%)<ref name="總體經濟指標">{{Cite web|url=https://www.ey.gov.tw/state/91C411B70DBB2F40/6d7a37b7-2277-4073-8498-3e36f1bedfc9|title=總體經濟指標|author=中華民國國家發展委員會|date=2023-03-07|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2-07|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207122336/https://www.ey.gov.tw/state/91C411B70DBB2F40/6d7a37b7-2277-4073-8498-3e36f1bedfc9|dead-url=no}}</ref>。其中商品輸出4,795.2美元、輸入4,276億美元,貿易順差648.7億美元<ref name="進出口貿易量">{{Cite web|url=https://www.ey.gov.tw/state/6A206590076F7EF/8b5032af-1a67-4c02-bd16-8791aa459cd2|title=進出口貿易量|author=中華民國經濟部|date=2023-03-13|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1-29|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129224701/https://www.ey.gov.tw/state/6A206590076F7EF/8b5032af-1a67-4c02-bd16-8791aa459cd2|dead-url=no}}</ref>{{sfnm|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1loc=第58至60頁}}。中華民國主要出口市場為中國大陸(含香港,38.8%)、東南亞國家協會(16.8%)、美國(15.7%)、歐洲聯盟(7.3%)、日本(7.0%),主要進口來源為中國大陸(含香港,20.0%)、日本(12.8%)、東南亞國家協會(12.6%)、美國(10.7%)、歐洲聯盟(9.4%)<ref name="進出口貿易量"/>,而主要投資對象為新加坡、美國、加勒比海英國屬地、越南、韓國<ref name="對外投資">{{Cite web|url=https://www.ey.gov.tw/state/6A206590076F7EF/58a8f4db-d66e-4507-88aa-208f2a337dad|title=對外投資|author=中華民國經濟部|date=2022-03-28|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2-10|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210165840/https://www.ey.gov.tw/state/6A206590076F7EF/58a8f4db-d66e-4507-88aa-208f2a337dad|dead-url=no}}</ref>、中國大陸等{{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498頁|劉翠溶等|2011年|2loc=第484至486頁、第529至539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3loc=第64至65頁}}。 |
|||
自[[2008年]][[馬英九政府]]上台以來,[[中華民國政府]]奉行「[[外交休兵]]」與「[[活路外交]]」政策,停止[[陳水扁政府|陳水扁執政時期]]與中华人民共和国爭奪邦交國的「[[烽火外交]]」策略,以參加聯合國所屬的功能組織、與各國維繫實質關係為優先考慮,如以“[[中華臺北]]”的名義參加[[世界衛生大會]]。但另一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並未真正表現相應的政策調整,其外交體系仍維持以往打壓中華民國的態度,使得馬英九政府遭在野陣營與部分媒體譏諷為「外交休克」<ref group="參">[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8/new/sep/3/today-fo2.htm 綠批主權淪喪 外交將休克],自由時報,2008年9月3日。</ref><ref group="參">[http://www.formosamedia.com.tw/weekly/post_2027.html 中未休兵沒活路 外交成效露馬腳],玉山周報,2011-02-22</ref><ref group="參">[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may/16/today-fo5-3.htm 外交休兵誤台 深陷主權危機],自由電子報, 2011-5-16</ref><ref group="參">[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may/21/today-p4.htm 中促美修台灣關係法 綠批馬外交休克] ,自由電子報,2011-5-21</ref>。 |
|||
同時期,中華民國[[各國勞動力人數列表|勞動力人數]]平均1,185.3萬人、就業人數平均1,141.8萬人,[[各國失業率列表|失業率]]平均3.67%<ref name="總體經濟指標"/><ref name="勞工福利及安全"/>。臺灣持續推動青年就業和創業,女性勞動人數亦持續增加,勞動參與率平均59.18%<ref name="總體經濟指標"/><ref name="勞工福利及安全"/>{{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6至97頁、第664至666頁|劉翠溶等|2011年|2loc=第1至29頁、第248頁、第447至448頁|章英華等|2011年|3loc=第11至12頁、第24至26頁、第38頁、第291至296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4loc=第129頁、第212至213頁|John C. Copper|2020年|5loc=第115至121頁|John C. Copper|2023年}}。臺灣[[勞動三法|工會組織率]]相對較高,[[臺灣勞工運動|勞工抗議]]較少見{{sfnm|章英華等|2011年|1loc=第399頁、第431至432頁|John C. Copper|2020年|2loc=第214至218頁|John C. Copper|2023年}}。中華民國逐步調整[[中華民國基本工資|基本工資]]、[[勞動基準法 (中華民國)|縮減工作時數]]、推動[[性別工作平等法|性別平等]]及友善職場措施、辦理[[勞工保險 (中華民國)|勞工]]與[[勞動部勞動基金運用局|就業保險]]及勞動檢查<ref name="勞工福利及安全">{{Cite web|url=https://www.ey.gov.tw/state/11AF2B1C6FB2676/1f08a03d-f2df-4a41-8e1c-97812bdde217|title=勞工福利及安全|author=[[中華民國勞動部]]|date=2022-03-24|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1-14|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114125825/https://www.ey.gov.tw/state/11AF2B1C6FB2676/1f08a03d-f2df-4a41-8e1c-97812bdde217|dead-url=no}}</ref>、健全[[台灣勞工退休金制度|退休金]]及[[國民年金]]制度<ref>{{Cite web|url=https://www.ey.gov.tw/state/11AF2B1C6FB2676/a368d570-5026-4059-bad4-be2edb005a91|title=勞動基準及退休|author=[[中華民國勞動部]]|date=2022-03-18|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1-14|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114153457/https://www.ey.gov.tw/state/11AF2B1C6FB2676/a368d570-5026-4059-bad4-be2edb005a91|dead-url=no}}</ref>,並落實[[工會法 (中華民國)|工會自主]]、強化勞資爭議處理<ref>{{Cite web|url=https://www.ey.gov.tw/state/11AF2B1C6FB2676/e03a9d4c-6cf5-41cb-b6f4-8f48ed0e97e4|title=勞資關係與國際交流|author=[[中華民國勞動部]]|date=2022-03-24|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1-14|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114153444/https://www.ey.gov.tw/state/11AF2B1C6FB2676/e03a9d4c-6cf5-41cb-b6f4-8f48ed0e97e4|dead-url=no}}</ref>{{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1頁、第298至299頁、第881至893頁|劉翠溶等|2011年|2loc=第185至186頁、第451頁至452頁、第456至461頁|章英華等|2011年|3loc=第11至12頁、第22至23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4loc=第214至215頁、第218至219頁|John C. Copper|2020年|5loc=第127至131頁、第214至218頁}}。目前臺灣綜合[[所得稅]]與[[營業稅]]相對較低,但已經出現[[各國收入均衡列表|貧富差距擴大]]、僱傭市場緊縮<ref name="兒童及少年福利">{{Cite web|url=https://www.ey.gov.tw/state/98B78B731CEF2DDE/5a090f8e-6a8f-4c31-806d-e546d31d04f7|title=兒童及少年福利|author=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date=2022-07-14|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1-14|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114113919/https://www.ey.gov.tw/state/98B78B731CEF2DDE/5a090f8e-6a8f-4c31-806d-e546d31d04f7|dead-url=no}}</ref>、非典型就業等現象,低收入及中低收入戶約58.1萬人<ref name="社會救助"/>{{sfnm|趙永茂等|2011年|1loc=第679頁、第684至685頁|劉翠溶等|2011年|2loc=第1至29頁、第455至456頁、第461至462頁|章英華等|2011年|3loc=第6至9頁、第263至268頁、第680至682頁|John C. Copper|2020年|4loc=第131至136頁、第214至218頁、第224至231頁|John C. Copper|2023年}}。 |
|||
;中華民國邦交國 |
|||
目前,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都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外交關係。作為建交條件,[[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邦交國都不承認中華民國。同時,中華民國的邦交國也一定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邦交國。 |
|||
以下是中華民國的邦交國: |
|||
{{Col-begin}} |
|||
{{Col-4}} |
|||
[[亞太區|亞太地區大洋洲]]6國: |
|||
* [[File:Flag of the Solomon Islands.svg|border|25px]] [[索羅門群島]] |
|||
* [[File:Flag of the Marshall Islands.svg|border|25px]] [[馬紹爾群島]] |
|||
* [[File:Flag of Tuvalu.svg|border|25px]] [[吐瓦魯]] |
|||
* [[File:Flag of Palau.svg|border|25px]] [[帛琉]] |
|||
* [[File:Flag of Nauru.svg|border|25px]] [[諾魯]] |
|||
* [[File:Flag of Kiribati.svg|border|25px]] [[吉里巴斯]] |
|||
{{Col-4}} |
|||
[[非洲]]4國: |
|||
* [[File:Flag of Burkina Faso.svg|border|25px]] [[布吉納法索]] |
|||
* [[File:Flag of The Gambia.svg|border|25px]] [[甘比亞]] |
|||
* [[File:Flag of Sao Tome and Principe.svg|border|25px]] [[圣多美普林西比]] |
|||
* [[File:Flag of Swaziland.svg|border|25px]] [[史瓦濟蘭]] |
|||
=== 第一產業 === |
|||
[[欧洲]]1國: |
|||
{{Main|台灣農業}} |
|||
* [[File:Flag of the Vatican City.svg|border|25px]] [[梵蒂岡]] |
|||
[[File:10.29 副總統出席「2021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 (51638054515) (cropped).jpg|thumb|[[雲門舞集]]在[[臺東縣]]「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上表演{{sfnm|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1loc=第14至17頁}}]] |
|||
{{Col-4}} |
|||
2022年,中華民國第一產業占名目國內生產毛額(生產面)1.41%<ref name="總體經濟指標"/>。[[台灣農業勞動力老化|農業就業人口]]占4.6%<ref name="就業者行業結構">{{Cite web|url=https://www.ndc.gov.tw/Content_List.aspx?n=FB545A4FE662F475|title=5. 102年及111年就業者行業結構比較|author=|date=|publisher=中華民國國家發展委員會|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3-29|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329015919/https://www.ndc.gov.tw/Content_List.aspx?n=FB545A4FE662F475|dead-url=no}}</ref>。臺灣氣候溫暖、雨水豐沛,適合作物生長<ref name="農業經營現況">{{Cite web|url=https://www.ey.gov.tw/state/CD050F4E4007084B/0ededcaf-8d80-428e-96b7-7c24feb4ea0d|title=農業經營現況|author=[[行政院農業委員會]]|date=2022-08-08|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1-30|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130175154/https://www.ey.gov.tw/state/CD050F4E4007084B/0ededcaf-8d80-428e-96b7-7c24feb4ea0d|dead-url=no}}</ref>{{sfnm|John C. Copper|2020年|1loc=第198至201頁|John C. Copper|2023年}}。過去臺灣藉由土地改革、[[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技術引進]]促成[[台灣農業|農業發展]],但近期因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受到衝擊{{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至10頁|趙永茂等|2011年|2loc=第41至42頁|劉翠溶等|2011年|3loc=第1至29頁、第82至85頁、第110至130頁、第133至166頁、第169至171頁、第177至178頁|John C. Copper|2020年|4loc=第7至9頁、第63至68頁、第110至127頁、第201至207頁|John C. Copper|2023年}}。目前農耕地約78.7萬頃(占土地面積22.7%),但農戶平均耕地0.72公頃,屬小農兼業經營,生產成本高且不具競爭力<ref name="農業經營現況"/>{{sfnm|劉翠溶等|2011年|1loc=第120至123頁、第155至156頁|中央情報局|2023年}}。稻米是最具價值的主食,主要蔬果有竹筍、捲心菜、西瓜、香菇、綠葉蔬菜和蔥<ref name="農業經營現況"/>{{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449至450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152至153頁|John C. Copper|2020年|3loc=第7至9頁|中央情報局|2023年}}。蔬果、[[臺灣茶|茶葉]]和{{Link-en|臺灣花卉園藝業|Floriculture in Taiwan|花卉}}為重要出口產品,並出現數百個休閒農場{{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152至155頁、第161頁|John C. Copper|2020年|2loc=第7至9頁|John C. Copper|2023年}}。畜牧業奶製品與肉業經濟規模較小,豬肉與家禽比牛肉更歡迎{{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449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155至156頁|John C. Copper|2020年|3loc=第7至9頁|John C. Copper|2023年}}。 |
|||
[[拉丁美洲]]及[[加勒比海地區]]12國: |
|||
* [[File:Flag of Belize.svg|border|25px]] [[貝里斯]] |
|||
* [[File:Flag of the Dominican Republic.svg|border|25px]] [[多明尼加共和國]] |
|||
* [[File:Flag of El Salvador.svg|border|25px]] [[萨尔瓦多]] |
|||
* [[File:Flag of Guatemala.svg|border|25px]] [[瓜地马拉]] |
|||
* [[File:Flag of Haiti.svg|border|25px]] [[海地]] |
|||
* [[File:Flag of Honduras.svg|border|25px]] [[洪都拉斯|宏都拉斯]] |
|||
{{Col-4}} |
|||
* [[File:Flag of Panama.svg|border|25px]] [[巴拿马]] |
|||
* [[File:Flag of Paraguay.svg|border|25px]] [[巴拉圭]] |
|||
* [[File:Flag of Saint Kitts and Nevis.svg|border|25px]] [[聖克里斯多福與尼維斯|-{zh-hans:圣基茨和尼维斯; zh-hant:聖克里斯多福與尼維斯}-]] |
|||
* [[File:Flag of Saint Vincent and the Grenadines.svg|border|25px]] [[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聖文森及格瑞那丁]] |
|||
* [[File:Flag of Nicaragua.svg|border|25px]] [[尼加拉瓜]] |
|||
* [[File:Flag of Saint Lucia.svg|border|25px]] [[聖露西亞]]<ref group="參">[ 台灣宣布與加勒比島國聖露西亞恢復邦交],路透社,2007年5月1日</ref> |
|||
{{Col-end}} |
|||
過去{{Link-en|臺灣採礦業|Mining in Taiwan|採礦業}}、{{Link-en|臺灣林業|Forestry in Taiwan|林業}}和漁業為重要經濟部門,曾大量開採黃金、硫磺、大理石等資源,但現今重要性下降{{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482頁|John C. Copper|2020年|2loc=第7至9頁|John C. Copper|2023年}}。採礦業與林業由於資源枯竭及管理限制,僅占經濟總產值一小部分,但木材與竹材產量持續增長<ref name="農業經營現況"/>{{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482至483頁|劉翠溶等|2011年|2loc=第118至120頁|John C. Copper|2023年}}。由於資源狀況與{{Link-en|臺灣氣候變遷影響|Climate change in Taiwan|氣候變遷}}影響,漁業由沿海漁業轉為遠洋漁業與{{Link-en|臺灣養殖漁業|Aquaculture in Taiwan|養殖漁業}}<ref name="農業經營現況" />,主要出口秋刀魚、石斑魚、吳郭魚等;臺灣南部則有觀賞魚養殖場{{sfnm|劉翠溶等|2011年|1loc=第120至123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156至157頁|John C. Copper|2020年|3loc=第201至207頁|John C. Copper|2023年}}。目前中華民國政府推動建立產品安全、糧食安全、[[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防疫檢疫]]等機制,並改善農產品運銷、農作物出口、[[農田水利法 (中華民國)|水利建設]]、農漁民團體、[[農村再生|農漁村環境]],以及發展[[農業科技研究院|農業創新知識]]和高經濟價值產業<ref name="重要農業施政措施"/>{{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1至92頁、第451至467頁|劉翠溶等|2011年|2loc=第118至130頁、第379至380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157至163頁、第217頁}}。 |
|||
=== 與聯合國的關係 === |
|||
{{See also|中國與聯合國}} |
|||
[[File:Chiang Kai-shek .jpg|225px|thumb|1945年8月24日,[[國民政府主席]][[蔣中正]]簽署《[[联合国宪章]]》。]] |
|||
[[第二次世界大战]]後期,尚維持獨立的中、蘇、英、美四個大國號召創建[[联合国]]維持戰後新秩序。[[1945年]]聯合國正式創立時,中華民國作為世界強權及[[亚洲]]唯一獨立的民主國家,是創始會員國,還是第一個簽[[聯合國憲章]]的國家,也與法、蘇、英、美四國一同成為五個[[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自中華民國政府播遷台灣以來,以[[蘇聯]]為首之[[共產主義國家]]一直爭取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中華民國在聯合國的中國代表席位,以及一些[[非洲]]等[[第三世界]]國家也希望[[中華人民共和國]]能夠取代中華民國的席位,也曾有部分國家,包括美國、日本、沙烏地阿拉伯等,皆希望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共存。20世紀60年代,中華人民共和國與美國關係回暖。[[1971年]][[7月15日]],美國總統[[尼克松]]宣佈[[基辛格]]已經秘密訪華。鑒於此形勢,[[1971年]]10月25日,中華民國政府代表團在「重要議題」提案(即:有關中華民國代表權問題的任何提案,須採三分之二多數決制,而不是通常的簡單多數決制)表決失敗後,中華民國被迫自行退出聯合國。隨後[[联合国大会]]表決通過《[[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第2758號決議]]》,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取代」中華民國政府在聯合國時的一切權力。 |
|||
=== 第二產業 === |
|||
[[1945年]]制定的《[[联合国宪章]]》第23條,仍明載中華民國為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惟中華民國以往在聯合國諸多權益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中華民國自[[1993年]]起,每年都試圖以「中華民國」的名稱重新參與聯合國及其相關組織,但至今未成功。2007年起,執政民主進步黨推動以台灣名義加入[[世界卫生组织]]未獲成功,以台灣名義加入聯合國的公投案的第一階段連署也已完成,但被[[中華民國行政院|行政院]][[中華民國全國性公民投票|公投審議委員會]]所否決,同年7月獲行政院[[訴願委員會]]認可進入第二階段連署,並與[[2008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2008年總統選舉]]合併舉辦投票。然而該案因投票率未超過50%而被否決<ref group="參">[http://www.cec.gov.tw/files/20080328161121_0973100123.pdf 中選會公告之投票結果]</ref>。由於目前中華人民共和國為联合国安理會的常任理事國,具有一票否決權,因此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必然投反對票的前提下,中華民國無論以什麼樣的名義都難以加入联合国。 |
|||
[[File:09.04 總統參訪巨大機械捷安特自行車文化探索館 (50303708178).jpg|thumb|自行車設計、創新和研發是臺灣眾多優勢產業之一{{sfnm|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1loc=第59頁}}]] |
|||
2022年,中華民國第二產業占名目國內生產毛額(生產面)37.80%,製造業占34.24%<ref name="總體經濟指標"/>。工業勞動人口占35.4%<ref name="就業者行業結構"/>。在產業結構和貿易政策上,臺灣先後經過勞力密集產業進口替代階段(1950年代)、[[出口導向時期|出口導向]]二次進口替代階段(1960年代)及資本密集[[促進產業升級條例|技術導向產業]]等階段(1980年代){{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至10頁|劉翠溶等|2011年|2loc=第1至29頁、第169至171頁、第177至189頁、第424至425頁、第473至475頁、第486至493頁|章英華等|2011年|3loc=第6至7頁、第101至119頁、第246至249頁|漢寶德等|2011年|4loc=第376至385頁|John C. Copper|2020年|5loc=第63至68頁、第201至210頁、第218至224頁|John C. Copper|2023年}}。因此[[臺灣傳統工業區列表|早期政策]]主要投資{{Link-en|臺灣紡織業|Textile industry in Taiwan|紡織業}}、輕工業,其後扶植塑膠、石化、[[各國鋼產量列表|鋼鐵]]、[[台灣船舶產業|造船]]、[[各國汽車產量列表|汽車]]、電子、[[台灣半導體產業|半導體產業]]{{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至10頁|趙永茂等|2011年|2loc=第42至44頁|劉翠溶等|2011年|3loc=第1至29頁、第87至88頁、第93至94頁、第178至180頁、第216至218頁、第245至246頁、第422至424頁、第427至433頁、第486至493頁|章英華等|2011年|4loc=第6至7頁、第101至119頁|John C. Copper|2020年|5loc=第207至214頁|John C. Copper|2023年}}。其中藉由[[中華民國公營事業|公營事業]]推動國家政策,並進口石油建立石化工業{{sfnm|劉翠溶等|2011年|1loc=第87至88頁、第214至218頁、第365至366頁、第422至424頁、第427至429頁|章英華等|2011年|2loc=第110至111頁|John C. Copper|2020年|3loc=第207至214頁|John C. Copper|2023年}}。目前臺灣還是半導體、資訊及通訊科技產品的重要生產地,也是主要工業產品、高端零件的提供者<ref name="重要經貿措施"/>{{sfnm|劉翠溶等|2011年|1loc=第1至29頁、第432至440頁|章英華等|2011年|2loc=第112至114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116頁、第136至137頁、第141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4loc=第58至60頁、第68至71頁|John C. Copper|2020年|5loc=第207至214頁、第231至237頁|John C. Copper|2023年}}。 |
|||
目前中華民國主要生產紡織品、食品加工、塑膠、石油精煉、藥品、化學品、鋼鐵、車輛零件、機具機械、半導體、電子設備、資訊及通訊科技設備、消費品等產品,主要出口產品有電子零組件、資通與視聽產品、金屬及其製品;主要進口產品有電子零件、礦產品與機械<ref name="進出口貿易量"/>{{sfnm|劉翠溶等|2011年|1loc=第1至29頁、第482至484頁、第486至493頁|John C. Copper|2020年|2loc=第207至218頁|中央情報局|2023年|John C. Copper|2023年}}。[[台灣最大公司列表|數家臺灣公司]]在全球市場擁有相當重要的地位,[[臺灣積體電路製造]]、[[聯華電子]]、[[華碩]]、[[宏碁]]、[[宏達國際電子]]便是[[台灣優良品牌|知名品牌]]{{sfnm|劉翠溶等|2011年|1loc=第432至433頁、第435至436頁|章英華等|2011年|2loc=第113至114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136至137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4loc=第71至75頁|John C. Copper|2020年|5loc=第207至214頁|中央情報局|2023年}}。中華民國政府希望加速產業升級及結構轉型,建立創新驅動經濟形態<ref name="重要經貿措施"/>,並協助企業布局全球<ref name="對外投資"/>{{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441頁、第470至472頁、第508至512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12至17頁|John C. Copper|2020年|3loc=第207至214頁、第224至237頁}}。同時藉由國防工業穩定需求及提升技術,自製[[中華民國海軍艦艇列表|軍艦]]、[[自製防禦潛艦|潛艦]]、[[中華民國空軍軍備|戰鬥機]]、飛彈等武器<ref name="重要經貿措施"/><ref name="國防"/>{{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86頁、第396頁、第403至404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108至110頁|John C. Copper|2020年|3loc=第210至214頁、第224至231頁|中央情報局|2023年|John C. Copper|2023年}}。 |
|||
=== 兩岸關係 === |
|||
{{See also|海峽兩岸關係|台灣問題|臺海現狀|九二共識|統一中國|一邊一國|一個中國|兩個中國|台灣獨立運動}} |
|||
=== 第三產業 === |
|||
1990年代以前,中華民國政府堅決主張自己為中國唯一合法政府,除了執行反共抗俄政策之外,並誓言以武力收復[[中國大陸]]。即使失去對中國大陸地區的統治權,但仍未放棄中國大陸與[[外蒙古]]等其他固有領土的主權。中華民國曾於[[1945年]][[8月15日]]和蘇聯跟外蒙古簽訂《[[外蒙古獨立]]條約》,但後期由於蘇聯並未遵守條約內容,所以重新要求對外蒙古的主權。自[[1986年]][[台灣省戒嚴令|解嚴]]以來,兩岸經濟及文化交流日趨頻繁;[[1990年代]],中華民國政府則承認中國處於政治分裂及兩岸分治的狀態,並依1991年制訂的《[[國家統一綱領]]》,以「民主、自由、均富」原則謀求統一中國。隨後經國民大會決議,總統李登輝宣告終止“[[動員戡亂]]”,放棄以武力反攻大陸,總統李登輝承認兩岸互為政治實體,官方說法為「不承認,也不否認」。時任總統[[陳水扁]]於[[2000年]]就任總統後,曾表示「台灣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且「台灣(中華民國)、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一邊一國]]」,後於[[2006年]]宣佈《國家統一綱領》「終止適用」。<ref group="參" name=國統綱領「終止適用」原由>[http://www.mac.gov.tw/big5/answer/qa01.htm#12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說明國統綱領「終止適用」原由。]</ref>两岸关系走向低谷。2008年5月,[[馬英九]]就任總統後,採取[[外交休兵]]的政策、對北京強調「正視現實」<ref group="參" name="正視現實">[http://city.udn.com/57039/3545184?tpno=0&cate_no=68644 馬16字箴言 黨政高層:強調正視現實]</ref>、開啟[[江陳會談]],並全面開放通航並重啟交流,缓解两岸关系。在當前兩岸社會差异依然明顯之時,兩岸關係基本維持和平狀態<ref group="參">[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8/new/aug/30/today-p4.htm 中國軍力報告:兩岸軍事對峙未變]</ref> <ref group="參">[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8/new/aug/27/today-p10.htm 馬雖釋善意 陳肇敏:中對台飛彈續增]</ref>。 |
|||
[[File:08.21 總統與臺東在地創業青年座談 (52300692829).jpg|thumb|人數少於5人的微型企業約占臺灣中小型企業近80%{{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69頁}}]] |
|||
2022年,中華民國第三產業占名目國內生產毛額(生產面)60.78%<ref name="總體經濟指標"/>。服務業勞動人口占60%<ref name="就業者行業結構"/>,是成長速度最快的產業類別,並朝向精緻化與專業化發展{{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449頁|劉翠溶等|2011年|2loc=第1至29頁、第184至185頁、第194至196頁、第248至263頁|章英華等|2011年|3loc=第119頁|John C. Copper|2023年}}。主要服務業有批發和零售貿易、政府服務、金融和保險、房地產(包括出租和租賃)、運輸(包括倉儲)、醫療保健和社會服務、高科技服務、住宿(包括飲食)、教育和文化(包括體育和娛樂){{sfnm|劉翠溶等|2011年|1loc=第1至29頁、第248至254頁|John C. Copper|2023年}}。在商業部門方面,中華民國政府推動電子商務業、國際物流服務、餐飲科技、商業服務設計暨廣告服務業、連鎖加盟業、智慧商業服務加速升級與數位轉型,並強化冷鏈物流、[[中華民國國家標準|國家標準檢驗]]、[[經濟部智慧財產局|智慧財產權]]等基礎環境<ref name="重要經貿措施"/>{{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473至481頁|劉翠溶等|2011年|2loc=第255至268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131頁}}。 |
|||
中華民國[[台灣金融機構列表|⾦融機構]]分成{{Link-en|臺灣銀行業|Banking in Taiwan|銀行}}、[[台灣信用合作社列表|信用合作社]]、[[中華民國農會|農會]]、[[中華民國全國漁會|漁會]][[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金融局|信用部]]、票券⾦融公司、證券⾦融公司及⾦融控股公司<ref name="我國財政金融概況"/>{{sfnm|劉翠溶等|2011年|1loc=第1至29頁、第309至342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162頁}}。其中[[臺灣銀行列表|銀行機構]]持續拓展據點<ref>{{Cite web|url=https://www.ey.gov.tw/state/4F559106333903B0/75ed8b69-2eac-421c-b634-7d3bc2aeda14|title=重要財政金融措施|author=[[中華民國財政部]]、[[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檢查局]]|date=2022-07-12|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1-14|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114125834/https://www.ey.gov.tw/state/4F559106333903B0/75ed8b69-2eac-421c-b634-7d3bc2aeda14|dead-url=no}}</ref>,保險業經歷快速成長有相當高覆蓋率<ref name="我國財政金融概況"/>,證券業和票券業機構則[[臺灣金融改革|趨於穩定]]{{sfnm|劉翠溶等|2011年|1loc=第309至342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119至121頁|John C. Copper|2023年}}。中華民國政府相當看重自己的[[臺灣觀光|文化特色]],陸續規劃[[臺灣世界遺產潛力點]]<ref name="藝術文化" />、國家公園<ref name="國家公園簡介"/><ref name="國家公園"/>、[[國家森林遊樂區]]<ref>{{Cite web|url=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42715|title=森林遊憩|author=|date=|publisher=交通部觀光局|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3-27|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327204727/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42715|dead-url=no}}</ref>、林業文化園區<ref>{{Cite web|url=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42716|title=林業文化|author=|date=|publisher=交通部觀光局|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3-27|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327202416/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42716|dead-url=no}}</ref>、[[臺灣步道列表|國家綠道]]<ref>{{Cite web|url=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42604|title=國家綠道|author=|date=|publisher=交通部觀光局|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3-14|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314181838/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42604|dead-url=no}}</ref>、[[國家級風景特定區]]等{{Link-en|臺灣旅遊景點列表|List of tourist attractions in Taiwan|景點}}<ref name="生態旅遊"/><ref>{{Cite web|url=https://www.ey.gov.tw/state/F5581D43B76205AA/168f050f-8c51-4f99-b849-f3705901ba8f|title=交通部觀光局所屬13處國家風景區介紹|author=[[交通部觀光局]]|date=2022-03-03|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1-15|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115060506/https://www.ey.gov.tw/state/F5581D43B76205AA/168f050f-8c51-4f99-b849-f3705901ba8f|dead-url=no}}</ref>{{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731至733頁|John C. Copper|2023年}}。在2022年,前來臺灣的旅客共895,962人次,主要來自中國大陸、日本、香港、美國和東南亞;出國國民共1,482,821人次<ref>{{Cite web|url=https://www.ey.gov.tw/state/F5581D43B76205AA/5e1785d1-faca-4eb7-a341-1b0c2cbf9aca|title=最新之觀光統計|author=[[交通部觀光局]]|date=2022-03-03|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3-24|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324052814/https://www.ey.gov.tw/state/F5581D43B76205AA/5e1785d1-faca-4eb7-a341-1b0c2cbf9aca|dead-url=no}}</ref>,主要前往中國大陸、日本、美國和歐洲{{sfnm|John C. Copper|2020年|1loc=第33至38頁|John C. Copper|2023年}}。 |
|||
[[台灣海峽兩岸]]由於逾半世紀之政治分治与对立,兩岸政府和台灣人民對於台灣之政治地位、主權歸屬及「中國」之意涵一直存有爭議,形成「兩岸問題」(或稱[[台灣問題]])。例如兩岸主張的[[一中各表]],分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中華民國。中華民國政治體系為多黨自由民主制、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體系為一黨專政制。根据[[行政院大陸委員會]]民意調查<ref group="參">[http://www.mac.gov.tw/big5/mlpolicy/pos/9802/po9802.htm 2008年兩岸關係各界民意調查綜合分析]</ref>,儘管台灣人民對中華民國的認同以及台灣與中國大陸未來的政治關係存在不同見解,但絕大多數認為台灣與中國大陸分屬不同國家。雖有統、獨兩派立場,但[[中華民國國民]]大多希望維持現狀<ref group="參">[http://www.mac.gov.tw/ct.asp?xItem=44457&CtNode=5617&mp=1 「民眾對當前兩岸關係之看法」民意調查 (2010-12-24~2010-12-27)],</ref>。 |
|||
== |
=== 科學技術 === |
||
{{Main|中華民國 |
{{Main|中華民國科技}} |
||
[[File:02.17 副總統參訪「聯亞生技公司」 (50952729381).jpg|thumb|生物科技是中華民國國家發展計劃的重點領域<ref>{{Cite book|author=|editor=|title=2021-2022 Taiwan at a Glance|location=中華民國臺北|publisher=中華民國外交部|date=2021年10月|page=第69頁|ISBN=978-9865447311|accessdate=|url=https://multilingual.mofa.gov.tw/web/web_UTF-8/MOFA/glance2021-2022/2021-2022%20Taiwan%20at%20a%20Glance%20(English).pdf|language=|archive-date=2023-04-08|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408024034/https://multilingual.mofa.gov.tw/web/web_UTF-8/MOFA/glance2021-2022/2021-2022%20Taiwan%20at%20a%20Glance%20(English).pdf|dead-url=no}}</ref>]] |
|||
[[中華民國科技|臺灣科技發展]]源於政府對於應用科學的{{Link-en|臺灣工程教育|Engineering education in Taiwan|人力投資}}、研發創新與產業升級及私營部門相關投入,這也是其經濟成長的[[臺灣經驗|重要動力]]{{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442頁、第445頁、第472頁、第857至859頁|劉翠溶等|2011年|2loc=第1至29頁、第169至171頁、第186至187頁、第424至425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12至14頁、第116頁、第136至137頁、第141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4loc=第68至71頁}}。早期中華民國政府主要推動民生科技產業與[[台灣製造|臺灣製造]](石化業、鋼鐵業、[[臺灣汽車產業|汽車產業]]),在1980年代轉為資訊科技(個人電腦、積體電路),目前則推動產業創新及升級轉型;同時還支持學術研究發展,引導大學與企業共同開發高科技、學界成果產業化、培育創新人才<ref name="重要經貿措施"/><ref name="教育現況">{{Cite web|url=https://www.ey.gov.tw/state/7F30E01184C37F0E/130f6b11-b1d8-445c-859f-470e79e4ac15|title=教育現況|author=[[中華民國教育部]]|date=2022-03-18|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2-14|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214131825/https://www.ey.gov.tw/state/7F30E01184C37F0E/130f6b11-b1d8-445c-859f-470e79e4ac15|dead-url=no}}</ref>{{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4至95頁、第442頁、第470至472頁、第858至867頁|劉翠溶等|2011年|2loc=第169至171頁、第186至188頁、第421至440頁|章英華等|2011年|3loc=第113至114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4loc=第12至14頁、第126至129頁、第139至141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5loc=第68至75頁|John C. Copper|2020年|6loc=第207至214頁、第224至237頁}}。目前中華民國政府[[行政院國家發展基金|支持的產業]]包含數位資訊及通訊、[[國家生技醫療產業策進會|生物醫學]]、[[奈米]]、綠電及[[台灣再生能源|再生能源]]等技術,也積極推動智慧機械、國防戰略、防災、物聯網、[[雲端運算]]及人工智慧等項目<ref name="重要經貿措施"/>{{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88至89頁、第493至497頁|劉翠溶等|2011年|2loc=第378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130至131頁、第141至148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4loc=第63至67頁、第71至75頁|John C. Copper|2020年|5loc=第207至214頁、第224至237頁}}。 |
|||
除了培育專業技術及跨領域人才,中華民國政府提供[[臺灣產業園區列表|產業投資發展環境]]、推動[[育成中心|國際產業創新聚落]]<ref name="重要經貿措施"/>{{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88至89頁、第471至472頁|劉翠溶等|2011年|2loc=第120至123頁、第186至189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15至16頁、第126至129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4loc=第71至75頁}}。目前臺灣共有13個[[臺灣的科學園區|科學園區]],分成[[新竹科學園區]]、[[中部科學園區]]及[[南部科學園區]]三大核心園區,集結大量生物技術、個人電腦設備、積體電路、奈米技術、精密機械和電信領域公司{{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867至869頁|劉翠溶等|2011年|2loc=第186至187頁、第191至193頁、第373頁、第378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148至149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4loc=第68至75頁}}。在2021年,臺灣三大科學園區進駐企業的經濟產值達1,239億美元{{sfnm|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1loc=第68至71頁}}。臺灣還設立[[工業技術研究院]]、[[國家實驗研究院]](含[[國家高速網路與計算中心]]、[[國家奈米元件實驗室]]、[[國家太空中心 (中華民國)|國家太空中心]]、[[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台灣颱風洪水研究中心|臺灣颱風洪水研究中心]])和[[資訊工業策進會]]等機構展開多項研究{{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862至867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12至14頁、第126至129頁、第139至141頁、第143至144頁、第146至148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3loc=第68至75頁}}。 |
|||
中華民國當前的全國[[行政區劃]],共有2[[省 (中華民國)|省]]([[台灣省|臺灣]]、[[福建省 (中華民國)|福建]])、5[[直轄市 (中華民國)|直轄市]]([[臺北市|臺北]]、[[新北市|新北]]、[[臺中市|臺中]]、[[臺南市|臺南]]、[[高雄市|高雄]]);省之下又劃分為14個[[縣 (中華民國)|縣]](另[[桃園縣]][[準直轄市|準用部分直轄市法規]])及3個[[市 (中華民國)|市]];其中,福建省僅轄有[[馬祖列島|馬祖]]、[[金門群島|金門]]、[[烏坵]]等群島。在[[1990年代]]末期,中華民國政府採取[[台灣省政府功能業務與組織調整|省虛級化措施]],將大部分省級政府機關併入中央政府以精簡行政作業,故實質上已無省的存在,僅保有其象徵。 |
|||
另一方面,[[中央研究院]]是國家學術研究最高機構,招攬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頂尖研究人員{{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77至78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54至56頁}}。中華民國在文學研究、經學、[[台灣歷史學會|歷史學]]、考古學、人類學、[[台灣語言學家列表|語言學]]、宗教學、[[臺灣政治|政治學]]、[[臺灣法律|法學]]、經濟學、[[臺灣社會學會|社會學]]、心理學、[[臺灣教育|教育學]]、圖檔學、[[臺灣媒體|傳播學]]、體育學、[[中華民國數學會|數學]]、[[臺灣天文觀測|天文學]]、[[台灣物理學會|物理學]]、化學、[[中華民國地球科學學會|地球科學]]、生物學、基礎醫學、臨床醫學等學術領域均有[[臺灣戰後時期發明與發現列表|研究成果]],並朝向全球化、在地化、多元化方向發展{{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78至81頁|王汎森等|2011年}}。目前臺灣在科技競爭排名領先,如在2019年的《[[全球競爭力報告]]》創新能力部分排行第4名,在2021年《世界競爭力年鑑》技術基礎設施和科學基礎設施部份分別排行第9名與第6名{{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445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2loc=第74至75頁}}。 |
|||
=== 沿革 === |
|||
[[File:Zhonghua Minguo Quhua Fanti.svg|right|225px|thumb|中華民國法理行政區劃及領土爭議]] |
|||
{{See also|中華民國疆域|中華民國法理行政區劃}} |
|||
== 公共建設 == |
|||
中華民國建國初期承襲[[清朝]]末期的疆域,當時[[北洋政府]]轄有[[直隸省|直隸]]、[[奉天省|奉天]]、[[吉林省 (中華民國)|吉林]]、[[黑龍江省 (中華民國)|黑龍江]]、[[山東省 (中華民國)|山東]]、[[河南省 (中華民國)|河南]]、[[山西省 (中華民國)|山西]]、[[江蘇省 (中華民國)|江蘇]]、[[安徽省 (中華民國)|安徽]]、[[江西省 (中華民國)|江西]]、[[福建省 (中華民國)|福建]]、[[浙江省 (中華民國)|浙江]]、[[湖北省 (中華民國)|湖北]]、[[湖南省 (中華民國)|湖南]]、[[陝西省 (中華民國)|陝西]]、[[甘肅省 (中華民國)|甘肅]]、[[新疆省|新疆]]、[[四川省 (中華民國)|四川]]、[[廣東省 (中華民國)|廣東]]、[[廣西省|廣西]]、[[雲南省 (中華民國)|雲南]]、[[貴州省 (中華民國)|貴州]]等22[[省 (中華民國)|省]]。另設置[[京兆地方]]([[首都]]特區),[[西藏地方|西藏]]、[[蒙古地方|蒙古]]、[[青海省 (中華民國)|青海]]等3個[[地方 (中華民國)|地方]],保留[[阿爾泰區域|阿爾泰]]、[[塔城地區|塔爾巴哈臺]]、[[伊犁哈薩克自治州|伊犁]]3地區(後均併入[[新疆省]])。後來北洋政府增設[[綏遠省|綏遠]]、[[察哈爾省|察哈爾]]、[[熱河省|熱河]]、[[西康省|川邊]]等幾個[[特别行政區 (中華民國)|特別區]]。 |
|||
=== 交通運輸 === |
|||
{{Main|臺灣交通}} |
|||
[[File:高鐵之美.tif|thumb|[[臺灣高鐵]]時速達300公里,改變人們的工作與生活型態<ref name="南北高速鐵路">{{Cite web|url=https://www.ey.gov.tw/state/A44E5E33CDA7E738/5930b373-fd7d-4d8f-87e8-7f6ff15c67a7|title=南北高速鐵路|author=中華民國交通部|date=2022-03-15|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10-08|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1008200909/https://www.ey.gov.tw/state/A44E5E33CDA7E738/5930b373-fd7d-4d8f-87e8-7f6ff15c67a7|dead-url=no}}</ref>]] |
|||
臺灣四面環海<ref name="海運"/>,位處印度洋與太平洋[[臺灣交通|交通樞紐]]<ref name="國防"/>{{sfnm|劉翠溶等|2011年|1loc=第409至410頁}}。目前擁有7個[[中華民國國境口岸|國際商港]]和4個[[臺灣港口|國內商港]]<ref name="海運"/>,前四大港口為[[高雄港]]、[[基隆港]]、[[臺中港]]及[[臺北港]]{{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673至674頁、第693頁、第695至708頁、第714至715頁|劉翠溶等|2011年|2loc=第192頁、第364頁、第366頁、第376至378頁、第404頁、第409至410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190至191頁|John C. Copper|2020年|4loc=第24至27頁|John C. Copper|2023年}}。{{Link-en|臺灣海事產業|Maritime industries of Taiwan|海運公司}}主要是民營企業(如[[長榮海運]]、[[陽明海運]]等),擁有[[各國商船噸位列表|大量商船]],2022年國際貨櫃裝卸量1,469萬20呎標準貨櫃<ref name="海運"/>{{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694至695頁|劉翠溶等|2011年|2loc=第409至410頁|John C. Copper|2020年|3loc=第24至27頁|John C. Copper|2023年}}。臺灣還擁有35座[[臺灣機場列表|機場]],包括[[臺灣桃園國際機場|桃園國際機場]]([[臺灣機場營運統計列表|全球第四繁忙機場]])、[[臺北松山機場]]、[[高雄國際機場]]及[[臺中清泉崗機場]]4座國際機場<ref name="空運">{{Cite web|url=https://www.ey.gov.tw/state/A44E5E33CDA7E738/ae15995e-7800-47de-85c8-abc833ae7535|title=空運|author=中華民國交通部|date=2022-03-18|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1-14|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114142546/https://www.ey.gov.tw/state/A44E5E33CDA7E738/ae15995e-7800-47de-85c8-abc833ae7535|dead-url=no}}</ref><ref>{{Cite web|url=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20478|title=國際航線|author=中華民國交通部|date=2022-03-21|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2-06-19|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20619115647/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20478|dead-url=no}}</ref>{{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709至710頁|劉翠溶等|2011年|2loc=第364頁、第378頁、第402至403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191至193頁|John C. Copper|2020年|4loc=第24至27頁|中央情報局|2023年|John C. Copper|2023年}}。目前計有[[中華航空]](國家航空公司)、[[長榮航空]]、[[臺灣虎航]]、[[星宇航空]]等8家[[臺灣航空公司列表|航空公司]],[[臺灣市制|各主要城市]]間班機頻繁<ref>{{Cite web|url=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20503|title=國內航線|author=中華民國交通部|date=2022-03-20|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2-06-19|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20619115236/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20503|dead-url=no}}</ref>,在全球89個城市則有199條國際航線<ref name="空運"/>{{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1頁、第711至713頁|劉翠溶等|2011年|2loc=第408至409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191頁|John C. Copper|2023年}}。 |
|||
[[臺灣鐵路|臺灣環島鐵路]]為公營事業,[[臺灣鐵路路線列表|營業里程]]1,065.0公里(共241座[[臺灣鐵路車站列表|車站]])<ref>{{Cite web|url=https://www.ey.gov.tw/state/A44E5E33CDA7E738/1f34ef94-2ff5-40ab-b526-e2fedd358a36|title=臺鐵|author=中華民國交通部|date=2022-03-15|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1-14|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114142546/https://www.ey.gov.tw/state/A44E5E33CDA7E738/1f34ef94-2ff5-40ab-b526-e2fedd358a36|dead-url=no}}</ref>,載客列車分成[[臺灣鐵路管理局營運車輛列表|數種等級]]<ref>{{Cite web|url=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27023|title=臺灣鐵路|author=中華民國交通部|date=2021-12-07|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3-27|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327211818/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27023|dead-url=no}}</ref>{{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674至675頁、第678至680頁|劉翠溶等|2011年|2loc=第367頁、第398至399頁、第407頁第408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186至187頁|John C. Copper|2023年}}。[[臺灣高鐵公司]]經營的[[臺灣高鐵]]共12個車站,臺北市至高雄市需90分鐘,構建西部走廊一日生活圈<ref name="南北高速鐵路"/><ref>{{Cite web|url=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27016|title=臺灣高鐵|author=中華民國交通部|date=2021-12-07|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3-27|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327211824/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27016|dead-url=no}}</ref>{{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1頁、第680至682頁|趙永茂等|2011年|2loc=第333頁、第336至337頁|劉翠溶等|2011年|3loc=第1至29頁、第372頁、第401至402頁、第407至408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4loc=第188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5loc=第88至89頁|John C. Copper|2020年|6loc=第24至27頁}}。[[臺北都會區]]<ref>{{Cite web|url=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27017|title=臺北捷運|author=中華民國交通部|date=2022-05-05|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3-27|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327211812/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27017|dead-url=no}}</ref>、[[高雄都會區]]<ref>{{Cite web|url=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27018|title=高雄捷運|author=中華民國交通部|date=2022-05-05|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3-27|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327221119/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27018|dead-url=no}}</ref>、[[桃園中壢都會區]]<ref>{{Cite web|url=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27019|title=桃園機場捷運|author=中華民國交通部|date=2022-05-05|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3-27|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327221121/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27019|dead-url=no}}</ref>、[[臺中彰化都會區]]還建有[[臺灣捷運系統|捷運系統]]<ref>{{Cite web|url=https://www.ey.gov.tw/state/A44E5E33CDA7E738/15ebb88f-644d-48d5-9f9f-913500aa041d|title=捷運|author=中華民國交通部|date=2022-03-15|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1-14|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114142546/https://www.ey.gov.tw/state/A44E5E33CDA7E738/15ebb88f-644d-48d5-9f9f-913500aa041d|dead-url=no}}</ref>{{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675頁、第682至687頁|劉翠溶等|2011年|2loc=第1至29頁、第372頁、第376頁、第399至400頁、第407至408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188至189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4loc=第88至89頁|John C. Copper|2020年|5loc=第24至27頁}}。[[臺灣公路|公路]]分為[[中華民國國道|國道]]、[[臺灣省道|省道]]、[[中華民國縣道| 縣道]]與[[中華民國市道|市道]]、[[中華民國鄉道|鄉道]]與[[中華民國區道|區道]]及其他[[中華民國專用公路|專用公路]],[[各國公路里程列表|總里程]]21,777.6公里<ref name="陸運">{{Cite web|author=中華民國交通部|date=2022-03-25|title=陸運|url=https://www.ey.gov.tw/state/A44E5E33CDA7E738/738c0735-9a67-4bb8-a7da-5a9b0e956461|accessdate=2023-03-29|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quote=|archive-date=2023-01-14|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114142543/https://www.ey.gov.tw/state/A44E5E33CDA7E738/738c0735-9a67-4bb8-a7da-5a9b0e956461|dead-url=no}}</ref>{{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688至691頁|劉翠溶等|2011年|2loc=第367頁、第372至373頁、第376頁、第397至398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184至186頁|John C. Copper|2020年|4loc=第24至27頁}}。大部分公路橫跨西部沿海低地與丘陵,[[雪山隧道]]是世界第八長[[臺灣隧道|高速公路隧道]]{{sfnm|劉翠溶等|2011年|1loc=第1至29頁、第397至398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184至186頁|John C. Copper|2020年|3loc=第24至27頁|John C. Copper|2023年}}。臺灣私人汽車和[[台灣機車|機車]]擁有率相當高,並有[[臺灣汽車客運|汽車客運]]<ref>{{Cite web|url=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27020|title=客運及公車資訊|author=中華民國交通部|date=2022-08-30|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3-27|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327211836/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27020|dead-url=no}}</ref>、[[台灣計程車|計程車]]<ref>{{Cite web|url=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27021|title=計程車資訊|author=中華民國交通部|date=2021-12-07|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3-27|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327211826/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27021|dead-url=no}}</ref>、租車<ref>{{Cite web|url=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27022|title=租車資訊|author=中華民國交通部|date=2021-12-07|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3-27|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327211817/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27022|dead-url=no}}</ref>、[[公共自行車]]等服務<ref name="公共自行車">{{Cite web|url=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27024|title=公共自行車|author=中華民國交通部|date=2021-12-07|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3-27|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327211829/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27024|dead-url=no}}</ref>{{sfnm|劉翠溶等|2011年|1loc=第406至407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171至172頁、第186頁、第189至190頁|John C. Copper|2020年|3loc=第24至27頁|John C. Copper|2023年}}。 |
|||
[[國民政府]]完成[[北伐]]後,將這些特別區域與寧夏、青海一同建為6個省(其中[[西康省|川邊特別區]]改制為[[西康省]]),總計28個省,另外加上西藏、蒙古2個地方。[[1945年]][[中国抗日战争|抗戰]]勝利後,原東北三省([[遼寧省 (中華民國)|遼寧]]、[[吉林省 (中華民國)|吉林]]、[[黑龍江省 (中華民國)|黑龍江]])根據滿洲國時期的行政區劃改劃分成[[東北新省區方案|東北九省]],增設[[遼北省|遼北]]、[[安東省|安東]]、[[合江省|合江]]、[[松江省|松江]]、[[嫩江省|嫩江]]、[[興安省|興安]]等6省;抗戰後[[臺灣光復|光復]]的[[台灣]]則加入成為第35個行省,另外在[[海南島]]與[[南海諸島]]設立[[海南特別行政區]],準備建省。[[國民政府]]曾在[[1946年]]1月5日承認[[外蒙古獨立]],但遷臺後又藉[[聯合國大會505號決議|控蘇案]]撤銷承認。 |
|||
=== 能源供需 === |
|||
{| class=wikitable align=center border=1 cellspacing=0 style="margin-left:auto; margin-right:auto;" |
|||
{{Main|臺灣能源}} |
|||
!width=80 |類別 |
|||
[[File:大景總在初學時! 20080801 239 (cropped).jpg|thumb|臺灣持續推動綠能科技與再生能源,圖為[[臺中市]][[高美野生動物保護區]]的風力發電廠{{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20頁}}]] |
|||
!width=50 |數目 |
|||
2020年,[[台灣電力產業|臺灣電力產業]]主要[[臺灣能源|仰賴]]化石燃料(82.2%)、[[臺灣核能|核能]](11.2%)、[[臺灣水力發電廠列表|水力]](2.2%)、[[台灣太陽能產業|太陽能]](2.2%)、生質能(1.3%)、[[台灣風力發電|風力]](0.9%){{sfnm|中央情報局|2023年}}。目前臺灣煤礦存量已經耗盡,僅能開採少量的[[各國石油儲量列表|石油]]及[[各國天然氣儲量列表|天然氣]],因此大部分化石燃料必須仰賴進口{{sfnm|John C. Copper|2020年|1loc=第7至9頁、第218至224頁|John C. Copper|2023年}}。由於對外國燃料的依存度極高,中華民國政府持續分散採購石油、煤礦與天然氣,並依法管控石油與天然氣[[能源安全|安全存量]]<ref name="重要經貿措施"/>{{sfnm|John C. Copper|2020年|1loc=第218至224頁|John C. Copper|2023年}}。其主要是從[[中華民國—沙烏地阿拉伯關係|沙烏地阿拉伯]]、[[中華民國—科威特關係|科威特]]等中東國家[[各國石油進口量列表|進口石油]],並向澳洲、[[中華民國—印度尼西亞關係|印度尼西亞]]和南非購買煤礦{{sfnm|John C. Copper|2020年|1loc=第218至224頁、第276至284頁|John C. Copper|2023年}}。[[各國天然氣進口量列表|天然氣進口]]在2000年後急遽增加,目前向[[中華民國—卡達關係|卡達]]、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13個國家採購<ref name="重要經貿措施"/>{{sfnm|John C. Copper|2020年|1loc=第218至224頁、第276至284頁|John C. Copper|2023年}}。 |
|||
!width=520 |[[1949年]]政府遷臺以前的中華民國一級行政區 |
|||
|- |
|||
|align=center|[[省 (中華民國)|省]] |
|||
|align=center|35 |
|||
|[[江蘇省 (中華民國)|江蘇]] | [[浙江省 (中華民國)|浙江]] | [[安徽省 (中華民國)|安徽]] | [[江西省 (中華民國)|江西]] | [[湖北省 (中華民國)|湖北]] | [[湖南省 (中華民國)|湖南]] | [[四川省 (中華民國)|四川]] | [[西康省|西康]] | [[福建省 (中華民國)|福建]] | [[臺灣省|臺灣]] | [[廣東省 (中華民國)|廣東]] | [[廣西省|廣西]] | <br />[[雲南省 (中華民國)|雲南]] | [[貴州省 (中華民國)|貴州]] | [[河北省 (中華民國)|河北]] | [[山東省 (中華民國)|山東]] | [[河南省 (中華民國)|河南]] | [[山西省 (中華民國)|山西]] | [[陝西省 (中華民國)|陝西]] | [[甘肅省 (中華民國)|甘肅]] | [[寧夏省|寧夏]] | [[青海省 (中華民國)|青海]] | [[綏遠省|綏遠]] | [[察哈爾省|察哈爾]] | <br />[[熱河省|熱河]] | [[遼寧省 (中華民國)|遼寧]] | [[安東省|安東]] | [[遼北省|遼北]] | [[吉林省 (中華民國)|吉林]] | [[松江省|松江]] | [[合江省|合江]] | [[黑龍江省 (中華民國)|黑龍江]] | [[嫩江省|嫩江]] | [[興安省|興安]] | [[新疆省|新疆]] |
|||
|- |
|||
|align=center|[[直轄市 (中華民國)|院轄市]] |
|||
|align=center|12 |
|||
|[[南京市|南京]] | [[上海市|上海]] | [[北京市|北平]] | [[青島市|青島]] | [[天津市|天津]] | [[重慶市|重慶]] | [[大連市|大連]] | [[哈爾濱市|哈爾濱]] | [[漢口市|漢口]] | [[廣州市|廣州]] | [[西安市|西安]] | [[瀋陽市|瀋陽]] |
|||
|- |
|||
|align=center|[[特别行政區 (中華民國)|特别行政區]] |
|||
|align=center|1 |
|||
|[[海南特別行政區]] |
|||
|- |
|||
|align=center|[[地方 (中華民國)|地方]] |
|||
|align=center|1 |
|||
|[[西藏地方]] |
|||
|} |
|||
早期[[臺灣發電廠列表|臺灣發電廠]]採用水力發電和燃煤發電,其後則仰賴火力發電,並在1970年引入核能發電{{sfnm|劉翠溶等|2011年|1loc=第365頁、第367頁、第376頁|John C. Copper|2020年|2loc=第218至224頁|John C. Copper|2023年}}。在日本福島核電廠事故後,[[臺灣反核遊行|反對核能者]]增加,核能發電的能源占比亦下降{{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491頁、第870至872頁、第875頁|John C. Copper|2020年|2loc=第218至224頁|John C. Copper|2023年}}。再生能源占一小部分比例,以太陽能、風力和生質能發電為主,水力和地熱發電相對次要{{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21至23頁、第168至170頁|John C. Copper|2023年}}。在電力需求增加、發電機組屆齡下,[[臺灣電力公司]]推動增加燃氣機組、天然氣接收站等計劃<ref name="重要經貿措施"/>。同時中華民國政府也推動能源轉型,輔導提升能院效率和潔淨能源,特別是太陽光電與風力發電<ref name="重要經貿措施"/>{{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491頁、第493至497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169頁|John C. Copper|2020年|3loc=第218至224頁}}。截至2022年,再生能源裝置容量累計14,128.6千瓩<ref name="重要經貿措施"/>。目前臺灣[[家用電源列表|家用電源]]電壓為110V或220V,頻率為60Hz<ref name="旅遊實用資訊"/>。 |
|||
{{Image label begin|image=Subdivision type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2010).svg|width=300|float=right|margin=0px 0px 0px 15px|thumb=y|caption=中華民國現今行政區劃圖}} |
|||
{{Image label small|x=0.77|y=0.18|scale=300|text =[[台北市]]}} |
|||
{{Image label small|x=0.74|y=0.25|scale=300|text =[[新北市]]}} |
|||
{{Image label small|x=0.86|y=0.14|scale=300|text =[[基隆市]]}} |
|||
{{Image label small|x=0.60|y=0.21|scale=300|text =[[桃園縣]]}} |
|||
{{Image label small|x=0.63|y=0.35|scale=300|text =[[新竹縣]]}} |
|||
{{Image label small|x=0.45|y=0.29|scale=300|text =[[新竹市]]}} |
|||
{{Image label small|x=0.53|y=0.43|scale=300|text =[[苗栗縣]]}} |
|||
{{Image label small|x=0.46|y=0.51|scale=300|text =[[台中市]]}} |
|||
{{Image label small|x=0.33|y=0.62|scale=300|text =[[彰化縣]]}} |
|||
{{Image label small|x=0.06|y=0.81|scale=300|text =[[澎湖縣]]}} |
|||
{{Image label small|x=0.55|y=0.69|scale=300|text =[[南投縣]]}} |
|||
{{Image label small|x=0.36|y=0.71|scale=300|text =[[雲林縣]]}} |
|||
{{Image label small|x=0.33|y=0.84|scale=300|text =[[嘉義縣]]}} |
|||
{{Image label small|x=0.38|y=0.79|scale=300|text =[[嘉義市]]}} |
|||
{{Image label small|x=0.31|y=0.94|scale=300|text =[[台南市]]}} |
|||
{{Image label small|x=0.33|y=1.05|scale=300|text =[[高雄市]]}} |
|||
{{Image label small|x=0.40|y=1.22|scale=300|text =[[屏東縣]]}} |
|||
{{Image label small|x=0.78|y=0.39|scale=300|text =[[宜蘭縣]]}} |
|||
{{Image label small|x=0.71|y=0.72|scale=300|text =[[花蓮縣]]}} |
|||
{{Image label small|x=0.60|y=0.98|scale=300|text =[[台東縣]]}} |
|||
{{Image label small|x=0.56|y=0.62|scale=300|text =[[台灣省|<span style="color:gray;">''台灣省''</span>]]}} |
|||
{{Image label small|x=0.06|y=0.48|scale=300|text =[[金門縣]]}} |
|||
{{Image label small|x=0.01|y=0.24|scale=300|text =[[連江縣]]}} |
|||
{{Image label small|x=0.03|y=0.09|scale=300|text =[[福建省 (中華民國)|<span style="color:gray;">''福建省''</span>]]}} |
|||
{{Image label end}} |
|||
[[1949年]]國共內戰後,中華民國政府播遷台灣,喪失大陸領地。為彰顯自身對全中國統治之合法性,中華民國政府仍然持續發佈包含大陸地區之中華民國全圖及行政區劃,僅就實際統治區進行更新。但近年來已逐漸廢止與大陸地區行政區劃相關之規範及代號。至[[2005年]]相關辦法停止適用前公告之行政區劃包含35省、14直轄市(1949年以前設立12個,政府遷台後增設兩個)、2地方([[西藏地方|西藏]]、[[蒙古地方|蒙古]])及1特別行政區。現今發佈之本國行政區劃僅列出實際統治區之劃分<ref group="參">[http://info.gio.gov.tw/ct.asp?xItem=19878&ctNode=2840&mp=21 行政院新聞局 中華民國國情簡介 政府組織]</ref>,提及位於大陸地區之地理時則依照現況,使用[[中華人民共和國]]之行政區劃。2002年中華民國政府承认外蒙古独立,建立非正式外交关系<ref group="參">{{Cite book|title=Modern Mongolia: From Khans to Commissars to Capitalists|first=Morris|last=Rossabi|publisher=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year=2005|chapter=Sino-Mongolian Relations|page=226-228, 232, 242}}</ref>,並先後廢除《管理喇嘛寺廟條例》、《蒙古盟部旗组織法》及《蒙古盟部旗組織法施行條例》等法律。 |
|||
=== |
=== 其他建設 === |
||
{{ |
{{Main|臺灣通訊業|台灣供水}} |
||
中華民國的[[郵政]]事業由國營的[[中華郵政|中華郵政公司]][[專營]]<ref name="旅遊實用資訊"/>,並推動數位轉型<ref>{{Cite web|url=https://www.ey.gov.tw/state/A44E5E33CDA7E738/78140ba8-3abc-4dc3-8508-290a7698e8fe|title=郵政|author=中華民國交通部|date=2022-03-15|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2-10|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210173312/https://www.ey.gov.tw/state/A44E5E33CDA7E738/78140ba8-3abc-4dc3-8508-290a7698e8fe|dead-url=no}}</ref>{{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89至90頁、第716至719頁|劉翠溶等|2011年|2loc=第1至29頁、第413頁、第415頁|John C. Copper|2020年|3loc=第24至27頁}}。在2023年,中華民國計有114家[[臺灣電信業者列表|電信業者]]經營語音、數據等[[臺灣通訊業|服務]],[[中華民國電話號碼|市內電話]]用戶1,028萬4,961戶,[[各国宽带互联网使用者数目列表|寬頻網路帳號]]3,723萬戶(709萬戶固網寬頻、2,836萬戶行動寬頻)<ref name="電信">{{Cite web|url=https://www.ey.gov.tw/state/A44E5E33CDA7E738/17f60baa-a843-4270-83b9-f3185b67805e|title=電信|author=中華民國交通部、[[中華民國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date=2022-03-25|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1-14|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114142547/https://www.ey.gov.tw/state/A44E5E33CDA7E738/17f60baa-a843-4270-83b9-f3185b67805e|dead-url=no}}</ref>{{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71頁}}。隨著中華民國政府鼓勵發展及[[電信普及服務管理辦法|市場自由化]],固網、行動網絡和光纖服務相當普及{{sfnm|劉翠溶等|2011年|1loc=第250至251頁、第411至415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143至144頁、第193至196頁|John C. Copper|2020年|3loc=第24至27頁|中央情報局|2023年}}。目前[[各國行動電話數目列表|行動電話數量]]已經超過[[各國固定電話數目列表|固定電話]],包括最大電信業者[[中華電信]]在內的電信公司均提供服務{{sfnm|劉翠溶等|2011年|1loc=第226至227頁、第411至415頁|John C. Copper|2020年|2loc=第24至27頁|John C. Copper|2023年}}。中華民國政府持續推動兆位元寬頻聯網佈建普及、[[網際網路協定]]升級<ref name="電信"/>,[[臺灣網際網路|網際網路]]和社群媒體使用[[各國網際網路使用者數目列表|有所增加]],2016年網路就緒指數排行第19名{{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721至722頁、第971至972頁|劉翠溶等|2011年|2loc=第375頁|漢寶德等|2011年|3loc=第545至547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4loc=第143至144頁、第194至197頁|John C. Copper|2020年|5loc=第27至33頁|中央情報局|2023年|John C. Copper|2023年}}。 |
|||
現時之中華民國實際統治區域,在法律上稱為「[[臺灣地區|自由地區]]」,這與「[[港澳地區]]」和「[[中国大陆|大陸地區]]」有別,在「自由地區」設有戶籍,才享有完整的[[中華民國國民]]權利。政府遷臺後,為了統合區域發展,將[[臺北市]]及[[高雄市]]於[[1967年]]、[[1979年]]先後升格為[[直轄市]];[[2010年]]底,臺北縣、臺中縣市、臺南縣市、高雄縣市亦改制為直轄市,其中臺北縣升格後改稱[[新北市]],其餘則以縣市合併方式升格<ref group="參">[http://www.udn.com/2009/6/24/NEWS/NATIONAL/NATS1/4979835.shtml 北縣臺中高雄 升格過關]</ref> <ref group="參">[http://www.udn.com/2009/6/30/NEWS/NATIONAL/NATS1/4990595.shtml 文化古都/台南縣市 火速升格]</ref>。[[桃園縣]]也於2011年[[1月1日]]起[[準直轄市|準用部分直轄市法規]]。 |
|||
早期臺灣公共建設配合經濟發展規劃(如[[十大建設]]),其後轉向生活環境改善{{sfnm|劉翠溶等|2011年|1loc=第361至381頁}}。國營的[[臺灣自來水公司]]提供[[台灣供水|穩定供水設備]]<ref name="重要經貿措施"/>,另有多項[[各國可再生水資源列表|水資料]]開發治理計劃{{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3至94頁、第446頁、第484至490頁|劉翠溶等|2011年|2loc=第361至362頁、第368頁、第374頁、第380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173至174頁}}。2021年底,家庭自來水設備普及率約97.2%<ref name="房屋狀況及居家品質"/>。每年城市估計生產733.6萬噸固體廢物,並面臨各類環境問題{{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3至94頁|劉翠溶等|2011年|2loc=第1至29頁、第638至655頁|中央情報局|2023年}}。在[[臺灣環境運動|環境運動]]推動下,中華民國政府持續執行空氣、河川、土壤與地下水汙染及[[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毒物及化學物質局|毒性化學物質災害]]等防治工作<ref name="污染防治"/><ref name="環保政策"/>,並推動廢棄物分類、資源回收等政策<ref name="環保政策"/>,一般廢棄物回收率56.79%<ref>{{Cite web|url=https://www.ey.gov.tw/state/4AC21DC94B8E19A8/aea35f1b-0fe3-4ca9-8ab9-6579fd30a8f3|title=回收及廢棄物處理|author=[[行政院環境保護署]]|date=2022-07-18|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5-01|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501071037/https://www.ey.gov.tw/state/4AC21DC94B8E19A8/aea35f1b-0fe3-4ca9-8ab9-6579fd30a8f3|dead-url=no}}</ref>{{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3至94頁、第490頁、第805至809頁、第812至819頁、第820至833頁|劉翠溶等|2011年|2loc=第1至29頁、第629至633頁、第638至647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173至175頁}}。另外還推動[[國土三法|國土計劃]]與[[臺灣地理區劃|功能分區]]、城鄉風貌及創生環境、均衡區域及城鄉發展<ref name="公共建設及均衡城鄉發展">{{Cite web|url=https://www.ey.gov.tw/state/E01934D402D13ED7/190f0fc6-d785-4353-af9a-1908b1fa57f3|title=公共建設及均衡城鄉發展|author=中華民國國家發展委員會|date=2022-03-24|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1-05|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105192828/https://www.ey.gov.tw/state/E01934D402D13ED7/190f0fc6-d785-4353-af9a-1908b1fa57f3|dead-url=no}}</ref>,並有[[都市更新條例|都市建築物重建機制]]<ref>{{Cite web|url=https://www.ey.gov.tw/state/E01934D402D13ED7/cbb52c76-dfe9-4dc8-a147-25d8118eaa01|title=國土及都市建設|author=中華民國內政部|date=2022-03-02|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2-08|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208162756/https://www.ey.gov.tw/state/E01934D402D13ED7/cbb52c76-dfe9-4dc8-a147-25d8118eaa01|dead-url=no}}</ref>{{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89至90頁、第93至94頁、第287至289頁、第295至297頁、第440至441頁、第446至447頁|劉翠溶等|2011年|2loc=第379至380頁、第652至655頁}}。 |
|||
位於[[台灣西部]]的臺北市、新北市、臺中市、臺南市與高雄市等五個直轄市,合稱「五都」<ref group="參">{{cite news|url=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1/6055407.shtml|title= 未來台灣:三大生活圈、七大區域|publisher=聯合晚報|author=蔡佩芳|date=2010-12-25}}</ref>,乃現今中華民國最重要的五個[[都市]]。首都臺北市是全國政治與商業中心,人口約二百六十萬,而環繞臺北市的[[新北市]],主要由臺北市四周的衛星都市所組成,人口近四百萬,是全國最大都市;這兩個直轄市與[[基隆市]]組成[[臺北都會區]],是全國最大的[[都會區]],也是亞洲主要的巨型都會圈之一。港都[[高雄市]]則為[[南台灣|臺灣南部]]最大的城市、與台灣最大的[[产业|重工業]]城市及[[轉口港|國際商港]],並與[[屏東縣]]的部分地區組成[[高雄都會區]],佔臺灣南部總人口40%以上。[[臺中市]]為[[中台灣|臺灣中部]]最大的城市,與鄰近的[[彰化縣]]共組成[[臺中彰化都會區]],以[[臺中港]]及[[臺中清泉崗機場|清泉崗機場]]為對外門戶;[[臺南市]]為歷史名城,於[[台灣清治時期|清治末期]]前曾為臺灣[[首府]]近三百年。 |
|||
{{中華民國實際控制區}} |
|||
== 社會發展 == |
|||
{{Main|中華民國 |
{{Main|中華民國人口}} |
||
[[File:08.17 副總統訪視「彰化育兒親子館」 (44084199861) (cropped).jpg|thumb|自1984年以來,育齡婦女總生育率一直低於人口替代水準2.1<ref name="人口">{{Cite web|url=https://www.ey.gov.tw/state/99B2E89521FC31E1/835a4dc2-2c2d-4ee0-9a36-a0629a5de9f0|title=人口|author=中華民國內政部|date=2022-09-01|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10-10|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1010135656/https://www.ey.gov.tw/state/99B2E89521FC31E1/835a4dc2-2c2d-4ee0-9a36-a0629a5de9f0|dead-url=no}}</ref>]] |
|||
2022年底,[[中華民國人口]]總數23,264,640人<ref name="人口"/>,約占世界人口0.31%([[各國家和地區人口列表|排行第56名]]){{sfnm|John C. Copper|2020年|1loc=第2至7頁、第9至13頁}}。早期總和生育率相當高,但在1950年代末[[臺灣人口史|顯著下降]],1984年後低於人口替換水準2.1<ref name="兒童及少年福利"/>,人口呈[[各国家和地区人口增长率列表|負成長]]<ref name="人口"/>{{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29頁、第251頁|章英華等|2011年|2loc=第4至6頁、第34至43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46至48頁|John C. Copper|2020年|4loc=第9至13頁|John C. Copper|2023年}}。2022年,總和生育率降至0.870,[[各國家和地區出生率列表|粗出生率]]5.96‰也低於[[各國死亡率列表|粗死亡率]]8.89‰<ref name="人口"/>,屬於[[各國家和地區生育率列表|超低總和生育率國家]]<ref name="兒童及少年福利"/>{{sfnm|章英華等|2011年|1loc=第4至6頁、第683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46至48頁}}。目前性別比例則逐漸接近,嬰兒性別比為107.79比100,女性預期壽命與移民人數較多<ref name="人口"/>{{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46至48頁|John C. Copper|2020年|2loc=第9至13頁}}。平均結婚年齡和離婚比例均上升,在2023年估計51%女性已婚{{sfnm|章英華等|2011年|1loc=第4至6頁、第38頁、第44至47頁、第83至85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46至48頁|John C. Copper|2020年|3loc=第115至121頁、第131至136頁|中央情報局|2023年}}。隨著都市化提升與社會變遷,傳統家庭結構持續縮小且日趨多元,單親、隔代、新住民、近貧等家庭持續增加<ref name="兒童及少年福利" />{{sfnm|章英華等|2011年|1loc=第4至6頁、第24至26頁、第72至77頁、第82至83頁、第683至684頁|John C. Copper|2020年|2loc=第95至98頁、第115至121頁、第127至136頁|John C. Copper|2023年}}。 |
|||
同時期,中華民國人口年齡中位數為43.8歲<ref>{{Cite web|url=https://www.ndc.gov.tw/Content_List.aspx?n=6EA756F006B2A924|title=7.國際比較|author=|date=|publisher=中華民國國家發展委員會|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3-29|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329015546/https://www.ndc.gov.tw/Content_List.aspx?n=6EA756F006B2A924|dead-url=no}}</ref>。國民0歲平均餘命逐年波動遞增,在2021年0歲平均餘命合計為80.86歲<ref name="人口"/>。隨著死亡率降低和預期壽命增加,65歲以上老年人口的比率已經快速上升,在2022年底占總人口17.56%(扶養比42),屬於高齡化社會<ref name="人口"/>{{sfnm|章英華等|2011年|1loc=第4至6頁、第41至47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46至48頁、第205至206頁|John C. Copper|2020年|3loc=第9至13頁|John C. Copper|2023年}}。預計至2025年老人人口將超過總人口20%,成為超高齡社會<ref name="老人福利">{{Cite web|url=https://www.ey.gov.tw/state/98B78B731CEF2DDE/158f3041-d578-4dd4-b119-4eb7c291e09c|title=老人福利|author=中華民國內政部|date=2022-07-14|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1-15|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115123425/https://www.ey.gov.tw/state/98B78B731CEF2DDE/158f3041-d578-4dd4-b119-4eb7c291e09c|dead-url=no}}</ref>{{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24至26頁、第205至206頁|John C. Copper|2020年|2loc=第9至13頁}}。因應高齡化社會趨勢及其對國家發展的影響,中華民國政府與民間推展各項老人福利服務<ref name="老人福利"/>,同時推動[[兒童權利公約|兒童及少年福利]]<ref name="兒童及少年福利"/>、[[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婦女福利]]<ref>{{Cite web|url=https://www.ey.gov.tw/state/98B78B731CEF2DDE/39e82204-ac93-413d-bb0d-d907a16d4ae9|title=婦女福利|author=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date=2022-03-16|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2-09|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209204632/https://www.ey.gov.tw/state/98B78B731CEF2DDE/39e82204-ac93-413d-bb0d-d907a16d4ae9|dead-url=no}}</ref>、[[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身心障礙者福利]]<ref>{{Cite web|url=https://www.ey.gov.tw/state/98B78B731CEF2DDE/93ef1584-77cb-46a6-8f8a-c8a560af1105|title=婦女福利|author=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date=2022-07-14|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2-09|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209204616/https://www.ey.gov.tw/state/98B78B731CEF2DDE/93ef1584-77cb-46a6-8f8a-c8a560af1105|dead-url=no}}</ref>、專業保護網絡等[[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社會福利服務]]<ref>{{Cite web|url=https://www.ey.gov.tw/state/98B78B731CEF2DDE/35b4abd4-00a0-4610-982a-8dbd740e8ca7|title=保護服務|author=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date=2022-03-16|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2-09|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209204630/https://www.ey.gov.tw/state/98B78B731CEF2DDE/35b4abd4-00a0-4610-982a-8dbd740e8ca7|dead-url=no}}</ref>,建構[[社會救助]]與社會保障等社會安全制度<ref name="社會救助">{{Cite web|url=https://www.ey.gov.tw/state/98B78B731CEF2DDE/4b253970-6b42-4fad-8244-814a148f4645|title=社會救助|author=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date=2022-07-14|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1-05|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105163247/https://www.ey.gov.tw/state/98B78B731CEF2DDE/4b253970-6b42-4fad-8244-814a148f4645|dead-url=no}}</ref><ref>{{Cite web|url=https://www.ey.gov.tw/state/98B78B731CEF2DDE/75efa702-0567-4055-a06f-aa35be964cd0|title=社會保險|author=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date=2022-07-14|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2-09|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209204618/https://www.ey.gov.tw/state/98B78B731CEF2DDE/75efa702-0567-4055-a06f-aa35be964cd0|dead-url=no}}</ref>{{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2至93頁、第96頁、第251至252頁、第298至309頁、第443至444頁|趙永茂等|2011年|2loc=第680頁、第683至684頁、第687頁|章英華等|2011年|3loc=第22至23頁、第665至674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4loc=第46至48頁、第205至209頁、第212至218頁|John C. Copper|2020年|5loc=第127至131頁}}。 |
|||
1912年陽曆元旦,中华民国于[[南京市|南京]]开国后,[[袁世凯]]接替[[孫中山]]担任临时大总统后坚持定都於[[清朝|舊清]]京師[[北京市|北京]],临时参议院未能坚持原议而同意迁都,直至1928年[[北洋政府]]时期结束。 |
|||
目前[[各國家和地區人口密度列表|中華民國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643人,為全世界1,000萬以上人口國家第二位,僅次於[[孟加拉国|孟加拉]]<ref name="人口"/>{{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29頁}}。其中99.7%人口[[臺灣人口|居住在臺灣]],並隨著產業發展往西部和北部[[臺灣都會區|都會區]]聚集<ref name="公共建設及均衡城鄉發展"/>,導致[[各国家和地区城市化率列表|都市化快速]](80.1%為都市人口),超過100萬人的直轄市更占人口69.43%<ref name="人口"/>{{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29頁|章英華等|2011年|2loc=第8至9頁、第24至26頁、第128至142頁、第160至173頁、第246至247頁|John C. Copper|2020年|3loc=第9至13頁、第115至121頁|中央情報局|2023年|John C. Copper|2023年}}。[[臺灣行政區人口列表|人口前三名直轄市]]為[[新北市]](近400萬人,占17.17%)、臺中市(281萬人,占12.10%)和高雄市(273萬人,占11.73%),[[臺灣行政區人口密度表|人口密度前三名都市]]為臺北市、嘉義市與[[新竹市]]<ref name="人口"/>。85.0%人口擁有住宅或公寓,但是房價與租金[[臺灣居住正義|急遽成長]],因而出現[[台灣社會住宅|社會住宅]]及租金補貼等政策<ref name="房屋狀況及居家品質">{{Cite web|url=https://www.ey.gov.tw/state/E01934D402D13ED7/d8582b41-8aa9-454d-9a9a-9f9dde6d4c6d|title=房屋狀況及居家品質|author=[[行政院主計總處]]、中華民國內政部|date=2022-08-30|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3-28|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328060918/https://www.ey.gov.tw/state/E01934D402D13ED7/d8582b41-8aa9-454d-9a9a-9f9dde6d4c6d|dead-url=no}}</ref>,都會人口與產業亦向外擴散分化{{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290至291頁、第443頁|章英華等|2011年|2loc=第173至177頁|John C. Copper|2020年|3loc=第9至13頁、第131至136頁|John C. Copper|2023年}}。 |
|||
[[1928年]],[[國民政府]]完成[[北伐]],改為定都於南京;其後於[[1931年]]制定的《[[中華民國訓政時期約法|訓政時期約法]]》第5條中明文規定:「中華民國國都定於南京。」<ref group="參">[[s:中華民國訓政時期約法|《訓政時期約法》全文內容]]</ref>,確立南京的首都地位。[[1937年]],[[中国抗日战争|對日抗戰]]全面爆發,面對[[日本]]的軍事威脅,國民政府於同年[[11月21日]]宣布將所有中央政府機構由南京遷往[[重庆市|重慶]]<ref group="參">[[s:國民政府移駐重慶宣言|《國民政府移駐重慶宣言》]]</ref>,而軍事作戰中心則是先遷往[[武汉市|武漢]],直至[[武汉会战|武漢會戰]]後再遷往重慶。[[1940年]]9月6日,國民政府正式立重慶為「[[陪都]]」。直至抗戰勝利後的[[1946年]]5月5日,國民政府發布「還都令」,宣布同年[[5月5日]]「凱旋南京」。 |
|||
{{Largest cities of Taiwan}} |
|||
[[File:KMTretreat.PNG|thumb|right|225px|thumb|[[国共内战]]期间中华民国中央政府迁移示意圖]] |
|||
國民政府還都南京後,於[[1946年]]11月15日召開[[制憲國民大會]],會中對於國都設於南京或北平(即今北京)引起激烈討論。原本草案定為南京,但審查會及第一讀會決定改為北平。經大會主席團代表[[蔣中正]]出面說明,主張國都地點,不必定於憲法,始將第一讀會通過的「國都定於北平」一條予以刪除<ref group="參">荊知仁,《中國立憲史》,461頁</ref>。因此,制憲國民大會於同年12月25日通過的《[[中華民國憲法]]》中,並未規定中華民國的首都位於何處。但[[行憲|憲法施行]]之前,[[国共内战|國共內戰]]全面爆發,至1949年時,[[中華民國國軍|國軍]]在大陸戰場逐漸失利;經過多次遷移,到1949年12月,中華民國中央政府各機關陸續播遷至[[台北市|台北]],1967年時總統[[蔣中正]]於總統府訓示官員:「臺北市為中央政府所在地,亦即為戰時之首都」。<ref group="參">[[蔣中正]]於1967年6月27日主持總統府[[國父紀念月會]]訓詞:「現在我們是處於戰時戰地,時時刻刻都在備戰狀態之中,臺北市為中央政府所在地,亦即為戰時之首都。以臺北改為院轄市的目的,即在建設其成為一個現代的都市,並以適應戰時之需要。此後一切規畫、組織、制度、行動即皆應以此一認識,為其準據」。《先總統蔣公全集》,第三冊,4070頁,[[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4年4月,[[張其昀]]主編。</ref> |
|||
=== 族群劃分 === |
|||
由於[[1949年]]後,[[中華民國政府]]因內戰爆發失去原立國基礎的[[中国大陆|大陸]]領土,僅統治[[臺灣地區|台澎金馬]]與其他附屬島嶼,加上現行的[[中華民國法律]]並未明文規定首都的位置,導致日後各界認定「中華民國首都」位於何處產生爭議,僅在各式官方文件中默認臺北市的首都地位。2002年时行政院長[[游錫堃]]於立法院院會答覆質詢時曾表示中華民國首都在台北市,允責成相關單位修改教科書內容<ref group="參">[http://www.nownews.com/2002/03/29/328-1282773.htm 近日修改教科書,游揆:中華民國首都在台北市]</ref>。同年,[[中華民國教育部|教育部]]决议将教科书中的原先记载“中华民国首都位于南京”修改为“中华民国中央政府位于台北”或“中华民国部会在台北”。 |
|||
{{Main|臺灣族群|臺灣人}} |
|||
[[File:08.15 總統出席「2016三地門鄉聯合收穫祭」 (28373446164).jpg|thumb|[[屏東縣]][[三地門鄉]]各部落的原住民孩童{{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46頁}}]] |
|||
臺灣是一個多元文化社會<ref name="語言文字">{{Cite web|url=https://www.ey.gov.tw/state/99B2E89521FC31E1/691a8eae-8e47-444c-8cde-250931aed459|title=語言文字|author=中華民國文化部、中華民國教育部|date=2022-10-14|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1-06-28|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10628184611/https://www.ey.gov.tw/state/99B2E89521FC31E1/691a8eae-8e47-444c-8cde-250931aed459|dead-url=no}}</ref>,戶籍人口以[[臺灣漢人|漢族]]為[[臺灣族群|最大族群]],占人口96.4%<ref name="族群">{{Cite web|url=https://www.ey.gov.tw/state/99B2E89521FC31E1/2820610c-e97f-4d33-aa1e-e7b15222e45a|title=族群|author=中華民國內政部、[[中華民國客家委員會]]、[[中華民國原住民族委員會]]|date=2022-03-03|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1-03-01|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10301114309/https://www.ey.gov.tw/state/99B2E89521FC31E1/2820610c-e97f-4d33-aa1e-e7b15222e45a|dead-url=no}}</ref>{{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29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43至44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3loc=第14至17頁|John C. Copper|2020年|4loc=第98至105頁}}。其他2.5%為原住民族、1.1%為[[臺灣新住民|新住民]]<ref name="族群"/>{{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45至46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2loc=第4頁}}。漢族在14世紀至17世紀移民臺灣,分成來自福建省的[[閩南裔臺灣人]](占人口70%,多居住在沿海平原,又細分[[泉州裔臺灣人|泉州人]]與[[漳州裔臺灣人|漳州人]])、及來自[[廣東省]]的[[客家裔臺灣人]](占總人口15%,多居住在丘陵),後來被稱為「[[本省人]]」{{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17頁|漢寶德等|2011年|2loc=第411至415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43至44頁|John C. Copper|2020年|4loc=第13至18頁、第98至105頁|中央情報局|2023年|John C. Copper|2023年}}。[[在臺日本人|日本人]]在1945年[[同盟國軍事佔領日本|撤離臺灣]]後,中國大陸人士紛紛移居臺灣{{sfnm|John C. Copper|2020年|1loc=第13至18頁、第98至105頁|John C. Copper|2023年}}。1948年至1955年,大批軍公教人員及民間人士隨著中華民國政府遷往臺灣,這批移民(占人口15%)包含漢族、[[在臺蒙古人|蒙古族]]、[[臺灣藏族|藏族]]、[[在臺大陸少數民族|西南少數民族]]等,又被稱為「[[臺灣外省人|外省人]]」{{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17頁|章英華等|2011年|2loc=第12至13頁、第155至156頁、第322至329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44頁|John C. Copper|2020年|4loc=第13至18頁、第98至105頁|John C. Copper|2023年}}。 |
|||
臺灣原住民族屬於[[馬來-玻里尼西亞語族]],至少在10,000年前在臺灣地區居住,共有[[泰雅族]]、[[賽夏族]]、[[布農族]]、[[鄒族]]、[[邵族]]、[[排灣族]]、[[魯凱族]]、[[卑南族]]、[[阿美族]]、[[達悟族]]、[[噶瑪蘭族]]、[[太魯閣族]]、[[撒奇萊雅族]]、[[賽德克族]]、[[拉阿魯哇族]]及[[卡那卡那富族]]等16族<ref name="族群"/>{{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15至917頁|章英華等|2011年|2loc=第343至345頁|陳芳明等|2011年|3loc=第95至97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4loc=第45至46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5loc=第14至17頁|John C. Copper|2020年|6loc=第13至18頁、第45至49頁|中央情報局|2023年|John C. Copper|2023年}}。在漢人移民下,居住在臺灣平地的[[平埔族群]]多遭[[台灣未識別族群|同化]],[[高山族群]]則[[原住民族地區|遷往東部]]{{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12頁|章英華等|2011年|2loc=第125至128頁|漢寶德等|2011年|3loc=第411至415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4loc=第45至46頁|John C. Copper|2020年|5loc=第13至18頁、第96至105頁|John C. Copper|2023年}}。目前原住民族人口逾58萬人,並有逾28萬人[[台灣原住民族勞工|遷居都市]]<ref name="族群"/>{{sfnm|章英華等|2011年|1loc=第12至13頁}}。阿美族、排灣族與泰雅族三大族群占原住民族人口70%,邵族和拉阿魯哇族僅有數百人{{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29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45至46頁|中央情報局|2023年|John C. Copper|2023年}}。隨著不同族群相互通婚、文化同化、社會變遷和都市化,族群差異逐漸趨同<ref name="族群"/>,但仍影響選舉政治{{sfnm|章英華等|2011年|1loc=第12至13頁、第322至337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43至46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3loc=第14至17頁|John C. Copper|2020年|4loc=第98至105頁|John C. Copper|2023年}}。 |
|||
== 軍事 == |
|||
[[File:IDF Pre-production.jpg|left|250px|thumb|F-CK-1 A/B[[經國號]]戰鬥機]] |
|||
{{Main|中華民國軍事|中華民國國軍}} |
|||
自1990年代,隨著[[外籍配偶 (臺灣)|婚姻移民定居]]及開放引進移工,居住[[在臺外國人|在臺灣的外國人]]人數增加,人口組成日趨多元,目前已設戶籍的移民人口占人口1.1%<ref name="族群"/>{{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251頁|章英華等|2011年|2loc=第8至9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49頁|John C. Copper|2020年|4loc=第9至13頁、第98至105頁、第214至218頁|John C. Copper|2023年}}。臺灣新住民以來自[[大陸配偶 (台灣)|中國大陸]]與[[臺灣地區無戶籍國民|港澳地區]]最多,其次為[[在臺越南人|越南]]、[[在臺印度尼西亞人|印度尼西亞]]、[[在臺菲律賓人|菲律賓]],共計57.79萬人<ref name="族群"/>{{sfnm|章英華等|2011年|1loc=第8至9頁、第44至47頁、第82至83頁、第335至337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49頁|John C. Copper|2020年|3loc=第9至13頁、第98至105頁、第276至284頁}}。因應經濟發展需要,中華民國自1989年首度開放引進特定工作的國際勞動人口,並對移工及仲介機構進行管理,目前移工人數已經有71萬餘人<ref name="勞工福利及安全"/>{{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00至902頁|劉翠溶等|2011年|2loc=第453頁|章英華等|2011年|3loc=第8至9頁、第136至142頁|John C. Copper|2020年|4loc=第9至13頁、第214至218頁}}。不過[[各國淨遷移率列表|臺灣淨遷移率]]估計為每1,000人僅0.85名移民,在世界排行第68名{{sfnm|中央情報局|2023年}}。相反地,[[臺灣裔|許多國民]]移民至[[臺灣裔美國人|美國]]、[[臺灣裔澳大利亞人|澳洲]]、紐西蘭等國家,或[[脫臺者|前往中國大陸定居]]{{sfnm|章英華等|2011年|1loc=第8至9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49頁|John C. Copper|2020年|3loc=第9至18頁、第98至105頁}}。 |
|||
中華民國建國初期,軍事力量以繼承清代的[[新軍]]為主,後來演變為盤據各地的[[民国军阀|軍閥勢力]],當時的軍閥同時擁有政治和軍事的掌控權。[[1925年]],[[孫中山]]與其領導的[[中國國民黨]]為了讓中國歸於統一政府的管治下,在[[廣東]]創設[[國民革命軍]],簡稱國軍,這也成了[[中華民國陸軍]]的前身,並於[[1928年]]成功完成[[北伐]]統一中國。國民革命軍是當時中華民國的國家武裝力量,但也具有中國國民黨[[黨軍]]的性質。 |
|||
=== 語言文字 === |
|||
[[1947年]][[行憲]]後,國民革命軍改組為[[中華民國國軍]](也簡稱為國軍),理論上成為專屬於[[中華民國政府]]的國家軍隊,但中國國民黨的[[黨部]]組織仍存在於國軍。[[1949年]]因[[國共內戰]]導致[[兩岸分治]]後,中國共產黨組建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贏得勝利,大部分的國軍隨著[[中華民國政府|中央政府]]撥遷至[[台灣]],少部分仍滯留在中國大陸的部隊單位則陸續遭到解散或併入解放軍。在[[戒嚴時期]],國軍除了防衛[[台澎金馬]]之外,也肩負「[[反攻大陸]]」的政治使命,也曾和解放軍多次發生軍事衝突,如[[八二三炮戰]];而[[美國]]則在[[韓戰]]爆發後,重新與中華民國建立軍事合作的關係,並延續至[[1979年]][[台美斷交]]後。[[1990年代]]後,由於兩岸對峙情勢逐漸和緩,國軍開始實施一連串的組織改革計畫、以及武器設備的大幅換裝;而因應當時政治改革而推行的「[[軍隊國家化]]」,使政黨勢力退出國軍,真正確立國軍政治中立的基本立場。 |
|||
{{Main|臺灣語言列表}} |
|||
{{Pie chart |
|||
| radius = 100 |
|||
| thumb = |
|||
| caption = 2020年臺灣主要使用語言情況。<ref>{{Cite book|author=|editor=|title=109年人口及住宅普查總報告提要分析|location=中華民國臺北|publisher=[[行政院主計總處]]|date=2021年|page=第24至25頁|ISBN=|accessdate=|url=https://ws.dgbas.gov.tw/001/Upload/463/relfile/11064/230649/b2ae65e2-86fe-416a-b02c-8376e1f4f73d.pdf|language=zh-hant|archive-date=2023-03-20|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320030437/https://ws.dgbas.gov.tw/001/Upload/463/relfile/11064/230649/b2ae65e2-86fe-416a-b02c-8376e1f4f73d.pdf|dead-url=no}}</ref> |
|||
| other = |
|||
| label1 =[[中華民國國語|國語]] |
|||
| value1 =66.4 |
|||
| color1 =#FF0000 |
|||
| label2 =[[臺灣話|臺語]] |
|||
| value2 =31.7 |
|||
| color2 =#999900 |
|||
| label3 =[[臺灣客家語|客語]] |
|||
| value3 =1.5 |
|||
| color3 =#00FF00 |
|||
| label4 =[[臺灣南島語|原住民族語]] |
|||
| value4 =0.2 |
|||
| color4 =#0000FF |
|||
| label5 =其它語言 |
|||
| value5 =0.2 |
|||
| color5 =#990099 |
|||
}} |
|||
目前臺灣使用的[[臺灣語言列表|聽覺語言]]相當多樣,分屬[[漢藏語系]]中的[[臺灣漢語|漢語]]、和[[南島語系]]的[[臺灣南島語|原住民族語]]兩大類<ref name="語言文字"/>{{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29至30頁}}。臺灣漢語系統包括[[中華民國國語|國語]]([[現代標準漢語|華語]])、[[臺灣話|臺灣臺語]]、[[臺灣客家語|臺灣客語]]、[[馬祖話|馬祖語]]等,依族群及區域還有不同方言和腔調<ref name="語言文字"/>,且彼此並不互通{{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29至30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2loc=第14至17頁|John C. Copper|2020年|3loc=第105至112頁|中央情報局|2023年|John C. Copper|2023年}}。臺灣原住民族至少使用42個語言別,同樣彼此不互通;目前[[撒奇萊雅語]]、[[噶瑪蘭語]]、[[邵語]]、[[拉阿魯哇語]]、[[卡那卡那富語]]、[[賽夏語]]、[[魯凱語|魯凱語部分支群]]及[[卑南語|卑南語部分支群]]等13種語言別被列為瀕危語言<ref name="語言文字"/>{{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29至30頁|John C. Copper|2020年|2loc=第13至24頁、第105至112頁|John C. Copper|2023年}}。部分年紀較大者因曾接受過[[臺灣教育史|日本教育]]會使用[[台灣日語|日語]],而1949年的中國大陸移民者會使用各省份方言<ref name="人文風情"/>,但後者已在[[臺灣外省人後代|年輕世代]]式微{{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29至30頁|John C. Copper|2020年|2loc=第105至112頁|John C. Copper|2023年}}。 |
|||
依《[[中華民國憲法]]》第36條的規定,中華民國三軍最高統帥為[[中華民國總統|總統]],以總統為主席的[[國家安全會議 (中華民國)|國家安全會議]]負責國防最高決策機構;[[中華民國國防部|國防部]]則負責軍隊訓練與調度,由[[中華民國國防部部長|國防部部長]]執行軍政及下達軍令。目前軍費總計約為79億美元(2008年),佔GDP3%(2008年)。 |
|||
目前文字系統則有從古代漢字演進的[[臺灣漢字|正體字]],以及後來訂定的[[臺灣閩南語羅馬字拼音方案|臺灣臺語]]、[[客家語拼音方案|臺灣客語]]及[[原住民族語羅馬字|原住民族語書寫系統]]<ref name="語言文字"/>{{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0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248頁}}。臺灣原住民族最早沒有文字,之後才向荷蘭人、日本人、漢人學習書面語言{{sfnm|章英華等|2011年|1loc=第343至345頁|陳芳明等|2011年|2loc=第61至63頁、第70至80頁|漢寶德等|2011年|3loc=第2至6頁、第411至415頁|John C. Copper|2020年|4loc=第18至24頁、第46至53頁、第105至112頁|John C. Copper|2023年}}。漢字在形體上有古文、籀文、小篆、隸書、楷書等演變<ref name="語言文字"/>,臺灣更是少數使用[[繁體字]]的地方,並盛行書法活動<ref name="傳統文藝">{{Cite web|url=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27040|title=傳統文藝|author=|date=2021-05-24|publisher=交通部觀光局|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3-26|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326194925/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27040|dead-url=no}}</ref>{{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0頁|陳芳明等|2011年|2loc=第573至540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248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4loc=第80至83頁|John C. Copper|2020年|5loc=第18至24頁、第105至112頁}}。隨著中華民國政府推動[[國語政策]]和教育普及,華語成為臺灣最多人使用的[[國語運動|共通語言]],目前還推動{{Link-en|臺灣華語教育機構列表|List of Chinese language schools in Taiwan for foreign students|國際華語教學}}<ref name="教育現況"/><ref name="人文風情"/>{{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29至30頁、第640頁|漢寶德等|2011年|2loc=第2至6頁、第411至422頁、第465至466頁、第469至470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248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4loc=第14至17頁、第78至79頁|John C. Copper|2020年|5loc=第105至112頁、第121至127頁|中央情報局|2023年|John C. Copper|2023年}}。而由於[[閩南民系|閩南族群]]人數居多,許多族群的人會同時講華語與臺語<ref name="人文風情"/>{{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248頁|John C. Copper|2020年|2loc=第13至18頁、第105至112頁|John C. Copper|2023年}}。另外針對聽語障人士所使用的視覺語言,也自主發展出[[臺灣手語]]系統<ref name="語言文字"/>。 |
|||
目前國軍實施[[精粹案]],部隊總兵力定為28.5萬人;預備軍人大約350萬人以上。士官兵採行[[志願役與義務役併用制]],士官長、軍官(除少部分考選義務役軍官外)則採[[志願役]]。19─36歲國民需服兵役1年,每年約徵兵174,000人(2008年)。平時由陸軍、海軍、空軍、憲兵組成,戰時可納入[[行政院海岸巡防署|海岸巡防署]]、[[內政部警政署|警政署]]等司法警力和後備軍人輔助戰力。 |
|||
相對於過去將華語獨尊為官方語言,其他本地語言和方言直到[[民主化]]後才[[臺灣本土化運動|逐漸受到重視]]<ref name="語言文字"/>{{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29至30頁|陳芳明等|2011年|2loc=第429至430頁、第432頁|漢寶德等|2011年|3loc=第2至6頁、第405至406頁、第411至427頁、第429至433頁、第473至474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4loc=第248頁|John C. Copper|2020年|5loc=第98至112頁|John C. Copper|2023年}}。目前《國家語言發展法》將臺灣及離各族群的自然語言及臺灣手語納為國家語言,保障使用國家語言的權利,落實語言與文化平權<ref name="語言文字"/>。中華民國政府和民間還展開一系列弱勢語言、書寫系統使用維護及保存國家語言等[[台灣語言保護|語言保護措施]]<ref name="語言文字"/>,並將這些語言納入[[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必修課程{{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29至30頁、第321至322頁、第331至332頁、第636至637頁|章英華等|2011年|2loc=第366至369頁|漢寶德等|2011年|3loc=第405至406頁、第429至433頁、第473至474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4loc=第248至249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5loc=第14至17頁、第76至78頁|John C. Copper|2020年|6loc=第105至112頁}}。臺灣還將[[英語]]列為國民教育必修課程<ref name="人文風情"/>,並鼓勵學習[[日語]]、[[法語]]、[[德語]]、[[西班牙語]]、[[韓語]]、[[俄語]]、[[義大利語]]、[[越南語]]等第二外語{{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603頁|漢寶德等|2011年|2loc=第433至435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249頁|John C. Copper|2020年|4loc=第98至112頁}}。為了提升全球競爭力,中華民國政府推動[[2030雙語政策]]<ref name="教育現況"/>{{sfnm|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1loc=第76至78頁}}。 |
|||
[[File:FS Surcouf.jpg|right|250px|thumb|[[中華民國海軍|海軍]][[康定級巡防艦]]([[:en:La Fayette class frigate|拉法葉級巡防艦]])]] |
|||
=== 宗教信仰 === |
|||
中華民國目前最大的軍事威脅来自[[中華人民共和國]],至今中華人民共和國仍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解決[[兩岸問題]]。因此在戰略上,軍事重點在反登陸為主的全島性實兵防衛,假想敵一般認為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美國]]在《[[台灣關係法]]》中聲明會提供防禦性武器以提供中華民國足夠的軍事防禦能力<ref group="參">[http://www.ait.org.tw/zh/about_ait/tra/ 台灣關係法中文版全文]</ref>。 |
|||
{{Main|臺灣宗教}} |
|||
[[File:07.08 副總統迎白沙屯媽祖 (50089542537).jpg|thumb|信徒在[[臺灣媽祖信仰|媽祖遶境]]期間祈求合境平安<ref name="臺灣的民間信仰">{{Cite web|url=https://www.ey.gov.tw/state/D00B53C98CD4F08F/ebdc93b1-e9df-4bf4-8bfe-c6374a0f811f|title=臺灣的民間信仰|author=中華民國內政部|date=2022-03-02|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10-10|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1010105058/https://www.ey.gov.tw/state/D00B53C98CD4F08F/ebdc93b1-e9df-4bf4-8bfe-c6374a0f811f|dead-url=no}}</ref>]] |
|||
《中華民國憲法》規定人民有{{Link-en|臺灣宗教自由|Freedom of religion in Taiwan|宗教自由}},在法律上一律平等<ref name="國際宗教自由報告">{{Cite web|url=https://www.ait.org.tw/zhtw/zh-2021-international-religious-freedom-report-taiwan-part/|title=2021年國際宗教自由報告 – 台灣部分|author=[[美國國務院]]|date=2022-06-05|publisher=[[美國在臺協會]]|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2-11-28|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21128212615/https://www.ait.org.tw/zhtw/zh-2021-international-religious-freedom-report-taiwan-part/|dead-url=no}}</ref>,[[臺灣宗教|各種宗教]]在此基礎上蓬勃發展<ref name="宗教信仰在臺灣">{{Cite web|url=https://www.ey.gov.tw/state/D00B53C98CD4F08F/0fe638e7-c0bf-401e-b9f2-3db11eecd508|title=宗教信仰在臺灣|author=中華民國內政部|date=2022-03-17|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1-03-14|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10314103644/https://www.ey.gov.tw/state/D00B53C98CD4F08F/0fe638e7-c0bf-401e-b9f2-3db11eecd508|dead-url=no}}</ref>,成為世界上宗教最寬容的地方之一{{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267至268頁|John C. Copper|2020年|2loc=第105至112頁|John C. Copper|2023年}}。根據2019年的調查,民眾主要信仰[[台灣民間信仰|傳統民俗宗教]](49.3%)、[[臺灣佛教|佛教]](14%)、[[臺灣道教|道教]](12.4%)、[[台灣基督教新教|基督新教]](5.5%)、[[一貫道]](2.1%)和[[台灣天主教|天主教]](1.3%),其他宗教還包括[[臺灣伊斯蘭教|伊斯蘭教]]、[[台灣東正教|東正教]]、[[三一教]]、[[理教]]、[[道院]]([[世界紅卍字會臺灣總主會|世界紅卍字會]])、[[天德教]]、[[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摩門教]])、[[天理教]]、{{Link-en|臺灣巴哈伊教|Baháʼí Faith in Taiwan|巴哈伊教}}、[[統一教]]、[[山達基]]、[[崇教真光]]、[[天道教]]、[[天帝教]]、[[彌勒大道]]等<ref name="宗教信仰在臺灣"/><ref name="國際宗教自由報告"/>{{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1193至1199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266至272頁}}。另外,有80%民眾同時信奉不同宗教,13.2%民眾則無宗教信仰<ref name="國際宗教自由報告"/>{{sfnm|漢寶德等|2011年|1loc=第109至120頁|John C. Copper|2020年|2loc=第105至112頁|John C. Copper|2023年}}。 |
|||
過去臺灣原住民族多信仰[[臺灣原住民族泛靈信仰|泛靈信仰]],中國移民引入佛教、道教和[[臺灣的孔廟|儒教]],荷蘭人和西班牙人傳入基督新教與天主教,日本則導入[[臺灣神道教|神道教]]{{sfnm|章英華等|2011年|1loc=第343至345頁|陳芳明等|2011年|2loc=第63至70頁、第76至80頁|漢寶德等|2011年|3loc=第64至73頁、第95至106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4loc=第267至272頁|John C. Copper|2020年|5loc=第18至24頁、第49至53頁、第105至112頁|John C. Copper|2023年}}。在1949年,許多儒教、佛教、道教、[[中國秘密宗教|民間教派]]等團體從[[中國宗教|中國大陸]]逃往臺灣,彼此競爭消長{{sfnm|漢寶德等|2011年|3loc=第28頁、第56至64頁、第136至145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267至268頁|John C. Copper|2020年|2loc=第105至112頁|John C. Copper|2023年}}。臺灣登記在案的宗教團體可分為財團法人(基金會)、{{Link-en|臺灣寺廟列表|List of temples in Taiwan|寺廟}}或社會團體<ref name="國際宗教自由報告"/>,不同的宗教還辦理各式慈善公益、[[台灣宗教學校列表|教育教化]]、醫療服務、社會福利等機構(如[[慈濟基金會]]是全球最大的佛教慈善機構)<ref name="宗教信仰在臺灣"/>,並建立宗教研究機構與學術環境{{sfnm|王汎森等|2011年|1loc=第240至258頁|趙永茂等|2011年|2loc=第547至549頁|漢寶德等|2011年|3loc=第34至38頁、第42頁、第109至120頁、第173至174頁、第216至219頁、第249至251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4loc=第83至85頁、第269至271頁|John C. Copper|2020年|5loc=第105至112頁}}。臺灣地區有將近33,000多個供教(信)徒膜拜、聚會的場所<ref name="宗教信仰在臺灣"/>,是世界上宗教場所密度最高的國家之一{{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267至268頁}}。 |
|||
除此之外,基於敏感性以及裝備與作戰的需求,國軍以正規部隊實際參與的公開軍事行動只有[[朝鮮战争|韓戰]],其它大多數以低調的、半民間的性質派遣人員前往,例如於[[1973年]]南北越簽訂《[[巴黎和平協約|巴黎和平協定]]》後支援[[南越]]的「駐越建設顧問團」,以及於[[1979年]]至[[1990年]]間協防[[北葉門]]的「[[大漠計畫|大漠任務]]」。另外亦曾提供訓練課程或場所給其他國家的軍人或部隊,例如早期有諸多[[中美洲|中]][[南美洲]]與[[中東地區]]國家軍隊曾經在中華民國受過不同的訓練。目前公開且持續進行的正式軍事訓練是[[新加坡]]的[[星光部隊]]。 |
|||
臺灣民間信仰結合自然崇拜、[[儒家]]、佛教、[[道家]]等內容<ref name="宗教信仰在臺灣"/>,相信人神靈三界相通<ref name="臺灣的民間信仰"/>{{sfnm|漢寶德等|2011年|1loc=第6至11頁、第91至120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267至268頁|John C. Copper|2020年|3loc=第105至112頁}}。其中[[臺灣媽祖信仰|媽祖]]及[[王爺千歲信仰|王爺千歲]]為二大寺廟供奉神明系統,而不同慶典儀式、藝術裝飾等則體現傳統教義<ref name="文化信仰">{{Cite web|url=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27010|title=文化信仰|author=|date=2021-05-24|publisher=交通部觀光局|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3-26|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326194323/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27010|dead-url=no}}</ref>{{sfnm|漢寶德等|2011年|1loc=第95至101頁、第109至120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267至268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3loc=第80至83頁|John C. Copper|2020年|4loc=第105至112頁}}。每年各地會舉辦大型迎神賽會或遶境活動<ref name="臺灣的民間信仰"/>,並有天公生、迎媽祖、燒王船、[[鹽水蜂炮|蜂炮]]、炸寒單、宋江陣等[[臺灣宗教百景|儀式]]<ref name="傳統節慶"/><ref name="交通部觀光局 傳統節慶">{{Cite web|url=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01020|title=傳統節慶|author=|date=2022-03-22|publisher=交通部觀光局|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1-04-19|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10419184647/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01020|dead-url=no}}</ref><ref name="宗教慶典">{{Cite web|url=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01022|title=宗教慶典|author=|date=2021-04-29|publisher=交通部觀光局|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6-05|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605131626/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01022|dead-url=no}}</ref>{{sfnm|漢寶德等|2011年|1loc=第109至120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2loc=第918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268至269頁}}。目前道教逐漸融入現代生活,佛教朝向「[[台灣佛教四大名山|人間佛教]]」改革發展,而一貫道持續影響社會{{sfnm|漢寶德等|2011年|1loc=第6至11頁、第41至47頁、第51至88頁、第167至486頁}}。包括天主教及新教在內的[[台灣基督教|基督宗教]]在臺灣歷經長期發展,目前臺灣原住民族多是[[臺灣基督教|基督徒]]<ref name="國際宗教自由報告"/>,數位中華民國總統亦是基督徒{{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17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270至271頁|陳芳明等|2011年|3loc=第76至80頁|漢寶德等|2011年|4loc=第6至11頁、第205至220頁、第242至251頁|John C. Copper|2020年|5loc=第105至112頁|John C. Copper|2023年}}。[[中國回教協會|漢語穆斯林社群]]逐漸式微,外籍移工多信奉伊斯蘭教、佛教和天主教<ref name="國際宗教自由報告"/>{{sfnm|漢寶德等|2011年|1loc=第6至11頁、第267至277頁}}。 |
|||
== 經濟 == |
|||
{{main|台灣經濟|台灣奇蹟}} |
|||
[[File:The Chunghwa Republic gold a.jpg|left|225px|thumb|中華民國金幣:[[孫文]]過去常為革命運動籌款而發行。]] |
|||
在20世紀的前半段,中華民國於大陸時期基本上為[[資本主義]],但是帶有很多外在干擾。內憂外患妨礙經濟的發展。 |
|||
=== 公共衛生 === |
|||
處於內憂外患的國民政府嘗試一些方式提昇經濟活動,例如成立[[中國工業銀行]]。在[[黃金十年]],中國工業成長率達7.7%以上,社會經濟狀況也呈現蓬勃發展的趨勢。相較於其他現代化國家的經濟大蕭條,中華民國工農業產值達到清末民初以來最高水準。其中,最顯著的工業成長分別為電力、煤炭及鋼鐵工業。然而,除了[[中國抗日戰爭|對日抗戰]]和[[國共戰爭]]時濫印鈔票而引起惡性[[通貨膨脹]]之外,政府通常沒有強制控制經濟。政府外債因易受外國影響而十分敏感。[[袁世凱]]等民族主義者,受到美國龐大經濟債款支援。 |
|||
{{參見|全民健康保險}} |
|||
[[File:05.24 總統訪視臺北榮民總醫院 (52094771942) (cropped).jpg|thumb|[[全民健康保險]]使臺灣患者享有高效率且可負擔的醫療服務{{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204頁}}]] |
|||
臺灣有著極高的[[臺灣健康狀況|健康水平]],[[各國人口預期壽命列表|預期壽命高]]{{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200頁|John C. Copper|2020年|2loc=第9至13頁|John C. Copper|2023年}}。[[臺灣醫院列表|醫療院所]]由醫療專業人員組成,提供專業醫療照顧,目前主要分為[[中醫學|中醫]]與西醫兩種{{Link-en|臺灣公共衛生|Healthcare in Taiwan|醫療專業體系}}{{sfnm|章英華等|2011年|1loc=第568至585頁}}。在2022年底,執業醫事人員數359,609人,計有480家醫院及20,099家診所,提供172,088張床位<ref name="醫療照護體系">{{Cite web|url=https://www.ey.gov.tw/state/A01F61B9E9A9758D/db4065d1-d58b-4402-992c-263bdf7b22bd|title=醫療照護體系|author=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date=2022-03-04|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1-05|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105192827/https://www.ey.gov.tw/state/A01F61B9E9A9758D/db4065d1-d58b-4402-992c-263bdf7b22bd|dead-url=no}}</ref>{{sfnm|章英華等|2011年|1loc=第573至580頁}}。自1995年後,[[全民健康保險]]整合社會保險系統,藉由財務自給自足的[[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互助制度]],將99.9%的國民納入保障,落實平等醫療和就醫權利<ref name="全民健康保險">{{Cite web|url=https://www.ey.gov.tw/state/A01F61B9E9A9758D/fa06e0d2-413f-401e-b694-20c2db86f404|title=全民健康保險|author=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date=2022-03-04|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3-24|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324072231/https://www.ey.gov.tw/state/A01F61B9E9A9758D/fa06e0d2-413f-401e-b694-20c2db86f404|dead-url=no}}</ref>{{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795頁|趙永茂等|2011年|2loc=第679頁、第683頁|章英華等|2011年|3loc=第554至555頁、第565至568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4loc=第200至201頁|John C. Copper|2020年|5loc=第127至131頁|John C. Copper|2023年}}。其財源主要以保險費收入和量能負擔為原則,中華民國政府提供部分弱勢族群保險費補助<ref name="全民健康保險"/>{{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443至444頁、第792至793頁、第795頁|章英華等|2011年|2loc=第554至555頁、第566至568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201至202頁}}。全民健康保險提供所有必要且完整的診療服務,被保險人可以自由選擇特約醫院、診所等機構<ref name="全民健康保險"/>{{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795至796頁|章英華等|2011年|2loc=第566至568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200至201頁}}。 |
|||
在2021年,中華民國國民0歲平均餘命80.86歲,男性77.67歲、女性84.25歲<ref name="人口"/>;新生兒死亡率每1,000活產2.7人,[[世界嬰兒死亡率列表|嬰兒死亡率]]每1,000活產4.1人<ref name="健康指標">{{Cite web|url=https://www.ey.gov.tw/state/A01F61B9E9A9758D/20917db6-b5b5-4b86-9545-16924dd5f251|title=健康指標|author=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date=2022-07-14|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1-06|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106141448/https://www.ey.gov.tw/state/A01F61B9E9A9758D/20917db6-b5b5-4b86-9545-16924dd5f251|dead-url=no}}</ref>。[[臺灣十大死因列表|十大死因]]以慢性疾病為主(占76.6%),依序為惡性腫瘤(28.0%)、心臟疾病(11.9%)、肺炎(7.4%)、腦血管疾病(6.6%)、糖尿病(6.2%)、高血壓性疾病(4.3%)、事故傷害(3.7%)、慢性下呼吸道疾病(3.4%)、腎炎、臟病症候群與腎病變(3.0%)及慢性肝病與肝硬化(2.2%);前三大癌症是肺癌、肝癌和結腸直腸癌<ref name="健康指標"/>{{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767頁|王汎森等|2011年|2loc=第754至757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200頁}}。成人過重及肥胖盛行率在2016年至2019年47.97%,[[臺灣吸菸人口|18歲以上吸菸率]]在2020年13.1%<ref name="傳染病防治與健康促進"/>。 |
|||
在當時,中華民國國內擁有廣大的耕地,基本上以農業為主。一些比較富有的地主擁有大部分土地,農民大多是沒有土地的[[佃農]]。這種現象要一直到[[土地改革]]後方有改善。國民政府以鄉村自治、合作社和平民教育為三大主體的鄉村建設,提供廣大的原物料與食物,開始推行市場整合的現代經濟制度。 |
|||
由於人口老化快速,全民健康保險的[[各國人均醫療費用列表|醫療支出]]持續增加<ref name="全民健康保險"/>{{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251頁、第767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201至202頁|John C. Copper|2020年|3loc=第9至13頁、第127至131頁}}。2021年,醫療保健支出14,265億元,占國內生產毛額6.6%;平均每人花費60,783元<ref name="健康指標"/>,不過全民健康保險制度也引發爭論{{sfnm|章英華等|2011年|1loc=第19至20頁、第566至568頁|John C. Copper|2020年|2loc=第127至131頁|John C. Copper|2023年}}。中華民國政府建構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疫情、蟲媒傳染病、腸病毒、結核病、[[台灣愛滋病情況|愛滋病]]、肝炎、猴痘、流感大流行等[[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傳染病防治]],[[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推動]]婦幼健康、[[罕見病]]、[[癌症資源中心|癌症]]及慢性疾病防治、營造健康環境、[[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健康監測]]等政策<ref name="傳染病防治與健康促進"/>{{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2頁、第768至781頁|章英華等|2011年|2loc=第19至20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202至207頁、第209頁}}。同時還確保[[良好作業規範|人類藥物]]、生物藥品、[[醫療器材管理法|醫療器材]]、[[臺灣食品安全|食品]]、化妝品等[[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安全管理]]<ref>{{Cite web|url=https://www.ey.gov.tw/state/A01F61B9E9A9758D/bc37289c-0121-482e-9550-ff65bd181d67|title=食品藥物管理|author=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date=2022-03-04|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1-06|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106141447/https://www.ey.gov.tw/state/A01F61B9E9A9758D/bc37289c-0121-482e-9550-ff65bd181d67|dead-url=no}}</ref>,並監督中醫學服務與藥材管理<ref>{{Cite web|url=https://www.ey.gov.tw/state/A01F61B9E9A9758D/4e8e1827-ef45-4d31-ac1d-7b277836c8ac|title=中醫藥管理|author=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date=2022-03-04|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1-06|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106141453/https://www.ey.gov.tw/state/A01F61B9E9A9758D/4e8e1827-ef45-4d31-ac1d-7b277836c8ac|dead-url=no}}</ref>{{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2頁、第744至745頁、第782至786頁|章英華等|2011年|2loc=第568至571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209至212頁}}。另外也發展多元[[長期照顧]]體系<ref name="傳染病防治與健康促進">{{Cite web|url=https://www.ey.gov.tw/state/A01F61B9E9A9758D/ee66e052-a928-4f0b-83ab-21b4069d0673|title=傳染病防治與健康促進|author=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date=2022-07-14|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12-07|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1207065648/https://www.ey.gov.tw/state/A01F61B9E9A9758D/ee66e052-a928-4f0b-83ab-21b4069d0673|dead-url=no}}</ref>、推動失智友善社區<ref name="醫療照護體系"/>{{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04至305頁、第769頁、第772頁、第789至790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205至209頁、第214至215頁|John C. Copper|2020年|3loc=第127至131頁}}。 |
|||
[[File:Taipei 101 at night.jpg|right|225px|thumb|[[台北101]](TAIPEI 101),曾於2004年12月31日至2010年1月3日間為世界第一高樓,目前為世界第三高樓,僅次位於[[阿聯]][[杜拜]]的[[哈里發塔]]與[[日本]]的[[東京天空樹]]。]] |
|||
=== 教育措施 === |
|||
兩岸分治以來,中華民國發展為一個備有社會福利政策的[[資本主義]]國家,由於許多大型的國有銀行與企業逐漸私有化、產業自由化,勞工權益備受重視、社會上有志工團體投入義工領域,政府在經濟中的角色轉型成主導政策和居中折衝。中華民國於過去30年內每年平均經濟成長達到8%。國有銀行積極支持出口政策,為工業化提供資金保證。中華民國亦是全世界少數無外債的國家之一。在國際外匯儲備方面,截至2012年9月底,中華民國的-{zh-hans:外汇储备; zh-hant:外匯存底; zh-hk:外匯儲備;}-為3979.54億[[美元]],次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及日本、俄羅斯而居世界第4位<ref group="參">[http://www.cna.com.tw/ShowNews/WebNews_Detail.aspx?Type=FirstNews&ID=201001050023 台灣外匯存底續創新高 排名世界第四]</ref>。 |
|||
{{Main|中華民國教育}} |
|||
[[File:09.03 總統出席「今周刊第七屆總統與高中生面對面論壇」 (52331013958) (cropped).jpg|thumb|課外活動在臺灣教育體系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ref>{{Cite book|author=|editor=|title=2020-2021 Taiwan at a Glance|location=中華民國臺北|publisher=中華民國外交部|date=2021年10月|page=第69頁|ISBN=978-9865447311|accessdate=|url=https://multilingual.mofa.gov.tw/web/web_UTF-8/MOFA/glance2020-2021/2020-2021%20Taiwan%20at%20a%20Glance%20(English).pdf|language=|archive-date=2021-03-14|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10314082013/https://multilingual.mofa.gov.tw/web/web_UTF-8/MOFA/glance2020-2021/2020-2021%20Taiwan%20at%20a%20Glance%20%28English%29.pdf|dead-url=no}}</ref>]] |
|||
[[中華民國教育]]學制類似美國模式,採「六、三、三、四」架構:[[小學|國民小學]]6年、[[臺灣國中教育|國民中學]]3年、[[高級中學]]3年、[[中華民國高等教育|大學學士班]]4年;另有碩士班1年至4年、博士班2年至7年<ref name="教育制度">{{Cite web|url=https://www.ey.gov.tw/state/7F30E01184C37F0E/c533c870-9854-4344-b325-0239147484bd|title=教育制度|author=中華民國教育部|date=2022-03-18|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1-06|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106162346/https://www.ey.gov.tw/state/7F30E01184C37F0E/c533c870-9854-4344-b325-0239147484bd|dead-url=no}}</ref>{{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237頁、第241至243頁|John C. Copper|2020年|2loc=第121至127頁|John C. Copper|2023年}}。同時還擴大2歲以上至國民小學前的[[學前教育|幼兒園教保服務]]<ref name="教育現況"/><ref name="教育制度"/>{{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574頁、第588至591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236頁}}。在2022年,教育科學文化預算占政府總預算20.2%{{sfnm|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1loc=第79頁|John C. Copper|2023年}}。[[臺灣九年國民義務教育|九年國民義務教育]]的實施分為國民小學(6歲至12歲)與國民中學(12歲至15歲)<ref name="教育現況" />,以[[九年一貫課程]]銜接學校教育<ref name="教育制度" />,教科書需經過中華民國政府審定{{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575至576頁、第592至597頁|章英華等|2011年|2loc=第214至216頁|漢寶德等|2011年|3loc=第299至304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4loc=第236至239頁|John C. Copper|2020年|5loc=第121至127頁|John C. Copper|2023年}}。高級中學校教育採「普通教育」與「技職教育」雙軌<ref name="教育制度" />,分成[[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臺灣專科學校|五年制專科學校]]及[[技術型高級中等學校]]{{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598至605頁|劉翠溶等|2011年|2loc=第448至449頁|章英華等|2011年|3loc=第216至217頁、第253至255頁|漢寶德等|2011年|4loc=第393至395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5loc=第238至240頁}}。 |
|||
在2020年,國民中學的[[高中職多元入學|升學率]]已經達99.8%,而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納入高級中等教育階段<ref name="教育現況"/>{{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603頁|章英華等|2011年|2loc=第6至7頁|漢寶德等|2011年|3loc=第304至309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4loc=第236至239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5loc=第76至78頁|John C. Copper|2020年|6loc=第121至127頁}}。中華民國政府還推動高等教育[[大學多元入學|招生制度專業化]]、及[[高等教育深耕計畫|多元彈性發展]]<ref name="教育現況"/>,幾乎所有人都可以就讀大學{{sfnm|章英華等|2011年|1loc=第6至7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240至241頁|John C. Copper|2020年|3loc=第121至127頁|John C. Copper|2023年}}。過去高等教育機構[[文憑主義及教育通脹|快速增長]],目前則推動大專校院[[臺灣大專院校整併|整併]]、[[臺灣大專院校退場|退場]],截至2021年尚有[[臺灣大專院校列表|137所大專校院與12所專科學校]]<ref name="教育現況"/>{{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445頁、第578頁、第608至611頁|王汎森等|2011年|2loc=第274至279頁|劉翠溶等|2011年|3loc=第453至454頁|章英華等|2011年|4loc=第217至219頁、第249至250頁|漢寶德等|2011年|5loc=第2至6頁、第336至339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6loc=第236頁、第241至243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7loc=第76至79頁|John C. Copper|2020年|8loc=第121至127頁|John C. Copper|2023年}}。臺灣[[臺灣大專院校排名|頂尖的大專院校]]多是[[國立大學]],其中[[國立臺灣大學]]被視為是最好的大學{{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243至244頁|John C. Copper|2020年|2loc=第121至127頁|John C. Copper|2023年}},其前身[[臺北帝國大學]]是臺灣第一所研究型高等教育機構<ref>{{Cite web |url=https://historygallery.ntu.edu.tw/%E5%87%BA%E9%A1%9E%E6%8B%94%E7%B2%8B%EF%BC%9A%E5%9C%8B%E7%AB%8B%E8%87%BA%E7%81%A3%E5%A4%A7%E5%AD%B8%E5%89%B5%E6%A0%A1%E4%B9%9D%E5%8D%81%E5%B9%B4%E5%BE%9E%E5%B8%9D%E5%A4%A7%E5%88%B0%E8%87%BA%E5%A4%A7%E5%BB%BA%E6%A0%A1%E7%8 |title=出類拔粋:國立臺灣大學創校九十年從帝大到臺大建校特展 |access-date=2024-05-02 |archive-date=2024-05-02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40502071437/https://historygallery.ntu.edu.tw/%E5%87%BA%E9%A1%9E%E6%8B%94%E7%B2%8B%EF%BC%9A%E5%9C%8B%E7%AB%8B%E8%87%BA%E7%81%A3%E5%A4%A7%E5%AD%B8%E5%89%B5%E6%A0%A1%E4%B9%9D%E5%8D%81%E5%B9%B4%E5%BE%9E%E5%B8%9D%E5%A4%A7%E5%88%B0%E8%87%BA%E5%A4%A7%E5%BB%BA%E6%A0%A1%E7%8 |dead-url=no }}</ref>。技職教育對接產業所需人才,具中等至[[臺灣教育#高等技職教育|高等教育]]體系,並注重縱向銜接與橫向轉軌<ref name="教育現況" />{{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445頁、第574頁、第577至578頁、第617至622頁|劉翠溶等|2011年|2loc=第448至449頁、第454至455頁|章英華等|2011年|3loc=第253至255頁|漢寶德等|2011年|4loc=第2至6頁、第373至402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5loc=第237至243頁}}。 |
|||
[[農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從[[1952年]]的35%下降到2%。傳統勞動密集型工業已經漸漸由[[高科技|高科技產業]]取代。中華民國的電子工業對世界經濟舉足輕重,大多數電子零組件與週邊硬體設備都是在[[MIT|臺灣製造]]的。對外[[貿易]]也是中華民國重要的經濟命脈,[[美國]]和[[日本]]長久以來一直都是中華民國的前兩大貿易夥伴,現在則部分轉向[[歐洲]]、[[東南亞]]和[[中國大陸]]市場。此外,中華民國也是[[泰國]]、[[印度尼西亞]]、[[菲律賓]]、[[馬來西亞]]和[[越南]]的主要投資來源,在中國大陸有5萬多個台灣企業,[[台灣商人|臺商]]則有上百萬。自[[1980年]]起,政府相繼成立[[新竹科學工業園區]]、[[南部科學工業園區]]與[[中部科學工業園區]]等[[科學園區]],大力鼓勵內外廠商投資積體電路、電腦等高科技產業,希望以耗能少、污染低、附加值高的技術密集型科技產業取代傳統產業。 |
|||
臺灣傳統社會的階層頂端是受過教育的精英,而教育政策和產業政策的發展便能促成社會流動{{sfnm|章英華等|2011年|1loc=第224至227頁、第246至255頁|John C. Copper|2020年|2loc=第96至98頁、第121至127頁|John C. Copper|2023年}}。由於對高等教育的重視,大專院校以上學歷人口已經超過高級中學程度者{{sfnm|章英華等|2011年|1loc=第10至11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2loc=第76至78頁}}。許多學生前往美國、澳洲、英國、日本等地留學<ref name="教育現況"/>,大專校院亦招收{{Link-en|臺灣獎學金|Scholarships in Taiwan|境外學生}}與展開國際交流<ref name="教育現況"/>{{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528頁、第579至580頁、第638至642頁|王汎森等|2011年|2loc=第16至20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246至248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4loc=第78至79頁|John C. Copper|2020年|5loc=第121至127頁|John C. Copper|2023年}}。臺灣在國際科學奧林匹亞生物、 化學、地球科學、數學、資訊和物理項目具有一定表現{{sfnm|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1loc=第76至78頁|John C. Copper|2023年}}。中華民國政府還培育藝術教育、[[台灣特殊教育學校列表|特殊教育]]、國家語言及雙語教學[[師範學校|師資]],並規劃原住民族及新住民教育、[[臺灣社區大學列表|終身教育]]<ref name="終身教育">{{Cite web|url=https://www.ey.gov.tw/state/42093E2A09F1729B/b267fbf1-1240-45dc-955e-1f558d8b4c59|title=終身教育|author=中華民國教育部|date=2022-03-18|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1-06|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106162407/https://www.ey.gov.tw/state/42093E2A09F1729B/b267fbf1-1240-45dc-955e-1f558d8b4c59|dead-url=no}}</ref>、家庭教育<ref>{{Cite web|url=https://www.ey.gov.tw/state/42093E2A09F1729B/49c4f87d-5bf0-4be9-8ec7-9436ea8fcaea|title=家庭教育|author=中華民國教育部|date=2022-03-18|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1-15|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115215505/https://www.ey.gov.tw/state/42093E2A09F1729B/49c4f87d-5bf0-4be9-8ec7-9436ea8fcaea|dead-url=no}}</ref>、高齡教育<ref name="教育制度"/><ref>{{Cite web|url=https://www.ey.gov.tw/state/42093E2A09F1729B/36d1569f-2f29-415d-b0cf-8e3c5be9b4cf|title=高齡教育|author=中華民國教育部|date=2022-03-18|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1-15|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115215500/https://www.ey.gov.tw/state/42093E2A09F1729B/36d1569f-2f29-415d-b0cf-8e3c5be9b4cf|dead-url=no}}</ref>、數位教育等政策<ref name="教育現況"/>{{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87至88頁、第95至96頁、第574頁、第577頁、第580至587頁、第623至637頁、第654至656頁|王汎森等|2011年|2loc=第438至411頁|漢寶德等|2011年|3loc=第2至6頁、第349至368頁、第429至433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4loc=第48頁、第244至247頁、第249頁、第321至322頁、第331至332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5loc=第76至78頁}}。至2021年,[[各國識字率列表|識字率]]為99.1%{{sfnm|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1loc=第79頁}}。 |
|||
由於中華民國政府所採取的穩健的財政政策,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中,中華民國並沒有受到嚴重的衝擊。經濟日漸自由化、國際化,並在2001年以「台澎金馬個別關稅領域」的名義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加入世貿後,中華民國的國內市場持續開放,大量外來產品衝擊國內產品,以農產品和民生工業為甚。2001年開始的全球經濟放緩的趨勢影響下,經濟下滑,銀行壞帳增加,財政盈餘轉為財政赤字,2001年台灣經濟出現自[[1947年]]以來的首次負成長,[[失業|失業率]]升到4.57%。當然,兩岸關係緊張的政治局勢也有極大的影響。但隨著全球經濟的回溫,加上「[[金融重建基金]]」的設置,中華民國經濟從2003年下半開始逐漸緩慢恢復成長。在2008年總統大選時,[[馬英九]]競選團隊提出「六三三」政見,希望能夠達到[[經濟成長率]]每年平均正成長6%,[[失業|失業率]]降低至3%,然而根據[[行政院]][[行政院主計總處|主計總處]]預估,受到[[2007年-2010年環球金融危機]]影響,2009年中華民國再次出現經濟負成長,根據主計總處2010年8月的統計數據為-1.91%,略優於2001年首次衰退時的情況(-2.17%)。<ref group="參">http://www.dgbas.gov.tw/point.asp?index=1,行政院主計總處</ref> 而失業率的部分根據主計總處於2009年6月的統計數據顯示已經達到5.94%,創下30年來的新高 <ref group="參">[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9/new/jul/23/today-life1.htm 30年來新高!/六月失業率5.94% 139萬人受累],自由時報,2009年7月23日報導,2009年9月8日查閱</ref>,到了2009年7月,失業率更是首度破6,高達6.07%。<ref group="參">http://www.dgbas.gov.tw/point.asp?index=3,行政院主計總處。</ref><ref group="參">[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9/new/aug/25/today-life7.htm 史上新高 失業率首度破6],自由時報,2009年8月25日報導,2009年9月8日查閱。</ref> |
|||
== 文化藝術 == |
|||
為降低生產成本,很多企業出走中國大陸和東南亞地區,造成產業空洞化的現象<ref group="參" name="產業外移"/>。政府曾計劃建成[[亞太營運中心]],但遭過多政治因素干擾阻礙,例如:大陸投資政策、[[三通]]問題等。為應對這些問題,中華民國政府先後有不同措施,在李登輝時期要『將台灣建設為亞太營運中心』;民進黨政府時期則提出發展生化產業。如何提升自身生產力,經濟更趨多元化與提高科學研發能力,讓企業「根留台灣」,均是台灣經濟在未來要面臨的課題<ref group="參">{{cite web |url=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5/new/jul/22/today-s1.htm |title=「產業外移中國,台灣熄火」的警訊出現了! |accessdate=2007年10月1日 |date=2005年7月22日 |publisher=自由電子報}}</ref>。另外,當時政府的「積極管理、有效開放」<ref group="參">陳水扁總統於2006年1月1日主持開國紀念典禮既元旦團拜時發表祝詞,其中一段為:<br /> |
|||
{{Main|臺灣文化}} |
|||
具體而言,政府必須「積極」負起「管理」的責任,才能「有效」降低「開放」的風險。執政者必須著眼於國家長遠的發展,為可以預見的風險把關,扮演經濟安全的守門人,不能夠討好或取巧。「積極管理、有效開放」將是未來兩岸經貿政策的新思維與新作為。<br /> |
|||
[[File:500px photo (48946772).jpeg|thumb|臺東縣[[蘭嶼]][[拼板舟]]是[[達悟族]]經濟及生活上重要的工具<ref name="原住民族藝術">{{Cite web|url=https://www.ey.gov.tw/state/181E881F469CCF98/9d64861c-13e9-4f3a-abe4-07895e82232d|title=原住民族藝術|author=[[中華民國原住民族委員會]]|date=2022-03-04|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10-09|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1009143946/https://www.ey.gov.tw/state/181E881F469CCF98/9d64861c-13e9-4f3a-abe4-07895e82232d|dead-url=no}}</ref>]] |
|||
詳細內容請參考 [http://www.president.gov.tw/1_president/subject-054.html 元旦祝詞全文]</ref><ref group="參">[http://www.mac.gov.tw/big5/economy/950322.pdf 兩岸經貿「積極管理、有效開放」配套機制],PDF格式,由[[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發佈。</ref> 和1990年代的「[[戒急用忍]]」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束縛臺商的手腳,但此舉被認為可適度降低過度的「中國熱」,減少對中國大陸經濟的依存度。2007年[[6月20日]][[盛治仁]]在中國國民黨中常會演說,41%民眾認為中華民國的失業問題肇因台商西進,亦可見中華民國國民對產業過度西進大陸的疑慮,盛治仁並稱:放寬台商到大陸投資限制的問題上,根據民調顯示,不贊成的受訪者佔47%,贊成者有40%。<ref group="參">[http://www.coolloud.org.tw/node/3882 盛治仁國民黨中常會演說:41%民眾認失業肇因台商西進;2007年[[6月21日]][[中國時報]]]</ref>。2009年5月,政府宣佈未來將發展六大新興產業<ref group="參">[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4/4913476.shtml 再造篇》六大產業…終極考驗]</ref>,與[[愛台十二建設]]和相關的具體配套措施為新階段經濟發展的重心<ref group="參">[http://www.ey.gov.tw/policy/3/index.html 行政院六大新興產業主題網]</ref>,並設定在2011年達成人均GDP兩萬[[美元]]的階段性目標。由於中華民國境內物價相對較低,國民享有之消費力實質上高於名目人均GDP。根據國際貨幣基金2011年統計資料,臺灣以購買力平價計算的人均GDP為37,720美元。至[[2012年]]9月底止,中華民國[[外匯儲備]]約4000億[[美元]],於世界各[[經濟體]]中排名第四。中国大陆近年来成为臺湾最大的进出口贸易伙伴,2011年对大陆及香港地区出口1240.5亿美元(占总额40.2%),进口452.8亿美元,顺差达787.7亿美元,远超其余主要外贸市场。<ref group="參">http://www.chinataiwan.org/jm/twsq/201201/t20120111_2243855.htm</ref><ref group="參">http://www.cacs.gov.cn/news/indexnewshow.aspx?articleId=93432</ref> |
|||
[[File:恆春搶孤.jpg|thumb|[[屏東縣]][[恆春鎮]]的「[[搶孤]]」活動<ref name="傳統節慶">{{Cite web|url=https://www.ey.gov.tw/state/181E881F469CCF98/f03f96de-350e-47ec-acf6-5cff9bc7cd65|title=傳統節慶|author=中華民國文化部、[[中華民國原住民族委員會]]|date=2022-03-16|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11-27|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1127231231/https://www.ey.gov.tw/state/181E881F469CCF98/f03f96de-350e-47ec-acf6-5cff9bc7cd65|dead-url=no}}</ref>]] |
|||
臺灣是開放且包容的移民社會,具有多民族、多語言的[[臺灣文化|文化樣貌]]<ref name="語言文字"/>{{sfnm|章英華等|2011年|1loc=第341至342頁|漢寶德等|2011年|2loc=第411至415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3loc=第14至17頁、第80至83頁}}。《中華民國憲法》明定保障自由權利<ref name="憲法簡介"/>、多元文化為基本國策<ref name="族群"/>,並應建設[[中國國民黨的社會主義思想|平等、均富]]的國家<ref name="憲法"/>{{sfnm|趙永茂等|2011年|1loc=第645至649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52至53頁|John C. Copper|2020年|3loc=第147至152頁}}。這導致其核心價值除了民主、自由、[[臺灣人權|人權]]、法治、平等意識外<ref name="兩岸關係"/>,亦推動全民健康保險<ref name="全民健康保險"/>、社會福利<ref name="社會救助"/>、多元語言文化<ref name="藝術文化"/><ref name="語言文字"/><ref name="教育現況"/>、[[臺灣同性婚姻|同性婚姻]]等政策{{sfnm|趙永茂等|2011年|1loc=第656至666頁|章英華等|2011年|2loc=第22至23頁、第194至203頁、第554至555頁、第565至568頁、第655至685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52至53頁、第200至202頁、第216至218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4loc=第20至29頁|John C. Copper|2020年|5loc=第147至152頁、第156至162頁|John C. Copper|2023年}}。不過傳統社會仍以漢文化為主,屬父權制、父系制和階級制社會,日常生活圍繞在家庭、工作和教育上{{sfnm|章英華等|2011年|1loc=第63至65頁、第68至69頁、第72頁、第447至452頁|John C. Copper|2020年|2loc=第18至24頁、第95至98頁、第145至147頁|John C. Copper|2023年}}。不過隨著地方社會轉型,臺灣公民社會已經蓬勃且多元化發展,出現各類非政府組織、[[臺灣NPO資源列表|民間組織]]、社會運動、社區總體營造運動等{{sfnm|趙永茂等|2011年|1loc=第547至572頁|章英華等|2011年|2loc=第385至413頁、第417至441頁、第457至467頁|漢寶德等|2011年|3loc=第476至477頁}}。 |
|||
同時,臺灣社會兼容[[閩南文化]]、[[客家文化]]、外省人文化、[[臺灣原住民族運動|原住民族文化]]<ref name="景點"/>、[[日本文化]]、[[西方文化]],且西方現代文化的影響力趨大{{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17頁|章英華等|2011年|2loc=第341至342頁|陳芳明等|2011年|3loc=第7至13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4loc=第44頁、第252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5loc=第14至17頁、第80至83頁|John C. Copper|2020年|6loc=第18至24頁、第95至105頁、第112至115頁|John C. Copper|2023年}}。其中臺灣原住民風俗習慣各異,衍生各具特色的祭典文物<ref name="藝術文化"/><ref name="原住民活動">{{Cite web|url=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01023|title=原住民活動|author=|date=2020-10-29|publisher=交通部觀光局|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3-26|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326210316/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01023|dead-url=no}}</ref>,並藉藝術呈現文化精神<ref name="原住民族藝術"/>{{sfnm|章英華等|2011年|1loc=第401至402頁|John C. Copper|2020年|2loc=第18至24頁、第96至105頁}}。[[客家民系|客家族群]]在臺灣形成[[臺灣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客家文化]],不同地區也發展出各自的特色<ref name="傳統文藝"/>,而臺灣新住民族群也保留自身傳統<ref name="藝術文化"/>{{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18頁|章英華等|2011年|2loc=第332至335頁、第402至404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252頁|John C. Copper|2020年|4loc=第98至105頁}}。中華民國政府把支持[[臺灣文化活動列表|文化活動]]視為主要職責,各地興建大量[[臺灣博物館列表|公立博物館]]、表演場地設施<ref name="藝術文化"/>,使臺灣成為亞洲藝術中心{{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4頁、第914頁|劉翠溶等|2011年|2loc=第375頁|漢寶德等|2011年|3loc=第466至471頁、第709至728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4loc=第265至266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5loc=第80至83頁|John C. Copper|2020年|6loc=第18至24頁、第33至38頁、第923頁|John C. Copper|2023年}}。其中[[國立故宮博物院]]便被譽為世界五大博物館之一,地方博物館與私立博物館亦快速增長<ref name="藝術文化"/>,並典藏各式文物{{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14頁、第925頁、第930至939頁|陳芳明等|2011年|2loc=第611至628頁|漢寶德等|2011年|3loc=第470至471頁、第475至476頁、第667至686頁、第715至717頁、第722至724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4loc=第28至33頁、第265至266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5loc=第80至83頁|John C. Copper|2020年|6loc=第33至38頁}}。 |
|||
== 交通 == |
|||
[[File:TEMU1000 at Xike Station.jpg|right|250px|thumb|[[臺灣鐵路管理局|臺鐵]][[太魯閣號]]列車]] |
|||
{{Main|台灣交通}} |
|||
中華民國遷臺後至今,現有[[航空]]、[[航運]]、[[鐵路]]、[[公路]]及[[高速公路]]等主要的運輸管道。由於台灣西部多平原,東西部被中央山脈所阻擋,使得陸地主要運輸以西部幹線為主。公路網遍及全島及離島地區,分為[[中華民國國道|國道]]、[[台灣省道|省道]]、[[台灣縣道|縣道]]與[[台灣鄉道|鄉道]]四級。在高速公路(皆為國道)中,有兩條基隆至高雄的[[中山高速公路|中山高]]、[[福爾摩沙高速公路|二高]],彼此以[[快速道路]]作連結。台北至宜蘭的[[蔣渭水高速公路|國道5號]],其中貫穿雪山山脈的[[雪山隧道]]為東亞最長公路隧道。這些道路再和[[花東公路]]、[[南迴公路]]形成環島公路網。[[北橫公路|北橫]]、[[中橫公路|中橫]]、[[新中橫公路|新中橫]]及[[南橫公路]]則橫越台灣山脈,溝通東西兩部。近年來,隨著快速、高速公路建設逐漸完備,以及都市面臨雍塞、污染問題,政府方又重視軌道運輸。台灣的鐵路幹線已逐步[[鐵路電氣化|電氣化]]。西部以[[縱貫線|縱貫鐵路]]為主幹,加上東部的[[宜蘭線]]、[[北迴線|北迴鐵路]]、[[臺東線|花東線]]和[[南迴線|南迴鐵路]],構成環島鐵路網。2007年[[台灣高速鐵路|高速鐵路]]通車後縮短各都會區的車程,台北至高雄最快只需90分鐘即可到達。各都會區亦相繼興建[[捷運|大眾捷運系統]]如[[台北捷運]]、[[高雄捷運]],解決交通壅塞及環保問題。另外,各地尚有旅客輕便鐵路([[輕軌運輸|輕軌]]、[[纜車]])。 |
|||
[[File:Kaohsiung-container-depot.jpg|left|250px|thumb|[[高雄港]]的貨櫃碼頭]] |
|||
=== 節慶假日 === |
|||
台灣的機場大都為軍事與民間合用,民用部份由[[交通部民用航空局]]管理。目前有四個國際機場:桃園縣的[[臺灣桃園國際機場|桃園國際機場]]、高雄市的[[高雄國際機場]]、台北市的[[臺北松山機場|松山機場]]及台中市的[[臺中清泉崗機場|清泉崗機場]]。離島各地皆有機場可供起降。由於高鐵崛起,國內航線逐漸萎縮。經營國際航線的業者,目前以[[中華航空]]和[[長榮航空]]最大。 |
|||
{{Main|中華民國節日與歲時列表}} |
|||
[[中華民國節日與歲時列表|中華民國國定假日]]有1月1日[[中華民國開國紀念日]]([[元旦]])、[[農曆]][[除夕]]至初三[[春節]](農曆新年)、2月28日[[和平紀念日 (臺灣)|和平紀念日]]、4月4日[[兒童節 (中華民國)|兒童節]]、[[清明節|民族掃墓節]]([[清明]])、農曆5月5日[[臺灣端午節|端午節]]、農曆8月15日[[中秋節]]、10月10日[[國慶日 (中華民國)|國慶日]]<ref name="旅遊實用資訊"/>{{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1189至1192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280至282頁}}。自2015年開始,國定[[假日]]與週末重疊會補假{{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280頁|John C. Copper|2020年|2loc=第33至38頁}}。其他[[漢族傳統節日|傳統節日]]還有[[臺灣元宵節|元宵節]]、[[七夕]]、[[中元節]]、[[重陽節]]、[[下元節]]、[[冬至]]、[[做牙]]等,並舉辦[[臺灣燈會|燈會]]、[[天燈|放天燈]]、[[水燈|放水燈]]、[[台灣中元法會|普渡]]、[[搶孤]]等活動<ref name="傳統節慶"/><ref name="交通部觀光局 傳統節慶"/>{{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1189至1192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2loc=第80至83頁}}。臺灣原住民族歲時祭儀分成祖靈祭、豐年祭與收穫祭、狩(漁)獵祭及農耕祭等傳統節慶<ref name="傳統節慶"/><ref name="原住民活動"/>,而客家族群亦會舉辦[[客家桐花祭]]、[[臺灣義民信仰|義民祭]]、[[苗栗𪹚龍|{{僻字|𪹚|⿰火旁}}龍]]等活動<ref>{{Cite web|url=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01024|title=客家文化活動|author=|date=2020-10-29|publisher=交通部觀光局|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3-26|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326210308/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01024|dead-url=no}}</ref>。 |
|||
=== 視覺藝術 === |
|||
由於台灣四面環海,海上交通發達,國際貿易仰賴海上運輸。國際商港共有四座,分別為[[基隆港]]、[[台中港]]、[[高雄港]]及[[花蓮港]],其中以[[高雄港]]最大,貨運吞吐量位居世界第十三名<ref group="參">中國評論新聞網2010-02-10報導:[http://chinareviewagency.org/doc/1012/2/6/1/101226135.html?coluid=114&kindid=3539&docid=101226135&mdate=0210094820 高雄港首度輸天津 全球排名掉到13]</ref>。而國內商港以[[台北港]]、[[蘇澳港]]、[[安平港]]、[[馬公港]]規模較大,[[金門港]]與[[馬祖港]]則由當地政府自營,透過[[小三通]]模式與[[中國大陸]]通航,進行非正式的貿易活動。海運業者以[[陽明海運]]、[[長榮海運]]與[[萬海航運]]等三家公司的規模最大,而離島與本島間的海上客運則由政府與民間業者共同經營。 |
|||
{{Main|臺灣藝術|臺灣建築}} |
|||
[[File:07.31 總統參訪奇美博物館 (43707681752).jpg|thumb|[[臺南市]][[奇美博物館]]的展覽<ref name="藝術文化"/>]] |
|||
臺灣原住民族有各具特色的[[臺灣原住民工藝與藝術|織繡、雕刻工藝]]<ref name="藝術文化"/>{{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06頁、第911頁}}。清治時期文人推展傳統書法和水墨畫,民間有木雕、石雕、漆藝、陶藝、藺草編、竹工藝、纖維工藝、金屬工藝、紙藝等工藝<ref name="藝術文化"/>{{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06頁、第910至911頁|漢寶德等|2011年|3loc=第810至819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252頁}}。日治時期引進西洋畫及東洋畫觀念,地方題材成為特色<ref name="藝術文化"/>{{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06頁|陳芳明等|2011年|2loc=第2至7頁、第499至504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253頁}}。中華民國政府{{Link-en|中國國民黨文化政策史|History of the Kuomintang cultural policy|早期}}在臺灣推動[[中華文化復興運動]],並因西方思潮與藝術運動衝擊,出現中國與西方、現代與傳統調和探索<ref name="藝術文化"/>{{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06頁、第917頁|陳芳明等|2011年|2loc=第7至13頁、第504至510頁、第544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253頁|John C. Copper|2020年|4loc=第18至24頁、第98至105頁|John C. Copper|2023年}}。其後的[[台灣美術鄉土運動|鄉土運動]]影響水墨等創作{{sfnm|陳芳明等|2011年|1loc=第510至517頁、第541至55頁}}。1980年代起,出現裝置藝術、行為藝術等作品,關注政治、性別和族群等[[臺灣美術與解嚴|議題]],並籌辦大型展覽<ref name="藝術文化"/>{{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06至907頁|陳芳明等|2011年|2loc=第510至523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253頁|John C. Copper|2020年|4loc=第18至24頁}}。2000年後,[[臺灣藝術]]融入[[台灣美術主體性|在地性與全球化]]、美術與科技的思考<ref name="藝術文化"/>{{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253頁}}。 |
|||
目前雕塑藝術因為傳統宗教和當代主題而盛行,[[臺灣版畫|版畫藝術]]有多元表現,[[臺灣攝影|攝影藝術]]則歷經日治時期人像攝影、戰後沙龍攝影、鄉土寫實攝影演進<ref name="藝術文化"/>{{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11至912頁|陳芳明等|2011年|2loc=第451至471頁、第559至585頁|John C. Copper|2020年|3loc=第18至24頁}}。工商設計與文化設計蓬勃發展,並結合當代工藝,逐漸發展出文化創意產業<ref name="藝術文化"/>;而衣飾則已經西化{{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1頁、第921至923頁|漢寶德等|2011年|2loc=第467至468頁、第471至472頁、第476至477頁、第733至765頁、第809至852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3loc=第80至83頁}}。[[臺灣建築]]概分為臺灣原住民族建築、中式傳統建築、西洋式與中西混合型建築及戰後現代主義建築,都市地區普遍是公寓住宅{{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1頁、第913至914頁|陳芳明等|2011年|2loc=第587至598頁|漢寶德等|2011年|3loc=第467至468頁、第471至472頁、第476至477頁、第784至806頁}}。目前建築呈現多元面向的發展,其中[[臺北101]]在2004年至2010年間是[[臺灣世界紀錄列表|世界最高的建築物]]{{sfnm|John C. Copper|2020年|1loc=第33至38頁|陳芳明等|2011年|2loc=第596至598頁}}。同時中華民國擁有許多[[臺灣歷史建築百景|歷史建築]],並經中華民國政府指定為[[臺灣古蹟列表|古蹟]]、歷史建築等有形文化資產保存管理<ref name="藝術文化"/>{{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23至924頁、第940至943頁|漢寶德等|2011年|2loc=第470頁、第474至475頁、第628至649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3loc=第80至83頁}}。 |
|||
== 人口 == |
|||
{{Main|台灣人口|台灣族群}} |
|||
中華民國現實際管轄區域之總人口共23,282,670人(2012年9月),人口密度643.30人/km<sup>2</sup>,排名世界第十<ref group="參">[http://sowf.moi.gov.tw/stat/month/list.htm 中華民國內政部統計月報 2011.4]</ref>(在面積超過1000km<sup>2</sup>的國家中則高居第二)。做為現今領土主體的台灣,人口的區域分佈和城鄉分佈差距不斷擴大,形成平原多於山區、西部多於東部、北部多於南部、城市多於鄉村的基本特徵。人口數最多的縣市前五名為[[新北市]]、[[高雄市]]、[[臺中市]]、[[臺北市]]、[[桃園縣]],人口密度最高的縣市前五名為[[臺北市]]、[[嘉義市]]、[[新竹市]]、[[基隆市]]、[[新北市]]。以都會區來區分,人口大致聚集於五大都會區:[[臺北都會區]]、[[高雄都會區]]、[[臺中彰化都會區]]、[[桃園中壢都會區]]、[[臺南都會區]],以及2個次都會區:[[新竹次都會區]]、[[嘉義次都會區]]<ref group="注" name="都會區">[http://www.stat.gov.tw/ct.asp?xItem=550&ctNode=547 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專業人士) -- 普查應用名詞解釋(二)--(十四)]--{{zh-tw}}依據主計處在2010年5月18日發布的新聞稿,上述定義範圍連同全台灣各種統計地區的分類定義,將在當年12月25日停止適用。{{cite web|title=「中華民國統計地區標準分類」自99年12月25日起停止適用|url=http://www.dgbas.gov.tw/public/Attachment/051910361871.pdf|accessdate=2010-05-18}}</ref>,形成[[台灣西部|台灣西部走廊]];五個直轄市([[臺北市|臺北]]、[[新北市|新北]]、[[臺中市|臺中]]、[[臺南市|臺南]]、[[高雄市|高雄]])行政區分布與都會區的範圍略有差異<ref group="注" name="都會區"/>。 |
|||
=== 文學出版 === |
|||
1968年起,政府開始實行《[[臺灣地區家庭計劃實施辦法]]》以控管人口數,主要以政策建議青年男女結婚年齡、生育年齡,並且提倡「一個不算少,兩個恰恰好」。到1990年後,由於生育率下降、醫療水準上升,人口老化的問題出現。政府又修訂「人口政策綱領」來鼓勵婦女生育。中華民國是現今全世界[[生育率]]最低的國家之一<ref group="參">[https://www.cia.gov/library/publications/the-world-factbook/rankorder/2054rank.html 美國CIA世界概況-生育率]</ref><ref group="參">[http://n.yam.com/funday/garden/200909/20090924851686.html 全球生育率最低的國家是台灣]</ref>。 |
|||
{{Main|臺灣文學}} |
|||
[[File:Circular reading room design at Eslite Chungyo on 22 February 2007.jpg|thumb|出版產業因為載體的更迭,帶來新的傳播形式及閱讀體驗<ref name="大眾傳播">{{Cite web|url=https://www.ey.gov.tw/state/181E881F469CCF98/670d14bd-fe60-486d-a5ed-7f79c9c758f2|title=大眾傳播|author=中華民國文化部、[[中華民國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date=2022-03-16|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10-08|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1008214130/https://www.ey.gov.tw/state/181E881F469CCF98/670d14bd-fe60-486d-a5ed-7f79c9c758f2|dead-url=no}}</ref>]] |
|||
臺灣原住民族口傳文學是最早開始流傳的[[臺灣文學]]<ref name="藝術文化"/>{{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10頁|章英華等|2011年|2loc=第343至345頁|陳芳明等|2011年|3loc=第61至70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4loc=第262頁}}。[[臺灣漢文|古典漢詩文學]]源於17世紀,在明鄭時期、清治時期、日治時期持續維持一定[[台灣詩人|創作人口]],但其內容因身份認同而[[臺灣文學史|有所轉變]]<ref name="藝術文化"/>{{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10頁|陳芳明等|2011年|2loc=第2至7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262頁}}。在日治時期還發展出吸收西方現代文藝思潮(寫實主義、超現實主義、現代主義)、反對殖民的[[臺灣日治時期新舊文學論戰|新文學作品]]<ref name="藝術文化"/>{{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10頁|王汎森等|2011年|2loc=第35至37頁、第45至47頁|陳芳明等|2011年|3loc=第2至7頁、第19至26頁、第47至49頁、第125至126頁、第153至155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4loc=第262頁}}。1945年後,來自中國大陸的{{Link-en|臺灣作家列表|List of Taiwanese writers|作家}}成為戰後文壇的主導,懷鄉文學、[[反共文學]]及軍旅文學成為風潮<ref name="藝術文化"/>{{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10頁|陳芳明等|2011年|2loc=第2至7頁、第28至32頁、第49至52頁、第126至128頁、第155至161頁、第182至185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262頁}}。1950年代至1960年代,現代詩、散文、小說創作開始受到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影響<ref name="藝術文化"/>{{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10頁|王汎森等|2011年|2loc=第35至37頁|陳芳明等|2011年|3loc=第2至13頁、第28至35頁、第126至128頁、第142至146頁、第161至164頁、第185至190頁|漢寶德等|2011年|4loc=第487至494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5loc=第264頁|John C. Copper|2020年|6loc=第18至24頁}}。1970年代,[[臺灣鄉土文學論戰|鄉土文學運動]]強調社會現實與歷史,與戰前的寫實主義傳統接軌<ref name="藝術文化"/>{{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10頁|陳芳明等|2011年|2loc=第7至13頁、第35至37頁、第165至171頁|漢寶德等|2011年|3loc=第494至495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4loc=第264頁}}。 |
|||
1980年代後,文學創作與批評多元發展,出現[[台灣女性主義運動|女性文學]]、都市文學、環保文學、政治文學、同志文學、[[臺灣原住民族文學|原住民族文學]]、客家文學、[[臺文小說|臺語文學]]、眷村文學、新住民文學、移工文學等作品<ref name="藝術文化"/>{{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10頁|陳芳明等|2011年|2loc=第13至17頁、第37至42頁、第54至58頁、第80至93頁、第171至175頁、第190至197頁|John C. Copper|2020年|3loc=第18至24頁}}。[[臺灣哲學]]吸取西方哲學與中國哲學,並受自由主義、存在主義等思想影響{{sfnm|王汎森等|2011年|1loc=第5至7頁、第39至42頁、第109至136頁|John C. Copper|2020年|2loc=第18至24頁、第182至188頁}}。中華民國政府還鼓勵[[臺灣漫畫]]建立[[臺灣漫畫列表|內容品牌]]<ref name="大眾傳播"/>{{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4頁、第959至960頁}}。[[中華民國圖書出版事業協會|圖書出版事業]]以小規模、本土經營為主<ref name="大眾傳播"/>,各地設有[[中華民國公共圖書館系統|公共圖書館]]{{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59頁|漢寶德等|2011年|2loc=第466至471頁、第495至499頁、第577至585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226至227頁|John C. Copper|2023年}}。2021年,書籍出版登記家數為1,924家,並有57,710種[[各國每年書籍出版數列表|書籍上市]]{{sfnm|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1loc=第84至87頁}}。出版商翻譯大量外國著作,中文書籍亦在其他華文地區銷售{{sfnm|陳芳明等|2011年|1loc=第208至222頁|漢寶德等|2011年|2loc=第495至496頁、第498至502頁|John C. Copper|2020年|3loc=第27至33頁|John C. Copper|2023年}}。但整體紙本圖書市場持續衰退,線上書店與[[臺灣電子書協會|數位出版]]漸趨活絡<ref name="大眾傳播"/>{{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59頁、第963至964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226至228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3loc=第84至87頁|John C. Copper|2020年|4loc=第27至33頁}}。 |
|||
中華民國現實際管轄區域以[[漢民族]]與[[臺灣原住民|台灣原住民族]]為兩大[[民族]]。台灣原住民族可細分為至少14個不同的民族,佔總人口數不到2%。其餘98%人口屬於漢民族,其中大多數為[[1945年]]以前已經移居台灣本島的[[本省人]],即[[河洛人 (台灣)|閩南人]](70%)與[[客家人]](15%);此外還有1945年之後由中國大陸各省隨[[中華民國政府]]遷來之[[外省人]](13%,但實際上外省人並不全是漢民族<ref group="注">以名人為例,如[[白先勇]]是回族、[[席慕蓉]]為蒙古族、[[溥心畬]]為滿族。</ref>)。隨兩岸交流開展及國際化發展,中華民國目前已有[[外籍配偶 (台灣)|中國大陸配偶]]數萬人,外籍配偶十餘萬人,[[外籍勞工]]三十餘萬人,總計外籍常住人口約56.2萬人,其中43.4萬人來自東南亞,8.9萬人來自大陸港澳<ref group="參" name="99年人口普查-外籍人口">{{cite web|url=http://www.dgbas.gov.tw/public/Attachment/1122815412771.pdf|title=居住臺閩地區外籍人口概況|publisher=行政院主計處|date=2010年}}</ref>。其中部分人士已在中華民國定居,並有部分已取得中華民國國籍,這些新來移民者有超越原住民族人口之趨勢,亦非全為漢民族,現在通稱為[[台灣新住民|新住民]]。 |
|||
=== 表演藝術 === |
|||
{| class="infobox" style="text-align:center; width:97%; margin-right:10px; font-size:90%" |
|||
{{Main|臺灣音樂|臺灣戲劇|臺灣舞蹈}} |
|||
! colspan="6" align=center style="background:#f5f5f5;" |中華民國人口聚集都市 |
|||
[[File:09.18 副總統出席布袋戲大師陳錫煌紀錄片紅盒子賞映會 (29822956977).jpg|thumb|[[臺灣布袋戲]]是臺灣最普遍、且最重要的傳統表演文化之一<ref name="藝術文化"/><ref name="傳統文藝"/>]] |
|||
|- |
|||
[[臺灣音樂|臺灣原住民族音樂]]分為歌舞音樂與器樂<ref name="藝術文化"/>{{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05頁}}。[[中國音樂|漢民族音樂]]分為福佬與客家兩系,並有民俗音樂、戲曲音樂、器樂與[[宗教音樂]]類別,教會則引進[[基督教音樂|西洋音樂]]<ref name="藝術文化"/>{{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05頁|陳芳明等|2011年|2loc=第342至345頁、第403至415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254頁}}。臺灣[[古典音樂]]及西式音樂在日治時期開始普及,後來出現「中西合璧」、「和漢交融」、現代主義及民族主義等風格音樂,不同西式音樂團體和[[中華民國國樂|國樂]]團體也相繼成立<ref name="藝術文化"/>{{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05頁|陳芳明等|2011年|2loc=第342至345頁、第349至379頁、第384至415頁}}。在歷經白色恐怖時期後,臺灣相繼出現[[校園民歌]]、[[華語流行音樂|華語]]、[[臺語流行音樂|臺語]]及[[客語流行音樂]]等通俗音樂風潮<ref name="藝術文化"/>{{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05至906頁|陳芳明等|2011年|2loc=第13至17頁、第430至449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255至256頁}}。目前[[臺流|臺灣流行音樂]]受到世界各國文化的影響,並創造許多[[臺灣歌手列表|華語歌手]]及[[臺灣最暢銷專輯列表|經典歌曲]]<ref name="藝術文化"/>{{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4頁|陳芳明等|2011年|2loc=第441至444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255至256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4loc=第80至83頁|John C. Copper|2020年|5loc=第27至33頁}}。每年會舉辦理[[金曲獎]]、[[金音創作獎]]、[[臺灣原創流行音樂大獎]]等獎項<ref name="藝術文化"/>{{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61至963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263頁}}。 |
|||
! align=center style="background:#f5f5f5;" rowspan="21"|[[File:Roctpchall.jpg|border|190px|新北市]]<br />[[新北市]]<br />[[File:Taichung skyline on a clear day.JPG|border|190px|臺中市]]<br />[[臺中市]]<br />[[File:XFxcJw== UhslVX59KPLg.jpg|border|190px|臺南市]]<br />[[臺南市]]<br />[[File:G00.jpg|border|195px|桃園市]]<br />[[桃園市]] |
|||
過去傳統戲曲有[[南管|南管戲]]、[[北管戲]]、[[高甲戲]]、[[四平戲]]、[[客家大戲]]、[[歌仔戲]]、[[京劇]]、[[豫劇]]、[[車鼓戲]]、[[牛犁陣]]、[[傀儡戲]]、[[皮影戲]]、[[臺灣布袋戲|布袋戲]]等<ref name="藝術文化"/>,並歷經大量轉型與現代化{{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07至909頁|陳芳明等|2011年|2loc=第13至17頁、第234至263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254頁、第256至258頁}}。[[臺灣戲劇|現代戲劇]]最早有日治時期的[[臺灣新劇]]運動,其後歷經[[反共抗俄|反共抗俄劇]],再受西方當代劇場藝術與國際交流影響<ref name="藝術文化"/>{{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09頁|陳芳明等|2011年|2loc=第13至17頁、第277至282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256頁}}。目前現代化商業劇場多元成長,亦出現探索藝術形式的前衛[[小劇場]]<ref name="藝術文化"/>{{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09頁|陳芳明等|2011年|2loc=第13至17頁;第282至295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258至259頁}}。[[臺灣舞蹈|舞蹈藝術]]受不同文化傳統影響,引入[[芭蕾舞]]、[[現代舞]]、[[民族舞蹈]]等,並發展出高等舞蹈教育與[[臺灣舞蹈表演團體列表|專業舞團]]<ref name="藝術文化"/>{{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07頁|陳芳明等|2011年|2loc=第13至17頁、第308至337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256頁、第258至259頁}}。中華民國政府還在各地興建[[臺灣表演藝術|可供表演]]的現代化劇場、文化中心或演藝廳<ref name="藝術文化"/>{{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23頁、第927頁|漢寶德等|2011年|2loc=第468至469頁、第715至716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265至266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4loc=第80至83頁}}。 |
|||
! align=center style="background:#f5f5f5;" | 排名 |
|||
! align=center style="background:#f5f5f5;" | 市名 |
|||
! align=center style="background:#f5f5f5;" | 層級 |
|||
! align=center style="background:#f5f5f5;" | 人口 |
|||
! align=center style="background:#f5f5f5;" rowspan="21"| |
|||
[[File:Ddm 2004 027 Kaohsiung Harbor.jpg|border|195px|高雄市]]<br />[[高雄市]]<br />[[File:Taipeiview.jpg|border|195px|臺北市]]<br />[[臺北市]]<br />[[File:Taiwan Hsinchu YinXi Gate.JPG|border|195px|新竹市]]<br />[[新竹市]]<br />[[File:Central Keelung Panorama 0002.jpg|border|195px|基隆市]]<br />[[基隆市]] |
|||
|- |
|||
| align=center style="background:#f0f0f0;" | 1 ||align=left | '''[[新北市]]''' || [[直轄市 (中華民國)|直轄市]] || 3,926,188 |
|||
|- |
|||
| align=center style="background:#f0f0f0;" | 2 ||align=left | '''[[高雄市]]''' || [[直轄市 (中華民國)|直轄市]] || 2,773,438 |
|||
|- |
|||
| align=center style="background:#f0f0f0;" | 3 ||align=left | '''[[臺中市]]''' || [[直轄市 (中華民國)|直轄市]] || 2,665,613 |
|||
|- |
|||
| align=center style="background:#f0f0f0;" | 4 ||align=left | '''[[臺北市]]''' || [[直轄市 (中華民國)|直轄市]] || 2,618,772 |
|||
|- |
|||
| align=center style="background:#f0f0f0;" | 5 ||align=left | '''[[臺南市]]''' || [[直轄市 (中華民國)|直轄市]] || 1,873,794 |
|||
|- |
|||
| align=center style="background:#f0f0f0;" | 6 ||align=left | '''[[新竹市]]''' || [[市 (中華民國)|市]] || 416,426 |
|||
|- |
|||
| align=center style="background:#f0f0f0;" | 7 ||align=left | [[桃園縣]]'''[[桃園市]]''' || [[縣轄市]] || 406,810 |
|||
|- |
|||
| align=center style="background:#f0f0f0;" | 8 ||align=left | '''[[基隆市]]''' || [[市 (中華民國)|市]] || 384,134 |
|||
|- |
|||
| align=center style="background:#f0f0f0;" | 9 ||align=left | [[桃園縣]]'''[[中壢市]]''' || [[縣轄市]] || 369,770 |
|||
|- |
|||
| align=center style="background:#f0f0f0;" | 10 ||align=left | '''[[嘉義市]]''' || [[市 (中華民國)|市]] || 272,390 |
|||
|- |
|||
| align=center style="background:#f0f0f0;" | 11 ||align=left | [[彰化縣]]'''[[彰化市]]''' || [[縣轄市]] || 236,503 |
|||
|- |
|||
| align=center style="background:#f0f0f0;" | 12 ||align=left | [[屏東縣]]'''[[屏東市]]''' || [[縣轄市]] || 211,027 |
|||
|- |
|||
| align=center style="background:#f0f0f0;" | 13 ||align=left | [[桃園縣]]'''[[平鎮市]]''' || [[縣轄市]] || 207,457 |
|||
|- |
|||
| align=center style="background:#f0f0f0;" | 14 ||align=left | [[桃園縣]]'''[[八德市]]''' || [[縣轄市]] || 176,868 |
|||
|- |
|||
| align=center style="background:#f0f0f0;" | 15 ||align=left | [[桃園縣]]'''[[楊梅市]]''' || [[縣轄市]] || 150,926 |
|||
|- |
|||
| align=center style="background:#f0f0f0;" | 16 ||align=left | [[桃園縣]]'''[[蘆竹鄉]]''' || [[鄉 (中華民國)|鄉]] || 142,120 |
|||
|- |
|||
| align=center style="background:#f0f0f0;" | 17 ||align=left | [[新竹縣]]'''[[竹北市]]''' || [[縣轄市]] || 141,852 |
|||
|- |
|||
| align=center style="background:#f0f0f0;" | 18 ||align=left | [[桃園縣]]'''[[龜山鄉 (台灣)|龜山鄉]]''' || [[鄉 (中華民國)|鄉]] || 137,996 |
|||
|- |
|||
| align=center style="background:#f0f0f0;" | 19 ||align=left | [[彰化縣]]'''[[員林鎮]]''' || [[鎮 (中華民國)|鎮]] || 125,476 |
|||
|- |
|||
| align=center style="background:#f0f0f0;" | 20 ||align=left | [[桃園縣]]'''[[龍潭鄉 (台灣)|龍潭鄉]]''' || [[鄉 (中華民國)|鄉]] || 115,166 |
|||
|- |
|||
| colspan="6" align=center style="background:#f5f5f5;" | 2010年人口普查 |
|||
|} |
|||
{{clear}} |
|||
=== 烹調飲食 === |
|||
{| class="infobox" style="text-align:center; width:97%; margin-right:10px; font-size:90%" |
|||
{{Main|臺灣料理}} |
|||
|- |
|||
[[File:【新竹美食】第一碗滷肉飯 (33472765611) (cropped).jpg|thumb|從街邊小攤到國宴場合均可以見到臺灣標誌性的[[肉臊飯|滷肉飯]]<ref>{{Cite book|author=|editor=|title=2021-2022 Taiwan at a Glance|location=中華民國臺北|publisher=中華民國外交部|date=2021年10月|page=第90頁|ISBN=978-9865447311|accessdate=|url=https://multilingual.mofa.gov.tw/web/web_UTF-8/MOFA/glance2021-2022/2021-2022%20Taiwan%20at%20a%20Glance%20(English).pdf|language=|archive-date=2023-04-08|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408024034/https://multilingual.mofa.gov.tw/web/web_UTF-8/MOFA/glance2021-2022/2021-2022%20Taiwan%20at%20a%20Glance%20(English).pdf|dead-url=no}}</ref>]] |
|||
! align=center style="background:#f5f5f5;" | 排名 |
|||
[[臺灣料理|臺灣多樣料理]]在其文化中扮演核心角色<ref name="景點"/>,家庭習慣與成員共同用餐,但也經常在{{Link-en|臺灣餐廳列表|List of restaurants in Taiwan|餐廳}}或[[臺灣夜市|夜市]]消費{{sfnm|章英華等|2011年|1loc=第20至22頁|John C. Copper|2020年|2loc=第33至38頁|John C. Copper|2023年}}。臺灣原住民族以粟、山芋、甘藷、旱稻為主食,並狩獵山豬或捕獲漁產<ref name="歷史變遷">{{Cite web|url=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20547|title=歷史變遷|author=|date=2023-03-17|publisher=交通部觀光局|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4-01|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401225946/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20547|dead-url=no}}</ref>{{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19頁|章英華等|2011年|2loc=第343至345頁}}。漢人農業社會以米飯為主食,分成清淡不膩的閩南菜與重口味的客家菜<ref name="歷史變遷"/>,亦形成醬菜文化<ref name="飲食特色">{{Cite web|url=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20553|title=飲食特色|author=|date=2023-03-17|publisher=交通部觀光局|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2-05|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205174654/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20553|dead-url=no}}</ref>{{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1頁、第917頁、第919頁}}。日治時期,[[日本料理]]成為普遍菜色,出現北投酒家菜、[[佛跳牆]]等菜餚<ref name="歷史變遷"/>。隨著中華民國政府遷往臺灣,帶來中國各地[[中國菜|烹調菜色]],包括[[京菜]]、[[魯菜]]、[[川菜]]、[[蘇菜]]、[[浙菜]]、[[閩菜]]、[[粵菜]]、[[湘菜]]八大菜系的菜餚<ref name="歷史變遷"/><ref name="臺灣飲食文化">{{Cite web|url=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20546|title=臺灣飲食文化|author=|date=|publisher=交通部觀光局|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3-14|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314181838/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20546|dead-url=no}}</ref>{{sfnm|John C. Copper|2020年|1loc=第33至38頁|John C. Copper|2023年}}。隨著養殖技術進步,各地享有多樣海鮮<ref name="飲食特色"/>,並因宗教信仰流行[[臺灣素食|素食]]{{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19頁}}。 |
|||
! align=left style="background:#f5f5f5;" | 都會區<ref group="注" name="都會區"/> |
|||
! align=center style="background:#f5f5f5;" | 行政區 |
|||
! align=center style="background:#f5f5f5;" | 人口 |
|||
! align=right style="background:#f5f5f5;" | 面積(平方公里) |
|||
|- |
|||
| align=center style="background:#f0f0f0;" | 1 ||align=left | '''[[臺北基隆都會區]]''' || [[臺北市]]、[[新北市]]不含鶯歌、[[基隆市]] || 6,806,915 || 2265 |
|||
|- |
|||
| align=center style="background:#f0f0f0;" | 2 ||align=left | '''[[高雄都會區]]''' || 部份[[高雄市]]、部份[[屏東縣]] || 2,780,973 || 1004 |
|||
|- |
|||
| align=center style="background:#f0f0f0;" | 3 ||align=left | '''[[臺中彰化都會區]]''' || 部份[[臺中市]]、部份[[彰化縣]] || 2,491,742 || 1237 |
|||
|- |
|||
| align=center style="background:#f0f0f0;" | 4 ||align=left | '''[[桃園中壢都會區]]''' || 部份[[桃園縣]]、[[新北市]][[鶯歌區]] || 1,996,245 || 804 |
|||
|- |
|||
| align=center style="background:#f0f0f0;" | 5 ||align=left | '''[[臺南都會區]]''' || 部份[[臺南市]]、部份[[高雄市]] || 1,275,516 || 553 |
|||
|- |
|||
| align=center style="background:#f0f0f0;" | 6 ||align=left | '''[[新竹次都會區]]''' || [[新竹市]]、部份[[新竹縣]] || 748,785 || 499 |
|||
|- |
|||
| align=center style="background:#f0f0f0;" | 7 ||align=left | '''[[嘉義次都會區]]''' || [[嘉義市]]、部份[[嘉義縣]] || 372,243 || 259 |
|||
|- |
|||
| colspan="5" align=center style="background:#f5f5f5;" | 2010年人口普查 |
|||
|} |
|||
{{clear}} |
|||
除了傳統中國北方和南方料理,臺灣也逐漸引入各國飲食文化<ref name="歷史變遷"/><ref name="臺灣飲食文化"/>,並出現精緻餐飲和速食文化{{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1頁、第919頁|章英華等|2011年|2loc=第611至614頁|John C. Copper|2020年|3loc=第33至38頁}}。同時還有[[小籠包]]、[[肉臊飯|滷肉飯]]、[[油飯]]、[[羊肉爐]]、[[鵝肉]]、[[棺材板]]、[[臺灣牛肉麵|牛肉麵]]、[[肉圓]]、[[蚵仔麵線]]、[[大餅包小餅]]、[[生煎包]]、[[臭豆腐]]、[[雞排]]、[[蚵仔煎]]、[[蔥抓餅]]、[[鹽酥雞]]、[[烤玉米]]、[[鹽水雞]]、[[珍珠奶茶]]、[[刨冰]]、[[鳳梨酥]]、[[黑糖糕]]等[[臺灣小吃|小吃飲品]]與地方特產<ref name="小吃飲品"/><ref name="地方特產">{{Cite web|url=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27003|title=地方特產|author=|date=|publisher=交通部觀光局|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3-14|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314181838/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27003|dead-url=no}}</ref>{{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19頁|章英華等|2011年|2loc=第615至617頁}}。另有春節圍爐、元宵節湯圓、端午節粽子、中秋節月餅等年節習俗<ref>{{Cite web|url=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20552|title=年節習俗|author=|date=2023-03-17|publisher=交通部觀光局|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2-05|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205174703/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20552|dead-url=no}}</ref>,以及藥燉排骨等藥膳食補<ref name="飲食特色"/><ref name="小吃飲品">{{Cite web|url=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00072|title=小吃飲品|author=|date=|publisher=交通部觀光局|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0-12-07|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01207072559/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00072|dead-url=no}}</ref>{{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19頁}}。[[臺灣茶文化|茶葉主流]]為[[文山包種茶]]、[[凍頂烏龍茶]]、[[白毫烏龍茶]]及[[鐵觀音]],另有[[咖啡]]與酒品(埔里紹興酒、[[金門高粱酒]]、馬祖老酒等)<ref name="地方特產"/>{{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153至154頁}}。 |
|||
== 文化 == |
|||
{{See also|台灣文化|中華文化|台灣節日與歲時列表}} |
|||
=== 傳播媒體 === |
|||
中華民國建立時,正逢[[西方文化]]大舉引進中國之際,各種西方的思想與生活方式對當時的中國社會引發不小的衝擊,[[新文化運動]]是其中的一個象徵。[[南京十年|黃金十年]]時期,[[國民政府]]以[[教育]]、[[建築學]]等形式,意圖將西方的文化元素與中國文化融合。 |
|||
{{Main|中華民國媒體列表|臺灣電影}} |
|||
[[File:ChiangKaiShek-MemorialHall-LanternFestival.jpg|left|225px|thumb|臺灣[[元宵節]]燈會]] |
|||
[[File:09.11 「2017世界資訊科技大會(WCIT)」開幕式現場拍攝的媒體 (36760575730) (cropped).jpg|thumb|臺灣擁有亞洲最自由的媒體環境之一{{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222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2loc=第85頁}}]] |
|||
[[中華民國媒體列表|中華民國媒體]]相當多元,且競爭激烈{{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222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2loc=第84至87頁|John C. Copper|2020年|3loc=第27至33頁}}。2021年,[[臺灣電視|彩色電視機]][[臺灣電視史|普及率98.5%]],有線電視頻道85.6%<ref name="房屋狀況及居家品質"/>。其中有5家[[臺灣數位無線電視|無線電視臺]]事業,播出23個[[臺灣電視臺列表|數位節目頻道]]<ref name="大眾傳播"/>{{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68至969頁|王汎森等|2011年|2loc=第495至496頁|漢寶德等|2011年|3loc=第547至547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4loc=第194頁、第229至231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5loc=第86頁|John C. Copper|2020年|6loc=第27至33頁}}。[[臺灣公共廣播電視集團]]為公共媒體,辦理[[客家電視臺]]及[[原住民族電視臺]]<ref name="大眾傳播"/>{{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25至326頁|章英華等|2011年|2loc=第491至493頁|漢寶德等|2011年|3loc=第556至557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4loc=第229至231頁}}。[[台灣有線電視業者列表|有線電視廣播業者]]有64家,提供80個至110個基本頻道節目,為最大收視平臺<ref name="大眾傳播"/>{{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69至970頁|王汎森等|2011年|2loc=第495至496頁|漢寶德等|2011年|3loc=第547至549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4loc=第231至232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5loc=第86頁}}。目前有線電視業者多-{zh-hans:通过;zh-hant:透過;}-衛星頻道供應節目,共計91家、218個衛星頻道<ref name="大眾傳播"/>{{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70至971頁|漢寶德等|2011年|2loc=第547至549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231至232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4loc=第86頁}}。中華民國政府輔導業者開發[[臺灣電視劇|電視劇]]內容,辦理[[金鐘獎]]、[[金視獎]]頒獎等活動,並設置國際平臺[[TaiwanPlus]]<ref name="大眾傳播"/>{{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4頁、第965至968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229至231頁、第263頁}}。另有185家[[臺灣廣播電臺列表|無線廣播事業]],以音樂節目最受歡迎,並具多種語言<ref name="MASS MEDIA 2021-2022">{{Cite book|author=|editor=|title=2021-2022 Taiwan at a Glance|location=中華民國臺北|publisher=中華民國外交部|date=2021年10月|page=第87頁|ISBN=978-9865447311|accessdate=|url=https://multilingual.mofa.gov.tw/web/web_UTF-8/MOFA/glance2021-2022/2021-2022%20Taiwan%20at%20a%20Glance%20(English).pdf|language=|archive-date=2023-04-08|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408024034/https://multilingual.mofa.gov.tw/web/web_UTF-8/MOFA/glance2021-2022/2021-2022%20Taiwan%20at%20a%20Glance%20(English).pdf|dead-url=no}}</ref>{{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70頁|王汎森等|2011年|2loc=第495至496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228至229頁|John C. Copper|2020年|4loc=第27至33頁|John C. Copper|2023年}}。 |
|||
[[中央通訊社]]是臺灣最重要的通訊社,另有數百家新聞機構{{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58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222頁|John C. Copper|2020年|3loc=第27至33頁|John C. Copper|2023年}}。2020年,臺灣有32家通訊社、252家[[臺灣報紙列表|報紙出版商]]、1,267家[[台灣雜誌列表|雜誌出版商]]<ref name="MASS MEDIA 2021-2022"/>。《[[中國時報]]》、《[[聯合報]]》、《[[自由時報]]》是[[臺灣報業史|發行量最大]]的報紙,而財經資訊、企業管理、新聞時事、時尚雜誌廣受歡迎{{sfnm|王汎森等|2011年|1loc=第495至496頁|漢寶德等|2011年|2loc=第521至533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223至226頁|John C. Copper|2020年|4loc=第27至33頁|John C. Copper|2023年}}。2022年,臺灣在[[新聞自由指數]]排行第38名,領先韓國(第43名)、日本(第71名)、香港(第148名)、中國大陸(第175名);不過[[臺灣媒體亂象|相關新聞分析]]仍受到[[媒體操縱 (臺灣)|外部力量影響]]{{sfnm|章英華等|2011年|1loc=第493至498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222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3loc=第84至87頁|John C. Copper|2020年|4loc=第27至33頁}}。臺灣還有來自20個國家、75家媒體派駐記者,並引進外國語言報紙與國際期刊雜誌{{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225至226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2loc=第84至87頁|John C. Copper|2023年}}。隨著紙本報紙和雜誌式微,多數媒體朝向[[網路媒體列表|數位發行]]發展{{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58頁|漢寶德等|2011年|2loc=第533至534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223至226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4loc=第84至87頁|John C. Copper|2020年|5loc=第27至33頁}}。 |
|||
[[1949年]][[兩岸分治]]後,[[中華民國政府]]在台灣延續[[臺灣光復|光復]]後的「[[去日本化]]」政策,以灌輸台灣人認同中國,並以官方力量推動文化發展,相對於[[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大革命]]」,發起[[中華文化復興運動]]強調中華文化的復興。文化呈現[[反共主义|反共]]、傳統、一元的特質,只有少量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文化滲入台灣。而在[[1970年代]]後,伴隨著經濟起飛,本土文化日漸興起,外國思想湧入台灣,台灣的文化趨向多元。如今,台灣文化以中華文化為主體,並融合[[南島]]、日本和歐美等各種要素,多樣文化共存。知名的國家民俗文化活動有:[[大甲媽祖遶境進香活動]]、[[東港東隆宮#東港迎王|東港迎王平安祭]]、[[西港香|西港刈香]]、[[雞籠中元祭|基隆中元祭]]、[[東山碧軒寺迎佛祖|東山迎佛祖]]、[[雲林口湖牽水狀]]、[[鄒族戰祭]]、[[北港迎媽祖]]、[[拱天宮|白沙屯媽祖進香活動]]。當前文化政策決策單位的組織是[[1981年]]成立的[[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
|||
[[臺灣電影]]最早[[臺灣電影史|始於日治時期]],戰後則一度興起[[臺語電影]]<ref name="大眾傳播"/>{{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12頁|劉翠溶等|2011年|2loc=第244頁|陳芳明等|2011年|3loc=第475至480頁|John C. Copper|2020年|4loc=第27至33頁}}。1960年代起,公民營電影公司盛行拍攝寫實電影與文藝片,並引進香港電影技術<ref name="大眾傳播"/>{{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12頁|陳芳明等|2011年|2loc=第480至482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259頁|John C. Copper|2020年|4loc=第18至24頁、第27至33頁}}。1970年代起,功夫片和武俠片成為主流,其後愛國電影及[[三廳電影|小品電影]]也[[臺灣電影列表|開始盛行]]<ref name="大眾傳播"/>{{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12頁|陳芳明等|2011年|2loc=第482至487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259頁}}。1980年代開始,[[中影公司]]主導[[臺灣新電影]]運動,探討社會、人文及歷史題材<ref name="大眾傳播"/>,另有大量紀錄片出現{{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12至913頁|陳芳明等|2011年|2loc=第13至17頁、第487至494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259至261頁|John C. Copper|2020年|4loc=第27至33頁}}。隨著臺灣新電影運動結束、開放外片進口,臺灣電影產業一度沒落<ref name="大眾傳播"/>{{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260頁|陳芳明等|2011年|2loc=第495至498頁}}。直到21世紀初,年輕導演發展在地文化、恐怖、驚悚、犯罪、科幻、奇幻等[[臺灣最高電影票房收入列表|類型電影]]<ref name="大眾傳播"/>{{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260頁|陳芳明等|2011年|2loc=第495至498頁|John C. Copper|2020年|3loc=第27至33頁}}。中華民國政府持續推動[[中華民國電影事業發展基金會|電影產業發展]],並舉辦[[金馬獎]]、[[金穗獎]]等活動<ref name="藝術文化"/>{{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4頁、第926至927頁、第950至956頁|陳芳明等|2011年|2loc=第480至482頁、第487至491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263頁}}。 |
|||
[[中華文化]]在台灣生根、保存、發展。相較歷經[[中國近代史|百年戰亂]]、[[共產制度]]、[[文化大革命]]、[[漢字簡化]]的中國本土,大部份傳統中華文化在台灣保存得更為完整;因為多元開放的精神,融入台灣的中華文化多半以更精緻優良的品質傳世。包括[[國立故宮博物院]]所典藏文物在內,完整[[釋奠佾舞|釋奠大典]]的舉行、[[正體中文]]的使用,以及傳統的思想、民俗、典禮、信仰等等。同時,[[台灣歷史]]上經歷過不同政權及民族的統治,受到多元文化的匯聚刺激與影響,這些文化包括中華文化、[[台灣原住民|原住民族文化]]、[[日本文化]]、當代歐美、亞洲流行文化等,另加上海峽兩岸社會有半世紀的分隔,因而塑造出帶有自身特色的[[台灣文化]]。近年來,文化主體焦點回歸台灣本身,[[本土化]]與強調[[台灣精神]]的多元並蓄精神,深深影響著當代台灣的民族美學。 |
|||
[[File:Taiwanese opera2.JPG|225px|thumb|臺灣文化廟會現仍常見的[[歌仔戲|野臺戲]],興起的發源地為[[宜蘭|宜蘭地區]]。]] |
|||
=== 運動休閒 === |
|||
台湾文化也影響了華人圈。在與中國大陆的文化交流方面,大陆人民極熟悉台湾的歌曲。[[鄧麗君]]是第一位在大陆家喻户晓的台湾歌星。她因为反抗中国共产党的一党独裁政治,因而一生從未到大陸演出。[[闽南語]]歌曲也在台湾发扬光大,很多动听的歌曲為中國大陸、香港及世界各地的華人所传唱。中華民國政府遷台後有許多大陸文人也跟隨政府到台灣,而台灣著名小说家,例如[[三毛]]、[[瓊瑤]]等人的作品在中國頗為流行。台湾的电影,电视節目也深受欢迎,随着两岸交流日益频繁,很多电影、电视都是两岸三地合作拍摄。 |
|||
{{Main|臺灣體育}} |
|||
[[File:Tai Tzu-ying at 2022 Taipei Open.jpg|thumb|羽毛球運動員[[戴資穎]]在2016年印度尼西亞羽球公開賽贏得首座頂級超級賽冠軍{{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276頁}}]] |
|||
臺灣最受歡迎的[[臺灣體育|體育運動]]包括[[臺灣棒球史|棒球]]、[[臺灣籃球史|籃球]]、{{Link-en|臺灣橄欖球|Rugby union in Taiwan|橄欖球}}、網球和高爾夫球等{{sfnm|章英華等|2011年|1loc=第632至634頁、第637至641頁、第644至648頁|John C. Copper|2020年|2loc=第115至121頁|John C. Copper|2023年}}。臺灣青棒球隊在國際級比賽有著不錯成績,並在1989年成立[[中華職業棒球聯盟]]{{sfnm|王汎森等|2011年|1loc=第525至526頁、第529至530頁|章英華等|2011年|2loc=第20至22頁、第632至634頁、第637至641頁、第644至648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276頁|John C. Copper|2023年}}。籃球是受到許多人(特別是年輕人)歡迎的運動之一{{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273至274頁、第276頁|章英華等|2011年|2loc=第632至634頁、第637至641頁、第644至648頁|John C. Copper|2023年}}。中華民國舉辦[[LPGA台灣錦標賽|LPGA臺灣錦標賽]]等高爾夫球賽事,並在山坡或丘陵上興建[[台灣高爾夫球場列表|高爾夫球場]]<ref>{{Cite web|url=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30361|title=全台高爾夫球場專區|author=|date=|publisher=交通部觀光局|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6-05|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605131625/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30361|dead-url=no}}</ref>{{sfnm|章英華等|2011年|1loc=第632至634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273頁}}。臺灣每年還會舉辦數十場[[台灣馬拉松史|馬拉松比賽]],[[臺北馬拉松]]是規模最大的賽事之一{{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274至276頁}}。許多人熱衷練習來自中國大陸、日本和韓國的[[台灣特有拳種|武術]],或在社區公園從事土風舞等活動{{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18頁|王汎森等|2011年|2loc=第531頁|章英華等|2011年|3loc=第20至22頁|John C. Copper|2020年|4loc=第115至121頁|John C. Copper|2023年}}。中華民國還是全球尖端自行車的外銷大國,推廣自行車比賽及休閒<ref name="運動">{{Cite web|url=https://www.ey.gov.tw/state/2A73536E1E336ADB/834b7f69-9e13-432c-b211-c5fa6b3bea7f|title=運動|author=[[教育部體育署]]|date=2022-07-31|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1-16|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116230358/https://www.ey.gov.tw/state/2A73536E1E336ADB/834b7f69-9e13-432c-b211-c5fa6b3bea7f|dead-url=no}}</ref>{{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1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272頁}}。 |
|||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加入聯合國後並獲得承認後,中華民國在國際賽事往往只能以權宜名稱「[[中華臺北]]」參加{{sfnm|王汎森等|2011年|1loc=第525至526頁、第528頁|John C. Copper|2020年|2loc=第284至289頁|John C. Copper|2023年}}。儘管反對相關條件,但仍定期派出代表團參加[[奧林匹克運動會]]等國際體育賽事{{sfnm|王汎森等|2011年|1loc=第525至526頁、第528頁|John C. Copper|2023年}}。中華民國在[[奧林匹克運動會中華臺北代表團|奧林匹克運動會]]競技項目中獲得多面獎牌,並在[[2020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創下最佳成績<ref name="運動"/>{{sfnm|王汎森等|2011年|1loc=第528頁}}。中華民國在[[世界運動會中華台北代表團|世界運動會]]、[[世界大學運動會中華台北代表團|世界大學運動會]]、[[亞洲運動會中華台北代表團|亞洲運動會]]、青年奧林匹克運動會、[[帕拉林匹克運動會中華台北代表團|帕拉林匹克運動會]]、聽障奧林匹克運動會等賽事亦有[[中華臺北國際大型運動會獎牌列表|獲獎紀錄]]<ref name="運動"/>。為了培育學校優秀運動人才,中華民國舉辦各項學生運動聯賽遴選運動人才,並推動體育學術、體育教學、校園競賽等措施<ref name="運動"/>{{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649至652頁、第660至662頁|王汎森等|2011年|2loc=第525頁、第531至537頁}}。 |
|||
中華民國使用[[民國紀年]]與[[公曆|西曆]]。國號紀年以[[公元|西元]]1912年1月1日為中華民國元年1月1日(稱為「[[元旦]]」),因此西元紀年數減去1911即為中華民國紀年數。 |
|||
中華民國定期舉辦[[中華民國全國運動會|全國運動會]]、[[中華民國全民運動會|全民運動會]]、[[台灣原住民運動員|全國原住民族運動會]]、[[全國身心障礙國民運動會]]、[[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全國大專校院運動會]]等比賽<ref name="運動"/>{{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651至652頁、第659頁|王汎森等|2011年|2loc=第531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272頁}}。中華民國政府還推動運動環境改善,興設[[臺灣國民運動中心列表|國民運動中心]]等[[台灣體育場館列表|體育場館設施]],並鼓勵民間職業運動產業發展<ref name="運動"/>{{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87至88頁、第658至660頁|王汎森等|2011年|2loc=第524至525頁、第528至530頁|章英華等|2011年|3loc=第644至648頁}}。多個城市設有公共自行車系統<ref name="公共自行車"/>,並規劃環島[[臺灣自行車道列表|自行車道路網]]<ref name="運動"/>{{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660頁、第676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171至172頁、第189至190頁、第272頁|John C. Copper|2020年|3loc=第115至121頁}}。其他受歡迎的休憩方式還有爬山、散步、度假、電視、電影、音樂、跳舞、閱讀等,各類型[[臺灣登山運動|登山運動]]相當風行<ref name="臺灣概況"/>{{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18至919頁|章英華等|2011年|2loc=第20至23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252頁、第276至277頁|John C. Copper|2020年|4loc=第115至121頁|John C. Copper|2023年}}。臺灣各地都有[[臺灣購物中心列表|大型購物中心]]、[[臺灣百貨列表|連鎖百貨公司]]和特色商圈<ref>{{Cite web|url=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00107|title=購物|author=|date=|publisher=交通部觀光局|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3-26|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326193122/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00107|dead-url=no}}</ref>,臺灣中部更擁有多處渡假村及遊樂中心<ref>{{Cite web|url=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00502|title=中部地區|author=|date=|publisher=交通部觀光局|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3-26|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326185656/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00502|dead-url=no}}</ref>{{sfnm|章英華等|2011年|1loc=第20至22頁、第608至609頁、第611至614頁}}。 |
|||
=== 語文 === |
|||
中華民國沒有法定官方語言,但法律、公文、公務、國民教育與主要媒體通用通用[[現代標準漢語|漢語]](通稱[[中華民國國語|國語]])與[[正體中文]],使得漢語與正體中文成為[[de facto|事實上]]的官方語言與文字。為了統一規範官方語文,[[中華民國教育部]]設有[[國語推行委員會]]。在各地[[方言]]方面,閩南人的母語[[閩南語]]廣泛通行於台灣、澎湖和金門群島,其中在台灣通行的閩南語又俗稱為「[[臺灣話]]」;[[臺灣客家人|台灣客家族群]]作為母語的[[台灣客家語]]主要通行於[[桃竹苗]]、[[六堆]]、[[花東縱谷]]等[[客家地區]];馬祖地區通行的母語是[[閩東語]],烏坵通行[[莆仙話]];而[[台灣南島語言|台灣原住民的語言]]在語言學分類上是屬於[[南島語系]],可以再細分成「泰雅語群」、「排灣語群」以及「鄒語群」等三個語群,計有23種語言。在母語教學方面,原住民族語、閩南語及客家語也列入幼稚園、國民小學之課程。在外語上,政府與民間非常注重[[英語]]教育,從幼稚園就開始重視學習英語,另外第二外語有[[日語]]、[[法語]]與[[西語]]等,其中日語因日本曾治理台灣,通行於七十歲以上之使用閩南語和原住民語系之長者,部分日語用詞並融合於台灣使用之國語與閩南語中。目前在台灣部分火車站、捷運和機場,都會以國語、閩南語、客語、英語和原住民族語播報;而公務機關普遍附有英文的機關名稱及相關說明。 |
|||
== 參見 == |
|||
中華民國漢字拼音使用[[注音符號]](舊稱注音字母)。外文音譯早期普遍採用[[威妥瑪拼音]],至今外國對於台灣的人名及地名音譯大多沿用此拼音法。[[陳水扁政府]]執政時,於[[2000年]]宣布改用[[通用拼音]]為中文英譯系統,但未強制推廣至全國,如:台北市仍採用[[漢語拼音]];因擁有新竹科學工業園區而外籍人士眾多的新竹市自以前即採用漢語拼音。2008年再次政黨輪替後,中國國民黨主政下的中華民國政府將譯音標準改採漢語拼音,並捨棄通用拼音<ref group="參">{{cite press release |publisher=Taipei Times |date=2008年[[9月18日]] |title=Hanyu Pinyin to be standard system in 2009 |url=http://www.taipeitimes.com/News/taiwan/archives/2008/09/18/2003423528}}</ref><ref group="參">{{cite press release |publisher=聯合報 |date=2008年[[9月17日]] |title=中文譯音採漢語 不補助通用 |url=http://www.udn.com/2008/9/17/NEWS/NATIONAL/NATS5/4520826.shtml}}</ref>。 |
|||
{{Portal box|中華民國|台灣}} |
|||
* [[臺灣|台灣]] |
|||
* [[臺灣地區|台澎金馬]] |
|||
* [[中華民國歷史]] |
|||
** [[中華民國大陸時期]] |
|||
== 註釋 == |
|||
根據2010年人口普查結果,6歲以上常住人口在家庭中以使用國語、閩南語為最多,分別為每百人有83.6及81.9人使用,而客家語及原住民語分別為6.6人及1.4人,閩南語、客家語及原住民語隨著年齡層下降,使用比率也有減少的趨勢<ref group="參" name="99年人口普查">{{cite web|url=http://www.stat.gov.tw/public/Attachment/1122815391771.pdf|title=6歲以上本國籍常住人口在家使用語言情形|publisher=行政院主計處|date=2010年}}</ref>。 |
|||
<div class="reflist columns references-column-width" style="-moz-column-width: 30em; -webkit-column-width: 30em; column-width: 30em; list-style-type: decimal;"> |
|||
<references group="註"></references> |
|||
</div> |
|||
== |
== 參考資料 == |
||
{{ |
{{Reflist|30em}} |
||
由於國民所得水準提高、生活環境與國民營養的改善、醫藥衛生的進步及醫療保健水準的提升,使得[[國民平均餘命]]逐年延長。中華民國在[[公共衛生]]的方面積極營造健康生活、提高自主健康管理,建構健康生活型態;另配合早期篩檢,降低[[慢性疾病]]及其合併症之發生。目前主要死因有[[癌症]]、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與[[肺炎]],癌症續居十大[[死因]]之首位;慢性下呼吸道疾病為降幅最明顯之死因。[[全民健保]]方面,自[[1991年]]起,台灣平均每人國民醫療保健支出呈現穩定上升,且[[1995年]]全民健保開辦後,[[國民醫療保健支出]]占當年[[國內生產毛額]]比隨即由[[1994年]]之4.9%提升至[[1995年]]5.4%,至2008年達6.4%,顯示全民健康保險實施後國民就醫之可及性顯著提升,2008年[[國民醫療保健最終支出]]7,885億元。近10餘年來,平均每人國民醫療保健支出呈逐年上升趨勢,由1991年之1萬0,760元,增至2008年之3萬4,287元,平均年增率達7.2%。 |
|||
依[[內政部營建署]]統計,[[臺灣地區]]截至2009年3月底止,住宅存量783萬戶。建築樣式方面,臺北、臺中、高雄都會地區住宅以[[公寓]]及[[大廈]]為主,其他縣市以雙拼、連棟樓房居多。家庭擁有自宅之比率,隨國民所得提高,以及[[國民住宅]]、低利購屋辦法而逐年上升。2009年底臺灣地區自有住宅之比率已達87.9%,就住宅用途而言,絕大部分為專用家宅,住家兼用情形僅占4.1%;居住空間方面,平均每戶居住面積為44.0坪,每人居住面積13.2坪。另2009年底臺灣地區家庭擁有[[自來水]]設備普及率約為94.9%;家庭設備方面,1970年代至80年代,以[[電視]]、[[電冰箱]]、[[洗衣機]]、[[電話]]等基本需求為主,80年代後期以[[冷暖氣機]]及[[錄放影機]]等為主,90年代[[汽車]]、[[電腦|家用電腦]]及[[有線電視]]頻道設備則日漸普遍。這些都顯示台灣家庭設備益趨現代化。 |
|||
中華民國政府重視兒童及少年福利,重視婦女權益之議題,推動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的相關法律。據聯合國2008年性別不平等指數(GII)統計,中華民國的女權地位排名為全球第四、亞洲第一;中華民國兩性發展在其他儒教國家中落差最小,婦女參政比例也居冠<ref group="參">臺灣女權 亞洲第1 世界第4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5/6098336.shtml 臺灣女權 亞洲第1 世界第4]</ref>。由於臺灣邁向高齡化社會,老人福利服務也是政府施政重點,與民間更據以積極推展各項福利服務。隨著國民所得的提高,臺灣民眾的環保意識逐年增加,對環境品質的要求亦日益殷切。近年來部分環境指標諸如:[[空氣污染]]、[[水污染]]、廢棄物妥善處理率等。然而仍有一些重要的議題,尚待突破與改進。 |
|||
== 宗教 == |
|||
[[File:Lung-shan temple-Taipei-Taiwan-P1010110.JPG|right|225px|thumb|[[臺北市]]萬華龍山寺]] |
|||
{{Main|台灣宗教|台灣民間信仰}} |
|||
受《[[中華民國憲法]]》保障,人民擁有宗教自由,並且各宗教間皆為平等。此外,台灣傳教環境極為自由,政府與宗教之間亦無關聯。又因台灣為移民社會,漢人移民固有的傳統信仰如[[佛教]]、[[道教]],在漢人族群中極為盛行且根深蒂固;而[[西方世界]]常見宗教,如[[基督教]]及[[伊斯蘭教]]也擁有不少信眾。 |
|||
依據[[美國]][[2002年]]《國際宗教自由報告》,中華民國臺閩地區2,300萬人口中,548.6萬人(23.9%)為[[佛教]]徒,454.6萬人(19.8%)為[[道教]]徒,84.5萬人(3.7%)信奉[[一貫道]],60.5萬人(2.6%)為基督教[[新教]]徒,29.8萬人(1.3%)為[[天主教會|羅馬天主教]]徒,26萬人(1.1%)信奉[[天帝教]]。上列數據中,有一半人口時常參加各類型宗教活動,而佛教徒與道教徒以自我認知為分界,兩者重疊性相當高。 |
|||
在民間普遍祭拜著[[觀世音菩薩]]、[[釋迦佛]]、[[清水祖師]]、[[媽祖]]、[[玉帝]]、[[三官大帝]]、[[王爺信仰|王爺]]、[[廣澤尊王]]、[[虎爺]]、[[土地神|土地公]]、[[太子爺]]、[[關公]]、[[三山國王]]、[[城隍]]、[[孔子]]、[[文昌帝君]]、[[倉頡]]、[[義民爺]]等角色。佛教、道教等宗教在中華民國境內已不易區分,兩教相互影響融合,因此在寺廟中看見各種不同宗教的神靈被共同祭祀是常見的事。然而,在原住民部落則多信仰基督教。另外,[[新興宗教]]、[[儒教]]與氣功法門等廣義的宗教信仰在當今也各有數萬名以上的信徒,並常有相當活躍的傳教活動。實際上,現今在中華民國有將近八成一的民眾擁有宗教信仰,更有超過五成的民眾經常參加各類型的宗教儀式與慶典。 |
|||
== 教育 == |
|||
{{Main|台灣教育}} |
|||
中華民國現行的學制為六/三/三/四制的架構,成形於[[1968年]]中華民國政府開始實施九年國民教育後。除了基本的[[義務教育|國民義務教育]]外,還有屬於高等教育的[[普通教育]]與[[技術及職業教育|技職教育]]二部分。此外,[[中華民國教育部]]長年對[[海外華人]]比例較多的東亞與東南亞國家招收華裔學生前往攻讀大學學位<ref group="參">[http://www.zaobao.com/special/feature/pages/feature091220.shtml 馬國學生出國留學者激增]</ref>;近年則積極開放國際學生與中國大陸學生前往求學,並將重點置於課程英語化,以迎國際化需求。由於[[升學主義]]以及競爭激烈,學子大多在課後到[[補習班]]學習,以準備升學考試或是英文程度及專業認證等課程。 |
|||
[[File:人文社會館.jpg|left|225px|thumb|[[國立清華大學]]屬於研究型大學,是[[在台復校]]的高等學校之一。]] |
|||
基本上[[幼稚園]]保育年齡四至六歲,雖為非義務教育,但近年來政府積極投入扶持弱勢幼兒及早入學,為減輕貧苦家庭負擔和即早與國民教育接軌,計劃於2011年起國教向下延伸一年<ref group="參">[http://www.epochtimes.com/b5/7/10/13/n1865744.htm 民國100年 國教全面向下延伸一年]</ref>,以期接受幼稚教育人數有效增加。目前的國民義務教育包含[[國民小學]](國小)及[[初級中學|國民中學]](國中),所有國民均接受[[國民義務教育]]的[[權利]]及[[義務]]。國小六年,在學年齡六至十二歲;國中三年,在學年齡十二至十五歲。兩類學校雖分開設立,但於九十學年度實施[[九年一貫課程]],將課程與教學銜接。中華民國教育部於2007年宣佈將推動「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然因為預算問題及家長的反對,因而延期,並在政策的配套措施尋求共識<ref group="參">[http://news.yam.com/cna/garden/200704/20070417139995.html 十二年國教 全教會建議2011年實施]</ref>。中央社。民國100年,教育部宣布將於民國103年實施12年國民義務教育,也表示不會以在校成績為入學標準,除了少部分明星高中仍有考試外,大部分的高中都是免試升學。<ref group="參">[http://140.111.34.179/ 教育部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資訊網]</ref>。 |
|||
而大約95%以上的國中畢業生透過[[高中職多元入學#免試入學|免試入學]]或[[基本學力測驗|基測]],可依成績選擇進入三年學制的[[高級中學|高級中等學校]](高中)、[[高級職業學校]](高職)或是[[專科學校|五年制專科學校]](五專)繼續升學,此即為[[高中職多元入學|多元入學]]。高中及高職為三年,在學年齡十五至十八歲,五專為五年,在學年齡十五至二十歲。之後再藉由[[大學學科能力測驗|學測]]或[[大學入學指定科目考試|指考]]進入[[大學|普通大學]]、藉由[[四技二專統一入學測驗|四技二專統測]]進入[[科技大學|四年制技術學院]](四技)及[[二年制專科學校]](二專)或藉由[[二技統一入學測驗|二技統測]]進入[[科技大學|二年制技術學院]](二技),三者畢業後(二專除外)可取得「學士」學位。至於[[研究所]],[[學士]]生或[[碩士]]生藉由各校獨立招生的方式進入碩士班或[[博士]]班就讀。大學學士班四年、二技兩年;碩士班一至四年,博士班二至七年,在職或有需要者得由各校自訂酌予延長。高中職、大專及[[研究所]]的遴選方法,現今大都依[[高中職多元入學|申請入學]]、[[推薦甄試]]或是[[考試分發]]的方式遴選。目前屬於高等教育的大專院校之錄取率皆高達90%以上,基本上實現全民教育。 |
|||
此外,為提供一般社會大眾進修機會,也有進修補習學校或[[社區大學]]來讓民眾進修與終身學習管道,上課時間通常為午間、晚間和週末。而對於各類資賦優異學生或身心障礙學生,也設有[[特殊教育]],以助各類學生均能適性發展。 |
|||
中華民國的教育行政單位依照性質不同可分為:教育行政機關及社會教育機構。教育行政機關,採中央及地方二級制,中央設[[中華民國教育部|教育部]],直轄市及縣市政府設教育局(處)。社會教育機構,包括社會教育館所、[[圖書館]]、[[博物館]]和[[社教館]]等,分別職掌社會教育相關工作之推展。 |
|||
== 體育 == |
|||
[[File:Flag of Chinese Taipei for Olympic games 2.svg|right|225px|thumb|中華台北會旗]] |
|||
{{Main|台灣體育|中華奧林匹克委員會|中華民國體育運動總會}} |
|||
中華民國的[[體育]]事務,主要由政府設置的[[行政院體育委員會]]來負責管理及推動。在國內比賽方面,為了提倡全民運動,每隔兩年舉辦一次[[中華民國全國運動會]]、[[中華民國全民運動會]]、[[全國原住民運動會]]和[[全國身心障礙運動會]]並每年舉辦[[全國大專校院運動會]]及[[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以鼓勵青年運動及培養新人選手。 |
|||
[[棒球]]為台灣較盛行的運動之一,[[中華民國棒球協會]]於[[1973年]]成立,職業棒球聯盟[[中華職棒]]則於[[1989年]]成立。而為了振興籃壇,除了[[中華民國教育部]]每年舉辦[[高中籃球聯賽]]外,因退出聯合國之後,暫時無從參與國際籃球賽而舉辦的[[威廉·瓊斯盃國際籃球邀請賽]];2003年成立一個半職業的男子籃球聯盟[[超級籃球聯賽]]。 |
|||
中華民國目前以「[[中華台北]]」名義参與國際體育活動,以中華奧委會會旗代表[[中華民國國旗]],以[[中華民國國旗歌]]主旋律填寫的中華奧委會會歌來代替中華民國國歌。並且於[[1973年]]將[[中華全國體育協進會]]改組為負責國際運動賽事的[[中華奧林匹克委員會]]及負責國內運動賽事的[[中華民國體育運動總會]]。 |
|||
近年來台灣體育於國際比賽方面,在[[撞球]]、[[網球]]、[[射箭]]、[[拔河]]、[[舉重]]、[[健力]]、[[乒乓球|桌球]]、[[跆拳道]]、[[軟式網球]]等項目有優異表現。[[2004年夏季奥林匹克運動會]]時,靠著跆拳道選手[[陳詩欣]]及[[朱木炎]]的努力,首度奪得奧運參賽史上正式賽兩面金牌。[[2006年亞洲運動會]]時,台灣的體育強項棒球,首次拿下亞運金牌。台灣棒球選手(如:[[王建民]]、[[陳偉殷]]、[[倪福德]]等選手)也陸續加盟[[美國職棒大聯盟]]或[[日本職棒]],並有出色表現。2009年7月,[[高雄市]]主辦[[2009年世界運動會|第八屆世界運動會]]<ref group="參">[http://www.worldgames2009.tw/wg2009/cht/index.php 2009高雄世運會官網]</ref>,9月,[[臺北市]]主辦[[2009年夏季聽障奧林匹克運動會|第二十一屆夏季聽障奧林匹克運動會]]<ref group="參">[http://www.2009deaflympics.org/bin/home.php 2009台北聽奧會官網]</ref>,兩盛會先後在北高兩地成功舉辦,其中,[[2009年世界運動會|第八屆世界運動會]]更是中華民國首次主辦的大型國際綜合體育賽事;除了留下寶貴的體育設施資產與承辦經驗外,也對為了未來主辦亞奧運等國際賽事鋪路。 |
|||
== 相關條目 == |
|||
{{Portal|中華民國|Nuvola Taiwanese flag.svg}} |
|||
{{div col|cols=2}} |
|||
* [[台灣]] |
|||
* [[中華台北]] |
|||
* [[中國歷史]] |
|||
* [[中華民國法律]] |
|||
* [[中華民國政黨]] |
|||
* [[中華民國國民]] |
|||
* [[中華民國國家元首列表]] |
|||
* [[未被國際普遍承認的國家列表]] |
|||
* [[台灣第一列表]](目前中華民國第一列表) |
|||
* [[台灣之最列表]](目前中華民國之最列表) |
|||
* [[台灣世界紀錄列表]](目前中華民國世界紀錄列表) |
|||
{{div col end}} |
|||
== 注釋 == |
|||
<!--注釋腳注,請使用 <ref group="注"> </ref> --> |
|||
<div class="references-small"> |
|||
<references group="注" /> |
|||
</div> |
|||
== 參考文獻 == |
== 參考文獻 == |
||
{{Refbegin|3}} |
|||
<!--設立參考文獻,請分類至下列選項方便管理與使用 </ref> --> |
|||
* {{Cite book|author=[[行政院新聞傳播處]]|editor=|title=《中華民國年鑑100年》|location=中華民國臺北|publisher=行政院|date=2012-10-01|ISBN=9789860333152|accessdate=|url=|language=zh-hant|ref={{harvid|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 |
|||
* {{Cite book|author=王汎森等|editor=|title=《中華民國發展史:學術發展》|location=中華民國臺北|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date=2011-11-11|ISBN=9789860296990|accessdate=|url=|language=zh-hant|ref={{harvid|王汎森等|2011年}}}} |
|||
=== 出處 ===<!--參考文獻腳注,請使用 <ref group="參"> </ref> --> |
|||
* {{Cite book|author=趙永茂等|editor=|title=《中華民國發展史:政治與法制》|location=中華民國臺北|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date=2011-11-11|ISBN=9789860297041|accessdate=|url=|language=zh-hant|ref={{harvid|趙永茂等|2011年}}}} |
|||
{{Reflist|group=參|colwidth=30em}} |
|||
* {{Cite book|author=劉翠溶、周濟等|editor=|title=《中華民國發展史:經濟發展》|location=中華民國臺北|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date=2011-11-11|ISBN=9789860297034|accessdate=|url=|language=zh-hant|ref={{harvid|劉翠溶等|2011年}}}} |
|||
{{Reflist}} |
|||
* {{Cite book|author=章英華等|editor=|title=《中華民國發展史:社會發展》|location=中華民國臺北|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date=2011-11-11|ISBN=9789860297027|accessdate=|url=|language=zh-hant|ref={{harvid|章英華等|2011年}}}} |
|||
=== 書目 === |
|||
* {{Cite book|author=陳芳明、林惺嶽等|editor=|title=《中華民國發展史:文學與藝術》|location=中華民國臺北|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date=2011-11-11|ISBN=9789860297010|accessdate=|url=|language=zh-hant|ref={{harvid|陳芳明等|2011年}}}} |
|||
* 張玉法著,《中華民國史稿》,台北縣,聯經出版公司,1999年。 |
|||
* {{Cite book|author=漢寶德、呂芳上等|editor=|title=《中華民國發展史:教育與文化》|location=中華民國臺北|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date=2011-11-11|ISBN=9789860297003|accessdate=|url=|language=zh-hant|ref={{harvid|漢寶德等|2011年}}}} |
|||
* 費正清、費维愷編,《劍橋中華民国史》(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ISBN 7-5004-1406-4/K•204 |
|||
* {{Cite book|author=[[行政院新聞傳播處]]|editor=|title=The Republic of China Yearbook 2016|location=中華民國臺北|publisher=行政院|date=2016-11-01|ISBN=9789860499490|accessdate=|url=https://play.google.com/store/books/details?id=Xr2yDQAAQBAJ|language=en|ref={{harvid|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archive-date=2023-03-06|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306200353/https://play.google.com/store/books/details?id=Xr2yDQAAQBAJ|dead-url=no}} |
|||
* 張憲文等,《中華民国史》(中国),南京大学出版社,ISBN 7-305-04242-0/K•284 |
|||
* {{Cite book|author=|editor=|title=2022-2023 Taiwan at a Glance|location=中華民國臺北|publisher=中華民國外交部|date=2022年9月|ISBN=9789865447458|accessdate=|url=https://multilingual.mofa.gov.tw/web/web_UTF-8/MOFA/glance2022-2023/2022-2023%20Taiwan%20at%20a%20Glance%20(English).pdf|language=en|ref={{harvid|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archive-date=2023-05-04|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504002121/https://multilingual.mofa.gov.tw/web/web_UTF-8/MOFA/glance2022-2023/2022-2023%20Taiwan%20at%20a%20Glance%20%28English%29.pdf|dead-url=no}} |
|||
* 劉寧顏編,《重修台灣省通志》,台北市,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4年。 |
|||
* {{Cite book|author=John C. Copper|editor=|title=Taiwan: Nation-State or Province?|location=美國紐約|publisher=[[勞特利奇]]|date=2020年|ISBN=9781138337749|accessdate=|url=https://books.google.com.tw/books?id=Tny-DwAAQBAJ&printsec=frontcover|language=en|ref={{harvid|John C. Copper|2020年}}|archive-date=2023-04-09|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409131508/https://books.google.com.tw/books?id=Tny-DwAAQBAJ&printsec=frontcover|dead-url=no}} |
|||
* 施亞軒,《台灣的行政區變遷》,2003年,台北,遠足文化出版社。 |
|||
* {{Cite web|url=https://www.cia.gov/the-world-factbook/countries/taiwan/|title=Taiwan|author=中央情報局|date=2023-02-07|publisher=《世界概況》|language=en|accessdate=|ref={{harvid|中央情報局|2023年}}|archive-date=2021-01-09|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10109223447/https://www.cia.gov/the-world-factbook/countries/taiwan/|dead-url=no}} |
|||
* 野人文化編輯部 ,《福爾摩沙大百科》,2006年,台北,野人出版社,ISBN 986-82059-8-0 |
|||
* {{Cite web|url=https://www.britannica.com/place/Taiwan|title=Taiwan|author=John C. Copper|date=2023-02-12|publisher=[[大英百科全書公司]]|language=en|accessdate=|ref={{harvid|John C. Copper|2023年}}|archive-date=2020-05-21|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00521040822/https://www.britannica.com/place/Taiwan|dead-url=no}} |
|||
* 黃炎東,《中華民國憲法新論》,2006年,台北,五南出版社,ISBN 957-11-4196-8 |
|||
* {{Cite web|url=https://www.britannica.com/place/China|title=China|author=Lynn White等|date=2023-01-10|publisher=[[大英百科全書公司]]|language=en|accessdate=|ref={{harvid|Lynn White等|2023年}}|archive-date=2019-07-27|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90727034401/https://www.britannica.com/place/China|dead-url=no}} |
|||
*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82》 |
|||
{{Refend}} |
|||
=== 網站 === |
|||
* [https://www.cia.gov/cia/publications/factbook/geos/tw.html CIA - The World Factbook -- Taiwan](2006年11月14日) |
|||
* [http://www.drnh.gov.tw/ 國史館] |
|||
== 外部連結 == |
== 外部連結 == |
||
{{Sister project links|中華民國|d=Q865|voy=臺灣}} |
|||
{{Sisterlinks}} |
|||
* [https://www.gov.tw/ 我的E政府] {{Wayback|url=https://www.gov.tw/ |date=20181009162758 }}{{zh-hant}} |
|||
{{Commons|Atla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中華民國地圖}} |
|||
* [https://www.president.gov.tw/ 中華民國總統府] {{Wayback|url=https://www.president.gov.tw/ |date=20040207120002 }}{{zh-hant}} |
|||
; 概覽 |
|||
* [https://www.ey.gov.tw/ 行政院] {{Wayback|url=https://www.ey.gov.tw/ |date=20181009162758 }}{{zh-hant}} |
|||
* [http://www.president.gov.tw/Default.aspx?tabid=57 中華民國簡介] - 總統府 |
|||
* [https://www.ly.gov.tw/ 立法院] {{Wayback|url=https://www.ly.gov.tw/ |date=20171110214555 }}{{zh-hant}} |
|||
* [http://news.bbc.co.uk/2/hi/asia-pacific/country_profiles/1285915.stm BBC新聞-國家及地區檔案:中華民國] |
|||
* [https://www.judicial.gov.tw/ 司法院] {{Wayback|url=https://www.judicial.gov.tw/ |date=20190903080532 }}{{zh-hant}} |
|||
* {{CIA World Factbook link|tw|Republic of China}} |
|||
* [https://www.exam.gov.tw/ 考試院] {{Wayback|url=https://www.exam.gov.tw/ |date=20210501035909 }}{{zh-hant}} |
|||
; 中央政府 |
|||
* [https://www.cy.gov.tw/ 監察院] {{Wayback|url=https://www.cy.gov.tw/ |date=20220116111554 }}{{zh-hant}} |
|||
* [http://www.gov.tw/ 電子化政府] - 中華民國政府網站 |
|||
* [ |
* [https://www.stat.gov.tw/ 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 {{Wayback|url=https://www.stat.gov.tw/ |date=20081119221626 }}{{zh-hant}} |
||
* [https://www.taiwan.net.tw/ 交通部觀光署 觀光資訊網] {{Wayback|url=https://www.taiwan.net.tw/ |date=20210325030709 }}{{zh-hant}} |
|||
; 旅遊 |
|||
* [http://www.taiwan.net.tw/ 中華民國交通部觀光局] |
|||
; 地圖 |
|||
* [http://maps.google.com/maps?q=Taiwan Google 地圖 - 中華民國] |
|||
{{Wikiatlas|Republic of China|中華民國}} |
|||
; 照片 |
|||
* [http://www.flickr.com/search/?q=中華民國 Flickr上中華民國的搜索相片] |
|||
{{-}} |
|||
{{Geographic Location |
{{Geographic Location |
||
|西北 = |
| 西北 = ''[[臺灣海峽]]''<br />{{PRC}}([[中國大陸]]) |
||
| 北 = ''[[東海]]''<br />{{PRC}}([[中國大陸]])/[[朝鲜半岛|朝鮮半島]]({{DPRK}}/{{ROK}}) |
|||
|北 = {{KOR}}<br />[[東海]] |
|||
|東北 = |
| 東北 = ''[[東海]]''<br />{{JPN}}[[琉球群島]] |
||
|西 = |
| 西 = ''[[臺灣海峽]]''<br />{{PRC}}([[中國大陸]]) |
||
|中央 = {{ROC}} |
| 中央 = {{ROC-TW}} |
||
|東 = [[太平洋]] |
| 東 = ''[[太平洋]]'' |
||
|西南 = [[南海]]<br />{{PRC}} |
| 西南 = ''[[南海 (海洋)|南海]]''<br />{{PRC}}([[中國大陸]])<br />{{VNM}}/{{MYS}}/{{汶萊}}/{{PHL}}<br />{{IDN}} |
||
|南 = [[巴士海峽]]<br />{{PHI}} |
| 南 = ''[[巴士海峽|巴士海峡]]''<br />{{PHI}} |
||
|東南 = |
| 東南 = {{PLW}}/{{GUM}} |
||
}} |
}} |
||
{{中華民國主題|state=autocollapse}} |
|||
{{Taiwan topics}} |
|||
{{Navboxes |
|||
| list = |
|||
{{亞洲}} |
|||
{{中華民國行政區劃}} |
{{中華民國行政區劃}} |
||
{{ROC divisions}} |
|||
{{中華民國外交關係}} |
|||
{{Asia}} |
|||
{{Navboxes |
|||
|title=國際組織成員 |
|||
|list1= |
|||
{{APEC}} |
|||
{{WTO}} |
|||
{{OECD}} |
|||
{{UNPO}} |
|||
}} |
}} |
||
{{Authority control}} |
|||
[[Category:中華民國| ]] |
[[Category:中華民國| ]] |
||
[[Category: |
[[Category:东亚国家]] |
||
[[Category: |
[[Category:亚洲岛国]] |
||
[[Category:共和 |
[[Category:共和国]] |
||
[[Category: |
[[Category:華語國家地區]] |
||
[[Category: |
[[Category:1912年中國建立]] |
||
[[Category:1912年建立的國家或政權]] |
|||
[[Category:联合国创始会员国]] |
|||
{{Link FA|ar}} |
|||
[[Category:前聯合國會員國]] |
|||
{{Link FA|hu}} |
|||
[[Category:有限承認國家]] |
|||
{{Link GA|de}} |
|||
{{Link GA|en}} |
|||
{{Link GA|id}} |
|||
[[ace:Taywan]] |
|||
[[af:Republiek van Sjina]] |
|||
[[als:Republik China]] |
|||
[[an:Republica de China]] |
|||
[[ar:تايوان]] |
|||
[[arz:جمهورية الصين]] |
|||
[[ast:República de China]] |
|||
[[az:Çin Respublikası]] |
|||
[[bar:Republik China]] |
|||
[[be:Тайвань]] |
|||
[[be-x-old:Рэспубліка Кітай]] |
|||
[[bg:Република Китай]] |
|||
[[bh:चीन (गणराज्य)]] |
|||
[[bn:প্রজাতন্ত্রী চীন]] |
|||
[[br:Republik Sina]] |
|||
[[bs:Tajvan]] |
|||
[[ca:República de la Xina]] |
|||
[[ceb:Republika sa Tsina]] |
|||
[[ckb:کۆماری چین]] |
|||
[[cs:Čínská republika]] |
|||
[[csb:Tajwan]] |
|||
[[cv:Тайвань]] |
|||
[[cy:Taiwan]] |
|||
[[da:Republikken Kina]] |
|||
[[de:Republik China]] |
|||
[[dsb:Republika Chinskeje]] |
|||
[[dv:ޖުމްހޫރީ ޗައިނާ]] |
|||
[[ee:Taiwan]] |
|||
[[el:Δημοκρατία της Κίνας]] |
|||
[[en:Taiwan]] |
|||
[[eo:Respubliko Ĉinio]] |
|||
[[es:República de China]] |
|||
[[et:Hiina Vabariik]] |
|||
[[eu:Taiwan]] |
|||
[[ext:Repúbrica de China]] |
|||
[[fa:تایوان]] |
|||
[[fi:Kiinan tasavalta]] |
|||
[[fiu-vro:Hiina Vabariik]] |
|||
[[fo:Teivan]] |
|||
[[fr:République de Chine (Taïwan)]] |
|||
[[frp:Rèpublica de Ch·ina]] |
|||
[[gag:Kitay Respublikası (Tayvan)]] |
|||
[[gan:中華民國]] |
|||
[[gd:Poblachd na Sìne]] |
|||
[[gl:Taiwán - 臺灣]] |
|||
[[gv:Pobblaght ny Sheen]] |
|||
[[hak:Chûng-fà Mìn-koet]] |
|||
[[he:הרפובליקה הסינית]] |
|||
[[hi:चीनी गणराज्य]] |
|||
[[hif:Republic of China]] |
|||
[[hr:Republika Kina]] |
|||
[[hsb:Chinska republika]] |
|||
[[hu:Kínai Köztársaság]] |
|||
[[hy:Չինաստանի Հանրապետություն]] |
|||
[[ia:Republica de China]] |
|||
[[id:Republik Cina]] |
|||
[[ilo:Taiwan]] |
|||
[[io:Republiko di Chinia]] |
|||
[[is:Lýðveldið Kína]] |
|||
[[it:Taiwan]] |
|||
[[ja:中華民国]] |
|||
[[jv:Républik Cina]] |
|||
[[ka:ტაივანი]] |
|||
[[kbd:Хъутей Республикэ]] |
|||
[[kk:Тайуан]] |
|||
[[kn:ಚೀನಿ ಗಣರಾಜ್ಯ]] |
|||
[[ko:중화민국]] |
|||
[[ku:Taywan]] |
|||
[[la:Res publica Sinarum]] |
|||
[[lad:Repuvlika de Kina]] |
|||
[[lb:Taiwan]] |
|||
[[li:Republiek China]] |
|||
[[lij:Taiwan]] |
|||
[[lmo:Taiwan]] |
|||
[[ln:Taiwan]] |
|||
[[lt:Taivanas]] |
|||
[[lv:Ķīnas Republika]] |
|||
[[mg:Taiwan]] |
|||
[[mhr:Тайван]] |
|||
[[mi:Taiwana]] |
|||
[[mk:Република Кина]] |
|||
[[ml:തായ്വാൻ]] |
|||
[[mn:Бүгд Найрамдах Хятад Улс]] |
|||
[[mr:चीनचे प्रजासत्ताक]] |
|||
[[ms:Republik China di Taiwan]] |
|||
[[my:တရုတ်သမ္မတနိုင်ငံ]] |
|||
[[na:Republik Tsiene]] |
|||
[[nah:Taihuan]] |
|||
[[nds:Republiek China]] |
|||
[[nl:Republiek China]] |
|||
[[nn:Republikken Kina]] |
|||
[[no:Republikken Kina]] |
|||
[[nov:Republike de China]] |
|||
[[oc:Republica de China (Taiwan)]] |
|||
[[or:ତାଇୱାନ]] |
|||
[[os:Китайы Республикæ]] |
|||
[[pa:ਚੀਨ ਗਣਰਾਜ]] |
|||
[[pam:Republic of China]] |
|||
[[pap:Republika di China]] |
|||
[[pcd:République éd Chine (Taïwan)]] |
|||
[[pl:Republika Chińska]] |
|||
[[pms:Taiwan]] |
|||
[[pnb:تائیوان]] |
|||
[[ps:د چین جمهوریت]] |
|||
[[pt:República da China]] |
|||
[[qu:Chunwa Republika]] |
|||
[[ro:Taiwan]] |
|||
[[ru:Китай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 (Тайвань)]] |
|||
[[rw:Tayiwani]] |
|||
[[sa:तैवान]] |
|||
[[sah:Кытай Республиката]] |
|||
[[scn:Taiwan]] |
|||
[[sco:Republic o Cheenae]] |
|||
[[se:Taiwan]] |
|||
[[sh:Republika Kina]] |
|||
[[simple:Republic of China]] |
|||
[[sk:Taiwan]] |
|||
[[sl:Tajvan]] |
|||
[[sm:Saina Taipei]] |
|||
[[sq:Republika e Kinës]] |
|||
[[sr:Република Кина]] |
|||
[[ss:IThayiwani]] |
|||
[[sv:Taiwan]] |
|||
[[sw:Jamhuri ya China]] |
|||
[[szl:Republika Chińsko]] |
|||
[[ta:சீனக் குடியரசு]] |
|||
[[tg:Тайван]] |
|||
[[th:สาธารณรัฐจีน]] |
|||
[[tk:Taýwan]] |
|||
[[tl:Republika ng Tsina]] |
|||
[[tpi:Ripablik bilong Saina]] |
|||
[[tr:Çin Cumhuriyeti]] |
|||
[[tt:Кытай Җөмһүрияте]] |
|||
[[udm:Тайвань]] |
|||
[[uk:Республіка Китай]] |
|||
[[ur:جمہوریۂ چین]] |
|||
[[vec:Republica de Cina]] |
|||
[[vi:Trung Hoa Dân Quốc]] |
|||
[[vo:Tayvän]] |
|||
[[war:Republika han Tsina]] |
|||
[[wuu:中华民国]] |
|||
[[xal:Китдин Орн]] |
|||
[[yo:Orílẹ̀-èdè Olómìnira ilẹ̀ Ṣáínà]] |
|||
[[za:Cunghvaz Minzgoz]] |
|||
[[zh-classical:中華民國]] |
|||
[[zh-min-nan:Tiong-hoâ Bîn-kok]] |
|||
[[zh-yue:中華民國]] |
2024年12月20日 (五) 05:39的最新版本
23°30′N 121°00′E / 23.500°N 121.000°E[1]
中華民國 | |
---|---|
国歌:《中華民國國歌》[2][3] | |
國璽:中華民國之璽 | |
首都 | 臺北市(實際上)[6] 25°02′N 121°38′E / 25.033°N 121.633°E |
最大城市 | 新北市 |
官方语言 | 國語(現代標準漢語)[7] |
官方文字 | 正體字[註 3][8] |
國家語言[10] | |
族群 (2022年)[11] | |
宗教 (2022年) | 佛教、道教、基督新教、一貫道、天主教、伊斯蘭教及其他傳統民俗宗教等 |
政府 | 半總統制、多黨制[11] |
• 總統 | 賴清德 |
• 副總統 | 蕭美琴 |
• 行政院院長 | 卓榮泰 |
• 立法院院長 | 韓國瑜 |
• 司法院院長 | 謝銘洋(代理) |
• 考試院院長 | 周弘憲 |
• 監察院院長 | 陳菊 |
立法机构 | 立法院[12] |
现役军人 | 約18萬人[1](2023年) |
成立 | |
• 辛亥革命爆發 | 1911年10月10日 |
• 臨時政府成立 | 1912年1月1日 |
• 北洋政府成立 | 1913年10月10日 |
• 东北易帜 | 1928年12月29日 |
• 政府接管臺灣 | 1945年10月25日 |
• 中華民國憲法施行 | 1947年12月25日 |
• 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頒佈 | 1948年5月10日 |
• 政府遷往臺灣 | 1949年12月7日 |
• 退出聯合國 | 1971年10月25日 |
• 首次修憲 | 1991年5月1日 |
• 首次總統直選 | 1996年3月23日 |
• 首次政黨輪替 | 2000年5月20日 |
面积 | |
• 总计 | 36,197.067平方公里[4](第136名) |
人口 | |
• 2021年估计 | 2337萬5314人[13](第56名) |
• 密度 | 646人/平方公里[13] |
GDP(PPP) | 2022年估计 |
• 总计 | 1.611996兆國際元[14] |
• 人均 | 69,289.528國際元[14] |
GDP(国际汇率) | 2022年估计 |
• 总计 | 7604.60億美元[14] |
• 人均 | 32,687.371美元[14] |
基尼系数 | ▲ 0.341[15](2021年) 中 |
人类发展指数 | ▲ 0.926[16](2021年) 极高极高 · 第19名 |
货币 | 新臺幣[17][18](TWD) |
时区 | UTC+8[19](國家標準時間[1]) |
日期格式 | yyyy年mm月dd日 民國yyy年mm月dd日[註 7] |
• 历法 | 西曆、農曆 |
行驶方位 | 右 |
电话区号 | +886[20] |
ISO 3166码 | TW |
互联网顶级域 | .tw[1] |
中華民國是位於東亞的民主共和國,曾在國際上廣泛代表「中國」,現今多通稱為「臺灣」;目前有效管轄範圍包括臺灣、澎湖群島及其附屬島嶼,以及中國大陸福建沿岸的金門群島、馬祖列島等島嶼,多合稱為「臺澎金馬」或「臺灣地區」;土地面積共36,197平方公里,其中臺灣及其附屬島嶼占99%以上。目前以位居東亞島弧的臺灣本島爲主要領土,東臨太平洋、西隔臺灣海峽、南界巴士海峽、北瀕東海,其地形陡峭、景觀多樣。國土約三分之二的面積為山地和丘陵地形,大部分人口則居住於臺灣西部的平地。全國人口約2,300萬人,人口密度在全世界人口大於1,000萬人的國家中位列第二。首都為臺北市,人口最多的城市則為新北市。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發,革命黨人於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宣告建立中華民國,並在數月後從清廷手中正式繼承中國政權。北洋政府時期,政治上陷入長期南北分裂、軍閥混戰,社會上則持續走向自由氛圍。1928年,中國國民黨領導的國民政府統一中國,實施訓政,但此前有合作關係的中國共產黨與中國國民黨決裂,先後建立諸多割據政權。1937年,中國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之後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主要戰場之一,期間國共短暫再次合作。1945年日本投降,中華民國接管臺灣,此後第二次國共內戰爆發。1947年,《中華民國憲法》施行,國民政府改組為中華民國政府,同時因國共內戰擴大規模宣告動員戡亂。1949年,中國共產黨於第二次國共內戰後期逐步控制中國大陸,並藉此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宣佈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為全中國唯一合法政府;中國國民黨領導下的中華民國政府遷往臺灣,在宣告臺灣戒嚴的同時持續主張擁有全中國主權。直到1987年,中華民國政府解除臺灣戒嚴狀態,再於1991年終止動員戡亂時期及首次修憲,實務上承認治權僅及於臺澎金馬,並在不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主權的法律框架下與中國大陸往來,之後在1990年代完成國會全面改選、總統直選等民主化措施,使中華民國轉型為憲政及多黨競爭之自由民主國家。2000年的第二次總統直選,使中華民國達成首次政黨輪替及政權和平轉移。
中華民國主權屬於國民全體,在經歷數次修憲後成為半總統制政體,以總統為國家元首、行政院院長為政府首腦;中央政府按五權憲法精神分為行政院(內閣)、立法院(國會)、司法院、考試院及監察院,地方上則依行政區劃分為2個省(虛級化)、6個直轄市、13個縣及3個市。中華民國提倡民主、自由、人權、法治等基本價值,並持續推動全民健康保險、社會救助方案、多元語言文化發展等政策;其社會屬於多元移民社會,由臺灣原住民族、漢族及新住民等族群組成,兼容南島、中華、日本、西方及全球各地文化,同時在視覺藝術、文學出版、表演藝術、電影及戲劇等領域均有所發展。
中華民國是聯合國創始會員國之一,且曾是其會員國與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但在197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取得聯合國「中國」席次後逐漸失去國際普遍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主張已繼承中華民國,並進一步認定擁有臺灣主權,常被認為是中華民國目前面臨的最大軍事威脅,但也是後者最大的經濟貿易夥伴。目前中華民國受限於「一個中國」政策僅有12個邦交國,但與美國、日本等多個非邦交國發展夥伴關係,同時也是數個政府間國際組織及多邊機制的成員。中華民國實行市場經濟制度,產業主要包括製造業、服務業及貿易業等,是世界半導體、IT產業的重要領導者,在全球經濟占有重要地位,同時與國際社會之間有着極高的經貿依存度。
國名及象徵
「中華民國」一稱最早是由孫中山於1905年在日本東京召開的中國同盟會成立大會上所提出[21]。1912年1月1日,各省都督府代表聯合會宣布建立民主共和制國家,使用「中華民國」作為國號[22]。延續中國改朝換代的慣例,民國紀年以1912年為元年[23][22]。1949年後,中華民國政府遷往臺灣,主張擁有中國大陸和臺灣的主權,並在聯合國等國際組織代表「中國」;但在1990年代後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實際統治中國大陸,而中華民國有效統治範圍是臺灣地區[24]。目前中華民國多通稱為「臺灣」,在不同國際組織則使用「臺澎金馬個別關稅領域」、「中華臺北」等權宜名稱[25][26]。
北洋政府時期,中華民國以五色旗為國旗,《卿雲歌》為國歌[27][28]。五色旗的紅色、黃色、藍色、白色、黑色橫條代表五族共和[28]。現行中華民國國旗是孫中山以青天白日旗(陸皓東設計)為藍本,加上紅色底色,形成「青天、白日、滿地紅」的國旗[2][29][28]。青色代表光明純潔、民族和自由;白色代表坦白無私、民權和平等;紅色代表不畏犧牲、民生和博愛[2][29][30]。白日的12道光芒代表一年12個月、一天12個時辰[2],並象徵國家命脈與鼓舞國人與時俱進[29][30]。中華民國國徽同樣以青天白日為基礎,國家代表色為藍色、白色與紅色[30]。
現行中華民國國歌歌詞出自孫中山於1924年在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發表的《黃埔軍校訓詞》,由程懋筠譜寫音樂[2][3][31]。最初作為中國國民黨黨歌,在國歌尚未制定前代替國歌[2][3][32]。直到1937年,中國國民黨正式將其黨歌定為國歌[2][3][32]。升降中華民國國旗則演奏《中華民國國旗歌》,該國旗歌還作為國際場合的國歌替代方案[1]。中華民國國花為梅花,在1964年正式核定[2][32]。梅花的凌冬耐寒表現堅貞剛潔,三蕾五瓣代表三民主義及五權憲法[2][33][32]。中華民國國家象徵還有「中華民國之璽」與「榮典之璽」兩枚中華民國國璽[34]。
發展歷程
1912年,中華民國在中國大陸宣告成立,並經歷北洋政府、國民政府等時期[27][35]。同時期,臺灣、澎湖群島接受日本殖民統治(1895年至1945年)[36],更早以前則歷經荷西(1624年至1662年)、明鄭(1661年至1683年)和滿清(1683年至1895年)的統治[37]。1945年,中華民國政府接管臺灣,臺灣的日本政經體制與中國大陸體制接軌[38]。1949年,中國共產黨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國政府僅統轄臺灣地區[27][39]。1970年代後,中華民國無法在國際上繼續代表「中國」、及民主多元社會成形,臺灣地方意識、本土文化備受重視,原住民與客家族群亦爭取族群地位,出現新的國族觀念與文化認同[40]。而官方參與的民國史修撰,敘事主體也由大中國的國土框架轉為在臺灣的中華民國[41]。
民國肇建
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後,清朝外交及戰役失利,中國淪為次殖民地[27][42]。隨著清朝改革運動和立憲運動失敗,孫中山等人組成中國同盟會[43]。1911年10月10日,革命軍武昌起義[23],各省宣告獨立[27][44]。同年12月,各省都督府代表聯合會在南京府組織中華民國臨時政府,選舉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27][23][45]。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宣誓就職,中華民國正式成立[27][23][46]。孫中山組織臨時參議院,制定《中華民國臨時約法》[27][23][47]。清朝內閣總理大臣袁世凱和中華民國臨時政府達成協議,逼迫宣統帝溥儀退位;孫中山則主動辭職,由袁世凱繼任臨時大總統[23],臨時政府遷都京兆地方[27][48]。
其後內閣由北洋軍閥掌控,史稱「北洋政府」[27][49]。在國民黨領導人宋教仁遭到暗殺後,孫中山等發動二次革命失敗[50]。當選大總統的袁世凱先後頒布《中華民國約法》、接受日本《二十一條》,其後因為籌備中華帝國引發護國戰爭[51]。在袁世凱逝世後,北洋政府因為對德宣戰案爆發府院之爭,並經歷張勳復辟、曹錕賄選等事件[27][23][52]。另一方面,不滿北洋政府的孫中山在廣州市組織護法軍政府,形成南北分裂[27][23][53]。隨著中國知識分子發起新文化運動、及五四運動爆發,促進文化改革與思想發展[54]。其後中華革命黨改組成為中國國民黨,而中國共產黨也在1921年成立[50]。
由於北洋軍閥與地方軍閥持續爭權、各地陷入混戰[27],中國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展開合作,成立陸軍軍官學校[55]。1925年,國民政府在廣州市成立[27][56]。1926年起,蔣中正擔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發動國民革命軍北伐[27][57][58]。1927年定都南京市[27],並展開清黨[59]。1928年,東北易幟,中國分裂政局宣告統一[27][60]。其後,中國國民黨為首的國民政府實施以黨治國的訓政,國家建設得到發展[27][61]。同時期內部有地方軍閥與中國共產黨勢力割據,外部有大日本帝國威脅[27][62]。1927年起,中國共產黨在多地建立革命根據地[63]。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成立傀儡政權滿洲國[27][64]。
1937年,隨著日本在盧溝橋發動七七事變,中國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日本軍在戰爭初期攻下南京市,國民政府遷往重慶市,雙方陷入僵持;其後中華民國與美國、英國、蘇聯結為同盟國,最終在1945年獲得勝利[27][57][65]。在日本投降後,國民政府還都南京市[27],中國共产黨則進駐日本控制區,雙方展開政治協商會議[63]。1946年,制憲國民大會通過《中華民國憲法》[27][66][67]。1947年,《中華民國憲法》施行[66][68],召開第一屆國民大會[27][69]。1948年,國民大會選舉蔣中正為行憲後首任總統[57],同年頒布《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27][66][68][70]。在這期間,中華民國國軍與中國共產黨爆發全面內戰[27][57][71]。
臺灣歷史
至少在10,000年前,臺灣原住民族的祖先陸續前來臺灣,成為臺灣最早的居民[73][74]。在12世紀後,中國和日本商人、漁民和海盜在臺灣活動,從事非法貿易[75]。1624年,因明朝軍隊驅逐,荷蘭人自澎湖轉往安平建立據點[73][76]。1626年,與荷蘭敵對的西班牙人佔領臺灣北部,同時期的日本人則離開臺灣[77]。1642年,西班牙人遭到荷蘭人趕走,退出臺灣[78]。荷蘭人在原住民族服從下建立統治制度,開始進行傳教與貿易,並招募中國沿海省份漢人移墾[73][79]。1662年,南明在中國東南地區抗清未果,鄭成功率領軍隊擊敗在臺灣的荷蘭人[80]。明鄭時期重視中華文化的推廣,鼓勵漢人移民臺灣、從事屯墾經貿,但統治引起反感[81]。
1683年,清朝政府平定臺灣,劃為福建省治理,並頒布渡臺禁令限制移民[82]。不過數十萬名福建省及廣東省的漢人移民臺灣[83],形成漢人社會[73];當時主要經濟活動為種植水稻與甘蔗、與中國大陸貿易,並經常發生民變與械鬥[84]。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後,臺灣開放港口通商,向歐洲列強出口樟腦與茶葉,但也導致日本、美國有所企圖[85]。在中法戰爭過後,清朝政府更加重視臺灣[86]。1885年,臺灣升格為福建臺灣省,首任巡撫劉銘傳推行鐵道、道路等新政,加速臺灣現代化[87]。1895年,在甲午戰爭戰敗後,清朝根據《馬關條約》將臺灣、澎湖群島主權割讓給日本[88]。
作為第一個殖民地,日本政府強硬鎮壓臺灣民主國等抗日運動,並計劃提高臺灣農作物產量、將樟腦等產品國有化,大量出口糖與米到日本[89]。同時積極建設基礎設施、銀行體系等,加速臺灣現代經濟成長,成為東亞僅次於日本外最先進的地方[90]。1920年代,在臺灣的軍事統治一度轉為文人政治,並試圖同化臺灣居民[91]。臺灣知識分子發起地方自治運動,並發生霧社事件[92]。在太平洋戰爭期間,日本軍國主義下的臺灣成為侵略東南亞的軍事基地,並因而發展重工業[93]。同時還推動皇民化運動,許多臺灣人加入日本軍,但各地也遭到美國轟炸[94]。至1945年,在日本投降後,中華民國政府接管臺灣[95]。
在臺發展
1947年,因為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施政錯誤等因素,臺灣爆發大規模抗爭,爾後國民政府派遣軍隊鎮壓,造成臺灣省籍矛盾擴大[96]。但隨著第二次國共內戰不斷失利、通貨膨脹持續失控,中華民國政府逐漸喪失中國大陸的控制權[27][97]。1949年初,下野的蔣中正逐步將軍隊調往臺灣,而臺灣地區亦宣告戒嚴[98]。同年10月,中國共產黨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27][99]。同年12月,中國國民黨掌控的中華民國政府遷往臺北市[27][57],另有200萬人遷往臺灣[100]。在韓戰後,中華民國獲得美國軍事支持及援助;日本則與同盟國及中華民國分別簽署《舊金山和約》、《中日和約》,正式放棄臺灣的主權[101]。
其後,中華民國政府持續主張代表「中國」並計劃反攻大陸,同時在臺灣建立威權主義的黨國體制,控制媒體出版、禁止成立政黨,造成白色恐怖;而其黨國資本主義經濟計畫則促成臺灣經濟快速發展,並創造「臺灣奇蹟」[102][103]。1971年,聯合國大會決議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中國」唯一合法代表,中華民國失去國際社會廣泛承認[57][104]。1975年,蔣中正逝世,副總統嚴家淦繼任總統[102][105]。1978年,蔣經國就任總統,並在其任內培植臺灣籍菁英[106],但也爆發針對黨外運動人士的美麗島事件[107]。1980年代,在民主進步黨成立後,中華民國政府於1987年解除《臺灣地區戒嚴令》,臺灣民主化進程加速[106][108]。
1988年蔣經國逝世以後,李登輝繼任總統,並在1991年終止動員戡亂時期[66][109],承認中華民國政府僅統治臺灣地區的現實[110]。1991年至2000年,在歷經多次憲法增修後[66][68],臺灣從權威主義轉向民主政體[109],並出現臺灣主體意識等討論[111]。期間「萬年國會」全面改選,並在1996年舉行首次總統公民直接選舉[109][112]。這時期海峽兩岸關係逐漸發展,但臺灣經濟成長已經放緩[113]。2000年及2004年,民主進步黨籍陳水扁當選總統[114],組成少數黨政府,結束中國國民黨50年的一黨制統治[115]。陳水扁在其任內強調「臺灣是主權獨立的國家」,並推動公民投票[114],但在執政末期爆發多起貪污弊案[116]。
2008年及2012年,中國國民黨籍馬英九當選總統[117],在其任內改善海峽兩岸關係,簽訂經濟協議[118]。但在2014年,隨著經濟停滯與主權威脅,臺灣爆發太陽花學運[119]。2015年,馬英九和習近平在新加坡舉行兩岸領導人會面[117][120]。2016年,民主進步黨籍蔡英文當選首位女性總統,並在2020年連任總統[121],民主進步黨在2016年首次取得立法院多數席次[122],2020年仍持續持有立法院多數席次[123]。2024年,民主進步黨籍賴清德當選總統,使得民主進步黨首次取得第三個連續執政任期,但未獲得立法院多數席次而成為少數派政府。2024年5月,立法院改革法案爭議導致社會運動以及大規模抗議。[124][125]
地理環境
中華民國轄有臺灣及其附屬島嶼、澎湖群島、金門群島、馬祖列島、烏坵列嶼、東沙群島、南沙群島之太平島與中洲礁等地。有效管轄土地面積36,197.067平方公里,在世界各國及自治地區中排行第136名[4][126]。臺灣及其附屬島嶼面積35,886.8623平方公里[4],占中華民國管轄土地面積99%以上[127]。臺灣是位於太平洋西岸東亞島弧間、亞洲大陸東南邊緣的海島[128][129],四面環海[130];其北方和東北方瀕東海,東北方與日本琉球群島接壤,東方與墨西哥相隔太平洋,南方與菲律賓相隔巴士海峽,西方與中國東南地區相隔臺灣海峽[4][131]。經度約在東經120度至東經121度,緯度約在北緯21度至北緯26度之間[4][132]。
臺灣大致呈現東西狹、南北長的紡錘形[129][128],南北長約394公里,東西寬約144公里[133]。臺灣擁有多樣複雜的地形及地理景觀[134],約有70%面積為山地[135],平均海拔1,150公尺;主要山脈皆為南北走向[128],自東向西分別是海岸山脈[136]、中央山脈[137]、雪山山脈[138]、玉山山脈[139]、及阿里山山脈[140][141][142]。中央山脈偏於東側,延著南北軸線形成主幹,亦是東西部河川分水嶺[141][128][137][143]。玉山山脈主峰玉山高3,952公尺[128],為東亞第一高峰[141][139][144]。北部則有大屯山脈,構成臺北盆地的周圍[145]。這些山脈多被森林覆蓋,超過3,000公尺的山峰多達268座[128][135][146]。
阿里山山脈以西為漸趨平緩的丘陵、臺地、平原及盆地[141],大部分平地、耕地和人口便位在西部和北部沿海[147]。在山麓丘陵周邊是海拔100公尺至500公尺的臺地,包括西北部桃園臺地群(面積最大的臺地)、臺中市后里臺地與大肚臺地、彰化縣八卦臺地、屏東縣恆春臺地等,當中許多是用於種植水稻的梯田[148]。海拔100公尺以下、地勢平坦的沖積平原約占臺灣土地面積23%,橫跨雲林縣到高雄市的嘉南平原便占14%,另有東北部蘭陽平原、南部屏東平原等[149]。在中央山脈與東部海岸山脈之間有花東縱谷平原,另有臺北盆地、臺中盆地、埔里盆地群等盆地[150]。
中華民國海岸線全長大約1,566.3公里[1]。臺灣東部海岸山脈急遽沒入太平洋,西部海岸緩慢沒入臺灣海峽(並有沼澤和沙洲等地形),南部和離島海岸則有珊瑚礁群[128][151]。許多主要港口設在西部海岸線,僅有東北部蘇澳港和北部基隆港例外[152]。在島嶼部分,臺灣擁有21個附屬島嶼,較重要者有龜山島[153]、綠島[154]、蘭嶼[155]、琉球嶼等[156];澎湖群島位於臺灣海峽,共計64個島嶼;金門群島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福建省東南海岸外,共計12個島嶼;馬祖列島位於臺灣海峽西北西方,共計36個島嶼;東沙群島、中沙群島和南沙群島位於南海;釣魚臺列嶼位於東海[4][157]。
地質
臺灣位居歐亞大陸與太平洋海盆的東亞島弧中央位置[128],是由歐亞大陸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撞擊形成的新生代褶皺山脈[4][158]。東亞島弧位在東亞至東南亞沿海,北起阿拉斯加阿留申群島,在行經日本、菲律賓後,南至印度尼西亞島嶼;臺灣位於日本和菲律賓之間[128],但形成時間與琉球群島和菲律賓不同[159]。大約在中生代末期的南澳運動中,臺灣因為造山運動浮出水面成為一個小島,但不久深埋海底[141][160]。直到大約200萬年前,臺灣東南方向的板塊在花東縱谷一帶撞上歐亞大陸板塊,強大的壓力再度把海底的沈積物抬升到海面,形成北—東北到南—西南走向的地勢[141][161]。
其後的褶皺運動、斷層運動使臺灣逐漸上升成為穩固的島嶼,且上升運動不斷進行;自然環境的風化、雨蝕、崩落等作用造成多樣複雜的地形樣貌[129][141][160]。其西部臺灣海峽平均深度約300英尺,東部太平洋30英里海床則有13,000英尺[162]。臺灣農耕地大約7,900平方公里,但儘管土地因為火山作用導致土壤肥沃,土壤肥力仍然差異甚大:北部耕地土壤主要是酸性沖積土壤和赤鬆土壤,南部耕地土壤是中性至弱鹼性的沖積土壤[163]。臺灣大部分的土壤缺乏磷和鉀,需要肥料才能有獲得好收成[12]。而隨著社會經濟的變遷與發展,土壤及地下水等生活環境污染日益增加[164]。
由於歐亞大陸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相撞,臺灣擁有火山、溫泉及頻繁地震(平均每年160次地震)[165]。1999年,臺灣發生九二一大地震,造成2,000多人死亡[166]。主要火山分佈在大屯火山群、基隆火山群,另有玄武岩等凝固熔岩、小型泥火山、泥質溫泉等現象[167]。臺灣過去大量開採煤礦、黃金、硫磺、大理石、玉石、天然氣等資源,但2000年後已經耗盡[168]。較小的島嶼因海底火山形成獨特自然風貌,如澎湖群島柱狀玄武岩[141]、綠島和龜山島海底溫泉等[154][169]。龜山島是臺灣歷史上有紀錄的活火山,但幾個世紀並未噴發[1]。金門群島和馬祖列島在地質上屬於中國大陸[162]。
臺灣地區共有119條河流,大多呈現東西向,並發源於中央山脈或丘陵[141][170]。西部河流多長於東部河流,流域多小於2,000平方公里,但灌溉和排水渠道串聯許多河流[141][171]。長度100公里河流共有8條,濁水溪是長度最長的河流,高屏溪具有最大流域面積,而淡水河是唯一具有航運功能的主要河流[171]。因為降雨季節分配不均,河流流量變化很大:夏季遭遇暴雨高漲、迅速流入大海,冬季枯水期則只剩乾溪[141][172]。天然湖泊及人工湖泊共55個,最大的天然湖泊是日月潭,而曾文水庫及翡翠水庫是最大的兩個人工湖泊[173]。目前主要河川、水庫均有執行管制與整治措施[164][174][175]。
氣候
臺灣氣候帶廣泛,南部為熱帶氣候、北部為亞熱帶氣候、山區為溫帶氣候,北回歸線貫穿嘉義縣、嘉義市及花蓮縣[177]。臺灣四季溫度變化明顯,每月平均溫度約在攝氏15度至30度之間[141];而東部黑潮暖流調節臺灣溫度,海洋氣流更造就溫潤的天氣[128][178]。夏季至秋季漫長炎熱,氣溫可達攝氏35度以上[141][179]。冬季短暫溫暖,偶有寒流南下,最低可達攝氏10度以下,高海拔山區常見飄雪[141][179]。臺灣溫室氣體排放占全球約0.56%[180]。因應《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和《巴黎協定》,中華民國長期溫室氣體排放減量,並宣示將「2050年淨零轉型」納入目標[180][174][181]。
臺灣全年降雨豐沛,年降雨量約2,200毫米(東部和山區降雨量更多),春雨、梅雨及颱風為主要降雨型態[141][179]。降雨分布取決於季節性季風:夏季因為西南季風滯留鋒面而進入梅雨季[128],占中南部年降雨量90%、北部年降雨量60%;冬季則吹拂東北季風,東部與北部出現穩定降雨,中南部則普遍乾燥[182]。颱風在夏末到秋初經過臺灣[128],平均每年襲擊3次至4次,有時引發洪水、土石流或山崩[183]。另外因為氣象條件與空氣污染,秋冬季節空氣品質不良[164]。臺灣附屬島嶼和澎湖群島氣候與臺灣相似,金門群島和馬祖列島氣候與中國大陸沿岸相似,南海諸島氣候與東南亞島嶼相似[184]。
生態
臺灣具有熱帶至溫帶的氣候帶與多種地形樣貌,因而擁有豐富多樣的生物多樣性[128][186][187]。其中臺灣物種共有64,906種,包括動物41,017種、植物10,704種、病毒、細菌、古菌、原生生物及原藻等6,502種、真菌類6,683種[186]。過去臺灣曾完全被森林覆蓋,現在有60.7%以上面積為森林[186],且其他植被覆蓋大部分土地[188]。自然植被隨海拔高度、氣候土壤不同變化,分成熱帶常綠森林、亞熱帶常綠森林、常綠闊葉林、針葉林等;針葉林占全部森林約20%,而近75%森林屬於硬木[184]。臺灣持續推動在低海拔平原種植樹林,並在過半地區(主要是山區和丘陵)禁止商業砍伐[189]。
目前已知臺灣有119種哺乳動物、690種鳥類、118種爬行動物、43種兩棲動物、401種蝴蝶、2,992種魚類,並有788種蕨類、5,560種被子植物和111種裸子植物[190]。其中約30%為特有種與特有亞種(包括45種哺乳動物、85種鳥類)[186],其它則與中國大陸物種類似[191]。最大的哺乳動物是臺灣黑熊,並有鹿和野豬出沒,各地候鳥群則在淤灘及紅樹林棲息[128][184]。離島動植物種類則較少,且缺乏樹木[12]。作為世界保育的重地之一[129],中華民國持續推動自然資源與環境生態維護,並促進生物多樣性、野生動物及濕地保育[192]、教育推廣工作,並公告臺灣黑熊等保育物種[186][193]。
為了維護自然景觀與保育動植物生態,臺灣地區還設置國家公園[129][194]、國家自然公園、自然保留區、野生動物保護區、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自然保護區,各類型自然生態保護區共98處,約占土地面積19.18%[186][195]。其中9座國家公園包含許多特殊地形景觀[128],分別是墾丁國家公園(第一座國家公園)、玉山國家公園、陽明山國家公園、太魯閣國家公園、雪霸國家公園、金門國家公園、東沙環礁國家公園(第一座保育海洋環境的國家公園)、臺江國家公園、澎湖南方四島國家公園[194],另有首座國家自然公園壽山國家自然公園,累計面積750,479.43公頃[196][197]。
政治制度
中華民國是半總統制國家,主權屬於國民全體[27][66][198]。《中華民國憲法》針對行政機關、立法機關、司法機關三權不足,增加考試及監察兩權[68][199]。總統為國家元首,下設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試院、監察院[200][201][202]。總統對外代表國家,依法公布法律、發布命令、任命官員等;其還設置總統府,並遴選資政、國策顧問及戰略顧問[200][201][203]。總統、副總統由中華民國自由地區公民直接選舉,任期4年[200][201][204][205]。行政院為國家最高行政機關[201],下設30個中央行政機關[200][206]。行政院院長由總統任命,由其提請總統任命副院長、部會首長、政務委員,組成行政院會議[200][201][207]。
立法院為國家最高立法機關,代表人民行使立法權,設有多個委員會[200][201][208]。立法院質詢行政院院長及各部會首長、議決或覆議政策法案等,由113名立法委員組成[204],互選產生立法院院長、副院長[200][201][209]。立法委員採單一選區兩票制,任期4年[200][201][204]:區域立法委員73人,由單一選舉區(依人口比例劃分)選出,每個縣市至少1人;平地原住民及山地原住民選舉區立法委員各3人,不另分選舉區;全國不分區及僑居國外國民立法委員選舉區立法委員34人,依照政黨名單投票,藉由政黨選舉票得票率選出[200][201][204][210]。另外,人民可以藉由公民投票決定法律或政策[204][211]。
司法院為國家最高司法機關,掌理解釋、民事、刑事與行政訴訟審判及公務員懲戒;其由司法院大法官組成,設置司法院院長、副院長各1人[200][201][212]。考試院為國家最高考試機關,設有考選部、銓敘部、公務人員保障暨培訓委員會及公務人員退休撫卹基金監理委員會;其由考試委員組成,設置考試院院長、副院長各1人[200][201][213]。監察院為為國家最高監察機關,設有審計部與國家人權委員會;其由監察委員組成,設置監察院院長、副院長各1人[200][201][214]。司法院正副院長、司法院大法官、考試院正副院長、考試委員、監察院正副院長、監察委員由總統提名,經立法院同意後任命[200][201][215]。
中華民國規定公費補助選舉、投(開)票所監察員等制度[204],並推動提高透明度、防範貪汙、電子政務等政策[216]。公職人員選舉皆為直接選舉,年滿20歲選民便依戶籍取得投票權,並有登記參選權利與女性保障名額[204][217]。隨著民主選舉成為重要政治活動,傳播媒體、輿論調查、民間團體和抗議活動越趨重要[218]。各級政府主要歲入為稅課收入、營業盈餘及事業收入、規費、罰款及賠償收入,主要支出為社會福利、教育科學文化、經濟發展、一般政務及國防[219][220]。2022年度各級1年以上公共債務未償餘額為63,994億元,占前3年度名目國內生產毛額平均數37.70%[219]。
目前人民團體分成職業團體、社會團體與政治團體,其中民主進步黨和中國國民黨是兩大政黨,主要政治議題有臺灣統獨問題、海峽兩岸關係、經濟發展等[221]。民主進步黨經常被描述為主張獨立的左派政黨,而中國國民黨是反對獨立的中間偏右政黨[222]。由於總統在政府運作中具有極大影響力,「執政黨」指取得該職位的政黨,目前臺灣已經歷經3次政黨輪替[223]。由於選民傾向保守與地方派系影響,中國國民黨比起民主進步黨更具選舉優勢[224]。在2024年立法委員選舉,民主進步黨、中國國民黨、臺灣民眾黨取得席次[204][225][226]。
行政區劃
《中華民國憲法》規範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權限劃分採均權主義制度[66],實施地方自治[227]。其地方自治制度具有部分聯邦制特徵,地方政府在部分領域擁有管轄權[228]。依《地方制度法》規定,地方劃分為省、直轄市。省劃分為縣、市;縣劃分為鄉、鎮、縣轄市。直轄市及市均劃分為區。在省政府改為行政院派出機關後,省不再屬於地方自治團體。目前,中華民國第一層級地方自治團體為直轄市及縣(市),共有6個直轄市、13個縣和3個市[201][229][230],146個鄉、38個鎮、14個縣轄市及170個區[201][231]。中央政府根據人口和經濟等指標,向地方政府分配財政預算,並推動區域聯合治理[232]。直轄市由行政院直接管轄,擁有更多的行政資源,在區域發展扮演重要的都會角色[233]。
直轄市及縣(市)設立直轄市及縣(市)政府,鄉(鎮、縣轄市、直轄市山地原住民區)設立鄉(鎮、縣轄市、直轄市山地原住民區)公所,地方行政首長負責處理機關政務、辦理自治事項等[201][229][234]。直轄市及縣(市)也組成直轄市及縣(市)議會,鄉(鎮、縣轄市、直轄市山地原住民區)設立鄉(鎮、縣轄市、直轄市山地原住民區)民代表會,地方民意代表行使立法權和質詢權[229][201][235]。地方行政首長和地方民意代表由市民普遍選舉產生,任期4年[229][201][204][236]。直轄市、縣和市選舉往往被視為重要的民主選舉,且地方政府之間彼此競合[237]。目前中華民國首都為臺北市[6]。
區劃單位 | 行政區劃[229][201] | 政府所在地 | 面積(平方公里) | 人口(人) | 工商業生產總額(百萬元,2021年[238]) | |
---|---|---|---|---|---|---|
直轄市 | 臺北市 | 信義區 | 271.7997 | 2,493,210 | 8,901,789 | |
直轄市 | 新北市 | 板橋區 | 2,052.5667 | 4,047,112 | 4,739,838 | |
市 | 基隆市 | 中正區 | 132.7589 | 361,497 | 416,379 | |
縣 | 宜蘭縣 | 宜蘭市 | 2,143.6251 | 449,254 | 330,205 | |
直轄市 | 桃園市 | 桃園區 | 1,220.9540 | 2,336,764 | 4,664,371 | |
縣 | 新竹縣 | 竹北市 | 1,427.5369 | 594,181 | 1,928,830 | |
市 | 新竹市 | 北區 | 104.1526 | 457,328 | 2,218,562 | |
縣 | 苗栗縣 | 苗栗市 | 1,820.3149 | 533,063 | 819,744 | |
直轄市 | 臺中市 | 西屯區 | 2,214.8968 | 2,858,958 | 4,446,290 | |
縣 | 彰化縣 | 彰化市 | 1,074.3960 | 1,226,560 | 1,365,337 | |
縣 | 南投縣 | 南投市 | 4,106.4360 | 472,727 | 344,169 | |
縣 | 雲林縣 | 斗六市 | 1,290.8326 | 658,831 | 1,495,572 | |
縣 | 嘉義縣 | 太保市 | 1,903.6367 | 479,129 | 373,678 | |
市 | 嘉義市 | 東區 | 60.0256 | 262,365 | 205,897 | |
直轄市 | 臺南市 | 安平區 | 2,191.6531 | 1,858,873 | 3,247,644 | |
直轄市 | 高雄市 | 苓雅區 | 2,951.8524 | 2,731,891 | 4,658,400 | |
縣 | 屏東縣 | 屏東市 | 2,775.6003 | 789,706 | 456,411 | |
縣 | 花蓮縣 | 花蓮市 | 4,628.5714 | 315,581 | 184,863 | |
縣 | 臺東縣 | 臺東市 | 3,515.2526 | 210,272 | 71,916 | |
縣 | 澎湖縣 | 馬公市 | 126.8641 | 107,908 | 31,717 | |
縣 | 金門縣 | 金城鎮 | 151.6560 | 143,658 | 41,587 | |
縣 | 連江縣 | 南竿鄉 | 28.8000 | 13,927 | 7,562 |
司法體制
早在1947年,《中華民國憲法》基於三民主義和五權憲法的理論基礎,納入孫中山的民族主義、民權主義和民生主義,並規定周延的自由民權保障[68][240]。不過1948年後,《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與《臺灣省戒嚴令》凍結部分《中華民國憲法》條文[68],並形成「萬年國會」[241]。直至1991年,隨著動員戡亂時期終止[66],《中華民國憲法》才發揮其民主和法治目的[242]。在1991年至2005年,因應政治現實及國家發展,《中華民國憲法》前後歷經7次憲法修正,增修條文體制改變政府結構[66][68][243]。目前憲法修正需要四分之三立法委員決議提出,並經公民投票複決過半數支持[66][244]。
司法院設有憲法法庭、普通法院(地方法院、高等法院、最高法院)、行政法院(地方法院行政訴訟庭、高等行政法院、最高行政法院)、懲戒法院、專業法院(智慧財產及商業法院、少年及家事法院)等[200][201][245]。憲法法庭由15名司法院大法官組成,審理《憲法訴訟法》所定案件[200][201][246]。各級法院掌理民事、刑事、行政及智慧財產訴訟審判,懲戒法院掌理公務員、法官及檢察官懲戒[200][247]。法官為終身職,經由遴選或考試選拔、並在法務部司法官學院受訓產生;法官必須依法獨立審判,不稱職者可以免職[201][248]。
目前法律體系採歐陸法系,繼受歐陸法系國家制定《六法全書》[249]。地方法院和高等法院為事實審,最高法院為法律審[250]。刑事訴訟系統從過去法官兼掌的「糾問主義」,改為檢察官、被告及法院組成的「彈劾主義」,並採國家追訴與私人追訴雙軌制[251]。不過司法體系運作仍遭批評,在2023年新增國民法官制度[239][252]。地方法院行政訴訟庭為事實審,高等行政法院為事實審與法律審,最高行政法院則是法律審[253]。內政部警政署負責犯罪遏阻、秩序維護、保安警備等警政工作,使臺灣成為全球最安全的地方之一[254]。海洋委員會海巡署平時是海域執法機構,戰時具有國防任務[255]。
外交關係
目前中華民國有12個邦交國,並在數十個非邦交國城市設有駐外機構,多方面建立持久關係[257][258]。中華民國政府配合邦交國執行互助互惠的合作計劃[259],並與理念相近國家建立夥伴關係,共同維護區域安全及和平發展[257][260]。同時外交政策秉持「踏實外交」原則拓展國際空間,除了在亞太區域扮演重要角色,也協調相關部門參與國際組織[257][261]。中華民國政府還協助國內非政府組織參與國際活動、推動人道援助和衛生合作[259],並回應氣候變遷、恐怖主義、跨國犯罪、人口販運等問題[257][262]。目前有170個國家和地區給予中華民國護照持有者免簽證、落地簽證或電子簽證[263]。
在冷戰前期,中華民國在聯合國代表「中國」,也是聯合國創始會員國暨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27][264]。到了冷戰後期,中華人民共和國取得聯合國「中國」席次,中華民國失去國際地位[265]。目前中華民國是45個政府間國際組織及多邊機制(亞太經濟合作會議、世界貿易組織、區域漁業管理組織、國際農牧業組織、國際開發銀行等)的成員國、及27個政府間國際組織及多邊機制觀察員,並積極推動參與聯合國體系、世界衛生組織、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警政國際組織等機制[257][266]。同時中華民國還推動亞太地區自由貿易和經濟整合[257],與多個國家國簽署自由貿易協定[267][268]。
中華民國現與非洲、加勒比地區、歐洲、拉丁美洲及大洋洲等地區國家維持正式外交關係[257][269]。中華民國與美國沒有正式外交關係,但雙方在安全、經濟等領域緊密合作;中華民國也與加拿大展開交流[257][270]。中華民國政府藉由新南向政策拓展及與東南亞國家協會國家交流,並推進南亞(印度、尼泊爾)、東北亞(日本、韓國)等地關係[257][271]。中華民國與澳洲、紐西蘭等國家關係友好,並參加太平洋島國論壇對話會議[257][272]。中華民國也與聖座合作密切,並擴大與歐洲聯盟、歐洲各國合作[257][273]。同時,中華民國政府還推動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青年世代交流等計劃,並鼓勵國際非政府組織設置據點[257][274]。
中華人民共和國宣稱擁有臺灣的主權,強迫中華民國接受單方面設定的政治統一框架[275],不斷進行政治打壓及軍事脅迫[276]。不過雙方持續維持經貿、人員、文教與社會交流,開放並執行多項協議措施,中國大陸也是臺灣最大的貿易夥伴、出口市場及對外投資對象[275][277]。除此之外,臺灣也與香港、澳門發展關係[275],並推動僑務工作[278]。目前中華民國與汶萊、中華人民共和國、馬來西亞、菲律賓、越南存在南海諸島爭議,並與日本、中華人民共和國存在釣魚臺列嶼主權問題[279]。中華民國政府支持多邊體系解決領土爭端,提出和平協商處理東海、南海分歧[257][280]。
國防軍事
臺灣位處東亞島鏈中心,是鄰近臺灣海峽與呂宋海峽的戰略要地[282][283]。中華人民共和國至今強調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侵犯臺灣[282],持續對臺灣展開軍事演習、侵擾西南空域、間諜情報活動,使其成為中華民國唯一的軍事威脅[275][284]。中華民國國軍包括陸軍、海軍、空軍[282],並有憲兵、陸軍後勤、後備、防空飛彈、資通電軍等指揮部[285]。在指揮架構部分,總統為三軍統帥,行使統帥權指揮軍隊;其直接責成國防部部長,由部長命令國防部參謀本部參謀總長執行[282][286]。國防部主管整體國防事務,依法提交相關報告[282][287]。另設有提供總統諮詢的國家安全會議,下轄國家安全局[200][288]。
面對中國人民解放軍威脅,國軍提出「防衛固守、重層嚇阻」的守勢防衛構想,戰力整建放在建立不對稱嚇阻戰力,維持周邊制空權和防禦[282],並在遭遇攻擊時保存戰力、等待其他國家協防[289]。除了防衛作戰需求,國軍還依令支援反恐行動、及協助地區災害防救[282][290]。同時中華民國持續與美國、日本等理念相近國家交流,共同應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威脅[282][291]。武器裝備以國防工業自主研製優先,其他由現貨市場商購及軍購獲得[282][292]。目前美國根據《臺灣關係法》出售防衛性武器,但大部分國家不願意出售[293]。另外傳出臺灣擁有攻擊中國大陸、及製造核武器能力[294]。
在2022年,臺灣國防預算近170億美元,占國內生生排行額2.2%[295]。目前國防人力約有170,000名現役軍人,分成軍職人員(徵兵制與募兵制進用)及文職人員(國家考試進用)[282][296]。所有年滿18歲至36歲、符合標準的男性須服兵役[282],學生可延緩入營,並設有替代役制度[297]。役男後續會被納入後備軍人管理,並規劃全民防衛動員方案、空襲演習和災難演習[282][298]。臺灣每年訓練約120,000名預備役軍人,並計劃將增加到260,000人[1]。女性現役軍人多從事非戰鬥職位,在2021年約占15%[1]。臺灣持續改善並保障軍人權益,並提供各階段軍事教育[282][299]。
經濟建設
臺灣經濟屬於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主要由製造業、國際貿易和服務業推動,而大量外匯儲備、勞動生產率增加、產業私有化、政府經濟規劃、外國資金投資亦促成經濟成長[301]。在2021年,名目國內生產毛額7,750億美元,人均名目國內生產毛額33,011美元,人均購買力平價59,398美元[302]。而中央銀行藉由貨幣與外匯政策穩定新臺幣和外匯流通[17],持有世界排行前幾名的外匯儲備[303]。這些讓臺灣在全球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與國際社會有極高依存度[257],並在許多調查位居世界前列,如2022年經濟自由指數第6名、《世界競爭力年鑑》第7名、投資環境風險評比第3名[304]。
中華民國積極在亞太經濟合作會議與世界貿易組織推動區域和全球經濟一體化,與巴拿馬、瓜地馬拉、尼加拉瓜、薩爾瓦多、宏都拉斯、紐西蘭、新加坡、巴拉圭、史瓦帝尼、貝里斯等國簽署自由貿易協定或經濟合作協定[267][192][305]。同時強化貿易合作和產業形象、規劃自由經濟示範區、吸引臺灣商人、中國大陸資金及其他外商投資[306]、推動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和新南向政策[257][307]。臺灣證券交易所是世界最大的證券交易所之一,上市公司總家數為971家,總資本額約74,999億元[219][12]。不過臺灣產業主要基於中小型企業,且大多是集中在北部的家族企業[308]。
在2022年,中華民國商品及服務輸出5,512億美元、輸入4,515億美元,貿易順差997億美元(占名目國內生產毛額13.07%)[309]。其中商品輸出4,795.2美元、輸入4,276億美元,貿易順差648.7億美元[310][311]。中華民國主要出口市場為中國大陸(含香港,38.8%)、東南亞國家協會(16.8%)、美國(15.7%)、歐洲聯盟(7.3%)、日本(7.0%),主要進口來源為中國大陸(含香港,20.0%)、日本(12.8%)、東南亞國家協會(12.6%)、美國(10.7%)、歐洲聯盟(9.4%)[310],而主要投資對象為新加坡、美國、加勒比海英國屬地、越南、韓國[312]、中國大陸等[313]。
同時期,中華民國勞動力人數平均1,185.3萬人、就業人數平均1,141.8萬人,失業率平均3.67%[309][314]。臺灣持續推動青年就業和創業,女性勞動人數亦持續增加,勞動參與率平均59.18%[309][314][315]。臺灣工會組織率相對較高,勞工抗議較少見[316]。中華民國逐步調整基本工資、縮減工作時數、推動性別平等及友善職場措施、辦理勞工與就業保險及勞動檢查[314]、健全退休金及國民年金制度[317],並落實工會自主、強化勞資爭議處理[318][319]。目前臺灣綜合所得稅與營業稅相對較低,但已經出現貧富差距擴大、僱傭市場緊縮[320]、非典型就業等現象,低收入及中低收入戶約58.1萬人[321][322]。
第一產業
2022年,中華民國第一產業占名目國內生產毛額(生產面)1.41%[309]。農業就業人口占4.6%[324]。臺灣氣候溫暖、雨水豐沛,適合作物生長[325][326]。過去臺灣藉由土地改革、技術引進促成農業發展,但近期因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受到衝擊[327]。目前農耕地約78.7萬頃(占土地面積22.7%),但農戶平均耕地0.72公頃,屬小農兼業經營,生產成本高且不具競爭力[325][328]。稻米是最具價值的主食,主要蔬果有竹筍、捲心菜、西瓜、香菇、綠葉蔬菜和蔥[325][329]。蔬果、茶葉和花卉為重要出口產品,並出現數百個休閒農場[330]。畜牧業奶製品與肉業經濟規模較小,豬肉與家禽比牛肉更歡迎[331]。
過去採礦業、林業和漁業為重要經濟部門,曾大量開採黃金、硫磺、大理石等資源,但現今重要性下降[332]。採礦業與林業由於資源枯竭及管理限制,僅占經濟總產值一小部分,但木材與竹材產量持續增長[325][333]。由於資源狀況與氣候變遷影響,漁業由沿海漁業轉為遠洋漁業與養殖漁業[325],主要出口秋刀魚、石斑魚、吳郭魚等;臺灣南部則有觀賞魚養殖場[334]。目前中華民國政府推動建立產品安全、糧食安全、防疫檢疫等機制,並改善農產品運銷、農作物出口、水利建設、農漁民團體、農漁村環境,以及發展農業創新知識和高經濟價值產業[192][335]。
第二產業
2022年,中華民國第二產業占名目國內生產毛額(生產面)37.80%,製造業占34.24%[309]。工業勞動人口占35.4%[324]。在產業結構和貿易政策上,臺灣先後經過勞力密集產業進口替代階段(1950年代)、出口導向二次進口替代階段(1960年代)及資本密集技術導向產業等階段(1980年代)[337]。因此早期政策主要投資紡織業、輕工業,其後扶植塑膠、石化、鋼鐵、造船、汽車、電子、半導體產業[338]。其中藉由公營事業推動國家政策,並進口石油建立石化工業[339]。目前臺灣還是半導體、資訊及通訊科技產品的重要生產地,也是主要工業產品、高端零件的提供者[267][340]。
目前中華民國主要生產紡織品、食品加工、塑膠、石油精煉、藥品、化學品、鋼鐵、車輛零件、機具機械、半導體、電子設備、資訊及通訊科技設備、消費品等產品,主要出口產品有電子零組件、資通與視聽產品、金屬及其製品;主要進口產品有電子零件、礦產品與機械[310][341]。數家臺灣公司在全球市場擁有相當重要的地位,臺灣積體電路製造、聯華電子、華碩、宏碁、宏達國際電子便是知名品牌[342]。中華民國政府希望加速產業升級及結構轉型,建立創新驅動經濟形態[267],並協助企業布局全球[312][343]。同時藉由國防工業穩定需求及提升技術,自製軍艦、潛艦、戰鬥機、飛彈等武器[267][282][344]。
第三產業
2022年,中華民國第三產業占名目國內生產毛額(生產面)60.78%[309]。服務業勞動人口占60%[324],是成長速度最快的產業類別,並朝向精緻化與專業化發展[346]。主要服務業有批發和零售貿易、政府服務、金融和保險、房地產(包括出租和租賃)、運輸(包括倉儲)、醫療保健和社會服務、高科技服務、住宿(包括飲食)、教育和文化(包括體育和娛樂)[347]。在商業部門方面,中華民國政府推動電子商務業、國際物流服務、餐飲科技、商業服務設計暨廣告服務業、連鎖加盟業、智慧商業服務加速升級與數位轉型,並強化冷鏈物流、國家標準檢驗、智慧財產權等基礎環境[267][348]。
中華民國⾦融機構分成銀行、信用合作社、農會、漁會信用部、票券⾦融公司、證券⾦融公司及⾦融控股公司[219][349]。其中銀行機構持續拓展據點[350],保險業經歷快速成長有相當高覆蓋率[219],證券業和票券業機構則趨於穩定[351]。中華民國政府相當看重自己的文化特色,陸續規劃臺灣世界遺產潛力點[83]、國家公園[196][194]、國家森林遊樂區[352]、林業文化園區[353]、國家綠道[354]、國家級風景特定區等景點[130][355][356]。在2022年,前來臺灣的旅客共895,962人次,主要來自中國大陸、日本、香港、美國和東南亞;出國國民共1,482,821人次[357],主要前往中國大陸、日本、美國和歐洲[358]。
科學技術
臺灣科技發展源於政府對於應用科學的人力投資、研發創新與產業升級及私營部門相關投入,這也是其經濟成長的重要動力[360]。早期中華民國政府主要推動民生科技產業與臺灣製造(石化業、鋼鐵業、汽車產業),在1980年代轉為資訊科技(個人電腦、積體電路),目前則推動產業創新及升級轉型;同時還支持學術研究發展,引導大學與企業共同開發高科技、學界成果產業化、培育創新人才[267][361][362]。目前中華民國政府支持的產業包含數位資訊及通訊、生物醫學、奈米、綠電及再生能源等技術,也積極推動智慧機械、國防戰略、防災、物聯網、雲端運算及人工智慧等項目[267][363]。
除了培育專業技術及跨領域人才,中華民國政府提供產業投資發展環境、推動國際產業創新聚落[267][364]。目前臺灣共有13個科學園區,分成新竹科學園區、中部科學園區及南部科學園區三大核心園區,集結大量生物技術、個人電腦設備、積體電路、奈米技術、精密機械和電信領域公司[365]。在2021年,臺灣三大科學園區進駐企業的經濟產值達1,239億美元[366]。臺灣還設立工業技術研究院、國家實驗研究院(含國家高速網路與計算中心、國家奈米元件實驗室、國家太空中心、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臺灣颱風洪水研究中心)和資訊工業策進會等機構展開多項研究[367]。
另一方面,中央研究院是國家學術研究最高機構,招攬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頂尖研究人員[368]。中華民國在文學研究、經學、歷史學、考古學、人類學、語言學、宗教學、政治學、法學、經濟學、社會學、心理學、教育學、圖檔學、傳播學、體育學、數學、天文學、物理學、化學、地球科學、生物學、基礎醫學、臨床醫學等學術領域均有研究成果,並朝向全球化、在地化、多元化方向發展[369]。目前臺灣在科技競爭排名領先,如在2019年的《全球競爭力報告》創新能力部分排行第4名,在2021年《世界競爭力年鑑》技術基礎設施和科學基礎設施部份分別排行第9名與第6名[370]。
公共建設
交通運輸
臺灣四面環海[300],位處印度洋與太平洋交通樞紐[282][372]。目前擁有7個國際商港和4個國內商港[300],前四大港口為高雄港、基隆港、臺中港及臺北港[373]。海運公司主要是民營企業(如長榮海運、陽明海運等),擁有大量商船,2022年國際貨櫃裝卸量1,469萬20呎標準貨櫃[300][374]。臺灣還擁有35座機場,包括桃園國際機場(全球第四繁忙機場)、臺北松山機場、高雄國際機場及臺中清泉崗機場4座國際機場[375][376][377]。目前計有中華航空(國家航空公司)、長榮航空、臺灣虎航、星宇航空等8家航空公司,各主要城市間班機頻繁[378],在全球89個城市則有199條國際航線[375][379]。
臺灣環島鐵路為公營事業,營業里程1,065.0公里(共241座車站)[380],載客列車分成數種等級[381][382]。臺灣高鐵公司經營的臺灣高鐵共12個車站,臺北市至高雄市需90分鐘,構建西部走廊一日生活圈[371][383][384]。臺北都會區[385]、高雄都會區[386]、桃園中壢都會區[387]、臺中彰化都會區還建有捷運系統[388][389]。公路分為國道、省道、 縣道與市道、鄉道與區道及其他專用公路,總里程21,777.6公里[390][391]。大部分公路橫跨西部沿海低地與丘陵,雪山隧道是世界第八長高速公路隧道[392]。臺灣私人汽車和機車擁有率相當高,並有汽車客運[393]、計程車[394]、租車[395]、公共自行車等服務[396][397]。
能源供需
2020年,臺灣電力產業主要仰賴化石燃料(82.2%)、核能(11.2%)、水力(2.2%)、太陽能(2.2%)、生質能(1.3%)、風力(0.9%)[1]。目前臺灣煤礦存量已經耗盡,僅能開採少量的石油及天然氣,因此大部分化石燃料必須仰賴進口[399]。由於對外國燃料的依存度極高,中華民國政府持續分散採購石油、煤礦與天然氣,並依法管控石油與天然氣安全存量[267][400]。其主要是從沙烏地阿拉伯、科威特等中東國家進口石油,並向澳洲、印度尼西亞和南非購買煤礦[401]。天然氣進口在2000年後急遽增加,目前向卡達、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13個國家採購[267][401]。
早期臺灣發電廠採用水力發電和燃煤發電,其後則仰賴火力發電,並在1970年引入核能發電[402]。在日本福島核電廠事故後,反對核能者增加,核能發電的能源占比亦下降[403]。再生能源占一小部分比例,以太陽能、風力和生質能發電為主,水力和地熱發電相對次要[404]。在電力需求增加、發電機組屆齡下,臺灣電力公司推動增加燃氣機組、天然氣接收站等計劃[267]。同時中華民國政府也推動能源轉型,輔導提升能院效率和潔淨能源,特別是太陽光電與風力發電[267][405]。截至2022年,再生能源裝置容量累計14,128.6千瓩[267]。目前臺灣家用電源電壓為110V或220V,頻率為60Hz[17]。
其他建設
中華民國的郵政事業由國營的中華郵政公司專營[17],並推動數位轉型[406][407]。在2023年,中華民國計有114家電信業者經營語音、數據等服務,市內電話用戶1,028萬4,961戶,寬頻網路帳號3,723萬戶(709萬戶固網寬頻、2,836萬戶行動寬頻)[408][409]。隨著中華民國政府鼓勵發展及市場自由化,固網、行動網絡和光纖服務相當普及[410]。目前行動電話數量已經超過固定電話,包括最大電信業者中華電信在內的電信公司均提供服務[411]。中華民國政府持續推動兆位元寬頻聯網佈建普及、網際網路協定升級[408],網際網路和社群媒體使用有所增加,2016年網路就緒指數排行第19名[412]。
早期臺灣公共建設配合經濟發展規劃(如十大建設),其後轉向生活環境改善[413]。國營的臺灣自來水公司提供穩定供水設備[267],另有多項水資料開發治理計劃[414]。2021年底,家庭自來水設備普及率約97.2%[415]。每年城市估計生產733.6萬噸固體廢物,並面臨各類環境問題[416]。在環境運動推動下,中華民國政府持續執行空氣、河川、土壤與地下水汙染及毒性化學物質災害等防治工作[164][174],並推動廢棄物分類、資源回收等政策[174],一般廢棄物回收率56.79%[417][418]。另外還推動國土計劃與功能分區、城鄉風貌及創生環境、均衡區域及城鄉發展[419],並有都市建築物重建機制[420][421]。
社會發展
2022年底,中華民國人口總數23,264,640人[13],約占世界人口0.31%(排行第56名)[422]。早期總和生育率相當高,但在1950年代末顯著下降,1984年後低於人口替換水準2.1[320],人口呈負成長[13][423]。2022年,總和生育率降至0.870,粗出生率5.96‰也低於粗死亡率8.89‰[13],屬於超低總和生育率國家[320][424]。目前性別比例則逐漸接近,嬰兒性別比為107.79比100,女性預期壽命與移民人數較多[13][425]。平均結婚年齡和離婚比例均上升,在2023年估計51%女性已婚[426]。隨著都市化提升與社會變遷,傳統家庭結構持續縮小且日趨多元,單親、隔代、新住民、近貧等家庭持續增加[320][427]。
同時期,中華民國人口年齡中位數為43.8歲[428]。國民0歲平均餘命逐年波動遞增,在2021年0歲平均餘命合計為80.86歲[13]。隨著死亡率降低和預期壽命增加,65歲以上老年人口的比率已經快速上升,在2022年底占總人口17.56%(扶養比42),屬於高齡化社會[13][429]。預計至2025年老人人口將超過總人口20%,成為超高齡社會[430][431]。因應高齡化社會趨勢及其對國家發展的影響,中華民國政府與民間推展各項老人福利服務[430],同時推動兒童及少年福利[320]、婦女福利[432]、身心障礙者福利[433]、專業保護網絡等社會福利服務[434],建構社會救助與社會保障等社會安全制度[321][435][436]。
目前中華民國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643人,為全世界1,000萬以上人口國家第二位,僅次於孟加拉[13][437]。其中99.7%人口居住在臺灣,並隨著產業發展往西部和北部都會區聚集[419],導致都市化快速(80.1%為都市人口),超過100萬人的直轄市更占人口69.43%[13][438]。人口前三名直轄市為新北市(近400萬人,占17.17%)、臺中市(281萬人,占12.10%)和高雄市(273萬人,占11.73%),人口密度前三名都市為臺北市、嘉義市與新竹市[13]。85.0%人口擁有住宅或公寓,但是房價與租金急遽成長,因而出現社會住宅及租金補貼等政策[415],都會人口與產業亦向外擴散分化[439]。
中華民國最大城市排名
2023年1月戶籍人口 | |||||||||
---|---|---|---|---|---|---|---|---|---|
排名 | 名称 | 行政區 | 人口 | 排名 | 名称 | 行政區 | 人口 | ||
新北市 臺中市 |
1 | 新北市 | 新北市 | 4,004,367 | 11 | 竹北市 | 新竹縣 | 210,754 | 高雄市 臺北市 |
2 | 臺中市 | 臺中市 | 2,819,798 | 12 | 屏東市 | 屏東縣 | 194,096 | ||
3 | 高雄市 | 高雄市 | 2,731,635 | 13 | 員林市 | 彰化縣 | 122,518 | ||
4 | 臺北市 | 臺北市 | 2,488,043 | 14 | 斗六市 | 雲林縣 | 107,928 | ||
5 | 桃園市 | 桃園市 | 2,286,942 | 15 | 頭份市 | 苗栗縣 | 105,513 | ||
6 | 臺南市 | 臺南市 | 1,855,092 | 16 | 臺東市 | 臺東縣 | 103,323 | ||
7 | 新竹市 | 新竹市 | 452,928 | 17 | 花蓮市 | 花蓮縣 | 99,579 | ||
8 | 基隆市 | 基隆市 | 361,891 | 18 | 南投市 | 南投縣 | 97,403 | ||
9 | 嘉義市 | 嘉義市 | 263,188 | 19 | 草屯鎮 | 南投縣 | 96,778 | ||
10 | 彰化市 | 彰化縣 | 226,744 | 20 | 竹東鎮 | 新竹縣 | 96,464 |
族群劃分
臺灣是一個多元文化社會[441],戶籍人口以漢族為最大族群,占人口96.4%[442][443]。其他2.5%為原住民族、1.1%為新住民[442][444]。漢族在14世紀至17世紀移民臺灣,分成來自福建省的閩南裔臺灣人(占人口70%,多居住在沿海平原,又細分泉州人與漳州人)、及來自廣東省的客家裔臺灣人(占總人口15%,多居住在丘陵),後來被稱為「本省人」[445]。日本人在1945年撤離臺灣後,中國大陸人士紛紛移居臺灣[446]。1948年至1955年,大批軍公教人員及民間人士隨著中華民國政府遷往臺灣,這批移民(占人口15%)包含漢族、蒙古族、藏族、西南少數民族等,又被稱為「外省人」[447]。
臺灣原住民族屬於馬來-玻里尼西亞語族,至少在10,000年前在臺灣地區居住,共有泰雅族、賽夏族、布農族、鄒族、邵族、排灣族、魯凱族、卑南族、阿美族、達悟族、噶瑪蘭族、太魯閣族、撒奇萊雅族、賽德克族、拉阿魯哇族及卡那卡那富族等16族[442][448]。在漢人移民下,居住在臺灣平地的平埔族群多遭同化,高山族群則遷往東部[449]。目前原住民族人口逾58萬人,並有逾28萬人遷居都市[442][450]。阿美族、排灣族與泰雅族三大族群占原住民族人口70%,邵族和拉阿魯哇族僅有數百人[451]。隨著不同族群相互通婚、文化同化、社會變遷和都市化,族群差異逐漸趨同[442],但仍影響選舉政治[452]。
自1990年代,隨著婚姻移民定居及開放引進移工,居住在臺灣的外國人人數增加,人口組成日趨多元,目前已設戶籍的移民人口占人口1.1%[442][453]。臺灣新住民以來自中國大陸與港澳地區最多,其次為越南、印度尼西亞、菲律賓,共計57.79萬人[442][454]。因應經濟發展需要,中華民國自1989年首度開放引進特定工作的國際勞動人口,並對移工及仲介機構進行管理,目前移工人數已經有71萬餘人[314][455]。不過臺灣淨遷移率估計為每1,000人僅0.85名移民,在世界排行第68名[1]。相反地,許多國民移民至美國、澳洲、紐西蘭等國家,或前往中國大陸定居[456]。
語言文字
目前臺灣使用的聽覺語言相當多樣,分屬漢藏語系中的漢語、和南島語系的原住民族語兩大類[441][458]。臺灣漢語系統包括國語(華語)、臺灣臺語、臺灣客語、馬祖語等,依族群及區域還有不同方言和腔調[441],且彼此並不互通[459]。臺灣原住民族至少使用42個語言別,同樣彼此不互通;目前撒奇萊雅語、噶瑪蘭語、邵語、拉阿魯哇語、卡那卡那富語、賽夏語、魯凱語部分支群及卑南語部分支群等13種語言別被列為瀕危語言[441][460]。部分年紀較大者因曾接受過日本教育會使用日語,而1949年的中國大陸移民者會使用各省份方言[73],但後者已在年輕世代式微[461]。
目前文字系統則有從古代漢字演進的正體字,以及後來訂定的臺灣臺語、臺灣客語及原住民族語書寫系統[441][462]。臺灣原住民族最早沒有文字,之後才向荷蘭人、日本人、漢人學習書面語言[463]。漢字在形體上有古文、籀文、小篆、隸書、楷書等演變[441],臺灣更是少數使用繁體字的地方,並盛行書法活動[464][465]。隨著中華民國政府推動國語政策和教育普及,華語成為臺灣最多人使用的共通語言,目前還推動國際華語教學[361][73][466]。而由於閩南族群人數居多,許多族群的人會同時講華語與臺語[73][467]。另外針對聽語障人士所使用的視覺語言,也自主發展出臺灣手語系統[441]。
相對於過去將華語獨尊為官方語言,其他本地語言和方言直到民主化後才逐漸受到重視[441][468]。目前《國家語言發展法》將臺灣及離各族群的自然語言及臺灣手語納為國家語言,保障使用國家語言的權利,落實語言與文化平權[441]。中華民國政府和民間還展開一系列弱勢語言、書寫系統使用維護及保存國家語言等語言保護措施[441],並將這些語言納入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必修課程[469]。臺灣還將英語列為國民教育必修課程[73],並鼓勵學習日語、法語、德語、西班牙語、韓語、俄語、義大利語、越南語等第二外語[470]。為了提升全球競爭力,中華民國政府推動2030雙語政策[361][471]。
宗教信仰
《中華民國憲法》規定人民有宗教自由,在法律上一律平等[473],各種宗教在此基礎上蓬勃發展[474],成為世界上宗教最寬容的地方之一[475]。根據2019年的調查,民眾主要信仰傳統民俗宗教(49.3%)、佛教(14%)、道教(12.4%)、基督新教(5.5%)、一貫道(2.1%)和天主教(1.3%),其他宗教還包括伊斯蘭教、東正教、三一教、理教、道院(世界紅卍字會)、天德教、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摩門教)、天理教、巴哈伊教、統一教、山達基、崇教真光、天道教、天帝教、彌勒大道等[474][473][476]。另外,有80%民眾同時信奉不同宗教,13.2%民眾則無宗教信仰[473][477]。
過去臺灣原住民族多信仰泛靈信仰,中國移民引入佛教、道教和儒教,荷蘭人和西班牙人傳入基督新教與天主教,日本則導入神道教[478]。在1949年,許多儒教、佛教、道教、民間教派等團體從中國大陸逃往臺灣,彼此競爭消長[479]。臺灣登記在案的宗教團體可分為財團法人(基金會)、寺廟或社會團體[473],不同的宗教還辦理各式慈善公益、教育教化、醫療服務、社會福利等機構(如慈濟基金會是全球最大的佛教慈善機構)[474],並建立宗教研究機構與學術環境[480]。臺灣地區有將近33,000多個供教(信)徒膜拜、聚會的場所[474],是世界上宗教場所密度最高的國家之一[481]。
臺灣民間信仰結合自然崇拜、儒家、佛教、道家等內容[474],相信人神靈三界相通[472][482]。其中媽祖及王爺千歲為二大寺廟供奉神明系統,而不同慶典儀式、藝術裝飾等則體現傳統教義[483][484]。每年各地會舉辦大型迎神賽會或遶境活動[472],並有天公生、迎媽祖、燒王船、蜂炮、炸寒單、宋江陣等儀式[485][486][487][488]。目前道教逐漸融入現代生活,佛教朝向「人間佛教」改革發展,而一貫道持續影響社會[489]。包括天主教及新教在內的基督宗教在臺灣歷經長期發展,目前臺灣原住民族多是基督徒[473],數位中華民國總統亦是基督徒[490]。漢語穆斯林社群逐漸式微,外籍移工多信奉伊斯蘭教、佛教和天主教[473][491]。
公共衛生
臺灣有著極高的健康水平,預期壽命高[493]。醫療院所由醫療專業人員組成,提供專業醫療照顧,目前主要分為中醫與西醫兩種醫療專業體系[494]。在2022年底,執業醫事人員數359,609人,計有480家醫院及20,099家診所,提供172,088張床位[495][496]。自1995年後,全民健康保險整合社會保險系統,藉由財務自給自足的互助制度,將99.9%的國民納入保障,落實平等醫療和就醫權利[497][498]。其財源主要以保險費收入和量能負擔為原則,中華民國政府提供部分弱勢族群保險費補助[497][499]。全民健康保險提供所有必要且完整的診療服務,被保險人可以自由選擇特約醫院、診所等機構[497][500]。
在2021年,中華民國國民0歲平均餘命80.86歲,男性77.67歲、女性84.25歲[13];新生兒死亡率每1,000活產2.7人,嬰兒死亡率每1,000活產4.1人[501]。十大死因以慢性疾病為主(占76.6%),依序為惡性腫瘤(28.0%)、心臟疾病(11.9%)、肺炎(7.4%)、腦血管疾病(6.6%)、糖尿病(6.2%)、高血壓性疾病(4.3%)、事故傷害(3.7%)、慢性下呼吸道疾病(3.4%)、腎炎、臟病症候群與腎病變(3.0%)及慢性肝病與肝硬化(2.2%);前三大癌症是肺癌、肝癌和結腸直腸癌[501][502]。成人過重及肥胖盛行率在2016年至2019年47.97%,18歲以上吸菸率在2020年13.1%[503]。
由於人口老化快速,全民健康保險的醫療支出持續增加[497][504]。2021年,醫療保健支出14,265億元,占國內生產毛額6.6%;平均每人花費60,783元[501],不過全民健康保險制度也引發爭論[505]。中華民國政府建構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疫情、蟲媒傳染病、腸病毒、結核病、愛滋病、肝炎、猴痘、流感大流行等傳染病防治,推動婦幼健康、罕見病、癌症及慢性疾病防治、營造健康環境、健康監測等政策[503][506]。同時還確保人類藥物、生物藥品、醫療器材、食品、化妝品等安全管理[507],並監督中醫學服務與藥材管理[508][509]。另外也發展多元長期照顧體系[503]、推動失智友善社區[495][510]。
教育措施
中華民國教育學制類似美國模式,採「六、三、三、四」架構:國民小學6年、國民中學3年、高級中學3年、大學學士班4年;另有碩士班1年至4年、博士班2年至7年[512][513]。同時還擴大2歲以上至國民小學前的幼兒園教保服務[361][512][514]。在2022年,教育科學文化預算占政府總預算20.2%[515]。九年國民義務教育的實施分為國民小學(6歲至12歲)與國民中學(12歲至15歲)[361],以九年一貫課程銜接學校教育[512],教科書需經過中華民國政府審定[516]。高級中學校教育採「普通教育」與「技職教育」雙軌[512],分成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五年制專科學校及技術型高級中等學校[517]。
在2020年,國民中學的升學率已經達99.8%,而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納入高級中等教育階段[361][518]。中華民國政府還推動高等教育招生制度專業化、及多元彈性發展[361],幾乎所有人都可以就讀大學[519]。過去高等教育機構快速增長,目前則推動大專校院整併、退場,截至2021年尚有137所大專校院與12所專科學校[361][520]。臺灣頂尖的大專院校多是國立大學,其中國立臺灣大學被視為是最好的大學[521],其前身臺北帝國大學是臺灣第一所研究型高等教育機構[522]。技職教育對接產業所需人才,具中等至高等教育體系,並注重縱向銜接與橫向轉軌[361][523]。
臺灣傳統社會的階層頂端是受過教育的精英,而教育政策和產業政策的發展便能促成社會流動[524]。由於對高等教育的重視,大專院校以上學歷人口已經超過高級中學程度者[525]。許多學生前往美國、澳洲、英國、日本等地留學[361],大專校院亦招收境外學生與展開國際交流[361][526]。臺灣在國際科學奧林匹亞生物、 化學、地球科學、數學、資訊和物理項目具有一定表現[527]。中華民國政府還培育藝術教育、特殊教育、國家語言及雙語教學師資,並規劃原住民族及新住民教育、終身教育[528]、家庭教育[529]、高齡教育[512][530]、數位教育等政策[361][531]。至2021年,識字率為99.1%[532]。
文化藝術
臺灣是開放且包容的移民社會,具有多民族、多語言的文化樣貌[441][534]。《中華民國憲法》明定保障自由權利[66]、多元文化為基本國策[442],並應建設平等、均富的國家[68][535]。這導致其核心價值除了民主、自由、人權、法治、平等意識外[275],亦推動全民健康保險[497]、社會福利[321]、多元語言文化[83][441][361]、同性婚姻等政策[536]。不過傳統社會仍以漢文化為主,屬父權制、父系制和階級制社會,日常生活圍繞在家庭、工作和教育上[537]。不過隨著地方社會轉型,臺灣公民社會已經蓬勃且多元化發展,出現各類非政府組織、民間組織、社會運動、社區總體營造運動等[538]。
同時,臺灣社會兼容閩南文化、客家文化、外省人文化、原住民族文化[129]、日本文化、西方文化,且西方現代文化的影響力趨大[539]。其中臺灣原住民風俗習慣各異,衍生各具特色的祭典文物[83][540],並藉藝術呈現文化精神[533][541]。客家族群在臺灣形成客家文化,不同地區也發展出各自的特色[464],而臺灣新住民族群也保留自身傳統[83][542]。中華民國政府把支持文化活動視為主要職責,各地興建大量公立博物館、表演場地設施[83],使臺灣成為亞洲藝術中心[543]。其中國立故宮博物院便被譽為世界五大博物館之一,地方博物館與私立博物館亦快速增長[83],並典藏各式文物[544]。
節慶假日
中華民國國定假日有1月1日中華民國開國紀念日(元旦)、農曆除夕至初三春節(農曆新年)、2月28日和平紀念日、4月4日兒童節、民族掃墓節(清明)、農曆5月5日端午節、農曆8月15日中秋節、10月10日國慶日[17][545]。自2015年開始,國定假日與週末重疊會補假[546]。其他傳統節日還有元宵節、七夕、中元節、重陽節、下元節、冬至、做牙等,並舉辦燈會、放天燈、放水燈、普渡、搶孤等活動[485][486][547]。臺灣原住民族歲時祭儀分成祖靈祭、豐年祭與收穫祭、狩(漁)獵祭及農耕祭等傳統節慶[485][540],而客家族群亦會舉辦客家桐花祭、義民祭、𪹚龍等活動[548]。
視覺藝術
臺灣原住民族有各具特色的織繡、雕刻工藝[83][549]。清治時期文人推展傳統書法和水墨畫,民間有木雕、石雕、漆藝、陶藝、藺草編、竹工藝、纖維工藝、金屬工藝、紙藝等工藝[83][550]。日治時期引進西洋畫及東洋畫觀念,地方題材成為特色[83][551]。中華民國政府早期在臺灣推動中華文化復興運動,並因西方思潮與藝術運動衝擊,出現中國與西方、現代與傳統調和探索[83][552]。其後的鄉土運動影響水墨等創作[553]。1980年代起,出現裝置藝術、行為藝術等作品,關注政治、性別和族群等議題,並籌辦大型展覽[83][554]。2000年後,臺灣藝術融入在地性與全球化、美術與科技的思考[83][555]。
目前雕塑藝術因為傳統宗教和當代主題而盛行,版畫藝術有多元表現,攝影藝術則歷經日治時期人像攝影、戰後沙龍攝影、鄉土寫實攝影演進[83][556]。工商設計與文化設計蓬勃發展,並結合當代工藝,逐漸發展出文化創意產業[83];而衣飾則已經西化[557]。臺灣建築概分為臺灣原住民族建築、中式傳統建築、西洋式與中西混合型建築及戰後現代主義建築,都市地區普遍是公寓住宅[558]。目前建築呈現多元面向的發展,其中臺北101在2004年至2010年間是世界最高的建築物[559]。同時中華民國擁有許多歷史建築,並經中華民國政府指定為古蹟、歷史建築等有形文化資產保存管理[83][560]。
文學出版
臺灣原住民族口傳文學是最早開始流傳的臺灣文學[83][562]。古典漢詩文學源於17世紀,在明鄭時期、清治時期、日治時期持續維持一定創作人口,但其內容因身份認同而有所轉變[83][563]。在日治時期還發展出吸收西方現代文藝思潮(寫實主義、超現實主義、現代主義)、反對殖民的新文學作品[83][564]。1945年後,來自中國大陸的作家成為戰後文壇的主導,懷鄉文學、反共文學及軍旅文學成為風潮[83][565]。1950年代至1960年代,現代詩、散文、小說創作開始受到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影響[83][566]。1970年代,鄉土文學運動強調社會現實與歷史,與戰前的寫實主義傳統接軌[83][567]。
1980年代後,文學創作與批評多元發展,出現女性文學、都市文學、環保文學、政治文學、同志文學、原住民族文學、客家文學、臺語文學、眷村文學、新住民文學、移工文學等作品[83][568]。臺灣哲學吸取西方哲學與中國哲學,並受自由主義、存在主義等思想影響[569]。中華民國政府還鼓勵臺灣漫畫建立內容品牌[561][570]。圖書出版事業以小規模、本土經營為主[561],各地設有公共圖書館[571]。2021年,書籍出版登記家數為1,924家,並有57,710種書籍上市[572]。出版商翻譯大量外國著作,中文書籍亦在其他華文地區銷售[573]。但整體紙本圖書市場持續衰退,線上書店與數位出版漸趨活絡[561][574]。
表演藝術
臺灣原住民族音樂分為歌舞音樂與器樂[83][575]。漢民族音樂分為福佬與客家兩系,並有民俗音樂、戲曲音樂、器樂與宗教音樂類別,教會則引進西洋音樂[83][576]。臺灣古典音樂及西式音樂在日治時期開始普及,後來出現「中西合璧」、「和漢交融」、現代主義及民族主義等風格音樂,不同西式音樂團體和國樂團體也相繼成立[83][577]。在歷經白色恐怖時期後,臺灣相繼出現校園民歌、華語、臺語及客語流行音樂等通俗音樂風潮[83][578]。目前臺灣流行音樂受到世界各國文化的影響,並創造許多華語歌手及經典歌曲[83][579]。每年會舉辦理金曲獎、金音創作獎、臺灣原創流行音樂大獎等獎項[83][580]。
過去傳統戲曲有南管戲、北管戲、高甲戲、四平戲、客家大戲、歌仔戲、京劇、豫劇、車鼓戲、牛犁陣、傀儡戲、皮影戲、布袋戲等[83],並歷經大量轉型與現代化[581]。現代戲劇最早有日治時期的臺灣新劇運動,其後歷經反共抗俄劇,再受西方當代劇場藝術與國際交流影響[83][582]。目前現代化商業劇場多元成長,亦出現探索藝術形式的前衛小劇場[83][583]。舞蹈藝術受不同文化傳統影響,引入芭蕾舞、現代舞、民族舞蹈等,並發展出高等舞蹈教育與專業舞團[83][584]。中華民國政府還在各地興建可供表演的現代化劇場、文化中心或演藝廳[83][585]。
烹調飲食
臺灣多樣料理在其文化中扮演核心角色[129],家庭習慣與成員共同用餐,但也經常在餐廳或夜市消費[587]。臺灣原住民族以粟、山芋、甘藷、旱稻為主食,並狩獵山豬或捕獲漁產[588][589]。漢人農業社會以米飯為主食,分成清淡不膩的閩南菜與重口味的客家菜[588],亦形成醬菜文化[590][591]。日治時期,日本料理成為普遍菜色,出現北投酒家菜、佛跳牆等菜餚[588]。隨著中華民國政府遷往臺灣,帶來中國各地烹調菜色,包括京菜、魯菜、川菜、蘇菜、浙菜、閩菜、粵菜、湘菜八大菜系的菜餚[588][592][358]。隨著養殖技術進步,各地享有多樣海鮮[590],並因宗教信仰流行素食[593]。
除了傳統中國北方和南方料理,臺灣也逐漸引入各國飲食文化[588][592],並出現精緻餐飲和速食文化[594]。同時還有小籠包、滷肉飯、油飯、羊肉爐、鵝肉、棺材板、牛肉麵、肉圓、蚵仔麵線、大餅包小餅、生煎包、臭豆腐、雞排、蚵仔煎、蔥抓餅、鹽酥雞、烤玉米、鹽水雞、珍珠奶茶、刨冰、鳳梨酥、黑糖糕等小吃飲品與地方特產[595][596][597]。另有春節圍爐、元宵節湯圓、端午節粽子、中秋節月餅等年節習俗[598],以及藥燉排骨等藥膳食補[590][595][593]。茶葉主流為文山包種茶、凍頂烏龍茶、白毫烏龍茶及鐵觀音,另有咖啡與酒品(埔里紹興酒、金門高粱酒、馬祖老酒等)[596][599]。
傳播媒體
中華民國媒體相當多元,且競爭激烈[601]。2021年,彩色電視機普及率98.5%,有線電視頻道85.6%[415]。其中有5家無線電視臺事業,播出23個數位節目頻道[561][602]。臺灣公共廣播電視集團為公共媒體,辦理客家電視臺及原住民族電視臺[561][603]。有線電視廣播業者有64家,提供80個至110個基本頻道節目,為最大收視平臺[561][604]。目前有線電視業者多通过衛星頻道供應節目,共計91家、218個衛星頻道[561][605]。中華民國政府輔導業者開發電視劇內容,辦理金鐘獎、金視獎頒獎等活動,並設置國際平臺TaiwanPlus[561][606]。另有185家無線廣播事業,以音樂節目最受歡迎,並具多種語言[607][608]。
中央通訊社是臺灣最重要的通訊社,另有數百家新聞機構[609]。2020年,臺灣有32家通訊社、252家報紙出版商、1,267家雜誌出版商[607]。《中國時報》、《聯合報》、《自由時報》是發行量最大的報紙,而財經資訊、企業管理、新聞時事、時尚雜誌廣受歡迎[610]。2022年,臺灣在新聞自由指數排行第38名,領先韓國(第43名)、日本(第71名)、香港(第148名)、中國大陸(第175名);不過相關新聞分析仍受到外部力量影響[611]。臺灣還有來自20個國家、75家媒體派駐記者,並引進外國語言報紙與國際期刊雜誌[612]。隨著紙本報紙和雜誌式微,多數媒體朝向數位發行發展[613]。
臺灣電影最早始於日治時期,戰後則一度興起臺語電影[561][614]。1960年代起,公民營電影公司盛行拍攝寫實電影與文藝片,並引進香港電影技術[561][615]。1970年代起,功夫片和武俠片成為主流,其後愛國電影及小品電影也開始盛行[561][616]。1980年代開始,中影公司主導臺灣新電影運動,探討社會、人文及歷史題材[561],另有大量紀錄片出現[617]。隨著臺灣新電影運動結束、開放外片進口,臺灣電影產業一度沒落[561][618]。直到21世紀初,年輕導演發展在地文化、恐怖、驚悚、犯罪、科幻、奇幻等類型電影[561][619]。中華民國政府持續推動電影產業發展,並舉辦金馬獎、金穗獎等活動[83][620]。
運動休閒
臺灣最受歡迎的體育運動包括棒球、籃球、橄欖球、網球和高爾夫球等[622]。臺灣青棒球隊在國際級比賽有著不錯成績,並在1989年成立中華職業棒球聯盟[623]。籃球是受到許多人(特別是年輕人)歡迎的運動之一[624]。中華民國舉辦LPGA臺灣錦標賽等高爾夫球賽事,並在山坡或丘陵上興建高爾夫球場[625][626]。臺灣每年還會舉辦數十場馬拉松比賽,臺北馬拉松是規模最大的賽事之一[627]。許多人熱衷練習來自中國大陸、日本和韓國的武術,或在社區公園從事土風舞等活動[628]。中華民國還是全球尖端自行車的外銷大國,推廣自行車比賽及休閒[629][630]。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加入聯合國後並獲得承認後,中華民國在國際賽事往往只能以權宜名稱「中華臺北」參加[631]。儘管反對相關條件,但仍定期派出代表團參加奧林匹克運動會等國際體育賽事[632]。中華民國在奧林匹克運動會競技項目中獲得多面獎牌,並在2020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創下最佳成績[629][633]。中華民國在世界運動會、世界大學運動會、亞洲運動會、青年奧林匹克運動會、帕拉林匹克運動會、聽障奧林匹克運動會等賽事亦有獲獎紀錄[629]。為了培育學校優秀運動人才,中華民國舉辦各項學生運動聯賽遴選運動人才,並推動體育學術、體育教學、校園競賽等措施[629][634]。
中華民國定期舉辦全國運動會、全民運動會、全國原住民族運動會、全國身心障礙國民運動會、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全國大專校院運動會等比賽[629][635]。中華民國政府還推動運動環境改善,興設國民運動中心等體育場館設施,並鼓勵民間職業運動產業發展[629][636]。多個城市設有公共自行車系統[396],並規劃環島自行車道路網[629][637]。其他受歡迎的休憩方式還有爬山、散步、度假、電視、電影、音樂、跳舞、閱讀等,各類型登山運動相當風行[128][638]。臺灣各地都有大型購物中心、連鎖百貨公司和特色商圈[639],臺灣中部更擁有多處渡假村及遊樂中心[640][641]。
參見
註釋
參考資料
-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中央情報局 & 2023年.
- ^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中華民國內政部、國史館. 國旗、國歌、國花. 行政院. 2022-02-07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10) (中文(繁體)).
- ^ 3.0 3.1 3.2 3.3 國歌. 中華民國總統府.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18) (中文(繁體)).
- ^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中華民國內政部. 土地. 行政院. 2022-12-14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04) (中文(繁體)).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36頁至第43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8頁至第13頁.
- ^ 6.0 6.1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10至11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4頁; 中央情報局 & 2023年;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10至11頁; 中央情報局 & 2023年;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10至11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10至11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4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法務部全國法規資料庫工作小組. 國家語言發展法. 全國法規資料庫. [2024-06-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1).
- ^ 11.0 11.1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10至11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4頁; 中央情報局 & 2023年.
- ^ 12.0 12.1 12.2 12.3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13.00 13.01 13.02 13.03 13.04 13.05 13.06 13.07 13.08 13.09 13.10 13.11 13.12 中華民國內政部. 人口. 行政院. 2022-09-01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0) (中文(繁體)).
- ^ 14.0 14.1 14.2 14.3 World Economic Outlook database.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October 2023 [2024-01-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1-13) (英语).
- ^ 5.主要國家所得分配概況. 中華民國國家發展委員會.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12) (中文(繁體)).
- ^ 潘姿羽. 2021年人類發展指數 台灣排名全球19超越日韓. 中央通訊社. 2022-10-16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12) (中文(繁體)).
- ^ 17.0 17.1 17.2 17.3 17.4 旅遊實用資訊. 交通部觀光局. 2023-03-22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7) (中文(繁體)).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10至11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4頁、第96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10至11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96頁; 中央情報局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10至11頁; 中央情報局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4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67至174頁.
- ^ 22.0 22.1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至10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4頁.
- ^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國父. 中華民國總統府.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22) (中文(繁體)).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至10頁;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138至140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88至89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20至29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63至68頁、第246至256頁、第276至289頁、第301至306頁; 中央情報局 & 2023年;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東京奧運:三個不能用正式名稱參賽的代表隊. BBC News 中文. 2021-07-29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09) (中文(繁體)).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80至81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53至256頁、第284至289頁.
- ^ 27.00 27.01 27.02 27.03 27.04 27.05 27.06 27.07 27.08 27.09 27.10 27.11 27.12 27.13 27.14 27.15 27.16 27.17 27.18 27.19 27.20 27.21 27.22 27.23 27.24 27.25 27.26 27.27 27.28 27.29 27.30 國史館. 中華民國之肇建. 行政院. 2021-04-09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26) (中文(繁體)).
- ^ 28.0 28.1 28.2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4至5頁.
- ^ 29.0 29.1 29.2 國旗. 中華民國總統府.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24) (中文(繁體)).
- ^ 30.0 30.1 30.2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4至5頁; 中央情報局 & 2023年.
- ^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424至426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6頁.
- ^ 32.0 32.1 32.2 32.3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6頁.
- ^ 國花. 中華民國總統府.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4-09) (中文(繁體)).
- ^ 國璽. 中華民國總統府.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20) (中文(繁體)).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88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18至20頁; Lynn White等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至10頁;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2至4頁; 呂芳上等 & 2011年,第1至2頁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88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18至20頁、第299至230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1至29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97至299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18至29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45至46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2至4頁; 漢寶德等 & 2011年,第1至2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88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18至20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45至46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88頁、第300頁; 王汎森等 & 2011年,第300至303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18至20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45至46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漢寶德等 & 2011年,第473頁至474頁;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12頁至13頁; 陳芳明等 & 2011年,第7頁至17頁.
- ^ 《近代國家的型塑:中華民國建國一百年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 中華民國臺北: 國史館. 2013-06-01: 1102-1109. ISBN 978-9860372816 (中文(繁體)).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至10頁;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17至18頁、第354至356頁、第489至490頁、第520至522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1至29頁、第33至35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8至9頁、第295頁; Lynn White等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至10頁;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126至129頁、第354至356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95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67至174頁; Lynn White等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至10頁;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37至39頁、第56至58頁、第353至356頁、第421頁、第490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8至9頁、第295頁; Lynn White等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至10頁;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56至58頁、第354至356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8至9頁; Lynn White等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至10頁;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37至39頁、第56至58頁、第353至356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8至9頁、第295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至10頁;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56至58頁、第94至96頁、第354至356頁、第645至649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至10頁;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37至39頁、第56至58頁、第96頁、第353至356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40至40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8至9頁、第295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67至174頁; Lynn White等 & 2023年.
- ^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96至97頁、第421頁.
- ^ 50.0 50.1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至10頁; Lynn White等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至10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 Lynn White等 & 2023年,第295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至10頁;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37至39頁、第56至58頁、第96至97頁、第130至133頁、第356至358頁、第422至424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8至9頁、第295頁; Lynn White等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至10頁;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37至39頁、第97至98頁、第356至358頁、第389至390頁、第422至423頁、第456至457頁、第493至494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8至9頁、第295至296頁; Lynn White等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至10頁; 王汎森等 & 2011年,第7至11頁、第112至116頁;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490至493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1至29頁、第419至421頁; 陳芳明等 & 2011年,第19至21頁、第148至151頁、第202至206頁、第526頁; 漢寶德等 & 2011年,第458至459頁、第565至567頁; Lynn White等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至10頁;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56至58頁、第356至358頁、第389至390頁、第422至426頁、第456至460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95至296頁; Lynn White等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至10頁;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37至39頁、第99頁、第358頁、第493至494頁.
- ^ 57.0 57.1 57.2 57.3 57.4 57.5 第1~5任 蔣總統中正先生. 中華民國總統府.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11) (中文(繁體)).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至10頁;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37至39頁、第358頁、第427至428頁、第457至458頁、第493至494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95至296頁; Lynn White等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至10頁;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37至39頁、第358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95至296頁; Lynn White等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至10頁;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58至60頁、第99頁、第358頁、第427至428頁、第494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95至296頁; Lynn White等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至10頁; 王汎森等 & 2011年,第11至16頁;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7至8頁、第37至39頁、第58至61頁、第133至135頁、第359至361頁、第429至431頁、第495至497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1至29頁、第44至55頁、第356至357頁、第388至390頁; 漢寶德等 & 2011年,第1至2頁; Lynn White等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至10頁;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361至362頁、第429至431頁、第458至460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96至297頁; Lynn White等 & 2023年.
- ^ 63.0 63.1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 Lynn White等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至10頁;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362至364頁、第495至497頁、第528至531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96至297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57至60頁; Lynn White等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至10頁;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37至39頁、第362至364頁、第431至434頁、第466至468頁、第495至499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1至29頁、第55頁;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125至128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96至297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57至60頁; Lynn White等 & 2023年.
- ^ 66.00 66.01 66.02 66.03 66.04 66.05 66.06 66.07 66.08 66.09 66.10 憲法簡介. 中華民國總統府.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1) (中文(繁體)).
- ^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7至8頁、第37至39頁、第365至366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52頁、第303頁; 中央情報局 & 2023年; Lynn White等 & 2023年.
- ^ 68.0 68.1 68.2 68.3 68.4 68.5 68.6 68.7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憲法. 行政院. 2020-03-06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26) (中文(繁體)).
- ^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7至8頁、第37至39頁、第101頁、第365至366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52頁、第297頁、第303頁; 中央情報局 & 2023年.
- ^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64至68頁、第137至138頁、第279至281頁、第365至366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79至81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53至54頁、第297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20至29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至10頁;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137至138頁、第365至366頁、第437至439頁、第468至470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61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97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18至29頁; Lynn White等 & 2023年.
- ^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19頁.
- ^ 73.0 73.1 73.2 73.3 73.4 73.5 73.6 73.7 人文風情. 交通部觀光局. 2021-05-24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6) (中文(繁體)).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11至12頁;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343至345頁、第401至402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18至29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97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3至18頁、第45至49頁、第96葉至98頁、第198至201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11至12頁、第19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70至71頁、第476至477頁;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345至348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20至29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3至18頁、第46至49頁、第198至201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11至12頁、第19頁、第24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71頁;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345至348頁; 漢寶德等 & 2011年,第411至415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97至298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20至29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49至53頁、第198至201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11至12頁、第19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71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97至298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20至29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49至53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11至12頁、第19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71頁;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345至348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97至298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20至29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49至53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1至29頁、第71頁;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125至128頁、第345至348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0至29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297至298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3至24頁、第49至53頁、第198至201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11至12頁、第19頁、第21至22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71至72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98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20至29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49至53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1至29頁、第72頁、第105至106頁、第476至477頁;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125至128頁、第345至348頁; 漢寶德等 & 2011年,第411至415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8至24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49至53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11至12頁、第22至24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106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98至299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20至29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8至24頁、第49至53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83.00 83.01 83.02 83.03 83.04 83.05 83.06 83.07 83.08 83.09 83.10 83.11 83.12 83.13 83.14 83.15 83.16 83.17 83.18 83.19 83.20 83.21 83.22 83.23 83.24 83.25 83.26 83.27 83.28 83.29 83.30 83.31 83.32 83.33 83.34 83.35 83.36 中華民國文化部. 藝術文化. 行政院. 2022-03-17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05) (中文(繁體)).
- ^ 王汎森等 & 2011年,第690至691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1至29頁、第72至73頁、第106頁、第476至477頁;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125至128頁、第310至317頁; 漢寶德等 & 2011年,第95至101頁、第411至415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43至44頁、第298至299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8至24頁、第49至53頁、第96至98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1至29頁、第73頁、第106頁、第241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98至299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49至53頁、第301至306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73至74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98至299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49至53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11至12頁、第21至22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73至74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98至299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20至29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49至53頁、第198至201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至12頁、第24頁;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32至34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74頁、第107至108頁;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1至4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99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18至29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53至56頁; 中央情報局 & 2023年; John C. Copper & 2023年; Lynn White等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11頁至第12頁; 王汎森等 & 2011年,第185頁至第187頁、第358頁至第359頁;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1頁至第29頁、第34頁至第36頁、第75頁至第76頁、第107頁至第110頁、第171頁至第177頁、第242頁至第243頁、第476頁至第477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31頁至第33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99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53頁至第56頁、第198頁至第201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34至36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1至29頁、第74至76頁、第357至360頁、第393至395頁;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534至535頁、第539至540頁、第597至600;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99至300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8至24頁、第53至56頁、第197至201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32至36頁、第312頁;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31頁、第220至224頁、第310至317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99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57至60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99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57至60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36至37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1至29頁、第76至78頁、第171至177頁;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31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99至300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57至60頁、第198至201頁、第246至247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36至37頁、第463至466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1至29頁、第395至396頁;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310至317頁、第514至517頁; 陳芳明等 & 2011年,第2至7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99至300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57至60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至12頁;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30至32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110至112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99至300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18至29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57至63頁; 中央情報局 & 2023年;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至10頁;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312至313頁、第367至368頁;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317至332頁; 陳芳明等 & 2011年,第428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300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20至29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60至63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至10頁;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365至366頁、第437至439頁;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510至514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63至68頁; Lynn White等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至10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97頁; Lynn White等 & 2023年.
- ^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365至366頁、第437至439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Lynn White等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至12頁;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365至366頁、第437至439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110至112頁;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155至156頁、第322至329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18至29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63至68頁、第167至174頁、第198至201頁; 中央情報局 & 2023年; John C. Copper & 2023年; Lynn White等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至10頁; 王汎森等 & 2011年,第16至20頁;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42至43頁、第499至503頁、第536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1至29頁、第87至92頁;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572至573頁; 陳芳明等 & 2011年,第429頁、第504至510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20至29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63至68頁、第201至207頁、第247至249頁、第261至269頁、第307至312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102.0 102.1 第5任 嚴總統家淦先生. 中華民國總統府.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11) (中文(繁體)).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至12頁;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23頁、第39至44頁、第64至68頁、第138至140頁、第367至368頁、第370至371頁、第400至401頁、第653至656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1至29頁、第82至95頁;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390頁;第478至484頁、第517至524頁; 陳芳明等 & 2011年,第28至32頁、第428至429頁; 漢寶德等 & 2011年,第486至487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53至54頁、第88至89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20至29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63至71頁、第144至147頁、第167至174頁、第201至207頁、第231至237頁、第247至249頁、第257至261頁、第276至284頁、第301至306頁; 中央情報局 & 2023年;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至10頁、第342至343頁;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18至20頁、第505至509頁、第537至539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20至29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45至46頁、第63至68頁、第247至256頁、第276至289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至12頁;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281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300至301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63至71頁、第152至156頁.
- ^ 106.0 106.1 第6~7任 蔣總統經國先生. 中華民國總統府.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11) (中文(繁體)).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至12頁;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43至44頁、第142至143頁、第281頁; 陳芳明等 & 2011年,第7至13頁、第438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300至301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20至29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68至71頁、第152至156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至12頁; 王汎森等 & 2011年,第271至274頁;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44頁、第80至82頁、第142至143頁、第320頁、第370至372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95至96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53至54頁、第300至301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20至29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68至71頁、第144至145頁、第167至174頁; 中央情報局 & 2023年;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109.0 109.1 109.2 第7~9任 李總統登輝先生. 中華民國總統府.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11) (中文(繁體)).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至12頁;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45至49頁、第82至83頁、第142至143頁、第281至282頁、第371至372頁;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396頁; 陳芳明等 & 2011年,第13至17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53至54頁、第89至90頁、第300至301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71至75頁、第152至156頁、第249至253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45至49頁、第82至83頁、第143至152頁、第159至161頁;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396頁、第329頁至332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52至54頁、第321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71至75頁、第147至152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至12頁;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47至49頁、第82至85頁、第142至143頁、第282至283頁、第294至296頁、第371至374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53至54頁、第300至301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20至29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71至75頁、第152至156頁、第174至182頁; 中央情報局 & 2023年;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至10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89至90頁、第300至301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33至38頁、第71至75頁、第231至237頁、第249至253頁、第269至276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114.0 114.1 第10~11任 陳總統水扁先生. 中華民國總統府.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11) (中文(繁體)).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至12頁;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50頁、第159至161頁、第296至297頁、第374至377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90至94頁、第300至301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20至29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33至38頁、第75至79頁、第152至156頁、第167至182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至10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300至301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117.0 117.1 第12~13任 馬總統英九先生. 中華民國總統府.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11) (中文(繁體)).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至12頁;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297頁、第378至379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94至96頁、第301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20至29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33至38頁、第79至84頁、第152至156頁、第174至182頁、第246至247頁、第249至253頁、第269至276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20至29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79至84頁、第182至188頁、第249至253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94至96頁、第301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20至29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蔡英文 總統. 中華民國總統府.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30) (中文(繁體)).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55頁、第97頁、第301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20至29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33至38頁、第84至87頁、第152至156頁、第174至188頁; 中央情報局 & 2023年;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20至29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李澄欣. 台灣國會改革三讀通過後會發生什麼?「青鳥行動」翻轉「藍白綠」格局?. 英国广播公司. 2024-05-30 [2024-05-30] (中文).
- ^ 台灣集會|國會改革法案三讀通過 七萬人聚集高呼「重啟社會對話」. 集誌社. 2024-05-28 [2024-05-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5-28) (中文).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至11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至7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36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至7頁.
- ^ 128.00 128.01 128.02 128.03 128.04 128.05 128.06 128.07 128.08 128.09 128.10 128.11 128.12 128.13 128.14 128.15 臺灣概況. 交通部觀光局. 2021-05-24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05) (中文(繁體)).
- ^ 129.0 129.1 129.2 129.3 129.4 129.5 129.6 景點. 交通部觀光局.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6) (中文(繁體)).
- ^ 130.0 130.1 生態旅遊. 交通部觀光局.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05) (中文(繁體)).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12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8至12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至7頁; 中央情報局 & 2023年;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36至38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至7頁; 中央情報局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12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8至12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觀光景點. 交通部觀光局. 2022-12-30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1) (中文(繁體)).
- ^ 135.0 135.1 脊梁山脈旅遊. 交通部觀光局.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05) (中文(繁體)).
- ^ 中華民國內政部. 海岸山脈. 行政院.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7) (中文(繁體)).
- ^ 137.0 137.1 中央山脈. 交通部觀光局.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7) (中文(繁體)).
- ^ 中華民國內政部. 雪山山脈. 行政院.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7) (中文(繁體)).
- ^ 139.0 139.1 玉山山脈. 交通部觀光局.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7) (中文(繁體)).
- ^ 中華民國內政部. 阿里山山脈. 行政院.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7) (中文(繁體)).
- ^ 141.00 141.01 141.02 141.03 141.04 141.05 141.06 141.07 141.08 141.09 141.10 141.11 141.12 141.13 141.14 141.15 中華民國內政部. 地文. 行政院. 2022-08-26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10) (中文(繁體)).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14至16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36至38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8至12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至7頁; 中央情報局 & 2023年;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14至16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至7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14至16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36至38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8至12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至7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36至38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36至38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至7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14至15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36至38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至7頁; 中央情報局 & 2023年;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16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38至39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至7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16至17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38至39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16至17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36至39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8至12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至7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至7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中華民國內政部. 龜山島. 行政院. 2022-08-26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7) (中文(繁體)).
- ^ 154.0 154.1 中華民國內政部. 綠島. 行政院. 2022-08-26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7) (中文(繁體)).
- ^ 中華民國內政部. 蘭嶼. 行政院. 2022-08-26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7) (中文(繁體)).
- ^ 中華民國內政部. 小琉球. 行政院. 2022-08-26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7) (中文(繁體)).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12至14頁、第25至27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41至43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8至12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至7頁; 中央情報局 & 2023年;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12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38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36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至7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160.0 160.1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14至15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14至15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162.0 162.1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至7頁.
- ^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8至12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7至9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164.0 164.1 164.2 164.3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污染防治. 行政院. 2022-03-16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13) (中文(繁體)).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38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8至12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至7頁; 中央情報局 & 2023年;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374至375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120至123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16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38頁.
- ^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7至9頁; 中央情報局 & 2023年;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16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41至42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8至12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39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至7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171.0 171.1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17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39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至7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14至15頁、第17至18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14至15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39頁.
- ^ 174.0 174.1 174.2 174.3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環保政策. 行政院. 2022-03-16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13) (中文(繁體)).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3至94頁、第446頁、第486至487頁、第489頁、第812至813頁、第828頁、第831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638至641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173至174頁.
- ^ 2020-2021 Taiwan at a Glance (PDF). 中華民國臺北: 中華民國外交部. 2021年10月: 第82至83頁. ISBN 978-986544731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3-14) (英语).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12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39至41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8至12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7至9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14至15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39至41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8至12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179.0 179.1 179.2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14至15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39至41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7至9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180.0 180.1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溫室氣體減量. 行政院. 2022-03-16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13) (中文(繁體)).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3至94頁、第445至446頁、第491至492頁、第809至811頁、第835至836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1至29頁、第652至655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18至23頁、第166至168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39至41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7至9頁; 中央情報局 & 2023年;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39至41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7至9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184.0 184.1 184.2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7至9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2021-2022 Taiwan at a Glance (PDF). 中華民國臺北: 中華民國外交部. 2021年10月: 第9頁. ISBN 978-986544731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4-08) (英语).
- ^ 186.0 186.1 186.2 186.3 186.4 186.5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生態保育. 行政院. 2023-03-08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26) (中文(繁體)).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839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176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12至13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839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647至648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7至9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3至94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175至176頁.
- ^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12至13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176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7至9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192.0 192.1 192.2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重要農業施政措施. 行政院. 2022-03-18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14) (中文(繁體)).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3至94頁、第839至841頁、第852至853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176至178頁.
- ^ 194.0 194.1 194.2 國家公園. 交通部觀光局.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7) (中文(繁體)).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289至290頁、第841至852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649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176至181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12至13頁.
- ^ 196.0 196.1 中華民國內政部. 國家公園簡介. 行政院. 2022-03-02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13) (中文(繁體)).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177至181頁.
- ^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5至7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54至56頁; 中央情報局 & 2023年.
- ^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10至12頁、第93至94頁、第135至137頁、第171至172頁、第201至205頁、第235頁、第239至240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56至162頁.
- ^ 200.00 200.01 200.02 200.03 200.04 200.05 200.06 200.07 200.08 200.09 200.10 200.11 200.12 200.13 200.14 200.15 200.16 中央政府. 中華民國總統府.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2) (中文(繁體)).
- ^ 201.00 201.01 201.02 201.03 201.04 201.05 201.06 201.07 201.08 201.09 201.10 201.11 201.12 201.13 201.14 201.15 201.16 201.17 201.18 201.19 201.20 201.21 行政院人事行政總處、中華民國內政部. 政府組織. 行政院. 2022-09-01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09) (中文(繁體)).
- ^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255至256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54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33至34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52至156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5至36頁、第59頁、第73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54至56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35至36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52至156頁.
- ^ 204.0 204.1 204.2 204.3 204.4 204.5 204.6 204.7 204.8 中華民國中央選舉委員會. 選舉及公民投票. 行政院. 2022-02-07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26) (中文(繁體)).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54至56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30至33頁、第35至36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52至156頁; 中央情報局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6至39頁;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93至94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56至59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35至36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56至162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6至39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56至59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35至36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56至162頁; 中央情報局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9至40頁;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147至157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59至60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56至162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9至40頁、第112至114頁;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147至151頁、第153至157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59至60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30至33頁、第35至36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56至162頁; 中央情報局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9至40頁、第112至114頁;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154至157頁、第293頁、第299至300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59至60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30至33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98至105頁、第147至152頁、第156至162頁; 中央情報局 & 2023年.
- ^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49至50頁、第293至294頁、第303至304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52至53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40頁、第139頁;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171至174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60至61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56至162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44至45頁、第175至202頁;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10至11頁、第201至204頁、第223至230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61至62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56至162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41至44頁、第203至233頁;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11至12頁、第251頁、第257至258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62至63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56至162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40至45頁;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172至174頁、第250至259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59至63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35至36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56至162頁; 中央情報局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88頁、第97頁、第102至104頁、第444至445頁、第741至743頁、第759至763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63至65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273頁、第292至293頁; 中央情報局 & 2023年.
- ^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14至17頁、第24至26頁、第392至411頁、第424至441頁、第488至491頁; 漢寶德等 & 2011年,第473至474頁、第551至553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7至33頁、第71至75頁、第147至152頁、第253至256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219.0 219.1 219.2 219.3 219.4 中華民國財政部、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檢查局. 我國財政金融概況. 行政院. 2022-07-12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27) (中文(繁體)).
- ^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543至545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242至243頁、第299至300頁、第315至316頁;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302至303頁、第560至565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67至188頁、第312至317頁; 中央情報局 & 2023年.
- ^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67至188頁、第253至256頁、第312至317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50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54至56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37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52至156頁、第167至182頁; 中央情報局 & 2023年;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15至16頁、第452至459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62至174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第37頁; 中央情報局 & 2023年.
- ^ 2024選舉開票結果 區域立委當選完整名單. 中央社 CNA. 2024-01-13 [2024-05-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1-19) (中文(臺灣)).
- ^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351至353頁、第366至368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47至152頁、第162至167頁.
- ^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325至327頁、第374至377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62至167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229.0 229.1 229.2 229.3 229.4 地方政府. 中華民國總統府.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7) (中文(繁體)).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45至46頁、第57至58頁;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323至324頁、第373至375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63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33至34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62至167頁; 中央情報局 & 2023年.
- ^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33至34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104至105頁;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329至332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1至29頁、第565至569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63頁.
- ^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333至335頁、第369至370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33至34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62至167頁; 中央情報局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46至47頁;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325至327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63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46至48頁、第51至55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63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46至47頁、第52至54頁、第56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63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33至34頁.
- ^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287至288頁、第300至302頁、第316至317頁;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125至128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62至167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110 年工業及服務業普查 綜合報告提要分析 (PDF). 行政院主計總處. [2023-05-31] –通过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 (中文(臺灣)).
- ^ 239.0 239.1 林長順. 國民法官新制112年上路 民眾法官一起審重大刑案. 中央通訊社. 2022-12-28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12) (中文(繁體)).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52至53頁;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37至39頁、第645至649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47至152頁、第182至188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53至54頁;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64至70頁、第138頁第140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47至152頁.
- ^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41至44頁、第47至49頁、第64至85頁、第137至143頁、第366至368頁、第653至656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53至54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30至33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47至152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47至49頁、第82至85頁、第143至152頁、第159至161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52至54頁、第321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30至33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47至152頁.
- ^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49至50頁、第147至151頁、第154至157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53至54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30至33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47至152頁; 中央情報局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40至41頁、第142至158頁;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172至176頁、第179至181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60至61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56至162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40頁、第139頁、第142頁;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172至179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60至61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56至162頁; 中央情報局 & 2023年;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40至41頁、第142至158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748頁;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193至198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60至61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56至162頁.
- ^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175至176頁、第618至626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56至162頁; 中央情報局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142至145頁;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175至176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60至61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56至162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143至145頁;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181至182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56至162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656至658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56至162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41頁、第152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60至61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85頁、第257至266頁、第757至759頁;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405至416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31至136頁; 中央情報局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85頁、第317至320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112至113頁; 中央情報局 & 2023年.
- ^ 駐外館處. 中華民國外交部.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01) (中文(繁體)).
- ^ 257.00 257.01 257.02 257.03 257.04 257.05 257.06 257.07 257.08 257.09 257.10 257.11 257.12 257.13 257.14 中華民國外交部. 對外關係. 行政院. 2022-03-23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26) (中文(繁體)).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447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68至70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38至42頁、第48至49頁.
- ^ 259.0 259.1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國際衛生合作. 行政院. 2022-03-04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16) (中文(繁體)).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86頁、第339至340頁、第347至349頁、第447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68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38至42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86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68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86頁、第349至352頁、第447頁、第746至747頁、第798至799頁、第835至836頁;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437至439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81至85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48至49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31至136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38至48頁.
- ^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18至20頁、第495至505頁、第531至533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63至68頁、第246至249頁、第276至289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至10頁、第342至343頁;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18至20頁、第505至509頁、第537至539頁、第276至284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20至29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45至46頁、第63至68頁、第247至256頁、第284至289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86頁、第340至345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76至77頁、第80至81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42至43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84至289頁.
- ^ 267.00 267.01 267.02 267.03 267.04 267.05 267.06 267.07 267.08 267.09 267.10 267.11 267.12 267.13 267.14 中華民國經濟部. 重要經貿措施. 行政院. 2022-03-17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27) (中文(繁體)).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86頁、第447頁、第514至517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498至499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70至72頁、第75頁、第132至133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53至381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70至72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76至284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70至375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72至74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43至48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61至269頁、第298至301頁、第307至312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53至358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74至77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38至48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76至284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58至360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78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38至42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76至284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66至369頁、第376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78至80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43至48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76至284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49至352頁、第668至669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68至70頁、第81至83頁.
- ^ 275.0 275.1 275.2 275.3 275.4 大陸委員會. 兩岸關係. 行政院. 2022-04-25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10) (中文(繁體)).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89至94頁、第104至105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52至55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31至237頁、第249至253頁、第269至276頁、第298至301頁、第312至317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至10頁、第95頁、第447頁、第517頁、第981至984頁、第986至990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499至501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89至101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50至52頁、第55至57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33至38頁、第218至237頁、第269至276頁、第301至306頁; 中央情報局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5頁、第382至391頁、第983頁、第990至991頁;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575至602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76至77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至7頁、第276至284頁; 中央情報局 & 2023年;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76至77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43至48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至7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102至103頁.
- ^ 282.00 282.01 282.02 282.03 282.04 282.05 282.06 282.07 282.08 282.09 282.10 282.11 282.12 282.13 282.14 中華民國國防部、中華民國內政部. 國防. 行政院. 2022-03-14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28) (中文(繁體)).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104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61至269頁; 中央情報局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104至105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68至71頁、第257至261頁、第269至276頁、第312至317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107至108頁.
- ^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445至446頁、第475至477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54至56頁、第106至107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52至156頁.
- ^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445至446頁、第475至477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106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82至83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106至107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52至156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86至87頁、第395頁、第397至400頁;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446至447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57至261頁、第301至306頁、第408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95至398頁、第406頁、第408至411頁、第447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107至108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96至398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104至105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55至57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57至261頁、第276至284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96頁、第401至404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105頁、第108至110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10至214頁、第257至261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72至74頁、第108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68至71頁、第224至231頁、第257至269頁、第307至312頁; 中央情報局 & 2023年;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57至261頁、第301至306頁、第312至317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John C. Copper & 2023年; 中央情報局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110至112頁; 中央情報局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424至427頁;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477至481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110至112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401頁、第416至417頁、第428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112至113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86至87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110至112頁.
- ^ 300.0 300.1 300.2 300.3 中華民國交通部. 海運. 行政院. 2022-03-15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9) (中文(繁體)).
- ^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1至29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76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01至210頁、第218至224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中央情報局 & 2023年.
- ^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58至61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551至556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1至29頁、第271至273頁、第288至289頁、第294至304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58至60頁、第96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07至210頁、第218至224頁; 中央情報局 & 2023年;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116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58至63頁、第66至67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07至210頁、第218至224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44至347頁、第447頁、第514至517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495至499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70至72頁、第75頁、第132至133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60至67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84至289頁.
- ^ 中華民國經濟部. 吸引外資. 行政院. 2022-03-28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10) (中文(繁體)).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499至506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1至29頁、第512至513頁、第515至529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15至16頁、第76至77頁、第125頁、第131至132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38至43頁、第60至63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18至214頁; 中央情報局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507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196至199頁、第257至259頁;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6至7頁、第24至26頁、第81至82頁、第101至119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124至125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01至207頁、第214至218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309.0 309.1 309.2 309.3 309.4 309.5 中華民國國家發展委員會. 總體經濟指標. 行政院. 2023-03-07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07) (中文(繁體)).
- ^ 310.0 310.1 310.2 中華民國經濟部. 進出口貿易量. 行政院. 2023-03-13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29) (中文(繁體)).
- ^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58至60頁.
- ^ 312.0 312.1 中華民國經濟部. 對外投資. 行政院. 2022-03-28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10) (中文(繁體)).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498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484至486頁、第529至539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64至65頁.
- ^ 314.0 314.1 314.2 314.3 中華民國勞動部. 勞工福利及安全. 行政院. 2022-03-24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14) (中文(繁體)).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6至97頁、第664至666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1至29頁、第248頁、第447至448頁;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11至12頁、第24至26頁、第38頁、第291至296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129頁、第212至213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15至121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399頁、第431至432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14至218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中華民國勞動部. 勞動基準及退休. 行政院. 2022-03-18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14) (中文(繁體)).
- ^ 中華民國勞動部. 勞資關係與國際交流. 行政院. 2022-03-24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14) (中文(繁體)).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1頁、第298至299頁、第881至893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185至186頁、第451頁至452頁、第456至461頁;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11至12頁、第22至23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14至215頁、第218至219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27至131頁、第214至218頁.
- ^ 320.0 320.1 320.2 320.3 320.4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兒童及少年福利. 行政院. 2022-07-14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14) (中文(繁體)).
- ^ 321.0 321.1 321.2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社會救助. 行政院. 2022-07-14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05) (中文(繁體)).
- ^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679頁、第684至685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1至29頁、第455至456頁、第461至462頁;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6至9頁、第263至268頁、第680至682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31至136頁、第214至218頁、第224至231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14至17頁.
- ^ 324.0 324.1 324.2 5. 102年及111年就業者行業結構比較. 中華民國國家發展委員會.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9) (中文(繁體)).
- ^ 325.0 325.1 325.2 325.3 325.4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農業經營現況. 行政院. 2022-08-08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30) (中文(繁體)).
- ^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98至201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至10頁;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41至42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1至29頁、第82至85頁、第110至130頁、第133至166頁、第169至171頁、第177至178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7至9頁、第63至68頁、第110至127頁、第201至207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120至123頁、第155至156頁; 中央情報局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449至450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152至153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7至9頁; 中央情報局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152至155頁、第161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7至9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449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155至156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7至9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482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7至9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482至483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118至120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120至123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156至157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01至207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1至92頁、第451至467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118至130頁、第379至380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157至163頁、第217頁.
- ^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59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至10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1至29頁、第169至171頁、第177至189頁、第424至425頁、第473至475頁、第486至493頁;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6至7頁、第101至119頁、第246至249頁; 漢寶德等 & 2011年,第376至385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63至68頁、第201至210頁、第218至224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至10頁;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42至44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1至29頁、第87至88頁、第93至94頁、第178至180頁、第216至218頁、第245至246頁、第422至424頁、第427至433頁、第486至493頁;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6至7頁、第101至119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07至214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87至88頁、第214至218頁、第365至366頁、第422至424頁、第427至429頁;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110至111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07至214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1至29頁、第432至440頁;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112至114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116頁、第136至137頁、第141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58至60頁、第68至71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07至214頁、第231至237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1至29頁、第482至484頁、第486至493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07至218頁; 中央情報局 & 2023年;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432至433頁、第435至436頁;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113至114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136至137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71至75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07至214頁; 中央情報局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441頁、第470至472頁、第508至512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12至17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07至214頁、第224至237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86頁、第396頁、第403至404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108至110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10至214頁、第224至231頁; 中央情報局 & 2023年;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69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449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1至29頁、第184至185頁、第194至196頁、第248至263頁;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119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1至29頁、第248至254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473至481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255至268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131頁.
- ^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1至29頁、第309至342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162頁.
- ^ 中華民國財政部、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檢查局. 重要財政金融措施. 行政院. 2022-07-12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14) (中文(繁體)).
- ^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309至342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119至121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森林遊憩. 交通部觀光局.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7) (中文(繁體)).
- ^ 林業文化. 交通部觀光局.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7) (中文(繁體)).
- ^ 國家綠道. 交通部觀光局.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14) (中文(繁體)).
- ^ 交通部觀光局. 交通部觀光局所屬13處國家風景區介紹. 行政院. 2022-03-03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15) (中文(繁體)).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731至733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交通部觀光局. 最新之觀光統計. 行政院. 2022-03-03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4) (中文(繁體)).
- ^ 358.0 358.1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33至38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2021-2022 Taiwan at a Glance (PDF). 中華民國臺北: 中華民國外交部. 2021年10月: 第69頁. ISBN 978-986544731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4-08).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442頁、第445頁、第472頁、第857至859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1至29頁、第169至171頁、第186至187頁、第424至425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12至14頁、第116頁、第136至137頁、第141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68至71頁.
- ^ 361.00 361.01 361.02 361.03 361.04 361.05 361.06 361.07 361.08 361.09 361.10 361.11 361.12 中華民國教育部. 教育現況. 行政院. 2022-03-18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14) (中文(繁體)).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4至95頁、第442頁、第470至472頁、第858至867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169至171頁、第186至188頁、第421至440頁;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113至114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12至14頁、第126至129頁、第139至141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68至75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07至214頁、第224至237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88至89頁、第493至497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378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130至131頁、第141至148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63至67頁、第71至75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07至214頁、第224至237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88至89頁、第471至472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120至123頁、第186至189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15至16頁、第126至129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71至75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867至869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186至187頁、第191至193頁、第373頁、第378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148至149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68至75頁.
- ^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68至71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862至867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12至14頁、第126至129頁、第139至141頁、第143至144頁、第146至148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68至75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77至78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54至56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78至81頁; 王汎森等 & 2011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445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74至75頁.
- ^ 371.0 371.1 中華民國交通部. 南北高速鐵路. 行政院. 2022-03-15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08) (中文(繁體)).
- ^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409至410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673至674頁、第693頁、第695至708頁、第714至715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192頁、第364頁、第366頁、第376至378頁、第404頁、第409至410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190至191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4至27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694至695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409至410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4至27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375.0 375.1 中華民國交通部. 空運. 行政院. 2022-03-18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14) (中文(繁體)).
- ^ 中華民國交通部. 國際航線. 行政院. 2022-03-21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19) (中文(繁體)).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709至710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364頁、第378頁、第402至403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191至193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4至27頁; 中央情報局 & 2023年;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中華民國交通部. 國內航線. 行政院. 2022-03-20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19) (中文(繁體)).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1頁、第711至713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408至409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191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中華民國交通部. 臺鐵. 行政院. 2022-03-15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14) (中文(繁體)).
- ^ 中華民國交通部. 臺灣鐵路. 行政院. 2021-12-07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7) (中文(繁體)).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674至675頁、第678至680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367頁、第398至399頁、第407頁第408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186至187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中華民國交通部. 臺灣高鐵. 行政院. 2021-12-07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7) (中文(繁體)).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1頁、第680至682頁;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333頁、第336至337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1至29頁、第372頁、第401至402頁、第407至408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188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88至89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4至27頁.
- ^ 中華民國交通部. 臺北捷運. 行政院. 2022-05-05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7) (中文(繁體)).
- ^ 中華民國交通部. 高雄捷運. 行政院. 2022-05-05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7) (中文(繁體)).
- ^ 中華民國交通部. 桃園機場捷運. 行政院. 2022-05-05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7) (中文(繁體)).
- ^ 中華民國交通部. 捷運. 行政院. 2022-03-15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14) (中文(繁體)).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675頁、第682至687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1至29頁、第372頁、第376頁、第399至400頁、第407至408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188至189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88至89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4至27頁.
- ^ 中華民國交通部. 陸運. 行政院. 2022-03-25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14) (中文(繁體)).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688至691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367頁、第372至373頁、第376頁、第397至398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184至186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4至27頁.
- ^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1至29頁、第397至398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184至186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4至27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中華民國交通部. 客運及公車資訊. 行政院. 2022-08-30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7) (中文(繁體)).
- ^ 中華民國交通部. 計程車資訊. 行政院. 2021-12-07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7) (中文(繁體)).
- ^ 中華民國交通部. 租車資訊. 行政院. 2021-12-07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7) (中文(繁體)).
- ^ 396.0 396.1 中華民國交通部. 公共自行車. 行政院. 2021-12-07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7) (中文(繁體)).
- ^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406至407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171至172頁、第186頁、第189至190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4至27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0頁.
- ^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7至9頁、第218至224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18至224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401.0 401.1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18至224頁、第276至284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365頁、第367頁、第376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18至224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491頁、第870至872頁、第875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18至224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1至23頁、第168至170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491頁、第493至497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169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18至224頁.
- ^ 中華民國交通部. 郵政. 行政院. 2022-03-15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10) (中文(繁體)).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89至90頁、第716至719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1至29頁、第413頁、第415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4至27頁.
- ^ 408.0 408.1 中華民國交通部、中華民國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 電信. 行政院. 2022-03-25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14) (中文(繁體)).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71頁.
- ^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250至251頁、第411至415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143至144頁、第193至196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4至27頁; 中央情報局 & 2023年.
- ^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226至227頁、第411至415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4至27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721至722頁、第971至972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375頁; 漢寶德等 & 2011年,第545至547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143至144頁、第194至197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7至33頁; 中央情報局 & 2023年;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361至381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3至94頁、第446頁、第484至490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361至362頁、第368頁、第374頁、第380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173至174頁.
- ^ 415.0 415.1 415.2 行政院主計總處、中華民國內政部. 房屋狀況及居家品質. 行政院. 2022-08-30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8) (中文(繁體)).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3至94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1至29頁、第638至655頁; 中央情報局 & 2023年.
- ^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回收及廢棄物處理. 行政院. 2022-07-18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01) (中文(繁體)).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3至94頁、第490頁、第805至809頁、第812至819頁、第820至833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1至29頁、第629至633頁、第638至647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173至175頁.
- ^ 419.0 419.1 中華民國國家發展委員會. 公共建設及均衡城鄉發展. 行政院. 2022-03-24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05) (中文(繁體)).
- ^ 中華民國內政部. 國土及都市建設. 行政院. 2022-03-02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08) (中文(繁體)).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89至90頁、第93至94頁、第287至289頁、第295至297頁、第440至441頁、第446至447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379至380頁、第652至655頁.
- ^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至7頁、第9至13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29頁、第251頁;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4至6頁、第34至43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46至48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9至13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4至6頁、第683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46至48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46至48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9至13頁.
- ^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4至6頁、第38頁、第44至47頁、第83至85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46至48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15至121頁、第131至136頁; 中央情報局 & 2023年.
- ^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4至6頁、第24至26頁、第72至77頁、第82至83頁、第683至684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95至98頁、第115至121頁、第127至136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7.國際比較. 中華民國國家發展委員會.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9) (中文(繁體)).
- ^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4至6頁、第41至47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46至48頁、第205至206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9至13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430.0 430.1 中華民國內政部. 老人福利. 行政院. 2022-07-14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15) (中文(繁體)).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4至26頁、第205至206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9至13頁.
- ^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婦女福利. 行政院. 2022-03-16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09) (中文(繁體)).
- ^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婦女福利. 行政院. 2022-07-14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09) (中文(繁體)).
- ^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保護服務. 行政院. 2022-03-16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09) (中文(繁體)).
- ^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社會保險. 行政院. 2022-07-14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09) (中文(繁體)).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2至93頁、第96頁、第251至252頁、第298至309頁、第443至444頁;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680頁、第683至684頁、第687頁;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22至23頁、第665至674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46至48頁、第205至209頁、第212至218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27至131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29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29頁;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8至9頁、第24至26頁、第128至142頁、第160至173頁、第246至247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9至13頁、第115至121頁; 中央情報局 & 2023年;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290至291頁、第443頁;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173至177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9至13頁、第131至136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46頁.
- ^ 441.00 441.01 441.02 441.03 441.04 441.05 441.06 441.07 441.08 441.09 441.10 441.11 中華民國文化部、中華民國教育部. 語言文字. 行政院. 2022-10-14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28) (中文(繁體)).
- ^ 442.0 442.1 442.2 442.3 442.4 442.5 442.6 442.7 中華民國內政部、中華民國客家委員會、中華民國原住民族委員會. 族群. 行政院. 2022-03-03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1) (中文(繁體)).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29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43至44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14至17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98至105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45至46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4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17頁; 漢寶德等 & 2011年,第411至415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43至44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3至18頁、第98至105頁; 中央情報局 & 2023年;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3至18頁、第98至105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17頁;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12至13頁、第155至156頁、第322至329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44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3至18頁、第98至105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15至917頁;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343至345頁; 陳芳明等 & 2011年,第95至97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45至46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14至17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3至18頁、第45至49頁; 中央情報局 & 2023年;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12頁;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125至128頁; 漢寶德等 & 2011年,第411至415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45至46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3至18頁、第96至105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12至13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29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45至46頁; 中央情報局 & 2023年;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12至13頁、第322至337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43至46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14至17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98至105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251頁;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8至9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49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9至13頁、第98至105頁、第214至218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8至9頁、第44至47頁、第82至83頁、第335至337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49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9至13頁、第98至105頁、第276至284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00至902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453頁;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8至9頁、第136至142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9至13頁、第214至218頁.
- ^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8至9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49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9至18頁、第98至105頁.
- ^ 109年人口及住宅普查總報告提要分析 (PDF). 中華民國臺北: 行政院主計總處. 2021年: 第24至25頁.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3-20) (中文(繁體)).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29至30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29至30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14至17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05至112頁; 中央情報局 & 2023年;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29至30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3至24頁、第105至112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29至30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05至112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0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48頁.
- ^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343至345頁; 陳芳明等 & 2011年,第61至63頁、第70至80頁; 漢寶德等 & 2011年,第2至6頁、第411至415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8至24頁、第46至53頁、第105至112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464.0 464.1 464.2 傳統文藝. 交通部觀光局. 2021-05-24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6) (中文(繁體)).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0頁; 陳芳明等 & 2011年,第573至540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48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80至83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8至24頁、第105至112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29至30頁、第640頁; 漢寶德等 & 2011年,第2至6頁、第411至422頁、第465至466頁、第469至470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48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14至17頁、第78至79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05至112頁、第121至127頁; 中央情報局 & 2023年;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48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3至18頁、第105至112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29至30頁; 陳芳明等 & 2011年,第429至430頁、第432頁; 漢寶德等 & 2011年,第2至6頁、第405至406頁、第411至427頁、第429至433頁、第473至474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48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98至112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29至30頁、第321至322頁、第331至332頁、第636至637頁;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366至369頁; 漢寶德等 & 2011年,第405至406頁、第429至433頁、第473至474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48至249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14至17頁、第76至78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05至112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603頁; 漢寶德等 & 2011年,第433至435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49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98至112頁.
- ^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76至78頁.
- ^ 472.0 472.1 472.2 中華民國內政部. 臺灣的民間信仰. 行政院. 2022-03-02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0) (中文(繁體)).
- ^ 473.0 473.1 473.2 473.3 473.4 473.5 美國國務院. 2021年國際宗教自由報告 – 台灣部分. 美國在臺協會. 2022-06-05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28) (中文(繁體)).
- ^ 474.0 474.1 474.2 474.3 474.4 中華民國內政部. 宗教信仰在臺灣. 行政院. 2022-03-17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4) (中文(繁體)).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67至268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05至112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1193至1199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66至272頁.
- ^ 漢寶德等 & 2011年,第109至120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05至112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343至345頁; 陳芳明等 & 2011年,第63至70頁、第76至80頁; 漢寶德等 & 2011年,第64至73頁、第95至106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67至272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8至24頁、第49至53頁、第105至112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漢寶德等 & 2011年,第267至268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105至112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8頁、第56至64頁、第136至145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王汎森等 & 2011年,第240至258頁;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547至549頁; 漢寶德等 & 2011年,第34至38頁、第42頁、第109至120頁、第173至174頁、第216至219頁、第249至251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83至85頁、第269至271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05至112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67至268頁.
- ^ 漢寶德等 & 2011年,第6至11頁、第91至120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67至268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05至112頁.
- ^ 文化信仰. 交通部觀光局. 2021-05-24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6) (中文(繁體)).
- ^ 漢寶德等 & 2011年,第95至101頁、第109至120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67至268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80至83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05至112頁.
- ^ 485.0 485.1 485.2 485.3 中華民國文化部、中華民國原住民族委員會. 傳統節慶. 行政院. 2022-03-16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27) (中文(繁體)).
- ^ 486.0 486.1 傳統節慶. 交通部觀光局. 2022-03-22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9) (中文(繁體)).
- ^ 宗教慶典. 交通部觀光局. 2021-04-29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05) (中文(繁體)).
- ^ 漢寶德等 & 2011年,第109至120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18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68至269頁.
- ^ 漢寶德等 & 2011年,第6至11頁、第41至47頁、第51至88頁、第167至486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17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70至271頁; 陳芳明等 & 2011年,第76至80頁; 漢寶德等 & 2011年,第6至11頁、第205至220頁、第242至251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05至112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漢寶德等 & 2011年,第6至11頁、第267至277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04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00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9至13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568至585頁.
- ^ 495.0 495.1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醫療照護體系. 行政院. 2022-03-04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05) (中文(繁體)).
- ^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573至580頁.
- ^ 497.0 497.1 497.2 497.3 497.4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全民健康保險. 行政院. 2022-03-04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4) (中文(繁體)).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795頁;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679頁、第683頁;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554至555頁、第565至568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00至201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27至131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443至444頁、第792至793頁、第795頁;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554至555頁、第566至568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01至202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795至796頁;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566至568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00至201頁.
- ^ 501.0 501.1 501.2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健康指標. 行政院. 2022-07-14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06) (中文(繁體)).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767頁; 王汎森等 & 2011年,第754至757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00頁.
- ^ 503.0 503.1 503.2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傳染病防治與健康促進. 行政院. 2022-07-14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07) (中文(繁體)).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251頁、第767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01至202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9至13頁、第127至131頁.
- ^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19至20頁、第566至568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27至131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2頁、第768至781頁;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19至20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02至207頁、第209頁.
- ^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食品藥物管理. 行政院. 2022-03-04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06) (中文(繁體)).
- ^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中醫藥管理. 行政院. 2022-03-04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06) (中文(繁體)).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2頁、第744至745頁、第782至786頁;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568至571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09至212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04至305頁、第769頁、第772頁、第789至790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05至209頁、第214至215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27至131頁.
- ^ 2020-2021 Taiwan at a Glance (PDF). 中華民國臺北: 中華民國外交部. 2021年10月: 第69頁. ISBN 978-986544731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3-14).
- ^ 512.0 512.1 512.2 512.3 512.4 中華民國教育部. 教育制度. 行政院. 2022-03-18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06) (中文(繁體)).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37頁、第241至243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21至127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574頁、第588至591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36頁.
- ^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79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575至576頁、第592至597頁;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214至216頁; 漢寶德等 & 2011年,第299至304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36至239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21至127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598至605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448至449頁;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216至217頁、第253至255頁; 漢寶德等 & 2011年,第393至395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38至240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603頁;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6至7頁; 漢寶德等 & 2011年,第304至309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36至239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76至78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21至127頁.
- ^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6至7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40至241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21至127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445頁、第578頁、第608至611頁; 王汎森等 & 2011年,第274至279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453至454頁;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217至219頁、第249至250頁; 漢寶德等 & 2011年,第2至6頁、第336至339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36頁、第241至243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76至79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21至127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43至244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21至127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出類拔粋:國立臺灣大學創校九十年從帝大到臺大建校特展. [2024-05-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5-02).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445頁、第574頁、第577至578頁、第617至622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448至449頁、第454至455頁;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253至255頁; 漢寶德等 & 2011年,第2至6頁、第373至402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37至243頁.
- ^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224至227頁、第246至255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96至98頁、第121至127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10至11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76至78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528頁、第579至580頁、第638至642頁; 王汎森等 & 2011年,第16至20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46至248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78至79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21至127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76至78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中華民國教育部. 終身教育. 行政院. 2022-03-18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06) (中文(繁體)).
- ^ 中華民國教育部. 家庭教育. 行政院. 2022-03-18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15) (中文(繁體)).
- ^ 中華民國教育部. 高齡教育. 行政院. 2022-03-18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15) (中文(繁體)).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87至88頁、第95至96頁、第574頁、第577頁、第580至587頁、第623至637頁、第654至656頁; 王汎森等 & 2011年,第438至411頁; 漢寶德等 & 2011年,第2至6頁、第349至368頁、第429至433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48頁、第244至247頁、第249頁、第321至322頁、第331至332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76至78頁.
- ^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79頁.
- ^ 533.0 533.1 中華民國原住民族委員會. 原住民族藝術. 行政院. 2022-03-04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09) (中文(繁體)).
- ^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341至342頁; 漢寶德等 & 2011年,第411至415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14至17頁、第80至83頁.
- ^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645至649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52至53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47至152頁.
- ^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656至666頁;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22至23頁、第194至203頁、第554至555頁、第565至568頁、第655至685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52至53頁、第200至202頁、第216至218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20至29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47至152頁、第156至162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63至65頁、第68至69頁、第72頁、第447至452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8至24頁、第95至98頁、第145至147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547至572頁;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385至413頁、第417至441頁、第457至467頁; 漢寶德等 & 2011年,第476至477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17頁;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341至342頁; 陳芳明等 & 2011年,第7至13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44頁、第252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14至17頁、第80至83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8至24頁、第95至105頁、第112至115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540.0 540.1 原住民活動. 交通部觀光局. 2020-10-29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6) (中文(繁體)).
- ^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401至402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8至24頁、第96至105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18頁;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332至335頁、第402至404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52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98至105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4頁、第914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375頁; 漢寶德等 & 2011年,第466至471頁、第709至728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65至266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80至83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8至24頁、第33至38頁、第923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14頁、第925頁、第930至939頁; 陳芳明等 & 2011年,第611至628頁; 漢寶德等 & 2011年,第470至471頁、第475至476頁、第667至686頁、第715至717頁、第722至724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8至33頁、第265至266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80至83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33至38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1189至1192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80至282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80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33至38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1189至1192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80至83頁.
- ^ 客家文化活動. 交通部觀光局. 2020-10-29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6) (中文(繁體)).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06頁、第911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06頁、第910至911頁; 漢寶德等 & 2011年,第252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810至819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06頁; 陳芳明等 & 2011年,第2至7頁、第499至504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53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06頁、第917頁; 陳芳明等 & 2011年,第7至13頁、第504至510頁、第544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53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8至24頁、第98至105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陳芳明等 & 2011年,第510至517頁、第541至55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06至907頁; 陳芳明等 & 2011年,第510至523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53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8至24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53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11至912頁; 陳芳明等 & 2011年,第451至471頁、第559至585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8至24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1頁、第921至923頁; 漢寶德等 & 2011年,第467至468頁、第471至472頁、第476至477頁、第733至765頁、第809至852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80至83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1頁、第913至914頁; 陳芳明等 & 2011年,第587至598頁; 漢寶德等 & 2011年,第467至468頁、第471至472頁、第476至477頁、第784至806頁.
- ^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33至38頁; 陳芳明等 & 2011年,第596至598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23至924頁、第940至943頁; 漢寶德等 & 2011年,第470頁、第474至475頁、第628至649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80至83頁.
- ^ 561.00 561.01 561.02 561.03 561.04 561.05 561.06 561.07 561.08 561.09 561.10 561.11 561.12 561.13 561.14 中華民國文化部、中華民國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 大眾傳播. 行政院. 2022-03-16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08) (中文(繁體)).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10頁;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343至345頁; 陳芳明等 & 2011年,第61至70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62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10頁; 陳芳明等 & 2011年,第2至7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62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10頁; 王汎森等 & 2011年,第35至37頁、第45至47頁; 陳芳明等 & 2011年,第2至7頁、第19至26頁、第47至49頁、第125至126頁、第153至155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62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10頁; 陳芳明等 & 2011年,第2至7頁、第28至32頁、第49至52頁、第126至128頁、第155至161頁、第182至185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62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10頁; 王汎森等 & 2011年,第35至37頁; 陳芳明等 & 2011年,第2至13頁、第28至35頁、第126至128頁、第142至146頁、第161至164頁、第185至190頁; 漢寶德等 & 2011年,第487至494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64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8至24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10頁; 陳芳明等 & 2011年,第7至13頁、第35至37頁、第165至171頁; 漢寶德等 & 2011年,第494至495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64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10頁; 陳芳明等 & 2011年,第13至17頁、第37至42頁、第54至58頁、第80至93頁、第171至175頁、第190至197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8至24頁.
- ^ 王汎森等 & 2011年,第5至7頁、第39至42頁、第109至136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8至24頁、第182至188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4頁、第959至960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59頁; 漢寶德等 & 2011年,第466至471頁、第495至499頁、第577至585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26至227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84至87頁.
- ^ 陳芳明等 & 2011年,第208至222頁; 漢寶德等 & 2011年,第495至496頁、第498至502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7至33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59頁、第963至964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26至228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84至87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7至33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05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05頁; 陳芳明等 & 2011年,第342至345頁、第403至415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54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05頁; 陳芳明等 & 2011年,第342至345頁、第349至379頁、第384至415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05至906頁; 陳芳明等 & 2011年,第13至17頁、第430至449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55至256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4頁; 陳芳明等 & 2011年,第441至444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55至256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80至83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7至33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61至963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63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07至909頁; 陳芳明等 & 2011年,第13至17頁、第234至263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54頁、第256至258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09頁; 陳芳明等 & 2011年,第13至17頁、第277至282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56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09頁; 陳芳明等 & 2011年,第13至17頁;第282至295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58至259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07頁; 陳芳明等 & 2011年,第13至17頁、第308至337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56頁、第258至259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23頁、第927頁; 漢寶德等 & 2011年,第468至469頁、第715至716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65至266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80至83頁.
- ^ 2021-2022 Taiwan at a Glance (PDF). 中華民國臺北: 中華民國外交部. 2021年10月: 第90頁. ISBN 978-986544731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4-08).
- ^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20至22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33至38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588.0 588.1 588.2 588.3 588.4 歷史變遷. 交通部觀光局. 2023-03-17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01) (中文(繁體)).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19頁;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343至345頁.
- ^ 590.0 590.1 590.2 飲食特色. 交通部觀光局. 2023-03-17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05) (中文(繁體)).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1頁、第917頁、第919頁.
- ^ 592.0 592.1 臺灣飲食文化. 交通部觀光局.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14) (中文(繁體)).
- ^ 593.0 593.1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19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1頁、第919頁;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611至614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33至38頁.
- ^ 595.0 595.1 小吃飲品. 交通部觀光局.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7) (中文(繁體)).
- ^ 596.0 596.1 地方特產. 交通部觀光局.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14) (中文(繁體)).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19頁;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615至617頁.
- ^ 年節習俗. 交通部觀光局. 2023-03-17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05) (中文(繁體)).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153至154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22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85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22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84至87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7至33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68至969頁; 王汎森等 & 2011年,第495至496頁; 漢寶德等 & 2011年,第547至547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194頁、第229至231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86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7至33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25至326頁;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491至493頁; 漢寶德等 & 2011年,第556至557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29至231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69至970頁; 王汎森等 & 2011年,第495至496頁; 漢寶德等 & 2011年,第547至549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31至232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86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70至971頁; 漢寶德等 & 2011年,第547至549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31至232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86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4頁、第965至968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29至231頁、第263頁.
- ^ 607.0 607.1 2021-2022 Taiwan at a Glance (PDF). 中華民國臺北: 中華民國外交部. 2021年10月: 第87頁. ISBN 978-986544731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4-08).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70頁; 王汎森等 & 2011年,第495至496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28至229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7至33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58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22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7至33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王汎森等 & 2011年,第495至496頁; 漢寶德等 & 2011年,第521至533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23至226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7至33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493至498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22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84至87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7至33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25至226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84至87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58頁; 漢寶德等 & 2011年,第533至534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23至226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84至87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7至33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12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244頁; 陳芳明等 & 2011年,第475至480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7至33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12頁; 陳芳明等 & 2011年,第480至482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59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8至24頁、第27至33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12頁; 陳芳明等 & 2011年,第482至487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59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12至913頁; 陳芳明等 & 2011年,第13至17頁、第487至494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59至261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7至33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60頁; 陳芳明等 & 2011年,第495至498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60頁; 陳芳明等 & 2011年,第495至498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7至33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4頁、第926至927頁、第950至956頁; 陳芳明等 & 2011年,第480至482頁、第487至491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63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76頁.
- ^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632至634頁、第637至641頁、第644至648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15至121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王汎森等 & 2011年,第525至526頁、第529至530頁;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20至22頁、第632至634頁、第637至641頁、第644至648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76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73至274頁、第276頁;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632至634頁、第637至641頁、第644至648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全台高爾夫球場專區. 交通部觀光局.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05) (中文(繁體)).
- ^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632至634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73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74至276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18頁; 王汎森等 & 2011年,第531頁;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20至22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15至121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629.0 629.1 629.2 629.3 629.4 629.5 629.6 教育部體育署. 運動. 行政院. 2022-07-31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16) (中文(繁體)).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1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72頁.
- ^ 王汎森等 & 2011年,第525至526頁、第528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84至289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王汎森等 & 2011年,第525至526頁、第528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王汎森等 & 2011年,第528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649至652頁、第660至662頁; 王汎森等 & 2011年,第525頁、第531至537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651至652頁、第659頁; 王汎森等 & 2011年,第531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72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87至88頁、第658至660頁; 王汎森等 & 2011年,第524至525頁、第528至530頁;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644至648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660頁、第676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171至172頁、第189至190頁、第272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15至121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18至919頁;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20至23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52頁、第276至277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15至121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購物. 交通部觀光局.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6) (中文(繁體)).
- ^ 中部地區. 交通部觀光局.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6) (中文(繁體)).
- ^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20至22頁、第608至609頁、第611至614頁.
參考文獻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中華民國年鑑100年》. 中華民國臺北: 行政院. 2012-10-01. ISBN 9789860333152 (中文(繁體)).
- 王汎森等. 《中華民國發展史:學術發展》. 中華民國臺北: 國立政治大學. 2011-11-11. ISBN 9789860296990 (中文(繁體)).
- 趙永茂等. 《中華民國發展史:政治與法制》. 中華民國臺北: 國立政治大學. 2011-11-11. ISBN 9789860297041 (中文(繁體)).
- 劉翠溶、周濟等. 《中華民國發展史:經濟發展》. 中華民國臺北: 國立政治大學. 2011-11-11. ISBN 9789860297034 (中文(繁體)).
- 章英華等. 《中華民國發展史:社會發展》. 中華民國臺北: 國立政治大學. 2011-11-11. ISBN 9789860297027 (中文(繁體)).
- 陳芳明、林惺嶽等. 《中華民國發展史:文學與藝術》. 中華民國臺北: 國立政治大學. 2011-11-11. ISBN 9789860297010 (中文(繁體)).
- 漢寶德、呂芳上等. 《中華民國發展史:教育與文化》. 中華民國臺北: 國立政治大學. 2011-11-11. ISBN 9789860297003 (中文(繁體)).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The Republic of China Yearbook 2016. 中華民國臺北: 行政院. 2016-11-01. ISBN 978986049949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06) (英语).
- 2022-2023 Taiwan at a Glance (PDF). 中華民國臺北: 中華民國外交部. 2022年9月. ISBN 978986544745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5-04) (英语).
- John C. Copper. Taiwan: Nation-State or Province?. 美國紐約: 勞特利奇. 2020年. ISBN 978113833774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09) (英语).
- 中央情報局. Taiwan. 《世界概況》. 2023-0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09) (英语).
- John C. Copper. Taiwan. 大英百科全書公司. 2023-0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21) (英语).
- Lynn White等. China. 大英百科全書公司. 2023-01-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27) (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