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正勝:修订间差异
无编辑摘要 |
|||
(未显示超过100个用户的743个中间版本) | |||
第1行: | 第1行: | ||
{{pp-vandalism|expiry=2025-01-25T10:24:59+00:00|small=yes}} |
|||
'''杜正勝'''([[1944年]]6月10日-)出生於[[台灣]][[高雄縣]],為現任[[中華民國教育部]]部長、[[中央研究院]]院士,同時也是知名的中國上古史學者。 |
|||
{{Infobox_officeholder |
|||
| name = 杜正勝 |
|||
| image name = 2007TaipeiITMonth Cheng-sheng Du.jpg |
|||
| job = 中央研究院院士 |
|||
| period = |
|||
| Sex = 男 |
|||
| Native place = |
|||
| nationality = {{JPN-EMP}}(1944年–1945年)<br> {{ROC}}(1945年至今) |
|||
| 居住地 = [[台北市]][[南港區]] |
|||
| date of birth = {{Birth date and age|1944|6|10}} |
|||
| party = {{KMT}}(1962年)<ref>[http://news.tvbs.com.tw/old-news.html?nid=312127 力推「去中」杜正勝曾是國民黨員] {{Wayback|url=http://news.tvbs.com.tw/old-news.html?nid=312127 |date=20160304212000 }} TVBS 新聞,2010年3月10日</ref><br />{{Nonp}} |
|||
| place of birth = {{TWN-JPN}}[[高雄州]][[岡山郡]][[彌陀庄]] |
|||
| spouse = 陳芳妹 |
|||
| relatives = 一子一女 |
|||
| educate = |
|||
* [[國立岡山高級中學]] |
|||
* [[國立臺南大學|臺灣省立臺南師範專科學校]]<br>{{Color|blue|(1966年)}} |
|||
*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學士<br>{{Color|blue|(1970年)}} |
|||
*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br>{{Color|blue|(1974年)}} |
|||
| past = |
|||
* 英國[[倫敦大學]]政經學院研究<br>{{Color|blue|(1974年-1976年)}} |
|||
*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副研究員<br>{{Color|blue|(1980年-1984年)}} |
|||
* 美國[[哈佛大學]]燕京學社訪問學人<br>{{Color|blue|(1983年-1984年)}} |
|||
*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br>{{Color|blue|(1984年-)}} |
|||
* 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明耀訪問學人<br>{{Color|blue|(1985年3月)}} |
|||
* [[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教授兼所長<br>{{Color|blue|(1986年-1987年)}} |
|||
*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第四組主任<br>{{Color|blue|(1987年-1993年)}} |
|||
* 《[[大陸雜誌]]》主編<br>{{Color|blue|(1988年7月-)}} |
|||
* 教育部學術審議委員會委員<br>{{Color|blue|(1989年-1992年)}} |
|||
* 《[[新史學 (雜誌)|新史學]]》主編<br>{{Color|blue|(1990年-)}} |
|||
* 中央研究院院士<br>{{Color|blue|(1992年-)}} |
|||
* 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訪問學人<br>{{Color|blue|(1992年-1993年)}} |
|||
* 教育部顧問室顧問<br>{{Color|blue|(1994年-1995年)}} |
|||
* 國立編譯館國民中學[[認識臺灣]](社會篇)教科書編審委員會主任委員<br>{{Color|blue|(1995年-1998年)}} |
|||
*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兼所長<br>{{Color|blue|(1995年4月1日-2000年5月20日)}} |
|||
*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特約研究人員<br>{{Color|blue|(1997年-2000年)}} |
|||
* 國立編譯館高級中學歷史教科書編審委員會主任委員<br>{{Color|blue|(1997年)}} |
|||
* 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br>{{Color|blue|(2000年5月20日-2004年5月20日)}} |
|||
*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兼任研究員<br>{{Color|blue|(2000年5月20日-)}} |
|||
* 中華民國教育部部長兼任行政院政務委員<br>{{Color|blue|(2004年5月20日-2008年5月20日)}} |
|||
* 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系兼任教授<br>{{Color|blue|}} |
|||
| work = |
|||
* 《周代城邦》<br>聯經出版公司{{Color|blue|(1979年,ISBN 978-957-08-1038-7)}} |
|||
* 《吾土與吾民:社會篇》<br>聯經出版公司{{Color|blue|(1982年,ISBN 978-957-08-0070-8)}} |
|||
* 《歷史的再生》<br>社會大學叢書{{Color|blue|(1989年)}} |
|||
* 《編戶齊民》<br>聯經出版公司{{Color|blue|(1990年,ISBN 978-957-08-0203-0)}} |
|||
* 《古代社會與國家》<br>允晨文化{{Color|blue|(1992年,ISBN 978-957-9027-76-2)}} |
|||
* 《古典與現實之間》<br>三民書局{{Color|blue|(1996年,ISBN 978-957-14-2381-4)}} |
|||
* 《臺灣心 臺灣魂》<br>河畔出版社{{Color|blue|(ISBN 978-957-9266-33-8)(1998年)}} |
|||
* 《景印解說番社采風圖》<br>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Color|blue|(1998年)}} |
|||
* 《人間神國》<br>太平洋文化基金會{{Color|blue|(1999年)}} |
|||
* 《走過關鍵十年》<br>麥田出版社{{Color|blue|(2000年)}} |
|||
* 《台灣的誕生:十七世紀的福爾摩沙》<br>時藝多媒體股份有限公司{{Color|blue|(2003年)}} |
|||
* 《藝術殿堂內外》<br>三民書局{{Color|blue|(2004年,ISBN 978-957-14-4034-7)}} |
|||
* 《新史學之路》<br>三民書局{{Color|blue|(2004年,ISBN 978-957-14-4027-9)}} |
|||
* 《從眉壽到長生─醫療文化與中國古代生命觀》<br>三民書局{{Color|blue|(2005年,ISBN 978-957-14-4129-0)}} |
|||
| award = |
|||
*[[國科會]]第一屆傑出研究獎<br>{{Color|blue|(1985年-1987年)}} |
|||
*國科會第三屆傑出研究獎<br>{{Color|blue|(1987年-1989年)}} |
|||
*國科會優等研究獎<br>{{Color|blue|(1990年)}} |
|||
*教育部學術著作獎<br>{{Color|blue|(1992年12月)}} |
|||
*新聞局[[金鼎獎]]<br>{{Color|blue|(1993年)}} |
|||
*國科會第九屆傑出研究獎<br>{{Color|blue|(1993年-1995年)}} |
|||
*國科會第十一屆傑出研究獎<br>{{Color|blue|(1995年-1997年)}} |
|||
*[[俄羅斯考古學會]]東方部榮譽外國會員<br>{{Color|blue|(2000年-)}} |
|||
}} |
|||
'''杜正勝'''({{bd|1944年|6月10日}}),[[臺灣]][[高雄]][[永安區|永安]]人,歷史學者,專長在[[先秦|中國上古史]]、中國古代社會史學者,專研古代社會史、文化史、醫療史等。1992年7月榮膺[[中央研究院院士]],曾任小學教師,臺灣[[東吳大學 (台灣)|東吳大學]]、[[國立清華大學]]教授、[[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中華民國教育部]]部長等職。現任[[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榮譽教授、[[長榮大學]]臺灣研究所講座教授、[[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兼任教授、[[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兼任暨通信研究員、《大陸雜誌》主編、《新史學》主編、中央研究院院士。 |
|||
== 學術背景 == |
|||
== 學術生涯 == |
|||
杜正勝畢業於[[臺灣大學]]歷史系、所,並曾赴英國[[倫敦大學]]政經學院研究。 |
|||
=== 學術背景 === |
|||
杜正勝的1976年起步入學界,起初在[[東吳大學]]歷史系擔任[[講師]]、隨後升等為[[副教授]],之後再轉往[[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擔任[[研究員]]、人類學組主任,1986年則又至[[清華大學]]擔任歷史研究所所長,並於1992年獲選[[中央研究院院士]],1995年至2000年擔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 |
|||
1966年於臺灣省立臺南師範專科學校(當時為[[五專|五年制專科學校]],現今已經改制為[[國立臺南大學]])畢業,杜正勝一邊於小學教書一邊自修,考上[[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ref>{{cite news |author=董淑蔭 |title=在歷史探索的旅行家 |publisher=中央日報 |date=1995-03-30 }}收於 {{Cite book zh |author = 杜正勝 |title = 古典與現實之間 |location = 台北 | publisher = 三民書局 | date = 1996 |pages = 273 |id = ISBN 978-957-14-2381-4}}</ref>,1970年自[[國立臺灣大學|台大]]歷史系畢業,1974年取得台大歷史學研究所碩士學位,並轉往[[英國]][[倫敦政經學院]](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倫敦亞非學院(The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等學府研究。 |
|||
1944年6月10日生於臺灣高雄縣永安的漁村,1966年畢業於臺南師範學校,1970年從臺灣大學歷史系畢業,1974年取得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學位,並轉往英國倫敦大學政經學院(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 and Political Sciences)研究2年,1976年回臺後在臺北東吳大學歷史學系擔任講師,升任副教授後於1980年轉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副研究員,1983年到美國哈佛大學燕京學社做訪問學人,1984年回臺後升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1985年3月至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做明耀訪問學人,1986年2月出任臺灣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教授兼所長,1987年轉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第四組(人類學組)主任,1993年卸任,期間曾主編《大陸雜誌》、《新史學》2份刊物,並於1989到1992年間兼任教育部學術審議委員會委員,1992年,他當選中央研究院第19屆院士,並由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資助到倫敦大學亞非學院(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做1年訪問學人,1992年由臺北允晨文化出版公司出版的《古代社會與國家》讓他回臺後得到行政院新聞局1993年的金鼎獎,1994年到1995年他兼任教育部顧問室的顧問,1995年4月起,他出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直到2000年5月19日。 |
|||
他擔任所長這段期間,於1995到1998年間兼任國立編譯館(當時負責編印中小學教科書)「國民中學認識臺灣(社會篇)教科書編審委員會」主任委員,負責主編和總訂正「認識臺灣(社會篇)」課程的教科書,引起不小的風波,先前的1997年,他擔任國立編譯館高級中學歷史教科書編審委員會主任委員時,提出以「同心圓」理論編寫中學教科書。 |
|||
杜正勝從1976年起步入學界,起初在東吳大學歷史學系擔任講師,升任副教授後於1980年轉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副研究員,1983年到[[美國]]的[[哈佛燕京學社]]做訪問學人,1984年回台後升任為研究員,並到台大歷史系兼課教授中國社會史上學期,下學期改由梁庚堯任教1985年3月到[[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做明耀訪問學人,後回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任研究員,1986年2月出任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
|||
他其餘的重要著作有1979年的《周代城邦》(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90年的《編戶齊民》(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98年的《景印解說番社采風圖》(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他的雜文散論結集有《歷史的再生》(臺北,社會大學出版社,1989)、《古典與現實之間》(臺北,三民書局,1996)、《臺灣心 臺灣魂》(高雄,河畔出版社,1998)、《人間神國》(臺北,太平洋文化基金會,1999)《走過關鍵十年》(臺北,麥田出版公司,2000),主編《中國文化史》(王健文、李孝悌、劉靜貞等著,臺北,三民書局,1995)等。 |
|||
他於2000年5月20日由學界轉入政界擔任內閣閣員,在唐飛擔任閣揆的中華民國行政院做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歷經3次的內閣改組均安在其位,更於2004年5月20日陳水扁連任第二任全民直選的中華民國總統後,以其師範學校畢業,曾任小學及大學教員,並為中央研究院院士的資歷出任教育部部長。 |
|||
1987年轉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第四組(人類學組)主任,1993年卸任,期間曾主編《大陸雜誌》、《新史學》2份刊物,並於1989到1992年間兼任中華民國教育部學術審議委員會委員。1992年,他當選中央研究院第19屆院士,並由[[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資助到英國倫敦亞非學院(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做一年訪問學人。 |
|||
他已婚,有1子1女。 |
|||
[[File:福舊宮 教育部部長杜正勝贈匾 20160715.jpg|thumb|right|220px|[[基隆市]][[中正區 (基隆市)|中正區]][[福舊宮]]中時任[[教育部長]]的杜正勝所贈的「福德長昭」匾。]] |
|||
1992年由台北[[允晨文化]]出版公司出版的《古代社會與國家》讓他回台後得到[[行政院新聞局]]1993年的[[金鼎獎]],1994年到1995年兼任[[中華民國教育部]]顧問室的顧問,1995年4月起,出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直到2000年5月20日接任[[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為止,於擔任故宮院長期間仍繼續兼任中研院的研究員。2004年5月20日,出任[[中華民國教育部]]長。 |
|||
擔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這段期間,於1995年到1998年間兼任[[國立編譯館]](當時負責編印全國的中小學教科書)「國民中學[[認識臺灣]](社會篇)教科書編審委員會」主任委員,負責主編和總訂正「認識臺灣(社會篇)」課程的教科書(這套教材用於1997學年至2001學年間進入國中就讀者,後因實施九年一貫而不再使用)。1997年,擔任國立編譯館「高級中學歷史教科書編審委員會」主任委員時,提出以「[[同心圓史觀]]」編寫中學歷史教科書的主張。 |
|||
=== 學術思想 === |
|||
{{Main|編戶齊民}} |
|||
杜正勝的新史學思想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增添歷史研究的內容,以下層人民補上層菁英,以生活補政權與文化。第二階段提倡超越中國疆界的歷史研究,以同心圓史觀作架構而包含臺灣、中國、亞洲與世界。<ref>{{Cite book zh|author=杜正勝|title=從眉壽到長生—醫療文化與中國古代生命觀|location=臺北市|publisher=三民書局|date=2005|pages=前折頁|id=ISBN 978-957-14-4129-0}}</ref> |
|||
=== 學術作品 === |
|||
* 《編戶齊民:傳統政治社會結構之形成》 |
|||
* 《[[周代城邦論|周代城邦]]》 |
|||
* 《古代社會與國家》 |
|||
* 《從眉壽到長生:醫療文化與中國古代生命觀》 |
|||
* 《新史學之路》 |
|||
* 《吾土與吾民:社會篇》 |
|||
* 《詩經的世界》 |
|||
* 《中國文化史》 |
|||
* 《臺灣心臺灣魂》 |
|||
== 仕途 == |
== 仕途 == |
||
1962年,杜正勝就讀臺灣省立臺南師範學校時加入了[[中國國民黨]]。 |
|||
自1989年開始,杜正勝兼任教育部學術審議委員會委員,1994至1995年擔任中華民國教育部顧問室顧問,为前[[中華民國總統|總統]][[李登輝]]起草过許多文告和講稿,譬如1995年的228紀念碑落成講話、第一任民選總統就職大典以及若干人權場合的發言。 |
|||
=== 教育部長時期 === |
|||
2000年[[政黨輪替]],[[民主進步黨]]執政後,杜正勝被任命为[[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2004年,[[陳水扁]]當選連任[[中華民國總統|總統]],杜正勝被任命為教育部部長並為[[行政院]][[政務委員 (中華民國)|政務委員]]。在任期間由于政治言论曾引起當時社會批评和攻击。2008年5月20日卸職,由[[鄭瑞城]]接任。 |
|||
2004年5月6日,台灣《[[自由時報]]》報導,杜正勝昨日以故宮博物院院長身分於立法院進行故宮工作報告,立委李慶華提出杜正勝的碩士論文質詢,並指出其中註解八的內容,上書「誰說的,我已忘了,但現在也沒有尋找的必要,反正我不打誑說謊」。對於此內容,有人認為這多少帶有年少輕狂的氣息,且當年的學術規範不如現在如此嚴格,反對者則認為這是嚴重的錯誤示範<ref>{{cite news|url=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4/new/may/6/today-p6.htm|publisher=自由時報|title=杜正勝上台 立委砲聲隆隆|date=2004-05-06|author=黃以敬|location=台北|accessdate=2008-03-23|archive-date=2013-12-30|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31230233127/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4/new/may/6/today-p6.htm|dead-url=no}}</ref> 。 |
|||
2004年9月,杜正勝部長報請行政院核定後,由時任體育司長[[王福林]]接任學生軍訓處長,成為中華民國第一位文人背景的教育部軍訓處長,以往都由軍職[[中將]]轉任。 |
|||
2006年1月底[[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中文系]][[教授]][[沈謙 (1947年)|沈謙]]病故,杜正勝以教育部部長之名送的輓聯上寫著「音容苑在」。 |
|||
2006年5月23日,台灣《[[東森新聞報]]》報導, [[陳水扁]]總統520淨灘活動中提及志工的貢獻中,誤用成語「罄竹難書」。教育部長杜正勝22日在接受立法委員質詢時表示,罄竹難書單就字面意義上解釋,是「用盡紙張都寫不完」的意思,並無負面或正面之說。行政院長[[蘇貞昌]]23日上午表示,成語自有其社會公認並接受的解釋,不必在這個時候另作新解。蘇揆指出,「成語用錯事小硬拗引發爭議不足為訓。」<ref>{{Cite news|title=念錯字的藝術:鴻鵠、鹿茸、罄竹難書|url=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44040916|newspaper=BBC News 中文|accessdate=2024-05-10|language=zh-hant|archive-date=2024-05-10|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40510015451/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44040916|dead-url=no}}</ref> |
|||
{{Main|三隻小豬#成語爭議}} |
|||
2007年1月22日,台灣媒體報導,教育部的網路[[教育部國語辭典|成語辭典]]將「[[三隻小豬]]」當成[[成語]]<ref>{{cite news|url=http://news.tvbs.com.tw/old-news.html?nid=337052|publisher= TVBS新聞|title=「三隻小豬」入成語 教育部遭批 |date=2007年1月22日}}</ref>,並因此批評教育部。當天,杜正勝參加「全國教育局長會議」時說,教育部網路版《成語典》納入《三隻小豬》、《睡美人》等童話故事,是要大家活用童話故事的典故,因為語言是活的,每一個童話故事的背後都有典故。並說:「『三隻小豬』怎麼樣造句?這不是造句,是你講話時要如何引用。當我教小朋友,我看到小朋友很偷懶,作業都不寫完,馬馬虎虎、草草率率,我說:『你不要像三隻小豬的老大,三隻小豬的故事你要想一想。』這就是運用成語了!」教育部成語典編輯召集人[[李鍌]]表示,「三隻小豬」絕非成語,而是「參考語料」,放在成語典附錄純供參考<ref>中廣新聞網‧〈教育部成語召集人:成語教學不能偏廢〉‧2007年1月25日。</ref>。不過,杜正勝對此事件,不以《三隻小豬》是附錄辯解,堅持「三隻小豬」作為成語並無不當<ref>{{cite news|url=http://news.tvbs.com.tw/old-news.html?nid=336995|publisher=TVBS新聞|title=「三隻小豬」當場造句 杜正勝力挺|date=2007年1月22日|accessdate=2015年8月5日|archive-date=2016年3月4日|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304204542/http://news.tvbs.com.tw/old-news.html?nid=336995|dead-url=no}}</ref>,並發言「用成語會讓人變得懶散、思想混沌、一知半解,成語與現代生活無關,用成語是國文教育的失敗」<ref>{{cite news|url=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7/new/jan/25/today-life4.htm|publisher=自由時報|title=「三隻小豬」話題延燒/杜正勝:用成語讓人思想懶惰|date=2007年1月25日|deadurl=yes|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90731162703/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7/new/jan/25/today-life4.htm|archivedate=2009年7月31日}}</ref>。 |
|||
2007年8月4日,在[[國立故宮博物院|故宮]]弊案中,《[[聯合報]]》的報導捏造杜正勝的發言,以「杜正勝:下屬亂來不關我事」的聳動字眼為標題,導致杜正勝控告聯合報<ref>{{cite news|author=李文儀|coauthors=凌美雪|url=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7/new/sep/7/today-life3.htm|publisher=自由時報|title=故宮案 杜正勝告聯合報誹謗|date=2007年9月7日|accessdate=2007年12月2日|archive-date=2013年11月18日|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31118093445/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7/new/sep/7/today-life3.htm|dead-url=no}}</ref>,聯合報並在8月5日刊登更正。<ref>{{cite news|author=彭錦陽|url=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7/new/aug/6/today-o7.htm|publisher=自由時報|title=杜正勝被舔耳朵|date=2007年8月4日|accessdate=2007年12月2日|archive-date=2013年10月28日|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31028220741/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7/new/aug/6/today-o7.htm|dead-url=no}}</ref> |
|||
2007年11月26日,台灣《[[蘋果日報 (台灣)|蘋果日報]]》報導教育部辭典將「打炮」一詞解釋為「放鞭炮」,以此質疑教育部 ,並引起記者追問杜正勝<ref>{{cite news|author=古彩彥|url=http://news.tvbs.com.tw/old-news.html?nid=303769|publisher=TVBS新聞|title=「打炮」啥意思? 杜正勝快閃|date=2007年11月26日|accessdate=2015年8月5日|archive-date=2016年3月4日|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304204433/http://news.tvbs.com.tw/old-news.html?nid=303769|dead-url=no}}</ref>。不過,在教育部辭典中,「打炮」一詞並列兩個解釋:「<small>涵義一:放鞭炮。如:每逢過節,家家戶戶都會打炮以示慶祝。涵義二:嫖妓。流行在下層社會的粗話隱語。如:他生性風流,常到風月場所打炮</small>」<ref>{{cite web|url=http://140.111.34.46/cgi-bin/dict/GetContent.cgi?Database=dict&DocNum=29031&GraphicWord=yes&QueryString=%A5%B4%AC%B6|title=台灣教育部網路辭典-查尋「打炮」|publisher=中華民國教育部|deadurl=yes|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50501001532/http://140.111.34.46/cgi-bin/dict/GetContent.cgi?Database=dict|archivedate=2005-05-01}}</ref>。許多人士指出,打炮在以前本來就有放鞭炮的意思<ref>{{cite news|author=許建榮|coauthors=張葉森|url=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7/new/nov/27/today-o3.htm|title=自由時報論壇‧伯玉,那是共軍在打炮呀!|date=2007-11-27|accessdate=2007-12-02|archive-date=2012-01-19|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20119190413/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7/new/nov/27/today-o3.htm|dead-url=no}}</ref>。而當代使用「打炮」一詞卻用在粗俗的[[性俚語]],故而引起質疑。教育部因此爭議,暫時關閉網路辭典(2007年12月,教育部重新推出《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網路版,是[[教育部國語辭典]]最新版本)。 |
|||
2008年7月16日,杜正勝因教育部長任內[[特別費]]案,被檢方以貪污罪起訴。<ref>{{cite news|language= |author= |coauthors = |url = http://www.nownews.com/2008/07/16/138-2305153.htm |title=特別費案/杜正勝起訴書厚厚一本 花費被認為有問題 |work = |publisher=今日新聞 |pages= |date=2008-07-16 |accessdate=2008-07-16}}</ref>2011年無罪定讞。 |
|||
=== 對媒體的批判 === |
|||
2000年代杜正勝投入政壇的教育理念,從「左轉九十度台灣地圖」顯現得非常明顯,反映了其對於中國上古史的研究及其自1990年代起對於台灣歷史教育的批判。因此即便[[臺灣清治時期|清領時期]]地圖中的台灣也為橫躺,但橫躺的台灣地圖在2011年之後仍被[[泛藍]]人士視為有[[台灣獨立運動|台獨]]意識<ref>{{cite web|url=http://news.tvbs.com.tw/old-news.html?nid=44215|title=〈獨家〉土銀掛橫躺台灣!立委惱怒嗆換人|author=謝曜州|date=2011-01-24|coauthors=鍾沛君|publisher=TVBS}}</ref><ref>{{cite web|url=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8/new/dec/20/today-p2.htm|title=〈獨家〉賀卡印橫躺古地圖 藍批馬二百五 綠諷貼切經濟躺平|date=2008-12-20|publisher=自由時報|access-date=2011-01-24|archive-date=2014-02-11|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0211234504/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8/new/dec/20/today-p2.htm|dead-url=no}}</ref>。 |
|||
2013年9月13日,杜正勝在「民主進步黨八年執政研討會」中,曾自述其教育理念的三大要點,即「去法西斯化」、「自由化」及「本土化」。<ref>[http://www.taiwantt.org.tw/tw/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7602 【影片】勤政為民 壯大台灣 民主進步黨八年執政研討會-教育-杜正勝] {{Wayback|url=http://www.taiwantt.org.tw/tw/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7602 |date=20200630004653 }},財團法人台灣大地文教基金會,2014年5月8日。</ref> |
|||
自杜正勝上任教育部長後時常為新聞媒體焦點<ref>{{cite web|url=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7/new/nov/27/today-o3.htm|title=伯玉,那是共軍在打炮呀!|author=許建榮|date=2007-11-27|coauthors=張葉森|publisher=自由時報|access-date=2007-12-02|archive-date=2012-01-19|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20119190413/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7/new/nov/27/today-o3.htm|dead-url=no}}</ref>。但是杜正勝以不低調的行事風格著稱,一貫以持續的發言為自己的觀點辯護,這也是造成其爭議新聞擴大的主因之一。 |
|||
== 評價 == |
|||
杜正勝任職教育部長期間(2004-2008),因推動「本土化教育」背負不少罵名<ref>{{Cite web|url=https://taronews.tw/2018/11/02/167494/|title=〈推動本土教育而承受罵名 此人卻是金庸偶像?! 〉|accessdate=2018-12-15|author=胡家銘|date=2018-11-02|publisher=芋傳媒 TARO NEWS|language=zh-tw|archive-date=2020-11-04|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01104100219/https://taronews.tw/2018/11/02/167494/|dead-url=no}}</ref>,而[[香港]][[武俠小說]]大師[[金庸]]於2005年訪台接受媒體專訪時,曾表示自己非常欣賞杜正勝,直言:「我自己研究歷史他是歷史學家,他寫很多文章我看了很佩服他,我希望能認識他跟他請教。」<ref>{{Cite news|url=https://news.tvbs.com.tw/entry/426394|title=〈金庸也有偶像 就是教長杜正勝〉|author=張嘉男|date=2005-09-21|author2=王志剛|accessdate=2018-15-15|agency=TVBS News|language=zh-tw|archive-date=2019-07-01|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90701041212/https://news.tvbs.com.tw/entry/426394|dead-url=no}}</ref> |
|||
杜的支持者認為外界對杜正勝的批評是[[台灣媒體亂象]]或台灣政治亂象,反對者則視他為亂源,應為[[臺灣教育改革|教改]]的失敗負責。 |
|||
== 家庭 == |
|||
夫人[[陳芳妹]],為台大藝術史研究所兼任教授,育有一子(杜明夷)一女。 |
|||
== 傳記 == |
|||
* 韓國棟著,《走在風尖浪頭上:杜正勝的台灣主體教育之路》,(台北:時報出版,2016){{Isbn|9789571365367}} |
|||
== 外部連結 == |
|||
杜正勝1989年開始兼任[[中華民國教育部|教育部]]學術審議委員會委員,94至95年擔任教育部顧問室顧問,2000年[[民進黨]]執政後,杜正勝以其「深綠」的背景入主象徵中國文化藝術法統[[國立故宮博物院]],曾經引起當時社會諸多討論;2004年陳水扁二度當選中華民國總統後,杜正勝轉任教育部擔任教育部長。 |
|||
{{wikiquote}} |
|||
*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30102032953/http://www.ey.gov.tw/ct.asp?xItem=4581&ctNode=16&mp=1 部長學經歷:杜正勝] |
|||
* [http://mypaper.pchome.com.tw/pips/post/1239094239 【Caffen的單眼相機】哈哈鏡--媒體與學術間的杜正勝] {{Wayback|url=http://mypaper.pchome.com.tw/pips/post/1239094239 |date=20200630004705 }}(作者:caffen [http://mypaper.pchome.com.tw/pips 超齡台] {{Wayback|url=http://mypaper.pchome.com.tw/pips |date=20200630004706 }}) |
|||
* [http://mypaper.pchome.com.tw/pips/post/1239128769 【Caffen的單眼相機】哈哈鏡--媒體與政治領域間的杜正勝 ] {{Wayback|url=http://mypaper.pchome.com.tw/pips/post/1239128769 |date=20201104100243 }}(作者:caffen [http://mypaper.pchome.com.tw/pips 超齡台] {{Wayback|url=http://mypaper.pchome.com.tw/pips |date=20200630004706 }}) |
|||
*[https://gushi.tw/%e8%83%a1%e5%b7%9d%e5%ae%89%ef%bc%9a%e9%97%9c%e9%8d%b5%e6%99%82%e5%88%bb%e7%9f%a5%e8%ad%98%e5%88%86%e5%ad%90%e7%9a%84%e5%87%ba%e8%99%95%e9%80%b2%e9%80%80%e2%94%80%e2%94%80%e8%ae%80%e3%80%8a%e8%b5%b0/ 〈關鍵時刻知識分子的出處進退──讀《走在風尖浪頭上》〉] {{Wayback|url=https://gushi.tw/%e8%83%a1%e5%b7%9d%e5%ae%89%ef%bc%9a%e9%97%9c%e9%8d%b5%e6%99%82%e5%88%bb%e7%9f%a5%e8%ad%98%e5%88%86%e5%ad%90%e7%9a%84%e5%87%ba%e8%99%95%e9%80%b2%e9%80%80%e2%94%80%e2%94%80%e8%ae%80%e3%80%8a%e8%b5%b0/ |date=20190402084535 }}(作者:胡川安,發表於「故事 gushi.tw」) |
|||
== |
== 注釋 == |
||
{{Reflist}} |
|||
{{start box}} |
|||
* [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E0001/EDUION001/menu01/sub02/01020001a.htm?TYPE=1&UNITID=1&CATEGORYID=2&FILEID=73540 杜正勝](中華民國教育部) |
|||
{{s-gov|roc}} |
|||
|- |
|||
|colspan="3" style="text-align:center;"|''' [[行政院]]''' |
|||
|- |
|||
{{s-before|[[秦孝儀]]}} |
|||
{{s-title|[[國立故宮博物院|故宮博物院院長]]<br><small>第三任<br>2000年5月20日-2004年5月20日}} |
|||
{{s-after|[[石守謙]]}} |
|||
{{s-before|[[黃榮村]]}} |
|||
{{s-title|[[中華民國教育部|教育部部長]]<br><small>第二十二任<br>2004年5月20日-2008年5月20日}} |
|||
{{s-after|[[鄭瑞城]]}} |
|||
{{end box}} |
|||
{{中央研究院第十九届院士}} |
|||
{{中華民國教育部部長}} |
|||
{{Authority control}} |
|||
{{Portal bar|台灣|政治|教育|人物}} |
|||
{{DEFAULTSORT:Du杜}} |
|||
[[Category:中央研究院院士]] |
|||
[[Category:中華民國教育部部長]] |
|||
[[Category: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 |
|||
[[Category:中央研究院人文及社會科學組院士]] |
|||
[[Category: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 |
|||
[[Category:中央研究院研究员]] |
|||
[[Category:台灣歷史學家]] |
|||
[[Category:國立臺灣大學教授]] |
|||
[[Category:國立清華大學教授]] |
|||
[[Category:倫敦大學校友]] |
|||
[[Category: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系友]] |
|||
[[Category: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所友]] |
|||
[[Category:國立臺南大學校友]] |
|||
[[Category:國立岡山高級中學校友]] |
|||
[[Category:永安區人]] |
|||
[[Category:杜姓|Z正]] |
|||
[[Category:中国国民党脱党党员]] |
|||
[[Category:學者出身的政治人物]] |
2024年12月6日 (五) 03:33的最新版本
杜正勝 | |
---|---|
个人资料 | |
性别 | 男 |
出生 | 日治臺灣高雄州岡山郡彌陀庄 | 1944年6月10日
国籍 | 大日本帝国(1944年–1945年) 中華民國(1945年至今) |
政党 | 中國國民黨(1962年)[1] 無黨籍 |
配偶 | 陳芳妹 |
亲属 | 一子一女 |
居住地 | 台北市南港區 |
学历
| |
经历
| |
著作
|
杜正勝(1944年6月10日—),臺灣高雄永安人,歷史學者,專長在中國上古史、中國古代社會史學者,專研古代社會史、文化史、醫療史等。1992年7月榮膺中央研究院院士,曾任小學教師,臺灣東吳大學、國立清華大學教授、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中華民國教育部部長等職。現任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榮譽教授、長榮大學臺灣研究所講座教授、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兼任教授、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兼任暨通信研究員、《大陸雜誌》主編、《新史學》主編、中央研究院院士。
學術生涯
學術背景
1966年於臺灣省立臺南師範專科學校(當時為五年制專科學校,現今已經改制為國立臺南大學)畢業,杜正勝一邊於小學教書一邊自修,考上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2],1970年自台大歷史系畢業,1974年取得台大歷史學研究所碩士學位,並轉往英國倫敦政經學院(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倫敦亞非學院(The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等學府研究。
杜正勝從1976年起步入學界,起初在東吳大學歷史學系擔任講師,升任副教授後於1980年轉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副研究員,1983年到美國的哈佛燕京學社做訪問學人,1984年回台後升任為研究員,並到台大歷史系兼課教授中國社會史上學期,下學期改由梁庚堯任教1985年3月到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做明耀訪問學人,後回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任研究員,1986年2月出任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1987年轉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第四組(人類學組)主任,1993年卸任,期間曾主編《大陸雜誌》、《新史學》2份刊物,並於1989到1992年間兼任中華民國教育部學術審議委員會委員。1992年,他當選中央研究院第19屆院士,並由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資助到英國倫敦亞非學院(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做一年訪問學人。
1992年由台北允晨文化出版公司出版的《古代社會與國家》讓他回台後得到行政院新聞局1993年的金鼎獎,1994年到1995年兼任中華民國教育部顧問室的顧問,1995年4月起,出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直到2000年5月20日接任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為止,於擔任故宮院長期間仍繼續兼任中研院的研究員。2004年5月20日,出任中華民國教育部長。
擔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這段期間,於1995年到1998年間兼任國立編譯館(當時負責編印全國的中小學教科書)「國民中學認識臺灣(社會篇)教科書編審委員會」主任委員,負責主編和總訂正「認識臺灣(社會篇)」課程的教科書(這套教材用於1997學年至2001學年間進入國中就讀者,後因實施九年一貫而不再使用)。1997年,擔任國立編譯館「高級中學歷史教科書編審委員會」主任委員時,提出以「同心圓史觀」編寫中學歷史教科書的主張。
學術思想
杜正勝的新史學思想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增添歷史研究的內容,以下層人民補上層菁英,以生活補政權與文化。第二階段提倡超越中國疆界的歷史研究,以同心圓史觀作架構而包含臺灣、中國、亞洲與世界。[3]
學術作品
- 《編戶齊民:傳統政治社會結構之形成》
- 《周代城邦》
- 《古代社會與國家》
- 《從眉壽到長生:醫療文化與中國古代生命觀》
- 《新史學之路》
- 《吾土與吾民:社會篇》
- 《詩經的世界》
- 《中國文化史》
- 《臺灣心臺灣魂》
仕途
1962年,杜正勝就讀臺灣省立臺南師範學校時加入了中國國民黨。
自1989年開始,杜正勝兼任教育部學術審議委員會委員,1994至1995年擔任中華民國教育部顧問室顧問,为前總統李登輝起草过許多文告和講稿,譬如1995年的228紀念碑落成講話、第一任民選總統就職大典以及若干人權場合的發言。
教育部長時期
2000年政黨輪替,民主進步黨執政後,杜正勝被任命为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2004年,陳水扁當選連任總統,杜正勝被任命為教育部部長並為行政院政務委員。在任期間由于政治言论曾引起當時社會批评和攻击。2008年5月20日卸職,由鄭瑞城接任。
2004年5月6日,台灣《自由時報》報導,杜正勝昨日以故宮博物院院長身分於立法院進行故宮工作報告,立委李慶華提出杜正勝的碩士論文質詢,並指出其中註解八的內容,上書「誰說的,我已忘了,但現在也沒有尋找的必要,反正我不打誑說謊」。對於此內容,有人認為這多少帶有年少輕狂的氣息,且當年的學術規範不如現在如此嚴格,反對者則認為這是嚴重的錯誤示範[4] 。
2004年9月,杜正勝部長報請行政院核定後,由時任體育司長王福林接任學生軍訓處長,成為中華民國第一位文人背景的教育部軍訓處長,以往都由軍職中將轉任。
2006年1月底玄奘大學中文系教授沈謙病故,杜正勝以教育部部長之名送的輓聯上寫著「音容苑在」。
2006年5月23日,台灣《東森新聞報》報導, 陳水扁總統520淨灘活動中提及志工的貢獻中,誤用成語「罄竹難書」。教育部長杜正勝22日在接受立法委員質詢時表示,罄竹難書單就字面意義上解釋,是「用盡紙張都寫不完」的意思,並無負面或正面之說。行政院長蘇貞昌23日上午表示,成語自有其社會公認並接受的解釋,不必在這個時候另作新解。蘇揆指出,「成語用錯事小硬拗引發爭議不足為訓。」[5]
2007年1月22日,台灣媒體報導,教育部的網路成語辭典將「三隻小豬」當成成語[6],並因此批評教育部。當天,杜正勝參加「全國教育局長會議」時說,教育部網路版《成語典》納入《三隻小豬》、《睡美人》等童話故事,是要大家活用童話故事的典故,因為語言是活的,每一個童話故事的背後都有典故。並說:「『三隻小豬』怎麼樣造句?這不是造句,是你講話時要如何引用。當我教小朋友,我看到小朋友很偷懶,作業都不寫完,馬馬虎虎、草草率率,我說:『你不要像三隻小豬的老大,三隻小豬的故事你要想一想。』這就是運用成語了!」教育部成語典編輯召集人李鍌表示,「三隻小豬」絕非成語,而是「參考語料」,放在成語典附錄純供參考[7]。不過,杜正勝對此事件,不以《三隻小豬》是附錄辯解,堅持「三隻小豬」作為成語並無不當[8],並發言「用成語會讓人變得懶散、思想混沌、一知半解,成語與現代生活無關,用成語是國文教育的失敗」[9]。
2007年8月4日,在故宮弊案中,《聯合報》的報導捏造杜正勝的發言,以「杜正勝:下屬亂來不關我事」的聳動字眼為標題,導致杜正勝控告聯合報[10],聯合報並在8月5日刊登更正。[11]
2007年11月26日,台灣《蘋果日報》報導教育部辭典將「打炮」一詞解釋為「放鞭炮」,以此質疑教育部 ,並引起記者追問杜正勝[12]。不過,在教育部辭典中,「打炮」一詞並列兩個解釋:「涵義一:放鞭炮。如:每逢過節,家家戶戶都會打炮以示慶祝。涵義二:嫖妓。流行在下層社會的粗話隱語。如:他生性風流,常到風月場所打炮」[13]。許多人士指出,打炮在以前本來就有放鞭炮的意思[14]。而當代使用「打炮」一詞卻用在粗俗的性俚語,故而引起質疑。教育部因此爭議,暫時關閉網路辭典(2007年12月,教育部重新推出《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網路版,是教育部國語辭典最新版本)。
2008年7月16日,杜正勝因教育部長任內特別費案,被檢方以貪污罪起訴。[15]2011年無罪定讞。
對媒體的批判
2000年代杜正勝投入政壇的教育理念,從「左轉九十度台灣地圖」顯現得非常明顯,反映了其對於中國上古史的研究及其自1990年代起對於台灣歷史教育的批判。因此即便清領時期地圖中的台灣也為橫躺,但橫躺的台灣地圖在2011年之後仍被泛藍人士視為有台獨意識[16][17]。
2013年9月13日,杜正勝在「民主進步黨八年執政研討會」中,曾自述其教育理念的三大要點,即「去法西斯化」、「自由化」及「本土化」。[18]
自杜正勝上任教育部長後時常為新聞媒體焦點[19]。但是杜正勝以不低調的行事風格著稱,一貫以持續的發言為自己的觀點辯護,這也是造成其爭議新聞擴大的主因之一。
評價
杜正勝任職教育部長期間(2004-2008),因推動「本土化教育」背負不少罵名[20],而香港武俠小說大師金庸於2005年訪台接受媒體專訪時,曾表示自己非常欣賞杜正勝,直言:「我自己研究歷史他是歷史學家,他寫很多文章我看了很佩服他,我希望能認識他跟他請教。」[21]
杜的支持者認為外界對杜正勝的批評是台灣媒體亂象或台灣政治亂象,反對者則視他為亂源,應為教改的失敗負責。
家庭
夫人陳芳妹,為台大藝術史研究所兼任教授,育有一子(杜明夷)一女。
傳記
- 韓國棟著,《走在風尖浪頭上:杜正勝的台灣主體教育之路》,(台北:時報出版,2016)ISBN 9789571365367
外部連結
- 部長學經歷:杜正勝
- 【Caffen的單眼相機】哈哈鏡--媒體與學術間的杜正勝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作者:caffen 超齡台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Caffen的單眼相機】哈哈鏡--媒體與政治領域間的杜正勝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作者:caffen 超齡台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關鍵時刻知識分子的出處進退──讀《走在風尖浪頭上》〉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作者:胡川安,發表於「故事 gushi.tw」)
注釋
- ^ 力推「去中」杜正勝曾是國民黨員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VBS 新聞,2010年3月10日
- ^ 董淑蔭. 在歷史探索的旅行家. 中央日報. 1995-03-30.收於 杜正勝. 古典與現實之間. 台北: 三民書局. 1996: 273. ISBN 978-957-14-2381-4.
- ^ 杜正勝. 從眉壽到長生—醫療文化與中國古代生命觀. 臺北市: 三民書局. 2005: 前折頁. ISBN 978-957-14-4129-0.
- ^ 黃以敬. 杜正勝上台 立委砲聲隆隆. 台北: 自由時報. 2004-05-06 [2008-03-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30).
- ^ 念錯字的藝術:鴻鵠、鹿茸、罄竹難書. BBC News 中文. [2024-05-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5-10) (中文(繁體)).
- ^ 「三隻小豬」入成語 教育部遭批. TVBS新聞. 2007年1月22日.
- ^ 中廣新聞網‧〈教育部成語召集人:成語教學不能偏廢〉‧2007年1月25日。
- ^ 「三隻小豬」當場造句 杜正勝力挺. TVBS新聞. 2007年1月22日 [2015年8月5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3月4日).
- ^ 「三隻小豬」話題延燒/杜正勝:用成語讓人思想懶惰. 自由時報. 2007年1月25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年7月31日).
- ^ 李文儀; 凌美雪. 故宮案 杜正勝告聯合報誹謗. 自由時報. 2007年9月7日 [2007年12月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年11月18日).
- ^ 彭錦陽. 杜正勝被舔耳朵. 自由時報. 2007年8月4日 [2007年12月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年10月28日).
- ^ 古彩彥. 「打炮」啥意思? 杜正勝快閃. TVBS新聞. 2007年11月26日 [2015年8月5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3月4日).
- ^ 台灣教育部網路辭典-查尋「打炮」. 中華民國教育部.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5-05-01).
- ^ 許建榮; 張葉森. 自由時報論壇‧伯玉,那是共軍在打炮呀!. 2007-11-27 [2007-12-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1-19).
- ^ 特別費案/杜正勝起訴書厚厚一本 花費被認為有問題. 今日新聞. 2008-07-16 [2008-07-16].
- ^ 謝曜州; 鍾沛君. 〈獨家〉土銀掛橫躺台灣!立委惱怒嗆換人. TVBS. 2011-01-24.
- ^ 〈獨家〉賀卡印橫躺古地圖 藍批馬二百五 綠諷貼切經濟躺平. 自由時報. 2008-12-20 [2011-0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11).
- ^ 【影片】勤政為民 壯大台灣 民主進步黨八年執政研討會-教育-杜正勝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財團法人台灣大地文教基金會,2014年5月8日。
- ^ 許建榮; 張葉森. 伯玉,那是共軍在打炮呀!. 自由時報. 2007-11-27 [2007-12-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1-19).
- ^ 胡家銘. 〈推動本土教育而承受罵名 此人卻是金庸偶像?! 〉. 芋傳媒 TARO NEWS. 2018-11-02 [2018-1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4) (中文(臺灣)).
- ^ 張嘉男; 王志剛. 〈金庸也有偶像 就是教長杜正勝〉. TVBS News. 2005-09-21 [2018-15-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01) (中文(臺灣)).
中華民國政府職務 | ||
---|---|---|
行政院 | ||
前任: 秦孝儀 |
故宮博物院院長 第三任 2000年5月20日-2004年5月20日 |
繼任: 石守謙 |
前任: 黃榮村 |
教育部部長 第二十二任 2004年5月20日-2008年5月20日 |
繼任: 鄭瑞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