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10驅逐戰車:修订间差异
无编辑摘要 |
FradonStar(留言 | 贡献) 小 使用DisamAssist清理消歧義連結:同盟国(改連結至同盟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 |
||
(未显示29个用户的57个中间版本) | |||
第1行: | 第1行: | ||
{{otheruse |
|||
|subject=美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所使用的一款驅逐戰車 |
|||
|other=[[美国陆军]]預計於2025年服役的一款[[輕戰車]] |
|||
|M10布克戰車 |
|||
}} |
|||
{{disputed|time=2019-08-06T19:12:28+00:00}} |
|||
{{unreferenced|time=2019-08-06T19:12:28+00:00}} |
|||
{{noteTA |
{{noteTA |
||
|1=zh-hans:毫米;zh-hk:毫米;zh-tw:公厘; |
|1=zh-hans:毫米;zh-hk:毫米;zh-tw:公厘; |
||
第11行: | 第19行: | ||
|10=zh-hans:坦克歼击车; zh-hant:驅逐戰車; |
|10=zh-hans:坦克歼击车; zh-hant:驅逐戰車; |
||
}} |
}} |
||
{{Infobox weapon |
|||
{{裝甲戰鬥車輛 |
|||
|is_vehicle=yes |
|||
| 名稱={{lang|en|M10}} |
| 名稱={{lang|en|M10}}驅逐戰車 [[File:Flag of the United States.svg|30px|]]<br />{{lang|en|M10 tank destroyer}} |
||
| 圖片=[[File:M10 Tank Destroyer.JPG|260px]] |
| 圖片=[[File:M10 Tank Destroyer.JPG|260px]] |
||
| 照片說明={{lang|en|M10}} |
| 照片說明={{lang|en|M10}}驅逐戰車 |
||
| 乘員=5人(車長、駕駛、砲手×3) |
| 乘員=5人(車長、駕駛、砲手×3) |
||
| 長度=6.83米(裝配22.41英呎火炮)<br />5.97米(裝配19.60英呎火炮) |
| 長度=6.83米(裝配22.41英呎火炮)<br />5.97米(裝配19.60英呎火炮) |
||
第21行: | 第30行: | ||
| 重量=29.6噸 |
| 重量=29.6噸 |
||
| 裝甲=9 - 57.2毫米 |
| 裝甲=9 - 57.2毫米 |
||
| 主要= |
| 主要={{link-en|M7 反坦克炮|3-inch gun M1918}}(76.2毫米)<br />備彈54發 |
||
| 次要=[[白朗寧M2重機槍]]<br />備彈300發 |
| 次要=[[白朗寧M2重機槍]]<br />備彈300發 |
||
| 引擎=[[通用汽车]]6046雙柴油引擎 |
| 引擎=M10:[[通用汽车]]6046雙柴油引擎<br>375匹(280千瓦)於2,100RPM<br /> M10A1:福特 GAA V8汽油引擎<br> 450匹 (336千瓦) 於 2,600rpm |
||
| 引擎馬力=375匹(276千瓦) |
|||
| 懸掛=垂直渦輪型彈簧懸掛系統(VVSS) |
| 懸掛=垂直渦輪型彈簧懸掛系統(VVSS) |
||
| 平地時速=51公里/小時 |
| 平地時速=51公里/小時 |
||
第30行: | 第38行: | ||
| 行動=300公里 |
| 行動=300公里 |
||
}} |
}} |
||
'''{{lang|en|M10}} |
'''{{lang|en|M10}}驅逐戰車'''('''{{lang|en|M10 tank destroyer}}''')是美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所使用的一款坦克歼击车。當時的美軍部隊一般都稱它作「{{lang|en|TDs}}」(美軍當時以{{lang|en|TDs}}一詞來稱呼所有坦克歼击车),而其官方名称为'''{{lang|en|3in GMC M10s}}'''。英国在[[租借法案]]下也装备了大量的M10坦克歼击车,被称为“狼獾”式({{lang|en|Wolverine}})或“阿基里斯”式({{lang|en|Achilles}})。 |
||
== 概要 == |
== 概要 == |
||
二戰初期,美軍為了彌補在步兵支援,以及突破敵陣兩方面上的不足,於是整編了一支專門對付敵軍坦克的 |
二戰初期,美軍為了彌補在步兵支援,以及突破敵陣兩方面上的不足,於是整編了一支專門對付敵軍坦克的坦克歼击车部隊。可是,最早期被編入這支部隊的,只是一些裝配了[[M3反坦克炮|37毫米反坦克炮]]的[[M8裝甲車|卡車]],或是一些使用[[M1897式75mm野戰炮|75毫米野戰炮]]的[[M3半履帶車]]。而這支部隊後來投入[[北非]]作戰,以汲取實戰經驗。然而,在北非的實戰中,這支部隊的問題開始浮現——機動性及防禦力严重不足。為此,美軍開始研發新的武器以取代這支部隊。 |
||
== 發展 == |
== 發展 == |
||
1941年11月,在德克薩斯州[[胡德堡|胡德營地]]成立了坦克歼击车戰術和射擊中心後,陸軍開始發展坦克歼击车營的新型標準裝備,在參閱過軍械部數百個建議後,決定發展一種裝有裝有{{link-en|M7 反坦克炮|3-inch gun M1918}}的坦克歼击车,最初的重心計畫有兩個: |
|||
美軍早期研發的'''{{lang|en|3in GMC T35}}-{zh-hans:坦克歼击车; zh-hant:驅逐戰車;}-'''('''{{lang|en|3in Gun Motor Carriage T35}}''')就是{{lang|en|M10}}的試作型。這款試作型使用了[[M6重型坦克]]的圓形開放式炮塔,並裝配一门3英吋火炮。此外,車身更以[[M4雪曼]]的外型作為藍本設計。同一時間,蘇軍新研發的[[T-34坦克]]在東線戰場取得極大成功,為{{lang|en|3in GMC T35}}-{zh-hans:坦克歼击车; zh-hant:驅逐戰車;}-的研發提供了靈感,所以{{lang|en|3in GMC T35}}型-{zh-hans:坦克歼击车; zh-hant:驅逐戰車;}-的裝甲厚度及主炮也和{{lang|en|T34}}坦克十分相似。 |
|||
* T1,1940年開始研發,1941年1月更名為M5 3英寸自行火炮,車體基於一種機場用拖車。無砲塔 |
|||
後來,美國當局為它改進一部分的外觀及性能:車身的外殼加上了斜甲,而本來的圓形炮塔也被替換成五角形炮塔。這款經過改進的版本定名為{{lang|en|3in GMC T35E1}}-{zh-hans:坦克歼击车; zh-hant:驅逐戰車;}-。1942年6月,這款-{zh-hans:坦克歼击车; zh-hant:驅逐戰車;}-最終被更名為{{lang|en|3in GMC M10}},並開始投入生產。 |
|||
* T24/[[T40/M9驅逐戰車|T40]],1941年10月開始研發,起初T24因為過於高大而被否決並衍生出改良版T40,在1942年5月更名為M9 3英吋自行火炮,車體基於[[M3李戰車|M3中型戰車]],無砲塔 |
|||
當這兩種坦克歼击车進入了最終開發程序後,軍械部開始不滿意於這兩種設計,並於1941年11月額外發布了一個新規格:一個有旋轉砲台的3英吋火砲坦克歼击车,T35方案立即被提出。 |
|||
T35使用了鑄造的圓形開放式炮塔,並裝配一门來自[[M6重型坦克]]的3英吋火炮。車體則基於[[M4雪曼|M4A2]]中型戰車。由於在菲律賓戰役證實了傾斜裝甲的可用性,也設計出將車體上部兩側和後邊改為斜板的T35E1方案。這兩種原型車在1942年4月交付至阿伯丁試驗場,陸軍選擇了T35E1進行進一步開發。 |
|||
首先,將T35E1車體上半部的側邊和後邊裝甲從1英寸削減成0.76英吋以減輕車重。同時加上可以裝上額外裝甲板的支架,而本來的圓形炮塔也被替換成易於生產的焊接式五角形炮塔。1942年6月,這款坦克歼击车被更名為{{lang|en|3in GMC M10}},並開始投入生產。1943年秋,M5和[[T40/M9驅逐戰車|M9]]被正式取消生產合約,M10成為美國二戰前期主力坦克歼击车。 |
|||
考慮到萬一發生M4A2底盤的產量不足的狀況,另一種基於M4A3底盤的M10A1也被授權生產。 |
|||
== 構造及武裝 == |
== 構造及武裝 == |
||
美國 |
美國軍方打算以這款驅逐戰車打擊敵軍坦克,以掩護步兵進攻。為此,它特別使用了{{lang|en|M4}}中戰車的底盤,再配上開放式炮塔及一挺[[白朗寧M2重機槍]],以加強支援步兵攻擊的效果。 |
||
此外,{{lang|en|M10}} |
此外,{{lang|en|M10}}驅逐戰車的主炮是{{link-en|M7 反坦克炮|3-inch gun M1918}},比起同期{{lang|en|M4}}中戰車的[[美軍75毫米坦克炮|75毫米戰車砲]]更具威力。後來,還使用了M93高初速[[穿甲彈]](HVAP),威力更勝德國[[四號坦克]],亦發揮了如德國[[88毫米高射炮]]一樣的貫穿力。由於這門炮的末端相當的重,加上砲彈放置位置、M2白寧格機槍位置以及其他部件出現設計失誤,讓車身出現不平衡的情況。因此,為其車身後部添加負重,以平衡車身。 |
||
不僅車身重量分佈出現問題,它的炮塔部份也出現一些問題。由於它的炮塔和{{lang|en|M4}}中戰車並不配合,造成需要手動迴轉炮塔的不便。針對這一點, |
不僅車身重量分佈出現問題,它的炮塔部份也出現一些問題。由於它的炮塔和{{lang|en|M4}}中戰車並不配合,造成需要手動迴轉炮塔的不便。針對這一點,軍方本打算採用油壓動力迴轉裝置至車身內。但自[[ M36驅逐戰車 |M36傑克遜]]驅逐戰車登場後,這個計畫便沒有被實行。 |
||
== 實戰 == |
== 實戰 == |
||
{{lang|en|M10}} |
{{lang|en|M10}}坦克歼击车為美軍在二戰中最著名的驅逐戰車,在[[北非戰役]]中,它贏得了莫大的成功-它的{{lang|en|M7}}主炮能夠在遠距離中貫穿德國坦克的裝甲。但是,它沉重的底盤無法為它帶來高速的行動。因此在1944年初,美國研發了[[M18地獄貓|M18地獄貓式]]驅逐戰車,以彌補{{lang|en|M10}}驅逐戰車的不足。在戰爭後期的[[諾曼底戰役]]中,由於驅逐戰車的主炮無法打穿德國[[豹式坦克]]的前甲,所以{{lang|en|M10}}的位置逐漸由[[M36驅逐戰車]]所取代。雖然如此,{{lang|en|M10}}驅逐戰車仍然有一定的重要性,因此它仍然在部隊中服役,直至戰爭結束。而在對日本的[[太平洋戰爭]]中,{{lang|en|M10}}驅逐戰車仍然負責執行傳統的步兵支援任務。可是,日軍採取的包圍戰術,令裝甲薄弱的{{lang|en|M10}}驅逐戰車比起全副裝甲的坦克更易受損。而{{lang|en|M10}}驅逐戰車開放式炮塔也成為敵步兵攻擊的弱點,敵步兵時常將[[手榴彈]]扔進炮塔內,炸毀戰車;同时它的炮塔採用手動式轉動設計,要把炮塔轉一圈(360°)時,需要兩分鐘之久,為作戰帶來不便。 |
||
== 使用國 == |
|||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美軍外,大約有54架{{lang|en|M10}}-{zh-hans:坦克歼击车; zh-hant:驅逐戰車;}-被運往蘇聯,以輔助[[蘇聯紅軍]]對德作戰。除此之外,更有一部份{{lang|en|M10}}-{zh-hans:坦克歼击车; zh-hant:驅逐戰車;}-被撥為[[自由法國]]的軍隊麾下,協助法國人復國。 |
|||
[[file:PantherM10.jpg|right|thumb|納粹德國在突出部戰役中以豹式戰車改造的偽裝版M10]] |
|||
除了美國外,其它能生產軍備的[[同盟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同盟國]]因主力[[反戰車炮]]規格與美軍不同,因此沒有引進M10的構想,但仍然看中了M10底盤的性能引進改良。而二戰末期有火力更強的[[M36驅逐戰車]]服役,M36量產時因底盤分配額度不足,所以挪用了724輛M10與1,113輛M10A1回廠改造成M36,所以美國在後方庫存的M10數量不多,也未作為作為軍援品釋出,二戰後獲得的國家多半是從剩餘軍品中湊整仍可妥善運轉的[[底盤]],結合可用火炮組合成特規車輛。 |
|||
:{{USSR}} |
|||
⚫ | |||
約有52輛M10以[[租借法案]]途徑軍援蘇聯,分別在1943年8月(2輛)與1944年1-2月(50輛)取得,編成2個自走砲兵團(1229、1239),每個團編制21輛M10驅逐戰車;1229團為{{link-en|蘇聯第29戰車軍|29th Tank Corps}}所屬,在1944年編入{{link-en|第3白俄羅斯方面軍|3rd Belorussian Front}},在白俄羅斯、波羅的海、東普魯士夏季戰役等運用;1239團所屬於{{link-en|蘇聯第16戰車軍|16th Tank Corps}},在1944年時在白俄羅斯與波蘭作戰。至1945年後,蘇聯將這款驅逐戰車汰除。 |
|||
:{{FRA}} |
|||
[[自由法國]]軍最終配備了227輛M10,但只有155輛是從[[租借法案]]提供的軍援額度中移交,其它是在歐洲戰場時由同盟國友軍調用;自由法國在義大利戰役期間便開始操作M10驅逐戰車,和美軍不同的是法國戰車排編制是每排5輛、美軍是每排4輛;在1944年8月[[解放巴黎]]戰役中,[[菲利普·勒克萊爾|雷克勒將軍]]率領的[[法國第2裝甲師]]被在[[巴黎凱旋門]]附近[[協和廣場]]配備的豹式戰車對戰,其中一輛名為「[[西洛可風|西洛可]]」(Sirocco)的M10因擊毀豹式戰車,而成為自由法國軍中留存較多照片的M10。 |
|||
:{{ISR}} |
|||
以色列在1948年從歐洲戰場蒐羅來一些廢棄的M10驅逐戰車,1951年運回以色列加入[[以色列國防軍]],由於它們是廢棄物資,可想而知車況不好。由於主砲磨損狀況嚴重,以色列軍翻修時將主砲換成法製CN 75-50戰車炮或[[QF 17磅炮|英製17磅炮]],翻修完成的戰車在1955年撥交部隊,並參加了1956年[[第二次中東戰爭]];據信以色列在該役從[[埃及陸軍]]擄獲了少量M-10,並換裝了在同場戰役擄獲的柴油引擎版雪曼戰車的柴油引擎。以色列版M-10驅逐戰車在1966年除役。 |
|||
:{{ROC}} |
|||
{{main|M10自走砲}} |
|||
⚫ | |||
:{{flag|Nazi Germany}} |
|||
1944年[[突出部之役]]德軍為滲透盟軍防線進行[[獅鷲行動]],使用約十輛[[豹式戰車]]改造偽裝成M10,稱為Panther M10或Ersatz M10(Ersatz 在德語中意為替換)。 |
|||
== 衍生型號 == |
== 衍生型號 == |
||
⚫ | |||
{| cellpadding="2" cellspacing="2" style="margin:3px; border:3px solid #ccc; text-align:left;" align="center" |
{| cellpadding="2" cellspacing="2" style="margin:3px; border:3px solid #ccc; text-align:left;" align="center" |
||
|bgcolor="grey" colspan="2"| |
|bgcolor="grey" colspan="2"| |
||
第63行: | 第96行: | ||
|bgcolor="cccccc" colspan="4"| |
|bgcolor="cccccc" colspan="4"| |
||
|- |
|- |
||
|'''{{lang|en|3in GMC T35}} |
|'''{{lang|en|3in GMC T35}}驅逐戰車'''||以[[M4中戰車]]為底盤的試作型號 |
||
|- |
|- |
||
|'''{{lang|en|3in GMC T35E1}} |
|'''{{lang|en|3in GMC T35E1}}驅逐戰車'''||以柴油發動機驅動的型號 |
||
|- |
|- |
||
|'''{{lang|en|3in GMC M10A1}} |
|'''{{lang|en|3in GMC M10A1}}驅逐戰車'''||以汽油發動機驅動的型號 |
||
|- |
|- |
||
|'''{{lang|en| |
|'''{{lang|en|3in GMC M10A3E6}}驅逐戰車'''||裝備{{link-en|M7戰防炮|3-inch gun M1918}}、炮塔加頂蓋與底盤加強後的型號 |
||
|- |
|- |
||
|'''{{lang|en|17pdr SP.}}[[阿基里斯驱逐战车]]'''||裝備[[QF 17磅炮|17磅戰防砲]]的英國型號 |
|||
⚫ | |||
|- |
|||
|'''{{lang|en|105mm HMC }}[[M10自走砲]]'''||裝備{{link-ja|九一式榴彈炮|九一式十糎榴弾砲}}的中華民國自走炮型號 |
|||
|- |
|||
⚫ | |||
|} |
|} |
||
<gallery> |
|||
⚫ | |||
File:M10 Tank Destroyer at Tanks Park, Armor School 20130302.jpg|中華民國[[陸軍裝甲兵訓練指揮部]]保存的M10驅逐戰車 |
|||
File:M10 Tank Destroyer Right View in Hukou Camp 20111105.jpg|中華民國改裝的M10自走炮,主炮已改為{{link-ja|九一式10公分榴彈炮|九一式十糎榴弾砲}} |
|||
</gallery> |
|||
== 參考資料 == |
== 參考資料 == |
||
{{commons|M10 Wolverine}} |
{{commons|M10 Wolverine}} |
||
*{{en icon}} |
*{{en icon}}http://afvdb.50megs.com/usa/3ingmcm10.html{{Wayback|url=http://afvdb.50megs.com/usa/3ingmcm10.html |date=20120206065957 }} |
||
*{{en icon}}[http://www.onwar.com/tanks/usa/fm10.htm 車身資料] |
*{{en icon}}[https://web.archive.org/web/20110805003228/http://www.onwar.com/tanks/usa/fm10.htm 車身資料] |
||
⚫ | |||
⚫ | |||
{{中华民国大陆时期坦克与装甲车}} |
|||
[[Category:驅逐戰車]] |
[[Category:驅逐戰車]] |
||
[[Category:二戰美國裝甲戰鬥車輛]] |
[[Category:二戰美國裝甲戰鬥車輛]] |
2024年10月8日 (二) 02:00的最新版本
此條目內容疑欠准确,有待查證。 (2019年8月6日) |
此條目没有列出任何参考或来源。 (2019年8月6日) |
M10驅逐戰車 M10 tank destroyer | |
---|---|
基本规格 | |
重量 | 29.6噸 |
长度 | 6.83米(裝配22.41英呎火炮) 5.97米(裝配19.60英呎火炮) |
宽度 | 3.05米 |
高度 | 2.57米 |
载员 | 5人(車長、駕駛、砲手×3) |
装甲 | 9 - 57.2毫米 |
主武器 | M7 反坦克炮(76.2毫米) 備彈54發 |
副武器 | 白朗寧M2重機槍 備彈300發 |
发动机 | M10:通用汽车6046雙柴油引擎 375匹(280千瓦)於2,100RPM M10A1:福特 GAA V8汽油引擎 450匹 (336千瓦) 於 2,600rpm |
功率/重量 | 12.5匹/噸 |
悬挂 | 垂直渦輪型彈簧懸掛系統(VVSS) |
作战范围 | 300公里 |
速度 | 51公里/小時 |
M10驅逐戰車(M10 tank destroyer)是美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所使用的一款坦克歼击车。當時的美軍部隊一般都稱它作「TDs」(美軍當時以TDs一詞來稱呼所有坦克歼击车),而其官方名称为3in GMC M10s。英国在租借法案下也装备了大量的M10坦克歼击车,被称为“狼獾”式(Wolverine)或“阿基里斯”式(Achilles)。
概要
[编辑]二戰初期,美軍為了彌補在步兵支援,以及突破敵陣兩方面上的不足,於是整編了一支專門對付敵軍坦克的坦克歼击车部隊。可是,最早期被編入這支部隊的,只是一些裝配了37毫米反坦克炮的卡車,或是一些使用75毫米野戰炮的M3半履帶車。而這支部隊後來投入北非作戰,以汲取實戰經驗。然而,在北非的實戰中,這支部隊的問題開始浮現——機動性及防禦力严重不足。為此,美軍開始研發新的武器以取代這支部隊。
發展
[编辑]1941年11月,在德克薩斯州胡德營地成立了坦克歼击车戰術和射擊中心後,陸軍開始發展坦克歼击车營的新型標準裝備,在參閱過軍械部數百個建議後,決定發展一種裝有裝有M7 反坦克炮的坦克歼击车,最初的重心計畫有兩個:
- T1,1940年開始研發,1941年1月更名為M5 3英寸自行火炮,車體基於一種機場用拖車。無砲塔
當這兩種坦克歼击车進入了最終開發程序後,軍械部開始不滿意於這兩種設計,並於1941年11月額外發布了一個新規格:一個有旋轉砲台的3英吋火砲坦克歼击车,T35方案立即被提出。
T35使用了鑄造的圓形開放式炮塔,並裝配一门來自M6重型坦克的3英吋火炮。車體則基於M4A2中型戰車。由於在菲律賓戰役證實了傾斜裝甲的可用性,也設計出將車體上部兩側和後邊改為斜板的T35E1方案。這兩種原型車在1942年4月交付至阿伯丁試驗場,陸軍選擇了T35E1進行進一步開發。
首先,將T35E1車體上半部的側邊和後邊裝甲從1英寸削減成0.76英吋以減輕車重。同時加上可以裝上額外裝甲板的支架,而本來的圓形炮塔也被替換成易於生產的焊接式五角形炮塔。1942年6月,這款坦克歼击车被更名為3in GMC M10,並開始投入生產。1943年秋,M5和M9被正式取消生產合約,M10成為美國二戰前期主力坦克歼击车。
考慮到萬一發生M4A2底盤的產量不足的狀況,另一種基於M4A3底盤的M10A1也被授權生產。
構造及武裝
[编辑]美國軍方打算以這款驅逐戰車打擊敵軍坦克,以掩護步兵進攻。為此,它特別使用了M4中戰車的底盤,再配上開放式炮塔及一挺白朗寧M2重機槍,以加強支援步兵攻擊的效果。
此外,M10驅逐戰車的主炮是M7 反坦克炮,比起同期M4中戰車的75毫米戰車砲更具威力。後來,還使用了M93高初速穿甲彈(HVAP),威力更勝德國四號坦克,亦發揮了如德國88毫米高射炮一樣的貫穿力。由於這門炮的末端相當的重,加上砲彈放置位置、M2白寧格機槍位置以及其他部件出現設計失誤,讓車身出現不平衡的情況。因此,為其車身後部添加負重,以平衡車身。
不僅車身重量分佈出現問題,它的炮塔部份也出現一些問題。由於它的炮塔和M4中戰車並不配合,造成需要手動迴轉炮塔的不便。針對這一點,軍方本打算採用油壓動力迴轉裝置至車身內。但自M36傑克遜驅逐戰車登場後,這個計畫便沒有被實行。
實戰
[编辑]M10坦克歼击车為美軍在二戰中最著名的驅逐戰車,在北非戰役中,它贏得了莫大的成功-它的M7主炮能夠在遠距離中貫穿德國坦克的裝甲。但是,它沉重的底盤無法為它帶來高速的行動。因此在1944年初,美國研發了M18地獄貓式驅逐戰車,以彌補M10驅逐戰車的不足。在戰爭後期的諾曼底戰役中,由於驅逐戰車的主炮無法打穿德國豹式坦克的前甲,所以M10的位置逐漸由M36驅逐戰車所取代。雖然如此,M10驅逐戰車仍然有一定的重要性,因此它仍然在部隊中服役,直至戰爭結束。而在對日本的太平洋戰爭中,M10驅逐戰車仍然負責執行傳統的步兵支援任務。可是,日軍採取的包圍戰術,令裝甲薄弱的M10驅逐戰車比起全副裝甲的坦克更易受損。而M10驅逐戰車開放式炮塔也成為敵步兵攻擊的弱點,敵步兵時常將手榴彈扔進炮塔內,炸毀戰車;同时它的炮塔採用手動式轉動設計,要把炮塔轉一圈(360°)時,需要兩分鐘之久,為作戰帶來不便。
使用國
[编辑]除了美國外,其它能生產軍備的同盟國因主力反戰車炮規格與美軍不同,因此沒有引進M10的構想,但仍然看中了M10底盤的性能引進改良。而二戰末期有火力更強的M36驅逐戰車服役,M36量產時因底盤分配額度不足,所以挪用了724輛M10與1,113輛M10A1回廠改造成M36,所以美國在後方庫存的M10數量不多,也未作為作為軍援品釋出,二戰後獲得的國家多半是從剩餘軍品中湊整仍可妥善運轉的底盤,結合可用火炮組合成特規車輛。
約有52輛M10以租借法案途徑軍援蘇聯,分別在1943年8月(2輛)與1944年1-2月(50輛)取得,編成2個自走砲兵團(1229、1239),每個團編制21輛M10驅逐戰車;1229團為蘇聯第29戰車軍所屬,在1944年編入第3白俄羅斯方面軍,在白俄羅斯、波羅的海、東普魯士夏季戰役等運用;1239團所屬於蘇聯第16戰車軍,在1944年時在白俄羅斯與波蘭作戰。至1945年後,蘇聯將這款驅逐戰車汰除。
自由法國軍最終配備了227輛M10,但只有155輛是從租借法案提供的軍援額度中移交,其它是在歐洲戰場時由同盟國友軍調用;自由法國在義大利戰役期間便開始操作M10驅逐戰車,和美軍不同的是法國戰車排編制是每排5輛、美軍是每排4輛;在1944年8月解放巴黎戰役中,雷克勒將軍率領的法國第2裝甲師被在巴黎凱旋門附近協和廣場配備的豹式戰車對戰,其中一輛名為「西洛可」(Sirocco)的M10因擊毀豹式戰車,而成為自由法國軍中留存較多照片的M10。
以色列在1948年從歐洲戰場蒐羅來一些廢棄的M10驅逐戰車,1951年運回以色列加入以色列國防軍,由於它們是廢棄物資,可想而知車況不好。由於主砲磨損狀況嚴重,以色列軍翻修時將主砲換成法製CN 75-50戰車炮或英製17磅炮,翻修完成的戰車在1955年撥交部隊,並參加了1956年第二次中東戰爭;據信以色列在該役從埃及陸軍擄獲了少量M-10,並換裝了在同場戰役擄獲的柴油引擎版雪曼戰車的柴油引擎。以色列版M-10驅逐戰車在1966年除役。
中華民國在戰後購入拆除武裝的34輛M10,裝備於裝甲砲兵團,由於車上的火砲均無法使用,因此在上海進行改裝,裝置日製105mm榴彈炮並修改部分砲塔結構。來台後編制調整,改編為第四總隊第四十四大隊(裝砲),大隊長曹樹奇,駐地桃園。目前僅在裝甲兵學校以及某裝甲旅營區各保有一輛作展示,但改裝的日製105mm榴彈炮及砲塔的部分改裝結構均已拆除,目前看到的砲管皆不是當時的的炮管。
1944年突出部之役德軍為滲透盟軍防線進行獅鷲行動,使用約十輛豹式戰車改造偽裝成M10,稱為Panther M10或Ersatz M10(Ersatz 在德語中意為替換)。
衍生型號
[编辑]型號 | 說明 | ||
3in GMC T35驅逐戰車 | 以M4中戰車為底盤的試作型號 | ||
3in GMC T35E1驅逐戰車 | 以柴油發動機驅動的型號 | ||
3in GMC M10A1驅逐戰車 | 以汽油發動機驅動的型號 | ||
3in GMC M10A3E6驅逐戰車 | 裝備M7戰防炮、炮塔加頂蓋與底盤加強後的型號 | ||
17pdr SP.阿基里斯驱逐战车 | 裝備17磅戰防砲的英國型號 | ||
105mm HMC M10自走砲 | 裝備九一式榴彈炮的中華民國自走炮型號 | ||
M35履帶車 | 把M10驅逐戰車的炮塔拆除後,用作牽引重型火炮的型號 |
-
“阿基里斯”驅逐戰車,可見其炮管構造和一般的M10驅逐戰車有異
-
中華民國陸軍裝甲兵訓練指揮部保存的M10驅逐戰車
-
中華民國改裝的M10自走炮,主炮已改為九一式10公分榴彈炮
參考資料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