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繁体字: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英語增加:Traditional chinese
 
(未显示超过100个用户的861个中间版本)
第1行: 第1行:
{{Other uses list
{{暫定名稱}}
|與[[簡化字]]對應的[[漢字字匯]]
{{noteTA
|中華民國官方使用的漢字|國字
|T=zh:繁体中文; zh-hk:繁體中文; zh-tw:正體中文; zh-cn:繁体中文; zh-sg:繁体中文;
|中華民國教育部頒布的正體字之標準字體|國字標準字體
|G1=IT
|在臺灣使用的文字以及正-{}-體字的其它概念|正體字{{!}}正-{}-體字
|1=zh-hk:繁體中文; zh-tw:正體中文; zh-cn:繁体中文; zh-sg:繁体中文;<!-- 由於「繁體字」「正體字」在本文大多情況不應轉換,不使用「繁體-正體」的轉換。 -->
|繁體字與簡體字的爭論|漢字簡化爭論
|2=zh-hans:字体; zh-hant:字體;
|3=zh-cn:朝鲜; zh-tw:北韓;
|3=zh-cn:朝鲜汉字; zh-tw:朝鮮漢字;
}}
}}
{{CJK-New-Char|224C5|block=B}}
{{Infobox WS
{{Infobox WS
| name = 繁體字
|name=國字/-{正}-體字{{NoteTag|name=infobox1|1=-{zh:詳見[[#名称|名稱]];zh-cn:“国、体、华”为简化字,繁体字则为“國、體、華”;zh-sg:“国、体、华”为简化字,繁体字则为“國、體、華”;zh-hk:詳見[[#名称|名稱]];zh-tw:詳見[[#名称|名稱]];}-。}}{{language icon|ROC|中華民國}}<br>-{繁}-体字{{NoteTag|name=infobox2|1=-{zh:“体”為简化字,繁體字則為“體”;zh-cn:“体”为简化字,繁体字则为“體”;zh-sg:“体”为简化字,繁体字则为“體”;zh-hk:詳見[[#名称|名稱]];zh-tw:詳見[[#名称|名稱]];}-。}}{{language icon|PRC|中国大陆/香港/澳门/新加坡/马来西亚}}
|type=[[意音文字]]
| type = [[意音文字]]
|languages=[[漢語]]
| languages = [[漢語]]
|time=公元5世紀至今
| time = 公元世紀至今
|fam1=[[漢字]]
| fam1 = [[漢字]]
|fam2=[[甲骨文]]
| fam2 = [[甲骨文]]
|fam3=[[金文]]
| fam3 = [[金文]]
|fam4=[[篆書]]
| fam4 = [[篆書]]
|fam5=[[隸書]]
| fam5 = [[]]
| sisters = [[简化字]]、[[日本漢字]]、[[朝鮮漢字]]、[[喃字]]、[[諺文]]、[[契丹文]]、[[西夏文]]、[[注音符号]]
|sisters=[[简化字]]<br />[[粵語白話文]]
|sample=Hanzi (traditional).svg
| sample = Hanzi (traditional).svg
| iso15924 = Hant
|image_size=75px
| direction = {{ubl|從左至右(現代)|從上至下,從右至左([[縱書與橫書|傳統]])}}
|iso15924=Hant
| official script = {{ubl|[[台灣地區|台灣]]|[[香港]]|[[澳門]]|[[聯合國]](1945–1971)|[[中國大陸]](1954年以前)}}
}}
{{各地中文名
| t = <!-- 若相關名詞為譯名,則填寫半形阿拉伯數字1 -->
| 名詞 = 繁体字
| 圖像 = <!-- 圖檔名稱(省略File:字頭) -->
| 說明 = <!-- 圖檔說明,將隨條目語言變種進行字詞轉換 -->
| 大陸 = 繁体字
| 臺灣 = 正體字
| 香港 = 繁體字
| 澳門 = 繁體字
| 新加坡 = 繁體字
| 大馬 = 繁體字
}}
}}
{{漢字}}
{{漢字}}
'''傳統漢字'''({{lang-en|Traditional Chinese characters}}{{NoteTag|“Traditional Chinese”是專有名詞,兩個詞首字母均大寫。}},[[#網頁|網頁語言代碼]]:'''zh-Hant'''{{NoteTag|name=zh-hant_ietf|1=“zh”代表中文,“Han”代表[[汉字|漢字]]、“t”代表“Traditional”(傳統)。}})是[[現代漢语]]([[中文]])書寫的最基本單元——[[漢字]]的主要體系之一,也是上古时期各大[[文字]]体系中唯一传承至今、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主要書寫系統。这一体系现在常被称为'''繁体中文'''({{lang-en|Traditional Chinese}},直譯為「傳統中文」),与'''[[简体中文]]'''({{lang-en|Simplified Chinese}})相对。


'''繁-{}-体字'''({{lang-en|unsimplified Hanzi}}<ref name=m>《计算机科学技术名词》(第二版)</ref>,{{lang|en|unsimplified Chinese characters}}<ref name=m /><!-- Traditional chinese -->),与[[简体字]]<ref name=jy>{{Cite journal| volume = 5| issue = 123| last = 錢玄同| title = 民國二十三年一月七日國語統一籌備委員會第二十九次常務委員會的議決案:(十三)搜採固有而較適用的「簡體字」案| journal = 國語週刊| date = 1934}}</ref><ref name=jj>{{Cite journal| volume = 7| issue = 174| last = 錢玄同| title = 幾句老話:(爲「孔德校刊」寫):注音符號,G. R.和簡體字| journal = 國語週刊| date = 1934}}</ref>相对,是结构相对复杂的[[汉字]]书写字体,一般[[笔画]]較多。在[[汉字简化]]的过程中,一些汉字会简化成简单好写的字体,称为“[[简化字]]”<ref name=jj/>,而'''繁-{}-体字'''一词就在这个过程中用来称呼与其对应的未被简化的汉字。而[[傳承字]]({{lang-en|traditional Hanzi}}<ref name=m/>,{{lang|en|traditional Chinese characters}}<ref name=m />)是指未被简化的汉字。在使用[[简化字]]的地区,傳承字通常是指没有被简化的汉字;而在汉字简化之前或者尚未经历汉字简化的地区,傳承字是指前代已有的字,大致上就是[[新造字]]以外的字。而'''繁-{}-體中文''',亦作'''傳統中文'''({{lang-en|Traditional Chinese}},[[#網頁|網頁語言代碼]]:zh-Hant{{NoteTag|name=zh-hant_ietf|1=「zh」代表[[中文]],「Han」代表[[漢字]]、「t」代表「Traditional」([[傳統]])。}}),與[[简体中文]]相對,是使用未经历汉字简化的地区的传承字作为[[汉字字汇|字汇]]的一种书面表达方式。中華民國教育部选定的传承字字汇被当地称为'''正-{}-體中文'''。
== 名称 ==
由於近代歷史演變的複雜因素,中文傳統漢字現有不同名稱及內涵的差異:


现在常用的繁體字字型始於西元2世紀,在漢朝的[[王次仲]]創立[[楷書]]之時就趨於穩定,其中大部分的寫法、造字方式和字意在這之後的歷史中就很少再發生改變,是[[漢朝]]至[[中華民國]]的全中國通行字型,也是現今[[台灣地區|台灣]]、[[香港]]、[[澳門]]的標準字<ref name="BiWei">{{Cite journal|last=Wei|first=Bi|date=2014|title=The Origin and Evolvement of Chinese Characters|url=https://core.ac.uk/download/pdf/229246973.pdf|journal=Gdańskie Studia Azji Wschodniej|language=en|volume=5|pages=33–44|access-date=30 March 2021|archive-date=2022-05-25|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20525020548/https://core.ac.uk/download/pdf/229246973.pdf}}</ref><ref>{{Cite book|last=Kornicki|first=P. F.|title=New Word Order: Transnational Themes in Book History|date=2011|publisher=Worldview Publications|isbn=978-81-920651-1-3|editor-last=Chakravorty|editor-first=Swapan|pages=65–79|language=en|chapter=A Transnational Approach to East Asian Book History|author-link=Peter Kornicki|editor-last2=Gupta|editor-first2=Abhijit|chapter-url={{Google books|bjJBrKfCKIYC|page=65|plainurl=yes}}}}</ref><ref>{{cite web|title=教師入口網--千古追蹤--文字的演變|url=http://elearning.ice.ntnu.edu.tw/KM/Data/Teacher/770/Data/ebook/230/ebookdata/page/千古追蹤--文字的演變/page.htm|deadurl=yes|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304102024/http://elearning.ice.ntnu.edu.tw/KM/Data/Teacher/770/Data/ebook/230/ebookdata/page/%E5%8D%83%E5%8F%A4%E8%BF%BD%E8%B9%A4--%E6%96%87%E5%AD%97%E7%9A%84%E6%BC%94%E8%AE%8A/page.htm|archivedate=2016-03-04}}</ref>。
=== 臺灣 ===
{{See also|臺灣漢字}}
[[中華民國]]稱傳統漢字為「'''國字'''」,又名「'''-{正}-體字'''」('''-{正}-體中文''')<ref>[http://www.cns11643.gov.tw/AIDB/encodings.do 認識全字庫 › 中文碼介紹]</ref><ref name="盧國屏黃立楷2008">{{cite book|author1=盧國屏|author2=黃立楷|title=當代文字學概論|url=http://books.google.com/books?id=V9MRAQAAMAAJ&q=%E6%BC%A2%E5%AD%97%E6%A8%99%E6%BA%96%E3%80%80%E6%AD%A3%E9%AB%94&dq=%E6%BC%A2%E5%AD%97%E6%A8%99%E6%BA%96%E3%80%80%E6%AD%A3%E9%AB%94&sa=X&ei=9S4DUcK8DcXQlAX-nYCQCw&redir_esc=y|accessdate=26 January 2013|year=2008|publisher=五南圖書出版公司|isbn=978-957-11-5370-4}}</ref><ref name="華文世界">{{cite book|title=華文世界|url=http://books.google.com/books?id=puUqAQAAMAAJ|accessdate=26 January 2013|year=2006|publisher=世界華文敎育協進會}}</ref><ref name="圖書與資訊學刊">{{cite book|title=圖書與資訊學刊|url=http://books.google.com/books?id=Ya2aAAAAIAAJ|accessdate=26 January 2013|year=1994|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圖書館}}</ref><ref name="另一種感動">{{cite book|title=另一種感動|url=http://books.google.com/books?id=fphytkp1PsMC&pg=PA26|accessdate=26 January 2013|publisher=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isbn=978-986-221-981-2|pages=26–}}</ref><ref>[http://english.president.gov.tw/Default.aspx?tabid=1136&itemid=20800&rmid=3049 The Cultural Significance of "Writing in Simplified Chinese Characters While Maintaining a Reading Knowledge of Orthodox Forms" in Mainland China 2009/06/23]</ref><ref>[http://english.president.gov.tw/Default.aspx?tabid=491&itemid=22524 President Ma attends gathering for overseas compatriots attending National Day festivities]</ref>,是台灣唯一的中文字體標準。


== 定義及名稱 ==
{{quote|[[中華民國教育部|教育部]]函,[[1976年|民國65年]](1976年)9月13日臺(65)社字第24416號
汉字简化運動後,“繁-{}-体字”一詞被用於與未被简化的汉字對應。


;传承字:是指未被简化的汉字。在使用[[简化字]]<ref name=jj>{{Cite journal| volume = 7| issue = 174| last = 錢玄同| title = 幾句老話:(爲「孔德校刊」寫):注音符號,G. R.和簡體字| journal = 國語週刊| date = 1934}}</ref>的地区,傳承字是历史上流传下来沿用至今,未加整理简化或不需要整理简化的字;而在[[汉字简化]]之前或者尚未经历汉字简化的地区,傳承字是指前代已有的字,大致上就是[[新造字]]以外的字。在汉字构形属性历时演变的研究中,断代测查样本中前代样本中已有的字,称之为'''传承字'''<ref>周晓文著. 汉字构形属性历时演变的量化研究[M]. 2008 第64页</ref>。
主旨:(中華民國)學校學生應習正-{}-體字,以學生為對象之用書,亦應以正-{}-體字印製,不得使用簡體字。
;繁-{}-体字<ref name=m>《计算机科学技术名词》(第二版)</ref>:与[[简体字]]<ref name=jy>{{Cite journal| volume = 5| issue = 123| last = 錢玄同| title = 民國二十三年一月七日國語統一籌備委員會第二十九次常務委員會的議決案:(十三)搜採固有而較適用的「簡體字」案| journal = 國語週刊| date = 1934}}</ref><ref name=jj>{{Cite journal| volume = 7| issue = 174| last = 錢玄同| title = 幾句老話:(爲「孔德校刊」寫):注音符號,G. R.和簡體字| journal = 國語週刊| date = 1934}}</ref>相对,是结构相对复杂的[[汉字]]书写字体,一般[[笔画]]較多。在[[汉字简化]]的过程中,一些汉字会简化成简单好写的字体,称为[[简化字]]<ref name=jj/>,而'''繁-{}-体字'''一词就在这个过程中用来称呼与其对应的未被简化的汉字。在一些语境下,繁-{}-體字可以用来指代未经历汉字简化的地区使用的傳承字,或者已有简化字的繁体字和没有对应简化字的傳承字的合集。
;正-{}-體字: 与[[异体字]]相對,是指在汉字的多种写法中官方机构所规定或约定的首选写法。
;正-{}-字(正-{}-體字): 与[[俗字]](俗体字)相對,是指官方机构所规定或约定的汉字字体<ref>打倒俗字 第48页 // 林语堂著. 我的话 行素集 (第二版). 1936</ref><ref>正字和俗字 第1页 // 王了一著. 字的写法、读音和意义. 1953</ref><ref>正体字和俗体字 第25页 // 周铁铮编. 汉字和汉字改革. 1957</ref>。[[中華民國教育部]]定義了一套正-{}-體字,称为“[[國字標準字體]]”。
;傳統中文: 是使用未经历汉字简化的地区的传承字作为[[汉字字汇|字汇]]的一种书面表达方式。在计算机处理过程中,也常被称为'''繁-{}-體中文''',與[[简体中文]]相對。[[中華民國教育部]]选定的传承字被当地称为'''正-{}-體中文'''。


== 歷史 ==
資料來源:<!--官方文書-->《教育部公報》第21卷,第5-6頁。(1976年9月30日)}}
{{main|汉字简化#中國大陆}}
漢字简化运动可追溯至[[新文化運動]]中關於文字及語文教言和國家發展的討論。


1932年[[中華民國教育部]]公佈《國音常用字彙》(見[[现代標準汉语]]),確定了現代中國[[國語]]標準音系,还收录了部分“破体”、“小字”等宋元以来“通俗的简体字”。中國正式以國家體制推行[[簡体字]]是在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六月發佈《[[簡體字]]推行法令案》(編號001090002A008),1935年8月21日,教育部以部令11400號正式公佈《[[第一批簡體字表]]》,公佈推行的[[簡体字]]為324個。1936年1月15日[[國民黨]]中央召開第五次政治會議,會上國民黨中央委員和考試院長[[戴季陶]]提交[[簡体字]]緩行提案,《[[第一批簡體字表]]》於是被暫緩執行。<ref>{{cite news|url=http://www.thewowa.com/cn/top/detail/d89avtsm.html|title=村田雄二郎:汉字简化浅论──另一个简体字|author=村田雄二郎|publisher=[[人文与社会]]|date=2013-01-04|language=zh-cn|accessdate=2014-04-14|archive-date=2014-06-14|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0614153320/http://www.thewowa.com/cn/top/detail/d89avtsm.html|dead-url=no}}</ref><ref>{{cite web|url=http://culture.ifeng.com/3/detail_2012_02/28/12830558_0.shtml|title=蒋介石曾指示推行简体字 戴季陶强烈反对称荒谬|language=zh-cn|accessdate=2013-06-23|archive-date=2012-03-02|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20302054719/http://culture.ifeng.com/3/detail_2012_02/28/12830558_0.shtml|dead-url=no}}</ref>
「'''國字'''」、「'''-{正}-體字'''」、「'''標準字'''」是[[台灣]]對傳統漢字的官方名稱,但「-{繁}-體字」「-{繁}-體中文」的叫法在[[臺灣]]亦很常見。[[馬英九]][[中華民國總統|總統]]於[[臺北市長]]任內要求[[臺北市政府教育局|市府教育局]]通函各市府、學校與民間單位,推行「正-{}-體字」非「繁-{}-體字」之正名宣導<ref>{{Cite web |url= http://www.taipei.gov.tw/ct.asp?xItem=40698&CtNode=5441&mp=100032 |title= 臺北市政府推行使用正-{}-體字實施方案 |author= 臺北市政府 |date=2002-05|publisher= 臺北市政府 |language= zh-tw|accessdate= 2013-08-20 |quote= 「正-{}-體字」非「繁-{}-體字」之正名宣導 }}</ref>,並於2004年,親自參與撰寫《臺北市政府推行使用正-{}-體字說帖》,親自到臺灣[[微軟公司]]建議將[[Windows]]作業系統中的「繁-{}-體字」正名為「正-{}-體字」<ref name="馬英九2009">{{Cite web|author=馬英九|url=http://www.president.gov.tw/Default.aspx?tabid=1105&itemid=20513&rmid=2781 |work=總統手稿 |title=「大陸『識正書簡』的文化意涵」乙文|date=2009-06-23|quote=一、我為何關心中文發展?……三、為正體字請命!……因為「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的古訓。我們所使用的文字,是老祖先二千多年來一脈相承使用的正統漢字,未曾增加筆畫,使用並不繁瑣,怎麼可以稱為帶有負面意涵的「繁-{}-體字」呢?至於「正-{}-體字」一語,有「正規」、「正統」、與「正式」的意思,是針對「異體」、「俗體」與「簡體」而來,但並無任何貶抑意涵。}}</ref><ref name="文訊">{{cite book|title=文訊|url=http://books.google.com/books?id=uItLAQAAIAAJ|accessdate=26 January 2013|year=2008|publisher=文藝資料硏究及服務中心}}</ref><ref name="亞洲週刊">{{cite book|title=亞洲週刊|url=http://books.google.com/books?id=1Y1JAQAAIAAJ|accessdate=26 January 2013|year=2009|publisher=明報雜誌社}}</ref><ref name="天下雜誌">{{cite book|title=天下雜誌|url=http://books.google.com/books?id=jUESAQAAMAAJ|accessdate=26 January 2013|date=October 2007|publisher=天下雜誌社,.}}</ref><ref name="盧國屏黃立楷2008">{{cite book|author1=盧國屏|author2=黃立楷|title=當代文字學概論|url=http://books.google.com/books?id=V9MRAQAAMAAJ&q=%E6%BC%A2%E5%AD%97%E6%A8%99%E6%BA%96%E3%80%80%E6%AD%A3%E9%AB%94&dq=%E6%BC%A2%E5%AD%97%E6%A8%99%E6%BA%96%E3%80%80%E6%AD%A3%E9%AB%94&sa=X&ei=9S4DUcK8DcXQlAX-nYCQCw&redir_esc=y|accessdate=26 January 2013|year=2008|publisher=五南圖書出版公司|isbn=978-957-11-5370-4}}</ref>。


195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頒布《[[漢字簡化方案]]》,希望用簡化漢字的方式逐步達成掃除[[文盲]]的目標,是為[[中华人民共和国扫盲教育|掃盲運動]]之伊始。1964年《[[簡化字總表]]》共收2274个简化字及14个简化偏旁{{NoteTag|《[[簡化字總表]]》的《說明》裡有提到:「第三表所收的是应用第二表的简化字和简化偏旁作为偏旁得出来的简化字。汉字总数很多,这个表不必尽列。例如车字旁的字,如果尽量地列,就可以列出一二百个,其中有许多是很生僻的字,不大用得到。现在为了适应一般的需要,第三表所列的简化字的范围,基本上以《[[新华字典]]》为标准。未收入第三表的字,凡用第二表的简化字或简化偏旁作为偏旁的,一般应该同样简化。」所以盡列(算入生僻的字)的結果,簡化字會突破2,274個字。}},簡化字形很多來自草書楷化{{NoteTag|許多偏旁如-{讠[訁]、饣[飠]、纟[糹]、钅[釒]、呙[咼]、见[見]、页[頁]、贝[貝]、车[車]、东[東]、门[門]、马[馬]}-等來自草書,其類推簡化字也因而來自草書。}}或文獻中筆畫簡單的俗字{{NoteTag|比如-{「观」、「备」、「总」、「关」、「质」}-等簡化字是从-{「觀」、「備」、「總」、「關」、「質」}-等的俗字-{「覌」、「俻」、「縂」、「関」、「貭」}-等演变而来。}}、[[異體字]]、[[古字]]、[[假借字]]{{NoteTag|比如-{谷[穀]、后[後]、斗[鬥]、舍[捨]、卷[捲]、丑[醜]、叶[葉]}-等等}},也有當代人的創造{{NoteTag|《簡化字溯源》探討了《[[简化字总表]]》第一、二表(第三表为以第二表简化字和简化偏旁作部首的类推简化字)482個簡化字和14个简化偏旁的來源,第一類「在過去的辭書、其他出版物和實物資料中有與現在的簡化字完全相同的字形」共325字與10個簡化偏旁;第二類「在過去的各種資料中,只有與今天的簡化字相近的字形」佔49字與3個簡化偏旁;第三類「曾在民眾中廣泛而長期使用,但查不到具體資料的字形。此类字说明其为群众的创造,或在某个范围流行」有113字與1個簡化偏旁。}}。該方案把簡化前的漢字叫作「繁-{}-體字」,並把簡化後的漢字叫作「[[簡化字]]」{{NoteTag|「簡體字」是[[中華民國]]《[[第一批简体字表]]》所用的名稱,影響很大,[[微軟]]「[[簡體中文]]版」Windows系统亦用此名。[[中華人民共和國]]官方的稱呼上一向是「簡化字」,包括《[[简化字总表]]》及現有的字詞典。}}。另外,未經省略部首並在「[[规范汉字]]」(通行文字體)中沿用下來的漢字則被稱為「[[傳承字]]」。此前,[[毛泽东]]在给其同学[[蒋竹如]]的一封函件中曾提到:“[[拼音文字]]是较便利的一种文字形式。汉字太繁难,目前只作简化改革,将来总有一天要作根本改革的<ref>{{cite web|url=http://dangshi.people.com.cn/GB/144956/11589745.html|title=新中国文字改革:汉字"拉丁化"还是"拼音化"? (3)|author=王爱云|language=zh-cn|publisher=中国共产党新闻网|date=2010-05-13|accessdate=2018-12-27|archive-date=2014-10-29|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1029200202/http://dangshi.people.com.cn/GB/144956/11589745.html|dead-url=no}}</ref>。”随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成立“汉字简化方案审订委员会”,并由[[董必武]]、[[郭沫若]]等人主持上述文字改革工作。
=== 中國香港、澳門 ===
[[香港]]和[[澳門]]在[[歷史]]及[[政治]]因素之下為他國管轄,並不受[[中國大陸]]推行[[簡化字]]之影響,另在回歸之後基於[[一國兩制]]政策亦無改變原有傳統漢字之使用,[[香港]]和[[澳門]]的官方正式文字仍为[[英文]]、傳統漢字(「-{繁}-體字」,民間也有「-{正}-體字」、「原體字」、「深筆字」等稱法),教學和民間行文普遍使用傳統漢字,有時为了手写方便會使用[[简笔字]]。隨著與內地經貿往來的加強,以及由於開放中國内地遊客[[自由行]]的影響,工商業[[簡體字]]的使用漸多,香港和澳門的商店有時會為招攬内地遊客而只提供[[簡化字]]的宣傳單張、大型廣告板、交通路線圖或路牌等,這亦引起了部份本地居民的不滿。<ref>{{cite news|url=http://hk.news.yahoo.com/餐牌只供英文簡體-agn-b-速道歉-211458962.html|title=餐牌只供英文簡體 agnès b.速道歉|publisher=明報|date=2012-04-03|language=zh-hk|archiveurl=http://archive.is/M8LDT|archivedate=2013-06-30}}</ref><ref>{{cite news|url=http://www.singpao.com/xw/gat/201307/t20130723_447802.html|title=港媒:怎麼看簡體字在香港?|publisher=香港成報|date=2013-07-23|language=zh-hk}}</ref>


=== 中國大陸 ===
== 各地寫法或標準 ==
{{Main|汉字规范}}
1964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直属的[[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頒布《[[簡化字總表]]》,[[中國大陸]]推行[[简化字]],与之對應的傳統漢字則稱作'''-{繁}-体字'''(民間亦有「-{正}-體字」、「老字」、「深筆字」等稱法)用以与官方實施的[[简化字]]印刷书写标准區分<ref>{{Cite book
文字現代化的常見基礎工具為標準化<ref name="Zhao2007">
|publisher = Multilingual Matters
|isbn=9781847690951
|editors=Robert B. Kaplan (ed.)
|last=Zhao
|first=Shouhui
|title=Language Planning and Policy in Asia: Japan, Nepal, Taiwan and Chinese characters
|chapter=Chinese character modernisation in the Digital Era: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date=2008
}}</ref><ref name="Zhao2007">
{{Cite book
{{Cite book
| publisher = Springer
| publisher = Springer
第62行: 第68行:
| coauthors = Richard B. Jr. Baldauf
| coauthors = Richard B. Jr. Baldauf
| title = Planning Chinese Characters: Reaction, Evolution or Revolution? (汉字规划:反動、进化或改革?)
| title = Planning Chinese Characters: Reaction, Evolution or Revolution? (汉字规划:反動、进化或改革?)
| url = https://archive.org/details/planningchinesec0000zhao
| date = 2007-12-27
| date = 2007-12-27
}}
}}
</ref><ref name ="Johnson1994">
</ref><ref name="Lee2005">{{Cite news
{{Cite journal
| doi = 10.1017/S0267190500002889
| volume = 14
| pages = 177-199
| last = Johnson
| first = Robert Keith
| title = Language Policy and Planning in Hong Kong
| journal = Annu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 date = 1994
}}
</ref><ref name="Lee2005">
{{Cite news
| volume = 18
| volume = 18
| last = Lee
| last = Lee
第85行: 第80行:
| date = 2005-11
| date = 2005-11
| url = http://www.ccaps.net/newsletter/10-05/art_1en.htm
| url = http://www.ccaps.net/newsletter/10-05/art_1en.htm
| archive-date = 2020-05-01
}}
| archive-url = https://web.archive.org/web/20200501025238/http://www.ccaps.net/newsletter/10-05/art_1en.htm
</ref>,還有一些漢字未簡化,继续沿用,称为[[传承字]]。
| dead-url = no
}}</ref>,而由於各地政府的漢字標準之間存在各種差異,以致「-{正}-體字」與「-{繁}-體字」也時常有著不同的意涵。


=== 傳統字書標準 ===
严格来讲,“繁体字”这个词只在一个字存在[[简化字]]時使用,如某汉字無對應的[[簡化字]],则属于[[传承字]]範疇。但在某些时候,港澳台通行字体会被笼统的称为「-{繁}-體字」;大陆[[规范汉字]](包括[[简化字]]和未被简化的[[传承字]])分别会被笼统的称为“[[简体字]]”,不过其实此系统和[[台湾]]、[[香港]]、[[澳门]]的用字系统的差异除了简繁汉字本身的分别外,也有很大部份源于不同的[[异体字]]选择和[[字形]]的分别{{NoteTag|比如-{别(別)、没(沒)}-}},所以“[[简体中文]]”的笔画不一定较少,例如大陸規範字「-{强}-」{{NoteTag|中國大陸將「-{強}-」視為「-{强}-」的[[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異體字]]廢除}}比港澳台通行的「-{強}-」字多一畫<ref>{{cite news|url=http://www.chinanews.com/tw/2012/11-09/4315225.shtml|title=比大陆简体字更简单的三例台湾正体字:份 葆 犟|publisher=新民晚报|date=2012-11-09|language=zh-cn}}</ref>,「-{氾濫}-」大陸規範字寫作「-{泛滥}-」,其中「泛」比「-{氾}-」多兩畫{{NoteTag|“廣泛”的“泛”是[[傳承字]],《[[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將「-{氾}-」、「-{泛}-」合併為「-{泛}-」}},再如《[[簡化字總表]]》將「谷」、「-{穀}-」合併為「谷」,“山谷”的“谷”與傳統寫法相同,這類“[[簡繁轉換一對多列表|一簡多繁]]”的例子還有很多。
{{Main|舊字形}}

傳統權威字書,如《康熙》《說文》等,編撰者都是文字訓詁的學者,並基於[[文字學]]原則編定字樣作為字頭。自明、清起的匠體字印刷把這種字樣,傳承至現代的金屬字模、照相植字排版以至電腦字型,稱作[[舊字形]]、[[傳承字形]]或[[傳統字形]]。
=== 新加坡、馬來西亞 ===
=== 新馬地區 ===
{{See also|新馬華語#書寫印刷系統}}
新馬地區的繁體字的寫法一般與中國的書寫方式雷同,通常由右到左。也有的由上到下。一般沒有由左到右。
[[新加坡]]的華文([[華語]])教學在1969年以前使用繁體中文,1976年後官方採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制訂的[[简化字]],但民間仍然通行繁體中文。

[[馬來西亞]]的華文([[華語]])學術界在1976年後開始統一使用[[簡體中文]];然而繁體字在大眾媒體中普遍存在著,例如華人商店的招牌、舊告示及許多非學術類中文書籍,[[香港]]和[[台灣]]所出版的書籍也有在市場上流動。當地許多中文報章(印刷版《[[東方日報]]》和《南洋商報》除外)都會使用「標題繁體字,內容[[簡化字]]」的方式讓簡繁中文並存。除此之外,所有本地中文報章(當中也包括《[[東方日報]]》)之官方網站都是以繁體中文為主要文字。

== 歷史 ==
{{Main|漢字}}
在歷史、文化方面,東亞各地受[[汉文化]]影響而形成[[漢字文化圈]]。在20世紀之前,以傳統漢字書寫的[[文言文]],在中國、[[朝鮮漢字|朝鮮半島]]、[[琉球漢字|琉球]]、[[日本汉字|日本]]、[[儒字|越南]]等地被使用在幾乎所有正式的文書上。

此外,傳統漢字也影響華人以外各國發展本地[[固有詞]]彙的書寫系統,例如:
*古代在朝鮮半島使用的[[朝鮮漢字]],以及15世紀發展的[[諺文]](“朝鲜字”、“韩字”)。
*古代日本在中文传统汉字的基础上制定了[[假名 (日文)|假名]](包括[[萬葉假名]]、[[片假名]]、[[平假名]]){{NoteTag|“[[真名]]”是日本對漢字的古稱,而“[[假名 (日文)|假名]]”是將漢字視作單純表音符號的一種表記法。漢字是语素文字,但[[假名 (日文)|假名]]則為一種[[表音文字]]。}},還根據漢字「[[六書]]」自创了[[和製漢字]]。
*古代越南在传统汉字的基础上造了[[喃字]],在字形和組字原則上都表現出與傳統漢字的淵源關係。

傳統在[[越南]]使用的漢字([[儒字]])今只在學術研究中使用。然而日本現今仍廣泛使用[[日本汉字|漢字]],其中[[舊字體]]寫法基本相當於中文-{zh-hk:繁體字; zh-tw:正體字; zh-cn:繁体字;}-。

=== 漢字简化 ===

漢字简化可追溯至[[新文化運動]]中關於文字及語文教言和國家發展的討論。

1932年[[中華民國教育部]]公佈《國音常用字匯》(見[[现代标准汉语]]),確定了現代中國[[國語]]標準音系,还收录了部分“破体”、“小字”等宋元以来“通俗的简体字”。中國正式以國家體制推行[[簡体字]]是在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六月發佈《[[簡體字]]推行法令案》(編號001090002A008),1935年8月21日,教育部終於以部令11400號正式公佈《[[第一批簡體字表]]》,公佈推行的[[簡体字]]為324個。1936年1月15日[[國民黨]]中央召開第五次政治會議,會上國民黨中央委員和考試院長[[戴季陶]]提交[[簡体字]]緩行提案,《[[第一批簡體字表]]》於是被暫緩執行。<ref>{{cite news|url=http://www.thewowa.com/cn/top/detail/d89avtsm.html|title=村田雄二郎:汉字简化浅论──另一个简体字|author=村田雄二郎|publisher=[[人文与社会]]|date=2013-01-04|language=zh-cn}}</ref><ref>{{cite web|url=http://culture.ifeng.com/3/detail_2012_02/28/12830558_0.shtml|title=蒋介石曾指示推行简体字 戴季陶强烈反对称荒谬|language=zh-cn}}</ref>

195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颁布《[[漢字簡化方案]]》,1964年《[[簡化字總表]]》共收2274个简化字及14个简化偏旁{{NoteTag|《[[簡化字總表]]》的《說明》裡有提到:「第三表所收的是应用第二表的简化字和简化偏旁作为偏旁得出来的简化字。汉字总数很多,这个表不必尽列。例如车字旁的字,如果尽量地列,就可以列出一二百个,其中有许多是很生僻的字,不大用得到。现在为了适应一般的需要,第三表所列的简化字的范围,基本上以《[[新华字典]]》为标准。未收入第三表的字,凡用第二表的简化字或简化偏旁作为偏旁的,一般应该同样简化。」所以盡列(算入生僻的字)的結果,簡化字會突破2,274個字。}},簡化字形很多來自草書楷化{{NoteTag|許多偏旁如-{讠[訁]、饣[飠]、纟[糹]、钅[釒]、呙[咼]、见[見]、页[頁]、贝[貝]、车[車]、东[東]、门[門]、马[馬]}-等來自草書,其類推簡化字也因而來自草書。}}或文獻中筆畫簡單的俗字{{NoteTag|比如-{「观」、「备」、「总」、「关」、「质」}-等簡化字是从-{「觀」、「備」、「總」、「關」、「質」}-等的俗字-{「覌」、「俻」、「縂」、「関」、「貭」}-等演变而来。}}、[[異體字]]、[[古字]]、[[假借字]]{{NoteTag|比如-{谷[穀]、后[後]、斗[鬥]、舍[捨]、卷[捲]、丑[醜]、叶[葉]}-等等}},也有當代人的創造{{NoteTag|《簡化字溯源》探討了《[[简化字总表]]》第一、二表(第三表为以第二表简化字和简化偏旁作部首的类推简化字)482 個簡化字和14个简化偏旁的來源,第一類「在過去的辭書、其他出版物和實物資料中有與現在的簡化字完全相同的字形」共 325 字與 10 個簡化偏旁;第二類「在過去的各種資料中,只有與今天的簡化字相近的字形」佔 49 字與 3 個簡化偏旁;第三類「曾在民眾中廣泛而長期使用,但查不到具體資料的字形。此类字说明其为群众的创造,或在某个范围流行」有 113 字與 1 個簡化偏旁。}}。当时[[中华人民共和国]]亲[[蘇聯|苏]],试图将中文[[罗马化]]。[[毛泽东]]在一封给同学的信件中題道:“拼音文字是较便利的一种文字形式。汉字太繁难,目前只作简化改革,将来总有一天要作根本改革的。<ref>{{cite web |language=zh-cn |url=http://www.mzdthought.com/html/mxzz/mzdwg/5/2005/0824/3261.html | title=给蒋竹如〔1〕的信 |date= 1955 |accessdate=2011-09-27}}</ref>”他公布了其文字革命的第一策划案,并由[[郭沫若]]主持,把簡化前的漢字稱作「繁體字」,簡化後的漢字稱作「[[簡化字]]」{{NoteTag|「簡體字」是[[中華民國]]《[[第一批简体字表]]》所用的名稱,影響很大,[[微軟]]「[[簡體中文]]版」Windows系统亦用此名。[[中華人民共和國]]官方的稱呼上一向是「簡化字」,包括《[[简化字总表]]》及現有的字詞典。}}。另外,未經省略部首並在「[[规范汉字]]」(通行文字體)中沿用下來的漢字則被稱作「[[傳承字]]」。

== 各地標準 ==
{{Main|汉字规范}}
文字現代化的常見基礎工具為標準化<ref name="Zhao2007"/><ref name="Lee2005"/>,而因為各地政府的漢字標準有所不同,「-{正}-體字」、「-{繁}-體字」有不同的標準和意涵。


=== 臺灣 ===
=== 臺灣 ===
{{Main|國字標準字體}}
{{Main|漢字|臺灣漢字|國字標準字體}}
臺灣沿用傳統漢字,稱之為-{}-體字,其標準為[[中華民國教育部]]颁布的《[[常用國字標準字體表]]》稱「甲表」收常用字4808字、《[[次常用國字標準字體表]]》稱「乙表」共收次常用字6334字,並含9個單位詞,計6343字、《[[罕用字體表]]》稱「丙表」罕用字18388字、《原異體字表》稱「丁表」收異體字18588字,補遺22字並以此四表收錄字為現行國家標準中文標準交換碼納編(CNS11643)編碼依據;另於2004年公佈《新異體字表》計收70833字此五表為臺灣-{正}-體字標準總計收錄為十萬零五千五十一字<ref name="異體字字典序">{{Cite web |url= http://dict.variants.moe.edu.tw/bian/shiu.htm |title= 中華民國教育部異體字字典序 |author= 中華民國教育部 |date=2004-01 |publisher= 中華民國教育部 |language= zh-tw|accessdate= 2013-10-06 |quote= 所謂「異體字」,是指在一個正字標準下,文獻上與此正字同音義而形體有異的字。歷來對它的稱呼很多,除異體字外 ,還有俗字、訛字、雜體、別體等}}</ref><ref name="異體字字典系統用語">{{Cite web |url= http://dict.variants.moe.edu.tw/bian/fanli/fanli7.htm |title= 中華民國教育部異體字字典系統用語 |author= 中華民國教育部 |date=2004-01 |publisher= 中華民國教育部 |language= zh-tw|accessdate= 2013-10-06 |quote= 教育部於民國七十一年九月交正中書局印行之《常用國字標準字體表》,亦稱為「甲表」,或以英文字母A表示之,共收常用字4808字 }}</ref><ref>{{Cite web |url= http://stroke-order.learningweb.moe.edu.tw/home.do |title= 常用國字標準字體筆順學習網 |author= 中華民國教育部 |date=2010 |publisher= 中華民國教育部 |language= zh-tw|accessdate= 2013-06-23 |quote= 使用說說與進階學習 }}</ref><ref>{{Cite web |url= 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M0001/bushou/c3.htm |title= 國語文教育叢書第四 |author= 中華民國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 |date=中華民國八十二日臺初版 |publisher= 中華民國教育部|language= zh-tw|accessdate= 2013-06-23|quote= 序、編定說明}}</ref>。
臺灣沿用傳統漢字,同時稱之為'''[[正體字|正-{}-體字]]''',其起始標準為[[中華民國教育部]]颁布的《[[常用國字標準字體表]]》(俗稱「甲表」)所錄之4808個常用字、《[[次常用國字標準字體表]]》(俗稱「乙表」)所錄之6334個常用字(外加9個單位詞,計6343字、《[[罕用字體表]]》(俗稱「丙表」)所錄之18388個罕用字、以及《原異體字表》(俗稱「丁表」)所錄之18588個異體字補遺22字),並以此四表收錄字為現行[[中華民國]]國家標準中文標準交換碼納編(CNS11643)編碼依據2004年,[[中華民國政府]]公佈《新異體字表》計收70833字;而五表連同前四表共組當前[[中華民國]]-{正}-體字標準總計收錄105051字<ref name="異體字字典序">{{Cite web|url=http://dict.variants.moe.edu.tw/bian/shiu.htm|title=中華民國教育部異體字字典序|author=|date=2004年1月|publisher=中華民國教育部|language=zh-tw|accessdate=201310月6日|quote=所謂「異體字」,是指在一個正字標準下,文獻上與此正字同音義而形體有異的字。歷來對它的稱呼很多,除異體字外 ,還有俗字、訛字、雜體、別體等。|archive-date=2013年10月12日|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31012015847/http://dict.variants.moe.edu.tw/bian/shiu.htm|dead-url=no}}</ref><ref name="異體字字典系統用語">{{Cite web|url=http://dict.variants.moe.edu.tw/bian/fanli/fanli7.htm|title=中華民國教育部異體字字典系統用語|author=|date=2004年1月|publisher=中華民國教育部|language=zh-tw|accessdate=201310月6日|quote=教育部於民國七十一年九月交正中書局印行之《常用國字標準字體表》,亦稱為「甲表」,或以英文字母A表示之,共收常用字4808字。|archive-date=2016年3月4日|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304111845/http://dict.variants.moe.edu.tw/bian/fanli/fanli7.htm|dead-url=no}}</ref><ref>{{Cite web|url=http://stroke-order.learningweb.moe.edu.tw/home.do|title=常用國字標準字體筆順學習網|author=|year=2010|publisher=中華民國教育部|language=zh-tw|accessdate=2013年6月23|quote=使用說說與進階學習|archive-date=2014年6月25日|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0625100228/http://stroke-order.learningweb.moe.edu.tw/home.do|dead-url=no}}</ref><ref>{{Cite web|url=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M0001/bushou/c3.htm|title=國語文教育叢書第四|author=中華民國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date=[[中華民國82]]22[[灣|臺]]初版|publisher=中華民國教育部|language=zh-tw|accessdate=2013年6月23|quote=序、編定說明|archive-date=2015年9月24日|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50924115012/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M0001/bushou/c3.htm|dead-url=no}}</ref>。
並公布用語說明
並公布用語說明
*「正字」為[[中華民國教育部]]之《[[常用國字標準字體表|常用字表]]》《[[次常用國字標準字體表|次常用字表]]》《[[罕用字体表|罕用字表]]》所收錄之字,或2004年公佈《新異體字表》編輯新增之正字<ref name="異體字字典系統用語"/>。
*「正字」為[[中華民國教育部]]之《[[常用國字標準字體表|常用字表]]》《[[次常用國字標準字體表|次常用字表]]》《[[罕用字体表|罕用字表]]》所收錄之字,或2004年公佈《新異體字表》編輯新增之正字<ref name="異體字字典系統用語"/>。
*「異體字」為文獻上與正字同音義而異形者,此乃中國文字孳乳演變的實況紀錄,形體流變的自由與旁歧的現象,歷來對它的稱呼很多,除[[異體字]]外 ,還有[[俗字]]、訛字、雜體、別體等<ref name="異體字字典序"/>。
*「異體字」為文獻上與正字同音義而異形者,此乃中國文字孳乳演變的實況紀錄,形體流變的自由與旁歧的現象,歷來對它的稱呼很多,除[[異體字]]外 ,還有[[俗字]]、訛字、雜體、別體等<ref name="異體字字典序"/>。


其選字參考資料為《中文大辭典》《[[中華大字典]]》《[[辭海]]》《[[辭源]]》《辭通》《[[康熙字典]]》《[[說文解字]]詁林》等合計百餘種,經系統整理歸納成為現行-{正}-體字標準字體的選用乃就現有字形加以挑選,並非另創新形,字體研訂或從古,或從俗,皆以符合六書原理為原則,字體選取具教育意義,所以通行字體仍具原有字構者,優先考慮<ref name="常用字選字">{{Cite web |url= 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M0001/BIAU/t00-5.htm?open |title= 中華民國教育部常用字選字主要參考資料 |author= 中華民國教育部 |date=1983 |publisher= 中華民國教育部 |language= zh-tw|accessdate= 2013-10-06 |quote= 中文大辭典}}</ref><ref name="異體字基本文獻引書體例表">{{Cite web |url= http://dict.variants.moe.edu.tw/bian/fanli/f8.htm |title= 中華民國教育部異體字基本文獻引書體例表 |author= 中華民國教育部 |date=1983 |publisher= 中華民國教育部 |language= zh-tw|accessdate= 2013-10-06 |quote= 說文解字(大徐本)、說文解字(大徐本)新附}}</ref>,部因標準字體採用原則而例外,例如「-{裏}-」從俗作「-{裡}-」,「-{衆}-」被認為是[[俗寫]]而「-{眾}-」才是正寫<ref>[[國字標準字體]]</ref>。
其選字參考資料為《中文大辭典》《[[中華大字典]]》《[[辭海]]》《[[辭源]]》《辭通》《[[康熙字典]]》《[[說文解字]]詁林》等合計百餘種,經系統整理歸納成為現行-{正}-體字標準字體的選用,官方聲稱乃就現有字形加以挑選,並非另創新形,字體研訂或從古,或從俗,皆以符合六書原理為原則,字體選取具教育意義,所以通行字體仍具原有字構者,優先考慮<ref name="常用字選字">{{Cite web|url=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M0001/BIAU/t00-5.htm?open|title=中華民國教育部常用字選字主要參考資料|author=|year=1983|publisher=中華民國教育部|language=zh-tw|accessdate=201310月6日|quote=中文大辭典|archive-date=2015年9月24日|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50924020552/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M0001/BIAU/t00-5.htm?open|dead-url=no}}</ref><ref name="異體字基本文獻引書體例表">{{Cite web|url=http://dict.variants.moe.edu.tw/bian/fanli/f8.htm|title=中華民國教育部異體字基本文獻引書體例表|author=|year=1983|publisher=中華民國教育部|language=zh-tw|accessdate=201310月6日|quote=說文解字(大徐本)、說文解字(大徐本)新附|archive-date=2016年3月4日|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304193123/http://dict.variants.moe.edu.tw/bian/fanli/f8.htm|dead-url=no}}</ref>,部因標準字體採用原則而例外,例如「{{lang|zh-tw|裏}}」從俗作「{{lang|zh-tw|裡}}」,「{{lang|zh-tw|衆}}」被認為是[[俗寫]]而「{{lang|zh-tw|眾}}」才是正寫<ref>[[國字標準字體]]</ref>。


=== 香港、澳門 ===
=== 香港、澳門 ===
{{Main|常用字字形表}}
{{Main|常用字字形表}}
港澳的-{繁}-體字以《[[常用字字形表]]》為標準。港澳和臺灣的差異整體來說並不算多,像「-{攜}-」等字都一致。但也有些字的分別則較明顯,如港澳用「-{裏}-」「-{衞}-」「-{着}-」<ref>{{cite book|title=《商務新詞典》|publisher=商務印書館|year=2008|isbn=9789620702877|language=zh-hk}}</ref>,灣用「-{裡}-」「-{衛}-」「-{著}-」<ref>{{cite web|url=http://stroke-order.learningweb.moe.edu.tw/character.do|title=常用國字標準字體筆順學習網|language=zh-tw}}</ref>。
'''-{繁}-體字''',香港小學和初中課本以《[[常用字字形表]]》為標準,在其他情況使用則沒有硬性限制以日常的書刊出版印刷、宣傳單張、電視字幕、路牌招牌等而言,[[傳承字形]]和[[柯熾堅|儷式與蒙納式字形]]都活躍出現。[[港澳]][[臺灣]]的差異整體來說並不算多,像「{{lang|zh-hk|攜}}」等字都一致。但也有些字的分別則較明顯,如港澳用「{{lang|zh-hk|衞}}「{{lang|zh-hk|着}}」<ref>{{cite book|title=《商務新詞典》|publisher=商務印書館|year=2008|isbn=9789620702877|language=zh-hk}}</ref>,雖然也「{{lang|zh-hk|着}}」<ref>{{cite web|url=http://stroke-order.learningweb.moe.edu.tw/character.do|title=常用國字標準字體筆順學習網|language=zh-tw|access-date=2012-12-21|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21130223439/http://stroke-order.learningweb.moe.edu.tw/character.do|archive-date=2012-11-30|dead-url=yes}}</ref>,但現在教育部只用「{{lang|zh-tw|衛}}」和「{{lang|zh-tw|著}}」


=== 中國大 ===
=== 中國大 ===
{{Main|通用规范汉字表}}
{{Main|通用规范汉字表}}
大陸以[[簡化字]]和[[传承字]]為[[规范汉字]]目前大陸出版-{繁}-體中文印刷品時,大多使用[[宋体]][[新字形]],《[[簡化字總表]]》和《[[通用规范汉字表]]》附件《规范字与繁体字、[[异体字]]对照表》<ref>{{Cite news|url=http://www.gov.cn/zwgk/2013-08/19/content_2469793.htm|title=《通用規範漢字表》|publisher=[[國務院辦公廳]]|date=2013-08-19}}</ref>收錄的繁體字均为[[宋体]][[新字形]],不同于传统的[[明体]]([[宋体]]),與港澳臺使用的繁體字有些差異(例如港從「-{綠}-」,大陸繁體從「-{緑}-」)。另外,大陸和港台對[[異體字]]的認定並不相同,例如大陸認為「-{强}-」是-{}-體字,「-{強}-」是異體字,但在港卻恰好相反。在大[[繁体字]]和[[异体字]]、[[二简字]]、[[錯別字]]、[[生造字]]為不規範漢字<ref>{{cite web|url=http://www.xcedu.net/xceduarticle.asp?ID=131|title=什么是规范汉字?什么是不规范字?}}</ref>《[[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二、三条规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通话]]和[[规范汉字]],国家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第九、十、十一、十三条规定,公务、教学、出版物、公共服务行业中使用规范汉字;第十七条规定下列情形可以保留或使用繁体字、[[异体字]]:
在一般情況下,中國大陸以[[簡化字]]和[[传承字]]為[[规范汉字]]目前,中國大陸[[出版社]]的-{繁}-體中文[[印刷品]]大多使用[[宋体]][[新字形]],《[[簡化字總表]]》和《[[通用规范汉字表]]》附件《规范字与繁-{}-体字、[[异体字]]对照表》<ref>{{Cite news|url=http://www.gov.cn/zwgk/2013-08/19/content_2469793.htm|title=《通用規範漢字表》|publisher=[[國務院辦公廳]]|date=2013-08-19|accessdate=2013-10-17|archive-date=2020-10-12|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01012095526/http://www.gov.cn/zwgk/2013-08/19/content_2469793.htm|dead-url=no}}</ref>收錄的繁體字均为[[宋体]][[新字形]],不同于传统的[[明体]]([[宋体]]),與[[香|港]]、[[門|澳]]、[[灣地區|臺]]使用的繁體字有些差異(例如、臺灣從「{{lang|zh-tw|呂}}」,中國大陸從「{{lang|zh-cn|吕}}」)。另外,各地對[[異體字]]的認定並不相同,例如在中國大陸,一般認為「{{lang|zh-cn|强}}」是-{}-體字,「{{lang|zh-cn|強}}」是異體字,但在港、澳、臺卻恰好相反。
中國'''-{}-体字'''和[[异体字]]、[[二简字]]、[[錯別字]]、[[生造字]]為不規範漢字<ref>{{cite web|url=http://www.xcedu.net/xceduarticle.asp?ID=131|title=什么是规范汉字?什么是不规范字?|accessdate=2013-11-01|archive-date=2013-11-02|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31102095330/http://www.xcedu.net/xceduarticle.asp?ID=131|dead-url=yes}}</ref>《[[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二、三条规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普通话]]和[[规范汉字]],国家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第九、十、十一、十三条规定,公务、教学、出版物、公共服务行业中使用规范汉字;第十七条规定下列情形可以保留或使用繁-{}-体字、[[异体字]]:
[[File:Ma'anshan 20150815 114946.jpg|thumb|在中国大陆,繁体字仍然会在一些对书法有要求的场合使用]]
[[File:廣州日報印務中心.JPG|thumb|書法字用繁體、印刷體用簡體在中國大陸是允許的,且非常普遍。]]
[[File:廣州日報印務中心.JPG|thumb|「書法字用繁體、印刷體用簡體」的做法在中國大陸零星可見]]
#文物古蹟;
#文物古蹟;
#[[姓氏]]中的[[异体字]]{{NoteTag|例如[[中國大陸]]將「-{甯}-」視為「-{寧}-」的[[異體字]]廢除,再將「-{寧}-」简化为「-{宁}-」,导致「-{寧}-」、「-{甯}-」兩姓合为“-{[[宁姓]]}-”,《[[通用规范汉字表]]》规定「-{甯}-」可用于[[姓氏]]人名;但《[[通用规范汉字表]]》对于议论颇多的[[繁体字]],并未恢复一个<ref>{{cite web|url=http://gb.cri.cn/42071/2013/08/27/6651s4232718.htm|title=《通用规范汉字表》正式公布 未恢复一个繁体字|language=zh-cn}}</ref>,「-{涂}-」、「-{塗}-」兩姓合为-{[[涂姓]]}-”,「-{黨}-」與「-{党}-」兩姓<ref>{{Cite book | author =张学衔 | title = 华夏百家姓探源 | location = 南京大学 | publisher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ISBN = 9787305017087 |date = 2000 | pages = 179 頁| accessdate = 2013-10-08 | language = zh-cn | quote = 记载: -{党}-氏有西羌的血统,早在汉朝的时候,就有一支位于今青海省境内的西-{党}-,以「-{党}-项」为部落之名,根据史书的记载是夏禹的支裔。但是,由于文字的进化和演变,以及世人书写的以讹传讹、以-{党}-代-{黨}-或以-{黨}-代-{党}-的乱真现象}}</ref>合為「-{[[党姓]]}-」,因为有不少字简化时被合并至另一字;还有一类特殊情况,[[中国大陆]]已经废止的[[二简字]]規定「-{蕭}-」簡化作「肖」,大陆地区目前[[萧姓]]族人的[[身份证]]登记有的使用「-{萧}-」字,有的使用「肖」字<ref>{{Cite news|publisher=[[南方都市報]] |title=肖姓改回蕭 [[湛江]]族人樂見正名 |date=2013-05-29 |url=http://news.chinatimes.com/mainland/11050506/112013052900178.html}}</ref>}};
#[[姓氏]]中的[[异体字]]{{NoteTag|例如[[中華人民共和政府]]將「-{甯}-」視為「-{寧}-」的[[異體字]]廢除,再將「-{寧}-」简化为「-{宁}-」,导致「-{寧}-」、「-{甯}-」兩姓合为“-{宁姓}-”,《[[通用规范汉字表]]》规定「-{甯}-」可用于[[姓氏]]人名;但《[[通用规范汉字表]]》对于议论颇多的繁体字,并未恢复一个<ref>{{cite web|url=http://gb.cri.cn/42071/2013/08/27/6651s4232718.htm|title=《通用规范汉字表》正式公布 未恢复一个繁体字|language=zh-cn|access-date=2013-11-01|archive-date=2017-10-18|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71018134220/http://gb.cri.cn/42071/2013/08/27/6651s4232718.htm|dead-url=no}}</ref>,「-{涂}-」、「-{塗}-」兩姓合为-{[[涂姓]]}-」,「-{黨}-」與「-{党}-」兩姓<ref>{{Cite book|author=张学衔|title=华夏百家姓探源|year=2000年|publisher=[[南京大学]]出版社|location=[[南京]]|language=zh-cn|ISBN=9787305017087|pages=179頁|quote=记载: -{党}-氏有西羌的血统,早在汉朝的时候,就有一支位于今青海省境内的西-{党}-,以「-{党}-项」为部落之名,根据史书的记载是夏禹的支裔。但是,由于文字的进化和演变,以及世人书写的以讹传讹、以-{党}-代-{黨}-或以-{黨}-代-{党}-的乱真现象。|accessdate=2013年10月8日}}</ref>合為「-{[[党姓]]}-」,因为有不少字简化时被合并至另一字;还有一类特殊情况,中国大陆已经废止的[[二简字]]規定「-{蕭}-」簡化作「肖」,大陆地区目前[[萧姓]]族人的[[身份证|身分證]]登记有的使用「-{萧}-」字,有的使用「肖」字<ref>{{Cite news|url=http://news.chinatimes.com/mainland/11050506/112013052900178.html|title=肖姓改回蕭 湛江族人樂見正名|date=2013年5月29|publisher=[[南方都市報]]|deadurl=yes|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31004223034/http://news.chinatimes.com/mainland/11050506/112013052900178.html|archivedate=2013年10月4日|accessdate=2013年10月3日}}</ref>}};
#书法、篆刻等艺术作品;
#书法、篆刻等艺术作品;
#题词和招牌的手书字;
#题词和招牌的手书字;
#出版、教学、研究中需要使用的;
#出版、教学、研究中需要使用的;
#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准的特殊情况。
#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准的特殊情况。

為了回應錄入古籍和現代書刊繁-{}-體版出版印刷規範化的需要,2021年10月11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国家标准]]《古籍印刷通用字规范字形表》(GB/Z 40637-2021)<ref>{{Cite web |url=http://www.moe.gov.cn/s78/A19/A19_ztzl/ztzl_yywzgfbz/guifanbzjs/202110/t20211027_575378.html |title=传世古籍印刷字首部规范 国家标准《古籍印刷通用字规范字形表》发布 |publisher=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信司 |date=2021-10-27 |website=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 |access-date=2021-10-31 |archive-date=2021-11-04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11104110749/http://www.moe.gov.cn/s78/A19/A19_ztzl/ztzl_yywzgfbz/guifanbzjs/202110/t20211027_575378.html }}</ref>。該標準於2022年5月1日開始實施。<ref>{{Cite web |url=http://std.samr.gov.cn/gb/search/gbDetailed?id=CE1E6A1DD53B58F6E05397BE0A0A68DF |title=古籍印刷通用字规范字形表 |website=全国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 |accessdate=2021-10-31 |archive-date=2021-11-21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11121174911/http://std.samr.gov.cn/gb/search/gbDetailed?id=CE1E6A1DD53B58F6E05397BE0A0A68DF }}</ref>


=== -{zh-hk:繁; zh-tw:正; zh-cn:繁;}-簡字體對應 ===
=== -{zh-hk:繁; zh-tw:正; zh-cn:繁;}-簡字體對應 ===
{{Main|繁簡轉換一對多列表|簡繁轉換一對多列表}}
{{Main|繁簡轉換一對多列表|簡繁轉換一對多列表}}


{|class="wikitable" style="text-align: center;"
{|
|+簡化字與香港及臺灣<br>-{zh-hk:繁; zh-tw:正; zh-cn:繁;}-體字取字差別範例
| style="width:40%"|
|-
{|class="wikitable" style="text-align:center; font-size:x-large; border-collapse:collapse;"
|+ style="font-size:medium;"|大陸與港台-{zh-hk:繁; zh-tw:正; zh-cn:繁;}-體字取字差別示例<!-- 已有相關主條目,切勿無限擴充 -->
! style="font-size:medium;"|簡化字
! style="font-size:medium;"|簡化字
! style="font-size:small; white-space:nowrap;"|《[[簡化字總表]]》<br/>中对应的繁體
! style="font-size:small; white-space:nowrap;"|《[[簡化字總表]]》<br/>中对应的繁-{}-
! style="font-size:medium;"|香港
! style="font-size:medium;"|香港
! style="font-size:medium;"|臺灣
! style="font-size:medium;"|臺灣
第169行: 第145行:
|{{Lang|zh-cn|绿}} || {{Lang|zh-cn|緑}} || colspan=2|{{Lang|zh-tw|綠}}
|{{Lang|zh-cn|绿}} || {{Lang|zh-cn|緑}} || colspan=2|{{Lang|zh-tw|綠}}
|-
|-
|{{Lang|zh-cn|么}} || {{Lang|zh-cn|麽}} || colspan=2|{{Lang|zh-tw|麼}}
|{{Lang|zh-cn|么}} {{NoteTag|在港澳台,「-{麽}-」是「-{麼}-」的俗寫。在[[中國大陸]]「-{麽}-」读-{zh-tw:ㄇㄛˊ;zh-cn:mó;zh-hk:mó}-时不简化,如「幺-{麽}-小丑」,读ㄧㄠ/yāo的「-{么}-」作「-{幺}-」(么本字)。}}|| {{Lang|zh-cn|麽}} || colspan=2|{{Lang|zh-tw|麼}}
|-
|-
|{{Lang|zh-cn|启}} || {{Lang|zh-cn|啓}} || colspan=2|{{Lang|zh-tw|啟}}
|{{Lang|zh-cn|启}} || {{Lang|zh-cn|啓}} || colspan=2| {{Lang|zh-hk|啟}}
|-
|-
|{{Lang|zh-cn|说}} || {{Lang|zh-cn|説}} || {{Lang|zh-hk|説}} || {{Lang|zh-tw|說}}
|{{Lang|zh-cn|说}} || {{Lang|zh-cn|説}} || {{Lang|zh-hk|説/說}} {{NoteTag|name=兑|香港按標準應當取「-{兑}-」,但該標準並無強制力,事實上兩種寫法都通用。}} || {{Lang|zh-tw|說}}
|-
|-
|{{Lang|zh-cn|锐}} || {{Lang|zh-cn|鋭}} || {{Lang|zh-hk|鋭}} || {{Lang|zh-tw|銳}}
|{{Lang|zh-cn|锐}} || {{Lang|zh-cn|鋭}} || {{Lang|zh-hk|鋭/銳}} {{NoteTag|name=兑}} || {{Lang|zh-tw|銳}}
|-
|{{Lang|zh-cn|阅}} || {{Lang|zh-cn|閲}} || {{Lang|zh-hk|閲}} || {{Lang|zh-tw|閱}}
|-
|-
|{{Lang|zh-cn|为}} || {{Lang|zh-cn|爲}} || colspan=2|{{Lang|zh-tw|為}}
|{{Lang|zh-cn|为}} || {{Lang|zh-cn|爲}} || colspan=2|{{Lang|zh-tw|為}}
第183行: 第157行:
|{{Lang|zh-cn|卫}} || {{Lang|zh-cn|衛}} || {{Lang|zh-hk|衞}} || {{Lang|zh-tw|衛}}
|{{Lang|zh-cn|卫}} || {{Lang|zh-cn|衛}} || {{Lang|zh-hk|衞}} || {{Lang|zh-tw|衛}}
|-
|-
|{{Lang|zh-cn|闲}} || {{Lang|zh-cn|閑}} || colspan=2|{{Lang|zh-tw|閒}}
|{{Lang|zh-cn|闲}} {{NoteTag|「-{閑}-」本指門栓;「-{閒}-」本義是空隙,最初不通用,後來「-{閑}-」的本義不用了,而-{閒}-、-{閑}-便互為異體字,读音ㄒㄧㄢˊ(汉语拼音为xián)}}|| {{Lang|zh-cn|閑}} || colspan=2|{{Lang|zh-tw|閒}}
|-
|-
|{{Lang|zh-cn|线}} || {{Lang|zh-cn|綫}} || {{Lang|zh-hk|綫}} || {{Lang|zh-tw|線}}
|{{Lang|zh-cn|线}} || {{Lang|zh-cn|綫}} || {{Lang|zh-hk|線/綫}} {{NoteTag|香港按標準為「{{Lang|zh-hk|線}}」,但「{{Lang|zh-hk|綫}}」字事實上通用於交通運輸等領域。}} ||{{Lang|zh-tw|線}}
|-
|-
|{{Lang|zh-cn|谣}} || {{Lang|zh-cn|謡}} || colspan=2|{{Lang|zh-tw|謠}}
|{{Lang|zh-cn|谣}} || {{Lang|zh-cn|謡}} || colspan=2|{{Lang|zh-tw|謠}}
|-
|-
|{{Lang|zh-cn|艳}} || {{Lang|zh-cn|艷}} || {{Lang|zh-hk|艷}} || {{Lang|zh-tw|豔}}
|{{Lang|zh-cn|艳}} || {{Lang|zh-cn|艷}} || colspan=2|{{Lang|zh-tw|豔}}
|-
|-
|{{Lang|zh-cn|酝}} || {{Lang|zh-cn|醖}} || {{Lang|zh-hk|醖}} || {{Lang|zh-tw|醞}}
|{{Lang|zh-cn|酝}} || {{Lang|zh-cn|醖}} || {{Lang|zh-hk|醖}} || {{Lang|zh-tw|醞}}
第195行: 第169行:
|{{Lang|zh-cn|众}} || {{Lang|zh-cn|衆}} || colspan=2|{{Lang|zh-tw|眾}}
|{{Lang|zh-cn|众}} || {{Lang|zh-cn|衆}} || colspan=2|{{Lang|zh-tw|眾}}
|-
|-
|{{Lang|zh-cn|钩}} || {{Lang|zh-cn|鈎}} || colspan=2|{{Lang|zh-tw|鉤}}
|{{Lang|zh-cn|钩}} || {{Lang|zh-cn|鈎}} || {{Lang|zh-hk|鈎}} || {{Lang|zh-tw|鉤}}
|-
|-
|{{Lang|zh-cn|}} || {{Lang|zh-cn|}} || colspan=2|{{Lang|zh-tw|}}
|{{Lang|zh-cn|}} || {{Lang|zh-cn|}} || colspan=2|{{Lang|zh-tw|}}
|-
|{{Lang|zh-cn|面}} || {{Lang|zh-cn|麵}} || {{Lang|zh-hk|麪}} || {{Lang|zh-tw|麵}}
|}
|}


註:實際應用中,[[兩岸三地]]的體中文出版物並不拘泥於-{本地}-標準,有時也會使用其他字形和異體字。
註:實際,[[兩岸三地]]的正-{}-體中文出版物並不拘泥於-{本地}-標準,有時使用其他字形和異體字是很頻繁的


{|class="wikitable" style="text-align:center; font-size:x-large; border-collapse:collapse;"
|style="width:30%"|
|+ style="font-size:medium;"|-{zh-hk:繁; zh-tw:正; zh-cn:繁;}-簡字體示範

! style="font-size:medium;"|-{zh-hk:繁; zh-tw:正; zh-cn:繁;}-體字!!style="font-size:medium;"|簡化字
{|class="wikitable" style="text-align:center; border-collapse:collapse;"
|+ -{zh-hk:繁; zh-tw:正; zh-cn:繁;}-簡字體示例<!-- 切勿無限擴充 -->
!-{zh-hk:繁; zh-tw:正; zh-cn:繁;}-體字!!簡化字
|-
|-
|{{Lang|zh-tw|華}} || {{Lang|zh-cn|华}}
|{{Lang|zh-tw|華}} || {{Lang|zh-cn|华}}
第222行: 第196行:
|{{Lang|zh-tw|專}} || {{Lang|zh-cn|专}}
|{{Lang|zh-tw|專}} || {{Lang|zh-cn|专}}
|-
|-
|{{Lang|zh-tw|}} || {{Lang|zh-cn|}}
|{{Lang|zh-tw|}} || {{Lang|zh-cn|}}
|-
|-
|{{Lang|zh-tw|烏}} || {{Lang|zh-cn|乌}}
|{{Lang|zh-tw|烏}} || {{Lang|zh-cn|乌}}
|-
|{{Lang|zh-tw|鳥}} || {{Lang|zh-cn|鸟}}
|-
|{{Lang|zh-tw|島}} || {{Lang|zh-cn|岛}}
|-
|-
|{{Lang|zh-tw|擊}} || {{Lang|zh-cn|击}}
|{{Lang|zh-tw|擊}} || {{Lang|zh-cn|击}}
第244行: 第214行:
|{{Lang|zh-tw|義}} || {{Lang|zh-cn|义}}
|{{Lang|zh-tw|義}} || {{Lang|zh-cn|义}}
|-
|-
|{{Lang|zh-tw|聖}} || {{Lang|zh-cn|圣}}{{NoteTag|「-{檉}-」、「-{蟶}-」类推简化作「-{柽}-」、「-{蛏}-」,但“怪”字与“-{聖}-”无关}}
|{{Lang|zh-tw|聖}} || {{Lang|zh-cn|圣}}
|-
|-
|{{Lang|zh-tw|楊}} || {{Lang|zh-cn|杨}}
|{{Lang|zh-tw|楊}} || {{Lang|zh-cn|杨}}
第255行: 第225行:
|-
|-
|{{Lang|zh-tw|車}} || {{Lang|zh-cn|车}}
|{{Lang|zh-tw|車}} || {{Lang|zh-cn|车}}
|-
|{{Lang|zh-tw|東}} || {{Lang|zh-cn|东}}
|-
|{{Lang|zh-tw|滅}} || {{Lang|zh-cn|灭}}
|-
|{{Lang|zh-tw|關}} || {{Lang|zh-cn|关}}
|-
|-
|{{Lang|zh-tw|寧}} || {{Lang|zh-cn|宁}}{{NoteTag|作门屏之间解的[[古字]]「-{宁}-」读-{zh-cn:zhù; zh-hk:zhù; zh-tw:ㄓㄨˋ;}-,为避免此「-{宁}-」字与「-{寧}-」的[[简化字]]混淆,原读-{zh-cn:zhù; zh-hk:zhù; zh-tw:ㄓㄨˋ;}-的「-{貯}-」、「-{佇}-」、「-{苧}-」、「-{紵}-」简化为「-{贮}-」、「-{伫}-」、「-{苎}-」、「-{纻}-」。}}
|{{Lang|zh-tw|寧}} || {{Lang|zh-cn|宁}}{{NoteTag|作门屏之间解的[[古字]]「-{宁}-」读-{zh-cn:zhù; zh-hk:zhù; zh-tw:ㄓㄨˋ;}-,为避免此「-{宁}-」字与「-{寧}-」的[[简化字]]混淆,原读-{zh-cn:zhù; zh-hk:zhù; zh-tw:ㄓㄨˋ;}-的「-{貯}-」、「-{佇}-」、「-{苧}-」、「-{紵}-」简化为「-{贮}-」、「-{伫}-」、「-{苎}-」、「-{纻}-」。}}
第267行: 第231行:
|}
|}


{|class="wikitable" style="text-align:center; font-size:x-large; border-collapse:collapse;"
|style="width:30%"|
|+style="font-size:medium;"| [[簡繁轉換一對多列表|-{zh-hk:繁; zh-hant:正; zh-hans:繁;}-簡多對一]]示例<!-- 已有相關主條目,切勿無限擴充 -->

!style="font-size:medium;"|-{zh-hk:繁; zh-tw:正; zh-cn:繁;}-體字!!style="font-size:medium;"|簡化字
{|class="wikitable" style="text-align:center; border-collapse:collapse;"
|+ [[簡繁轉換一對多列表|-{zh-hk:繁; zh-tw:正; zh-cn:繁;}-簡多對一]]示例<!-- 已有相關主條目,切勿無限擴充 -->
!-{zh-hk:繁; zh-tw:正; zh-cn:繁;}-體字!!簡化字
|-
|-
|{{Lang|zh-tw|沖/衝}} || {{Lang|zh-cn|冲}}
|{{Lang|zh-hant|沖/衝}} || {{Lang|zh-hans|冲}}
|-
|-
|{{Lang|zh-tw|發/髮}}{{NoteTag|“-{發}-”读fā,“-{髮}-”读。}} || {{Lang|zh-cn|发}}
|{{Lang|zh-hant|發/髮}}{{NoteTag|“-{發}-”读-{zh-tw:ㄈㄚ;zh-cn:fā;zh-hk:fā}-,“-{髮}-”读ㄈㄚˇ。}} || {{Lang|zh-hans|发}}
|-
|-
|{{Lang|zh-hant|干/幹/乾}}|| {{Lang|zh-hans|干}}
|{{Lang|zh-tw|干/幹/乾}}{{NoteTag|“-{乾}-枯”的“-{乾}-(-{zh-cn:gān; zh-hk:gān; zh-tw:ㄍㄢ;}-)”简化为「-{干}-」,“-{乾}-坤”的“-{乾}-(-{zh-cn:qián; zh-hk:qián; zh-tw:ㄑㄧㄢˊ;}-)”不简化。}} || {{Lang|zh-cn|干}}
|-
|-
|{{Lang|zh-tw|后/後}} || {{Lang|zh-cn|后}}
|{{Lang|zh-hant|后/後}} || {{Lang|zh-hans|后}}
|-
|-
|{{Lang|zh-hant|面/麵}} || {{Lang|zh-hans|面}}
|{{Lang|zh-tw|斗/鬥}}{{NoteTag|“-{斗}-”读-{zh-cn:dǒu; zh-hk:dǒu; zh-tw:ㄉㄡˇ;}-,“-{鬥}-”读-{zh-cn:dòu; zh-hk:dòu; zh-tw:ㄉㄡˋ;}-。}} || {{Lang|zh-cn|斗}}
|-
|-
|{{Lang|zh-hant|斗/鬥}}{{NoteTag|“-{斗}-”读-{zh-hans:dǒu; zh-hk:dǒu; zh-hant:ㄉㄡˇ;}-,“-{鬥}-”读-{zh-hans:dòu; zh-hk:dòu; zh-hant:ㄉㄡˋ;}-。}} || {{Lang|zh-hans|斗}}
|{{Lang|zh-tw|丑/醜}} || {{Lang|zh-cn|丑}}
|-
|-
|{{Lang|zh-tw|朮}}{{NoteTag|“-{术}-”(zhú)原写作“-{朮}-”,如中药[[白朮]],与“-{術}-”(shù)不同。}} || {{Lang|zh-cn|}}
|{{Lang|zh-hant|}} || {{Lang|zh-hans|}}
|-
|-
|{{Lang|zh-tw|}}{{NoteTag|“前仆后继”的“-{}-”读pū,“-{僕人}-”的“-{}-”读pú。}} || {{Lang|zh-cn|}}
|{{Lang|zh-hant|}}{{NoteTag|“-{}-”(-{zh-tw:ㄓㄨˊ;zh-cn:zhú;zh-hk:zhú}-)本字作“-{}-”,如中药[[白朮]]。}} || {{Lang|zh-hans|}}
|-
|-
|{{Lang|zh-hant|仆/僕}} || {{Lang|zh-hans|仆}}
|{{Lang|zh-tw|朴/樸}}{{NoteTag|“-{朴}-”读-{zh-cn:piáo; zh-hk:piáo; zh-tw:ㄆㄧㄠˊ;}-([[朴姓]])或-{zh-cn:pō; zh-hk:pō; zh-tw:ㄆㄛ;}-([[朴刀]])、-{zh-cn:pò; zh-hk:pò; zh-tw:ㄆㄛˋ;}-(例如中药[[厚朴]]),“-{樸}-”读-{zh-cn:pǔ; zh-hk:pǔ; zh-tw:ㄆㄨˇ;}-。}} || {{Lang|zh-cn|朴}}
|-
|-
|{{Lang|zh-tw|}}{{NoteTag|“-{}-”读-{zh-cn:; zh-hk:; zh-tw:ㄧㄝˋ;}-,“-{}-”读-{zh-cn:xié; zh-hk:xié; zh-tw:ㄒㄧㄝˊ;}-(协)。}} || {{Lang|zh-cn|}}
|{{Lang|zh-hant|}}{{NoteTag|“-{}-”读-{zh-tw:ㄆㄛˋ、ㄆㄧㄠˊ、ㄆㄨˊ;zh-cn:pò、piáo、pú;zh-hk:pò、piáo、pú}-,例如:[[朴姓]](-{zh-tw:ㄆㄨˊ;zh-cn:pú;zh-hk:pú}-)、[[朴刀]](-{zh-tw:ㄆㄛ;zh-cn:pō;zh-hk:pō}-)、中藥材[[厚朴]](-{zh-tw:ㄆㄛˋ;zh-cn:pò;zh-hk:pò}-),“-{}-”读-{zh-hans:; zh-hk:; zh-hant:ㄆㄨˇ;}-。}} || {{Lang|zh-hans|}}
|-
|-
|{{Lang|zh-hant|叶/葉}}{{NoteTag|“-{葉}-”讀-{zh-tw:ㄧㄝˋ;zh-cn:yè;zh-hk:yè}-,“-{叶}-”讀-{zh-tw:ㄒㄧㄝˊ;zh-cn:xié;zh-hk:xié}-,協的本字。}} || {{Lang|zh-hans|叶}}
|{{Lang|zh-tw|御/禦}} || {{Lang|zh-cn|御}}
|-
|-
|{{Lang|zh-tw|}} || {{Lang|zh-cn|}}
|{{Lang|zh-hant|}} || {{Lang|zh-hans|}}
|-
|-
|{{Lang|zh-tw|}} || {{Lang|zh-cn|}}
|{{Lang|zh-hant|}} || {{Lang|zh-hans|}}
|-
|-
|{{Lang|zh-tw|}} || {{Lang|zh-cn|}}
|{{Lang|zh-hant|}} || {{Lang|zh-hans|}}
|-
|-
|{{Lang|zh-tw|}} || {{Lang|zh-cn|}}
|{{Lang|zh-hant|}} || {{Lang|zh-hans|}}
|-
|-
|{{Lang|zh-tw|麵(麪)}} || {{Lang|zh-cn|}}
|{{Lang|zh-hant|}} || {{Lang|zh-hans|}}
|-
|-
|{{Lang|zh-tw|}} || {{Lang|zh-cn|}}
|{{Lang|zh-hant|}} || {{Lang|zh-hans|}}
|-
|-
|{{Lang|zh-tw|}} || {{Lang|zh-cn|}}
|{{Lang|zh-hant|}} || {{Lang|zh-hans|}}
|-
|-
|{{Lang|zh-tw|}} || {{Lang|zh-cn|}}
|{{Lang|zh-hant|}} || {{Lang|zh-hans|}}
|-
|-
|{{Lang|zh-tw|}} || {{Lang|zh-cn|}}
|{{Lang|zh-hant|}} || {{Lang|zh-hans|}}
|-
|-
|{{Lang|zh-tw|}} || {{Lang|zh-cn|}}
|{{Lang|zh-hant|裏(裡)}} || {{Lang|zh-hans|}}
|-
|-
|{{Lang|zh-tw|裏(裡)}} || {{Lang|zh-cn|}}
|{{Lang|zh-hant|係/繫}} || {{Lang|zh-hans|}}
|-
|-
|{{Lang|zh-tw|}} || {{Lang|zh-cn|}}
|{{Lang|zh-hant|}} || {{Lang|zh-hans|}}
|-
|-
|{{Lang|zh-hant|适/適}}{{NoteTag|古人-{[[南宮适]]}-、-{[[李适]]}-的「-{适}-」讀-{zh-tw:ㄎㄨㄛˋ;zh-cn:kuò;zh-hk:kuò}-。}}|| {{Lang|zh-hans|适}}
|{{Lang|zh-tw|系/係/繫}} || {{Lang|zh-cn|系}}
|-
|-
|{{Lang|zh-tw|}} || {{Lang|zh-cn|}}
|{{Lang|zh-hant|}} || {{Lang|zh-hans|}}
|-
|{{Lang|zh-tw|云/雲}} || {{Lang|zh-cn|云}}
|-
|{{Lang|zh-tw|適/适}}{{NoteTag|古人-{[[南宮适]]}-、-{[[李适]]}-的「-{适}-」讀-{zh-cn:kuò; zh-hk:kuò; zh-tw:ㄎㄨㄛˋ;}-(括)}} || {{Lang|zh-cn|适}}
|-
|{{Lang|zh-tw|咸/鹹}} || {{Lang|zh-cn|咸}}
|}

|}
|}


=== 用語差異 ===
=== 用語差異 ===
{{see also|繁簡轉換}}
{{see also|繁簡轉換}}
由於[[國共內戰]],1949年後[[灣]]、[[香港]]與[[中國大陸]]的人民之間長期缺乏交流,使中文在用詞習慣和新詞彙常有所不同。自1980年代以來,各種外來科技術語、文藝作品不斷引進,令這種現象變得更加明顯。同樣地在台及香港也存在一些類似的差異。台灣亦有許詞彙源自當地並有別於香港用法的情況
1949年[[國共內戰]]後[[灣]]、[[香港]]與[[中國大陸]]的人民之間長期缺乏交流,使中文在用詞習慣和新詞彙常有所不同。自1980年代以來,各種外來科技術語、文藝作品不斷引進,令現象變得更加明顯。大陸使用[[普通話]]音譯或意譯灣多使用[[中華民國國語|國語]]音譯,香港、澳門居民使[[粵語]]音譯,使得陸、港、臺三地譯互不相同者(或陸、臺相同但與港澳不同者)眾多。隨著[[互联网|網路]]時代到來,華語人士開始不斷認識相互用語,各種用語相互滲透,例如[[广州地铁]]的「-{出口资讯}-({{lang|en|Exit Information}})」,「資-{}-訊」一詞原為港、臺習慣用語,但后来大陸也能经常见到


{|class="wikitable" style="margin:0 auto; text-align:center" width="auto"
{|class="wikitable" style="margin:0 auto; text-align:center" width="auto"
|+ 兩岸三地譯名用語差異範例
|+ 兩岸三地譯名用語差異範例
|-
|-
! 原文 !! 中國大陸 !! 香港 !!
! 原文 !! 中國大陸 !! 香港、澳門 !!
|-
| {{Lang|en|information}} || {{Lang|zh-cn|信息}} || {{Lang|zh-hk|資訊}} || {{Lang|zh-tw|資訊}}
|-
| quality || {{Lang|zh-cn|质量}} || {{Lang|zh-hk|品質}} || {{Lang|zh-tw|品質}}
|-
| ballpoint pen || {{Lang|zh-cn|圆珠笔}} || {{Lang|zh-hk|原子筆}} || {{Lang|zh-tw|原子筆}}
|-
| calculator || {{Lang|zh-cn|计算器}} || {{Lang|zh-hk|計數機}}|| {{Lang|zh-tw|計算機}}
|-
| hard drive || {{Lang|zh-cn|硬盘}} || {{Lang|zh-hk|硬碟}} || {{Lang|zh-tw|硬碟}}
|-
| {{Lang|en|video}} || {{Lang|zh-cn|视频}} || {{Lang|zh-hk|影片}} || {{Lang|zh-tw|影片}}
|-
| Michael Jordan || {{Lang|zh-cn|迈克尔·乔丹}} || {{Lang|zh-hk|米高·佐敦}} || {{Lang|zh-tw|麥可·喬丹}}
|-
| software || {{Lang|zh-cn|软件}} || {{Lang|zh-hk|軟件}} || {{Lang|zh-tw|軟體}}
|-
| {{Lang|en|optical disc}}|| {{Lang|zh-cn|光盘}} || {{Lang|zh-hk|光碟}} || {{Lang|zh-tw|光碟}}
|-
|-
|astronaut
| {{Lang|en|[[原子筆|ballpoint pen]]}} || {{Lang|zh-cn|圆珠笔}} || {{Lang|zh-hk|原子筆}} || {{Lang|zh-tw|原子筆}}
|宇航员
|太空人
|太空人
|-
|-
| {{Lang|en|[[计算器|calculator]]}} || {{Lang|zh-cn|计算器}} || {{Lang|zh-hk|計數機}} || {{Lang|zh-tw|計算機}}
| {{Lang|en|[[The Matrix]]}} || {{Lang|zh-cn|《黑客帝国》}} || {{Lang|zh-hk|《廿二世紀殺人網絡》}} || {{Lang|zh-tw|《駭客任務》}}
|-
| {{Lang|en|[[Titanic]]}} || {{Lang|zh-cn|《泰坦尼克号》}} || {{Lang|zh-hk|《鐵達尼號》}} || {{Lang|zh-tw|《鐵達尼號》}}
|-
|-
| {{Lang|en|[[硬盘|hard disk]]}} || {{Lang|zh-cn|硬盘}} || {{Lang|zh-hk|硬碟}} || {{Lang|zh-tw|硬碟}}
| {{Lang|ja|[[奥特曼|ウルトラマン]]}} || {{Lang|zh-cn|《奥特曼》}} || {{Lang|zh-hk|《超人吉田》}} || {{Lang|zh-tw|《超人力霸王》}}
|-
| {{Lang|ja|仮面ライダー}}|| {{Lang|zh-cn|《假面骑士》}} || {{Lang|zh-hk|《幪面超人》}} || {{Lang|zh-tw|《假面騎士》}}
|-
|-
| {{Lang|en|''[[全面啟動|Inception]]''}} || {{Lang|zh-cn|《盗梦空间》}} || {{Lang|zh-hk|《潛行凶間》}} || {{Lang|zh-tw|《全面啟動》}}
| {{Lang|ja|カードキャプターさくら}}|| {{Lang|zh-cn|《魔卡少女樱》}} || {{Lang|zh-hk|《百變小櫻》}} || {{Lang|zh-tw|《庫洛魔法使》}}
|-
|-
| {{Lang|ja|[[BLEACH|ブリーチ]]}} || {{Lang|zh-cn|《境·界》}} || {{Lang|zh-hk|《漂靈》}} || {{Lang|zh-tw|《死神》}}
| {{Lang|ja|ブリーチ}}|| {{Lang|zh-cn|《境·界》}} || {{Lang|zh-hk|《漂靈》}} || {{Lang|zh-tw|《死神》}}
|-
|-
| {{Lang|en|[[玛格丽特·撒切尔|Margaret Thatcher]]}} || {{Lang|zh-cn|撒切尔夫人}} || {{Lang|zh-hk|戴卓爾夫人}} || {{Lang|zh-tw|柴契爾夫人}}
| {{Lang|ja|ガンダム}}|| {{Lang|zh-cn|高达}} || {{Lang|zh-hk|高達}} || {{Lang|zh-tw|鋼彈}}
|-
|-
| {{Lang|en|[[软件|software]]}} || {{Lang|zh-cn|软件}} || {{Lang|zh-hk|軟件}} || {{Lang|zh-tw|軟體}}
| {{Lang|ja|ベジータ}}|| {{Lang|zh-cn|贝吉塔}} || {{Lang|zh-hk|比達}} || {{Lang|zh-tw|達爾}}
|}
|}

因此繁體中文又可細分為「台灣用語」和「香港用語」,而非籠統地歸納作「繁體用語」。除此之外,部分中國大陸人士和許多海外華人亦使用繁體中文,用以學術研究或文化傳承。鑒於他們的用語可能會同時涉及所謂的「繁體用語」和「簡體用語」,僅僅用「繁體用語」和「簡體用語」來區分所有中文用語的差異性是遠遠不夠的。

隨著[[網絡]]時代到來,華語人士開始不斷認識相互的用語,各種用語相互滲透,例如[[广州地铁]]的「-{出口资讯}-({{lang|en|Exit Information}})」,「資-{}-訊」一詞原為港台習慣用語,但后来中国大陆也能经常见到。暫時來說,各地的政府都不會大量更改用語習慣,但在閱讀方面,地區詞不太會成為嚴重的地域問題。


== 電腦中的使用 ==
== 電腦中的使用 ==
{{main|中文資訊處理}}
{{main|中文資訊處理}}


由於電腦及數位網路的廣泛應用,當代漢字現代化的標準重心漸轉移到電腦及網路中的漢字標準<ref name="Zhao2007"/><ref name="Lee2005"/><ref name="Liao2009"/><ref name="Liao2010"/>,這些標準又稱數位漢字<ref>[http://newsletter.teldap.tw/news/NewsContent.php?nid=4416&lid=505 漢字文化與數位科技應用座談會]</ref>。
由於電腦及數位網路的廣泛應用,當代漢字現代化的標準重心漸轉移到電腦及網路中的漢字標準<ref name="Zhao2007"/><ref name="Lee2005"/>,這些標準又稱數位漢字<ref>{{Cite web |url=http://newsletter.teldap.tw/news/NewsContent.php?nid=4416&lid=505 |title=漢字文化與數位科技應用座談會 |access-date=2013-01-26 |archive-date=2020-10-23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01023032424/https://newsletter.teldap.tw/news/NewsContent.php?nid=4416&lid=505 |dead-url=no }}</ref>。


[[File:Keyboard layout Chinese Traditional.png|thumb|400px|印有注音、倉頡和大易的繁體中文鍵盤]]
[[File:Mtr keyboard 1.jpg|thumb|400px|印有[[注音輸入法|注音]]符號[[倉頡輸入法|倉頡]]字根[[大易輸入法|大易]]字根的繁體中文鍵盤]]
由於[[灣]]是使用正體中文的地區中最早發展[[中文電腦]]者,且近年經濟發達,電腦中的“國際中文”長期以來其實指繁體中文,意即絕大部[[軟體]]的國際中文版使用的是灣的用語和翻譯,此等軟體亦通行於港澳地區或其他使用繁體中文的社群。由於灣和香港在一些用語上的分別明顯,不少[[開放原始碼軟體]],例如[[GNOME]]和[[KDE]]的繁體中文版都分拆為「中文(灣)」和「中文(香港)」兩個版本,分別使用於灣或港澳地區流行的翻譯用詞。
由於[[灣]]是使用正體中文的地區中最早發展[[中文電腦]]者,且近年經濟發達,電腦中的“國際中文”長期以來其實-{}-(-{正}-體)中文,意即絕大部[[軟體]]的國際中文版使用的是灣的用語和翻譯,此等軟體亦通行於港澳地區或其他使用-{}-(-{正}-體)中文的社群。由於灣和香港在一些用語上的分別明顯,不少[[開放原始碼軟體]],例如[[GNOME]]和[[KDE]]的繁體中文版都分拆為「中文(灣)」和「中文(香港)」兩個版本,分別使用於灣或港澳地區流行的翻譯用詞。現今,不少軟體中,繁體中文被分拆的更為精確,例如[[蘋果公司]]的[[iOS]]繁體中文版被拆分為「繁-{}-體中文(臺灣)」、「繁-{}-體中文(香港)」、「繁-{}-體中文(澳門)」和「繁-{}-體中文」


=== 編碼 ===
=== 編碼 ===
繁體中文自1980年代以來通常使用[[大五碼|Big5]]中文編碼,[[中華民國經濟部]]標準檢驗局公佈一套名為「[[中文標準交換碼]]」[[CNS 11643]]的官方編碼,並普遍用於灣的戶政、役政資訊系統中,而[[國立灣大學]]圖書館亦使用[[CCCII]] 編碼。
-{}-(-{正}-體)中文自1980年代以來通常使用[[大五碼]]中文編碼,[[中華民國經濟部]]標準檢驗局公佈一套名為「[[中文標準交換碼]]」的官方編碼,並普遍用於灣的戶政、役政資訊系統中,而[[國立灣大學]]圖書館亦使用[[中文資訊交換碼]] 編碼。


中國大陸於1993年针对[[GB 2312]]编码扩展得到的[[GBK]]編碼,以及2000年提出、2005年修订的[[GB 18030]]編碼中,都采用簡體字形和繁體字形共存的方式,佔據不同的編碼位置。近年來,[[Unicode]]跨語言編碼集出現,也得到了廣泛使用。[[香港]]所使用的即為採用Unicode的[[UTF-8]]編碼,同時因港澳地區使用一些特殊的[[粵語字]],其政府也用UTF-8發行[[香港增補字符集]]。
華人民共和國於1993年针对[[GB 2312]]编码扩展得到的[[GBK]]編碼,以及2000年提出、2005年修订的[[GB 18030]]編碼中,都采用簡體字形和繁體字形共存的方式,佔據不同的編碼位置。近年來,[[統一碼]]跨語言編碼集出現,也得到了廣泛使用。[[香港]]所使用的即為採用Unicode的[[UTF-8]]編碼,同時因港澳地區使用一些特殊的[[粵語字]],其政府也用UTF-8發行[[香港增補字符集]]。


=== 網頁 ===
=== 網頁 ===
[[萬維網聯盟]]建議使用<tt>zh-Hans</tt>或'''<tt>zh-Hant</tt>'''{{NoteTag|name=zh-hant_ietf}}這一[[IETF]]語言標籤作為語言屬性的值和Content-Language的值,以分别說明網頁使用的是简体中文或繁體中文<ref>{{cite web|url=http://www.w3.org/TR/i18n-html-tech-lang/#ri20040429.113217290 |title=Internationalization Best Practices: Specifying Language in XHTML & HTML Content |publisher =W3.org |date= |accessdate=2009-05-27}}</ref>。
[[萬維網聯盟]]建議使用<tt>zh-hans</tt>或<tt>zh-hant</tt>{{NoteTag|name=zh-hant_ietf}}這一[[IETF]]語言標籤作為語言屬性的值和Content-Language的值,以分别說明網頁使用的是简体中文或-{}-體(-{正}-中文<ref>{{cite web |url=http://www.w3.org/TR/i18n-html-tech-lang/#ri20040429.113217290 |title=Internationalization Best Practices: Specifying Language in XHTML & HTML Content |publisher=W3.org |date= |accessdate=2009-05-27 |archive-date=2021-04-30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10430172320/http://www.w3.org/TR/i18n-html-tech-lang/#ri20040429.113217290 |dead-url=no }}</ref>。


== 傳統漢字稱呼及地位爭議 ==
== 傳統漢字稱呼及地位爭議 ==
=== 歷史語言學的角度 ===
回顧漢字的發展史,目前被認可的最早的漢字源流是甲骨文,由于當時創造的文字不多,同一個字常常表達多種意思<ref name=甲骨文字形动态研究>{{cite web| language=zh-cn| url=http://xbna.pku.edu.cn/CN/article/downloadArticleFile.do?attachType=PDF&id=2449=| title=甲骨文字形动态描述库及其字形生成技术研究| year=2013| accessdate=2017-05-22| archive-date=2021-11-09|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11109102713/http://xbna.pku.edu.cn/CN/article/downloadArticleFile.do?attachType=PDF&id=2449=}}</ref>,也就是所謂的「通叚字」。接著又經歷了金文與甲骨文竝存的時代,後來金文取代了甲骨文,成為了共同的文字,然而甲骨文與金文的字形多變,同一箇字往往有多種不同的寫法<ref name=甲骨文字形动态研究/>,類似于今日的異體字。到了春秋戰國時期,每一個國家都有自己的一套文字系統,然而各國文字在字形上存在著一定的關聯性。到了秦國統一六國後,官方卽著手于統一文字,「異體字」開始大量減少,字形由接近于圖畫過渡到了筆畫拉直的方正的小篆,筆畫也隨之減少<ref>{{cite web| language=zh-cn| url=http://eprints.utar.edu.my/825/1/MCHB-2013-0601991-1.pdf| title=第四节 汉字的繁化与简化| year=2013| accessdate=2017-05-22| archive-date=2020-04-28|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00428020534/http://eprints.utar.edu.my/825/1/MCHB-2013-0601991-1.pdf| dead-url=no}}</ref>。及至漢朝,文字又進一步趨于方正的字形,發展成了隸書,筆畫再次減少。再後來,隨著社會風氣之嬗變,文學藝術的不斷發展,又發展出了草書及楷書,文字的形態開始趨于穩定,其中又出現了不少的「異體字」,而在武則天臨朝時期,又創製了「[[則天文字]]」,于是又一批「異體字」流入漢字體系當中<ref>{{cite web| language=zh-cn| url=http://bec001.web.ncku.edu.tw/ezfiles/335/1335/img/1450/1304.pdf| title=論武后新字的創制與興廢 兼論文字的正俗問題| year=2005| accessdate=2017-05-22|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70826160732/http://bec001.web.ncku.edu.tw/ezfiles/335/1335/img/1450/1304.pdf| archive-date=2017-08-26| dead-url=yes}}</ref>。在接著的朝代當中,雖然都使用趨於穩定的字形,然而歷朝歷代的用字標準均不相同,且因為新事物的顯現,不斷有新的字被創造出來用于表示新的概念,漢字在分化中不斷增加文字的數量,于是便有了「本義」與「引申義」、「本字」與「後起字」的概念了,如古籍中「{{Lang|zh-cn|于}}」與「{{Lang|zh-tw|於}}」<ref>{{cite web| language=zh-cn| url=http://www.cuhk.edu.hk/ics/clrc/crcl_94_1/yang.pdf| title=從“于 / 於”用法上的變化看複合詞“於是”的產生| year=2015| accessdate=2017-05-22| archive-date=2020-12-06|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01206100332/http://www.cuhk.edu.hk/ics/clrc/crcl_94_1/yang.pdf| dead-url=no}}</ref>、「{{Lang|zh-cn|后}}」與「{{Lang|zh-tw|後}}」、「慧」與「惠」等是通用的,由于歷代官方的規範不同而選用不同的字作為「正字」,而其它字形則被排它地視為「異體字」;而在引申義方面,「{{Lang|zh-tw|灋}}」、「{{Lang|zh-cn|从}}」(或作「{{lang|zh-cn|{{僻字|𢓅|⿰彳从}}}}」)<ref>{{Cite book|title=解放漢字,從「性」開始: 論漢字文化與心靈教學|last=洪|first=燕梅|publisher=元華文創|year=2017|isbn=|location=臺北|pages=31}}</ref>、「{{Lang|zh-cn|爲}}」等字除了有造字時的本義「刑法」<ref>{{cite web| language=zh-cn| url=http://chinese-linguipedia.org/clk/search/%E6%B3%95/94820/190024?srchType=1&fouc=| title=中華語文知識庫| year=2015| accessdate=2017-05-22}}{{dead link|date=2018年3月 |bot=InternetArchiveBot |fix-attempted=yes }}</ref>、「二人相隨」<ref>{{cite web| language=zh-cn| url=http://chinese-linguipedia.org/clk/search/%E5%BE%9E/88771/184846?srchType=1&fouc=| title=中華語文知識庫(中華文化總會)| year=2015| accessdate=2017-05-22}}{{dead link|date=2018年3月 |bot=InternetArchiveBot |fix-attempted=yes }}</ref>、「左邊有一隻手正牽著右邊長鼻的大象」<ref>{{cite web| language=zh-cn| url=http://chinese-linguipedia.org/clk/search/%E7%82%BA/96173/191196?srchType=1&fouc=| title=中華語文知識庫(中華文化總會)| year=2015| accessdate=2017-05-22}}{{dead link|date=2018年3月 |bot=InternetArchiveBot |fix-attempted=yes }}</ref>以外,還分別引申出了「方{{Lang|zh-tw|灋}}」、「參與」、「做」等意思。字形上,除了原來造形,也有「法」、「{{Lang|zh-tw|從}}」、「{{Lang|zh-tw|為}}」等不同寫法,不過在表達義項上未必有分工之用。


隨着時空的流轉,許多字的本義已不可考,直到近代發現甲骨文後,部分字的本義才被破譯。因為近代西學東漸,中國文化影響力在式微的情況下,一些知識分子便提出廢除漢字或簡化漢字,這樣的呼聲在1949年以前已有,且清末至中華民國成立這段時間,用字的標準也發生了變化。待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便開始著手于漢字的簡化,其簡化的依據是「六書」的造字原則,其中有不少字是相對于近代用字而言的古代的「異體字」,如「{{Lang|zh-tw|韻}}」與「{{Lang|zh-cn|韵}}」、「{{Lang|zh-tw|沖}}」與「{{Lang|zh-cn|冲}}」、「{{Lang|zh-tw|廠}}」(另有字形「{{Lang|zh-tw|厰}}」)與「{{Lang|zh-cn|厂}}」<ref>{{cite web| language=zh-cn| url=http://ctext.org/kangxi-zidian/zh?searchu=%E5%8E%82| title=《厂部》| year=2017| accessdate=2017-05-22| archive-date=2021-08-18|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10818045714/https://ctext.org/kangxi-zidian/zh?searchu=%E5%8E%82}}</ref>、「{{Lang|zh-tw|聖}}」與「{{Lang|zh-cn|圣}}」<ref>{{cite web| language=zh-cn| url=http://chardb.iis.sinica.edu.tw/search.jsp?q=%E5%9C%A3&x=0&y=0&stype=0| title=國際電腦漢字及異體字知識庫(中央硏究院)| year=2010| accessdate=2017-05-22| archive-date=2018-03-16|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80316160347/http://chardb.iis.sinica.edu.tw/search.jsp?q=%E5%9C%A3&x=0&y=0&stype=0| dead-url=no}}</ref>、「{{Lang|zh-tw|畱}}」(另有後起字形「{{Lang|zh-cn|留}}」)與「{{Lang|zh-cn|畄}}」(二簡字)<ref>{{cite web| language=zh-cn| url=http://chinese-linguipedia.org/clk/search/%E7%95%99/97507/192323?srchType=1| title=中華語文知識庫(中華文化總會)| year=2015| accessdate=2017-05-22}}{{dead link|date=2018年3月 |bot=InternetArchiveBot |fix-attempted=yes }}</ref>,這些字形皆收錄于《康熙字典》。另外許多部首從草書演變而來,如「{{Lang|zh-cn|讠}}」、「{{Lang|zh-cn|车}}」、「{{Lang|zh-cn|钅}}」等,另外還有整個字皆從草書變來的字,如「{{Lang|zh-cn|应}}」、「{{Lang|zh-cn|与}}」、「{{Lang|zh-cn|发}}」等。另外,還有從甲骨文演變而來的字形,如「{{Lang|zh-cn|鸟}}」等,而再有的字採用了其本字而非後起字以達到簡化的目的,如「{{Lang|zh-cn|采}}」本已有「用手采摘樹上之果」之意<ref>{{cite web| language=zh-cn| url=http://chinese-linguipedia.org/clk/search/%E6%8E%A1/91116/186874?srchType=1&fouc=| title=中華語文知識庫(中華文化總會)| year=2015| accessdate=2017-05-22}}{{dead link|date=2018年3月 |bot=InternetArchiveBot |fix-attempted=yes }}</ref>,因為「{{Lang|zh-cn|采}}」與「{{Lang|zh-cn|爲}}」字的部首皆為「爪」,是象形字,已有「用手采摘」之含義,在甲骨文及金文中皆不見手部,在後世的文字分化以後,才造出了有手部的「{{Lang|zh-tw|採}}」,分工表達不同的義項。其他類似的例子有「{{Lang|zh-cn|云}}」、「{{Lang|zh-cn|气}}」等,這些字在後世加上部件「雨」與「米」後分化出了其它的字形與意義。
=== 中国大陆 ===
[[File:發展現代郵政.jpg|thumb|江澤民題字「發展現代郵政,滿足社會需要」中,「-{发(發)}-」是[[簡化字]],「-{現(现)}-」「-{郵(邮)}-」「-{滿(满)}-」「-{會(会)}-」是繁體字。]]
中国大陆以[[简化字]]和未被简化的[[传承字]]为“[[规范汉字]]”<ref>{{cite web| language=zh-cn |url=http://yuyan.web.shiep.edu.cn/news.asp?id=598| title=规范汉字的定义、使用范围及使用依据| year=2005| accessdate=2011-09-27}}</ref>,大陆官方文件中“-{繁}-体字”是[[简化字]]的反义词,“-{正}-体字”则是[[异体字]]的反义词,简繁体字的标准是《[[简化字总表]]》,如“-{护}-”是[[简化字]],“-{護}-”是“-{繁}-体字”,而正异体字的标准是《[[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此表名为“第一批”但至今未出台“第二批[[异体字]]整理表”)<ref>{{cite web|url=http://fgk.chinalaw.gov.cn/article/dfgz/200401/20040100290576.shtml|publisher=国务院法制办公室|title=郑州市社会用字管理规定|date=2004-1-6|accessdate=2013-5-15|quote=正体字以文化部和原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一九五五年十二月二十二日联合发布的《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所列正体字为标准;其中与《简化字总表》不一致的,以《简化字总表》为标准}}</ref><ref>{{cite web|url=http://wenke.hep.edu.cn/gfhz/html/jhzzb3.asp|title=《简化字总表》说明|date=2006-5-25|accessdate=2013-5-15|quote=在1955年文化部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发布的《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中,有些被淘汰的异体字和被选用的正体字繁简不同,一般人习惯把这些笔画少的正体字看作简化字}}</ref><ref>{{cite web| language=zh-cn |url=http://www1.nttvu.edu.cn/pth/fyshow.asp?id=173| title=什么是规范汉字、现行规范汉字以什么作为依据| publisher=南通广播电视大学| year=2005| accessdate=2011-09-27|quote= 正体字以1955年文化部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发布的《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中选用的字为准(该表公布后又作了几次调整,一共恢复使用了28个被淘汰的异体字,即:阪、挫、晔、诓、雠、、邱、於、澹、骼、彷、菰、溷、徼、薰、黏、桉、愣、晖、凋等。所以,实际上被淘汰的异体字是1027个),与此相对的异体字不再使用。如:“-{牀}-”是“-{床}-”的异体,“-{慾}-”是“-{欲}-”的异体,等等,都不再使用}}</ref>,如“堤”是-{正}-体字,“-{隄}-”是[[异体字]]<ref>{{Cite book | author =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 title = 现代汉语词典 | location = 北京 | publisher = 商务印书馆 | date = 2005-6-1 | pages = 1740 | ISBN = 7-100-04385-9 | language = 简体中文}} </ref>。《[[通用規範漢字表]]》於2013年6月5日正式頒佈,该字表整-{合}-了《[[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1955年)、《[[簡化字總表]]》(1964年初發表,最後修訂於1986年)、《[[印刷通用漢字字形表]]》(1965年)、《[[現代漢語常用字表]]》(1988年)以及《[[現代漢語通用字表]]》(1988年),成爲社会一般應用領域的[[漢字標準列表|漢字規範]],原有相關字表從即日停止使用。


雖然目前的簡體字是按照一些說明的規則去進行簡化的,然而不可否認的是,臺灣、香港及澳門的用字標準保留了大部分的傳統字形,且符合造字原理(不過僅僅認識繁體字並不能解讀古文字,因為古今文字變化巨大,有一些字已脫離了原有的造字原理)。文字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繁化與簡化並存,但每個國家官方的選字不同,或者該地區民眾的約定俗成習慣與別的地方不同,造成了字形的不同。這正如中華文化的多樣化一樣,若必須找一種標準是十分困難的。
=== 香港、澳门 ===

[[香港]]和[[澳門]]称傳統漢字为「-{繁}-體字」,但亦有人發起「-{繁}-體字」改稱「-{正}-體字」的運動<ref>{{cite news|url=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pplement/culture/art/20121210/18095903|title=元氣堂:簡等於殘?眾字平等|language=zh-hk}}</ref>,認為「-{繁}-體字」的“-{繁}-”含“繁琐”之贬义<ref name="繁体字申遗">{{cite news|url=http://epaper.dfdaily.com/dfzb/html/2008-12/19/content_102359.htm|title=“繁体字应纳入汉字体系申遗”|publisher=东方早报|date=2008-12-19|language=zh-cn}}</ref>。
=== 中國大陸 ===
[[File:發展現代郵政.jpg|thumb|江澤民題字「-{发展現代化郵政,滿足社會需要}-」中,「-{发(發)}-」是[[簡化字]],「-{現(现)}-」「-{郵(邮)}-」「-{滿(满)}-」「-{會(会)}-」是繁體字]]
[[中國大陸]]以[[简化字]]和未被简化的[[传承字]]为“[[规范汉字]]”<ref>{{cite web| language=zh-cn| url=http://yuyan.web.shiep.edu.cn/news.asp?id=598| title=规范汉字的定义、使用范围及使用依据| year=2005| accessdate=2011-09-27|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20512222544/http://yuyan.web.shiep.edu.cn/news.asp?id=598| archivedate=2012-05-12| deadurl=yes}}</ref>,[[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中華人民共和國官方]]文件中“-{繁}-体字”是[[简化字]]的反義词,“-{正}-体字”则是[[异體字]]的反義词,简繁-{}-体字的標準是《[[简化字总表]]》,如“-{护}-”是[[简化字]],“-{護}-”是“-{繁}-体字”,而正异体字的標準是《[[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ref>{{cite web|url=http://fgk.chinalaw.gov.cn/article/dfgz/200401/20040100290576.shtml|publisher=国务院法制办公室|title=郑州市社会用字管理规定|date=2004-01-06|accessdate=2013-05-15|quote=正体字以文化部和原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一九五五年十二月二十二日联合发布的《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所列正体字为标准;其中与《简化字总表》不一致的,以《简化字总表》为标准|deadurl=yes|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31103110942/http://fgk.chinalaw.gov.cn/article/dfgz/200401/20040100290576.shtml|archivedate=2013-11-03}}</ref><ref>{{cite web|url=http://wenke.hep.edu.cn/gfhz/html/jhzzb3.asp|title=《简化字总表》说明|date=2006-05-25|accessdate=2013-05-15|quote=在1955年文化部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发布的《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中,有些被淘汰的异体字和被选用的正体字繁简不同,一般人习惯把这些笔画少的正体字看作简化字|archive-date=2013-10-17|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31017171801/http://wenke.hep.edu.cn/gfhz/html/jhzzb3.asp|dead-url=yes}}</ref><ref>{{cite web| language=zh-cn| url=http://www1.nttvu.edu.cn/pth/fyshow.asp?id=173| title=什么是规范汉字、现行规范汉字以什么作为依据| publisher=南通广播电视大学| year=2005| accessdate=2011-09-27| quote=正体字以1955年文化部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发布的《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中选用的字为准(该表公布后又作了几次调整,一共恢复使用了28个被淘汰的异体字,即:阪、挫、晔、诓、雠、、邱、於、澹、骼、彷、菰、溷、徼、薰、黏、桉、愣、晖、凋等。所以,实际上被淘汰的异体字是1027个),与此相对的异体字不再使用。如:“-{牀}-”是“-{床}-”的异体,“-{慾}-”是“-{欲}-”的异体,等等,都不再使用| deadurl=yes|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30522221454/http://www1.nttvu.edu.cn/pth/fyshow.asp?id=173| archivedate=2013-05-22}}</ref>,如“堤”是-{正}-体字,“-{隄}-”是[[异体字]]<ref>{{Cite book | author =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 title = 现代汉语词典 | url = https://archive.org/details/xiandaihanyucidi0005unse | location = 北京 | publisher = 商务印书馆 | date = 2005-06-01 | pages = [https://archive.org/details/xiandaihanyucidi0005unse/page/1740 1740] | ISBN = 7-100-04385-9 | language = zh-hans}} </ref>。《[[通用規範漢字表]]》於2013年6月5日正式頒佈,该字表整-{合}-了《[[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1955年)、《[[簡化字總表]]》(1964年初發表,最後修訂於1986年)、《[[印刷通用漢字字形表]]》(1965年)、《[[現代漢語常用字表]]》(1988年)以及《[[現代漢語通用字表]]》(1988年),成為社会一般應用領域的[[漢字標準列表|漢字規範]],原有相關字表從即日停止使用。

=== 香港、澳門 ===
[[香港]]和[[澳門]]称傳統漢字为「-{繁}-體字」,但有人因認為「-{繁}-體字」的「-{繁}-」含「繁琐」之贬義,所以發起「-{繁}-體字」改稱「-{正}-體字」的運動,稱為「繁-{}-體字申遺」(申遺:申請世界遺產)<ref>{{cite news|url=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pplement/culture/art/20121210/18095903|title=元氣堂:簡等於殘?眾字平等|language=zh-hk|accessdate=2012-12-22|archive-date=2016-03-04|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304223806/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pplement/culture/art/20121210/18095903|dead-url=no}}</ref>。現時在香港,稱作「-{繁}-體字」、「-{正}-體字」的人都有,而且並不會像台灣般把[[新字形]]化的[[國字標準字體]]奉為「標準」或「-{正}-體」。老師教導學童書寫時,多以《[[常用字字形表]]》作主要參考,但不是唯一標準<ref>{{cite news|url=https://www.hk01.com/社會新聞/290208/蔡若蓮藉寫揮春談寫字-孩子寫字字形結構無錯-批改不宜過於嚴苛|title=蔡若蓮藉寫揮春談寫字:孩子寫字字形結構無錯 批改不宜過於嚴苛|publisher=香港01|date=2019-01-31|accessdate=2019-11-30|archive-date=2021-01-25|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10125204443/https://www.hk01.com/%E7%A4%BE%E6%9C%83%E6%96%B0%E8%81%9E/290208/%E8%94%A1%E8%8B%A5%E8%93%AE%E8%97%89%E5%AF%AB%E6%8F%AE%E6%98%A5%E8%AB%87%E5%AF%AB%E5%AD%97-%E5%AD%A9%E5%AD%90%E5%AF%AB%E5%AD%97%E5%AD%97%E5%BD%A2%E7%B5%90%E6%A7%8B%E7%84%A1%E9%8C%AF-%E6%89%B9%E6%94%B9%E4%B8%8D%E5%AE%9C%E9%81%8E%E6%96%BC%E5%9A%B4%E8%8B%9B|dead-url=no}}</ref>;印刷時經常使用[[傳承字形]](舊字形)和[[柯熾堅|儷式與蒙納式字形]]。這些都是香港人眼中的「-{繁}-體字」或「-{正}-體字」。


=== 臺灣 ===
=== 臺灣 ===
{{Main|漢字|臺灣漢字|國字標準字體}}
[[臺灣漢字|臺灣的官方文字]]以[[中華民國教育部]]所制定的[[國字標準字體]]為標準,稱為「国字」、「-{正}-體字」或「标准字」<ref name="繁体字申遗"/>,並整理歷史文獻上的各種[[簡筆字]]、[[異體字]]、[[俗體字]]等,歸納統合為[[異體字]]<ref name="異體字字典序"/>,用字和[[香港]]、[[澳门]]大致相同,不過也有例外(例如「{{Lang|zh-tw|裡}}」和「{{Lang|zh-hk|裏}}」字、「{{Lang|zh-tw|線}}」和「{{Lang|zh-hk|綫}}」字等)。[[俗字]]在[[台湾]]亦經常出現,例如“-{臺}-”寫作“-{台}-”(「-{臺灣}-」、「-{台灣}-」、「-{台湾}-」的寫法都可以接受,但「-{台灣}-」、「-{台湾}-」少用於正式文件)、“-{鏽}-”寫作“-{銹}-”等<ref name="中市道路標線">{{cite news|url=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6/new/aug/17/today-life3.htm|title=中市道路標線 簡字不像話|publisher=自由時報|date=2006-8-17|language=zh-tw}}</ref>,在有些[[變體字]]方面,如「-{体}-」與「-{辞}-」等,[[中華民國教育部]]雖承認但視為[[異體字]]<ref>教育部重編國語字典</ref>。比較特別的是[[臺北市]]政府在[[馬英九]]任職市長期間推行-{正}-體字運動,內外文宣一律作「-{臺}-北市」而非「台北市」。<ref>{{cite web|url=http://theme.taipei.gov.tw/cgi-bin/SM_theme?page=42119aed|title=正體字主題網|publisher=臺北市政府}}</ref>
[[臺灣漢字|臺灣的官方文字]]以[[中華民國教育部]]所制定的[[國字標準字體]]為標準,稱為「國字」、「-{正}-體字」或「標準字」<ref name="繁体字申遗"/>,並整理歷史文獻上的各種[[簡筆字]]、[[異體字]]、[[俗體字]]等,歸納統合為[[異體字]]<ref name="異體字字典序"/>,用字和[[香港]]、[[澳门]]大致相同,但也有例外(如「{{Lang|zh-tw|裡}}」和「{{Lang|zh-hk|裏}}」字、「{{Lang|zh-tw|線}}」和「{{Lang|zh-hk|綫}}」字等等)。[[俗字]]在[[臺灣]]亦經常出現,例如「-{臺}-」寫作「-{台}-」、「-{臺灣}-」寫作「-{台灣}-」或「-{台湾}-」(後者較不被接受,兩種都少用於正式文件)、「-{鏽}-」寫作「-{銹}-」等<ref name="中市道路標線">{{cite news|url=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6/new/aug/17/today-life3.htm|title=中市道路標線 簡字不像話|publisher=自由時報|date=2006-08-17|language=zh-tw|deadurl=yes|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31013172114/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6/new/aug/17/today-life3.htm|archivedate=2013-10-13|accessdate=2013-10-06}}</ref>,在有些[[變體字]]方面,如「-{体}-」與「-{辞}-」等,[[中華民國教育部]]雖承認但視為[[異體字]]<ref>教育部重編國語字典</ref>。比較特別的是[[臺北市]]政府在[[馬英九]]任職市長期間推行-{正}-體字運動,內外文宣一律作「-{臺}-北市」而非「台北市」。<ref>{{cite web|url=http://theme.taipei.gov.tw/cgi-bin/SM_theme?page=42119aed|title=正體字主題網|publisher=臺北市政府|deadurl=yes|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90202144046/http://theme.taipei.gov.tw/cgi-bin/SM_theme?page=42119aed|archivedate=2009-02-02|access-date=2013-10-06}}</ref>


=== 名稱爭議 ===
=== 名稱爭議 ===
[[File:多寶塔碑.JPG|thumb|[[顏真卿]]的[[楷書]]書法,部分文字的寫法與目前的正體中文字有所差異,其異體字如「-{亰}-」、「-{貟}-」納入[[中華民國教育部]]頒布的異體字表]]


原本的標準文字皆稱「[[正書]]」、「[[楷書]]」或稱「正字」,傳統漢字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進行簡化前並沒有「-{繁}-體字」之說<ref name="ref201110">{{Cite book | author = 吳銘能 | title = 《書評寫作方法與實踐》(修訂版),增訂版後記 | publisher = 威秀資訊科技 | date = 2011-10 | pages = 第392頁 | accessdate = 2013-06-30 | url = 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id=W5f16tUO_W4C&lpg=PA392&hl=zh-TW&pg=PA392#v=onepage&q&f=false | language = zh-tw | quote = 本書列為大陸本科生的教材,仍以傳統-{正}-體漢字出版(註1:其實漢字沒有簡化之前,傳統漢字沒有-{繁}-體之說,到了漢字簡化以後,為了與傳統漢字區分,於是-{繁}-體字與簡體字為人所通稱。因此,我比較傾向稱傳統漢字或正-{}-體字。)。可能讀者會有疑問:為何不以「規範簡化字」出版呢?近代史學大師的著作,如[[劉師培]]、[[章太炎]]、[[梁啟超]]、[[蒙文通]]、[[陳寅恪]]、[[王國維]]、[[錢穆]]等諸位先生的集子,那一個不是以-{正}-體漢字排印出版?<br>說來令人感慨,臺灣馬英九有意以臺灣通行的傳統漢字(也就是大家習稱的-{繁}-體字)申請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而且積極進行,勢有非通過不可的姿態。本來,漢字起源於[[中國大陸]]本土,[[臺灣]]本是[[中國]]的一部分,臺灣文化深受中國大陸影響極深,臺灣老百姓現在書寫使用的漢字,原本就是中華文化的一支。然而,吊詭的是,中國近代歷史演變結局,傳統漢字在大陸本土已經是很少很少一群人使用了,反而臺灣二千三百萬同胞都在使用傳統漢字。<br>中國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大國,過去文化輝煌燦爛,外國使節朝貢交流絡繹不絕,現在淪落到傳統漢字要像熊貓一樣保護,避免瀕臨消失,這難道不值得我們深思反省嗎? }}</ref>,只有-{正}-體字與[[俗體字]]之分區<ref name="ref2002">{{Cite book | author = 黃嘉偉、敖群 | title = 漢語與文化讀本: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An Intermediate Reader | publisher =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 date = 2002 | pages = 繁體字與簡體字 page 148| accessdate = 2013-06-30 | url = 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id=1Xrt0omrc2oC&pg=PA148&dq=%E6%AD%A3%E9%AB%94%E5%AD%97&hl=zh-TW&sa=X&ei=sUPQUbD8CInzkQWx5ICQDw&redir_esc=y#v=onepage&q=%E6%AD%A3%E9%AB%94%E5%AD%97&f=false | language = zh-hk | quote = 從前中國沒甚麼人講繁-{}-體字和簡體字,大家只說-{正}-體字與[[俗體字]]... }}</ref><ref name="簡體字推行法令案">[[:File:ROC24_SC3.jpg|中華民國二十四年八月教育部頒發的簡體字表之附錄說明...]]</ref>,1935年8月[[中華民國教育部]]曾公布《[[第一批简体字表]]》,采用了[[钱玄同]]所编《简体字谱》(2400余字)中的324个,明确说明:「'''简体字'''为笔画省简之字,易认易写,别于'''-{正}-体字'''而言,得以代繁写之'''-{正}-体字'''」<ref>{{cite web|url=http://dz.xdkb.net/html/2012-09/10/content_208338.htm|title=简体字并不是当代社会的“特产”|accessdate=2013-11-08|archive-date=2013-11-09|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31109163458/http://dz.xdkb.net/html/2012-09/10/content_208338.htm|dead-url=no}}</ref>。到了195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頒佈《[[汉字简化方案]]》之後,才開始用'''-{繁}-體字'''稱呼傳統漢字<ref name=ref201110/>。因此傳統漢字支持者認為由於傳統漢字的筆畫並未增加,並非原來寫法的繁化,理應保存其原本的稱呼,即「-{正}-體字」。<ref name="繁体字申遗">{{cite news|url=http://epaper.dfdaily.com/dfzb/html/2008-12/19/content_102359.htm|title=“繁体字应纳入汉字体系申遗”|publisher=东方早报|date=2008-12-19|language=zh-cn|accessdate=2013-05-18|archive-date=2013-10-19|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31019204311/http://epaper.dfdaily.com/dfzb/html/2008-12/19/content_102359.htm|dead-url=yes}}</ref>因為政治原因[[馬英九]]成為強調使用「-{正}-體字」一詞的政治人物之一,馬英九的總統文稿引用古訓「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NoteTag|出自《[[論語]]·子路》。}}來強調「-{繁}-體字」有負面意涵,應使用「-{正}-體字」來強調「正規」、「正統」與「正式」之意<ref name="馬英九2009">{{Cite web|author=馬英九|url=http://www.president.gov.tw/Default.aspx?tabid=1105&itemid=20513&rmid=2781 |work=總統手稿 |title=「大陸『識正書簡』的文化意涵」乙文|date=2009-06-23|quote=一、我為何關心中文發展?……三、為正-{}-體字請命!……因為「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的古訓。我們所使用的文字,是老祖先二千多年來一脈相承使用的正統漢字,未曾增加筆畫,使用並不繁瑣,怎麼可以稱為帶有負面意涵的「繁-{}-體字」呢?至於「正-{}-體字」一語,有「正規」、「正統」、與「正式」的意思,是針對「異體」、「俗體」與「簡體」而來,但並無任何貶抑意涵。}}</ref><ref name="簡體字推行法令案"/>。
[[File:多寶塔碑.JPG|thumb|[[顏真卿]]的[[楷書]]書法,部份文字的寫法與目前的正體中文字有所差異,其異體字如「-{亰}-」、「-{貟}-」納入[[中華民國教育部]]頒布的異體字表。]]


[[簡體字]]支持者認為文字變革是自然的事,用「-{正}-體字」來稱呼传统汉字,有暗示簡體字是「歪體」之嫌<ref>{{cite news|url=http://www.chinanews.com/hb/news/2009/04-20/1654446.shtml|title=联合早报:简体还是繁体?海外中文学校陷两难|publisher=中国新闻网|date=2009-04-20|language=zh-cn|accessdate=2013-10-19|archive-date=2021-01-16|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10116074947/http://www.chinanews.com/hb/news/2009/04-20/1654446.shtml|dead-url=no}}</ref>,[[元朝|元]][[明朝|明]]以來各類手寫文獻使用現今通行簡體字者多不勝數,[[简化字]]既然被定為[[規範漢字]],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正}-體字」<ref name="繁体字申遗"/>。
原本的標準文字皆稱「[[正書]]」、「[[楷書]]」或稱「正字」,傳統漢字在簡化前並沒有「-{繁}-體字」之說<ref name="ref201110">{{Cite book | author = 吳銘能 | title = 《書評寫作方法與實踐》(修訂版),增訂版後記 | publisher = 威秀資訊科技 | date = 2011-10 | pages = 第392頁 | accessdate = 2013-06-30 | url = 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id=W5f16tUO_W4C&lpg=PA392&hl=zh-TW&pg=PA392#v=onepage&q&f=false | language = zh-tw | quote = 本書列為大陸本科生教材,,仍以傳統-{正}-體漢字出版。(註1:其實漢字沒有簡化之前,傳統漢字沒有-{繁}-體之說,到了漢字簡化後,為與傳統漢字區分,於是-{正}-體字與簡體字為人通稱……)可能讀者會有疑問:為何不以「規範簡化字」出版呢?近代史學大師的著作,如[[劉師培]]、[[章太炎]]、[[梁啟超]]、[[蒙文通]]、[[陳寅恪]]、[[王國維]]、[[錢穆]]等諸位先生的集子,那一個不是以-{正}-體漢字排印出版:說來令人感慨,臺灣馬英九有意以臺灣通行的傳統漢字(也就是大家習稱的-{繁}-體字)申請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且極積進行,勢有非通過不可的姿態。本來,漢字起源於中國大陸本土,臺灣本是中國的一部份,臺灣文化深受中國大陸影響極深,臺灣老百姓現在書寫使用的漢字,原本就是中華文化的一支。然而,吊詭的是,中國近代歷史演變結局,傳統漢字在大陸本土已經是很少很少一群人使用了,反而臺灣二千三百萬同胞都在使用傳統漢字。中國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大國...現在淪落到傳統漢字要像熊貓一樣保護,避免瀕臨消失,這難道不值得我們深思反思嗎? }}</ref>,只有-{正}-體字與[[俗體字]]之分區<ref name="ref2002">{{Cite book | author = 黃嘉偉、敖群 | title = 漢語與文化讀本: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An Intermediate Reader | publisher =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 date = 2002 | pages = 繁體字與簡體字 page 148| accessdate = 2013-06-30 | url = 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id=1Xrt0omrc2oC&pg=PA148&dq=%E6%AD%A3%E9%AB%94%E5%AD%97&hl=zh-TW&sa=X&ei=sUPQUbD8CInzkQWx5ICQDw&redir_esc=y#v=onepage&q=%E6%AD%A3%E9%AB%94%E5%AD%97&f=false | language = zh-hk | quote = 從前中國沒甚麼人講繁體字和簡體字,大家只說-{正}-體字與[[俗體字]]... }}</ref><ref name="簡體字推行法令案">[https://zh.wikipedia.org/wiki/File:ROC24_SC3.jpg 中華民國二十四年八月教育部頒發的簡體字表之附錄說明...]</ref>,1935年8月[[中華民國教育部]]曾公布《[[第一批简体字表]]》,采用了[[钱玄同]]所编《简体字谱》(2400余字)中的324个,明确说明:「'''简体字'''为笔画省简之字,易认易写,别于'''-{正}-体字'''而言,得以代繁写之'''-{正}-体字'''」<ref>{{cite web|url=http://dz.xdkb.net/html/2012-09/10/content_208338.htm|title=简体字并不是当代社会的“特产”}}</ref>。到了1956年中國大陸頒佈《[[汉字简化方案]]》之後,才開始用'''-{繁}-體字'''稱呼傳統漢字<ref name=ref201110/>。因此傳統漢字支持者認為由於傳統漢字的筆畫並未增加,理應保存其「正」稱,稱為「-{正}-體字」。<ref name="繁体字申遗">{{cite news|url=http://epaper.dfdaily.com/dfzb/html/2008-12/19/content_102359.htm|title=“繁体字应纳入汉字体系申遗”|publisher=东方早报|date=2008-12-19|language=zh-cn}}</ref>[[馬英九]]是強調使用「-{正}-體字」一詞的政治人物之一,馬英九的總統文稿引用古訓「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NoteTag|出自《[[論語]]·子路》。}}來強調「-{繁}-體字」有負面意涵,應使用「-{正}-體字」來強調「正規」、「正統」與「正式」之意<ref name="馬英九2009"/><ref name="簡體字推行法令案"/>。

亦有[[簡化字]]支持者認為文字變革是自然的事,用「-{正}-體字」來稱呼传统汉字,有暗示簡化字是「歪體」之嫌<ref>{{cite news|url=http://www.chinanews.com/hb/news/2009/04-20/1654446.shtml|title=联合早报:简体还是繁体?海外中文学校陷两难|publisher=中国新闻网|date=2009-04-20|language=zh-cn}}</ref>,[[元朝|元]][[明朝|明]]以來各類手寫文獻使用現今通行簡化字者多不勝數,[[简化字]]既然被定為[[規範漢字]],就是[[中國大陸]]的「-{正}-體字」<ref name="繁体字申遗"/>。


=== 申請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
=== 申請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
全球[[華人]]目前使用傳統漢字約 4000 萬人,約只有[[簡化字]]用绝大多数在[[中]])的33分之1<ref name="馬英九2009"/>,据统[[中國大陸]]简化字的占95.25%,写繁字的只占0.92%,有3.84%的人是繁简用<ref name="繁体字申遗" /><ref name="ref201110" />,因此[[中華民國總統]][[馬英九]]有意以臺灣通行的「傳統漢字」(-{正}-體字)申請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由于[[中華民國]]已失去聯合國席位,没有权利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世界遗产]]<ref name="ref201110" />,而[[華人民共和]]的一些学者認為应以“汉字”申遗<ref name="繁体字申遗"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宁則表示“我们刚开过申遗名录的讨论会议,汉字被列在名录上面,但我们把它删掉了。汉字符号不需要保护,它有延续性,几千年都没有间断过发展和传承。申遗是为了抢救濒危的文化,而汉字的情形并不是这样。”另外他也表示「我不否认简体字存在弊端,我们曾经提出恢复八个繁体字,比如‘-{乾}-湿’的‘-{乾}-’,和‘干部’的‘干’区分开,但就是这八个字也没能通过」等。<ref>{{cite news|url=http://news.sina.com.cn/c/cul/2008-01-23/145314809917.shtml|title=汉字统一编码不为人知的内幕}}</ref>在歷經了中國近代歷史演變,對於傳統漢字稱謂與简化爭議已久,曾經在中華文化圈廣泛使用的傳統漢字,現在的用銳減為[[簡化字]]用的33分之1<ref name="馬英九2009"/>,申遺行動突顯出傳統漢字需受到保護之憾。<ref name="ref201110" />
全球[[華人]]目前使用傳統漢字約4000萬人,約只有[[簡化字]]使分布在[[中]],[[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的33分之1<ref name="馬英九2009" />,据统[[中國大陸]]简化字的占95.25%,写繁-{}-體字的只占0.92%,有3.84%的人是繁简用<ref name="繁体字申遗" /><ref name="ref201110" />,因此[[中華民國總統]][[馬英九]]有意以臺灣通行的「傳統漢字」(-{正}-體字)申請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由于[[中華民國]]已失去聯合國席位,無權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世界遗产]]<ref name="ref201110" />,中國大陸的一些学者認為应以“汉字”申遗<ref name="繁体字申遗" />,[[北京師範大学]]教授王宁則表示“我们刚开过申遗名录的讨论会议,汉字被列在名录上面,但我们把它删掉了。汉字符号不需要保护,它有延续性,几千年都没有间断过发展和传承。申遗是为了抢救濒危的文化,而汉字的情形并不是这样。”另外他也表示「我不否认简体字存在弊端,我们曾经提出恢复八个繁-{}-体字,比如‘-{zh-hant:;zh-hans:干;}-湿’的‘-{zh-hant:;zh-hans:干;}-’,和‘-{zh-hant:幹;zh-hans:;}-部’的‘-{zh-hant:幹;zh-hans:;}-’区分开,但就是这八个字也没能通过」等。<ref>{{cite news|url=http://news.sina.com.cn/c/cul/2008-01-23/145314809917.shtml|title=汉字统一编码不为人知的内幕|accessdate=2014-04-13|archive-date=2020-05-01|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00501025619/http://news.sina.com.cn/c/cul/2008-01-23/145314809917.shtml|dead-url=no}}</ref>在歷經了中國近代歷史演變,對於傳統漢字稱謂與简化爭議已久,曾經在中華文化圈廣泛使用的傳統漢字,現在的使銳減為[[簡化字]]使的33分之1<ref name="馬英九2009"/>,申遺行動突顯出傳統漢字需受到保護之憾。<ref name="ref201110" />


=== 繁簡之爭 ===
=== 繁簡之爭 ===
{{Main|漢字簡化爭論}}
{{Main|漢字簡化爭論|漢字拉丁化}}
*一些人認為[[簡化字]]可減少書寫所耗費的時間精力;笔画減少較為簡單,可減輕學習難度,在現代資訊快速流動時具有更大的適應空間,<ref>{{cite news|url=http://www.studytimes.com.cn:9999/epaper/xxsb/html/2013/03/11/10/10_15.htm|title=少数汉字可适当再简化|author=周溯源 张广照|publisher=[[学习时报]]|date=2013-03-11|language=zh-cn}}</ref>簡化字結構清晰,更容易辨認,这一点在一些简化前的形近字身上体现的尤为明显,如「-{画(畫)}-」「-{书(書)}-」「-{昼(晝)}-」等,这也使简化字在印刷時可以采用更小的字体,節省[[油墨]]和[[紙]]資源。
*簡化字擁護者認為[[簡化字]]可減少書寫所耗費的時間精力;笔画減少較為簡單,可減輕學習難度,在現代資訊快速流動時具有更大的適應空間,<ref>{{cite news|url=http://www.studytimes.com.cn:9999/epaper/xxsb/html/2013/03/11/10/10_15.htm|title=少数汉字可适当再简化|author=周溯源 张广照|publisher=[[学习时报]]|date=2013-03-11|language=zh-cn|deadurl=yes|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31013212148/http://www.studytimes.com.cn:9999/epaper/xxsb/html/2013/03/11/10/10_15.htm|archivedate=2013-10-13|accessdate=2013-10-06}}</ref>簡化字結構清晰,更容易辨認,这一点在一些简化前的形近字身上体现的尤为明显,如「-{画(畫)}-」「-{书(書)}-」「-{昼(晝)}-」等,这也使简化字在印刷時可以采用更小的字体,節省[[油墨]]和[[紙]]資源。
[[File:廣告海報書法錯字.JPG|thumb|中國大陸一張廣告海報中的書法錯字,「魂」的左旁「-{云}-」被誤寫為「-{雲}-」]]
*簡化字批評者認為現行的[[簡化字]]能減省的精力相當有限,例如“-{夹(夾)}-”、“-{涡(渦)}-”、“-{凉(涼)}-”等字只减少了一画,而且大陆的[[规范汉字]]中尚有“餐”、“囊”、“疆”等大量笔画多的常用汉字。[[簡化字]]有諸多問題,例如:部分字形近容易誤認、無法呈現內涵及解釋字源{{NoteTag|如:“-{聖}-”簡化為“-{圣}-”、“-{僅}-”簡化為“-{仅}-”、“-{鳳}-”簡化為“-{凤}-”、“-{風}-”簡化為“-{风}-”等,其中“乂”“又”倾向“符号化”。}}<ref>{{cite news|url=http://www.chinanews.com/cul/news/2009/03-18/1606537.shtml |title=裴钰:从17个角度看汉字繁体字和简体字之争 |work=中国新闻网 |publisher=南方报网 |date=2009-03-18 |language=zh-cn}}</ref>、合併漢字導致歧義增加、喪失藝術美感、破壞漢字系統性、無法完全廢除[[傳統漢字]]導致想要閱讀古代文獻或其它繁體書籍必須額外學習等。
*簡化字批評者認為:現行的[[簡化字]]能減省的精力相當有限,例如“-{夹(夾)}-”、“-{涡(渦)}-”、“-{两(兩)}-”、“等字只减少了一画,而且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规范汉字]]中尚有“餐”、“囊”、“疆”等大量筆畫多的常用漢字,簡化字雖然書寫便利,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對繁-{}-體字的嚴厲限制造成[[中華文化]]的流失,甚至被批評為文化的墮落。[[簡化字]]有許多問題,例如:部分字形相近容易誤認、無法呈現內涵、意義及解釋字源{{NoteTag|如:“-{聖}-”簡化為“-{圣}-”、“-{僅}-”簡化為“-{仅}-”、“-{鳳}-”簡化為“-{凤}-”、“-{風}-”簡化為“-{风}-”等,其中“乂”“又”倾向“符号化”。}}<ref>{{cite news |url=http://www.chinanews.com/cul/news/2009/03-18/1606537.shtml |title=裴钰:从17个角度看汉字繁体字和简体字之争 |work=中国新闻网 |publisher=南方报网 |date=2009-03-18 |language=zh-cn |accessdate=2013-10-04 |archive-date=2016-03-05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305080936/http://www.chinanews.com/cul/news/2009/03-18/1606537.shtml |dead-url=no }}</ref>。[[台中教育大學]]中文系教授鄭蕤指出,沒有簡體字時,大家不覺得寫-{正}-體字有多辛苦,但一有[[簡體字]],大家在求方便的情況下,很容易就選寫[[簡體字]]。
*有觀點認為,[[漢字簡化]]自始就有一個誤區,即將中國[[文盲]]率居高不下歸罪於繁體字「难认、难读、难写」,但事實上影響識字率的更多是社会[[经济]]以及[[教育]]因素,而非字体难易程度。例如18世纪之前,中国的识字率约为5%,為世界最高,这得益于当时中国经济繁荣、教育普及,但在[[中世纪]]的[[欧洲]]乡村,除了[[牧师]]之外就再也没有几个识字的人<ref name="cn20090323">{{Cite news|title=中国青年报:繁体字和简体字都是“国字”|url=http://www.chinanews.com/cul/news/2009/03-23/1612585.shtml |date=2009-03-23 |publisher=中国新闻网}}</ref>。[[台中教育大學]]中文系教授鄭蕤指出,沒有簡體字時,大家不覺得寫-{正}-體字有多辛苦,但一有[[簡體字]],大家在求方便的情況下,很容易就選寫[[簡體字]]。[[中華民國]]前總統[[陳水扁]]也曾使用簡體字在公眾場合題字,多次将陳姓寫成簡體;身為[[中華民國]]在野黨領袖的[[蔡英文]]也使用簡體書寫過公開信<ref>{{cite news|url=http://news.qq.com/a/20081114/001101.htm|title=蔡英文发公开信挺陈明文绝食 通篇都是简体字|author=(中评社|publisher=[[人民网]]|date=2008-11-14|language=zh-cn}}</ref>。


== 其他傳統漢字 ==
== 其他傳統漢字 ==
[[漢字文化圈]]中[[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地有類似的傳統漢字。

[[漢字文化圈]]中尚有[[日本]]和[[韓國]]等國家有類似-{zh-hk:繁體字; zh-tw:正體字; zh-cn:繁体字;}-的傳統漢字。


=== 日本 ===
=== 日本 ===
第413行: 第393行:
{{See also|日本国语国字问题|日本漢字改革史}}
{{See also|日本国语国字问题|日本漢字改革史}}


1946年,[[日本内阁]]公布《[[當用漢字]]表》,收錄的1850字中131字采用[[日本新字体|新字体]],原写法則被稱作「'''[[舊字體]]'''」。新字体多为略字([[简笔字]]),但亦有少数增添笔画的情况,如“{{Lang|ja|歩(步)}}”。另外,基於[[同音汉字书写规则]],不少當用漢字外的漢字被替換成另一個不同的漢字,其中一些寫法與[[中國大陸]]的[[簡化字]]相同,如「{{Lang|ja|牴触(觸)}}」改成「{{Lang|ja|抵触}}」<ref>{{lang|ja|[[s:ja:同音の漢字による書きかえ|《同音の漢字による書きかえ》]],昭和31年7月5日発表「国語審議会の建議と報告」より。{{ja}}}}</ref>。
1946年,[[日本内阁]]公布《[[當用漢字]]表》,收錄的1850字中131字采用[[日本新字体|新字体]],原写法則被稱作「'''[[舊字體]]'''」。新字体多为略字([[简笔字]]),但亦有少数增添笔画的情况,如“{{Lang|ja|歩(步)}}”。另外,基於[[同音汉字书写规则]],不少當用漢字外的漢字被替換成另一個不同的漢字,其中一些寫法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標準相同,如「{{Lang|ja|牴触(觸)}}」改成「{{Lang|ja|抵触}}」<ref>{{lang|ja|[[s:ja:同音の漢字による書きかえ|《同音の漢字による書きかえ》]],昭和31年7月5日発表「国語審議会の建議と報告」より。{{ja}}}}</ref>。


1981年,日本内閣公告了僅僅作為「目標」而非「強制」的《[[常用漢字]]表》,收錄1945字{{NoteTag|1=2010年,日本追加196個新的常用漢字,並削除5個漢字,合計共2136字。}},其中[[日本新字体|新字體]]355個{{NoteTag|1=由於「{{lang|ja|辨}}」、「{{lang|ja|瓣}}」和「{{lang|ja|辯}}」被合併簡化為「{{lang|ja|弁}}」,355個[[日本新字体|新字体]]对应的[[舊字體]]有357個。}},加上《[[人名用漢字表]]》收錄的11個新字體、《表外漢字字體表》收錄的22個「簡易慣用字體」,日本政府公布的新字體共389字{{NoteTag|1=但亦有不少收錄於辭書,而政府未予以公示的舊字體,如《表外漢字字體表》中有「{{Lang|ja|讃}}」無「{{Lang|ja|讚}}」,再加上[[擴張新字體]]問題,新字體數量遠不止389個。}},其簡化程度總體而言不如[[中國大陸]]的[[簡化字]],[[言部]]、[[金部]]、[[糸部]]等常用[[部首]]没有简化。
1981年,日本内閣公告了僅僅作為「目標」而非「強制」的《[[常用漢字]]表》,收錄1945字{{NoteTag|1=2010年,日本追加196個新的常用漢字,並削除5個漢字,合計共2136字。}},其中[[日本新字体|新字體]]355個{{NoteTag|1=由於「{{lang|ja|辨}}」、「{{lang|ja|瓣}}」和「{{lang|ja|辯}}」被合併簡化為「{{lang|ja|弁}}」,355個[[日本新字体|新字体]]对应的[[舊字體]]有357個。}},加上《[[人名用漢字表]]》收錄的11個新字體、《表外漢字字體表》收錄的22個「簡易慣用字體」,日本政府公布的新字體共389字{{NoteTag|1=但亦有不少收錄於辭書,而政府未予以公示的舊字體,如《表外漢字字體表》中有「{{Lang|ja|讃}}」無「{{Lang|ja|讚}}」,再加上[[擴張新字體]]問題,新字體數量遠不止389個。}},其簡化程度總體而言不如[[中國大陸]]的[[簡化字]],[[言部]]、[[金部 (部首)|金部]]、[[糸部]]等常用[[部首]]没有简化。


在日本,日常生活主要使用新字体,但政府并未宣布废止[[舊字體]]。在专有名词等很多场合中,[[舊字體]]仍可使用。
在日本,日常生活主要使用新字体,但政府并未宣布废止[[舊字體]]。在专有名词等很多场合中,[[舊字體]]仍可使用。


=== 朝鮮、韓國 ===
=== 朝鮮半島 ===
{{Main|朝鮮漢字}}
{{Main|朝鮮漢字}}
'''[[朝鮮漢字]]'''({{kor|hanja=漢字|k=한자|rm=hanja}})也稱「'''韓國漢字'''」或「'''韩-{}-文汉字'''」等,是[[朝鮮語|朝-{}-鮮語/韓-{}-語]]中使用的漢字,通常用來書寫由[[漢語]]、[[日語]]傳入的漢字詞。
'''[[朝鮮漢字]]'''({{kor|hanja=漢字|k=한자|rm=hanja}})也稱「'''韓國漢字'''」或「'''韩-{}-文汉字'''」等,是[[朝鮮語|朝-{}-鮮語/韓-{}-語]]中使用的漢字,通常用來書寫由[[漢語]]、[[日語]]傳入的漢字詞。


朝鲜漢字字形大約相同於[[中國]]的[[繁体字]]、[[日本]]的[[舊字體]],唯少數字形有異,如「{{lang|ko|曺}}」(曹)。
朝鲜漢字字形大約相同於[[中國]]的[[正體字|正-{}-體字]]、[[日本]]的[[舊字體]],唯少數字形有異,如「{{lang|ko|曺}}」(曹)。值得一提的是韓國將繁-{}-體字稱作-{正}-體字。<ref> {{Cite book |author=邵毅平 |title=韓國的智慧 |location=臺灣臺北市 |publisher=國際村文庫 |date=1996年7月 |pages=232 |ISBN=957-754-310-3 |accessdate=2015年1月11日 |language=中文}} </ref>


朝鮮漢字在年輕人中的使用頻率不高,通常都轉由[[諺文]]書寫。
朝鮮漢字在年輕人中的使用頻率不高,多數年輕人都不識漢字,通常都轉由[[諺文]]書寫。現在漢字只有在觀光景點、政府設施、重大活動才會出現。近年来为适应旅游业需求,已转为中国大陆的简化字,而非韓國汉字


=== 越南 ===
=== 越南 ===
{{Main|儒字}}
{{Main|儒字}}
傳統在[[越南]]使用的漢字--[[儒字]],目前只在學術研究上使用,用來表示從[[古代汉语|古代的漢語]]中引入的漢字詞。
傳統在[[越南]]使用的漢字[[儒字]],目前只在學術研究上和宗教場所中使用,用來表示從[[古代漢語]]中引入的漢字詞。
== 在書法上的使用 ==
[[File:China 9seikyu Laisenmei.jpg|thumb|[[楷書四大家]]之一的[[歐陽詢]]所書《[[九成宮醴泉銘]]》被譽為“天下第一楷書”,其中在書法界備受推崇。]]
繁體字雖然在中國大陆乃至其他華人地區已經不是標準字體,但在[[東亞書法|書法]]中仍然有保留著繁體字的字型。例如[[小篆|篆]]、[[隸]]、[[楷書|楷]]、[[行書|行]]、[[草書|草]]這五種書法字體在書者進行揮毫時都會以繁體字為主。另外在進行[[臨帖]]或創作時也會以繁體字為主進行書法創作。


== 註釋 ==
== 註釋 ==
{{NoteFoot}}
{{NoteFoot}}


== 參見 ==
== 参考文献 ==
{{Reflist|30em}}

== 外部链接 ==
{{Wikibooks}}
{{Wikibooks}}
{{Wiktionary}}
{{Commonscat|Traditional Chinese characters}}

== 參見 ==
{{Portal box|汉字文化圈|语言}}
* [[中文]]
* [[中文]]
* [[正體|-{}-體]]
* [[正體|-{}-體]]
* [[異體字]]
* [[简化字]]
* [[傳承字]]
* [[简体中文]]
* [[简体中文]]
* [[汉字简化]]
* [[汉字简化]]
第446行: 第434行:
* [[繁簡轉換一對多列表]]
* [[繁簡轉換一對多列表]]


{{Ideographic_repertoire}}
== 参考文献 ==
{{Reflist|2}}

{{-}}
{{各地漢字}}
{{各地漢字}}


{{Portal bar|中國|台灣|文化|漢字文化圈|語言}}
[[Category:汉字]]


[[Category:汉字]]
[[cs:Čínské znaky#Tradiční a zjednodušené znaky]]
[[de:Langzeichen]]
[[Category:返璞詞]]
[[he:כתב סיני#סינית מפושטת]]

2024年12月16日 (一) 11:33的最新版本

繁體字
类型
使用时期
公元二世紀至今
书写方向
  • 從左至右(現代)
  • 從上至下,從右至左(傳統
用于官方文字
语言漢語
相关书写体系
父体系
姊妹体系简化字日本漢字朝鮮漢字喃字諺文契丹文西夏文注音符号
ISO 15924
ISO 15924Hant (502), ​Han (Traditional variant)
 本條目包含國際音標 (IPA) 符號。 有關 IPA 符號的介紹指南,請參閱 Help:IPA[ ]/ / 及 ⟨ ⟩ 之間的區別,參閲IPA§方括號與轉錄定界符
「繁体字」的各地常用名稱
中国大陸繁体字
臺灣正體字
香港繁體字
澳門繁體字
新加坡繁體字
馬來西亞繁體字

繁体字(英語:unsimplified Hanzi[1]unsimplified Chinese characters[1]),与简体字[2][3]相对,是结构相对复杂的汉字书写字体,一般笔画較多。在汉字简化的过程中,一些汉字会简化成简单好写的字体,称为“简化字[3],而繁体字一词就在这个过程中用来称呼与其对应的未被简化的汉字。而傳承字(英語:traditional Hanzi[1]traditional Chinese characters[1])是指未被简化的汉字。在使用简化字的地区,傳承字通常是指没有被简化的汉字;而在汉字简化之前或者尚未经历汉字简化的地区,傳承字是指前代已有的字,大致上就是新造字以外的字。而繁體中文,亦作傳統中文(英語:Traditional Chinese網頁語言代碼:zh-Hant[註 1]),與简体中文相對,是使用未经历汉字简化的地区的传承字作为字汇的一种书面表达方式。中華民國教育部选定的传承字字汇被当地称为正體中文

现在常用的繁體字字型始於西元2世紀,在漢朝的王次仲創立楷書之時就趨於穩定,其中大部分的寫法、造字方式和字意在這之後的歷史中就很少再發生改變,是漢朝中華民國的全中國通行字型,也是現今台灣香港澳門的標準字[4][5][6]

定義及名稱

[编辑]

汉字简化運動後,“繁体字”一詞被用於與未被简化的汉字對應。

传承字
是指未被简化的汉字。在使用简化字[3]的地区,傳承字是历史上流传下来沿用至今,未加整理简化或不需要整理简化的字;而在汉字简化之前或者尚未经历汉字简化的地区,傳承字是指前代已有的字,大致上就是新造字以外的字。在汉字构形属性历时演变的研究中,断代测查样本中前代样本中已有的字,称之为传承字[7]
繁体字[1]
简体字[2][3]相对,是结构相对复杂的汉字书写字体,一般笔画較多。在汉字简化的过程中,一些汉字会简化成简单好写的字体,称为简化字[3],而繁体字一词就在这个过程中用来称呼与其对应的未被简化的汉字。在一些语境下,繁體字可以用来指代未经历汉字简化的地区使用的傳承字,或者已有简化字的繁体字和没有对应简化字的傳承字的合集。
正體字
异体字相對,是指在汉字的多种写法中官方机构所规定或约定的首选写法。
正字(正體字)
俗字(俗体字)相對,是指官方机构所规定或约定的汉字字体[8][9][10]中華民國教育部定義了一套正體字,称为“國字標準字體”。
傳統中文
是使用未经历汉字简化的地区的传承字作为字汇的一种书面表达方式。在计算机处理过程中,也常被称为繁體中文,與简体中文相對。中華民國教育部选定的传承字被当地称为正體中文

歷史

[编辑]

漢字简化运动可追溯至新文化運動中關於文字及語文教言和國家發展的討論。

1932年中華民國教育部公佈《國音常用字彙》(見现代標準汉语),確定了現代中國國語標準音系,还收录了部分“破体”、“小字”等宋元以来“通俗的简体字”。中國正式以國家體制推行簡体字是在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六月發佈《簡體字推行法令案》(編號001090002A008),1935年8月21日,教育部以部令11400號正式公佈《第一批簡體字表》,公佈推行的簡体字為324個。1936年1月15日國民黨中央召開第五次政治會議,會上國民黨中央委員和考試院長戴季陶提交簡体字緩行提案,《第一批簡體字表》於是被暫緩執行。[11][12]

195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頒布《漢字簡化方案》,希望用簡化漢字的方式逐步達成掃除文盲的目標,是為掃盲運動之伊始。1964年《簡化字總表》共收2274个简化字及14个简化偏旁[註 2],簡化字形很多來自草書楷化[註 3]或文獻中筆畫簡單的俗字[註 4]異體字古字假借字[註 5],也有當代人的創造[註 6]。該方案把簡化前的漢字叫作「繁體字」,並把簡化後的漢字叫作「簡化字[註 7]。另外,未經省略部首並在「规范汉字」(通行文字體)中沿用下來的漢字則被稱為「傳承字」。此前,毛泽东在给其同学蒋竹如的一封函件中曾提到:“拼音文字是较便利的一种文字形式。汉字太繁难,目前只作简化改革,将来总有一天要作根本改革的[13]。”随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成立“汉字简化方案审订委员会”,并由董必武郭沫若等人主持上述文字改革工作。

各地寫法或標準

[编辑]

文字現代化的常見基礎工具為標準化[14][15],而由於各地政府的漢字標準之間存在各種差異,以致「正體字」與「繁體字」也時常有著不同的意涵。

傳統字書標準

[编辑]

傳統權威字書,如《康熙》《說文》等,編撰者都是文字訓詁的學者,並基於文字學原則編定字樣作為字頭。自明、清起的匠體字印刷把這種字樣,傳承至現代的金屬字模、照相植字排版以至電腦字型,稱作舊字形傳承字形傳統字形

新馬地區

[编辑]

新馬地區的繁體字的寫法一般與中國的書寫方式雷同,通常由右到左。也有的由上到下。一般沒有由左到右。

臺灣

[编辑]

臺灣沿用傳統漢字,同時稱之為正體字,其起始標準為中華民國教育部颁布的《常用國字標準字體表》(俗稱「甲表」)所收錄之4808個常用字、《次常用國字標準字體表》(俗稱「乙表」)所錄之6334個常用字(外加9個單位詞,合計6343字)、《罕用字體表》(俗稱「丙表」)所錄之18388個罕用字、以及《原異體字表》(俗稱「丁表」)所收錄之18588個異體字(補遺22字),並以此四表收錄字為現行中華民國國家標準中文標準交換碼納編(CNS11643)編碼依據。2004年,中華民國政府公佈《新異體字表》,計收70833字;而此第五表連同前四表共組為當前中華民國正體字標準,總計收錄105051字[16][17][18][19]。 並公布用語說明

  • 「正字」為中華民國教育部之《常用字表》《次常用字表》《罕用字表》所收錄之字,或2004年公佈《新異體字表》編輯新增之正字[17]
  • 「異體字」為文獻上與正字同音義而異形者,此乃中國文字孳乳演變的實況紀錄,形體流變的自由與旁歧的現象,歷來對它的稱呼很多,除異體字外 ,還有俗字、訛字、雜體、別體等[16]

其選字參考資料為《中文大辭典》《中華大字典》《辭海》《辭源》《辭通》《康熙字典》《說文解字詁林》等合計百餘種,經系統整理歸納成為現行正體字標準。字體的選用,官方聲稱乃就現有字形加以挑選,並非另創新形,字體研訂或從古,或從俗,皆以符合六書原理為原則,字體選取具教育意義,所以通行字體仍具原有字構者,優先考慮[20][21],部分因標準字體採用原則而例外,例如「」從俗作「」,「」被認為是俗寫而「」才是正寫[22]

香港、澳門

[编辑]

香港及澳門的繁體字,香港小學和初中課本以《常用字字形表》為標準,在其他情況使用則沒有硬性限制。以日常的書刊出版印刷、宣傳單張、電視字幕、路牌招牌等而言,傳承字形儷式與蒙納式字形都活躍出現。港澳臺灣的差異整體來說並不算多,像「」等字都一致。但也有些字的分別則較明顯,如港澳用「」和「[23],臺灣雖然也用過「[24],但現在教育部只用「」和「」。

中國大陸

[编辑]

在一般情況下,中國大陸以簡化字传承字规范汉字。目前,中國大陸出版社的繁體中文印刷品大多使用宋体新字形,《簡化字總表》和《通用规范汉字表》附件《规范字与繁体字、异体字对照表》[25]收錄的繁體字均为宋体新字形,不同于传统的明体宋体),與使用的繁體字有些差異(例如香港、臺灣從「」,中國大陸從「」)。另外,各地對異體字的認定並不相同,例如在中國大陸,一般認為「」是正體字,「」是異體字,但在港、澳、臺卻恰好相反。

在中國大陸,繁体字异体字二简字錯別字生造字為不規範漢字[2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二、三条规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普通话规范汉字,国家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第九、十、十一、十三条规定,公务、教学、出版物、公共服务行业中使用规范汉字;第十七条规定下列情形可以保留或使用繁体字、异体字

在中国大陆,繁体字仍然会在一些对书法有要求的场合使用
「書法字用繁體、印刷體用簡體」的做法在中國大陸零星可見
  1. 文物古蹟;
  2. 姓氏中的异体字[註 8]
  3. 书法、篆刻等艺术作品;
  4. 题词和招牌的手书字;
  5. 出版、教学、研究中需要使用的;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准的特殊情况。

為了回應錄入古籍和現代書刊繁體版出版印刷規範化的需要,2021年10月11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国家标准《古籍印刷通用字规范字形表》(GB/Z 40637-2021)[30]。該標準於2022年5月1日開始實施。[31]

繁簡字體對應

[编辑]
簡化字與香港及臺灣
繁體字取字差別範例
簡化字 簡化字總表
中对应的繁體
香港 臺灣
绿
[註 9]
説/說 [註 10]
鋭/銳 [註 10]
[註 11]
线 線/綫 [註 12]

註:實際上,兩岸三地的正體中文出版物並不拘泥於本地標準,有時使用其他字形和異體字是很頻繁的。

繁簡字體示範
繁體字 簡化字
[註 13]
繁簡多對一示例
繁體字 簡化字
沖/衝
發/髮[註 14]
干/幹/乾
后/後
面/麵
斗/鬥[註 15]
丑/醜
朮/術[註 16]
仆/僕
朴/樸[註 17]
叶/葉[註 18]
御/禦
制/製
辟/闢
舍/捨
谷/穀
淀/澱
沈/瀋
郁/鬱
划/劃
里/裏(裡)
系/係/繫
云/雲
适/適[註 19]
咸/鹹

用語差異

[编辑]

1949年國共內戰臺灣香港中國大陸的人民之間長期缺乏交流,使得中文在用詞習慣和新詞彙常有所不同。自1980年代以來,各種外來科技術語、文藝作品不斷引進,令此現象變得更加明顯。大陸使用普通話音譯或意譯,臺灣多使用國語音譯,香港、澳門居民使用粵語音譯,使得陸、港、臺三地譯法互不相同者(或陸、臺相同但與港澳不同者)眾多。隨著網路時代到來,華語人士開始不斷認識相互的用語,各種用語相互滲透,例如广州地铁的「出口资讯(Exit Information)」,「資訊」一詞原為港、臺習慣用語,但后来大陸也能经常见到。

兩岸三地譯名用語差異範例
原文 中國大陸 香港、澳門 臺灣
information 信息 資訊 資訊
quality 质量 品質 品質
ballpoint pen 圆珠笔 原子筆 原子筆
calculator 计算器 計數機 計算機
hard drive 硬盘 硬碟 硬碟
video 视频 影片 影片
Michael Jordan 迈克尔·乔丹 米高·佐敦 麥可·喬丹
software 软件 軟件 軟體
optical disc 光盘 光碟 光碟
astronaut 宇航员 太空人 太空人
The Matrix 《黑客帝国》 《廿二世紀殺人網絡》 《駭客任務》
Titanic 《泰坦尼克号》 《鐵達尼號》 《鐵達尼號》
ウルトラマン 《奥特曼》 《超人吉田》 《超人力霸王》
仮面ライダー 《假面骑士》 《幪面超人》 《假面騎士》
カードキャプターさくら 《魔卡少女樱》 《百變小櫻》 《庫洛魔法使》
ブリーチ 《境·界》 《漂靈》 《死神》
ガンダム 高达 高達 鋼彈
ベジータ 贝吉塔 比達 達爾

電腦中的使用

[编辑]

由於電腦及數位網路的廣泛應用,當代漢字現代化的標準重心漸轉移到電腦及網路中的漢字標準[14][15],這些標準又稱數位漢字[32]

印有注音符號、倉頡字根和大易字根的繁體中文鍵盤

由於臺灣是使用正體中文的地區中最早發展中文電腦者,且近年經濟發達,電腦中的“國際中文”長期以來,其實概指繁體(正體)中文,意即絕大部分軟體的國際中文版使用的是臺灣的用語和翻譯,此等軟體亦通行於港,澳地區或其他使用繁體(正體)中文的社群。由於臺灣和香港在一些用語上的分別明顯,不少開放原始碼軟體,例如GNOMEKDE的繁體中文版都分拆為「中文(臺灣)」和「中文(香港)」兩個版本,分別使用於臺灣或港、澳地區流行的翻譯用詞。現今,不少軟體中,繁體中文被分拆的更為精確,例如蘋果公司iOS繁體中文版被拆分為「繁體中文(臺灣)」、「繁體中文(香港)」、「繁體中文(澳門)」和「繁體中文」。

編碼

[编辑]

繁體(正體)中文自1980年代以來通常使用大五碼中文編碼,中華民國經濟部標準檢驗局公佈一套名為「中文標準交換碼」的官方編碼,並普遍用於臺灣的戶政、役政資訊系統中,而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亦使用中文資訊交換碼 編碼。

中華人民共和國於1993年针对GB 2312编码扩展得到的GBK編碼,以及於2000年提出、2005年修订的GB 18030編碼中,都采用簡體字形和繁體字形共存的方式,佔據不同的編碼位置。近年來,統一碼跨語言編碼集出現,也得到了廣泛使用。香港所使用的即為採用Unicode的UTF-8編碼,同時因港、澳地區使用一些特殊的粵語字,其政府也用UTF-8發行香港增補字符集

網頁

[编辑]

萬維網聯盟建議使用zh-hanszh-hant[註 1]這一IETF語言標籤作為語言屬性的值和Content-Language的值,以分别說明網頁使用的是简体中文或繁體(正體)中文[33]

傳統漢字稱呼及地位爭議

[编辑]

歷史語言學的角度

[编辑]

回顧漢字的發展史,目前被認可的最早的漢字源流是甲骨文,由于當時創造的文字不多,同一個字常常表達多種意思[34],也就是所謂的「通叚字」。接著又經歷了金文與甲骨文竝存的時代,後來金文取代了甲骨文,成為了共同的文字,然而甲骨文與金文的字形多變,同一箇字往往有多種不同的寫法[34],類似于今日的異體字。到了春秋戰國時期,每一個國家都有自己的一套文字系統,然而各國文字在字形上存在著一定的關聯性。到了秦國統一六國後,官方卽著手于統一文字,「異體字」開始大量減少,字形由接近于圖畫過渡到了筆畫拉直的方正的小篆,筆畫也隨之減少[35]。及至漢朝,文字又進一步趨于方正的字形,發展成了隸書,筆畫再次減少。再後來,隨著社會風氣之嬗變,文學藝術的不斷發展,又發展出了草書及楷書,文字的形態開始趨于穩定,其中又出現了不少的「異體字」,而在武則天臨朝時期,又創製了「則天文字」,于是又一批「異體字」流入漢字體系當中[36]。在接著的朝代當中,雖然都使用趨於穩定的字形,然而歷朝歷代的用字標準均不相同,且因為新事物的顯現,不斷有新的字被創造出來用于表示新的概念,漢字在分化中不斷增加文字的數量,于是便有了「本義」與「引申義」、「本字」與「後起字」的概念了,如古籍中「」與「[37]、「」與「」、「慧」與「惠」等是通用的,由于歷代官方的規範不同而選用不同的字作為「正字」,而其它字形則被排它地視為「異體字」;而在引申義方面,「」、「」(或作「𢓅」)[38]、「」等字除了有造字時的本義「刑法」[39]、「二人相隨」[40]、「左邊有一隻手正牽著右邊長鼻的大象」[41]以外,還分別引申出了「方」、「參與」、「做」等意思。字形上,除了原來造形,也有「法」、「」、「」等不同寫法,不過在表達義項上未必有分工之用。

隨着時空的流轉,許多字的本義已不可考,直到近代發現甲骨文後,部分字的本義才被破譯。因為近代西學東漸,中國文化影響力在式微的情況下,一些知識分子便提出廢除漢字或簡化漢字,這樣的呼聲在1949年以前已有,且清末至中華民國成立這段時間,用字的標準也發生了變化。待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便開始著手于漢字的簡化,其簡化的依據是「六書」的造字原則,其中有不少字是相對于近代用字而言的古代的「異體字」,如「」與「」、「」與「」、「」(另有字形「」)與「[42]、「」與「[43]、「」(另有後起字形「」)與「」(二簡字)[44],這些字形皆收錄于《康熙字典》。另外許多部首從草書演變而來,如「」、「」、「」等,另外還有整個字皆從草書變來的字,如「」、「」、「」等。另外,還有從甲骨文演變而來的字形,如「」等,而再有的字採用了其本字而非後起字以達到簡化的目的,如「」本已有「用手采摘樹上之果」之意[45],因為「」與「」字的部首皆為「爪」,是象形字,已有「用手采摘」之含義,在甲骨文及金文中皆不見手部,在後世的文字分化以後,才造出了有手部的「」,分工表達不同的義項。其他類似的例子有「」、「」等,這些字在後世加上部件「雨」與「米」後分化出了其它的字形與意義。

雖然目前的簡體字是按照一些說明的規則去進行簡化的,然而不可否認的是,臺灣、香港及澳門的用字標準保留了大部分的傳統字形,且符合造字原理(不過僅僅認識繁體字並不能解讀古文字,因為古今文字變化巨大,有一些字已脫離了原有的造字原理)。文字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繁化與簡化並存,但每個國家官方的選字不同,或者該地區民眾的約定俗成習慣與別的地方不同,造成了字形的不同。這正如中華文化的多樣化一樣,若必須找一種標準是十分困難的。

中國大陸

[编辑]
江澤民題字「发展現代化郵政,滿足社會需要」中,「发(發)」是簡化字,「現(现)」「郵(邮)」「滿(满)」「會(会)」是繁體字

中國大陸简化字和未被简化的传承字为“规范汉字[46]中華人民共和國官方文件中“繁体字”是简化字的反義词,“正体字”则是异體字的反義词,简繁体字的標準是《简化字总表》,如“护”是简化字,“護”是“繁体字”,而正异体字的標準是《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47][48][49],如“堤”是正体字,“隄”是异体字[50]。《通用規範漢字表》於2013年6月5日正式頒佈,该字表整合了《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1955年)、《簡化字總表》(1964年初發表,最後修訂於1986年)、《印刷通用漢字字形表》(1965年)、《現代漢語常用字表》(1988年)以及《現代漢語通用字表》(1988年),成為社会一般應用領域的漢字規範,原有相關字表從即日停止使用。

香港、澳門

[编辑]

香港澳門称傳統漢字为「繁體字」,但有人因認為「繁體字」的「繁」含「繁琐」之贬義,所以發起「繁體字」改稱「正體字」的運動,稱為「繁體字申遺」(申遺:申請世界遺產)[51]。現時在香港,稱作「繁體字」、「正體字」的人都有,而且並不會像台灣般把新字形化的國字標準字體奉為「標準」或「正體」。老師教導學童書寫時,多以《常用字字形表》作主要參考,但不是唯一標準[52];印刷時經常使用傳承字形(舊字形)和儷式與蒙納式字形。這些都是香港人眼中的「繁體字」或「正體字」。

臺灣

[编辑]

臺灣的官方文字中華民國教育部所制定的國字標準字體為標準,稱為「國字」、「正體字」或「標準字」[53],並整理歷史文獻上的各種簡筆字異體字俗體字等,歸納統合為異體字[16],用字和香港澳门大致相同,但也有例外(如「」和「」字、「」和「」字等等)。俗字臺灣亦經常出現,例如「臺」寫作「台」、「臺灣」寫作「台灣」或「台湾」(後者較不被接受,兩種都少用於正式文件)、「鏽」寫作「銹」等[54],在有些變體字方面,如「体」與「辞」等,中華民國教育部雖承認但視為異體字[55]。比較特別的是臺北市政府在馬英九任職市長期間推行正體字運動,內外文宣一律作「臺北市」而非「台北市」。[56]

名稱爭議

[编辑]
顏真卿楷書書法,部分文字的寫法與目前的正體中文字有所差異,其異體字如「亰」、「貟」納入中華民國教育部頒布的異體字表

原本的標準文字皆稱「正書」、「楷書」或稱「正字」,傳統漢字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進行簡化前並沒有「繁體字」之說[57],只有正體字與俗體字之分區[58][59],1935年8月中華民國教育部曾公布《第一批简体字表》,采用了钱玄同所编《简体字谱》(2400余字)中的324个,明确说明:「简体字为笔画省简之字,易认易写,别于正体字而言,得以代繁写之正体字[60]。到了195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頒佈《汉字简化方案》之後,才開始用繁體字稱呼傳統漢字[57]。因此傳統漢字支持者認為由於傳統漢字的筆畫並未增加,並非原來寫法的繁化,理應保存其原本的稱呼,即「正體字」。[53]因為政治原因馬英九成為強調使用「正體字」一詞的政治人物之一,馬英九的總統文稿引用古訓「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註 20]來強調「繁體字」有負面意涵,應使用「正體字」來強調「正規」、「正統」與「正式」之意[61][59]

簡體字支持者認為文字變革是自然的事,用「正體字」來稱呼传统汉字,有暗示簡體字是「歪體」之嫌[62]以來各類手寫文獻使用現今通行簡體字者多不勝數,简化字既然被定為規範漢字,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正體字」[53]

申請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编辑]

全球華人目前使用傳統漢字約4000萬人,約只有簡化字使用者(分布在中國大陸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的33分之1[61],据统計中國大陸習惯寫简化字的人占95.25%,写繁體字的只占0.92%,有3.84%的人是繁简並用[53][57],因此中華民國總統馬英九有意以臺灣通行的「傳統漢字」(正體字)申請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但由于中華民國已失去聯合國席位,無權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請申報世界遗产[57],中國大陸的一些学者認為应以“汉字”申遗[53]北京師範大学教授王宁則表示“我们刚开过申遗名录的讨论会议,汉字被列在名录上面,但我们把它删掉了。汉字符号不需要保护,它有延续性,几千年都没有间断过发展和传承。申遗是为了抢救濒危的文化,而汉字的情形并不是这样。”另外他也表示「我從不否认简体字存在弊端,我们曾经提出恢复八个繁体字,比如‘干湿’的‘干’,和‘干部’的‘干’区分开,但就是这八个字也没能通过」等。[63]在歷經了中國近代歷史演變,對於傳統漢字稱謂與简化爭議已久,曾經在中華文化圈廣泛使用的傳統漢字,現在的使用者銳減為簡化字使用者的33分之1[61],申遺行動突顯出傳統漢字需受到保護之憾。[57]

繁簡之爭

[编辑]
  • 簡化字擁護者認為:簡化字可減少書寫所耗費的時間和精力;笔画減少較為簡單,可減輕學習難度,在現代資訊快速流動時具有更大的適應空間,[64]簡化字結構清晰,更容易辨認,这一点在一些简化前的形近字身上体现的尤为明显,如「画(畫)」「书(書)」「昼(晝)」等,这也使简化字在印刷時可以采用更小的字体,節省油墨資源。
中國大陸一張廣告海報中的書法錯字,「魂」的左旁「云」被誤寫為「雲」
  • 簡化字批評者認為:現行的簡化字能減省的精力相當有限,例如“夹(夾)”、“涡(渦)”、“两(兩)”、“等字只减少了一画,而且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规范汉字中尚有“餐”、“囊”、“疆”等大量筆畫多的常用漢字,簡化字雖然書寫便利,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對繁體字的嚴厲限制造成中華文化的流失,甚至被批評為文化的墮落。簡化字有許多問題,例如:部分字形相近容易誤認、無法呈現內涵、意義及解釋字源[註 21][65]台中教育大學中文系教授鄭蕤指出,沒有簡體字時,大家不覺得寫正體字有多辛苦,但一有簡體字,大家在求方便的情況下,很容易就選寫簡體字

其他傳統漢字

[编辑]

漢字文化圈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地有類似的傳統漢字。

日本

[编辑]

1946年,日本内阁公布《當用漢字表》,收錄的1850字中131字采用新字体,原写法則被稱作「舊字體」。新字体多为略字(简笔字),但亦有少数增添笔画的情况,如“歩(步)”。另外,基於同音汉字书写规则,不少當用漢字外的漢字被替換成另一個不同的漢字,其中一些寫法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標準相同,如「牴触(觸)」改成「抵触[66]

1981年,日本内閣公告了僅僅作為「目標」而非「強制」的《常用漢字表》,收錄1945字[註 22],其中新字體355個[註 23],加上《人名用漢字表》收錄的11個新字體、《表外漢字字體表》收錄的22個「簡易慣用字體」,日本政府公布的新字體共389字[註 24],其簡化程度總體而言不如中國大陸簡化字言部金部糸部等常用部首没有简化。

在日本,日常生活主要使用新字体,但政府并未宣布废止舊字體。在专有名词等很多场合中,舊字體仍可使用。

朝鮮半島

[编辑]

朝鮮漢字朝鮮語:한자漢字 hanja)也稱「韓國漢字」或「韩文汉字」等,是朝鮮語/韓語中使用的漢字,通常用來書寫由漢語日語傳入的漢字詞。

朝鲜漢字字形大約相同於古中國正體字日本舊字體,唯少數字形有異,如「」(曹)。值得一提的是韓國將繁體字稱作正體字。[67]

朝鮮漢字在年輕人中的使用頻率不高,多數年輕人都不識漢字,通常都轉由諺文書寫。現在漢字只有在觀光景點、政府設施、重大活動才會出現。近年来为适应旅游业需求,已转为中国大陆的简化字,而非韓國汉字。

越南

[编辑]

傳統在越南使用的漢字—儒字,目前只在學術研究上和宗教場所中使用,用來表示從古代漢語中引入的漢字詞。

在書法上的使用

[编辑]
楷書四大家之一的歐陽詢所書《九成宮醴泉銘》被譽為“天下第一楷書”,其中在書法界備受推崇。

繁體字雖然在中國大陆乃至其他華人地區已經不是標準字體,但在書法中仍然有保留著繁體字的字型。例如這五種書法字體在書者進行揮毫時都會以繁體字為主。另外在進行臨帖或創作時也會以繁體字為主進行書法創作。

註釋

[编辑]
  1. ^ 1.0 1.1 「zh」代表中文,「Han」代表漢字、「t」代表「Traditional」(傳統)。
  2. ^ 簡化字總表》的《說明》裡有提到:「第三表所收的是应用第二表的简化字和简化偏旁作为偏旁得出来的简化字。汉字总数很多,这个表不必尽列。例如车字旁的字,如果尽量地列,就可以列出一二百个,其中有许多是很生僻的字,不大用得到。现在为了适应一般的需要,第三表所列的简化字的范围,基本上以《新华字典》为标准。未收入第三表的字,凡用第二表的简化字或简化偏旁作为偏旁的,一般应该同样简化。」所以盡列(算入生僻的字)的結果,簡化字會突破2,274個字。
  3. ^ 許多偏旁如讠[訁]、饣[飠]、纟[糹]、钅[釒]、呙[咼]、见[見]、页[頁]、贝[貝]、车[車]、东[東]、门[門]、马[馬]等來自草書,其類推簡化字也因而來自草書。
  4. ^ 比如「观」、「备」、「总」、「关」、「质」等簡化字是从「觀」、「備」、「總」、「關」、「質」等的俗字「覌」、「俻」、「縂」、「関」、「貭」等演变而来。
  5. ^ 比如谷[穀]、后[後]、斗[鬥]、舍[捨]、卷[捲]、丑[醜]、叶[葉]等等
  6. ^ 《簡化字溯源》探討了《简化字总表》第一、二表(第三表为以第二表简化字和简化偏旁作部首的类推简化字)482個簡化字和14个简化偏旁的來源,第一類「在過去的辭書、其他出版物和實物資料中有與現在的簡化字完全相同的字形」共325字與10個簡化偏旁;第二類「在過去的各種資料中,只有與今天的簡化字相近的字形」佔49字與3個簡化偏旁;第三類「曾在民眾中廣泛而長期使用,但查不到具體資料的字形。此类字说明其为群众的创造,或在某个范围流行」有113字與1個簡化偏旁。
  7. ^ 「簡體字」是中華民國第一批简体字表》所用的名稱,影響很大,微軟簡體中文版」Windows系统亦用此名。中華人民共和國官方的稱呼上一向是「簡化字」,包括《简化字总表》及現有的字詞典。
  8. ^ 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將「甯」視為「寧」的異體字廢除,再將「寧」简化为「宁」,导致「寧」、「甯」兩姓合为“宁姓”,《通用规范汉字表》规定「甯」可用于姓氏人名;但《通用规范汉字表》对于议论颇多的繁体字,并未恢复一个[27],「涂」、「塗」兩姓合为「涂姓」,「黨」與「党」兩姓[28]合為「党姓」,因为有不少字简化时被合并至另一字;还有一类特殊情况,中国大陆已经废止的二简字規定「蕭」簡化作「肖」,大陆地区目前萧姓族人的身分證登记有的使用「萧」字,有的使用「肖」字[29]
  9. ^ 在港澳台,「麽」是「麼」的俗寫。在中國大陸「麽」读mó时不简化,如「幺麽小丑」,读ㄧㄠ/yāo的「么」作「幺」(么本字)。
  10. ^ 10.0 10.1 香港按標準應當取「兑」,但該標準並無強制力,事實上兩種寫法都通用。
  11. ^ 「閑」本指門栓;「閒」本義是空隙,最初不通用,後來「閑」的本義不用了,而閒、閑便互為異體字,读音ㄒㄧㄢˊ(汉语拼音为xián)
  12. ^ 香港按標準為「」,但「」字事實上通用於交通運輸等領域。
  13. ^ 作门屏之间解的古字「宁」读zhù,为避免此「宁」字与「寧」的简化字混淆,原读zhù的「貯」、「佇」、「苧」、「紵」简化为「贮」、「伫」、「苎」、「纻」。
  14. ^ “發”读fā,“髮”读ㄈㄚˇ。
  15. ^ “斗”读dǒu,“鬥”读dòu。
  16. ^ “术”(zhú)本字作“朮”,如中药白朮
  17. ^ “朴”读pò、piáo、pú,例如:朴姓(pú)、朴刀(pō)、中藥材厚朴(pò),“樸”读pǔ。
  18. ^ “葉”讀yè,“叶”讀xié,協的本字。
  19. ^ 古人南宮适李适的「适」讀kuò。
  20. ^ 出自《論語·子路》。
  21. ^ 如:“聖”簡化為“圣”、“僅”簡化為“仅”、“鳳”簡化為“凤”、“風”簡化為“风”等,其中“乂”“又”倾向“符号化”。
  22. ^ 2010年,日本追加196個新的常用漢字,並削除5個漢字,合計共2136字。
  23. ^ 由於「」、「」和「」被合併簡化為「」,355個新字体对应的舊字體有357個。
  24. ^ 但亦有不少收錄於辭書,而政府未予以公示的舊字體,如《表外漢字字體表》中有「」無「」,再加上擴張新字體問題,新字體數量遠不止389個。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计算机科学技术名词》(第二版)
  2. ^ 2.0 2.1 錢玄同. 民國二十三年一月七日國語統一籌備委員會第二十九次常務委員會的議決案:(十三)搜採固有而較適用的「簡體字」案. 國語週刊. 1934, 5 (123). 
  3. ^ 3.0 3.1 3.2 3.3 3.4 錢玄同. 幾句老話:(爲「孔德校刊」寫):注音符號,G. R.和簡體字. 國語週刊. 1934, 7 (174). 
  4. ^ Wei, Bi. The Origin and Evolvement of Chinese Characters (PDF). Gdańskie Studia Azji Wschodniej. 2014, 5: 33–44 [30 March 2021].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2-05-25) (英语). 
  5. ^ Kornicki, P. F. A Transnational Approach to East Asian Book History. Chakravorty, Swapan; Gupta, Abhijit (编). New Word Order: Transnational Themes in Book History. Worldview Publications. 2011: 65–79. ISBN 978-81-920651-1-3 (英语). 
  6. ^ 教師入口網--千古追蹤--文字的演變.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7. ^ 周晓文著. 汉字构形属性历时演变的量化研究[M]. 2008 第64页
  8. ^ 打倒俗字 第48页 // 林语堂著. 我的话 行素集 (第二版). 1936
  9. ^ 正字和俗字 第1页 // 王了一著. 字的写法、读音和意义. 1953
  10. ^ 正体字和俗体字 第25页 // 周铁铮编. 汉字和汉字改革. 1957
  11. ^ 村田雄二郎. 村田雄二郎:汉字简化浅论──另一个简体字. 人文与社会. 2013-01-04 [2014-04-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6-14) (中文(中国大陆)). 
  12. ^ 蒋介石曾指示推行简体字 戴季陶强烈反对称荒谬. [2013-06-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3-02) (中文(中国大陆)). 
  13. ^ 王爱云. 新中国文字改革:汉字"拉丁化"还是"拼音化"? (3).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010-05-13 [2018-1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29) (中文(中国大陆)). 
  14. ^ 14.0 14.1 Zhao, Shouhui (赵守辉); Richard B. Jr. Baldauf. Planning Chinese Characters: Reaction, Evolution or Revolution? (汉字规划:反動、进化或改革?). Springer. 2007-12-27. ISBN 0387485740. 
  15. ^ 15.0 15.1 Lee, Leon Z. Chinese Characters: A Quick Social, Political and Linguistic Survey. CCAPS Translation and Localization 18. 2005-11 [2009-03-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01). 
  16. ^ 16.0 16.1 16.2 中華民國教育部異體字字典序. 中華民國教育部. 2004年1月 [2013年10月6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年10月12日) (中文(臺灣)). 所謂「異體字」,是指在一個正字標準下,文獻上與此正字同音義而形體有異的字。歷來對它的稱呼很多,除異體字外 ,還有俗字、訛字、雜體、別體等。 
  17. ^ 17.0 17.1 中華民國教育部異體字字典系統用語. 中華民國教育部. 2004年1月 [2013年10月6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3月4日) (中文(臺灣)). 教育部於民國七十一年九月交正中書局印行之《常用國字標準字體表》,亦稱為「甲表」,或以英文字母A表示之,共收常用字4808字。 
  18. ^ 常用國字標準字體筆順學習網. 中華民國教育部. 2010年 [2013年6月23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年6月25日) (中文(臺灣)). 使用說說與進階學習 
  19. ^ 中華民國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 國語文教育叢書第四. 中華民國教育部. 中華民國82年2月2日初版 [2013年6月23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年9月24日) (中文(臺灣)). 序、編定說明 
  20. ^ 中華民國教育部常用字選字主要參考資料. 中華民國教育部. 1983年 [2013年10月6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年9月24日) (中文(臺灣)). 中文大辭典 
  21. ^ 中華民國教育部異體字基本文獻引書體例表. 中華民國教育部. 1983年 [2013年10月6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3月4日) (中文(臺灣)). 說文解字(大徐本)、說文解字(大徐本)新附 
  22. ^ 國字標準字體
  23. ^ 《商務新詞典》. 商務印書館. 2008. ISBN 9789620702877 (中文(香港)). 
  24. ^ 常用國字標準字體筆順學習網. [2012-1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1-30) (中文(臺灣)). 
  25. ^ 《通用規範漢字表》. 國務院辦公廳. 2013-08-19 [2013-1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12). 
  26. ^ 什么是规范汉字?什么是不规范字?. [2013-1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02). 
  27. ^ 《通用规范汉字表》正式公布 未恢复一个繁体字. [2013-1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18) (中文(中国大陆)). 
  28. ^ 张学衔. 华夏百家姓探源.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0年: 第179頁. ISBN 9787305017087 (中文(中国大陆)). 记载: 党氏有西羌的血统,早在汉朝的时候,就有一支位于今青海省境内的西党,以「党项」为部落之名,根据史书的记载是夏禹的支裔。但是,由于文字的进化和演变,以及世人书写的以讹传讹、以党代黨或以黨代党的乱真现象。 
  29. ^ 肖姓改回蕭 湛江族人樂見正名. 南方都市報. 2013年5月29日 [2013年10月3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年10月4日). 
  30. ^ 传世古籍印刷字首部规范 国家标准《古籍印刷通用字规范字形表》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信司. 2021-10-27 [2021-10-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04). 
  31. ^ 古籍印刷通用字规范字形表. 全国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 [2021-10-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21). 
  32. ^ 漢字文化與數位科技應用座談會. [2013-0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3). 
  33. ^ Internationalization Best Practices: Specifying Language in XHTML & HTML Content. W3.org. [2009-05-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30). 
  34. ^ 34.0 34.1 甲骨文字形动态描述库及其字形生成技术研究. 2013 [2017-05-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09) (中文(中国大陆)). 
  35. ^ 第四节 汉字的繁化与简化 (PDF). 2013 [2017-05-2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04-28) (中文(中国大陆)). 
  36. ^ 論武后新字的創制與興廢 兼論文字的正俗問題 (PDF). 2005 [2017-05-22].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7-08-26) (中文(中国大陆)). 
  37. ^ 從“于 / 於”用法上的變化看複合詞“於是”的產生 (PDF). 2015 [2017-05-2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12-06) (中文(中国大陆)). 
  38. ^ 洪, 燕梅. 解放漢字,從「性」開始: 論漢字文化與心靈教學. 臺北: 元華文創. 2017: 31. 
  39. ^ 中華語文知識庫. 2015 [2017-05-22] (中文(中国大陆)). [永久失效連結]
  40. ^ 中華語文知識庫(中華文化總會). 2015 [2017-05-22] (中文(中国大陆)). [永久失效連結]
  41. ^ 中華語文知識庫(中華文化總會). 2015 [2017-05-22] (中文(中国大陆)). [永久失效連結]
  42. ^ 《厂部》. 2017 [2017-05-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18) (中文(中国大陆)). 
  43. ^ 國際電腦漢字及異體字知識庫(中央硏究院). 2010 [2017-05-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16) (中文(中国大陆)). 
  44. ^ 中華語文知識庫(中華文化總會). 2015 [2017-05-22] (中文(中国大陆)). [永久失效連結]
  45. ^ 中華語文知識庫(中華文化總會). 2015 [2017-05-22] (中文(中国大陆)). [永久失效連結]
  46. ^ 规范汉字的定义、使用范围及使用依据. 2005 [2011-09-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5-12) (中文(中国大陆)). 
  47. ^ 郑州市社会用字管理规定. 国务院法制办公室. 2004-01-06 [2013-05-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03). 正体字以文化部和原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一九五五年十二月二十二日联合发布的《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所列正体字为标准;其中与《简化字总表》不一致的,以《简化字总表》为标准 
  48. ^ 《简化字总表》说明. 2006-05-25 [2013-05-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17). 在1955年文化部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发布的《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中,有些被淘汰的异体字和被选用的正体字繁简不同,一般人习惯把这些笔画少的正体字看作简化字 
  49. ^ 什么是规范汉字、现行规范汉字以什么作为依据. 南通广播电视大学. 2005 [2011-09-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22) (中文(中国大陆)). 正体字以1955年文化部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发布的《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中选用的字为准(该表公布后又作了几次调整,一共恢复使用了28个被淘汰的异体字,即:阪、挫、晔、诓、雠、、邱、於、澹、骼、彷、菰、溷、徼、薰、黏、桉、愣、晖、凋等。所以,实际上被淘汰的异体字是1027个),与此相对的异体字不再使用。如:“牀”是“床”的异体,“慾”是“欲”的异体,等等,都不再使用 
  50. ^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现代汉语词典.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5-06-01: 1740. ISBN 7-100-04385-9 (中文(简体)). 
  51. ^ 元氣堂:簡等於殘?眾字平等. [2012-1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中文(香港)). 
  52. ^ 蔡若蓮藉寫揮春談寫字:孩子寫字字形結構無錯 批改不宜過於嚴苛. 香港01. 2019-01-31 [2019-1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5). 
  53. ^ 53.0 53.1 53.2 53.3 53.4 “繁体字应纳入汉字体系申遗”. 东方早报. 2008-12-19 [2013-05-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19) (中文(中国大陆)). 
  54. ^ 中市道路標線 簡字不像話. 自由時報. 2006-08-17 [2013-1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13) (中文(臺灣)). 
  55. ^ 教育部重編國語字典
  56. ^ 正體字主題網. 臺北市政府. [2013-1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2-02). 
  57. ^ 57.0 57.1 57.2 57.3 57.4 吳銘能. 《書評寫作方法與實踐》(修訂版),增訂版後記. 威秀資訊科技. 2011-10: 第392頁 [2013-06-30] (中文(臺灣)). 本書列為大陸本科生的教材,仍以傳統正體漢字出版(註1:其實漢字沒有簡化之前,傳統漢字沒有繁體之說,到了漢字簡化以後,為了與傳統漢字區分,於是繁體字與簡體字為人所通稱。因此,我比較傾向稱傳統漢字或正體字。)。可能讀者會有疑問:為何不以「規範簡化字」出版呢?近代史學大師的著作,如劉師培章太炎梁啟超蒙文通陳寅恪王國維錢穆等諸位先生的集子,那一個不是以正體漢字排印出版?
    說來令人感慨,臺灣馬英九有意以臺灣通行的傳統漢字(也就是大家習稱的繁體字)申請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而且積極進行,勢有非通過不可的姿態。本來,漢字起源於中國大陸本土,臺灣本是中國的一部分,臺灣文化深受中國大陸影響極深,臺灣老百姓現在書寫使用的漢字,原本就是中華文化的一支。然而,吊詭的是,中國近代歷史演變結局,傳統漢字在大陸本土已經是很少很少一群人使用了,反而臺灣二千三百萬同胞都在使用傳統漢字。
    中國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大國,過去文化輝煌燦爛,外國使節朝貢交流絡繹不絕,現在淪落到傳統漢字要像熊貓一樣保護,避免瀕臨消失,這難道不值得我們深思反省嗎?
     
  58. ^ 黃嘉偉、敖群. 漢語與文化讀本: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An Intermediate Reader.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2002: 繁體字與簡體字 page 148 [2013-06-30] (中文(香港)). 從前中國沒甚麼人講繁體字和簡體字,大家只說正體字與俗體字... 
  59. ^ 59.0 59.1 中華民國二十四年八月教育部頒發的簡體字表之附錄說明...
  60. ^ 简体字并不是当代社会的“特产”. [2013-1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09). 
  61. ^ 61.0 61.1 61.2 馬英九. 「大陸『識正書簡』的文化意涵」乙文. 總統手稿. 2009-06-23. 一、我為何關心中文發展?……三、為正體字請命!……因為「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的古訓。我們所使用的文字,是老祖先二千多年來一脈相承使用的正統漢字,未曾增加筆畫,使用並不繁瑣,怎麼可以稱為帶有負面意涵的「繁體字」呢?至於「正體字」一語,有「正規」、「正統」、與「正式」的意思,是針對「異體」、「俗體」與「簡體」而來,但並無任何貶抑意涵。 
  62. ^ 联合早报:简体还是繁体?海外中文学校陷两难. 中国新闻网. 2009-04-20 [2013-1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6) (中文(中国大陆)). 
  63. ^ 汉字统一编码不为人知的内幕. [2014-04-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01). 
  64. ^ 周溯源 张广照. 少数汉字可适当再简化. 学习时报. 2013-03-11 [2013-1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13) (中文(中国大陆)). 
  65. ^ 裴钰:从17个角度看汉字繁体字和简体字之争. 中国新闻网 (南方报网). 2009-03-18 [2013-10-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中文(中国大陆)). 
  66. ^ 《同音の漢字による書きかえ》,昭和31年7月5日発表「国語審議会の建議と報告」より。(日語)
  67. ^ 邵毅平. 韓國的智慧. 臺灣臺北市: 國際村文庫. 1996年7月: 232. ISBN 957-754-310-3 (中文). 

外部链接

[编辑]

參見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