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香港人: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大刀王五留言 | 贡献
无编辑摘要
 
(未显示超过100个用户的771个中间版本)
第1行: 第1行:
{{About|日常用語下的香港人|法律身份|香港居民|香港「舊移民」|本地人 (香港)}}
{{Infobox Ethnic group|
{{Infobox ethnic group
| group = 香港人
| image = {{image array|perrow=5|width=60|height=70
| image = [[File:Sir Donald Tsang.jpg|79px]][[File:JY.jpg|69px]][[File:Chow Yun Fat for wiki.jpg|93px]]<br>[[File:John-Woo-Cannes.jpg|79px]][[File:Maggie Cheung brighter.jpg|95px]]<br>[[File:Wong Kar-wai at 2008 TIFF cropped.jpg|101px]][[File:Marco Fu Grand Prix.jpg|63px]]
| image1 = Jin Yong, July 2007.jpg| caption1 = [[金庸]]
| caption = [[曾蔭權]]、[[查良鏞]]、[[周潤發]]<br>[[吳宇森]]、[[張曼玉]]、<br>[[王家衛]]、[[傅家俊]]
| image2 = Li Ka Shing.jpg|caption2 = [[李嘉诚]]
| population =7,071,576人<ref>2011年香港人口普查</ref><br>連[[海外港人]]加起8,313,100人
| image3 = Bruce Lee 1973.jpg| caption3 = [[李小龙]]
|region1 = <span style="font-size:105%;">'''主要分布'''</span>
| image4 = Jackie Chan Cannes.jpg| caption4 = [[成龙]]
|region2 = {{Flagicon|Hong Kong}} [[香港]]
| image5 = Leslie_Cheung_in_Madame_Tussauds_Hong_Kong.jpg| caption5 = [[张国荣]]
|pop2 = 7,108,100人
| image6 = Stephen Chow, 2008 (cropped).JPG| caption6 = [[周星驰]]
|ref2 = [https://www.cia.gov/library/publications/the-world-factbook/geos/hk.html#People]
| image7 = Ching_W_Tang_(cropped).jpg| caption7 = [[邓青云]]
|region3 = {{CAN}}
| image8 = MaggieCheung.jpg| caption8 = [[张曼玉]]
|pop3 = 616,000人
| image9 = He Dong3.jpg| caption9 = [[何东]]
|ref3 = [http://www.ocac.gov.tw/stat/chinese/global/canada/ca_pop_hk-sex&age&gen-01.pdf]
| image10 = Charles_K._Kao_cropped_2.jpg| caption10 = [[高锟]]
|region4 = {{USA}}
| image11 = 十四日晨抵叻之何香凝女士.png| caption11 = [[何香凝]]
|pop4 = 330,000人
| image12 = Bronze statue of Anita Mui.JPG| caption12 = [[梅艳芳]]
|ref4 = [http://www.ocac.gov.tw/download.asp?tag=P&file=DownFile/File_1619.pdf&no=1619]
| image13 = Lee Wai Tong.jpg | caption13 = [[李惠堂]]
|region5 = {{GBR}}
| image14 = 1923 Wang Chonghui.jpg| caption14 = [[王宠惠]]
|pop5 = 145,000人
| image15 = Jacky Cheung.jpg| caption15 = [[张学友]]
|region6 = {{AUS}}
|pop6 = 68,000人
|ref6 = [http://www.ocac.gov.tw/stat/chinese/global/australia/TABLE01.pdf]
|region8 = {{TWN}}
|pop8 = 20,000人
|ref8 = [http://www.immigration.gov.tw/aspcode/9710/大陸地區、港澳居民、無戶籍國民來臺人數統計表.doc]
| languages = [[粵語]]、[[客家話]]、[[閩語]]、[[吴語]]、[[普通話]]等[[漢語族]]語言,[[英語]]、[[印地語]]、[[烏爾都語]]、[[尼泊爾語]]、[[菲律賓語]]、[[泰語]]
| religions = [[基督教]]、[[天主教]]、[[佛教]]、[[道教]]
| related =[[漢族|中國人]]、[[巴基斯坦]]人、[[印度人]]、[[尼泊爾]]人等[[南亞裔]]、[[菲律賓人]]和[[印尼]]人
}}
}}
| population = 7,336,585人<ref>{{Cite web |url=http://www.bycensus2016.gov.hk/tc/bc-mt.html |title=2016年香港中期人口統計 |accessdate=2017-05-10 |archive-date=2019-11-06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91106085140/https://www.bycensus2016.gov.hk/tc/bc-mt.html |dead-url=no }} {{Wayback|url=http://www.bycensus2016.gov.hk/tc/bc-mt.html |date=20191106085140 }}</ref>
|region1 = <span style="font-size:105%;">'''主要分布'''</span>
|region2 = {{HKG}}
|pop2 = 6,930,000人
|ref2 = <ref>{{cite web|url=https://www.census2021.gov.hk/tc/main_tables.html|title=A101-按居民類別及年劃分的居港人口、點算時刻在港人數|work=[[2021年香港人口普查]]|date=2022-02-28|accessdate=2023-09-15|archive-date=2022-05-24|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20524133324/https://www.census2021.gov.hk/tc/main_tables.html|dead-url=no}} {{Wayback|url=https://www.census2021.gov.hk/tc/main_tables.html |date=20220524133324 }}</ref>
|region3 ={{CHNML}}
|pop3 = 472,900人
|ref3 = <ref>{{Cite web|url=https://www.statistics.gov.hk/pub/B70703FC2007XXXXB0100.pdf|title=Enhanced Method for Compiling Statistics on Hong Kong Residents Having Resided / Having Stayed Substantially in the Mainland|date=March 2007|website=Census and Statistics Department, Government of Hong Kong|access-date=2018-06-11|archive-date=2018-10-12|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81012213309/https://www.statistics.gov.hk/pub/B70703FC2007XXXXB0100.pdf|dead-url=no}} {{Wayback|url=https://www.statistics.gov.hk/pub/B70703FC2007XXXXB0100.pdf |date=20181012213309 }}</ref>
|region4 = {{USA}}
|pop4 = 330,000人
|ref4 =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31002183837/http://www.ocac.gov.tw/download.asp?tag=P&file=DownFile%2FFile_1619.pdf&no=1619]
|region5 = {{CAN}}
|pop5 = 281,855人
|ref5 = <ref>{{Cite web |url=http://www.ocac.gov.tw/stat/chinese/global/canada/ca_pop_hk-sex%26age%26gen-01.pdf |title=存档副本 |access-date=2012-10-17 |archive-date=2012-10-17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21017233944/http://www.ocac.gov.tw/stat/chinese/global/canada/ca_pop_hk-sex%26age%26gen-01.pdf |dead-url=no }} {{Wayback|url=http://www.ocac.gov.tw/stat/chinese/global/canada/ca_pop_hk-sex%26age%26gen-01.pdf |date=20121017233944 }}</ref><ref>{{cite web|url=https://www.scmp.com/news/hong-kong/society/article/3014256/thousands-hong-kong-re-returnee-migrants-move-back-canada|title=Thousands of Hong Kong-born people move back to Canada, once again reversing a migration that has shaped cities across the Pacific|last=Young|first=Ian|date=13 June 2019|accessdate=2 July 2020|work=South China Morning Post|publisher=SCMP Publishers|archive-date=2021-05-13|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10513050334/https://www.scmp.com/news/hong-kong/society/article/3014256/thousands-hong-kong-re-returnee-migrants-move-back-canada|dead-url=no}} {{Wayback|url=https://www.scmp.com/news/hong-kong/society/article/3014256/thousands-hong-kong-re-returnee-migrants-move-back-canada |date=20210513050334 }}</ref>
|region6 = {{GBR}}
|pop6 = 150,000人
|ref6 = [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chinese-news-65842285]
|region7 = {{TWN}}
|pop7 = 87,719人
|ref7 = [http://www.immigration.gov.tw/aspcode/9710/大陸地區、港澳居民、無戶籍國民來臺人數統計表.doc]
|region8 = {{AUS}}
|pop8 = 86,886人
|ref8 = <ref>{{Cite web|url=http://www.censusdata.abs.gov.au/census_services/getproduct/census/2016/communityprofile/036?opendocument|title=2016 Census Community Profiles: Australia|website=www.censusdata.abs.gov.au|access-date=2018-06-11|archive-date=2017-08-05|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70805141617/http://www.censusdata.abs.gov.au/census_services/getproduct/census/2016/communityprofile/036?opendocument|dead-url=no}} {{Wayback|url=http://www.censusdata.abs.gov.au/census_services/getproduct/census/2016/communityprofile/036?opendocument |date=20170805141617 }}</ref>
|region9 = {{MAC}}
|pop9 = 19,355人
|ref9 = <ref>{{Cite web|url=http://www.dsec.gov.mo/getAttachment/7a3b17c2-22cc-4197-9bd5-ccc6eec388a2/E_CEN_PUB_2011_Y.aspx|title=Population Census - Official statistics|website=Statistics and Census Service, Government of Macao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accessdate=2019-09-29|archive-date=2019-12-05|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91205150120/https://www.dsec.gov.mo/getAttachment/7A3B17C2-22CC-4197-9BD5-CCC6EEC388A2/E_CEN_PUB_2011_Y.aspx|dead-url=yes}} {{Wayback|url=http://www.dsec.gov.mo/getAttachment/7a3b17c2-22cc-4197-9bd5-ccc6eec388a2/E_CEN_PUB_2011_Y.aspx |date=20191205150120 }}</ref>
|region10 = {{NED}}
|pop10 = 18,300人
|ref10 = [http://statline.cbs.nl/StatWeb/publication/?DM=SLNL&PA=37325&D1=0&D2=a&D3=0&D4=0&D5=a&D6=l&HDR=G2,G3&STB=G1,G5,T,G4&VW=T]
|region11= {{JAP}}
|pop11 = 3,785人
|ref11 =[http://www.e-stat.go.jp/SG1/estat/Xlsdl.do?sinfid=000013164194]
|region12= {{NZL}}
|pop12 = 3,177人(2018年統計數字)


|languages = [[香港粵語]]、[[英語]]為主<br />其他漢語族語言還有[[客家話]]、[[閩語]]、[[吳語]]等<br />少數族裔使用[[印尼語]]、[[印地語]]、[[烏爾都語]]、[[尼泊爾語]]、[[菲律賓語]]、[[泰語]]等
'''香港人'''(簡稱'''港人''';[[英文]]可作:'''Hong Konger'''、'''Hongkonger'''、'''Hong Kongese'''、'''Hongkongese''')<ref>[http://public.oed.com/the-oed-today/recent-updates-to-the-oed/march-2014-update/new-words-list-march-2014/ New words list March 2014,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ref>一般是指[[香港居民]],不取決於[[種族]]、[[膚色]]或者[[國籍]],狭義為擁有[[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證]]、即享有[[香港居留權]]的[[香港永久居民]];在[[法律]]上,則無定義。[[香港人口]]包括不同[[祖籍]]及[[民族]],[[香港少數族裔|少數族裔]]人士為數亦不少,是一個多元文化的社會。
|religions = [[祖先崇拜]]和[[中國民間信仰]]為主,
其他宗教還有[[基督新教]]、[[天主教]]、[[伊斯蘭教]]、[[佛教]]、[[道教]]、[[儒教 (宗教)|儒教]]等
|related = [[漢族]]、[[滿族]]、[[南亞裔]]、[[菲律賓人]]、[[印尼人]]、[[印度人]]、[[巴基斯坦人]]、[[帕西人]]、[[加拿大人]]、[[歐洲人]]、[[澳洲人]]等
}}

'''香港人'''({{lang-en|Hongkongers}}、{{lang|en|Hong Kong people}}<ref>{{cite web|url=http://public.oed.com/the-oed-today/recent-updates-to-the-oed/march-2014-update/new-words-list-march-2014/|title=New words list March 2014,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0628081639/http://public.oed.com/the-oed-today/recent-updates-to-the-oed/march-2014-update/new-words-list-march-2014/|archive-date=2014-06-28|dead-url=yes|date=2014-06-28|language=en|access-date=2014-03-17}} {{Wayback|url=http://public.oed.com/the-oed-today/recent-updates-to-the-oed/march-2014-update/new-words-list-march-2014/ |date=20140628081639 }}</ref>),簡稱'''港人''',特区政府对“香港人”没有法律上的定义,在日常生活中,通常是指持有[[香港居民身份證]]或[[香港永久居民身份証]]的人士,一般不分[[國籍]]及[[種族]]{{NoteTag|由於歷史原因,香港自英屬時代開始成為華洋共處之地,英國退出管治香港後,印度裔、尼泊爾裔等退役英軍多留在[[香港特區]]生活}},與[[政治]]無關。

==概述==

晚清时期,[[清朝政府|清政府]]向英国[[香港割讓|割让香港主權]]。此后,中國历经政权更迭,但因[[中华民国政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对香港主权的主张和各自[[國籍法|国籍法]]规定,在法理上,香港人(華裔[[香港居民]])一般拥有[[中國籍]]身份。

1949年[[两岸分治]]後,两岸对[[一个中国|全中国主权的主张]],造成[[中華民國國民#港澳居民|中华民国国民]]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中国大陆境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身份重叠。1997年英國政府將[[香港主權移交]]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後,中国籍香港人不論意願自動转化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中国大陆境外|中华人民共和國國籍]]。同時,默认[[双重国籍]]。此外,也有不少其他國籍及其他族裔人士持有[[香港身分證|香港永久性居民身分證]]。

[[香港法例|香港法律]]中,對於「香港人」的定義,可見於[[香港居民]],當中亦有[[永久性居民]]和[[非永久性居民]]之分,所以法律上香港人可以是任何[[種族]]、[[膚色]]或者[[國籍]],但通常所指的是拥有[[香港居留權|香港永久居留權]]的人士。[[香港人口]]以華人佔多數<ref name="HK">在日常用語中「香港人」多是指[http://hk.apple.nextmedia.com/realtime/breaking/20170202/56249753 華人] {{Wayback|url=http://hk.apple.nextmedia.com/realtime/breaking/20170202/56249753 |date=20171018192125 }},香港華人一般是代指[http://www.had.gov.hk/rru/sc_chi/info/info_dem.html 漢族] {{Wayback|url=http://www.had.gov.hk/rru/sc_chi/info/info_dem.html |date=20171019003418 }}。</ref>,在過去幾次大型[[香港人口普查]]中比例都超過93%<ref name="2001年、2006年及2011年按種族劃分的人口 (A104)" />,非華裔的[[香港少數族裔|少數族裔]]人口佔餘下的7%左右<ref name="2001年、2006年及2011年按種族劃分的人口 (A104)">{{cite web|url=http://www.census2011.gov.hk/tc/main-table/A104.html|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70909005132/http://www.census2011.gov.hk/tc/main-table/A104.html|archive-date=2017-09-09|dead-url=yes|title=2001年、2006年及2011年按種族劃分的人口 (A104)|date=2012-02-21|accessdate=2019-03-31|work=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統計處]] 二零一一年人口普查辦事處|language=zh-hk}} {{Wayback|url=http://www.census2011.gov.hk/tc/main-table/A104.html |date=20170909005132 }}</ref>。香港文化以[[漢族]][[嶺南文化]]為基礎。


[[清朝]]中葉[[道光]]年間,[[香港割讓]][[英國]]開始,陸續有[[廣東人]]、[[福建人]]及[[外國人]]等非本地人士,以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大量外來人口移居香港,逐漸不同族群之間在語言及生活文化上大致同化
[[清朝]]中葉[[道光]]年間,[[香港割讓]][[英國]]開始,陸續有[[廣府民系|廣東人]]、[[閩民系|福建人]]及[[外國人|其他國籍人士]]等,以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華裔人士及其他外籍人士等大量人口移居香港。


==國籍==
== 國籍 ==
現在,香港雖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但並非所有香港人均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在香港700萬人口中,約400萬人至500萬人持有[[香港特區護照]],以及前往[[中國大陸]]探親、旅遊、經商和工作往來的[[回鄉]]的同時,亦有外國國籍及護照因此不少港人擁有[[雙重國籍]]或雙重護照<ref>[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20623/16452668 痛恨霸權 回流移民:唔信50年不變]</ref>。
現在,香港雖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但並非所有香港人均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在香港700萬人口中,約300萬人至400萬人分別持有[[香港特別行政護照]]和[[英國護照]],以及前往[[中國內地]]探親、旅遊、經商和工作往來的[[回鄉]]的同時,亦外護照因此不少港人擁有[[雙重國籍]]<ref>{{Cite web |url=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20623/16452668 |title=痛恨霸權 回流移民:唔信50年不變 |accessdate=2012-08-30 |date=2012-06-23 |archive-date=2014-10-19 |work=蘋果日報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1019140549/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20623/16452668 |dead-url=yes }} {{Wayback|url=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20623/16452668 |date=20141019140549 }}</ref>。


===英國國籍===
=== 英國國籍 ===
{{see also|英國國籍法與香港|中英聯合聲明}}
{{see also|英國國籍法與香港|中英聯合聲明}}
{{Fact|香港有一半人口(約350萬人)擁有英國國,當中约340万為[[英國國民(海外)]](簡稱BNO)持有人。}}根據英國國法,英國國民(海外)是英國國籍的一種,屬於[[英聯邦公民]],並非英國本土公民,所以没有英國本土居留權。這種身分終身有效,但不能承至子女代。另外,部份人因為「[[居英權計劃]]」而取得英國公民身分。由於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後,任何人士均不能因香港關係而取得英國國,持有[[香港特區護照]]人士的數目在近年已超過持有英國國民(海外)護照的人數。
香港有一半人口(約350萬人)擁有[[英國國籍]],當中约340万為[[英國國民(海外)]](簡稱BNO)持有人。<ref>{{cite web|url=https://www.gov.uk/government/priority/supporting-british-nationals-in-hong-kong|title=UK help and services in Hong Kong|accessdate=2018-03-29|work=www.gov.uk|archive-date=2016-03-03|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303231451/https://www.gov.uk/government/priority/supporting-british-nationals-in-hong-kong|dead-url=no}} {{Wayback|url=https://www.gov.uk/government/priority/supporting-british-nationals-in-hong-kong |date=20160303231451 }}</ref>根據[[英國國]],英國國民(海外)人士是英國國籍的一種,屬於[[英聯邦公民]],並非[[英國公民|英国公民]],所以没有英國本土及海外領土居留權。這種身分終身有效,但不能承至子女代。另外,部份人因為「[[居英權計劃]]」而取得英國公民身分。由於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後,任何人士均不能因香港關係而取得英國國,持有[[香港特別行政區護照]]人士的數目在近年已超過持有英國國民(海外)護照的人數。


===[[中國國籍]]===
=== 華人民共和國國籍 ===
在香港主權移交之前以及之後,[[中華人民共和國]]並不承認香港人「英國屬土公民」的身份,但香港人可以外國國籍等[[雙重國籍]]身份。例如香港主權移交[[華人民共和]]後,具有[[華人]]血統的[[香港永久性居民]]自動成為[[華人民共和國公民]],他們可獲發[[香港特區護照]],亦能擁有國籍。香港特別行政區實行[[一國兩制]]後,香港居民不用徵稅上繳[[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政府]],而香港納稅人只需要向[[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繳稅。主權移交之前及之後,在[[駐港英軍]]及中國駐軍保護香港情況下,香港沒有參軍權,不用服兵役或進行軍事訓練。香港居民如要進入[[中國大陸]],必須申請並持有[[中人民共和國政府|內地政府]]簽發的[[港澳居民來往內地通行證]](俗稱回鄉卡,即是[[回鄉證]])。
无论[[香港回歸|香港主權移交]]之前以及之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並不承認香港人具有「英國屬土公民」的身份,但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实施的几个问题的解释」,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亦不承认双重国籍,但香港人可以其他国家的护照作为[[旅行证件]](构成事实上的[[雙重國籍]]<ref>{{cite web |author1=入境事务处 |title=中国国籍的一般资料 |url=https://www.immd.gov.hk/hks/services/chinese_nationality/general_info.html |website=入境事务处 |accessdate=2023-12-16 }} {{Wayback|url=https://www.immd.gov.hk/hks/services/chinese_nationality/general_info.html |date=20231216192322 }}</ref>例如香港主權移交中國後,具有華人血統的[[香港永久性居民]]自動成為中公民,他們可申請獲發[[香港特別行政區護照]],亦能事实上擁有其他國籍身份。香港特別行政區實行[[一國兩制]]後,香港居民不用徵稅上繳[[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政府]],而香港居民納稅人只需要向[[香港特區政府]]繳稅。主權移交之前,在[[駐港英軍]]保護香港情況下,香港人能夠以本地召募人員(LEP)身份加入[[英國皇家海軍|皇家海軍]]香港中隊和陸軍組織——[[香港軍事服務團]]或加入一枝直屬於香港政府之[[兵]]單位——[[皇家香港團]](義勇軍)。在主移交之後根據[[香港基本法]],香港居民不需要參軍、不用服兵役或進行軍事訓練。具有中国国籍且不具有内地户籍的香港永久性居民(或通过[[单程证]]前往香港定居的香港居民)如要進入[[中國内地]],必須申請並持有[[中人民共和国出入境管理局]]簽發的[[港澳居民來往內地通行證]](俗稱[[回鄉證]]),或者持有内地进入许可的[[香港特区护照]]或[[香港签证身份书]],此类人士即使具有中国国籍,但在在中国内地的一些场合仍然被视为外宾(最典型的例子为住酒店)。
此外,1994年以前香港人留學[[台灣]]可以自動取得[[中華民國國籍及臺灣戶籍]],當中不少人也是回港發展的,故部分香港人能夠同時持有[[中華民國護照]]及香港特區護照。1997年6月30日前,中華民國政府視香港人為華僑,並由僑務委員會簽發華僑身份證明書,港澳關係條例中明定取得華僑身份之香港僑胞既有權益予以維護,可享較一般香港居民在就業、投資等事宜上便利及優惠。此外,華僑身份證明書根據國籍法乃國籍文件之一,故可申請中華民國(臺灣)無戶籍國民護照。在香港一些活動,例如[[雙十節]]等含有政治色彩的活動,仍可見到[[中華民國國旗]]飄揚。因此,一些香港人會在[[兩個中國]]之間自發舉辦不同種類的活動。


===其他國籍===
=== 中華民國國籍 ===
一些早期移民的香港居民,例如有些[[香港原居民]]與[[海外港人]]早在1970至80年代開始向海外移居,但仍可保留[[香港永久居民]]的身份,以便日後回流香港發展。之後回流香港的外籍[[華人]]因透過歸化而得到其他國家的國籍,最常見有[[美國]]、[[加拿大]]、[[新加坡]]、[[新西蘭]]和[[澳洲]]等[[英語]]系[[國家]]。其中一個例子就是那些於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前,特別是1990年代初期受[[六四事件]]影響,大量香港人擔心政治前途問題而移居其它國家造成的[[香港移民潮]],但之後亦有不少回流返回香港的海外港人。因此他們擁有外國護照同時,更擁有[[香港身份證]]和香港護照,以及前往[[中國大陸]]的[[回鄉證]],方便中港兩地工作和經商人士。


1949年[[两岸分治]]后,退守台湾的[[中華民國政府]]仍視香港地區華人屬僑胞,拥有完整的[[中華民國國民#港澳居民|中华民国国民]]身份。1994年5月以前,依照[[中華民國內政部]]《回國僑生戶籍登記辦法》<ref>{{Cite web |url=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D0030009 |title=回國僑生戶籍登記辦法 |accessdate=2020-12-28 |author=中華民國內政部 |date=1994-05-11 |work= |publisher=法務部全國法規資料庫 |language=Zh-hant |archive-date=2021-02-03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10203124838/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D0030009 |dead-url=no }} {{Wayback|url=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D0030009 |date=20210203124838 }}</ref>,留學[[台灣]]的香港和澳门[[侨生]]自动取得[[中華民國國民身份證]];在香港主權移交前中華民國政府也通過[[中華旅行社]]讓合資格的香港人申請華僑身份證明書成為中華民國僑胞,留台的學生當中不少人也回港發展,故部分香港人能夠同時持有[[中華民國護照]]及[[香港特區護照]]。依照香港法律[[中国大陆#香港特别行政区|遵循的]]、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相同的[[一個中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一个中国]]定义,實際上持中华民国籍的香港永久性居民居民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香港居民==


1997年香港主权移交中华人民共和国之后,中華民國政府以《[[香港澳門關係條例]]》規管與香港關係,定义[[香港居民]](香港人)为只持有BNO/特區護照而未有其他國家護照者,与澳门人視为有別於外國人/大陸地區的港澳人士。有作者指出,目前在[[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架構下,香港人的法律定位为非外國人、非無國籍者<ref>{{Cite web|url=https://talk.ltn.com.tw/article/paper/1338682|title=自由廣場》港澳條例與難民法的兩難|accessdate=2020-11-|author=吳景欽|date=2020-12-13|work=|publisher=自由时报网站|language=Zh-hant|archive-date=2019-12-13|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91213165623/https://talk.ltn.com.tw/article/paper/1338682|dead-url=no}} {{Wayback|url=https://talk.ltn.com.tw/article/paper/1338682 |date=20191213165623 }}</ref>。但是否,与大陆地区人民一样定性为“非外国人、非本国人(中华民国国民)、非无国籍人”,不得而知。迄今為止,香港仍然有偏向中華民國支持者舉行的活動,例如[[雙十節]]慶祝活動。
===[[華人]]===
{{see also|香港早期農村社會|香港新移民}}


=== 其他國籍 ===
香港在成為英國殖民地之前,主要有[[圍頭人]]、[[客家人]]和[[蜑家人]],是最早原居民。[[香港開埠]]後,因為[[清朝]][[咸丰]]年间爆发的「[[太平天國]]」运动蔓延至[[廣州]],大批廣州人来到香港。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至[[國共內戰]]後的一段時期,亦有大量[[難民]]湧入香港,加之及后大量逃港者,使香港人口大增。[[華人]]佔[[香港]]人口約94%。除了[[漢族]]外,還有其他[[中國少數民族]]。例如:根據統計其中香港有228名[[滿族]]後裔是生活在香港,例如[[關芝琳]]、[[寶詠琴]]等,在香港居住的華人(包括非漢族)普遍都會自稱為香港人。居港華人主要是1930年代至1980年代初從[[中國大陸]]移居香港的人士及其後裔,亦有一直居住在現時[[新界]]地區的[[新界原居民]]。現今香港的新增人口中,大部份為中國[[大陸人|大陸移民]]。按現時政策,每天最多可以讓150名中國大陸人士申請[[單程證]]來港定居,以及越来越多的中國大陸中產、富戶人士不惜耗資30多萬港元费用透過一些中介公司來赴港預訂床位產子,拿取子女在香港居留身份,造成“赴港產子潮”,但不少香港人對此湧港現象都非常不滿。
一些早期移居海外的香港居民,例如有些[[香港居民]]與海外僑胞早在1970至80年代開始向海外移居,但仍可保留[[香港永久居民]]的身份。之後回流香港的港人因透過歸化而得到其他國家的國籍,最常見有[[美國]]、[[加拿大]]、[[新加坡]]、[[紐西蘭]]和[[澳洲]]等[[英語]]系[[國家]]。
此外,港府亦為提升香港的競爭力,透過[[優秀人才入境計劃]] (Quality Migrant Admission Scheme),簡稱[[優才計劃]],吸引優秀外地人材來香港定居發展事業,他們更享有[[回鄉卡]],再往中國大陸發展,例如[[李雲迪]]、[[周迅]]、[[章子怡]]、[[包比利]]等等。


其中一個例子就是那些於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前,特別是1990年代初期受[[六四事件]]影響,大量香港人擔心政治前途問題而移居海外其它國家造成[[香港移民潮]],但之後亦有不少人士回流返回港的海外人士,因此他們擁有外國護照同時,更擁有[[香港身份證]]或香港特別行政區護照,以及前往[[中國大陸]]的[[回鄉證]],方便港中兩地工作和經商人士。
===香港少數族裔===

另外,[[泰裔香港人]]是香港人口少數族群,集中地位於[[九龍城]]、[[觀塘]]及[[新界]][[大埔區|大埔]]一帶。他們基本是持有泰國國籍,在港出生的第二代和第三代一般也擁有泰國護照和香港特別行政區護照,部分在主權移交前出生的更會擁有BNO護照。

== 香港的居民 ==
{{main|香港居民}}{{Refimprove section|time=2017-06-03T18:44:08+00:00}}

===歷史===
[[清朝]]解除海禁后,有[[圍頭人]]、[[客家人]]、[[福佬人]]、[[蜑家人]]重新迁入,被视为香港最早的原居民。[[香港開埠]]後,陆续有广东商人南下贸易,加上[[咸丰]]年间爆发的「[[太平天國]]」起義,大批流民来到香港。清末,革命党人逃避追捕至香港。中华民国延续清朝政策,中港人口来往没有限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至[[國共內戰]]後的一段時期,大量[[難民]]湧入使香港人口大增,成为香港人口的主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前期人口来往不受限制,但之后开始严格控制人员进出。1950年代,中国频频发生政治运动,一些知识分子偷渡香港。三年饥荒,导致大批广东农民偷渡香港。文革时期,由知青为主体的偷渡潮涌现,这些知青许多都成为了香港政界、商界、艺术界的核心人物。改革开放后,偷渡人口已大幅减少。此时期,各种由偷渡取得香港身份的人士衍生出家属团聚问题。例如夫妻偷渡香港,但父母及配偶子女仍留在大陆。香港男性回家乡娶妻生子。他们只能通过中国政府申请[[单程证]]来香港团聚。另外,一部分人基于政治因素移民外国。

=== 现况 ===
按現時政策,每天最多可以讓150名中國大陸居民持[[單程證]]來港定居。<ref>{{Cite web|url=http://www.info.gov.hk/info/population/chi/pdf/report.pdf|title=人口政策專責小組報告書|accessdate=2017-06-04|author=香港特別行政區人口政策專責小組|date=|publisher=|archive-date=2017-10-10|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71010183801/http://www.info.gov.hk/info/population/chi/pdf/report.pdf|dead-url=no}} {{Wayback|url=http://www.info.gov.hk/info/population/chi/pdf/report.pdf |date=20171010183801 }}</ref>中国大陸政府開放赴港自由行以来,越来越多的中國大陸中產、富戶人士不惜耗資30多萬港元费用透過一些中介公司來赴港預訂床位生育,拿取子女在香港居留身份證,這些父母並非香港人來港產子(即[[雙非]]),造成“赴港產子潮”,但不少香港人對此現象都非常不滿。<ref>{{Cite web|url=http://www.ncforum.org.hk/file/upload/file_233_0Ef.pdf|title=新論壇 龐愛蘭議員辦事處 雙非孕婦來港產子意見調查|accessdate=2017-06-04|author=|date=2012-04-19|publisher=新論壇|archive-date=2016-07-05|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705174219/http://www.ncforum.org.hk/file/upload/file_233_0Ef.pdf|dead-url=no}} {{Wayback|url=http://www.ncforum.org.hk/file/upload/file_233_0Ef.pdf |date=20160705174219 }}</ref>截至2015年11月,共有約88萬人經單程證到香港定居<ref>{{Cite news|url=https://thestandnews.com/society/%E6%94%BF%E5%BA%9C%E6%96%87%E4%BB%B6-%E4%B9%9D%E4%B8%83%E8%87%B3%E4%BB%8A-88%E8%90%AC%E4%BA%BA%E5%96%AE%E7%A8%8B%E8%AD%89%E4%BE%86%E6%B8%AF/|title=統計處:回歸至今 88萬人單程證來港 佔人口12%|date=2015-11-17|work=立場新聞|accessdate=2017-06-04|archive-date=2018-01-09|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80109182450/https://thestandnews.com/society/%E6%94%BF%E5%BA%9C%E6%96%87%E4%BB%B6-%E4%B9%9D%E4%B8%83%E8%87%B3%E4%BB%8A-88%E8%90%AC%E4%BA%BA%E5%96%AE%E7%A8%8B%E8%AD%89%E4%BE%86%E6%B8%AF/|dead-url=no}} {{Wayback|url=https://thestandnews.com/society/%E6%94%BF%E5%BA%9C%E6%96%87%E4%BB%B6-%E4%B9%9D%E4%B8%83%E8%87%B3%E4%BB%8A-88%E8%90%AC%E4%BA%BA%E5%96%AE%E7%A8%8B%E8%AD%89%E4%BE%86%E6%B8%AF/ |date=20180109182450 }}</ref>,成為香港人口增長的主要來源<ref>{{Cite web|url=http://www.legco.gov.hk/research-publications/chinese/1617issh20-new-arrivals-from-the-mainland-20170223-c.pdf|title=內地新來港定居人士|accessdate=2017-06-04|author=香港特別行政區立法會秘書處資料研究組|date=2017-02-23|archive-date=2017-11-18|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71118133532/http://www.legco.gov.hk/research-publications/chinese/1617issh20-new-arrivals-from-the-mainland-20170223-c.pdf|dead-url=no}} {{Wayback|url=http://www.legco.gov.hk/research-publications/chinese/1617issh20-new-arrivals-from-the-mainland-20170223-c.pdf |date=20171118133532 }}</ref>。 此外,港府亦為提升香港的競爭力,透過《[[優秀人才入境計劃]]》吸引優秀人材來香港定居發展事業,大部份來自中國大陸,例如[[李雲迪]]、[[周迅]]、[[章子怡]]、[[湯唯]]、[[鄧超]]等等。

=== 種族 ===

====華裔====
華人主要是1930年代至1990年代初從[[中國大陸]]([[中國內地|內地]])移居香港的人士及其後裔,還有[[漁民]]及其已經上岸定居的後裔和[[新界]]地區的[[新界原居民]],一般為[[香港蜑家人]]、[[圍頭人]]([[廣府人]]分支)、[[閩南民系|福佬人]]和[[客家人]]等漢族支系,根據2011年人口普查,[[華人]]佔[[香港人口]]約94%<ref name=":0">{{Cite web|url=http://www.census2011.gov.hk/pdf/main-report-volume-I.pdf|title=2011年人口普查 - 主要報告:第一冊|accessdate=2017-06-04|author=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統計處|archive-date=2017-08-04|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70804113558/http://www.census2011.gov.hk/pdf/main-report-volume-I.pdf|dead-url=no}} {{Wayback|url=http://www.census2011.gov.hk/pdf/main-report-volume-I.pdf |date=20170804113558 }}</ref>。

====少數族裔====
{{main|香港少數族裔}}
{{main|香港少數族裔}}
即使不是具有華人血統的少數族裔很多是居住香港超過半世紀,當中有已經有5代以上者,他們除了具備[[香港永久居民]]身份外,他們更有不少是入籍中國,擁有[[香港特區護照]],甚至[[回鄉證]]。例如[[香港海洋公園]]前主席[[猶太裔]]的[[盛智文]]放棄[[加拿大國籍]]、[[英國]]的[[盧維思]]放棄[[英國國籍]]等等外籍人士,亦有不少獲得[[雙重國籍]]或雙重護照。香港有45萬多名少數族裔,相當於香港總人口約6%。
根據2011年人口普查,香港有45萬多名少數族裔,相當於香港總人口約6%。
即使不是具有華人血統的少數族裔很多是居住香港超過半世紀,當中有已經有5代以上者,他們除了具備[[香港永久居民]]身份外,他們更有不少是入籍香港特區,擁有[[香港特區護照]],甚至[[回鄉證]]。例如[[香港海洋公園]]主席[[猶太裔]]的[[盛智文]]放棄[[加拿大國籍]]、[[英國裔]]的[[盧維思]]放棄[[英國國籍]]等等外籍人士,亦有不少獲得[[雙重國籍]]或雙重護照。


====東南亞====
===== 東南亞裔 =====
{{main|在港越南人|香港越南船民問題}}
[[東南亞]]人主要為[[菲律賓人]]、[[印尼]]人和[[泰國人]],主要來香港從事[[外籍家庭傭工]]。根據2011年人口普查結果,居於香港的菲律賓人和印尼人各有130,000。
[[東南亞]]人主要為[[菲律賓人]]、[[印尼人]]和[[泰國人]],主要來香港從事[[外籍家庭傭工]]。根據2011年人口普查結果,居於香港的菲律賓人和印尼人各有約130,000人。<ref name=":0" />


[[越南戰爭]]於1961年爆發,不少[[中南半島|中南半岛]]難民(主要為[[越南華人|越南華裔]]、[[京族]]、[[瑶族|瑤族]]、[[高棉族]]、[[佬族]]、[[苗族]]及其他寮國和越南的高地民族)面對戰爭,為逃避[[越南共產黨]]的統治,紛紛逃亡香港。1979年,香港被列為「第一收容港」,因此收容從越南出逃的[[難民]],到1990年代,[[港英政府]]開始對越南船民作出有秩序的[[不漏洞拉|遣返行動]],包括自願遣返,而香港政府事先亦與越南方面作出協議,保證他們回到越南後不會受到政權迫害,不過自願遣返的越南船民甚少。至2000年,[[香港特区政府]]向仍然滯留在香港的難民給予居留權及簽發身份證,讓他們融入香港社會,有些開設餐館和在社會工作,不少其家人和後裔在香港定居。
=====越南人=====
{{main|香港越南船民問題}}


===== 南亞裔 =====
[[越南戰爭]]於1961年爆發,不少[[越南人]]面對戰爭,紛紛逃亡香港。1979年,香港被列為「第一收容港」,因此收容從[[越南]]出逃的[[難民]],到1990年代,[[香港殖民地時期#香港政府|香港政府]]開始對越南船民作出有秩序的遣返行動,包括自願遣返,而香港政府事先亦與越南方面作出協議,保證他們回到越南後不會受到政權迫害,不過自願遣返的越南船民甚少。至2000年,[[香港政府]]向仍然滯留在香港的難民給予居留權及簽發身份證,讓他們融入香港社會,有些開設餐館和在社會工作,不少其家人和後裔在香港定居。
{{main||摩羅差|僱傭兵|啹喀兵}}
[[南亞]]人主要為[[印度]]人及[[巴基斯坦]]人,[[香港開埠]]初期,即有[[印度人]]居住。[[香港殖民地時期]]需要從[[印度次大陸]]調派一些人員來到香港維持[[香港治安]]。他們最初聚居於[[上環]]一帶,以[[商人]]、[[軍人]]和[[警察]]為主。[[南亞裔]]人士已經於香港生活逾半世纪,不少已經世居香港4至5代,當中以[[巴基斯坦]]裔、[[印度]]裔和[[尼泊爾]]裔居多。殖民地時期[[駐港英軍]]當中,被稱為[[啹喀兵]]的尼泊爾人[[僱傭兵]],其軍團隨著[[香港回歸]]而解散。


很多南亞裔已經落地生根,其後裔仍然居於香港,部分聚居於[[尖沙咀]]至[[油麻地]]一帶,例如[[尖沙咀]][[重慶大廈]]。根據2011年人口普查結果顯示,居港印巴和尼泊爾人共約63,000人。<ref name=":0" />
====[[南亞裔]]====
{{main|摩羅差|僱傭兵|啹喀兵}}


===== 韓國、日本人 =====
[[香港開埠]]初期,即有[[印度人]]居住。[[香港殖民地時期]]需要從[[印度次大陸]]調派一些人員來到香港維持[[香港治安]]。他們最初聚居於[[上環]]一帶,以[[商人]]、[[軍人]]和[[警察]]為主。[[南亞裔]]人士已經於香港生活逾半世纪,不少已經世居香港4至5代,當中以[[巴基斯坦]]裔、[[印度]]裔和[[尼泊爾]]裔居多。殖民地時期[[駐港英軍]]當中,被稱為[[啹喀兵]]的尼泊爾人[[僱傭兵]],其軍團隨著[[香港回歸]]而解散。
定居香港的[[日本人]]或[[韓國人]]通常是[[商人]]或日韓企業香港分公司的高級職員及其家屬,大部份於1980年代[[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初期來到香港,希望以香港作為進入中國大陸發展事業的踏腳石。有部份人在香港落地生根,部分人有與香港華人通婚生子。根據2011年人口普查結果顯示,居港日本人和韓國人分別約12,600人和5,200人。<ref name=":0" />
很多南亞裔已經落地生根,其後裔仍然居於香港,部分聚居於[[尖沙咀]]至[[油麻地]]一帶,例如[[尖沙咀]][[重慶大廈]]。根據2011年人口普查結果顯示,居港印巴和尼泊爾人共約63,000人。


====朝鮮、日本人====
===== 歐美白 =====
歐美人以殖民地時期來香港工作和定居的英國人及其家屬佔最多,也有來自加拿大和澳洲等[[英聯邦]]地區的[[歐裔]]人士,也有[[荷蘭人]]、[[葡萄牙人]]及[[美國人]]等。來自英國的人士通常屬[[專業人士]],或是出任[[企業]]領導層、擔任[[駐港英軍|軍職]]或獲聘為高級[[香港公務員|公務員]];亦有一小部份於[[公立學校|公立]]和[[津貼學校]]任教英文。在二戰前的歐裔人在香港享有較高的社會地位,但在二次大戰期間的[[香港戰役]],除適齡的英國人要服兵役外,超齡的英國人與來自其他國家的歐裔人亦自願組成[[曉士兵團]]為保衛香港出力<ref name="wetoasthk-曉士兵團">{{cite web |title=保衛香港的老人兵團 - 曉士兵團 |url=http://www.wetoasthk.com/%E3%80%90%E6%B8%AF%E8%AD%98%EF%BC%8E%E9%A6%99%E6%B8%AF%E4%BF%9D%E8%A1%9B%E6%88%B0%E3%80%91%E4%BF%9D%E8%A1%9B%E9%A6%99%E6%B8%AF%E7%9A%84%E8%80%81%E4%BA%BA%E5%85%B5%E5%9C%98-%EF%BC%8D-%E6%9B%89%E5%A3%AB/ |website=港識多史 |accessdate=2020-03-09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00310032539/http://www.wetoasthk.com/%e3%80%90%e6%b8%af%e8%ad%98%ef%bc%8e%e9%a6%99%e6%b8%af%e4%bf%9d%e8%a1%9b%e6%88%b0%e3%80%91%e4%bf%9d%e8%a1%9b%e9%a6%99%e6%b8%af%e7%9a%84%e8%80%81%e4%ba%ba%e5%85%b5%e5%9c%98-%ef%bc%8d-%e6%9b%89%e5%a3%ab/ |archive-date=2020-03-10 |dead-url=no }} {{Wayback|url=http://www.wetoasthk.com/%E3%80%90%E6%B8%AF%E8%AD%98%EF%BC%8E%E9%A6%99%E6%B8%AF%E4%BF%9D%E8%A1%9B%E6%88%B0%E3%80%91%E4%BF%9D%E8%A1%9B%E9%A6%99%E6%B8%AF%E7%9A%84%E8%80%81%E4%BA%BA%E5%85%B5%E5%9C%98-%EF%BC%8D-%E6%9B%89%E5%A3%AB/ |date=20200310032539 }}</ref>。雖然[[香港主權移交]]後,大量英國人返回英國,但是仍然不少部份選擇繼續定居香港。根據2011年人口普查結果顯示,居港的[[白種人]]約55,200人<ref name=":0" />,其中15歲以上具專上教育程度的人口比例是73.9%,位於日本人(79.4%)和韓國人(74.8%)之後,比香港其他種族的人的教育程度高出許多。<ref>{{Cite web|url=http://www.census2011.gov.hk/pdf/EM.pdf|title=2011年人口普查 - 主題性報告 少數族裔人士|accessdate=2017-06-04|author=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統計處|archive-date=2013-12-02|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31202184333/http://www.census2011.gov.hk/pdf/EM.pdf|dead-url=no}} {{Wayback|url=http://www.census2011.gov.hk/pdf/EM.pdf |date=20131202184333 }}</ref>
定居香港的[[日本人]]或[[韓國人]]通常是[[商人]]或[[日本]]、[[韓國]]資本大企業香港分公司的高級職員及其家屬,大部份於1980年代[[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初期來到香港,希望以香港作為進入中國大陸發展事業的踏腳石。有部份人在香港落地生根,部分人有與香港華人通婚生子。根據2011年人口普查結果顯示,居港日本人和韓國人分別約12,600人和5,200人。


====歐美人====
===== 異族通婚 =====
{{main|香港歐亞混血兒}}自[[鴉片戰爭]]後[[香港開埠]]開始,[[歐洲]]裔與[[亞洲]]族裔([[猶太]]裔、[[印度]]裔、[[巴斯人|巴斯]]裔、[[亞美尼亞]]裔、海外[[华裔|華裔]])來港經商,不少男子離鄉背井多年,基於生理和心理需要,包養或保護一些華裔女子(即[[涉外婚婦]]),而他們所生的[[非婚生子女]],就是香港歐亞混血兒。早年受到政府、[[歐洲]]人與[[華人]]的歧視,生活艱苦。但他們普遍接受西式教育,有優秀的閱讀和書寫[[英文]]和[[中文]](指[[香港粵語|廣東話]])能力,逐漸在商業和政治上取得優勢。
歐美人以殖民地時期來香港工作和定居的英國人及其家屬居多,通常是[[專業人士]]、[[企業]]或[[香港公務員]];亦有一小部份於[[公立學校|公立]]和[[津貼學校]]任教英文。雖然[[香港主權移交]]後大量英國人返回英國,但是仍然不少部份選擇繼續定居香港。根據2011年人口普查結果顯示,居港的[[白種人]]約55,200人,其中15歲以上具專上教育程度的人口比例是73.9%,位於居港日本人(79.4%)和韓國人(74.8%)之後,比香港其他種族的人的教育程度高出許多。


1897年,[[何東]]、[[何福 (香港)|何福]]兄弟獲政府批准將[[摩星嶺]]何母施氏墳地一帶劃為私人墳場,命名[[昭遠墳場]]。由於該地已葬有其他如冼德芬母黃氏等歐亞混血族群先人,故[[昭遠墳場]]亦為族群的墳場。
==文化==

傳統文化上與中國[[漢文化]]大致類似,香港受約150年[[英國]]統治,意識上有些港人沿用[[西方文化]],或中西結合。一般人普遍認為香港保存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封建]]和[[儒家]]的思想方式,以及其處事態度,又融合了[[西方]]的批判與創新文化,狀況與[[日本]]和[[南韓]]相似。同樣地,傳統的[[宗教]]儀式、生活習俗及其他民間信仰,如祭祀祖先及[[風水]],也在香港得到完好的繼承和保存。[[香港教育]]沿用[[西方]]的教育制度,其後不斷改革。商業上,香港與中國大陸公司頻繁合作。香港[[粵語流行音樂]]、電影、電視劇等在[[東亞]]地區也有很高影響力。
1929年,[[黃金福]]收到一位不肯透露姓名的歐亞混血兒的捐款,於是牽頭成立了「[[同仁會]]」(Welfare League),旨在守望相助,教育下一代,專為陷於孤立無援的混血兒提供支援、協助。[[何東]]和[[羅旭龢]]分別出任創會正副會長。

由於二戰後大量移民和人材資金湧入香港,香港歐亞混血兒的優勢漸失。目前,絕大部分香港歐亞混血兒,因大眾對他們的[[歧視]]已消除,普遍融入香港主流社會中,依然在[[香港]]居住。少部分,則由於各種原因分散在世界各地。

== 文化 ==
{{Unreferenced section|time=2019-09-05T07:47:33+00:00}}
{{Main|香港文化}}
香港文化由港人主導,兼具講求創新與實惠的[[嶺南文化]]與強調經驗與實用的[[英國文化]]和[[美国文化]]。統治階級崇尚[[精英主义|精英主義]] ,代民攝政;不需治國而巧遇經濟起飛的[[中產階級]]則以[[功利主义|功利主義]] 、[[紳士階級|紳士]]精神、任勞任怨、節儉和機巧自居。市民有[[個人主義]]和雷同[[美國夢]]的企業[[企业家精神|家精神]] ,重視[[江湖]][[義氣]] 、同甘同苦。

香港自[[清朝|清]]末開始一直被動接收来自中国大陆的難民,當中除了流難失所之人外,也有商人和文人,隨之帶來人才,資金和設備。[[上海]]和[[廣州]]先後因中國戰禍被摧殘,也使兩地精銳[[逃港|逃難香港]],後來在香港生根,成為香港文化的一部分。

傳統文化上與中國[[漢文化]]大致類似,香港受約150年[[英國]]統治,意識上有些港人沿用[[西方文化]],或中西結合。一般人普遍認為香港保存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儒家]]的思想方式,以及其處事態度,又融合了[[西方]]的批判與創新文化,狀況與[[日本]]和[[南韓]]相似。同樣地,傳統的[[宗教]]儀式、生活習俗及其他民間信仰,如祭祀祖先及[[風水]],也在香港得到完好的繼承和保存。[[香港教育]]沿用[[西方]]近代的教育制度,其後不斷改革。商業上,香港與中國大陸公司頻繁合作。[[香港粵語流行音樂]]、[[香港電影|電影]]、[[香港電視劇|電視劇]]等在[[東亞]]地區也有很高影響力。


=== 語文 ===
=== 語文 ===
{{Unreferenced section|time=2019-09-05T07:47:33+00:00}}
{{Main|香港語文}}
{{Main|香港語文}}
名義上,[[中文]]和[[英文]]都是地位相等的法定語文。香港的教育主張[[兩文三語]],兩文是指中文([[繁體中文]])[[英文]],三語則是指[[粵語]]、[[英語]]和[[普通話]]。[[香港專上教育]]以英語為主,近來有調查顯示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後,香港人母語及普通話水平有一定的提昇。部分年青一代香港人常使用不正規的[[港式英語]]。
名義上,[[中文]]和[[英文]]都是地位相等的法定語文。香港的教育於1997年後,奉行[[兩文三語]]政策,兩文是指中文和英文,三語則是指[[粵語]]、[[英語]]和[[普通話]]。中文書寫以[[繁體字]]為主,隨着與中國內地交流增加,部分旅遊區會使用[[簡體字]]。[[香港專上教育]]以英語為主,近來有調查顯示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後,香港人母語及普通話水平有一定的提昇。部分英語水平較低的香港人常使用不正規的[[港式英語]]。
不少歐美白人縱使完全不懂[[中文]],亦可在大[[企業]]或政府身居要職。它們大部份職位的入職條件和專上院校的入學條件,雖然通常會對申請人的[[中文]]和[[英文]]水準有一定要求,例如要求申請人在某些公開試的中文科和英文科考獲及格成績,但對非接受香港主流教育(例如一直就讀[[國際學校]]或海外學校)的申請人,通常會豁免中文水準的要求,造成接受香港主流教育的申請人,亦即是大部份主流[[華人]]居民,如未能在公開試的中文科考獲及格成績,即使懂書寫和閱讀中文,也不符合申請入職、入學條件,但非接受香港主流教育的申請人,即使完全不懂書寫和閱讀中文,甚至完全不懂粵語,也未必不符合入職、入學條件這種矛盾與不公現象。
至於英文水準的要求,則不會有所豁免。另外,於2012年起實行的[[香港中學文憑考試]]中的語文科目,亦設有六科非法定語文科目,考生可以其中一科取代中文科,作為報考大學的資格,但英文科就無論如何不可取代。


不少歐美白人縱使完全不懂[[中文]],亦可在大[[企業]]或政府身居要職。它們大部份職位的入職條件和專上院校的入學條件,雖然通常會對申請人的[[中文]]和[[英文]]水準有一定要求,例如要求申請人在某些公開試的中文科和英文科考獲及格成績,但對非接受香港主流教育(例如一直就讀[[國際學校]]或海外學校)的申請人,通常會豁免中文水準的要求,造成接受香港主流教育的申請人,也就是大部份主流香港人如未能在公開試的中文科考獲及格成績,即使懂書寫和閱讀中文,也不符合申請入職、入學條件;但非接受香港主流教育的申請人,即使完全不懂書寫和閱讀中文,甚至完全不懂[[粵語]],也未必不符合入職、入學條件這種矛盾與不公現象。
==身份認同==
根據[[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畫]]<ref>[http://hkupop.hku.hk/ 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畫]</ref>的民意調查,由被调查者在「中國人」、「香港人」、「中國的香港人」、「香港的中國人」中四选一。
在2008年的身份認同調查中,選擇「中國人」的有39%,而選擇「香港人」的則有18%,对「中国人」的认同感达到了1997年后的最高值,报告指这可能是受2008年[[北京奥运]]和[[汶川大地震|四川地震]]的影响。<ref>[http://www.stnn.cc/hongkong/200806/t20080617_797108.html 香港人身份認同創新高],《星島環球網》,2008年6月</ref>
自2009年起,香港人对中国人身份的認同性下降,在2010年12月同類調查結果顯示,「中國人」的身份認同为21%,下跌了7%<ref>[http://rthk.hk/rthk/news/expressnews/news.htm?expressnews&20101221&55&721503 港大民調:港人對「中國人」認同感下跌],香港電台,2010年12月21日</ref>,相信是受中國政府阻撓[[劉曉波]]領獎事件影響。在2011年的調查中,自稱「中國人」的比率为17%。
2012年10月,[[香港中文大學]]傳播與民意調查中心調查顯示港人自覺是「中國人」的比率跌至16年新低,只得12.6%,自認是「香港人」的則有23.4%,為10年來新高,當中「80後」以港人身分為優先的比率較非「80後」更高出21.3個百分點,只有2.4%的80後自覺是「中國人」。另外,有逾8%港人抗拒國旗及國歌,同樣升至歷年新高。學者指本土意識抬頭是主因。<ref>[http://hk.news.yahoo.com/%E6%B8%AF%E4%BA%BA%E5%9C%8B%E6%B0%91%E8%AA%8D%E5%90%8C%E6%84%9F%E8%A6%8B%E6%96%B0%E4%BD%8E-%E6%8A%97%E6%8B%92%E5%9C%8B%E6%97%97%E5%9C%8B%E6%AD%8C%E6%96%B0%E9%AB%98-80%E5%BE%8C%E9%87%8D%E6%B8%AF%E4%BA%BA%E8%BA%AB%E5%88%86-211134318.html;_ylt=Akwl1PtCl4jCNNc9EQ3ru8yrVsd_;_ylu=X3oDMTNsMDI3aWlkBG1pdANKdW1ib3Ryb24gRlAEcGtnAzFhMGUwZjY5LTlkMzctMzlkNS1iMzBmLTQ2MjFjZTBjNmRhMQRwb3MDMQRzZWMDbWVnYXRyb24EdmVyA2RkZGJkNDc0LTJjNTUtMTFlMi1iZmY0LWVjNWQzMmNiNDZmMA--;_ylg=X3oDMTF2YXBoY21jBGludGwDaGsEbGFuZwN6aC1oYW50LWhrBHBzdGFpZAMEcHN0Y2F0A.aWsOiBnummlumggQRwdANzZWN0aW9ucw--;_ylv=3 港人國民認同感見新低 抗拒國旗國歌新高 80後重港人身分],明報,2012年11月12日</ref>同年6月,[[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畫]]的調查則顯示「香港人」認同達45.6%,「中國人」認同只有18.3%,是1997年後最大差距。<ref name="HK Identity">[http://hkupop.hku.hk/chinese/popexpress/ethnic/overall/poll/datatables.html 港大民研發放最新香港民眾身分認同調查結果], 10-13/6/2013</ref>
2013年6月的結果认为,無論是狹義或廣義地自稱為「香港人」的比率,都比狹義或廣義地自稱為「中國人」的比率高,大約有28至38個百分比的差距。年齡未及三十歲的被訪者,差距則達到60至72個百分比之間。以整體樣本計,巿民自稱為「香港人」或「廣義香港人」(包括「香港人」或「中國的香港人」)的比率,都上升至九七回歸以來的新高。若10分代表絕對認同,0分代表絕不認同,5分代表一半半,香港民眾對香港人身分的認同感(Strength Rating)是8.13 ,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身分的認同感只有6.11。總體來說,巿民對「香港人」身分的認同感上升,而對「中國人」的身分認同感則下跌至1997年以來新低。<ref name="HK Identity"/>
[[郝鐵川]]及[[劉夢熊]]等[[親共|親共人士]]指这项民意调查的选项将中国人和香港人对立,只允许被调查者从两者选择一个,认为民意调查的主导者[[鍾庭耀]]是在宣扬[[香港獨立]]。<ref>[http://trans.wenweipo.com/gb/paper.wenweipo.com/2012/01/03/PL1201030001.htm 指点江山:钟庭耀的民调透露赤裸裸的「港独」意识]</ref><ref>[http://www.chinese.rfi.fr/%E4%B8%AD%E5%9B%BD/20111230-%E6%B0%91%E8%B0%83%E6%8C%87%E6%B8%AF%E4%BA%BA%E4%B8%8D%E8%AE%A4%E5%90%8C%E3%80%8C%E4%B8%AD%E5%9B%BD%E4%BA%BA%E3%80%8D%E4%B8%AD%E8%81%94%E5%8A%9E%E8%BF%81%E6%80%92%E6%B8%AF%E5%A4%A7 民调指港人不认同「中国人」中联办迁怒港大 ]</ref><ref>[http://paper.wenweipo.com/2012/01/02/PL1201020001.htm 將「香港人」和「中國人」對立別有用心]</ref>
但出身香港的學者[[孔誥烽]]分析,以往香港從傳媒到市民,談到臺灣政治,幾乎都是國民黨的支持者。但近來愈來愈多年輕人留意到[[民進黨]]的本土論述。孔誥烽舉例,二零一二年臺灣總統大選時,他自己的朋友明顯傾向綠營。到臺灣觀選的學者和觀察家,只有年紀大的才會去國民黨的場子,年輕人都往蔡英文的造勢晚會跑。<ref>[http://www.rfa.org/mandarin/yataibaodao/gangtai/al-06112013100801.html 孔誥峰:香港年輕人「本土認同」超過「大中華認同」]</ref>
更能證明香港人真的反中是,香港年輕人對台獨的支持率更達到58%;一般分析都認為,這是中國對待香港失策,造成許多港人受害的結果<ref>[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40320/18662522 統獨民調]</ref>。


於2012年起實行的[[香港中學文憑考試]]中的語文科目除了[[中國語文]]及[[英國語文]]兩項核心科目外,亦設有丙類的其他語言科目供選擇,分別為[[法語]]、[[德語]]、[[西班牙語]]、[[印地語]]、[[日語]]及[[烏爾都語]],其中母語非漢語的考生可以其中一科取代中文科,作為報考大學的資格。
==對中国大陆的觀感==
港大民調指,24%香港人愛[[中国共产党]],50%不愛[[中国共产党]]<ref>[http://hkupop.hku.hk/chinese/columns/columns40.html 從香港民情看政改條件的「實際情況」]- 香港大學民意網站</ref><ref>{{cite news|url=http://www.com.cuhk.edu.hk/ubeat_past/040462/cover_story.htm|title=愛國不愛黨 支持中國統一台灣 大學生愛國觀念多樣化|publisher=《大學線月刊》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date=2004年4月 第62期}}</ref>。時事評論員[[王岸然]]認為,香港人反對[[西環治港]],反對西環干預香港事務<ref>{{cite news|url=http://wongonyin.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3507377|title=西環亂港危中有機|publisher=信報A16時事評論|date=2012年4月11日}}</ref><ref>{{cite news|url=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21006/18033668|title=蘋論:「我爸是李剛」 掀香港制度保衞戰|publisher=蘋果日報|date=2012年10月6日}}</ref>。有个人對[[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及其標誌([[中國國旗|國旗]]、[[中國國歌|國歌]]、[[中國國徽|國徽]])反感<ref>{{cite news|url=http://www.isunaffairs.com/?p=10314|title=我所經歷的「洗腦」與「反洗腦」—— 中港兩地青年對談國民教育|publisher=《陽光時務》|date=2012年8月10日}}</ref>。[[香港民主派]]在2012年立法會直選中有56.2%市民支持,香港人權監察反對[[人大釋法]]<ref>{{cite news|url=http://www.hkhrm.org.hk/CR/against_interpretation_chi.html|title=反對人大釋法 嚴懲出賣港人政客|publisher=香港人權監察}}</ref>,認為主權移交後香港的[[公民教育]]變成洗腦、愚民和歌頌[[中共]]<ref>{{cite news|url=http://hk.news.yahoo.com/%E6%84%9B%E9%BB%A8%E6%BC%AB%E7%95%AB%E6%BB%B2%E9%9D%92%E5%B9%B4%E4%B8%AD%E5%BF%83-%E5%85%AC%E6%B0%91%E6%95%99%E8%82%B2%E6%9C%83%E5%85%AC%E5%B8%91%E8%B3%87%E5%8A%A9-%E6%95%99%E5%B8%AB%E6%96%A5%E5%85%A7%E5%AE%B9-%E6%B4%97%E8%85%A6-221019249.html|title=愛黨漫畫滲青年中心 公民教育會公帑資助 教師斥內容「洗腦」|publisher=《明報》|date=2012年7月31日}}</ref>。有{{who|親中評論}}指香港人的[[地方主義]]重,「逢中必反」。若[[中國大陸]]發生天災(如[[華東水災]]、[[四川地震]]等),許多香港人亦會熱心[[捐款]],但因近年接連爆出中國大陸慈善機構貪腐事件,所以許多香港人都質疑其捐款是否用在振災上,現時捐款多會謹慎小心些。


==負面批評==
== 身份認同 ==
{{main|香港居民的身份認同}}
===物質主義與低環保意識===
[[File:Identity of Hong Kong residents.png|thumb|300px|香港人的身份認同]]
和很多國際上的大城市一樣,隨著經濟發達,不少香港人過度追求物質享受,形成物質和[[消費主義]],進而形成行為鋪張浪費的習慣,例如商業、政府機構不管是否需要,大廈空調、照明經常全開,加速能源消耗、污染等問題<ref>[http://www.greensense.org.hk/archive.htm 白天逾千盞燈照開],《環保觸覺》,2008年7月26日</ref>,反映大多香港人都沒有環保意識,有環保團體批評香港人「無衣食」。有研究亦發現[[中學生]]環保意識比小學生更惡劣,如習慣使用即棄用品、耗[[能源]]生活模式及多肉少菜飲食習慣,又或15分鐘的路程也要乘車,不足一半中學生有自備環保袋習慣等<ref>[http://orientaldaily.on.cc/cnt/news/20101220/00176_018.html 港學生低碳意識倒退],《東方日報》,2010年12月20日</ref>。香港很多年輕人及[[中產階級|中產]]人士貪新厭舊,過分追求時尚和高科技產品。香港每日都產生大量生活垃圾,香港政府的資料顯示,香港的[[堆填區]]正迅速飽和,滿溢情況比預期來得更早。以現時速度估計,現有的堆填區將於2010年代初至中期陸續飽和。<ref>香港政府環境保護署,[http://www.epd.gov.hk/epd/tc_chi/environmentinhk/waste/waste_maincontent.html 〈廢物〉],《香港政府環境保護署網站》</ref>
[[File:Hong_Kong_resident's_identity_about_Chinese.jpg|thumb|right|香港研究協會發佈的香港市民國民身份認同調查結果]]
根據[[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畫]]<ref>{{Cite web |url=http://hkupop.hku.hk/ |title=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畫 |accessdate=2012-06-26 |archive-date=2006-04-06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60406034543/http://hkupop.hku.hk/ |dead-url=yes |work=香港大學民意網站 |language=zh-hk }} {{Wayback|url=http://hkupop.hku.hk/ |date=20060406034543 }}</ref>的民意調查,由被调查者在「中國人」、「香港人」、「中國的香港人」、「香港的中國人」中四选一。


從1997年至2006年,身份認同調查中被訪者回答「廣義香港人」的比率呈緩慢下降趨勢;「廣義中國人」的比率就呈緩慢上升趨勢。<ref name="立場新聞"/>
==参见==

*[[海外港人]]
在2008年的身份認同調查中,選擇「中國人」的有39%,而選擇「香港人」的則有18%,另還有部分人選擇「香港的中國人」或「中國的香港人」。对「中国人」的认同感达到了1997年后的最高值,报告指这可能是受2008年[[2008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北京奥运]]和[[汶川大地震|四川地震]]的影响。<ref>[http://www.stnn.cc/hongkong/200806/t20080617_797108.html 香港人身份認同創新高] {{Wayback|url=http://www.stnn.cc/hongkong/200806/t20080617_797108.html |date=20110604140407 }},《星島環球網》,2008年6月</ref>
* [[澳門人]]

自2009年起,香港人对中国人身份的認同性顯著下降,在2010年12月同類調查結果顯示,「中國人」的身份認同为21%,下跌了7%<ref>[http://rthk.hk/rthk/news/expressnews/news.htm?expressnews&20101221&55&721503 港大民調:港人對「中國人」認同感下跌] {{Wayback|url=http://rthk.hk/rthk/news/expressnews/news.htm?expressnews&20101221&55&721503 |date=20160305120108 }},香港電台,2010年12月21日</ref>,相信是受中國政府阻撓[[劉曉波]]領獎事件影響。{{Or}}在2011年的調查中,自稱「中國人」的比率为17%。

2012年10月,[[香港中文大學]]傳播與民意調查中心調查顯示港人自覺是「中國人」的比率跌至16年新低,只得12.6%,自認是「香港人」的則有23.4%,為10年來新高,當中「80後」以港人身分為優先的比率較非「80後」更高出21.3個百分點,只有2.4%的80後自覺是「中國人」。另外,有逾8%港人抗拒國旗及國歌,同樣升至歷年新高。學者指本土意識抬頭是主因。<ref>[http://hk.news.yahoo.com/%E6%B8%AF%E4%BA%BA%E5%9C%8B%E6%B0%91%E8%AA%8D%E5%90%8C%E6%84%9F%E8%A6%8B%E6%96%B0%E4%BD%8E-%E6%8A%97%E6%8B%92%E5%9C%8B%E6%97%97%E5%9C%8B%E6%AD%8C%E6%96%B0%E9%AB%98-80%E5%BE%8C%E9%87%8D%E6%B8%AF%E4%BA%BA%E8%BA%AB%E5%88%86-211134318.html;_ylt=Akwl1PtCl4jCNNc9EQ3ru8yrVsd_;_ylu=X3oDMTNsMDI3aWlkBG1pdANKdW1ib3Ryb24gRlAEcGtnAzFhMGUwZjY5LTlkMzctMzlkNS1iMzBmLTQ2MjFjZTBjNmRhMQRwb3MDMQRzZWMDbWVnYXRyb24EdmVyA2RkZGJkNDc0LTJjNTUtMTFlMi1iZmY0LWVjNWQzMmNiNDZmMA--_ylg=X3oDMTF2YXBoY21jBGludGwDaGsEbGFuZwN6aC1oYW50LWhrBHBzdGFpZAMEcHN0Y2F0A.aWsOiBnummlumggQRwdANzZWN0aW9ucw--;_ylv=3 港人國民認同感見新低 抗拒國旗國歌新高 80後重港人身分]{{Dead link}},明報,2012年11月12日</ref>同年6月,[[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畫]]的調查則顯示「香港人」認同達45.6%,「中國人」認同只有18.3%,是1997年後最大差距。<ref name="HK Identity">[http://hkupop.hku.hk/chinese/popexpress/ethnic/overall/poll/datatables.html 港大民研發放最新香港民眾身分認同調查結果] {{Wayback|url=http://hkupop.hku.hk/chinese/popexpress/ethnic/overall/poll/datatables.html |date=20140727044825 }}, 10-13/6/2013</ref>

2013年6月的結果认为,無論是狹義或廣義地自稱為「香港人」的比率,都比狹義或廣義地自稱為「中國人」的比率高,大約有28至38個百分比的差距。年齡未及三十歲的被訪者,差距則達到60至72個百分比之間。以整體樣本計,市民自稱為「香港人」或「廣義香港人」(包括「香港人」或「中國的香港人」)的比率,都上升至九七回歸以來的新高。若10分代表絕對認同,0分代表絕不認同,5分代表一半半,香港民眾對香港人身分的認同感(Strength Rating)是8.13 ,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身分的認同感只有6.11。總體來說,市民對「香港人」身分的認同感上升,而對「中國人」的身分認同感則下跌至1997年以來新低。<ref name="HK Identity"/>

在2013年至2016年,「廣義香港人」和「廣義中國人」認同感比率維持平穩狀態,分別保持在65%和30%左右。<ref name="立場新聞">{{Cite web |url=https://www.facebook.com/standnewshk/photos/a.720050934747196.1073741828.710476795704610/1338437026241914/ |title=身份認同20年 |date=2017-06-02 |publisher=港大民研 立場新聞 |access-date=2017-06-04 |archive-date=2021-06-22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10622025619/https://www.facebook.com/standnewshk/photos/a.720050934747196.1073741828.710476795704610/1338437026241914/ |dead-url=no }} {{Wayback|url=https://www.facebook.com/standnewshk/photos/a.720050934747196.1073741828.710476795704610/1338437026241914/ |date=20210622025619 }}</ref>

另外,香港出身的學者[[孔誥烽]]分析,以往香港從傳媒到市民,談到[[臺灣政治]],幾乎都是國民黨的支持者。但近來愈來愈多年輕人留意到[[民進黨]]的本土論述及推動民主的進程。孔誥烽舉例,[[2012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2012年台灣大選]]時,他自己的朋友明顯傾向綠營。到臺灣觀選的學者和觀察家,只有年紀大的才會去國民黨的場子,年輕人都往蔡英文的造勢晚會跑。<ref>{{Cite web |url=http://www.rfa.org/mandarin/yataibaodao/gangtai/al-06112013100801.html |title=孔誥峰:香港年輕人「本土認同」超過「大中華認同」 |accessdate=2013-06-12 |archive-date=2015-03-24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50324182441/http://www.rfa.org/mandarin/yataibaodao/gangtai/al-06112013100801.html |dead-url=no |language=zh |work=自由亞洲電台 }} {{Wayback|url=http://www.rfa.org/mandarin/yataibaodao/gangtai/al-06112013100801.html |date=20150324182441 }}</ref>

香港中聯辦宣傳部長[[郝鐵川]]指这项民意调查的选项将中国人和香港人对立,只允许被调查者从两者选择一个,认为民意调查的主导者[[鍾庭耀]]是在宣扬[[香港獨立運動]]。<ref>{{Cite web |url=http://trans.wenweipo.com/gb/paper.wenweipo.com/2012/01/03/PL1201030001.htm |title=指点江山:钟庭耀的民调透露赤裸裸的「港独」意识 |access-date=2013-02-15 |archive-date=2015-09-19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50919190354/http://trans.wenweipo.com/gb/paper.wenweipo.com/2012/01/03/PL1201030001.htm |dead-url=yes |date=2012-01-03 |work=[[文汇报 (香港)|文匯報]] }} {{Wayback|url=http://trans.wenweipo.com/gb/paper.wenweipo.com/2012/01/03/PL1201030001.htm |date=20150919190354 }}</ref><ref>{{Cite web |url=http://www.chinese.rfi.fr/%E4%B8%AD%E5%9B%BD/20111230-%E6%B0%91%E8%B0%83%E6%8C%87%E6%B8%AF%E4%BA%BA%E4%B8%8D%E8%AE%A4%E5%90%8C%E3%80%8C%E4%B8%AD%E5%9B%BD%E4%BA%BA%E3%80%8D%E4%B8%AD%E8%81%94%E5%8A%9E%E8%BF%81%E6%80%92%E6%B8%AF%E5%A4%A7 |title=民调指港人不认同「中国人」中联办迁怒港大 |accessdate=2013-02-15 |archive-date=2013-05-06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30506120436/http://www.chinese.rfi.fr/%E4%B8%AD%E5%9B%BD/20111230-%E6%B0%91%E8%B0%83%E6%8C%87%E6%B8%AF%E4%BA%BA%E4%B8%8D%E8%AE%A4%E5%90%8C%E3%80%8C%E4%B8%AD%E5%9B%BD%E4%BA%BA%E3%80%8D%E4%B8%AD%E8%81%94%E5%8A%9E%E8%BF%81%E6%80%92%E6%B8%AF%E5%A4%A7 |dead-url=no |work=法廣中文網 |date=2011-12-30 |author=郑汉良 |language=zh-cn }} {{Wayback|url=http://www.chinese.rfi.fr/%E4%B8%AD%E5%9B%BD/20111230-%E6%B0%91%E8%B0%83%E6%8C%87%E6%B8%AF%E4%BA%BA%E4%B8%8D%E8%AE%A4%E5%90%8C%E3%80%8C%E4%B8%AD%E5%9B%BD%E4%BA%BA%E3%80%8D%E4%B8%AD%E8%81%94%E5%8A%9E%E8%BF%81%E6%80%92%E6%B8%AF%E5%A4%A7 |date=20130506120436 }}</ref><ref>{{Cite web |url=http://paper.wenweipo.com/2012/01/02/PL1201020001.htm |title=將「香港人」和「中國人」對立別有用心 |accessdate=2013-02-15 |archive-date=2012-07-11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20711062759/http://paper.wenweipo.com/2012/01/02/PL1201020001.htm |dead-url=no |work=文匯報 |author=美恩 |date=2012-01-02 |language=zh }} {{Wayback|url=http://paper.wenweipo.com/2012/01/02/PL1201020001.htm |date=20120711062759 }}</ref>

近年來有主張[[香港獨立]]的人認為香港人應該以「公民民族主義」為基礎,成為一個多元而獨立的民族<ref>《香港民族論》,香港:學苑,2014</ref>。意見認為只要接納和尊重香港文化,融入[[香港社會]]和願意在這片土地付出,就是「香港人」<ref>{{youtube|AZzpbahn0mY|譚仔激戰 網民熱捧阿姐口音 Ben Sir:至少肯融入香港}}{{zh-yue}}</ref>。

[[本土民主前線]]前發言人[[梁天琦]]於2016年接受[[英國廣播公司]]訪問時曾指出,「香港人」的定義是指,不論是甚麼背景,也不論是什麼時候來到香港,只要願意捍衛香港的核心價值,尊重香港的文化,願意融入,而且願意維繫[[香港]]行之有效的典章和制度,就是一個「香港人」。

2021年9月7日至24日,香港研究協會在對1,012名擁有中國國籍的18歲以上香港市民進行抽樣調查後,發佈了最新一期的《香港市民的國民身分認同調查》民調。數據顯示,在18-29歲的香港市民中,32%「非常不認同」自己的中國人身份,另有14%的人「不太認同」。而表示「比較認同」與「非常認同」者分別佔1%和40%。另有12%的人表示「一半半」、1%的人表示「不知道/很難說/無意見」。合共有46%的人總體上不認同自己的中國人身份,41%的人總體上認同自己的中國人身份。而在30-39歲、40-49歲、50-59歲和≥60歲的其他四組受訪者中,除≥60歲者一組以外,其餘三組受訪者總體上認同自己中國人身份與總體上不認同自己中國人身份者則依次遞增與遞減,分別為52%/34%、73%/20%和76%/13%。而在≥60歲的受訪者中,總體上不認同自己中國人身份者則出現逆勢上升的趨勢,合共有22%的人「非常不認同」和「不太認同」,而總體上認同自己中國人身份者比例也出現下降,合共有70%的人「比較認同」與「非常認同」,調查還詢問了受訪者對於中國的民族自豪感、傳統文化、歷史教育、對香港回歸的態度、對香港主權歸屬的看法、對中國政治制度的看法、對國家安全與個人自由的態度、對一國兩制的看法、對香港言論自由的觀感、對「雙普選」是否有利社會發展的看法、香港與內地加強融合的利弊以及對香港政府及中央政府是否滿意等問題。數據反應香港人總體上較認可自己的中國人身份、中國的傳統文化、一國兩制在香港的實施以及香港有必要保障國家安全<ref>{{Cite web |url=http://www.rahk.org/research/1836/1836chart.pdf |title=香港市民的國民身分認同調查 |publisher=香港研究協會 |date=2021-09-24 |access-date=2023-02-11 |location=香港 |archive-date=2021-12-27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11227162737/http://www.rahk.org/research/1836/1836chart.pdf |dead-url=no }} {{Wayback|url=http://www.rahk.org/research/1836/1836chart.pdf |date=20211227162737 }}</ref>。

== 對中國內地的觀感 ==
由於[[歷史]]原因{{NoteTag|如[[國共內戰]]、[[六七暴動]]及[[反修例]]事件等}},在[[香港]]生活的人對[[中國內地]]有不同看法。

{{主條目|陸港矛盾|港人北上}}
[[時事評論員]][[王岸然]]認為,部分香港人反對「西環治港」,即反對位於[[西環]]的[[香港中聯辦]]干預香港事務<ref>{{cite news|url=http://wongonyin.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3507377|title=西環亂港危中有機|publisher=信報A16時事評論|date=2012年4月11日|accessdate=2012年10月11日|archive-date=2013年3月14日|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30314184931/http://wongonyin.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3507377|dead-url=no}} {{Wayback|url=http://wongonyin.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3507377 |date=20130314184931 }}</ref><ref>{{cite news|url=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21006/18033668|title=蘋論:「我爸是李剛」 掀香港制度保衞戰|publisher=蘋果日報|date=2012年10月6日|accessdate=2012年10月10日|archive-date=2014年7月14日|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0714142443/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21006/18033668|dead-url=no}} {{Wayback|url=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21006/18033668 |date=20140714142443 }}</ref>。《[[陽光時務週刊]]》刊登有个人對[[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及其標誌([[中华人民共和國國旗|國旗]]、[[中华人民共和國國歌|國歌]]、[[中华人民共和國國徽|國徽]])反感<ref>{{cite news|url=http://www.isunaffairs.com/?p=10314|title=我所經歷的「洗腦」與「反洗腦」—— 中港兩地青年對談國民教育|publisher=《陽光時務》|date=2012年8月10日|deadurl=yes|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30310090118/http://www.isunaffairs.com/?p=10314|archivedate=2013年3月10日|accessdate=2012年10月10日}} {{Wayback|url=http://www.isunaffairs.com/?p=10314 |date=20130310090118 }}</ref>。2015年,有部分香港人在播放國歌時(特別是體育賽事)喝倒采(即「噓國歌」)<ref>{{Cite news |url=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50613/19182983 |title=噓國歌事件 兩地網民罵戰 |date=2015-06-13 |work=蘋果日報 (香港) |accessdate=2017-10-22 |archive-date=2017-10-23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71023011140/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50613/19182983 |dead-url=no }} {{Wayback|url=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50613/19182983 |date=20171023011140 }}</ref>,更被[[國際足協]]調查和判罰<ref>{{Cite news |url=http://www.bbc.com/zhongwen/trad/world/2015/09/150911_hk_anthem_fifa_investigation |title=國際足聯調查香港球迷噓國歌事件 |date=2015-09-11 |work=[[BBC中文网]] |accessdate=2017-10-22 |archive-date=2017-10-23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71023142916/http://www.bbc.com/zhongwen/trad/world/2015/09/150911_hk_anthem_fifa_investigation |dead-url=no }} {{Wayback|url=http://www.bbc.com/zhongwen/trad/world/2015/09/150911_hk_anthem_fifa_investigation |date=20171023142916 }}</ref><ref>{{Cite news |url=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70829/20135695 |title=前年港中大戰 球迷狂噓國歌 |date=2017-08-29 |work=蘋果日報 (香港) |accessdate=2017-10-22 |archive-date=2017-10-23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71023062952/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70829/20135695 |dead-url=no }} {{Wayback|url=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70829/20135695 |date=20171023062952 }}</ref>。他們認為《義勇軍進行曲》不能代表香港,建議應以《[[海闊天空 (Beyond歌曲)|海闊天空]]》或《[[獅子山下 (歌曲)|獅子山下]]》代替,也有香港人認為噓國歌是「丟架」和不成熟的行為<ref>{{Cite news |url=https://www.hk01.com/article/124914/ |title=再噓國歌「00後」球迷冀唱《海闊天空》「60後」球迷:丟架 |date=2017-10-10 |work=香港01}}</ref>。

此外,香港的[[泛民主派]]自主權移交後,在立法會[[地區直選 (香港)|地區直選]]中一直獲得有55-60%的選票支持,反映一部份香港人一直存在反共、恐共的心理情緒,而近年增長的[[香港本土化運動|本土意識]],使部分人加入反中、恐中的情緒。惟近年受不同因素影響,泛民主派在立法會[[地區直選 (香港)|地區直選]]的得票率已經被建制派大幅追近。在[[2018年3月香港立法會補選]]中,泛民主派的得票率只是微微領先建制派,某些地區建制派的得票率更已經超越泛民主派。但在[[2019年香港區議會選舉]],投票率創香港史上新高,民主派在452個直選議席奪得389席,當中一些政治素人亦成功當選,反映出部分香港人對大陸觀感不佳。

泛民主派及部份香港法律界人士一直反對[[人大釋法 (香港)|人大釋法]]<ref>{{cite news|url=http://www.hkhrm.org.hk/CR/against_interpretation_chi.html|title=反對人大釋法 嚴懲出賣港人政客|publisher=[[香港人權監察]]|access-date=2012-10-10|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0714201035/http://www.hkhrm.org.hk/CR/against_interpretation_chi.html|archive-date=2014-07-14|dead-url=yes}} {{Wayback|url=http://www.hkhrm.org.hk/CR/against_interpretation_chi.html |date=20140714201035 }}</ref>。此外,他們批評香港的[[公民教育]]內容變成洗腦、愚民和歌頌[[中共]]<ref>{{cite news|url=http://hk.news.yahoo.com/%E6%84%9B%E9%BB%A8%E6%BC%AB%E7%95%AB%E6%BB%B2%E9%9D%92%E5%B9%B4%E4%B8%AD%E5%BF%83-%E5%85%AC%E6%B0%91%E6%95%99%E8%82%B2%E6%9C%83%E5%85%AC%E5%B8%91%E8%B3%87%E5%8A%A9-%E6%95%99%E5%B8%AB%E6%96%A5%E5%85%A7%E5%AE%B9-%E6%B4%97%E8%85%A6-221019249.html|title=愛黨漫畫滲青年中心 公民教育會公帑資助 教師斥內容「洗腦」|publisher=《明報》|date=2012年7月31日|accessdate=2012年10月10日|archive-date=2012年8月6日|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20806033418/http://hk.news.yahoo.com/%E6%84%9B%E9%BB%A8%E6%BC%AB%E7%95%AB%E6%BB%B2%E9%9D%92%E5%B9%B4%E4%B8%AD%E5%BF%83-%E5%85%AC%E6%B0%91%E6%95%99%E8%82%B2%E6%9C%83%E5%85%AC%E5%B8%91%E8%B3%87%E5%8A%A9-%E6%95%99%E5%B8%AB%E6%96%A5%E5%85%A7%E5%AE%B9-%E6%B4%97%E8%85%A6-221019249.html|dead-url=no}} {{Wayback|url=http://hk.news.yahoo.com/%E6%84%9B%E9%BB%A8%E6%BC%AB%E7%95%AB%E6%BB%B2%E9%9D%92%E5%B9%B4%E4%B8%AD%E5%BF%83-%E5%85%AC%E6%B0%91%E6%95%99%E8%82%B2%E6%9C%83%E5%85%AC%E5%B8%91%E8%B3%87%E5%8A%A9-%E6%95%99%E5%B8%AB%E6%96%A5%E5%85%A7%E5%AE%B9-%E6%B4%97%E8%85%A6-221019249.html |date=20120806033418 }}</ref>,2012年港府曾計劃推行[[德育及國民教育科]],當中課程大綱涉及不少具爭議內容和字句,結果惹來數以萬計香港市民上街[[遊行示威|遊行]]反對<ref>{{Cite web|url=http://orientaldaily.on.cc/cnt/news/20120908/00176_007.html|title=市民續聚政總高呼撤回|publisher=東方日報|year=2012|language=zh-tw|accessdate=2012年9月8日|archive-date=2012年9月11日|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20911004519/http://orientaldaily.on.cc/cnt/news/20120908/00176_007.html|dead-url=no}} {{Wayback|url=http://orientaldaily.on.cc/cnt/news/20120908/00176_007.html |date=20120911004519 }}</ref>,計劃最終擱置<ref>{{cite news|url=http://hk.news.yahoo.com/%E6%93%B1%E6%8C%87%E5%BC%95-%E5%9C%8B%E6%95%99%E7%A7%91%E5%90%8D%E5%AD%98%E5%AF%A6%E4%BA%A1-%E6%A2%81-%E4%B8%8D%E6%9C%83%E6%92%A4%E7%A7%91-%E5%A4%A7%E8%81%AF%E7%9B%9F%E6%94%B6%E8%B2%A8-%E7%AD%89%E5%90%8C%E6%92%A4%E7%A7%91-211628942.html|title=擱指引 國教科名存實亡 梁:不會撤科 大聯盟收貨:等同撤科|publisher=明報|date=2012年10月9日|archiveurl=https://archive.today/20130105115131/http://hk.news.yahoo.com/%E6%93%B1%E6%8C%87%E5%BC%95-%E5%9C%8B%E6%95%99%E7%A7%91%E5%90%8D%E5%AD%98%E5%AF%A6%E4%BA%A1-%E6%A2%81-%E4%B8%8D%E6%9C%83%E6%92%A4%E7%A7%91-%E5%A4%A7%E8%81%AF%E7%9B%9F%E6%94%B6%E8%B2%A8-%E7%AD%89%E5%90%8C%E6%92%A4%E7%A7%91-211628942.html|archivedate=2013-01-05|deadurl=yes|accessdate=2017-10-22}} {{Webarchive|url=https://archive.today/20130105115131/http://hk.news.yahoo.com/%E6%93%B1%E6%8C%87%E5%BC%95-%E5%9C%8B%E6%95%99%E7%A7%91%E5%90%8D%E5%AD%98%E5%AF%A6%E4%BA%A1-%E6%A2%81-%E4%B8%8D%E6%9C%83%E6%92%A4%E7%A7%91-%E5%A4%A7%E8%81%AF%E7%9B%9F%E6%94%B6%E8%B2%A8-%E7%AD%89%E5%90%8C%E6%92%A4%E7%A7%91-211628942.html |date=2013-01-05 }}</ref>。

过去若[[中國大陸]]發生天災(如[[華東水災]]、[[四川地震]]等),許多香港人亦會熱心[[捐款]],如在四川地震中民間總捐款達130億港元<ref>{{Cite web |url=http://news.takungpao.com.hk/special/hk20/2017-06/59733.html |title=兩地風雨同舟籌款募捐物資 天災無情港人獻真情 |date=2017-06-26 |work=大公報 |accessdate=2018-05-11 |archive-date=2018-05-12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80512044207/http://news.takungpao.com.hk/special/hk20/2017-06/59733.html |dead-url=no }} {{Wayback|url=http://news.takungpao.com.hk/special/hk20/2017-06/59733.html |date=20180512044207 }}</ref>,為川震全球各地捐款數字之最;在華東水災亦有超過5億元的損款<ref>{{Cite web |url=http://www.people.com.cn/BIG5/42272/42273/3099720.html |title=香港賑災捐款逾5億港元 平均每位港人捐款73港元 |date=2005-01-05 |publisher=人民网 |accessdate=2018-05-11 |archive-date=2018-05-12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80512043935/http://www.people.com.cn/BIG5/42272/42273/3099720.html |dead-url=no }} {{Wayback|url=http://www.people.com.cn/BIG5/42272/42273/3099720.html |date=20180512043935 }}</ref>。香港媒體、專業人士和商人基金曾經在內地人遭遇到慘況時報導事件及提供支援<ref>{{Cite news |url=http://hk.apple.nextmedia.com/realtime/china/20170519/56711383 |title=眼癌復發 4歲小燕燕走了 阿爸:她滿腦子都是癌細胞 |date=2017-05-19 |work=蘋果日報 (香港) |language=zh-yue |accessdate=2017-05-21 |archive-date=2017-05-21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70521110454/http://hk.apple.nextmedia.com/realtime/china/20170519/56711383 |dead-url=no }} {{Wayback|url=http://hk.apple.nextmedia.com/realtime/china/20170519/56711383 |date=20170521110454 }}</ref><ref>{{Cite news |url=https://hk.news.appledaily.com/china/realtime/article/20180511/58175280 |title=汶川十年 倖存「獨腳男」成舞王 港醫生一個承諾撐出天地 |date=2018-05-11 |work=蘋果日報 (香港) |language=zh-yue |accessdate=2018-05-11 |archive-date=2018-05-12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80512044029/https://hk.news.appledaily.com/china/realtime/article/20180511/58175280 |dead-url=no }} {{Wayback|url=https://hk.news.appledaily.com/china/realtime/article/20180511/58175280 |date=20180512044029 }}</ref>。然而,因接連爆出中國大陸慈善機構貪腐事件及部分香港人對大陸觀感變得負面,部分香港人都質疑其捐款是否用在賑災上,現時捐款多會謹慎小心,捐款去向亦成為媒體調查追訪焦點<ref>{{Cite web |url=https://www.facebook.com/icablenews/videos/508686725990067/ |title=有線中國組:川震捐款去向 捐款是否用在災民身上,一直是各界的關注焦點 |date=2016-05-13 |publisher=[[有線新聞]] |access-date=2018-05-11 |archive-date=2021-06-22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10622031216/https://www.facebook.com/icablenews/videos/508686725990067/ |dead-url=no }} {{Wayback|url=https://www.facebook.com/icablenews/videos/508686725990067/ |date=20210622031216 }}</ref><ref>{{Cite web|url=http://orientaldaily.on.cc/cnt/news/20140924/00176_150.html|title=探射燈:中港矛盾激化 打殘賑災善心|accessdate=2016-09-28|work=東方日報|archive-date=2017-03-05|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70305063438/http://orientaldaily.on.cc/cnt/news/20140924/00176_150.html|dead-url=no}} {{Wayback|url=http://orientaldaily.on.cc/cnt/news/20140924/00176_150.html |date=20170305063438 }}</ref>。慈善組織所收到的港人捐款數目更從2008年四川地震後大跌90%,民間甚至出現反對「盲捐」情緒<ref>{{Cite news |url=https://hk.news.appledaily.com/local/realtime/article/20180511/58177302 |title=汶川10年 港人拒再盲捐強國 救援團體善款大跌90% |date=2018-05-11 |work=蘋果日報 (香港) |accessdate=2018-05-11 |archive-date=2018-05-12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80512044215/https://hk.news.appledaily.com/local/realtime/article/20180511/58177302 |dead-url=no }} {{Wayback|url=https://hk.news.appledaily.com/local/realtime/article/20180511/58177302 |date=20180512044215 }}</ref>。

由於政治及疫情原因,近幾年[[香港]]經濟大幅下降,加上[[香港輸入勞工計劃|政府大量輸入外勞]]<ref>{{Cite web|title=輸入外勞工種名單一覽 26行業可聘外勞:文員、侍應、送貨|url=https://www.edigest.hk/%E6%94%BF%E5%BA%9C%E6%94%BF%E7%AD%96/%E8%BC%B8%E5%85%A5%E5%A4%96%E5%8B%9E-%E5%BC%95%E5%85%A5%E5%8B%9E%E5%B7%A5-%E5%BB%BA%E9%80%A0%E6%A5%AD-%E9%81%8B%E8%BC%B8%E6%A5%AD-ed02-1153947/|website=經濟一週|date=2024-04-15|language=zh-Hant-HK|access-date=2024-09-12}}</ref>及食肆[[服务质量|服務質素]]逐漸變差<ref>{{Cite web|title=星媒評香港變「趕客之都」 體驗限時用餐、服務態度差 稱理解長時間工作難保持微笑|url=https://www.i-cable.com/%E6%96%B0%E8%81%9E%E8%B3%87%E8%A8%8A/207015/%E6%98%9F%E5%AA%92%E8%A9%95%E9%A6%99%E6%B8%AF%E8%AE%8A-%E8%B6%95%E5%AE%A2%E4%B9%8B%E9%83%BD-%E9%AB%94%E9%A9%97%E9%99%90%E6%99%82%E7%94%A8%E9%A4%90-%E6%9C%8D%E5%8B%99|website=有線寬頻 i-CABLE|date=2024-03-13|language=zh-HK|last=有線新聞|access-date=2024-09-12}}</ref>,讓不少[[建制派 (香港)|藍]][[民主派 (香港)|黃]]雙方的支持者及中立人士對[[香港]]逐漸失去信心,導致港人出遊海外或[[港人北上|北上內地消費]](或發展)的現象愈來愈頻繁<ref>{{Cite web|title=港人力數北上消費3大主因 網民: 除咗呢樣嘢唔會留港消費!|url=https://www.weekendhk.com/%E7%B6%B2%E7%B5%A1%E7%86%B1%E8%A9%B1/%E5%8C%97%E4%B8%8A-%E7%95%99%E6%B8%AF%E6%B6%88%E8%B2%BB-%E9%A6%99%E6%B8%AF-ctb000-1786747/|website=新假期|date=2024-04-02|language=zh-Hant-HK|last=新假期|access-date=2024-09-12}}</ref><ref>{{Cite web|title=香港艺人谈内地,李克勤直言:不来内地工作喝西北风,可怕|url=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A54y1P7Jt/|website=bilibili|language=zh-Hans|last=优优科幻娱乐|access-date=2024-09-12}}</ref>,其中有些香港人亦都因為首次[[港人北上|北上]]對[[中國內地|內地]]的印象開始改觀。<ref>{{Cite news|title=香港經濟低迷,為什麼愈來愈多港人北上深圳跨境消費|url=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chinese-news-67855379|newspaper=BBC News 中文|accessdate=2024-09-12|language=zh-Hant}}</ref>

== 参见 ==
{{Col-begin}}
{{Col-2}}
* [[英國國民(海外)]]
* [[英聯邦公民]]
* [[海外港人]]
* [[港籍英國人]]
* [[港籍美國人]]
* [[港籍加拿大人]]
* [[屬地主義]]
* [[地方主義]]
{{Col-2}}
* [[广州人]]
* [[广州人]]
* [[台灣人]]
* [[台灣人]]
* [[大陆人]]
* [[大陆人]]
* [[澳門人]]
* [[本省人]]
* [[本省人]]
* [[外省人]]
* [[外省人]]
* [[上海人]]
* [[中國人]]
* [[港漂]]
* [[北京人_(消歧义)|北京人]]
{{Col-end}}
* [[本地人]]


==註釋==
{{NoteFoot}}
== 参考文献 ==
== 参考文献 ==
{{Reflist|2}}
{{Reflist|30em}}


==延伸閱讀==
== 延伸閱讀 ==
* 林建邦等,《[http://andrewffy.sinatown.com/geu0412.htm 土製香港人]》,香港中文大學聯合書院2001-2002年度通識課程習作。區玉輝博士監督。
* 林建邦等,《[https://web.archive.org/web/20061201050517/http://andrewffy.sinatown.com/geu0412.htm 土製香港人]》,香港中文大學聯合書院2001-2002年度通識課程習作。區玉輝博士監督。
* 陳智遠、楊倩淇、莊煒檑:〈你是香港人嗎?〉,載香港《明報》副刊·世紀,D6版,2005年1月7日。
* 陳智遠、楊倩淇、莊煒檑:〈你是香港人嗎?〉,載香港《明報》副刊·世紀,D6版,2005年1月7日。
* 黃培烽:〈八字頭的論述, 誰來書寫?〉,載香港《明報》副刊·世紀,D6版,2005年1月31日。
* 黃培烽:〈八字頭的論述, 誰來書寫?〉,載香港《明報》副刊·世紀,D6版,2005年1月31日。
* [[朱浩霆]]:[http://www.tangben.com/FocusHK.htm 〈以七十年代以降的本土普及文化發展為綱—剖析九七後特區政府管治困難之原因〉],載湯本論壇—聚焦香港,下載日期:2005年1月31日。
* [[朱浩霆]]:[http://www.tangben.com/FocusHK.htm 〈以七十年代以降的本土普及文化發展為綱—剖析九七後特區政府管治困難之原因〉]{{Wayback|url=http://www.tangben.com/FocusHK.htm |date=20070507044833 }},載湯本論壇—聚焦香港,下載日期:2005年1月31日。
* [[香港專上學院]]師生︰《[[誰是「香港人」?香港小人物誌]]》,香港專上學院及[[龍耳社|龍耳]]聯合出版,2012年5月
* [[香港專上學院]]師生︰《[[誰是「香港人」?香港小人物誌]]》,香港專上學院及[[龍耳]]聯合出版,2012年5月

{{-}}
{{中国各省|人}}
{{Hong Kongers}}


[[Category:香港人| ]]
[[Category:香港人| ]]

2024年12月23日 (一) 02:50的最新版本

香港人
總人口
7,336,585人[1]
分佈地區
 香港6,930,000人[2]
中国大陆472,900人[3]
 美国330,000人[1]
 加拿大281,855人[4][5]
 英国150,000人[2]
臺灣87,719人[3]
 澳大利亞86,886人[6]
 澳門19,355人[7]
 荷蘭18,300人[4]
 日本3,785人[5]
 新西兰3,177人(2018年統計數字)
語言
香港粵語英語為主
其他漢語族語言還有客家話閩語吳語
少數族裔使用印尼語印地語烏爾都語尼泊爾語菲律賓語泰語
宗教信仰
祖先崇拜中國民間信仰為主, 其他宗教還有基督新教天主教伊斯蘭教佛教道教儒教
相关族群
漢族滿族南亞裔菲律賓人印尼人印度人巴基斯坦人帕西人加拿大人歐洲人澳洲人

香港人(英語:HongkongersHong Kong people[8]),簡稱港人,特区政府对“香港人”没有法律上的定义,在日常生活中,通常是指持有香港居民身份證香港永久居民身份証的人士,一般不分國籍種族[註 1],與政治無關。

概述

[编辑]

晚清时期,清政府向英国割让香港主權。此后,中國历经政权更迭,但因中华民国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对香港主权的主张和各自国籍法规定,在法理上,香港人(華裔香港居民)一般拥有中國籍身份。

1949年两岸分治後,两岸对全中国主权的主张,造成中华民国国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身份重叠。1997年英國政府將香港主權移交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後,中国籍香港人不論意願自動转化为中华人民共和國國籍。同時,默认双重国籍。此外,也有不少其他國籍及其他族裔人士持有香港永久性居民身分證

香港法律中,對於「香港人」的定義,可見於香港居民,當中亦有永久性居民非永久性居民之分,所以法律上香港人可以是任何種族膚色或者國籍,但通常所指的是拥有香港永久居留權的人士。香港人口以華人佔多數[9],在過去幾次大型香港人口普查中比例都超過93%[10],非華裔的少數族裔人口佔餘下的7%左右[10]。香港文化以漢族嶺南文化為基礎。

清朝中葉道光年間,香港割讓英國開始,陸續有廣東人福建人其他國籍人士等,以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華裔人士及其他外籍人士等大量人口移居香港。

國籍

[编辑]

現在,香港雖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但並非所有香港人均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在香港700萬人口中,約300萬人至400萬人分別持有香港特別行政區護照英國護照,以及前往中國內地探親、旅遊、經商和工作往來的回鄉證的同時,亦持有海外護照,因此不少港人擁有雙重國籍[11]

英國國籍

[编辑]

香港有一半人口(約350萬人)擁有英國國籍,當中约340万為英國國民(海外)(簡稱BNO)持有人。[12]根據英國國籍法,英國國民(海外)人士是英國國籍的一種,屬於英聯邦公民,並非英国公民,所以没有英國本土及海外領土居留權。這種身分終身有效,但不能傳承至子女後代。另外,部份人因為「居英權計劃」而取得英國公民身分。由於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後,任何人士均不能因香港關係而取得英國國籍,持有香港特別行政區護照人士的數目在近年已超過持有英國國民(海外)護照的人數。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

[编辑]

无论在香港主權移交之前以及之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並不承認香港人具有「英國屬土公民」的身份,但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实施的几个问题的解释」,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亦不承认双重国籍,但香港人可以持有其他国家的护照作为旅行证件(构成事实上的雙重國籍)。[13]例如香港主權移交中國後,具有華人血統的香港永久性居民自動成為中国公民,他們可申請獲發香港特別行政區護照,亦能事实上擁有其他國籍身份。香港特別行政區實行一國兩制後,香港居民不用徵稅上繳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政府,而香港居民納稅人士只需要向香港特區政府繳稅。主權移交之前,在駐港英軍保護香港情況下,香港人能夠以本地召募人員(LEP)身份加入皇家海軍香港中隊和陸軍組織——香港軍事服務團或加入一枝直屬於香港政府之民兵單位——皇家香港軍團(義勇軍)。在主權移交之後,根據香港基本法,香港居民不需要參軍、不用服兵役或進行軍事訓練。具有中国国籍且不具有内地户籍的香港永久性居民(或通过单程证前往香港定居的香港居民)如要進入中國内地,则必須申請並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入境管理局簽發的港澳居民來往內地通行證(俗稱回鄉證),或者持有内地进入许可的香港特区护照香港签证身份书,此类人士即使具有中国国籍,但在在中国内地的一些场合仍然被视为外宾(最典型的例子为住酒店)。

中華民國國籍

[编辑]

1949年两岸分治后,退守台湾的中華民國政府仍視香港地區華人屬僑胞,拥有完整的中华民国国民身份。1994年5月以前,依照中華民國內政部《回國僑生戶籍登記辦法》[14],留學台灣的香港和澳门侨生自动取得中華民國國民身份證;在香港主權移交前中華民國政府也通過中華旅行社讓合資格的香港人申請華僑身份證明書成為中華民國僑胞,留台的學生當中不少人也回港發展,故部分香港人能夠同時持有中華民國護照香港特區護照。依照香港法律遵循的、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相同的一个中国定义,實際上持中华民国籍的香港永久性居民居民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1997年香港主权移交中华人民共和国之后,中華民國政府以《香港澳門關係條例》規管與香港關係,定义香港居民(香港人)为只持有BNO/特區護照而未有其他國家護照者,与澳门人視为有別於外國人/大陸地區的港澳人士。有作者指出,目前在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架構下,香港人的法律定位为非外國人、非無國籍者[15]。但是否,与大陆地区人民一样定性为“非外国人、非本国人(中华民国国民)、非无国籍人”,不得而知。迄今為止,香港仍然有偏向中華民國支持者舉行的活動,例如雙十節慶祝活動。

其他國籍

[编辑]

一些早期移居海外的香港居民,例如有些香港居民與海外僑胞早在1970至80年代開始向海外移居,但仍可保留香港永久居民的身份。之後回流香港的港人因透過歸化而得到其他國家的國籍,最常見有美國加拿大新加坡紐西蘭澳洲英語國家

其中一個例子就是那些於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前,特別是1990年代初期受六四事件影響,大量香港人擔心政治前途問題而移居海外其它國家造成香港移民潮,但之後亦有不少人士回流返回港的海外人士,因此他們擁有外國護照同時,更擁有香港身份證或香港特別行政區護照,以及前往中國大陸回鄉證,方便港中兩地工作和經商人士。

另外,泰裔香港人是香港人口少數族群,集中地位於九龍城觀塘新界大埔一帶。他們基本是持有泰國國籍,在港出生的第二代和第三代一般也擁有泰國護照和香港特別行政區護照,部分在主權移交前出生的更會擁有BNO護照。

香港的居民

[编辑]

歷史

[编辑]

清朝解除海禁后,有圍頭人客家人福佬人蜑家人重新迁入,被视为香港最早的原居民。香港開埠後,陆续有广东商人南下贸易,加上咸丰年间爆发的「太平天國」起義,大批流民来到香港。清末,革命党人逃避追捕至香港。中华民国延续清朝政策,中港人口来往没有限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至國共內戰後的一段時期,大量難民湧入使香港人口大增,成为香港人口的主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前期人口来往不受限制,但之后开始严格控制人员进出。1950年代,中国频频发生政治运动,一些知识分子偷渡香港。三年饥荒,导致大批广东农民偷渡香港。文革时期,由知青为主体的偷渡潮涌现,这些知青许多都成为了香港政界、商界、艺术界的核心人物。改革开放后,偷渡人口已大幅减少。此时期,各种由偷渡取得香港身份的人士衍生出家属团聚问题。例如夫妻偷渡香港,但父母及配偶子女仍留在大陆。香港男性回家乡娶妻生子。他们只能通过中国政府申请单程证来香港团聚。另外,一部分人基于政治因素移民外国。

现况

[编辑]

按現時政策,每天最多可以讓150名中國大陸居民持單程證來港定居。[16]中国大陸政府開放赴港自由行以来,越来越多的中國大陸中產、富戶人士不惜耗資30多萬港元费用透過一些中介公司來赴港預訂床位生育,拿取子女在香港居留身份證,這些父母並非香港人來港產子(即雙非),造成“赴港產子潮”,但不少香港人對此現象都非常不滿。[17]截至2015年11月,共有約88萬人經單程證到香港定居[18],成為香港人口增長的主要來源[19]。 此外,港府亦為提升香港的競爭力,透過《優秀人才入境計劃》吸引優秀人材來香港定居發展事業,大部份來自中國大陸,例如李雲迪周迅章子怡湯唯鄧超等等。

種族

[编辑]

華裔

[编辑]

華人主要是1930年代至1990年代初從中國大陸內地)移居香港的人士及其後裔,還有漁民及其已經上岸定居的後裔和新界地區的新界原居民,一般為香港蜑家人圍頭人廣府人分支)、福佬人客家人等漢族支系,根據2011年人口普查,華人香港人口約94%[20]

少數族裔

[编辑]

即使不是具有華人血統的少數族裔很多是居住香港超過半世紀,當中有已經有5代以上者,他們除了具備香港永久居民身份外,他們更有不少是入籍中國,擁有香港特區護照,甚至回鄉證。例如香港海洋公園前主席猶太裔盛智文放棄加拿大國籍英國盧維思放棄英國國籍等等外籍人士,亦有不少獲得雙重國籍或雙重護照。香港有45萬多名少數族裔,相當於香港總人口約6%。

東南亞裔
[编辑]

東南亞人主要為菲律賓人印尼人泰國人,主要來香港從事外籍家庭傭工。根據2011年人口普查結果,居於香港的菲律賓人和印尼人各有約130,000人。[20]

越南戰爭於1961年爆發,不少中南半岛難民(主要為越南華裔京族瑤族高棉族佬族苗族及其他寮國和越南的高地民族)面對戰爭,為逃避越南共產黨的統治,紛紛逃亡香港。1979年,香港被列為「第一收容港」,因此收容從越南出逃的難民,到1990年代,港英政府開始對越南船民作出有秩序的遣返行動,包括自願遣返,而香港政府事先亦與越南方面作出協議,保證他們回到越南後不會受到政權迫害,不過自願遣返的越南船民甚少。至2000年,香港特区政府向仍然滯留在香港的難民給予居留權及簽發身份證,讓他們融入香港社會,有些開設餐館和在社會工作,不少其家人和後裔在香港定居。

南亞裔
[编辑]

南亞人主要為印度人及巴基斯坦人,香港開埠初期,即有印度人居住。香港殖民地時期需要從印度次大陸調派一些人員來到香港維持香港治安。他們最初聚居於上環一帶,以商人軍人警察為主。南亞裔人士已經於香港生活逾半世纪,不少已經世居香港4至5代,當中以巴基斯坦裔、印度裔和尼泊爾裔居多。殖民地時期駐港英軍當中,被稱為啹喀兵的尼泊爾人僱傭兵,其軍團隨著香港回歸而解散。

很多南亞裔已經落地生根,其後裔仍然居於香港,部分聚居於尖沙咀油麻地一帶,例如尖沙咀重慶大廈。根據2011年人口普查結果顯示,居港印巴和尼泊爾人共約63,000人。[20]

韓國、日本人
[编辑]

定居香港的日本人韓國人通常是商人或日韓企業香港分公司的高級職員及其家屬,大部份於1980年代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初期來到香港,希望以香港作為進入中國大陸發展事業的踏腳石。有部份人在香港落地生根,部分人有與香港華人通婚生子。根據2011年人口普查結果顯示,居港日本人和韓國人分別約12,600人和5,200人。[20]

歐美白人
[编辑]

歐美人以殖民地時期來香港工作和定居的英國人及其家屬佔最多,也有來自加拿大和澳洲等英聯邦地區的歐裔人士,也有荷蘭人葡萄牙人美國人等。來自英國的人士通常屬專業人士,或是出任企業領導層、擔任軍職或獲聘為高級公務員;亦有一小部份於公立津貼學校任教英文。在二戰前的歐裔人在香港享有較高的社會地位,但在二次大戰期間的香港戰役,除適齡的英國人要服兵役外,超齡的英國人與來自其他國家的歐裔人亦自願組成曉士兵團為保衛香港出力[21]。雖然香港主權移交後,大量英國人返回英國,但是仍然不少部份選擇繼續定居香港。根據2011年人口普查結果顯示,居港的白種人約55,200人[20],其中15歲以上具專上教育程度的人口比例是73.9%,位於日本人(79.4%)和韓國人(74.8%)之後,比香港其他種族的人的教育程度高出許多。[22]

異族通婚
[编辑]

鴉片戰爭香港開埠開始,歐洲裔與亞洲族裔(猶太裔、印度裔、巴斯裔、亞美尼亞裔、海外華裔)來港經商,不少男子離鄉背井多年,基於生理和心理需要,包養或保護一些華裔女子(即涉外婚婦),而他們所生的非婚生子女,就是香港歐亞混血兒。早年受到政府、歐洲人與華人的歧視,生活艱苦。但他們普遍接受西式教育,有優秀的閱讀和書寫英文中文(指廣東話)能力,逐漸在商業和政治上取得優勢。

1897年,何東何福兄弟獲政府批准將摩星嶺何母施氏墳地一帶劃為私人墳場,命名昭遠墳場。由於該地已葬有其他如冼德芬母黃氏等歐亞混血族群先人,故昭遠墳場亦為族群的墳場。

1929年,黃金福收到一位不肯透露姓名的歐亞混血兒的捐款,於是牽頭成立了「同仁會」(Welfare League),旨在守望相助,教育下一代,專為陷於孤立無援的混血兒提供支援、協助。何東羅旭龢分別出任創會正副會長。

由於二戰後大量移民和人材資金湧入香港,香港歐亞混血兒的優勢漸失。目前,絕大部分香港歐亞混血兒,因大眾對他們的歧視已消除,普遍融入香港主流社會中,依然在香港居住。少部分,則由於各種原因分散在世界各地。

文化

[编辑]

香港文化由港人主導,兼具講求創新與實惠的嶺南文化與強調經驗與實用的英國文化美国文化。統治階級崇尚精英主義 ,代民攝政;不需治國而巧遇經濟起飛的中產階級則以功利主義紳士精神、任勞任怨、節儉和機巧自居。市民有個人主義和雷同美國夢的企業家精神 ,重視江湖義氣 、同甘同苦。

香港自末開始一直被動接收来自中国大陆的難民,當中除了流難失所之人外,也有商人和文人,隨之帶來人才,資金和設備。上海廣州先後因中國戰禍被摧殘,也使兩地精銳逃難香港,後來在香港生根,成為香港文化的一部分。

傳統文化上與中國漢文化大致類似,香港受約150年英國統治,意識上有些港人沿用西方文化,或中西結合。一般人普遍認為香港保存了中國傳統文化儒家的思想方式,以及其處事態度,又融合了西方的批判與創新文化,狀況與日本南韓相似。同樣地,傳統的宗教儀式、生活習俗及其他民間信仰,如祭祀祖先及風水,也在香港得到完好的繼承和保存。香港教育沿用西方近代的教育制度,其後不斷改革。商業上,香港與中國大陸公司頻繁合作。香港粵語流行音樂電影電視劇等在東亞地區也有很高影響力。

語文

[编辑]

名義上,中文英文都是地位相等的法定語文。香港的教育於1997年後,奉行兩文三語政策,兩文是指中文和英文,三語則是指粵語英語普通話。中文書寫以繁體字為主,隨着與中國內地交流增加,部分旅遊區會使用簡體字香港專上教育以英語為主,近來有調查顯示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後,香港人母語及普通話水平有了一定的提昇。部分英語水平較低的香港人常使用不正規的港式英語

不少歐美白人縱使完全不懂中文,亦可在大企業或政府身居要職。它們大部份職位的入職條件和專上院校的入學條件,雖然通常會對申請人的中文英文水準有一定要求,例如要求申請人在某些公開試的中文科和英文科考獲及格成績,但對非接受香港主流教育(例如一直就讀國際學校或海外學校)的申請人,通常會豁免中文水準的要求,造成接受香港主流教育的申請人,也就是大部份主流香港人如未能在公開試的中文科考獲及格成績,即使懂書寫和閱讀中文,也不符合申請入職、入學條件;但非接受香港主流教育的申請人,即使完全不懂書寫和閱讀中文,甚至完全不懂粵語,也未必不符合入職、入學條件這種矛盾與不公現象。

於2012年起實行的香港中學文憑考試中的語文科目除了中國語文英國語文兩項核心科目外,亦設有丙類的其他語言科目供選擇,分別為法語德語西班牙語印地語日語烏爾都語,其中母語非漢語的考生可以其中一科取代中文科,作為報考大學的資格。

身份認同

[编辑]
香港人的身份認同
香港研究協會發佈的香港市民國民身份認同調查結果

根據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畫[23]的民意調查,由被调查者在「中國人」、「香港人」、「中國的香港人」、「香港的中國人」中四选一。

從1997年至2006年,身份認同調查中被訪者回答「廣義香港人」的比率呈緩慢下降趨勢;「廣義中國人」的比率就呈緩慢上升趨勢。[24]

在2008年的身份認同調查中,選擇「中國人」的有39%,而選擇「香港人」的則有18%,另還有部分人選擇「香港的中國人」或「中國的香港人」。对「中国人」的认同感达到了1997年后的最高值,报告指这可能是受2008年北京奥运四川地震的影响。[25]

自2009年起,香港人对中国人身份的認同性顯著下降,在2010年12月同類調查結果顯示,「中國人」的身份認同为21%,下跌了7%[26],相信是受中國政府阻撓劉曉波領獎事件影響。[原創研究?]在2011年的調查中,自稱「中國人」的比率为17%。

2012年10月,香港中文大學傳播與民意調查中心調查顯示港人自覺是「中國人」的比率跌至16年新低,只得12.6%,自認是「香港人」的則有23.4%,為10年來新高,當中「80後」以港人身分為優先的比率較非「80後」更高出21.3個百分點,只有2.4%的80後自覺是「中國人」。另外,有逾8%港人抗拒國旗及國歌,同樣升至歷年新高。學者指本土意識抬頭是主因。[27]同年6月,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畫的調查則顯示「香港人」認同達45.6%,「中國人」認同只有18.3%,是1997年後最大差距。[28]

2013年6月的結果认为,無論是狹義或廣義地自稱為「香港人」的比率,都比狹義或廣義地自稱為「中國人」的比率高,大約有28至38個百分比的差距。年齡未及三十歲的被訪者,差距則達到60至72個百分比之間。以整體樣本計,市民自稱為「香港人」或「廣義香港人」(包括「香港人」或「中國的香港人」)的比率,都上升至九七回歸以來的新高。若10分代表絕對認同,0分代表絕不認同,5分代表一半半,香港民眾對香港人身分的認同感(Strength Rating)是8.13 ,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身分的認同感只有6.11。總體來說,市民對「香港人」身分的認同感上升,而對「中國人」的身分認同感則下跌至1997年以來新低。[28]

在2013年至2016年,「廣義香港人」和「廣義中國人」認同感比率維持平穩狀態,分別保持在65%和30%左右。[24]

另外,香港出身的學者孔誥烽分析,以往香港從傳媒到市民,談到臺灣政治,幾乎都是國民黨的支持者。但近來愈來愈多年輕人留意到民進黨的本土論述及推動民主的進程。孔誥烽舉例,2012年台灣大選時,他自己的朋友明顯傾向綠營。到臺灣觀選的學者和觀察家,只有年紀大的才會去國民黨的場子,年輕人都往蔡英文的造勢晚會跑。[29]

香港中聯辦宣傳部長郝鐵川指这项民意调查的选项将中国人和香港人对立,只允许被调查者从两者选择一个,认为民意调查的主导者鍾庭耀是在宣扬香港獨立運動[30][31][32]

近年來有主張香港獨立的人認為香港人應該以「公民民族主義」為基礎,成為一個多元而獨立的民族[33]。意見認為只要接納和尊重香港文化,融入香港社會和願意在這片土地付出,就是「香港人」[34]

本土民主前線前發言人梁天琦於2016年接受英國廣播公司訪問時曾指出,「香港人」的定義是指,不論是甚麼背景,也不論是什麼時候來到香港,只要願意捍衛香港的核心價值,尊重香港的文化,願意融入,而且願意維繫香港行之有效的典章和制度,就是一個「香港人」。

2021年9月7日至24日,香港研究協會在對1,012名擁有中國國籍的18歲以上香港市民進行抽樣調查後,發佈了最新一期的《香港市民的國民身分認同調查》民調。數據顯示,在18-29歲的香港市民中,32%「非常不認同」自己的中國人身份,另有14%的人「不太認同」。而表示「比較認同」與「非常認同」者分別佔1%和40%。另有12%的人表示「一半半」、1%的人表示「不知道/很難說/無意見」。合共有46%的人總體上不認同自己的中國人身份,41%的人總體上認同自己的中國人身份。而在30-39歲、40-49歲、50-59歲和≥60歲的其他四組受訪者中,除≥60歲者一組以外,其餘三組受訪者總體上認同自己中國人身份與總體上不認同自己中國人身份者則依次遞增與遞減,分別為52%/34%、73%/20%和76%/13%。而在≥60歲的受訪者中,總體上不認同自己中國人身份者則出現逆勢上升的趨勢,合共有22%的人「非常不認同」和「不太認同」,而總體上認同自己中國人身份者比例也出現下降,合共有70%的人「比較認同」與「非常認同」,調查還詢問了受訪者對於中國的民族自豪感、傳統文化、歷史教育、對香港回歸的態度、對香港主權歸屬的看法、對中國政治制度的看法、對國家安全與個人自由的態度、對一國兩制的看法、對香港言論自由的觀感、對「雙普選」是否有利社會發展的看法、香港與內地加強融合的利弊以及對香港政府及中央政府是否滿意等問題。數據反應香港人總體上較認可自己的中國人身份、中國的傳統文化、一國兩制在香港的實施以及香港有必要保障國家安全[35]

對中國內地的觀感

[编辑]

由於歷史原因[註 2],在香港生活的人對中國內地有不同看法。

時事評論員王岸然認為,部分香港人反對「西環治港」,即反對位於西環香港中聯辦干預香港事務[36][37]。《陽光時務週刊》刊登有个人對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及其標誌(國旗國歌國徽)反感[38]。2015年,有部分香港人在播放國歌時(特別是體育賽事)喝倒采(即「噓國歌」)[39],更被國際足協調查和判罰[40][41]。他們認為《義勇軍進行曲》不能代表香港,建議應以《海闊天空》或《獅子山下》代替,也有香港人認為噓國歌是「丟架」和不成熟的行為[42]

此外,香港的泛民主派自主權移交後,在立法會地區直選中一直獲得有55-60%的選票支持,反映一部份香港人一直存在反共、恐共的心理情緒,而近年增長的本土意識,使部分人加入反中、恐中的情緒。惟近年受不同因素影響,泛民主派在立法會地區直選的得票率已經被建制派大幅追近。在2018年3月香港立法會補選中,泛民主派的得票率只是微微領先建制派,某些地區建制派的得票率更已經超越泛民主派。但在2019年香港區議會選舉,投票率創香港史上新高,民主派在452個直選議席奪得389席,當中一些政治素人亦成功當選,反映出部分香港人對大陸觀感不佳。

泛民主派及部份香港法律界人士一直反對人大釋法[43]。此外,他們批評香港的公民教育內容變成洗腦、愚民和歌頌中共[44],2012年港府曾計劃推行德育及國民教育科,當中課程大綱涉及不少具爭議內容和字句,結果惹來數以萬計香港市民上街遊行反對[45],計劃最終擱置[46]

过去若中國大陸發生天災(如華東水災四川地震等),許多香港人亦會熱心捐款,如在四川地震中民間總捐款達130億港元[47],為川震全球各地捐款數字之最;在華東水災亦有超過5億元的損款[48]。香港媒體、專業人士和商人基金曾經在內地人遭遇到慘況時報導事件及提供支援[49][50]。然而,因接連爆出中國大陸慈善機構貪腐事件及部分香港人對大陸觀感變得負面,部分香港人都質疑其捐款是否用在賑災上,現時捐款多會謹慎小心,捐款去向亦成為媒體調查追訪焦點[51][52]。慈善組織所收到的港人捐款數目更從2008年四川地震後大跌90%,民間甚至出現反對「盲捐」情緒[53]

由於政治及疫情原因,近幾年香港經濟大幅下降,加上政府大量輸入外勞[54]及食肆服務質素逐漸變差[55],讓不少雙方的支持者及中立人士對香港逐漸失去信心,導致港人出遊海外或北上內地消費(或發展)的現象愈來愈頻繁[56][57],其中有些香港人亦都因為首次北上內地的印象開始改觀。[58]

参见

[编辑]

註釋

[编辑]
  1. ^ 由於歷史原因,香港自英屬時代開始成為華洋共處之地,英國退出管治香港後,印度裔、尼泊爾裔等退役英軍多留在香港特區生活
  2. ^ 國共內戰六七暴動反修例事件等

参考文献

[编辑]
  1. ^ 2016年香港中期人口統計. [2017-05-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06).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 ^ A101-按居民類別及年劃分的居港人口、點算時刻在港人數. 2021年香港人口普查. 2022-02-28 [2023-09-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24).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3. ^ Enhanced Method for Compiling Statistics on Hong Kong Residents Having Resided / Having Stayed Substantially in the Mainland (PDF). Census and Statistics Department, Government of Hong Kong. March 2007 [2018-06-1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8-10-12).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4. ^ 存档副本 (PDF). [2012-10-1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2-10-17).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5. ^ Young, Ian. Thousands of Hong Kong-born people move back to Canada, once again reversing a migration that has shaped cities across the Pacific.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SCMP Publishers. 13 June 2019 [2 July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3).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6. ^ 2016 Census Community Profiles: Australia. www.censusdata.abs.gov.au. [2018-06-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05).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7. ^ Population Census - Official statistics. Statistics and Census Service, Government of Macao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2019-09-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05).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8. ^ New words list March 2014,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2014-06-28 [2014-03-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6-28) (英语).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9. ^ 在日常用語中「香港人」多是指華人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香港華人一般是代指漢族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0. ^ 10.0 10.1 2001年、2006年及2011年按種族劃分的人口 (A104).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統計處 二零一一年人口普查辦事處. 2012-02-21 [2019-03-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09) (中文(香港)).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1. ^ 痛恨霸權 回流移民:唔信50年不變. 蘋果日報. 2012-06-23 [2012-08-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19).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2. ^ UK help and services in Hong Kong. www.gov.uk. [2018-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3).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3. ^ 入境事务处. 中国国籍的一般资料. 入境事务处. [2023-12-16].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4. ^ 中華民國內政部. 回國僑生戶籍登記辦法. 法務部全國法規資料庫. 1994-05-11 [2020-1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03) (繁体中文).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5. ^ 吳景欽. 自由廣場》港澳條例與難民法的兩難. 自由时报网站. 2020-12-13 [20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13) (繁体中文).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6. ^ 香港特別行政區人口政策專責小組. 人口政策專責小組報告書 (PDF). [2017-06-0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7-10-10).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7. ^ 新論壇 龐愛蘭議員辦事處 雙非孕婦來港產子意見調查 (PDF). 新論壇. 2012-04-19 [2017-06-0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6-07-05).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8. ^ 統計處:回歸至今 88萬人單程證來港 佔人口12%. 立場新聞. 2015-11-17 [2017-06-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09).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9. ^ 香港特別行政區立法會秘書處資料研究組. 內地新來港定居人士 (PDF). 2017-02-23 [2017-06-0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7-11-18).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0. ^ 20.0 20.1 20.2 20.3 20.4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統計處. 2011年人口普查 - 主要報告:第一冊 (PDF). [2017-06-0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7-08-04).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1. ^ 保衛香港的老人兵團 - 曉士兵團. 港識多史. [2020-03-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10).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2. ^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統計處. 2011年人口普查 - 主題性報告 少數族裔人士 (PDF). [2017-06-0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3-12-02).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3. ^ 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畫. 香港大學民意網站. [2012-06-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4-06) (中文(香港)).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4. ^ 24.0 24.1 身份認同20年. 港大民研 立場新聞. 2017-06-02 [2017-06-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22).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5. ^ 香港人身份認同創新高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星島環球網》,2008年6月
  26. ^ 港大民調:港人對「中國人」認同感下跌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香港電台,2010年12月21日
  27. ^ 港人國民認同感見新低 抗拒國旗國歌新高 80後重港人身分[失效連結],明報,2012年11月12日
  28. ^ 28.0 28.1 港大民研發放最新香港民眾身分認同調查結果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0-13/6/2013
  29. ^ 孔誥峰:香港年輕人「本土認同」超過「大中華認同」. 自由亞洲電台. [2013-06-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3-24) (中文).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30. ^ 指点江山:钟庭耀的民调透露赤裸裸的「港独」意识. 文匯報. 2012-01-03 [2013-0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19).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31. ^ 郑汉良. 民调指港人不认同「中国人」中联办迁怒港大. 法廣中文網. 2011-12-30 [2013-0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06) (中文(中国大陆)).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32. ^ 美恩. 將「香港人」和「中國人」對立別有用心. 文匯報. 2012-01-02 [2013-0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11) (中文).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33. ^ 《香港民族論》,香港:學苑,2014
  34. ^ YouTube上的譚仔激戰 網民熱捧阿姐口音 Ben Sir:至少肯融入香港(粵語)
  35. ^ 香港市民的國民身分認同調查 (PDF). 香港: 香港研究協會. 2021-09-24 [2023-02-1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12-27).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36. ^ 西環亂港危中有機. 信報A16時事評論. 2012年4月11日 [2012年10月1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年3月14日).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37. ^ 蘋論:「我爸是李剛」 掀香港制度保衞戰. 蘋果日報. 2012年10月6日 [2012年10月10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年7月14日).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38. ^ 我所經歷的「洗腦」與「反洗腦」—— 中港兩地青年對談國民教育. 《陽光時務》. 2012年8月10日 [2012年10月10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年3月10日).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39. ^ 噓國歌事件 兩地網民罵戰. 蘋果日報 (香港). 2015-06-13 [2017-1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23).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40. ^ 國際足聯調查香港球迷噓國歌事件. BBC中文网. 2015-09-11 [2017-1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23).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41. ^ 前年港中大戰 球迷狂噓國歌. 蘋果日報 (香港). 2017-08-29 [2017-1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23).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42. ^ 再噓國歌「00後」球迷冀唱《海闊天空》「60後」球迷:丟架. 香港01. 2017-10-10. 
  43. ^ 反對人大釋法 嚴懲出賣港人政客. 香港人權監察. [2012-1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14).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44. ^ 愛黨漫畫滲青年中心 公民教育會公帑資助 教師斥內容「洗腦」. 《明報》. 2012年7月31日 [2012年10月10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年8月6日).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45. ^ 市民續聚政總高呼撤回. 東方日報. 2012 [2012年9月8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年9月11日) (中文(臺灣)).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46. ^ 擱指引 國教科名存實亡 梁:不會撤科 大聯盟收貨:等同撤科. 明報. 2012年10月9日 [2017-1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1-05).  Archive.is存檔,存档日期2013-01-05
  47. ^ 兩地風雨同舟籌款募捐物資 天災無情港人獻真情. 大公報. 2017-06-26 [2018-05-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5-12).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48. ^ 香港賑災捐款逾5億港元 平均每位港人捐款73港元. 人民网. 2005-01-05 [2018-05-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5-12).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49. ^ 眼癌復發 4歲小燕燕走了 阿爸:她滿腦子都是癌細胞. 蘋果日報 (香港). 2017-05-19 [2017-05-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5-21) (粵語).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50. ^ 汶川十年 倖存「獨腳男」成舞王 港醫生一個承諾撐出天地. 蘋果日報 (香港). 2018-05-11 [2018-05-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5-12) (粵語).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51. ^ 有線中國組:川震捐款去向 捐款是否用在災民身上,一直是各界的關注焦點. 有線新聞. 2016-05-13 [2018-05-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22).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52. ^ 探射燈:中港矛盾激化 打殘賑災善心. 東方日報. [2016-09-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05).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53. ^ 汶川10年 港人拒再盲捐強國 救援團體善款大跌90%. 蘋果日報 (香港). 2018-05-11 [2018-05-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5-12).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54. ^ 輸入外勞工種名單一覽 26行業可聘外勞:文員、侍應、送貨. 經濟一週. 2024-04-15 [2024-09-12] (中文(香港)). 
  55. ^ 有線新聞. 星媒評香港變「趕客之都」 體驗限時用餐、服務態度差 稱理解長時間工作難保持微笑. 有線寬頻 i-CABLE. 2024-03-13 [2024-09-12] (中文(香港)). 
  56. ^ 新假期. 港人力數北上消費3大主因 網民: 除咗呢樣嘢唔會留港消費!. 新假期. 2024-04-02 [2024-09-12] (中文(香港)). 
  57. ^ 优优科幻娱乐. 香港艺人谈内地,李克勤直言:不来内地工作喝西北风,可怕. bilibili. [2024-09-12] (中文(简体)). 
  58. ^ 香港經濟低迷,為什麼愈來愈多港人北上深圳跨境消費. BBC News 中文. [2024-09-12] (中文(繁體)). 

延伸閱讀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