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太平洋颱風季:修订间差异
Nassor950912(留言 | 贡献) 風暴資料須以JMA為準 标签:撤销 |
|||
(未显示65个用户的174个中间版本) | |||
第10行: | 第10行: | ||
| Basin=WPac |
| Basin=WPac |
||
| Year=2000 |
| Year=2000 |
||
| Track=2000 Pacific typhoon season summary. |
| Track=2000 Pacific typhoon season summary.png |
||
| First storm formed= |
| First storm formed=2000年5月4日(颱風達維) |
||
| Last storm dissipated= |
| Last storm dissipated=2001年1月4日(颱風蘇力) |
||
| Strongest storm name=[[颱風碧利斯 (2000年)|颱風碧利斯]] |
| Strongest storm name=[[颱風碧利斯 (2000年)|颱風碧利斯]] |
||
| Strongest storm pressure= |
| Strongest storm pressure=900 |
||
| Strongest storm winds= |
| Strongest storm winds=155 |
||
| Average wind speed=10 |
| Average wind speed=10 |
||
| Total depressions= |
| Total depressions=51 |
||
| Total storms=23(官方 |
| Total storms=23(官方),12(非官方) |
||
| Total hurricanes=13 |
| Total hurricanes=13 |
||
| Total intense=4(非官方) |
| Total intense=4(非官方) |
||
| Damages=13120 |
|||
| Damagespre=> |
|||
| Fatalities=624 |
| Fatalities=624 |
||
| total damages= |
|||
| total fatalities= |
|||
| five seasons=[[1998年太平洋颱風季|1998]] [[1999年太平洋颱風季|1999]] '''2000''' [[2001年太平洋颱風季|2001]] [[2002年太平洋颱風季|2002]] |
| five seasons=[[1998年太平洋颱風季|1998]] [[1999年太平洋颱風季|1999]] '''2000''' [[2001年太平洋颱風季|2001]] [[2002年太平洋颱風季|2002]] |
||
}} |
}} |
||
第29行: | 第29行: | ||
{{clearright}} |
{{clearright}} |
||
{{TC scale}} |
{{TC scale}} |
||
'''2000年太平洋颱風季'''泛指在 |
'''2000年太平洋颱風季'''泛指在2000年全年內的任何時間,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水域,以及[[南中國海]]所產生的[[熱帶氣旋]]。雖然有關方面並沒有設下本颱風季的指定期限,但大部份於西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通常都會於五月至十二月期間形成。 |
||
本條目的範圍僅侷限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及[[南海]]的水域。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東的太平洋水域產生的風暴則被稱為[[颶風]],並被列入[[2000年太平洋颶風季]]。在西太平洋產生的熱帶風暴是由[[日本氣象廳|日本東京颱風中心]]命名,國際編號為00xx,而美國[[聯合颱風警報中心]]會把在該地區的熱帶低氣壓的編號以W字母作結。 |
本條目的範圍僅侷限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及[[南海]]的水域。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東的太平洋水域產生的風暴則被稱為[[颶風]],並被列入[[2000年太平洋颶風季]]。在西太平洋產生的熱帶風暴是由[[日本氣象廳|日本東京颱風中心]]命名,國際編號為00xx,而美國[[聯合颱風警報中心]]會把在該地區的熱帶低氣壓的編號以W字母作結。 |
||
凡進入或產生於[[菲律賓]]風暴責任範圍以內的[[熱帶低氣壓]],[[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菲律賓大氣地理天文部門]]({{lang-en|PAGASA}})都會為它們訂立一個[[菲律賓]]名稱,作當地警報用途;此外,由於中港澳採用同一翻譯名,而台灣之翻譯名字可能有所不同,因此同一個風暴可能會有2個不同的中文名字,及有時候會有兩個不同的英文名稱(國際名字及菲律賓名字)。 |
凡進入或產生於[[菲律賓]]風暴責任範圍以內的[[熱帶低氣壓]],[[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菲律賓大氣地理天文部門]]({{lang-en|PAGASA}})都會為它們訂立一個[[菲律賓]]名稱,作當地警報用途;此外,由於中港澳採用同一翻譯名,而台灣之翻譯名字可能有所不同,因此同一個風暴可能會有2個不同的中文名字,直至2020年代起台湾与中港澳共同协商确认風暴的中文名字,及有時候會有兩個不同的英文名稱(國際名字及菲律賓名字)。 |
||
以下各熱帶氣旋資訊以熱帶氣旋存在期間的最強形態為準。 |
以下各熱帶氣旋資訊以熱帶氣旋存在期間的最強形態為準。 |
||
第39行: | 第39行: | ||
{{clear}} |
{{clear}} |
||
== 熱帶氣旋 == |
== 已被國際命名的熱帶氣旋 == |
||
2000年太平洋颱風季總共產生了23個[[熱帶氣旋]]。 |
2000年太平洋颱風季總共產生了23個[[熱帶氣旋]]。 |
||
=== 颱風達維 |
=== 颱風達維(Damraye) === |
||
'''PAGASA: Asiang''' |
'''PAGASA: Asiang''' |
||
{{ |
{{Main|颱風丹瑞 (2000年)}}{{infobox hurricane small new |
||
{{infobox hurricane small new |
|||
|Basin=WPac |
|Basin=WPac |
||
|Image= |
|Image=Damrey 2000-05-09 0145Z.jpg |
||
|Track=Damrey 2000 track.png |
|Track=Damrey 2000 track.png |
||
|Formed= |
|Formed=2000年5月4日 |
||
|Dissipated= |
|Dissipated=2000年5月12日 |
||
|10-min winds= |
|10-min winds=100 |
||
|1-min winds=155 |
|1-min winds=155 |
||
|Pressure= |
|Pressure=900 |
||
}} |
}} |
||
5月4日 |
5月4日[[UTC]]18時,一[[熱帶低氣壓]]在[[帕勞]]東北偏東海面上生成。向西北方向移動。5月7日UTC0時,該熱帶低氣壓增強為[[熱帶風暴]],並命名為達維,成為於2000年1月1日起生效的新風暴名單,首個在西北[[太平洋]]及[[南海]]獲得名字的[[熱帶氣旋]]。UTC6時,達維增強為[[強烈熱帶風暴]]。5月8日UTC0時,達維轉向東北方向移動,並發展成[[颱風]]。5月9日UTC6時,達維達到顛峰,最大持續風速為110[[kt]]。繼續向東北方向移動,並逐漸減弱。達維掠過[[硫黃島]]及[[小笠原群島]]後,5月11日UTC12時,達維減弱為強烈熱帶風暴。5月12日UTC6時,達維減弱為熱帶風暴。UTC12時,達維轉化為[[溫帶氣旋]]。5月17日UTC0時,完全消散。 |
||
{{Adjacent||[[台风达维|达维 Damrey]]|[[颱風達維 (2005年)|2005年]]|noprev=首任|title=太平洋颱風季名稱}} |
|||
{{clear}} |
{{clear}} |
||
=== 熱帶風暴龍王 |
=== 熱帶風暴龍王(Longwang) === |
||
'''PAGASA: Biring''' |
'''PAGASA: Biring''' |
||
{{main|熱帶風暴龍王 (2000年)}} |
|||
{{infobox hurricane small new |
{{infobox hurricane small new |
||
|Basin=WPac |
|Basin=WPac |
||
|Image= |
|Image=Longwang 19 May 2000 0220Z.jpg |
||
|Track=Longwang 2000 track.png |
|Track=Longwang 2000 track.png |
||
|Formed= |
|Formed=2000年5月17日 |
||
|Dissipated= |
|Dissipated=2000年5月20日 |
||
|10-min winds=45 |
|10-min winds=45 |
||
|1-min winds=40 |
|1-min winds=40 |
||
|Pressure=990 |
|Pressure=990 |
||
}} |
}} |
||
5月17日 |
5月17日[[UTC]]6時,一[[熱帶低氣壓]]在[[呂宋島]]以西海面上生成。該熱帶低氣壓向東北方向移動。5月19日UTC0時,增強為一個[[熱帶風暴]],並命名為龍王。龍王繼續向東北前進,保持熱帶風暴的強度。5月20日UTC6時,龍王在[[日本]]以南轉化為[[溫帶氣旋]]。該氣旋繼續向東北前進,5月24日UTC6時,該氣旋橫過[[國際日期變更線]]。 |
||
{{Adjacent||[[颱風龍王|龍王 Longwang]]|[[颱風龍王 (2005年)|2005年]]|noprev=首任|title=太平洋颱風季名稱}} |
|||
{{clear}} |
{{clear}} |
||
=== 颱風鴻雁 |
=== 颱風鴻雁(Kirogi) === |
||
'''PAGASA: Ditang''' |
'''PAGASA: Ditang''' |
||
{{main|颱風鴻雁 (2000年)}} |
{{main|颱風鴻雁 (2000年)}} |
||
{{infobox hurricane small new |
{{infobox hurricane small new |
||
|Basin=WPac |
|Basin=WPac |
||
|Image= |
|Image=Kirogi 2000-07-05 0140Z.jpg |
||
|Track=Kirogi 2000 track.png |
|Track=Kirogi 2000 track.png |
||
|Formed= |
|Formed=2000年7月2日 |
||
|Dissipated= |
|Dissipated=2000年7月10日 |
||
|10-min winds=85 |
|10-min winds=85 |
||
|1-min winds=115 |
|1-min winds=115 |
||
|Pressure=940 |
|Pressure=940 |
||
}} |
}} |
||
7月2日 |
7月2日[[UTC]]6時,一[[熱帶低氣壓]]在[[菲律賓]]以東海面上生成。該熱帶低氣壓向北移動。7月3日UTC6時,該熱帶低氣壓強度達到[[熱帶風暴]],並命名為鴻雁。UTC12時,鴻雁增強為[[強烈熱帶風暴]]。UTC18時,鴻雁在[[沖之鳥島]]西南面增強為[[颱風]]。7月5日UTC0時,鴻雁在沖之鳥島以西轉向東北偏北移動,並達到了頂峰,最高持續風速為85[[kt]]。7月7日,它的中心出現雙眼壁。它快速移動,時速達每小時50公里,7月8日掠過[[日本]]東部沿岸後,UTC0時,鴻雁減弱為強烈熱帶風暴。UTC21時,鴻雁轉化為[[溫帶氣旋]]。7月10日UTC12時,完全消散。 |
||
{{clear}} |
{{clear}} |
||
=== 颱風啟德 |
=== 颱風啟德(Kai-Tak) === |
||
'''PAGASA: Edeng''' |
'''PAGASA: Edeng''' |
||
{{main|颱風啟德 (2000年)}} |
{{main|颱風啟德 (2000年)}} |
||
{{Infobox hurricane small new |
{{Infobox hurricane small new |
||
|Basin=WPac |
|Basin=WPac |
||
|Image=Typhoon Kai-Tak |
|Image=Typhoon Kai-Tak 7 Jul 2000 0305Z.jpg |
||
|Track=Kai-Tak 2000 track.png |
|Track=Kai-Tak 2000 track.png |
||
|Formed= |
|Formed=2000年7月3日 |
||
|Dissipated= |
|Dissipated=2000年7月10日 |
||
|10-min winds=75 |
|10-min winds=75 |
||
|1-min winds=75 |
|1-min winds=75 |
||
|Pressure=960 |
|Pressure=960 |
||
}} |
}} |
||
啟德是本颱風季在南海上生成的第一個颱風。7月3日 |
啟德是本颱風季在[[南海]]上生成的第一個[[颱風]]。7月3日[[UTC]]12時,一[[熱帶低氣壓]]在[[菲律賓]][[呂宋島]]以西海面上生成,並採取向北的路徑。7月5日UTC18時,在菲律賓呂宋島西北緩慢移動,並迅速發展成一個[[熱帶風暴]],命名為啟德。7月6日UTC0時,啟德增強為[[強烈熱帶風暴]]。UTC12時,啟德再增強為颱風。7月7日UTC0時,啟德達到頂峰,中心亦出現雙眼壁,最高持續風速為75[[kt]]。達到頂峰後開始向東北移動。7月8日UTC12時,啟德減弱為強烈熱帶風暴。7月9日UTC1時,啟德登陸於[[台灣]][[台東縣]][[成功鎮]]附近。UTC6時,啟德於[[基隆市]][[安樂區]]附近出海。UTC9時,啟德繼續減弱為熱帶風暴。橫過台灣後,啟德繼續北進,在7月10日於[[浙江省]][[台州市]][[温嶺市]][[石橋頭鎮]]附近作第二次登陸。啟德掠過[[上海市]],然後進入[[黃海]]。UTC18時,啟德轉化為[[溫帶氣旋]]。7月12日UTC6時,完全消散。 |
||
{{clear}} |
{{clear}} |
||
=== 熱帶風暴天秤 |
=== 熱帶風暴天秤(Tembin) === |
||
{{main|熱帶風暴天秤 (2000年)}} |
|||
{{Infobox hurricane small new |
{{Infobox hurricane small new |
||
|Basin=WPac |
|Basin=WPac |
||
|Image= |
|Image=Tembin 2000-07-19 0150Z.jpg |
||
|Track=Tembin 2000 track.png |
|Track=Tembin 2000 track.png |
||
|Formed= |
|Formed=2000年7月17日 |
||
|Dissipated= |
|Dissipated=2000年7月23日 |
||
|10-min winds=40 |
|10-min winds=40 |
||
|1-min winds=45 |
|1-min winds=45 |
||
|Pressure=992 |
|Pressure=992 |
||
}} |
}} |
||
7月17日 |
7月17日[[UTC]]0時,一[[熱帶低氣壓]]在[[北馬里亞納群島]]北部海面上生成。最初往西北方向移動,後轉向北方向移動。7月19日UTC0時,該熱帶低氣壓在[[小笠原群島]]附近增強為[[熱帶風暴]],並命名為天秤。天秤保持熱帶風暴的強度,繼續向北方向移動。7月21日UTC18時,天秤在[[日本]]東南約200公里減弱為熱帶低氣壓。7月23日UTC12時,完全消散。 |
||
{{Adjacent||[[颱風天秤|天秤 Tembin]]|[[2005年太平洋颱風季#熱帶風暴天秤 (Tembin)|2005年]]|noprev=首任|title=太平洋颱風季名稱}} |
|||
{{clear}} |
{{clear}} |
||
=== 強烈熱帶風暴布拉萬 |
=== 強烈熱帶風暴布拉萬(Bolaven) === |
||
'''PAGASA: Huaning''' |
'''PAGASA: Huaning''' |
||
{{main|強烈熱帶風暴布拉萬 (2000年)}} |
|||
{{Infobox hurricane small new |
{{Infobox hurricane small new |
||
|Basin=WPac |
|Basin=WPac |
||
|Image= |
|Image=Bolaven 29 Jul 2000 0225Z.jpg |
||
|Track=Bolaven 2000 track.png |
|Track=Bolaven 2000 track.png |
||
|Formed= |
|Formed=2000年7月24日 |
||
|Dissipated= |
|Dissipated=2000年7月31日 |
||
|10-min winds=50 |
|10-min winds=50 |
||
|1-min winds=50 |
|1-min winds=50 |
||
|Pressure=980 |
|Pressure=980 |
||
}} |
}} |
||
7月24日 |
7月24日[[UTC]]0時,一個[[熱帶低氣壓]]在[[呂宋]]以東海面上生成。向北方向移動,後轉東北偏東方向移動。7月25日UTC18時,該熱帶低氣壓在[[沖繩]]附近增強為[[熱帶風暴]],並命名為布拉萬。7月26日橫過沖繩南部。7月26日至28日布拉萬做了一個[[逆時針]]交替的動作,並在沖繩東部海域保持熱帶風暴的強度。稍後,布拉萬移動速度減慢。7月29日UTC6時,布拉萬增強為[[強烈熱帶風暴]]。UTC12時,布拉萬減弱為熱帶風暴。布拉萬進一步北移至[[奄美大島]]。7月31日UTC0時,布拉萬在[[南韓]][[釜山]]東面減弱為熱帶低氣壓。UTC6時,布拉萬轉化為[[溫帶氣旋]]。8月2日UTC6時,完全消散。 |
||
{{Adjacent||[[颱風布拉萬|布拉萬 Bolaven]]|[[2005年太平洋颱風季#強烈熱帶風暴布拉萬 (Bolaven)|2005年]]|noprev=首任|title=太平洋颱風季名稱}} |
|||
{{clear}} |
{{clear}} |
||
=== 熱帶風暴珍珠 |
=== 熱帶風暴珍珠(Chanchu) === |
||
{{main|熱帶風暴珍珠 (2000年)}} |
|||
{{Infobox hurricane small new |
{{Infobox hurricane small new |
||
|Basin=WPac |
|Basin=WPac |
||
|Formed= |
|Formed=2000年7月27日 |
||
|Dissipated= |
|Dissipated=2000年7月30日 |
||
|Image= |
|Image=Chanchu 28 Jul 2000 2132Z.jpg |
||
|Track=Chanchu 2000 track.png |
|Track=Chanchu 2000 track.png |
||
|10-min winds=35 |
|10-min winds=35 |
||
第148行: | 第153行: | ||
|Pressure=996 |
|Pressure=996 |
||
}} |
}} |
||
7月27日 |
7月27日[[UTC]]18時,一[[熱帶低氣壓]]在[[馬紹爾群島]]東部海面上生成。該熱帶低氣壓向西北偏北方向移動。7月28日UTC18時,該熱帶低氣壓在馬紹爾群島以東增強為[[熱帶風暴]],並命名為珍珠。稍後,珍珠轉向北方向移動,並維持熱帶風暴的強度一天。7月29日UTC18時,珍珠在[[威克島]]以東減弱為熱帶低氣壓。7月30日UTC12時,完全消散。 |
||
{{Adjacent||[[颱風珍珠|珍珠 Chanchu]]|[[颱風珍珠 (2006年)|2006年]]|noprev=首任|title=太平洋颱風季名稱}} |
|||
{{clear}} |
{{clear}} |
||
=== 颱風杰拉華 |
=== 強颱風杰拉華(Jelawat) === |
||
{{main|颱風杰拉華 (2000年)}} |
{{main|強颱風杰拉華 (2000年)}} |
||
{{Infobox hurricane small new |
{{Infobox hurricane small new |
||
|Basin=WPac |
|Basin=WPac |
||
|Formed= |
|Formed=2000年7月31日 |
||
|Dissipated= |
|Dissipated=2000年8月12日 |
||
|Image= |
|Image=Jelawat Aug 3 2000.png |
||
|Track=Jelawat 2000 track.png |
|Track=Jelawat 2000 track.png |
||
|10-min winds=85 |
|10-min winds=85 |
||
第163行: | 第170行: | ||
|Pressure=940 |
|Pressure=940 |
||
}} |
}} |
||
7月31日 |
7月31日[[UTC]]18時,一[[熱帶低氣壓]]在[[南鳥島]]南部海面上生成。向西移動。8月1日UTC12時,該熱帶低氣壓迅速增強為[[熱帶風暴]],並命名為杰拉華。8月2日UTC0時,杰拉華增強為[[颱風]]。往西北偏西成向移動,8月3日UTC0時,杰拉華在[[馬里亞納群島]]北部達到顛峰,[[風眼]]十分圓和大,[[直徑]]約為100[[公里]],最高持續風速為85[[kt]]。杰拉華以颱風的強度向西移動了幾天,並在8月6日UTC3時,橫過[[北大東島]]以北海域。然後,杰拉華轉為向西北方向移動。8月8日凌晨,杰拉華橫過[[沖繩]]以北海域,進入[[東海]],開始減弱。8月10日於[[浙江省]][[寧波市]][[象山縣]][[石浦鎮]]附近登陸,UTC6時,杰拉華減弱為[[強烈熱帶風暴]],繼續向內陸推進。UTC12時,杰拉華減弱為熱帶風暴。UTC18時,杰拉華減弱為熱帶低氣壓。8月12日18時,完全消散。 |
||
{{clear}} |
{{clear}} |
||
=== 颱風艾雲尼 |
=== 颱風艾雲尼(Ewiniar) === |
||
{{main|颱風艾維尼 (2000年)}} |
|||
{{Infobox hurricane small new |
{{Infobox hurricane small new |
||
|Basin=WPac |
|Basin=WPac |
||
|Formed= |
|Formed=2000年8月9日 |
||
|Dissipated= |
|Dissipated=2000年8月18日 |
||
|Image= |
|Image=08-15-2000-Ewiniar.png |
||
|Track=Ewiniar 2000 track.png |
|Track=Ewiniar 2000 track.png |
||
|10-min winds=65 |
|10-min winds=65 |
||
第178行: | 第184行: | ||
|Pressure=975 |
|Pressure=975 |
||
}} |
}} |
||
8月9日 |
8月9日[[UTC]]0時,一[[熱帶低氣壓]]在[[關島]]以西海面上生成。最初向西方移動,後轉為向北方移動。UTC18時,該熱帶低氣壓增強為[[熱帶風暴]],並命名為艾雲尼。艾雲尼加速向北移動,8月11日UTC6時,艾雲尼在[[小笠原群島]]西南面增強為[[強烈熱帶風暴]]。8月12日UTC12時,艾雲尼在[[日本]]以南減慢移動速度和轉向東北偏東方向移動。艾雲尼繼續以強烈熱帶風暴的強度保持了三天向東北偏東方向移動。8月15日UTC18時,艾雲尼在日本以東海域增強為[[颱風]],最高持續風速為65[[kt]]。8月16日UTC12時,艾雲尼減弱為強烈熱帶風暴。8月17日UTC12時,艾雲尼減弱為熱帶風暴。稍後,艾雲尼轉為向北移動。8月18日UTC12時,艾雲尼轉化為[[溫帶氣旋]]。8月21日UTC12時,完全消散。 |
||
{{Adjacent||[[台风艾云尼|艾云尼 Ewiniar]]|[[颱風艾雲尼 (2006年)|2006年]]|noprev=首任|title=太平洋颱風季名稱}} |
|||
{{clear}} |
{{clear}} |
||
=== 颱風碧利斯 |
=== 超強颱風碧利斯(Bilis) === |
||
'''PAGASA: Isang''' |
'''PAGASA: Isang''' |
||
{{main|颱風碧利斯 (2000年)}} |
{{main|颱風碧利斯 (2000年)}} |
||
第188行: | 第196行: | ||
|Image=Super Typhoon Bills at peak intensity Aug 22 2000.jpg |
|Image=Super Typhoon Bills at peak intensity Aug 22 2000.jpg |
||
|Track=Bilis 2000 track.png |
|Track=Bilis 2000 track.png |
||
|Formed= |
|Formed=2000年8月18日 |
||
|Dissipated= |
|Dissipated=2000年8月25日 |
||
|10-min winds=110 |
|10-min winds=110 |
||
|1-min winds=140 |
|1-min winds=140 |
||
|Pressure=920 |
|Pressure=920 |
||
}} |
}} |
||
8月18日UTC12時,一熱帶低氣壓在[[雅蒲島]]西北海面上生成。它在[[副熱帶高壓脊]]的引導下,穩定地向西北移動。8月19日UTC6時,該熱帶低氣壓增強為熱帶風暴,並命名為碧利斯。UTC18時,碧利斯增強為強烈熱帶風暴。8月20日UTC12時,碧利斯在[[菲律賓]][[呂宋島]]東北面增強為颱風,最高持續風速為110kt。其後碧利斯轉向西北偏西移動,直趨[[台灣]],同時在良好的大氣環境下穩定地增強。碧利斯於8月22日UTC14時30分(當地時間22時30分)於[[台灣]][[台東縣]][[成功鎮]]登陸,大約4小時半後在[[雲林縣]]附近進入台灣海峽。碧利斯並沒有受台灣[[中央山脈]]的嚴重破壞,出海時仍達颱風強度。8月23日UTC4時左右(當地時間中午時分),碧利斯於[[福建省]][[泉州市]][[晉江市]][[東石鎮 (晉江市)|東石鎮]]附近的作第二次登陸。隨後,碧利斯繼續向內陸推進並迅速減弱。UTC6時,碧利斯減弱為熱帶風暴。UTC12時,碧利斯減弱為熱帶低氣壓。隨後它受[[西風槽]]影響,逐漸轉向東北偏北移動。8月25日UTC18時,碧利斯在[[黃海]]轉化為溫帶氣旋。8月27日UTC6時,碧利斯登陸[[北韓]][[黃海南道]][[延安郡]]一帶。UTC12時,完全消散。 |
|||
{{clear}} |
{{clear}} |
||
=== 熱帶風暴格美 |
=== 熱帶風暴格美(Kaemi) === |
||
{{main|熱帶風暴格美 (2000年)}} |
|||
{{Infobox hurricane small new |
{{Infobox hurricane small new |
||
|Basin=WPac |
|Basin=WPac |
||
|Formed= |
|Formed=2000年8月19日 |
||
|Dissipated= |
|Dissipated=2000年8月24日 |
||
|Image= |
|Image=Kaemi 2000-08-22 0320Z.jpg |
||
|Track=Kaemi 2000 track.png |
|Track=Kaemi 2000 track.png |
||
|10-min winds=40 |
|10-min winds=40 |
||
第209行: | 第216行: | ||
|Pressure=985 |
|Pressure=985 |
||
}} |
}} |
||
8月19日UTC12時,一熱帶低氣壓在南沙島以北生成。初向西方移動,後轉西北方向移動。8月21日UTC12時,該熱帶低氣壓在越南以東200公里增強為熱帶風暴,並命名為格美。8月22日UTC6時,格美在峴港附近登陸。UTC12時,格美減弱為熱帶低氣壓。8月24日UTC0時,完全消散。 |
8月19日UTC12時,一熱帶低氣壓在南沙島以北生成。初向西方移動,後轉西北方向移動。8月21日UTC12時,該熱帶低氣壓在越南以東200公里增強為熱帶風暴,並命名為格美。8月22日UTC6時,格美在[[越南]][[峴港市]][[山茶郡]]附近登陸。UTC12時,格美減弱為熱帶低氣壓。8月24日UTC0時,完全消散。 |
||
{{Adjacent||[[台风格美|格美 Kaemi]]|[[颱風格美 (2006年)|2006年]]|noprev=首任|title=太平洋颱風季名稱}} |
|||
{{clear}} |
{{clear}} |
||
=== 颱風派比安 |
=== 颱風派比安(Prapiroon) === |
||
'''PAGASA: Lusing''' |
'''PAGASA: Lusing''' |
||
{{main|颱風派比安 (2000年)}} |
{{main|颱風派比安 (2000年)}} |
||
{{Infobox hurricane small new |
{{Infobox hurricane small new |
||
|Basin=WPac |
|Basin=WPac |
||
|Formed= |
|Formed=2000年8月24日 |
||
|Dissipated= |
|Dissipated=2000年9月1日 |
||
|Image=Typhoon Prapiroon 30 aug 2000 0225Z.jpg |
|Image=Typhoon Prapiroon 30 aug 2000 0225Z.jpg |
||
|Track=Prapiroon 2000 track.png |
|Track=Prapiroon 2000 track.png |
||
第225行: | 第234行: | ||
|Pressure=965 |
|Pressure=965 |
||
}} |
}} |
||
8月24日UTC18時,一熱帶低氣壓在雅蒲島西北部海面上生成。初向西方移動,後轉向北方向移動。8月26日UTC18時,該熱帶低氣壓在沖之鳥島增強為熱帶風暴,並命名為派比安,轉為向西北方向移動。8月27日UTC18時,派比安往西北方向前進,並增強為強烈熱帶風暴。8月28日UTC12時,派比安改以向北的路徑。8月29日,派比安加速向北前進,並橫過沖繩島附近。8月30日UTC6時,派比安在東海加強為颱風。UTC12時,派比安達到頂峰,最高持續風速為70kt。稍後,派比安進入黃海。8月31日晚上,派比安 |
8月24日UTC18時,一熱帶低氣壓在雅蒲島西北部海面上生成。初向西方移動,後轉向北方向移動。8月26日UTC18時,該熱帶低氣壓在沖之鳥島增強為熱帶風暴,並命名為派比安,轉為向西北方向移動。8月27日UTC18時,派比安往西北方向前進,並增強為強烈熱帶風暴。8月28日UTC12時,派比安改以向北的路徑。8月29日,派比安加速向北前進,並橫過沖繩島附近。8月30日UTC6時,派比安在東海加強為颱風。UTC12時,派比安達到頂峰,最高持續風速為70kt。稍後,派比安進入黃海。8月31日晚上,派比安在[[北韓]][[黃海南道]][[甕津郡 (黃海南道)]]登陸,並減弱為強烈熱帶風暴。9月1日UTC6時,派比安減弱為熱帶風暴。UTC12時,派比安轉化為溫帶氣旋。9月4日UTC12時,完全消散。 |
||
{{clear}} |
{{clear}} |
||
=== 熱帶風暴瑪莉亞 |
=== 熱帶風暴瑪莉亞(Maria) === |
||
{{main|熱帶風暴瑪莉亞 (2000年)}} |
{{main|熱帶風暴瑪莉亞 (2000年)}} |
||
{{Infobox hurricane small new |
{{Infobox hurricane small new |
||
|Basin=WPac |
|Basin=WPac |
||
|Formed= |
|Formed=2000年8月27日 |
||
|Dissipated= |
|Dissipated=2000年9月3日 |
||
|Image= |
|Image=Maria 31 Aug 2000 0310Z.jpg |
||
|Track=Maria 2000 track.png |
|Track=Maria 2000 track.png |
||
|10-min winds=40 |
|10-min winds=40 |
||
第240行: | 第249行: | ||
|Pressure=985 |
|Pressure=985 |
||
}} |
}} |
||
8月27日UTC6時,一熱帶低氣壓在香港以南海面上生成。該熱帶低氣壓採取向南的路徑,UTC12時,增強為熱帶風暴,並命名為瑪莉亞。瑪莉亞兩天內都以熱帶風暴的強度,繼續在南海北部向南移動。在呂宋以西500公里,瑪莉亞停止向南移動,幾乎靜止不動。8月30日UTC0時,瑪莉亞順時針轉。稍後,瑪莉亞向北前進。9月1日清晨,瑪莉亞登陸中國廣東[[汕尾]]附近。UTC6時,瑪莉亞減弱為熱帶低氣壓。9月3日UTC0時,完全消散。 |
8月27日UTC6時,一熱帶低氣壓在香港以南海面上生成。該熱帶低氣壓採取向南的路徑,UTC12時,增強為熱帶風暴,並命名為瑪莉亞。瑪莉亞兩天內都以熱帶風暴的強度,繼續在南海北部向南移動。在呂宋以西500公里,瑪莉亞停止向南移動,幾乎靜止不動。8月30日UTC0時,瑪莉亞順時針轉。稍後,瑪莉亞向北前進。9月1日清晨,瑪莉亞登陸[[中國]][[廣東省]][[汕尾市]][[海豐縣]][[鵝埠鎮]]附近。UTC6時,瑪莉亞減弱為熱帶低氣壓。9月3日UTC0時,完全消散。 |
||
{{clear}} |
{{clear}} |
||
=== 颱風桑美 |
=== 超強颱風桑美(Saomai) === |
||
'''PAGASA: Osang''' |
'''PAGASA: Osang''' |
||
{{main|颱風桑美 (2000年)}} |
{{main|颱風桑美 (2000年)}} |
||
{{Infobox hurricane small new |
{{Infobox hurricane small new |
||
|Basin=WPac |
|Basin=WPac |
||
|Formed= |
|Formed=2000年8月31日 |
||
|Dissipated= |
|Dissipated=2000年9月16日 |
||
|Image=Saomai Sept 10 2000 0210Z.jpg |
|Image=Saomai Sept 10 2000 0210Z.jpg |
||
|Track=Saomai 2000 track.png |
|Track=Saomai 2000 track.png |
||
第256行: | 第265行: | ||
|Pressure=925 |
|Pressure=925 |
||
}} |
}} |
||
8月31日UTC18時,一熱帶低氣壓在馬里亞納群島東部海面上生成。初向北方移動,後轉向西方向移動。該熱帶低氣壓採取向西的路徑,9月2日UTC12時,該熱帶低氣壓增強為熱帶風暴,並命名為桑美。9月3日UTC12時,桑美增強為強烈熱帶風暴。9月4日UTC6時,桑美在塞班島東部增強為颱風。9月5日UTC6時,桑美轉向南轉動,並減弱為強烈熱帶風暴。9月6日UTC6時,桑美由向西移動轉向西北移動。稍後幾天,桑美保持強烈熱帶風暴的強度,並穩定地向西北方向移動。9月9日UTC0時,桑美重新加強為颱風,在衞星雲圖上可見其細小但十分清晰的風眼。9月10日UTC12時,桑美在大東群島以南達到頂峰,最高持續風速為95kt。9月12日UTC10時,桑美 |
8月31日UTC18時,一熱帶低氣壓在馬里亞納群島東部海面上生成。初向北方移動,後轉向西方向移動。該熱帶低氣壓採取向西的路徑,9月2日UTC12時,該熱帶低氣壓增強為熱帶風暴,並命名為桑美。9月3日UTC12時,桑美增強為強烈熱帶風暴。9月4日UTC6時,桑美在塞班島東部增強為颱風。9月5日UTC6時,桑美轉向南轉動,並減弱為強烈熱帶風暴。9月6日UTC6時,桑美由向西移動轉向西北移動。稍後幾天,桑美保持強烈熱帶風暴的強度,並穩定地向西北方向移動。9月9日UTC0時,桑美重新加強為颱風,在衞星雲圖上可見其細小但十分清晰的風眼。9月10日UTC12時,桑美在大東群島以南達到頂峰,最高持續風速為95kt。9月12日UTC10時,桑美於[[沖繩縣]][[國頭郡]][[宜野座村]]登陸。桑美進入東海後,轉為向東北移動。稍後,桑美再轉為向北北移動,並加快其移動速度。9月15日UTC12時,桑美減弱為強烈熱帶風暴。UTC20時,桑美登陸[[南韓]][[慶尚南道]][[固城郡]]附近。9月16日UTC6時,桑美在朝鮮半島東北部轉化為溫帶氣旋。9月19日UTC6時,完全消散。 |
||
{{clear}} |
{{clear}} |
||
=== 熱帶風暴寶霞 |
=== 熱帶風暴寶霞(Bopha) === |
||
'''PAGASA: Ningning''' |
'''PAGASA: Ningning''' |
||
{{main|熱帶風暴寶霞 (2000年)}} |
{{main|熱帶風暴寶霞 (2000年)}} |
||
{{Infobox hurricane small new |
{{Infobox hurricane small new |
||
|Basin=WPac |
|Basin=WPac |
||
|Formed= |
|Formed=2000年9月4日 |
||
|Dissipated= |
|Dissipated=2000年9月11日 |
||
|Image= |
|Image=Bopha 8 Sept 2000 0220Z.jpg |
||
|Track=Bopha 2000 track.png |
|Track=Bopha 2000 track.png |
||
|10-min winds=45 |
|10-min winds=45 |
||
第272行: | 第281行: | ||
|Pressure=988 |
|Pressure=988 |
||
}} |
}} |
||
9月4日UTC6時,一熱帶低氣壓在呂宋東部海面上生成。初時向西方移動,後來在9月6日進行一次逆時針方向轉動,轉為向西北西方向移動。UTC18時,該熱帶低氣壓在大東群島以南增強為熱帶風暴,並命名為寶霞。9月8日,寶霞橫過沖繩島南部。9月9日,寶霞再一次逆時針方向轉動,轉為向南移動。9月9日晚上至9月10日早上,寶霞保持熱帶風暴的強度,經過台灣以東。9月10日UTC23時,寶霞登陸 |
9月4日UTC6時,一熱帶低氣壓在呂宋東部海面上生成。初時向西方移動,後來在9月6日進行一次逆時針方向轉動,轉為向西北西方向移動。UTC18時,該熱帶低氣壓在大東群島以南增強為熱帶風暴,並命名為寶霞。9月8日,寶霞橫過沖繩島南部。9月9日,寶霞再一次逆時針方向轉動,轉為向南移動,並橫過[[西表島]]。9月9日晚上至9月10日早上,寶霞保持熱帶風暴的強度,經過台灣以東。9月10日UTC23時,寶霞登陸[[卡加延省]]{{tsl|en|Santa Ana, Cagayan|聖安娜 (卡加延省)|聖安娜}}附近。9月11日UTC0時,寶霞減弱為熱帶低氣壓。UTC18時,完全消散。 |
||
{{clear}} |
{{clear}} |
||
=== 颱風悟空 |
=== 颱風悟空(Wukong) === |
||
'''PAGASA: Maring''' |
'''PAGASA: Maring''' |
||
{{main|颱風悟空 (2000年)}} |
{{main|颱風悟空 (2000年)}} |
||
{{Infobox hurricane small new |
{{Infobox hurricane small new |
||
|Basin=WPac |
|Basin=WPac |
||
|Formed= |
|Formed=2000年9月4日 |
||
|Dissipated= |
|Dissipated=2000年9月11日 |
||
|Image= |
|Image=Wukong Sep 9 2000.png |
||
|Track=Wukong 2000 track.png |
|Track=Wukong 2000 track.png |
||
|10-min winds=75 |
|10-min winds=75 |
||
第288行: | 第297行: | ||
|Pressure=955 |
|Pressure=955 |
||
}} |
}} |
||
9月4日UTC6時,一熱帶低氣壓在呂宋西部海面上生成。初時幾乎靜止不動,9月5日UTC12時,該熱帶低氣壓在南海進行一次逆時針方向轉動,轉為向西方向移動。9月6日UTC0時,該熱帶低氣壓增強為熱帶風暴,並命名為悟空。UTC12時,悟空增強為強烈熱帶風暴。9月7日UTC18時,悟空增強為颱風。9月8日UTC6時,悟空達到頂峰,最高持續風速為75kt。9月9日,悟空掠過海南 |
9月4日UTC6時,一熱帶低氣壓在呂宋西部海面上生成。初時幾乎靜止不動,9月5日UTC12時,該熱帶低氣壓在南海進行一次逆時針方向轉動,轉為向西方向移動。9月6日UTC0時,該熱帶低氣壓增強為熱帶風暴,並命名為悟空。UTC12時,悟空增強為強烈熱帶風暴。9月7日UTC18時,悟空增強為颱風。9月8日UTC6時,悟空達到頂峰,最高持續風速為75kt。9月9日,悟空掠過[[海南省]][[三亞市]]附近。UTC6時,悟空減弱為強烈熱帶風暴。9月10日UTC4時,悟空登陸[[越南]][[河靜省]][[奇英縣]]附近。UTC6時,悟空減弱為熱帶風暴。UTC12時,悟空在泰國東北部減弱為熱帶低氣壓。9月11日UTC0時,完全消散。 |
||
{{clear}} |
{{clear}} |
||
=== 強烈熱帶風暴清松 |
=== 強烈熱帶風暴清松(Sonamu) === |
||
{{main|強烈熱帶風暴清松 (2000年)}} |
|||
{{Infobox hurricane small new |
{{Infobox hurricane small new |
||
|Basin=WPac |
|Basin=WPac |
||
|Formed= |
|Formed=2000年9月14日 |
||
|Dissipated= |
|Dissipated=2000年9月18日 |
||
|Image= |
|Image=Sonamu 16 Sept 2000 0130Z.jpg |
||
|Track=Sonami 2000 track.png |
|Track=Sonami 2000 track.png |
||
|10-min winds=55 |
|10-min winds=55 |
||
第306行: | 第314行: | ||
{{clear}} |
{{clear}} |
||
=== 颱風珊珊 |
=== 超強颱風珊珊(Shanshan) === |
||
{{main|颱風珊珊 (2000年)}} |
|||
{{Infobox hurricane small new |
{{Infobox hurricane small new |
||
|Basin=WPac |
|Basin=WPac |
||
|Formed= |
|Formed=2000年9月17日 |
||
|Dissipated= |
|Dissipated=2000年9月24日 |
||
|Image= |
|Image=Shanshan Sep 20 2000.png |
||
|Track=Shanshan 2000 track.png |
|Track=Shanshan 2000 track.png |
||
|10-min winds=95 |
|10-min winds=95 |
||
第321行: | 第328行: | ||
{{clear}} |
{{clear}} |
||
=== 颱風摩羯 |
=== 颱風摩羯(Yagi) === |
||
'''PAGASA: Paring''' |
'''PAGASA: Paring''' |
||
{{main|颱風摩羯 (2000年)}} |
{{main|颱風摩羯 (2000年)}} |
||
{{Infobox hurricane small new |
{{Infobox hurricane small new |
||
|Basin=WPac |
|Basin=WPac |
||
|Formed= |
|Formed=2000年10月21日 |
||
|Dissipated= |
|Dissipated=2000年10月28日 |
||
|Image= |
|Image=Yagi Oct 26 2000.png |
||
|Track=Yagi 2000 track.png |
|Track=Yagi 2000 track.png |
||
|10-min winds=70 |
|10-min winds=70 |
||
第337行: | 第344行: | ||
{{clear}} |
{{clear}} |
||
=== 颱風象神 |
=== 颱風象神(Xangsane) === |
||
'''PAGASA: Reming''' |
'''PAGASA: Reming''' |
||
{{main|颱風象神 (2000年)}} |
{{main|颱風象神 (2000年)}} |
||
第344行: | 第351行: | ||
|Track=Xangsane 2000 track.png |
|Track=Xangsane 2000 track.png |
||
|Image=Typhoon Xangsane 31 oct 2000 0732Z.jpg |
|Image=Typhoon Xangsane 31 oct 2000 0732Z.jpg |
||
|Formed= |
|Formed=2000年10月24日 |
||
|Dissipated= |
|Dissipated=2000年11月1日 |
||
|10-min winds=75 |
|10-min winds=75 |
||
|1-min winds=90 |
|1-min winds=90 |
||
|Pressure=960 |
|Pressure=960 |
||
}} |
}} |
||
10月24日UTC18時,一熱帶低氣壓在[[雅蒲島]]東南部海面上生成。該熱帶低氣壓逐漸發展,向西北偏西方向移動。10月26日UTC6時,該熱帶低氣壓在[[菲律賓]]以東海面增強為熱帶風暴,並命名為象神。象神向西北偏西方向前進,10月27日UTC0時,象神增強為強烈熱帶風暴。UTC21時,象神登陸[[菲律賓]] |
10月24日UTC18時,一熱帶低氣壓在[[雅蒲島]]東南部海面上生成。該熱帶低氣壓逐漸發展,向西北偏西方向移動。10月26日UTC6時,該熱帶低氣壓在[[菲律賓]]以東海面增強為熱帶風暴,並命名為象神。象神向西北偏西方向前進,10月27日UTC0時,象神增強為強烈熱帶風暴。UTC21時,象神登陸[[菲律賓]][[南甘馬仁省]]{{tsl|en|Sagñay, Camarines Sur|薩尼亞 (南甘馬仁省)|薩尼亞}}沿海。10月28日UTC12時,象神減弱為熱帶風暴。10月29日早上,象神穿過[[呂宋島]]後進入南海。UTC6時,象神再度增強為強烈熱帶風暴。初時象神減速向西移動,後來幾乎靜止不動。UTC18時,象神開始轉向東北偏北方向移動。10月30日UTC0時,象神增強為颱風,稍後,象神在[[呂宋島]]以西達到頂峰,最高持續風速為75kt。隨後兩天,象神保持颱風的強度,繼續以北北東方向移動。11月1日UTC0時,象神減弱為強烈熱帶風暴。同日早上,象神掠過[[台灣]]東部,進入東海。象神轉為向東北方向移動。UTC12時,象神轉化為溫帶氣旋。11月2日UTC12時,完全消散。 |
||
{{clear}} |
{{clear}} |
||
=== 強烈熱帶風暴貝碧嘉 |
=== 強烈熱帶風暴貝碧嘉(Bebinca) === |
||
'''PAGASA: Seniang''' |
'''PAGASA: Seniang''' |
||
{{main|強烈熱帶風暴貝碧嘉 (2000年)}} |
{{main|強烈熱帶風暴貝碧嘉 (2000年)}} |
||
{{Infobox hurricane small new |
{{Infobox hurricane small new |
||
|Basin=WPac |
|Basin=WPac |
||
|Formed= |
|Formed=2000年10月30日 |
||
|Dissipated= |
|Dissipated=2000年11月8日 |
||
|Image=Bebinca Nov 2 2000 0225Z.png |
|Image=Bebinca Nov 2 2000 0225Z.png |
||
|Track=Bebinca 2000 track.png |
|Track=Bebinca 2000 track.png |
||
第366行: | 第373行: | ||
|Pressure=980 |
|Pressure=980 |
||
}} |
}} |
||
10月30日UTC18時,一熱帶低氣壓在帕勞北部海面上生成。該熱帶低氣壓幾乎與象神有著相同的過程。11月1日UTC0時,該熱帶低氣壓在棉蘭老島東北面增強為熱帶風暴,並命名為貝碧嘉。UTC18時,貝碧嘉在呂宋東南部增強為強烈熱帶風暴。11月2日UTC18時,貝碧嘉登陸 |
10月30日UTC18時,一熱帶低氣壓在帕勞北部海面上生成。該熱帶低氣壓幾乎與象神有著相同的過程。11月1日UTC0時,該熱帶低氣壓在棉蘭老島東北面增強為熱帶風暴,並命名為貝碧嘉。UTC18時,貝碧嘉在呂宋東南部增強為強烈熱帶風暴。11月2日UTC18時,貝碧嘉登陸[[菲律賓]][[奎松省]]{{tsl|en|Real, Quezon|雷亞爾 (奎松省)|雷亞爾}}後,然後開始減弱。11月3日UTC0時,貝碧嘉在呂宋西部減弱為熱帶風暴。貝碧嘉進入南海後,11月4日UTC0時,貝碧嘉重新增強為強烈熱帶風暴。11月5日,貝碧嘉轉為向北移動。11月6日,貝碧嘉轉為向西移動,強度逐漸減弱。UTC12時,貝碧嘉減弱為熱帶風暴。11月7日UTC0時,貝碧嘉在香港以東南減弱為熱帶低氣壓。11月8日UTC0時,完全消散。 |
||
{{clear}} |
{{clear}} |
||
=== 熱帶風暴溫比亞 |
=== 熱帶風暴溫比亞(Rumbia) === |
||
'''PAGASA: Toyang''' |
'''PAGASA: Toyang''' |
||
{{main|熱帶風暴溫比亞 (2000年)}} |
{{main|熱帶風暴溫比亞 (2000年)}} |
||
{{Infobox hurricane small new |
{{Infobox hurricane small new |
||
|Basin=WPac |
|Basin=WPac |
||
|Formed= |
|Formed=2000年11月27日 |
||
|Dissipated= |
|Dissipated=2000年12月2日 |
||
|Image= |
|Image=Rumbia 2000-11-29 0210Z.jpg |
||
|Track=Rumbia 2000 track.png |
|Track=Rumbia 2000 track.png |
||
|10-min winds=40 |
|10-min winds=40 |
||
第382行: | 第389行: | ||
|Pressure=990 |
|Pressure=990 |
||
}} |
}} |
||
11月27日UTC18時,一熱帶低氣壓在帕勞西部海面上生成。該熱帶低氣壓向西移動。11月28日UTC12時,該熱帶低氣壓在附近海域增強為熱帶風暴,並命名為溫比亞。稍後,溫比亞轉向西北偏西方向移動。11月30日UTC18時,溫比亞在菲律賓薩馬 |
11月27日UTC18時,一熱帶低氣壓在帕勞西部海面上生成。該熱帶低氣壓向西移動。11月28日UTC12時,該熱帶低氣壓在附近海域增強為熱帶風暴,並命名為溫比亞。稍後,溫比亞轉向西北偏西方向移動。11月30日UTC18時,溫比亞在[[菲律賓]][[東薩馬省]]{{tsl|en|Salcedo, Eastern Samar|薩爾塞多 (東薩馬省)|薩爾塞多}}減弱為熱帶低氣壓。12月2日UTC6時,完全消散。 |
||
{{clear}} |
{{clear}} |
||
=== 颱風蘇力 |
=== 颱風蘇力(Soulik) === |
||
'''PAGASA: Welpring''' |
'''PAGASA: Welpring''' |
||
{{main|颱風蘇力 (2000年)}} |
|||
{{Infobox hurricane small new |
{{Infobox hurricane small new |
||
|Basin=WPac |
|Basin=WPac |
||
|Formed= |
|Formed=2000年12月28日 |
||
|Dissipated= |
|Dissipated=2001年1月5日 |
||
|Image=Soulik Jan 4 |
|Image=Soulik Jan 4 2001 0140Z.jpg |
||
|Track=Soulik 2000 track.png |
|Track=Soulik 2000 track.png |
||
|10-min winds=80 |
|10-min winds=80 |
||
第403行: | 第409行: | ||
{{clear}} |
{{clear}} |
||
== |
== 未被國際命名的熱帶氣旋 == |
||
除了被日本氣象廳命名的熱帶氣旋外,還有一些沒被命名的熱帶低氣壓和被[[聯合颱風警報中心]]認為是熱帶風暴的熱帶氣旋。以下列出那些熱帶氣旋的資料。 |
除了被日本氣象廳命名的熱帶氣旋外,還有一些沒被命名的熱帶低氣壓和被[[聯合颱風警報中心]]認為是熱帶風暴的熱帶氣旋。以下列出那些熱帶氣旋的資料。 |
||
=== 熱帶低氣壓03W === |
=== 熱帶低氣壓03W === |
||
'''PAGASA: |
'''PAGASA: Consing''' |
||
{{Infobox hurricane small new |
{{Infobox hurricane small new |
||
|Basin=WPac |
|Basin=WPac |
||
|WarningCenter=PAGASA |
|WarningCenter=PAGASA |
||
|Image=TD Konsing 03W 21 may 2000 0031Z.jpg |
|Image=TD Konsing 03W 21 may 2000 0031Z.jpg |
||
|Track= |
|Track=Konsing 2000 track.png |
||
|Formed= |
|Formed=2000年5月21日 |
||
|Dissipated= |
|Dissipated=2000年5月22日 |
||
|10-min winds=30 |
|10-min winds=30 |
||
|1-min winds=30 |
|1-min winds=30 |
||
第427行: | 第433行: | ||
|Image=TD 04W 31 may 2000 2331Z.jpg |
|Image=TD 04W 31 may 2000 2331Z.jpg |
||
|Track=4-W 2000 track.png |
|Track=4-W 2000 track.png |
||
|Formed= |
|Formed=2000年5月30日 |
||
|Dissipated= |
|Dissipated=2000年6月1日 |
||
|1-min winds=30 |
|1-min winds=30 |
||
|Pressure=1000 |
|Pressure=1000 |
||
第439行: | 第445行: | ||
|Basin=WPac |
|Basin=WPac |
||
|WarningCenter=HKO |
|WarningCenter=HKO |
||
|Track= |
|Track=HKTD 2000 track.png |
||
|Image=HKTD 18 jun 2000 1529Z.jpg |
|Image=HKTD 18 jun 2000 1529Z.jpg |
||
|Formed= |
|Formed=2000年6月18日 |
||
|Dissipated= |
|Dissipated=2000年6月19日 |
||
|10-min winds=30 |
|10-min winds=30 |
||
|Pressure=1000 |
|Pressure=1000 |
||
第450行: | 第456行: | ||
這[[熱帶低氣壓]]只有被[[香港天文台]]升格。JTWC曾評定此擾動成為熱氣低氣壓的可能性為"Fair"。 |
這[[熱帶低氣壓]]只有被[[香港天文台]]升格。JTWC曾評定此擾動成為熱氣低氣壓的可能性為"Fair"。 |
||
*A [http://www.hko.gov.hk/./publica/reprint/r417.pdf technical report] prepared by Hong Kong Observatory |
*A [http://www.hko.gov.hk/./publica/reprint/r417.pdf technical report]{{Wayback|url=http://www.hko.gov.hk/./publica/reprint/r417.pdf |date=20071007164911 }} prepared by Hong Kong Observatory |
||
<div style="clear: both"></div> |
<div style="clear: both"></div> |
||
第461行: | 第467行: | ||
|WarningCenter=PAGASA |
|WarningCenter=PAGASA |
||
|Image=TD Gloring 07W 13 july 2000 0230Z.jpg |
|Image=TD Gloring 07W 13 july 2000 0230Z.jpg |
||
|Track= |
|Track=Tropical depression Gloring 2000 track.png |
||
|Formed= |
|Formed=2000年7月12日 |
||
|Dissipated= |
|Dissipated=2000年7月15日 |
||
|10-min winds=30 |
|10-min winds=30 |
||
|1-min winds=25 |
|1-min winds=25 |
||
第475行: | 第481行: | ||
|Image=TD 08W 17 july 2000 0642Z.jpg |
|Image=TD 08W 17 july 2000 0642Z.jpg |
||
|Track=8-W 2000 track.png |
|Track=8-W 2000 track.png |
||
|Formed= |
|Formed=2000年7月15日 |
||
|Dissipated= |
|Dissipated=2000年7月16日 |
||
|1-min winds=25 |
|1-min winds=25 |
||
|Pressure=1002 |
|Pressure=1002 |
||
第486行: | 第492行: | ||
{{Infobox hurricane small new |
{{Infobox hurricane small new |
||
|Basin=WPac |
|Basin=WPac |
||
|Image= |
|||
|Track=10-W 2000 track.png |
|Track=10-W 2000 track.png |
||
|Formed= |
|Formed=2000年7月19日 |
||
|Dissipated= |
|Dissipated=2000年7月23日 |
||
|1-min winds=25 |
|1-min winds=25 |
||
|Pressure=1002 |
|Pressure=1002 |
||
第499行: | 第506行: | ||
|Image=TD 14W 08 aug 2000 2131Z.jpg |
|Image=TD 14W 08 aug 2000 2131Z.jpg |
||
|Track=14-W 2000 track.png |
|Track=14-W 2000 track.png |
||
|Formed= |
|Formed=2000年8月8日 |
||
|Dissipated= |
|Dissipated=2000年8月10日 |
||
|1-min winds=30 |
|1-min winds=30 |
||
|Pressure=1000 |
|Pressure=1000 |
||
第507行: | 第514行: | ||
=== 熱帶低氣壓16W === |
=== 熱帶低氣壓16W === |
||
'''CPHC: |
'''CPHC: Wene(維涅)''' |
||
{{Infobox Hurricane Small |
{{Infobox Hurricane Small |
||
|Basin=WPac |
|Basin=WPac |
||
|Image= |
|Image=Wene 2000-08-16 0442Z.jpg |
||
|Track=Wene 2000 track.png |
|Track=Wene 2000 track.png |
||
|Formed= |
|Formed=2000年8月15日 |
||
|Dissipated= |
|Dissipated=2000年8月15日 |
||
|1-min winds=25 |
|1-min winds=25 |
||
}} |
}} |
||
第523行: | 第530行: | ||
|Image=TD 17W 18 aug 2000 0351Z.jpg |
|Image=TD 17W 18 aug 2000 0351Z.jpg |
||
|Track=17-W 2000 track.png |
|Track=17-W 2000 track.png |
||
|Formed= |
|Formed=2000年8月17日 |
||
|Dissipated= |
|Dissipated=2000年8月19日 |
||
|1-min winds=25 |
|1-min winds=25 |
||
|Pressure=1002 |
|Pressure=1002 |
||
第530行: | 第537行: | ||
{{clear}} |
{{clear}} |
||
=== 熱帶 |
=== 熱帶風暴27W === |
||
{{Infobox Hurricane Small |
{{Infobox Hurricane Small |
||
|Basin=WPac |
|Basin=WPac |
||
|Image=Tropical Storm 27W 28 sept 2000 2031Z.jpg |
|Image=Tropical Storm 27W 28 sept 2000 2031Z.jpg |
||
|Track=27-W 2000 track.png |
|Track=27-W 2000 track.png |
||
|Formed= |
|Formed=2000年9月29日 |
||
|Dissipated= |
|Dissipated=2000年9月30日 |
||
|1-min winds= |
|1-min winds=35 |
||
|Pressure=1000 |
|Pressure=1000 |
||
}} |
}} |
||
第548行: | 第556行: | ||
|Image=TS 28W 13 oct 2000 0034Z.jpg |
|Image=TS 28W 13 oct 2000 0034Z.jpg |
||
|Track=28-W 2000 track.png |
|Track=28-W 2000 track.png |
||
|Formed= |
|Formed=2000年10月7日 |
||
|Dissipated= |
|Dissipated=2000年10月13日 |
||
|10-min winds=30 |
|10-min winds=30 |
||
|1-min winds= |
|1-min winds=40 |
||
|Pressure=994 |
|Pressure=994 |
||
}} |
}} |
||
第562行: | 第570行: | ||
|Image=TS 32W 09 nov 2000 0230Z.jpg |
|Image=TS 32W 09 nov 2000 0230Z.jpg |
||
|Track=32-W 2000 track.png |
|Track=32-W 2000 track.png |
||
|Formed= |
|Formed=2000年11月9日 |
||
|Dissipated= |
|Dissipated=2000年11月9日 |
||
|1-min winds=30 |
|1-min winds=30 |
||
|Pressure=1000 |
|Pressure=1000 |
||
第570行: | 第578行: | ||
{{clear}} |
{{clear}} |
||
=== 熱帶低氣壓 |
=== 熱帶低氣壓=== |
||
'''PAGASA: Ulpiang''' |
'''PAGASA: Ulpiang''' |
||
{{infobox hurricane small new |
{{infobox hurricane small new |
||
第577行: | 第585行: | ||
|Image=TD Ulpiang 06 dec 2000 0215Z.jpg |
|Image=TD Ulpiang 06 dec 2000 0215Z.jpg |
||
|Track=Ulpiang (PAGASA) 2000 track.png |
|Track=Ulpiang (PAGASA) 2000 track.png |
||
|Formed= |
|Formed=2000年12月5日 |
||
|Dissipated= |
|Dissipated=2000年12月7日 |
||
|10-min winds=30 |
|10-min winds=30 |
||
|Pressure=1003 |
|Pressure=1003 |
||
第585行: | 第593行: | ||
{{clear}} |
{{clear}} |
||
== |
==熱帶氣旋時間表== |
||
本年度的太平洋颱風季有二十三個被命名的熱帶氣旋,以下列出全部熱帶低氣壓或以上級別的氣旋詳情。強烈熱帶風暴或以下者,採十分鐘平均風速,颱風級別者,採一分鐘平均分速並分成五級。 |
本年度的太平洋颱風季有二十三個被命名的熱帶氣旋,以下列出全部熱帶低氣壓或以上級別的氣旋詳情。強烈熱帶風暴或以下者,採十分鐘平均風速,颱風級別者,採一分鐘平均分速並分成五級。 |
||
<timeline> |
<timeline> |
||
第613行: | 第621行: | ||
PlotData= |
PlotData= |
||
barset:Hurricane width:10 align:left fontsize:S shift:(4,-4) anchor:till |
barset:Hurricane width:10 align:left fontsize:S shift:(4,-4) anchor:till |
||
from:04/05/2000 till:17/05/2000 color:C5 text:"[[颱風達維 (2000年)| |
from:04/05/2000 till:17/05/2000 color:C5 text:"[[颱風達維 (2000年)|達維]]" |
||
from:17/05/2000 till:20/05/2000 color:TS text:"[[熱帶風暴龍王 (2000年)| |
from:17/05/2000 till:20/05/2000 color:TS text:"[[熱帶風暴龍王 (2000年)|龍王]]" |
||
from:21/05/2000 till:22/05/2000 color:TD text:"Konsing*" |
from:21/05/2000 till:22/05/2000 color:TD text:"Konsing*" |
||
from:30/05/2000 till:01/06/2000 color:TD text:"04w" |
from:30/05/2000 till:01/06/2000 color:TD text:"04w" |
||
第620行: | 第628行: | ||
from:18/06/2000 till:19/06/2000 color:TD text:"[[熱帶低氣壓618|618]]" |
from:18/06/2000 till:19/06/2000 color:TD text:"[[熱帶低氣壓618|618]]" |
||
barset:break |
barset:break |
||
from:02/07/2000 till:10/07/2000 color:C4 text:"[[颱風鴻雁 (2000年)| |
from:02/07/2000 till:10/07/2000 color:C4 text:"[[颱風鴻雁 (2000年)|鴻雁]]" |
||
from:03/07/2000 till:12/07/2000 color:C1 text:"[[颱風啟德 (2000年)| |
from:03/07/2000 till:12/07/2000 color:C1 text:"[[颱風啟德 (2000年)|啟德]]" |
||
from:12/07/2000 till:15/07/2000 color:TD text:"Gloring*" |
from:12/07/2000 till:15/07/2000 color:TD text:"Gloring*" |
||
from:15/07/2000 till:16/07/2000 color:TD text:"08w" |
from:15/07/2000 till:16/07/2000 color:TD text:"08w" |
||
from:17/07/2000 till:23/07/2000 color:TS text:"[[熱帶風暴天秤 (2000年)| |
from:17/07/2000 till:23/07/2000 color:TS text:"[[熱帶風暴天秤 (2000年)|天秤]]" |
||
from:19/07/2000 till:23/07/2000 color:TD text:"10w" |
from:19/07/2000 till:23/07/2000 color:TD text:"10w" |
||
from:24/07/2000 till:02/08/2000 color:ST text:"[[強烈熱帶風暴布拉萬 (2000年)| |
from:24/07/2000 till:02/08/2000 color:ST text:"[[強烈熱帶風暴布拉萬 (2000年)|布拉萬]]" |
||
from:27/07/2000 till:30/07/2000 color:TS text:"[[熱帶風暴珍珠 (2000年)| |
from:27/07/2000 till:30/07/2000 color:TS text:"[[熱帶風暴珍珠 (2000年)|珍珠]]" |
||
barset:break |
barset:break |
||
from:31/07/2000 till:12/08/2000 color:C4 text:"[[颱風杰拉華 (2000年)| |
from:31/07/2000 till:12/08/2000 color:C4 text:"[[颱風杰拉華 (2000年)|杰拉華]]" |
||
from:08/08/2000 till:10/08/2000 color:TD text:"14w" |
from:08/08/2000 till:10/08/2000 color:TD text:"14w" |
||
from:09/08/2000 till:21/08/2000 color:C1 text:"[[颱風艾雲尼 (2000年)| |
from:09/08/2000 till:21/08/2000 color:C1 text:"[[颱風艾雲尼 (2000年)|艾雲尼]]" |
||
from:15/08/2000 till:15/08/2000 color:TD text:"Wene" |
from:15/08/2000 till:15/08/2000 color:TD text:"Wene" |
||
from:17/08/2000 till:19/08/2000 color:TD text:"17w" |
from:17/08/2000 till:19/08/2000 color:TD text:"17w" |
||
from:18/08/2000 till:27/08/2000 color:C5 text:"[[颱風碧利斯 (2000年)| |
from:18/08/2000 till:27/08/2000 color:C5 text:"[[颱風碧利斯 (2000年)|碧利斯]]" |
||
from:19/08/2000 till:24/08/2000 color:TS text:"[[熱帶風暴格美 (2000年)| |
from:19/08/2000 till:24/08/2000 color:TS text:"[[熱帶風暴格美 (2000年)|格美]]" |
||
from:24/08/2000 till:04/09/2000 color:C2 text:"[[颱風派比安 (2000年)| |
from:24/08/2000 till:04/09/2000 color:C2 text:"[[颱風派比安 (2000年)|派比安]]" |
||
from:27/08/2000 till:03/09/2000 color:TS text:"[[熱帶風暴瑪莉亞 (2000年)| |
from:27/08/2000 till:03/09/2000 color:TS text:"[[熱帶風暴瑪莉亞 (2000年)|瑪莉亞]]" |
||
barset:break |
barset:break |
||
from:31/08/2000 till:19/09/2000 color:C5 text:"[[颱風桑美 (2000年)| |
from:31/08/2000 till:19/09/2000 color:C5 text:"[[颱風桑美 (2000年)|桑美]]" |
||
from:04/09/2000 till:11/09/2000 color:TS text:"[[熱帶風暴 |
from:04/09/2000 till:11/09/2000 color:TS text:"[[熱帶風暴 (2000年)|寶霞]]" |
||
from:04/09/2000 till:11/09/2000 color:C2 text:"[[颱風悟空 (2000年)| |
from:04/09/2000 till:11/09/2000 color:C2 text:"[[颱風悟空 (2000年)|悟空]]" |
||
from:14/09/2000 till:18/09/2000 color:ST text:"[[強烈熱帶風暴 |
from:14/09/2000 till:18/09/2000 color:ST text:"[[強烈熱帶風暴 (2000年)|清松]]" |
||
from:17/09/2000 till:24/09/2000 color:C4 text:"[[颱風 |
from:17/09/2000 till:24/09/2000 color:C4 text:"[[颱風 (2000年)|珊珊]]" |
||
from:29/09/2000 till:30/09/2000 color:TD text:"27w" |
from:29/09/2000 till:30/09/2000 color:TD text:"27w" |
||
barset:break |
barset:break |
||
from:07/10/2000 till:13/10/2000 color:TD text:"28w" |
from:07/10/2000 till:13/10/2000 color:TD text:"28w" |
||
from:21/10/2000 till:28/10/2000 color:C3 text:"[[颱風 |
from:21/10/2000 till:28/10/2000 color:C3 text:"[[颱風 (2000年)|摩羯]]" |
||
from:24/10/2000 till:01/11/2000 color:C2 text:"[[颱風 |
from:24/10/2000 till:01/11/2000 color:C2 text:"[[颱風 (2000年)|象神]]" |
||
from:30/10/2000 till:08/11/2000 color:ST text:"[[強烈熱帶風暴 |
from:30/10/2000 till:08/11/2000 color:ST text:"[[強烈熱帶風暴 (2000年)|貝碧嘉]]" |
||
barset:break |
barset:break |
||
from:09/11/2000 till:09/11/2000 color:TD text:"32w" |
from:09/11/2000 till:09/11/2000 color:TD text:"32w" |
||
from:27/11/2000 till:02/12/2000 color:TS text:"[[熱帶風暴 |
from:27/11/2000 till:02/12/2000 color:TS text:"[[熱帶風暴 (2000年)|溫比亞]]" |
||
barset:break |
barset:break |
||
from:05/12/2000 till:07/12/2000 color:TD text:"Ulpiang*" |
from:05/12/2000 till:07/12/2000 color:TD text:"Ulpiang*" |
||
from:28/12/2000 till:31/12/2000 color:C4 text:"[[颱風 |
from:28/12/2000 till:31/12/2000 color:C4 text:"[[颱風 (2000年)|蘇力]]" |
||
bar:Month width:6 align:center fontsize:S shift:(0,-20) anchor:middle color:canvas |
bar:Month width:6 align:center fontsize:S shift:(0,-20) anchor:middle color:canvas |
||
from:01/05/2000 till:31/05/2000 text: |
from:01/05/2000 till:31/05/2000 text:五月 |
||
from:01/06/2000 till:30/06/2000 text: |
from:01/06/2000 till:30/06/2000 text:六月 |
||
from:01/07/2000 till:31/07/2000 text: |
from:01/07/2000 till:31/07/2000 text:七月 |
||
from:01/08/2000 till:31/08/2000 text: |
from:01/08/2000 till:31/08/2000 text:八月 |
||
from:01/09/2000 till:30/09/2000 text: |
from:01/09/2000 till:30/09/2000 text:九月 |
||
from:01/10/2000 till:31/10/2000 text: |
from:01/10/2000 till:31/10/2000 text:十月 |
||
from:01/11/2000 till:30/11/2000 text: |
from:01/11/2000 till:30/11/2000 text:十一月 |
||
from:01/12/2000 till:31/12/2000 text: |
from:01/12/2000 till:31/12/2000 text:十二月 |
||
</timeline> |
</timeline> |
||
== |
==熱帶氣旋名單== |
||
西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是由[[日本氣象廳]]東京颱風中心命名。當該熱帶氣旋被[[日本氣象廳]]升格了為[[熱帶風暴]]後,就會使用下列名單中的名字。名字是根據以下名單而定,不按年度劃分。風暴名字是由[[世界氣象組織]]颱風小組的成員提供,14個成員國和地區各自提交10個名稱,並以該國英文名稱按字母順序排列。本年未用名稱以{{tcc|grey|灰色}}字表示,黑體字表示今年已經使用過。 |
西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是由[[日本氣象廳]]東京颱風中心命名。當該熱帶氣旋被[[日本氣象廳]]升格了為[[熱帶風暴]]後,就會使用下列名單中的名字。名字是根據以下名單而定,不按年度劃分。風暴名字是由[[世界氣象組織]]颱風小組的成員提供,14個成員國和地區各自提交10個名稱,並以該國英文名稱按字母順序排列。本年未用名稱以{{tcc|grey|灰色}}字表示,黑體字表示今年已經使用過。 |
||
第679行: | 第687行: | ||
|[[中國]] || {{tcc|used|龍王 0002}} || 玉兔 || 風神 || 杜鵑 || 海馬 |
|[[中國]] || {{tcc|used|龍王 0002}} || 玉兔 || 風神 || 杜鵑 || 海馬 |
||
|- |
|- |
||
|[[朝 |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北韓]] || {{tcc|used|鴻雁 0003}} || 桃芝 || 海鷗 || 鸣蝉 || 米雷 |
||
|- |
|- |
||
|[[ |
|[[香港]] || {{tcc|used|啟德 0004}} || 萬宜 || 鳳凰 || 彩雲 || 馬鞍 |
||
|- |
|- |
||
|[[日本]] || {{tcc|used|天秤 0005}} || 天兔 || 北冕 || 巨爵 || 蝎虎 |
|[[日本]] || {{tcc|used|天秤 0005}} || 天兔 || 北冕 || 巨爵 || 蝎虎 |
||
第687行: | 第695行: | ||
|[[老撾]] || {{tcc|used|布拉萬 0006}} || 帕布 || 巴蓬 || 凱薩娜 || 洛坦 |
|[[老撾]] || {{tcc|used|布拉萬 0006}} || 帕布 || 巴蓬 || 凱薩娜 || 洛坦 |
||
|- |
|- |
||
|[[ |
|[[澳門]] || {{tcc|used|珍珠 0007}} || 蝴蝶 || 黃蜂 || 芭瑪 || 梅花 |
||
|- |
|- |
||
|[[馬來西亞]] || {{tcc|used|杰拉華 0008}} || 聖帕 || 鹿莎 || 茉莉 || 苗柏 |
|[[馬來西亞]] || {{tcc|used|杰拉華 0008}} || 聖帕 || 鹿莎 || 茉莉 || 苗柏 |
||
|- |
|- |
||
|[[密克 |
| [[密克罗尼西亚联邦|密克罗尼西亚]] || {{tcc|used|艾雲尼 0009}} || 菲特 || 森拉克 || 尼伯特 || 南瑪都 |
||
|- |
|- |
||
|[[菲律賓]] || {{tcc|used|碧利斯 0010}} || 丹娜絲 || 黑格比 || 盧碧 || 塔拉斯 |
|[[菲律賓]] || {{tcc|used|碧利斯 0010}} || 丹娜絲 || 黑格比 || 盧碧 || 塔拉斯 |
||
第707行: | 第715行: | ||
|[[中國]] || {{tcc|used|悟空 0016}} || 海燕 || 海神 || 電母 || 海棠 |
|[[中國]] || {{tcc|used|悟空 0016}} || 海燕 || 海神 || 電母 || 海棠 |
||
|- |
|- |
||
|[[朝 |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北韓]] || {{tcc|used|清松 0017}} || 楊柳 || 凤仙 || 蒲公英 || 尼格 |
||
|- |
|- |
||
|[[ |
|[[香港]] || {{tcc|used|珊珊 0018}} || 玲玲 || 欣欣 || 婷婷 || 榕樹 |
||
|- |
|- |
||
|[[日本]] || {{tcc|used|摩羯 0019}} || 劍魚 || 鯨魚 || 圓規 ||天鷹 |
|[[日本]] || {{tcc|used|摩羯 0019}} || 劍魚 || 鯨魚 || 圓規 ||天鷹 |
||
第715行: | 第723行: | ||
|[[老撾]] || {{tcc|used|象神 0020}} || 法茜 || 燦鴻 || 南川 || 麥莎 |
|[[老撾]] || {{tcc|used|象神 0020}} || 法茜 || 燦鴻 || 南川 || 麥莎 |
||
|- |
|- |
||
|[[ |
|[[澳門]] || {{tcc|used|貝碧嘉 0021}} || 画眉 || 蓮花 || 瑪瑙 || 珊瑚 |
||
|- |
|- |
||
|[[馬來西亞]] || {{tcc|used|溫比亞 0022}} || 塔巴 || 浪卡 || 莫蘭蒂 || 瑪娃 |
|[[馬來西亞]] || {{tcc|used|溫比亞 0022}} || 塔巴 || 浪卡 || 莫蘭蒂 || 瑪娃 |
||
|- |
|- |
||
|[[密克 |
| [[密克罗尼西亚联邦|密克罗尼西亚]] || {{tcc|used|蘇力 0023}} || 米娜 || 蘇廸羅 || 云娜 || 古超 |
||
|- |
|- |
||
|[[菲律賓]] || 西馬侖 || 海貝思 || 伊布都 || 馬勒卡 || 泰利 |
|[[菲律賓]] || 西馬侖 || 海貝思 || 伊布都 || 馬勒卡 || 泰利 |
||
第733行: | 第741行: | ||
=== [[菲律賓]]熱帶氣旋命名法 === |
=== [[菲律賓]]熱帶氣旋命名法 === |
||
[[File: |
[[File:PAGASA Philippine Area of Responsibility - en.svg|缩略图|當熱帶氣旋在紅色框內,便會給名字。]] |
||
[[菲律宾大气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lang-en|PAGASA}})使用自己一套命名法,作於該國風暴責任範圍內的熱帶氣旋命名之用。與日本氣象廳不同,只要該熱帶氣旋會很間接地吹襲菲律賓或會影響周邊國家的話(不論強度高低),就會使用以下之熱帶氣旋名字。名單每四年循環再用,因此本年名單與[[1996年太平洋颱風季]]的名單相同<ref>{{cite web|url=http://www.typhoon2000.ph/names.htm |title=2001年至2016年颱風命名 |publisher=Typhoon2000.ph}}</ref>。本年未用名稱以{{tcc|grey|灰色}}字表示,黑體字表示今年已經使用過。 |
[[菲律宾大气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lang-en|PAGASA}})使用自己一套命名法,作於該國風暴責任範圍內的熱帶氣旋命名之用。與日本氣象廳不同,只要該熱帶氣旋會很間接地吹襲菲律賓或會影響周邊國家的話(不論強度高低),就會使用以下之熱帶氣旋名字。名單每四年循環再用,因此本年名單與[[1996年太平洋颱風季]]的名單相同<ref>{{cite web |url=http://www.typhoon2000.ph/names.htm |title=2001年至2016年颱風命名 |publisher=Typhoon2000.ph |accessdate=2013-07-06 |archive-date=2008-12-17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81217173003/http://www.typhoon2000.ph/names.htm |dead-url=yes }}</ref>。本年未用名稱以{{tcc|grey|灰色}}字表示,黑體字表示今年已經使用過。 |
||
{{clear}} |
|||
<div style="-moz-column-count:5; -webkit-column-count:5; column-count:5;"> |
<div style="-moz-column-count:5; -webkit-column-count:5; column-count:5;"> |
||
第781行: | 第790行: | ||
== 外部連結 == |
== 外部連結 == |
||
* [http://metocph.nmci.navy.mil/jtwc.php 聯合颱風警報中心] |
* [https://web.archive.org/web/20090826230250/http://metocph.nmci.navy.mil/jtwc.php 聯合颱風警報中心] |
||
* [http://map.weather.gov.cn/ 中央氣象台-颱風實時路徑顯示] |
*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20625221929/http://map.weather.gov.cn/ 中央氣象台-颱風實時路徑顯示] |
||
* [http://www.jma.go.jp/en/typh/ 日本氣象廳熱帶氣旋資訊] |
* [http://www.jma.go.jp/en/typh/ 日本氣象廳熱帶氣旋資訊]{{Wayback|url=http://www.jma.go.jp/en/typh/ |date=20170703155330 }} |
||
* [http://www.pagasa.dost.gov.ph/wb/tc_up.html 菲律賓大氣地理天文部門熱帶氣旋資訊] |
*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30918054024/http://www.pagasa.dost.gov.ph/wb/tc_up.html 菲律賓大氣地理天文部門熱帶氣旋資訊] |
||
* [http://www.cwb.gov.tw/ 中央氣象局全球資訊網] |
* [http://www.cwb.gov.tw/ 中央氣象局全球資訊網]{{Wayback|url=http://www.cwb.gov.tw/ |date=20181025071210 }} |
||
* [http://www.hko.gov.hk/wxinfo/currwx/tc_posc.htm 香港天文台熱帶氣旋資訊] |
* [http://www.hko.gov.hk/wxinfo/currwx/tc_posc.htm 香港天文台熱帶氣旋資訊]{{Wayback|url=http://www.hko.gov.hk/wxinfo/currwx/tc_posc.htm |date=20081216231321 }} |
||
* [http://www.smg.gov.mo/www/cvm/typhoon/fc_typhoonmain.htm 澳門地球物理暨氣象局熱帶氣旋資訊] |
* [http://www.smg.gov.mo/www/cvm/typhoon/fc_typhoonmain.htm 澳門地球物理暨氣象局熱帶氣旋資訊]{{Wayback|url=http://www.smg.gov.mo/www/cvm/typhoon/fc_typhoonmain.htm |date=20090829002333 }} |
||
* [http://www.nrlmry.navy.mil/tc_pages/tc_home.html 熱帶氣旋衛星影像] |
* [http://www.nrlmry.navy.mil/tc_pages/tc_home.html 熱帶氣旋衛星影像]{{Wayback|url=http://www.nrlmry.navy.mil/tc_pages/tc_home.html |date=20131225201201 }} |
||
* [http://agora.ex.nii.ac.jp/digital-typhoon/index.html.en 數位颱風—熱帶氣旋資料及圖片] |
* [http://agora.ex.nii.ac.jp/digital-typhoon/index.html.en 數位颱風—熱帶氣旋資料及圖片]{{Wayback|url=http://agora.ex.nii.ac.jp/digital-typhoon/index.html.en |date=20151126060741 }} |
||
{{2000_Pacific_typhoon_season_buttons}} |
{{2000_Pacific_typhoon_season_buttons}} |
2024年11月17日 (日) 03:11的最新版本
2000年太平洋颱風季 | |
---|---|
氣旋季長度 | |
首個系統形成 | 2000年5月4日(颱風達維) |
末個系統消散 | 2001年1月4日(颱風蘇力) |
最強風暴 | |
名稱 | 颱風碧利斯 |
• 最高風速 | 285 km/h(180 mph) (10分鐘平均風速) |
• 最低氣壓 | 900 hPa(mbar) |
氣旋季統計 | |
熱帶低氣壓數 | 51 |
風暴數 | 23(官方),12(非官方) |
颱風數 | 13 |
超級颱風數 | 4(非官方) |
死亡人數 | 624 |
財產損失 | >$131.2億(2000年美元) |
區域專責氣象中心東京颱風中心 熱帶氣旋等級 | ||||
---|---|---|---|---|
等級 | 風速 | |||
猛烈颱風 | ≥105節 ≥194公里每小時 | |||
强烈颱風 | 85–104節 157–193公里每小時 | |||
颱風 | 64–84節 118–156公里每小時 | |||
強烈熱帶風暴 | 48–63節 88–117公里每小時 | |||
熱帶風暴 | 34–47節 63–87公里每小時 | |||
熱帶低氣壓 | 22–33節 41–62公里每小時 |
2000年太平洋颱風季泛指在2000年全年內的任何時間,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水域,以及南中國海所產生的熱帶氣旋。雖然有關方面並沒有設下本颱風季的指定期限,但大部份於西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通常都會於五月至十二月期間形成。
本條目的範圍僅侷限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及南海的水域。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東的太平洋水域產生的風暴則被稱為颶風,並被列入2000年太平洋颶風季。在西太平洋產生的熱帶風暴是由日本東京颱風中心命名,國際編號為00xx,而美國聯合颱風警報中心會把在該地區的熱帶低氣壓的編號以W字母作結。
凡進入或產生於菲律賓風暴責任範圍以內的熱帶低氣壓,菲律賓大氣地理天文部門(英語:PAGASA)都會為它們訂立一個菲律賓名稱,作當地警報用途;此外,由於中港澳採用同一翻譯名,而台灣之翻譯名字可能有所不同,因此同一個風暴可能會有2個不同的中文名字,直至2020年代起台湾与中港澳共同协商确认風暴的中文名字,及有時候會有兩個不同的英文名稱(國際名字及菲律賓名字)。
以下各熱帶氣旋資訊以熱帶氣旋存在期間的最強形態為準。
已被國際命名的熱帶氣旋
[编辑]2000年太平洋颱風季總共產生了23個熱帶氣旋。
颱風達維(Damraye)
[编辑]PAGASA: Asiang
強烈颱風(JMA) | |
5級 超級 颱風(SSHWS) | |
持續日期 | 2000年5月4日-2000年5月12日 |
---|---|
強度 | 185 km/h(115 mph)(十分鐘) 900 hPa(mbar) |
5月4日UTC18時,一熱帶低氣壓在帕勞東北偏東海面上生成。向西北方向移動。5月7日UTC0時,該熱帶低氣壓增強為熱帶風暴,並命名為達維,成為於2000年1月1日起生效的新風暴名單,首個在西北太平洋及南海獲得名字的熱帶氣旋。UTC6時,達維增強為強烈熱帶風暴。5月8日UTC0時,達維轉向東北方向移動,並發展成颱風。5月9日UTC6時,達維達到顛峰,最大持續風速為110kt。繼續向東北方向移動,並逐漸減弱。達維掠過硫黃島及小笠原群島後,5月11日UTC12時,達維減弱為強烈熱帶風暴。5月12日UTC6時,達維減弱為熱帶風暴。UTC12時,達維轉化為溫帶氣旋。5月17日UTC0時,完全消散。
首任 | 太平洋颱風季名稱 达维 Damrey |
繼任 2005年 |
熱帶風暴龍王(Longwang)
[编辑]PAGASA: Biring
熱帶風暴(JMA) | |
熱帶風暴(SSHWS) | |
持續日期 | 2000年5月17日-2000年5月20日 |
---|---|
強度 | 85 km/h(50 mph)(十分鐘) 990 hPa(mbar) |
5月17日UTC6時,一熱帶低氣壓在呂宋島以西海面上生成。該熱帶低氣壓向東北方向移動。5月19日UTC0時,增強為一個熱帶風暴,並命名為龍王。龍王繼續向東北前進,保持熱帶風暴的強度。5月20日UTC6時,龍王在日本以南轉化為溫帶氣旋。該氣旋繼續向東北前進,5月24日UTC6時,該氣旋橫過國際日期變更線。
首任 | 太平洋颱風季名稱 龍王 Longwang |
繼任 2005年 |
颱風鴻雁(Kirogi)
[编辑]PAGASA: Ditang
強烈颱風(JMA) | |
4級 颱風(SSHWS) | |
持續日期 | 2000年7月2日-2000年7月10日 |
---|---|
強度 | 155 km/h(100 mph)(十分鐘) 940 hPa(mbar) |
7月2日UTC6時,一熱帶低氣壓在菲律賓以東海面上生成。該熱帶低氣壓向北移動。7月3日UTC6時,該熱帶低氣壓強度達到熱帶風暴,並命名為鴻雁。UTC12時,鴻雁增強為強烈熱帶風暴。UTC18時,鴻雁在沖之鳥島西南面增強為颱風。7月5日UTC0時,鴻雁在沖之鳥島以西轉向東北偏北移動,並達到了頂峰,最高持續風速為85kt。7月7日,它的中心出現雙眼壁。它快速移動,時速達每小時50公里,7月8日掠過日本東部沿岸後,UTC0時,鴻雁減弱為強烈熱帶風暴。UTC21時,鴻雁轉化為溫帶氣旋。7月10日UTC12時,完全消散。
颱風啟德(Kai-Tak)
[编辑]PAGASA: Edeng
颱風(JMA) | |
1級 颱風(SSHWS) | |
持續日期 | 2000年7月3日-2000年7月10日 |
---|---|
強度 | 140 km/h(85 mph)(十分鐘) 960 hPa(mbar) |
啟德是本颱風季在南海上生成的第一個颱風。7月3日UTC12時,一熱帶低氣壓在菲律賓呂宋島以西海面上生成,並採取向北的路徑。7月5日UTC18時,在菲律賓呂宋島西北緩慢移動,並迅速發展成一個熱帶風暴,命名為啟德。7月6日UTC0時,啟德增強為強烈熱帶風暴。UTC12時,啟德再增強為颱風。7月7日UTC0時,啟德達到頂峰,中心亦出現雙眼壁,最高持續風速為75kt。達到頂峰後開始向東北移動。7月8日UTC12時,啟德減弱為強烈熱帶風暴。7月9日UTC1時,啟德登陸於台灣台東縣成功鎮附近。UTC6時,啟德於基隆市安樂區附近出海。UTC9時,啟德繼續減弱為熱帶風暴。橫過台灣後,啟德繼續北進,在7月10日於浙江省台州市温嶺市石橋頭鎮附近作第二次登陸。啟德掠過上海市,然後進入黃海。UTC18時,啟德轉化為溫帶氣旋。7月12日UTC6時,完全消散。
熱帶風暴天秤(Tembin)
[编辑]熱帶風暴(JMA) | |
熱帶風暴(SSHWS) | |
持續日期 | 2000年7月17日-2000年7月23日 |
---|---|
強度 | 75 km/h(45 mph)(十分鐘) 992 hPa(mbar) |
7月17日UTC0時,一熱帶低氣壓在北馬里亞納群島北部海面上生成。最初往西北方向移動,後轉向北方向移動。7月19日UTC0時,該熱帶低氣壓在小笠原群島附近增強為熱帶風暴,並命名為天秤。天秤保持熱帶風暴的強度,繼續向北方向移動。7月21日UTC18時,天秤在日本東南約200公里減弱為熱帶低氣壓。7月23日UTC12時,完全消散。
首任 | 太平洋颱風季名稱 天秤 Tembin |
繼任 2005年 |
強烈熱帶風暴布拉萬(Bolaven)
[编辑]PAGASA: Huaning
強烈熱帶風暴(JMA) | |
熱帶風暴(SSHWS) | |
持續日期 | 2000年7月24日-2000年7月31日 |
---|---|
強度 | 95 km/h(60 mph)(十分鐘) 980 hPa(mbar) |
7月24日UTC0時,一個熱帶低氣壓在呂宋以東海面上生成。向北方向移動,後轉東北偏東方向移動。7月25日UTC18時,該熱帶低氣壓在沖繩附近增強為熱帶風暴,並命名為布拉萬。7月26日橫過沖繩南部。7月26日至28日布拉萬做了一個逆時針交替的動作,並在沖繩東部海域保持熱帶風暴的強度。稍後,布拉萬移動速度減慢。7月29日UTC6時,布拉萬增強為強烈熱帶風暴。UTC12時,布拉萬減弱為熱帶風暴。布拉萬進一步北移至奄美大島。7月31日UTC0時,布拉萬在南韓釜山東面減弱為熱帶低氣壓。UTC6時,布拉萬轉化為溫帶氣旋。8月2日UTC6時,完全消散。
首任 | 太平洋颱風季名稱 布拉萬 Bolaven |
繼任 2005年 |
熱帶風暴珍珠(Chanchu)
[编辑]熱帶風暴(JMA) | |
熱帶風暴(SSHWS) | |
持續日期 | 2000年7月27日-2000年7月30日 |
---|---|
強度 | 65 km/h(40 mph)(十分鐘) 996 hPa(mbar) |
7月27日UTC18時,一熱帶低氣壓在馬紹爾群島東部海面上生成。該熱帶低氣壓向西北偏北方向移動。7月28日UTC18時,該熱帶低氣壓在馬紹爾群島以東增強為熱帶風暴,並命名為珍珠。稍後,珍珠轉向北方向移動,並維持熱帶風暴的強度一天。7月29日UTC18時,珍珠在威克島以東減弱為熱帶低氣壓。7月30日UTC12時,完全消散。
首任 | 太平洋颱風季名稱 珍珠 Chanchu |
繼任 2006年 |
強颱風杰拉華(Jelawat)
[编辑]強烈颱風(JMA) | |
4級 颱風(SSHWS) | |
持續日期 | 2000年7月31日-2000年8月12日 |
---|---|
強度 | 155 km/h(100 mph)(十分鐘) 940 hPa(mbar) |
7月31日UTC18時,一熱帶低氣壓在南鳥島南部海面上生成。向西移動。8月1日UTC12時,該熱帶低氣壓迅速增強為熱帶風暴,並命名為杰拉華。8月2日UTC0時,杰拉華增強為颱風。往西北偏西成向移動,8月3日UTC0時,杰拉華在馬里亞納群島北部達到顛峰,風眼十分圓和大,直徑約為100公里,最高持續風速為85kt。杰拉華以颱風的強度向西移動了幾天,並在8月6日UTC3時,橫過北大東島以北海域。然後,杰拉華轉為向西北方向移動。8月8日凌晨,杰拉華橫過沖繩以北海域,進入東海,開始減弱。8月10日於浙江省寧波市象山縣石浦鎮附近登陸,UTC6時,杰拉華減弱為強烈熱帶風暴,繼續向內陸推進。UTC12時,杰拉華減弱為熱帶風暴。UTC18時,杰拉華減弱為熱帶低氣壓。8月12日18時,完全消散。
颱風艾雲尼(Ewiniar)
[编辑]颱風(JMA) | |
1級 颱風(SSHWS) | |
持續日期 | 2000年8月9日-2000年8月18日 |
---|---|
強度 | 120 km/h(75 mph)(十分鐘) 975 hPa(mbar) |
8月9日UTC0時,一熱帶低氣壓在關島以西海面上生成。最初向西方移動,後轉為向北方移動。UTC18時,該熱帶低氣壓增強為熱帶風暴,並命名為艾雲尼。艾雲尼加速向北移動,8月11日UTC6時,艾雲尼在小笠原群島西南面增強為強烈熱帶風暴。8月12日UTC12時,艾雲尼在日本以南減慢移動速度和轉向東北偏東方向移動。艾雲尼繼續以強烈熱帶風暴的強度保持了三天向東北偏東方向移動。8月15日UTC18時,艾雲尼在日本以東海域增強為颱風,最高持續風速為65kt。8月16日UTC12時,艾雲尼減弱為強烈熱帶風暴。8月17日UTC12時,艾雲尼減弱為熱帶風暴。稍後,艾雲尼轉為向北移動。8月18日UTC12時,艾雲尼轉化為溫帶氣旋。8月21日UTC12時,完全消散。
首任 | 太平洋颱風季名稱 艾云尼 Ewiniar |
繼任 2006年 |
超強颱風碧利斯(Bilis)
[编辑]PAGASA: Isang
猛烈颱風(JMA) | |
5級 超級 颱風(SSHWS) | |
持續日期 | 2000年8月18日-2000年8月25日 |
---|---|
強度 | 205 km/h(125 mph)(十分鐘) 920 hPa(mbar) |
8月18日UTC12時,一熱帶低氣壓在雅蒲島西北海面上生成。它在副熱帶高壓脊的引導下,穩定地向西北移動。8月19日UTC6時,該熱帶低氣壓增強為熱帶風暴,並命名為碧利斯。UTC18時,碧利斯增強為強烈熱帶風暴。8月20日UTC12時,碧利斯在菲律賓呂宋島東北面增強為颱風,最高持續風速為110kt。其後碧利斯轉向西北偏西移動,直趨台灣,同時在良好的大氣環境下穩定地增強。碧利斯於8月22日UTC14時30分(當地時間22時30分)於台灣台東縣成功鎮登陸,大約4小時半後在雲林縣附近進入台灣海峽。碧利斯並沒有受台灣中央山脈的嚴重破壞,出海時仍達颱風強度。8月23日UTC4時左右(當地時間中午時分),碧利斯於福建省泉州市晉江市東石鎮附近的作第二次登陸。隨後,碧利斯繼續向內陸推進並迅速減弱。UTC6時,碧利斯減弱為熱帶風暴。UTC12時,碧利斯減弱為熱帶低氣壓。隨後它受西風槽影響,逐漸轉向東北偏北移動。8月25日UTC18時,碧利斯在黃海轉化為溫帶氣旋。8月27日UTC6時,碧利斯登陸北韓黃海南道延安郡一帶。UTC12時,完全消散。
熱帶風暴格美(Kaemi)
[编辑]熱帶風暴(JMA) | |
熱帶風暴(SSHWS) | |
持續日期 | 2000年8月19日-2000年8月24日 |
---|---|
強度 | 75 km/h(45 mph)(十分鐘) 985 hPa(mbar) |
8月19日UTC12時,一熱帶低氣壓在南沙島以北生成。初向西方移動,後轉西北方向移動。8月21日UTC12時,該熱帶低氣壓在越南以東200公里增強為熱帶風暴,並命名為格美。8月22日UTC6時,格美在越南峴港市山茶郡附近登陸。UTC12時,格美減弱為熱帶低氣壓。8月24日UTC0時,完全消散。
首任 | 太平洋颱風季名稱 格美 Kaemi |
繼任 2006年 |
颱風派比安(Prapiroon)
[编辑]PAGASA: Lusing
颱風(JMA) | |
1級 颱風(SSHWS) | |
持續日期 | 2000年8月24日-2000年9月1日 |
---|---|
強度 | 130 km/h(80 mph)(十分鐘) 965 hPa(mbar) |
8月24日UTC18時,一熱帶低氣壓在雅蒲島西北部海面上生成。初向西方移動,後轉向北方向移動。8月26日UTC18時,該熱帶低氣壓在沖之鳥島增強為熱帶風暴,並命名為派比安,轉為向西北方向移動。8月27日UTC18時,派比安往西北方向前進,並增強為強烈熱帶風暴。8月28日UTC12時,派比安改以向北的路徑。8月29日,派比安加速向北前進,並橫過沖繩島附近。8月30日UTC6時,派比安在東海加強為颱風。UTC12時,派比安達到頂峰,最高持續風速為70kt。稍後,派比安進入黃海。8月31日晚上,派比安在北韓黃海南道甕津郡 (黃海南道)登陸,並減弱為強烈熱帶風暴。9月1日UTC6時,派比安減弱為熱帶風暴。UTC12時,派比安轉化為溫帶氣旋。9月4日UTC12時,完全消散。
熱帶風暴瑪莉亞(Maria)
[编辑]熱帶風暴(JMA) | |
熱帶風暴(SSHWS) | |
持續日期 | 2000年8月27日-2000年9月3日 |
---|---|
強度 | 75 km/h(45 mph)(十分鐘) 985 hPa(mbar) |
8月27日UTC6時,一熱帶低氣壓在香港以南海面上生成。該熱帶低氣壓採取向南的路徑,UTC12時,增強為熱帶風暴,並命名為瑪莉亞。瑪莉亞兩天內都以熱帶風暴的強度,繼續在南海北部向南移動。在呂宋以西500公里,瑪莉亞停止向南移動,幾乎靜止不動。8月30日UTC0時,瑪莉亞順時針轉。稍後,瑪莉亞向北前進。9月1日清晨,瑪莉亞登陸中國廣東省汕尾市海豐縣鵝埠鎮附近。UTC6時,瑪莉亞減弱為熱帶低氣壓。9月3日UTC0時,完全消散。
超強颱風桑美(Saomai)
[编辑]PAGASA: Osang
強烈颱風(JMA) | |
5級 超級 颱風(SSHWS) | |
持續日期 | 2000年8月31日-2000年9月16日 |
---|---|
強度 | 175 km/h(110 mph)(十分鐘) 925 hPa(mbar) |
8月31日UTC18時,一熱帶低氣壓在馬里亞納群島東部海面上生成。初向北方移動,後轉向西方向移動。該熱帶低氣壓採取向西的路徑,9月2日UTC12時,該熱帶低氣壓增強為熱帶風暴,並命名為桑美。9月3日UTC12時,桑美增強為強烈熱帶風暴。9月4日UTC6時,桑美在塞班島東部增強為颱風。9月5日UTC6時,桑美轉向南轉動,並減弱為強烈熱帶風暴。9月6日UTC6時,桑美由向西移動轉向西北移動。稍後幾天,桑美保持強烈熱帶風暴的強度,並穩定地向西北方向移動。9月9日UTC0時,桑美重新加強為颱風,在衞星雲圖上可見其細小但十分清晰的風眼。9月10日UTC12時,桑美在大東群島以南達到頂峰,最高持續風速為95kt。9月12日UTC10時,桑美於沖繩縣國頭郡宜野座村登陸。桑美進入東海後,轉為向東北移動。稍後,桑美再轉為向北北移動,並加快其移動速度。9月15日UTC12時,桑美減弱為強烈熱帶風暴。UTC20時,桑美登陸南韓慶尚南道固城郡附近。9月16日UTC6時,桑美在朝鮮半島東北部轉化為溫帶氣旋。9月19日UTC6時,完全消散。
熱帶風暴寶霞(Bopha)
[编辑]PAGASA: Ningning
熱帶風暴(JMA) | |
熱帶風暴(SSHWS) | |
持續日期 | 2000年9月4日-2000年9月11日 |
---|---|
強度 | 85 km/h(50 mph)(十分鐘) 988 hPa(mbar) |
9月4日UTC6時,一熱帶低氣壓在呂宋東部海面上生成。初時向西方移動,後來在9月6日進行一次逆時針方向轉動,轉為向西北西方向移動。UTC18時,該熱帶低氣壓在大東群島以南增強為熱帶風暴,並命名為寶霞。9月8日,寶霞橫過沖繩島南部。9月9日,寶霞再一次逆時針方向轉動,轉為向南移動,並橫過西表島。9月9日晚上至9月10日早上,寶霞保持熱帶風暴的強度,經過台灣以東。9月10日UTC23時,寶霞登陸卡加延省聖安娜附近。9月11日UTC0時,寶霞減弱為熱帶低氣壓。UTC18時,完全消散。
颱風悟空(Wukong)
[编辑]PAGASA: Maring
颱風(JMA) | |
2級 颱風(SSHWS) | |
持續日期 | 2000年9月4日-2000年9月11日 |
---|---|
強度 | 140 km/h(85 mph)(十分鐘) 955 hPa(mbar) |
9月4日UTC6時,一熱帶低氣壓在呂宋西部海面上生成。初時幾乎靜止不動,9月5日UTC12時,該熱帶低氣壓在南海進行一次逆時針方向轉動,轉為向西方向移動。9月6日UTC0時,該熱帶低氣壓增強為熱帶風暴,並命名為悟空。UTC12時,悟空增強為強烈熱帶風暴。9月7日UTC18時,悟空增強為颱風。9月8日UTC6時,悟空達到頂峰,最高持續風速為75kt。9月9日,悟空掠過海南省三亞市附近。UTC6時,悟空減弱為強烈熱帶風暴。9月10日UTC4時,悟空登陸越南河靜省奇英縣附近。UTC6時,悟空減弱為熱帶風暴。UTC12時,悟空在泰國東北部減弱為熱帶低氣壓。9月11日UTC0時,完全消散。
強烈熱帶風暴清松(Sonamu)
[编辑]強烈熱帶風暴(JMA) | |
1級 颱風(SSHWS) | |
持續日期 | 2000年9月14日-2000年9月18日 |
---|---|
強度 | 100 km/h(65 mph)(十分鐘) 980 hPa(mbar) |
9月14日UTC6時,一熱帶低氣壓在硫黃島西方部海面上生成。該熱帶低氣壓向北方移動,9月15日UTC3時,該熱帶低氣壓在硫黃島以南增強為熱帶風暴,並命名為清松。清松轉為向北移動,9月16日UTC12時,清松橫過小笠原群島附近。9月17日UTC0時,清松在日本以南增強為強烈熱帶風暴,轉為向北北東方向移動。9月18日UTC6時,清松在千島群島轉化為溫帶氣旋。9月20日UTC12時,該氣旋橫過國際日期變更線。
超強颱風珊珊(Shanshan)
[编辑]強烈颱風(JMA) | |
4級 超級 颱風(SSHWS) | |
持續日期 | 2000年9月17日-2000年9月24日 |
---|---|
強度 | 175 km/h(110 mph)(十分鐘) 925 hPa(mbar) |
9月17日UTC6時,一熱帶低氣壓在馬紹爾群島東北部海面上生成。該熱帶低氣壓向西北方移動,9月18日UTC12時,該熱帶低氣壓增強為熱帶風暴,並命名為珊珊。9月19日UTC0時,珊珊增強為強烈熱帶風暴。UTC12時,珊珊在附近海域增強為颱風。珊珊進一步增強並橫過威克島東北部。9月21日UTC12時,珊珊在威克島以南達到頂峰,最高持續風速為95kt。珊珊轉為向東北方向移動,9月22日至23日,珊珊加速前進並逐漸減弱。9月24日UTC18時,珊珊在中途島西北部海面轉化為溫帶氣旋。9月25日UTC18時,該氣旋橫過國際日期變更線。
颱風摩羯(Yagi)
[编辑]PAGASA: Paring
颱風(JMA) | |
3級 颱風(SSHWS) | |
持續日期 | 2000年10月21日-2000年10月28日 |
---|---|
強度 | 130 km/h(80 mph)(十分鐘) 965 hPa(mbar) |
10月21日UTC0時,一熱帶低氣壓在馬里亞納群島南部海面上生成。該熱帶低氣壓向西北西方向移動,10月22日UTC0時,該熱帶低氣壓在沖之鳥島東北偏東部海面增強為熱帶風暴,並命名為摩羯。10月23日UTC12時,摩羯增強為強烈熱帶風暴。摩羯保持向西北偏西方向移動,10月24日UTC12時,摩羯在沖繩島南部海面增強為颱風。稍後,摩羯達到頂峰,最高持續風速為70kt。摩羯轉變路徑由向西北方向改為向北方移動。10月25日UTC12時,摩羯減弱為強烈熱帶風暴。10月26日至28日,摩羯在沖繩島附近海域轉了一圈。10月26日UTC12時,摩羯減弱為熱帶風暴。10月27日UTC0時,摩羯減弱為熱帶低氣壓。10月28日UTC12時,完全消散。
颱風象神(Xangsane)
[编辑]PAGASA: Reming
颱風(JMA) | |
2級 颱風(SSHWS) | |
持續日期 | 2000年10月24日-2000年11月1日 |
---|---|
強度 | 140 km/h(85 mph)(十分鐘) 960 hPa(mbar) |
10月24日UTC18時,一熱帶低氣壓在雅蒲島東南部海面上生成。該熱帶低氣壓逐漸發展,向西北偏西方向移動。10月26日UTC6時,該熱帶低氣壓在菲律賓以東海面增強為熱帶風暴,並命名為象神。象神向西北偏西方向前進,10月27日UTC0時,象神增強為強烈熱帶風暴。UTC21時,象神登陸菲律賓南甘馬仁省薩尼亞沿海。10月28日UTC12時,象神減弱為熱帶風暴。10月29日早上,象神穿過呂宋島後進入南海。UTC6時,象神再度增強為強烈熱帶風暴。初時象神減速向西移動,後來幾乎靜止不動。UTC18時,象神開始轉向東北偏北方向移動。10月30日UTC0時,象神增強為颱風,稍後,象神在呂宋島以西達到頂峰,最高持續風速為75kt。隨後兩天,象神保持颱風的強度,繼續以北北東方向移動。11月1日UTC0時,象神減弱為強烈熱帶風暴。同日早上,象神掠過台灣東部,進入東海。象神轉為向東北方向移動。UTC12時,象神轉化為溫帶氣旋。11月2日UTC12時,完全消散。
強烈熱帶風暴貝碧嘉(Bebinca)
[编辑]PAGASA: Seniang
強烈熱帶風暴(JMA) | |
2級 颱風(SSHWS) | |
持續日期 | 2000年10月30日-2000年11月8日 |
---|---|
強度 | 110 km/h(70 mph)(十分鐘) 980 hPa(mbar) |
10月30日UTC18時,一熱帶低氣壓在帕勞北部海面上生成。該熱帶低氣壓幾乎與象神有著相同的過程。11月1日UTC0時,該熱帶低氣壓在棉蘭老島東北面增強為熱帶風暴,並命名為貝碧嘉。UTC18時,貝碧嘉在呂宋東南部增強為強烈熱帶風暴。11月2日UTC18時,貝碧嘉登陸菲律賓奎松省雷亞爾後,然後開始減弱。11月3日UTC0時,貝碧嘉在呂宋西部減弱為熱帶風暴。貝碧嘉進入南海後,11月4日UTC0時,貝碧嘉重新增強為強烈熱帶風暴。11月5日,貝碧嘉轉為向北移動。11月6日,貝碧嘉轉為向西移動,強度逐漸減弱。UTC12時,貝碧嘉減弱為熱帶風暴。11月7日UTC0時,貝碧嘉在香港以東南減弱為熱帶低氣壓。11月8日UTC0時,完全消散。
熱帶風暴溫比亞(Rumbia)
[编辑]PAGASA: Toyang
熱帶風暴(JMA) | |
熱帶風暴(SSHWS) | |
持續日期 | 2000年11月27日-2000年12月2日 |
---|---|
強度 | 75 km/h(45 mph)(十分鐘) 990 hPa(mbar) |
11月27日UTC18時,一熱帶低氣壓在帕勞西部海面上生成。該熱帶低氣壓向西移動。11月28日UTC12時,該熱帶低氣壓在附近海域增強為熱帶風暴,並命名為溫比亞。稍後,溫比亞轉向西北偏西方向移動。11月30日UTC18時,溫比亞在菲律賓東薩馬省薩爾塞多減弱為熱帶低氣壓。12月2日UTC6時,完全消散。
颱風蘇力(Soulik)
[编辑]PAGASA: Welpring
颱風(JMA) | |
3級 颱風(SSHWS) | |
持續日期 | 2000年12月28日-2001年1月5日 |
---|---|
強度 | 150 km/h(90 mph)(十分鐘) 955 hPa(mbar) |
蘇力在12月下旬生成,在過去的15年中第一次超越該年的風季。2000年12月28日UTC18時,一熱帶低氣壓在棉蘭老島東部海面上生成。該熱帶低氣壓初始時向北移動,翌日,向西轉向菲律賓前進。在向西路徑,12月30日UTC0時,該熱帶低氣壓在萊特島以東200公里增強為熱帶風暴,並命名為蘇力。蘇力改變路徑往東北前進,12月31日UTC18時,蘇力增強為強烈熱帶風暴。蘇力保持強烈熱帶風暴的強度,向東東北方向移動。
2001年1月2日UTC0時,蘇力在沖之烏島改為向北北東方向移動。UTC6時,蘇力減弱為熱帶風暴。UTC18時,蘇力重新增強為強烈熱帶風暴。1月3日,蘇力轉為向東北方向移動,並開始迅速發展。UTC6時,蘇力增強為颱風。UTC12時,蘇力達到頂峰,最高持續風速為80kt。1月4日UTC6時,蘇力減弱為強烈熱帶風暴。UTC12時,蘇力減弱為熱帶風暴。UTC18時,蘇力減弱為熱帶低氣壓。1月5日UTC0時,完全消散。
未被國際命名的熱帶氣旋
[编辑]除了被日本氣象廳命名的熱帶氣旋外,還有一些沒被命名的熱帶低氣壓和被聯合颱風警報中心認為是熱帶風暴的熱帶氣旋。以下列出那些熱帶氣旋的資料。
熱帶低氣壓03W
[编辑]PAGASA: Consing
熱帶低氣壓(PAGASA) | |
熱帶低氣壓(SSHWS) | |
持續日期 | 2000年5月21日-2000年5月22日 |
---|---|
強度 | 55 km/h(35 mph)(十分鐘) 1000 hPa(mbar) |
5月21日於東沙島東南約330公里處形成。它採取東北途徑橫越巴林坦及巴斯海峽,並在翌日變為一溫帶氣旋。
熱帶低氣壓04W
[编辑]熱帶低氣壓(SSHWS) | |
持續日期 | 2000年5月30日-2000年6月1日 |
---|---|
強度 | 55 km/h(35 mph) (一分鐘) 1000 hPa(mbar) |
熱帶低氣壓618
[编辑]熱帶低氣壓(HKO) | |
持續日期 | 2000年6月18日-2000年6月19日 |
---|---|
強度 | 55 km/h(35 mph)(十分鐘) 1000 hPa(mbar) |
6月18日晚上迅速形成,當時它位於香港天文台西南偏南約35公里。該小型熱帶低氣壓向北移動,在大嶼山及香港島之間掠過,越過青衣島後,在荃灣附近登陸。熱帶低氣壓的螺旋雨帶為香港帶來狂風驟雨,本地亦錄得強風。登陸後,熱帶低氣壓進入深圳,接著於廣東內陸消散。
這熱帶低氣壓只有被香港天文台升格。JTWC曾評定此擾動成為熱氣低氣壓的可能性為"Fair"。
- A technical report(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prepared by Hong Kong Observatory
熱帶低氣壓07W
[编辑]PAGASA: Gloring
熱帶低氣壓(PAGASA) | |
熱帶低氣壓(SSHWS) | |
持續日期 | 2000年7月12日-2000年7月15日 |
---|---|
強度 | 55 km/h(35 mph)(十分鐘) 1000 hPa(mbar) |
熱帶低氣壓08W
[编辑]熱帶低氣壓(SSHWS) | |
持續日期 | 2000年7月15日-2000年7月16日 |
---|---|
強度 | 45 km/h(30 mph) (一分鐘) 1002 hPa(mbar) |
一低壓區在7月15日下午於西沙島以東約220公里發展為一熱帶低氣壓。它向西北移動,在7月16日傍晚於海南島東部登陸並在海口附近消散。
熱帶低氣壓10W
[编辑]熱帶低氣壓(SSHWS) | |
持續日期 | 2000年7月19日-2000年7月23日 |
---|---|
強度 | 45 km/h(30 mph) (一分鐘) 1002 hPa(mbar) |
熱帶低氣壓14W
[编辑]熱帶低氣壓(SSHWS) | |
持續日期 | 2000年8月8日-2000年8月10日 |
---|---|
強度 | 55 km/h(35 mph) (一分鐘) 1000 hPa(mbar) |
熱帶低氣壓16W
[编辑]CPHC: Wene(維涅)
熱帶低氣壓(SSHWS) | |
持續日期 | 2000年8月15日-2000年8月15日 |
---|---|
強度 | 45 km/h(30 mph) (一分鐘) |
熱帶低氣壓17W
[编辑]熱帶低氣壓(SSHWS) | |
持續日期 | 2000年8月17日-2000年8月19日 |
---|---|
強度 | 45 km/h(30 mph) (一分鐘) 1002 hPa(mbar) |
熱帶風暴27W
[编辑]熱帶風暴(SSHWS) | |
持續日期 | 2000年9月29日-2000年9月30日 |
---|---|
強度 | 65 km/h(40 mph) (一分鐘) 1000 hPa(mbar) |
一低壓區在9月29日清晨於威克島西北偏北約840公里處發展為一熱帶低氣壓。它於太平洋上向東北緩慢移動,並在9月30日晚上減弱為一個低壓區。
熱帶低氣壓28W
[编辑]熱帶低氣壓(JMA) | |
熱帶風暴(SSHWS) | |
持續日期 | 2000年10月7日-2000年10月13日 |
---|---|
強度 | 55 km/h(35 mph)(十分鐘) 994 hPa(mbar) |
一低壓區在10月7日於胡志明市以東約500公里處形成為一熱帶低氣壓。該熱帶低氣壓初時緩慢移動,接著在10月9日朝西北偏西前進。在隨後三日,它向東北移動。此熱帶低氣壓於西沙島附近掠過後,在10月13日轉向西推進,翌日減弱為一低壓區。
熱帶低氣壓32W
[编辑]熱帶低氣壓(SSHWS) | |
持續日期 | 2000年11月9日-2000年11月9日 |
---|---|
強度 | 55 km/h(35 mph) (一分鐘) 1000 hPa(mbar) |
一熱帶低氣壓在11月9日於沖繩島西南面約310公里處形成。它向東北移動,當晚在沖繩島附近變為一溫帶氣旋。
熱帶低氣壓
[编辑]PAGASA: Ulpiang
熱帶低氣壓(PAGASA) | |
持續日期 | 2000年12月5日-2000年12月7日 |
---|---|
強度 | 55 km/h(35 mph)(十分鐘) 1003 hPa(mbar) |
一低壓區在12月5日於南沙島西南面約250公里處發展為一熱帶低氣壓。該熱帶低氣壓向西移動,在12月7日於越南胡志明市以南約150公里處掠過,然後減弱為一低壓區。
熱帶氣旋時間表
[编辑]本年度的太平洋颱風季有二十三個被命名的熱帶氣旋,以下列出全部熱帶低氣壓或以上級別的氣旋詳情。強烈熱帶風暴或以下者,採十分鐘平均風速,颱風級別者,採一分鐘平均分速並分成五級。
熱帶氣旋名單
[编辑]西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是由日本氣象廳東京颱風中心命名。當該熱帶氣旋被日本氣象廳升格了為熱帶風暴後,就會使用下列名單中的名字。名字是根據以下名單而定,不按年度劃分。風暴名字是由世界氣象組織颱風小組的成員提供,14個成員國和地區各自提交10個名稱,並以該國英文名稱按字母順序排列。本年未用名稱以灰色字表示,黑體字表示今年已經使用過。
提供國家/地區 | 名稱 | ||||
---|---|---|---|---|---|
柬埔寨 | 達維 0001 | 康妮 | 娜基莉 | 科羅旺 | 莎莉嘉 |
中國 | 龍王 0002 | 玉兔 | 風神 | 杜鵑 | 海馬 |
北韓 | 鴻雁 0003 | 桃芝 | 海鷗 | 鸣蝉 | 米雷 |
香港 | 啟德 0004 | 萬宜 | 鳳凰 | 彩雲 | 馬鞍 |
日本 | 天秤 0005 | 天兔 | 北冕 | 巨爵 | 蝎虎 |
老撾 | 布拉萬 0006 | 帕布 | 巴蓬 | 凱薩娜 | 洛坦 |
澳門 | 珍珠 0007 | 蝴蝶 | 黃蜂 | 芭瑪 | 梅花 |
馬來西亞 | 杰拉華 0008 | 聖帕 | 鹿莎 | 茉莉 | 苗柏 |
密克罗尼西亚 | 艾雲尼 0009 | 菲特 | 森拉克 | 尼伯特 | 南瑪都 |
菲律賓 | 碧利斯 0010 | 丹娜絲 | 黑格比 | 盧碧 | 塔拉斯 |
南韓 | 格美 0011 | 百合 | 薔薇 | 苏特 | 奧鹿 |
泰國 | 派比安 0012 | 韋帕 | 米克拉 | 妮妲 | 玫瑰 |
美國 | 瑪莉亞 0013 | 范斯高 | 海高斯 | 奧麥斯 | 洛克 |
越南 | 桑美 0014 | 利奇馬 | 巴威 | 康森 | 桑卡 |
柬埔寨 | 寶霞 0015 | 羅莎 | 美莎克 | 燦都 | 納沙 |
中國 | 悟空 0016 | 海燕 | 海神 | 電母 | 海棠 |
北韓 | 清松 0017 | 楊柳 | 凤仙 | 蒲公英 | 尼格 |
香港 | 珊珊 0018 | 玲玲 | 欣欣 | 婷婷 | 榕樹 |
日本 | 摩羯 0019 | 劍魚 | 鯨魚 | 圓規 | 天鷹 |
老撾 | 象神 0020 | 法茜 | 燦鴻 | 南川 | 麥莎 |
澳門 | 貝碧嘉 0021 | 画眉 | 蓮花 | 瑪瑙 | 珊瑚 |
馬來西亞 | 溫比亞 0022 | 塔巴 | 浪卡 | 莫蘭蒂 | 瑪娃 |
密克罗尼西亚 | 蘇力 0023 | 米娜 | 蘇廸羅 | 云娜 | 古超 |
菲律賓 | 西馬侖 | 海貝思 | 伊布都 | 馬勒卡 | 泰利 |
南韓 | 飛燕 | 浣熊 | 天鹅 | 鮎魚 | 彩蝶 |
泰國 | 榴莲 | 威馬遜 | 翰文 | 暹芭 | 卡努 |
美國 | 尤特 | 查特安 | 艾濤 | 庫都 | 韋森特 |
越南 | 潭美 | 夏浪 | 環高 | 桑達 | 蘇拉 |
菲律宾大气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英語:PAGASA)使用自己一套命名法,作於該國風暴責任範圍內的熱帶氣旋命名之用。與日本氣象廳不同,只要該熱帶氣旋會很間接地吹襲菲律賓或會影響周邊國家的話(不論強度高低),就會使用以下之熱帶氣旋名字。名單每四年循環再用,因此本年名單與1996年太平洋颱風季的名單相同[1]。本年未用名稱以灰色字表示,黑體字表示今年已經使用過。
- Asiang 0001
- Biring 0002
- Consing 03W
- Ditang 0003
- Edeng 0004
- Gloring 07W
- Huaning 0006
- Isang 0010
- Lusing 0012
- Maring 0016
- Ningning 0015
- Osang 0014
- Paring 0019
- Reming 0020
- Seniang 0021
- Toyang 0022
- Ulpiang
- Welpring 0023
- Yerling(未用)
- Aring(未用)
- Basiang(未用)
- Kayang(未用)
- Dorang(未用)
- Enang(未用)
- Grasing(未用)
參考資料
[编辑]- ^ 2001年至2016年颱風命名. Typhoon2000.ph. [2013-07-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2-17).
內部連結
[编辑]- 2000年大西洋颶風季
- 2000年太平洋颶風季
- 2000年北印度洋氣旋季
- 1999-2000年西南印度洋熱帶氣旋季
- 1999-2000年澳洲地區熱帶氣旋季
- 1999-2000年南太平洋熱帶氣旋季
- 2000-2001年西南印度洋熱帶氣旋季
- 2000-2001年澳洲地區熱帶氣旋季
- 2000-2001年南太平洋熱帶氣旋季
外部連結
[编辑]- 聯合颱風警報中心
- 中央氣象台-颱風實時路徑顯示
- 日本氣象廳熱帶氣旋資訊(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菲律賓大氣地理天文部門熱帶氣旋資訊
- 中央氣象局全球資訊網(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香港天文台熱帶氣旋資訊(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澳門地球物理暨氣象局熱帶氣旋資訊(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熱帶氣旋衛星影像(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數位颱風—熱帶氣旋資料及圖片(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