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中華民國:修订间差异

坐标23°30′N 121°00′E / 23.500°N 121.000°E / 23.500; 121.000[1]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无编辑摘要
修飾語句
 
第1行: 第1行:
{{about|[[中華民國政府遷台]]後的中華民國|遷台前的歷史|中華民國大陸時期|其他用法|中華民國 (消歧義)}}
{{noteTA
{{Redirect|ROC}}
{{pp-semi-indef|small=yes}}
{{NoteTA
| G1 = Country
| G1 = Country
| G2 = PP
| G2 = 地名
| G3 = 單位
| G3 = 軍事
| 1 = zh-hans:台; zh-hant:臺;
| G4 = IT
| 1 = zh-cn:台; zh-hk:臺; zh-tw:;
| 2 = zh-cn:核武器; zh-tw:核子武器;
| 2 = zh-cn:辛亥; zh-tw:辛亥;
| 3 = zh-cn:固有; zh-tw:固有;
| 4 = zh-cn:行动; zh-tw:行動;<!--避免IT的過度轉換-->
| 5 = zh-cn:退出; zh-tw:退出
}}
}}
{{Coord|23|30|N|121|00|E|type:country_scale:9000000_region:TW|display= title |notes= <ref>[[中央情報局]]. [https://www.cia.gov/library/publications/the-world-factbook/fields/2011.html GEOGRAPHIC COORDINATES]. 《[[世界概況]]》. [20142月23日] {{en}}.</ref>}}
{{Coord|23|30|N|121|00|E|type:country_scale:9000000_region:TW|display=title|notes={{sfnm|中央情報局|2023年}}}}
{{Infobox country
{{主條目消歧義|「'''ROC'''」重定向至此。本文介紹的是1912年在[[中國大陸]]立國、現今實際管轄領土為[[臺灣地區]]的共和國,相關條目另見'''[[臺灣]]'''、'''[[中華臺北]]'''、'''[[民國]]'''、'''[[中國]]'''。關於中華民國國家政權的變遷,詳見「'''[[中華民國政府]]'''」。關於其他被稱為「ROC」的條目,詳見「'''[[ROC (消歧義)]]'''」。}}
| conventional_long_name = 中華民國
{{國家基礎資訊
| 國家名稱 = 中華民國
| common_name = 中華民國
| image_flag = Flag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svg
| 國家通稱 = <!-- 免填 -->
| alt_flag = 中華民國國旗定為紅地,左上角為青天白日圖案。
| 國家外文全名 = <!-- 中文原生條目,故免填 -->
| image_coat = National Emblem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svg
| 國家外文語言 = <!-- 中文原生條目,故免填 -->
| alt_coat = 中華民國國徽為青天白日。
| 國旗文件名 = Flag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svg
| national_motto =
| 國徽文件名 = Republic of China National Emblem.svg
| national_anthem = 《[[中華民國國歌]]》<ref name="國旗、國歌、國花">{{Cite web|url=https://www.ey.gov.tw/state/62879155A536D543/2e90c3de-b5ee-465c-8ea6-5577b2d2a32b|title=國旗、國歌、國花|author=[[中華民國內政部]]、[[國史館]]|date=2022-02-07|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1-10-10|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11010120646/https://www.ey.gov.tw/state/62879155A536D543/2e90c3de-b5ee-465c-8ea6-5577b2d2a32b|dead-url=no}}</ref><ref name="國歌">{{Cite web|url=https://www.president.gov.tw/Page/97|title=國歌|author=|date=|publisher=[[中華民國總統府]]|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19-07-18|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90718042205/https://www.president.gov.tw/Page/97|dead-url=no}}</ref><span style="text-align:center">[[File:National anthem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Taiwan) 中華民國國歌(演奏版).ogg]]</span>
| 國家格言 = <!-- 免填 -->
| flag_anthem = 《[[中華民國國旗歌]]》{{NoteTag|平時升降[[中華民國國旗|國旗]]、[[奧運會]]升[[梅花旗]]等場合時演奏}}<br /><span style="text-align:center">[[File:中華民國國旗歌 (演奏版).ogg]]<br /></span>
| 國歌名稱 = 《[[中華民國國歌]]》<br />[[File:National Anthem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ogg|center]]
| other_symbol = '''國璽:'''[[中華民國國璽|中華民國之璽]]<br />[[File:中華民國之璽.svg|85px]]
| 國旗歌名稱 = 《[[中華民國國旗歌]]》<ref group = "註">《[[中華民國國旗歌]]》平時在升[[中華民國國旗]]時演奏,而在以[[中華臺北]]等稱呼於國際運動場合演奏時,則常常代替《[[中華民國國歌]]》使用。</ref><br />[[File:National Banner Song.ogg|center]]
| 國家位置圖片文件名 = Republic of China (orthographic projection).svg
| image_map = [[File:Free Area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orthographic projection).svg|250px|中華民國政府目前實際控制區域,即中華民國自由地區(深綠色)。]]
| map_caption = {{legend2|#416639|[[中華民國政府]]實際統治[[中華民國疆域|區域]]<ref name = "土地">{{Cite web|url=https://www.ey.gov.tw/state/4447F4A951A1EC45/094b1d53-de8d-4393-bde6-ab092969cce4|title=土地|author=中華民國內政部|date=2022-12-14|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2-03-04|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20304005302/https://www.ey.gov.tw/state/4447F4A951A1EC45/094b1d53-de8d-4393-bde6-ab092969cce4|dead-url=no}}</ref>{{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36頁至第43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2loc=第8頁至第13頁}}}}{{noteTag|[[中華民國自由地區]]包括[[臺灣]]及其附屬島嶼、[[澎湖群島]]、[[金門縣|金門群島]]、[[馬祖列島]]、[[烏坵鄉|烏坵列嶼]]、[[東沙群島]]、[[南沙群島]]之[[太平島]]與[[中洲礁]]等地。}}
| 國家位置圖片寬度 = 300px
| alt_map = 中華民國(臺灣)
| 國家位置圖片說明 = 中華民國1912年宣稱擁有主權的法定領土(淺綠色),以及目前[[中華民國疆域|實際統治]]的領土(深綠色)。
| capital = [[臺北市]](實際上){{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10至11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2loc=第4頁|中央情報局|2023年|John C. Copper|2023年}}
----
| coordinates = {{Coord|25|02|N|121|38|E|display=inline}}
[[File:Locator map of the ROC Taiwan.svg|300px]]<br />中華民國實際統治的[[臺灣地區]](深红色)。
| largest_settlement = [[新北市]]
| 國土面積數據 = 36,192.8155<ref name = "面積與人口">[[內政部戶政司]]. [http://sowf.moi.gov.tw/stat/month/m1-01.xls 土地面積、村里鄰、戶數暨現住人口]. [[中華民國內政部]]. 2014年12月10日 [2015年1月1日] {{zh-tw}}.</ref>
| official_languages = [[中華民國國語|國語]]([[現代標準漢語]]){{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10至11頁|中央情報局|2023年|John C. Copper|2023年}}
| 面積排名 = 136
| official_script = [[臺灣漢字|正體字]]{{noteTag|即[[繁体字|繁體中文]],字體上以[[國字標準字體]]爲官方規範。}}{{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10至11頁}}
| 水域率百分比 = 10.34
| national_languages =
| 國家首都名稱 = [[南京市 (中华民国)|南京]]<ref group = "註">由於受到政治因素影響,目前各界對於[[中華民國首都]]的位置仍然有部分歧見。</ref><ref name = "中央通訊社">[[中央通訊社]]. [http://www.taipeitimes.com/News/taiwan/archives/2013/12/05/2003578356 Interior minister reaffirms Taipei is ROC’s capital]. 《[[臺北時報]]》. 2013年12月5日 [2014年2月23日] {{en}}.</ref><ref name = "Taiwan Yearbook 2004">{{Cite book | title = Taiwan Yearbook 2004 | location = 臺灣 | publisher = [[行政院新聞局]] | date = 2004年10月 | ISBN = 978-9570182194 | accessdate = 2014年2月27日 | language = 英文}}</ref>
| regional_languages =
| 中央政府所在地 = [[臺北市]]
| languages_type = [[國家語言]]<ref>{{cite web |author1=法務部全國法規資料庫工作小組 |title=國家語言發展法 |url=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170143 |website=全國法規資料庫 |accessdate=2024-06-14 |archive-date=2020-11-11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01111221059/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170143 |dead-url=no }}</ref>
| 最大行政區名稱 = [[花蓮縣]]<ref group = "註">此處採計中華民國現今實際管轄的領土資料,並且僅以[[直轄市 (中華民國)|直轄市]]、[[縣 (中華民國)|縣]]、[[市 (中華民國)|市]]等地方自治團體進行比較,不包含已經虛級化、非地方自治團體的[[省 (中華民國)|省]]。</ref><ref name = "面積與人口" />
| languages = {{unbulleted list|[[中華民國國語]]|[[閩南語]]{{noteTag|包括[[台灣話|臺灣-{台}-語]]、[[金門話|金門閩南語]]等變體。}}|[[臺灣客家語|臺灣客語]]|[[臺灣南島語|臺灣原住民族語言]]|[[馬祖閩東語]]{{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10至11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2loc=第4頁|John C. Copper|2023年}}}}<div style="text-align: end;"><small>[[臺灣語言列表|國家語言列表...]]</small></div>
| 最大城市名稱 = [[新北市]]<ref name = "面積與人口"/>
| ethnic_groups = {{unbulleted list|96.4% [[臺灣漢人|漢族]]{{noteTag|包括[[閩南裔臺灣人]]及[[客家裔臺灣人]]等[[汉族民系|民系]],此外[[台灣外省人]]也以漢族爲主。}}|2.5% [[臺灣原住民族]](共16族)|1.1% [[臺灣新住民|新住民]]{{noteTag|其中亦包含部分華人。}}}}
| 最高點 = [[玉山]]([[海拔]]3,952公尺)
| ethnic_groups_year = 2022
| 最長河流 = [[濁水溪]](186.6[[公里]])
| ethnic_groups_ref = {{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10至11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2loc=第4頁|中央情報局|2023年}}
| 最大湖泊 = [[曾文水庫]](17.14[[平方公里]])
| religion = [[臺灣佛教|佛教]]、[[臺灣道教|道教]]、[[台灣基督教新教|基督新教]]、[[一貫道]]、[[台灣天主教|天主教]]、[[台灣伊斯蘭教|伊斯蘭教]]及其他[[臺灣民間信仰|傳統民俗宗教]]等
| 海岸線 = 1,566.3公里<ref>[[內政部地政司]]. [http://sowf.moi.gov.tw/stat/year/y05-17.xls 臺灣面積及海岸長度]. [[中華民國內政部]]. 2014年3月31日 [2014年2月23日] {{zh-tw}}.</ref>
| religion_year = 2022
| 時區名稱 = 國家標準時間
| 時區 = +8
| religion_ref =
| government_type = [[半總統制]]、[[多黨制]]{{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10至11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2loc=第4頁|中央情報局|2023年}}
| 結束時區 =
| leader_title1 = [[中華民國總統|總統]]
| 夏時制 =
| leader_name1 = [[賴清德]]
| 結束夏時制時區 =
| leader_title2 = [[中華民國副總統|副總統]]
| 人口估計年份 = 2015年2月
| leader_name2 = [[蕭美琴]]
| 總人口數據 = 23,445,534人([[國家人口列表|世界第51名]]<ref name = "面積與人口"/>)<br />男性人口:11,701,275人<br />女性人口:11,744,259
| leader_title3 = [[行政院院長]]
| 人口排名 =
| leader_name3 = [[卓榮泰]]
| 人口密度數據 = 647.80人
| leader_title4 = [[立法院院長]]
| 人口密度排名 = 17
| leader_name4 = [[韓國瑜]]
| 官方語言 = [[現代標準漢語]]([[中華民國國語]])<ref group = "註">當前中華民國並沒有[[de jure|法定]]官方語言,不過政府、民間與學校教育上主要使用[[現代標準漢語]],並且常稱之為「[[國家語言|國語]]」。除了[[de facto|實際]]做為官方語言的現代標準漢語外,中華民國統治的[[臺灣地區]]居民還使用[[閩南語]](含[[臺灣話]])、[[臺灣客家語]]、[[臺灣南島語群|臺灣原住民族諸語]]、[[福州語]]等[[臺灣語言列表|語言]]。</ref><ref>John Wilson Lewis. [http://global.britannica.com/EBchecked/topic/580902/Taiwan Taiwan]. 《[[大英百科全書]]》. 2014年1月21日 [2014年2月23日] {{en}}.</ref>
| leader_title5 = [[司法院院長]]
| 官方文字 = [[正體中文]]([[臺灣漢字]])
| leader_name5 = [[謝銘洋]](代理)
| 民族 = [[漢族]](佔全部98%,這包括有70%的[[閩南民系]]族群、14%的[[客家]]族群和14%的[[臺灣外省人]]<ref group = "註">[[臺灣外省人]]是指在1945年以後,因為[[第二次國共內戰]]的爆發而陸陸續續撤往臺灣地區居住的民眾、以及其於臺灣所產下的後代,但並不包括搬至臺灣地區居住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不過實際上並非所有臺灣外省人都屬於漢族,例如同一時期前往臺灣的[[白先勇]]屬於回族、[[席慕蓉]]屬於蒙古族、[[溥心畬]]屬於滿族。</ref><ref name = "世界概況">[[中央情報局]]. [https://www.cia.gov/library/publications/the-world-factbook/geos/tw.html Taiwan]. 《[[世界概況]]》. 2013年6月10日 [2014年3月2日] {{en}}.</ref><ref>[http://archive.today/wB2Ga The Republic of China Yearbook 2009 / CHAPTER 2: People and Language]. [[行政院新聞局]]. 2009年 [2014年3月2日] {{en}}.</ref>)<br />[[臺灣原住民族]](佔全部2%<ref group = "註">中華民國政府將[[臺灣原住民族]]又分成16個已承認之族群。</ref>)
| leader_title6 = [[考試院院長]]
| 主要宗教 = [[台灣民間信仰]]及[[祖先崇拜]]、[[佛教]]、[[道教]]、[[一貫道]]、[[基督教]]<ref group = "註">此處的「主要宗教」是指信仰人數佔中華民國全國人口3%以上者。</ref>
| leader_name6 = [[周弘憲]]
| 曆法 = [[民國紀年]]、[[公曆]]、[[農曆]]<ref group = "註">中華民國法定曆法使用[[公曆]],而官方使用[[民國紀年]]與[[公元]]紀年混用的方式,另外[[農曆]]是在民間社會中也被廣泛使用。</ref>
| leader_title7 = [[監察院院長]]
| 主要節日 = <li>[[元旦]]:[[1月1日]]<br>(開國紀念日)<li>[[臺灣新年|春節]]:[[農曆]][[正月初一]]<br>(慶祝[[春節|農曆新年]])<li>[[國慶日 (中華民國)|國慶日]]:10月10日<br>(紀念1911年[[武昌起義]])
| leader_name7 = [[陳菊]]
| 道路通行方向 = 靠右駕駛
| legislature = [[立法院]]{{sfnm|John C. Copper|2023年}}
| 電壓 = 110 V、220V<ref group = "註">許多家庭也使用220V電源,大部分是用於冷氣之類較為耗電的家電用品。</ref>
| military_personnel = 約18萬人
| 插座 = A、B
| military_personnel_year = 2023
| 頻率 = 60Hz
| military_personnel_ref = {{sfnm|中央情報局|2023年}}
| 國家憲法 = 《[[中華民國憲法]]》
| established_event1 = [[辛亥革命]]爆發
| 國家結構形式 = [[單一制]]
| established_date1 = 1911年10月10日
| 國家政權 = [[共和制|共和]][[共和立憲制|立憲制]]、[[自由民主制]]
| established_event2 = [[中華民國臨時政府 (1912年—1913年)|臨時政府]]成立
| 政治體制 = 偏向[[總統制]]的[[半總統制]]
| established_date2 = 1912年1月1日
| 法律體系 = [[歐陸法系]]
| established_event3 = [[北洋政府]]成立
| 國家元首職稱 = 總統
| established_date3 = 1913年10月10日
| 現任國家元首名字 = 馬英九
| established_event4 = [[东北易帜]]
| 政府代表職稱 =
| established_date4 = 1928年12月29日
| 現任政府代表名字 =
| established_event5 = [[臺灣光復|政府接管臺灣]]
| 政府首腦職稱 = 行政院院長
| established_date5 = 1945年10月25日
| 現任政府首腦名字 = 毛治國
| established_event6 = [[行憲|中華民國憲法施行]]
| 政治制度一 = 五權分立
| established_date6 = 1947年12月25日
| 行政首腦職稱 = 行政院院長
| established_event7 = [[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頒佈
| 現任行政首腦名字 = 毛治國
| established_date7 = 1948年5月10日
| 立法首腦職稱 = 立法院院長
| established_event8 = [[中華民國政府遷台|政府遷往臺灣]]
| 現任立法首腦名字 = 王金平
| established_date8 = 1949年12月7日
| 司法首腦職稱 = 司法院院長
| established_event9 = [[聯合國大會第2758號決議|退出聯合國]]
| 現任司法首腦名字 = 賴浩敏
| established_date9 = 1971年10月25日
| 考試首腦職稱 = 考試院院長
| established_event10 = [[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首次修憲]]
| 現任考試首腦名字 = 伍錦霖
| established_date10 = 1991年5月1日
| 監察首腦職稱 = 監察院院長
| established_event11 = [[1996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首次總統直選]]
| 現任監察首腦名字 = 張博雅
| established_date11 = 1996年3月23日
| 國內生產總值購買力平價估計年份 = 2014年
| established_event12 = [[2000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首次政黨輪替]]
| 國內生產總值購買力平價數據 = 9,770.88億美元<ref name =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http://www.imf.org/external/pubs/ft/weo/2013/02/weodata/weorept.aspx?pr.x=19&pr.y=12&sy=2013&ey=2013&scsm=1&ssd=1&sort=country&ds=.&br=1&c=528&s=NGDPD%2CNGDPDPC%2CPPPGDP%2CPPPPC&grp=0&a= 5. Report for Selected Countries and Subjects].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2013年10月 [2014年2月23日] {{en}}.</ref>
| established_date12 = 2000年5月20日
| 國內生產總值購買力平價數據排名 = 20
| area_rank = 136
|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購買力平價數據 = 40,581美元<ref name =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 area_km2 = 36,197.067
|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購買力平價數據排名 = 17
| area_footnote = <ref name="土地"/>
| 國內生產總值估計年份 = 2014年
| percent_water =
| 國內生產總值數據 = 5170.19億美元<ref name =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 population_estimate = 2337萬5314人<ref name="人口"/>
| 國內生產總值數據排名 = 25
| population_estimate_rank = 56
|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數據 = 22,002美元<ref name =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 population_estimate_year = 2021
|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數據排名 = 39
| population_density_km2 = 646人
| 人類發展指數年份 = 2012年
| population_density_rank =
| 人類發展指數 = {{increase}} 0.890
| pop_den_footnote = <ref name="人口"/>
| 人類發展指數排名 = 23
| GDP_PPP = 1.611996兆[[國際元]]<ref name="World Economic Outlook database">{{Cite web|url=https://www.imf.org/en/Publications/WEO/weo-database/2023/October/weo-report?c=528,&s=NGDPD,PPPGDP,NGDPDPC,PPPPC,LUR,LP,&sy=2021&ey=2022&ssm=0&scsm=1&scc=0&ssd=1&ssc=0&sic=0&sort=country&ds=.&br=1|title=World Economic Outlook database|author=|date=October 2023|publisher=[[國際貨幣基金組織]]|language=en|accessdate=2024-01-13|archive-date=2024-01-13|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40113155336/https://www.imf.org/en/Publications/WEO/weo-database/2023/October/weo-report?c=528,&s=NGDPD,PPPGDP,NGDPDPC,PPPPC,LUR,LP,&sy=2021&ey=2022&ssm=0&scsm=1&scc=0&ssd=1&ssc=0&sic=0&sort=country&ds=.&br=1|dead-url=no}}</ref>
| 人類發展指數等級 = {{Color|#009900|極高}}<ref group = "註">[[聯合國]]並沒有為非會員國的中華民國計算其[[人類發展指數]],因此實際上是中華民國政府自行計算出2012年的人類發展指數為0.890,並和其他國家排名後位於第23名。</ref><ref name = "國情統計通報">[[行政院主計總處]]. [http://www.dgbas.gov.tw/public/Data/366166371.pdf 國情統計通報(第105號)]. [[行政院]]. 2011年11月21日 [2014年2月23日] {{zh-tw}}.</ref>
| GDP_PPP_rank =
| 中央銀行 = [[中華民國中央銀行]]
| GDP_PPP_year = 2022
| 貨幣單位 = [[新臺幣]]
| GDP_PPP_per_capita = 69,289.528[[國際元]]<ref name="World Economic Outlook database"/>
| 貨幣代碼 = NTD
| GDP_PPP_per_capita_rank =
| 貨幣符號 = [[ISO 4217|TWD]]
| GDP_nominal = 7604.60億美元<ref name="World Economic Outlook database"/>
| 吉尼係數 = 0.342(2010年<ref>[[行政院主計總處]]. [http://www.stat.gov.tw/public/Data/1112116124371.pdf 國情統計通報(第221號)]. [[行政院]]. 2013年6月6日 [2014年2月23日] {{zh-tw}}.</ref><ref>[[行政院主計總處]]. [http://win.dgbas.gov.tw/fies/doc/result/99/a11/Year04.xls 戶數五等分位組之所得分配比與所得差距]. 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 [2014年2月23日] {{zh-tw}}.</ref>)
| GDP_nominal_rank =
| 立國日期 = 1912年1月1日
| GDP_nominal_year = 2022
| 立國事件 = [[辛亥革命]]
| GDP_nominal_per_capita = 32,687.371美元<ref name="World Economic Outlook database"/>
| 立國事件日期 = [[雙十節|1911年10月10日]]
| GDP_nominal_per_capita_rank =
| 國家象徵 = <li>[[國父]]:[[孫中山]]<li>[[國花]]:[[梅花]]<ref>[[中華民國內政部]]和[[國史館]]. [http://www.ey.gov.tw/state/News_Content3.aspx?n=283412AE33AC4D71&sms=7CB99E9BEAC3127D&s=561A77021561A5AA 國旗、國花、國歌]. [[行政院]]. 2014年2月7日 [2014年2月23日] {{zh-tw}}.</ref><li>國家武裝力量:[[中華民國國軍]]
| Gini = 34.1
| 國家代碼 = [[ISO 3166-2:TW|TW]]<ref group = "註">受到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中國政策影響,使得「TW」在[[ISO 3166-1]]的全稱為「[[中國台灣|Taiwan, Province of China]]」。</ref><ref>[https://www.iso.org/obp/ui/#iso:code:3166:TW ISO 3166]. [[國際標準化組織]] [2014年2月23日] {{en}}.</ref>、TWN<ref group = "註">根據中華民國外交部所發行之[[中華民國護照]]內容,其國家代碼標記臺灣(Taiwan)的英文簡寫「TWN」,而非中華民國(Republic of China)的英文縮寫「ROC」。</ref>
| Gini_change = increase
| 國際域名縮寫 = [[.tw]]、-{.台灣}-、-{.台湾}-<ref>[http://brussels38.icann.org/meetings/brussels2010/transcript-board-25jun10-en.txt Board Meeting]. [[ICANN]]. 2010年6月25日 [2014年2月23日] {{en}}.</ref>
| Gini_rank =
| 國際電話區號 = [[中華民國長途電話區號表|+886]]
| Gini_year = 2021
| 現役軍人數 = 290,000人
| Gini_ref = <ref>{{Cite web|url=https://www.ndc.gov.tw/Content_List.aspx?n=D9371D794CB769DC|title=5.主要國家所得分配概況|author=|date=|publisher=[[中華民國國家發展委員會]]|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2-12|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212091754/https://www.ndc.gov.tw/Content_List.aspx?n=D9371D794CB769DC|dead-url=no}}</ref>
| 現役軍人數排名 = 22
| HDI_year = 2021
| 現役軍人數年份 =
| 備註 =
| HDI = 0.926
| HDI_change = increase
| HDI_rank = 19
| HDI_ref = <ref>{{Cite web|url=https://www.cna.com.tw/news/afe/202210160208.aspx|title=2021年人類發展指數 台灣排名全球19超越日韓|author=潘姿羽|date=2022-10-16|publisher=[[中央通訊社]]|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2-12|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212085041/https://www.cna.com.tw/news/afe/202210160208.aspx|dead-url=no}}</ref>
| currency = [[新臺幣]]<ref name="旅遊實用資訊">{{Cite web|url=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27035|title=旅遊實用資訊|author=|date=2023-03-22|publisher=[[交通部觀光局]]|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3-27|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327205932/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27035|dead-url=no}}</ref>{{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10至11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2loc=第4頁、第96頁|John C. Copper|2023年}}
| currency_code = TWD
| time_zone = [[國家標準時間]]{{sfnm|中央情報局|2023年}}
| utc_offset = +8{{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10至11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2loc=第96頁|中央情報局|2023年}}
| calendar_type = [[公历|西曆]]、[[農曆]]
| date_format = yyyy年mm月dd日<br />民國yyy年mm月dd日{{noteTag|紀年法可分爲[[民國紀年]]和[[公元|西元紀年]]兩種。}}
| drives_on = 右
| cctld = [[.tw]]{{sfnm|中央情報局|2023年}}
| official_website = {{URL|//www.gov.tw}}
| calling_code = +886{{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10至11頁|中央情報局|2023年}}
| footnotes =
}}
}}
'''中華民國'''是位於[[東亞]]的[[民主共和制|民主共和國]],曾在國際上廣泛代表「'''[[中國]]'''」,現今多通稱為「'''[[臺灣]]'''」;目前[[中華民國疆域|有效管轄範圍]]包括臺灣、[[澎湖群島]]及其[[中華民國臺灣地區島嶼列表|附屬島嶼]],以及[[中國大陸]][[福建省 (中華民國)|福建]]沿岸的[[金門群島]]、[[馬祖列島]]等島嶼,多合稱為[[臺灣地區|「臺澎金馬」或「臺灣地區」]];土地面積共36,197平方公里,其中臺灣及其附屬島嶼占99%以上。目前以位居[[東亞島弧]]的[[台灣地理|臺灣本島]]爲[[中華民國疆域|主要領土]],東臨[[太平洋]]、西隔[[臺灣海峽]]、南界[[巴士海峽]]、北瀕[[東海]],其地形陡峭、景觀多樣。國土約三分之二的面積為山地和丘陵地形,大部分人口則居住於[[臺灣西部]]的平地。[[中華民國人口|全國人口]]約2,300萬人,[[人口密度]]在全世界人口大於1,000萬人的國家中位列第二。[[中華民國首都|首都]]為[[臺北市]],人口最多的城市則為[[新北市]]。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發,[[清末革命团体|革命黨]]人於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府|南京]]宣告[[中華民國大陸時期|建立中華民國]],並在數月後從[[清廷]]手中正式[[國家繼承|繼承中國政權]]。[[北洋政府]]時期,政治上陷入長期[[護法運動|南北分裂]]、[[民國軍閥|軍閥混戰]],社會上則持續走向自由氛圍。1928年,[[中國國民黨]]領導的[[國民政府]]統一中國,實施[[中華民國訓政時期約法|訓政]],但此前有合作關係的[[中國共產黨]]與中國國民黨[[國共分裂|決裂]],先後建立諸多[[中国共产党革命根据地|割據政權]]。1937年,[[中國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之後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主要戰場之一,期間國共[[第二次國共合作|短暫再次合作]]。1945年[[日本投降]],中華民國[[臺灣戰後時期|接管臺灣]],此後[[第二次國共內戰]]爆發。1947年,《[[中華民國憲法]]》施行,國民政府改組為[[中華民國政府]],同時因國共內戰擴大規模宣告[[動員戡亂]]。1949年,中國共產黨於第二次國共內戰後期逐步控制中國大陸,並藉此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宣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1949年—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為[[一中原則 (中華人民共和國)|全中國唯一合法政府]];中國國民黨領導下的中華民國政府[[中華民國政府遷台|遷往臺灣]],在宣告[[臺灣省戒嚴令|臺灣戒嚴]]的同時持續主張擁有[[中國代表權|全中國主權]]。直到1987年,中華民國政府解除臺灣戒嚴狀態,再於1991年終止動員戡亂時期及[[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首次修憲]],[[de facto|實務上]]承認[[国家权力|治權]]僅及於臺澎金馬,並在[[一個中國 (中華民國)|不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主權]]的法律框架下與中國大陸往來,之後在1990年代完成[[中華民國國會在臺灣之全面選舉與罷免|國會全面改選]]、[[中華民國總統及副總統在臺灣之公民直接選舉與罷免|總統直選]]等[[臺灣民主化|民主化]]措施,使中華民國轉型為[[宪政主义|憲政]]及[[多黨制|多黨競爭]]之[[自由民主制|自由民主國家]]。2000年的[[2000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第二次總統直選]],使中華民國達成首次[[政黨輪替]]及{{link-en|政權和平轉移|Peaceful transition of power}}。
'''中華民國'''是位於[[東亞]]的[[共和立憲制]][[主權國家|國家]],也是[[亞洲]]現存歷史最久的[[民主]][[共和國]]<ref>[[國史館]]. [http://www.ey.gov.tw/state/News_Content3.aspx?n=283412AE33AC4D71&sms=7CB99E9BEAC3127D&s=F77219636A01EEEC 中華民國之肇建]. [[行政院]]. 2014年2月7日 [2014年2月23日] {{zh-tw}}.</ref>。1912年至1971年間,中華民國被廣泛承認代表'''[[中國]]''';當今受其有效[[台灣地理|管轄範圍]]和[[臺海現狀|政治因素]]影響,在許多國際場合被稱作'''[[臺灣]]'''或者'''[[中華臺北]]'''<ref>倪鴻祥和黃惠玟. [http://hk.crntt.com/doc/1019/2/6/0/101926098.html 馬英九:台灣是“中華民國”的通稱]. 《[[中國評論]]》. 2011年12月3日 [2014年2月23日] {{zh-hk}}.</ref>。中華民國於1912年1月1日宣布[[辛亥革命|正式成立]],之後接繼[[大清]]統治[[中國大陸]]以及[[蒙古國|外蒙古]]。1945年[[聯合國]]成立時為其創始成員國,在1971年退出聯合國前還擔任[[聯合國安全理事會]][[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常任理事國]]。今日中華民國實際有效的[[中華民國疆域|管轄領土]]有超過99%位於臺灣島,其他還包括[[澎湖群島]]、[[金門縣|金門群島]]、[[馬祖列島]]、[[烏坵鄉|烏坵列島]]和部分[[南海諸島]]等[[中華民國島嶼列表|島嶼]]<ref group = "註">臺灣島嶼佔地面積36,008平方公里,而中華民國實際統轄的[[臺灣地區]]則佔地約36,193平方公里。</ref>。今中華民國[[中華民國首都|首都]]與[[中央政府所在地]]位於[[臺北市]]<ref>[http://book.drnh.gov.tw/Content_Display.aspx?MenuKey=46 國家符號]. [[國史館]]. [2014年2月23日] {{zh-tw}}.</ref>,最大的城市則為[[新北市]]<ref name = "面積與人口"/>;[[中華民國人口|總人口]]約有2,300萬人左右<ref name = "面積與人口"/>,主要由[[漢族]]與[[臺灣原住民族]]組成<ref name = "世界概況"/>。


中華民國主權屬於[[中華民國國民|國民]]全體,在經歷數次修憲後成為[[半總統制]]政體,以[[中華民國總統|總統]]為國家元首、[[行政院院長]]為政府首腦;[[中央政府]]按[[五權憲法]]精神分為[[行政院]](內閣)、[[立法院]](國會)、[[司法院]]、[[考試院]]及[[監察院]],[[地方政府|地方]]上則依[[中華民國行政區劃|行政區劃]]分為2個[[省 (中華民國)|省]]([[省虛級化|虛級化]])、6個[[直轄市 (中華民國)|直轄市]]、13個[[縣 (中華民國)|縣]]及3個[[市 (中華民國)|市]]。中華民國提倡民主、自由、人權、法治等基本價值,並持續推動[[全民健康保險]]、社會救助方案、多元語言文化發展等政策;其社會屬於多元移民社會,由[[臺灣原住民族]]、[[臺灣漢人|漢族]]及[[臺灣新住民|新住民]]等族群組成,兼容[[南島語系|南島]]、[[中华文化|中華]]、[[日本文化|日本]]、[[西方文化|西方]]及全球各地文化,同時在[[臺灣藝術|視覺藝術]]、[[臺灣文學|文學出版]]、[[臺灣表演藝術|表演藝術]]、[[臺灣電影|電影]]及[[臺灣電視劇|戲劇]]等領域均有所發展。
經歷[[民國軍閥|軍閥割據時期]]、[[中國抗日戰爭]]和[[國共內戰]]後,以[[中國國民黨]]為首的[[中華民國政府]]在1949年撤往[[臺灣地區]],而[[中國共產黨]]則在中國大陸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儘管這時中華民國只控制臺灣和周邊島嶼,受[[冷戰]]局勢影響仍被聯合國與大多數[[西方國家]]視為中國合法代表。一直到了197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中華民國在聯合國所持的[[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中國席次]],中華民國也決定退出聯合國。之後許多國家接連宣布和中華民國斷交,後者因而失去廣泛地[[中華民國外交|外交承認]]。在這般國際局勢下,中華民國一方面在臺灣地區積極發展[[台灣經濟|經濟]],除了被列入[[亞洲四小龍]]外、也成為世界上排行[[各國國內生產總值列表 (購買力平價)|第21名的經濟體]]<ref>[[中央情報局]]. [https://www.cia.gov/library/publications/the-world-factbook/rankorder/2001rank.html?countryName=Taiwan&countryCode=tw&regionCode=eas&rank=20#tw GDP (purchasing power parity)]. 《[[世界概況]]》. [2014年2月23日] {{en}}.</ref>;另一方面開始從事[[臺灣民主運動|民主改革]]工作,從原本[[威權主義]]的[[一黨制]]國家發展成[[中華民國政黨列表|多黨民主]]的直接民選國家,享有高度新聞自由、醫療保健<ref>Grace Yao、Yen-Pi Cheng和Chiao-Pi Cheng. The Quality of Life in Taiwan. 美國: 《{{Link-en|社會指標|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2008年10月6日 {{en}}.</ref>、公共教育、經濟自由和人文發展<ref name = "國情統計通報"/><ref>[[行政院主計總處]]. [http://www.dgbas.gov.tw/public/Data/11715541971.pdf 國情統計通報]. [[行政院]]. 2011年1月7日 [2014年2月23日] {{zh-tw}}.</ref>。


中華民國是[[聯合國]][[中國與聯合國|創始會員國]]之一,且曾是其[[聯合國會員國列表|會員國]]與[[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但在197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聯合國大會第2758號決議|取得聯合國「中國」席次]]後逐漸[[外交承认|失去國際普遍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一個中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張]]已繼承中華民國,並進一步認定[[台湾省 (中华人民共和国)|擁有臺灣主權]],常被認為是中華民國目前面臨的最大軍事威脅,但也是後者最大的[[海峽兩岸關係|經濟貿易夥伴]]。目前中華民國受限於「[[一个中国政策|一個中國]]」政策僅有12個[[中華民國邦交國列表|邦交國]],但與[[中華民國—美國關係|美國]]、[[中華民國—日本關係|日本]]等多個非邦交國[[中華民國外交|發展夥伴關係]],同時也是數個政府間國際組織及多邊機制的成員。中華民國實行[[臺灣經濟|市場經濟]]制度,產業主要包括製造業、服務業及貿易業等,是世界[[台灣半導體產業|半導體]]、[[信息技术|IT]]產業的重要領導者,在全球經濟占有重要地位,同時與國際社會之間有着極高的經貿依存度。
現今中華民國的[[臺灣問題|政治地位]]存有爭議,起因在於國共內戰後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分隔[[臺灣海峽]]的[[海峽兩岸關係|分治關係]]。中華民國政府多次依據《[[中華民國憲法]]》主張擁有「中國」的主權,這包括過去統治的中國大陸地區<ref>田世昊、王寓中、陳杉榮和鄒景雯. [http://news.ltn.com.tw/news/focus/paper/199771 馬:92共識 可反對但不能否定]. 《[[自由時報]]》. 2008年3月29日 [2014年2月23日] {{zh-tw}}.</ref><ref>[http://www.chinapost.com.tw/taiwan/china-taiwan-relations/2012/03/26/335822/1-country.htm '1 country, 2 areas' in line with ROC Constitution: MAC deputy]. 《[[英文中國郵報]]》. 2012年3月26日 [2014年2月23日] {{en}}.</ref>。但自1992年開始,政府不再把[[反攻大陸]]視為政治目標,憲法中提到的[[原中華民國法理疆域行政區劃|領土疆域]]問題也在國內引起許多爭論<ref name = "釋字第 328">[http://www.judicial.gov.tw/constitutionalcourt/p03_01_printpage.asp?expno=328 釋字第 328]. [[司法院大法官]]. 1993年11月26日 [2014年2月26日] {{zh-tw}}.</ref>。今日政府的政治立場,主要是取決於執政的{{Link-en|政治聯盟|Political coalition}}<ref>[http://english.president.gov.tw/Default.aspx?tabid=1118 Chapter XIII. Fundamental National Policies]. [[中華民國總統府]]. [2014年2月23日] {{en}}.</ref>。同時中華人民共和國也聲稱自己是中國[[一個中國|唯一合法代表]],表示臺灣是其擁有主權的[[台灣省 (中華人民共和國)|第23個省份]],進而否認中華民國主權國家的地位和存在。此外[[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還表示[[台灣共和國|臺灣]]如果發表任何[[台灣獨立運動|獨立聲明]]、或者認為不可能[[中國統一|和平統一]]時,有權對臺灣地區使用武力[[反分裂國家法|作為回應]]<ref>[http://english.people.com.cn/200503/14/eng20050314_176746.html Full text of Anti-Secession Law]. [[人民網]]. 2005年3月14日 [2014年2月23日] {{en}}.</ref><ref>Peter Brookes. [http://www.heritage.org/Research/Lecture/US-Taiwan-Defense-Relations-in-the-Bush-Administration U.S.-Taiwan Defense Relations in the Bush Administration]. [[美國傳統基金會]]. 2003年11月14日 [2014年2月23日] {{en}}.</ref>。另一方面,臺灣部分人士否定中華民國擁有臺灣主權,並依據《[[舊金山和約]]》聲稱[[台灣地位未定論|臺灣主權未定]]。


== 名 ==
== 及象徵 ==
{{Main|中國的稱號|中華臺北}}
{{Main|中華民國的稱號|中華民國國家象徵}}
[[File:Flag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JPG|thumb|left|250px|飄揚中的[[中華民國國旗]]]]
[[File:A very large flag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at the Chiang Kai-shek Memorial Hall.jpg|thumb|left|懸掛於[[臺北市|臺北]][[正紀念堂]]的[[中華民國國旗]]]]
[[中華民國的稱號|「中華民國」一稱]]最早是由[[孫中山]]於1905年在日本[[東京]]召開的[[中國同盟會]]成立大會上所提出{{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4頁|John C. Copper|2020年|2loc=第167至174頁}}。1912年1月1日,[[各省都督府代表聯合會]]宣布建立[[民主共和制]]國家,使用「中華民國」[[中國的稱號|作為國號]]{{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至10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4頁}}。延續中國改朝換代的慣例,[[民國紀年]]以1912年為元年<ref name="國父">{{Cite web|url=https://www.president.gov.tw/Page/49|title=國父|author=|date=|publisher=中華民國總統府|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0-08-22|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00822220202/https://www.president.gov.tw/Page/49|dead-url=no}}</ref>{{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至10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4頁}}。1949年後,[[中華民國政府遷臺|中華民國政府遷往臺灣]],主張擁有[[中華民國疆域|中國大陸和臺灣]]的[[主權]],並在[[聯合國]]等國際組織[[一個中國 (中華民國)|代表]]「[[中國]]」;但在1990年代後[[臺海現狀|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實際統治中國大陸,而中華民國有效統治範圍是[[臺灣地區]]{{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至10頁|趙永茂等|2011年|2loc=第138至140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88至89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4loc=第20至29頁|John C. Copper|2020年|5loc=第63至68頁、第246至256頁、第276至289頁、第301至306頁|中央情報局|2023年|John C. Copper|2023年}}。目前中華民國多通稱為「[[臺灣]]」,在不同國際組織則使用「[[臺澎金馬個別關稅領域]]」、「[[中華臺北]]」等權宜名稱<ref>{{Cite web|url=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57984578|title=東京奧運:三個不能用正式名稱參賽的代表隊|author=|date=2021-07-29|publisher=[[BBC News 中文]]|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2-09|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209204827/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57984578|dead-url=no}}</ref>{{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80至81頁|John C. Copper|2020年|2loc=第253至256頁、第284至289頁}}。


北洋政府時期,中華民國以[[五色旗 (中華民國)|五色旗]]為[[中華民國旗幟列表|國旗]],《[[卿雲歌]]》為國歌<ref name="中華民國之肇建">{{Cite web|url=https://www.ey.gov.tw/state/62879155A536D543/bf75db05-30af-4c3a-bdda-3fe32e3f8e5a|title=中華民國之肇建|author=[[國史館]]|date=2021-04-09|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2-12-26|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21226052032/https://www.ey.gov.tw/state/62879155A536D543/bf75db05-30af-4c3a-bdda-3fe32e3f8e5a|dead-url=no}}</ref>{{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4至5頁}}。五色旗的紅色、黃色、藍色、白色、黑色橫條代表[[五族共和]]{{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4至5頁}}。現行[[中華民國國旗]]是孫中山以[[青天白日旗]]([[陸皓東]]設計)為藍本,加上紅色底色,形成「青天、白日、滿地紅」的國旗<ref name="國旗、國歌、國花"/><ref name="國旗">{{Cite web|url=https://www.president.gov.tw/Page/96|title=國旗|author=|date=|publisher=中華民國總統府|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0-08-24|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00824224300/https://www.president.gov.tw/Page/96|dead-url=no}}</ref>{{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4至5頁}}。青色代表光明純潔、民族和自由;白色代表坦白無私、民權和平等;紅色代表不畏犧牲、民生和博愛<ref name="國旗、國歌、國花"/><ref name="國旗"/>{{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4至5頁|中央情報局|2023年}}。白日的12道光芒代表一年12個月、一天12個時辰<ref name="國旗、國歌、國花"/>,並象徵國家命脈與鼓舞國人與時俱進<ref name="國旗"/>{{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4至5頁|中央情報局|2023年}}。[[中華民國國徽]]同樣以[[青天白日]]為基礎,國家代表色為藍色、白色與紅色{{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4至5頁|中央情報局|2023年}}。
形容中華民國這一[[主權國家]]時,除了直接使用正式名稱「中華民國」外,還有許多稱呼出現。1912年正式成立後,主要領土仍在亞洲大陸、自視為[[法統]]傳承者的中華民國便簡稱自己為「[[中國]]」<ref>{{Cite book | author = {{Link-en|魏根深|Endymion Porter Wilkinson}} | title = Chinese History: A Manual, Revised and Enlarged | location = 美國劍橋 | publisher = {{Link-en|哈佛大學亞洲中心|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 date = 2000年3月1日 | pages = 第32頁 | ISBN = 978-0674002494 | accessdate = 2014年2月23日 | url = http://books.google.com.sg/books?id=ERnrQq0bsPYC&printsec=frontcover&hl=zh-TW#v=onepage&q&f=false | language = 英文}}</ref>。後來在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或聯合國等國際場合上也使用「中國」稱呼,在外交場合亦會以「華」自稱<ref>{{Cite web |url= http://library.la84.org/6oic/OfficialReports/1932/1932s.pdf |title= Olympic Games Official Report Los Angeles 1932 |date= 1998年1月 |publisher= {{Link-en|LA84基金會|LA84 Foundation}} |language= 英文 |accessdate= 2014年2月23日}}</ref>。1949年遷往臺灣地區後,[[國際社會]]在1950年代至1960年代稱其為「國府中國」、「自由中國」或「民主中國」<ref name = "洪健昭">[[洪健昭]]. [http://www.chinapost.com.tw/commentary/the-china-post/joe-hung/2009/10/12/228305/Taiwan-Taipei.htm Taiwan, Taipei — What’s in a name?]. 《[[英文中國郵報]]》. 2009年10月15日 [2014年2月23日] {{en}}.</ref>,藉此和被稱作「紅色中國」或「共產中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區別<ref>汪園斐. [http://www.huanghuagang.org/hhgMagazine/issue37-38/page182_Taiwan.html 臺灣是中國一省嗎?]. 《黃花崗雜誌》. [2014年2月23日] {{zh-tw}}.</ref>。不過當時彼此敵對的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都堅持自己是唯一能代表中國的合法政府,且同時擁有中國大陸和臺灣地區主權<ref>{{Cite book | author = John W. Garver | title = The Sino-American Alliance: Nationalist China and American Cold War Strategy in Asia | location = 美國阿蒙克 | publisher = {{Link-en|M. E. Sharpe|M. E. Sharpe}} | date = 1997年6月 | ISBN = 978-0765600257 | accessdate = 2014年2月23日 | url = 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id=ZNCghCIbyVAC&printsec=frontcover&hl=zh-TW#v=onepage&q&f=false | language = 英文}}</ref>。儘管前者長期在聯合國持有「中國」代表權,但1971年的《[[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通過後該席次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ref>[[中華民國外交部]]. [http://www.taiwan.gov.tw/ct.asp?xItem=21488&ctNode=1929&mp=1001 The Birth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行政院新聞局]]. 2009年4月30日 [2014年2月23日] {{en}}.</ref>,「中國」也成為國際社會對廣泛取得外交承認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稱呼<ref name = "洪健昭"/>。


現行[[中華民國國歌]]歌詞出自孫中山於1924年在[[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發表的《黃埔軍校訓詞》,由[[程懋筠]]譜寫音樂<ref name="國旗、國歌、國花"/><ref name="國歌"/>{{sfnm|趙永茂等|2011年|1loc=第424至426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6頁}}。最初作為[[中國國民黨歷史|中國國民黨黨歌]],在國歌尚未制定前代替國歌<ref name="國旗、國歌、國花"/><ref name="國歌"/>{{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6頁}}。直到1937年,[[中國國民黨]]正式將其黨歌定為國歌<ref name="國旗、國歌、國花"/><ref name="國歌"/>{{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6頁}}。升降中華民國國旗則演奏《[[中華民國國旗歌]]》,該[[國旗歌]]還作為國際場合的國歌替代方案{{sfnm|中央情報局|2023年}}。[[中華民國國花]]為[[梅|梅花]],在1964年正式核定<ref name="國旗、國歌、國花"/>{{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6頁}}。梅花的凌冬耐寒表現堅貞剛潔,三蕾五瓣代表[[三民主義]]及[[五權憲法]]<ref name="國旗、國歌、國花"/><ref>{{Cite web|url=https://www.president.gov.tw/Page/98|title=國花|author=|date=|publisher=中華民國總統府|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18-04-09|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80409171339/https://www.president.gov.tw/Page/98|dead-url=no}}</ref>{{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6頁}}。[[中華民國國家象徵]]還有「中華民國之璽」與「榮典之璽」兩枚[[中華民國國璽]]<ref>{{Cite web|url=https://www.president.gov.tw/Page/99|title=國璽|author=|date=|publisher=中華民國總統府|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0-06-20|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00620144248/https://www.president.gov.tw/Page/99|dead-url=no}}</ref>。
另一方面,[[越南戰爭]]爆發後國際社會便由於中華民國絕大部分領土的位置,而逐漸以所在島嶼「臺灣」稱呼。退出聯合國後幾十年間,各國開始以「臺灣」稱呼中華民國。1979年美國與中華民國斷交前也以「臺灣」簡稱,並逐漸以「中國」代稱中華人民共和國<ref name = "林朝億">林朝億. [http://history.n.yam.com/newtalk/politics/201112/20111203746406.html 馬提台灣是國家 小英:歡迎跟進]. [[天空傳媒]]. 2011年12月3日 [2014年2月23日] {{zh-tw}}.</ref><ref name = "柳嘉峰">柳嘉峰. [http://www.taiwanthinktank.org/page/chinese_attachment_1/2233/20111008.pdf 2011 國情調查記者會]. [[台灣智庫]]. [2013年10月17日] {{zh-tw}}.</ref>。今日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中國]]政治主張與外交壓力影響<ref name = "Taiwanese health">[[行政院新聞局]]. [http://taiwaninfo.nat.gov.tw/ct.asp?xItem=21632&CtNode=103&htx_TRCategory=&mp=4 Taiwanese health official invited to observe bird-flu conference]. Taiwan Info. 2005年1月11日 [2014年2月23日] {{en}}.</ref>,使得中華民國在參與不限主權國家身分參與的活動或組織時,往往將會員名稱改為「[[中華臺北]]」等稱呼<ref name = "洪健昭"/><ref>[http://www.apec.org/About-Us/About-APEC/Member-Economies.aspx Member Economies]. [[亞洲太平洋經濟合作會議]]. [2014年2月28日] {{en}}.</ref>。例如1984年後的[[1984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中華台北代表團|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代表團]]和[[世界衛生組織]]觀察員便稱呼「中華臺北」<ref>[http://www.olympic.org/chinese-taipei CHINESE TAIPEI]. [[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 [2014年2月28日] {{en}}.</ref><ref name = "Katie Reid">Katie Reid. [http://www.reuters.com/article/2009/05/18/idUSLI62888 Taiwan hopes WHO assembly will help boost its profile]. [[路透社]]. 2009年5月18日 [2014年2月23日] {{en}}.</ref>,世界貿易組織會員則以「[[臺澎金馬個別關稅領域]]」名稱登記<ref name = "世界貿易組織">[http://www.wto.org/english/theWTO_e/countries_e/chinese_taipei_e.htm Separate Customs Territory of Taiwan, Penghu, Kinmen and Matsu (Chinese Taipei) and the WTO]. [[世界貿易組織]]. [2014年2月28日] {{en}}.</ref>。在中華民國國內政壇與民間上,1990年代以後對[[中國民族主義]]逐漸淡化、以及[[臺灣主體性]]意識抬頭<ref name = "林朝億"/>,從民間社會開始也以「臺灣」作為國家通稱<ref name = "柳嘉峰"/>。


== 發展歷程 ==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自1949年成立後,宣稱繼承中華民國對全中國的統治,並認為後者已於1949年結束。在官方稱謂中,中華民國視為前朝且僅能出現在歷史資料。而基於擁有全中國主權之主張,則把現今中華民國發生的時事依照其統治的臺灣地區,稱作「[[中國台灣]]」、「臺灣當局」或者是「臺灣」<ref name = "關於正確使用涉台宣傳用語的意見">[[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中共中央宣傳部]]和[[國務院新聞辦公室]]. 《[[s:關於正確使用涉台宣傳用語的意見|關於正確使用涉台宣傳用語的意見]]》. 中國北京: [[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 2002年11月1日 {{zh-cn}}.</ref><ref name =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挪威王國大使館">[http://no.china-embassy.org/chn/dtxw/t109378.htm 2004年4月27日外交部发言人孔泉在记者招待会上答记者问].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挪威王國大使館. 2004年5月17日 [2013年10月17日] {{zh-cn}}.</ref>。相對地,中華民國政府過去亦在法理上不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官方文件涉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時則以「大陸」、「大陸當局」或「中共當局」稱呼<ref>[http://www.mac.gov.tw/ct.asp?xItem=63142&CtNode=6292&mp=1 組織體系圖].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2013年10月17日] {{zh-tw}}.</ref>。到了以[[台灣民族主義]]為理念執政的[[陳水扁政府]]時期,將中華人民共和國視為中國代表、官方文件上稱作「中國」,並在外交場合改以「臺」自稱。到了[[馬英九政府]]上臺後則改為「華」與「臺」兩種對外簡稱並用<ref>[http://www.ey.gov.tw/News_Content.aspx?n=F8BAEBE9491FC830&sms=99606AC2FCD53A3A&s=A73CD028DFCB585F 行政院副院長朱立倫接見日本眾議員菅義偉(Suga Yoshihide)]. [[行政院]]. 2010年4月30日 [2013年10月17日] {{zh-tw}}.</ref>,且依照[[憲法一中]]原則恢復以「大陸」稱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用法<ref>彭顯鈞和邱燕玲. [http://news.ltn.com.tw/news/focus/paper/466328 兩岸稱呼 官方定調 / 馬說不稱中國 綠轟自降國格]. 《[[自由時報]]》. 2011年2月8日 [2014年2月27日] {{zh-tw}}.</ref>。
{{Main|中華民國歷史}}
1912年,中華民國在[[中國大陸]]宣告[[中華民國大陸時期|成立]],並[[中華民國政府沿革|經歷]][[北洋政府]]、[[國民政府]]等時期<ref name="中華民國之肇建"/>{{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88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2loc=第18至20頁|Lynn White等|2023年}}。同時期,臺灣、[[澎湖群島]]接受[[臺灣日治時期|日本殖民統治]](1895年至1945年){{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至10頁|趙永茂等|2011年|2loc=第2至4頁|呂芳上等|2011年|3loc=第1至2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4loc=第88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5loc=第18至20頁、第299至230頁|John C. Copper|2023年}},[[臺灣歷史|更早以前]]則歷經[[臺灣荷西統治時期|荷西]](1624年至1662年)、[[臺灣明鄭時期|明鄭]](1661年至1683年)和[[臺灣清治時期|滿清]](1683年至1895年)的統治{{sfnm|劉翠溶等|2011年|1loc=第1至29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297至299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3loc=第18至29頁|John C. Copper|2020年|4loc=第45至46頁|John C. Copper|2023年}}。1945年,中華民國政府[[臺灣戰後時期|接管臺灣]],臺灣的日本政經體制與中國大陸體制接軌{{sfnm|趙永茂等|2011年|1loc=第2至4頁|漢寶德等|2011年|2loc=第1至2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88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4loc=第18至20頁|John C. Copper|2020年|5loc=第45至46頁|John C. Copper|2023年}}。1949年,[[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禮|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國政府僅統轄臺灣地區<ref name="中華民國之肇建"/>{{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88頁、第300頁|王汎森等|2011年|2loc=第300至303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3loc=第18至20頁|John C. Copper|2020年|4loc=第45至46頁|John C. Copper|2023年}}。1970年代後,中華民國無法在國際上繼續代表「中國」、及民主多元社會成形,臺灣地方意識、本土文化備受重視,原住民與客家族群亦爭取族群地位,出現新的國族觀念與文化認同{{sfnm|漢寶德等|2011年|1loc=第473頁至474頁|章英華等|2011年|2loc=第12頁至13頁|陳芳明等|2011年|3loc=第7頁至17頁}}。而官方參與的民國史修撰,敘事主體也由大中國的國土框架轉為在臺灣的中華民國<ref>{{Cite book|author=|editor=|title=《近代國家的型塑:中華民國建國一百年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location=中華民國臺北|publisher=國史館|date=2013-06-01|ISBN=978-9860372816|page=1102-1109|accessdate=|url=|language=zh-hant|ref=}}</ref>。


== 歷史 ==
=== 民國肇建 ===
{{Main|中華民國歷史|中國歷史|臺灣歷史}}
{{Main|中華民國大陸時期}}
[[File:Republic of China (orthographic projection, historical).svg|thumb|left|1945年底[[中華民國大陸時期|中華民國]]公告的領土疆域,其中[[外蒙古]]、[[唐努烏梁海]]、[[中華民國與西藏關係史|西藏]]等地並未實際控制。在隔年1月,中華民國正式承認[[外蒙古独立]]]]


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後,[[清朝]]外交及戰役失利,中國淪為[[中國對外關係史|次殖民地]]<ref name="中華民國之肇建"/>{{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至10頁|趙永茂等|2011年|2loc=第17至18頁、第354至356頁、第489至490頁、第520至522頁|劉翠溶等|2011年|3loc=第1至29頁、第33至35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4loc=第8至9頁、第295頁|Lynn White等|2023年}}。隨著清朝改革運動和[[立憲運動]]失敗,孫中山等人組成中國同盟會{{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至10頁|趙永茂等|2011年|2loc=第126至129頁、第354至356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295頁|John C. Copper|2020年|4loc=第167至174頁|Lynn White等|2023年}}。1911年10月10日,革命軍[[武昌起義]]<ref name="國父"/>,各省[[辛亥革命|宣告獨立]]<ref name="中華民國之肇建"/>{{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至10頁|趙永茂等|2011年|2loc=第37至39頁、第56至58頁、第353至356頁、第421頁、第490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8至9頁、第295頁|Lynn White等|2023年}}。同年12月,各省都督府代表聯合會在[[南京府]]組織[[中華民國臨時政府 (1912年—1913年)|中華民國臨時政府]],[[1911年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選舉|選舉]]孫中山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臨時大總統]]<ref name="中華民國之肇建"/><ref name="國父"/>{{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至10頁|趙永茂等|2011年|2loc=第56至58頁、第354至356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8至9頁|Lynn White等|2023年}}。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宣誓就職,中華民國正式成立<ref name="中華民國之肇建"/><ref name="國父"/>{{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至10頁|趙永茂等|2011年|2loc=第37至39頁、第56至58頁、第353至356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8至9頁、第295頁}}。孫中山組織[[中華民國臨時參議院|臨時參議院]],制定《[[中華民國臨時約法]]》<ref name="中華民國之肇建"/><ref name="國父"/>{{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至10頁|趙永茂等|2011年|2loc=第56至58頁、第94至96頁、第354至356頁、第645至649頁}}。清朝內閣總理大臣[[袁世凱]]和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南北議和|達成協議]],逼迫宣統帝[[溥儀]][[宣統帝退位詔書|退位]];孫中山則主動辭職,由袁世凱繼任臨時大總統<ref name="國父"/>,臨時政府[[北京歷史|遷都]][[京兆地方]]<ref name="中華民國之肇建"/>{{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至10頁|趙永茂等|2011年|2loc=第37至39頁、第56至58頁、第96頁、第353至356頁|劉翠溶等|2011年|3loc=第40至40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4loc=第8至9頁、第295頁|John C. Copper|2020年|5loc=第167至174頁|Lynn White等|2023年}}。
=== 成立之初 ===
{{Main|武昌起義|辛亥革命}}
[[File:Xinhai Revolution in Shanghai.jpg|thumb|left|250px|1912年1月1日,[[上海市]]為慶祝起義成功而在街頭掛上[[五色旗]]。]]


其後[[中華民國北京政府內閣列表|內閣]]由[[北洋軍閥]]掌控,史稱「北洋政府」<ref name="中華民國之肇建"/>{{sfnm|趙永茂等|2011年|1loc=第96至97頁、第421頁}}。在[[國民黨 (1912年)|國民黨]]領導人[[宋教仁]]遭到暗殺後,孫中山等發動[[二次革命]]失敗{{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至10頁|Lynn White等|2023年}}。當選[[中華民國大總統|大總統]]的袁世凱先後頒布《[[中華民國約法]]》、接受日本《[[二十一條]]》,其後因為籌備[[中華帝國]]引發[[護國戰爭]]{{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至10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295頁|Lynn White等|2023年}}。在袁世凱逝世後,北洋政府因為[[對德宣戰案]]爆發[[府院之爭]],並經歷[[張勳復辟]]、[[1923年中華民國大總統選舉|曹錕賄選]]等事件<ref name="中華民國之肇建"/><ref name="國父"/>{{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至10頁|趙永茂等|2011年|2loc=第37至39頁、第56至58頁、第96至97頁、第130至133頁、第356至358頁、第422至424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8至9頁、第295頁|Lynn White等|2023年}}。另一方面,不滿北洋政府的孫中山在[[廣州市 (中華民國)|廣州市]]組織[[護法軍政府]],形成[[護法運動|南北分裂]]<ref name="中華民國之肇建"/><ref name="國父"/>{{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至10頁|趙永茂等|2011年|2loc=第37至39頁、第97至98頁、第356至358頁、第389至390頁、第422至423頁、第456至457頁、第493至494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8至9頁、第295至296頁|Lynn White等|2023年}}。隨著中國知識分子發起[[新文化運動]]、及[[五四運動]]爆發,促進[[中華民國大陸時期文化|文化改革]]與思想發展{{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至10頁|王汎森等|2011年|2loc=第7至11頁、第112至116頁|趙永茂等|2011年|3loc=第490至493頁|劉翠溶等|2011年|4loc=第1至29頁、第419至421頁|陳芳明等|2011年|5loc=第19至21頁、第148至151頁、第202至206頁、第526頁|漢寶德等|2011年|6loc=第458至459頁、第565至567頁|Lynn White等|2023年}}。其後[[中華革命黨]]改組成為中國國民黨,而中國共產黨也在1921年成立{{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至10頁|Lynn White等|2023年}}。
[[清朝]]末年,中國社會因內部叛亂和[[帝國主義|外國勢力]]影響而動盪不安。對列強發起的[[義和團運動]]引發[[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最終清朝軍隊敗給外國聯軍。這迫使得[[清朝政府]]在往後39年必須支付4.5億兩白銀的鉅額賠償,並喪失多項[[主權]]<ref name = "美國國務院歷史局">{{Cite web |url= http://web.archive.org/web/20080712101503/http://www.state.gov/r/pa/ho/time/ip/88116.htm |title= The Chinese Revolution of 1911 |author= [[美國國務院]] |publisher= {{Link-en|美國國務院歷史局|Office of the Historian}} |language= 英文 |accessdate= 2014年2月23日}}</ref>。清朝政府為因應社會要求展開數項現代化政策<ref name = "美國國務院歷史局"/>,但[[立憲運動]]的改革速度過慢反而讓政府失去信任<ref>{{Cite book | author = {{Link-en|喬納森·芬比|Jonathan Fenby}} | title = The Penguin History of Modern China: The Fall and Rise of a Great Power, 1850-2008 | location = 英國西敏寺 | publisher = [[企鵝出版集團]] | date = 2008年5月29日 | pages = 第89頁至第94頁 | ISBN = 978-0713998320 | accessdate = 2014年2月23日 | url = 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id=8t6VLxjTZ2IC&printsec=frontcover&hl=zh-TW#v=onepage&q&f=false | language = 英文}}</ref><ref>{{Cite book | author = Foster Rhea Dulles | title = American policy toward Communist China, 1949-1969 | publisher = Crowell | date = 1972年 | pages = 第235頁 | ISBN = 978-0690076127 | accessdate = 2014年2月23日 | language = 英文}}</ref>,同時許多知識份子開始對長期的帝制提出質疑<ref>{{Cite book | author = {{Link-en|卡爾·A·特羅基|Carl A. Trocki}} | title = Opium, Empire and the Global Political Economy: A Study of the Asian Opium Trade 1750-1950 | location = 英國倫敦 | publisher = {{Link-en|Routledge|Routledge}} | date = 1999年11月4日 | pages = 第126頁 | ISBN = 978-0415199186 | accessdate = 2014年2月23日 | url = 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id=1avkhApEJhkC&printsec=frontcover&hl=zh-TW#v=onepage&q&f=false | language = 英文}}</ref>。1911年10月10日,[[共進會]]和[[文學社]]成員發起反對清朝統治的[[武昌起義]]<ref>嗚米. [http://www.gd.chinanews.com/2011/2011-04-25/2/107474.shtml 辛亥百科]. [[廣東新聞網]]. 2011年4月25日 [2014年2月23日] {{zh-cn}}.</ref>,後來這天成為中華民國每年慶祝的[[國慶日 (中華民國)|國慶日]]<ref>[[傅國涌]]. [http://book.sina.com.cn/nzt/history/his/mgnjnrns/6.shtml “国庆日”]. [[新浪]]. 2007年5月9日 [2014年2月23日] {{zh-cn}}.</ref>。


由於北洋軍閥與[[民國軍閥|地方軍閥]]持續爭權、各地[[中華民國北洋政府時期內戰戰鬥列表|陷入混戰]]<ref name="中華民國之肇建"/>,中國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聯俄容共|展開合作]],成立陸軍軍官學校{{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至10頁|趙永茂等|2011年|2loc=第56至58頁、第356至358頁、第389至390頁、第422至426頁、第456至460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295至296頁|Lynn White等|2023年}}。1925年,國民政府在廣州市成立<ref name="中華民國之肇建"/>{{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至10頁|趙永茂等|2011年|2loc=第37至39頁、第99頁、第358頁、第493至494頁}}。1926年起,[[蔣中正]]擔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發動[[國民革命軍北伐]]<ref name="中華民國之肇建"/><ref name="第1~5任 蔣總統中正先生">{{Cite web|url=https://www.president.gov.tw/Page/83|title=第1~5任 蔣總統中正先生|author=|date=|publisher=中華民國總統府|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19-04-11|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90411064539/https://www.president.gov.tw/Page/83|dead-url=no}}</ref>{{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至10頁|趙永茂等|2011年|2loc=第37至39頁、第358頁、第427至428頁、第457至458頁、第493至494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295至296頁|Lynn White等|2023年}}。1927年[[南京歷史|定都]][[南京市 (中華民國)|南京市]]<ref name="中華民國之肇建"/>,並[[中國國民黨清黨|展開清黨]]{{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至10頁|趙永茂等|2011年|2loc=第37至39頁、第358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295至296頁|Lynn White等|2023年}}。1928年,[[東北易幟]],中國分裂政局[[中國統一|宣告統一]]<ref name="中華民國之肇建"/>{{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至10頁|趙永茂等|2011年|2loc=第58至60頁、第99頁、第358頁、第427至428頁、第494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295至296頁|Lynn White等|2023年}}。其後,中國國民黨為首的[[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內閣列表|國民政府]]實施[[國民政府建國大綱|以黨治國]]的[[中華民國訓政時期約法|訓政]],國家建設[[南京十年|得到發展]]<ref name="中華民國之肇建"/>{{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至10頁|王汎森等|2011年|2loc=第11至16頁|趙永茂等|2011年|3loc=第7至8頁、第37至39頁、第58至61頁、第133至135頁、第359至361頁、第429至431頁、第495至497頁|劉翠溶等|2011年|4loc=第1至29頁、第44至55頁、第356至357頁、第388至390頁|漢寶德等|2011年|5loc=第1至2頁|Lynn White等|2023年}}。同時期內部有[[中原大戰|地方軍閥]]與[[國共內戰|中國共產黨]]勢力[[20世紀中國政權列表|割據]],外部有[[大日本帝國]]威脅<ref name="中華民國之肇建"/>{{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至10頁|趙永茂等|2011年|2loc=第361至362頁、第429至431頁、第458至460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296至297頁|Lynn White等|2023年}}。1927年起,中國共產黨在多地建立[[中國共產黨革命根據地|革命根據地]]{{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296至297頁|Lynn White等|2023年}}。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成立傀儡政權[[滿洲國]]<ref name="中華民國之肇建"/>{{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至10頁|趙永茂等|2011年|2loc=第362至364頁、第495至497頁、第528至531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296至297頁|John C. Copper|2020年|4loc=第57至60頁|Lynn White等|2023年}}。
革命行動很快獲得許多省份的新軍響應,數個月內在[[中國大陸]]擴大為[[辛亥革命]]<ref name = "美國國務院歷史局"/>。反清勢力一方面開始籌組中央臨時政府,但就[[黎元洪]]和[[黃興]]的權力問題有所爭執<ref>李小文. [http://www.qinghistory.cn/zz/357792.shtml 论武昌首义中的黎元洪]. 中華文史網. 2005年7月4日 [2014年2月23日] {{zh-cn}}.</ref>;另一方面也於[[上海市]]和清朝重要將領[[袁世凱]]的代表展開[[南北議和|議和談判]],在12月18日對往後政體、清朝皇室善後、大總統確立等達成共識<ref name = "范福潮">范福潮. [http://www.infzm.com/content/17556 袁世凯当选临时大总统前的南北博弈]. 《[[南方周末]]》. 2008年9月24日 [2014年8月8日] {{zh-cn}}.</ref>。同時雙方就袁世凱成功逼迫清朝皇帝[[溥儀]]退位,便會推舉其擔任臨時大總統達成秘密協議<ref name = "美國國務院歷史局"/>。但12月29日,各獨立省份代表於南京市推舉自海外歸國的[[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ref name = "美國國務院歷史局"/><ref>[[張耀傑]]. [http://www.21ccom.net/articles/lsjd/lccz/article_2013051883694.html 张耀杰:民国初年的宪政挫折]. 共識網. 2013年5月18日 [2014年2月23日] {{zh-cn}}.</ref><ref>{{Cite book | author = [[張玉法]] | title = 《中華民國史稿》 | location = 臺灣信義 | publisher = [[聯經出版]] | date = 1998年10月26日 | pages = 第28頁 | ISBN = 978-9570818260 | accessdate = 2013年10月17日 | language = 正體中文}}</ref>。


1937年,隨著日本在[[盧溝橋]]發動[[七七事變]],[[中國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日本軍]]在戰爭初期攻下[[南京大屠殺|南京市]],國民政府[[重慶陪都時期|遷往]][[重慶市 (中華民國)|重慶市]],雙方陷入僵持;其後中華民國與[[中美關係史|美國]]、[[中華民國—英國關係|英國]]、[[中蘇關係|蘇聯]]結為[[同盟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同盟國]],最終在1945年[[中國抗日戰爭主要戰役列表|獲得勝利]]<ref name="中華民國之肇建"/><ref name="第1~5任 蔣總統中正先生"/>{{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至10頁|趙永茂等|2011年|2loc=第37至39頁、第362至364頁、第431至434頁、第466至468頁、第495至499頁|劉翠溶等|2011年|3loc=第1至29頁、第55頁|章英華等|2011年|4loc=第125至128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5loc=第296至297頁|John C. Copper|2020年|6loc=第57至60頁|Lynn White等|2023年}}。在[[日本投降]]後,國民政府還都南京市<ref name="中華民國之肇建"/>,中國共产黨則進駐日本控制區,雙方展開[[政治協商會議]]{{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297頁|Lynn White等|2023年}}。1946年,[[制憲國民大會]]通過《[[中華民國憲法]]》<ref name="中華民國之肇建"/><ref name="憲法簡介">{{Cite web|url=https://www.president.gov.tw/Page/93|title=憲法簡介|author=|date=|publisher=中華民國總統府|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19-06-01|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90601184822/https://www.president.gov.tw/Page/93|dead-url=no}}</ref>{{sfnm|趙永茂等|2011年|1loc=第7至8頁、第37至39頁、第365至366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52頁、第303頁|中央情報局|2023年|Lynn White等|2023年}}。1947年,《中華民國憲法》施行<ref name="憲法簡介"/><ref name="憲法">{{Cite web|url=https://www.ey.gov.tw/state/62879155A536D543/a6def1be-ffb8-4528-8147-b8c27bfc69ef|title=憲法|author=[[行政院新聞傳播處]]|date=2020-03-06|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2-12-26|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21226113819/https://www.ey.gov.tw/state/62879155A536D543/a6def1be-ffb8-4528-8147-b8c27bfc69ef|dead-url=no}}</ref>,召開[[第一届国民大会第一次会议|第一屆國民大會]]<ref name="中華民國之肇建"/>{{sfnm|趙永茂等|2011年|1loc=第7至8頁、第37至39頁、第101頁、第365至366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52頁、第297頁、第303頁|中央情報局|2023年}}。1948年,[[國民大會]][[1948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選舉]]蔣中正為[[行憲]]後[[蔣中正政府|首任總統]]<ref name="第1~5任 蔣總統中正先生"/>,同年頒布《[[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ref name="中華民國之肇建"/><ref name="憲法簡介"/><ref name="憲法"/>{{sfnm|趙永茂等|2011年|1loc=第64至68頁、第137至138頁、第279至281頁、第365至366頁|劉翠溶等|2011年|2loc=第79至81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53至54頁、第297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4loc=第20至29頁}}。在這期間,[[中華民國國軍]]與中國共產黨爆發全面內戰<ref name="中華民國之肇建"/><ref name="第1~5任 蔣總統中正先生"/>{{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至10頁|趙永茂等|2011年|2loc=第137至138頁、第365至366頁、第437至439頁、第468至470頁|劉翠溶等|2011年|3loc=第61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4loc=第297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5loc=第18至29頁|Lynn White等|2023年}}。
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宣布正式成立<ref name = "郭廷以 1912">[[郭廷以]]. [http://gj.zdic.net/archive.php?aid=9449 1912──中華民國元年壬子]. 漢典古籍. [2014年2月23日] {{zh-hk}}.</ref><ref name = "中華民國史">[http://www.drnh.gov.tw/Content_Display.aspx?MenuKey=45 中華民國史]. [[國史館]]. [2014年2月23日] {{zh-tw}}.</ref>,此時清朝原有的22個行省中有16個省份宣布獨立<ref name = "Birth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中華民國外交部]]. [http://www.taiwan.gov.tw/ct.asp?xItem=27744&ctNode=1929&mp=999 Birth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行政院新聞局]]. 2010年5月28日 [2014年2月23日] {{en}}.</ref>。孫中山在宣誓就職時提到將會推翻專制的清朝政府,藉此鞏固中華民國以及展開各項民生計畫<ref>雪珥. [http://news.ifeng.com/history/zhongguojindaishi/detail_2011_07/11/7610418_0.shtml 黎元洪谈孙中山:名声是虚构 对革命没有实质贡献]. [[鳳凰衛視]]. 2011年7月11日 [2014年2月23日] {{zh-cn}}.</ref><ref>{{Cite book | author = Jerome Chʼên | title = Yuan Shih-kʻai | location = 美國帕羅奧圖 | publisher = [[史丹福大學出版社]] | date = 1972年 | ISBN = 978-0804707893 | accessdate = 2014年2月23日 | url = 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id=_W-mAAAAIAAJ&printsec=frontcover&hl=zh-TW#v=onepage&q&f=false | language = 英文}}</ref>。同年1月至3月,臨時政府將去年12月25日通過的《[[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織大綱]]》定為臨時憲法<ref>[http://alohas.archives.gov.tw/43/search.html 百年記憶:憲法制訂歷程]. 檔案樂活情報. [2014年2月23日] {{zh-tw}}.</ref>。而在袁世凱等大臣勸說和逼迫下,主掌政事的[[隆裕太后]]在2月12日代替溥儀發表《[[宣統帝退位詔書]]》宣佈退位,並授權袁世凱組建臨時政府<ref>[[趙瑜]]. [http://cul.sohu.com/20140115/n393532522.shtml 历史很卑贱:铁打的袁世凯 流水的民国]. [[搜狐]]. 2014年1月15日 [2014年2月23日] {{zh-cn}}.</ref><ref>[[郭廷以]]. 《[[中華民國史事日誌]]》. 1979年: 第28頁 {{zh-tw}}.</ref>。自此清朝政府正式滅亡,也意味著中國歷史上長達2,000多年的[[中國朝代|帝制]]宣告結束<ref name = "Birth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而中華民國則繼承清朝之[[主權]],統治[[中國大陸]]、[[外蒙古]]、[[新疆]]、[[西藏]]等[[中國疆域史|大部分地區]],但無法實際控制外蒙古和西藏等邊境地區。


=== 北洋時期 ===
=== 臺灣歷史 ===
{{Main|北洋政府}}
{{Main|臺灣歷史}}
[[File:Ta Cheng Palace, Tainan Confucius Temple 2017-12-31 (cropped).jpg|thumb|[[臺南市]][[臺南孔子廟]]最早可以追溯至1665年{{sfnm|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1loc=第19頁}}]]
[[File:Beijing students protesting the Treaty of Versailles (May 4, 1919).jpg|thumb|left|250px|北京市學生在五四運動期間發起示威行動。]]
{{中國歷史|collapsed= 1}}


至少在10,000年前,[[臺灣原住民族]]的祖先陸續[[臺灣史前時期|前來臺灣]],成為[[臺灣考古遺址列表|臺灣最早的居民]]<ref name="人文風情">{{Cite web|url=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27041|title=人文風情|author=|date=2021-05-24|publisher=交通部觀光局|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3-26|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326201402/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27041|dead-url=no}}</ref>{{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11至12頁|章英華等|2011年|2loc=第343至345頁、第401至402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3loc=第18至29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4loc=第297頁|John C. Copper|2020年|5loc=第13至18頁、第45至49頁、第96葉至98頁、第198至201頁|John C. Copper|2023年}}。在12世紀後,中國和日本商人、漁民和海盜在臺灣活動,[[臺灣對外關係史|從事非法貿易]]{{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11至12頁、第19頁|劉翠溶等|2011年|2loc=第70至71頁、第476至477頁|章英華等|2011年|3loc=第345至348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4loc=第20至29頁|John C. Copper|2020年|5loc=第13至18頁、第46至49頁、第198至201頁|John C. Copper|2023年}}。1624年,因[[明朝]]軍隊[[澎湖之戰|驅逐]],荷蘭人自澎湖轉往[[大員|安平]]建立[[臺灣與荷蘭關係史|據點]]<ref name="人文風情"/>{{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11至12頁、第19頁、第24頁|劉翠溶等|2011年|2loc=第71頁|章英華等|2011年|3loc=第345至348頁|漢寶德等|2011年|4loc=第411至415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5loc=第297至298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6loc=第20至29頁|John C. Copper|2020年|7loc=第49至53頁、第198至201頁|John C. Copper|2023年}}。1626年,與荷蘭敵對的西班牙人佔領[[西班牙福爾摩沙遠征|臺灣北部]],同時期的日本人則[[臺灣與日本關係史|離開臺灣]]{{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11至12頁、第19頁|劉翠溶等|2011年|2loc=第71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297至298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4loc=第20至29頁|John C. Copper|2020年|5loc=第49至53頁|John C. Copper|2023年}}。1642年,西班牙人遭到荷蘭人[[雞籠之戰|趕走]],[[臺灣西班牙統治時期|退出臺灣]]{{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11至12頁、第19頁|劉翠溶等|2011年|2loc=第71頁|章英華等|2011年|3loc=第345至348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4loc=第297至298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5loc=第20至29頁|John C. Copper|2020年|6loc=第49至53頁|John C. Copper|2023年}}。荷蘭人在[[荷蘭在臺灣之平定行動|原住民族服從]]下建立[[地方會議|統治制度]],開始進行傳教與貿易,並招募中國沿海省份漢人移墾<ref name="人文風情"/>{{sfnm|劉翠溶等|2011年|1loc=第1至29頁、第71頁|章英華等|2011年|2loc=第125至128頁、第345至348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4loc=第297至298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3loc=第20至29頁|John C. Copper|2020年|5loc=第13至24頁、第49至53頁、第198至201頁|John C. Copper|2023年}}。1662年,[[南明]]在中國東南地區[[反清復明|抗清未果]],[[鄭成功]]率領[[明鄭軍事|軍隊]][[鄭成功攻臺之役|擊敗]]在臺灣的[[鄭荷之戰荷蘭降書|荷蘭人]]{{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11至12頁、第19頁、第21至22頁|劉翠溶等|2011年|2loc=第71至72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298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4loc=第20至29頁|John C. Copper|2020年|5loc=第49至53頁|John C. Copper|2023年}}。明鄭時期重視中華文化的推廣,鼓勵漢人移民臺灣、從事屯墾[[五商|經貿]],但[[明鄭台灣建制|統治]]引起反感{{sfnm|劉翠溶等|2011年|1loc=第1至29頁、第72頁、第105至106頁、第476至477頁|章英華等|2011年|2loc=第125至128頁、第345至348頁|漢寶德等|2011年|3loc=第411至415頁|John C. Copper|2020年|4loc=第18至24頁|John C. Copper|2020年|5loc=第49至53頁|John C. Copper|2023年}}。
袁世凱在1912年3月獲[[中華民國臨時參議院]]選舉成為第二任臨時大總統<ref name = "郭廷以 1912"/>,但由於掌握軍事權力而被臨時參議院視為威脅,開始對總統權限有所抵制<ref name = "喬納森·芬比 123-125">{{Cite book | author = {{Link-en|喬納森·芬比|Jonathan Fenby}} | title = The Penguin History of Modern China: The Fall and Rise of a Great Power, 1850-2008 | location = 英國西敏寺 | publisher = [[企鵝出版集團]] | date = 2008年5月29日 | pages = 第123頁至第125頁 | ISBN = 978-0713998320 | accessdate = 2014年2月23日 | url = 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id=8t6VLxjTZ2IC&printsec=frontcover&hl=zh-TW#v=onepage&q&f=false | language = 英文}}</ref>。1912年12月至1913年3月臨時政府舉辦[[中華民國第一屆國會議員選舉]]後,即將出任內閣總理的國民黨代理理事長[[宋教仁]]遭人暗殺引起社會譁然<ref name = "喬納森·芬比 123-125"/>。儘管[[中華民國第一屆國會|第一屆國會]]等中央政府體制逐漸確立,但是國家政權也被袁世凱等[[北洋軍閥]]人士所掌握,並且組成[[北洋政府]]。之後孫中山便以宋教仁遭暗殺和[[善後大借款]]為由發動[[二次革命]]<ref>《中央政府與國民黨之問題》. 中國重慶: 《[[大公報]]》. 1913年6月1日 {{zh-tw}}.</ref>,但行動最終失敗<ref>[http://phtv.ifeng.com/program/tfzg/detail_2011_03/10/5074576_0.shtml 二次革命失败 孙中山被迫流亡]. [[鳳凰衛視]]. 2011年3月10日 [2014年2月23日] {{zh-cn}}.</ref>。不久袁世凱下令解散執政的國民黨並取締秘密組織<ref>[[人民網]]. [http://news.ifeng.com/history/today/200911/1104_7187_1419607.shtml 1913年11月4日 袁世凯下令解散国民党]. [[鳳凰衛視]]. 2009年11月4日 [2014年2月23日] {{zh-cn}}.</ref>,同時廢止作為臨時憲法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ref name = "近代前編 第四節">[http://big5.dushu.com/showbook/101155/1039996.html 第十一卷 近代前編(上冊)·第四節 北洋政府的政權機構]. 讀書網. [2014年2月23日] {{zh-hk}}.</ref>。1913年10月6日,[[中華民國初年國會]]選舉袁世凱擔任第一任[[中華民國大總統]]<ref>李光伟. [http://theory.people.com.cn/GB/49157/49163/17256299.html 袁世凯是怎样当上中华民国大总统的?].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2012年2月29日 [2014年2月23日] {{zh-cn}}.</ref>。


1683年,清朝政府[[康熙定臺|平定臺灣]],劃為[[臺灣清治時期行政區劃|福建省治理]],並頒布[[渡臺禁令]]限制移民{{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11至12頁、第22至24頁|劉翠溶等|2011年|2loc=第106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298至299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4loc=第20至29頁|John C. Copper|2020年|5loc=第18至24頁、第49至53頁|John C. Copper|2023年}}。不過數十萬名[[福建省 (清朝)|福建省]]及[[廣東省 (清朝)|廣東省]]的[[漢族|漢人]]移民臺灣<ref name="藝術文化">{{Cite web|url=https://www.ey.gov.tw/state/181E881F469CCF98/defdc574-0d19-47eb-be47-1a4d9c274abc|title=藝術文化|author=[[中華民國文化部]]|date=2022-03-17|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1-05|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105192849/https://www.ey.gov.tw/state/181E881F469CCF98/defdc574-0d19-47eb-be47-1a4d9c274abc|dead-url=no}}</ref>,形成漢人社會<ref name="人文風情"/>;當時主要經濟活動為種植水稻與甘蔗、與中國大陸貿易,並經常發生[[清代台灣民變列表|民變]]與[[臺灣分類械鬥|械鬥]]{{sfnm|王汎森等|2011年|1loc=第690至691頁|劉翠溶等|2011年|2loc=第1至29頁、第72至73頁、第106頁、第476至477頁|章英華等|2011年|3loc=第125至128頁、第310至317頁|漢寶德等|2011年|4loc=第95至101頁、第411至415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5loc=第43至44頁、第298至299頁|John C. Copper|2020年|6loc=第18至24頁、第49至53頁、第96至98頁|John C. Copper|2023年}}。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後,臺灣開放港口通商,向[[歐洲]]列強出口樟腦與茶葉,但也導致[[牡丹社事件|日本]]、[[羅發號事件|美國]]有所企圖{{sfnm|劉翠溶等|2011年|1loc=第1至29頁、第73頁、第106頁、第241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298至299頁|John C. Copper|2020年|3loc=第49至53頁、第301至306頁|John C. Copper|2023年}}。在[[中法戰爭]]過後,清朝政府更加重視臺灣{{sfnm|劉翠溶等|2011年|1loc=第73至74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298至299頁|John C. Copper|2020年|3loc=第49至53頁|John C. Copper|2023年}}。1885年,臺灣升格為[[福建臺灣省]],首任巡撫[[劉銘傳]]推行[[臺灣鐵路 (清朝)|鐵道]]、[[臺灣古道|道路]]等新政,加速臺灣現代化{{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11至12頁、第21至22頁|劉翠溶等|2011年|2loc=第73至74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298至299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4loc=第20至29頁|John C. Copper|2020年|5loc=第49至53頁、第198至201頁|John C. Copper|2023年}}。1895年,在[[甲午戰爭]]戰敗後,清朝根據《[[馬關條約]]》將臺灣、澎湖群島主權割讓給日本{{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至12頁、第24頁|趙永茂等|2011年|2loc=第32至34頁|劉翠溶等|2011年|3loc=第74頁、第107至108頁|章英華等|2011年|4loc=第1至4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5loc=第299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6loc=第18至29頁|John C. Copper|2020年|7loc=第53至56頁|中央情報局|2023年|John C. Copper|2023年|Lynn White等|2023年}}。
1915年,袁世凱在各方建議下宣布就任[[中華帝國]]皇帝,然而改實施[[君主立憲制]]的主張隨即引發社會反彈<ref name = "近代前編 第四節"/>。同時由試圖廢除行省以集中權力的袁世凱亦遭各地軍閥反對,護國軍隨即在雲南省宣告獨立<ref>{{Cite book | author = {{Link-en|喬納森·芬比|Jonathan Fenby}} | title = The Penguin History of Modern China: The Fall and Rise of a Great Power, 1850-2008 | location = 英國西敏寺 | publisher = [[企鵝出版集團]] | date = 2008年5月29日 | pages = 第131頁 | ISBN = 978-0713998320 | accessdate = 2014年2月23日 | url = 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id=8t6VLxjTZ2IC&printsec=frontcover&hl=zh-TW#v=onepage&q&f=false | language = 英文}}</ref>。因為[[護國戰爭]]而被迫放棄帝制的袁世凱在1916年逝世<ref>[[郭廷以]]. [http://gj.zdic.net/archive.php?aid-9453.html 1916──中華民國五年丙辰]. 漢典古籍. [2014年2月23日] {{zh-hk}}.</ref><ref>{{Cite book | author = {{Link-en|喬納森·芬比|Jonathan Fenby}} | title = The Penguin History of Modern China: The Fall and Rise of a Great Power, 1850-2008 | location = 英國西敏寺 | publisher = [[企鵝出版集團]] | date = 2008年5月29日 | pages = 第136頁至第138頁 | ISBN = 978-0713998320 | accessdate = 2014年2月23日 | url = 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id=8t6VLxjTZ2IC&printsec=frontcover&hl=zh-TW#v=onepage&q&f=false | language = 英文}}</ref><ref>{{Cite book | author = Kathryn Meyer和Terry Parssinen | title = Webs of Smoke: Smugglers, Warlords, Spies, and the History of the International Drug Trade | location = 美國朗漢(Lanham) | publisher = {{Link-en|羅曼和利特爾菲爾德出版公司|Rowman & Littlefield}} | date = 2002年10月22日 | pages = 第54頁至第56頁 | ISBN = 978-0742520035 | accessdate = 2014年2月23日 | url = 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id=BqPy8owstncC&printsec=frontcover&hl=zh-TW#v=onepage&q&f=false | language = 英文}}</ref>,但之後中央政府缺乏實力統管各地,[[民國軍閥|軍閥]]開始各自在根據地發展<ref name = "近代前編 第四節"/>。這時北洋政府分成[[直系]]、[[皖系]]和[[奉系]]三大派系,並接連發生[[府院之爭]]、多次賄選、派系衝突等事件,造成作為權力中心的北平地區動盪不安<ref name = "近代前編 第四節"/>。被迫流亡的孫中山則在1917年回到[[廣東省]]與南部軍閥合作,成立了反對北洋政府的[[護法軍政府]]並發起[[護法運動]]<ref name = "近代前編 第四節"/>,1919年10月更重新組建[[中國國民黨]]<ref>[http://www.kmt.org.tw/page.aspx?id=74&cid=145 年表]. [[中國國民黨]]. [2014年2月23日] {{zh-tw}}.</ref>。孫中山希望能夠率領軍隊往北推進以統一中國,卻始終缺乏足夠的軍事實力以及美國、英國、法國等國家的支持,甚至在1922年時還一度因合作決裂而被迫逃離廣東省<ref>{{Cite book | author = Edwin Pak-wah Leung | title = Modern Chinese History Essentials | location = 美國華盛頓特區 | publisher = {{Link-en|美國教育研究學會|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 date = 2005年8月2日 | pages = 第59頁至第61頁 | ISBN = 978-0878914586 | accessdate = 2014年2月23日 | url = 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id=BX04ZA8R9ugC&printsec=frontcover&hl=zh-TW#v=onepage&q&f=false | language = 英文}}</ref>。


作為[[臺灣日治時期行政區劃|第一個殖民地]],日本政府強硬鎮壓[[臺灣民主國]]等[[台灣抗日運動|抗日運動]],並計劃提高臺灣農作物產量、將樟腦等產品國有化,大量出口[[臺灣糖業史|糖]]與[[蓬萊米|米]]到日本{{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11頁至第12頁|王汎森等|2011年|2loc=第185頁至第187頁、第358頁至第359頁|趙永茂等|2011年|劉翠溶等|2011年|3loc=第1頁至第29頁、第34頁至第36頁、第75頁至第76頁、第107頁至第110頁、第171頁至第177頁、第242頁至第243頁、第476頁至第477頁|章英華等|2011年|5loc=第31頁至第33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6loc=第299頁|John C. Copper|2020年|7loc=第53頁至第56頁、第198頁至第201頁|John C. Copper|2023年}}。同時積極建設基礎設施、銀行體系等,加速臺灣現代經濟成長,成為[[東亞]]僅次於日本外最先進的地方{{sfnm|趙永茂等|2011年|1loc=第34至36頁|劉翠溶等|2011年|2loc=第1至29頁、第74至76頁、第357至360頁、第393至395頁|章英華等|2011年|3loc=第534至535頁、第539至540頁、第597至600|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4loc=第299至300頁|John C. Copper|2020年|5loc=第18至24頁、第53至56頁、第197至201頁|John C. Copper|2023年}}。1920年代,在臺灣的[[台灣日治時期軍事|軍事統治]]一度轉為[[臺灣政治史|文人政治]],並試圖[[內地延長主義|同化臺灣居民]]{{sfnm|趙永茂等|2011年|1loc=第32至36頁、第312頁|章英華等|2011年|2loc=第31頁、第220至224頁、第310至317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299頁|John C. Copper|2020年|4loc=第57至60頁|John C. Copper|2023年}}。臺灣知識分子發起[[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地方自治運動]],並發生[[霧社事件]]{{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299頁|John C. Copper|2020年|2loc=第57至60頁|John C. Copper|2023年}}。在[[太平洋戰爭]]期間,[[日本軍國主義]]下的臺灣成為[[南進論|侵略東南亞]]的軍事基地,並因而發展[[臺灣拓殖|重工業]]{{sfnm|趙永茂等|2011年|1loc=第36至37頁|劉翠溶等|2011年|2loc=第1至29頁、第76至78頁、第171至177頁|章英華等|2011年|3loc=第31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4loc=第299至300頁|John C. Copper|2020年|5loc=第57至60頁、第198至201頁、第246至247頁|John C. Copper|2023年}}。同時還推動[[皇民化運動]],許多臺灣人加入[[臺籍日本兵|日本軍]],但各地也遭到美國[[臺灣軍事史|轟炸]]{{sfnm|趙永茂等|2011年|1loc=第36至37頁、第463至466頁|劉翠溶等|2011年|2loc=第1至29頁、第395至396頁|章英華等|2011年|3loc=第310至317頁、第514至517頁|陳芳明等|2011年|4loc=第2至7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5loc=第299至300頁|John C. Copper|2020年|6loc=第57至60頁|John C. Copper|2023年}}。至1945年,在日本投降後,[[臺灣光復|中華民國政府接管臺灣]]{{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至12頁|趙永茂等|2011年|2loc=第30至32頁|劉翠溶等|2011年|3loc=第110至112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4loc=第299至300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5loc=第18至29頁|John C. Copper|2020年|6loc=第57至63頁|中央情報局|2023年|John C. Copper|2023年}}。
1919年,由於北洋政府就《[[凡爾賽條約]]》將[[山東省]]德國租界劃分給[[大日本帝國]]僅軟弱回應,不滿的學生發起[[五四運動]]<ref>[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4-04/27/content_1441831.htm 五四運動]. [[新華網]]. [2014年2月23日] {{zh-hk}}.</ref>。此時許多中國知識份子引進西方思維和反思傳統文化價值<ref name = "中華民國史"/>,在這一氛圍下[[馬克思主義]]也傳入學術界並廣受歡迎,促成[[中國共產黨]]在1920年宣告成立<ref>{{Cite book | author = Jacques Guillermaz | title = History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1921-1949 | publisher = [[藍燈書屋]] | date = 1972年9月 | pages = 第22頁至第23頁 | ISBN = 978-0394464794 | accessdate = 2014年2月23日 | language = 英文}}</ref>。不過中國共產黨的籌建與管理都受[[蘇聯共產黨]]影響,且很長一段時間被視為[[第三國際]]的分支團體<ref>{{Cite book | author = [[張戎]]和[[喬·哈利戴]] | title = 《[[毛澤東:鮮為人知的故事]]》([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id=-WZ3j4USEzgC&printsec=frontcover&hl=zh-TW#v=onepage&q&f=false Mao: The Unknown Story]) | location = 英國倫敦 | publisher = {{Link-en|喬納森·凱普出版社|Jonathan Cape}} | date = 2005年8月1日 | pages = 第37頁 | ISBN = 978-0224071260 | accessdate = 2014年2月23日 | language = 英文}}</ref>。雖然北洋政府拒絕承認[[蒙古國]]獨立並批評蘇聯趁勢入侵<ref>[http://netclass.csu.edu.cn/NCourse/hep010/KE/KE03/03CK/047.htm 中俄蒙协约]. [[華中師範大學]]. [2014年2月23日] {{zh-cn}}.</ref>,孫中山仍選擇和蘇聯合作以換取軍事援助,開始採行[[聯俄容共]]政策<ref>張弘光. [http://www.epochtimes.com/gb/3/4/5/n296507.htm 俄罗斯学者说黄埔建军经费来自苏联]. 《[[大紀元時報]]》. 2003年4月5日 [2014年2月23日] {{zh-cn}}.</ref>。在第三國際協助下,原先的護法軍政府改組為以中國國民黨為主的[[國民政府]],並且獲得蘇聯軍事顧問和武器組建[[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陸軍軍官學校]]以及[[國民革命軍]],但也讓許多共產黨勢力得以進入中國國民黨內部<ref>{{Cite book | author = [[張玉法]] | title = 《中華民國史稿》 | location = 臺灣信義 | publisher = [[聯經出版]] | date = 1998年10月26日 | pages = 第152頁 | ISBN = 978-9570818260 | accessdate = 2013年10月17日 | language = 正體中文}}</ref>。之後國民政府於中國南部發展自身勢力,但孫中山沒有看到北洋政府垮臺便於1925年3月逝世<ref>{{Cite book | author = [[張戎]]和[[喬·哈利戴]] | title = 《[[毛澤東:鮮為人知的故事]]》([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id=-WZ3j4USEzgC&printsec=frontcover&hl=zh-TW#v=onepage&q&f=false Mao: The Unknown Story]) | location = 英國倫敦 | publisher = {{Link-en|喬納森·凱普出版社|Jonathan Cape}} | date = 2005年8月1日 | pages = 第42頁至第44頁 | ISBN = 978-0224071260 | accessdate = 2014年2月23日 | language = 英文}}</ref>。


=== 訓政時期 ===
=== 在臺發展 ===
{{Main|臺灣戰後時期}}
{{Main|國民革命軍北伐|國民政府|南京十年}}
[[File:228 Incident h.jpg|thumb|1947年,民眾前往專賣局臺北分局抗議,[[二二八事件]]爆發]]
[[File:1930s shanghai city.jpg|thumb|left|250px|1930年的上海市外灘的繁華景象。]]


1947年,因為[[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施政錯誤等因素,臺灣爆發大規模抗爭,爾後國民政府[[二二八事件|派遣軍隊鎮壓]],造成[[臺灣省籍情結|臺灣省籍矛盾]]擴大{{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至10頁|趙永茂等|2011年|2loc=第312至313頁、第367至368頁|章英華等|2011年|3loc=第317至332頁|陳芳明等|2011年|4loc=第428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5loc=第300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6loc=第20至29頁|John C. Copper|2020年|7loc=第60至63頁|John C. Copper|2023年}}。但隨著第二次國共內戰不斷失利、通貨膨脹持續失控,中華民國政府逐漸喪失[[國共內戰戰役列表|中國大陸的控制權]]<ref name="中華民國之肇建"/>{{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至10頁|趙永茂等|2011年|2loc=第365至366頁、第437至439頁|章英華等|2011年|3loc=第510至514頁|John C. Copper|2020年|4loc=第63至68頁|Lynn White等|2023年}}。1949年初,下野的蔣中正逐步將軍隊調往臺灣,而臺灣地區亦宣告[[臺灣省戒嚴令|戒嚴]]{{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至10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297頁|Lynn White等|2023年}}。同年10月,中國共產黨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ref name="中華民國之肇建"/>{{sfnm|趙永茂等|2011年|1loc=第365至366頁、第437至439頁|John C. Copper|2023年|Lynn White等|2023年}}。同年12月,中國國民黨掌控的中華民國政府[[臺北市歷史|遷往臺北市]]<ref name="中華民國之肇建"/><ref name="第1~5任 蔣總統中正先生"/>,另有200萬人遷往臺灣{{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至12頁|趙永茂等|2011年|2loc=第365至366頁、第437至439頁|劉翠溶等|2011年|3loc=第110至112頁|章英華等|2011年|4loc=第155至156頁、第322至329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5loc=第18至29頁|John C. Copper|2020年|6loc=第63至68頁、第167至174頁、第198至201頁|中央情報局|2023年|John C. Copper|2023年|Lynn White等|2023年}}。在[[韓戰]]後,中華民國獲得美國[[中美共同防禦條約|軍事支持]]及[[美援|援助]];日本則與同盟國及中華民國分別簽署《[[舊金山和約]]》、《[[中日和約]]》,正式[[臺灣地位未定論|放棄臺灣的主權]]{{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至10頁|王汎森等|2011年|2loc=第16至20頁|趙永茂等|2011年|3loc=第42至43頁、第499至503頁、第536頁|劉翠溶等|2011年|4loc=第1至29頁、第87至92頁|章英華等|2011年|5loc=第572至573頁|陳芳明等|2011年|6loc=第429頁、第504至510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7loc=第20至29頁|John C. Copper|2020年|8loc=第63至68頁、第201至207頁、第247至249頁、第261至269頁、第307至312頁|John C. Copper|2023年}}。
孫中山於1925年逝世後,[[汪精衛]]當選為[[國民政府主席]]暨[[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主席。之後國民政府任命蔣中正擔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和軍事委員會主席,蔣中正因而逐漸掌握中國國民黨領導權。1926年他發起[[國民革命軍北伐]],期望擊敗統治各地的軍閥以逐步統一中國<ref name = "蔣中正">李明和林天慧. [http://www.epochtimes.com/b5/12/4/5/n3558380.htm 【歷史今日】蔣中正捍衛中華彪炳千秋]. 《[[大紀元時報]]》. 2012年4月5日 [2014年2月23日] {{zh-hk}}.</ref>。在初期國民政府仍獲得蘇聯的協助,但因為立場問題而爆發[[寧漢分裂]]。認為蘇聯試圖掌握控制權的蔣中正下令驅逐顧問<ref>{{Cite book | author = {{Link-en|喬納森·芬比|Jonathan Fenby}} | title = The Penguin History of Modern China: The Fall and Rise of a Great Power, 1850-2008 | location = 英國西敏寺 | publisher = [[企鵝出版集團]] | date = 2008年5月29日 | ISBN = 978-0713998320 | accessdate = 2014年2月23日 | url = 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id=8t6VLxjTZ2IC&printsec=frontcover&hl=zh-TW#v=onepage&q&f=false | language = 英文}}</ref>,並[[四一二事件|開始掃蕩]]各地城市的中國共產黨黨員<ref name = "Chinese Revolution">{{Cite web |url= http://web.archive.org/web/20080712101803/http://www.state.gov/r/pa/ho/time/cwr/88312.htm |title= The Chinese Revolution of 1949 |author= [[美國國務院]] |publisher= {{Link-en|美國國務院歷史局|Office of the Historian}} |language= 英文 |accessdate= 2014年2月23日}}</ref><ref name = "Richard R. Wertz">{{Cite web |url= http://www.ibiblio.org/chinesehistory/contents/03pol/c03s06.html |title= -Rebellion and Revolution- Nationalist Movements |author= Richard R. Wertz |publisher= {{Link-en|ibiblio|ibiblio}} |language= 英文 |accessdate= 2014年2月23日}}</ref>。中國共產黨則發動[[南昌起義]]等武裝反抗行動、進而和國民革命軍爆發[[第一次國共內戰]],之後[[中國工農紅軍]]在各地組織[[中國共產黨革命根據地]]<ref name = "Richard R. Wertz"/>。


其後,中華民國政府持續主張[[中國代表權|代表「中國」]]並計劃[[反攻大陸]],同時在臺灣建立[[威權主義]]的[[黨國體制]],[[中華民國審查制度|控制媒體出版]]、[[党禁|禁止成立政黨]],[[臺灣白色恐怖時期|造成白色恐怖]];而其[[黨國資本主義]]經濟計畫則促成[[臺灣經濟史|臺灣經濟]]快速發展,並創造「[[臺灣奇蹟]]」<ref name="第5任 嚴總統家淦先生">{{Cite web|url=https://www.president.gov.tw/Page/84|title=第5任 嚴總統家淦先生|author=|date=|publisher=中華民國總統府|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19-04-11|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90411070050/https://www.president.gov.tw/Page/84|dead-url=no}}</ref>{{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至12頁|趙永茂等|2011年|2loc=第23頁、第39至44頁、第64至68頁、第138至140頁、第367至368頁、第370至371頁、第400至401頁、第653至656頁|劉翠溶等|2011年|3loc=第1至29頁、第82至95頁|章英華等|2011年|4loc=第390頁;第478至484頁、第517至524頁|陳芳明等|2011年|5loc=第28至32頁、第428至429頁|漢寶德等|2011年|6loc=第486至487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7loc=第53至54頁、第88至89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8loc=第20至29頁|John C. Copper|2020年|9loc=第63至71頁、第144至147頁、第167至174頁、第201至207頁、第231至237頁、第247至249頁、第257至261頁、第276至284頁、第301至306頁|中央情報局|2023年|John C. Copper|2023年}}。1971年,聯合國大會[[聯合國大會第2758號決議|決議]]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中國」唯一合法代表,中華民國[[中華民國外交史|失去國際社會廣泛承認]]<ref name="第1~5任 蔣總統中正先生"/>{{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至10頁、第342至343頁|趙永茂等|2011年|2loc=第18至20頁、第505至509頁、第537至539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3loc=第20至29頁|John C. Copper|2020年|4loc=第45至46頁、第63至68頁、第247至256頁、第276至289頁|John C. Copper|2023年}}。1975年,蔣中正逝世,副總統[[嚴家淦]]繼任[[嚴家淦政府|總統]]<ref name="第5任 嚴總統家淦先生"/>{{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至12頁|趙永茂等|2011年|2loc=第281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300至301頁|John C. Copper|2020年|4loc=第63至71頁、第152至156頁}}。[[1978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1978年]],[[蔣經國]]就任[[蔣經國政府|總統]],並在其任內培植臺灣籍菁英<ref name="第6~7任 蔣總統經國先生">{{Cite web|url=https://www.president.gov.tw/Page/85|title=第6~7任 蔣總統經國先生|author=|date=|publisher=中華民國總統府|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19-04-11|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90411064541/https://www.president.gov.tw/Page/85|dead-url=no}}</ref>,但也爆發針對[[黨外運動]]人士的[[美麗島事件]]{{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至12頁|趙永茂等|2011年|2loc=第43至44頁、第142至143頁、第281頁|陳芳明等|2011年|3loc=第7至13頁、第438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4loc=第300至301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5loc=第20至29頁|John C. Copper|2020年|6loc=第68至71頁、第152至156頁|John C. Copper|2023年}}。1980年代,在[[民主進步黨]]成立後,中華民國政府於1987年解除《臺灣地區戒嚴令》,[[臺灣民主化]]進程加速<ref name="第6~7任 蔣總統經國先生"/>{{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至12頁|王汎森等|2011年|2loc=第271至274頁|趙永茂等|2011年|3loc=第44頁、第80至82頁、第142至143頁、第320頁、第370至372頁|劉翠溶等|2011年|4loc=第95至96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5loc=第53至54頁、第300至301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6loc=第20至29頁|John C. Copper|2020年|7loc=第68至71頁、第144至145頁、第167至174頁|中央情報局|2023年|John C. Copper|2023年}}。
蔣中正在1927年宣布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市]],隔年儘管受到日本軍隊阻礙而發生[[五三慘案]],然而西北軍[[馮玉祥]]、晉系[[閻錫山]]先後加入蔣中正率領的國民革命軍<ref>[[中華民國教育部]]. [http://dict.revised.moe.edu.tw/cgi-bin/newDict/dict.sh?cond=%ABn%A8%CA%A5%AB&pieceLen=50&fld=1&cat=&serial=1&recNo=0&op=&imgFont=1 南京市]. 《[[教育部國語辭典]]》. [2014年2月23日] {{zh-tw}}.</ref>。國民革命軍兵分三路攻下北京市,最終在同年12月繼承[[張作霖]]的奉系領導人[[張學良]]宣佈[[東北易幟]]後,國民政府完成北伐而名義上統一整個國家<ref name = "蔣中正"/>。蔣中正根據孫中山提出的《[[國民政府建國大綱]]》,實施以中國國民黨為國家領導核心、暫行[[一黨制]]的訓政架構<ref>{{Cite book | author = [[馮兆基]](Edmund S. K. Fung) | title = In Search of Chinese Democracy: Civil Opposition in Nationalist China, 1929-1949 | location = 英國劍橋 | publisher = [[劍橋大學出版社]] | date = 2000年9月4日 | pages = 第30頁 | ISBN = 978-0521771245 | accessdate = 2014年2月23日 | url = 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id=N-b4-B85KJ4C&printsec=frontcover&hl=zh-TW#v=onepage&q&f=false | language = 英文}}</ref><ref>{{Cite book | author = [[馮兆基]](Edmund S. K. Fung) | title = In Search of Chinese Democracy: Civil Opposition in Nationalist China, 1929-1949 | location = 英國劍橋 | publisher = [[劍橋大學出版社]] | date = 2000年9月4日 | pages = 第67頁 | ISBN = 978-0521771245 | accessdate = 2014年2月23日 | url = 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id=N-b4-B85KJ4C&printsec=frontcover&hl=zh-TW#v=onepage&q&f=false | language = 英文}}</ref>,並制定作為臨時憲法的《[[中華民國訓政時期約法]]》<ref name = "中華民國訓政時期約法">《[[:s:中華民國訓政時期約法|中華民國訓政時期約法]]》. 中國南京: [[國民政府]]. 1931年5月12日 {{zh-tw}}.</ref><ref>{{Cite book | author = Chen Lifu、Ramon H. Myers和Sidney H. Chang | title = The Storm Clouds Clear Over China: The Memoir of Ch'en Li-Fu, 1900-1993 | location = 美國史丹福 | publisher = [[胡佛研究所]] | date = 1993年1月 | pages = 第102頁 | ISBN = 978-0817992729 | accessdate = 2014年2月23日 | url = 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id=MOT_axUIWooC&printsec=frontcover&hl=zh-TW#v=onepage&q&f=false | language = 英文}}</ref>。這時期國民政府在外交關係、交通運輸、公共財政、民生生活、學術教育、文化發展上都有所作為,甚至因多方面改革成就而譽為[[南京十年]]<ref name = "溫躍寬">溫躍寬. [http://img.memopool.cn/news/2013/10/17/5d670af74141a8d80141c4b430e6026d.html 被西方誉成为的“民国黄金十年”]. [[憶庫]]. 2013年10月17日 [2014年2月23日] {{zh-cn}}.</ref>。其中政府除了陸續成立[[中央研究院]]、[[中華民國中央銀行]]等機構外,並且推行穩定物價、改革銀行和統一幣制等社會經濟政策;同時政府也擴大增加當時中國社會的工業和農業生產,使得工業成長率達7.7%以上<ref name = "溫躍寬"/>。1932年時,更首次派遣[[1932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中華民國代表團|中華民國代表團]]參與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ref>{{Cite book | author = [[張玉法]] | title = 《中華民國史稿》 | location = 臺灣信義 | publisher = [[聯經出版]] | date = 1998年10月26日 | pages = 第192頁 | ISBN = 978-9570818260 | accessdate = 2013年10月17日 | language = 正體中文}}</ref>。


1988年蔣經國逝世以後,[[李登輝]]繼任[[李登輝政府|總統]],並在1991年終止[[動員戡亂]]時期<ref name="憲法簡介"/><ref name="第7~9任 李總統登輝先生">{{Cite web|url=https://www.president.gov.tw/Page/86|title=第7~9任 李總統登輝先生|author=|date=|publisher=中華民國總統府|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19-04-11|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90411064524/https://www.president.gov.tw/Page/86|dead-url=no}}</ref>,承認中華民國政府僅統治臺灣地區的現實{{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至12頁|趙永茂等|2011年|2loc=第45至49頁、第82至83頁、第142至143頁、第281至282頁、第371至372頁|章英華等|2011年|3loc=第396頁|陳芳明等|2011年|4loc=第13至17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5loc=第53至54頁、第89至90頁、第300至301頁|John C. Copper|2020年|6loc=第71至75頁、第152至156頁、第249至253頁|John C. Copper|2023年}}。1991年至2000年,在[[中華民國憲政史|歷經多次憲法增修]]後<ref name="憲法簡介"/><ref name="憲法"/>,臺灣從權威主義轉向民主政體<ref name="第7~9任 李總統登輝先生"/>,並出現[[臺灣主體性|臺灣主體意識]]等討論{{sfnm|趙永茂等|2011年|1loc=第45至49頁、第82至83頁、第143至152頁、第159至161頁|章英華等|2011年|2loc=第396頁、第329頁至332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52至54頁、第321頁|John C. Copper|2020年|4loc=第71至75頁、第147至152頁}}。期間「[[萬年國會]]」[[中華民國國會在臺灣之全面選舉與罷免|全面改選]],並在[[1996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1996年]]舉行首次[[中華民國總統及副總統公民直接選舉列表|總統公民直接選舉]]<ref name="第7~9任 李總統登輝先生"/>{{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至12頁|趙永茂等|2011年|2loc=第47至49頁、第82至85頁、第142至143頁、第282至283頁、第294至296頁、第371至374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53至54頁、第300至301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4loc=第20至29頁|John C. Copper|2020年|5loc=第71至75頁、第152至156頁、第174至182頁|中央情報局|2023年|John C. Copper|2023年}}。這時期[[臺灣海峽兩岸關係史|海峽兩岸關係]]逐漸發展,但臺灣經濟成長已經放緩{{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至10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89至90頁、第300至301頁|John C. Copper|2020年|3loc=第33至38頁、第71至75頁、第231至237頁、第249至253頁、第269至276頁|John C. Copper|2023年}}。[[2000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2000年]]及[[2004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2004年]],民主進步黨籍[[陳水扁]]當選[[陳水扁政府|總統]]<ref name="第10~11任 陳總統水扁先生">{{Cite web|url=https://www.president.gov.tw/Page/87|title=第10~11任 陳總統水扁先生|author=|date=|publisher=中華民國總統府|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19-04-11|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90411064523/https://www.president.gov.tw/Page/87|dead-url=no}}</ref>,組成少數黨政府,結束中國國民黨50年的一黨制統治{{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至12頁|趙永茂等|2011年|2loc=第50頁、第159至161頁、第296至297頁、第374至377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90至94頁、第300至301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4loc=第20至29頁|John C. Copper|2020年|5loc=第33至38頁、第75至79頁、第152至156頁、第167至182頁|John C. Copper|2023年}}。陳水扁在其任內強調「臺灣是主權獨立的國家」,並推動公民投票<ref name="第10~11任 陳總統水扁先生"/>,但在執政末期爆發多起貪污弊案{{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至10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300至301頁|John C. Copper|2023年}}。
但一方面因為裁撤部隊問題造成中央政府與地方派系關係惡化,進而引發1930年[[李宗仁]]、閻錫山和馮玉祥發動[[中原大戰]],最後由國民政府獲得勝利<ref>{{Cite book | author = [[張玉法]] | title = 《中華民國史稿》 | location = 臺灣信義 | publisher = [[聯經出版]] | date = 1998年10月26日 | pages = 第223頁 | ISBN = 978-9570818260 | accessdate = 2013年10月17日 | language = 正體中文}}</ref>。另一方面中國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仍在中國大陸爆發[[國共內戰|軍事衝突]]<ref name = "溫躍寬"/><ref>{{Cite book | author = [[馮兆基]](Edmund S. K. Fung) | title = In Search of Chinese Democracy: Civil Opposition in Nationalist China, 1929-1949 | location = 英國劍橋 | publisher = [[劍橋大學出版社]] | date = 2000年9月4日 | pages = 第5頁 | ISBN = 978-0521771245 | accessdate = 2014年2月23日 | url = 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id=N-b4-B85KJ4C&printsec=frontcover&hl=zh-TW#v=onepage&q&f=false | language = 英文}}</ref>,國民革命軍最後迫使中國共產黨從[[中央革命根據地|贛南地區]]撤往[[長征|西北地區]]<ref name = "蔣中正"/>。而自1931年[[大日本帝國]]發動[[九一八事變]]入侵東北地區並建立[[滿州國]]後<ref>{{Cite web |url= http://web.archive.org/web/20080712101021/http://www.state.gov/r/pa/ho/time/id/104691.htm |title= The Great Depression and U.S. Foreign Policy |author= [[美國國務院]] |publisher= {{Link-en|美國國務院歷史局|Office of the Historian}} |language= 英文 |accessdate= 2014年2月23日}}</ref>,便不斷發起[[一·二八事變]]、[[長城戰役]]、[[華北五省自治|華北事變]]等敵對行動<ref>曾景忠. [http://myy.cass.cn/news/379429.htm 中国抗日战争开端问题再研讨]. [[中國社會科學院]]. 2011年7月9日 [2014年2月23日] {{zh-cn}}.</ref>。最初中國國民黨計畫採取[[安內攘外]]作為對應,但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和[[楊虎城]]發動[[西安事變]]挾持蔣中正,要求國民政府停止剿共並且一致抗日。這迫使得蔣中正決定停止安內攘外政策而和中國共產黨重啟合作,針對日本的侵略行動展開反擊,原本的中國工農紅軍則編為國民革命軍[[八路軍]]與[[新四軍]]<ref name = "蔣中正"/><ref>{{Cite book | author = [[張玉法]] | title = 《中華民國史稿》 | location = 臺灣信義 | publisher = [[聯經出版]] | date = 1998年10月26日 | pages = 第248頁 | ISBN = 978-9570818260 | accessdate = 2013年10月17日 | language = 正體中文}}</ref>。但由於政府認為無足夠實力與日本抗衡,因此繼續拖延全面開戰時間以存積實力和消耗日本戰力<ref>{{Cite book | author = [[張玉法]] | title = 《中華民國史稿》 | location = 臺灣信義 | publisher = [[聯經出版]] | date = 1998年10月26日 | pages = 第302頁 | ISBN = 978-9570818260 | accessdate = 2013年10月17日 | language = 正體中文}}</ref>。


[[File:2014-03-21 太陽花學運 P3210552.jpg|thumb|[[太陽花學運]]]]
=== 抗戰和接管 ===
[[2008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2008年]]及[[2012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2012年]],中國國民黨籍[[馬英九]]當選[[馬英九政府|總統]]<ref name="第12~13任 馬總統英九先生">{{Cite web|url=https://www.president.gov.tw/Page/88|title=第12~13任 馬總統英九先生|author=|date=|publisher=中華民國總統府|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19-04-11|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90411064525/https://www.president.gov.tw/Page/88|dead-url=no}}</ref>,在其任內改善海峽兩岸關係,簽訂[[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經濟協議]]{{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至12頁|趙永茂等|2011年|2loc=第297頁、第378至379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94至96頁、第301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4loc=第20至29頁|John C. Copper|2020年|5loc=第33至38頁、第79至84頁、第152至156頁、第174至182頁、第246至247頁、第249至253頁、第269至276頁|John C. Copper|2023年}}。但在2014年,隨著經濟停滯與[[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主權威脅]],臺灣爆發[[太陽花學運]]{{sfnm|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1loc=第20至29頁|John C. Copper|2020年|2loc=第79至84頁、第182至188頁、第249至253頁|John C. Copper|2023年}}。2015年,馬英九和[[習近平]]在新加坡舉行[[兩岸領導人會面]]<ref name="第12~13任 馬總統英九先生"/>{{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94至96頁、第301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2loc=第20至29頁|John C. Copper|2023年}}。[[2016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2016年]],民主進步黨籍[[蔡英文]]當選[[蔡英文政府|首位女性總統]],並在[[2020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2020年]]連任總統<ref name="蔡英文 總統">{{Cite web|url=https://www.president.gov.tw/Page/40|title=蔡英文 總統|author=|date=|publisher=中華民國總統府|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18-08-30|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80830174136/https://www.president.gov.tw/Page/40|dead-url=no}}</ref>,民主進步黨在2016年首次取得立法院多數席次{{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55頁、第97頁、第301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2loc=第20至29頁|John C. Copper|2020年|3loc=第33至38頁、第84至87頁、第152至156頁、第174至188頁|中央情報局|2023年|John C. Copper|2023年}},2020年仍持續持有立法院多數席次{{sfnm|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1loc=第20至29頁|John C. Copper|2023年}}。[[2024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2024年]],民主進步黨籍[[賴清德]]當選[[賴清德政府|總統]],使得民主進步黨首次取得第三個連續執政任期,但未獲得立法院多數席次而成為[[少數派政府]]。2024年5月,[[2024年立法院改革爭議|立法院改革法案爭議]]導致[[青鳥行動|社會運動以及大規模抗議]]。<ref>{{Cite news |url=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chinese-news-69073343 |title=台灣國會改革三讀通過後會發生什麼?「青鳥行動」翻轉「藍白綠」格局? |author=李澄欣 |work=[[英国广播公司]] |date=2024-05-30 |accessdate=2024-05-30 |language=zh}}</ref><ref>{{Cite news |url=https://thecollectivehk.com/%E5%8F%B0%E7%81%A3%E9%9B%86%E6%9C%83%EF%BD%9C%E4%B8%8A%E5%91%A8%E5%8D%81%E8%90%AC%E4%BA%BA%E9%9B%86%E6%9C%83%E5%BE%8C%E3%80%80%E7%AB%8B%E6%B3%95%E9%99%A2%E6%94%B9%E9%9D%A9%E6%B3%95%E6%A1%88%E4%BB%8A/ |title=台灣集會|國會改革法案三讀通過 七萬人聚集高呼「重啟社會對話」 |work=集誌社 |date= 2024-05-28 |accessdate=2024-05-30 |language=zh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40528140219/https://thecollectivehk.com/%E5%8F%B0%E7%81%A3%E9%9B%86%E6%9C%83%EF%BD%9C%E4%B8%8A%E5%91%A8%E5%8D%81%E8%90%AC%E4%BA%BA%E9%9B%86%E6%9C%83%E5%BE%8C%E3%80%80%E7%AB%8B%E6%B3%95%E9%99%A2%E6%94%B9%E9%9D%A9%E6%B3%95%E6%A1%88%E4%BB%8A/ |archivedate=2024-05-28}}</ref>
{{Main|中國抗日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
[[File:Cairo conference.jpg|thumb|right|250px|1943年11月,國民政府主席蔣中正、美國總統[[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與英國首相[[溫斯頓·邱吉爾]]在埃及發表《[[開羅宣言]]》。]]


== 地理環境 ==
1937年7月7日,[[大日本帝國]]發動[[七七事變]]使得[[中國抗日戰爭]]全面爆發,當時國民革命軍約有170萬人投入作戰<ref group ="註">[[中國抗日戰爭]]期間共爆發38,931次小型戰鬥、1,117次重大戰役以及22場大型會戰,而造成的傷亡人數高達330多萬人。</ref><ref>{{Cite web |url= http://web.archive.org/web/20080712101143/http://www.state.gov/r/pa/ho/time/wwii/88734.htm |title= Japan, China,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Road to Pearl Harbor, 1937 |author= [[美國國務院]] |publisher= {{Link-en|美國國務院歷史局|Office of the Historian}} |language= 英文 |accessdate= 2014年2月23日}}</ref>。不過一直到1941年12月7日日本發動[[珍珠港事件]]開啟[[太平洋戰爭]]後,國民政府才正式對日宣戰,並且加入[[同盟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同盟國]]行列<ref>《[[貴州大學學報]]》. [http://big5.china.com/gate/big5/military.china.com/history4/62/20140708/18615522.html 中國為何1941年才對日宣戰?保障英美物資輸入]. [[中國網]]. 2014年7月6日 [2014年8月22日] {{zh-hk}}.</ref>。這期間國民政府將首都從南京市撤退到[[重慶市]],英國也開放[[滇緬公路]]以運補物資給予前線<ref>鍾元. [http://www.epochtimes.com/b5/13/7/8/n3911289.htm%E4%B8%83%E4%B8%83%E6%8A%97%E6%97%A576%E9%80%B1%E5%B9%B4-%E8%94%A3%E4%B8%AD%E6%AD%A3%E9%A0%98%E5%B0%8E%E5%85%AB%E5%B9%B4%E6%8A%97%E6%88%B0%E7%9C%9F%E7%9B%B8%E5%86%8D%E7%8F%BE.html?p=all 七七抗日76週年 蔣中正領導八年抗戰真相再現]. 《[[大紀元時報]]》. 2013年7月7日 [2014年2月23日] {{zh-tw}}.</ref><ref name = "國民政府移駐重慶宣言">《[[:s:國民政府移駐重慶宣言|國民政府移駐重慶宣言]]》. 中國: [[國民政府]]. 1937年11月20日 {{zh-tw}}.</ref>,不過日本也接繼成立[[蒙疆聯合自治政府]]、[[汪精衛政權]]等傀儡政權<ref name = "蔣中正"/>。同時國民政府也透過談判使得歐洲和美洲國家撤銷[[不平等條約]],並且和英國、美國等國家改簽署平等條約<ref>何文光. [http://www.chinamil.com.cn/big5/wy/2011-12/21/content_4747740.htm 美英日廢除對華不平等條約]. 《[[解放軍報]]》. 2011年12月21日 [2014年8月22日] {{zh-hk}}.</ref>。
{{參見|臺灣地理}}
[[File:Taiwan NASA Terra MODIS 2022-07-21.jpg|thumb|[[臺灣]]東部多為山區,西部逐漸過渡為平原,北部灰色地帶為[[臺北盆地]]及[[桃園臺地群]]]]


中華民國轄有臺灣及其附屬島嶼、澎湖群島、金門群島、馬祖列島、烏坵列嶼、東沙群島、南沙群島之太平島與中洲礁等地。有效管轄土地面積36,197.067平方公里,在世界各國及自治地區中[[世界各國和地區面積列表|排行第136名]]<ref name="土地"/>{{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至11頁|John C. Copper|2020年|2loc=第2至7頁|John C. Copper|2023年}}。臺灣及其附屬島嶼面積35,886.8623平方公里<ref name="土地"/>,占中華民國管轄土地面積99%以上{{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36頁|John C. Copper|2020年|2loc=第2至7頁}}。臺灣是位於[[太平洋]]西岸[[東亞島弧]]間、[[亞洲]]大陸東南邊緣的海島<ref name="臺灣概況">{{Cite web|url=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27009|title=臺灣概況|author=|date=2021-05-24|publisher=交通部觀光局|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6-05|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605131620/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27009|dead-url=no}}</ref><ref name="景點">{{Cite web|url=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00082|title=景點|author=|date=|publisher=交通部觀光局|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3-26|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326182038/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00082|dead-url=no}}</ref>,四面環海<ref name="生態旅遊">{{Cite web|url=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42193|title=生態旅遊|author=|date=|publisher=交通部觀光局|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6-05|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605131619/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42193|dead-url=no}}</ref>;其北方和東北方瀕[[東海]],東北方與日本[[琉球群島]]接壤,東方與墨西哥相隔太平洋,南方與菲律賓相隔[[巴士海峽]],西方與中國東南地區相隔[[臺灣海峽]]<ref name="土地"/>{{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12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2loc=第8至12頁|John C. Copper|2020年|3loc=第2至7頁|中央情報局|2023年|John C. Copper|2023年}}。[[中華民國地理極點|經度]]約在東經120度至東經121度,緯度約在北緯21度至北緯26度之間<ref name="土地"/>{{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36至38頁|John C. Copper|2020年|2loc=第2至7頁|中央情報局|2023年}}。
儘管國民革命軍因為裝備、經濟等因素不如日軍,而在整體戰爭中處於劣勢狀態。但是國民革命軍仍成功拖住日軍在中國戰場的主要戰力,並在部份戰役中獲得勝利。在美國於1945年8月初於日本[[廣島與長崎原子彈爆炸|投下原子彈]]、以及蘇聯發動[[日蘇戰爭]]佔領[[滿洲國]]和中國東北地區後,日本最終在1945年8月15日宣布[[無條件投降|無條件]][[日本投降|投降]],並且於同年9月2日簽署《[[降伏文書]]》<ref>[[林志昇]]和[[何瑞元]]. [http://www.taiwanus.net/roger/roger_24.htm 檢視美國對台灣的政策]. [[台灣民政府]]. [2014年2月23日] {{zh-tw}}.</ref>。國民政府則於9月9日在南京市接受日本呈交投降書,至此中華民國於中國抗日戰爭中勝利,並在隔年將首都遷回南京市<ref>[[郭廷以]]. [http://gj.zdic.net/archive.php?aid=9483 1946──中華民國三十五年丙戌]. 漢典古籍. [2014年2月23日] {{zh-hk}}.</ref>。此時國民政府除了收復中國東北地區外,也依照盟軍統帥[[道格拉斯·麥克阿瑟]]發佈的《[[一般命令第一號]]》而代表[[同盟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同盟國]]對日本過去統治的臺灣、澎湖群島等島嶼實施[[同盟國軍事佔領日本|軍事佔領]]<ref name = "外交部條約法律司">[[外交部條約法律司]]. [http://www.mofa.gov.tw/News_Content.aspx?n=A882831462E15694&sms=779A2E76271875CF&s=A421F866010C8490 「臺灣的國際法地位」說帖]. [[中華民國外交部]]. 2011年9月28日 [2014年2月23日] {{zh-tw}}.</ref>。


臺灣大致呈現東西狹、南北長的紡錘形<ref name="景點"/><ref name="臺灣概況"/>,南北長約394公里,東西寬約144公里{{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12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2loc=第8至12頁|John C. Copper|2023年}}。臺灣擁有多樣複雜的[[臺灣地理|地形及地理景觀]]<ref>{{Cite web|url=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01016|title=觀光景點|author=|date=2022-12-30|publisher=交通部觀光局|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3-21|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321150502/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01016|dead-url=no}}</ref>,約有70%面積為山地<ref name="脊梁山脈旅遊">{{Cite web|url=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42710|title=脊梁山脈旅遊|author=|date=|publisher=交通部觀光局|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6-05|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605131620/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42710|dead-url=no}}</ref>,平均海拔1,150公尺;[[臺灣山脈列表|主要山脈]]皆為南北走向<ref name="臺灣概況"/>,自東向西分別是[[海岸山脈]]<ref>{{Cite web|url=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42810|title=海岸山脈|author=中華民國內政部|date=|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3-27|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327201455/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42810|dead-url=no}}</ref>、[[中央山脈]]<ref name="中央山脈">{{Cite web|url=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42806|title=中央山脈|author=|date=|publisher=交通部觀光局|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3-27|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327201450/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42806|dead-url=no}}</ref>、[[雪山山脈]]<ref>{{Cite web|url=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42807|title=雪山山脈|author=中華民國內政部|date=|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3-27|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327201454/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42807|dead-url=no}}</ref>、[[玉山山脈]]<ref name="玉山山脈">{{Cite web|url=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42808|title=玉山山脈|author=|date=|publisher=交通部觀光局|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3-27|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327201440/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42808|dead-url=no}}</ref>、及[[阿里山山脈]]<ref>{{Cite web|url=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42809|title=阿里山山脈|author=中華民國內政部|date=|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3-27|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327201501/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42809|dead-url=no}}</ref><ref name="地文">{{Cite web|url=https://www.ey.gov.tw/state/4447F4A951A1EC45/52515c49-bcc0-45f5-bd5f-78c22c9d3f45|title=地文|author=中華民國內政部|date=2022-08-26|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4-10|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410030110/https://www.ey.gov.tw/state/4447F4A951A1EC45/52515c49-bcc0-45f5-bd5f-78c22c9d3f45|dead-url=no}}</ref>{{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14至16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36至38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3loc=第8至12頁|John C. Copper|2020年|4loc=第2至7頁|中央情報局|2023年|John C. Copper|2023年}}。中央山脈偏於東側,延著南北軸線形成主幹,亦是東西部河川分水嶺<ref name="地文"/><ref name="臺灣概況"/><ref name="中央山脈"/>{{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14至16頁|John C. Copper|2020年|2loc=第2至7頁|John C. Copper|2023年}}。玉山山脈主峰[[玉山]]高3,952公尺<ref name="臺灣概況"/>,為[[臺灣之最列表|東亞第一高峰]]<ref name="地文"/><ref name="玉山山脈"/>{{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14至16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36至38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3loc=第8至12頁|John C. Copper|2020年|4loc=第2至7頁}}。北部則有[[大屯山|大屯山脈]],構成[[臺北盆地]]的周圍{{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36至38頁}}。這些山脈多被森林覆蓋,超過3,000公尺的[[臺灣山峰列表|山峰]]多達268座<ref name="臺灣概況"/><ref name="脊梁山脈旅遊"/>{{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36至38頁|John C. Copper|2020年|2loc=第2至7頁|John C. Copper|2023年}}。
然而中國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間的矛盾再度浮出,1945年開始雙方便在美國多次斡旋下同意就聯合政府和平談判<ref name = "Chinese Revolution"/>。但是由於兩者期盼結果差異過大,最後在沒有達成協議下[[第二次國共內戰]]爆發<ref>[[時代公司]]. [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id=hD8EAAAAMBAJ&printsec=frontcover&hl=zh-TW#v=onepage&q&f=false LIFE]. 美國紐約: 《[[生活 (雜誌)|生活]]》. 1956年1月23日 [2014年2月23日] {{en}}.</ref>。同時國民政府也因為提出錯誤的政策,造成中國大陸經濟面臨[[惡性通貨膨脹]]。國民政府宣佈[[臺灣光復節|光復臺灣]]後成立了接管政務的[[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ref name = "外交部條約法律司"/>,則因為施政錯誤而造成政治、經濟、社會等種種問題,軍政人員歧視臺灣人民<ref group = "註">行政院設立的[[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所建置的[[二二八和平紀念碑]]碑文上面記載該事件發生的背景,代表中華民國官方的立場。</ref>,加上臺灣與中國大陸族群間文化和語言的隔閡,使得新政府很快在臺灣喪失民心<ref>[http://content.time.com/time/magazine/article/0,9171,792979,00.html Foreign News: This Is the Shame]. 《[[時代 (雜誌)|時代]]》. 1946年6月10日 [2014年2月26日] {{zh-cn}}.</ref><ref>[http://content.time.com/time/magazine/article/0,9171,792979,00.html Foreign News: This Is the Shame]. 《[[時代 (雜誌)|時代]]》. 1946年6月10日 [2014年2月26日] {{en}}.</ref>。1947年2月28日,因為槍擊民眾事件使得臺灣各地發起大規模抗議。對此政府決定從中國大陸增援軍力並實施武力鎮壓和後續的[[清鄉]],最終[[二二八事件]]估計造成18,000人至30,000人死亡<ref>[http://content.time.com/time/magazine/article/0,9171,804090,00.html CHINA: Snow Red & Moon Angel]. 《[[時代 (雜誌)|時代]]》. 1947年4月7日 [2014年2月26日] {{en}}.</ref><ref>[http://news.bbc.co.uk/hi/english/zhwiki/static/in_depth/asia_pacific/2000/taiwan_elections2000/1945_1949.stm Civil war]. [[BBC新聞]]. [2014年2月23日] {{en}}.</ref><ref>[http://www.taiwandc.org/228-intr.htm "28 February 1947"]. New Taiwan, Ilha Formosa. 2007年 [2013年10月17日] {{en}}.</ref>。


[[西部衝上斷層山地|阿里山山脈以西]]為漸趨平緩的[[丘陵]]、[[臺地]]、[[平原]]及[[盆地]]<ref name="地文"/>,大部分平地、耕地和人口便位在[[臺灣西部平原|西部和北部沿海]]{{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14至15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36至38頁|John C. Copper|2020年|3loc=第2至7頁|中央情報局|2023年|John C. Copper|2023年}}。在山麓丘陵周邊是海拔100公尺至500公尺的臺地,包括西北部[[桃園臺地群]](面積最大的臺地)、[[臺中市]][[后里臺地]]與[[大肚臺地]]、[[彰化縣]][[八卦臺地]]、[[屏東縣]][[恆春臺地]]等,當中許多是用於種植水稻的梯田{{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16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38至39頁|John C. Copper|2020年|3loc=第2至7頁}}。海拔100公尺以下、地勢平坦的沖積平原約占臺灣土地面積23%,橫跨[[雲林縣]]到[[高雄市]]的[[嘉南平原]]便占14%,另有東北部[[蘭陽平原]]、南部[[屏東平原]]等{{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16至17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38至39頁}}。在中央山脈與東部海岸山脈之間有[[花東縱谷]]平原,另有臺北盆地、[[臺中盆地]]、[[埔里盆地群]]等盆地{{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16至17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36至39頁|John C. Copper|2023年}}。
=== 國共內戰 ===
{{Main|第二次國共內戰|行憲}}
[[File:Mao and Chiang1945.jpg|thumb|right|250px|1945年時,[[蔣中正]]、[[毛澤東]]和美國外交官[[派屈克·傑伊·赫爾利]]在重慶展開和平談判。]]


[[各國海岸線長度列表|中華民國海岸線]]全長大約1,566.3公里{{sfnm|中央情報局|2023年}}。[[臺灣海岸|臺灣東部海岸]]山脈急遽沒入太平洋,西部海岸緩慢沒入臺灣海峽(並有沼澤和沙洲等地形),南部和離島海岸則有[[珊瑚礁|珊瑚礁群]]<ref name="臺灣概況"/>{{sfnm|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1loc=第8至12頁|John C. Copper|2020年|2loc=第2至7頁|John C. Copper|2023年}}。許多主要港口設在西部海岸線,僅有東北部[[蘇澳港]]和北部[[基隆港]]例外{{sfnm|John C. Copper|2020年|1loc=第2至7頁|John C. Copper|2023年}}。在[[中華民國臺灣地區島嶼列表|島嶼部分]],臺灣擁有21個附屬島嶼,較重要者有[[龜山島]]<ref>{{Cite web|url=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42281|title=龜山島|author=中華民國內政部|date=2022-08-26|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3-27|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327215338/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42281|dead-url=no}}</ref>、[[綠島鄉|綠島]]<ref name="綠島">{{Cite web|url=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42282|title=綠島|author=中華民國內政部|date=2022-08-26|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3-27|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327204006/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42282|dead-url=no}}</ref>、[[蘭嶼]]<ref>{{Cite web|url=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42283|title=蘭嶼|author=中華民國內政部|date=2022-08-26|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3-27|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327204004/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42283|dead-url=no}}</ref>、[[琉球嶼]]等<ref>{{Cite web|url=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42284|title=小琉球|author=中華民國內政部|date=2022-08-26|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3-27|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327210237/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42284|dead-url=no}}</ref>;澎湖群島位於臺灣海峽,共計[[澎湖縣|64個島嶼]];金門群島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福建省]]東南海岸外,共計[[金門縣|12個島嶼]];馬祖列島位於臺灣海峽西北西方,共計[[連江縣|36個島嶼]];東沙群島、中沙群島和南沙群島位於[[南海]];[[釣魚臺列嶼]]位於東海<ref name="土地"/>{{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12至14頁、第25至27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41至43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3loc=第8至12頁|John C. Copper|2020年|4loc=第2至7頁|中央情報局|2023年|John C. Copper|2023年}}。
在中國共產黨代表抵制沒有參與的情況下,以中國國民黨為首的[[制憲國民大會]]於1946年12月25日通過《[[中華民國憲法]]》,該部憲法隨後遭中國共產黨強烈批評、並造成雙方關係決裂<ref>[[周恩來]]. [http://cpc.people.com.cn/GB/69112/75843/75874/75993/5181797.html 评马歇尔〔362〕离华声明]. [[人民網]]. 1947年1月10日 [2014年2月23日] {{zh-cn}}.</ref><ref>《南京衛戍司令部致電梅園新村中共聯絡處限期撤退令》. 中國重慶: 《[[大公報]]》. 1947年3月1日 {{zh-tw}}.</ref>。1947年年初開始[[第二次國共內戰]]全面展開,並且從偏遠地區擴及至整個中國大陸。內戰初期中國國民黨軍隊在各個戰場呈現進攻態勢,經過數度波折最終在同年秋季收復全國大部分地區<ref>{{Cite book | author = [[文安立]] | title = Decisive Encounters: The Chinese Civil War, 1946-1950 | location = 美國帕羅奧圖 | publisher = [[史丹福大學出版社]] | date = 2003年3月19日 | ISBN = 978-0804744782 | accessdate = 2014年2月23日 | url = 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id=JBCOecRg5nEC&printsec=frontcover&hl=zh-TW#v=onepage&q&f=false | language = 英文}}</ref>。但是1947年入冬開始,中國共產黨的部隊開始反攻駐守在大城市的國民革命軍,並且於1948年正式拋棄舊有番號而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


=== 地質 ===
1948年時,[[第一屆國民大會第一次會議]]選舉[[蔣中正]]與[[李宗仁]]為行憲後第一任正副總統,於同年5月20日正式就任<ref>[[楊天石]]. [http://www.people.com.cn/BIG5/198221/198819/198855/12343016.html 蔣介石曾提議胡適參選總統 意見遭黨內否決]. [[人民網]]. 2010年8月4日 [2014年2月23日] {{zh-tw}}.</ref>。會議還因應當時全面爆發的內戰局勢,通過[[莫德惠]]、[[胡適]]等人提出的《[[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以<ref name = "Retreat to Taiwan">[http://news.bbc.co.uk/hi/english/zhwiki/static/in_depth/asia_pacific/2000/taiwan_elections2000/1949_1955.stm Retreat to Taiwan]. [[BBC新聞]]. [2014年2月23日] {{en}}.</ref>。國民政府亦在同時開始實施[[憲政主義]]而改組政府,但仍是由中國國民黨繼續執政。同年夏季,失去周圍農村支持的中華民國國軍被困守在城市,戰局逐漸對中華民國政府不利。在經過9月爆發的[[遼西會戰]]以及11月爆發的[[徐蚌會戰]]和[[平津戰役]]後,中國共產黨完全控制中國東北和華北地區<ref>藍培剛. [http://www.epochtimes.com.tw/9/9/22/122224.htm%E5%A4%B1%E5%8E%BB%E7%9A%84%E5%8B%9D%E5%88%A9%E2%80%94%E5%9B%9E%E9%A6%96%E5%9C%8B%E5%85%B1%E4%B8%89%E5%A4%A7%E6%88%B0%E5%BD%B9 失去的勝利—回首國共三大戰役]. 《[[大紀元時報]]》. 2009年9月22日 [2014年2月23日] {{zh-tw}}.</ref>。重要會戰的失敗導致蔣中正於1949年1月底宣布下野,總統職位則由李宗仁代理。1949年4月,中華民國政府和中國共產黨召開的[[北平和談]]破裂後,中國人民解放軍很快南下佔領南部省份<ref>林桶法. [http://www.drnh.gov.tw/ImagesPost/46ea605e-f08b-4f39-94fd-e3ed4cdce786/74e97e13-a772-4dd0-81cc-98dac3989371_ALLFILES.pdf 從溪口到臺北:第三次下野期間蔣介石的抉擇]. [[國史館]] [2014年2月23日] {{zh-tw}}.</ref>。
{{參見|臺灣地質}}
[[File:玉山主峰 01.jpg|thumb|[[玉山山脈]]主峰[[玉山]]高3,952公尺,為東亞第一高峰,在冬季便會降雪<ref name="地文"/>]]
臺灣位居[[歐亞大陸]]與太平洋海盆的東亞島弧[[臺灣地質|中央位置]]<ref name="臺灣概況"/>,是由[[歐亞大陸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撞擊形成的[[新生代]]褶皺山脈<ref name="土地"/>{{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12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38頁}}。東亞島弧位在東亞至[[東南亞]]沿海,北起阿拉斯加阿留申群島,在行經日本、菲律賓後,南至印度尼西亞島嶼;臺灣位於日本和菲律賓之間<ref name="臺灣概況"/>,但形成時間與琉球群島和菲律賓不同{{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36頁|John C. Copper|2020年|2loc=第2至7頁|John C. Copper|2023年}}。大約在[[中生代]]末期的南澳運動中,臺灣因為造山運動浮出水面成為一個小島,但不久深埋海底<ref name="地文"/>{{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14至15頁}}。直到大約200萬年前,臺灣東南方向的板塊在花東縱谷一帶撞上歐亞大陸板塊,強大的壓力再度把海底的沈積物抬升到海面,形成北—東北到南—西南走向的地勢<ref name="地文"/>{{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14至15頁|John C. Copper|2023年}}。


其後的褶皺運動、[[臺灣斷層|斷層運動]]使臺灣逐漸上升成為穩固的島嶼,且上升運動不斷進行;自然環境的風化、雨蝕、崩落等作用造成多樣[[臺灣山峰地形突起度列表|複雜的地形樣貌]]<ref name="景點"/><ref name="地文"/>{{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14至15頁}}。其西部臺灣海峽平均深度約300英尺,東部太平洋30英里海床則有13,000英尺{{sfnm|John C. Copper|2020年|1loc=第2至7頁}}。[[各國土地使用情況列表|臺灣農耕地]]大約7,900平方公里,但儘管土地因為火山作用導致[[台灣土壤|土壤肥沃]],土壤肥力仍然差異甚大:北部耕地土壤主要是酸性沖積土壤和赤鬆土壤,南部耕地土壤是中性至弱鹼性的沖積土壤{{sfnm|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1loc=第8至12頁|John C. Copper|2020年|2loc=第7至9頁|John C. Copper|2023年}}。臺灣大部分的土壤缺乏磷和鉀,需要肥料才能有獲得好收成{{sfnm|John C. Copper|2023年}}。而隨著社會經濟的變遷與發展,土壤及地下水等生活環境污染日益增加<ref name="污染防治">{{Cite web|url=https://www.ey.gov.tw/state/4AC21DC94B8E19A8/28d8e78b-fd94-4b65-933e-5ce33794ad9a|title=污染防治|author=[[行政院環境保護署]]|date=2022-03-16|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1-13|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113103245/https://www.ey.gov.tw/state/4AC21DC94B8E19A8/28d8e78b-fd94-4b65-933e-5ce33794ad9a|dead-url=no}}</ref>。
其中在8月至10月陸續佔領華南地區、10月推進至福建省,在11月至隔年3月陸續攻佔四川省、西康省等地,而中華民國國軍僅贏得[[古寧頭戰役]]等少數戰役<ref>關安邦. [http://www.mnd.gov.tw/Upload/200910/%E5%8F%A4%E5%AF%A7%E9%A0%AD%E5%A4%A7p4-9.pdf 古寧頭大捷之前因與影響]. [[中華民國國防部]]. 2009年10月 [2014年2月23日] {{zh-tw}}.</ref>。這時認為大勢已去的李宗仁赴往香港並飛至美國,蔣中正則於中國西南地區繼續領導軍隊持續作戰。最後獲得蘇聯支持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擊敗得到美國支援的中華民國軍隊<ref>[http://spice.stanford.edu/catalog/introduction_to_sovereignty_a_case_study_of_taiwan/ Introduction to Sovereignty: A Case Study of Taiwan]. [[史丹佛大學]]. 2004年 [2014年2月23日] {{en}}.</ref><ref>[http://www.history.com/this-day-in-history/chinese-nationalists-move-capital-to-taiwan Dec 8, 1949: Chinese Nationalists move capital to Taiwan]. [[歷史頻道]]. [2014年2月23日] {{en}}.</ref>,並在1949年10月於[[北京市]]宣布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ref name = "Chinese Revolution"/><ref>{{Cite book | author = Anthony Kubek | title = HOW THE FAR EAST WAS LOST | location = 英國英格蘭 | publisher = Intercontex Publishers | date = 1971年1月1日 | ISBN = 978-0856220005 | accessdate = 2014年2月23日 | language = 英文}}</ref>。同年12月蔣中正下令已撤至西南地區的中央政府退守臺灣,並將臺北市定為[[臨時首都]]<ref>[http://webarchive.ncl.edu.tw/archive/disk5/86/58/26/31/93/200711263024/20090815/web/info.gio/ct2668_2.html?ctNode=2527&CtUnit=525&BaseDSD=7&mp=24 國際危機與兩岸關係]. [[行政院新聞局]]. [2014年2月23日] {{zh-tw}}.</ref><ref>[[張其昀]]. 《先總統蔣公全集》第3卷. 臺灣臺北: [[中國文化大學]]. 1984年4月: 第4,070頁 {{zh-tw}}.</ref><ref>{{Cite book | title = China: U.S. policy since 1945 | location = 美國 | publisher = {{Link-en|美國國會季刊社|Congressional Quarterly}} | date = 1980年1月1日 | ISBN = 978-0871871886 | accessdate = 2014年2月23日 | language = 英文}}</ref>。撤退途中除了將中國外匯和[[黃金儲備]]移往臺灣外<ref name = "Retreat to Taiwan"/>,許多部隊也跟著政府撤往臺灣地區<ref name = "Retreat to Taiwan"/>,另外還有100萬至200萬名中國大陸居民同樣選擇前往臺灣等島嶼<ref>[[李鴻禧]]. [http://www.newtaiwan.com.tw/bulletinview.jsp?bulletinid=47005 我們當然不是中國人,是百分之百台灣人]. 《[[新台灣新聞周刊]]》. 2002年5月9日 [2014年2月23日] {{zh-tw}}.</ref><ref>{{Cite book | author = J.P.D. Dunbabin | title = The Cold War: The Great Powers and their Allies | location = 英國倫敦 | publisher = {{Link-en|Routledge|Routledge}} | date = 2007年12月4日 | pages = 第187頁 | ISBN = 978-0582423985 | accessdate = 2014年2月23日 | url = 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id=iiasAgAAQBAJ&printsec=frontcover&hl=zh-TW#v=onepage&q&f=false | language = 英文}}</ref><ref>{{Cite book | author = Franklin Ng | title = The Taiwanese Americans | location = 美國西港(Westport) | publisher = {{Link-en|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 | date = 1998年5月26日 | pages = 第10頁 | ISBN = 978-0313297625 | accessdate = 2014年2月23日 | url = 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id=lPzsB_wJQW0C&printsec=frontcover&hl=zh-TW#v=onepage&q&f=false | language = 英文}}</ref>。


由於歐亞大陸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相撞,臺灣擁有[[臺灣火山列表|火山]]、[[臺灣溫泉|溫泉]]及[[臺灣地震列表|頻繁地震]](平均每年160次地震){{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38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2loc=第8至12頁|John C. Copper|2020年|3loc=第2至7頁|中央情報局|2023年|John C. Copper|2023年}}。1999年,臺灣發生[[九二一大地震]],造成2,000多人[[臺灣災難列表|死亡]]{{sfnm|趙永茂等|2011年|1loc=第374至375頁|劉翠溶等|2011年|2loc=第120至123頁}}。主要火山分佈在[[大屯火山群]]、[[基隆火山群]],另有[[玄武岩]]等凝固熔岩、小型泥火山、泥質溫泉等現象{{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16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38頁}}。臺灣過去大量開採[[臺灣煤礦|煤礦]]、黃金、硫磺、大理石、玉石、天然氣等資源,但2000年後已經耗盡{{sfnm|John C. Copper|2020年|1loc=第7至9頁|中央情報局|2023年|John C. Copper|2023年}}。較小的島嶼因海底火山形成獨特自然風貌,如澎湖群島柱狀玄武岩<ref name="地文"/>、綠島和龜山島海底溫泉等<ref name="綠島"/>{{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16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41至42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3loc=第8至12頁}}。龜山島是臺灣歷史上有紀錄的活火山,但幾個世紀並未噴發{{sfnm|中央情報局|2023年}}。金門群島和馬祖列島在地質上屬於[[中国大陆|中國大陸]]{{sfnm|John C. Copper|2020年|1loc=第2至7頁}}。
=== 專制統治 ===
{{Main|台灣戰後時期|台灣海峽危機|臺灣省戒嚴令|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臺灣白色恐怖時期}}
[[File:U.S. President Eisenhower visited TAIWAN 美國總統艾森豪於1960年6月訪問臺灣台北時與蔣中正總統-2.jpg|thumb|left|250px|1960年6月,美國總統[[德懷特·艾森豪]]與中華民國總統蔣中正共同接受臺灣民眾歡迎。]]


臺灣地區共有119條[[臺灣河流列表|河流]],大多呈現東西向,並發源於中央山脈或丘陵<ref name="地文"/>{{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39頁|John C. Copper|2020年|2loc=第2至7頁|John C. Copper|2023年}}。西部河流多長於東部河流,流域多小於2,000平方公里,但[[臺灣圳道列表|灌溉和排水渠道]]串聯許多河流<ref name="地文"/>{{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17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39頁|John C. Copper|2020年|3loc=第2至7頁|John C. Copper|2023年}}。[[台灣河流長度列表|長度100公里河流]]共有8條,[[濁水溪]]是長度最長的河流,[[高屏溪]]具有最大流域面積,而[[淡水河]]是唯一具有航運功能的主要河流{{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17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39頁|John C. Copper|2020年|3loc=第2至7頁|John C. Copper|2023年}}。因為降雨季節分配不均,河流流量變化很大:夏季遭遇暴雨高漲、迅速流入大海,冬季枯水期則只剩乾溪<ref name="地文"/>{{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14至15頁、第17至18頁}}。[[臺灣湖泊列表|天然湖泊及人工湖泊]]共55個,最大的天然湖泊是[[日月潭]],而[[曾文水庫]]及[[翡翠水庫]]是最大的兩個人工湖泊{{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14至15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39頁}}。目前主要河川、[[臺灣水庫|水庫]]均有執行管制與整治措施<ref name="污染防治" /><ref name="環保政策" />{{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3至94頁、第446頁、第486至487頁、第489頁、第812至813頁、第828頁、第831頁|劉翠溶等|2011年|2loc=第638至641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173至174頁}}。
最初[[美國]]放棄撤至臺灣的中華民國政權,認為臺灣地區很快會被中國共產黨軍隊佔領<ref name = "Taiwan Strait Crises">{{Cite web |url= http://web.archive.org/web/20080712101525/http://www.state.gov/r/pa/ho/time/lw/88751.htm |title= The Taiwan Strait Crises: 1954 and 1958 |author= [[美國國務院]] |publisher= {{Link-en|美國國務院歷史局|Office of the Historian}} |language= 英文 |accessdate= 2014年2月23日}}</ref>。然而1950年[[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朝鮮]]與[[大韓民國|韓國]]全面爆發戰爭後<ref>{{Cite web |url= http://web.archive.org/web/20080712101515/http://www.state.gov/r/pa/ho/time/lw/88750.htm |title= U.S.-China Ambassadorial Talks, 1955-70 |author= [[美國國務院]] |publisher= {{Link-en|美國國務院歷史局|Office of the Historian}} |language= 英文 |accessdate= 2014年2月23日}}</ref>,受[[冷戰]]局勢影響使得美國總統[[哈瑞·S·杜魯門]]決定介入[[台灣海峽危機]],派遣[[第七艦隊 (美國海軍)|第七艦隊]]進入[[台灣海峽]]<ref name = "Retreat to Taiwan"/>,以防止中國大陸和臺灣發生敵對衝突<ref name = "Chinese Revolution"/>。1952年4月28日和同年8月5日分別生效的《[[舊金山和約]]》與《[[中日和約]]》,日本放棄有關臺灣、澎湖等地區的所有權利、名義與要求,而在1942年前與中國簽訂的條約內容也失效<ref name = "中華民國史"/>;然而美國和[[英國]]對於中華民國或者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中國」之議題表示沉默,亦不願表態何者是擁有島嶼控制權的合法政府<ref>{{Cite book | author = Muthiah Alagappa | title = Taiwan's Presidential Politics: Democratization and Cross-Strait Relations in the 21st Century | location = 美國阿蒙克 | publisher = {{Link-en|M. E. Sharpe|M. E. Sharpe}} | date = 2011年11月 | pages = 第265頁 | ISBN = 978-0765608345 | accessdate = 2013年10月17日 | url = 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id=dMZdHoqwpRkC&printsec=frontcover&hl=zh-TW#v=onepage&q&f=false | language = 英文}}</ref>。但為因應1950年代中國大陸與臺灣地區可能爆發衝突,美國陸續通過《[[中美共同防禦條約]]》與《{{Link-en|1955年福爾摩沙決議|Formosa Resolution of 1955}}》介入地區局勢<ref name = "Taiwan Strait Crises"/>。


=== 氣候 ===
1950年代初期,中華民國政府陸續將部隊撤離[[海南島]]、[[大陳島]]等中國沿岸島嶼,將統治重心放在臺灣、澎湖、金門、馬祖上<ref name = "Taiwan Strait Crises"/>;但儘管已經失去原本立國基礎的中國大陸[[治權]]、而有效統治範圍限縮至臺灣地區,中華民國政府仍繼續制定反攻大陸的[[國光計畫|軍事計畫]]<ref name = "Retreat to Taiwan"/>。對於內部反對派要求臺灣獨立而可能引起動亂、以及中國共產黨佔領中國大陸地區之威脅<ref name = "Taiwan profile Timeline">[http://www.bbc.com/news/world-asia-16178545 Taiwan profile: Timeline]. [[BBC新聞]]. 2014年4月22日 [2014年2月26日] {{en}}.</ref>,中華民國政府統治臺灣期間逐漸傾向[[威權主義]]、發展成為[[一黨制]]的[[獨裁政體|專政]]政府<ref name = "Cold war fortress">[http://news.bbc.co.uk/hi/english/zhwiki/static/in_depth/asia_pacific/2000/taiwan_elections2000/1955_1972.stm Cold war fortress]. [[BBC新聞網]]. 2002年 [2013年10月17日] {{en}}.</ref><ref>{{Cite book | author = Denny Roy | title = Taiwan: A Political History | location = 美國伊薩卡 | publisher = {{Link-en|康乃爾大學出版社|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 date = 2002年12月19日 | pages = 第55頁至第56頁 | ISBN = 978-0801488054 | accessdate = 2014年2月28日 | url = 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id=DNqasVI-gWMC&printsec=frontcover&hl=zh-TW#v=onepage&q&f=false | language = 英文}}</ref>,並堅持對中國共產黨實際接管的中國大陸地區擁有主權<ref>[[邵宗海]]. [http://www3.nccu.edu.tw/~chshaw/2ps.pdf 兩岸的政治定位之探討]. [[國立政治大學]]. [2014年2月23日] {{zh-tw}}.</ref>。中國國民黨除了於1950年代至1960年代進行組織改革外<ref>[http://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38774/6/200306.pdf 第二章 國民黨組織運作發展之歷程]. [[國立政治大學]]. [2014年2月23日] {{zh-tw}}.</ref>,還透過不同方式打壓政治立場相對的反對人士<ref>{{Cite book | author = Sun Yat-Sen和Ramon H. Myers | title = Prescriptions for Saving China: Selected Writings of Sun Yat-Sen | location = 美國史丹福 | publisher = [[胡佛研究所]] | date = 1994年1月 | pages = 第36頁 | ISBN = 978-0817992828 | accessdate = 2014年2月28日 | url = 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id=YA3TzmnYRpYC&printsec=frontcover&hl=zh-TW#v=onepage&q&f=false | language = 英文}}</ref>。在[[臺灣白色恐怖時期]],有140,000名民眾因被視為反對中國國民黨或者親近中國共產黨人士,而遭政府監禁或者處決<ref>{{Cite web |url= http://www.asiaone.com/News/AsiaOne%2BNews/Malaysia/Story/A1Story20080716-77050.html |title= Taiwan president apologises for 'white terror' era |author= [[路透社]] |date= 2008年7月16日 |publisher= {{Link-en|AsiaOne|AsiaOne}} |language= 英文 |accessdate= 2013年10月17日}}</ref>。
{{參見|臺灣氣候}}
[[File:寧靜-涵碧樓步道.jpg|thumb|[[南投縣]][[日月潭]]是廣受歡迎的旅遊景點<ref>{{Cite book|author=|editor=|title=2020-2021 Taiwan at a Glance|location=中華民國臺北|publisher=[[中華民國外交部]]|date=2021年10月|page=第82至83頁|ISBN=978-9865447311|accessdate=|url=https://multilingual.mofa.gov.tw/web/web_UTF-8/MOFA/glance2020-2021/2020-2021%20Taiwan%20at%20a%20Glance%20(English).pdf|language=en|archive-date=2021-03-14|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10314082013/https://multilingual.mofa.gov.tw/web/web_UTF-8/MOFA/glance2020-2021/2020-2021%20Taiwan%20at%20a%20Glance%20%28English%29.pdf|dead-url=no}}</ref>]]
[[臺灣氣候|臺灣氣候帶]]廣泛,南部為熱帶氣候、北部為亞熱帶氣候、山區為溫帶氣候,[[北回歸線]]貫穿[[嘉義縣]]、[[嘉義市]]及[[花蓮縣]]{{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12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39至41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3loc=第8至12頁|John C. Copper|2020年|4loc=第7至9頁|John C. Copper|2023年}}。臺灣四季溫度變化明顯,每月平均溫度約在攝氏15度至30度之間<ref name="地文"/>;而東部黑潮暖流調節臺灣溫度,海洋氣流更造就溫潤的天氣<ref name="臺灣概況"/>{{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14至15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39至41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3loc=第8至12頁|John C. Copper|2023年}}。夏季至秋季漫長炎熱,氣溫可達攝氏35度以上<ref name="地文"/>{{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14至15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39至41頁|John C. Copper|2020年|3loc=第7至9頁|John C. Copper|2023年}}。冬季短暫溫暖,偶有寒流南下,最低可達攝氏10度以下,高海拔山區常見飄雪<ref name="地文"/>{{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14至15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39至41頁|John C. Copper|2020年|3loc=第7至9頁|John C. Copper|2023年}}。臺灣[[溫室氣體]]排放占全球約0.56%<ref name="溫室氣體減量">{{Cite web|url=https://www.ey.gov.tw/state/4AC21DC94B8E19A8/bb0ef1bf-9d00-4bbf-b80c-3bfb5756fbe2|title=溫室氣體減量|author=[[行政院環境保護署]]|date=2022-03-16|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1-13|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113084418/https://www.ey.gov.tw/state/4AC21DC94B8E19A8/bb0ef1bf-9d00-4bbf-b80c-3bfb5756fbe2|dead-url=no}}</ref>。因應《[[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和《[[巴黎協定]]》,中華民國長期溫室氣體排放減量,並宣示將「[[低碳經濟|2050年淨零轉型]]」納入目標<ref name="溫室氣體減量"/><ref name="環保政策">{{Cite web|url=https://www.ey.gov.tw/state/4AC21DC94B8E19A8/bea31948-b13c-4bd7-b13b-904a50ee5730|title=環保政策|author=[[行政院環境保護署]]|date=2022-03-16|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1-13|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113103244/https://www.ey.gov.tw/state/4AC21DC94B8E19A8/bea31948-b13c-4bd7-b13b-904a50ee5730|dead-url=no}}</ref>{{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3至94頁、第445至446頁、第491至492頁、第809至811頁、第835至836頁|劉翠溶等|2011年|2loc=第1至29頁、第652至655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18至23頁、第166至168頁}}。


臺灣全年降雨豐沛,年降雨量約2,200毫米(東部和山區降雨量更多),春雨、[[梅雨 (台湾)|梅雨]]及[[颱風]]為主要[[降雨]]型態<ref name="地文"/>{{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14至15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39至41頁|John C. Copper|2020年|3loc=第7至9頁|John C. Copper|2023年}}。降雨分布取決於季節性季風:夏季因為[[西南季風]][[西南氣流|滯留鋒面]]而進入梅雨季<ref name="臺灣概況"/>,占中南部年降雨量90%、北部年降雨量60%;冬季則吹拂[[東北季風]],東部與北部出現穩定降雨,中南部則普遍乾燥{{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39至41頁|John C. Copper|2020年|2loc=第7至9頁|中央情報局|2023年|John C. Copper|2023年}}。颱風在夏末到秋初經過臺灣<ref name="臺灣概況"/>,平均每年襲擊3次至4次,有時引發[[臺灣自然災害列表|洪水、土石流或山崩]]{{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39至41頁|John C. Copper|2020年|2loc=第7至9頁|John C. Copper|2023年}}。另外因為氣象條件與[[臺灣空氣污染|空氣污染]],秋冬季節空氣品質不良<ref name="污染防治"/>。臺灣附屬島嶼和澎湖群島氣候與臺灣相似,金門群島和馬祖列島氣候與中國大陸沿岸相似,[[南海諸島]]氣候與東南亞島嶼相似{{sfnm|John C. Copper|2020年|1loc=第7至9頁|John C. Copper|2023年}}。
不過臺灣省政府除了實施地方鄉村自治、合作社以及基礎教育等措施外,也推動《[[耕地三七五減租條例]]》、[[公地放領]]和[[耕者有其田]]等土地改革政策穩定農業<ref>{{Cite book | author = [[馬若德]]和[[費正清]] | title = 《[[劍橋中國史|劍橋中國史:第13卷 中華人民共和國史下卷]]》(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Vol. 15: The People's Republic, Part 2) | location = 英國劍橋 | publisher = [[劍橋大學出版社]] | date = 1991年11月29日 | pages = 第837頁 | ISBN = 978-0521243377 | accessdate = 2014年2月28日 | language = 英文}}</ref>。往後更藉由土地改革所提供的廣大原物料與食物,開始推行市場整合的現代經濟制度。這一政策除了促進後來臺灣地區民營企業與工商業發展,更進一步發展出以加工出口導向為主的產業模式<ref name = "認識中華民國">[http://www.drnh.gov.tw/Content_Display.aspx?MenuKey=1 認識中華民國]. [[國史館]]. [2014年2月23日] {{zh-tw}}.</ref><ref>Gail E. Makinen和G. Thomas Woodward. [http://www.jstor.org/discover/10.2307/1992580?uid=3739216&uid=2&uid=4&sid=21103549930707 The Taiwanese Hyperinflation and Stabilization of 1945-1952]. [[JSTOR]]. 1989年2月 [2014年2月28日] {{en}}.</ref>。1960年代至1970年代期間,在政府強力推廣下轉型成為以工業化和技術性導向為主的經濟型態<ref name = "台灣奇蹟">[http://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35893/7/ 第三章 外資對台灣經濟發展之影響與現況]. [[國立政治大學]]. [2014年2月23日] {{zh-tw}}.</ref>。而來自美國的投資資金以及對臺灣產品的市場需求<ref name = "Cold war fortress"/>,使得中華民國經濟獲得快速增長、甚至被稱作「[[台灣奇蹟]]」<ref name = "台灣奇蹟"/>。1970年代時,中華民國的經濟成長力在亞洲是僅次於日本的第二大國家,並且與[[香港]]、韓國以及[[新加坡]]並列為[[亞洲四小龍]]<ref>[http://content.time.com/time/magazine/article/0,9171,917286-3,00.html China: Chiang Kai-shek: Death of the Casualty]. 《[[時代 (雜誌)|時代]]》. 1975年4月14日 [2013年10月1] {{en}}.</ref>。


=== 民主化改革 ===
=== 生態 ===
{{參見|臺灣生態}}
{{See Also|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公民投票法}}
[[File:Shakadang trial.jpg|thumb|[[太魯閣國家公園]]是臺灣眾多自然生態保護區之一,各陸域自然生態保護區約占領土面積20%<ref>{{Cite book|author=|editor=|title=2021-2022 Taiwan at a Glance|location=中華民國臺北|publisher=中華民國外交部|date=2021年10月|page=第9頁|ISBN=978-9865447311|accessdate=|url=https://multilingual.mofa.gov.tw/web/web_UTF-8/MOFA/glance2021-2022/2021-2022%20Taiwan%20at%20a%20Glance%20(English).pdf|language=en|archive-date=2023-04-08|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408024034/https://multilingual.mofa.gov.tw/web/web_UTF-8/MOFA/glance2021-2022/2021-2022%20Taiwan%20at%20a%20Glance%20(English).pdf|dead-url=no}}</ref>]]
[[File:President Direct Election Movement Ming-te Shih Yi-hsiung Lin and Hsin-liang Hsu.jpg|250px|thumb|1992年4月19日,[[黃信介]]、[[林義雄]]、[[許信良]]、[[施明德]]等[[民主進步黨]]領導人率數萬群眾遊行要求[[中華民國總統及副總統在臺灣之公民直接選舉與罷免|總統直選]]。]]
臺灣具有熱帶至溫帶的氣候帶與多種地形樣貌,因而擁有豐富多樣的[[臺灣生態|生物多樣性]]<ref name="臺灣概況"/><ref name="生態保育">{{Cite web|url=https://www.ey.gov.tw/state/4447F4A951A1EC45/1b8dbe49-8d22-4fbb-ab5f-589bb4b23726|title=生態保育|author=[[行政院農業委員會]]|date=2023-03-08|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2-12-26|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21226061727/https://www.ey.gov.tw/state/4447F4A951A1EC45/1b8dbe49-8d22-4fbb-ab5f-589bb4b23726|dead-url=no}}</ref>{{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839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176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3loc=第12至13頁}}。其中臺灣物種共有64,906種,包括動物41,017種、{{Link-en|臺灣植物群|Flora of Taiwan|植物}}10,704種、病毒、細菌、古菌、原生生物及原藻等6,502種、真菌類6,683種<ref name="生態保育"/>。過去臺灣曾完全被森林覆蓋,現在有60.7%以上面積為森林<ref name="生態保育"/>,且其他植被覆蓋大部分土地{{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839頁|劉翠溶等|2011年|2loc=第647至648頁|John C. Copper|2020年|3loc=第7至9頁|John C. Copper|2023年}}。自然植被隨海拔高度、氣候土壤不同變化,分成{{Link-en|南臺灣季風雨林|South Taiwan monsoon rain forests|熱帶常綠森林}}、{{Link-en|臺灣亞熱帶常綠森林|Taiwan subtropical evergreen forests|亞熱帶常綠森林}}、常綠闊葉林、針葉林等;針葉林占全部森林約20%,而近75%森林屬於硬木{{sfnm|John C. Copper|2020年|1loc=第7至9頁|John C. Copper|2023年}}。臺灣持續推動在低海拔平原種植樹林,並在過半地區(主要是山區和丘陵)禁止{{Link-en|臺灣森林砍伐|Deforestation in Taiwan|商業砍伐}}{{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3至94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175至176頁}}。


目前已知臺灣有119種[[台灣哺乳動物列表|哺乳動物]]、690種[[臺灣鳥類列表|鳥類]]、118種[[台灣爬行動物列表|爬行動物]]、43種[[台灣兩棲動物列表|兩棲動物]]、401種[[臺灣蝴蝶列表|蝴蝶]]、2,992種魚類,並有788種蕨類、5,560種被子植物和111種[[臺灣的裸子植物|裸子植物]]{{sfnm|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1loc=第12至13頁}}。其中約30%為[[臺灣特有種列表|特有種與特有亞種]](包括45種哺乳動物、85種鳥類)<ref name="生態保育"/>,其它則與中國大陸物種類似{{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176頁|John C. Copper|2020年|2loc=第7至9頁|John C. Copper|2023年}}。最大的哺乳動物是[[臺灣黑熊]],並有鹿和[[臺灣野豬|野豬]]出沒,各地候鳥群則在淤灘及[[紅樹林]]棲息<ref name="臺灣概況"/>{{sfnm|John C. Copper|2020年|1loc=第7至9頁|John C. Copper|2023年}}。離島動植物種類則較少,且缺乏樹木{{sfnm|John C. Copper|2023年}}。作為世界保育的重地之一<ref name="景點"/>,中華民國持續推動自然資源與環境生態維護,並促進生物多樣性、[[野生動物保育法|野生動物]]及[[臺灣濕地列表|濕地]]保育<ref name="重要農業施政措施">{{Cite web|url=https://www.ey.gov.tw/state/CD050F4E4007084B/eca9c73f-eab3-4628-9e73-afd18523027a|title=重要農業施政措施|author=[[行政院農業委員會]]|date=2022-03-18|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1-14|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114125830/https://www.ey.gov.tw/state/CD050F4E4007084B/eca9c73f-eab3-4628-9e73-afd18523027a|dead-url=no}}</ref>、教育推廣工作,並公告臺灣黑熊等[[臺灣保育物種列表|保育物種]]<ref name="生態保育"/>{{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3至94頁、第839至841頁、第852至853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176至178頁}}。
受冷戰局勢影響,1970年代以前聯合國和大多數西方國家都認定中華民國是代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ref>{{Cite web |url= http://index.hu/kulfold/hirek/321595/ |title= Elutasította Tajvan felvételét az ENSZ |date= 2007年7月24日 |publisher= {{Link-en|Index.hu|Index.hu}} |language= 匈牙利文 |accessdate= 2013年10月17日}}</ref>。然而1971年聯合國通過由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中國」的《[[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大多數國家很快轉而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為合法代表<ref name = "Cold war fortress"/>。相對地中華民國只與少數幾個國家仍保持[[中華民國外交|正式外交關係]],在國際間也開始不能使用「中華民國」作為正式名稱<ref>《[[同濟大學學報]]》. [http://hk.crntt.com/crn-webapp/cbspub/secDetail.jsp?bookid=48022&secid=49177 台灣對外交往權相關問題研究].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2005年. [2014年2月23日] {{zh-hk}}.</ref>,而必須改以「[[臺灣]]」或者是「[[中華臺北]]」應對<ref name = "洪健昭"/><ref name>{{Cite web |url= http://web.archive.org/web/20080712101320/http://www.state.gov/r/pa/ho/time/pcw/97938.htm |title= Asia 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 (APEC), 1989 |author= [[美國國務院]] |publisher= {{Link-en|美國國務院歷史局|Office of the Historian}} |language= 英文 |accessdate= 2014年2月23日}}</ref>。1975年4月5日[[蔣中正]]病逝後,先是由時任副總統的[[嚴家淦]]繼任,隨後由[[蔣經國]]當選第六任及第七任[[中華民國總統]]<ref name = "認識中華民國"/>。由於政府仍堅持戒嚴以打壓反對派和控制新聞媒體,在1970年代陸續被許多西方社會批評並非民主<ref>{{Cite book | author = [[馮兆基]](Edmund S. K. Fung) | title = In Search of Chinese Democracy: Civil Opposition in Nationalist China, 1929-1949 | location = 英國劍橋 | publisher = [[劍橋大學出版社]] | date = 2000年9月4日 | pages = 第85頁 | ISBN = 978-0521771245 | accessdate = 2014年2月23日 | url = 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id=N-b4-B85KJ4C&printsec=frontcover&hl=zh-TW#v=onepage&q&f=false | language = 英文}}</ref>。這時中國國民黨不允許成立新政黨、也沒有能實際與之抗衡的政黨,因此具監督效力的民主選舉並不存在<ref>{{Cite book | author = Linda Chao和Ramon Hawley Myers | title = Democracy's New Leaders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on Taiwan | location = 美國史丹福 | publisher = [[胡佛研究所]] | date = 1997年6月 | pages = 第3頁 | ISBN = 978-0817938024 | accessdate = 2014年2月28日 | url = 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id=tIiAd4MABAIC&printsec=frontcover&hl=zh-TW#v=onepage&q&f=false | language = 英文}}</ref><ref>{{Cite book | author = John Copper | title = Consolidating Taiwan's Democracy | location = 美國朗漢(Lanham) | publisher = {{Link-en|美國大學出版社|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 date = 2005年1月6日 | pages = 第8頁 | ISBN = 978-0761829775 | accessdate = 2014年2月28日 | url = 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id=761bWuEtEfEC&printsec=frontcover&hl=zh-TW#v=onepage&q&f=false | language = 英文}}</ref>。


為了維護自然景觀與保育動植物生態,臺灣地區還設置[[中華民國國家公園|國家公園]]<ref name="景點"/><ref name="國家公園">{{Cite web|url=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42714|title=國家公園|author=|date=|publisher=交通部觀光局|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3-27|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327201905/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42714|dead-url=no}}</ref>、國家自然公園、自然保留區、野生動物保護區、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台灣自然保護區|自然保護區]],各類型[[臺灣自然生態保護區|自然生態保護區]]共98處,約占土地面積19.18%<ref name="生態保育"/>{{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289至290頁、第841至852頁|劉翠溶等|2011年|2loc=第649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176至181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4loc=第12至13頁}}。其中9座國家公園包含許多特殊地形景觀<ref name="臺灣概況"/>,分別是[[墾丁國家公園]]([[臺灣第一列表|第一座國家公園]])、[[玉山國家公園]]、[[陽明山國家公園]]、[[太魯閣國家公園]]、[[雪霸國家公園]]、[[金門國家公園]]、[[東沙環礁國家公園]](第一座保育海洋環境的國家公園)、[[臺江國家公園]]、[[澎湖南方四島國家公園]]<ref name="國家公園"/>,另有首座國家自然公園[[壽山國家自然公園]],累計面積750,479.43公頃<ref name="國家公園簡介">{{Cite web|url=https://www.ey.gov.tw/state/4447F4A951A1EC45/dc08391a-c57c-4cf7-af9a-cc0d9e4ebb1c|title=國家公園簡介|author=中華民國內政部|date=2022-03-02|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1-13|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113092819/https://www.ey.gov.tw/state/4447F4A951A1EC45/dc08391a-c57c-4cf7-af9a-cc0d9e4ebb1c|dead-url=no}}</ref>{{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177至181頁}}。
1979年在高雄市發起的[[美麗島事件|抗議活動]]雖然快速遭到警方鎮壓,但促使得國內反對派勢力更加團結<ref name = "Out with the old">[http://news.bbc.co.uk/hi/english/zhwiki/static/in_depth/asia_pacific/2000/taiwan_elections2000/1972_1986.stm Out with the old]. [[BBC新聞]]. [2013年10月18日] {{en}}.</ref>。由於陸續發生[[林宅血案]]、[[陳文成命案]]、[[江南案]]等事件,造成中華民國與美國的關係一度緊張。面對國際輿論的壓力與黨外運動的挑戰,政府開始著手進行民主化改革的工作,並在蔣經國默許下反對黨[[民主進步黨]]於1986年正式成立<ref name = "Taiwan profile Timeline"/><ref name = "Out with the old"/>。1987年政府宣布解除戒嚴和開放組織政黨<ref name = "認識中華民國"/>,一年過後開放有關報紙登記的相關禁令<ref>唐復年. [http://www.mingdao.edu.tw/culart/culart0704/pdf/0110-439/0110-439-4.pdf 轉型再轉型]. 《[[聯合報]]》. [2013年10月18日] {{zh-tw}}.</ref>。1988年蔣經國逝世後則由副總統[[李登輝]]繼任<ref name = "認識中華民國"/>,且於1990年就任第八任總統<ref>[[香港電台]]. [http://rthk.hk/chiculture/china50years/years1990_epi288.htm 李登輝執政(下)]. 《[[神州五十年]]》. [2013年10月18日] {{zh-hk}}.</ref>。同時[[野百合學運]]的發起,促使政府推動廢除《[[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制定《[[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以及[[中華民國國會在臺灣之全面選舉與罷免|全面改選國會]]。此時期中華民國政府已經放棄武力反攻中國大陸的想法,並且承認海峽兩岸互為政治實體<ref name = "認識中華民國"/>。


== 政治制度 ==
一連串民主化發展促成1996年時舉辦第一次[[1996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中華民國總統直接選舉]]<ref name = "王業立">王業立. [http://old.npf.org.tw/e-newsletter/report/891209-R-5.htm 總統直選對憲政運作之影響].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2014年2月23日] {{zh-tw}}.</ref>,由成功促進和平改革的李登輝獲得連任<ref name = "Out with the old"/><ref name = "Path to democracy">[http://news.bbc.co.uk/hi/english/zhwiki/static/in_depth/asia_pacific/2000/taiwan_elections2000/1986_1999.stm Path to democracy]. [[BBC新聞]]. [2013年10月18日] {{en}}.</ref>。到了[[2000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時,長期作為反對黨的民主進步黨候選人[[陳水扁]]當選總統<ref name = "Independence dilemma">[http://news.bbc.co.uk/hi/english/zhwiki/static/in_depth/asia_pacific/2000/taiwan_elections2000/1999_2002.stm Independence dilemma]. [[BBC新聞]]. [2014年2月23日] {{en}}.</ref>,結束中國國民黨長期執政的情況<ref name = "Taiwan profile Timeline"/>。之後則因政黨鬥爭、中國崛起、產業外移與媒體亂象影響,使得國內政治、社會和經濟等方面開始顯得動盪。期間陳水扁公開表示認為臺灣是獨立的主權國家,於2006年時宣布《[[國家統一綱領]]》終止適用。2007年9月,執政且支持臺灣獨立運動的民主進步黨進一步[[台獨黨綱|通過決議]],主張從中國獨立並制定新憲法以成為「正常國家」<ref>唐復年.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tw/2007-10/03/content_6823502.htm 新華網:專家評民進黨“正常國家決議文”]. [[新華網]]. 2007年10月3日 [2013年10月18日] {{zh-hk}}.</ref>。然而在2008年則是由中國國民黨候選人[[馬英九]]當選[[2008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中華民國總統]]<ref>[http://www.udnbkk.com/article/2008/0326/article_33339.html 全台謝票 馬誓告別族群對立]. 《[[泰國世界日報]]》. 2008年3月26日 [2014年2月23日] {{zh-tw}}.</ref><ref name = "President Ma Ying-jeou">[http://www.bbc.com/news/world-asia-16177288 Taiwan profile: Leaders]. [[BBC新聞]]. 2014年3月19日 [2014年2月26日] {{en}}.</ref>,並在[[2008年中華民國立法委員選舉|立法委員選舉]]獲得多數席次<ref>Luke Sabatier. [http://www.globalsecurity.org/wmd/library/news/taiwan/2008/taiwan-080322-cna02.htm Retreat to Taiwan]. GlobalSecurity.org. 2008年3月22日 [2014年2月23日] {{en}}.</ref>,之後馬英九表示擔任中國國民黨主席期間不會統一、也不會宣布獨立<ref name = "Ko Shu-Ling">Ko Shu-Ling. [http://www.taipeitimes.com/News/taiwan/archives/2008/10/08/2003425320 Ma refers to China as ROC territory in magazine interview]. 《[[台北時報]]》. 2008年10月8日 [2014年2月26日] {{en}}.</ref><ref>[http://www.chinapost.com.tw/taiwan/china-taiwan%20relations/2008/09/04/173082/Taiwan-and.htm Taiwan and China in ‘special relations’: Ma]. 《[[英文中國郵報]]》. 2008年9月4日 [2014年2月26日] {{en}}.</ref>。2012年1月時,主張改善海峽兩岸關係的馬英九與[[吳敦義]]搭擋[[2012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連任總統]]成功<ref>何庭歡. [http://news.cnyes.com/content/20120117/KFHZD341YUWFU.shtml 無法回頭的兩岸 馬連任致勝關鍵]. 鉅亨網. 2012年1月17日 [2014年2月23日] {{zh-tw}}.</ref><ref>[http://www.merit-times.com.tw/NewsPage.aspx?unid=250181 外媒:兩岸關係穩定 贏得民心關鍵]. 《[[人間福報]]》. 2012年1月16日 [2014年2月23日] {{zh-tw}}.</ref>,中國國民黨也在立法院取得[[2012年中華民國立法委員選舉|過半數議席]]<ref>梁國書. [http://www.ktsf.com/%E5%8F%B0%E7%81%A3%E7%B8%BD%E7%B5%B1%E9%A6%AC%E8%8B%B1%E4%B9%9D%E9%80%A3%E4%BB%BB%E6%88%90%E5%8A%9F/ 台灣選舉: 馬英九成功連任總統]. [[KTSF]]. 2012年1月14日 [2014年2月23日] {{zh-hk}}.</ref>。
{{Main|中華民國政府|中華民國政治}}

== 地理 ==
{{Main|臺灣|中華民國地理極點}}

=== 地形結構 ===
{{Main|台灣地理|台灣地質|中華民國島嶼列表}}
[[File:Taiwan NASA Terra MODIS 23791.jpg|thumb|right|250px|臺灣島嶼衛星圖,可以看見東部和西部地區分別以山區與平原地形為主。]]

1950年以後,中華民國有99%的實際統治[[領土]]是與[[中國大陸]]沿海相距180公里的[[臺灣]]島<ref>Nan-Jung Kuo和Chung-Ru Ho. [http://ivy3.epa.gov.tw/OMISAR/Data/OMISAR/wksp.mtg/WOM9/01-1445Kuo_rev.htm Sea Surface Observation in the Taiwan Strait Using Satellite Imager from HRPT Station].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2012年12月3日 [2013年10月17日] {{en}}.</ref>,另外1%則是較為小型的島嶼,總領土面積約36,192.8155平方公里<ref name = "面積與人口"/><ref name = "Taiwan Proper">[[中華民國外交部]]. [http://www.taiwan.gov.tw/ct.asp?xItem=27755&ctNode=1928&mp=1001 Taiwan Proper]. [[行政院新聞局]]. 2010年5月28日 [2014年2月23日] {{en}}.</ref>。臺灣島西部隔著[[台灣海峽]]、北部為[[東海]]、東部緊鄰著[[菲律賓海]]至[[太平洋]]、南部隔著[[呂宋海峽]]至菲律賓,在西南方則連接[[南海]]<ref>楊穎堅. [http://www2.cna.edu.tw/961213/month/cnadata/mm/22-4/22-4-4.htm 台灣週邊海域之海流分佈]. [[中華民國海軍軍官學校]] [2014年2月23日] {{zh-tw}}.</ref>。整個島嶼南北長約400公里,東西最寬處有145公里<ref>[[行政院新聞局]]. [http://webarchive.ncl.edu.tw/archive/disk2/05/90/04/00/11/200806273133/20090211/web/taiwanembassy.org/pe/ct6b67.html?xItem=70335&ctNode=6283&mp=361 「秘魯國家電視台」(TV Peru)雙十國慶當日播出7分鐘專輯報導]. [[臺北經濟文化代表處]]. [2014年2月26日] {{zh-tw}}.</ref>。由於臺灣南北方向形狀類似[[番薯]],因此一些使用[[閩南語]]的民眾自稱為「番薯囝仔」<ref>Kang Chao和Marshall Johnson. Nationalist Social Sciences and the Fabrication of Subimperial Subjects in Taiwan. East Asia Cultures Critique. 2000年11月1日: 第167頁 {{en}}.</ref>。除了臺灣和其附屬島嶼外,其他領土還包括有位於臺灣西北方50公里、面積126.86平方公里的[[澎湖列島]],以及靠近福建省沿岸的[[金門縣|金門群島]]、[[烏坵鄉|烏坵列嶼]]以及[[馬祖列島]],後三者面積共180.5平方公里。另外[[南海]]上還管轄著總面積2.9平方公里的[[東沙群島]]、[[太平島]]、[[中洲礁]]與[[曾母暗沙]],不過並無永久性居民居住著<ref>[[中華民國內政部]]. [http://www.ey.gov.tw/state/News_Content3.aspx?n=690B370D978A0943&sms=D317A04184274DC2&s=C26FDDD8B7870584 土地]. [[行政院]]. 2014年3月5日 [2014年2月23日] {{zh-tw}}.</ref>。

臺灣島是西部和北部的[[揚子克拉通]]、東北部的[[沖繩板塊]]以及東部和南部的{{Link-en|菲律賓移動板塊|Philippine Mobile Belt}}撞擊形成,為[[歐亞大陸板塊]]與[[菲律賓板塊]]碰撞造成[[地體]]隆起的[[島弧]]<ref name = "臺灣島的形成">楊明山. [http://www.tlsh.tp.edu.tw/~t127/topographytaiwan/tai02.htm 臺灣島的形成]. [[臺北市立大理高級中學]]. [2014年2月26日] {{zh-tw}}.</ref>。因地殼變動與造山運動發達使得臺灣有複雜多樣的地形<ref name = "臺灣島的形成"/>,絕大部分[[地質構造]]由歐亞大陸板塊組成、菲律賓板塊則往下成為[[隱沒帶]]<ref>Megan Anderson. [http://www.geo.arizona.edu/~anderson/taiwan/tai_index.html Taiwan]. [[亞利桑那大學]]. 2001年5月3日 [2014年2月23日] {{en}}.</ref>。不過{{Link-en|呂宋火山島弧|Luzon Volcanic Arc}}等板塊影響東部和南部地區成為複雜結構,例如與[[花東縱谷]]地質不同但相互平行的[[海岸山脈]]<ref>{{Cite book | author = R. D. Larter | title = Intra-Oceanic Subduction Systems: Tectonic and Magmatic Processes | location = 英國倫敦 | publisher = {{Link-en|倫敦地質學會|Geological Society of London}} | date = 2003年1月1日 | pages = 第84頁至第86頁 | ISBN = 978-1862391475 | accessdate = 2014年2月23日 | url = 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id=laRHVcK09y4C&printsec=frontcover&hl=zh-TW#v=onepage&q&f=false | language = 英文}}</ref>。地處板塊交界處也使得臺灣有許多容易引發[[地震]]的地體斷層<ref name = "Taiwan Proper 1">[[中華民國外交部]]. [http://www.taiwan.gov.tw/ct.asp?xItem=27755&ctNode=1928&mp=999 Taiwan Proper]. [[行政院新聞局]]. 2010年5月28日 [2014年2月23日] {{en}}.</ref>,其中1999年發生的7.3級[[921大地震]]造成超過2,400人死亡<ref>[http://orientaldaily.on.cc/cnt/news/20130603/00176_007.html 「九二一」最嚴重 2400死逾萬人傷]. 《[[東方日報 (香港)|東方日報]]》. 2013年6月23日 [2014年2月23日] {{en}}</ref><ref>[http://news.bbc.co.uk/2/hi/asia-pacific/453087.stm World: Asia-Pacific Rescuers hunt quake survivors]. [[BBC新聞]]. 1999年9月21日 [2014年2月23日] {{en}}</ref>,[[美國地質調查局]]的{{Link-en|地震災害分布|Seismic hazard|地震災害分布圖}}亦將臺灣列為最高等級<ref>[[美國地質調查局]]. [http://www.seismo.ethz.ch/zhwiki/static/gshap/eastasia/ GSHAP Region 8 Eastern Asia. Global Seismic Hazard Assessment Program]. 1999年8月4日 [2014年2月23日] {{en}}.</ref>。受[[環太平洋火山帶]]影響中華民國也有數座[[死火山]]、[[休火山]]和相應的[[火山]]地形<ref>楊明山. [http://www.tlsh.tp.edu.tw/~t127/topographytaiwan/tai03.htm 臺灣特殊地形]. [[臺北市立大理高級中學]]. [2014年2月26日] {{zh-tw}}.</ref>,不過除了[[大屯火山群]]和龜山島外並無明顯活動<ref>曹恕中、謝有忠和陳棋炫. [http://www.gl.ntu.edu.tw/geodesy/images/course/Secret%20Earth/10-Lecture07_reading02.pdf 火山活動監測:大屯山火山群與龜山島海域火山]. [[國立臺灣大學]]. [2014年2月26日] {{zh-tw}}.</ref>。臺灣也因位處斷層地帶而有大量溫泉景點,每年可以吸引許多遊客觀光<ref name = "Taiwan Proper"/>。

臺灣島大致分成山地、丘陵、盆地、平原、台地等五大地形<ref name = "臺灣五大地形">楊明山. [http://www.tlsh.tp.edu.tw/~t127/topographytaiwan/tai01.htm 臺灣五大地形]. [[臺北市立大理高級中學]]. [2014年2月26日] {{zh-tw}}.</ref>,位於東部的山區地形超過一半的領土面積,可耕地則佔24%<ref name = "Taiwan Proper 1"/>。[[台灣山脈列表|臺灣山脈]]走向大致與地質構造分布一致,北半部主要為東北至西南走向、南半部則是北北西至南南東走向,主要山脈由東到西分別有海岸山脈、[[中央山脈]]、[[雪山山脈]]、[[玉山山脈]]、[[加里山山脈]]和[[阿里山山脈]]等<ref name = "臺灣島的形成"/><ref name = "周瑞燉">{{Cite book | author = 周瑞燉 | title = 《臺灣全志卷二:土地志地質篇》 | location = 臺灣南投 | publisher =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 date = 2010年11月1日 | ISBN = 978-9860249316 | accessdate = 2014年2月23日 | language = 正體中文}}</ref>。臺灣也是世界上{{Link-en|海島最高點排名列表|List of islands by highest point|第四高的島嶼}}<ref>Joshua Calder. [http://www.worldislandinfo.com/TALLESTV1.htm Tallest Islands of the World]. WorldIslandInfo.com. 2006年4月5日 [2014年2月23日] {{en}}.</ref>,最高點是海拔高度3,952公尺的[[玉山]],而超過3,000公尺的[[台灣百岳|山峰]]也有200多座<ref name = "Taiwan Proper"/>。在[[西部衝上斷層山地]]以西是起伏較為平坦的山麓丘陵與台地<ref name = "臺灣五大地形"/>,其中丘陵大部分為紅土台地受河川侵蝕切割而成,主要的丘陵有[[竹東丘陵]]、[[竹南丘陵]]和[[苗栗丘陵]]<ref name = "周瑞燉"/>;台地多數為[[頭嵙山層]]礫石層與晚[[更新世]]紅土堆積而成,重要的台地有[[林口台地]]、[[桃園台地]]、[[大肚台地]]、[[八卦台地]]等<ref name = "周瑞燉"/>。

受到地殼變動、河流作用與差異侵蝕影響,臺灣一些山區丘陵因為構造作用形成盆地。由於盆地相較周圍地區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往往會發展成聚落,例如[[台北盆地]]、[[台中盆地]]、[[埔里盆地群]]和[[泰源盆地]]等<ref name = "周瑞燉"/>。西部地區則受河川下游堆積作用盛行和地盤隆起的離水作用,在中下游與沿海地區形成平坦的沖積平原<ref name = "周瑞燉"/>,而絕大多數中華民國人口便居住在平原上<ref>{{Cite book | author = 郭大玄 | title = 《[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id=mT9K9tvM9EsC&printsec=frontcover&hl=zh-TW#v=onepage&q&f=false 臺灣地理: 自然、社會與空間的圖像]》 | location = 臺灣通宵 | publisher = [[五南文化]] | date = 2005年 | pages = 第120頁 | ISBN = 978-9571138459 | accessdate = 2014年2月23日 | language = 正體中文}}</ref>。其中平原地形又以[[嘉南平原]]為主,其他還有位於西部的[[彰化平原]]、[[屏東平原]]、[[新竹平原]]與[[清水平原]],以及位於東部的[[蘭陽平原]]和[[花東縱谷平原]]等<ref name = "臺灣五大地形"/>。臺灣周圍還有[[蘭嶼]]、[[綠島鄉|綠島]]、[[龜山島]]、[[基隆嶼]]、[[棉花嶼]]、[[彭佳嶼]]和[[花瓶嶼]]這類火山島,以及分布在南部海域的[[琉球嶼]]、[[七星岩 (屏東)|七星岩]]、[[東沙島]]、[[太平島]]和[[中洲礁]]等珊瑚礁島<ref>楊明山. [http://www.tlsh.tp.edu.tw/~t127/topographytaiwan/tai06.htm 臺灣離島地形]. [[臺北市立大理高級中學]]. [2014年2月26日] {{zh-tw}}.</ref>。

=== 氣候生態 ===
{{Main|臺灣氣候}}
[[File:Taiwan 2009 CingShui Cliffs on SuHua Highway FRD 6762 Pano Extracted.jpg|thumb|right|250px|臺灣東海岸的[[清水斷崖]]和[[蘇花公路]]。]]

臺灣坐落在[[北迴歸線]]上,[[氣候]]分類居在海洋性[[熱帶]]氣候與[[亞熱帶]]氣候間,[[北回歸線]]以北為[[副熱帶季風氣候]]、以南為[[熱帶季風氣候]]<ref>[http://tour-hualien.hl.gov.tw/Portal/Content.aspx?lang=0&p=005060001&area=5&id=9 靜浦北迴歸線界標 熱帶與亞熱帶的分界線]. [[花蓮縣政府]]. [2014年2月26日] {{zh-tw}}.</ref><ref>[[中央情報局]]. [https://www.cia.gov/library/publications/the-world-factbook/fields/2059.html CLIMATE]. 《[[世界概況]]》. [2014年2月23日] {{en}}.</ref>;整體氣候夏季長且潮濕、冬季則較短且溫暖,冬季平均氣溫15°C至20°C間,夏季各地則可達到28°C左右<ref name = "Taiwan Proper"/>。島嶼北部受東北[[季風]]影響使得1月至3月出現雨季<ref>[[中華民國內政部]]. [http://www.ey.gov.tw/state/News_Content3.aspx?n=690B370D978A0943&sms=D317A04184274DC2&s=B954C1EEDDC8940B 地文]. [[行政院]]. 2014年4月8日 [2014年2月23日] {{zh-tw}}.</ref>,冬季期間中部和南部地區則沒有受到明顯影響<ref>[http://www.cwb.gov.tw/V7/knowledge/encyclopedia/me_all.htm 氣象常識]. [[交通部中央氣象局]] [2014年2月23日] {{zh-tw}}.</ref>。到了5月時臺灣則會進入[[梅雨]]季節<ref>[[中廣新聞網]]. [https://tw.news.yahoo.com/%E4%BA%94-%E5%85%AD%E6%9C%88%E5%8F%B0%E7%81%A3%E9%80%B2%E5%85%A5%E6%A2%85%E9%9B%A8%E5%AD%A3-%E6%85%8E%E9%98%B2%E5%8A%87%E7%83%88%E5%BC%B7%E9%99%8D%E9%9B%A8%E6%88%90%E7%81%BD-220313981.html 五、六月台灣進入梅雨季 慎防劇烈強降雨成災]. {{Link-en|雅虎新聞|Yahoo! News}}. 2013年5月2日 [2014年2月26日] {{zh-tw}}.</ref>;6月至9月期間天氣開始炎熱並且潮濕,降雨情況則是南部地區多於北部地區<ref>[http://web.archive.org/web/20051203145112/http://www.cwb.gov.tw/V4e/climate/Data/table2_e.html Monthly Mean Days of Precipitation]. [[交通部中央氣象局]]. 2005年12月3日 [2014年2月23日] {{en}}.</ref><ref>[http://www.chukps.kh.edu.tw/elearning/social56_web/01_geo/4.htm 天氣與氣候]. 高雄市立楠梓區莒光國小. [2014年2月26日] {{zh-tw}}.</ref>。另外每年7月至10月期間臺灣經常遭遇[[颱風]]襲擊,到了11月至12月時則成為島嶼最為乾燥的時期<ref name = "CHAPTER 1 Geography">[[行政院新聞局]]. [http://archive.is/xRkyb CHAPTER 1 Geography]. The Republic of China Yearbook 2011. 2011年 [2014年2月23日] {{en}}.</ref>。臺灣每年平均降雨量有2,500釐米、約為世界平均降雨量之3倍,但80%降雨量集中於5月至10月。而每人1年可分配的平均降雨量僅為全球的6分之一,約有46.2%之降雨量直接流入海中、33.3%為蒸發散損失,可利用水量僅佔降雨量20.5%。同時臺灣地區降雨量亦分佈不均,在雨量分佈上山地多於平地、東部多於西部、北部多於南部<ref>[[經濟部水利署北區水資源局]]. [http://www.wranb.gov.tw/ct.asp?xItem=1955&ctNode=577&mp=2 台灣的【水資源】嚴重不足]. [[經濟部水利署]]. 2008年11月18日 [2014年2月26日] {{zh-tw}}.</ref><ref>[http://hysearch.wra.gov.tw/wra_ext/WaterInfo/wrproj/program/chap3/3.htm 第三章 台灣地區水資源特性]. [[經濟部水利署]]. [2014年2月26日] {{zh-tw}}.</ref>。

臺灣島上有151條大小河流和溪谷,長度超過100公里的河流依序為[[濁水溪]]、[[高屏溪]]、[[淡水河]]、[[曾文溪]]、[[大甲溪]]、[[烏溪]]和[[秀姑巒溪]],其他主要河流有[[大安溪]]、[[北港溪]]、[[八掌溪]]、[[蘭陽溪]]、[[花蓮溪]]、[[卑南溪]]等<ref name = "Taiwan Proper 1"/>。其中長達186.6公里、位居中部地區的濁水溪是中華民國當前最長河流<ref>[http://www.wra04.gov.tw/ct.asp?xItem=944&CtNode=29839&mp=99 濁水溪之最]. 水利署第四河川局. [2014年2月26日] {{zh-tw}}.</ref>,流域面積最大的河流則是位在南部地區的高屏溪<ref name = "Taiwan Proper 1"/>。臺灣大部分河流受到山脈走向的影響,主要是往島嶼西方或東方流入大海<ref name = "Taiwan Proper 1"/>。由於最大的分水嶺中央山脈分佈位置偏東部,因此主要河川多坐落在西半部地區。儘管臺灣降雨豐富,然而受到降雨季節之影響使得多數河川在夏季有著一定流量、但到了冬季便會露出河床;僅有[[臺北市]]周圍的[[淡水河]]、[[大漢溪]]、[[基隆河]]等全年有較穩定的水量,在[[臺灣清治時期]]曾發揮重要運輸功能。<ref>楊明山. [http://mail.tlsh.tp.edu.tw/~t127/yang2/hyrologic.htm 水文]. [[臺北市立大理高級中學]]. [2014年2月26日] {{zh-tw}}.</ref>。臺灣大多數湖泊主要坐落在島嶼西側,之中僅有少數為天然湖泊。其中最大的天然湖泊是面積約8平方公里的[[日月潭]]<ref name = "CHAPTER 1 Geography"/>,而許多湖泊則被是人工修築的埤塘和水庫,包括[[虎頭埤]]、[[曾文水庫]]、[[烏山頭水庫]]、[[石門水庫 (臺灣)|石門水庫]]等<ref name = "Taiwan Proper"/>。

中華民國海岸線總長為1,813多公里,其中臺灣島的海岸地形則依照所在地理位置有所差異,可分成岬角與海灣相間的北部岩岸、海岸線平直單調的西部沙岸、[[珊瑚礁]]地形為主的南部珊瑚礁海岸、以及山地和海洋相鄰的東部斷層海岸<ref>楊明山. [http://www.tlsh.tp.edu.tw/~t127/topographytaiwan/tai04.htm 臺灣四個海岸比較]. [[臺北市立大理高級中學]]. [2014年2月26日] {{zh-tw}}.</ref>。臺灣島嶼上還棲息著豐富多樣的野生動植物,根據農業監測調查發現大約有11%的動物和27%的植物為地區特有種,例如在山區水域棲息的[[櫻花鉤吻鮭]]等<ref name = "CHAPTER 1 Geography"/>。在島嶼上有超過3,000種[[開花植物]]以及640多種[[真蕨綱|真蕨]]生長著,同時也有3,000多種魚類以及超過500多種鳥類生活在島嶼上<ref name = "Taiwan Proper 1"/>。為此中華民國有將近20%的領土紛紛設立作為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和野生動物保護區等[[台灣自然生態保護區|自然生態保護區]]<ref>[[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http://www.ey.gov.tw/state/News_Content3.aspx?n=690B370D978A0943&sms=D317A04184274DC2&s=CA2D40764F1F49C8 生態保育]. [[行政院]]. 2014年3月5日 [2014年2月23日] {{zh-tw}}.</ref><ref>[[行政院新聞局]]. Wildlife Protection. 臺灣臺北: The Republic of China Yearbook 2009. 2009年1月1日 {{en}}.</ref>,並自1982年[[墾丁國家公園]]成立後已經規劃8座國家公園以保護生態<ref>[[中華民國內政部]]. [http://www.ey.gov.tw/state/News_Content3.aspx?n=690B370D978A0943&sms=D317A04184274DC2&s=14BD0686091713D1 國家公園簡介]. [[行政院]]. 2014年3月5日 [2014年2月23日] {{zh-tw}}.</ref><ref>[[中華民國外交部]]. [http://www.taiwan.gov.tw/ct.asp?xItem=27703&ctNode=1914&mp=999 Nature]. [[行政院新聞局]]. 2010年5月28日 [2014年2月23日] {{en}}.</ref>。

== 政治 ==
=== 政府結構 ===
{{Main|中華民國政治|中華民國政府|臺灣選舉}}
[[File:Ma Ying-jeou from VOA (7).jpg|thumb|left|250px|現任中華民國總統[[馬英九]]。]]

中國民國政府依據《[[中華民國憲法]]》以及[[三民主義]]成立<ref name = "匈牙利電子期刊存檔">{{Cite web |url= http://epa.oszk.hu/00000/00039/00011/pdf/matyus.pdf |title= Mátyus Sándor: Ki áll nyerésre a Tajvani-szorosban? – Tajvan sorsdöntő választások előtt |date= 2007年1月 |publisher= {{Link-hu|匈牙利電子期刊存檔|Elektronikus Periodika Archívum és Adatbázis}} |language= 匈牙利文 |accessdate= 2014年2月23日}}</ref>,前者指出中華民國為「民有民治民享之民主共和國」<ref name = "Constitution"/><ref name = "Chapter 4: Government">[[行政院新聞局]]. Chapter 4: Government. 臺灣臺北: The Republic of China Yearbook 2011. 2011年: 第55頁至第65頁 {{en}}.</ref>,後者主張各民族和他國之間平等相處的[[民族主義]]、公民得以行使政治權利管理政府的民權主義,以及政府應為人民服務且建構繁榮經濟社會的民生主義<ref name = "Constitution"/>。《中華民國憲法》也採行[[孫中山]]參考各種政治制度後所提出的[[五權憲法]]架構,把政府組織分成5個機構運作,分別是[[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試院]]和[[監察院]]<ref name = "匈牙利電子期刊存檔"/><ref>[http://www.ly.gov.tw/02_introduce/0201_intro/introView.action?id=1&itemno=02010100 前言]. [[立法院]]. [2014年2月26日] {{zh-tw}}.</ref>。憲法修正後採行[[半總統制]],擔任[[國家元首]]和[[中華民國國軍]]三軍統帥者為[[中華民國總統]]。在1994年第三次修憲中確定總統由公民[[直接選舉]]產生,任期4年且得以連任一次<ref name = "王業立"/><ref name = "Government Structure">[[中華民國外交部]]. [http://www.taiwan.gov.tw/ct.asp?xItem=27177&ctNode=1920&mp=1001 Government Structure]. [[行政院新聞局]]. 2010年4月23日 [2014年2月23日] {{en}}.</ref>。而在2000年第六次修憲則通過罷免案需經過全體立法委員1/4提案和2/3同意後提出,並經過全體自由地區選舉人總額過半、有效票過半數同意的罷免投票案後予以通過<ref name = "王業立"/>。

中華民國總統有權協調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試院和監察院事務<ref name = "匈牙利電子期刊存檔"/>,得以任命[[行政院院長]]和其他官員共同組織[[內閣]]<ref name = "王業立"/>。行政院依《行政院組織法》的規定行使憲法賦予之職權,實際負責國家政策管理工作。轄下設置[[部]]、[[委員會]]等機關以處理行政事務<ref group = "註">現今行政院轄下有9個[[部]]、4個會、3個署、2個總處、18個[[委員會]]以及3個[[獨立機關]],而未來在完成[[行政院功能業務與組織調整]]後將調整為14個部、8個會、2個總處以及3個獨立機關。</ref>,而除各部會首長外另有7名到9名[[政務委員 (中華民國)|政務委員]]<ref name = "Chapter 4: Government"/><ref>{{Cite book | author = Kanishka Jayasuriya | title = Law, Capitalism and Power in Asia: The Rule of Law and Legal Institutions | location = 英國倫敦 | publisher = {{Link-en|Routledge|Routledge}} | date = 1999年1月9日 | pages = 第217頁 | ISBN = 978-0415197434 | accessdate = 2014年2月24日 | url = 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id=e1jgwch4q58C&printsec=frontcover&hl=zh-TW#v=onepage&q&f=false | language = 英文}}</ref>。最高[[立法機構]]為採取[[一院制]]議會的立法院,並且由擔任議員的立法委員選出[[立法院院長]]。立法委員以[[單一選區兩票制]]方式選舉113名,每屆任期4年<ref group = "註">立法院共有113個席次,其中有73名立法委員是從單一選區中投票選出,而有34名立法委員則是藉由全國政黨得票比例勝出,另外還有6個席次則從2個臺灣原住民族選區中各選出3名立法委員。</ref><ref>[http://www.ly.gov.tw/02_introduce/0201_intro/introView.action?id=4&itemno=02010400 立法委員]. [[立法院]]. [2014年2月26日] {{zh-tw}}.</ref><ref>[[中華民國中央選舉委員會]]. [http://www.ey.gov.tw/state/News_Content3.aspx?n=283412AE33AC4D71&sms=7CB99E9BEAC3127D&s=50A69B01DA8EE92D 選舉]. [[行政院]]. 2014年3月13日 [2014年2月26日] {{zh-tw}}.</ref>。但一方面行政院院長由總統直接任命而不需要立法院批准,另一方面儘管行政院院長和總統都有被動要求立法院全面改選之權力,但立法院做出的決議結果並不需要兩者同意,這使得行政機關和立法機關出現對立時將難有協商空間出現<ref name = "Chapter 4: Government"/><ref>Huang Jei-hsuan. [http://www.taipeitimes.com/News/editorials/archives/2006/09/14/2003327608 Letter: KMT holds the key]. 《[[台北時報]]》. 2006年9月14日 [2014年2月24日] {{en}}.</ref>。在過去還曾設有一院制的[[國民大會]],其功能為常設性{{Link-en|制憲議會 (政治)|Constitutional convention (political meeting)|制憲}}[[選舉人團]],同樣享有行使[[議會]]功能之權力。但經歷數次國民大會改選和憲政改革後,2005年5月選出的任務型國民大會通過立法院提交的憲法修正案,同意廢除國民大會並將憲法修正案的複決權移交公民投票程序進行<ref name = "Chapter 4: Government"/><ref>[http://news.bbc.co.uk/2/hi/asia-pacific/4616043.stm Taiwan assembly passes changes]. [[BBC新聞]]. 2005年6月7日 [2014年2月26日] {{en}}.</ref>。

司法院是中華民國最高[[司法]]機關,主要掌理民事、刑事與行政訴訟之審判和公務員懲戒相關事宜。另外司法院院長、副院長以及另外13名法官組成大法官會議,負責以合議方式統一解釋憲法、法律或者法令,並組建[[憲法法庭]]審理總統、副總統之彈劾和政黨違憲之解散事項。大法官會議成員由總統提名、經立法院同意後任命,任期總共8年<ref name = "Government Structure"/><ref>[http://www.judicial.gov.tw/constitutionalcourt/p01_01_02.asp 任期與任命]. [[司法院大法官]]. [2014年2月26日] {{zh-tw}}.</ref><ref>[http://english.president.gov.tw/Default.aspx?tabid=435 Additional Articles]. [[中華民國總統府]]. [2014年2月26日] {{en}}.</ref>。考試院則負責[[公務員]]資格的遴選以及政府官員選拔考核等工作,其設置是基於過去中國所採行的[[科舉]]考試方式<ref name = "Chapter 4: Government"/>,在2008年時中華民國共有338,305名公務員任職<ref name = "Government Structure"/>。考試院設有院長和副院長各1人與考試委員19人,任期6年並且由總統提名、經立法院同意後任命<ref>[http://www.exam.gov.tw/cp.asp?xItem=3083&ctNode=703&mp=1 組織簡介]. [[考試院]]. [2014年2月26日] {{zh-tw}}.</ref>。監察院則是負責監督政府運作的常設調查機構,,旗下各委員會可以針對行政機關展開行政<ref name = "Government Structure"/><ref name = "林遠山">林遠山. [http://www.epochtimes.com/b5/13/11/23/n4017716.htm 葛永光談台灣監察制 「五權分立」優於西方制度]. 《[[大紀元時報]]》. 2013年11月23日 [2014年2月26日] {{zh-hk}}.</ref>。監察院設有29名任期6年監察委員組成,同樣經總統提名、立法院同意後就任,其中分別有2人擔任正副院長<ref name = "Chapter 4: Government"/><ref name = "林遠山"/>。

=== 法律制度 ===
{{Main|中華民國憲法|中華民國法律}}
[[File:Taipei Taiwan Judicial-Yuan-01.jpg|thumb|left|250px|負責統管各級法院的[[司法院]]。]]

早在1936年5月5日,國民政府便籌畫《[[中華民國憲法]]》草案並發表[[五五憲草]],但因為戰爭爆發而暫止制訂<ref>{{Cite book | author = 荆知仁 | title = 《中國立憲史》 | location = 臺灣臺北 | publisher = [[聯經出版]] | date = 1984年 | ISBN = 978-9570801224 | accessdate = 2014年2月23日 | language = 正體中文}}</ref>。之後儘管[[中國共產黨]]抵制起草、以[[中國國民黨]]為主的國民政府仍在1946年12月25日通過憲法<ref>[[高全喜]]. [http://history.sina.com.cn/his/zl/2013-11-25/110374889.shtml 协商与代表:政协的宪法角色及其变迁]. [[新浪]]. 2013年11月25日 [2014年2月23日] {{zh-tw}}.</ref>,並在隔年12月25日正式生效而實施[[行憲|憲政體制]],並且應社會要求改組為[[中華民國政府]]<ref name = "Constitution">[[中華民國外交部]]. [http://www.taiwan.gov.tw/ct.asp?xItem=27176&ctNode=1920&mp=1001 Constitution]. [[行政院新聞局]]. 2010年4月23日 [2014年2月23日] {{en}}.</ref>。但是在1948年至1987年期間,中華民國則進入[[動員戡亂]]時期使得許多條文因而失去效力<ref>[http://www.ey.gov.tw/state/News_Content3.aspx?n=283412AE33AC4D71&sms=7CB99E9BEAC3127D&s=B7F974090B9E7FBE 憲法]. [[行政院]]. 2012年5月10日 [2014年2月23日] {{zh-tw}}.</ref><ref>{{Cite book | author = Tom Ginsburg | title = Judicial Review in New Democracies: Constitutional Courts in Asian Cases | location = 英國劍橋 | publisher = [[劍橋大學出版社]] | date = 2003年7月23日 | pages = 第111頁 | ISBN = 978-0521520393 | accessdate = 2014年2月26日 | url = 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id=qJrsouEjOZEC&printsec=frontcover&hl=zh-TW#v=onepage&q&f=false | language = 英文}}</ref>。到了1970年代末期中華民國開始展開政治革新,在解除戒嚴後更進一步提出民主化和憲政改革<ref name = "國立臺北大學">[http://120.126.122.251/ntpu_dep/user_file/001596.pdf 第十四章 憲法的修改]. [[國立臺北大學]] [2014年2月23日] {{zh-tw}}.</ref>,發展至1990年代時成為多黨制的開放民主國家<ref name = "中華民國史"/>。到了2005年時,[[2005年中華民國國民大會代表選舉|任務型國民大會]]修訂憲法並且將修憲的權力移交給[[中華民國國民]]<ref name = "謝政道">{{Cite book | author = [[謝政道]] | title = 《中華民國修憲史》 | location = 臺灣臺北 | publisher = 揚智文化 | date = 2007年 | ISBN = 978-9578188273 | accessdate = 2013年10月18日 | language = 正體中文}}</ref>。

《中華民國憲法》也是中華民國司法制度的根本大法,其中依據孫中山的三民主義與五權憲法的理論基礎而確立司法制度獨立於其他行政權、立法權、考試權及監察權<ref name = "中華民國最高法院">[http://tps.judicial.gov.tw/english/ About Us]. [[中華民國最高法院]]. [2014年2月26日] {{zh-tw}}.</ref>。憲法除了明確規定五權分立的中央政府體制與[[自治地方|地方自治]]制度,還明示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權限劃分採取均權制度以及明列基本國策等。不過許多原本將「中國」視為領土組成部分的憲法內容,則為了因應當前情況做出修正而使得許多條文暫止實施<ref name = "謝政道"/>。而中華民國的法律採用[[歐陸法系]]之[[成文法]]系統<ref>賴丕仁. [http://www.lawtw.com/article.php?template=article_content&area=free_browse&parent_path=,1,776,&job_id=1122&article_category_id=792&article_id=1120 英美契約法之損害賠償範圍]. [[臺灣法律網]]. [2014年2月26日] {{zh-tw}}.</ref>,並且依照《中央法規標準法》規定將法律名稱分為作為一般規定的法、特別規定的律、戰時規定的條例和規範組織的通則<ref>[http://www.edu.tw/pages/detail.aspx?Node=3586&Page=15217&Index=3&WID=B2A7CC5D-48B7-4E11-B991-D9228D467418 法規名稱英譯統一標準]. [[中華民國教育部]]. 2003年7月3日 [2014年2月23日] {{zh-tw}}.</ref>。法律的制定修正需經過立法院的立法程序審議通過、再經由中華民國總統公佈後施行<ref>[http://www.ly.gov.tw/02_introduce/0201_intro/introView.action?id=8 職權]. [[立法院]] [2014年2月23日] {{zh-tw}}.</ref>,行政院、考試院或其他機關則可以發布規程、規則、細則、辦法、綱要、標準、準則等命令<ref>[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A0030133 中央法規標準法]. [[中華民國法務部]]. 2004年5月19日 [2014年2月23日] {{zh-tw}}.</ref>,而內容的解釋權依規定則屬於司法院所有<ref name = "中華民國最高法院"/>。

中華民國普通法院分成最高法院、高等法院和地方法院、轄下設立數個民事和刑事法庭審理案件<ref name = "中華民國最高法院"/>,另外還有負責處理憲法糾紛的[[憲法法庭]]<ref>[http://www.judicial.gov.tw/constitutionalcourt/p02_02_01.asp 憲法法庭]. [[司法院大法官]]. [2014年2月26日] {{zh-tw}}.</ref>、處理行政訴訟的行政法院<ref>陳鑑波. [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1583 行政訴訟與行政法院]. 《[[中華百科全書]]》. [2014年2月26日] {{zh-tw}}.</ref>、處理[[智慧財產法院|智慧財產]]和[[臺灣高雄少年及家事法院|少年及家事]]的專業法院以及戰時審判的軍事法院<ref>[[高鳳仙]]、[[趙昌平]]、[[陳健民]]和[[沈美真]]. [http://www.cy.gov.tw/AP_Home/Op_Upload/eDoc/%E5%87%BA%E7%89%88%E5%93%81/102/1020000131010201379p.pdf 專業法庭(院)執行成效之探討 專案調查研究報告]. [[監察院]]. 2013年6月 [2014年2月26日] {{zh-tw}}.</ref><ref>[http://www.judicial.gov.tw/jw9706/law1658-2.pdf 法院辦理軍事審判法修正施行後軍事法院移送軍法案件應行注意事項]. 《司法周刊》 [2014年2月26日] {{zh-tw}}.</ref>。法院審理雖然不採取{{Link-en|陪審團審判|Jury trial}}方式,但除了同時有主審法官與陪審法官共同處理案件外,法律亦要求審理必須在公平公開的情況下進行<ref name = "Chapter 4: Government"/>。最高法院所選編的判例雖然在各級法院裁判時不具法律拘束力,但仍具有事實上的拘束力並常被司法院大法官作為參考案例<ref>謝政道. [http://cec.npust.edu.tw/e-learning/law/%B2%C4%A4G%B3%B9%20%20%AAk%AB%DF%AA%BA%B2W%B7%BD.pdf 第二章 法律的淵源].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2014年2月26日] {{zh-tw}}.</ref>。其中中華民國要求條文規定、權利義務、機關組織均須以法律定之,並且所有民眾應當遵守。今日中華民國仍保有死刑制度,但在政府努力下已經逐步減少執行次數,不過根據2006年的調查指出約80%的民眾認為應該保留死刑<ref>Rich Chang. [http://www.taipeitimes.com/News/taiwan/archives/2006/01/02/2003287050 Nation keeps death penalty, but reduces executions]. 《[[台北時報]]》. 2006年6月2日 [2014年2月26日] {{en}}.</ref>。另外立法院通過、經總統簽署的國際公約也與國內法具有同等效力,例如2009年5月馬英九簽署的《[[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便使人權同時受憲法和國際公約保障<ref>陳美珍. [http://www.yzcpa.com.tw/node/6649 欠稅限制出境 擬逐步退場]. 2014年2月5日. 揚智聯合會計事務所. [2014年2月26日] {{zh-tw}}.</ref><ref>[[陳長文]]. [http://csil.org.tw/home/wp-content/uploads/2012/04/%E5%A4%9A%E9%82%8A%E5%85%AC%E7%B4%84%E5%9C%8B%E5%85%A7%E6%B3%95%E5%8C%96-%E4%B8%8D%E8%83%BD%E5%8F%AA%E9%9D%A0%E9%A6%AC%E7%B8%BD%E7%B5%B1.pdf 天堂不撤守-多邊公約國內法化 不能只靠馬總統]. [[立法院]]. 2012年4月 [2014年2月23日] {{zh-tw}}.</ref>。

=== 政治立場 ===
{{Main|中華民國政黨|臺灣主體性|台灣獨立運動|一邊一國|九二共識|中國統一}}
{{multiple image
{{multiple image
| align = right
| align = right
| width = 150
| perrow = 2
| header =
| total_width = 300
| image1 = Taipei Taiwan Presidential-Office-Building-01a (cropped).jpg
| footer =
| image2 = 行政院大廈C.jpg
| image1 = Emblem of the Kuomintang.svg
| image3 = 中華民國立法院 (議場外) Legislative Yuan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chamber, exterior) (cropped).jpg
| alt1 =
| image4 = Taipei Taiwan Judicial-Yuan-01.jpg
| caption1 = 作為[[泛藍]]陣營主要政黨的[[中國國民黨]]黨徽。
| image5 = Examination Yuan main gate 20221203 (cropped).jpg
| image2 = Emblem of Democratic Progressive Party (new).svg
| image6 = 監察院 臺北市 國定古蹟衙署 Venation 1 (cropped).JPG
| alt2 =
| footer = 從上至下、從左至右:[[中華民國總統府|總統府]]、[[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試院]]及[[監察院]]
| caption2 = 作為[[泛綠]]陣營主要政黨的[[民主進步黨]]黨徽。
}}
}}
中華民國是[[半總統制]]國家,主權屬於[[中華民國國民|國民全體]]<ref name="中華民國之肇建"/><ref name="憲法簡介"/>{{sfnm|趙永茂等|2011年|1loc=第5至7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54至56頁|中央情報局|2023年}}。《中華民國憲法》針對行政機關、立法機關、司法機關三權不足,增加[[科舉|考試]]及[[中國古代行政監察制度|監察]]兩權<ref name="憲法"/>{{sfnm|趙永茂等|2011年|1loc=第10至12頁、第93至94頁、第135至137頁、第171至172頁、第201至205頁、第235頁、第239至240頁|John C. Copper|2020年|2loc=第156至162頁}}。[[中華民國總統|總統]]為[[中華民國國家元首列表|國家元首]],下設[[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試院]]、[[監察院]]<ref name="中央政府">{{Cite web|url=https://www.president.gov.tw/Page/105|title=中央政府|author=|date=|publisher=中華民國總統府|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19-06-02|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90602101200/https://www.president.gov.tw/Page/105|dead-url=no}}</ref><ref name="政府組織">{{Cite web|url=https://www.ey.gov.tw/state/62879155A536D543/f3662cb7-5806-4755-8aba-ab1d44b97d7a|title=政府組織|author=[[行政院人事行政總處]]、中華民國內政部|date=2022-09-01|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4-09|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409121151/https://www.ey.gov.tw/state/62879155A536D543/f3662cb7-5806-4755-8aba-ab1d44b97d7a|dead-url=no}}</ref>{{sfnm|趙永茂等|2011年|1loc=第255至256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54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3loc=第33至34頁|John C. Copper|2020年|4loc=第152至156頁}}。總統對外代表國家,依法公布[[法律]]、發布[[行政命令|命令]]、任命官員等;其還設置[[中華民國總統府|總統府]],並遴選[[中華民國總統府資政|資政]]、[[中華民國總統府國策顧問|國策顧問]]及[[中華民國總統府戰略顧問|戰略顧問]]<ref name="中央政府"/><ref name="政府組織"/>{{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5至36頁、第59頁、第73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54至56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3loc=第35至36頁|John C. Copper|2020年|4loc=第152至156頁}}。總統、[[中華民國副總統|副總統]]由中華民國[[中華民國總統及副總統在臺灣之公民直接選舉與罷免|自由地區公民直接選舉]],任期4年<ref name="中央政府"/><ref name="政府組織"/><ref name="選舉及公民投票">{{Cite web|url=https://www.ey.gov.tw/state/62879155A536D543/c78552af-72f4-45ef-bb89-a044cf2f3f1c|title=選舉及公民投票|author=[[中華民國中央選舉委員會]]|date=2022-02-07|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2-12-26|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21226150617/https://www.ey.gov.tw/state/62879155A536D543/c78552af-72f4-45ef-bb89-a044cf2f3f1c|dead-url=no}}</ref>{{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54至56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2loc=第30至33頁、第35至36頁|John C. Copper|2020年|3loc=第152至156頁|中央情報局|2023年}}。行政院為國家最高行政機關<ref name="政府組織"/>,下設30個[[中華民國中央行政機關|中央行政機關]]<ref name="中央政府"/>{{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6至39頁|趙永茂等|2011年|2loc=第93至94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56至59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4loc=第35至36頁|John C. Copper|2020年|5loc=第156至162頁}}。[[行政院院長]]由總統任命,由其提請總統任命[[行政院副院長|副院長]]、[[政府機構|部會]]首長、[[政務委員 (中華民國)|政務委員]],組成[[行政院會議]]<ref name="中央政府"/><ref name="政府組織"/>{{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6至39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56至59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3loc=第35至36頁|John C. Copper|2020年|4loc=第156至162頁|中央情報局|2023年}}。


立法院為國家[[議會|最高立法機關]],[[代議民主|代表人民行使立法權]],設有多個委員會<ref name="中央政府"/><ref name="政府組織"/>{{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9至40頁|趙永茂等|2011年|2loc=第147至157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59至60頁|John C. Copper|2020年|4loc=第156至162頁}}。立法院質詢行政院院長及各部會首長、議決或覆議政策法案等,由113名立法委員組成<ref name="選舉及公民投票"/>,互選產生[[立法院院長]]、[[立法院副院長|副院長]]<ref name="中央政府"/><ref name="政府組織"/>{{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9至40頁、第112至114頁|趙永茂等|2011年|2loc=第147至151頁、第153至157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59至60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4loc=第30至33頁、第35至36頁|John C. Copper|2020年|5loc=第156至162頁|中央情報局|2023年}}。[[立法院立法委員選舉|立法委員]]採[[單一選區兩票制]],任期4年<ref name="中央政府"/><ref name="政府組織"/><ref name="選舉及公民投票"/>:區域立法委員73人,由[[中華民國立法委員選舉區列表|單一選舉區]](依人口比例劃分)選出,每個縣市至少1人;[[平地原住民選舉區|平地原住民]]及[[山地原住民選舉區]]立法委員各3人,不另分選舉區;[[全國不分區及僑居國外國民立法委員選舉區]]立法委員34人,依照[[中華民國政黨|政黨]]名單投票,藉由政黨選舉票得票率選出<ref name="中央政府"/><ref name="政府組織"/><ref name="選舉及公民投票"/>{{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9至40頁、第112至114頁|趙永茂等|2011年|2loc=第154至157頁、第293頁、第299至300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59至60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4loc=第30至33頁|John C. Copper|2020年|5loc=第98至105頁、第147至152頁、第156至162頁|中央情報局|2023年}}。另外,人民可以藉由[[公民投票法|公民投票]]決定法律或政策<ref name="選舉及公民投票"/>{{sfnm|趙永茂等|2011年|1loc=第49至50頁、第293至294頁、第303至304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52至53頁}}。
2000年以後,中華民國的主要政黨分別是[[中國國民黨]]和[[民主進步黨]],並以兩黨為核心分別發展出[[泛藍]]和[[泛綠]]兩個相異的政治傾向。兩者間的主要差異除了國家認同方面外,尚有對[[中華意識]]和[[台灣主體意識]]的認同程度以及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應對、臺灣的政治地位、主權歸屬以及「中國」之意涵等<ref>{{Cite book | author = Michael Swaine、James Mulvenon和Kevin Pollpeter | title = Tawian's Foreign and Defense Policies: Features and Determinants | publisher = Rand Publishing | date = 2001年11月29日 | pages = 第30頁 | ISBN = 978-0833030948 | accessdate = 2014年2月27日 | url = 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id=quiWG1kVgcgC&printsec=frontcover&hl=zh-TW#v=onepage&q&f=false | language = 英文}}</ref>,有關[[臺灣獨立運動]]的舉動也因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軍事威脅經常帶來緊張關係<ref name = "Taiwan profile">[http://www.bbc.com/news/world-asia-16164639 Taiwan profile]. [[BBC新聞]]. 2014年1月8日 [2014年2月26日] {{en}}.</ref>。截至2009年時中華民國共有148個政黨已經登記,其中中國國民黨、[[親民黨]]和[[新黨]]等主張統一的政黨組成泛藍陣營,主張獨立的民主進步黨和[[台灣團結聯盟]]等政黨組成泛綠聯盟<ref name = "匈牙利電子期刊存檔"/>,另外也有如[[無黨團結聯盟]]等因其他立場創立者<ref>[[中華民國外交部]]. [http://www.taiwan.gov.tw/ct.asp?xItem=27167&ctNode=1921&mp=1001 Political Parties]. [[行政院新聞局]]. 2010年4月23日 [2014年2月23日] {{en}}.</ref>。泛藍陣營認為中華民國是包含臺灣在內的「中國」唯一合法政府,並支持最後能夠[[中國統一]];泛綠陣營則認為「中華民國」為主權獨立的臺灣代名詞,反對臺灣是「中國」組成的部分且尋求廣泛的{{Link-en|外交承認|Diplomatic recognition}},甚至希望臺灣能夠宣布獨立<ref>[http://news.bbc.co.uk/2/shared/spl/hi/asia_pac/04/taiwan_flashpoint/html/independence_debate.stm Independence debate]. [[BBC新聞]]. 2009年 [2014年2月26日] {{en}}.</ref>。在外交政策上泛藍和泛綠兩個主要政治集團都積極倡導參與國際組織<ref name = "外交政策與對外關係"/><ref>[[中央通訊社]]. [http://news.ltn.com.tw/news/focus/paper/243854 「台灣具有國家所有特徵…」瑞士法院裁定 我有權控告ISO]. 《[[自由時報]]》. 2008年9月18日 [2014年2月27日] {{zh-tw}}.</ref><ref>張芳明. [http://www.epochtimes.com/b5/7/9/30/n1851556.htm 日英文報籲國際尋求解決之道 協助台灣入聯]. 《[[大紀元時報]]》. 2007年9月30日 [2014年2月27日] {{zh-tw}}.</ref>,並認為往後發展應該由自身國民共同決定<ref>[http://www.mac.gov.tw/ct.asp?xItem=68048&ctNode=5910&mp=3 The Official Position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Taiwan) on China’s Passing of the Anti-secession (Anti-Separation) Law].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2005年3月29日 [2014年2月26日] {{en}}.</ref>。


司法院為國家[[司法院會議|最高司法機關]],掌理解釋、[[中華民國民事訴訟|民事]]、[[中華民國刑事訴訟|刑事]]與[[行政訴訟法 (中華民國)|行政]][[訴訟]]審判及公務員懲戒;其由[[司法院大法官]]組成,設置[[司法院院長]]、[[司法院副院長|副院長]]各1人<ref name="中央政府"/><ref name="政府組織"/>{{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40頁、第139頁|趙永茂等|2011年|2loc=第171至174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60至61頁|John C. Copper|2020年|4loc=第156至162頁}}。考試院為國家[[考試院會議|最高考試機關]],設有[[中華民國考選部|考選部]]、[[中華民國銓敘部|銓敘部]]、[[公務人員保障暨培訓委員會]]及[[公務人員退休撫卹基金監理委員會]];其由[[考試委員]]組成,設置[[考試院院長]]、[[考試院副院長|副院長]]各1人<ref name="中央政府"/><ref name="政府組織"/>{{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44至45頁、第175至202頁|趙永茂等|2011年|2loc=第10至11頁、第201至204頁、第223至230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61至62頁|John C. Copper|2020年|4loc=第156至162頁}}。監察院為為國家[[監察院會議|最高監察機關]],設有[[中華民國審計部|審計部]]與[[監察院國家人權委員會|國家人權委員會]];其由[[監察委員]]組成,設置[[監察院院長]]、[[監察院副院長|副院長]]各1人<ref name="中央政府"/><ref name="政府組織"/>{{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41至44頁、第203至233頁|趙永茂等|2011年|2loc=第11至12頁、第251頁、第257至258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62至63頁|John C. Copper|2020年|4loc=第156至162頁}}。司法院正副院長、司法院大法官、考試院正副院長、考試委員、監察院正副院長、監察委員由總統提名,經立法院同意後任命<ref name="中央政府"/><ref name="政府組織"/>{{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40至45頁|趙永茂等|2011年|2loc=第172至174頁、第250至259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59至63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4loc=第35至36頁|John C. Copper|2020年|5loc=第156至162頁|中央情報局|2023年}}。
1661年至1895年期間,大約有85%的[[本省人]]祖先從中國遷往臺灣;到1940年代至1950年代時,另外一批來自中國大陸的[[外省人|民眾]]大規模遷往臺灣定居<ref>[http://news.bbc.co.uk/2/shared/spl/hi/asia_pac/04/taiwan_flashpoint/html/history.stm History]. [[BBC新聞]]. [2014年2月23日] {{en}}.</ref>,這使得今日中華民國人口有98%為[[漢族]]後裔<ref>[http://www.ccspa.org.tw/beautifultaiwan02.html 台灣人口]. 中華消費者安保協會. [2014年2月23日] {{en}}.</ref>。然而和中國大陸相同的文化淵源以及政治暨外交影響造成的數百年地域分離,再加上中華民國長期聲明擁有全中國的主權以及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之間長期的敵對意識,造成今日中華民國在國家認同上被視為帶有政治色彩之爭議議題<ref>陳沛郎. [http://ir.lib.ntnu.edu.tw/retrieve/23869/ntnulib_ja_J0101_0024_061.pdf 從地域觀念看「台灣意識」].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002年6月 [2014年2月23日] {{zh-tw}}.</ref><ref>王為. [http://niis.cass.cn/upload/2012/12/d20121201092029134.pdf 台湾社会政治文化结构变迁及其冲突性特征]. 《[[太平洋學報]]》. 2012年2月 [2014年2月23日] {{zh-tw}}.</ref>。隨著[[臺灣主體性|臺灣意識]]與[[台灣獨立運動]]的興起,「臺灣」一詞也逐漸成為經常使用的名稱<ref>趙怡. [http://www.npf.org.tw/post/1/12017 兩岸交流 憂喜參半].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2013年3月6日 [2014年2月23日] {{zh-tw}}.</ref>。其中絕大多數民眾認為臺灣與中國目前分屬不同國家<ref>楊芙宜. [http://news.ltn.com.tw/news/focus/paper/752759 兩岸一邊一國 民調:七成民眾認同]. 《[[自由時報]]》. 2014年2月9日 [2014年2月26日] {{zh-tw}}.</ref>,自我認同為「[[臺灣人]]」者則高於自認為「[[中國人]]」者,而泛綠陣營更支持作為獨立個體的臺灣認同立場<ref>Jane Macartney. [http://www.thetimes.co.uk/tto/news/world/asia/article2606939.ece War of words after call for independence]. 《[[泰晤士報]]》. 2007年3月6日 [2014年2月26日] {{en}}.</ref>。相對地泛藍陣營多支持自身為中國人的身分<ref>{{Cite book | author = Jim Hoare和Susan Pares | title = A Political and Economic Dictionary of East Asia | location = 英國倫敦 | publisher = {{Link-en|Routledge|Routledge}} | date = 2005年5月3日 | pages = 第267頁 | ISBN = 978-1857432589 | accessdate = 2014年2月26日 | url = 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id=xJKePP5ATKUC&printsec=frontcover&hl=zh-TW#v=onepage&q&f=false | language = 英文}}</ref>,不過在近幾年中國國民黨已經淡化該主張並轉而支持臺灣人同樣是中國人的立場<ref>{{Cite web |url= http://www.japantimes.co.jp/opinion/2008/12/30/commentary/no-sign-of-a-peace-agreement/ |title= No sign of a ‘peace agreement’ |author= {{Link-en|岡崎久彥|Hisahiko Okazaki}} |date= 2008年12月30日 |publisher= 《[[日本時報]]》 |language= 英文 |accessdate= 2014年2月26日}}</ref><ref>[http://content.time.com/time/magazine/article/0,9171,1211639,00.html 10 Questions: Ma Ying-jeou]. 《[[時代 (雜誌)|時代]]》. 2006年7月10日 [2014年2月26日] {{en}}.</ref>。


中華民國規定公費補助[[臺灣選舉|選舉]]、投(開)票所監察員等制度<ref name="選舉及公民投票"/>,並推動[[政府資料開放平臺|提高透明度]]、[[清廉印象指數|防範貪汙]]、[[電子政務]]等政策{{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88頁、第97頁、第102至104頁、第444至445頁、第741至743頁、第759至763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63至65頁|John C. Copper|2023年}}。[[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公職人員選舉]]皆為直接選舉,年滿20歲選民便依[[戶籍 (臺灣)|戶籍]]取得投票權,並有登記參選權利與[[臺灣女性|女性保障名額]]<ref name="選舉及公民投票"/>{{sfnm|趙永茂等|2011年|1loc=第273頁、第292至293頁|中央情報局|2023年}}。隨著[[民主]]選舉成為[[中華民國政治|重要政治活動]],[[臺灣媒體史|傳播媒體]]、[[輿論調查]]、民間團體和[[台灣大型抗議活動列表|抗議活動]]越趨重要{{sfnm|章英華等|2011年|1loc=第14至17頁、第24至26頁、第392至411頁、第424至441頁、第488至491頁|漢寶德等|2011年|2loc=第473至474頁、第551至553頁|John C. Copper|2020年|3loc=第27至33頁、第71至75頁、第147至152頁、第253至256頁|John C. Copper|2023年}}。各級政府主要歲入為[[台灣稅制|稅課收入]]、營業盈餘及事業收入、規費、罰款及賠償收入,主要支出為社會福利、教育科學文化、經濟發展、一般政務及國防<ref name="我國財政金融概況">{{Cite web|url=https://www.ey.gov.tw/state/4F559106333903B0/4435ef27-f084-43dc-8823-5039526e0c00|title=我國財政金融概況|author=[[中華民國財政部]]、[[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檢查局]]|date=2022-07-12|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2-12-27|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21227055316/https://www.ey.gov.tw/state/4F559106333903B0/4435ef27-f084-43dc-8823-5039526e0c00|dead-url=no}}</ref>{{sfnm|劉翠溶等|2011年|1loc=第543至545頁|John C. Copper|2023年}}。2022年度各級1年以上[[各國國債列表|公共債務未償餘額]]為63,994億元,占前3年度名目國內生產毛額平均數37.70%<ref name="我國財政金融概況"/>。
除了對於國家之認同外,臺灣民眾對臺灣地區如何和中國大陸未來的政治關係亦存在不同見解。其中大多數調查都指出大部分國民希望能夠繼續維持[[臺海現狀]],不過兩派立場上主張獨立者又多於主張統一者<ref>陳慧萍. [http://news.ltn.com.tw/news/politics/paper/726553 TVBS民調 71%希望台灣獨立]. 《[[自由時報]]》. 2013年10月31日 [2014年2月26日] {{zh-tw}}.</ref>。根據《[[聯合報]]》在2011年9月進行的年度民意調查,分別有14%民眾主張盡快獨立和15%民眾主張先維持{{Link-en|現狀|Status quo}}再獨立,有4%的民眾主張盡速統一以及10%民眾主張逐漸統一,另外還有52%民眾則希望能夠永遠維持現狀<ref>《[[澳洲日報]]》. [http://dailynews.sina.com/bg/tw/twpolitics/ausdaily/20110909/16162756470.html 兩岸民調/「永遠維持現狀」 連2年過半]. [[新浪]]. 201年9月9日 [2014年2月27日] {{zh-tw}}.</ref>。而根據2014年上半年[[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針對不包括金門和馬祖的臺灣居民調查後,有60.4%的20歲以上人士認為自己完全是臺灣人,而有32.7%的民眾認為自己同時是臺灣人與中國人<ref>曾韋禎. [http://news.ltn.com.tw/news/politics/breakingnews/1052425 政大調查 台灣人認同、台獨支持率均攀新高]. 《[[自由時報]]》. 2014年7月11日 [2014年2月26日] {{zh-tw}}.</ref>。[[TVBS民調中心]]進行的統計則指出,認為自己是臺灣人的看法在2009年後穩定在70%以上,另一方面認為自己是中國人的看法則在2009年後一直維持10%至16%之間<ref>Mattel. [http://www.thinkingtaiwan.com/public/articles/view/1192 【週一想想】數字台灣:台灣人的國族/國家認同變化]. 想想論壇. 2013年9月2日 [2014年2月26日] {{zh-tw}}.</ref>。除此之外,臺灣部分人士則否定中華民國擁有臺灣主權,並依據《[[舊金山和約]]》聲稱[[台灣地位未定論|臺灣主權未定]]或認為中華民國是[[中華民國流亡政府論|流亡政府]]<ref>曾韋禎. [http://news.ltn.com.tw/news/focus/paper/300420 台灣主權未定論 許世楷:日本外交界常識]. 《[[自由時報]]》. 2009年5月30日 [2014年2月26日] {{zh-tw}}.</ref>。


目前人民團體分成職業團體、社會團體與[[政黨法|政治團體]],其中[[民主進步黨]]和[[中國國民黨]]是[[中華民國政黨列表|兩大政黨]],主要政治議題有[[臺灣問題|臺灣統獨問題]]、[[海峽兩岸關係]]、經濟發展等{{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242至243頁、第299至300頁、第315至316頁|趙永茂等|2011年|2loc=第302至303頁、第560至565頁|John C. Copper|2020年|3loc=第167至188頁、第312至317頁|中央情報局|2023年}}。民主進步黨經常被描述為[[泛綠|主張獨立]]的左派政黨,而中國國民黨是[[泛藍|反對獨立]]的中間偏右政黨{{sfnm|John C. Copper|2020年|1loc=第167至188頁、第253至256頁、第312至317頁|John C. Copper|2023年}}。由於總統在政府運作中具有極大影響力,「執政黨」指取得該職位的政黨,目前臺灣已經歷經3次政黨輪替{{sfnm|趙永茂等|2011年|1loc=第50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54至56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3loc=第37頁|John C. Copper|2020年|4loc=第152至156頁、第167至182頁|中央情報局|2023年|John C. Copper|2023年}}。由於選民傾向保守與[[臺灣地方派系|地方派系]][[臺灣黑金政治|影響]],中國國民黨比起民主進步黨[[臺灣選舉地理|更具選舉優勢]]{{sfnm|章英華等|2011年|1loc=第15至16頁、第452至459頁|John C. Copper|2020年|2loc=第162至174頁|John C. Copper|2023年}}。在[[2024年中華民國立法委員選舉|2024年立法委員選舉]],民主進步黨、中國國民黨、[[臺灣民眾黨]]取得席次<ref name="選舉及公民投票"/>{{sfnm|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1loc=第第37頁|中央情報局|2023年}}<ref>{{Cite web|title=2024選舉開票結果 區域立委當選完整名單|url=https://www.cna.com.tw/news/aipl/202401135005.aspx|website=中央社 CNA|date=2024-01-13|language=zh-TW|access-date=2024-05-31|archive-date=2024-01-19|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40119094456/https://www.cna.com.tw/news/aipl/202401135005.aspx|dead-url=no}}</ref>。
== 區劃 ==
=== 實際統治 ===
{{Main|中華民國行政區劃|臺灣行政區劃|中華民國首都}}
{{Image label begin|image= Subdivision type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2014).svg |width= 300 |float= right |margin= 0px 0px 0px 15px |thumb= y |caption= 中華民國自2014年以後的行政區劃圖。}}
{{Image label small|x= 0.77 |y= 0.18 |scale= 300 |text= [[臺北市]]}}
{{Image label small|x= 0.74 |y= 0.25 |scale= 300 |text= [[新北市]]}}
{{Image label small|x= 0.86 |y= 0.14 |scale= 300 |text= [[基隆市]]}}
{{Image label small|x= 0.60 |y= 0.21 |scale= 300 |text= [[桃園市]]}}
{{Image label small|x= 0.63 |y= 0.35 |scale= 300 |text= [[新竹縣]]}}
{{Image label small|x= 0.45 |y= 0.29 |scale= 300 |text= [[新竹市]]}}
{{Image label small|x= 0.53 |y= 0.43 |scale= 300 |text= [[苗栗縣]]}}
{{Image label small|x= 0.46 |y= 0.51 |scale= 300 |text= [[臺中市]]}}
{{Image label small|x= 0.33 |y= 0.62 |scale= 300 |text= [[彰化縣]]}}
{{Image label small|x= 0.06 |y= 0.81 |scale= 300 |text= [[澎湖縣]]}}
{{Image label small|x= 0.55 |y= 0.69 |scale= 300 |text= [[南投縣]]}}
{{Image label small|x= 0.36 |y= 0.71 |scale= 300 |text= [[雲林縣]]}}
{{Image label small|x= 0.33 |y= 0.84 |scale= 300 |text= [[嘉義縣]]}}
{{Image label small|x= 0.38 |y= 0.79 |scale= 300 |text= [[嘉義市]]}}
{{Image label small|x= 0.31 |y= 0.94 |scale= 300 |text= [[臺南市]]}}
{{Image label small|x= 0.33 |y= 1.05 |scale= 300 |text= [[高雄市]]}}
{{Image label small|x= 0.40 |y= 1.22 |scale= 300 |text= [[屏東縣]]}}
{{Image label small|x= 0.78 |y= 0.39 |scale= 300 |text= [[宜蘭縣]]}}
{{Image label small|x= 0.71 |y= 0.72 |scale= 300 |text= [[花蓮縣]]}}
{{Image label small|x= 0.60 |y= 0.98 |scale= 300 |text= [[臺東縣]]}}
{{Image label small|x= 0.56 |y= 0.62 |scale= 300 |text= [[臺灣省|<span style = "color:gray;">''台灣省''</span>]]}}
{{Image label small|x= 0.06 |y= 0.48 |scale= 300 |text= [[金門縣]]}}
{{Image label small|x= 0.01 |y= 0.24 |scale= 300 |text= [[連江縣 (中華民國)|連江縣]]}}
{{Image label small|x= 0.03 |y= 0.09 |scale= 300 |text= [[福建省 (中華民國)|<span style = "color:gray;">''福建省''</span>]]}}
{{Image label end}}


=== 行政區劃 ===
中華民國政府在1949年撤往臺灣後,便只能長期統治隸屬於[[臺灣省]](包含[[臺灣]]、[[澎湖群島]])和[[福建省 (中華民國)|福建省]](包含[[金門縣|金門群島]]、[[馬祖列島]])管轄的島嶼<ref name = "重新更易行政區">[http://www.tmps.hc.edu.tw/school/culture/95-96culture-1/history/smenu_photomenu_smenuid_1500.html 國府遷台的重新更易行政區]. [[中華民國教育部]] [2014年2月26日] {{zh-tw}}.</ref>。另外控制了位於南海的[[東沙群島]]以及[[南沙群島]]的[[太平島]],並在撤往臺灣後將這些[[南海諸島]]劃歸[[高雄市]]負責管理<ref name = "CHAPTER 1 Geography"/><ref>Joe Havely. [http://news.bbc.co.uk/2/hi/asia-pacific/279170.stm World: Asia-Pacific Analysis: Flashpoint Spratly]. [[BBC新聞]]. 1999年2月14日 [2014年2月26日] {{en}}.</ref>。不過中華民國部分領土也與周邊國家存在有爭議,例如南海諸島便與[[中華人民共和國]]、[[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汶萊]]等南海周圍國家有領土爭端,而作為臺灣附屬島嶼的[[釣魚臺列嶼]]也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日本存有爭議<ref>[http://old.ltn.com.tw/2002/new/sep/28/today-p3.htm 學者:釣魚台爭議 須回歸國際法]. 《[[自由時報]]》. 2002年9月28日 [2014年2月26日] {{zh-tw}}.</ref><ref>[http://api.nexdoor.stormmediagroup.com/opencms/news/detail/191a571d-16d1-11e4-8645-ef2804cba5a1/?uuid=191a571d-16d1-11e4-8645-ef2804cba5a1 李登輝:兩岸關係已成「大魚吃小魚」]. [[風傳媒]]. 2014年7月29日 [2014年2月26日] {{zh-tw}}.</ref>。自1949年開始,於臺灣地區施行統治的中華民國政府為了統合區域發展,曾經多次更改行政區劃<ref name = "重新更易行政區"/>。其中福建省與臺灣省分別在1956年和1998年將省級政府職能精簡,將大部分省級政府機關併入中央政府以精簡[[臺灣省政府功能業務與組織調整|行政作業]],僅保留其象徵性工作<ref name = "重新更易行政區"/><ref>[http://lis.ly.gov.tw/npl/law/04817/891124.htm 臺灣省政府功能業務與組織調整暫行條例]. [[立法院]]. 2000年12月6日 [2014年2月26日] {{zh-tw}}.</ref><ref>{{Cite web |url= http://taiwanreview.nat.gov.tw/ct.asp?xItem=1465&CtNode=1347 |title= Gone with the Times |author= Jim Hwang |date= 1999年10月1日 |publisher= {{Link-en|台灣評論|Taiwan Review}} |language= 英文 |accessdate= 2014年2月26日}}</ref>。
{{Main|中華民國行政區劃}}
《中華民國憲法》規範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權限劃分採[[地方分權|均權主義]]制度<ref name="憲法簡介"/>,實施[[地方自治]]{{sfnm|趙永茂等|2011年|1loc=第351至353頁、第366至368頁|John C. Copper|2020年|2loc=第147至152頁、第162至167頁}}。[[地方制度法|其地方自治制度]]具有部分聯邦制特徵,地方政府在部分領域擁有管轄權{{sfnm|趙永茂等|2011年|1loc=第325至327頁、第374至377頁|John C. Copper|2020年|2loc=第162至167頁|John C. Copper|2023年}}。依《[[地方制度法]]》規定,地方劃分為[[省 (中華民國)|省]]、[[直轄市 (中華民國)|直轄市]]。省劃分為[[縣 (中華民國)|縣]]、[[市 (中華民國)|市]];縣劃分為[[鄉 (中華民國)|鄉]]、[[鎮 (中華民國)|鎮]]、[[縣轄市]]。直轄市及市均劃分為[[區 (中華民國)|區]]。在[[省 (中華民國)|省政府]]改為[[臺灣省政府功能業務與組織調整|行政院派出機關]]後,省不再屬於地方自治團體。目前,中華民國第一層級地方自治團體為直轄市及縣(市),共有6個直轄市、13個縣和3個市<ref name="政府組織"/><ref name="地方政府">{{Cite web|url=https://www.president.gov.tw/Page/106|title=地方政府|author=|date=|publisher=中華民國總統府|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18-12-27|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81227084925/https://www.president.gov.tw/Page/106|dead-url=no}}</ref>{{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45至46頁、第57至58頁|趙永茂等|2011年|2loc=第323至324頁、第373至375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63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4loc=第33至34頁|John C. Copper|2020年|5loc=第162至167頁|中央情報局|2023年}},[[中華民國臺灣地區鄉鎮市區列表|146個鄉、38個鎮、14個縣轄市及170個區]]<ref name="政府組織"/>{{sfnm|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1loc=第33至34頁}}。中央政府根據人口和經濟等指標,向地方政府分配財政[[預算]],並推動[[區域聯合治理]]{{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104至105頁|趙永茂等|2011年|2loc=第329至332頁|劉翠溶等|2011年|3loc=第1至29頁、第565至569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4loc=第63頁}}。直轄市由行政院直接管轄,擁有更多的行政資源,在區域發展扮演重要的都會角色{{sfnm|趙永茂等|2011年|1loc=第333至335頁、第369至370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2loc=第33至34頁|John C. Copper|2020年|3loc=第162至167頁|中央情報局|2023年}}。


直轄市及縣(市)設立[[現任中華民國一、二級行政區行政首長列表|直轄市及縣(市)政府]],鄉(鎮、縣轄市、[[直轄市山地原住民區]])設立鄉(鎮、縣轄市、直轄市山地原住民區)公所,地方行政首長負責處理機關政務、辦理自治事項等<ref name="政府組織"/><ref name="地方政府"/>{{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46至47頁|趙永茂等|2011年|2loc=第325至327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63頁}}。直轄市及縣(市)也組成[[現任中華民國各直轄市及縣市正副議長列表|直轄市及縣(市)議會]],鄉(鎮、縣轄市、直轄市山地原住民區)設立鄉(鎮、縣轄市、直轄市山地原住民區)民代表會,地方民意代表行使立法權和質詢權<ref name="地方政府"/><ref name="政府組織"/>{{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46至48頁、第51至55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63頁}}。地方行政首長和地方民意代表由市民普遍選舉產生,任期4年<ref name="地方政府"/><ref name="政府組織"/><ref name="選舉及公民投票"/>{{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46至47頁、第52至54頁、第56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63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3loc=第33至34頁}}。[[九合一選舉|直轄市、縣和市選舉]]往往被視為重要的民主選舉,且地方政府之間彼此競合{{sfnm|趙永茂等|2011年|1loc=第287至288頁、第300至302頁、第316至317頁|章英華等|2011年|2loc=第125至128頁|John C. Copper|2020年|3loc=第162至167頁|John C. Copper|2023年}}。目前[[中華民國首都]]為[[臺北市]]{{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10至11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2loc=第4頁|中央情報局|2023年|John C. Copper|2023年}}。
另外在1967年以及1979年時,[[臺北市]]和高雄市分別從原本的臺灣省縣轄市升格成為直轄市<ref>[http://www.tmps.hc.edu.tw/school/culture/95-96culture-1/history/smenu_photomenu_smenuid_1501.html 北高二市之升格]. [[中華民國教育部]] [2014年2月26日] {{zh-tw}}.</ref>。2010年時,政府新增[[新北市]]、[[臺中市]]、[[臺南市]]而總共設立了5個直轄市,合稱為「五都」。這5個直轄市也是當時中華民國最重要的五個都市,其中臺北縣在升格後改稱為[[新北市]],原本[[臺中市 (省轄市)|臺中市]]與[[臺中縣]]、[[臺南市 (省轄市)|臺南市]]與[[臺南縣]]以縣市合併方式共同升格,[[高雄縣]]也與已經是直轄市的[[高雄市 (1979年-2010年)|高雄市]]合併<ref>李志德、李順德、林新輝和李祖舜. [http://www.coolloud.org.tw/node/42139 北縣台中高雄 升格過關]. [[苦勞網]]. 2009年6月24日 [2014年2月26日] {{zh-tw}}.</ref><ref>諶淑婷. [http://www.mdnkids.com.tw/nie/nie_indicate/Unit7/W-980706-15/W-980706-15.htm 改制直轄市 利弊互見]. 《[[國語日報]]》. 2009年7月6日 [2014年2月26日] {{zh-tw}}.</ref><ref>Loa Iok-sin、Jenny W. Hsu和Rich Chang. [http://www.taipeitimes.com/News/front/archives/2009/06/25/2003447086 City upgrades draw mixed reaction]. 《[[台北時報]]》. 2009年6月25日 [2014年2月23日] {{en}}.</ref>。當前臺灣省轄下分成12個縣以及3個市、福建省轄下分成2個縣<ref>李順德. 文化古都/台南縣市 火速升格. 《[[聯合報]]》. 2009年6月30日 {{zh-tw}}.</ref>,其中直轄市和市底下的轄區數共有157個,在縣底下的鄉、鎮以及縣轄市總數則有211個<ref>[http://webarchive.ncl.edu.tw/archive/disk16/91/69/41/74/96/200711263024/20110530/web/info.gio/ct7c29.html?xItem=19878&ctNode=2840&mp=21 政府組織]. [[行政院新聞局]]. [2014年2月26日] {{zh-tw}}.</ref>。另外地區人口超過200萬人的[[桃園市|桃園縣]]則計畫在2014年時,根據《地方制度法》第四條所提到的規定升格成為直轄市<ref>[http://web.moi.gov.tw/countyreform/news_content.aspx?id=1 前言]. [[中華民國內政部]]. 2010年11月12日 [2014年2月26日] {{zh-tw}}.</ref><ref>{{Cite web |url= http://www.taiwantoday.tw/ct.asp?xItem=136286&ctNode=445 |title= Premier Wu greenlights Taoyuan County upgrade |author= 《[[聯合報]]》 |date= 2010年12月14日 |publisher= 《{{Link-en|台灣紀事報|Taiwan Journal}}》 |language= 英文 |accessdate= 2014年3月14日}}</ref>。當前中華民國政府實際統治地區的行政區劃分別為<ref>[[中華民國內政部]]和[[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http://www.ey.gov.tw/state/News_Content3.aspx?n=283412AE33AC4D71&sms=7CB99E9BEAC3127D&s=1F2228F54A9BA8B3 政府組織]. [[行政院]]. 2013年12月18日 [2014年2月26日] {{zh-tw}}.</ref>:


{{Image label begin|image=Subdivision type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2014) (4).svg|width=380|float=left|margin=3px 15px 0px 0px|thumb=y|caption=現行[[中華民國行政區劃]]地圖,共有6個[[直轄市 (中華民國)|直轄市]]、13個[[縣 (中華民國)|縣]]和3個[[市 (中華民國)|市]]。}}
{{中華民國實際控制區}}
{{Image label small|x=0.80|y=0.15|scale=380|text=[[臺北市]]}}
{{Image label small|x=0.795|y=0.225|scale=380|text=[[新北市]]}}
{{Image label small|x=0.90|y=0.105|scale=380|text=[[基隆市]]}}
{{Image label small|x=0.665|y=0.195|scale=380|text=[[桃園市]]}}
{{Image label small|x=0.655|y=0.30|scale=380|text=[[新竹縣]]}}
{{Image label small|x=0.485|y=0.26|scale=380|text=[[新竹市]]—}}
{{Image label small|x=0.565|y=0.38|scale=380|text=[[苗栗縣]]}}
{{Image label small|x=0.51|y=0.49|scale=380|text=[[臺中市]]}}
{{Image label small|x=0.417|y=0.59|scale=380|text=[[彰化縣]]}}
{{Image label small|x=0.08|y=0.67|scale=380|text=[[澎湖縣]]}}
{{Image label small|x=0.59|y=0.625|scale=380|text=[[南投縣]]}}
{{Image label small|x=0.39|y=0.677|scale=380|text=[[雲林縣]]}}
{{Image label small|x=0.485|y=0.78|scale=380|text=[[嘉義縣]]}}
{{Image label small|x=0.22|y=0.765|scale=380|text=[[嘉義市]]————}}
{{Image label small|x=0.367|y=0.89|scale=380|text=[[臺南市]]}}
{{Image label small|x=0.482|y=0.957|scale=380|text=[[高雄市]]}}
{{Image label small|x=0.46|y=1.13|scale=380|text=[[屏東縣]]}}
{{Image label small|x=0.83|y=0.35|scale=380|text=[[宜蘭縣]]}}
{{Image label small|x=0.745|y=0.66|scale=380|text=[[花蓮縣]]}}
{{Image label small|x=0.62|y=0.985|scale=380|text=[[臺東縣]]}}
{{Image label small|x=0.08|y=0.36|scale=380|text=[[金門縣]]}}
{{Image label small|x=0.18|y=0.15|scale=380|text=[[連江縣 (中華民國)|連江縣]]}}
{{Image label end}}
{| class="wikitable sortable"
!
! 區劃單位
! 行政區劃<ref name="地方政府"/><ref name="政府組織"/>
! 政府所在地
! [[臺灣行政區面積表|面積]](平方公里)
! [[臺灣行政區人口列表|人口]](人)
! 工商業生產總額(百萬元,2021年<ref>{{Cite web|title=110 年工業及服務業普查 綜合報告提要分析|url=https://ws.dgbas.gov.tw/Download.ashx?u=LzAwMS9VcGxvYWQvNDYzL3JlbGZpbGUvMTE1MTcvMjMzMTYwLzQ3ZjdmNDBkLTBkYWUtNGVjNy04MWFhLWNiZjI4NDVhZDc0Yy5wZGY%3d&n=MS4xMTDlubTnuL3loLHmlrDogZ7nqL9f5LiK57ayKDA0MTMpLea4heeovy5wZGY%3d&icon=.pdf|language=zh-tw|access-date=2023-05-31|publisher=行政院主計總處|via=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ref>)
|-
| bgcolor="#F5C3C4" |
| 直轄市
| [[臺北市]]
| [[信義區 (臺北市)|信義區]]
| {{ROCCAD|subdivision=臺北市}}
| {{ROCCPD|subdivision=臺北市}}
| 8,901,789
|-
| bgcolor="#F5C3C4" |
| 直轄市
| [[新北市]]
| [[板橋區 (臺灣)|板橋區]]
| {{ROCCAD|subdivision=新北市}}
| {{ROCCPD|subdivision=新北市}}
| 4,739,838
|-
| bgcolor="#CEB2CD" |
| 市
| [[基隆市]]
| [[中正區 (基隆市)|中正區]]
| {{ROCCAD|subdivision=基隆市}}
| {{ROCCPD|subdivision=基隆市}}
| 416,379
|-
| bgcolor="#E3EDC3" |
| 縣
| [[宜蘭縣]]
| [[宜蘭市]]
| {{ROCCAD|subdivision=宜蘭縣}}
| {{ROCCPD|subdivision=宜蘭縣}}
| 330,205
|-
| bgcolor="#F5C3C4" |
| 直轄市
| [[桃園市]]
| [[桃園區]]
| {{ROCCAD|subdivision=桃園市}}
| {{ROCCPD|subdivision=桃園市}}
| 4,664,371
|-
| bgcolor="#E3EDC3" |
| 縣
| [[新竹縣]]
| [[竹北市]]
| {{ROCCAD|subdivision=新竹縣}}
| {{ROCCPD|subdivision=新竹縣}}
| 1,928,830
|-
| bgcolor="#CEB2CD" |
| 市
| [[新竹市]]
| [[北區 (新竹市)|北區]]
| {{ROCCAD|subdivision=新竹市}}
| {{ROCCPD|subdivision=新竹市}}
| 2,218,562
|-
| bgcolor="#E3EDC3" |
| 縣
| [[苗栗縣]]
| [[苗栗市]]
| {{ROCCAD|subdivision=苗栗縣}}
| {{ROCCPD|subdivision=苗栗縣}}
| 819,744
|-
| bgcolor="#F5C3C4" |
| 直轄市
| [[臺中市]]
| [[西屯區]]
| {{ROCCAD|subdivision=臺中市}}
| {{ROCCPD|subdivision=臺中市}}
| 4,446,290
|-
| bgcolor="#E3EDC3" |
| 縣
| [[彰化縣]]
| [[彰化市]]
| {{ROCCAD|subdivision=彰化縣}}
| {{ROCCPD|subdivision=彰化縣}}
| 1,365,337
|-
| bgcolor="#E3EDC3" |
| 縣
| [[南投縣]]
| [[南投市]]
| {{ROCCAD|subdivision=南投縣}}
| {{ROCCPD|subdivision=南投縣}}
| 344,169
|-
| bgcolor="#E3EDC3" |
| 縣
| [[雲林縣]]
| [[斗六市]]
| {{ROCCAD|subdivision=雲林縣}}
| {{ROCCPD|subdivision=雲林縣}}
| 1,495,572
|-
| bgcolor="#E3EDC3" |
| 縣
| [[嘉義縣]]
| [[太保市]]
| {{ROCCAD|subdivision=嘉義縣}}
| {{ROCCPD|subdivision=嘉義縣}}
| 373,678
|-
| bgcolor="#CEB2CD" |
| 市
| [[嘉義市]]
| [[東區 (嘉義市)|東區]]
| {{ROCCAD|subdivision=嘉義市}}
| {{ROCCPD|subdivision=嘉義市}}
| 205,897
|-
| bgcolor="#F5C3C4" |
| 直轄市
| [[臺南市]]
| [[安平區]]
| {{ROCCAD|subdivision=臺南市}}
| {{ROCCPD|subdivision=臺南市}}
| 3,247,644
|-
| bgcolor="#F5C3C4" |
| 直轄市
| [[高雄市]]
| [[苓雅區]]
| {{ROCCAD|subdivision=高雄市}}
| {{ROCCPD|subdivision=高雄市}}
| 4,658,400
|-
| bgcolor="#E3EDC3" |
| 縣
| [[屏東縣]]
| [[屏東市]]
| {{ROCCAD|subdivision=屏東縣}}
| {{ROCCPD|subdivision=屏東縣}}
| 456,411
|-
| bgcolor="#E3EDC3" |
| 縣
| [[花蓮縣]]
| [[花蓮市]]
| {{ROCCAD|subdivision=花蓮縣}}
| {{ROCCPD|subdivision=花蓮縣}}
| 184,863
|-
| bgcolor="#E3EDC3" |
| 縣
| [[臺東縣]]
| [[臺東市]]
| {{ROCCAD|subdivision=臺東縣}}
| {{ROCCPD|subdivision=臺東縣}}
| 71,916
|-
| bgcolor="#E3EDC3" |
| 縣
| [[澎湖縣]]
| [[馬公市]]
| {{ROCCAD|subdivision=澎湖縣}}
| {{ROCCPD|subdivision=澎湖縣}}
| 31,717
|-
| bgcolor="#E3EDC3" |
| 縣
| [[金門縣]]
| [[金城鎮 (金門縣)|金城鎮]]
| {{ROCCAD|subdivision=金門縣}}
| {{ROCCPD|subdivision=金門縣}}
| 41,587
|-
| bgcolor="#E3EDC3" |
| 縣
| [[連江縣 (中華民國)|連江縣]]
| [[南竿鄉]]
| {{ROCCAD|subdivision=連江縣}}
| {{ROCCPD|subdivision=連江縣}}
| 7,562
|}


=== 國家主權 ===
=== 司法體制 ===
{{See Also|中華民國疆域|原中華民國法理疆域行政區劃|臺灣地區}}
{{Main|中華民國法}}
[[File:03.23 總統出席「國民法官模擬法庭」 (51065369641).jpg|thumb|國民法官制度讓國民與法官一起審判重大刑事案件<ref name="中央通訊社 20221228">{{Cite web|url=https://www.cna.com.tw/news/asoc/202212280020.aspx|title=國民法官新制112年上路 民眾法官一起審重大刑案|author=林長順|date=2022-12-28|publisher=[[中央通訊社]]|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2-12|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212183328/https://www.cna.com.tw/news/asoc/202212280020.aspx|dead-url=no}}</ref>]]
[[File:Zhonghua Minguo Quhua Fanti.svg|thumb|left|250px|中華民國行政區劃和領土爭議。]]
早在1947年,《中華民國憲法》基於三民主義和五權憲法的[[中華民國憲法序言|理論基礎]],納入孫中山的[[中國民族主義|民族主義]]、[[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民權主義]]和民生主義,並規定周延的自由民權保障<ref name="憲法"/>{{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52至53頁|趙永茂等|2011年|2loc=第37至39頁、第645至649頁|John C. Copper|2020年|3loc=第147至152頁、第182至188頁}}。不過1948年後,《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與《臺灣省戒嚴令》凍結部分《中華民國憲法》條文<ref name="憲法"/>,並形成「萬年國會」{{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53至54頁|趙永茂等|2011年|2loc=第64至70頁、第138頁第140頁|John C. Copper|2020年|3loc=第147至152頁}}。直至1991年,隨著動員戡亂時期終止<ref name="憲法簡介"/>,《中華民國憲法》才發揮其[[憲法|民主和法治目的]]{{sfnm|趙永茂等|2011年|1loc=第41至44頁、第47至49頁、第64至85頁、第137至143頁、第366至368頁、第653至656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53至54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3loc=第30至33頁|John C. Copper|2020年|4loc=第147至152頁|John C. Copper|2023年}}。在1991年至2005年,因應[[兩個中國|政治現實]]及國家發展,《中華民國憲法》前後歷經7次憲法修正,[[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增修條文體制]]改變政府結構<ref name="憲法簡介"/><ref name="憲法"/>{{sfnm|趙永茂等|2011年|1loc=第47至49頁、第82至85頁、第143至152頁、第159至161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52至54頁、第321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3loc=第30至33頁|John C. Copper|2020年|4loc=第147至152頁}}。目前憲法修正需要四分之三立法委員決議提出,並經公民投票複決過半數支持<ref name="憲法簡介"/>{{sfnm|趙永茂等|2011年|1loc=第49至50頁、第147至151頁、第154至157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53至54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3loc=第30至33頁|John C. Copper|2020年|4loc=第147至152頁|中央情報局|2023年}}。


司法院設有[[憲法法庭]]、[[中華民國法院制度|普通法院]]({{Link-en|地方法院 (中華民國)|District court (Taiwan)|地方法院}}、[[臺灣高等法院|高等法院]]、[[最高法院 (中華民國)|最高法院]])、[[行政法院]]([[行政訴訟法 (中華民國)|地方法院行政訴訟庭]]、高等行政法院、[[最高行政法院 (中華民國)|最高行政法院]])、[[懲戒法院]]、專業法院([[智慧財產及商業法院]]、[[臺灣高雄少年及家事法院|少年及家事法院]])等<ref name="中央政府"/><ref name="政府組織"/>{{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40至41頁、第142至158頁|趙永茂等|2011年|2loc=第172至176頁、第179至181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60至61頁|John C. Copper|2020年|4loc=第156至162頁}}。憲法法庭由15名司法院大法官組成,審理《[[憲法訴訟法]]》所定案件<ref name="中央政府"/><ref name="政府組織"/>{{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40頁、第139頁、第142頁|趙永茂等|2011年|2loc=第172至179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60至61頁|John C. Copper|2020年|4loc=第156至162頁|中央情報局|2023年|John C. Copper|2023年}}。各級法院掌理民事、刑事、行政及[[智慧財產權|智慧財產]]訴訟審判,懲戒法院掌理公務員、法官及檢察官懲戒<ref name="中央政府"/>{{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40至41頁、第142至158頁}}。法官為終身職,經由遴選或考試選拔、並在[[法務部司法官學院]]受訓產生;法官必須依法獨立審判,不稱職者[[法官法 (中華民國)|可以免職]]<ref name="政府組織"/>{{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748頁|趙永茂等|2011年|2loc=第193至198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60至61頁|John C. Copper|2020年|4loc=第156至162頁}}。
中華民國政府因為國共內戰失利而在1949年撤往臺灣後,便不斷強調自身是能代表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ref>李敏智、施浚龍和謝侑道. [http://www.lib.thu.edu.tw/newsletter/105-201006/page07.1.htm 美國對中華民國在聯合國政策之演變]. [[東海大學]]. 2010年6月 [2014年2月26日] {{zh-tw}}.</ref>。根據1947年仍然控制中國大陸時所頒布施行的憲法提到,中華民國領土包括35個[[省 (中華民國)|省份]]<ref group = "註">35個省份包括有[[內地十八省]]、[[東北新省區方案|東北九省]]、[[塞北|塞北四省]]、[[中國西部|西部三省]]以及[[臺灣省]]。</ref>、12個[[直轄市 (中華民國)|直轄市]]、1個[[特別行政區 (中華民國)|特別行政區]]和[[藏區|西藏]][[地方 (中華民國)|地方]]<ref group = "註">根據《[[中華民國憲法]]》之規定,[[西藏地方]]地區為[[藏區]]類似省分的自治行政區劃。</ref><ref>陳葉軍. [http://theory.people.com.cn/BIG5/16142276.html 任進:進一步推動行政區劃改革].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2011年11月7日 [2014年2月27日] {{zh-hk}}.</ref>。1949年政府撤往臺灣後曾短暫控制[[海南島]]、[[舟山群島]],並且在[[大陳島]]和[[猛撒]]分別設立[[浙江省 (中華民國)|浙江省]]和[[雲南省 (中華民國)|雲南省]]。不過中國人民解放軍先是在1950年時擊敗中華民國國軍而[[海南島戰役|佔領海南島]],並且於1955年時[[一江山島戰役|取得]]大陳島的重要防守屏障[[一江山島]]。而中華民國政府經多方評估並主動[[大陳島撤退|撤離大陳島]]後,政府仍然聲稱其領土仍然包括35個省份、12個直轄市、1個特別行政區以及[[蒙古地方|蒙古]]和[[西藏地方]]。一直到2005年以後,政府決定將中華民國全圖及行政區劃相關辦法停止適用後,當前公告之行政區劃僅列出實際統治區之劃分,而提及位於中國大陸地區的地理時則依照現況使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行政區劃。


目前[[中華民國法律|法律體系]]採{{Link-en|臺灣法律史|History of law in Taiwan|歐陸法系}},繼受歐陸法系國家制定《[[六法全書]]》{{sfnm|趙永茂等|2011年|1loc=第175至176頁、第618至626頁|John C. Copper|2020年|2loc=第156至162頁|中央情報局|2023年}}。地方法院和高等法院為事實審,最高法院為法律審{{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142至145頁|趙永茂等|2011年|2loc=第175至176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60至61頁|John C. Copper|2020年|4loc=第156至162頁}}。刑事訴訟系統從過去法官兼掌的「糾問主義」,改為檢察官、被告及法院組成的「彈劾主義」,並採國家追訴與私人追訴雙軌制{{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143至145頁|趙永茂等|2011年|2loc=第181至182頁|John C. Copper|2020年|3loc=第156至162頁|John C. Copper|2023年}}。不過司法體系運作仍遭批評,在2023年新增國民法官制度<ref name="中央通訊社 20221228"/>{{sfnm|趙永茂等|2011年|1loc=第656至658頁|John C. Copper|2020年|2loc=第156至162頁|John C. Copper|2023年}}。地方法院行政訴訟庭為事實審,高等行政法院為事實審與法律審,最高行政法院則是法律審{{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41頁、第152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60至61頁}}。[[內政部警政署]]負責{{Link-en|臺灣犯罪|Crime in Taiwan|犯罪遏阻}}、秩序維護、保安警備等[[中華民國警察|警政工作]],使臺灣成為{{Link-en|臺灣執法|Law enforcement in Taiwan|全球最安全的地方之一}}{{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85頁、第257至266頁、第757至759頁|趙永茂等|2011年|2loc=第405至416頁|John C. Copper|2020年|3loc=第131至136頁|中央情報局|2023年}}。海洋委員會海巡署平時是[[海岸巡防隊|海域執法機構]],戰時具有國防任務{{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85頁、第317至320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112至113頁|中央情報局|2023年}}。
雖然在2000年至2008年期間是由立場偏向臺灣獨立的[[陳水扁]]擔任中華民國總統,但陳水扁政府主要態度在於認定臺灣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ref name = "邱垂正和童振源">邱垂正和童振源. [http://www3.nccu.edu.tw/~ctung/Documents/W-A-b-10.pdf 陳水扁政府與馬英九政府的中國戰略之比較與檢討]. [[國立政治大學]]. 2008年9月 [2014年2月27日] {{zh-tw}}.</ref><ref>[[邵宗海]]. [http://www.ntpu.edu.tw/pa/teacher/shao/mso50B3F.pdf 陳水扁「一邊一國」主張的分析與兩岸關係的影響]. [[國立臺北大學]] [2014年2月26日] {{zh-tw}}.</ref>。現任總統馬英九則重申中華民國政府是能代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認為中國大陸是中華民國領土的一部分<ref name = "Ko Shu-Ling"/>。然而在希望能促進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最終能夠統一的情況下,馬英九政府主張保持現狀以改善與後者的關係<ref name = "邱垂正和童振源"/><ref>Jane Macartney. [http://www.thetimes.co.uk/tto/news/world/asia/article2609039.ece President Ma Ying-jeou of Taiwan has progress making ties with China]. 《[[泰晤士報]]》. 2008年8月30日 [2014年2月26日] {{en}}.</ref>。雖然就法律解釋上應該將中國大陸地區的民眾視為中華民國國民看待,然而在國民大會多次針對《中華民國憲法》進行增修後<ref>[http://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34381/8/26100708.pdf 第四章 「特殊的國與國關係」所涉及的憲法問題]. [[國立政治大學]] [2014年2月26日] {{zh-tw}}.</ref>,當前實際運作上仍然將居住在[[臺灣地區]]的人士與居住在中國大陸、香港和澳門地區人士有所區隔<ref group = "註">依據《[[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等相關法律指出,中華民國政府將在臺灣地區以外的中華民國領土稱作「大陸地區」,包含現今[[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土、[[蒙古地方]]、[[江心坡]]、[[江東六十四屯]]和[[帕米爾高原]]等地。[[香港]]與[[澳門]]則由於其政治地位較為特殊,因此中華民國政府另外制定《香港澳門關係條例》進行規範。</ref><ref>[[行政院]]. [http://www.mac.gov.tw/ct.asp?xItem=63421&ctNode=6430&mp=1 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相關解釋(89年版)].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2000年6月1日 [2014年2月26日] {{zh-tw}}.</ref><ref>考試院秘書處. [http://www.exam.gov.tw/cp.asp?xItem=5579&ctNode=410&mp=2 大陸地區高等學校學歷如經採認,仍須具備中華民國國民身分,始能報考國家考試]. [[考試院]]. 2008年12月1日 [2014年2月26日] {{zh-tw}}.</ref><ref>[[中華民國內政部]]. [http://www.land.moi.gov.tw/law/chhtml/openframe.asp?lid=7178 地籍測量實施規則]. [[內政部地政司]]. 2008年12月1日 [2014年2月26日] {{zh-tw}}.</ref><ref>投資臺灣入口網. [http://investtaiwan.nat.gov.tw/faq/faqDetail.jsp?MID=7&language=cht&GUID=130 何謂大陸地區人民?]. [[內政部地政司]]. 2008年12月1日 [2014年2月26日] {{zh-tw}}.</ref>。另外在1993年時,司法院大法官會議對於有關憲法所指「固有疆域」的範圍確認視為重大政治問題,認為不應該由司法機關給予解釋<ref name = "釋字第 328"/>。不過在疆界沒有正式重新確定的情況下,中華民國聲稱擁有主權的領土仍包括有中國大陸、數個島嶼以及臺灣地區<ref group = "註">《[[中華民國憲法]]》第四條規定:「中華民國領土,依其固有之疆域,非經中華民國國民大會之決議,不得變更之。」然而對於中華民國固有疆域範圍則仍存在有解釋空間,對此司法院大法官則於《司法院釋字328號解釋》中表示:「其所稱固有疆域範圍之界定,為重大之政治問題,不應由行使司法權之釋憲機關予以解釋。」</ref><ref>[http://www.want-daily.com/portal.php?mod=view&aid=100682 探究民進黨的主權觀]. 《[[旺報]]》. 2014年1月24日 [2014年2月26日] {{zh-tw}}.</ref><ref>葉素萍. [https://tw.news.yahoo.com/%E5%A4%96%E4%BA%A4%E9%83%A8-%E5%8D%97%E6%B2%99%E6%98%AF%E4%B8%AD%E8%8F%AF%E6%B0%91%E5%9C%8B%E9%A0%98%E5%9C%9F-041411951.html 外交部:南沙是中華民國領土]. {{Link-en|雅虎新聞|Yahoo! News}}. 2013年1月15日 [2014年2月27日] {{zh-tw}}.</ref>。


=== 外交關係 ===
除了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就中國大陸地區具有主權爭端外,中華民國過去還與[[蒙古國]]存在有[[中華民國-蒙古關係|爭議關係]]。中華民國在成立後宣布接繼清朝統治中國大陸以及蒙古地區,但之後外蒙古則多次[[外蒙古獨立|宣布獨立]]<ref>楊昂. [http://www.chinainperspective.com/ArtShow.aspx?AID=17337 清帝《逊位诏书》在中华民族统一上的法律意义]. [[普林斯頓中國學社]]. 2012年8月24日 [2014年2月27日] {{zh-cn}}.</ref>。儘管國民政府不斷宣稱擁有[[蒙古地方]]主權,但是在1945年與蘇聯簽署的《[[中蘇友好同盟條約]]》中被要求同意依照公民投票結果來決定承認[[蒙古人民共和國]]。受到蘇聯不斷施加的壓力影響,國民政府於1946年1月5日時宣布承認蒙古獨立<ref>[http://www.people.com.cn/GB/historic/0103/5558.html 1946年1月3日 国民政府承认外蒙独立]. [[人民網]]. 2003年8月1日 [2014年2月26日] {{zh-cn}}.</ref>。1953年隨著與蘇聯的外交關係發生惡化後,遷往臺灣地區的中華民國政府藉著《[[聯合國大會505號決議]]》取消外交承認,並再度將外蒙古列為在中國大陸領土的一部分<ref>{{Cite web |url= http://taiwanreview.nat.gov.tw/ct.asp?xItem=798&CtNode=128 |title= Onward to Mongolia |date= 2003年1月1日 |publisher= {{Link-en|台灣評論|Taiwan Review}} |language= 英文 |accessdate= 2014年2月28日}}</ref>。一直到2002年,民主進步黨所主導的陳水扁政府宣布體認到蒙古國已經獨立的現狀<ref name = "Taiwan 'embassy'">[http://news.bbc.co.uk/2/hi/asia-pacific/1842387.stm Taiwan 'embassy' changes anger China]. [[BBC新聞]]. 2002年2月26日 [2014年2月23日] {{en}}.</ref>,在沒有修正《中華民國憲法》的情況下同意撤回主權聲明、並實際承認蒙古國為一獨立國家<ref name = "中華民國-蒙古關係">[http://www.mac.gov.tw/public/Attachment/252122204856.pdf 有關外蒙古是否為中華民國領土問題說明新聞參考資料].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2012年5月21日 [2013年10月17日] {{zh-tw}}.</ref><ref>{{Cite book | author = Morris Rossabi | title = Modern Mongolia: From Khans to Commissars to Capitalists | location = 美國柏克萊 | publisher = {{Link-en|加利福尼亞大學出版社|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 date = 2005年4月25日 | pages = 第226頁至第228頁 | ISBN = 978-0520244191 | accessdate = 2013年10月30日 | url = 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id=wmQLorr9QCgC&printsec=frontcover&hl=zh-TW#v=onepage&q&f=false | language = 英文}}</ref>。之後中華民國政府還於蒙古國首都[[烏蘭巴托]]設立辦事處以維持非正式外交關係<ref>[http://www.taipeitimes.com/News/taiwan/archives/2002/10/11/0000175237 Mongolian office to ride into Taipei by end of the year]. 《[[台北時報]]》. 2002年10月11日 [2014年2月23日] {{en}}.</ref>,並將包括[[蒙藏委員會]]等部門的相關職責取消,以及先後廢除《管理喇嘛寺廟條例》、《蒙古盟部旗組織法》及《蒙古盟部旗組織法施行條例》等法律<ref>[http://www.taipeitimes.com/News/taiwan/archives/2002/09/10/167505 Taiwan-Mongolia ties move on]. 《[[台北時報]]》. 2002年9月10日 [2014年2月23日] {{en}}.</ref>。而在[[馬英九政府]]上臺後,正式否定蒙古國為中華民國領土<ref name = "中華民國-蒙古關係"/><ref>王照坤. [http://history.n.yam.com/rti/politics/201205/20120521784885.html 陸委會:中華民國領土範圍不含蒙古]. [[天空傳媒]]. 2012年5月21日 [2013年10月17日] {{zh-tw}}.</ref>。
{{Main|中華民國外交|海峽兩岸關係}}
[[File:Countries recognizing the Republic of China (Taiwan).svg|thumb|[[中華民國駐外機構列表|中華民國駐外館處]]所在國家,深綠色為設有大使館的[[中華民國邦交國列表|邦交國]],淺綠色為設有駐外機構的非邦交國<ref>{{Cite web|url=https://www.mofa.gov.tw/OverseasOffice.aspx?n=168&sms=87|title=駐外館處|author=|date=|publisher=中華民國外交部|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6-01|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601153110/https://www.mofa.gov.tw/OverseasOffice.aspx?n=168&sms=87|dead-url=no}}</ref>]]
目前中華民國有12個[[中華民國邦交國列表|邦交國]],並在[[有限承認國家列表|數十個非邦交國]]城市設有[[臺北經濟文化代表處|駐外機構]],多方面[[中華民國駐外機構列表|建立持久關係]]<ref name="對外關係"/>{{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447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68至70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3loc=第38至42頁、第48至49頁}}。中華民國政府配合邦交國執行互助互惠的合作計劃<ref name="國際衛生合作">{{Cite web|url=https://www.ey.gov.tw/state/A01F61B9E9A9758D/0b7156d8-3ec3-4aae-85d8-512a378b7263|title=國際衛生合作|author=[[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date=2022-03-04|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1-16|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116094802/https://www.ey.gov.tw/state/A01F61B9E9A9758D/0b7156d8-3ec3-4aae-85d8-512a378b7263|dead-url=no}}</ref>,並與理念相近國家建立[[價值觀外交|夥伴關係]],共同維護區域安全及和平發展<ref name="對外關係"/>{{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86頁、第339至340頁、第347至349頁、第447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68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3loc=第38至42頁}}。同時外交政策秉持「[[踏實外交]]」原則拓展國際空間,除了在亞太區域扮演重要角色,也協調相關部門參與國際組織<ref name="對外關係">{{Cite web|url=https://www.ey.gov.tw/state/B099023D3EE2B593/e529d6b0-e467-45fc-9a5a-4facb49a8243|title=對外關係|author=中華民國外交部|date=2022-03-23|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2-12-26|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21226180511/https://www.ey.gov.tw/state/B099023D3EE2B593/e529d6b0-e467-45fc-9a5a-4facb49a8243|dead-url=no}}</ref>{{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86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68頁}}。中華民國政府還協助國內非政府組織參與國際活動、推動人道援助和衛生合作<ref name="國際衛生合作"/>,並回應氣候變遷、恐怖主義、跨國犯罪、[[人口販運防制法|人口販運]]等問題<ref name="對外關係"/>{{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86頁、第349至352頁、第447頁、第746至747頁、第798至799頁、第835至836頁|章英華等|2011年|2loc=第437至439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81至85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4loc=第48至49頁|John C. Copper|2020年|5loc=第131至136頁|John C. Copper|2023年}}。目前有170個國家和地區給予[[中華民國護照]]持有者[[中華民國國民簽證要求|免簽證、落地簽證或電子簽證]]{{sfnm|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1loc=第38至48頁}}。


在[[冷戰]]前期,中華民國在聯合國[[中國與聯合國|代表「中國」]],也是[[聯合國會員國列表|聯合國創始會員國]]暨[[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ref name="中華民國之肇建"/>{{sfnm|趙永茂等|2011年|1loc=第18至20頁、第495至505頁、第531至533頁|John C. Copper|2020年|2loc=第63至68頁、第246至249頁、第276至289頁|John C. Copper|2023年}}。到了冷戰後期,中華人民共和國取得[[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聯合國「中國」席次]],中華民國失去國際地位{{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至10頁、第342至343頁|趙永茂等|2011年|2loc=第18至20頁、第505至509頁、第537至539頁、第276至284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3loc=第20至29頁|John C. Copper|2020年|4loc=第45至46頁、第63至68頁、第247至256頁、第284至289頁|John C. Copper|2023年}}。目前中華民國是45個政府間國際組織及多邊機制([[亞太經濟合作會議中華臺北領袖代表列表|亞太經濟合作會議]]、[[中華民國常駐世界貿易組織代表團|世界貿易組織]]、區域漁業管理組織、國際農牧業組織、國際開發銀行等)的成員國、及27個政府間國際組織及多邊機制觀察員,並積極推動參與聯合國體系、[[中華民國與世界衛生組織關係|世界衛生組織]]、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警政國際組織等機制<ref name="對外關係"/>{{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86頁、第340至345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76至77頁、第80至81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3loc=第42至43頁|John C. Copper|2020年|4loc=第284至289頁}}。同時中華民國還推動亞太地區[[經濟部國際貿易局|自由貿易和經濟整合]]<ref name="對外關係"/>,與多個國家國簽署自由貿易協定<ref name="重要經貿措施">{{Cite web|url=https://www.ey.gov.tw/state/91C411B70DBB2F40/1ae5f2fb-a913-4406-a0e8-62846b7e0924|title=重要經貿措施|author=[[中華民國經濟部]]|date=2022-03-17|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2-12-27|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21227045353/https://www.ey.gov.tw/state/91C411B70DBB2F40/1ae5f2fb-a913-4406-a0e8-62846b7e0924|dead-url=no}}</ref>{{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86頁、第447頁、第514至517頁|劉翠溶等|2011年|2loc=第498至499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70至72頁、第75頁、第132至133頁}}。
=== 首都位置 ===
{{Main|中華民國首都}}
[[File:臺灣總統府 Hsiao.jpg|thumb|left|250px|現在[[中華民國總統府]]位於臺北市的[[總統府 (臺灣政府建築)|總統府]]。]]


中華民國現與非洲、{{Link-en|中國—加勒比關係|Sino-Caribbean relations|加勒比地區}}、歐洲、拉丁美洲及{{Link-en|中國—大洋洲關係|Sino-Pacific relations|大洋洲}}等地區國家維持正式外交關係<ref name="對外關係" />{{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53至381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70至72頁|John C. Copper|2020年|3loc=第276至284頁}}。中華民國與美國[[中華民國與美國斷交|沒有正式外交關係]],但雙方在[[全球合作暨訓練架構|安全、經濟]]等領域[[中華民國—美國關係|緊密合作]];中華民國也與加拿大[[中華民國—加拿大關係|展開交流]]<ref name="對外關係" />{{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70至375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72至74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3loc=第43至48頁|John C. Copper|2020年|4loc=第261至269頁、第298至301頁、第307至312頁|John C. Copper|2023年}}。中華民國政府藉由[[新南向政策]]拓展及與[[東南亞國家協會]]國家交流,並推進南亞([[中華民國—印度關係|印度]]、[[中華民國—尼泊爾關係|尼泊爾]])、東北亞([[中華民國—日本關係|日本]]、[[中華民國—韓國關係|韓國]])等地關係<ref name="對外關係" />{{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53至358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74至77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3loc=第38至48頁|John C. Copper|2020年|4loc=第276至284頁}}。中華民國與[[中華民國—澳大利亞關係|澳洲]]、[[中華民國—紐西蘭關係|紐西蘭]]等國家關係友好,並參加太平洋島國論壇對話會議<ref name="對外關係" />{{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58至360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78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3loc=第38至42頁|John C. Copper|2020年|4loc=第276至284頁}}。中華民國也與聖座[[中華民國—聖座關係|合作密切]],並擴大與[[中華民國—歐洲聯盟關係|歐洲聯盟]]、歐洲各國合作<ref name="對外關係" />{{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66至369頁、第376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78至80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3loc=第43至48頁|John C. Copper|2020年|4loc=第276至284頁}}。同時,中華民國政府還推動[[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青年世代交流等計劃,並鼓勵國際非政府組織設置據點<ref name="對外關係" />{{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49至352頁、第668至669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68至70頁、第81至83頁}}。
1912年3月,中華民國臨時參議院選舉袁世凱為第二任臨時大總統後,[[中華民國臨時政府 (南京)|中華民國臨時政府]]也從[[南京市]]北遷至過去的清朝首都[[北京市]]。之後的[[中華民國臨時政府 (1912–1913)|臨時政府]]到[[北洋政府]],都是以北京市作為中華民國首都。1928年[[國民政府]]完成[[國民革命軍北伐]]後改定都於南京市,並且在1931年制定的《[[中華民國訓政時期約法]]》第五條中明文規定國都設立在南京市,確立南京市的首都地位<ref name = "中華民國訓政時期約法"/>。不過在1937年中國對日抗戰全面爆發後,對於日本的軍事威脅使得國民政府於同年11月21日宣布將所有中央政府機構由南京市遷往[[重慶市]]<ref name = "國民政府移駐重慶宣言"/>。而軍事作戰中心則是先遷往[[武漢市]],並且在[[武漢會戰]]爆發後再遷往重慶市。


中華人民共和國宣稱擁有臺灣的主權,強迫中華民國接受單方面設定的[[一國兩制臺灣方案|政治統一框架]]<ref name="兩岸關係">{{Cite web|url=https://www.ey.gov.tw/state/B099023D3EE2B593/8f16df5d-c00c-44df-8c38-35adb7845102|title=兩岸關係|author=[[大陸委員會]]|date=2022-04-25|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4-10|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410030035/https://www.ey.gov.tw/state/B099023D3EE2B593/8f16df5d-c00c-44df-8c38-35adb7845102|dead-url=no}}</ref>,不斷進行[[一個中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打壓]]及[[臺灣海峽危機|軍事脅迫]]{{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89至94頁、第104至105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2loc=第52至55頁|John C. Copper|2020年|3loc=第231至237頁、第249至253頁、第269至276頁、第298至301頁、第312至317頁|John C. Copper|2023年}}。不過雙方持續維持經貿、[[兩岸定期航線|人員]]、[[中國大陸學生赴臺灣就讀|文教]]與社會[[三通|交流]],開放並執行多項協議措施,中國大陸也是臺灣最大的貿易夥伴、出口市場及對外投資對象<ref name="兩岸關係"/>{{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至10頁、第95頁、第447頁、第517頁、第981至984頁、第986至990頁|劉翠溶等|2011年|2loc=第499至501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89至101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4loc=第50至52頁、第55至57頁|John C. Copper|2020年|5loc=第33至38頁、第218至237頁、第269至276頁、第301至306頁|中央情報局|2023年}}。除此之外,臺灣也與[[臺灣與香港關係|香港]]、[[臺灣與澳門關係|澳門]]發展關係<ref name="兩岸關係"/>,並推動[[中華民國僑務委員會|僑務工作]]{{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5頁、第382至391頁、第983頁、第990至991頁|趙永茂等|2011年|2loc=第575至602頁}}。目前中華民國與[[中華民國—汶萊關係|汶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國與馬來西亞關係|馬來西亞]]、[[中華民國—菲律賓關係|菲律賓]]、[[中華民國—越南關係|越南]]存在[[南海爭議|南海諸島爭議]],並與日本、中華人民共和國存在[[釣魚臺列嶼主權問題]]{{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76至77頁|John C. Copper|2020年|2loc=第2至7頁、第276至284頁|中央情報局|2023年|John C. Copper|2023年}}。中華民國政府支持多邊體系解決[[中華民國領土爭端|領土爭端]],提出和平協商處理東海、南海分歧<ref name="對外關係"/>{{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76至77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2loc=第43至48頁|John C. Copper|2020年|3loc=第2至7頁|John C. Copper|2023年}}。
國民政府在戰勝並且重新將首都移往南京市後,於1946年11月15日召開[[制憲國民大會]]。其中在國民大會上對於國都設於南京市或北平市引起激烈討論,其中原本《中華民國憲法》草案定為南京市,但在審查會和第一讀會尚決定改為北平市。之後制憲國民大會主席團代表蔣中正出面說明,主張首都地點不必明定於憲法上,並將第一讀會通過的「國都定於北平」一條給予刪除<ref>{{Cite book | author = 荆知仁 | title = 《中國立憲史》 | location = 臺灣臺北 | publisher = [[聯經出版]] | date = 1984年 | pages = 第461頁 | ISBN = 978-9570801224 | accessdate = 2014年2月23日 | language = 正體中文}}</ref>。因此制憲國民大會於同年12月25日通過的《中華民國憲法》中,並未規定中華民國的首都其實際位置所在地。


=== 國防軍事 ===
但在《中華民國憲法》施行之前,第二次國共內戰便已經在中國大陸地區全面爆發。至1949年時,中國國民黨軍隊在中國大陸戰場上逐漸失利。而中華民國首都也因而經過多次遷移,到1949年12月時中華民國中央政府各機關陸續播遷至臺北市。到了1967年時,時任中華民國總統的蔣中正在中華民國總統府訓示官員時表示臺北市為中央政府所在地,亦為戰時的首都。不過一直到2002年時,行政院院長[[游錫堃]]在立法院院會答覆質詢時明確表示中華民國首都位於臺北市,並且承諾會要求相關單位修改教科書中關於首都位置之內容<ref>林獻堂. [http://archive.today/Rmqr 近日修改教科書 游揆:中華民國首都在台北市]. [[今日新聞網]]. 2002年3月29日 [2014年2月23日] {{zh-tw}}.</ref>。
{{Main|中華民國國軍}}
[[File:06.20 總統「陸軍步兵訓練指揮部」端午慰勉 (50025247752).jpg|thumb|身穿陸式數位迷彩服的士兵在[[中華民國陸軍步兵訓練指揮部|陸軍步兵訓練指揮部]]訓練{{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102至103頁}}]]
臺灣位處東亞島鏈中心,是鄰近臺灣海峽與呂宋海峽的[[台灣地緣戰略|戰略要地]]<ref name="國防">{{Cite web|url=https://www.ey.gov.tw/state/B099023D3EE2B593/a3105a8d-dd44-4587-8627-92eafef30973|title=國防|author=[[中華民國國防部]]、中華民國內政部|date=2022-03-14|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0-02-28|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00228152947/https://www.ey.gov.tw/state/B099023D3EE2B593/a3105a8d-dd44-4587-8627-92eafef30973|dead-url=no}}</ref>{{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104頁|John C. Copper|2020年|2loc=第261至269頁|中央情報局|202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至今強調[[反分裂國家法|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解放臺灣|侵犯臺灣]]<ref name="國防"/>,持續對臺灣[[中國人民解放軍繞臺灣島巡航|展開軍事演習]]、侵擾[[中華民國防空識別區|西南空域]]、[[中華民國國軍中的中共間諜列表|間諜情報活動]],使其成為中華民國唯一的[[中華民國軍事|軍事威脅]]<ref name="兩岸關係"/>{{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104至105頁|John C. Copper|2020年|2loc=第68至71頁、第257至261頁、第269至276頁、第312至317頁|John C. Copper|2023年}}。中華民國國軍包括[[中華民國陸軍|陸軍]]、[[中華民國海軍|海軍]]、[[中華民國空軍|空軍]]<ref name="國防"/>,並有[[中華民國憲兵|憲兵]]、[[中華民國陸軍後勤指揮部|陸軍後勤]]、[[全民防衛動員署後備指揮部|後備]]、[[空軍防空暨飛彈指揮部|防空飛彈]]、[[國防部資通電軍指揮部|資通電軍]]等指揮部{{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107至108頁}}。在指揮架構部分,總統為[[總司令|三軍統帥]],行使統帥權指揮軍隊;其直接責成[[中華民國國防部部長|國防部部長]],由部長命令[[國防部參謀本部]]參謀總長執行<ref name="國防"/>{{sfnm|趙永茂等|2011年|1loc=第445至446頁、第475至477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54至56頁、第106至107頁|John C. Copper|2020年|3loc=第152至156頁}}。[[中華民國國防部|國防部]]主管整體國防事務,依法提交相關報告<ref name="國防"/>{{sfnm|趙永茂等|2011年|1loc=第445至446頁、第475至477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106頁}}。另設有提供總統諮詢的[[國家安全會議 (中華民國)|國家安全會議]],下轄[[中華民國國家安全局|國家安全局]]<ref name="中央政府"/>{{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82至83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106至107頁|John C. Copper|2020年|3loc=第152至156頁}}。


面對中國人民解放軍威脅,國軍提出「防衛固守、重層嚇阻」的守勢防衛構想,戰力整建放在建立不對稱嚇阻戰力,維持[[臺灣軍事|周邊制空權]]和防禦<ref name="國防"/>,並在遭遇攻擊時保存戰力、等待[[協防臺灣|其他國家協防]]{{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86至87頁、第395頁、第397至400頁|趙永茂等|2011年|2loc=第446至447頁|John C. Copper|2020年|3loc=第257至261頁、第301至306頁、第408頁|John C. Copper|2023年}}。除了防衛作戰需求,國軍還依令支援反恐行動、及協助地區[[災害管理|災害防救]]<ref name="國防"/>{{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95至398頁、第406頁、第408至411頁、第447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107至108頁}}。同時中華民國持續與[[美國協防臺灣|美國]]、[[日本協防臺灣|日本]]等理念相近國家交流,共同應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威脅<ref name="國防"/>{{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96至398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104至105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3loc=第55至57頁|John C. Copper|2020年|4loc=第257至261頁、第276至284頁}}。武器裝備以{{Link-en|臺灣國防工業|Defense industry of Taiwan|國防工業}}自主研製優先,其他由現貨市場商購及軍購獲得<ref name="國防"/>{{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96頁、第401至404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105頁、第108至110頁|John C. Copper|2020年|3loc=第210至214頁、第257至261頁}}。目前美國根據《[[臺灣關係法]]》[[美國對臺軍售|出售防衛性武器]],但大部分國家不願意出售{{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72至74頁、第108頁|John C. Copper|2020年|2loc=第68至71頁、第224至231頁、第257至269頁、第307至312頁|中央情報局|2023年|John C. Copper|2023年}}。另外傳出臺灣擁有攻擊中國大陸、及[[中華民國與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製造核武器能力]]{{sfnm|John C. Copper|2020年|1loc=第257至261頁、第301至306頁、第312至317頁|John C. Copper|2023年}}。
== 外交==
=== 國際關係 ===
{{Main|中華民國外交|中華民國外交史}}
[[File:CountriesRecognizingROC.png|thumb|right|250px|中華民國對外關係:
{{legend|black|中華民國實際控制區}}
{{legend|#007f00|與中華民國建交並設置[[大使館]]的國家}}
{{legend|#00ff00|與中華民國建交而未設置大使館的國家}}
{{legend|#8fbc8f|雖未建交但設置代表機構的國家(不含[[歐洲聯盟]])}}]]


在2022年,臺灣國防預算近170億美元,占國內生生排行額2.2%{{sfnm|John C. Copper|2023年|中央情報局|2023年}}。目前國防人力約有170,000名[[各國武裝部隊服役人數列表|現役軍人]],分成軍職人員([[臺灣兵役制度|徵兵制]]與[[中華民國募兵制|募兵制]]進用)及文職人員([[中華民國國家考試|國家考試]]進用)<ref name="國防"/>{{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110至112頁|中央情報局|2023年}}。所有[[徵兵規則 (中華民國)|年滿18歲至36歲]]、符合標準的男性須服兵役<ref name="國防"/>,學生可延緩入營,並設有[[替代役 (中華民國)|替代役制度]]{{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424至427頁|趙永茂等|2011年|2loc=第477至481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110至112頁}}。役男後續會被納入[[國防部全民防衛動員署|後備軍人]]管理,並規劃[[臺灣民事防護|全民防衛動員方案]]、[[萬安演習|空襲演習]]和災難演習<ref name="國防"/>{{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401頁、第416至417頁、第428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112至113頁}}。臺灣每年訓練約120,000名預備役軍人,並計劃將增加到260,000人{{sfnm|中央情報局|2023年}}。女性現役軍人多從事非戰鬥職位,在2021年約占15%{{sfnm|中央情報局|2023年}}。臺灣持續改善並保障軍人權益,並提供各階段軍事教育<ref name="國防"/>{{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86至87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110至112頁}}。
中華民國於1912年成立後,其[[外交政策]]由於各方都聲稱擁有合法性而缺乏統一。一直到1928年[[國民政府]]成功擊敗[[北洋政府]]後,中華民國才獲得廣泛的{{Link-en|外交承認|Diplomatic recognition}}<ref>{{Cite web |url= http://history.state.gov/countries/china |title= A Guide to the United States' History of Recognition, Diplomatic, and Consular Relations, by Country, since 1776: China |author= [[美國國務院]] |publisher= {{Link-en|歷史學家辦公室|Office of the Historian}} |language= 英文 |accessdate= 2014年2月27日}}</ref>。之後中華民國在1945年成為[[聯合國]]創始成員國之一<ref>[http://www.un.org/en/members/growth.shtml Growth in United Nations membership, 1945-present]. [[聯合國]]. [2014年2月23日] {{en}}.</ref>,並且以「[[中國與聯合國關係|中國]]」席次擔任[[聯合國安全理事會]][[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常任理事國]]成員和參與其他機構運作<ref>[http://www.un.org/zh/documents/charter/chapter5.shtml 第五章:安全理事会]. [[聯合國]]. [2014年2月23日] {{zh-cn}}.</ref>。1949年政府撤退到臺灣後,以{{Link-en|西方陣營|Western Bloc}}為首的大多數國家繼續維持與中華民國間的外交關係<ref>王榮川. [http://www.fhk.ndu.edu.tw/mediafile/833/fdownload/508/1151/2014-5-8-8-45-13-1151-nf1.pdf 蔣經國先生的外交思想(一九七一—一九八八)]. [[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 2014年5月8日 [2014年2月26日] {{zh-tw}}.</ref>。但1971年10月25日《[[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上確認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中華民國作為「中國」在[[聯合國]]機構的唯一代表權<ref name = "Cold war fortress"/>,而中華民國政府在爭取「雙重代表權」未果以後也宣布退出聯合國<ref>[[陸以正]]. [http://www.npf.org.tw/post/1/2921 謝長廷先生 請先弄清歷史事實].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2007年9月7日 [2014年2月23日] {{zh-tw}}.</ref><ref>{{Cite book | author = 涂成吉 | title = 《[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id=485ccGk1leMC&printsec=frontcover&hl=zh-TW#v=onepage&q&f=false 中華民國在聯合國的最後日子: 一九七一年台北接受雙重代表權之始末]》 | location = 臺灣臺北 | publisher = 秀威出版社 | date = 2008年8月1日 | pages = 第96頁至第97頁 | ISBN = 978-9862210574 | accessdate = 2014年2月27日 | language = 正體中文}}</ref>。受到外交壓力的影響使得許多國家在1970年代陸續選擇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並且基於其[[一個中國]]政策原則與中華民國斷交<ref>{{Cite web |url= http://israelcfr.com/documents/issue5_china.pdf |title= How China Views Its National Security |author= Eyal Propper |date= 2000年5月12日 |publisher= {{Link-en|以色列外交觀察協會|Israel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language= 英文 |accessdate= 2014年2月27日}}</ref>。今日國際上對於中華民國依照[[國際法]]規定,是作為獨立的國家或者已消失的國家仍然存有爭議。由於聯合國會員國資格的喪失以及缺乏廣泛外交承認等要件,使得中華民國的政治和法律地位是具爭議性的問題<ref>許慶雄. [http://littlefang.myweb.hinet.net/home/taiwan.htm 臺灣的國際法地位]. 台灣國家定位論壇. 2001年 [2014年2月26日] {{zh-tw}}.</ref><ref name = "Present status">[http://news.bbc.co.uk/2/shared/spl/hi/asia_pac/04/taiwan_flashpoint/html/present_status.stm Present status]. [[BBC新聞]]. [2014年2月27日] {{en}}.</ref>。


== 經濟建設 ==
發展至今,只有21個聯合國成員國和[[聖座]]仍繼續與中華民國維持正式[[外交]]關係<ref group = "註">截至2013年為止,中華民國的邦交國包括有位於亞太地區的[[帛琉]]、[[馬紹爾群島]]、[[吉里巴斯]]、[[諾魯]]、[[索羅門群島]]與[[吐瓦魯]]6國;位於拉丁美洲及加勒比海地區的[[巴拿馬]]、[[尼加拉瓜]]、[[宏都拉斯]]、[[薩爾瓦多]]、[[瓜地馬拉]]、[[貝里斯]]、[[海地]]、[[多明尼加]]、[[聖克里斯多福與尼維斯]]、[[聖露西亞]]、[[聖文森及格瑞那丁]]與[[巴拉圭]]12國;位於非洲地區的[[布吉納法索]]、[[聖多美普林西比]]與[[史瓦濟蘭]]3國以及位於歐洲地區的[[梵諦岡]]。</ref>,並在當前首都[[臺北市]]設立[[外交代表機構]]<ref>[http://www.mofa.gov.tw/AlliesIndex.aspx?n=0757912EB2F1C601&sms=26470E539B6FA395 邦交國]. [[中華民國外交部]]. [2014年2月27日] {{zh-tw}}.</ref>。不過部分國家仍視為獨立國家或者類似事實存在實體看待<ref>蕭琇安. [http://csil.org.tw/home/2012/12/18/%E7%AC%AC%E4%B8%83%E5%A0%B4%E3%80%90%E7%8F%BE%E4%BB%A3%E5%9C%8B%E9%9A%9B%E6%B3%95%E8%AC%9B%E5%A0%82%E3%80%91%E2%94%80%E5%9C%8B%E9%9A%9B%E6%B3%95%E3%80%8C%E6%89%BF%E8%AA%8D%E7%90%86%E8%AB%96%E3%80%8D/ 第七場【現代國際法講堂】─ 蕭琇安研究員:國際法「承認理論」的新視野]. 中華民國國際法學會. 2012年12月18日 [2014年2月27日] {{zh-tw}}.</ref>,其中60多個邦交國在與中華民國斷交後仍以民間社團名義設立官方代表機構,並透過這些代表機構繼續保持密切的政治、經貿與文化關係,並且處理實際的領事事務<ref>{{Cite web |url= http://www.dfat.gov.au/geo/taiwan/taiwan_brief.html |title= Taiwan brief |date= 2014年4月 |publisher= {{Link-en|外交貿易部 (澳洲)|Department of Foreign Affairs and Trade (Australia)|外交貿易部}} |language= 英文 |accessdate= 2014年2月27日}}</ref>。同時中華民國則設立[[臺北經濟文化代表處]]作為發展實質外交與促進非官方交流的代表機構<ref name = "外交政策與對外關係">[[中華民國外交部]]. [http://www.ey.gov.tw/state/News_Content3.aspx?n=A88B8E342A02AD0A&sms=EFF36BD4B1771023&s=F1B6AD3B065E43D8 外交政策與對外關係]. [[行政院]]. 2014年3月25日 [2014年2月27日] {{zh-tw}}.</ref><ref>{{Cite book | author = [[邵宗海]] | title = 《[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id=jGx0dVHukC8C&printsec=frontcover&hl=zh-TW#v=onepage&q&f=false 兩岸關係: 兩岸共識與兩岸岐見]》 | location = 臺灣臺北 | publisher = [[五南文化]] | date = 1998年 | pages = 第413頁至第416頁 | ISBN = 978-9571115306 | accessdate = 2014年2月27日 | language = 正體中文}}</ref>,並且在一些國家和地區的大城市設立辦事處,由兩者提供簽證申請等領事工作以及為在該國的中華民國民眾提供服務<ref>{{Cite book | author = Pobzeb Vang | title = Five Principles of Chinese Foreign Policies | location = 美國布盧明頓 | publisher = {{Link-en|AuthorHouse|AuthorHouse}} | date = 2008年4月12日 | pages = 第46頁 | ISBN = 978-1434369710 | accessdate = 2014年2月27日 | url = 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id=TvXlFsxmJiMC&printsec=frontcover&hl=zh-TW#v=onepage&q&f=false | language = 英文}}</ref>。另外一方面,中華人民共和國則和中華民國的邦交國斷絕正式外交關係<ref name = "Taiwan profile"/>,且要求所有和其保持外交關係的國家支持其擁有臺灣地區主權的主張<ref>{{Cite book | author = Jean-Marie Henckaerts | title = International Status of Taiwan in the New World Order:Legal and Political Considerations | location = 美國波士頓 | publisher = {{Link-en|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 | date = 1996年9月12日 | pages = 第96頁至第97頁 | ISBN = 978-9041109293 | accessdate = 2014年2月27日 | url = 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id=_9kuVIayxDoC&printsec=frontcover&hl=zh-TW#v=onepage&q&f=false | language = 英文}}</ref>。同時其多次批評已經建交的美國仍透過《[[臺灣關係法]]》繼續提供[[中華民國國軍]]武器設備和軍事訓練<ref>[[白樂崎]]. [http://www.ltn.com.tw/2004/new/aug/9/today-fo2.htm 《白樂崎專欄》台灣憲改民主化 中國不樂見]. 《[[自由時報]]》. 2004年8月9日 [2014年2月27日] {{zh-tw}}.</ref><ref>{{Cite web |url= http://web.archive.org/web/20080709134315/http://www.state.gov/s/d/2007/91479.htm |title= Interview By Naichian Mo of Phoenix TV |author= [[約翰·內格羅蓬特]] |date= 2007年8月27日 |publisher= {{Link-en|美國國務院歷史局|Office of the Historian}} |language= 英文 |accessdate= 2014年2月23日}}</ref><ref>[http://news.bbc.co.uk/2/shared/spl/hi/asia_pac/04/taiwan_flashpoint/html/us_role.stm US Role]. [[BBC新聞]]. [2014年2月23日] {{en}}.</ref><ref name = "Stephen J. Yates">Stephen J. Yates. [http://www.heritage.org/research/reports/1999/04/the-taiwan-relations-act-after-20-years The Taiwan Relations Act After 20 Years: Keys to Past and Future Success]. [[美國傳統基金會]]. 1999年4月16日 [2014年2月27日] {{en}}.</ref><ref>{{Cite web |url= http://www.politica-china.org/nova.php?id=631&clase=7&lg=gal |title= Examinan futuro de las relaciones Taipei-Washington |date= 2009年4月13日 |publisher= Observatorio de la política China |language= 西班牙文 |accessdate= 2014年2月23日}}</ref>,認為此舉是故意介入中國內政並破壞地區穩定<ref>{{Cite web |url= http://www.jstor.org/discover/10.1525/as.2008.48.4.703?uid=3739216&uid=2&uid=4&sid=21104120028647 |title= Taiwan's Arms Procurement Debate and the Demise of the Special Budget Proposal: Domestic Politics in Command |author= Michael S. Chase |date= 2008年 |publisher= {{Link-en|亞洲概覽|Asian Survey}} |language= 英文 |accessdate= 2014年2月27日}}</ref>,甚至曾經為此威脅美國將實施經濟制裁、以及警告彼此在國際和地區問題上的合作可能受到影響<ref>Damian Grammaticas. [http://news.bbc.co.uk/2/hi/asia-pacific/8488765.stm China hits back at US over Taiwan weapons sale]. [[BBC新聞網]]. 2010年1月30日 [2014年2月27日] {{en}}.</ref><ref>{{Cite web |url= http://www.spiegel.de/politik/ausland/ruestungsstreit-obama-riskiert-eiszeit-mit-china-a-675094.html |title= Rüstungsstreit:Obama riskiert Eiszeit mit China |author= Andreas Lorenz |date= 2010年1月31日 |publisher= 《[[明鏡]]》 |language= 德文 |accessdate= 2014年2月23日}}</ref>。
{{Main|臺灣經濟}}
[[File:Ddm 2004 028 Kaohsiung Harbor.jpg|thumb|國際貿易與海上運輸對於臺灣經貿發展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ref name="海運">{{Cite web|url=https://www.ey.gov.tw/state/A44E5E33CDA7E738/f71d5650-83bc-4b76-908d-e1fd89d72c72|title=海運|author=[[中華民國交通部]]|date=2022-03-15|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0-09-19|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00919002553/https://www.ey.gov.tw/state/A44E5E33CDA7E738/f71d5650-83bc-4b76-908d-e1fd89d72c72|dead-url=no}}</ref>]]
[[臺灣經濟]]屬於[[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主要由[[製造業]]、[[國際貿易]]和服務業推動,而大量[[外匯儲備]]、勞動生產率增加、產業私有化、政府經濟規劃、{{Link-en|各國外商直接投資列表|List of countries by received FDI|外國資金投資}}亦促成[[已開發國家|經濟成長]]{{sfnm|劉翠溶等|2011年|1loc=第1至29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76頁|John C. Copper|2020年|3loc=第201至210頁、第218至224頁|John C. Copper|2023年|中央情報局|2023年}}。在2021年,[[各國名目GDP列表|名目國內生產毛額]]7,750億美元,[[各国人均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列表|人均名目國內生產毛額]]33,011美元,[[各國人均實質GDP列表|人均購買力平價]]59,398美元{{sfnm|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1loc=第58至61頁}}。而[[中華民國中央銀行|中央銀行]]藉由[[各國央行年均貼現率列表|貨幣]]與外匯政策穩定[[新臺幣]]和外匯流通<ref name="旅遊實用資訊"/>,持有[[各國外匯儲備列表|世界排行前幾名]]的外匯儲備{{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551至556頁|劉翠溶等|2011年|2loc=第1至29頁、第271至273頁、第288至289頁、第294至304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3loc=第58至60頁、第96頁|John C. Copper|2020年|4loc=第207至210頁、第218至224頁|中央情報局|2023年|John C. Copper|2023年}}。這些讓臺灣在全球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與國際社會有極高依存度<ref name="對外關係"/>,並在許多調查[[臺灣國際指數列表|位居世界前列]],如2022年經濟自由指數第6名、《世界競爭力年鑑》第7名、投資環境風險評比第3名{{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116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2loc=第58至63頁、第66至67頁|John C. Copper|2020年|3loc=第207至210頁、第218至224頁}}。


中華民國積極在[[亞太經濟合作會議]]與[[世界貿易組織]]推動區域和全球經濟一體化,與[[中華民國—巴拿馬關係|巴拿馬]]、[[中華民國—瓜地馬拉關係|瓜地馬拉]]、[[中華民國—尼加拉瓜關係|尼加拉瓜]]、[[中華民國—薩爾瓦多關係|薩爾瓦多]]、[[中華民國—宏都拉斯關係|宏都拉斯]]、紐西蘭、[[中華民國—新加坡關係|新加坡]]、[[中華民國—巴拉圭關係|巴拉圭]]、[[中華民國—史瓦帝尼關係|史瓦帝尼]]、[[中華民國—貝里斯關係|貝里斯]]等國簽署自由貿易協定或經濟合作協定<ref name="重要經貿措施"/><ref name="重要農業施政措施"/>{{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44至347頁、第447頁、第514至517頁|劉翠溶等|2011年|2loc=第495至499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70至72頁、第75頁、第132至133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4loc=第60至67頁|John C. Copper|2020年|5loc=第284至289頁}}。同時強化貿易合作和[[台灣國際品牌|產業形象]]、規劃[[自由經濟示範區]]、吸引[[臺灣商人]]、中國大陸資金及其他外商投資<ref>{{Cite web|url=https://www.ey.gov.tw/state/6A206590076F7EF/af73b478-b63a-443e-8678-dddccf1596e6|title=吸引外資|author=中華民國經濟部|date=2022-03-28|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2-10|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210165839/https://www.ey.gov.tw/state/6A206590076F7EF/af73b478-b63a-443e-8678-dddccf1596e6|dead-url=no}}</ref>、推動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和新南向政策<ref name="對外關係"/>{{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499至506頁|劉翠溶等|2011年|2loc=第1至29頁、第512至513頁、第515至529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15至16頁、第76至77頁、第125頁、第131至132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4loc=第38至43頁、第60至63頁|John C. Copper|2020年|5loc=第218至214頁|中央情報局|2023年}}。[[臺灣證券交易所]]是[[世界證券交易所列表|世界最大的證券交易所]]之一,[[加權股價指數|上市公司]]總家數為971家,總資本額約74,999億元<ref name="我國財政金融概況"/>{{sfnm|John C. Copper|2023年}}。不過臺灣產業主要基於{{Link-en|臺灣公司列表|List of companies of Taiwan|中小型企業}},且大多是集中在[[臺灣南北差距|北部]]的[[家族企業]]{{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507頁|劉翠溶等|2011年|2loc=第196至199頁、第257至259頁|章英華等|2011年|3loc=第6至7頁、第24至26頁、第81至82頁、第101至119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4loc=第124至125頁|John C. Copper|2020年|5loc=第201至207頁、第214至218頁|John C. Copper|2023年}}。
自1993年以來中華民國每年都上書要求重新加入聯合國,但都在聯合國大會總務委員會上遭到排除而沒有加入議程<ref>[[陳隆志]]. [http://www.taiwanncf.org.tw/ttarticle/1/1-02.htm 台灣與聯合國─回顧與展望]. 台灣新世紀文教基金會 [2014年2月27日] {{zh-tw}}.</ref><ref>李敏智、施浚龍和謝侑道. [http://www.lib.thu.edu.tw/newsletter/105-201006/page07.1.htm 美國對中華民國在聯合國政策之演變]. [[東海大學]]. 2010年6月15日 [2014年2月27日] {{zh-tw}}.</ref><ref>[http://www.taiwandc.org/un-2001.htm Taiwan and the United Nations]. New Taiwan. 2004年2月24日 [2014年2月27日] {{en}}.</ref>。也由於至今僅獲得有限國際承認緣故,使得獲政府資助的[[臺灣民主基金會]]便以「臺灣」名義加入[[非聯合國會員國家及民族組織]]<ref>[http://www.unpo.org/article/7908 Taiwan]. [[非聯合國會員國家及民族組織]]. 2008年3月25日 [2014年2月27日] {{en}}.</ref><ref>[http://www.tfd.org.tw/opencms/english/about/director/index.html Messages from Directors]. [[臺灣民主基金會]]. [2014年2月27日] {{en}}.</ref>。而自2003年9月1日開始,[[中華民國外交部]]為了避免民眾旅行時遭到誤解而在[[中華民國護照]]上加註臺灣譯名「TAIWAN」<ref>[http://www.mofa.gov.tw/News_Content_M_2.aspx?n=70BCE89F4594745D&sms=700DE7A3F880BAE6&s=6FA633AD48AB7739 宣布加註「TAIWAN」之新版護照將於八月一日起接受預約申請記者會答詢紀要]. [[中華民國外交部]]. 2003年7月28日 [2014年2月27日] {{en}}.</ref>。但受到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中國政策影響<ref name = "Taiwanese health"/>,其所參與的國際組織並不將中華民國或者臺灣視為主權國家<ref>蘇永耀和陳慧萍. [http://news.ltn.com.tw/news/focus/paper/492753 外交休兵誤台 深陷主權危機]. 《[[自由時報]]》. 2011年5月16日 [2014年2月27日] {{zh-tw}}.</ref><ref name = "林梳雲">林梳雲. [http://archive.today/9YER 中未休兵沒活路 外交成效露馬腳]. 《[[玉山周報]]》. 2011年2月22日 [2014年2月27日] {{zh-tw}}.</ref>。而包括美國在內的大多數[[聯合國會員國列表|聯合國會員國]]則為了避免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關係生變,往往不希望討論中華民國的政治地位問題<ref>[http://www.taipeitimes.com/News/editorials/archives/2009/05/13/2003443455 JOHN TKACIK ON TAIWAN: Taiwan’s ‘undetermined’ status]. 《[[台北時報]]》. 2009年5月13日 [2014年2月27日] {{en}}.</ref>,不過美國和[[日本]]曾公開支持中華民國以觀察員身分加入[[世界衛生組織]]<ref>范正祥、王寓中和曹郁芬. [http://news.ltn.com.tw/news/politics/paper/244367 美聲明支持台灣 參與聯合國組織]. 《[[自由時報]]》. 2008年9月20日 [2014年2月27日] {{zh-tw}}.</ref><ref>Joy Su. [http://www.taipeitimes.com/News/taiwan/archives/2004/05/19/2003156094 WHO application: a question of health or politics?]. 《[[台北時報]]》. 2004年5月19日 [2014年2月27日] {{en}}.</ref>。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體系長期對於主權議題施壓下,中華民國使用[[臺澎金馬個別關稅領域]]、[[中華臺北]]、[[臺灣]]等名義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亞洲太平洋經濟合作會議]]、[[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等國際組織<ref name = "林梳雲"/><ref>[http://www.chinapost.com.tw/taiwan/china-taiwan%20relations/2008/07/25/167036/Taiwan-insists.htm Taiwan insists on ‘Chinese Taipei’]. 《[[英文中國郵報]]》. 2008年7月25日 [2014年2月27日] {{en}}.</ref>,並且積極參與[[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ref>林家榮. [http://www.coa.gov.tw/view.php?catid=11926 我國參與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農業活動之現況與展望].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2014年2月26日] {{zh-tw}}.</ref>、[[世界衛生組織]]<ref name = "林梳雲"/>、[[國際民航組織]]等聯合國及其所屬國際組織的活動<ref>李姿慧和王家俊. [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130914/35294064/ 等42年 台返國際民航組織]. 《[[蘋果日報 (台灣)|蘋果日報]》]. 2013年9月14日 [2014年2月26日] {{zh-tw}}.</ref><ref>[[陳隆志]]. [http://www.taiwanncf.org.tw/ttforum/49/49-16.pdf 台灣與聯合國專門機構]. 台灣新世紀文教基金會. 2010年3月30日 [2014年2月26日] {{zh-tw}}.</ref>。


在2022年,中華民國商品及服務輸出5,512億美元、輸入4,515億美元,[[淨出口|貿易順差]]997億美元(占名目國內生產毛額13.07%)<ref name="總體經濟指標">{{Cite web|url=https://www.ey.gov.tw/state/91C411B70DBB2F40/6d7a37b7-2277-4073-8498-3e36f1bedfc9|title=總體經濟指標|author=中華民國國家發展委員會|date=2023-03-07|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2-07|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207122336/https://www.ey.gov.tw/state/91C411B70DBB2F40/6d7a37b7-2277-4073-8498-3e36f1bedfc9|dead-url=no}}</ref>。其中商品輸出4,795.2美元、輸入4,276億美元,貿易順差648.7億美元<ref name="進出口貿易量">{{Cite web|url=https://www.ey.gov.tw/state/6A206590076F7EF/8b5032af-1a67-4c02-bd16-8791aa459cd2|title=進出口貿易量|author=中華民國經濟部|date=2023-03-13|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1-29|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129224701/https://www.ey.gov.tw/state/6A206590076F7EF/8b5032af-1a67-4c02-bd16-8791aa459cd2|dead-url=no}}</ref>{{sfnm|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1loc=第58至60頁}}。中華民國主要出口市場為中國大陸(含香港,38.8%)、東南亞國家協會(16.8%)、美國(15.7%)、歐洲聯盟(7.3%)、日本(7.0%),主要進口來源為中國大陸(含香港,20.0%)、日本(12.8%)、東南亞國家協會(12.6%)、美國(10.7%)、歐洲聯盟(9.4%)<ref name="進出口貿易量"/>,而主要投資對象為新加坡、美國、加勒比海英國屬地、越南、韓國<ref name="對外投資">{{Cite web|url=https://www.ey.gov.tw/state/6A206590076F7EF/58a8f4db-d66e-4507-88aa-208f2a337dad|title=對外投資|author=中華民國經濟部|date=2022-03-28|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2-10|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210165840/https://www.ey.gov.tw/state/6A206590076F7EF/58a8f4db-d66e-4507-88aa-208f2a337dad|dead-url=no}}</ref>、中國大陸等{{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498頁|劉翠溶等|2011年|2loc=第484至486頁、第529至539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3loc=第64至65頁}}。
=== 兩岸關係 ===
{{Main|海峽兩岸關係|臺灣問題|臺海現狀|一邊一國|台灣獨立運動}}
[[File:Ci581 pek.JPG|thumb|right|250px|2005年1月29日時,由[[臺灣桃園國際機場]]起飛的[[中華航空]]CI581航班班機飛抵[[北京首都國際機場]]。]]


同時期,中華民國[[各國勞動力人數列表|勞動力人數]]平均1,185.3萬人、就業人數平均1,141.8萬人,[[各國失業率列表|失業率]]平均3.67%<ref name="總體經濟指標"/><ref name="勞工福利及安全"/>。臺灣持續推動青年就業和創業,女性勞動人數亦持續增加,勞動參與率平均59.18%<ref name="總體經濟指標"/><ref name="勞工福利及安全"/>{{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6至97頁、第664至666頁|劉翠溶等|2011年|2loc=第1至29頁、第248頁、第447至448頁|章英華等|2011年|3loc=第11至12頁、第24至26頁、第38頁、第291至296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4loc=第129頁、第212至213頁|John C. Copper|2020年|5loc=第115至121頁|John C. Copper|2023年}}。臺灣[[勞動三法|工會組織率]]相對較高,[[臺灣勞工運動|勞工抗議]]較少見{{sfnm|章英華等|2011年|1loc=第399頁、第431至432頁|John C. Copper|2020年|2loc=第214至218頁|John C. Copper|2023年}}。中華民國逐步調整[[中華民國基本工資|基本工資]]、[[勞動基準法 (中華民國)|縮減工作時數]]、推動[[性別工作平等法|性別平等]]及友善職場措施、辦理[[勞工保險 (中華民國)|勞工]]與[[勞動部勞動基金運用局|就業保險]]及勞動檢查<ref name="勞工福利及安全">{{Cite web|url=https://www.ey.gov.tw/state/11AF2B1C6FB2676/1f08a03d-f2df-4a41-8e1c-97812bdde217|title=勞工福利及安全|author=[[中華民國勞動部]]|date=2022-03-24|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1-14|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114125825/https://www.ey.gov.tw/state/11AF2B1C6FB2676/1f08a03d-f2df-4a41-8e1c-97812bdde217|dead-url=no}}</ref>、健全[[台灣勞工退休金制度|退休金]]及[[國民年金]]制度<ref>{{Cite web|url=https://www.ey.gov.tw/state/11AF2B1C6FB2676/a368d570-5026-4059-bad4-be2edb005a91|title=勞動基準及退休|author=[[中華民國勞動部]]|date=2022-03-18|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1-14|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114153457/https://www.ey.gov.tw/state/11AF2B1C6FB2676/a368d570-5026-4059-bad4-be2edb005a91|dead-url=no}}</ref>,並落實[[工會法 (中華民國)|工會自主]]、強化勞資爭議處理<ref>{{Cite web|url=https://www.ey.gov.tw/state/11AF2B1C6FB2676/e03a9d4c-6cf5-41cb-b6f4-8f48ed0e97e4|title=勞資關係與國際交流|author=[[中華民國勞動部]]|date=2022-03-24|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1-14|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114153444/https://www.ey.gov.tw/state/11AF2B1C6FB2676/e03a9d4c-6cf5-41cb-b6f4-8f48ed0e97e4|dead-url=no}}</ref>{{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1頁、第298至299頁、第881至893頁|劉翠溶等|2011年|2loc=第185至186頁、第451頁至452頁、第456至461頁|章英華等|2011年|3loc=第11至12頁、第22至23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4loc=第214至215頁、第218至219頁|John C. Copper|2020年|5loc=第127至131頁、第214至218頁}}。目前臺灣綜合[[所得稅]]與[[營業稅]]相對較低,但已經出現[[各國收入均衡列表|貧富差距擴大]]、僱傭市場緊縮<ref name="兒童及少年福利">{{Cite web|url=https://www.ey.gov.tw/state/98B78B731CEF2DDE/5a090f8e-6a8f-4c31-806d-e546d31d04f7|title=兒童及少年福利|author=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date=2022-07-14|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1-14|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114113919/https://www.ey.gov.tw/state/98B78B731CEF2DDE/5a090f8e-6a8f-4c31-806d-e546d31d04f7|dead-url=no}}</ref>、非典型就業等現象,低收入及中低收入戶約58.1萬人<ref name="社會救助"/>{{sfnm|趙永茂等|2011年|1loc=第679頁、第684至685頁|劉翠溶等|2011年|2loc=第1至29頁、第455至456頁、第461至462頁|章英華等|2011年|3loc=第6至9頁、第263至268頁、第680至682頁|John C. Copper|2020年|4loc=第131至136頁、第214至218頁、第224至231頁|John C. Copper|2023年}}。
中華民國政府遷往臺灣後,近60年來臺灣地區長期和中國大陸沒有直接的交通聯繫。期間中華民國政府也長期推動[[反共抗俄]]政策,持續計劃以武力收復中國大陸地區。儘管當時中華民國已經失去對中國大陸地區的統治權,但仍未放棄中國大陸與外蒙古等其他固有領土的主權。自1986年解嚴以後海峽兩岸經濟及文化交流日趨頻繁,然而長期分治對於後來許多在中國大陸開設工廠的臺商帶來困擾<ref>陳榮驤. [https://www.ntpu.edu.tw/college/e10/files/research/20111130103231.pdf 台商對中國大陸經濟發展之貢獻]. [[國立臺北大學]]. 2010年12月31日 [2014年2月27日] {{zh-tw}}.</ref>。1990年代時,中華民國政府承認中國處於政治分裂與海峽兩岸分治的狀態,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皆為政治實體存在。其中在1991年時先是制訂《[[國家統一綱領]]》,主張以「民主、自由、均富」原則謀求統一中國。隨後經國民大會決議後,中華民國總統[[李登輝]]宣告終止[[動員戡亂]]而放棄以武力反攻。然而由於擔心雙方的聯繫將造成彼此經濟和政治層面更為緊密,李登輝同時也提出[[戒急用忍]]等政策來降低過度的「中國熱」;到了之後民主進步黨執政時期也同樣對於緊密互動有所擔憂,時任中華民國總統的[[陳水扁]]在2006年便呼籲「積極管理,有效開放」,以減少對於中國大陸經濟的依存度<ref>[http://www.mac.gov.tw/public/Attachment/972914561575.pdf 兩岸經貿「積極管理、有效開放」配套機制].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2006年3月22日 [2014年2月27日] {{zh-tw}}.</ref>。


=== 第一產業 ===
在陳水扁率領民主進步黨執政期間還提出了[[一邊一國]]主張,但也提到任何主權決定應該經由中華民國公民投票作出<ref>[http://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35658/7/25603107.pdf 第三章 我國公民投票法立法過程之探討]. [[國立政治大學]] [2014年2月27日] {{zh-tw}}.</ref>。2008年5月,馬英九就任總統並且率領中國國民黨執政後,則採取[[活路外交]]政策並且要求中華人民共和國正視現實關係;但由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並未表現相應的政策調整,這使得[[馬英九政府]]遭在野陣營與部分媒體譏諷為「外交休克」<ref>曾韋禎和曹郁芬. [http://news.ltn.com.tw/news/politics/paper/494194 中促美修台灣關係法 綠批馬外交休克]. 《[[自由時報]]》. 2011年5月21日 [2014年2月27日] {{zh-tw}}.</ref>。其中除了展開一連串[[兩岸兩會高層會談]]外,在2008年7月更進一步商討臺灣和中國大陸間的週末包機直航,於同年12月時第一架直航平日包機升空<ref>Sophie Yu和Jane Macartney. [http://archive.is/VydTS Direct flights between China and Taiwan mark new era of improved relations]. 《[[泰晤士報]]》. 2008年12月16日 [2014年2月27日] {{en}}.</ref>。儘管當前海峽兩岸社會差異依然明顯,但近年來雙方在政治與經濟上也逐漸朝向發展和平關係進行<ref>[http://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1003060013-1.aspx 台灣政經成就 政治學大師編入大學用書]. [[中央通訊社]]. 2010年8月3日 [2014年2月27日] {{zh-tw}}.</ref>。2008年9月2日,時任總統的[[馬英九]]在接受{{Link-en|墨西哥出版集團|Organizacion Editorial Mexicana}}詢問有關兩個主權國家問題的解決方案時,表示兩者關係既不是[[兩個中國]]或者同時是兩個不同國家的狀態,相反地是特殊的[[特殊非兩國論|兩個地區]]關係。此外他認為雖然兩者的主權問題無法在當前獲得解決,但中國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已經同意藉由[[九二共識]]作為[[一中各表|臨時辦法]]<ref>[[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http://www.ey.gov.tw/state/News_Content3.aspx?n=A88B8E342A02AD0A&sms=EFF36BD4B1771023&s=1147EAE977DA3799 兩岸關係]. [[行政院]]. 2014年3月14日 [2014年2月27日] {{zh-tw}}.</ref><ref>{{Cite web |url= http://www.oem.com.mx/oem/notas/n836891.htm |title= Impulsa Taiwan la reconciliación |date= 2008年9月2日 |publisher= {{Link-en|墨西哥出版集團|Organizacion Editorial Mexicana}} |language= 西班牙文 |accessdate= 2014年2月27日}}</ref>。2012年5月20日,馬英九在就職演說上更進一步提出了「[[一個中華民國,兩個地區]]」作為其兩岸事務的架構<ref>[http://www.ettoday.net/news/20120520/47737.htm 就職演說 馬:一國兩區是兩岸最理性務實定位]. [[ETtoday 東森新聞雲]]. 2012年5月20日 [2014年2月27日] {{zh-tw}}.</ref>。
{{Main|台灣農業}}
[[File:10.29 副總統出席「2021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 (51638054515) (cropped).jpg|thumb|[[雲門舞集]]在[[臺東縣]]「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上表演{{sfnm|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1loc=第14至17頁}}]]
2022年,中華民國第一產業占名目國內生產毛額(生產面)1.41%<ref name="總體經濟指標"/>。[[台灣農業勞動力老化|農業就業人口]]占4.6%<ref name="就業者行業結構">{{Cite web|url=https://www.ndc.gov.tw/Content_List.aspx?n=FB545A4FE662F475|title=5. 102年及111年就業者行業結構比較|author=|date=|publisher=中華民國國家發展委員會|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3-29|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329015919/https://www.ndc.gov.tw/Content_List.aspx?n=FB545A4FE662F475|dead-url=no}}</ref>。臺灣氣候溫暖、雨水豐沛,適合作物生長<ref name="農業經營現況">{{Cite web|url=https://www.ey.gov.tw/state/CD050F4E4007084B/0ededcaf-8d80-428e-96b7-7c24feb4ea0d|title=農業經營現況|author=[[行政院農業委員會]]|date=2022-08-08|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1-30|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130175154/https://www.ey.gov.tw/state/CD050F4E4007084B/0ededcaf-8d80-428e-96b7-7c24feb4ea0d|dead-url=no}}</ref>{{sfnm|John C. Copper|2020年|1loc=第198至201頁|John C. Copper|2023年}}。過去臺灣藉由土地改革、[[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技術引進]]促成[[台灣農業|農業發展]],但近期因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受到衝擊{{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至10頁|趙永茂等|2011年|2loc=第41至42頁|劉翠溶等|2011年|3loc=第1至29頁、第82至85頁、第110至130頁、第133至166頁、第169至171頁、第177至178頁|John C. Copper|2020年|4loc=第7至9頁、第63至68頁、第110至127頁、第201至207頁|John C. Copper|2023年}}。目前農耕地約78.7萬頃(占土地面積22.7%),但農戶平均耕地0.72公頃,屬小農兼業經營,生產成本高且不具競爭力<ref name="農業經營現況"/>{{sfnm|劉翠溶等|2011年|1loc=第120至123頁、第155至156頁|中央情報局|2023年}}。稻米是最具價值的主食,主要蔬果有竹筍、捲心菜、西瓜、香菇、綠葉蔬菜和蔥<ref name="農業經營現況"/>{{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449至450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152至153頁|John C. Copper|2020年|3loc=第7至9頁|中央情報局|2023年}}。蔬果、[[臺灣茶|茶葉]]和{{Link-en|臺灣花卉園藝業|Floriculture in Taiwan|花卉}}為重要出口產品,並出現數百個休閒農場{{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152至155頁、第161頁|John C. Copper|2020年|2loc=第7至9頁|John C. Copper|2023年}}。畜牧業奶製品與肉業經濟規模較小,豬肉與家禽比牛肉更歡迎{{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449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155至156頁|John C. Copper|2020年|3loc=第7至9頁|John C. Copper|2023年}}。


過去{{Link-en|臺灣採礦業|Mining in Taiwan|採礦業}}、{{Link-en|臺灣林業|Forestry in Taiwan|林業}}和漁業為重要經濟部門,曾大量開採黃金、硫磺、大理石等資源,但現今重要性下降{{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482頁|John C. Copper|2020年|2loc=第7至9頁|John C. Copper|2023年}}。採礦業與林業由於資源枯竭及管理限制,僅占經濟總產值一小部分,但木材與竹材產量持續增長<ref name="農業經營現況"/>{{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482至483頁|劉翠溶等|2011年|2loc=第118至120頁|John C. Copper|2023年}}。由於資源狀況與{{Link-en|臺灣氣候變遷影響|Climate change in Taiwan|氣候變遷}}影響,漁業由沿海漁業轉為遠洋漁業與{{Link-en|臺灣養殖漁業|Aquaculture in Taiwan|養殖漁業}}<ref name="農業經營現況" />,主要出口秋刀魚、石斑魚、吳郭魚等;臺灣南部則有觀賞魚養殖場{{sfnm|劉翠溶等|2011年|1loc=第120至123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156至157頁|John C. Copper|2020年|3loc=第201至207頁|John C. Copper|2023年}}。目前中華民國政府推動建立產品安全、糧食安全、[[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防疫檢疫]]等機制,並改善農產品運銷、農作物出口、[[農田水利法 (中華民國)|水利建設]]、農漁民團體、[[農村再生|農漁村環境]],以及發展[[農業科技研究院|農業創新知識]]和高經濟價值產業<ref name="重要農業施政措施"/>{{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1至92頁、第451至467頁|劉翠溶等|2011年|2loc=第118至130頁、第379至380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157至163頁、第217頁}}。
相對地[[中華人民共和國]]對於中華民國的官方政策為針對臺灣地區採行「[[一國兩制]]」<ref>[http://www.mac.gov.tw/ct.asp?xItem=45564&CtNode=6075&mp=1 我們對一國兩制之看法].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1998年7月23日 [2014年2月23日] {{zh-tw}}.</ref>,同時拒絕放棄針對臺灣地區使用武力<ref name = "Katie Reid"/><ref>《[[華盛頓郵報]]》. [http://www.fapa.org/chinawp/chinathreatwp223.html “China's Threats”]. [[台灣人公共事務會]]. 2000年2月23日 [2014年2月27日] {{en}}.</ref>。其中中華人民共和國聲稱後來統治臺灣地區的中華民國政府已經被其取代<ref name = "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 [http://english1.english.gov.cn/official/2005-07/27/content_17613.htm The One-China Principle and the Taiwan Issue(2000)].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2005年7月27日 [2014年2月27日] {{en}}.</ref>,並且將後者稱為「臺灣當局」<ref name = "關於正確使用涉台宣傳用語的意見"/><ref name =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挪威王國大使館"/>。然而實際上中華民國本身擁有自己的[[中華民國憲法|憲法]]、獨立選舉產生的[[中華民國總統|總統]]和保衛國家的[[中華民國國軍|武裝力量]],運作模式也長期自視為[[主權國家]]看待,而當前領土也未曾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所控制<ref name = "Present status"/><ref>王鵬捷. [http://www.cdnews.com.tw/cdnews_site/docDetail.jsp?coluid=111&docid=100849521 馬16字箴言 黨政高層:強調正視現實]. 《[[中央日報]]》. 2009年7月27日 [2014年2月23日] {{zh-tw}}.</ref>。但受到軍事衝突可能爆發的影響,使得有關臺灣地區依照法理公開獨立的政治可能性變得極為複雜<ref>林琳. [http://www.superlogos.com.tw/paper_document/20041129391.htm 美國大西洋月刊討論台海兩岸軍事衝突可能性]. 非常道探索. 2004年11月29日 [2014年2月23日] {{zh-tw}}.</ref>。其中在2005年的《[[反分裂國家法]]》中首次以法律形式確定[[一個中國]]主張,但這也造成中華民國輿論的反對、並且發起[[三二六護台灣大遊行]]表示對維護國家主權獨立自主的訴求。其中該法提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得以使用武力以確保統一<ref>許紹軒. [http://news.ltn.com.tw/news/politics/paper/238977 中國軍力報告:兩岸軍事對峙未變]. 《[[自由時報]]》. 2008年8月30日 [2014年2月23日] {{zh-tw}}.</ref>,特別是和平統一已經不可能發生或者是臺灣決定發表獨立宣言時,在[[福建省]]沿海也因而部署大量軍事設施<ref>Robert Sherman. [http://www.fas.org/nuke/guide/china/facility/liancheng.htm Liancheng / Lianfeng]. [[美國科學家聯盟]]. 2000年5月12日 [2014年2月27日] {{en}}.</ref><ref name = "中華民國國防部">2004 National Defense Report. 臺灣臺北: [[中華民國國防部]]. 2004年: 第89頁至第90頁 {{en}}.</ref>。另外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對外也主張一個中國政策,認為臺灣地區和中國大陸都是中國的一部分<ref name = "Taiwan 'embassy'"/><ref>張芳明. [http://global.dwnews.com/big5/news/2007-09-30/3329404.html 日英文報吁國際尋求解決之道 協助台灣入聯]. [[多維新聞]]. 2007年9月30日 [2014年2月23日] {{zh-hk}}.</ref>、而其是代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ref name = "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除了公開表態臺海問題為中國自身問題外,也藉由該策略防止中華民國獲得國際承認<ref>鄭浩中. [http://tw.aboluowang.com/2007/0426/38618.html#sthash.3uggxZOd.dpbs 聖露西亞搭上台灣不舍大陸 兩岸凱子外交熱打]. 阿波羅新聞網. 2007年4月26日 [2014年2月27日] {{zh-tw}}.</ref>。不過面對許多外國新聞媒體仍習慣使用「臺灣」稱呼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則默許在不否認臺灣是中國一部分的情況下得以使用<ref name = "洪健昭"/>。另外就美國官方立場則是期望中華人民共和國不使用武力或者威脅動武,中華民國則會各方面謹慎管理兩岸關係,同時美國也反對兩者「單方面地改變臺灣地位」<ref>[[美國眾議院]]. [https://www.mtholyoke.edu/acad/intrel/china/kelly.htm Overview of U.S. Policy Toward Taiwan, James A. Kelly, Assistant Secretary of State for East Asian and Pacific Affairs, Testimony at a hearing on Taiwan]. [[曼荷蓮學院]]. 2004年4月21日 [2014年2月27日] {{en}}.</ref>。


== 軍事 ==
=== 第二產業 ===
[[File:09.04 總統參訪巨大機械捷安特自行車文化探索館 (50303708178).jpg|thumb|自行車設計、創新和研發是臺灣眾多優勢產業之一{{sfnm|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1loc=第59頁}}]]
{{Main|中華民國軍事|中華民國國軍}}
2022年,中華民國第二產業占名目國內生產毛額(生產面)37.80%,製造業占34.24%<ref name="總體經濟指標"/>。工業勞動人口占35.4%<ref name="就業者行業結構"/>。在產業結構和貿易政策上,臺灣先後經過勞力密集產業進口替代階段(1950年代)、[[出口導向時期|出口導向]]二次進口替代階段(1960年代)及資本密集[[促進產業升級條例|技術導向產業]]等階段(1980年代){{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至10頁|劉翠溶等|2011年|2loc=第1至29頁、第169至171頁、第177至189頁、第424至425頁、第473至475頁、第486至493頁|章英華等|2011年|3loc=第6至7頁、第101至119頁、第246至249頁|漢寶德等|2011年|4loc=第376至385頁|John C. Copper|2020年|5loc=第63至68頁、第201至210頁、第218至224頁|John C. Copper|2023年}}。因此[[臺灣傳統工業區列表|早期政策]]主要投資{{Link-en|臺灣紡織業|Textile industry in Taiwan|紡織業}}、輕工業,其後扶植塑膠、石化、[[各國鋼產量列表|鋼鐵]]、[[台灣船舶產業|造船]]、[[各國汽車產量列表|汽車]]、電子、[[台灣半導體產業|半導體產業]]{{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至10頁|趙永茂等|2011年|2loc=第42至44頁|劉翠溶等|2011年|3loc=第1至29頁、第87至88頁、第93至94頁、第178至180頁、第216至218頁、第245至246頁、第422至424頁、第427至433頁、第486至493頁|章英華等|2011年|4loc=第6至7頁、第101至119頁|John C. Copper|2020年|5loc=第207至214頁|John C. Copper|2023年}}。其中藉由[[中華民國公營事業|公營事業]]推動國家政策,並進口石油建立石化工業{{sfnm|劉翠溶等|2011年|1loc=第87至88頁、第214至218頁、第365至366頁、第422至424頁、第427至429頁|章英華等|2011年|2loc=第110至111頁|John C. Copper|2020年|3loc=第207至214頁|John C. Copper|2023年}}。目前臺灣還是半導體、資訊及通訊科技產品的重要生產地,也是主要工業產品、高端零件的提供者<ref name="重要經貿措施"/>{{sfnm|劉翠溶等|2011年|1loc=第1至29頁、第432至440頁|章英華等|2011年|2loc=第112至114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116頁、第136至137頁、第141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4loc=第58至60頁、第68至71頁|John C. Copper|2020年|5loc=第207至214頁、第231至237頁|John C. Copper|2023年}}。
[[File:Roc ct drill.jpg|thumb|left|250px|[[中華民國憲兵]]特勤部隊成員搭乘隸屬於[[中華民國陸軍]]的[[UH-1直升機]]抵達演習地點。]]


目前中華民國主要生產紡織品、食品加工、塑膠、石油精煉、藥品、化學品、鋼鐵、車輛零件、機具機械、半導體、電子設備、資訊及通訊科技設備、消費品等產品,主要出口產品有電子零組件、資通與視聽產品、金屬及其製品;主要進口產品有電子零件、礦產品與機械<ref name="進出口貿易量"/>{{sfnm|劉翠溶等|2011年|1loc=第1至29頁、第482至484頁、第486至493頁|John C. Copper|2020年|2loc=第207至218頁|中央情報局|2023年|John C. Copper|2023年}}。[[台灣最大公司列表|數家臺灣公司]]在全球市場擁有相當重要的地位,[[臺灣積體電路製造]]、[[聯華電子]]、[[華碩]]、[[宏碁]]、[[宏達國際電子]]便是[[台灣優良品牌|知名品牌]]{{sfnm|劉翠溶等|2011年|1loc=第432至433頁、第435至436頁|章英華等|2011年|2loc=第113至114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136至137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4loc=第71至75頁|John C. Copper|2020年|5loc=第207至214頁|中央情報局|2023年}}。中華民國政府希望加速產業升級及結構轉型,建立創新驅動經濟形態<ref name="重要經貿措施"/>,並協助企業布局全球<ref name="對外投資"/>{{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441頁、第470至472頁、第508至512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12至17頁|John C. Copper|2020年|3loc=第207至214頁、第224至237頁}}。同時藉由國防工業穩定需求及提升技術,自製[[中華民國海軍艦艇列表|軍艦]]、[[自製防禦潛艦|潛艦]]、[[中華民國空軍軍備|戰鬥機]]、飛彈等武器<ref name="重要經貿措施"/><ref name="國防"/>{{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86頁、第396頁、第403至404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108至110頁|John C. Copper|2020年|3loc=第210至214頁、第224至231頁|中央情報局|2023年|John C. Copper|2023年}}。
今日中華民國維持規模龐大且技術先進的[[中華民國國軍|軍事部隊]]<ref name = "國防">[[中華民國國防部]]. [http://www.ey.gov.tw/state/News_Content3.aspx?n=A88B8E342A02AD0A&sms=EFF36BD4B1771023&s=DEB3FE9703143D1E 國防]. [[行政院]]. 2014年3月13日 [2014年2月26日] {{zh-tw}}.</ref>,不過其主要任務已轉向防禦中華人民共和國不斷增加的侵略威脅<ref name = "中華民國國防部"/>。除了軍事重心從原先佔有主導地位的[[中華民國陸軍]]轉移至[[中華民國空軍]]和[[中華民國海軍]],軍隊控制權也轉交至文職政府管理<ref name = "M. Taylor Fravel">{{Cite web |url= http://afs.sagepub.com/content/29/1/57 |title= Towards Civilian Supremacy: Civil-Military Relations in Taiwan's Democratization |author= M. Taylor Fravel |date= 2002年 |publisher= {{Link-en|SAGE出版集團|Sage Publications}} |language= 英文 |accessdate= 2014年2月27日}}</ref><ref>[http://online.wsj.com/news/articles/SB988242686540854310?mod=googlewsj&mg=reno64-wsj&url=http%3A%2F%2Fonline.wsj.com%2Farticle%2FSB988242686540854310.html%3Fmod%3Dgooglewsj Committed to Taiwan]. 《[[華爾街日報]]》. 2001年4月26日 [2014年2月27日] {{en}}.</ref>。過去中華民國國軍由於發展過程和中國國民黨密切關聯,使得過去許多資深高階將領大多支持[[泛藍]]陣營。但隨著這批將領陸續退休並且有更多臺灣地區人士服役後,現在部隊的政治傾向逐漸趨向法令所規範的[[軍隊國家化]]與[[行政中立]]要求<ref>{{Cite book | author = Michael Swaine、James Mulvenon和Kevin Pollpeter | title = Tawian's Foreign and Defense Policies: Features and Determinants | publisher = Rand Publishing | date = 2001年11月29日 | pages = 第65頁 | ISBN = 978-0833030948 | accessdate = 2014年2月27日 | url = 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id=quiWG1kVgcgC&printsec=frontcover&hl=zh-TW#v=onepage&q&f=false | language = 英文}}</ref>。中華民國自1997年開始實施[[精實案]]裁撤兵力,使得軍事人員數量從1997年的450,000人降至2001年的380,000人水準<ref>{{Cite book | title = Taiwan Yearbook 2004 | location = 臺灣 | publisher = [[行政院新聞局]] | date = 2004年10月 | ISBN = 978-9570182194 | accessdate = 2014年2月27日 | language = 英文}}</ref>;而發展至2009年時,全軍現役人數大約有300,000人左右<ref>William Bishop. [http://taiwantoday.tw/ct.asp?xitem=923&ctnode=122&mp=9 Women Take Command]. 《[[今日台灣]]》. 2004年1月1日 [2014年2月27日] {{en}}.</ref>。不過2005年時,名義上的預備役儲備軍人人數仍多達360萬人<ref>{{Cite book | title = Taiwan Yearbook 2005 | location = 臺灣 | publisher = [[行政院新聞局]] | date = 2005年10月 | ISBN = 978-9860028980 | accessdate = 2014年2月27日 | language = 英文}}</ref>。


=== 第三產業 ===
當前中華民國要求已經18歲且符合資格的男性必須服兵役<ref>[[中華民國外交部]]. [http://www.taiwan.gov.tw/ct.asp?xItem=27218&ctNode=1967&mp=1001 Compulsory Military Service]. [[行政院新聞局]]. 2010年4月23日 [2014年2月23日] {{en}}.</ref>,但政府也提供很多前往政府機關或國防相關產業等方案作為徵兵制度的替代作法<ref name = "國防"/><ref>[http://news.bbc.co.uk/2/hi/asia-pacific/729500.stm Military alternative in Taiwan]. [[BBC新聞]]. 2000年5月1日 [2014年2月27日] {{en}}.</ref>。另外當前計劃在未來十年內過渡至完全採志願役制度的軍隊<ref>[[中華民國國家發展委員會]]. [http://www.ey.gov.tw/state/News_Content.aspx?n=A9B0A3D4E5C6515D&sms=D28EB681604FBF04&s=4D9B9A17AD040F9E 中華民國103年國家發展計畫]. [[行政院]]. 2014年3月12日 [2014年2月23日] {{zh-tw}}.</ref><ref>寇謐將. [http://www.taipeitimes.com/News/editorials/archives/2009/03/21/2003439010 The myth: a professional military in five years]. 《[[台北時報]]》. 2009年3月21日 [2014年2月27日] {{en}}.</ref><ref>Lawrence Chung. [http://www.scmp.com/article/672722/taiwan-end-conscription-cut-forces-size Taiwan to end conscription, cut force's size]. 《[[南華早報]]》. 2009年3月10日 [2014年2月27日] {{en}}.</ref>,而服兵役的天數也從原先的14個月減少至12個月<ref>[[彭博通訊社]]. [http://archive.today/rH3n Taiwan to shorten conscription term to one year]. [[Taiwan News]]. 2008年12月3日 [2014年2月27日] {{en}}.</ref>。不過在許多亞洲國家不斷減少國防預算的同時,中華民國並沒有減少相關開支並且強調軍隊防禦能力和進攻能力的現代化,並且在臺灣地區有一定程度的軍事部署<ref name = "中華民國國防部"/><ref name = "國防"/>。在2002年至2011年間的國防預算規模約2,500億至3,300億元間,占中央政府總預算比例在15.52%至19.51%<ref>[http://afrc.mnd.gov.tw/mndreport/info19.html 第二節 國防財力]. [[中華民國國防部]]. 2011年 [2014年2月23日] {{zh-tw}}.</ref>。而中華民國國軍最為關心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入侵之可能性<ref name = "中華民國國防部"/><ref>許紹軒. [http://news.ltn.com.tw/news/politics/paper/238153 馬雖釋善意 陳肇敏︰中對台飛彈續增]. 《[[自由時報]]》. 2008年8月27日 [2014年2月23日] {{zh-tw}}.</ref>,這其中包括有海上封鎖、空降突擊或者導彈襲擊等攻擊行為<ref name = "M. Taylor Fravel"/>。
[[File:08.21 總統與臺東在地創業青年座談 (52300692829).jpg|thumb|人數少於5人的微型企業約占臺灣中小型企業近80%{{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69頁}}]]
2022年,中華民國第三產業占名目國內生產毛額(生產面)60.78%<ref name="總體經濟指標"/>。服務業勞動人口占60%<ref name="就業者行業結構"/>,是成長速度最快的產業類別,並朝向精緻化與專業化發展{{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449頁|劉翠溶等|2011年|2loc=第1至29頁、第184至185頁、第194至196頁、第248至263頁|章英華等|2011年|3loc=第119頁|John C. Copper|2023年}}。主要服務業有批發和零售貿易、政府服務、金融和保險、房地產(包括出租和租賃)、運輸(包括倉儲)、醫療保健和社會服務、高科技服務、住宿(包括飲食)、教育和文化(包括體育和娛樂){{sfnm|劉翠溶等|2011年|1loc=第1至29頁、第248至254頁|John C. Copper|2023年}}。在商業部門方面,中華民國政府推動電子商務業、國際物流服務、餐飲科技、商業服務設計暨廣告服務業、連鎖加盟業、智慧商業服務加速升級與數位轉型,並強化冷鏈物流、[[中華民國國家標準|國家標準檢驗]]、[[經濟部智慧財產局|智慧財產權]]等基礎環境<ref name="重要經貿措施"/>{{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473至481頁|劉翠溶等|2011年|2loc=第255至268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131頁}}。


中華民國[[台灣金融機構列表|⾦融機構]]分成{{Link-en|臺灣銀行業|Banking in Taiwan|銀行}}、[[台灣信用合作社列表|信用合作社]]、[[中華民國農會|農會]]、[[中華民國全國漁會|漁會]][[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金融局|信用部]]、票券⾦融公司、證券⾦融公司及⾦融控股公司<ref name="我國財政金融概況"/>{{sfnm|劉翠溶等|2011年|1loc=第1至29頁、第309至342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162頁}}。其中[[臺灣銀行列表|銀行機構]]持續拓展據點<ref>{{Cite web|url=https://www.ey.gov.tw/state/4F559106333903B0/75ed8b69-2eac-421c-b634-7d3bc2aeda14|title=重要財政金融措施|author=[[中華民國財政部]]、[[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檢查局]]|date=2022-07-12|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1-14|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114125834/https://www.ey.gov.tw/state/4F559106333903B0/75ed8b69-2eac-421c-b634-7d3bc2aeda14|dead-url=no}}</ref>,保險業經歷快速成長有相當高覆蓋率<ref name="我國財政金融概況"/>,證券業和票券業機構則[[臺灣金融改革|趨於穩定]]{{sfnm|劉翠溶等|2011年|1loc=第309至342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119至121頁|John C. Copper|2023年}}。中華民國政府相當看重自己的[[臺灣觀光|文化特色]],陸續規劃[[臺灣世界遺產潛力點]]<ref name="藝術文化" />、國家公園<ref name="國家公園簡介"/><ref name="國家公園"/>、[[國家森林遊樂區]]<ref>{{Cite web|url=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42715|title=森林遊憩|author=|date=|publisher=交通部觀光局|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3-27|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327204727/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42715|dead-url=no}}</ref>、林業文化園區<ref>{{Cite web|url=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42716|title=林業文化|author=|date=|publisher=交通部觀光局|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3-27|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327202416/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42716|dead-url=no}}</ref>、[[臺灣步道列表|國家綠道]]<ref>{{Cite web|url=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42604|title=國家綠道|author=|date=|publisher=交通部觀光局|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3-14|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314181838/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42604|dead-url=no}}</ref>、[[國家級風景特定區]]等{{Link-en|臺灣旅遊景點列表|List of tourist attractions in Taiwan|景點}}<ref name="生態旅遊"/><ref>{{Cite web|url=https://www.ey.gov.tw/state/F5581D43B76205AA/168f050f-8c51-4f99-b849-f3705901ba8f|title=交通部觀光局所屬13處國家風景區介紹|author=[[交通部觀光局]]|date=2022-03-03|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1-15|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115060506/https://www.ey.gov.tw/state/F5581D43B76205AA/168f050f-8c51-4f99-b849-f3705901ba8f|dead-url=no}}</ref>{{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731至733頁|John C. Copper|2023年}}。在2022年,前來臺灣的旅客共895,962人次,主要來自中國大陸、日本、香港、美國和東南亞;出國國民共1,482,821人次<ref>{{Cite web|url=https://www.ey.gov.tw/state/F5581D43B76205AA/5e1785d1-faca-4eb7-a341-1b0c2cbf9aca|title=最新之觀光統計|author=[[交通部觀光局]]|date=2022-03-03|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3-24|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324052814/https://www.ey.gov.tw/state/F5581D43B76205AA/5e1785d1-faca-4eb7-a341-1b0c2cbf9aca|dead-url=no}}</ref>,主要前往中國大陸、日本、美國和歐洲{{sfnm|John C. Copper|2020年|1loc=第33至38頁|John C. Copper|2023年}}。
對此[[中華民國國防部]]的軍事戰略是盡可能自行抵禦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入侵或者封鎖,並且堅持到美國的軍事回應<ref>{{Cite book | author = Michael Swaine、James Mulvenon和Kevin Pollpeter | title = Tawian's Foreign and Defense Policies: Features and Determinants | publisher = Rand Publishing | date = 2001年11月29日 | ISBN = 978-0833030948 | accessdate = 2014年2月27日 | url = 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id=quiWG1kVgcgC&printsec=frontcover&hl=zh-TW#v=onepage&q&f=false | language = 英文}}</ref>。中華民國也向美國購買4艘[[基隆級驅逐艦]],藉此顯著提升中華民國的防空和獵潛能力<ref>[[美聯社]]. [http://www.taipeitimes.com/News/taiwan/archives/2005/10/31/2003278135 Kidd-class warships set sail for Taiwan]. 《[[台北時報]]》. 2005年10月31日 [2014年2月27日] {{en}}.</ref>。另外自2001年開始計劃採購柴電動力潛艇、[[愛國者飛彈]]系統和[[P-3獵戶座海上巡邏機]]<ref>王怡茹. [http://www.epochtimes.com/b5/4/7/29/n611483.htm 陳水扁:備戰才能避戰]. 《[[大紀元時報]]》. 2004年7月9日 [2014年2月27日] {{zh-tw}}.</ref>,但在當時作為反對派的泛藍陣營在立法院為多數的情況下、多次因預算討論而陷入僵局<ref name = "Taiwan profile Timeline"/><ref>[[邱垂亮]]. [http://www.newtaiwan.com.tw/bulletinview.jsp?bulletinid=58787 親中、反美、反扁、反軍購]. 《[[新台灣新聞週刊]]》. 2005年9月28日 [2014年2月27日] {{zh-tw}}.</ref>。最後該防禦計畫一直拖延至2007年才獲得立法院通過<ref>[http://www.mdc.idv.tw/mdc/navy/rocnavy/kh8.htm 光華八號潛艦採購案]. 軍武狂人夢 [2014年2月27日] {{zh-tw}}.</ref>,在隔年10月3日時美國則同意售出共計65億美元的愛國者三型飛彈系統、[[AH-64阿帕契|AH-64D阿帕奇攻擊直升機]]和其他武器裝備<ref>Jane Rickards. [http://www.washingtonpost.com/wp-dyn/content/article/2008/10/04/AR2008100400477.html Taiwanese Leader Hails Weapons Deal With U.S.]. 《[[華盛頓郵報]]》. 2008年10月5日 [2014年2月27日] {{en}}.</ref>。憑藉著《臺灣關係法》所承諾的提供防禦性武器之合法效力擔保<ref>[http://www.ait.org.tw/zh/taiwan-relations-act.html 台灣關係法]. [[美國在臺協會]]. 1979年1月1日 [2014年2月27日] {{zh-tw}}.</ref>,迄今中華民國已經向美國購買許多軍事設備服役使用以維持自身足夠的軍事防禦能力<ref name = "Out with the old"/><ref name = "Stephen J. Yates"/><ref>[http://www.voacantonese.com/content/timeline-us-arms-sales-to-taiwan/1764389.html 美國對台軍售大事記]. [[美國之音]]. 2013年7月10日 [2014年2月27日] {{zh-tw}}.</ref>。在過去[[法國]]和[[荷蘭]]也曾經出售過軍事武器和硬體設備給中華民國,但1990年代以後便因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施壓而幾乎完全停止<ref>Jean-Pierre Cabestan. [http://www.sciencespo.fr/ceri/sites/sciencespo.fr.ceri/files/jpcabest.pdf France's Taiwan Policy: A Case of Shopkeeper Diplomacy]. Canadian Energy Research Institute. 2001年1月 [2014年2月27日] {{en}}.</ref><ref>[[美聯社]]. [http://usatoday30.usatoday.com/news/world/2004-09-24-taiwan_x.htm Taiwan trying to shore up weapons support]. 《[[今日美國]]》. 2004年9月24日 [2014年2月27日] {{en}}.</ref>。


== 經濟 ==
=== 科學技術 ===
{{Main|中華民國科技}}
=== 發展情況 ===
[[File:02.17 副總統參訪「聯亞生技公司」 (50952729381).jpg|thumb|生物科技是中華民國國家發展計劃的重點領域<ref>{{Cite book|author=|editor=|title=2021-2022 Taiwan at a Glance|location=中華民國臺北|publisher=中華民國外交部|date=2021年10月|page=第69頁|ISBN=978-9865447311|accessdate=|url=https://multilingual.mofa.gov.tw/web/web_UTF-8/MOFA/glance2021-2022/2021-2022%20Taiwan%20at%20a%20Glance%20(English).pdf|language=|archive-date=2023-04-08|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408024034/https://multilingual.mofa.gov.tw/web/web_UTF-8/MOFA/glance2021-2022/2021-2022%20Taiwan%20at%20a%20Glance%20(English).pdf|dead-url=no}}</ref>]]
{{Main|台灣經濟|台灣經濟史|臺灣奇蹟}}
[[中華民國科技|臺灣科技發展]]源於政府對於應用科學的{{Link-en|臺灣工程教育|Engineering education in Taiwan|人力投資}}、研發創新與產業升級及私營部門相關投入,這也是其經濟成長的[[臺灣經驗|重要動力]]{{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442頁、第445頁、第472頁、第857至859頁|劉翠溶等|2011年|2loc=第1至29頁、第169至171頁、第186至187頁、第424至425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12至14頁、第116頁、第136至137頁、第141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4loc=第68至71頁}}。早期中華民國政府主要推動民生科技產業與[[台灣製造|臺灣製造]](石化業、鋼鐵業、[[臺灣汽車產業|汽車產業]]),在1980年代轉為資訊科技(個人電腦、積體電路),目前則推動產業創新及升級轉型;同時還支持學術研究發展,引導大學與企業共同開發高科技、學界成果產業化、培育創新人才<ref name="重要經貿措施"/><ref name="教育現況">{{Cite web|url=https://www.ey.gov.tw/state/7F30E01184C37F0E/130f6b11-b1d8-445c-859f-470e79e4ac15|title=教育現況|author=[[中華民國教育部]]|date=2022-03-18|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2-14|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214131825/https://www.ey.gov.tw/state/7F30E01184C37F0E/130f6b11-b1d8-445c-859f-470e79e4ac15|dead-url=no}}</ref>{{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4至95頁、第442頁、第470至472頁、第858至867頁|劉翠溶等|2011年|2loc=第169至171頁、第186至188頁、第421至440頁|章英華等|2011年|3loc=第113至114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4loc=第12至14頁、第126至129頁、第139至141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5loc=第68至75頁|John C. Copper|2020年|6loc=第207至214頁、第224至237頁}}。目前中華民國政府[[行政院國家發展基金|支持的產業]]包含數位資訊及通訊、[[國家生技醫療產業策進會|生物醫學]]、[[奈米]]、綠電及[[台灣再生能源|再生能源]]等技術,也積極推動智慧機械、國防戰略、防災、物聯網、[[雲端運算]]及人工智慧等項目<ref name="重要經貿措施"/>{{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88至89頁、第493至497頁|劉翠溶等|2011年|2loc=第378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130至131頁、第141至148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4loc=第63至67頁、第71至75頁|John C. Copper|2020年|5loc=第207至214頁、第224至237頁}}。
[[File:Taipei night view with 101.jpg|thumb|right|250px|臺北市信義區的夜景,其中突出的建築為[[台北101]]。]]


除了培育專業技術及跨領域人才,中華民國政府提供[[臺灣產業園區列表|產業投資發展環境]]、推動[[育成中心|國際產業創新聚落]]<ref name="重要經貿措施"/>{{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88至89頁、第471至472頁|劉翠溶等|2011年|2loc=第120至123頁、第186至189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15至16頁、第126至129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4loc=第71至75頁}}。目前臺灣共有13個[[臺灣的科學園區|科學園區]],分成[[新竹科學園區]]、[[中部科學園區]]及[[南部科學園區]]三大核心園區,集結大量生物技術、個人電腦設備、積體電路、奈米技術、精密機械和電信領域公司{{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867至869頁|劉翠溶等|2011年|2loc=第186至187頁、第191至193頁、第373頁、第378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148至149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4loc=第68至75頁}}。在2021年,臺灣三大科學園區進駐企業的經濟產值達1,239億美元{{sfnm|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1loc=第68至71頁}}。臺灣還設立[[工業技術研究院]]、[[國家實驗研究院]](含[[國家高速網路與計算中心]]、[[國家奈米元件實驗室]]、[[國家太空中心 (中華民國)|國家太空中心]]、[[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台灣颱風洪水研究中心|臺灣颱風洪水研究中心]])和[[資訊工業策進會]]等機構展開多項研究{{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862至867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12至14頁、第126至129頁、第139至141頁、第143至144頁、第146至148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3loc=第68至75頁}}。
[[中華民國政府]]自1949年遷往臺灣後提出多項經濟計劃,並於1960年代開始發展成為資本主義的[[出口貿易|出口導向]]經濟體系。到了今日政府也逐步減少對於投資和對外貿易的干預,一些大型國有銀行和國營企業陸續被[[私有化]]<ref>{{Cite web |url= http://taiwanreview.nat.gov.tw/ct.asp?xItem=1153&CtNode=128 |title= Privatization Set in Motion |author= Kelly Her |date= 2005年12月1日 |publisher= {{Link-en|台灣評論|Taiwan Review}} |language= 英文 |accessdate= 2014年2月28日}}</ref>。到了2013年,中華民國[[國內生產毛額]]達到9,709.09億[[國際元]]、平均每人生產毛額則有41,539國際元<ref>[http://www.imf.org/external/pubs/ft/weo/2014/02/weodata/weorept.aspx?sy=1980&ey=2019&scsm=1&ssd=1&sort=country&ds=.&br=1&pr1.x=56&pr1.y=12&c=528&s=NGDPD%2CNGDPDPC%2CPPPGDP%2CPPPPC&grp=0&a= Taiwan Province of China].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2014年2月23日] {{en}}.</ref>。其中政策執行、出口商品、產業投資等成為中華民國產業改革的主要動力<ref>許松根. [http://tkuir.lib.tku.edu.tw:8080/dspace/bitstream/987654321/5029/2/902415H032007.pdf 出口擴張與產業升級:戰後台灣的個案研究]. [[淡江大學]] [2014年2月23日] {{zh-tw}}.</ref>,並以快速成長的工業機械產品為最大宗外銷商品<ref>王立德和陳智偉. [http://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35132/6/101906.pdf 第二章 台灣的出口概況]. [[國立政治大學]] [2014年2月23日] {{zh-tw}}.</ref>。由於龐大的貿易順差使得中華民國在外匯儲備是全世界第四大的國家<ref>王立德和陳智偉. [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finance/20130105/34750676/ 我外匯存底 12月續創新高]. 《[[蘋果日報 (台灣)|蘋果日報]]》. 2013年1月5日 [2014年2月23日] {{zh-tw}}.</ref>,其中在2014年3月底時外匯存底為4191.99億美元,僅次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日本和俄羅斯而居世界第四<ref>顏真真. [http://www.nownews.com/n/2014/04/03/1177179 續創新高! 4月外匯存底增至4191.99億美元]. [[今日新聞網]]. 2014年5月3日 [2014年12月18日] {{zh-tw}}.</ref>。中華民國也經常連同鄰近的[[香港]]、[[大韓民國|韓國]]與[[新加坡]]並列為[[亞洲四小龍]]<ref>[[中央情報局]]. [https://www.cia.gov/library/publications/the-world-factbook/rankorder/2188rank.html RESERVES OF FOREIGN EXCHANGE AND GOLD]. 《[[世界概況]]》. [2014年2月28日] {{en}}.</re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2010年時將中華民國的經濟發展列在第23名,並認為將在2012年開始成為亞洲四小龍之首<ref name = "IMF">IMF: Taiwan's economy to be first among 4 Asian tigers. [[中央廣播電臺]]. 2010年6月11日 {{en}}.</ref>。


另一方面,[[中央研究院]]是國家學術研究最高機構,招攬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頂尖研究人員{{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77至78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54至56頁}}。中華民國在文學研究、經學、[[台灣歷史學會|歷史學]]、考古學、人類學、[[台灣語言學家列表|語言學]]、宗教學、[[臺灣政治|政治學]]、[[臺灣法律|法學]]、經濟學、[[臺灣社會學會|社會學]]、心理學、[[臺灣教育|教育學]]、圖檔學、[[臺灣媒體|傳播學]]、體育學、[[中華民國數學會|數學]]、[[臺灣天文觀測|天文學]]、[[台灣物理學會|物理學]]、化學、[[中華民國地球科學學會|地球科學]]、生物學、基礎醫學、臨床醫學等學術領域均有[[臺灣戰後時期發明與發現列表|研究成果]],並朝向全球化、在地化、多元化方向發展{{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78至81頁|王汎森等|2011年}}。目前臺灣在科技競爭排名領先,如在2019年的《[[全球競爭力報告]]》創新能力部分排行第4名,在2021年《世界競爭力年鑑》技術基礎設施和科學基礎設施部份分別排行第9名與第6名{{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445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2loc=第74至75頁}}。
2010年,由[[國際管理學院]]所提交的世界競爭力排名報告中將中華民國列在世界第八名<ref name = "IMF"/>。而根據中華民國財政部的統計,2010年的貿易總額達到5,260.4億美元,而當年出口和進口總額也達到2,746.4億美元和2,514億美元<ref>Audrey Wang. [http://taiwantoday.tw/ct.asp?xItem=142731&ctNode=453&mp=9 Taiwan’s 2010 trade hits record high]. 《[[今日台灣]]》. 2011年1月10日 [2014年2月28日] {{en}}.</ref>。但是[[農業]]生產總值也從1952年的32.1%<ref>李櫻穗. [http://ir.nou.edu.tw/dspace/bitstream/987654321/1279/2/02-%E6%9D%8E%E6%AB%BB%E7%A9%97%EF%BC%8D%E7%94%A2%E6%A5%AD%E7%B5%90%E6%A7%8B%E8%AE%8A%E9%81%B7%E8%88%87%E6%9C%8D%E5%8B%99%E6%A5%AD%E7%99%BC%E5%B1%95%E7%AD%96%E7%95%A5%E4%B9%8B%E7%A0%94%E7%A9%B6-%E4%BA%8C%E6%A0%A1.pdf 產業結構變遷與服務業發展策略之研究]. [[國立空中大學]]. 2013年 [2014年2月23日] {{zh-tw}}.</ref>,發展至2001年時下降至只佔全部生產總值的2%<ref>[http://iipdigital.usembassy.gov/st/english/texttrans/2002/10/20021024154304siak@pd.state.gov0.1174127.html#axzz2ub12aCFi U.S.-Taiwan Free Trade Agreement Would Have Limited Impact]. [[國際信息局]]. [2014年2月28日] {{en}}.</ref>。不同於韓國或者日本等鄰近國家,中華民國經濟以中小型企業而非大型企業集團為主<ref>[http://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34437/7/26201207.pdf 第三章 中小企業的發展]. [[國立政治大學]] [2014年2月23日] {{zh-tw}}.</ref>。中華民國最大的進口商品國家分別為中華人民共和國<ref>經濟部技術處. 2008 White Paper on Taiwan Industrial Technology. 臺灣臺北: [[中華民國經濟部]]. 2008年: 第5頁 {{en}}.</ref>、日本、美國、沙烏地阿拉伯和韓國<ref>[http://twbusiness.nat.gov.tw/old/pdf/roc_imp.pdf 中華民國進口貿易前五十名國家]. [[中華民國經濟部]] [2014年2月23日] {{zh-tw}}.</ref>,而出口商品地區排名分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美國、日本以及新加坡,另外其他主要貿易國還有馬來西亞、德國、澳洲、印度尼西亞、菲律賓、越南、泰國等<ref>[http://twbusiness.nat.gov.tw/old/pdf/roc_exp.pdf 中華民國出口貿易前五十名國家]. [[中華民國經濟部]] [2014年2月23日] {{zh-tw}}.</ref>。其中2008年為止中華民國已經投資中華人民共和國超過1,500億美元<ref>{{Link-en|費爾·哈丁|Phil Harding (BBC executive)}}. [http://news.bbc.co.uk/2/hi/programmes/from_our_own_correspondent/8475215.stm Taiwan's Grand Hotel welcome for Chinese visitors]. [[BBC新聞]]. 2010年1月23日 [2014年2月28日] {{en}}.</ref>,而約有50,000名台商及1,000,000名企業家和其家屬都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定居<ref>Peter Morris. [http://www.atimes.com/atimes/China/FB04Ad04.html Taiwan business in China supports opposition]. [[亞洲時報在線]]. 2004年2月4日 [2014年2月28日] {{en}}.</ref>。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於2011年的統計資料,中華民國在以購買力計算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37,720美元,是同年度中國大陸的4.5倍<ref>[http://www.imf.org/external/pubs/ft/weo/2012/02/weodata/weorept.aspx?sy=2010&ey=2013&scsm=1&ssd=1&sort=subject&ds=.&br=1&pr1.x=20&pr1.y=5&c=924%2C528%2C532&s=NGDPDPC%2CPPPPC&grp=0&a= 5. Report for Selected Countries and Subjects].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2014年2月28日] {{en}}.</ref>。


== 公共建設 ==
但是為了能夠降低生產成本,使得許多製造產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陸續轉移到中國大陸和東南亞地區,造成產業空洞化的現象<ref>邱曉嘉. [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TE/089/C/TE-C-089-020.htm 產業外移的危機與轉機].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2000年9月31日 [2014年2月23日] {{zh-tw}}.</ref>。當前中華民國的失業率也達到自1970年代石油危機以來最高的水平<ref name = "台灣熄火">[http://news.ltn.com.tw/news/opinion/paper/25888 〈社論〉“產業外移中國,台灣熄火”的警訊出現了!]. 《[[自由時報]]》. 2005年7月22日 [2014年2月23日] {{zh-tw}}.</ref>,其中在2002年至2006年期間失業率平均超過4%<ref>Yang Ya-Hwei. Coping with Asian financial crisis: The Taiwan experience. 韓國首爾: Seoul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8年1月1日 {{en}}.</ref>。2007年時有41%的民眾認為失業問題是產業過度轉移至中國大陸所造成,對於是否放寬[[臺灣商人]]前往中國大陸投資的限制則分別有47%民眾反對與40%民眾贊成<ref>蕭旭岑. [http://www.coolloud.org.tw/node/3882 盛治仁國民黨中常會演說:41%民眾認失業肇因台商西進]. [[苦勞網]]. 2007年6月21日 [2014年2月27日] {{zh-tw}}.</ref>。這些使得馬英九競選團隊在2008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時提出[[633政見]],不過[[行政院主計總處]]在2009年6月發表的統計數據指出當時失業率已經5.94%而創下30年來的新高<ref>鄭琪芳和洪素卿.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320994 30年來新高!/六月失業率5.94% 139萬人受累]. 《[[自由時報]]》. 2009年7月23日 [2014年2月23日] {{zh-tw}}.</ref>,同年7月時更是達到6.07%<ref>鄭琪芳和洪素卿.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329727 史上新高 失業率首度破6]. 《[[自由時報]]》. 2009年8月25日 [2014年2月23日] {{zh-tw}}.</ref>。在經濟成長方面,受到[[2007年–2008年環球金融危機|環球金融危機]]的影響使得2009年時中華民國再次出現經濟負成長,而2010年8月的統計數據仍為-1.91%。另外為了加入重要國際經濟組織以使經濟發展朝向自由化與國際化目標,中華民國往往選擇政治中立的名稱參與這些組織,例如在2002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時便是使用「[[台澎金馬個別關稅領域]]」<ref name = "世界貿易組織"/><ref>[http://www.lib.ncu.edu.tw/94www/kuo/wto_process.htm 加入WTO]. [[國立中央大學]]. [2014年2月23日] {{zh-tw}}.</ref>。
=== 交通運輸 ===
{{Main|臺灣交通}}
[[File:高鐵之美.tif|thumb|[[臺灣高鐵]]時速達300公里,改變人們的工作與生活型態<ref name="南北高速鐵路">{{Cite web|url=https://www.ey.gov.tw/state/A44E5E33CDA7E738/5930b373-fd7d-4d8f-87e8-7f6ff15c67a7|title=南北高速鐵路|author=中華民國交通部|date=2022-03-15|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10-08|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1008200909/https://www.ey.gov.tw/state/A44E5E33CDA7E738/5930b373-fd7d-4d8f-87e8-7f6ff15c67a7|dead-url=no}}</ref>]]
臺灣四面環海<ref name="海運"/>,位處印度洋與太平洋[[臺灣交通|交通樞紐]]<ref name="國防"/>{{sfnm|劉翠溶等|2011年|1loc=第409至410頁}}。目前擁有7個[[中華民國國境口岸|國際商港]]和4個[[臺灣港口|國內商港]]<ref name="海運"/>,前四大港口為[[高雄港]]、[[基隆港]]、[[臺中港]]及[[臺北港]]{{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673至674頁、第693頁、第695至708頁、第714至715頁|劉翠溶等|2011年|2loc=第192頁、第364頁、第366頁、第376至378頁、第404頁、第409至410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190至191頁|John C. Copper|2020年|4loc=第24至27頁|John C. Copper|2023年}}。{{Link-en|臺灣海事產業|Maritime industries of Taiwan|海運公司}}主要是民營企業(如[[長榮海運]]、[[陽明海運]]等),擁有[[各國商船噸位列表|大量商船]],2022年國際貨櫃裝卸量1,469萬20呎標準貨櫃<ref name="海運"/>{{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694至695頁|劉翠溶等|2011年|2loc=第409至410頁|John C. Copper|2020年|3loc=第24至27頁|John C. Copper|2023年}}。臺灣還擁有35座[[臺灣機場列表|機場]],包括[[臺灣桃園國際機場|桃園國際機場]]([[臺灣機場營運統計列表|全球第四繁忙機場]])、[[臺北松山機場]]、[[高雄國際機場]]及[[臺中清泉崗機場]]4座國際機場<ref name="空運">{{Cite web|url=https://www.ey.gov.tw/state/A44E5E33CDA7E738/ae15995e-7800-47de-85c8-abc833ae7535|title=空運|author=中華民國交通部|date=2022-03-18|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1-14|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114142546/https://www.ey.gov.tw/state/A44E5E33CDA7E738/ae15995e-7800-47de-85c8-abc833ae7535|dead-url=no}}</ref><ref>{{Cite web|url=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20478|title=國際航線|author=中華民國交通部|date=2022-03-21|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2-06-19|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20619115647/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20478|dead-url=no}}</ref>{{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709至710頁|劉翠溶等|2011年|2loc=第364頁、第378頁、第402至403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191至193頁|John C. Copper|2020年|4loc=第24至27頁|中央情報局|2023年|John C. Copper|2023年}}。目前計有[[中華航空]](國家航空公司)、[[長榮航空]]、[[臺灣虎航]]、[[星宇航空]]等8家[[臺灣航空公司列表|航空公司]],[[臺灣市制|各主要城市]]間班機頻繁<ref>{{Cite web|url=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20503|title=國內航線|author=中華民國交通部|date=2022-03-20|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2-06-19|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20619115236/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20503|dead-url=no}}</ref>,在全球89個城市則有199條國際航線<ref name="空運"/>{{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1頁、第711至713頁|劉翠溶等|2011年|2loc=第408至409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191頁|John C. Copper|2023年}}。


[[臺灣鐵路|臺灣環島鐵路]]為公營事業,[[臺灣鐵路路線列表|營業里程]]1,065.0公里(共241座[[臺灣鐵路車站列表|車站]])<ref>{{Cite web|url=https://www.ey.gov.tw/state/A44E5E33CDA7E738/1f34ef94-2ff5-40ab-b526-e2fedd358a36|title=臺鐵|author=中華民國交通部|date=2022-03-15|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1-14|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114142546/https://www.ey.gov.tw/state/A44E5E33CDA7E738/1f34ef94-2ff5-40ab-b526-e2fedd358a36|dead-url=no}}</ref>,載客列車分成[[臺灣鐵路管理局營運車輛列表|數種等級]]<ref>{{Cite web|url=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27023|title=臺灣鐵路|author=中華民國交通部|date=2021-12-07|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3-27|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327211818/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27023|dead-url=no}}</ref>{{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674至675頁、第678至680頁|劉翠溶等|2011年|2loc=第367頁、第398至399頁、第407頁第408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186至187頁|John C. Copper|2023年}}。[[臺灣高鐵公司]]經營的[[臺灣高鐵]]共12個車站,臺北市至高雄市需90分鐘,構建西部走廊一日生活圈<ref name="南北高速鐵路"/><ref>{{Cite web|url=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27016|title=臺灣高鐵|author=中華民國交通部|date=2021-12-07|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3-27|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327211824/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27016|dead-url=no}}</ref>{{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1頁、第680至682頁|趙永茂等|2011年|2loc=第333頁、第336至337頁|劉翠溶等|2011年|3loc=第1至29頁、第372頁、第401至402頁、第407至408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4loc=第188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5loc=第88至89頁|John C. Copper|2020年|6loc=第24至27頁}}。[[臺北都會區]]<ref>{{Cite web|url=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27017|title=臺北捷運|author=中華民國交通部|date=2022-05-05|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3-27|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327211812/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27017|dead-url=no}}</ref>、[[高雄都會區]]<ref>{{Cite web|url=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27018|title=高雄捷運|author=中華民國交通部|date=2022-05-05|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3-27|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327221119/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27018|dead-url=no}}</ref>、[[桃園中壢都會區]]<ref>{{Cite web|url=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27019|title=桃園機場捷運|author=中華民國交通部|date=2022-05-05|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3-27|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327221121/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27019|dead-url=no}}</ref>、[[臺中彰化都會區]]還建有[[臺灣捷運系統|捷運系統]]<ref>{{Cite web|url=https://www.ey.gov.tw/state/A44E5E33CDA7E738/15ebb88f-644d-48d5-9f9f-913500aa041d|title=捷運|author=中華民國交通部|date=2022-03-15|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1-14|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114142546/https://www.ey.gov.tw/state/A44E5E33CDA7E738/15ebb88f-644d-48d5-9f9f-913500aa041d|dead-url=no}}</ref>{{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675頁、第682至687頁|劉翠溶等|2011年|2loc=第1至29頁、第372頁、第376頁、第399至400頁、第407至408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188至189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4loc=第88至89頁|John C. Copper|2020年|5loc=第24至27頁}}。[[臺灣公路|公路]]分為[[中華民國國道|國道]]、[[臺灣省道|省道]]、[[中華民國縣道| 縣道]]與[[中華民國市道|市道]]、[[中華民國鄉道|鄉道]]與[[中華民國區道|區道]]及其他[[中華民國專用公路|專用公路]],[[各國公路里程列表|總里程]]21,777.6公里<ref name="陸運">{{Cite web|author=中華民國交通部|date=2022-03-25|title=陸運|url=https://www.ey.gov.tw/state/A44E5E33CDA7E738/738c0735-9a67-4bb8-a7da-5a9b0e956461|accessdate=2023-03-29|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quote=|archive-date=2023-01-14|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114142543/https://www.ey.gov.tw/state/A44E5E33CDA7E738/738c0735-9a67-4bb8-a7da-5a9b0e956461|dead-url=no}}</ref>{{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688至691頁|劉翠溶等|2011年|2loc=第367頁、第372至373頁、第376頁、第397至398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184至186頁|John C. Copper|2020年|4loc=第24至27頁}}。大部分公路橫跨西部沿海低地與丘陵,[[雪山隧道]]是世界第八長[[臺灣隧道|高速公路隧道]]{{sfnm|劉翠溶等|2011年|1loc=第1至29頁、第397至398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184至186頁|John C. Copper|2020年|3loc=第24至27頁|John C. Copper|2023年}}。臺灣私人汽車和[[台灣機車|機車]]擁有率相當高,並有[[臺灣汽車客運|汽車客運]]<ref>{{Cite web|url=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27020|title=客運及公車資訊|author=中華民國交通部|date=2022-08-30|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3-27|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327211836/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27020|dead-url=no}}</ref>、[[台灣計程車|計程車]]<ref>{{Cite web|url=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27021|title=計程車資訊|author=中華民國交通部|date=2021-12-07|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3-27|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327211826/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27021|dead-url=no}}</ref>、租車<ref>{{Cite web|url=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27022|title=租車資訊|author=中華民國交通部|date=2021-12-07|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3-27|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327211817/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27022|dead-url=no}}</ref>、[[公共自行車]]等服務<ref name="公共自行車">{{Cite web|url=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27024|title=公共自行車|author=中華民國交通部|date=2021-12-07|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3-27|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327211829/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27024|dead-url=no}}</ref>{{sfnm|劉翠溶等|2011年|1loc=第406至407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171至172頁、第186頁、第189至190頁|John C. Copper|2020年|3loc=第24至27頁|John C. Copper|2023年}}。
=== 交通建設 ===
{{Main|台灣交通|臺灣鐵路運輸|臺灣高速鐵路}}
[[File:Taipei 2012 streetscene amk.jpg|thumb|left|250px|臺北市松山區八德路三段夜景。]]


=== 能源供需 ===
在中華民國行政院內負責掌廣臺灣地區交通網絡的單位為[[中華民國交通部]],其下又設立[[交通部運輸研究所]]以解除各地交通擁擠狀況並提供相應對策<ref name = "Telecommunications">[[行政院新聞局]]. Telecommunications. 臺灣臺北: The Republic of China Yearbook 2009. 2009年 {{en}}.</ref>。中華民國的公路依照規定分成國道、省道、市道、縣道、區道和鄉道,還有依照用途分類的專用公路<ref>[http://www.thb.gov.tw/TM/Webpage.aspx?entry=118 公路分類]. [[中華民國交通部]] [2014年2月23日] {{zh-tw}}.</ref>。在臺灣島上的公路與橋梁總長度約有47,000公里<ref>[http://www.thb.gov.tw/tm/Menus/Menu05/download/ybm100/100%E5%B9%B4%E7%B5%B1%E8%A8%88%E5%B9%B4%E5%A0%B1(%E5%85%A8).pdf 中華民國 100 年交通部公路總局統計年報]. [[中華民國交通部]]. 2012年8月 [2014年2月23日] {{zh-tw}}.</ref>,其中絕大部分集中在較為發達的西部地區<ref>李奇. [http://www.ndc.gov.tw/att/files/%E7%AC%AC%E4%B8%89%E6%B3%A2%E9%AB%98%E9%80%9F%E8%B7%AF%E5%8D%B3%E5%B0%87%E9%99%B8%E7%BA%8C%E4%B8%8A%E7%B7%9A.pdf 第三波高速路即將陸續上線]. [[中華民國國家發展委員會]]. 2007年9月14日 [2014年2月23日] {{zh-tw}}.</ref>。最長的兩條連接臺灣北部至南部的道路系統分別是1978年全線通車、全長373公里的[[中山高速公路]],以及1997年全線通車、全長432公里的[[福爾摩沙高速公路]]<ref>[[中華民國交通部]]. [http://www.ey.gov.tw/state/News_Content3.aspx?n=069440033EDFD033&sms=A7FAAF08DFE5A98E&s=9A31C3879D70C4BA 陸運]. [[行政院]]. 2013年8月1日 [2014年2月23日] {{zh-tw}}.</ref>。另外在東部較為發達地區則計畫透過[[台灣快速道路|快速道路]]連結<ref>陳世圯和凃維穗. [http://www.npf.org.tw/post/1/12020 花東快速公路為發展東部經濟之重要基層建設].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2013年3月6日 [2014年2月23日] {{zh-tw}}.</ref>,當前也在臺北市至宜蘭縣建設了包含全世界第五長公路隧道、貫穿雪山脈的[[雪山隧道]]之[[蔣渭水高速公路]]<ref>[http://www.cv.nctu.edu.tw/chinese/ts/activity/95template/team08/2-1.htm 雪山隧道命名]. [[國立交通大學]]. [2014年2月23日] {{zh-tw}}.</ref><ref name = "Transportation">[[行政院新聞局]]. Transportation. 臺灣臺北: The Republic of China Yearbook 2009. 2009年 {{en}}.</ref>。
{{Main|臺灣能源}}
[[File:大景總在初學時! 20080801 239 (cropped).jpg|thumb|臺灣持續推動綠能科技與再生能源,圖為[[臺中市]][[高美野生動物保護區]]的風力發電廠{{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20頁}}]]
2020年,[[台灣電力產業|臺灣電力產業]]主要[[臺灣能源|仰賴]]化石燃料(82.2%)、[[臺灣核能|核能]](11.2%)、[[臺灣水力發電廠列表|水力]](2.2%)、[[台灣太陽能產業|太陽能]](2.2%)、生質能(1.3%)、[[台灣風力發電|風力]](0.9%){{sfnm|中央情報局|2023年}}。目前臺灣煤礦存量已經耗盡,僅能開採少量的[[各國石油儲量列表|石油]]及[[各國天然氣儲量列表|天然氣]],因此大部分化石燃料必須仰賴進口{{sfnm|John C. Copper|2020年|1loc=第7至9頁、第218至224頁|John C. Copper|2023年}}。由於對外國燃料的依存度極高,中華民國政府持續分散採購石油、煤礦與天然氣,並依法管控石油與天然氣[[能源安全|安全存量]]<ref name="重要經貿措施"/>{{sfnm|John C. Copper|2020年|1loc=第218至224頁|John C. Copper|2023年}}。其主要是從[[中華民國—沙烏地阿拉伯關係|沙烏地阿拉伯]]、[[中華民國—科威特關係|科威特]]等中東國家[[各國石油進口量列表|進口石油]],並向澳洲、[[中華民國—印度尼西亞關係|印度尼西亞]]和南非購買煤礦{{sfnm|John C. Copper|2020年|1loc=第218至224頁、第276至284頁|John C. Copper|2023年}}。[[各國天然氣進口量列表|天然氣進口]]在2000年後急遽增加,目前向[[中華民國—卡達關係|卡達]]、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13個國家採購<ref name="重要經貿措施"/>{{sfnm|John C. Copper|2020年|1loc=第218至224頁、第276至284頁|John C. Copper|2023年}}。


早期[[臺灣發電廠列表|臺灣發電廠]]採用水力發電和燃煤發電,其後則仰賴火力發電,並在1970年引入核能發電{{sfnm|劉翠溶等|2011年|1loc=第365頁、第367頁、第376頁|John C. Copper|2020年|2loc=第218至224頁|John C. Copper|2023年}}。在日本福島核電廠事故後,[[臺灣反核遊行|反對核能者]]增加,核能發電的能源占比亦下降{{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491頁、第870至872頁、第875頁|John C. Copper|2020年|2loc=第218至224頁|John C. Copper|2023年}}。再生能源占一小部分比例,以太陽能、風力和生質能發電為主,水力和地熱發電相對次要{{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21至23頁、第168至170頁|John C. Copper|2023年}}。在電力需求增加、發電機組屆齡下,[[臺灣電力公司]]推動增加燃氣機組、天然氣接收站等計劃<ref name="重要經貿措施"/>。同時中華民國政府也推動能源轉型,輔導提升能院效率和潔淨能源,特別是太陽光電與風力發電<ref name="重要經貿措施"/>{{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491頁、第493至497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169頁|John C. Copper|2020年|3loc=第218至224頁}}。截至2022年,再生能源裝置容量累計14,128.6千瓩<ref name="重要經貿措施"/>。目前臺灣[[家用電源列表|家用電源]]電壓為110V或220V,頻率為60Hz<ref name="旅遊實用資訊"/>。
公共運輸服務部分,中華民國廣泛在各地設有長途巴士的服務據點,其中在2008年便大約有7,200次的長途巴士服務<ref name = "Transportation"/>。在[[臺灣鐵路管理局]]的管理下臺灣本島鋪設了廣泛的鐵路網路,全部鐵路運輸系統長度約有1,066.6公里<ref>[[中華民國交通部]]. [http://www.ey.gov.tw/state/News_Content3.aspx?n=069440033EDFD033&sms=A7FAAF08DFE5A98E&s=3CA9B10638BDBAEE 臺鐵]. [[行政院]]. 2014年3月19日 [2014年2月23日] {{zh-tw}}.</ref>。根據2013年的統計則指出,每天搭乘臺灣鐵路管理局鐵路網絡者共有622,705人<ref>[http://www.railway.gov.tw/Upload/intro/file/ana3.pdf 民國102年(1月至12月)]. [[臺灣鐵路管理局]] [2014年2月23日] {{zh-tw}}.</ref>。在2007年1月時,政府則委託[[台灣高速鐵路公司]]經營全長345公里的[[台灣高速鐵路]]系統。透過高速鐵路的建設縮短各個都會區的車程,使得[[臺北市]]至[[高雄市]]往返所需的最短時間降至90分鐘,而在2013年時共有4,749萬人搭乘過高速鐵路<ref>[[中華民國交通部]]. [http://www.ey.gov.tw/state/News_Content3.aspx?n=069440033EDFD033&sms=A7FAAF08DFE5A98E&s=BDFF398E77FEAB62 南北高速鐵路]. [[行政院]]. 2014年3月19日 [2014年2月23日] {{zh-tw}}.</ref>。中華民國分別在[[臺北都會區]]和[[高雄市區]]還有提供[[台北捷運]]以及[[高雄捷運]]服務,而目前[[台中捷運]]和[[桃園捷運]]仍繼續建設中<ref name = "Transportation"/><ref>[[中華民國交通部]]. [http://www.ey.gov.tw/state/News_Content3.aspx?n=069440033EDFD033&sms=A7FAAF08DFE5A98E&s=A43649D129B9CD44 捷運]. [[行政院]]. 2014年3月19日 [2014年2月23日] {{zh-tw}}.</ref>。


=== 其他建設 ===
中華民國在臺灣島上分別有7個重要商業港口<ref name = "海運">[[中華民國交通部]]. [http://www.ey.gov.tw/state/News_Content3.aspx?n=069440033EDFD033&sms=A7FAAF08DFE5A98E&s=7228B096750E2185 海運]. [[行政院]]. 2014年3月19日 [2014年2月23日] {{zh-tw}}.</ref>,其中5個主要國際通航港口分別為[[基隆港]]、[[蘇澳港]]、[[臺中港]]、[[高雄港]]以及[[花蓮港]],政府還在蘇澳港、基隆港、[[臺北港]]、臺中港、[[安平港]]以及高雄港設立海港[[自由港|自由貿易港區]]<ref>[http://www.ihmt.gov.tw/periodical/pdf/B092190.pdf 台灣地區國際港附近海域海氣象現場調查分析研究]. [[交通部運輸研究所]]. 2003年6月 [2014年2月23日] {{zh-tw}}.</ref>。至2013年年底為止共計72家港區事業經營,當年貿易量和貿易值分別為1,409.3萬公噸以及5,017.5億元<ref name = "Transportation"/><ref name = "海運"/>,而最大個高雄港則在貨運吞吐量位居世界第十三名<ref>[http://hk.crntt.com/doc/1012/2/6/1/101226135.html 高雄港首度輸天津 全球排名掉到13]. 《[[中國評論]]》. 2012年2月10日 [2014年2月23日] {{zh-tw}}.</ref>。中華民國當前經營的主要國際航班機場包括有[[臺北松山機場]]、[[臺灣桃園國際機場]]、[[臺中清泉崗機場]]以及[[高雄國際機場]],而各機場進出旅客人數共有4,882萬人。在2013年時共有63家航空公司開設往返臺灣的航線,而當前經營國際航線的大型企業又以[[中華航空]]和[[長榮航空]]為代表<ref>[[中華民國交通部]]. [http://www.ey.gov.tw/state/News_Content3.aspx?n=069440033EDFD033&sms=A7FAAF08DFE5A98E&s=6C39C76AE0A0AD8C 空運]. [[行政院]]. 2014年3月19日 [2014年2月23日] {{zh-tw}}.</ref>。另外在境內還有15座國內機場得以聯繫各島嶼交通<ref>交通環境資源處. [http://kids.ey.gov.tw/cp.aspx?n=73C14FEAAA4BB886 交通部]. [[行政院]]. 2013年2月18日 [2014年2月23日] {{zh-tw}}.</ref>,不過自從台灣高速鐵路成立後反而使得臺灣本島空運人次大幅減少<ref name = "Transportation"/><ref>陳奕志. [http://www.npf.org.tw/post/3/3907 高鐵通車一年對運輸業的影響].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2008年2月12日 [2014年2月23日] {{zh-tw}}.</ref>。
{{Main|臺灣通訊業|台灣供水}}


中華民國的[[郵政]]事業由國營的[[中華郵政|中華郵政公司]][[專營]]<ref name="旅遊實用資訊"/>,並推動數位轉型<ref>{{Cite web|url=https://www.ey.gov.tw/state/A44E5E33CDA7E738/78140ba8-3abc-4dc3-8508-290a7698e8fe|title=郵政|author=中華民國交通部|date=2022-03-15|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2-10|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210173312/https://www.ey.gov.tw/state/A44E5E33CDA7E738/78140ba8-3abc-4dc3-8508-290a7698e8fe|dead-url=no}}</ref>{{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89至90頁、第716至719頁|劉翠溶等|2011年|2loc=第1至29頁、第413頁、第415頁|John C. Copper|2020年|3loc=第24至27頁}}。在2023年,中華民國計有114家[[臺灣電信業者列表|電信業者]]經營語音、數據等[[臺灣通訊業|服務]],[[中華民國電話號碼|市內電話]]用戶1,028萬4,961戶,[[各国宽带互联网使用者数目列表|寬頻網路帳號]]3,723萬戶(709萬戶固網寬頻、2,836萬戶行動寬頻)<ref name="電信">{{Cite web|url=https://www.ey.gov.tw/state/A44E5E33CDA7E738/17f60baa-a843-4270-83b9-f3185b67805e|title=電信|author=中華民國交通部、[[中華民國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date=2022-03-25|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1-14|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114142547/https://www.ey.gov.tw/state/A44E5E33CDA7E738/17f60baa-a843-4270-83b9-f3185b67805e|dead-url=no}}</ref>{{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71頁}}。隨著中華民國政府鼓勵發展及[[電信普及服務管理辦法|市場自由化]],固網、行動網絡和光纖服務相當普及{{sfnm|劉翠溶等|2011年|1loc=第250至251頁、第411至415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143至144頁、第193至196頁|John C. Copper|2020年|3loc=第24至27頁|中央情報局|2023年}}。目前[[各國行動電話數目列表|行動電話數量]]已經超過[[各國固定電話數目列表|固定電話]],包括最大電信業者[[中華電信]]在內的電信公司均提供服務{{sfnm|劉翠溶等|2011年|1loc=第226至227頁、第411至415頁|John C. Copper|2020年|2loc=第24至27頁|John C. Copper|2023年}}。中華民國政府持續推動兆位元寬頻聯網佈建普及、[[網際網路協定]]升級<ref name="電信"/>,[[臺灣網際網路|網際網路]]和社群媒體使用[[各國網際網路使用者數目列表|有所增加]],2016年網路就緒指數排行第19名{{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721至722頁、第971至972頁|劉翠溶等|2011年|2loc=第375頁|漢寶德等|2011年|3loc=第545至547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4loc=第143至144頁、第194至197頁|John C. Copper|2020年|5loc=第27至33頁|中央情報局|2023年|John C. Copper|2023年}}。
=== 公用事業 ===
[[File:Chunghwa Telecom Minsheng Service Center in Christmas Eve 20131224.jpg|thumb|right|250px|[[中華電信]]的服務中心。]]


早期臺灣公共建設配合經濟發展規劃(如[[十大建設]]),其後轉向生活環境改善{{sfnm|劉翠溶等|2011年|1loc=第361至381頁}}。國營的[[臺灣自來水公司]]提供[[台灣供水|穩定供水設備]]<ref name="重要經貿措施"/>,另有多項[[各國可再生水資源列表|水資料]]開發治理計劃{{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3至94頁、第446頁、第484至490頁|劉翠溶等|2011年|2loc=第361至362頁、第368頁、第374頁、第380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173至174頁}}。2021年底,家庭自來水設備普及率約97.2%<ref name="房屋狀況及居家品質"/>。每年城市估計生產733.6萬噸固體廢物,並面臨各類環境問題{{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3至94頁|劉翠溶等|2011年|2loc=第1至29頁、第638至655頁|中央情報局|2023年}}。在[[臺灣環境運動|環境運動]]推動下,中華民國政府持續執行空氣、河川、土壤與地下水汙染及[[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毒物及化學物質局|毒性化學物質災害]]等防治工作<ref name="污染防治"/><ref name="環保政策"/>,並推動廢棄物分類、資源回收等政策<ref name="環保政策"/>,一般廢棄物回收率56.79%<ref>{{Cite web|url=https://www.ey.gov.tw/state/4AC21DC94B8E19A8/aea35f1b-0fe3-4ca9-8ab9-6579fd30a8f3|title=回收及廢棄物處理|author=[[行政院環境保護署]]|date=2022-07-18|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5-01|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501071037/https://www.ey.gov.tw/state/4AC21DC94B8E19A8/aea35f1b-0fe3-4ca9-8ab9-6579fd30a8f3|dead-url=no}}</ref>{{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3至94頁、第490頁、第805至809頁、第812至819頁、第820至833頁|劉翠溶等|2011年|2loc=第1至29頁、第629至633頁、第638至647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173至175頁}}。另外還推動[[國土三法|國土計劃]]與[[臺灣地理區劃|功能分區]]、城鄉風貌及創生環境、均衡區域及城鄉發展<ref name="公共建設及均衡城鄉發展">{{Cite web|url=https://www.ey.gov.tw/state/E01934D402D13ED7/190f0fc6-d785-4353-af9a-1908b1fa57f3|title=公共建設及均衡城鄉發展|author=中華民國國家發展委員會|date=2022-03-24|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1-05|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105192828/https://www.ey.gov.tw/state/E01934D402D13ED7/190f0fc6-d785-4353-af9a-1908b1fa57f3|dead-url=no}}</ref>,並有[[都市更新條例|都市建築物重建機制]]<ref>{{Cite web|url=https://www.ey.gov.tw/state/E01934D402D13ED7/cbb52c76-dfe9-4dc8-a147-25d8118eaa01|title=國土及都市建設|author=中華民國內政部|date=2022-03-02|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2-08|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208162756/https://www.ey.gov.tw/state/E01934D402D13ED7/cbb52c76-dfe9-4dc8-a147-25d8118eaa01|dead-url=no}}</ref>{{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89至90頁、第93至94頁、第287至289頁、第295至297頁、第440至441頁、第446至447頁|劉翠溶等|2011年|2loc=第379至380頁、第652至655頁}}。
中華民國電力供應系統的開發、運輸、配置等工作主要是由[[台灣電力公司]]提供,其本身便經營了78座發電廠,分別有39座為水力發電廠、27座火力發電廠、3座核能發電廠以及9座風力發電廠,另外台灣電力公司也向一些民營企業購買電力能源<ref>[http://web3.moeaboe.gov.tw/ECW_WEBPAGE/webpage/book_en4/page1.htm Current Situation]. [[經濟部能源局]]. [2014年2月28日] {{en}}.</ref>。自來水供應則分成負責臺北地區的[[臺北自來水事業處]]<ref>[http://www.ntpu.edu.tw/rcpoes/project_200512a.html 臺北自來水事業處市政品質意見調查]. [[國立臺北大學]] [2014年2月23日] {{zh-tw}}.</ref>,以及負責其他地區的[[台灣自來水公司]]進行<ref>[http://www.water.gov.tw/eng/01aboutus/abo_c_main.asp?bull_id=885 History]. [[台灣自來水公司]]. [2014年2月28日] {{en}}.</ref>。郵政事業服務由2003年成立的[[中華郵政]]公司進行,而其前身則是過去中華民國交通部轄下的交通部郵政總局<ref>[http://biz.yahoo.com/ic/152/152882.html Chunghwa Post Co., Ltd. Company Profile]. [[Google財經]]. [2014年2月28日] {{en}}.</ref>。當前中華郵政為中華民國交通部完全持股的國營公司,並且在各地經營20處責任中心局、3處郵件處理中心和1,322間郵局<ref name = "Telecommunications"/><ref>[[中華民國交通部]]. [http://www.ey.gov.tw/state/News_Content3.aspx?n=069440033EDFD033&sms=A7FAAF08DFE5A98E&s=6F2444D5A6CD268C 郵政]. [[行政院]]. 2014年3月19日 [2014年2月23日] {{zh-tw}}.</ref>。


== 社會發展 ==
中華民國一直到1996年以前只有[[中華電信]]作為唯一的電信服務供應商,之後開始有民間企業投入電信服務市場,目前中華電信在市場的最大競爭對手分別是[[遠傳電信]]和[[台灣大哥大]]<ref name = "Telecommunications"/>。與此同時原本國營的中華電信也轉向私有化<ref name = "Telecommunications"/>,其中2014年時其所有股份僅有35.29%歸屬於政府擁有<ref>[http://www.cht.com.tw/aboutus/keyshareholder.html 主要股東]. [[中華電信]]. 2014年 [2014年2月23日] {{zh-tw}}.</ref>,甚至在2003年時公司股票也於[[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ref>{{Cite web |url= http://www.google.com/finance?q=NYSE:CHT |title= Chunghwa Telecom Co., Ltd (ADR) |publisher= {{Link-en|雅虎財經|Yahoo! Finance}} |language= 英文 |accessdate= 2014年2月28日}}</ref>。 中華民國也是積極發展網際網路技術的亞洲國家之一,在2008年年底時有超過700萬名用戶使用寬頻網絡進行連線<ref name = "The Internet">[[中華民國外交部]]. [http://www.taiwan.gov.tw/ct.asp?xItem=27634&ctNode=1910&mp=1001 Telecommunications]. [[行政院新聞局]]. 2010年5月27日 [2014年2月28日] {{en}}.</ref>。其中中華電信除了提供手機和相關通訊工程外,在國內也是重要的網際網路服務提供商。在2005年時,政府推出有關於國內架設[[全球互通微波存取]]網絡之發展計劃,並且對於從事全球互通微波存取開發的公司提供資助<ref name = "The Internet"/><ref>[[中華民國交通部]]和[[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 [http://www.ey.gov.tw/state/News_Content3.aspx?n=069440033EDFD033&sms=A7FAAF08DFE5A98E&s=230548BDC8263947 電信]. [[行政院]]. 2014年4月2日 [2014年2月23日] {{zh-tw}}.</ref>。
{{Main|中華民國人口}}
[[File:08.17 副總統訪視「彰化育兒親子館」 (44084199861) (cropped).jpg|thumb|自1984年以來,育齡婦女總生育率一直低於人口替代水準2.1<ref name="人口">{{Cite web|url=https://www.ey.gov.tw/state/99B2E89521FC31E1/835a4dc2-2c2d-4ee0-9a36-a0629a5de9f0|title=人口|author=中華民國內政部|date=2022-09-01|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10-10|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1010135656/https://www.ey.gov.tw/state/99B2E89521FC31E1/835a4dc2-2c2d-4ee0-9a36-a0629a5de9f0|dead-url=no}}</ref>]]
2022年底,[[中華民國人口]]總數23,264,640人<ref name="人口"/>,約占世界人口0.31%([[各國家和地區人口列表|排行第56名]]){{sfnm|John C. Copper|2020年|1loc=第2至7頁、第9至13頁}}。早期總和生育率相當高,但在1950年代末[[臺灣人口史|顯著下降]],1984年後低於人口替換水準2.1<ref name="兒童及少年福利"/>,人口呈[[各国家和地区人口增长率列表|負成長]]<ref name="人口"/>{{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29頁、第251頁|章英華等|2011年|2loc=第4至6頁、第34至43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46至48頁|John C. Copper|2020年|4loc=第9至13頁|John C. Copper|2023年}}。2022年,總和生育率降至0.870,[[各國家和地區出生率列表|粗出生率]]5.96‰也低於[[各國死亡率列表|粗死亡率]]8.89‰<ref name="人口"/>,屬於[[各國家和地區生育率列表|超低總和生育率國家]]<ref name="兒童及少年福利"/>{{sfnm|章英華等|2011年|1loc=第4至6頁、第683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46至48頁}}。目前性別比例則逐漸接近,嬰兒性別比為107.79比100,女性預期壽命與移民人數較多<ref name="人口"/>{{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46至48頁|John C. Copper|2020年|2loc=第9至13頁}}。平均結婚年齡和離婚比例均上升,在2023年估計51%女性已婚{{sfnm|章英華等|2011年|1loc=第4至6頁、第38頁、第44至47頁、第83至85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46至48頁|John C. Copper|2020年|3loc=第115至121頁、第131至136頁|中央情報局|2023年}}。隨著都市化提升與社會變遷,傳統家庭結構持續縮小且日趨多元,單親、隔代、新住民、近貧等家庭持續增加<ref name="兒童及少年福利" />{{sfnm|章英華等|2011年|1loc=第4至6頁、第24至26頁、第72至77頁、第82至83頁、第683至684頁|John C. Copper|2020年|2loc=第95至98頁、第115至121頁、第127至136頁|John C. Copper|2023年}}。


同時期,中華民國人口年齡中位數為43.8歲<ref>{{Cite web|url=https://www.ndc.gov.tw/Content_List.aspx?n=6EA756F006B2A924|title=7.國際比較|author=|date=|publisher=中華民國國家發展委員會|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3-29|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329015546/https://www.ndc.gov.tw/Content_List.aspx?n=6EA756F006B2A924|dead-url=no}}</ref>。國民0歲平均餘命逐年波動遞增,在2021年0歲平均餘命合計為80.86歲<ref name="人口"/>。隨著死亡率降低和預期壽命增加,65歲以上老年人口的比率已經快速上升,在2022年底占總人口17.56%(扶養比42),屬於高齡化社會<ref name="人口"/>{{sfnm|章英華等|2011年|1loc=第4至6頁、第41至47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46至48頁、第205至206頁|John C. Copper|2020年|3loc=第9至13頁|John C. Copper|2023年}}。預計至2025年老人人口將超過總人口20%,成為超高齡社會<ref name="老人福利">{{Cite web|url=https://www.ey.gov.tw/state/98B78B731CEF2DDE/158f3041-d578-4dd4-b119-4eb7c291e09c|title=老人福利|author=中華民國內政部|date=2022-07-14|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1-15|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115123425/https://www.ey.gov.tw/state/98B78B731CEF2DDE/158f3041-d578-4dd4-b119-4eb7c291e09c|dead-url=no}}</ref>{{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24至26頁、第205至206頁|John C. Copper|2020年|2loc=第9至13頁}}。因應高齡化社會趨勢及其對國家發展的影響,中華民國政府與民間推展各項老人福利服務<ref name="老人福利"/>,同時推動[[兒童權利公約|兒童及少年福利]]<ref name="兒童及少年福利"/>、[[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婦女福利]]<ref>{{Cite web|url=https://www.ey.gov.tw/state/98B78B731CEF2DDE/39e82204-ac93-413d-bb0d-d907a16d4ae9|title=婦女福利|author=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date=2022-03-16|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2-09|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209204632/https://www.ey.gov.tw/state/98B78B731CEF2DDE/39e82204-ac93-413d-bb0d-d907a16d4ae9|dead-url=no}}</ref>、[[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身心障礙者福利]]<ref>{{Cite web|url=https://www.ey.gov.tw/state/98B78B731CEF2DDE/93ef1584-77cb-46a6-8f8a-c8a560af1105|title=婦女福利|author=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date=2022-07-14|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2-09|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209204616/https://www.ey.gov.tw/state/98B78B731CEF2DDE/93ef1584-77cb-46a6-8f8a-c8a560af1105|dead-url=no}}</ref>、專業保護網絡等[[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社會福利服務]]<ref>{{Cite web|url=https://www.ey.gov.tw/state/98B78B731CEF2DDE/35b4abd4-00a0-4610-982a-8dbd740e8ca7|title=保護服務|author=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date=2022-03-16|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2-09|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209204630/https://www.ey.gov.tw/state/98B78B731CEF2DDE/35b4abd4-00a0-4610-982a-8dbd740e8ca7|dead-url=no}}</ref>,建構[[社會救助]]與社會保障等社會安全制度<ref name="社會救助">{{Cite web|url=https://www.ey.gov.tw/state/98B78B731CEF2DDE/4b253970-6b42-4fad-8244-814a148f4645|title=社會救助|author=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date=2022-07-14|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1-05|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105163247/https://www.ey.gov.tw/state/98B78B731CEF2DDE/4b253970-6b42-4fad-8244-814a148f4645|dead-url=no}}</ref><ref>{{Cite web|url=https://www.ey.gov.tw/state/98B78B731CEF2DDE/75efa702-0567-4055-a06f-aa35be964cd0|title=社會保險|author=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date=2022-07-14|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2-09|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209204618/https://www.ey.gov.tw/state/98B78B731CEF2DDE/75efa702-0567-4055-a06f-aa35be964cd0|dead-url=no}}</ref>{{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2至93頁、第96頁、第251至252頁、第298至309頁、第443至444頁|趙永茂等|2011年|2loc=第680頁、第683至684頁、第687頁|章英華等|2011年|3loc=第22至23頁、第665至674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4loc=第46至48頁、第205至209頁、第212至218頁|John C. Copper|2020年|5loc=第127至131頁}}。
=== 科學技術 ===
[[File:Formosat-1.jpg|thumb|right|250px|[[福爾摩沙衛星一號]]。]]


目前[[各國家和地區人口密度列表|中華民國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643人,為全世界1,000萬以上人口國家第二位,僅次於[[孟加拉国|孟加拉]]<ref name="人口"/>{{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29頁}}。其中99.7%人口[[臺灣人口|居住在臺灣]],並隨著產業發展往西部和北部[[臺灣都會區|都會區]]聚集<ref name="公共建設及均衡城鄉發展"/>,導致[[各国家和地区城市化率列表|都市化快速]](80.1%為都市人口),超過100萬人的直轄市更占人口69.43%<ref name="人口"/>{{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29頁|章英華等|2011年|2loc=第8至9頁、第24至26頁、第128至142頁、第160至173頁、第246至247頁|John C. Copper|2020年|3loc=第9至13頁、第115至121頁|中央情報局|2023年|John C. Copper|2023年}}。[[臺灣行政區人口列表|人口前三名直轄市]]為[[新北市]](近400萬人,占17.17%)、臺中市(281萬人,占12.10%)和高雄市(273萬人,占11.73%),[[臺灣行政區人口密度表|人口密度前三名都市]]為臺北市、嘉義市與[[新竹市]]<ref name="人口"/>。85.0%人口擁有住宅或公寓,但是房價與租金[[臺灣居住正義|急遽成長]],因而出現[[台灣社會住宅|社會住宅]]及租金補貼等政策<ref name="房屋狀況及居家品質">{{Cite web|url=https://www.ey.gov.tw/state/E01934D402D13ED7/d8582b41-8aa9-454d-9a9a-9f9dde6d4c6d|title=房屋狀況及居家品質|author=[[行政院主計總處]]、中華民國內政部|date=2022-08-30|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3-28|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328060918/https://www.ey.gov.tw/state/E01934D402D13ED7/d8582b41-8aa9-454d-9a9a-9f9dde6d4c6d|dead-url=no}}</ref>,都會人口與產業亦向外擴散分化{{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290至291頁、第443頁|章英華等|2011年|2loc=第173至177頁|John C. Copper|2020年|3loc=第9至13頁、第131至136頁|John C. Copper|2023年}}。
在中華民國政府撤往臺灣地區後,同樣帶來來自中國大陸地區的學術人才與科學技術,並且作為之後發展科學技術的基礎<ref>[http://ir.lib.ncku.edu.tw/bitstream/987654321/101200/1/1010302103002.pdf 台灣科學普及發展史]. [[國立成功大學]] [2014年2月23日] {{zh-tw}}.</ref><ref>[http://faculty.pccu.edu.tw/~meng/Ch16%20%20Development%20of%20Taiwan.pdf 第十六章 台灣的科技發展與成就]. [[中國文化大學]] [2014年2月23日] {{zh-tw}}.</ref>。其中經過多年的發展,中華民國科技面向約可分為朝向花卉產業、以蝴蝶蘭為代表的農業科技、朝向傳統產業製造技術、以紡織為代表的的製造轉型科技,以及因為自身大力發展半導體、電腦週邊、光電科技、通訊產業等而在世界經濟具知名度的高科技產業<ref name = "台灣科技產業驚嘆號">{{Cite book | author = [[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和[[中華民國科技部|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 title = 《台灣科技產業驚嘆號》 | location = 臺灣臺北 | publisher = [[遠流出版公司]] | date = 2010年9月3日 | ISBN = 978-9573265672 | accessdate = 2014年2月27日 | language = 正體中文}}</ref>。另外在1999年1月,中華民國在歷經10年發展的太空計畫後成功完成[[福爾摩沙衛星一號]]的發射工作,藉此建立中華民國自身太空科技技術、以及扶植國內產業發展衛星元件之能力<ref>[http://www3.nstm.gov.tw/formosat/ 遨遊星際 今年…從工博館開始]. [[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 [2014年2月23日] {{zh-tw}}.</ref>。而受到產業不斷外移的影響,中華民國面臨提升自身生產力、經濟發展更趨多元與提高科學研發能力以讓企業駐留臺灣等課題<ref name = "台灣熄火"/>。


{{Largest cities of Taiwan}}
自1980年起,政府相繼成立[[新竹科學工業園區]]、[[南部科學工業園區]]與[[中部科學工業園區]]等[[科學園區]],大力鼓勵國內或者海外廠商投資積體電路、電腦等高科技產業,希望能夠以耗能少、污染低、附加價值高的技術密集型科技產業取代傳統產業<ref>[http://www.asip.org.tw/content.php?catid=2 公會簡介]. 台灣科學工業園區科學工業同業公會 [2014年2月23日] {{zh-tw}}.</ref>。今日[[高科技]]已經成為中華民國重要經濟命脈,並且產業架構亦在全球經濟中扮演著重要關鍵角色。許多科技公司也陸陸續續將其市場規模從臺灣地區擴展至全球,例如個人電腦製作公司[[宏碁]]和[[華碩電腦]]、手機製造商[[宏達國際電子]]和電子工業企業[[鴻海科技集團]]等著名公司<ref name = "台灣科技產業驚嘆號"/>。2009年5月時,政府宣佈未來將從過去專注資訊、半導體、通訊及面板等產業,轉而發展包括精緻農業、生物科技、醫療照護、觀光旅遊、綠色能源以及文化創意這六大新興產業。另外還計畫與[[愛台十二建設]]和相關的具體配套措施共同為新階段經濟發展的重心,並且設定在2011年藉此達成人均國內生產總值2萬美元的階段性目標<ref>[http://www.ndc.gov.tw/m1.aspx?sNo=0012445&ex=1&ic=0000015#.VJKz3iuUePs 六大新興產業]. [[中華民國國家發展委員會]]. 2009年10月19日 [2014年2月23日] {{zh-tw}}.</ref>。


== 人口 ==
=== 族群劃分 ===
{{Main|臺灣人口|中華民國國民}}
{{Main|臺灣族群|臺灣人}}
[[File:08.15 總統出席「2016三地門鄉聯合收穫祭」 (28373446164).jpg|thumb|[[屏東縣]][[三地門鄉]]各部落的原住民孩童{{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46頁}}]]
臺灣是一個多元文化社會<ref name="語言文字">{{Cite web|url=https://www.ey.gov.tw/state/99B2E89521FC31E1/691a8eae-8e47-444c-8cde-250931aed459|title=語言文字|author=中華民國文化部、中華民國教育部|date=2022-10-14|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1-06-28|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10628184611/https://www.ey.gov.tw/state/99B2E89521FC31E1/691a8eae-8e47-444c-8cde-250931aed459|dead-url=no}}</ref>,戶籍人口以[[臺灣漢人|漢族]]為[[臺灣族群|最大族群]],占人口96.4%<ref name="族群">{{Cite web|url=https://www.ey.gov.tw/state/99B2E89521FC31E1/2820610c-e97f-4d33-aa1e-e7b15222e45a|title=族群|author=中華民國內政部、[[中華民國客家委員會]]、[[中華民國原住民族委員會]]|date=2022-03-03|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1-03-01|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10301114309/https://www.ey.gov.tw/state/99B2E89521FC31E1/2820610c-e97f-4d33-aa1e-e7b15222e45a|dead-url=no}}</ref>{{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29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43至44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3loc=第14至17頁|John C. Copper|2020年|4loc=第98至105頁}}。其他2.5%為原住民族、1.1%為[[臺灣新住民|新住民]]<ref name="族群"/>{{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45至46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2loc=第4頁}}。漢族在14世紀至17世紀移民臺灣,分成來自福建省的[[閩南裔臺灣人]](占人口70%,多居住在沿海平原,又細分[[泉州裔臺灣人|泉州人]]與[[漳州裔臺灣人|漳州人]])、及來自[[廣東省]]的[[客家裔臺灣人]](占總人口15%,多居住在丘陵),後來被稱為「[[本省人]]」{{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17頁|漢寶德等|2011年|2loc=第411至415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43至44頁|John C. Copper|2020年|4loc=第13至18頁、第98至105頁|中央情報局|2023年|John C. Copper|2023年}}。[[在臺日本人|日本人]]在1945年[[同盟國軍事佔領日本|撤離臺灣]]後,中國大陸人士紛紛移居臺灣{{sfnm|John C. Copper|2020年|1loc=第13至18頁、第98至105頁|John C. Copper|2023年}}。1948年至1955年,大批軍公教人員及民間人士隨著中華民國政府遷往臺灣,這批移民(占人口15%)包含漢族、[[在臺蒙古人|蒙古族]]、[[臺灣藏族|藏族]]、[[在臺大陸少數民族|西南少數民族]]等,又被稱為「[[臺灣外省人|外省人]]」{{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17頁|章英華等|2011年|2loc=第12至13頁、第155至156頁、第322至329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44頁|John C. Copper|2020年|4loc=第13至18頁、第98至105頁|John C. Copper|2023年}}。


臺灣原住民族屬於[[馬來-玻里尼西亞語族]],至少在10,000年前在臺灣地區居住,共有[[泰雅族]]、[[賽夏族]]、[[布農族]]、[[鄒族]]、[[邵族]]、[[排灣族]]、[[魯凱族]]、[[卑南族]]、[[阿美族]]、[[達悟族]]、[[噶瑪蘭族]]、[[太魯閣族]]、[[撒奇萊雅族]]、[[賽德克族]]、[[拉阿魯哇族]]及[[卡那卡那富族]]等16族<ref name="族群"/>{{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15至917頁|章英華等|2011年|2loc=第343至345頁|陳芳明等|2011年|3loc=第95至97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4loc=第45至46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5loc=第14至17頁|John C. Copper|2020年|6loc=第13至18頁、第45至49頁|中央情報局|2023年|John C. Copper|2023年}}。在漢人移民下,居住在臺灣平地的[[平埔族群]]多遭[[台灣未識別族群|同化]],[[高山族群]]則[[原住民族地區|遷往東部]]{{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12頁|章英華等|2011年|2loc=第125至128頁|漢寶德等|2011年|3loc=第411至415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4loc=第45至46頁|John C. Copper|2020年|5loc=第13至18頁、第96至105頁|John C. Copper|2023年}}。目前原住民族人口逾58萬人,並有逾28萬人[[台灣原住民族勞工|遷居都市]]<ref name="族群"/>{{sfnm|章英華等|2011年|1loc=第12至13頁}}。阿美族、排灣族與泰雅族三大族群占原住民族人口70%,邵族和拉阿魯哇族僅有數百人{{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29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45至46頁|中央情報局|2023年|John C. Copper|2023年}}。隨著不同族群相互通婚、文化同化、社會變遷和都市化,族群差異逐漸趨同<ref name="族群"/>,但仍影響選舉政治{{sfnm|章英華等|2011年|1loc=第12至13頁、第322至337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43至46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3loc=第14至17頁|John C. Copper|2020年|4loc=第98至105頁|John C. Copper|2023年}}。
=== 族群分布 ===
{{Main|臺灣人|台灣族群|臺灣原住民族}}
[[File:Taiwan aborigine amis dance.jpg|thumb|right|250px|正在進行[[豐年祭]]儀式的[[阿美族]]族人。]]


自1990年代,隨著[[外籍配偶 (臺灣)|婚姻移民定居]]及開放引進移工,居住[[在臺外國人|在臺灣的外國人]]人數增加,人口組成日趨多元,目前已設戶籍的移民人口占人口1.1%<ref name="族群"/>{{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251頁|章英華等|2011年|2loc=第8至9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49頁|John C. Copper|2020年|4loc=第9至13頁、第98至105頁、第214至218頁|John C. Copper|2023年}}。臺灣新住民以來自[[大陸配偶 (台灣)|中國大陸]]與[[臺灣地區無戶籍國民|港澳地區]]最多,其次為[[在臺越南人|越南]]、[[在臺印度尼西亞人|印度尼西亞]]、[[在臺菲律賓人|菲律賓]],共計57.79萬人<ref name="族群"/>{{sfnm|章英華等|2011年|1loc=第8至9頁、第44至47頁、第82至83頁、第335至337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49頁|John C. Copper|2020年|3loc=第9至13頁、第98至105頁、第276至284頁}}。因應經濟發展需要,中華民國自1989年首度開放引進特定工作的國際勞動人口,並對移工及仲介機構進行管理,目前移工人數已經有71萬餘人<ref name="勞工福利及安全"/>{{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00至902頁|劉翠溶等|2011年|2loc=第453頁|章英華等|2011年|3loc=第8至9頁、第136至142頁|John C. Copper|2020年|4loc=第9至13頁、第214至218頁}}。不過[[各國淨遷移率列表|臺灣淨遷移率]]估計為每1,000人僅0.85名移民,在世界排行第68名{{sfnm|中央情報局|2023年}}。相反地,[[臺灣裔|許多國民]]移民至[[臺灣裔美國人|美國]]、[[臺灣裔澳大利亞人|澳洲]]、紐西蘭等國家,或[[脫臺者|前往中國大陸定居]]{{sfnm|章英華等|2011年|1loc=第8至9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49頁|John C. Copper|2020年|3loc=第9至18頁、第98至105頁}}。
具有中華民國[[國籍]]者為[[中華民國國民]],通常依法領有[[中華民國國民身分證]]或者是[[中華民國護照]]等政府核發之證明文件,未滿14歲尚未領取國民身分證者則是以[[戶口名簿]]作為替代的身分證明。根據[[中華民國內政部]]在2013年的統計,中華民國全部人口數約有2,337萬人,其中59.92%人口集中在直轄市;人口密度狀況為每平方公里646人,在全世界千萬以上人口國家中僅次於[[孟加拉國]]而排行第二名<ref>[[中華民國內政部]]. [http://www.ey.gov.tw/state/News_Content3.aspx?n=7C222A52A60660EC&sms=3DDA3041F685942A&s=2BD772F7424C9933 人口]. [[行政院]]. 2014年3月12日 [2014年9月8日] {{zh-tw}}.</ref>。中華民國國民主要散布在臺灣本島上,其中又以居住在[[臺灣西部]]平原地區為最多數。其他還有100,400人居住在[[澎湖群島]]、120,713人居住在[[金門縣|金門群島]]以及12,165人居住在[[馬祖列島]]<ref name = "面積與人口"/>,另外中華民國還有數萬名在臺灣無戶籍的中華民國國民存在<ref>[http://www.ettoday.net/news/20120723/77690.htm 一點問題都沒有 內政部:林書豪百分百是中華民國國民]. [[ETtoday 東森新聞雲]]. 2012年7月23日 [2014年9月8日] {{zh-tw}}.</ref>。

當前中華民國的[[族群]]組成中有98%的人口是來自於[[中國大陸]]的[[漢族]],另外還有大約2%則是隸屬於[[南島語系]]的[[臺灣原住民族]]<ref name = "新北市政府勞工局">[http://www.labor.ntpc.gov.tw/web66/_file/1075/upload/foreign/mag/no7_Indonesia.pdf 外勞資訊通]. [[新北市政府勞工局]]. 2011年9月 [2014年2月23日] {{zh-tw}}.</ref>。而在漢族中有84%是早期自中國大陸移民的漢族後代,這批1945年以前便居住在臺灣地區的居民又被稱作「本省人」<ref name = "世界概況"/>。而將這群從17世紀開始便從中國大陸東南地區移居臺灣的民眾又可分成:從[[福建省]]南部沿海地區遷移、佔總人口數70%的[[閩南民系]],以及從[[廣東省]]周邊地區遷移、佔人口總數13.5%的[[客家]]族群<ref group = "註">祖籍省別並非族群絕對分類分式,[[臺灣客家人]]也有來自福建省南部和西部,而來自廣東省的[[臺灣潮州人]]依其語言屬於[[閩南民系]]、並不屬與客家人。</ref><ref name = "新北市政府勞工局"/><ref>鄭弘斌. [http://www.taiwanus.net/history/1/63.htm 台灣人的構成]. 臺灣海外網. [2014年3月2日] {{zh-tw}}.</ref>。而有14%的人口則是在1945年以後才陸陸續續從中國大陸各個省份、隨著中華民國政府移民至臺灣地區的「外省人」,其中有2%者是後來主要居住在馬祖列島的[[福州民系]]<ref name = "世界概況"/>。

其他還有佔總人口數2.3%、共計約538,439人是屬於臺灣原住民族,這之中又可分成16個主要族群類別<ref>[[行政院新聞局]]. [http://www.ey.gov.tw/state/News_Content3.aspx?n=7C222A52A60660EC&sms=3DDA3041F685942A&s=FFD5D521BBC119F8 族群]. [[行政院]]. 2014年4月9日 [2014年2月23日] {{zh-tw}}.</ref><ref>[http://www.apc.gov.tw/portal/getfile?source=79ADDDD9195DB0E52610217BBF0B058FA9DAB2A97BBE1DD0E0C44C38ED9E0AD24A7B470BC840F441FF3E40C7B69911506642EEC5462A04203B91B9DF71659F0C&filename=7E38D881F119320F00033F4C65F5B7123D3CD606F1172413BD7076C11633C29B71CFEE5341DC3880D0636733C6861689 現住原住民人口數按性別、原住民身分及族別分]. [[中華民國原住民族委員會]]. 2014年7月 [2014年2月23日] {{zh-tw}}.</ref>。其中[[阿美族]]、[[泰雅族]]、[[布農族]]、[[噶瑪蘭族]]、[[排灣族]]、[[卑南族]]、[[魯凱族]]、[[賽夏族]]、[[撒奇萊雅族]]、[[賽德克族]]、[[邵族]]、[[太魯閣族]]、[[鄒族]]、[[拉阿魯哇族]]和[[卡那卡那富族]]居住在臺灣本島東半部地區,而[[達悟族]]則居住在附屬島嶼[[蘭嶼]]上<ref name = "世界概況"/><ref>[[內政部戶政司]]. [http://sowf.moi.gov.tw/stat/month/m1-04.xls 現住原住民人數 Indigenous People]. [[中華民國內政部]]. 2014年2月10日 [2014年3月2日] {{zh-tw}}.</ref><ref>[http://archive.is/0gV0 An Overview of Taiwan’s Indigenous Groups]. [[行政院新聞局]]. 2006年 [2014年3月2日] {{en}}.</ref>。另外隨著海峽兩岸交流以及國際化發展,中華民國目前則有數萬名大陸配偶、10萬名外籍配偶以及30萬名外籍勞工,總計外籍常住人口約有56.2萬人。這些[[臺灣新住民]]中分別有43.4萬人來自東南亞,還有8.9萬人則來自中國大陸、香港和澳門地區<ref>[http://www.dgbas.gov.tw/public/Attachment/1122815412771.pdf 居住臺閩地區外籍人口概況]. [[行政院主計總處]]. 2010年 [2014年2月23日] {{zh-tw}}.</ref>。


=== 語言文字 ===
=== 語言文字 ===
{{Main|中華民國國語|臺灣語言列表}}
{{Main|臺灣語言列表}}
{{Pie chart
[[File:Mandarin Daily News Bookstore.jpg|thumb|right|250px|《[[國語日報]]》最早便是為了推廣[[中華民國國語]]而創辦。]]
| radius = 100
中華民國境內通行[[中華民國國語]],為[[現代標準漢語]]的一種。[[臺灣島]]全境,[[河洛人 (台灣)|河洛裔]](閩南裔)居民亦使用[[臺語]],[[臺灣客家人|客家裔]]居民使用[[臺灣客家語]],[[臺灣原住民|原住民]]則使用各自族群的[[臺灣南島語群|原住民語言]]。[[澎湖縣|澎湖地區]]通行臺語,[[金門縣|金門地區]]通行閩南語,[[烏坵鄉]]通行[[莆仙語]][[莆田話|烏坵話]],[[連江縣 (中華民國)|馬祖地區]]通行[[福州語]][[馬祖話]]。
| thumb =
| caption = 2020年臺灣主要使用語言情況。<ref>{{Cite book|author=|editor=|title=109年人口及住宅普查總報告提要分析|location=中華民國臺北|publisher=[[行政院主計總處]]|date=2021年|page=第24至25頁|ISBN=|accessdate=|url=https://ws.dgbas.gov.tw/001/Upload/463/relfile/11064/230649/b2ae65e2-86fe-416a-b02c-8376e1f4f73d.pdf|language=zh-hant|archive-date=2023-03-20|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320030437/https://ws.dgbas.gov.tw/001/Upload/463/relfile/11064/230649/b2ae65e2-86fe-416a-b02c-8376e1f4f73d.pdf|dead-url=no}}</ref>
| other =
| label1 =[[中華民國國語|國語]]
| value1 =66.4
| color1 =#FF0000
| label2 =[[臺灣話|臺語]]
| value2 =31.7
| color2 =#999900
| label3 =[[臺灣客家語|客語]]
| value3 =1.5
| color3 =#00FF00
| label4 =[[臺灣南島語|原住民族語]]
| value4 =0.2
| color4 =#0000FF
| label5 =其它語言
| value5 =0.2
| color5 =#990099
}}


目前臺灣使用的[[臺灣語言列表|聽覺語言]]相當多樣,分屬[[漢藏語系]]中的[[臺灣漢語|漢語]]、和[[南島語系]]的[[臺灣南島語|原住民族語]]兩大類<ref name="語言文字"/>{{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29至30頁}}。臺灣漢語系統包括[[中華民國國語|國語]]([[現代標準漢語|華語]])、[[臺灣話|臺灣臺語]]、[[臺灣客家語|臺灣客語]]、[[馬祖話|馬祖語]]等,依族群及區域還有不同方言和腔調<ref name="語言文字"/>,且彼此並不互通{{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29至30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2loc=第14至17頁|John C. Copper|2020年|3loc=第105至112頁|中央情報局|2023年|John C. Copper|2023年}}。臺灣原住民族至少使用42個語言別,同樣彼此不互通;目前[[撒奇萊雅語]]、[[噶瑪蘭語]]、[[邵語]]、[[拉阿魯哇語]]、[[卡那卡那富語]]、[[賽夏語]]、[[魯凱語|魯凱語部分支群]]及[[卑南語|卑南語部分支群]]等13種語言別被列為瀕危語言<ref name="語言文字"/>{{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29至30頁|John C. Copper|2020年|2loc=第13至24頁、第105至112頁|John C. Copper|2023年}}。部分年紀較大者因曾接受過[[臺灣教育史|日本教育]]會使用[[台灣日語|日語]],而1949年的中國大陸移民者會使用各省份方言<ref name="人文風情"/>,但後者已在[[臺灣外省人後代|年輕世代]]式微{{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29至30頁|John C. Copper|2020年|2loc=第105至112頁|John C. Copper|2023年}}。
由於絕大部分人口是來自中國大陸的漢族族群,因此中華民國政府將[[現代標準漢語]]作為國家官方語言<ref name = "世界概況"/>。在中國大陸時期政府便以北京語音為主訂定[[注音符號]]等標準,並且[[中華民國教育部]]也成立[[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以統一規範官方語文<ref name = "國家教育研究院">[http://dict.concised.moe.edu.tw/main/copyright/kuh01.html 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簡介]. [[國家教育研究院]]. [2014年3月2日] {{zh-tw}}.</ref>。這時期政府主張以實際存在的口語語音作為標準,一致通過以北京語音為[[中華民國國語]]標準音並且訂定[[注音符號]]等標準<ref>{{Cite book | author = 何秋堇 | title = 《[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id=tgDcpN3t9HcC&printsec=frontcover&hl=zh-TW#v=onepage&q&f=false 注音符號的文化演現]》 | location = 臺灣臺北 | publisher = 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date = 2012年5月1日 | pages = 第49頁 | ISBN = 978-9862219157 | accessdate = 2014年3月2日 | language = 正體中文}}</ref><ref>{{Cite book | author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 title = 《[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id=6hzNVvCHMsAC&printsec=frontcover&hl=zh-TW#v=onepage&q&f=false 國音學]》 | location = 臺灣新店 | publisher = [[正中書局]] | date = 2008年 | pages = 第614頁 | ISBN = 978-9570918083 | accessdate = 2014年3月2日 | language = 正體中文}}</ref><ref>王均. 《当代中國的文字改革》. 中國: [[當代中國出版社]]. 1995年 {{zh-cn}}.</ref>。在1920年代時獲得[[新文學運動]]的響應,中國大陸的國語推行發展也一直持續到1940年代為止<ref>[http://www.tmps.hc.edu.tw/school/culture/95-96culture-1/history/smenu_photomenu_smenuid_803.html 「文學革命」與新文學之蔚興]. [[中華民國教育部]] [2014年2月23日] {{zh-tw}}.</ref>。撤退到臺灣地區後,政府仍長期在學校機構教導中華民國國語作為主要語言<ref name = "國家教育研究院"/>,並且推廣[[正體中文]]作為書寫系統<ref name = "Languages">[[行政院新聞局]]. Languages. 臺灣臺北: The Republic of China Yearbook 2011. 2011年 {{en}}.</ref>,其中在基礎教育上為國語語文教學科目的總時數佔最多數<ref name = "陳貞臻">陳貞臻. 我國小學國語科課程標準之演變及其內涵分析(1902-1993). 臺灣臺北: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zh-tw}}.</ref>。


目前文字系統則有從古代漢字演進的[[臺灣漢字|正體字]],以及後來訂定的[[臺灣閩南語羅馬字拼音方案|臺灣臺語]]、[[客家語拼音方案|臺灣客語]]及[[原住民族語羅馬字|原住民族語書寫系統]]<ref name="語言文字"/>{{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0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248頁}}。臺灣原住民族最早沒有文字,之後才向荷蘭人、日本人、漢人學習書面語言{{sfnm|章英華等|2011年|1loc=第343至345頁|陳芳明等|2011年|2loc=第61至63頁、第70至80頁|漢寶德等|2011年|3loc=第2至6頁、第411至415頁|John C. Copper|2020年|4loc=第18至24頁、第46至53頁、第105至112頁|John C. Copper|2023年}}。漢字在形體上有古文、籀文、小篆、隸書、楷書等演變<ref name="語言文字"/>,臺灣更是少數使用[[繁體字]]的地方,並盛行書法活動<ref name="傳統文藝">{{Cite web|url=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27040|title=傳統文藝|author=|date=2021-05-24|publisher=交通部觀光局|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3-26|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326194925/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27040|dead-url=no}}</ref>{{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0頁|陳芳明等|2011年|2loc=第573至540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248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4loc=第80至83頁|John C. Copper|2020年|5loc=第18至24頁、第105至112頁}}。隨著中華民國政府推動[[國語政策]]和教育普及,華語成為臺灣最多人使用的[[國語運動|共通語言]],目前還推動{{Link-en|臺灣華語教育機構列表|List of Chinese language schools in Taiwan for foreign students|國際華語教學}}<ref name="教育現況"/><ref name="人文風情"/>{{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29至30頁、第640頁|漢寶德等|2011年|2loc=第2至6頁、第411至422頁、第465至466頁、第469至470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248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4loc=第14至17頁、第78至79頁|John C. Copper|2020年|5loc=第105至112頁、第121至127頁|中央情報局|2023年|John C. Copper|2023年}}。而由於[[閩南民系|閩南族群]]人數居多,許多族群的人會同時講華語與臺語<ref name="人文風情"/>{{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248頁|John C. Copper|2020年|2loc=第13至18頁、第105至112頁|John C. Copper|2023年}}。另外針對聽語障人士所使用的視覺語言,也自主發展出[[臺灣手語]]系統<ref name="語言文字"/>。
到了今日,中華民國國語和正體中文仍然是法律公文、學校教學<ref name = "陳貞臻"/>、主要媒體通用的語言文字<ref>洪惟仁. [http://mail.tku.edu.tw/cfshih/ln/paper18.htm 台灣的語言政策何去何從]. 各國語言政策研討會. [2014年3月2日] {{zh-tw}}.</ref>。不過河洛裔族群(閩南裔族群)除了使用現代標準漢語外,還會將[[臺語]]作為母語或者有一定程度了解;客家族群也經常使用[[臺灣客家語|客家語]]交談<ref>邱湘雲. [http://www.ntcu.edu.tw/taiwanese/ogawa100/a/tsuliau/6.%E9%82%B1%E6%B9%98%E9%9B%B2.pdf 閩客方言比較的文獻的回顧與展望]. [[國立成功大學]] [2014年2月23日] {{zh-tw}}.</ref>。而雖然絕大部分遷往臺灣地區的外省人主要使用現代標準漢語溝通<ref>Lynn F. Lee. Languages in Taiwan Today. 臺灣臺北: [[行政院新聞局]] {{en}}.</ref>,然而大多數馬祖居民則繼續將[[福州語]]視為母語看待<ref>林怡珍. [http://www.soci.fju.edu.tw/attachments/312_%E5%84%AA%E7%A7%80%E5%AD%B8%E5%A3%AB%E8%AB%96%E6%96%87-%E6%9E%97%E6%80%A1%E7%8F%8D.pdf 婚姻與族群邊界-以馬祖旅台人士為例]. [[輔仁大學]]. 2012年11月 [2014年3月2日] {{zh-tw}}.</ref>。另外臺灣原住民族所使用的語言為非源自於中國大陸的[[台灣南島語言]],但今日作為少數民族的臺灣原住民族會使用母語的人口逐漸下降<ref>[[中華民國內政部]]. [http://www.ey.gov.tw/state/News_Content3.aspx?n=7C222A52A60660EC&sms=3DDA3041F685942A&s=CC2BC1497DF28E83 語言]. [[行政院]]. 2012年5月10日 [2014年2月23日] {{zh-tw}}.</ref>,相對地,現代標準漢語的使用率已經上升<ref name = "Languages"/>。目前臺灣原住民族14種現存語言中,已經有5種被認為是可能滅絕的[[瀕危語言]]<ref>Elizabeth Zeitoun和Ching-Hua Yu. [http://aclclp.org.tw/clclp/v10n2/v10n2a2.pdf The Formosan Language Archive: Linguistic Analysis and Language Processing].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and Chinese Language Processing. 2005年6月2日 [2014年3月2日] {{en}}.</ref>。


相對於過去將華語獨尊為官方語言,其他本地語言和方言直到[[民主化]]後才[[臺灣本土化運動|逐漸受到重視]]<ref name="語言文字"/>{{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29至30頁|陳芳明等|2011年|2loc=第429至430頁、第432頁|漢寶德等|2011年|3loc=第2至6頁、第405至406頁、第411至427頁、第429至433頁、第473至474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4loc=第248頁|John C. Copper|2020年|5loc=第98至112頁|John C. Copper|2023年}}。目前《國家語言發展法》將臺灣及離各族群的自然語言及臺灣手語納為國家語言,保障使用國家語言的權利,落實語言與文化平權<ref name="語言文字"/>。中華民國政府和民間還展開一系列弱勢語言、書寫系統使用維護及保存國家語言等[[台灣語言保護|語言保護措施]]<ref name="語言文字"/>,並將這些語言納入[[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必修課程{{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29至30頁、第321至322頁、第331至332頁、第636至637頁|章英華等|2011年|2loc=第366至369頁|漢寶德等|2011年|3loc=第405至406頁、第429至433頁、第473至474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4loc=第248至249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5loc=第14至17頁、第76至78頁|John C. Copper|2020年|6loc=第105至112頁}}。臺灣還將[[英語]]列為國民教育必修課程<ref name="人文風情"/>,並鼓勵學習[[日語]]、[[法語]]、[[德語]]、[[西班牙語]]、[[韓語]]、[[俄語]]、[[義大利語]]、[[越南語]]等第二外語{{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603頁|漢寶德等|2011年|2loc=第433至435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249頁|John C. Copper|2020年|4loc=第98至112頁}}。為了提升全球競爭力,中華民國政府推動[[2030雙語政策]]<ref name="教育現況"/>{{sfnm|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1loc=第76至78頁}}。
根據2010年人口普查結果指出,6歲以上常住人口在家庭中使用中華民國國語與臺語的情況分別佔83.6%和81.9%,而客家語以及臺灣原住民族語的使用只佔6.6%和1.4%,不過臺語、客家語及臺灣原住民族語的使用比率也隨著年齡層下降而有減少的趨勢。<ref>[[行政院主計總處]]. [http://www.stat.gov.tw/public/Attachment/1122815391771.pdf 6歲以上本國籍常住人口在家使用語言情形]. 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 2010年 [2014年3月2日] {{zh-tw}}.</ref>不過,隨著臺灣社會民主化以及數個縣市先行推出鄉土與母語教學後,1990年代,政府決定取消相關語言教學限制。[[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之後也開始整合各種母語拼音和用字問題,提出包括閩南語、客家語和原住民族語敎學<ref>{{Cite book | author = 藍順德 | title = 《[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id=1BcgH3NNqkEC&printsec=frontcover&hl=zh-TW#v=onepage&q&f=false 教科書政策與制度]》 | location = 臺灣 | publisher = [[五南文化]] | date = 2006年 | pages = 第127頁 | ISBN = 978-9571141084 | accessdate = 2014年3月2日 | language = 正體中文}}</ref>,期望其他語言(或者方言)能夠透過教學而在臺灣地區生活中逐漸復興,例如,在馬祖列島上的小學設計了福州語教學,以保護福州語的使用。<ref name = "Languages"/>

[[2000年]](民國89年),中華民國頒佈《[[:s:大眾運輸工具播音語言平等保障法|大眾運輸工具播音語言平等保障法]]》,正式確定[[閩南語]](包括[[臺語]])、[[客家語]]、[[臺灣南島語群|臺灣原住民語]]和[[福州語]]在[[大眾運輸工具]]上擁有與國語平等的地位。該法律規定:在大眾運輸工具上,除國語播音之外,必須加播閩南語和客家語播音。其他原住民語言之播音,由主管機關視當地原住民族族群背景及地方特性酌予增加。馬祖地區改為加播福州語。


=== 宗教信仰 ===
=== 宗教信仰 ===
{{Main|灣宗教|台灣民間信仰|祖先崇拜}}
{{Main|灣宗教}}
[[File:07.08 副總統迎白沙屯媽祖 (50089542537).jpg|thumb|信徒在[[臺灣媽祖信仰|媽祖遶境]]期間祈求合境平安<ref name="臺灣的民間信仰">{{Cite web|url=https://www.ey.gov.tw/state/D00B53C98CD4F08F/ebdc93b1-e9df-4bf4-8bfe-c6374a0f811f|title=臺灣的民間信仰|author=中華民國內政部|date=2022-03-02|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10-10|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1010105058/https://www.ey.gov.tw/state/D00B53C98CD4F08F/ebdc93b1-e9df-4bf4-8bfe-c6374a0f811f|dead-url=no}}</ref>]]
[[File:Taipei Taiwan Mengjia-Longshan-Temple-06.jpg|thumb|right|250px|位於[[臺北市]]的[[艋舺龍山寺]]。]]
《中華民國憲法》規定人民有{{Link-en|臺灣宗教自由|Freedom of religion in Taiwan|宗教自由}},在法律上一律平等<ref name="國際宗教自由報告">{{Cite web|url=https://www.ait.org.tw/zhtw/zh-2021-international-religious-freedom-report-taiwan-part/|title=2021年國際宗教自由報告 – 台灣部分|author=[[美國國務院]]|date=2022-06-05|publisher=[[美國在臺協會]]|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2-11-28|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21128212615/https://www.ait.org.tw/zhtw/zh-2021-international-religious-freedom-report-taiwan-part/|dead-url=no}}</ref>,[[臺灣宗教|各種宗教]]在此基礎上蓬勃發展<ref name="宗教信仰在臺灣">{{Cite web|url=https://www.ey.gov.tw/state/D00B53C98CD4F08F/0fe638e7-c0bf-401e-b9f2-3db11eecd508|title=宗教信仰在臺灣|author=中華民國內政部|date=2022-03-17|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1-03-14|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10314103644/https://www.ey.gov.tw/state/D00B53C98CD4F08F/0fe638e7-c0bf-401e-b9f2-3db11eecd508|dead-url=no}}</ref>,成為世界上宗教最寬容的地方之一{{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267至268頁|John C. Copper|2020年|2loc=第105至112頁|John C. Copper|2023年}}。根據2019年的調查,民眾主要信仰[[台灣民間信仰|傳統民俗宗教]](49.3%)、[[臺灣佛教|佛教]](14%)、[[臺灣道教|道教]](12.4%)、[[台灣基督教新教|基督新教]](5.5%)、[[一貫道]](2.1%)和[[台灣天主教|天主教]](1.3%),其他宗教還包括[[臺灣伊斯蘭教|伊斯蘭教]]、[[台灣東正教|東正教]]、[[三一教]]、[[理教]]、[[道院]]([[世界紅卍字會臺灣總主會|世界紅卍字會]])、[[天德教]]、[[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摩門教]])、[[天理教]]、{{Link-en|臺灣巴哈伊教|Baháʼí Faith in Taiwan|巴哈伊教}}、[[統一教]]、[[山達基]]、[[崇教真光]]、[[天道教]]、[[天帝教]]、[[彌勒大道]]等<ref name="宗教信仰在臺灣"/><ref name="國際宗教自由報告"/>{{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1193至1199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266至272頁}}。另外,有80%民眾同時信奉不同宗教,13.2%民眾則無宗教信仰<ref name="國際宗教自由報告"/>{{sfnm|漢寶德等|2011年|1loc=第109至120頁|John C. Copper|2020年|2loc=第105至112頁|John C. Copper|2023年}}。


過去臺灣原住民族多信仰[[臺灣原住民族泛靈信仰|泛靈信仰]],中國移民引入佛教、道教和[[臺灣的孔廟|儒教]],荷蘭人和西班牙人傳入基督新教與天主教,日本則導入[[臺灣神道教|神道教]]{{sfnm|章英華等|2011年|1loc=第343至345頁|陳芳明等|2011年|2loc=第63至70頁、第76至80頁|漢寶德等|2011年|3loc=第64至73頁、第95至106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4loc=第267至272頁|John C. Copper|2020年|5loc=第18至24頁、第49至53頁、第105至112頁|John C. Copper|2023年}}。在1949年,許多儒教、佛教、道教、[[中國秘密宗教|民間教派]]等團體從[[中國宗教|中國大陸]]逃往臺灣,彼此競爭消長{{sfnm|漢寶德等|2011年|3loc=第28頁、第56至64頁、第136至145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267至268頁|John C. Copper|2020年|2loc=第105至112頁|John C. Copper|2023年}}。臺灣登記在案的宗教團體可分為財團法人(基金會)、{{Link-en|臺灣寺廟列表|List of temples in Taiwan|寺廟}}或社會團體<ref name="國際宗教自由報告"/>,不同的宗教還辦理各式慈善公益、[[台灣宗教學校列表|教育教化]]、醫療服務、社會福利等機構(如[[慈濟基金會]]是全球最大的佛教慈善機構)<ref name="宗教信仰在臺灣"/>,並建立宗教研究機構與學術環境{{sfnm|王汎森等|2011年|1loc=第240至258頁|趙永茂等|2011年|2loc=第547至549頁|漢寶德等|2011年|3loc=第34至38頁、第42頁、第109至120頁、第173至174頁、第216至219頁、第249至251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4loc=第83至85頁、第269至271頁|John C. Copper|2020年|5loc=第105至112頁}}。臺灣地區有將近33,000多個供教(信)徒膜拜、聚會的場所<ref name="宗教信仰在臺灣"/>,是世界上宗教場所密度最高的國家之一{{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267至268頁}}。
《[[中華民國憲法]]》條文中,保障人民享有[[宗教自由]]和得以進行各種信仰儀式的權利,而且各個宗教地位皆為平等<ref group ="註">《[[中華民國憲法]]》第十三條規定:「人民有信仰宗教之自由。」</ref><ref name = "2002年度國際宗教自由報告">[[國際信息局]]. [http://www.ait.org.tw/zh/officialtext-bg0211-chinese.html 美國國務院發布《2002年度國際宗教自由報告》]. [[美國在台協會]]. 2002年10月8日 [2014年3月8日] {{zh-tw}}.</ref><ref>[[國際信息局]]. [http://www.ait.org.tw/zh/2009-irf-taiwan.html 2009年國際宗教自由報告 -- 台灣部分]. [[美國在台協會]]. 2009年10月28日 [2014年3月8日] {{zh-tw}}.</ref>。其中受到臺灣為移民社會的影響,使得漢族移民固有的[[佛教]]、[[道教]]傳統信仰極為盛行且長期發展,而西方國家中常見的[[基督教]]、[[天主教會]]與[[伊斯蘭教]]等宗教也擁有不少信眾<ref>{{Link-en|美國國務院民主人權勞工局|Bureau of Democracy, Human Rights, and Labor}}. [http://www.state.gov/documents/organization/132869.pdf 2009年國際宗教自由報告 -- 台灣部分]. [[美國國務院]]. 2009年10月28日 [2014年3月8日] {{zh-tw}}.</ref>。根據2005年的人口普查指出,大約有18,718,600人、佔總人口81.3%者有信仰宗教,另外有佔總人口14%至18%的民眾則並無宗教信仰。而在當前政府調查所包含的26個宗教中,排行前五名者分別是佛教(8,086,000人,佔總口35.1%)、道教(7,600,000人,佔總人口33%)、[[一貫道]](810,000人,佔總人口3.5%)、基督教(605,000人,佔總人口2.6%)以及天主教會(298,000人,佔總人口1.3%)<ref>[[行政院新聞局]]. [http://web.archive.org/web/20070708213510/http://www.gio.gov.tw/taiwan-website/5-gp/yearbook/22Religion.htm 22. Religion]. Taiwan Yearbook 2011. 2006年 [2014年3月8日] {{en}}.</ref>。而美國[[中央情報局]]的《[[世界概況]]》引用美國國務院的宗教調查指出,有超過93%人口為結合[[中國民間宗教]]、[[大乘佛教]]、[[儒教]]、[[祖先崇拜]]和道教的[[多神論]]信仰者<ref name = "2002年度國際宗教自由報告"/>,有4.5%的人口是信奉包括[[新教]]和天主教會的基督教信眾,另外低於2.5%的民眾則是信奉如伊斯蘭教等宗教<ref name = "世界概況"/><ref name = "2002年度國際宗教自由報告"/><ref>{{Cite web |url= http://www.state.gov/j/drl/rls/irf/2010/148895.htm |title= Taiwan |author= {{Link-en|民主、人權和勞工事務局|Bureau of Democracy, Human Rights, and Labor}} |date= 2010年11月17日 |publisher= [[美國國務院]] |language= 英文 |accessdate= 2014年3月8日}}</ref>。


臺灣民間信仰結合自然崇拜、[[儒家]]、佛教、[[道家]]等內容<ref name="宗教信仰在臺灣"/>,相信人神靈三界相通<ref name="臺灣的民間信仰"/>{{sfnm|漢寶德等|2011年|1loc=第6至11頁、第91至120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267至268頁|John C. Copper|2020年|3loc=第105至112頁}}。其中[[臺灣媽祖信仰|媽祖]]及[[王爺千歲信仰|王爺千歲]]為二大寺廟供奉神明系統,而不同慶典儀式、藝術裝飾等則體現傳統教義<ref name="文化信仰">{{Cite web|url=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27010|title=文化信仰|author=|date=2021-05-24|publisher=交通部觀光局|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3-26|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326194323/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27010|dead-url=no}}</ref>{{sfnm|漢寶德等|2011年|1loc=第95至101頁、第109至120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267至268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3loc=第80至83頁|John C. Copper|2020年|4loc=第105至112頁}}。每年各地會舉辦大型迎神賽會或遶境活動<ref name="臺灣的民間信仰"/>,並有天公生、迎媽祖、燒王船、[[鹽水蜂炮|蜂炮]]、炸寒單、宋江陣等[[臺灣宗教百景|儀式]]<ref name="傳統節慶"/><ref name="交通部觀光局 傳統節慶">{{Cite web|url=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01020|title=傳統節慶|author=|date=2022-03-22|publisher=交通部觀光局|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1-04-19|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10419184647/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01020|dead-url=no}}</ref><ref name="宗教慶典">{{Cite web|url=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01022|title=宗教慶典|author=|date=2021-04-29|publisher=交通部觀光局|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6-05|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605131626/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01022|dead-url=no}}</ref>{{sfnm|漢寶德等|2011年|1loc=第109至120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2loc=第918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268至269頁}}。目前道教逐漸融入現代生活,佛教朝向「[[台灣佛教四大名山|人間佛教]]」改革發展,而一貫道持續影響社會{{sfnm|漢寶德等|2011年|1loc=第6至11頁、第41至47頁、第51至88頁、第167至486頁}}。包括天主教及新教在內的[[台灣基督教|基督宗教]]在臺灣歷經長期發展,目前臺灣原住民族多是[[臺灣基督教|基督徒]]<ref name="國際宗教自由報告"/>,數位中華民國總統亦是基督徒{{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17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270至271頁|陳芳明等|2011年|3loc=第76至80頁|漢寶德等|2011年|4loc=第6至11頁、第205至220頁、第242至251頁|John C. Copper|2020年|5loc=第105至112頁|John C. Copper|2023年}}。[[中國回教協會|漢語穆斯林社群]]逐漸式微,外籍移工多信奉伊斯蘭教、佛教和天主教<ref name="國際宗教自由報告"/>{{sfnm|漢寶德等|2011年|1loc=第6至11頁、第267至277頁}}。
臺灣民間普遍有祭拜[[觀世音菩薩]]、[[釋迦牟尼]]、[[保生大帝]]、[[玄天上帝]]、[[媽祖]]、[[玉皇上帝]]、[[關羽|關聖帝君]]、[[城隍]]、[[土地神]]、[[王爺信仰|各姓王爺]]等,並進一步融合了佛教、道教等宗教信仰<ref>[http://www.mwr.org.tw/tw_religion/introduction/tw07.htm 台灣民間信仰 台灣發展概況]. [[世界宗教博物館]] [2014年3月8日] {{zh-tw}}.</ref><ref name = "黃俊傑">黃俊傑. [http://huang.cc.ntu.edu.tw/pdf/CCB2825.pdf 儒家思想對中國宗教的作用及其世界意義]. [[國立臺灣大學]] [2014年3月8日] {{zh-tw}}.</ref>。實際上現今中華民國有將近8成的民眾屬於臺灣民間信仰,更有超過5成的民眾經常參加各類型宗教儀式與慶典<ref name = "2002年度國際宗教自由報告"/>。[[孔子]]提倡的[[儒家]]思想在過去中國是一種哲學,結合了有關世俗社會的道德倫理準則,之後更成為[[中華文化]]和[[台灣文化]]雙方之間的基礎<ref name = "黃俊傑"/><ref>[http://taiwan.net.tw/m1.aspx?sNo=0001009 宗教信仰]. [[交通部觀光局]] [2014年3月8日] {{zh-tw}}.</ref>。大多數民眾往往將任何宗教信仰與儒家思想結合,藉此來提倡有關社會倫理道德的觀念<ref>[[楊惠南]]. [http://taup.yam.org.tw/announce/9911/docs/11.html 台灣民間宗教的中國意識]. [[台灣教授協會]] [2014年3月8日] {{zh-tw}}.</ref>。另外[[臺灣原住民族]]在今日中華民國的基督教信徒中為重要族群,有超過64%的原住民族民眾信奉基督教,同時許多教會建築物成為原住民族部落最明顯的地標<ref>{{Cite web |url= http://archive.is/YxI8j#selection-521.309-521.587 |title= Presbyterians and the Aboriginal Revitalization Movement in Taiwan |author= Michael Stainton |date= 2002年 |publisher= {{Link-en|文化生存|Cultural Survival}} |language= 英文 |accessdate= 2014年3月8日}}</ref>。截至2008年時在臺灣地區共有14,993座寺廟和教堂,其中分別有11,731座主要供奉道教神祇的寺廟以及了3,262座教堂,平均每1,500名市民就有一間可供信奉和參拜的宗教場所<ref>[[中央通訊社]]. [http://www.etaiwannews.com/etn/news_content.php?id=1015081&lang=eng_news&cate_img=logo_taiwan&cate_rss=TAIWAN_eng 15,000 temples]. [[Taiwan News]]. 2008年7月28日 [2014年3月8日] {{en}}.</ref>。其中過往許多廟宇內部的裝飾藉由傳統工法來傳達民間傳說故事的內容<ref name = "Yearbook 2013 208"/>,而今日則常常被作為閩南戲曲、民間音樂表演以及民間藝術比賽的場地<ref name = "Folk Arts">[[行政院新聞局]]. Folk Arts. 臺灣臺北: The Republic of China Yearbook 2009. 2009年 {{en}}.</ref>。


=== 主要城市 ===
=== 公共衛生 ===
{{參見|全民健康保險}}
{{Main|中華民國臺灣地區鄉鎮市區列表}}
[[File:05.24 總統訪視臺北榮民總醫院 (52094771942) (cropped).jpg|thumb|[[全民健康保險]]使臺灣患者享有高效率且可負擔的醫療服務{{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204頁}}]]
{{Largest cities of Taiwan}}
臺灣有著極高的[[臺灣健康狀況|健康水平]],[[各國人口預期壽命列表|預期壽命高]]{{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200頁|John C. Copper|2020年|2loc=第9至13頁|John C. Copper|2023年}}。[[臺灣醫院列表|醫療院所]]由醫療專業人員組成,提供專業醫療照顧,目前主要分為[[中醫學|中醫]]與西醫兩種{{Link-en|臺灣公共衛生|Healthcare in Taiwan|醫療專業體系}}{{sfnm|章英華等|2011年|1loc=第568至585頁}}。在2022年底,執業醫事人員數359,609人,計有480家醫院及20,099家診所,提供172,088張床位<ref name="醫療照護體系">{{Cite web|url=https://www.ey.gov.tw/state/A01F61B9E9A9758D/db4065d1-d58b-4402-992c-263bdf7b22bd|title=醫療照護體系|author=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date=2022-03-04|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1-05|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105192827/https://www.ey.gov.tw/state/A01F61B9E9A9758D/db4065d1-d58b-4402-992c-263bdf7b22bd|dead-url=no}}</ref>{{sfnm|章英華等|2011年|1loc=第573至580頁}}。自1995年後,[[全民健康保險]]整合社會保險系統,藉由財務自給自足的[[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互助制度]],將99.9%的國民納入保障,落實平等醫療和就醫權利<ref name="全民健康保險">{{Cite web|url=https://www.ey.gov.tw/state/A01F61B9E9A9758D/fa06e0d2-413f-401e-b694-20c2db86f404|title=全民健康保險|author=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date=2022-03-04|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3-24|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324072231/https://www.ey.gov.tw/state/A01F61B9E9A9758D/fa06e0d2-413f-401e-b694-20c2db86f404|dead-url=no}}</ref>{{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795頁|趙永茂等|2011年|2loc=第679頁、第683頁|章英華等|2011年|3loc=第554至555頁、第565至568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4loc=第200至201頁|John C. Copper|2020年|5loc=第127至131頁|John C. Copper|2023年}}。其財源主要以保險費收入和量能負擔為原則,中華民國政府提供部分弱勢族群保險費補助<ref name="全民健康保險"/>{{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443至444頁、第792至793頁、第795頁|章英華等|2011年|2loc=第554至555頁、第566至568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201至202頁}}。全民健康保險提供所有必要且完整的診療服務,被保險人可以自由選擇特約醫院、診所等機構<ref name="全民健康保險"/>{{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795至796頁|章英華等|2011年|2loc=第566至568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200至201頁}}。


在2021年,中華民國國民0歲平均餘命80.86歲,男性77.67歲、女性84.25歲<ref name="人口"/>;新生兒死亡率每1,000活產2.7人,[[世界嬰兒死亡率列表|嬰兒死亡率]]每1,000活產4.1人<ref name="健康指標">{{Cite web|url=https://www.ey.gov.tw/state/A01F61B9E9A9758D/20917db6-b5b5-4b86-9545-16924dd5f251|title=健康指標|author=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date=2022-07-14|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1-06|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106141448/https://www.ey.gov.tw/state/A01F61B9E9A9758D/20917db6-b5b5-4b86-9545-16924dd5f251|dead-url=no}}</ref>。[[臺灣十大死因列表|十大死因]]以慢性疾病為主(占76.6%),依序為惡性腫瘤(28.0%)、心臟疾病(11.9%)、肺炎(7.4%)、腦血管疾病(6.6%)、糖尿病(6.2%)、高血壓性疾病(4.3%)、事故傷害(3.7%)、慢性下呼吸道疾病(3.4%)、腎炎、臟病症候群與腎病變(3.0%)及慢性肝病與肝硬化(2.2%);前三大癌症是肺癌、肝癌和結腸直腸癌<ref name="健康指標"/>{{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767頁|王汎森等|2011年|2loc=第754至757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200頁}}。成人過重及肥胖盛行率在2016年至2019年47.97%,[[臺灣吸菸人口|18歲以上吸菸率]]在2020年13.1%<ref name="傳染病防治與健康促進"/>。
== 社會 ==
=== 社會福利 ===
{{Main|全民健康保險}}
[[File:ROC-MOHW Building 20131013.jpg|thumb|left|250px|[[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辦公大樓。]]


由於人口老化快速,全民健康保險的[[各國人均醫療費用列表|醫療支出]]持續增加<ref name="全民健康保險"/>{{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251頁、第767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201至202頁|John C. Copper|2020年|3loc=第9至13頁、第127至131頁}}。2021年,醫療保健支出14,265億元,占國內生產毛額6.6%;平均每人花費60,783元<ref name="健康指標"/>,不過全民健康保險制度也引發爭論{{sfnm|章英華等|2011年|1loc=第19至20頁、第566至568頁|John C. Copper|2020年|2loc=第127至131頁|John C. Copper|2023年}}。中華民國政府建構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疫情、蟲媒傳染病、腸病毒、結核病、[[台灣愛滋病情況|愛滋病]]、肝炎、猴痘、流感大流行等[[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傳染病防治]],[[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推動]]婦幼健康、[[罕見病]]、[[癌症資源中心|癌症]]及慢性疾病防治、營造健康環境、[[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健康監測]]等政策<ref name="傳染病防治與健康促進"/>{{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2頁、第768至781頁|章英華等|2011年|2loc=第19至20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202至207頁、第209頁}}。同時還確保[[良好作業規範|人類藥物]]、生物藥品、[[醫療器材管理法|醫療器材]]、[[臺灣食品安全|食品]]、化妝品等[[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安全管理]]<ref>{{Cite web|url=https://www.ey.gov.tw/state/A01F61B9E9A9758D/bc37289c-0121-482e-9550-ff65bd181d67|title=食品藥物管理|author=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date=2022-03-04|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1-06|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106141447/https://www.ey.gov.tw/state/A01F61B9E9A9758D/bc37289c-0121-482e-9550-ff65bd181d67|dead-url=no}}</ref>,並監督中醫學服務與藥材管理<ref>{{Cite web|url=https://www.ey.gov.tw/state/A01F61B9E9A9758D/4e8e1827-ef45-4d31-ac1d-7b277836c8ac|title=中醫藥管理|author=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date=2022-03-04|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1-06|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106141453/https://www.ey.gov.tw/state/A01F61B9E9A9758D/4e8e1827-ef45-4d31-ac1d-7b277836c8ac|dead-url=no}}</ref>{{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2頁、第744至745頁、第782至786頁|章英華等|2011年|2loc=第568至571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209至212頁}}。另外也發展多元[[長期照顧]]體系<ref name="傳染病防治與健康促進">{{Cite web|url=https://www.ey.gov.tw/state/A01F61B9E9A9758D/ee66e052-a928-4f0b-83ab-21b4069d0673|title=傳染病防治與健康促進|author=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date=2022-07-14|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12-07|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1207065648/https://www.ey.gov.tw/state/A01F61B9E9A9758D/ee66e052-a928-4f0b-83ab-21b4069d0673|dead-url=no}}</ref>、推動失智友善社區<ref name="醫療照護體系"/>{{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04至305頁、第769頁、第772頁、第789至790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205至209頁、第214至215頁|John C. Copper|2020年|3loc=第127至131頁}}。
中華民國的公共衛生、醫療服務與社會福利統一由2013年7月升格的[[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負責<ref>Alison Hsiao. [http://www.taipeitimes.com/News/taiwan/archives/2013/07/24/2003568050 Ministry of Health and Welfare completes restructuring]. 《[[台北時報]]》. 2013年7月24日 [2014年2月23日] {{en}}.</ref>,而自1995年實施的[[全民健康保險]]則由[[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管理<ref name = "Tsung-Mei Cheng">{{Cite web |url= http://content.healthaffairs.org/content/22/3/61.long |title= Taiwan’s New National Health Insurance Program: Genesis And Experience So Far |author= Tsung-Mei Cheng |date= 2003年5月 |publisher= 《{{Link-en|衛生事務|Health Affairs}}》 |language= 英文 |accessdate= 2014年3月15日}}</ref><ref>[http://www.nhi.gov.tw/ 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 [[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 [2014年3月15日] {{zh-tw}}.</ref>。全民健康保險是社會保險的一種形式,藉由推行公民醫療保險計劃來補助大部分指定醫療服務和疾病預防等工作<ref name = "Tsung-Mei Cheng"/>。當前有99.5%的中華民國公民已經納入全民健康保險,而全民健康保險也提供低收入戶、退伍軍人、3歲以下兒童、失業人士、受災用戶、老年人口或者殘疾人士醫療費用的補助<ref>[[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http://www.ey.gov.tw/state/News_Content3.aspx?n=DB4C52986CA11472&sms=9530920E31D22F76&s=F82C9B04EBAC1080 全民健康保險]. [[行政院]]. 2014年3月20日 [2014年3月15日] {{zh-tw}}.</ref>。全民健康保險佔國內生產毛額的5.44%左右,並針對各類型民眾設定有保費計算指引,大眾可以選擇由雇主或者由個人繳費等支付方式<ref name = "Tsung-Mei Cheng"/>。


=== 教育措施 ===
2013年時中華民國國民的平均壽命為79.5歲、平均年齡比較上女性大於男性<ref name = "主要死因">[[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http://health99.hpa.gov.tw/Hot_News/h_NewsDetailN.aspx?TopIcNo=6798 101年國人主要死因統計結果].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2013年6月6日 [2014年3月15日] {{zh-tw}}.</ref>。中華民國在2014年時為全世界[[總和生育率]]最低的國家<ref>陳梅英和林惠琴. [https://tw.news.yahoo.com/%E7%94%9F%E8%82%B2%E7%8E%87%E5%85%A8%E7%90%83%E6%9C%80%E4%BD%8E-%E6%9C%AA%E4%BE%86%E5%8F%B0%E7%81%A3%E5%B0%87%E5%8F%88%E8%80%81%E5%8F%88%E7%AA%AE-221039180.html 生育率全球最低 未來台灣將又老又窮]. {{Link-en|雅虎新聞|Yahoo! News}}. 2014年11月11日 [2014年12月4日] {{zh-tw}}.</ref>,而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也已經佔總人口10%以上<ref name = "健康指標">[[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http://www.ey.gov.tw/state/News_Content3.aspx?n=DB4C52986CA11472&sms=9530920E31D22F76&s=8EC277829C370D02 健康指標]. [[行政院]]. 2014年3月20日 [2014年2月23日] {{zh-tw}}.</ref>,根據預測到了2025年時老人人數便攀升至人口20%左右<ref>游能俊. [http://www.commonhealth.com.tw/blog/blogTopic.action?nid=518&typeUuid=94551813-0874-449c-90e3-2aa81d9c4ba8 台灣人60歲以上,每五人就有一位糖尿病]. 《[[康健雜誌]]》. 2014年1月24日 [2014年2月23日] {{zh-tw}}.</ref>。今日大部分老年人是由家庭成員自行照顧,但2008年為止各地亦設立了1,074所養老院。養老院每個月的服務費用主要從退休後的老年年金中提取新臺幣3,000元至6,000元不等,無法提供退休儲蓄的家庭每個月則能獲得5,000元的社會補助,政府也提供基本醫療服務、流感疫苗防治、大眾運輸工具、文化表演折扣以及免費餐點等福利。根據2007年的規定指出,任何25歲至65歲人士在工作場所沒有提供社會保險時,依法必須納入[[國民年金]]保險中<ref name = "Social Welfare">[[中華民國外交部]]. [http://www.taiwan.gov.tw/ct.asp?xItem=27604&ctNode=1926&mp=1001 Social Welfare]. [[行政院新聞局]]. 2010年5月27日 [2014年3月15日] {{en}}.</ref>。
{{Main|中華民國教育}}
[[File:09.03 總統出席「今周刊第七屆總統與高中生面對面論壇」 (52331013958) (cropped).jpg|thumb|課外活動在臺灣教育體系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ref>{{Cite book|author=|editor=|title=2020-2021 Taiwan at a Glance|location=中華民國臺北|publisher=中華民國外交部|date=2021年10月|page=第69頁|ISBN=978-9865447311|accessdate=|url=https://multilingual.mofa.gov.tw/web/web_UTF-8/MOFA/glance2020-2021/2020-2021%20Taiwan%20at%20a%20Glance%20(English).pdf|language=|archive-date=2021-03-14|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10314082013/https://multilingual.mofa.gov.tw/web/web_UTF-8/MOFA/glance2020-2021/2020-2021%20Taiwan%20at%20a%20Glance%20%28English%29.pdf|dead-url=no}}</ref>]]
[[中華民國教育]]學制類似美國模式,採「六、三、三、四」架構:[[小學|國民小學]]6年、[[臺灣國中教育|國民中學]]3年、[[高級中學]]3年、[[中華民國高等教育|大學學士班]]4年;另有碩士班1年至4年、博士班2年至7年<ref name="教育制度">{{Cite web|url=https://www.ey.gov.tw/state/7F30E01184C37F0E/c533c870-9854-4344-b325-0239147484bd|title=教育制度|author=中華民國教育部|date=2022-03-18|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1-06|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106162346/https://www.ey.gov.tw/state/7F30E01184C37F0E/c533c870-9854-4344-b325-0239147484bd|dead-url=no}}</ref>{{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237頁、第241至243頁|John C. Copper|2020年|2loc=第121至127頁|John C. Copper|2023年}}。同時還擴大2歲以上至國民小學前的[[學前教育|幼兒園教保服務]]<ref name="教育現況"/><ref name="教育制度"/>{{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574頁、第588至591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236頁}}。在2022年,教育科學文化預算占政府總預算20.2%{{sfnm|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1loc=第79頁|John C. Copper|2023年}}。[[臺灣九年國民義務教育|九年國民義務教育]]的實施分為國民小學(6歲至12歲)與國民中學(12歲至15歲)<ref name="教育現況" />,以[[九年一貫課程]]銜接學校教育<ref name="教育制度" />,教科書需經過中華民國政府審定{{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575至576頁、第592至597頁|章英華等|2011年|2loc=第214至216頁|漢寶德等|2011年|3loc=第299至304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4loc=第236至239頁|John C. Copper|2020年|5loc=第121至127頁|John C. Copper|2023年}}。高級中學校教育採「普通教育」與「技職教育」雙軌<ref name="教育制度" />,分成[[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臺灣專科學校|五年制專科學校]]及[[技術型高級中等學校]]{{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598至605頁|劉翠溶等|2011年|2loc=第448至449頁|章英華等|2011年|3loc=第216至217頁、第253至255頁|漢寶德等|2011年|4loc=第393至395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5loc=第238至240頁}}。


在2020年,國民中學的[[高中職多元入學|升學率]]已經達99.8%,而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納入高級中等教育階段<ref name="教育現況"/>{{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603頁|章英華等|2011年|2loc=第6至7頁|漢寶德等|2011年|3loc=第304至309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4loc=第236至239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5loc=第76至78頁|John C. Copper|2020年|6loc=第121至127頁}}。中華民國政府還推動高等教育[[大學多元入學|招生制度專業化]]、及[[高等教育深耕計畫|多元彈性發展]]<ref name="教育現況"/>,幾乎所有人都可以就讀大學{{sfnm|章英華等|2011年|1loc=第6至7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240至241頁|John C. Copper|2020年|3loc=第121至127頁|John C. Copper|2023年}}。過去高等教育機構[[文憑主義及教育通脹|快速增長]],目前則推動大專校院[[臺灣大專院校整併|整併]]、[[臺灣大專院校退場|退場]],截至2021年尚有[[臺灣大專院校列表|137所大專校院與12所專科學校]]<ref name="教育現況"/>{{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445頁、第578頁、第608至611頁|王汎森等|2011年|2loc=第274至279頁|劉翠溶等|2011年|3loc=第453至454頁|章英華等|2011年|4loc=第217至219頁、第249至250頁|漢寶德等|2011年|5loc=第2至6頁、第336至339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6loc=第236頁、第241至243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7loc=第76至79頁|John C. Copper|2020年|8loc=第121至127頁|John C. Copper|2023年}}。臺灣[[臺灣大專院校排名|頂尖的大專院校]]多是[[國立大學]],其中[[國立臺灣大學]]被視為是最好的大學{{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243至244頁|John C. Copper|2020年|2loc=第121至127頁|John C. Copper|2023年}},其前身[[臺北帝國大學]]是臺灣第一所研究型高等教育機構<ref>{{Cite web |url=https://historygallery.ntu.edu.tw/%E5%87%BA%E9%A1%9E%E6%8B%94%E7%B2%8B%EF%BC%9A%E5%9C%8B%E7%AB%8B%E8%87%BA%E7%81%A3%E5%A4%A7%E5%AD%B8%E5%89%B5%E6%A0%A1%E4%B9%9D%E5%8D%81%E5%B9%B4%E5%BE%9E%E5%B8%9D%E5%A4%A7%E5%88%B0%E8%87%BA%E5%A4%A7%E5%BB%BA%E6%A0%A1%E7%8 |title=出類拔粋:國立臺灣大學創校九十年從帝大到臺大建校特展 |access-date=2024-05-02 |archive-date=2024-05-02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40502071437/https://historygallery.ntu.edu.tw/%E5%87%BA%E9%A1%9E%E6%8B%94%E7%B2%8B%EF%BC%9A%E5%9C%8B%E7%AB%8B%E8%87%BA%E7%81%A3%E5%A4%A7%E5%AD%B8%E5%89%B5%E6%A0%A1%E4%B9%9D%E5%8D%81%E5%B9%B4%E5%BE%9E%E5%B8%9D%E5%A4%A7%E5%88%B0%E8%87%BA%E5%A4%A7%E5%BB%BA%E6%A0%A1%E7%8 |dead-url=no }}</ref>。技職教育對接產業所需人才,具中等至[[臺灣教育#高等技職教育|高等教育]]體系,並注重縱向銜接與橫向轉軌<ref name="教育現況" />{{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445頁、第574頁、第577至578頁、第617至622頁|劉翠溶等|2011年|2loc=第448至449頁、第454至455頁|章英華等|2011年|3loc=第253至255頁|漢寶德等|2011年|4loc=第2至6頁、第373至402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5loc=第237至243頁}}。
政府還將國民最低生活費訂在該地區每人可支配所得中位數的60%,並適當給予社會福利以及相關補助。自2008年開始,政府提供每年總收入不超過新臺幣150萬元、孩子年齡未超過2歲的父母每個月3,000元的補助,也給予撫養精神疾病或者身體殘疾兒童的家庭額外社會援助<ref name = "Social Welfare"/>。另外政府也提供具有臺灣原住民族血統的人士更多機會,根據《勞動基準法》的規定所有政府機關、學校和超過百人的企業必須至少有1%的成員為臺灣原住民族;同時臺灣原住民族家庭購買房子的貸款具有較低利率或者其他租賃優惠條款,而臺灣原住民族出身的學童亦有額外獲頒獎學金的機會<ref name = "Social Welfare"/>。


臺灣傳統社會的階層頂端是受過教育的精英,而教育政策和產業政策的發展便能促成社會流動{{sfnm|章英華等|2011年|1loc=第224至227頁、第246至255頁|John C. Copper|2020年|2loc=第96至98頁、第121至127頁|John C. Copper|2023年}}。由於對高等教育的重視,大專院校以上學歷人口已經超過高級中學程度者{{sfnm|章英華等|2011年|1loc=第10至11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2loc=第76至78頁}}。許多學生前往美國、澳洲、英國、日本等地留學<ref name="教育現況"/>,大專校院亦招收{{Link-en|臺灣獎學金|Scholarships in Taiwan|境外學生}}與展開國際交流<ref name="教育現況"/>{{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528頁、第579至580頁、第638至642頁|王汎森等|2011年|2loc=第16至20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246至248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4loc=第78至79頁|John C. Copper|2020年|5loc=第121至127頁|John C. Copper|2023年}}。臺灣在國際科學奧林匹亞生物、 化學、地球科學、數學、資訊和物理項目具有一定表現{{sfnm|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1loc=第76至78頁|John C. Copper|2023年}}。中華民國政府還培育藝術教育、[[台灣特殊教育學校列表|特殊教育]]、國家語言及雙語教學[[師範學校|師資]],並規劃原住民族及新住民教育、[[臺灣社區大學列表|終身教育]]<ref name="終身教育">{{Cite web|url=https://www.ey.gov.tw/state/42093E2A09F1729B/b267fbf1-1240-45dc-955e-1f558d8b4c59|title=終身教育|author=中華民國教育部|date=2022-03-18|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1-06|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106162407/https://www.ey.gov.tw/state/42093E2A09F1729B/b267fbf1-1240-45dc-955e-1f558d8b4c59|dead-url=no}}</ref>、家庭教育<ref>{{Cite web|url=https://www.ey.gov.tw/state/42093E2A09F1729B/49c4f87d-5bf0-4be9-8ec7-9436ea8fcaea|title=家庭教育|author=中華民國教育部|date=2022-03-18|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1-15|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115215505/https://www.ey.gov.tw/state/42093E2A09F1729B/49c4f87d-5bf0-4be9-8ec7-9436ea8fcaea|dead-url=no}}</ref>、高齡教育<ref name="教育制度"/><ref>{{Cite web|url=https://www.ey.gov.tw/state/42093E2A09F1729B/36d1569f-2f29-415d-b0cf-8e3c5be9b4cf|title=高齡教育|author=中華民國教育部|date=2022-03-18|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1-15|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115215500/https://www.ey.gov.tw/state/42093E2A09F1729B/36d1569f-2f29-415d-b0cf-8e3c5be9b4cf|dead-url=no}}</ref>、數位教育等政策<ref name="教育現況"/>{{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87至88頁、第95至96頁、第574頁、第577頁、第580至587頁、第623至637頁、第654至656頁|王汎森等|2011年|2loc=第438至411頁|漢寶德等|2011年|3loc=第2至6頁、第349至368頁、第429至433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4loc=第48頁、第244至247頁、第249頁、第321至322頁、第331至332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5loc=第76至78頁}}。至2021年,[[各國識字率列表|識字率]]為99.1%{{sfnm|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1loc=第79頁}}。
=== 醫療衛生 ===
[[File:Taipei Taiwan National-Taiwan-University-Hospital-03.jpg|thumb|right|250px|[[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


== 文化藝術 ==
2012年時中華民國嬰兒死亡率為3.7<ref name = "健康指標"/>,平均每10,000人享有20.02名醫生、5.31位牙醫和69.01張病床的醫療服務<ref name = "醫療照顧體系">[[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http://www.ey.gov.tw/state/News_Content3.aspx?n=DB4C52986CA11472&sms=9530920E31D22F76&s=98AE7F8CD95C3B4F 醫療照顧體系]. [[行政院]]. 2014年3月20日 [2014年2月23日] {{zh-tw}}.</ref>。截至2012年為止臺灣共有502間醫院以及20,935家診所,其中包括82間公立醫院和447家公立診所<ref name = "醫療照顧體系"/>。而2009年時在對隨機選擇的3,360名病患進行醫院服務品質調查後,有75.1%的人表示「非常滿意」醫院服務、有20.5%的人則認為服務「不錯」,只有4.4%的病患對於醫療服務或者護理照顧感到「不滿意」或者「非常不滿意」<ref name = "Public health">[[行政院新聞局]]. Public health. 臺灣臺北: The Republic of China Yearbook 2009. 2009年 {{en}}.</ref>。隨著醫療保健體系逐漸完善,男性和女性的[[預期壽命]]分別成長至76.2歲以及83.0歲<ref name = "健康指標"/>。而在2012年時造成最多人致死的疾病為[[癌症]],排行第二名、第三名以及第四名者分別為心臟疾病、心血管疾病以及[[肺炎]]<ref name = "主要死因"/>。
{{Main|臺灣文化}}
[[File:500px photo (48946772).jpeg|thumb|臺東縣[[蘭嶼]][[拼板舟]]是[[達悟族]]經濟及生活上重要的工具<ref name="原住民族藝術">{{Cite web|url=https://www.ey.gov.tw/state/181E881F469CCF98/9d64861c-13e9-4f3a-abe4-07895e82232d|title=原住民族藝術|author=[[中華民國原住民族委員會]]|date=2022-03-04|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10-09|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1009143946/https://www.ey.gov.tw/state/181E881F469CCF98/9d64861c-13e9-4f3a-abe4-07895e82232d|dead-url=no}}</ref>]]
[[File:恆春搶孤.jpg|thumb|[[屏東縣]][[恆春鎮]]的「[[搶孤]]」活動<ref name="傳統節慶">{{Cite web|url=https://www.ey.gov.tw/state/181E881F469CCF98/f03f96de-350e-47ec-acf6-5cff9bc7cd65|title=傳統節慶|author=中華民國文化部、[[中華民國原住民族委員會]]|date=2022-03-16|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11-27|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1127231231/https://www.ey.gov.tw/state/181E881F469CCF98/f03f96de-350e-47ec-acf6-5cff9bc7cd65|dead-url=no}}</ref>]]
臺灣是開放且包容的移民社會,具有多民族、多語言的[[臺灣文化|文化樣貌]]<ref name="語言文字"/>{{sfnm|章英華等|2011年|1loc=第341至342頁|漢寶德等|2011年|2loc=第411至415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3loc=第14至17頁、第80至83頁}}。《中華民國憲法》明定保障自由權利<ref name="憲法簡介"/>、多元文化為基本國策<ref name="族群"/>,並應建設[[中國國民黨的社會主義思想|平等、均富]]的國家<ref name="憲法"/>{{sfnm|趙永茂等|2011年|1loc=第645至649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52至53頁|John C. Copper|2020年|3loc=第147至152頁}}。這導致其核心價值除了民主、自由、[[臺灣人權|人權]]、法治、平等意識外<ref name="兩岸關係"/>,亦推動全民健康保險<ref name="全民健康保險"/>、社會福利<ref name="社會救助"/>、多元語言文化<ref name="藝術文化"/><ref name="語言文字"/><ref name="教育現況"/>、[[臺灣同性婚姻|同性婚姻]]等政策{{sfnm|趙永茂等|2011年|1loc=第656至666頁|章英華等|2011年|2loc=第22至23頁、第194至203頁、第554至555頁、第565至568頁、第655至685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52至53頁、第200至202頁、第216至218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4loc=第20至29頁|John C. Copper|2020年|5loc=第147至152頁、第156至162頁|John C. Copper|2023年}}。不過傳統社會仍以漢文化為主,屬父權制、父系制和階級制社會,日常生活圍繞在家庭、工作和教育上{{sfnm|章英華等|2011年|1loc=第63至65頁、第68至69頁、第72頁、第447至452頁|John C. Copper|2020年|2loc=第18至24頁、第95至98頁、第145至147頁|John C. Copper|2023年}}。不過隨著地方社會轉型,臺灣公民社會已經蓬勃且多元化發展,出現各類非政府組織、[[臺灣NPO資源列表|民間組織]]、社會運動、社區總體營造運動等{{sfnm|趙永茂等|2011年|1loc=第547至572頁|章英華等|2011年|2loc=第385至413頁、第417至441頁、第457至467頁|漢寶德等|2011年|3loc=第476至477頁}}。


同時,臺灣社會兼容[[閩南文化]]、[[客家文化]]、外省人文化、[[臺灣原住民族運動|原住民族文化]]<ref name="景點"/>、[[日本文化]]、[[西方文化]],且西方現代文化的影響力趨大{{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17頁|章英華等|2011年|2loc=第341至342頁|陳芳明等|2011年|3loc=第7至13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4loc=第44頁、第252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5loc=第14至17頁、第80至83頁|John C. Copper|2020年|6loc=第18至24頁、第95至105頁、第112至115頁|John C. Copper|2023年}}。其中臺灣原住民風俗習慣各異,衍生各具特色的祭典文物<ref name="藝術文化"/><ref name="原住民活動">{{Cite web|url=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01023|title=原住民活動|author=|date=2020-10-29|publisher=交通部觀光局|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3-26|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326210316/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01023|dead-url=no}}</ref>,並藉藝術呈現文化精神<ref name="原住民族藝術"/>{{sfnm|章英華等|2011年|1loc=第401至402頁|John C. Copper|2020年|2loc=第18至24頁、第96至105頁}}。[[客家民系|客家族群]]在臺灣形成[[臺灣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客家文化]],不同地區也發展出各自的特色<ref name="傳統文藝"/>,而臺灣新住民族群也保留自身傳統<ref name="藝術文化"/>{{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18頁|章英華等|2011年|2loc=第332至335頁、第402至404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252頁|John C. Copper|2020年|4loc=第98至105頁}}。中華民國政府把支持[[臺灣文化活動列表|文化活動]]視為主要職責,各地興建大量[[臺灣博物館列表|公立博物館]]、表演場地設施<ref name="藝術文化"/>,使臺灣成為亞洲藝術中心{{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4頁、第914頁|劉翠溶等|2011年|2loc=第375頁|漢寶德等|2011年|3loc=第466至471頁、第709至728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4loc=第265至266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5loc=第80至83頁|John C. Copper|2020年|6loc=第18至24頁、第33至38頁、第923頁|John C. Copper|2023年}}。其中[[國立故宮博物院]]便被譽為世界五大博物館之一,地方博物館與私立博物館亦快速增長<ref name="藝術文化"/>,並典藏各式文物{{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14頁、第925頁、第930至939頁|陳芳明等|2011年|2loc=第611至628頁|漢寶德等|2011年|3loc=第470至471頁、第475至476頁、第667至686頁、第715至717頁、第722至724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4loc=第28至33頁、第265至266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5loc=第80至83頁|John C. Copper|2020年|6loc=第33至38頁}}。
為了降低[[肺癌]]喪生的患者人數,政府除了對[[菸草]]製品進行管制外、還禁止民眾於工作場所、學校、餐館以及火車站等地吸菸,並推廣設立通風的指定抽菸區<ref name = "Public health"/>。除了現代醫學療法外,中華民國國內亦廣泛使用[[中醫學]]診斷治療,其中臺灣地區便有14家中醫醫院、3,462家中醫診所和77家西醫醫院附設中醫部門<ref>[[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http://www.ey.gov.tw/state/News_Content3.aspx?n=DB4C52986CA11472&sms=9530920E31D22F76&s=D4E21864F89183CC 傳統中醫]. [[行政院]]. 2014年3月20日 [2014年2月23日] {{zh-tw}}.</ref>。中華民國的全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為[[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ref>[http://www.cdc.gov.tw/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2014年3月15日] {{zh-tw}}.</ref>,主要負責疫情監測、疫情調查、疫情宣傳和疫情防治等工作,並且多次針對[[結核]]、[[登革熱]]、[[腸病毒]]、[[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甲型流感病毒H7N9亞型]]等疫情爆發進行因應<ref>[[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http://www.ey.gov.tw/state/News_Content3.aspx?n=DB4C52986CA11472&sms=9530920E31D22F76&s=DEFF052E6A3D6EBD 傳染病防治與健康促進]. [[行政院]]. 2014年3月20日 [2014年2月23日] {{zh-tw}}.</ref>。另外還有針對食品藥物安全所成立的[[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負責確保藥物、疫苗、醫療器材、食品、輔助食品及化粧品的品質安全與有效性<ref>[[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http://www.ey.gov.tw/state/News_Content3.aspx?n=DB4C52986CA11472&sms=9530920E31D22F76&s=3FF00EDFE4F3473D 食品藥物管理]. [[行政院]]. 2014年3月20日 [2014年2月23日] {{zh-tw}}.</ref>。


=== 教育制度 ===
=== 節慶假日 ===
{{Main|臺灣教育|臺灣教育史}}
{{Main|中華民國節日與歲時列表}}
[[中華民國節日與歲時列表|中華民國國定假日]]有1月1日[[中華民國開國紀念日]]([[元旦]])、[[農曆]][[除夕]]至初三[[春節]](農曆新年)、2月28日[[和平紀念日 (臺灣)|和平紀念日]]、4月4日[[兒童節 (中華民國)|兒童節]]、[[清明節|民族掃墓節]]([[清明]])、農曆5月5日[[臺灣端午節|端午節]]、農曆8月15日[[中秋節]]、10月10日[[國慶日 (中華民國)|國慶日]]<ref name="旅遊實用資訊"/>{{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1189至1192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280至282頁}}。自2015年開始,國定[[假日]]與週末重疊會補假{{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280頁|John C. Copper|2020年|2loc=第33至38頁}}。其他[[漢族傳統節日|傳統節日]]還有[[臺灣元宵節|元宵節]]、[[七夕]]、[[中元節]]、[[重陽節]]、[[下元節]]、[[冬至]]、[[做牙]]等,並舉辦[[臺灣燈會|燈會]]、[[天燈|放天燈]]、[[水燈|放水燈]]、[[台灣中元法會|普渡]]、[[搶孤]]等活動<ref name="傳統節慶"/><ref name="交通部觀光局 傳統節慶"/>{{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1189至1192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2loc=第80至83頁}}。臺灣原住民族歲時祭儀分成祖靈祭、豐年祭與收穫祭、狩(漁)獵祭及農耕祭等傳統節慶<ref name="傳統節慶"/><ref name="原住民活動"/>,而客家族群亦會舉辦[[客家桐花祭]]、[[臺灣義民信仰|義民祭]]、[[苗栗𪹚龍|{{僻字|𪹚|⿰火旁}}龍]]等活動<ref>{{Cite web|url=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01024|title=客家文化活動|author=|date=2020-10-29|publisher=交通部觀光局|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3-26|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326210308/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01024|dead-url=no}}</ref>。
[[File:Taipei Taiwan University-of-Taipei-05.jpg|thumb|right|250px|[[臺北市立大學]]。]]


=== 視覺藝術 ===
中華民國教育制度主要是混合中國與美國教育體系特點而成,並且在1945年接收臺灣後開始在臺灣地區施行<ref name = "Taiwan-Education">[http://archive.is/HtEZ The Story of Taiwan-Education Taiwan's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and Present Situation]. [[行政院新聞局]]. [2014年3月18日] {{en}}.</ref><ref>{{Cite book | author = Grace Mak和Gerard Postiglione | title = Asian Higher Education: An International Handbook and Reference Guide | location = 美國西港(Westport) | publisher = {{Link-en|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 | date = 1997年3月25日 | pages = 第346頁至第348頁 | ISBN = 978-0313289019 | accessdate = 2014年3月18日 | url = 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id=RTE8KCespeEC&printsec=frontcover&hl=zh-TW#v=onepage&q&f=false | language = 英文}}</ref>。之後政府藉由制定法律的方式讓國民享有9年的義務教育、後來更進一步發展成為[[九年一貫課程]]<ref name = "教育制度">[[中華民國教育部]]. [http://www.ey.gov.tw/state/News_Content3.aspx?n=42A7D3EECD8AAAF3&sms=B2F097B8B70D4221&s=42737166FAA136C1 教育制度]. [[行政院]]. 2014年3月25日 [2014年2月23日] {{zh-tw}}.</ref><ref>[[中華民國教育部]]. [http://www.ey.gov.tw/state/News_Content3.aspx?n=42A7D3EECD8AAAF3&sms=B2F097B8B70D4221&s=D4D1E7B8F46490D3 教育發展]. [[行政院]]. 2014年4月2日 [2014年2月23日] {{zh-tw}}.</ref>,不過在2012年時已經有99.15%的學生會繼續就讀高級中學或者是技術型高級中學<ref>[[中華民國教育部]]. [http://www.ey.gov.tw/state/News_Content3.aspx?n=42A7D3EECD8AAAF3&sms=B2F097B8B70D4221&s=CCB96AACD01AD32D 教育現況]. [[行政院]]. 2014年4月2日 [2014年2月23日] {{zh-tw}}.</ref>。今日中華民國的教育系統包括6年的小學教育、3年的國中教育、3年的高中職教育以及4年的高等教育<ref name = "Taiwan-Education"/>,著名的大學包括有[[國立臺灣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國立交通大學]]、[[國立成功大學]]、[[國立中山大學]]等<ref>[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40619/418994/ 亞洲百大大學排名 台灣13所上榜]. 《[[蘋果日報 (台灣)|蘋果日報]]》. 2014年6月19日 [2014年2月23日] {{zh-tw}}.</ref>。而除了中央政府設有中華民國教育部外,各級地方行政機關也設有所屬的直轄市和縣市政府教育局等,另外各地的文化中心、社會教育館所、圖書館和博物館也組成社會教育推廣工作的一部分。
{{Main|臺灣藝術|臺灣建築}}
[[File:07.31 總統參訪奇美博物館 (43707681752).jpg|thumb|[[臺南市]][[奇美博物館]]的展覽<ref name="藝術文化"/>]]
臺灣原住民族有各具特色的[[臺灣原住民工藝與藝術|織繡、雕刻工藝]]<ref name="藝術文化"/>{{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06頁、第911頁}}。清治時期文人推展傳統書法和水墨畫,民間有木雕、石雕、漆藝、陶藝、藺草編、竹工藝、纖維工藝、金屬工藝、紙藝等工藝<ref name="藝術文化"/>{{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06頁、第910至911頁|漢寶德等|2011年|3loc=第810至819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252頁}}。日治時期引進西洋畫及東洋畫觀念,地方題材成為特色<ref name="藝術文化"/>{{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06頁|陳芳明等|2011年|2loc=第2至7頁、第499至504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253頁}}。中華民國政府{{Link-en|中國國民黨文化政策史|History of the Kuomintang cultural policy|早期}}在臺灣推動[[中華文化復興運動]],並因西方思潮與藝術運動衝擊,出現中國與西方、現代與傳統調和探索<ref name="藝術文化"/>{{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06頁、第917頁|陳芳明等|2011年|2loc=第7至13頁、第504至510頁、第544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253頁|John C. Copper|2020年|4loc=第18至24頁、第98至105頁|John C. Copper|2023年}}。其後的[[台灣美術鄉土運動|鄉土運動]]影響水墨等創作{{sfnm|陳芳明等|2011年|1loc=第510至517頁、第541至55頁}}。1980年代起,出現裝置藝術、行為藝術等作品,關注政治、性別和族群等[[臺灣美術與解嚴|議題]],並籌辦大型展覽<ref name="藝術文化"/>{{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06至907頁|陳芳明等|2011年|2loc=第510至523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253頁|John C. Copper|2020年|4loc=第18至24頁}}。2000年後,[[臺灣藝術]]融入[[台灣美術主體性|在地性與全球化]]、美術與科技的思考<ref name="藝術文化"/>{{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253頁}}。


目前雕塑藝術因為傳統宗教和當代主題而盛行,[[臺灣版畫|版畫藝術]]有多元表現,[[臺灣攝影|攝影藝術]]則歷經日治時期人像攝影、戰後沙龍攝影、鄉土寫實攝影演進<ref name="藝術文化"/>{{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11至912頁|陳芳明等|2011年|2loc=第451至471頁、第559至585頁|John C. Copper|2020年|3loc=第18至24頁}}。工商設計與文化設計蓬勃發展,並結合當代工藝,逐漸發展出文化創意產業<ref name="藝術文化"/>;而衣飾則已經西化{{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1頁、第921至923頁|漢寶德等|2011年|2loc=第467至468頁、第471至472頁、第476至477頁、第733至765頁、第809至852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3loc=第80至83頁}}。[[臺灣建築]]概分為臺灣原住民族建築、中式傳統建築、西洋式與中西混合型建築及戰後現代主義建築,都市地區普遍是公寓住宅{{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1頁、第913至914頁|陳芳明等|2011年|2loc=第587至598頁|漢寶德等|2011年|3loc=第467至468頁、第471至472頁、第476至477頁、第784至806頁}}。目前建築呈現多元面向的發展,其中[[臺北101]]在2004年至2010年間是[[臺灣世界紀錄列表|世界最高的建築物]]{{sfnm|John C. Copper|2020年|1loc=第33至38頁|陳芳明等|2011年|2loc=第596至598頁}}。同時中華民國擁有許多[[臺灣歷史建築百景|歷史建築]],並經中華民國政府指定為[[臺灣古蹟列表|古蹟]]、歷史建築等有形文化資產保存管理<ref name="藝術文化"/>{{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23至924頁、第940至943頁|漢寶德等|2011年|2loc=第470頁、第474至475頁、第628至649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3loc=第80至83頁}}。
中華民國教育部於2007年時宣佈將推動[[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然而因為預算問題以及家長反對而決定延期,並且在政策配套措施上尋求共識<ref>劉嘉韻. [http://www.epochtimes.com/b5/7/4/16/n1680547.htm 十二年國教 全教會建議2011年實施]. 《[[大紀元時報]]》. 2007年4月16日 [2014年2月23日] {{zh-tw}}.</ref>。2011年1月,中華民國總統馬英九宣布計畫於2014年時、將本來的[[台灣九年國民義務教育]]分階段改為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其中大部分高級中學排除在校成績作為入學標準而給予免試入學,僅有少部分明星高中仍然保留考試入學制度<ref>[http://focustaiwan.tw/news/atod/201101020011.aspx Talk of the day -- Taiwan's education to enter new era]. [[中央通訊社]]. 2011年1月2日 [2014年3月18日] {{en}}.</ref>。另外中華民國還有為年齡4歲至6歲的孩童提供非義務教育的幼稚園保育,但是近年來政府積極投入扶持弱勢幼兒及早入學教育的工作,著重在減輕貧苦家庭負擔和盡早與國民教育接軌,計劃於2011年起將國民教育向下延伸1年<ref>申慧媛、黃忠榮和彭顯鈞. [http://www.epochtimes.com/b5/7/10/13/n1865744.htm 民國100年 國教全面向下延伸一年]. 《[[大紀元時報]]》. 2007年10月13日 [2014年2月23日] {{zh-tw}}.</ref>。


=== 文學出版 ===
當前教育制度促使得學生在[[數學]]和[[科學]]領域獲得極高的測試分數<ref>{{Cite web |url= http://web.archive.org/web/20071126225257/http://www.air.org/publications/documents/phillips.chance.favors.the.prepared.mind.pdf |title= Chance Favors the Prepared Mind:Mathematics and Science Indicators for Comparing States and Nations |author= Gary W. Phillips |date= 2007年11月17日 |publisher= {{Link-en|美國研究機構|American Institutes for Research}} |language= 英文 |accessdate= 2014年3月18日}}</ref>,但也被批評造成學生壓力過大和過度強調記誦能力而減少創造力<ref>Anthony Lawrance. [http://www.taipeitimes.com/News/bizfocus/archives/1999/11/01/0000009019 Betting on Taiwan's future with the Nankang software park]. 《[[台北時報]]》. 1999年11月1日 [2014年3月18日] {{en}}.</ref><ref>{{Cite book | author = Kevin Bucknall | title = Chinese Business Etiquette and Culture | publisher = C&M Online Media | date = 2002年1月6日 | pages = 第15頁 | ISBN = 978-0917990441 | accessdate = 2014年3月18日 | language = 英文}}</ref>。學生在經過4年的大學教育獲得[[學士]]學位後,還能選擇繼續進修以取得[[碩士]]或者[[博士]]學位<ref name = "教育制度"/>;另外每年也有許多學生會出國留學,其中最多人前往的美國平均每年便有1.3萬人前往就讀<ref>[http://epaper.edu.tw/e9617_epaper/topical.aspx?topical_sn=181 留學人數創新高]. [[中華民國教育部]]. 2008年4月24日 [2014年3月18日] {{zh-tw}}.</ref>。而中華民國教育部長年向[[海外華人]]比例較多的東亞與東南亞國家招收華裔大學學生,近年則積極開放國際學生與中國大陸學生前往大學就讀,並且將重點放在課程英語化以迎國際化需求<ref>《[[聯合早報]]》. [http://www.chuguo.org.cn/news/150076.xhtml 大学排名落后马国学生出国留学者激增]. 出國在線. 2009年12月21日 [2014年2月23日] {{zh-cn}}.</ref>。除了正規的教育體制外,不少臺灣地區的學生還參加[[補習班]]或者是安親班,藉此提高有關數學、自然科學、歷史和許多科目考試的問題解答以及處理能力<ref>[[中央通訊社]]. [http://web.archive.org/web/20080608050510/http://investintaiwan.nat.gov.tw/en/news/200509/2005090201.html Over 70% of Taiwanese parents send kids to English bushibans]. 《[[台北時報]]》. 2005年9月2日 [2014年3月18日] {{en}}.</ref><ref>{{Cite book | author = Douglas C. Smith | title = Middle Education in the Middle Kingdom: The Chinese Junior High School in Modern Taiwan | location = 美國西港(Westport) | publisher = {{Link-en|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 | date = 1997年1月25日 | pages = 第21頁 | ISBN = 978-0275956417 | accessdate = 2014年3月18日 | url = 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id=NqJP5uE9LewC&printsec=frontcover&hl=zh-TW#v=onepage&q&f=false | language = 英文}}</ref>。而截至2012年底為止,中華民國的不[[識字]]率大約有1.71%左右<ref>[[中華民國教育部]]. [http://www.ey.gov.tw/state/News_Content3.aspx?n=C8A29B60ADC49C18&sms=5DA34B341EB31075&s=1348E88B6CCC35FA 終身教育]. [[行政院]]. 2014年4月3日 [2014年2月23日] {{zh-tw}}.</ref>。
{{Main|臺灣文學}}
[[File:Circular reading room design at Eslite Chungyo on 22 February 2007.jpg|thumb|出版產業因為載體的更迭,帶來新的傳播形式及閱讀體驗<ref name="大眾傳播">{{Cite web|url=https://www.ey.gov.tw/state/181E881F469CCF98/670d14bd-fe60-486d-a5ed-7f79c9c758f2|title=大眾傳播|author=中華民國文化部、[[中華民國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date=2022-03-16|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10-08|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1008214130/https://www.ey.gov.tw/state/181E881F469CCF98/670d14bd-fe60-486d-a5ed-7f79c9c758f2|dead-url=no}}</ref>]]
臺灣原住民族口傳文學是最早開始流傳的[[臺灣文學]]<ref name="藝術文化"/>{{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10頁|章英華等|2011年|2loc=第343至345頁|陳芳明等|2011年|3loc=第61至70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4loc=第262頁}}。[[臺灣漢文|古典漢詩文學]]源於17世紀,在明鄭時期、清治時期、日治時期持續維持一定[[台灣詩人|創作人口]],但其內容因身份認同而[[臺灣文學史|有所轉變]]<ref name="藝術文化"/>{{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10頁|陳芳明等|2011年|2loc=第2至7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262頁}}。在日治時期還發展出吸收西方現代文藝思潮(寫實主義、超現實主義、現代主義)、反對殖民的[[臺灣日治時期新舊文學論戰|新文學作品]]<ref name="藝術文化"/>{{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10頁|王汎森等|2011年|2loc=第35至37頁、第45至47頁|陳芳明等|2011年|3loc=第2至7頁、第19至26頁、第47至49頁、第125至126頁、第153至155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4loc=第262頁}}。1945年後,來自中國大陸的{{Link-en|臺灣作家列表|List of Taiwanese writers|作家}}成為戰後文壇的主導,懷鄉文學、[[反共文學]]及軍旅文學成為風潮<ref name="藝術文化"/>{{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10頁|陳芳明等|2011年|2loc=第2至7頁、第28至32頁、第49至52頁、第126至128頁、第155至161頁、第182至185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262頁}}。1950年代至1960年代,現代詩、散文、小說創作開始受到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影響<ref name="藝術文化"/>{{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10頁|王汎森等|2011年|2loc=第35至37頁|陳芳明等|2011年|3loc=第2至13頁、第28至35頁、第126至128頁、第142至146頁、第161至164頁、第185至190頁|漢寶德等|2011年|4loc=第487至494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5loc=第264頁|John C. Copper|2020年|6loc=第18至24頁}}。1970年代,[[臺灣鄉土文學論戰|鄉土文學運動]]強調社會現實與歷史,與戰前的寫實主義傳統接軌<ref name="藝術文化"/>{{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10頁|陳芳明等|2011年|2loc=第7至13頁、第35至37頁、第165至171頁|漢寶德等|2011年|3loc=第494至495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4loc=第264頁}}。


1980年代後,文學創作與批評多元發展,出現[[台灣女性主義運動|女性文學]]、都市文學、環保文學、政治文學、同志文學、[[臺灣原住民族文學|原住民族文學]]、客家文學、[[臺文小說|臺語文學]]、眷村文學、新住民文學、移工文學等作品<ref name="藝術文化"/>{{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10頁|陳芳明等|2011年|2loc=第13至17頁、第37至42頁、第54至58頁、第80至93頁、第171至175頁、第190至197頁|John C. Copper|2020年|3loc=第18至24頁}}。[[臺灣哲學]]吸取西方哲學與中國哲學,並受自由主義、存在主義等思想影響{{sfnm|王汎森等|2011年|1loc=第5至7頁、第39至42頁、第109至136頁|John C. Copper|2020年|2loc=第18至24頁、第182至188頁}}。中華民國政府還鼓勵[[臺灣漫畫]]建立[[臺灣漫畫列表|內容品牌]]<ref name="大眾傳播"/>{{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4頁、第959至960頁}}。[[中華民國圖書出版事業協會|圖書出版事業]]以小規模、本土經營為主<ref name="大眾傳播"/>,各地設有[[中華民國公共圖書館系統|公共圖書館]]{{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59頁|漢寶德等|2011年|2loc=第466至471頁、第495至499頁、第577至585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226至227頁|John C. Copper|2023年}}。2021年,書籍出版登記家數為1,924家,並有57,710種[[各國每年書籍出版數列表|書籍上市]]{{sfnm|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1loc=第84至87頁}}。出版商翻譯大量外國著作,中文書籍亦在其他華文地區銷售{{sfnm|陳芳明等|2011年|1loc=第208至222頁|漢寶德等|2011年|2loc=第495至496頁、第498至502頁|John C. Copper|2020年|3loc=第27至33頁|John C. Copper|2023年}}。但整體紙本圖書市場持續衰退,線上書店與[[臺灣電子書協會|數位出版]]漸趨活絡<ref name="大眾傳播"/>{{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59頁、第963至964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226至228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3loc=第84至87頁|John C. Copper|2020年|4loc=第27至33頁}}。
=== 傳播媒體 ===
{{Main|中華民國媒體}}
[[File:Taiwan tvbs neihu.jpg|thumb|right|250px|中華民國首家衛星電視臺[[TVBS]]的[[TVBS企業總部|企業總部大樓]]。]]


=== 表演藝術 ===
1999年,中華民國取消對新聞自由的法律限制,使得臺灣地區傳播媒體大量出現。在2008年時有1,300多家新聞機構經營著,其中絕大多數都是私營小企業。最大的國家通訊社為1924年成立的[[中央通訊社]],其他重要新聞機構還有主要報導經濟和金融新聞的[[中國經濟通訊社]]<ref name = "Mass Media">[[行政院新聞局]]. Mass Media. 臺灣臺北: The Republic of China Yearbook 2009. 2009年 {{en}}.</ref>。當前中華民國有近2,000多份報紙出版,但只有30份常於市面上出現,發行量排行前四名者分別是《[[自由時報]]》、《[[蘋果日報 (台灣)|蘋果日報]]》、《[[聯合報]]》和《[[中國時報]]》。其中訂閱人數最多的《自由時報》每日約有72萬份發行紀錄,而排行第二名的《蘋果日報》則透過小報式報導達到52萬份的成績<ref>黃國治. [http://www.taiwan-panorama.com/tw/show_issue.php?id=200819701072c.txt&table1=0&cur_page=1&distype= 春來春又去──報禁解除20年]. 《台灣光華雜誌》. 2008年1月 [2014年3月18日] {{zh-tw}}.</ref>,另外在捷運等公共交通上也會有免費的報紙供民眾閱讀<ref name = "Mass Media"/>。
{{Main|臺灣音樂|臺灣戲劇|臺灣舞蹈}}
[[File:09.18 副總統出席布袋戲大師陳錫煌紀錄片紅盒子賞映會 (29822956977).jpg|thumb|[[臺灣布袋戲]]是臺灣最普遍、且最重要的傳統表演文化之一<ref name="藝術文化"/><ref name="傳統文藝"/>]]
[[臺灣音樂|臺灣原住民族音樂]]分為歌舞音樂與器樂<ref name="藝術文化"/>{{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05頁}}。[[中國音樂|漢民族音樂]]分為福佬與客家兩系,並有民俗音樂、戲曲音樂、器樂與[[宗教音樂]]類別,教會則引進[[基督教音樂|西洋音樂]]<ref name="藝術文化"/>{{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05頁|陳芳明等|2011年|2loc=第342至345頁、第403至415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254頁}}。臺灣[[古典音樂]]及西式音樂在日治時期開始普及,後來出現「中西合璧」、「和漢交融」、現代主義及民族主義等風格音樂,不同西式音樂團體和[[中華民國國樂|國樂]]團體也相繼成立<ref name="藝術文化"/>{{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05頁|陳芳明等|2011年|2loc=第342至345頁、第349至379頁、第384至415頁}}。在歷經白色恐怖時期後,臺灣相繼出現[[校園民歌]]、[[華語流行音樂|華語]]、[[臺語流行音樂|臺語]]及[[客語流行音樂]]等通俗音樂風潮<ref name="藝術文化"/>{{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05至906頁|陳芳明等|2011年|2loc=第13至17頁、第430至449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255至256頁}}。目前[[臺流|臺灣流行音樂]]受到世界各國文化的影響,並創造許多[[臺灣歌手列表|華語歌手]]及[[臺灣最暢銷專輯列表|經典歌曲]]<ref name="藝術文化"/>{{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4頁|陳芳明等|2011年|2loc=第441至444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255至256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4loc=第80至83頁|John C. Copper|2020年|5loc=第27至33頁}}。每年會舉辦理[[金曲獎]]、[[金音創作獎]]、[[臺灣原創流行音樂大獎]]等獎項<ref name="藝術文化"/>{{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61至963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263頁}}。


過去傳統戲曲有[[南管|南管戲]]、[[北管戲]]、[[高甲戲]]、[[四平戲]]、[[客家大戲]]、[[歌仔戲]]、[[京劇]]、[[豫劇]]、[[車鼓戲]]、[[牛犁陣]]、[[傀儡戲]]、[[皮影戲]]、[[臺灣布袋戲|布袋戲]]等<ref name="藝術文化"/>,並歷經大量轉型與現代化{{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07至909頁|陳芳明等|2011年|2loc=第13至17頁、第234至263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254頁、第256至258頁}}。[[臺灣戲劇|現代戲劇]]最早有日治時期的[[臺灣新劇]]運動,其後歷經[[反共抗俄|反共抗俄劇]],再受西方當代劇場藝術與國際交流影響<ref name="藝術文化"/>{{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09頁|陳芳明等|2011年|2loc=第13至17頁、第277至282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256頁}}。目前現代化商業劇場多元成長,亦出現探索藝術形式的前衛[[小劇場]]<ref name="藝術文化"/>{{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09頁|陳芳明等|2011年|2loc=第13至17頁;第282至295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258至259頁}}。[[臺灣舞蹈|舞蹈藝術]]受不同文化傳統影響,引入[[芭蕾舞]]、[[現代舞]]、[[民族舞蹈]]等,並發展出高等舞蹈教育與[[臺灣舞蹈表演團體列表|專業舞團]]<ref name="藝術文化"/>{{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07頁|陳芳明等|2011年|2loc=第13至17頁、第308至337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256頁、第258至259頁}}。中華民國政府還在各地興建[[臺灣表演藝術|可供表演]]的現代化劇場、文化中心或演藝廳<ref name="藝術文化"/>{{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23頁、第927頁|漢寶德等|2011年|2loc=第468至469頁、第715至716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265至266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4loc=第80至83頁}}。
截至2013年10月為止中華民國的書籍出版登記者共有1,737家,大多是資金與人力規模較小的微型企業<ref name = "大眾傳播">[[中華民國文化部]]和[[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 [http://www.ey.gov.tw/state/News_Content3.aspx?n=6A1DF17EC68FF6D9&sms=948E2595995D4CBA&s=B76995B4FC44938B 大眾傳播]. [[行政院]]. 2014年4月3日 [2014年2月23日] {{zh-tw}}.</ref>。這些出版社大量創辦許多雜誌並廣受歡迎,其中已向政府通報登記的雜誌便有6,000多份,而有91%的雜誌是於[[臺北市]]出版。經常獲得歡迎的雜誌面向包括經濟和金融雜誌、八卦雜誌、時尚雜誌和旅遊雜誌,而最為流行的八卦雜誌是《[[壹週刊 (台灣)|壹週刊]]》<ref name = "Mass Media"/>。在2013年12月底為止則有171家無線廣播電臺經營著<ref name = "大眾傳播"/>,其中最為流行者多為音樂電臺<ref name = "Taiwan profile: Media">[http://www.bbc.com/news/world-asia-16177291 Taiwan profile: Media]. [[BBC新聞]]. [2014年2月23日] {{en}}.</ref>。無線廣播電臺使用的語言主要以現代標準漢語以及[[閩南語]]為主,但依法也保障收箱臺灣原住民族語言者的收聽權益<ref name = "Mass Media"/>。


=== 烹調飲食 ===
中華民國的電視傳播服務則是自1962年開始提供,當時由[[臺灣電視公司]]、[[中國電視公司]]以及[[中華電視公司]]三家電視臺主導市場發展,一直到1993年開放有線和衛星頻道後才大量增加其他電視臺<ref name = "大眾傳播"/>。最早開播的電視公司都是由政府擁有,然而之後則對國家、政黨與財團所擁有的電視臺股份給予立法限制<ref name = "Taiwan profile: Media"/>。跟據2008年的一項調查指出有78.7%的客戶優先選擇觀看有線電視<ref name = "Mass Media"/>,而絕大部分有線電視頻道的內容是由衛星電視供應<ref name = "大眾傳播"/>。2013年12月底的統計則指出,政府總共核准108家[[衛星廣播電視節目供應者]]和7家[[直播衛星廣播電視服務經營者]]的申請、共計有280個頻道可供選擇<ref name = "大眾傳播"/>,而最受矚目的新聞頻道包括有[[TVBS新聞台]]、[[三立新聞台]]、[[中天新聞台]]和[[東森新聞台]]等<ref name = "Mass Media"/>。
{{Main|臺灣料理}}
[[File:【新竹美食】第一碗滷肉飯 (33472765611) (cropped).jpg|thumb|從街邊小攤到國宴場合均可以見到臺灣標誌性的[[肉臊飯|滷肉飯]]<ref>{{Cite book|author=|editor=|title=2021-2022 Taiwan at a Glance|location=中華民國臺北|publisher=中華民國外交部|date=2021年10月|page=第90頁|ISBN=978-9865447311|accessdate=|url=https://multilingual.mofa.gov.tw/web/web_UTF-8/MOFA/glance2021-2022/2021-2022%20Taiwan%20at%20a%20Glance%20(English).pdf|language=|archive-date=2023-04-08|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408024034/https://multilingual.mofa.gov.tw/web/web_UTF-8/MOFA/glance2021-2022/2021-2022%20Taiwan%20at%20a%20Glance%20(English).pdf|dead-url=no}}</ref>]]
[[臺灣料理|臺灣多樣料理]]在其文化中扮演核心角色<ref name="景點"/>,家庭習慣與成員共同用餐,但也經常在{{Link-en|臺灣餐廳列表|List of restaurants in Taiwan|餐廳}}或[[臺灣夜市|夜市]]消費{{sfnm|章英華等|2011年|1loc=第20至22頁|John C. Copper|2020年|2loc=第33至38頁|John C. Copper|2023年}}。臺灣原住民族以粟、山芋、甘藷、旱稻為主食,並狩獵山豬或捕獲漁產<ref name="歷史變遷">{{Cite web|url=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20547|title=歷史變遷|author=|date=2023-03-17|publisher=交通部觀光局|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4-01|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401225946/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20547|dead-url=no}}</ref>{{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19頁|章英華等|2011年|2loc=第343至345頁}}。漢人農業社會以米飯為主食,分成清淡不膩的閩南菜與重口味的客家菜<ref name="歷史變遷"/>,亦形成醬菜文化<ref name="飲食特色">{{Cite web|url=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20553|title=飲食特色|author=|date=2023-03-17|publisher=交通部觀光局|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2-05|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205174654/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20553|dead-url=no}}</ref>{{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1頁、第917頁、第919頁}}。日治時期,[[日本料理]]成為普遍菜色,出現北投酒家菜、[[佛跳牆]]等菜餚<ref name="歷史變遷"/>。隨著中華民國政府遷往臺灣,帶來中國各地[[中國菜|烹調菜色]],包括[[京菜]]、[[魯菜]]、[[川菜]]、[[蘇菜]]、[[浙菜]]、[[閩菜]]、[[粵菜]]、[[湘菜]]八大菜系的菜餚<ref name="歷史變遷"/><ref name="臺灣飲食文化">{{Cite web|url=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20546|title=臺灣飲食文化|author=|date=|publisher=交通部觀光局|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3-14|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314181838/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20546|dead-url=no}}</ref>{{sfnm|John C. Copper|2020年|1loc=第33至38頁|John C. Copper|2023年}}。隨著養殖技術進步,各地享有多樣海鮮<ref name="飲食特色"/>,並因宗教信仰流行[[臺灣素食|素食]]{{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19頁}}。


除了傳統中國北方和南方料理,臺灣也逐漸引入各國飲食文化<ref name="歷史變遷"/><ref name="臺灣飲食文化"/>,並出現精緻餐飲和速食文化{{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1頁、第919頁|章英華等|2011年|2loc=第611至614頁|John C. Copper|2020年|3loc=第33至38頁}}。同時還有[[小籠包]]、[[肉臊飯|滷肉飯]]、[[油飯]]、[[羊肉爐]]、[[鵝肉]]、[[棺材板]]、[[臺灣牛肉麵|牛肉麵]]、[[肉圓]]、[[蚵仔麵線]]、[[大餅包小餅]]、[[生煎包]]、[[臭豆腐]]、[[雞排]]、[[蚵仔煎]]、[[蔥抓餅]]、[[鹽酥雞]]、[[烤玉米]]、[[鹽水雞]]、[[珍珠奶茶]]、[[刨冰]]、[[鳳梨酥]]、[[黑糖糕]]等[[臺灣小吃|小吃飲品]]與地方特產<ref name="小吃飲品"/><ref name="地方特產">{{Cite web|url=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27003|title=地方特產|author=|date=|publisher=交通部觀光局|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3-14|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314181838/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27003|dead-url=no}}</ref>{{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19頁|章英華等|2011年|2loc=第615至617頁}}。另有春節圍爐、元宵節湯圓、端午節粽子、中秋節月餅等年節習俗<ref>{{Cite web|url=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20552|title=年節習俗|author=|date=2023-03-17|publisher=交通部觀光局|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2-05|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205174703/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20552|dead-url=no}}</ref>,以及藥燉排骨等藥膳食補<ref name="飲食特色"/><ref name="小吃飲品">{{Cite web|url=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00072|title=小吃飲品|author=|date=|publisher=交通部觀光局|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0-12-07|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01207072559/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00072|dead-url=no}}</ref>{{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19頁}}。[[臺灣茶文化|茶葉主流]]為[[文山包種茶]]、[[凍頂烏龍茶]]、[[白毫烏龍茶]]及[[鐵觀音]],另有[[咖啡]]與酒品(埔里紹興酒、[[金門高粱酒]]、馬祖老酒等)<ref name="地方特產"/>{{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153至154頁}}。
== 文化 ==
{{Main|中華民國文化|台灣文化|台灣文化史|中華文化|中華民國節日與歲時列表}}


=== 飲食文化 ===
=== 傳播媒體 ===
{{Main|中華民國媒體列表|臺灣電影}}
{{Main|台灣小吃|臺灣茶文化|台灣夜市|臺灣夜市列表}}
[[File:09.11 「2017世界資訊科技大會(WCIT)」開幕式現場拍攝的媒體 (36760575730) (cropped).jpg|thumb|臺灣擁有亞洲最自由的媒體環境之一{{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222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2loc=第85頁}}]]
{{multiple image
[[中華民國媒體列表|中華民國媒體]]相當多元,且競爭激烈{{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222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2loc=第84至87頁|John C. Copper|2020年|3loc=第27至33頁}}。2021年,[[臺灣電視|彩色電視機]][[臺灣電視史|普及率98.5%]],有線電視頻道85.6%<ref name="房屋狀況及居家品質"/>。其中有5家[[臺灣數位無線電視|無線電視臺]]事業,播出23個[[臺灣電視臺列表|數位節目頻道]]<ref name="大眾傳播"/>{{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68至969頁|王汎森等|2011年|2loc=第495至496頁|漢寶德等|2011年|3loc=第547至547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4loc=第194頁、第229至231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5loc=第86頁|John C. Copper|2020年|6loc=第27至33頁}}。[[臺灣公共廣播電視集團]]為公共媒體,辦理[[客家電視臺]]及[[原住民族電視臺]]<ref name="大眾傳播"/>{{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25至326頁|章英華等|2011年|2loc=第491至493頁|漢寶德等|2011年|3loc=第556至557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4loc=第229至231頁}}。[[台灣有線電視業者列表|有線電視廣播業者]]有64家,提供80個至110個基本頻道節目,為最大收視平臺<ref name="大眾傳播"/>{{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69至970頁|王汎森等|2011年|2loc=第495至496頁|漢寶德等|2011年|3loc=第547至549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4loc=第231至232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5loc=第86頁}}。目前有線電視業者多-{zh-hans:通过;zh-hant:透過;}-衛星頻道供應節目,共計91家、218個衛星頻道<ref name="大眾傳播"/>{{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70至971頁|漢寶德等|2011年|2loc=第547至549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231至232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4loc=第86頁}}。中華民國政府輔導業者開發[[臺灣電視劇|電視劇]]內容,辦理[[金鐘獎]]、[[金視獎]]頒獎等活動,並設置國際平臺[[TaiwanPlus]]<ref name="大眾傳播"/>{{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4頁、第965至968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229至231頁、第263頁}}。另有185家[[臺灣廣播電臺列表|無線廣播事業]],以音樂節目最受歡迎,並具多種語言<ref name="MASS MEDIA 2021-2022">{{Cite book|author=|editor=|title=2021-2022 Taiwan at a Glance|location=中華民國臺北|publisher=中華民國外交部|date=2021年10月|page=第87頁|ISBN=978-9865447311|accessdate=|url=https://multilingual.mofa.gov.tw/web/web_UTF-8/MOFA/glance2021-2022/2021-2022%20Taiwan%20at%20a%20Glance%20(English).pdf|language=|archive-date=2023-04-08|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408024034/https://multilingual.mofa.gov.tw/web/web_UTF-8/MOFA/glance2021-2022/2021-2022%20Taiwan%20at%20a%20Glance%20(English).pdf|dead-url=no}}</ref>{{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70頁|王汎森等|2011年|2loc=第495至496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228至229頁|John C. Copper|2020年|4loc=第27至33頁|John C. Copper|2023年}}。
| align = right
| header = 最具代表性的臺灣小吃排名前二名<ref name = "蘋果日報">陳如嬌和葉濬明. [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070601/3524622/ 蚵仔煎贏珍奶 台灣美食之冠]. 《[[蘋果日報 (台灣)|蘋果日報]]》. 2007年6月1日 [2014年2月23日] {{zh-tw}}.</ref>
| footer =
| image1 = Oysterpanfry TW.jpg
| width1 = 150
| alt1 =
| caption1 = [[蚵仔煎]]。
| image2 = Bubble Tea Becher.jpg
| width2 = 160
| alt2 =
| caption2 = [[珍珠奶茶]]。
}}


[[中央通訊社]]是臺灣最重要的通訊社,另有數百家新聞機構{{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58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222頁|John C. Copper|2020年|3loc=第27至33頁|John C. Copper|2023年}}。2020年,臺灣有32家通訊社、252家[[臺灣報紙列表|報紙出版商]]、1,267家[[台灣雜誌列表|雜誌出版商]]<ref name="MASS MEDIA 2021-2022"/>。《[[中國時報]]》、《[[聯合報]]》、《[[自由時報]]》是[[臺灣報業史|發行量最大]]的報紙,而財經資訊、企業管理、新聞時事、時尚雜誌廣受歡迎{{sfnm|王汎森等|2011年|1loc=第495至496頁|漢寶德等|2011年|2loc=第521至533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223至226頁|John C. Copper|2020年|4loc=第27至33頁|John C. Copper|2023年}}。2022年,臺灣在[[新聞自由指數]]排行第38名,領先韓國(第43名)、日本(第71名)、香港(第148名)、中國大陸(第175名);不過[[臺灣媒體亂象|相關新聞分析]]仍受到[[媒體操縱 (臺灣)|外部力量影響]]{{sfnm|章英華等|2011年|1loc=第493至498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222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3loc=第84至87頁|John C. Copper|2020年|4loc=第27至33頁}}。臺灣還有來自20個國家、75家媒體派駐記者,並引進外國語言報紙與國際期刊雜誌{{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225至226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2loc=第84至87頁|John C. Copper|2023年}}。隨著紙本報紙和雜誌式微,多數媒體朝向[[網路媒體列表|數位發行]]發展{{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58頁|漢寶德等|2011年|2loc=第533至534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223至226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4loc=第84至87頁|John C. Copper|2020年|5loc=第27至33頁}}。
中華民國餐飲文化融合各地美食風格,主要有臺灣閩南菜、臺灣客家菜以及湘菜、魯菜和粵菜等外省菜系<ref name = "郭忠豪">郭忠豪. [http://www.erenlai.com/tw/home/item/5395-2014-02-16-10-15-07.html 這座島嶼,胃納如洋 ─ 變遷中的台灣食物]. 《[[人籟論辨月刊]]》. 2013年9月2日 [2014年2月23日] {{zh-tw}}.</ref>。由於大部分人口是來自中國大陸的漢族,因此菜餚大多與[[中國菜]]相關,並且混合香港、四川省、江蘇省、浙江省等南方風格。而臺灣長期有漢人定居與被日本統治長達50年,也讓[[河洛人 (台灣)|河洛人]]和[[客家人]]菜餚、以及日本料理影響了今日的飲食文化<ref name = "The Cuisine of Taiwan">{{Cite web |url= http://www.wokme.com/cuisines/taiwanese.htm |title= The Cuisine of Taiwan |publisher= Wokme.com Asian Cooking Guide |language= 英文 |accessdate= 2014年2月23日}}</ref><ref name = "Popular Food Culture">Popular Food Culture in Taiwan. 臺灣臺北: [[行政院新聞局]]. 2006年 {{en}}.</ref>。中華民國由於耕地稀少而造成糧食作物不單一,民眾常食用[[稻|稻米]]、[[番薯]]或者[[芋|芋頭]]等作物為主食<ref name = "郭忠豪"/><ref name = "The Cuisine of Taiwan"/>。因四面環海、黑潮洋流經過與冬季冷空氣南下,使得周遭海產資源豐富,民眾常食用魚類、貝類、甲殼類等海洋生物<ref>[http://seafood.nmmba.gov.tw/ExtendStudy-1.aspx 台灣的漁業].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 [2014年2月23日] {{zh-tw}}.</ref>。但是肉類價格昂貴的緣故,雞肉、豬肉、牛肉或羊肉等肉類食品較少出現<ref name = "The Cuisine of Taiwan"/>。


[[臺灣電影]]最早[[臺灣電影史|始於日治時期]],戰後則一度興起[[臺語電影]]<ref name="大眾傳播"/>{{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12頁|劉翠溶等|2011年|2loc=第244頁|陳芳明等|2011年|3loc=第475至480頁|John C. Copper|2020年|4loc=第27至33頁}}。1960年代起,公民營電影公司盛行拍攝寫實電影與文藝片,並引進香港電影技術<ref name="大眾傳播"/>{{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12頁|陳芳明等|2011年|2loc=第480至482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259頁|John C. Copper|2020年|4loc=第18至24頁、第27至33頁}}。1970年代起,功夫片和武俠片成為主流,其後愛國電影及[[三廳電影|小品電影]]也[[臺灣電影列表|開始盛行]]<ref name="大眾傳播"/>{{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12頁|陳芳明等|2011年|2loc=第482至487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259頁}}。1980年代開始,[[中影公司]]主導[[臺灣新電影]]運動,探討社會、人文及歷史題材<ref name="大眾傳播"/>,另有大量紀錄片出現{{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12至913頁|陳芳明等|2011年|2loc=第13至17頁、第487至494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259至261頁|John C. Copper|2020年|4loc=第27至33頁}}。隨著臺灣新電影運動結束、開放外片進口,臺灣電影產業一度沒落<ref name="大眾傳播"/>{{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260頁|陳芳明等|2011年|2loc=第495至498頁}}。直到21世紀初,年輕導演發展在地文化、恐怖、驚悚、犯罪、科幻、奇幻等[[臺灣最高電影票房收入列表|類型電影]]<ref name="大眾傳播"/>{{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260頁|陳芳明等|2011年|2loc=第495至498頁|John C. Copper|2020年|3loc=第27至33頁}}。中華民國政府持續推動[[中華民國電影事業發展基金會|電影產業發展]],並舉辦[[金馬獎]]、[[金穗獎]]等活動<ref name="藝術文化"/>{{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4頁、第926至927頁、第950至956頁|陳芳明等|2011年|2loc=第480至482頁、第487至491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263頁}}。
在主要料理的作法上則講究烹調技術和食材配料,餐會筵席上常見的菜色有[[佛跳牆]]、[[東坡肉]]和[[萬巒豬腳]]等<ref>楊紀代. [http://www.epochtimes.com/b5/10/4/25/n2887906.htm 美食點滴:民以食為天]. 《[[大紀元時報]]》. 2010年10月28日 [2014年2月23日] {{zh-tw}}.</ref>。受到許多民眾信仰佛教、以及環保或者健康因素的影響,各處都有開設專門的素食餐廳<ref>張瓊方. [http://www.taiwanpanorama.com.tw/tw/show_issue.php?id=199728602018C.TXT&cur_page=3&distype=text&table=0&h1=%EF%BF%BD%F0%B6%A2%AE%C8%B9C&h2=&search=&height=&type=&scope=&order=&keyword=&lstPage=&num=&year=1997&month=02 飲食革命──素食正流行]. 《台灣光華雜誌》. 1997年2月 [2014年2月23日] {{zh-tw}}.</ref>。另外在飲食文化中還有著名的「小吃」文化,也就是將料理烹調後再分裝成小盤食用<ref name = "Popular Food Culture"/>。各個城鎮的夜市也因為有許多小吃攤販而廣泛獲得歡迎,成為重要的生活文化代表之一<ref>林珮萱. [http://www.gvm.com.tw/Boardcontent_23757.html 最愛逢甲夜市,最不滿意環境清潔]. 《[[遠見雜誌]]》. 2013年9月 [2014年2月23日] {{zh-tw}}.</ref>,常見的小吃包括有[[蚵仔煎]]、[[香雞排]]、[[臭豆腐]]、[[鹹酥雞]]、[[生煎饅頭]]、[[米血糕]]、[[蚵仔麵線]]、[[滷肉飯]]、[[粽|肉粽]]、[[肉圓 (台灣)|肉圓]]、[[擔仔麵]]、[[牛肉麵]]、[[小籠包]]等<ref name = "蘋果日報"/><ref>[http://www.tcff.com.tw/2013tcff/nightmarket/billboard 10大夜市美食排行榜]. [[交通部觀光局]]. 2013年 [2014年2月23日] {{zh-tw}}.</ref>。著名的飲品像是[[泡沫紅茶]]和[[珍珠奶茶]],前者是將果糖、飲品等全數搖勻後因頂部泡沫而得名,後者則是將粉圓倒入奶茶中共同飲用,這兩者在傳至新加坡、馬來西亞、澳洲、歐洲和北美地區後同樣受到歡迎<ref name = "Popular Food Culture"/><ref>{{Cite web |url= http://coffeetea.about.com/od/bubbletea/a/bubbletea.htm |title= Bubble Tea |author= Sean Paajanen |publisher= [[About.com]] |language= 英文 |accessdate= 2014年2月23日}}</ref>。


=== 藝文活動 ===
=== 休閒 ===
{{Main|藝術|台灣文學|台灣音樂}}
{{Main|體育}}
[[File:Tai Tzu-ying at 2022 Taipei Open.jpg|thumb|羽毛球運動員[[戴資穎]]在2016年印度尼西亞羽球公開賽贏得首座頂級超級賽冠軍{{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276頁}}]]
[[File:163ds.jpg|thumb|left|250px|[[張惠妹]]在2010年時於[[臺北小巨蛋]]登臺演唱。]]
臺灣最受歡迎的[[臺灣體育|體育運動]]包括[[臺灣棒球史|棒球]]、[[臺灣籃球史|籃球]]、{{Link-en|臺灣橄欖球|Rugby union in Taiwan|橄欖球}}、網球和高爾夫球等{{sfnm|章英華等|2011年|1loc=第632至634頁、第637至641頁、第644至648頁|John C. Copper|2020年|2loc=第115至121頁|John C. Copper|2023年}}。臺灣青棒球隊在國際級比賽有著不錯成績,並在1989年成立[[中華職業棒球聯盟]]{{sfnm|王汎森等|2011年|1loc=第525至526頁、第529至530頁|章英華等|2011年|2loc=第20至22頁、第632至634頁、第637至641頁、第644至648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276頁|John C. Copper|2023年}}。籃球是受到許多人(特別是年輕人)歡迎的運動之一{{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273至274頁、第276頁|章英華等|2011年|2loc=第632至634頁、第637至641頁、第644至648頁|John C. Copper|2023年}}。中華民國舉辦[[LPGA台灣錦標賽|LPGA臺灣錦標賽]]等高爾夫球賽事,並在山坡或丘陵上興建[[台灣高爾夫球場列表|高爾夫球場]]<ref>{{Cite web|url=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30361|title=全台高爾夫球場專區|author=|date=|publisher=交通部觀光局|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6-05|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605131625/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30361|dead-url=no}}</ref>{{sfnm|章英華等|2011年|1loc=第632至634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273頁}}。臺灣每年還會舉辦數十場[[台灣馬拉松史|馬拉松比賽]],[[臺北馬拉松]]是規模最大的賽事之一{{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274至276頁}}。許多人熱衷練習來自中國大陸、日本和韓國的[[台灣特有拳種|武術]],或在社區公園從事土風舞等活動{{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18頁|王汎森等|2011年|2loc=第531頁|章英華等|2011年|3loc=第20至22頁|John C. Copper|2020年|4loc=第115至121頁|John C. Copper|2023年}}。中華民國還是全球尖端自行車的外銷大國,推廣自行車比賽及休閒<ref name="運動">{{Cite web|url=https://www.ey.gov.tw/state/2A73536E1E336ADB/834b7f69-9e13-432c-b211-c5fa6b3bea7f|title=運動|author=[[教育部體育署]]|date=2022-07-31|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1-16|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116230358/https://www.ey.gov.tw/state/2A73536E1E336ADB/834b7f69-9e13-432c-b211-c5fa6b3bea7f|dead-url=no}}</ref>{{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1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272頁}}。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加入聯合國後並獲得承認後,中華民國在國際賽事往往只能以權宜名稱「[[中華臺北]]」參加{{sfnm|王汎森等|2011年|1loc=第525至526頁、第528頁|John C. Copper|2020年|2loc=第284至289頁|John C. Copper|2023年}}。儘管反對相關條件,但仍定期派出代表團參加[[奧林匹克運動會]]等國際體育賽事{{sfnm|王汎森等|2011年|1loc=第525至526頁、第528頁|John C. Copper|2023年}}。中華民國在[[奧林匹克運動會中華臺北代表團|奧林匹克運動會]]競技項目中獲得多面獎牌,並在[[2020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創下最佳成績<ref name="運動"/>{{sfnm|王汎森等|2011年|1loc=第528頁}}。中華民國在[[世界運動會中華台北代表團|世界運動會]]、[[世界大學運動會中華台北代表團|世界大學運動會]]、[[亞洲運動會中華台北代表團|亞洲運動會]]、青年奧林匹克運動會、[[帕拉林匹克運動會中華台北代表團|帕拉林匹克運動會]]、聽障奧林匹克運動會等賽事亦有[[中華臺北國際大型運動會獎牌列表|獲獎紀錄]]<ref name="運動"/>。為了培育學校優秀運動人才,中華民國舉辦各項學生運動聯賽遴選運動人才,並推動體育學術、體育教學、校園競賽等措施<ref name="運動"/>{{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649至652頁、第660至662頁|王汎森等|2011年|2loc=第525頁、第531至537頁}}。
受到[[台灣歷史]]過去曾經歷過不同政權和民族統治的影響,中華民國當前呈現出以臺灣為特色的多元文化<ref>[[張炎憲]]. [http://www.twcenter.org.tw/a05/a05_01_05.htm 台灣歷史發展的特色]. 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 2005年1月5日 [2014年2月23日] {{zh-tw}}.</ref>。政府認定的傳統民俗文化包括有臺灣原住民族的傳統習俗,以及漢族的剪紙、油紙傘、紙燈籠、木雕和刺繡等技藝為主的民間藝術,另外也涵蓋因海島文化而逐漸形成的春節、元宵節、清明節、豐年祭等節慶文化<ref name = "Yearbook 2013 208">{{Cite book | author = [[行政院發言人辦公室]] | title = The Republic of China Yearbook 2013 | location = 臺灣 | publisher = [[行政院新聞局]] | date = 2013年11月1日 | pages = 第208頁 | ISBN = 978-9860384178 | accessdate = 2014年2月27日 | language = 英文}}</ref>。[[中國國民黨]]為首的中華民國政府於1949年撤往臺灣地區後,以{{Link-en|中國國民黨文化政策歷史|History of the Kuomintang cultural policy|官方立場}}推動[[中國書法]]、[[中國畫]]、{{Link-en|中國民間藝術|Chinese folk art}}和傳統[[戲曲]]等藝文活動<ref>施並錫和蔡淑雅. [http://nctufamily.nctu.edu.tw/nctu_club/2006/5/p13.asp 台灣與西方藝術的千絲萬縷]. [[國立交通大學]]. 2006年5月1日. [2014年2月23日] {{zh-tw}}.</ref><ref>徐亞湘. [http://www.com2.tw/chta-news/2007-3/chta-0703-ac82.htm 三角作用:現代化、政治力與市場機制多層影響下的20世紀台灣戲曲]. [[中華戲劇學會]]. 2007年. [2014年2月23日] {{zh-tw}}.</ref>。到了1987年解除戒嚴後,中華民國的藝文、美術活動隨著社會開放而進入多元發展的階段<ref>呂松穎. [http://taiwaneseart.ntmofa.gov.tw/thesis/4%20%E8%A7%A3%E5%9A%B4%E5%BE%8C%E5%8F%B0%E7%81%A3%E7%BE%8E%E8%A1%93%E7%9A%84%E5%A4%9A%E5%85%83%E9%9D%A2%E8%B2%8C_%E4%B8%AD_.pdf 解嚴後台灣美術的多元面貌]. [[國立臺灣美術館]]. [2014年2月23日] {{zh-tw}}.</ref>。而自2000年開始,[[台灣本土化運動]]及相關議題成為是中華民國自身文化論述的重要議題,主要解讀與內容圍繞著中國文化、原住民族文化和臺灣文化上<ref>{{Cite book | author = 陳昭瑛 | title = 《[https://books.google.com.tw/books?id=Ir9BULJZrXIC&printsec=frontcover&hl=zh-TW#v=onepage&q&f=false 臺灣文學與本土化運動]》 | location = 臺灣臺北 | publisher = [[國立臺灣大學]] | date = 2009年10月1日 | ISBN = 978-9860197495 | accessdate = 2014年3月2日 | language = 正體中文}}</ref>。


中華民國定期舉辦[[中華民國全國運動會|全國運動會]]、[[中華民國全民運動會|全民運動會]]、[[台灣原住民運動員|全國原住民族運動會]]、[[全國身心障礙國民運動會]]、[[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全國大專校院運動會]]等比賽<ref name="運動"/>{{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651至652頁、第659頁|王汎森等|2011年|2loc=第531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272頁}}。中華民國政府還推動運動環境改善,興設[[臺灣國民運動中心列表|國民運動中心]]等[[台灣體育場館列表|體育場館設施]],並鼓勵民間職業運動產業發展<ref name="運動"/>{{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87至88頁、第658至660頁|王汎森等|2011年|2loc=第524至525頁、第528至530頁|章英華等|2011年|3loc=第644至648頁}}。多個城市設有公共自行車系統<ref name="公共自行車"/>,並規劃環島[[臺灣自行車道列表|自行車道路網]]<ref name="運動"/>{{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660頁、第676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171至172頁、第189至190頁、第272頁|John C. Copper|2020年|3loc=第115至121頁}}。其他受歡迎的休憩方式還有爬山、散步、度假、電視、電影、音樂、跳舞、閱讀等,各類型[[臺灣登山運動|登山運動]]相當風行<ref name="臺灣概況"/>{{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18至919頁|章英華等|2011年|2loc=第20至23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252頁、第276至277頁|John C. Copper|2020年|4loc=第115至121頁|John C. Copper|2023年}}。臺灣各地都有[[臺灣購物中心列表|大型購物中心]]、[[臺灣百貨列表|連鎖百貨公司]]和特色商圈<ref>{{Cite web|url=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00107|title=購物|author=|date=|publisher=交通部觀光局|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3-26|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326193122/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00107|dead-url=no}}</ref>,臺灣中部更擁有多處渡假村及遊樂中心<ref>{{Cite web|url=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00502|title=中部地區|author=|date=|publisher=交通部觀光局|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3-26|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326185656/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00502|dead-url=no}}</ref>{{sfnm|章英華等|2011年|1loc=第20至22頁、第608至609頁、第611至614頁}}。
中華民國文學界長期以來便陸續發表各式風格的作品,也出現如[[魯迅]]、[[楊逵]]、[[柏楊]]、[[周夢蝶]]、[[李敖]]、[[白先勇]]、[[陳若曦]]、[[瓊瑤]]、[[三毛 (作家)|三毛]]、[[邱妙津]]、[[張系國]]等著名作家。表演藝術除了過去曾在電視上盛行的[[歌仔戲]]和[[布袋戲]]繼續獲得政府重視外<ref>{{Cite web |url= http://tlweb.latrobe.edu.au/humanities/screeningthepast/firstrelease/fr1100/jdfr11g.htm |title= Dancing shadows of film exhibition: Taiwan and the Japanese influence |author= Jeanne Deslandes |date= 2000年11月1日 |publisher= [[拉籌伯大學]] |language= 英文 |accessdate= 2014年2月23日}}</ref>,也出現像是[[林懷民]]的[[雲門舞集]]等現代表演舞團<ref name = "Folk Arts"/><ref>{{Cite book | author = [[行政院發言人辦公室]] | title = The Republic of China Yearbook 2013 | location = 臺灣 | publisher = [[行政院新聞局]] | date = 2013年11月1日 | pages = 第211頁至第213頁 | ISBN = 978-9860384178 | accessdate = 2014年2月27日 | language = 英文}}</ref>。今日中華民國樂壇也呈現多元形式,包括有南島語系的民族音樂、中國大陸的傳統樂曲、西方世界的古典音樂和各式流行音樂等<ref name = "藝術文化">[[中華民國文化部]]. [http://www.ey.gov.tw/state/News_Content3.aspx?n=6A1DF17EC68FF6D9&sms=948E2595995D4CBA&s=C39C4F3EE76B3BB2 藝術文化]. [[行政院]]. 2014年1月16日 [2014年2月23日] {{zh-tw}}.</ref><ref name = "Yearbook 2013 209-211">{{Cite book | author = [[行政院發言人辦公室]] | title = The Republic of China Yearbook 2013 | location = 臺灣 | publisher = [[行政院新聞局]] | date = 2013年11月1日 | pages = 第209頁至第211頁 | ISBN = 978-9860384178 | accessdate = 2014年2月27日 | language = 英文}}</ref>。其中古典音樂在中華民國獲得高度發展,包括小提琴家[[林昭亮]]、鋼琴家{{Link-en|胡瀞雲|Ching-Yun Hu}}和{{Link-en|林肯中心室內樂協會|Chamber Music Society of Lincoln Center}}藝術總監{{Link-en|吳菡|Wu Han (pianist)}}等人都獲得許多關注<ref name = "藝術文化"/>。中華民國也是[[華語流行音樂]]的重要發展地,成功讓華語流行音樂在亞洲地區廣受歡迎,並且出現[[周杰倫]]、[[蔡依林]]或者是[[飛輪海]]等專業歌手<ref name = "Yearbook 2013 209-211"/><ref>{{Cite web |url= http://www.taipeitimes.com/News/feat/archives/2010/01/24/2003464261 |title= Hardcover: US: Taiwan’s secret weapon |author= Bradley Winterton |date= 2010年1月24日 |publisher= 《[[台北時報]]》 |language= 英文 |accessdate= 2014年2月23日}}</ref><ref>{{Cite book | author = Stephanie Donald、Michael Keane和Yin Hong | title = Media in China: Consumption, Content and Crisis | location = 英國倫敦 | publisher = {{Link-en|Routledge|Routledge}} | date = 2002年8月23日 | ISBN = 978-0700716142 | accessdate = 2014年3月2日 | url = 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id=C-P7jP0dtv0C&printsec=frontcover&hl=zh-TW#v=onepage&q&f=false | language = 英文}}</ref>。

=== 影視娛樂 ===
{{Main|台灣攝影|台灣電影}}
[[File:New Mingshen Theater 20120506a.jpg|thumb|left|250px|中華民國一家電影院。]]

今日中華民國的影視娛樂服務樣貌不斷有所改變,形成以無線網路、有線網路、網際網路媒體等數位科技為基礎發展而成的大眾傳播文化。其中{{Link-en|臺灣電視連續劇列表|List of Taiwanese television series|臺灣電視節目}}受到各地歡迎,陸陸續續在新加坡、馬來西亞以及其他亞洲國家播出過。許多電視公司也紛紛投入拍攝[[肥皂劇|電視連續劇]],由於其迎合臺灣民眾的喜好而被獨立劃分為[[台灣電視劇]]類型,像是《[[惡作劇之吻]]》、《[[花樣少年少女]]》、《[[命中注定我愛你]]》、《[[愛上巧克力]]》等較受歡迎的作品還成功推廣至其他亞洲國家<ref>{{Cite book | author = {{Link-en|映竹|Ying Zhu}} | title = TV Drama in China | location = 香港薄扶林 | publisher = [[香港大學]] | date = 2008年11月11日 | ISBN = 978-9622099401 | accessdate = 2014年3月2日 | url = 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id=8bHUAQAAQBAJ&printsec=frontcover&hl=zh-TW#v=onepage&q&f=false | language = 英文}}</ref>。另外由於當代中華民國社會具有多元文化背景、自由且富含創作力,因此能夠給予中華民國的影視工作者良好的發展空間<ref>[http://www.taiwancinema.com/ct_52698_63 台灣電影如何面對韓國、大陸等國之競爭壓力?]. [[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 2006年2月14日 [2014年2月23日] {{zh-tw}}.</ref>。

[[台灣電影]]曾多次獲得國際電影獎獎項或者是在世界各地的國際影展上映,著名的臺灣電影導演包括有[[李安]]、[[蔡明亮]]、[[楊德昌]]、[[侯孝賢]]、[[鈕承澤]]等人<ref>吳坤墉. [http://www.taiwan-panorama.com/tw/show_issue.php?id=199938803116C.TXT&table=0&cur_page=1&distype= 三大洲影展──從歐洲看台灣電影]. 《台灣光華雜誌》. 1999年3月 [2014年2月23日] {{zh-tw}}.</ref>。早期電影是由[[臺灣電影文化公司]]、[[中影公司]]等官方製片廠製作,內容以新聞片與政治宣傳片之製作為主<ref name = "李道明">[[李道明 (導演)|李道明]]. [http://w3.tkgsh.tn.edu.tw/97c219/%E5%8F%B0%E7%81%A3%E9%9B%BB%E5%BD%B1%E7%99%BC%E5%B1%95.htm 台灣電影一百年]. 德光中學綜合高中. 2000年11月1日 [2014年2月23日] {{zh-tw}}.</ref>。1960年代中華民國總共製作了200部至300部電影,透過拍攝愛情片、武俠片和愛國片作品使得電影產業蓬勃發展<ref name = "Yearbook 2013 213-215">{{Cite book | author = [[行政院發言人辦公室]] | title = The Republic of China Yearbook 2013 | location = 臺灣 | publisher = [[行政院新聞局]] | date = 2013年11月1日 | pages = 第213頁至第215頁 | ISBN = 978-9860384178 | accessdate = 2014年2月27日 | language = 英文}}</ref>。但隨著香港電影產業逐漸成熟後,中華民國自身的電影產業產能反而逐漸下滑<ref name = "Cinema">{{Cite web |url= http://www.taiwan.gov.tw/ct.asp?xItem=27553&ctNode=1924&mp=1001 |title= Cinema |author= [[中華民國外交部]] |date= 2010年5月26日 |publisher= [[行政院新聞局]] |language= 英文 |accessdate= 2014年2月23日}}</ref>。

到了1980年,楊德昌和侯孝賢開始發展具有個人特色的電影作品,並且贏得多座著名的國際電影獎獎項<ref name = "Yearbook 2013 213-215"/>。但這些作品在中華民國電影市場並沒有廣泛受到認同,許多民眾都不願意進入電影院觀賞中華民國自製的電影<ref name = "Cinema"/>。對此李安和蔡明亮等年輕導演則推出較為吸引普通觀眾的電影,許多新銳電影導演也在市場低迷時繼續投入拍攝<ref name = "Yearbook 2013 213-215"/><ref name = "李道明"/>。同時政府也提供電影輔導金辦法以培育電影人才、促進影片製作品質和數量,希望能達到發展自身電影產業的目標<ref>[http://www.taiwancinema.com/ct_52947_444 人才培訓─電影政策與願景]. [[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 2006年3月13日 [2014年2月23日] {{zh-tw}}.</ref>。一直到2008年[[魏德聖]]執導的《[[海角七號]]》上映後,成功為臺灣電影帶來復興之熱潮<ref name = "Yearbook 2013 213-215"/><ref>李光真. [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KIndepArticle.aspx?id=15820 熱血]. 《[[商業周刊 (台灣)|商業周刊]]》. 2011年6月29日 [2014年2月23日] {{zh-tw}}.</ref>。

=== 旅遊觀光 ===
[[File:Chiang Kai-shek Memorial Hall 2009 2 amk.JPG|thumb|right|250px|位於臺北市的[[中正紀念堂]]。]]

前往中華民國旅遊觀光的遊客數量長期逐年增長,在2009年時有4,395,000名遊客抵達中華民國,且比2008年同期增長了18%;雖然外國遊客數量與前一年相比出現減少的趨勢,但來自[[中國大陸]]的參觀民眾則增加了一倍<ref>[http://admin.taiwan.net.tw/statistics/File/200912/table01_2009.pdf 歷年來臺旅客統計]. [[交通部觀光局]]. [2014年2月23日] {{zh-tw}}.</ref>。前來觀光的外國遊客大部分來自亞洲國家,特別以[[日本]]民眾佔最大多數,其他非亞洲國家的觀光客則主要來自[[美國]]和[[英國]]<ref>[http://admin.taiwan.net.tw/statistics/File/200912/table02_2009.pdf 98年來臺旅客居住地統計]. [[交通部觀光局]]. [2014年2月23日] {{zh-tw}}.</ref>。重要旅遊景點包括各個國家公園、[[國家級風景特定區]]和觀光遊憩區<ref>[[交通部觀光局]]. [http://www.ey.gov.tw/state/News_Content3.aspx?n=ED2C71BADA12080A&sms=A97950325C13353E&s=A291310F89C36204 交通部觀光局所屬13處國家風景區介紹]. [[行政院]]. 2014年3月25日 [2014年2月23日] {{zh-tw}}.</ref><ref>陳宗玄. [http://ir.lib.cyut.edu.tw:8080/bitstream/310901800/14466/2/%E8%87%BA%E7%81%A3%E4%B8%BB%E8%A6%81%E8%A7%80%E5%85%89%E9%81%8A%E6%86%A9%E5%8D%80%E9%81%8A%E5%AE%A2%E4%BA%BA%E6%95%B8%E6%A6%82%E6%B3%81%E8%88%87%E7%99%BC%E5%B1%95%E5%88%86%E6%9E%90.pdf 臺灣主要觀光遊憩區遊客人數概況與發展分析]. [[朝陽科技大學]] [2014年2月23日] {{zh-tw}}.</ref>,另外臺灣的休閒農場與溫泉景點也吸引不少遊客<ref>[[經濟部水利署]]. [http://conf.ncku.edu.tw/resource/html/uploads/upfile/9_2nd_REC_Speech.pdf 台灣溫泉資源之未來展望]. [[國立成功大學]] [2014年2月23日] {{zh-tw}}.</ref><ref>{{Cite web |url= http://eng.taiwan.net.tw/m1.aspx?sNo=0002015 |title= Recreation Farms |publisher= [[交通部觀光局]] |language= 英文 |accessdate= 2014年2月23日}}</ref>。當前政府也開始發展醫療旅遊,並且計畫建設數座醫療村提供服務<ref>林淑媛. 再造篇》六大產業…終極考驗. 《[[經濟日報 (台灣)|經濟日報]]》. 2009年5月16日 {{zh-tw}}.</ref><ref>{{Cite web |url= http://www.taiwanholidays.com.au/taiwan-markets-open-up-for-medical-tourism-to-taiwan |title= Markets Open up for Medical Tourism to Taiwan |date= 2010年10月22日 |publisher= Taiwan Holidays |language= 英文 |accessdate= 2014年2月23日}}</ref>。位於城市的重要景點則有在2004年至2010年期間為世界上最高建築的[[台北101]]<ref>[http://taiwan.net.tw/m1.aspx?sNo=0001090&id=7927 台北101]. [[交通部觀光局]] [2014年2月23日] {{zh-tw}}.</ref>,以及包括[[國立故宮博物院]]、[[中正紀念堂]]、[[草悟道]]、各類紀念公園和各處夜市等<ref>[[交通部觀光局]]. [http://www.ey.gov.tw/state/News_Content3.aspx?n=ED2C71BADA12080A&sms=A97950325C13353E&s=F7B0FB26BE45AD98 最新之觀光統計]. [[行政院]]. 2014年3月21日 [2014年2月23日] {{zh-tw}}.</ref>。而今日中華民國設立有極高密度的24小時便利商店,除了能提供普通服務外還與金融機構以及政府機關合作,使得徵收停車費、水電費、交通罰款、信用卡支付以及郵寄包裹等服務都能夠在便利商店進行<ref>{{Cite web |url= http://www.amcham.com.tw/index2.php?option=com_content&do_pdf=1&id=643 |title= Convenience Stores Aim at Differentiation |author= Alexander Pevzner |publisher= [[美國商會]] |language= 英文 |accessdate= 2014年3月15日}}</ref>。

中華民國在境內也成立許多可供遊客參觀或學習的博物館,著名的博物館有收藏650,000件中國[[青銅|青銅器]]、[[玉|玉器]]、書法、繪畫和瓷器的[[國立故宮博物院]],這也廣泛被認為是世界上收藏中國藝術最重要的博物館之一<ref>[http://taiwan.net.tw/m1.aspx?sNo=0001090&id=74 國立故宮博物院]. [[交通部觀光局]] [2014年2月23日] {{zh-tw}}.</ref>。自1933年開始,中國國民黨所領導的中華民國政府便將原先收藏在北京市[[故宮]]的藝術品運出,多次轉移收藏地後最終一部分物件在第二次國共內戰期間運至臺灣<ref name = "法新社">{{Cite web |url= http://www.webcitation.org/5tLc0bqi3 |title= Taiwan to loan art to China amid warming ties |author= [[法新社]] |date= 2010年9月22日 |publisher= [[Google新聞]] |language= 英文 |accessdate= 2014年2月27日}}</ref>。儘管常設型展覽的內容每季都會更換,但仍然需要花費12年才能將所有的藝術品全部展出<ref name = "Tourism">行政院新聞局. Tourism. 臺灣臺北: The Republic of China Yearbook 2009. 2009年 {{en}}.</ref>。中華人民共和國曾經多次表示這些收藏品是遭竊並呼籲盡早退還,但是中華民國自[[文化大革命]]結束後認為這是保護藝術品不受破壞的必要行動,不過今日雙方博物館也恢復中國傳統文物遺產的交流<ref name = "法新社"/>。而在中正紀念堂則有[[國家戲劇院]]和[[國家音樂廳]]提供藝文表演,[[國立國父紀念館]]也會舉辦多項文化活動、音樂會以及演講會等<ref name = "Tourism"/>。另外一方面,政府也在臺中市則成立了收藏[[明朝]]與[[清朝]]畫作以及臺灣當代藝術家作品的[[國立臺灣美術館]]<ref name = "Tourism"/>。

=== 體育競賽 ===
{{Main|台灣體育|中華奧林匹克委員會|奧林匹克運動會中華台北代表團|中華民國體育運動總會}}
[[File:東京巨蛋棒球場外持國旗看板為臺灣加油的球迷們 Fans waving TAIWAN's National Flag for WBC baseball game TAIWAN vs. JAPAN held in Tokyo Dome.jpg|thumb|right|250px|在日本[[東京巨蛋]]棒球場外持[[中華民國國旗]]與看板為[[2013年世界棒球經典賽]]加油的臺灣球迷。]]

[[棒球]]在中華民國被視為頗盛行的[[國民運動]]<ref name = "Joseph Yeh">{{Cite web |url= http://www.culture.tw/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918&Itemid=157 |title= Taiwan Baseball a new rallying point for national pride |author= Joseph Yeh |date= 2008年9月30日 |publisher= culture.tw |language= 英文 |accessdate= 2014年2月26日}}</ref>,也是受社會大眾歡迎的體育項目<ref name = "popular sport">{{Cite web |url= http://focustaiwan.tw/news/aliv/201007030009.aspx |title= Baseball most popular sport in Taiwan: poll |date= 2010年7月3日 |publisher= [[中央通訊社]] |language= 英文 |accessdate= 2014年2月23日}}</ref>。[[中華民國棒球協會]]於1973年宣告成立,職業棒球聯盟則到了1989年時才組建[[中華職業棒球大聯盟]]<ref>陳志祥.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118000817-260111 兄弟洪家退場 中職快速通過]. [[中時電子報]]. 2014年1月8日 [2014年2月26日] {{zh-tw}}.</ref>,並在2003年與同為競爭對手的[[台灣職棒大聯盟]]合併<ref name = "關於中職">[http://www.cpbl.com.tw/about.aspx 關於中職]. [[中華職業棒球大聯盟]]. [2014年3月15日] {{zh-tw}}.</ref>。今日中華職業棒球大聯盟轄下有4支球隊<ref>{{Cite book | author = [[行政院發言人辦公室]] | title = The Republic of China Yearbook 2013 | location = 臺灣 | publisher = [[行政院新聞局]] | date = 2013年11月1日 | pages = 第229頁至第230頁 | ISBN = 978-9860384178 | accessdate = 2014年2月27日 | language = 英文}}</ref>,在[[中華職棒24年]]時平均每場比賽有6,079名觀眾進場觀看<ref name = "關於中職"/>。中華民國也曾舉辦2001年與2007年[[亞洲棒球錦標賽]]、2007年[[世界盃棒球賽]]和2013年[[世界棒球經典賽]]<ref name = "教育部體育署">[[教育部體育署]]. [http://www.ey.gov.tw/state/News_Content3.aspx?n=49352C53FCAA948C&sms=29BFBFE8EA1F72DB&s=E16AD119ADC50F1B 運動]. [[行政院]]. 2014年4月3日 [2014年2月23日] {{zh-tw}}.</ref><ref>{{Cite web |url= http://mlb.mlb.com/usa_baseball/schedule_world_cup.jsp |title= 2007 USA Baseball World Cup Schedule |date= 2007年 |publisher= [[美國職棒大聯盟]] |language= 英文 |accessdate= 2014年2月26日}}</ref>,並且在1982年與1992年的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上贏得銅牌和銀牌<ref name = "Joseph Yeh"/>。同時許多棒球選手也先後前往美國參與[[美國職棒大聯盟]]比賽,這包括有[[王建民 (棒球選手)|王建民]]、[[陳偉殷]]、[[曹錦輝]]、[[郭泓志]]、[[倪福德]]和[[胡金龍]]等著名球員<ref name = "Joseph Yeh"/><ref>林宏翰. [http://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1403260012-1.aspx 直升大聯盟 王維中將寫下歷史]. [[中央通訊社]]. 2014年3月26日 [2014年2月26日] {{zh-tw}}.</ref>。[[籃球]]也是中華民國政府主力推廣的運動項目之一<ref>{{Cite web |url= http://taiwanreview.nat.gov.tw/ct.asp?xItem=43967&CtNode=128 |title= A Passion for Hoops |author= Audrey Wang |date= 2008年6月1日 |publisher= {{Link-en|台灣評論|Taiwan Review}} |language= 英文 |accessdate= 2014年2月26日}}</ref>,並且每年會舉辦[[威廉·瓊斯盃國際籃球邀請賽]]和[[超級籃球聯賽]]等賽事<ref name = "教育部體育署"/>。

而在[[朱木炎]]和[[陳詩欣]]於[[2004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奪得兩面跆拳道項目金牌後,中華民國政府近幾年也開始推廣跆拳道,之後在[[楊宜蓁]]等跆拳道選手協助下逐漸成長<ref name = "教育部體育署"/>。中華民國也是經常參與[[合球]]比賽的亞洲國家,並且分別在2008年世界青年盃合球錦標賽和2009年世界盃合球賽贏得銀牌與銅牌<ref>{{Cite web |url= http://www.businesswire.com/news/home/20081108005017/en/Netherlands-Retains-World-Youth-Korfball-Champion-Taiwan#.U2qlKPmSycI |title= Netherlands Retains World Youth Korfball Champion; Taiwan is On the Way to the World... |date= 2008年11月8日 |publisher= {{Link-en|美國商業資料|Business Wire}} |language= 英文 |accessdate= 2014年3月15日}}</ref><ref>{{Cite web |url= http://www.taipeitimes.com/News/front/archives/2009/07/22/2003449286 |title= Jujitsu, korfball put Taiwan back on winning track |author= Richard Hazeldine |date= 2009年7月22日 |publisher= 《[[台北時報]]》 |language= 英文 |accessdate= 2014年2月23日}}</ref>。在[[美國女子職業高爾夫協會|美國女子職業-{高}-爾夫協會]]有傑出表現的{{Link-en|職業高爾夫球選手|Professional golfer|職業-{高}-爾夫球選手}}[[曾雅妮]]也來自中華民國,她不但是最為年輕的{{Link-en|女子五大滿貫賽|Women's major golf championships}}冠軍球員<ref>{{Cite web |url= http://www.nytimes.com/2011/08/01/sports/golf/2011-womens-british-open-yani-tseng-wins-fifth-major.html?_r=0 |title= At Only 22, Tseng Wins Fifth Major |author= [[美聯社]] |date= 2011年7月31日 |publisher= 《[[紐約時報]]》 |language= 英文 |accessdate= 2014年2月23日}}</ref>,並且在2011年至2013年期間連續109週於[[女子高爾夫世界排名|女子-{高}-爾夫世界排名]]上排行世界第一名<ref>{{Cite web |url= http://www.taipeitimes.com/News/front/archives/2011/02/14/2003495832 |title= Victorious Tseng takes No. 1 ranking |author= [[法新社]] |date= 2011年2月14日 |publisher= 《[[台北時報]]》 |language= 英文 |accessdate= 2014年2月23日}}</ref><ref>{{Cite web |url= http://espn.go.com/golf/story/_/id/9063564/stacy-lewis-wins-lpga-founders-cup-takes-world-no-1 |title= Stacy Lewis wins, now No. 1 in world |author= [[美聯社]] |date= 2013年3月18日 |publisher= [[ESPN]] |language= 英文 |accessdate= 2014年2月23日}}</ref>。其他中華民國經常獲得競賽佳績的體育項目還有[[撞球]]、[[羽毛球]]、[[舉重]]、[[拔河]]、[[馬拉松]]、[[桌球]]等<ref name = "教育部體育署"/>,而今日在各地都有設立競技運動場館、國民運動中心、運動公園、多功能運動場所、[[游泳池]]、[[棒球場]]<ref name = "popular sport"/>、[[高爾夫球場]]以及[[單車徑]]等設施<ref>[http://www.edu.tw/userfiles/url/20130925101821/102.06.25%E9%AB%94%E8%82%B2%E9%81%8B%E5%8B%95%E6%94%BF%E7%AD%96%E7%99%BD%E7%9A%AE%E6%9B%B8.pdf 體育運動政策白皮書]. [[中華民國教育部]]. 2013年6月25日 [2014年2月26日] {{zh-tw}}.</ref>。

儘管受到[[臺灣問題|政治影響]]使得中華民國在參與國際體育組織和相關賽事時必須使用「中華臺北」的名義<ref>[http://www.cna.com.tw/news/todayinhistory/0208-1.aspx 2月8日:歷史上的今天]. [[中央通訊社]]. 2013年9月17日 [2014年2月26日] {{zh-tw}}.</ref>,甚至禁止在奧林匹克運動會等國際場合中使用[[中華民國國歌]]和出現[[中華民國國旗]],而改用中華奧林匹克委員會改編[[中華民國國旗歌]]而成的會歌以及[[梅花旗|會旗]]取代<ref>{{Cite web |url= http://www.deseretnews.com/article/894748/Taiwan-flags-in-SL-ruffle-a-few-feelings.html |title= Taiwan flags in S.L. ruffle a few feelings |author= Jennifer Dobner |date= 2002年2月10日 |publisher= 《{{Link-en|德撒律新聞|Deseret News}}》 |language= 英文 |accessdate= 2014年2月27日}}</ref>。中華民國為了提倡全民運動而每隔2年舉辦一次[[中華民國全國運動會]]、[[中華民國全民運動會]]、[[全國原住民運動會]]和[[全國身心障礙運動會]],並且每年舉辦[[全國大專院校運動會]]與[[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以鼓勵青年運動和培養新人選手。中華民國在臺灣也曾數度舉辦國際體育活動,並且因而建設相關體育設施、獲得活動承辦經驗以及取得主辦其他國際賽事的機會。這些國際型比賽包括有每年都會舉辦的[[台北國際馬拉松]]、[[國際自由車環台公路大賽]]<ref name = "教育部體育署"/>、[[富邦LPGA台灣錦標賽]]等<ref>{{Cite book | author = [[行政院發言人辦公室]] | title = The Republic of China Yearbook 2013 | location = 臺灣 | publisher = [[行政院新聞局]] | date = 2013年11月1日 | pages = 第228頁 | ISBN = 978-9860384178 | accessdate = 2014年2月27日 | language = 英文}}</ref>,以及在2009年7月於高雄市舉辦的[[2009年世界運動會|世界運動會]]<ref>[http://www.worldgames2009.khms.gov.tw/wg2009/cht/index.php 2009年高雄世運會官網]. [[財團法人2009世界運動會組織委員會基金會]]. [2014年2月23日] {{zh-tw}}.</ref>、2009年9月於臺北市舉辦的[[2009年夏季聽障奧林匹克運動會|夏季聽障奧林匹克運動會]]和預定在2017年於臺北市舉辦的[[世界大學生運動會]]<ref>王樹衡. [http://oldsac.sa.gov.tw/resource/annualreport/sport6/p12.asp 逾80個國家、近4,000名選手報名參賽,臺灣首度舉辦奧林匹克家族相關賽事]. [[中時電子報]]. 2009年3月 [2014年2月26日] {{zh-tw}}.</ref><ref>{{Cite web |url= http://www.chinapost.com.tw/sports/other/2011/12/01/324608/Taipei-to.htm |title= Taipei to host 2017 Summer Universiade |author= Joseph Yeh |date= 2011年12月1日 |publisher= 《[[英文中國郵報]]》 |language= 英文 |accessdate= 2014年2月23日}}</ref>。


== 參見 ==
== 參見 ==
{{Portal box|中華民國|中國|臺灣}}
{{Portal box|中華民國|灣}}
* [[臺灣|台灣]]
{{div col|cols= 2}}
* [[臺澎金馬個別關稅領域]]
* [[臺灣地區|台澎金馬]]
* [[臺灣]]
* [[中華民國歷史]]
** [[中華民國大陸時期]]
* [[臺灣第一列表]]
* [[臺灣之最列表]]
* [[臺灣世界紀錄列表]]
* [[中國歷史]]
* [[中華民國法律]]
* [[中華民國流亡政府]]
* [[中華民國國民]]
* [[中華民國國家元首列表]]
* [[中華民國政府]]
* [[中華民國政黨]]
* [[中華臺北]]
* [[未被國際普遍承認的國家列表]]
{{div col end}}


== 註釋 ==
== 註釋 ==
<div class="reflist columns references-column-width" style="-moz-column-width: 30em; -webkit-column-width: 30em; column-width: 30em; list-style-type: decimal;">
{{Refbegin|2}}
<references group = "註"/>
<references group="註"></references>
</div>
{{Refend}}


== 參考資料 ==
== 參考資料 ==
{{Reflist|4}}
{{Reflist|30em}}


== 參考文獻 ==
== 參考文獻 ==
{{Refbegin|2}}
{{Refbegin|3}}
* {{zh-tw}} {{Cite book | author = [[張玉法]] | title = 《中華民國史稿 | location = 灣信義 | publisher = [[聯經出版]] | date = 1998年10月26日 | ISBN = 978-9570818260}}
* {{Cite book|author=[[行政院新聞傳播處]]|editor=|title=《中華民國年鑑100年》|location=中華民國|publisher=行政院|date=2012-10-01|ISBN=9789860333152|accessdate=|url=|language=zh-hant|ref={{harvid|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
* {{Cite book|author=王汎森等|editor=|title=《中華民國發展史:學術發展》|location=中華民國臺北|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date=2011-11-11|ISBN=9789860296990|accessdate=|url=|language=zh-hant|ref={{harvid|王汎森等|2011年}}}}

* {{Cite book|author=趙永茂等|editor=|title=《中華民國發展史:政治與法制》|location=中華民國臺北|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date=2011-11-11|ISBN=9789860297041|accessdate=|url=|language=zh-hant|ref={{harvid|趙永茂等|2011年}}}}
* {{en}} {{Cite book | author = [[馮兆基]](Edmund S. K. Fung) | title = In Search of Chinese Democracy: Civil Opposition in Nationalist China, 1929-1949 | location = 英國劍橋 | publisher = [[劍橋大學出版社]] | date = 2000年9月4日 | ISBN = 978-0521771245 | url = 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id=N-b4-B85KJ4C&printsec=frontcover&hl=zh-TW#v=onepage&q&f=false}}
* {{Cite book|author=劉翠溶、周濟等|editor=|title=《中華民國發展史:經濟發展》|location=中華民國臺北|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date=2011-11-11|ISBN=9789860297034|accessdate=|url=|language=zh-hant|ref={{harvid|劉翠溶等|2011年}}}}
* {{en}} {{Cite book | author = {{Link-en|喬納森·芬比|Jonathan Fenby}} | title = The Penguin History of Modern China: The Fall and Rise of a Great Power, 1850-2008 | location = 英國西敏寺 | publisher = [[企鵝出版集團]] | date = 2008年5月29日 | ISBN = 978-0713998320 | url = 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id=8t6VLxjTZ2IC&printsec=frontcover&hl=zh-TW#v=onepage&q&f=false}}
* {{Cite book|author=章英華等|editor=|title=《中華民國發展史:社會發展》|location=中華民國臺北|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date=2011-11-11|ISBN=9789860297027|accessdate=|url=|language=zh-hant|ref={{harvid|章英華等|2011年}}}}
* {{en}} 2008 White Paper On Taiwan Industrial Technology. 臺灣臺北: 經濟部技術處. 2008年11月27日.
* {{Cite book|author=陳芳明、林惺嶽等|editor=|title=《中華民國發展史:文學與藝術》|location=中華民國臺北|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date=2011-11-11|ISBN=9789860297010|accessdate=|url=|language=zh-hant|ref={{harvid|陳芳明等|2011年}}}}
* {{en}} {{Cite book | author = Bernard Cole | title = Taiwan's Security: History and Prospects | location = 英國倫敦 | publisher = {{Link-en|Routledge|Routledge}} | date = 2006年2月1日 | ISBN = 978-0415365819 | url = 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id=k5BhXnbTCqgC&printsec=frontcover&hl=zh-TW#v=onepage&q&f=false}}
* {{Cite book|author=漢寶德、呂芳上等|editor=|title=《中華民國發展史:教育與文化》|location=中華民國臺北|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date=2011-11-11|ISBN=9789860297003|accessdate=|url=|language=zh-hant|ref={{harvid|漢寶德等|2011年}}}}
* {{en}} Gail E. Makinen和G. Thomas Woodward. [http://www.jstor.org/discover/10.2307/1992580?uid=3739216&uid=2&uid=4&sid=21104077772187 The Taiwanese Hyperinflation and Stabilization of 1945-1952]. 美國哥倫布: 《{{Link-en|金錢、信用與銀行期刊|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 1989年2月.
* {{Cite book|author=[[行政院新聞傳播處]]|editor=|title=The Republic of China Yearbook 2016|location=中華民國臺北|publisher=行政院|date=2016-11-01|ISBN=9789860499490|accessdate=|url=https://play.google.com/store/books/details?id=Xr2yDQAAQBAJ|language=en|ref={{harvid|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archive-date=2023-03-06|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306200353/https://play.google.com/store/books/details?id=Xr2yDQAAQBAJ|dead-url=no}}
* {{en}} {{Cite book | author = John F. Copper | title = Playing with Fire: The Looming War with China over Taiwan | location = 美國西港(Westport) | publisher = {{Link-en|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 | date = 2006年5月30日 | ISBN = 978-0275988883 | url = 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id=IEjz2r-bQRMC&printsec=frontcover&hl=zh-TW#v=onepage&q&f=false}}
* {{Cite book|author=|editor=|title=2022-2023 Taiwan at a Glance|location=中華民國臺北|publisher=中華民國外交部|date=2022年9月|ISBN=9789865447458|accessdate=|url=https://multilingual.mofa.gov.tw/web/web_UTF-8/MOFA/glance2022-2023/2022-2023%20Taiwan%20at%20a%20Glance%20(English).pdf|language=en|ref={{harvid|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archive-date=2023-05-04|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504002121/https://multilingual.mofa.gov.tw/web/web_UTF-8/MOFA/glance2022-2023/2022-2023%20Taiwan%20at%20a%20Glance%20%28English%29.pdf|dead-url=no}}
* {{en}} {{Cite book | author = John Makeham和A-chin Hsiau | title = Cultural, Ethnic, and Political Nationalism in Contemporary Taiwan: Bentuhua | location = 英國貝辛斯托克 | publisher = {{Link-en|Palgrave Macmillan|Palgrave Macmillan}} | date = 2005年7月28日 | ISBN = 978-1403970206 | url = 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id=IfbFAAAAQBAJ&printsec=frontcover&hl=zh-TW#v=onepage&q&f=false}}
* {{Cite book|author=John C. Copper|editor=|title=Taiwan: Nation-State or Province?|location=美國紐約|publisher=[[勞特利奇]]|date=2020年|ISBN=9781138337749|accessdate=|url=https://books.google.com.tw/books?id=Tny-DwAAQBAJ&printsec=frontcover|language=en|ref={{harvid|John C. Copper|2020年}}|archive-date=2023-04-09|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409131508/https://books.google.com.tw/books?id=Tny-DwAAQBAJ&printsec=frontcover|dead-url=no}}
* {{Cite web|url=https://www.cia.gov/the-world-factbook/countries/taiwan/|title=Taiwan|author=中央情報局|date=2023-02-07|publisher=《世界概況》|language=en|accessdate=|ref={{harvid|中央情報局|2023年}}|archive-date=2021-01-09|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10109223447/https://www.cia.gov/the-world-factbook/countries/taiwan/|dead-url=no}}
* {{Cite web|url=https://www.britannica.com/place/Taiwan|title=Taiwan|author=John C. Copper|date=2023-02-12|publisher=[[大英百科全書公司]]|language=en|accessdate=|ref={{harvid|John C. Copper|2023年}}|archive-date=2020-05-21|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00521040822/https://www.britannica.com/place/Taiwan|dead-url=no}}
* {{Cite web|url=https://www.britannica.com/place/China|title=China|author=Lynn White等|date=2023-01-10|publisher=[[大英百科全書公司]]|language=en|accessdate=|ref={{harvid|Lynn White等|2023年}}|archive-date=2019-07-27|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90727034401/https://www.britannica.com/place/China|dead-url=no}}
{{Refend}}
{{Refend}}


== 外部連結 ==
== 外部連結 ==
{{Sister project links|Republic of China}}
{{Sister project links|中華民國|d=Q865|voy=臺灣}}
* [https://www.gov.tw/ 我的E政府] {{Wayback|url=https://www.gov.tw/ |date=20181009162758 }}{{zh-hant}}

* {{zh-tw}} [http://www.president.gov.tw/Default.aspx?tabid=57 中華民國簡介]
* [https://www.president.gov.tw/ 中華民國總統府] {{Wayback|url=https://www.president.gov.tw/ |date=20040207120002 }}{{zh-hant}}
* [https://www.ey.gov.tw/ 行政院] {{Wayback|url=https://www.ey.gov.tw/ |date=20181009162758 }}{{zh-hant}}
* {{zh-tw}} [http://www.gov.tw/ 政府入口網]
* [https://www.ly.gov.tw/ 立法院] {{Wayback|url=https://www.ly.gov.tw/ |date=20171110214555 }}{{zh-hant}}
* {{zh-tw}} [http://www.president.gov.tw/ 中華民國總統府]
* [https://www.judicial.gov.tw/ 司法院] {{Wayback|url=https://www.judicial.gov.tw/ |date=20190903080532 }}{{zh-hant}}
* {{zh-tw}} [http://www.ey.gov.tw/ 行政院]
* [https://www.exam.gov.tw/ 考試院] {{Wayback|url=https://www.exam.gov.tw/ |date=20210501035909 }}{{zh-hant}}
* {{zh-tw}} [http://www.ly.gov.tw/ 立法院]
* [https://www.cy.gov.tw/ 監察院] {{Wayback|url=https://www.cy.gov.tw/ |date=20220116111554 }}{{zh-hant}}
* {{zh-tw}} [http://www.judicial.gov.tw/ 司法院]
* [https://www.stat.gov.tw/ 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 {{Wayback|url=https://www.stat.gov.tw/ |date=20081119221626 }}{{zh-hant}}
* {{zh-tw}} [http://www.exam.gov.tw/welcome.html 考試院]
* [https://www.taiwan.net.tw/ 交通部觀光署 觀光資訊網] {{Wayback|url=https://www.taiwan.net.tw/ |date=20210325030709 }}{{zh-hant}}
* {{zh-tw}} [http://www.cy.gov.tw/ 監察院]
* {{zh-tw}} [http://www.na.gov.tw/index.jsp 國民大會]
* {{zh-tw}} [http://www.mofa.gov.tw/default.html 中華民國外交部]
* {{zh-tw}} [http://www.taiwanembassy.org/US/mp.asp?mp=11 駐美國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
* {{zh-tw}} [http://taiwan.net.tw/welcome.aspx 交通部觀光局]
* {{zh-tw}} [http://www.drnh.gov.tw/ 國史館]


{{Geographic Location
{{Geographic Location
| 西北 = ''[[臺灣海峽]]''<br />{{PRC}}([[中國大陸]])
| 西北 = ''[[臺灣海峽]]''<br />{{PRC}}([[中國大陸]])
| 北 = ''[[東海]]''<br />{{PRC}}([[中國大陸]])/{{KOR}}
| 北 = ''[[東海]]''<br />{{PRC}}([[中國大陸]])/[[朝鲜半岛|朝鮮半島]]({{DPRK}}/{{ROK}})
| 東北 = ''[[東海]]''<br />{{JPN}}[[琉球群島]]
| 東北 = ''[[東海]]''<br />{{JPN}}[[琉球群島]]
| 西 = ''[[臺灣海峽]]''<br />{{PRC}}([[中國大陸]])
| 西 = ''[[臺灣海峽]]''<br />{{PRC}}([[中國大陸]])
| 中央 = {{ROC-TW}}
| 中央 = {{ROC-TW}}
| 東 = ''[[太平洋]]''
| 東 = ''[[太平洋]]''
| 西南 = ''[[南海]]''<br />{{PRC}}([[中國大陸]])<br>{{VNM}}/{{MYS}}/{{PHL}}<br>{{IDN}}
| 西南 = ''[[南海 (海洋)|南海]]''<br />{{PRC}}([[中國大陸]])<br />{{VNM}}/{{MYS}}/{{汶萊}}/{{PHL}}<br />{{IDN}}
| 南 = ''[[巴士海峽]]''<br />{{PHI}}
| 南 = ''[[巴士海峽|巴士海峡]]''<br />{{PHI}}
| 東南 = ''[[太平洋]]''
| 東南 = {{PLW}}/{{GUM}}
}}
}}
{{中華民國主題|state=autocollapse}}

{{Taiwan topics}}
{{Navboxes
{{Navboxes
| list =
| title = 中華民國歷史相關
{{亞洲}}
| list1 =
{{中国历史事件}}
{{中國行政區劃}}
{{臺灣歷史時代}}
}}
}}
{{Authority control}}
{{Navboxes
| title = 中華民國行政區劃
| list1 =
{{中華民國自由地區行政區劃}}
{{中華民國大陸時期行政區劃}}
}}
{{Navboxes
| title = 中華民國對外關係
| list1 =
{{中華民國外交關係}}
{{受有限承認的政權}}
{{亞洲太平洋經濟合作會議}}
{{世界貿易組織}}
{{OECD}}
{{UNPO}}
}}
{{亞洲}}
{{華人地區}}


[[Category:中華民國]]
[[Category:中華民國| ]]
[[Category:台灣]]
[[Category:东亚国家]]
[[Category:亚洲岛国]]
[[Category:共和国]]
[[Category:華語國家地區]]
[[Category:1912年中國建立]]
[[Category:1912年建立的國家或政權]]
[[Category:1912年建立的國家或政權]]
[[Category:華語國家地區]]
[[Category:东亚国家]]
[[Category:岛国]]
[[Category:联合国创始会员国]]
[[Category:联合国创始会员国]]
[[Category:共和国]]
[[Category:前聯合國會員國]]
[[Category:前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
[[Category:有限承認國家]]
[[Category:中國的稱號]]
[[Category:未被国际普遍承认的国家]]

2024年12月30日 (一) 04:28的最新版本

23°30′N 121°00′E / 23.500°N 121.000°E / 23.500; 121.000[1]

中華民國
国歌:中華民國國歌[2][3]
國璽:中華民國之璽
中華民國政府目前實際控制區域,即中華民國自由地區(深綠色)。
  中華民國政府實際統治區域[4][5][註 2]
首都臺北市(實際上)[6]
25°02′N 121°38′E / 25.033°N 121.633°E / 25.033; 121.633
最大城市新北市
官方语言國語現代標準漢語[7]
官方文字正體字[註 3][8]
國家語言[10]
族群
(2022年)[11]
宗教
(2022年)
佛教道教基督新教一貫道天主教伊斯蘭教及其他傳統民俗宗教
政府半總統制多黨制[11]
• 總統
賴清德
• 副總統
蕭美琴
卓榮泰
韓國瑜
謝銘洋(代理)
周弘憲
陳菊
立法机构立法院[12]
现役军人約18萬人[1](2023年)
成立
• 辛亥革命爆發
1911年10月10日
• 臨時政府成立
1912年1月1日
• 北洋政府成立
1913年10月10日
1928年12月29日
1945年10月25日
1947年12月25日
1948年5月10日
1949年12月7日
1971年10月25日
1991年5月1日
1996年3月23日
2000年5月20日
面积
• 总计
36,197.067平方公里[4]第136名
人口
• 2021年估计
2337萬5314人[13]第56名
• 密度
646人/平方公里[13]
GDPPPP2022年估计
• 总计
1.611996兆國際元[14]
• 人均
69,289.528國際元[14]
GDP(国际汇率)2022年估计
• 总计
7604.60億美元[14]
• 人均
32,687.371美元[14]
基尼系数 0.341[15](2021年)
人类发展指数 0.926[16](2021年)
极高极高 · 第19名
货币新臺幣[17][18]TWD
时区UTC+8[19]國家標準時間[1]
日期格式yyyy年mm月dd日
民國yyy年mm月dd日[註 7]
• 历法
西曆農曆
行驶方位
电话区号+886[20]
ISO 3166码TW
互联网顶级域.tw[1]

中華民國是位於東亞民主共和國,曾在國際上廣泛代表「中國」,現今多通稱為「臺灣」;目前有效管轄範圍包括臺灣、澎湖群島及其附屬島嶼,以及中國大陸福建沿岸的金門群島馬祖列島等島嶼,多合稱為「臺澎金馬」或「臺灣地區」;土地面積共36,197平方公里,其中臺灣及其附屬島嶼占99%以上。目前以位居東亞島弧臺灣本島主要領土,東臨太平洋、西隔臺灣海峽、南界巴士海峽、北瀕東海,其地形陡峭、景觀多樣。國土約三分之二的面積為山地和丘陵地形,大部分人口則居住於臺灣西部的平地。全國人口約2,300萬人,人口密度在全世界人口大於1,000萬人的國家中位列第二。首都臺北市,人口最多的城市則為新北市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發,革命黨人於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宣告建立中華民國,並在數月後從清廷手中正式繼承中國政權北洋政府時期,政治上陷入長期南北分裂軍閥混戰,社會上則持續走向自由氛圍。1928年,中國國民黨領導的國民政府統一中國,實施訓政,但此前有合作關係的中國共產黨與中國國民黨決裂,先後建立諸多割據政權。1937年,中國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之後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主要戰場之一,期間國共短暫再次合作。1945年日本投降,中華民國接管臺灣,此後第二次國共內戰爆發。1947年,《中華民國憲法》施行,國民政府改組為中華民國政府,同時因國共內戰擴大規模宣告動員戡亂。1949年,中國共產黨於第二次國共內戰後期逐步控制中國大陸,並藉此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宣佈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全中國唯一合法政府;中國國民黨領導下的中華民國政府遷往臺灣,在宣告臺灣戒嚴的同時持續主張擁有全中國主權。直到1987年,中華民國政府解除臺灣戒嚴狀態,再於1991年終止動員戡亂時期及首次修憲實務上承認治權僅及於臺澎金馬,並在不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主權的法律框架下與中國大陸往來,之後在1990年代完成國會全面改選總統直選民主化措施,使中華民國轉型為憲政多黨競爭自由民主國家。2000年的第二次總統直選,使中華民國達成首次政黨輪替政權和平轉移英语Peaceful transition of power

中華民國主權屬於國民全體,在經歷數次修憲後成為半總統制政體,以總統為國家元首、行政院院長為政府首腦;中央政府五權憲法精神分為行政院(內閣)、立法院(國會)、司法院考試院監察院地方上則依行政區劃分為2個虛級化)、6個直轄市、13個及3個。中華民國提倡民主、自由、人權、法治等基本價值,並持續推動全民健康保險、社會救助方案、多元語言文化發展等政策;其社會屬於多元移民社會,由臺灣原住民族漢族新住民等族群組成,兼容南島中華日本西方及全球各地文化,同時在視覺藝術文學出版表演藝術電影戲劇等領域均有所發展。

中華民國是聯合國創始會員國之一,且曾是其會員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但在197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取得聯合國「中國」席次後逐漸失去國際普遍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主張已繼承中華民國,並進一步認定擁有臺灣主權,常被認為是中華民國目前面臨的最大軍事威脅,但也是後者最大的經濟貿易夥伴。目前中華民國受限於「一個中國」政策僅有12個邦交國,但與美國日本等多個非邦交國發展夥伴關係,同時也是數個政府間國際組織及多邊機制的成員。中華民國實行市場經濟制度,產業主要包括製造業、服務業及貿易業等,是世界半導體IT產業的重要領導者,在全球經濟占有重要地位,同時與國際社會之間有着極高的經貿依存度。

國名及象徵

懸掛於臺北中正紀念堂中華民國國旗

「中華民國」一稱最早是由孫中山於1905年在日本東京召開的中國同盟會成立大會上所提出[21]。1912年1月1日,各省都督府代表聯合會宣布建立民主共和制國家,使用「中華民國」作為國號[22]。延續中國改朝換代的慣例,民國紀年以1912年為元年[23][22]。1949年後,中華民國政府遷往臺灣,主張擁有中國大陸和臺灣主權,並在聯合國等國際組織代表中國」;但在1990年代後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實際統治中國大陸,而中華民國有效統治範圍是臺灣地區[24]。目前中華民國多通稱為「臺灣」,在不同國際組織則使用「臺澎金馬個別關稅領域」、「中華臺北」等權宜名稱[25][26]

北洋政府時期,中華民國以五色旗國旗,《卿雲歌》為國歌[27][28]。五色旗的紅色、黃色、藍色、白色、黑色橫條代表五族共和[28]。現行中華民國國旗是孫中山以青天白日旗陸皓東設計)為藍本,加上紅色底色,形成「青天、白日、滿地紅」的國旗[2][29][28]。青色代表光明純潔、民族和自由;白色代表坦白無私、民權和平等;紅色代表不畏犧牲、民生和博愛[2][29][30]。白日的12道光芒代表一年12個月、一天12個時辰[2],並象徵國家命脈與鼓舞國人與時俱進[29][30]中華民國國徽同樣以青天白日為基礎,國家代表色為藍色、白色與紅色[30]

現行中華民國國歌歌詞出自孫中山於1924年在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發表的《黃埔軍校訓詞》,由程懋筠譜寫音樂[2][3][31]。最初作為中國國民黨黨歌,在國歌尚未制定前代替國歌[2][3][32]。直到1937年,中國國民黨正式將其黨歌定為國歌[2][3][32]。升降中華民國國旗則演奏《中華民國國旗歌》,該國旗歌還作為國際場合的國歌替代方案[1]中華民國國花梅花,在1964年正式核定[2][32]。梅花的凌冬耐寒表現堅貞剛潔,三蕾五瓣代表三民主義五權憲法[2][33][32]中華民國國家象徵還有「中華民國之璽」與「榮典之璽」兩枚中華民國國璽[34]

發展歷程

1912年,中華民國在中國大陸宣告成立,並經歷北洋政府國民政府等時期[27][35]。同時期,臺灣、澎湖群島接受日本殖民統治(1895年至1945年)[36]更早以前則歷經荷西(1624年至1662年)、明鄭(1661年至1683年)和滿清(1683年至1895年)的統治[37]。1945年,中華民國政府接管臺灣,臺灣的日本政經體制與中國大陸體制接軌[38]。1949年,中國共產黨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國政府僅統轄臺灣地區[27][39]。1970年代後,中華民國無法在國際上繼續代表「中國」、及民主多元社會成形,臺灣地方意識、本土文化備受重視,原住民與客家族群亦爭取族群地位,出現新的國族觀念與文化認同[40]。而官方參與的民國史修撰,敘事主體也由大中國的國土框架轉為在臺灣的中華民國[41]

民國肇建

1945年底中華民國公告的領土疆域,其中外蒙古唐努烏梁海西藏等地並未實際控制。在隔年1月,中華民國正式承認外蒙古独立

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後,清朝外交及戰役失利,中國淪為次殖民地[27][42]。隨著清朝改革運動和立憲運動失敗,孫中山等人組成中國同盟會[43]。1911年10月10日,革命軍武昌起義[23],各省宣告獨立[27][44]。同年12月,各省都督府代表聯合會在南京府組織中華民國臨時政府選舉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27][23][45]。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宣誓就職,中華民國正式成立[27][23][46]。孫中山組織臨時參議院,制定《中華民國臨時約法[27][23][47]。清朝內閣總理大臣袁世凱和中華民國臨時政府達成協議,逼迫宣統帝溥儀退位;孫中山則主動辭職,由袁世凱繼任臨時大總統[23],臨時政府遷都京兆地方[27][48]

其後內閣北洋軍閥掌控,史稱「北洋政府」[27][49]。在國民黨領導人宋教仁遭到暗殺後,孫中山等發動二次革命失敗[50]。當選大總統的袁世凱先後頒布《中華民國約法》、接受日本《二十一條》,其後因為籌備中華帝國引發護國戰爭[51]。在袁世凱逝世後,北洋政府因為對德宣戰案爆發府院之爭,並經歷張勳復辟曹錕賄選等事件[27][23][52]。另一方面,不滿北洋政府的孫中山在廣州市組織護法軍政府,形成南北分裂[27][23][53]。隨著中國知識分子發起新文化運動、及五四運動爆發,促進文化改革與思想發展[54]。其後中華革命黨改組成為中國國民黨,而中國共產黨也在1921年成立[50]

由於北洋軍閥與地方軍閥持續爭權、各地陷入混戰[27],中國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展開合作,成立陸軍軍官學校[55]。1925年,國民政府在廣州市成立[27][56]。1926年起,蔣中正擔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發動國民革命軍北伐[27][57][58]。1927年定都南京市[27],並展開清黨[59]。1928年,東北易幟,中國分裂政局宣告統一[27][60]。其後,中國國民黨為首的國民政府實施以黨治國訓政,國家建設得到發展[27][61]。同時期內部有地方軍閥中國共產黨勢力割據,外部有大日本帝國威脅[27][62]。1927年起,中國共產黨在多地建立革命根據地[63]。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成立傀儡政權滿洲國[27][64]

1937年,隨著日本在盧溝橋發動七七事變中國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日本軍在戰爭初期攻下南京市,國民政府遷往重慶市,雙方陷入僵持;其後中華民國與美國英國蘇聯結為同盟國,最終在1945年獲得勝利[27][57][65]。在日本投降後,國民政府還都南京市[27],中國共产黨則進駐日本控制區,雙方展開政治協商會議[63]。1946年,制憲國民大會通過《中華民國憲法[27][66][67]。1947年,《中華民國憲法》施行[66][68],召開第一屆國民大會[27][69]。1948年,國民大會選舉蔣中正為行憲首任總統[57],同年頒布《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27][66][68][70]。在這期間,中華民國國軍與中國共產黨爆發全面內戰[27][57][71]

臺灣歷史

臺南市臺南孔子廟最早可以追溯至1665年[72]

至少在10,000年前,臺灣原住民族的祖先陸續前來臺灣,成為臺灣最早的居民[73][74]。在12世紀後,中國和日本商人、漁民和海盜在臺灣活動,從事非法貿易[75]。1624年,因明朝軍隊驅逐,荷蘭人自澎湖轉往安平建立據點[73][76]。1626年,與荷蘭敵對的西班牙人佔領臺灣北部,同時期的日本人則離開臺灣[77]。1642年,西班牙人遭到荷蘭人趕走退出臺灣[78]。荷蘭人在原住民族服從下建立統治制度,開始進行傳教與貿易,並招募中國沿海省份漢人移墾[73][79]。1662年,南明在中國東南地區抗清未果鄭成功率領軍隊擊敗在臺灣的荷蘭人[80]。明鄭時期重視中華文化的推廣,鼓勵漢人移民臺灣、從事屯墾經貿,但統治引起反感[81]

1683年,清朝政府平定臺灣,劃為福建省治理,並頒布渡臺禁令限制移民[82]。不過數十萬名福建省廣東省漢人移民臺灣[83],形成漢人社會[73];當時主要經濟活動為種植水稻與甘蔗、與中國大陸貿易,並經常發生民變械鬥[84]。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後,臺灣開放港口通商,向歐洲列強出口樟腦與茶葉,但也導致日本美國有所企圖[85]。在中法戰爭過後,清朝政府更加重視臺灣[86]。1885年,臺灣升格為福建臺灣省,首任巡撫劉銘傳推行鐵道道路等新政,加速臺灣現代化[87]。1895年,在甲午戰爭戰敗後,清朝根據《馬關條約》將臺灣、澎湖群島主權割讓給日本[88]

作為第一個殖民地,日本政府強硬鎮壓臺灣民主國抗日運動,並計劃提高臺灣農作物產量、將樟腦等產品國有化,大量出口到日本[89]。同時積極建設基礎設施、銀行體系等,加速臺灣現代經濟成長,成為東亞僅次於日本外最先進的地方[90]。1920年代,在臺灣的軍事統治一度轉為文人政治,並試圖同化臺灣居民[91]。臺灣知識分子發起地方自治運動,並發生霧社事件[92]。在太平洋戰爭期間,日本軍國主義下的臺灣成為侵略東南亞的軍事基地,並因而發展重工業[93]。同時還推動皇民化運動,許多臺灣人加入日本軍,但各地也遭到美國轟炸[94]。至1945年,在日本投降後,中華民國政府接管臺灣[95]

在臺發展

1947年,民眾前往專賣局臺北分局抗議,二二八事件爆發

1947年,因為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施政錯誤等因素,臺灣爆發大規模抗爭,爾後國民政府派遣軍隊鎮壓,造成臺灣省籍矛盾擴大[96]。但隨著第二次國共內戰不斷失利、通貨膨脹持續失控,中華民國政府逐漸喪失中國大陸的控制權[27][97]。1949年初,下野的蔣中正逐步將軍隊調往臺灣,而臺灣地區亦宣告戒嚴[98]。同年10月,中國共產黨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27][99]。同年12月,中國國民黨掌控的中華民國政府遷往臺北市[27][57],另有200萬人遷往臺灣[100]。在韓戰後,中華民國獲得美國軍事支持援助;日本則與同盟國及中華民國分別簽署《舊金山和約》、《中日和約》,正式放棄臺灣的主權[101]

其後,中華民國政府持續主張代表「中國」並計劃反攻大陸,同時在臺灣建立威權主義黨國體制控制媒體出版禁止成立政黨造成白色恐怖;而其黨國資本主義經濟計畫則促成臺灣經濟快速發展,並創造「臺灣奇蹟[102][103]。1971年,聯合國大會決議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中國」唯一合法代表,中華民國失去國際社會廣泛承認[57][104]。1975年,蔣中正逝世,副總統嚴家淦繼任總統[102][105]1978年蔣經國就任總統,並在其任內培植臺灣籍菁英[106],但也爆發針對黨外運動人士的美麗島事件[107]。1980年代,在民主進步黨成立後,中華民國政府於1987年解除《臺灣地區戒嚴令》,臺灣民主化進程加速[106][108]

1988年蔣經國逝世以後,李登輝繼任總統,並在1991年終止動員戡亂時期[66][109],承認中華民國政府僅統治臺灣地區的現實[110]。1991年至2000年,在歷經多次憲法增修[66][68],臺灣從權威主義轉向民主政體[109],並出現臺灣主體意識等討論[111]。期間「萬年國會全面改選,並在1996年舉行首次總統公民直接選舉[109][112]。這時期海峽兩岸關係逐漸發展,但臺灣經濟成長已經放緩[113]2000年2004年,民主進步黨籍陳水扁當選總統[114],組成少數黨政府,結束中國國民黨50年的一黨制統治[115]。陳水扁在其任內強調「臺灣是主權獨立的國家」,並推動公民投票[114],但在執政末期爆發多起貪污弊案[116]

太陽花學運

2008年2012年,中國國民黨籍馬英九當選總統[117],在其任內改善海峽兩岸關係,簽訂經濟協議[118]。但在2014年,隨著經濟停滯與主權威脅,臺灣爆發太陽花學運[119]。2015年,馬英九和習近平在新加坡舉行兩岸領導人會面[117][120]2016年,民主進步黨籍蔡英文當選首位女性總統,並在2020年連任總統[121],民主進步黨在2016年首次取得立法院多數席次[122],2020年仍持續持有立法院多數席次[123]2024年,民主進步黨籍賴清德當選總統,使得民主進步黨首次取得第三個連續執政任期,但未獲得立法院多數席次而成為少數派政府。2024年5月,立法院改革法案爭議導致社會運動以及大規模抗議[124][125]

地理環境

臺灣東部多為山區,西部逐漸過渡為平原,北部灰色地帶為臺北盆地桃園臺地群

中華民國轄有臺灣及其附屬島嶼、澎湖群島、金門群島、馬祖列島、烏坵列嶼、東沙群島、南沙群島之太平島與中洲礁等地。有效管轄土地面積36,197.067平方公里,在世界各國及自治地區中排行第136名[4][126]。臺灣及其附屬島嶼面積35,886.8623平方公里[4],占中華民國管轄土地面積99%以上[127]。臺灣是位於太平洋西岸東亞島弧間、亞洲大陸東南邊緣的海島[128][129],四面環海[130];其北方和東北方瀕東海,東北方與日本琉球群島接壤,東方與墨西哥相隔太平洋,南方與菲律賓相隔巴士海峽,西方與中國東南地區相隔臺灣海峽[4][131]經度約在東經120度至東經121度,緯度約在北緯21度至北緯26度之間[4][132]

臺灣大致呈現東西狹、南北長的紡錘形[129][128],南北長約394公里,東西寬約144公里[133]。臺灣擁有多樣複雜的地形及地理景觀[134],約有70%面積為山地[135],平均海拔1,150公尺;主要山脈皆為南北走向[128],自東向西分別是海岸山脈[136]中央山脈[137]雪山山脈[138]玉山山脈[139]、及阿里山山脈[140][141][142]。中央山脈偏於東側,延著南北軸線形成主幹,亦是東西部河川分水嶺[141][128][137][143]。玉山山脈主峰玉山高3,952公尺[128],為東亞第一高峰[141][139][144]。北部則有大屯山脈,構成臺北盆地的周圍[145]。這些山脈多被森林覆蓋,超過3,000公尺的山峰多達268座[128][135][146]

阿里山山脈以西為漸趨平緩的丘陵臺地平原盆地[141],大部分平地、耕地和人口便位在西部和北部沿海[147]。在山麓丘陵周邊是海拔100公尺至500公尺的臺地,包括西北部桃園臺地群(面積最大的臺地)、臺中市后里臺地大肚臺地彰化縣八卦臺地屏東縣恆春臺地等,當中許多是用於種植水稻的梯田[148]。海拔100公尺以下、地勢平坦的沖積平原約占臺灣土地面積23%,橫跨雲林縣高雄市嘉南平原便占14%,另有東北部蘭陽平原、南部屏東平原[149]。在中央山脈與東部海岸山脈之間有花東縱谷平原,另有臺北盆地、臺中盆地埔里盆地群等盆地[150]

中華民國海岸線全長大約1,566.3公里[1]臺灣東部海岸山脈急遽沒入太平洋,西部海岸緩慢沒入臺灣海峽(並有沼澤和沙洲等地形),南部和離島海岸則有珊瑚礁群[128][151]。許多主要港口設在西部海岸線,僅有東北部蘇澳港和北部基隆港例外[152]。在島嶼部分,臺灣擁有21個附屬島嶼,較重要者有龜山島[153]綠島[154]蘭嶼[155]琉球嶼[156];澎湖群島位於臺灣海峽,共計64個島嶼;金門群島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福建省東南海岸外,共計12個島嶼;馬祖列島位於臺灣海峽西北西方,共計36個島嶼;東沙群島、中沙群島和南沙群島位於南海釣魚臺列嶼位於東海[4][157]

地質

玉山山脈主峰玉山高3,952公尺,為東亞第一高峰,在冬季便會降雪[141]

臺灣位居歐亞大陸與太平洋海盆的東亞島弧中央位置[128],是由歐亞大陸板塊菲律賓海板塊撞擊形成的新生代褶皺山脈[4][158]。東亞島弧位在東亞至東南亞沿海,北起阿拉斯加阿留申群島,在行經日本、菲律賓後,南至印度尼西亞島嶼;臺灣位於日本和菲律賓之間[128],但形成時間與琉球群島和菲律賓不同[159]。大約在中生代末期的南澳運動中,臺灣因為造山運動浮出水面成為一個小島,但不久深埋海底[141][160]。直到大約200萬年前,臺灣東南方向的板塊在花東縱谷一帶撞上歐亞大陸板塊,強大的壓力再度把海底的沈積物抬升到海面,形成北—東北到南—西南走向的地勢[141][161]

其後的褶皺運動、斷層運動使臺灣逐漸上升成為穩固的島嶼,且上升運動不斷進行;自然環境的風化、雨蝕、崩落等作用造成多樣複雜的地形樣貌[129][141][160]。其西部臺灣海峽平均深度約300英尺,東部太平洋30英里海床則有13,000英尺[162]臺灣農耕地大約7,900平方公里,但儘管土地因為火山作用導致土壤肥沃,土壤肥力仍然差異甚大:北部耕地土壤主要是酸性沖積土壤和赤鬆土壤,南部耕地土壤是中性至弱鹼性的沖積土壤[163]。臺灣大部分的土壤缺乏磷和鉀,需要肥料才能有獲得好收成[12]。而隨著社會經濟的變遷與發展,土壤及地下水等生活環境污染日益增加[164]

由於歐亞大陸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相撞,臺灣擁有火山溫泉頻繁地震(平均每年160次地震)[165]。1999年,臺灣發生九二一大地震,造成2,000多人死亡[166]。主要火山分佈在大屯火山群基隆火山群,另有玄武岩等凝固熔岩、小型泥火山、泥質溫泉等現象[167]。臺灣過去大量開採煤礦、黃金、硫磺、大理石、玉石、天然氣等資源,但2000年後已經耗盡[168]。較小的島嶼因海底火山形成獨特自然風貌,如澎湖群島柱狀玄武岩[141]、綠島和龜山島海底溫泉等[154][169]。龜山島是臺灣歷史上有紀錄的活火山,但幾個世紀並未噴發[1]。金門群島和馬祖列島在地質上屬於中國大陸[162]

臺灣地區共有119條河流,大多呈現東西向,並發源於中央山脈或丘陵[141][170]。西部河流多長於東部河流,流域多小於2,000平方公里,但灌溉和排水渠道串聯許多河流[141][171]長度100公里河流共有8條,濁水溪是長度最長的河流,高屏溪具有最大流域面積,而淡水河是唯一具有航運功能的主要河流[171]。因為降雨季節分配不均,河流流量變化很大:夏季遭遇暴雨高漲、迅速流入大海,冬季枯水期則只剩乾溪[141][172]天然湖泊及人工湖泊共55個,最大的天然湖泊是日月潭,而曾文水庫翡翠水庫是最大的兩個人工湖泊[173]。目前主要河川、水庫均有執行管制與整治措施[164][174][175]

氣候

南投縣日月潭是廣受歡迎的旅遊景點[176]

臺灣氣候帶廣泛,南部為熱帶氣候、北部為亞熱帶氣候、山區為溫帶氣候,北回歸線貫穿嘉義縣嘉義市花蓮縣[177]。臺灣四季溫度變化明顯,每月平均溫度約在攝氏15度至30度之間[141];而東部黑潮暖流調節臺灣溫度,海洋氣流更造就溫潤的天氣[128][178]。夏季至秋季漫長炎熱,氣溫可達攝氏35度以上[141][179]。冬季短暫溫暖,偶有寒流南下,最低可達攝氏10度以下,高海拔山區常見飄雪[141][179]。臺灣溫室氣體排放占全球約0.56%[180]。因應《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和《巴黎協定》,中華民國長期溫室氣體排放減量,並宣示將「2050年淨零轉型」納入目標[180][174][181]

臺灣全年降雨豐沛,年降雨量約2,200毫米(東部和山區降雨量更多),春雨、梅雨颱風為主要降雨型態[141][179]。降雨分布取決於季節性季風:夏季因為西南季風滯留鋒面而進入梅雨季[128],占中南部年降雨量90%、北部年降雨量60%;冬季則吹拂東北季風,東部與北部出現穩定降雨,中南部則普遍乾燥[182]。颱風在夏末到秋初經過臺灣[128],平均每年襲擊3次至4次,有時引發洪水、土石流或山崩[183]。另外因為氣象條件與空氣污染,秋冬季節空氣品質不良[164]。臺灣附屬島嶼和澎湖群島氣候與臺灣相似,金門群島和馬祖列島氣候與中國大陸沿岸相似,南海諸島氣候與東南亞島嶼相似[184]

生態

太魯閣國家公園是臺灣眾多自然生態保護區之一,各陸域自然生態保護區約占領土面積20%[185]

臺灣具有熱帶至溫帶的氣候帶與多種地形樣貌,因而擁有豐富多樣的生物多樣性[128][186][187]。其中臺灣物種共有64,906種,包括動物41,017種、植物英语Flora of Taiwan10,704種、病毒、細菌、古菌、原生生物及原藻等6,502種、真菌類6,683種[186]。過去臺灣曾完全被森林覆蓋,現在有60.7%以上面積為森林[186],且其他植被覆蓋大部分土地[188]。自然植被隨海拔高度、氣候土壤不同變化,分成熱帶常綠森林英语South Taiwan monsoon rain forests亞熱帶常綠森林英语Taiwan subtropical evergreen forests、常綠闊葉林、針葉林等;針葉林占全部森林約20%,而近75%森林屬於硬木[184]。臺灣持續推動在低海拔平原種植樹林,並在過半地區(主要是山區和丘陵)禁止商業砍伐英语Deforestation in Taiwan[189]

目前已知臺灣有119種哺乳動物、690種鳥類、118種爬行動物、43種兩棲動物、401種蝴蝶、2,992種魚類,並有788種蕨類、5,560種被子植物和111種裸子植物[190]。其中約30%為特有種與特有亞種(包括45種哺乳動物、85種鳥類)[186],其它則與中國大陸物種類似[191]。最大的哺乳動物是臺灣黑熊,並有鹿和野豬出沒,各地候鳥群則在淤灘及紅樹林棲息[128][184]。離島動植物種類則較少,且缺乏樹木[12]。作為世界保育的重地之一[129],中華民國持續推動自然資源與環境生態維護,並促進生物多樣性、野生動物濕地保育[192]、教育推廣工作,並公告臺灣黑熊等保育物種[186][193]

為了維護自然景觀與保育動植物生態,臺灣地區還設置國家公園[129][194]、國家自然公園、自然保留區、野生動物保護區、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自然保護區,各類型自然生態保護區共98處,約占土地面積19.18%[186][195]。其中9座國家公園包含許多特殊地形景觀[128],分別是墾丁國家公園第一座國家公園)、玉山國家公園陽明山國家公園太魯閣國家公園雪霸國家公園金門國家公園東沙環礁國家公園(第一座保育海洋環境的國家公園)、臺江國家公園澎湖南方四島國家公園[194],另有首座國家自然公園壽山國家自然公園,累計面積750,479.43公頃[196][197]

政治制度

從上至下、從左至右:總統府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試院監察院

中華民國是半總統制國家,主權屬於國民全體[27][66][198]。《中華民國憲法》針對行政機關、立法機關、司法機關三權不足,增加考試監察兩權[68][199]總統國家元首,下設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試院監察院[200][201][202]。總統對外代表國家,依法公布法律、發布命令、任命官員等;其還設置總統府,並遴選資政國策顧問戰略顧問[200][201][203]。總統、副總統由中華民國自由地區公民直接選舉,任期4年[200][201][204][205]。行政院為國家最高行政機關[201],下設30個中央行政機關[200][206]行政院院長由總統任命,由其提請總統任命副院長部會首長、政務委員,組成行政院會議[200][201][207]

立法院為國家最高立法機關代表人民行使立法權,設有多個委員會[200][201][208]。立法院質詢行政院院長及各部會首長、議決或覆議政策法案等,由113名立法委員組成[204],互選產生立法院院長副院長[200][201][209]立法委員單一選區兩票制,任期4年[200][201][204]:區域立法委員73人,由單一選舉區(依人口比例劃分)選出,每個縣市至少1人;平地原住民山地原住民選舉區立法委員各3人,不另分選舉區;全國不分區及僑居國外國民立法委員選舉區立法委員34人,依照政黨名單投票,藉由政黨選舉票得票率選出[200][201][204][210]。另外,人民可以藉由公民投票決定法律或政策[204][211]

司法院為國家最高司法機關,掌理解釋、民事刑事行政訴訟審判及公務員懲戒;其由司法院大法官組成,設置司法院院長副院長各1人[200][201][212]。考試院為國家最高考試機關,設有考選部銓敘部公務人員保障暨培訓委員會公務人員退休撫卹基金監理委員會;其由考試委員組成,設置考試院院長副院長各1人[200][201][213]。監察院為為國家最高監察機關,設有審計部國家人權委員會;其由監察委員組成,設置監察院院長副院長各1人[200][201][214]。司法院正副院長、司法院大法官、考試院正副院長、考試委員、監察院正副院長、監察委員由總統提名,經立法院同意後任命[200][201][215]

中華民國規定公費補助選舉、投(開)票所監察員等制度[204],並推動提高透明度防範貪汙電子政務等政策[216]公職人員選舉皆為直接選舉,年滿20歲選民便依戶籍取得投票權,並有登記參選權利與女性保障名額[204][217]。隨著民主選舉成為重要政治活動傳播媒體輿論調查、民間團體和抗議活動越趨重要[218]。各級政府主要歲入為稅課收入、營業盈餘及事業收入、規費、罰款及賠償收入,主要支出為社會福利、教育科學文化、經濟發展、一般政務及國防[219][220]。2022年度各級1年以上公共債務未償餘額為63,994億元,占前3年度名目國內生產毛額平均數37.70%[219]

目前人民團體分成職業團體、社會團體與政治團體,其中民主進步黨中國國民黨兩大政黨,主要政治議題有臺灣統獨問題海峽兩岸關係、經濟發展等[221]。民主進步黨經常被描述為主張獨立的左派政黨,而中國國民黨是反對獨立的中間偏右政黨[222]。由於總統在政府運作中具有極大影響力,「執政黨」指取得該職位的政黨,目前臺灣已經歷經3次政黨輪替[223]。由於選民傾向保守與地方派系影響,中國國民黨比起民主進步黨更具選舉優勢[224]。在2024年立法委員選舉,民主進步黨、中國國民黨、臺灣民眾黨取得席次[204][225][226]

行政區劃

《中華民國憲法》規範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權限劃分採均權主義制度[66],實施地方自治[227]其地方自治制度具有部分聯邦制特徵,地方政府在部分領域擁有管轄權[228]。依《地方制度法》規定,地方劃分為直轄市。省劃分為;縣劃分為縣轄市。直轄市及市均劃分為。在省政府改為行政院派出機關後,省不再屬於地方自治團體。目前,中華民國第一層級地方自治團體為直轄市及縣(市),共有6個直轄市、13個縣和3個市[201][229][230]146個鄉、38個鎮、14個縣轄市及170個區[201][231]。中央政府根據人口和經濟等指標,向地方政府分配財政預算,並推動區域聯合治理[232]。直轄市由行政院直接管轄,擁有更多的行政資源,在區域發展扮演重要的都會角色[233]

直轄市及縣(市)設立直轄市及縣(市)政府,鄉(鎮、縣轄市、直轄市山地原住民區)設立鄉(鎮、縣轄市、直轄市山地原住民區)公所,地方行政首長負責處理機關政務、辦理自治事項等[201][229][234]。直轄市及縣(市)也組成直轄市及縣(市)議會,鄉(鎮、縣轄市、直轄市山地原住民區)設立鄉(鎮、縣轄市、直轄市山地原住民區)民代表會,地方民意代表行使立法權和質詢權[229][201][235]。地方行政首長和地方民意代表由市民普遍選舉產生,任期4年[229][201][204][236]直轄市、縣和市選舉往往被視為重要的民主選舉,且地方政府之間彼此競合[237]。目前中華民國首都臺北市[6]

區劃單位 行政區劃[229][201] 政府所在地 面積(平方公里) 人口(人) 工商業生產總額(百萬元,2021年[238]
直轄市 臺北市 信義區 271.7997 2,493,210 8,901,789
直轄市 新北市 板橋區 2,052.5667 4,047,112 4,739,838
基隆市 中正區 132.7589 361,497 416,379
宜蘭縣 宜蘭市 2,143.6251 449,254 330,205
直轄市 桃園市 桃園區 1,220.9540 2,336,764 4,664,371
新竹縣 竹北市 1,427.5369 594,181 1,928,830
新竹市 北區 104.1526 457,328 2,218,562
苗栗縣 苗栗市 1,820.3149 533,063 819,744
直轄市 臺中市 西屯區 2,214.8968 2,858,958 4,446,290
彰化縣 彰化市 1,074.3960 1,226,560 1,365,337
南投縣 南投市 4,106.4360 472,727 344,169
雲林縣 斗六市 1,290.8326 658,831 1,495,572
嘉義縣 太保市 1,903.6367 479,129 373,678
嘉義市 東區 60.0256 262,365 205,897
直轄市 臺南市 安平區 2,191.6531 1,858,873 3,247,644
直轄市 高雄市 苓雅區 2,951.8524 2,731,891 4,658,400
屏東縣 屏東市 2,775.6003 789,706 456,411
花蓮縣 花蓮市 4,628.5714 315,581 184,863
臺東縣 臺東市 3,515.2526 210,272 71,916
澎湖縣 馬公市 126.8641 107,908 31,717
金門縣 金城鎮 151.6560 143,658 41,587
連江縣 南竿鄉 28.8000 13,927 7,562

司法體制

國民法官制度讓國民與法官一起審判重大刑事案件[239]

早在1947年,《中華民國憲法》基於三民主義和五權憲法的理論基礎,納入孫中山的民族主義民權主義和民生主義,並規定周延的自由民權保障[68][240]。不過1948年後,《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與《臺灣省戒嚴令》凍結部分《中華民國憲法》條文[68],並形成「萬年國會」[241]。直至1991年,隨著動員戡亂時期終止[66],《中華民國憲法》才發揮其民主和法治目的[242]。在1991年至2005年,因應政治現實及國家發展,《中華民國憲法》前後歷經7次憲法修正,增修條文體制改變政府結構[66][68][243]。目前憲法修正需要四分之三立法委員決議提出,並經公民投票複決過半數支持[66][244]

司法院設有憲法法庭普通法院地方法院英语District court (Taiwan)高等法院最高法院)、行政法院地方法院行政訴訟庭、高等行政法院、最高行政法院)、懲戒法院、專業法院(智慧財產及商業法院少年及家事法院)等[200][201][245]。憲法法庭由15名司法院大法官組成,審理《憲法訴訟法》所定案件[200][201][246]。各級法院掌理民事、刑事、行政及智慧財產訴訟審判,懲戒法院掌理公務員、法官及檢察官懲戒[200][247]。法官為終身職,經由遴選或考試選拔、並在法務部司法官學院受訓產生;法官必須依法獨立審判,不稱職者可以免職[201][248]

目前法律體系歐陸法系英语History of law in Taiwan,繼受歐陸法系國家制定《六法全書[249]。地方法院和高等法院為事實審,最高法院為法律審[250]。刑事訴訟系統從過去法官兼掌的「糾問主義」,改為檢察官、被告及法院組成的「彈劾主義」,並採國家追訴與私人追訴雙軌制[251]。不過司法體系運作仍遭批評,在2023年新增國民法官制度[239][252]。地方法院行政訴訟庭為事實審,高等行政法院為事實審與法律審,最高行政法院則是法律審[253]內政部警政署負責犯罪遏阻英语Crime in Taiwan、秩序維護、保安警備等警政工作,使臺灣成為全球最安全的地方之一英语Law enforcement in Taiwan[254]。海洋委員會海巡署平時是海域執法機構,戰時具有國防任務[255]

外交關係

中華民國駐外館處所在國家,深綠色為設有大使館的邦交國,淺綠色為設有駐外機構的非邦交國[256]

目前中華民國有12個邦交國,並在數十個非邦交國城市設有駐外機構,多方面建立持久關係[257][258]。中華民國政府配合邦交國執行互助互惠的合作計劃[259],並與理念相近國家建立夥伴關係,共同維護區域安全及和平發展[257][260]。同時外交政策秉持「踏實外交」原則拓展國際空間,除了在亞太區域扮演重要角色,也協調相關部門參與國際組織[257][261]。中華民國政府還協助國內非政府組織參與國際活動、推動人道援助和衛生合作[259],並回應氣候變遷、恐怖主義、跨國犯罪、人口販運等問題[257][262]。目前有170個國家和地區給予中華民國護照持有者免簽證、落地簽證或電子簽證[263]

冷戰前期,中華民國在聯合國代表「中國」,也是聯合國創始會員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27][264]。到了冷戰後期,中華人民共和國取得聯合國「中國」席次,中華民國失去國際地位[265]。目前中華民國是45個政府間國際組織及多邊機制(亞太經濟合作會議世界貿易組織、區域漁業管理組織、國際農牧業組織、國際開發銀行等)的成員國、及27個政府間國際組織及多邊機制觀察員,並積極推動參與聯合國體系、世界衛生組織、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警政國際組織等機制[257][266]。同時中華民國還推動亞太地區自由貿易和經濟整合[257],與多個國家國簽署自由貿易協定[267][268]

中華民國現與非洲、加勒比地區英语Sino-Caribbean relations、歐洲、拉丁美洲及大洋洲英语Sino-Pacific relations等地區國家維持正式外交關係[257][269]。中華民國與美國沒有正式外交關係,但雙方在安全、經濟等領域緊密合作;中華民國也與加拿大展開交流[257][270]。中華民國政府藉由新南向政策拓展及與東南亞國家協會國家交流,並推進南亞(印度尼泊爾)、東北亞(日本韓國)等地關係[257][271]。中華民國與澳洲紐西蘭等國家關係友好,並參加太平洋島國論壇對話會議[257][272]。中華民國也與聖座合作密切,並擴大與歐洲聯盟、歐洲各國合作[257][273]。同時,中華民國政府還推動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青年世代交流等計劃,並鼓勵國際非政府組織設置據點[257][274]

中華人民共和國宣稱擁有臺灣的主權,強迫中華民國接受單方面設定的政治統一框架[275],不斷進行政治打壓軍事脅迫[276]。不過雙方持續維持經貿、人員文教與社會交流,開放並執行多項協議措施,中國大陸也是臺灣最大的貿易夥伴、出口市場及對外投資對象[275][277]。除此之外,臺灣也與香港澳門發展關係[275],並推動僑務工作[278]。目前中華民國與汶萊、中華人民共和國、馬來西亞菲律賓越南存在南海諸島爭議,並與日本、中華人民共和國存在釣魚臺列嶼主權問題[279]。中華民國政府支持多邊體系解決領土爭端,提出和平協商處理東海、南海分歧[257][280]

國防軍事

身穿陸式數位迷彩服的士兵在陸軍步兵訓練指揮部訓練[281]

臺灣位處東亞島鏈中心,是鄰近臺灣海峽與呂宋海峽的戰略要地[282][283]。中華人民共和國至今強調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侵犯臺灣[282],持續對臺灣展開軍事演習、侵擾西南空域間諜情報活動,使其成為中華民國唯一的軍事威脅[275][284]。中華民國國軍包括陸軍海軍空軍[282],並有憲兵陸軍後勤後備防空飛彈資通電軍等指揮部[285]。在指揮架構部分,總統為三軍統帥,行使統帥權指揮軍隊;其直接責成國防部部長,由部長命令國防部參謀本部參謀總長執行[282][286]國防部主管整體國防事務,依法提交相關報告[282][287]。另設有提供總統諮詢的國家安全會議,下轄國家安全局[200][288]

面對中國人民解放軍威脅,國軍提出「防衛固守、重層嚇阻」的守勢防衛構想,戰力整建放在建立不對稱嚇阻戰力,維持周邊制空權和防禦[282],並在遭遇攻擊時保存戰力、等待其他國家協防[289]。除了防衛作戰需求,國軍還依令支援反恐行動、及協助地區災害防救[282][290]。同時中華民國持續與美國日本等理念相近國家交流,共同應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威脅[282][291]。武器裝備以國防工業英语Defense industry of Taiwan自主研製優先,其他由現貨市場商購及軍購獲得[282][292]。目前美國根據《臺灣關係法出售防衛性武器,但大部分國家不願意出售[293]。另外傳出臺灣擁有攻擊中國大陸、及製造核武器能力[294]

在2022年,臺灣國防預算近170億美元,占國內生生排行額2.2%[295]。目前國防人力約有170,000名現役軍人,分成軍職人員(徵兵制募兵制進用)及文職人員(國家考試進用)[282][296]。所有年滿18歲至36歲、符合標準的男性須服兵役[282],學生可延緩入營,並設有替代役制度[297]。役男後續會被納入後備軍人管理,並規劃全民防衛動員方案空襲演習和災難演習[282][298]。臺灣每年訓練約120,000名預備役軍人,並計劃將增加到260,000人[1]。女性現役軍人多從事非戰鬥職位,在2021年約占15%[1]。臺灣持續改善並保障軍人權益,並提供各階段軍事教育[282][299]

經濟建設

國際貿易與海上運輸對於臺灣經貿發展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300]

臺灣經濟屬於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主要由製造業國際貿易和服務業推動,而大量外匯儲備、勞動生產率增加、產業私有化、政府經濟規劃、外國資金投資英语List of countries by received FDI亦促成經濟成長[301]。在2021年,名目國內生產毛額7,750億美元,人均名目國內生產毛額33,011美元,人均購買力平價59,398美元[302]。而中央銀行藉由貨幣與外匯政策穩定新臺幣和外匯流通[17],持有世界排行前幾名的外匯儲備[303]。這些讓臺灣在全球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與國際社會有極高依存度[257],並在許多調查位居世界前列,如2022年經濟自由指數第6名、《世界競爭力年鑑》第7名、投資環境風險評比第3名[304]

中華民國積極在亞太經濟合作會議世界貿易組織推動區域和全球經濟一體化,與巴拿馬瓜地馬拉尼加拉瓜薩爾瓦多宏都拉斯、紐西蘭、新加坡巴拉圭史瓦帝尼貝里斯等國簽署自由貿易協定或經濟合作協定[267][192][305]。同時強化貿易合作和產業形象、規劃自由經濟示範區、吸引臺灣商人、中國大陸資金及其他外商投資[306]、推動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和新南向政策[257][307]臺灣證券交易所世界最大的證券交易所之一,上市公司總家數為971家,總資本額約74,999億元[219][12]。不過臺灣產業主要基於中小型企業英语List of companies of Taiwan,且大多是集中在北部家族企業[308]

在2022年,中華民國商品及服務輸出5,512億美元、輸入4,515億美元,貿易順差997億美元(占名目國內生產毛額13.07%)[309]。其中商品輸出4,795.2美元、輸入4,276億美元,貿易順差648.7億美元[310][311]。中華民國主要出口市場為中國大陸(含香港,38.8%)、東南亞國家協會(16.8%)、美國(15.7%)、歐洲聯盟(7.3%)、日本(7.0%),主要進口來源為中國大陸(含香港,20.0%)、日本(12.8%)、東南亞國家協會(12.6%)、美國(10.7%)、歐洲聯盟(9.4%)[310],而主要投資對象為新加坡、美國、加勒比海英國屬地、越南、韓國[312]、中國大陸等[313]

同時期,中華民國勞動力人數平均1,185.3萬人、就業人數平均1,141.8萬人,失業率平均3.67%[309][314]。臺灣持續推動青年就業和創業,女性勞動人數亦持續增加,勞動參與率平均59.18%[309][314][315]。臺灣工會組織率相對較高,勞工抗議較少見[316]。中華民國逐步調整基本工資縮減工作時數、推動性別平等及友善職場措施、辦理勞工就業保險及勞動檢查[314]、健全退休金國民年金制度[317],並落實工會自主、強化勞資爭議處理[318][319]。目前臺灣綜合所得稅營業稅相對較低,但已經出現貧富差距擴大、僱傭市場緊縮[320]、非典型就業等現象,低收入及中低收入戶約58.1萬人[321][322]

第一產業

雲門舞集臺東縣「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上表演[323]

2022年,中華民國第一產業占名目國內生產毛額(生產面)1.41%[309]農業就業人口占4.6%[324]。臺灣氣候溫暖、雨水豐沛,適合作物生長[325][326]。過去臺灣藉由土地改革、技術引進促成農業發展,但近期因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受到衝擊[327]。目前農耕地約78.7萬頃(占土地面積22.7%),但農戶平均耕地0.72公頃,屬小農兼業經營,生產成本高且不具競爭力[325][328]。稻米是最具價值的主食,主要蔬果有竹筍、捲心菜、西瓜、香菇、綠葉蔬菜和蔥[325][329]。蔬果、茶葉花卉英语Floriculture in Taiwan為重要出口產品,並出現數百個休閒農場[330]。畜牧業奶製品與肉業經濟規模較小,豬肉與家禽比牛肉更歡迎[331]

過去採礦業英语Mining in Taiwan林業和漁業為重要經濟部門,曾大量開採黃金、硫磺、大理石等資源,但現今重要性下降[332]。採礦業與林業由於資源枯竭及管理限制,僅占經濟總產值一小部分,但木材與竹材產量持續增長[325][333]。由於資源狀況與氣候變遷英语Climate change in Taiwan影響,漁業由沿海漁業轉為遠洋漁業與養殖漁業英语Aquaculture in Taiwan[325],主要出口秋刀魚、石斑魚、吳郭魚等;臺灣南部則有觀賞魚養殖場[334]。目前中華民國政府推動建立產品安全、糧食安全、防疫檢疫等機制,並改善農產品運銷、農作物出口、水利建設、農漁民團體、農漁村環境,以及發展農業創新知識和高經濟價值產業[192][335]

第二產業

自行車設計、創新和研發是臺灣眾多優勢產業之一[336]

2022年,中華民國第二產業占名目國內生產毛額(生產面)37.80%,製造業占34.24%[309]。工業勞動人口占35.4%[324]。在產業結構和貿易政策上,臺灣先後經過勞力密集產業進口替代階段(1950年代)、出口導向二次進口替代階段(1960年代)及資本密集技術導向產業等階段(1980年代)[337]。因此早期政策主要投資紡織業英语Textile industry in Taiwan、輕工業,其後扶植塑膠、石化、鋼鐵造船汽車、電子、半導體產業[338]。其中藉由公營事業推動國家政策,並進口石油建立石化工業[339]。目前臺灣還是半導體、資訊及通訊科技產品的重要生產地,也是主要工業產品、高端零件的提供者[267][340]

目前中華民國主要生產紡織品、食品加工、塑膠、石油精煉、藥品、化學品、鋼鐵、車輛零件、機具機械、半導體、電子設備、資訊及通訊科技設備、消費品等產品,主要出口產品有電子零組件、資通與視聽產品、金屬及其製品;主要進口產品有電子零件、礦產品與機械[310][341]數家臺灣公司在全球市場擁有相當重要的地位,臺灣積體電路製造聯華電子華碩宏碁宏達國際電子便是知名品牌[342]。中華民國政府希望加速產業升級及結構轉型,建立創新驅動經濟形態[267],並協助企業布局全球[312][343]。同時藉由國防工業穩定需求及提升技術,自製軍艦潛艦戰鬥機、飛彈等武器[267][282][344]

第三產業

人數少於5人的微型企業約占臺灣中小型企業近80%[345]

2022年,中華民國第三產業占名目國內生產毛額(生產面)60.78%[309]。服務業勞動人口占60%[324],是成長速度最快的產業類別,並朝向精緻化與專業化發展[346]。主要服務業有批發和零售貿易、政府服務、金融和保險、房地產(包括出租和租賃)、運輸(包括倉儲)、醫療保健和社會服務、高科技服務、住宿(包括飲食)、教育和文化(包括體育和娛樂)[347]。在商業部門方面,中華民國政府推動電子商務業、國際物流服務、餐飲科技、商業服務設計暨廣告服務業、連鎖加盟業、智慧商業服務加速升級與數位轉型,並強化冷鏈物流、國家標準檢驗智慧財產權等基礎環境[267][348]

中華民國⾦融機構分成銀行英语Banking in Taiwan信用合作社農會漁會信用部、票券⾦融公司、證券⾦融公司及⾦融控股公司[219][349]。其中銀行機構持續拓展據點[350],保險業經歷快速成長有相當高覆蓋率[219],證券業和票券業機構則趨於穩定[351]。中華民國政府相當看重自己的文化特色,陸續規劃臺灣世界遺產潛力點[83]、國家公園[196][194]國家森林遊樂區[352]、林業文化園區[353]國家綠道[354]國家級風景特定區景點英语List of tourist attractions in Taiwan[130][355][356]。在2022年,前來臺灣的旅客共895,962人次,主要來自中國大陸、日本、香港、美國和東南亞;出國國民共1,482,821人次[357],主要前往中國大陸、日本、美國和歐洲[358]

科學技術

生物科技是中華民國國家發展計劃的重點領域[359]

臺灣科技發展源於政府對於應用科學的人力投資英语Engineering education in Taiwan、研發創新與產業升級及私營部門相關投入,這也是其經濟成長的重要動力[360]。早期中華民國政府主要推動民生科技產業與臺灣製造(石化業、鋼鐵業、汽車產業),在1980年代轉為資訊科技(個人電腦、積體電路),目前則推動產業創新及升級轉型;同時還支持學術研究發展,引導大學與企業共同開發高科技、學界成果產業化、培育創新人才[267][361][362]。目前中華民國政府支持的產業包含數位資訊及通訊、生物醫學奈米、綠電及再生能源等技術,也積極推動智慧機械、國防戰略、防災、物聯網、雲端運算及人工智慧等項目[267][363]

除了培育專業技術及跨領域人才,中華民國政府提供產業投資發展環境、推動國際產業創新聚落[267][364]。目前臺灣共有13個科學園區,分成新竹科學園區中部科學園區南部科學園區三大核心園區,集結大量生物技術、個人電腦設備、積體電路、奈米技術、精密機械和電信領域公司[365]。在2021年,臺灣三大科學園區進駐企業的經濟產值達1,239億美元[366]。臺灣還設立工業技術研究院國家實驗研究院(含國家高速網路與計算中心國家奈米元件實驗室國家太空中心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臺灣颱風洪水研究中心)和資訊工業策進會等機構展開多項研究[367]

另一方面,中央研究院是國家學術研究最高機構,招攬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頂尖研究人員[368]。中華民國在文學研究、經學、歷史學、考古學、人類學、語言學、宗教學、政治學法學、經濟學、社會學、心理學、教育學、圖檔學、傳播學、體育學、數學天文學物理學、化學、地球科學、生物學、基礎醫學、臨床醫學等學術領域均有研究成果,並朝向全球化、在地化、多元化方向發展[369]。目前臺灣在科技競爭排名領先,如在2019年的《全球競爭力報告》創新能力部分排行第4名,在2021年《世界競爭力年鑑》技術基礎設施和科學基礎設施部份分別排行第9名與第6名[370]

公共建設

交通運輸

臺灣高鐵時速達300公里,改變人們的工作與生活型態[371]

臺灣四面環海[300],位處印度洋與太平洋交通樞紐[282][372]。目前擁有7個國際商港和4個國內商港[300],前四大港口為高雄港基隆港臺中港臺北港[373]海運公司英语Maritime industries of Taiwan主要是民營企業(如長榮海運陽明海運等),擁有大量商船,2022年國際貨櫃裝卸量1,469萬20呎標準貨櫃[300][374]。臺灣還擁有35座機場,包括桃園國際機場全球第四繁忙機場)、臺北松山機場高雄國際機場臺中清泉崗機場4座國際機場[375][376][377]。目前計有中華航空(國家航空公司)、長榮航空臺灣虎航星宇航空等8家航空公司各主要城市間班機頻繁[378],在全球89個城市則有199條國際航線[375][379]

臺灣環島鐵路為公營事業,營業里程1,065.0公里(共241座車站[380],載客列車分成數種等級[381][382]臺灣高鐵公司經營的臺灣高鐵共12個車站,臺北市至高雄市需90分鐘,構建西部走廊一日生活圈[371][383][384]臺北都會區[385]高雄都會區[386]桃園中壢都會區[387]臺中彰化都會區還建有捷運系統[388][389]公路分為國道省道 縣道市道鄉道區道及其他專用公路總里程21,777.6公里[390][391]。大部分公路橫跨西部沿海低地與丘陵,雪山隧道是世界第八長高速公路隧道[392]。臺灣私人汽車和機車擁有率相當高,並有汽車客運[393]計程車[394]、租車[395]公共自行車等服務[396][397]

能源供需

臺灣持續推動綠能科技與再生能源,圖為臺中市高美野生動物保護區的風力發電廠[398]

2020年,臺灣電力產業主要仰賴化石燃料(82.2%)、核能(11.2%)、水力(2.2%)、太陽能(2.2%)、生質能(1.3%)、風力(0.9%)[1]。目前臺灣煤礦存量已經耗盡,僅能開採少量的石油天然氣,因此大部分化石燃料必須仰賴進口[399]。由於對外國燃料的依存度極高,中華民國政府持續分散採購石油、煤礦與天然氣,並依法管控石油與天然氣安全存量[267][400]。其主要是從沙烏地阿拉伯科威特等中東國家進口石油,並向澳洲、印度尼西亞和南非購買煤礦[401]天然氣進口在2000年後急遽增加,目前向卡達、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13個國家採購[267][401]

早期臺灣發電廠採用水力發電和燃煤發電,其後則仰賴火力發電,並在1970年引入核能發電[402]。在日本福島核電廠事故後,反對核能者增加,核能發電的能源占比亦下降[403]。再生能源占一小部分比例,以太陽能、風力和生質能發電為主,水力和地熱發電相對次要[404]。在電力需求增加、發電機組屆齡下,臺灣電力公司推動增加燃氣機組、天然氣接收站等計劃[267]。同時中華民國政府也推動能源轉型,輔導提升能院效率和潔淨能源,特別是太陽光電與風力發電[267][405]。截至2022年,再生能源裝置容量累計14,128.6千瓩[267]。目前臺灣家用電源電壓為110V或220V,頻率為60Hz[17]

其他建設

中華民國的郵政事業由國營的中華郵政公司專營[17],並推動數位轉型[406][407]。在2023年,中華民國計有114家電信業者經營語音、數據等服務市內電話用戶1,028萬4,961戶,寬頻網路帳號3,723萬戶(709萬戶固網寬頻、2,836萬戶行動寬頻)[408][409]。隨著中華民國政府鼓勵發展及市場自由化,固網、行動網絡和光纖服務相當普及[410]。目前行動電話數量已經超過固定電話,包括最大電信業者中華電信在內的電信公司均提供服務[411]。中華民國政府持續推動兆位元寬頻聯網佈建普及、網際網路協定升級[408]網際網路和社群媒體使用有所增加,2016年網路就緒指數排行第19名[412]

早期臺灣公共建設配合經濟發展規劃(如十大建設),其後轉向生活環境改善[413]。國營的臺灣自來水公司提供穩定供水設備[267],另有多項水資料開發治理計劃[414]。2021年底,家庭自來水設備普及率約97.2%[415]。每年城市估計生產733.6萬噸固體廢物,並面臨各類環境問題[416]。在環境運動推動下,中華民國政府持續執行空氣、河川、土壤與地下水汙染及毒性化學物質災害等防治工作[164][174],並推動廢棄物分類、資源回收等政策[174],一般廢棄物回收率56.79%[417][418]。另外還推動國土計劃功能分區、城鄉風貌及創生環境、均衡區域及城鄉發展[419],並有都市建築物重建機制[420][421]

社會發展

自1984年以來,育齡婦女總生育率一直低於人口替代水準2.1[13]

2022年底,中華民國人口總數23,264,640人[13],約占世界人口0.31%(排行第56名[422]。早期總和生育率相當高,但在1950年代末顯著下降,1984年後低於人口替換水準2.1[320],人口呈負成長[13][423]。2022年,總和生育率降至0.870,粗出生率5.96‰也低於粗死亡率8.89‰[13],屬於超低總和生育率國家[320][424]。目前性別比例則逐漸接近,嬰兒性別比為107.79比100,女性預期壽命與移民人數較多[13][425]。平均結婚年齡和離婚比例均上升,在2023年估計51%女性已婚[426]。隨著都市化提升與社會變遷,傳統家庭結構持續縮小且日趨多元,單親、隔代、新住民、近貧等家庭持續增加[320][427]

同時期,中華民國人口年齡中位數為43.8歲[428]。國民0歲平均餘命逐年波動遞增,在2021年0歲平均餘命合計為80.86歲[13]。隨著死亡率降低和預期壽命增加,65歲以上老年人口的比率已經快速上升,在2022年底占總人口17.56%(扶養比42),屬於高齡化社會[13][429]。預計至2025年老人人口將超過總人口20%,成為超高齡社會[430][431]。因應高齡化社會趨勢及其對國家發展的影響,中華民國政府與民間推展各項老人福利服務[430],同時推動兒童及少年福利[320]婦女福利[432]身心障礙者福利[433]、專業保護網絡等社會福利服務[434],建構社會救助與社會保障等社會安全制度[321][435][436]

目前中華民國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643人,為全世界1,000萬以上人口國家第二位,僅次於孟加拉[13][437]。其中99.7%人口居住在臺灣,並隨著產業發展往西部和北部都會區聚集[419],導致都市化快速(80.1%為都市人口),超過100萬人的直轄市更占人口69.43%[13][438]人口前三名直轄市新北市(近400萬人,占17.17%)、臺中市(281萬人,占12.10%)和高雄市(273萬人,占11.73%),人口密度前三名都市為臺北市、嘉義市與新竹市[13]。85.0%人口擁有住宅或公寓,但是房價與租金急遽成長,因而出現社會住宅及租金補貼等政策[415],都會人口與產業亦向外擴散分化[439]

 
中華民國最大城市排名
2023年1月戶籍人口
排名 名称 行政區 人口 排名 名称 行政區 人口
新北市
新北市
臺中市
臺中市
1 新北市 新北市 4,004,367 11 竹北市 新竹縣 210,754 高雄市
高雄市
臺北市
臺北市
2 臺中市 臺中市 2,819,798 12 屏東市 屏東縣 194,096
3 高雄市 高雄市 2,731,635 13 員林市 彰化縣 122,518
4 臺北市 臺北市 2,488,043 14 斗六市 雲林縣 107,928
5 桃園市 桃園市 2,286,942 15 頭份市 苗栗縣 105,513
6 臺南市 臺南市 1,855,092 16 臺東市 臺東縣 103,323
7 新竹市 新竹市 452,928 17 花蓮市 花蓮縣 99,579
8 基隆市 基隆市 361,891 18 南投市 南投縣 97,403
9 嘉義市 嘉義市 263,188 19 草屯鎮 南投縣 96,778
10 彰化市 彰化縣 226,744 20 竹東鎮 新竹縣 96,464

族群劃分

屏東縣三地門鄉各部落的原住民孩童[440]

臺灣是一個多元文化社會[441],戶籍人口以漢族最大族群,占人口96.4%[442][443]。其他2.5%為原住民族、1.1%為新住民[442][444]。漢族在14世紀至17世紀移民臺灣,分成來自福建省的閩南裔臺灣人(占人口70%,多居住在沿海平原,又細分泉州人漳州人)、及來自廣東省客家裔臺灣人(占總人口15%,多居住在丘陵),後來被稱為「本省人[445]日本人在1945年撤離臺灣後,中國大陸人士紛紛移居臺灣[446]。1948年至1955年,大批軍公教人員及民間人士隨著中華民國政府遷往臺灣,這批移民(占人口15%)包含漢族、蒙古族藏族西南少數民族等,又被稱為「外省人[447]

臺灣原住民族屬於馬來-玻里尼西亞語族,至少在10,000年前在臺灣地區居住,共有泰雅族賽夏族布農族鄒族邵族排灣族魯凱族卑南族阿美族達悟族噶瑪蘭族太魯閣族撒奇萊雅族賽德克族拉阿魯哇族卡那卡那富族等16族[442][448]。在漢人移民下,居住在臺灣平地的平埔族群多遭同化高山族群遷往東部[449]。目前原住民族人口逾58萬人,並有逾28萬人遷居都市[442][450]。阿美族、排灣族與泰雅族三大族群占原住民族人口70%,邵族和拉阿魯哇族僅有數百人[451]。隨著不同族群相互通婚、文化同化、社會變遷和都市化,族群差異逐漸趨同[442],但仍影響選舉政治[452]

自1990年代,隨著婚姻移民定居及開放引進移工,居住在臺灣的外國人人數增加,人口組成日趨多元,目前已設戶籍的移民人口占人口1.1%[442][453]。臺灣新住民以來自中國大陸港澳地區最多,其次為越南印度尼西亞菲律賓,共計57.79萬人[442][454]。因應經濟發展需要,中華民國自1989年首度開放引進特定工作的國際勞動人口,並對移工及仲介機構進行管理,目前移工人數已經有71萬餘人[314][455]。不過臺灣淨遷移率估計為每1,000人僅0.85名移民,在世界排行第68名[1]。相反地,許多國民移民至美國澳洲、紐西蘭等國家,或前往中國大陸定居[456]

語言文字

2020年臺灣主要使用語言情況。[457]

  國語(66.4%)
  臺語(31.7%)
  客語(1.5%)
  原住民族語(0.2%)
  其它語言(0.2%)

目前臺灣使用的聽覺語言相當多樣,分屬漢藏語系中的漢語、和南島語系原住民族語兩大類[441][458]。臺灣漢語系統包括國語華語)、臺灣臺語臺灣客語馬祖語等,依族群及區域還有不同方言和腔調[441],且彼此並不互通[459]。臺灣原住民族至少使用42個語言別,同樣彼此不互通;目前撒奇萊雅語噶瑪蘭語邵語拉阿魯哇語卡那卡那富語賽夏語魯凱語部分支群卑南語部分支群等13種語言別被列為瀕危語言[441][460]。部分年紀較大者因曾接受過日本教育會使用日語,而1949年的中國大陸移民者會使用各省份方言[73],但後者已在年輕世代式微[461]

目前文字系統則有從古代漢字演進的正體字,以及後來訂定的臺灣臺語臺灣客語原住民族語書寫系統[441][462]。臺灣原住民族最早沒有文字,之後才向荷蘭人、日本人、漢人學習書面語言[463]。漢字在形體上有古文、籀文、小篆、隸書、楷書等演變[441],臺灣更是少數使用繁體字的地方,並盛行書法活動[464][465]。隨著中華民國政府推動國語政策和教育普及,華語成為臺灣最多人使用的共通語言,目前還推動國際華語教學英语List of Chinese language schools in Taiwan for foreign students[361][73][466]。而由於閩南族群人數居多,許多族群的人會同時講華語與臺語[73][467]。另外針對聽語障人士所使用的視覺語言,也自主發展出臺灣手語系統[441]

相對於過去將華語獨尊為官方語言,其他本地語言和方言直到民主化後才逐漸受到重視[441][468]。目前《國家語言發展法》將臺灣及離各族群的自然語言及臺灣手語納為國家語言,保障使用國家語言的權利,落實語言與文化平權[441]。中華民國政府和民間還展開一系列弱勢語言、書寫系統使用維護及保存國家語言等語言保護措施[441],並將這些語言納入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必修課程[469]。臺灣還將英語列為國民教育必修課程[73],並鼓勵學習日語法語德語西班牙語韓語俄語義大利語越南語等第二外語[470]。為了提升全球競爭力,中華民國政府推動2030雙語政策[361][471]

宗教信仰

信徒在媽祖遶境期間祈求合境平安[472]

《中華民國憲法》規定人民有宗教自由英语Freedom of religion in Taiwan,在法律上一律平等[473]各種宗教在此基礎上蓬勃發展[474],成為世界上宗教最寬容的地方之一[475]。根據2019年的調查,民眾主要信仰傳統民俗宗教(49.3%)、佛教(14%)、道教(12.4%)、基督新教(5.5%)、一貫道(2.1%)和天主教(1.3%),其他宗教還包括伊斯蘭教東正教三一教理教道院世界紅卍字會)、天德教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摩門教)、天理教巴哈伊教英语Baháʼí Faith in Taiwan統一教山達基崇教真光天道教天帝教彌勒大道[474][473][476]。另外,有80%民眾同時信奉不同宗教,13.2%民眾則無宗教信仰[473][477]

過去臺灣原住民族多信仰泛靈信仰,中國移民引入佛教、道教和儒教,荷蘭人和西班牙人傳入基督新教與天主教,日本則導入神道教[478]。在1949年,許多儒教、佛教、道教、民間教派等團體從中國大陸逃往臺灣,彼此競爭消長[479]。臺灣登記在案的宗教團體可分為財團法人(基金會)、寺廟英语List of temples in Taiwan或社會團體[473],不同的宗教還辦理各式慈善公益、教育教化、醫療服務、社會福利等機構(如慈濟基金會是全球最大的佛教慈善機構)[474],並建立宗教研究機構與學術環境[480]。臺灣地區有將近33,000多個供教(信)徒膜拜、聚會的場所[474],是世界上宗教場所密度最高的國家之一[481]

臺灣民間信仰結合自然崇拜、儒家、佛教、道家等內容[474],相信人神靈三界相通[472][482]。其中媽祖王爺千歲為二大寺廟供奉神明系統,而不同慶典儀式、藝術裝飾等則體現傳統教義[483][484]。每年各地會舉辦大型迎神賽會或遶境活動[472],並有天公生、迎媽祖、燒王船、蜂炮、炸寒單、宋江陣等儀式[485][486][487][488]。目前道教逐漸融入現代生活,佛教朝向「人間佛教」改革發展,而一貫道持續影響社會[489]。包括天主教及新教在內的基督宗教在臺灣歷經長期發展,目前臺灣原住民族多是基督徒[473],數位中華民國總統亦是基督徒[490]漢語穆斯林社群逐漸式微,外籍移工多信奉伊斯蘭教、佛教和天主教[473][491]

公共衛生

全民健康保險使臺灣患者享有高效率且可負擔的醫療服務[492]

臺灣有著極高的健康水平預期壽命高[493]醫療院所由醫療專業人員組成,提供專業醫療照顧,目前主要分為中醫與西醫兩種醫療專業體系英语Healthcare in Taiwan[494]。在2022年底,執業醫事人員數359,609人,計有480家醫院及20,099家診所,提供172,088張床位[495][496]。自1995年後,全民健康保險整合社會保險系統,藉由財務自給自足的互助制度,將99.9%的國民納入保障,落實平等醫療和就醫權利[497][498]。其財源主要以保險費收入和量能負擔為原則,中華民國政府提供部分弱勢族群保險費補助[497][499]。全民健康保險提供所有必要且完整的診療服務,被保險人可以自由選擇特約醫院、診所等機構[497][500]

在2021年,中華民國國民0歲平均餘命80.86歲,男性77.67歲、女性84.25歲[13];新生兒死亡率每1,000活產2.7人,嬰兒死亡率每1,000活產4.1人[501]十大死因以慢性疾病為主(占76.6%),依序為惡性腫瘤(28.0%)、心臟疾病(11.9%)、肺炎(7.4%)、腦血管疾病(6.6%)、糖尿病(6.2%)、高血壓性疾病(4.3%)、事故傷害(3.7%)、慢性下呼吸道疾病(3.4%)、腎炎、臟病症候群與腎病變(3.0%)及慢性肝病與肝硬化(2.2%);前三大癌症是肺癌、肝癌和結腸直腸癌[501][502]。成人過重及肥胖盛行率在2016年至2019年47.97%,18歲以上吸菸率在2020年13.1%[503]

由於人口老化快速,全民健康保險的醫療支出持續增加[497][504]。2021年,醫療保健支出14,265億元,占國內生產毛額6.6%;平均每人花費60,783元[501],不過全民健康保險制度也引發爭論[505]。中華民國政府建構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疫情、蟲媒傳染病、腸病毒、結核病、愛滋病、肝炎、猴痘、流感大流行等傳染病防治推動婦幼健康、罕見病癌症及慢性疾病防治、營造健康環境、健康監測等政策[503][506]。同時還確保人類藥物、生物藥品、醫療器材食品、化妝品等安全管理[507],並監督中醫學服務與藥材管理[508][509]。另外也發展多元長期照顧體系[503]、推動失智友善社區[495][510]

教育措施

課外活動在臺灣教育體系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511]

中華民國教育學制類似美國模式,採「六、三、三、四」架構:國民小學6年、國民中學3年、高級中學3年、大學學士班4年;另有碩士班1年至4年、博士班2年至7年[512][513]。同時還擴大2歲以上至國民小學前的幼兒園教保服務[361][512][514]。在2022年,教育科學文化預算占政府總預算20.2%[515]九年國民義務教育的實施分為國民小學(6歲至12歲)與國民中學(12歲至15歲)[361],以九年一貫課程銜接學校教育[512],教科書需經過中華民國政府審定[516]。高級中學校教育採「普通教育」與「技職教育」雙軌[512],分成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五年制專科學校技術型高級中等學校[517]

在2020年,國民中學的升學率已經達99.8%,而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納入高級中等教育階段[361][518]。中華民國政府還推動高等教育招生制度專業化、及多元彈性發展[361],幾乎所有人都可以就讀大學[519]。過去高等教育機構快速增長,目前則推動大專校院整併退場,截至2021年尚有137所大專校院與12所專科學校[361][520]。臺灣頂尖的大專院校多是國立大學,其中國立臺灣大學被視為是最好的大學[521],其前身臺北帝國大學是臺灣第一所研究型高等教育機構[522]。技職教育對接產業所需人才,具中等至高等教育體系,並注重縱向銜接與橫向轉軌[361][523]

臺灣傳統社會的階層頂端是受過教育的精英,而教育政策和產業政策的發展便能促成社會流動[524]。由於對高等教育的重視,大專院校以上學歷人口已經超過高級中學程度者[525]。許多學生前往美國、澳洲、英國、日本等地留學[361],大專校院亦招收境外學生英语Scholarships in Taiwan與展開國際交流[361][526]。臺灣在國際科學奧林匹亞生物、 化學、地球科學、數學、資訊和物理項目具有一定表現[527]。中華民國政府還培育藝術教育、特殊教育、國家語言及雙語教學師資,並規劃原住民族及新住民教育、終身教育[528]、家庭教育[529]、高齡教育[512][530]、數位教育等政策[361][531]。至2021年,識字率為99.1%[532]

文化藝術

臺東縣蘭嶼拼板舟達悟族經濟及生活上重要的工具[533]
屏東縣恆春鎮的「搶孤」活動[485]

臺灣是開放且包容的移民社會,具有多民族、多語言的文化樣貌[441][534]。《中華民國憲法》明定保障自由權利[66]、多元文化為基本國策[442],並應建設平等、均富的國家[68][535]。這導致其核心價值除了民主、自由、人權、法治、平等意識外[275],亦推動全民健康保險[497]、社會福利[321]、多元語言文化[83][441][361]同性婚姻等政策[536]。不過傳統社會仍以漢文化為主,屬父權制、父系制和階級制社會,日常生活圍繞在家庭、工作和教育上[537]。不過隨著地方社會轉型,臺灣公民社會已經蓬勃且多元化發展,出現各類非政府組織、民間組織、社會運動、社區總體營造運動等[538]

同時,臺灣社會兼容閩南文化客家文化、外省人文化、原住民族文化[129]日本文化西方文化,且西方現代文化的影響力趨大[539]。其中臺灣原住民風俗習慣各異,衍生各具特色的祭典文物[83][540],並藉藝術呈現文化精神[533][541]客家族群在臺灣形成客家文化,不同地區也發展出各自的特色[464],而臺灣新住民族群也保留自身傳統[83][542]。中華民國政府把支持文化活動視為主要職責,各地興建大量公立博物館、表演場地設施[83],使臺灣成為亞洲藝術中心[543]。其中國立故宮博物院便被譽為世界五大博物館之一,地方博物館與私立博物館亦快速增長[83],並典藏各式文物[544]

節慶假日

中華民國國定假日有1月1日中華民國開國紀念日元旦)、農曆除夕至初三春節(農曆新年)、2月28日和平紀念日、4月4日兒童節民族掃墓節清明)、農曆5月5日端午節、農曆8月15日中秋節、10月10日國慶日[17][545]。自2015年開始,國定假日與週末重疊會補假[546]。其他傳統節日還有元宵節七夕中元節重陽節下元節冬至做牙等,並舉辦燈會放天燈放水燈普渡搶孤等活動[485][486][547]。臺灣原住民族歲時祭儀分成祖靈祭、豐年祭與收穫祭、狩(漁)獵祭及農耕祭等傳統節慶[485][540],而客家族群亦會舉辦客家桐花祭義民祭𪹚等活動[548]

視覺藝術

臺南市奇美博物館的展覽[83]

臺灣原住民族有各具特色的織繡、雕刻工藝[83][549]。清治時期文人推展傳統書法和水墨畫,民間有木雕、石雕、漆藝、陶藝、藺草編、竹工藝、纖維工藝、金屬工藝、紙藝等工藝[83][550]。日治時期引進西洋畫及東洋畫觀念,地方題材成為特色[83][551]。中華民國政府早期英语History of the Kuomintang cultural policy在臺灣推動中華文化復興運動,並因西方思潮與藝術運動衝擊,出現中國與西方、現代與傳統調和探索[83][552]。其後的鄉土運動影響水墨等創作[553]。1980年代起,出現裝置藝術、行為藝術等作品,關注政治、性別和族群等議題,並籌辦大型展覽[83][554]。2000年後,臺灣藝術融入在地性與全球化、美術與科技的思考[83][555]

目前雕塑藝術因為傳統宗教和當代主題而盛行,版畫藝術有多元表現,攝影藝術則歷經日治時期人像攝影、戰後沙龍攝影、鄉土寫實攝影演進[83][556]。工商設計與文化設計蓬勃發展,並結合當代工藝,逐漸發展出文化創意產業[83];而衣飾則已經西化[557]臺灣建築概分為臺灣原住民族建築、中式傳統建築、西洋式與中西混合型建築及戰後現代主義建築,都市地區普遍是公寓住宅[558]。目前建築呈現多元面向的發展,其中臺北101在2004年至2010年間是世界最高的建築物[559]。同時中華民國擁有許多歷史建築,並經中華民國政府指定為古蹟、歷史建築等有形文化資產保存管理[83][560]

文學出版

出版產業因為載體的更迭,帶來新的傳播形式及閱讀體驗[561]

臺灣原住民族口傳文學是最早開始流傳的臺灣文學[83][562]古典漢詩文學源於17世紀,在明鄭時期、清治時期、日治時期持續維持一定創作人口,但其內容因身份認同而有所轉變[83][563]。在日治時期還發展出吸收西方現代文藝思潮(寫實主義、超現實主義、現代主義)、反對殖民的新文學作品[83][564]。1945年後,來自中國大陸的作家英语List of Taiwanese writers成為戰後文壇的主導,懷鄉文學、反共文學及軍旅文學成為風潮[83][565]。1950年代至1960年代,現代詩、散文、小說創作開始受到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影響[83][566]。1970年代,鄉土文學運動強調社會現實與歷史,與戰前的寫實主義傳統接軌[83][567]

1980年代後,文學創作與批評多元發展,出現女性文學、都市文學、環保文學、政治文學、同志文學、原住民族文學、客家文學、臺語文學、眷村文學、新住民文學、移工文學等作品[83][568]臺灣哲學吸取西方哲學與中國哲學,並受自由主義、存在主義等思想影響[569]。中華民國政府還鼓勵臺灣漫畫建立內容品牌[561][570]圖書出版事業以小規模、本土經營為主[561],各地設有公共圖書館[571]。2021年,書籍出版登記家數為1,924家,並有57,710種書籍上市[572]。出版商翻譯大量外國著作,中文書籍亦在其他華文地區銷售[573]。但整體紙本圖書市場持續衰退,線上書店與數位出版漸趨活絡[561][574]

表演藝術

臺灣布袋戲是臺灣最普遍、且最重要的傳統表演文化之一[83][464]

臺灣原住民族音樂分為歌舞音樂與器樂[83][575]漢民族音樂分為福佬與客家兩系,並有民俗音樂、戲曲音樂、器樂與宗教音樂類別,教會則引進西洋音樂[83][576]。臺灣古典音樂及西式音樂在日治時期開始普及,後來出現「中西合璧」、「和漢交融」、現代主義及民族主義等風格音樂,不同西式音樂團體和國樂團體也相繼成立[83][577]。在歷經白色恐怖時期後,臺灣相繼出現校園民歌華語臺語客語流行音樂等通俗音樂風潮[83][578]。目前臺灣流行音樂受到世界各國文化的影響,並創造許多華語歌手經典歌曲[83][579]。每年會舉辦理金曲獎金音創作獎臺灣原創流行音樂大獎等獎項[83][580]

過去傳統戲曲有南管戲北管戲高甲戲四平戲客家大戲歌仔戲京劇豫劇車鼓戲牛犁陣傀儡戲皮影戲布袋戲[83],並歷經大量轉型與現代化[581]現代戲劇最早有日治時期的臺灣新劇運動,其後歷經反共抗俄劇,再受西方當代劇場藝術與國際交流影響[83][582]。目前現代化商業劇場多元成長,亦出現探索藝術形式的前衛小劇場[83][583]舞蹈藝術受不同文化傳統影響,引入芭蕾舞現代舞民族舞蹈等,並發展出高等舞蹈教育與專業舞團[83][584]。中華民國政府還在各地興建可供表演的現代化劇場、文化中心或演藝廳[83][585]

烹調飲食

從街邊小攤到國宴場合均可以見到臺灣標誌性的滷肉飯[586]

臺灣多樣料理在其文化中扮演核心角色[129],家庭習慣與成員共同用餐,但也經常在餐廳英语List of restaurants in Taiwan夜市消費[587]。臺灣原住民族以粟、山芋、甘藷、旱稻為主食,並狩獵山豬或捕獲漁產[588][589]。漢人農業社會以米飯為主食,分成清淡不膩的閩南菜與重口味的客家菜[588],亦形成醬菜文化[590][591]。日治時期,日本料理成為普遍菜色,出現北投酒家菜、佛跳牆等菜餚[588]。隨著中華民國政府遷往臺灣,帶來中國各地烹調菜色,包括京菜魯菜川菜蘇菜浙菜閩菜粵菜湘菜八大菜系的菜餚[588][592][358]。隨著養殖技術進步,各地享有多樣海鮮[590],並因宗教信仰流行素食[593]

除了傳統中國北方和南方料理,臺灣也逐漸引入各國飲食文化[588][592],並出現精緻餐飲和速食文化[594]。同時還有小籠包滷肉飯油飯羊肉爐鵝肉棺材板牛肉麵肉圓蚵仔麵線大餅包小餅生煎包臭豆腐雞排蚵仔煎蔥抓餅鹽酥雞烤玉米鹽水雞珍珠奶茶刨冰鳳梨酥黑糖糕小吃飲品與地方特產[595][596][597]。另有春節圍爐、元宵節湯圓、端午節粽子、中秋節月餅等年節習俗[598],以及藥燉排骨等藥膳食補[590][595][593]茶葉主流文山包種茶凍頂烏龍茶白毫烏龍茶鐵觀音,另有咖啡與酒品(埔里紹興酒、金門高粱酒、馬祖老酒等)[596][599]

傳播媒體

臺灣擁有亞洲最自由的媒體環境之一[600]

中華民國媒體相當多元,且競爭激烈[601]。2021年,彩色電視機普及率98.5%,有線電視頻道85.6%[415]。其中有5家無線電視臺事業,播出23個數位節目頻道[561][602]臺灣公共廣播電視集團為公共媒體,辦理客家電視臺原住民族電視臺[561][603]有線電視廣播業者有64家,提供80個至110個基本頻道節目,為最大收視平臺[561][604]。目前有線電視業者多通过衛星頻道供應節目,共計91家、218個衛星頻道[561][605]。中華民國政府輔導業者開發電視劇內容,辦理金鐘獎金視獎頒獎等活動,並設置國際平臺TaiwanPlus[561][606]。另有185家無線廣播事業,以音樂節目最受歡迎,並具多種語言[607][608]

中央通訊社是臺灣最重要的通訊社,另有數百家新聞機構[609]。2020年,臺灣有32家通訊社、252家報紙出版商、1,267家雜誌出版商[607]。《中國時報》、《聯合報》、《自由時報》是發行量最大的報紙,而財經資訊、企業管理、新聞時事、時尚雜誌廣受歡迎[610]。2022年,臺灣在新聞自由指數排行第38名,領先韓國(第43名)、日本(第71名)、香港(第148名)、中國大陸(第175名);不過相關新聞分析仍受到外部力量影響[611]。臺灣還有來自20個國家、75家媒體派駐記者,並引進外國語言報紙與國際期刊雜誌[612]。隨著紙本報紙和雜誌式微,多數媒體朝向數位發行發展[613]

臺灣電影最早始於日治時期,戰後則一度興起臺語電影[561][614]。1960年代起,公民營電影公司盛行拍攝寫實電影與文藝片,並引進香港電影技術[561][615]。1970年代起,功夫片和武俠片成為主流,其後愛國電影及小品電影開始盛行[561][616]。1980年代開始,中影公司主導臺灣新電影運動,探討社會、人文及歷史題材[561],另有大量紀錄片出現[617]。隨著臺灣新電影運動結束、開放外片進口,臺灣電影產業一度沒落[561][618]。直到21世紀初,年輕導演發展在地文化、恐怖、驚悚、犯罪、科幻、奇幻等類型電影[561][619]。中華民國政府持續推動電影產業發展,並舉辦金馬獎金穗獎等活動[83][620]

運動休閒

羽毛球運動員戴資穎在2016年印度尼西亞羽球公開賽贏得首座頂級超級賽冠軍[621]

臺灣最受歡迎的體育運動包括棒球籃球橄欖球英语Rugby union in Taiwan、網球和高爾夫球等[622]。臺灣青棒球隊在國際級比賽有著不錯成績,並在1989年成立中華職業棒球聯盟[623]。籃球是受到許多人(特別是年輕人)歡迎的運動之一[624]。中華民國舉辦LPGA臺灣錦標賽等高爾夫球賽事,並在山坡或丘陵上興建高爾夫球場[625][626]。臺灣每年還會舉辦數十場馬拉松比賽臺北馬拉松是規模最大的賽事之一[627]。許多人熱衷練習來自中國大陸、日本和韓國的武術,或在社區公園從事土風舞等活動[628]。中華民國還是全球尖端自行車的外銷大國,推廣自行車比賽及休閒[629][630]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加入聯合國後並獲得承認後,中華民國在國際賽事往往只能以權宜名稱「中華臺北」參加[631]。儘管反對相關條件,但仍定期派出代表團參加奧林匹克運動會等國際體育賽事[632]。中華民國在奧林匹克運動會競技項目中獲得多面獎牌,並在2020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創下最佳成績[629][633]。中華民國在世界運動會世界大學運動會亞洲運動會、青年奧林匹克運動會、帕拉林匹克運動會、聽障奧林匹克運動會等賽事亦有獲獎紀錄[629]。為了培育學校優秀運動人才,中華民國舉辦各項學生運動聯賽遴選運動人才,並推動體育學術、體育教學、校園競賽等措施[629][634]

中華民國定期舉辦全國運動會全民運動會全國原住民族運動會全國身心障礙國民運動會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全國大專校院運動會等比賽[629][635]。中華民國政府還推動運動環境改善,興設國民運動中心體育場館設施,並鼓勵民間職業運動產業發展[629][636]。多個城市設有公共自行車系統[396],並規劃環島自行車道路網[629][637]。其他受歡迎的休憩方式還有爬山、散步、度假、電視、電影、音樂、跳舞、閱讀等,各類型登山運動相當風行[128][638]。臺灣各地都有大型購物中心連鎖百貨公司和特色商圈[639],臺灣中部更擁有多處渡假村及遊樂中心[640][641]

參見

註釋

  1. ^ 平時升降國旗奧運會梅花旗等場合時演奏
  2. ^ 中華民國自由地區包括臺灣及其附屬島嶼、澎湖群島金門群島馬祖列島烏坵列嶼東沙群島南沙群島太平島中洲礁等地。
  3. ^ 繁體中文,字體上以國字標準字體爲官方規範。
  4. ^ 包括臺灣台語金門閩南語等變體。
  5. ^ 包括閩南裔臺灣人客家裔臺灣人民系,此外台灣外省人也以漢族爲主。
  6. ^ 其中亦包含部分華人。
  7. ^ 紀年法可分爲民國紀年西元紀年兩種。

參考資料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中央情報局 & 2023年.
  2. ^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中華民國內政部國史館. 國旗、國歌、國花. 行政院. 2022-02-07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10) (中文(繁體)). 
  3. ^ 3.0 3.1 3.2 3.3 國歌. 中華民國總統府.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18) (中文(繁體)). 
  4. ^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中華民國內政部. 土地. 行政院. 2022-12-14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04) (中文(繁體)). 
  5.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36頁至第43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8頁至第13頁.
  6. ^ 6.0 6.1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10至11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4頁; 中央情報局 & 2023年; John C. Copper & 2023年.
  7.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10至11頁; 中央情報局 & 2023年; John C. Copper & 2023年.
  8.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10至11頁.
  9.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10至11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4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10. ^ 法務部全國法規資料庫工作小組. 國家語言發展法. 全國法規資料庫. [2024-06-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1). 
  11. ^ 11.0 11.1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10至11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4頁; 中央情報局 & 2023年.
  12. ^ 12.0 12.1 12.2 12.3 John C. Copper & 2023年.
  13. ^ 13.00 13.01 13.02 13.03 13.04 13.05 13.06 13.07 13.08 13.09 13.10 13.11 13.12 中華民國內政部. 人口. 行政院. 2022-09-01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0) (中文(繁體)). 
  14. ^ 14.0 14.1 14.2 14.3 World Economic Outlook database.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October 2023 [2024-01-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1-13) (英语). 
  15. ^ 5.主要國家所得分配概況. 中華民國國家發展委員會.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12) (中文(繁體)). 
  16. ^ 潘姿羽. 2021年人類發展指數 台灣排名全球19超越日韓. 中央通訊社. 2022-10-16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12) (中文(繁體)). 
  17. ^ 17.0 17.1 17.2 17.3 17.4 旅遊實用資訊. 交通部觀光局. 2023-03-22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7) (中文(繁體)). 
  18.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10至11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4頁、第96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19.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10至11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96頁; 中央情報局 & 2023年.
  20.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10至11頁; 中央情報局 & 2023年.
  21.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4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67至174頁.
  22. ^ 22.0 22.1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至10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4頁.
  23. ^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國父. 中華民國總統府.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22) (中文(繁體)). 
  24.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至10頁;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138至140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88至89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20至29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63至68頁、第246至256頁、第276至289頁、第301至306頁; 中央情報局 & 2023年; John C. Copper & 2023年.
  25. ^ 東京奧運:三個不能用正式名稱參賽的代表隊. BBC News 中文. 2021-07-29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09) (中文(繁體)). 
  26.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80至81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53至256頁、第284至289頁.
  27. ^ 27.00 27.01 27.02 27.03 27.04 27.05 27.06 27.07 27.08 27.09 27.10 27.11 27.12 27.13 27.14 27.15 27.16 27.17 27.18 27.19 27.20 27.21 27.22 27.23 27.24 27.25 27.26 27.27 27.28 27.29 27.30 國史館. 中華民國之肇建. 行政院. 2021-04-09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26) (中文(繁體)). 
  28. ^ 28.0 28.1 28.2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4至5頁.
  29. ^ 29.0 29.1 29.2 國旗. 中華民國總統府.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24) (中文(繁體)). 
  30. ^ 30.0 30.1 30.2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4至5頁; 中央情報局 & 2023年.
  31. ^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424至426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6頁.
  32. ^ 32.0 32.1 32.2 32.3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6頁.
  33. ^ 國花. 中華民國總統府.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4-09) (中文(繁體)). 
  34. ^ 國璽. 中華民國總統府.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20) (中文(繁體)). 
  35.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88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18至20頁; Lynn White等 & 2023年.
  36.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至10頁;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2至4頁; 呂芳上等 & 2011年,第1至2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88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18至20頁、第299至230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37. ^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1至29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97至299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18至29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45至46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38. ^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2至4頁; 漢寶德等 & 2011年,第1至2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88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18至20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45至46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39.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88頁、第300頁; 王汎森等 & 2011年,第300至303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18至20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45至46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40. ^ 漢寶德等 & 2011年,第473頁至474頁;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12頁至13頁; 陳芳明等 & 2011年,第7頁至17頁.
  41. ^ 《近代國家的型塑:中華民國建國一百年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 中華民國臺北: 國史館. 2013-06-01: 1102-1109. ISBN 978-9860372816 (中文(繁體)). 
  42.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至10頁;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17至18頁、第354至356頁、第489至490頁、第520至522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1至29頁、第33至35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8至9頁、第295頁; Lynn White等 & 2023年.
  43.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至10頁;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126至129頁、第354至356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95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67至174頁; Lynn White等 & 2023年.
  44.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至10頁;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37至39頁、第56至58頁、第353至356頁、第421頁、第490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8至9頁、第295頁; Lynn White等 & 2023年.
  45.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至10頁;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56至58頁、第354至356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8至9頁; Lynn White等 & 2023年.
  46.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至10頁;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37至39頁、第56至58頁、第353至356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8至9頁、第295頁.
  47.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至10頁;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56至58頁、第94至96頁、第354至356頁、第645至649頁.
  48.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至10頁;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37至39頁、第56至58頁、第96頁、第353至356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40至40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8至9頁、第295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67至174頁; Lynn White等 & 2023年.
  49. ^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96至97頁、第421頁.
  50. ^ 50.0 50.1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至10頁; Lynn White等 & 2023年.
  51.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至10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 Lynn White等 & 2023年,第295頁.
  52.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至10頁;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37至39頁、第56至58頁、第96至97頁、第130至133頁、第356至358頁、第422至424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8至9頁、第295頁; Lynn White等 & 2023年.
  53.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至10頁;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37至39頁、第97至98頁、第356至358頁、第389至390頁、第422至423頁、第456至457頁、第493至494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8至9頁、第295至296頁; Lynn White等 & 2023年.
  54.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至10頁; 王汎森等 & 2011年,第7至11頁、第112至116頁;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490至493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1至29頁、第419至421頁; 陳芳明等 & 2011年,第19至21頁、第148至151頁、第202至206頁、第526頁; 漢寶德等 & 2011年,第458至459頁、第565至567頁; Lynn White等 & 2023年.
  55.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至10頁;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56至58頁、第356至358頁、第389至390頁、第422至426頁、第456至460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95至296頁; Lynn White等 & 2023年.
  56.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至10頁;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37至39頁、第99頁、第358頁、第493至494頁.
  57. ^ 57.0 57.1 57.2 57.3 57.4 57.5 第1~5任 蔣總統中正先生. 中華民國總統府.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11) (中文(繁體)). 
  58.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至10頁;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37至39頁、第358頁、第427至428頁、第457至458頁、第493至494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95至296頁; Lynn White等 & 2023年.
  59.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至10頁;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37至39頁、第358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95至296頁; Lynn White等 & 2023年.
  60.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至10頁;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58至60頁、第99頁、第358頁、第427至428頁、第494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95至296頁; Lynn White等 & 2023年.
  61.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至10頁; 王汎森等 & 2011年,第11至16頁;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7至8頁、第37至39頁、第58至61頁、第133至135頁、第359至361頁、第429至431頁、第495至497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1至29頁、第44至55頁、第356至357頁、第388至390頁; 漢寶德等 & 2011年,第1至2頁; Lynn White等 & 2023年.
  62.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至10頁;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361至362頁、第429至431頁、第458至460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96至297頁; Lynn White等 & 2023年.
  63. ^ 63.0 63.1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 Lynn White等 & 2023年.
  64.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至10頁;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362至364頁、第495至497頁、第528至531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96至297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57至60頁; Lynn White等 & 2023年.
  65.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至10頁;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37至39頁、第362至364頁、第431至434頁、第466至468頁、第495至499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1至29頁、第55頁;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125至128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96至297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57至60頁; Lynn White等 & 2023年.
  66. ^ 66.00 66.01 66.02 66.03 66.04 66.05 66.06 66.07 66.08 66.09 66.10 憲法簡介. 中華民國總統府.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1) (中文(繁體)). 
  67. ^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7至8頁、第37至39頁、第365至366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52頁、第303頁; 中央情報局 & 2023年; Lynn White等 & 2023年.
  68. ^ 68.0 68.1 68.2 68.3 68.4 68.5 68.6 68.7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憲法. 行政院. 2020-03-06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26) (中文(繁體)). 
  69. ^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7至8頁、第37至39頁、第101頁、第365至366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52頁、第297頁、第303頁; 中央情報局 & 2023年.
  70. ^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64至68頁、第137至138頁、第279至281頁、第365至366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79至81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53至54頁、第297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20至29頁.
  71.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至10頁;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137至138頁、第365至366頁、第437至439頁、第468至470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61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97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18至29頁; Lynn White等 & 2023年.
  72. ^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19頁.
  73. ^ 73.0 73.1 73.2 73.3 73.4 73.5 73.6 73.7 人文風情. 交通部觀光局. 2021-05-24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6) (中文(繁體)). 
  74.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11至12頁;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343至345頁、第401至402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18至29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97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3至18頁、第45至49頁、第96葉至98頁、第198至201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75.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11至12頁、第19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70至71頁、第476至477頁;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345至348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20至29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3至18頁、第46至49頁、第198至201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76.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11至12頁、第19頁、第24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71頁;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345至348頁; 漢寶德等 & 2011年,第411至415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97至298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20至29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49至53頁、第198至201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77.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11至12頁、第19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71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97至298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20至29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49至53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78.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11至12頁、第19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71頁;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345至348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97至298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20至29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49至53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79. ^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1至29頁、第71頁;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125至128頁、第345至348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0至29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297至298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3至24頁、第49至53頁、第198至201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80.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11至12頁、第19頁、第21至22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71至72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98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20至29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49至53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81. ^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1至29頁、第72頁、第105至106頁、第476至477頁;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125至128頁、第345至348頁; 漢寶德等 & 2011年,第411至415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8至24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49至53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82.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11至12頁、第22至24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106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98至299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20至29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8至24頁、第49至53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83. ^ 83.00 83.01 83.02 83.03 83.04 83.05 83.06 83.07 83.08 83.09 83.10 83.11 83.12 83.13 83.14 83.15 83.16 83.17 83.18 83.19 83.20 83.21 83.22 83.23 83.24 83.25 83.26 83.27 83.28 83.29 83.30 83.31 83.32 83.33 83.34 83.35 83.36 中華民國文化部. 藝術文化. 行政院. 2022-03-17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05) (中文(繁體)). 
  84. ^ 王汎森等 & 2011年,第690至691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1至29頁、第72至73頁、第106頁、第476至477頁;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125至128頁、第310至317頁; 漢寶德等 & 2011年,第95至101頁、第411至415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43至44頁、第298至299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8至24頁、第49至53頁、第96至98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85. ^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1至29頁、第73頁、第106頁、第241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98至299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49至53頁、第301至306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86. ^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73至74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98至299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49至53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87.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11至12頁、第21至22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73至74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98至299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20至29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49至53頁、第198至201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88.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至12頁、第24頁;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32至34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74頁、第107至108頁;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1至4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99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18至29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53至56頁; 中央情報局 & 2023年; John C. Copper & 2023年; Lynn White等 & 2023年.
  89.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11頁至第12頁; 王汎森等 & 2011年,第185頁至第187頁、第358頁至第359頁;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1頁至第29頁、第34頁至第36頁、第75頁至第76頁、第107頁至第110頁、第171頁至第177頁、第242頁至第243頁、第476頁至第477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31頁至第33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99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53頁至第56頁、第198頁至第201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90. ^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34至36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1至29頁、第74至76頁、第357至360頁、第393至395頁;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534至535頁、第539至540頁、第597至600;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99至300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8至24頁、第53至56頁、第197至201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91. ^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32至36頁、第312頁;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31頁、第220至224頁、第310至317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99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57至60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92.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99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57至60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93. ^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36至37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1至29頁、第76至78頁、第171至177頁;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31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99至300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57至60頁、第198至201頁、第246至247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94. ^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36至37頁、第463至466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1至29頁、第395至396頁;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310至317頁、第514至517頁; 陳芳明等 & 2011年,第2至7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99至300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57至60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95.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至12頁;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30至32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110至112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99至300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18至29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57至63頁; 中央情報局 & 2023年; John C. Copper & 2023年.
  96.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至10頁;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312至313頁、第367至368頁;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317至332頁; 陳芳明等 & 2011年,第428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300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20至29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60至63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97.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至10頁;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365至366頁、第437至439頁;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510至514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63至68頁; Lynn White等 & 2023年.
  98.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至10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97頁; Lynn White等 & 2023年.
  99. ^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365至366頁、第437至439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Lynn White等 & 2023年.
  100.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至12頁;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365至366頁、第437至439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110至112頁;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155至156頁、第322至329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18至29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63至68頁、第167至174頁、第198至201頁; 中央情報局 & 2023年; John C. Copper & 2023年; Lynn White等 & 2023年.
  101.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至10頁; 王汎森等 & 2011年,第16至20頁;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42至43頁、第499至503頁、第536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1至29頁、第87至92頁;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572至573頁; 陳芳明等 & 2011年,第429頁、第504至510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20至29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63至68頁、第201至207頁、第247至249頁、第261至269頁、第307至312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102. ^ 102.0 102.1 第5任 嚴總統家淦先生. 中華民國總統府.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11) (中文(繁體)). 
  103.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至12頁;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23頁、第39至44頁、第64至68頁、第138至140頁、第367至368頁、第370至371頁、第400至401頁、第653至656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1至29頁、第82至95頁;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390頁;第478至484頁、第517至524頁; 陳芳明等 & 2011年,第28至32頁、第428至429頁; 漢寶德等 & 2011年,第486至487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53至54頁、第88至89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20至29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63至71頁、第144至147頁、第167至174頁、第201至207頁、第231至237頁、第247至249頁、第257至261頁、第276至284頁、第301至306頁; 中央情報局 & 2023年; John C. Copper & 2023年.
  104.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至10頁、第342至343頁;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18至20頁、第505至509頁、第537至539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20至29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45至46頁、第63至68頁、第247至256頁、第276至289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105.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至12頁;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281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300至301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63至71頁、第152至156頁.
  106. ^ 106.0 106.1 第6~7任 蔣總統經國先生. 中華民國總統府.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11) (中文(繁體)). 
  107.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至12頁;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43至44頁、第142至143頁、第281頁; 陳芳明等 & 2011年,第7至13頁、第438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300至301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20至29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68至71頁、第152至156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108.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至12頁; 王汎森等 & 2011年,第271至274頁;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44頁、第80至82頁、第142至143頁、第320頁、第370至372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95至96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53至54頁、第300至301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20至29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68至71頁、第144至145頁、第167至174頁; 中央情報局 & 2023年; John C. Copper & 2023年.
  109. ^ 109.0 109.1 109.2 第7~9任 李總統登輝先生. 中華民國總統府.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11) (中文(繁體)). 
  110.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至12頁;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45至49頁、第82至83頁、第142至143頁、第281至282頁、第371至372頁;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396頁; 陳芳明等 & 2011年,第13至17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53至54頁、第89至90頁、第300至301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71至75頁、第152至156頁、第249至253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111. ^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45至49頁、第82至83頁、第143至152頁、第159至161頁;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396頁、第329頁至332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52至54頁、第321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71至75頁、第147至152頁.
  112.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至12頁;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47至49頁、第82至85頁、第142至143頁、第282至283頁、第294至296頁、第371至374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53至54頁、第300至301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20至29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71至75頁、第152至156頁、第174至182頁; 中央情報局 & 2023年; John C. Copper & 2023年.
  113.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至10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89至90頁、第300至301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33至38頁、第71至75頁、第231至237頁、第249至253頁、第269至276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114. ^ 114.0 114.1 第10~11任 陳總統水扁先生. 中華民國總統府.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11) (中文(繁體)). 
  115.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至12頁;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50頁、第159至161頁、第296至297頁、第374至377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90至94頁、第300至301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20至29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33至38頁、第75至79頁、第152至156頁、第167至182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116.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至10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300至301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117. ^ 117.0 117.1 第12~13任 馬總統英九先生. 中華民國總統府.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11) (中文(繁體)). 
  118.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至12頁;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297頁、第378至379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94至96頁、第301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20至29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33至38頁、第79至84頁、第152至156頁、第174至182頁、第246至247頁、第249至253頁、第269至276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119. ^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20至29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79至84頁、第182至188頁、第249至253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120.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94至96頁、第301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20至29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121. ^ 蔡英文 總統. 中華民國總統府.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30) (中文(繁體)). 
  122.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55頁、第97頁、第301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20至29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33至38頁、第84至87頁、第152至156頁、第174至188頁; 中央情報局 & 2023年; John C. Copper & 2023年.
  123. ^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20至29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124. ^ 李澄欣. 台灣國會改革三讀通過後會發生什麼?「青鳥行動」翻轉「藍白綠」格局?. 英国广播公司. 2024-05-30 [2024-05-30] (中文). 
  125. ^ 台灣集會|國會改革法案三讀通過 七萬人聚集高呼「重啟社會對話」. 集誌社. 2024-05-28 [2024-05-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5-28) (中文). 
  126.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至11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至7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127.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36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至7頁.
  128. ^ 128.00 128.01 128.02 128.03 128.04 128.05 128.06 128.07 128.08 128.09 128.10 128.11 128.12 128.13 128.14 128.15 臺灣概況. 交通部觀光局. 2021-05-24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05) (中文(繁體)). 
  129. ^ 129.0 129.1 129.2 129.3 129.4 129.5 129.6 景點. 交通部觀光局.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6) (中文(繁體)). 
  130. ^ 130.0 130.1 生態旅遊. 交通部觀光局.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05) (中文(繁體)). 
  131.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12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8至12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至7頁; 中央情報局 & 2023年; John C. Copper & 2023年.
  132.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36至38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至7頁; 中央情報局 & 2023年.
  133.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12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8至12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134. ^ 觀光景點. 交通部觀光局. 2022-12-30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1) (中文(繁體)). 
  135. ^ 135.0 135.1 脊梁山脈旅遊. 交通部觀光局.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05) (中文(繁體)). 
  136. ^ 中華民國內政部. 海岸山脈. 行政院.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7) (中文(繁體)). 
  137. ^ 137.0 137.1 中央山脈. 交通部觀光局.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7) (中文(繁體)). 
  138. ^ 中華民國內政部. 雪山山脈. 行政院.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7) (中文(繁體)). 
  139. ^ 139.0 139.1 玉山山脈. 交通部觀光局.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7) (中文(繁體)). 
  140. ^ 中華民國內政部. 阿里山山脈. 行政院.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7) (中文(繁體)). 
  141. ^ 141.00 141.01 141.02 141.03 141.04 141.05 141.06 141.07 141.08 141.09 141.10 141.11 141.12 141.13 141.14 141.15 中華民國內政部. 地文. 行政院. 2022-08-26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10) (中文(繁體)). 
  142.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14至16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36至38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8至12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至7頁; 中央情報局 & 2023年; John C. Copper & 2023年.
  143.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14至16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至7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144.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14至16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36至38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8至12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至7頁.
  145.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36至38頁.
  146.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36至38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至7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147.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14至15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36至38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至7頁; 中央情報局 & 2023年; John C. Copper & 2023年.
  148.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16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38至39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至7頁.
  149.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16至17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38至39頁.
  150.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16至17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36至39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151. ^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8至12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至7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152. ^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至7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153. ^ 中華民國內政部. 龜山島. 行政院. 2022-08-26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7) (中文(繁體)). 
  154. ^ 154.0 154.1 中華民國內政部. 綠島. 行政院. 2022-08-26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7) (中文(繁體)). 
  155. ^ 中華民國內政部. 蘭嶼. 行政院. 2022-08-26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7) (中文(繁體)). 
  156. ^ 中華民國內政部. 小琉球. 行政院. 2022-08-26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7) (中文(繁體)). 
  157.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12至14頁、第25至27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41至43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8至12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至7頁; 中央情報局 & 2023年; John C. Copper & 2023年.
  158.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12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38頁.
  159.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36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至7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160. ^ 160.0 160.1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14至15頁.
  161.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14至15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162. ^ 162.0 162.1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至7頁.
  163. ^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8至12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7至9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164. ^ 164.0 164.1 164.2 164.3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污染防治. 行政院. 2022-03-16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13) (中文(繁體)). 
  165.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38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8至12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至7頁; 中央情報局 & 2023年; John C. Copper & 2023年.
  166. ^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374至375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120至123頁.
  167.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16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38頁.
  168. ^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7至9頁; 中央情報局 & 2023年; John C. Copper & 2023年.
  169.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16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41至42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8至12頁.
  170.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39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至7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171. ^ 171.0 171.1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17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39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至7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172.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14至15頁、第17至18頁.
  173.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14至15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39頁.
  174. ^ 174.0 174.1 174.2 174.3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環保政策. 行政院. 2022-03-16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13) (中文(繁體)). 
  175.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3至94頁、第446頁、第486至487頁、第489頁、第812至813頁、第828頁、第831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638至641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173至174頁.
  176. ^ 2020-2021 Taiwan at a Glance (PDF). 中華民國臺北: 中華民國外交部. 2021年10月: 第82至83頁. ISBN 978-986544731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3-14) (英语). 
  177.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12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39至41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8至12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7至9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178.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14至15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39至41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8至12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179. ^ 179.0 179.1 179.2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14至15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39至41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7至9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180. ^ 180.0 180.1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溫室氣體減量. 行政院. 2022-03-16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13) (中文(繁體)). 
  181.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3至94頁、第445至446頁、第491至492頁、第809至811頁、第835至836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1至29頁、第652至655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18至23頁、第166至168頁.
  182.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39至41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7至9頁; 中央情報局 & 2023年; John C. Copper & 2023年.
  183.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39至41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7至9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184. ^ 184.0 184.1 184.2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7至9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185. ^ 2021-2022 Taiwan at a Glance (PDF). 中華民國臺北: 中華民國外交部. 2021年10月: 第9頁. ISBN 978-986544731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4-08) (英语). 
  186. ^ 186.0 186.1 186.2 186.3 186.4 186.5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生態保育. 行政院. 2023-03-08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26) (中文(繁體)). 
  187.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839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176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12至13頁.
  188.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839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647至648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7至9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189.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3至94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175至176頁.
  190. ^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12至13頁.
  191.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176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7至9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192. ^ 192.0 192.1 192.2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重要農業施政措施. 行政院. 2022-03-18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14) (中文(繁體)). 
  193.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3至94頁、第839至841頁、第852至853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176至178頁.
  194. ^ 194.0 194.1 194.2 國家公園. 交通部觀光局.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7) (中文(繁體)). 
  195.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289至290頁、第841至852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649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176至181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12至13頁.
  196. ^ 196.0 196.1 中華民國內政部. 國家公園簡介. 行政院. 2022-03-02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13) (中文(繁體)). 
  197.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177至181頁.
  198. ^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5至7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54至56頁; 中央情報局 & 2023年.
  199. ^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10至12頁、第93至94頁、第135至137頁、第171至172頁、第201至205頁、第235頁、第239至240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56至162頁.
  200. ^ 200.00 200.01 200.02 200.03 200.04 200.05 200.06 200.07 200.08 200.09 200.10 200.11 200.12 200.13 200.14 200.15 200.16 中央政府. 中華民國總統府.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2) (中文(繁體)). 
  201. ^ 201.00 201.01 201.02 201.03 201.04 201.05 201.06 201.07 201.08 201.09 201.10 201.11 201.12 201.13 201.14 201.15 201.16 201.17 201.18 201.19 201.20 201.21 行政院人事行政總處、中華民國內政部. 政府組織. 行政院. 2022-09-01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09) (中文(繁體)). 
  202. ^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255至256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54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33至34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52至156頁.
  203.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5至36頁、第59頁、第73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54至56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35至36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52至156頁.
  204. ^ 204.0 204.1 204.2 204.3 204.4 204.5 204.6 204.7 204.8 中華民國中央選舉委員會. 選舉及公民投票. 行政院. 2022-02-07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26) (中文(繁體)). 
  205.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54至56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30至33頁、第35至36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52至156頁; 中央情報局 & 2023年.
  206.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6至39頁;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93至94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56至59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35至36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56至162頁.
  207.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6至39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56至59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35至36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56至162頁; 中央情報局 & 2023年.
  208.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9至40頁;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147至157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59至60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56至162頁.
  209.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9至40頁、第112至114頁;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147至151頁、第153至157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59至60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30至33頁、第35至36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56至162頁; 中央情報局 & 2023年.
  210.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9至40頁、第112至114頁;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154至157頁、第293頁、第299至300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59至60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30至33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98至105頁、第147至152頁、第156至162頁; 中央情報局 & 2023年.
  211. ^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49至50頁、第293至294頁、第303至304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52至53頁.
  212.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40頁、第139頁;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171至174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60至61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56至162頁.
  213.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44至45頁、第175至202頁;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10至11頁、第201至204頁、第223至230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61至62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56至162頁.
  214.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41至44頁、第203至233頁;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11至12頁、第251頁、第257至258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62至63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56至162頁.
  215.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40至45頁;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172至174頁、第250至259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59至63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35至36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56至162頁; 中央情報局 & 2023年.
  216.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88頁、第97頁、第102至104頁、第444至445頁、第741至743頁、第759至763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63至65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217. ^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273頁、第292至293頁; 中央情報局 & 2023年.
  218. ^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14至17頁、第24至26頁、第392至411頁、第424至441頁、第488至491頁; 漢寶德等 & 2011年,第473至474頁、第551至553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7至33頁、第71至75頁、第147至152頁、第253至256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219. ^ 219.0 219.1 219.2 219.3 219.4 中華民國財政部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檢查局. 我國財政金融概況. 行政院. 2022-07-12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27) (中文(繁體)). 
  220. ^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543至545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221.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242至243頁、第299至300頁、第315至316頁;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302至303頁、第560至565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67至188頁、第312至317頁; 中央情報局 & 2023年.
  222. ^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67至188頁、第253至256頁、第312至317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223. ^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50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54至56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37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52至156頁、第167至182頁; 中央情報局 & 2023年; John C. Copper & 2023年.
  224. ^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15至16頁、第452至459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62至174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225. ^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第37頁; 中央情報局 & 2023年.
  226. ^ 2024選舉開票結果 區域立委當選完整名單. 中央社 CNA. 2024-01-13 [2024-05-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1-19) (中文(臺灣)). 
  227. ^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351至353頁、第366至368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47至152頁、第162至167頁.
  228. ^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325至327頁、第374至377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62至167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229. ^ 229.0 229.1 229.2 229.3 229.4 地方政府. 中華民國總統府.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7) (中文(繁體)). 
  230.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45至46頁、第57至58頁;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323至324頁、第373至375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63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33至34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62至167頁; 中央情報局 & 2023年.
  231. ^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33至34頁.
  232.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104至105頁;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329至332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1至29頁、第565至569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63頁.
  233. ^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333至335頁、第369至370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33至34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62至167頁; 中央情報局 & 2023年.
  234.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46至47頁;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325至327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63頁.
  235.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46至48頁、第51至55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63頁.
  236.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46至47頁、第52至54頁、第56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63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33至34頁.
  237. ^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287至288頁、第300至302頁、第316至317頁;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125至128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62至167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238. ^ 110 年工業及服務業普查 綜合報告提要分析 (PDF). 行政院主計總處. [2023-05-31] –通过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 (中文(臺灣)). 
  239. ^ 239.0 239.1 林長順. 國民法官新制112年上路 民眾法官一起審重大刑案. 中央通訊社. 2022-12-28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12) (中文(繁體)). 
  240.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52至53頁;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37至39頁、第645至649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47至152頁、第182至188頁.
  241.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53至54頁;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64至70頁、第138頁第140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47至152頁.
  242. ^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41至44頁、第47至49頁、第64至85頁、第137至143頁、第366至368頁、第653至656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53至54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30至33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47至152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243. ^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47至49頁、第82至85頁、第143至152頁、第159至161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52至54頁、第321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30至33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47至152頁.
  244. ^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49至50頁、第147至151頁、第154至157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53至54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30至33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47至152頁; 中央情報局 & 2023年.
  245.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40至41頁、第142至158頁;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172至176頁、第179至181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60至61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56至162頁.
  246.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40頁、第139頁、第142頁;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172至179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60至61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56至162頁; 中央情報局 & 2023年; John C. Copper & 2023年.
  247.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40至41頁、第142至158頁.
  248.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748頁;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193至198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60至61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56至162頁.
  249. ^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175至176頁、第618至626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56至162頁; 中央情報局 & 2023年.
  250.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142至145頁;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175至176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60至61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56至162頁.
  251.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143至145頁;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181至182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56至162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252. ^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656至658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56至162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253.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41頁、第152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60至61頁.
  254.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85頁、第257至266頁、第757至759頁;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405至416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31至136頁; 中央情報局 & 2023年.
  255.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85頁、第317至320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112至113頁; 中央情報局 & 2023年.
  256. ^ 駐外館處. 中華民國外交部.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01) (中文(繁體)). 
  257. ^ 257.00 257.01 257.02 257.03 257.04 257.05 257.06 257.07 257.08 257.09 257.10 257.11 257.12 257.13 257.14 中華民國外交部. 對外關係. 行政院. 2022-03-23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26) (中文(繁體)). 
  258.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447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68至70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38至42頁、第48至49頁.
  259. ^ 259.0 259.1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國際衛生合作. 行政院. 2022-03-04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16) (中文(繁體)). 
  260.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86頁、第339至340頁、第347至349頁、第447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68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38至42頁.
  261.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86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68頁.
  262.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86頁、第349至352頁、第447頁、第746至747頁、第798至799頁、第835至836頁;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437至439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81至85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48至49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31至136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263. ^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38至48頁.
  264. ^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18至20頁、第495至505頁、第531至533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63至68頁、第246至249頁、第276至289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265.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至10頁、第342至343頁;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18至20頁、第505至509頁、第537至539頁、第276至284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20至29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45至46頁、第63至68頁、第247至256頁、第284至289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266.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86頁、第340至345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76至77頁、第80至81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42至43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84至289頁.
  267. ^ 267.00 267.01 267.02 267.03 267.04 267.05 267.06 267.07 267.08 267.09 267.10 267.11 267.12 267.13 267.14 中華民國經濟部. 重要經貿措施. 行政院. 2022-03-17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27) (中文(繁體)). 
  268.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86頁、第447頁、第514至517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498至499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70至72頁、第75頁、第132至133頁.
  269.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53至381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70至72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76至284頁.
  270.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70至375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72至74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43至48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61至269頁、第298至301頁、第307至312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271.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53至358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74至77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38至48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76至284頁.
  272.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58至360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78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38至42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76至284頁.
  273.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66至369頁、第376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78至80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43至48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76至284頁.
  274.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49至352頁、第668至669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68至70頁、第81至83頁.
  275. ^ 275.0 275.1 275.2 275.3 275.4 大陸委員會. 兩岸關係. 行政院. 2022-04-25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10) (中文(繁體)). 
  276.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89至94頁、第104至105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52至55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31至237頁、第249至253頁、第269至276頁、第298至301頁、第312至317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277.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至10頁、第95頁、第447頁、第517頁、第981至984頁、第986至990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499至501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89至101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50至52頁、第55至57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33至38頁、第218至237頁、第269至276頁、第301至306頁; 中央情報局 & 2023年.
  278.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5頁、第382至391頁、第983頁、第990至991頁;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575至602頁.
  279.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76至77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至7頁、第276至284頁; 中央情報局 & 2023年; John C. Copper & 2023年.
  280.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76至77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43至48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至7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281.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102至103頁.
  282. ^ 282.00 282.01 282.02 282.03 282.04 282.05 282.06 282.07 282.08 282.09 282.10 282.11 282.12 282.13 282.14 中華民國國防部、中華民國內政部. 國防. 行政院. 2022-03-14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28) (中文(繁體)). 
  283.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104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61至269頁; 中央情報局 & 2023年.
  284.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104至105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68至71頁、第257至261頁、第269至276頁、第312至317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285.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107至108頁.
  286. ^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445至446頁、第475至477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54至56頁、第106至107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52至156頁.
  287. ^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445至446頁、第475至477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106頁.
  288.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82至83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106至107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52至156頁.
  289.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86至87頁、第395頁、第397至400頁;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446至447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57至261頁、第301至306頁、第408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290.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95至398頁、第406頁、第408至411頁、第447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107至108頁.
  291.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96至398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104至105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55至57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57至261頁、第276至284頁.
  292.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96頁、第401至404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105頁、第108至110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10至214頁、第257至261頁.
  293.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72至74頁、第108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68至71頁、第224至231頁、第257至269頁、第307至312頁; 中央情報局 & 2023年; John C. Copper & 2023年.
  294. ^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57至261頁、第301至306頁、第312至317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295. ^ John C. Copper & 2023年; 中央情報局 & 2023年.
  296.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110至112頁; 中央情報局 & 2023年.
  297.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424至427頁;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477至481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110至112頁.
  298.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401頁、第416至417頁、第428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112至113頁.
  299.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86至87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110至112頁.
  300. ^ 300.0 300.1 300.2 300.3 中華民國交通部. 海運. 行政院. 2022-03-15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9) (中文(繁體)). 
  301. ^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1至29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76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01至210頁、第218至224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中央情報局 & 2023年.
  302. ^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58至61頁.
  303.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551至556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1至29頁、第271至273頁、第288至289頁、第294至304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58至60頁、第96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07至210頁、第218至224頁; 中央情報局 & 2023年; John C. Copper & 2023年.
  304.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116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58至63頁、第66至67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07至210頁、第218至224頁.
  305.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44至347頁、第447頁、第514至517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495至499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70至72頁、第75頁、第132至133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60至67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84至289頁.
  306. ^ 中華民國經濟部. 吸引外資. 行政院. 2022-03-28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10) (中文(繁體)). 
  307.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499至506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1至29頁、第512至513頁、第515至529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15至16頁、第76至77頁、第125頁、第131至132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38至43頁、第60至63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18至214頁; 中央情報局 & 2023年.
  308.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507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196至199頁、第257至259頁;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6至7頁、第24至26頁、第81至82頁、第101至119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124至125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01至207頁、第214至218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309. ^ 309.0 309.1 309.2 309.3 309.4 309.5 中華民國國家發展委員會. 總體經濟指標. 行政院. 2023-03-07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07) (中文(繁體)). 
  310. ^ 310.0 310.1 310.2 中華民國經濟部. 進出口貿易量. 行政院. 2023-03-13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29) (中文(繁體)). 
  311. ^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58至60頁.
  312. ^ 312.0 312.1 中華民國經濟部. 對外投資. 行政院. 2022-03-28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10) (中文(繁體)). 
  313.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498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484至486頁、第529至539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64至65頁.
  314. ^ 314.0 314.1 314.2 314.3 中華民國勞動部. 勞工福利及安全. 行政院. 2022-03-24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14) (中文(繁體)). 
  315.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6至97頁、第664至666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1至29頁、第248頁、第447至448頁;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11至12頁、第24至26頁、第38頁、第291至296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129頁、第212至213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15至121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316. ^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399頁、第431至432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14至218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317. ^ 中華民國勞動部. 勞動基準及退休. 行政院. 2022-03-18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14) (中文(繁體)). 
  318. ^ 中華民國勞動部. 勞資關係與國際交流. 行政院. 2022-03-24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14) (中文(繁體)). 
  319.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1頁、第298至299頁、第881至893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185至186頁、第451頁至452頁、第456至461頁;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11至12頁、第22至23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14至215頁、第218至219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27至131頁、第214至218頁.
  320. ^ 320.0 320.1 320.2 320.3 320.4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兒童及少年福利. 行政院. 2022-07-14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14) (中文(繁體)). 
  321. ^ 321.0 321.1 321.2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社會救助. 行政院. 2022-07-14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05) (中文(繁體)). 
  322. ^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679頁、第684至685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1至29頁、第455至456頁、第461至462頁;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6至9頁、第263至268頁、第680至682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31至136頁、第214至218頁、第224至231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323. ^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14至17頁.
  324. ^ 324.0 324.1 324.2 5. 102年及111年就業者行業結構比較. 中華民國國家發展委員會.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9) (中文(繁體)). 
  325. ^ 325.0 325.1 325.2 325.3 325.4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農業經營現況. 行政院. 2022-08-08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30) (中文(繁體)). 
  326. ^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98至201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327.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至10頁;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41至42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1至29頁、第82至85頁、第110至130頁、第133至166頁、第169至171頁、第177至178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7至9頁、第63至68頁、第110至127頁、第201至207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328. ^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120至123頁、第155至156頁; 中央情報局 & 2023年.
  329.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449至450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152至153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7至9頁; 中央情報局 & 2023年.
  330.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152至155頁、第161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7至9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331.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449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155至156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7至9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332.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482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7至9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333.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482至483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118至120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334. ^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120至123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156至157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01至207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335.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1至92頁、第451至467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118至130頁、第379至380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157至163頁、第217頁.
  336. ^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59頁.
  337.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至10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1至29頁、第169至171頁、第177至189頁、第424至425頁、第473至475頁、第486至493頁;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6至7頁、第101至119頁、第246至249頁; 漢寶德等 & 2011年,第376至385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63至68頁、第201至210頁、第218至224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338.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至10頁;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42至44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1至29頁、第87至88頁、第93至94頁、第178至180頁、第216至218頁、第245至246頁、第422至424頁、第427至433頁、第486至493頁;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6至7頁、第101至119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07至214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339. ^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87至88頁、第214至218頁、第365至366頁、第422至424頁、第427至429頁;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110至111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07至214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340. ^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1至29頁、第432至440頁;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112至114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116頁、第136至137頁、第141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58至60頁、第68至71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07至214頁、第231至237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341. ^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1至29頁、第482至484頁、第486至493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07至218頁; 中央情報局 & 2023年; John C. Copper & 2023年.
  342. ^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432至433頁、第435至436頁;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113至114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136至137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71至75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07至214頁; 中央情報局 & 2023年.
  343.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441頁、第470至472頁、第508至512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12至17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07至214頁、第224至237頁.
  344.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86頁、第396頁、第403至404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108至110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10至214頁、第224至231頁; 中央情報局 & 2023年; John C. Copper & 2023年.
  345.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69頁.
  346.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449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1至29頁、第184至185頁、第194至196頁、第248至263頁;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119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347. ^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1至29頁、第248至254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348.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473至481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255至268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131頁.
  349. ^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1至29頁、第309至342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162頁.
  350. ^ 中華民國財政部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檢查局. 重要財政金融措施. 行政院. 2022-07-12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14) (中文(繁體)). 
  351. ^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309至342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119至121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352. ^ 森林遊憩. 交通部觀光局.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7) (中文(繁體)). 
  353. ^ 林業文化. 交通部觀光局.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7) (中文(繁體)). 
  354. ^ 國家綠道. 交通部觀光局.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14) (中文(繁體)). 
  355. ^ 交通部觀光局. 交通部觀光局所屬13處國家風景區介紹. 行政院. 2022-03-03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15) (中文(繁體)). 
  356.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731至733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357. ^ 交通部觀光局. 最新之觀光統計. 行政院. 2022-03-03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4) (中文(繁體)). 
  358. ^ 358.0 358.1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33至38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359. ^ 2021-2022 Taiwan at a Glance (PDF). 中華民國臺北: 中華民國外交部. 2021年10月: 第69頁. ISBN 978-986544731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4-08). 
  360.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442頁、第445頁、第472頁、第857至859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1至29頁、第169至171頁、第186至187頁、第424至425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12至14頁、第116頁、第136至137頁、第141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68至71頁.
  361. ^ 361.00 361.01 361.02 361.03 361.04 361.05 361.06 361.07 361.08 361.09 361.10 361.11 361.12 中華民國教育部. 教育現況. 行政院. 2022-03-18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14) (中文(繁體)). 
  362.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4至95頁、第442頁、第470至472頁、第858至867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169至171頁、第186至188頁、第421至440頁;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113至114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12至14頁、第126至129頁、第139至141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68至75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07至214頁、第224至237頁.
  363.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88至89頁、第493至497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378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130至131頁、第141至148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63至67頁、第71至75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07至214頁、第224至237頁.
  364.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88至89頁、第471至472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120至123頁、第186至189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15至16頁、第126至129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71至75頁.
  365.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867至869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186至187頁、第191至193頁、第373頁、第378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148至149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68至75頁.
  366. ^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68至71頁.
  367.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862至867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12至14頁、第126至129頁、第139至141頁、第143至144頁、第146至148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68至75頁.
  368.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77至78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54至56頁.
  369.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78至81頁; 王汎森等 & 2011年.
  370.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445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74至75頁.
  371. ^ 371.0 371.1 中華民國交通部. 南北高速鐵路. 行政院. 2022-03-15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08) (中文(繁體)). 
  372. ^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409至410頁.
  373.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673至674頁、第693頁、第695至708頁、第714至715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192頁、第364頁、第366頁、第376至378頁、第404頁、第409至410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190至191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4至27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374.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694至695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409至410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4至27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375. ^ 375.0 375.1 中華民國交通部. 空運. 行政院. 2022-03-18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14) (中文(繁體)). 
  376. ^ 中華民國交通部. 國際航線. 行政院. 2022-03-21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19) (中文(繁體)). 
  377.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709至710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364頁、第378頁、第402至403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191至193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4至27頁; 中央情報局 & 2023年; John C. Copper & 2023年.
  378. ^ 中華民國交通部. 國內航線. 行政院. 2022-03-20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19) (中文(繁體)). 
  379.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1頁、第711至713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408至409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191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380. ^ 中華民國交通部. 臺鐵. 行政院. 2022-03-15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14) (中文(繁體)). 
  381. ^ 中華民國交通部. 臺灣鐵路. 行政院. 2021-12-07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7) (中文(繁體)). 
  382.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674至675頁、第678至680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367頁、第398至399頁、第407頁第408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186至187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383. ^ 中華民國交通部. 臺灣高鐵. 行政院. 2021-12-07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7) (中文(繁體)). 
  384.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1頁、第680至682頁;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333頁、第336至337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1至29頁、第372頁、第401至402頁、第407至408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188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88至89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4至27頁.
  385. ^ 中華民國交通部. 臺北捷運. 行政院. 2022-05-05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7) (中文(繁體)). 
  386. ^ 中華民國交通部. 高雄捷運. 行政院. 2022-05-05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7) (中文(繁體)). 
  387. ^ 中華民國交通部. 桃園機場捷運. 行政院. 2022-05-05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7) (中文(繁體)). 
  388. ^ 中華民國交通部. 捷運. 行政院. 2022-03-15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14) (中文(繁體)). 
  389.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675頁、第682至687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1至29頁、第372頁、第376頁、第399至400頁、第407至408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188至189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88至89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4至27頁.
  390. ^ 中華民國交通部. 陸運. 行政院. 2022-03-25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14) (中文(繁體)). 
  391.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688至691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367頁、第372至373頁、第376頁、第397至398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184至186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4至27頁.
  392. ^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1至29頁、第397至398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184至186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4至27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393. ^ 中華民國交通部. 客運及公車資訊. 行政院. 2022-08-30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7) (中文(繁體)). 
  394. ^ 中華民國交通部. 計程車資訊. 行政院. 2021-12-07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7) (中文(繁體)). 
  395. ^ 中華民國交通部. 租車資訊. 行政院. 2021-12-07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7) (中文(繁體)). 
  396. ^ 396.0 396.1 中華民國交通部. 公共自行車. 行政院. 2021-12-07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7) (中文(繁體)). 
  397. ^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406至407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171至172頁、第186頁、第189至190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4至27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398.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0頁.
  399. ^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7至9頁、第218至224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400. ^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18至224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401. ^ 401.0 401.1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18至224頁、第276至284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402. ^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365頁、第367頁、第376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18至224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403.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491頁、第870至872頁、第875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18至224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404.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1至23頁、第168至170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405.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491頁、第493至497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169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18至224頁.
  406. ^ 中華民國交通部. 郵政. 行政院. 2022-03-15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10) (中文(繁體)). 
  407.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89至90頁、第716至719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1至29頁、第413頁、第415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4至27頁.
  408. ^ 408.0 408.1 中華民國交通部、中華民國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 電信. 行政院. 2022-03-25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14) (中文(繁體)). 
  409.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71頁.
  410. ^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250至251頁、第411至415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143至144頁、第193至196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4至27頁; 中央情報局 & 2023年.
  411. ^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226至227頁、第411至415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4至27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412.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721至722頁、第971至972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375頁; 漢寶德等 & 2011年,第545至547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143至144頁、第194至197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7至33頁; 中央情報局 & 2023年; John C. Copper & 2023年.
  413. ^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361至381頁.
  414.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3至94頁、第446頁、第484至490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361至362頁、第368頁、第374頁、第380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173至174頁.
  415. ^ 415.0 415.1 415.2 行政院主計總處、中華民國內政部. 房屋狀況及居家品質. 行政院. 2022-08-30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8) (中文(繁體)). 
  416.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3至94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1至29頁、第638至655頁; 中央情報局 & 2023年.
  417. ^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回收及廢棄物處理. 行政院. 2022-07-18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01) (中文(繁體)). 
  418.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3至94頁、第490頁、第805至809頁、第812至819頁、第820至833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1至29頁、第629至633頁、第638至647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173至175頁.
  419. ^ 419.0 419.1 中華民國國家發展委員會. 公共建設及均衡城鄉發展. 行政院. 2022-03-24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05) (中文(繁體)). 
  420. ^ 中華民國內政部. 國土及都市建設. 行政院. 2022-03-02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08) (中文(繁體)). 
  421.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89至90頁、第93至94頁、第287至289頁、第295至297頁、第440至441頁、第446至447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379至380頁、第652至655頁.
  422. ^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至7頁、第9至13頁.
  423.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29頁、第251頁;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4至6頁、第34至43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46至48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9至13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424. ^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4至6頁、第683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46至48頁.
  425.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46至48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9至13頁.
  426. ^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4至6頁、第38頁、第44至47頁、第83至85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46至48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15至121頁、第131至136頁; 中央情報局 & 2023年.
  427. ^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4至6頁、第24至26頁、第72至77頁、第82至83頁、第683至684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95至98頁、第115至121頁、第127至136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428. ^ 7.國際比較. 中華民國國家發展委員會.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9) (中文(繁體)). 
  429. ^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4至6頁、第41至47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46至48頁、第205至206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9至13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430. ^ 430.0 430.1 中華民國內政部. 老人福利. 行政院. 2022-07-14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15) (中文(繁體)). 
  431.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4至26頁、第205至206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9至13頁.
  432. ^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婦女福利. 行政院. 2022-03-16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09) (中文(繁體)). 
  433. ^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婦女福利. 行政院. 2022-07-14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09) (中文(繁體)). 
  434. ^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保護服務. 行政院. 2022-03-16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09) (中文(繁體)). 
  435. ^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社會保險. 行政院. 2022-07-14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09) (中文(繁體)). 
  436.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2至93頁、第96頁、第251至252頁、第298至309頁、第443至444頁;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680頁、第683至684頁、第687頁;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22至23頁、第665至674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46至48頁、第205至209頁、第212至218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27至131頁.
  437.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29頁.
  438.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29頁;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8至9頁、第24至26頁、第128至142頁、第160至173頁、第246至247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9至13頁、第115至121頁; 中央情報局 & 2023年; John C. Copper & 2023年.
  439.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290至291頁、第443頁;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173至177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9至13頁、第131至136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440.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46頁.
  441. ^ 441.00 441.01 441.02 441.03 441.04 441.05 441.06 441.07 441.08 441.09 441.10 441.11 中華民國文化部、中華民國教育部. 語言文字. 行政院. 2022-10-14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28) (中文(繁體)). 
  442. ^ 442.0 442.1 442.2 442.3 442.4 442.5 442.6 442.7 中華民國內政部、中華民國客家委員會中華民國原住民族委員會. 族群. 行政院. 2022-03-03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1) (中文(繁體)). 
  443.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29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43至44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14至17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98至105頁.
  444.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45至46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4頁.
  445.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17頁; 漢寶德等 & 2011年,第411至415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43至44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3至18頁、第98至105頁; 中央情報局 & 2023年; John C. Copper & 2023年.
  446. ^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3至18頁、第98至105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447.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17頁;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12至13頁、第155至156頁、第322至329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44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3至18頁、第98至105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448.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15至917頁;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343至345頁; 陳芳明等 & 2011年,第95至97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45至46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14至17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3至18頁、第45至49頁; 中央情報局 & 2023年; John C. Copper & 2023年.
  449.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12頁;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125至128頁; 漢寶德等 & 2011年,第411至415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45至46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3至18頁、第96至105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450. ^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12至13頁.
  451.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29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45至46頁; 中央情報局 & 2023年; John C. Copper & 2023年.
  452. ^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12至13頁、第322至337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43至46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14至17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98至105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453.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251頁;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8至9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49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9至13頁、第98至105頁、第214至218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454. ^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8至9頁、第44至47頁、第82至83頁、第335至337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49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9至13頁、第98至105頁、第276至284頁.
  455.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00至902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453頁;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8至9頁、第136至142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9至13頁、第214至218頁.
  456. ^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8至9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49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9至18頁、第98至105頁.
  457. ^ 109年人口及住宅普查總報告提要分析 (PDF). 中華民國臺北: 行政院主計總處. 2021年: 第24至25頁.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3-20) (中文(繁體)). 
  458.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29至30頁.
  459.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29至30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14至17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05至112頁; 中央情報局 & 2023年; John C. Copper & 2023年.
  460.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29至30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3至24頁、第105至112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461.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29至30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05至112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462.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0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48頁.
  463. ^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343至345頁; 陳芳明等 & 2011年,第61至63頁、第70至80頁; 漢寶德等 & 2011年,第2至6頁、第411至415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8至24頁、第46至53頁、第105至112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464. ^ 464.0 464.1 464.2 傳統文藝. 交通部觀光局. 2021-05-24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6) (中文(繁體)). 
  465.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0頁; 陳芳明等 & 2011年,第573至540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48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80至83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8至24頁、第105至112頁.
  466.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29至30頁、第640頁; 漢寶德等 & 2011年,第2至6頁、第411至422頁、第465至466頁、第469至470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48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14至17頁、第78至79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05至112頁、第121至127頁; 中央情報局 & 2023年; John C. Copper & 2023年.
  467.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48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3至18頁、第105至112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468.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29至30頁; 陳芳明等 & 2011年,第429至430頁、第432頁; 漢寶德等 & 2011年,第2至6頁、第405至406頁、第411至427頁、第429至433頁、第473至474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48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98至112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469.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29至30頁、第321至322頁、第331至332頁、第636至637頁;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366至369頁; 漢寶德等 & 2011年,第405至406頁、第429至433頁、第473至474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48至249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14至17頁、第76至78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05至112頁.
  470.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603頁; 漢寶德等 & 2011年,第433至435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49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98至112頁.
  471. ^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76至78頁.
  472. ^ 472.0 472.1 472.2 中華民國內政部. 臺灣的民間信仰. 行政院. 2022-03-02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0) (中文(繁體)). 
  473. ^ 473.0 473.1 473.2 473.3 473.4 473.5 美國國務院. 2021年國際宗教自由報告 – 台灣部分. 美國在臺協會. 2022-06-05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28) (中文(繁體)). 
  474. ^ 474.0 474.1 474.2 474.3 474.4 中華民國內政部. 宗教信仰在臺灣. 行政院. 2022-03-17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4) (中文(繁體)). 
  475.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67至268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05至112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476.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1193至1199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66至272頁.
  477. ^ 漢寶德等 & 2011年,第109至120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05至112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478. ^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343至345頁; 陳芳明等 & 2011年,第63至70頁、第76至80頁; 漢寶德等 & 2011年,第64至73頁、第95至106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67至272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8至24頁、第49至53頁、第105至112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479. ^ 漢寶德等 & 2011年,第267至268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105至112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8頁、第56至64頁、第136至145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480. ^ 王汎森等 & 2011年,第240至258頁;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547至549頁; 漢寶德等 & 2011年,第34至38頁、第42頁、第109至120頁、第173至174頁、第216至219頁、第249至251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83至85頁、第269至271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05至112頁.
  481.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67至268頁.
  482. ^ 漢寶德等 & 2011年,第6至11頁、第91至120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67至268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05至112頁.
  483. ^ 文化信仰. 交通部觀光局. 2021-05-24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6) (中文(繁體)). 
  484. ^ 漢寶德等 & 2011年,第95至101頁、第109至120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67至268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80至83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05至112頁.
  485. ^ 485.0 485.1 485.2 485.3 中華民國文化部、中華民國原住民族委員會. 傳統節慶. 行政院. 2022-03-16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27) (中文(繁體)). 
  486. ^ 486.0 486.1 傳統節慶. 交通部觀光局. 2022-03-22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9) (中文(繁體)). 
  487. ^ 宗教慶典. 交通部觀光局. 2021-04-29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05) (中文(繁體)). 
  488. ^ 漢寶德等 & 2011年,第109至120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18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68至269頁.
  489. ^ 漢寶德等 & 2011年,第6至11頁、第41至47頁、第51至88頁、第167至486頁.
  490.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17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70至271頁; 陳芳明等 & 2011年,第76至80頁; 漢寶德等 & 2011年,第6至11頁、第205至220頁、第242至251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05至112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491. ^ 漢寶德等 & 2011年,第6至11頁、第267至277頁.
  492.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04頁.
  493.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00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9至13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494. ^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568至585頁.
  495. ^ 495.0 495.1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醫療照護體系. 行政院. 2022-03-04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05) (中文(繁體)). 
  496. ^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573至580頁.
  497. ^ 497.0 497.1 497.2 497.3 497.4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全民健康保險. 行政院. 2022-03-04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4) (中文(繁體)). 
  498.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795頁;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679頁、第683頁;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554至555頁、第565至568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00至201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27至131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499.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443至444頁、第792至793頁、第795頁;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554至555頁、第566至568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01至202頁.
  500.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795至796頁;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566至568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00至201頁.
  501. ^ 501.0 501.1 501.2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健康指標. 行政院. 2022-07-14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06) (中文(繁體)). 
  502.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767頁; 王汎森等 & 2011年,第754至757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00頁.
  503. ^ 503.0 503.1 503.2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傳染病防治與健康促進. 行政院. 2022-07-14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07) (中文(繁體)). 
  504.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251頁、第767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01至202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9至13頁、第127至131頁.
  505. ^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19至20頁、第566至568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27至131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506.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2頁、第768至781頁;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19至20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02至207頁、第209頁.
  507. ^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食品藥物管理. 行政院. 2022-03-04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06) (中文(繁體)). 
  508. ^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中醫藥管理. 行政院. 2022-03-04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06) (中文(繁體)). 
  509.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2頁、第744至745頁、第782至786頁;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568至571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09至212頁.
  510.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04至305頁、第769頁、第772頁、第789至790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05至209頁、第214至215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27至131頁.
  511. ^ 2020-2021 Taiwan at a Glance (PDF). 中華民國臺北: 中華民國外交部. 2021年10月: 第69頁. ISBN 978-986544731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3-14). 
  512. ^ 512.0 512.1 512.2 512.3 512.4 中華民國教育部. 教育制度. 行政院. 2022-03-18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06) (中文(繁體)). 
  513.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37頁、第241至243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21至127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514.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574頁、第588至591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36頁.
  515. ^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79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516.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575至576頁、第592至597頁;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214至216頁; 漢寶德等 & 2011年,第299至304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36至239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21至127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517.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598至605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448至449頁;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216至217頁、第253至255頁; 漢寶德等 & 2011年,第393至395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38至240頁.
  518.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603頁;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6至7頁; 漢寶德等 & 2011年,第304至309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36至239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76至78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21至127頁.
  519. ^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6至7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40至241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21至127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520.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445頁、第578頁、第608至611頁; 王汎森等 & 2011年,第274至279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453至454頁;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217至219頁、第249至250頁; 漢寶德等 & 2011年,第2至6頁、第336至339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36頁、第241至243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76至79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21至127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521.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43至244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21至127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522. ^ 出類拔粋:國立臺灣大學創校九十年從帝大到臺大建校特展. [2024-05-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5-02). 
  523.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445頁、第574頁、第577至578頁、第617至622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448至449頁、第454至455頁;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253至255頁; 漢寶德等 & 2011年,第2至6頁、第373至402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37至243頁.
  524. ^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224至227頁、第246至255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96至98頁、第121至127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525. ^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10至11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76至78頁.
  526.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528頁、第579至580頁、第638至642頁; 王汎森等 & 2011年,第16至20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46至248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78至79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21至127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527. ^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76至78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528. ^ 中華民國教育部. 終身教育. 行政院. 2022-03-18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06) (中文(繁體)). 
  529. ^ 中華民國教育部. 家庭教育. 行政院. 2022-03-18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15) (中文(繁體)). 
  530. ^ 中華民國教育部. 高齡教育. 行政院. 2022-03-18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15) (中文(繁體)). 
  531.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87至88頁、第95至96頁、第574頁、第577頁、第580至587頁、第623至637頁、第654至656頁; 王汎森等 & 2011年,第438至411頁; 漢寶德等 & 2011年,第2至6頁、第349至368頁、第429至433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48頁、第244至247頁、第249頁、第321至322頁、第331至332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76至78頁.
  532. ^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79頁.
  533. ^ 533.0 533.1 中華民國原住民族委員會. 原住民族藝術. 行政院. 2022-03-04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09) (中文(繁體)). 
  534. ^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341至342頁; 漢寶德等 & 2011年,第411至415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14至17頁、第80至83頁.
  535. ^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645至649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52至53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47至152頁.
  536. ^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656至666頁;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22至23頁、第194至203頁、第554至555頁、第565至568頁、第655至685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52至53頁、第200至202頁、第216至218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20至29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47至152頁、第156至162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537. ^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63至65頁、第68至69頁、第72頁、第447至452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8至24頁、第95至98頁、第145至147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538. ^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547至572頁;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385至413頁、第417至441頁、第457至467頁; 漢寶德等 & 2011年,第476至477頁.
  539.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17頁;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341至342頁; 陳芳明等 & 2011年,第7至13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44頁、第252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14至17頁、第80至83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8至24頁、第95至105頁、第112至115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540. ^ 540.0 540.1 原住民活動. 交通部觀光局. 2020-10-29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6) (中文(繁體)). 
  541. ^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401至402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8至24頁、第96至105頁.
  542.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18頁;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332至335頁、第402至404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52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98至105頁.
  543.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4頁、第914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375頁; 漢寶德等 & 2011年,第466至471頁、第709至728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65至266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80至83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8至24頁、第33至38頁、第923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544.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14頁、第925頁、第930至939頁; 陳芳明等 & 2011年,第611至628頁; 漢寶德等 & 2011年,第470至471頁、第475至476頁、第667至686頁、第715至717頁、第722至724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8至33頁、第265至266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80至83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33至38頁.
  545.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1189至1192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80至282頁.
  546.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80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33至38頁.
  547.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1189至1192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80至83頁.
  548. ^ 客家文化活動. 交通部觀光局. 2020-10-29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6) (中文(繁體)). 
  549.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06頁、第911頁.
  550.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06頁、第910至911頁; 漢寶德等 & 2011年,第252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810至819頁.
  551.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06頁; 陳芳明等 & 2011年,第2至7頁、第499至504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53頁.
  552.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06頁、第917頁; 陳芳明等 & 2011年,第7至13頁、第504至510頁、第544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53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8至24頁、第98至105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553. ^ 陳芳明等 & 2011年,第510至517頁、第541至55頁.
  554.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06至907頁; 陳芳明等 & 2011年,第510至523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53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8至24頁.
  555.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53頁.
  556.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11至912頁; 陳芳明等 & 2011年,第451至471頁、第559至585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8至24頁.
  557.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1頁、第921至923頁; 漢寶德等 & 2011年,第467至468頁、第471至472頁、第476至477頁、第733至765頁、第809至852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80至83頁.
  558.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1頁、第913至914頁; 陳芳明等 & 2011年,第587至598頁; 漢寶德等 & 2011年,第467至468頁、第471至472頁、第476至477頁、第784至806頁.
  559. ^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33至38頁; 陳芳明等 & 2011年,第596至598頁.
  560.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23至924頁、第940至943頁; 漢寶德等 & 2011年,第470頁、第474至475頁、第628至649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80至83頁.
  561. ^ 561.00 561.01 561.02 561.03 561.04 561.05 561.06 561.07 561.08 561.09 561.10 561.11 561.12 561.13 561.14 中華民國文化部、中華民國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 大眾傳播. 行政院. 2022-03-16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08) (中文(繁體)). 
  562.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10頁;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343至345頁; 陳芳明等 & 2011年,第61至70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62頁.
  563.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10頁; 陳芳明等 & 2011年,第2至7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62頁.
  564.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10頁; 王汎森等 & 2011年,第35至37頁、第45至47頁; 陳芳明等 & 2011年,第2至7頁、第19至26頁、第47至49頁、第125至126頁、第153至155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62頁.
  565.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10頁; 陳芳明等 & 2011年,第2至7頁、第28至32頁、第49至52頁、第126至128頁、第155至161頁、第182至185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62頁.
  566.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10頁; 王汎森等 & 2011年,第35至37頁; 陳芳明等 & 2011年,第2至13頁、第28至35頁、第126至128頁、第142至146頁、第161至164頁、第185至190頁; 漢寶德等 & 2011年,第487至494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64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8至24頁.
  567.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10頁; 陳芳明等 & 2011年,第7至13頁、第35至37頁、第165至171頁; 漢寶德等 & 2011年,第494至495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64頁.
  568.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10頁; 陳芳明等 & 2011年,第13至17頁、第37至42頁、第54至58頁、第80至93頁、第171至175頁、第190至197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8至24頁.
  569. ^ 王汎森等 & 2011年,第5至7頁、第39至42頁、第109至136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8至24頁、第182至188頁.
  570.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4頁、第959至960頁.
  571.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59頁; 漢寶德等 & 2011年,第466至471頁、第495至499頁、第577至585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26至227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572. ^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84至87頁.
  573. ^ 陳芳明等 & 2011年,第208至222頁; 漢寶德等 & 2011年,第495至496頁、第498至502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7至33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574.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59頁、第963至964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26至228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84至87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7至33頁.
  575.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05頁.
  576.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05頁; 陳芳明等 & 2011年,第342至345頁、第403至415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54頁.
  577.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05頁; 陳芳明等 & 2011年,第342至345頁、第349至379頁、第384至415頁.
  578.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05至906頁; 陳芳明等 & 2011年,第13至17頁、第430至449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55至256頁.
  579.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4頁; 陳芳明等 & 2011年,第441至444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55至256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80至83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7至33頁.
  580.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61至963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63頁.
  581.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07至909頁; 陳芳明等 & 2011年,第13至17頁、第234至263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54頁、第256至258頁.
  582.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09頁; 陳芳明等 & 2011年,第13至17頁、第277至282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56頁.
  583.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09頁; 陳芳明等 & 2011年,第13至17頁;第282至295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58至259頁.
  584.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07頁; 陳芳明等 & 2011年,第13至17頁、第308至337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56頁、第258至259頁.
  585.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23頁、第927頁; 漢寶德等 & 2011年,第468至469頁、第715至716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65至266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80至83頁.
  586. ^ 2021-2022 Taiwan at a Glance (PDF). 中華民國臺北: 中華民國外交部. 2021年10月: 第90頁. ISBN 978-986544731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4-08). 
  587. ^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20至22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33至38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588. ^ 588.0 588.1 588.2 588.3 588.4 歷史變遷. 交通部觀光局. 2023-03-17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01) (中文(繁體)). 
  589.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19頁;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343至345頁.
  590. ^ 590.0 590.1 590.2 飲食特色. 交通部觀光局. 2023-03-17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05) (中文(繁體)). 
  591.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1頁、第917頁、第919頁.
  592. ^ 592.0 592.1 臺灣飲食文化. 交通部觀光局.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14) (中文(繁體)). 
  593. ^ 593.0 593.1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19頁.
  594.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1頁、第919頁;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611至614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33至38頁.
  595. ^ 595.0 595.1 小吃飲品. 交通部觀光局.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7) (中文(繁體)). 
  596. ^ 596.0 596.1 地方特產. 交通部觀光局.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14) (中文(繁體)). 
  597.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19頁;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615至617頁.
  598. ^ 年節習俗. 交通部觀光局. 2023-03-17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05) (中文(繁體)). 
  599.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153至154頁.
  600.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22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85頁.
  601.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22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84至87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7至33頁.
  602.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68至969頁; 王汎森等 & 2011年,第495至496頁; 漢寶德等 & 2011年,第547至547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194頁、第229至231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86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7至33頁.
  603.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25至326頁;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491至493頁; 漢寶德等 & 2011年,第556至557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29至231頁.
  604.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69至970頁; 王汎森等 & 2011年,第495至496頁; 漢寶德等 & 2011年,第547至549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31至232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86頁.
  605.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70至971頁; 漢寶德等 & 2011年,第547至549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31至232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86頁.
  606.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4頁、第965至968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29至231頁、第263頁.
  607. ^ 607.0 607.1 2021-2022 Taiwan at a Glance (PDF). 中華民國臺北: 中華民國外交部. 2021年10月: 第87頁. ISBN 978-986544731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4-08). 
  608.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70頁; 王汎森等 & 2011年,第495至496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28至229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7至33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609.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58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22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7至33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610. ^ 王汎森等 & 2011年,第495至496頁; 漢寶德等 & 2011年,第521至533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23至226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7至33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611. ^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493至498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22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84至87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7至33頁.
  612.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25至226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84至87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613.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58頁; 漢寶德等 & 2011年,第533至534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23至226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84至87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7至33頁.
  614.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12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244頁; 陳芳明等 & 2011年,第475至480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7至33頁.
  615.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12頁; 陳芳明等 & 2011年,第480至482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59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8至24頁、第27至33頁.
  616.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12頁; 陳芳明等 & 2011年,第482至487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59頁.
  617.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12至913頁; 陳芳明等 & 2011年,第13至17頁、第487至494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59至261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7至33頁.
  618.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60頁; 陳芳明等 & 2011年,第495至498頁.
  619.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60頁; 陳芳明等 & 2011年,第495至498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7至33頁.
  620.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4頁、第926至927頁、第950至956頁; 陳芳明等 & 2011年,第480至482頁、第487至491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63頁.
  621.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76頁.
  622. ^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632至634頁、第637至641頁、第644至648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15至121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623. ^ 王汎森等 & 2011年,第525至526頁、第529至530頁;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20至22頁、第632至634頁、第637至641頁、第644至648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76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624.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73至274頁、第276頁;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632至634頁、第637至641頁、第644至648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625. ^ 全台高爾夫球場專區. 交通部觀光局.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05) (中文(繁體)). 
  626. ^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632至634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73頁.
  627.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74至276頁.
  628.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18頁; 王汎森等 & 2011年,第531頁;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20至22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15至121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629. ^ 629.0 629.1 629.2 629.3 629.4 629.5 629.6 教育部體育署. 運動. 行政院. 2022-07-31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16) (中文(繁體)). 
  630.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1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72頁.
  631. ^ 王汎森等 & 2011年,第525至526頁、第528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84至289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632. ^ 王汎森等 & 2011年,第525至526頁、第528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633. ^ 王汎森等 & 2011年,第528頁.
  634.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649至652頁、第660至662頁; 王汎森等 & 2011年,第525頁、第531至537頁.
  635.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651至652頁、第659頁; 王汎森等 & 2011年,第531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72頁.
  636.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87至88頁、第658至660頁; 王汎森等 & 2011年,第524至525頁、第528至530頁;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644至648頁.
  637.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660頁、第676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171至172頁、第189至190頁、第272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15至121頁.
  638.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18至919頁;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20至23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52頁、第276至277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15至121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639. ^ 購物. 交通部觀光局.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6) (中文(繁體)). 
  640. ^ 中部地區. 交通部觀光局.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6) (中文(繁體)). 
  641. ^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20至22頁、第608至609頁、第611至614頁.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