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無始無明: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无编辑摘要
 
(未显示6个用户的19个中间版本)
第1行: 第1行:
{{refimprove|time=2017-08-27T15:58:42+00:00}}
{{佛教}}
{{佛教}}
'''無始無明''',[[佛教]]術語[[無明]]可分兩種[[一念無明]]、無始無明!終始?<br />
* 無明是指對法界實相[[如來藏]]的智慧一無所知,因而直接或間接影響眾生不能成就[[般若]]智慧功德與[[解脫]]生死更不用說究竟圓滿[[成佛]]<ref>《[[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卷1:「「善男子!上法王有大陀羅尼門,名為圓覺,流出一切清淨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羅蜜教授菩薩。'''一切如本起因,皆依圓照清淨覺相,永斷無明方成佛道'''。云何無明?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猶如迷人四方易處,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相;譬彼病目見空花及第二月。善男子!空實無花病者妄執。由妄執故,非唯惑此虛空自性,亦復迷彼實花生處,由此妄輪轉生死,故名無明。」(CBETA, T17, no. 842, p. 913, b19-28) </ref>。而由於眾生的這個無始無明是從無始劫以來就一直存在著,不曾有一剎那離開,但都不曾相應過。<ref>《[[大乘起信論]]》卷1:「真如者,依言說分別有二種義。云何為二?一者、如實空,以能究竟顯實故。二者、如實不空,以有自體,具足無漏性功德故。所言空者,從本已來一切染法不相應故,謂離一切法差別之相,以無虛妄心念故。當知真如自性,非有相、非無相、非非有相、非非無相、非有無俱相,非一相、非異相、非非一相、非非異相、非一異俱相。乃至總說,依一切眾生以有妄心念念分別,皆不相應故說為空,若離妄心實無可空故。所言不空者,已顯法體空無妄故,即是真心常恒不變淨法滿足,故名不空,亦無有相可取,以離念境界唯證相應故。心生滅者,依如來藏故有生滅心,所謂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非一非異,名為阿梨耶識。此識有二種義,能攝一切法、生一切法。云何為二?一者、覺義,二者、不覺義。所言覺義者,謂心體離念。離念相者,等虛空界無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如來平等法身,依此法身說名本覺。何以故?本覺義者,對始覺義說,以始覺者即同本覺。始覺義者,依本覺故而有不覺,依不覺故說有始覺。又以覺心源故名究竟覺,不覺心源故非究竟覺。此義云何?如凡夫人覺知前念起惡故,能止後念令其不起,雖復名覺,即是不覺故。如二乘觀智、初發意菩薩等,覺於念異,念無異相,以捨麁分別執著相故,名相似覺;如法身菩薩等,覺於念住,念無住相,以離分別麁念相故,名隨分覺;如菩薩地盡,滿足方便一念相應,覺心初起心無初相,以遠離微細念故得見心性,心即常住,名究竟覺。是故修多羅說:「若有眾生能觀無念者,則為向佛智故。」又心起者,無有初相可知,而言知初相者,即謂無念。是故'''一切眾生不名為覺,以從本來念念相續未曾離念故,說無始無明'''。若得無念者,則知心相生住異滅。以無念等故,而實無有始覺之異,以四相俱時而有皆無自立,本來平等同一覺故。」(CBETA, T32, no. 1666, p. 576, a24-c4) </ref>


'''無始無明''',[[佛教]]術語[[無明]]可分兩種:1[[一念無明]]、2 無始無明。
==概==
* 無始無明是[[大乘]]的[[別教]]所斷的惑,又可稱為[[所知障]]。
: '''所知'''的意思是「覺知心對於法界真實相的所知有所不足,因此成佛之道被障礙」,這就叫做所知的障礙。<br />
* 無始無明煩惱行流住一切眾生及二乘定性無學自無始以來,不曾與覺知心相應,所以稱作「'''心不相應無始無明'''」,得要等要弄清楚法界實相的時候,才會跟這個無明相應,所以說這個無明是跟眾生的覺知心不相應的,只有跟少數想要求見實相者的覺知心相應,所以說它叫做心不相應無明。<ref>《[[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卷9:「何以故無始無明迷心性故。譬如世間多思覺者。妄起尋求而伺察之。如是妄想設入定門心猶取著。無智慧故經百千劫。終不能得三昧現前。」(CBETA, T08, no. 261, p. 908, c5-8)</ref>


==概==
* '''心不相應無明住地''',就是指覺知心還沒有起念想要去探討法界實相的時所住的境界,所以心不相應無明住地,就是說覺知心不曾相應到這個無明時所住的境界,就是一切還沒有起心想要探討實相的人所住的境界。
“無始無明”,是指對法界實相[[如來藏]]的智慧一無所知,因而直接或間接影響眾生不能成就[[般若]]智慧功德與[[解脫]]生死,以及究竟圓滿[[成佛]]。<ref>《[[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卷1:「「善男子!無上法王有大陀羅尼門,名為圓覺,流出一切清淨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羅蜜教授菩薩。'''一切如來本起因地,皆依圓照清淨覺相,永斷無明方成佛道'''。云何無明?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猶如迷人四方易處,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譬彼病目見空中花及第二月。善男子!空實無花,病者妄執。由妄執故,非唯惑此虛空自性,亦復迷彼實花生處,由此妄有輪轉生死,故名無明。」(CBETA, T17, no. 842, p. 913, b19-28) </ref>
* 要須親聞善知識開示,要須知有法界實相之後,要待眾生起心欲明法界實相而起心探究時,無始無明方初次與眾生之覺知心相應。而此無明非因悟有,非因修有,無始以來恒在眾生心中,故名無始無明。

* 眾生如是無始以來對於萬法實相之無知,即是無始無明;亦名[[無明住地]],一向住於無始無明之中而未曾了知無始無明故
是因为开悟或修行而是始以永恒存在於眾生心中起始的分界,故名無始無明。生的無始無明是從[[無始劫]]以來就一直存在著,不曾有一剎那離開,但都不曾相應過。<ref>《[[大乘起信論]]》卷1:「真如者,依言說分別有二種義。云何為二?一者、如實空,以能究竟顯實故。二者、如實不空,以有自體,具足無漏性功德故。所言空者,從本已來一切染法不相應故,謂離一切法差別之相,以無虛妄心念故。當知真如自性,非有相、非無相、非非有相、非非無相、非有無俱相,非一相、非異相、非非一相、非非異相、非一異俱相。乃至總說,依一切眾生以有妄心念念分別,皆不相應故說為空,若離妄心實無可空故。所言不空者,已顯法體空無妄故,即是真心常恒不變淨法滿足,故名不空,亦無有相可取,以離念境界唯證相應故。心生滅者,依如來藏故有生滅心,所謂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非一非異,名為阿梨耶識。此識有二種義,能攝一切法、生一切法。云何為二?一者、覺義,二者、不覺義。所言覺義者,謂心體離念。離念相者,等虛空界無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如來平等法身,依此法身說名本覺。何以故?本覺義者,對始覺義說,以始覺者即同本覺。始覺義者,依本覺故而有不覺,依不覺故說有始覺。又以覺心源故名究竟覺,不覺心源故非究竟覺。此義云何?如凡夫人覺知前念起惡故,能止後念令其不起,雖復名覺,即是不覺故。如二乘觀智、初發意菩薩等,覺於念異,念無異相,以捨麁分別執著相故,名相似覺;如法身菩薩等,覺於念住,念無住相,以離分別麁念相故,名隨分覺;如菩薩地盡,滿足方便一念相應,覺心初起心無初相,以遠離微細念故得見心性,心即常住,名究竟覺。是故修多羅說:「若有眾生能觀無念者,則為向佛智故。」又心起者,無有初相可知,而言知初相者,即謂無念。是故'''一切眾生不名為覺,以從本來念念相續未曾離念故,說無始無明'''。若得無念者,則知心相生住異滅。以無念等故,而實無有始覺之異,以四相俱時而有皆無自立,本來平等同一覺故。」(CBETA, T32, no. 1666, p. 576, a24-c4) </ref>
* 從來不曾想到生死輪迴的本際是什麼?也沒有想到說無餘涅槃中的本際是什麼?也沒有想到一切萬法(所有法界)的根本是什麼 ?從來都沒有想過,所以說對實相的無明是無始本有的。

* 當菩薩開始探討如何了知實相而證得[[佛菩提]]果,即與無始無明相應!便會開始尋找出世間善法的修行法門。
==含义==
* 在與無始無明相應的時候,一定會尋求開悟實相的知見與方法,可從[[教門]]或[[宗門]]來求[[開悟]],最有力的途徑就是宗門─[[禪宗]]的[[開悟]]禪法。
無始無明是[[大乘]]的[[別教]]所斷的惑,又可稱為[[所知障]]。 '''所知'''义爲「覺知心對於法界真實相的所知有所不足,因此成佛之道被障礙」<ref>張正圜.《三乘菩提之學佛釋疑》</ref>
* 一切有情眾生,一切二乘有學無學聖人,悉皆不離如是無始無明所遮障故;唯有真正[[明心]]之人方是'''打破無始無明'''者,唯有諸多於[[大乘]][[佛菩提]][[般若]]的內容已[[開悟]]之菩薩方是'''分斷無始無明'''者,'''唯有諸佛方是完全斷盡如是無始無明者'''。

* [[一切種智]]中無始無明是[[隨眠]]而不是[[種子]]隨眠種子是有作用的,無始無明卻是無作用的,只是依眾生不知道法界的實相,而施設有一個無始無明。所以無始無明是沒有實法存在的,並沒有一個法可以說是無始無明,只是依[[如來藏]]而說有無始無明,是依眾生未[[證悟]]如來藏而不知道法界的真實相,而施設這樣一個假名而已,所以無始無名並不是實有法是依未證如來藏導致無法了知實相而假施設的名相。<ref>《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卷1:「'''此無明者非實有體''',如夢中人夢時非無,及至於醒了無所得;如眾空花滅於虛空,不可說言有定滅處,何以故?無生處故。一切眾生於無生中,妄見生滅,是故說名輪轉生死。善男子!如來因地修圓覺者,知是空花,即無輪轉,亦無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無,本性無故。彼知覺者猶如虛空,知虛空者即空花相,亦不可說,無知覺性,有無俱遣;是則名為淨覺隨順。何以故?虛空性故,常不動故,'''如來藏中無起滅故''',無知見故,如法界性究竟圓滿遍十方故;是則名為因地法行。菩薩因此於大乘中發清淨心,末世眾生依此修行不墮邪見。」」(CBETA, T17, no. 842, p. 913, b28-c11) </ref>
'''心不相應無始無明'''。無始無明煩惱“现显著,迁”,一切眾生及二乘定性無學”(“二乘”爲[[声闻乘]]、[[缘觉乘]],“定性”义爲决定性的、不会再退转的,“无学”爲已经断惑而不需再学解脱道的[[阿罗汉]]或[[辟支佛]]),[[無始劫]]以來,不曾與覺知心相應,所以稱作「'''心不相應無始無明'''」,产生念头探究法界實相的時候,才會跟無明相應,所以說无始无明是跟眾生的覺知心不相應的,只有跟少數想要求見實相者的覺知心相應,所以說它叫做心不相應無明。<ref>《[[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卷9:「何以故無始無明迷心性故。譬如世間多思覺者。妄起尋求而伺察之。如是妄想設入定門心猶取著。無智慧故經百千劫。終不能得三昧現前。」(CBETA, T08, no. 261, p. 908, c5-8)</ref>
* '''空無所有'''只是一種'''無念'''境界,絕非無始無明;無始無明乃是不明法界實相心真如阿賴耶識心體;又不能眼見佛性不知實相法界之本體,不明此本體心及其所顯示之真如性與世間法上之種種性用,故於法界實相產生臆想與測度,便墮於臆想所知之空無所有境界中,卻返身認取'''離念靈知心'''作為[[真如]]與[[佛性]]。<ref>《[[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卷1:「是阿羅漢辟支佛所不能斷煩惱有二種。何等為二。謂住地煩惱。及起煩惱。住地有四種。何等為四。謂見一處住地。欲愛住地。色愛住地。有愛住地。此四種住地。生一切起煩惱。起者剎那心剎那相應。世尊。心不相應無始無明住地。世尊。此四住地力。一切上煩惱依種。比無明住地。算數譬喻所不能及。」(CBETA, T12, no. 353, p. 220, a1-8) </ref>

'''心不相應無明住地'''。心不相應無明住地,是指覺知心還沒有起念头想探討法界實相的時所住的境界(即所谓“住地”),换言之,即是说覺知心不曾相應到無明時所住的境界,尚未起心想要探討實相的人所住的境界。众生如果是無始以來對於萬法實相并无知觉,即是無始無明,亦称[[無明住地]],义爲一向住於無始無明的境界之中而未曾了知無始無明。亦從來未想过生死[[輪迴]]的本际(谓穷尽之本来者)是什麼,未想过[[無餘涅槃]]中的本際是什麼,未想过所有法界的根本是什麼,一切都未想过,所以說對實相的無明是無始本有的。

必须親聞[[善知識]]開示,了知法界實相之後,待眾生想探明法界實相而起心探究時,無始無明方才开始與眾生之覺知心相應。當[[菩薩]]開始探討如何了知實相而證得[[佛果]],即與無始無明相應,便會開始尋找[[出世間]]善法的修行法門。在與無始無明相應的時候,一定會尋求開悟實相的知見與方法,可從[[教門]]或[[宗門]]來求[[開悟]],最有力的途徑就是宗門——[[禪宗]]的[[開悟]]禪法。

一切有情眾生,一切二乘有學無學聖人(證果而無需再修學解脫法的叫“無學”,尚且還需繼續學習的[[阿羅漢]]之外的[[阿那含果]]及以下果位的聖人叫“有學”),都有可能滅離無始無明即[[所知障]]。 唯有真正[[明心見性]]之人才是''打破無始無明者'',通常來說,[[大乘]][[佛菩提]][[般若]]的修學中已[[開悟]]之[[菩薩]]才是''分斷無始無明者'',但並非唯有諸[[佛陀]]才是完全''斷盡無始無明者'',因為[[十結]]中的無明並非孤立於或獨立於[[一念無明]]這個範疇之外。 如果無明可以分為兩種那麼也可以分為兩種以上,因此阿羅漢只要破了一種無明就會繼續破下去,無明只會被斷盡。在阿羅漢臨命終時,必將永斷一切無明。

[[一切種智]]讲,無始無明是[[隨眠]]而不是[[種子]]隨眠種子是有作用的,無始無明卻是無作用的,只是依眾生不知道法界的實相,而施設有一個無始無明”的名相概念。所以無始無明是沒有實法存在的,並沒有一個法可以說是無始無明,只是依[[如來藏]]而說有無始無明,是依眾生未[[證悟]]如來藏而不知道法界的真實相,而施設這樣一個假名而已,所以無始無名並不是實有法”,是依未證如來藏導致無法了知實相而假施設的名相。<ref>《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卷1:「'''此無明者非實有體''',如夢中人夢時非無,及至於醒了無所得;如眾空花滅於虛空,不可說言有定滅處,何以故?無生處故。一切眾生於無生中,妄見生滅,是故說名輪轉生死。善男子!如來因地修圓覺者,知是空花,即無輪轉,亦無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無,本性無故。彼知覺者猶如虛空,知虛空者即空花相,亦不可說,無知覺性,有無俱遣;是則名為淨覺隨順。何以故?虛空性故,常不動故,'''如來藏中無起滅故''',無知見故,如法界性究竟圓滿遍十方故;是則名為因地法行。菩薩因此於大乘中發清淨心,末世眾生依此修行不墮邪見。」」(CBETA, T17, no. 842, p. 913, b28-c11) </ref>

==辨义==
'''空無所有'''只是一種無念境界,絕非無始無明。

無始無明乃是不明法界實相心——[[真如 (佛教)|真如]]——[[阿賴耶識]]心體。凡夫不能明见“佛性”,不知實相法界之本體,不明此本體心及其所顯示之真如性與世間法上之種種性用,故於法界實相產生臆想與測度,便墮於臆想所知之空無所有境界中,卻返身認取'''離念靈知心'''作為[[真如 (佛教)|真如]]與[[佛性]]。<ref>《[[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卷1:「是阿羅漢辟支佛所不能斷煩惱有二種。何等為二。謂住地煩惱。及起煩惱。住地有四種。何等為四。謂見一處住地。欲愛住地。色愛住地。有愛住地。此四種住地。生一切起煩惱。起者剎那心剎那相應。世尊。心不相應無始無明住地。世尊。此四住地力。一切上煩惱依種。比無明住地。算數譬喻所不能及。」(CBETA, T12, no. 353, p. 220, a1-8) </ref>


==無始無明上煩惱==
==無始無明上煩惱==
菩薩當與無始無明相應時,便深思自己已,因何猶未成佛?因何未具足佛地一切功德及福德此時便起無始無明諸上煩惱一念無明煩惱故,名此煩惱為上):心上煩惱、果上煩惱、定上煩惱、得上煩惱、止上煩惱、觀上煩惱、慧上煩惱、……無量無數上煩惱,皆因對於[[]]地有惑而,故又名為[[塵沙惑]]。由此時起,菩薩之無始無明上煩惱,方由自心[[現行]]流注,猶如瀑流恒不斷絕,成佛,一切流注皆滅。此諸無始無明上煩惱[[自心流注]],乃[[三大無量數劫]]修道所斷,非[[破參]][[明心]]或[[眼見佛性]]時頓斷;[[最後身菩薩]]歷三大無量數劫之修行已,方能於明心見性時頓斷所餘極微細[[煩惱障]][[習氣]]及所知障極微細之劣無漏隨眠非未經三無數劫修道者所可頓斷。
菩薩當與無始無明相應時,便深思:“自己已开悟了,因何猶未成佛?因何未具足佛地一切功德及福德?”此時便起無始無明諸上煩惱”(有“[[一念無明]]下煩惱故,名此煩惱為上):心上煩惱、果上煩惱、定上煩惱、得上煩惱、止上煩惱、觀上煩惱、慧上煩惱、……無量無數上煩惱,诸烦恼皆因對於佛地有惑而产生,故又名為塵沙惑。由此時起,菩薩之無始無明上煩惱,方由自心[[現行流注]],猶如瀑流恒不斷絕,直至成佛才能断盡皆滅。此諸無始無明上煩惱[[自心流注]],乃[[三大無量數劫]]修道所斷,非[[破參]][[明心]]或[[眼見佛性]]時頓斷;[[最後身菩薩]](又名一生补处菩萨、最后有者菩萨,爲成佛前最后一世)歷三大無量數[[波|劫]]之修行已,方能於明心見性時頓斷所餘極微細[[煩惱障]][[習氣]]及所知障極微細之劣無漏隨眠”,非未經三無數劫修道者所可頓斷。


==參考條目==
==參考條目==
* [[十二因緣]]:[[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
* [[十二因緣]]:[[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
* [[無明]]
* [[無明]]([[一念無明]],無始無明)
** [[一念無明]]
** 無始無明
* [[二障]]
* [[二障]]
** [[所知障]]
** [[所知障]]

2022年3月2日 (三) 10:02的最新版本

無始無明佛教術語。無明可分為兩種:1一念無明、2 無始無明。

概论

[编辑]

“無始無明”,是指對法界實相如來藏的智慧一無所知,因而直接或間接影響眾生不能成就般若智慧功德與解脫生死,以及究竟圓滿成佛[1]

无始无明不是因为开悟或修行而得,而是無始以來永恒地存在於眾生心中的,没有起始的分界,故名無始無明。众生的無始無明,是從無始劫以來就一直存在著的,不曾有一剎那離開,但都不曾相應過。[2]

含义

[编辑]

無始無明是大乘別教所斷的惑,又可稱為所知障所知义爲「覺知心對於法界真實相的所知有所不足,因此成佛之道被障礙」[3]

心不相應無始無明。無始無明煩惱“现行显著,迁流不住”,一切眾生及“二乘定性無學”(“二乘”爲声闻乘缘觉乘,“定性”义爲决定性的、不会再退转的,“无学”爲已经断惑而不需再学解脱道的阿罗汉辟支佛),自無始劫以來,不曾與覺知心相應,所以稱作「心不相應無始無明」,直到产生念头想探究法界實相的時候,才會跟無明相應,所以說无始无明是跟眾生的覺知心不相應的,只有跟少數想要求見實相者的覺知心相應,所以說它叫做心不相應無明。[4]

心不相應無明住地。心不相應無明住地,是指覺知心還沒有起念头想探討法界實相的時所住的境界(即所谓“住地”),换言之,即是说覺知心不曾相應到無明時所住的境界,尚未起心想要探討實相的人所住的境界。众生如果是無始以來對於萬法實相并无知觉,即是無始無明,亦称無明住地,义爲一向住於無始無明的境界之中而未曾了知無始無明。亦從來未想过生死輪迴的本际(谓穷尽之本来者)是什麼,未想过無餘涅槃中的本際是什麼,未想过所有法界的根本是什麼,一切都未想过,所以說對實相的無明是無始本有的。

必须親聞善知識開示,了知法界實相之後,待眾生想探明法界實相而起心探究時,無始無明方才开始與眾生之覺知心相應。當菩薩開始探討如何了知實相而證得佛果,即與無始無明相應,便會開始尋找出世間善法的修行法門。在與無始無明相應的時候,一定會尋求開悟實相的知見與方法,可從教門宗門來求開悟,最有力的途徑就是宗門——禪宗開悟禪法。

一切有情眾生,一切二乘有學無學聖人(證果而無需再修學解脫法的叫“無學”,尚且還需繼續學習的阿羅漢之外的阿那含果及以下果位的聖人叫“有學”),都有可能滅離無始無明即所知障。 唯有真正明心見性之人才是打破無始無明者,通常來說,大乘佛菩提般若的修學中已開悟菩薩才是分斷無始無明者,但並非唯有諸佛陀才是完全斷盡無始無明者,因為十結中的無明並非孤立於或獨立於一念無明這個範疇之外。 如果無明可以分為兩種那麼也可以分為兩種以上,因此阿羅漢只要破了一種無明就會繼續破下去,無明只會被斷盡。在阿羅漢臨命終時,必將永斷一切無明。

一切種智学中讲,無始無明是隨眠而不是種子隨眠。種子是有作用的,無始無明卻是無作用的,只是依眾生不知道法界的實相,而施設有一個“無始無明”的名相概念。所以無始無明是沒有實法存在的,並沒有一個法可以說是無始無明,只是依如來藏而說有無始無明,是依眾生未證悟如來藏而不知道法界的真實相,而施設這樣一個假名而已,所以無始無名並不是“實有法”,是依未證如來藏導致無法了知實相而假施設的名相。[5]

辨义

[编辑]

空無所有只是一種無念境界,絕非無始無明。

無始無明乃是不明法界實相心——真如——阿賴耶識心體。凡夫不能明见“佛性”,不知實相法界之本體,不明此本體心及其所顯示之真如性與世間法上之種種性用,故於法界實相產生臆想與測度,便墮於臆想所知之“空無所有境界”中,卻返身認取離念靈知心作為真如佛性[6]

無始無明上煩惱

[编辑]

菩薩當與無始無明相應時,便深思:“自己已开悟了,因何猶未成佛?因何未具足佛地一切功德及福德?”此時便起“無始無明諸上煩惱”(有“一念無明下煩惱”故,名此煩惱為上):心上煩惱、果上煩惱、定上煩惱、得上煩惱、止上煩惱、觀上煩惱、慧上煩惱、……無量無數上煩惱,诸烦恼皆因對於佛地有惑而产生,故又名為“塵沙惑”。由此時起,菩薩之無始無明上煩惱,方由自心現行流注,猶如瀑流恒不斷絕,直至成佛才能断盡皆滅。此諸無始無明上煩惱自心流注,乃三大無量數劫修道所斷,非破參明心眼見佛性時頓斷;最後身菩薩(又名一生补处菩萨、最后有者菩萨,爲成佛前最后一世)歷三大無量數之修行已,方能於明心見性時頓斷所餘極微細的煩惱障習氣及所知障極微細之“劣無漏隨眠”,非未經三無數劫修道者所可頓斷。

參考條目

[编辑]

參考文獻

[编辑]
  1.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卷1:「「善男子!無上法王有大陀羅尼門,名為圓覺,流出一切清淨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羅蜜教授菩薩。一切如來本起因地,皆依圓照清淨覺相,永斷無明方成佛道。云何無明?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猶如迷人四方易處,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譬彼病目見空中花及第二月。善男子!空實無花,病者妄執。由妄執故,非唯惑此虛空自性,亦復迷彼實花生處,由此妄有輪轉生死,故名無明。」(CBETA, T17, no. 842, p. 913, b19-28)
  2. ^ 大乘起信論》卷1:「真如者,依言說分別有二種義。云何為二?一者、如實空,以能究竟顯實故。二者、如實不空,以有自體,具足無漏性功德故。所言空者,從本已來一切染法不相應故,謂離一切法差別之相,以無虛妄心念故。當知真如自性,非有相、非無相、非非有相、非非無相、非有無俱相,非一相、非異相、非非一相、非非異相、非一異俱相。乃至總說,依一切眾生以有妄心念念分別,皆不相應故說為空,若離妄心實無可空故。所言不空者,已顯法體空無妄故,即是真心常恒不變淨法滿足,故名不空,亦無有相可取,以離念境界唯證相應故。心生滅者,依如來藏故有生滅心,所謂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非一非異,名為阿梨耶識。此識有二種義,能攝一切法、生一切法。云何為二?一者、覺義,二者、不覺義。所言覺義者,謂心體離念。離念相者,等虛空界無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如來平等法身,依此法身說名本覺。何以故?本覺義者,對始覺義說,以始覺者即同本覺。始覺義者,依本覺故而有不覺,依不覺故說有始覺。又以覺心源故名究竟覺,不覺心源故非究竟覺。此義云何?如凡夫人覺知前念起惡故,能止後念令其不起,雖復名覺,即是不覺故。如二乘觀智、初發意菩薩等,覺於念異,念無異相,以捨麁分別執著相故,名相似覺;如法身菩薩等,覺於念住,念無住相,以離分別麁念相故,名隨分覺;如菩薩地盡,滿足方便一念相應,覺心初起心無初相,以遠離微細念故得見心性,心即常住,名究竟覺。是故修多羅說:「若有眾生能觀無念者,則為向佛智故。」又心起者,無有初相可知,而言知初相者,即謂無念。是故一切眾生不名為覺,以從本來念念相續未曾離念故,說無始無明。若得無念者,則知心相生住異滅。以無念等故,而實無有始覺之異,以四相俱時而有皆無自立,本來平等同一覺故。」(CBETA, T32, no. 1666, p. 576, a24-c4)
  3. ^ 張正圜.《三乘菩提之學佛釋疑》
  4. ^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卷9:「何以故無始無明迷心性故。譬如世間多思覺者。妄起尋求而伺察之。如是妄想設入定門心猶取著。無智慧故經百千劫。終不能得三昧現前。」(CBETA, T08, no. 261, p. 908, c5-8)
  5.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卷1:「此無明者非實有體,如夢中人夢時非無,及至於醒了無所得;如眾空花滅於虛空,不可說言有定滅處,何以故?無生處故。一切眾生於無生中,妄見生滅,是故說名輪轉生死。善男子!如來因地修圓覺者,知是空花,即無輪轉,亦無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無,本性無故。彼知覺者猶如虛空,知虛空者即空花相,亦不可說,無知覺性,有無俱遣;是則名為淨覺隨順。何以故?虛空性故,常不動故,如來藏中無起滅故,無知見故,如法界性究竟圓滿遍十方故;是則名為因地法行。菩薩因此於大乘中發清淨心,末世眾生依此修行不墮邪見。」」(CBETA, T17, no. 842, p. 913, b28-c11)
  6. ^ 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卷1:「是阿羅漢辟支佛所不能斷煩惱有二種。何等為二。謂住地煩惱。及起煩惱。住地有四種。何等為四。謂見一處住地。欲愛住地。色愛住地。有愛住地。此四種住地。生一切起煩惱。起者剎那心剎那相應。世尊。心不相應無始無明住地。世尊。此四住地力。一切上煩惱依種。比無明住地。算數譬喻所不能及。」(CBETA, T12, no. 353, p. 220, a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