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阿弥陀佛: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67781530留言 | 贡献
无编辑摘要
 
(未显示超过100个用户的303个中间版本)
第1行: 第1行:
{{Original research|time=2015-10-31T18:35:38+00:00}}
{{主條目消歧義|本條目是講述阿彌陀佛本身。關於[[漢傳佛教]][[淨土宗]]廣為弘揚的「六字佛號」,請見「[[南無阿彌陀佛]]」。關於[[臺灣]][[高雄市]]西部沿海的[[行政區]],請見「[[彌陀區]]」。}}
{{Primary sources|time=2015-10-31T18:35:38+00:00}}
[[File:Amitabha.png|thumb|《[[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科註》所附之彌陀像]]
{{Redirect|彌陀}}
{{About|阿彌陀佛本身|[[漢傳佛教]][[淨土宗 (中國)|淨土宗]]廣為弘揚的「六字佛號」|南無阿彌陀佛}}
{{Infobox Buddha
| image=[[File:Kamakura Budda Daibutsu front 1885.jpg|250px]]
| caption=日本[[高德院]]镰仓大佛
| name=阿彌陀佛
| chinese_name=阿弥陀佛<br />無量光佛<br />無边光佛<br />無礙光佛<br />無对光佛<br />炎王光佛<br />清浄光佛<br />欢喜光佛<br />智慧光佛<br />不断光佛<br />難思光佛<br />無称光佛<br />超日月光佛<br />甘露王如來<ref name=佛教>{{Cite news| title = 甘露王如來| work = 佛學大辭典| accessdate = 2023-03-02| url = http://buddhaspace.org/dict/index.php?keyword=%E7%94%98%E9%9C%B2%E7%8E%8B%E5%A6%82%E4%BE%86| archive-date = 2023-03-02| archive-url = 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302040833/http://buddhaspace.org/dict/index.php?keyword=%E7%94%98%E9%9C%B2%E7%8E%8B%E5%A6%82%E4%BE%86| dead-url = no}}</ref>(密教)
| sanskrit_name = {{plainlist|
* अमिताभ<br>Amitābha
* अमितायुस्<br>Amitāyus}}
| sinhala_name = නමො බුද්ධො අමිතාඹො
| bengali_name = অমিতাভ<br>''Amitābha''
japanese_name = {{plainlist|
*{{ruby-ja|阿弥陀仏|あみだぶつ}}<br>([[romaji]]: ''Amida Butsu'')
*{{ruby-ja|阿弥陀如来|あみだにょらい}}<br>([[romaji]]: ''Amida Nyorai'')}}
| tibetan_name = {{plainlist|
*<big><big>འོད་དཔག་མེད།</big></big><br><small>威利转写: 'od dpag med<br>THL轉寫: Öpakmé</small>
*<big><big>ཚེ་དཔག་མེད།</big></big><br><small>威利转写: tshe dpag med<br>THL轉寫: Tsepakmé</small>}}
| mongolian_name = {{plainlist|
*{{MongolUnicode|ᠴᠠᠭᠯᠠᠰᠢ<br>ᠦᠭᠡᠢ<br>ᠭᠡᠷᠡᠯᠲᠦ}}<br><small>Цаглашгүй гэрэлт</small><br><small>Tsaglasi ügei gereltu</small>
*Одбагмэд ''Odbagmed''
*Аминдаваа ''Amindavaa''
*Аюуш ''Ayush''}}
| khmer_name = អមិតាភៈ<br>(a-mi-daa-pheak)
| korean_name = 아미타불<br>([[朝鲜汉字]]: 阿彌陀佛)<br>([[国语罗马字表记法|国语罗马字]]: ''Amita Bul'')
| vietnamese_name = A Di Đà Phật<br>([[漢喃]]: 阿彌陀佛)
| thai_name = พระอมิตาภพุทธะ<br>{{RTGS|Phra Amitap Phuttha}}
| attributes = 無限之光
| veneration=[[浄土宗]]
|Shinto_equivalent=[[八幡神]]、[[熊野權現|家都御子神]]}}{{佛教}}[[File:蓮華院多宝塔の無量寿如来.jpg|thumb|阿弥陀佛像,日本[[玉名市]]莲花院多宝塔。]]
[[File:Jin Dynasty statue of Amitabha (阿彌陀佛 or 阿弥陀佛; Āmítuófó), one of the Five Tathagathas (五方佛 Wǔfāngfó) or Five Wisdom Buddhas (五智如来 Wǔzhì Rúlái) at Shanhua Temple (善化寺), Datong, Shanxi, China.jpg|缩略图|阿彌陀佛 - [[善化寺]], [[大同市]], [[山西省]], [[中國|中国]]|左]][[File:Ming era statue of Amitabha (阿彌陀佛 or 阿弥陀佛; Āmítuófó), one of the Five Tathagathas (五方佛 Wǔfāngfó) or Five Wisdom Buddhas (五智如来 Wǔzhì Rúlái) at Huayan Temple (华严寺), Shanxi, China.jpg|缩略图|阿彌陀佛 - [[华严寺 (大同)|华严寺]], [[大同市]], [[山西省]], [[中國|中国]]|左]]
'''阿彌陀佛'''({{lang-sa|'''अमिताभ'''}},{{IAST|Amitābha}}),意為'''無量光佛''',另名'''無量壽佛'''({{lang-sa|'''अमितायूस्'''}},{{IAST|Amitāyus}}),又稱為'''無量清淨佛'''、'''觀自在王佛'''、'''得自性清淨法性佛''',在華人地區習慣作'''彌陀佛'''、'''彌陀'''等簡稱;在[[大乘佛教]]信仰中,祂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


在大乘佛教初期發展時,阿彌陀佛與東方[[妙喜世界]]的[[阿閦佛]]有同樣地位,密宗以其佛為[[五方佛]]之一,為蓮花部主,主妙觀察智。在唐朝,[[善導大師]]楷定[[淨土宗 (中國)|淨土宗]]之念佛法門,阿彌陀佛成為[[漢傳佛教]]中的信仰主流之一。
'''阿彌陀佛''',即'''無量光佛'''({{lang-sa|अमिताभ}},{{IAST|Amitābha}};{{Bo|z=འོད་དཔག་མེད།|p=Ö-bag-mê|w='od dpag med}},又譯月巴墨佛),另一名號為'''無量壽佛'''({{lang-sa|अमितायूस्}},{{IAST|Amitāyus}};{{Bo|z=ཚེ་དཔག་མེད་|p=Cê-bag-mê|w=tshe dpag med}}),又稱為'''無量佛'''、'''無量清淨佛'''、'''彌陀佛'''、'''甘露王如来'''等;在[[大乘佛教]]信仰中,認為他是在[[西方极乐世界]]的他方佛。大乘佛教各宗派普遍接受阿彌陀佛,而[[淨土宗]]則以專心信仰阿彌陀佛為其主要特色。


==詞源==
在[[大乘佛教]]初期發展時,阿彌陀佛與東方妙喜國土的[[阿閦佛]]有同等地位,密宗以其為[[五方佛]]之一,為蓮花部主,主妙觀察智。但因為[[淨土宗]]的影響,在唐朝之後,阿彌陀佛成為[[漢傳佛教]]中的信仰主流之一。後期的[[中國佛教]]徒,多以[[藥師如來]]主消災延壽、阿彌陀佛主往生事。
在[[梵語]]中,無量光(अमिताभ,{{IAST|Amitābha}})與無量壽(अमितायूस्,{{IAST|Amitāyus}})都來自同一個字根 {{lang|sa|अमिता}}({{IAST|Amita}},音譯阿彌陀)。{{lang|sa|अमिता}}({{IAST|Amita}})來自[[梵語動詞]][[字根]]{{lang|sa|मा}},{{IAST|mā-}},源自[[原始印歐語|原始印歐]]字根 *meh₁-,意為「測量、量度、被計算」,拉丁文同源詞metiri>mensus>mensurare>英文measure,mā的[[過去分詞]]形態 mita(弥陀);否定冠詞{{lang|sa|अ}},{{IAST|a-}},音譯“阿”,拉丁文、英文同源詞a-/an-/un-/u-;a加上mita意為「無量、無法測量、無法計算」。[[後綴]] {{IAST|ābha}} 是「光」的意思,意譯為「無量光」,音译阿弥陀婆或阿弥多婆。另一個梵文名 {{IAST|Amitāyus}},後綴 {{IAST|āyus}} 是「壽命」的意思,意譯為「無量壽」,音译阿弥陀庾斯。


==名號釋義==
==名號釋義==
阿彌陀佛的稱號非常多,包括但不限於:西方佛、甘露佛、無量佛、永光佛、諸光佛、無量清净佛、無邊光佛、無礙光佛、無對光佛、炎王光佛、清淨光佛、歡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斷光佛、難思光佛、無稱光佛、超日月光佛、觀自在王佛、永壽佛、長壽佛、月巴墨佛(藏音)等,其他音譯則有阿弥多佛、阿弭跢佛、阿弭亸佛、阿弥多廋佛、阿弥多婆佛、阿弥亸皤佛、阿彌陀婆耶佛<ref>《無量壽經》:「是故無量壽佛。號無量光佛。無邊光佛。無礙光佛。無對光佛。炎王光佛。清淨光佛。歡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斷光佛。難思光佛。無稱光佛。超日月光佛。」</ref>。
在[[梵語]]中,無量光(अमिताभ,{{IAST|Amitābha}})與無量壽(अमितायूस्,{{IAST|Amitāyus}})都來自同一個字根 {{lang|sa|अमिता}}({{IAST|Amita}},音譯阿彌陀)。{{lang|sa|अमिता}}({{IAST|Amita}})來自梵文動詞字根{{lang|sa|मा}}({{IAST|mā-}},源自原始印歐字根 *meh₁-,意為「測量」),mā的過去分詞形態 mita(弥陀),加上否定詞頭{{lang|sa|अ}}({{IAST|a-}},阿),意為「無量、無法測量」。後綴 {{IAST|ābha}} 是「光」的意思,意譯為「無量光」,音译阿弥陀婆或阿弥多婆。另一個梵文名 {{IAST|Amitāyus}},後綴 {{IAST|āyus}} 是「壽命」的意思,意譯為「無量壽」,音译阿弥陀庾斯。


巴利文三藏中未記載阿彌陀佛。在[[漢傳佛教]]中,最早譯出的淨土經典《[[般舟三昧經]]》將其名號譯為阿彌陀佛<ref>《佛說般舟三昧經 》卷1:「持是行法便得三昧,現在諸佛悉在前立。其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如法行,持戒完具,獨一處,止念西方阿彌陀佛今現在。隨所聞當念:去此千億萬佛剎,其國名須摩提。一心念之,一日一夜,若七日七夜。過七日已後見之,譬如人夢中所見。」</ref>。[[鳩摩羅什]]譯本《[[阿彌陀經]]》,也使用阿彌陀佛譯名,成為最通行的說法<ref>《[[阿彌陀經]]》:「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為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ref>。經中說,因為他壽命無量、光明無量,故名為「阿彌陀」<ref>《[[阿彌陀經]]》:「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為阿彌陀。又舍利弗。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故名阿彌陀。」</ref>。玄奘譯本中,沒有“阿彌陀佛”這個名稱,而是使用“無量光佛({{IAST|Amitābha}},單數主格為{{IAST|Amitābhas}})”,和“無量壽佛({{IAST|Amitāyus}})”這兩個名字<ref>玄奘譯《稱讚淨土佛攝受經》:「爾時世尊告舍利子。汝今知不。於是西方去此世界。過百千俱胝那庾多佛土。有佛世界名曰極樂。其中世尊名無量壽及無量光如來應正等覺。十號圓滿。今現在彼安隱住持。」<br \>「又舍利子,極樂世界淨佛土中,佛有何緣名無量壽?舍利子,由彼如來及諸有情,壽命無量無數大劫。由是緣故,彼土如來名無量壽。舍利子,無量壽佛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來,經十大劫。舍利子,何緣彼佛名無量光?舍利子。由彼如來恒放無量無邊妙光,遍照一切十方佛土,施作佛事無有障礙。由是緣故,彼土如來名無量光。」</ref>,而現代學者穆勒(F. Max Muller)收集的梵文本《阿彌陀經》與藏傳《無量壽經》皆和玄奘譯本相同,沒有使用阿彌陀佛這個稱號。
《[[巴利文三藏]]》中未有關於此佛的記載。在[[漢傳佛教]]中,最早譯出的淨土經典《[[般舟三昧經]]》將其名號譯為阿彌陀佛<ref>《佛說般舟三昧經》卷1:「持是行法便得三昧,現在諸佛悉在前立。其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如法行,持戒完具,獨一處,止念西方阿彌陀佛今現在。隨所聞當念:去此千億萬佛剎,其國名須摩提。一心念之,一日一夜,若七日七夜。過七日已後見之,譬如人夢中所見。」</ref>。[[鳩摩羅什]]譯本《[[阿彌陀經]]》,也使用阿彌陀佛譯名,成為最通行的說法<ref>《[[阿彌陀經]]》:「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為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ref>。經中說,因為他壽命無量、光明無量,故名為「阿彌陀」<ref>《[[阿彌陀經]]》:「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為阿彌陀。又舍利弗。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故名阿彌陀。」</ref>。[[玄奘]]譯本中,沒有“阿彌陀佛”這個名稱,而是使用“無量光佛({{IAST|Amitābha}},單數主格為{{IAST|Amitābhas}})”,和“無量壽佛({{IAST|Amitāyus}})”這兩個名字<ref>玄奘譯《稱讚淨土佛攝受經》:「爾時世尊告舍利子。汝今知不。於是西方去此世界。過百千俱胝那庾多佛土。有佛世界名曰極樂。其中世尊名無量壽及無量光如來應正等覺。十號圓滿。今現在彼安隱住持。」<br>「又舍利子,極樂世界淨佛土中,佛有何緣名無量壽?舍利子,由彼如來及諸有情,壽命無量無數大劫。由是緣故,彼土如來名無量壽。舍利子,無量壽佛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來,經十大劫。舍利子,何緣彼佛名無量光?舍利子。由彼如來恒放無量無邊妙光,遍照一切十方佛土,施作佛事無有障礙。由是緣故,彼土如來名無量光。」</ref>,而現代學者穆勒(F. Max Muller)收集的梵文本《阿彌陀經》與藏傳《無量壽經》皆和玄奘譯本相同,沒有使用阿彌陀佛這個稱號。


《[[般舟三昧經]]》中說,成就阿彌陀佛念佛三昧時,可以見到一切諸佛<ref>《般舟三昧經》:「若有菩薩所念現在,定意向十方佛。」「持是行法便得三昧。現在諸佛悉在前立。」</ref>。《[[觀無量壽佛經]]》第九觀,觀阿彌陀佛身色如金山,莊嚴相好,當觀想成就時,能見一切諸佛<ref>《[[觀無量壽佛經]]》:「但當憶念,令心眼見,見此事者,即見十方一切諸佛。以見諸佛故,名念佛三昧。作是觀者,名現一切佛身。」</ref>。[[印順]]法師認為,修持觀想阿彌陀佛法門,成就念佛三昧,即可見無量諸佛;觀阿彌陀佛,即是觀無量諸佛,因此阿彌陀佛被稱為「無量佛」;此為阿彌陀佛的根本義。
《[[般舟三昧經]]》中說,成就阿彌陀佛[[念佛]][[三昧]]時,可以見到一切諸佛<ref>《般舟三昧經》:「若有菩薩所念現在,定意向十方佛。」「持是行法便得三昧。現在諸佛悉在前立。」</ref>。《[[觀無量壽佛經]]》第九觀,觀阿彌陀佛身色如金山,莊嚴相好,當觀想成就時,能見一切諸佛<ref>《[[觀無量壽佛經]]》:「但當憶念,令心眼見,見此事者,即見十方一切諸佛。以見諸佛故,名念佛三昧。作是觀者,名現一切佛身。」</ref>。[[印順]]法師認為,修持觀想阿彌陀佛法門,成就念佛三昧,即可見無量諸佛;觀阿彌陀佛,即是觀無量諸佛,因此阿彌陀佛被稱為「無量佛」;此為阿彌陀佛的根本義。


宣揚專修阿彌陀佛法門的經典中,影響最廣的,首推曹魏[[康僧鎧]]譯本《[[無量壽經]]》<ref>[[聖嚴]]法師:「目前被收在《大正藏經》,屬於阿彌陀佛專修法門而為眾所周知的經典,計有三部,被譯成漢文的年代,以《無量壽經》最早,譯者是曹魏時代的康僧鎧;其次是《阿彌陀經》,譯者是姚秦鳩摩羅什;再次是《觀無量壽經》,譯者是劉宋良耶舍。《無量壽經》不僅譯出最早,內容也最豐富,被弘揚得最早的也是《無量壽經》。到了宋明之後,弘揚淨土的祖師們雖然講述《阿彌陀經》,談到淨土的思想時,還是要溯源於《無量壽經》。」</ref>。在此經中,以無量壽佛({{IAST|Amitāyus}})為他的主要名稱<ref>《[[观无量寿佛经疏]]》卷一:「无量寿者,乃是此地汉音(汉語音譯)。言南无阿弥陀佛者,又是西国正音。又南者是归,无者是命,阿者是无,弥者是量,陀者是寿,佛者是觉。故言归命无量寿觉,此乃梵汉相对,其义如此。」</ref>。在《無量壽經》中,也記載阿彌陀佛另一個名號為無量光佛({{IAST|Amitābha}})<ref>康僧鎧譯本《[[無量壽經]]》:「無量壽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諸佛光明所不能及。或照百佛世界,或千佛世界,取要言之,乃照東方恆沙佛剎,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或有佛光照於七尺,或照一由旬,二三四五由旬,如是轉倍,乃至照一佛剎,是故無量壽佛號無量光佛、無邊光佛、無礙光佛、無對光佛、炎王光佛、清淨光佛、歡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斷光佛、難思光佛、無稱光佛、超日月光佛。」</ref>。[[宋]][[施護]]《佛說如幻三摩地無量印法門經》以無量光佛為他的主要名稱<ref>《佛說如幻三摩地無量印法門經》:「佛言:勝華藏,西方過此百千俱胝佛剎,有世界名極樂。有佛號無量光如來應供正等正覺,現住說法,教化眾生。」</ref>。三國吳[[支謙]]譯《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中稱他為無量清淨佛<ref>《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佛言:無量清淨佛,光明最尊,第一無比,諸佛光明皆所不及也。」</ref>。
宣揚專修阿彌陀佛法門的經典中,影響最廣的,首推[[曹魏]]時代的[[康僧鎧]]譯本《[[無量壽經]]》<ref>[[聖嚴]]法師:「目前被收在《大正藏經》,屬於阿彌陀佛專修法門而為眾所周知的經典,計有三部,被譯成漢文的年代,以《無量壽經》最早,譯者是[[曹魏]]時代的康僧鎧;其次是《阿彌陀經》,譯者是[[姚秦]]時代的鳩摩羅什;再次是《觀無量壽經》,譯者是[[劉宋]]時代的姜良耶舍。《無量壽經》不僅譯出最早,內容也最豐富,被弘揚得最早的也是《無量壽經》。到了宋明之後,弘揚[]淨土宗]]的祖師們雖然講述《阿彌陀經》,談到淨土的思想時,還是要溯源於《無量壽經》。」</ref>。在此經中,以無量壽佛({{IAST|Amitāyus}})為他的主要名稱<ref>《[[观无量寿佛经疏]]》卷一:「无量寿者,乃是此地汉音(汉語音譯)。言南无阿弥陀佛者,又是西国正音。又南者是归,无者是命,阿者是无,弥者是量,陀者是寿,佛者是觉。故言归命无量寿觉,此乃梵汉相对,其义如此。」</ref>。在《無量壽經》中,也記載阿彌陀佛另一個名號為無量光佛({{IAST|Amitābha}})<ref>康僧鎧譯本《[[無量壽經]]》:「無量壽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諸佛光明所不能及。或照百佛世界,或千佛世界,取要言之,乃照東方恆沙佛剎,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或有佛光照於七尺,或照一由旬,二三四五由旬,如是轉倍,乃至照一佛剎,是故無量壽佛號無量光佛、無邊光佛、無礙光佛、無對光佛、炎王光佛、清淨光佛、歡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斷光佛、難思光佛、無稱光佛、超日月光佛。」</ref>。[[宋朝|宋]][[施護]]《佛說如幻三摩地無量印法門經》以無量光佛為他的主要名稱<ref>《佛說如幻三摩地無量印法門經》:「佛言:勝華藏,西方過此百千俱胝佛剎,有世界名極樂。有佛號無量光如來應供正等正覺,現住說法,教化眾生。」</ref>。三國吳[[支謙]]譯《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中稱他為無量清淨佛<ref>《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佛言:無量清淨佛,光明最尊,第一無比,諸佛光明皆所不及也。」</ref>。


《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陀羅尼》(又稱[[往生咒]])稱他為「阿彌唎哆」。阿彌唎哆,梵語amṛta,為印度傳說中的不死藥,意譯為「[[甘露]]」,表示永生,佛教以此來表示永遠的[[涅槃]],有「甘露味」、「甘露門」、「甘露道」等等的說法。因無量壽佛,梵音與「阿彌唎哆」相近,且壽命無量,因此又有甘露王的稱號
《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陀羅尼》(又稱[[往生咒]])稱他為「阿彌唎哆」。阿彌唎哆,梵語amṛta,為[[印度神話]]中的不死藥、[[不老泉]],意譯為「[[甘露]]」,表示[[永生]],佛教以此來表示永遠的[[涅槃]],有「甘露味」、「甘露門」、「甘露道」等等的說法。阿彌陀佛有甘露王的稱號。

其他翻译还有:阿弥多佛、阿弭跢佛、阿弭亸佛、甘露王如来、无量佛、无量寿佛、阿弥多廋、无量光佛、阿弥多婆、阿弥亸皤、阿弥陀婆、无量清净佛、月巴墨佛、无极尊。


在[[藏傳佛教]]中,阿彌陀佛其實也有無量光佛與無量壽佛兩種不同譯法,與漢傳佛教相同,只是漢傳佛教多意譯作無量壽佛,藏傳佛教多意譯作無量光佛。
在[[藏傳佛教]]中,阿彌陀佛其實也有無量光佛與無量壽佛兩種不同譯法,與漢傳佛教相同,只是漢傳佛教多意譯作無量壽佛,藏傳佛教多意譯作無量光佛。


除了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外,也有其他世界的[[佛]],擁有「無量光」與「無量壽」的名號<ref>《佛說阿彌陀經》:「舍利弗,西方世界,有無量壽佛、無量相佛、無量幢佛、大光佛、大明佛、寶相佛、淨光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ref><ref>《稱讚淨土佛攝受經》:「又,舍利子!如是西方亦有現在無量壽如來、無量蘊如來、無量光如來、無量幢如來、大自在如來、大光如來、光焰如來、大寶幢如來、放光如來,如是等佛如殑伽沙住在西方,自佛淨土各各示現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周匝圍繞,說誠諦言:『汝等有情皆應信受如是稱讚不可思議佛土功德一切諸佛攝受法門。』」</ref>。《十住毘婆沙論》中,[[十方佛]]的西方佛,名為無量明佛<ref>《十住毘婆沙論》卷4:「西方善世界,佛號無量明,身光智慧明,所照無邊際,其有聞名者,即得不退轉,我今稽首禮,願盡生死際。」</ref>。
除了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外,也有其他世界的[[佛]],擁有「無量光」與「無量壽」的名號<ref>《佛說阿彌陀經》:「舍利弗,西方世界,有無量壽佛、無量相佛、無量幢佛、大光佛、大明佛、寶相佛、淨光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ref><ref>《稱讚淨土佛攝受經》:「又,舍利子!如是西方亦有現在無量壽如來、無量蘊如來、無量光如來、無量幢如來、大自在如來、大光如來、光焰如來、大寶幢如來、放光如來,如是等佛如殑伽沙住在西方,自佛淨土各各示現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周匝圍繞,說誠諦言:『汝等有情皆應信受如是稱讚不可思議佛土功德一切諸佛攝受法門。』」</ref>。《[[十住毘婆沙論]]》中,[[十方佛]]的西方佛,名為無量明佛<ref>《十住毘婆沙論》卷4:「西方善世界,佛號無量明,身光智慧明,所照無邊際,其有聞名者,即得不退轉,我今稽首禮,願盡生死際。」</ref>。

[[日本]][[東密]]興教大師,根據[[金剛界]]經典,認為阿彌陀佛即[[毗盧遮那佛]]的[[化身]](毗盧遮那佛,即大日如來)<ref>《阿彌陀秘釋》:「一者無量壽。法身如來居法界宮,不生不滅。是故大日如來或名無量壽佛。二者無量光。法身如來妙觀察智光,遍照無量眾生,無量世界,常恒施利益。故大日如來或名無量光佛等等」。</ref>,[[明朝]][[淨土宗 (中國)|净土宗]]的[[蓮池大師]]也有相同的看法。<ref>《彌陀疏鈔》:「智覺云:『總持教中,說三十七佛,皆毗盧遮那一佛所現。謂遮那內心,證自受用,成於五智。自當中央法界清淨智。次從四智,流出四方四如來。其妙觀察智,流出西方極樂世界無量壽如來。』則一佛而雙二土也。」</ref>


==心咒==
[[日本]][[東密]]興教大師,根據[[金剛界]]經典,認為阿彌陀佛即[[毗盧遮那佛]]的[[化身]](毗盧遮那佛,即大日如來)<ref>《阿彌陀秘釋》:「一者無量壽。法身如來居法界宮,不生不滅。是故大日如來或名無量壽佛。二者無量光。法身如來妙觀察智光,遍照無量眾生,無量世界,常恒施利益。故大日如來或名無量光佛等等」。</ref>,[[明朝]][[净土宗]]的[[蓮池大師]]也有相同的看法。<ref>《彌陀疏鈔》:「智覺云:『總持教中,說三十七佛,皆毗盧遮那一佛所現。謂遮那內心,證自受用,成於五智。自當中央法界清淨智。次從四智,流出四方四如來。其妙觀察智,流出西方極樂世界無量壽如來。』則一佛而雙二土也。」</ref>
唵阿密㗚多帝際賀囉吽(oṃ a mṛ ta te je ha ra hūṃ)<ref>《大佛顶广聚陀罗尼经》</ref><ref>《九品往生阿弥陀三摩地集陀罗尼经》</ref><ref>《无量寿如来观行供养仪轨》</ref>


==種子字==
==種子字==
阿弥陀佛的[[種子字]]是{{IAST|hrīḥ}},梵文:{{lang|sa|ह्रीः}},藏文转写作:{{lang|bo|ཧྲཱིཿ}}。与[[观世音菩萨]]的种子字相同
阿弥陀佛的[[種子字]]是{{Sidd|𑖮𑖿𑖨𑖱𑖾}}({{IAST|hrīḥ}}),[[天城]]:{{lang|sa|ह्रीः}},藏文转写作:{{bo-textonly|ཧྲཱིཿ}}。


[[观世音菩萨]]的种子字與阿弥陀佛相同。台湾“[[生命电视台]]”以此作为[[台标]]。
==咒语==
汉传
{{unreferenced section}}


== 阿彌陀佛经典 ==
汉传
{{wikisource|阿彌陀經}}


最早传入中国的与净土有关的经典为《[[般舟三昧经]]》,由[[支娄迦谶]]于[[东汉]]時[[汉灵帝]][[光和]]二年翻译。该经描述了通过观想或念诵佛名,而使十方诸佛特别是阿弥陀佛现前的法门要义。


《[[阿弥陀经]]》由[[鸠摩罗什]]翻译。该经用简洁华丽的笔法描绘净土世界的清净庄严,并有持名念佛的法门。现存唐玄奘的重译,名为《[[称赞净土佛摄受经]]》。


与《[[阿弥陀经]]》类似的短篇佛经尚有《[[阿弥陀鼓音声王陀罗尼经]]》,简称《鼓音声经》,译者不详。该经也是释迦解说阿弥陀佛功德之作,但有两点特色:一为经中记载的阿弥陀佛父母之名;二为经内含的“鼓音声王大陀罗尼”。


《[[观无量寿经]]》简称《观经》,乃[[刘宋]]畺良耶舍译。此经目的在于指导净土修行者对极乐世界进行观想,其中十六种观门中的最后三种主要描述了“九品往生”的状况。[[唐]]善導大師著有《觀經四帖疏》,係鑑於當時修行人錯解念佛法門,故楷定正確之方法,其-{云}-「此義已請證定竟,一句一字不可加減,欲寫者一如經法,應知。」
[[往生咒]] {{IAST|namo amitābhāya tathāgatāya tadyathā amṛtod-bhave amṛta-siddhaṃ bhave amṛta-vikrānte amṛta-vikrānta gāmini gagana kīrta-kāre svāhā}}


《[[无量寿经]]》是净土宗的主要经典,介绍了阿弥陀佛前世為法藏比丘的功德和他立誓成佛所许的根本愿。该经有众多译本,现存的有[[东汉]]、[[孙吴]]、[[曹魏]]、[[唐朝]]、[[宋朝]]译出的五种不同版本。其中唐代译本被明代的[[藕益智旭|藕益]]大师认为是五个译本中最佳的,而曹魏版则得到[[释印光|印光大师]]的支持,流传较广。


[[密教]]的《[[无量寿如来念诵仪轨]]》、《[[观自在王如来修行法]]》、《[[无量寿如来十甘露真言]]》等法门。而单纯的密经中,阿弥陀佛也时常占有重要的位置,作为[[莲花部]]的部祖,也是[[大日如来]][[妙观察智]]的显现。因此,对阿弥陀佛的崇拜和密教[[手印]]與儀軌结合在一起。
阿弥陀佛心中心咒 {{IAST|oṃ amṛte hūṃ hūṃ}}


== 本生因緣 ==

《无量寿修观行供养仪轨》


阿弥陀佛心咒 {{IAST|oṃ amṛta-teje hara hūṃ}} <ref> 梵文罗马字出自《真言事典》P.11</ref>

唵阿蜜㗚(二合)多帝[目*曳]賀囉吽


无量寿如来心真言 <ref> 梵文罗马字出自《真言宝典》 P.120 </ref>


唵(引)路計濕嚩(二合)囉囉惹訖哩(二合入引)

oṃ lokeśvara-rāja hrīḥ


无量寿如来根本陀罗尼 <ref> 梵文罗马字出自《真言事典》P.246 </ref>

namo ratna-trāyaya, nama āryāmitābhāya tathāgatāyārhate saṃyaksambuddhāya, tad yathā: oṃ, amṛte amṛtodbhave amṛta-sambhave amṛta-garbhe amṛta-siddhe amṛta-teje amṛta-vikrānte amṛta-vikrānta-gamine amṛta-gagana-kīrti-kare, amṛta-duṃdubhi-svare sarvārtha-sādhane sarva-karma-kleśa-kṣayaṃ-kare, svāhā

曩謨(引)囉怛曩(二合)怛囉(二合)夜(引)耶(一)曩莫(入)阿(去)哩野(二合)弭跢婆耶(二)怛他(引)蘖跢(引)夜(引)囉賀(引)帝(引)三(去)藐三(去)沒馱(引)耶(三)怛儞也(二合)他(引四)唵(引)阿蜜[口*栗](二合)帝(五)阿蜜[口*栗](二合)妬(引)納婆(二合)吠(微閉反六)阿蜜[口*栗](二合)多三(去)婆吠(七)阿(上)蜜[口*栗](二合)多蘖陛(八)阿(上)蜜[口*栗](二合)多悉第(九)阿蜜[口*栗](二合)多帝際(自曳反十)阿蜜[口*栗](二合)多尾訖磷(二合)帝(十一)阿蜜[口*栗](二合)多尾訖磷(二合)多誐(引)弭寧(引十二)阿(上)蜜[口*栗](二合)多誐誐曩吉底迦[口*(隸-木+士)](十三)阿蜜[口*栗](二合)多嫰(上)努批娑嚩(二合)[口*(隸-木+士)](十四)薩縛(引)囉他(二合)娑(引)馱寧(十五)薩縛(引)羯磨訖禮(二合引)捨乞灑(二合)孕迦隸娑縛(二合)賀(引)




藏传




《藏密真言宝典》

阿弥陀佛名号咒 {{IAST|oṃ amitābha hrīḥ}} <ref>《藏密真言宝典》 P.9 </ref>

根本咒

心咒

== 阿彌陀佛经典 ==
{{wikisource|阿彌陀經}}
最早传入中国的与净土有关的经典为《般舟三昧经》,由[[支娄迦谶]]于[[东汉]]時[[汉灵帝]][[光和]]二年翻译。该经描述了通过观想或念诵佛名,而使十方诸佛特别是阿弥陀佛现前的法门要义。

《[[阿弥陀经]]》由[[鸠摩罗什]]翻译。该经用简洁华丽的笔法描绘净土世界的清净庄严,并有持名念佛的法门。现存唐玄奘的重译,名为《[[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与《[[阿弥陀经]]》类似的短篇佛经尚有《[[阿弥陀鼓音声王陀罗尼经]]》,简称《鼓音声经》,译者不详。该经也是释迦解说阿弥陀佛功德之作,但有两点特色:一为经中记载的阿弥陀佛父母之名;二为经内含的“鼓音声王大陀罗尼”。《[[观无量寿经]]》简称《观经》系[[刘宋]]畺良耶舍译。此经目的在于指导净土修行者对极乐世界进行观想,其中十六种观门中的最后三种主要描述了“九品往生”的状况。

《[[无量寿经]]》是净土宗的主经,介绍阿弥陀佛前生法藏比丘的功德和他立誓成佛所许的本愿。该经有众多译本,现存的有[[东汉]]、[[孙吴]]、[[曹魏]]、[[唐朝]]、[[宋朝]]译出的五种不同版本。其中唐代译本被明代的[[蕅益智旭|藕益]]大师认为是五个译本中最佳的,而曹魏版则得到[[释印光|印光大师]]的支持,流传较广。而不同时期也有不同人作出努力,尝试把这几个译本会集起来,形成一综合的会集本。现代较流行的会集本是[[民国]][[夏莲居]]所撰,得到[[釋淨空|净空法师]]的推崇而传播。

[[密教]]的《[[无量寿如来念诵仪轨]]》、《[[观自在王如来修行法]]》、《[[无量寿如来十甘露真言]]》等法门。而单纯的密经里,阿弥陀佛也时常占有重要的位置,作为[[莲花部]]的部祖,[[大日如来]][[妙观察智]]的显现。因此,对阿弥陀佛的崇拜和密教[[手印]]與儀軌结合在一起。

== 身世背景 ==
多部經典記載了阿彌陀佛的不同[[本生經|本生]]因緣:
多部經典記載了阿彌陀佛的不同[[本生經|本生]]因緣:


*《[[妙法蓮華經]]》:阿彌陀佛、[[阿閦佛]]與[[釋迦牟尼佛]],在過去世中,皆是[[大通智勝佛]]的十六個兒子之一,因修行《[[妙法蓮華經]]》而成就<ref>《妙法蓮華經》:「諸比丘,大通智勝佛過十小劫,諸佛之法、乃現在前,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其佛未出家時,有十六子。」「爾時十六王子、皆以童子出家、而為沙彌,諸根通利,智慧明了,已曾供養百千萬億諸佛,淨修梵行,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告諸比丘:是十六菩薩、常樂說是妙法蓮華經,一一菩薩,所化六百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等眾生,世世所生、與菩薩俱,從其聞法,悉皆信解,以此因緣,得值四百萬億諸佛世尊,於今不盡。諸比丘,我今語汝,彼佛弟子十六沙彌,今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十方國土、現在說法,有無量百千萬億菩薩、聲聞、以為眷屬。其二沙彌,東方作佛,一名阿閦,在歡喜國,二名須彌頂。東南方二佛,一名師子音,二名師子相。南方二佛,一名虛空住,二名常滅。西南方二佛,一名帝相,二名梵相。西方二佛,一名阿彌陀,二名度一切世間苦惱。西北方二佛,一名多摩羅跋栴檀香神通,二名須彌相。北方二佛,一名雲自在,二名雲自在王。東北方佛、名壞一切世間怖畏,第十六、我釋迦牟尼佛,於娑婆國土、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ref>。
*《[[妙法蓮華經]]》:阿彌陀佛、[[阿閦佛]]與[[釋迦牟尼佛]],在過去世中,皆是[[大通智勝佛]]的十六個兒子之一,因修行《妙法蓮華經》而成就<ref>《妙法蓮華經》:「諸比丘,大通智勝佛過十小劫,諸佛之法、乃現在前,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其佛未出家時,有十六子。」「爾時十六王子、皆以童子出家、而為沙彌,諸根通利,智慧明了,已曾供養百千萬億諸佛,淨修梵行,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告諸比丘:是十六菩薩、常樂說是妙法蓮華經,一一菩薩,所化六百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等眾生,世世所生、與菩薩俱,從其聞法,悉皆信解,以此因緣,得值四百萬億諸佛世尊,於今不盡。諸比丘,我今語汝,彼佛弟子十六沙彌,今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十方國土、現在說法,有無量百千萬億菩薩、聲聞、以為眷屬。其二沙彌,東方作佛,一名阿閦,在歡喜國,二名須彌頂。東南方二佛,一名師子音,二名師子相。南方二佛,一名虛空住,二名常滅。西南方二佛,一名帝相,二名梵相。西方二佛,一名阿彌陀,二名度一切世間苦惱。西北方二佛,一名多摩羅跋栴檀香神通,二名須彌相。北方二佛,一名雲自在,二名雲自在王。東北方佛、名壞一切世間怖畏,第十六、我釋迦牟尼佛,於娑婆國土、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ref>。


*《[[悲華經]]》:阿彌陀佛過去世中,出生在刪提嵐國土,名為'''無諍念王''',因其大臣寶海的勸告,隨[[寶藏如來]]修行,又名無量淨。他生有千子,其長子不眴後來成為[[觀世音菩薩]],次子尼摩則成為[[大勢至菩薩]],其後諸子為[[文殊師利]]、[[普賢]]、[[阿閦佛]]等。其大臣寶海即為[[釋迦牟尼佛]]的前世<ref>《[[悲華經]]》卷3:「刪提嵐界,善持劫中,人壽八萬歲,有佛出世號曰寶藏,有轉輪聖王名無量淨,主四天下,三月供養寶藏如來及比丘僧。以是善根故,過一恒河沙等阿僧祇劫已,始入第二恒河沙阿僧祇劫,當得作佛,號無量壽,世界名安樂,常身光照,縱廣周匝十方,各如恒河沙等諸佛世界。」</ref>。
*《[[悲華經]]》:阿彌陀佛過去世中,出生在刪提嵐國土,名為'''無諍念王''',因其大臣寶海的勸告,隨[[寶藏如來]]修行,又名無量淨。他生有千子,其長子不眴後來成為[[觀世音菩薩]],次子尼摩則成為[[大勢至菩薩]],其後諸子為[[文殊師利]]、[[普賢]]、[[阿閦佛]]等。其大臣寶海即為[[釋迦牟尼佛]]的前世<ref>《[[悲華經]]》卷3:「刪提嵐界,善持劫中,人壽八萬歲,有佛出世號曰寶藏,有轉輪聖王名無量淨,主四天下,三月供養寶藏如來及比丘僧。以是善根故,過一恒河沙等阿僧祇劫已,始入第二恒河沙阿僧祇劫,當得作佛,號無量壽,世界名安樂,常身光照,縱廣周匝十方,各如恒河沙等諸佛世界。」</ref>。


*《[[觀佛三昧海經]]》:在過去世中,在[[空王佛]]門下有四個比丘,阿彌陀佛為第三比丘,因修行念佛法門而成就<ref>《[[觀佛三昧海經]]》卷九:「我念昔曾空王佛所,出家學道。時四比丘共為同學。習學三世諸佛正法,煩惱覆心,不能堅持佛法。寶藏多不善業,當墮惡道。空中聲言:汝四比丘,空王如來,雖復涅槃,汝之所犯,謂無救者。汝等今當,入塔觀佛。與佛在世,等無有異。我從空聲,入塔觀像,眉間白毫相。即作是念:如來在世,光明色身,與此何異。佛大人相,願除我罪。作是語已,如大山崩,五體投地,懺悔諸罪,觀佛眉間,懺悔因緣。從是已後,八十億阿僧祇劫,不墮惡道,生生常見十方諸佛,於諸佛所,受持甚深念佛三昧。得三昧已,諸佛現前,授我記別:東方有國,國名妙喜。彼土有佛,號曰[[阿閦佛|阿閦]],即第一比丘是。南方有國,國名日歡喜,佛號寶相,即第二比丘是。西方有國,國名極樂,佛號無量壽,第三比丘是。北方有國,國名蓮華莊嚴,佛號微妙聲。第四比丘是。」</ref>。
*《[[觀佛三昧海經]]》:在過去世中,在[[空王佛]]門下有四個比丘,阿彌陀佛為第三比丘,因修行[[念佛法門]]而成就<ref>《[[觀佛三昧海經]]》卷九:「我念昔曾空王佛所,出家學道。時四比丘共為同學。習學三世諸佛正法,煩惱覆心,不能堅持佛法。寶藏多不善業,當墮惡道。空中聲言:汝四比丘,空王如來,雖復涅槃,汝之所犯,謂無救者。汝等今當,入塔觀佛。與佛在世,等無有異。我從空聲,入塔觀像,眉間白毫相。即作是念:如來在世,光明色身,與此何異。佛大人相,願除我罪。作是語已,如大山崩,五體投地,懺悔諸罪,觀佛眉間,懺悔因緣。從是已後,八十億阿僧祇劫,不墮惡道,生生常見十方諸佛,於諸佛所,受持甚深念佛三昧。得三昧已,諸佛現前,授我記別:東方有國,國名妙喜。彼土有佛,號曰[[阿閦佛|阿閦]],即第一比丘是。南方有國,國名日歡喜,佛號寶相,即第二比丘是。西方有國,國名極樂,佛號無量壽,第三比丘是。北方有國,國名蓮華莊嚴,佛號微妙聲。第四比丘是。」</ref>。


*《[[阿彌陀鼓音聲王陀羅尼經]]》:阿彌陀佛出生於清泰國土,為轉輪聖王月上之子,其母為殊勝妙顏,其子為月明<ref>《[[阿彌陀鼓音聲王陀羅尼經]]》:「阿彌陀佛,與聲聞俱。如來應正遍知,其國號曰清泰,聖王所住。其城縱廣十千由旬,於中充滿剎利之種。阿彌陀佛如來應正遍知,父名月上轉輪聖王,其母名曰殊勝妙顏,子名月明。奉事弟子,名無垢稱。智慧弟子,名曰賢光。神足精勤,名曰大化。爾時魔王,名曰無勝。有提婆達多,名曰寂靜。阿彌陀佛,與大比丘六萬人俱。」</ref>。
*《[[阿彌陀鼓音聲王陀羅尼經]]》:阿彌陀佛出生於清泰國土,為轉輪聖王月上之子,其母為殊勝妙顏,其子為月明<ref>《[[阿彌陀鼓音聲王陀羅尼經]]》:「阿彌陀佛,與聲聞俱。如來應正遍知,其國號曰清泰,聖王所住。其城縱廣十千由旬,於中充滿剎利之種。阿彌陀佛如來應正遍知,父名月上轉輪聖王,其母名曰殊勝妙顏,子名月明。奉事弟子,名無垢稱。智慧弟子,名曰賢光。神足精勤,名曰大化。爾時魔王,名曰無勝。有提婆達多,名曰寂靜。阿彌陀佛,與大比丘六萬人俱。」</ref>。


*《[[佛說濟諸方等學經]]》:在離垢〔火僉〕成就功稱如來至真等正覺在世時,阿彌陀佛的前世為淨命比丘,釋迦牟尼佛的前世為法比丘。法比丘一心宣揚空法,毀謗淨命比丘,最後墮入地獄。因此釋迦牟尼在五濁惡世成道,而阿彌陀佛在淨土成道<ref>《[[佛說濟諸方等學經]]》:「於彼世時,有大國城,名曰仁賢。有八十億眾民居中,亦觀根源而為說法。於時城中八十億家忻然受教,化一億家發菩薩意,七十九億立聲聞乘。於是,淨命比丘與萬菩薩同心俱往詣修道處。出去未久,時有比丘名曰為法,行來周旋,遠他鄉來。在仁賢城奉持方等千餘經卷,現得四禪自以為遠。淨命比丘學方等經十四億卷及修餘經六百萬卷,時法比丘在仁賢城惟但宣散一品法教,不知隨時觀其本行講說經法也,不能覺了達諸法界,專以空法而開化之,言一切法空悉無所有,所可宣講但論空法。」「其法比丘用懷毒心誹謗智士,壽終之後墮地獄中,竟八十劫;用誹謗佛、毀呰正法,在地獄中七十劫已,加六十劫迷荒失志;盡斯數已,乃逮前行本發道意香寶光明如來佛所。其佛為講,更說法義勸發道意。墮畜生中九百萬世,後生人間六百萬世,常遭貧厄,所生之處常啞無舌。」「佛告阿逸:『欲知爾時淨命比丘豈異人乎?莫作斯觀。所以者何?是阿彌陀佛也。其法比丘則我身是,吾於彼世所更如是。」佛告阿逸:「眾事諸法難了難了,義微如是。吾以是故,於五濁世得成正覺。』」</ref>。
*《[[佛說濟諸方等學經]]》:在離垢㷿成就功稱如來在世時,阿彌陀佛的前世為淨命比丘,釋迦牟尼佛的前世名叫法比丘。法比丘一心宣揚[[]]法,毀謗淨命比丘,最後墮入地獄。因此釋迦牟尼在五濁惡世成道,而阿彌陀佛在淨土成道<ref>《[[佛說濟諸方等學經]]》:「於彼世時,有大國城,名曰仁賢。有八十億眾民居中,亦觀根源而為說法。於時城中八十億家忻然受教,化一億家發菩薩意,七十九億立聲聞乘。於是,淨命比丘與萬菩薩同心俱往詣修道處。出去未久,時有比丘名曰為法,行來周旋,遠他鄉來。在仁賢城奉持方等千餘經卷,現得四禪自以為遠。淨命比丘學方等經十四億卷及修餘經六百萬卷,時法比丘在仁賢城惟但宣散一品法教,不知隨時觀其本行講說經法也,不能覺了達諸法界,專以空法而開化之,言一切法空悉無所有,所可宣講但論空法。」「其法比丘用懷毒心誹謗智士,壽終之後墮地獄中,竟八十劫;用誹謗佛、毀呰正法,在地獄中七十劫已,加六十劫迷荒失志;盡斯數已,乃逮前行本發道意香寶光明如來佛所。其佛為講,更說法義勸發道意。墮畜生中九百萬世,後生人間六百萬世,常遭貧厄,所生之處常啞無舌。」「佛告阿逸:『欲知爾時淨命比丘豈異人乎?莫作斯觀。所以者何?是阿彌陀佛也。其法比丘則我身是,吾於彼世所更如是。」佛告阿逸:「眾事諸法難了難了,義微如是。吾以是故,於五濁世得成正覺。』」</ref>。


*《[[一向出生菩薩經]]》:阿陀佛為大[[轉輪王]]持火之子,名為不思議勝功德,他在寶功德威宿劫王如來門下,因修持入無邊門陀羅尼而成就<ref>《一向出生菩薩經》:「舍利弗我念過去世時,廣大無量無邊阿僧祇劫,復過是數。是時有佛,號曰寶功德威宿劫王如來應供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婆伽婆。爾時彼佛將入涅槃故,廣為大眾說是法本陀羅尼。時有大轉輪王名曰持火。七寶具足,人民安樂。時王有子名曰不思議勝功德,生年十六,從彼如來。聞是陀羅尼法本,聞已歡喜,即於七萬歲中,精勤修習此陀羅尼法本。……爾時不思議勝功德比丘說法者,豈異人乎?即阿彌多婆耶如來應供等正覺是也。」</ref>。
*《[[一向出生菩薩經]]》:阿陀佛為大[[轉輪王]]持火之子,名為不思議勝功德,他在寶功德威宿劫王如來門下,因修持入無邊門陀羅尼而成就<ref>《一向出生菩薩經》:「舍利弗我念過去世時,廣大無量無邊阿僧祇劫,復過是數。是時有佛,號曰寶功德威宿劫王如來應供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婆伽婆。爾時彼佛將入涅槃故,廣為大眾說是法本陀羅尼。時有大轉輪王名曰持火。七寶具足,人民安樂。時王有子名曰不思議勝功德,生年十六,從彼如來。聞是陀羅尼法本,聞已歡喜,即於七萬歲中,精勤修習此陀羅尼法本。……爾時不思議勝功德比丘說法者,豈異人乎?即阿彌多婆耶如來應供等正覺是也。」</ref>。


*《[[覺智方廣經]]》:釋迦牟尼曾對大目犍連說,在過去世,名稱高顯如來門下有位比丘,名等,他修行大乘,但是因為輕慢甚深法,將投胎至長壽天。高顯如來以神通發現,這名比丘因在長壽天中無法修行,命終後將墜阿鼻地獄,之後投生人世也將會聾啞,無法修行。高顯如來以化身於多生中教導這位比丘,使他成佛。高顯如來即是現在現一切義如來,這位比丘則是無量光如來<ref>寂天《大乘寶要義論》卷6:「《覺智方廣經》云:佛言,大目乾連,過去有佛號名稱高顯,彼佛剎中唯聲聞眾。時有一苾芻名等。……是時彼苾芻雖廣植善根,然於甚深法中生輕慢心,以是緣故,當生長壽天。……是時名稱高顯如來,為欲化度彼苾芻故,以善方便,於六十俱胝那庾多生中,捍勞忍苦,作諸化事,使令成熟。……大目乾連,於汝意云何,彼時名稱高顯如來者,豈異人乎,即現一切義如來是。彼等觀諸所緣苾芻者,即無量光如來是。」</ref>。
*《[[覺智方廣經]]》:釋迦牟尼曾對[[大目犍連]]說,在過去世,名稱高顯如來門下有位比丘,名等,他修行大乘,但是因為輕慢甚深法,將投胎至長壽天。高顯如來以神通發現,這名比丘因在長壽天中無法修行,命終後將墜[[阿鼻地獄]],之後投生人世也將會聾啞,無法修行。高顯如來以化身於多生中教導這位比丘,使他成佛。高顯如來即是現在現一切義如來,這位比丘則是無量光如來<ref>寂天《大乘寶要義論》卷6:「《覺智方廣經》云:佛言,大目乾連,過去有佛號名稱高顯,彼佛剎中唯聲聞眾。時有一苾芻名等。……是時彼苾芻雖廣植善根,然於甚深法中生輕慢心,以是緣故,當生長壽天。……是時名稱高顯如來,為欲化度彼苾芻故,以善方便,於六十俱胝那庾多生中,捍勞忍苦,作諸化事,使令成熟。……大目乾連,於汝意云何,彼時名稱高顯如來者,豈異人乎,即現一切義如來是。彼等觀諸所緣苾芻者,即無量光如來是。」</ref>。


*《[[佛说无量寿经]]》:阿弥陀佛在成佛前的一个世间,是妙喜国的国王——世饶王。在他当国王时非常喜欢听佛讲经说法,他的悟性也很强,佛讲的这些道理他很快就理解。此后他决定潜心道,并放弃王位,出家为僧,法号法藏比丘。他认为人在世间,苦海无边,于是他决定要帮助芸芸众生脱离苦海。他感到众生的苦是来自自己的内心世界和外部的世界。来自内心世界的苦是因为众生的贪欲恶欲所致,来自外部世界的苦是由于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本身就是“秽土”。再说还有轮回之苦。他想,如果要有一个没有任何痛苦的世界该多好呀,在那个世界里人们的心里没有任何贪欲、恶念,众生的心灵就像泉水一样纯洁。这样每个人的内心就会没有痛苦。痛苦最重要的来源之一内心的痛苦就不存在了。痛苦还有一个来源就是外部的客观世界(既我们的生存环境)。他想,如果在外部环境上没有四季、寒暑、阴晴的变化,永远是那么的凉爽舒适,心地清净平等,也没有[[轮回]]的世界,[[众生]]永远生活在这样一个极乐世界里该有多好。从此他发下四十八個大願,一定要成就这样一个世界。要知道他这愿力的力量是宇宙中任何一种力量都无法比拟的,这愿力的力量是宇宙中最强大的力量。经过数劫的努力,他的无边愿力终于帮助他成就了这一宇宙中最理想的世界——西方极乐世界。从此成为了十方一切诸佛都共同赞誉的阿弥陀佛。众生通过念佛一心来到西方极乐世界。在西方极乐世界,没有恶道,与诸大菩萨如[[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等聚会一处,能够听受佛法,而且寿命无有穷尽,还可以知道各处其他众生的心念和命运,得到与佛无二的智慧。
*《[[佛说无量寿经]]》:阿弥陀佛在成佛前的一个世间,是世饒国的国王——世饶王。在他当国王时非常喜欢听佛讲经说法,他的悟性也很强,佛讲的这些道理他很快就理解。此后他决定潜心道,并放弃王位,出家为僧,法号法藏比丘。他认为人在世间,苦海无边,于是他决定要帮助芸芸众生脱离苦海。从此他发下[[四十八愿|四十八個大願]],一定要成就这样一个世界。经过数劫的努力,他的无边愿力终于帮助他成就了这一宇宙中最理想的世界——[[西方极乐世界]]。从此成为了十方一切诸佛都共同赞誉的阿弥陀佛。众生通过念佛一心来到西方极乐世界。在西方极乐世界,没有恶道,与诸大菩萨如[[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等聚会一处,能够听受佛法,而且寿命無限,还可以知道各处其他众生的心念和命运,得到与[[]]一樣的智慧。


== 念佛往生極樂國土 ==
== 念佛往生極樂國土 ==
佛教[[淨土宗]]或稱顯教信眾均認為,念佛成就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國土,阿弥陀佛手持莲,与[[觀世音菩薩]]、[[大势至菩萨]]等清净大海众菩萨會接引十方念佛众生。[[释迦牟尼]]曾多次宣讲阿弥陀佛的念佛法门,推荐人们到只有欢乐、没有痛苦的极乐世界去生活,其要求就是信、愿、行(念佛)具足,这是不分利根、钝根,人人都可以修学、都可以成就的法门。<ref>[http://www.amtb.tw/ 淨空法師專集]</ref>如果在“信、愿、行”外持三福、具足众戒、念佛功夫深,往生的品位还要更高。因为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都称叹阿弥陀佛功德,所以念阿弥陀佛者,十方三世一切佛都加以护念。而且,不管是根性高下,只要念佛,乃至十念,现前、将来,必定能够成佛,这是阿弥陀佛成佛前发的大愿之一。所以,念阿弥陀佛修持佛法的人,“于我法中,得名第一弟子”(《[[无量寿经]]》)。今生能够接触到阿弥陀佛,也是无量劫来积累善根、福德、因缘的结果。十方诸佛与大菩萨都发愿要帮助念佛众生往生西方。众生往生西方成佛之后,得佛智慧,还可以任意到各个佛国,帮助、救度无边众生。
佛教[[淨土宗]]或稱[[顯教]]信眾均認為,念佛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國土,阿弥陀佛手持莲,与[[觀世音菩薩]]、[[大势至菩萨]]等[[二十五大菩薩]]<ref>《十往生经》曰:“若有众生,念阿弥陀佛,愿往生者,彼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即遣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药王菩萨、药上菩萨、普贤菩萨、法自在菩萨、师子吼菩萨、陀罗尼菩萨、虚空藏菩萨、佛藏菩萨、菩藏菩萨、金藏菩萨、金刚藏菩萨、山海慧菩萨、光明王菩萨、华严王菩萨、众宝王菩萨、月光王菩萨、日光王菩萨、三昧王菩萨、定自在王菩萨、大自在王菩萨、白象王菩萨、大威德王菩萨、无边身菩萨,是二十五菩萨。拥护行者。”</ref>以至於清净大海众菩萨會接引十方念佛众生。[[释迦牟尼]]曾多次宣讲阿弥陀佛的念佛法门,推荐人们到只有欢乐、没有痛苦的极乐世界去生活,其要求就是信、愿、行(念佛)具足,这是不分利根、钝根,人人都可以修学、都可以成就的法门。<ref>{{Cite web |url=http://www.amtb.tw/ |title=淨空法師專集 |access-date=2007-07-20 |archive-date=2021-05-09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10509165235/http://www.amtb.tw/ |dead-url=no }}</ref>如果在“信、愿、行”外[[淨業三福|三福]][[具足戒|具足众戒]]、念佛功夫下得深,往生的品位还要更高。因为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都称叹阿弥陀佛功德,所以念阿弥陀佛者,[[十方三世一切佛]]都加以护念。而且,不管是根性高下,只要念佛,乃至十念,现前、将来,必定能够成佛,这是阿弥陀佛成佛前发的大愿之一。所以,念阿弥陀佛修持佛法的人,“于我法中,得名第一弟子”(《[[无量寿经]]》)。今生能够接触到阿弥陀佛,也是无量劫来积累善根、福德、因缘的结果。十方诸佛与大菩萨都发愿要帮助念佛众生往生西方。众生往生西方成佛之后,得佛智慧,还可以任意到各个佛国,帮助、救度无边众生。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经受持者,及闻诸佛名者,是诸善男子善女人,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舍利弗,汝等皆当信受我语,及诸佛所说。(《[[阿弥陀经]]》)”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经受持者,及闻诸佛名者,是诸善男子善女人,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舍利弗,汝等皆当信受我语,及诸佛所说。(《[[阿弥陀经]]》)”


[[華人]]熟知的[[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在阿弥陀佛后将继任西方教主。念佛法门即是在中国[[佛教]]流传悠远的[[净土宗]]。[[五代]][[永明延寿]]大师,據說曾作四料簡來宣揚淨土信仰:“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ref>經考證,四料簡的作者,並不是延壽禪師,很可能是元朝偽作</ref>。”
{{cn|[[華人]]熟知的[[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在阿弥陀佛后将继任西方教主。念佛法门即是[[汉传佛教]]流传悠远的[[淨土宗 (中國)|净土宗]]。[[五代]][[永明延寿]]大师曾作《[[四料簡]]》:“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


[[東密]]的一些經典,則認為觀音菩薩即阿彌陀佛的另外一個形象。[[不空三藏]]所譯出的密教《大樂金剛不空真實三昧耶經般若波羅蜜多理趣釋經》中認為觀音菩薩即是無量壽佛(阿彌陀佛的另一名稱),又名「得自性清淨法性如來」、「觀自在王如來」,在西方清淨佛國之中,觀世音菩薩即現佛身。但在五濁惡世中,祂即以觀自在菩薩的形像出現。
关于阿弥陀佛的主要经典,包括《[[佛说阿弥陀经]]》、《[[佛说无量寿经]]》、《[[佛說觀無量壽佛經]]》、《[[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菩萨行愿品]]》等。[[民國]][[范古農]][[居士]](1881—1951)曾羅搜經典中有關[[阿彌陀佛]]或[[極樂世界]]等[[關鍵字]],並將該經文段句編著成《阿彌陀佛聖典》。


关于阿弥陀佛的主要经典,包括《[[佛说阿弥陀经]]》、《[[佛说无量寿经]]》、《[[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合稱“淨土三經”)、《[[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菩萨行愿品]]》等。[[中華民國|民國]][[范古農]][[居士]](1881-1951)曾羅搜經典中有關[[阿彌陀佛]]或[[極樂世界]]等[[關鍵字]],並將該經文段句編著成《阿彌陀佛聖典》。
==在西藏==
在西藏,[[班禅喇嘛]]被认为是阿弥陀佛化生。


==彌陀聖誕==
==比較宗教研究==
[[漢傳佛教]]中訂阿彌陀佛誕辰為農曆之[[十一月十七日]],典故來自[[五代]][[永明延壽禪師]]提倡[[淨土信仰]],世人傳為阿彌陀佛化身,故將禪師之生日訂為阿彌陀佛之聖誕。《[[彌陀經]]》載阿彌陀佛於十劫前成佛,其確切生日於佛經中並未說明,漢傳佛教以此日紀念阿彌陀佛,其實也是紀念淨土宗之祖師。<ref>{{Cite web |url=http://www.unjinkr.url.tw/m_5.htm |title=宗教中的紀念:彌陀誕之意義 |access-date=2018-01-03 |archive-date=2021-04-16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10416100304/http://www.unjinkr.url.tw/m_5.htm |dead-url=no }}</ref>
有一些学者认为,弥陀信仰受到中亚[[波斯]][[琐罗亚斯德教]]中的[[太阳神]]崇拜影响<ref>{{cite book | language = 简体中文 | author = 季羡林 | coauthors = | title = 吐火罗文弥勒会见记译释 | url = | date = 1996 | location = | publisher = 江西教育出版社 | id = 季羨林文集(卷11) | isbn = 9787539231242 | pages = 56 }}</ref>。學者認為,阿弥陀({{lang|en|Amita}})从词源上可以追溯到上古波斯和印度神话中的太阳神[[密多罗]]([[梵语]]:{{IAST|Mitrá-, Mitráḥ}},[[阿維斯陀語]]:{{lang|ae-Latn|''Miθra''}})<ref>印顺法师也赞成这一观点。他认为“波斯的[[琐罗斯德教]]中的光明的神,名 Qrmazd ,是人类永久幸福所仰望的;与阿弥陀佛的信仰,多少有点类似”。</ref>。而亦有学者认定,阿弥陀佛的信仰出自印度文明内部,即在《[[考史多启奥义书]]》中描绘的梵天玉座名为“无量威力”({{lang|en|Amitojas}})与佛教的“无量光”之理念相通,并且这一奥义书中的死后世界在细节上和极乐世界有很多相似之处。而极乐世界中的七宝莲池,黄金大地,也与[[印度人]]心目中的理想世界形态密切相关<ref>{{cite book | language = 日文 | author = 香川孝雄 | coauthors = | title = 浄土教の成立史的研究 | url = | date = 1993 | location = | publisher = 山喜房佛書林 | id = | isbn = 9784796300728 | pages = }}</ref>。


==學者之比較宗教研究==
在《[[瑜伽經]]》註疏中,七層天界第四層之中居住的神明,有位名為阿彌陀婆。學者[[木村泰賢]]認為這可能與阿彌陀佛有關聯。
有一些学者认为,弥陀信仰受到[[西亞]][[伊朗|波斯]][[琐罗亚斯德教]]中的[[太阳神]]崇拜影响<ref>{{cite book | language = zh-hans | author = 季羡林 | coauthors = | title = 吐火罗文弥勒会见记译释 | url = | date = 1996 | location = | publisher = 江西教育出版社 | id = 季羨林文集(卷11) | isbn = 9787539231242 | pages = 56 }}</ref><ref>印顺法师據《[[三寶感應要略錄]]》卷上([[大正藏]]五一.八三一下)的記載,稱「[[安息帝國|安息]]人不識佛法,卻曾有念阿彌陀佛的信仰,也許是說破了阿彌陀淨土思想,與波斯宗教的關係。」「瑣羅斯德教的光明崇拜,是以大夏Tho-kor的縛喝,今Balkh為中心而發展起來的。在大乘興起的機運中,適應這一地區,而有阿彌陀淨土法門的傳出吧!」。他認為阿彌陀佛可能是佛教為攝化此一地區的太陽神信仰,所傳出的大乘法門</ref>。而亦有学者认定,阿弥陀佛的信仰出自印度文明内部,即在《考史多启奥义书》中描绘的[[梵天]]玉座名为“无量威力”({{lang|en|Amitojas}})与佛教的“无量光”之理念相通,并且这一[[奥义书]]中的死后世界在细节上和极乐世界有很多相似之处。而极乐世界中的七宝莲池,黄金大地,也与[[印度人]]心目中的理想世界形态密切相关<ref>{{cite book | language = ja | author = 香川孝雄 | coauthors = | title = 浄土教の成立史的研究 | url = | date = 1993 | location = | publisher = 山喜房佛書林 | id = | isbn = 9784796300728 | pages = }}</ref>。

==化身==
被認為是阿弥陀佛化身的有:

*[[無量壽智光王佛]](為世人延壽治病的佛)、[[觀自在王如來]](觀自在菩薩的如來相)、[[甘露王如來]](施餓鬼時的如來相)、[[大威德明王]](能降魔延壽的金剛明王)
*唐代高僧,净宗二祖 [[释善导]](善导大师)
*唐末五代高僧,净宗六祖,[[法眼宗]]三祖 [[永明延寿]](永明延寿大师)
*唐代国清寺 [[丰干]]禅师
*明代高僧,净宗八祖 [[莲池祩宏]](莲池大师)
*[[班禪喇嘛]]

== 参考文献 ==
{{Reflist|30em}}


== 参见 ==
== 参见 ==
{{div col|2}}
* [[南無阿彌陀佛]]
* [[南無阿彌陀佛]]
* [[五智如來]]
* [[五智如來]]
* [[极乐世界]]
* [[极乐世界]]
* [[西方三聖]]
* [[西方三聖]]
* [[大日如來]]
* [[观世音菩萨]]
* [[释迦文佛]]
* [[藥師如來]]
* [[观音菩萨]]
* [[大势至菩萨]]
* [[大势至菩萨]]
* [[多羅菩薩]]
* [[淨土崇拜]]
* [[淨土宗]]
* [[淨土真宗]]
* [[淨土真宗]]
* [[无量寿经]]
* [[无量寿经]]
* [[往生咒]]
* [[往生咒]]
* [[阿弥陀秘释]]
* [[阿弥陀秘释]]
{{div col end}}


== 註釋 ==
{{reflist|2}}
==外部連結==
==外部連結==
*黃啟江:〈[http://enlight.lib.ntu.edu.tw/FULLTEXT/JR-MAG/hs07.htm 北宋時期兩浙的彌陀信仰]〉
*黃啟江:〈[http://enlight.lib.ntu.edu.tw/FULLTEXT/JR-MAG/hs07.htm 北宋時期兩浙的彌陀信仰] {{Wayback|url=http://enlight.lib.ntu.edu.tw/FULLTEXT/JR-MAG/hs07.htm |date=20201221133551 }}
{{-}}
* [http://bbs.tianya.cn/post-16-702665-1.shtml 《无量寿修观行供养仪轨》中之唐密修法(资料在文中所提QQ群)]
{{佛}}
{{净土宗}}
{{佛教主題}}

{{Authority control}}
{{Authority control}}
[[Category:阿彌陀佛| ]]
[[Category:佛]]
[[Category:佛]]
[[Category:淨土宗]]
[[Category:淨土宗]]

2024年10月8日 (二) 18:00的最新版本

阿彌陀佛
日本高德院镰仓大佛
汉名阿弥陀佛
無量光佛
無边光佛
無礙光佛
無对光佛
炎王光佛
清浄光佛
欢喜光佛
智慧光佛
不断光佛
難思光佛
無称光佛
超日月光佛
甘露王如來[1](密教)
梵名
  • अमिताभ
    Amitābha
  • अमितायुस्
    Amitāyus
僧伽罗名නමො බුද්ධො අමිතාඹො
藏名
  • འོད་དཔག་མེད།
    威利转写: 'od dpag med
    THL轉寫: Öpakmé
  • ཚེ་དཔག་མེད།
    威利转写: tshe dpag med
    THL轉寫: Tsepakmé
蒙古名
  • ᠴᠠᠭᠯᠠᠰᠢ
    ᠦᠭᠡᠢ
    ᠭᠡᠷᠡᠯᠲᠦ

    Цаглашгүй гэрэлт
    Tsaglasi ügei gereltu
  • Одбагмэд Odbagmed
  • Аминдаваа Amindavaa
  • Аюуш Ayush
高棉语អមិតាភៈ
(a-mi-daa-pheak)
韩语아미타불
(朝鲜汉字: 阿彌陀佛)
(国语罗马字: Amita Bul)
泰语พระอมิตาภพุทธะ
皇家轉寫Phra Amitap Phuttha
越南语A Di Đà Phật
(漢喃: 阿彌陀佛)
信息
信仰教派浄土宗
属性無限之光
对应其他宗教的
神道垂迹八幡神家都御子神
佛教主题
阿弥陀佛像,日本玉名市莲花院多宝塔。
阿彌陀佛 - 善化寺, 大同市, 山西省, 中国
阿彌陀佛 - 华严寺, 大同市, 山西省, 中国

阿彌陀佛梵語अमिताभAmitābha),意為無量光佛,另名無量壽佛梵語अमितायूस्Amitāyus),又稱為無量清淨佛觀自在王佛得自性清淨法性佛,在華人地區習慣作彌陀佛彌陀等簡稱;在大乘佛教信仰中,祂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

在大乘佛教初期發展時,阿彌陀佛與東方妙喜世界阿閦佛有同樣地位,密宗以其佛為五方佛之一,為蓮花部主,主妙觀察智。在唐朝,善導大師楷定淨土宗之念佛法門,阿彌陀佛成為漢傳佛教中的信仰主流之一。

詞源

[编辑]

梵語中,無量光(अमिताभ,Amitābha)與無量壽(अमितायूस्,Amitāyus)都來自同一個字根 अमिताAmita,音譯阿彌陀)。अमिताAmita)來自梵語動詞字根माmā-,源自原始印歐字根 *meh₁-,意為「測量、量度、被計算」,拉丁文同源詞metiri>mensus>mensurare>英文measure,mā的過去分詞形態 mita(弥陀);否定冠詞a-,音譯“阿”,拉丁文、英文同源詞a-/an-/un-/u-;a加上mita意為「無量、無法測量、無法計算」。後綴 ābha 是「光」的意思,意譯為「無量光」,音译阿弥陀婆或阿弥多婆。另一個梵文名 Amitāyus,後綴 āyus 是「壽命」的意思,意譯為「無量壽」,音译阿弥陀庾斯。

名號釋義

[编辑]

阿彌陀佛的稱號非常多,包括但不限於:西方佛、甘露佛、無量佛、永光佛、諸光佛、無量清净佛、無邊光佛、無礙光佛、無對光佛、炎王光佛、清淨光佛、歡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斷光佛、難思光佛、無稱光佛、超日月光佛、觀自在王佛、永壽佛、長壽佛、月巴墨佛(藏音)等,其他音譯則有阿弥多佛、阿弭跢佛、阿弭亸佛、阿弥多廋佛、阿弥多婆佛、阿弥亸皤佛、阿彌陀婆耶佛[2]

巴利文三藏》中未有關於此佛的記載。在漢傳佛教中,最早譯出的淨土經典《般舟三昧經》將其名號譯為「阿彌陀佛」[3]鳩摩羅什譯本《阿彌陀經》,也使用阿彌陀佛譯名,成為最通行的說法[4]。經中說,因為他壽命無量、光明無量,故名為「阿彌陀」[5]玄奘譯本中,沒有“阿彌陀佛”這個名稱,而是使用“無量光佛(Amitābha,單數主格為Amitābhas)”,和“無量壽佛(Amitāyus)”這兩個名字[6],而現代學者穆勒(F. Max Muller)收集的梵文本《阿彌陀經》與藏傳《無量壽經》皆和玄奘譯本相同,沒有使用阿彌陀佛這個稱號。

般舟三昧經》中說,成就阿彌陀佛念佛三昧時,可以見到一切諸佛[7]。《觀無量壽佛經》第九觀,觀阿彌陀佛身色如金山,莊嚴相好,當觀想成就時,能見一切諸佛[8]印順法師認為,修持觀想阿彌陀佛法門,成就念佛三昧,即可見無量諸佛;觀阿彌陀佛,即是觀無量諸佛,因此阿彌陀佛被稱為「無量佛」;此為阿彌陀佛的根本義。

宣揚專修阿彌陀佛法門的經典中,影響最廣的,首推曹魏時代的康僧鎧譯本《無量壽經[9]。在此經中,以無量壽佛(Amitāyus)為他的主要名稱[10]。在《無量壽經》中,也記載阿彌陀佛另一個名號為無量光佛(Amitābha[11]施護《佛說如幻三摩地無量印法門經》以無量光佛為他的主要名稱[12]。三國吳支謙譯《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中稱他為無量清淨佛[13]

《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陀羅尼》(又稱往生咒)稱他為「阿彌唎哆」。阿彌唎哆,梵語amṛta,為印度神話中的不死藥、不老泉,意譯為「甘露」,表示永生,佛教以此來表示永遠的涅槃,有「甘露味」、「甘露門」、「甘露道」等等的說法。故阿彌陀佛有甘露王的稱號。

藏傳佛教中,阿彌陀佛其實也有無量光佛與無量壽佛兩種不同譯法,與漢傳佛教相同,只是漢傳佛教多意譯作無量壽佛,藏傳佛教多意譯作無量光佛。

除了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外,也有其他世界的,擁有「無量光」與「無量壽」的名號[14][15]。《十住毘婆沙論》中,十方佛的西方佛,名為無量明佛[16]

日本東密興教大師,根據金剛界經典,認為阿彌陀佛即毗盧遮那佛化身(毗盧遮那佛,即大日如來)[17]明朝净土宗蓮池大師也有相同的看法。[18]

心咒

[编辑]

唵阿密㗚多帝際賀囉吽(oṃ a mṛ ta te je ha ra hūṃ)[19][20][21]

種子字

[编辑]

阿弥陀佛的種子字𑖮𑖿𑖨𑖱𑖾hrīḥ),天城文ह्रीः,藏文转写作:ཧྲཱིཿ

观世音菩萨的种子字與阿弥陀佛相同。台湾“生命电视台”以此作为台标

阿彌陀佛经典

[编辑]

最早传入中国的与净土有关的经典为《般舟三昧经》,由支娄迦谶东汉汉灵帝光和二年翻译。该经描述了通过观想或念诵佛名,而使十方诸佛特别是阿弥陀佛现前的法门要义。

阿弥陀经》由鸠摩罗什翻译。该经用简洁华丽的笔法描绘净土世界的清净庄严,并有持名念佛的法门。现存唐玄奘的重译,名为《称赞净土佛摄受经》。

与《阿弥陀经》类似的短篇佛经尚有《阿弥陀鼓音声王陀罗尼经》,简称《鼓音声经》,译者不详。该经也是释迦解说阿弥陀佛功德之作,但有两点特色:一为经中记载的阿弥陀佛父母之名;二为经内含的“鼓音声王大陀罗尼”。

观无量寿经》简称《观经》,乃刘宋畺良耶舍译。此经目的在于指导净土修行者对极乐世界进行观想,其中十六种观门中的最后三种主要描述了“九品往生”的状况。善導大師著有《觀經四帖疏》,係鑑於當時修行人錯解念佛法門,故楷定正確之方法,其云「此義已請證定竟,一句一字不可加減,欲寫者一如經法,應知。」

无量寿经》是净土宗的主要经典,介绍了阿弥陀佛前世為法藏比丘的功德和他立誓成佛所许的根本愿。该经有众多译本,现存的有东汉孙吴曹魏唐朝宋朝译出的五种不同版本。其中唐代译本被明代的藕益大师认为是五个译本中最佳的,而曹魏版则得到印光大师的支持,流传较广。

密教的《无量寿如来念诵仪轨》、《观自在王如来修行法》、《无量寿如来十甘露真言》等法门。而单纯的密经中,阿弥陀佛也时常占有重要的位置,作为莲花部的部祖,也是大日如来妙观察智的显现。因此,对阿弥陀佛的崇拜和密教手印與儀軌结合在一起。

本生因緣

[编辑]

多部經典記載了阿彌陀佛的不同本生因緣:

  • 佛說濟諸方等學經》:在「離垢㷿成就功稱如來」在世時,阿彌陀佛的前世為淨命比丘,釋迦牟尼佛的前世名叫為「法比丘」。法比丘一心宣揚法,毀謗淨命比丘,最後墮入地獄。因此釋迦牟尼在五濁惡世成道,而阿彌陀佛在淨土成道[26]
  • 一向出生菩薩經》:阿彌陀佛為大轉輪王持火之子,名為不思議勝功德,他在寶功德威宿劫王如來門下,因修持入無邊門陀羅尼而成就[27]
  • 覺智方廣經》:釋迦牟尼曾對大目犍連說,在過去世,名稱高顯如來門下有位比丘,名等,他修行大乘,但是因為輕慢甚深法,將投胎至長壽天。高顯如來以神通發現,這名比丘因在長壽天中無法修行,命終後將墜阿鼻地獄,之後投生人世也將會聾啞,無法修行。高顯如來以化身於多生中教導這位比丘,使他成佛。高顯如來即是現在現一切義如來,這位比丘則是無量光如來[28]
  • 佛说无量寿经》:阿弥陀佛在成佛前的一个世间,是世饒国的国王——世饶王。在他当国王时非常喜欢听佛讲经说法,他的悟性也很强,佛讲的这些道理他很快就能理解。此后他决定潜心修道,并放弃王位,出家为僧人,法号為法藏比丘。他认为人在世间,苦海无边,于是他决定要帮助芸芸众生脱离苦海。从此他发下四十八個大願,一定要成就这样一个世界。经过数劫的努力,他的无边愿力终于帮助他成就了这一宇宙中最理想的世界——西方极乐世界。从此成为了十方一切诸佛都共同赞誉的阿弥陀佛。众生通过念佛一心来到西方极乐世界。在西方极乐世界,没有恶道,与诸大菩萨如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等聚会一处,能够听受佛法,而且寿命無限,还可以知道各处其他众生的心念和命运,得到与一樣的智慧。

念佛往生極樂國土

[编辑]

佛教淨土宗或稱顯教信眾均認為,念佛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國土,阿弥陀佛手持莲花,与觀世音菩薩大势至菩萨二十五大菩薩[29]以至於清净大海众菩萨會接引十方念佛众生。释迦牟尼佛曾多次宣讲阿弥陀佛的念佛法门,推荐人们到只有欢乐、没有痛苦的极乐世界去生活,其要求就是信、愿、行(念佛)具足,这是不分利根、钝根,人人都可以修学、都可以成就的法门。[30]如果在“信、愿、行”外持修三福具足众戒、念佛功夫下得深,往生的品位还要更高。因为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都称叹阿弥陀佛功德,所以念阿弥陀佛者,十方三世一切佛都加以护念。而且,不管是根性高下,只要念佛,乃至十念,现前、将来,必定能够成佛,这是阿弥陀佛成佛前发的大愿之一。所以,念阿弥陀佛修持佛法的人,“于我法中,得名第一弟子”(《无量寿经》)。今生能够接触到阿弥陀佛,也是无量劫来积累善根、福德、因缘的结果。十方诸佛与大菩萨都发愿要帮助念佛众生往生西方。众生往生西方成佛之后,得佛智慧,还可以任意到各个佛国,帮助、救度无边众生。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经受持者,及闻诸佛名者,是诸善男子善女人,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舍利弗,汝等皆当信受我语,及诸佛所说。(《阿弥陀经》)”

華人熟知的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在阿弥陀佛后将继任西方教主。念佛法门即是汉传佛教流传悠远的净土宗五代永明延寿大师曾作《四料簡》:“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來源請求]

東密的一些經典,則認為觀音菩薩即阿彌陀佛的另外一個形象。不空三藏所譯出的密教《大樂金剛不空真實三昧耶經般若波羅蜜多理趣釋經》中認為觀音菩薩即是無量壽佛(阿彌陀佛的另一名稱),又名「得自性清淨法性如來」、「觀自在王如來」,在西方清淨佛國之中,觀世音菩薩即現佛身。但在五濁惡世中,祂即以觀自在菩薩的形像出現。

关于阿弥陀佛的主要经典,包括《佛说阿弥陀经》、《佛说无量寿经》、《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合稱“淨土三經”)、《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菩萨行愿品》等。民國范古農居士(1881-1951)曾羅搜經典中有關阿彌陀佛極樂世界關鍵字,並將該經文段句編著成《阿彌陀佛聖典》。

彌陀聖誕

[编辑]

漢傳佛教中訂阿彌陀佛誕辰為農曆之十一月十七日,典故來自五代永明延壽禪師提倡淨土信仰,世人傳為阿彌陀佛化身,故將禪師之生日訂為阿彌陀佛之聖誕。《彌陀經》載阿彌陀佛於十劫前成佛,其確切生日於佛經中並未說明,漢傳佛教以此日紀念阿彌陀佛,其實也是紀念淨土宗之祖師。[31]

學者之比較宗教研究

[编辑]

有一些学者认为,弥陀信仰受到西亞波斯琐罗亚斯德教中的太阳神崇拜影响[32][33]。而亦有学者认定,阿弥陀佛的信仰出自印度文明内部,即在《考史多启奥义书》中描绘的梵天玉座名为“无量威力”(Amitojas)与佛教的“无量光”之理念相通,并且这一奥义书中的死后世界在细节上和极乐世界有很多相似之处。而极乐世界中的七宝莲池,黄金大地,也与印度人心目中的理想世界形态密切相关[34]

化身

[编辑]

被認為是阿弥陀佛化身的有:

参考文献

[编辑]
  1. ^ 甘露王如來. 佛學大辭典. [2023-03-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02). 
  2. ^ 《無量壽經》:「是故無量壽佛。號無量光佛。無邊光佛。無礙光佛。無對光佛。炎王光佛。清淨光佛。歡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斷光佛。難思光佛。無稱光佛。超日月光佛。」
  3. ^ 《佛說般舟三昧經》卷1:「持是行法便得三昧,現在諸佛悉在前立。其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如法行,持戒完具,獨一處,止念西方阿彌陀佛今現在。隨所聞當念:去此千億萬佛剎,其國名須摩提。一心念之,一日一夜,若七日七夜。過七日已後見之,譬如人夢中所見。」
  4. ^ 阿彌陀經》:「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為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
  5. ^ 阿彌陀經》:「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為阿彌陀。又舍利弗。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故名阿彌陀。」
  6. ^ 玄奘譯《稱讚淨土佛攝受經》:「爾時世尊告舍利子。汝今知不。於是西方去此世界。過百千俱胝那庾多佛土。有佛世界名曰極樂。其中世尊名無量壽及無量光如來應正等覺。十號圓滿。今現在彼安隱住持。」
    「又舍利子,極樂世界淨佛土中,佛有何緣名無量壽?舍利子,由彼如來及諸有情,壽命無量無數大劫。由是緣故,彼土如來名無量壽。舍利子,無量壽佛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來,經十大劫。舍利子,何緣彼佛名無量光?舍利子。由彼如來恒放無量無邊妙光,遍照一切十方佛土,施作佛事無有障礙。由是緣故,彼土如來名無量光。」
  7. ^ 《般舟三昧經》:「若有菩薩所念現在,定意向十方佛。」「持是行法便得三昧。現在諸佛悉在前立。」
  8. ^ 觀無量壽佛經》:「但當憶念,令心眼見,見此事者,即見十方一切諸佛。以見諸佛故,名念佛三昧。作是觀者,名現一切佛身。」
  9. ^ 聖嚴法師:「目前被收在《大正藏經》,屬於阿彌陀佛專修法門而為眾所周知的經典,計有三部,被譯成漢文的年代,以《無量壽經》最早,譯者是曹魏時代的康僧鎧;其次是《阿彌陀經》,譯者是姚秦時代的鳩摩羅什;再次是《觀無量壽經》,譯者是劉宋時代的姜良耶舍。《無量壽經》不僅譯出最早,內容也最豐富,被弘揚得最早的也是《無量壽經》。到了宋明之後,弘揚[]淨土宗]]的祖師們雖然講述《阿彌陀經》,談到淨土的思想時,還是要溯源於《無量壽經》。」
  10. ^ 观无量寿佛经疏》卷一:「无量寿者,乃是此地汉音(汉語音譯)。言南无阿弥陀佛者,又是西国正音。又南者是归,无者是命,阿者是无,弥者是量,陀者是寿,佛者是觉。故言归命无量寿觉,此乃梵汉相对,其义如此。」
  11. ^ 康僧鎧譯本《無量壽經》:「無量壽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諸佛光明所不能及。或照百佛世界,或千佛世界,取要言之,乃照東方恆沙佛剎,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或有佛光照於七尺,或照一由旬,二三四五由旬,如是轉倍,乃至照一佛剎,是故無量壽佛號無量光佛、無邊光佛、無礙光佛、無對光佛、炎王光佛、清淨光佛、歡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斷光佛、難思光佛、無稱光佛、超日月光佛。」
  12. ^ 《佛說如幻三摩地無量印法門經》:「佛言:勝華藏,西方過此百千俱胝佛剎,有世界名極樂。有佛號無量光如來應供正等正覺,現住說法,教化眾生。」
  13. ^ 《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佛言:無量清淨佛,光明最尊,第一無比,諸佛光明皆所不及也。」
  14. ^ 《佛說阿彌陀經》:「舍利弗,西方世界,有無量壽佛、無量相佛、無量幢佛、大光佛、大明佛、寶相佛、淨光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15. ^ 《稱讚淨土佛攝受經》:「又,舍利子!如是西方亦有現在無量壽如來、無量蘊如來、無量光如來、無量幢如來、大自在如來、大光如來、光焰如來、大寶幢如來、放光如來,如是等佛如殑伽沙住在西方,自佛淨土各各示現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周匝圍繞,說誠諦言:『汝等有情皆應信受如是稱讚不可思議佛土功德一切諸佛攝受法門。』」
  16. ^ 《十住毘婆沙論》卷4:「西方善世界,佛號無量明,身光智慧明,所照無邊際,其有聞名者,即得不退轉,我今稽首禮,願盡生死際。」
  17. ^ 《阿彌陀秘釋》:「一者無量壽。法身如來居法界宮,不生不滅。是故大日如來或名無量壽佛。二者無量光。法身如來妙觀察智光,遍照無量眾生,無量世界,常恒施利益。故大日如來或名無量光佛等等」。
  18. ^ 《彌陀疏鈔》:「智覺云:『總持教中,說三十七佛,皆毗盧遮那一佛所現。謂遮那內心,證自受用,成於五智。自當中央法界清淨智。次從四智,流出四方四如來。其妙觀察智,流出西方極樂世界無量壽如來。』則一佛而雙二土也。」
  19. ^ 《大佛顶广聚陀罗尼经》
  20. ^ 《九品往生阿弥陀三摩地集陀罗尼经》
  21. ^ 《无量寿如来观行供养仪轨》
  22. ^ 《妙法蓮華經》:「諸比丘,大通智勝佛過十小劫,諸佛之法、乃現在前,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其佛未出家時,有十六子。」「爾時十六王子、皆以童子出家、而為沙彌,諸根通利,智慧明了,已曾供養百千萬億諸佛,淨修梵行,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告諸比丘:是十六菩薩、常樂說是妙法蓮華經,一一菩薩,所化六百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等眾生,世世所生、與菩薩俱,從其聞法,悉皆信解,以此因緣,得值四百萬億諸佛世尊,於今不盡。諸比丘,我今語汝,彼佛弟子十六沙彌,今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十方國土、現在說法,有無量百千萬億菩薩、聲聞、以為眷屬。其二沙彌,東方作佛,一名阿閦,在歡喜國,二名須彌頂。東南方二佛,一名師子音,二名師子相。南方二佛,一名虛空住,二名常滅。西南方二佛,一名帝相,二名梵相。西方二佛,一名阿彌陀,二名度一切世間苦惱。西北方二佛,一名多摩羅跋栴檀香神通,二名須彌相。北方二佛,一名雲自在,二名雲自在王。東北方佛、名壞一切世間怖畏,第十六、我釋迦牟尼佛,於娑婆國土、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23. ^ 悲華經》卷3:「刪提嵐界,善持劫中,人壽八萬歲,有佛出世號曰寶藏,有轉輪聖王名無量淨,主四天下,三月供養寶藏如來及比丘僧。以是善根故,過一恒河沙等阿僧祇劫已,始入第二恒河沙阿僧祇劫,當得作佛,號無量壽,世界名安樂,常身光照,縱廣周匝十方,各如恒河沙等諸佛世界。」
  24. ^ 觀佛三昧海經》卷九:「我念昔曾空王佛所,出家學道。時四比丘共為同學。習學三世諸佛正法,煩惱覆心,不能堅持佛法。寶藏多不善業,當墮惡道。空中聲言:汝四比丘,空王如來,雖復涅槃,汝之所犯,謂無救者。汝等今當,入塔觀佛。與佛在世,等無有異。我從空聲,入塔觀像,眉間白毫相。即作是念:如來在世,光明色身,與此何異。佛大人相,願除我罪。作是語已,如大山崩,五體投地,懺悔諸罪,觀佛眉間,懺悔因緣。從是已後,八十億阿僧祇劫,不墮惡道,生生常見十方諸佛,於諸佛所,受持甚深念佛三昧。得三昧已,諸佛現前,授我記別:東方有國,國名妙喜。彼土有佛,號曰阿閦,即第一比丘是。南方有國,國名日歡喜,佛號寶相,即第二比丘是。西方有國,國名極樂,佛號無量壽,第三比丘是。北方有國,國名蓮華莊嚴,佛號微妙聲。第四比丘是。」
  25. ^ 阿彌陀鼓音聲王陀羅尼經》:「阿彌陀佛,與聲聞俱。如來應正遍知,其國號曰清泰,聖王所住。其城縱廣十千由旬,於中充滿剎利之種。阿彌陀佛如來應正遍知,父名月上轉輪聖王,其母名曰殊勝妙顏,子名月明。奉事弟子,名無垢稱。智慧弟子,名曰賢光。神足精勤,名曰大化。爾時魔王,名曰無勝。有提婆達多,名曰寂靜。阿彌陀佛,與大比丘六萬人俱。」
  26. ^ 佛說濟諸方等學經》:「於彼世時,有大國城,名曰仁賢。有八十億眾民居中,亦觀根源而為說法。於時城中八十億家忻然受教,化一億家發菩薩意,七十九億立聲聞乘。於是,淨命比丘與萬菩薩同心俱往詣修道處。出去未久,時有比丘名曰為法,行來周旋,遠他鄉來。在仁賢城奉持方等千餘經卷,現得四禪自以為遠。淨命比丘學方等經十四億卷及修餘經六百萬卷,時法比丘在仁賢城惟但宣散一品法教,不知隨時觀其本行講說經法也,不能覺了達諸法界,專以空法而開化之,言一切法空悉無所有,所可宣講但論空法。」「其法比丘用懷毒心誹謗智士,壽終之後墮地獄中,竟八十劫;用誹謗佛、毀呰正法,在地獄中七十劫已,加六十劫迷荒失志;盡斯數已,乃逮前行本發道意香寶光明如來佛所。其佛為講,更說法義勸發道意。墮畜生中九百萬世,後生人間六百萬世,常遭貧厄,所生之處常啞無舌。」「佛告阿逸:『欲知爾時淨命比丘豈異人乎?莫作斯觀。所以者何?是阿彌陀佛也。其法比丘則我身是,吾於彼世所更如是。」佛告阿逸:「眾事諸法難了難了,義微如是。吾以是故,於五濁世得成正覺。』」
  27. ^ 《一向出生菩薩經》:「舍利弗我念過去世時,廣大無量無邊阿僧祇劫,復過是數。是時有佛,號曰寶功德威宿劫王如來應供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婆伽婆。爾時彼佛將入涅槃故,廣為大眾說是法本陀羅尼。時有大轉輪王名曰持火。七寶具足,人民安樂。時王有子名曰不思議勝功德,生年十六,從彼如來。聞是陀羅尼法本,聞已歡喜,即於七萬歲中,精勤修習此陀羅尼法本。……爾時不思議勝功德比丘說法者,豈異人乎?即阿彌多婆耶如來應供等正覺是也。」
  28. ^ 寂天《大乘寶要義論》卷6:「《覺智方廣經》云:佛言,大目乾連,過去有佛號名稱高顯,彼佛剎中唯聲聞眾。時有一苾芻名等。……是時彼苾芻雖廣植善根,然於甚深法中生輕慢心,以是緣故,當生長壽天。……是時名稱高顯如來,為欲化度彼苾芻故,以善方便,於六十俱胝那庾多生中,捍勞忍苦,作諸化事,使令成熟。……大目乾連,於汝意云何,彼時名稱高顯如來者,豈異人乎,即現一切義如來是。彼等觀諸所緣苾芻者,即無量光如來是。」
  29. ^ 《十往生经》曰:“若有众生,念阿弥陀佛,愿往生者,彼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即遣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药王菩萨、药上菩萨、普贤菩萨、法自在菩萨、师子吼菩萨、陀罗尼菩萨、虚空藏菩萨、佛藏菩萨、菩藏菩萨、金藏菩萨、金刚藏菩萨、山海慧菩萨、光明王菩萨、华严王菩萨、众宝王菩萨、月光王菩萨、日光王菩萨、三昧王菩萨、定自在王菩萨、大自在王菩萨、白象王菩萨、大威德王菩萨、无边身菩萨,是二十五菩萨。拥护行者。”
  30. ^ 淨空法師專集. [2007-07-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9). 
  31. ^ 宗教中的紀念:彌陀誕之意義. [2018-0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6). 
  32. ^ 季羡林. 吐火罗文弥勒会见记译释. 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6: 56. ISBN 9787539231242. 季羨林文集(卷11) (中文(简体)). 
  33. ^ 印顺法师據《三寶感應要略錄》卷上(大正藏五一.八三一下)的記載,稱「安息人不識佛法,卻曾有念阿彌陀佛的信仰,也許是說破了阿彌陀淨土思想,與波斯宗教的關係。」「瑣羅斯德教的光明崇拜,是以大夏Tho-kor的縛喝,今Balkh為中心而發展起來的。在大乘興起的機運中,適應這一地區,而有阿彌陀淨土法門的傳出吧!」。他認為阿彌陀佛可能是佛教為攝化此一地區的太陽神信仰,所傳出的大乘法門
  34. ^ 香川孝雄. 浄土教の成立史的研究. 山喜房佛書林. 1993. ISBN 9784796300728 (日语). 

参见

[编辑]

外部連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