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修订间差异
(未显示超过100个用户的660个中间版本) | |||
第1行: | 第1行: | ||
{{merge from|已命名热带气旋列表|time=2014-02-05T14:26:00+00:00}} |
|||
{{noteTA |
{{noteTA |
||
|G1=Typhoon |
|G1=Typhoon |
||
|G2=KOR |
|||
|1=zh-hans:朝鲜; zh-hant:北韓; |
|||
|G3=NSK |
|||
|2=zh-hans:韩国; zh-hant:南韓; |
|||
|G4=Places |
|||
|3=zh-tw:妍妍; zh-cn:欣欣; zh-hk:欣欣; |
|||
|G5=Weather |
|||
|1=zh-tw:妍妍;zh-cn:欣欣;zh-hk:欣欣; |
|||
|2=zh-tw:康芮;zh-hant:康妮;zh-hans:康妮 |
|||
|3=zh-hans:台风;zh-hant:颱風; |
|||
}} |
}} |
||
{{ |
{{About|西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颱風」的其他含義|台風 (消歧義)|出現在其他地區的熱帶氣旋|熱帶氣旋}} |
||
{{Infobox Chinese |
|||
{{otheruses|subject=西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other=出現其他地區的熱帶氣旋|熱帶氣旋}} |
|||
|pic=Linfa, Chan-hom, and Nangka in the West Pacific - Jul 9 2015 0230z.png |
|||
[[File:Pacific Typhoons.jpg|thumb|2006年8月7日,在西太平洋上存在着三個不同的熱帶氣旋;右下方的氣旋已增強為颱風]] |
|||
|piccap=2015年7月9日,西太平洋上有3個熱帶氣旋(由左至右:[[強烈熱帶風暴蓮花 (2015年)|蓮花]]、[[颱風燦鴻 (2015年)|燦鴻]]、[[颱風浪卡 (2015年)|浪卡]]),其中燦鴻、浪卡都已增強為颱風(註:左下的雲團並非熱帶氣旋)。 |
|||
{{天氣}}{{Tropicalcyclone}} |
|||
|kanji=台風・颱風 |
|||
'''颱風'''({{lang-en|'''Typhoon'''}},[[香港天文台]]使用縮寫'''T.''';{{lang-ja|'''台風'''}}/'''たいふう'''/'''taifū''';[[閩南語]]:'''風颱'''/'''hong-thai'''<ref name=hongthai>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http://twblg.dict.edu.tw/holodict_new/result_detail.jsp?n_no=5677&curpage=1&sample=%E9%A2%B1%E9%A2%A8&radiobutton=1&querytarget=2&limit=20&pagenum=1&rowcount=4 「風颱」條目]</ref>)是[[赤道]]以北,[[國際換日線]]以西,[[亞太地區|亞太]]國家或地區對[[熱帶氣旋]]的一個分級。在[[氣象學]]上,按[[世界氣象組織]]定義,熱帶氣旋中心持續風速達到12級(即64[[節 (單位)|節]]或以上、每秒32.7米或以上,又或者每小時118公里或以上)稱為'''颶風'''('''Hurricane''')或其他在地近義字<ref>世界氣象組織 [http://cawcr.gov.au/publications/BMRC_archive/tcguide/ch1/ch1_3.htm CMM (WMO-No.471)]</ref>。西北太平洋地區採用之近義字乃颱風。世界氣象組織及日本氣象廳均以此為熱帶氣旋的最高級別,但部份氣象部門會按需要而設立更高級別,如中國中央氣象台及香港天文台之[[強颱風]]、[[超強颱風]],臺灣中央氣象局之[[強烈颱風]],以及美國聯合颱風警報中心的[[超級颱風]]。 |
|||
|kana=たいふう |
|||
|romaji=taifū |
|||
|p=táifēng |
|||
|tl=hong-thai(風颱) |
|||
|hanja=颱風 |
|||
|hangul=태풍 |
|||
|rr=taepung |
|||
|mr=t'aep'ung |
|||
|en=typhoon |
|||
}} |
|||
{{Tropicalcyclone}} |
|||
'''颱風'''({{lang-en|typhoon}})是对发生于西北[[太平洋]]及[[南中國海]]地區的较强的[[热带气旋]]的一种稱呼;相對應地,发生于大西洋及北太平洋东部的热带气旋稱為「[[颶風]]」({{lang-en|hurricane|label=none}}),发生于[[孟加拉湾]]的称为“风暴”等<ref name="Terminologies">{{Cite news|title=Terminologies and Acronyms used in the region of Western North Pacific and the South China Sea by the Typhoon Committee Members|work=Severe Weather Information Centre, 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date=2005|url=https://severeweather.wmo.int/tc/wnp/acronyms.html|accessdate=2023-08-13|archive-date=2023-09-05|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905142446/https://severeweather.wmo.int/tc/wnp/acronyms.html|dead-url=no}} {{Wayback|url=https://severeweather.wmo.int/tc/wnp/acronyms.html |date=20230905142446 }}</ref><ref>{{Cite web|title=热带气旋在全球不同洋域的名称 - 台风常识|url=https://www.typhoon.org.cn/html/2011/tfcs_0425/21.html|website=中国台风网|date=2011-04-25|author=上海台风研究所}} {{Wayback|url=https://www.typhoon.org.cn/html/2011/tfcs_0425/21.html |date=20240327221111 }}</ref>。热带气旋底层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速要达到某个阈值才称作台风(较弱的热带气旋只称[[热带低压]]、[[热带扰动]]等)。不同氣象机构對该風速值有不同定義,[[世界氣象組織]]定为12级(即64[[節 (單位)|節]]或32.7[[公尺每秒|米/秒]]或118[[公里每小時|千米/时]])。<ref name="Terminologies" />[[中国气象局]]过去只用“台风(级)”一词表示热带气旋的一个强度等级(12—13级,32.7-41.4m/s)而不指代热带气旋本身,但为便于公众气象服务,自2013年起将强度达8级(17.2m/s)以上的热带气旋直接称作“台风”(其中8—9级、10—11级的热带气旋,世界氣象組織分别称作[[熱帶風暴]]、[[強烈熱帶風暴]]);“台风”自此既指达到热带风暴强度的热带气旋,又可表示一种强度等级<ref>{{Cite web|title=气象局规范台风用语 热带风暴等统称为台风|url=https://www.gov.cn/gzdt/2013-11/07/content_2523144.htm|website=[[中国气象局]]|date=2013-11-07|author=赵晓妮|via=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Wayback|url=https://www.gov.cn/gzdt/2013-11/07/content_2523144.htm |date=20240327220924 }}</ref>。台灣和日本在日常称呼中,亦將近中心最大風速达到8级(34[[節 (單位)|節]]或63公里/时)以上的熱帶氣旋稱為颱風<!-- 中华民国交通部中央气象署、日本气象厅的官方定义呢? -->。本条目所说的“台风”,指的是达到热带风暴等级(8级)的热带气旋。 |
|||
国际上,世界气象组织规定,當发生于西北太平洋(具体来说,是指东经180度以西、赤道以北的太平洋洋面)或南海的熱帶氣旋達到熱帶風暴強度时,由[[日本氣象廳]]負責根据[[颱風委員會]]14個成員国家或地区提供的《[[台风命名|台风命名表]]》對其进行編號命名<ref>{{cite encyclopedia |title=亚太经社会暨世界气象组织台风委员会 |encyclopedia=[[中国大百科全书]] |publisher=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location=北京 |url=https://www.zgbk.com/ecph/words?SiteID=1&ID=300081&Type=bkzyb&SubID=83227 |date=2022-12-23 |last2=何惠 |author=刘志雨 }} {{Wayback|url=https://www.zgbk.com/ecph/words?SiteID=1&ID=300081&Type=bkzyb&SubID=83227 |date=20240322092732 }}</ref>;若生成于其他洋面的热带气旋移入西北太平洋洋面(一般只有东北太平洋的飓风),则只编号不命名(沿用该飓风原名)。这种热带气旋的国际编号及命名是唯一的。此外,一些气象部门有自己的编号或命名,如中国气象局也会按照同一标准对热带气旋进行编号,称“国内编号”,可能与“国际编号”不一致{{注|不同的气象部门对某一热带气旋的强度判断通常都不一致。若某一热带气旋被中国气象局认定已达热带风暴强度而只被日本气象厅认为是热带低压,则中国气象局会先行将该热带气旋编号,称作“第X号台风(无名)”。若该气旋自生成至消散始终未被日本气象厅升格编号命名(或相反的对应情况),则很可能在该年份、该热带气旋之后,每一个台风在中国大陆的“国内编号”与“国际编号”均不一致。这种被中国气象局编号的台风在国际上“延迟命名”或“终生无名”问题最突出的区域是在南海<ref>{{cite news |author1=袁晗 |author2=屈凤秋 |title=详解台风“泰利”的前世今生 |date=2023-07-18 |website=新华网 |url=http://www.news.cn/politics/2023-07/18/c_1212245467.htm }} {{Wayback|url=http://www.news.cn/politics/2023-07/18/c_1212245467.htm |date=20240322090157 }}</ref>。}};[[菲律宾]]虽然作为台风委员会成员为台风命名表提供了名字,但[[菲律宾大气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务管理局]]会在国内另给台风命名。 |
|||
廣義上而言,「颱風」這個詞並非一種熱帶氣旋強度。在[[臺灣]]、[[日本]]等地,將中心持續風速每秒17.2米或以上的[[熱帶氣旋]](包括世界氣象組織定義中的[[熱帶風暴]]、[[強烈熱帶風暴]]和颱風)均稱颱風。在非正式場合,「颱風」甚至直接泛指[[熱帶氣旋]]本身。當西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達到熱帶風暴的強度,[[區域專責氣象中心]]({{lang|en|RSMC}})[[日本氣象廳]]會對其編號及命名,名稱由世界氣象組織[[颱風委員會]]的14個國家和地區提供。 |
|||
據夏威夷[[聯合颱風警報中心]]統計,1950年至2022年間西北太平洋及南海海域,平均每年有26.5個被命名的熱帶氣旋生成,其中平均每年有16.6個達到中心持續風速64[[節 (單位)|節]]的颱風標準<ref>{{Cite web|date=2023-03-10|title=Northwest Pacific Ocean Historical Tropical Cyclone Statistics|url=http://tropical.atmos.colostate.edu/Realtime/index.php?arch&loc=northwestpacific|url-status=no|access-date=2023-03-10|website=Colorado State University|archive-date=2023-03-15|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315110744/http://tropical.atmos.colostate.edu/Realtime/index.php?arch&loc=northwestpacific}} {{Wayback|url=http://tropical.atmos.colostate.edu/Realtime/index.php?arch&loc=northwestpacific |date=20230315110744 }}</ref>。出現最多颱風的月份是8月,其次是7月和9月。 |
|||
據[[美國海軍]]的[[聯合颱風警報中心]]統計,1959年至2004年間西北太平洋及[[南海]]海域的颱風發生的個數與月份,平均每年有26.5個颱風生成,出現最多颱風的月份是8月,其次是7月和9月。科學家曾估算,一個中等強度的颱風所釋放的能量相當於上百個氫彈、或10億噸[[黃色炸藥]]所釋放能量的總和。{{fact|time=2012-08-29}}據統計,從1947年至1980年全球10種主要自然災害中,由颱風造成的死亡人數為49.9萬人,佔全球[[自然災害]]死亡總人數的41%,比[[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數(45萬人)還多。{{fact|time=2012-08-29}} |
|||
==名称由来== |
==名称由来== |
||
「'''颱風'''」一词被认为源自古漢語「'''風癡'''」,今[[吳語]]南支的[[溫州話]]、[[台州話]]仍稱“風癡”,而[[閩南語]]的「風癡」[[歷史語言學|音變]]為「'''風颱'''」,傳入[[官話]]後語序顛倒為「颱風」。<ref name="Li 1990"/>“癡”意指「長久」,古語有癡雨、癡雲、癡風。癡風最早出處為1124年[[徐兢]]《[[宣和奉使高麗圖經]]》,「海道之難甚矣...又惡三種險:曰癡風,曰黑風,曰海動。癡風之作,連日怒號不止,四方莫辨」。<ref name="Li 1990"/>「風癡」在文獻中見於南宋《增脩互注禮部韻畧》,「颶風者,具四方之風也,永嘉人謂之風癡。」<ref name="《增脩互注禮部韻畧・卷四》">{{cite book |author1=毛晃 |author2=毛居正 |title=增脩互注禮部韻畧 |date=南宋 |chapter=卷四 |quote=颶 海中大風韓愈赴江陵詩颶起最可畏注嶺南錄異云嶺嶠夏秋雄風曰颶音具房千里投荒雜錄云南方諸郡皆有颶風以其四面風俱至也蘇軾颶風賦颶風者具四方之風也永嘉人謂之風癡增入}}</ref>。「風颱」最早出處是1566年潮州戲文《[[荔鏡記]]》載「風-{台}-過了,今即會(回)南」。<ref name="Li 1990"/>「颱風」在文獻中見於1688年《臺灣府志》<ref name="Li 1990"/>。部份閩南語把「風癡」俗寫作「'''風篩'''」。<ref name="Li 1990">{{cite journal |last=李荣 |date=1990 |title=台风的本字(上) |url=https://www.ispeakmin.com/bbs/thread-4425-1.html |journal=方言 |issue=4 |access-date=2023-02-26 |archive-date=2023-02-26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226104436/https://www.ispeakmin.com/bbs/thread-4425-1.html |dead-url=no }} {{Wayback|url=https://www.ispeakmin.com/bbs/thread-4425-1.html |date=20230226104436 }}; {{cite journal |last=李荣 |date=1991 |title=台风的本字(中) |url=https://www.ispeakmin.com/bbs/thread-4425-1.html |journal=方言 |issue=1 |access-date=2023-02-26 |archive-date=2023-02-26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226104436/https://www.ispeakmin.com/bbs/thread-4425-1.html |dead-url=no }} {{Wayback|url=https://www.ispeakmin.com/bbs/thread-4425-1.html |date=20230226104436 }}; {{cite journal |last=李荣 |date=1991 |title=台风的本字(下) |url=https://www.ispeakmin.com/bbs/thread-4425-1.html |journal=方言 |issue=2 |access-date=2023-02-26 |archive-date=2023-02-26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226104436/https://www.ispeakmin.com/bbs/thread-4425-1.html |dead-url=no }} {{Wayback|url=https://www.ispeakmin.com/bbs/thread-4425-1.html |date=20230226104436 }}; {{cite journal |last=李荣 |last2=冯爱珍(摘编) |date=2006 |title=台风的本字 |url=http://www.term.org.cn/CN/PDF/10948?token=7ea825541ba2405ca4e592c820de03bf |journal=科技术语研究(季刊) |volume=8 |issue=4 |access-date=2023-02-26 |archive-date=2023-03-13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313210232/http://www.term.org.cn/CN/PDF/10948?token=7ea825541ba2405ca4e592c820de03bf |dead-url=no }} {{Wayback|url=http://www.term.org.cn/CN/PDF/10948?token=7ea825541ba2405ca4e592c820de03bf |date=20230313210232 }}</ref> |
|||
希臘神話其中一位泰坦神的名字為[[提豐]]({{lang|el|Τυφῶν}})或又譯堤福俄斯,象徵風暴的妖魔巨人。該詞在希臘語中義為「暴風」或「冒煙者」。堤豐也象徵惡風。《神譜》說它戰敗後,從身上生出無數股狂颱,專門滋害往來的海船。這個希臘詞到波斯變為'''طوفان'''('''Tufân'''),特指印度洋的風暴,到了英語裡便成了Typhoon。中文颱風一詞的由來,有人認為來自臺灣的「台」,也有說就是Typhoon的音譯。但據清王士禛《香祖筆記》,「臺灣風信與他海殊異,風大而烈者為颶,又甚者為颱。颶倏發倏止,颱常連日夜不止。正、二、三、四月發者為颶,五、六、七、八月發者為颱。」可見今日的「颱風」一詞,源出彼時的「颱」字。僅此一字,不太可能是音譯typhoon。又有說該詞源於粵語「大風」者,因为粤语中“大风”发音为“daai6 fung1”,传至英语成typhoon,再译回普通话成“颱风”;或源自閩南語「風颱」<ref name=hongthai/>。迄無定論。 |
|||
相比「風癡」,漢語對颱風更早的稱呼是「'''舊風'''」、「'''風舊'''」,舊在古語指「長久」。280年晉《三國志·吳書·[[陸凱 (三國)|陸凱]]傳》載「[[蒼梧郡|蒼梧]]、[[南海郡 (中國古代)|南海]],歲有舊風瘴氣之害,風則折木,飛沙轉石」,廣東在20世紀各地方志均收[[粵語]]「打風舊」一語,1990年調查時廣東年輕人只知普通話颱風,不知舊風。<ref name="Li 1990"/>另一說法「'''颶風'''」音近「舊風」,兩者實為一物,同音訛字。<ref>{{cite journal|last=郭必之|title=從虞支兩韻「特字」看粵方言跟古江東方言的聯繫|journal=語言暨語言學|volume=5|issue=3|date=2004|page=591-592, 596-597|url=https://www.ling.sinica.edu.tw/item/en?act=journal&code=download&article_id=132|access-date=2023-08-13|archive-date=2023-08-13|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813155407/https://www.ling.sinica.edu.tw/item/en?act=journal&code=download&article_id=132|dead-url=no}} {{Wayback|url=https://www.ling.sinica.edu.tw/item/en?act=journal&code=download&article_id=132 |date=20230813155407 }}</ref>453年《[[南越志]]》載「熙安多颶風。颶者,具四方之風也;一曰懼風,言怖懼也。」<ref name="Li 1990"/>約810年代《[[唐國史補]]》:「[[南海郡 (中國古代)|南海]]人言:海風四面而至,名曰颶風。颶風將至,則多虹蜺,名曰[[颶母]]。」<ref name="《唐國史補》">{{cite book |author1=李肇 |title=唐國史補 |date=唐 |chapter=卷下 |quote=南海人言:海風四面而至,名曰「颶風」。颶風將至,則多虹蜺,名曰「颶母」。}}</ref>唐《[[嶺表錄異]]》、<ref name="《嶺表錄異》">{{cite book |author1=劉恂 |title=嶺表錄異 |date=唐 |chapter=卷上 |quote=惡風謂之颶。壞屋折樹,不足喻也。……每年八月,潮水最大,秋中復多颶風。當潮水未盡退之間,颶風作,而潮又至,遂至波濤溢岸,淹沒人廬舍,蕩失苗稼,沈溺舟船,南中謂之遝潮。}}</ref>《[[舊唐書]]》<ref name="《舊唐書・本紀第十五 憲宗下》">{{cite book |title=舊唐書 |chapter=本紀第十五 憲宗下 |quote=(元和十一年八月)戊申,容州奏颶風海水毀州城。}}</ref>、《[[宋史]]》<ref name="《宋史·志第二十 五行五》">{{cite book |title=宋史 |chapter=志第二十 五行五 |quote=(開寶)八年十月,廣州颶風起,一晝夜,雨水二丈餘,海為之漲,飄失舟楫。……(太平興國)七年八月,瓊州颶風……八年九月,太平軍颶風……十月,雷州颶風……九年八月,白州颶風……至道二年八月,潮州颶風……(景德)八月,福州海上有颶風……(熙寧)九年十一月,海陽潮陽二縣颶風、潮……元豐四年六月,邕州颶風……五年六月,朱崖軍颶風……(乾道)八年六月丙辰,惠州颶風……(淳熙)十年八月辛酉,雷州颶風……(紹熙五年)秋,明州颶風駕海潮……(嘉定)十七年秋,福州颶風……景定四年十一月,福州颶風}}</ref>也有颶風用例。 |
|||
較強的熱帶氣旋中,發生於北太平洋西部及南中國海者稱為「颱風(Typhoon)」;於大西洋西部、加勒比海、墨西哥灣和北太平洋東部者稱為「颶風(Hurricane)」;在印度洋上則可簡稱為「氣旋(Cyclone)」。 |
|||
各地對颱風的說法不同,1761年《重修潮州府志》收錄29種颱風的說法,包括回南風、落西風、蕩西風、奔龍、鐵風篩,1678年《[[廣東新語]]》亦收錄少量颶風的說法。<ref name="Li 1990"/>清末較常用為「颶風」,1922年[[竺可楨]]主張以「颱風」對譯typhoon,並在他擔任[[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所長時獨尊「颱風」一語,令「颱風」成主流。<ref name="Li 1990"/> |
|||
==生成動力== |
|||
「颱風」又有源自[[希臘語]]的說法。1560年葡萄牙人[[费尔南·门德斯·平托]]《遠游記》介紹了明朝沿海的颱風,歐洲學者稱此源自阿拉伯语tūfān(意為「轉」),最終源自古希腊语tuphōn(象徵暴風的[[希臘神話]]人物[[堤丰]])。此一說法為現代歐洲的詞典承襲,但若中文「颱風」源自歐洲或中東,中國古籍應有記載外國人稱風暴為颱風的記錄,然而沒有。<ref name="Wu 2020">{{cite journal |last=吴立广 |date=2020 |title=台风一词的历史沿革 |url=http://html.rhhz.net/qxxb_cn/html/2020072.htm |journal=气象学报 |location=北京 |publisher=中国气象学会 |volume=78 |issue=6 |quote=从3方面梳理了古今中外能够查到的与台风一词来源有关的文献,图7是对台风一词历史沿革的总结。根据前面的分析,得到2个结论:(1)关于台风词源的争议出现在16世纪后期平托《远游记》出版以后,特别是Renaudot在1718年出版了《”苏莱曼游记”注释》以后,到现在已经302 a了;(2)欧洲一些学者没有给出有说服力的证据支持“台风”源自希腊语的说法,也没有给出“台风”在阿拉伯语和印度洋周边国家语言中来自希腊语的证据。同时,如果这些国家语言中“台风”来自希腊语的话,并且通过始于汉代的“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把台风传播到中国,中国的古籍中应该有记载,古籍中只有外国人把台风称为“黑风”的记载。因此,现存的文献资料不支持台风从希腊语,经过阿拉伯语,再到中文的传播线路图,虽然台风在英文中的演变受到希腊语影响的可能性存在。 虽然飓风的说法在中国历史上长期占主导地位,在20世纪初大变革的社会环境下促进在官方语言中“台风”代替“飓风”。从公元453年(宋)怀远被贬到广州到1937年《国语词典》的出版,这段时间有近1500 a。而在沿海方言中台风一词至少在宋代就已经出现,台风一词在中文中有自身独立的演变过程,时间长达800多年。从时间上来说,从浙江吴语的“风痴”经过口语到福建的“痴风”,由于“痴”和“颱”在闽语中发音相近,在闽语中变成“风颱”和“颱风”。葡萄牙船队在闽语地区遭遇风暴,被告知叫“痴风”或“颱风”。来往中国和欧洲的船队通过印度洋,把“台风”一词传播到印度洋沿海国家和欧洲,在欧洲语言文化环境中进一步演变,最后在19世纪后期演变为现代英语的“typhoon”。 |access-date=2023-02-26 |archive-date=2021-10-19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11019054802/http://html.rhhz.net/qxxb_cn/html/2020072.htm |dead-url=no }} {{Wayback|url=http://html.rhhz.net/qxxb_cn/html/2020072.htm |date=20211019054802 }}</ref><ref name="Fu 2023">{{cite journal|title=Historic and Future Perspectives of Storm and Cyclone|author=Fu|display-authors=etal|date=2023|journal=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issue=3|volume=40|url=https://link.springer.com/content/pdf/10.1007/s00376-022-2184-1.pdf?error=cookies_not_supported&code=9b4e99db-050b-43d1-a238-bce77d44ed41|pages=450-451|access-date=2023-02-26|archive-date=2023-02-26|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226101639/https://link.springer.com/content/pdf/10.1007/s00376-022-2184-1.pdf?error=cookies_not_supported&code=9b4e99db-050b-43d1-a238-bce77d44ed41|dead-url=no}} {{Wayback|url=https://link.springer.com/content/pdf/10.1007/s00376-022-2184-1.pdf?error=cookies_not_supported&code=9b4e99db-050b-43d1-a238-bce77d44ed41 |date=20230226101639 }}</ref> |
|||
{{參見|熱帶氣旋#生成的動力}} |
|||
==生成 |
==生成== |
||
台风发源于[[热带]]海面,由于温度高,大量海水被[[蒸发]]到空中,形成[[低气压]]中心。随着气压的变化和地球自身的运动,流入的空气也旋转起来,形成一个逆时针旋转(位於[[北半球]])的空气漩涡,这就是热带气旋,称为[[热带扰动]]。只要气温不下降,海水温度也足够高,这个热带气旋就会越来越强大,最后形成台风。 |
|||
{{參見|熱帶氣旋#生成的條件}} |
|||
=== 生成动力 === |
|||
==影響== |
|||
[[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的科学家估计,一个热带气旋每天释放5×10<sup>19</sup>至2×10<sup>20</sup>[[焦耳]]的能量,比人类所有[[發電機]]加起来高200倍,或等于每20分钟引爆一颗1000万吨的[[核弹]]。 |
|||
{{參見|熱帶氣旋#影響}} |
|||
结构上来说,热带气旋是一个由[[云]]、[[風]]和[[雷暴]]组成的巨型的旋转系统,它的基本能量来源是在高空[[水汽]]冷凝时[[汽化热]]的释放。所以,热带气旋可以被视为由地球的[[自转]]和[[万有引力|引力]]支持的一个巨型[[热力发动机]],另一方面,热带气旋也可被看成一种特别的[[中尺度对流复合体]]({{lang-en|Mesoscale Convective Complex}}),不断在广阔的暖湿气流来源上发展。因为当水冷凝时有一小部分释放出来的能量被转化为[[动能]],水的冷凝是热带气旋附近高风速的原因。高风速和其导致的低气压令蒸发增加,继而使更多的水汽冷凝。大部分释放出的能量驱动上升气流,使风暴云层的高度上升,进一步加快冷凝。 |
|||
==分級== |
|||
{{main|熱帶氣旋風級}} |
|||
热带气旋因此能够取得足够的能量自给自足,这是一个[[正反馈|正回授]]的回圈,使得只要暖湿气流和较高的水温可以维持,越来越多的能量便会被热带气旋吸收。其他因素例如空气持续地不均衡分布也会给予热带气旋能量。地球的自转使热带气旋旋转并影响其路径,这就是[[科里奥利力]]的作用。综合以上叙述,使热带气旋形成的因素包括一个预先存在的天气扰动、高水温、湿润的空气和在高空中相对较低的风速。如果适合的环境持续,使热带气旋正反馈的机制藉著大量的能量吸收被启动,热带气旋就可能形成。 |
|||
==命名及編號== |
|||
{{Fact|因為海洋上可能同時出現多個熱帶氣旋(在西北太平洋,最高記錄是5個同時存在,這也是全球的記錄)}},[[美國]]軍方於[[關島]]上設置的[[聯合颱風警報中心]](現已移至[[夏威夷]]),在[[二次大戰]]習慣對熱帶氣旋給予名字,方便識別。最初的名字全為女性,後來在1979年加入男性名字。從1947年至1999年,西北太平洋及[[南海]]區域的[[熱帶氣旋]]非正式地採用上述名字。 |
|||
深层[[对流]]作为一种驱动力是热带气旋与其他气旋系统的主要分别,因为深层对流在[[热带气候]]地区中最强,所以热带气旋大多在热带地区生成。相对地,中纬度气旋的主要能量来源是大气中的已存在的水平温度[[梯度]]。如果热带气旋要维持强度,就必须留在温暖的海面上,使正反馈机-{制}-得以持续。因此,当热带气旋移入内陆,强度便会迅速减弱。 |
|||
早在20世紀初至中期,[[中國]]、[[台灣]]及[[日本]]已自行為區內的熱帶氣旋編配一個4位數字編號,編號首2位為年份,後2位為該年順序號。例如0312,即2003年第12號熱帶氣旋。而[[美國海軍]]則為整個西北太平洋內的熱帶氣旋編配一個兩位數字編號,其後並改成兩位元數字加上英文字母'''{{lang|en|W}}'''。 |
|||
== 结构 == |
|||
為減少混亂,日本在1981年獲委託為每個西北太平洋及南海區域內的達到熱帶風暴強度的熱帶氣旋編配一個國際編號,但容許其他地區繼續自行給予編號。自此,在大部分國際發佈中,發佈機構會把國際編號放在括號內(JTWC除外)。但是,各氣象機構有時對熱帶氣旋的編號會有差別,主要是因為其對熱帶氣旋強度的評估有所不同。例如在[[2006年太平洋颱風季|2006年風季]],[[中國氣象局]]曾對一個未被[[日本氣象廳]]命名的風暴(中國氣象局的0614)編號,因此在餘下的風季,前者的編號都比後者的多出一個<ref>[[日本氣象廳]],[http://www.data.kishou.go.jp/yohou/typhoon/route_map/bstv2006.html 2006年熱帶氣旋路徑圖],2006年日本的編號只有23個{{Ja icon}}</ref><ref>泉州颱風網,[http://www.qzqxw.com/qztfwnew.asp 根據中國氣象局編成的颱風資料],200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編號有24個</ref>。 |
|||
{{參見|熱帶氣旋#结构}} |
|||
==路徑<ref>{{Cite web|title=国家气象信息中心-中国气象数据网|url=https://data.cma.cn/site/article/id/298.html|website=data.cma.cn|access-date=2024-02-29}} {{Wayback|url=https://data.cma.cn/site/article/id/298.html |date=20240229122207 }}</ref>== |
|||
由2000年開始,西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命名表由世界氣象組織[[颱風委員會]]([[英語]]:{{lang|en|WMO Typhoon Committee}})制訂。共有五份命名表分別由14個委員國各提供兩個名字組成,名字會由所提供國家的英文國名順序使用。不同於大西洋及東北太平洋,-{循}-環使用(即用完140個後名稱,回到第一個重新開始)。[[日本氣象廳]]會同時根據這一套新名單為這些熱帶氣旋命名。這些名字及編號除了用於為國際[[航空]]及[[航海]]界發放的預測和警報外,亦是向國際媒體發放熱帶氣旋消息時採用的規範名稱。 |
|||
[[File:Pacific typhoon tracks 1980-2005.jpg|thumb|right|由1980年至2005年期間生成的所有西北[[太平洋]]熱帶氣旋路徑圖,右邊的直線是[[國際換日線]]]] |
|||
颱風的主要生成地區為西北[[太平洋]]及[[南海]],当中以南海生成的熱帶氣旋數量較少。太平洋上的[[熱帶氣旋]]基本上全年都會生成,而以七至十月次數最為頻密。熱帶氣旋生成的位置分佈與[[季节|季節]]有關,在冬、春季較為偏南,夏天和初秋較為偏北。 |
|||
熱帶氣旋生成後的移動路徑主要受[[副熱帶高氣壓]](副高)外圍氣流影響,所以副高的位置和範圍基本上決定了熱帶氣旋的路徑,其移動路徑大約可分為: |
|||
在中國與臺灣,氣象機構會為熱帶氣旋的外文名就其發音和意義翻譯。中國氣象局、香港天文臺及澳門氣象局會商議一致的中文譯名。<ref name="HKO">[[香港天文臺]][http://www.hko.gov.hk/informtc/sound/tcname2006c.htm 颱風名字中文譯名]</ref><ref>[[交通部中央氣象局]],[http://www.cwb.gov.tw/V5/education/knowledge/Data/typhoon/ch1/007.htm 氣象常識—颱風]</ref> |
|||
===西進型=== |
|||
當熱帶氣旋在某地區造成嚴重破壞,該委員國可要求將其除名。為該熱帶氣旋起名的國家會再提一個名字作替補。例如中國大陸及香港會由市民提名,再選出若干優勝名字,提交世界氣象組織確認選擇其中一個名字。<ref>[[香港天文臺]],[http://www.hko.gov.hk/wxinfo/news/2005/pre1124c.htm 熱帶氣旋命名比賽結果]</ref> |
|||
台风在[[菲律賓]]周遭海域形成後,向西移動,並漸漸稍為偏北。於不同[[緯度]]生成的熱帶氣旋所經過的地區不一。緯度較低時會橫過菲律賓後進入南海,最後在[[廣東]]、[[廣西]]、[[海南岛|海南]]、[[越南]]一帶登陸。緯度較高時可以經過[[巴士海峽]],影響[[臺灣]],然後在[[廣東]]、[[福建]]一帶登陸。由於冬、春兩季,副高位處較南,所以每年11月至5月的颱風生成緯度較低,路徑亦會偏南,一般只在北緯16度以南進入南海,最後在越南登陸,間中亦影響[[泰國]],甚至進入[[孟加拉灣]],例如[[2020年太平洋颱風季|2020年]]的[[熱帶風暴艾濤 (2020年)|熱帶風暴艾濤]]。 |
|||
===西北型=== |
|||
另外,儘管台灣每年皆會受熱帶氣旋侵襲,但由於並非世界氣象組織颱風委員會的委員,不僅無法提供颱風名稱,亦無法提出除名要求。 |
|||
路徑和西进型接近,但向北分量增加。西北型颱風可以橫過臺灣島或穿越巴士海峽、之後在[[廣東]]及[[福建]]一帶沿岸登陸;亦可能經過[[琉球群島]],在[[浙江]]、[[江蘇]]一帶沿海登陸。這種路徑的颱風多數出現於每年盛夏七至八月間,例如[[1996年太平洋颱風季|1996年]]的[[颱風賀伯]]、[[2021年太平洋颱風季|2021年]]的[[颱風烟花 (2021年)|颱風煙花]]。 |
|||
===轉向型=== |
|||
{| class="wikitable" style="color:#000" |
|||
熱帶氣旋在菲律賓以東或[[關島]]附近形成後,先向西北偏西移動,至北緯15至30度附近轉向西北,最後轉向北和東北,成一拋物線。在11月至5月,多數轉向型熱帶氣旋在東經130度以東的太平洋上轉向北,較少登陸東亞陸地,主要影響太平洋上的島嶼。6月和10至11月的轉向型熱帶氣旋亦多數在海上轉向。7至8月的熱帶氣旋在較北、較西的地方轉向,途徑可以影響[[臺灣海峽]]北部和[[東海]]沿岸地區,轉向後可以影響[[朝鮮半島]]和[[日本]]等地,例如2018年的[[颱風康妮 (2018年)|颱風康妮]]。 |
|||
|- |
|||
! style="width:120px; color:#000;"| 提供國家/地區 |
|||
! colspan="5" style="width:550px; color:#000;"| 名稱 |
|||
|- |
|||
|[[柬埔寨]]||[[颱風達維|達維]]||[[颱風康妮|康妮]]||[[颱風娜基莉|娜基莉]]||[[颱風科羅旺|科羅旺]]||[[強烈熱帶風暴莎莉嘉|莎莉嘉]] |
|||
|- |
|||
|[[中國大陸]]||[[颱風龍王|海葵]]||[[颱風玉兔|玉兔]]||[[颱風風神|風神]]||[[颱風杜鵑|杜鵑]]||[[熱帶風暴海馬|海馬]] |
|||
|- |
|||
|[[北韓]]||[[颱風鴻雁|鴻雁]]||[[颱風桃芝|桃芝]]||[[颱風海鷗|海鷗]]||[[颱風彩虹|彩虹]]||[[颱風米雷|米雷]] |
|||
|- |
|||
|[[香港]]||[[颱風啟德|啟德]]||[[颱風萬宜|萬宜]]||[[颱風鳳凰|鳳凰]]||[[颱風彩雲|彩雲]]||[[颱風馬鞍|馬鞍]] |
|||
|- |
|||
|[[日本]]||[[颱風天秤|天秤]]||[[颱風天兔|天兔]]||[[強烈熱帶風暴北冕|北冕]]||[[颱風巨爵|巨爵]]||[[颱風陶卡基|蝎虎]] |
|||
|- |
|||
|[[寮國]]||[[颱風布拉萬|布拉萬]]||[[颱風帕布|帕布]]||[[颱風巴蓬|巴蓬]]||[[颱風凱薩娜|薔琵]]||[[颱風洛坦|洛坦]] |
|||
|- |
|||
|[[澳門]]||[[颱風珍珠|三巴]]||[[台风蝴蝶|蝴蝶]]||[[颱風黃蜂|黃蜂]]||[[颱風芭瑪|煙花]]||[[颱風梅花|梅花]] |
|||
|- |
|||
|[[馬來西亞]]||[[颱風杰拉華|杰拉華]]||[[台风圣帕|聖帕]]||[[颱風鸚鵡|鸚鵡]]||[[颱風茉莉|茉莉]]||[[強烈熱帶風暴苗柏|苗柏]] |
|||
|- |
|||
|[[密克羅尼西亞聯邦|密克羅尼西亞]]||[[颱風艾雲尼|艾雲尼]]||[[颱風菲特|木恩]]||[[颱風辛樂克|森拉克]]||[[颱風尼伯特|尼伯特]]||[[颱風南瑪都|南瑪都]] |
|||
|- |
|||
|[[菲律賓]]||[[颱風碧利斯|馬力斯]]||[[颱風丹娜絲|丹娜絲]]||[[颱風黑格比|黑格比]]||[[颱風盧碧|盧碧]]||[[強烈熱帶風暴塔拉斯|塔拉斯]] |
|||
|- |
|||
|[[大韓民國]]||[[颱風格美|格美]]||[[颱風百合|百合]]||[[颱風薔薇|薔薇]]||[[颱風銀河|銀河]]||[[熱帶風暴奧鹿|奧鹿]] |
|||
|- |
|||
|[[泰國]]||[[颱風派比安|派比安]]||[[台风韦帕|韋帕]]||[[強烈熱帶風暴米克拉|米克拉]]||[[颱風妮妲|妮坦]]||[[強烈熱帶風暴玫瑰|玫瑰]] |
|||
|- |
|||
|[[美國]]||[[颱風瑪莉亞|瑪莉亞]]||[[台风范斯高|范斯高]]||[[颱風海高斯|海高斯]]||[[強烈熱帶風暴奧麥斯|奧麥斯]]||[[颱風洛克|洛克]] |
|||
|- |
|||
|[[越南]]||[[颱風桑美|山神]]||[[台风利奇马|利奇馬]]||[[強烈熱帶風暴巴威|巴威]]||[[颱風康森|康森]]||[[颱風桑卡|桑卡]] |
|||
|- |
|||
|柬埔寨||[[颱風寶霞|安比]]||[[台风罗莎|羅莎]]||[[颱風美莎克|美莎克]]||[[颱風燦都|燦都]]||[[颱風納沙|納沙]] |
|||
|- |
|||
|中國大陸||[[颱風悟空|悟空]]||[[海燕|白鹿]]||[[颱風海神|海神]]||[[颱風電母|電母]]||[[颱風海棠|海棠]] |
|||
|- |
|||
|北韓||[[強烈熱帶風暴清松|雲雀]]||[[颱風楊柳|楊柳]]||[[颱風鳳仙 (消歧義)|紅霞]]||[[颱風蒲公英|蒲公英]]||[[颱風尼格|尼格]] |
|||
|- |
|||
|香港||[[颱風珊珊|珊珊]]||[[颱風玲玲|玲玲]]||[[颱風白海豚|白海豚]]||[[強烈熱帶風暴獅子山|獅子山]]||[[強烈熱帶風暴榕樹|榕樹]] |
|||
|- |
|||
|日本||[[颱風摩羯|摩羯]]||[[颱風劍魚|劍魚]]||[[颱風鯨魚|鯨魚]]||[[颱風圓規|圓規]]||[[強烈熱帶風暴天鷹|天鴿]] |
|||
|- |
|||
|寮國||[[颱風象神|麗琵]]||[[台风法茜|法茜]]||[[颱風燦鴻|燦鴻]]||[[颱風南川|南川]]||[[熱帶風暴帕卡|帕卡]] |
|||
|- |
|||
|澳門||[[強烈熱帶風暴貝碧嘉|貝碧嘉]]||[[颱風琵琶|琵琶]]||[[強烈熱帶風暴蓮花|蓮花]]||[[颱風瑪瑙|瑪瑙]]||[[強烈熱帶風暴珊瑚|珊瑚]] |
|||
|- |
|||
|馬來西亞||[[強烈熱帶風暴溫比亞|溫比亞]]||[[強烈熱帶風暴塔巴|塔巴]]||[[強烈熱帶風暴浪卡|南卡]]||[[颱風莫蘭蒂|莫蘭蒂]]||[[颱風瑪娃|瑪娃]] |
|||
|- |
|||
|密克羅尼西亞||[[颱風蘇力|蘇力]]||[[颱風米娜|米娜]]||[[颱風蘇迪羅|蘇迪羅]]||[[颱風雷伊|雷伊]]||[[颱風古超|古超]] |
|||
|- |
|||
|菲律賓||[[颱風西馬侖|西馬侖]]||[[颱風海貝思|海貝思]]||[[颱風莫拉菲|莫拉菲]]||[[颱風馬勒卡|馬勒卡]]||[[颱風泰利|泰利]] |
|||
|- |
|||
|大韓民國||[[颱風飛燕|飛燕]]||[[颱風浣熊|浣熊]]||[[強烈熱帶風暴天鵝|天鵝]]||[[颱風鮎魚|鮎魚]]||[[熱帶風暴杜蘇芮|杜蘇芮]] |
|||
|- |
|||
|泰國||[[台风榴莲|山竹]]||''未定''||[[颱風莫拉克|艾莎尼]]||[[颱風暹芭|暹芭]]||[[颱風卡努|卡努]] |
|||
|- |
|||
|美國||[[颱風尤特|百里嘉]]||[[颱風麥德姆|麥德姆]]||[[颱風艾濤|艾濤]]||[[颱風艾利|艾利]]||[[颱風韋森特|蘭恩]] |
|||
|- |
|||
|越南||[[強烈熱帶風暴潭美|潭美]]||[[颱風夏浪|夏浪]]||[[颱風環高|環高]]||[[颱風桑達|桑達]]||[[颱風蘇拉|蘇拉]] |
|||
|} |
|||
===迷走型=== |
|||
{| class="wikitable" style="color:#000" |
|||
{{main|移動走向複雜的颱風}} |
|||
|- |
|||
部份熱帶氣旋因外圍引導氣流不明,或受其他天氣系統影響(如[[藤原效應]]或[[季候風]]),路徑出現打轉、停滯等,明顯的例子有:1986年的[[颱風韋恩 (1986年)|颱風韋恩]]、1991年的[[颱風耐特 (1991年)|颱風耐特]]、2001年的[[颱風納莉 (2001年)|颱風納莉]]、2016年[[颱風獅子山 (2016年)|颱風-{獅子山}-]]等等。 |
|||
! style="width:120px; color:#000;"| 提供國家/地區 |
|||
! colspan="5" style="width:550px; color:#000;"| 中華民國颱風名稱新式翻譯標準<ref>[[中央氣象局]],[http://www.cwb.gov.tw/V7/knowledge/encyclopedia/ty007.htm 颱風是怎麼命名]</ref> |
|||
== 強度分級 == |
|||
|- |
|||
{{main|熱帶氣旋等級}} |
|||
|柬埔寨||-{丹瑞}- Damrey||-{康芮}- Kong-rey||-{娜克莉}- Nakri||-{科羅旺}- Krovanh||-{莎莉佳}- Sarika |
|||
世界氣象組織及[[日本氣象廳]]以颱風([[蒲福風級]]12級)為熱帶氣旋的最高級別,但部份氣象部門會按需要而設立更高級別,如[[中國氣象局]]、[[澳門氣象局]]、[[香港天文台]]之[[強颱風]]、[[超強颱風]]<ref>{{Cite web|title=台风强度等级 - 台风常识 - 中国台风网|url=https://www.typhoon.org.cn/html/2011/tfcs_0425/15.html|website=www.typhoon.org.cn|access-date=2024-02-29}} {{Wayback|url=https://www.typhoon.org.cn/html/2011/tfcs_0425/15.html |date=20240229122208 }}</ref>,台灣[[中央氣象局]]之[[強烈颱風]],夏威夷[[聯合颱風警報中心]]之[[超級颱風]]。 |
|||
|- |
|||
|中國大陸||-{海葵}- Haikui||-{玉兔}- Yutu||-{風神}- Fengshen||-{杜鵑}- Dujuan||-{海馬}- Haima |
|||
== 命名及編號 == |
|||
|- |
|||
{{See also|熱帶氣旋命名|跨洋颱風}} |
|||
|北韓||-{鴻雁}- Kirogi||-{桔梗}- Toraji||-{海鷗}- Kalmaegi||-{彩虹}- Mujigae||-{米雷}- Meari |
|||
因為海洋上可能同時出現多個熱帶氣旋。在西北太平洋,几乎每两年都会出现一次3个热带气旋同时出现的“三旋共舞”现象。最高纪录是1960年8月23日,[[1960年太平洋台风季|贝丝]]、[[1960年太平洋台风季|卡门]]、[[1960年太平洋台风季|黛拉]]、[[1960年太平洋颱風季|艾琳]]、[[1960年太平洋台风季|费依]]等5个台风同时出现而形成的“五旋共舞”<ref>{{Cite web|url = http://www.weather.com.cn/zt/tqzt/349321.shtml|title = 三台风海上混战会发生什么?|accessdate = 2016-01-25|author = 信欣|date = 2015-07-06|publisher = 中国天气|archive-date = 2016-02-01|archive-url =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201214854/http://www.weather.com.cn/zt/tqzt/349321.shtml|dead-url = no}} {{Wayback|url=http://www.weather.com.cn/zt/tqzt/349321.shtml |date=20160201214854 }}</ref>。由于当时这5个台风构成了一个类似倒置的奥运五环的形状且当年举办了[[1960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罗马奥运会]],这个现象也被称为“五环台风”<ref>{{Cite book|title = あの日の空もよう 天気で振り返る戦後50年|last = 平沼|first = 洋司|publisher = PHP研究所|isbn = |location = 日本|pages = |first2 = 亮|last2 = 花木|last3 = 槇野|date = 1995-08-07|first3 = 修|language = 日语}}</ref>。 |
|||
|- |
|||
|香港||-{啟德}- Kai-tak||-{萬宜}- Man-yi||-{鳳凰}- Fung-wong||-{彩雲}- Choi-wan||-{馬鞍}- Ma-on |
|||
[[美國]]軍方於[[關島]]上設置的[[聯合颱風警報中心]](現已移至[[夏威夷]]),在[[二次大戰]]習慣對熱帶氣旋給予名字,方便識別。最初的名字全為女性,後來在1979年加入男性名字。從1947年至1999年,西北太平洋及[[南海]]區域的[[熱帶氣旋]]非正式地採用上述名字。 |
|||
|- |
|||
|日本||-{天秤}- Tembin||-{天兔}- Usagi||-{北冕}- Kammuri||-{巨爵}- Koppu||-{蝎虎}- Tokage |
|||
早在20世紀初至中期,[[中國]]及[[日本]]已自行為區內的熱帶氣旋編配一個4位數字編號,編號首2位為年份,後2位為該年順序號。例如0312,即2003年第12號熱帶氣旋。而[[美國海軍]]則為整個西北太平洋內的熱帶氣旋編配一個兩位數字編號,之後並改成兩位元數字加上英文字母'''{{lang|en|W}}'''。 |
|||
|- |
|||
|寮國||-{布拉萬}- Bolaven||-{帕布}- Pabuk||-{巴逢}- Phanfone||-{薔琵}- Champi||-{納坦}- Nock-ten |
|||
為減少混亂,日本在1981年獲委託為每個西北太平洋及南海區域內的達到熱帶風暴強度的熱帶氣旋編配一個國際編號,但容許其他地區繼續自行給予編號。自此,在大部分國際發佈中,發佈機構會把國際編號放在括號內(JTWC除外)。但是,各氣象機構有時對熱帶氣旋的編號會有差別,主要是因為其對熱帶氣旋強度的評估有所不同。例如在[[2006年太平洋颱風季]],[[中國氣象局]]曾對一個未被[[日本氣象廳]]命名的風暴(中國氣象局的0614)編號,因此在餘下的風季,前者的編號都比後者的多出一個<ref>[[日本氣象廳]],[http://www.data.kishou.go.jp/yohou/typhoon/route_map/bstv2006.html 2006年熱帶氣旋路徑圖] {{web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70205185457/http://www.data.kishou.go.jp/yohou/typhoon/route_map/bstv2006.html |date=2007-02-05 }},2006年日本的編號只有23個{{Ja icon}}</ref><ref>泉州颱風網,[http://www.qzqxw.com/qztfwnew.asp 根據中國氣象局編成的颱風資料]{{dead link|date=十一月 2017 |bot=InternetArchiveBot }},200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編號有24個</ref>。 |
|||
|- |
|||
|澳門||-{三巴}- Sanba||-{蝴蝶}- Wutip||-{黃蜂}- Vongfong||-{烟花}- In-Fa||-{梅花}- Muifa |
|||
1997年在香港舉行的颱風委員會第30次會議決定,由2000年開始,西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命名表由[[世界氣象組織]][[颱風委員會]]({{lang-en|WMO Typhoon Committee}})制訂,共有五份命名表,分別由14個成員各提供兩個名字組成,名字會以提供方的英文名順序使用。不同於大西洋及東北太平洋,-{循}-環使用(即用完140個後名稱,回到第一個重新開始)。[[日本氣象廳]]會同時根據這一套新名單為這些熱帶氣旋命名。這些名字及編號除了用於為國際[[航空]]及[[航海]]界發放的預測和警報外,亦是向國際媒體發放熱帶氣旋消息時採用的規範名稱。 |
|||
|- |
|||
|馬來西亞||-{鯉魚}- Jelawat||-{聖帕}- Sepat||-{鸚鵡}- Nuri||-{茉莉}- Melor||-{莫柏}- Merbok |
|||
同屬[[颱風委員會]]成员,中國氣象局、香港天文臺及澳門氣象局使用三家商議一致的中文譯名。<ref name="HKO">[[香港天文臺]][http://www.hko.gov.hk/informtc/sound/tcname2006c.htm 颱風名字中文譯名] {{Wayback|url=http://www.hko.gov.hk/informtc/sound/tcname2006c.htm |date=20070114042935 }}</ref><ref>[[交通部中央氣象局]],[http://www.cwb.gov.tw/V5/education/knowledge/Data/typhoon/ch1/007.htm 氣象常識—颱風] {{web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70821191036/http://www.cwb.gov.tw/V5/education/knowledge/Data/typhoon/ch1/007.htm |date=2007-08-21 }}</ref>臺灣不是颱風委員會成员,使用另行翻譯的中文译名;也並非世界氣象組織颱風委員會的委員,無法提供颱風名稱,亦無法提出除名要求。 |
|||
|- |
|||
|密克羅尼西亞||-{艾維尼}- Ewiniar||-{木恩}- Mun||-{辛樂克}- Sinlaku||-{尼伯特}- Nepartak||-{南瑪都}- Nanmadol |
|||
當熱帶氣旋對某地區造成嚴重破壞,其可要求將其除名。原來的起名方會再提一個名字作替補。例如香港曾於2005年及2023年舉辦「颱風名字徵集活動」,由市民提名,再選出若干優勝名字,提交至世界氣象組織以最終選出其中一個名字。<ref>[[香港天文臺]],[http://www.hko.gov.hk/wxinfo/news/2005/pre1124c.htm 熱帶氣旋命名比賽結果] {{Wayback|url=http://www.hko.gov.hk/wxinfo/news/2005/pre1124c.htm |date=20120121071332 }}</ref> |
|||
|- |
|||
|菲律賓||-{馬力斯}- Maliksi||-{丹娜絲}- Danas||-{哈格比}- Hagupit||-{盧碧}- Lupit||-{塔拉斯}- Talas |
|||
|- |
|||
|大韓民國||-{凱米}- Gaemi||-{百合}- Nari||-{薔蜜}- Jangmi||-{銀河}- Mirinae||-{諾盧}- Noru |
|||
|- |
|||
|泰國||-{巴比侖}- Prapiroon||-{薇帕}- Wipha||-{米克拉}- Mekkhala||-{妮妲}- Nida||-{庫拉}- Kulap |
|||
|- |
|||
|美國||-{瑪莉亞}- Maria||-{范斯高}- Francisco||-{無花果}- Higos||-{奧麥斯}- Omais||-{洛克}- Roke |
|||
|- |
|||
|越南||-{山神}- Son Tinh||-{利奇馬}- Lekima||-{巴威}- Bavi||-{康森}- Conson||-{桑卡}- Sonca |
|||
|- |
|||
|柬埔寨||-{安比}- Ampil||-{柯羅莎}- Krosa||-{梅莎}- Maysak||-{璨樹}- Chanthu||-{尼莎}- Nesat |
|||
|- |
|||
|中國大陸||-{悟空}- Wukong||-{白鹿}- Bailu||-{海神}- Haishen||-{電母}- Dianmu||-{海棠}- Haitang |
|||
|- |
|||
|北韓||-{雲雀}- Jongdari||-{楊柳}- Podul||-{紅霞}- Noul||-{蒲公英}- Mindulle||-{奈格}- Nalgae |
|||
|- |
|||
|香港||-{珊珊}- Shanshan||-{玲玲}- Lingling||-{白海豚}- Dolphin||-{獅子山}- Lionrock||-{榕樹}- Banyan |
|||
|- |
|||
|日本||-{摩羯}- Yagi||-{劍魚}- Kajiki||-{鯨魚}- Kujira||-{圓規}- Kompasu||-{天鴿}- Hato |
|||
|- |
|||
|寮國||-{麗琵}- Leepi||-{法西}- Faxai||-{昌鴻}- Chan-hom||-{南修}- Namtheun||-{帕卡}- Pakhar |
|||
|- |
|||
|澳門||-{貝碧佳}- Bebinca||-{琵琶}- Peipah||-{蓮花}- Linfa||-{瑪瑙}- Malou||-{珊瑚}- Sanvu |
|||
|- |
|||
|馬來西亞||-{棕櫚}- Rumbia||-{塔巴}- Tapah||-{南卡}- Nangka||-{莫蘭蒂}- Meranti||-{瑪娃}- Mawar |
|||
|- |
|||
|密克羅尼西亞||-{蘇力}- Soulik||-{米塔}- Mitag||-{蘇迪勒}- Soudelor||-{雷伊}- Rai||-{谷超}- Guchol |
|||
|- |
|||
|菲律賓||-{西馬隆}- Cimaron||-{哈吉貝}- Hagibis||-{莫拉菲}- Molave||-{馬勒卡}- Malakas||-{泰利}- Talim |
|||
|- |
|||
|大韓民國||-{燕子}- Jebi||-{浣熊}- Neoguri||-{天鵝}- Goni||-{梅姬}- Megi||-{杜蘇芮}- Doksuri |
|||
|- |
|||
|泰國||-{山竹}- Mangkhut||''未定''||-{閃電}- Atsani||-{芙蓉}- Chaba||-{卡努}- Khanun |
|||
|- |
|||
|美國||-{百里嘉}- Barijat||-{麥德姆}- Matmo||-{艾陶}- Etau||-{艾利}- Aere||-{蘭恩}- Lan |
|||
|- |
|||
|越南||-{潭美}- Trami||-{哈隆}- Halong||-{梵高}- Vamco||-{桑達}- Songda||-{蘇拉}- Saola |
|||
|} |
|||
[[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未必會使用世界氣象組織的颱風命名,例如2020年造成重大破壞的[[颱風莫拉菲 (2020年)|颱風莫拉菲]],在菲律賓的名字為「坤塔」(Quinta)。但菲律賓的除名方案和世界氣象組織一樣,如果造成嚴重傷亡則將被除名。 |
|||
{| class="wikitable" style="font-size: 100%" |
|||
|+[[已退役太平洋颱風名字列表 (2000年及以後)|已除役的命名及其替代名]] |
|||
=== 颱風命名中英對照表 === |
|||
|-align="center" style="background-color: #cccccc;" |
|||
{| class="wikitable" style="text-align:center" |
|||
!名稱!!除名原因!!替代名稱 |
|||
! 提供方 !! colspan="5" | 颱風名稱中英標準翻譯對照表<br>(與陆港澳统一譯名不一致的臺灣譯名<ref>https://www.cwa.gov.tw/V8/C/K/Encyclopedia/typhoon/#typhoon-07.</ref>以括號標出) |
|||
|- |
|- |
||
! align="left" |柬埔寨 |
|||
|翰文||其發音近似印度神祇[[哈努曼]],與宗教觀點有衝突||莫拉克 |
|||
|達-{}-維(丹-{}-瑞)<br>Damrey||康-{}-妮(康-{}-芮)<br>Kong-rey||娜-{}-基-{}-莉(娜克-{}-莉)<br>Nakri||科-{}-羅-{}-旺<br>Krovanh||翠-{}-絲<br>Trases |
|||
|- |
|- |
||
! align="left" |中國大陸 |
|||
|庫都||其發音近似[[密克羅尼西亞語]]的不雅文字||艾利 |
|||
|''未定''||銀-{}-杏<br>Yinxing||風-{}-神<br>Fengshen||杜-{}-鵑<br>Dujuan||木-{}-蘭<br>Mulan |
|||
|- |
|- |
||
! align="left" |朝鮮 |
|||
|[[熱帶風暴畫眉|畫眉]]||2001年熱帶風暴畫眉成為有紀錄以來最接近赤道的熱帶氣旋<br>(該紀錄在2004年被[[氣旋阿耆尼]]打破)||琵琶 |
|||
|鴻-{}-雁<br>Kirogi||桃-{}-芝(桔-{}-梗)<br>Toraji||海-{}-鷗<br>Kalmaegi||舒-{}-力-{}-基<br>Surigae||米-{}-雷<br>Meari |
|||
|- |
|- |
||
! align="left" |香港 |
|||
|[[颱風查特安|查特安]]||2002年颱風查特安吹襲[[關島]]||麥德姆 |
|||
|鴛-{}-鴦<br>Yun-yeung||萬-{}-宜<br>Man-yi||鳳-{}-凰<br>Fung-wong||彩-{}-雲<br>Choi-wan||青-{}-馬<br>Tsing-ma |
|||
|- |
|- |
||
! align="left" |日本 |
|||
|[[颱風鹿莎|鹿莎]]||2002年颱風鹿莎吹襲[[朝鮮半島]]||鸚鵡 |
|||
|小-{}-犬<br>Koinu||天-{}-兔<br>Usagi||天-{}-琴<br>Koto||小-{}-熊<br>Koguma||蝎-{}-虎<br>Tokage |
|||
|- |
|- |
||
! align="left" |寮國 |
|||
|[[颱風鳳仙|鳳仙]]||2002年颱風鳳仙吹襲[[關島]]||紅霞 |
|||
|布-{}-拉-{}-萬<br>Bolaven||帕-{}-布<br>Pabuk||洛-{}-鞍<br>Nokaen||薔-{}-琵<br>Champi||坡-{}-鹿<br>Ong-mang |
|||
|- |
|- |
||
! align="left" |澳門 |
|||
|[[熱帶風暴欣欣|欣欣]]||[[香港天文台]]以沒有地方代表性為由要求將其除名<ref name="hko">{{cite web|author=Dr. Wong Ming-chung|publisher=Hong Kong Observatory|date=November 25, 2005|accessdate=February 27, 2009|title=Change of Tropical Cyclone Names : "Dolphin" and "Lionrock" to replace "Yanyan" and "Tingting"|url=http://www.hko.gov.hk/wxinfo/news/2005/pre1124e.htm}}</ref>||白海豚 |
|||
|三-{}-巴<br>Sanba||蝴-{}-蝶<br>Wutip||西-{}-望洋<br>Penha||煙-{}-花<br>In-Fa||梅-{}-花<br>Muifa |
|||
|- |
|- |
||
! align="left" |馬來西亞 |
|||
|[[颱風伊布都|伊布都]]||2003年颱風伊布都吹襲[[菲律賓]][[呂宋]]及[[華南地區]]||莫拉菲 |
|||
|杰拉-{}-華(鯉-{}-魚)<br>Jelawat||聖-{}-帕<br>Sepat||鸚-{}-鵡<br>Nuri||查-{}-帕-{}-卡<br>Cempaka||苗-{}-柏(莫-{}-柏)<br>Merbok |
|||
|- |
|- |
||
! align="left" |密克羅尼西亞 |
|||
|[[颱風梅米|鳴蟬]]||2003年颱風鳴蟬吹襲[[日本]]及[[朝鮮半島]]||彩虹 |
|||
|艾-{}-雲-{}-尼(艾維-{}-尼)<br>Ewiniar||木-{}-恩<br>Mun||森-{}-拉-{}-克(辛樂-{}-克)<br>Sinlaku||尼-{}-伯特<br>Nepartak||南-{}-瑪都<br>Nanmadol |
|||
|- |
|- |
||
! align="left" |菲律賓 |
|||
|[[颱風蘇特|蘇特]]||2004年颱風蘇特吹襲[[雅蒲島]]||銀河 |
|||
|馬-{}-力-{}-斯<br>Maliksi||丹-{}-娜-{}-絲<br>Danas||黑-{}-格-{}-比(哈-{}-格比)<br>Hagupit||盧-{}-碧<br>Lupit||塔-{}-拉斯<br>Talas |
|||
|- |
|- |
||
! align="left" |韓國 |
|||
|[[颱風雲娜|雲娜]]||2004年颱風雲娜吹襲[[華東地區]]||凡亞比 |
|||
|格-{}-美(凱-{}-米)<br>Gaemi||百-{}-合<br>Nari||薔-{}-薇(薔-{}-蜜)<br>Jangmi||銀-{}-河<br>Mirinae||核-{}-桃<br>Hodu |
|||
|- |
|- |
||
! align="left" |泰國 |
|||
|[[颱風婷婷|婷婷]]||香港天文台以沒有地方代表性為由要求將其除名<ref name="hko"/>||獅子山 |
|||
|派-{}-比-{}-安(巴比-{}-侖)<br>Prapiroon||韋-{}-帕(薇-{}-帕)<br>Wipha||米-{}-克-{}-拉<br>Mekkhala||妮-{}-妲<br>Nida||玫-{}-瑰(庫-{}-拉)<br>Kulap |
|||
|- |
|- |
||
! align="left" |美國 |
|||
|[[颱風麥莎|麥莎]]||2005年颱風麥莎吹襲[[華東地區]]||-{帕}--{卡}- |
|||
|瑪-{}-莉-{}-亞<br>Maria||范-{}-斯-{}-高<br>Francisco||海-{}-高-{}-斯(無-{}-花果)<br>Higos||奧-{}-麥-{}-斯<br>Omais||洛-{}-克<br>Roke |
|||
|- |
|- |
||
! align="left" |越南 |
|||
|[[颱風彩蝶|彩蝶]]||其發音近似[[阿拉伯文]]之「[[伊斯蘭教的先知|先知]]」詞彙,與宗教觀點有衝突||杜蘇芮 |
|||
|山-{}-神<br>Son-Tinh||竹-{}-節草<br>Co-May||巴-{}-威<br>Bavi||浮蓮(布-{}-袋蓮)<br>Luc-binh||桑-{}-卡<br>Sonca |
|||
|- |
|- |
||
! align="left" |柬埔寨 |
|||
|[[颱風龍王 (2005年)|龍王]]||2005年颱風龍王吹襲[[華東地區]]||海葵<ref>[[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氣象局]],2006年12月13日,[http://www.cma.gov.cn/qxxw/t20061213_171681.phtml ESCAP/WMO颱風委員會第三十九次屆會在菲律賓召開]</ref> |
|||
|安-{}-比<br>Ampil||羅-{}-莎(柯羅-{}-莎)<br>Krosa||美-{}-莎克(梅-{}-莎)<br>Maysak||燦-{}-都(璨-{}-樹)<br>Chanthu||納-{}-沙(尼-{}-莎)<br>Nesat |
|||
|- |
|- |
||
! align="left" |中國大陸 |
|||
|[[颱風珍珠 (2006年)|珍珠]]||2006年颱風珍珠吹襲[[菲律賓]][[米沙鄢群島]]、[[越南]]及[[華南地區]]||三巴 |
|||
|悟-{}-空<br>Wukong||白-{}-鹿<br>Bailu||海-{}-神<br>Haishen||電-{}-母<br>Dianmu||海-{}-棠<br>Haitang |
|||
|- |
|- |
||
! align="left" |朝鮮 |
|||
|[[強烈熱帶風暴碧利斯 (2006年)|碧利斯]]||2006年強烈熱帶風暴碧利斯吹襲[[華東地區]]||馬力斯 |
|||
|雲-{}-雀<br>Jongdari||楊-{}-柳<br>Podul||紅-{}-霞<br>Noul||蒲公-{}-英<br>Mindulle||蜻-{}-蜓<br>Jamjari |
|||
|- |
|- |
||
! align="left" |香港 |
|||
|[[颱風桑美 (2006年)|桑美]]||2006年颱風桑美吹襲[[華東地區]]||山神 |
|||
|珊-{}-珊<br>Shanshan||玲-{}-玲<br>Lingling||白-{}-海-{}-豚<br>Dolphin||獅-{}-子-{}-山<br>Lionrock||榕-{}-樹<br>Banyan |
|||
|- |
|- |
||
! align="left" |日本 |
|||
|[[颱風象神 (2006年)|象神]]||2006年颱風象神吹襲[[菲律賓]][[呂宋]]及[[越南]]||麗琵 |
|||
|摩-{}-羯<br>Yagi||劍-{}-魚<br>Kajiki||鯨-{}-魚<br>Kujira||道-{}-璣(時-{}-鐘)<br>Tokei||山-{}-貓<br>Yamaneko |
|||
|- |
|- |
||
! align="left" |寮國 |
|||
|[[颱風榴槤 (2006年)|榴槤]]||2006年颱風榴槤吹襲[[菲律賓]][[呂宋]]及[[越南]]||山竹 |
|||
|麗-{}-琵<br>Leepi||藍-{}-湖<br>Nongfa||燦-{}-鴻(昌-{}-鴻)<br>Chan-hom||南-{}-川(南-{}-修)<br>Namtheun||帕-{}-卡<br>Pakhar |
|||
|- |
|- |
||
! align="left" |澳門 |
|||
|[[颱風莫拉克 (2009年)|莫拉克]]||2009年颱風莫拉克吹襲[[華東地區]]||艾莎尼 |
|||
|貝-{}-碧-{}-嘉(貝碧-{}-佳)<br>Bebinca||琵-{}-琶<br>Peipah||琵-{}-鷺<br>Peilou||瑪-{}-瑙<br>Malou||珊-{}-瑚<br>Sanvu |
|||
|- |
|- |
||
! align="left" |馬來西亞 |
|||
|[[颱風凱莎娜 (2009年)|凱莎娜]]||2009年颱風凱莎娜吹襲[[菲律賓]][[呂宋]]及[[中南半島]]||薔琵 |
|||
|普-{}-拉-{}-桑(葡萄-{}-桑)<br>Pulasan||塔-{}-巴<br>Tapah||浪-{}-卡(南-{}-卡)<br>Nangka||妮-{}-亞-{}-圖<br>Nyatoh||瑪-{}-娃<br>Mawar |
|||
|- |
|- |
||
! align="left" |密克羅尼西亞 |
|||
|[[颱風芭瑪 (2009年)|芭瑪]]||2009年颱風芭瑪吹襲[[菲律賓]][[呂宋]]、[[華南地區]]及[[越南]]||煙花 |
|||
|蘇-{}-力<br>Soulik||米-{}-娜(米-{}-塔)<br>Mitag||沙-{}-德-{}-爾<br>Saudel||沙-{}-布-{}-爾<br>Sarbul||古-{}-超(谷-{}-超)<br>Guchol |
|||
|- |
|- |
||
! align="left" |菲律賓 |
|||
|[[颱風凡那比|凡那比]]||2010年颱風凡那比吹襲[[華南地區]]||雷伊 |
|||
|西-{}-馬-{}-侖(西馬-{}-隆)<br>Cimaron||樺-{}-加-{}-沙<br>Ragasa||紫-{}-檀<br> Narra||阿-{}-穆丘<br>Amuyao||泰-{}-利<br>Talim |
|||
|- |
|- |
||
! align="left" |韓國 |
|||
|[[熱帶風暴天鷹 (2011年)|天鷹]]||2011年強烈熱帶風暴天鷹吹襲[[菲律賓]][[棉蘭老島]]||天鸽 |
|||
|飛-{}-燕(燕-{}-子)<br>Jebi||浣-{}-熊<br>Neoguri||簡-{}-拉-{}-維<br>Gaenari||古-{}-莎-{}-莉<br>Gosari||''未定'' |
|||
|- |
|- |
||
! align="left" |泰國 |
|||
|[[颱風韋森特 (2012年)|韋森特]]||與[[太平洋颶風季|東北太平洋]]颶風命名表產生同名衝突||蘭恩 |
|||
|山陀-{}-兒<br>Krathon||博-{}-羅-{}-依<br>Bualoi||艾-{}-莎-{}-尼(閃-{}-電)<br>Atsani||暹-{}-芭(芙-{}-蓉)<br>Chaba||卡-{}-努<br>Khanun |
|||
|- |
|- |
||
! align="left" |美國 |
|||
|[[颱風寶霞 (2012年)|寶霞]]||2012年颱風宝霞吹襲[[菲律賓]][[棉蘭老島]]||安比 |
|||
|百里-{}-嘉<br>Barijat||麥-{}-德-{}-姆<br>Matmo||艾-{}-濤(艾-{}-陶)<br>Etau||艾-{}-利<br>Aere||蘭-{}-恩<br>Lan |
|||
|- |
|- |
||
! align="left" |越南 |
|||
|[[強烈熱帶風暴清松 (2013年)|清松]]||其發音近似[[海嘯]](Tsunami),造成[[馬來西亞]]沿海民眾恐慌||雲雀 |
|||
|潭-{}-美<br>Trami||夏-{}-浪(哈-{}-隆)<br>Halong||班-{}-朗<br> Bang-Lang||桑-{}-達<br>Songda||''未定'' |
|||
|- |
|||
|[[颱風尤特 (2013年)|尤特]]||2013年颱風尤特侵襲[[菲律賓]][[呂宋]]及[[華南地區]]||百里嘉 |
|||
|- |
|||
|[[颱風菲特 (2013年)|菲特]]||2013年颱風菲特侵襲[[華東地區]]||木恩 |
|||
|- |
|||
|[[颱風海燕 (2013年)|海燕]]||2013年颱風海燕吹襲[[菲律賓]][[米沙鄢群島]]||白鹿 |
|||
|- |
|||
|[[颱風威馬遜 (2014年)|威馬遜]]||2014年颱風威馬遜吹襲[[菲律賓]][[米沙鄢群島]]、[[華南地區]]||2016年公佈 |
|||
|} |
|} |
||
===已停用的颱風命名=== |
|||
==路徑== |
|||
{{Main|除名太平洋颱風名稱列表}} |
|||
[[File:Pacific typhoon tracks 1980-2005.jpg|thumb|right|由1980年至2005年期間生成的所有西北[[太平洋]]熱帶氣旋路徑圖,右邊的直線右邊是[[國際日期變更線]]]] |
|||
颱風的主要生成地區為西北太平洋及[[南中國海|南海]]。當中以南海生成的熱帶氣旋數目較少。太平洋上的熱帶氣旋基本上全年都會生成,而以七至十月次數最為頻密。熱帶氣旋生成的位置分佈與季節有關,在冬、春季較為偏南,夏天和初秋較為偏北。 |
|||
熱帶氣旋生成後的移動路徑主要受[[副熱帶高氣壓]](副高)外圍氣流影響,所以副高的位置和範圍基本上決定了熱帶氣旋的路徑,其移動路徑大約可分為: |
|||
===西進型=== |
|||
熱帶氣旋在[[菲律賓]]以東海域,菲律賓以西海域(即南海)形成後,向西移動,並逐漸稍為偏北。於不同[[緯度]]生成的熱帶氣旋所經過的地區不一。緯度較低時會橫過菲律賓後進入南海,最後在[[中國]][[廣東]]、[[海南]],或[[越南]]登陸。緯度較高時可以經過[[巴士海峽]],影響[[臺灣]],然後在中國的廣東、[[福建]]登陸。由於冬、春兩季,副高位處較南,所以每年11月至5月的颱風生成緯度較低,路徑亦會偏南,一般只在北緯16度以南進入南中國海,最後在越南登陸,間中亦影響[[泰國]],甚至進入[[孟加拉灣]],例如2013年的[[颱風百合 (2013年)|颱風百-{}-合]]。 |
|||
===西北型=== |
|||
路徑和西进型接近,但向北分量增加。西北型颱風可以橫過臺灣或穿越巴士海峽、之後在中國廣東及福建沿岸登陸;亦可能經過[[琉球群島]],在中國[[浙江]]、[[江蘇]]一帶沿海登陸。這種路徑的颱風多數出現於每年盛夏七至八月間,例如2013年的[[颱風菲特 (2013年)|颱風菲特]]。 |
|||
===轉向型=== |
|||
熱帶氣旋在菲律賓以東或[[關島]]附近形成後,先向西北偏西移動,至北緯15至30度附近轉向西北,最後轉向北和東北,成一拋物線。在11月至5月,多數轉向型熱帶氣旋在東經130度以東的太平洋上轉向北,較少登陸東亞陸地,主要影響太平洋上的島嶼。6月和10至11月的轉向型熱帶氣旋亦多數在海上轉向。7至8月的熱帶氣旋在較北、較西的地方轉向,途徑可以影響臺灣、東海或中國東部沿岸浙江、江蘇等地,轉向後可以影響[[朝鮮半島]]和[[日本]]等地,例如2013年的[[颱風范斯高 (2013年)|颱風范斯高]]。 |
|||
颱風轉的方向是決定於其位置,位於北半球的颱風會作逆時針方向轉動,位於南半球的颱風會作順時針方向轉動.<ref>黃釗俊(2001)."颱風",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簡訊,90年出版163期</ref> |
|||
===迷走型=== |
|||
部份熱帶氣旋因外圍引導氣流不明,或受其他天氣系統影響(如[[藤原效應]]或[[季候風]]),路徑出現打轉、停滯等,例如2012年的[[颱風天秤 (2012年)|颱風天秤]]和2013年的[[颱風羅莎 (2013年)|颱風羅莎]]。 |
|||
==颱風預警== |
==颱風預警== |
||
{{main|熱帶氣旋警告}} |
{{main|熱帶氣旋警告}} |
||
颱風預警是[[熱帶氣旋]]盛行地區,於風暴可能侵襲期間,由各地專責機構發出的預告、警告。目的在於通知當地居民及民防組織,採取適當的預防措施,如加固房屋門窗、加強排水作為或預防性撤離。這些警告涉及警告範圍內可能遭受的災害,而不是單純重複熱帶氣旋的預測路徑及強度,對於保障生命及財產安全 |
颱風預警是[[熱帶氣旋]]盛行地區,於風暴可能侵襲期間,由各地專責機構發出的預告、警告。目的在於通知當地居民及民防組織,採取適當的預防措施,如加固房屋門窗、加強排水作為或預防性撤離。這些警告涉及警告範圍內可能遭受的災害,而不是單純重複熱帶氣旋的預測路徑及強度,對於保障生命及財產安全更為重要。<ref>{{Cite web|title=预警信息|url=https://typhoon.weather.com.cn/alarm/index.shtml|website=typhoon.weather.com.cn|access-date=2024-02-29}} {{Wayback|url=https://typhoon.weather.com.cn/alarm/index.shtml |date=20240401215422 }}</ref><ref>{{Cite web|title=熱帶氣旋警告信號生效時應注意的事項|url=https://www.hko.gov.hk/tc/informtc/precaution.htm|website=www.hko.gov.hk|language=tc|access-date=2024-02-29}} {{Wayback|url=https://www.hko.gov.hk/tc/informtc/precaution.htm |date=20240229122205 }}</ref> |
||
==相關== |
==相關== |
||
第273行: | 第198行: | ||
*[[龍捲風]] |
*[[龍捲風]] |
||
*[[颶風]] |
*[[颶風]] |
||
*[[颶母]] |
|||
*[[熱帶氣旋強度分析法]] |
*[[熱帶氣旋強度分析法]] |
||
*[[香港熱帶氣旋警告 |
*[[香港熱帶氣旋警告信號]] |
||
*[[澳門熱帶氣旋警告 |
*[[澳門熱帶氣旋警告信號]] |
||
*[[中央氣象局颱風警報]] |
|||
*[[蒲福風級]] |
*[[蒲福風級]] |
||
{{div col end}} |
{{div col end}} |
||
== |
== 注释 == |
||
{{ |
{{NoteFoot}} |
||
== 参考文献 == |
|||
{{Reflist}} |
|||
==外部連結== |
==外部連結== |
||
*[http://typhoon.ws/ 臺灣颱風資訊中心全球資訊網] {{Wayback|url=http://typhoon.ws/ |date=20100602035741 }} |
|||
*[http://twtypref.blogspot.tw/ 台灣颱風個人研究論壇(2013/11/08最新網站)] |
|||
*[http://twtybbs.com/ 台灣颱風論壇] {{Wayback|url=http://twtybbs.com/ |date=20120121203906 }} |
|||
*[http://typhoon.ws/ 臺灣颱風資訊中心全球資訊網] |
|||
*[http://severe.worldweather.org/tc/wnp/acronyms.html#TS 國際氣象組織] {{Wayback|url=http://severe.worldweather.org/tc/wnp/acronyms.html#TS |date=20050409205338 }} |
|||
*[http://twtybbs.com/ 台灣颱風論壇] |
|||
*[https://www.hko.gov.hk/tc/informtc/sound/tcname2022e.html 香港天文臺:西北太平洋及南海熱帶氣旋名字(2022)] {{Wayback|url=https://www.hko.gov.hk/tc/informtc/sound/tcname2022e.html |date=20230621094817 }} |
|||
*[http://severe.worldweather.org/tc/wnp/acronyms.html#TS 國際氣象組織] |
|||
; 熱帶氣旋分級 |
|||
*[http:// |
*[http://hkcoc.weather.com.hk/trending.htm 西北太平洋熱帶氣旋移動之研究報告] {{Wayback|url=http://hkcoc.weather.com.hk/trending.htm |date=20050831045119 }} |
||
*[http://hkcoc.weather.com.hk/cycdict/index.htm 熱帶氣旋字典] {{Wayback|url=http://hkcoc.weather.com.hk/cycdict/index.htm |date=20051201181617 }} |
|||
'''熱帶氣旋分級''' |
|||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80711020814/http://www.nmc.cn/publish/typhoon/typhoon_new.html 中国国家气象中心台风快讯] |
|||
*[http://hkcoc.weather.com.hk/trending.htm 西北太平洋熱帶氣旋移動之研究報告] |
|||
*[http://hkcoc.weather.com.hk/cycdict/index.htm 熱帶氣旋字典] |
|||
{{-}} |
|||
{{天氣系統}} |
{{天氣系統}} |
||
{{熱帶氣旋 |
{{熱帶氣旋級別}} |
||
{{太平洋颱風季}} |
|||
{{Authority control}} |
{{Authority control}} |
||
[[Category:按强度分类的热带气旋]] |
[[Category:按强度分类的热带气旋]] |
||
[[Category:台风| ]] |
|||
[[Category:香港天文台的熱帶氣旋等級]] |
[[Category:香港天文台的熱帶氣旋等級]] |
||
[[Category:热带气旋气象学]] |
[[Category:热带气旋气象学]] |
||
[[Category:台风的命名方式]] |
2024年11月27日 (三) 12:42的最新版本
颱風 | |||||||||||
| |||||||||||
朝鲜语名稱 | |||||||||||
---|---|---|---|---|---|---|---|---|---|---|---|
諺文 | 태풍 | ||||||||||
汉字 | 颱風 | ||||||||||
| |||||||||||
日语名称 | |||||||||||
汉字 | 台風・颱風 | ||||||||||
| |||||||||||
英语名称 | |||||||||||
英语 | typhoon |
系列之一 |
熱帶氣旋 |
---|
熱帶氣旋概述 热带气旋专题·熱帶氣旋主題 |
颱風(英語:typhoon)是对发生于西北太平洋及南中國海地區的较强的热带气旋的一种稱呼;相對應地,发生于大西洋及北太平洋东部的热带气旋稱為「颶風」(hurricane),发生于孟加拉湾的称为“风暴”等[1][2]。热带气旋底层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速要达到某个阈值才称作台风(较弱的热带气旋只称热带低压、热带扰动等)。不同氣象机构對该風速值有不同定義,世界氣象組織定为12级(即64節或32.7米/秒或118千米/时)。[1]中国气象局过去只用“台风(级)”一词表示热带气旋的一个强度等级(12—13级,32.7-41.4m/s)而不指代热带气旋本身,但为便于公众气象服务,自2013年起将强度达8级(17.2m/s)以上的热带气旋直接称作“台风”(其中8—9级、10—11级的热带气旋,世界氣象組織分别称作熱帶風暴、強烈熱帶風暴);“台风”自此既指达到热带风暴强度的热带气旋,又可表示一种强度等级[3]。台灣和日本在日常称呼中,亦將近中心最大風速达到8级(34節或63公里/时)以上的熱帶氣旋稱為颱風。本条目所说的“台风”,指的是达到热带风暴等级(8级)的热带气旋。
国际上,世界气象组织规定,當发生于西北太平洋(具体来说,是指东经180度以西、赤道以北的太平洋洋面)或南海的熱帶氣旋達到熱帶風暴強度时,由日本氣象廳負責根据颱風委員會14個成員国家或地区提供的《台风命名表》對其进行編號命名[4];若生成于其他洋面的热带气旋移入西北太平洋洋面(一般只有东北太平洋的飓风),则只编号不命名(沿用该飓风原名)。这种热带气旋的国际编号及命名是唯一的。此外,一些气象部门有自己的编号或命名,如中国气象局也会按照同一标准对热带气旋进行编号,称“国内编号”,可能与“国际编号”不一致[註 1];菲律宾虽然作为台风委员会成员为台风命名表提供了名字,但菲律宾大气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务管理局会在国内另给台风命名。
據夏威夷聯合颱風警報中心統計,1950年至2022年間西北太平洋及南海海域,平均每年有26.5個被命名的熱帶氣旋生成,其中平均每年有16.6個達到中心持續風速64節的颱風標準[6]。出現最多颱風的月份是8月,其次是7月和9月。
名称由来
[编辑]「颱風」一词被认为源自古漢語「風癡」,今吳語南支的溫州話、台州話仍稱“風癡”,而閩南語的「風癡」音變為「風颱」,傳入官話後語序顛倒為「颱風」。[7]“癡”意指「長久」,古語有癡雨、癡雲、癡風。癡風最早出處為1124年徐兢《宣和奉使高麗圖經》,「海道之難甚矣...又惡三種險:曰癡風,曰黑風,曰海動。癡風之作,連日怒號不止,四方莫辨」。[7]「風癡」在文獻中見於南宋《增脩互注禮部韻畧》,「颶風者,具四方之風也,永嘉人謂之風癡。」[8]。「風颱」最早出處是1566年潮州戲文《荔鏡記》載「風台過了,今即會(回)南」。[7]「颱風」在文獻中見於1688年《臺灣府志》[7]。部份閩南語把「風癡」俗寫作「風篩」。[7]
相比「風癡」,漢語對颱風更早的稱呼是「舊風」、「風舊」,舊在古語指「長久」。280年晉《三國志·吳書·陸凱傳》載「蒼梧、南海,歲有舊風瘴氣之害,風則折木,飛沙轉石」,廣東在20世紀各地方志均收粵語「打風舊」一語,1990年調查時廣東年輕人只知普通話颱風,不知舊風。[7]另一說法「颶風」音近「舊風」,兩者實為一物,同音訛字。[9]453年《南越志》載「熙安多颶風。颶者,具四方之風也;一曰懼風,言怖懼也。」[7]約810年代《唐國史補》:「南海人言:海風四面而至,名曰颶風。颶風將至,則多虹蜺,名曰颶母。」[10]唐《嶺表錄異》、[11]《舊唐書》[12]、《宋史》[13]也有颶風用例。
各地對颱風的說法不同,1761年《重修潮州府志》收錄29種颱風的說法,包括回南風、落西風、蕩西風、奔龍、鐵風篩,1678年《廣東新語》亦收錄少量颶風的說法。[7]清末較常用為「颶風」,1922年竺可楨主張以「颱風」對譯typhoon,並在他擔任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所長時獨尊「颱風」一語,令「颱風」成主流。[7]
「颱風」又有源自希臘語的說法。1560年葡萄牙人费尔南·门德斯·平托《遠游記》介紹了明朝沿海的颱風,歐洲學者稱此源自阿拉伯语tūfān(意為「轉」),最終源自古希腊语tuphōn(象徵暴風的希臘神話人物堤丰)。此一說法為現代歐洲的詞典承襲,但若中文「颱風」源自歐洲或中東,中國古籍應有記載外國人稱風暴為颱風的記錄,然而沒有。[14][15]
生成
[编辑]台风发源于热带海面,由于温度高,大量海水被蒸发到空中,形成低气压中心。随着气压的变化和地球自身的运动,流入的空气也旋转起来,形成一个逆时针旋转(位於北半球)的空气漩涡,这就是热带气旋,称为热带扰动。只要气温不下降,海水温度也足够高,这个热带气旋就会越来越强大,最后形成台风。
生成动力
[编辑]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的科学家估计,一个热带气旋每天释放5×1019至2×1020焦耳的能量,比人类所有發電機加起来高200倍,或等于每20分钟引爆一颗1000万吨的核弹。
结构上来说,热带气旋是一个由云、風和雷暴组成的巨型的旋转系统,它的基本能量来源是在高空水汽冷凝时汽化热的释放。所以,热带气旋可以被视为由地球的自转和引力支持的一个巨型热力发动机,另一方面,热带气旋也可被看成一种特别的中尺度对流复合体(英語:Mesoscale Convective Complex),不断在广阔的暖湿气流来源上发展。因为当水冷凝时有一小部分释放出来的能量被转化为动能,水的冷凝是热带气旋附近高风速的原因。高风速和其导致的低气压令蒸发增加,继而使更多的水汽冷凝。大部分释放出的能量驱动上升气流,使风暴云层的高度上升,进一步加快冷凝。
热带气旋因此能够取得足够的能量自给自足,这是一个正回授的回圈,使得只要暖湿气流和较高的水温可以维持,越来越多的能量便会被热带气旋吸收。其他因素例如空气持续地不均衡分布也会给予热带气旋能量。地球的自转使热带气旋旋转并影响其路径,这就是科里奥利力的作用。综合以上叙述,使热带气旋形成的因素包括一个预先存在的天气扰动、高水温、湿润的空气和在高空中相对较低的风速。如果适合的环境持续,使热带气旋正反馈的机制藉著大量的能量吸收被启动,热带气旋就可能形成。
深层对流作为一种驱动力是热带气旋与其他气旋系统的主要分别,因为深层对流在热带气候地区中最强,所以热带气旋大多在热带地区生成。相对地,中纬度气旋的主要能量来源是大气中的已存在的水平温度梯度。如果热带气旋要维持强度,就必须留在温暖的海面上,使正反馈机制得以持续。因此,当热带气旋移入内陆,强度便会迅速减弱。
结构
[编辑]颱風的主要生成地區為西北太平洋及南海,当中以南海生成的熱帶氣旋數量較少。太平洋上的熱帶氣旋基本上全年都會生成,而以七至十月次數最為頻密。熱帶氣旋生成的位置分佈與季節有關,在冬、春季較為偏南,夏天和初秋較為偏北。
熱帶氣旋生成後的移動路徑主要受副熱帶高氣壓(副高)外圍氣流影響,所以副高的位置和範圍基本上決定了熱帶氣旋的路徑,其移動路徑大約可分為:
西進型
[编辑]台风在菲律賓周遭海域形成後,向西移動,並漸漸稍為偏北。於不同緯度生成的熱帶氣旋所經過的地區不一。緯度較低時會橫過菲律賓後進入南海,最後在廣東、廣西、海南、越南一帶登陸。緯度較高時可以經過巴士海峽,影響臺灣,然後在廣東、福建一帶登陸。由於冬、春兩季,副高位處較南,所以每年11月至5月的颱風生成緯度較低,路徑亦會偏南,一般只在北緯16度以南進入南海,最後在越南登陸,間中亦影響泰國,甚至進入孟加拉灣,例如2020年的熱帶風暴艾濤。
西北型
[编辑]路徑和西进型接近,但向北分量增加。西北型颱風可以橫過臺灣島或穿越巴士海峽、之後在廣東及福建一帶沿岸登陸;亦可能經過琉球群島,在浙江、江蘇一帶沿海登陸。這種路徑的颱風多數出現於每年盛夏七至八月間,例如1996年的颱風賀伯、2021年的颱風煙花。
轉向型
[编辑]熱帶氣旋在菲律賓以東或關島附近形成後,先向西北偏西移動,至北緯15至30度附近轉向西北,最後轉向北和東北,成一拋物線。在11月至5月,多數轉向型熱帶氣旋在東經130度以東的太平洋上轉向北,較少登陸東亞陸地,主要影響太平洋上的島嶼。6月和10至11月的轉向型熱帶氣旋亦多數在海上轉向。7至8月的熱帶氣旋在較北、較西的地方轉向,途徑可以影響臺灣海峽北部和東海沿岸地區,轉向後可以影響朝鮮半島和日本等地,例如2018年的颱風康妮。
迷走型
[编辑]部份熱帶氣旋因外圍引導氣流不明,或受其他天氣系統影響(如藤原效應或季候風),路徑出現打轉、停滯等,明顯的例子有:1986年的颱風韋恩、1991年的颱風耐特、2001年的颱風納莉、2016年颱風獅子山等等。
強度分級
[编辑]世界氣象組織及日本氣象廳以颱風(蒲福風級12級)為熱帶氣旋的最高級別,但部份氣象部門會按需要而設立更高級別,如中國氣象局、澳門氣象局、香港天文台之強颱風、超強颱風[17],台灣中央氣象局之強烈颱風,夏威夷聯合颱風警報中心之超級颱風。
命名及編號
[编辑]因為海洋上可能同時出現多個熱帶氣旋。在西北太平洋,几乎每两年都会出现一次3个热带气旋同时出现的“三旋共舞”现象。最高纪录是1960年8月23日,贝丝、卡门、黛拉、艾琳、费依等5个台风同时出现而形成的“五旋共舞”[18]。由于当时这5个台风构成了一个类似倒置的奥运五环的形状且当年举办了罗马奥运会,这个现象也被称为“五环台风”[19]。
美國軍方於關島上設置的聯合颱風警報中心(現已移至夏威夷),在二次大戰習慣對熱帶氣旋給予名字,方便識別。最初的名字全為女性,後來在1979年加入男性名字。從1947年至1999年,西北太平洋及南海區域的熱帶氣旋非正式地採用上述名字。
早在20世紀初至中期,中國及日本已自行為區內的熱帶氣旋編配一個4位數字編號,編號首2位為年份,後2位為該年順序號。例如0312,即2003年第12號熱帶氣旋。而美國海軍則為整個西北太平洋內的熱帶氣旋編配一個兩位數字編號,之後並改成兩位元數字加上英文字母W。
為減少混亂,日本在1981年獲委託為每個西北太平洋及南海區域內的達到熱帶風暴強度的熱帶氣旋編配一個國際編號,但容許其他地區繼續自行給予編號。自此,在大部分國際發佈中,發佈機構會把國際編號放在括號內(JTWC除外)。但是,各氣象機構有時對熱帶氣旋的編號會有差別,主要是因為其對熱帶氣旋強度的評估有所不同。例如在2006年太平洋颱風季,中國氣象局曾對一個未被日本氣象廳命名的風暴(中國氣象局的0614)編號,因此在餘下的風季,前者的編號都比後者的多出一個[20][21]。
1997年在香港舉行的颱風委員會第30次會議決定,由2000年開始,西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命名表由世界氣象組織颱風委員會(英語:WMO Typhoon Committee)制訂,共有五份命名表,分別由14個成員各提供兩個名字組成,名字會以提供方的英文名順序使用。不同於大西洋及東北太平洋,循環使用(即用完140個後名稱,回到第一個重新開始)。日本氣象廳會同時根據這一套新名單為這些熱帶氣旋命名。這些名字及編號除了用於為國際航空及航海界發放的預測和警報外,亦是向國際媒體發放熱帶氣旋消息時採用的規範名稱。
同屬颱風委員會成员,中國氣象局、香港天文臺及澳門氣象局使用三家商議一致的中文譯名。[22][23]臺灣不是颱風委員會成员,使用另行翻譯的中文译名;也並非世界氣象組織颱風委員會的委員,無法提供颱風名稱,亦無法提出除名要求。
當熱帶氣旋對某地區造成嚴重破壞,其可要求將其除名。原來的起名方會再提一個名字作替補。例如香港曾於2005年及2023年舉辦「颱風名字徵集活動」,由市民提名,再選出若干優勝名字,提交至世界氣象組織以最終選出其中一個名字。[24]
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未必會使用世界氣象組織的颱風命名,例如2020年造成重大破壞的颱風莫拉菲,在菲律賓的名字為「坤塔」(Quinta)。但菲律賓的除名方案和世界氣象組織一樣,如果造成嚴重傷亡則將被除名。
颱風命名中英對照表
[编辑]提供方 | 颱風名稱中英標準翻譯對照表 (與陆港澳统一譯名不一致的臺灣譯名[25]以括號標出) | ||||
---|---|---|---|---|---|
柬埔寨 | 達維(丹瑞) Damrey |
康妮(康芮) Kong-rey |
娜基莉(娜克莉) Nakri |
科羅旺 Krovanh |
翠絲 Trases |
中國大陸 | 未定 | 銀杏 Yinxing |
風神 Fengshen |
杜鵑 Dujuan |
木蘭 Mulan |
朝鮮 | 鴻雁 Kirogi |
桃芝(桔梗) Toraji |
海鷗 Kalmaegi |
舒力基 Surigae |
米雷 Meari |
香港 | 鴛鴦 Yun-yeung |
萬宜 Man-yi |
鳳凰 Fung-wong |
彩雲 Choi-wan |
青馬 Tsing-ma |
日本 | 小犬 Koinu |
天兔 Usagi |
天琴 Koto |
小熊 Koguma |
蝎虎 Tokage |
寮國 | 布拉萬 Bolaven |
帕布 Pabuk |
洛鞍 Nokaen |
薔琵 Champi |
坡鹿 Ong-mang |
澳門 | 三巴 Sanba |
蝴蝶 Wutip |
西望洋 Penha |
煙花 In-Fa |
梅花 Muifa |
馬來西亞 | 杰拉華(鯉魚) Jelawat |
聖帕 Sepat |
鸚鵡 Nuri |
查帕卡 Cempaka |
苗柏(莫柏) Merbok |
密克羅尼西亞 | 艾雲尼(艾維尼) Ewiniar |
木恩 Mun |
森拉克(辛樂克) Sinlaku |
尼伯特 Nepartak |
南瑪都 Nanmadol |
菲律賓 | 馬力斯 Maliksi |
丹娜絲 Danas |
黑格比(哈格比) Hagupit |
盧碧 Lupit |
塔拉斯 Talas |
韓國 | 格美(凱米) Gaemi |
百合 Nari |
薔薇(薔蜜) Jangmi |
銀河 Mirinae |
核桃 Hodu |
泰國 | 派比安(巴比侖) Prapiroon |
韋帕(薇帕) Wipha |
米克拉 Mekkhala |
妮妲 Nida |
玫瑰(庫拉) Kulap |
美國 | 瑪莉亞 Maria |
范斯高 Francisco |
海高斯(無花果) Higos |
奧麥斯 Omais |
洛克 Roke |
越南 | 山神 Son-Tinh |
竹節草 Co-May |
巴威 Bavi |
浮蓮(布袋蓮) Luc-binh |
桑卡 Sonca |
柬埔寨 | 安比 Ampil |
羅莎(柯羅莎) Krosa |
美莎克(梅莎) Maysak |
燦都(璨樹) Chanthu |
納沙(尼莎) Nesat |
中國大陸 | 悟空 Wukong |
白鹿 Bailu |
海神 Haishen |
電母 Dianmu |
海棠 Haitang |
朝鮮 | 雲雀 Jongdari |
楊柳 Podul |
紅霞 Noul |
蒲公英 Mindulle |
蜻蜓 Jamjari |
香港 | 珊珊 Shanshan |
玲玲 Lingling |
白海豚 Dolphin |
獅子山 Lionrock |
榕樹 Banyan |
日本 | 摩羯 Yagi |
劍魚 Kajiki |
鯨魚 Kujira |
道璣(時鐘) Tokei |
山貓 Yamaneko |
寮國 | 麗琵 Leepi |
藍湖 Nongfa |
燦鴻(昌鴻) Chan-hom |
南川(南修) Namtheun |
帕卡 Pakhar |
澳門 | 貝碧嘉(貝碧佳) Bebinca |
琵琶 Peipah |
琵鷺 Peilou |
瑪瑙 Malou |
珊瑚 Sanvu |
馬來西亞 | 普拉桑(葡萄桑) Pulasan |
塔巴 Tapah |
浪卡(南卡) Nangka |
妮亞圖 Nyatoh |
瑪娃 Mawar |
密克羅尼西亞 | 蘇力 Soulik |
米娜(米塔) Mitag |
沙德爾 Saudel |
沙布爾 Sarbul |
古超(谷超) Guchol |
菲律賓 | 西馬侖(西馬隆) Cimaron |
樺加沙 Ragasa |
紫檀 Narra |
阿穆丘 Amuyao |
泰利 Talim |
韓國 | 飛燕(燕子) Jebi |
浣熊 Neoguri |
簡拉維 Gaenari |
古莎莉 Gosari |
未定 |
泰國 | 山陀兒 Krathon |
博羅依 Bualoi |
艾莎尼(閃電) Atsani |
暹芭(芙蓉) Chaba |
卡努 Khanun |
美國 | 百里嘉 Barijat |
麥德姆 Matmo |
艾濤(艾陶) Etau |
艾利 Aere |
蘭恩 Lan |
越南 | 潭美 Trami |
夏浪(哈隆) Halong |
班朗 Bang-Lang |
桑達 Songda |
未定 |
已停用的颱風命名
[编辑]颱風預警
[编辑]颱風預警是熱帶氣旋盛行地區,於風暴可能侵襲期間,由各地專責機構發出的預告、警告。目的在於通知當地居民及民防組織,採取適當的預防措施,如加固房屋門窗、加強排水作為或預防性撤離。這些警告涉及警告範圍內可能遭受的災害,而不是單純重複熱帶氣旋的預測路徑及強度,對於保障生命及財產安全更為重要。[26][27]
相關
[编辑]注释
[编辑]参考文献
[编辑]- ^ 1.0 1.1 Terminologies and Acronyms used in the region of Western North Pacific and the South China Sea by the Typhoon Committee Members. Severe Weather Information Centre, 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 2005 [2023-08-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05).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上海台风研究所. 热带气旋在全球不同洋域的名称 - 台风常识. 中国台风网. 2011-04-25.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赵晓妮. 气象局规范台风用语 热带风暴等统称为台风. 中国气象局. 2013-11-07 –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刘志雨; 何惠. 亚太经社会暨世界气象组织台风委员会. 中国大百科全书. 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22-12-23.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袁晗; 屈凤秋. 详解台风“泰利”的前世今生. 新华网. 2023-07-18.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Northwest Pacific Ocean Historical Tropical Cyclone Statistics. Colorado State University. 2023-03-10 [2023-03-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15).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李荣. 台风的本字(上). 方言. 1990, (4) [2023-0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26).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李荣. 台风的本字(中). 方言. 1991, (1) [2023-0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26).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李荣. 台风的本字(下). 方言. 1991, (2) [2023-0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26).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李荣; 冯爱珍(摘编). 台风的本字. 科技术语研究(季刊). 2006, 8 (4) [2023-0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13).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毛晃; 毛居正. 卷四. 增脩互注禮部韻畧. 南宋.
颶 海中大風韓愈赴江陵詩颶起最可畏注嶺南錄異云嶺嶠夏秋雄風曰颶音具房千里投荒雜錄云南方諸郡皆有颶風以其四面風俱至也蘇軾颶風賦颶風者具四方之風也永嘉人謂之風癡增入
- ^ 郭必之. 從虞支兩韻「特字」看粵方言跟古江東方言的聯繫. 語言暨語言學. 2004, 5 (3): 591-592, 596-597 [2023-08-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13).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李肇. 卷下. 唐國史補. 唐.
南海人言:海風四面而至,名曰「颶風」。颶風將至,則多虹蜺,名曰「颶母」。
- ^ 劉恂. 卷上. 嶺表錄異. 唐.
惡風謂之颶。壞屋折樹,不足喻也。……每年八月,潮水最大,秋中復多颶風。當潮水未盡退之間,颶風作,而潮又至,遂至波濤溢岸,淹沒人廬舍,蕩失苗稼,沈溺舟船,南中謂之遝潮。
- ^ 本紀第十五 憲宗下. 舊唐書.
(元和十一年八月)戊申,容州奏颶風海水毀州城。
- ^ 志第二十 五行五. 宋史.
(開寶)八年十月,廣州颶風起,一晝夜,雨水二丈餘,海為之漲,飄失舟楫。……(太平興國)七年八月,瓊州颶風……八年九月,太平軍颶風……十月,雷州颶風……九年八月,白州颶風……至道二年八月,潮州颶風……(景德)八月,福州海上有颶風……(熙寧)九年十一月,海陽潮陽二縣颶風、潮……元豐四年六月,邕州颶風……五年六月,朱崖軍颶風……(乾道)八年六月丙辰,惠州颶風……(淳熙)十年八月辛酉,雷州颶風……(紹熙五年)秋,明州颶風駕海潮……(嘉定)十七年秋,福州颶風……景定四年十一月,福州颶風
- ^ 吴立广. 台风一词的历史沿革. 气象学报 (北京: 中国气象学会). 2020, 78 (6) [2023-0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19).
从3方面梳理了古今中外能够查到的与台风一词来源有关的文献,图7是对台风一词历史沿革的总结。根据前面的分析,得到2个结论:(1)关于台风词源的争议出现在16世纪后期平托《远游记》出版以后,特别是Renaudot在1718年出版了《”苏莱曼游记”注释》以后,到现在已经302 a了;(2)欧洲一些学者没有给出有说服力的证据支持“台风”源自希腊语的说法,也没有给出“台风”在阿拉伯语和印度洋周边国家语言中来自希腊语的证据。同时,如果这些国家语言中“台风”来自希腊语的话,并且通过始于汉代的“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把台风传播到中国,中国的古籍中应该有记载,古籍中只有外国人把台风称为“黑风”的记载。因此,现存的文献资料不支持台风从希腊语,经过阿拉伯语,再到中文的传播线路图,虽然台风在英文中的演变受到希腊语影响的可能性存在。 虽然飓风的说法在中国历史上长期占主导地位,在20世纪初大变革的社会环境下促进在官方语言中“台风”代替“飓风”。从公元453年(宋)怀远被贬到广州到1937年《国语词典》的出版,这段时间有近1500 a。而在沿海方言中台风一词至少在宋代就已经出现,台风一词在中文中有自身独立的演变过程,时间长达800多年。从时间上来说,从浙江吴语的“风痴”经过口语到福建的“痴风”,由于“痴”和“颱”在闽语中发音相近,在闽语中变成“风颱”和“颱风”。葡萄牙船队在闽语地区遭遇风暴,被告知叫“痴风”或“颱风”。来往中国和欧洲的船队通过印度洋,把“台风”一词传播到印度洋沿海国家和欧洲,在欧洲语言文化环境中进一步演变,最后在19世纪后期演变为现代英语的“typhoo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Fu; et al. Historic and Future Perspectives of Storm and Cyclone (PDF).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2023, 40 (3): 450–451 [2023-02-26].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2-26).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国家气象信息中心-中国气象数据网. data.cma.cn. [2024-02-29].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台风强度等级 - 台风常识 - 中国台风网. www.typhoon.org.cn. [2024-02-29].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信欣. 三台风海上混战会发生什么?. 中国天气. 2015-07-06 [2016-01-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2-0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平沼, 洋司; 花木, 亮; 槇野, 修. あの日の空もよう 天気で振り返る戦後50年. 日本: PHP研究所. 1995-08-07 (日语).
- ^ 日本氣象廳,2006年熱帶氣旋路徑圖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07-02-05.,2006年日本的編號只有23個(日語)
- ^ 泉州颱風網,根據中國氣象局編成的颱風資料[失效連結],200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編號有24個
- ^ 香港天文臺颱風名字中文譯名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交通部中央氣象局,氣象常識—颱風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07-08-21.
- ^ 香港天文臺,熱帶氣旋命名比賽結果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https://www.cwa.gov.tw/V8/C/K/Encyclopedia/typhoon/#typhoon-07.
- ^ 预警信息. typhoon.weather.com.cn. [2024-02-29].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熱帶氣旋警告信號生效時應注意的事項. www.hko.gov.hk. [2024-02-29] (tc).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外部連結
[编辑]- 臺灣颱風資訊中心全球資訊網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台灣颱風論壇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國際氣象組織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香港天文臺:西北太平洋及南海熱帶氣旋名字(2022)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熱帶氣旋分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