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犁危機:修订间差异
外观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小 →俄國入侵 |
Cat-a-lot:分类间移动:从Category:清朝—沙皇俄国关系到Category:清朝—俄罗斯帝国关系 using Cat-a-lot |
||
(未显示29个用户的63个中间版本) | |||
第1行: | 第1行: | ||
{{onesource|time=2022-06-01}} |
|||
'''伊犁危機'''(1862年-1881年),是一場在[[清朝]][[同治]]、[[光緒]]年间爆發的邊境衝突的總稱,是次危機令清朝失去了[[外西北]]。同治三年(1864年)四月,[[库车]]回民举事,此时[[清政府]]的西北[[清朝军队|官军]]主力正在平定[[陝甘回變|陝甘回亂 |
'''伊犁危機'''(1862年-1881年),是一場在[[清朝]][[同治]]、[[光緒]]年间爆發的邊境衝突的總稱,是次危機令清朝失去了[[外西北]]。同治三年(1864年)四月,[[库车]]回民举事,此时[[清政府]]的西北[[清朝军队|官军]]主力正在平定[[陝甘回變|陝甘回亂]]。 |
||
== 收复伊犁 == |
|||
俄国以“代收代守”为理由侵占伊犁,因至左宗棠收复新疆大部,则已经平叛,中俄开始进行交涉中国收回伊犁之事,而俄国则采取拖延之策<ref name=":6">{{Cite book|title=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last=[[徐中约]]|first=|publisher=世界图书北京出版公司|year=2013-08|isbn=978-7-5100-4955-2|location=北京|pages=|series=插图重校 第6版}}</ref>{{Rp|235}}。 |
|||
1879年,代表清廷赴法国交涉之[[崇厚]]擅自签订《[[里瓦几亚条约]]》,中国朝野闻讯哗然,[[张之洞]]等[[士大夫]]主战之情高涨,崇厚一度被令秋后问斩引起各国外交官之抗议和[[维多利亚 (英国女王)|维多利亚女王]]之求情<ref name=":6" />{{Rp|236}}。李鸿章邀请英国传奇军官[[查理·喬治·戈登|戈登]]来华叙谈,而沙俄则派遣23艘军舰至中国炫耀武力<ref name=":6" />{{Rp|236}}。新任对俄谈判代表[[曾纪泽]]决定在领土问题上寸步不让,商讨妥协于通商和赔款事宜;成行前,[[英國外交及聯邦事務部|英国外交部]]向其保证称英国驻俄羅斯大使馆会为其提供非官方协助<ref name=":6" />{{Rp|236-237}}。[[俄土战争 (1877年-1878年)|土耳其战争]]和[[1878年柏林會議|柏林会议]]已经造成俄国之经济萧条及外交孤立<ref name=":6" />{{Rp|237}}。 |
|||
同治十年(1871年),沙俄趁浩罕领导阿古柏在[[天山南路]]之际,出兵新疆[[伊犁]]地区,並攻滅伊犁蘇丹國;1877年,[[清军收复新疆之战|清政府平定新疆]];次年派[[崇厚]]赴俄谈判收回伊犁问题;1879年10月2日崇厚擅自签定了《[[里瓦几亚条约]]》;按约中国仅收回[[伊犁河]]上游谷地,但丧失的主权甚多以遭到朝野的反对;1880年,清政府派曾纪泽赴俄修订条约;1881年2月24日,签定中俄《[[改订条约]]》,即《[[伊犁条约]]》。根据条约,沙俄归还伊犁,但割去了伊犁[[霍爾果斯]]以西地区。 |
|||
1881年,中国签订《[[伊犁條約|圣彼得堡条约]]》,中国收回[[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伊犁]]全境及[[特克斯县|特克斯]]等地<ref name=":6" />{{Rp|237}} |
|||
== 背景 == |
|||
1851年,清政府與俄羅斯帝國签订《伊犁丶塔爾巴哈台通商章程》,开放伊犁[[惠遠城]]、塔爾巴哈台與绥靖城貿易,俄國由此開始在新彊的權力擴張。 |
|||
同治元年(1862年),由於聖山砍竹事件,陝甘地區爆發大規模回民起義,之後更帶動了同治四年[[同治新疆回变|同治新疆回變]]的發生。 |
|||
1862年,由於俄國在中亞征服了[[浩罕汗国|浩罕汗國]]和[[希瓦汗国|希瓦汗國]]大片國土,擁有足夠的實力和資源更進一步擴張。時任俄國西西伯利亞軍區二等參謀{{tsl|ru|Кауфман, Константин Петрович фон|康斯坦丁·考夫曼}}提出入侵清朝的計劃,並上呈戰爭部,戰爭部長{{tsl|ru|Милютин, Дмитрий Алексеевич|迪米德里·米柳京}}認同其主張,上書皇帝[[亚历山大二世 (俄国)|亞歷山大二世]],提出讓軍隊偽裝成匪徒,進入國境搶掠人畜,乘機挑釁,待清軍反攻則發動大規模入侵,亞歷山大二世允許<ref>Константин Петрович фон Кауфман // Сибирский торгово-промышленный ежегодник 1913. Издание Д. Р. Юнг. Типография «Наш век». 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 1912 p.191</ref>。 |
|||
俄國亦資助[[哲合忍耶]]派等伊斯蘭新教教派,以對抗傳統的[[遜尼派]](舊教)。[[馬化龍]]丶[[白彥虎]]等人均曾接受俄國援助,在當地回民武裝的幫助下,俄軍開始入侵新疆<ref>《清代西北回民事變——社會文化適應與民族認同的省思》,張中復:聊經出版公司,2001年p.137</ref><ref> "Familiar Strangers: A History of Muslims in Northwest China (Studies on Ethnic Groups in China)", Jonathan N. Lipman,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February 1998) p.133, p.147</ref><ref>Сушанло М., Дунганское восстание второй половины XIX в. и роль в нем Бай Янь-ху, Фрунзе, 1959. p. 67-74</ref>。 |
|||
== 俄國入侵 == |
|||
{{Infobox Military Conflict |
|||
|conflict=俄羅斯帝國干涉同治回變 |
|||
|partof=[[陝甘回變]] |
|||
|image=[[File:Battle_at_the_Wei_River_(Weihe).jpg|300px]] |
|||
|caption=魏河之戰 |
|||
|date=1863年3月26日-1864年7月26日 |
|||
|place=[[外西北]] |
|||
|result=*俄國決定性勝利 |
|||
*簽訂《[[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中俄戡分西北界約記]]》 |
|||
*清朝在新彊的統治遭到削弱,使[[同治新疆回变|同治新疆回變]]進一步加劇 |
|||
|territory=清朝割讓[[帕米爾高原]]以北、[[唐努烏梁海]]以西的外西北地區予俄羅斯帝國 |
|||
|combatant1={{flag|Russian Empire}} <small> |
|||
|combatant2=[[File:Flag_of_the_Qing_dynasty_(1862).png|22px]] [[清朝]] |
|||
|commander1={{tsl|ru|Колпаковский, Герасим Алексеевич|格拉希姆·科爾帕科夫斯基}}<br />{{tsl|ru|Серов, Василий Родионович|瓦西里·謝羅夫}}<br />{{tsl|ru|Романовский, Дмитрий Ильич|迪米德里·諾曼諾韋斯基}}<br /> {{tsl|ru|Верёвкин, Николай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尼古拉·威里夫金}}<br />及其他本地回軍 |
|||
|commander2=[[奕訢|恭親王奕訢]]<br />[[伊犁將軍]][[常清]]<br />[[烏魯木齊都統]][[額宸]]<br />[[烏里雅蘇台將軍]][[明誼]]<br />[[塔爾巴哈臺參贊大臣]][[錫霖]]<br />[[伊犁參贊大臣]][[明緒]]<br />[[巴里坤領隊大臣]][[訥爾濟]]<br />'''援軍'''<br />札薩克卓哩克圖汗[[喇特那巴咱爾]]<br />[[葉爾羌參贊大臣]][[景廉]] |
|||
|strength1=第42、57步兵師及第2奧倫堡哥薩克騎兵師、第7薩克騎兵師。41個獨立營,第22丶37丶39丶56炮兵旅,72個獨立偵察連,約26,000人<ref>Думан Л. И., Биянху — вождь дунганского восстания 1862—1877 гг., "Записки института востоковедения АН СССР", 1939. p. 68</ref>。 |
|||
|strength2= 新疆軍民120,000<br />蒙古援軍50,000<ref>《遠疆廣略·伊犁迪化科布多記》卷四</ref><ref>恭親王奕訢《奉上喻蒙古兩盟兵馬前往烏魯木齊助剿事》[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item/00/06/14/81.html 清軍機處建檔]</ref> |
|||
|casualties1= 1,070人戰死或失蹤<ref>Думан Л. И., p. 93</ref> |
|||
|casualties2= 戰役死傷不少於30,000人 |
|||
}} |
|||
同治二年六月二十二日(1862年4月23日)晚,俄軍首次越境入侵新疆西北部,遭到清軍撃退<ref>[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item/00/05/eb/07.html 奏為俄人逼近卡倫及派兵防堵預備援兵由]</ref>。6月4日,俄軍強佔哈薩克草原邊境卡倫,[[伊犁參贊大臣]][[明緒]]向俄國西西伯利亞總督請求退兵,俄國以平叛為由拒絕<ref>[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item/00/05/ef/b0.html 奏報哈薩克地方往年夏日應設卡倫地方已被俄國兵隊佔踞]</ref>6月20日及7月2日,兩軍分別在鄂尔果珠勒和歷坊開火<ref>[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item/00/05/f0/95.html 奏陳豫籌邊防事宜]</ref>,俄國駐大清國全權大使{{tsl|ru|Николай Павлович Игнатьев|尼古拉·伊格那提耶夫}},要求大清對俄兵之死賠償,並嚴懲擅殺俄兵之將士。恭親王奕訢拒絕,與伊格那提耶夫及{{tsl|ru|ИвaH Φёдοpοвич Бaбkοв|伊凡·巴布科夫}}展開多次會談<ref>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item/00/05/eb/52.html</ref><ref>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item/00/05/eb/53.html</ref><ref>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item/00/05/eb/54.html</ref><ref>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item/00/05/eb/56.html</ref><ref>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item/00/05/ee/84.html</ref>,沒有成果。1863年3月1日,雙方談判破裂,14日,俄方不接受恭親王提出之條件,指責清朝無力維持邊陲安定,宣布干涉同治回變。3月26日,俄軍入侵外西北,戰爭爆發<ref>Думан Л. И., p. 43-64</ref>。 |
|||
==來源== |
==來源== |
||
第38行: | 第14行: | ||
{{清代新疆}} |
{{清代新疆}} |
||
{{清朝歷史事件}} |
{{清朝歷史事件}} |
||
[[Category:中俄边界问题]] |
[[Category:中俄边界问题]] |
||
⚫ | |||
[[Category:伊犁政治史]] |
[[Category:伊犁政治史]] |
||
[[Category:塔城历史]] |
[[Category:塔城历史]] |
||
[[Category:塔城市]] |
[[Category:塔城市]] |
||
[[Category:同治]] |
[[Category:同治]] |
||
[[Category:清 |
[[Category:清朝新疆]] |
||
⚫ | |||
[[Category:1860年代中国政治]] |
[[Category:1860年代中国政治]] |
||
[[Category:1864年]] |
[[Category:1864年]] |
2024年7月20日 (六) 15:04的最新版本
此條目或其章節极大或完全地依赖于某个单一的来源。 (2022年6月1日) |
伊犁危機(1862年-1881年),是一場在清朝同治、光緒年间爆發的邊境衝突的總稱,是次危機令清朝失去了外西北。同治三年(1864年)四月,库车回民举事,此时清政府的西北官军主力正在平定陝甘回亂。
收复伊犁
[编辑]俄国以“代收代守”为理由侵占伊犁,因至左宗棠收复新疆大部,则已经平叛,中俄开始进行交涉中国收回伊犁之事,而俄国则采取拖延之策[1]:235。
1879年,代表清廷赴法国交涉之崇厚擅自签订《里瓦几亚条约》,中国朝野闻讯哗然,张之洞等士大夫主战之情高涨,崇厚一度被令秋后问斩引起各国外交官之抗议和维多利亚女王之求情[1]:236。李鸿章邀请英国传奇军官戈登来华叙谈,而沙俄则派遣23艘军舰至中国炫耀武力[1]:236。新任对俄谈判代表曾纪泽决定在领土问题上寸步不让,商讨妥协于通商和赔款事宜;成行前,英国外交部向其保证称英国驻俄羅斯大使馆会为其提供非官方协助[1]:236-237。土耳其战争和柏林会议已经造成俄国之经济萧条及外交孤立[1]:237。
1881年,中国签订《圣彼得堡条约》,中国收回伊犁全境及特克斯等地[1]: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