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親王內閣:修订间差异
外观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无编辑摘要 |
|||
(未显示19个用户的30个中间版本) | |||
第1行: | 第1行: | ||
{{Veil|time=2015-09-12T06:14:23+00:00}} |
|||
{{Infobox government cabinet |
{{Infobox government cabinet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government_head = [[奕劻]]<!-- 首相名称 --> |
|||
|deputy_government_head = [[那桐]]<br>[[徐世昌]]<!-- 副首相名称 --> |
|||
⚫ | |||
| political_party = 帝國憲政實進會([[載功]])<br>辛亥俱樂部([[載澤]]) <br>政學會([[善耆]])<!-- 政党 --> |
|||
|legislature_status = [[聯合政府]] |
|||
⚫ | |||
⚫ | |||
⚫ | |||
| budget = |
|||
| |
| opposition_cabinet = <!-- 反对内阁名称 --> |
||
⚫ | |||
| opposition_leader = [[謝遠涵]]<!-- 第一反对党党首 --> |
|||
| previous = [[世续]]内阁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incumbent = <small>{{HideH|清廷高级官员合影}}其中包括此后慶親王內閣部分阁员。<br/>前排左起:2张亨嘉,3奕劻,4那桐,5张百熙。<br/>中排左起:1沈云沛,2陈璧,3瞿鸿禨。<br/>后排左起:2陈邦瑞,4陆宝忠,7戴鸿慈。<br/>其他未知。{{HideF}}</small> |
|||
| image = 皇族內閣.png<!-- 图片 --> |
|||
| image_size = 250px |
|||
⚫ | |||
⚫ | |||
⚫ | |||
⚫ | |||
| political_party = <!-- 政党 --> |
|||
| opposition_cabinet = <!-- 反对内阁名称 --> |
|||
⚫ | |||
| opposition_leader = <!-- 第一反对党党首 --><!--反对党是指建制/帝制內第二大党,中国同盟会反对整個帝制,不屬帝制一部份--> |
|||
⚫ | |||
⚫ | |||
⚫ | |||
| budget = |
|||
| previous = [[军机处]]等理政机构<!-- 前任 --> |
|||
⚫ | |||
⚫ | |||
⚫ | |||
⚫ | |||
==內閣成員== |
==內閣成員== |
||
本次内閣全體閣員如下。無說明者均為1911年5月8日(宣統三年四月初十)任命,11月1日(宣統三年九月十一日)解任: |
本次内閣全體閣員如下。無說明者均為1911年5月8日(宣統三年四月初十)任命,11月1日(宣統三年九月十一日)解任: |
||
*[[国务大臣]] |
*[[國務大臣|国务大臣]] |
||
**[[ |
**[[清朝內閣總理大臣|內閣總理大臣]]:[[慶親王]][[奕劻]] |
||
**[[ |
**[[內閣協理大臣]]:[[那桐]]、[[徐世昌]] |
||
**[[外務部]][[外務大臣]]:[[梁敦彥]](原任外務部尚書[[鄒嘉來]]署理,六月十五日(1911年7月10日)鄒嘉來改授[[弼德院]]副院長) |
**[[外務部]][[外務大臣]]:[[梁敦彥]](原任外務部尚書[[鄒嘉來]]署理,六月十五日(1911年7月10日)鄒嘉來改授[[弼德院]]副院長) |
||
**[[民政部 (清)|民政部]]民政大臣:[[善耆|肅親王善耆]](閏六月廿一日(1911年8月15日)改授理藩大臣)、[[桂春]]([[倉場侍郎]]署理,九月九日(1911年10月30日)卸任)、[[趙秉鈞]](九月九日(1911年10月30日)任) |
**[[民政部 (清朝)|民政部]]民政大臣:[[善耆|肅親王善耆]](閏六月廿一日(1911年8月15日)改授理藩大臣)、[[桂春]]([[倉場侍郎]]署理,九月九日(1911年10月30日)卸任)、[[趙秉鈞]](九月九日(1911年10月30日)任) |
||
**[[度支部]]度支大臣:[[鎮國公]][[載澤]] |
**[[度支部]]度支大臣:[[奉恩镇国公|鎮國公]][[載澤]] |
||
**[[學部 (清)|學部]]學務大臣:[[唐景崇]] |
**[[學部 (清朝)|學部]]學務大臣:[[唐景崇]] |
||
**[[陸軍部 (清)|陸軍部]]陸軍大臣:[[蔭昌]] |
**[[陸軍部 (清朝)|陸軍部]]陸軍大臣:[[蔭昌]] |
||
**[[海軍部 (清)|海軍部]]海軍大臣:[[贝勒]][[載洵]] |
**[[海軍部 (清朝)|海軍部]]海軍大臣:[[多罗贝勒|贝勒]][[載洵]] |
||
**[[法部]]司法大臣:[[紹昌]] |
**[[法部]]司法大臣:[[紹昌]] |
||
**[[農工商部]]農工商大臣:[[贝子|贝子加贝勒衔]][[溥倫]] |
**[[農工商部]]農工商大臣:[[固山贝子|贝子加贝勒衔]][[溥倫]] |
||
**[[郵傳部]]郵傳大臣:[[盛宣懷]](九月五日(1911年10月26日)革)、[[唐紹儀]](九月五日(1911年10月26日)任,未到任,郵傳部右侍郎[[吳郁生]]署理) |
**[[郵傳部]]郵傳大臣:[[盛宣懷]](九月五日(1911年10月26日)革)、[[唐紹儀]](九月五日(1911年10月26日)任,未到任,郵傳部右侍郎[[吳郁生]]署理) |
||
**[[理藩部]]理藩大臣:[[宗室壽耆]](閏六月廿一日(1911年8月15日)免)、[[肅親王]][[善耆]](閏六月廿一日(1911年8月15日)改授理藩大臣) |
**[[理藩部]]理藩大臣:[[壽耆|宗室壽耆]](閏六月廿一日(1911年8月15日)免)、[[肅親王]][[善耆]](閏六月廿一日(1911年8月15日)改授理藩大臣) |
||
*[[都察院]] |
*[[都察院]] |
||
**[[都御史]]:[[張英麟]] |
**[[都御史]]:[[張英麟]] |
||
第72行: | 第51行: | ||
**副院長:[[榮慶]](六月十五日(1911年7月10日)改院長)、[[鄒嘉來]](六月十五日(1911年7月10日)任) |
**副院長:[[榮慶]](六月十五日(1911年7月10日)改院長)、[[鄒嘉來]](六月十五日(1911年7月10日)任) |
||
*[[典禮院]] |
*[[典禮院]] |
||
**掌院學士:[[李殿林]](六月廿六日(1911年7月20日)禮部改設典禮院,任)<ref>錢實甫編, |
**掌院學士:[[李殿林]](六月廿六日(1911年7月20日)禮部改設典禮院,任)<ref>錢實甫編,清代職官年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p.331.</ref> |
||
**副掌院學士:[[郭曾炘]](六月廿六日(1911年7月20日)禮部改設典禮院,任)<ref>清史稿‧卷二十五‧本紀二十五‧宣統皇帝本紀</ref> |
**副掌院學士:[[郭曾炘]](六月廿六日(1911年7月20日)禮部改設典禮院,任)<ref>清史稿‧卷二十五‧本紀二十五‧宣統皇帝本紀</ref> |
||
第80行: | 第59行: | ||
! style="white-space:nowrap" |職位!!姓名!!肖像!!所屬!!備注 |
! style="white-space:nowrap" |職位!!姓名!!肖像!!所屬!!備注 |
||
|- |
|- |
||
![[ |
![[清朝內閣總理大臣|內閣總理大臣]] |
||
|[[慶親王]][[奕劻]]||[[File:Pmyikuang.jpg|90px]]||滿·[[宗室]]|| |
|[[慶親王]][[奕劻]]||[[File:Pmyikuang.jpg|90px]]||滿·[[宗室]]|| |
||
|- |
|- |
||
第99行: | 第78行: | ||
|- |
|- |
||
!度支大臣 |
!度支大臣 |
||
|[[鎮國公]][[載澤]]||[[File:载泽.jpg| |
|[[奉恩镇国公|鎮國公]][[載澤]]||[[File:载泽 Zaize (AI repair).jpg|替代=|132x132像素]]||滿·宗室|| |
||
|- |
|- |
||
!學務大臣 |
!學務大臣 |
||
第108行: | 第87行: | ||
|- |
|- |
||
!海軍大臣 |
!海軍大臣 |
||
|[[贝勒]][[載洵]]||[[File:載洵.jpg|90px]]||滿·宗室|| |
|[[多罗贝勒|贝勒]][[載洵]]||[[File:載洵.jpg|90px]]||滿·宗室|| |
||
|- |
|- |
||
!司法大臣 |
!司法大臣 |
||
第114行: | 第93行: | ||
|- |
|- |
||
!農工商大臣 |
!農工商大臣 |
||
|[[贝子|贝子加贝勒衔]][[溥倫]]||[[File:Pulun.jpg|90px]]||滿·宗室|| |
|[[固山贝子|贝子加贝勒衔]][[溥倫]]||[[File:Pulun.jpg|90px]]||滿·宗室|| |
||
|- |
|- |
||
!rowspan="2"|郵傳大臣 |
!rowspan="2"|郵傳大臣 |
||
第134行: | 第113行: | ||
*[[阁丞]]:[[华世奎]] |
*[[阁丞]]:[[华世奎]] |
||
*[[承宣厅]] |
*[[承宣厅]] |
||
**厅长:[[赵廷珍]] |
**厅长:[[趙廷珍|赵廷珍]] |
||
**副厅长:[[英秀]](满) |
**副厅长:[[英秀]](满) |
||
*[[制诰局]] |
*[[制诰局]] |
||
第140行: | 第119行: | ||
**副局长:[[裕隆 (清朝人物)|裕隆]](满) |
**副局长:[[裕隆 (清朝人物)|裕隆]](满) |
||
*[[叙官局]] |
*[[叙官局]] |
||
**局长:[[宗室宝铭]]([[宗室]]) |
**局长:[[寶銘|宗室宝铭]]([[宗室]]) |
||
**副局长:[[ |
**副局长:[[張鍇]] |
||
*[[统计局]] |
*[[统计局]] |
||
**局长:[[杨度]] |
**局长:[[杨度]] |
||
**副局长:[[张国淦]](十一月廿日(1912年1月8日)辞免) |
**副局长:[[张国淦]](十一月廿日(1912年1月8日)辞免) |
||
*[[印铸局]] |
*[[印铸局]] |
||
**局长:[[陆宗舆]](九月三日(1911年10月24日)请假,[[ |
**局长:[[陆宗舆]](九月三日(1911年10月24日)请假,[[黃瑞麒]]署;十月六日(1911年11月26日)解职,[[歐陽熙 (光緒進士)|欧阳熙]]兼署) |
||
**副局长:[[ |
**副局长:[[黃瑞麒]](九月三日(1911年10月24日)署局长,[[礼部侍郎]][[歐陽熙 (光緒進士)|欧阳熙]]暂署;十月六日(1911年11月26日)解职,[[歐陽熙 (光緒進士)|欧阳熙]]授副局长、兼署局长)、[[歐陽熙 (光緒進士)|欧阳熙]] |
||
*[[法制院]] |
*[[法制院]] |
||
**院使:[[李家 |
**院使:[[李家駒]](十一月廿日(1912年1月8日)电请开缺,[[大理寺]][[少卿]][[劉若曾|刘若曾]]十一月廿日(1912年1月8日)署) |
||
**副使:[[章宗祥]](十一月廿日(1912年1月8日)辞免,参议[[吴廷燮]]署) |
**副使:[[章宗祥]](十一月廿日(1912年1月8日)辞免,参议[[吳廷燮|吴廷燮]]署) |
||
*[[参议]]:[[ |
*[[参议]]:[[吳廷燮]](十一月廿日(1912年1月8日)署法制院副使)、[[林炳章]]、[[徐宗溥]]、[[阮忠枢]](十二月十五日(1912年2月2日)署[[邮传大臣]])<ref>錢實甫編,清代職官年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p.3095.</ref> |
||
==影響== |
==影響== |
||
「皇族內閣」的組成,使部分[[立憲運動|立憲派]]和社會輿論倍感失望,認為隆裕太后無意立憲,部分人倒向革命陣營。這屆內閣在[[辛亥革命]]浪潮中迅速倒臺,被[[袁世凯内阁|袁世凱內閣]]取代。 |
|||
清政府方面,當時的[[內閣學士]][[李家駒]]指出: |
|||
#当时中国唯一具有宪法性质的《[[钦定宪法大纲]]》并没有规定皇族不能组织内阁; |
#当时中国唯一具有宪法性质的《[[钦定宪法大纲]]》并没有规定皇族不能组织内阁; |
||
#《[[大日本帝國 |
#《[[大日本帝國憲法]]》也没有类似规定(李家驹曾充驻日公使和出使日本考察宪政大臣); |
||
#奕劻内阁只是暂行阁制,具有过渡性质。 |
#奕劻内阁只是暂行阁制,具有过渡性质<ref name="未命名-20230318192048">李细珠《论清末“皇族内阁”出台的前因后果———侧重清廷高层政治权力运作的探讨》,〈青年学术论坛〉,2006年卷</ref>。 |
||
中國歷史學博士李细珠指出,与其说奕 |
中國歷史學博士李细珠指出,与其说奕勘内阁是因皇族亲贵太多,不如说是因清朝皇族亲贵为满族,满汉矛盾才是问题的焦点<ref name="未命名-20230318192048"/>。 |
||
== 参考文献 == |
== 参考文献 == |
||
第169行: | 第150行: | ||
{{refbegin}} |
{{refbegin}} |
||
; 书籍 |
; 书籍 |
||
* {{cite book |
* {{cite book|author=謝彬|title=民國政黨史|year=1924年|publisher=上海學術研究會叢書部|ISBN=978-7-101-05531-3}} |
||
{{refend}} |
{{refend}} |
||
第176行: | 第157行: | ||
{{DEFAULTSORT:Qing}} |
{{DEFAULTSORT:Qing}} |
||
[[Category: |
[[Category:清朝责任内阁]] |
||
[[Category:1911年中国政治]] |
|||
[[Category:1911年中國建立]] |
|||
[[Category:1911年中国废除]] |
2024年12月24日 (二) 01:36的最新版本
庆亲王内阁 | |
---|---|
清朝第一任內閣 | |
建立日期 | 1911年5月8日 |
解散日期 | 1911年11月16日 |
组织与人物 | |
国家元首 | 溥儀 |
政府首脑 | 奕劻 |
副政府首脑 | 那桐 徐世昌 |
成員政黨 | 帝國憲政實進會(載功) 辛亥俱樂部(載澤) 政學會(善耆) |
议会地位 | 聯合政府 |
反对党 | 憲友會 |
反对党领袖 | 謝遠涵 |
历史 | |
选举 | 資政院選舉(1909年) |
前任 | 世续内阁 |
继任 | 袁世凯内阁 |
慶親王內閣組建於清朝宣統三年四月初十(1911年5月8日),解散於同年九月廿六(1911年11月16日)。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現代內閣,由慶親王奕劻組閣。
當年隆裕太后宣布廢除軍機處,實行內閣制,任命內閣總理大臣和諸大臣;然而由於內閣成員共13人,9人為滿蒙貴族,其中7人為皇族,因此被譏諷為「皇族內閣」,違反「滿漢一體」。
慶親王內閣成立之日暨宣統三年四月初十(1911年5月8日),隆裕還頒佈了《內閣官制》和《內閣辦事暫行章程》。由於慶親王內閣為中國歷史上之始創,所以清政府宣稱為慎重起見,未實行新《內閣官制》,僅是根據《內閣辦事暫行章程》成立。而軍事上的所有問題也不由內閣總理大臣負責,而是由軍諮府大臣載濤負責。
內閣成員
[编辑]本次内閣全體閣員如下。無說明者均為1911年5月8日(宣統三年四月初十)任命,11月1日(宣統三年九月十一日)解任:
- 国务大臣
- 內閣總理大臣:慶親王奕劻
- 內閣協理大臣:那桐、徐世昌
- 外務部外務大臣:梁敦彥(原任外務部尚書鄒嘉來署理,六月十五日(1911年7月10日)鄒嘉來改授弼德院副院長)
- 民政部民政大臣:肅親王善耆(閏六月廿一日(1911年8月15日)改授理藩大臣)、桂春(倉場侍郎署理,九月九日(1911年10月30日)卸任)、趙秉鈞(九月九日(1911年10月30日)任)
- 度支部度支大臣:鎮國公載澤
- 學部學務大臣:唐景崇
- 陸軍部陸軍大臣:蔭昌
- 海軍部海軍大臣:贝勒載洵
- 法部司法大臣:紹昌
- 農工商部農工商大臣:贝子加贝勒衔溥倫
- 郵傳部郵傳大臣:盛宣懷(九月五日(1911年10月26日)革)、唐紹儀(九月五日(1911年10月26日)任,未到任,郵傳部右侍郎吳郁生署理)
- 理藩部理藩大臣:宗室壽耆(閏六月廿一日(1911年8月15日)免)、肅親王善耆(閏六月廿一日(1911年8月15日)改授理藩大臣)
- 都察院
- 弼德院
- 典禮院
内閣總理大臣、內閣協理大臣及各部大臣具體情況如下:
職位 | 姓名 | 肖像 | 所屬 | 備注 |
---|---|---|---|---|
內閣總理大臣 | 慶親王奕劻 | 滿·宗室 | ||
內閣協理大臣 | 那桐 | 滿 | 兩人同時就任 | |
徐世昌 | 漢(直隸天津人) | |||
外務大臣 | 梁敦彥 | 漢(廣東順德人) | ||
民政大臣 | 肅親王善耆 | 滿·宗室 | 四月初十任 | |
桂春 | 滿 | 七月十二日任,署理 | ||
趙秉鈞 | 漢(河南汝州人) | 十月初二任 | ||
度支大臣 | 鎮國公載澤 | 滿·宗室 | ||
學務大臣 | 唐景崇 | 漢(廣西灌陽人) | ||
陸軍大臣 | 蔭昌 | 滿 | ||
海軍大臣 | 贝勒載洵 | 滿·宗室 | ||
司法大臣 | 紹昌 | 滿·觉罗 | ||
農工商大臣 | 贝子加贝勒衔溥倫 | 滿·宗室 | ||
郵傳大臣 | 盛宣懷 | 漢(江蘇武進人) | ||
唐紹儀 | 漢(廣東香山人) | 九月五日任,未到任 | ||
理藩大臣 | 壽耆 | 滿·宗室 | ||
肅親王善耆 | 滿·宗室 | 閏六月廿一日任 |
内阁属官
[编辑]宣统三年五月廿七日(1911年6月23日)清廷批准了内阁属官名单如下:
- 阁丞:华世奎
- 承宣厅
- 制诰局
- 叙官局
- 统计局
- 印铸局
- 法制院
- 参议:吳廷燮(十一月廿日(1912年1月8日)署法制院副使)、林炳章、徐宗溥、阮忠枢(十二月十五日(1912年2月2日)署邮传大臣)[3]
影響
[编辑]「皇族內閣」的組成,使部分立憲派和社會輿論倍感失望,認為隆裕太后無意立憲,部分人倒向革命陣營。這屆內閣在辛亥革命浪潮中迅速倒臺,被袁世凱內閣取代。
中國歷史學博士李细珠指出,与其说奕勘内阁是因皇族亲贵太多,不如说是因清朝皇族亲贵为满族,满汉矛盾才是问题的焦点[4]。
参考文献
[编辑]引用
[编辑]来源
[编辑]- 书籍
- 謝彬. 民國政黨史. 上海學術研究會叢書部. 1924年. ISBN 978-7-101-055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