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交換器:修订间差异
移除空章節 |
|||
(未显示26个用户的59个中间版本) | |||
第9行: | 第9行: | ||
|1=zh-cn:交换机; zh-tw:交換器;zh-hk:交換器; |
|1=zh-cn:交换机; zh-tw:交換器;zh-hk:交換器; |
||
}} |
}} |
||
[[File:2550T-PWR-Front.jpg|thumb|[[亚美亚|亚美亚(Avaya)]]的{{link-en|ERS 2550T-PWR|ERS 3500 and ERS 2500 series}} 50端口的 |
[[File:2550T-PWR-Front.jpg|thumb|[[亚美亚|亚美亚(Avaya)]]的{{link-en|ERS 2550T-PWR|ERS 3500 and ERS 2500 series}} 50端口的网络交换机]] |
||
''' |
'''网络交换机'''({{lang-en|Network switch}})是一种网络硬件,通过[[报文交换]]接收和转发[[数据]]到目标设备,它能够在[[计算机网络]]上连接不同的设备。一般也简称为交换机。 |
||
交换机是一种多端口的[[网桥]],在[[数据链路层]]使用[[MAC地址]]转发数据。通过加入[[路由]]功能,一些交换机也可以在[[网络层]]转发数据,这种交换机一般被称为三层交换机或者多层交换机。 |
|||
==工作原理== |
|||
[[以太网]]交换机是网络交换机最常见的形式。第一个以太网交换机由Kalpana公司(1994年被[[思科]]收购)推出。在其他类型的网络中,交换机也普遍存在,如[[光纤通道]]、[[异步传输模式]]和[[InfiniBand]]。 |
|||
[[中继器]]会在其所有端口转发相同的数据,让设备自行判断哪些是自己需要的数据,交换机则不同,它只会将数据转发到需要接收的设备。 |
|||
== 工作原理 == |
|||
[[File:switchnet.png|thumb|一个有交换机的网络|right]] |
[[File:switchnet.png|thumb|一个有交换机的网络|right]] |
||
[[File:EthernetSwitch.jpg|thumb|乙太網路交換器]] |
[[File:EthernetSwitch.jpg|thumb|乙太網路交換器]] |
||
交换机工作于[[OSI参考模型]]的第二层,即[[数据链路层]]。交换机内部的[[CPU]]会在每个端口成功连接时,通过将[[MAC地址]]和端口对应,形成一張MAC表。在今后的通讯中,发往该MAC地址的[[数据包]]将仅送往其对应的端口,而不是所有的端口。因此交换机可用于划分数据链路层广播,即{{le|冲突域|Collision domain}};但它不能划分网络层广播,即[[广播域]]。 |
|||
二层交换机工作于[[OSI参考模型]]的第二层,即[[数据链路层]]。交换机内部的[[CPU]]会在每个端口成功连接时,通过将[[MAC地址]]和端口对应,形成一張MAC表。在今后的通讯中,发往该MAC地址的[[数据包]]将仅送往其对应的端口,而不是所有的端口。因此交换机可用于划分[[数据链路层]]广播,即冲突域;但它不能划分[[网络层]]广播,即[[广播域]]。交换技术是在OSI 七层网络模型中的第二层,即数据链路层进行操作的,因此交换机对数据包的转发是建立在MAC(Media Access Control )地址--物理地址基础之上的,对于IP 网络协议来说,它是透明的,即交换机在转发数据包时,不知道也无须知道信源机和信宿机的IP 地址,只需知其物理地址即MAC 地址。交换机在操作过程当中会不断的收集资料去建立它本身的一个地址表,这个表相当简单,它说明了某个MAC 地址是在哪个端口上被发现的,所以当交换机收到一个[[TCP/IP]] 封包时,它便会看一下该数据包的目的MAC 地址,核对一下自己的地址表以确认应该从哪个端口把数据包发出去。由于这个过程比较简单,加上这功能由一崭新硬件进行--ASIC(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因此速度相当快,一般只需几十微秒,交换机便可决定一个IP 封包该往那里送。值得一提的是:万一交换机收到一个不认识的封包,就是说如果目的地MAC 地址不能在地址表中找到时,交换机会把IP 封包"扩散"出去,即把它从每一个端口中送出去,就如交换机在处理一个收到的广播封包时一样。二层交换机的弱点正是它处理广播封包的手法不太有效,比方说,当一个交换机收到一个从[[TCP/IP]] 工作站上发出来的广播封包时,他便会把该封包传到所有其他端口去,哪怕有些端口上连的是[[IPX]] 或DECnet 工作站。这样一来,非[[TCP/IP]] 节点的带宽便会受到负面的影响,就算同样的[[TCP/IP]] 节点,如果他们的子网跟发送那个广播封包的工作站的子网相同,那么他们也会无原无故地收到一些与他们毫不相干的网络广播,整个网络的效率因此会大打折扣。从90 年代开始,出现了局域网交换设备。从网络交换产品的形态来看,交换产品大致有三种:端口交换、帧交换和信元交换。 |
|||
交换机对数据包的转发是建立在MAC地址——物理地址基础之上的,对于IP网络协议来说,它是透明的,即交换机在转发数据包时,不知道也无须知道信源机和信宿机的IP地址,只需知其物理地址。 |
|||
==端口交换== |
|||
端口交换技术最早出现于插槽式集线器中。这类集线器的背板通常划分有多个以太网段(每个网段为一个广播域)、各网段通过网桥或路由器相连。以太网模块插入后通常被分配到某个背板网段上,端口交换适用于将以太模块的端口在背板的多个网段之间进行分配。这样网管人员可根据网络的负载情况,将用户在不同网段之间进行分配。这种交换技术是基于OSI第一层(物理层)上完成的,它并没有改变共享传输介质的特点,因此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交换。 |
|||
==帧交换== |
|||
帧交换是目前应用的最广的局域网交换技术,它通过对传统传输媒介进行分段,提供并行传送的机制,减少了网络的碰撞冲突域,从而获得较高的带宽。不同厂商产品实现帧交换的技术均有差异,但对网络帧的处理方式一般有:存储转发式和直通式两种。存储转发式(Store-and-Forward) :当一个数据包以这种技术进入一个交换机时,交换机将读取足够的信息,以便不仅能决定哪个端口将被用来发送该数据包,而且还能决定是否发送该数据包。这样就能有效地排除了那些有缺陷的网络段。虽然这种方式不及使用直通式产品的交换速度,但是它们却能排除由破坏的数据包所引起的经常性的有害后果。直通式 (Cut-Through) :当一个数据包使用这种技术进入一个交换机时,它的地址将被读取。然后不管该数据包是否为错误的格式,它都将被发送。由于数据包只有开头几个字节被读取,所以这种方法提供了较多的交换次数。然而所有的数据包即使是那些可能已被破坏的都将被发送。直到接收站才能测出这些被破坏的包,并要求发送方重发。但是如果网络接口卡失效,或电缆存在缺陷;或有一个能引起数据包遭破坏的外部信号源,则出错将十分频繁。随着技术的发展,直通式交换将逐步被淘汰。在“直通式”交换方式中,交换机只读出网络帧的前几个字节,便将网络帧传到相应的端口上,虽然交换速度很快,但缺乏对网络帧的高级控制,无智能性和安全性可言,同时也无法支持具有不同速率端口的交换;而“存储转发”交换方式则通过对网络帧的读取进行验错和控制。 |
|||
交换机在操作过程当中会不断的收集资料去建立它本身的一个地址表,这个表相当简单,它说明了某个MAC地址是在哪个端口上被发现的,所以当交换机收到一个[[TCP/IP]] 封包时,它便会查看该数据包的目的MAC地址,核对自己的地址表以确认应该从哪个端口把数据包发出去。由于这个过程比较简单,加上这功能由一崭新硬件进行——[[特殊應用積體電路|ASIC]],因此速度相当快。一般只需几十微秒,交换机便可决定一个IP封包该往哪里送。 |
|||
==信元交换== |
|||
信元交换的基本思想是采用固定长度的信元进行交换,这样就可以用硬件实现交换,从而大大提高交换速度,尤其适合语音、视频等多媒体信号的有效传输。目前,信元交换的实际应用标准是ATM (异步传输模式),但是ATM 设备的造价较为昂贵,在局域网中的应用已经逐步被以太网的帧交换技术所取代。 |
|||
如果目的MAC地址不能在地址表中找到时,交换机会把IP 封包「扩散」出去,即把它从每一个端口中送出去,就如交换机在处理一个收到的[[广播 (网络)|广播封包]]时一样。二层交换机的弱点正是它处理广播封包的手法不太有效,比方说,当一个交换机收到一个从TCP/IP工作站上发出来的广播封包时,他便会把该封包传到所有其他端口去,哪怕有些端口上连的是[[IPX]]或{{link-en|DECnet}}工作站。这样一来,非TCP/IP节点的带宽便会受到负面的影响,就算同样的TCP/IP节点,如果他们的子网跟发送那个广播封包的工作站的子网相同,那么他们也会无缘无故地收到一些与他们毫不相干的网络广播,整个网络的效率因此会大打折扣。 |
|||
==工作方式== |
|||
== 工作方式 == |
|||
当一台交换机安装配置好之后,其工作过程如下: |
当一台交换机安装配置好之后,其工作过程如下: |
||
*收到某网段(设为A)MAC地址为X的计算机发给MAC地址为Y的计算机的数据包。交换机从而记下了MAC地址X在网段A。这称为学习(learning)。 |
* 收到某网段(设为A)MAC地址为X的计算机发给MAC地址为Y的计算机的数据包。交换机从而记下了MAC地址X在网段A。这称为学习(learning)。 |
||
*交换机还不知道MAC地址Y在哪个网段上,于是向除了A以外的所有网段转发该数据包。这称为泛洪(flooding)。 |
* 交换机还不知道MAC地址Y在哪个网段上,于是向除了A以外的所有网段转发该数据包。这称为泛洪(flooding)。 |
||
*MAC地址Y的计算机收到该数据包,向MAC地址X发出确认包。交换机收到该包后,从而记录下MAC地址Y所在的网段。 |
* MAC地址Y的计算机收到该数据包,向MAC地址X发出确认包。交换机收到该包后,从而记录下MAC地址Y所在的网段。 |
||
*交换机向MAC地址X转发确认包。这称为转发(forwarding)。 |
* 交换机向MAC地址X转发确认包。这称为转发(forwarding)。 |
||
*交换机收到一个数据包,查表后发现该数据包的来源地址与目的地址属于同一网段。交换机将不处理该数据包。这称为过滤(filtering)。 |
* 交换机收到一个数据包,查表后发现该数据包的来源地址与目的地址属于同一网段。交换机将不处理该数据包。这称为过滤(filtering)。 |
||
*交换机内部的MAC地址-网段查询表的每条记录采用时间戳记录最后一次访问的时间。早于某个阈值(用户可配置)的记录被清除。这称为老化(aging)。 |
* 交换机内部的MAC地址-网段查询表的每条记录采用时间戳记录最后一次访问的时间。早于某个阈值(用户可配置)的记录被清除。这称为老化(aging)。 |
||
对于全交换(full-switch)局域网,交换机每个端口只连接一台设备,因此不会发生碰撞。交换机也不需要做过滤。 |
对于全交换(full-switch)局域网,交换机每个端口只连接一台设备,因此不会发生碰撞。交换机也不需要做过滤。 |
||
== |
== 工作在OSI不同层级的交换技术 == |
||
现代商业交换机主要使用以太网接口。提供多端口的二层桥接是以太网交换机的核心功能,而很多交换机也提供其他层级的服务,这种不仅仅提供了桥接功能的交换机也被称为多层交换机。多层交换机可以在许多层级上学习拓扑结构,也可以在一层或多层上进行转发。 |
|||
第二层的网络交换机依据第二层的地址传送网络帧。第二层的地址又称硬件地址(MAC 地址),第二层交换机通常提供很高的吞吐量(线速)、低延时(10 微秒左右),每端口的价格比较经济。第二层的交换机对于路由器和主机是“透明的”,主要遵从802.1d 标准。该标准规定交换机通过观察每个端口的数据帧获得源MAC 地址,交换机在内部的高速缓存中建立MAC 地址与端口的映射表。当交换机接受的数据帧的目的地址在该映射表中被查到,交换机便将该数据帧送往对应的端口。如果它查不到,便将该数据帧广播到该端口所属虚拟局域网(VLAN )的所有端口,如果有回应数据包,交换机便将在映射表中增加新的对应关系。当交换机初次加入网络中时,由于映射表是空的,所以,所有的数据帧将发往虚拟局域网内的全部端口直到交换机“学习”到各个MAC 地址为止。这样看来,交换机刚刚启动时与传统的共享式集线器作用相似的,直到映射表建立起来后,才能真正发挥它的性能。这种方式改变了共享式以太网抢行的方式,如同在不同的行驶方向上铺架了立交桥,去往不同方向的车可以同时通行,因此大大提高了流量。从虚拟局域网(VLAN )角度来看,由于只有子网内部的节点竞争带宽,所以性能得到提高。主机1 访问主机2 同时,主机3 可以访问主机4 。当各个部门具有自己独立的服务器时,这一优势更加明显。但是这种环境正发生巨大的变化,因为服务器趋向于集中管理,另外,这一模式也不适合Internet 的应用。不同虚拟局域网(VLAN )之间的通讯需要通过路由器来完成,另外为了实现不同的网段之间通讯也需要路由器进行互连。 |
|||
== |
=== 一层 === |
||
一层网络设备传输数据而不控制任何流量,比如[[集线器]]。任何进入端口数据包会被转发到除进入端口之外的其他所有端口。具体而言,即每个比特或[[码元]]被转发时是原封不动的。由于每个数据包被分发到所有端口,其[[载波侦听多路访问#载波侦听多路访问/碰撞检测(CSMA/CD)|冲突]]会影响到整个网络,进而限制了它的整体的能力。 |
|||
局域网交换机的引入,使得网络站点间可独享带宽,消除了无谓的碰撞检测和出错重发,提高了传输效率,在交换机中可并行地维护几个独立的、互不影响的通信进程。在交换网络环境下,用户信息只在源节点与目的节点之间进行传送,其他节点是不可见的。但有一点例外,当某一节点在网上发送广播或组播时,或某一节点发送了一个交换机不认识的MAC 地址封包时,交换机上的所有节点都将收到这一广播信息。整个交换环境构成一个大的广播域。点到点是在第二层快速、有效的交换,但广播风暴会使网络的效率大打折扣。交换机的速度实在快,比路由器快的多,而且价格便宜的多。可以说,在网络系统集成的技术中,直接面向用户的第一层接口和第二层交换技术方面已得到令人满意的答案。交换式局域网技术使专用的带宽为用户所独享,极大的提高了局域网传输的效率。但第二层交换也暴露出弱点:对广播风暴、异种网络互连、安全性控制等不能有效地解决。作为网络核心、起到网间互连作用的路由器技术却没有质的突破。当今绝大部分的企业网都已变成实施TCP/IP 协议的Web 技术的内联网,用户的数据往往越过本地的网络在网际间传送,因而,路由器常常不堪重负。传统的路由器基于软件,协议复杂,与局域网速度相比,其数据传输的效率较低。但同时它又作为网段(子网,VLAN)互连的枢纽,这就使传统的路由器技术面临严峻的挑战。随着Internet/Intranet 的迅猛发展和B/S(浏览器/服务器)计算模式的广泛应用,跨地域、跨网络的业务急剧增长,业界和用户深感传统的路由器在网络中的瓶颈效应。改进传统的路由技术迫在眉睫。一种办法是安装性能更强的超级路由器,然而,这样做开销太大,如果是建设交换网,这种投资显然是不合理的。 |
|||
到21世纪初,集线器和低端交换机的价格差异很小。<ref>{{cite web |title=Switches and Hubs |author=Matthew Glidden |work=About This Particular Macintosh blog |date=October 2001 |accessdate=June 9, 2011 |url=http://www.atpm.com/7.10/networking-1.shtml |archive-date=2019-01-06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90106050207/http://atpm.com/7.10/networking-1.shtml |dead-url=no }}</ref>对于特定应用,集线器在一段时间内还是能够发挥作用的,比如给[[数据包分析器]]提供网络流量的副本。网络分流器还有交换机的[[端口镜像]]也可以实现同样功能。 |
|||
在这种情况下,一种新的路由技术应运而生,这就是第三层交换技术:第三层交换技术也称为IP 交换技术、高速路由技术等。第三层交换技术是相对于传统交换概念而提出的。众所周知,传统的交换技术是在OSI 网络标准模型中的第二层—数据链路层进行操作的,而第三层交换技术是在网络模型中的第三层实现了数据包的高速转发。简单地说,第三层交换技术就是:第二层交换技术+第三层转发技术。这是一种利用第三层协议中的信息来加强第二层交换功能的机制。一个具有第三层交换功能的设备是一个带有第三层路由功能的第二层交换机,但它是二者的有机结合,并不是简单的把路由器设备的硬件及软件简单地叠加在局域网交换机上。从硬件的实现上看,目前,第二层交换机的接口模块都是通过高速背板/总线(速率可高达几十Gbit/s)交换数据的,在第三层交换机中,与路由器有关的第三层路由硬件模块也插接在高速背板/总线上,这种方式使得路由模块可以与需要路由的其他模块间高速的交换数据,从而突破了传统的外接路由器接口速率的限制(10Mbit/s---100Mbit/s)。在软件方面,第三层交换机也有重大的举措,它将传统的基于软件的路由器软件进行了界定,其作法是: |
|||
=== 二层 === |
|||
1 .对于数据封包的转发:如IP/IPX 封包的转发,这些有规律的过程通过硬件得以高速实现。 |
|||
{{main|橋接器}} |
|||
二层交换机<ref>{{cite web|title=什麼是第二層交換器(L2 Switch)|url=https://telecom.nstm.gov.tw/ArtifactDetail.aspx?sid=3008|publisher=電信數位博物館}}</ref> 依据硬件地址([[MAC地址]])在数据链路层(第二层)传送网络帧。 |
|||
二层交换机对于路由器和主机是“透明的”,主要遵从[[802.1d]] 标准。该标准规定交换机通过观察每个端口的数据帧获得源MAC 地址,交换机在内部的高速缓存中建立MAC 地址与連接埠的映射表。当交换机接受的数据帧的目的地址在该映射表中被查到,交换机便将该数据帧送往对应的連接埠。如果它查不到,便将该数据帧广播到该連接埠所属虚拟局域网([[VLAN]])的所有連接埠,如果有回应数据包,交换机便将在映射表中增加新的对应关系。当交换机初次加入网络中时,由于映射表是空的,所以,所有的数据帧将发往虚拟局域网内的全部連接埠直到交换机“学习”到各个MAC 地址为止。这样看来,交换机刚刚启动时与传统的共享式集线器作用相似的,直到映射表建立起来后,才能真正发挥它的性能。这种方式改变了共享式乙太网抢行的方式,如同在不同的行驶方向上铺架了立交桥,去往不同方向的车可以同时通行,因此大大提高了流量。从[[VLAN]]的角度来看,由于只有子网内部的节点竞争带宽,所以性能得到提高。主机1 访问主机2 同时,主机3 可以访问主机4 。当各个部门具有自己独立的服务器时,这一优势更加明显。但是这种环境正发生巨大的变化,因为服务器趋向于集中管理,另外,这一模式也不适合Internet的应用。不同[[VLAN]]之间的通讯需要通过路由器来完成,另外为了实现不同的网段之间通讯也需要路由器进行互连。 |
|||
=== 三层 === |
|||
2 .对于第三层路由软件:如路由信息的更新、路由表维护、路由计算、路由的确定等功能,用优化、高效的软件实现。假设两个使用IP 协议的站点通过第三层交换机进行通信的过程,发送站点A 在开始发送时,已知目的站的IP 地址,但尚不知道在局域网上发送所需要的MAC 地址。要采用地址解析(ARP)来确定目的站的MAC 地址。发送站把自己的IP 地址与目的站的IP 地址比较,采用其软件中配置的子网掩码提取出网络地址来确定目的站是否与自己在同一子网内。若目的站B 与发送站A 在同一子网内,A 广播一个ARP 请求,B 返回其MAC 地址,A 得到目的站点B 的MAC 地址后将这一地址缓存起来,并用此MAC 地址封包转发数据,第二层交换模块查找MAC 地址表确定将数据包发向目的端口。若两个站点不在同一子网内,如发送站A 要与目的站C 通信,发送站A 要向"缺省网关"发出ARP(地址解析)封包,而"缺省网关"的IP 地址已经在系统软件中设置。这个IP 地址实际上对应第三层交换机的第三层交换模块。所以当发送站A 对"缺省网关"的IP 地址广播出一个ARP 请求时,若第三层交换模块在以往的通信过程中已得到目的站B 的MAC 地址,则向发送站A 回复B 的MAC 地址;否则第三层交换模块根据路由信息向目的站广播一个ARP 请求,目的站C 得到此ARP 请求后向第三层交换模块回复其MAC 地址,第三层交换模块保存此地址并回复给发送站A 。以后,当再进行A 与C 之间数据包转发时,将用最终的目的站点的MAC 地址封包,数据转发过程全部交给第二层交换处理,信息得以高速交换。 |
|||
三层交换机<ref>{{cite web|title=什麼是第三層交換器 (Layer 3 Switch )|url=https://www.etherwan.com/tw/pr/layer3switches }}</ref> 则可以处理第三层网络层协议,用于连接不同[[网段]],通过对缺省[[网关]]的查询学习来建立两个网段之间的直接连接。 |
|||
三层交换机可以实现路由器的全部或部分功能,但只能用于同一类型的局域网子网之间的互连。这样,三层交换机可以像二层交换机那样通过MAC地址标识数据包,也可以像传统路由器那样在两个局域网子网之间进行功能较弱的路由转发,它的路由转发不是通过软件来维护的路由表,而是通过专用的ASIC芯片处理这些转发; |
|||
第三层交换具有以下突出特点: |
|||
=== 四层 === |
|||
1. 有机的硬件结合使得数据交换加速; |
|||
2. 优化的路由软件使得路由过程效率提高; |
|||
3. 除了必要的路由决定过程外,大部分数据转发过程由第二层交换处理; |
|||
4. 多个子网互连时只是与第三层交换模块的逻辑连接,不象传统的外接路由器那样需增加端口,保护了用户的投资。 |
|||
第三层交换的目标是,只要在源地址和目的地址之间有一条更为直接的第二层通路,就没有必要经过路由器转发数据包。第三层交换使用第三层路由协议确定传送路径,此路径可以只用一次,也可以存储起来,供以后使用。之后数据包通过一条虚电路绕过路由器快速发送。第三层交换技术的出现,解决了局域网中网段划分之后,网段中子网必须依赖路由器进行管理的局面,解决了传统路由器低速、复杂所造成的网络瓶颈问题。当然,三层交换技术并不是网络交换机与路由器的简单叠加,而是二者的有机结合,形成一个集成的、完整的解决方案。 |
|||
传统的网络结构对用户应用所造成的限制,正是三层交换技术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目前,市场上最高档路由器的最大处理能力为每秒25 万个包,而最高档交换机的最大处理能力则在每秒1000 万个包以上,二者相差40 倍。在交换网络中,尤其是大规模的交换网络,没有路由功能是不可想象的。然而路由器的处理能力又限制了交换网络的速度,这就是三层交换所要解决的问题。第三层交换机并没有象其他二层交换机那样把广播封包扩散,第三层交换机之所以叫三层交换机是因为它们能看得懂第三层的信息,如IP 地址、ARP 等。因此,三层交换机便能洞悉某广播封包目的何在,而在没有把他扩散出去的情形下,满足了发出该广播封包的人的需要,(不管他们在任何子网里)。如果认为第三层交换机就是路由器,那也应称作超高速反传统路由器,因为第三层交换机没做任何"拆打"数据封包的工作,所有路过他的封包都不会被修改并以交换的速度传到目的地。目前,第三层交换机的成熟还有很长的路,象其它一些新技术一样,还待进行其协议的标准化工作。目前很多厂商都宣称开发出了第三层交换机,但经国际权威机构测试,作法各异且性能表现不同。另外,可能是基于各厂商占领市场的策略,目前的第三层交换机主要可交换路由IP/IPX 协议,还不能处理其它一些有一定应用领域的专用协议。因此,有关专家认为,第三层交换技术是将来的主要网络集成技术,传统的路由器在一段时间内还会得以应用,但它将处于其力所能及的位置,那就是处于网络的边缘,去作速度受限的广域网互联、安全控制(防火墙)、专用协议的异构网络互连等。 |
|||
==分类== |
|||
===传统交换机(二层交换机)=== |
|||
交换机被广泛应用于二层网络交换。中档的网管型交换机还具有[[VLAN]]划分、端口自动协商、MAC[[访问控制列表]]等功能,并提供[[命令行界面]]或[[图形界面]]控制台,供[[网络管理员]]调整参数 |
|||
===三层交换机=== |
|||
三层交换机则可以处理第三层网络层协议,用于连接不同[[网段]],通过对缺省[[网关]]的查询学习来建立两个网段之间的直接连接。 |
|||
三层交换机具有一定的“路由”功能,但只能用于同一类型的局域网子网之间的互连。这样,三层交换机可以像二层交换机那样通过MAC地址标识数据包,也可以像传统路由器那样在两个局域网子网之间进行功能较弱的路由转发,它的路由转发不是通过软件来维护的路由表,而是通过专用的ASIC芯片处理这些转发; |
|||
===四层交换机=== |
|||
四层交换机可以处理第四层[[传输层]]协议,可以将[[会话]]与一个具体的IP地址绑定,以实现虚拟IP <ref>{{cite web|title=二层、三层、四层交换机的区别|url=http://www.pconline.com.cn/pcjob/nettech/cisco/others/0406/390946.html|accessdate=2014-11-18|publisher=太平洋电脑网|date=2004-06-08|deadurl=yes|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0228103829/http://www.pconline.com.cn/pcjob/nettech/cisco/others/0406/390946.html|archivedate=2014-02-28}}</ref> ; |
四层交换机可以处理第四层[[传输层]]协议,可以将[[会话]]与一个具体的IP地址绑定,以实现虚拟IP <ref>{{cite web|title=二层、三层、四层交换机的区别|url=http://www.pconline.com.cn/pcjob/nettech/cisco/others/0406/390946.html|accessdate=2014-11-18|publisher=太平洋电脑网|date=2004-06-08|deadurl=yes|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0228103829/http://www.pconline.com.cn/pcjob/nettech/cisco/others/0406/390946.html|archivedate=2014-02-28}}</ref> ; |
||
===七层 |
=== 七层 === |
||
更加智慧的交换器,可以充分利用頻宽资源来过滤,识别和处理应用层数据转換的交换设备。 |
更加智慧的交换器,可以充分利用頻宽资源来过滤,识别和处理应用层数据转換的交换设备。 |
||
== |
== 分类 == |
||
=== 形状尺寸 === |
|||
网络交换机[[带宽 (计算机)|带宽]]分为:10 Mb/s、100 Mb/s、1000 Mb/s、[[10吉比特乙太網路|10000 Mb/s]]([[10吉比特乙太網路|10Gb/s]])。 |
|||
[[File:ZyXEL desktop Ethernet switch.jpg|thumb|合勤(ZyXEL) ES-105A5埠桌上型乙太網路交換器。交換器的外殼打開露出內部的電子元件。]] |
|||
交換器有多種形式,包括獨立的桌上型設備,通常用於家庭或辦公環境中,安裝在配線櫃之外。機架式交換器,則適合安裝在設備機架或機櫃中。DIN導軌安裝的交換器,常用於工業環境。以及小型安裝交換器,安裝在電纜管道、地板盒或通信塔中,例如在光纖到辦公室的基礎設施中。 |
|||
Mb/s换算MB/s:1 Mb/s = 0.126 MB/s。 |
|||
機架式交換器可能是獨立設備、可堆疊交換器,或具有可更換線卡的大型機箱單元。 |
|||
==二层交换机與集線器的區別== |
|||
交換器與[[集線器]]不同之處是,集線器會將網路內某一使用者傳送的[[封包]]傳至所有已連接到集線器的電腦。而交換器則只會將封包傳送到指定目的地的電腦(透過MAC表),相對上能減少數據碰撞及資料被竊聽的機會。交換器更能將同時傳到的封包分別處理,而[[集線器]]則不能。 |
|||
=== 工作溫度 === |
|||
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集线器的每一个接口都处于相同的冲突域,而交换机的每个接口处于一个冲突域。在性能方面尤为突出:例如在100Mb/s的以太网络中有100个用户,使用集线器,每个用户只有1Mb/s(100Mb/s/100),因为Hub是共享式的网络;而使用交换机,每个接口有100Mb/s,如果有100个接口,总带宽为100*100Mb/s(最终的带宽大小取决于输入接口的带宽;即如果输入端口只有10000M,则达到上限前,每个用户都能使用100M带宽,但一旦所有用户的总需求超过10000M,用户将在相同优先级的原则下进行带宽分配),因为交换机是独立式的网络。 |
|||
依照乙太網交換器經由為適應不同工作溫度所做的耐受設計及出廠合規測試,分為[[商業等級乙太網路交換器]]與[[工業等級乙太網路交換器]]。商業等級乙太網路交換器通常適用0℃~70℃,[[工規乙太網交換器]]適用-40℃~70℃。[[商規乙太網交換器]]常用的場所在於辦公室或有空調的室內空間,而工規乙太網路交換器因為常配備於室外溫差更大且無空調的安裝空間中,因此其機器結構內的散熱設計更為重要。 |
|||
=== 網管型與非網管型 === |
|||
==二层交换机与路由器的区别== |
|||
依照是否可透過內建網管軟體區分為[[網管型交換器]]與[[非網管型交換器]]。網管型交換器適合用在透過中控主機可由人員作遠端做網路設備開啟與關閉需求的架構中,通常用於有較高管理需求的網路架構核心端。而非網管交換器無內建網路軟體配置,安裝簡單,隨插即用,所以適合放在較邊緣,無需做精細管理的網路區域中。 |
|||
相比之下,路由器是在OSI 七层网络模型中的第三层--网络层操作的,它在网络中,收到任何一个数据包(包括广播包在内),都要将该数据包第二层(数据链路层)的信息去掉(称为"拆包"),查看第三层信息(IP 地址)。然后,根据路由表确定数据包的路由,再检查安全访问表;若被通过,则再进行第二层信息的封装(称为"打包"),最后将该数据包转发。如果在路由表中查不到对应MAC 地址的网络地址,则路由器将向源地址的站点返回一个信息,并把这个数据包丢掉。与交换机相比,路由器显然能够提供构成企业网安全控制策略的一系列存取控制机制。由于路由器对任何数据包都要有一个"拆打"过程,即使是同一源地址向同一目的地址发出的所有数据包,也要重复相同的过程。这导致路由器不可能具有很高的吞吐量,也是路由器成为网络瓶颈的原因之一。如果路由器的工作仅仅是在子网与子网间、网络与网络间交换数据包的话,我们可能会买到比今天便宜得多的路由器。实际上路由器的工作远不止这些,它还要完成数据包过滤、数据包压缩、协议转换、维护路由表、计算路由、甚至防火墙等许多工作。而所有这些都需要大量CPU 资源,因此使得路由器一方面价格昂贵,另一方面越来越成为网络瓶颈。 |
|||
路由器处理能力是有限的,相对于局域网的交换速度来说路由器的数据路由速度也是较缓慢的。路由器的低效率和长时延使之成为整个网络的瓶颈。虚拟局域网(VLAN )之间的访问速度是加快整个网络速度的关键,某些情况下(特别是Intranet ),划定虚拟局域网本身是一件困难的事情。第三层交换机的目的正在于此,它可以完成Internet 中虚拟局域网(VLAN )之间的数据包以高速率进行转发。 |
|||
=== 傳輸通訊介面 === |
|||
“交换”一词最早出现于电话系统,指两个不同电话交换机之间语音信号的交换。故从本意上讲,交换是完成信号由交换设备入口至出口的转发的技术的统称。路由器名称中的“路由”(router)来自于路由器的转发策略--路由选择(routing)。交换机和路由器的区别有但不局限于以下几点(这里的交换机和路由器都是常规型号的): |
|||
依照不同的傳輸介面來區分,最常見的介面是[[RJ45]],通常以雙絞線作線材內容(Cat5e、Cat6等)。[[光纖通訊]]則用於高速度和長距離的數據傳輸環境,介面有[[SFP]]、SFP+等等。還有一種比較少見的是[[同軸電纜]],如BNC的接頭,是作為一些舊式的網路設備所使用的。 |
|||
== 带宽 == |
|||
;1.两者工作在[[OSI模型]]的不同层次上 |
|||
网络交换机[[带宽 (计算机)|带宽]]分为:10Mb/s、[[快速乙太網|100Mb/s]]、[[吉比特以太网|1Gb/s]]、[[2.5吉比特乙太網路|2.5Gb/s]]、[[10吉比特乙太網路|10Gb/s]]、40Gb/s、[[100吉比特以太网|100Gb/s]]。 |
|||
:交换机工作在[[OSI模型]]第二层[[数据链路层]],路由器工作在[[OSI模型]]第三层[[网络层]]。网络层提供更多的协议信息,方便路由器做出更加智能的转发选择。 |
|||
[[Mbps]]换算MB/s:1Mbps=0.125MB/s。 |
|||
;2.两者转发时所依据的对象不同 |
|||
:交换机是基于MAC地址识别,实现封装数据包转发。路由器基于网络ID号(IP地址)。MAC一般被固化在网卡中,不可更改。而IP地址可以被系统或网络管理员进行设置和分配。 |
|||
== 参考文献 == |
|||
;3.两者转发广播数据包的域不同 |
|||
:被交换机连接起来的网络属于同一广播域,广播数据包会在网络内所有网段上进行传播。连接在路由器上的网段则被分割为不同广播域,广播数据包只在各自广播域内传播而无法穿透路由器。路由器的这种子网隔离功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广播风暴。 |
|||
==三层交换机与路由器的区别== |
|||
虽然三层交换机与路由器都具有[[路由|路由转发]]功能,二者都运行在[[OSI模型]]的第三层,即[[网络层]],但是二者并不等同,适用范围也不同,不会相互替代。 |
|||
;1.主打功能不同 |
|||
:三层交换机的主打的功能点是二层交换技术,并附加一点路由转发功能。路由器的主打功能是路由转发,并可能附加一些备用功能,比如硬件防火墙、二层交换技术等其它功能。 |
|||
;2.适用环境不同 |
|||
:三层交换机的路由转发功能一般都比较粗略,由于它一般用在简单的接入网的连接。它在以太网中的主要作用还是提供快速的二层数据交换,功能特点还是针对频繁的以太网数据交换。 |
|||
:路由器的设计初衷就是为了跨网段连接。尽管它也能在局域网内用于连接网络,但是它的路由转发功能主要用于不同类型网络之间,例如连接[[局域网]]与[[广域网]],连接[[以太网]]和[[令牌环网]]。它的主打功能就是路由转发,专业处理复杂路由路径和复杂的网络连接。因此,路由器的路由转发功能,比三层交换机强大得多。路由器的优势是能够选择最佳路由、负荷分担、链路备份以及与其他网络进行路由信息的交换等功能。为了能够适应各种类型的网络,路由器的接口类型非常丰富,例如[[以太网]]接口、[[令牌环网]]接口、[[WLAN]]网卡、[[光纤]]接口等等。三层交换机一般只有以太网接口。 |
|||
;3.性能不同 |
|||
:三层交换机的路由转发是由硬件实现的,使用专用ASIC芯片来处理路由转发。路由器的路由转发是由软件实现的,在CPU中运行一段程序来处理路由转发。 |
|||
:所以三层交换机的转发效率会高过路由器,但是路由转发的功能都比较弱,由于路由转发功能是固化在硬件中的,不具有软件可扩展性,也就不会具有路由器的附加功能(例如防火墙功能)。 |
|||
==参考文献== |
|||
{{Reflist}} |
{{Reflist}} |
||
==参见== |
== 参见 == |
||
{{Portal box|資訊科技}} |
{{Portal box|資訊科技}} |
||
*[[网络地址转换]] |
* [[网络地址转换]] |
||
*[[桥接器]] |
* [[桥接器]] |
||
*[[集线器]] |
* [[集线器]] |
||
*[[路由器]] |
* [[路由器]] |
||
*[[调制解调器]] |
* [[调制解调器]] |
||
*[[Wi-Fi]] |
* [[Wi-Fi]] |
||
*[[无线接取器]] |
* [[无线接取器]] |
||
*[[互联网历史]] |
* [[互联网历史]] |
||
* [[电池交换机]] |
|||
[[Category:乙太網路]] |
[[Category:乙太網路]] |
||
[[Category:網路硬體]] |
[[Category:網路硬體]] |
2024年12月26日 (四) 07:24的最新版本
网络交换机(英語:Network switch)是一种网络硬件,通过报文交换接收和转发数据到目标设备,它能够在计算机网络上连接不同的设备。一般也简称为交换机。
交换机是一种多端口的网桥,在数据链路层使用MAC地址转发数据。通过加入路由功能,一些交换机也可以在网络层转发数据,这种交换机一般被称为三层交换机或者多层交换机。
以太网交换机是网络交换机最常见的形式。第一个以太网交换机由Kalpana公司(1994年被思科收购)推出。在其他类型的网络中,交换机也普遍存在,如光纤通道、异步传输模式和InfiniBand。
中继器会在其所有端口转发相同的数据,让设备自行判断哪些是自己需要的数据,交换机则不同,它只会将数据转发到需要接收的设备。
工作原理
[编辑]交换机工作于OSI参考模型的第二层,即数据链路层。交换机内部的CPU会在每个端口成功连接时,通过将MAC地址和端口对应,形成一張MAC表。在今后的通讯中,发往该MAC地址的数据包将仅送往其对应的端口,而不是所有的端口。因此交换机可用于划分数据链路层广播,即冲突域;但它不能划分网络层广播,即广播域。
交换机对数据包的转发是建立在MAC地址——物理地址基础之上的,对于IP网络协议来说,它是透明的,即交换机在转发数据包时,不知道也无须知道信源机和信宿机的IP地址,只需知其物理地址。
交换机在操作过程当中会不断的收集资料去建立它本身的一个地址表,这个表相当简单,它说明了某个MAC地址是在哪个端口上被发现的,所以当交换机收到一个TCP/IP 封包时,它便会查看该数据包的目的MAC地址,核对自己的地址表以确认应该从哪个端口把数据包发出去。由于这个过程比较简单,加上这功能由一崭新硬件进行——ASIC,因此速度相当快。一般只需几十微秒,交换机便可决定一个IP封包该往哪里送。
如果目的MAC地址不能在地址表中找到时,交换机会把IP 封包「扩散」出去,即把它从每一个端口中送出去,就如交换机在处理一个收到的广播封包时一样。二层交换机的弱点正是它处理广播封包的手法不太有效,比方说,当一个交换机收到一个从TCP/IP工作站上发出来的广播封包时,他便会把该封包传到所有其他端口去,哪怕有些端口上连的是IPX或DECnet工作站。这样一来,非TCP/IP节点的带宽便会受到负面的影响,就算同样的TCP/IP节点,如果他们的子网跟发送那个广播封包的工作站的子网相同,那么他们也会无缘无故地收到一些与他们毫不相干的网络广播,整个网络的效率因此会大打折扣。
工作方式
[编辑]当一台交换机安装配置好之后,其工作过程如下:
- 收到某网段(设为A)MAC地址为X的计算机发给MAC地址为Y的计算机的数据包。交换机从而记下了MAC地址X在网段A。这称为学习(learning)。
- 交换机还不知道MAC地址Y在哪个网段上,于是向除了A以外的所有网段转发该数据包。这称为泛洪(flooding)。
- MAC地址Y的计算机收到该数据包,向MAC地址X发出确认包。交换机收到该包后,从而记录下MAC地址Y所在的网段。
- 交换机向MAC地址X转发确认包。这称为转发(forwarding)。
- 交换机收到一个数据包,查表后发现该数据包的来源地址与目的地址属于同一网段。交换机将不处理该数据包。这称为过滤(filtering)。
- 交换机内部的MAC地址-网段查询表的每条记录采用时间戳记录最后一次访问的时间。早于某个阈值(用户可配置)的记录被清除。这称为老化(aging)。
对于全交换(full-switch)局域网,交换机每个端口只连接一台设备,因此不会发生碰撞。交换机也不需要做过滤。
工作在OSI不同层级的交换技术
[编辑]现代商业交换机主要使用以太网接口。提供多端口的二层桥接是以太网交换机的核心功能,而很多交换机也提供其他层级的服务,这种不仅仅提供了桥接功能的交换机也被称为多层交换机。多层交换机可以在许多层级上学习拓扑结构,也可以在一层或多层上进行转发。
一层
[编辑]一层网络设备传输数据而不控制任何流量,比如集线器。任何进入端口数据包会被转发到除进入端口之外的其他所有端口。具体而言,即每个比特或码元被转发时是原封不动的。由于每个数据包被分发到所有端口,其冲突会影响到整个网络,进而限制了它的整体的能力。 到21世纪初,集线器和低端交换机的价格差异很小。[1]对于特定应用,集线器在一段时间内还是能够发挥作用的,比如给数据包分析器提供网络流量的副本。网络分流器还有交换机的端口镜像也可以实现同样功能。
二层
[编辑]二层交换机[2] 依据硬件地址(MAC地址)在数据链路层(第二层)传送网络帧。 二层交换机对于路由器和主机是“透明的”,主要遵从802.1d 标准。该标准规定交换机通过观察每个端口的数据帧获得源MAC 地址,交换机在内部的高速缓存中建立MAC 地址与連接埠的映射表。当交换机接受的数据帧的目的地址在该映射表中被查到,交换机便将该数据帧送往对应的連接埠。如果它查不到,便将该数据帧广播到该連接埠所属虚拟局域网(VLAN)的所有連接埠,如果有回应数据包,交换机便将在映射表中增加新的对应关系。当交换机初次加入网络中时,由于映射表是空的,所以,所有的数据帧将发往虚拟局域网内的全部連接埠直到交换机“学习”到各个MAC 地址为止。这样看来,交换机刚刚启动时与传统的共享式集线器作用相似的,直到映射表建立起来后,才能真正发挥它的性能。这种方式改变了共享式乙太网抢行的方式,如同在不同的行驶方向上铺架了立交桥,去往不同方向的车可以同时通行,因此大大提高了流量。从VLAN的角度来看,由于只有子网内部的节点竞争带宽,所以性能得到提高。主机1 访问主机2 同时,主机3 可以访问主机4 。当各个部门具有自己独立的服务器时,这一优势更加明显。但是这种环境正发生巨大的变化,因为服务器趋向于集中管理,另外,这一模式也不适合Internet的应用。不同VLAN之间的通讯需要通过路由器来完成,另外为了实现不同的网段之间通讯也需要路由器进行互连。
三层
[编辑]三层交换机[3] 则可以处理第三层网络层协议,用于连接不同网段,通过对缺省网关的查询学习来建立两个网段之间的直接连接。
三层交换机可以实现路由器的全部或部分功能,但只能用于同一类型的局域网子网之间的互连。这样,三层交换机可以像二层交换机那样通过MAC地址标识数据包,也可以像传统路由器那样在两个局域网子网之间进行功能较弱的路由转发,它的路由转发不是通过软件来维护的路由表,而是通过专用的ASIC芯片处理这些转发;
四层
[编辑]四层交换机可以处理第四层传输层协议,可以将会话与一个具体的IP地址绑定,以实现虚拟IP [4] ;
七层
[编辑]更加智慧的交换器,可以充分利用頻宽资源来过滤,识别和处理应用层数据转換的交换设备。
分类
[编辑]形状尺寸
[编辑]交換器有多種形式,包括獨立的桌上型設備,通常用於家庭或辦公環境中,安裝在配線櫃之外。機架式交換器,則適合安裝在設備機架或機櫃中。DIN導軌安裝的交換器,常用於工業環境。以及小型安裝交換器,安裝在電纜管道、地板盒或通信塔中,例如在光纖到辦公室的基礎設施中。
機架式交換器可能是獨立設備、可堆疊交換器,或具有可更換線卡的大型機箱單元。
工作溫度
[编辑]依照乙太網交換器經由為適應不同工作溫度所做的耐受設計及出廠合規測試,分為商業等級乙太網路交換器與工業等級乙太網路交換器。商業等級乙太網路交換器通常適用0℃~70℃,工規乙太網交換器適用-40℃~70℃。商規乙太網交換器常用的場所在於辦公室或有空調的室內空間,而工規乙太網路交換器因為常配備於室外溫差更大且無空調的安裝空間中,因此其機器結構內的散熱設計更為重要。
網管型與非網管型
[编辑]依照是否可透過內建網管軟體區分為網管型交換器與非網管型交換器。網管型交換器適合用在透過中控主機可由人員作遠端做網路設備開啟與關閉需求的架構中,通常用於有較高管理需求的網路架構核心端。而非網管交換器無內建網路軟體配置,安裝簡單,隨插即用,所以適合放在較邊緣,無需做精細管理的網路區域中。
傳輸通訊介面
[编辑]依照不同的傳輸介面來區分,最常見的介面是RJ45,通常以雙絞線作線材內容(Cat5e、Cat6等)。光纖通訊則用於高速度和長距離的數據傳輸環境,介面有SFP、SFP+等等。還有一種比較少見的是同軸電纜,如BNC的接頭,是作為一些舊式的網路設備所使用的。
带宽
[编辑]网络交换机带宽分为:10Mb/s、100Mb/s、1Gb/s、2.5Gb/s、10Gb/s、40Gb/s、100Gb/s。
Mbps换算MB/s:1Mbps=0.125MB/s。
参考文献
[编辑]- ^ Matthew Glidden. Switches and Hubs. About This Particular Macintosh blog. October 2001 [June 9,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06).
- ^ 什麼是第二層交換器(L2 Switch). 電信數位博物館.
- ^ 什麼是第三層交換器 (Layer 3 Switch ).
- ^ 二层、三层、四层交换机的区别. 太平洋电脑网. 2004-06-08 [2014-1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