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修订间差异
无编辑摘要 |
? 标签:Wikiplus |
||
(未显示超过100个用户的684个中间版本) | |||
第1行: | 第1行: | ||
{{Redirect|臺灣島|國際社會以「臺灣」代稱的國家|中華民國|中華民國實際控制地區|臺灣地區|其他用法|臺灣 (消歧義)}} |
|||
{{pp-vandalism|small=yes}} |
|||
{{Mi| |
|||
{{About|以'''臺灣本島'''為主的各種事物|國際社會上經常以'''臺灣'''代稱的國家|中華民國|中華民國實際管轄領土|臺灣地區||臺灣 (消歧義)}} |
|||
{{Off topic|date=2024年2月}} |
|||
{{Cleanup|time=2023-10-23T08:45:13+00:00}} |
|||
{{Update|time=2024-02-27T09:51:06+00:00}} |
|||
{{Refimprove|time=2024-06-25T23:07:15+00:00}} |
|||
|collapsed=yes |
|||
}} |
|||
{{pp-semi-indef|small=yes}} |
|||
{{NoteTA |
|||
|G1=Unit |
|||
}} |
|||
{{Infobox disputed islands |
{{Infobox disputed islands |
||
| name = 臺灣 |
| name = 臺灣 |
||
| other_names = 福爾摩沙 |
| other_names = 福爾摩沙(Formosa) |
||
| image name = Taiwan NASA Terra MODIS |
| image name = Taiwan NASA Terra MODIS 2022-07-21.jpg |
||
| image caption = 臺灣 |
| image caption = 臺灣東部多山,西部平原平緩傾斜,[[澎湖群島]]隔臺灣海峽位於臺灣本島以西 |
||
| locator map = Taiwan (orthographic projection; southeast Asia centered).svg |
| locator map = Taiwan (orthographic projection; southeast Asia centered).svg |
||
| map caption = 臺灣在西太平洋區域的位置 |
| map caption = 臺灣在西太平洋區域的位置 |
||
| location = [[亞洲]][[東亞|東部]]/[[西太平洋]] |
| location = [[亞洲]][[東亞|東部]]/[[西太平洋]] |
||
| area = {{convert|35886.8623|km2|abbr=on}}<ref name="統計年報面積與海岸線">{{cite web|url=https://www.moi.gov.tw/files/site_stuff/321/2/year/y05-18.xls|title=臺灣面積及海岸長度|publisher=[[中華民國內政部|中華民國內政部地政司]]|accessdate=2018年12月14日}}</ref> |
| area = {{convert|35886.8623|km2|abbr=on}}<ref name="統計年報面積與海岸線">{{cite web|url=https://www.moi.gov.tw/files/site_stuff/321/2/year/y05-18.xls|title=臺灣面積及海岸長度|publisher=[[中華民國內政部|中華民國內政部地政司]]|accessdate=2018年12月14日|archive-date=2021年1月19日|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10119070831/https://www.moi.gov.tw/files/site_stuff/321/2/year/y05-18.xls|dead-url=no}}</ref> |
||
| coastline = {{convert|1,251.2806|km|mi|abbr=on}} <ref name="統計年報面積與海岸線" /> |
| coastline = {{convert|1,251.2806|km|mi|abbr=on}} <ref name="統計年報面積與海岸線" /> |
||
| rank = 世界面積第38大島嶼 |
| rank = 世界面積第38大島嶼 |
||
| highest mount = [[玉山主峰]]({{convert|3,952|m|foot|abbr=on}})<ref>{{cite news|url=http://www.cna.com.tw/news/aloc/201807110286-1.aspx|title=最新玉山高度出爐 石碑標高3952公尺不變|publisher=中央通訊社|author=蕭博陽|date=2018-07-11|accessdate=2018-07-11|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80711145129/http://www.cna.com.tw/news/aloc/201807110286-1.aspx|archivedate=2018-07-11|deadurl=no}}</ref> |
|||
| highest mount = [[玉山]] |
|||
| population = {{ROCCPD|subdivision=臺灣島}}<!--未來更新數據時請至「Template:中華民國縣市人口資料模板」內進行更新。--> |
| population = {{ROCCPD|subdivision=臺灣島}}<!-- 未來更新數據時請至「Template:中華民國縣市人口資料模板」內進行更新。 --> |
||
| population as of = {{ROCCPD|TXT=date}}底<ref name="taiwan-popstat"/> |
| population as of = {{ROCCPD|TXT=date}}底<ref name="taiwan-popstat"/> |
||
| density = {{ROCCPDD|subdivision=臺灣島}}<ref name="taiwan-popstat"/> |
| density = {{ROCCPDD|subdivision=臺灣島}}<ref name="taiwan-popstat"/> |
||
| ethnic groups = [[臺灣漢族]](95%)<br>{{nowrap| '''∟''' [[閩南裔臺灣人|閩南族群]](72%)<br |
| ethnic groups = [[臺灣漢族]](95%)<br>{{nowrap| '''∟''' [[閩南裔臺灣人|閩南族群]](72%)<br>{{nowrap| '''∟''' [[客家裔臺灣人|客家族群]](14%)}}<br>{{nowrap|{{raise|0.1em| '''∟''' [[臺灣外省人]]及其他族群(14%){{efn|[[臺灣外省人]]主要是指在1945年以後,因為[[第二次國共內戰]]的爆發而陸陸續續撤往臺灣居住的民眾、以及其於臺灣所產下的後代,也包含在1945年以前就存在於臺灣的非屬於[[閩南民系|閩南]]及[[客家民系|客家]]的[[閩東民系|閩東]]、[[興化民系|興化]]、[[廣府民系|廣府]]、[[吳越民系|吳越]]等民系之漢人族群,但並不包括搬至臺灣地區居住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並非所有臺灣外省人都屬於漢族,例如同一時期前往臺灣的[[白先勇]]屬於[[台灣回族|回民]]、[[席慕蓉]]屬於[[在臺蒙古人|蒙古族]]、[[溥心畬]]屬於[[台灣滿族|滿族]]。}}<ref name = "世界概況">{{cite web|url=https://www.cia.gov/library/publications/the-world-factbook/geos/tw.html|title=《世界概況》|date=2013-06-10|accessdate=2014-03-02|language=en|publisher=[[中央情報局]]|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80128152244/https://www.cia.gov/library/publications/the-world-factbook/geos/tw.html|archive-date=2018-01-28|dead-url=no}}</ref><ref>{{cite web|url=http://www.gio.gov.tw/taiwan-website/5-gp/yearbook/ch02.html|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00803010351/http://www.gio.gov.tw/taiwan-website/5-gp/yearbook/ch02.html|archivedate=2010-08-03|title=The Republic of China Yearbook 2009|publisher=[[行政院新聞局]]|date=2009|accessdate=2014-03-02|language=en|dead-url=yes}}</ref>}}}}<br>[[臺灣新住民]](3.1%){{efn|[[臺灣新住民]]一般是指以跨國通婚抑或其他原因歸化臺灣而取得中華民國國籍及身分證之人士,也包括但不限於極少部分在1945年以前就存在於臺灣的非屬於漢人及原住民族的歐洲人、[[在台日本人|日本人]]、[[在台韓國人|朝鮮人]]等其他族群。}}<br>[[臺灣原住民]](2.37%){{efn|中華民國政府將[[臺灣原住民族]]又分成16個已承認之族群。}}}} |
||
| country = {{ROC}} |
| country = {{ROC}} |
||
| country admin divisions title = [[省 (中華民國)|省]]<br>[[直轄市 (中華民國)|直轄市]] |
| country admin divisions title = [[省 (中華民國)|省]]<br>[[直轄市 (中華民國)|直轄市]] |
||
| country admin divisions = [[臺灣省]]<br>[[臺北市]]、[[新北市]]<br>[[桃園市]]、[[臺中市]]<br>[[臺南市]]、[[高雄市]] |
| country admin divisions = [[File:Flag of Taiwan Province.svg|22px|border]] [[臺灣省]]{{notetag|省建制已被冻结}}<br>[[臺北市]]、[[新北市]]<br>[[桃園市]]、[[臺中市]]<br>[[臺南市]]、[[高雄市]] |
||
| country capital = [[臺北市]]{{ |
| country capital = [[File:Flag of Taipei City.svg|22px|border]] [[臺北市]]{{notetag|[[臺灣首都]]}}{{notetag|[[中華民國首都]]}} |
||
| country largest city = [[新北市]] |
| country largest city = [[File:Flag of New Taipei City.svg|22px|border]] [[新北市]] |
||
| country largest city population = {{ROCCPD|subdivision=新北市}} |
| country largest city population = {{ROCCPD|subdivision=新北市}} |
||
| country leader title = |
| country leader title = |
||
| country leader name = |
| country leader name = |
||
| country claim = {{ROC}} |
| country claim = {{ROC}} |
||
| country claim divisions title = 省市 |
| country claim divisions title = 省市 |
||
| country claim divisions = |
| country claim divisions = (同上) |
||
| country 2 claim = {{PRC}} |
| country 2 claim = {{PRC}} |
||
| country 2 claim divisions title = 省 |
| country 2 claim divisions title = 省 |
||
| country 2 claim divisions = [[台 |
| country 2 claim divisions = [[台湾省 (中华人民共和国)|台灣省]] |
||
| additional info = |
| additional info = |
||
}} |
}} |
||
{{Infobox |
{{Infobox |
||
|bodystyle = width: 300px; background-color: #fff; |
| bodystyle = width: 300px; background-color: #fff; |
||
|title = 臺灣 |
| title = 臺灣 |
||
|titlestyle = background-color:#E3E3E3; font-size: 105%; padding: 0.3em 0.3em 0.3em 0.3em; |
| titlestyle = background-color:#E3E3E3; font-size: 105%; padding: 0.3em 0.3em 0.3em 0.3em; |
||
|image = |
| image = |
||
|caption = |
| caption = |
||
|headerstyle = background:#E3E3E3; |
| headerstyle = background:#E3E3E3; |
||
|labelstyle = |
| labelstyle = |
||
|datastyle = |
| datastyle = |
||
|header1 = '''概況''' |
| header1 = '''概況''' |
||
|label2 = '''[[臺灣語言列表|通行語言]]''' |
| label2 = '''[[臺灣語言列表|通行語言]]''' |
||
|data2 = [[ |
| data2 = [[台灣漢語]]([[中華民國國語]]、[[臺灣話|臺語]]、[[臺灣客家語|客語]])<br>[[台灣原住民族諸語]]([[排灣語]]、[[阿美語]]、[[魯凱語]]等) |
||
|label3 = ''' |
| label3 = '''人口最多都會區''' |
||
|data3 = |
| data3 = [[臺北都會區]] |
||
| label4 = '''水域率''' |
|||
|label4 = '''最大城市'''<!--一般說的「最大都市」都是以人口數計--> |
|||
|data4 = |
| data4 = 10.34% |
||
|label5 = '''最大 |
| label5 = '''最大湖泊''' |
||
|data5 = [[ |
| data5 = [[曾文水庫]] |
||
|label6 = '''最 |
| label6 = '''最大自然湖泊''' |
||
|data6 = [[ |
| data6 = [[日月潭]] |
||
|label7 = |
| label7 ='''最長河流''' |
||
|data7 = [[ |
| data7 = [[濁水溪]] |
||
|label8 = '''最 |
| label8 = '''流域最廣河流''' |
||
|data8 = [[ |
| data8 = [[高屏溪]] |
||
|label9 = '''[[臺灣港口|最大港口]]''' |
|||
|data9 = [[高雄港]] |
|||
|label10 = '''[[臺灣機場|最大機場]]''' |
|||
|data10 = [[臺灣桃園國際機場]]([[國際機場|國際線]])<br />[[臺北松山機場]]([[國內機場|國內線]]) |
|||
|label11 = '''通用電壓''' |
|||
|data11 = 110V、220V |
|||
|label12 = '''供電頻率''' |
|||
|data12 = 60Hz |
|||
|label13 = '''通行[[貨幣]] ''' |
|||
|data13 = [[新臺幣]]({{lang|en|[[ISO 4217|TWD]]}})<br><span style="font-size:smaller;">或寫作「{{Unicode|NT$}}、{{lang|en|NTD}}」</span> |
|||
|label14 = '''[[吉尼係數]] ''' |
|||
|data14 = 0.3385 |
|||
|label15 = 通行曆法 |
|||
|data15 = [[民國紀年]]、[[西元紀年]]與[[農曆]]<ref>法定[[曆法]]為[[公曆]],法定[[紀年]]採用[[民國紀年]],民間亦使用西元紀年。[[農曆]]則在民間廣泛使用。</ref> |
|||
|label16 = '''[[道路通行方向]]''' |
|||
|data16 = 靠右行駛 |
|||
|label17 = 汽車駕駛座方向 |
|||
|data17 = 左邊駕駛 |
|||
|label18 = '''[[國家地區代碼|地區代碼]]''' |
|||
|data18 = [[ISO 3166-2:TW|TW]]、[[TWN]] |
|||
|label19 = '''[[頂級域名列表|網域縮寫]]''' |
|||
|data19 = [[.tw]] |
|||
|label20 = '''[[國際電話區號列表|長途電話代碼]]''' |
|||
|data20 = {{tel|886}}<ref>中華民國[[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退出聯合國]]前為+86。</ref> |
|||
}} |
}} |
||
{{Taiwan}} |
{{Taiwan}} |
||
'''臺灣'''是位於[[亞 |
-{zh: '''臺灣'''([[俗字]]寫作'''台灣''');zh-hant: '''臺灣'''([[俗字]]寫作'''台灣''');zh-hans:'''台湾'''}-,[[西方世界|西方國家]]亦稱'''[[福爾摩沙]]'''({{lang-pt|Formosa}}),是位於[[東亞]]、[[太平洋]]西北側的[[島嶼]],地處[[琉球群島]]與[[菲律賓群島]]之間,西隔[[臺灣海峽]]與[[中国大陆]]相望,海峽距離約130公里,周圍海域從3點鐘方向以順時鐘排序分別為太平洋([[菲律賓海]])、[[巴士海峽]]、[[南海 (海洋)|南海]]、臺灣海峽、[[東海]]。面積約3.6萬[[平方千米|平方公里]],在[[岛屿面积列表#10,000-50,000平方公里|當前全球各島嶼面積排名中位居第38(或39)]],島上約七成面積之地形為[[山地生態|山地]]與[[丘陵]],[[平原]]主要集中於[[臺灣西部|西部]]沿海,地形海拔變化大,最高點3952公尺。全島被[[北回歸線]]貫穿,氣候炎熱,[[夏季]]偏長,介於[[熱帶]]與[[亞熱帶]]地帶之間,北回歸線以北為[[副熱帶季風氣候]]、以南為[[熱帶季風氣候]]<ref>{{cite web|url=http://tour-hualien.hl.gov.tw/Portal/Content.aspx?lang=0&p=005060001&area=5&id=9|title=靜浦北迴歸線界標 熱帶與亞熱帶的分界線|publisher=[[花蓮縣政府]]|accessdate=2014-02-26|language=zh-tw|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80612141529/http://tour-hualien.hl.gov.tw/Portal/Content.aspx?lang=0&p=005060001&area=5&id=9|archive-date=2018-06-12|dead-url=no}}</ref><ref>{{cite web|publisher=[[中央情報局]]|url=https://www.cia.gov/library/publications/the-world-factbook/fields/2059.html|title=《世界概況》|accessdate=2014-02-23|language=en|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81017111232/https://www.cia.gov/library/publications/the-world-factbook/fields/2059.html|archive-date=2018-10-17|dead-url=no}}</ref>,自然景觀與[[生態系統|生態系]]資源豐富多元<ref name="臺灣的水資源">{{cite web|language=zh-tw|url=http://140.115.123.30/gis/globalc/CHAP0607.htm|title=臺灣的水資源|publisher=[[國立成功大學]]|accessdate=2011-03-24|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10529061045/http://140.115.123.30/gis/globalc/CHAP0607.htm|archive-date=2011-05-29|dead-url=yes}}</ref>。 |
||
臺灣面積約3.6萬[[平方千米|平方公里]],在[[岛屿面积列表#10,000-50,000平方公里|當前全球各島嶼面積排名中位居第38(或39)]],為板塊碰撞隆起形成的[[大陸島]],是[[東亞島弧]]之一部分(由[[菲律賓板塊]]潛入[[歐亞板塊]]形成)。島上約七成面積之地形為[[山地生態|山地]]與[[丘陵]],[[平原]]主要集中於[[臺灣西部|西部]]沿海,地形海拔變化大,最高點3952公尺。全島被[[北回歸線]]貫穿,氣候炎熱,[[夏季]]偏長,介於[[熱帶]]與[[亞熱帶]]地帶之間,北回歸線以北為[[副熱帶季風氣候]]、以南為[[熱帶季風氣候]]<ref>{{cite web|url=http://tour-hualien.hl.gov.tw/Portal/Content.aspx?lang=0&p=005060001&area=5&id=9|title=靜浦北迴歸線界標 熱帶與亞熱帶的分界線|publisher=[[花蓮縣政府]]|accessdate=2014-02-26|language=zh-tw|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80612141529/http://tour-hualien.hl.gov.tw/Portal/Content.aspx?lang=0&p=005060001&area=5&id=9|archive-date=2018-06-12|dead-url=no}}</ref><ref>{{cite web|publisher=[[中央情報局]]|url=https://www.cia.gov/library/publications/the-world-factbook/fields/2059.html|title=《世界概況》|accessdate=2014-02-23|language=en|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81017111232/https://www.cia.gov/library/publications/the-world-factbook/fields/2059.html|archive-date=2018-10-17|dead-url=no}}</ref>,自然景觀與[[生態系統|生態系]]資源豐富多元<ref name="臺灣的水資源"/>。[[臺灣人口|人口]]約2300萬人,超過七成集中於西部的[[臺灣都會區|五大都會區]],其中以行政中心[[臺北]]為核心的[[臺北都會區]]最大,約700萬人。[[臺灣族群|族群]]構成以[[臺灣漢人|漢族]]、[[臺灣原住民族|原住民族]]為主:原住民族由多個屬於[[南島民族]]的[[部族]]組成,漢族則依[[漢族民系|民系]]及移民年代的不同而分為[[閩南裔臺灣人|閩南(河洛)]]、[[臺灣客家人|客家]]與[[臺灣外省人|外省]]族群,其中閩南裔為臺灣最大族群。 |
|||
臺灣自古為原住民族世居之地<ref>{{cite paper|title=從原住民觀點看「中華民國」名稱|author=[[尤哈尼·伊斯卡卡夫特]]|date=2004-07-12|url=http://www.wufi.org.tw/%E5%BE%9E%E5%8E%9F%E4%BD%8F%E6%B0%91%E8%A7%80%E9%BB%9E%E7%9C%8B%E3%80%8C%E4%B8%AD%E8%8F%AF%E6%B0%91%E5%9C%8B%E3%80%8D%E5%90%8D%E7%A8%B1/|publisher=[[臺灣獨立建國聯盟]]|accessdate=2014年2月22日|language=中文}}</ref>,原住民族在17世紀中葉以前一直居於主體民族地位;隨著漢族不斷從[[中國大陸|中國本土]][[人口遷徙|移入]]與墾殖、以及與[[平埔族]]原住民[[異族通婚|通婚]],漢族遂取代原住民族成為臺灣的最大民族。自有[[信史]]記錄以來,[[臺灣歷史]]上曾經歷[[大肚王國]]、[[臺灣荷西統治時期|荷西時期]]、[[明鄭時期]]、[[臺灣清治時期|清治時期]]、[[臺灣日治時期|日治時期]]等多次政權遞嬗,最近一次為1945年10月後[[臺灣戰後時期|由中華民國統治]]。1949年[[兩岸分治]]後,[[中華民國]]的[[中華民國疆域|有效統治範圍]]限縮至[[臺灣地區|臺澎金馬]]與部分[[南海諸島|南海島礁]],臺灣自此[[de facto|實質上]]成為中華民國的主要[[中華民國疆域|領土]],並延續至今{{efn|1=部分臺灣與國際人士,對於中華民國在1945年[[二戰結束]]後有否從日本合法接收臺灣主權存有異議,詳見[[臺灣主權未定論]]、[[同盟國軍事佔領日本]]及[[臺灣光復]]。另一方面,[[中華人民共和國]]自1949年建立至今也主張臺灣為其領土。}}。 |
|||
約三萬年前[[冰河時期]]開始有[[人類]][[長濱文化|遷移至台灣活動]],自古為原住民族世居之地<ref>{{cite paper|title=從原住民觀點看「中華民國」名稱|author=[[尤哈尼·伊斯卡卡夫特]]|date=2004-07-12|url=http://www.wufi.org.tw/%E5%BE%9E%E5%8E%9F%E4%BD%8F%E6%B0%91%E8%A7%80%E9%BB%9E%E7%9C%8B%E3%80%8C%E4%B8%AD%E8%8F%AF%E6%B0%91%E5%9C%8B%E3%80%8D%E5%90%8D%E7%A8%B1/|publisher=[[臺灣獨立建國聯盟]]|accessdate=2014年2月22日|language=中文|journal=|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0115042237/http://www.wufi.org.tw/%E5%BE%9E%E5%8E%9F%E4%BD%8F%E6%B0%91%E8%A7%80%E9%BB%9E%E7%9C%8B%E3%80%8C%E4%B8%AD%E8%8F%AF%E6%B0%91%E5%9C%8B%E3%80%8D%E5%90%8D%E7%A8%B1/|archive-date=2014年1月15日|dead-url=no}}</ref>,原住民族在17世紀中葉以前一直居於主體民族地位;隨著漢族不斷從[[中國大陸]][[人口遷徙|移入]]與墾殖,漢族遂取代原住民族成為臺灣的最大民族。自有[[信史]]記錄以來,[[臺灣歷史]]上曾經歷多個原住民聯盟和政權、[[臺灣荷西統治時期|荷西時期]]、[[臺灣明鄭時期|明鄭時期]]、[[臺灣清治時期|清治時期]]、[[臺灣日治時期|日治時期]]等多次政權遞嬗,最近一次為1945年進入[[臺灣戰後時期|戰後時期]]由[[中華民國]]統治。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中華民國政府遷台|播遷臺灣]]造成[[兩岸分治]]的局面後,臺灣成為[[中華民國疆域|中華民國有效統治領土]]的主要部分{{efn|1=部分臺灣與國際人士,對於中華民國在1945年[[二戰結束]]後有否從日本合法接收臺灣主權存有異議。另一方面,[[中華人民共和國]]自1949年建立至今也主張臺灣為其領土。}}。隨著1987年[[戒嚴時代]]結束,臺灣逐漸淡化過往戒嚴時代形塑的[[中國史觀]],政治上走向[[自由化]]與[[臺灣民主化|民主化]],以[[中國國民黨]]及[[民主進步黨]]兩黨為首的[[政黨政治]]、[[中國統一|統]][[台灣獨立運動|獨]]議題、以及[[公民社會]]的形成,加之以[[東南亞]][[台灣新住民|新住民]]的定居,產生出[[多元文化主義]]<ref>{{cite report|url=http://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37188/5/15801205.pdf|title=由國中小教科書看戒嚴時期台灣之國族建構—以國語文科和社會類科為分析中心|page=5|author=蔡佩娥|date=2007-07-23|access-date=2015-09-01|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50923164717/http://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37188/5/15801205.pdf|archive-date=2015-09-23|dead-url=no}}</ref><ref>{{cite book|chapter=台灣歷史發展的特色|title=治史起造台灣國:張炎憲全集|series=第一冊|page=140-147|author=張炎憲|date=2017-09|publisher=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ref>,使得臺灣文化呈現多元並立的面貌。而由此原因再加上[[一中原則]],使得現今「臺灣」成為[[中華民國的稱號|中華民國的通稱]]。 |
|||
歷經1860年[[臺灣開港]]以來至日治時期所打下的[[現代化]]基礎<ref>{{cite book | author = 張良澤;高坂嘉玲 | title = 日治時期(1895-1945)繪葉書:臺灣風景明信片.臺南州卷(下) | url = http://publications.culture.tainan.gov.tw/front/bin/partprint.phtml?Part=A20140400015&Category=0&Style=2 | publisher = 臺南市政府 | date = 2014 | isbn = 978-986-04-0995-6 | access-date = 2018-11-18 | archive-url =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81118164731/http://publications.culture.tainan.gov.tw/front/bin/partprint.phtml?Part=A20140400015&Category=0&Style=2 | archive-date = 2018-11-18 | dead-url = no }}</ref>,以及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後運用[[美援]]所進行的一系列的經濟建設,加上國際上[[冷戰]]對峙的格局,臺灣自1960年代起在[[臺灣經濟|經濟]]與社會發展上突飛猛進,締造「[[臺灣奇蹟]]」,名列[[亞洲四小龍]]之一;之後在1990年代躋身[[已開發國家]]之列,目前無論[[各國人均實質國民總所得列表|人均所得]]或[[人類發展指數]]均具世界先進國家水準<ref>{{cite web|language=zh-tw|url=http://www.dgbas.gov.tw/public/Data/491716362790WG0X9I.pdf|title=我國HDI、GII分別排名全球第21位及第5位|publisher=[[行政院主計總處]]|access-date=2015-05-19|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303202539/http://www.dgbas.gov.tw/public/Data/491716362790WG0X9I.pdf|archive-date=2016-03-03|dead-url=no}}</ref>。臺灣擁有蓬勃的[[製造業]]及尖端科技,在[[半導體]]、[[資訊科技]]、[[通訊]]、[[电子工业|電子]]精密製造等領域執牛耳。貿易方面主要-{zh-hans:通过;zh-hant:透過;}-[[高科技]]產業賺取[[外匯]],經濟發展上以高科技產業與[[服務業]]為中心,亦朝向[[文化產業]]及[[旅游|觀光業]]發展<ref>{{cite web|language=zh-tw|url=http://cdnet.stpi.org.tw/techroom/keyfacts/pdf/00_policy_006.pdf|title=臺灣產業發展願景與策略|publisher=[[中華民國經濟部|中華民國經濟部技術處]]|date=2007-02|accessdate=2011-03-24|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10926175305/http://cdnet.stpi.org.tw/techroom/keyfacts/pdf/00_policy_006.pdf|archive-date=2011-09-26|dead-url=yes}}</ref>。台灣以移民為主的人文結構,亦帶來多元的政治觀點。自[[大航海時代]]以來,[[台灣文化]]就在明鄭、清朝的統治與西方列強的衝擊中經歷多次大變動,並在近代開始產生[[臺灣主體性|臺灣主體意識]]思想。 |
|||
== 名稱 == |
== 名稱 == |
||
{{main|台湾的名称}} |
|||
{{see|福爾摩沙|大員|高砂}} |
|||
{{Infobox Chinese |
{{Infobox Chinese |
||
| pic=Taiwan.svg |
|||
| picsize=150px |
|||
| collapse=yes |
| collapse=yes |
||
| t=[[wikt:臺灣|臺灣]] 或 [[wikt:台灣|台灣]] |
| t=[[wikt:臺灣|臺灣]] 或 [[wikt:台灣|台灣]] |
||
| s = 台湾 |
| s = 台湾 |
||
| lj= |
| lj=tä<sup>2</sup>uang<sup>1</sup> |
||
| j= |
|||
| j=Toi<sup>4</sup> Waan<sup>1</sup> |
|||
| p=Táiwān |
| p=Táiwān |
||
| w=T'ai²-wan¹ |
| w=T'ai²-wan¹ |
||
| bpmf=ㄊㄞˊ ㄨㄢ |
| bpmf=ㄊㄞˊ ㄨㄢ |
||
| buc=Dài-uăng |
|||
| poj=Tâi-oân |
| poj=Tâi-oân |
||
| |
| tl=Tâi-uân |
||
| phfs=Thòi-vàn |
|||
| buc={{audio|Cdo_Dài-uăng.ogg|Dài-uăng}} |
|||
| hhbuc=Dái-uáng |
|||
| gr=Tairuan |
| gr=Tairuan |
||
| lmz= |
| lmz= |
||
| sha= |
|||
| sha={{IPA-wuu|dᴇ̀.uᴇ́}} |
|||
| hsn= |
|||
| hsn=d<sup>w</sup>ɛ<sup>13</sup> ua<sup>55</sup> |
|||
| hsn2= |
|||
| hsn2=taɛ<sup>13</sup> uã<sup>33</sup> |
|||
| lang1=排灣語 |
|||
| lang1_content=Taiwan |
|||
| lang2=阿美語 |
| lang2=阿美語 |
||
| lang2_content=Taywan |
| lang2_content=Taywan |
||
第121行: | 第105行: | ||
| lang5=鄒語 |
| lang5=鄒語 |
||
| lang5_content=Taivang |
| lang5_content=Taivang |
||
| lang6= |
| lang6=拉阿魯哇語 |
||
| lang6_content= |
| lang6_content=Taivangʉ |
||
| lang7=邵語 |
|||
}} |
|||
| lang7_content=Taiwaan |
|||
[[File:Atlas Blaeu-Van der Hem - Taioan.jpg|right|thumb|《大員港市鳥瞰圖》,收藏於荷蘭[[米德尔堡 (荷兰)|米德爾堡]]{{tsl|nl|Zeeuws Museum|哲烏斯博物館}}]] |
|||
| lang8=泰雅語 |
|||
[[File:1626年葡萄牙人所繪荷蘭人在福爾摩沙(大員-臺灣)台江內海一帶之活動 Portuguese Drawing about Dutch Activities around Tayouan of Formosa-Taiwan.jpg|right|thumb|1626年葡萄牙人所描繪荷蘭人在[[福爾摩沙]]([[大員]])[[台江內海|臺江內海]]一帶之活動]] |
|||
| lang8_content=Taywan |
|||
| lang9=西拉雅語 |
|||
| lang9_content=Taywan |
|||
| lang10=排灣語 |
|||
| lang10_content=Taiwan |
|||
|kanji= 台湾 |
|||
|kyujitai=臺灣 |
|||
|hiragana=たいわん |
|||
|romaji=Taiwan |
|||
|tp=Tái-wan <!--通用拼音-->}} |
|||
[[File:Atlas Blaeu-Van der Hem - Taioan.jpg|right|thumb|《大員港市鳥瞰圖》,收藏於荷蘭[[米德尔堡 (荷兰)|米德爾堡]][[泽兰博物馆]]]] |
|||
[[File:1626年西班牙人所繪荷蘭人在福爾摩沙(大員-臺灣)台江內海一帶之活動 Spanish Drawing about Dutch Activities around Tayouan of Formosa-Taiwan.jpg|right|thumb|1626年馬尼拉西班牙人{{lang|es|Pedro de Vera}}繪製《艾爾摩沙島荷蘭人港口描述圖》(通稱《大員港圖》)的重繪本,描繪原住民、荷蘭人、漢人、日本人在[[福爾摩沙]]([[大員]])[[台江內海|臺江內海]]一帶之活動<ref name="taiwan_visual_2022">{{cite book |title=看得見的台灣史·空間篇:30幅地圖裡的真實與想像 |chapter=04.西班牙間諜的大員攻略報告 |pages=52-59 |editor=蘇峯楠 |author=李文媛 |others=[[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 策畫 |edition=初版 |location=新北市 |publisher=聯經 |date=2022-05 |isbn=978-986-532-591-6}}</ref><ref name="hsu_2003">{{cite journal |journal=台灣文獻 |volume=54 |issue=3 |title=由西班牙人所製古地圖看早期台灣的港口與海域 |author1=許壬馨 |author2=李毓中 |date=2003-09 |pages=41-58 |publisher=[[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url=https://www.th.gov.tw/new_site/05publish/03publishquery/02journal/01download.php?COLLECNUM=401054303 |access-date=2023-07-16 |archive-date=2023-06-10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610155710/https://www.th.gov.tw/new_site/05publish/03publishquery/02journal/01download.php?COLLECNUM=401054303 |dead-url=no }}</ref>{{rp|54-56}}]] |
|||
「臺灣」名稱來自 |
「臺灣」名稱來自[[南臺灣]]的古地名[[大員]],此名稱位置即現今臺南[[安平區|安平地區]]附近一帶<ref name="Oosterhoff">{{cite book|title=Colonial Cities: Essays on Urbanism in a Colonial Context|editor1-first=Robert|editor1-last=Ross|editor2-first=Gerard J.|editor2-last=Telkamp|chapter=Zeelandia, a Dutch colonial city on Formosa (1624–1662)|first=J.L.|last=Oosterhoff|pages=51–62|publisher=Springer|year=1985|isbn=978-90-247-2635-6}}</ref>。此名稱最早為[[西拉雅族]]對[[台江內海]]對面外地人所在處的[[沙洲]]稱呼,族語即為外地人或異邦人<ref>{{cite web|language=zh-tw|url=https://wwwacc.ntl.edu.tw/public/Attachment/85161437791.pdf|title=「臺灣」地名由來及全島指稱過程|author=溫振華|publisher=國立臺灣圖書館|accessdate=2022-06-16|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20615163548/https://wwwacc.ntl.edu.tw/public/Attachment/85161437791.pdf|archive-date=2022-06-16|dead-url=no}}</ref>。荷蘭人於此處建[[熱蘭遮城|城]]後便接受此稱呼,初譯為Teyoan、Taioan、Teyouvan、Tayouan、Taiyouan、Taiyouhan<ref>{{cite book |author1=George L. van Driem |title=The Tale of Tea: A Comprehensive History of Tea from Prehistoric Times to the Present Day |date=2019 |url=https://books.google.com.tw/books?id=Z6WODwAAQBAJ&pg=PA103&lpg=PA103&source=bl&ots=bag_cSydkL&sig=ACfU3U2IGot90E7x6AgghRfEzhYlNATZCA&hl=zh-TW&sa=X&ved=2ahUKEwiu_Kfm68nnAhUxyosBHflPAeEQ6AEwCnoECAoQAQ#v=onepage&q&f=false |access-date=2020-02-11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00213001218/https://books.google.com.tw/books?id=Z6WODwAAQBAJ&pg=PA103&lpg=PA103&source=bl&ots=bag_cSydkL&sig=ACfU3U2IGot90E7x6AgghRfEzhYlNATZCA&hl=zh-TW&sa=X&ved=2ahUKEwiu_Kfm68nnAhUxyosBHflPAeEQ6AEwCnoECAoQAQ#v=onepage&q&f=false |archive-date=2020-02-13 |dead-url=no }}</ref>,1675年荷蘭製第一份清晰的臺灣地圖中定為「Tayouan」<ref>[https://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MOCCOLLECTIONS&id=11000009665 西元1675荷蘭人所測繪臺灣地圖],國家文化記憶庫</ref>,中文以[[明朝]][[漳州|漳]][[泉州|泉]][[明朝海盜|海盜]]所用的[[閩南語]]音譯為「大灣(Tāi-uân)」、「大員(Tāi-uân)」、「大苑(Tāi-uán)」、「臺員(Tâi-uân)」等。還有一說為源自於[[大武壠族]]的自稱<ref>{{Cite book|title=種回小林村的記憶|author=徐銘駿|publisher=高雄市杉林區日光小林社區發展協會|year=2018-03|isbn=978-986-95852-1-7|location=高雄|pages=12}}</ref>,但明朝時尚有「東番」或「夷洲」,直至清朝時期就統一稱為「臺灣(Tâi-uân)」直到現在。 |
||
===別稱=== |
===別稱=== |
||
{{see|福爾摩沙|大員|高砂 (臺灣古名)}} |
|||
[[臺灣荷蘭統治時期]]臺灣被稱作「{{lang|nl|Tayouan}}」(大員),但[[明鄭時期]]捨棄荷治時期使用的「大員」名稱,將臺灣稱為「[[東都]]」([[鄭成功]]在位時代)、「[[東寧 (臺灣古名)|東寧]]」([[鄭經]]在位時代)<ref>{{cite book|author=阮旻錫|title=海上見聞錄|quote=「(順治十七年)十二月,守臺灣城夷長揆一等乞以城歸賜姓,而搬其輜重貨物下船,率餘夷五百餘人駕甲板船遠去。賜姓遂有臺灣,改名東寧。時以各社土田,分給與水陸諸提鎮,而令各搬其家眷至東寧居住。」}}</ref>。納入[[大清]]版圖後,清朝改以「臺灣」設置[[臺灣府]],「臺灣」遂成為此島嶼的稱呼<ref>{{cite web|language=zh-tw|url=http://www.taiwanus.net/history/1/56.htm|title=「臺灣」名稱的由來|publisher=臺灣海外網|accessdate=2011-03-24}}</ref>。除此之外,臺灣亦有「寶島」、「鯤島」、「蓬萊」、「[[福爾摩沙]]」、「福摩薩<ref>見李光耀回憶錄 第35章</ref>」、「[[高砂|高砂國]]」等別稱。 |
|||
[[臺灣荷蘭統治時期]]臺灣被稱作「{{lang|nl|Tayouan}}」([[大員]]),[[明鄭]]捨棄荷治時期使用的「大員」名稱,將臺灣稱為「[[東都]]」([[鄭成功]]時代)、「[[東寧 (臺灣古名)|東寧]]」([[鄭經]]時代)<ref>{{cite book|author=阮旻錫|title=海上見聞錄|quote=「(順治十七年)十二月,守臺灣城夷長揆一等乞以城歸賜姓,而搬其輜重貨物下船,率餘夷五百餘人駕甲板船遠去。賜姓遂有臺灣,改名東寧。時以各社土田,分給與水陸諸提鎮,而令各搬其家眷至東寧居住。」}}</ref>。納入[[大清]]版圖後,清朝改以「臺灣」設置[[臺灣府]],「臺灣」遂成為此島嶼的稱呼<ref>{{cite web|language=zh-tw|url=http://www.taiwanus.net/history/1/56.htm|title=「臺灣」名稱的由來|publisher=臺灣海外網|accessdate=2011-03-24|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10427141306/http://www.taiwanus.net/history/1/56.htm|archive-date=2011-04-27|dead-url=no}}</ref>。臺灣亦有「寶島」、「鯤島」、「蓬萊」、「[[福爾摩沙]]」、「福摩薩<ref>見李光耀回憶錄 第35章</ref>」、「[[高砂 (臺灣古名)|高砂國]]」等別稱。 |
|||
臺灣曾普遍稱為「福爾摩沙」,源自[[葡萄牙語]]「{{lang|pt|Ilha Formosa}}」({{IPA-pt|ˌiʎɐ fuɾˈmɔzɐ}}),意為「美麗島」。一說1544年[[葡萄牙]]船隻經過臺灣海面時,水手從海上遠望臺灣,發現臺灣甚為美麗,於是高呼「{{lang|pt|Ilha Formosa}}」,葡萄牙語的「Formosa」為「美麗」之意,「Ilha」指「島嶼」,故翻譯為美麗島,但此說法尚無直接與明確的證據<ref>{{Cite web |url=http://ithda.sinica.edu.tw/node/3214 |title=「福爾摩沙」由來 |author=翁佳音 |year=2006 |publisher=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 |language=中文 |accessdate=2013-12-13 |deadurl=yes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30811101007/http://ithda.sinica.edu.tw/node/3214 |archivedate=2013-08-11 }}</ref>。在1950年代前是歐洲對臺灣的主要稱呼<ref>{{cite web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30814172106/http://www.wufi.org.tw/news2k/r042402.htm |url=http://www.wufi.org.tw/news2k/r042402.htm |title=臺灣正名之一個提案 |date=2002-04-24 |archivedate=2003-08-14 |accessdate=2014-09-26 |language=zh |deadurl=yes }}</ref>。歐洲亦因此曾長期稱[[臺灣海峽]]為福爾摩沙海峽。 |
|||
臺灣物產豐富,故又稱寶島。《[[山海經]]》等古籍中的海上神山仙島蓬萊、[[瀛洲]]等常被作為對臺灣的雅稱。因[[平原|平地]][[地形]]之緣故,臺灣又有「[[鯤島]]」的別稱<ref>{{cite web |url=http://www.dang.idv.tw/history1.htm |title=鯤島名稱由來 |publisher=Dang.idv.tw |date= |accessdate=2017-05-26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70423081121/http://www.dang.idv.tw/history1.htm |archive-date=2017-04-23 |dead-url=no }}</ref>。 |
|||
臺灣曾普遍稱為「福爾摩沙」,源自[[葡萄牙語]]「{{lang|pt|Ilha Formosa}}」({{IPA-pt|ˌiʎɐ fuɾˈmɔzɐ}}),意為「美麗島」。在1544年當時[[葡萄牙]]船隻在經過臺灣海面時,水手從海上遠望臺灣,發現臺灣甚為美麗,於是高呼「{{lang|pt|Ilha Formosa}}」,葡萄牙語的「Formosa」為「美麗」之意,「Ilha」則為「島嶼」,故翻譯為美麗島。<ref>{{cite web|url=https://www.nownews.com/|title=NOWnews 今日新聞|publisher=}}</ref>,但此說法尚無直接與明確的證據<ref>{{Cite web|url=http://ithda.sinica.edu.tw/node/3214 |title=「福爾摩沙」由來 |author=翁佳音 |date=2006 |publisher=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 |language=中文 |accessdate=2013-12-13 |deadurl=yes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30811101007/http://ithda.sinica.edu.tw/node/3214 |archivedate=2013-08-11 }}</ref>。在1950年代前是歐洲國家對臺灣的主要稱呼<ref>{{cite web|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30814172106/http://www.wufi.org.tw/news2k/r042402.htm |url=http://www.wufi.org.tw/news2k/r042402.htm |title=臺灣正名之一個提案 |date=2002年4月24日 |archivedate=2003年8月14日 |accessdate=2014年9月26日 |language=zh |deadurl=yes }}</ref>。歐洲亦因此曾長期稱[[臺灣海峽]]為福爾摩沙海峽。 |
|||
《三國志·吳書·孫權傳》稱:黃龍二年春正月,孫權遣將軍衛溫、諸葛直將甲士萬人浮海求夷洲及亶洲……[[衛溫]]、[[諸葛直]]到夷洲抓了數千人回到[[孫吳|東吳]]。但並無任何證據顯示以上所稱[[夷洲]]是臺灣,史學界對此有爭議。<ref>{{cite journal |author1=周婉窈 |title=山在瑤波碧浪中:總論明人的臺灣認識 |journal=台大歷史學報 |date=2007 |volume=40 |pages=93-148 |url=http://ntur.lib.ntu.edu.tw/bitstream/246246/283000/1/0040_200712_4.pdf |access-date=2024-03-18 |archive-date=2023-12-23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1223113735/http://ntur.lib.ntu.edu.tw/bitstream/246246/283000/1/0040_200712_4.pdf |dead-url=no }}</ref> |
|||
臺灣由於物產豐富,故又稱寶島,士人則喜以《[[山海經]]》等古籍中的海上神山仙島[[蓬萊]]、[[瀛洲]]等,作為臺灣的雅稱。而因[[平原|平地]][[地形]]之緣故,使臺灣又有「[[鯤島]]」之別稱<ref>{{cite web|url=http://www.dang.idv.tw/history1.htm |title=鯤島名稱由來 |publisher=Dang.idv.tw |date= |accessdate=2017-05-26}}</ref>。 |
|||
[[日本]]古代曾稱呼臺灣為「高砂」、「高砂國」或「高山國」。日本人以「打狗山」之音,轉成「{{jpn|j=高砂|link=no|rm=Takasago}}」。京都[[金地院]]所藏的《異國渡海御朱印帳》中,以「高砂國」稱呼臺灣,兩者之[[片假名]]皆為「{{jpn|link=no|hg=タカサゴ|rm=Takasago}}」。 |
|||
《三國志·吳書·孫權傳》稱:黃龍二年春正月,孫權遣將軍衛溫、諸葛直將甲士萬人浮海求夷洲及亶洲……[[衛溫]]、[[諸葛直]]到夷洲抓了數千人回到[[孫吳|東吳]]。但並無任何證據顯示以上所稱[[夷洲]]是臺灣,史學界對此有爭議。 |
|||
[[朝鮮 (地區)|朝鮮]]古代則曾把臺灣稱為「[[大樊]]」({{kor|link=韓|諺=대번|rm=Daebeon}}),此稱呼應是來自「大員」的轉音。 |
|||
[[日本]]古代曾稱呼臺灣為「高砂」、「高砂國」或「高山國」。日本人以「打狗山」之音,轉成「高砂」(Takasago)。京都[[金地院]]所藏的《異國渡海御朱印帳》中,以「高砂國」稱呼臺灣,兩者之[[片假名]]皆為「{{lang|ja|タカサゴ}}」。 |
|||
===「-{臺}-」與「-{台}-」=== |
===「-{臺}-」與「-{台}-」=== |
||
{{see also|台}} |
{{see also|台}} |
||
臺灣的[[漢字]]正式書寫為「-{臺灣}-」, |
在[[繁體字]]中,「臺灣」的[[漢字]]正式書寫為「-{臺灣}-」,繁體字「-{臺}-」與[[異體字]]「-{台}-」通用,「-{台灣}-」多見於民間與媒體,在中華民國的官方國書、文件中則使用正式的「-{臺灣}-」<ref>[http://info.gio.gov.tw/mp.asp?mp=1 行政院新聞局官方網站] {{Wayback|url=http://info.gio.gov.tw/mp.asp?mp=1 |date=20100903122343 }} 等大多使用-{臺灣}-也見各機關公文或查看[[中華民國國民身份證|身份證]],但在{{cite web|url=http://www.boca.gov.tw/mp?mp=1|title=外交部官方網站|access-date=2007-09-09|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70908003718/http://www.boca.gov.tw/mp?mp=1|archive-date=2007-09-08|dead-url=yes}} 與 {{cite web|url=http://www.president.gov.tw/|title=中華民國總統府|access-date=2007-09-09|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40207120002/http://www.president.gov.tw/|archive-date=2004-02-07|dead-url=yes}} 上則使用“-{台灣}-”。</ref>。 |
||
長期以來,臺灣[[臺灣政府|各級政府機構]]對「-{臺}-」與「-{台}-」兩字對政府[[文書]]未有統一規定。2002年[[臺北市政府]]在[[馬英九]]擔任[[臺北市市長|市長]]推動「-{正}-體字運動」時,全面於相關機關的公文與文件使用「-{臺}-」字<ref>{{cite web|url=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2/new/oct/2/today-c8.htm|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1206131651/http://old.ltn.com.tw/2002/new/oct/2/today-c8.htm|archivedate=2014-12-06|title=「臺」北市推行正體字運動|publisher=自由 |
長期以來,臺灣[[臺灣政府|各級政府機構]]對「-{臺}-」與「-{台}-」兩字對政府[[文書]]未有統一規定。2002年[[臺北市政府]]在[[馬英九]]擔任[[臺北市市長|市長]]推動「-{正}-體字運動」時,全面於相關機關的公文與文件使用「-{臺}-」字<ref>{{cite web|url=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2/new/oct/2/today-c8.htm|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1206131651/http://old.ltn.com.tw/2002/new/oct/2/today-c8.htm|archivedate=2014-12-06|title=「臺」北市推行正體字運動|publisher=自由電子新聞網|date=1997-02-26|accessdate=2017-05-26|author=楊久瑩|dead-url=no}}</ref>;[[中華民國教育部]]在2010年考據字源後宣布,以後教育部公文一律使用「-{臺灣}-」用字,並建議中央其他[[部會]]跟進<ref name="cna20101212">{{cite news|url=http://news.ltn.com.tw/news/focus/paper/451629|title=臺灣非台灣? 教部要用正字|publisher=[[中央社]]|date=2010-12-13|language=zh|accessdate=2018-11-28|archive-date=2022-11-16|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21116001440/https://news.ltn.com.tw/news/focus/paper/451629|dead-url=no}}</ref>。 |
||
[[俗字|俗體字]]「-{台}-」原作為正字的發音為「ㄧˊ」([[國語注音符號第二式|國音二式]]:{{lang|la|yí}}),和「怡」字通用;而「ㄊㄞ」([[國語注音符號第二式|國音二式]]:{{lang|la|tāi}}),為[[浙江]][[台州|-{台}-州]]、[[天台山 (浙江)|天-{台}-山]]等部分地名的正音{{efn|現行[[中華民國教育部]]《[[國語一字多音審訂表]]》已捨此音用「-{臺}-」音,該部線上各字典指「胎」音為舊讀,但其他字典及-{台}-州當地依然使用「胎」音。}}<ref>{{cite web |url=http://dict.variants.moe.edu.tw/yitia/fra/fra00496.htm |title=教育部異體字字典——「台」 |publisher=中華民國教育部 |date= |accessdate=2017-05-26 |archive-date=2017-07-23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70723054553/http://dict.variants.moe.edu.tw/yitia/fra/fra00496.htm |dead-url=no }}</ref><ref>{{cite web|url=http://www.th.gov.tw/epaper/site/page/161/2346|author=林文龍|title=郭則澐生於「台」的誤解|publisher=國史館臺灣文獻館|series=國史館臺灣文獻館電子報第161期|date=2017-08-29|access-date=2018-04-03|archive-date=2022-07-05|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20705114114/http://www.th.gov.tw/epaper/site/page/161/2346|dead-url=no}}</ref>。 |
|||
=== 空間定位 === |
|||
在1624年荷蘭人統治臺灣後,「臺灣」一詞的空間定位同時包含臺灣島與澎湖群島,並歷經明鄭時期、清領時期、日治時期。到了1949年,中華民國實際統治臺灣、澎湖、金門、馬祖,「臺灣」一詞的空間定位擴及這些地區。且因為臺灣與中國大陸屬於不同政治實體,國際經常使用「臺灣」指稱中華民國<ref name = "黃秀政"/>。 |
|||
== 歷史 == |
== 歷史 == |
||
第154行: | 第157行: | ||
=== 史前時期 === |
=== 史前時期 === |
||
{{Main|臺灣史前時期}} |
{{Main|臺灣史前時期}} |
||
[[File:Beinan Archaeological Site.jpg|thumb|left|[[卑南遺址]]的月形狀石柱 |
[[File:Beinan Archaeological Site (2).jpg|thumb|left|[[卑南遺址]]的月形狀石柱,攝於1896年間]] |
||
臺灣至遲在[[舊石器時代]]晚期(50,000年前-10,000年前)已 |
臺灣至遲在[[舊石器時代]]晚期(50,000年前-10,000年前)已有人類居住,在[[澎湖水道]]所發現的[[澎湖原人]]之生存時代則距今約45萬至19萬年前。<ref>{{cite news|url=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50127/549637/|title=史上首次 澎湖海域發現45萬年前原人化石|publisher=[[蘋果日報 (台灣)|蘋果日報]]|date=2015-01-27|author=劉嘉韻|access-date=2015-03-14|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50131201819/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50127/549637/|archive-date=2015-01-31|dead-url=no}}</ref>[[新石器時代]](始於紀元前5,000年)以後的史前文化普遍認為屬於[[南島語系]]民族<ref>劉益昌(1996)</ref>。主要的文化有舊石器時代的[[臺東縣|臺東]][[長濱文化]]、[[苗栗縣|苗栗]]網形文化、[[臺南市|臺南]][[左鎮人]]以及新石器時代的[[大坌坑文化]]、[[臺北市|臺北]][[圓山文化]]、[[營埔文化]]、[[臺東縣|臺東]][[卑南文化]]、[[臺北市|臺北]][[十三行文化]]。而[[馬來-玻里尼西亞語族]]在也於13世紀以前就存在於臺灣島上,這些[[臺灣原住民族|原住民族]]分佈於臺灣全島,屬於南島語系。臺灣原住民的缺齒、[[紋身]]、[[口琴]]、[[卉服]]<ref>{{cite web |url=http://xuewen.cnki.net/R2006061200000080.html |title=cnki-学问:卉服 |publisher=《中国服饰大典》 |accessdate=2020-05-26 |archive-date=2020-05-27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00527090509/http://xuewen.cnki.net/R2006061200000080.html |dead-url=no }}</ref>、織貝、腰機紡織、{{tsl|ja|貫頭衣|貫頭衣}}、親族[[外婚制|外婚]]、[[親子連名制]]、年齡分級、[[老人政治]]、鳥占、[[獵首]]、靈魂崇拜、室內葬等特徵,都屬[[印度尼西亞]]古文化特質。<ref>{{cite web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70625065028/http://www.tacp.gov.tw/intro/fmintro.htm |url=http://www.tacp.gov.tw/intro/fmintro.htm |title=臺灣原住民介紹 |publisher=[[中華民國原住民族委員會]] |archivedate=2007-06-25 |accessdate=2014-09-29 |language=zh |deadurl=yes }}</ref>雖《[[三國志]]》記載[[三國]]時代[[孫吳]]曾派軍登陸夷洲,《[[隋書]]》有[[隋煬帝]]派兵攻打[[流求國]]的記載,但並無資料可證明這些中國古籍所載地名是今日的臺灣。 |
||
10世紀時,[[宋朝]]的漢人開始在[[澎湖群島]]開墾。[[宋孝宗]]乾道 |
10世紀時,[[宋朝]]的漢人開始在[[澎湖群島]]開墾。[[宋孝宗]]乾道七年(1171年),[[南宋]]正式占領澎湖群島,劃屬[[福建路]][[晉江縣]]。1225年,[[趙汝適]]所著[[諸蕃志]]提到「泉有海島,曰澎湖群島,隸晉江縣」,正式確認澎湖群島為南宋所據。13世紀漢人開始在澎湖群島定居,但因與原住民族部落的敵對,以及原住民貿易資源對漢人缺乏吸引力,雙方少有互動,僅有少數漢族冒險家或[[漁民]]與原住民從事貿易,這樣的情況維持到16世紀<ref>{{cite book|last=Shepherd|given=John R.|title=Statecraft and Political Economy on the Taiwan Frontier, 1600–1800|url=https://archive.org/details/statecraftpoliti0000shep|publisher=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year=1993|page=[https://archive.org/details/statecraftpoliti0000shep/page/7 7]|isbn=978-0-8047-2066-3}} Reprinted Taipei: SMC Publishing, 1995.</ref>。 |
||
[[File:1571 Map of Formosa (Taiwan) and Surrounding Countries by Portuguese Fernao Vaz Dourado 葡萄牙人所繪福爾摩沙-臺灣與鄰國.jpg|thumb|left|葡萄牙人所繪臺灣,16世紀前的臺灣均被描繪為三塊分開的島嶼]] |
[[File:1571 Map of Formosa (Taiwan) and Surrounding Countries by Portuguese Fernao Vaz Dourado 葡萄牙人所繪福爾摩沙-臺灣與鄰國.jpg|thumb|left|葡萄牙人所繪臺灣,16世紀前的臺灣均被描繪為三塊分開的島嶼]] |
||
1281年([[元世祖]]至元 |
1281年([[元世祖]]至元十八年)[[元日戰爭|元軍東征日本]]因[[颱風]]失敗,迂迴琉求國,道經澎湖設[[澎湖巡檢司]],企圖進取[[琉求國]],作為征[[日本]]之準備,然使者僅至澎湖而返。隨後占領澎湖,並劃該地方區劃隸屬於[[福建]][[泉州路]],主官為[[澎湖寨巡檢]]。澎湖巡檢司不但是澎湖群島的首次行政區劃。[[明朝]]仍依循前例於澎湖設置該官署,直至1384年因為實施封海政策,予以廢除。[[明太祖]]於《[[皇明祖訓]]》載明正南偏東的「[[不征之國]]」包括大琉球(琉球國)與「不通往來,未嘗入貢」的[[小琉球]],後者是否指臺灣或仍未明確。 |
||
[[明世宗]][[嘉靖]] |
[[明世宗]][[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考量沿海治安等因素,復設澎湖巡檢司。此官署直至1622年,[[荷蘭東印度公司]]據澎湖為止,1624年,明朝[[福建巡撫]][[南居益]]派兵進攻澎湖,在[[澎湖之戰]]中獲勝,將[[荷蘭共和國]]勢力驅逐出澎湖,再度占領澎湖列島。16世紀中期,包含[[倭寇 (海盜)|倭寇]]在內的[[海盜]]在[[中國]]東南沿海一帶活動,並將臺灣作為躲藏地點。海盜在中國沿海劫掠,遇到官兵追擊,就逃至澎湖,然後再到臺灣,成為除了少數漢族拓荒屯墾移民之外的另一部份住民。福爾摩沙的位置及中日關係疏遠的地緣政治使其成為一個對各國船隻開放、不受官方擾亂或稅收影響的中立港口,一個中日乃至鄰近南方國家之間的貿易清算所。[[萬曆朝鮮之役]]當年(1592)[[豐臣秀吉]]入侵朝鮮,長崎(Nagasaki)、京都(Kyoto)、堺(Sakai)的商人獲得幕府將軍許可進行海外貿易,設總部於福爾摩沙大員,與日本、中國、澳門、安南(越南)、暹羅(泰國)、呂宋(菲律賓)、爪哇(印尼)進行常規貿易<ref>{{cite book |last= Davidson |first= James Wheeler |date= 1903 |title= The island of Formosa, past and present |url= https://books.google.com.tw/books/about/The_Island_of_Formosa_Past_and_Present.html?hl=zh-TW&id=QNMTAAAAIAAJ&redir_esc=y |publisher= Macmillan & Company |page= 7 |access-date= 2024-03-18 |archive-date= 2024-01-28 |archive-url= https://web.archive.org/web/20240128080716/https://books.google.com.tw/books/about/The_Island_of_Formosa_Past_and_Present.html?hl=zh-TW&id=QNMTAAAAIAAJ&redir_esc=y |dead-url= no }}</ref>。明朝因恐日軍趁隙侵犯東南海域,當局首度在彭湖(澎湖舊名)佈署兵力<ref> {{Cite book|title=《海中孤軍-明代澎湖兵防研究論文集》|last=何|first=孟興|publisher=澎湖縣政府文化局|year=2012|isbn=9789860334593|location=澎湖縣|language=zh-tw}} </ref>。到了1602、1622年台江內海仍為中日外商人的會船貿易點<ref>{{cite book |last= 劉 |first= 益昌 |date= 2011年12月15日 |title= 台江國家公園及周緣地區人文歷史調查及保存規劃研究成果報告書 |url= https://ws.moi.gov.tw/Download.ashx?u=LzAwMS9VcGxvYWQvT2xkRmlsZV9USk5QL0ZpbGVVcGxvYWRMaXN0LzIwMTMxMTI2MTU1NzQwMTE1NDk5LnBkZg%3D%3D&n=MjAxMzExMjYxNTU3NDAxMTU0OTkucGRm&icon=..pdf |page= 38 |access-date= 2024-03-18 |archive-date= 2024-03-03 |archive-url= https://web.archive.org/web/20240303215917/https://ws.moi.gov.tw/Download.ashx?u=LzAwMS9VcGxvYWQvT2xkRmlsZV9USk5QL0ZpbGVVcGxvYWRMaXN0LzIwMTMxMTI2MTU1NzQwMTE1NDk5LnBkZg%3D%3D&n=MjAxMzExMjYxNTU3NDAxMTU0OTkucGRm&icon=..pdf |dead-url= no }}</ref>。同一時期,[[葡萄牙帝國|葡萄牙人]]是最早抵達[[东亚]]與[[臺灣荷西殖民時期|殖民臺灣]]的歐洲探險者,但是與臺灣的實質關係僅止於用[[鴉片]]和[[稻米]]來交換一些原住民族的物品,並沒有進一步殖民的企圖。 |
||
1624年,[[顏思齊]]在魍港(另一說在[[笨港]],今[[雲林縣|雲林]][[北港鎮 (臺灣)|北港]]及[[嘉義縣|嘉義]][[新港鄉|新港]]地區)設立十寨作為據點<ref>[[連橫]],《[[臺灣通史]]》,卷二九列傳一</ref>,其繼承人[[鄭芝龍]]後來成為中國東南沿海勢力最大的海盜,並在1628年接受明朝招撫。同年[[閩南]]大旱,鄭芝龍曾提議招募饑民移民、開墾臺灣<ref>根據[[黃宗羲]]《賜姓始末》記載,「崇禎間,熊文燦撫閩,值大早,民飢,上下無策;文燦向芝龍謀之。芝龍曰:『公第聽某所為?』文燦曰:『諾』。乃招飢民數萬人,人給銀三兩,三人給牛一頭,用海舶載至臺灣,令其開墾荒土為田。」然而學者方豪認為,「假定『數萬』饑民為三萬,需銀九萬兩;三人一牛,則須牛一萬頭,在大旱之後,地方無法籌此巨款,運輸亦感困難,大饑之時,飼料亦成問題。或許鄭芝龍有此建議,熊文燦亦深表贊成,而實際則僅運出一部份饑民而已。」見方豪,民八十三年,《臺灣早期史綱》,頁152-153。臺北:臺灣學生書局。</ref>,亦有學者認為此提議從未執行<ref>Tonio Andrade原著,鄭維中譯,《福爾摩沙如何變成臺灣府》,頁225-226。</ref>。這段期間鄭芝龍曾強力控制中國東南沿海的商船,以及中國大陸對臺灣的貿易<ref>程紹綱譯註,《荷蘭人在福爾摩莎》,經聯出版,2000年,第80頁:「控制中國沿海,將我們在大員和中國沿海的人之間的聯繫切斷,我們的人如同被圍困在城堡中一樣。」</ref>。 |
約在1617年,明朝水師軍官[[趙秉鑑]]意圖謀反,以[[東番]]為根據地,於[[赤崁]]首次築城寨<ref>陈小冲,《张燮《霏云居续集》涉台史料钩沉》,台湾研究集刊:2006年07期</ref><ref>[[张燮]],《霏雲居續集》卷四十《海國澄氛記》:「東番者,在澎湖島外,去漳僅衣帶水....若思(趙秉鑑)既謀攻郡縣,翻念安頓處所,莫如東番。遂收楊、沈為唇齒,廈門把總林志武、澎湖把總方輿皆附焉,蓋七日而築城赤勘(嵌)矣」</ref>。1624年,[[顏思齊]]在魍港(另一說在[[笨港]],今[[雲林縣|雲林]][[北港鎮 (臺灣)|北港]]及[[嘉義縣|嘉義]][[新港鄉|新港]]地區)設立十寨作為據點<ref>[[連橫 (歷史學家)|連橫]],《[[臺灣通史]]》,卷二九列傳一</ref>,其繼承人[[鄭芝龍]]後來成為中國東南沿海勢力最大的海盜,並在1628年接受明朝招撫。同年[[閩南]]大旱,鄭芝龍曾提議招募饑民移民、開墾臺灣<ref>根據[[黃宗羲]]《賜姓始末》記載,「崇禎間,熊文燦撫閩,值大早,民飢,上下無策;文燦向芝龍謀之。芝龍曰:『公第聽某所為?』文燦曰:『諾』。乃招飢民數萬人,人給銀三兩,三人給牛一頭,用海舶載至臺灣,令其開墾荒土為田。」然而學者方豪認為,「假定『數萬』饑民為三萬,需銀九萬兩;三人一牛,則須牛一萬頭,在大旱之後,地方無法籌此巨款,運輸亦感困難,大饑之時,飼料亦成問題。或許鄭芝龍有此建議,熊文燦亦深表贊成,而實際則僅運出一部份饑民而已。」見方豪,民八十三年,《臺灣早期史綱》,頁152-153。臺北:臺灣學生書局。</ref>,亦有學者認為此提議從未執行<ref>Tonio Andrade原著,鄭維中譯,《福爾摩沙如何變成臺灣府》,頁225-226。</ref>。這段期間鄭芝龍曾強力控制中國東南沿海的商船,以及中國大陸對臺灣的貿易<ref>程紹綱譯註,《荷蘭人在福爾摩莎》,經聯出版,2000年,第80頁:「控制中國沿海,將我們在大員和中國沿海的人之間的聯繫切斷,我們的人如同被圍困在城堡中一樣。」</ref>。 |
||
17世紀起,[[中臺灣]]的原住民族曾出現一個跨部落王國,即後世所稱的[[大肚王國]],這也是臺灣歷史記錄上最早出現的政權<ref>{{cite web|title=大肚番王傳奇|url=http://www.ianthro.tw/p/64|publisher=中央研究院民族所研究所|accessdate=2014-04-10|language=中文|deadurl=yes|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312234717/http://www.ianthro.tw/p/64|archivedate=2016-03-12}}</ref><ref>康培德,《[http://homepage.ntu.edu.tw/~bcla/e_book/59/05.pdf 環境、空間與區域:地理學觀點下十七世紀中葉「大肚王」統治的消長]》,《臺大文史哲學報》第五十九期,2003年11月</ref><ref>李朝成(外交部駐印尼代表處副代表), [http://www.tips.url.tw/publication/11-03李朝成-十七世紀荷蘭.pdf 十七世紀荷蘭東印度公司與台灣及印尼原住民所簽條約之國際法意涵]{{Dead link|date=2018年3月 |bot=InternetArchiveBot |fix-attempted=yes }}, 《台灣原住民研究論叢》, 2012/6.]</ref><ref>{{cite web|title=臺灣原住民族文化歷史大辭典:大肚王國|url=http://210.240.125.35/citing/citing_content.asp?id=3833&keyword=%A4j%A8%7B%A4%FD%B0%EA|publisher=臺灣原住民歷史語言文化大辭典網路版|author=李建霖|accessdate=2014-02-22|language=zh-tw}}</ref>。大肚王國由[[巴布拉族]]、[[貓霧捒族]]、[[巴則海族]]、[[洪雅族]]、[[道卡斯族]]等原住民部族的27個村[[社]]組成(後來只剩15至18個村社),共主稱為「大肚王」,在鼎盛時期的領域範圍南至今之[[鹿港鎮|鹿港]]、北至今之[[桃園市|桃園]],後期則僅限於[[大肚溪]]流域一帶。該王國在1644年[[荷蘭人]]武力入侵後降服,1645年4月荷蘭人召開南部的地方會議,「大肚王」甘仔轄·阿拉米跟[[荷兰东印度公司]]訂約,表示臣服, |
17世紀起,[[中臺灣]]的原住民族曾出現一個跨部落王國,即後世所稱的[[大肚王國]],這也是臺灣歷史記錄上最早出現的政權<ref>{{cite web|title=大肚番王傳奇|url=http://www.ianthro.tw/p/64|publisher=中央研究院民族所研究所|accessdate=2014-04-10|language=中文|deadurl=yes|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312234717/http://www.ianthro.tw/p/64|archivedate=2016-03-12}}</ref><ref>康培德,《[http://homepage.ntu.edu.tw/~bcla/e_book/59/05.pdf 環境、空間與區域:地理學觀點下十七世紀中葉「大肚王」統治的消長] {{Wayback|url=http://homepage.ntu.edu.tw/~bcla/e_book/59/05.pdf |date=20200401202414 }}》,《臺大文史哲學報》第五十九期,2003年11月</ref><ref>李朝成(外交部駐印尼代表處副代表), [http://www.tips.url.tw/publication/11-03李朝成-十七世紀荷蘭.pdf 十七世紀荷蘭東印度公司與台灣及印尼原住民所簽條約之國際法意涵]{{Dead link|date=2018年3月 |bot=InternetArchiveBot |fix-attempted=yes }}, 《台灣原住民研究論叢》, 2012/6.]</ref><ref>{{cite web|title=臺灣原住民族文化歷史大辭典:大肚王國|url=http://210.240.125.35/citing/citing_content.asp?id=3833&keyword=%A4j%A8%7B%A4%FD%B0%EA|publisher=臺灣原住民歷史語言文化大辭典網路版|author=李建霖|accessdate=2014-02-22|language=zh-tw|archive-date=2020-08-15|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00815142933/http://210.240.125.35/citing/citing_content.asp?id=3833&keyword=%A4j%A8%7B%A4%FD%B0%EA}}</ref>。大肚王國由[[巴布拉族]]、[[貓霧捒族]]、[[巴則海族]]、[[洪雅族]]、[[道卡斯族]]等原住民部族的27個村[[社]]組成(後來只剩15至18個村社),共主稱為「大肚王」,在鼎盛時期的領域範圍南至今之[[鹿港鎮|鹿港]]、北至今之[[桃園市|桃園]],後期則僅限於[[大肚溪]]流域一帶。該王國在1644年[[荷蘭人]]武力入侵後降服,1645年4月荷蘭人召開南部的地方會議,「大肚王」甘仔轄·阿拉米跟[[荷兰东印度公司]]訂約,表示臣服,大肚王國失去部分主權,不過直到1662年荷蘭人離開臺灣為止,大肚王國都維持半獨立狀態。大肚王國归顺荷蘭,但從未歸順明鄭。1661年[[明鄭]]統治臺灣後實施「[[兵農合一]]」政策,派遣鄭軍分赴各地屯墾,侵害到原住民族的活動空間,導致明鄭和大肚王國發生數次武裝衝突。 |
||
1683年明鄭 |
1683年明鄭滅亡後,[[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出任[[巡臺御史]]的[[黃叔璥]]在他的《[[臺海使槎錄]]》一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大肚山形,遠望如百雉高城,昔有番長名大眉。」雖然寥寥數語,卻說明17世紀的臺灣中部確實有一個「超部落」的王國。[[雍正]]九年(1731年),清廷官吏對原住民指派勞役過多,引起原住民群起反抗,發生[[大甲西社抗清事件]],翌年遭鎮壓,各族人陸續逃離原居地,遷往[[埔里鎮|埔里]]([[南投縣]]北部)一帶,大肚王國終告瓦解。 |
||
=== 荷西时期 === |
=== 荷西时期 === |
||
[[File:1662 Map of Formosa (Taiwan) and Surrounding Countries by Dutch Frederik de Wit 荷蘭人所繪福爾摩沙臺灣.jpeg|right|thumb|1662年荷蘭人所繪福爾摩沙]] |
[[File:1662 Map of Formosa (Taiwan) and Surrounding Countries by Dutch Frederik de Wit 荷蘭人所繪福爾摩沙臺灣.jpeg|right|thumb|1662年荷蘭人所繪福爾摩沙]] |
||
{{Main|臺灣荷西統治時期}}荷蘭統治時期自1624年登陸[[大員]](今臺南[[安平區|安平]])起,至1662年被[[明鄭 |
{{Main|臺灣荷西統治時期}} |
||
荷蘭統治時期自1624年登陸[[大員]](今臺南[[安平區|安平]])起,至1662年被[[明鄭]]驅逐,共38年。 |
|||
西班牙統治時期自1626年從[[三貂角]]登陸起,至1642年被荷蘭驅逐而退出臺灣,共16年。 |
西班牙統治時期自1626年從[[三貂角]]登陸起,至1642年被荷蘭驅逐而退出臺灣,共16年。 |
||
1622年,[[荷蘭東印度公司]](VOC)試圖將[[澎湖群島|澎湖]]建立成一個[[貿易]]前哨站,但被明將[[沈有容]]擊退。<ref name="Wills">{{cite book|title=Taiwan: A New History|editor-first=Murray A.|editor-last=Rubinstein|chapter=The Seventeenth-century Transformation: Taiwan under the Dutch and the Cheng Regime|first=John E., Jr.|last=Wills|publisher=M.E. Sharpe|year=2006|isbn=978-0-7656-1495-7|pages= |
1622年,[[荷蘭東印度公司]](VOC)試圖將[[澎湖群島|澎湖]]建立成一個[[貿易]]前哨站,但被明將[[沈有容]]擊退。<ref name="Wills">{{cite book|title=Taiwan: A New History|url=https://archive.org/details/taiwannewhistory0000murr|editor-first=Murray A.|editor-last=Rubinstein|chapter=The Seventeenth-century Transformation: Taiwan under the Dutch and the Cheng Regime|first=John E., Jr.|last=Wills|publisher=M.E. Sharpe|year=2006|isbn=978-0-7656-1495-7|pages=[https://archive.org/details/taiwannewhistory0000murr/page/84 84]–106}}</ref>1624年,原佔領澎湖的荷蘭人和明軍簽約,放棄其在澎湖的經營,轉而登陸臺灣南部,屬於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荷蘭人首先在「[[四草|北汕尾]]」(今[[臺南市|臺南]][[四草]])建立簡易商館,同年於「[[一鯤鯓]]」(今臺南安平)築其行政中心「熱蘭遮城」(今[[安平古堡]])<ref name="Oosterhoff"/>,以此作為統治中心,為增加米、糖等農作物產量,開始招募福建沿海一帶及澎湖居民遷往臺灣開墾,其中許多人定居於臺灣<ref name="Wills"/>。1626年至1642年,臺灣北部為[[西班牙]]佔領<ref>{{cite web |url=http://www.taiwanus.net/history/1/30.htm |title=西班牙人殖民北臺灣(1626-1642) |publisher=Taiwanus.net |date= |accessdate=2017-05-26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70601172428/http://www.taiwanus.net/history/1/30.htm |archive-date=2017-06-01 |dead-url=no }}</ref>,[[西班牙人]]在臺灣北部的雞籠(今[[基隆]])與社寮島(今[[和平島]])築城,並稱之為「聖救主城」(即[[聖薩爾瓦多城 (臺灣)|聖薩爾瓦多城]])。之後又佔領蛤仔難(今[[宜蘭縣|宜蘭]]),並在滬尾(今[[淡水區|淡水]])興建「聖多明哥城」(今[[紅毛城]]原址附近)。 |
||
後來荷蘭人與西班牙人在[[ |
後來荷蘭人與西班牙人在[[東亞]]展開競爭,荷蘭東印度公司散播西班牙企圖顛覆[[江戶幕府]]的陰謀,使日本決定在對外貿易上執行[[鎖國 (日本)|鎖國]],只有[[清朝|大清]](包括明鄭)與荷蘭例外。為了更進一步驅逐西班牙勢力,荷蘭人於1642年攻佔西班牙的佔領的[[雞籠]]地區,趕走統治當地16年的西班牙人。 |
||
荷蘭所侵佔建立的殖民王國,是臺灣歷史上第一個有系統統治的政權,並有少量對[[平埔族]]的教育與傳教事業。佔領目的是作為對明朝、日本、[[朝鮮半島]]與[[南洋]]貿易據點的樞紐,臺灣據點成為當時[[荷蘭東印度公司#與 |
荷蘭所侵佔建立的殖民王國,是臺灣歷史上第一個有系統統治的政權,並有少量對[[平埔族]]的教育與傳教事業。佔領目的是作為對明朝、日本、[[朝鮮半島]]與[[南洋]]貿易據點的樞紐,臺灣據點成為當時[[荷蘭東印度公司#與东亚地区的貿易關係|荷蘭東印度公司]]亞洲據點的第二名(僅次於日本),獲利主要是配送給公司股東。 |
||
由於苛徵與限制, |
由於苛徵與限制,原住民族在1629年與1636年分別發起[[麻豆溪事件]]與蕭壟事件兩次大型反抗。1652年,以鄭芝龍舊部[[郭懷一]]為領袖的漢族移民,也對殖民者展開大規模的反抗。平息之後,荷蘭人於「府城」(今臺南[[中西區 (台灣)|中西]])興建商業中心「普羅民遮城」(今[[赤崁樓]])以加強防範反抗事件。隨後鄭芝龍也大規招募移民渡海拓殖臺灣。1661年,由[[鄭成功]]所領導的[[鄭家軍|鄭軍]]圍攻熱蘭遮城,佔領臺灣,1662年2月荷蘭人接受條件開城投降,結束對臺灣38年的統治。 |
||
=== 明鄭时期 === |
=== 明鄭时期 === |
||
{{Main|明鄭時期}} |
{{Main|明鄭時期}} |
||
[[File:The Portrait of Koxinga.jpg|thumb|鄭 |
[[File:The Portrait of Koxinga.jpg|thumb|明鄭的奠基者[[國姓爺]][[鄭成功]]]] |
||
鄭 |
明鄭治理時期從1662年[[南明]][[延平郡王]][[鄭成功]]領兵渡海打敗荷蘭東印度公司軍隊起,經鄭氏三代統治至1683年降清為止,共22年。 |
||
以[[反清復明]]為志的鄭成功經過九個月的苦戰,攻下「熱蘭遮城」,懷念故鄉[[閩南]]的鄭成功將它改稱安平城,賡續的戰役迫使荷蘭東印度公司[[臺灣長官]][[揆一]]於1662年2月1日([[黃曆]] |
以[[反清復明]]為志的鄭成功經過九個月的苦戰,攻下「熱蘭遮城」,懷念故鄉[[閩南]]的鄭成功將它改稱安平城,賡續的戰役迫使荷蘭東印度公司[[臺灣長官]][[揆一]]於1662年2月1日([[黃曆]]十二月十三日)簽字[[投降]],撤離臺灣,自此臺南一帶歸為[[明鄭]]治理,建立[[臺灣歷史]]上第一個[[漢人]][[政權]]。 |
||
鄭 |
明鄭改[[赤崁樓|赤崁]]建都為[[東都明京]],即今[[臺南市]]所在之地,設[[承天府 (臺灣)|承天府]]及二縣(承天府以北為[[天興縣]];以南為[[萬年縣 (臺灣)|萬年縣]]),另設一司為澎湖安撫司。鄭成功於同年6月23日病逝。其子鄭經在[[廈門]]起兵,打敗叔父[[鄭襲 (明鄭)|鄭襲]],回臺南繼位,1664年改東都為東寧、天興縣為天興州、萬年縣為萬年州。 |
||
[[不列顛東印度公司|英國東印度公司]]曾與鄭 |
[[不列顛東印度公司|英國東印度公司]]曾與明鄭簽訂通商條約,允許[[英國]]在臺設立商館,當時[[英國人]]直稱其為「臺灣王國」或「福爾摩沙王國」<ref>國立編譯館 1997,30;李筱峰 1995,157</ref>。 |
||
鄭氏在[[陳永華 (明朝將領)|陳永華]]的輔政下,建立完整的[[中央政府]]體制,撫土民,通商販,興學校,進人才,定-{制}-度,設[[孔庙|孔廟]],行[[科举|科舉]],境內大治。鄭經死後,原要傳位給長子[[鄭克臧]],但權臣[[馮錫範]]及[[劉國軒]]發動[[政變]],[[鄭克臧]]被殺,幼子[[鄭克塽]]繼位,於1683年鄭軍水師在[[澎湖海戰]]中被[[施琅]]和[[姚启圣]]所率领的清軍水师打敗,鄭克塽被迫投降。清廷曾有官員建議放棄臺灣,但[[康熙帝|康熙皇帝]]剖析利害不願放棄,遂於1684年設立「[[臺灣府]]」與三縣([[臺灣清治時期|臺灣]]、[[諸羅縣|諸羅]]、[[鳳山區|鳳山]]),歸[[福建省]]管轄。<ref>{{cite web|url=http://www.taiwanus.net/history/2/48.htm |title=鄭氏王朝的滅亡 |publisher=Taiwanus.net |date= |accessdate=2017-05-26}}</ref> |
|||
在[[陳永華 (明朝將領)|陳永華]]輔政下,明鄭建立完整的[[中央政府]]體制,撫土民,通商販,興學校,進人才,定-{制}-度,設[[孔廟]],行[[科舉]],境內大治。鄭經死後,原要傳位給長子[[鄭克臧]],但權臣[[馮錫範]]及[[劉國軒]]發動[[政變]],鄭克臧被殺,幼子[[鄭克塽]]繼位,1683年明鄭水師在[[澎湖海戰]]中被[[施琅]]和[[姚启圣]]所率领的清軍水师打敗,鄭克塽被迫投降。清廷曾有官員建議放棄臺灣,但[[康熙帝]]剖析利害不願放棄,遂於1684年設立[[臺灣府]]與[[臺灣縣 (1684年-1887年)|臺灣]]、[[諸羅縣|諸羅]]、[[鳳山縣 (清治時期)|鳳山]]三縣,歸[[福建省 (清朝)|福建省]]管轄。<ref>{{cite web |url=http://www.taiwanus.net/history/2/48.htm |title=鄭氏王朝的滅亡 |publisher=Taiwanus.net |date= |accessdate=2017-05-26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70309031056/http://www.taiwanus.net/history/2/48.htm |archive-date=2017-03-09 |dead-url=no }}</ref> |
|||
=== 清治时期 === |
=== 清治时期 === |
||
[[File:Tainan gold city.jpg|left|thumb|[[沈葆楨]]於1874年於臺南海濱所建之「二鯤鯓礮臺」([[二鯤鯓砲臺|億載金城]]) |
[[File:Tainan gold city.jpg|left|thumb|[[沈葆楨]]於1874年於臺南海濱所建之「二鯤鯓礮臺」([[二鯤鯓砲臺|億載金城]])]] |
||
[[File:1867年打狗港哨船頭.JPG|left|thumb|1867年的[[打狗]]港哨船頭]] |
[[File:1867年打狗港哨船頭.JPG|left|thumb|1867年的[[打狗]]港哨船頭]] |
||
{{Main|臺灣清治時期}} |
{{Main|臺灣清治時期}} |
||
第203行: | 第208行: | ||
==== 清治前期(1683~1858) ==== |
==== 清治前期(1683~1858) ==== |
||
1684年4月,臺灣納入[[ |
1684年4月,臺灣納入[[大清]]版圖,由福建省臺灣府管轄。清廷在統治臺灣之初採消極治臺政策,治臺政策盡量以較低的成本來經營建設,並視情況鼓勵人民開墾,雖然1684年取消海禁期間迎來一波赴臺移民潮,加速開墾,但不久因清廷再次實施海禁政策並頒布[[渡臺禁令]]終止,先是將十幾萬在荷西時期居住在臺灣的漢人強制遣返內地原籍,再對內地人移民臺灣嚴格限制,禁止攜帶家眷,但沿海省分仍有不少人民冒險偷渡來臺,在臺灣西半部各地落腳定居。在拓殖臺灣西部的歷程上,擠壓平埔族部落及原住民生存空間,並統治其土地。後來慢慢開始有向臺灣東部開墾的行列,但初期為數不多<ref>{{cite web|url=http://www.twcenter.org.tw/wu13/07.htm|title=漢人移墾臺灣|dead-url=yes|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31030153636/http://www.twcenter.org.tw/wu13/07.htm|archive-date=2003-10-30|accessdate=2020-05-06}}</ref>。1719年[[施世榜]]在二水一帶興建水圳,引濁水溪灌溉,人稱施厝圳或八堡圳,為早期台灣最大水利工程。1720年起成立「府城三郊」產商合一組織,而外銷的增加,又促使農業生產量(米、糖等)的增加,奠定府城成為文化商業重鎮。由於初期清廷派來的官吏素質良莠不齊、加之官民間語言的隔閡、以及清廷對臺灣住民的高壓政策等,造成[[舉事|武裝起義]]或騷擾事件不斷發生,1721年的[[朱一貴|朱一貴事件]]、1786年的[[林爽文事件]]、以及1862[[同治]]年間的[[戴潮春事件]],被稱為清朝統治下臺灣的三大「叛亂案」。 |
||
[[雍正]] |
[[雍正]]二年增設一縣([[彰化縣|彰化]])、二廳([[淡水廳|淡水]]、[[澎湖廳 (清治時期)|澎湖]]),並降旨准[[廣東人]]移民臺灣,雍正十年首度開放憑證攜眷渡台,大量漢人攜眷渡台。[[乾隆]]年間,1760年5月清廷准台民可攜眷入台,廢止官員不可攜眷規定。後期又進一步更改渡臺措施,百姓不需憑證可舉家遷徙入台。自乾隆開始出現大量開墾[[移民]],攜眷渡台者眾,而此臺灣移民又以[[漳州府|漳州人]]、[[泉州府|泉州人]]最多,[[客家人]]僅約漳泉人士之四分之一居次。大量漢人舉家移民,1784年設[[鹿港鎮|鹿港]]為新港口,鹿港開始成為台灣中北部的政治、文化、經濟的重鎮,與其他兩大貿易港合稱「[[一府二鹿三艋舺|一府(臺南)二鹿(鹿港)三艋舺(萬華)]]」。由於先來後到的土地分配衝突及水源分配而相繼發生[[分類械鬥]],進而影響日後[[臺灣族群]]的分佈,在此時,漢人不斷侵佔平埔族土地,迫使[[平埔族群|平埔族]]漢化或移往高山,接受山地的原住民的庇護。對於此一現象,清廷官衙控制力薄弱,無法禁絕遏止,地方官甚至藉漠視泉漳之間、粵閩之間、客閩之間族群內外各方爭鬥與分化,造成兩敗俱傷以削減可能的叛亂力量。這種族群內外文化、生活、語言、地域的對立,造成經濟與文化交流的更加困難。 |
||
==== 清治後期(1858~1895) ==== |
==== 清治後期(1858~1895) ==== |
||
19世紀中葉後,[[列強]]逐步由海路進逼。[[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間,自1841年9月起[[英国]]艦隊數度出現臺灣外海,試圖佔領北部[[基隆港]]與西海岸中部[[梧棲漁港|梧棲港]],但都歸於失敗,這是[[帝國主義]]列強對臺灣第一次武裝入侵的行動。[[咸豐]]年間[[第二次鸦片战争]]爆發,1860年,清廷被迫簽訂多項[[不平等条约]],開放部分臺灣港口(雞籠、淡水、安平、打狗)對外通商。1874年,日本以[[八瑤灣事件]]為由出兵[[恆春半島]],即「[[牡丹社事件]]」<ref>{{cite web |url=http://www.taiwannation.org.tw/taiwan/twabo4.htm |title=牡丹社事件,1871-74 |publisher=Taiwannation.org.tw |date= |accessdate=2017-05-26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50924112856/http://www.taiwannation.org.tw/taiwan/twabo4.htm |archive-date=2015-09-24 |dead-url=no }}</ref>,這對清廷以往消極的臺灣經營成為一種警訊。清廷在日軍出兵臺灣後的1874年5月27日,迅速派遣[[欽差大臣]][[沈葆楨]]來臺,辦理臺灣清朝統治區處海防兼理各國事務,強化臺灣的防衛力量,在安平([[二鯤鯓砲臺|億載金城]])、旗後(威震天南)等地修建砲台及開闢[[八通關古道]]等道路加強後山防禦,並革新臺灣行政、廢除《渡臺禁令》以補強政策使臺灣發展。其繼任者[[福建巡撫|福建省巡撫]][[丁日昌]]於1876年來臺灣繼續推行革新,任內設置招墾局,鼓勵[[福建省|閩]]粵居民來臺開墾,並開辦礦業,以機器開採[[雞籠]]煤礦,架設當時臺灣第一條自建[[電報]]線。 |
|||
19世紀中葉後,隨[[列強]]逐步由海路進逼[[清朝|大清帝國]],[[咸丰帝|咸豐]]年間爆發[[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聯軍之役]],清廷簽訂多項[[不平等条约]],迫使臺灣在1860年,開放部分港口(雞籠、淡水、安平、打狗)對外通商。[[第一次鸦片战争|鴉片戰爭]]期間,自1841年9月起[[英国]]艦隊數度出現臺灣外海,試圖佔領北部[[基隆港]]與西海岸中部[[梧棲漁港|梧棲港]],但都歸於失敗,這是[[帝國主義]]列強對臺灣第一次武裝入侵的行動。 |
|||
1874年,日本因[[八瑤灣事件|琉球人誤闖排灣族領土事件]],出兵[[恆春半島]],即「[[牡丹社事件]]」<ref>{{cite web|url=http://www.taiwannation.org.tw/taiwan/twabo4.htm |title=牡丹社事件,1871-74 |publisher=Taiwannation.org.tw |date= |accessdate=2017-05-26}}</ref>。這對清廷以往消極的臺灣經營成為一種警訊。清廷在日軍出兵臺灣後的1874年5月27日,迅速派遣[[钦差大臣|欽差大臣]][[沈葆楨]]來臺,辦理臺灣清朝統治區處海防兼理各國事務,強化臺灣的防衛力量,在安平([[二鯤鯓砲臺|億載金城]])、旗後(威震天南)等地修建砲台及開闢[[八通關古道]]等道路加強後山防禦,並革新臺灣行政、廢除《渡臺禁令》以補強政策使臺灣發展。其繼任者[[福建巡撫|福建省巡撫]][[丁日昌]]於1876年來臺灣繼續推行革新,任內設置招墾局,鼓勵[[福建省|閩]]粵居民來臺開墾,並開辦礦業,以機器開採[[雞籠]]煤礦,架設當時臺灣第一條自建[[電報]]線。 |
|||
[[光緒]]十年(1884年),清廷與[[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法國]]因[[越南]]爆發[[中法戰爭]],法國軍隊出兵[[澎湖群島]]及臺灣北部<ref>{{cite web |url=http://www.taiwanus.net/history/3/80.htm |title=法軍侵臺 |publisher=Taiwanus.net |date= |accessdate=2017-05-26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916112824/http://www.taiwanus.net/history/3/80.htm |archive-date=2016-09-16 |dead-url=no }}</ref>,[[劉銘傳]]被清廷重新啟用派往臺灣。劉銘傳在臺灣時多次擊敗法軍登臺的計劃,在[[淡水區|滬尾]]大捷中最終使法軍放棄登臺。1885年,清廷將臺灣從福建分離出來升格設立[[福建臺灣省|臺灣省]]<ref>{{cite web |url=http://www.taiwanus.net/history/3/88.htm |title=1887年成立臺灣省 |publisher=Taiwanus.net |date= |accessdate=2017-05-26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716183907/http://www.taiwanus.net/history/3/88.htm |archive-date=2016-07-16 |dead-url=no }}</ref>,並由劉銘傳出任臺灣首任[[福建臺灣巡撫|巡撫]]。到1891年為止劉銘傳在臺灣設立防禦措施,整理軍備,同時也在臺灣開發和建立許多基礎設施,他督臺期間臺灣的第一條從[[基隆廳|基隆]]到[[新竹縣 (清朝)|新竹]]鐵路開通<ref>{{cite web |year=2006 |title=Build History of Main Routes of Taiwan Railway |work=[[臺灣鐵路管理局]] |url=http://www.railway.gov.tw/n/n1_01.htm |accessdate=2014-02-22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60218073123/http://www.railway.gov.tw/n/n1_01.htm |archivedate=2006-02-18 |language=en |deadurl=yes }}</ref>,他還建立[[郵政局|電報局]]、[[煤]]務局、[[鐵路]]局等一系列管理機構,還成立西學堂、電報學堂等教育機構。<ref>(劉銘傳與臺灣的近代化),黃富三,《臺灣史論叢》第一輯</ref>但是劉銘傳的新政並沒有考慮到官吏的廉潔以及臺灣本身財政負擔的問題,導致臺灣財政負擔大幅增加,清朝官員貪污頻繁,以及人民的反抗。1889年,[[彰化縣|彰化地區]]因為清田賦問題爆發「公道大王」[[施九緞事件]]。 |
|||
光緒二十年(1894年)12月[[唐景崧]]就任臺灣巡撫;清廷在[[甲午戰爭]]的失敗,加上日軍1895年3月先佔領澎湖,迫使清廷簽訂[[馬關條約]]將臺灣和澎湖之主權割讓給[[大日本帝國|日本]]。[[梁启超]]及[[康有為]]等士人發起公車上書抗議清廷割讓臺灣之舉,然[[清朝政府|清廷]]不為所動;臺灣建立[[臺灣民主國]]對抗日本,以藍地黃虎的「[[臺灣民主國國旗|黃虎旗]]」當作國旗,以唐景崧就任臨時大總統,[[劉永福]]任大將軍。日軍為接收臺灣,於未完成台灣授受手續下,提前於1895年5月29日登陸[[澳底]]([[新北市]][[貢寮區]][[三貂角]]附近),後遭遇臺灣民主國正規軍(五營[[棟軍]],廿營粵勇)和義軍抵抗暴發[[乙未戰爭]](1895年5月29日-11月18日),臺灣民主國逐次節節抵抗,因武器落後和後援不繼而讓日本帝國武力佔領臺灣成功。 |
|||
=== 日治時期 === |
=== 日治時期 === |
||
{{Main|臺灣日治時期}} |
{{Main|臺灣日治時期}} |
||
[[File: |
[[File:Replica of the National Flag of the Republic of Formosa 20110102.jpg|thumb|left|藏於[[國立臺灣博物館]]的[[臺灣民主國國旗]]摹繪本]] |
||
[[File:"Japan" with inset map "Formosa and Riu-Kiu Islands" from A Literary and Historical Atlas of Asia, by J.G. Bartholomew. J.M. Dent and Sons, Ltd. 1912.jpg|thumb|1911年 |
[[File:"Japan" with inset map "Formosa and Riu-Kiu Islands" from A Literary and Historical Atlas of Asia, by J.G. Bartholomew. J.M. Dent and Sons, Ltd. 1912.jpg|thumb|1911年的日本地圖,其中包括臺灣]] |
||
====始政時期(1895~1918)==== |
====始政時期(1895~1918)==== |
||
臺灣日治時期自1895年6月17日[[臺灣總督]]於[[臺北城]]舉行「始政式」起,至1945年9月2日[[ |
臺灣日治時期自1895年6月17日[[臺灣總督]]於[[臺北城]]舉行「始政式」起,至1945年9月2日[[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投降,計約50年。 |
||
[[大日本帝國|日本]]接收臺灣前,臺灣本地[[官員]][[士紳]]如[[丘逢甲]]等人抗拒割讓日本,於[[臺北城]]成立 |
[[大日本帝國|日本]]接收臺灣前,臺灣本地[[官員]][[士紳]]如[[丘逢甲]]等人抗拒割讓日本,於[[臺北城]]成立[[臺灣民主國]],年號[[永清 (年號)|永清]],推舉末代臺灣巡撫唐景崧為總統,抵抗日本軍隊的接收,結果[[日軍]]甫登陸唐景崧立刻逃至[[廈門]],6月26日劉永福於[[臺南]]繼任臺灣民主國總統。全臺防務由軍務大臣[[李秉瑞]]指揮。之後3個月,民主國軍和日軍發生不少規模不小的血戰,並造成14,000名臺灣兵戰死,史稱「[[乙未戰爭]]」,同時也是臺灣史上最大的一場戰爭<ref>《臺灣通史》,連橫,眾文圖書公司,1994年。</ref>。 |
||
乙未戰爭戰事集中於臺灣 |
乙未戰爭戰事集中於臺灣,日方投入包含近衛師團等正規軍隊的30,000餘名兵力,而臺灣抵抗力量主要有臺灣人民等自發性組成的抗日軍;合計正規軍約有33,000餘名,及民兵10萬名。乙未戰爭是發生在臺灣上,戰鬥地域最廣、時間最長、參與人數最多、死傷嚴重、規模最大的一次戰爭,當時幾乎是全民參與,其中尤以客家族群作戰最慓悍善戰。然日軍有備而來,武器裝備優勢差距過大,臺灣反抗軍終究不敵,自5月29日日軍登陸澳底、6月14日轉進臺北、10月21日攻入臺南到10月23日日軍控制全臺灣為止,戰事持續總時間約5個月。許多臺灣商人如臺北城[[辜顯榮]],為保全自身財產,選擇和日軍合作,甚至幫日軍開路做間諜清除臺灣反抗力量。另一方面不少地方仕紳如苗栗烈士[[吳湯興]],卻選擇和日軍作殊死戰。吳與同袍雖身死,卻留下風骨永為後世景仰。 |
||
初期反抗勢力掃蕩底定後,日本設臺灣總督為殖民臺灣最高[[民政長官|長官]],並設置[[臺灣總督府]]作為在臺的最高統治機關。初期,總督職務均由軍人擔任,以敉平當時各地的動亂組織;由於台灣人民的激烈反抗,日本每年為台灣倒貼許多錢,導致駐台總督乃木希典 |
初期反抗勢力掃蕩底定後,日本設臺灣總督為殖民臺灣最高[[民政長官|長官]],並設置[[臺灣總督府]]作為在臺的最高統治機關。初期,總督職務均由軍人擔任,以敉平當時各地的動亂組織;由於台灣人民的激烈反抗,日本每年為台灣倒貼許多錢,導致駐台總督乃木希典產生把台灣賣與法國的想法,最終遭到駁回。1898年,[[明治|明治政府]]任命陸軍將領[[兒玉源太郎]]中將為第四任總督,並派[[後藤新平]]擔任[[民政長官]]以為輔佐,從此採取軟硬兼施的治理政策。日本以[[警察]]制度及[[保甲]]制度管理臺灣,後到日本[[大正]]年間,臺灣政局漸趨轉穩。 |
||
1908年,[[縱貫線 (鐵路)|縱貫鐵路]]全線貫通,讓過去臺灣南北需時數日的交通縮短至朝發夕至的1日內。1919年日本派任[[田健治郎]]為臺灣首任文官總督,開始大量建造各項[[基礎設施|基礎建設]],如[[自來水]]、[[電源|電力]]、[[公路]]、[[鐵路運輸|鐵路]]、[[医疗卫生|醫療]]、[[教育]]。為推動「農業臺灣,工業日本」的政策,鼓勵臺灣農民種植[[蔗糖]]、稻米;並大量開採[[金]]、[[銅]]、[[煤]]礦、森林、[[食鹽]]等臺灣自然資源,以供應日本內地工業所需。同時,日本重新劃定臺灣行政區域,對重要的都市進行「[[市區改正]]」的工作,擬定[[城市規劃|都市計畫]],改變過去臺灣常見的清末閩南風格的鄉鎮風光,使得街道風貌漸為[[西方化|西化]]或閩南與西洋風格共處,並規劃全臺道路橋樑、[[公園]]綠地、自來水與[[下水道]]、[[電氣工程]]、衛生機構、政府廳舍等。另一方面,出於殖民政策的考慮,日本對臺灣人進行愛國教育。雖然在教育制度上對臺灣本地人並沒有明文限制,但是[[臺灣人]]仍有差別待遇或歧視,日本人在山區設[[蕃人公學校]]、[[蕃童教育所]],平地設[[小學校 (台灣)|小學校]]與公學校,並沒有規定臺灣人不能到小學校上課,但因為小學校學費高,所以學生大多是日本人子女與臺灣的富家[[門第]]的子弟。但日治時代的臺灣人,除了能接受醫學、農牧等技術性質[[臺灣日治時期#高等教育|高等教育]],不乏是在日治時代修習文、法科而成就卓著者:如[[國立臺灣大學|臺大]]文學院長[[林茂生]]、[[高等法院]][[推事]][[吳鴻麒]]、新竹地檢處[[檢察官]][[王育霖]](為臺灣人在日治時代第一位檢察官),[[臺南市]]名[[律師]][[湯德章]]等,政府對推廣臺灣教育之普及亦有其功。<ref>《解讀二二八》,李筱峰,玉山社,1994年。</ref> |
1908年,[[縱貫線 (鐵路)|縱貫鐵路]]全線貫通,讓過去臺灣南北需時數日的交通縮短至朝發夕至的1日內。1919年日本派任[[田健治郎]]為臺灣首任文官總督,開始大量建造各項[[基礎設施|基礎建設]],如[[自來水]]、[[電源|電力]]、[[公路]]、[[鐵路運輸|鐵路]]、[[医疗卫生|醫療]]、[[教育]]。為推動「農業臺灣,工業日本」的政策,鼓勵臺灣農民種植[[蔗糖]]、稻米;並大量開採[[金]]、[[銅]]、[[煤]]礦、森林、[[食鹽]]等臺灣自然資源,以供應日本內地工業所需。同時,日本重新劃定臺灣行政區域,對重要的都市進行「[[市區改正]]」的工作,擬定[[城市規劃|都市計畫]],改變過去臺灣常見的清末閩南風格的鄉鎮風光,使得街道風貌漸為[[西方化|西化]]或閩南與西洋風格共處,並規劃全臺道路橋樑、[[公園]]綠地、自來水與[[下水道]]、[[電氣工程]]、衛生機構、政府廳舍等。另一方面,出於殖民政策的考慮,日本對臺灣人進行愛國教育。雖然在教育制度上對臺灣本地人並沒有明文限制,但是[[臺灣人]]仍有差別待遇或歧視,日本人在山區設[[蕃人公學校]]、[[蕃童教育所]],平地設[[小學校 (台灣)|小學校]]與公學校,並沒有規定臺灣人不能到小學校上課,但因為小學校學費高,所以學生大多是日本人子女與臺灣的富家[[門第]]的子弟。但日治時代的臺灣人,除了能接受醫學、農牧等技術性質[[臺灣日治時期#高等教育|高等教育]],不乏是在日治時代修習文、法科而成就卓著者:如[[國立臺灣大學|臺大]]文學院長[[林茂生]]、[[高等法院]][[推事庭|推事]][[吳鴻麒]]、新竹地檢處[[檢察官]][[王育霖]](為臺灣人在日治時代第一位檢察官),[[臺南市]]名[[律師]][[湯德章]]等,政府對推廣臺灣教育之普及亦有其功。<ref>《解讀二二八》,李筱峰,玉山社,1994年。</ref> |
||
臺灣人對於日本政府的反抗,初期多為激烈的武力衝突(如客家人[[羅福星]]主事的[[苗栗事件]]及[[余清芳]]領導的[[西來庵事件]]),因死傷慘烈,後期轉變為社會政治運動。其中原住民族的抗日行動有以[[莫那魯道]]為首的[[霧社事件]]。也有日軍主動出擊剿滅原住民的戰爭,如[[太魯閣戰爭]]。 |
臺灣人對於日本政府的反抗,初期多為激烈的武力衝突(如客家人[[羅福星]]主事的[[苗栗事件]]及[[余清芳 (1879年)|余清芳]]領導的[[西來庵事件]]),因死傷慘烈,後期轉變為社會政治運動。其中原住民族的抗日行動有以[[莫那魯道]]為首的[[霧社事件]]。也有日軍主動出擊剿滅原住民的戰爭,如[[太魯閣戰爭]]。 |
||
[[File:Railway Ministry Building, Taiwan.jpg|thumb|left|日治時期鐵道部廳舍,普見的西式建築與整齊街景成為主要特色]] |
[[File:Railway Ministry Building, Taiwan.jpg|thumb|left|日治時期鐵道部廳舍,普見的西式建築與整齊街景成為主要特色]] |
||
[[File:Taipei bomb.jpg|thumb|[[臺北大空襲]]的城內彈著略圖]] |
[[File:Taipei bomb.jpg|thumb|[[臺北大空襲]]的城內彈著略圖]] |
||
====[[內地延長主義]]時期(1918~1937)==== |
====[[內地延長主義]]時期(1918~1937)==== |
||
自1920年代開始,隨著日本進入「[[大正民主]]」時代,及[[第一次世界大戰]]後 |
自1920年代開始,隨著日本進入「[[大正民主]]」時代,及[[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美國總統[[伍德羅·威爾遜]]「[[民族自決]]」主張的影響,臺灣的[[知識分子]]也展開一連串要求自治與制度改革的運動,結合偶發的[[勞工運動]],並向民間廣為宣傳,如[[臺灣文化協會]]、[[臺灣民眾黨 (1927年)|臺灣民眾黨]]等。但到後期,因為[[左派|左]]、[[右派|右]]兩派的分裂,及日本殖民政府加強壓制而逐漸消沉。 |
||
蓬勃的日治黃金時期在的[[始政四十週年紀念臺灣博覽會|臺灣博覽會]]達到頂峰,鐵路路線擴建、米糖產量增加、郵信電信普及等等經濟成果也導致臺灣社會人口增加、[[公學校]]普及和[[放足]]徹底實施、現代衛生環境建立與守時守法觀念養成等重大民生改革,進而舉行 |
蓬勃的日治黃金時期在的[[始政四十週年紀念臺灣博覽會|臺灣博覽會]]達到頂峰,鐵路路線擴建、米糖產量增加、郵信電信普及等等經濟成果也導致臺灣社會人口增加、[[公學校]]普及和[[放足]]徹底實施、現代衛生環境建立與守時守法觀念養成等重大民生改革,進而舉行臺灣首次選舉。1930年4月10日由[[八田與一]]規劃監造的[[嘉南大圳]]及[[烏山頭水庫]]順利通水使用,成為当时世界第三、亞洲第一的大型[[水利工程]]設施,使[[嘉南平原]]多達150,000甲的土地擁有充沛水量。 |
||
====[[皇民化運動]]時期(1937~1945)==== |
====[[皇民化運動]]時期(1937~1945)==== |
||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1937年起),日本帝國推行[[皇民化運動]]第一階段是1936年底到1940年的「國民精神總動員」,重點在於「確立對時局的認識,強化國家教育。並成立「町內會」、「部落會」組織管理人民。第二階段是1941年到1945年的「皇民奉公運動時期」,主旨在驅使臺灣人為日本帝國盡忠。「鼓勵」臺灣人說[[日語]]並推行日式教育,改[[日本姓名]],穿日本服飾,奉祀傳統日本信仰[[神道 |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1937年起),日本帝國推行[[皇民化運動]]第一階段是1936年底到1940年的「國民精神總動員」,重點在於「確立對時局的認識,強化國家教育。並成立「町內會」、「部落會」組織管理人民。第二階段是1941年到1945年的「皇民奉公運動時期」,主旨在驅使臺灣人為日本帝國盡忠。「鼓勵」臺灣人說[[日語]]並推行日式教育,改[[日本姓名]],穿日本服飾,奉祀傳統日本信仰[[神道]],全盤接受日化生活<ref>賴建國,1997,[[臺灣主體意識]]發展與對兩岸關係之影響</ref>。另外日本當局也於1945年全面實施[[徵兵制]],召集臺灣人[[臺籍日本兵|從軍或負擔軍隊勞役]]、徵召[[慰安婦]],投入[[東南亞]]戰場。1944年後,受到[[盟軍]]25次[[臺北大空襲|大空襲]]影響,臺灣農工生產值於戰爭結束前的1945年降到最低點<ref>{{Cite web |url=http://community.nat.gov.tw/event/goodsits/A28/ |title=台灣電力公司歷史 |accessdate=2006-05-14 |archive-date=2007-05-14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70514003415/http://community.nat.gov.tw/event/goodsits/A28/ |dead-url=yes }}</ref>。 |
||
1945年,[[昭和天皇]]頒布《[[ |
1945年,[[昭和天皇]]頒布《[[朝鮮及臺灣住民政治參與相關詔書]]》<ref>{{Cite web |url=http://www.jacar.go.jp/DAS/meta/MetSearch.cgi?GRP_ID=G0000101&DB_ID=G0000101EXTERNAL&IS_STYLE=default&IS_NUMBER=20&SUM_KIND=MetaSummary&SUM_NUMBER=20&IS_KIND=SimpleSummary&IS_SCH=META&IS_START=1&IS_EXTSCH=&IS_TAG_S1=InfoD&IS_KEY_S1=%E6%9C%9D%E9%AE%AE%E5%8F%8A%E5%8F%B0%E6%B9%BE%E4%BD%8F%E6%B0%91%E6%94%BF%E6%B2%BB%E5%8F%82%E4%B8%8E%E3%83%8B%E9%96%A2%E3%82%B9%E3%83%AB%E8%A9%94%E6%9B%B8&IS_SORT_KND=ASC&IS_SORT_FLD=&IS_KEYLANG_S1=&IS_LGC_S32=&IS_TAG_S32=&IS_RNG_BGN_S32=&IS_RNG_END_S32=&from_yearS32=&from_monthS32=&from_dayS32=&to_yearS32=&to_monthS32=&to_dayS32=%E3%80%8A |title=- 日本國立公文書館 |access-date=2015-01-05 |archive-date=2024-10-06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41006105012/https://www.jacar.go.jp/error404.html |dead-url=no }}</ref>,日本帝國同時通過[[众议院 (日本)|眾議院]]議員選舉法改正案,給予臺灣人與日本內地相同的[[參政]]權及參戰權。 |
||
1938年,約有309,000名日本人定居於臺灣<ref>{{cite journal|title=Formosa (Taiwan) Under Japanese Rule|first=A. J.|last=Grajdanzev|journal=Pacific Affairs|volume=15|year=1942|pages=311–324|jstor=2752241|issue=3|doi=10.2307/2752241}}</ref>, |
1938年,約有309,000名日本人定居於臺灣<ref>{{cite journal|title=Formosa (Taiwan) Under Japanese Rule|url=https://archive.org/details/sim_pacific-affairs_1942-09_15_3/page/311|first=A. J.|last=Grajdanzev|journal=Pacific Affairs|volume=15|year=1942|pages=311–324|jstor=2752241|issue=3|doi=10.2307/2752241}}</ref>,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大多被遣返回日本。 |
||
=== 戰後時期 === |
=== 戰後時期 === |
||
{{Main|臺灣戰後時期}} |
{{Main|臺灣戰後時期}} |
||
====戰後初期==== |
|||
{{See|臺灣選舉|中華民國總統及副總統在臺灣之公民直接選舉與罷免|中華民國國會在臺灣之全面選舉與罷免|公民投票法|中華民國(臺灣)|中華民國在臺灣}} |
{{See|臺灣選舉|中華民國總統及副總統在臺灣之公民直接選舉與罷免|中華民國國會在臺灣之全面選舉與罷免|公民投票法|中華民國(臺灣)|中華民國在臺灣}} |
||
[[File:1945 日本在臺北市公會堂向二戰同盟國投降 October 25th, Japan Surrenders to Allies of World War II in Taipei, TAIWAN (Formosa).jpg|thumb| |
[[File:1945 日本在臺北市公會堂向二戰同盟國投降 October 25th, Japan Surrenders to Allies of World War II in Taipei, TAIWAN (Formosa).jpg|thumb|[[道格拉斯·麥克阿瑟]]發佈的《[[一般命令第一號]]》第1條甲項規定,日軍在臺北市公會堂向二戰[[同盟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同盟國]]投降,會場掛有同盟國四國的國旗,以及[[聯合國旗]](四國國旗的前面上端,未呈現於畫面)<ref>{{cite news|url=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5/new/aug/15/today-o3.htm|title=《李筱峰專欄》從一張照片談終戰|dead-url=yes|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31029184541/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5/new/aug/15/today-o3.htm|archive-date=2013-10-29|publisher=[[自由時報]]|date=2005-08-15|accessdate=2020-05-06}}</ref>]] |
||
1945年8月14日,日本昭和天皇發表《[[ |
1945年8月14日,[[大日本帝國|日本]][[昭和天皇]]發表《[[終戰詔書]]》宣布無條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代表於9月2日簽署《[[降伏文書]]》<ref>{{cite book | author = [[勞特派特]]修訂; [[王鐵崖]]、陳體強譯 | title = 奧本海國際法 | volume = 下卷 第二分冊 | publisher = [[商務印書館]] | location = [[北京]] | date = 1989年 | isbn = 7-100-00646-5 | page = 第73頁}}</ref>。[[駐日盟軍總司令|盟軍最高統帥]][[麥克阿瑟]]發佈的軍事命令《[[一般命令第一號]]》第1條規定:「在中國(滿洲除外)、臺灣,及北緯16度以北的[[法屬印度支那]](今[[越南]]北部和[[寮國]])境內的日軍高階司令官,及所有陸、海、空軍及附屬部隊,應向蔣介石將軍投降」,[[蔣中正]]委派[[陳儀]]將軍於10月25日到臺灣接受在臺日軍投降,[[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代表同盟國接管臺灣<ref>[http://www2.chcg.gov.tw/%E5%86%8D%E8%AB%96%E9%87%A3%E9%AD%9A%E5%8F%B0%E5%88%97%E5%B6%BC%E4%B8%BB%E6%AC%8A%E7%88%AD%E8%AD%B0.pdf 第三章 二次大戰後台灣法律地位之爭] {{Wayback|url=http://www2.chcg.gov.tw/%E5%86%8D%E8%AB%96%E9%87%A3%E9%AD%9A%E5%8F%B0%E5%88%97%E5%B6%BC%E4%B8%BB%E6%AC%8A%E7%88%AD%E8%AD%B0.pdf |date=20171001031212 }},再論釣魚台列嶼主權爭議第,第54-55頁,林田富著,2002</ref><ref>[http://www.twpeace.org.tw/wordpress/wp-content/uploads/2015/05/%E5%BD%AD%E5%AD%9F%E6%BF%A4-%E8%AB%96%E6%96%87%E6%91%98%E8%A6%81.pdf 戰後臺美關係與「臺灣地位未定論」(1949-1979)] {{Wayback|url=http://www.twpeace.org.tw/wordpress/wp-content/uploads/2015/05/%E5%BD%AD%E5%AD%9F%E6%BF%A4-%E8%AB%96%E6%96%87%E6%91%98%E8%A6%81.pdf |date=20170425094400 }},第1頁,彭孟濤,2013-07</ref><ref>[http://140.119.115.26/bitstream/140.119/34377/7/26150407.pdf 第三章戰後初期國民黨政府來臺接收專賣事業] {{Wayback|url=http://140.119.115.26/bitstream/140.119/34377/7/26150407.pdf |date=20180624150846 }},終戰初期臺灣煙酒專賣事業之研究,第51頁,葉彥邦,政大機構典藏,2005</ref><ref>[http://www.chilin.org.tw/sites/default/files/images/TN-CM028_000.pdf 台灣民主運動館] {{Wayback|url=http://www.chilin.org.tw/sites/default/files/images/TN-CM028_000.pdf |date=20180624150358 }},第3頁,慈林通訊第28期,2002-01-15</ref><ref>[https://books.google.com.tw/books?id=tO1YCR27abUC&pg=PA38 全力以赴--林嘉誠政治經濟文集: 林嘉誠政治經濟文集] {{Wayback|url=https://books.google.com.tw/books?id=tO1YCR27abUC&pg=PA38 |date=20180624150920 }},第38頁,林嘉誠,秀威出版,2012-04-01</ref><ref>中共硏究,第39卷,第45頁,中共硏究雜誌社,2005</ref>,蔣介石並任命陳儀為[[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行政長官。<ref>{{cite web |url=http://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1303&Keyword=%E9%BA%A5%E5%85%8B%E9%98%BF%E7%91%9F |title=中華民國時期總論 - 臺灣大百科全書 Encyclopedia of Taiwan |publisher=Nrch.culture.tw |date= |accessdate=2017-05-26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71015133842/http://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1303&Keyword=%E9%BA%A5%E5%85%8B%E9%98%BF%E7%91%9F |archive-date=2017-10-15 |dead-url=no }}</ref> |
||
當時接管臺灣的臺灣行政長官公署施政錯誤、官員違法斂財嚴重、軍警紀律敗壞、雙方在文化及語言上產生隔閡,臺灣人民遭受種種歧視及各種差別待遇、政府濫印鈔票導致惡性[[通货膨胀|通貨膨脹]]、實施[[統制經濟]]限制民間貿易造成大量民眾失業、藉由專賣局與貿易局壟斷臺灣經濟命脈、掏空民生物資運往中國大陸,終至民不聊生、路有餓莩,各地反抗之聲頻傳。在1947年初,因一起緝菸血案,以及前往抗議的群眾遭行政長官公署衛兵開槍掃射,於是累積一年多以來的龐大民怨能量至此總爆發,各地發生軍民衝突,[[國民政府]]調派大軍鎮壓,後續還有[[清鄉]]行動,許多與事件無關的臺籍菁英與百姓無辜遇害,或逮捕之後不經審判而被[[監禁]]、[[處死]]或就此[[失蹤]],後來[[行政院]]官方調查報告死亡人數約18,000至28,000人,史稱[[二二八事件]]。此事件造成臺灣[[本省人]]與[[臺灣外省人|外省人]]長期的族群對立,以及後來的政黨對抗,影響至深且廣,也埋下[[臺灣獨立運動]]的種子。 |
|||
當時接管臺灣的臺灣行政長官公署施政錯誤、官員違法斂財嚴重、軍警紀律敗壞、雙方在文化及語言上產生隔閡,臺灣人民遭受種種歧視及各種差別待遇、政府濫印鈔票導致惡性[[通貨膨脹]]、實施[[統制經濟]]限制民間貿易造成大量民眾失業、藉由專賣局與貿易局壟斷臺灣經濟命脈、掏空民生物資運往中國大陸,終至民不聊生、路有餓莩,各地反抗之聲頻傳。在1947年初,因一起緝菸血案,以及前往抗議的群眾遭行政長官公署衛兵開槍掃射,於是累積一年多以來的龐大民怨能量至此總爆發,各地發生軍民衝突,[[國民政府]]調派大軍鎮壓,後續還有[[清鄉]]行動,許多與事件無關的臺籍菁英與百姓無辜遇害,或逮捕之後不經審判而被[[監禁]]、[[處死]]或就此[[失蹤]],後來[[行政院]]官方調查報告死亡人數約18,000至28,000人,史稱[[二二八事件]]。此事件造成臺灣[[本省人]]與[[臺灣外省人|外省人]]長期的族群對立,以及後來的政黨對抗,影響至深且廣,也埋下[[臺灣獨立運動]]的種子。 |
|||
1月1日,中華民國總統蔣中正宣告隐退,由副總統李宗仁「代行」總統職權,李於1月21日正式接任中華民國代總統。中華民國政府因[[第二次國共內戰|國共內戰]]戰況失利,蔣中正命令[[蔣經國]]、湯恩伯、桂永清將中央銀行黃金、白銀、外匯轉運臺灣。10月1日,[[毛澤東]]在北京[[天安門]]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中央人民政府]]成立。10月1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軍]]兵臨廣州,李宗仁於11月20日專機飛往香港就醫,再於12月5日與家人飛往美國。12月7日中華民國行政機關人員迁至臺灣。 |
|||
1949年1月1日,中華民國總統蔣中正宣告隐退,由副總統[[李宗仁]]「代行」總統職權,李宗仁於1月21日正式接任中華民國代總統。中華民國政府因[[第二次國共內戰|國共內戰]]戰況失利,蔣中正命令[[蔣經國]]、[[湯恩伯]]、[[桂永清]][[中華民國國庫黃金運送台灣行動|將中央銀行黃金、白銀、外匯轉運臺灣]]。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禮|成立]],[[兩岸分治]]的格局開始形成。10月1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軍]]兵臨[[廣州市 (中華民國)|廣州]],李宗仁於11月20日專機飛往香港就醫,再於12月5日與家人飛往美國。12月7日,中華民國行政機關人員[[中華民國政府遷台|遷至臺灣]]。 |
|||
中華民國於1948年5月10日公佈實施《[[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臺灣省警備總司令部於1949年5月20日公布《[[臺灣省戒嚴令]]》<ref>{{cite web|url=http://www.archives.gov.tw/Publish.aspx?cnid=1014&p=857|title=三、臺灣戒嚴令|accessdate=2013年9月16日}}</ref>,為穩固政權、並防止中国共产党滲透,展開長期的[[戒嚴]],稱為[[臺灣白色恐怖時期|白色恐怖]]時期。蔣中正於1950年3月1日在臺宣告復行總統職權,中華民國政府在臺灣一方面運用[[美援]],推行經濟變革,穩定[[農業]],扶植[[第二產業|工業]]及[[中小型企業|中小企業]];一方面透過前述兩項法令,配合[[中國國民黨|黨]]、政府、軍隊、[[特務]]的結合掌控,持續政治與社會上的強勢控制,鞏固[[一黨制#類似於一黨制的威權一黨制|一黨威權]]體制,並壓制許多反對言論或行動。 |
|||
====戒嚴時代==== |
|||
[[File:中華民國第一位民選首都市長吳三連於1951年勝選後 First People-elected Mayor of Taipei, the Capital of TAIWAN.jpg|right|thumb|[[無黨籍]]臺南出身的[[吳三連]](左二)於1951年1月7日當選[[臺北市]]第一屆民選市長後與支持者舉杯同歡。]] |
|||
1948年5月10日,《[[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公佈實施,[[臺灣省警備總司令部]]於1949年5月20日公布《[[臺灣省戒嚴令]]》<ref>{{cite web|url=http://www.archives.gov.tw/Publish.aspx?cnid=1014&p=857|title=三、臺灣戒嚴令|accessdate=2013年9月16日|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21010204025/http://www.archives.gov.tw/Publish.aspx?cnid=1014&p=857|archive-date=2012年10月10日|dead-url=no}}</ref>,為穩固政權、並防止中国共产党滲透,展開長期的[[戒嚴]],稱為[[臺灣白色恐怖時期|白色恐怖時期]]。蔣中正於1950年3月1日在臺宣告復行總統職權,中華民國政府在臺灣一方面運用[[美援]],推行經濟變革,穩定[[農業]],扶植[[第二產業|工業]]及[[中小型企業|中小企業]];一方面-{zh-hans:通过;zh-hant:透過;}-前述兩項法令,配合[[中國國民黨|黨]]、[[中華民國政府|政府]]、[[中華民國國軍|軍隊]]、[[軍統|特務]]的結合掌控,持續政治與社會上的強勢控制,鞏固[[一黨制|一黨威權體制]],壓制許多反對言論或行動。 |
|||
1950年起,臺灣開始實行[[地方自治]],[[1950年-1951年中華民國縣市長選舉|首度普選]]出包括[[臺北市長]][[吳三連]]在內的縣市級行政首長,縣級與縣級以下之民意代表及臺灣省議會亦由公民直選產生。政府開始一系列扶植農業的政策,時任臺灣省省主席[[陳誠]]推行土地改革([[耕地三七五減租條例|三七五減租]]、[[公地放領]]及[[耕者有其田]]),穩定農業。在工業方面,藉由土地改革,帶動了民營企業和工商業發展,並以加工出口導向為主。1953年,臺灣經濟已逐漸恢復到戰前水準,由於日治時期的基礎、臺灣的資金人才與技術及[[美援]]等因素下,臺灣經濟逐步走向迅速成長,並開始興建更多大型水利、交通等基礎設施(如石門水庫、橫貫公路等)。 |
|||
[[File:中華民國第一位民選首都市長吳三連於1951年勝選後 First People-elected Mayor of Taipei, the Capital of TAIWAN.jpg|right|thumb|[[無黨籍]]臺南出身的[[吳三連]](左二)於1951年1月7日當選[[臺北市]]第一屆民選市長後與支持者舉杯同歡]] |
|||
1950年起,臺灣開始實行[[地方分权|地方自治]],[[1950年-1951年中華民國縣市長選舉|首度普選]]出包括[[臺北市長]][[吳三連]]在內的縣市級行政首長,縣級與縣級以下之民意代表及臺灣省議會亦由公民直選產生。政府開始一系列扶植農業的政策,時任[[臺灣省政府主席]][[陳誠]]推行土地改革([[耕地三七五減租條例|三七五減租]]、[[公地放領]]及[[耕者有其田]]),穩定農業。在工業方面,藉由土地改革,帶動民營企業和工商業發展,並以加工出口導向為主。1953年,臺灣經濟已逐漸恢復到戰前水準,由於日治時期的基礎、臺灣的資金人才與技術及[[美援]]等因素下,臺灣經濟逐步走向迅速成長,並開始興建更多大型水利、交通等基礎設施(如石門水庫、橫貫公路等)。 |
|||
1951年9月4日至8日,日本與二戰同盟國代表共49國簽訂《[[舊金山和約]]》,於1952年4月28日生效。該條約中明文日本放棄臺灣主權,但無交代臺灣主權交予之對象,因而成為現今[[台灣主權未定論]]的主要依據。 |
1951年9月4日至8日,日本與二戰同盟國代表共49國簽訂《[[舊金山和約]]》,於1952年4月28日生效。該條約中明文日本放棄臺灣主權,但無交代臺灣主權交予之對象,因而成為現今[[台灣主權未定論]]的主要依據。 |
||
1960年代,臺灣進口替代產業面臨 |
1960年代,臺灣進口替代產業面臨內部市場飽和問題,同時一些工業化國家的工廠面臨工資上漲等因素,紛紛搬遷到一些具工業基礎又勞工成本低廉的地區,臺灣的經濟政策遂改為[[出口擴張]]。1966年,政府成立[[高雄加工出口區]],這是[[亞洲]]第一個[[加工出口區]]。1963年,工業佔臺灣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已逐漸超過農業。此後直到第一次石油危機為止,臺灣長期保持年均兩位數以上的經濟成長率。此外,仿傚英國等實施區域分期完成自來水建設,自來水普及後,烏腳病逐漸不再發生。1968年,政府開始實施[[九年國民義務教育]],對臺灣社會具有跨時代的重要意義。 |
||
[[File:Zhong-sha bridge.JPG|right|thumb|[[中山高速公路]]橫跨[[濁水溪]]的[[中沙大橋]],象徵十大建設期間[[沙烏地阿拉伯]]對臺援助的情況]] |
[[File:Zhong-sha bridge.JPG|right|thumb|[[中山高速公路]]橫跨[[濁水溪]]的[[中沙大橋]],象徵十大建設期間[[沙烏地阿拉伯]]對臺援助的情況]] |
||
1970年代臺灣進入[[臺灣經驗|經濟起飛]]時代,由於[[能源危機|石油危機]]帶來的全球經濟不景氣,1973年11月[[行政院院長]][[蔣經國]]推動[[十大建設]]及[[十二項建設|十二大建設]]以穩定經濟發展。蔣中正 |
1970年代臺灣進入[[臺灣經驗|經濟起飛]]時代,由於[[能源危機|石油危機]]帶來的全球經濟不景氣,1973年11月[[行政院院長]][[蔣經國]]推動[[十大建設]]及[[十二項建設|十二大建設]]以穩定經濟發展。蔣中正1975年4月5日病逝後,副總統[[嚴家淦]]繼任總統至1978年屆滿。1978年蔣經國經由第一屆[[國民大會]]“選舉”,擔任第六、七任總統,並持續發展[[臺灣本土化運動|本土化]]及民主化,不過仍有[[秘密警察|特務]]監控人民,並以軍法審判平民。臺灣產業形態也由以[[第一產業|農漁業]]為主轉型為以[[第二產業|工業製造業]]與[[第三產業|商業服務業]]為主,臺灣經濟發展迅速,人民所得與生活水準均有顯著提升。 |
||
1971年[[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將「蔣介石的代表」──中華民國政府逐出[[聯合國]],此後兩蔣堅持[[漢賊不兩立]],陸續與各國斷交。1979年1月1日,中華民國政府與[[美國]]斷交,外交處境造成相當衝擊。臺灣的黨外團體開始透過私下發行的政論雜誌,對國民黨執政的政府進行抗爭,要求全面落實[[民主|民主政治]]與[[言論自由]]。1979年12月, |
1971年[[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將「蔣介石的代表」──中華民國政府逐出[[聯合國]],此後兩蔣堅持[[漢賊不兩立]],陸續與各國斷交。1979年1月1日,中華民國政府與[[美國]]斷交,外交處境造成相當衝擊。臺灣的黨外團體開始-{zh-hans:通过;zh-hant:透過;}-私下發行的政論雜誌,對國民黨執政的政府進行抗爭,要求全面落實[[民主|民主政治]]與[[言論自由]]。1979年12月,[[高雄市]]發生[[美麗島事件]],是臺灣規模最大的民主抗爭事件,之後對被逮捕相關人士的軍事審判更引起國際矚目。<ref>《海外臺獨運動四十年》,陳銘城,自立出版社,1992年11月</ref> |
||
1980年代,隨著產業從農業發展到[[輕工業|輕]][[重工業]]、[[义务教育|國民教育]]普及,[[國內生產總值]]超過六千[[美元]],臺灣名列[[亞洲四小龍]]之首,[[股市]]指數曾高達萬點,政府成立[[新竹科學工業園區]],大力鼓勵內外廠商投資[[集成電路|積體電路]]、[[電子計算機|電腦]]等高科技產業,臺灣中小企業也被電子產業的蓬勃發展所影響,此時臺灣[[個人電腦]]主機板產量因此位居世界第一,臺灣達到[[第三世界#經濟發展較突出的第三世界國家|新興工業國家]](NIEs)水準。隨著民主運動蓬勃展開,於1986年戒嚴狀態下,[[中國國民黨]]政府默許[[民主進步黨]]成立。由於[[陳文成事件|陳文成命案]]、[[江南案]]、[[十信案]]等冤案與醜聞相繼爆發、黨外人士的抗爭與民主訴求,一般認為這是導致1987年7月14日總統[[蔣經國]]宣佈「解嚴」的主要原因,而強大的國際輿論帶給國民黨政府的壓力也不容忽視。隨後更進一步開放[[黨禁]]及[[報禁]]、開放民眾 |
1980年代,隨著產業從農業發展到[[輕工業|輕]][[重工業]]、[[义务教育|國民教育]]普及,[[國內生產總值]]超過六千[[美元]],臺灣名列[[亞洲四小龍]]之首,[[股市]]指數曾高達萬點,政府成立[[新竹科學工業園區]],大力鼓勵內外廠商投資[[集成電路|積體電路]]、[[電子計算機|電腦]]等高科技產業,臺灣中小企業也被電子產業的蓬勃發展所影響,此時臺灣[[個人電腦]]主機板產量因此位居世界第一,臺灣達到[[第三世界#經濟發展較突出的第三世界國家|新興工業國家]](NIEs)水準。隨著民主運動蓬勃展開,於1986年戒嚴狀態下,[[中國國民黨]]政府默許[[民主進步黨]]成立。由於[[陳文成事件|陳文成命案]]、[[江南案]]、[[十信案]]等冤案與醜聞相繼爆發、黨外人士的抗爭與民主訴求,一般認為這是導致1987年7月14日總統[[蔣經國]]宣佈「解嚴」的主要原因,而強大的國際輿論帶給國民黨政府的壓力也不容忽視。隨後更進一步開放[[黨禁]]及[[報禁]]、開放民眾[[三通#歷史背景|赴大陸探親]]。1988年蔣經國去世,副總統[[李登輝]]繼任,蔣家父子的威權統治隨之結束。 |
||
====1990年代至今==== |
|||
1990年代臺灣進一步落實[[自由]][[民主]]與中央層級之政治改革,街頭抗爭成為臺灣日後自由民主社會的常見現象,著名的如[[519綠色行動|五一九綠色運動]]、[[鹿港居民反杜邦設廠事件]]、[[五二〇農運]]、[[無殼蝸牛運動]]。李登輝於1990年第一屆國民大會第七次會議總統選舉當選之後,仍持續推動民主化與臺灣本土化政策,在任內陸續推動六次修憲。 |
1990年代臺灣進一步落實[[自由]][[民主]]與中央層級之政治改革,街頭抗爭成為臺灣日後自由民主社會的常見現象,著名的如[[519綠色行動|五一九綠色運動]]、[[鹿港居民反杜邦設廠事件]]、[[五二〇農運]]、[[無殼蝸牛運動]]。李登輝於1990年第一屆國民大會第七次會議總統選舉當選之後,仍持續推動民主化與臺灣本土化政策,在任內陸續推動六次修憲。 |
||
1990年大學生發起[[三月學運]],李登輝總統認同此學運並宣佈[[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修憲]]及改選[[國民大會]],在1991年5月1日宣佈結束「動員戡亂」,並結束「[[萬年國會]]」的運作。1992年11月, |
1990年大學生發起[[三月學運]],李登輝總統認同此學運並宣佈[[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修憲]]及改選[[國民大會]],在1991年5月1日宣佈結束「動員戡亂」,並結束「[[萬年國會]]」的運作。1992年11月,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海峡交流基金会就解决两会事务性商谈中如何表明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态度问题所达成的以口头方式表达的“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國原则”的共识,后人称为“[[九二共识]]”。之後決定在1996年舉行首次總統直選。1995年3月,[[全民健康保險|全民健保]]正式實施,臺灣福利制度的完善初見端倪。 |
||
1995年解放軍在接近臺灣的福建平潭島嶼上舉行一連串[[臺灣海峽飛彈危機|攻島軍事演習]]与多次與在近臺灣外海幾哩外進行飛彈試射,讓海峽兩岸緊張關係陡升,使臺灣人民憂慮與反感,意圖使臺灣無法進行總統選舉,美國為此派[[航空母艦戰鬥群]]前往臺灣海域確保臺灣海峽平靜 |
199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軍]]在接近臺灣的福建平潭島嶼上舉行一連串[[臺灣海峽飛彈危機|攻島軍事演習]]与多次與在近臺灣外海幾哩外進行飛彈試射,讓海峽兩岸緊張關係陡升,使臺灣人民憂慮與反感,意圖使臺灣無法進行總統選舉,美國為此派[[航空母艦戰鬥群]]前往臺灣海域確保臺灣海峽平靜。 |
||
1996年3月23日,李登輝與[[連戰]]獲選為中華民國[[1996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第9任正副總統]],也是中華民國史上首次直接民選的正副元首。1998年,中華民國政府為了解決中央與地方行政區的過度重疊而通過了[[臺灣省政府功能業務與組織調整|省虛級化]](凍省)<ref>{{cite web |url=http://lis.ly.gov.tw/npl/law/04817/891124.htm |title=參見「臺灣省政府功能業務與組織調整暫行條例」。 |publisher=Lis.ly.gov.tw |date= |accessdate=2017-05-26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30519124441/http://lis.ly.gov.tw/npl/law/04817/891124.htm |archive-date=2013-05-19 |dead-url=no }}</ref>。1999年,李登輝總統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提出了[[特殊兩國論|特殊的國與國關係]],表示[[中華民國]](R.O.C.)與[[中華人民共和國]](P.R.C.)在實際上為兩個對等的國家。兩岸關係更加緊張。1999年9月21日[[南投縣|南投]]地區發生[[黎克特製地震震級|芮氏]]規模達7.3的[[921大地震|大地震]],此為20世紀下半葉臺灣傷亡損失最大的[[天災]],被稱作「九二一大地震」,後定此日為「國家防災日」。 |
|||
21世紀伊始,2000年3月18日,由[[民主進步黨]]提名的[[陳水扁]]、[[呂秀蓮]]當選[[2000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第10任正副總統]],寫下首次[[政黨輪替]]的新頁。於2001年1月1日,廈門與金馬[[小三通|小型三通]]實施,展開兩岸小規模正式通商、通航和通郵。同年以「[[臺澎金馬個別關稅領域]]」名義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2002年8月,時任總統陳水扁公開表示中華民國 (R.O.C.) 與中華人民共和國 (P.R.C.)的關係是「[[一邊一國]]」,引發[[北京當局]]反彈。2002年,[[中華民國教育部]]廢除[[大學聯合招生考試|大學聯考]],以「[[大學入學指定科目考試]]、[[大學學科能力測驗]]、大學入學術科考試」作為大學多元入學的指標。2003年3月14日臺灣首例[[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非典型肺炎]]引發[[SARS事件|SARS風波]],使得全臺灣產生恐慌浪潮,創下臺灣戰後以來,醫院封院、街坊封樓、醫院外全面發燒篩檢的首見景況。2003年底成為東亞第一個立法保障[[公民投票]]權的地區。2004年3月19日,於總統大選前夕發生「[[三一九槍擊事件]]」,為中華民國政府遷台以來首次國家元首遭槍擊事件,翌日,陳水扁及呂秀蓮當選連任[[2004年中華民國總統大選|第11任正副總統]]。2005年6月立法院預算審核通過[[新十大建設]]。2006年8月12日起,針對陳水扁總統任內爆發的政治醜聞,由前民主進步黨主席施明德於臺灣發起「[[百萬人民倒扁運動]]」,要求陳水扁總統負起政治責任下台,又稱「紅衫軍運動」。 |
|||
2000年3月18日,由[[民主進步黨]]提名的[[陳水扁]]、[[呂秀蓮]]當選[[2000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第10任正副總統]],寫下首次[[政黨輪替]]的新頁。於2001年1月1日,廈門與金馬[[小三通|小型三通]]實施,展開兩岸小規模正式通商、通航和通郵。同年以「[[臺澎金馬個別關稅領域]]」名義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2002年8月,時任總統陳水扁公開表示中華民國(R.O.C.)與中華人民共和國(P.R.C.)的關係是「[[一邊一國]]」,引發[[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北京當局]]反彈。2002年,[[中華民國教育部]]廢除[[大學聯合招生考試|大學聯考]],以「[[大學入學指定科目考試]]、[[大學學科能力測驗]]、大學入學術科考試」作為大學多元入學的指標。2003年3月14日臺灣首例[[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非典型肺炎]]引發[[SARS事件|SARS風波]],使得全臺灣產生恐慌浪潮,創下臺灣戰後以來,醫院封院、街坊封樓、醫院外全面發燒篩檢的首見景況。2003年底成為東亞第一個立法保障[[公民投票]]權的地區。2004年3月19日,於總統大選前夕發生「[[三一九槍擊事件]]」,為中華民國政府遷台以來首次國家元首遭槍擊事件,翌日,陳水扁及呂秀蓮當選連任[[2004年中華民國總統大選|第11任正副總統]]。2005年6月立法院預算審核通過[[新十大建設]]。2006年8月12日起,針對陳水扁總統任內爆發的政治醜聞,由前民主進步黨主席施明德於臺灣發起「[[百萬人民倒扁運動]]」,要求陳水扁總統負起政治責任下台,又稱「紅衫軍運動」。 |
|||
2008年3月22日,由中國國民黨提名的[[馬英九]]、[[蕭萬長]]在[[2008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第12任正副總統]]選舉中勝出當選,是謂臺灣民主政治第二次政黨輪替。2009年8月,[[颱風莫拉克 (2009年)|莫拉克颱風]]侵襲臺灣而發生嚴重[[八八水災|水災]],使中南部與東部蒙受巨大損失。同年7月16日至26日,於[[高雄市]]舉辦「[[2009年世界運動會|世界運動會]]」;[[臺北市]]亦於9月15到25日舉辦「[[2009年夏季聽障奧林匹克運動會|夏季聽障奧林匹克運動會]]」,為當年度臺灣兩大國際賽事。[[第三次江陳會談]]提議將兩岸包機轉為[[兩岸定期航線]],並於2009年8月31日啟航。2010年6月29日,[[第五次江陳會談]]於重慶正式簽署「[[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同年8月17日立法院正式表決通過。同年12月25日,[[2010年中華民國縣市改制直轄市|五都升格]]正式實施,乃1950年以來臺灣地方制度的最大變革。其後,[[桃園縣]]於2011年被賦予「準直轄市」地位,2014年底正式升格為直轄市,為臺灣第六都。2012年馬英九與[[吳敦義]]在[[2012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第13任正副總統]]連任成功。2010年11月6日至2011年4月25日,臺北市舉辦「[[2010年臺北國際花卉博覽會]]」,是臺灣第一個正式獲得[[國際園藝家協會]]及[[国际展览局|國際展覽局]]認證授權舉辦的A2/B1級國際園藝博覽會。2013年7月,發生「[[洪仲丘事件]]」,促使民間團體發起「[[白衫軍運動]]」,要求政府重視軍中人權,促成國軍制度改革。2014年3月18日,由不滿簽署《[[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審查程序的大學生和研究生發起「[[太陽花學運]]」,並趁員警不備時,約400名學生攻佔[[立法院]]。同年,3月23日,由於太陽花學運未獲政府正面回應,部分學生於晚間7時35分由行政院正門攻入,是為「[[323佔領行政院事件]]」。2016年1月16日,由民主進步黨提名的[[蔡英文]]、[[陳建仁]]在[[2016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第14任正副總統]]選舉中勝出當選,是謂臺灣民主政治第三次政黨輪替,蔡英文成為中華民國第一位女性總統,另外,國會也在這次[[2016年中華民國立法委員選舉|第9屆立法委員大選]]首次政黨輪替,民主進步黨首次席次過半完全執政。 |
|||
2008年3月22日,由中國國民黨提名的[[馬英九]]、[[蕭萬長]]在[[2008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第12任正副總統]]選舉中勝出當選,是謂臺灣民主政治第二次政黨輪替。2009年8月,[[颱風莫拉克 (2009年)|莫拉克颱風]]侵襲臺灣而發生嚴重[[八八水災|水災]],使中南部與東部蒙受巨大損失。同年7月16日至26日,[[高雄市]]舉辦「[[2009年世界運動會|世界運動會]]」;[[臺北市]]亦於9月15到25日舉辦「[[2009年夏季聽障奧林匹克運動會|夏季聽障奧林匹克運動會]]」,為當年度臺灣兩大國際賽事。[[第三次江陳會談]]提議將兩岸包機轉為[[兩岸定期航線]],並於2009年8月31日啟航。2010年6月29日,[[第五次江陳會談]]於重慶正式簽署「[[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同年8月17日立法院正式表決通過。同年12月25日,[[2010年中華民國縣市改制直轄市|五都升格]]正式實施,乃1950年以來臺灣地方制度的最大變革。其後,[[桃園縣]]於2011年被賦予「準直轄市」地位,2014年底正式升格為直轄市,為臺灣第六都。2012年馬英九與[[吳敦義]]在[[2012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第13任正副總統]]連任成功。2010年11月6日至2011年4月25日,臺北市舉辦「[[2010年臺北國際花卉博覽會]]」,是臺灣第一個正式獲得[[國際園藝家協會]]及[[國際展覽局]]認證授權舉辦的A2/B1級國際園藝博覽會。2013年7月,發生「[[洪仲丘事件]]」,促使民間團體發起「[[白衫軍運動]]」,要求政府重視軍中人權,促成國軍制度改革。2014年3月18日,由不滿簽署《[[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審查程序的大學生和研究生發起「[[太陽花學運]]」,並趁員警不備時,約400名學生攻佔[[立法院]]。同年,3月23日,由於太陽花學運未獲政府正面回應,部分學生於晚間7時35分由行政院正門攻入,是為「[[323佔領行政院事件]]」。 |
|||
2016年1月16日,由民主進步黨提名的[[蔡英文]]、[[陳建仁]]在[[2016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第14任正副總統選舉]]中當選,為臺灣民主政治第三次政黨輪替,蔡英文成為中華民國第一位女性總統。另外,國會也在這次[[2016年中華民國立法委員選舉|第9屆立法委員選舉]]首次政黨輪替,民主進步黨首次席次過半完全執政。2020年1月11日,民主進步黨推薦之蔡英文在[[2020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第15任正副總統]]以8,170,231票、57.13%之得票率於總統選舉勝選成功連任,並創下自總統直選以來得票數最高紀錄。立法委員選舉,民主進步黨取得61席維持過半,[[中國國民黨]]、[[台灣民眾黨]]、[[時代力量]]、[[臺灣基進]]等四黨亦各有斬獲,另有5席由無黨籍候選人勝出。 |
|||
2024年1月13日,由民主進步黨提名的時任副總統[[賴清德]]、[[蕭美琴]]在[[2024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第16任正副總統選舉]]中當選,打破了過往所謂的「八年魔咒」,首次三度執政。但立法委員選舉則由中國國民黨以52席成為國會最大黨,民主進步黨未得到過半席次。<ref>{{cite news|title=賴蕭配當選破8年政黨輪替魔咒 國會席次三黨不過半|work=中央社|date=2024-01-14|url=https://www.cna.com.tw/news/aipl/202401140007.aspx|accessdate=2024-03-18|archive-date=2024-02-26|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40226134726/https://www.cna.com.tw/news/aipl/202401140007.aspx|dead-url=no}}</ref> |
|||
== 地理 == |
== 地理 == |
||
第285行: | 第301行: | ||
=== 位置地形 === |
=== 位置地形 === |
||
{{Main|臺灣地形|台灣山峰列表}} |
{{Main|臺灣地形|台灣山峰列表}} |
||
[[File: |
[[File:玉山主峰 02.jpg|250px|thumb|臺灣最高峰[[玉山]]]] |
||
臺灣西與西北臨[[臺灣海峽]],距[[福建]]海岸平均距離約200公里,臺灣海峽最窄之處為臺灣新竹縣到福建 |
臺灣本島西與西北臨[[臺灣海峽]],距[[福建]]海岸平均距離約200公里,臺灣海峽最窄之處為臺灣側的新竹縣到福建側的平潭島,直線距離約130公里;北邊隔[[東海]]與[[朝鮮半島]]相望;東北隔海與[[琉球群島]]相望;西南邊為[[南海 (海洋)|南海]],距[[廣東省]]海岸直線距離約300公里;東邊為[[太平洋]],和[[與那國島]]相鄰約110公里;南邊隔[[巴士海峽]]與[[菲律賓群島]]相鄰。在西太平洋由[[千島群島]]、[[日本列島]]、琉球群島、臺灣、菲律賓群島等眾多島嶼所形成的[[東亞島弧]]中,臺灣位於中樞位置,由[[地緣政治學|地緣政治]]理論上來看居[[東北亞]]與[[東南亞]]交會處,為亞太經貿運輸重要樞紐及重要戰略要地。<ref>{{cite web |url=http://www.tbroc.gov.tw/pda/m1.aspx?sNo=0001007 |title=認識臺灣 > 歷史沿革 > |date=2013-11-02 |publisher=認識臺灣. [[交通部觀光局]] |deadurl=yes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31102135422/http://www.tbroc.gov.tw/pda/m1.aspx?sNo=0001007 |archivedate=2013-11-02 |accessdate=2013-10-07 }}</ref><ref>{{cite web |title=臺灣與西班牙關係史料彙編 |url=http://www.th.gov.tw/epaper/view2.php?ID=12&AID=208 |publisher=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accessdate=2014年4月10日 |language=中文 |deadurl=yes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31101233624/http://www.th.gov.tw/epaper/view2.php?ID=12&AID=208 |archivedate=2013年11月1日 }}</ref><ref>{{cite web|title=海洋史的大家長——曹永和院士(下)|url=http://homepage.ntu.edu.tw/~history/public_html/tsao/tsao_talk3.html|publisher=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accessdate=2014年4月10日|language=中文|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31102000630/http://homepage.ntu.edu.tw/~history/public_html/tsao/tsao_talk3.html|archive-date=2013年11月2日|dead-url=no}}</ref><ref>《臺灣週刊》,2006年第27期</ref>,[[北迴歸線]]橫跨中南部。全島山勢高峻,[[地形]][[海拔]]變化大,[[山脈]]大多呈東北偏北-西南偏南走向,平原狹窄,僅[[臺灣西部]]與[[東臺灣|東部地區]][[縱谷]]內有少量[[平原]],[[地震]]頻繁,[[溫泉]]與[[火山]]皆多。氣候屬高溫、[[雨量|多雨]],春末夏初常因滯留鋒影響而有[[梅雨|梅雨季]],夏季及秋季初期常有[[颱風]]及[[西南季風]]侵襲,冬季則有[[東北季風]]吹拂。最冷月月均溫都在15[[摄氏温标|℃]]以上,年雨量達2,510[[毫米]]以上,大約是世界平均的三倍之多,是亞太地區最潮濕多雨的島嶼之一。[[北臺灣|北部]]全年有雨,[[南臺灣|南部]]則集中在夏季降雨。地處[[熱帶]]及[[亞熱帶]]氣候區的臺灣,自然景觀與[[生態系]]資源相當豐富而多元。<ref name="臺灣的水資源"/>目前臺灣使用[[東經]]120度的[[協調世界時|UTC]]+8時區([[國家標準時間]])<ref>{{Cite web |url=http://tw.wwwmonline.com/viewtopic.php?p=135&sid=1b70920643df4cdb823cdd635bd2d08f |title=世界腕錶:時間概念—24時區、GMT、UTC的意涵 |access-date=2007-12-31 |archive-date=2011-11-02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11102115303/http://tw.wwwmonline.com/viewtopic.php?p=135&sid=1b70920643df4cdb823cdd635bd2d08f }}</ref>。 |
||
臺灣南北縱長約395公里,東西寬度最大約144公里,環島[[海岸線]]長約1,151公里,含屬島面積約35,886.8623[[平方千米|平方公里]]<ref name="統計年報面積與海岸線" />,四面環海,島嶼整體形狀似長條[[ |
臺灣本島南北縱長約395公里,東西寬度最大約144公里,環島[[海岸線]]長約1,151公里,含屬島面積約35,886.8623[[平方千米|平方公里]]<ref name="統計年報面積與海岸線" />,四面環海,島嶼整體形狀似長條[[蕃薯]]狀。臺灣四面環海,孕育各種海岸地形。北部海岸多為岬灣與岩岸,西部[[海岸]]多[[沙灘]]、[[沙丘]]、[[潟湖]]、泥質灘地,南部恆春半島是[[珊瑚礁]]海岸,東部屬[[斷層]]海岸,坡度陡峻且多斷崖。河流川短流急,不僅有岩石外露的河床,也有平沙舖地的河床,直流型的或曲流型的,甚至有湍急回頭灣,[[瀑布]]、[[壺穴]]、奇石,遍佈臺灣各條溪流上游。山脈大多呈北北東-南南西走向。主要山脈有縱貫南北的[[中央山脈]],靠西側的[[玉山山脈]]與[[阿里山山脈]],北部的[[雪山山脈]],以及緊鄰東海岸[[海岸山脈]]。最高峰為玉山山脈的[[玉山|玉山主峰]],海拔3,952公尺。臺灣為世界地勢高度第四高的島嶼。<ref>{{cite web|url=http://www.worldislandinfo.com/TALLESTV1.htm|title=Tallest Islands of the World — World Island Info web site|publisher=Worldislandinfo.com|accessdate=2014年1月28日|language=en|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70201042156/http://www.worldislandinfo.com/TALLESTV1.htm|archive-date=2017年2月1日|dead-url=yes}}</ref>[[丘陵]]地帶則大多在北部與靠近山脈地區,如[[新化丘陵|新竹丘陵]]、[[苗栗丘陵]]。這些[[山|山地]]與丘陵共約佔臺灣總面積的三分之二。[[平原]]與[[盆地]]雖狹小分散且只佔臺灣地形的三分之一,卻是人口稠密地區。主要盆地有北部的[[臺北盆地]],中部的[[台中盆地|臺中盆地]]與[[埔里盆地]],以及東部地區的[[泰源盆地]]等。[[嘉南平原]]位於臺灣南部的[[雲林縣|雲林]]、[[嘉義縣|嘉義]]、[[臺南市|臺南]]和[[高雄市|高雄]],是臺灣最大的平原。其他還有中部的[[彰化平原]],南部的[[屏東平原]],東北部的[[宜蘭平原|蘭陽平原]],以及東部的[[花東縱谷|花東縱谷平原]]等。地形如平原般平坦,但地勢較高的[[台地|臺地]]有[[林口台地|林口臺地]]、[[桃園臺地]]、[[大肚臺地]]、[[八卦山山脈|八卦臺地]]等。 |
||
中華民國實際 |
中華民國實際控制區域包括臺灣本島與附屬的22座小島,以及臺灣海峽中[[澎湖群島]]的90座島嶼。其中臺灣岛約佔总面積98%,其約位於[[經度|東經]]120度至122度、[[緯度|北緯]]22度至25度之間,[[北迴歸線]]經過[[嘉義縣]][[水上鄉]]與[[花蓮縣]][[瑞穗鄉]]、[[豐濱鄉]]等地。[[臺北市]]是[[中華民國首都]],[[新北市]]是臺灣人口最多也是最大的城市,[[高雄市]]是面積最大的城市。臺灣的附屬島嶼有:位於東側外海的[[龜山島]]、[[綠島鄉|綠島]]、[[蘭嶼]],北部外海的[[彭佳嶼]]、[[棉花嶼]]、[[花瓶嶼]]、[[基隆嶼]]以及[[基隆嶼|釣魚臺列嶼]],西南沿海的[[琉球嶼|小琉球]],南部的[[七星岩 (台灣)|七星岩]]。臺灣海峽西側的[[馬祖列島|馬祖]]、[[金門縣|金門]]與[[烏坵鄉|烏坵]]隸屬於[[福建省 (中華民國)|福建省]]。南海上的[[東沙群島]],及[[南沙群島]]中的最大島嶼[[太平島]]和[[中洲礁]]屬於[[南海諸島]],歸高雄市管轄。<ref>{{Cite web |url=http://www.giee.ntnu.edu.tw/island/islandweb/index.htm |title=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臺灣島嶼資料庫 |access-date=2008-01-13 |archive-date=2007-12-09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71209135443/http://www.giee.ntnu.edu.tw/island/islandweb/index.htm }}</ref> |
||
=== 地質水文 === |
=== 地質水文 === |
||
{{Main|臺灣地質|臺灣斷層|臺灣河流列表|臺灣水庫}} |
{{Main|臺灣地質|臺灣斷層|臺灣河流列表|臺灣水庫}} |
||
[[File:烏山頭水庫內深處二.jpg|250px|thumb|[[臺南]]中部的[[烏山頭水庫]],由日本技師[[八田與一]]設計,作為整個[[嘉南大圳]]工程的一部分,對[[嘉南平原]]的灌溉有很深遠的影響]] |
|||
[[File:Taiwan ShihMan Reservoir.JPG|thumb|[[石門水庫 (臺灣)|石門水庫]]]] |
|||
臺灣是由[[歐亞大陸板塊]]、[[沖繩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擠壓而隆起的島嶼 |
臺灣是由[[歐亞大陸板塊]]、[[沖繩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擠壓而隆起的島嶼,主要是由[[歐亞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的聚合作用產生。板塊聚合作用分為兩個部分,在菲律賓海板塊西邊,歐亞板塊隱沒至菲律賓海板塊下方,而菲律賓海板塊的北邊,則是菲律賓海板塊隱沒至歐亞板塊下方。板塊聚合作用使得臺灣逐漸隆起,並且在東南方形成[[菲律賓海溝]]與[[馬尼拉海溝]]、[[呂宋海槽]]和呂宋島弧,在東北方形成[[琉球海溝]]與[[琉球弧|琉球島弧]],也使得臺灣成為多[[斷層]]的環境。臺灣突出海面後形成許多山脈。以[[花東縱谷]]為界,縱谷東邊的海岸山脈屬菲律賓海板塊,東北部的[[宜蘭縣|宜蘭]]、[[龜山島]]一帶屬於沖繩弧後張裂的一部分,西邊的[[中央山脈]]、[[雪山山脈]]與[[玉山山脈]]則屬於歐亞板塊。玉山山脈形成後,由於上層向西滑動而形成[[阿里山山脈]]<ref>阿里山國家風景區官方網頁——阿里山山脈</ref>。因降雨豐沛造就來自高山的大量沉積物,在山脈西側誕生[[沖積平原]]。至今持續的板塊運動,則產生頻繁的[[地震]]也造成許多[[火山|火山群]]的形成,如北部的[[大屯火山群]]。臺灣位處板塊交界,孕育了各個斷層產生。主要斷層有[[921大地震]]的[[車籠埔斷層]],使[[臺北盆地]]陷落形成[[康熙臺北湖]]的[[山腳斷層]],東部最長的[[池上斷層]],以及長達85公里的臺灣最長斷層[[潮州斷層]]等。 |
||
臺灣雨量豐沛,大、小河川密佈。 |
臺灣雨量豐沛,大、小河川密佈。最大分水嶺中央山脈分佈位置偏東,使得主要的河川大多分佈在西半部,包括長度最長位居中部地區的[[濁水溪]],流域最廣位居南部地區的[[高屏溪]],以及長度與流域面積均為第三而位居北部地區的[[淡水河]]。其他尚有[[頭前溪]]、[[後龍溪]]、[[大安溪]]、[[大甲溪]]、[[烏溪]]、[[曾文溪]]等;而東半部主要河川則有[[蘭陽溪]]、[[立霧溪]]、[[花蓮溪]]、[[秀姑巒溪]]、[[卑南溪]]等。臺灣天然湖泊稀少,最大的是[[日月潭]],可能經由隕石撞擊形成的[[嘉明湖]]等,其餘多是人工修築的埤塘、水庫。臺灣的河川由於地勢陡峻,河床坡降極大,易發生洪水乾旱,因此早年即有水庫之建設,至2006年底已完成[[水庫]]堰壩109座,合計蓄水總容量有271,425萬立方公尺,有效容量219,905萬立方公尺,其中以[[曾文水庫]]最大,總容量71,270萬立方公尺,有效容量59,550萬立方公尺。在離島部分,[[澎湖縣]]有8座,[[金門縣]]13座以及[[連江縣 (中華民國)|連江縣]]7座。目前尚有多座水庫仍在規劃與興建階段。臺灣主要河川防洪工程,於[[台灣日治時期|日治時期]]起即有規劃實施,政府於1950年至1957年間,逐步實施日人未完成及興建中之計畫,防洪工程的重要隨經濟發展不斷提高,政府並在1979年至1985年推行之[[十二項建設]]第9項納入「修建臺灣西岸海堤及全島重要河堤計畫」,並持續在1986年至1991年14項重要建設第9項列入「繼續河海堤計畫」,1992年至1997年推動之[[六年國建|國家建設六年計畫]]列入「河海堤後續六年計畫」。 |
||
=== 氣候生物 === |
=== 氣候生物 === |
||
[[File:Koppen-Geiger Map TWN present.svg|left|200px|thumb|依[[柯本氣候分類法]]劃分的[[臺灣氣候]]分區,顯示臺灣西部至南部多為夏雨冬乾的氣候,其餘地區則全年濕潤,沒有明顯的乾季]] |
|||
[[File:2001 臺北市納莉水災之健康路 September Flood in Taipei, TAIWAN - 10.jpg|200px|thumb|[[颱風納莉 (2001年)|2001年中度颱風納莉]]過境後[[臺北市]]健康路的沒頂車輛]] |
|||
{{Main|臺灣氣候|臺灣生態|臺灣自然生態保護區}} |
{{Main|臺灣氣候|臺灣生態|臺灣自然生態保護區}} |
||
臺灣可分為兩個氣候区,大致以通过中南部[[嘉義縣]]及[[花蓮縣]]的[[北回歸線]]为界,中部及北部属[[亞熱帶季風氣候]],嘉義以南属[[熱帶季風氣候]]。5月到9月為臺灣的夏季,天氣炎热,其中[[大臺北地區]]是[[臺北盆地|盆地地形]],以致熱能無法快速消散,又加上[[熱島效應|都市熱島效應]]影響,因此夏季最高氣溫經常可達35℃及以上<ref>{{cite web|url=http://www.setn.com/News.aspx?NewsID=77739|title=看~是「飛碟雲」!鄭明典:氣溫續飆高 台北仍上看35度|access-date=2016-01-02|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412175938/http://www.setn.com/News.aspx?NewsID=77739|archive-date=2016-04-12|dead-url=no}}</ref><ref>{{cite web|url=https://anntw.com/articles/20150628-WqDG|title=6月高溫破紀錄 熱浪挑戰本世紀|access-date=2016-01-02|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415045908/https://anntw.com/articles/20150628-WqDG|archive-date=2016-04-15|dead-url=no}}</ref>,7月的平均氣溫可接近30℃<ref>{{cite web|url=http://w4.ctps.tp.edu.tw/country/geo/geo_b/geo_b_01.htm|title=台北市的氣溫|access-date=2016-01-02|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304120517/http://w4.ctps.tp.edu.tw/country/geo/geo_b/geo_b_01.htm|archive-date=2016-03-04|dead-url=no}}</ref>。臺灣為海島地形,四面環海,每年9月至隔年5月北方的[[西伯利亞高壓|西伯利亞冷高壓]]南下时,冷空氣受到海洋调和,所以即使在冬季,氣溫相對於同緯度的[[華南地區]]稍顯溫暖。冬季時,臺南以北的平地氣溫有時會出現10℃以下的低溫<ref>{{cite web|url=http://news.ebc.net.tw/%E3%80%902015-11-27%E3%80%91-%E5%8F%B0%E5%8D%97%E4%BB%A5%E5%8C%97-%E6%9C%80%E4%BD%8E%E6%BA%AB%E4%B8%8B%E6%8E%A212%E5%BA%A6-1706.html|title=台南以北 最低溫下探12度|access-date=2016-01-03|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304205040/http://news.ebc.net.tw/%E3%80%902015-11-27%E3%80%91-%E5%8F%B0%E5%8D%97%E4%BB%A5%E5%8C%97-%E6%9C%80%E4%BD%8E%E6%BA%AB%E4%B8%8B%E6%8E%A212%E5%BA%A6-1706.html|archive-date=2016-03-04|dead-url=no}}</ref><ref>{{cite web|url=https://tw.mobi.yahoo.com/news/%E5%98%89%E7%BE%A9%E4%BB%A5%E5%8C%97%E4%BD%8E%E6%BA%AB10%E5%88%B012%E5%BA%A6-%E6%98%8E%E6%99%A8%E8%A5%BF%E5%8D%8A%E9%83%A8%E6%81%9010%E5%BA%A6%E4%BB%A5%E4%B8%8B-010935859.html|title=嘉義以北低溫10到12度 明晨西半部恐10度以下|access-date=2016-01-03|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410145050/https://tw.mobi.yahoo.com/news/%E5%98%89%E7%BE%A9%E4%BB%A5%E5%8C%97%E4%BD%8E%E6%BA%AB10%E5%88%B012%E5%BA%A6-%E6%98%8E%E6%99%A8%E8%A5%BF%E5%8D%8A%E9%83%A8%E6%81%9010%E5%BA%A6%E4%BB%A5%E4%B8%8B-010935859.html|archive-date=2016-04-10|dead-url=no}}</ref>。日治時代的臺灣,被日本人稱作「常夏之島」,意指臺灣四季如夏。不過台灣冬季則相對涼爽,中部及北部1月平均氣溫15~17℃左右,南部1月平均氣溫可高達17-21℃左右<ref>{{cite web|url=http://www.cwb.gov.tw/V7/climate/monthlyMean/Taiwan_tx.htm|title=氣溫|access-date=2016-01-03|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30510152225/http://www.cwb.gov.tw/V7/climate/monthlyMean/Taiwan_tx.htm|archive-date=2013-05-10|dead-url=yes}}</ref>。而位處山區的[[合歡山]]、[[玉山]]、[[雪山 (臺灣)|雪山]]等[[海拔]]超過1,500公尺以上的高山由於地勢高,故11月~4月常有[[雪|降雪]]。 |
|||
[[File:2001 臺北市納莉水災之健康路 September Flood in Taipei, TAIWAN - 10.jpg|thumb|[[颱風納莉 (2001年)|2001年中度颱風納莉]]過境後[[臺北市]]健康路的沒頂車輛]] |
|||
[[File:Cervus nippon taioanus.JPG|thumb|left|野生的臺灣梅花鹿已經瀕臨絕跡]] |
|||
[[File:Oncorhynchus masou formosanus.jpg|thumb|有臺灣國寶魚之稱的[[櫻花鉤吻鮭]]]] |
|||
臺灣可分為兩個氣候区,大致以通过中南部[[嘉義縣]]及[[花蓮縣]]的[[北回归线|北回歸線]]为界,中部及北部属[[亞熱帶季風氣候]],嘉義以南属[[熱帶季風氣候]]。5月到9月為臺灣的夏季,天氣炎热,其中[[大臺北地區]]是[[臺北盆地|盆地地形]],以致熱能無法快速消散,又加上[[熱島效應|都市熱島效應]]影響,因此夏季最高氣溫經常可達35℃及以上<ref>{{cite web|url=http://www.setn.com/News.aspx?NewsID=77739|title=看~是「飛碟雲」!鄭明典:氣溫續飆高 台北仍上看35度}}</ref><ref>{{cite web|url=https://anntw.com/articles/20150628-WqDG|title=6月高溫破紀錄 熱浪挑戰本世紀}}</ref>,7月的平均氣溫可接近30℃<ref>{{cite web|url=http://w4.ctps.tp.edu.tw/country/geo/geo_b/geo_b_01.htm|title=台北市的氣溫}}</ref>。臺灣為海島地形,四面環海,每年9月~隔年5月北方的[[西伯利亞高壓|西伯利亞冷高壓]]南下时,冷空氣受到海洋调和,所以即使在冬季,氣溫相對於同緯度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華人民共和國]][[华南地区|華南地區]]稍顯溫暖。冬季時,臺南以北的平地氣溫有時會出現10℃以下的低溫<ref>{{cite web|url=http://news.ebc.net.tw/%E3%80%902015-11-27%E3%80%91-%E5%8F%B0%E5%8D%97%E4%BB%A5%E5%8C%97-%E6%9C%80%E4%BD%8E%E6%BA%AB%E4%B8%8B%E6%8E%A212%E5%BA%A6-1706.html|title=台南以北 最低溫下探12度}}</ref><ref>{{cite web|url=https://tw.mobi.yahoo.com/news/%E5%98%89%E7%BE%A9%E4%BB%A5%E5%8C%97%E4%BD%8E%E6%BA%AB10%E5%88%B012%E5%BA%A6-%E6%98%8E%E6%99%A8%E8%A5%BF%E5%8D%8A%E9%83%A8%E6%81%9010%E5%BA%A6%E4%BB%A5%E4%B8%8B-010935859.html|title=嘉義以北低溫10到12度 明晨西半部恐10度以下}}</ref>。日治時代的臺灣,被日本人稱作「常夏之島」,意指臺灣四季如夏。中部及北部1月平均氣溫15~17℃左右,南部1月平均氣溫可高達17-21℃左右<ref>{{cite web|url=http://www.cwb.gov.tw/V7/climate/monthlyMean/Taiwan_tx.htm|title=氣溫}}</ref>。位處山區的[[合歡山]]、[[玉山]]、[[雪山 (臺灣)|雪山]]等[[海拔]]超過1,500公尺以上的高山由於地勢高,故11月~4月常有[[雪|降雪]]。 |
|||
由於季節、位置、海拔標高的不同,臺灣各地區降雨量也隨之變化。北部、東部全年有雨,其中[[基隆]]因降雨量豐沛而被稱為「雨港」,台灣東北角[[火燒寮]]最適合降雨,也是東亞下雨日數最多的地方。中南部的[[雨季]]主要集中在夏季。臺灣冬季盛行由[[蒙古高壓]]所帶來的[[東北季風]],夏季盛行西南季風,高峻山脈能阻隔季風,形成[[雨影]]效應。臺灣經常有[[颱風]]侵襲,6月至9月是颱風季,每年夏、秋兩季平均都有三到四個颱風侵襲臺灣。颱風為臺灣提供了豐沛的水分,但由於降雨空間和時間分佈十分不均,容易引發[[洪水]]與[[崩壞作用|土石流]]等災害。另一方面,如果缺少夏季颱風所帶來的雨水,到冬季就容易出現[[乾旱]];因此,各大河川普遍修築[[水壩]],雨季蓄水兼發電,旱季提供民生用水。 |
|||
{| |
|||
|{{climate chart|臺北測站([[臺北市]][[中正區 (臺北市)|中正區]]) |
|||
|13.9|19.1|83.2 |
|||
|14.2|19.6|170.3 |
|||
|15.8|22.1|180.4 |
|||
|19|25.7|177.8 |
|||
|22.3|29.2|234.5 |
|||
|24.6|32|325.9 |
|||
|26.3|34.3|245.1 |
|||
|26.1|33.8|322.1 |
|||
|24.8|31.1|360.5 |
|||
|22.3|27.5|148.9 |
|||
|19.3|24.2|83.1 |
|||
|15.6|20.7|73.3 |
|||
|source = [https://www.cwb.gov.tw/V8/C/C/Statistics/monthlymean.html 中央氣象局] |
|||
|float = left |
|||
|clear=none |
|||
}} |
|||
{{climate chart|臺中測站([[臺中市]][[北區 (臺中市)|北區]]) |
|||
|12.9|22.0|36.3 |
|||
|13.9|22.4|87.8 |
|||
|16.0|24.6|94.0 |
|||
|19.6|27.6|134.5 |
|||
|22.6|30.2|225.3 |
|||
|24.4|31.9|342.5 |
|||
|25.2|33.0|245.8 |
|||
|25.1|32.6|317.1 |
|||
|24.1|31.8|98.1 |
|||
|21.8|30.1|16.2 |
|||
|18.2|27.0|18.6 |
|||
|14.2|23.6|25.7 |
|||
|source = [https://www.cwb.gov.tw/V8/C/C/Statistics/monthlymean.html 中央氣象局] |
|||
|float = left |
|||
|clear = none |
|||
}} |
|||
{{climate chart|高雄測站([[高雄市]][[前鎮區]]) |
|||
|15.7|23.9|16.0 |
|||
|16.7|24.7|20.5 |
|||
|19.2|26.8|38.8 |
|||
|22.4|29.1|69.8 |
|||
|24.8|30.8|197.4 |
|||
|25.9|31.6|415.3 |
|||
|26.4|32.4|390.9 |
|||
|26.1|31.9|416.7 |
|||
|25.5|31.4|241.9 |
|||
|24.0|30.0|42.7 |
|||
|20.9|27.8|18.7 |
|||
|17.1|25.0|16.2 |
|||
|source = [https://www.cwb.gov.tw/V8/C/C/Statistics/monthlymean.html 中央氣象局] |
|||
|float=left |
|||
|clear=none |
|||
}} |
|||
{{climate chart|臺東測站([[臺東縣]][[臺東市]]) |
|||
|17|23|43 |
|||
|17|24|48 |
|||
|19|25|43 |
|||
|21|28|74 |
|||
|23|30|157 |
|||
|25|31|248 |
|||
|26|32|281 |
|||
|26|32|308 |
|||
|25|31|299 |
|||
|23|29|236 |
|||
|21|27|78 |
|||
|18|24|42 |
|||
|source = [https://www.cwb.gov.tw/V8/C/C/Statistics/monthlymean.html 中央氣象局] |
|||
|float=left |
|||
|clear=none |
|||
}} |
|||
|} |
|||
臺灣位於[[亞熱帶]]與[[熱帶]],以及[[歐亞大陸]]與[[太平洋]]的交界處。氣候條件使早期臺灣利於生物生存,臺灣海峽的隔離,則使[[冰河時期]]經由[[陸橋]]從歐亞大陸遷移而來的物種,[[演化]]成島上特有種。另外高山對季風的阻擋能使島內環境變化較大,例如[[降水量|降雨量]]的差異。複雜的地形則導致地理隔離,有利於新物種的形成<ref>科學人雜誌特刊《多樣性臺灣》。遠流出版社。2006年。</ref>。流經菲律賓、臺灣與日本海域的[[黑潮]][[洋流]],也是生物的營養來源,一方面帶來海洋動物與浮游生物,一方面則帶來南方植物。臺灣陸地的[[森林]]種類主要受到[[海拔|海拔高度]]影響。海拔700公尺以下是亞熱帶闊葉林,海拔700-1800公尺是[[照葉林|闊葉林]],1800-2500公尺是混合林,2500-3500公尺則是[[針葉]]林,3500公尺以上的高山地帶則是苔蘚或草原。不同種類森林所構成的環境,也是各種[[植物]]、[[動物]]、與[[真菌]]的[[棲息地]]<ref>行政院農業委員會——[http://www.coa.gov.tw/suggest_coa/01/show_tree.php?page=tree05 臺灣林相]{{Dead link|date=2019年5月 |bot=InternetArchiveBot |fix-attempted=yes }}</ref>。臺灣的海岸線與鄰近海岸地區,過去擁有廣大的[[紅樹林]]與[[沼澤]],並因此孕育許多生活在潮間帶的動物。但現今大多已經消失,只保留在例如臺南的[[七股區|七股]][[濕地]]與臺北的[[淡水河]][[河口]]等少數區域。此外最南端的恆春半島,至今仍存有[[季風雨林|熱帶季風林]]與[[珊瑚礁]]。由於人類在平地開發,大型野生動物大多僅能分佈在山區或較稀少的低海拔森林中。棲地破壞和外來種引入造成臺灣部分原生物種負面影響,有些甚至瀕臨滅絕或已滅絕。如[[福壽螺]]、[[克氏原螯虾|美國螯蝦]]、[[紅鰲螯蝦|澳洲淡水龍蝦]]、[[吳郭魚]]與[[非洲大蝸牛]]這五個外來種引進後,因欠缺天敵制衡,過度繁殖,導致臺灣原生的[[田螺]]、[[螯蝦]]和[[鯽魚]]大為減少;17世紀時[[臺灣梅花鹿]]曾經滿山遍野,但因長期過度捕獵大量鹿皮外銷,目前野生梅花鹿已經瀕臨滅絕。 |
|||
為保護自然風景及野生動植物,[[內政部營建署]]自1982年起已公告成立9座[[國家公園]]。另為保護野生動植物棲息地,自1986年起也陸續公告22個自然保留區及20個野生動物保護區等多處[[臺灣自然生態保護區|自然保護區域]]<ref>{{cite web |url=http://conservation.forest.gov.tw/ct.asp?xItem=3012&CtNode=758&mp=10 |title=自然保護區域面積統計表 |publisher=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 |date=2014-07-09 |accessdate=2014-11-05 |deadurl=yes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1016070223/http://conservation.forest.gov.tw/ct.asp?xItem=3012&CtNode=758&mp=10 |archivedate=2014-10-16 }}</ref>。 |
|||
臺灣位於[[亞熱帶]]與[[熱帶]],以及[[歐亞大陸]]與[[太平洋]]的交界處。氣候條件使早期臺灣利於生物生存,臺灣海峽的隔離,則使[[冰河時期]]經由[[陸橋]]從歐亞大陸遷移而來的物種,[[演化]]成島上特有種。另外高山對季風的阻擋能使島內環境變化較大,例如[[降水量|降雨量]]的差異。複雜的地形則導致地理隔離,有利於新物種的形成<ref>科學人雜誌特刊《多樣性臺灣》。遠流出版社。2006年。</ref>。流經菲律賓、臺灣與日本海域的[[黑潮]][[洋流]],也是生物的營養來源,一方面帶來海洋動物與浮游生物,一方面則帶來南方植物。臺灣陸地的[[森林]]種類主要受到[[海拔|海拔高度]]影響。海拔700公尺以下是亞熱帶闊葉林,海拔700-1800公尺是[[照葉林|闊葉林]],1800-2500公尺是混合林,2500-3500公尺則是[[針葉]]林,3500公尺以上的高山地帶則是苔蘚或草原。不同種類森林所構成的環境,也是各種[[植物]]、[[動物]]、與[[真菌]]的[[棲息地]]<ref>行政院農業委員會——[http://www.coa.gov.tw/suggest_coa/01/show_tree.php?page=tree05 臺灣林相]{{Dead link|date=2019年5月 |bot=InternetArchiveBot |fix-attempted=yes }}</ref>。臺灣的海岸線與鄰近海岸地區,過去擁有廣大的[[红树林|紅樹林]]與[[沼澤]],並因此孕育許多生活在潮間帶的動物。但現今大多已經消失,只保留在例如臺南的[[七股區|七股]][[濕地]]與臺北的[[淡水河]][[河口]]等少數區域。此外最南端的恆春半島,至今仍存有[[季風雨林|熱帶季風林]]與[[珊瑚礁]]。由於人類在平地開發,大型野生動物大多僅能分佈在山區或較稀少的低海拔森林中。由於棲地破壞和外來種引入,造成臺灣部分原生物種負面影響,有些甚至瀕臨滅絕或已滅絕。如:[[福壽螺]]、[[克氏原螯虾|美國螯蝦]]、[[紅鰲螯蝦|澳洲淡水龍蝦]],[[吳郭魚]]與[[非洲大蝸牛]]這五個外來種引進後,因欠缺天敵的制衡下,過度繁殖,導致臺灣原生的[[田螺]]、[[螯蝦]]和[[鯽魚]]大為減少;17世紀時曾經滿山遍野的[[臺灣梅花鹿]],因長期過度捕獵大量鹿皮外銷日本等地,以致於目前野生的梅花鹿已經瀕臨滅絕。 |
|||
為保護自然風景及野生動植物,中華民國[[內政部營建署]]自1982年起已公告成立9座[[國家公園]]。另為保護野生動植物棲息地,自1986年起也陸續公告22個自然保留區及20個野生動物保護區等多處[[臺灣自然生態保護區|自然保護區域]]<ref>{{cite web|url=http://conservation.forest.gov.tw/ct.asp?xItem=3012&CtNode=758&mp=10 |title=自然保護區域面積統計表 |publisher=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 |date=2014-07-09 |accessdate=2014-11-05 |deadurl=yes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1016070223/http://conservation.forest.gov.tw/ct.asp?xItem=3012&CtNode=758&mp=10 |archivedate=2014-10-16 }}</ref>。 |
|||
=== 人文风光 === |
=== 人文风光 === |
||
{{Main|臺灣世界遺產潛力點}} |
{{Main|臺灣世界遺產潛力點}} |
||
自1972年[[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世界遗产|保護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公約]]》以來,受制國際社會現實,以中華民國名義,臺灣一直無法簽署世界遺產公約,因此臺灣暫無任何地點或景觀登錄為世界遺產。自2000年起,[[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開始推動[[臺灣世界遺產潛力點]]評估工作,分別於2002年、2009年評選出17處世界遺產潛力點,並在各地舉辦巡迴講座,推動社區認同、基礎研究調查、保護措施等工作。<ref>{{cite web|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60524001339/http://web.cca.gov.tw/intro/2004white_book/files/2-1-7.pdf |url=http://web.cca.gov.tw/intro/2004white_book/files/2-1-7.pdf |title=文建會文化白皮書第二篇第一章第七節-與世界遺產接軌 |publisher=[[中華民國文化部]] |archivedate=2006年5月24日 |accessdate=2014年8月25日 |language=中文 |deadurl=yes }}</ref>2010年國際文化資產日研討會發表[[烏山頭水庫]]及[[嘉南大圳]]成為臺灣人心目中最佳的世界遺產潛力點<ref> |
自1972年[[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世界遗产|保護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公約]]》以來,受制國際社會現實,以中華民國名義,臺灣一直無法簽署世界遺產公約,因此臺灣暫無任何地點或景觀登錄為世界遺產。自2000年起,[[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開始推動[[臺灣世界遺產潛力點]]評估工作,分別於2002年、2009年評選出17處世界遺產潛力點,並在各地舉辦巡迴講座,推動社區認同、基礎研究調查、保護措施等工作。<ref>{{cite web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60524001339/http://web.cca.gov.tw/intro/2004white_book/files/2-1-7.pdf |url=http://web.cca.gov.tw/intro/2004white_book/files/2-1-7.pdf |title=文建會文化白皮書第二篇第一章第七節-與世界遺產接軌 |publisher=[[中華民國文化部]] |archivedate=2006年5月24日 |accessdate=2014年8月25日 |language=中文 |deadurl=yes }}</ref>2010年國際文化資產日研討會發表[[烏山頭水庫]]及[[嘉南大圳]]成為臺灣人心目中最佳的世界遺產潛力點<ref>{{Cite web |url=http://www.hach.gov.tw/hach/frontsite/cms/newsDetailViewAction.do?method=doViewNewsDetail&contentId=4284&isAddHitRate=true&relationPk=4284&tableName=content&iscancel=true&menuId=3401 |title=2010年國際文化資產日研討會 |accessdate=2010-06-02 |archive-date=2012-08-02 |archive-url=https://archive.today/20120802212347/http://www.hach.gov.tw/hach/frontsite/cms/newsDetailViewAction.do?method=doViewNewsDetail&contentId=4284&isAddHitRate=true&relationPk=4284&tableName=content&iscancel=true&menuId=3401 |dead-url=yes }}</ref>。到2011年為止,臺灣的世界遺產潛力點調整並增至為18處。<ref>[http://twh.hach.gov.tw/Taiwan.action 臺灣世界遺產潛力點] {{Wayback|url=http://twh.hach.gov.tw/Taiwan.action |date=20120329214828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ref> |
||
== 行政區劃 == |
|||
{{ |
{{main|臺灣行政區劃|中華民國行政區劃}} |
||
[[File:1670 Formosans by Dutch 荷蘭人所繪福爾摩沙人之長老與常民.gif|thumb|1670[[荷蘭人]]所繪[[福爾摩沙人]]之長老與常民]] |
|||
[[File:Austronesian languages.PNG|left|thumb|[[臺灣原住民族]]與廣泛分布的[[南島語族]]關係密切]] |
|||
臺灣目前總人口約{{ROCCPD|subdivision=臺灣島}}人({{ROCCPD|TXT=date}}底統計)<ref name="taiwan-popstat">{{cite web|url=http://www.ris.gov.tw/346|title=人口統計資料|publisher=[[中華民國內政部|中華民國內政部戶政司]]|language=zh-tw}}</ref>,可分為5大族群:[[臺灣閩南人|漢族閩南人]]([[河洛人]])<ref name="ReferenceA">[[中華民國]][[中華民國教育部|教育部]]審定之[[國民中學]][[歷史]]教科書使用'''閩南人'''一詞,為一他稱詞,此族群自稱臺灣人、本省人、Holo人、蕃薯仔。</ref>、[[臺灣客家人|漢族客家人]]、[[臺灣外省人|外省人]]、[[臺灣原住民族|原住民族]]、[[臺灣新住民|新住民]]。在臺灣活動已有約八千年之久的原住民族(未納入[[平埔族]]血統者)約佔總人口2.36%(554,585人)<ref>[http://sowf.moi.gov.tw/stat/month/list.htm 內政統計月報], [[中華民國內政部|內政部統計處]], 2014/08</ref>,其餘絕大多數為[[漢人]]。其中又分為「本省人」以及「外省人」。[[本省人]]主要為[[閩南人]]([[河洛人]])<ref name="ReferenceA"/>(65.5%-70.5%)和客家人(17.5%-23.5%)。<ref> |
|||
[http://homepage.ntu.edu.tw/~psc/C2004paper/6-3.pdf 徐富珍、陳信木,臺灣當前族群認同狀況比較分析臺灣人口學會2004年年會暨「人口、家庭與國民健康政策回顧與展望」研討會論文], 2004</ref><ref name="行政院客家委員會99年至100年全國客家人口基礎資料調查研究">{{cite web |url=http://www.hakka.gov.tw/dl.asp?fileName=1521131271.pdf |title=行政院客家委員會99年至100年全國客家人口基礎資料調查研究 |format=PDF |date= |accessdate=2017-05-26 |deadurl=yes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304214938/http://www.hakka.gov.tw/dl.asp?fileName=1521131271.pdf |archivedate=2016年3月4日 |df= }}</ref>外省人是指1945~1949年跟隨中華民國政府來臺的新移民以及其後代。由於混居及通婚,目前除了在部分地區(如[[眷村]])外,兩者已不易分辨。客家人主要分佈於北部的臺北市,新北市,[[桃園市]],[[新竹縣]],[[苗栗縣]],中部的[[南投縣]],[[臺中市]],南部的[[高雄市]],[[屏東縣]][[六堆]]及東部的[[花東縱谷]]等[[客家地區]]為主要分布地區。另外在北部的宜蘭,中部的彰化雲林,南部嘉義現臺南市丘陵地有零星客家聚落分佈。閩南人則分佈在臺灣各縣市。臺灣的客家人口不如閩南人口,源於1684年,清朝康熙帝依施琅的建議,公佈嚴格限制[[漢人]]渡臺的「[[渡臺禁令]]」,其中第三條禁令係因「惠潮之民多與鄭氏相通」([[粵東]]人在明朝疆域內屢次幫助鄭軍對抗清軍)而產生。「渡臺禁令」時嚴時寬,直到1788年渡臺禁令更改,不需憑證可舉家遷徙入台大量開墾移民,攜眷渡台的漢人大幅倍增。最終於1875年2月福建巡撫沈葆楨的提議廢止。另外福建與臺灣的距離比較接近,乘地利之便,閩南人因而成為臺灣人口最多的族群。 |
|||
{{Image label begin|image=Subdivision type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2014).svg|width=300|float=right|margin=0px 0px 0px 15px|thumb=y|caption=臺灣行政區劃}} |
|||
根據[[林媽利]]教授關於[[臺灣人]]血液成分之研究,臺灣原住民族的祖先是在1萬5000年前[[冰河時期]]結束之前,從[[東南亞]]島嶼等地遷徙至臺灣,佔全臺91%的閩客族群中85%有原住民族血統,並推估90%以上的人有中國南方[[百越|百越族]]血統<ref>{{cite journal|author=林媽利|title=再談85%帶原住民的基因|journal=台灣社會研究季刊|url=http://www.hi-on.org.tw/bulletins.jsp?b_ID=82884|date=2008年8月28日|accessdate=2014年10月5日|language=zh}}</ref>,不是純北方漢人的後代,反倒與東南亞較相近。所以臺灣人可說是東亞大陸/[[中南半島]]、原住民族、南方漢人,以及東南亞島嶼等地人種混血的結果。<ref>{{cite news|url=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5/6719066.shtml#ixzz2HWAc3Vdf |title=臺灣血液之母 林媽利一滴血幫你找祖先 |publisher=聯合新聞網 |date=2011-11-15 |deadurl=yes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31223235446/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5/6719066.shtml |archivedate=2013-12-23 }}</ref><ref>{{cite news|url=http://gb.udndata.com/gb/mag.udn.com/mag/people/storypage.jsp?f_ART_ID=354361&kdid=AR10&r=3|title=台湾血液之母 林妈利一滴血帮你找祖先}}</ref>但是由於對台灣原住民血統採用“絕對寬鬆”標準而對於漢族血統採用“絕對嚴格”標準,以及採取[[平埔族群|平埔族]]樣本時不需要檢驗者提供身份依據、確認其純正血統,這一研究也被認為是操弄數據;而實際上根據林媽利自己的研究,如果對原住民血統採取“絕對嚴格”標準則僅有1.5%攜帶其所依據的原住民基因<ref>林媽利等,2007,〈永恆的西拉雅族—遺傳基因的研究〉。《再現西拉雅—2007 台南地區平埔族群學術研討會》,頁 1-22。台南:台南縣政府。2007/11/24。</ref>。 |
|||
{{Image label small|x=0.80|y=0.18|scale=300|text=[[臺北市]]}} |
|||
{{Image label small|x=0.78|y=0.24|scale=300|text=[[新北市]]}} |
|||
{{Image label small|x=0.88|y=0.13|scale=300|text=[[基隆市]]}} |
|||
{{Image label small|x=0.65|y=0.19|scale=300|text=[[桃園市]]}} |
|||
{{Image label small|x=0.66|y=0.33|scale=300|text=[[新竹縣]]}} |
|||
{{Image label small|x=0.53|y=0.27|scale=300|text=[[新竹市]]}} |
|||
{{Image label small|x=0.55|y=0.39|scale=300|text=[[苗栗縣]]}} |
|||
{{Image label small|x=0.50|y=0.49|scale=300|text=[[臺中市]]}} |
|||
{{Image label small|x=0.41|y=0.60|scale=300|text=[[彰化縣]]}} |
|||
{{Image label small|x=0.14|y=0.79|scale=300|text=[[澎湖縣]]}} |
|||
{{Image label small|x=0.57|y=0.68|scale=300|text=[[南投縣]]}} |
|||
{{Image label small|x=0.38|y=0.69|scale=300|text=[[雲林縣]]}} |
|||
{{Image label small|x=0.47|y=0.80|scale=300|text=[[嘉義縣]]}} |
|||
{{Image label small|x=0.30|y=0.775|scale=300|text=[[嘉義市]]─}} |
|||
{{Image label small|x=0.35|y=0.91|scale=300|text=[[臺南市]]}} |
|||
{{Image label small|x=0.46|y=0.98|scale=300|text=[[高雄市]]}} |
|||
{{Image label small|x=0.46|y=1.11|scale=300|text=[[屏東縣]]}} |
|||
{{Image label small|x=0.81|y=0.37|scale=300|text=[[宜蘭縣]]}} |
|||
{{Image label small|x=0.73|y=0.66|scale=300|text=[[花蓮縣]]}} |
|||
{{Image label small|x=0.62|y=0.97|scale=300|text=[[臺東縣]]}} |
|||
{{Image label small|x=0.56|y=0.62|scale=300|text=''{{Font color|grey|臺灣省|link=yes}}}}'' |
|||
{{Image label end}} |
|||
[[臺灣行政區劃]]起始於[[17世紀]]的[[臺灣荷西統治時期|荷西統治時期]],現今主要根據中華民國《[[地方制度法]]》,劃分為1個[[省 (中華民國)|省]](即[[臺灣省]])、6個[[直轄市 (中華民國)|直轄市]]([[臺北市]]、[[新北市]]、[[桃園市]]、[[臺中市]]、[[臺南市]]、[[高雄市]]),其中臺灣省共劃分為11個[[縣 (中華民國)|縣]](含[[澎湖群島]][[澎湖縣]])、3個[[市 (中華民國)|市]]([[基隆市]]、[[新竹市]]、[[嘉義市]])。 |
|||
=== 省/直轄市 === |
|||
中華民國政府(主管機關為[[中華民國原住民族委員會]])沿襲歷史上的稱法將臺灣原住民族粗略劃分為高山族和平埔族兩大類,而傳統所稱的「高山族」實則包含了至少16個部族,其中傳統9族包含原統稱為[[高山族]]的[[泰雅族]]、[[阿美族]]、[[布農族]]、[[卑南族]]、[[排灣族]]、[[魯凱族]]、[[鄒族]]、 [[賽夏族]]及蘭嶼上的[[達悟族]](舊稱雅美族),近年[[太魯閣族]]、[[賽德克族]]由泰雅族劃分出來、[[撒奇萊雅族]]由阿美族劃分出來、[[拉阿魯哇族]]及[[卡那卡那富族]]由鄒族劃分出來<ref>{{cite web|url=http://www.ipd.taichung.gov.tw/ct.asp?xItem=1144529&ctNode=1425&mp=125010|title=行政院核定拉阿魯哇族及卡那卡那富族為原住民族第15族及第16族 |
|||
{| class="wikitable sortable" |
|||
|publisher=中華民國台中市政府原住民族委員會|accessdate=2016年2月25日|language=中文}}</ref>。屬於平埔族的則有[[邵族]]與[[噶瑪蘭族]]也獲得承認。原民會在介紹臺灣原住民族與世界[[南島語系]]民族的關係時表明「[[臺灣南島語族|臺灣原住民族]]屬於南島語系。1975年,施得樂和馬爾克發表了一篇論文,認為臺灣是南島語最有可能的發源地,是目前學界比較盛行的說法<ref>{{cite web|url=http://www.ianthro.tw/p/49|title=南島民族的起源地|publisher=中央研究院|accessdate=2016年2月25日|language=中文}}</ref>。南島民族是世界上分佈最廣的民族;分佈地區西起[[非洲]]東南的[[馬達加斯加島]],越過[[印度洋]]直抵[[太平洋]]的[[復活節島]];北起臺灣,南到[[紐西蘭]]。臺灣是南島語族分佈的最北端。臺灣原住民族共有十九個部族,可略區分為高山族和平埔族。原住民族目前保有自己的語言、風俗習慣和部落結構,不過也正面臨急速現代化的問題。平埔族則大多已失去原有的語言和習俗。」<ref>{{cite web|url=http://www.apc.gov.tw/portal/docList.html?CID=49744114ECE41D1F|title=臺灣原住民族與世界南島語系民族的關係|publisher=中華民國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accessdate=2014年4月10日|language=中文}}</ref> |
|||
! 省/直轄市 !! class="unsortable"|首府 !! class="unsortable"|[[區 (中華民國)|區劃]] !! [[臺灣行政區人口列表|人口數]]<br><small>({{ROCCPD|TXT=date}})</small> !! [[面積]]<br><small>(km²)</small> !! [[人口密度|密度]]<br><small>(人/km²)</small> |
|||
|- |
|||
| [[臺灣省]] |
|||
| align=center| 無 |
|||
| align=center| [[臺灣省二級行政區列表|11縣3市]] |
|||
| align=right|{{ROCCPD|subdivision=臺灣省}} |
|||
| align=right|{{ROCCAD|subdivision=臺灣省}} |
|||
| align=right|{{ROCCPDD|subdivision=臺灣省}} |
|||
|- |
|||
| [[臺北市]] |
|||
| align=center| [[信義區 (臺北市)|信義區]] |
|||
| align=center| [[臺北市行政區劃|12區]] |
|||
| align=right|{{ROCCPD|subdivision=臺北市}} |
|||
| align=right|{{ROCCAD|subdivision=臺北市}} |
|||
| align=right|{{ROCCPDD|subdivision=臺北市}} |
|||
|- |
|||
| [[新北市]] |
|||
| align=center|[[板橋區 (台灣)|板橋區]] |
|||
| align=center| [[新北市行政區劃|29區]] (含1[[直轄市山地原住民區]]) |
|||
| align=right|{{ROCCPD|subdivision=新北市}} |
|||
| align=right|{{ROCCAD|subdivision=新北市}} |
|||
| align=right|{{ROCCPDD|subdivision=新北市}} |
|||
|- |
|||
| [[桃園市]] |
|||
| align=center| [[桃園區]] |
|||
| align=center| [[桃園市行政區劃|13區]](含1[[直轄市山地原住民區]]) |
|||
| align=right|{{ROCCPD|subdivision=桃園市}} |
|||
| align=right|{{ROCCAD|subdivision=桃園市}} |
|||
| align=right|{{ROCCPDD|subdivision=桃園市}} |
|||
|- |
|||
| [[臺中市]] |
|||
| align=center| [[西屯區]]、[[豐原區]] |
|||
| align=center| [[臺中市行政區劃|29區]](含1[[直轄市山地原住民區]]) |
|||
| align=right|{{ROCCPD|subdivision=臺中市}} |
|||
| align=right|{{ROCCAD|subdivision=臺中市}} |
|||
| align=right|{{ROCCPDD|subdivision=臺中市}} |
|||
|- |
|||
| [[臺南市]] |
|||
| align=center| [[安平區]]、[[新營區]] |
|||
| align=center| [[臺南市行政區劃|37區]] |
|||
| align=right|{{ROCCPD|subdivision=臺南市}} |
|||
| align=right|{{ROCCAD|subdivision=臺南市}} |
|||
| align=right|{{ROCCPDD|subdivision=臺南市}} |
|||
|- |
|||
| [[高雄市]] |
|||
| align=center| [[苓雅區]]、[[鳳山區]] |
|||
| align=center| [[高雄市行政區劃|38區]] (含3[[直轄市山地原住民區]]) |
|||
| align=right|{{ROCCPD|subdivision=高雄市}} |
|||
| align=right|{{ROCCAD|subdivision=高雄市}} |
|||
| align=right|{{ROCCPDD|subdivision=高雄市}} |
|||
|} |
|||
{{clear}} |
|||
近年來由於經濟自由化以及國際貿易的關係,讓東亞各地許多族群來臺工作,其中以東南亞人民為主,例如一些[[外籍勞工]](如:[[菲律賓]]勞工、[[泰國]]勞工、[[印尼]]勞工、[[越南]]勞工)、幫傭看護(如:菲律賓幫傭、印尼幫傭、越南幫傭)等,還有一些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的偷渡者。近年來,部分臺灣男子與[[東南亞]]或大陸女子通婚,她們在臺灣一般被稱呼為「[[外籍配偶 (臺灣)|外籍新娘]]」(外籍女性配偶)或大陸新娘、中國新娘(中國大陸女性配偶)以及其婚生子女的新住民族群,已經隱然形成。因此這些女性希望社會能正視她們為[[新移民女性]]。現在無論官方或民間皆呼籲視之為第五大族群並以[[新住民]]稱之。 |
|||
=== 行政區劃演變 === |
|||
{|class=wikitable |
|||
!年代(時期)!!行政區!!備註 |
|||
|- |
|||
|遠古-[[17世纪|17世紀]]初期||{{n/a}}||[[臺灣原住民族]]曾經有過跨部落之政權,但是其間行政區劃未有史料記載。 |
|||
|- |
|||
|1624年-1662年<br>{{small|([[臺灣荷蘭統治時期|荷蘭統治時期]])}} |
|||
|[[荷蘭共和國|荷蘭]][[荷兰东印度公司|東印度公司]][[臺灣長官]]管轄:<br>4[[地方會議|地方會議區]]([[北部地方會議區]]、[[南部地方會議區]]、[[淡水地方會議區]]、[[卑南地方會議區]]) |
|||
|荷蘭在[[雞籠之戰]]後取得原西班牙在[[臺灣北部]]之[[臺灣西班牙統治時期|領地]],因領土增加乃分區設立[[地方會議]]。 |
|||
|- |
|||
|1626年-1642年<br>{{small|([[臺灣西班牙統治時期|西班牙統治時期]])}}||[[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西班牙]][[雞籠淡水長官]]管轄:<br>3[[西班牙省份|省區]]([[淡水省區]]、[[哆囉滿省區]]、[[噶瑪蘭省區]]) |
|||
|在臺灣最早之行政區記錄 |
|||
|- |
|||
|1662年-1664年<br>{{small|([[臺灣明鄭時期|明鄭時期]])}} |
|||
|[[明鄭]]管轄:<br>1[[府 (行政区划)|府]]2[[縣]]1[[安撫司 (臺灣)|安撫司]]([[承天府 (臺灣)|承天府]]、[[天興縣]]、[[萬年縣 (臺灣)|萬年縣]]、澎湖安撫司) |
|||
|[[鄭成功]][[鄭成功攻臺之役|攻臺]]擊敗荷蘭後統治臺灣 |
|||
|- |
|||
|1664年-1683年<br>{{small|(明鄭時期)}} |
|||
|[[明鄭]]管轄:<br>1府2[[散州|州]]3安撫司(承天府、[[天興縣|天興州]]、[[萬年縣 (臺灣)|萬年州]]、南路安撫司、北路安撫司、澎湖安撫司) |
|||
| |
|||
|- |
|||
|1683年-1875年<br>{{small|([[臺灣清治時期|清治時期]])}} |
|||
|[[清朝|大清]][[福建省 (清)|福建省]][[臺廈道]]→[[臺灣道]]管轄:<br>1[[府 (行政区划)|府]]([[臺灣府]]下轄3→4[[縣]]、0→3[[厅 (行政区划)|廳]]) |
|||
|[[清朝|大清]]擊敗[[臺灣明鄭時期|明鄭]]後統治臺灣 |
|||
|- |
|||
|1875年-1887年<br>{{small|(清治時期)}} |
|||
|大清福建省臺灣道管轄:<br>2府(臺灣府、[[臺北府]];府之下共轄8縣、4廳) |
|||
| |
|||
|- |
|||
|1887年-1895年<br>{{small|(清治時期)}} |
|||
|大清[[福建臺灣省]]臺灣道管轄:<br>3府1[[直隸州]](臺灣府、臺北府、[[臺南府]]、[[臺東直隸州]];府之下共轄11[[縣]]、3→4[[厅 (行政区划)|廳]]) |
|||
|清治末期臺灣建省 |
|||
|- |
|||
|1895年-1901年<br>{{small|([[台灣日治時期|日治時期]])}} |
|||
|[[大日本帝國]][[臺灣總督府]]管轄:<br>3-6縣、0-2民政支部、1-4廳 |
|||
|臺灣依據《[[馬關條約]]》改隸[[大日本帝國]]成為其[[外地 (大日本帝國)|外地]],<br>日治初期因臺民的[[台灣抗日運動|抗日運動]]以致行政區頻繁調整 |
|||
|- |
|||
|1901年-1920年<br>{{small|(日治時期)}} |
|||
|大日本帝國臺灣總督府管轄:<br>20→12廳 |
|||
| |
|||
|- |
|||
|1920年-1945年<br>{{small|(日治時期)}} |
|||
|大日本帝國臺灣總督府管轄:<br>5州、2→3廳([[臺北州]]、[[新竹州]]、[[臺中州]]、[[臺南州]]、[[高雄州]]、[[花蓮港廳]]、[[臺東廳]];[[澎湖廳 (日治時期)|澎湖廳]]) |
|||
|[[大日本帝國]]在臺灣實施與[[內地 (大日本帝國)|日本內地]]的[[都道府縣]]類似的行政區制度。<br>首個將[[臺灣原住民族]]聚居的[[蕃地]]納入包含臺灣所有土地之行政區劃。 |
|||
|- |
|||
|1945年-1950年<br>{{small|([[臺灣戰後時期|戰後時期]])}} |
|||
|[[中華民國]][[臺灣省]][[臺灣省政府|政府]]管轄:<br>8[[縣 (中華民國)|縣]]、9[[市 (中華民國)|市]] |
|||
|[[中華民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接管臺灣,設立[[臺灣省]] |
|||
|- |
|||
|1950年-2014年<br>{{small|(戰後時期)}} |
|||
|[[中華民國]][[中華民國政府|政府]]管轄:<br>1[[省 (中華民國)|省]](下轄縣、市、[[管理局]])、0→5[[直轄市 (中華民國)|直轄市]]([[臺北市]];[[高雄市]];[[新北市]]、[[臺中市]]、[[臺南市]]) |
|||
|[[中華民國]][[中華民國政府|政府]][[中華民國政府遷台|遷臺]]後臺灣本島成為[[臺灣地區|政府實際控制區]]的主要部分,<br>政府並在臺灣逐步增設[[直轄市 (中華民國)|直轄市]],並將[[臺灣省]][[臺灣省政府功能業務與組織調整|虛級化]]。 |
|||
|- |
|||
|2014年至今<br>{{small|(戰後時期)}} |
|||
|[[中華民國]][[中華民國政府|政府]]管轄:<br>1[[省 (中華民國)|省]]6[[直轄市 (中華民國)|直轄市]](新增[[桃園市]];[[臺灣省]]下轄11[[縣 (中華民國)|縣]]、3[[市 (中華民國)|市]]) |
|||
|[[臺灣省]]政機關於2018年底去任務化,<br>所有6[[直轄市 (中華民國)|直轄市]]、11[[縣 (中華民國)|縣]]、3[[市 (中華民國)|市]]共20個行政區皆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轄。 |
|||
|} |
|||
{|class=wikitable |
|||
|+臺灣 |
|||
!代碼!![[省 (中華民國)|省]]、[[直轄市 (中華民國)|直轄市]]!!治所!![[台灣日治時期|日治時期]]州域!!行政區沿革 |
|||
|- |
|||
|align=center|'''10'''||[[臺灣省]]||{{n/a|無}}||[[台灣日治時期|日治臺灣]] |
|||
|1885年[[清朝|大清]]設立[[福建臺灣省]]。<br>1895年5月依據《[[馬關條約]]》臺灣改隸[[大日本帝國]]進入日治時期。<br>1945年10月[[中華民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接管臺灣設立[[臺灣省]]。<br>1998年12月[[臺灣省政府功能業務與組織調整|臺灣省虛級化]],2018年12月省政機關去任務化。 |
|||
[[臺灣省政府]]在1945年至1956年間位於[[臺北市 (省轄市)|臺北市]],<br>1956年至2018年間位於[[南投縣]][[南投市]][[中興新村]]。 |
|||
|- |
|||
|align=center|'''63'''||[[臺北市]]||臺北市[[信義區 (臺北市)|信義區]]||[[臺北州]] |
|||
|1920年10月[[臺北州]]下設立[[臺灣市制|州轄市]][[臺北市 (州轄市)|臺北市]]。<ref name="地方制度改正">{{Cite journal|title=〈臺灣州制、臺灣廳地方費令、臺灣市制、臺灣街庄制施行ノ件〉|author=|url=http://ds3.th.gov.tw/ds3/app007/list_pic1.php?ID1=0071022170a005&v=061|journal=《[[臺灣總督府府報]]》|issue=1070|doi=|others=|year=1920-07-30|volume=|page=61|pmid=|access-date=2021-09-17|archive-date=2020-08-02|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00802052022/http://ds3.th.gov.tw/ds3/app007/list_pic1.php?ID1=0071022170a005&v=061}}{{Registration required}}</ref><br>1945年10月改制為[[臺灣省]]之[[市 (中華民國)|省轄市]][[臺北市 (省轄市)|臺北市]]。<ref name="市轄區變遷">{{cite web|language=zh-tw|url=http://www.aiplus.idv.tw/soviet/LTWCITY3.HTM|title=臺灣建制市的市轄區變遷|publisher=臺灣建制市的市轄區變遷|date=|accessdate=2017-02-05|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70504030347/http://www.aiplus.idv.tw/soviet/LTWCITY3.HTM|archivedate=2017-05-04|deadurl=no}}</ref><br>1967年7月1日改制為[[直轄市 (中華民國)|直轄市]]<ref name="市轄區變遷"/>。 |
|||
|- |
|||
|align=center|'''64'''||[[高雄市]]||高雄市[[苓雅區]](四維行政中心)<br>高雄市[[鳳山區]](鳳山行政中心)||[[高雄州]] |
|||
|1920年10月設立[[高雄州]],1924年12月高雄州下設立[[臺灣市制|州轄市]][[高雄市 (州轄市)|高雄市]]。<ref name="日治時期臺灣行政區域沿革"/><ref name="地方制度改正"/><br>1945年10月改制為[[臺灣省]]轄之[[高雄縣]]與[[市 (中華民國)|省轄市]][[高雄市 (省轄市)|高雄市]]。<br>1979年7月1日[[高雄市 (1979年-2010年)|高雄市]]改制為[[直轄市 (中華民國)|直轄市]]。<ref name="市轄區變遷"/><br>2010年12月25日[[高雄市 (1979年-2010年)|高雄直轄市]]與臺灣省[[高雄縣]][[2010年中華民國縣市改制直轄市|合併改制為新直轄市]]。<ref name="五都改制1">{{Cite web |url=http://webarchive.ncl.edu.tw/archive/disk20/69/93/53/29/19/201212243001/20121224/web/edu.tw/LAW/itemize_listce7a.html?site_content_sn=26227 |title=教育部.五都改制相關自治法規適用公告 |accessdate=2019-11-12 |archive-date=2014-07-30 |archive-url=https://archive.today/20140730013827/http://webarchive.ncl.edu.tw/archive/disk20/69/93/53/29/19/201212243001/20121224/web/edu.tw/LAW/itemize_listce7a.html?site_content_sn=26227 |dead-url=no }}</ref><ref name="五都改制2">如2010-12-27 自由電子報:[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0/new/dec/27/today-e11.htm 五都升格 營建、水泥起高樓] {{web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21107173719/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0/new/dec/27/today-e11.htm |date=2012-11-07 }}。</ref> |
|||
|- |
|||
|align=center|'''65'''||[[新北市]]||新北市[[板橋區 (台灣)|板橋區]]||[[臺北州]] |
|||
|1920年10月設立[[臺北州]]。<ref name="日治時期臺灣行政區域沿革">{{Cite web|title=日治時期臺灣行政區域沿革 - 大正九年|url=http://thcts.ascc.net/themes/rd09-9.php|accessdate=2019-07-24|work=臺灣歷史文化地圖|publisher=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81015075353/http://thcts.ascc.net/themes/rd09-9.php|archive-date=2018-10-15|dead-url=no}}</ref><ref name="地方制度改正"/><br>1945年10月改制為[[臺灣省]]轄之[[臺北縣]]。<ref name="新北市地方沿革">{{cite web |title=地方沿革 |url=https://www.ntpc.gov.tw/ch/home.jsp?id=e43920d5ba4fff7f |website=新北市政府 |access-date=2019-04-14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90414115402/https://www.ntpc.gov.tw/ch/home.jsp%3Fid%3De43920d5ba4fff7f |archive-date=2021-06-01 |dead-url=no }}</ref><br>2010年12月25日[[2010年中華民國縣市改制直轄市|改制為直轄市]]<ref name="五都改制1"/><ref name="五都改制2"/>。 |
|||
|- |
|||
|align=center|'''66'''||[[臺中市]]||臺中市[[西屯區]]([[臺灣大道市政大樓]])<br>臺中市[[豐原區]]([[臺中市政府陽明大樓|陽明市政大樓]])||[[臺中州]] |
|||
|1920年10月設立[[臺中州]],臺中州下設立[[臺灣市制|州轄市]][[臺中市 (州轄市)|臺中市]]。<ref name="日治時期臺灣行政區域沿革"/><ref name="地方制度改正"/><br>1945年10月改制為[[臺灣省]]轄之[[臺中縣]]與[[市 (中華民國)|省轄市]][[臺中市 (省轄市)|臺中市]]。<ref name="市轄區變遷"/><br>2010年12月25日臺灣省[[臺中縣]]與[[臺中市 (省轄市)|臺中市]][[2010年中華民國縣市改制直轄市|合併改制為直轄市]]。<ref name="五都改制1"/><ref name="五都改制2"/> |
|||
|- |
|||
|align=center|'''67'''||[[臺南市]]||臺南市[[安平區]](永華市政中心)<br>臺南市[[新營區]](民治市政中心)||[[臺南州]] |
|||
|1920年10月設立[[臺南州]],臺南州下設立[[臺灣市制|州轄市]][[臺南市 (州轄市)|臺南市]]。<ref name="日治時期臺灣行政區域沿革"/><ref name="地方制度改正"/><br>1945年10月改制為[[臺灣省]]轄之[[臺南縣]]與[[市 (中華民國)|省轄市]][[臺南市 (省轄市)|臺南市]]。<ref name="市轄區變遷"/><br>2010年12月25日臺灣省[[臺南縣]]與[[臺南市 (省轄市)|臺南市]][[2010年中華民國縣市改制直轄市|合併改制為直轄市]]。<ref name="五都改制1"/><ref name="五都改制2"/> |
|||
|- |
|||
|align=center|'''68'''||[[桃園市]]||桃園市[[桃園區]]||[[新竹州]] |
|||
|1920年10月設立[[新竹州]]。<ref name="日治時期臺灣行政區域沿革"/><ref name="地方制度改正"/><br>1945年10月改制為[[臺灣省]]轄之[[新竹縣 (1945年-1950年)|新竹縣]],1950年8月改名[[桃園縣]]。<ref name="桃園市地方沿革">{{cite web| language=zh-tw| url=https://www.tycg.gov.tw/ch/home.jsp?id=10455&parentpath=0,10403| title=歷史-桃園市政府| publisher=桃園市政府| date=| accessdate=2021-06-02| deadurl=no|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10430015905/https://www.tycg.gov.tw/ch/home.jsp?id=10455&parentpath=0,10403| archivedate=2021-06-02}}</ref><br>2014年12月25日改制為[[直轄市 (中華民國)|直轄市]]。<ref name="桃園升格第六都">{{cite news|language=zh-tw |url=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politics/20121123/153501/%E6%A1%83%E5%9C%92%E6%88%90%E7%82%BA%E7%AC%AC6%E9%83%BD| title= |
|||
桃園升格第6都 內政部審查通過|publisher=蘋果日報|date=2012年11月23日 |accessdate=2017-08-16 |archiveurl=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304121628/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politics/20121123/153501/%E6%A1%83%E5%9C%92%E6%88%90%E7%82%BA%E7%AC%AC6%E9%83%BD|archivedate=2017-08-16|deadurl=no}}</ref> |
|||
|} |
|||
== 政治 == |
== 政治 == |
||
第336行: | 第577行: | ||
{{Main|臺灣法律}} |
{{Main|臺灣法律}} |
||
臺灣首部成文法實施於17世紀之荷蘭統治時期,後經過以[[明律]]為綱的[[鄭 |
臺灣首部成文法實施於17世紀之荷蘭統治時期,後經過以[[明律]]為綱的[[明鄭]]嚴刑峻罰、臺灣清治時期之[[大清律例|大清律法]]、臺灣日治時期的[[六三法]]等特別法,至中華民國政府開始統治之後則以[[大陸法系]]的[[中華民國法律]]為主軸。除了適用於臺澎金馬(即[[臺灣地區]])的《[[中華民國憲法]]》及《[[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外,尚有[[法律]]和[[命令]]三個層級,其中,仍以中華民國憲法及其增修條文為基礎,所有規範皆不可違背在其上位階的規定。 |
||
===主權=== |
===主權=== |
||
{{ |
{{See also|臺海現狀|中華民國在臺灣}} |
||
[[File:臺灣, 中國, 一邊一國 One Country on Each Side, TAIWAN and China are Two Different Sovereign States.jpg|thumb|[[臺灣獨立運動]]支持者的訴求標語<ref>[http://www.dpp.org.tw/news_content.php?sn=6083 6成受訪者不接受「一國兩區」,馬需公開道歉撤回主張] |
[[File:臺灣, 中國, 一邊一國 One Country on Each Side, TAIWAN and China are Two Different Sovereign States.jpg|thumb|[[臺灣獨立運動]]支持者的訴求標語<ref>[http://www.dpp.org.tw/news_content.php?sn=6083 6成受訪者不接受「一國兩區」,馬需公開道歉撤回主張] {{Wayback|url=http://www.dpp.org.tw/news_content.php?sn=6083 |date=20131111012148 }}, 民主進步黨, 2012-03-29</ref><ref>[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3/new/oct/31/today-p10.htm?Slots=P TVBS民調 71%希望臺灣獨立] {{Wayback|url=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3/new/oct/31/today-p10.htm?Slots=P |date=20131105160044 }}, [[自由時報]], 2013-10-31</ref><ref>[http://esc.nccu.edu.tw/modules/tinyd2/content/TaiwanChineseID.htm 臺灣民眾 臺灣人/中國人認同趨勢分佈] {{Wayback|url=http://esc.nccu.edu.tw/modules/tinyd2/content/TaiwanChineseID.htm |date=20110514110950 }}, 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ref>]] |
||
臺灣自17世紀開始有[[信史|歷史文字紀錄]]以來,曾經歷多個 |
臺灣自17世紀開始有[[信史|歷史文字紀錄]]以來,曾經歷多個[[政權]]統治。最近一次更動為1945年10月25日起由[[中華民國]]接管。此外,未曾統轄臺灣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也聲稱擁有領土[[主權]],視臺灣為其[[中國統一|尚未統一的領土]]。<ref>{{cite web|url=http://english.people.com.cn/200503/14/eng20050314_176746.html|title=Full text of Anti-Secession Law|work=[[人民日報]]|date=2005年3月14日|accessdate=2014年8月28日|language=en|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0923132251/http://english.people.com.cn/200503/14/eng20050314_176746.html|archive-date=2014年9月23日|dead-url=no}}</ref>雙方對此[[臺海現狀|仍有爭議]]。 |
||
中華民國政府在1949年12月後,因在[[国共内战]]中失去對中國大陸的控制,將中央政府遷至臺灣政經中心臺北市,使得臺灣成為中華民國現今[[中華民國自由地區|實際控制]]的主要地區。經過1980年代以來的[[民主化]]和[[本土化]]運動、1990年代以來的七次[[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修憲]]、以及1996年開始的[[1996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總統直選]]<ref>{{cite news|url=http://news.bbc.co.uk/hi/english/zhwiki/static/in_depth/asia_pacific/2000/taiwan_elections2000/1986_1999.stm|title=Taiwan Timeline – Path to democracy|year=2002年|publisher=[[BBC新聞網]]|accessdate=2014年1月3日|language=en|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90223024238/http://news.bbc.co.uk/hi/english/zhwiki/static/in_depth/asia_pacific/2000/taiwan_elections2000/1986_1999.stm|archive-date=2019年2月23日|dead-url=no}}</ref>,中華民國原主要設計用於中國大陸的政治體制,已逐漸與臺灣社會結合;原本作為地理名詞的「臺灣」,也逐漸成為國際社會對中華民國的代稱。 |
|||
由於長期受到境外政權統治,臺灣社會自1940年代以來開始出現要求[[臺灣獨立運動|成為完全之獨立國家]]的呼聲,其所代表的支持兩岸統一的「[[統派]]」與支持 |
由於長期受到境外政權統治,臺灣社會自1940年代以來開始出現要求[[臺灣獨立運動|成為完全之獨立國家]]的呼聲,其所代表的支持兩岸統一的「[[統派]]」與支持臺灣獨立的「[[獨派]]」並列為臺灣當前的兩大政治思想,所衍伸出來的「[[統獨問題]]」影響臺灣社會與未來發展甚深。 |
||
===人权=== |
===人权=== |
||
第351行: | 第592行: | ||
《中華民國憲法》第八條:「人民身體之自由應予保障」。第十条:“人民有居住及迁徙之自由。”第11条:“人民有言论、讲学、著作及出版之自由”。 |
《中華民國憲法》第八條:「人民身體之自由應予保障」。第十条:“人民有居住及迁徙之自由。”第11条:“人民有言论、讲学、著作及出版之自由”。 |
||
臺灣的人權狀況在過去數十年間有長足的進步,在2004年[[自由之家]]的報告中<ref>{{cite web|url=http://www.freedomhouse.org/research/freeworld/2004/countryratings/taiwan.htm |title=存档副本 |accessdate=2005-11-13 |deadurl=yes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 |
臺灣的人權狀況在過去數十年間有長足的進步,在2004年[[自由之家]]的報告中<ref>{{cite web |url=http://www.freedomhouse.org/research/freeworld/2004/countryratings/taiwan.htm |title=存档副本 |accessdate=2005-11-13 |deadurl=yes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51122172856/http://www.freedomhouse.org/research/freeworld/2004/countryratings/taiwan.htm |archivedate=2005-11-22 }}</ref>,臺灣在公民自由方面的分數為1,政治權利方面的分數為2(1為最高,7為最低),意即臺灣在亞洲國家中屬最自由國家之列。 |
||
近來臺灣社會對於[[死刑存廢]]、學生服儀、居住正義等問題出現 |
近來臺灣社會對於[[死刑存廢]]、學生服儀、居住正義等問題出現一些爭議;此外,近來[[台湾同性婚姻|同性婚姻]]在臺灣也是個受關注的議題。 |
||
=== |
=== 政府組織 === |
||
[[File:President house tp2.JPG|thumb|中華民國總統府]] |
[[File:President house tp2.JPG|thumb|[[中華民國總統府]]]] |
||
{{Main|臺灣政府|臺灣統治者|臺灣總統|行政院}} |
{{Main|臺灣政府|臺灣統治者|臺灣總統|行政院}} |
||
中華民國政府是當前臺灣最高[[政府|統治機構]],其政府體制為[[半總統制]]混合的性質。根據現時《[[中華民國憲法]]》,[[中華民國總統]]任期4年,可連選連任一次,為中華民國與三軍的[[元帥|最高統帥]],對內負責[[政治]]上的最高責任,對外則代表[[國家]]行使國防外交等權責,對[[五權分立|五院]]有協調爭議權,並直接任命最高行政首長[[行政院院長]]。<ref>[http://www.taiwanthinktank.org/ttt/servlet/OpenBlock?Template=Article&lan=tc&category_id=20&article_id=218 臺灣智庫,中央政府體制的運作與難題:從比較研究的觀點分析]{{Dead link|date=June 2013}}</ref> |
中華民國政府是當前臺灣最高[[政府|統治機構]],其政府體制為[[半總統制]]混合的性質。根據現時《[[中華民國憲法]]》,[[中華民國總統]]任期4年,可連選連任一次,為中華民國的國家元首與三軍的[[元帥|最高統帥]],對內負責[[政治]]上的最高責任,對外則代表[[國家]]行使國防外交國安等權責,對[[五權分立|五院]]有協調爭議權,並直接任命最高行政首長[[行政院院長]]。<ref>[http://www.taiwanthinktank.org/ttt/servlet/OpenBlock?Template=Article&lan=tc&category_id=20&article_id=218 臺灣智庫,中央政府體制的運作與難題:從比較研究的觀點分析]{{Dead link|date=June 2013}}</ref> |
||
「行政院」主要功能為協助行政院院長處理各項行政事務{{efn|1=其他類似職能的政府機構,有日本的[[內閣官房]]、[[內閣府]],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办公厅|國務院辦公廳]]等。}};廣義上則涵蓋各[[中華民國中央行政機關|中央行政機關]](即俗稱之「部會」,均隸屬行政院管轄)。行政院通常別稱為該國之[[內閣]](非法定名稱),行政院院長、[[行政院副院長|副院長]]、[[行政院秘書長|秘書長]]、副秘書長、[[行政院發言人|發言人]]、[[政務委員 (中華民國)|政務委員]]與各部會首長為內閣閣員<ref>{{cite web |url=http://www.ey.gov.tw/cp.aspx?n=3EA60BA0B2A3AF8B |title=行政院全球資訊網 - 內閣閣員 |publisher=Ey.gov.tw |date= |accessdate=2014-08-13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0715131322/http://www.ey.gov.tw/cp.aspx?n=3EA60BA0B2A3AF8B |archive-date=2014-07-15 |dead-url=yes }}</ref>,其成員定期召開[[行政院會議]]。 |
「[[行政院]]」主要功能為協助行政院院長處理各項行政事務{{efn|1=其他類似職能的政府機構,有日本的[[內閣官房]]、[[內閣府]],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办公厅|國務院辦公廳]]等。}};廣義上則涵蓋各[[中華民國中央行政機關|中央行政機關]](即俗稱之「部會」,均隸屬行政院管轄)。行政院通常別稱為該國之[[內閣]](非法定名稱),行政院院長、[[行政院副院長|副院長]]、[[行政院秘書長|秘書長]]、副秘書長、[[行政院發言人|發言人]]、[[政務委員 (中華民國)|政務委員]]與各部會首長為內閣閣員<ref>{{cite web |url=http://www.ey.gov.tw/cp.aspx?n=3EA60BA0B2A3AF8B |title=行政院全球資訊網 - 內閣閣員 |publisher=Ey.gov.tw |date= |accessdate=2014-08-13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0715131322/http://www.ey.gov.tw/cp.aspx?n=3EA60BA0B2A3AF8B |archive-date=2014-07-15 |dead-url=yes }}</ref>,其成員定期召開[[行政院會議]]。 |
||
自1990年代末期,中華民國政府採取[[臺灣省政府功能業務與組織調整|臺灣省虛級化]]措施之後,臺灣省雖然依舊存在,但原省政府所轄機關皆會併入中央政府,因此行政作業實質上已無省的存在。 |
自1990年代末期,中華民國政府採取[[臺灣省政府功能業務與組織調整|臺灣省虛級化]]措施之後,臺灣省雖然依舊存在,但原省政府所轄機關皆會併入中央政府,因此行政作業實質上已無省的存在。 |
||
=== |
=== 政黨與選舉 === |
||
{{main| |
{{main|臺灣政黨|臺灣選舉}} |
||
中華民國總統由[[臺灣地區]]符合資格公民直接選舉產生。自1987年台湾解除[[戒嚴令]]以及解除[[黨禁]]之後,政府不限制[[人民團體]]成立政黨與個人政治主張,因此[[臺灣政黨]]林立<ref>{{Cite web |url=http://www.moi.gov.tw/dca/franchise06.asp |title=內政部民政司政治團體名冊 |access-date=2007-09-03 |archive-date=2007-08-16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70816021536/http://www.moi.gov.tw/dca/franchise06.asp }}</ref><ref>{{cite news |author=謝佳珍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10811005303/http://n.yam.com/cna/politics/200905/20090516324066.html |url=http://n.yam.com/cna/politics/200905/20090516324066.html |title=人民團體4萬2348個 社會團體快速增加 |publisher=中央通訊社 |date=2009-05-16 |archivedate=2011-08-11 |accessdate=2014-08-25 |language=中文 |deadurl=yes }}</ref>。現時主要政黨為民主進步黨、中國國民黨、[[台灣民眾黨]]以及[[時代力量]]。 |
|||
臺灣軍事以[[防衛]]為主。今臺灣軍事建制與成員,除了[[金門]]、[[馬祖]]合計不到三百平方公里的兩離島軍事部隊配置之外,與[[中華民國軍事]]幾乎重疊。而依《中華民國憲法》第36條的規定,中華民國總統統率陸海空三軍,行使統帥權指揮軍隊,直接責成[[中華民國國防部|國防部]]部長,由部長命令[[參謀總長]]指揮執行之。 |
|||
臺灣人民依[[中華民國憲法|憲法]]享有[[言論自由|言論]]、[[出版自由|出版]]、[[新聞自由|新聞]]、[[集會自由|集會]]、[[政治自由|結社組黨]]等各種公民與政治自由,民主運動與[[公民社會]]活躍,人人均可持有不同政治主張、參與政治、並於成年後投票支持公職候選人。臺灣廣泛受到爭論的政治問題是[[臺海問題]]與統獨問題,因而使人民支持的政治立場大致可劃分為[[泛綠|泛綠陣營]]、[[泛藍|泛藍陣營]]。基於外交情勢及環境等綜合考量,臺灣人民自[[民主化]]以來長期而穩定的態度為持久[[維持現狀]]高於支持獨立或統一,支持獨立多於傾向統一<ref>{{cite web|url=https://esc.nccu.edu.tw/PageDoc/Detail?fid=7804&id=6960|title=臺灣民眾政治態度分布趨勢圖|accessdate=2024-03-05|work=[[國立政治大學]]|archive-date=2024-03-09|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40309232252/https://esc.nccu.edu.tw/PageDoc/Detail?fid=7804&id=6960|dead-url=no}}</ref>。 |
|||
臺灣今採行[[志願役與義務役併用制]],[[下士]](除少部分考選[[義務役]][[大專程度義務役預備軍士官考試|預士]]外)、[[中士]]、[[上士]]、[[士官長]]、[[軍官]](除少部分考選[[義務役]][[預官]]([[少尉]])外)則採[[志願役]],總兵力大約21.5萬。其中[[中華民國陸軍]]員額18萬、[[中華民國海軍]]4萬、[[中華民國空軍]]3.5萬、[[中華民國憲兵]]1.5萬;平時由[[陸軍]](含[[陸軍航空特戰指揮部|陸軍航空特戰]],即[[傘兵]])、[[海軍]](含[[海軍陸戰隊]])、[[空軍]]、[[憲兵]]組成,戰時可納入[[海岸巡防署]]、[[警政署]]等司法兵力和[[後備軍人]]輔助戰力。[[預備軍人]]大約350萬人。在戰略上,今臺灣軍事戰略重點在反登陸為主的全島性實兵防衛,假想敵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 |
|||
== 對外關係 == |
|||
{{main|中華民國 |
{{main|臺灣對外關係史|中華民國外交}} |
||
[[File:Taoyuan International Airport Terminal Number1.jpg|thumb|[[臺灣桃園國際機場]]]] |
[[File:Taoyuan International Airport Terminal Number1.jpg|thumb|[[臺灣桃園國際機場]]]] |
||
[[File:Leaders from U.S., Taiwan, Phillipines, Singapore, Thailand, Vietnam, Russia, and Indonesia @ 2013 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 (APEC) in Bali.jpg|thumb|[[中華民國副總統|前副總統]][[蕭萬長]]夫婦與[[菲律賓總統]][[貝尼格諾·阿基諾三世|貝尼格諾·艾奎諾]]和[[美國國務卿]][[約翰·凱瑞]]於2013年[[APEC]]([[印尼]][[峇里島]])領袖高峰會上比鄰]] |
[[File:Leaders from U.S., Taiwan, Phillipines, Singapore, Thailand, Vietnam, Russia, and Indonesia @ 2013 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 (APEC) in Bali.jpg|thumb|[[中華民國副總統|前副總統]][[蕭萬長]]夫婦與[[菲律賓總統]][[貝尼格諾·阿基諾三世|貝尼格諾·艾奎諾]]和[[美國國務卿]][[約翰·凱瑞]]於2013年[[APEC]]([[印尼]][[峇里島]])領袖高峰會上比鄰]] |
||
中華民國目前與12個邦交國保持正式外交關係<ref>[https://www.mofa.gov.tw/AlliesIndex.aspx?n=167&sms=33 中華民國外交部:邦交國] {{Wayback|url=https://www.mofa.gov.tw/AlliesIndex.aspx?n=167&sms=33|date=20211214205850}}{{zh-tw}}</ref>,截至2022年12月止,為45個政府间國際組織的官方會員<ref>[https://www.mofa.gov.tw/igo/cp.aspx?n=DED5DAB0D6C7BED6 臺灣參與之政府間國際組織概況] {{Wayback|url=https://www.mofa.gov.tw/igo/cp.aspx?n=DED5DAB0D6C7BED6 |date=20190829010810 }}{{zh-tw}}</ref>(包含[[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亞太經合會]](APEC)、[[世界貿易組織]](WTO),並致力於加入[[世界衛生組織]](WHO)、[[聯合國]](UN)等相關國際組織<ref>[http://www.mofa.gov.tw/webapp/public/Data/6816992371.doc 中華民國外交部 友邦提案參與案中文暫譯版(2006)] {{Wayback|url=http://www.mofa.gov.tw/webapp/public/Data/6816992371.doc |date=20110608065639 }}{{zh-tw}}</ref>,兼且以體育、經濟、學術、藝文活動、[[經濟援助]]或[[人道救援]]方式進行交流<ref>[http://www.taiwanngo.tw/Story2_Detail.asp?StoryID=300 外交部NGO國際事務委員會] {{Wayback|url=http://www.taiwanngo.tw/Story2_Detail.asp?StoryID=300 |date=20090503143932 }}{{zh-tw}}</ref>。並以非營利機構與志願服務團體等[[非政府組織]](NGO)融入國際社會<ref>[http://www.iavetaiwan.org/actnews_view.asp?newsid=25 臺灣志願服務國際交流協會] {{Wayback|url=http://www.iavetaiwan.org/actnews_view.asp?newsid=25 |date=20100416043914 }}{{zh-tw}}</ref>。 |
|||
[[聯合國大會第2758號決議]]通過後,世界各主要國家相繼轉移外交承認。同一時期,由於臺灣在經濟發展上漸有成績,因此與國際交流趨向以經濟援助方式與一些小型發展中國家進行交流,在[[李登輝政府]]時代藉由務實外交強化與友邦及無邦交國家之雙邊關係,至民進黨執政後,仍維持此[[經濟援助]]導向。除此,自1993年起,臺灣政府一直致力重返聯合國,同時-{zh-hans:通过;zh-hant:透過;}-擁有聯合國會員國身分的邦交國,以「中華民國」或「臺灣」等名稱嘗試能重返聯合國及其周圍組織,不過因為臺北與北京之間一直存在爭議(即[[兩岸問題|臺灣海峽兩岸問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阻撓臺灣以國家身份參與國際組織,並極力爭取各國際組織的主導權,使中華民國政府與國際組織(如聯合國、世衛組織)的交流上陷入極大困境。1991年以[[中華臺北]]名義加入亞太經合會,2002年以[[台澎金馬個別關稅領域]]名義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ref>[http://www.cier.edu.tw/lp.asp?ctNode=70&CtUnit=30&BaseDSD=12&mp=1 臺灣WTO中心] {{Wayback|url=http://www.cier.edu.tw/lp.asp?ctNode=70&CtUnit=30&BaseDSD=12&mp=1 |date=20080701013254 }}{{zh-tw}}</ref>。 |
|||
2009年4月29日,受[[世界衛生組織]]邀請,以[[世界衛生大會觀察員|觀察員]]的身份參加[[世界衛生大會]](WHA)<ref>{{cite web|url=http://www.reuters.com/article/2009/05/18/idUSLI62888|title=Taiwan hopes WHO assembly will help boost its profile|publisher=[[路透社]]|date=2009年5月18日|accessdate=2013年9月7日}}</ref>。 |
2009年4月29日,受[[世界衛生組織]]邀請,以[[世界衛生大會觀察員|觀察員]]的身份參加[[世界衛生大會]](WHA)<ref>{{cite web|url=http://www.reuters.com/article/2009/05/18/idUSLI62888|title=Taiwan hopes WHO assembly will help boost its profile|publisher=[[路透社]]|date=2009年5月18日|accessdate=2013年9月7日|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51016030923/http://www.reuters.com/article/2009/05/18/idUSLI62888|archive-date=2015年10月16日|dead-url=no}}</ref>。 |
||
根據2003年國際組織年鑑有2,074個非政府組織參與國際性活動,但其中以個人名義居多,而且實際參與的組織主要是以人道救援領域居多,例如[[臺灣世界展望會]]、[[中華民國紅十字會]]、[[國際佛光會]]、[[勵馨基金會]]、[[慈濟基金會]]等,投入國際性救援個案頗為可觀,例如[[臺灣路竹會]]長期遠赴[[非洲]]、[[南美洲]]義診,[[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輸送物資關懷邊遠地區,而臺灣醫界聯盟基金會等組織與政府長期合作推動臺灣參與世界衛生組織,但是臺灣非政府組織除了國際醫療、人道援助組織之外,大多仍缺乏國際活動的經驗<ref>[http://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34399/6/61506206.pdf 臺灣非政府組織的現況分析]{{zh-tw}}</ref>。 |
根據2003年國際組織年鑑有2,074個非政府組織參與國際性活動,但其中以個人名義居多,而且實際參與的組織主要是以人道救援領域居多,例如[[臺灣世界展望會]]、[[中華民國紅十字會]]、[[國際佛光會]]、[[勵馨基金會]]、[[慈濟基金會]]等,投入國際性救援個案頗為可觀,例如[[臺灣路竹會]]長期遠赴[[非洲]]、[[南美洲]]義診,[[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輸送物資關懷邊遠地區,而臺灣醫界聯盟基金會等組織與政府長期合作推動臺灣參與世界衛生組織,但是臺灣非政府組織除了國際醫療、人道援助組織之外,大多仍缺乏國際活動的經驗<ref>[http://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34399/6/61506206.pdf 臺灣非政府組織的現況分析] {{Wayback|url=http://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34399/6/61506206.pdf |date=20111105030105 }}{{zh-tw}}</ref>。 |
||
在體育方面有[[中華奧林匹克委員會]],以中華臺北的名稱成為國際奧會的205個會員之一,主要任務籌組代表團參加奧、亞運等國際賽會及活動。而於1957年成立的中華民國大專院校體育總會推動大專院校進行國際間賽事,並於1987年加入[[國際大學生體育聯盟]](FISU)成為會員國。另外還有中華民國殘障體育運動總會積極參與社會活動及國際運動競賽,近年來參與國際賽事有2006年[[遠東及南太平洋殘疾人運動會]],獲得18金29銀22銅;2007年[[世界輪椅運動會]](IWAS),在臺北舉行獲得34金26銀30銅;2008年[[2008年夏季殘奧會|北京帕拉林匹克運動會]],獲得1金1銅<ref>[http://www.taiwanngo.tw/Story2_Detail.asp?StoryID=300 中華民國大專院校體育總會-推動我國體育發展之手] {{Wayback|url=http://www.taiwanngo.tw/Story2_Detail.asp?StoryID=300 |date=20090503143932 }}{{zh-tw}}</ref>。 |
在體育方面有[[中華奧林匹克委員會]],以中華臺北的名稱成為國際奧會的205個會員之一,主要任務籌組代表團參加奧、亞運等國際賽會及活動。而於1957年成立的中華民國大專院校體育總會推動大專院校進行國際間賽事,並於1987年加入[[國際大學生體育聯盟]](FISU)成為會員國。另外還有中華民國殘障體育運動總會積極參與社會活動及國際運動競賽,近年來參與國際賽事有2006年[[遠東及南太平洋殘疾人運動會]],獲得18金29銀22銅;2007年[[世界輪椅運動會]](IWAS),在臺北舉行獲得34金26銀30銅;2008年[[2008年夏季殘奧會|北京帕拉林匹克運動會]],獲得1金1銅<ref>[http://www.taiwanngo.tw/Story2_Detail.asp?StoryID=300 中華民國大專院校體育總會-推動我國體育發展之手] {{Wayback|url=http://www.taiwanngo.tw/Story2_Detail.asp?StoryID=300 |date=20090503143932 }}{{zh-tw}}</ref>。 |
||
在經濟方面,有中華民國國際經濟合作協會以結合企業界人士、團體與國外企業界人士、團體合作發展國際經濟交流,主要任務為舉辦或出席雙邊及多邊經濟合作會議,舉辦或協辦各國投資研討會或市場說明會,組團或派員赴他國訪問、簽署雙邊經貿合作協定或備忘錄<ref>[http://www.cieca.org/] {{Wayback|url=http://www.cieca.org/ |
在經濟方面,有中華民國國際經濟合作協會以結合企業界人士、團體與國外企業界人士、團體合作發展國際經濟交流,主要任務為舉辦或出席雙邊及多邊經濟合作會議,舉辦或協辦各國投資研討會或市場說明會,組團或派員赴他國訪問、簽署雙邊經貿合作協定或備忘錄<ref>[http://www.cieca.org/] {{Wayback|url=http://www.cieca.org/|date=20071018030210}}[[Wikipedia]]<span>.tw/DB/member04.asp 中華民國國際經濟合作協會章程</span>{{zh-tw}}</ref>。而還有臺灣亞太發展基金會(前身為亞洲基金會之臺灣分會)致力於促進臺灣與美國、亞洲各國間的交流合作,推動各項發展援助計畫,並幫助亞太地區提昇政府治理與公共事務管理能力,推動經濟制度的改善,並協助公民社會的發展<ref>[http://report.kcg.gov.tw/OpenFront/report/show_file.jsp?sysId=C09007477&fileNo=1 臺灣亞洲基金會] {{Wayback|url=http://report.kcg.gov.tw/OpenFront/report/show_file.jsp?sysId=C09007477&fileNo=1 |date=20131211164544 }} p.16 註二</ref>。 |
||
在藝文方面,有於1995年創立的臺灣文化基金會推動以臺灣文化與國際交流,主要是進行城市節慶活動交流與訪問,並以[[臺灣文化]]行銷城市,同時增進了臺灣與國際的瞭解與交流<ref>{{cite web|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10524154203/http://www.wufi.org.tw/george/tcultr02.htm |url=http://www.wufi.org.tw/george/tcultr02.htm |archivedate=2011年5月24日 |title=「開創臺灣文化基金會」概況介紹 |author=何雅雯 |accessdate=2014年11月30日 |language=zh-tw |deadurl=yes }}</ref>。而到2011年10月8日,中華民國護照在全球免簽證國家數已達到124個。<ref>{{cite web|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11011110605/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11008/5/3066i.html |url=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11008/5/3066i.html |title=免簽待遇 布吉納法索第124 |publisher=Tw.news.yahoo.com |date=2011年10月8日 |archivedate=2011年10月11日 |accessdate=2014年9月26日 |language=zh-tw |deadurl=yes }}</ref> |
在藝文方面,有於1995年創立的臺灣文化基金會推動以臺灣文化與國際交流,主要是進行城市節慶活動交流與訪問,並以[[臺灣文化]]行銷城市,同時增進了臺灣與國際的瞭解與交流<ref>{{cite web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10524154203/http://www.wufi.org.tw/george/tcultr02.htm |url=http://www.wufi.org.tw/george/tcultr02.htm |archivedate=2011年5月24日 |title=「開創臺灣文化基金會」概況介紹 |author=何雅雯 |accessdate=2014年11月30日 |language=zh-tw |deadurl=yes }}</ref>。而到2011年10月8日,中華民國護照在全球免簽證國家數已達到124個。<ref>{{cite web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11011110605/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11008/5/3066i.html |url=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11008/5/3066i.html |title=免簽待遇 布吉納法索第124 |publisher=Tw.news.yahoo.com |date=2011年10月8日 |archivedate=2011年10月11日 |accessdate=2014年9月26日 |language=zh-tw |deadurl=yes }}</ref>聯合國世界觀光組織(UNWTO)報告指出,2013年世界旅遊成長最快速地點,臺灣排名第十。<ref>{{cite web |author=黃貞貞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0221230903/http://www.cna.com.tw/news/aopl/201402070041-1.aspx |url=http://www.cna.com.tw/news/aopl/201402070041-1.aspx |title=全球旅遊最快成長地 台列第十 |publisher=[[中央社]] |date=2014年2月7日 |archivedate=2014年2月21日 |accessdate=2014年9月26日 |language=zh |deadurl=yes }}</ref> |
||
聯合國世界觀光組織(UNWTO)報告指出,2013年世界旅遊成長最快速地點,臺灣排名第十。<ref>{{cite web|author=黃貞貞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0221230903/http://www.cna.com.tw/news/aopl/201402070041-1.aspx |url=http://www.cna.com.tw/news/aopl/201402070041-1.aspx |title=全球旅遊最快成長地 台列第十 |publisher=[[中央社]] |date=2014年2月7日 |archivedate=2014年2月21日 |accessdate=2014年9月26日 |language=zh |deadurl=yes }}</ref> |
|||
== |
== 军事 == |
||
[[File:Taiwan F-16 Debate - Flickr - Al Jazeera English (3).jpg|thumb|right|250px|一架[[F-16 Block 20]]戰鬥機從[[嘉義機場|嘉義基地]]起飛,之後將沿著[[臺灣海峽]]中線巡邏]] |
|||
{{main|臺灣政黨|臺灣選舉}} |
|||
{{main|台灣軍事|中華民國軍事}} |
|||
中華民國總統由[[臺灣地區|中華民國自由地區]]([[臺灣地區|臺澎金馬地區]])符合資格公民直接選舉產生。自1987年台湾解除[[戒嚴令]]以及解除[[党禁|黨禁]]之後,政府不限制[[人民團體]]成立政黨與個人政治主張,因此[[臺灣政黨]]林立<ref>[http://www.moi.gov.tw/dca/franchise06.asp 內政部民政司政治團體名冊]{{dead link|date=January 2019}} {{web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70816021536/http://www.moi.gov.tw/dca/franchise06.asp |date=2007-08-16 }}</ref><ref>{{cite news|author=謝佳珍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10811005303/http://n.yam.com/cna/politics/200905/20090516324066.html |url=http://n.yam.com/cna/politics/200905/20090516324066.html |title=人民團體4萬2348個 社會團體快速增加 |publisher=中央通訊社 |date=2009年5月16日 |archivedate=2011年8月11日 |accessdate=2014年8月25日 |language=中文 |deadurl=yes }}</ref>。現時最大的兩個政黨,及曾經成為[[執政黨]],分別是代表[[泛綠|泛綠陣營]]的[[民主進步黨]]與代表[[泛藍|泛藍陣營]]的[[中國國民黨]]。 |
|||
臺灣人民依[[中華民國憲法|憲法]]享有[[言論自由|言論]]、[[出版自由|出版]]、[[新聞自由|新聞]]、[[集會自由|集會]]、[[政治自由|結社組黨]]等各種公民與政治自由,民主運動與[[公民社會]]活躍,人人均可持有不同政治主張、參與政治、並於成年後投票支持公職候選人。臺灣廣泛受到爭論的政治問題是[[臺海問題]]與統獨問題,因而使人民支持的政治立場大致可劃分為泛綠陣營、泛藍陣營。基於外交情勢及環境等綜合考量,臺灣人民自[[民主化]]以來長期而穩定的態度為持久[[維持現狀]]高於支持獨立或統一,支持獨立多於傾向統一<ref>[http://www.mac.gov.tw/ct.asp?xItem=44457&CtNode=5617&mp=1 「民眾對當前兩岸關係之看法」民意調查 (2010-12-24-2010-12-27)] {{Wayback|url=http://www.mac.gov.tw/ct.asp?xItem=44457&CtNode=5617&mp=1 |date=20110807003136 }},</ref>。 |
|||
== 經濟 == |
== 經濟 == |
||
{{Main|臺灣經濟}} |
{{Main|臺灣經濟|臺灣交通}} |
||
=== 經濟發展 === |
=== 經濟發展 === |
||
{{Main|臺灣經濟史|臺灣奇蹟}} |
{{Main|臺灣經濟史|臺灣奇蹟}} |
||
[[File:Taipei 101 |
[[File:Taipei 101 and Taipei Nan Shan Plaza.jpg|thumb|臺北第一與第三高樓:[[台北101]]及[[臺北南山廣場]]。其中2004年竣工的台北101,在[[杜拜]]的[[哈利法塔|-{zh-cn:哈利法塔;zh-tw:哈里發塔}-]]興建前曾是全世界最高的[[摩天大樓]]]] |
||
在日治時期前期,臺灣在日本經濟上的地位是糧食生產與資源出口基地,僅有少數的食物儲藏加工業和輕工業<ref>《臺灣通志—經濟志工業篇》,李汝和主修。1971年,臺灣省文獻委員會</ref>,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臺灣因戰略地位被日本政府重新定位為南進基地,因此在臺灣南部的高雄一帶發展[[軍事工業]]。[[國民政府]]遷臺後,將臺灣視為武力反攻大陸的基地,奉行軍事優先和穩定農業的經濟政策。自1960年代起,臺灣[[輕工業]]發展快速,[[重工業]]則居於次要地位。政府為了吸引投資增加出口換取[[外汇|外匯]],還設立[[加工出口區]]來增加外貿收入。 |
在日治時期前期,臺灣在日本經濟上的地位是糧食生產與資源出口基地,僅有少數的食物儲藏加工業和輕工業<ref>《臺灣通志—經濟志工業篇》,李汝和主修。1971年,臺灣省文獻委員會</ref>,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臺灣因戰略地位被日本政府重新定位為南進基地,因此在臺灣南部的高雄一帶發展[[軍事工業]]。[[國民政府]]遷臺後,將臺灣視為武力反攻大陸的基地,奉行軍事優先和穩定農業的經濟政策。自1960年代起,臺灣[[輕工業]]發展快速,[[重工業]]則居於次要地位。政府為了吸引投資增加出口換取[[外汇|外匯]],還設立[[加工出口區]]來增加外貿收入。 |
||
到了蔣經國時代,為擺脫[[能源危機|石油危機]],政府致力推動[[十大建設]],為臺灣石化業與重工業打下良好的基礎,此時恰逢[[越南戰爭|越戰]],美國向臺灣訂購大量物資,這些因素都促使臺灣經濟快速[[臺灣經驗|起飛]]。由於經濟發展成功,臺灣遂晉身[[亞洲四小龍]]行列,亦達到[[新興工業化國家]]水準。之後政府注意到重工業在經濟中的地位,實行積極的產業政策,在高雄建設[[中國鋼鐵公司|大煉鋼廠]]、[[臺灣國際造船|大造船廠]]、[[高雄煉油廠|大煉油廠]]等大型重工業基地,亦有美國[[華僑]]返回臺灣設立電子廠,如[[聯華電子股份有限公司|聯華電子]]、[[台灣積體電路製造公司|台積電]]等也取得成功。 |
到了蔣經國時代,為擺脫[[能源危機|石油危機]],政府致力推動[[十大建設]],為臺灣石化業與重工業打下良好的基礎,此時恰逢[[越南戰爭|越戰]],美國向臺灣訂購大量物資,這些因素都促使臺灣經濟快速[[臺灣經驗|起飛]]。由於經濟發展成功,臺灣遂晉身[[亞洲四小龍]]行列,亦達到[[新興工業化國家]]水準。之後政府注意到重工業在經濟中的地位,實行積極的產業政策,在高雄建設[[中國鋼鐵公司|大煉鋼廠]]、[[臺灣國際造船|大造船廠]]、[[高雄煉油廠|大煉油廠]]等大型重工業基地,亦有美國[[華僑]]返回臺灣設立電子廠,如[[聯華電子股份有限公司|聯華電子]]、[[台灣積體電路製造公司|台積電]]等也取得成功。 |
||
1980年代,政府據 |
1980年代,政府據十大建設成立[[新竹科學工業園區]],大力鼓勵內外廠商投資[[集成電路|積體電路]]、[[電子計算機|電腦]]等高科技產業,以耗能少、污染低、附加價值高的技術密集型科技產業取代傳統產業,民間中小企業也被電子產業的蓬勃發展所影響。臺灣的個人電腦主板產量位居世界第一,臺灣成為[[新興工業化國家]]。並于1995年2月[[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國科會]]依行政院決議,設置[[南部科學工業園區]]。為接續蔣經國「[[十大建設|十年經濟建設計劃]]」,1990年代初期政府提出的[[六年國建|國家建設六年計畫]]只維持近3年,但也率先開啟臺灣財政赤字之大門。之後在2002年由行政院核定成立[[中部科學工業園區]],園區分佈於臺灣中部的[[臺中市]]及[[雲林縣]]。其中以[[新竹科學園區]]最為成熟且最具規模,又加上鄰近[[工業技術研究院]]、[[國立清華大學]]及[[國立交通大學]],每年培育出許多優秀的科技人才,也奠定今日臺灣「科技島」的重要地位。過去八年(2016到2023年),台灣的經濟持續成長,台灣的經濟成長平均為3.1%,優於其他四小龍(新加坡、韓國、香港),也優於全球的平均成長速度<ref>{{Cite web |url=https://www.ndc.gov.tw/nc_14813_37750 |title=存档副本 |access-date=2024-03-18 |archive-date=2024-02-16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40216125112/https://www.ndc.gov.tw/nc_14813_37750 |dead-url=no }}</ref>。截至{{CURRENTYEAR}}年,中華民國政府尚未完全解除臺灣企業赴中國大陸投資的限制。此外,民進黨政府提出[[新十大建設]],希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與新產業的養成。 |
||
=== 經濟結構 === |
=== 經濟結構 === |
||
根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佈的[[各國國內生產總值列表 (國際匯率)|2013年國內生產總值]],臺灣是全球中經濟規模第27大的國家或地区。<ref>{{cite web|url=http://www.imf.org/external/pubs/ft/weo/2014/02/weodata/weorept.aspx?sy=2013&ey=2019&scsm=1&ssd=1&sort=country&ds=.&br=1&c=512%2C668%2C914%2C672%2C612%2C946%2C614%2C137%2C311%2C962%2C213%2C674%2C911%2C676%2C193%2C548%2C122%2C556%2C912%2C678%2C313%2C181%2C419%2C867%2C513%2C682%2C316%2C684%2C913%2C273%2C124%2C868%2C339%2C921%2C638%2C948%2C514%2C943%2C218%2C686%2C963%2C688%2C616%2C518%2C223%2C728%2C516%2C558%2C918%2C138%2C748%2C196%2C618%2C278%2C624%2C692%2C522%2C694%2C622%2C142%2C156%2C449%2C626%2C564%2C628%2C565%2C228%2C283%2C924%2C853%2C233%2C288%2C632%2C293%2C636%2C566%2C634%2C964%2C238%2C182%2C662%2C453%2C960%2C968%2C423%2C922%2C935%2C714%2C128%2C862%2C611%2C135%2C321%2C716%2C243%2C456%2C248%2C722%2C469%2C942%2C253%2C718%2C642%2C724%2C643%2C576%2C939%2C936%2C644%2C961%2C819%2C813%2C172%2C199%2C132%2C733%2C646%2C184%2C648%2C524%2C915%2C361%2C134%2C362%2C652%2C364%2C174%2C732%2C328%2C366%2C258%2C734%2C656%2C144%2C654%2C146%2C336%2C463%2C263%2C528%2C268%2C923%2C532%2C738%2C944%2C578%2C176%2C537%2C534%2C742%2C536%2C866%2C429%2C369%2C433%2C744%2C178%2C186%2C436%2C925%2C136%2C869%2C343%2C746%2C158%2C926%2C439%2C466%2C916%2C112%2C664%2C111%2C826%2C298%2C542%2C927%2C967%2C846%2C443%2C299%2C917%2C582%2C544%2C474%2C941%2C754%2C446%2C698%2C666&s=NGDPD&grp=0&a=&pr.x=84&pr.y=17|title=GDP (current US$)|publisher=[[国际货币基金组织]]|accessdate=2014年10月10日|language=en|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1013203603/http://www.imf.org/external/pubs/ft/weo/2014/02/weodata/weorept.aspx?sy=2013&ey=2019&scsm=1&ssd=1&sort=country&ds=.&br=1&c=512%2C668%2C914%2C672%2C612%2C946%2C614%2C137%2C311%2C962%2C213%2C674%2C911%2C676%2C193%2C548%2C122%2C556%2C912%2C678%2C313%2C181%2C419%2C867%2C513%2C682%2C316%2C684%2C913%2C273%2C124%2C868%2C339%2C921%2C638%2C948%2C514%2C943%2C218%2C686%2C963%2C688%2C616%2C518%2C223%2C728%2C516%2C558%2C918%2C138%2C748%2C196%2C618%2C278%2C624%2C692%2C522%2C694%2C622%2C142%2C156%2C449%2C626%2C564%2C628%2C565%2C228%2C283%2C924%2C853%2C233%2C288%2C632%2C293%2C636%2C566%2C634%2C964%2C238%2C182%2C662%2C453%2C960%2C968%2C423%2C922%2C935%2C714%2C128%2C862%2C611%2C135%2C321%2C716%2C243%2C456%2C248%2C722%2C469%2C942%2C253%2C718%2C642%2C724%2C643%2C576%2C939%2C936%2C644%2C961%2C819%2C813%2C172%2C199%2C132%2C733%2C646%2C184%2C648%2C524%2C915%2C361%2C134%2C362%2C652%2C364%2C174%2C732%2C328%2C366%2C258%2C734%2C656%2C144%2C654%2C146%2C336%2C463%2C263%2C528%2C268%2C923%2C532%2C738%2C944%2C578%2C176%2C537%2C534%2C742%2C536%2C866%2C429%2C369%2C433%2C744%2C178%2C186%2C436%2C925%2C136%2C869%2C343%2C746%2C158%2C926%2C439%2C466%2C916%2C112%2C664%2C111%2C826%2C298%2C542%2C927%2C967%2C846%2C443%2C299%2C917%2C582%2C544%2C474%2C941%2C754%2C446%2C698%2C666&s=NGDPD&grp=0&a=&pr.x=84&pr.y=17|archive-date=2014年10月13日|dead-url=no}}</ref>早年特色為[[中小型企業]]眾多,經濟結構已經由[[工程學|高科技產業]]取代原先的[[勞力密集工業]],且農業在[[國內生產總值|GDP]]中的比重從1952年的35%下降到2%。至今形成[[服務業]]與高科技產業合計比例過半的形勢,但也面臨傳統產業快速外移(特別是中國大陸的「[[磁吸效應]]」)、[[炒樓|高房價]]問題。 |
|||
臺灣的[[电子工程|電子工業]]對世界經濟舉足輕重,大多數[[電腦]]電子零組件都在臺灣生產。由於臺灣的電子工業多為[[原廠委託設計代工|ODM]],除[[宏碁]]現為世界第四大電腦品牌、[[捷安特]]已成為世界知名高級腳踏車品牌外,[[華碩電腦|華碩]](全球最大的個人電腦主機板製造商)、[[友訊科技|友訊]]、[[趨勢科技]]、[[微星科技]]、[[長榮集團]]等未來仍有發展空間。[[國際貿易]]是臺灣的經濟命脈,[[日本]]和[[美國]]長久以來一直是臺灣前兩大貿易夥伴,但在2005年後退居二、三名,中國大陸成為臺灣進出口貿易第一地区,2006年進出口貿易國/地區前十名為:中國大陸、日本、美國、[[香港]]、[[韓國]]、[[新加坡]]、[[德國]]、[[馬來西亞]]、[[沙烏地阿拉伯]]、[[澳大利亞]],另有部分轉向[[歐洲]]和東南亞市場,臺灣也位列中國大陸、泰國、印度尼西亞、菲律賓、馬來西亞和越南的重要投資來源,在中國大陸有5萬多個臺資企業,長期居留中國大陸的[[臺灣商人|臺商]]及眷屬則有30至40萬人之多。 |
|||
根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佈的[[各國國內生產總值列表 (國際匯率)|2013年國內生產總值]],臺灣是全球中經濟規模第27大的國家或地区。<ref>{{cite web|url=http://www.imf.org/external/pubs/ft/weo/2014/02/weodata/weorept.aspx?sy=2013&ey=2019&scsm=1&ssd=1&sort=country&ds=.&br=1&c=512%2C668%2C914%2C672%2C612%2C946%2C614%2C137%2C311%2C962%2C213%2C674%2C911%2C676%2C193%2C548%2C122%2C556%2C912%2C678%2C313%2C181%2C419%2C867%2C513%2C682%2C316%2C684%2C913%2C273%2C124%2C868%2C339%2C921%2C638%2C948%2C514%2C943%2C218%2C686%2C963%2C688%2C616%2C518%2C223%2C728%2C516%2C558%2C918%2C138%2C748%2C196%2C618%2C278%2C624%2C692%2C522%2C694%2C622%2C142%2C156%2C449%2C626%2C564%2C628%2C565%2C228%2C283%2C924%2C853%2C233%2C288%2C632%2C293%2C636%2C566%2C634%2C964%2C238%2C182%2C662%2C453%2C960%2C968%2C423%2C922%2C935%2C714%2C128%2C862%2C611%2C135%2C321%2C716%2C243%2C456%2C248%2C722%2C469%2C942%2C253%2C718%2C642%2C724%2C643%2C576%2C939%2C936%2C644%2C961%2C819%2C813%2C172%2C199%2C132%2C733%2C646%2C184%2C648%2C524%2C915%2C361%2C134%2C362%2C652%2C364%2C174%2C732%2C328%2C366%2C258%2C734%2C656%2C144%2C654%2C146%2C336%2C463%2C263%2C528%2C268%2C923%2C532%2C738%2C944%2C578%2C176%2C537%2C534%2C742%2C536%2C866%2C429%2C369%2C433%2C744%2C178%2C186%2C436%2C925%2C136%2C869%2C343%2C746%2C158%2C926%2C439%2C466%2C916%2C112%2C664%2C111%2C826%2C298%2C542%2C927%2C967%2C846%2C443%2C299%2C917%2C582%2C544%2C474%2C941%2C754%2C446%2C698%2C666&s=NGDPD&grp=0&a=&pr.x=84&pr.y=17|title=GDP (current US$)|publisher=[[国际货币基金组织]]|accessdate=2014年10月10日|language=en}}</ref>早年特色為[[中小型企業]]眾多,經濟結構已經由[[工程學|高科技產業]]取代原先的[[勞力密集工業]],且農業在[[國內生產總值|GDP]]中的比重從1952年的35%下降到2%。至今形成[[服務業]]與高科技產業合計比例過半的形勢,但也面臨傳統產業快速外移(特別是中國大陸的「[[磁吸效應]]」)、[[炒樓|高房價]]問題。 |
|||
臺灣的[[电子工程|電子工業]]對世界經濟舉足輕重,大多數[[電腦]]電子零組件都在臺灣生產。由於臺灣的電子工業多為[[ODM]],除[[宏碁]]現為世界第四大電腦品牌、[[捷安特]]已成為世界知名高級腳踏車品牌外,[[華碩電腦|華碩]](全球最大的個人電腦主機板製造商)、[[友訊科技|友訊]]、[[趨勢科技]]、[[微星科技]]、[[長榮集團]]等未來仍有發展空間。[[国际贸易|國際貿易]]是臺灣的經濟命脈,[[日本]]和[[美國]]長久以來一直是臺灣前兩大貿易夥伴,但在2005年後退居二、三名,中國大陸成為臺灣進出口貿易第一地区,2006年進出口貿易國/地區前十名為:中國大陸、日本、美國、[[香港]]、[[韓國]]、[[新加坡]]、[[德國]]、[[馬來西亞]]、[[沙烏地阿拉伯]]、[[澳大利亞]],另有部分轉向[[歐洲]]和東南亞市場,臺灣也是中國大陸、泰國、印度尼西亞、菲律賓、馬來西亞和越南的主要投資來源,在中國大陸有5萬多個臺資企業,長期居留中國大陸的[[臺灣商人|臺商]]及眷屬則有30至40萬人之多。 |
|||
=== 人均GDP === |
=== 人均GDP === |
||
臺灣是一個由政府當局主管投資、和逐漸減少的國外投資引導的動態的[[資本主義]]經濟體,政府在經濟體系內扮演的角色逐步縮小。實施[[市場經濟]]後,不論投資、消費或儲蓄等皆能自由選擇,很多大型的國營[[銀行]]及企業逐步邁向私有化。過去30年內,平均年均[[經濟增長|經濟成長率]]達到8%,而出口導向政策賺取的[[ |
臺灣是一個由政府當局主管投資、和逐漸減少的國外投資引導的動態的[[資本主義]]經濟體,政府在經濟體系內扮演的角色逐步縮小。實施[[市場經濟]]後,不論投資、消費或儲蓄等皆能自由選擇,很多大型的國營[[銀行]]及企業逐步邁向私有化。過去30年內,平均年均[[經濟增長|經濟成長率]]達到8%,而出口導向政策賺取的[[外匯]]為工業化提供資金保證。臺灣的[[外匯儲備]]是世界第5。根據中華民國行政院主計處的統計顯示,臺灣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國民生產毛額]],在1961年是153美元,2013年已成長至20,925美元。如以購買力平價計算,則已達到41,539國際元<ref>{{cite web|url=http://www.imf.org/external/pubs/ft/weo/2014/02/weodata/weorept.aspx?sy=1980&ey=2019&scsm=1&ssd=1&sort=country&ds=.&br=1&pr1.x=31&pr1.y=13&c=528&s=NGDPDPC%2CPPPPC&grp=0&a=|title=Taiwan|publisher=[[國際貨幣基金組織]]|accessdate=2014年11月10日|language=en|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50323031121/http://www.imf.org/external/pubs/ft/weo/2014/02/weodata/weorept.aspx?sy=1980&ey=2019&scsm=1&ssd=1&sort=country&ds=.&br=1&pr1.x=31&pr1.y=13&c=528&s=NGDPDPC%2CPPPPC&grp=0&a=|archive-date=2015年3月23日|dead-url=no}}</ref>,與世界主要先進國家相當。主計處公布資料,2012年臺灣人民儲蓄總額占GDP為28.8%,投資總額占GDP只有19.2%,超額儲蓄高達9.6%。<ref>[林祖嘉,《速審服貿協議,提升投資信心》,《遠見雜誌》331期,2014年11月號]</ref>臺灣人勤奮工作,2002年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世界競爭力年報》指出臺灣人平均一年工作時數是2,282小時,臺灣工時世界排名第一<ref>{{cite web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80623233033/http://www.books.com.tw/magazine/item/cheers0904.htm |url=http://www.books.com.tw/magazine/item/cheers0904.htm |title=CHEERS工作人工作量大調查 不過勞,就失業? |date=2003年9月 |archivedate=2008年6月23日 |accessdate=2014年9月26日 |language=zh |deadurl=yes }}</ref>。2012年CNN援引勞委會和[[OECD]]的數據指出,臺灣人每年平均工作2,200小時,比日本、美國多出20%,和德國相比更高出35%<ref>{{cite web |author=鍾玉玨、朱芳瑤╱綜合報導 |url=http://tw.news.yahoo.com/%E5%A4%AA%E6%8B%9A%E5%91%BD-%E5%8F%B0%E7%81%A3%E9%81%8E%E5%8B%9E%E7%8F%BE%E8%B1%A1%E4%B8%8A%E4%BA%86-213000684.html |title=太拚命 臺灣過勞現象上了CNN |publisher=Tw.news.yahoo.com |date=2012-10-10 |accessdate=2017-05-26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1008183901/https://tw.news.yahoo.com/%E5%A4%AA%E6%8B%9A%E5%91%BD-%E5%8F%B0%E7%81%A3%E9%81%8E%E5%8B%9E%E7%8F%BE%E8%B1%A1%E4%B8%8A%E4%BA%86-213000684.html |archive-date=2016-10-08 |dead-url=no }}</ref>。臺灣的人均GDP在2020年突破3萬美元;2023年,根據國際財經月刊《全球金融雜誌》(Global Finance)公布的「2023 年全球最富裕國家」(World′s Richest Countries 2023)排名,台灣人均 GDP 為 73,344 美元,排世界第 14 名,遠高於日本(38 名)、韓國(30 名)<ref>{{Cite web|title=全球最富裕國家 2023 排名出爐!台灣人均 GDP 排 14 名大贏日韓|url=https://finance.technews.tw/2023/12/25/worlds-richest-countries/|website=TechNews 科技新報|language=zh-TW|access-date=2024-02-16|archive-date=2024-02-16|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40216130644/https://finance.technews.tw/2023/12/25/worlds-richest-countries/|dead-url=no}}</ref>。 |
||
=== |
=== 鐵道運輸 === |
||
{{ |
{{Main|臺灣鐵道運輸|臺灣捷運系統}} |
||
[[File:TaiPengKinMa map.png|thumb|臺灣主要都市地圖]] |
|||
[[臺灣行政區劃]]起始於[[明鄭時期]],現今主要根據中華民國《地方制度法》,劃分為1個[[省 (中華民國)|省]](即[[臺灣省]])、6個[[直轄市 (中華民國)|直轄市]]([[臺北市]]、[[新北市]]、[[桃園市]]、[[臺中市]]、[[臺南市]]、[[高雄市]]),其中臺灣省下轄11個[[縣 (中華民國)|縣]](含[[澎湖群島]][[澎湖縣]])、3個[[市 (中華民國)|市]]([[基隆市]]、[[新竹市]]、[[嘉義市]])。 |
|||
{| class="wikitable" |
|||
|+ |
|||
!時期 |
|||
!統治者 |
|||
!行政區 |
|||
|- |
|||
| rowspan="2" |明鄭時期 |
|||
|鄭成功 |
|||
|1府(承天府)、2縣(天興縣、萬年縣)、1司(澎湖安撫司) |
|||
|- |
|||
|鄭經 |
|||
|1府(承天府)、2州(天興州、萬年州)、3司(澎湖安撫司、南路安撫司、北路安撫司) |
|||
|- |
|||
| rowspan="5" |清領時期 |
|||
|康熙 |
|||
|1府(臺灣府)、3縣(鳳山縣、臺灣縣、諸羅縣) |
|||
|- |
|||
|雍正 |
|||
|1府(臺灣府)、4縣(鳳山縣、臺灣縣、諸羅縣、彰化縣)、2廳(淡水廳、澎湖廳) |
|||
|- |
|||
|嘉慶 |
|||
|1府(臺灣府)、4縣(鳳山縣、臺灣縣、嘉義縣、彰化縣)、3廳(淡水廳、澎湖廳、噶瑪蘭廳) |
|||
|- |
|||
|光緒 |
|||
|2府(臺灣府、臺北府)、8縣(淡水縣、宜蘭縣、新竹縣、鳳山縣、臺灣縣、嘉義縣、彰化縣、恆春縣)、4廳(澎湖廳、基隆廳、埔里社廳、卑南廳) |
|||
|- |
|||
|光緒(臺灣建省) |
|||
|3府(臺北府、臺灣府、臺南府)、1州(臺東直隸州)、11縣(淡水縣、宜蘭縣、新竹縣、苗栗縣、鳳山縣、臺灣縣、嘉義縣、雲林縣、安平縣、彰化縣、恆春縣)、3廳(澎湖廳、基隆廳、埔里社廳) |
|||
|- |
|||
| rowspan="4" |日治時期 |
|||
|明治天皇 |
|||
(縣制) |
|||
|3縣(臺北縣、臺中縣、臺南縣)、4廳(宜蘭廳、臺東廳、澎湖廳、恆春廳) |
|||
|- |
|||
|明治天皇 |
|||
(廳制) |
|||
|20廳(臺北廳、基隆廳、深坑廳、宜蘭廳、桃仔園廳、新竹廳、苗栗廳、臺中廳、彰化廳、南投廳、斗六廳、嘉義廳、鹽水港廳、臺南廳、鳳山廳、蕃薯藔廳、阿猴廳、恆春廳、臺東廳、澎湖廳) |
|||
|- |
|||
|明治天皇 |
|||
(廳制裁撤後) |
|||
|12廳(臺北廳、宜蘭廳、桃園廳、新竹廳、臺中廳、南投廳、嘉義廳、臺南廳、阿緱廳、臺東廳、花蓮港廳、澎湖廳) |
|||
|- |
|||
|明治天皇 |
|||
(州制) |
|||
|5州(臺北州、新竹州、臺中州、臺南州、高雄州)、3廳(花蓮港廳、臺東廳、澎湖廳) |
|||
|- |
|||
|戰後時期 |
|||
|中華民國 |
|||
|6直轄市(臺北市、新北市、桃園市、臺中市、臺南市、高雄市)、3市(基隆市、新竹市、嘉義市)、11縣 |
|||
|} |
|||
{| class="wikitable" |
|||
|+臺灣[[六都]]([[直轄市 (中華民國)|中華民國直轄市]]) |
|||
|- |
|||
! 城市 !! 英文 !! 人口 !! 面积 |
|||
|- |
|||
| [[臺北市]] || Taipei City || 2,687,629 || 271.7997 |
|||
|- |
|||
| [[新北市]] || New Taipei City || 3,984,051 || 2,052.5667 |
|||
|- |
|||
| [[桃園市]] || Taoyuan City || 2,171,127 || 1,220.9540 |
|||
|- |
|||
| [[臺中市]] || Taichung City || 2,778,182 || 2,214.8968 |
|||
|- |
|||
| [[臺南市]] || Tainan City || 1,886,267 || 2,191.6531 |
|||
|- |
|||
| [[高雄市]] || Kaohsiung City || 2,777,873 || 2,951.8524 |
|||
|} |
|||
=== 交通运输 === |
|||
{{Main|臺灣交通}} |
|||
==== 鐵路 ==== |
|||
{{Main|臺灣鐵路運輸}} |
|||
[[File:Taiwan-HighSpeedRail-700T-testrun-2006-0624.jpg|thumb|臺灣高速鐵路700T型列車]] |
[[File:Taiwan-HighSpeedRail-700T-testrun-2006-0624.jpg|thumb|臺灣高速鐵路700T型列車]] |
||
臺灣早期的[[臺灣鐵 |
臺灣早期的[[臺灣鐵道運輸|鐵道運輸]],是以人力為動力的軌道輕便臺車,為日治時代所建造的,路線綿延全臺,至今鐵道和車體仍然沿用;目前臺灣主要的鐵路系統為[[台灣鐵路|臺鐵]],由[[臺灣鐵路管理局]]負責營運。臺鐵的路線主要包括[[西部幹線]]、[[北迴線|北迴鐵路]]、[[南迴線|南迴鐵路]]、[[東部幹線]]。合計環島一週。主要的列車型號包括負責長途客運的[[自強號列車|自強號]]及[[莒光號列車|莒光號]],以及負責城際通勤運輸的[[臺鐵區間車|區間車]]等。現在還有由傾斜式電聯車所執行的「[[太魯閣列車]]」以及「[[普悠瑪列車]]」,主要服務臺灣東部的運輸需求。 |
||
2007年2月1日,臺北至高雄的[[臺灣高速鐵路]]開始營運,是臺灣第一個、也是規模最大的[[民間興建營運後轉移模式|民間興建營運後轉移模式(BOT)]]建設案。其車體技術採用日本的[[新幹線]]系統,是此系統第一次將技術輸出日本以外地區,但軌道等土建設施是使用部分的[[歐洲]]系統。從全程只需90-120分鐘,形成臺灣西部南北一日生活圈。高鐵的出現強烈衝擊臺灣西部城際航線的生存與經營。在臺灣糖業,林業與礦業的繁盛期,還有專門鐵路進行運輸。[[臺灣糖業鐵路]]在1980年代後,因公路運輸的興盛,大部分都已經停止營運。而林業鐵路還有[[阿里山森林鐵路]]、[[太平山森林鐵路]]以及烏來的[[烏來臺車|臺車線]]尚在動態運行。煤礦鐵路絕大多數因礦場荒廢而消失於荒野之中,部分因道路興建而消失,目前仍然保持動態運行的煤礦鐵路是位於新北市[[平溪區]]的臺灣煤礦博物館。另外位於新北市金瓜石礦山於採金時期也擁有許多的臺灣礦業鐵道,但在1950年代後,由於採金成本日益提高,再加上礦脈枯竭,因此隨著礦坑的關閉,礦業鐵道也走入了歷史,目前僅剩仍然在運行中的礦業鐵道為臺陽合金公司所屬的九號礦業鐵道。 |
|||
除了臺鐵之外,另一個[[城际铁路|服務城際運輸需求]]的鐵路系統為[[台灣高鐵|台灣高速鐵路]](高鐵),於2007年2月1日開始營運,是臺灣第一個、也是規模最大的[[民間興建營運後轉移模式|民間興建營運後轉移模式(BOT)]]建設案。其技術主要採用日本的[[新幹線]]系統,是此系統第一次將技術輸出日本以外地區,但軌道等土建設施使用部分歐洲系統。高鐵旅行全程只需一個半至兩個小時,形成[[臺灣西部]]南北一日生活圈。高鐵的出現強烈衝擊臺灣西部城際航線的生存與經營,亦使臺鐵從原本的中長程運輸功能進行轉型,例如[[臺鐵捷運化]]政策的推出。 |
|||
臺灣的[[城市軌道交通]]([[地鐵]])系統,稱為「[[捷運]]」,1996年3月28日開通第一條路線[[木柵線]](今[[文湖線]]一部分)。目前有[[臺北捷運]]、[[新北捷運]]、[[桃園捷運]]([[桃園機場捷運]])、[[臺中捷運]]、[[高雄捷運]]等5個捷運系統,其中第一個及運量最大者為臺北捷運。[[基隆捷運]]與[[臺南捷運]]目前亦在規劃中。 |
|||
==== 捷運 ==== |
|||
{{Main|臺灣捷運系統}} |
|||
在臺灣糖業,林業與礦業的繁盛期,還有專門鐵路進行運輸。[[臺灣糖業鐵路]]在1980年代後,因公路運輸的興盛,大部分都已經停止營運。而林業鐵路還有[[阿里山森林鐵路]]、[[太平山森林鐵路]]以及烏來的[[烏來臺車|臺車線]]尚在動態運行。煤礦鐵路絕大多數因礦場荒廢而消失於荒野之中,部分因道路興建而消失,目前仍然保持動態運行的煤礦鐵路是位於新北市[[平溪區]]的臺灣煤礦博物館。另外位於[[新北市]][[金瓜石]]礦山於採金時期也擁有許多的臺灣礦業鐵道,但在1950年代後,由於採金成本日益提高,再加上礦脈枯竭,因此隨著礦坑的關閉,礦業鐵道也走入歷史,目前僅剩仍然在運行中的礦業鐵道為臺陽合金公司所屬的九號礦業鐵道。 |
|||
為改善[[臺北都會區]]交通問題,1996年3月28日的開通了第一條[[捷運]]路線[[木柵線]](今[[文湖線]]一部分)後,[[臺北捷運]]至今已有文湖線、[[淡水信義線]]、[[松山新店線]]、[[中和新蘆線]]、[[板南線]]五條幹線,與興建中的[[環狀線 (台北捷運)|環狀線]]、[[萬大線]],形成密集的捷運路網,累積運量已突破10億人次,為目前臺灣規模最大的捷運系統。[[高雄都會區]]的[[高雄捷運]][[高雄捷運紅線|紅線]]於2008年3月9日通車,為臺灣第一條連結機場的捷運路線,[[高雄捷運橘線]]則在2008年9月21日正式通車營運,皆以高運量系統興建,中運量規格營運,提供高雄市郊區大眾運輸服務,並計畫延伸至[[臺南市]]、[[屏東縣]]部分地區,累積運量已於2012年7月28日突破2億人次。目前正在規劃[[高雄捷運黃線]],預計於2021年動工,2028年完工,高雄[[環狀輕軌]]第一階段工程於2013年6月4日動工,採無架空線供電系統,於2015年10月16日開始試營運,為臺灣第一條[[輕軌運輸系統]]。[[桃園機場捷運]]於2017年3月2日正式通車,是[[桃園捷運]]的首條營運路線,由中央政府全額補助興建,以提供機場聯外交通為主要目的,並兼具[[桃園]]與[[臺北]]間的通勤運輸功能。 |
|||
=== 公路運輸 === |
|||
{{Main|臺灣公路}} |
{{Main|臺灣公路}} |
||
[[File:Northbound lane of Taichung JCT on the Taiwan No1 National Highway.JPG|thumb|[[中山高速公路]]]] |
[[File:Northbound lane of Taichung JCT on the Taiwan No1 National Highway.JPG|thumb|[[中山高速公路]](圖為位於[[臺中市]][[神岡區]]的[[台中系統交流道]]北側)]] |
||
臺灣有縱貫[[臺灣西部走廊|西部走廊]]的[[中山高速公路]](國道1號)、[[福爾摩沙高速公路]](國道3號),以及橫跨東、西部的[[蔣渭水高速公路]](國道5號)等三條南北高速公路。而[[臺灣省道|省道]]更遍佈全島,許多[[臺灣客運公司列表|客運公司]]專門經營臺灣各大都市間的公路客運運輸。過去這項工作是由公營的[[臺灣汽車客運公司]]負責,1990年代開始,民營業者開始以低票價及豪華設備服務為號召,大量搶佔原本由臺汽一家獨佔的市場地位。為了提升競爭力,2001年後,臺汽民營化,並更名為[[國光客運]]。目前臺灣西部的長途公路運輸以國光客運、[[統聯客運]]及[[和欣客運]]為主。 |
臺灣有縱貫[[臺灣西部走廊|西部走廊]]的[[中山高速公路]](國道1號)、[[福爾摩沙高速公路]](國道3號),以及橫跨東、西部的[[蔣渭水高速公路]](國道5號)等三條南北高速公路。而[[臺灣省道|省道]]更遍佈全島,許多[[臺灣客運公司列表|客運公司]]專門經營臺灣各大都市間的公路客運運輸。過去這項工作是由公營的[[臺灣汽車客運公司]]負責,1990年代開始,民營業者開始以低票價及豪華設備服務為號召,大量搶佔原本由臺汽一家獨佔的市場地位。為了提升競爭力,2001年後,臺汽民營化,並更名為[[國光客運]]。目前臺灣西部的長途公路運輸以國光客運、[[統聯客運]]及[[和欣客運]]為主。 |
||
=== 航空運輸 === |
|||
{{main|臺灣機場}} |
{{main|臺灣機場}} |
||
臺灣 |
臺灣有[[臺灣桃園國際機場|桃園]]、[[高雄國際機場|高雄小港]]2個主要國際機場,以及[[臺北松山機場|臺北松山]]、[[臺中清泉崗機場|臺中清泉崗]]2個次要國際機場,多數大城與多數離島地區亦設有[[臺灣機場|機場]]如[[花蓮機場|花蓮北埔]]、[[臺東機場|臺東豐年]]、[[澎湖機場|澎湖馬公]]、[[金門機場|金門]]、[[馬祖南竿機場|馬祖南竿]]等。臺灣本島的各大都市間、以及和各離島之間,皆有常態班機往來,形成便利的航空網,但聯絡本島兩大都市的[[北高航線]]已因不敵高鐵競爭而停航。臺灣最主要的航空業者是[[中華航空]]及[[長榮航空]],前兩者加上[[星宇航空]]被合稱為「航空三雄」<ref>[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10871/7156996 航空三雄上月營收高飛] {{Wayback|url=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10871/7156996 |date=20230603123648 }} - 經濟日報 2023.05.10</ref>;除此之外,還有[[遠東航空|遠東]]、[[立榮航空|立榮]]、[[華信航空|華信]]、[[德安航空|德安]]、[[臺灣虎航|虎航]]等航空公司。 |
||
=== 海上運輸 === |
|||
{{main|臺灣港口}} |
{{main|臺灣港口}} |
||
臺灣主要的[[臺灣港口|國際商港]]有[[高雄港]]、[[基隆港]]、[[臺中港]] |
臺灣主要的[[臺灣港口|國際商港]]有[[高雄港]]、[[基隆港]]、[[臺中港]]與[[花蓮港]],另外還有1970年代開闢的[[蘇澳港]]、1990年代開闢的[[臺北港]]、以及歷史悠久的[[臺南市|臺南]][[安平港]]。高雄港是其中最大的港口,負責臺灣60%以上的貨物裝卸與75%以上的貨櫃裝卸<ref>Ettday:高市/16號碼頭新建流行音樂中心 高雄港工會反對釋出</ref>。目前在臺灣與澎湖、金門等離島之間,船舶依然是主要的[[交通工具]]。臺灣到澎湖列島之間的船舶有[[臺華輪]](高雄港)、今日之星(臺南安平港)、滿天星客輪([[嘉義縣|嘉義]][[布袋港]])。每日均有航班。臺東[[富岡漁港|富岡港]]到[[蘭嶼鄉|蘭嶼]]和[[綠島鄉|綠島]]之間也有航班。臺灣本島到[[金門縣|金門]]之間的航班則是從高雄港出發的金門快輪,到[[馬祖列島|馬祖]]之間,則有從基隆港出發的臺馬輪和合富快輪及臺馬之星。另外可以從金門與馬祖以[[小三通]]方式直接搭船前往[[廈門市|廈門]]。 |
||
== 人口 == |
|||
{{Main|臺灣人|臺灣人口|臺灣族群}} |
|||
[[File:1670 Formosans by Dutch 荷蘭人所繪福爾摩沙人之長老與常民.gif|thumb|1670[[荷蘭人]]所繪[[福爾摩沙人]]之長老與常民]] |
|||
[[File:Austronesian languages.PNG|left|thumb|[[臺灣原住民族]]與廣泛分布的[[南島語族]]關係密切]] |
|||
臺灣目前總人口約{{ROCCPD|subdivision=臺灣島}}人({{ROCCPD|TXT=date}}底統計)<ref name="taiwan-popstat">{{cite web|url=http://www.ris.gov.tw/346|title=人口統計資料|publisher=[[中華民國內政部|中華民國內政部戶政司]]|language=zh-tw|access-date=2016-04-27|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50924091304/http://www.ris.gov.tw/346|archive-date=2015-09-24|dead-url=no}}</ref>,可分為5大族群:[[臺灣閩南人|漢族閩南人]]([[河洛人]])<ref name="ReferenceA">[[中華民國教育部]]審定之[[國民中學]][[歷史]]教科書使用'''閩南人'''一詞,為一他稱詞,此族群自稱臺灣人、本省人、Holo人、蕃薯仔。</ref>、[[臺灣客家人|漢族客家人]]、[[臺灣外省人|外省人]]、[[臺灣原住民族|原住民族]]、[[臺灣新住民|新住民]]。在臺灣活動已有約八千年之久的原住民族(未納入[[平埔族]]血統者)約佔總人口2.36%(554,585人)<ref>[http://sowf.moi.gov.tw/stat/month/list.htm 內政統計月報] {{Wayback|url=http://sowf.moi.gov.tw/stat/month/list.htm |date=20141026121339 }}, [[中華民國內政部|內政部統計處]], 2014/08</ref>,其餘絕大多數為[[漢人]]。其中又分為「本省人」以及「外省人」。[[本省人]]主要為[[閩南人]](河洛人)<ref name="ReferenceA"/>(65.5%-70.5%)和客家人(17.5%-23.5%)。<ref>[http://homepage.ntu.edu.tw/~psc/C2004paper/6-3.pdf 徐富珍、陳信木,臺灣當前族群認同狀況比較分析臺灣人口學會2004年年會暨「人口、家庭與國民健康政策回顧與展望」研討會論文] {{Wayback|url=http://homepage.ntu.edu.tw/~psc/C2004paper/6-3.pdf |date=20170809052444 }}, 2004</ref><ref name="行政院客家委員會99年至100年全國客家人口基礎資料調查研究">{{cite web |url=http://www.hakka.gov.tw/dl.asp?fileName=1521131271.pdf |title=行政院客家委員會99年至100年全國客家人口基礎資料調查研究 |format=PDF |date= |accessdate=2017-05-26 |deadurl=yes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304214938/http://www.hakka.gov.tw/dl.asp?fileName=1521131271.pdf |archivedate=2016-03-04 |df= }}</ref>外省人是指1945~1949年跟隨中華民國政府來臺的新移民以及其後代。由於混居及通婚,目前除了在部分地區(如[[眷村]])外,兩者已不易分辨。客家人主要分佈於北部的臺北市,新北市,[[桃園市]],[[新竹縣]],[[苗栗縣]],中部的[[南投縣]],[[臺中市]],南部的[[高雄市]],[[屏東縣]][[六堆]]及東部的[[花東縱谷]]等[[客家地區]]為主要分布地區。另外在北部的宜蘭,中部的彰化雲林,南部的嘉義、臺南市丘陵地有零星客家聚落分佈。閩南人則分佈在臺灣各縣市。臺灣的客家人口不如閩南人口,源於1684年,清朝康熙帝依施琅的建議,公佈嚴格限制漢人渡臺的「[[渡臺禁令]]」,其中第三條禁令係因「惠潮之民多與鄭氏相通」([[粵東]]人在明朝疆域內屢次幫助鄭軍對抗清軍)而產生。「渡臺禁令」時嚴時寬,直到1788年渡臺禁令更改,不需憑證可舉家遷徙入台大量開墾移民,攜眷渡台的漢人大幅倍增。最終於1875年2月福建巡撫沈葆楨的提議廢止。另外福建與臺灣的距離比較接近,乘地利之便,閩南人因而成為臺灣人口最多的族群。 |
|||
中華民國政府(主管機關為[[中華民國原住民族委員會]])沿襲歷史上的稱法將臺灣原住民族粗略劃分為[[高山族]]和平埔族兩大類,而傳統所稱的「高山族」實則包含至少16個部族,其中傳統9族包含原統稱為高山族的[[泰雅族]]、[[阿美族]]、[[布農族]]、[[卑南族]]、[[排灣族]]、[[魯凱族]]、[[鄒族]]、[[賽夏族]]及蘭嶼上的[[達悟族]](舊稱雅美族),近年[[太魯閣族]]、[[賽德克族]]由泰雅族劃分出來、[[撒奇萊雅族]]由阿美族劃分出來、[[拉阿魯哇族]]及[[卡那卡那富族]]由鄒族劃分出來<ref>{{cite web|title=行政院核定拉阿魯哇族及卡那卡那富族為原住民族第15族及第16族|url=http://www.ipd.taichung.gov.tw/ct.asp?xItem=1144529&ctNode=1425&mp=125010|website=中華民國台中市政府原住民族委員會|language=zh-tw|url-status=dead|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1016024908/http://www.ipd.taichung.gov.tw/ct.asp?xItem=1144529&ctNode=1425&mp=125010|archive-date=2016-10-16|accessdate=2016-02-25}}</ref>。屬於平埔族的則有[[邵族]]與[[噶瑪蘭族]]也獲得承認。原民會在介紹臺灣原住民族與世界[[南島語系]]民族的關係時表明「[[臺灣南島語族|臺灣原住民族]]屬於南島語系。1975年,施得樂和馬爾克發表一篇論文,認為臺灣是南島語最有可能的發源地,是目前學界比較盛行的說法<ref>{{cite web|url=http://www.ianthro.tw/p/49|title=南島民族的起源地|publisher=中央研究院|accessdate=2016年2月25日|language=中文|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303193941/http://www.ianthro.tw/p/49|archive-date=2016年3月3日|dead-url=no}}</ref>。南島民族是世界上分佈最廣的民族;分佈地區西起[[非洲]]東南的[[馬達加斯加島]],越過[[印度洋]]直抵[[太平洋]]的[[復活節島]];北起臺灣,南到[[紐西蘭]]。臺灣是南島語族分佈的最北端。臺灣原住民族共有十九個部族,可略區分為高山族和平埔族。原住民族目前保有自己的語言、風俗習慣和部落結構,不過也正面臨急速現代化的問題。平埔族則大多已失去原有的語言和習俗。」<ref>{{cite web|url=http://www.apc.gov.tw/portal/docList.html?CID=49744114ECE41D1F|title=臺灣原住民族與世界南島語系民族的關係|publisher=中華民國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accessdate=2014年4月10日|language=中文|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10701174804/http://www.apc.gov.tw/portal/docList.html?CID=49744114ECE41D1F|archive-date=2011年7月1日|dead-url=yes}}</ref> |
|||
== 文化 == |
|||
{{Main|臺灣文化}} |
|||
由於經濟自由化以及國際貿易,近年東亞各地許多族群來臺工作,其中以東南亞人民為主,例如一些[[外籍勞工]](如:[[菲律賓]]勞工、[[泰國]]勞工、[[印尼]]勞工、[[越南]]勞工)、幫傭看護(如:菲律賓幫傭、印尼幫傭、越南幫傭)等,還有一些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的偷渡者。近年來,部分臺灣男子與[[東南亞]]或大陸女子通婚,她們在臺灣一般被稱呼為「[[外籍配偶 (臺灣)|外籍新娘]]」(外籍女性配偶)或大陸新娘、中國新娘(中國大陸女性配偶)以及其婚生子女的新住民族群,已經隱然形成。因此這些女性希望社會能正視她們為[[新移民女性]]。現在無論官方或民間皆呼籲視之為第五大族群並以[[新住民]]稱之。 |
|||
[[File:Starting.jpg|thumb|鹽水蜂炮]] |
|||
臺灣人從[[出生|出世]]、[[做十六歲|成年禮]]、[[婚禮]]、[[壽禮]]至[[喪禮]]與[[祭禮]],伴隨一套嚴謹的生命禮俗、祭儀與禁忌。順應[[節日|歲時]][[節氣|節令]],傳承了以[[農曆|舊曆]]、[[台灣文化|傳統]][[台灣宗教|宗教]][[台灣民間信仰|信仰]]作為基礎的的正三大節:[[臺灣新年|廿九暝]]、[[中元節|七月半]]與[[清明]](亦或三月初三);而[[臺灣端午節|端午]]、[[中秋節 (華人)|中秋]]與[[重陽節|重陽]]則為節慶三大節。臺灣各地隨著不種的移民與風俗,匯聚著深具特色的民俗祭禮與慶典,如每年一度的迎[[媽祖]][[北港鎮 (臺灣)|北港]][[三月十九]]、[[元宵節]]著名的地方民俗活動[[苗栗𪹚龍|苗栗{{僻字|𪹚|左火右旁}}龍]]、[[鹽水蜂炮]]、[[王爺神|王爺]]遶境儀式的[[東港迎王平安祭典]]、[[中元節與盂蘭盆節 (華人)|中元普渡]]時的[[頭城鎮|頭城]][[搶孤]]、[[三峽祖師廟]][[神豬]]比賽等。由於臺灣廟宇香火鼎盛,因此由中國流傳而來的廟宇文化在臺灣發揚光大,臺灣的[[城隍]],[[媽祖]],[[關聖帝君]]等祭典活動成為臺灣特殊文化,神祇陣頭結合武學和藝術的[[八家將]]、[[宋江陣]]、[[舞龍]][[舞獅]]民俗表演變成臺灣特殊技藝文化,著名有[[明華園戲劇團|明華園]]、[[霹靂布袋戲]]、[[九天民俗技藝團]]等,其中有些表演團體已邁向國際舞臺<ref>[[臺灣傳統戲劇表演團體列表]]</ref>。在神祇誕辰則常出[[神功戲|酬神戲]]如[[歌仔戲]]、[[布袋戲]]、戶外電影等,但近期有被[[電子花車]]或康樂隊取代趨勢。 |
|||
===遺傳學=== |
|||
傳統民眾頗盛行採信[[農民曆]],並依所載吉辰良時作為房屋落成、新店開張,或婚喪喜慶...等日常活動之準則,也會依其生肖沖卦作為婚姻參考。由於民間盛行[[安太歲習俗]],不少民眾在[[臺灣新年|新春]]期間會依農民曆所載衝犯[[太歲]]的生肖而到寺廟請求安太歲並安置[[光明燈]],再由[[寺廟]]代為舉行祭祀活動,以趨吉避凶。<ref>{{Cite web |url=http://nirc.encntc.edu.tw/chonhin/2/2-8.htm |title=農民曆與春牛圖 |access-date=2010-05-21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90303225108/http://nirc.encntc.edu.tw/chonhin/2/2-8.htm |archive-date=2009-03-03 |dead-url=yes }}</ref> |
|||
[[File:1 asia.png|thumb|350px|臺灣漢人的[[常染色体|-{zh-hans:常;zh-tw:體;zh-hk:常}-染色體]](所有父系母系基因)介於北京與廣東的漢人之間,與臺灣原住民[[阿美族]]和[[泰雅族]]明顯不同<ref>{{cite journal|title=Resolving the ancestry of Austronesian-speaking populations|url=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00439-015-1620-z|access-date=2023-09-09|archive-date=2023-12-11|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1211202758/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00439-015-1620-z|dead-url=no}}</ref>]] |
|||
根據[[林媽利]]教授關於[[臺灣人]]血液成分之研究,臺灣原住民族的祖先是在1萬5000年前[[冰河時期]]結束之前,從[[東南亞]]島嶼等地遷徙至臺灣,佔全臺91%的閩客族群中85%有原住民族血統,並推估90%以上的人有中國南方[[百越|百越族]]血統<ref>{{cite journal|author=林媽利|title=再談85%帶原住民的基因|journal=台灣社會研究季刊|url=http://www.hi-on.org.tw/bulletins.jsp?b_ID=82884|date=2008年8月28日|accessdate=2014年10月5日|language=zh|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1006154451/http://www.hi-on.org.tw/bulletins.jsp?b_ID=82884|archive-date=2014年10月6日|dead-url=yes}}</ref>,不是純北方漢人的後代,反倒與東南亞較相近。所以臺灣人可說是東亞大陸/[[中南半島]]、原住民族、南方漢人,以及東南亞島嶼等地人種混血的結果。<ref>{{cite news |url=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5/6719066.shtml#ixzz2HWAc3Vdf |title=臺灣血液之母 林媽利一滴血幫你找祖先 |publisher=聯合新聞網 |date=2011-11-15 |deadurl=yes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31223235446/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5/6719066.shtml#ixzz2HWAc3Vdf |archivedate=2013-12-23 |accessdate=2013-02-06 }}</ref><ref>{{cite news|url=http://gb.udndata.com/gb/mag.udn.com/mag/people/storypage.jsp?f_ART_ID=354361&kdid=AR10&r=3|title=台湾血液之母 林妈利一滴血帮你找祖先|access-date=2015-01-10|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1231094647/http://gb.udndata.com/gb/mag.udn.com/mag/people/storypage.jsp?f_ART_ID=354361&kdid=AR10&r=3|archive-date=2014-12-31|dead-url=no}}</ref>{{citation needed|但是由於對台灣原住民血統採用“絕對寬鬆”標準而對於漢族血統採用“絕對嚴格”標準,以及採取[[平埔族群|平埔族]]樣本時不需要檢驗者提供身份依據、確認其純正血統,這一研究也被認為是操弄數據;而實際上根據林媽利自己的研究,如果對原住民血統採取“絕對嚴格”標準則僅有1.5%攜帶其所依據的原住民基因}}<ref>林媽利等,2007,〈永恆的西拉雅族—遺傳基因的研究〉。《再現西拉雅—2007 台南地區平埔族群學術研討會》,頁 1-22。台南:台南縣政府。2007/11/24。</ref>{{Failed verification}}。 |
|||
== 社會 == |
|||
=== 曆法與節日 === |
=== 曆法與節日 === |
||
{{Main|民國紀年|中華民國節日與歲時列表}} |
{{Main|民國紀年|中華民國節日與歲時列表}} |
||
臺灣現行的政府機關文書均採用[[民國紀年]],通用曆法主要為國際慣用的[[公曆]],民間亦通行[[農曆]],並以民國紀年與[[西元紀年]]並行使用。民國元年即1912年(民國前一年為1911年)。 |
|||
紀念日及節日依據《[[s:紀念日及節日實施辦法 (民國101年)|紀念日及節日實施辦法]]》並彈性實行「[[週休二日]]」。 |
紀念日及節日依據《[[s:紀念日及節日實施辦法 (民國101年)|紀念日及節日實施辦法]]》並彈性實行「[[週休二日]]」。 |
||
=== |
=== 語言文字 === |
||
{{Main|臺灣 |
{{Main|中華民國國語文|臺灣語言|臺灣漢語}} |
||
臺灣人大多使用傳統的[[正體中文]]。由於[[義務教育]]的落實與戰後初期的強制推廣,[[中華民國國語]]是目前臺灣人之間最通行的主要語言,另外次要常見的語言為[[臺語]]、[[臺灣客家語|客家話]]、[[阿美語]]、[[排灣語]]、[[泰雅語]]與其他[[臺灣原住民族諸語]],由於中華民國政府與民間非常注重英語教育,且因日本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統治臺灣的影響使部分年長者普遍能說[[日語]],因此常見使用外國語言為[[英語]]和日語,本土語言與[[文字]]也大量吸收不少這些外來語,即使臺灣人使用與其他華人區域使用相同語言,但仍有相當不同差異<ref>參照[[國語#臺灣本土語言|國語]]條目</ref>。臺灣也保留了原始族群、原有省份的語言、方言與外來語言,如臺灣原住民族各族的語言、臺語、客家語以及戰後移民和新住民所帶來的各種[[漢語方言|漢語變體]]與其他語言,其中以臺語與客家話為大宗,而平埔族由於與漢人[[異族通婚|通婚]],加上生存壓力,其語言大多已幾乎消失殆盡。<ref>方南強,《大家來說臺灣母語》,臺北,時報</ref> |
|||
臺灣現行學制實施12年國教<ref name="Taiwan-Education">[https://archive.is/20120731065336/http://www.gio.gov.tw/info/taiwan-story/education/edown/3-1.htm The Story of Taiwan-Education Taiwan's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and Present Situation]. [[行政院新聞局]]. [2014年3月18日] {{en}}.</ref><ref>{{Cite book | author = Grace Mak和Gerard Postiglione | title = Asian Higher Education: An International Handbook and Reference Guide | location = 美國西港(Westport) | publisher = [[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 | date = 1997年3月25日 | pages = 第346頁至第348頁 | ISBN = 978-0313289019 | accessdate = 2014年3月18日 | url = 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id=RTE8KCespeEC&printsec=frontcover&hl=zh-TW#v=onepage&q&f=false | language = en }}</ref>。各級學制為[[國民小學]]6年制、[[國民中學]]3年制,[[高級中學]]3年制(含[[高級職業學校]])、一般大學4年制,部份大學法律系所、建築系所、獸醫學系為5年制,牙醫系為6年制,醫學系為6年制。[[职业教育|技職教育]]體制有五年制專科學校([[專科學校|五專]])、二年制專科學校([[二年制專科學校|二專]])、二年制技術校院([[科技大學 (學制)|二技]])與四年制的科技大學及技術學院([[科技大學 (學制)|四技]]),大學可設置[[研究所]],培育[[碩士]]及[[博士]]等研究人才。<ref name = "教育制度">[[中華民國教育部]]. [http://www.ey.gov.tw/state/News_Content3.aspx?n=42A7D3EECD8AAAF3&sms=B2F097B8B70D4221&s=42737166FAA136C1 教育制度]. [[行政院]]. 2014年3月25日 [2014年2月23日] {{zh-tw}}.</ref><ref>[[中華民國教育部]]. [http://www.ey.gov.tw/state/News_Content3.aspx?n=42A7D3EECD8AAAF3&sms=B2F097B8B70D4221&s=D4D1E7B8F46490D3 教育發展]. [[行政院]]. 2014年4月2日 [2014年2月23日] {{zh-tw}}.</ref> |
|||
==== 與其他華人區域的用字差異 ==== |
|||
臺灣的高等教育相當發達<ref>[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40619/418994/ 亞洲百大大學排名 台灣13所上榜]. 《[[蘋果日報 (台灣)|蘋果日報]]》. 2014年6月19日 [2014年2月23日] {{zh-tw}}.</ref>,已有172所[[臺灣大專院校列表|大學院校]],分別提供重理論的普通大學、與重實務的科技大學或技術學院。臺灣每年有14萬名考生參加1月底或2月初的[[大學學測]],有7萬名考生參加7月1日到7月3日的[[大學指考]];九十九年大學指考分發結果,學生錄取率達94.87%。另有16萬名考生參加4月中的[[四技二專統測]],九十九年四技二專日間部登記分發結果,學生錄取率為85.44%。臺灣有153所大學院校設有[[研究所]],但是每年也有許多學生選擇出國留學,包括平均每年赴[[美國]]留學的1.3萬人<ref>{{Cite web |url=http://epaper.edu.tw/e9617_epaper/topical.aspx?topical_sn=181 |title=教育部電子報304期 數字看教育 留學人數創新高 |access-date=2011-04-22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11001142535/http://epaper.edu.tw/e9617_epaper/topical.aspx?topical_sn=181 |archive-date=2011-10-01 |dead-url=yes }}</ref>。 |
|||
中華民國政府所推行的[[國語]](1909年被清政府稱為「官話」)是1923年中華民國教育部[[国语统一筹备会]]第五次会议决定基于现代[[北方官话]]的[[白话文]]语法和[[北京话]]语音制定,1932年经中華民國教育部颁布《[[國語一字多音審訂表#制訂背景|国音常用字汇]]》后,被採納为中華民國的官方语言,目前在華人世界均为通行语言之一,也是东南亚及其他海外华人群体广泛采用的共通口语或[[书面语]]。1945年以後,臺灣住民(閩、客、原)在接受[[國民政府]]國語教育的過程中,國語深受[[臺灣語言]]的影響,北京的[[捲舌音]]、地區語言和兒化韻在生活中逐漸消失,加上[[词语]]不同,因此臺灣的「國語」與大陸使用的「[[普通話]]」約有10%的[[讀音]]不同<ref>{{cite web|url=http://www.chinesewaytogo.org/teachers_corner/expert/twoshore/twoshore.php|title=兩岸語文比較|accessdate=2016-08-10|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1013061434/http://www.chinesewaytogo.org/teachers_corner/expert/twoshore/twoshore.php|archivedate=2016-10-13|deadurl=yes}}</ref><ref>{{cite web|url=http://www.cccl.com.hk/ccclnew/cccllee/cccllee26.html|title=海峽兩岸字音存在百分之十三的差異|access-date=2016-01-03|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304223648/http://www.cccl.com.hk/ccclnew/cccllee/cccllee26.html|archive-date=2016-03-04|dead-url=no}}</ref>。 |
|||
因地域的不同,臺灣的“国语”和中国大陆的“普通话”在[[语音]]与[[词汇]]上有差别,如臺灣国语受臺语音调影响,不过在官方的书写语法上仍多數相近。有部份中文辭彙與中國大陸有些不同,一些來自臺灣本土語言或外來語的新辭彙(主要是[[臺語]]、日語與英語),如「槓龜」(賭輸、沒有中)、「夯」(熱烘烘、流行)與日語「歐吉桑」(男性長輩,{{lang|ja|おじさん}})、黑輪([[關東煮]],日文:{{lang|ja|おでん}})等皆融入臺灣的國語字彙而與中國大陸用法不同,有些則是因為兩岸分治後交流變少,造成了許多用詞習慣的差異,例如:[[中國大陸]]用詞多用「圓珠-{}-筆」、「軟-{件}-」、「硬-{}-盤」、「數-{}-碼相機」、「-{打}-印」、「智-{}-能手機」,臺灣用詞多用「原-{}-子筆」、「軟-{}-體」、「硬-{}-碟」、「數-{}-位-{}-相機」、「列-{}-印」、「智慧-{}-型手機」,於是有語言學家因此稱之為[[中華民國國語|臺灣華語]]。但兩地交流頻繁與網路文化流行,也產生不少特殊字彙。 |
|||
在高級中等教育方面,可分為強調綜合理論與道德素養教育的高級中學與以技職教育、職場[[專業]]培養為方針的高級職業學校(皆為三年制)。<ref>孫仲山,《臺灣技職教育發展及其社會經濟背景分析》</ref> |
|||
另在非正式教育機構還有2歲到6歲學前機構[[幼稚園]],訓練學生加強某特定科目的[[補習班]],[[家庭教育]]也是教育的重要一環。社會教育方面,臺灣[[終身教育]]風氣盛行,各地都有專為[[成人教育]]設計的[[社區大學|學院機構]]。技術教育方面,臺灣有隸屬行政院[[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勞委會]]的[[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職業訓練中心]]與民間各類語言或電腦等學習機構。由於網路發達,因此不少機構及坊間開辦網路教育,以建構網路學習環境,激發學習動機,進而帶動網路學習<ref>[http://www.smelearning.org.tw/95/intro.htm 經濟部中小企業「中小企業網路學習計畫」]{{dead link|date=January 2019}} {{web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71026020502/http://www.smelearning.org.tw/95/intro.htm |date=2007-10-26 }}</ref>。 |
|||
近半世紀以來,中國大陸與臺灣由於政治上的隔閡各自發展,逐漸演變成各自獨立的語言系統、語音系統。兩者最大的區別體現在語音方面。「普通話」與「國語」一些詞語的聲韻母相同但聲調不同。 |
|||
=== 語言文字 === |
|||
{{Main|中華民國國語文|臺灣國語|臺灣語言|臺語文}} |
|||
臺灣人大多使用傳統的[[正體中文]]。由於[[義務教育]]的落實與戰後初期的強制推廣,[[中華民國國語]]是目前臺灣人之間最通行的主要語言,另外次要常見的語言為[[臺灣閩南語]]、[[臺灣客家話]]與[[臺灣南島語群|台灣原住民諸族語]],由於中華民國政府與民間非常注重英語教育,且因日本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統治臺灣的影響使部分年長者普遍能說[[日語]],因此常見使用外國語言為[[英語]]和日語,本土語言與[[文字]]也大量吸收不少這些外來語,即使臺灣人使用與其他華人區域使用相同語言,但仍有相當不同差異<ref>參照[[國語#臺灣本土語言|國語]]條目</ref>。臺灣也保留了原始族群、原有省份的語言、方言與外來語言,如臺灣原住民族各族的語言、閩南語、客家話以及其他各省的[[汉语方言]],其中以閩南語與客家話為大宗,而平埔族由於與漢人[[異族通婚|通婚]],加上生存壓力,其語言大多已幾乎消失殆盡。<ref>方南強,《大家來說臺灣母語》,臺北,時報</ref> |
|||
===建筑=== |
|||
===== 臺灣與中國大陸的用字差異 ===== |
|||
{{Main|台湾建筑|台湾古迹列表|臺灣歷史建築百景}} |
|||
中華民國政府所推行的[[國語]](1909年被清政府稱為「官話」)是1923年中華民國教育部[[国语统一筹备会]]第五次会议决定基于现代[[北方官话]]的[[白话文]]语法和[[北京话]]语音制定,1932年经中華民國教育部颁布《[[國語一字多音審訂表#制訂背景|国音常用字汇]]》后,被採納为中華民國的官方语言,目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国、新加坡等国均为官方语言之一,也是东南亚及其他海外华人群体广泛采用的共通口语或[[书面语]]。1945年以後,臺灣住民(閩、客、原)在接受[[國民政府]]國語教育的過程中,國語深受[[臺灣語言]]的影響,所以北京的[[捲舌音]]、地區語言和兒化韻在生活中逐漸消失,加上[[词语]]不同,因此臺灣的「國語」與大陸使用的「[[普通話]]」約有10%的[[讀音]]不同<ref>{{cite web|url=http://www.chinesewaytogo.org/teachers_corner/expert/twoshore/twoshore.php|title=兩岸語文比較|accessdate=2016-08-10|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1013061434/http://www.chinesewaytogo.org/teachers_corner/expert/twoshore/twoshore.php|archivedate=2016-10-13|deadurl=yes}}</ref><ref>{{cite web|url=http://www.cccl.com.hk/ccclnew/cccllee/cccllee26.html|title=海峽兩岸字音存在百分之十三的差異}}</ref>。 |
|||
臺灣建築最早可追溯到[[史前時代]]的浮腳樓式建築,主要為[[南島語族]]的建築。<ref>{{cite web|url=http://www2.wunan.com.tw/download/preview/1wb5.pdf|title=史前時期的臺灣建築|publisher=|deadurl=yes|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30509052820/http://www2.wunan.com.tw/download/preview/1wb5.pdf|archivedate=2013-05-09|accessdate=2017-03-29}}</ref> |
|||
到了[[荷西時期]]基於[[殖民]]與[[傳教]]活動各在臺灣南北構築[[要塞]]、[[教堂]],明鄭時期視臺灣為反清復明基地,閩南式[[建築]]就此引進,而清代時期的建築主要走向為中西文化融合的特性,清末[[洋務運動]]對砲利的嚮往,[[砲台]]建築更加興盛,日治時期以[[閩南]]、[[日本文化|日本]]、[[西洋文化|西洋]]的文化為主要建築構想;且引進[[鋼筋]]混[[泥土]]技術,由於殖民地時期過度西化的建築;戰後台灣出現中國古典風格的流行與引入國際主流的後現代設計風格。在現代,臺灣的建築走向多元化,各種風格的建築都可普遍的看見。<ref>{{cite web|url=http://www.dm.ncyu.edu.tw/history/history.htm|title=臺灣建築史|publisher=Dm.ncyu.edu.tw|date=|accessdate=2017-05-26|deadurl=yes|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1004103715/http://www.dm.ncyu.edu.tw/history/history.htm|archivedate=2016-10-04}}</ref> |
|||
截至2016年5月,全國已公告846處古蹟,其中[[國定古蹟]]92處。<ref>{{Cite web|url=http://www.boch.gov.tw/boch/frontsite/cultureassets/announceTypeAction.do?method=doCreateType&menuId=309|title=文化資產概況表|publisher=文化部文化資產局|accessdate=2013年4月4日|deadurl=yes|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722233854/http://www.boch.gov.tw/boch/frontsite/cultureassets/announceTypeAction.do?method=doCreateType&menuId=309|archivedate=2016年7月22日}}</ref> |
|||
因地域的不同,臺灣的“国语”和中国大陆的“普通话”在[[语音]]与[[词汇]]上有差别,如臺灣国语受臺语音调影响,不过在官方的书写语法上仍多數相近。有部份中文辭彙與中國大陸有些不同,一些來自臺灣本土語言或外來語的新辭彙(主要是[[閩南語]]、日語與英語),例如:「槓龜」(賭輸、沒有中)、「夯」(熱烘烘、流行)與日語「歐吉桑」(男性長輩,{{lang|ja|おじさん}})、黑輪([[關東煮]],日文:{{lang|ja|おでん}})等等皆融入了臺灣的國語字彙而與中國大陸用法不同,有些則是因為兩岸分治後交流變少,造成了許多用詞習慣的差異,例如:[[中國大陸]]用詞多用「圓珠-{}-筆」、「軟-{件}-」、「硬盤」、「-{zh-hans:数码相机;zh-hant:數碼相機}-」、「-{打}-印」、「-{zh-hans:智能手机;zh-hant:智能手機}-」,臺灣用詞多用「原-{}-子筆」、「軟-{}-體」、「硬-{}-碟」、「數位-{}-相機」、「列-{}-印」、「智慧-{}-型手機」,於是有語言學家因此稱之為[[中華民國國語|臺灣華語]]。但兩地交流頻繁與網路文化流行,也產生不少特殊字彙。 |
|||
=== 媒體 === |
|||
{{Main|臺灣媒體|臺灣媒體亂象|臺灣報紙列表}} |
|||
臺灣的[[媒體]]產業發軔於日治時代,第一份[[報紙]]是創刊於1896年的《[[臺灣日日新報]]》(第一份中文報紙則是創刊於1923年的《[[臺灣民報]]》),第一家[[廣播電臺]]則是創立於1931年的[[臺灣放送協會]],當時主要媒體均與官方有相當程度的關係。進入中華民國時期後,臺灣的主要報紙與電臺仍由官方掌握,1949年實施[[臺灣省戒嚴令|戒嚴]]後,官方實施[[報禁]],[[出版品]]與[[電子媒體]]也受到相當程度的管制。1962年10月10日,[[臺灣電視公司]](台視)成立,這是臺灣的第一家電視臺;不久1968年9月3日[[中國電視公司]](中視)和1971年10月31日[[中華電視公司]](華視)陸續開播,臺灣電視業進入[[老三臺]]時代。但當時三臺都由政府機構與執政的中國國民黨、[[中華民國國防部|國防部]]掌控,在娛樂大眾的同時也扮演政府宣導的工具。1969年,中視播出《[[晶晶]]》,是為臺灣的第一部八點檔連續劇。1987年解除戒嚴後,[[報禁]]於1988年1月1日正式解除,至此臺灣的報業、[[雜誌]]、[[廣播]][[電視]]等[[傳播媒體]]順勢蓬勃發展,使得媒體自由化,民眾將媒體視為生活中的一部份,絕大部份的[[資訊]]更是由[[傳播]]工作者的傳達因而得知。同時[[歌仔戲]]與[[布袋戲]]也紛紛登上螢幕,[[傳統]][[藝術]]不再只能以固有形式進行[[表演]]。1993年,政府開放成立民間成立[[有線電視|有線電視臺]],隨後在1998年又開放首家民間經營的[[無線電視]]臺[[民間全民電視公司|民視]]。而為普及多元文化與尊重弱勢群體,又陸續開播[[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公視]]、[[客家電視臺]]與[[原住民族電視台]]。在解嚴之前,臺灣影響最大的兩份報紙是《[[聯合報]]》與《[[中國時報]]》,1980年代後,《[[自由時報]]》興起,形成三大報。近年,《[[蘋果日報 (臺灣)|蘋果日報]]》快速發展,報業格局再演變為四大報。廣播事業亦有發展,除了傳統的[[中國廣播公司|中廣]]等之外,[[飛碟電臺]]、[[港都電台]]、[[KISS Radio]]等亦成為重要的廣播電臺。網路也快速興起,網路文化亦成為臺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
|||
=== 宗教 === |
|||
{{Main|臺灣宗教|臺灣民間信仰}} |
|||
[[File:Longshan Temple, Taipei 01.jpg|thumb|[[臺北市]][[艋舺龍山寺]]大殿]] |
|||
臺灣主要宗教有:[[台灣民間信仰|臺灣民間信仰]]、[[臺灣佛教|佛教]]、[[臺灣道教|道教]]、[[新教|基督新教]]、[[臺灣天主教|天主教]]、[[一貫道]]、[[儒教 (宗教)|儒教]]與[[臺灣穆斯林|伊斯蘭教]]等。中華民國憲法保障全體國民有信仰宗教之自由;人民可廣泛接納各類宗教信仰,政府為保行政中立,與宗教間實施[[政教分離]]並平等發展。就信仰人口而言,融合臺灣佛教、臺灣道教與[[台灣宗教|民間宗教]]的臺灣民間信仰,是臺灣最大的信仰人口。若以宗教別劃分,佛教、道教則是臺灣的首兩大宗教。大部分臺灣人同時信仰佛教、道教與儒教與傳統民間信仰混合的臺灣民間信仰,約占臺灣人口的77.8%。而如基督新教、天主教、伊斯蘭教、一貫道、儒教等皆有具規模之教徒人口。此外,新興宗教、氣功法門等廣義的宗教信仰,在臺灣也各有不少信眾,並常有相當活躍的傳教活動。此外,原住民族部落以信仰天主教者居多,基督新教次之。而儒教所規範的[[禮儀]]與[[儒家|哲學觀]],則被臺灣人視為是人際倫理之基礎觀念,從古至今傳承下來。每年在各大[[孔子廟]]舉行完整的儒家[[釋奠佾舞|釋奠典禮]]。<ref>{{cite web |author=http://s.pimg.tw/avatar/hongbao2013/0/0/zoomcrop/20x20.png?v=1364818019 |url=http://hongbao2013.pixnet.net/blog/post/59821117-%E5%90%B3%E9%9A%9B%E5%B9%B3%EF%BC%8F%E6%96%87%E5%8C%96%E5%BE%A9%E8%88%88%E8%88%87%E7%A5%AD%E5%AD%94 |title=吳際平/文化復興與祭孔 @ 李崇遠.臺灣弘報 :: 痞客邦 PIXNET :: |publisher=Hongbao2013.pixnet.net |date=2017-05-21 |accessdate=2017-05-26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70701114907/http://hongbao2013.pixnet.net/blog/post/59821117-%e5%90%b3%e9%9a%9b%e5%b9%b3%ef%bc%8f%e6%96%87%e5%8c%96%e5%be%a9%e8%88%88%e8%88%87%e7%a5%ad%e5%ad%94 |archive-date=2017-07-01 |dead-url=no }}</ref> |
|||
臺灣民間信仰普遍祭拜[[釋迦牟尼佛]]、[[玉皇上帝]]、[[三官大帝]]、[[孔子]]、[[觀音佛祖]]、[[媽祖]]、[[关羽|關公]]、[[王爺神|王爺]]、[[文昌帝君]]、[[清水祖師]]、[[保生大帝]]、[[神農大帝]]、[[玄天上帝]]、[[中壇元帥]]、[[廣澤尊王]]、[[法主真君]]、[[玄壇真君]]、[[月下老人]]、[[七星娘娘]]、[[三山國王]]、[[城隍爺]]、[[土地公]]、[[虎爺]]等[[神祇]]。如今,佛教、道教、儒教等宗教在臺灣的區分已經非常曖昧,[[三教合一]]相互影響融合,在寺廟中各種不同宗教的神靈被共同祭祀也是常見的事;如[[艋舺龍山寺]]主祀佛教觀音菩薩,也兼祀道教的媽祖、關聖帝君、文昌帝君、三官大帝、[[水仙王]]等。這種融合佛道的民間宗教對社會生活影響相當大,[[中臺灣]]流行媽祖信仰,[[南臺灣]]則以王爺信仰最熱門;其餘各地也有各自盛行的神明祭典,如[[三峽區|三峽]]的清水祖師壽辰慶典、[[艋舺]]的[[青山王]]祭典等。 |
|||
=== 喪葬 === |
|||
{{Main|臺灣喪葬}} |
|||
在臺灣,喪葬不只是一種儀式,也是民俗文化。隨著都市化的演進,臺灣各地的喪葬殯儀開始變得簡單而慎重。尤其近幾年來,臺灣的各[[大學]]開始出現生死學系、[[禮儀師]]證照學分學程、生命教育學分等。臺灣喪葬主要受三教佛教、道教及[[儒學]]影響之外,還有部分儀式或祭典是融和了平埔族的巫術文化。此外,臺灣各地區不同的喪葬習俗和禁忌如:[[撿骨]]、[[觀落陰]]、[[電子花車]]、五子哭墓、[[孝女白琴]]等等習俗是臺灣特有的特色。 |
|||
=== 教育 === |
|||
{{Main|臺灣教育}} |
|||
[[File:NTU Portal in 2005.jpg|thumb|right|250px|位於臺北市區的國立臺灣大學]] |
|||
臺灣現行學制實施12年國教<ref name="Taiwan-Education">[https://archive.today/20120731065336/http://www.gio.gov.tw/info/taiwan-story/education/edown/3-1.htm The Story of Taiwan-Education Taiwan's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and Present Situation]. [[行政院新聞局]]. [2014年3月18日] {{en}}.</ref><ref>{{Cite book | author = Grace Mak和Gerard Postiglione | title = Asian Higher Education: An International Handbook and Reference Guide | location = 美國西港(Westport) | publisher = [[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 | date = 1997年3月25日 | pages = 第346頁至第348頁 | ISBN = 978-0313289019 | accessdate = 2014年3月18日 | url = 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id=RTE8KCespeEC&printsec=frontcover&hl=zh-TW#v=onepage&q&f=false | language = en | archive-url =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0714215828/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id=RTE8KCespeEC&printsec=frontcover&hl=zh-TW#v=onepage&q&f=false | archive-date = 2014年7月14日 | dead-url = no }}</ref>。各級學制為[[國民小學]]6年制、[[國民中學]]3年制,[[高級中學]]3年制(含[[高級職業學校]])、一般大學4年制,部份大學法律系所、建築系所、獸醫學系為5年制,牙醫系為6年制,醫學系為6年制。[[职业教育|技職教育]]體制有五年制專科學校([[專科學校|五專]])、二年制專科學校([[二年制專科學校|二專]])、二年制技術校院([[科技大學 (學制)|二技]])與四年制的科技大學及技術學院([[科技大學 (學制)|四技]]),大學可設置[[研究所]],培育[[碩士]]及[[博士]]等研究人才。<ref name = "教育制度">[[中華民國教育部]]. [http://www.ey.gov.tw/state/News_Content3.aspx?n=42A7D3EECD8AAAF3&sms=B2F097B8B70D4221&s=42737166FAA136C1 教育制度] {{Wayback|url=http://www.ey.gov.tw/state/News_Content3.aspx?n=42A7D3EECD8AAAF3&sms=B2F097B8B70D4221&s=42737166FAA136C1 |date=20171222162352 }}. [[行政院]]. 2014年3月25日 [2014年2月23日] {{zh-tw}}.</ref><ref>[[中華民國教育部]]. [http://www.ey.gov.tw/state/News_Content3.aspx?n=42A7D3EECD8AAAF3&sms=B2F097B8B70D4221&s=D4D1E7B8F46490D3 教育發展] {{Wayback|url=http://www.ey.gov.tw/state/News_Content3.aspx?n=42A7D3EECD8AAAF3&sms=B2F097B8B70D4221&s=D4D1E7B8F46490D3 |date=20171222162506 }}. [[行政院]]. 2014年4月2日 [2014年2月23日] {{zh-tw}}.</ref> |
|||
臺灣的高等教育相當發達<ref>[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40619/418994/ 亞洲百大大學排名 台灣13所上榜] {{Wayback|url=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40619/418994/ |date=20160725201342 }}. 《[[蘋果日報 (台灣)|蘋果日報]]》. 2014年6月19日 [2014年2月23日] {{zh-tw}}.</ref>,已有172所[[臺灣大專院校列表|大學院校]],分別提供重理論的普通大學、與重實務的科技大學或技術學院。臺灣每年有14萬名考生參加1月底或2月初的[[大學學測]],有7萬名考生參加7月1日到7月3日的[[大學指考]];九十九年大學指考分發結果,學生錄取率達94.87%。另有16萬名考生參加4月中的[[四技二專統測]],九十九年四技二專日間部登記分發結果,學生錄取率為85.44%。臺灣有153所大學院校設有[[研究所]],但是每年也有許多學生選擇出國留學,包括平均每年赴[[美國]]留學的1.3萬人<ref>{{Cite web |url=http://epaper.edu.tw/e9617_epaper/topical.aspx?topical_sn=181 |title=教育部電子報304期 數字看教育 留學人數創新高 |access-date=2011-04-22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11001142535/http://epaper.edu.tw/e9617_epaper/topical.aspx?topical_sn=181 |archive-date=2011-10-01 |dead-url=yes }}</ref>。 |
|||
在高級中等教育方面,可分為強調綜合理論與道德素養教育的高級中學與以技職教育、職場[[專業]]培養為方針的高級職業學校(皆為三年制)。<ref>孫仲山,《臺灣技職教育發展及其社會經濟背景分析》</ref> |
|||
另在非正式教育機構還有2歲到6歲學前機構[[幼稚園]],訓練學生加強某特定科目的[[補習班]],[[家庭教育]]也是教育的重要一環。社會教育方面,臺灣[[終身教育]]風氣盛行,各地都有專為[[成人教育]]設計的[[社區大學|學院機構]]。技術教育方面,臺灣有隸屬行政院[[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勞委會]]的[[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職業訓練中心]]與民間各類語言或電腦等學習機構。由於網路發達,因此不少機構及坊間開辦網路教育,以建構網路學習環境,激發學習動機,進而帶動網路學習<ref>{{Cite web |url=http://www.smelearning.org.tw/95/intro.htm |title=經濟部中小企業「中小企業網路學習計畫」 |access-date=2007-10-24 |archive-date=2007-10-26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71026020502/http://www.smelearning.org.tw/95/intro.htm }}</ref>。 |
|||
== 文化 == |
|||
{{Main|臺灣文化}} |
|||
[[File:Starting.jpg|thumb|鹽水蜂炮]] |
|||
臺灣人從[[出生|出世]]、[[做十六歲|成年禮]]、[[婚禮]]、[[壽禮]]至[[喪禮]]與[[祭禮]],伴隨一套嚴謹的生命禮俗、祭儀與禁忌。順應[[節日|歲時]][[節氣|節令]],傳承了以[[農曆|舊曆]]、[[台灣文化|傳統]][[台灣宗教|宗教]][[台灣民間信仰|信仰]]作為基礎的正三大節:[[臺灣新年|廿九暝]]、[[中元節|七月半]]與[[清明]](亦或三月初三);而[[臺灣端午節|端午]]、[[中秋節 (華人)|中秋]]與[[重陽節|重陽]]則為節慶三大節。臺灣各地隨著不種的移民與風俗,匯聚著深具特色的民俗祭禮與慶典,如每年一度的迎[[媽祖]][[北港鎮 (臺灣)|北港]][[三月十九]]、[[元宵節]]著名的地方民俗活動[[苗栗𪹚龍|苗栗{{僻字|𪹚|左火右旁}}龍]]、[[鹽水蜂炮]]、[[王爺神|王爺]]遶境儀式的[[東港迎王平安祭典]]、[[中元節與盂蘭盆節 (華人)|中元普渡]]時的[[頭城鎮|頭城]][[搶孤]]、[[三峽祖師廟]][[神豬]]比賽等。臺灣廟宇香火鼎盛,廟宇文化臺灣發揚光大,臺灣的[[城隍]],[[媽祖]],[[關聖帝君]]等祭典活動成為臺灣特殊文化,神祇陣頭結合武學和藝術的[[八家將]]、[[宋江陣]]、[[舞龍]][[舞獅]]民俗表演變成臺灣特殊技藝文化,著名有[[明華園戲劇團|明華園]]、[[霹靂布袋戲]]、[[九天民俗技藝團]]等,其中有些表演團體已邁向國際舞臺。在神祇誕辰則常出[[神功戲|酬神戲]]如[[歌仔戲]]、[[布袋戲]]、戶外電影等,但近期有被[[電子花車]]或康樂隊取代趨勢。 |
|||
傳統民眾頗盛行採信[[農民曆]],農民曆又稱黃曆,並依所載吉辰良時作為房屋落成、新店開張,或婚喪喜慶等日常活動之準則,也會依其生肖沖卦作為婚姻參考。由於民間盛行[[安太歲習俗]],不少民眾在[[臺灣新年|新春]]期間會依農民曆所載衝犯[[太歲]]的生肖而到寺廟請求安太歲並安置[[光明燈]],再由[[寺廟]]代為舉行祭祀活動,以趨吉避凶。<ref>{{Cite web |url=http://nirc.encntc.edu.tw/chonhin/2/2-8.htm |title=農民曆與春牛圖 |access-date=2010-05-21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90303225108/http://nirc.encntc.edu.tw/chonhin/2/2-8.htm |archive-date=2009-03-03 |dead-url=yes }}</ref> |
|||
近半世紀以來,大陸與臺灣由於政治上的隔閡各自發展,逐漸演變成各自獨立的語言系統、[[語音]]系統。兩者最大的區別體現在語音方面。「普通話」與「國語」一些詞語的聲韻母相同但聲調不同。此外,「普通話」與「國語」的[[注音符號]]亦不相同。「普通話」採用拉丁字母式的「[[漢語拼音]]」系統,「國語」使用在表聲字的原始古字基礎上修改而成的「[[注音符號]]」系統。 |
|||
=== 文學藝術 === |
=== 文學藝術 === |
||
{{Main|臺灣文學|臺灣藝術}} |
{{Main|臺灣文學|臺灣藝術}} |
||
[[File:國立臺灣博物館 National Taiwan Museum.jpg|thumb|[[國立臺灣博物館]]]] |
[[File:國立臺灣博物館 National Taiwan Museum.jpg|thumb|[[國立臺灣博物館]]]] |
||
在中華民國政府[[臺灣戰後時期|遷臺]]初期,政府大力推行反共、懷鄉文學,著名反共文學作家有[[王藍]](代表作《[[藍與黑]]》)、[[姜貴]](代表作《[[旋风|旋風]]》)和[[司馬中原]](代表作《狂風沙》)。同時,西方[[現代文學]]也是當時臺灣文壇的重要力量,[[白先勇]]、[[王文興]]為其代表,而[[現代主義]]文學代表作則有《[[臺北人]]》、《[[王文興#作品|家變]]》等。1960中後期開始,一些本土作家以《臺灣文藝》、《[[笠詩刊]]》為陣地,重拾鄉土素材,關注農民與勞工等底層階級的命運,作品隱含批判精神 |
在中華民國政府[[臺灣戰後時期|遷臺]]初期,政府大力推行反共、懷鄉文學,著名反共文學作家有[[王藍]](代表作《[[藍與黑]]》)、[[姜貴]](代表作《[[旋风|旋風]]》)和[[司馬中原]](代表作《狂風沙》)。同時,西方[[現代文學]]也是當時臺灣文壇的重要力量,[[白先勇]]、[[王文興 (作家)|王文興]]為其代表,而[[現代主義]]文學代表作則有《[[臺北人]]》、《[[王文興 (作家)#作品|家變]]》等。1960中後期開始,一些本土作家以《臺灣文藝》、《[[笠詩刊]]》為陣地,重拾鄉土素材,關注農民與勞工等底層階級的命運,作品隱含批判精神,1977年引發[[臺灣鄉土文學論戰|鄉土文學論戰]]。[[解嚴]]後,文學更加多元化。近幾年,伴隨網路興起,[[网络文学|網路文學]]成為新的風潮。 |
||
戒嚴時期,政府以官方力量推動文化發展,推動[[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文化呈現[[反共主義|反共]]、傳統、一元的特質。1987年,臺灣解嚴後,多元文化思想受國內外許多因素推波助瀾下逐漸興起。1996年,開始出現[[本土化]]或[[去中國化]]浪潮<ref>聯合報,1996年4月23日,《學者觀點》</ref>。 |
戒嚴時期,政府以官方力量推動文化發展,推動[[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文化呈現[[反共主義|反共]]、傳統、一元的特質。1987年,臺灣解嚴後,多元文化思想受國內外許多因素推波助瀾下逐漸興起。1996年,開始出現[[本土化]]或[[去中國化]]浪潮<ref>聯合報,1996年4月23日,《學者觀點》</ref>。 |
||
臺灣目前有三所著名之藝術大學,分別是[[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
臺灣目前有三所著名之藝術大學,分別是[[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
||
舞蹈方面,除了充分表現臺灣文化意含的民俗舞蹈(如:[[八家將]]、新港舞步、陣頭),而臺灣在現代舞的成就相當非凡,尤其[[林懷民]]先生所創立的[[雲門舞集]]。 |
舞蹈方面,除了充分表現臺灣文化意含的民俗舞蹈(如:[[八家將]]、新港舞步、陣頭),而臺灣在現代舞的成就相當非凡,尤其[[林懷民]]先生所創立的[[雲門舞集]]。 |
||
===建筑=== |
|||
{{Main|台湾建筑|台湾古迹列表|臺灣歷史建築百景}} |
|||
臺灣建築最早可追溯到[[史前時代]]的浮腳樓式建築,主要為[[南島語族]]的建築。<ref>{{cite web|url=http://www2.wunan.com.tw/download/preview/1wb5.pdf|title=史前時期的臺灣建築|publisher=|deadurl=yes|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30509052820/http://www2.wunan.com.tw/download/preview/1wb5.pdf|archivedate=2013-05-09}}</ref> |
|||
到了[[荷西時期]]基於[[殖民]]與[[傳教]]活動各在臺灣南北構築[[要塞]]、[[教堂]],明鄭時期視臺灣為反清復明基地,閩南式[[建築]]就此引進,而清代時期的建築主要走向為中西文化融合的特性,清末[[洋務運動]]對砲利的嚮往,[[砲台]]建築更加興盛,日治時期以[[閩南]]、[[日本文化|日本]]、[[西洋文化|西洋]]的文化為主要建築構想;且引進了[[鋼筋]]混[[泥土]]技術,由於殖民地時期過度西化的建築;戰後台灣出現中國古典風格的流行與引入國際主流的後現代設計風格。在現代,臺灣的建築走向多元化,各種風格的建築都可普遍的看見。<ref>{{cite web|url=http://www.dm.ncyu.edu.tw/history/history.htm|title=臺灣建築史|publisher=Dm.ncyu.edu.tw|date=|accessdate=2017-05-26|deadurl=yes|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1004103715/http://www.dm.ncyu.edu.tw/history/history.htm|archivedate=2016-10-04}}</ref> |
|||
截至2016年5月,全國已公告846處古蹟,其中[[國定古蹟]]92處。<ref>{{Cite web|url=http://www.boch.gov.tw/boch/frontsite/cultureassets/announceTypeAction.do?method=doCreateType&menuId=309|title=文化資產概況表|publisher=文化部文化資產局|accessdate=2013年4月4日|deadurl=yes|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722233854/http://www.boch.gov.tw/boch/frontsite/cultureassets/announceTypeAction.do?method=doCreateType&menuId=309|archivedate=2016年7月22日}}</ref> |
|||
=== 舞台表演 === |
=== 舞台表演 === |
||
{{Main|臺灣音樂|臺灣戲劇|臺灣舞蹈}} |
{{Main|臺灣音樂|臺灣戲劇|臺灣舞蹈}} |
||
臺灣的美術在日治時代主要以在「[[帝展]]」、「[[臺灣美術展覽會|臺展]]」等官辦美展中活躍的畫家為主,日本文化和西洋畫風是當時的主流。1950年代,畫壇主流以大陸來臺的水墨畫家與日治時期的本土西畫家為主,繪畫技巧比較傳統。1960年代開始,新生代畫家引入西方的抽象畫等風格,美術風格走向西化。1970年代鄉土意識抬頭後,繪畫題材再趨本土化。解嚴之後,美術界生態多元自由,風格也日益前衛。戲劇方面在戰前,[[歌仔戲]]、[[布袋戲]]等本土劇種極受臺灣百姓歡迎。日治中期以降,還有[[新劇 (日本)|新劇]]等劇場表演出現。此外,也有[[日本傳統藝能]]傳入。二戰之後,由於早期政府的大力推廣下,[[京劇]]等 |
臺灣的美術在日治時代主要以在「[[帝展]]」、「[[臺灣美術展覽會|臺展]]」等官辦美展中活躍的畫家為主,日本文化和西洋畫風是當時的主流。1950年代,畫壇主流以大陸來臺的水墨畫家與日治時期的本土西畫家為主,繪畫技巧比較傳統。1960年代開始,新生代畫家引入西方的抽象畫等風格,美術風格走向西化。1970年代鄉土意識抬頭後,繪畫題材再趨本土化。解嚴之後,美術界生態多元自由,風格也日益前衛。戲劇方面在戰前,[[歌仔戲]]、[[布袋戲]]等本土劇種極受臺灣百姓歡迎。日治中期以降,還有[[新劇 (日本)|新劇]]等劇場表演出現。此外,也有[[日本傳統藝能]]傳入。二戰之後,由於早期政府的大力推廣下,[[京劇]]等大陸劇種在臺灣得到大力扶持;另一方面歌仔戲、布袋戲等本土劇種則仍是庶民大眾的重要娛樂方式。隨著電視的出現,布袋戲、歌仔戲開始講求聲光效果,重新獲得人們的重視。而國劇與國語話劇則融入創新元素,經常以小劇場等形式表演,舞臺劇表演成為臺灣極具活力的藝術活動。日治時代,留聲機和唱片傳入臺灣,1930年代臺語流行歌曲形成。戰後初期,臺語歌曲一度流行,音樂界也配合「反共抗俄」的政策,基於對於馬列主義的反談,創作了大量反共愛國歌曲。在民間,由香港傳入的國語流行歌曲和美國音樂風行一時。1970年代,知識青年疾呼「唱自己的歌」,[[校園民歌]]因此風行,此時知名的民歌手有[[胡德夫]]、[[楊弦]]、[[李建復]]、[[施孝榮]]、[[邰肇玫]]、[[黃大城 (歌手)|黃大城]]、[[葉佳修]]、[[蘇來]]、[[包美聖]]、[[潘安邦]]等,之時唱紅了許多清新的民歌,比如:中華之愛、抓泥鰍、龍的傳人、鄉間的小路、如果、秋蟬、風中的早晨、讓我們看雲去、小草、風告訴我、再別康橋。而同一時期,[[台語流行音樂|臺語流行樂壇]]受到1970年代以後受日本[[演歌]]文化影響,[[那卡西]]和[[夜總會]]等秀場文化在臺灣也十分盛行,如[[江蕙]]、[[黃乙玲]]等知名臺語歌手即是出身秀場的代表人物。 |
||
1980年代,講究「字正腔圓」的國語老歌風行一時,其代表人物是有亞洲歌后之稱的[[鄧麗君]]和金鐘獎歌王[[費玉清]],費玉清至今仍在兩岸三地和全球華人地區,演唱會連連滿場深受青睞<ref>{{cite news |author1=北京新浪網 |title=台灣歌星費玉清悉尼告別演唱 自言「不舍歌壇」 |url=https://news.sina.com.tw/article/20190726/32105964.html |work=新浪新聞中心 |date=2019-07-26}}</ref>,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鄧麗君和費玉清的歌聲。受到西方搖滾樂的影響, |
1980年代,講究「字正腔圓」的國語老歌風行一時,其代表人物是有亞洲歌后之稱的[[鄧麗君]]和金鐘獎歌王[[費玉清]],費玉清至今仍在兩岸三地和全球華人地區,演唱會連連滿場深受青睞<ref>{{cite news |author1=北京新浪網 |title=台灣歌星費玉清悉尼告別演唱 自言「不舍歌壇」 |url=https://news.sina.com.tw/article/20190726/32105964.html |work=新浪新聞中心 |date=2019-07-26 |access-date=2019-08-23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90823160443/https://news.sina.com.tw/article/20190726/32105964.html |archive-date=2019-08-23 |dead-url=no }}</ref>,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鄧麗君和費玉清的歌聲。受到西方搖滾樂的影響,民歌時期結束後,[[羅大佑]]等人將社會百態、政府等當時受到壓榨的百姓生活寫成歌曲,造成知識份子一時引起的共鳴。1990年代以來,臺語歌曲更為多元活潑,成為不分南北的主流,客家與原住民族歌手亦時有推廣母語之作。由於臺灣解嚴與社會風氣漸開,造就自由化的創作與發展環境,日本的歌手逐漸來臺發展。除了臺灣本土歌手,[[香港]]、[[澳門]]、[[新加坡]]、[[馬來西亞]]、中國大陸等其他[[華人地區]]的歌手大多來臺發展,使臺灣成為世界[[華語流行音樂]]的中心,也因如此成就了許多歌手,如臺灣出身的[[王傑 (歌手)|-{王傑}-]]、[[張雨生]]、[[伍佰]]、[[張惠妹]]、[[周杰倫]]、[[蔡依林]]、[[蕭亞軒]]、[[王心凌]]、[[張韶涵]]、[[杨丞琳]]、[[罗志祥]]、[[萧敬腾]]以及還有出身臺灣的團體[[五月天]]、[[S.H.E]]外;也成就了來自香港的[[張學友]]、[[劉德華]]、[[郭富城]]、[[鄭秀文]]、[[李玟]]、[[Twins]];中國大陸的[[王菲]]、[[丁噹]];以及來自新馬的[[光良]]、[[梁靜茹]]、[[孫燕姿]]、[[蔡健雅]]、[[林俊傑]]等。<ref>{{cite web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20526040009/http://www.wretch.cc/blog/peifen5566/16074267 |url=http://www.wretch.cc/blog/peifen5566/16074267 |title=《為台灣按一個讚》 音樂聖地/唱出熱血!華語歌壇中心在這裡 |publisher=[[聯合報]] |date=2011年9月13日 |archivedate=2012年5月26日 |accessdate=2014年9月26日 |language=zh |deadurl=yes }}</ref><ref>{{cite web |url=http://www.pts.org.tw/ptsing/ |title=公共電視臺 聽時代 |publisher=Pts.org.tw |date= |accessdate=2017-05-26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70823072134/http://www.pts.org.tw/ptsing/ |archive-date=2017-08-23 |dead-url=no }}</ref>。 |
||
=== 影视 |
=== 影视 === |
||
{{Main|臺灣電影 |
{{Main|臺灣電影|臺灣電視臺列表|臺灣廣播電臺列表}} |
||
[[File:2013 臺灣導演齊柏林在所執導的《看見台灣》露天首映會(臺北自由廣場) Taiwanese Director Chi Po-lin at the Premiere of his "Beyond Beauty - TAIWAN FROM ABOVE" in Taipei, TAIWAN.jpg|thumb|right|導演[[齊柏林 (臺灣)|齊柏林]]在所執導的《[[看見臺灣]]》露天首映會]] |
[[File:2013 臺灣導演齊柏林在所執導的《看見台灣》露天首映會(臺北自由廣場) Taiwanese Director Chi Po-lin at the Premiere of his "Beyond Beauty - TAIWAN FROM ABOVE" in Taipei, TAIWAN.jpg|thumb|right|導演[[齊柏林 (臺灣)|齊柏林]]在所執導的《[[看見臺灣]]》露天首映會]] |
||
[[臺灣電影]]起始於日治時期,[[臺灣戰後時期|二戰後]]隨著[[兩岸分治|兩岸的分治]],臺灣電影在官營製片廠的經營下,拍攝大量國語劇情片,其中不少都帶有[[反共]]色彩。同時,[[閩南語]]電影也悄然興起,題材以民間故事等為主。1960年代,健康寫實電影成為電影界的主流,代表作有《蚵女》、《[[養鴨人家]]》等。同時,[[香港電影]]也影響到臺灣本地的電影製作路線,愛情片、武俠片和功夫片成為一時的主流。1970年代,伴隨著外交困境,[[中影股份有限公司|中影]]製作了大量的愛國政宣影片,如《[[梅花 (電影)|梅花]]》、《[[汪洋中的一條船 (電影)|汪洋中的一條船]]》等。1970年代末期,以翻拍作家瓊瑤的小說為主的愛情片,在臺灣掀起一陣潮流,捧紅了雙生([[秦漢]]、[[秦祥林]])雙旦([[林青霞]]、[[林鳳嬌]]),搭配電影的主題曲也大為流行,比如:雁兒在林梢、我是一片雲。1980年代起,《[[兒子的大玩偶 (電影)|兒子的大玩偶]]》等影片開始了「新電影」風潮。解嚴之後,以[[侯孝賢]]的《[[悲情城市]]》為代表作,之後新浪潮電影興起,[[李安]]與[[蔡明亮]]成為這一時期的代表導演。同時,伴隨著[[美國電影]]為主的洋片的大舉進入,加上臺製電影以小眾觀賞的藝術電影為大宗,國片的環境與市場日益萎縮低迷,雖偶有電影出現票房佳績,且每年均有臺製電影在國際的[[電影獎]]獲獎,但臺灣電影產業在整體上仍然呈現疲態。經過1990年代以來的低迷後,2008年上映的《[[海角七號]]》創下超過新臺幣5億元的票房成績,並帶動同期上映其他臺灣電影的票房上揚, |
[[臺灣電影]]起始於日治時期,[[臺灣戰後時期|二戰後]]隨著[[兩岸分治|兩岸的分治]],臺灣電影在官營製片廠的經營下,拍攝大量國語劇情片,其中不少都帶有[[反共]]色彩。同時,[[閩南語]]電影也悄然興起,題材以民間故事等為主。1960年代,健康寫實電影成為電影界的主流,代表作有《蚵女》、《[[養鴨人家]]》等。同時,[[香港電影]]也影響到臺灣本地的電影製作路線,愛情片、武俠片和功夫片成為一時的主流。1970年代,伴隨著外交困境,[[中影股份有限公司|中影]]製作了大量的愛國政宣影片,如《[[梅花 (電影)|梅花]]》、《[[汪洋中的一條船 (電影)|汪洋中的一條船]]》等。1970年代末期,以翻拍作家瓊瑤的小說為主的愛情片,在臺灣掀起一陣潮流,捧紅了雙生([[秦漢]]、[[秦祥林]])雙旦([[林青霞]]、[[林鳳嬌]]),搭配電影的主題曲也大為流行,比如:雁兒在林梢、我是一片雲。1980年代起,《[[兒子的大玩偶 (電影)|兒子的大玩偶]]》等影片開始了「新電影」風潮。解嚴之後,以[[侯孝賢]]的《[[悲情城市]]》為代表作,之後新浪潮電影興起,[[李安]]與[[蔡明亮]]成為這一時期的代表導演。同時,伴隨著[[美國電影]]為主的洋片的大舉進入,加上臺製電影以小眾觀賞的藝術電影為大宗,國片的環境與市場日益萎縮低迷,雖偶有電影出現票房佳績,且每年均有臺製電影在國際的[[電影獎]]獲獎,但臺灣電影產業在整體上仍然呈現疲態。經過1990年代以來的低迷後,2008年上映的《[[海角七號]]》創下超過新臺幣5億元的票房成績,並帶動同期上映其他臺灣電影的票房上揚,為長期低迷的國片注入一劑強心針。自此,臺灣自製電影開始在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且一反以往藝術電影佔多數的狀況,市場較大的商業電影重新成為臺灣電影產業的主流,如2011年上映的《[[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和《[[賽德克·巴萊]]》,自該年8月中旬至10月上旬,連續8週躍居[[2011年台北週末票房冠軍|臺北週末票房冠軍]],改寫美國電影獨占市場鰲頭的局面,被視為臺灣「國片復興浪潮」的一個重要象徵。2013年上映、以[[航拍|全高空拍攝]]畫面、講述臺灣環境現況的《[[看見臺灣]]》是臺灣電影史上耗資最高的[[紀錄片]]。 |
||
臺灣的[[媒體]]產業發軔於日治時代,第一份[[報紙]]是創刊於1896年的《[[臺灣日日新報]]》(第一份中文[[報紙]]則是創刊於1923年的《[[臺灣民報]]》),第一家[[廣播電臺]]則是創立於1931年的[[臺灣放送協會]],當時主要媒體均與官方有相當程度的關係。進入中華民國時期後,臺灣的主要報紙與電臺仍由官方掌握,1949年實施[[臺灣省戒嚴令|戒嚴]]後,官方實施[[報禁]],[[出版品]]與[[電子媒體]]也受到相當程度的管制。1962年10月10日,[[臺灣電視公司]](台視)成立,這是臺灣的第一家電視臺;不久1968年9月3日[[中國電視公司]](中視)和1971年10月31日[[中華電視公司]](華視)陸續開播,臺灣電視業進入[[老三臺]]時代。但當時三臺都由政府機構與執政的中國國民黨、[[中華民國國防部|國防部]]掌控,在娛樂大眾的同時也扮演政府宣導的工具。1969年,中視播出《[[晶晶]]》,是為臺灣的第一部八點檔連續劇。1987年解除戒嚴後,[[報禁]]於1988年1月1日正式解除,至此臺灣的報業、[[雜誌]]、[[廣播]][[電視]]等[[傳播媒體]]順勢蓬勃發展,使得媒體自由化,民眾將媒體視為生活中的一部份,絕大部份的[[資訊]]更是由[[傳播]]工作者的傳達因而得知。同時[[歌仔戲]]與[[布袋戲]]也紛紛登上螢幕,[[傳統]][[藝術]]不再只能以固有形式進行[[表演]]。1993年,政府開放成立民間成立[[有線電視|有線電視臺]],隨後在1998年又開放了首家民間經營的[[無線電視]]臺[[民間全民電視公司|民視]]。而為普及多元文化與尊重弱勢群體,又陸續開播了[[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公視]]、[[客家電視臺]]與[[原住民族電視台]]。在解嚴之前,臺灣影響最大的兩份報紙是《[[聯合報]]》與《[[中國時報]]》,1980年代後,《[[自由時報]]》興起,形成三大報。近年,《[[蘋果日報 (臺灣)|蘋果日報]]》快速發展,報業格局再演變為四大報。廣播事業亦有發展,除了傳統的[[中國廣播公司|中廣]]等之外,[[飛碟電臺]]、[[港都電台]]、[[KISS Radio]]等亦成為重要的廣播電臺。網路也快速興起,網路文化亦成為臺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
|||
=== 活動 === |
=== 活動 === |
||
[[File:Taiwanese opera.JPG|thumb|[[歌仔戲]]為臺灣的傳統[[戲曲]] |
[[File:Taiwanese opera.JPG|thumb|[[歌仔戲]]為臺灣的傳統[[戲曲]]]] |
||
[[行政院新聞局]]2006年年初舉辦「尋找臺灣意象」系列活動,係作為定位臺灣「國家品牌」的一個起點,希望-{zh-hans:通过;zh-hant:透過;}-全民參與凝聚共識,發掘臺灣許多美好而獨特的風貌。民眾和網友以手機票選和網路票選出足以代表臺灣的「臺灣意象」24名<ref>{{cite web |author=Posted by c- on February 7, 2006 05:27 PM |url=http://www.4thorns.com/mt/2006/02/post_84.html |title=she talks pretty one day: 尋找心中的臺灣意象 |publisher=4thorns.com |date=2006-02-07 |accessdate=2017-05-26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70122135650/http://www.4thorns.com/mt/2006/02/post_84.html |archive-date=2017-01-22 |dead-url=yes }}</ref>,共有529,676票。再以五大意象為主題舉辦臺灣意象徵圖活動<ref>{{Cite web |url=http://www.taiwan-image.tw/main_popup_winner.htm |title=存档副本 |access-date=2007-09-04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80418232014/http://www.taiwan-image.tw/main_popup_winner.htm |archive-date=2008-04-18 |dead-url=yes }}</ref>,依票選名次分別為[[布袋戲]]、[[玉山]]、[[臺北101]]、[[台灣小吃|臺灣美食]]、[[櫻花鉤吻鮭]]、[[:File:Taiwan NASA Terra MODIS 23791.jpg|臺灣島嶼圖]]、[[阿里山國家風景區|阿里山]]、[[花蓮縣|花蓮]][[太魯閣國家公園|太魯閣]]、[[臺灣原住民|原住民族]][[圖騰]]、[[雲門舞集]]、[[臺灣總督府|總統府]]、[[日月潭]]、[[客家]][[油桐|桐花]]、[[歌仔戲]]、[[廟會]]、[[臺灣百合|野百合]]、[[高雄市]][[愛河]]、[[蝴蝶蘭屬|蝴蝶蘭]]、[[晶圓]]、[[圓山大飯店]]、[[鳳蝶科|鳳尾蝴蝶]]、[[臺灣獼猴]]、[[夜生活|24小時的生活]]、[[元宵]][[燈籠|花燈]]。 |
|||
民眾自行推薦的意象前五名則為[[卡拉OK|KTV]]、[[行人 |
民眾自行推薦的意象前五名則為[[卡拉OK|KTV]]、[[動畫式行人專用號誌|小綠人]]、[[慈濟基金會|慈濟]]、「臺灣人的精神」以及[[淡水區|淡水]]。 |
||
2000年代以來,臺灣各領域的人物陸續在國際上以各種的獎賞、戰績、事跡、發聲,進而引發全球目光對臺灣的關注,讓臺灣一躍成為國際間矚目的名字。[[台灣之光|臺灣之光]]一詞為近年才出現的,因臺灣長期參與國際社會阻撓與政治上的兩黨分眾;當陸續有臺灣人以實力站上國際矚目舞臺往往會引起激勵、團結國內社會;一般都是超越政治認同並引發臺灣認同。臺灣的媒體與公眾將許多臺灣之最、臺灣第一的人事物,陸續的冠以「臺灣之光」的頭銜,進而團結民心,產生民族正氣、驕傲。其中不乏傑出的運動員、藝術家、學術界、NGO組織、市井小民、感動人物等領域。 |
2000年代以來,臺灣各領域的人物陸續在國際上以各種的獎賞、戰績、事跡、發聲,進而引發全球目光對臺灣的關注,讓臺灣一躍成為國際間矚目的名字。[[台灣之光|臺灣之光]]一詞為近年才出現的,因臺灣長期參與國際社會阻撓與政治上的兩黨分眾;當陸續有臺灣人以實力站上國際矚目舞臺往往會引起激勵、團結國內社會;一般都是超越政治認同並引發臺灣認同。臺灣的媒體與公眾將許多臺灣之最、臺灣第一的人事物,陸續的冠以「臺灣之光」的頭銜,進而團結民心,產生民族正氣、驕傲。其中不乏傑出的運動員、藝術家、學術界、NGO組織、市井小民、感動人物等領域。 |
||
=== 宗教 === |
|||
{{Main|臺灣宗教|臺灣民間信仰}} |
|||
[[File:Longshan Temple, Taipei 01.jpg|thumb|[[臺北市]][[艋舺龍山寺]]大殿。]] |
|||
臺灣主要宗教有:[[台灣民間信仰|臺灣民間信仰]]、[[臺灣佛教|佛教]]、[[臺灣道教|道教]]、[[一貫道]]、[[新教|基督新教]]、[[臺灣天主教|天主教]]、[[儒教 (宗教)|儒教]]與[[臺灣穆斯林|伊斯蘭教]]等。中華民國憲法保障全體國民有信仰宗教之自由;人民可廣泛接納各類宗教信仰,政府為保行政中立,與宗教間實施[[政教分離]]並平等發展。就信仰人口而言,融合臺灣道教、臺灣佛教與[[台灣宗教|民間宗教]]的臺灣民間信仰,是臺灣最大的信仰人口。若以宗教別劃分,道教、佛教則是臺灣的首兩大宗教。大部分臺灣人同時信仰[[道教]]、[[佛教]]與儒教與傳統民間信仰混合的臺灣民間信仰,約占臺灣人口的93%。而如一貫道、基督新教、天主教、伊斯蘭教、儒教、[[藏傳佛教]]等皆有具規模之教徒人口。此外,新興宗教、氣功法門等廣義的宗教信仰,在臺灣也各有不少信眾,並常有相當活躍的傳教活動。此外,原住民族部落以信仰天主教者居多,基督新教次之。而儒教所規範的[[禮儀]]與[[儒家|哲學觀]],則被臺灣人視為是人際倫理之基礎觀念,從古至今傳承下來。每年在全國各大[[孔子廟]]舉行著世界僅存完整的儒家[[釋奠佾舞|釋奠典禮]]。<ref>{{cite web|author=http://s.pimg.tw/avatar/hongbao2013/0/0/zoomcrop/20x20.png?v=1364818019 |url=http://hongbao2013.pixnet.net/blog/post/59821117-%E5%90%B3%E9%9A%9B%E5%B9%B3%EF%BC%8F%E6%96%87%E5%8C%96%E5%BE%A9%E8%88%88%E8%88%87%E7%A5%AD%E5%AD%94 |title=吳際平/文化復興與祭孔 @ 李崇遠.臺灣弘報 :: 痞客邦 PIXNET :: |publisher=Hongbao2013.pixnet.net |date=2017-05-21 |accessdate=2017-05-26}}</ref> |
|||
臺灣民間信仰普遍祭拜著[[釋迦牟尼佛]]、[[玉皇上帝]]、[[三官大帝]]、[[孔子]]、[[觀音佛祖]]、[[媽祖]]、[[关羽|關公]]、[[王爺神|王爺]]、[[文昌帝君]]、[[清水祖師]]、[[保生大帝]]、[[神農大帝]]、[[玄天上帝]]、[[中壇元帥]]、[[廣澤尊王]]、[[法主真君]]、[[玄壇真君]]、[[月下老人]]、[[七星娘娘]]、[[三山國王]]、[[城隍爺]]、[[土地公]]、[[虎爺]]等數不清的[[神祇]]。如今,佛教、道教、儒教等宗教在臺灣的區分已經非常曖昧,[[三教合一]]相互影響融合而成為另一種[[多神教]],在寺廟中各種不同宗教的神靈被共同祭祀,也是常見的事;如[[艋舺龍山寺]]主祀佛教觀音菩薩,也兼祀道教的媽祖、關聖帝君、文昌帝君、三官大帝、[[水仙王]]等。這種融合佛道的民間宗教對社會生活影響相當大,[[中臺灣]]流行媽祖信仰,[[南臺灣]]則以王爺信仰最熱門;其餘各地也有各自盛行的神明祭典,如[[三峽區|三峽]]的清水祖師壽辰慶典、[[艋舺]]的[[青山王]]祭典等。 |
|||
=== 喪葬 === |
|||
{{Main|臺灣喪葬}} |
|||
在臺灣,喪葬不只是一種儀式,也是民俗文化。隨著都市化的演進,臺灣各地的喪葬殯儀開始變得簡單而慎重。尤其近幾年來,臺灣的各[[大學]]開始出現生死學系、[[禮儀師]]證照學分學程、生命教育學分等。臺灣喪葬主要受三教佛教、道教及[[儒學]]影響之外,還有部分儀式或祭典是融和了平埔族的巫術文化。此外,臺灣各地區不同的喪葬習俗和禁忌如:[[撿骨]]、[[觀落陰]]、[[電子花車]]、五子哭墓、[[孝女白琴]]等等習俗是臺灣特有的特色。 |
|||
===饮食=== |
===饮食=== |
||
{{main|台湾饮食|台湾茶文化|台湾菜|台湾小吃}} |
{{main|台湾饮食|台湾茶文化|台湾菜|台湾小吃}} |
||
臺灣飲食從最早期的台灣原住民飲食、荷蘭及西班牙殖民者文化、到清治時期閩南、客家人的飲食,日治時期的日本料理與引進西方飲食、而後中華民國 |
臺灣飲食從最早期的台灣原住民飲食、荷蘭及西班牙殖民者文化、到清治時期閩南、客家人的飲食,日治時期的日本料理與引進西方飲食、而後中華民國政府播遷台灣,帶來中國大陸各省的飲食文化,發展出一套揉合大江南北與西餐的飲食文化。 |
||
臺菜比較重視「鮮、香、清、淡」,臻於食材鮮美、原味的風格<ref name="美">{{cite web | language = zh-cn | publisher = 美亚旅游网 | title = 台湾菜介绍 | url = <!-- http://www.57023.com/Content/7409.aspx --> | author = 樱桃花 | date = 2010年7月29日 | <!--accessdate = 2011-04-11--> }}</ref>。[[臺灣小吃]]的特色是就地取材。因為臺灣四面環海且漁產豐富,因此[[海鮮]]是街頭常見的料理之一。<ref name="交">{{cite web| language =zh-cn| publisher =中华民国交通部观光局| title =发现台湾-台湾小吃| url =http://view.taiwan.net.tw/foods.asp| author =| date =| accessdate =2011-04-11| deadurl =yes| archiveurl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11105054017/http://view.taiwan.net.tw/foods.asp| archivedate =2011-11-05}}</ref> |
臺菜比較重視「鮮、香、清、淡」,臻於食材鮮美、原味的風格<ref name="美">{{cite web | language = zh-cn | publisher = 美亚旅游网 | title = 台湾菜介绍 | url = <!-- http://www.57023.com/Content/7409.aspx --> | author = 樱桃花 | date = 2010年7月29日 | <!--accessdate = 2011-04-11--> }}</ref>。[[臺灣小吃]]的特色是就地取材。因為臺灣四面環海且漁產豐富,因此[[海鮮]]是街頭常見的料理之一。<ref name="交">{{cite web| language =zh-cn| publisher =中华民国交通部观光局| title =发现台湾-台湾小吃| url =http://view.taiwan.net.tw/foods.asp| author =| date =| accessdate =2011-04-11| deadurl =yes| archiveurl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11105054017/http://view.taiwan.net.tw/foods.asp| archivedate =2011-11-05}}</ref> |
||
1980年代崛起的[[泡沫紅茶]]文化是[[臺灣茶文化]]中較新的發展分支,帶動各種連鎖茶飲店及[[手搖飲]]店的成立,口味亦極為多變,其中最為人所熟知的[[珍珠奶茶]],已成為臺灣的代表性食物之一。 |
|||
=== 各族群文化 === |
=== 各族群文化 === |
||
臺灣文化的原型由[[臺灣原住民族|原住民文化]]與中國渡來漢人的[[閩南文化]]、[[客家文化]] |
臺灣文化的原型由[[臺灣原住民族|原住民文化]]與中國渡來漢人的[[閩南文化]]、[[客家文化]]融合<ref>《臺灣土著文化藝術》,劉其偉,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ref>。而荷蘭、西班牙、[[東寧王朝|鄭氏]]、清帝國與日本先後統治臺灣,加上當代[[歐洲]]、美國與香港、東亞、東南亞文化對臺灣的深刻影響,臺灣文化也融合了其文化特色。 |
||
原住民各族各具特色的傳統歲時祭儀文化,如[[布農族]]文化為射耳祭(以箭射獸耳禱求獵穫豐收)與小米祭、皮衣製作技巧、多音部合唱;[[鄒族]]則是戰祭、收穫祭與揉皮技術;[[賽夏族]]每二年舉辦一次[[矮靈祭]];[[達悟族]]的飛魚祭;排灣族人的五年祭;[[魯凱族]]的陶壺及琉璃珠製作、雕刻藝術;[[卑南族]]則為海祭、男性的猴祭及女性的鋤草祭;[[阿美族]]的無半音五聲音階等等。 |
原住民各族各具特色的傳統歲時祭儀文化,如[[布農族]]文化為射耳祭(以箭射獸耳禱求獵穫豐收)與小米祭、皮衣製作技巧、多音部合唱;[[鄒族]]則是戰祭、收穫祭與揉皮技術;[[賽夏族]]每二年舉辦一次[[矮靈祭]];[[達悟族]]的飛魚祭;排灣族人的五年祭;[[魯凱族]]的陶壺及琉璃珠製作、雕刻藝術;[[卑南族]]則為海祭、男性的猴祭及女性的鋤草祭;[[阿美族]]的無半音五聲音階等等。 |
||
第609行: | 第791行: | ||
=== 外來影響 === |
=== 外來影響 === |
||
臺灣除了受到[[臺灣原住民族|南島文化]]影響之外,外來文化以 |
臺灣除了受到[[臺灣原住民族|南島文化]]及中華文化影響之外,外來文化以[[日本文化]]對臺灣影響最大,從日治時期受到日本的[[溫泉]]、[[日本酒]]、雜燴、[[和室]]……等影響,到現今日式料理、[[卡拉OK]]、[[日本電視劇|電視劇]]、[[日本漫畫|漫畫]]、[[日本動畫|動畫片]]、[[電視遊戲]]、流行時尚等,目前臺灣有三個電視頻道專門播放日本節目和日本動畫,影響可謂深遠。許多年輕人喜歡日本偶像明星、蒐集日本流行資訊,這些喜歡日本文化的青年人稱為[[哈日族]]。<ref>謝菁玉,《臺灣的哈日與日語藉詞:社會面觀和詞彙影響》</ref>根據2010年臺日交流協會實施的民調結果顯示,超過5成以上的臺灣民眾認為日本是最喜歡的國家,更有7成多的民眾表示,對日本感到親近。與韓國日漸仇日化相比,由於戰後對親日本省人[[白色恐怖 (台灣)|長期大規模鎮壓]],且臺灣在日本時代的蓬勃發展,臺灣歷史文化中日本時代思想持有者具有一定的勢力影響。<ref>許介鱗,《日本對臺灣和朝鮮半島殖民統治比較研究》</ref>再則,1945年國民政府接管臺灣,由於政府官員貪汙腐敗、軍隊目無法紀無惡不作、民不聊生路有餓莩,政府接管一年多累積了龐大民怨能量,導致發生二二八事件,臺灣人於是乎有了「國民黨為外來政權」的說法,因此懷念日治時期,而有親日的現象<ref>詳見[[親日派]]</ref>。 |
||
此外還有從東南亞來的勞工,外籍配偶帶來的飲食和習俗。 |
|||
[[西方文化]]也對臺灣影響不少。早期有殖民和傳教,一方面是由於天主教與基督新教,在臺灣地方文化中扮演默默紮根角色,如改編[[臺灣閩南語]]詩歌,偏遠地區地方教堂的貢獻等。此外,歐美教育在臺灣教育界中往往被引為典範,近年來[[臺灣教育改革]]就是基於歐美教育的精神而制定的,臺灣的[[森林小學]]以及小[[留學生]]文化也是深受歐美影響<ref>[http://www.vnccu.nccu.edu.tw/News/SpecialReportContent.aspx?id=401 臺灣教改制度西化,高教學子獨立突破文憑迷思] {{web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81212024024/http://www.vnccu.nccu.edu.tw/News/SpecialReportContent.aspx?id=401 |date=2008-12-12 }}</ref>。 |
|||
[[西方文化]]也對臺灣影響不少。早期有殖民和傳教,一方面是由於天主教、新教等[[基督教派系|基督教宗派]],在臺灣地方文化中扮演默默紮根角色,如改編母語詩歌,偏遠地區地方教堂的貢獻等。此外,歐美教育在臺灣教育界中往往被引為典範,近年來[[臺灣教育改革]]就是基於歐美教育的精神而制定的,臺灣的[[森林小學]]以及小[[留學生]]文化也是深受歐美影響<ref>{{Cite web |url=http://www.vnccu.nccu.edu.tw/News/SpecialReportContent.aspx?id=401 |title=臺灣教改制度西化,高教學子獨立突破文憑迷思 |accessdate=2008-01-13 |archive-date=2008-12-12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81212024024/http://www.vnccu.nccu.edu.tw/News/SpecialReportContent.aspx?id=401 |dead-url=yes }}</ref>。 |
|||
== 體育 == |
|||
而從1990年代起進入臺灣公眾視野的[[東南亞]]籍[[移工]]及[[外籍配偶 (臺灣)|外籍配偶]],帶來的飲食和習俗也對臺灣社會有著浸透性的影響。 |
|||
=== 體育 === |
|||
{{Main|臺灣體育}} |
{{Main|臺灣體育}} |
||
===國際賽事=== |
==== 國際賽事 ==== |
||
{{seealso|中華台北國際大型運動會獎牌列表}} |
{{seealso|中華台北國際大型運動會獎牌列表}} |
||
中華民國政 |
立國於臺灣的中華民國囿於政治因素,多以「[[中華臺北]]」(Chinese Taipei)名義參加國際體育競賽,其[[國家隊]]被稱為[[中華隊]]<ref name="中華隊">{{cite web |language = zh-tw |publisher = 中華民國棒球協會 |title = 中華隊五戰全勝 奪亞洲少棒錦標賽冠軍 |url = http://www.ctba.org.tw/news_detail.php?cate=gamei&type=8&id=4861 |author = |date = |accessdate = 2014-09-02 |archive-url =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0903100607/http://www.ctba.org.tw/news_detail.php?cate=gamei&type=8&id=4861 |archive-date = 2014-09-03 |dead-url = no }}</ref><ref name="臺灣隊">{{cite web |language = zh-tw |publisher = 自由時報 |title = U18亞青男籃賽 臺灣隊屈居第四 |url = http://news.ltn.com.tw/news/sports/paper/808577 |author = |date = 2014-08-29 |accessdate = 2014-09-02 |archive-url =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0903103454/http://news.ltn.com.tw/news/sports/paper/808577 |archive-date = 2014-09-03 |dead-url = no }}</ref>。目前臺灣實力較强的項目有[[棒球]]、[[籃球]]、[[壘球]]、[[跆拳道]]、[[撞球]]、[[乒乓球]]、[[羽毛球|羽球]]、[[網球]]、[[軟式網球]]、[[高爾夫球]]、[[巧固球]]、[[射箭]]、[[田径|田徑]]和[[射擊運動]]以及[[排球]]等。[[2004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2004年雅典奧運]]靠著跆拳道選手[[陳詩欣 (台灣)|陳詩欣]]及[[朱木炎]]奪下[[奧林匹克運動會|奧運]]參賽史上的[[中華臺北國際大型運動會獎牌列表|兩面金牌]]。2006年成棒隊在[[2006年亞洲運動會|杜哈亞運]]拿下了第一面亞運金牌。而巧固球則至1980年代以來數十次地在世界巧固球錦標賽以及洲際賽事中得到世界冠軍。2009年於高雄市舉辦的[[2009年世界運動會|世界運動會]]為臺灣首次主辦的國際性綜合運動會,以及成功申辦[[2009年夏季聽障奧林匹克運動會|2009年第21屆臺北聽障奧林匹克運動會]],此賽事為第一次移師至[[亞洲]]舉行。2010年底,跆拳道因為[[2010年亞洲運動會跆拳道爭議事件|黑襪事件]]備受臺灣輿論關注。2013年[[世界棒球經典賽]]B組賽事,在臺灣舉行,中華隊打進前八強。之後臺北市爭取到[[2017年夏季世界大學運動會|2017世界大學運動會]],是臺灣歷年來獲得主辦層級最高的國際[[体育运动|體育]][[運動會|賽事]]<ref>{{cite news|author=李宇政|url=http://n.yam.com/cna/sports/201111/20111130668956.html|title=體委會:耕耘國際體壇有斬獲|publisher=[[中央通訊社]]|date=2011年11月30日|accessdate=2011年11月30日|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90912131909/http://n.yam.com/Article/20111130668956|archive-date=2019年9月12日|dead-url=yes}}</ref>。 |
||
=== 球類運動 === |
==== 球類運動 ==== |
||
{{seealso|臺灣棒球史}} |
{{seealso|臺灣棒球史|台灣籃球}} |
||
[[File:1931臺灣嘉義農林棒球隊贏得甲子園高校野球大會準優勝(亞軍) KANO Baseball Team of TAIWAN won 2nd place at the Summer Kōshien (High School Tournament).jpg|thumb|[[嘉義農林棒球隊]]於1931年贏得[[第17回全國中等學校優勝野球大會|甲子園高校野球大會]]準優勝(亞軍)]] |
[[File:1931臺灣嘉義農林棒球隊贏得甲子園高校野球大會準優勝(亞軍) KANO Baseball Team of TAIWAN won 2nd place at the Summer Kōshien (High School Tournament).jpg|thumb|[[嘉義農林棒球隊]]於1931年贏得[[第17回全國中等學校優勝野球大會|甲子園高校野球大會]]準優勝(亞軍)]] |
||
棒球是臺灣最受歡迎的運動,被稱為「國球」,在日治時期由[[大日本帝國|日本]]引進。[[1992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棒球比賽]]獲得[[銀牌]]。1990年,[[中華職棒]]正式成立,臺灣成為繼日本和韓國之後,亞洲第三個擁有[[職業棒球]]聯盟的國家。之後一度因爆發簽賭假球事件及[[臺灣職棒大聯盟|臺灣大聯盟]]的成立,導致觀眾人數銳減,但在2001年主辦[[2001年世界盃棒球賽|世界盃棒球賽]]並奪得第三名後,再現棒球熱潮。不過隨著職棒票房在2006年球季呈現大幅衰退,2008年又再度爆發黑道介入[[2009年中華職棒假球事件|簽賭案]],導致多支球隊解散,或因經營困難而轉賣改名,目前 |
棒球是臺灣最受歡迎的運動之一,被稱為「國球」<ref>謝仕淵,《[https://www.sanmin.com.tw/product/index/003802996 國球誕生前記:日治時期臺灣棒球史] {{Wayback|url=https://www.sanmin.com.tw/product/index/003802996 |date=20210623080535 }}》,國立臺灣,2012/12/1.</ref>,在日治時期由[[大日本帝國|日本]]引進。[[1992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棒球比賽]]獲得[[銀牌]]。1990年,[[中華職業棒球大聯盟|中華職棒]](CPBL)正式成立,使得臺灣成為繼日本和韓國之後,亞洲第三個擁有[[職業棒球]]聯盟的國家。之後一度因爆發簽賭假球事件及[[臺灣職棒大聯盟|臺灣大聯盟]]的成立,導致觀眾人數銳減,但在2001年主辦[[2001年世界盃棒球賽|世界盃棒球賽]]並奪得第三名後,再現棒球熱潮。不過隨著職棒票房在2006年球季呈現大幅衰退,2008年又再度爆發黑道介入[[2009年中華職棒假球事件|簽賭案]],導致多支球隊解散,或因經營困難而轉賣改名,至2010年代後期才逐漸好轉。目前中華職棒有[[中信兄弟]]、[[統一7-ELEVEn獅]]、[[富邦悍將]]、[[樂天桃猿]]、[[味全龍]]等5支一軍球隊。早在日治時期就已有多位臺灣棒球好手前往日本打球,綽號「人間機關車」的[[吳昌征]]能投善打,於1995年進入[[野球殿堂]]。近年來則有許多球員赴美打拚,目前已有[[陳金鋒]]、[[曹錦輝]]、[[王建民 (棒球員)|王建民]]、[[郭泓志]]、[[胡金龍]]、[[倪福德]]、[[陳偉殷]]、[[林哲瑄]]、[[李振昌]]、[[羅嘉仁]]、[[王維中]]、[[胡智爲]]、[[林子偉]]、[[曾仁和]]、[[黃暐傑]]、[[張育成]]等人曾經登上[[美國職業棒球大聯盟|大聯盟]]。2014年4月10日,[[爆米花夏季棒球聯盟]]宣布成立。 |
||
臺灣籃球在1994年到1999年間曾經有[[中華職業籃球聯盟]] |
臺灣籃球在1994年到1999年間曾經有[[中華職業籃球聯盟]](CBA),後來演變為半職業性質的[[超級籃球聯賽]](SBL);2020及2021年,又成立了[[P. LEAGUE+]]、[[T1聯盟]]等兩個職籃聯盟。 |
||
巧固球在臺灣雖不如棒球或籃球等運動知名,臺灣卻擁有世界第一的球技,此紀錄持續30多年至今<ref>{{cite web|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30418014614/http://140.122.72.62/jfile/%E6%B7%BA%E8%AB%87%E5%8F%B0%E7%81%A3%E5%B7%A7%E5%9B%BA%E7%90%83.pdf |url=http://140.122.72.62/jfile/%E6%B7%BA%E8%AB%87%E5%8F%B0%E7%81%A3%E5%B7%A7%E5%9B%BA%E7%90%83.pdf |archivedate=2013年4月18日 |title=淺談臺灣巧固球 |author=鄭淑文 |date=2007年10月 |accessdate=2014年10月3日 |language=zh |deadurl=yes }}</ref>。1977年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的教授方瑞民引進,經過幾年推廣後,1980年第一次參加世界性比賽,1982年在[[法國]]舉辦的第三屆國際巧固球錦標賽中奪得男子組冠軍,揭開臺灣巧固球輝煌歷史。2009年高雄世運,臺灣亦拿下巧固球男女兩組雙料金牌。 |
巧固球在臺灣雖不如棒球或籃球等運動知名,臺灣卻擁有世界第一的球技,此紀錄持續30多年至今<ref>{{cite web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30418014614/http://140.122.72.62/jfile/%E6%B7%BA%E8%AB%87%E5%8F%B0%E7%81%A3%E5%B7%A7%E5%9B%BA%E7%90%83.pdf |url=http://140.122.72.62/jfile/%E6%B7%BA%E8%AB%87%E5%8F%B0%E7%81%A3%E5%B7%A7%E5%9B%BA%E7%90%83.pdf |archivedate=2013年4月18日 |title=淺談臺灣巧固球 |author=鄭淑文 |date=2007年10月 |accessdate=2014年10月3日 |language=zh |deadurl=yes }}</ref>。1977年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的教授方瑞民引進,經過幾年推廣後,1980年第一次參加世界性比賽,1982年在[[法國]]舉辦的第三屆國際巧固球錦標賽中奪得男子組冠軍,揭開臺灣巧固球輝煌歷史。2009年高雄世運,臺灣亦拿下巧固球男女兩組雙料金牌。 |
||
臺灣的[[花式撞球]]是少數曾奪得世界第一榮銜的運動項目之一。[[趙豐邦]]在1993年與1997年兩度成為世界總排名第一,也在1993年及2000年獲得世界花式撞球錦標賽冠軍。[[吳珈慶]]則於2005年獲得世界花式撞球錦標賽冠軍,成為賽史最年輕球王。[[郭柏成]]則在2005年與2010年獲得世界花式撞球錦標賽亞軍。[[楊清順]]於1990年代至2000年代間多次獲得國際性重要花式撞球比賽的冠軍。女子選手方面,[[陳純甄]]在1999年排名高居世界第一。[[柳信美]]在1999年和2002年兩度奪得世界錦標賽冠軍,也是首位拿到世錦賽冠軍的亞洲女子選手,她在2003年排名世界第一,次年即拿下[[安麗盃]]冠軍。2008年[[林沅君]]亦拿下女子世錦賽冠軍。近幾年,男子選手[[張榮麟]]及[[張玉龍]]多次在大賽中獲得極佳的名次,張榮麟甚至在2012年亦得到世界第一的榮銜,成為繼趙豐邦以來第二位排名世界第一的臺灣男子選手。2014年張玉龍在短短一個月內,勇奪中國公開賽男子組冠軍及世界男子九號球錦標賽季軍。而新生代選手[[柯秉逸]]及[[柯秉中]]兩兄弟亦在國際上各賽事得過許多佳績,柯秉中在2013年青少年世錦賽中奪得冠軍。女子選手[[周婕妤]]更是自安麗盃改制以來奪得最多次冠軍的女子選手,分別為2009、2012及2014年。2015年安麗盃改制回錦標賽模式,由林沅君兩度奪冠。 |
臺灣的[[花式撞球]]是少數曾奪得世界第一榮銜的運動項目之一。[[趙豐邦]]在1993年與1997年兩度成為世界總排名第一,也在1993年及2000年獲得世界花式撞球錦標賽冠軍。[[吳珈慶]]則於2005年獲得世界花式撞球錦標賽冠軍,成為賽史最年輕球王。[[郭柏成]]則在2005年與2010年獲得世界花式撞球錦標賽亞軍。[[楊清順]]於1990年代至2000年代間多次獲得國際性重要花式撞球比賽的冠軍。女子選手方面,[[陳純甄]]在1999年排名高居世界第一。[[柳信美]]在1999年和2002年兩度奪得世界錦標賽冠軍,也是首位拿到世錦賽冠軍的亞洲女子選手,她在2003年排名世界第一,次年即拿下[[安麗盃]]冠軍。2008年[[林沅君]]亦拿下女子世錦賽冠軍。近幾年,男子選手[[張榮麟]]及[[張玉龍]]多次在大賽中獲得極佳的名次,張榮麟甚至在2012年亦得到世界第一的榮銜,成為繼趙豐邦以來第二位排名世界第一的臺灣男子選手。2014年張玉龍在短短一個月內,勇奪中國公開賽男子組冠軍及世界男子九號球錦標賽季軍。而新生代選手[[柯秉逸]]及[[柯秉中]]兩兄弟亦在國際上各賽事得過許多佳績,柯秉中在2013年青少年世錦賽中奪得冠軍。女子選手[[周婕妤]]更是自安麗盃改制以來奪得最多次冠軍的女子選手,分別為2009、2012及2014年。2015年安麗盃改制回錦標賽模式,由林沅君兩度奪冠。 |
||
=== 電子競技 === |
==== 電子競技 ==== |
||
2012年由[[Riot Games]]所舉辦的[[英雄聯盟]]S2世界大賽中,台港澳代表[[台北暗殺星]](TPA)擊敗AZF與M5等強隊,得到世界冠軍。為參與2013年亞洲室內武藝運動會,臺灣組成中華電子競技代表隊奪下13面銅牌 |
2012年由[[Riot Games]]所舉辦的[[英雄聯盟]]S2世界大賽中,台港澳代表[[台北暗殺星]](TPA)擊敗AZF與M5等強隊,得到世界冠軍。為參與2013年亞洲室內武藝運動會,臺灣組成中華電子競技代表隊奪下13面銅牌。 |
||
== 相關條目 == |
== 相關條目 == |
||
{{Portal bar|台灣}} |
|||
* {{Lookfrom}} |
* {{Lookfrom}} |
||
{{col-begin}} |
{{col-begin}} |
||
{{col-break}} |
|||
;國家 |
|||
'''行政''' |
|||
* [[中華民國]] |
* [[中華民國]] |
||
;政府 |
|||
* [[中華民國總統府]] |
* [[中華民國總統府]] |
||
* [[中華民國行政院]] |
* [[行政院|中華民國行政院]] |
||
* [[中華民國立法院]] |
* [[立法院|中華民國立法院]] |
||
* [[中華民國司法院]] |
* [[司法院|中華民國司法院]] |
||
* [[中華民國考試院]] |
* [[考試院|中華民國考試院]] |
||
* [[中華民國監察院]] |
* [[監察院|中華民國監察院]] |
||
* [[臺灣省]] |
|||
* [[臺灣行政區劃]]、[[中華民國行政區劃]] |
|||
;政治 |
|||
* [[中華民國憲法]] |
* [[中華民國憲法]] |
||
* [[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 |
* [[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 |
||
* [[中華民國政黨]] |
|||
* [[臺灣獨立運動]] |
* [[臺灣獨立運動]] |
||
* [[臺灣行政區劃]] |
* [[臺灣行政區劃]] |
||
第656行: | 第844行: | ||
* [[臺灣人權]] |
* [[臺灣人權]] |
||
;外交 |
|||
* [[中華民國駐外機構]] |
* [[中華民國駐外機構]] |
||
* [[臺北經濟文化代表處]] |
* [[臺北經濟文化代表處]] |
||
第666行: | 第854行: | ||
* [[臺海現狀]] |
* [[臺海現狀]] |
||
;軍事 |
|||
* [[臺灣軍事]] |
* [[臺灣軍事]] |
||
* [[中華民國國軍]] |
* [[中華民國國軍]] |
||
第673行: | 第861行: | ||
* [[中華民國空軍]] |
* [[中華民國空軍]] |
||
;教育 |
|||
* [[臺灣教育]] |
* [[臺灣教育]] |
||
* [[臺灣大專院校列表]] |
* [[臺灣大專院校列表]] |
||
第679行: | 第867行: | ||
* [[中華民國國立中等學校列表]] |
* [[中華民國國立中等學校列表]] |
||
{{col-break}} |
{{col-break}} |
||
;地理 |
|||
* [[臺灣山峰列表]] |
* [[臺灣山峰列表]] |
||
* [[臺灣河流列表]] |
* [[臺灣河流列表]] |
||
第685行: | 第873行: | ||
* [[臺灣濕地列表]] |
* [[臺灣濕地列表]] |
||
;建築 |
|||
* [[臺灣建築]] |
* [[臺灣建築]] |
||
* [[臺灣古蹟列表]] |
* [[臺灣古蹟列表]] |
||
;交通 |
|||
* [[臺灣機場]] |
* [[臺灣機場]] |
||
* [[臺灣港口|臺灣港口列表]] |
* [[臺灣港口|臺灣港口列表]] |
||
第696行: | 第884行: | ||
* [[臺灣地區郵遞區號一覽表]] |
* [[臺灣地區郵遞區號一覽表]] |
||
;通訊傳播 |
|||
* [[臺灣報紙列表]] |
* [[臺灣報紙列表]] |
||
* [[臺灣電視臺列表]] |
* [[臺灣電視臺列表]] |
||
第703行: | 第891行: | ||
* [[臺灣電信業者列表]] |
* [[臺灣電信業者列表]] |
||
;醫療 |
|||
* [[臺灣醫院列表]] |
* [[臺灣醫院列表]] |
||
* [[全民健康保險]] |
* [[全民健康保險]] |
||
;金融保險 |
|||
* [[台灣的銀行列表]] |
* [[台灣的銀行列表]] |
||
* [[台灣金融保險機構列表]] |
* [[台灣金融保險機構列表]] |
||
;文化藝術 |
|||
* [[臺灣電影]] |
* [[臺灣電影]] |
||
* [[臺灣音樂]] |
* [[臺灣音樂]] |
||
第717行: | 第905行: | ||
* [[中華民國國寶]] |
* [[中華民國國寶]] |
||
* [[中華民國節日與歲時列表]] |
* [[中華民國節日與歲時列表]] |
||
{{col-break}} |
|||
;生態 |
|||
* [[臺灣鳥類列表]] |
* [[臺灣鳥類列表]] |
||
* [[臺灣蝴蝶列表]] |
* [[臺灣蝴蝶列表]] |
||
第725行: | 第913行: | ||
* [[台灣已滅絕生物列表]] |
* [[台灣已滅絕生物列表]] |
||
;人物 |
|||
* [[臺灣人]] |
* [[臺灣人]] |
||
* [[臺灣人口]] |
* [[臺灣人口]] |
||
第732行: | 第920行: | ||
* [[中華民國國民]] |
* [[中華民國國民]] |
||
;語言 |
|||
* [[臺灣語言列表]] |
* [[臺灣語言列表]] |
||
;飲食 |
|||
* [[臺灣菜]] |
* [[臺灣菜]] |
||
* [[臺灣小吃]] |
* [[臺灣小吃]] |
||
;其他 |
|||
* [[臺灣國際指數列表]] |
* [[臺灣國際指數列表]] |
||
* [[臺灣觀光景點列表]] |
* [[臺灣觀光景點列表]] |
||
第750行: | 第938行: | ||
* [[臺灣經驗]] |
* [[臺灣經驗]] |
||
* [[小行星2169]] |
* [[小行星2169]] |
||
* [[臺灣發明與發現列表]] |
* [[臺灣戰後時期發明與發現列表]] |
||
{{col-break}} |
|||
{{col-end}} |
{{col-end}} |
||
== 參見 == |
|||
* [[臺灣省]] |
|||
* [[臺灣行政區劃]]、[[中華民國行政區劃]] |
|||
* [[中華民國島嶼列表]] |
|||
* [[中華民國外交]] |
|||
* [[統獨問題]]、[[臺海現狀]]、[[臺灣戰後時期]]、[[海峽兩岸關係]] |
|||
* [[台獨派]]、[[華獨]]、[[統派]] |
|||
* [[去中國化]]、[[去蔣化]] |
|||
* [[中國統一]] |
|||
* [[有限承認國家列表]] |
|||
* 消歧義頁面:[[臺灣 (消歧義)]]、[[臺灣省 (消歧義)]] |
|||
== 注釋 == |
== 注釋 == |
||
第772行: | 第948行: | ||
{{Refend}} |
{{Refend}} |
||
== |
== 延伸阅读 == |
||
{{Wikisource further reading}} |
|||
== 參考資料 == |
|||
<div class="references-small"> |
<div class="references-small"> |
||
{{Reflist|3}} |
{{Reflist|3}} |
||
第781行: | 第960行: | ||
{{Commons|Taiwan|臺灣}} |
{{Commons|Taiwan|臺灣}} |
||
{{wiktionary|臺|台}} |
{{wiktionary|臺|台}} |
||
{{Portal|台灣}} |
|||
* [http://twinfo.ncl.edu.tw/ 臺灣概覽 - 中華民國國家圖書館]{{zh-tw}} |
|||
* [http:// |
* [http://twinfo.ncl.edu.tw/ 臺灣概覽 - 中華民國國家圖書館]{{Wayback|url=http://twinfo.ncl.edu.tw/|date=20070706044932}}{{zh-tw}} |
||
* [http:// |
* [http://taiwan.net.tw/ 臺灣觀光旅遊網]{{Wayback|url=http://taiwan.net.tw/|date=20200828070951}}{{zh-tw}} |
||
* [http://www.gov.tw/ 我的E政府]{{Wayback|url=http://www.gov.tw/|date=20050822072650}}{{zh-tw}} |
|||
* [http://www.golden360.com/taiwan.shtml 從外太空看臺灣,360度環場虛擬實境 VR](需安裝[[QuickTime]]) |
|||
* [http://www.golden360.com/taiwan.shtml 從外太空看臺灣,360度環場虛擬實境 VR]{{Wayback|url=http://www.golden360.com/taiwan.shtml|date=20061107064222}}(需安裝[[QuickTime]]) |
|||
* [http://digiarch.sinica.edu.tw/content.jsp?option_id=2722&index_info_id=3044 中央研究院-臺灣百年歷史地圖系統]{{zh-tw}} |
|||
* [http://digiarch.sinica.edu.tw/content.jsp?option_id=2722&index_info_id=3044 中央研究院-臺灣百年歷史地圖系統]{{Wayback|url=http://digiarch.sinica.edu.tw/content.jsp?option_id=2722&index_info_id=3044|date=20100412115422}}{{zh-tw}} |
|||
{{-}} |
|||
{{Taiwan topics}} |
{{Taiwan topics}} |
||
{{ |
{{臺灣地區島嶼}} |
||
{{華人地區}} |
|||
{{亞洲題目}} |
{{亞洲題目}} |
||
{{太平洋島嶼}} |
|||
{{Authority control}} |
{{Authority control}} |
||
第798行: | 第976行: | ||
[[Category:中華民國|台]] |
[[Category:中華民國|台]] |
||
[[Category:東亞|台]] |
[[Category:東亞|台]] |
||
[[Category:亞洲地理|台]] |
|||
[[Category:太平洋島嶼|台]] |
[[Category:太平洋島嶼|台]] |
||
[[Category:源自台灣原住民語言的台灣地名]] |
2024年12月30日 (一) 10:30的最新版本
主權争议岛屿 其他名称:福爾摩沙(Formosa) | |
---|---|
地理 | |
臺灣在西太平洋區域的位置 | |
位置 | 亞洲東部/西太平洋 |
面积 | 35,886.8623 km2(13,855.9950 sq mi)[1] |
排名 | 世界面積第38大島嶼 |
海岸线 | 1,251.2806 km(777.5097 mi) [1] |
最高点 | 玉山主峰(3,952米(12,970 ft))[2] |
实际管理方 | |
中華民國 | |
省 直轄市 | 臺灣省[註 1] 臺北市、新北市 桃園市、臺中市 臺南市、高雄市 |
首都 | 臺北市[註 2][註 3] |
最大城市 | 新北市(4,047,112) |
主權聲索方 | |
中華民國 | |
省市 | (同上)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
省 | 台灣省 |
人口统计 | |
人口 | 23,137,302(2024年11月底[3]) |
密度排名 | 644.81[3] |
族群 | 臺灣漢族(95%) ∟ 閩南族群(72%) ∟ 客家族群(14%) ∟ 臺灣外省人及其他族群(14%)[a][4][5] 臺灣新住民(3.1%)[b] 臺灣原住民(2.37%)[c] |
概況 | |
---|---|
通行語言 | 台灣漢語(中華民國國語、臺語、客語) 台灣原住民族諸語(排灣語、阿美語、魯凱語等) |
人口最多都會區 | 臺北都會區 |
水域率 | 10.34% |
最大湖泊 | 曾文水庫 |
最大自然湖泊 | 日月潭 |
最長河流 | 濁水溪 |
流域最廣河流 | 高屏溪 |
| |
| |
臺灣(俗字寫作台灣),西方國家亦稱福爾摩沙(葡萄牙語:Formosa),是位於東亞、太平洋西北側的島嶼,地處琉球群島與菲律賓群島之間,西隔臺灣海峽與中国大陆相望,海峽距離約130公里,周圍海域從3點鐘方向以順時鐘排序分別為太平洋(菲律賓海)、巴士海峽、南海、臺灣海峽、東海。面積約3.6萬平方公里,在當前全球各島嶼面積排名中位居第38(或39),島上約七成面積之地形為山地與丘陵,平原主要集中於西部沿海,地形海拔變化大,最高點3952公尺。全島被北回歸線貫穿,氣候炎熱,夏季偏長,介於熱帶與亞熱帶地帶之間,北回歸線以北為副熱帶季風氣候、以南為熱帶季風氣候[6][7],自然景觀與生態系資源豐富多元[8]。
臺灣面積約3.6萬平方公里,在當前全球各島嶼面積排名中位居第38(或39),為板塊碰撞隆起形成的大陸島,是東亞島弧之一部分(由菲律賓板塊潛入歐亞板塊形成)。島上約七成面積之地形為山地與丘陵,平原主要集中於西部沿海,地形海拔變化大,最高點3952公尺。全島被北回歸線貫穿,氣候炎熱,夏季偏長,介於熱帶與亞熱帶地帶之間,北回歸線以北為副熱帶季風氣候、以南為熱帶季風氣候[9][10],自然景觀與生態系資源豐富多元[8]。人口約2300萬人,超過七成集中於西部的五大都會區,其中以行政中心臺北為核心的臺北都會區最大,約700萬人。族群構成以漢族、原住民族為主:原住民族由多個屬於南島民族的部族組成,漢族則依民系及移民年代的不同而分為閩南(河洛)、客家與外省族群,其中閩南裔為臺灣最大族群。
約三萬年前冰河時期開始有人類遷移至台灣活動,自古為原住民族世居之地[11],原住民族在17世紀中葉以前一直居於主體民族地位;隨著漢族不斷從中國大陸移入與墾殖,漢族遂取代原住民族成為臺灣的最大民族。自有信史記錄以來,臺灣歷史上曾經歷多個原住民聯盟和政權、荷西時期、明鄭時期、清治時期、日治時期等多次政權遞嬗,最近一次為1945年進入戰後時期由中華民國統治。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播遷臺灣造成兩岸分治的局面後,臺灣成為中華民國有效統治領土的主要部分[d]。隨著1987年戒嚴時代結束,臺灣逐漸淡化過往戒嚴時代形塑的中國史觀,政治上走向自由化與民主化,以中國國民黨及民主進步黨兩黨為首的政黨政治、統獨議題、以及公民社會的形成,加之以東南亞新住民的定居,產生出多元文化主義[12][13],使得臺灣文化呈現多元並立的面貌。而由此原因再加上一中原則,使得現今「臺灣」成為中華民國的通稱。
歷經1860年臺灣開港以來至日治時期所打下的現代化基礎[14],以及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後運用美援所進行的一系列的經濟建設,加上國際上冷戰對峙的格局,臺灣自1960年代起在經濟與社會發展上突飛猛進,締造「臺灣奇蹟」,名列亞洲四小龍之一;之後在1990年代躋身已開發國家之列,目前無論人均所得或人類發展指數均具世界先進國家水準[15]。臺灣擁有蓬勃的製造業及尖端科技,在半導體、資訊科技、通訊、電子精密製造等領域執牛耳。貿易方面主要通过高科技產業賺取外匯,經濟發展上以高科技產業與服務業為中心,亦朝向文化產業及觀光業發展[16]。台灣以移民為主的人文結構,亦帶來多元的政治觀點。自大航海時代以來,台灣文化就在明鄭、清朝的統治與西方列強的衝擊中經歷多次大變動,並在近代開始產生臺灣主體意識思想。
名稱
臺灣 | |||||||||||||||||||||||||||||||
汉语名称 | |||||||||||||||||||||||||||||||
---|---|---|---|---|---|---|---|---|---|---|---|---|---|---|---|---|---|---|---|---|---|---|---|---|---|---|---|---|---|---|---|
繁体字 | 臺灣 或 台灣 | ||||||||||||||||||||||||||||||
简化字 | 台湾 | ||||||||||||||||||||||||||||||
| |||||||||||||||||||||||||||||||
日语名称 | |||||||||||||||||||||||||||||||
汉字 | 台湾 | ||||||||||||||||||||||||||||||
舊字體 | 臺灣 | ||||||||||||||||||||||||||||||
| |||||||||||||||||||||||||||||||
阿美語名称 | |||||||||||||||||||||||||||||||
阿美語 | Taywan | ||||||||||||||||||||||||||||||
布農語名称 | |||||||||||||||||||||||||||||||
布農語 | Taivang | ||||||||||||||||||||||||||||||
達悟語名称 | |||||||||||||||||||||||||||||||
達悟語 | Ilaod | ||||||||||||||||||||||||||||||
鄒語名称 | |||||||||||||||||||||||||||||||
鄒語 | Taivang | ||||||||||||||||||||||||||||||
拉阿魯哇語名称 | |||||||||||||||||||||||||||||||
拉阿魯哇語 | Taivangʉ | ||||||||||||||||||||||||||||||
邵語名称 | |||||||||||||||||||||||||||||||
邵語 | Taiwaan | ||||||||||||||||||||||||||||||
泰雅語名称 | |||||||||||||||||||||||||||||||
泰雅語 | Taywan | ||||||||||||||||||||||||||||||
西拉雅語名称 | |||||||||||||||||||||||||||||||
西拉雅語 | Taywan | ||||||||||||||||||||||||||||||
排灣語名称 | |||||||||||||||||||||||||||||||
排灣語 | Taiwan |
「臺灣」名稱來自南臺灣的古地名大員,此名稱位置即現今臺南安平地區附近一帶[19]。此名稱最早為西拉雅族對台江內海對面外地人所在處的沙洲稱呼,族語即為外地人或異邦人[20]。荷蘭人於此處建城後便接受此稱呼,初譯為Teyoan、Taioan、Teyouvan、Tayouan、Taiyouan、Taiyouhan[21],1675年荷蘭製第一份清晰的臺灣地圖中定為「Tayouan」[22],中文以明朝漳泉海盜所用的閩南語音譯為「大灣(Tāi-uân)」、「大員(Tāi-uân)」、「大苑(Tāi-uán)」、「臺員(Tâi-uân)」等。還有一說為源自於大武壠族的自稱[23],但明朝時尚有「東番」或「夷洲」,直至清朝時期就統一稱為「臺灣(Tâi-uân)」直到現在。
別稱
臺灣荷蘭統治時期臺灣被稱作「Tayouan」(大員),明鄭捨棄荷治時期使用的「大員」名稱,將臺灣稱為「東都」(鄭成功時代)、「東寧」(鄭經時代)[24]。納入大清版圖後,清朝改以「臺灣」設置臺灣府,「臺灣」遂成為此島嶼的稱呼[25]。臺灣亦有「寶島」、「鯤島」、「蓬萊」、「福爾摩沙」、「福摩薩[26]」、「高砂國」等別稱。
臺灣曾普遍稱為「福爾摩沙」,源自葡萄牙語「Ilha Formosa」(葡萄牙語發音:[ˌiʎɐ fuɾˈmɔzɐ]),意為「美麗島」。一說1544年葡萄牙船隻經過臺灣海面時,水手從海上遠望臺灣,發現臺灣甚為美麗,於是高呼「Ilha Formosa」,葡萄牙語的「Formosa」為「美麗」之意,「Ilha」指「島嶼」,故翻譯為美麗島,但此說法尚無直接與明確的證據[27]。在1950年代前是歐洲對臺灣的主要稱呼[28]。歐洲亦因此曾長期稱臺灣海峽為福爾摩沙海峽。
臺灣物產豐富,故又稱寶島。《山海經》等古籍中的海上神山仙島蓬萊、瀛洲等常被作為對臺灣的雅稱。因平地地形之緣故,臺灣又有「鯤島」的別稱[29]。
《三國志·吳書·孫權傳》稱:黃龍二年春正月,孫權遣將軍衛溫、諸葛直將甲士萬人浮海求夷洲及亶洲……衛溫、諸葛直到夷洲抓了數千人回到東吳。但並無任何證據顯示以上所稱夷洲是臺灣,史學界對此有爭議。[30]
日本古代曾稱呼臺灣為「高砂」、「高砂國」或「高山國」。日本人以「打狗山」之音,轉成「高砂 Takasago」。京都金地院所藏的《異國渡海御朱印帳》中,以「高砂國」稱呼臺灣,兩者之片假名皆為「タカサゴ Takasago」。
朝鮮古代則曾把臺灣稱為「大樊」(朝鮮語:대번 Daebeon),此稱呼應是來自「大員」的轉音。
「臺」與「台」
在繁體字中,「臺灣」的漢字正式書寫為「臺灣」,繁體字「臺」與異體字「台」通用,「台灣」多見於民間與媒體,在中華民國的官方國書、文件中則使用正式的「臺灣」[31]。
長期以來,臺灣各級政府機構對「臺」與「台」兩字對政府文書未有統一規定。2002年臺北市政府在馬英九擔任市長推動「正體字運動」時,全面於相關機關的公文與文件使用「臺」字[32];中華民國教育部在2010年考據字源後宣布,以後教育部公文一律使用「臺灣」用字,並建議中央其他部會跟進[33]。
俗體字「台」原作為正字的發音為「ㄧˊ」(國音二式:yí),和「怡」字通用;而「ㄊㄞ」(國音二式:tāi),為浙江台州、天台山等部分地名的正音[e][34][35]。
空間定位
在1624年荷蘭人統治臺灣後,「臺灣」一詞的空間定位同時包含臺灣島與澎湖群島,並歷經明鄭時期、清領時期、日治時期。到了1949年,中華民國實際統治臺灣、澎湖、金門、馬祖,「臺灣」一詞的空間定位擴及這些地區。且因為臺灣與中國大陸屬於不同政治實體,國際經常使用「臺灣」指稱中華民國[36]。
歷史
臺灣歷史、台灣歷史年表 | |||||||||||
---|---|---|---|---|---|---|---|---|---|---|---|
史前時期 | |||||||||||
荷治 1624-1662 |
西治1626-1642 | 原住民政權及部落-1933 | |||||||||
明鄭時期 1661-1683 |
|||||||||||
清治時期 1683-1895 |
|||||||||||
日治時期 1895-1945 |
|||||||||||
戰後時期 1945 迄今 | |||||||||||
其他臺灣系列 | |||||||||||
臺灣主題首頁 | |||||||||||
史前時期
臺灣至遲在舊石器時代晚期(50,000年前-10,000年前)已有人類居住,在澎湖水道所發現的澎湖原人之生存時代則距今約45萬至19萬年前。[37]新石器時代(始於紀元前5,000年)以後的史前文化普遍認為屬於南島語系民族[38]。主要的文化有舊石器時代的臺東長濱文化、苗栗網形文化、臺南左鎮人以及新石器時代的大坌坑文化、臺北圓山文化、營埔文化、臺東卑南文化、臺北十三行文化。而馬來-玻里尼西亞語族在也於13世紀以前就存在於臺灣島上,這些原住民族分佈於臺灣全島,屬於南島語系。臺灣原住民的缺齒、紋身、口琴、卉服[39]、織貝、腰機紡織、貫頭衣、親族外婚、親子連名制、年齡分級、老人政治、鳥占、獵首、靈魂崇拜、室內葬等特徵,都屬印度尼西亞古文化特質。[40]雖《三國志》記載三國時代孫吳曾派軍登陸夷洲,《隋書》有隋煬帝派兵攻打流求國的記載,但並無資料可證明這些中國古籍所載地名是今日的臺灣。
10世紀時,宋朝的漢人開始在澎湖群島開墾。宋孝宗乾道七年(1171年),南宋正式占領澎湖群島,劃屬福建路晉江縣。1225年,趙汝適所著諸蕃志提到「泉有海島,曰澎湖群島,隸晉江縣」,正式確認澎湖群島為南宋所據。13世紀漢人開始在澎湖群島定居,但因與原住民族部落的敵對,以及原住民貿易資源對漢人缺乏吸引力,雙方少有互動,僅有少數漢族冒險家或漁民與原住民從事貿易,這樣的情況維持到16世紀[41]。
1281年(元世祖至元十八年)元軍東征日本因颱風失敗,迂迴琉求國,道經澎湖設澎湖巡檢司,企圖進取琉求國,作為征日本之準備,然使者僅至澎湖而返。隨後占領澎湖,並劃該地方區劃隸屬於福建泉州路,主官為澎湖寨巡檢。澎湖巡檢司不但是澎湖群島的首次行政區劃。明朝仍依循前例於澎湖設置該官署,直至1384年因為實施封海政策,予以廢除。明太祖於《皇明祖訓》載明正南偏東的「不征之國」包括大琉球(琉球國)與「不通往來,未嘗入貢」的小琉球,後者是否指臺灣或仍未明確。
明世宗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考量沿海治安等因素,復設澎湖巡檢司。此官署直至1622年,荷蘭東印度公司據澎湖為止,1624年,明朝福建巡撫南居益派兵進攻澎湖,在澎湖之戰中獲勝,將荷蘭共和國勢力驅逐出澎湖,再度占領澎湖列島。16世紀中期,包含倭寇在內的海盜在中國東南沿海一帶活動,並將臺灣作為躲藏地點。海盜在中國沿海劫掠,遇到官兵追擊,就逃至澎湖,然後再到臺灣,成為除了少數漢族拓荒屯墾移民之外的另一部份住民。福爾摩沙的位置及中日關係疏遠的地緣政治使其成為一個對各國船隻開放、不受官方擾亂或稅收影響的中立港口,一個中日乃至鄰近南方國家之間的貿易清算所。萬曆朝鮮之役當年(1592)豐臣秀吉入侵朝鮮,長崎(Nagasaki)、京都(Kyoto)、堺(Sakai)的商人獲得幕府將軍許可進行海外貿易,設總部於福爾摩沙大員,與日本、中國、澳門、安南(越南)、暹羅(泰國)、呂宋(菲律賓)、爪哇(印尼)進行常規貿易[42]。明朝因恐日軍趁隙侵犯東南海域,當局首度在彭湖(澎湖舊名)佈署兵力[43]。到了1602、1622年台江內海仍為中日外商人的會船貿易點[44]。同一時期,葡萄牙人是最早抵達东亚與殖民臺灣的歐洲探險者,但是與臺灣的實質關係僅止於用鴉片和稻米來交換一些原住民族的物品,並沒有進一步殖民的企圖。
約在1617年,明朝水師軍官趙秉鑑意圖謀反,以東番為根據地,於赤崁首次築城寨[45][46]。1624年,顏思齊在魍港(另一說在笨港,今雲林北港及嘉義新港地區)設立十寨作為據點[47],其繼承人鄭芝龍後來成為中國東南沿海勢力最大的海盜,並在1628年接受明朝招撫。同年閩南大旱,鄭芝龍曾提議招募饑民移民、開墾臺灣[48],亦有學者認為此提議從未執行[49]。這段期間鄭芝龍曾強力控制中國東南沿海的商船,以及中國大陸對臺灣的貿易[50]。
17世紀起,中臺灣的原住民族曾出現一個跨部落王國,即後世所稱的大肚王國,這也是臺灣歷史記錄上最早出現的政權[51][52][53][54]。大肚王國由巴布拉族、貓霧捒族、巴則海族、洪雅族、道卡斯族等原住民部族的27個村社組成(後來只剩15至18個村社),共主稱為「大肚王」,在鼎盛時期的領域範圍南至今之鹿港、北至今之桃園,後期則僅限於大肚溪流域一帶。該王國在1644年荷蘭人武力入侵後降服,1645年4月荷蘭人召開南部的地方會議,「大肚王」甘仔轄·阿拉米跟荷兰东印度公司訂約,表示臣服,大肚王國失去部分主權,不過直到1662年荷蘭人離開臺灣為止,大肚王國都維持半獨立狀態。大肚王國归顺荷蘭,但從未歸順明鄭。1661年明鄭統治臺灣後實施「兵農合一」政策,派遣鄭軍分赴各地屯墾,侵害到原住民族的活動空間,導致明鄭和大肚王國發生數次武裝衝突。
1683年明鄭滅亡後,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出任巡臺御史的黃叔璥在他的《臺海使槎錄》一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大肚山形,遠望如百雉高城,昔有番長名大眉。」雖然寥寥數語,卻說明17世紀的臺灣中部確實有一個「超部落」的王國。雍正九年(1731年),清廷官吏對原住民指派勞役過多,引起原住民群起反抗,發生大甲西社抗清事件,翌年遭鎮壓,各族人陸續逃離原居地,遷往埔里(南投縣北部)一帶,大肚王國終告瓦解。
荷西时期
荷蘭統治時期自1624年登陸大員(今臺南安平)起,至1662年被明鄭驅逐,共38年。
西班牙統治時期自1626年從三貂角登陸起,至1642年被荷蘭驅逐而退出臺灣,共16年。
1622年,荷蘭東印度公司(VOC)試圖將澎湖建立成一個貿易前哨站,但被明將沈有容擊退。[55]1624年,原佔領澎湖的荷蘭人和明軍簽約,放棄其在澎湖的經營,轉而登陸臺灣南部,屬於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荷蘭人首先在「北汕尾」(今臺南四草)建立簡易商館,同年於「一鯤鯓」(今臺南安平)築其行政中心「熱蘭遮城」(今安平古堡)[19],以此作為統治中心,為增加米、糖等農作物產量,開始招募福建沿海一帶及澎湖居民遷往臺灣開墾,其中許多人定居於臺灣[55]。1626年至1642年,臺灣北部為西班牙佔領[56],西班牙人在臺灣北部的雞籠(今基隆)與社寮島(今和平島)築城,並稱之為「聖救主城」(即聖薩爾瓦多城)。之後又佔領蛤仔難(今宜蘭),並在滬尾(今淡水)興建「聖多明哥城」(今紅毛城原址附近)。
後來荷蘭人與西班牙人在東亞展開競爭,荷蘭東印度公司散播西班牙企圖顛覆江戶幕府的陰謀,使日本決定在對外貿易上執行鎖國,只有大清(包括明鄭)與荷蘭例外。為了更進一步驅逐西班牙勢力,荷蘭人於1642年攻佔西班牙的佔領的雞籠地區,趕走統治當地16年的西班牙人。
荷蘭所侵佔建立的殖民王國,是臺灣歷史上第一個有系統統治的政權,並有少量對平埔族的教育與傳教事業。佔領目的是作為對明朝、日本、朝鮮半島與南洋貿易據點的樞紐,臺灣據點成為當時荷蘭東印度公司亞洲據點的第二名(僅次於日本),獲利主要是配送給公司股東。
由於苛徵與限制,原住民族在1629年與1636年分別發起麻豆溪事件與蕭壟事件兩次大型反抗。1652年,以鄭芝龍舊部郭懷一為領袖的漢族移民,也對殖民者展開大規模的反抗。平息之後,荷蘭人於「府城」(今臺南中西)興建商業中心「普羅民遮城」(今赤崁樓)以加強防範反抗事件。隨後鄭芝龍也大規招募移民渡海拓殖臺灣。1661年,由鄭成功所領導的鄭軍圍攻熱蘭遮城,佔領臺灣,1662年2月荷蘭人接受條件開城投降,結束對臺灣38年的統治。
明鄭时期
明鄭治理時期從1662年南明延平郡王鄭成功領兵渡海打敗荷蘭東印度公司軍隊起,經鄭氏三代統治至1683年降清為止,共22年。
以反清復明為志的鄭成功經過九個月的苦戰,攻下「熱蘭遮城」,懷念故鄉閩南的鄭成功將它改稱安平城,賡續的戰役迫使荷蘭東印度公司臺灣長官揆一於1662年2月1日(黃曆十二月十三日)簽字投降,撤離臺灣,自此臺南一帶歸為明鄭治理,建立臺灣歷史上第一個漢人政權。
明鄭改赤崁建都為東都明京,即今臺南市所在之地,設承天府及二縣(承天府以北為天興縣;以南為萬年縣),另設一司為澎湖安撫司。鄭成功於同年6月23日病逝。其子鄭經在廈門起兵,打敗叔父鄭襲,回臺南繼位,1664年改東都為東寧、天興縣為天興州、萬年縣為萬年州。
英國東印度公司曾與明鄭簽訂通商條約,允許英國在臺設立商館,當時英國人直稱其為「臺灣王國」或「福爾摩沙王國」[57]。
在陳永華輔政下,明鄭建立完整的中央政府體制,撫土民,通商販,興學校,進人才,定制度,設孔廟,行科舉,境內大治。鄭經死後,原要傳位給長子鄭克臧,但權臣馮錫範及劉國軒發動政變,鄭克臧被殺,幼子鄭克塽繼位,1683年明鄭水師在澎湖海戰中被施琅和姚启圣所率领的清軍水师打敗,鄭克塽被迫投降。清廷曾有官員建議放棄臺灣,但康熙帝剖析利害不願放棄,遂於1684年設立臺灣府與臺灣、諸羅、鳳山三縣,歸福建省管轄。[58]
清治时期
臺灣清治時期始於清朝將領施琅於1683年攻佔臺灣,至1895年甲午戰爭後割讓給日本帝國,雖從未完整統治全臺灣,但名義上統治臺灣主要區域的時間計212年。
清治前期(1683~1858)
1684年4月,臺灣納入大清版圖,由福建省臺灣府管轄。清廷在統治臺灣之初採消極治臺政策,治臺政策盡量以較低的成本來經營建設,並視情況鼓勵人民開墾,雖然1684年取消海禁期間迎來一波赴臺移民潮,加速開墾,但不久因清廷再次實施海禁政策並頒布渡臺禁令終止,先是將十幾萬在荷西時期居住在臺灣的漢人強制遣返內地原籍,再對內地人移民臺灣嚴格限制,禁止攜帶家眷,但沿海省分仍有不少人民冒險偷渡來臺,在臺灣西半部各地落腳定居。在拓殖臺灣西部的歷程上,擠壓平埔族部落及原住民生存空間,並統治其土地。後來慢慢開始有向臺灣東部開墾的行列,但初期為數不多[59]。1719年施世榜在二水一帶興建水圳,引濁水溪灌溉,人稱施厝圳或八堡圳,為早期台灣最大水利工程。1720年起成立「府城三郊」產商合一組織,而外銷的增加,又促使農業生產量(米、糖等)的增加,奠定府城成為文化商業重鎮。由於初期清廷派來的官吏素質良莠不齊、加之官民間語言的隔閡、以及清廷對臺灣住民的高壓政策等,造成武裝起義或騷擾事件不斷發生,1721年的朱一貴事件、1786年的林爽文事件、以及1862同治年間的戴潮春事件,被稱為清朝統治下臺灣的三大「叛亂案」。
雍正二年增設一縣(彰化)、二廳(淡水、澎湖),並降旨准廣東人移民臺灣,雍正十年首度開放憑證攜眷渡台,大量漢人攜眷渡台。乾隆年間,1760年5月清廷准台民可攜眷入台,廢止官員不可攜眷規定。後期又進一步更改渡臺措施,百姓不需憑證可舉家遷徙入台。自乾隆開始出現大量開墾移民,攜眷渡台者眾,而此臺灣移民又以漳州人、泉州人最多,客家人僅約漳泉人士之四分之一居次。大量漢人舉家移民,1784年設鹿港為新港口,鹿港開始成為台灣中北部的政治、文化、經濟的重鎮,與其他兩大貿易港合稱「一府(臺南)二鹿(鹿港)三艋舺(萬華)」。由於先來後到的土地分配衝突及水源分配而相繼發生分類械鬥,進而影響日後臺灣族群的分佈,在此時,漢人不斷侵佔平埔族土地,迫使平埔族漢化或移往高山,接受山地的原住民的庇護。對於此一現象,清廷官衙控制力薄弱,無法禁絕遏止,地方官甚至藉漠視泉漳之間、粵閩之間、客閩之間族群內外各方爭鬥與分化,造成兩敗俱傷以削減可能的叛亂力量。這種族群內外文化、生活、語言、地域的對立,造成經濟與文化交流的更加困難。
清治後期(1858~1895)
19世紀中葉後,列強逐步由海路進逼。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間,自1841年9月起英国艦隊數度出現臺灣外海,試圖佔領北部基隆港與西海岸中部梧棲港,但都歸於失敗,這是帝國主義列強對臺灣第一次武裝入侵的行動。咸豐年間第二次鸦片战争爆發,1860年,清廷被迫簽訂多項不平等条约,開放部分臺灣港口(雞籠、淡水、安平、打狗)對外通商。1874年,日本以八瑤灣事件為由出兵恆春半島,即「牡丹社事件」[60],這對清廷以往消極的臺灣經營成為一種警訊。清廷在日軍出兵臺灣後的1874年5月27日,迅速派遣欽差大臣沈葆楨來臺,辦理臺灣清朝統治區處海防兼理各國事務,強化臺灣的防衛力量,在安平(億載金城)、旗後(威震天南)等地修建砲台及開闢八通關古道等道路加強後山防禦,並革新臺灣行政、廢除《渡臺禁令》以補強政策使臺灣發展。其繼任者福建省巡撫丁日昌於1876年來臺灣繼續推行革新,任內設置招墾局,鼓勵閩粵居民來臺開墾,並開辦礦業,以機器開採雞籠煤礦,架設當時臺灣第一條自建電報線。
光緒十年(1884年),清廷與法國因越南爆發中法戰爭,法國軍隊出兵澎湖群島及臺灣北部[61],劉銘傳被清廷重新啟用派往臺灣。劉銘傳在臺灣時多次擊敗法軍登臺的計劃,在滬尾大捷中最終使法軍放棄登臺。1885年,清廷將臺灣從福建分離出來升格設立臺灣省[62],並由劉銘傳出任臺灣首任巡撫。到1891年為止劉銘傳在臺灣設立防禦措施,整理軍備,同時也在臺灣開發和建立許多基礎設施,他督臺期間臺灣的第一條從基隆到新竹鐵路開通[63],他還建立電報局、煤務局、鐵路局等一系列管理機構,還成立西學堂、電報學堂等教育機構。[64]但是劉銘傳的新政並沒有考慮到官吏的廉潔以及臺灣本身財政負擔的問題,導致臺灣財政負擔大幅增加,清朝官員貪污頻繁,以及人民的反抗。1889年,彰化地區因為清田賦問題爆發「公道大王」施九緞事件。
光緒二十年(1894年)12月唐景崧就任臺灣巡撫;清廷在甲午戰爭的失敗,加上日軍1895年3月先佔領澎湖,迫使清廷簽訂馬關條約將臺灣和澎湖之主權割讓給日本。梁启超及康有為等士人發起公車上書抗議清廷割讓臺灣之舉,然清廷不為所動;臺灣建立臺灣民主國對抗日本,以藍地黃虎的「黃虎旗」當作國旗,以唐景崧就任臨時大總統,劉永福任大將軍。日軍為接收臺灣,於未完成台灣授受手續下,提前於1895年5月29日登陸澳底(新北市貢寮區三貂角附近),後遭遇臺灣民主國正規軍(五營棟軍,廿營粵勇)和義軍抵抗暴發乙未戰爭(1895年5月29日-11月18日),臺灣民主國逐次節節抵抗,因武器落後和後援不繼而讓日本帝國武力佔領臺灣成功。
日治時期
始政時期(1895~1918)
臺灣日治時期自1895年6月17日臺灣總督於臺北城舉行「始政式」起,至1945年9月2日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投降,計約50年。
日本接收臺灣前,臺灣本地官員士紳如丘逢甲等人抗拒割讓日本,於臺北城成立臺灣民主國,年號永清,推舉末代臺灣巡撫唐景崧為總統,抵抗日本軍隊的接收,結果日軍甫登陸唐景崧立刻逃至廈門,6月26日劉永福於臺南繼任臺灣民主國總統。全臺防務由軍務大臣李秉瑞指揮。之後3個月,民主國軍和日軍發生不少規模不小的血戰,並造成14,000名臺灣兵戰死,史稱「乙未戰爭」,同時也是臺灣史上最大的一場戰爭[65]。
乙未戰爭戰事集中於臺灣,日方投入包含近衛師團等正規軍隊的30,000餘名兵力,而臺灣抵抗力量主要有臺灣人民等自發性組成的抗日軍;合計正規軍約有33,000餘名,及民兵10萬名。乙未戰爭是發生在臺灣上,戰鬥地域最廣、時間最長、參與人數最多、死傷嚴重、規模最大的一次戰爭,當時幾乎是全民參與,其中尤以客家族群作戰最慓悍善戰。然日軍有備而來,武器裝備優勢差距過大,臺灣反抗軍終究不敵,自5月29日日軍登陸澳底、6月14日轉進臺北、10月21日攻入臺南到10月23日日軍控制全臺灣為止,戰事持續總時間約5個月。許多臺灣商人如臺北城辜顯榮,為保全自身財產,選擇和日軍合作,甚至幫日軍開路做間諜清除臺灣反抗力量。另一方面不少地方仕紳如苗栗烈士吳湯興,卻選擇和日軍作殊死戰。吳與同袍雖身死,卻留下風骨永為後世景仰。
初期反抗勢力掃蕩底定後,日本設臺灣總督為殖民臺灣最高長官,並設置臺灣總督府作為在臺的最高統治機關。初期,總督職務均由軍人擔任,以敉平當時各地的動亂組織;由於台灣人民的激烈反抗,日本每年為台灣倒貼許多錢,導致駐台總督乃木希典產生把台灣賣與法國的想法,最終遭到駁回。1898年,明治政府任命陸軍將領兒玉源太郎中將為第四任總督,並派後藤新平擔任民政長官以為輔佐,從此採取軟硬兼施的治理政策。日本以警察制度及保甲制度管理臺灣,後到日本大正年間,臺灣政局漸趨轉穩。
1908年,縱貫鐵路全線貫通,讓過去臺灣南北需時數日的交通縮短至朝發夕至的1日內。1919年日本派任田健治郎為臺灣首任文官總督,開始大量建造各項基礎建設,如自來水、電力、公路、鐵路、醫療、教育。為推動「農業臺灣,工業日本」的政策,鼓勵臺灣農民種植蔗糖、稻米;並大量開採金、銅、煤礦、森林、食鹽等臺灣自然資源,以供應日本內地工業所需。同時,日本重新劃定臺灣行政區域,對重要的都市進行「市區改正」的工作,擬定都市計畫,改變過去臺灣常見的清末閩南風格的鄉鎮風光,使得街道風貌漸為西化或閩南與西洋風格共處,並規劃全臺道路橋樑、公園綠地、自來水與下水道、電氣工程、衛生機構、政府廳舍等。另一方面,出於殖民政策的考慮,日本對臺灣人進行愛國教育。雖然在教育制度上對臺灣本地人並沒有明文限制,但是臺灣人仍有差別待遇或歧視,日本人在山區設蕃人公學校、蕃童教育所,平地設小學校與公學校,並沒有規定臺灣人不能到小學校上課,但因為小學校學費高,所以學生大多是日本人子女與臺灣的富家門第的子弟。但日治時代的臺灣人,除了能接受醫學、農牧等技術性質高等教育,不乏是在日治時代修習文、法科而成就卓著者:如臺大文學院長林茂生、高等法院推事吳鴻麒、新竹地檢處檢察官王育霖(為臺灣人在日治時代第一位檢察官),臺南市名律師湯德章等,政府對推廣臺灣教育之普及亦有其功。[66]
臺灣人對於日本政府的反抗,初期多為激烈的武力衝突(如客家人羅福星主事的苗栗事件及余清芳領導的西來庵事件),因死傷慘烈,後期轉變為社會政治運動。其中原住民族的抗日行動有以莫那魯道為首的霧社事件。也有日軍主動出擊剿滅原住民的戰爭,如太魯閣戰爭。
內地延長主義時期(1918~1937)
自1920年代開始,隨著日本進入「大正民主」時代,及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美國總統伍德羅·威爾遜「民族自決」主張的影響,臺灣的知識分子也展開一連串要求自治與制度改革的運動,結合偶發的勞工運動,並向民間廣為宣傳,如臺灣文化協會、臺灣民眾黨等。但到後期,因為左、右兩派的分裂,及日本殖民政府加強壓制而逐漸消沉。 蓬勃的日治黃金時期在的臺灣博覽會達到頂峰,鐵路路線擴建、米糖產量增加、郵信電信普及等等經濟成果也導致臺灣社會人口增加、公學校普及和放足徹底實施、現代衛生環境建立與守時守法觀念養成等重大民生改革,進而舉行臺灣首次選舉。1930年4月10日由八田與一規劃監造的嘉南大圳及烏山頭水庫順利通水使用,成為当时世界第三、亞洲第一的大型水利工程設施,使嘉南平原多達150,000甲的土地擁有充沛水量。
皇民化運動時期(1937~1945)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1937年起),日本帝國推行皇民化運動第一階段是1936年底到1940年的「國民精神總動員」,重點在於「確立對時局的認識,強化國家教育。並成立「町內會」、「部落會」組織管理人民。第二階段是1941年到1945年的「皇民奉公運動時期」,主旨在驅使臺灣人為日本帝國盡忠。「鼓勵」臺灣人說日語並推行日式教育,改日本姓名,穿日本服飾,奉祀傳統日本信仰神道,全盤接受日化生活[67]。另外日本當局也於1945年全面實施徵兵制,召集臺灣人從軍或負擔軍隊勞役、徵召慰安婦,投入東南亞戰場。1944年後,受到盟軍25次大空襲影響,臺灣農工生產值於戰爭結束前的1945年降到最低點[68]。
1945年,昭和天皇頒布《朝鮮及臺灣住民政治參與相關詔書》[69],日本帝國同時通過眾議院議員選舉法改正案,給予臺灣人與日本內地相同的參政權及參戰權。
1938年,約有309,000名日本人定居於臺灣[70],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大多被遣返回日本。
戰後時期
戰後初期
1945年8月14日,日本昭和天皇發表《終戰詔書》宣布無條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代表於9月2日簽署《降伏文書》[72]。盟軍最高統帥麥克阿瑟發佈的軍事命令《一般命令第一號》第1條規定:「在中國(滿洲除外)、臺灣,及北緯16度以北的法屬印度支那(今越南北部和寮國)境內的日軍高階司令官,及所有陸、海、空軍及附屬部隊,應向蔣介石將軍投降」,蔣中正委派陳儀將軍於10月25日到臺灣接受在臺日軍投降,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代表同盟國接管臺灣[73][74][75][76][77][78],蔣介石並任命陳儀為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行政長官。[79]
當時接管臺灣的臺灣行政長官公署施政錯誤、官員違法斂財嚴重、軍警紀律敗壞、雙方在文化及語言上產生隔閡,臺灣人民遭受種種歧視及各種差別待遇、政府濫印鈔票導致惡性通貨膨脹、實施統制經濟限制民間貿易造成大量民眾失業、藉由專賣局與貿易局壟斷臺灣經濟命脈、掏空民生物資運往中國大陸,終至民不聊生、路有餓莩,各地反抗之聲頻傳。在1947年初,因一起緝菸血案,以及前往抗議的群眾遭行政長官公署衛兵開槍掃射,於是累積一年多以來的龐大民怨能量至此總爆發,各地發生軍民衝突,國民政府調派大軍鎮壓,後續還有清鄉行動,許多與事件無關的臺籍菁英與百姓無辜遇害,或逮捕之後不經審判而被監禁、處死或就此失蹤,後來行政院官方調查報告死亡人數約18,000至28,000人,史稱二二八事件。此事件造成臺灣本省人與外省人長期的族群對立,以及後來的政黨對抗,影響至深且廣,也埋下臺灣獨立運動的種子。
1949年1月1日,中華民國總統蔣中正宣告隐退,由副總統李宗仁「代行」總統職權,李宗仁於1月21日正式接任中華民國代總統。中華民國政府因國共內戰戰況失利,蔣中正命令蔣經國、湯恩伯、桂永清將中央銀行黃金、白銀、外匯轉運臺灣。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兩岸分治的格局開始形成。10月13日,解放軍兵臨廣州,李宗仁於11月20日專機飛往香港就醫,再於12月5日與家人飛往美國。12月7日,中華民國行政機關人員遷至臺灣。
戒嚴時代
1948年5月10日,《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公佈實施,臺灣省警備總司令部於1949年5月20日公布《臺灣省戒嚴令》[80],為穩固政權、並防止中国共产党滲透,展開長期的戒嚴,稱為白色恐怖時期。蔣中正於1950年3月1日在臺宣告復行總統職權,中華民國政府在臺灣一方面運用美援,推行經濟變革,穩定農業,扶植工業及中小企業;一方面通过前述兩項法令,配合黨、政府、軍隊、特務的結合掌控,持續政治與社會上的強勢控制,鞏固一黨威權體制,壓制許多反對言論或行動。
1950年起,臺灣開始實行地方自治,首度普選出包括臺北市長吳三連在內的縣市級行政首長,縣級與縣級以下之民意代表及臺灣省議會亦由公民直選產生。政府開始一系列扶植農業的政策,時任臺灣省政府主席陳誠推行土地改革(三七五減租、公地放領及耕者有其田),穩定農業。在工業方面,藉由土地改革,帶動民營企業和工商業發展,並以加工出口導向為主。1953年,臺灣經濟已逐漸恢復到戰前水準,由於日治時期的基礎、臺灣的資金人才與技術及美援等因素下,臺灣經濟逐步走向迅速成長,並開始興建更多大型水利、交通等基礎設施(如石門水庫、橫貫公路等)。
1951年9月4日至8日,日本與二戰同盟國代表共49國簽訂《舊金山和約》,於1952年4月28日生效。該條約中明文日本放棄臺灣主權,但無交代臺灣主權交予之對象,因而成為現今台灣主權未定論的主要依據。
1960年代,臺灣進口替代產業面臨內部市場飽和問題,同時一些工業化國家的工廠面臨工資上漲等因素,紛紛搬遷到一些具工業基礎又勞工成本低廉的地區,臺灣的經濟政策遂改為出口擴張。1966年,政府成立高雄加工出口區,這是亞洲第一個加工出口區。1963年,工業佔臺灣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已逐漸超過農業。此後直到第一次石油危機為止,臺灣長期保持年均兩位數以上的經濟成長率。此外,仿傚英國等實施區域分期完成自來水建設,自來水普及後,烏腳病逐漸不再發生。1968年,政府開始實施九年國民義務教育,對臺灣社會具有跨時代的重要意義。
1970年代臺灣進入經濟起飛時代,由於石油危機帶來的全球經濟不景氣,1973年11月行政院院長蔣經國推動十大建設及十二大建設以穩定經濟發展。蔣中正1975年4月5日病逝後,副總統嚴家淦繼任總統至1978年屆滿。1978年蔣經國經由第一屆國民大會“選舉”,擔任第六、七任總統,並持續發展本土化及民主化,不過仍有特務監控人民,並以軍法審判平民。臺灣產業形態也由以農漁業為主轉型為以工業製造業與商業服務業為主,臺灣經濟發展迅速,人民所得與生活水準均有顯著提升。
1971年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將「蔣介石的代表」──中華民國政府逐出聯合國,此後兩蔣堅持漢賊不兩立,陸續與各國斷交。1979年1月1日,中華民國政府與美國斷交,外交處境造成相當衝擊。臺灣的黨外團體開始通过私下發行的政論雜誌,對國民黨執政的政府進行抗爭,要求全面落實民主政治與言論自由。1979年12月,高雄市發生美麗島事件,是臺灣規模最大的民主抗爭事件,之後對被逮捕相關人士的軍事審判更引起國際矚目。[81]
1980年代,隨著產業從農業發展到輕重工業、國民教育普及,國內生產總值超過六千美元,臺灣名列亞洲四小龍之首,股市指數曾高達萬點,政府成立新竹科學工業園區,大力鼓勵內外廠商投資積體電路、電腦等高科技產業,臺灣中小企業也被電子產業的蓬勃發展所影響,此時臺灣個人電腦主機板產量因此位居世界第一,臺灣達到新興工業國家(NIEs)水準。隨著民主運動蓬勃展開,於1986年戒嚴狀態下,中國國民黨政府默許民主進步黨成立。由於陳文成命案、江南案、十信案等冤案與醜聞相繼爆發、黨外人士的抗爭與民主訴求,一般認為這是導致1987年7月14日總統蔣經國宣佈「解嚴」的主要原因,而強大的國際輿論帶給國民黨政府的壓力也不容忽視。隨後更進一步開放黨禁及報禁、開放民眾赴大陸探親。1988年蔣經國去世,副總統李登輝繼任,蔣家父子的威權統治隨之結束。
1990年代至今
1990年代臺灣進一步落實自由民主與中央層級之政治改革,街頭抗爭成為臺灣日後自由民主社會的常見現象,著名的如五一九綠色運動、鹿港居民反杜邦設廠事件、五二〇農運、無殼蝸牛運動。李登輝於1990年第一屆國民大會第七次會議總統選舉當選之後,仍持續推動民主化與臺灣本土化政策,在任內陸續推動六次修憲。
1990年大學生發起三月學運,李登輝總統認同此學運並宣佈修憲及改選國民大會,在1991年5月1日宣佈結束「動員戡亂」,並結束「萬年國會」的運作。1992年11月,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海峡交流基金会就解决两会事务性商谈中如何表明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态度问题所达成的以口头方式表达的“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國原则”的共识,后人称为“九二共识”。之後決定在1996年舉行首次總統直選。1995年3月,全民健保正式實施,臺灣福利制度的完善初見端倪。
1995年解放軍在接近臺灣的福建平潭島嶼上舉行一連串攻島軍事演習与多次與在近臺灣外海幾哩外進行飛彈試射,讓海峽兩岸緊張關係陡升,使臺灣人民憂慮與反感,意圖使臺灣無法進行總統選舉,美國為此派航空母艦戰鬥群前往臺灣海域確保臺灣海峽平靜。
1996年3月23日,李登輝與連戰獲選為中華民國第9任正副總統,也是中華民國史上首次直接民選的正副元首。1998年,中華民國政府為了解決中央與地方行政區的過度重疊而通過了省虛級化(凍省)[82]。1999年,李登輝總統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提出了特殊的國與國關係,表示中華民國(R.O.C.)與中華人民共和國(P.R.C.)在實際上為兩個對等的國家。兩岸關係更加緊張。1999年9月21日南投地區發生芮氏規模達7.3的大地震,此為20世紀下半葉臺灣傷亡損失最大的天災,被稱作「九二一大地震」,後定此日為「國家防災日」。
2000年3月18日,由民主進步黨提名的陳水扁、呂秀蓮當選第10任正副總統,寫下首次政黨輪替的新頁。於2001年1月1日,廈門與金馬小型三通實施,展開兩岸小規模正式通商、通航和通郵。同年以「臺澎金馬個別關稅領域」名義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2002年8月,時任總統陳水扁公開表示中華民國(R.O.C.)與中華人民共和國(P.R.C.)的關係是「一邊一國」,引發北京當局反彈。2002年,中華民國教育部廢除大學聯考,以「大學入學指定科目考試、大學學科能力測驗、大學入學術科考試」作為大學多元入學的指標。2003年3月14日臺灣首例非典型肺炎引發SARS風波,使得全臺灣產生恐慌浪潮,創下臺灣戰後以來,醫院封院、街坊封樓、醫院外全面發燒篩檢的首見景況。2003年底成為東亞第一個立法保障公民投票權的地區。2004年3月19日,於總統大選前夕發生「三一九槍擊事件」,為中華民國政府遷台以來首次國家元首遭槍擊事件,翌日,陳水扁及呂秀蓮當選連任第11任正副總統。2005年6月立法院預算審核通過新十大建設。2006年8月12日起,針對陳水扁總統任內爆發的政治醜聞,由前民主進步黨主席施明德於臺灣發起「百萬人民倒扁運動」,要求陳水扁總統負起政治責任下台,又稱「紅衫軍運動」。
2008年3月22日,由中國國民黨提名的馬英九、蕭萬長在第12任正副總統選舉中勝出當選,是謂臺灣民主政治第二次政黨輪替。2009年8月,莫拉克颱風侵襲臺灣而發生嚴重水災,使中南部與東部蒙受巨大損失。同年7月16日至26日,高雄市舉辦「世界運動會」;臺北市亦於9月15到25日舉辦「夏季聽障奧林匹克運動會」,為當年度臺灣兩大國際賽事。第三次江陳會談提議將兩岸包機轉為兩岸定期航線,並於2009年8月31日啟航。2010年6月29日,第五次江陳會談於重慶正式簽署「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同年8月17日立法院正式表決通過。同年12月25日,五都升格正式實施,乃1950年以來臺灣地方制度的最大變革。其後,桃園縣於2011年被賦予「準直轄市」地位,2014年底正式升格為直轄市,為臺灣第六都。2012年馬英九與吳敦義在第13任正副總統連任成功。2010年11月6日至2011年4月25日,臺北市舉辦「2010年臺北國際花卉博覽會」,是臺灣第一個正式獲得國際園藝家協會及國際展覽局認證授權舉辦的A2/B1級國際園藝博覽會。2013年7月,發生「洪仲丘事件」,促使民間團體發起「白衫軍運動」,要求政府重視軍中人權,促成國軍制度改革。2014年3月18日,由不滿簽署《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審查程序的大學生和研究生發起「太陽花學運」,並趁員警不備時,約400名學生攻佔立法院。同年,3月23日,由於太陽花學運未獲政府正面回應,部分學生於晚間7時35分由行政院正門攻入,是為「323佔領行政院事件」。
2016年1月16日,由民主進步黨提名的蔡英文、陳建仁在第14任正副總統選舉中當選,為臺灣民主政治第三次政黨輪替,蔡英文成為中華民國第一位女性總統。另外,國會也在這次第9屆立法委員選舉首次政黨輪替,民主進步黨首次席次過半完全執政。2020年1月11日,民主進步黨推薦之蔡英文在第15任正副總統以8,170,231票、57.13%之得票率於總統選舉勝選成功連任,並創下自總統直選以來得票數最高紀錄。立法委員選舉,民主進步黨取得61席維持過半,中國國民黨、台灣民眾黨、時代力量、臺灣基進等四黨亦各有斬獲,另有5席由無黨籍候選人勝出。
2024年1月13日,由民主進步黨提名的時任副總統賴清德、蕭美琴在第16任正副總統選舉中當選,打破了過往所謂的「八年魔咒」,首次三度執政。但立法委員選舉則由中國國民黨以52席成為國會最大黨,民主進步黨未得到過半席次。[83]
地理
位置地形
臺灣本島西與西北臨臺灣海峽,距福建海岸平均距離約200公里,臺灣海峽最窄之處為臺灣側的新竹縣到福建側的平潭島,直線距離約130公里;北邊隔東海與朝鮮半島相望;東北隔海與琉球群島相望;西南邊為南海,距廣東省海岸直線距離約300公里;東邊為太平洋,和與那國島相鄰約110公里;南邊隔巴士海峽與菲律賓群島相鄰。在西太平洋由千島群島、日本列島、琉球群島、臺灣、菲律賓群島等眾多島嶼所形成的東亞島弧中,臺灣位於中樞位置,由地緣政治理論上來看居東北亞與東南亞交會處,為亞太經貿運輸重要樞紐及重要戰略要地。[84][85][86][87],北迴歸線橫跨中南部。全島山勢高峻,地形海拔變化大,山脈大多呈東北偏北-西南偏南走向,平原狹窄,僅臺灣西部與東部地區縱谷內有少量平原,地震頻繁,溫泉與火山皆多。氣候屬高溫、多雨,春末夏初常因滯留鋒影響而有梅雨季,夏季及秋季初期常有颱風及西南季風侵襲,冬季則有東北季風吹拂。最冷月月均溫都在15℃以上,年雨量達2,510毫米以上,大約是世界平均的三倍之多,是亞太地區最潮濕多雨的島嶼之一。北部全年有雨,南部則集中在夏季降雨。地處熱帶及亞熱帶氣候區的臺灣,自然景觀與生態系資源相當豐富而多元。[8]目前臺灣使用東經120度的UTC+8時區(國家標準時間)[88]。
臺灣本島南北縱長約395公里,東西寬度最大約144公里,環島海岸線長約1,151公里,含屬島面積約35,886.8623平方公里[1],四面環海,島嶼整體形狀似長條蕃薯狀。臺灣四面環海,孕育各種海岸地形。北部海岸多為岬灣與岩岸,西部海岸多沙灘、沙丘、潟湖、泥質灘地,南部恆春半島是珊瑚礁海岸,東部屬斷層海岸,坡度陡峻且多斷崖。河流川短流急,不僅有岩石外露的河床,也有平沙舖地的河床,直流型的或曲流型的,甚至有湍急回頭灣,瀑布、壺穴、奇石,遍佈臺灣各條溪流上游。山脈大多呈北北東-南南西走向。主要山脈有縱貫南北的中央山脈,靠西側的玉山山脈與阿里山山脈,北部的雪山山脈,以及緊鄰東海岸海岸山脈。最高峰為玉山山脈的玉山主峰,海拔3,952公尺。臺灣為世界地勢高度第四高的島嶼。[89]丘陵地帶則大多在北部與靠近山脈地區,如新竹丘陵、苗栗丘陵。這些山地與丘陵共約佔臺灣總面積的三分之二。平原與盆地雖狹小分散且只佔臺灣地形的三分之一,卻是人口稠密地區。主要盆地有北部的臺北盆地,中部的臺中盆地與埔里盆地,以及東部地區的泰源盆地等。嘉南平原位於臺灣南部的雲林、嘉義、臺南和高雄,是臺灣最大的平原。其他還有中部的彰化平原,南部的屏東平原,東北部的蘭陽平原,以及東部的花東縱谷平原等。地形如平原般平坦,但地勢較高的臺地有林口臺地、桃園臺地、大肚臺地、八卦臺地等。
中華民國實際控制區域包括臺灣本島與附屬的22座小島,以及臺灣海峽中澎湖群島的90座島嶼。其中臺灣岛約佔总面積98%,其約位於東經120度至122度、北緯22度至25度之間,北迴歸線經過嘉義縣水上鄉與花蓮縣瑞穗鄉、豐濱鄉等地。臺北市是中華民國首都,新北市是臺灣人口最多也是最大的城市,高雄市是面積最大的城市。臺灣的附屬島嶼有:位於東側外海的龜山島、綠島、蘭嶼,北部外海的彭佳嶼、棉花嶼、花瓶嶼、基隆嶼以及釣魚臺列嶼,西南沿海的小琉球,南部的七星岩。臺灣海峽西側的馬祖、金門與烏坵隸屬於福建省。南海上的東沙群島,及南沙群島中的最大島嶼太平島和中洲礁屬於南海諸島,歸高雄市管轄。[90]
地質水文
臺灣是由歐亞大陸板塊、沖繩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擠壓而隆起的島嶼,主要是由歐亞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的聚合作用產生。板塊聚合作用分為兩個部分,在菲律賓海板塊西邊,歐亞板塊隱沒至菲律賓海板塊下方,而菲律賓海板塊的北邊,則是菲律賓海板塊隱沒至歐亞板塊下方。板塊聚合作用使得臺灣逐漸隆起,並且在東南方形成菲律賓海溝與馬尼拉海溝、呂宋海槽和呂宋島弧,在東北方形成琉球海溝與琉球島弧,也使得臺灣成為多斷層的環境。臺灣突出海面後形成許多山脈。以花東縱谷為界,縱谷東邊的海岸山脈屬菲律賓海板塊,東北部的宜蘭、龜山島一帶屬於沖繩弧後張裂的一部分,西邊的中央山脈、雪山山脈與玉山山脈則屬於歐亞板塊。玉山山脈形成後,由於上層向西滑動而形成阿里山山脈[91]。因降雨豐沛造就來自高山的大量沉積物,在山脈西側誕生沖積平原。至今持續的板塊運動,則產生頻繁的地震也造成許多火山群的形成,如北部的大屯火山群。臺灣位處板塊交界,孕育了各個斷層產生。主要斷層有921大地震的車籠埔斷層,使臺北盆地陷落形成康熙臺北湖的山腳斷層,東部最長的池上斷層,以及長達85公里的臺灣最長斷層潮州斷層等。
臺灣雨量豐沛,大、小河川密佈。最大分水嶺中央山脈分佈位置偏東,使得主要的河川大多分佈在西半部,包括長度最長位居中部地區的濁水溪,流域最廣位居南部地區的高屏溪,以及長度與流域面積均為第三而位居北部地區的淡水河。其他尚有頭前溪、後龍溪、大安溪、大甲溪、烏溪、曾文溪等;而東半部主要河川則有蘭陽溪、立霧溪、花蓮溪、秀姑巒溪、卑南溪等。臺灣天然湖泊稀少,最大的是日月潭,可能經由隕石撞擊形成的嘉明湖等,其餘多是人工修築的埤塘、水庫。臺灣的河川由於地勢陡峻,河床坡降極大,易發生洪水乾旱,因此早年即有水庫之建設,至2006年底已完成水庫堰壩109座,合計蓄水總容量有271,425萬立方公尺,有效容量219,905萬立方公尺,其中以曾文水庫最大,總容量71,270萬立方公尺,有效容量59,550萬立方公尺。在離島部分,澎湖縣有8座,金門縣13座以及連江縣7座。目前尚有多座水庫仍在規劃與興建階段。臺灣主要河川防洪工程,於日治時期起即有規劃實施,政府於1950年至1957年間,逐步實施日人未完成及興建中之計畫,防洪工程的重要隨經濟發展不斷提高,政府並在1979年至1985年推行之十二項建設第9項納入「修建臺灣西岸海堤及全島重要河堤計畫」,並持續在1986年至1991年14項重要建設第9項列入「繼續河海堤計畫」,1992年至1997年推動之國家建設六年計畫列入「河海堤後續六年計畫」。
氣候生物
臺灣可分為兩個氣候区,大致以通过中南部嘉義縣及花蓮縣的北回歸線为界,中部及北部属亞熱帶季風氣候,嘉義以南属熱帶季風氣候。5月到9月為臺灣的夏季,天氣炎热,其中大臺北地區是盆地地形,以致熱能無法快速消散,又加上都市熱島效應影響,因此夏季最高氣溫經常可達35℃及以上[92][93],7月的平均氣溫可接近30℃[94]。臺灣為海島地形,四面環海,每年9月至隔年5月北方的西伯利亞冷高壓南下时,冷空氣受到海洋调和,所以即使在冬季,氣溫相對於同緯度的華南地區稍顯溫暖。冬季時,臺南以北的平地氣溫有時會出現10℃以下的低溫[95][96]。日治時代的臺灣,被日本人稱作「常夏之島」,意指臺灣四季如夏。不過台灣冬季則相對涼爽,中部及北部1月平均氣溫15~17℃左右,南部1月平均氣溫可高達17-21℃左右[97]。而位處山區的合歡山、玉山、雪山等海拔超過1,500公尺以上的高山由於地勢高,故11月~4月常有降雪。
由於季節、位置、海拔標高的不同,臺灣各地區降雨量也隨之變化。北部、東部全年有雨,其中基隆因降雨量豐沛而被稱為「雨港」,台灣東北角火燒寮最適合降雨,也是東亞下雨日數最多的地方。中南部的雨季主要集中在夏季。臺灣冬季盛行由蒙古高壓所帶來的東北季風,夏季盛行西南季風,高峻山脈能阻隔季風,形成雨影效應。臺灣經常有颱風侵襲,6月至9月是颱風季,每年夏、秋兩季平均都有三到四個颱風侵襲臺灣。颱風為臺灣提供了豐沛的水分,但由於降雨空間和時間分佈十分不均,容易引發洪水與土石流等災害。另一方面,如果缺少夏季颱風所帶來的雨水,到冬季就容易出現乾旱;因此,各大河川普遍修築水壩,雨季蓄水兼發電,旱季提供民生用水。
|
臺灣位於亞熱帶與熱帶,以及歐亞大陸與太平洋的交界處。氣候條件使早期臺灣利於生物生存,臺灣海峽的隔離,則使冰河時期經由陸橋從歐亞大陸遷移而來的物種,演化成島上特有種。另外高山對季風的阻擋能使島內環境變化較大,例如降雨量的差異。複雜的地形則導致地理隔離,有利於新物種的形成[98]。流經菲律賓、臺灣與日本海域的黑潮洋流,也是生物的營養來源,一方面帶來海洋動物與浮游生物,一方面則帶來南方植物。臺灣陸地的森林種類主要受到海拔高度影響。海拔700公尺以下是亞熱帶闊葉林,海拔700-1800公尺是闊葉林,1800-2500公尺是混合林,2500-3500公尺則是針葉林,3500公尺以上的高山地帶則是苔蘚或草原。不同種類森林所構成的環境,也是各種植物、動物、與真菌的棲息地[99]。臺灣的海岸線與鄰近海岸地區,過去擁有廣大的紅樹林與沼澤,並因此孕育許多生活在潮間帶的動物。但現今大多已經消失,只保留在例如臺南的七股濕地與臺北的淡水河河口等少數區域。此外最南端的恆春半島,至今仍存有熱帶季風林與珊瑚礁。由於人類在平地開發,大型野生動物大多僅能分佈在山區或較稀少的低海拔森林中。棲地破壞和外來種引入造成臺灣部分原生物種負面影響,有些甚至瀕臨滅絕或已滅絕。如福壽螺、美國螯蝦、澳洲淡水龍蝦、吳郭魚與非洲大蝸牛這五個外來種引進後,因欠缺天敵制衡,過度繁殖,導致臺灣原生的田螺、螯蝦和鯽魚大為減少;17世紀時臺灣梅花鹿曾經滿山遍野,但因長期過度捕獵大量鹿皮外銷,目前野生梅花鹿已經瀕臨滅絕。
為保護自然風景及野生動植物,內政部營建署自1982年起已公告成立9座國家公園。另為保護野生動植物棲息地,自1986年起也陸續公告22個自然保留區及20個野生動物保護區等多處自然保護區域[100]。
人文风光
自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保護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公約》以來,受制國際社會現實,以中華民國名義,臺灣一直無法簽署世界遺產公約,因此臺灣暫無任何地點或景觀登錄為世界遺產。自2000年起,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開始推動臺灣世界遺產潛力點評估工作,分別於2002年、2009年評選出17處世界遺產潛力點,並在各地舉辦巡迴講座,推動社區認同、基礎研究調查、保護措施等工作。[101]2010年國際文化資產日研討會發表烏山頭水庫及嘉南大圳成為臺灣人心目中最佳的世界遺產潛力點[102]。到2011年為止,臺灣的世界遺產潛力點調整並增至為18處。[103]
行政區劃
臺灣行政區劃起始於17世紀的荷西統治時期,現今主要根據中華民國《地方制度法》,劃分為1個省(即臺灣省)、6個直轄市(臺北市、新北市、桃園市、臺中市、臺南市、高雄市),其中臺灣省共劃分為11個縣(含澎湖群島澎湖縣)、3個市(基隆市、新竹市、嘉義市)。
省/直轄市
省/直轄市 | 首府 | 區劃 | 人口數 (2024年11月) |
面積 (km²) |
密度 (人/km²) |
---|---|---|---|---|---|
臺灣省 | 無 | 11縣3市 | 6,918,402 | 25,110.0037 | 275.52 |
臺北市 | 信義區 | 12區 | 2,493,210 | 271.7997 | 9,172.97 |
新北市 | 板橋區 | 29區 (含1直轄市山地原住民區) | 4,047,112 | 2,052.5667 | 1,971.73 |
桃園市 | 桃園區 | 13區(含1直轄市山地原住民區) | 2,336,764 | 1,220.9540 | 1,913.88 |
臺中市 | 西屯區、豐原區 | 29區(含1直轄市山地原住民區) | 2,858,958 | 2,214.8968 | 1,290.79 |
臺南市 | 安平區、新營區 | 37區 | 1,858,873 | 2,191.6531 | 848.16 |
高雄市 | 苓雅區、鳳山區 | 38區 (含3直轄市山地原住民區) | 2,731,891 | 2,951.8524 | 925.48 |
行政區劃演變
年代(時期) | 行政區 | 備註 |
---|---|---|
遠古-17世紀初期 | 不適用 | 臺灣原住民族曾經有過跨部落之政權,但是其間行政區劃未有史料記載。 |
1624年-1662年 (荷蘭統治時期) |
荷蘭東印度公司臺灣長官管轄: 4地方會議區(北部地方會議區、南部地方會議區、淡水地方會議區、卑南地方會議區) |
荷蘭在雞籠之戰後取得原西班牙在臺灣北部之領地,因領土增加乃分區設立地方會議。 |
1626年-1642年 (西班牙統治時期) |
西班牙雞籠淡水長官管轄: 3省區(淡水省區、哆囉滿省區、噶瑪蘭省區) |
在臺灣最早之行政區記錄 |
1662年-1664年 (明鄭時期) |
明鄭管轄: 1府2縣1安撫司(承天府、天興縣、萬年縣、澎湖安撫司) |
鄭成功攻臺擊敗荷蘭後統治臺灣 |
1664年-1683年 (明鄭時期) |
明鄭管轄: 1府2州3安撫司(承天府、天興州、萬年州、南路安撫司、北路安撫司、澎湖安撫司) |
|
1683年-1875年 (清治時期) |
大清福建省臺廈道→臺灣道管轄: 1府(臺灣府下轄3→4縣、0→3廳) |
大清擊敗明鄭後統治臺灣 |
1875年-1887年 (清治時期) |
大清福建省臺灣道管轄: 2府(臺灣府、臺北府;府之下共轄8縣、4廳) |
|
1887年-1895年 (清治時期) |
大清福建臺灣省臺灣道管轄: 3府1直隸州(臺灣府、臺北府、臺南府、臺東直隸州;府之下共轄11縣、3→4廳) |
清治末期臺灣建省 |
1895年-1901年 (日治時期) |
大日本帝國臺灣總督府管轄: 3-6縣、0-2民政支部、1-4廳 |
臺灣依據《馬關條約》改隸大日本帝國成為其外地, 日治初期因臺民的抗日運動以致行政區頻繁調整 |
1901年-1920年 (日治時期) |
大日本帝國臺灣總督府管轄: 20→12廳 |
|
1920年-1945年 (日治時期) |
大日本帝國臺灣總督府管轄: 5州、2→3廳(臺北州、新竹州、臺中州、臺南州、高雄州、花蓮港廳、臺東廳;澎湖廳) |
大日本帝國在臺灣實施與日本內地的都道府縣類似的行政區制度。 首個將臺灣原住民族聚居的蕃地納入包含臺灣所有土地之行政區劃。 |
1945年-1950年 (戰後時期) |
中華民國臺灣省政府管轄: 8縣、9市 |
中華民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接管臺灣,設立臺灣省 |
1950年-2014年 (戰後時期) |
中華民國政府管轄: 1省(下轄縣、市、管理局)、0→5直轄市(臺北市;高雄市;新北市、臺中市、臺南市) |
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後臺灣本島成為政府實際控制區的主要部分, 政府並在臺灣逐步增設直轄市,並將臺灣省虛級化。 |
2014年至今 (戰後時期) |
中華民國政府管轄: 1省6直轄市(新增桃園市;臺灣省下轄11縣、3市) |
臺灣省政機關於2018年底去任務化, 所有6直轄市、11縣、3市共20個行政區皆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轄。 |
代碼 | 省、直轄市 | 治所 | 日治時期州域 | 行政區沿革 |
---|---|---|---|---|
10 | 臺灣省 | 無 | 日治臺灣 | 1885年大清設立福建臺灣省。 1895年5月依據《馬關條約》臺灣改隸大日本帝國進入日治時期。 1945年10月中華民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接管臺灣設立臺灣省。 1998年12月臺灣省虛級化,2018年12月省政機關去任務化。 |
63 | 臺北市 | 臺北市信義區 | 臺北州 | 1920年10月臺北州下設立州轄市臺北市。[104] 1945年10月改制為臺灣省之省轄市臺北市。[105] 1967年7月1日改制為直轄市[105]。 |
64 | 高雄市 | 高雄市苓雅區(四維行政中心) 高雄市鳳山區(鳳山行政中心) |
高雄州 | 1920年10月設立高雄州,1924年12月高雄州下設立州轄市高雄市。[106][104] 1945年10月改制為臺灣省轄之高雄縣與省轄市高雄市。 1979年7月1日高雄市改制為直轄市。[105] 2010年12月25日高雄直轄市與臺灣省高雄縣合併改制為新直轄市。[107][108] |
65 | 新北市 | 新北市板橋區 | 臺北州 | 1920年10月設立臺北州。[106][104] 1945年10月改制為臺灣省轄之臺北縣。[109] 2010年12月25日改制為直轄市[107][108]。 |
66 | 臺中市 | 臺中市西屯區(臺灣大道市政大樓) 臺中市豐原區(陽明市政大樓) |
臺中州 | 1920年10月設立臺中州,臺中州下設立州轄市臺中市。[106][104] 1945年10月改制為臺灣省轄之臺中縣與省轄市臺中市。[105] 2010年12月25日臺灣省臺中縣與臺中市合併改制為直轄市。[107][108] |
67 | 臺南市 | 臺南市安平區(永華市政中心) 臺南市新營區(民治市政中心) |
臺南州 | 1920年10月設立臺南州,臺南州下設立州轄市臺南市。[106][104] 1945年10月改制為臺灣省轄之臺南縣與省轄市臺南市。[105] 2010年12月25日臺灣省臺南縣與臺南市合併改制為直轄市。[107][108] |
68 | 桃園市 | 桃園市桃園區 | 新竹州 | 1920年10月設立新竹州。[106][104] 1945年10月改制為臺灣省轄之新竹縣,1950年8月改名桃園縣。[110] 2014年12月25日改制為直轄市。[111] |
政治
法律
臺灣首部成文法實施於17世紀之荷蘭統治時期,後經過以明律為綱的明鄭嚴刑峻罰、臺灣清治時期之大清律法、臺灣日治時期的六三法等特別法,至中華民國政府開始統治之後則以大陸法系的中華民國法律為主軸。除了適用於臺澎金馬(即臺灣地區)的《中華民國憲法》及《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外,尚有法律和命令三個層級,其中,仍以中華民國憲法及其增修條文為基礎,所有規範皆不可違背在其上位階的規定。
主權
臺灣自17世紀開始有歷史文字紀錄以來,曾經歷多個政權統治。最近一次更動為1945年10月25日起由中華民國接管。此外,未曾統轄臺灣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也聲稱擁有領土主權,視臺灣為其尚未統一的領土。[115]雙方對此仍有爭議。
中華民國政府在1949年12月後,因在国共内战中失去對中國大陸的控制,將中央政府遷至臺灣政經中心臺北市,使得臺灣成為中華民國現今實際控制的主要地區。經過1980年代以來的民主化和本土化運動、1990年代以來的七次修憲、以及1996年開始的總統直選[116],中華民國原主要設計用於中國大陸的政治體制,已逐漸與臺灣社會結合;原本作為地理名詞的「臺灣」,也逐漸成為國際社會對中華民國的代稱。
由於長期受到境外政權統治,臺灣社會自1940年代以來開始出現要求成為完全之獨立國家的呼聲,其所代表的支持兩岸統一的「統派」與支持臺灣獨立的「獨派」並列為臺灣當前的兩大政治思想,所衍伸出來的「統獨問題」影響臺灣社會與未來發展甚深。
人权
《中華民國憲法》第八條:「人民身體之自由應予保障」。第十条:“人民有居住及迁徙之自由。”第11条:“人民有言论、讲学、著作及出版之自由”。
臺灣的人權狀況在過去數十年間有長足的進步,在2004年自由之家的報告中[117],臺灣在公民自由方面的分數為1,政治權利方面的分數為2(1為最高,7為最低),意即臺灣在亞洲國家中屬最自由國家之列。
近來臺灣社會對於死刑存廢、學生服儀、居住正義等問題出現一些爭議;此外,近來同性婚姻在臺灣也是個受關注的議題。
政府組織
中華民國政府是當前臺灣最高統治機構,其政府體制為半總統制混合的性質。根據現時《中華民國憲法》,中華民國總統任期4年,可連選連任一次,為中華民國的國家元首與三軍的最高統帥,對內負責政治上的最高責任,對外則代表國家行使國防外交國安等權責,對五院有協調爭議權,並直接任命最高行政首長行政院院長。[118]
「行政院」主要功能為協助行政院院長處理各項行政事務[f];廣義上則涵蓋各中央行政機關(即俗稱之「部會」,均隸屬行政院管轄)。行政院通常別稱為該國之內閣(非法定名稱),行政院院長、副院長、秘書長、副秘書長、發言人、政務委員與各部會首長為內閣閣員[119],其成員定期召開行政院會議。
自1990年代末期,中華民國政府採取臺灣省虛級化措施之後,臺灣省雖然依舊存在,但原省政府所轄機關皆會併入中央政府,因此行政作業實質上已無省的存在。
政黨與選舉
中華民國總統由臺灣地區符合資格公民直接選舉產生。自1987年台湾解除戒嚴令以及解除黨禁之後,政府不限制人民團體成立政黨與個人政治主張,因此臺灣政黨林立[120][121]。現時主要政黨為民主進步黨、中國國民黨、台灣民眾黨以及時代力量。
臺灣人民依憲法享有言論、出版、新聞、集會、結社組黨等各種公民與政治自由,民主運動與公民社會活躍,人人均可持有不同政治主張、參與政治、並於成年後投票支持公職候選人。臺灣廣泛受到爭論的政治問題是臺海問題與統獨問題,因而使人民支持的政治立場大致可劃分為泛綠陣營、泛藍陣營。基於外交情勢及環境等綜合考量,臺灣人民自民主化以來長期而穩定的態度為持久維持現狀高於支持獨立或統一,支持獨立多於傾向統一[122]。
對外關係
中華民國目前與12個邦交國保持正式外交關係[123],截至2022年12月止,為45個政府间國際組織的官方會員[124](包含亞太經合會(APEC)、世界貿易組織(WTO),並致力於加入世界衛生組織(WHO)、聯合國(UN)等相關國際組織[125],兼且以體育、經濟、學術、藝文活動、經濟援助或人道救援方式進行交流[126]。並以非營利機構與志願服務團體等非政府組織(NGO)融入國際社會[127]。
聯合國大會第2758號決議通過後,世界各主要國家相繼轉移外交承認。同一時期,由於臺灣在經濟發展上漸有成績,因此與國際交流趨向以經濟援助方式與一些小型發展中國家進行交流,在李登輝政府時代藉由務實外交強化與友邦及無邦交國家之雙邊關係,至民進黨執政後,仍維持此經濟援助導向。除此,自1993年起,臺灣政府一直致力重返聯合國,同時通过擁有聯合國會員國身分的邦交國,以「中華民國」或「臺灣」等名稱嘗試能重返聯合國及其周圍組織,不過因為臺北與北京之間一直存在爭議(即臺灣海峽兩岸問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阻撓臺灣以國家身份參與國際組織,並極力爭取各國際組織的主導權,使中華民國政府與國際組織(如聯合國、世衛組織)的交流上陷入極大困境。1991年以中華臺北名義加入亞太經合會,2002年以台澎金馬個別關稅領域名義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128]。
2009年4月29日,受世界衛生組織邀請,以觀察員的身份參加世界衛生大會(WHA)[129]。
根據2003年國際組織年鑑有2,074個非政府組織參與國際性活動,但其中以個人名義居多,而且實際參與的組織主要是以人道救援領域居多,例如臺灣世界展望會、中華民國紅十字會、國際佛光會、勵馨基金會、慈濟基金會等,投入國際性救援個案頗為可觀,例如臺灣路竹會長期遠赴非洲、南美洲義診,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輸送物資關懷邊遠地區,而臺灣醫界聯盟基金會等組織與政府長期合作推動臺灣參與世界衛生組織,但是臺灣非政府組織除了國際醫療、人道援助組織之外,大多仍缺乏國際活動的經驗[130]。
在體育方面有中華奧林匹克委員會,以中華臺北的名稱成為國際奧會的205個會員之一,主要任務籌組代表團參加奧、亞運等國際賽會及活動。而於1957年成立的中華民國大專院校體育總會推動大專院校進行國際間賽事,並於1987年加入國際大學生體育聯盟(FISU)成為會員國。另外還有中華民國殘障體育運動總會積極參與社會活動及國際運動競賽,近年來參與國際賽事有2006年遠東及南太平洋殘疾人運動會,獲得18金29銀22銅;2007年世界輪椅運動會(IWAS),在臺北舉行獲得34金26銀30銅;2008年北京帕拉林匹克運動會,獲得1金1銅[131]。
在經濟方面,有中華民國國際經濟合作協會以結合企業界人士、團體與國外企業界人士、團體合作發展國際經濟交流,主要任務為舉辦或出席雙邊及多邊經濟合作會議,舉辦或協辦各國投資研討會或市場說明會,組團或派員赴他國訪問、簽署雙邊經貿合作協定或備忘錄[132]。而還有臺灣亞太發展基金會(前身為亞洲基金會之臺灣分會)致力於促進臺灣與美國、亞洲各國間的交流合作,推動各項發展援助計畫,並幫助亞太地區提昇政府治理與公共事務管理能力,推動經濟制度的改善,並協助公民社會的發展[133]。
在藝文方面,有於1995年創立的臺灣文化基金會推動以臺灣文化與國際交流,主要是進行城市節慶活動交流與訪問,並以臺灣文化行銷城市,同時增進了臺灣與國際的瞭解與交流[134]。而到2011年10月8日,中華民國護照在全球免簽證國家數已達到124個。[135]聯合國世界觀光組織(UNWTO)報告指出,2013年世界旅遊成長最快速地點,臺灣排名第十。[136]
军事
經濟
經濟發展
在日治時期前期,臺灣在日本經濟上的地位是糧食生產與資源出口基地,僅有少數的食物儲藏加工業和輕工業[137],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臺灣因戰略地位被日本政府重新定位為南進基地,因此在臺灣南部的高雄一帶發展軍事工業。國民政府遷臺後,將臺灣視為武力反攻大陸的基地,奉行軍事優先和穩定農業的經濟政策。自1960年代起,臺灣輕工業發展快速,重工業則居於次要地位。政府為了吸引投資增加出口換取外匯,還設立加工出口區來增加外貿收入。
到了蔣經國時代,為擺脫石油危機,政府致力推動十大建設,為臺灣石化業與重工業打下良好的基礎,此時恰逢越戰,美國向臺灣訂購大量物資,這些因素都促使臺灣經濟快速起飛。由於經濟發展成功,臺灣遂晉身亞洲四小龍行列,亦達到新興工業化國家水準。之後政府注意到重工業在經濟中的地位,實行積極的產業政策,在高雄建設大煉鋼廠、大造船廠、大煉油廠等大型重工業基地,亦有美國華僑返回臺灣設立電子廠,如聯華電子、台積電等也取得成功。
1980年代,政府據十大建設成立新竹科學工業園區,大力鼓勵內外廠商投資積體電路、電腦等高科技產業,以耗能少、污染低、附加價值高的技術密集型科技產業取代傳統產業,民間中小企業也被電子產業的蓬勃發展所影響。臺灣的個人電腦主板產量位居世界第一,臺灣成為新興工業化國家。並于1995年2月國科會依行政院決議,設置南部科學工業園區。為接續蔣經國「十年經濟建設計劃」,1990年代初期政府提出的國家建設六年計畫只維持近3年,但也率先開啟臺灣財政赤字之大門。之後在2002年由行政院核定成立中部科學工業園區,園區分佈於臺灣中部的臺中市及雲林縣。其中以新竹科學園區最為成熟且最具規模,又加上鄰近工業技術研究院、國立清華大學及國立交通大學,每年培育出許多優秀的科技人才,也奠定今日臺灣「科技島」的重要地位。過去八年(2016到2023年),台灣的經濟持續成長,台灣的經濟成長平均為3.1%,優於其他四小龍(新加坡、韓國、香港),也優於全球的平均成長速度[138]。截至2025年,中華民國政府尚未完全解除臺灣企業赴中國大陸投資的限制。此外,民進黨政府提出新十大建設,希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與新產業的養成。
經濟結構
根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佈的2013年國內生產總值,臺灣是全球中經濟規模第27大的國家或地区。[139]早年特色為中小型企業眾多,經濟結構已經由高科技產業取代原先的勞力密集工業,且農業在GDP中的比重從1952年的35%下降到2%。至今形成服務業與高科技產業合計比例過半的形勢,但也面臨傳統產業快速外移(特別是中國大陸的「磁吸效應」)、高房價問題。
臺灣的電子工業對世界經濟舉足輕重,大多數電腦電子零組件都在臺灣生產。由於臺灣的電子工業多為ODM,除宏碁現為世界第四大電腦品牌、捷安特已成為世界知名高級腳踏車品牌外,華碩(全球最大的個人電腦主機板製造商)、友訊、趨勢科技、微星科技、長榮集團等未來仍有發展空間。國際貿易是臺灣的經濟命脈,日本和美國長久以來一直是臺灣前兩大貿易夥伴,但在2005年後退居二、三名,中國大陸成為臺灣進出口貿易第一地区,2006年進出口貿易國/地區前十名為:中國大陸、日本、美國、香港、韓國、新加坡、德國、馬來西亞、沙烏地阿拉伯、澳大利亞,另有部分轉向歐洲和東南亞市場,臺灣也位列中國大陸、泰國、印度尼西亞、菲律賓、馬來西亞和越南的重要投資來源,在中國大陸有5萬多個臺資企業,長期居留中國大陸的臺商及眷屬則有30至40萬人之多。
人均GDP
臺灣是一個由政府當局主管投資、和逐漸減少的國外投資引導的動態的資本主義經濟體,政府在經濟體系內扮演的角色逐步縮小。實施市場經濟後,不論投資、消費或儲蓄等皆能自由選擇,很多大型的國營銀行及企業逐步邁向私有化。過去30年內,平均年均經濟成長率達到8%,而出口導向政策賺取的外匯為工業化提供資金保證。臺灣的外匯儲備是世界第5。根據中華民國行政院主計處的統計顯示,臺灣人均國民生產毛額,在1961年是153美元,2013年已成長至20,925美元。如以購買力平價計算,則已達到41,539國際元[140],與世界主要先進國家相當。主計處公布資料,2012年臺灣人民儲蓄總額占GDP為28.8%,投資總額占GDP只有19.2%,超額儲蓄高達9.6%。[141]臺灣人勤奮工作,2002年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世界競爭力年報》指出臺灣人平均一年工作時數是2,282小時,臺灣工時世界排名第一[142]。2012年CNN援引勞委會和OECD的數據指出,臺灣人每年平均工作2,200小時,比日本、美國多出20%,和德國相比更高出35%[143]。臺灣的人均GDP在2020年突破3萬美元;2023年,根據國際財經月刊《全球金融雜誌》(Global Finance)公布的「2023 年全球最富裕國家」(World′s Richest Countries 2023)排名,台灣人均 GDP 為 73,344 美元,排世界第 14 名,遠高於日本(38 名)、韓國(30 名)[144]。
鐵道運輸
臺灣早期的鐵道運輸,是以人力為動力的軌道輕便臺車,為日治時代所建造的,路線綿延全臺,至今鐵道和車體仍然沿用;目前臺灣主要的鐵路系統為臺鐵,由臺灣鐵路管理局負責營運。臺鐵的路線主要包括西部幹線、北迴鐵路、南迴鐵路、東部幹線。合計環島一週。主要的列車型號包括負責長途客運的自強號及莒光號,以及負責城際通勤運輸的區間車等。現在還有由傾斜式電聯車所執行的「太魯閣列車」以及「普悠瑪列車」,主要服務臺灣東部的運輸需求。
除了臺鐵之外,另一個服務城際運輸需求的鐵路系統為台灣高速鐵路(高鐵),於2007年2月1日開始營運,是臺灣第一個、也是規模最大的民間興建營運後轉移模式(BOT)建設案。其技術主要採用日本的新幹線系統,是此系統第一次將技術輸出日本以外地區,但軌道等土建設施使用部分歐洲系統。高鐵旅行全程只需一個半至兩個小時,形成臺灣西部南北一日生活圈。高鐵的出現強烈衝擊臺灣西部城際航線的生存與經營,亦使臺鐵從原本的中長程運輸功能進行轉型,例如臺鐵捷運化政策的推出。
臺灣的城市軌道交通(地鐵)系統,稱為「捷運」,1996年3月28日開通第一條路線木柵線(今文湖線一部分)。目前有臺北捷運、新北捷運、桃園捷運(桃園機場捷運)、臺中捷運、高雄捷運等5個捷運系統,其中第一個及運量最大者為臺北捷運。基隆捷運與臺南捷運目前亦在規劃中。
在臺灣糖業,林業與礦業的繁盛期,還有專門鐵路進行運輸。臺灣糖業鐵路在1980年代後,因公路運輸的興盛,大部分都已經停止營運。而林業鐵路還有阿里山森林鐵路、太平山森林鐵路以及烏來的臺車線尚在動態運行。煤礦鐵路絕大多數因礦場荒廢而消失於荒野之中,部分因道路興建而消失,目前仍然保持動態運行的煤礦鐵路是位於新北市平溪區的臺灣煤礦博物館。另外位於新北市金瓜石礦山於採金時期也擁有許多的臺灣礦業鐵道,但在1950年代後,由於採金成本日益提高,再加上礦脈枯竭,因此隨著礦坑的關閉,礦業鐵道也走入歷史,目前僅剩仍然在運行中的礦業鐵道為臺陽合金公司所屬的九號礦業鐵道。
公路運輸
臺灣有縱貫西部走廊的中山高速公路(國道1號)、福爾摩沙高速公路(國道3號),以及橫跨東、西部的蔣渭水高速公路(國道5號)等三條南北高速公路。而省道更遍佈全島,許多客運公司專門經營臺灣各大都市間的公路客運運輸。過去這項工作是由公營的臺灣汽車客運公司負責,1990年代開始,民營業者開始以低票價及豪華設備服務為號召,大量搶佔原本由臺汽一家獨佔的市場地位。為了提升競爭力,2001年後,臺汽民營化,並更名為國光客運。目前臺灣西部的長途公路運輸以國光客運、統聯客運及和欣客運為主。
航空運輸
臺灣有桃園、高雄小港2個主要國際機場,以及臺北松山、臺中清泉崗2個次要國際機場,多數大城與多數離島地區亦設有機場如花蓮北埔、臺東豐年、澎湖馬公、金門、馬祖南竿等。臺灣本島的各大都市間、以及和各離島之間,皆有常態班機往來,形成便利的航空網,但聯絡本島兩大都市的北高航線已因不敵高鐵競爭而停航。臺灣最主要的航空業者是中華航空及長榮航空,前兩者加上星宇航空被合稱為「航空三雄」[145];除此之外,還有遠東、立榮、華信、德安、虎航等航空公司。
海上運輸
臺灣主要的國際商港有高雄港、基隆港、臺中港與花蓮港,另外還有1970年代開闢的蘇澳港、1990年代開闢的臺北港、以及歷史悠久的臺南安平港。高雄港是其中最大的港口,負責臺灣60%以上的貨物裝卸與75%以上的貨櫃裝卸[146]。目前在臺灣與澎湖、金門等離島之間,船舶依然是主要的交通工具。臺灣到澎湖列島之間的船舶有臺華輪(高雄港)、今日之星(臺南安平港)、滿天星客輪(嘉義布袋港)。每日均有航班。臺東富岡港到蘭嶼和綠島之間也有航班。臺灣本島到金門之間的航班則是從高雄港出發的金門快輪,到馬祖之間,則有從基隆港出發的臺馬輪和合富快輪及臺馬之星。另外可以從金門與馬祖以小三通方式直接搭船前往廈門。
人口
臺灣目前總人口約23,137,302人(2024年11月底統計)[3],可分為5大族群:漢族閩南人(河洛人)[147]、漢族客家人、外省人、原住民族、新住民。在臺灣活動已有約八千年之久的原住民族(未納入平埔族血統者)約佔總人口2.36%(554,585人)[148],其餘絕大多數為漢人。其中又分為「本省人」以及「外省人」。本省人主要為閩南人(河洛人)[147](65.5%-70.5%)和客家人(17.5%-23.5%)。[149][150]外省人是指1945~1949年跟隨中華民國政府來臺的新移民以及其後代。由於混居及通婚,目前除了在部分地區(如眷村)外,兩者已不易分辨。客家人主要分佈於北部的臺北市,新北市,桃園市,新竹縣,苗栗縣,中部的南投縣,臺中市,南部的高雄市,屏東縣六堆及東部的花東縱谷等客家地區為主要分布地區。另外在北部的宜蘭,中部的彰化雲林,南部的嘉義、臺南市丘陵地有零星客家聚落分佈。閩南人則分佈在臺灣各縣市。臺灣的客家人口不如閩南人口,源於1684年,清朝康熙帝依施琅的建議,公佈嚴格限制漢人渡臺的「渡臺禁令」,其中第三條禁令係因「惠潮之民多與鄭氏相通」(粵東人在明朝疆域內屢次幫助鄭軍對抗清軍)而產生。「渡臺禁令」時嚴時寬,直到1788年渡臺禁令更改,不需憑證可舉家遷徙入台大量開墾移民,攜眷渡台的漢人大幅倍增。最終於1875年2月福建巡撫沈葆楨的提議廢止。另外福建與臺灣的距離比較接近,乘地利之便,閩南人因而成為臺灣人口最多的族群。
中華民國政府(主管機關為中華民國原住民族委員會)沿襲歷史上的稱法將臺灣原住民族粗略劃分為高山族和平埔族兩大類,而傳統所稱的「高山族」實則包含至少16個部族,其中傳統9族包含原統稱為高山族的泰雅族、阿美族、布農族、卑南族、排灣族、魯凱族、鄒族、賽夏族及蘭嶼上的達悟族(舊稱雅美族),近年太魯閣族、賽德克族由泰雅族劃分出來、撒奇萊雅族由阿美族劃分出來、拉阿魯哇族及卡那卡那富族由鄒族劃分出來[151]。屬於平埔族的則有邵族與噶瑪蘭族也獲得承認。原民會在介紹臺灣原住民族與世界南島語系民族的關係時表明「臺灣原住民族屬於南島語系。1975年,施得樂和馬爾克發表一篇論文,認為臺灣是南島語最有可能的發源地,是目前學界比較盛行的說法[152]。南島民族是世界上分佈最廣的民族;分佈地區西起非洲東南的馬達加斯加島,越過印度洋直抵太平洋的復活節島;北起臺灣,南到紐西蘭。臺灣是南島語族分佈的最北端。臺灣原住民族共有十九個部族,可略區分為高山族和平埔族。原住民族目前保有自己的語言、風俗習慣和部落結構,不過也正面臨急速現代化的問題。平埔族則大多已失去原有的語言和習俗。」[153]
由於經濟自由化以及國際貿易,近年東亞各地許多族群來臺工作,其中以東南亞人民為主,例如一些外籍勞工(如:菲律賓勞工、泰國勞工、印尼勞工、越南勞工)、幫傭看護(如:菲律賓幫傭、印尼幫傭、越南幫傭)等,還有一些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的偷渡者。近年來,部分臺灣男子與東南亞或大陸女子通婚,她們在臺灣一般被稱呼為「外籍新娘」(外籍女性配偶)或大陸新娘、中國新娘(中國大陸女性配偶)以及其婚生子女的新住民族群,已經隱然形成。因此這些女性希望社會能正視她們為新移民女性。現在無論官方或民間皆呼籲視之為第五大族群並以新住民稱之。
遺傳學
根據林媽利教授關於臺灣人血液成分之研究,臺灣原住民族的祖先是在1萬5000年前冰河時期結束之前,從東南亞島嶼等地遷徙至臺灣,佔全臺91%的閩客族群中85%有原住民族血統,並推估90%以上的人有中國南方百越族血統[155],不是純北方漢人的後代,反倒與東南亞較相近。所以臺灣人可說是東亞大陸/中南半島、原住民族、南方漢人,以及東南亞島嶼等地人種混血的結果。[156][157]但是由於對台灣原住民血統採用“絕對寬鬆”標準而對於漢族血統採用“絕對嚴格”標準,以及採取平埔族樣本時不需要檢驗者提供身份依據、確認其純正血統,這一研究也被認為是操弄數據;而實際上根據林媽利自己的研究,如果對原住民血統採取“絕對嚴格”標準則僅有1.5%攜帶其所依據的原住民基因[來源請求][158][與來源不符]。
社會
曆法與節日
臺灣現行的政府機關文書均採用民國紀年,通用曆法主要為國際慣用的公曆,民間亦通行農曆,並以民國紀年與西元紀年並行使用。民國元年即1912年(民國前一年為1911年)。 紀念日及節日依據《紀念日及節日實施辦法》並彈性實行「週休二日」。
語言文字
臺灣人大多使用傳統的正體中文。由於義務教育的落實與戰後初期的強制推廣,中華民國國語是目前臺灣人之間最通行的主要語言,另外次要常見的語言為臺語、客家話、阿美語、排灣語、泰雅語與其他臺灣原住民族諸語,由於中華民國政府與民間非常注重英語教育,且因日本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統治臺灣的影響使部分年長者普遍能說日語,因此常見使用外國語言為英語和日語,本土語言與文字也大量吸收不少這些外來語,即使臺灣人使用與其他華人區域使用相同語言,但仍有相當不同差異[159]。臺灣也保留了原始族群、原有省份的語言、方言與外來語言,如臺灣原住民族各族的語言、臺語、客家語以及戰後移民和新住民所帶來的各種漢語變體與其他語言,其中以臺語與客家話為大宗,而平埔族由於與漢人通婚,加上生存壓力,其語言大多已幾乎消失殆盡。[160]
與其他華人區域的用字差異
中華民國政府所推行的國語(1909年被清政府稱為「官話」)是1923年中華民國教育部国语统一筹备会第五次会议决定基于现代北方官话的白话文语法和北京话语音制定,1932年经中華民國教育部颁布《国音常用字汇》后,被採納为中華民國的官方语言,目前在華人世界均为通行语言之一,也是东南亚及其他海外华人群体广泛采用的共通口语或书面语。1945年以後,臺灣住民(閩、客、原)在接受國民政府國語教育的過程中,國語深受臺灣語言的影響,北京的捲舌音、地區語言和兒化韻在生活中逐漸消失,加上词语不同,因此臺灣的「國語」與大陸使用的「普通話」約有10%的讀音不同[161][162]。
因地域的不同,臺灣的“国语”和中国大陆的“普通话”在语音与词汇上有差别,如臺灣国语受臺语音调影响,不过在官方的书写语法上仍多數相近。有部份中文辭彙與中國大陸有些不同,一些來自臺灣本土語言或外來語的新辭彙(主要是臺語、日語與英語),如「槓龜」(賭輸、沒有中)、「夯」(熱烘烘、流行)與日語「歐吉桑」(男性長輩,おじさん)、黑輪(關東煮,日文:おでん)等皆融入臺灣的國語字彙而與中國大陸用法不同,有些則是因為兩岸分治後交流變少,造成了許多用詞習慣的差異,例如:中國大陸用詞多用「圓珠筆」、「軟件」、「硬盤」、「數碼相機」、「打印」、「智能手機」,臺灣用詞多用「原子筆」、「軟體」、「硬碟」、「數位相機」、「列印」、「智慧型手機」,於是有語言學家因此稱之為臺灣華語。但兩地交流頻繁與網路文化流行,也產生不少特殊字彙。
近半世紀以來,中國大陸與臺灣由於政治上的隔閡各自發展,逐漸演變成各自獨立的語言系統、語音系統。兩者最大的區別體現在語音方面。「普通話」與「國語」一些詞語的聲韻母相同但聲調不同。
建筑
臺灣建築最早可追溯到史前時代的浮腳樓式建築,主要為南島語族的建築。[163] 到了荷西時期基於殖民與傳教活動各在臺灣南北構築要塞、教堂,明鄭時期視臺灣為反清復明基地,閩南式建築就此引進,而清代時期的建築主要走向為中西文化融合的特性,清末洋務運動對砲利的嚮往,砲台建築更加興盛,日治時期以閩南、日本、西洋的文化為主要建築構想;且引進鋼筋混泥土技術,由於殖民地時期過度西化的建築;戰後台灣出現中國古典風格的流行與引入國際主流的後現代設計風格。在現代,臺灣的建築走向多元化,各種風格的建築都可普遍的看見。[164]
截至2016年5月,全國已公告846處古蹟,其中國定古蹟92處。[165]
媒體
臺灣的媒體產業發軔於日治時代,第一份報紙是創刊於1896年的《臺灣日日新報》(第一份中文報紙則是創刊於1923年的《臺灣民報》),第一家廣播電臺則是創立於1931年的臺灣放送協會,當時主要媒體均與官方有相當程度的關係。進入中華民國時期後,臺灣的主要報紙與電臺仍由官方掌握,1949年實施戒嚴後,官方實施報禁,出版品與電子媒體也受到相當程度的管制。1962年10月10日,臺灣電視公司(台視)成立,這是臺灣的第一家電視臺;不久1968年9月3日中國電視公司(中視)和1971年10月31日中華電視公司(華視)陸續開播,臺灣電視業進入老三臺時代。但當時三臺都由政府機構與執政的中國國民黨、國防部掌控,在娛樂大眾的同時也扮演政府宣導的工具。1969年,中視播出《晶晶》,是為臺灣的第一部八點檔連續劇。1987年解除戒嚴後,報禁於1988年1月1日正式解除,至此臺灣的報業、雜誌、廣播電視等傳播媒體順勢蓬勃發展,使得媒體自由化,民眾將媒體視為生活中的一部份,絕大部份的資訊更是由傳播工作者的傳達因而得知。同時歌仔戲與布袋戲也紛紛登上螢幕,傳統藝術不再只能以固有形式進行表演。1993年,政府開放成立民間成立有線電視臺,隨後在1998年又開放首家民間經營的無線電視臺民視。而為普及多元文化與尊重弱勢群體,又陸續開播公視、客家電視臺與原住民族電視台。在解嚴之前,臺灣影響最大的兩份報紙是《聯合報》與《中國時報》,1980年代後,《自由時報》興起,形成三大報。近年,《蘋果日報》快速發展,報業格局再演變為四大報。廣播事業亦有發展,除了傳統的中廣等之外,飛碟電臺、港都電台、KISS Radio等亦成為重要的廣播電臺。網路也快速興起,網路文化亦成為臺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宗教
臺灣主要宗教有:臺灣民間信仰、佛教、道教、基督新教、天主教、一貫道、儒教與伊斯蘭教等。中華民國憲法保障全體國民有信仰宗教之自由;人民可廣泛接納各類宗教信仰,政府為保行政中立,與宗教間實施政教分離並平等發展。就信仰人口而言,融合臺灣佛教、臺灣道教與民間宗教的臺灣民間信仰,是臺灣最大的信仰人口。若以宗教別劃分,佛教、道教則是臺灣的首兩大宗教。大部分臺灣人同時信仰佛教、道教與儒教與傳統民間信仰混合的臺灣民間信仰,約占臺灣人口的77.8%。而如基督新教、天主教、伊斯蘭教、一貫道、儒教等皆有具規模之教徒人口。此外,新興宗教、氣功法門等廣義的宗教信仰,在臺灣也各有不少信眾,並常有相當活躍的傳教活動。此外,原住民族部落以信仰天主教者居多,基督新教次之。而儒教所規範的禮儀與哲學觀,則被臺灣人視為是人際倫理之基礎觀念,從古至今傳承下來。每年在各大孔子廟舉行完整的儒家釋奠典禮。[166]
臺灣民間信仰普遍祭拜釋迦牟尼佛、玉皇上帝、三官大帝、孔子、觀音佛祖、媽祖、關公、王爺、文昌帝君、清水祖師、保生大帝、神農大帝、玄天上帝、中壇元帥、廣澤尊王、法主真君、玄壇真君、月下老人、七星娘娘、三山國王、城隍爺、土地公、虎爺等神祇。如今,佛教、道教、儒教等宗教在臺灣的區分已經非常曖昧,三教合一相互影響融合,在寺廟中各種不同宗教的神靈被共同祭祀也是常見的事;如艋舺龍山寺主祀佛教觀音菩薩,也兼祀道教的媽祖、關聖帝君、文昌帝君、三官大帝、水仙王等。這種融合佛道的民間宗教對社會生活影響相當大,中臺灣流行媽祖信仰,南臺灣則以王爺信仰最熱門;其餘各地也有各自盛行的神明祭典,如三峽的清水祖師壽辰慶典、艋舺的青山王祭典等。
喪葬
在臺灣,喪葬不只是一種儀式,也是民俗文化。隨著都市化的演進,臺灣各地的喪葬殯儀開始變得簡單而慎重。尤其近幾年來,臺灣的各大學開始出現生死學系、禮儀師證照學分學程、生命教育學分等。臺灣喪葬主要受三教佛教、道教及儒學影響之外,還有部分儀式或祭典是融和了平埔族的巫術文化。此外,臺灣各地區不同的喪葬習俗和禁忌如:撿骨、觀落陰、電子花車、五子哭墓、孝女白琴等等習俗是臺灣特有的特色。
教育
臺灣現行學制實施12年國教[167][168]。各級學制為國民小學6年制、國民中學3年制,高級中學3年制(含高級職業學校)、一般大學4年制,部份大學法律系所、建築系所、獸醫學系為5年制,牙醫系為6年制,醫學系為6年制。技職教育體制有五年制專科學校(五專)、二年制專科學校(二專)、二年制技術校院(二技)與四年制的科技大學及技術學院(四技),大學可設置研究所,培育碩士及博士等研究人才。[169][170]
臺灣的高等教育相當發達[171],已有172所大學院校,分別提供重理論的普通大學、與重實務的科技大學或技術學院。臺灣每年有14萬名考生參加1月底或2月初的大學學測,有7萬名考生參加7月1日到7月3日的大學指考;九十九年大學指考分發結果,學生錄取率達94.87%。另有16萬名考生參加4月中的四技二專統測,九十九年四技二專日間部登記分發結果,學生錄取率為85.44%。臺灣有153所大學院校設有研究所,但是每年也有許多學生選擇出國留學,包括平均每年赴美國留學的1.3萬人[172]。
在高級中等教育方面,可分為強調綜合理論與道德素養教育的高級中學與以技職教育、職場專業培養為方針的高級職業學校(皆為三年制)。[173] 另在非正式教育機構還有2歲到6歲學前機構幼稚園,訓練學生加強某特定科目的補習班,家庭教育也是教育的重要一環。社會教育方面,臺灣終身教育風氣盛行,各地都有專為成人教育設計的學院機構。技術教育方面,臺灣有隸屬行政院勞委會的職業訓練中心與民間各類語言或電腦等學習機構。由於網路發達,因此不少機構及坊間開辦網路教育,以建構網路學習環境,激發學習動機,進而帶動網路學習[174]。
文化
臺灣人從出世、成年禮、婚禮、壽禮至喪禮與祭禮,伴隨一套嚴謹的生命禮俗、祭儀與禁忌。順應歲時節令,傳承了以舊曆、傳統宗教信仰作為基礎的正三大節:廿九暝、七月半與清明(亦或三月初三);而端午、中秋與重陽則為節慶三大節。臺灣各地隨著不種的移民與風俗,匯聚著深具特色的民俗祭禮與慶典,如每年一度的迎媽祖北港三月十九、元宵節著名的地方民俗活動苗栗𪹚龍、鹽水蜂炮、王爺遶境儀式的東港迎王平安祭典、中元普渡時的頭城搶孤、三峽祖師廟神豬比賽等。臺灣廟宇香火鼎盛,廟宇文化臺灣發揚光大,臺灣的城隍,媽祖,關聖帝君等祭典活動成為臺灣特殊文化,神祇陣頭結合武學和藝術的八家將、宋江陣、舞龍舞獅民俗表演變成臺灣特殊技藝文化,著名有明華園、霹靂布袋戲、九天民俗技藝團等,其中有些表演團體已邁向國際舞臺。在神祇誕辰則常出酬神戲如歌仔戲、布袋戲、戶外電影等,但近期有被電子花車或康樂隊取代趨勢。
傳統民眾頗盛行採信農民曆,農民曆又稱黃曆,並依所載吉辰良時作為房屋落成、新店開張,或婚喪喜慶等日常活動之準則,也會依其生肖沖卦作為婚姻參考。由於民間盛行安太歲習俗,不少民眾在新春期間會依農民曆所載衝犯太歲的生肖而到寺廟請求安太歲並安置光明燈,再由寺廟代為舉行祭祀活動,以趨吉避凶。[175]
文學藝術
在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初期,政府大力推行反共、懷鄉文學,著名反共文學作家有王藍(代表作《藍與黑》)、姜貴(代表作《旋風》)和司馬中原(代表作《狂風沙》)。同時,西方現代文學也是當時臺灣文壇的重要力量,白先勇、王文興為其代表,而現代主義文學代表作則有《臺北人》、《家變》等。1960中後期開始,一些本土作家以《臺灣文藝》、《笠詩刊》為陣地,重拾鄉土素材,關注農民與勞工等底層階級的命運,作品隱含批判精神,1977年引發鄉土文學論戰。解嚴後,文學更加多元化。近幾年,伴隨網路興起,網路文學成為新的風潮。
戒嚴時期,政府以官方力量推動文化發展,推動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文化呈現反共、傳統、一元的特質。1987年,臺灣解嚴後,多元文化思想受國內外許多因素推波助瀾下逐漸興起。1996年,開始出現本土化或去中國化浪潮[176]。 臺灣目前有三所著名之藝術大學,分別是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舞蹈方面,除了充分表現臺灣文化意含的民俗舞蹈(如:八家將、新港舞步、陣頭),而臺灣在現代舞的成就相當非凡,尤其林懷民先生所創立的雲門舞集。
舞台表演
臺灣的美術在日治時代主要以在「帝展」、「臺展」等官辦美展中活躍的畫家為主,日本文化和西洋畫風是當時的主流。1950年代,畫壇主流以大陸來臺的水墨畫家與日治時期的本土西畫家為主,繪畫技巧比較傳統。1960年代開始,新生代畫家引入西方的抽象畫等風格,美術風格走向西化。1970年代鄉土意識抬頭後,繪畫題材再趨本土化。解嚴之後,美術界生態多元自由,風格也日益前衛。戲劇方面在戰前,歌仔戲、布袋戲等本土劇種極受臺灣百姓歡迎。日治中期以降,還有新劇等劇場表演出現。此外,也有日本傳統藝能傳入。二戰之後,由於早期政府的大力推廣下,京劇等大陸劇種在臺灣得到大力扶持;另一方面歌仔戲、布袋戲等本土劇種則仍是庶民大眾的重要娛樂方式。隨著電視的出現,布袋戲、歌仔戲開始講求聲光效果,重新獲得人們的重視。而國劇與國語話劇則融入創新元素,經常以小劇場等形式表演,舞臺劇表演成為臺灣極具活力的藝術活動。日治時代,留聲機和唱片傳入臺灣,1930年代臺語流行歌曲形成。戰後初期,臺語歌曲一度流行,音樂界也配合「反共抗俄」的政策,基於對於馬列主義的反談,創作了大量反共愛國歌曲。在民間,由香港傳入的國語流行歌曲和美國音樂風行一時。1970年代,知識青年疾呼「唱自己的歌」,校園民歌因此風行,此時知名的民歌手有胡德夫、楊弦、李建復、施孝榮、邰肇玫、黃大城、葉佳修、蘇來、包美聖、潘安邦等,之時唱紅了許多清新的民歌,比如:中華之愛、抓泥鰍、龍的傳人、鄉間的小路、如果、秋蟬、風中的早晨、讓我們看雲去、小草、風告訴我、再別康橋。而同一時期,臺語流行樂壇受到1970年代以後受日本演歌文化影響,那卡西和夜總會等秀場文化在臺灣也十分盛行,如江蕙、黃乙玲等知名臺語歌手即是出身秀場的代表人物。
1980年代,講究「字正腔圓」的國語老歌風行一時,其代表人物是有亞洲歌后之稱的鄧麗君和金鐘獎歌王費玉清,費玉清至今仍在兩岸三地和全球華人地區,演唱會連連滿場深受青睞[177],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鄧麗君和費玉清的歌聲。受到西方搖滾樂的影響,民歌時期結束後,羅大佑等人將社會百態、政府等當時受到壓榨的百姓生活寫成歌曲,造成知識份子一時引起的共鳴。1990年代以來,臺語歌曲更為多元活潑,成為不分南北的主流,客家與原住民族歌手亦時有推廣母語之作。由於臺灣解嚴與社會風氣漸開,造就自由化的創作與發展環境,日本的歌手逐漸來臺發展。除了臺灣本土歌手,香港、澳門、新加坡、馬來西亞、中國大陸等其他華人地區的歌手大多來臺發展,使臺灣成為世界華語流行音樂的中心,也因如此成就了許多歌手,如臺灣出身的王傑、張雨生、伍佰、張惠妹、周杰倫、蔡依林、蕭亞軒、王心凌、張韶涵、杨丞琳、罗志祥、萧敬腾以及還有出身臺灣的團體五月天、S.H.E外;也成就了來自香港的張學友、劉德華、郭富城、鄭秀文、李玟、Twins;中國大陸的王菲、丁噹;以及來自新馬的光良、梁靜茹、孫燕姿、蔡健雅、林俊傑等。[178][179]。
影视
臺灣電影起始於日治時期,二戰後隨著兩岸的分治,臺灣電影在官營製片廠的經營下,拍攝大量國語劇情片,其中不少都帶有反共色彩。同時,閩南語電影也悄然興起,題材以民間故事等為主。1960年代,健康寫實電影成為電影界的主流,代表作有《蚵女》、《養鴨人家》等。同時,香港電影也影響到臺灣本地的電影製作路線,愛情片、武俠片和功夫片成為一時的主流。1970年代,伴隨著外交困境,中影製作了大量的愛國政宣影片,如《梅花》、《汪洋中的一條船》等。1970年代末期,以翻拍作家瓊瑤的小說為主的愛情片,在臺灣掀起一陣潮流,捧紅了雙生(秦漢、秦祥林)雙旦(林青霞、林鳳嬌),搭配電影的主題曲也大為流行,比如:雁兒在林梢、我是一片雲。1980年代起,《兒子的大玩偶》等影片開始了「新電影」風潮。解嚴之後,以侯孝賢的《悲情城市》為代表作,之後新浪潮電影興起,李安與蔡明亮成為這一時期的代表導演。同時,伴隨著美國電影為主的洋片的大舉進入,加上臺製電影以小眾觀賞的藝術電影為大宗,國片的環境與市場日益萎縮低迷,雖偶有電影出現票房佳績,且每年均有臺製電影在國際的電影獎獲獎,但臺灣電影產業在整體上仍然呈現疲態。經過1990年代以來的低迷後,2008年上映的《海角七號》創下超過新臺幣5億元的票房成績,並帶動同期上映其他臺灣電影的票房上揚,為長期低迷的國片注入一劑強心針。自此,臺灣自製電影開始在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且一反以往藝術電影佔多數的狀況,市場較大的商業電影重新成為臺灣電影產業的主流,如2011年上映的《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和《賽德克·巴萊》,自該年8月中旬至10月上旬,連續8週躍居臺北週末票房冠軍,改寫美國電影獨占市場鰲頭的局面,被視為臺灣「國片復興浪潮」的一個重要象徵。2013年上映、以全高空拍攝畫面、講述臺灣環境現況的《看見臺灣》是臺灣電影史上耗資最高的紀錄片。
活動
行政院新聞局2006年年初舉辦「尋找臺灣意象」系列活動,係作為定位臺灣「國家品牌」的一個起點,希望通过全民參與凝聚共識,發掘臺灣許多美好而獨特的風貌。民眾和網友以手機票選和網路票選出足以代表臺灣的「臺灣意象」24名[180],共有529,676票。再以五大意象為主題舉辦臺灣意象徵圖活動[181],依票選名次分別為布袋戲、玉山、臺北101、臺灣美食、櫻花鉤吻鮭、臺灣島嶼圖、阿里山、花蓮太魯閣、原住民族圖騰、雲門舞集、總統府、日月潭、客家桐花、歌仔戲、廟會、野百合、高雄市愛河、蝴蝶蘭、晶圓、圓山大飯店、鳳尾蝴蝶、臺灣獼猴、24小時的生活、元宵花燈。 民眾自行推薦的意象前五名則為KTV、小綠人、慈濟、「臺灣人的精神」以及淡水。
2000年代以來,臺灣各領域的人物陸續在國際上以各種的獎賞、戰績、事跡、發聲,進而引發全球目光對臺灣的關注,讓臺灣一躍成為國際間矚目的名字。臺灣之光一詞為近年才出現的,因臺灣長期參與國際社會阻撓與政治上的兩黨分眾;當陸續有臺灣人以實力站上國際矚目舞臺往往會引起激勵、團結國內社會;一般都是超越政治認同並引發臺灣認同。臺灣的媒體與公眾將許多臺灣之最、臺灣第一的人事物,陸續的冠以「臺灣之光」的頭銜,進而團結民心,產生民族正氣、驕傲。其中不乏傑出的運動員、藝術家、學術界、NGO組織、市井小民、感動人物等領域。
饮食
臺灣飲食從最早期的台灣原住民飲食、荷蘭及西班牙殖民者文化、到清治時期閩南、客家人的飲食,日治時期的日本料理與引進西方飲食、而後中華民國政府播遷台灣,帶來中國大陸各省的飲食文化,發展出一套揉合大江南北與西餐的飲食文化。
臺菜比較重視「鮮、香、清、淡」,臻於食材鮮美、原味的風格[182]。臺灣小吃的特色是就地取材。因為臺灣四面環海且漁產豐富,因此海鮮是街頭常見的料理之一。[183]
1980年代崛起的泡沫紅茶文化是臺灣茶文化中較新的發展分支,帶動各種連鎖茶飲店及手搖飲店的成立,口味亦極為多變,其中最為人所熟知的珍珠奶茶,已成為臺灣的代表性食物之一。
各族群文化
臺灣文化的原型由原住民文化與中國渡來漢人的閩南文化、客家文化融合[184]。而荷蘭、西班牙、鄭氏、清帝國與日本先後統治臺灣,加上當代歐洲、美國與香港、東亞、東南亞文化對臺灣的深刻影響,臺灣文化也融合了其文化特色。
原住民各族各具特色的傳統歲時祭儀文化,如布農族文化為射耳祭(以箭射獸耳禱求獵穫豐收)與小米祭、皮衣製作技巧、多音部合唱;鄒族則是戰祭、收穫祭與揉皮技術;賽夏族每二年舉辦一次矮靈祭;達悟族的飛魚祭;排灣族人的五年祭;魯凱族的陶壺及琉璃珠製作、雕刻藝術;卑南族則為海祭、男性的猴祭及女性的鋤草祭;阿美族的無半音五聲音階等等。
客家族群強調的文化,是以刻苦耐勞、堅韌剛強、開拓創業、團結奮進的「硬頸」精神而著稱的。客家族群從中原遷徙往南發展並保持了強大凝聚力,在語言、風俗、習慣、文學藝術等方面。
外來影響
臺灣除了受到南島文化及中華文化影響之外,外來文化以日本文化對臺灣影響最大,從日治時期受到日本的溫泉、日本酒、雜燴、和室……等影響,到現今日式料理、卡拉OK、電視劇、漫畫、動畫片、電視遊戲、流行時尚等,目前臺灣有三個電視頻道專門播放日本節目和日本動畫,影響可謂深遠。許多年輕人喜歡日本偶像明星、蒐集日本流行資訊,這些喜歡日本文化的青年人稱為哈日族。[185]根據2010年臺日交流協會實施的民調結果顯示,超過5成以上的臺灣民眾認為日本是最喜歡的國家,更有7成多的民眾表示,對日本感到親近。與韓國日漸仇日化相比,由於戰後對親日本省人長期大規模鎮壓,且臺灣在日本時代的蓬勃發展,臺灣歷史文化中日本時代思想持有者具有一定的勢力影響。[186]再則,1945年國民政府接管臺灣,由於政府官員貪汙腐敗、軍隊目無法紀無惡不作、民不聊生路有餓莩,政府接管一年多累積了龐大民怨能量,導致發生二二八事件,臺灣人於是乎有了「國民黨為外來政權」的說法,因此懷念日治時期,而有親日的現象[187]。
西方文化也對臺灣影響不少。早期有殖民和傳教,一方面是由於天主教、新教等基督教宗派,在臺灣地方文化中扮演默默紮根角色,如改編母語詩歌,偏遠地區地方教堂的貢獻等。此外,歐美教育在臺灣教育界中往往被引為典範,近年來臺灣教育改革就是基於歐美教育的精神而制定的,臺灣的森林小學以及小留學生文化也是深受歐美影響[188]。
而從1990年代起進入臺灣公眾視野的東南亞籍移工及外籍配偶,帶來的飲食和習俗也對臺灣社會有著浸透性的影響。
體育
國際賽事
立國於臺灣的中華民國囿於政治因素,多以「中華臺北」(Chinese Taipei)名義參加國際體育競賽,其國家隊被稱為中華隊[189][190]。目前臺灣實力較强的項目有棒球、籃球、壘球、跆拳道、撞球、乒乓球、羽球、網球、軟式網球、高爾夫球、巧固球、射箭、田徑和射擊運動以及排球等。2004年雅典奧運靠著跆拳道選手陳詩欣及朱木炎奪下奧運參賽史上的兩面金牌。2006年成棒隊在杜哈亞運拿下了第一面亞運金牌。而巧固球則至1980年代以來數十次地在世界巧固球錦標賽以及洲際賽事中得到世界冠軍。2009年於高雄市舉辦的世界運動會為臺灣首次主辦的國際性綜合運動會,以及成功申辦2009年第21屆臺北聽障奧林匹克運動會,此賽事為第一次移師至亞洲舉行。2010年底,跆拳道因為黑襪事件備受臺灣輿論關注。2013年世界棒球經典賽B組賽事,在臺灣舉行,中華隊打進前八強。之後臺北市爭取到2017世界大學運動會,是臺灣歷年來獲得主辦層級最高的國際體育賽事[191]。
球類運動
棒球是臺灣最受歡迎的運動之一,被稱為「國球」[192],在日治時期由日本引進。1992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棒球比賽獲得銀牌。1990年,中華職棒(CPBL)正式成立,使得臺灣成為繼日本和韓國之後,亞洲第三個擁有職業棒球聯盟的國家。之後一度因爆發簽賭假球事件及臺灣大聯盟的成立,導致觀眾人數銳減,但在2001年主辦世界盃棒球賽並奪得第三名後,再現棒球熱潮。不過隨著職棒票房在2006年球季呈現大幅衰退,2008年又再度爆發黑道介入簽賭案,導致多支球隊解散,或因經營困難而轉賣改名,至2010年代後期才逐漸好轉。目前中華職棒有中信兄弟、統一7-ELEVEn獅、富邦悍將、樂天桃猿、味全龍等5支一軍球隊。早在日治時期就已有多位臺灣棒球好手前往日本打球,綽號「人間機關車」的吳昌征能投善打,於1995年進入野球殿堂。近年來則有許多球員赴美打拚,目前已有陳金鋒、曹錦輝、王建民、郭泓志、胡金龍、倪福德、陳偉殷、林哲瑄、李振昌、羅嘉仁、王維中、胡智爲、林子偉、曾仁和、黃暐傑、張育成等人曾經登上大聯盟。2014年4月10日,爆米花夏季棒球聯盟宣布成立。
臺灣籃球在1994年到1999年間曾經有中華職業籃球聯盟(CBA),後來演變為半職業性質的超級籃球聯賽(SBL);2020及2021年,又成立了P. LEAGUE+、T1聯盟等兩個職籃聯盟。
巧固球在臺灣雖不如棒球或籃球等運動知名,臺灣卻擁有世界第一的球技,此紀錄持續30多年至今[193]。1977年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的教授方瑞民引進,經過幾年推廣後,1980年第一次參加世界性比賽,1982年在法國舉辦的第三屆國際巧固球錦標賽中奪得男子組冠軍,揭開臺灣巧固球輝煌歷史。2009年高雄世運,臺灣亦拿下巧固球男女兩組雙料金牌。
臺灣的花式撞球是少數曾奪得世界第一榮銜的運動項目之一。趙豐邦在1993年與1997年兩度成為世界總排名第一,也在1993年及2000年獲得世界花式撞球錦標賽冠軍。吳珈慶則於2005年獲得世界花式撞球錦標賽冠軍,成為賽史最年輕球王。郭柏成則在2005年與2010年獲得世界花式撞球錦標賽亞軍。楊清順於1990年代至2000年代間多次獲得國際性重要花式撞球比賽的冠軍。女子選手方面,陳純甄在1999年排名高居世界第一。柳信美在1999年和2002年兩度奪得世界錦標賽冠軍,也是首位拿到世錦賽冠軍的亞洲女子選手,她在2003年排名世界第一,次年即拿下安麗盃冠軍。2008年林沅君亦拿下女子世錦賽冠軍。近幾年,男子選手張榮麟及張玉龍多次在大賽中獲得極佳的名次,張榮麟甚至在2012年亦得到世界第一的榮銜,成為繼趙豐邦以來第二位排名世界第一的臺灣男子選手。2014年張玉龍在短短一個月內,勇奪中國公開賽男子組冠軍及世界男子九號球錦標賽季軍。而新生代選手柯秉逸及柯秉中兩兄弟亦在國際上各賽事得過許多佳績,柯秉中在2013年青少年世錦賽中奪得冠軍。女子選手周婕妤更是自安麗盃改制以來奪得最多次冠軍的女子選手,分別為2009、2012及2014年。2015年安麗盃改制回錦標賽模式,由林沅君兩度奪冠。
電子競技
2012年由Riot Games所舉辦的英雄聯盟S2世界大賽中,台港澳代表台北暗殺星(TPA)擊敗AZF與M5等強隊,得到世界冠軍。為參與2013年亞洲室內武藝運動會,臺灣組成中華電子競技代表隊奪下13面銅牌。
相關條目
- 國家
- 政府
- 政治
- 外交
- 軍事
- 教育
|
注釋
- ^ 臺灣外省人主要是指在1945年以後,因為第二次國共內戰的爆發而陸陸續續撤往臺灣居住的民眾、以及其於臺灣所產下的後代,也包含在1945年以前就存在於臺灣的非屬於閩南及客家的閩東、興化、廣府、吳越等民系之漢人族群,但並不包括搬至臺灣地區居住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並非所有臺灣外省人都屬於漢族,例如同一時期前往臺灣的白先勇屬於回民、席慕蓉屬於蒙古族、溥心畬屬於滿族。
- ^ 臺灣新住民一般是指以跨國通婚抑或其他原因歸化臺灣而取得中華民國國籍及身分證之人士,也包括但不限於極少部分在1945年以前就存在於臺灣的非屬於漢人及原住民族的歐洲人、日本人、朝鮮人等其他族群。
- ^ 中華民國政府將臺灣原住民族又分成16個已承認之族群。
- ^ 部分臺灣與國際人士,對於中華民國在1945年二戰結束後有否從日本合法接收臺灣主權存有異議。另一方面,中華人民共和國自1949年建立至今也主張臺灣為其領土。
- ^ 現行中華民國教育部《國語一字多音審訂表》已捨此音用「臺」音,該部線上各字典指「胎」音為舊讀,但其他字典及台州當地依然使用「胎」音。
- ^ 其他類似職能的政府機構,有日本的內閣官房、內閣府,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務院辦公廳等。
延伸阅读
[在维基数据编辑]
參考資料
- ^ 1.0 1.1 1.2 臺灣面積及海岸長度. 中華民國內政部地政司. [2018年12月14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年1月19日).
- ^ 蕭博陽. 最新玉山高度出爐 石碑標高3952公尺不變. 中央通訊社. 2018-07-11 [2018-07-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11).
- ^ 3.0 3.1 3.2 人口統計資料. 中華民國內政部戶政司. [2016-04-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4) (中文(臺灣)).
- ^ 《世界概況》. 中央情報局. 2013-06-10 [2014-03-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28) (英语).
- ^ The Republic of China Yearbook 2009. 行政院新聞局. 2009 [2014-03-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8-03) (英语).
- ^ 靜浦北迴歸線界標 熱帶與亞熱帶的分界線. 花蓮縣政府. [2014-0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12) (中文(臺灣)).
- ^ 《世界概況》. 中央情報局. [2014-0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17) (英语).
- ^ 8.0 8.1 8.2 臺灣的水資源. 國立成功大學. [2011-03-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5-29) (中文(臺灣)).
- ^ 靜浦北迴歸線界標 熱帶與亞熱帶的分界線. 花蓮縣政府. [2014-0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12) (中文(臺灣)).
- ^ 《世界概況》. 中央情報局. [2014-0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17) (英语).
- ^ 尤哈尼·伊斯卡卡夫特. 從原住民觀點看「中華民國」名稱. 臺灣獨立建國聯盟. 2004-07-12 [2014年2月2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年1月15日) (中文).
- ^ 蔡佩娥. 由國中小教科書看戒嚴時期台灣之國族建構—以國語文科和社會類科為分析中心 (PDF) (报告): 5. 2007-07-23 [2015-09-0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5-09-23).
- ^ 張炎憲. 台灣歷史發展的特色. 治史起造台灣國:張炎憲全集. 第一冊. 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 2017-09: 140-147.
- ^ 張良澤;高坂嘉玲. 日治時期(1895-1945)繪葉書:臺灣風景明信片.臺南州卷(下). 臺南市政府. 2014 [2018-11-18]. ISBN 978-986-04-0995-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18).
- ^ 我國HDI、GII分別排名全球第21位及第5位 (PDF). 行政院主計總處. [2015-05-1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6-03-03) (中文(臺灣)).
- ^ 臺灣產業發展願景與策略 (PDF). 中華民國經濟部技術處. 2007-02 [2011-03-24].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1-09-26) (中文(臺灣)).
- ^ 李文媛. 04.西班牙間諜的大員攻略報告. 蘇峯楠 (编). 看得見的台灣史·空間篇:30幅地圖裡的真實與想像. 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 策畫 初版. 新北市: 聯經. 2022-05: 52–59. ISBN 978-986-532-591-6.
- ^ 許壬馨; 李毓中. 由西班牙人所製古地圖看早期台灣的港口與海域. 台灣文獻 (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2003-09, 54 (3): 41–58 [2023-07-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10).
- ^ 19.0 19.1 Oosterhoff, J.L. Zeelandia, a Dutch colonial city on Formosa (1624–1662). Ross, Robert; Telkamp, Gerard J. (编). Colonial Cities: Essays on Urbanism in a Colonial Context. Springer. 1985: 51–62. ISBN 978-90-247-2635-6.
- ^ 溫振華. 「臺灣」地名由來及全島指稱過程 (PDF). 國立臺灣圖書館. [2022-06-16].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06-16) (中文(臺灣)).
- ^ George L. van Driem. The Tale of Tea: A Comprehensive History of Tea from Prehistoric Times to the Present Day. 2019 [2020-0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13).
- ^ 西元1675荷蘭人所測繪臺灣地圖,國家文化記憶庫
- ^ 徐銘駿. 種回小林村的記憶. 高雄: 高雄市杉林區日光小林社區發展協會. 2018-03: 12. ISBN 978-986-95852-1-7.
- ^ 阮旻錫. 海上見聞錄.
「(順治十七年)十二月,守臺灣城夷長揆一等乞以城歸賜姓,而搬其輜重貨物下船,率餘夷五百餘人駕甲板船遠去。賜姓遂有臺灣,改名東寧。時以各社土田,分給與水陸諸提鎮,而令各搬其家眷至東寧居住。」
- ^ 「臺灣」名稱的由來. 臺灣海外網. [2011-03-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4-27) (中文(臺灣)).
- ^ 見李光耀回憶錄 第35章
- ^ 翁佳音. 「福爾摩沙」由來. 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 2006 [2013-12-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8-11) (中文).
- ^ 臺灣正名之一個提案. 2002-04-24 [2014-09-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3-08-14) (中文).
- ^ 鯤島名稱由來. Dang.idv.tw. [2017-05-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4-23).
- ^ 周婉窈. 山在瑤波碧浪中:總論明人的臺灣認識 (PDF). 台大歷史學報. 2007, 40: 93–148 [2024-03-1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12-23).
- ^ 行政院新聞局官方網站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等大多使用臺灣也見各機關公文或查看身份證,但在外交部官方網站. [2007-09-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9-08). 與 中華民國總統府. [2007-09-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4-02-07). 上則使用“台灣”。
- ^ 楊久瑩. 「臺」北市推行正體字運動. 自由電子新聞網. 1997-02-26 [2017-05-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2-06).
- ^ 臺灣非台灣? 教部要用正字. 中央社. 2010-12-13 [2018-1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16) (中文).
- ^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台」. 中華民國教育部. [2017-05-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23).
- ^ 林文龍. 郭則澐生於「台」的誤解.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電子報第161期.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2017-08-29 [2018-04-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05).
- ^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
黃秀政
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 ^ 劉嘉韻. 史上首次 澎湖海域發現45萬年前原人化石. 蘋果日報. 2015-01-27 [2015-03-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31).
- ^ 劉益昌(1996)
- ^ cnki-学问:卉服. 《中国服饰大典》. [2020-05-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27).
- ^ 臺灣原住民介紹. 中華民國原住民族委員會. [2014-09-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6-25) (中文).
- ^ Shepherd, John R. Statecraft and Political Economy on the Taiwan Frontier, 1600–1800.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3: 7. ISBN 978-0-8047-2066-3. Reprinted Taipei: SMC Publishing, 1995.
- ^ Davidson, James Wheeler. The island of Formosa, past and present. Macmillan & Company. 1903: 7 [2024-03-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1-28).
- ^ 何, 孟興. 《海中孤軍-明代澎湖兵防研究論文集》. 澎湖縣: 澎湖縣政府文化局. 2012. ISBN 9789860334593 (中文(臺灣)).
- ^ 劉, 益昌. 台江國家公園及周緣地區人文歷史調查及保存規劃研究成果報告書 (PDF). 2011年12月15日: 38 [2024-03-1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4-03-03).
- ^ 陈小冲,《张燮《霏云居续集》涉台史料钩沉》,台湾研究集刊:2006年07期
- ^ 张燮,《霏雲居續集》卷四十《海國澄氛記》:「東番者,在澎湖島外,去漳僅衣帶水....若思(趙秉鑑)既謀攻郡縣,翻念安頓處所,莫如東番。遂收楊、沈為唇齒,廈門把總林志武、澎湖把總方輿皆附焉,蓋七日而築城赤勘(嵌)矣」
- ^ 連橫,《臺灣通史》,卷二九列傳一
- ^ 根據黃宗羲《賜姓始末》記載,「崇禎間,熊文燦撫閩,值大早,民飢,上下無策;文燦向芝龍謀之。芝龍曰:『公第聽某所為?』文燦曰:『諾』。乃招飢民數萬人,人給銀三兩,三人給牛一頭,用海舶載至臺灣,令其開墾荒土為田。」然而學者方豪認為,「假定『數萬』饑民為三萬,需銀九萬兩;三人一牛,則須牛一萬頭,在大旱之後,地方無法籌此巨款,運輸亦感困難,大饑之時,飼料亦成問題。或許鄭芝龍有此建議,熊文燦亦深表贊成,而實際則僅運出一部份饑民而已。」見方豪,民八十三年,《臺灣早期史綱》,頁152-153。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 ^ Tonio Andrade原著,鄭維中譯,《福爾摩沙如何變成臺灣府》,頁225-226。
- ^ 程紹綱譯註,《荷蘭人在福爾摩莎》,經聯出版,2000年,第80頁:「控制中國沿海,將我們在大員和中國沿海的人之間的聯繫切斷,我們的人如同被圍困在城堡中一樣。」
- ^ 大肚番王傳奇. 中央研究院民族所研究所. [2014-04-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12) (中文).
- ^ 康培德,《環境、空間與區域:地理學觀點下十七世紀中葉「大肚王」統治的消長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臺大文史哲學報》第五十九期,2003年11月
- ^ 李朝成(外交部駐印尼代表處副代表), 十七世紀荷蘭東印度公司與台灣及印尼原住民所簽條約之國際法意涵[永久失效連結], 《台灣原住民研究論叢》, 2012/6.]
- ^ 李建霖. 臺灣原住民族文化歷史大辭典:大肚王國. 臺灣原住民歷史語言文化大辭典網路版. [2014-0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15) (中文(臺灣)).
- ^ 55.0 55.1 Wills, John E., Jr. The Seventeenth-century Transformation: Taiwan under the Dutch and the Cheng Regime. Rubinstein, Murray A. (编). Taiwan: A New History. M.E. Sharpe. 2006: 84–106. ISBN 978-0-7656-1495-7.
- ^ 西班牙人殖民北臺灣(1626-1642). Taiwanus.net. [2017-05-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6-01).
- ^ 國立編譯館 1997,30;李筱峰 1995,157
- ^ 鄭氏王朝的滅亡. Taiwanus.net. [2017-05-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09).
- ^ 漢人移墾臺灣. [2020-05-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3-10-30).
- ^ 牡丹社事件,1871-74. Taiwannation.org.tw. [2017-05-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4).
- ^ 法軍侵臺. Taiwanus.net. [2017-05-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16).
- ^ 1887年成立臺灣省. Taiwanus.net. [2017-05-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7-16).
- ^ Build History of Main Routes of Taiwan Railway. 臺灣鐵路管理局. 2006 [2014-0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2-18) (英语).
- ^ (劉銘傳與臺灣的近代化),黃富三,《臺灣史論叢》第一輯
- ^ 《臺灣通史》,連橫,眾文圖書公司,1994年。
- ^ 《解讀二二八》,李筱峰,玉山社,1994年。
- ^ 賴建國,1997,臺灣主體意識發展與對兩岸關係之影響
- ^ 台灣電力公司歷史. [2006-05-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5-14).
- ^ - 日本國立公文書館. [2015-0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10-06).
- ^ Grajdanzev, A. J. Formosa (Taiwan) Under Japanese Rule. Pacific Affairs. 1942, 15 (3): 311–324. JSTOR 2752241. doi:10.2307/2752241.
- ^ 《李筱峰專欄》從一張照片談終戰. 自由時報. 2005-08-15 [2020-05-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29).
- ^ 勞特派特修訂; 王鐵崖、陳體強譯. 奧本海國際法. 下卷 第二分冊. 北京: 商務印書館. 1989年: 第73頁. ISBN 7-100-00646-5.
- ^ 第三章 二次大戰後台灣法律地位之爭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再論釣魚台列嶼主權爭議第,第54-55頁,林田富著,2002
- ^ 戰後臺美關係與「臺灣地位未定論」(1949-1979)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第1頁,彭孟濤,2013-07
- ^ 第三章戰後初期國民黨政府來臺接收專賣事業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終戰初期臺灣煙酒專賣事業之研究,第51頁,葉彥邦,政大機構典藏,2005
- ^ 台灣民主運動館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第3頁,慈林通訊第28期,2002-01-15
- ^ 全力以赴--林嘉誠政治經濟文集: 林嘉誠政治經濟文集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第38頁,林嘉誠,秀威出版,2012-04-01
- ^ 中共硏究,第39卷,第45頁,中共硏究雜誌社,2005
- ^ 中華民國時期總論 - 臺灣大百科全書 Encyclopedia of Taiwan. Nrch.culture.tw. [2017-05-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15).
- ^ 三、臺灣戒嚴令. [2013年9月16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年10月10日).
- ^ 《海外臺獨運動四十年》,陳銘城,自立出版社,1992年11月
- ^ 參見「臺灣省政府功能業務與組織調整暫行條例」。. Lis.ly.gov.tw. [2017-05-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19).
- ^ 賴蕭配當選破8年政黨輪替魔咒 國會席次三黨不過半. 中央社. 2024-01-14 [2024-03-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2-26).
- ^ 認識臺灣 > 歷史沿革 >. 認識臺灣. 交通部觀光局. 2013-11-02 [2013-1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02).
- ^ 臺灣與西班牙關係史料彙編.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2014年4月10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年11月1日) (中文).
- ^ 海洋史的大家長——曹永和院士(下).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 [2014年4月10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年11月2日) (中文).
- ^ 《臺灣週刊》,2006年第27期
- ^ 世界腕錶:時間概念—24時區、GMT、UTC的意涵. [2007-12-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1-02).
- ^ Tallest Islands of the World — World Island Info web site. Worldislandinfo.com. [2014年1月28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年2月1日) (英语).
-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臺灣島嶼資料庫. [2008-01-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2-09).
- ^ 阿里山國家風景區官方網頁——阿里山山脈
- ^ 看~是「飛碟雲」!鄭明典:氣溫續飆高 台北仍上看35度. [2016-01-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12).
- ^ 6月高溫破紀錄 熱浪挑戰本世紀. [2016-01-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15).
- ^ 台北市的氣溫. [2016-01-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 ^ 台南以北 最低溫下探12度. [2016-0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 ^ 嘉義以北低溫10到12度 明晨西半部恐10度以下. [2016-0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10).
- ^ 氣溫. [2016-0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10).
- ^ 科學人雜誌特刊《多樣性臺灣》。遠流出版社。2006年。
- ^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臺灣林相[永久失效連結]
- ^ 自然保護區域面積統計表. 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 2014-07-09 [2014-1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16).
- ^ 文建會文化白皮書第二篇第一章第七節-與世界遺產接軌 (PDF). 中華民國文化部. [2014年8月25日].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6年5月24日) (中文).
- ^ 2010年國際文化資產日研討會. [2010-06-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8-02).
- ^ 臺灣世界遺產潛力點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 ^ 104.0 104.1 104.2 104.3 104.4 104.5 〈臺灣州制、臺灣廳地方費令、臺灣市制、臺灣街庄制施行ノ件〉. 《臺灣總督府府報》. 1920-07-30, (1070): 61 [2021-09-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2).
- ^ 105.0 105.1 105.2 105.3 105.4 臺灣建制市的市轄區變遷. 臺灣建制市的市轄區變遷. [2017-0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5-04) (中文(臺灣)).
- ^ 106.0 106.1 106.2 106.3 106.4 日治時期臺灣行政區域沿革 - 大正九年. 臺灣歷史文化地圖.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2019-07-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15).
- ^ 107.0 107.1 107.2 107.3 教育部.五都改制相關自治法規適用公告. [2019-1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30).
- ^ 108.0 108.1 108.2 108.3 如2010-12-27 自由電子報:五都升格 營建、水泥起高樓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2-11-07.。
- ^ 地方沿革. 新北市政府. [2019-04-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01).
- ^ 歷史-桃園市政府. 桃園市政府. [2021-06-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02) (中文(臺灣)).
- ^ 桃園升格第6都 內政部審查通過. 蘋果日報. 2012年11月23日 [2017-08-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16) (中文(臺灣)).
- ^ 6成受訪者不接受「一國兩區」,馬需公開道歉撤回主張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民主進步黨, 2012-03-29
- ^ TVBS民調 71%希望臺灣獨立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自由時報, 2013-10-31
- ^ 臺灣民眾 臺灣人/中國人認同趨勢分佈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
- ^ Full text of Anti-Secession Law. 人民日報. 2005年3月14日 [2014年8月28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年9月23日) (英语).
- ^ Taiwan Timeline – Path to democracy. BBC新聞網. 2002年 [2014年1月3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年2月23日) (英语).
- ^ 存档副本. [2005-11-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5-11-22).
- ^ 臺灣智庫,中央政府體制的運作與難題:從比較研究的觀點分析[失效連結]
- ^ 行政院全球資訊網 - 內閣閣員. Ey.gov.tw. [2014-08-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15).
- ^ 內政部民政司政治團體名冊. [2007-09-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8-16).
- ^ 謝佳珍. 人民團體4萬2348個 社會團體快速增加. 中央通訊社. 2009-05-16 [2014-08-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8-11) (中文).
- ^ 臺灣民眾政治態度分布趨勢圖. 國立政治大學. [2024-03-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3-09).
- ^ 中華民國外交部:邦交國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繁體中文)
- ^ 臺灣參與之政府間國際組織概況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繁體中文)
- ^ 中華民國外交部 友邦提案參與案中文暫譯版(2006)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繁體中文)
- ^ 外交部NGO國際事務委員會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繁體中文)
- ^ 臺灣志願服務國際交流協會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繁體中文)
- ^ 臺灣WTO中心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繁體中文)
- ^ Taiwan hopes WHO assembly will help boost its profile. 路透社. 2009年5月18日 [2013年9月7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年10月16日).
- ^ 臺灣非政府組織的現況分析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繁體中文)
- ^ 中華民國大專院校體育總會-推動我國體育發展之手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繁體中文)
- ^ [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Wikipedia.tw/DB/member04.asp 中華民國國際經濟合作協會章程(繁體中文)
- ^ 臺灣亞洲基金會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p.16 註二
- ^ 何雅雯. 「開創臺灣文化基金會」概況介紹. [2014年11月30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年5月24日) (中文(臺灣)).
- ^ 免簽待遇 布吉納法索第124. Tw.news.yahoo.com. 2011年10月8日 [2014年9月26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年10月11日) (中文(臺灣)).
- ^ 黃貞貞. 全球旅遊最快成長地 台列第十. 中央社. 2014年2月7日 [2014年9月26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年2月21日) (中文).
- ^ 《臺灣通志—經濟志工業篇》,李汝和主修。1971年,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 ^ 存档副本. [2024-03-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2-16).
- ^ GDP (current US$).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2014年10月10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年10月13日) (英语).
- ^ Taiwan.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2014年11月10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年3月23日) (英语).
- ^ [林祖嘉,《速審服貿協議,提升投資信心》,《遠見雜誌》331期,2014年11月號]
- ^ CHEERS工作人工作量大調查 不過勞,就失業?. 2003年9月 [2014年9月26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年6月23日) (中文).
- ^ 鍾玉玨、朱芳瑤╱綜合報導. 太拚命 臺灣過勞現象上了CNN. Tw.news.yahoo.com. 2012-10-10 [2017-05-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08).
- ^ 全球最富裕國家 2023 排名出爐!台灣人均 GDP 排 14 名大贏日韓. TechNews 科技新報. [2024-02-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2-16) (中文(臺灣)).
- ^ 航空三雄上月營收高飛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經濟日報 2023.05.10
- ^ Ettday:高市/16號碼頭新建流行音樂中心 高雄港工會反對釋出
- ^ 147.0 147.1 中華民國教育部審定之國民中學歷史教科書使用閩南人一詞,為一他稱詞,此族群自稱臺灣人、本省人、Holo人、蕃薯仔。
- ^ 內政統計月報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內政部統計處, 2014/08
- ^ 徐富珍、陳信木,臺灣當前族群認同狀況比較分析臺灣人口學會2004年年會暨「人口、家庭與國民健康政策回顧與展望」研討會論文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004
- ^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99年至100年全國客家人口基礎資料調查研究 (PDF). [2017-05-26].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6-03-04).
- ^ 行政院核定拉阿魯哇族及卡那卡那富族為原住民族第15族及第16族. 中華民國台中市政府原住民族委員會. [2016-0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16) (中文(臺灣)).
- ^ 南島民族的起源地. 中央研究院. [2016年2月25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3月3日) (中文).
- ^ 臺灣原住民族與世界南島語系民族的關係. 中華民國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2014年4月10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年7月1日) (中文).
- ^ Resolving the ancestry of Austronesian-speaking populations. [2023-09-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11).
- ^ 林媽利. 再談85%帶原住民的基因.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2008年8月28日 [2014年10月5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年10月6日) (中文).
- ^ 臺灣血液之母 林媽利一滴血幫你找祖先. 聯合新聞網. 2011-11-15 [2013-0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23).
- ^ 台湾血液之母 林妈利一滴血帮你找祖先. [2015-01-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2-31).
- ^ 林媽利等,2007,〈永恆的西拉雅族—遺傳基因的研究〉。《再現西拉雅—2007 台南地區平埔族群學術研討會》,頁 1-22。台南:台南縣政府。2007/11/24。
- ^ 參照國語條目
- ^ 方南強,《大家來說臺灣母語》,臺北,時報
- ^ 兩岸語文比較. [2016-08-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13).
- ^ 海峽兩岸字音存在百分之十三的差異. [2016-0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 ^ 史前時期的臺灣建築 (PDF). [2017-03-29].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3-05-09).
- ^ 臺灣建築史. Dm.ncyu.edu.tw. [2017-05-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04).
- ^ 文化資產概況表.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2013年4月4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7月22日).
- ^ http://s.pimg.tw/avatar/hongbao2013/0/0/zoomcrop/20x20.png?v=1364818019. 吳際平/文化復興與祭孔 @ 李崇遠.臺灣弘報 :: 痞客邦 PIXNET ::. Hongbao2013.pixnet.net. 2017-05-21 [2017-05-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01).
- ^ The Story of Taiwan-Education Taiwan's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and Present Situation. 行政院新聞局. [2014年3月18日] (英文).
- ^ Grace Mak和Gerard Postiglione. Asian Higher Education: An International Handbook and Reference Guide. 美國西港(Westport): 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 1997年3月25日: 第346頁至第348頁 [2014年3月18日]. ISBN 978-0313289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年7月14日) (英语).
- ^ 中華民國教育部. 教育制度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行政院. 2014年3月25日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中華民國教育部. 教育發展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行政院. 2014年4月2日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亞洲百大大學排名 台灣13所上榜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蘋果日報》. 2014年6月19日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教育部電子報304期 數字看教育 留學人數創新高. [2011-04-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0-01).
- ^ 孫仲山,《臺灣技職教育發展及其社會經濟背景分析》
- ^ 經濟部中小企業「中小企業網路學習計畫」. [2007-10-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0-26).
- ^ 農民曆與春牛圖. [2010-05-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3-03).
- ^ 聯合報,1996年4月23日,《學者觀點》
- ^ 北京新浪網. 台灣歌星費玉清悉尼告別演唱 自言「不舍歌壇」. 新浪新聞中心. 2019-07-26 [2019-08-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23).
- ^ 《為台灣按一個讚》 音樂聖地/唱出熱血!華語歌壇中心在這裡. 聯合報. 2011年9月13日 [2014年9月26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年5月26日) (中文).
- ^ 公共電視臺 聽時代. Pts.org.tw. [2017-05-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23).
- ^ Posted by c- on February 7, 2006 05:27 PM. she talks pretty one day: 尋找心中的臺灣意象. 4thorns.com. 2006-02-07 [2017-05-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22).
- ^ 存档副本. [2007-09-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4-18).
- ^ 樱桃花. 台湾菜介绍. 美亚旅游网. 2010年7月29日 (中文(中国大陆)).
- ^ 发现台湾-台湾小吃. 中华民国交通部观光局. [2011-04-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1-05) (中文(中国大陆)).
- ^ 《臺灣土著文化藝術》,劉其偉,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 ^ 謝菁玉,《臺灣的哈日與日語藉詞:社會面觀和詞彙影響》
- ^ 許介鱗,《日本對臺灣和朝鮮半島殖民統治比較研究》
- ^ 詳見親日派
- ^ 臺灣教改制度西化,高教學子獨立突破文憑迷思. [2008-01-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2-12).
- ^ 中華隊五戰全勝 奪亞洲少棒錦標賽冠軍. 中華民國棒球協會. [2014-09-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9-03) (中文(臺灣)).
- ^ U18亞青男籃賽 臺灣隊屈居第四. 自由時報. 2014-08-29 [2014-09-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9-03) (中文(臺灣)).
- ^ 李宇政. 體委會:耕耘國際體壇有斬獲. 中央通訊社. 2011年11月30日 [2011年11月30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年9月12日).
- ^ 謝仕淵,《國球誕生前記:日治時期臺灣棒球史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國立臺灣,2012/12/1.
- ^ 鄭淑文. 淺談臺灣巧固球 (PDF). 2007年10月 [2014年10月3日].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3年4月18日)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