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正念 (佛教):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Lsc2kpsu留言 | 贡献
无编辑摘要
InternetArchiveBot留言 | 贡献
补救14个来源,并将0个来源标记为失效。) #IABot (v2.0.9.5
 
(未显示4个用户的7个中间版本)
第1行: 第1行:
{{Multiple issues|
{{Cleanup rewrite|time=2020-12-15T09:44:18+00:00}}
{{Copy edit|time=2020-12-15T09:44:18+00:00}}
}}
'''正念''' 是佛教的用詞,見[[念 (佛教)]]。
'''正念''' 是佛教的用詞,見[[念 (佛教)]]。


第6行: 第10行:


==正念釋義==
==正念釋義==
1. 正念的英文應為 positive thought, right mindfulness or correct mindfulness ,然而 [https://en.wikipedia.org/wiki/Mindfulness Mindfulness] {{Wayback|url=https://en.wikipedia.org/wiki/Mindfulness |date=20201027102452 }} 宜依其英文原意翻譯為[[覺察]](詳見以下各點論述)。[[正念療法]]或[[覺察減壓]]([https://en.wikipedia.org/wiki/Mindfulness-based_stress_reduction 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 簡稱 MBSR] {{Wayback|url=https://en.wikipedia.org/wiki/Mindfulness-based_stress_reduction |date=20201112003155 }})是由[[禪宗]]方式或[[佛教]]方式的而衍生出來的活動,然而 MBSR 在發展初期已脫離佛教的正念思維。
1. 正念的英文應為 Positive Thought,然而過去常將 Mindfulness 誤譯為正念。[[正念療法]](Positive thought therapy)可以是[[禪宗]]方式或[[佛教]]方式的活動,但不適合宣稱有醫療上之療效。


2. Merriam-Webster online dictionary 解釋'''mindfulness英文原意''':是指個體在每一個當下對自身想法、情緒或經驗所提升的或完整的覺知,使此覺知可維持在中性且無評斷狀態之練習 (the practice of maintaining a nonjudgmental state of heightened or complete awareness of one's thoughts, emotions, or experiences on a moment-to-moment basis)<ref>[https://www.merriam-webster.com/dictionary/mindfulness Merriam-Webster online dictionary 1828: Mindfulness. In Merriam-Websteronline dictionary.]</ref>。
2. Merriam-Webster online dictionary 解釋'''mindfulness英文原意''':是指個體在每一個當下對自身想法、情緒或經驗所提升的或完整的覺知,使此覺知可維持在中性且無評斷狀態之練習 (the practice of maintaining a nonjudgmental state of heightened or complete awareness of one's thoughts, emotions, or experiences on a moment-to-moment basis)<ref>{{Cite web |url=https://www.merriam-webster.com/dictionary/mindfulness |title=Merriam-Webster online dictionary 1828: Mindfulness. In Merriam-Websteronline dictionary. |access-date=2020-08-11 |archive-date=2021-03-09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10309191410/https://www.merriam-webster.com/dictionary/mindfulness |dead-url=no }}</ref>。


3. 目前臺灣常見對於 [https://en.wikipedia.org/wiki/Mindfulness Mindfulness] 的中譯為[[正念]]、內觀、覺照、靜觀、專注等<ref>胡君梅 (2012)。正念與內觀的譯詞及比較。福嚴會訊,36,10-17。</ref>,其中最常見的中譯是'''佛教專有用詞「[[正念]]」'''<ref>[http://dict.revised.moe.edu.tw/cgi-bin/cbdic/gsweb.cgi?o=dcbdic&searchid=Z00000117592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2015年:正念。]</ref>。
3. 目前臺灣常見對於 [https://en.wikipedia.org/wiki/Mindfulness Mindfulness] {{Wayback|url=https://en.wikipedia.org/wiki/Mindfulness |date=20201027102452 }} 的中譯為[[正念]]、內觀、覺照、靜觀、專注等<ref>胡君梅 (2012)。正念與內觀的譯詞及比較。福嚴會訊,36,10-17。</ref>,其中最常見的中譯是'''佛教專有用詞「[[正念]]」'''<ref>{{Cite web |url=http://dict.revised.moe.edu.tw/cgi-bin/cbdic/gsweb.cgi?o=dcbdic&searchid=Z00000117592 |title=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2015年:正念。 |access-date=2020-08-11 |archive-date=2021-03-21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10321153021/http://dict.revised.moe.edu.tw/cgi-bin/cbdic/gsweb.cgi?o=dcbdic&searchid=Z00000117592 |dead-url=no }}</ref>。


4. 在華人相關學術領域中,2020年出版學術性的文獻探討及探索性因素分析之實證研究,[http://www.obf.org.tw/article/rab/RAB040_04.aspx Mindfulness中譯釐正為覺察之佛學與科學實證檢驗:覺察與正念判準量表之研發]<ref>[http://www.obf.org.tw/article/rab/RAB040_04.aspx 汪珮渲與賴世烱 (2020)。Mindfulness中譯釐正為覺察之佛學與科學實證檢驗:覺察與正念判準量表之研發。佛學與科學,第21卷,第1期,10-29。]]</ref>,探討覺察與正念的關係,研究者指出:[https://en.wikipedia.org/wiki/Mindfulness Mindfulness] 之中文翻譯為[[覺察]],佛學專有用語之「正念」確實有評斷正確、正當的正向積極之意,覺察與正念有關,正念可包含覺察,但覺察卻無法包含並代表正念,兩者不能混為一談。該研究中並發展覺察與正念判準量表,用以明確區分覺察與正念為兩個不同面向。
4. 在華人相關學術領域中,2020年出版學術性的文獻探討及探索性因素分析之實證研究,[http://www.obf.org.tw/article/rab/RAB040_04.aspx Mindfulness中譯釐正為覺察之佛學與科學實證檢驗:覺察與正念判準量表之研發] {{Wayback|url=http://www.obf.org.tw/article/rab/RAB040_04.aspx |date=20200923123355 }}<ref>[http://www.obf.org.tw/article/rab/RAB040_04.aspx {{Wayback|url=http://www.obf.org.tw/article/rab/RAB040_04.aspx |date=20200923123355 }} 汪珮渲與賴世烱 (2020)。Mindfulness中譯釐正為覺察之佛學與科學實證檢驗:覺察與正念判準量表之研發。佛學與科學,第21卷,第1期,10-29。]]</ref>,探討覺察與正念的關係,研究者指出:[https://en.wikipedia.org/wiki/Mindfulness Mindfulness] {{Wayback|url=https://en.wikipedia.org/wiki/Mindfulness |date=20201027102452 }} 之中文翻譯為[[覺察]],佛學專有用語之「正念」確實有評斷正確、正當的正向積極之意,覺察與正念有關,正念可包含覺察,但覺察卻無法包含並代表正念,兩者不能混為一談。該研究中並發展覺察與正念判準量表,用以明確區分覺察與正念為兩個不同面向。


5. 由於 [https://en.wikipedia.org/wiki/Mindfulness Mindfulness] 原文本意為中性且無評斷的覺知,與佛教八正道的[[正念]](positive thought, right mindfulness or correct mindfulness<ref>[http://www.ss.ncu.edu.tw/~calin/textbook2008/U5.pdf 林崇安(2008)。常用漢藏梵英佛學術語。]</ref><ref>林世敏。佛教的精神與特色。臺北:天華,1998年。</ref>) 帶有正確、正當之涵義完全不同,而且[[覺察減壓]]([https://en.wikipedia.org/wiki/Mindfulness-based_stress_reduction MBSR])在發展初期已脫離佛教的正念思維。目前臺灣相關應用 [https://en.wikipedia.org/wiki/Mindfulness Mindfulness] 之研究、學術論文、出版書籍、工作坊、研討會、基金會等,常常會先解釋「正念」中的主要內容便是[[覺察]],但卻又不直接使用覺察二字,因此普遍呈現混淆使用覺察與正念的情形,這是名不正言不順之事,據此,MBSR之中譯即是「[[覺察減壓]]」,而非正念減壓<ref>[http://www.obf.org.tw/article/rab/RAB040_04.aspx 汪珮渲與賴世烱 (2020)。Mindfulness中譯釐正為覺察之佛學與科學實證檢驗:覺察與正念判準量表之研發。佛學與科學,第21卷,第1期,10-29。]]</ref>。許多採用正念減壓手段的實驗介入之研究,其結論常出現正念減壓之效果並不顯著,很重要的原因即是研究者在研究之初都用了漢字的正念之意,而不瞭解 [https://en.wikipedia.org/wiki/Mindfulness Mindfulness] 的原意其實僅是[[覺察]]。換言之,'''[[正念]]無法減壓,[[覺察]]才有機會降低壓力'''。
5. 由於 [https://en.wikipedia.org/wiki/Mindfulness Mindfulness] {{Wayback|url=https://en.wikipedia.org/wiki/Mindfulness |date=20201027102452 }} 原文本意為中性且無評斷的覺知,與佛教八正道的[[正念]](positive thought, right mindfulness or correct mindfulness<ref>{{Cite web |url=http://www.ss.ncu.edu.tw/~calin/textbook2008/U5.pdf |title=林崇安(2008)。常用漢藏梵英佛學術語。 |access-date=2020-08-11 |archive-date=2021-02-22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10222232636/http://www.ss.ncu.edu.tw/~calin/textbook2008/U5.pdf |dead-url=no }}</ref><ref>林世敏。佛教的精神與特色。臺北:天華,1998年。</ref>) 帶有正確、正當之涵義完全不同,而且[[覺察減壓]]([https://en.wikipedia.org/wiki/Mindfulness-based_stress_reduction MBSR] {{Wayback|url=https://en.wikipedia.org/wiki/Mindfulness-based_stress_reduction |date=20201112003155 }})在發展初期已脫離佛教的正念思維。目前臺灣相關應用 [https://en.wikipedia.org/wiki/Mindfulness Mindfulness] {{Wayback|url=https://en.wikipedia.org/wiki/Mindfulness |date=20201027102452 }} 之研究、學術論文、出版書籍、工作坊、研討會、基金會等,常常會先解釋「正念」中的主要內容便是[[覺察]],但卻又不直接使用覺察二字,因此普遍呈現混淆使用覺察與正念的情形,這是名不正言不順之事,據此,MBSR之中譯即是「[[覺察減壓]]」,而非正念減壓<ref>[http://www.obf.org.tw/article/rab/RAB040_04.aspx {{Wayback|url=http://www.obf.org.tw/article/rab/RAB040_04.aspx |date=20200923123355 }} 汪珮渲與賴世烱 (2020)。Mindfulness中譯釐正為覺察之佛學與科學實證檢驗:覺察與正念判準量表之研發。佛學與科學,第21卷,第1期,10-29。]]</ref>。許多採用正念減壓手段的實驗介入之研究,其結論常出現正念減壓之效果並不顯著,很重要的原因即是研究者在研究之初都用了漢字的正念之意,而不瞭解 [https://en.wikipedia.org/wiki/Mindfulness Mindfulness] {{Wayback|url=https://en.wikipedia.org/wiki/Mindfulness |date=20201027102452 }} 的原意其實僅是[[覺察]]。換言之,'''[[正念]]無法減壓,[[覺察]]才有機會降低壓力'''。


6. 就漢字而言,「[[正念]]」代表的是一種正向的念頭,試問一位[[憂鬱症]]患者,如何能夠自然地從內在產生正向的念頭?這是緣木求魚之事。但若教導憂鬱症患者使用[[覺察]]的方法來感受當下、經驗當下、欣賞當下、活在當下,或許就能稍微轉移其憂鬱的症狀。
6. 就漢字而言,「[[正念]]」代表的是一種正向的念頭,試問一位[[憂鬱症]]患者,如何能夠自然地從內在產生正向的念頭?這是緣木求魚之事。但若教導憂鬱症患者使用[[覺察]]的方法來感受當下、經驗當下、欣賞當下、活在當下,或許就能稍微轉移其憂鬱的症狀。

2024年9月19日 (四) 05:55的最新版本

正念 是佛教的用詞,見念 (佛教)

八正道(即八聖道分)之正念條目所示 (參見四念住內觀),正念,又作諦意,正念就是指四念住,即隨念於身、受、心、法四種所緣[1]。指經由以上的階段修學佛法,由聞熏正見離開妄想起始,進而思惟修行正法,除去不如實不如理的妄想分別,精進正行努力不懈,憶持正法,明記佛法,念念不忘進修佛教真理[2]。四念住意即在今生證悟阿羅漢果,或尚有餘則證不還位,能證悟阿那含果[3]

八正道包括:正見 (正確的佛理知見)、正思維 (正確的思維)、正語 (純正淨善的語言,合乎佛法的言論、不妄語)、正業 (正當且合乎佛教的活動、行為、工作)、正命 (正當的謀生手段)、正精進 (正確的努力,止惡修善、去惡從善,自覺努力)、正念 (正向的念頭。身受心法四念住,需與正見和正精進共同合作)、正定 (堅定不疑的禪法諦定)。

正念釋義

[编辑]

1. 正念的英文應為 positive thought, right mindfulness or correct mindfulness ,然而 Mindfulnes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宜依其英文原意翻譯為覺察(詳見以下各點論述)。正念療法覺察減壓(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 簡稱 MBSR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是由禪宗方式或佛教方式的而衍生出來的活動,然而 MBSR 在發展初期已脫離佛教的正念思維。

2. Merriam-Webster online dictionary 解釋mindfulness英文原意:是指個體在每一個當下對自身想法、情緒或經驗所提升的或完整的覺知,使此覺知可維持在中性且無評斷狀態之練習 (the practice of maintaining a nonjudgmental state of heightened or complete awareness of one's thoughts, emotions, or experiences on a moment-to-moment basis)[4]

3. 目前臺灣常見對於 Mindfulnes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的中譯為正念、內觀、覺照、靜觀、專注等[5],其中最常見的中譯是佛教專有用詞「正念[6]

4. 在華人相關學術領域中,2020年出版學術性的文獻探討及探索性因素分析之實證研究,Mindfulness中譯釐正為覺察之佛學與科學實證檢驗:覺察與正念判準量表之研發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7],探討覺察與正念的關係,研究者指出:Mindfulnes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之中文翻譯為覺察,佛學專有用語之「正念」確實有評斷正確、正當的正向積極之意,覺察與正念有關,正念可包含覺察,但覺察卻無法包含並代表正念,兩者不能混為一談。該研究中並發展覺察與正念判準量表,用以明確區分覺察與正念為兩個不同面向。

5. 由於 Mindfulnes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原文本意為中性且無評斷的覺知,與佛教八正道的正念(positive thought, right mindfulness or correct mindfulness[8][9]) 帶有正確、正當之涵義完全不同,而且覺察減壓(MBSR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在發展初期已脫離佛教的正念思維。目前臺灣相關應用 Mindfulnes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之研究、學術論文、出版書籍、工作坊、研討會、基金會等,常常會先解釋「正念」中的主要內容便是覺察,但卻又不直接使用覺察二字,因此普遍呈現混淆使用覺察與正念的情形,這是名不正言不順之事,據此,MBSR之中譯即是「覺察減壓」,而非正念減壓[10]。許多採用正念減壓手段的實驗介入之研究,其結論常出現正念減壓之效果並不顯著,很重要的原因即是研究者在研究之初都用了漢字的正念之意,而不瞭解 Mindfulnes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的原意其實僅是覺察。換言之,正念無法減壓,覺察才有機會降低壓力

6. 就漢字而言,「正念」代表的是一種正向的念頭,試問一位憂鬱症患者,如何能夠自然地從內在產生正向的念頭?這是緣木求魚之事。但若教導憂鬱症患者使用覺察的方法來感受當下、經驗當下、欣賞當下、活在當下,或許就能稍微轉移其憂鬱的症狀。

  1. ^ 巴利大藏经·长部》(卷22《大念处经》):“諸比庫,此一行道,能清淨有情,超越愁、悲,滅除苦、憂,得達如理,現證涅盤,此即是四念處。”
  2. ^ 巴利大藏经·长部》(卷22《大念处经》):“諸比庫,什麼是正念呢?諸比庫,於此,比庫於身隨觀身而住,熱誠,正知,具念,調伏世間的貪、憂;於受隨觀受而住,熱誠,正知,具念,調伏世間的貪、憂;於心隨觀心而住,熱誠,正知,具念,調伏世間的貪、憂;於法隨觀法而住,熱誠,正知,具念,調伏世間的貪、憂。諸比庫,這稱為正念。”“諸比庫,無論是誰,若能夠如此修習此四念處七年者,他於二果之中可期望〔獲得〕一果:即於現法中證知,或尚有餘〔則證〕不還位!”
  3. ^ 巴利大藏经·长部》(卷22《大念处经》):“諸比庫,無論是誰,若能夠如此修習此四念處七天者,他於二果之中可期望〔獲得〕一果:即於現法中證知,或尚有餘〔則證〕不還位!”
  4. ^ Merriam-Webster online dictionary 1828: Mindfulness. In Merriam-Websteronline dictionary.. [2020-08-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9). 
  5. ^ 胡君梅 (2012)。正念與內觀的譯詞及比較。福嚴會訊,36,10-17。
  6.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2015年:正念。. [2020-08-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21). 
  7. ^ ([//web.archive.org/web/20200923123355/http://www.obf.org.tw/article/rab/RAB040_04.aspx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汪珮渲與賴世烱 (2020)。Mindfulness中譯釐正為覺察之佛學與科學實證檢驗:覺察與正念判準量表之研發。佛學與科學,第21卷,第1期,10-29。]]
  8. ^ 林崇安(2008)。常用漢藏梵英佛學術語。 (PDF). [2020-08-1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2-22). 
  9. ^ 林世敏。佛教的精神與特色。臺北:天華,1998年。
  10. ^ ([//web.archive.org/web/20200923123355/http://www.obf.org.tw/article/rab/RAB040_04.aspx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汪珮渲與賴世烱 (2020)。Mindfulness中譯釐正為覺察之佛學與科學實證檢驗:覺察與正念判準量表之研發。佛學與科學,第21卷,第1期,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