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離主義:修订间差异
无编辑摘要 |
|||
(未显示39个用户的67个中间版本) | |||
第1行: | 第1行: | ||
{{Otheruses|subject=政治上的分離主義|other=藝術上的分離主義|分离派}} |
{{Verify|time=2017-11-26}}{{Otheruses|subject=政治上的分離主義|other=藝術上的分離主義|分离派}} |
||
'''分離主義'''({{Lang-en|Separatism}},{{lang-fr|Séparatisme}})是主张从更大的群体中分离的[[文化]]、民族、[[部落]]、[[宗教]]、[[人種|种族]]、政府或[[性别]]分离的行为。分離主義通常指的是完全的政治分離,通常其目标是从现存的[[主权国家]]中分离出一部分领土建立自己独立的国家。僅僅尋求更大自治權的團體本身通常不會歸類成分離主義者。<ref>{{cite book|first=Don|last=Doyle|title=Secession as an International Phenomenon|url=https://ugapress.org/book/9780820337128/secession-as-an-international-phenomenon|publisher=University of Georgia Press|date=2010|isbn=9-780-8203-3008-2|access-date=2020-10-16|archive-date=2020-10-19|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01019230139/https://ugapress.org/book/9780820337128/secession-as-an-international-phenomenon/|url-status=live}}</ref>一些话语背景将分离主义与宗教隔离、种族隔离或性别隔离等同起来,而其他话语背景则持更广泛的观点,认为自愿分离可能具有实际作用,并不等同于政府强制实施的隔离。关于这个定义存在一些学术争议,特别是它与[[分裂主义]]的关系,在网络上已经引发了讨论。<ref>{{Cite web|title=Secessionism and Separatism Monthly Series: "Secession and Secessionism" by Alexandar Pavković {{!}} H-Nationalism {{!}} H-Net|url=https://networks.h-net.org/node/3911/discussions/90459/secessionism-and-separatism-monthly-series-secession-and/|access-date=2023-04-12|website=networks.h-net.org|archive-date=2016-04-01|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401032718/https://networks.h-net.org/node/3911/discussions/90459/secessionism-and-separatism-monthly-series-secession-and/|dead-url=no}}</ref> |
|||
{{refimprove|time=2015-02-25T17:38:44+00:00}} |
|||
'''分離主義'''({{Lang-en|separatism}}),又称'''分裂主義''',意味著將自身從原本相连的其他部分抽離。通常其目标是从现存的[[主权国家]]中分离出一部分领土建立自己独立的国家。分离主义的核心推动力一般是来自该国内的某少数族群,并且该族群有自己的集体认同和自己宣称的家国领土。 |
|||
分離主義團體實行的是一种[[身份政治]],或建立在團體成員共同經歷基礎上的政治活動和理論化。這些群體認為,试图與主導群體融合會損害他們的身份和追求更大的自決权的能力。不過,經濟和政治因素通常比身份認同感更有助創建強大的分離主義運動。<ref name="Stanford">{{cite book|url=http://plato.stanford.edu/entries/identity-politics/|title=Identity Politics|publisher=[[Stanford University]]|work=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date=2007-11-02|access-date=2008-05-07|archive-date=2006-08-30|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60830015202/http://plato.stanford.edu/entries/identity-politics/|url-status=live}}</ref><ref name="Horowitz">See D.L. Horowitz's "Patterns of Ethnic Separatism",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Comparative Studies in Society and History'', 1981, vol 23, 165-95. Republished in John A. Hall, ''[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9_matAX1z8cC The State: Critical Concepts] {{Web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70327181021/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9_matAX1z8cC|date=2017-03-27}},'' Routledge, 1994.</ref> |
|||
==政治/行政分離主義== |
==政治/行政分離主義== |
||
'''政治分離主義'''涉及到求取[[主權國家|主權獨立]]並將一片土地或一群人(通常是一群具有不同國家認同者)相互分離(或是將一個[[國家]]自其他部分抽離,一個具代表性的例子是[[殖民地]]自[[宗主国]]獨立)。 |
{{Refimprovesect|time={{#time:c}}}}'''政治分離主義'''涉及到求取[[主權國家|主權獨立]]並將一片土地或一群人(通常是一群具有不同國家認同者)相互分離(或是將一個[[國家]]自其他部分抽離,一個具代表性的例子是[[殖民地]]自[[宗主国]]獨立)。 |
||
分離運動通常具嚴格的組織及平和的方法。[[加拿大]][[魁北克省]]號召極為平和的分離運動,自1960年代起其激烈程度不斷變化(在此期間曾有短暫的暴力行動,於1970年的[[十月危機]]中達到高峯)。大範圍的和平分離運動例如[[捷克斯洛伐克]]與[[蘇聯]]的裂解。[[新加坡]]同樣自[[馬來西亞聯邦]]和平分離。 |
分離運動通常具嚴格的組織及平和的方法。[[加拿大]][[魁北克省]]號召極為平和的分離運動,自1960年代起其激烈程度不斷變化(在此期間曾有短暫的暴力行動,於1970年的[[十月危機]]中達到高峯)。大範圍的和平分離運動例如[[捷克斯洛伐克]]與[[蘇聯]]的裂解。[[新加坡]]同樣自[[馬來西亞聯邦]]和平分離。 |
||
第13行: | 第14行: | ||
===動機=== |
===動機=== |
||
分離主義運動通常至少在表面上是基於[[國家主義]]或宗教狂熱。更常見者,對不當政治影響的反感,與對經濟(不當)利益的認知扮演了重要角色。經濟原則成為[[捷克斯洛伐克]]分裂的一個因素。其主要原因牽涉到[[斯洛伐克]]不願放棄其(地區性)經濟核心,即國營企業;而[[波希米亞]]與[[摩拉維亞]]等地區则有極大的意願實驗[[市場經濟]],於是於1992年分裂成[[捷克]]及[[斯洛伐克]]。 |
分離主義運動通常至少在表面上是基於[[國家主義]]或宗教狂熱。更常見者,對不當政治影響的反感,與對經濟(不當)利益的認知扮演了重要角色。經濟原則成為[[捷克斯洛伐克]]分裂的一個因素。其主要原因牽涉到[[斯洛伐克]]不願放棄其(地區性)經濟核心,即[[國營企業]];而[[波希米亞]]與[[摩拉維亞]]等地區则有極大的意願實驗[[市場經濟]],於是於1992年分裂成[[捷克]]及[[斯洛伐克]]。 |
||
魁北克同時也是個政治區隔如何導致分離之企圖的例子。自1867年加拿大邦聯成立起的一百年間,佔少數的英語系人口在政治與經濟上宰制該省。對當時“現狀”的不滿引致“魁北克第一”分離團體在1960年代至1970年代間的成長。 |
魁北克同時也是個政治區隔如何導致分離之企圖的例子。自1867年加拿大邦聯成立起的一百年間,佔少數的英語系人口在政治與經濟上宰制該省。對當時“現狀”的不滿引致“魁北克第一”分離團體在1960年代至1970年代間的成長。 |
||
第26行: | 第27行: | ||
* 有些分離運動以傳統戰鬥從事武力抗爭。在1780年—1830年間,美洲許多國家以這樣的方法達成獨立。 |
* 有些分離運動以傳統戰鬥從事武力抗爭。在1780年—1830年間,美洲許多國家以這樣的方法達成獨立。 |
||
* 許多分離主義者,一時缺乏公開戰鬥的資源,回頭使用[[游擊]]戰術(冒著遭其對手貶為[[恐怖份子]]的風險)。[[巴斯克]]分離運動屬此範圍。[[阿爾及利亞]]在這樣的行為基礎上增進獨立。[[車臣]]獨立行動在高加索地區的公開戰鬥失勢後亦轉變為如此。 |
* 許多分離主義者,一時缺乏公開戰鬥的資源,回頭使用[[游擊]]戰術(冒著遭其對手貶為[[恐怖份子]]的風險)。[[巴斯克地區]]的分離運動屬此範圍。[[阿爾及利亞]]在這樣的行為基礎上增進獨立。[[車臣]]獨立行動在高加索地區的公開戰鬥失勢後亦轉變為如此。 |
||
*在佔領勢力嚴密控制及具壓倒性力量的情況下,分離主義者除深入地下之外少有選擇。例如說,19世紀時[[沙皇]]當局在[[波蘭]]給予波蘭民族統一黨小範圍的提供武器,時而壓制其語言使用與文化活動。但[[俄國]]領土上的波蘭獨立運動並未消褪,只是等待有利時機。 |
*在佔領勢力嚴密控制及具壓倒性力量的情況下,分離主義者除深入地下之外少有選擇。例如說,19世紀時[[沙皇]]當局在[[波蘭]]給予波蘭民族統一黨小範圍的提供武器,時而壓制其語言使用與文化活動。但[[俄國]]領土上的波蘭獨立運動並未消褪,只是等待有利時機。 |
||
第51行: | 第52行: | ||
1947年之前[[印度]]激烈爭論其主權,導致其伊斯蘭分離主義者自組[[巴基斯坦]]。巴國後來又發生了[[孟加拉]]國獨立。在事件的進程中,對獨立建國不變的浪漫構想不一定會充份反映出來。 |
1947年之前[[印度]]激烈爭論其主權,導致其伊斯蘭分離主義者自組[[巴基斯坦]]。巴國後來又發生了[[孟加拉]]國獨立。在事件的進程中,對獨立建國不變的浪漫構想不一定會充份反映出來。 |
||
===宣稱且已實際獨立但未被國際普遍承認之政治實體=== |
|||
===因為分離運動而裂解的國家或政權=== |
|||
{| class="wikitable" border=1 style="border-collapse: collapse;" |
|||
|-bgcolor="#cccccc" |
|||
!width=180|分离国家政權的母国实体 |
|||
!width=200|分离国家政權或政治实体 |
|||
!width=400|备注 |
|||
!width=180|数量 |
|||
|- |
|||
|{{flag|奥匈帝国}}||解体为{{flag|奥地利}}、{{flag|匈牙利}}及{{flag|捷克斯洛伐克}};||今{{flag|捷克}}和{{flag|斯洛伐克}}。部分领土归属原{{flag|南斯拉夫}}、{{flag|罗马尼亚}}和{{flag|意大利}}、{{flag|波兰}}||3(主體) |
|||
|- |
|||
|{{flag|大清}}||[[辛亥革命]]以後解体为{{flag|中華民國|1912}}、{{MNG-1911}}(之後的{{flag|蒙古人民共和國}}及{{flag|圖瓦人民共和國}})、{{flag|西藏}};||今主體地區屬{{flag|中華人民共和國}}和{{flag|中華民國}}。部分领土归属原{{flag|蘇聯}}、{{flag|朝鮮}}和{{flag|印度}}佔領、{{flag|哈薩克}}等||3(主體) |
|||
|- |
|||
|{{flag|俄羅斯帝國}}||裂解為 {{flag|俄羅斯}}及其他民族主要國家||包括{{flagicon|立陶宛}} [[立陶宛王国 (1918年)|立陶宛王国]]、 {{flagicon|拉脫維亞}} [[拉脫維亞共和國 (1918年)|拉脫維亞共和國]]、 {{flagicon|愛沙尼亞}} [[愛沙尼亞共和國]]、 {{flagicon|白俄羅斯|1991}} [[白俄羅斯人民共和國]]、 {{flagicon|芬蘭|1918}} [[芬蘭王國]]、 {{flagicon|烏克蘭}} [[烏克蘭人民共和國]]、 {{flagicon|烏克蘭}} [[西烏克蘭人民共和國]]、 {{flagicon|波蘭}} [[波蘭第二共和國]]、 {{flagicon image|Flag of Courland (state).svg}} [[库尔兰和瑟米利亚公国 (1918年)|库尔兰和瑟米利亚公国]]、 {{flagicon image|Flag of the Moldavian Democratic Republic.svg}} [[摩爾多瓦民主共和國]]及 {{flagicon image|Flag of the Crimean Republic.svg}} [[克里米亞人民共和國]]、{{flagicon image|Flag of Kuban People's Republic.svg}} [[庫班人民共和國]]。部分屬於{{flag|德意志帝国}}及 {{flag|罗马尼亚王国}}、{{flag|中华民国|1912}}、{{flagicon image|Fla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Mongolia (1921-1924).svg}} [[博克多汗国]]。 {{flagicon|亞美尼亞}} [[亚美尼亚民主共和国]]、 {{flagicon|格鲁吉亚|1918}} [[格鲁吉亚民主共和国]]、 {{flagicon|阿塞拜疆}} [[阿塞拜疆民主共和国]]、 {{flag|阿佈哈茲}}、 {{flagicon image|Flag of Don Cossacks.svg}} [[顿河共和国]]、 {{flagicon image|Flag of the Alash Autonomy.svg}} [[阿拉什自治国]]、 {{flagicon image|Siberian flag.svg}} [[西伯利亚共和国]]等。||30(主體) |
|||
|- |
|||
|{{flag|奧斯曼帝國}}||裂解為 {{flag|土耳其}}及[[阿拉伯國家]]||包括{{flag|伊拉克}}、 {{flag|敘利亞}}、 {{flag|黎巴嫩}}、 {{flag|約旦}}、 {{flag|利比亞}}、 {{flag|埃及}}、 {{flag|突尼斯}}、 {{flag|蘇丹}}、 {{flag|索馬里}}、 {{flag|巴勒斯坦}}等、及 {{flag|以色列}}、 部分屬於{{flag|俄羅斯}}及 {{flag|沙特阿拉伯}}、 {{flag|阿爾及利亞}}、 {{flag|摩洛哥}}。 {{flag|亞美尼亞}}、 {{flag|格魯吉亞}}、 {{flag|阿塞拜疆}}、 {{flag|阿佈哈茲}}、 {{flag|希臘}}、 {{flag|塞爾維亞}}、 {{flag|波黑}}等。||23(主體) |
|||
|- |
|||
|- |
|||
| rowspan="2" |{{flag|中華民國|1912}}([[北洋政府]])|| {{flag|蒙古人民共和國}}||從{{flag|中國|1912}}獨立,今爲{{flag|蒙古國}}|| rowspan="3" |3 (離開聯合國) |
|||
|- |
|||
|{{flag|圖瓦人民共和國}}||從{{flag|中國|1912}}獨立,后併入{{flag|蘇聯}},今屬於{{flag|俄罗斯}},即{{flag|图瓦共和国}} |
|||
|- |
|||
|{{flag|中華民國}}([[國民政府]]) |
|||
|{{flag|Manchukuo}}(1945年取消) |
|||
|{{flag|大日本帝国}}扶植傀儡政权,未被[[国际联盟]]承认。 |
|||
| |
|||
|- |
|||
|{{flag|英属印度}}|| 解体为{{flag|印度}}和{{flag|巴基斯坦}}以及之后的{{flag|孟加拉国}}|| |
|||
{{flag|孟加拉國}}從{{flag|巴基斯坦}}獨立 |
|||
||3 |
|||
|- |
|||
|{{flag|法属印度支那}}|| 解体为{{flag|北越}}、{{flag|南越}}和{{flag|柬埔寨}}以及{{flag|老挝}}和归还[[湛江市]]|| |
|||
{{flag|北越}}和{{flag|南越}}實際分裂;1976年恢復統一 |
|||
||4 |
|||
|- |
|||
|{{flag|法属西非}}|| 解体为{{flag|France}}<br />{{flag|Upper Volta}}<br />{{flag|Guinea}}<br />{{flag|Ivory Coast}}<br />{{flag|Libya}}<br />{{flag|Mali Federation}}<br />{{flag|Mauritania}}<br />{{flag|Niger}}<br />{{flag|Dahomey}}<br />{{flag|Togo}}|| |
|||
{{flag|Mali Federation}}實際上分裂為{{flag|Mali}}和{{flag|Senegal}};現在都是聯合國會員國。 |
|||
||10 |
|||
|- |
|||
|{{flag|捷克斯洛伐克}}||解體為{{flag|捷克}}和{{flag|斯洛伐克}}||[[天鹅绒分离]]||2 |
|||
|- |
|||
|{{flag|塞尔维亚和黑山}}||解体为{{flag|塞尔维亚}}和{{flag|黑山}}||源自[[南斯拉夫解體]]后所形成的[[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後改名為[[塞爾維亞和黑山]]||2 |
|||
|- |
|||
|{{flag|塞尔维亚}}|| {{flag|科索沃}}||[[科索沃宣布独立事件]]||1 |
|||
|- |
|||
|{{flag|联合阿拉伯共和国}}||解体为{{flag|叙利亚}}和{{flag|埃及}}||解体之后和[[利比亚]]组成[[阿拉伯联邦共和国]]||2 |
|||
|- |
|||
| {{flag|Federation of Arab Republics}}||解体为{{flag|利比亚|1969}}、{{flag|叙利亚}}和{{flag|埃及}}||解体后利比亚改制为[[大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3 |
|||
|- |
|||
|{{flag|埃塞俄比亞}}|| {{flag|厄立特里亞}}||1993年獨立||1 |
|||
|- |
|||
|{{flag|印尼}}||{{flag|東帝汶}}||2002年獨立||1 |
|||
|- |
|||
|{{flag|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分解為{{flag|塞爾維亞}}、{{flag|黑山}}、{{flag|克羅地亞}}、{{flag|馬其頓共和國}}、{{flag|斯洛文尼亞}}及{{flag|波黑}}和未被普遍承認沒有加入聯合國的{{flag|科索沃}}||7,包括6[[联合国会员国]] |
|||
|- |
|||
|{{flag|蘇聯}}||||分解為波羅的海三國:{{flag|立陶宛}}、{{flag|愛沙尼亞}}、{{flag|拉脫維亞}};外高加索三國:{{flag|格魯吉亞}}、{{flag|亞美尼亞}}、{{flag|阿塞拜疆}};中亞五國:{{flag|KAZ}}、{{flag|吉爾吉斯斯坦}}、{{flag|塔吉克}}、{{flag|乌兹别克斯坦}}、{{flag|土库曼}};斯拉夫三國:{{flag|俄羅斯}}、{{flag|白俄羅斯}}、{{flag|烏克蘭}}以及{{flag|摩爾多瓦}};之后又从这些国家中裂解出{{flag|阿布哈兹}}、{{flag|南奥塞梯}}、{{flag|聶斯特河沿岸}}和{{flag|纳戈尔诺-卡拉巴赫}}等有限承认的国家政权。||15[[联合国会员国]],4[[有限承认国家列表|非联合国会员国]] |
|||
|- |
|||
|{{flag|Russia|1991}}||{{flag|Chechen Republic of Ichkeria}} || 1991年10月27日,[[車臣]]自1991年至2007年期間由[[高加索]][[穆斯林]]在[[車臣]]建立的[[伊斯蘭共和國]],首都[[格羅茲尼]],其政府自稱為'''車臣伊斯蘭政府'''。該共和國在其存在期間沒有得到任何國家的承認,政治上勢單力孤,后被[[普京]]主导的[[俄羅斯聯邦政府]]击败而结束。||1 |
|||
|- |
|||
|{{flag|烏克蘭}}||{{flag|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和{{flag|卢甘斯克人民共和国}}||從[[烏克蘭]]獨立, 起因于[[2014年克里米亞危機]],后成立[[新俄羅斯聯邦]],延續至今|| rowspan="3" |4 |
|||
|- |
|||
|{{flag|烏克蘭}}||{{flag|克里米亞}}和{{flag|塞瓦斯托波爾}}||從[[烏克蘭]]獨立起因于[[2014年克里米亞危機]],后加入[[俄羅斯]]。隸屬於[[俄羅斯聯邦管區]],成為其[[聯邦主體]]和[[俄羅斯自治共和國]]之一,成为俄罗斯的{{flag|克里米亚共和国}}延續至今 |
|||
|- |
|||
|{{flag|Novorossiya}}||{{flag|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和{{flag|卢甘斯克人民共和国}}||聯邦於2014年5月22日由聲稱從[[烏克蘭]]獨立的[[頓涅茨克人民共和國]]和[[盧甘斯克人民共和國]]所组成的[[邦联]]。2015年5月20日,頓涅茨克人民共和國和盧甘斯克人民共和國共同宣布邦联停止存在<ref name=utenrp>{{cite web|url=http://uatoday.tv/politics/russian-backed-novorossiya-breakaway-movement-collapses-428372.html|title=Russian-backed 'Novorossiya' breakaway movement collapses|work=[[Ukraine Today]]|date=20 May 2015|accessdate=2019-05-27|archive-date=2015-05-21|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50521051525/http://uatoday.tv/politics/russian-backed-novorossiya-breakaway-movement-collapses-428372.html|dead-url=yes}}<br>{{cite news|author=Vladimir Dergachev|author2=Dmitriy Kirillov|url=http://m.gazeta.ru/politics/2015/05/19_a_6694441.shtml|script-title=ru:Проект «Новороссия» закрыт|trans-title=Project "New Russia" is closed|language=ru|work=[[Gazeta.ru]]|date=20 May 2015|accessdate=2019-05-27|archive-date=2016-12-19|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1219052032/http://uatoday.tv/politics/russian-backed-novorossiya-breakaway-movement-collapses-428372.html|dead-url=no}}</ref><ref>{{Cite web|title = Why the Kremlin Is Shutting Down the Novorossiya Project|url = http://carnegieendowment.org/2015/05/29/why-kremlin-is-shutting-down-novorossiya-project/i96u|website = 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accessdate = 2015-12-20|archive-date = 2015-12-22|archive-url =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51222171800/http://carnegieendowment.org/2015/05/29/why-kremlin-is-shutting-down-novorossiya-project/i96u|dead-url = no}}</ref>。 |
|||
|- |
|||
|{{flag|克羅地亞}}||{{flagicon|塞族共和國}} [[塞爾維亞克拉伊纳共和国]]||1991年獨立;後遭克羅埃西亞軍及其盟軍在1995年消滅。||1 |
|||
|- |
|||
|{{flag|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flag|塞族共和國}}、[[西波斯尼亞共和國]]、[[黑塞哥-波斯尼亞克羅地亞共和國]]||1992年-1993年[[波黑內戰]]當中建立起來的政治實體,隨著內戰的結束和[[代頓協議]]的簽訂,除塞爾維亞人的[[塞族共和國]]重建保留外,其餘併入[[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聯邦]]。||3 |
|||
|- |
|||
|{{flag|摩爾多瓦}}||{{flag|聶斯特河沿岸}}||(1991年摩爾多瓦隨著蘇聯解體而獨立,摩爾達維亞改名摩爾多瓦,因德涅斯特河沿岸地區多為俄羅斯族人,摩俄兩族衝突,故德涅斯特河沿岸摩爾達維亞共和國宣告獨立,摩爾多瓦事實未管轄)||1 |
|||
|- |
|||
|{{flag|馬來西亞}}||{{flag|新加坡}}||從[[新加坡馬來西亞時期|馬來西亞聯邦星嘉坡州]]獨立為{{flag|新加坡}}||1 |
|||
|- |
|||
|{{flag|蘇丹}}||{{flag|南蘇丹}}||從{{flag|蘇丹}}公投獨立,成為聯合國第193個聯合國會員國||1 |
|||
|- |
|||
|{{flag|塞浦路斯}}||{{flag|北塞浦路斯}}||从{{flag|塞浦路斯}}独立,并获得了{{flag|土耳其}}的承认||1 |
|||
|- |
|||
|{{flag|索马里}}||{{flag|索马里兰}}||从{{flag|索马里}}事实独立,{{flag|索马里}}在名義上划定其为一个[[索马里行政区划|联邦成员国]],實際並未加入索馬里聯邦共和国。||1 |
|||
|- |
|||
|{{flag|阿塞拜疆}}||{{flag|阿爾察赫}}||从{{flag|阿塞拜疆}}独立,并得到{{flag|亚美尼亚}}的支持,以及{{flag|德涅斯特河沿岸}}、{{flag|阿布哈兹}}、{{flag|南奥塞梯}}的外交承认||1 |
|||
|- |
|||
|{{flag|西印度群岛联邦}}(英属)||||解体为{{ATG}}、{{BRB}}、{{DMA}}、{{GRD}}、{{JAM}}、{{KNA}}、{{LCA}}、{{VCT}}、{{TTO}};及属地{{TCA}}、{{CYM}}、{{MSR}}、{{AIA}}||13 |
|||
|- |
|||
|{{flag|马里联邦}}(法属)||解体为{{flag|马里}}及{{flag|塞内加尔}}||是于1959年4月4日至1960年8月20日间存在于[[西非]]的一个[[联邦]][[国家]],现已解体。1959年4月4日,[[法属苏丹]]和[[塞内加尔]]两个自治共和国决定在[[法兰西共同体]]内结成联邦,首都设在[[达喀尔]],总统由[[莫迪博·凯塔]]担任,以古代[[马里帝国]]的名称命名为“马里联邦”。1960年6月20日,该国宣布完全独立,后因分歧解体。||2 |
|||
|- |
|||
|{{flag|Central African Federation}}(英属)||解体为{{flag|Zambia}}、{{flag|Zimbabwe}}及{{flag|Malawi}}||是一個[[英國]]統治下的[[自治領]],其範圍大概包括今日的[[辛巴威]]、[[尚比亞]]及[[馬拉威]]三國。1963年12月31日,尽管在总理[[罗伊·韦伦斯基]]努力阻止下,联邦仍然宣告正式解体,其后逐步形成现在的津巴布韦、赞比亚和马拉维3个独立国家。其正式名称当时为{{flag|Southern Rhodesia}}、{{flag|Northern Rhodesia}}及{{flag|尼亚萨兰}}联邦。||3 |
|||
|- |
|||
|{{flag|Mali}}||{{flag|Azawad}}宣布独立||从{{flag|Mali}}独立,并沒有獲得承認,被政府军消灭。||1 |
|||
|- |
|||
|{{flag|Congo DR}}||{{flag|Katanga}}宣布独立||从{{flag|Congo DR}}独立,并沒有獲得承認,被消灭。||1 |
|||
|- |
|||
|{{flag|Spanish Sahara}}||{{flag|SADR}}宣布独立||1975年被摩洛哥占领,1976年从{{flag|Spain}}独立,并沒有獲得承認。目前是[[非洲联盟成员国列表|非洲联盟成员国]]。||1 |
|||
|- |
|||
| {{flag|Mexico|1823}}||解體出{{Flagicon|Central America}} [[中美洲聯邦共和國]]、{{flag|Republic of Texas}}、{{flag|Republic of Yucatán}}、{{flag|California}}等||{{flag|Texas}}、{{flag|California}}等後歸{{flag|美國}}||4 |
|||
|- |
|||
|{{Flagicon|Central America}} [[中美洲聯邦共和國]]||解體出 {{flag|Costa Rica}}、{{flag|El Salvador}}、{{flag|Guatemala}}、{{flag|Honduras}}、[[洛斯阿爾托斯_(中美洲)|洛斯阿爾托斯]]、{{flag|Nicaragua}}||自{{flag|Central America}}解體出 {{flag|Costa Rica}}、{{flag|El Salvador}}、{{flag|Guatemala}}、{{flag|Honduras}}、[[洛斯阿爾托斯_(中美洲)|洛斯阿爾托斯]]、{{flag|Nicaragua}}||7,包括6[[联合国会员国]];[[洛斯阿爾托斯_(中美洲)|洛斯阿爾托斯]]今分屬{{flag|Mexico}}{{flag|Chiapas}}和{{flag|Guatemala}} |
|||
|} |
|||
===宣稱實際獨立但未被國際承認之政治實體=== |
|||
[[File:Russian recognition of european post-sovietic territories early 2014.svg|thumb|right|600px|欧洲分离主义势力分布图]] |
|||
{| class=wikitable sortable |
{| class=wikitable sortable |
||
第169行: | 第72行: | ||
[[File:Flag of Georgia.svg|border|100px]] |
[[File:Flag of Georgia.svg|border|100px]] |
||
||[[File:South Ossetia in Europe (de-facto).svg|border|100px]] |
||[[File:South Ossetia in Europe (de-facto).svg|border|100px]] |
||
|--valign="top" |
|-- valign="top" |
||
|{{flag|索馬里蘭}}||{{flag|索馬里}}||[[議會制]] |
|||
|[[File:Flag of Somaliland.svg|border|100px]] |
|||
---- |
|||
[[File:Flag of Somalia.svg|border|100px]] |
|||
||[[File:Somaliland in Africa.svg|100px|border]] |
|||
|--valign="top" |
|||
|{{flag|德涅斯特河沿岸}}||{{flag|摩爾多瓦}}||[[雙首長制]] |
|{{flag|德涅斯特河沿岸}}||{{flag|摩爾多瓦}}||[[雙首長制]] |
||
|[[File:Flag of Transnistria_(state).svg|border|100px]] |
|[[File:Flag of Transnistria_(state).svg|border|100px]] |
||
第181行: | 第78行: | ||
[[File:Flag of Moldova.svg|border|100px]] |
[[File:Flag of Moldova.svg|border|100px]] |
||
|[[File:Transnistria in Europe (zoomed).svg|100px|border]] |
|[[File:Transnistria in Europe (zoomed).svg|100px|border]] |
||
|--valign="top" |
|-- valign="top" |
||
|{{flag| |
|{{flag|科索沃}}||{{flag|塞爾維亞}}||[[議會制]] |
||
|[[File:Flag of |
|[[File:Flag of Kosovo.svg|border|100px]] |
||
---- |
---- |
||
[[File:Flag of |
[[File:Flag of Serbia.svg|border|100px]] |
||
||[[File: |
||[[File:Kosovo in Europe (de-facto).svg|border|100px]] |
||
|--valign="top" |
|-- valign="top" |
||
|{{flag|北塞浦路斯}}||{{flag|塞浦路斯}}||[[共和國]] |
|{{flag|北塞浦路斯}}||{{flag|塞浦路斯}}||[[共和國]] |
||
|[[File:Flag of the Turkish Republic of Northern Cyprus.svg|border|100px]] |
|[[File:Flag of the Turkish Republic of Northern Cyprus.svg|border|100px]] |
||
第193行: | 第90行: | ||
[[File:Flag of Cyprus.svg|border|100px]] |
[[File:Flag of Cyprus.svg|border|100px]] |
||
||[[File:Northern Cyprus in Europe (de-facto).svg|border|100px]] |
||[[File:Northern Cyprus in Europe (de-facto).svg|border|100px]] |
||
|--valign="top" |
|-- valign="top" |
||
|{{flag| |
|{{flag|巴勒斯坦國}}||{{flag|以色列}}||[[共和制]] |
||
|[[File:Flag of |
|[[File:Flag of Palestine.svg|border|100px]] |
||
---- |
---- |
||
[[File:Flag of |
[[File:Flag of Israel.svg|border|100px]] |
||
|[[File:Palestinian controlled areas (zones A and B, C hatched) in its region.svg|100px|border]] |
|||
|--valign="top" |
|--valign="top" |
||
|{{flag| |
|{{flag|索馬里蘭}}||{{flag|索馬里}}||[[議會制]] |
||
|[[File:Flag of |
|[[File:Flag of Somaliland.svg|border|100px]] |
||
---- |
|||
[[File:Flag of Serbia.svg|border|100px]] |
|||
||[[File:Kosovo in Europe (de-facto).svg|border|100px]] |
|||
|--valign="top" |
|||
|{{flag|Puntland}}||{{flag|索馬里}}||[[共和制]] |
|||
|[[File:Flag of Puntland.svg|border|100px]] |
|||
---- |
---- |
||
[[File:Flag of Somalia.svg|border|100px]] |
[[File:Flag of Somalia.svg|border|100px]] |
||
|[[File: |
||[[File:Somaliland in Africa.svg|100px|border]] |
||
|--valign="top" |
|--valign="top" |
||
|{{flag| |
|{{flag|阿拉伯撒哈拉民主共和國}}||{{flag|摩洛哥}}||[[共和制]]<br>[[一黨制]] |
||
|[[File:Flag of |
|[[File:Flag of Western Sahara.svg|border|100px]] |
||
---- |
---- |
||
[[File:Flag of |
[[File:Flag of Morocco.svg|border|100px]] |
||
|[[File: |
||[[File:Sahrawi Arab Democratic Republic in Africa (de-facto).svg|100px|border]] |
||
|} |
|||
===宣稱且已實際獨立並已併入其他國家但未被國際普遍承認之政治實體=== |
|||
{| class=wikitable sortable |
|||
!政治實體(國家政權) |
|||
!宣稱其領土主權的國家 |
|||
!控制其領土主權的國家 |
|||
!獨立自治實體政治体制 |
|||
!國旗 |
|||
!地图 |
|||
|--valign="top" |
|--valign="top" |
||
|{{flag| |
|{{flag|NKR}}||{{flag|阿塞拜疆}}<br>{{flag|亞美尼亞}}||{{flag|阿塞拜疆}}||[[總統制]] |
||
|[[File:Flag of |
|[[File:Flag of Artsakh.svg|border|100px]] |
||
---- |
|||
[[File:Flag of Azerbaijan.svg|border|100px]] |
|||
||[[File:2020 Nagorno-Karabakh war.svg|100px|border]] |
|||
|-- valign="top" |
|||
|{{flag|Sevastopol}}||{{flag|烏克蘭}}||{{flag|俄羅斯聯邦}}||[[共和制]] |
|||
|[[File:Flag of Sevastopol.svg|border|100px]] |
|||
---- |
---- |
||
[[File:Flag of |
[[File:Flag of Ukraine.svg|border|100px]] |
||
|[[File:Crimea-sevastopol-orthographic-projection2.svg|100px|border]] |
|||
|-- valign="top" |
|||
|{{flag|克里米亚共和国}}||{{flag|烏克蘭}}||{{flag|俄羅斯聯邦}}||[[共和制]] |
|||
|--valign="top" |
|||
||[[File:Flag of Crimea.svg|border|100px]] |
|||
|{{flag|頓涅茨克人民共和國}}||{{flag|烏克蘭}}||[[共和制]] |
|||
---- |
|||
[[File:Flag of Ukraine.svg|border|100px]] |
|||
||[[File:Crimea in Russia.svg|border|100px]] |
|||
[[File:Crimea in Ukraine.svg|100px|border]] |
|||
|-- valign="top" |
|||
|{{flag|頓涅茨克人民共和國}}||{{flag|烏克蘭}}||{{flag|俄羅斯聯邦}}||[[共和制]] |
|||
|[[File:Flag of Donetsk People's Republic.svg|border|100px]] |
|[[File:Flag of Donetsk People's Republic.svg|border|100px]] |
||
---- |
---- |
||
[[File:Flag of Ukraine.svg|border|100px]] |
[[File:Flag of Ukraine.svg|border|100px]] |
||
||[[File:Donetsk People's Republic.svg |
||[[File:Donetsk People's Republic.svg|100px|border]] |
||
[[File: |
[[File:Donetsk in Ukraine.svg|border|100px]] |
||
|--valign="top" |
|-- valign="top" |
||
|{{flag|盧甘斯克人民共和國}}||{{flag|烏克蘭}}||[[共和制]] |
|{{flag|盧甘斯克人民共和國}}||{{flag|烏克蘭}}||{{flag|俄羅斯聯邦}}||[[共和制]] |
||
|[[File:Flag of the Lugansk People's Republic (Official).svg|border|100px]] |
|[[File:Flag of the Lugansk People's Republic (Official).svg|border|100px]] |
||
---- |
---- |
||
[[File:Flag of Ukraine.svg|border|100px]] |
[[File:Flag of Ukraine.svg|border|100px]] |
||
||[[File:Lugansk People's Republic.svg|100px|border]] |
||[[File:Lugansk People's Republic.svg|100px|border]] |
||
[[File: |
[[File:Luhansk in Ukraine.svg|100px|border]] |
||
|--valign="top" |
|-- valign="top" |
||
|{{flag| |
|{{flag|塞族共和國}}||{{flag|Serbia}}<br>{{flag|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flag|波黑}}||[[共和制]] |
||
|[[File:Flag of |
|[[File:Flag of Republika Srpska.svg|border|100px]] |
||
---- |
---- |
||
[[File:Flag of |
[[File:Flag of Bosnia and Herzegovina.svg|border|100px]] |
||
||[[File: |
||[[File:Republika Srpska in Bosnia and Herzegovina.svg|border|100px]] |
||
|} |
|} |
||
===国内分离主义组织比较多的国家=== |
|||
本條目多數信息依据[[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於2013年公布的统计资料: |
|||
{| class="wikitable" |
|||
! width="100" | 分離主義民族或政治實體 |
|||
! width="100" | 原屬國家和地區 |
|||
! width="30" | 是否主權政治實體 |
|||
! width="120" | 獨立時間 |
|||
! width="500" | 備註 |
|||
! width="150" | 相對流亡政府、分離主義實體 |
|||
|- |
|||
!colspan="9" align="center" |1970、80年代 |
|||
|--valign="top" |
|||
|[[摩洛人]] |
|||
|{{flag|Philippines}} |
|||
|{{no}} |
|||
|1972年9月 |
|||
|1972年9月,菲律賓前總統[[馬可斯]]宣布菲律賓的《軍事管制法》,向南方大舉用兵,展開殺戮,南方穆斯林組成[[摩洛民族解放陣線]],宣布南方獨立,受到政府多次武力鎮壓。菲南四省1987年舉行公投,獲政府確認建立「棉蘭老穆斯林自治區」,但因多項承諾未有落實,引發區內青年加入更激進的[[莫洛伊斯蘭解放陣線|摩洛伊斯蘭解放陣線]]或[[阿布薩耶夫]]等組織,衝突不絕。2014年3月27日,菲律宾政府在马尼拉同摩洛伊斯兰解放阵线(MILF)签署邦萨摩洛全面协议,该协议将以“邦萨摩洛”政治实体取代目前的[[棉兰老穆斯林自治区]](ARMM),标志着菲律宾政府与南部伊斯兰分离运动之间长达17年的和平谈判宣告完结。和平协议主要内容包括停火、成立邦萨摩洛[[政治实体]]、下放权力、尊重“邦萨摩洛人民的权利”等. |
|||
|{{flagicon image|MNLF flag.svg}}[[莫洛民族解放阵线]]<br>{{flagicon image|Flag of the Moro Islamic Liberation Front.svg}}[[摩洛伊斯兰解放阵线]] |
|||
|--valign="top" |
|||
|{{flag|Northern Cyprus}} |
|||
|{{flag|Cyprus}} |
|||
|{{yes}} |
|||
| 1974年7月20日 |
|||
| 1975年由土耳其控制的北塞浦路斯片面宣布成立'''塞浦路斯土族邦(Kıbrıs Türk Federe Devleti)''',该名称在1983年11月15日时更改为北塞浦路斯土耳其共和国。北塞浦路斯迄今为止尚未受到国际认可,只有土耳其承认其主权,但却实际上拥有此岛北半的实际统治权,在此状况下土耳其并不承认塞浦路斯政府对于全岛的主权,只称呼塞浦路斯共和国政府“南塞浦路斯的希腊族政权”。 |
|||
|[[土耳其人口|土耳其境內分離主義組織]]<br />[[土耳其入侵塞浦路斯]] |
|||
|--valign="top" |
|||
|{{flag|Bougainville}} |
|||
|{{flag|Papua New Guinea}} |
|||
| {{no}} |
|||
| 1975年9月11日(首次獨立) |
|||
| 1975年9月1日,北所罗门省单方面宣布从[[澳大利亚]]控制的巴布亚新几内亚领地独立,并将独立日定为同年9月16日。<ref name="The Times, September 4, 1975">《[[泰晤士报]]》, 1975-9-4</ref>最终在国际以及巴新政府调解下,布干维尔于1976年重回从澳大利亚殖民地独立的[[巴布亚新几内亚独立国]]版图。根据与巴布亚新几内亚中央政府达成的协议,自治区政府已经决定于2019年6月15日举行[[独立公投]]。 |
|||
|[[北所羅門共和國|布干維爾獨立運動]]<br>[[布干維爾革命軍]] |
|||
|--valign="top" |
|||
|{{flag|East Timor}} |
|||
|{{flag|Indonesia}} |
|||
| {{yes}} |
|||
| 1975年11月28日 |
|||
|東帝汶於1975年11月28日從葡萄牙獨立,成立東帝汶民主共和國,但在9天之後馬上就[[东帝汶印度尼西亚占领时期|被印尼入侵並佔领]],1976年7月成为印尼的'''[[东帝汶省]]'''(Timor Timur)。1999年8月30日,在[[联合国]]的监督下举行了[[1999年东帝汶独立公投|全民公投]],绝大多数的东帝汶人投票同意从印尼独立。經「聯合國東帝汶過渡行政當局」管理约兩年半后,于2002年5月20日零时正式恢復獨立,國名為東帝汶民主共和國,成为国际公认的一个独立国家。 |
|||
|當時:[[東帝汶獨立革命陣線]] |
|||
|--valign="top" |
|||
|{{flag|Quebec}} |
|||
|{{flag|Canada}} |
|||
| {{No}} |
|||
| 1970年代兴起 |
|||
| [[魁北克獨立運動]]下的[[1980年魁北克公民投票]]和[[1995年魁北克公民投票]]都不支持魁獨;[[清晰法案]]支持魁北克在聯邦內的高度自治。 |
|||
| [[魁北克人黨]]<br>[[魁北克解放陣線]] |
|||
|--valign="top" |
|||
|{{flagicon image|Kokbayraq flag.svg}} [[东突厥斯坦]] |
|||
|{{flag|PRC}} |
|||
| {{No}} |
|||
| 1980年代興起 |
|||
|[[东突厥斯坦独立运动]] |
|||
|[[世界維吾爾代表大會]]<br>[[突厥斯坦伊斯兰党]] |
|||
|--valign="top" |
|||
|{{flag|Tibet}} |
|||
|{{flag|PRC}} |
|||
| {{No}} |
|||
| 1980年代興起 |
|||
|[[西藏獨立運動]] |
|||
|[[藏人行政中央]] |
|||
|--valign="top" |
|||
|{{flagicon image|Proposed flag of Taiwan the Formosa.svg}} [[臺灣]] |
|||
|{{flag|ROC}} |
|||
|{{No}} |
|||
| 1970年代興起 |
|||
|[[台灣獨立運動]]<br />[[台灣正名運動]] |
|||
|{{dpp}}<br>{{Tsu}}<br />[[台灣基進]]<br />[[:Category:台灣獨立運動組織|等]] |
|||
|--valign="top" |
|||
|[[曼尼普爾邦]]等 |
|||
|{{flag|India}} |
|||
|{{No}} |
|||
| 1972年分治 |
|||
| 当地政府1947年摆脱英殖民之后,1949年重又被印度统治,为中央的直辖区,于1972年从阿萨姆邦分出建立。曼尼普尔邦居民在近几年时间内一直在寻求脱离印度独立建国。 |
|||
|[[印度分離主義運動]] |
|||
|- |
|||
!colspan="6" align="center" |1990年代 |
|||
|- |
|||
| {{flag|Abkhazia}} |
|||
| {{flag|Soviet Union}}<br>{{flag|Georgia|1990}} |
|||
| {{yes}} |
|||
| 1992年7月23日 |
|||
| 1992年7月23日阿布哈兹宣布独立。成立阿布哈兹共和国。未被联合国及国际社会普遍承认。 |
|||
| [[阿布哈茲自治共和國政府]] |
|||
|--valign="top" |
|||
| {{flag|South Ossetia}} |
|||
| {{flag|Georgia|1990}} |
|||
| {{yes}} |
|||
| 1991年11月28日 |
|||
|1991年11月28日,[[南奥塞梯自治州]]政府宣布独立自格鲁吉亚,成立南奥塞梯共和国。 |
|||
| [[南奧塞梯臨時行政實體]] |
|||
|--valign="top" |
|||
|{{flag|Nagorno-Karabakh}} |
|||
|{{flag|Azerbaijan}} |
|||
| {{yes}} |
|||
| 1991年12月10日 |
|||
|1991年在苏联瓦解前,纳卡地区举办公民投票,结果纳卡地区以99.89%压倒性赞成宣布独立,成立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共和国。 |
|||
|[[阿塞拜疆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共同体]] |
|||
|--valign="top" |
|||
|{{flag|Somaliland}} |
|||
|{{flag|Somalia}} |
|||
| {{no}} |
|||
| 1991年5月18日 |
|||
| 1991年5月,索马里北部宣布独立,成立索马里兰共和国,简称索马里兰。该国实际控制原索马里十八个州份中的五个,但未曾获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承认。 |
|||
| [[索马里联邦成员国]]的索马里兰共和国 |
|||
|--valign="top" |
|||
|[[塔利班]]等 |
|||
|{{flag|Afghanistan}} |
|||
|{{No}} |
|||
| 1996年-2001年 |
|||
|1996年至2001年间,塔利班在阿富汗建立全国政权,正式名称为[[阿富汗伊斯兰酋长国]]。由于它在阿富汗实施[[独裁]]专制和[[政教合一]]政策,因此仅被[[巴基斯坦]]、[[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和[[沙特阿拉伯]]三个国家承认是代表阿富汗的合法政府。它曾经多次不顾[[联合国]]的要求,为[[奥萨瑪·賓·拉登]]提供庇护。 |
|||
|[[塔利班|阿富汗分離主義運動]]、[[阿富汗人口|阿富汗]] |
|||
|--valign="top" |
|||
|{{flag|Chechen Republic of Ichkeria}} |
|||
|{{flag|Russia}}<br>{{flag|Chechnya}} |
|||
|{{No}} |
|||
| 1991年至2007年 |
|||
|伊奇克里亚车臣共和国是1991年至2007年期间由高加索穆斯林在车臣建立的[[伊斯兰共和国]],首都[[格罗兹尼]],其政府自称为车臣伊斯兰政府。该共和国在其存在期间没有得到任何国家的承认,政治上势单力孤,后被[[普京]]主导的[[俄罗斯联邦政府]]击败而结束。 |
|||
|[[車臣戰爭|車臣獨立運動]] |
|||
|- |
|||
!colspan="12" align="center" |2000年代 |
|||
|--valign="top" |
|||
|{{flagicon image|Flag of the Republic of Mahabad.svg}} [[伊朗库尔德斯坦]] |
|||
|{{flag|Iran}} |
|||
|{{No}} |
|||
| |
|||
|阿尔达希尔一世时代最重要的王国之一为卡雅思家族 (Kâvusakân),其一直维持着半独立库尔德王国的地位,直至公元380年[[阿尔达希尔二世]]取缔了王国的最后一位统治者为止。 |
|||
|[[庫爾德人|庫爾德獨立運動]] |
|||
|--valign="top" |
|||
|[[信德人]] |
|||
|{{flag|Pakistan}} |
|||
|{{No}} |
|||
| |
|||
| 是巴基斯坦四大民族之一,是说信德语的印欧民族(属地中海人种),分布于巴基斯坦信德省与印度西部。 |
|||
|[[信德人|巴基斯坦分離主義組織]] |
|||
|--valign="top" |
|||
|{{flag|Aceh}} |
|||
|{{flag|Indonesia}} |
|||
|{{No}} |
|||
| |
|||
|[[亞齊|亞齊獨立運動]] |
|||
| |
|||
|--valign="top" |
|||
|[[馬來人]] |
|||
|{{flag|MYS}} |
|||
|{{No}} |
|||
| |
|||
||[[沙巴]]、[[砂拉越]]、[[柔佛]]等 |
|||
| |
|||
|- |
|||
!colspan="12" align="center" |2010年代 |
|||
|--valign="top" |
|||
|--valign="top" |
|||
|{{flag|Kurdistan}} |
|||
|{{flag|Iraq}} |
|||
| {{no}} |
|||
| 2017年9月25日 |
|||
| 2017年舉行在伊拉克北部争议领土对于第140条进行公投。 |
|||
|[[庫爾德人|庫爾德獨立運動]] |
|||
|--valign="top" |
|||
|{{flag|Hong Kong|1959}} |
|||
|{{flag|PRC}} |
|||
| {{No}} |
|||
| 2010年代興起 |
|||
|[[香港獨立運動]] |
|||
|[[香港民族黨]]<br />[[本土民主前線]]<br />[[青年新政]]<br />[[學生動源]]<br />[[:Category:香港本土派組織|等]] |
|||
|- |
|||
|{{flag|Azawad}} |
|||
|{{flag|Mali}} |
|||
| {{no}} |
|||
| 2012年4月6日到2012年7月12日 |
|||
| 是[[马里共和国]]北部的一个地区。曾经建立一个没有被承认的国家。2012年3月马里政变发生后,[[图阿雷格族]]武装[[阿扎瓦德民族解放运动]]趁机击败马里政府军队,控制了[[通布图]]、[[基达尔]]和[[加奥]]三座北部重镇及周边,以及[[莫普提区]]的一部分。<ref>{{cite web |url=http://www.bbc.co.uk/news/world-africa-17576725 |title=Mali Tuareg rebels control Timbuktu as troops flee |author= |date=1 April 2012 |work= |publisher=BBC News |accessdate=3 April 2012 |archive-date=2015-11-05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51105110052/http://www.bbc.co.uk/news/world-africa-17576725 |dead-url=no }}</ref>2012年4月6日,阿扎瓦德民族解放运动在其官方网站上正式宣告独立,以[[通布图]]作为首都。<ref name="gao">{{cite news|url=http://www.aljazeera.com/news/africa/2012/04/20124644412359539.html|title=Tuaregs claim 'independence' from Mali|agency=Al Jazeera|date=6 April 2012|accessdate=6 April 2012|archive-date=2012-04-07|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20407041147/http://www.aljazeera.com/news/africa/2012/04/20124644412359539.html|dead-url=no}}</ref>5月26日,阿扎瓦德民族解放运动与伊斯兰组织[[伊斯兰卫士]]宣布协议,他们将合并成立一个伊斯兰国家。然后,后来阿扎瓦德民族解放运动退出了协议。之后阿扎瓦德民族解放运动与伊斯兰卫士发生持续冲突,6月27日,加奥战役后,驱逐了阿扎瓦德民族解放运动。2013年2月14日,阿扎瓦德民族解放运动宣佈放弃了他们的独立要求,阿扎瓦德民族解放运动要求与马里政府开始其未来地位以及區域自治的谈判。 |
|||
| [[阿扎瓦德民族解放运动]] |
|||
|- |
|||
|{{flagicon image|MNLF flag.svg}} [[邦萨摩洛共和国]] |
|||
|{{flag|Philippines}} |
|||
|{{no}} |
|||
| 2013年8月12日 |
|||
| 全名'''邦薩摩洛共和國联合联邦国家'''(United Federated States of Bangsamoro Republik,缩写为UFSBR0<ref name="Bangsamoro Constitution">{{cite web |url=http://mnlfnet.com/Articles/BYC_23Aug2013_Bangsamoro%20Constitution.htm |title=Bangsamoro Constitution: Road map to Independence and National self-determination |publisher=[[莫洛民族解放陣線|MNLF]]官方網站 |date=2013-08-23 |accessdate=2013-09-08 |archive-date=2013-09-13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30913011509/http://mnlfnet.com/Articles/BYC_23Aug2013_Bangsamoro%20Constitution.htm |dead-url=yes }}</ref>)是一個未受國際普遍承認的國家,以[[摩洛人]]的稱呼之一「邦薩摩洛」為國名。2013年8月12日,[[莫洛民族解放陣線]](MNLF)主席{{link-en|努爾·米蘇阿里|Nur Misuari}}在[[蘇祿省]]{{link-en|達利波|Talipao, Sulu}}發表「{{link-en|邦薩摩洛獨立宣言|Bangsamoro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並訂定[[達沃市]]作為首都。 |
|||
根據米蘇阿里表示,該國家的領土範圍涵蓋[[巴西蘭省]]、[[民答那峨島]]、[[巴拉望省]]、[[蘇祿省]]和[[塔威塔威省]]<ref name="Bangsamoro Constitution"/>[[摩洛人]]居住的區域。但是,米蘇阿里的法律顧問埃曼努埃尔·丰塔尼利亚(Emmanuel Fontanilla)透露宣稱的領地更廣至[[馬來西亞]]的[[沙巴]]與[[砂拉越]]<ref name="Territory of Bangsamoro Republik ">{{cite web |url=http://gulfnews.com/news/world/philippines/misuari-declares-independence-of-mindanao-southern-philippines-1.1220970 |title=Misuari declares independence of Mindanao, southern Philippines |publisher=Gulf News |date=2013-08-16 |accessdate=2013-09-08 |archive-date=2014-12-13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1213015040/http://gulfnews.com/news/world/philippines/misuari-declares-independence-of-mindanao-southern-philippines-1.1220970 |dead-url=no }}</ref><ref>{{cite web|author=By Roel Pareño, The Philippine Star |url=http://www.abs-cbnnews.com/nation/regions/08/15/13/mnlf-returns-rebellion |title=MNLF returns to rebellion |publisher=ABS-CBN News |date=2013-08-16 |accessdate=2013-09-08}}</ref>。此後,與[[菲律賓|菲律賓政府]]爆發了{{link-en|三寶顏危機|Zamboanga City crisis}}<ref name="ABS-CBN News">{{cite web|url=http://www.abs-cbnnews.com/nation/regions/09/09/13/mnlf-wants-flag-hoisted-zamboanga-city-hall |title=MNLF wants flag hoisted in Zamboanga city hall |publisher=ABS-CBN News |date= |accessdate=2013-09-09}}</ref>。9月28日,經過戰鬥後菲律賓政府軍獲勝,邦薩摩洛實際上已經喪失所有實質控制的領土。然而,MNLF仍然持續爭取邦薩摩洛的獨立。 |
|||
| [[邦萨摩洛共和国]]、[[摩洛民族解放阵线]] |
|||
|- |
|||
|{{flag|Donetsk People's Republic}} |
|||
|{{flag|Ukraine}} |
|||
| {{no}} |
|||
| 2014年4月7日 |
|||
| [[烏克蘭危機]] |
|||
| [[顿涅茨克州]] |
|||
|- |
|||
|{{flag|Scotland}} |
|||
|{{flag|UK}} |
|||
| {{no}} |
|||
| 2014年9月18日 |
|||
| [[2014年蘇格蘭獨立公投]] |
|||
| [[蘇格蘭]] |
|||
|- |
|||
|{{flag|Lugansk People's Republic}} |
|||
|{{flag|Ukraine}} |
|||
| {{no}} |
|||
| 2014年4月27日 |
|||
| [[烏克蘭危機]]、[[2013年烏克蘭動亂|乌克兰分離主義組織和運動]] |
|||
| [[卢甘斯克州]] |
|||
|- |
|||
|{{flag|Republic of Crimea}} |
|||
|{{flag|Ukraine}} |
|||
| {{no}} |
|||
| 2014年3月11日 |
|||
| [[2014年克里米亞歸屬公投]];同年加入俄羅斯聯邦;今{{flag|Republic of Crimea}}。 |
|||
| [[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 |
|||
|- |
|||
|{{flag|Basque Country}} |
|||
|{{flag|Spain}} |
|||
| {{no}} |
|||
| N/A |
|||
|[[巴斯克獨立運動]] |
|||
|[[埃塔]](已解散) |
|||
|- |
|||
|{{flag|Galicia}} |
|||
|{{flag|Spain}} |
|||
| {{no}} |
|||
| N/A |
|||
|[[加利西亞獨立運動]] |
|||
| |
|||
|- |
|||
|{{flag|Catalonia}} |
|||
|{{flag|Spain}} |
|||
| {{no}} |
|||
| 2017年10月27日 |
|||
|[[2017年加泰羅尼亞獨立公投]],成立[[加泰羅尼亞共和國 (2017年)|加泰羅尼亞共和國]],但最終獨立失敗。 |
|||
|[[共和國委员会]] |
|||
|--valign="top" |
|||
|{{flagicon image|Kachin Independence Army flag.svg}}[[克欽邦]]<br>{{flagicon image|Flag of the Shan State.svg}}[[撣邦]]<br>{{flagicon image|Flag of the Karenni people.png}}[[克耶族]]<br>等 |
|||
|{{flag|Myanmar}} |
|||
|{{No}} |
|||
| |
|||
| |
|||
|[[緬甸歷史|緬甸少數民族獨立運動]] |
|||
|} |
|||
另外歐洲部份,各國分別擁有的分離團體不多,但如果以整體歐盟角度來看,擁有超過50個以上的運動進行中,屬於相當高。 |
|||
== 1990年後脫離原屬國獨立的國家及政權列表 == |
== 1990年後脫離原屬國獨立的國家及政權列表 == |
||
{{Refimprovesect|time={{#time:c}}}} |
|||
{| class="wikitable" |
{| class="wikitable" |
||
! width="120" | 主權國家 |
! width="120" | 主權國家 |
||
第497行: | 第167行: | ||
! 備註 |
! 備註 |
||
|- |
|- |
||
!colspan="5" align="center" |1990年代 |
! colspan="5" align="center" |1990年代 |
||
|- |
|- |
||
|{{flag|Namibia}} |
|{{flag|Namibia}} |
||
| {{flag|South Africa|1928}} |
| {{flag|South Africa|1928}}([[西南非洲|西南非洲託管地]]) |
||
| {{yes}} |
| {{yes}} |
||
| 1990年4月23日 |
| 1990年4月23日 |
||
第593行: | 第263行: | ||
| {{yes}} |
| {{yes}} |
||
| 1991年8月30日 |
| 1991年8月30日 |
||
|成功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
|成功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
||
|- |
|- |
||
|{{flag|Transnistria}} |
|{{flag|Transnistria}} |
||
第605行: | 第275行: | ||
| {{no}} |
| {{no}} |
||
|1992年7月23日 |
|1992年7月23日 |
||
|1992年7月23日阿布哈兹宣布独立。 |
|1992年7月23日阿布哈兹宣布独立。但阿布哈兹共和国不被{{flag|格鲁吉亚}}和国际社会承认。 |
||
|- |
|- |
||
|{{flag|Chechen Republic of Ichkeria}} |
|{{flag|Chechen Republic of Ichkeria}} |
||
第617行: | 第287行: | ||
| {{no}} |
| {{no}} |
||
| 1991年11月28日 |
| 1991年11月28日 |
||
|1991年11月28日,[[南奥塞梯自治州]]政府宣布独立自格鲁吉亚, |
|1991年11月28日,[[南奥塞梯自治州]]政府宣布独立自格鲁吉亚,独立不被普遍承认。 |
||
|- |
|- |
||
|{{flag|Nagorno-Karabakh}} |
|{{flag|Nagorno-Karabakh}} |
||
第623行: | 第293行: | ||
| {{no}} |
| {{no}} |
||
| 1991年12月10日 |
| 1991年12月10日 |
||
|1991年在苏联瓦解前,纳卡地区举办[[纳戈尔诺-卡拉巴赫独立公民投票|公民投票]],结果纳卡地区以99.89%压倒性赞成宣布独立,成立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共和国。 |
|1991年在苏联瓦解前,纳卡地区举办[[纳戈尔诺-卡拉巴赫独立公民投票|公民投票]],结果纳卡地区以99.89%压倒性赞成宣布独立,成立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共和国。实际上由同民族的{{flag|亚美尼亚}}主导。 |
||
|- |
|- |
||
|{{flag|Republika Srpska}} |
|{{flag|Republika Srpska}} |
||
第632行: | 第302行: | ||
|- |
|- |
||
|{{flag|Palau}} |
|{{flag|Palau}} |
||
|{{flag|美國}} |
|{{flag|美國}}([[太平洋群島託管地]]) |
||
| {{yes}} |
| {{yes}} |
||
| 1994年5月24日 |
| 1994年5月24日 |
||
第638行: | 第308行: | ||
|- |
|- |
||
|{{flag|Marshall Islands}} |
|{{flag|Marshall Islands}} |
||
|{{flag|美國}} |
|{{flag|美國}}(太平洋群島託管地) |
||
| {{yes}} |
| {{yes}} |
||
| 1991年9月17日 |
| 1991年9月17日 |
||
第644行: | 第314行: | ||
|- |
|- |
||
|{{flag|Federated States of Micronesia}} |
|{{flag|Federated States of Micronesia}} |
||
|{{flag|美國}} |
|{{flag|美國}}(太平洋群島託管地) |
||
| {{yes}} |
| {{yes}} |
||
| 1990年12月3日 |
| 1990年12月3日 |
||
第659行: | 第329行: | ||
| {{no}} |
| {{no}} |
||
| 1991年5月18日 |
| 1991年5月18日 |
||
| 1991年5月,索马里北部宣布独立,成立索马里兰共和国,简称索马里兰。该国实际控制原索马里十八个州份中的五个,但未曾获 |
| 1991年5月,索马里北部宣布独立,成立索马里兰共和国,简称索马里兰。该国实际控制原索马里十八个州份中的五个,僅獲得同樣也是[[有限承认国家列表|未受國際普遍承認的國家]]的[[中華民國]]之非正式承認,但未曾获国际组织承认。 |
||
|- |
|- |
||
|{{flag|Slovenia}} |
|{{flag|Slovenia}} |
||
第679行: | 第349行: | ||
|成功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
|成功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
||
|- |
|- |
||
|{{flag|Macedonia}} |
|{{flag|North Macedonia}} |
||
|{{flag|SFR Yugoslavia}} |
|{{flag|SFR Yugoslavia}} |
||
| {{yes}} |
| {{yes}} |
||
第697行: | 第367行: | ||
|[[天鵝絨分離]]後成功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
|[[天鵝絨分離]]後成功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
||
|- |
|- |
||
!colspan="5" align="center" |2000年代 |
! colspan="5" align="center" |2000年代 |
||
|- |
|- |
||
|{{flag|East Timor}} |
|{{flag|East Timor}} |
||
第723行: | 第393行: | ||
|[[科索沃獨立|2008年科索沃獨立公投]]獨立成功;未能成功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
|[[科索沃獨立|2008年科索沃獨立公投]]獨立成功;未能成功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
||
|- |
|- |
||
!colspan="5" align="center" |2010年代 |
! colspan="5" align="center" |2010年代 |
||
|- |
|- |
||
|{{flag|South Sudan}} |
|{{flag|South Sudan}} |
||
第754行: | 第424行: | ||
| 2017年10月27日 |
| 2017年10月27日 |
||
|[[2017年加泰羅尼亞獨立公投]],成立[[加泰羅尼亞共和國 (2017年)|加泰羅尼亞共和國]],但最終獨立失敗。 |
|[[2017年加泰羅尼亞獨立公投]],成立[[加泰羅尼亞共和國 (2017年)|加泰羅尼亞共和國]],但最終獨立失敗。 |
||
| |
|- |
||
|{{flag|Zaporizhzhia Oblast}} |
|||
|{{flag|Ukraine}} |
|||
|{{no}} |
|||
| 2022年9月30日 |
|||
|2022年9月23日至27日,俄罗斯在其于[[乌克兰]]的军事占领区就[[2022年俄羅斯吞併烏克蘭四州|吞并乌克兰被占领土]]举行了[[公投]]<ref>{{Cite web |url=https://www.reuters.com/world/europe/moscows-proxies-occupied-ukraine-regions-report-big-votes-join-russia-2022-09-27/|title=Moscow's proxies in occupied Ukraine regions report big votes to join Russia|accessdate=2022-09-27 |archive-date=2022-09-27|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20927233934/https://www.reuters.com/world/europe/moscows-proxies-occupied-ukraine-regions-report-big-votes-join-russia-2022-09-27/|dead-url=no}}</ref><ref>{{cite web|url=https://www.reuters.com/world/europe/medvedev-says-moscow-backed-separatists-must-hold-referendums-join-russia-2022-09-20/|title=Russia moves to formally annex swathes of Ukraine|date=2022-09-20|publisher=Reuters|access-date=2022-09-21|archive-date=2022-09-22|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20922082509/https://www.reuters.com/world/europe/medvedev-says-moscow-backed-separatists-must-hold-referendums-join-russia-2022-09-20/|url-status=live}}</ref><ref>{{cite web |title=Война в Украине: ЛНР и ДНР объявили о "референдумах" о присоединении к России 23–27 сентября – Новости на русском языке |url=https://www.bbc.com/russian/live/news-62949139 |access-date=2022-09-20 |website=BBC News Русская служба |language=ru-RU |archive-date=2022-09-27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20927035522/https://www.bbc.com/russian/live/news-62949139 |url-status=live }}</ref><ref>{{cite web |title=На оккупированных территориях Украины 23–27 сентября проведут «референдумы о присоединении к России». Главное Тем временем в России вводят понятие «мобилизация» в Уголовный кодекс |url=https://meduza.io/feature/2022/09/20/na-okkupirovannyh-territoriyah-ukrainy-23-27-sentyabrya-provedut-referendumy-o-prisoedinenii-k-rossii-glavnoe |access-date=2022-09-20 |website=Meduza |language=ru |archive-date=2022-09-22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20922050514/https://meduza.io/feature/2022/09/20/na-okkupirovannyh-territoriyah-ukrainy-23-27-sentyabrya-provedut-referendumy-o-prisoedinenii-k-rossii-glavnoe |url-status=live }}</ref>。2022年9月29日,普京簽署法令承认赫尔松州和扎波罗热州为独立国家<ref> |
|||
*{{Cite web |last=Welle |first=Deutsche |title=Russia-Ukraine updates: Kremlin says recognizes Kherson, Zaporizhzhia |url=https://www.dw.com/en/russia-ukraine-updates-kremlin-says-recognizes-kherson-zaporizhzhia/a-63275377 |language=en-GB |access-date=2022-09-30 |archive-date=2022-10-01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21001202448/https://www.dw.com/en/russia-ukraine-updates-kremlin-says-recognizes-kherson-zaporizhzhia/a-63275377 |url-status=live }} |
|||
*{{Cite web |title=Putin Signs Independence Decrees In Precursor To Seizing Ukrainian Regions |url=https://www.rferl.org/a/putin-to-accept-ukrainian-regions-into-russia-sham-referendums/32057599.html |access-date=2022-09-30 |website=RadioFreeEurope/RadioLiberty |language=en |archive-date=2022-10-01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21001213956/https://www.rferl.org/a/putin-to-accept-ukrainian-regions-into-russia-sham-referendums/32057599.html |url-status=live }}</ref>。10月3日,[[俄羅斯國家杜馬]]正式一致投票決定正式實施4州合併。<ref name="WaPo Duma">{{Cite news | newspaper=[[The Washington Post]] | first=Robyn | last=Dixon | title=In two more staged votes, Russian parliament moves to ratify annexation | url=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world/2022/10/03/russia-duma-ratify-annexation-ukraine/ | archive-url=https://archive.today/20221003191525/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world/2022/10/03/russia-duma-ratify-annexation-ukraine/ | archive-date=2022-10-03 | date=2022-10-03 | accessdate=2022-10-04}}</ref> |
|||
==種族分離主義== |
|||
種族分離主義涉及企圖作文化上、經濟上或種族上分離的團體。別見[[種族隔離]]。 |
|||
|- |
|||
種族團體會尋求自其他團體隔絕,如支持白人或黑人種族隔離分離的團體。參見[[種族歧視]]與[[種族隔離]]。 |
|||
|{{flag|Kherson Oblast}} |
|||
|{{flag|Ukraine}} |
|||
|{{no}} |
|||
|2022年9月30日 |
|||
|2022年9月23日至27日,俄罗斯在其于[[乌克兰]]的军事占领区就[[2022年俄羅斯吞併烏克蘭四州|吞并乌克兰被占领土]]举行了[[公投]]<ref>{{Cite web |url=https://www.reuters.com/world/europe/moscows-proxies-occupied-ukraine-regions-report-big-votes-join-russia-2022-09-27/|title=Moscow's proxies in occupied Ukraine regions report big votes to join Russia|accessdate=2022-09-27 |archive-date=2022-09-27|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20927233934/https://www.reuters.com/world/europe/moscows-proxies-occupied-ukraine-regions-report-big-votes-join-russia-2022-09-27/|dead-url=no}}</ref><ref>{{cite web|url=https://www.reuters.com/world/europe/medvedev-says-moscow-backed-separatists-must-hold-referendums-join-russia-2022-09-20/|title=Russia moves to formally annex swathes of Ukraine|date=2022-09-20|publisher=Reuters|access-date=2022-09-21|archive-date=2022-09-22|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20922082509/https://www.reuters.com/world/europe/medvedev-says-moscow-backed-separatists-must-hold-referendums-join-russia-2022-09-20/|url-status=live}}</ref><ref>{{cite web |title=Война в Украине: ЛНР и ДНР объявили о "референдумах" о присоединении к России 23–27 сентября – Новости на русском языке |url=https://www.bbc.com/russian/live/news-62949139 |access-date=2022-09-20 |website=BBC News Русская служба |language=ru-RU |archive-date=2022-09-27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20927035522/https://www.bbc.com/russian/live/news-62949139 |url-status=live }}</ref><ref>{{cite web |title=На оккупированных территориях Украины 23–27 сентября проведут «референдумы о присоединении к России». Главное Тем временем в России вводят понятие «мобилизация» в Уголовный кодекс |url=https://meduza.io/feature/2022/09/20/na-okkupirovannyh-territoriyah-ukrainy-23-27-sentyabrya-provedut-referendumy-o-prisoedinenii-k-rossii-glavnoe |access-date=2022-09-20 |website=Meduza |language=ru |archive-date=2022-09-22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20922050514/https://meduza.io/feature/2022/09/20/na-okkupirovannyh-territoriyah-ukrainy-23-27-sentyabrya-provedut-referendumy-o-prisoedinenii-k-rossii-glavnoe |url-status=live }}</ref>。2022年9月29日,普京簽署法令承认赫尔松州和扎波罗热州为独立国家<ref> |
|||
*{{Cite web |last=Welle |first=Deutsche |title=Russia-Ukraine updates: Kremlin says recognizes Kherson, Zaporizhzhia |url=https://www.dw.com/en/russia-ukraine-updates-kremlin-says-recognizes-kherson-zaporizhzhia/a-63275377 |language=en-GB |access-date=2022-09-30 |archive-date=2022-10-01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21001202448/https://www.dw.com/en/russia-ukraine-updates-kremlin-says-recognizes-kherson-zaporizhzhia/a-63275377 |url-status=live }} |
|||
*{{Cite web |title=Putin Signs Independence Decrees In Precursor To Seizing Ukrainian Regions |url=https://www.rferl.org/a/putin-to-accept-ukrainian-regions-into-russia-sham-referendums/32057599.html |access-date=2022-09-30 |website=RadioFreeEurope/RadioLiberty |language=en |archive-date=2022-10-01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21001213956/https://www.rferl.org/a/putin-to-accept-ukrainian-regions-into-russia-sham-referendums/32057599.html |url-status=live }}</ref>。10月3日,[[俄羅斯國家杜馬]]正式一致投票決定正式實施4州合併。<ref name="WaPo Duma">{{Cite news | newspaper=[[The Washington Post]] | first=Robyn | last=Dixon | title=In two more staged votes, Russian parliament moves to ratify annexation | url=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world/2022/10/03/russia-duma-ratify-annexation-ukraine/ | archive-url=https://archive.today/20221003191525/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world/2022/10/03/russia-duma-ratify-annexation-ukraine/ | archive-date=2022-10-03 | date=2022-10-03 | accessdate=2022-10-04}}</ref> |
|||
==宗教分離主義== |
|||
[[宗教]]團體其成員相信不應與不同教義人士互動者,趨向分離成多出的[[教派]]。宗教分離主義已成為新教派的特徵,其教區與最高理論植基於當地的教眾。請比較宗教背景於十五世紀時的歐洲與廿一世紀時的美國。以避世為潛在的分離工具。 |
|||
|} |
|||
主張嚴格[[政教分離]]者通常自稱“separationists”(以“accommodationists”為反義詞)。 |
|||
== |
==種族分離主義== |
||
{{Refimprovesect|time={{#time:c}}}}[[File:Aztlán_in_United_States_(US48).svg|thumb|"阿茲特蘭"領土]] |
|||
[[女同性戀者]]-[[女性主義者]]分離主義涉及以[[性取向]]其特定的分離主張。 |
|||
一些分離主義團體試圖按照種族界限與其他分離主義團體分離。 他們反對異族通婚和與其他種族的融合,並尋求獨立的學校、企業、教堂和其他機構,並經常分離社會、領土、國家和政府: |
|||
* 黑人分離主義(也稱為黑人民族主義)是美國推動“黑人種族認同”概念的最突出浪潮,由馬庫斯加維等黑人領袖和伊斯蘭民族組織等組織推動。紐約大學的 Derrick Bell 和科羅拉多大學的 Richard Delgado 等批判種族理論家認為,美國的法律、教育和政治制度充斥著公然的種族主義。 他們支持“全黑”學校和宿舍等努力,並質疑政府強制融合的功效和優點<ref>{{cite web|last=Foer|first=Franklin|date=1997-11-23|title=Racial Integration|url=http://www.slate.com/id/1080/|url-status=live|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10131073914/http://www.slate.com/id/1080/|archive-date=2011-01-31|access-date=2008-05-07|work=[[Slate]]}}</ref>2008 年,巴拉克·奧巴馬 (Barack Obama) 的前任牧師小耶利米·賴特 (Jeremiah Wright, Jr.) 的聲明再次引發了黑人分離主義當前相關性的問題。<ref>{{cite web|last=Barlow|first=Rich|date=2008-04-26|title=Topic turns to Wright case|url=http://www.boston.com/news/local/articles/2008/04/26/theological_topic_turns_to_wright_case/Theological|work=[[The Boston Globe|Boston Globe]]}}</ref> |
|||
一個[[社会阶层|階級社會]]或[[種姓]]制度,如[[印度]],會發展出嚴密的社會性分離慣例及地理上嚴格的區隔。這種情況下,同質團體會宣導與執行苛刻的社會分離主義以求其特權永存。 |
|||
* 拉丁美國人的種族認同概念, 美國的奇卡諾運動(或奇卡諾民族)試圖重建阿茲特蘭,這是阿茲特克人的神話家園,領土包括美國西南部。<ref name="aztlan.net">[http://www.aztlan.net/homeland.htm Professor Predicts 'Hispanic Homeland'] {{web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21107032413/http://www.aztlan.net/homeland.htm|date=2012-11-07}}, Associated Press, 2000</ref> |
|||
* 白人分離主義美國和西歐的白人分離主義尋求白人種族分離並限制非白人移民,理由是這些政策對於白人種族的生存是必要的。 |
|||
==中國的分离主義== |
|||
{{see|大中華地區的分離主義運動|蒙古獨立史|外蒙古独立|內蒙古獨立運動|湖南建設問題的根本問題|湖南省独立运动|香港獨立運動|新疆獨立運動|西藏獨立運動|广东独立运动}} |
|||
==宗教分離主義== |
|||
=== 20世紀 === |
|||
[[File:Thousands-Sikhs-protest-in-London.jpg|thumb|190x190px|倫敦的錫克教徒抗議印度政府。]] |
|||
1911年大清滅亡,中華民國建立之際,[[外蒙古独立|外蒙古宣佈獨立]],建立[[博克多汗国|大蒙古國]],開創中國近代分離主義之先河。 |
|||
[[File:MILF_militant_lying_prone.jpg|thumb|190x190px|菲律賓的摩洛伊斯蘭解放陣線戰士。]] |
|||
[[宗教]]團體其成員相信不應與不同教義人士互動者,趨向分離成多出的[[教派]]。宗教分離主義已成為新教派的特徵,其教區與最高理論植基於當地的教眾。請比較宗教背景於十五世紀時的歐洲與廿一世紀時的美國。以避世為潛在的分離工具。主張嚴格[[政教分離]]者通常自稱“separationists”(以“accommodationists”為反義詞)。宗教分離主義團體和教派希望退出一些較大的宗教團體和/或認為他們應該主要與同教徒互動: |
|||
* 16和17世紀的英國基督徒希望脫離英格蘭教會並組建獨立的地方教會,在奧利弗·克倫威爾 (Oliver Cromwell) 的領導下具有政治影響力,他本人也是分離主義者。 他們最終被稱為公理會主義者。<ref>{{cite web|title=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on religious separatists|url=http://www.britannica.com/eb/article-9042265/Separatist#277127.hook|url-status=live|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81012162956/http://www.britannica.com/eb/article-9042265/Separatist#277127.hook|archive-date=2008-10-12|access-date=2008-05-07}}</ref>在新英格蘭建立第一個成功殖民地的朝聖者是分離主義者。<ref>{{cite book|first=John Abbot|last=Goodwin|title=The Pilgrim republic: an historical review of the colony of New Plymouth|publisher=Houghton Mifflin Company|year=1888|url=https://archive.org/details/pilgrimrepublic01goodgoog|quote=pilgrims.|page=[https://archive.org/details/pilgrimrepublic01goodgoog/page/n70 1]}}</ref> |
|||
[[中国共产党]]建党初期认可[[民族自决]]和[[联邦制]]<ref name="a1">{{cite journal en|quotes = |last = |
|||
* 印度尼西亞的基督教分離主義團體、<ref>{{cite web|date=2002-08-19|title=Christian separatist on trial in Indonesia|url=http://news.bbc.co.uk/2/hi/asia-pacific/2202709.stm|url-status=live|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81104011140/http://news.bbc.co.uk/2/hi/asia-pacific/2202709.stm|archive-date=2018-11-04|access-date=2009-08-24|work=[[BBC]]|publisher=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ref><ref>{{cite web|last=Brummitt|first=Chris|date=2002-04-05|title=Christian separatist leader threatens to raise independence flags in Maluku|url=http://www.highbeam.com/doc/1P1-51830871.html|url-status=dead|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10215084940/http://www.highbeam.com/doc/1P1-51830871.html|archive-date=2011-02-15|publisher=[[Associated Press]]}}</ref>印度的基督教分離主義團體<ref>{{cite web|last=Hussain|first=Syed Zarir|date=2002-12-31|title=Christian separatist group in Tripura target tribal Hindus|url=http://www.mail-archive.com/goanet@goacom.com/msg03883.html|url-status=live|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81104085512/https://www.mail-archive.com/goanet@goacom.com/msg03883.html|archive-date=2018-11-04|access-date=2009-08-24|work=Indo-Asian News Service}}</ref>、和南卡羅來納州(美國)的基督教分離主義團體。<ref>{{cite web|date=2005-10-09|title=Colorado Rep. disavows ties to SC Christian separatist group|url=http://www.wistv.com/Global/story.asp?S=3956568&nav=0RaP|url-status=dead|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80913114834/http://www.wistv.com/Global/story.asp?S=3956568&nav=0RaP|archive-date=2018-09-13|access-date=2009-08-24|agency=Associated Press}}</ref><ref>{{cite news|url=http://www.venturacountystar.com/news/2007/jun/09/no-headline---le1fcbottom09/?printer=1/|title=Christian separatist ready for new home|work=Ventura County Star|date=2007-06-09|url-status=dead|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20806181815/http://www.vcstar.com/news/2007/jun/09/no-headline---le1fcbottom09/?printer=1%2F|archive-date=2012-08-06|access-date=2021-02-20}}</ref> |
|||
|first = |author = 周靖程|coauthors = |date = 2011|year = |month = |title =《中国共产党早期的联邦制主张和民族自决权思想》|journal =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volume = |issue = 2011年第5期|pages = |publisher = 长江师范学院|location = 重庆市涪陵区|issn = 1674-3652|pmid = |doi = |bibcode = |oclc =|id = |url = http://www.cqvip.com/read/read.aspx?id=39681778|language = Zh-hans|format = |accessdate = |laysummary = |laysource = |laydate = |quote = }}</ref>,承认[[中国少数民族]]有独立建国的权利。[[长征]]后,中国共产党的活动范围扩展至少数民族聚居区域,不再支持少数民族独立建国,转为支持[[民族自治]]。1949年,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后,中国共产党构建了[[单一制]]的国家体制,压制国内分离主义。[[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变化|在其管控的领土之上]],尚无成功独立的先例。进入21世纪后,中国边疆及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虽无类似建国初期大规模的武装反叛活动,但[[西藏独立运动|西藏]]、[[新疆独立运动|新疆]]等地的暴力事件和恐怖袭击却是此起彼伏,[[维稳]]仍是政府工作的重心之一。 |
|||
* 猶太復國主義尋求建立以色列國作為猶太人的家園,與外邦巴勒斯坦人分離。 對猶太復國主義懷有復雜感情的西蒙·杜布諾 (Simon Dubnow) 制定了猶太自治主義,在二戰前被崩得和他自己的人民黨等猶太政黨在東歐採用。 <ref>{{cite book|first=Koppel S.|last=Pinson|title=Simon Dubnow|pages=13–69|date=1958}}</ref>然而,猶太復國主義也可以被視為有點種族主義,因為它對誰是猶太人的定義通常包括具有猶太背景但不信奉猶太宗教的人。 情況更加複雜,因為一些祖先皈依猶太教的人,例如一些埃塞俄比亞猶太人,可能與猶太人沒有共同的種族歷史,然而,被認為是這樣但並非沒有爭議。<ref name="lucotte1999">{{Cite journal |author=Lucotte G, Smets P |last2=Smets |date=December 1999 |title=Origins of Falasha Jews studied by haplotypes of the Y chromosome |url=https://archive.org/details/sim_human-biology_1999-12_71_6/page/989 |journal=Human Biology |volume=71 |issue=6 |pages=989–993 |pmid=10592688}}</ref> |
|||
* 印度和(後來的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的分裂是穆斯林分裂主義的結果。 |
|||
* 印度的錫克教徒在 1970 年代和 80 年代為實施 Anandpur Sahib 決議(要求旁遮普邦擁有更大份額的河水和自治權)的鼓動而尋求一個獨立的 Khalistan 國家,導致 Harimandir Sahib(金 聖殿)於 1984 年由印度政府軍隊發起。為了驅逐錫克教激進分子而衝進聖殿,錫克教武裝分子在旁遮普邦獲得更大自治權的鼓動勢頭越來越大,導致錫克教徒要求為位於旁遮普邦的錫克教徒建立一個獨立的國家,稱為哈利斯坦(Khalistan)。 衝突升級並導致印度總理英迪拉·甘地被暗殺,作為對印度軍事行動“藍星行動”的報復,該行動針對錫克教徒最神聖的聖地金廟,許多無辜的錫克教平民也因此喪生 他們的生活。 對甘地的報復性謀殺引發了由國大黨領導的以錫克教種族滅絕形式的強烈反對,該種族滅絕始於新德里,並於 1984 年 11 月席捲印度。這進一步加強了哈利斯坦運動,但由於 旁遮普邦的警察。 據報導,旁遮普邦有爭議的回應涉及使用不明失踪、假遭遇殺、強姦和酷刑等形式的侵犯人權行為。 然而,許多散居在西方的錫克教徒,甚至印度的錫克教徒,仍然支持哈利斯坦的想法。<ref>{{cite web|last=Punj|first=Blbir|date=2006-06-16|title=The Ghost of Khalistan|url=http://www.sikhtimes.com/news_061605a.html|url-status=live|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81204053015/http://www.sikhtimes.com/news_061605a.html|archive-date=2018-12-04|access-date=2008-07-05|work=Sikh Times}}</ref> |
|||
==社會分離主義== |
|||
《南方快报》2006年9月13日的一篇報導中將1920年代的毛澤東視為是中國分裂主義者。<ref>{{Cite web |url=http://www.southnews.com.tw/china/02/00357.htm |title=毛澤東是中國分裂主義者 |accessdate=2011-12-01 |archive-date=2012-05-19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20519202844/http://www.southnews.com.tw/China/02/00357.htm |dead-url=no }}</ref>1920年9月3日當時尚未成爲中共黨員的[[毛澤東]]於長沙[[大公報]]上撰文《湖南建設問題的根本問題》<ref>[http://www.mzdlib.com/libmzdwk/libchongyaochuzuo/33297.html?COLLCC=3274917486& 湖南建设问题的根本问题—湖南共和国]{{dead link|date=2017年11月 |bot=InternetArchiveBot |fix-attempted=yes }},毛泽东数字图书馆</ref>主張中國分裂為二十七國時提出: |
|||
{{Refimprovesect|time={{#time:c}}}}[[女同性戀者]]-[[女性主義者]]分離主義涉及以[[性取向]]其特定的分離主張。 |
|||
一個[[社会阶层|階級社會]]或[[種姓]]制度,如[[印度]],會發展出嚴密的社會性分離慣例及地理上嚴格的區隔。這種情況下,同質團體會宣導與執行苛刻的社會分離主義以求其特權永存。 |
|||
{{cquote|中國呢?也醒覺了(除開政客官僚軍閥)。九年假共和大戰亂的經驗,迫人不得不醒覺,知道全國的總建設在一個期內完全無望。最好辦法,是索性不謀總建設,索性分裂,去謀各省的分建設,實行「各省人民自決主義」。二十二行省三特區兩藩地,合共二十七個地方,最好分為二十七國。 |
|||
}} |
|||
毛泽东还曾发表多篇文章大力支持中国解体,反对大一统。例如这篇在上海《时事新报》上发表的名为《反对统一》的文章:<ref>{{cite web|title=毛泽东:反对统一(一九二0年十月十日) |url=http://www.21ccom.net/articles/lsjd/jwxd/article_2010052410109.html |publisher=[[共识网]] |date=2010-05-24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408091226/http://www.21ccom.net/articles/lsjd/jwxd/article_2010052410109.html |archivedate=2016-04-08 |deadurl=yes }}</ref> |
|||
{{cquote|中国的事,不是统一能够办好的,到现在算是大明白了,……各省自决自治,为改建真中国唯一的法子,好多人业己明白了。……中国之大,太没有基础,太没有下层的组织。在沙渚上建筑层楼,不待建成,便要倾倒了。中国二十四朝,算是二十四个建在沙渚上的楼,个个要倾倒,就是因为个个没基础。四千年的中国只是一个空架子,多少政治家的经营,多少学者的论究,都只在一个空架子上面描写……因此我们这四千年文明古国,简直等於没有国。……中国人生息了四千多年,不知干甚麽去了?一点没有组织,一个有组织的社会看不见,一块有组织的地方看不见。中国这块土地内,有中国人和没中国人有甚麽多大的区别?在人类中要中国人,和不要中国人,又有甚麽大不了的关系?推究原因,吃亏就在这‘中国’二字,就在这中国的统一。现在唯一救济的方法,就在解散中国,反对统一。}} |
|||
1931年11月7日,經多次努力後[[中國共產黨]]成功建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12月1日[[毛澤東]]、[[項英]]、[[張國燾]]聯名於《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會布告》清楚表明在[[一個中國]]疆域内有[[兩個中國|兩國]]:「從現在起,中國疆域內有不同的兩國,一個是[[中華民國]],另一是[[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是剝削與壓迫下廣大工農兵的國家」。<ref>中央革命根據地史料選編.中共江西省委黨校黨史教研室編.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下冊.第201頁</ref> |
|||
== 政府回應 == |
|||
1936年6月,[[兩廣事件]]爆發,毛澤東對西南軍事將領的行動表示讚賞,認為中國西北獨立建國已燃起新希望,決定利用此事件提早發動西北新國防政府,6月16日,毛澤東興奮的向[[王明]]表示:「為了策應兩廣及華北局面,西北發動決定提早。發動的時機擬在兩個月內,發動的部署以接近蘇聯與解決西北蔣介石力量為原則。」[[中共中央]]電令川康地區紅二、四方面軍北上配合新政局:「時局已有新變化,即實行國防政府與抗日聯軍的組織。西北國防政府已有迅速組織的必要,我們將以西北的發動來配合兩廣的行動。<ref>蔣永敬,慶祝抗戰勝利五十週年兩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論中共抗日統戰初期的抗日反蔣方針,第887頁。</ref>」[[西安事變]]後,[[中國共產黨]]甚至樂觀認為起碼能讓[[中國]]西北呈現半獨立的局面。 |
|||
[[File:Battle_of_Kenesaw_Mountian.png|right|thumb|1861 年,隨著美國南部各州的分離主義運動脫離美國,美國內戰爆發。]] |
|||
分離主義者的要求將在多大程度上走向完全獨立,以及團體是追求憲法和非暴力行動還是武裝暴力,取決於各種經濟、政治、社會和文化因素,包括運動領導以及政府的回應。 政府可能會以多種方式做出回應,其中一些方式是相互排斥的。 一些包括︰<ref>[http://www.allacademic.com/one/prol/prol01/index.php?click_key=1 Link to:] {{Web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80611025235/http://www.allacademic.com/one/prol/prol01/index.php?click_key=1|date=2008-06-11}} Chima, Jugdep. "Effects of Political Leadership on Ethnic Separatist Movements in India"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Midwest Political Science Association, Palmer House Hotel, Chicago, Illinois, April 12, 2007, (PDF); Chima, Jugdep. "How Does Political Leadership Affect the Trajectories of Ethnic Separatist Insurgencies?: Comparative Evidence from Movements in India"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Association, Marriott Wardman Park, [[Omni Shoreham]], Washington Hilton, Washington, DC, September 01, 2005 (PDF).</ref><ref>Metta Spencer, 5-6.</ref> |
|||
* 同意分裂主義的要求 |
|||
中华民国前总统[[李登辉]],也曾被视作是中国分裂主义者。<ref>金圭,[http://big5.huaxia.com/zk/jpwk/zplz/ldhzmm040.html 李登輝真面目·日本顧問勤獻策分裂中國]</ref>他在1999年與[[中嶋嶺雄]]合著出版的《[[台灣的主張]]》中,提出「中國七塊論」:<ref>[http://www.ylib.com/search/ShowBook.asp?BookNo=o2038 台灣的主張],遠流出版社,1999</ref><ref>{{cite news|title=咱做伙為著明年的大選來打拼 : 評「中國七塊論」|url=http://www.taiwanus.net/F/F_8/tunjinchiu/1999/10.htm|newspaper=[[太平洋時報]]|publisher=台灣海外網轉載|date=1999-08-19}}</ref> |
|||
* 改善弱勢少數群體的處境,無論是宗教、語言、領土、經濟還是政治 |
|||
{{cquote|中國太大了,對其他亞洲國家極具威脅性……中共目前最需要的是擺脫大中華思想的束縛,讓各具特色的地方擁有自主權,例如劃分台灣、西藏、新疆、蒙古、東北等七個區域,讓各地競爭,同時維持安定。}} |
|||
* 採取“非對稱聯邦制”,即不同的州根據分裂主義的要求或考慮與中央政府有不同的關係 |
|||
* 通過議會投票、全民公決等方式,讓少數群體在他們強烈反對的政治爭端中獲勝。 |
|||
* 建立聯邦或聯邦關係,各州之間的聯繫有限。 |
|||
大多數政府鎮壓本國的任何分裂主義運動,但支持其他國家的分裂主義。 |
|||
=== 21世紀 === |
|||
2004年,香港人[[張少幫]]在香港建立「[[滿洲國政府 (私人國家)|滿洲國政府]]」,宣傳滿洲獨立<ref >{{cite news|url=http://paper.wenweipo.com/2018/11/06/HK1811060003.htm|title=【新聞人物】搞出「滿洲國政府」 巴士站助理自任主席|work=[[文匯報 (香港)]]|date=2018-11-06}}</ref>。2011年,在中國[[人人網]]上出現以滿洲獨立運動為號召的文章。2018年,自由印太聯盟在日本成立,港獨組織成員參與其中。同年,香港[[文匯報]]報導,日本「[[黑龍會]]會長」田中健之至香港,與「滿洲國駐港大使」張少幫會面<ref>{{Cite news |url=http://paper.wenweipo.com/2018/11/06/YO1811060005.htm |title=日反華組織頭目來港串連 與「滿獨」分子共舉旗 |author=齊正之、張得民 |date=2018-11-06 |publisher=香港文匯報|accessdate=2019-05-25}}</ref>。2019年2月,另一組織<ref>{{cite web |author1=滿洲國協和會 Concordia Association of Manchuria |title=昂古利《談滿洲復國這些年,兼論“滿洲國臨時政府”這條寄生蟲》 |url=https://medium.com/@freemanchuria/%E6%98%82%E5%8F%A4%E5%88%A9-%E8%AB%87%E6%BB%BF%E6%B4%B2%E5%BE%A9%E5%9C%8B%E9%80%99%E4%BA%9B%E5%B9%B4-%E5%85%BC%E8%AB%96-%E6%BB%BF%E6%B4%B2%E5%9C%8B%E8%87%A8%E6%99%82%E6%94%BF%E5%BA%9C-%E9%80%99%E6%A2%9D%E5%AF%84%E7%94%9F%E8%9F%B2-7596ea8f7326 |website=Medium |date=2019-01-20}}</ref>滿洲國協和會在美國註冊為[[非政府组织]](NGO)<ref>{{cite web |title=CONCORDIA ASSOCIATION OF MANCHURIA |url=https://corponline.dcra.dc.gov/BizEntity.aspx/ViewEntityData?entityId=4234650 |website=Department of Consumer and Regulatory Affairs|location=District of Columbia}}{{registration required}}</ref><ref>{{cite web |author1=滿洲國協和會(Concordia Association of Manchuria) |title=滿洲國協和會,已於康德八十六年國慶日在美國受到批准而正式註冊為受美國法律保護之滿洲國流亡政治組織。 |url=https://www.facebook.com/ManchuriaConcordia/videos/296865587666561/ |website=Facebook |date=2019-02-28}}</ref>。同年,滿洲國協和會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机关|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机关]]針對滿洲獨立運動參與者進行大規模逮捕,包括滿洲國協和會奉天省本部長蕭博宇等十餘名成員被捕<ref name="民報">{{Cite news |url=https://www.peoplenews.tw/news/233c32ce-ec9e-4f65-9144-09d0ea57aaf4 |title=滿洲獨立運動參與者被中國國安部門逮捕 |author=滿洲國協和會 |date=2019-05-21 ||publisher=民報|accessdate=2019-05-25}}</ref><ref>{{Cite news |url=https://news.ltn.com.tw/news/world/breakingnews/2797865 |title=「滿洲獨立」十多名倡議者遭逮 協和會:中國立即釋放 |author= |date=2019-05-21 ||publisher=自由時報|accessdate=2019-05-25}}</ref>。 |
|||
== 參見 == |
== 參見 == |
||
{{Portal| |
{{Portal|政治}} |
||
*[[民族統一主義]] |
*[[民族統一主義]] |
||
*[[独立运动列表]] |
*[[独立运动列表]] |
||
第823行: | 第508行: | ||
*[[私人国家]] |
*[[私人国家]] |
||
*[[多元文化主義]] |
*[[多元文化主義]] |
||
*[[本土主义|本土主義]] |
|||
*[[少数群体]] |
*[[少数群体]] |
||
*[[國族]] |
*[[國族]] |
||
第829行: | 第515行: | ||
*[[难民]] |
*[[难民]] |
||
*[[国家分裂]] |
*[[国家分裂]] |
||
*[[沒有國家的民族]] |
|||
*[[無代表國家和民族組織]] |
|||
== 參考文獻 == |
== 參考文獻 == |
2024年12月9日 (一) 04:07的最新版本
此條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7年11月26日) |
分離主義(英語:Separatism,法語:Séparatisme)是主张从更大的群体中分离的文化、民族、部落、宗教、种族、政府或性别分离的行为。分離主義通常指的是完全的政治分離,通常其目标是从现存的主权国家中分离出一部分领土建立自己独立的国家。僅僅尋求更大自治權的團體本身通常不會歸類成分離主義者。[1]一些话语背景将分离主义与宗教隔离、种族隔离或性别隔离等同起来,而其他话语背景则持更广泛的观点,认为自愿分离可能具有实际作用,并不等同于政府强制实施的隔离。关于这个定义存在一些学术争议,特别是它与分裂主义的关系,在网络上已经引发了讨论。[2]
分離主義團體實行的是一种身份政治,或建立在團體成員共同經歷基礎上的政治活動和理論化。這些群體認為,试图與主導群體融合會損害他們的身份和追求更大的自決权的能力。不過,經濟和政治因素通常比身份認同感更有助創建強大的分離主義運動。[3][4]
政治/行政分離主義
[编辑]政治分離主義涉及到求取主權獨立並將一片土地或一群人(通常是一群具有不同國家認同者)相互分離(或是將一個國家自其他部分抽離,一個具代表性的例子是殖民地自宗主国獨立)。
分離運動通常具嚴格的組織及平和的方法。加拿大魁北克省號召極為平和的分離運動,自1960年代起其激烈程度不斷變化(在此期間曾有短暫的暴力行動,於1970年的十月危機中達到高峯)。大範圍的和平分離運動例如捷克斯洛伐克與蘇聯的裂解。新加坡同樣自馬來西亞聯邦和平分離。
分離主義通常也可能採取暴力形式以對抗前此的軍事壓制。全球有許多團體相信分離主義為其“唯一”達成解放國家的方式。包括在法國與西班牙的巴斯克祖國與自由黨、1980年代印度的錫克分離主義者、愛爾蘭共和軍以及1960年代的魁北克自由陣線於1970年的十月危機中達到高潮。這些游擊戰可能導致內戰全面爆發,如在車臣戰爭的情形。
若欲達成分離者能在現存政治體系下取得政治與經濟自治,暴力行為通常會失勢。自由選舉與公民投票有時對降低緊張情勢有所所幫助。無論如何,僅有極少數國家認同其政治分離情勢。裂解南斯拉夫的南斯拉夫內戰就是個例子,儘管理論上前南斯拉夫的憲法條款允許各加盟國公投與脫離。
動機
[编辑]分離主義運動通常至少在表面上是基於國家主義或宗教狂熱。更常見者,對不當政治影響的反感,與對經濟(不當)利益的認知扮演了重要角色。經濟原則成為捷克斯洛伐克分裂的一個因素。其主要原因牽涉到斯洛伐克不願放棄其(地區性)經濟核心,即國營企業;而波希米亞與摩拉維亞等地區则有極大的意願實驗市場經濟,於是於1992年分裂成捷克及斯洛伐克。
魁北克同時也是個政治區隔如何導致分離之企圖的例子。自1867年加拿大邦聯成立起的一百年間,佔少數的英語系人口在政治與經濟上宰制該省。對當時“現狀”的不滿引致“魁北克第一”分離團體在1960年代至1970年代間的成長。
數千年以來未曾獨立過的西班牙巴斯克地區,產生了暴力性分離組織以排拒佛朗哥時期西班牙國的暴力鎮壓。類似的形式出現在衣索比亞,當地厄立特里亞及吉布地叛亂份子對腐敗的獨裁所展現的憤怒遠甚於對厄立特里亞國的熱情,該國之前並無長久而具區別性之歷史。
義大利半島北部維持了幾世紀的政治獨立(例如:威尼托地區自10世紀至19世紀獨立存在;利古里亞以熱那亞共和國的身份獨立了7個世紀之久)。北意大利分離主義的根源不僅止於經濟上,同時也存在於語言及文化上。
等級
[编辑]歷史上曾出現過激烈程度差距極大的分離行動與氛圍:
- 有些分離運動以傳統戰鬥從事武力抗爭。在1780年—1830年間,美洲許多國家以這樣的方法達成獨立。
- 許多分離主義者,一時缺乏公開戰鬥的資源,回頭使用游擊戰術(冒著遭其對手貶為恐怖份子的風險)。巴斯克地區的分離運動屬此範圍。阿爾及利亞在這樣的行為基礎上增進獨立。車臣獨立行動在高加索地區的公開戰鬥失勢後亦轉變為如此。
- 在佔領勢力嚴密控制及具壓倒性力量的情況下,分離主義者除深入地下之外少有選擇。例如說,19世紀時沙皇當局在波蘭給予波蘭民族統一黨小範圍的提供武器,時而壓制其語言使用與文化活動。但俄國領土上的波蘭獨立運動並未消褪,只是等待有利時機。
- 若得准許,分離主義者會經由憲法,特別是國會代表,來達成目標。愛爾蘭分離運動在19世紀大幅使用此法。
- 理智型的分離出義出現過在像卡斯卡迪亞獨立運動這樣的事例上。卡斯卡迪亞獨立的理念可能會,也可能不會,發展至呈現出如同其他分離行為的激烈程度。
- 微型国家式的分離主義可能轉變至不令人熱衷。像赫特河省公國或西蘭公國和塞波加大公國等可自訂憲法與制度、發行郵票、貨幣與護照-而不會與其母國勢力抵觸或改變其於聯合國中的表決態勢。這樣的例子可作為媒介以提供不會危及現存的民族國家之政治或經濟主張。如一些私人國家短暫存在出現又消逝的實體。有些例子中,分離運動幾乎變成鬧劇-由全面爆發的國家主義的流血行為中產生距離。
反覆性的分離主義
[编辑]分離主義會隨時間改變型態、激烈度與針對性。
比利時在1830年為脱離荷蘭聯合王國的統治進行過一場血腥的革命而獨立,但在20世紀末成為數個帶頭組成歐盟的國家之一。
德克薩斯州分離主義者在1836年變得非常實際,並在併入美國時淡化其色彩。但德克薩斯共和國組織維持其德州獨立的傳統至今。
1947年之前印度激烈爭論其主權,導致其伊斯蘭分離主義者自組巴基斯坦。巴國後來又發生了孟加拉國獨立。在事件的進程中,對獨立建國不變的浪漫構想不一定會充份反映出來。
宣稱且已實際獨立但未被國際普遍承認之政治實體
[编辑]政治實體(國家政權) | 宣稱其領土主權的國家 | 獨立自治實體政治体制 | 國旗 | 地图 |
---|---|---|---|---|
阿布哈茲 | 格鲁吉亚 | 共和制 |
|
|
南奥塞梯 | 格鲁吉亚 | 共和制 |
|
|
德涅斯特河沿岸 | 摩尔多瓦 | 雙首長制 |
|
|
科索沃 | 塞爾維亞 | 議會制 |
|
|
北賽普勒斯 | 賽普勒斯 | 共和國 |
|
|
巴勒斯坦國 | 以色列 | 共和制 |
|
|
索馬利蘭 | 索马里 | 議會制 |
|
|
撒拉威阿拉伯民主共和國 | 摩洛哥 | 共和制 一黨制 |
|
宣稱且已實際獨立並已併入其他國家但未被國際普遍承認之政治實體
[编辑]政治實體(國家政權) | 宣稱其領土主權的國家 | 控制其領土主權的國家 | 獨立自治實體政治体制 | 國旗 | 地图 |
---|---|---|---|---|---|
阿尔察赫共和国 | 阿塞拜疆 亞美尼亞 |
阿塞拜疆 | 總統制 |
|
|
塞瓦斯托波爾 | 烏克蘭 | 俄羅斯 | 共和制 |
|
|
克里米亞共和國 | 烏克蘭 | 俄羅斯 | 共和制 |
|
|
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 | 烏克蘭 | 俄羅斯 | 共和制 |
|
|
卢甘斯克人民共和国 | 烏克蘭 | 俄羅斯 | 共和制 |
|
|
塞族共和國 | 塞爾維亞 波黑 |
波黑 | 共和制 |
|
1990年後脫離原屬國獨立的國家及政權列表
[编辑]主權國家 | 原屬國家和地區 | 是否聯合國成員國 | 獨立時間 | 備註 |
---|---|---|---|---|
1990年代 | ||||
纳米比亚 | 南非(西南非洲託管地) | 是 | 1990年4月23日 | 成功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
俄羅斯 | 苏联 | 是 | 1990年6月12日 | 成功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
爱沙尼亚 | 苏联 | 是 | 1991年8月20日 | 成功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
拉脫維亞 | 苏联 | 是 | 1991年8月21日 | 成功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
立陶宛 | 苏联 | 是 | 1990年3月11日 | 成功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
摩尔多瓦 | 苏联 | 是 | 1991年8月27日 | 成功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
烏克蘭 | 苏联 | 是 | 1991年8月24日 | 成功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
白俄羅斯 | 苏联 | 是 | 1991年8月24日 | 成功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
哈萨克斯坦 | 苏联 | 是 | 1991年12月16日 | 成功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
吉尔吉斯斯坦 | 苏联 | 是 | 1991年8月31日 | 成功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
乌兹别克斯坦 | 苏联 | 是 | 1991年8月31日 | 成功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
塔吉克斯坦 | 苏联 | 是 | 1991年9月9日 | 成功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
土库曼斯坦 | 苏联 | 是 | 1991年10月27日 | 成功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
格鲁吉亚 | 苏联 | 是 | 1991年4月9日 | 成功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
亞美尼亞 | 苏联 | 是 | 1991年8月23日 | 成功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
阿塞拜疆 | 苏联 | 是 | 1991年8月30日 | 成功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
德涅斯特河沿岸 | 摩爾達維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 否 | 1990年9月2日 | 今屬 摩尔多瓦,前蘇聯加盟共和國 |
阿布哈茲 | 格鲁吉亚 | 否 | 1992年7月23日 | 1992年7月23日阿布哈兹宣布独立。但阿布哈兹共和国不被 格鲁吉亚和国际社会承认。 |
伊奇克里亞車臣共和國 | 俄羅斯 | 否 | 1991年10月27日 | 1991年10月27日,車臣自1991年至2007年期間由高加索穆斯林在車臣建立的伊斯蘭共和國,首都格羅茲尼,其政府自稱為車臣伊斯蘭政府。該共和國在其存在期間沒有得到任何國家的承認,政治上勢單力孤,后被普京主导的俄羅斯聯邦政府击败而结束。 |
南奥塞梯 | 格鲁吉亚 | 否 | 1991年11月28日 | 1991年11月28日,南奥塞梯自治州政府宣布独立自格鲁吉亚,独立不被普遍承认。 |
阿尔察赫共和国 | 阿塞拜疆 | 否 | 1991年12月10日 | 1991年在苏联瓦解前,纳卡地区举办公民投票,结果纳卡地区以99.89%压倒性赞成宣布独立,成立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共和国。实际上由同民族的 亞美尼亞主导。 |
塞族共和國 | 波黑 | 否 | 1992年2月9日 | 在1992年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独立公投之后,波黑境内的塞族也发表独立宣言;建立塞族共和国。1995年内战结束后代顿协议重建维持至今。 |
帛琉 | 美国(太平洋群島託管地) | 是 | 1994年5月24日 | 成功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
马绍尔群岛 | 美国(太平洋群島託管地) | 是 | 1991年9月17日 | 成功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
密克羅尼西亞聯邦 | 美国(太平洋群島託管地) | 是 | 1990年12月3日 | 成功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
厄立特里亚 | 衣索比亞 | 是 | 1993年5月24日 | 成功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
索馬利蘭 | 索马里 | 否 | 1991年5月18日 | 1991年5月,索马里北部宣布独立,成立索马里兰共和国,简称索马里兰。该国实际控制原索马里十八个州份中的五个,僅獲得同樣也是未受國際普遍承認的國家的中華民國之非正式承認,但未曾获国际组织承认。 |
斯洛維尼亞 | 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 | 是 | 1991年6月25日 | 成功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
克罗地亚 | 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 | 是 | 1991年6月25日 | 成功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
波黑 | 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 | 是 | 1992年3月3日 | 成功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
北馬其頓 | 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 | 是 | 1991年9月25日 | 成功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
捷克 | 捷克斯洛伐克 | 是 | 1993年1月1日 | 天鵝絨分離後成功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
斯洛伐克 | 捷克斯洛伐克 | 是 | 1993年1月1日 | 天鵝絨分離後成功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
2000年代 | ||||
东帝汶 | 印度尼西亞 | 是 | 2002年5月20日 | 成功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
蒙特內哥羅 | 塞爾維亞與蒙特內哥羅 | 是 | 2006年6月3日 | 2006年黑山獨立公投獨立成功;成功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
塞爾維亞 | 塞爾維亞與蒙特內哥羅 | 是 | 2006年6月3日 | 2006年黑山獨立公投獨立成功后,塞尔维亚自动转化为主权国家,继承塞尔维亚和黑山的联合国席位 |
科索沃 | 塞爾維亞 | 否 | 2008年2月17日 | 2008年科索沃獨立公投獨立成功;未能成功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
2010年代 | ||||
南蘇丹 | 苏丹 | 是 | 2011年7月9日 | 2011年7月14日成功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
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 | 烏克蘭 | 否 | 2014年4月7日 | 烏克蘭危機 |
卢甘斯克人民共和国 | 烏克蘭 | 否 | 2014年4月27日 | 烏克蘭危機 |
克里米亞共和國 | 烏克蘭 | 否 | 2014年3月11日 | 2014年克里米亞歸屬公投;同年加入俄羅斯聯邦;今 克里米亞共和國。 |
加泰罗尼亚 | 西班牙 | 否 | 2017年10月27日 | 2017年加泰羅尼亞獨立公投,成立加泰羅尼亞共和國,但最終獨立失敗。 |
扎波羅熱州 | 烏克蘭 | 否 | 2022年9月30日 | 2022年9月23日至27日,俄罗斯在其于乌克兰的军事占领区就吞并乌克兰被占领土举行了公投[5][6][7][8]。2022年9月29日,普京簽署法令承认赫尔松州和扎波罗热州为独立国家[9]。10月3日,俄羅斯國家杜馬正式一致投票決定正式實施4州合併。[10]
|
赫尔松州 | 烏克蘭 | 否 | 2022年9月30日 | 2022年9月23日至27日,俄罗斯在其于乌克兰的军事占领区就吞并乌克兰被占领土举行了公投[11][12][13][14]。2022年9月29日,普京簽署法令承认赫尔松州和扎波罗热州为独立国家[15]。10月3日,俄羅斯國家杜馬正式一致投票決定正式實施4州合併。[10]
|
種族分離主義
[编辑]一些分離主義團體試圖按照種族界限與其他分離主義團體分離。 他們反對異族通婚和與其他種族的融合,並尋求獨立的學校、企業、教堂和其他機構,並經常分離社會、領土、國家和政府:
- 黑人分離主義(也稱為黑人民族主義)是美國推動“黑人種族認同”概念的最突出浪潮,由馬庫斯加維等黑人領袖和伊斯蘭民族組織等組織推動。紐約大學的 Derrick Bell 和科羅拉多大學的 Richard Delgado 等批判種族理論家認為,美國的法律、教育和政治制度充斥著公然的種族主義。 他們支持“全黑”學校和宿舍等努力,並質疑政府強制融合的功效和優點[16]2008 年,巴拉克·奧巴馬 (Barack Obama) 的前任牧師小耶利米·賴特 (Jeremiah Wright, Jr.) 的聲明再次引發了黑人分離主義當前相關性的問題。[17]
- 拉丁美國人的種族認同概念, 美國的奇卡諾運動(或奇卡諾民族)試圖重建阿茲特蘭,這是阿茲特克人的神話家園,領土包括美國西南部。[18]
- 白人分離主義美國和西歐的白人分離主義尋求白人種族分離並限制非白人移民,理由是這些政策對於白人種族的生存是必要的。
宗教分離主義
[编辑]宗教團體其成員相信不應與不同教義人士互動者,趨向分離成多出的教派。宗教分離主義已成為新教派的特徵,其教區與最高理論植基於當地的教眾。請比較宗教背景於十五世紀時的歐洲與廿一世紀時的美國。以避世為潛在的分離工具。主張嚴格政教分離者通常自稱“separationists”(以“accommodationists”為反義詞)。宗教分離主義團體和教派希望退出一些較大的宗教團體和/或認為他們應該主要與同教徒互動:
- 16和17世紀的英國基督徒希望脫離英格蘭教會並組建獨立的地方教會,在奧利弗·克倫威爾 (Oliver Cromwell) 的領導下具有政治影響力,他本人也是分離主義者。 他們最終被稱為公理會主義者。[19]在新英格蘭建立第一個成功殖民地的朝聖者是分離主義者。[20]
- 印度尼西亞的基督教分離主義團體、[21][22]印度的基督教分離主義團體[23]、和南卡羅來納州(美國)的基督教分離主義團體。[24][25]
- 猶太復國主義尋求建立以色列國作為猶太人的家園,與外邦巴勒斯坦人分離。 對猶太復國主義懷有復雜感情的西蒙·杜布諾 (Simon Dubnow) 制定了猶太自治主義,在二戰前被崩得和他自己的人民黨等猶太政黨在東歐採用。 [26]然而,猶太復國主義也可以被視為有點種族主義,因為它對誰是猶太人的定義通常包括具有猶太背景但不信奉猶太宗教的人。 情況更加複雜,因為一些祖先皈依猶太教的人,例如一些埃塞俄比亞猶太人,可能與猶太人沒有共同的種族歷史,然而,被認為是這樣但並非沒有爭議。[27]
- 印度和(後來的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的分裂是穆斯林分裂主義的結果。
- 印度的錫克教徒在 1970 年代和 80 年代為實施 Anandpur Sahib 決議(要求旁遮普邦擁有更大份額的河水和自治權)的鼓動而尋求一個獨立的 Khalistan 國家,導致 Harimandir Sahib(金 聖殿)於 1984 年由印度政府軍隊發起。為了驅逐錫克教激進分子而衝進聖殿,錫克教武裝分子在旁遮普邦獲得更大自治權的鼓動勢頭越來越大,導致錫克教徒要求為位於旁遮普邦的錫克教徒建立一個獨立的國家,稱為哈利斯坦(Khalistan)。 衝突升級並導致印度總理英迪拉·甘地被暗殺,作為對印度軍事行動“藍星行動”的報復,該行動針對錫克教徒最神聖的聖地金廟,許多無辜的錫克教平民也因此喪生 他們的生活。 對甘地的報復性謀殺引發了由國大黨領導的以錫克教種族滅絕形式的強烈反對,該種族滅絕始於新德里,並於 1984 年 11 月席捲印度。這進一步加強了哈利斯坦運動,但由於 旁遮普邦的警察。 據報導,旁遮普邦有爭議的回應涉及使用不明失踪、假遭遇殺、強姦和酷刑等形式的侵犯人權行為。 然而,許多散居在西方的錫克教徒,甚至印度的錫克教徒,仍然支持哈利斯坦的想法。[28]
社會分離主義
[编辑]女同性戀者-女性主義者分離主義涉及以性取向其特定的分離主張。
一個階級社會或種姓制度,如印度,會發展出嚴密的社會性分離慣例及地理上嚴格的區隔。這種情況下,同質團體會宣導與執行苛刻的社會分離主義以求其特權永存。
政府回應
[编辑]分離主義者的要求將在多大程度上走向完全獨立,以及團體是追求憲法和非暴力行動還是武裝暴力,取決於各種經濟、政治、社會和文化因素,包括運動領導以及政府的回應。 政府可能會以多種方式做出回應,其中一些方式是相互排斥的。 一些包括︰[29][30]
- 同意分裂主義的要求
- 改善弱勢少數群體的處境,無論是宗教、語言、領土、經濟還是政治
- 採取“非對稱聯邦制”,即不同的州根據分裂主義的要求或考慮與中央政府有不同的關係
- 通過議會投票、全民公決等方式,讓少數群體在他們強烈反對的政治爭端中獲勝。
- 建立聯邦或聯邦關係,各州之間的聯繫有限。
大多數政府鎮壓本國的任何分裂主義運動,但支持其他國家的分裂主義。
參見
[编辑]清單
[编辑]總體
[编辑]參考文獻
[编辑]- ^ Doyle, Don. Secession as an International Phenomenon. University of Georgia Press. 2010 [2020-10-16]. ISBN 9-780-8203-3008-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19).
- ^ Secessionism and Separatism Monthly Series: "Secession and Secessionism" by Alexandar Pavković | H-Nationalism | H-Net. networks.h-net.org. [2023-04-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01).
- ^ Identity Politics.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Stanford University). 2007-11-02 [2008-05-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8-30).
- ^ See D.L. Horowitz's "Patterns of Ethnic Separatism",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Comparative Studies in Society and History, 1981, vol 23, 165-95. Republished in John A. Hall, The State: Critical Concepts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7-03-27., Routledge, 1994.
- ^ Moscow's proxies in occupied Ukraine regions report big votes to join Russia. [2022-09-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27).
- ^ Russia moves to formally annex swathes of Ukraine. Reuters. 2022-09-20 [2022-09-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22).
- ^ Война в Украине: ЛНР и ДНР объявили о "референдумах" о присоединении к России 23–27 сентября – Новости на русском языке. BBC News Русская служба. [2022-09-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27) (ru-RU).
- ^ На оккупированных территориях Украины 23–27 сентября проведут «референдумы о присоединении к России». Главное Тем временем в России вводят понятие «мобилизация» в Уголовный кодекс. Meduza. [2022-09-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22) (俄语).
- ^
- Welle, Deutsche. Russia-Ukraine updates: Kremlin says recognizes Kherson, Zaporizhzhia. [2022-09-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01) (英国英语).
- Putin Signs Independence Decrees In Precursor To Seizing Ukrainian Regions. RadioFreeEurope/RadioLiberty. [2022-09-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01) (英语).
- ^ 10.0 10.1 Dixon, Robyn. In two more staged votes, Russian parliament moves to ratify annexation. The Washington Post. 2022-10-03 [2022-10-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03).
- ^ Moscow's proxies in occupied Ukraine regions report big votes to join Russia. [2022-09-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27).
- ^ Russia moves to formally annex swathes of Ukraine. Reuters. 2022-09-20 [2022-09-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22).
- ^ Война в Украине: ЛНР и ДНР объявили о "референдумах" о присоединении к России 23–27 сентября – Новости на русском языке. BBC News Русская служба. [2022-09-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27) (ru-RU).
- ^ На оккупированных территориях Украины 23–27 сентября проведут «референдумы о присоединении к России». Главное Тем временем в России вводят понятие «мобилизация» в Уголовный кодекс. Meduza. [2022-09-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22) (俄语).
- ^
- Welle, Deutsche. Russia-Ukraine updates: Kremlin says recognizes Kherson, Zaporizhzhia. [2022-09-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01) (英国英语).
- Putin Signs Independence Decrees In Precursor To Seizing Ukrainian Regions. RadioFreeEurope/RadioLiberty. [2022-09-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01) (英语).
- ^ Foer, Franklin. Racial Integration. Slate. 1997-11-23 [2008-05-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1-31).
- ^ Barlow, Rich. Topic turns to Wright case. Boston Globe. 2008-04-26.
- ^ Professor Predicts 'Hispanic Homeland'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2-11-07., Associated Press, 2000
- ^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on religious separatists. [2008-05-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0-12).
- ^ Goodwin, John Abbot. The Pilgrim republic: an historical review of the colony of New Plymouth.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1888: 1.
pilgrims.
- ^ Christian separatist on trial in Indonesia. BBC. 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2002-08-19 [2009-08-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04).
- ^ Brummitt, Chris. Christian separatist leader threatens to raise independence flags in Maluku. Associated Press. 2002-04-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2-15).
- ^ Hussain, Syed Zarir. Christian separatist group in Tripura target tribal Hindus. Indo-Asian News Service. 2002-12-31 [2009-08-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04).
- ^ Colorado Rep. disavows ties to SC Christian separatist group. Associated Press. 2005-10-09 [2009-08-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13).
- ^ Christian separatist ready for new home. Ventura County Star. 2007-06-09 [2021-0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8-06).
- ^ Pinson, Koppel S. Simon Dubnow. 1958: 13–69.
- ^ Lucotte G, Smets P; Smets. Origins of Falasha Jews studied by haplotypes of the Y chromosome. Human Biology. December 1999, 71 (6): 989–993. PMID 10592688.
- ^ Punj, Blbir. The Ghost of Khalistan. Sikh Times. 2006-06-16 [2008-07-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04).
- ^ Link to: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08-06-11. Chima, Jugdep. "Effects of Political Leadership on Ethnic Separatist Movements in India"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Midwest Political Science Association, Palmer House Hotel, Chicago, Illinois, April 12, 2007, (PDF); Chima, Jugdep. "How Does Political Leadership Affect the Trajectories of Ethnic Separatist Insurgencies?: Comparative Evidence from Movements in India"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Association, Marriott Wardman Park, Omni Shoreham, Washington Hilton, Washington, DC, September 01, 2005 (PDF).
- ^ Metta Spencer, 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