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國家統一委員會: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Jasy留言 | 贡献
无编辑摘要
 
(未显示63个用户的130个中间版本)
第1行: 第1行:
{{中華民國政府部門基礎資訊
'''國家統一委員會''',簡稱'''國統會''',為[[中華民國]]的一機構,於[[1990年]][[10月7日]]由時任總統的[[李登輝]]宣佈成立。其法源依據是國家統一委員會設置要點,非法定機關,為隸屬[[中華民國總統府]]的任務編組單位,設置的目的在主導[[台灣海峽兩岸關係]]的發展,依據“民主、自由、均富”,力促[[中國統一]],並於[[1991年]][[2月23日]]第三次會議上通過了[[國家統一綱領]]。國統會成立後共舉行十四次會議,最後一次集會是在[[1999年]][[4月8日]]([[柯林頓]]訪問[[中國]]提出“新三不”後),已經沒有追求“國家統一”的結論,而是強調朝“縮小雙方發展差距,促成兩岸融合”說法,尤其強調“促進雙方關係正常化”。[[台灣]]政黨輪替之後上任的[[陳水扁]]總統則從未再召開過國統會議,而國統會每年的預算則少到象徵性的[[新台幣]]1000元,最终于[[2006年]][[2月27日]]被宣布「終止運作」(cease to function)。
|部門名稱 = 國家統一委員會
|外文名稱 = National Unification Council
|外文語言 = 英語
|部門標誌 = ROC Office of the President Emblem.svg
|部門標誌名稱 = 總統府府徽
|首長職銜 = 主任委員<br/>([[中華民國總統|總統]]兼任)
|首長姓名 = [[李登輝]]{{Small|(首任)}}<br>[[陳水扁]]{{Small|(末任)}}
|副首長職銜 = 副主任委員<br/>([[中華民國副總統|副總統]]與[[行政院院長]]兼任)
|副首長姓名 = [[李元簇]]、[[郝柏村]]{{Small|(首任)}}
|秘書長職銜 =
|秘書長姓名 =
|任命者姓名 =
|任務編組 = 1990年10月7日
|解散日期 = 2006年2月28日
|前身機關 = [[光復大陸設計研究委員會]]
|後繼機關 = [[中華民國大陸委員會|大陸委員會]]
|所屬部門 = [[中華民國總統府|總統府]]
|組織編制 = {{s|國家統一委員會設置要點}}
|授權法源 = [[國家統一綱領]]
|員額任期 = 1年
|員額 = 33人
|年度預算額 = 新臺幣1,000元(2005年度)
|地址 =
|網站 =
|備註 =2006年2月28日,總統批示同意國家統一委員會終止運作
}}
'''國家統一委員會''',簡稱'''國統會''',為[[中華民國]]的特殊[[中華民國政府|政府機構]],於1990年10月7日由時任[[中華民國總統]][[李登輝]]宣佈成立。其法源依據是《國家統一委員會設置要點》,非法定機關,為隸屬[[中華民國總統府]]的任務編組單位,設置的目的在主導[[海峽兩岸關係|臺灣海峽兩岸關係]]的發展,依據「民主、自由、均富」,力促[[中國統一]],並於1991年2月23日第三次會議上通過了[[國家統一綱領]]。國統會成立後共舉行十四次會議,最後一次集會是在1999年4月8日,相對於因應[[美國總統]][[比尔·克林顿|柯林頓]]訪問[[中華人民共和國]]提出「新三不」<ref>1998年6月30日,柯林頓訪問中國時在非正式的場合口頭提出:不支持「[[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不支持[[台灣獨立]]、認為台灣不應加入任何必須以國家名義才能加入的[[國際組織]]。</ref>的前次集會仍大致維持原有論述,到了此次集會則並未以追求「國家統一」為結論,而是強調朝「縮小雙方發展差距,促成兩岸融合」的說法,尤其強調「促進雙方關係正常化」。2000年[[2000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政黨輪替]]之後上任的[[陳水扁]]總統就從未再召開過國統會議,其後國統會的年度預算被[[立法院]]削減至僅編列象徵性的[[新台幣]]1,000元,最終在2006年2月28日正式「終止運作」<ref name="0_1">{{cite news|publisher=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全球資訊網|title=國家統一委員會設置要點|url=http://www.mac.gov.tw/big5/law/organize/org1.htm|date=2006-02-28|deadurl=yes|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91111033409/http://www.mac.gov.tw/big5/law/organize/org1.htm|archivedate=2009-11-11|accessdate=2009-03-08}}</ref>。


==國統綱領==
== 歷史 ==
1991年2月23日,國家統一委員會第三次會議通《[[國家統一綱領]]》<ref>[https://www.mac.gov.tw/News_Content.aspx?n=AD6908DFDDB62656&sms=161DEBC9EACEA333&s=E843129F8763C0DD 國家統一網領] {{Wayback|url=https://www.mac.gov.tw/News_Content.aspx?n=AD6908DFDDB62656&sms=161DEBC9EACEA333&s=E843129F8763C0DD |date=20191004000703 }},大陸委員會</ref>,訂出近、中、遠程三階段:
訂出近、中、遠程三階段。
#「'''近程'''」,為交流互惠階段,在交流中不危及對方安全安定,在互惠中不否定對方為[[政治實體]],中國大陸應推動經濟改革、[[台灣地區|台澎金馬]]應加強憲政改革。
#「'''中程'''」,為互信合作階段,兩岸應建立對等官方溝通管道;開放三通;推動兩岸高層人士互訪。
#「'''遠程'''」,為協商統一階段,成立兩岸統一協商機構,依據兩岸人民意願,以政治民主、經濟自由、社會公平、軍隊國家化為原則,共商統一大業,研訂憲政體制,建立民主、自由、[[均富]]的中國。


{{Wikisource|關於「一個中國」的涵義}}
近程為交流互惠階段,在交流中不危及對方安全安定,在互惠中不否定對方為政治實體,大陸應推動經濟改革、台灣應加強憲政改革。
1992年8月1日,國家統一委員會第八次會議通過關於「[[一個中國 (中華民國)|一個中國]]」的涵義,明確表達[[一個中國,兩個政治實體]]<ref>[https://www.mac.gov.tw/News_Content.aspx?n=AD6908DFDDB62656&sms=161DEBC9EACEA333&s=9E19C5DBAADFC848 關於「一個中國」的涵義] {{Wayback|url=https://www.mac.gov.tw/News_Content.aspx?n=AD6908DFDDB62656&sms=161DEBC9EACEA333&s=9E19C5DBAADFC848 |date=20190831073901 }},大陸委員會</ref>:
*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之原則,但雙方所賦予之涵義有所不同……臺灣固為中國之一部分,但大陸亦為中國之一部分。
*中國處於暫時分裂之狀態,由兩個政治實體,分治海峽兩岸。
*已訂定「國家統一綱領」,盼大陸當局為建立自由民主均富的一個中國而貢獻智慧與力量。


1995年1月,時任[[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的[[江澤民]]在北京發表對台八點看法「[[江八點]]」。同年四月,李登輝在國統會發表「[[李六條]]」回應。
中程為互信合作階段,兩岸應建立對等官方溝通管道;開放三通;推動兩岸高層人士互訪。遠程為協商統一階段,成立兩岸統一協商機構,依據兩岸人民意願,以政治民主、經濟自由、社會公平、軍隊國家化原則,共商統一大業,研訂憲政體制,建立民主、自由、均富的中國。


1996年台灣舉行[[1996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首次總統大選]],中國大陸在台灣附近海域進行[[台灣海峽飛彈危機|軍事演習、導彈試射]]。同年面對[[台商]]可能西進,李登輝在國統會宣示大陸政策,應根留台灣、戒急用忍、行穩致遠,逐步實現國家和平統一終極目標。
1995年一月,中國共產黨總書記[[江澤民]]發表對台八點看法「江八點」。同年四月,李登輝在國統會發表「李六條」回應。


李登輝1999年首度提出兩岸至少是「[[特殊國與國關係]]」,把兩個不同政治實體,修正為兩個國家,這是由[[國家安全會議 (中華民國)|國家安全會議]]所屬的「強化中華民國主權國家地位」小組所研議,並未經過國統會討論或同意。國統會功能逐漸弱化。2000年政黨輪替後,未再聘任委員,亦未再舉行委員會議,國統會幾乎停止運作。2003年至2005年,僅獲[[立法院]]象徵性編列1000元作為其年度預算<ref>{{cite web|url=https://www.mac.gov.tw/News_Content.aspx?n=AD6908DFDDB62656&sms=161DEBC9EACEA333&s=2D6DB92237E5779B|title=行政院蘇院長終止「國統會」運作、《國統綱領》適用相關決策專案報告|website=大陸委員會|date=2006-03-06|accessdate=2022-10-25|archive-date=2022-10-25|archive-url=https://archive.today/20221024171254/https://www.mac.gov.tw/News_Content.aspx?n=AD6908DFDDB62656&sms=161DEBC9EACEA333&s=2D6DB92237E5779B|dead-url=no}}</ref>。
「李六條」指出,中國的統一,時機與方式,首應尊重台灣地區人民權益。民國三十八年,台灣與中國互不隸屬的政治實體治理,形成海峽兩岸分裂分治局面。兩岸應增進經貿往來。兩岸應平等參加國際組織,雙方領導人藉此自然見面;兩岸應以和平方式解決爭端。

1995年六月,李登輝赴美訪問,發表「民之所欲長在我心」演說。中國[[海協會]]因而片面宣佈第二次[[辜汪會談]]延後。

1996年台灣舉行首次總統大選,中國在台灣附近海域進行軍事演習、導彈試射。面對台商西進,[[李登輝]]八十五年在國統會宣示大陸政策,應根留台灣、戒急用忍、行穩致遠,逐步實現國家和平統一終極目標。

[[李登輝]]1999年首度提出兩岸至少是「特殊國與國關係」,把兩個不同政治實體,修正為兩個國家,這是由國安會和「強化中華民國主權國家地位」小組所研議,並未經過國統會討論或同意。國統會功能逐漸弱化。[[2000年]]政黨輪替後,國統會幾乎停止運作。


== 廢除爭議 ==
== 廢除爭議 ==
[[2000年]][[陳水扁]]總統在就職演說中曾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無意武力犯台”为前提,提及“沒有廢除[[國統綱領]]與國統會的問題”的原則(“[[四不一沒有]]”原則之一)。
2000年[[陳水扁]]總統在就職演說中曾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無意武力犯台”为前提,提及“沒有廢除[[國統綱領]]與國統會的問題”的原則(“[[四不一沒有]]”原則之一)。


然而之後[[中華人民共國]]對台飛彈部署不斷增加,多達一千多枚,又通過《[[反分裂國家法]]》以法律條文规定不排除采取“非和平方式”,因這些明顯的事實,使[[台灣]]民眾認為[[中國]]並無和平解決兩岸問題誠意,始終堅持“中國不放棄武力犯台”,所以在[[2006年]][[世界灣人大會]]上[[姚嘉文]]曾提出了廢除國統會的目標。2006年[[1月29日]]([[農曆]]大年初一)中午,[[陳水扁]]提出了“目前是認真思考廢除國統會及國統綱領的適當時機”这一观点。
[[泛绿]]認為國大陆並無平解決兩岸問題誠意,如中国大陆對台飛彈部署不斷增加,多達一千多枚,又通過《[[反分裂國家法]]》以法律條文规定不排除采取“非和平方式”,始終堅持保留“不放棄武力犯台”,所以在2006年[[世界灣人大會]]上[[姚嘉文]]曾提出了廢除國統會的目標。2006年1月29日([[農曆]]大年初一)中午,[[陳水扁]]提出了“目前是認真思考廢除國統會及國統綱領的適當時機”这一观点。


就此[[民進黨]]籍的立法委員[[柯建銘]]表示,1月立法院在審查總預算時,就已通過由在野黨提出的“政府非法制化任務小組應停止運作”,因此包括人權小組及國統會都該廢除。针对柯建銘的言论,[[國民黨]]籍的立法院院長[[王金平]]则强调说,當初國統會與國統綱領是行政院院會通過後頒布實施的,這與立法院上會期審查總統府預算時通過決議,要求總統府內非編制組織包括人權委員會、科技諮詢委員會停止運作的情形不同,因為這些組織都是沒有法源依據的。
就此[[民黨]]籍的立法委員[[柯建銘]]表示,1月[[立法院]]在審查總預算時,就已通過由在野黨提出的“政府非法制化任務小組應停止運作”,因此包括人權小組及國統會都該廢除。针对柯建銘的言论,[[中國國民黨]]籍的立法院院長[[王金平]]则强调说,當初國統會與國統綱領是[[行政院]]院會通過後頒布實施的,這與立法院上會期審查總統府預算時通過決議,要求總統府內非編制組織包括人權委員會、科技諮詢委員會停止運作的情形不同,因為這些組織都是沒有法源依據的。


陈水扁的言论引發[[泛藍]]人士的猛烈抨击,被认为是违反了“四不一没有”的承诺。时任中国国民党主席的[[馬英九]]认为陈水扁在2000年和2004年總統大選就職時,對人民都有承諾,他已表達這項作為可能產生的後果,目前暫時還在靜觀其變。而另一方面[[台聯黨]]主席[[蘇進強]]則對陳水扁的观点表示肯定,认为是“做對的事,走對的路”,並要求陳“說到做到”。當初開催成立國統會的前總統[[李登輝]]于2月26日時表示,執政者只要不去做、宣布終止即可,根本不必廢統。
陈水扁的言论引發[[泛藍]]人士的猛烈抨击,被认为是违反了“四不一没有”的承诺。时任国民党主席的[[馬英九]]认为陈水扁在2000年和2004年總統大選就職時,對人民都有承諾,他已表達這項作為可能產生的後果,目前暫時還在靜觀其變。而另一方面[[台聯黨]]主席[[蘇進強]]則對陳水扁的观点表示肯定,认为是“做對的事,走對的路”,並要求陳“說到做到”。當初開催成立國統會的前總統[[李登輝]]于2月26日時表示,執政者只要不去做、宣布終止即可,根本不必廢統。


[[美國]]政府在1月31日罕见的主动针对陈水扁的言论发表讲话,表示反對任何片面改變現狀的舉動。此發言引起了台灣內獨派的不滿。
[[美國]]政府在1月31日罕见的主动针对陈水扁的言论发表讲话,表示反對任何片面改變現狀的舉動。此發言引起了台灣內獨派的不滿。


根据[[中国时报]]于[[2006年]][[2月20日]]所发布的民意调查,台湾民众有21%支持废除国统会和国统纲领,32%反对废除。[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newslist/newslist-content/0,3546,110502+112006022000021,00.html]
根据[[中国时报]]于2006年2月20日所发布的民意调查,台湾民众有21%支持废除国统会和国统纲领,32%反对废除<ref>{{cite web |url=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newslist/newslist-content/0,3546,110502+112006022000021,00.html |title=存档副本 |accessdate=2006-02-20 |deadurl=yes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60221114231/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newslist/newslist-content/0,3546,110502+112006022000021,00.html |archivedate=2006-02-21 }}</ref>;根據[[自由時報]]所做民調是否贊同廢除國統會與國統綱領,台灣民眾贊成廢除的比率為30.4%,反對者佔27.3%,42.3%的民眾表示「沒意見」<ref>{{cite web |url=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6/new/feb/16/today-fo5.htm |title=存档副本 |accessdate=2008-11-04 |deadurl=yes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80907213057/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6/new/feb/16/today-fo5.htm |archivedate=2008-09-07 }}</ref>。
又根據[[自由時報]]所做民調是否贊同廢除國統會與國統綱領,臺灣民眾贊成廢除的比率為30.4%,反對者佔27.3%,42.3%的民眾表示「沒意見」。[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6/new/feb/16/today-fo5.htm]


==宣布终止==
==宣布终止==
[[2006年]][[2月27日]],陈水扁在主持高层会议最终决定,國家統一委員會「終止運作」(cease to function),不再編列預算,原負責業務人員歸建;國家統一綱領也「終止適用」(cease to apply),並依程序送交行政院查照。由于受到在野党、美国政府等各方面的压力,他改“废除”为“终止”
2006年2月27日,陈水扁在主持國家全會議后,以主席身分裁示作成決議:國家統一委員會「終止運作」,不再編列預算,原負責業務人員歸建;國家統一綱領也「終止適用」<ref>{{cite news|publisher=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全球資訊網|title=有關「國家統一委員會」終止運作及「國家統一綱領」終止適用政策說帖|url=http://www.mac.gov.tw/big5/mlpolicy/cease.htm|date=2006-03-01|deadurl=yes|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81228153532/http://www.mac.gov.tw/big5/mlpolicy/cease.htm|archivedate=2008-12-28|accessdate=2009-03-08}}</ref>,並依程序送交行政院查照。


2006年2月28日,陳水扁以總統身分批示同意國家統一委員會終止運作<ref name="0_1" />。
依據[[中國時報]]在終統后所作的民意調查顯示,陳水扁正式宣布終止國統會和國家統一綱領的做法,二成受訪者支持,五成一反對。五成一的反對民衆中,有二成二表示不太支持,二成九表示堅決反對。四成七的人憂慮兩岸關係惡化,四成六擔心台美關係受損,五成三的人表示此種做法對台灣經濟發展造成負面影響,陳水扁總統的施政滿意度跌至二成四的最低點。[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Moment/newfocus-index/0,3687,9502270381+0+0+085314+0,00.html]


==反應==
''各方反应请参见[[國家統一綱領#各方反应]]''
{{See also|國家統一綱領#各方反应}}


==参见==
==参见==
; 相關法規
*[[国家统一纲领]]
*[[四不没有]]
* [[國家統綱領]]
*[[獨立]]
* [[關係法]]

*[[中国统一]]
; 時事與現狀
* [[中華民國在台灣]]
* [[臺海現狀]]
* [[台灣海峽飛彈危機]]
; 理論與觀點
* [[台湾问题]]
* [[特殊兩國論]]
* [[一邊一國]]
* [[四階段論]]
* [[四不一没有]]
* [[一中各表]]
* [[台灣獨立]]
* [[中国统一]]

; 類似機構
*[[光復大陸設計研究委員會]]
*[[大韓民國|南韓]]的[[統一部]]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北韓]]的[[祖国和平统一委员会]]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

== 参考文献 ==
{{Reflist|30em}}


{{-}}
[[Category:中國統一]]
{{國家統一委員會成員}}
[[Category:中華民國政府機構]]
[[Category:峽兩關係]]
{{峡两主题}}


[[Category:中華民國總統府歷史|D]]
[[da:Det Nationale Genforeningsråd]]
[[Category:促進中國統一組織]]
[[de:Nationaler Wiedervereinigungsrat]]
[[Category:台灣海峽兩岸關係組織]]
[[en:National Unification Council]]
[[Category:中華民國政府已撤銷部門機構]]
[[ja:国家統一委員会]]
[[Category:委員會 (中華民國中央政府)|廢]]
[[ko:국가통일위원회]]
[[Category:李登輝政府]]
[[Category:1990年台灣建立]]
[[Category:1990年建立政府機構]]
[[Category:2006年裁撤政府機構]]
[[Category:臺灣海峽兩岸政治關係 (1949年至今)]]

2024年8月26日 (一) 21:53的最新版本

國家統一委員會
National Unification Council(英語)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政府機構
總統府府徽
基本信息
所屬部門總統府
員額33人
年度預算額新臺幣1,000元(2005年度)
授權法源國家統一綱領
主要官員
主任委員
總統兼任)
李登輝(首任)
陳水扁(末任)
副主任委員
副總統行政院院長兼任)
李元簇郝柏村(首任)
組織編制
任務編組1990年10月7日
成立沿革
前身機關光復大陸設計研究委員會
解散日期2006年2月28日
後繼機關大陸委員會
備註2006年2月28日,總統批示同意國家統一委員會終止運作

國家統一委員會,簡稱國統會,為中華民國的特殊政府機構,於1990年10月7日由時任中華民國總統李登輝宣佈成立。其法源依據是《國家統一委員會設置要點》,非法定機關,為隸屬中華民國總統府的任務編組單位,設置的目的在主導臺灣海峽兩岸關係的發展,依據「民主、自由、均富」,力促中國統一,並於1991年2月23日第三次會議上通過了國家統一綱領。國統會成立後共舉行十四次會議,最後一次集會是在1999年4月8日,相對於因應美國總統柯林頓訪問中華人民共和國提出「新三不」[1]的前次集會仍大致維持原有論述,到了此次集會則並未以追求「國家統一」為結論,而是強調朝「縮小雙方發展差距,促成兩岸融合」的說法,尤其強調「促進雙方關係正常化」。2000年政黨輪替之後上任的陳水扁總統就從未再召開過國統會議,其後國統會的年度預算被立法院削減至僅編列象徵性的新台幣1,000元,最終在2006年2月28日正式「終止運作」[2]

歷史

[编辑]

1991年2月23日,國家統一委員會第三次會議通《國家統一綱領[3],訂出近、中、遠程三階段:

  1. 近程」,為交流互惠階段,在交流中不危及對方安全安定,在互惠中不否定對方為政治實體,中國大陸應推動經濟改革、台澎金馬應加強憲政改革。
  2. 中程」,為互信合作階段,兩岸應建立對等官方溝通管道;開放三通;推動兩岸高層人士互訪。
  3. 遠程」,為協商統一階段,成立兩岸統一協商機構,依據兩岸人民意願,以政治民主、經濟自由、社會公平、軍隊國家化為原則,共商統一大業,研訂憲政體制,建立民主、自由、均富的中國。

1992年8月1日,國家統一委員會第八次會議通過關於「一個中國」的涵義,明確表達一個中國,兩個政治實體[4]

  • 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之原則,但雙方所賦予之涵義有所不同……臺灣固為中國之一部分,但大陸亦為中國之一部分。
  • 中國處於暫時分裂之狀態,由兩個政治實體,分治海峽兩岸。
  • 已訂定「國家統一綱領」,盼大陸當局為建立自由民主均富的一個中國而貢獻智慧與力量。

1995年1月,時任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江澤民在北京發表對台八點看法「江八點」。同年四月,李登輝在國統會發表「李六條」回應。

1996年台灣舉行首次總統大選,中國大陸在台灣附近海域進行軍事演習、導彈試射。同年面對台商可能西進,李登輝在國統會宣示大陸政策,應根留台灣、戒急用忍、行穩致遠,逐步實現國家和平統一終極目標。

李登輝1999年首度提出兩岸至少是「特殊國與國關係」,把兩個不同政治實體,修正為兩個國家,這是由國家安全會議所屬的「強化中華民國主權國家地位」小組所研議,並未經過國統會討論或同意。國統會功能逐漸弱化。2000年政黨輪替後,未再聘任委員,亦未再舉行委員會議,國統會幾乎停止運作。2003年至2005年,僅獲立法院象徵性編列1000元作為其年度預算[5]

廢除爭議

[编辑]

2000年陳水扁總統在就職演說中曾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無意武力犯台”为前提,提及“沒有廢除國統綱領與國統會的問題”的原則(“四不一沒有”原則之一)。

泛绿認為中國大陆並無和平解決兩岸問題誠意,如中国大陆對台飛彈部署不斷增加,多達一千多枚,又通過《反分裂國家法》以法律條文规定不排除采取“非和平方式”,始終堅持保留“不放棄武力犯台”,所以在2006年世界台灣人大會姚嘉文曾提出了廢除國統會的目標。2006年1月29日(農曆大年初一)中午,陳水扁提出了“目前是認真思考廢除國統會及國統綱領的適當時機”这一观点。

就此民主進步黨籍的立法委員柯建銘表示,1月立法院在審查總預算時,就已通過由在野黨提出的“政府非法制化任務小組應停止運作”,因此包括人權小組及國統會都該廢除。针对柯建銘的言论,中國國民黨籍的立法院院長王金平则强调说,當初國統會與國統綱領是行政院院會通過後頒布實施的,這與立法院上會期審查總統府預算時通過決議,要求總統府內非編制組織包括人權委員會、科技諮詢委員會停止運作的情形不同,因為這些組織都是沒有法源依據的。

陈水扁的言论引發泛藍人士的猛烈抨击,被认为是违反了“四不一没有”的承诺。时任国民党主席的馬英九认为陈水扁在2000年和2004年總統大選就職時,對人民都有承諾,他已表達這項作為可能產生的後果,目前暫時還在靜觀其變。而另一方面台聯黨主席蘇進強則對陳水扁的观点表示肯定,认为是“做對的事,走對的路”,並要求陳“說到做到”。當初開催成立國統會的前總統李登輝于2月26日時表示,執政者只要不去做、宣布終止即可,根本不必廢統。

美國政府在1月31日罕见的主动针对陈水扁的言论发表讲话,表示反對任何片面改變現狀的舉動。此發言引起了台灣內部獨派的不滿。

根据中国时报于2006年2月20日所发布的民意调查,台湾民众有21%支持废除国统会和国统纲领,32%反对废除[6];根據自由時報所做民調是否贊同廢除國統會與國統綱領,台灣民眾贊成廢除的比率為30.4%,反對者佔27.3%,42.3%的民眾表示「沒意見」[7]

宣布终止

[编辑]

2006年2月27日,陈水扁在主持國家安全會議后,以主席身分裁示作成決議:國家統一委員會「終止運作」,不再編列預算,原負責業務人員歸建;國家統一綱領也「終止適用」[8],並依程序送交行政院查照。

2006年2月28日,陳水扁以總統身分批示同意國家統一委員會終止運作[2]

反應

[编辑]

参见

[编辑]
相關法規
時事與現狀
理論與觀點
類似機構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998年6月30日,柯林頓訪問中國時在非正式的場合口頭提出:不支持「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不支持台灣獨立、認為台灣不應加入任何必須以國家名義才能加入的國際組織
  2. ^ 2.0 2.1 國家統一委員會設置要點.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全球資訊網. 2006-02-28 [2009-03-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11-11). 
  3. ^ 國家統一網領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大陸委員會
  4. ^ 關於「一個中國」的涵義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大陸委員會
  5. ^ 行政院蘇院長終止「國統會」運作、《國統綱領》適用相關決策專案報告. 大陸委員會. 2006-03-06 [2022-10-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25). 
  6. ^ 存档副本. [2006-0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2-21). 
  7. ^ 存档副本. [2008-11-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9-07). 
  8. ^ 有關「國家統一委員會」終止運作及「國家統一綱領」終止適用政策說帖.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全球資訊網. 2006-03-01 [2009-03-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