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修订间差异
加入宗教自由程度 |
无编辑摘要 |
||
第1行: | 第1行: | ||
{{Redirect|ROC|[[中華民國政府遷台]]前的歷史|中華民國大陸時期|其他用法|中華民國 (消歧義){{和}}ROC (消歧義)}} |
|||
{{pp-semi-indef|small=yes}} |
|||
{{NoteTA |
{{NoteTA |
||
| G1 = |
| G1 = Country |
||
| G2 = |
| G2 = 地名 |
||
| G3 = |
| G3 = 軍事 |
||
| 1 = zh-hans:台; zh-hant:臺; |
|||
| G4 = Transport |
|||
| 2 = zh-cn:核武器; zh-tw:核子武器; |
|||
| G5 = Korea |
|||
}} |
}} |
||
{{Coord|23|30|N|121|00|E|type:country_scale:9000000_region:TW|display=title|notes={{sfnm|中央情報局|2023年}}}} |
|||
{{About|1912年建立的東亞國家|該國在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遷台|中央政府遷臺]]後的主要領土|臺灣|該國自1912年建立至1949年中央政府遷臺前的情況|中華民國大陸時期|「中華民國」一詞的其他用法|中華民國 (消歧義)}} |
|||
{{Redirect|ROC}} |
|||
{{Not|中華民國(臺灣)|中華民國台灣}} |
|||
{{pp-vandalism|small=yes}} |
|||
{{third-party|time=2020-12-21}} |
|||
{{Coord|23|30|N|121|00|E|type:country_scale:9000000_region:TW|display=title|notes=<ref>[[中央情報局]]. [https://www.cia.gov/library/publications/the-world-factbook/fields/2011.html GEOGRAPHIC COORDINATES] {{Wayback|url=https://www.cia.gov/library/publications/the-world-factbook/fields/2011.html |date=20181014234505 }}. 《[[世界概況]]》. [2014-02-23]{{en}}.</ref>}} |
|||
{{Infobox country |
{{Infobox country |
||
| conventional_long_name = 中華民國 |
| conventional_long_name = 中華民國 |
||
| common_name = 中華民國 |
|||
| image_flag = Flag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svg |
| image_flag = Flag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svg |
||
| alt_flag = 中華民國國旗定為紅地,左上角為青天白日圖案。 |
|||
| image_coat = Republic of China National Emblem.svg |
|||
| |
| image_coat = National Emblem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svg |
||
| alt_coat = 中華民國國徽為青天白日。 |
|||
| map_caption = 中華民國目前統治區域(紅色)包含[[臺灣本島]]及[[中華民國島嶼列表|附屬島嶼]]、[[澎湖群島]]、部份[[福建省 (中華民國)|福建]]島嶼與部分[[南海诸岛]] |
|||
| national_motto = |
|||
| image_map2 = Republic of China (orthographic projection).svg <!-- 以淺綠色標示爭議領土的做法是地圖系列的普遍共識 --> |
|||
| national_anthem = 《[[中華民國國歌]]》<ref name="國旗、國歌、國花">{{Cite web|url=https://www.ey.gov.tw/state/62879155A536D543/2e90c3de-b5ee-465c-8ea6-5577b2d2a32b|title=國旗、國歌、國花|author=[[中華民國內政部]]、[[國史館]]|date=2022-02-07|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1-10-10|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11010120646/https://www.ey.gov.tw/state/62879155A536D543/2e90c3de-b5ee-465c-8ea6-5577b2d2a32b|dead-url=no}}</ref><ref name="國歌">{{Cite web|url=https://www.president.gov.tw/Page/97|title=國歌|author=|date=|publisher=[[中華民國總統府]]|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19-07-18|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90718042205/https://www.president.gov.tw/Page/97|dead-url=no}}</ref><span style="text-align:center">[[File:National anthem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Taiwan) 中華民國國歌(演奏版).ogg]]</span> |
|||
| map_caption2 = {{legend2|#007F00|深綠}}:中華民國政府[[治理|實際統治]]區域<br>{{legend2|#49c746|淺綠}}:1953年[[控蘇案]]後曾聲稱的法理領土{{NoteTag|name=疆域|因中華民國的疆域曾有多次變化<ref>[https://news.ltn.com.tw/news/politics/breakingnews/1463365 洪秀柱:讓大陸羨慕學習台灣的民主法治] {{Wayback|url=https://news.ltn.com.tw/news/politics/breakingnews/1463365 |date=20210203080047 }},記者曾韋禎/台北報導,自由時報,2015-10-02,"國民黨總統參選人洪秀柱強調,中華民國憲法的內容,就是主權及於大陸地區"</ref><ref>[https://www.taiwannews.com.tw/ch/news/223499 扁憲法領土範圍 陳總統籲思考是否予以處理] {{Wayback|url=https://www.taiwannews.com.tw/ch/news/223499 |date=20210203080019 }},記者黃瑞弘台北二十四日電,中央社,2006-09-24,"陳總統指出,如果嚴格依憲法相關規定,台灣到底承不承認「蒙古人民共和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這兩個聯合國會員國都是主權獨立國家,是與台灣完全互不隸屬的另外兩個不同國家……當憲法規定與現實狀況完全脫節或背離時,基於對憲法正當性與合理性要求,對轉型正義的期待與堅持,「是不是也應該認真思考,予以必要的處理」?"</ref>,各界對中华民国宪法中的「固有疆域」之意義未有定論<ref>{{cite web |title=我國「固有之疆域」的範圍究竟為何 |url=https://tw.appledaily.com/forum/20181107/TS24DYL7L7TPB2JPUJFXVEGCUI/ |website=蘋果新聞網}}</ref><ref>{{cite web |title=釋字第328號解釋 |url=https://cons.judicial.gov.tw/jcc/zh-tw/jep03/show?expno=328 |website=中華民國司法院}}</ref>,相關爭議詳見本條目之[[中華民國#法理疆域|法理疆域]]章節。}}<ref>[https://news.ltn.com.tw/news/focus/paper/199771 馬:92共識可反對但不能否定] {{Wayback|url=https://news.ltn.com.tw/news/focus/paper/199771 |date=20210203075957 }},記者田世昊、王寓中、陳杉榮、鄒景雯/專訪,自由時報,2008-03-29,"中華民國的有效統治區域是台澎金馬,但根據憲法固有疆域還包括大陸地區"</ref><ref name="MAC">行政院大陸委員會:[http://www.mac.gov.tw/public/Attachment/252122204856.pdf 有關外蒙古是否為中華民國領土問題說明新聞參考資料] {{Wayback|url=http://www.mac.gov.tw/public/Attachment/252122204856.pdf |date=20131004225758 }}</ref><ref>{{cite web |title=蒙古不是中華民國固有之疆域 |url=https://features.ltn.com.tw/spring/article/2017/breakingnews/2228191 |website=自由時報 |accessdate=2021-02-06 |archive-date=2021-02-03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10203153813/https://features.ltn.com.tw/spring/article/2017/breakingnews/2228191 |dead-url=no }}</ref>,但现今未實際管轄區域 |
|||
| |
| flag_anthem = 《[[中華民國國旗歌]]》{{NoteTag|平時升降[[中華民國國旗|國旗]]、[[奧運會]]升[[梅花旗]]等場合時演奏}}<br /><span style="text-align:center">[[File:中華民國國旗歌 (演奏版).ogg]]<br /></span> |
||
| |
| other_symbol = '''國璽:'''[[中華民國國璽|中華民國之璽]]<br />[[File:中華民國之璽.svg|85px]] |
||
| image_map = [[File:Free Area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orthographic projection).svg|250px|中華民國政府目前實際控制區域,即中華民國自由地區(深綠色)。]] |
|||
| capital_type = [[中華民國首都|首都]] |
|||
| map_caption = {{legend2|#416639|[[中華民國政府]]實際統治[[中華民國疆域|區域]]<ref name = "土地">{{Cite web|url=https://www.ey.gov.tw/state/4447F4A951A1EC45/094b1d53-de8d-4393-bde6-ab092969cce4|title=土地|author=中華民國內政部|date=2022-12-14|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2-03-04|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20304005302/https://www.ey.gov.tw/state/4447F4A951A1EC45/094b1d53-de8d-4393-bde6-ab092969cce4|dead-url=no}}</ref>{{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36頁至第43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2loc=第8頁至第13頁}}}}{{noteTag|[[中華民國自由地區]]包括[[臺灣]]及其附屬島嶼、[[澎湖群島]]、[[金門縣|金門群島]]、[[馬祖列島]]、[[烏坵鄉|烏坵列嶼]]、[[東沙群島]]、[[南沙群島]]之[[太平島]]與[[中洲礁]]等地。}} |
|||
| capital = [[臺北市]](中央政府所在地)<ref name="中央通訊社">[[中央通訊社]]. [http://www.taipeitimes.com/News/taiwan/archives/2013/12/05/2003578356 Interior minister reaffirms Taipei is ROC’s capital] {{Wayback|url=http://www.taipeitimes.com/News/taiwan/archives/2013/12/05/2003578356 |date=20190414020309 }}. 《[[臺北時報]]》. 2013年12月5日 [2014年2月23日]{{en}}.</ref><ref name="Taiwan Yearbook 2004">{{Cite book |title=Taiwan Yearbook 2004 |date=2004年10月 |publisher=[[行政院新聞局]] |location=臺灣 |language=en |ISBN=978-9570182194}}</ref><br>{{small|{{coord|25|02|N|121|38|E|display=inline}}}} |
|||
| alt_map = 中華民國(臺灣) |
|||
| largest_city = [[新北市]]<ref name="面積與人口" /><br />{{small|{{coord|25|01|N|121|28|E|display=inline}}}} |
|||
| capital = [[臺北市]](實際上){{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10至11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2loc=第4頁|中央情報局|2023年|John C. Copper|2023年}} |
|||
| languages_type = [[官方語言]] |
|||
| coordinates = {{Coord|25|02|N|121|38|E|display=inline}} |
|||
| languages = 無法律明定,但[[中華民國國語|國語]]扮演著實際[[官方語言]]角色<ref>{{cite web |title=推動雙語國家政策問題研析|url=https://www.ly.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6590&pid=173510 |website=www.ly.gov.tw |access-date=2021年6月2日|language=zh}}</ref> |
|||
| |
| largest_settlement = [[新北市]] |
||
| official_languages = [[中華民國國語|國語]]([[現代標準漢語]]){{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10至11頁|中央情報局|2023年|John C. Copper|2023年}} |
|||
| languages2 = [[中華民國國語|國語]]<br>[[臺灣南島語言|臺灣原住民語]]<br/>[[臺灣話|台語]]<br/>[[臺灣客家語|客家語]]<br>[[烏坵話]]<br>[[馬祖話]]<br/>[[台灣手語]]<ref>根據{{s|國家語言發展法|《國家語言發展法》}}第三條規定。</ref> |
|||
| official_script = [[臺灣漢字|正體字]]{{noteTag|即[[繁体字|繁體中文]],字體上以[[國字標準字體]]爲官方規範。}}{{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10至11頁}} |
|||
| official_script = [[繁體字|正體中文]]<ref>{{cite web |title=行政院第3251次院會決議 |url=https://www.ey.gov.tw/Page/4EC2394BE4EE9DD0/51cc88a4-2066-44da-964d-18e10468f578|website=www.ey.gov.tw |access-date=2021年6月2日 |language=zh}}</ref> <br><br> [[文言文]] (用於正式或禮儀場合、宗教祭文或文化儀式疏文、官方文件、法律和法院裁決) <ref>{{cite web |title=法律統一用語表-常見公文用語說明|url=http://oga.ncu.edu.tw/ncuoga/dispatch/doc/%E5%B8%B8%E8%A6%8B%E5%85%AC%E6%96%87%E7%94%A8%E8%AA%9E%E8%AA%AA%E6%98%8E1050106.pdf |access-date=2021年6月2日 |language=zh}}</ref>. |
|||
| national_languages = |
|||
| ethnic_groups = [[漢族]](97%){{NoteTag|戰後移民、閩籍比例採取1990年普查數據,原按269萬人計算得13%有誤,因未計入連江縣人口(非閩南、非臺籍)、金門縣人口(閩南、非臺籍),且未減去當年外國人口、原住民人口(取2000年39萬),故應為274萬比1986萬,得13.8%。將1991後遷入漢族合併計算,得13.5%。[[臺灣外省人]]是指在1945年以後,因為[[第二次國共內戰]]的爆發而陸陸續續撤往臺閩地區居住的民眾、以及其於臺灣所產下的後代,並不包括1990年後搬至臺閩地區居住的大陸及港澳人民。1991年後遷入,採取內政部民國80年至107年12月之陸港澳及無國籍者,如泰緬孤軍之後,遷入數得2.24%,此數不包括原外國籍之漢族,其數目應不甚多。}}<ref>{{Cite web |title=The Republic of China Yearbook 2009 / CHAPTER 2: People and Language |url=http://www.gio.gov.tw/taiwan-website/5-gp/yearbook/ch02.html |accessdate=2014-03-02 |date=2009 |publisher=[[行政院新聞局]] |language=en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00803010351/http://www.gio.gov.tw/taiwan-website/5-gp/yearbook/ch02.html |archivedate=2010-08-03 |dead-url=yes }}</ref><ref>{{Cite web |title=人口統計資料 |url=https://www.ris.gov.tw/app/portal/346 |accessdate=2020-02-12 |date=2018-05-01 |work=[[內政部戶政司]] |language=zh-tw |archive-date=2011-07-26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10726101836/https://www.ris.gov.tw/app/portal/346 |dead-url=no }}</ref><ref>{{Cite web |title=大陸地區人民進入台灣地區統計資料 |url=https://www.immigration.gov.tw/5382/5385/7344/7350/8883/?alias=settledown |accessdate=2020-02-12 |date=2020-01-17 |publisher=[[內政部移民署]] |language=zh-tw |archive-date=2020-02-19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00219142353/https://www.immigration.gov.tw/5382/5385/7344/7350/8883/?alias=settledown |dead-url=no }}</ref><br />{{nowrap| ∟ [[閩南裔臺灣人|臺籍閩南]](70-72%)}}<br />{{nowrap| ∟ [[客家裔臺灣人|臺籍客家]](12-14%)}}<br />{{nowrap|{{raise|0.1em| ∟ [[臺灣外省人|戰後移民]]、[[福建省 (中華民國)|閩籍]](13.5%)}}}}<br />{{nowrap| ∟[[臺灣新住民|1991年後遷入]](2.2%)}}<br />[[臺灣原住民族]](2.4%){{NoteTag|107年12月內政部數。}}<br />其他民族(<1%){{NoteTag|並非所有戰後遷往臺灣地區的民眾都屬於漢族,例如前往臺灣的[[白先勇]]屬於回族、[[席慕蓉]]屬於蒙古族、[[溥心畬]]屬於滿族。}}<br />[[臺灣新住民|外國籍遷入]](>0.4%){{NoteTag|採取內政部民國92(2003)年7月至107(2018)年12月之外籍遷入數得0.44%。民國92(2003)年以前未找到數據。}} |
|||
| regional_languages = |
|||
|legislature = [[立法院]] |
|||
| languages_type = [[國家語言]]<ref>{{cite web |author1=法務部全國法規資料庫工作小組 |title=國家語言發展法 |url=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170143 |website=全國法規資料庫 |accessdate=2024-06-14 |archive-date=2020-11-11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01111221059/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170143 |dead-url=no }}</ref> |
|||
| religion = [[民間信仰]]、[[佛教]]、[[道教]]及[[基督教|基督宗教]]{{NoteTag|此處的「主要宗教」是指信仰人數佔中華民國自由地區國民([[臺灣人口]])5%以上者。}} |
|||
| languages = {{unbulleted list|[[中華民國國語]]|[[閩南語]]{{noteTag|包括[[台灣話|臺灣-{台}-語]]、[[金門話|金門閩南語]]等變體。}}|[[臺灣客家語|臺灣客語]]|[[臺灣南島語|臺灣原住民族語言]]|[[馬祖閩東語]]{{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10至11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2loc=第4頁|John C. Copper|2023年}}}}<div style="text-align: end;"><small>[[臺灣語言列表|國家語言列表...]]</small></div> |
|||
| government_type = [[單一制]]、[[共和立憲制]]、[[半總統制]]、[[五權分立]] |
|||
| ethnic_groups = {{unbulleted list|96.4% [[臺灣漢人|漢族]]{{noteTag|包括[[閩南裔臺灣人]]及[[客家裔臺灣人]]等[[汉族民系|民系]],此外[[台灣外省人]]也以漢族爲主。}}|2.5% [[臺灣原住民族]](共16族)|1.1% [[臺灣新住民|新住民]]{{noteTag|其中亦包含部分華人。}}}} |
|||
| ethnic_groups_year = 2022 |
|||
| ethnic_groups_ref = {{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10至11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2loc=第4頁|中央情報局|2023年}} |
|||
| religion = [[臺灣佛教|佛教]]、[[臺灣道教|道教]]、[[台灣基督教新教|基督新教]]、[[一貫道]]、[[台灣天主教|天主教]]、[[台灣伊斯蘭教|伊斯蘭教]]及其他[[臺灣民間信仰|傳統民俗宗教]]等 |
|||
| religion_year = 2022 |
|||
| religion_ref = |
|||
| government_type = [[半總統制]]、[[多黨制]]{{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10至11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2loc=第4頁|中央情報局|2023年}} |
|||
| leader_title1 = [[中華民國總統|總統]] |
| leader_title1 = [[中華民國總統|總統]] |
||
| leader_name1 = [[ |
| leader_name1 = [[賴清德]] |
||
| leader_title2 = [[中華民國副總統|副總統]] |
| leader_title2 = [[中華民國副總統|副總統]] |
||
| leader_name2 = [[ |
| leader_name2 = [[蕭美琴]] |
||
| leader_title3 = [[行政院院長]] |
| leader_title3 = [[行政院院長]] |
||
| leader_name3 = [[ |
| leader_name3 = [[卓榮泰]] |
||
| leader_title4 = [[立法院院長]] |
| leader_title4 = [[立法院院長]] |
||
| leader_name4 = [[ |
| leader_name4 = [[韓國瑜]] |
||
| leader_title5 = [[司法院院長]] |
| leader_title5 = [[司法院院長]] |
||
| leader_name5 = [[ |
| leader_name5 = [[謝銘洋]](代理) |
||
| leader_title6 = [[考試院院長]] |
| leader_title6 = [[考試院院長]] |
||
| leader_name6 = [[ |
| leader_name6 = [[周弘憲]] |
||
| leader_title7 = [[監察院院長]] |
| leader_title7 = [[監察院院長]] |
||
| leader_name7 = [[陳菊]] |
| leader_name7 = [[陳菊]] |
||
| legislature = [[立法院]]{{sfnm|John C. Copper|2023年}} |
|||
| area_km2 = 36197 |
|||
| military_personnel = 約18萬人 |
|||
| area_label = 有效管轄土地 |
|||
| military_personnel_year = 2023 |
|||
| area_label2 = 法理疆域{{NoteTag|name=疆域}} |
|||
| military_personnel_ref = {{sfnm|中央情報局|2023年}} |
|||
| area_data2 = 11,418,174平方公里 |
|||
| established_event1 = [[辛亥革命]]爆發 |
|||
| area_rank = 第137名 |
|||
| established_date1 = 1911年10月10日 |
|||
| area_footnote = <ref>{{cite news |title=土地 |url=https://www.ey.gov.tw/state/4447F4A951A1EC45/094b1d53-de8d-4393-bde6-ab092969cce4 |accessdate=2018-03-17|publisher=行政院}}</ref><ref name="面積與人口">{{Cite web |title=土地面積、村里鄰、戶數暨現住人口 |url=http://sowf.moi.gov.tw/stat/month/m1-01.xls |accessdate=2017-10-31 |format=XLS |publisher=內政部戶政司 |language=zh-tw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20219054402/http://sowf.moi.gov.tw/stat/month/m1-01.xls |archivedate=2012-02-19 |dead-url=yes }}</ref> |
|||
| established_event2 = [[中華民國臨時政府 (1912年—1913年)|臨時政府]]成立 |
|||
| percent_water=10.34 |
|||
| established_date2 = 1912年1月1日 |
|||
| population_estimate = 23,568,378人<ref name="auto">{{Cite web |title=最新消息 |url=https://www.ris.gov.tw/info-liferay/app/channel/newsDetail/1581293675975?p=1 |date=2020-02-10 |last=內政部戶政司 |dead-url=no |website=www.ris.gov.tw |access-date=2020-02-12 |archive-date=2020-02-21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00221042903/https://www.ris.gov.tw/info-liferay/app/channel/newsDetail/1581293675975?p=1 }}</ref> |
|||
| established_event3 = [[北洋政府]]成立 |
|||
| population_estimate_year = 2020年9月 |
|||
| established_date3 = 1913年10月10日 |
|||
| population_estimate_rank = 第56名 |
|||
| established_event4 = [[东北易帜]] |
|||
| population_label2 = 男性人口 |
|||
| established_date4 = 1928年12月29日 |
|||
| population_data2 = 11,679,669 |
|||
| established_event5 = [[臺灣光復|政府接管臺灣]] |
|||
| population_label3 = 女性人口 |
|||
| established_date5 = 1945年10月25日 |
|||
| population_data3 = 11,888,709 |
|||
| established_event6 = [[行憲|中華民國憲法施行]] |
|||
| population_density_km2 = 651.1 |
|||
| established_date6 = 1947年12月25日 |
|||
| population_density_rank = 第10名 |
|||
| established_event7 = [[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頒佈 |
|||
| pop_den_footnote = <ref name="面積與人口" /> |
|||
| established_date7 = 1948年5月10日 |
|||
| GDP_PPP_year = 2021 |
|||
| established_event8 = [[中華民國政府遷台|政府遷往臺灣]] |
|||
| GDP_PPP = 14,036.63億[[美元]]<ref name="國際貨幣基金組織">{{Cite web |title=Report for Selected Countries and Subjects |url=https://www.imf.org/en/Publications/WEO/weo-database/2021/April/weo-report?c=528,&s=NGDPD,PPPGDP,NGDPDPC,PPPPC,&sy=2019&ey=2026&ssm=0&scsm=1&scc=0&ssd=1&ssc=0&sic=0&sort=country&ds=.&br=1 |accessdate=2021-04-16 |date=2021-04 |work=[[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 |dead-url=no }}</ref> |
|||
| established_date8 = 1949年12月7日 |
|||
| GDP_PPP_rank = 第19名 |
|||
| established_event9 = [[聯合國大會第2758號決議|退出聯合國]] |
|||
| GDP_PPP_per_capita = 59,397美元<ref name="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 |
|||
| established_date9 = 1971年10月25日 |
|||
| GDP_PPP_per_capita_rank = 第13名 |
|||
| established_event10 = [[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首次修憲]] |
|||
| GDP_nominal_year = 2021 |
|||
| established_date10 = 1991年5月1日 |
|||
| GDP_nominal = 7,591.04億美元<ref name="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 |
|||
| established_event11 = [[1996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首次總統直選]] |
|||
| GDP_nominal_rank = 第21名 |
|||
| established_date11 = 1996年3月23日 |
|||
| GDP_nominal_per_capita = 32,122美元<ref name="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 |
|||
| established_event12 = [[2000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首次政黨輪替]] |
|||
| GDP_nominal_per_capita_rank = 第28名 |
|||
| established_date12 = 2000年5月20日 |
|||
| sovereignty_type = [[中華民國歷史|重大事件]] |
|||
| area_rank = 136 |
|||
| established_event1 = [[武昌起义]] |
|||
| area_km2 = 36,197.067 |
|||
| established_date1=1911年10月10日 |
|||
| area_footnote = <ref name="土地"/> |
|||
| established_event2=[[中華民國臨時政府 (1912年-1913年)|正式成立]] |
|||
| percent_water = |
|||
| established_date2=1912年1月1日 |
|||
| population_estimate = 2337萬5314人<ref name="人口"/> |
|||
| established_event3=[[國民革命軍北伐|北伐時期]] |
|||
| population_estimate_rank = 56 |
|||
| established_date3=1926年7月9日 |
|||
| population_estimate_year = 2021 |
|||
| established_event4=[[國民政府|訓政時期]] |
|||
| population_density_km2 = 646人 |
|||
| established_date4=1929年1月1日 |
|||
| population_density_rank = |
|||
| established_event5=[[中国抗日战争|全面抗战]] |
|||
| pop_den_footnote = <ref name="人口"/> |
|||
| established_date5=1937年7月7日 |
|||
| GDP_PPP = 1.611996兆[[國際元]]<ref name="World Economic Outlook database">{{Cite web|url=https://www.imf.org/en/Publications/WEO/weo-database/2023/October/weo-report?c=528,&s=NGDPD,PPPGDP,NGDPDPC,PPPPC,LUR,LP,&sy=2021&ey=2022&ssm=0&scsm=1&scc=0&ssd=1&ssc=0&sic=0&sort=country&ds=.&br=1|title=World Economic Outlook database|author=|date=October 2023|publisher=[[國際貨幣基金組織]]|language=en|accessdate=2024-01-13|archive-date=2024-01-13|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40113155336/https://www.imf.org/en/Publications/WEO/weo-database/2023/October/weo-report?c=528,&s=NGDPD,PPPGDP,NGDPDPC,PPPPC,LUR,LP,&sy=2021&ey=2022&ssm=0&scsm=1&scc=0&ssd=1&ssc=0&sic=0&sort=country&ds=.&br=1|dead-url=no}}</ref> |
|||
| established_event6=[[臺灣光復]] |
|||
| GDP_PPP_rank = |
|||
| established_date6=1945年10月25日 |
|||
| GDP_PPP_year = 2022 |
|||
| established_event7=[[動員戡亂]] |
|||
| GDP_PPP_per_capita = 69,289.528[[國際元]]<ref name="World Economic Outlook database"/> |
|||
| established_date7=1947年7月4日 |
|||
| GDP_PPP_per_capita_rank = |
|||
| established_event8=[[行憲|頒布憲法]] |
|||
| GDP_nominal = 7604.60億美元<ref name="World Economic Outlook database"/> |
|||
| established_date8=1947年12月25日 |
|||
| GDP_nominal_rank = |
|||
| established_event9=[[中華民國政府遷台|政府遷臺]] |
|||
| GDP_nominal_year = 2022 |
|||
| established_date9 = 1949年12月7日 |
|||
| GDP_nominal_per_capita = 32,687.371美元<ref name="World Economic Outlook database"/> |
|||
| established_event10 = [[聯合國大會第2758號決議|退出聯合國]] |
|||
| GDP_nominal_per_capita_rank = |
|||
| established_date10 = 1971年10月25日 |
|||
| Gini = 34.1 |
|||
| established_event11 = [[中華民國與美國關係|中美斷交]] |
|||
| Gini_change = increase |
|||
| established_date11 = 1979年1月1日 |
|||
| established_event12 = [[美丽岛事件]] |
|||
| established_date12 = 1979年12月10日 |
|||
| established_event13 = [[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首次憲法增修]] |
|||
| established_date13 = 1991年5月1日 |
|||
| established_event14 = [[1996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首次總統直選]] |
|||
| established_date14 = 1996年3月23日 |
|||
| established_event15 = [[2000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首次政黨輪替]] |
|||
| established_date15 = 2000年5月20日 |
|||
| Gini_year = 2018 |
|||
| Gini_change = increase<!--increase/decrease/steady--> |
|||
| Gini = 33.8 <!--此數值除以100方爲實際顯示值,見 infobox country 模板説明--> |
|||
| Gini_ref = <ref>{{Cite web |title=行政院主計處 |url=https://www.stat.gov.tw |accessdate=2020-02-12 |author=行政院主計總處 |date=2019-08-16 |dead-url=no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81119221626/http://www1.stat.gov.tw/ |archive-date=2008-11-19 }}</ref> |
|||
| Gini_rank = |
| Gini_rank = |
||
| Gini_year = 2021 |
|||
| HDI_year = 2020年 <!-- 请使用HDI所引用的数据年份,而不是报告出版年份 --> |
|||
| Gini_ref = <ref>{{Cite web|url=https://www.ndc.gov.tw/Content_List.aspx?n=D9371D794CB769DC|title=5.主要國家所得分配概況|author=|date=|publisher=[[中華民國國家發展委員會]]|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2-12|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212091754/https://www.ndc.gov.tw/Content_List.aspx?n=D9371D794CB769DC|dead-url=no}}</ref> |
|||
| HDI_change = increase <!--increase/decrease/steady--> |
|||
| |
| HDI_year = 2021 |
||
| HDI = 0.926 |
|||
| HDI_ref = <ref group="註">[[聯合國]]並沒有為非會員國的中華民國計算其[[人類發展指數]],因此本數據實際上是中華民國行政院主計處自行計算出2018年的人類發展指數為0.911,並和其他國家排名後位於第21名。</ref><ref name="人類發展指數">[[行政院主計總處]]. [https://www.stat.gov.tw/public/Data/02416246DBUFBVDH.pdf 人類發展指數(HDI)][[行政院]]. 2020年2月12日(更新日期)( {{Wayback|url=https://www.stat.gov.tw/public/Data/02416246DBUFBVDH.pdf |date=20200219095740 }}){{zh-tw}}.</ref> |
|||
| |
| HDI_change = increase |
||
| HDI_rank = 19 |
|||
| currency = [[新臺幣]] |
|||
| HDI_ref = <ref>{{Cite web|url=https://www.cna.com.tw/news/afe/202210160208.aspx|title=2021年人類發展指數 台灣排名全球19超越日韓|author=潘姿羽|date=2022-10-16|publisher=[[中央通訊社]]|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2-12|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212085041/https://www.cna.com.tw/news/afe/202210160208.aspx|dead-url=no}}</ref> |
|||
| currency = [[新臺幣]]<ref name="旅遊實用資訊">{{Cite web|url=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27035|title=旅遊實用資訊|author=|date=2023-03-22|publisher=[[交通部觀光局]]|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3-27|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327205932/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27035|dead-url=no}}</ref>{{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10至11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2loc=第4頁、第96頁|John C. Copper|2023年}} |
|||
| currency_code = TWD |
| currency_code = TWD |
||
| time_zone = [[國家標準時間]] |
| time_zone = [[國家標準時間]]{{sfnm|中央情報局|2023年}} |
||
| utc_offset = +8{{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10至11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2loc=第96頁|中央情報局|2023年}} |
|||
| utc_offset = +8 |
|||
| calendar_type = [[公历|西曆]]、[[農曆]] |
|||
| calendar_type = [[公曆]]([[民國紀年]]、[[公元|公元紀年]])、[[農曆]]<ref group="註">中華民國法定曆法使用[[公曆]],多稱「國曆」,而官方使用[[民國紀年]]與公元紀年混用的方式。農曆則是在以漢人為主的民間社會使用。</ref> |
|||
| date_format= |
| date_format = yyyy年mm月dd日<br />民國yyy年mm月dd日{{noteTag|紀年法可分爲[[民國紀年]]和[[公元|西元紀年]]兩種。}} |
||
| drives_on = |
| drives_on = 右 |
||
| cctld = [[.tw]]{{sfnm|中央情報局|2023年}} |
|||
| iso3166code = TW |
|||
| official_website = {{URL|//www.gov.tw}} |
|||
| cctld = [[.tw]]<ref>李清輝. 《[https://books.google.com.tw/books?id=X_rp7U6LqbUC&printsec=frontcover&hl=zh-TW#v=onepage&q&f=false 網路法律教戰手冊] {{Wayback|url=https://books.google.com.tw/books?id=X_rp7U6LqbUC&printsec=frontcover&hl=zh-TW#v=onepage&q&f=false |date=20180918231115 }}》. 臺灣臺北: [[五南文化]]. 2006年: 第188頁 [2016年5月18日]. {{ISBN|9861212957}}{{zh-tw}}.</ref><ref>[[中華民國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 《[https://books.google.com.tw/books?id=uHOENe0anzgC&printsec=frontcover&hl=zh-TW#v=onepage&q&f=false 95年通訊傳播績效報告] {{Wayback|url=https://books.google.com.tw/books?id=uHOENe0anzgC&printsec=frontcover&hl=zh-TW#v=onepage&q&f=false |date=20180918232441 }}》. 臺灣臺北: [[秀威資訊]]. 2007年: 第150頁 [2016年5月18日]. {{ISBN|978-9860132700}}{{zh-tw}}.</ref>、-{.台灣}-、-{.台湾}-<ref>{{Cite web |title=Board Meeting |url=http://brussels38.icann.org/meetings/brussels2010/transcript-board-25jun10-en.txt |accessdate=2014-02-23 |date=2010-06-25 |publisher=[[ICANN]] |language=en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00707121158/http://brussels38.icann.org/meetings/brussels2010/transcript-board-25jun10-en.txt |archivedate=2010-07-07 |dead-url=yes }}</ref> |
|||
| calling_code = +886{{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10至11頁|中央情報局|2023年}} |
|||
| military_personnel = 188000 |
|||
| footnotes = |
|||
| military_personnel_rank = 第25名 |
|||
| calling_code = {{tel|886}} |
|||
| official_website = {{official url}} |
|||
| other_symbol = '''[[璽|国玺]]<br>[[File:中華民國之璽.svg|85px]]<br>{{small|「[[中華民國國璽|中華民國之璽]]」}}<hr>'''國花:''' {{icon2|Meihua ROC.svg}} [[中華民國國花|梅花]] |
|||
}} |
}} |
||
{{Infobox Chinese |
|||
| t = 中華民國 |
|||
| s = 中华民国 |
|||
| psp = Chunghwa Minkwo <!--郵政式拼音--> |
|||
| bpmf = ㄓㄨㄥ ㄏㄨㄚˊ ㄇㄧㄣˊ ㄍㄨㄛˊ |
|||
| p = Zhōnghuá Mínguó <!--漢語拼音--> |
|||
| w = Chung<sup>1</sup> Hua<sup>2</sup> Min<sup>2</sup> Kuo<sup>2</sup> <!--威妥瑪拼音--> |
|||
| myr = Jung<sup>1</sup> Hwa<sup>2</sup> Min<sup>2</sup> Gwo<sup>2</sup> <!--耶魯拼音--> |
|||
| gr = Jonghwa Mingwo <!--國語羅馬字--> |
|||
| mps = Jūnghuá Mínguó <!--注音二式--> |
|||
| poj = Tiong-hoâ Bîn-kok <!--閩南語白話字--> |
|||
| teo = {{audio|Zh-nan-czhu, Dong1-hua5 Ming5-gog4.ogg|Dong<sup>1</sup> hua<sup>5</sup> Ming<sup>5</sup> gog<sup>4</sup>}} <!--潮州話拼音--> |
|||
| tl = Tiong-huâ Bîn-kok <!--台罗拼音--> |
|||
| thk = Zung<sup>ˊ</sup> Fa<sup>ˇ</sup> Min<sup>ˇ</sup> Gued<sup>ˋ</sup><!--臺灣客家語拼音方案--> |
|||
| phfs = Chûng-fà Mìn-koet <!--客語白話字--> |
|||
| buc = Dṳ̆ng-huà Mìng-guók <!--闽东语平话字--> |
|||
| j = Zung<sup>1</sup> waa<sup>4</sup> man<sup>4</sup> gwok<sup>3</sup> <!--粤拼--> |
|||
| wuu = Song-wa Min-guk |
|||
}} |
|||
'''中華民國'''是位於[[東亞]]的[[民主]][[共和制]][[國家]],也是[[亞洲]]的第一個民主共和國,自1912年成立至1971年[[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退出聯合國]]期間曾為國際上廣泛所承認的「'''[[中國]]'''」代表政權;現因實際控制領土及政治狀況,國際上常以「'''[[臺灣]]'''」作為通稱<ref>{{Cite magazine |title=爭鳴 |issue=第 291-302 期 |url=https://books.google.com.tw/books?hl=zh-TW&id=uGgyAQAAIAAJ&focus=searchwithinvolume&q=%E4%B8%AD%E8%8F%AF%E6%B0%91%E5%9C%8B%2C%E5%9C%8B%E9%9A%9B%E4%B8%8A%E9%80%9A%E7%A8%B1%E5%8F%B0%E7%81%A3%28+Taiwan+%29+ |year=2002 |publisher=百家出版社 |pages=第73頁 |date= |access-date=2021-02-06 |archive-date=2021-02-03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10203154016/https://books.google.com.tw/books?hl=zh-TW&id=uGgyAQAAIAAJ&focus=searchwithinvolume&q=%E4%B8%AD%E8%8F%AF%E6%B0%91%E5%9C%8B%2C%E5%9C%8B%E9%9A%9B%E4%B8%8A%E9%80%9A%E7%A8%B1%E5%8F%B0%E7%81%A3%28+Taiwan+%29+ |dead-url=no }}</ref><ref>{{Cite book |title=新新聞周報 |issue=第 860-868 期 |url=https://books.google.com.tw/books?hl=zh-TW&id=Cks2AQAAIAAJ&focus=searchwithinvolume&q=%E5%9C%8B%E9%9A%9B%E5%AA%92%E9%AB%94%E6%97%A9%E5%B0%B1%E9%80%9A%E7%A8%B1%E3%80%8C%E5%8F%B0%E7%81%A3%E3%80%8D |year=2003 |publisher=新新聞周刊雜誌社 |pages=第4頁 |access-date=2021-02-06 |archive-date=2021-02-03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10203080129/https://books.google.com.tw/books?hl=zh-TW&id=Cks2AQAAIAAJ&focus=searchwithinvolume&q=%E5%9C%8B%E9%9A%9B%E5%AA%92%E9%AB%94%E6%97%A9%E5%B0%B1%E9%80%9A%E7%A8%B1%E3%80%8C%E5%8F%B0%E7%81%A3%E3%80%8D |dead-url=no }}</ref><ref>{{cite news |author1=謝莉慧 |title=馬英九:台灣就是中華民國 是一種通稱 |url=https://newtalk.tw/news/view/2011-12-03/20028 |accessdate=2020-10-30 |work=新頭殼newtalk |date=2011-12-03 |archive-date=2021-02-03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10203080210/https://newtalk.tw/news/view/2011-12-03/20028 |dead-url=no }}</ref><ref>{{cite news |author1=喬偉綱 |title=蔡英文稱「中華民國台灣」遭批改國號 府拿馬英九任內照片回擊 |url=https://www.upmedia.mg/news_info.php?SerialNo=79625 |accessdate=2020-10-30 |work=上報 |date=2020-01-15 |archive-date=2021-02-03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10203154003/https://www.upmedia.mg/news_info.php?SerialNo=79625 |dead-url=no }}</ref><ref>潘俊鐘. [http://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34786/9/92100709.pdf 第四章 台灣民眾族群認同、國家認同與統獨態度] {{Wayback|url=http://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34786/9/92100709.pdf |date=20161130202054 }}. [[國立政治大學]]. 2003年 [2016年2月24日]{{zh-tw}}.</ref>。目前其實際統治範圍之領土面積為36,197平方公里,為[[臺灣|臺灣群島]]、[[澎湖群島]]、福建沿海的[[金門列島]]、[[烏坵列嶼]]及[[馬祖列島]]與[[南海諸島]]的[[東沙群島]]、[[太平島]]和[[中洲礁]]<ref>{{Cite web |title=行政院全球資訊網 |url=https://www.ey.gov.tw/state/4447F4A951A1EC45/094b1d53-de8d-4393-bde6-ab092969cce4 |accessdate=2020-02-07 |date=2011-12-01 |last=2.16.886.101.20003 |website=2.16.886.101.20003}}</ref>,[[首都]]為[[臺北市]]<ref name="國家符號">{{Cite web |title=國家符號 |url=http://book.drnh.gov.tw/Content_Display.aspx?MenuKey=46 |accessdate=2014-02-23 |publisher=[[國史館]] |language=zh-tw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70730023719/http://book.drnh.gov.tw/Content_Display.aspx?MenuKey=46 |archivedate=2017-07-30 |dead-url=no }}</ref>,最大城市為[[新北市]]。實轄範圍總人口約2,360萬,主要由[[臺灣原住民族]]與[[臺灣漢人|漢族]]與組成。[[國家語言]]為各固有族群使用之自然語言及臺灣[[手語]]{{NoteTag|《文化基本法》第6條:「各固有族群使用之自然語言與臺灣手語,國家應定為國家語言。」《國家語言發展法》第3條:「本法所稱國家語言,指臺灣各固有族群使用之自然語言及臺灣手語」,又《文化基本法》第1條:「文化事務,除其他基本法有特別規定者外,適用本法之規定。」}},通用[[中華民國國語|標準漢語]]{{NoteTag|依據[[國立編譯館]]主編、[[正中書局]]出版的部編大專用書《國語》解釋,國語分廣義和狹義: |
|||
*對外語來說,則國內各民族的一切語言和文字,可統稱為廣義的國語; |
|||
*在本國,對其它語言來說,則指國家選定以「北平現代音系」為標準音的標準國語,為狹義的國語,對內用以通行各地,對外作為國家語言的代表。<ref>{{Cite book |title=部編大專用書《國語》 |publisher=正中書局 |isbn=9570903406 |editor-last=國立編譯館}}</ref><ref>{{Cite web |title=中國大百科智慧藏 |url=http://140.128.103.128/web/Content.asp?ID=50092 |accessdate=2020-02-07 |website=140.128.103.128 |archive-date=2016-12-20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1220175539/http://140.128.103.128/web/Content.asp?ID=50092 |dead-url=no }}</ref><ref>{{Cite web |title=國音學新修訂第八版 |url=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6hzNVvCHMsAC&lpg=PT52&ots=nNRR4KH5bG&dq=%E5%85%A8%E5%9C%8B%E9%AB%98%E7%AD%89%E5%B8%AB%E7%AF%84%E6%A0%A1%E9%95%B7%E6%9C%83%E8%AD%B0&hl=zh-TW&pg=PT52#v=onepage&q=%E5%85%A8%E5%9C%8B%E9%AB%98%E7%AD%89%E5%B8%AB%E7%AF%84%E6%A0%A1%E9%95%B7%E6%9C%83%E8%AD%B0&f=false |accessdate=2020-02-07 |date=2020-02-07 |publisher=正中書局.流傳文化.墨文堂文化 |via=Google Books |archive-date=2020-02-04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00204133938/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6hzNVvCHMsAC&lpg=PT52&ots=nNRR4KH5bG&dq=%E5%85%A8%E5%9C%8B%E9%AB%98%E7%AD%89%E5%B8%AB%E7%AF%84%E6%A0%A1%E9%95%B7%E6%9C%83%E8%AD%B0&hl=zh-TW&pg=PT52#v=onepage&q=%E5%85%A8%E5%9C%8B%E9%AB%98%E7%AD%89%E5%B8%AB%E7%AF%84%E6%A0%A1%E9%95%B7%E6%9C%83%E8%AD%B0&f=false |dead-url=no }}</ref> |
|||
1918年中華民國教育部令第75號明確推行國語,1924年始基於「北平現代音系」構建現行國音,1932年後,以教育部出版之《國音常用字彙》為標準音。}}、[[臺灣原住民語|臺灣南島語]]、[[閩南語]]、[[客家語]]、[[烏坵話]]與[[馬祖話]]等,書寫使用[[臺灣漢字|漢字]]{{NoteTag|官方「正(繁)體字」或「正(繁)體中文」。中華民國教育部自1956年起禁止在校生學習簡體字(包括陸[[簡化字]]和[[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二簡字]])<ref>{{cite web |author1=菅野敦志 |title=羅家倫與1950年代台灣的簡體字論戰 |url=http://jeast.ioc.u-tokyo.ac.jp/pdf/20190401-01-ch.pdf |website=當代日本與東亞研究 |publisher=當代日本與東亞研究會 |accessdate=2020-02-27 |archive-date=2020-02-27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00227053415/http://jeast.ioc.u-tokyo.ac.jp/pdf/20190401-01-ch.pdf |dead-url=no }}</ref>,前總統[[馬英九]]強調傳統漢字為正體,非繁體<ref>{{cite web |author1=馬英九等 |title=臺北市政府推行使用正體字說帖 |url=https://www.doe.gov.taipei/TraditionalChinese/cp.aspx?n=7215934F4589BB70 |accessdate=2020-09-28 |archive-date=2020-09-27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00927063306/https://www.doe.gov.taipei/TraditionalChinese/cp.aspx?n=7215934F4589BB70 |dead-url=no }}</ref><ref>{{Cite news |url=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chinese_news/2011/06/110615_taiwansimplified |title=馬英九下令移除台灣政府網站簡體字版 |author=林楠森 |date=2011-06-15 |newspaper=BBC News 中文 |accessdate=2020-02-12 |language=zh-TW |archive-date=2020-02-11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00211085107/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chinese_news/2011/06/110615_taiwansimplified |dead-url=no }}</ref>。參見[[國字標準字體]]。}}。 |
|||
'''中華民國'''是位於[[東亞]]的[[民主共和制|民主共和國]],曾在國際上廣泛代表「'''[[中國]]'''」,現今多通稱為「'''[[臺灣]]'''」;目前[[中華民國疆域|有效管轄範圍]]包括臺灣、[[澎湖群島]]及其[[中華民國臺灣地區島嶼列表|附屬島嶼]],以及[[中國大陸]][[福建省 (中華民國)|福建]]沿岸的[[金門群島]]、[[馬祖列島]]等島嶼,多合稱為[[臺灣地區|「臺澎金馬」或「臺灣地區」]];土地面積共36,197平方公里,其中臺灣及其附屬島嶼占99%以上。目前以位居[[東亞島弧]]的[[台灣地理|臺灣本島]]爲[[中華民國疆域|主要領土]],東臨[[太平洋]]、西隔[[臺灣海峽]]、南界[[巴士海峽]]、北瀕[[東海]],其地形陡峭、景觀多樣。國土約三分之二的面積為山地和丘陵地形,大部分人口則居住於[[臺灣西部]]的平地。[[中華民國人口|全國人口]]約2,300萬人,[[人口密度]]在全世界人口大於1,000萬人的國家中位列第二。[[中華民國首都|首都]]為[[臺北市]],人口最多的城市則為[[新北市]]。 |
|||
[[辛亥革命]]後,中華民國於1912年1月1日宣告成立{{NoteTag|[[中華民國臨時政府 (1912年-1913年)|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否認[[清朝]]統治的合法性;《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公報·告海陸軍士文》:「自逆胡猾夏,盜據神州,奴使吾民,驅天下俊傑勇健之士而入卒伍,以固其專制自恣之謀。我軍人之俯首戢耳以聽其鞭策者,亦既二百六十有餘年。豈誠甘心為異族效命哉!」,《中華民國大總統孫文宣言書》:「國家之本,在於人民。合漢、滿、蒙、回、藏諸地為一國,即合漢、滿、蒙、回、藏諸族為一人。」另需注意中華民國對[[蒙古地方]]無法長期統治,對[[西藏地方]]也僅做到[[中華民國與西藏關係史|名義統治]]<ref>{{Cite web |title=「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中華民國」與蒙古的恩怨情仇:一甲子前,「中國」一票否決蒙古國入聯 |url=https://crossing.cw.com.tw/article/9878 |accessdate=2020-02-12 |author=何則文 |date=2018-05-03 |work=換日線 Crossing |language=zh-tw |archive-date=2020-02-11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00211085114/https://crossing.cw.com.tw/article/9878 |dead-url=no }}</ref>。}},成為[[亚洲]]第一個得到國際廣泛承認的民主共和國,從清朝接收[[中國疆域]]之統治,之後於1945年於[[日本]]無條件投降後接收臺灣。經[[北洋政府]]時期、[[國民政府]]時期,1945年成為[[聯合國]]創始會員國及[[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安理會常任理事國]],1947年在制度上進入[[行憲|憲政時期]],後因[[第二次國共內戰]]中對[[中國共產黨]]的戰事接連失利,中央政府於1949年底[[中華民國政府遷台|遷到臺灣]]。[[朝鲜战争|韓戰]]爆發後[[美軍協防臺灣司令部|美軍協防台灣]],1954年與[[美國]]簽訂《[[中美共同防禦條約]]》。1955年[[大陳島撤退]]後,有效統治領土[[臺灣地區|臺澎金馬]]維持至今。1971年在[[中國與聯合國|聯合國中國代表席次]]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此後經歷幾段斷交潮,國際地位備受打壓,目前邦交國有包括[[聖座]](教廷)在內的15個國家。1991年5月1日,[[總統令 (中華民國)|總統令]]公布廢止《[[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在[[法理]]上終止[[國共內戰]]<ref>{{cite web |title=中華民國 |url=https://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3841 |website=中華民國文化部台灣大百科全書 |publisher=中華民國文化部國家文化資料庫}}</ref><ref>{{cite news |author1=劉子維 BBC中文記者 |title=台灣解嚴30年:平民生活的記憶 |url=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chinese-news-40593296 |work=BBC中文 |date=2017-07-14}}</ref>。由於[[2010年中華民國縣市改制直轄市|多次縣市改制]]及[[東沙群島|東]]、[[南沙群島]]轉交[[高雄市]]<ref>{{cite web |author1=中華民國海外華人研究學會 |title=東沙海域文史資源調查研究成果報告 |url=https://www.marine.gov.tw/filesys/dlarea/98/file2.pdf |website=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 |publisher=內政部營建署 |accessdate=2020-02-27 |archive-date=2020-02-27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00227052135/https://www.marine.gov.tw/filesys/dlarea/98/file2.pdf |dead-url=no }}</ref>,現實際管理[[模板:中華民國自由地區|2省、6直轄市]]([[臺北市]]、[[新北市]]、[[桃園市]]、[[臺中市]]、[[臺南市]]、[[高雄市]])共[[台灣行政區劃|22縣市]]<ref>{{cite web |title=22縣市全面啟動-高齡友善城市百分百 |url=https://www.mohw.gov.tw/cp-3159-23860-1.html |website=衛生福利部}}</ref>,經過[[省 (中華民國)|虛級化]]省級機關預算歸零,原省級行政組織及業務完全移交中華民國政府<ref>{{cite web |title=臺灣省政府走入歷史國發會接續服務展新局 |url=https://www.ndc.gov.tw/News_Content.aspx?n=114AAE178CD95D4C&s=BF142F0BB2F4776A |website=國家發展委員會 |accessdate=2021-02-06 |archive-date=2021-02-03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10203154113/https://www.ndc.gov.tw/News_Content.aspx?n=114AAE178CD95D4C&s=BF142F0BB2F4776A |dead-url=no }}</ref>。 |
|||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發,[[清末革命团体|革命黨]]人於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府|南京]]宣告[[中華民國大陸時期|建立中華民國]],並在數月後從[[清廷]]手中正式[[國家繼承|繼承中國政權]]。[[北洋政府]]時期,政治上陷入長期[[護法運動|南北分裂]]、[[民國軍閥|軍閥混戰]],社會上則持續走向自由氛圍。1928年,[[中國國民黨]]領導的[[國民政府]]統一中國,實施[[中華民國訓政時期約法|訓政]],但此前有合作關係的[[中國共產黨]]與中國國民黨[[國共分裂|決裂]],先後建立諸多[[中国共产党革命根据地|割據政權]]。1937年,[[中國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之後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主要戰場之一,期間國共[[第二次國共合作|短暫再次合作]]。1945年[[日本投降]],中華民國[[臺灣戰後時期|接管臺灣]],此後[[第二次國共內戰]]爆發。1947年,《[[中華民國憲法]]》施行,國民政府改組為[[中華民國政府]],同時因國共內戰擴大規模宣告[[動員戡亂]]。1949年,中國共產黨於第二次國共內戰後期逐步控制中國大陸,並藉此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宣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1949年—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為[[一中原則 (中華人民共和國)|全中國唯一合法政府]];中國國民黨領導下的中華民國政府[[中華民國政府遷台|遷往臺灣]],在宣告[[臺灣省戒嚴令|臺灣戒嚴]]的同時持續主張擁有[[中國代表權|全中國主權]]。直到1987年,中華民國政府解除臺灣戒嚴狀態,再於1991年終止動員戡亂時期及[[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首次修憲]],[[de facto|實務上]]承認[[国家权力|治權]]僅及於臺澎金馬,並在[[一個中國 (中華民國)|不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主權]]的法律框架下與中國大陸往來,之後在1990年代完成[[中華民國國會在臺灣之全面選舉與罷免|國會全面改選]]、[[中華民國總統及副總統在臺灣之公民直接選舉與罷免|總統直選]]等[[臺灣民主化|民主化]]措施,使中華民國轉型為[[宪政主义|憲政]]及[[多黨制|多黨競爭]]之[[自由民主制|自由民主國家]]。2000年的[[2000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第二次總統直選]],使中華民國達成首次[[政黨輪替]]及{{link-en|政權和平轉移|Peaceful transition of power}}。 |
|||
中華民國主權屬於[[中華民國國民|國民]]全體,在經歷數次修憲後成為[[半總統制]]政體,以[[中華民國總統|總統]]為國家元首、[[行政院院長]]為政府首腦;[[中央政府]]按[[五權憲法]]精神分為[[行政院]](內閣)、[[立法院]](國會)、[[司法院]]、[[考試院]]及[[監察院]],[[地方政府|地方]]上則依[[中華民國行政區劃|行政區劃]]分為2個[[省 (中華民國)|省]]([[省虛級化|虛級化]])、6個[[直轄市 (中華民國)|直轄市]]、13個[[縣 (中華民國)|縣]]及3個[[市 (中華民國)|市]]。中華民國提倡民主、自由、人權、法治等基本價值,並持續推動[[全民健康保險]]、社會救助方案、多元語言文化發展等政策;其社會屬於多元移民社會,由[[臺灣原住民族]]、[[臺灣漢人|漢族]]及[[臺灣新住民|新住民]]等族群組成,兼容[[南島語系|南島]]、[[中华文化|中華]]、[[日本文化|日本]]、[[西方文化|西方]]及全球各地文化,同時在[[臺灣藝術|視覺藝術]]、[[臺灣文學|文學出版]]、[[臺灣表演藝術|表演藝術]]、[[臺灣電影|電影]]及[[臺灣電視劇|戲劇]]等領域均有所發展。 |
|||
[[韓戰]]爆發後因戰略位置重要,在[[美援]]幫助下經濟快速成長,曾與[[韓國]]、[[英屬香港|香港]]和[[新加坡]]並稱[[亞洲四小龍]],並被視為[[已開發國家]]<ref>[[中央情報局]].[https://www.cia.gov/library/publications/the-world-factbook/rankorder/2001rank.html?countryName=Taiwan&countryCode=tw®ionCode=eas&rank=20#tw GDP (purchasing power parity)] {{Wayback|url=https://www.cia.gov/library/publications/the-world-factbook/rankorder/2001rank.html?countryName=Taiwan&countryCode=tw®ionCode=eas&rank=20#tw |date=20190114003540 }}. 《[[世界概況]]》. [2014年2月23日](){{en}}.</ref><ref>[[行政院主計總處]]. [http://www.dgbas.gov.tw/public/Data/11715541971.pdf 國情統計通報] {{Wayback|url=http://www.dgbas.gov.tw/public/Data/11715541971.pdf |date=20190411211727 }}. [[行政院]]. 2011年1月7日 [2014年2月23日](){{zh-tw}}.</ref>。1980年代末開始的[[寧靜革命|政治運動]]使中華民國從[[黨國體制]]演變為[[兩黨制]],形成多黨的政治生態國家<ref>{{cite news |author1=羅達菲博士(Dr Dafydd Fell) |title=台灣選舉:各小黨競爭成為第三勢力 |url=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china/2014/11/141119_tw_elections_small_parties |work=BBC News 中文 |date=2014-11-19}}</ref><ref>{{cite web |author1=龍虎 |title=臺灣政治轉型與社會運動互動關係探討 |url=https://www.ntpu.edu.tw/~pa/news/94news/attachment/941219-3.pdf |accessdate=2020-10-02 |archive-date=2021-01-08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10108224824/https://www.ntpu.edu.tw/~pa/news/94news/attachment/941219-3.pdf |dead-url=no }}</ref><ref>{{cite journal |author1=歐陽利姝 |author2=馬泰成 |title=經濟成長與民主政治 —臺灣的實證經驗 |date=2013 |url=https://www.rchss.sinica.edu.tw/app/ebook/journal/25-03-2013/4.pdf |journal= |access-date=2020-10-02 |archive-date=2021-02-01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10201081114/https://www.rchss.sinica.edu.tw/app/ebook/journal/25-03-2013/4.pdf |dead-url=no }}</ref>,當前[[自由指数列表|自由指數]]、[[民主指數]]以及[[女性參政權|女性參政率]]在世界排名通常名列前茅,且為亞洲第一個[[臺灣同性婚姻|同性婚姻]]法制化的國家<ref>國際中心/綜合報導.[https://www.ettoday.net/news/20180116/1094033.htm 台灣是「自由國度」 2018年全球自由度評比進步兩分!]ETtoday新聞雲.( {{Wayback|url=https://www.ettoday.net/news/20180116/1094033.htm |date=20180630161747 }}{{zh-hant}})</ref><ref>{{Cite web |title=Taiwan |url=https://freedomhouse.org/report/freedom-world/2018/taiwan |dead-url=no |website=freedomhouse.org |access-date=2019-04-30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90401052026/https://freedomhouse.org/report/freedom-world/2018/taiwan |archive-date=2019-04-01 }}</ref><ref>Grace Yao、Yen-Pi Cheng和Chiao-Pi Cheng. The Quality of Life in Taiwan. 美國: 《{{Link-en|社會指標|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2008年10月6日{{en}}.</ref><ref>{{cite web |author1=行政院主計處 |title=歷年經濟成長率 |url=https://www.stat.gov.tw/point.asp?index=1 |website=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 |accessdate=2020-01-20 |archive-date=2020-01-31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00131160656/https://www1.stat.gov.tw/point.asp?index=1 |dead-url=no }}</ref><ref>{{cite news |author1=林瑞恩 |title=南部傳產主管淚揭「台灣低薪惡夢」:碩士生連3萬都沒有 |url=https://www.setn.com/News.aspx?NewsID=693495 |accessdate=2020-02-27 |work=三立新聞網 |date=2020-02-20 |archive-date=2020-03-06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00306075816/https://www.setn.com/News.aspx?NewsID=693495 |dead-url=no }}</ref>。 |
|||
中華民國是[[聯合國]][[中國與聯合國|創始會員國]]之一,且曾是其[[聯合國會員國列表|會員國]]與[[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但在197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聯合國大會第2758號決議|取得聯合國「中國」席次]]後逐漸[[外交承认|失去國際普遍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一個中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張]]已繼承中華民國,並進一步認定[[台湾省 (中华人民共和国)|擁有臺灣主權]],常被認為是中華民國目前面臨的最大軍事威脅,但也是後者最大的[[海峽兩岸關係|經濟貿易夥伴]]。目前中華民國受限於「[[一个中国政策|一個中國]]」政策僅有12個[[中華民國邦交國列表|邦交國]],但與[[中華民國—美國關係|美國]]、[[中華民國—日本關係|日本]]等多個非邦交國[[中華民國外交|發展夥伴關係]],同時也是數個政府間國際組織及多邊機制的成員。中華民國實行[[臺灣經濟|市場經濟]]制度,產業主要包括製造業、服務業及貿易業等,是世界[[台灣半導體產業|半導體]]、[[信息技术|IT]]產業的重要領導者,在全球經濟占有重要地位,同時與國際社會之間有着極高的經貿依存度。 |
|||
==國名== |
|||
{{Main|中華民國的稱號}} |
|||
[[File:李鐵夫孫中山12345.jpg|缩略图|《[[孫中山]]像》 [[李鐵夫]]畫|右]] |
|||
1905年(清光緒三十一年),[[中國同盟會]]在日本東京成立,當時的創建者提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的口號<ref>{{cite web |title=中國同盟會四綱 |url=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223&forepage=1 |website=中國文化大學中華百科全書 |accessdate=2020-12-17 |archive-date=2020-12-17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01217061656/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223&forepage=1 |dead-url=no }}</ref>。次年,[[孫中山]]在該會的幹部會議上明定中華民國國號。「民」的意義是仿效[[瑞士]]和[[美國]],建立直接民權制度<ref>李雲漢. [http://www.takungpao.com/fk/content/2012-09/12/content_1090269_3.htm 历史追踪:“中华民”国国号的来由和意义] {{Wayback|url=http://www.takungpao.com/fk/content/2012-09/12/content_1090269_3.htm |date=20160304094024 }}. 《[[大公報]]》. 2012年9月12日 [2015年12月13日](){{zh-cn}}.</ref>。他還曾比諸[[中華帝國]],強調民國建立在[[人民]]基礎上<ref>黎民. [http://www.huanghuagang.org/hhgMagazine/issue02/big5/2_2.html 歷史追蹤:中華民國國號的來由和意義] {{Wayback|url=http://www.huanghuagang.org/hhgMagazine/issue02/big5/2_2.html |date=20161023071213 }}. 《黃花崗雜誌》. [2015年12月13日](){{zh-hk}}.</ref>。 |
|||
== 國名及象徵 == |
|||
中華民國自成立後,通稱或簡稱「[[中國的稱號|中國]]」、「華」<ref>五項聲明第二項「稱中國為中華民國」,張難先 《湖北革命知之錄》,1946年5月,上海出版社;《辛亥革命在湖北史料選輯 》武漢大學中國近代史研究室,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49頁</ref>;即使1949年中华民国政府因國共內戰而被迫把中央政府所在地遷到臺灣省臺北市後,一直到前總統[[蔣經國]]逝世前,中華民國政府依然稱自己為「中國」或「[[自由中國 (名稱)|自由中國]]」,且不承認[[中华人民共和国|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合法性]],而稱後者治下領土為[[中國大陸|大陸地區]]、大陸淪陷區。中華民國政府稱自己實際管轄的領土為臺閩地區、[[臺灣地區]]、自由地區<ref>[http://www.mac.gov.tw/ct.asp?xItem=63142&CtNode=6292&mp=1 組織體系圖] {{Wayback|url=http://www.mac.gov.tw/ct.asp?xItem=63142&CtNode=6292&mp=1 |date=20170102014917 }}.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2013年10月17日](){{zh-tw}}.</ref>。 |
|||
{{Main|中華民國的稱號|中華民國國家象徵}} |
|||
[[File:A very large flag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at the Chiang Kai-shek Memorial Hall.jpg|thumb|left|懸掛於[[臺北市|臺北]][[中正紀念堂]]的[[中華民國國旗]]]] |
|||
[[中華民國的稱號|「中華民國」一稱]]最早是由[[孫中山]]於1905年在日本[[東京]]召開的[[中國同盟會]]成立大會上所提出{{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4頁|John C. Copper|2020年|2loc=第167至174頁}}。1912年1月1日,[[各省都督府代表聯合會]]宣布建立[[民主共和制]]國家,使用「中華民國」[[中國的稱號|作為國號]]{{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至10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4頁}}。延續中國改朝換代的慣例,[[民國紀年]]以1912年為元年<ref name="國父">{{Cite web|url=https://www.president.gov.tw/Page/49|title=國父|author=|date=|publisher=中華民國總統府|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0-08-22|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00822220202/https://www.president.gov.tw/Page/49|dead-url=no}}</ref>{{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至10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4頁}}。1949年後,[[中華民國政府遷臺|中華民國政府遷往臺灣]],主張擁有[[中華民國疆域|中國大陸和臺灣]]的[[主權]],並在[[聯合國]]等國際組織[[一個中國 (中華民國)|代表]]「[[中國]]」;但在1990年代後[[臺海現狀|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實際統治中國大陸,而中華民國有效統治範圍是[[臺灣地區]]{{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至10頁|趙永茂等|2011年|2loc=第138至140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88至89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4loc=第20至29頁|John C. Copper|2020年|5loc=第63至68頁、第246至256頁、第276至289頁、第301至306頁|中央情報局|2023年|John C. Copper|2023年}}。目前中華民國多通稱為「[[臺灣]]」,在不同國際組織則使用「[[臺澎金馬個別關稅領域]]」、「[[中華臺北]]」等權宜名稱<ref>{{Cite web|url=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57984578|title=東京奧運:三個不能用正式名稱參賽的代表隊|author=|date=2021-07-29|publisher=[[BBC News 中文]]|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2-09|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209204827/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57984578|dead-url=no}}</ref>{{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80至81頁|John C. Copper|2020年|2loc=第253至256頁、第284至289頁}}。 |
|||
北洋政府時期,中華民國以[[五色旗 (中華民國)|五色旗]]為[[中華民國旗幟列表|國旗]],《[[卿雲歌]]》為國歌<ref name="中華民國之肇建">{{Cite web|url=https://www.ey.gov.tw/state/62879155A536D543/bf75db05-30af-4c3a-bdda-3fe32e3f8e5a|title=中華民國之肇建|author=[[國史館]]|date=2021-04-09|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2-12-26|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21226052032/https://www.ey.gov.tw/state/62879155A536D543/bf75db05-30af-4c3a-bdda-3fe32e3f8e5a|dead-url=no}}</ref>{{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4至5頁}}。五色旗的紅色、黃色、藍色、白色、黑色橫條代表[[五族共和]]{{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4至5頁}}。現行[[中華民國國旗]]是孫中山以[[青天白日旗]]([[陸皓東]]設計)為藍本,加上紅色底色,形成「青天、白日、滿地紅」的國旗<ref name="國旗、國歌、國花"/><ref name="國旗">{{Cite web|url=https://www.president.gov.tw/Page/96|title=國旗|author=|date=|publisher=中華民國總統府|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0-08-24|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00824224300/https://www.president.gov.tw/Page/96|dead-url=no}}</ref>{{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4至5頁}}。青色代表光明純潔、民族和自由;白色代表坦白無私、民權和平等;紅色代表不畏犧牲、民生和博愛<ref name="國旗、國歌、國花"/><ref name="國旗"/>{{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4至5頁|中央情報局|2023年}}。白日的12道光芒代表一年12個月、一天12個時辰<ref name="國旗、國歌、國花"/>,並象徵國家命脈與鼓舞國人與時俱進<ref name="國旗"/>{{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4至5頁|中央情報局|2023年}}。[[中華民國國徽]]同樣以[[青天白日]]為基礎,國家代表色為藍色、白色與紅色{{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4至5頁|中央情報局|2023年}}。 |
|||
自從中華民國總統開放給自由地區的公民能直接選舉後,因國內政治理念有分歧,[[中國國民黨]]籍的總統候選人常稱對岸政權為「中國大陸」、「北京當局」、「大陸」,稱己方為「中華民國」<ref>{{cite web |author1=馬英九 |title=馬總統宣示一個中國就是中華民國 |url=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V86Dmz4YUs |publisher=2008年總統大選 |accessdate=2020-09-28 |archive-date=2020-09-27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00927063411/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V86Dmz4YUs |dead-url=no }}</ref><ref>{{cite web |author1=馬英九 |title=马英九:一个中国是中华民国 |url=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zalsWzmCjY&t=35s |publisher=美國之音 |accessdate=2020-09-28 |archive-date=2020-09-27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00927063415/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zalsWzmCjY&t=35s |dead-url=no }}</ref><ref>彭顯鈞和邱燕玲. [http://news.ltn.com.tw/news/focus/paper/466328 兩岸稱呼 官方定調 / 馬說不稱中國 綠轟自降國格] {{Wayback|url=http://news.ltn.com.tw/news/focus/paper/466328 |date=20171018124316 }}. 《[[自由時報]]》. 2011年2月8日 [2014年2月27日](){{zh-tw}}.</ref>;而[[民進黨]]總統候選人則稱中華人民共和國為「北京當局」、「中國大陸」、「中國」,稱己方為「中華民國」、「[[中華民國(臺灣)]]」、「[[中華民國臺灣]]」、「[[台灣]]」<ref>[http://news.bbc.co.uk/chinese/trad/hi/newsid_4730000/newsid_4730400/4730413.stm 論壇:台總統府網頁加注"台灣"] {{Wayback|url=http://news.bbc.co.uk/chinese/trad/hi/newsid_4730000/newsid_4730400/4730413.stm |date=20180612230950 }}. [[英國廣播公司新聞網]]. 2005年8月29日 [2016年8月15日](){{zh-tw}}.</ref><ref>[http://www.president.gov.tw/NEWS/21420/ 總統府針對巴拿馬與中華民國斷交發表談話].《[[中華民國總統府]]》.( {{Wayback|url=http://www.president.gov.tw/NEWS/21420/ |date=20180927024937 }}){{zh}}</ref><ref>[https://www.mofa.gov.tw/News_Content_M_2.aspx?n=8742DCE7A2A28761&sms=491D0E5BF5F4BC36&s=3430E34D3D8E3E8E/ 中華民國政府對布吉納法索與中國簽署復交聯合公報發表嚴正聲明].最新消息.中華民國外交部.2018-05-26( {{Wayback|url=https://www.mofa.gov.tw/News_Content_M_2.aspx?n=8742DCE7A2A28761&sms=491D0E5BF5F4BC36&s=3430E34D3D8E3E8E%2F |date=20180613034607 }}){{zh-hant}}</ref>。臺灣民間在1990年代前多以「中國」代指中華民國,後通用「臺灣」<ref name="林朝億">林朝億. [http://history.n.yam.com/newtalk/politics/201112/20111203746406.html 馬提台灣是國家 小英:歡迎跟進] {{Wayback|url=http://history.n.yam.com/newtalk/politics/201112/20111203746406.html |date=20141108031652 }}. [[天空傳媒]]. 2011年12月3日 [2014年2月23日](){{zh-tw}}.</ref><ref name="柳嘉峰">柳嘉峰. [http://www.taiwanthinktank.org/page/chinese_attachment_1/2233/20111008.pdf 2011 國情調查記者會] {{Wayback|url=http://www.taiwanthinktank.org/page/chinese_attachment_1/2233/20111008.pdf |date=20120426005936 }}. [[台灣智庫]]. [2013年10月17日](){{zh-tw}}.</ref>,若在特指台灣與中華民國兩不同概念時,「中華民國」可簡稱為「中華」。而官方與民間通常用「台灣」二字代稱中華民國,簡稱則用「台」而不用「中」,例如:台美交流、台日關係。<ref>{{cite news |author1=鄭仲嵐 BBC中文駐台灣特約記者 |title=中日關係暖化:台日關係持續審慎「冷卻」 |url=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chinese-news-46001215 |work=BBC中文 |date=2018-10-27}}</ref> |
|||
現行[[中華民國國歌]]歌詞出自孫中山於1924年在[[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發表的《黃埔軍校訓詞》,由[[程懋筠]]譜寫音樂<ref name="國旗、國歌、國花"/><ref name="國歌"/>{{sfnm|趙永茂等|2011年|1loc=第424至426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6頁}}。最初作為[[中國國民黨歷史|中國國民黨黨歌]],在國歌尚未制定前代替國歌<ref name="國旗、國歌、國花"/><ref name="國歌"/>{{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6頁}}。直到1937年,[[中國國民黨]]正式將其黨歌定為國歌<ref name="國旗、國歌、國花"/><ref name="國歌"/>{{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6頁}}。升降中華民國國旗則演奏《[[中華民國國旗歌]]》,該[[國旗歌]]還作為國際場合的國歌替代方案{{sfnm|中央情報局|2023年}}。[[中華民國國花]]為[[梅|梅花]],在1964年正式核定<ref name="國旗、國歌、國花"/>{{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6頁}}。梅花的凌冬耐寒表現堅貞剛潔,三蕾五瓣代表[[三民主義]]及[[五權憲法]]<ref name="國旗、國歌、國花"/><ref>{{Cite web|url=https://www.president.gov.tw/Page/98|title=國花|author=|date=|publisher=中華民國總統府|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18-04-09|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80409171339/https://www.president.gov.tw/Page/98|dead-url=no}}</ref>{{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6頁}}。[[中華民國國家象徵]]還有「中華民國之璽」與「榮典之璽」兩枚[[中華民國國璽]]<ref>{{Cite web|url=https://www.president.gov.tw/Page/99|title=國璽|author=|date=|publisher=中華民國總統府|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0-06-20|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00620144248/https://www.president.gov.tw/Page/99|dead-url=no}}</ref>。 |
|||
國際上,1949年後稱中華民國為「國府中國」、「自由中國」或「民主中國」<ref name="洪健昭">[[洪健昭]]. [http://www.chinapost.com.tw/commentary/the-china-post/joe-hung/2009/10/12/228305/Taiwan-Taipei.htm Taiwan, Taipei — What’s in a name?] {{Wayback|url=http://www.chinapost.com.tw/commentary/the-china-post/joe-hung/2009/10/12/228305/Taiwan-Taipei.htm |date=20160308091240 }}. 《[[英文中國郵報]]》. 2009-10-15 [2014-2-23](){{en}}.</ref><ref>汪園斐. [http://www.huanghuagang.org/hhgMagazine/issue37-38/page182_Taiwan.html 臺灣是中國一省嗎?] {{Wayback|url=http://www.huanghuagang.org/hhgMagazine/issue37-38/page182_Taiwan.html |date=20160304095148 }}. 《黃花崗雜誌》. [2014-02-23](){{zh-tw}}.</ref>,但1971年後僅少數與中華民國存在邦交的國家仍以中华民国政府為代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ref>{{Cite web|title=Bilateral and Multilateral Relations of the Holy See|url=http://w2.vatican.va/news_services/press/documentazione/documents/corpo-diplomatico/corpo-diplomatico_stati_elenco_en.html|accessdate=2020-04-30|author=|date=2007-05-31|format=|publisher=LA SANTA SEDE|language=en|archive-date=2020-10-17|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01017033958/http://w2.vatican.va/news_services/press/documentazione/documents/corpo-diplomatico/corpo-diplomatico_stati_elenco_en.html|dead-url=no}}</ref>。受中華人民共和國及相关国际法的影響<ref name="Taiwanese health">[[行政院新聞局]].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1107212949/http://taiwaninfo.nat.gov.tw/ct.asp?xItem=21632&CtNode=103&htx_TRCategory=&mp=4 Taiwanese health official invited to observe bird-flu conference]. Taiwan Info. 2005年1月11日 [2014-02-23]{{en}}.</ref>,中華民國在國際上常用其他名稱<ref>[https://books.google.com.tw/books?id=Q11DDwAAQBAJ&pg=PA79 臺灣當代美術社會發展. 1980-2000],第79頁,李宜修,臺灣商務印書館,2011-08-01,"而大陸「一個中國」的政治型態下,不僅在政治上孤立臺灣,甚至在世界藝文活動上亦以政治思維考量,使臺灣處處受掣。"</ref>,如「[[中華臺北]]」用於1984年後[[1984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中華台北代表團|奧運會]]和[[世界衛生組織|世衛組織]]<ref>[http://www.olympic.org/chinese-taipei CHINESE TAIPEI] {{Wayback|url=http://www.olympic.org/chinese-taipei |date=20190411095052 }}. [[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 [2014-02-28](){{en}}.</ref><ref name="Katie Reid">Katie Reid. [http://www.reuters.com/article/2009/05/18/idUSLI62888 Taiwan hopes WHO assembly will help boost its profile] {{Wayback|url=http://www.reuters.com/article/2009/05/18/idUSLI62888 |date=20190107001758 }}. [[路透社]]. 2009-05-18 [2014-02-23](){{en}}.</ref>,[[世界貿易組織]]則使用「[[臺澎金馬個別關稅領域]]」<ref name="世界貿易組織">[http://www.wto.org/english/theWTO_e/countries_e/chinese_taipei_e.htm Separate Customs Territory of Taiwan, Penghu, Kinmen and Matsu (Chinese Taipei) and the WTO] {{Wayback|url=http://www.wto.org/english/theWTO_e/countries_e/chinese_taipei_e.htm |date=20181129145344 }}. [[世界貿易組織]]. [2014年2月28日](){{en}}.</ref> |
|||
== 歷 |
== 發展歷程 == |
||
[[File:Flag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3).JPG|thumb|250px|飄揚中的[[中華民國國旗]],又稱青天白日滿地紅旗,代表自由、平等、博愛<ref>{{Cite web |url=http://www.globalflag.idv.tw/wg/roc.htm#gqjs |title=旗海圖幟 |accessdate=2005-11-19 |archive-date=2006-01-03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60103064320/http://www.globalflag.idv.tw/wg/roc.htm#gqjs |dead-url=no }}</ref>]] |
|||
[[file:KMTretreat.svg |thumb|right|250px|[[第二次國共內戰]],民國政府遷往台灣路線]] |
|||
{{中国历史|折叠=1}} |
|||
{{臺灣歷史|折叠=1}} |
|||
{{海南歷史|折叠=1}} |
|||
{{福建歷史|折叠=1}} |
|||
{{Main|中華民國歷史}} |
{{Main|中華民國歷史}} |
||
1912年,中華民國在[[中國大陸]]宣告[[中華民國大陸時期|成立]],並[[中華民國政府沿革|經歷]][[北洋政府]]、[[國民政府]]等時期<ref name="中華民國之肇建"/>{{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88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2loc=第18至20頁|Lynn White等|2023年}}。同時期,臺灣、[[澎湖群島]]接受[[臺灣日治時期|日本殖民統治]](1895年至1945年){{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至10頁|趙永茂等|2011年|2loc=第2至4頁|呂芳上等|2011年|3loc=第1至2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4loc=第88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5loc=第18至20頁、第299至230頁|John C. Copper|2023年}},[[臺灣歷史|更早以前]]則歷經[[臺灣荷西統治時期|荷西]](1624年至1662年)、[[臺灣明鄭時期|明鄭]](1661年至1683年)和[[臺灣清治時期|滿清]](1683年至1895年)的統治{{sfnm|劉翠溶等|2011年|1loc=第1至29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297至299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3loc=第18至29頁|John C. Copper|2020年|4loc=第45至46頁|John C. Copper|2023年}}。1945年,中華民國政府[[臺灣戰後時期|接管臺灣]],臺灣的日本政經體制與中國大陸體制接軌{{sfnm|趙永茂等|2011年|1loc=第2至4頁|漢寶德等|2011年|2loc=第1至2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88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4loc=第18至20頁|John C. Copper|2020年|5loc=第45至46頁|John C. Copper|2023年}}。1949年,[[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禮|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國政府僅統轄臺灣地區<ref name="中華民國之肇建"/>{{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88頁、第300頁|王汎森等|2011年|2loc=第300至303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3loc=第18至20頁|John C. Copper|2020年|4loc=第45至46頁|John C. Copper|2023年}}。1970年代後,中華民國無法在國際上繼續代表「中國」、及民主多元社會成形,臺灣地方意識、本土文化備受重視,原住民與客家族群亦爭取族群地位,出現新的國族觀念與文化認同{{sfnm|漢寶德等|2011年|1loc=第473頁至474頁|章英華等|2011年|2loc=第12頁至13頁|陳芳明等|2011年|3loc=第7頁至17頁}}。而官方參與的民國史修撰,敘事主體也由大中國的國土框架轉為在臺灣的中華民國<ref>{{Cite book|author=|editor=|title=《近代國家的型塑:中華民國建國一百年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location=中華民國臺北|publisher=國史館|date=2013-06-01|ISBN=978-9860372816|page=1102-1109|accessdate=|url=|language=zh-hant|ref=}}</ref>。 |
|||
{{參見|中國歷史|臺灣歷史}} |
|||
=== 大陸時期 === |
|||
{{Main|中華民國大陸時期|北洋政府|國民政府}} |
|||
自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战败後,清朝被迫[[海禁#清朝海禁|開放海禁]]與外部世界接軌。面對與西方工業化國家的巨大發展差距和接連戰敗喪權辱國的情況,社會上的求新求變思想與漢族的獨立意識逐漸萌生並增強。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期,南方江浙湖廣一帶和海外一些國家開始出現由[[海外華僑]]、[[會黨]]、[[新軍]]、[[學生]]等組成的、主張推翻清朝統治建立新國的[[中國清末革命團體列表|革命團體]]。自[[1895年廣州起義]]始,以[[孫中山]]為主要勢力的各地革命黨人先後發動多次武装起义,但多因遭到清廷镇压而失败。1908年11月,清廷領導者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相繼逝世,繼任的掌權群體實力與威信大不如前。1911年9月,因[[保路运动|四川保路運動]],[[清朝政府|清政府]]遣[[湖北省 (清)|湖北]]軍隊鎮壓。10月10日,[[共進會]]和[[文學社]]發動[[武昌起義]],11日成立[[中華民國軍政府鄂軍都督府|中華民國軍政府]],數月內獲得各省陸續響應,是為[[辛亥革命]],外蒙也自行[[外蒙古獨立|宣布獨立]]。其後各省代表聚於南京,推舉[[孫中山]]為[[中華民國大總統|臨時大總統]],孫提出[[五族共和]]。次年1月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 (南京)|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ref name="郭廷以 1912">[[郭廷以]]. [http://gj.zdic.net/archive.php?aid=9449 1912──中華民國元年壬子] {{Wayback|url=http://gj.zdic.net/archive.php?aid=9449 |date=20150704124501 }}. 漢典古籍. [2014年2月23日]{{zh-hk}}.</ref>。在[[清朝內閣總理大臣|清朝總理]][[袁世凯|袁世凱]]逼迫下,2月,原清廷攝政的[[隆裕太后]]代年幼的宣統皇帝[[溥仪|溥儀]]發表[[宣統帝退位詔書|退位詔書]],自此在中國存在兩千餘年的[[帝制]]宣告覆滅<ref>[[郭廷以]]. 《[[中華民國史事日誌]]》. 1979年: 第28頁{{zh-tw}}.</ref>,袁隨後當選臨時大總統<ref name="郭廷以 1912" />。;3月[[临时参议院]]又通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西藏[[第十三世達賴喇嘛|自行宣布獨立]]。1913年,[[國民黨 (1912年)|國民黨]]在[[中華民國第一屆國會議員選舉]]中胜选,但因候任[[中華民國第一屆國會議員選舉|總理]][[宋教仁]]遭暗殺而引起[[二次革命]]。不久袁取締國民黨、另立[[中华民国约法|約法]]取代[[臨時約法]],並采取措施加强自身權力<ref>[[人民網]]. [http://news.ifeng.com/history/today/200911/1104_7187_1419607.shtml 1913年11月4日 袁世凯下令解散国民党] {{Wayback|url=http://news.ifeng.com/history/today/200911/1104_7187_1419607.shtml |date=20170902101849 }}. [[鳳凰衛視]]. 2009年11月4日 [2014年2月23日]{{zh-cn}}.</ref><ref name="近代前編 第四節">[http://big5.dushu.com/showbook/101155/1039996.html 第十一卷 近代前編(上冊)·第四節 北洋政府的政權機構] {{Wayback|url=http://big5.dushu.com/showbook/101155/1039996.html |date=20140222061240 }}. 讀書網. [2014年2月23日]{{zh-hk}}.</ref>。[[俄罗斯帝国|沙俄]]迫中華民國承認外蒙古自治。1914年,一戰爆發,日軍[[青島戰役|奪]][[青島]]。1915年,日本迫袁簽訂[[中日民四條約|民四條約]]。袁稱帝,改国号[[中华帝国]],引發[[護國戰爭]]<ref>{{Cite book |url=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id=8t6VLxjTZ2IC&printsec=frontcover&hl=zh-TW#v=onepage&q&f=false |title=The Penguin History of Modern China: The Fall and Rise of a Great Power, 1850-2008 |last={{Link-en|喬納森·芬比|Jonathan Fenby}} |date=2008-05-29 |publisher=[[企鵝出版集團]] |accessdate=2014-02-23 |location=英國西敏寺 |pages=第131頁 |language=en |ISBN=978-0713998320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0714222805/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id=8t6VLxjTZ2IC&printsec=frontcover&hl=zh-TW#v=onepage&q&f=false |archive-date=2014-07-14 |dead-url=no }}</ref>。外蒙古撤銷獨立。次年,袁撤銷帝制。思想界發起[[新文化運動]],批評孔子,倡用[[白話文]],宣扬民主与科学。 |
|||
=== 民國肇建 === |
|||
袁世凱病亡後<ref>[[郭廷以]]. [http://gj.zdic.net/archive.php?aid-9453.html 1916──中華民國五年丙辰] {{Wayback|url=http://gj.zdic.net/archive.php?aid-9453.html |date=20150704055530 }}. 漢典古籍. [2014-02-23](){{zh-hk}}.</ref>,中央政府由國務總理[[段祺瑞]]執政,臨時約法恢復。此時全國已陷入割據,[[四川省 (中華民國)|四川]]持續內戰。段欲推動[[民國軍閥#軍閥割據時期#西南|武力統一]]及[[第一次世界大戰#世界大戰#中華民國參戰|對德宣戰]],引發與大總統[[黎元洪]]、[[中華民國第一屆國會|國會]]的[[府院之爭|爭執]]及[[張勛復辟]]<ref>[http://www.zndxsk.com.cn/upfile/soft/2017/01_skb/24-p0168-17sksa8.pdf 第一次世界大战新旧国会“对德宣战案”始末] {{Wayback|url=http://www.zndxsk.com.cn/upfile/soft/2017/01_skb/24-p0168-17sksa8.pdf |date=20210113184014 }}. 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蘭池. [2020-02-12](){{zh-cn}}.</ref>。因段拒恢復[[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臨時約法]]並擬[[中華民國臨時參議院#第二次臨時參議院(1917年11月10日-1918年8月12日)|重選國會]],[[孫中山]]南下與[[陳炯明]]共組[[护法军政府]]<ref>[https://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7350 第八十八回代總統啟節入都 投照會決謀宣戰] {{Wayback|url=https://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7350 |date=20210210180507 }}. [[蔡東藩]]. [2020-02-12](){{zh-tw}}.</ref>。1919年,學生不滿段欲接受《[[凡爾賽條約]]》,發起[[五四運動]]<ref>[https://web.archive.org/web/20151123132535/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4-04/27/content_1441831.htm 五四運動]. [[新華網]]. [2014-02-23]{{zh-hk}}.</ref>。日本於旅順設立[[關東軍]]。[[徐樹錚]]迫外蒙古撤治。1920年,直系[[曹錕]][[直皖戰爭|獲執政權]],局面愈發分裂。教育界產生[[京國之爭]],京音成為標準音。1921年,[[中國共產黨]]在[[蘇聯]]幫助下成立<ref>{{Cite book |title=History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1921-1949 |last=Jacques Guillermaz |date=1972年9月 |publisher=[[藍燈書屋]] |pages=第22頁至第23頁 |language=en |ISBN=978-0394464794}}</ref>,於次年加入[[共產國際]]。蘇聯與[[白軍]]為爭奪外蒙爆發[[1921年蒙古革命|戰役]],蘇聯勝。1923年,[[孫中山]]制定[[聯俄容共]]方針,中共藉此於國民黨內[[中國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擴張]]。1924年,[[張作霖]][[第二次直奉戰爭|取代]]直系執政,張、段邀孫中山和談,但孫不久病逝。1926年,[[蔣中正]]、[[汪兆銘]]發起[[國民革命軍北伐]]{{NoteTag|初,中共及蘇聯因認為不掌握軍隊領導權而[[四一二事件#背景|反對]]<ref>陳獨秀. [https://www.marxists.org/chinese/reference-books/ccp-1921-1949/02/106.htm 论国民政府之北伐].《中文馬克思主義文庫》.( {{Wayback|url=https://www.marxists.org/chinese/reference-books/ccp-1921-1949/02/106.htm |date=20180715203339 }}){{zh-hans}}</ref>。}},中共煽動[[南京事件_(1927年)|盲目排外]],[[馬日事變|殺害地主富農]],沒收其家產<ref>张英洪. [http://www.modernchinastudies.org/cn/issues/past-issues/101-mcs-2008-issue-3/1063-2012-01-05-15-35-31.html “土改”:革命专政和暴力再分配——以湖南溆浦县为例].《當代中國研究》.( {{Wayback|url=http://www.modernchinastudies.org/cn/issues/past-issues/101-mcs-2008-issue-3/1063-2012-01-05-15-35-31.html |date=20170808045056 }}){{zh-hans}}</ref><ref>{{Cite book |url=http://ishare.iask.sina.com.cn/f/10548929.html |title=《剑桥中华民国史 1912-1949年(下)》 |last=費正清,崔瑞德,费维恺 |authorlink=費正清 |date=1994-01-01 |publisher=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7500414064 |edition=中文译本 |location=北京 |language=zh |id=[http://books.google.com/books?id=Fxs3ROaIhPMC&printsec=frontcover&dq=ISBN+9780521243384&source=bl&ots=VyJTy6jQuT&sig=cptkiCZQScvSHiGsrbc8hbBg-8w&hl=en&ei=IdF2TZ2rBYnxrAHEg5nbCQ&sa=X&oi=book_result&ct=result&resnum=1&ved=0CCEQ6AEwAA#v=onepage&q&f=false 原文英文] |chapter=〈第三章 南京十年时期的国民党中国,1927—1937 年〉 |access-date=2019-11-19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90605180537/http://ishare.iask.sina.com.cn/f/10548929.html |archive-date=2019-06-05 |dead-url=yes }}</ref><ref>杨奎松. [http://news.ifeng.com/history/zhongguoxiandaishi/special/zuo/detail_2012_03/17/13252467_3.shtml 大革命时期中共为何不解决工农运动过火问题?] {{Wayback|url=http://news.ifeng.com/history/zhongguoxiandaishi/special/zuo/detail_2012_03/17/13252467_3.shtml |date=20200608065125 }}. 《[[鳳凰網]]》. 2012-04-05 [2014-02-23](){{zh-hk}}.</ref>。1927年初,中共[[四一二事件|爭奪上海]]失敗。4月,[[張作霖]]搜查蘇聯使館,稱獲中共[[李大釗#逮捕及處決|通蘇叛國證據]]<ref>[http://mks.bucm.edu.cn/docs/2017-12/20171206113453875211.pdf 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 {{Wayback|url=http://mks.bucm.edu.cn/docs/2017-12/20171206113453875211.pdf |date=20200921061544 }}).{{zh-cn}}.</ref><ref>[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4070350/ 蘇聯陰謀文證彙編]( {{Wayback|url=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4070350/ |date=20200927063630 }}).{{zh-cn}}.</ref>,全國譁然。[[蔡元培]]號召「護黨救國」,蔣介石[[四一二事件|清共]]並於南京[[南京國民政府|另立政府]]<ref>[http://www.people.com.cn/BIG5/historic/0418/6116.html 1927年4月18日 蔣介石建立南京國民政府] {{Wayback|url=http://www.people.com.cn/BIG5/historic/0418/6116.html |date=20190305014726 }}. [[人民網]]. [2016-08-15](){{zh-tw}}.</ref><ref>{{Cite book |url=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id=8t6VLxjTZ2IC&printsec=frontcover&hl=zh-TW#v=onepage&q&f=false |title=The Penguin History of Modern China: The Fall and Rise of a Great Power, 1850-2008 |last={{Link-en|喬納森·芬比|Jonathan Fenby}} |date=2008-05-29 |publisher=[[企鵝出版集團]] |accessdate=2014-02-23 |location=英國西敏寺 |language=en |ISBN=978-0713998320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0714222805/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id=8t6VLxjTZ2IC&printsec=frontcover&hl=zh-TW#v=onepage&q&f=false |archive-date=2014-07-14 |dead-url=no }}</ref>,汪斥蔣分裂。7月,因汪拒絕[[土地革命]],共產國際指示中共發起[[南昌暴動|暴動]]<ref>{{Cite web |title=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关于中国革命目前形势的决定 |url=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4-11/19/content_2237718.htm |accessdate=2015-06-01 |author=[[第三國際]] |date=1927年7月 |publisher=[[新華網]] |language=zh-Hans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80826230031/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4-11/19/content_2237718.htm |archivedate=2008-08-26 |deadurl=yes }}</ref>,汪遂於[[漢口市 (中華民國)|武漢]][[武漢分共|分共]]。9月[[寧漢復合]]。 |
|||
{{Main|中華民國大陸時期}} |
|||
[[File:1947 Zhonghua Minguo Quantu.png|thumb|left|1947年[[中華民國疆域]],其中[[外蒙古独立]]以後[[中国—蒙古国边界|邊界]]尚未勘定]] |
|||
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後,[[清朝]]外交及戰役失利,中國淪為[[中國對外關係史|次殖民地]]<ref name="中華民國之肇建"/>{{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至10頁|趙永茂等|2011年|2loc=第17至18頁、第354至356頁、第489至490頁、第520至522頁|劉翠溶等|2011年|3loc=第1至29頁、第33至35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4loc=第8至9頁、第295頁|Lynn White等|2023年}}。隨著清朝改革運動和[[立憲運動]]失敗,孫中山等人組成中國同盟會{{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至10頁|趙永茂等|2011年|2loc=第126至129頁、第354至356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295頁|John C. Copper|2020年|4loc=第167至174頁|Lynn White等|2023年}}。1911年10月10日,革命軍[[武昌起義]]<ref name="國父"/>,各省[[辛亥革命|宣告獨立]]<ref name="中華民國之肇建"/>{{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至10頁|趙永茂等|2011年|2loc=第37至39頁、第56至58頁、第353至356頁、第421頁、第490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8至9頁、第295頁|Lynn White等|2023年}}。同年12月,各省都督府代表聯合會在[[南京府]]組織[[中華民國臨時政府 (1912年—1913年)|中華民國臨時政府]],[[1911年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選舉|選舉]]孫中山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臨時大總統]]<ref name="中華民國之肇建"/><ref name="國父"/>{{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至10頁|趙永茂等|2011年|2loc=第56至58頁、第354至356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8至9頁|Lynn White等|2023年}}。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宣誓就職,中華民國正式成立<ref name="中華民國之肇建"/><ref name="國父"/>{{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至10頁|趙永茂等|2011年|2loc=第37至39頁、第56至58頁、第353至356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8至9頁、第295頁}}。孫中山組織[[中華民國臨時參議院|臨時參議院]],制定《[[中華民國臨時約法]]》<ref name="中華民國之肇建"/><ref name="國父"/>{{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至10頁|趙永茂等|2011年|2loc=第56至58頁、第94至96頁、第354至356頁、第645至649頁}}。清朝內閣總理大臣[[袁世凱]]和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南北議和|達成協議]],逼迫宣統帝[[溥儀]][[宣統帝退位詔書|退位]];孫中山則主動辭職,由袁世凱繼任臨時大總統<ref name="國父"/>,臨時政府[[北京歷史|遷都]][[京兆地方]]<ref name="中華民國之肇建"/>{{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至10頁|趙永茂等|2011年|2loc=第37至39頁、第56至58頁、第96頁、第353至356頁|劉翠溶等|2011年|3loc=第40至40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4loc=第8至9頁、第295頁|John C. Copper|2020年|5loc=第167至174頁|Lynn White等|2023年}}。 |
|||
其後[[中華民國北京政府內閣列表|內閣]]由[[北洋軍閥]]掌控,史稱「北洋政府」<ref name="中華民國之肇建"/>{{sfnm|趙永茂等|2011年|1loc=第96至97頁、第421頁}}。在[[國民黨 (1912年)|國民黨]]領導人[[宋教仁]]遭到暗殺後,孫中山等發動[[二次革命]]失敗{{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至10頁|Lynn White等|2023年}}。當選[[中華民國大總統|大總統]]的袁世凱先後頒布《[[中華民國約法]]》、接受日本《[[二十一條]]》,其後因為籌備[[中華帝國]]引發[[護國戰爭]]{{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至10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295頁|Lynn White等|2023年}}。在袁世凱逝世後,北洋政府因為[[對德宣戰案]]爆發[[府院之爭]],並經歷[[張勳復辟]]、[[1923年中華民國大總統選舉|曹錕賄選]]等事件<ref name="中華民國之肇建"/><ref name="國父"/>{{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至10頁|趙永茂等|2011年|2loc=第37至39頁、第56至58頁、第96至97頁、第130至133頁、第356至358頁、第422至424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8至9頁、第295頁|Lynn White等|2023年}}。另一方面,不滿北洋政府的孫中山在[[廣州市 (中華民國)|廣州市]]組織[[護法軍政府]],形成[[護法運動|南北分裂]]<ref name="中華民國之肇建"/><ref name="國父"/>{{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至10頁|趙永茂等|2011年|2loc=第37至39頁、第97至98頁、第356至358頁、第389至390頁、第422至423頁、第456至457頁、第493至494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8至9頁、第295至296頁|Lynn White等|2023年}}。隨著中國知識分子發起[[新文化運動]]、及[[五四運動]]爆發,促進[[中華民國大陸時期文化|文化改革]]與思想發展{{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至10頁|王汎森等|2011年|2loc=第7至11頁、第112至116頁|趙永茂等|2011年|3loc=第490至493頁|劉翠溶等|2011年|4loc=第1至29頁、第419至421頁|陳芳明等|2011年|5loc=第19至21頁、第148至151頁、第202至206頁、第526頁|漢寶德等|2011年|6loc=第458至459頁、第565至567頁|Lynn White等|2023年}}。其後[[中華革命黨]]改組成為中國國民黨,而中國共產黨也在1921年成立{{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至10頁|Lynn White等|2023年}}。 |
|||
在[[黃金十年 (中華民國)|十年建設]](1927-1937)期間,政府陸續成立[[中央研究院]]與[[中華民國中央銀行|中央銀行]]等機構,经济、交通及教育、文化等公共事业獲得不少发展<ref name="溫躍寬">溫躍寬.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0222131118/http://img.memopool.cn/news/2013/10/17/5d670af74141a8d80141c4b430e6026d.html 被西方誉成为的“民国黄金十年”]. [[憶庫]]. 2013-10-17 [2014-02-23]{{zh-cn}}.</ref>。1928年,為阻蔣統一,日軍侵山東製造[[五三慘案|濟南慘案]],[[張學良]]宣佈[[東北易幟]],[[國民政府]]名義統一中國。1929年,[[張學良]]因試圖收回[[中東路事件|東北鐵路主權]]與[[蘇聯]]爆發衝突,國民政府發表對蘇交戰宣言,中共[[劉伯承]]、[[葉劍英]]協助蘇聯進攻[[海拉爾區|海拉爾]],11月,[[海拉爾區|海拉爾]]被攻佔,12月,張與蘇媾和並簽署《[[伯力會議議定書|伯力協定]]》,但蘇軍持續佔領[[黑瞎子島|部分領土]]。次年,因地方不滿裁軍爆發[[中原大戰]],蔣勝<ref>{{Cite book |title=《中華民國史稿》 |last=[[張玉法]] |date=1998-10-26 |publisher=[[聯經出版]] |location=臺灣信義 |pages=第223頁 |language=zh-hant |ISBN=978-9570818260}}</ref>。1931年,國民政府依《[[國民政府建國大綱|建國大綱]]》實施以[[中國國民黨]]為中心的[[一黨制]]架構,並制定《[[中華民國訓政時期約法|訓政時期約法]]》<ref>{{Cite book |url=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id=N-b4-B85KJ4C&printsec=frontcover&hl=zh-TW#v=onepage&q&f=false |title=In Search of Chinese Democracy: Civil Opposition in Nationalist China, 1929-1949 |last=[[馮兆基]](Edmund S. K. Fung) |date=2000-09-04 |publisher=[[劍橋大學出版社]] |accessdate=2014-02-23 |location=英國劍橋 |pages=第30頁 |language=en |ISBN=978-0521771245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0714171326/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id=N-b4-B85KJ4C&printsec=frontcover&hl=zh-TW#v=onepage&q&f=false |archive-date=2014-07-14 |dead-url=no }}</ref><ref name="中華民國訓政時期約法">《[[:s:中華民國訓政時期約法|中華民國訓政時期約法]]》. 中國南京: [[國民政府]]. 1931年5月12日{{zh-tw}}.</ref><ref>{{Cite book |url=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id=MOT_axUIWooC&printsec=frontcover&hl=zh-TW#v=onepage&q&f=false |title=The Storm Clouds Clear Over China: The Memoir of Ch'en Li-Fu, 1900-1993 |last=Chen Lifu、Ramon H. Myers和Sidney H. Chang |date=1993年1月 |publisher=[[胡佛研究所]] |accessdate=2014-02-23 |location=美國史丹福 |pages=第102頁 |language=en |ISBN=978-0817992729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0714164433/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id=MOT_axUIWooC&printsec=frontcover&hl=zh-TW#v=onepage&q&f=false |archive-date=2014-07-14 |dead-url=no }}</ref>,採取[[安內攘外]]的方針,拖延與日本全面開戰的時間<ref>{{Cite web |title=告全國同胞一致安內攘外書 -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url=https://zh.wikisource./zh-hant/%E5%91%8A%E5%85%A8%E5%9C%8B%E5%90%8C%E8%83%9E%E4%B8%80%E8%87%B4%E5%AE%89%E5%85%A7%E6%94%98%E5%A4%96%E6%9B%B8 |accessdate=2020-02-07 |website=zh.wikisource.}}</ref>。[[大日本帝國|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張學良]]令軍隊[[九一八事變|不抵抗]]並撤至[[錦州]]<ref>[[美國國務院]]. [https://web.archive.org/web/20080712101021/http://www.state.gov/r/pa/ho/time/id/104691.htm The Great Depression and U.S. Foreign Policy]. [[美國國務院歷史局]]. [2014年2月23日]{{en}}.</ref>。中共於[[蘇維埃俄國|蘇聯國慶日]]成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次年初,日軍[[一·二八事變|攻上海]],十九路軍抵抗,中共[[一·二八事變#中共反應|號召奪權]],各國調停乃止。日本建立[[滿洲國]]。1933年,日軍攻山海關並陷[[熱河省 (中華民國)|熱河]]。新疆、福建分別成立[[東突厥斯坦]]及[[中華共和國]],旋滅。國民政府發起[[新生活運動]]。1935年,日本策劃[[華北五省自治]],[[殷汝耕]]割據冀東。次年,[[德王]]割據內蒙。國民政府迫中共[[長征|撤往西北]]並藉以實控西部省份,[[張學良]]急欲抗日而發動[[西安事變]]。 |
|||
由於北洋軍閥與[[民國軍閥|地方軍閥]]持續爭權、各地[[中華民國北洋政府時期內戰戰鬥列表|陷入混戰]]<ref name="中華民國之肇建"/>,中國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聯俄容共|展開合作]],成立陸軍軍官學校{{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至10頁|趙永茂等|2011年|2loc=第56至58頁、第356至358頁、第389至390頁、第422至426頁、第456至460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295至296頁|Lynn White等|2023年}}。1925年,國民政府在廣州市成立<ref name="中華民國之肇建"/>{{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至10頁|趙永茂等|2011年|2loc=第37至39頁、第99頁、第358頁、第493至494頁}}。1926年起,[[蔣中正]]擔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發動[[國民革命軍北伐]]<ref name="中華民國之肇建"/><ref name="第1~5任 蔣總統中正先生">{{Cite web|url=https://www.president.gov.tw/Page/83|title=第1~5任 蔣總統中正先生|author=|date=|publisher=中華民國總統府|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19-04-11|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90411064539/https://www.president.gov.tw/Page/83|dead-url=no}}</ref>{{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至10頁|趙永茂等|2011年|2loc=第37至39頁、第358頁、第427至428頁、第457至458頁、第493至494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295至296頁|Lynn White等|2023年}}。1927年[[南京歷史|定都]][[南京市 (中華民國)|南京市]]<ref name="中華民國之肇建"/>,並[[中國國民黨清黨|展開清黨]]{{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至10頁|趙永茂等|2011年|2loc=第37至39頁、第358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295至296頁|Lynn White等|2023年}}。1928年,[[東北易幟]],中國分裂政局[[中國統一|宣告統一]]<ref name="中華民國之肇建"/>{{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至10頁|趙永茂等|2011年|2loc=第58至60頁、第99頁、第358頁、第427至428頁、第494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295至296頁|Lynn White等|2023年}}。其後,中國國民黨為首的[[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內閣列表|國民政府]]實施[[國民政府建國大綱|以黨治國]]的[[中華民國訓政時期約法|訓政]],國家建設[[南京十年|得到發展]]<ref name="中華民國之肇建"/>{{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至10頁|王汎森等|2011年|2loc=第11至16頁|趙永茂等|2011年|3loc=第7至8頁、第37至39頁、第58至61頁、第133至135頁、第359至361頁、第429至431頁、第495至497頁|劉翠溶等|2011年|4loc=第1至29頁、第44至55頁、第356至357頁、第388至390頁|漢寶德等|2011年|5loc=第1至2頁|Lynn White等|2023年}}。同時期內部有[[中原大戰|地方軍閥]]與[[國共內戰|中國共產黨]]勢力[[20世紀中國政權列表|割據]],外部有[[大日本帝國]]威脅<ref name="中華民國之肇建"/>{{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至10頁|趙永茂等|2011年|2loc=第361至362頁、第429至431頁、第458至460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296至297頁|Lynn White等|2023年}}。1927年起,中國共產黨在多地建立[[中國共產黨革命根據地|革命根據地]]{{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296至297頁|Lynn White等|2023年}}。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成立傀儡政權[[滿洲國]]<ref name="中華民國之肇建"/>{{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至10頁|趙永茂等|2011年|2loc=第362至364頁、第495至497頁、第528至531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296至297頁|John C. Copper|2020年|4loc=第57至60頁|Lynn White等|2023年}}。 |
|||
1937年[[七七事變]]導致[[中国抗日战争|抗日戰爭]]全面爆發,7月平、津陷,[[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中正]]號召[[廬山聲明|抵抗到底]],中共[[共赴國難宣言|參戰]]並撤[[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蘇維埃共和國]]<ref>{{Cite web |title=中共中央爲公佈國共合作宣言 -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url=https://zh.wikisource./wiki/%E4%B8%AD%E5%85%B1%E4%B8%AD%E5%A4%AE%E7%88%B2%E5%85%AC%E4%BD%88%E5%9C%8B%E5%85%B1%E5%90%88%E4%BD%9C%E5%AE%A3%E8%A8%80 |accessdate=2020-02-07 |website=zh.wikisource.}}</ref>。中日激戰於華北、華東,11月[[太原]]、[[上海市 (中華民國)|上海]]陷,政府遷[[重慶市 (中華民國)|重慶]],12月[[南京市 (中華民國)|南京]]陷,日軍[[南京大屠殺|大肆屠殺]],[[韓復榘]]棄守[[濟南]]。次年,中華民國於[[台兒莊大捷|台兒莊]]勝,並[[花園口決堤事件|決黃河堤]]禦[[鄭州]],致水災,日軍連陷[[徐州]]、[[漢口市 (中華民國)|武漢]]、[[廣州市 (中華民國)|廣州]],至年底,戰線已達[[河南省 (中華民國)|河南]]、[[湖北省 (中華民國)|湖北]]中部。日本於[[汪精衛政權|南京]]、[[蒙疆聯合自治政府|張家口]]建立政權,[[汪兆銘]]附之。此後五年,戰勢稍緩,日軍陷[[南昌]]、[[南寧]]、[[宜昌]],政府成功防守[[長沙]]。1940年,国民政府第89軍發動[[黃橋戰役]],為中共[[新四軍]]殲滅,1941年,[[顧祝同]]擊敗新四軍,扣押[[葉挺]],是為[[皖南事變]]。日軍轟炸重慶造成[[重慶隧道慘案|慘案]]。蘇聯簽訂[[日蘇中立條約]],承認[[滿洲國]]換取日本承認[[外蒙古獨立|外蒙獨立]],中共認可,国民政府激烈反對。1942年,日侵[[緬甸]]意圖切斷英援補給,[[中國遠征軍]]赴緬。1943年,政府與英美廢除[[不平等條約]],歐洲各國和加拿大陸續取消在華特權。1944年,日軍發動[[豫湘桂會戰|豫湘桂戰役]],一度佔領三省大部。蘇聯策劃[[伊寧事變]],[[最高蘇維埃]]決定納入[[唐努烏梁海]]。1945年1月,蘇聯支持的[[東突厥斯坦共和國|東突厥斯坦]]宣佈獨立,中蘇就蒙疆及東北問題談判,[[史達林]]威脅以外蒙獨立換取[[外蒙古獨立|餘下主權]],8月15日,日本因美、蘇進攻[[日本投降|投降]]。 |
|||
1937年,隨著日本在[[盧溝橋]]發動[[七七事變]],[[中國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日本軍]]在戰爭初期攻下[[南京大屠殺|南京市]],國民政府[[重慶陪都時期|遷往]][[重慶市 (中華民國)|重慶市]],雙方陷入僵持;其後中華民國與[[中美關係史|美國]]、[[中華民國—英國關係|英國]]、[[中蘇關係|蘇聯]]結為[[同盟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同盟國]],最終在1945年[[中國抗日戰爭主要戰役列表|獲得勝利]]<ref name="中華民國之肇建"/><ref name="第1~5任 蔣總統中正先生"/>{{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至10頁|趙永茂等|2011年|2loc=第37至39頁、第362至364頁、第431至434頁、第466至468頁、第495至499頁|劉翠溶等|2011年|3loc=第1至29頁、第55頁|章英華等|2011年|4loc=第125至128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5loc=第296至297頁|John C. Copper|2020年|6loc=第57至60頁|Lynn White等|2023年}}。在[[日本投降]]後,國民政府還都南京市<ref name="中華民國之肇建"/>,中國共产黨則進駐日本控制區,雙方展開[[政治協商會議]]{{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297頁|Lynn White等|2023年}}。1946年,[[制憲國民大會]]通過《[[中華民國憲法]]》<ref name="中華民國之肇建"/><ref name="憲法簡介">{{Cite web|url=https://www.president.gov.tw/Page/93|title=憲法簡介|author=|date=|publisher=中華民國總統府|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19-06-01|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90601184822/https://www.president.gov.tw/Page/93|dead-url=no}}</ref>{{sfnm|趙永茂等|2011年|1loc=第7至8頁、第37至39頁、第365至366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52頁、第303頁|中央情報局|2023年|Lynn White等|2023年}}。1947年,《中華民國憲法》施行<ref name="憲法簡介"/><ref name="憲法">{{Cite web|url=https://www.ey.gov.tw/state/62879155A536D543/a6def1be-ffb8-4528-8147-b8c27bfc69ef|title=憲法|author=[[行政院新聞傳播處]]|date=2020-03-06|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2-12-26|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21226113819/https://www.ey.gov.tw/state/62879155A536D543/a6def1be-ffb8-4528-8147-b8c27bfc69ef|dead-url=no}}</ref>,召開[[第一届国民大会第一次会议|第一屆國民大會]]<ref name="中華民國之肇建"/>{{sfnm|趙永茂等|2011年|1loc=第7至8頁、第37至39頁、第101頁、第365至366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52頁、第297頁、第303頁|中央情報局|2023年}}。1948年,[[國民大會]][[1948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選舉]]蔣中正為[[行憲]]後[[蔣中正政府|首任總統]]<ref name="第1~5任 蔣總統中正先生"/>,同年頒布《[[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ref name="中華民國之肇建"/><ref name="憲法簡介"/><ref name="憲法"/>{{sfnm|趙永茂等|2011年|1loc=第64至68頁、第137至138頁、第279至281頁、第365至366頁|劉翠溶等|2011年|2loc=第79至81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53至54頁、第297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4loc=第20至29頁}}。在這期間,[[中華民國國軍]]與中國共產黨爆發全面內戰<ref name="中華民國之肇建"/><ref name="第1~5任 蔣總統中正先生"/>{{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至10頁|趙永茂等|2011年|2loc=第137至138頁、第365至366頁、第437至439頁、第468至470頁|劉翠溶等|2011年|3loc=第61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4loc=第297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5loc=第18至29頁|Lynn White等|2023年}}。 |
|||
1945年9月始,政府即與中共爆發[[上黨戰役|衝突]],10月,外蒙在[[外蒙古獨立#《中蘇友好同盟條約》與承認獨立|蘇聯操縱]]下通過獨立公投並於次年1月獲政府承認{{NoteTag|{{引用|國民政府發表公告承認外蒙獨立(1946年1月5日) |
|||
<br>([[中央社]]重慶五日電)[[國府]]於一月五日發表承認外蒙獨立之公告如下: 中央曾派[[中華民國内政部|內政部]]次長雷法章前往觀察,近據外蒙古投票事務人員之舉,公民投票結果,已證實[[外蒙古]]人民贊成獨立,茲照 國防會最高委員會之決議,正式承認外蒙古之獨立,除以[[行政院]]轉飭內政部將決議決議正式通知外蒙古政府外,特此公告。}}<ref>{{cite conference |author=李明峻 |title=蒙古公民投票案例實踐解析 |conference=新世紀智庫論壇第49期 |date=2010-03-30 |url=http://www.taiwanncf.org.tw/ttforum/49/49-09.pdf |access-date=2020-10-02 |archive-date=2020-10-02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01002050207/http://www.taiwanncf.org.tw/ttforum/49/49-09.pdf |dead-url=no }}</ref>}}。政府並接管[[中國東北地區|東北地區]]、[[臺灣]]、[[香港重光|香港]]{{NoteTag|根據協議,中華民國與英國共同授權[[夏慤]]受降,潘裕昆率憲兵第十六團及新一軍駐九龍,與英軍一道維持治安,為期2年<ref>{{cite web |author1=盧因 |title=明藝.名人寫香港﹕舍舍,哦哈喲,哥渣伊嗎時!——香港重光七十周年祭 |url=https://ol.mingpao.com/ldy/cultureleisure/culture/20150822/1440180585115/%E6%98%8E%E8%97%9D-%E5%90%8D%E4%BA%BA%E5%AF%AB%E9%A6%99%E6%B8%AF-%E8%88%8D%E8%88%8D-%E5%93%A6%E5%93%88%E5%96%B2-%E5%93%A5%E6%B8%A3%E4%BC%8A%E5%97%8E%E6%99%82-%E9%A6%99%E6%B8%AF%E9%87%8D%E5%85%89%E4%B8%83%E5%8D%81%E5%91%A8%E5%B9%B4%E7%A5%AD |website=明報 |accessdate=2020-02-27 |archive-date=2020-02-27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00227155853/https://ol.mingpao.com/ldy/cultureleisure/culture/20150822/1440180585115/%e6%98%8e%e8%97%9d-%e5%90%8d%e4%ba%ba%e5%af%ab%e9%a6%99%e6%b8%af-%e8%88%8d%e8%88%8d-%e5%93%a6%e5%93%88%e5%96%b2-%e5%93%a5%e6%b8%a3%e4%bc%8a%e5%97%8e%e6%99%82-%e9%a6%99%e6%b8%af%e9%87%8d%e5%85%89%e4%b8%83%e5%8d%81%e5%91%a8%e5%b9%b4%e7%a5%ad |dead-url=no }}</ref>。在受降儀式後,香港行政事務由夏慤成立的港英軍政府管理。}}、[[澎湖群島]]、[[南海諸島]]<ref>[http://hansard.millbanksystems.com/written_answers/1955/feb/04/formosa-and-the-pescadores-treaties#column_159w Formosa and the Pescadores (Treaties)] {{Wayback|url=http://hansard.millbanksystems.com/written_answers/1955/feb/04/formosa-and-the-pescadores-treaties#column_159w |date=20160331163306 }}. [[英國國會]]. 1955年2月4日 [2015年9月9日]{{en}}.</ref><ref name="外交部條約法律司">[[外交部條約法律司]]. [http://www.mofa.gov.tw/Mobile/TaiwanStatus_Content.aspx?s=A421F866010C8490 「臺灣的國際法地位」說帖] {{Wayback|url=http://www.mofa.gov.tw/Mobile/TaiwanStatus_Content.aspx?s=A421F866010C8490 |date=20170817121812 }}. [[中華民國外交部]]. 2017年6月20日 [2017年9月25日]{{zh-tw}}.</ref>,但1946年初,蘇軍違約將[[東北停戰協議|東北移交]]中共,激化國共軍事衝突,並侵佔[[旅大行署區|大連]]{{NoteTag|<!--蘇違約,故屬侵佔-->至1955年}}。在美國斡旋下國共展開談判,但未有實質協議<ref>[[時代公司]]. [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id=hD8EAAAAMBAJ&printsec=frontcover&hl=zh-TW#v=onepage&q&f=false LIFE] {{Wayback|url=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id=hD8EAAAAMBAJ&printsec=frontcover&hl=zh-TW#v=onepage&q&f=false |date=20180612184712 }}. 美國紐約: 《[[生活 (雜誌)|生活]]》. 1956年1月23日 [2014年2月23日]{{en}}.</ref>。7月,美國總統[[杜魯門]]決定對國民政府實施武器禁運,12月,[[制憲國民大會]]公布《[[中華民國憲法]]》,但遭中共抵制<ref>[[周恩來]]. [http://cpc.people.com.cn/GB/69112/75843/75874/75993/5181797.html 评马歇尔〔362〕离华声明] {{Wayback|url=http://cpc.people.com.cn/GB/69112/75843/75874/75993/5181797.html |date=20160304113941 }}. [[人民網]]. 1947年1月10日 [2014年2月23日]{{zh-cn}}.</ref><ref>《南京衛戍司令部致電梅園新村中共聯絡處限期撤退令》. 中國重慶: 《[[大公報]]》. 1947年3月1日{{zh-tw}}.</ref>。1947年,[[第二次國共內戰|國共內戰]]全面爆發,政府發佈[[動員戡亂|動員戡亂令]]<ref>{{Cite book |url=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id=JBCOecRg5nEC&printsec=frontcover&hl=zh-TW#v=onepage&q&f=false |title=Decisive Encounters: The Chinese Civil War, 1946-1950 |last=[[文安立]] |date=2003-03-19 |publisher=[[史丹福大學出版社]] |accessdate=2014-02-23 |location=美國帕羅奧圖 |language=en |ISBN=978-0804744782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0714152935/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id=JBCOecRg5nEC&printsec=frontcover&hl=zh-TW#v=onepage&q&f=false |archive-date=2014-07-14 |dead-url=no }}</ref>。蘇聯支持下,外蒙軍隊[[北塔山事件|入侵新疆]]。因[[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施政錯誤等因素,臺灣爆發[[二二八事件]]<ref>{{Cite book |title=《[[二二八事件責任歸屬研究報告]]》 |last=[[張炎憲]] |date=2006-02-13 |publisher=[[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 |location=臺灣臺北 |pages=第8頁至第22頁 |language=zh-hant |ISBN=978-9572936214}}</ref><ref>[http://www.taiwandc.org/228-intr.htm "28 February 1947"] {{Wayback|url=http://www.taiwandc.org/228-intr.htm |date=20181031023758 }}. New Taiwan, Ilha Formosa. 2007年 [2013年10月17日]{{en}}.</ref>。1948年9月,與外蒙戰爭結束。 |
|||
=== 臺灣 |
=== 臺灣歷史 === |
||
{{Main |
{{Main|臺灣歷史}} |
||
[[File:Ta Cheng Palace, Tainan Confucius Temple 2017-12-31 (cropped).jpg|thumb|[[臺南市]][[臺南孔子廟]]最早可以追溯至1665年{{sfnm|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1loc=第19頁}}]] |
|||
1948年8月起,政府陸續組織軍隊、[[國立故宮博物院|文物]]、[[中華民國國庫黃金運送台灣行動|黃金]]、[[中華民國國庫黃金運送台灣行動|外匯]]及民眾[[中華民國政府遷台|遷往臺灣]]<ref>{{Cite web |title=Taiwan in Time: The great retreat - Taipei Times |url=http://www.taipeitimes.com/News/feat/archives/2016/12/04/2003660529/1 |accessdate=2020-02-07 |website=www.taipeitimes.com |archive-date=2020-06-20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00620173131/https://www.taipeitimes.com/News/feat/archives/2016/12/04/2003660529 |dead-url=no }}</ref><ref name="Retreat to Taiwan">[http://news.bbc.co.uk/hi/english/zhwiki/static/in_depth/asia_pacific/2000/taiwan_elections2000/1949_1955.stm Retreat to Taiwan] {{Wayback|url=http://news.bbc.co.uk/hi/english/zhwiki/static/in_depth/asia_pacific/2000/taiwan_elections2000/1949_1955.stm |date=20090624190413 }}. [[英國廣播公司新聞網]]. [2014年2月23日]{{en}}.</ref>。1949年1月,發生[[太平輪沉沒事件]],5月,[[陳誠]]宣佈[[臺灣省戒嚴令|臺灣戒嚴]],10月1日,中国共产党在北平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并将北平改名为北京。[[中華民國國軍|國軍]]在[[金門]]的[[古寧頭戰役]]中獲勝<ref>[[李鴻禧]]. [http://www.newtaiwan.com.tw/bulletinview.jsp?bulletinid=47005 我們當然不是中國人,是百分之百台灣人] {{Wayback|url=http://www.newtaiwan.com.tw/bulletinview.jsp?bulletinid=47005 |date=20131020152504 }}《[[新台灣新聞周刊]]》. 2002年5月9日 [2014年2月23日]{{zh-tw}}.</ref>。12月7日,中央政府遷至[[臺北市 (省轄市)|臺北]],是月,失去[[廣西省 (中華民國)|廣西]]、[[四川省 (中華民國)|四川]]。1950年[[韓戰]]爆發後,[[哈里·S·杜鲁门|杜魯門]]派[[第七艦隊 (美國海軍)|第七艦隊]]巡弋[[台灣海峽]],防止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入台灣<ref>[[美國國務院]]. [https://web.archive.org/web/20080712101515/http://www.state.gov/r/pa/ho/time/lw/88750.htm U.S.-China Ambassadorial Talks, 1955-70]. [[美國國務院歷史局]]. [2014年2月23日]{{en}}.</ref><ref name="Retreat to Taiwan" />。聯合國和多數西方國家因[[冷戰]]局勢影響而將中華民國政府視為「[[中國]]」合法政府<ref>[http://index.hu/kulfold/hirek/321595/ Elutasította Tajvan felvételét az ENSZ] {{Wayback|url=http://index.hu/kulfold/hirek/321595/ |date=20171120003706 }}.[[Index.hu]]. 2007年7月24日 [2013年10月17日]{{hu}}.</ref><ref>{{Cite book |url=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id=dMZdHoqwpRkC&printsec=frontcover&hl=zh-TW#v=onepage&q&f=false |title=Taiwan's Presidential Politics: Democratization and Cross-Strait Relations in the 21st Century |last=Muthiah Alagappa |date=2011年11月 |publisher={{Link-en|M. E. Sharpe|M. E. Sharpe}} |accessdate=2013-10-17 |location=美國阿蒙克 |pages=第265頁 |language=en |ISBN=978-0765608345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0714180133/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id=dMZdHoqwpRkC&printsec=frontcover&hl=zh-TW#v=onepage&q&f=false |archive-date=2014-07-14 |dead-url=no }}</ref>。 |
|||
至少在10,000年前,[[臺灣原住民族]]的祖先陸續[[臺灣史前時期|前來臺灣]],成為[[臺灣考古遺址列表|臺灣最早的居民]]<ref name="人文風情">{{Cite web|url=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27041|title=人文風情|author=|date=2021-05-24|publisher=交通部觀光局|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3-26|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326201402/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27041|dead-url=no}}</ref>{{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11至12頁|章英華等|2011年|2loc=第343至345頁、第401至402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3loc=第18至29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4loc=第297頁|John C. Copper|2020年|5loc=第13至18頁、第45至49頁、第96葉至98頁、第198至201頁|John C. Copper|2023年}}。在12世紀後,中國和日本商人、漁民和海盜在臺灣活動,[[臺灣對外關係史|從事非法貿易]]{{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11至12頁、第19頁|劉翠溶等|2011年|2loc=第70至71頁、第476至477頁|章英華等|2011年|3loc=第345至348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4loc=第20至29頁|John C. Copper|2020年|5loc=第13至18頁、第46至49頁、第198至201頁|John C. Copper|2023年}}。1624年,因[[明朝]]軍隊[[澎湖之戰|驅逐]],荷蘭人自澎湖轉往[[大員|安平]]建立[[臺灣與荷蘭關係史|據點]]<ref name="人文風情"/>{{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11至12頁、第19頁、第24頁|劉翠溶等|2011年|2loc=第71頁|章英華等|2011年|3loc=第345至348頁|漢寶德等|2011年|4loc=第411至415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5loc=第297至298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6loc=第20至29頁|John C. Copper|2020年|7loc=第49至53頁、第198至201頁|John C. Copper|2023年}}。1626年,與荷蘭敵對的西班牙人佔領[[西班牙福爾摩沙遠征|臺灣北部]],同時期的日本人則[[臺灣與日本關係史|離開臺灣]]{{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11至12頁、第19頁|劉翠溶等|2011年|2loc=第71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297至298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4loc=第20至29頁|John C. Copper|2020年|5loc=第49至53頁|John C. Copper|2023年}}。1642年,西班牙人遭到荷蘭人[[雞籠之戰|趕走]],[[臺灣西班牙統治時期|退出臺灣]]{{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11至12頁、第19頁|劉翠溶等|2011年|2loc=第71頁|章英華等|2011年|3loc=第345至348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4loc=第297至298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5loc=第20至29頁|John C. Copper|2020年|6loc=第49至53頁|John C. Copper|2023年}}。荷蘭人在[[荷蘭在臺灣之平定行動|原住民族服從]]下建立[[地方會議|統治制度]],開始進行傳教與貿易,並招募中國沿海省份漢人移墾<ref name="人文風情"/>{{sfnm|劉翠溶等|2011年|1loc=第1至29頁、第71頁|章英華等|2011年|2loc=第125至128頁、第345至348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4loc=第297至298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3loc=第20至29頁|John C. Copper|2020年|5loc=第13至24頁、第49至53頁、第198至201頁|John C. Copper|2023年}}。1662年,[[南明]]在中國東南地區[[反清復明|抗清未果]],[[鄭成功]]率領[[明鄭軍事|軍隊]][[鄭成功攻臺之役|擊敗]]在臺灣的[[鄭荷之戰荷蘭降書|荷蘭人]]{{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11至12頁、第19頁、第21至22頁|劉翠溶等|2011年|2loc=第71至72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298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4loc=第20至29頁|John C. Copper|2020年|5loc=第49至53頁|John C. Copper|2023年}}。明鄭時期重視中華文化的推廣,鼓勵漢人移民臺灣、從事屯墾[[五商|經貿]],但[[明鄭台灣建制|統治]]引起反感{{sfnm|劉翠溶等|2011年|1loc=第1至29頁、第72頁、第105至106頁、第476至477頁|章英華等|2011年|2loc=第125至128頁、第345至348頁|漢寶德等|2011年|3loc=第411至415頁|John C. Copper|2020年|4loc=第18至24頁|John C. Copper|2020年|5loc=第49至53頁|John C. Copper|2023年}}。 |
|||
政府在臺灣實施地方自治、合作社、基礎教育政策,推動[[耕地三七五減租條例|耕地三七五減租]]、[[公地放領]]、[[耕者有其田]]等土地改革,穩定農業發展<ref>{{Cite book |title=《[[劍橋中國史|劍橋中國史:第13卷 中華人民共和國史下卷]]》(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Vol. 15: The People's Republic, Part 2) |author1=[[馬若德]] |author2=[[費正清]] |date=1991-11-29 |publisher=[[劍橋大學出版社]] |location=英國劍橋 |pages=第837頁 |language=en |ISBN=978-0521243377}}</ref>,並因受[[美援|美國援助]],經濟逐漸恢復。1950年代,國軍在大陸的[[反共救國軍|剩餘和游擊力量]]逐漸被[[全國大剿匪|瓦解]]<ref>{{Cite web |title=自由中國: 【全套22冊】 |url=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GRFPDwAAQBAJ&printsec=frontcover&hl=zh-TW#v=onepage&q=%E5%8F%8D%E5%85%B1%E6%AD%A6%E5%8A%9B%E7%9A%84%E5%AF%A6%E5%8A%9B%E5%8F%8A%E5%85%B6%E5%88%86%E4%BD%88&f=false |accessdate=2020-02-12 |date=2013-09-01 |last=自由中國社 |publisher=獨立作家-秀威代理 |via=Google Books |archive-date=2020-02-12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00212034204/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GRFPDwAAQBAJ&printsec=frontcover&hl=zh-TW#v=onepage&q=%E5%8F%8D%E5%85%B1%E6%AD%A6%E5%8A%9B%E7%9A%84%E5%AF%A6%E5%8A%9B%E5%8F%8A%E5%85%B6%E5%88%86%E4%BD%88&f=false |dead-url=no }}</ref>。1953年,立法院及蔣中正總統宣佈廢除《中蘇友好同盟條約》,且不再承認外蒙獨立。1954年,面對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及其军事力量威脅及[[臺灣獨立運動|臺灣獨立]]挑戰<ref name="Taiwan profile Timeline">[http://www.bbc.com/news/world-asia-16178545 Taiwan profile: Timeline] {{Wayback|url=http://www.bbc.com/news/world-asia-16178545 |date=20180822163005 }}. [[英國廣播公司新聞網]]. 2014年4月22日 [2014年2月26日]{{en}}.</ref>,[[國民大會]]修改《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形成[[一黨獨大制]]的威權制度<ref>[https://ntupsr.s3.amazonaws.com/psr/wp-content/uploads/2011/10/5.-%E5%BE%90%E6%AD%A3%E6%88%8E%E3%80%81%E5%BC%B5%E5%B3%BB%E8%B1%AA.pdf 從新舊制度論看我國雙首長制],第157-158頁,徐正戎、張峻豪,《政治科學論叢》第二十二期,2004-12</ref>,並通過涉蒙決議。因《[[中美共同防禦條約]]》與《[[1955年福爾摩沙決議]]》,中華民國進一步獲美國保護。1955年組織民眾撤離浙江[[大陳島]]。1956年开始籌劃[[國光計畫|反攻大陸]]<ref name="Retreat to Taiwan" />,但1958年金門[[八二三砲戰]]後,臺海再未發生大型軍事衝突。1960年,美總統[[艾森豪]]訪問中華民國。1961年[[雲南人民反共志願軍]]撤退。國民黨雖推行地方選舉,但長期打壓異見者<ref>{{Cite book |url=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id=YA3TzmnYRpYC&printsec=frontcover&hl=zh-TW#v=onepage&q&f=false |title=Prescriptions for Saving China: Selected Writings of Sun Yat-Sen |last=Sun Yat-Sen和Ramon H. Myers |date=1994年1月 |publisher=[[胡佛研究所]] |accessdate=2014-02-28 |location=美國史丹福 |pages=第36頁 |language=en |ISBN=978-0817992828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0714132852/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id=YA3TzmnYRpYC&printsec=frontcover&hl=zh-TW#v=onepage&q&f=false |archive-date=2014-07-14 |dead-url=no }}</ref>,[[臺灣白色恐怖時期|白色恐怖時期]]有14萬人因被視為反對國民黨、親近中国共产党,遭監禁或處決<ref>[[路透社]]. [http://www.asiaone.com/News/AsiaOne%2BNews/Malaysia/Story/A1Story20080716-77050.html Taiwan president apologises for 'white terror' era] {{Wayback|url=http://www.asiaone.com/News/AsiaOne%2BNews/Malaysia/Story/A1Story20080716-77050.html |date=20190401191615 }}.{{Link-en|AsiaOne|AsiaOne}}. 2008年7月16日 [2013年10月17日]{{en}}.</ref>。 |
|||
1683年,清朝政府[[康熙定臺|平定臺灣]],劃為[[臺灣清治時期行政區劃|福建省治理]],並頒布[[渡臺禁令]]限制移民{{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11至12頁、第22至24頁|劉翠溶等|2011年|2loc=第106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298至299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4loc=第20至29頁|John C. Copper|2020年|5loc=第18至24頁、第49至53頁|John C. Copper|2023年}}。不過數十萬名[[福建省 (清朝)|福建省]]及[[廣東省 (清朝)|廣東省]]的[[漢族|漢人]]移民臺灣<ref name="藝術文化">{{Cite web|url=https://www.ey.gov.tw/state/181E881F469CCF98/defdc574-0d19-47eb-be47-1a4d9c274abc|title=藝術文化|author=[[中華民國文化部]]|date=2022-03-17|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1-05|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105192849/https://www.ey.gov.tw/state/181E881F469CCF98/defdc574-0d19-47eb-be47-1a4d9c274abc|dead-url=no}}</ref>,形成漢人社會<ref name="人文風情"/>;當時主要經濟活動為種植水稻與甘蔗、與中國大陸貿易,並經常發生[[清代台灣民變列表|民變]]與[[臺灣分類械鬥|械鬥]]{{sfnm|王汎森等|2011年|1loc=第690至691頁|劉翠溶等|2011年|2loc=第1至29頁、第72至73頁、第106頁、第476至477頁|章英華等|2011年|3loc=第125至128頁、第310至317頁|漢寶德等|2011年|4loc=第95至101頁、第411至415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5loc=第43至44頁、第298至299頁|John C. Copper|2020年|6loc=第18至24頁、第49至53頁、第96至98頁|John C. Copper|2023年}}。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後,臺灣開放港口通商,向[[歐洲]]列強出口樟腦與茶葉,但也導致[[牡丹社事件|日本]]、[[羅發號事件|美國]]有所企圖{{sfnm|劉翠溶等|2011年|1loc=第1至29頁、第73頁、第106頁、第241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298至299頁|John C. Copper|2020年|3loc=第49至53頁、第301至306頁|John C. Copper|2023年}}。在[[中法戰爭]]過後,清朝政府更加重視臺灣{{sfnm|劉翠溶等|2011年|1loc=第73至74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298至299頁|John C. Copper|2020年|3loc=第49至53頁|John C. Copper|2023年}}。1885年,臺灣升格為[[福建臺灣省]],首任巡撫[[劉銘傳]]推行[[臺灣鐵路 (清朝)|鐵道]]、[[臺灣古道|道路]]等新政,加速臺灣現代化{{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11至12頁、第21至22頁|劉翠溶等|2011年|2loc=第73至74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298至299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4loc=第20至29頁|John C. Copper|2020年|5loc=第49至53頁、第198至201頁|John C. Copper|2023年}}。1895年,在[[甲午戰爭]]戰敗後,清朝根據《[[馬關條約]]》將臺灣、澎湖群島主權割讓給日本{{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至12頁、第24頁|趙永茂等|2011年|2loc=第32至34頁|劉翠溶等|2011年|3loc=第74頁、第107至108頁|章英華等|2011年|4loc=第1至4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5loc=第299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6loc=第18至29頁|John C. Copper|2020年|7loc=第53至56頁|中央情報局|2023年|John C. Copper|2023年|Lynn White等|2023年}}。 |
|||
1960年代,政府開始強力促進民營企業與工商業發展,實現經濟[[工業化]]和技術導向<ref name="台灣奇蹟">[http://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35893/7/ 第三章 外資對台灣經濟發展之影響與現況] {{Wayback|url=http://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35893/7/ |date=20180630162035 }}. [[國立政治大學]]. [2014年2月23日]{{zh-tw}}.</ref>。來自美國的資金援助和產品需求<ref name="Cold war fortress">[http://news.bbc.co.uk/hi/english/zhwiki/static/in_depth/asia_pacific/2000/taiwan_elections2000/1955_1972.stm Cold war fortress] {{Wayback|url=http://news.bbc.co.uk/hi/english/zhwiki/static/in_depth/asia_pacific/2000/taiwan_elections2000/1955_1972.stm |date=20190401173507 }}. [[英國廣播公司新聞網]]. 2002年 [2013年10月17日]{{en}}.</ref>,使得國家經濟快速增長,甚至被稱作「[[台灣奇蹟]]」<ref name="台灣奇蹟" />。1966年,政府開始推行[[中華文化復興運動]],促進了教育水平的提高和中華文化的流傳。1971年,[[聯合國大會]]通過《[[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2758號決議]]》,將中華人民共和國視為「中國」合法代表<ref name="Cold war fortress" />。之後多數國家斷交,中華民國僅與少數國家[[中華民國外交|維持正式外交]],國際間也常以「臺灣」稱呼<ref name="洪健昭" /><ref>《同濟大學學報》. [http://hk.crntt.com/crn-webapp/cbspub/secDetail.jsp?bookid=48022&secid=49177 台灣對外交往權相關問題研究] {{Wayback|url=http://hk.crntt.com/crn-webapp/cbspub/secDetail.jsp?bookid=48022&secid=49177 |date=20160807184419 }}.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2005年. [2014年2月23日]{{zh-hk}}.</ref><ref>[[美國國務院]]. [https://web.archive.org/web/20080712101320/http://www.state.gov/r/pa/ho/time/pcw/97938.htm Asia 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 (APEC), 1989]. [[美國國務院歷史局]]. [2014年2月23日]{{en}}.</ref>。1973年開始整理國字,確立標準字體,因受[[第一次石油危機|中東石油危機]]的影響,臺灣經濟增長陷入停滯,時任行政院長[[蔣經國]]提出[[十大建設]]。 |
|||
作為[[臺灣日治時期行政區劃|第一個殖民地]],日本政府強硬鎮壓[[臺灣民主國]]等[[台灣抗日運動|抗日運動]],並計劃提高臺灣農作物產量、將樟腦等產品國有化,大量出口[[臺灣糖業史|糖]]與[[蓬萊米|米]]到日本{{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11頁至第12頁|王汎森等|2011年|2loc=第185頁至第187頁、第358頁至第359頁|趙永茂等|2011年|劉翠溶等|2011年|3loc=第1頁至第29頁、第34頁至第36頁、第75頁至第76頁、第107頁至第110頁、第171頁至第177頁、第242頁至第243頁、第476頁至第477頁|章英華等|2011年|5loc=第31頁至第33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6loc=第299頁|John C. Copper|2020年|7loc=第53頁至第56頁、第198頁至第201頁|John C. Copper|2023年}}。同時積極建設基礎設施、銀行體系等,加速臺灣現代經濟成長,成為[[東亞]]僅次於日本外最先進的地方{{sfnm|趙永茂等|2011年|1loc=第34至36頁|劉翠溶等|2011年|2loc=第1至29頁、第74至76頁、第357至360頁、第393至395頁|章英華等|2011年|3loc=第534至535頁、第539至540頁、第597至600|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4loc=第299至300頁|John C. Copper|2020年|5loc=第18至24頁、第53至56頁、第197至201頁|John C. Copper|2023年}}。1920年代,在臺灣的[[台灣日治時期軍事|軍事統治]]一度轉為[[臺灣政治史|文人政治]],並試圖[[內地延長主義|同化臺灣居民]]{{sfnm|趙永茂等|2011年|1loc=第32至36頁、第312頁|章英華等|2011年|2loc=第31頁、第220至224頁、第310至317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299頁|John C. Copper|2020年|4loc=第57至60頁|John C. Copper|2023年}}。臺灣知識分子發起[[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地方自治運動]],並發生[[霧社事件]]{{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299頁|John C. Copper|2020年|2loc=第57至60頁|John C. Copper|2023年}}。在[[太平洋戰爭]]期間,[[日本軍國主義]]下的臺灣成為[[南進論|侵略東南亞]]的軍事基地,並因而發展[[臺灣拓殖|重工業]]{{sfnm|趙永茂等|2011年|1loc=第36至37頁|劉翠溶等|2011年|2loc=第1至29頁、第76至78頁、第171至177頁|章英華等|2011年|3loc=第31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4loc=第299至300頁|John C. Copper|2020年|5loc=第57至60頁、第198至201頁、第246至247頁|John C. Copper|2023年}}。同時還推動[[皇民化運動]],許多臺灣人加入[[臺籍日本兵|日本軍]],但各地也遭到美國[[臺灣軍事史|轟炸]]{{sfnm|趙永茂等|2011年|1loc=第36至37頁、第463至466頁|劉翠溶等|2011年|2loc=第1至29頁、第395至396頁|章英華等|2011年|3loc=第310至317頁、第514至517頁|陳芳明等|2011年|4loc=第2至7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5loc=第299至300頁|John C. Copper|2020年|6loc=第57至60頁|John C. Copper|2023年}}。至1945年,在日本投降後,[[臺灣光復|中華民國政府接管臺灣]]{{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至12頁|趙永茂等|2011年|2loc=第30至32頁|劉翠溶等|2011年|3loc=第110至112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4loc=第299至300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5loc=第18至29頁|John C. Copper|2020年|6loc=第57至63頁|中央情報局|2023年|John C. Copper|2023年}}。 |
|||
1975年[[蔣中正之死|蔣中正病逝]],副總統[[嚴家淦]]繼任,繼續推動[[十大建設]]。蔣經國完全裁撤在雲南邊境的游擊部隊<ref>{{cite web |title=異域孤軍大事記 |url=http://www.amay.com.tw/about/ourheritage/ |website=阿美米干官網 |accessdate=2021-02-06 |archive-date=2021-01-17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10117150809/http://www.amay.com.tw/about/ourheritage/ |dead-url=no }}</ref>。1978年起,[[蔣經國]]接連當選第六、七任[[中華民國總統|總統]]。1979年,與美國斷交,蔣沉著應對危機。高雄市發生激進[[美麗島事件|抗議活動]],毆傷警察182人,警依法偵辦<ref name="漢">{{cite book |author1=李雲漢 |title=中國近代史 |publisher=三民書局 |page=563 |edition=增訂3版}}</ref>,促使島內反對勢力團結<ref name="Out with the old">[http://news.bbc.co.uk/hi/english/zhwiki/static/in_depth/asia_pacific/2000/taiwan_elections2000/1972_1986.stm Out with the old] {{Wayback|url=http://news.bbc.co.uk/hi/english/zhwiki/static/in_depth/asia_pacific/2000/taiwan_elections2000/1972_1986.stm |date=20190223024239 }}. [[英國廣播公司新聞網]]. [2013年10月18日]{{en}}.</ref>。因應[[葉劍英]]的[[葉九條|對台政策]],蔣提出[[三不政策|絕不與中华人民共和国方面交涉]]及[[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大力發展台灣經濟,並支援大陸民主運動<ref name="重">{{cite web |author1=王炳章 |title=重建中华民国 |url=http://www.cdjp.org/01/archives/00003312.shtml |website=中國民主正義黨 |accessdate=2021-02-06 |archive-date=2021-02-01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10201090557/http://www.cdjp.org/01/archives/00003312.shtml |dead-url=no }}</ref>。1980年代,台灣因經濟發展迅速,與[[英屬香港|香港]]、[[韓國]]、[[新加坡]]並稱[[亞洲四小龍]]<ref>[http://content.time.com/time/magazine/article/0,9171,917286-3,00.html China: Chiang Kai-shek: Death of the Casualty] {{Wayback|url=http://content.time.com/time/magazine/article/0,9171,917286-3,00.html |date=20160527093925 }}. 《[[時代 (雜誌)|時代]]》. 1975年4月14日 [2013年10月1]{{en}}.</ref>。面對國際壓力和黨外運動,政府推進民主化,首個反對黨[[民主進步黨]]於1986年成立<ref name="Taiwan profile Timeline" /><ref name="Out with the old" />。次年,政府取消田賦,允許赴大陸探親,解除戒嚴,開放組黨、辦報<ref>唐復年. [http://www.mingdao.edu.tw/culart/culart0704/pdf/0110-439/0110-439-4.pdf 轉型再轉型] {{Wayback|url=http://www.mingdao.edu.tw/culart/culart0704/pdf/0110-439/0110-439-4.pdf |date=20150319191204 }}. 《[[聯合報]]》. [2013年10月18日]{{zh-tw}}.</ref>,推動中央民意代表改選且不設大陸代表制<ref>{{cite web |author1=馬英九 |title=總統感念蔣經國對台灣民主貢獻 |url=https://www.ocacnews.net/overseascommunity/article/article_story.jsp?id=130726 |website=僑務電子報 |accessdate=2021-02-06 |archive-date=2021-02-03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10203080901/https://www.ocacnews.net/overseascommunity/article/article_story.jsp?id=130726 |dead-url=no }}</ref>。 |
|||
=== 在臺發展 === |
|||
1988年[[蔣經國之死|蔣經國逝世]],副總統[[李登輝]]繼任。1989年,[[鄭南榕]]自焚籲民主改革,同年中國大陸發生[[六四事件]],各界[[六四事件在台灣|強烈批評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1990年,發生[[二月政爭]],李登輝獲得國民黨主導權,3月,[[野百合學運|學生集會]]於自由廣場,要求進一步[[中華民國歷史#民主自由化时期|民主化]],李同意要求,召開[[國是會議]],終止[[動員戡亂]],全面改選國會,推動[[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修訂憲法]],制定[[國家統一綱領]],採取[[務實外交]]政策,停止義務支援大陸民運<ref>[[林濁水]]. [http://www.thinkingtaiwan.com/content/1179 【華山論劍】召開國是會議 進行憲政改造] {{Wayback|url=http://www.thinkingtaiwan.com/content/1179 |date=20190204134112 }}. 想想論壇. 2013年8月29日 [2015年12月28日]{{zh-tw}}.</ref><ref>[http://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34386/7/26101507.pdf 第三章 轉型﹕台灣民主化經驗的實踐] {{Wayback|url=http://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34386/7/26101507.pdf |date=20160304222749 }}. [[國立政治大學]]. [2015年12月28日]{{zh-tw}}.</ref><ref name="神州五十年">[[香港電台]]. [http://rthk.hk/chiculture/china50years/years1990_epi288.htm 李登輝執政(下)] {{Wayback|url=http://rthk.hk/chiculture/china50years/years1990_epi288.htm |date=20151231194823 }}. 《[[神州五十年]]》. [2013年10月18日]{{zh-hk}}.</ref><ref name="重"/>。1992年,臺灣人均生產總值突破1萬美元,成為[[已開發國家|發達經濟體]]。因[[907事件]]與[[千島湖事件]],臺灣社會統獨立場劇烈變化。1995年,李登輝訪問美國,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舉行[[臺灣海峽飛彈危機|軍事演習]],恫嚇首次[[1996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總統直選]]<ref name="王業立">王業立.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306194953/http://old.npf.org.tw/e-newsletter/report/891209-r-5.htm 總統直選對憲政運作之影響].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2014年2月23日]{{zh-tw}}.</ref>,李反獲連任<ref name="Out with the old" /><ref name="Path to democracy">[http://news.bbc.co.uk/hi/english/zhwiki/static/in_depth/asia_pacific/2000/taiwan_elections2000/1986_1999.stm Path to democracy] {{Wayback|url=http://news.bbc.co.uk/hi/english/zhwiki/static/in_depth/asia_pacific/2000/taiwan_elections2000/1986_1999.stm |date=20190223024238 }}. [[英國廣播公司新聞網]]. [2013年10月18日]{{en}}.</ref>。李脫離蔣經國理念,向台獨方向傾斜,大量採行民進黨政策<ref name="漢"/>。次年,李大規模裁軍,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接收[[香港]]並打壓中華民國外交。1999年,李登輝先後提出[[中國分裂論|中國七塊論]]和[[兩國論]],9月,南投[[921大地震|地震]]。這時期[[臺灣原住民族]]團體開始推動文化保存<ref>{{Cite book |title=Austronesian Taiwan:linguistics, History, Ethnology, Prehistory |last=David Blundell |date=2009年 |publisher=[[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 |location=臺灣臺北 |pages=第283頁至第290頁 |language=en |ISBN=978-9868537804}}</ref>,並要求更高程度的政治自決與經濟發展政策<ref>{{Cite book |title=Culture, self, and adaptation: The psychological anthropology of two Malayo-Polynesian groups in Taiwan |last=Mutsu Hsu |date=1991年 |publisher=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location=臺灣臺北 |pages=第95頁至第99頁 |language=en |ISBN=978-9579046787}}</ref>。 |
|||
{{Main|臺灣戰後時期}} |
|||
[[File:228 Incident h.jpg|thumb|1947年,民眾前往專賣局臺北分局抗議,[[二二八事件]]爆發]] |
|||
1947年,因為[[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施政錯誤等因素,臺灣爆發大規模抗爭,爾後國民政府[[二二八事件|派遣軍隊鎮壓]],造成[[臺灣省籍情結|臺灣省籍矛盾]]擴大{{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至10頁|趙永茂等|2011年|2loc=第312至313頁、第367至368頁|章英華等|2011年|3loc=第317至332頁|陳芳明等|2011年|4loc=第428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5loc=第300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6loc=第20至29頁|John C. Copper|2020年|7loc=第60至63頁|John C. Copper|2023年}}。但隨著第二次國共內戰不斷失利、通貨膨脹持續失控,中華民國政府逐漸喪失[[國共內戰戰役列表|中國大陸的控制權]]<ref name="中華民國之肇建"/>{{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至10頁|趙永茂等|2011年|2loc=第365至366頁、第437至439頁|章英華等|2011年|3loc=第510至514頁|John C. Copper|2020年|4loc=第63至68頁|Lynn White等|2023年}}。1949年初,下野的蔣中正逐步將軍隊調往臺灣,而臺灣地區亦宣告[[臺灣省戒嚴令|戒嚴]]{{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至10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297頁|Lynn White等|2023年}}。同年10月,中國共產黨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ref name="中華民國之肇建"/>{{sfnm|趙永茂等|2011年|1loc=第365至366頁、第437至439頁|John C. Copper|2023年|Lynn White等|2023年}}。同年12月,中國國民黨掌控的中華民國政府[[臺北市歷史|遷往臺北市]]<ref name="中華民國之肇建"/><ref name="第1~5任 蔣總統中正先生"/>,另有200萬人遷往臺灣{{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至12頁|趙永茂等|2011年|2loc=第365至366頁、第437至439頁|劉翠溶等|2011年|3loc=第110至112頁|章英華等|2011年|4loc=第155至156頁、第322至329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5loc=第18至29頁|John C. Copper|2020年|6loc=第63至68頁、第167至174頁、第198至201頁|中央情報局|2023年|John C. Copper|2023年|Lynn White等|2023年}}。在[[韓戰]]後,中華民國獲得美國[[中美共同防禦條約|軍事支持]]及[[美援|援助]];日本則與同盟國及中華民國分別簽署《[[舊金山和約]]》、《[[中日和約]]》,正式[[臺灣地位未定論|放棄臺灣的主權]]{{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至10頁|王汎森等|2011年|2loc=第16至20頁|趙永茂等|2011年|3loc=第42至43頁、第499至503頁、第536頁|劉翠溶等|2011年|4loc=第1至29頁、第87至92頁|章英華等|2011年|5loc=第572至573頁|陳芳明等|2011年|6loc=第429頁、第504至510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7loc=第20至29頁|John C. Copper|2020年|8loc=第63至68頁、第201至207頁、第247至249頁、第261至269頁、第307至312頁|John C. Copper|2023年}}。 |
|||
2000年,國民黨選前分裂,民進黨候選人[[陳水扁]][[2000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當選總統]],實現全國首次政黨輪替<ref name="Independence dilemma">[http://news.bbc.co.uk/hi/english/zhwiki/static/in_depth/asia_pacific/2000/taiwan_elections2000/1999_2002.stm Independence dilemma] {{Wayback|url=http://news.bbc.co.uk/hi/english/zhwiki/static/in_depth/asia_pacific/2000/taiwan_elections2000/1999_2002.stm |date=20180630191255 }}. [[英國廣播公司新聞網]]. [2014年2月23日]{{en}}.</ref>,執政期間推行[[台灣本土化運動|台灣本土化]]和[[去中國化]]政策<ref>嚴思祺. [http://www.bbc.com/zhongwen/trad/china/2013/08/130815_tw_jpantiwarprotest 日本戰敗紀念日 台灣籲日記取歷史教訓] {{Wayback|url=http://www.bbc.com/zhongwen/trad/china/2013/08/130815_tw_jpantiwarprotest |date=20180715173304 }}. [[英國廣播公司新聞網]]. 2013年8月15日 [2016年2月16日]{{zh-hk}}.</ref>,促進人權保障。2001年,[[陳水扁]]欲停建[[核四]],遭司法院反對未果。2002年,陳政府積極推動高鐵、雪山隧道的建設,提出[[一邊一國論]]。2003年,兩岸實現包機直航,[[宋美齡]]逝世。2004年,陳在選舉前受槍擊,以微弱優勢[[2004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獲得連任]]<ref>[http://news.bbc.co.uk/2/hi/asia-pacific/3570531.stm Chen declared Taiwan victor] {{Wayback|url=http://news.bbc.co.uk/2/hi/asia-pacific/3570531.stm |date=20180630191004 }}. [[英國廣播公司新聞網]]. 2004年3月26日 [2013年10月18日]{{en}}.</ref>。2005年,國民大會凍結,立法院成為事實上的唯一國會。同年,[[高雄捷運弊案]]發生,致民進黨地方選舉失敗<ref>《[[台灣演義]]》.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EVRlPvEL4A 2013.09.28【台灣演義】民進黨史] {{Wayback|url=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EVRlPvEL4A |date=20160324131312 }}. [[YouTube]]. 2013年9月29日 [2015年12月28日]{{zh-tw}}.</ref>。2006年,終止[[國家統一綱領]],將中正機場更名[[桃園國際機場|桃園機場]]。同年,陳政府傳出多起貪污弊案,引發[[百萬人民倒扁運動|倒扁運動]]。陳積極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爭奪邦交國,執政末期不惜採取金援外交政策。2008年[[2008年臺灣入聯公民投票|入聯公投案]]失敗。 |
|||
其後,中華民國政府持續主張[[中國代表權|代表「中國」]]並計劃[[反攻大陸]],同時在臺灣建立[[威權主義]]的[[黨國體制]],[[中華民國審查制度|控制媒體出版]]、[[党禁|禁止成立政黨]],[[臺灣白色恐怖時期|造成白色恐怖]];而其[[黨國資本主義]]經濟計畫則促成[[臺灣經濟史|臺灣經濟]]快速發展,並創造「[[臺灣奇蹟]]」<ref name="第5任 嚴總統家淦先生">{{Cite web|url=https://www.president.gov.tw/Page/84|title=第5任 嚴總統家淦先生|author=|date=|publisher=中華民國總統府|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19-04-11|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90411070050/https://www.president.gov.tw/Page/84|dead-url=no}}</ref>{{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至12頁|趙永茂等|2011年|2loc=第23頁、第39至44頁、第64至68頁、第138至140頁、第367至368頁、第370至371頁、第400至401頁、第653至656頁|劉翠溶等|2011年|3loc=第1至29頁、第82至95頁|章英華等|2011年|4loc=第390頁;第478至484頁、第517至524頁|陳芳明等|2011年|5loc=第28至32頁、第428至429頁|漢寶德等|2011年|6loc=第486至487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7loc=第53至54頁、第88至89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8loc=第20至29頁|John C. Copper|2020年|9loc=第63至71頁、第144至147頁、第167至174頁、第201至207頁、第231至237頁、第247至249頁、第257至261頁、第276至284頁、第301至306頁|中央情報局|2023年|John C. Copper|2023年}}。1971年,聯合國大會[[聯合國大會第2758號決議|決議]]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中國」唯一合法代表,中華民國[[中華民國外交史|失去國際社會廣泛承認]]<ref name="第1~5任 蔣總統中正先生"/>{{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至10頁、第342至343頁|趙永茂等|2011年|2loc=第18至20頁、第505至509頁、第537至539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3loc=第20至29頁|John C. Copper|2020年|4loc=第45至46頁、第63至68頁、第247至256頁、第276至289頁|John C. Copper|2023年}}。1975年,蔣中正逝世,副總統[[嚴家淦]]繼任[[嚴家淦政府|總統]]<ref name="第5任 嚴總統家淦先生"/>{{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至12頁|趙永茂等|2011年|2loc=第281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300至301頁|John C. Copper|2020年|4loc=第63至71頁、第152至156頁}}。[[1978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1978年]],[[蔣經國]]就任[[蔣經國政府|總統]],並在其任內培植臺灣籍菁英<ref name="第6~7任 蔣總統經國先生">{{Cite web|url=https://www.president.gov.tw/Page/85|title=第6~7任 蔣總統經國先生|author=|date=|publisher=中華民國總統府|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19-04-11|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90411064541/https://www.president.gov.tw/Page/85|dead-url=no}}</ref>,但也爆發針對[[黨外運動]]人士的[[美麗島事件]]{{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至12頁|趙永茂等|2011年|2loc=第43至44頁、第142至143頁、第281頁|陳芳明等|2011年|3loc=第7至13頁、第438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4loc=第300至301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5loc=第20至29頁|John C. Copper|2020年|6loc=第68至71頁、第152至156頁|John C. Copper|2023年}}。1980年代,在[[民主進步黨]]成立後,中華民國政府於1987年解除《臺灣地區戒嚴令》,[[臺灣民主化]]進程加速<ref name="第6~7任 蔣總統經國先生"/>{{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至12頁|王汎森等|2011年|2loc=第271至274頁|趙永茂等|2011年|3loc=第44頁、第80至82頁、第142至143頁、第320頁、第370至372頁|劉翠溶等|2011年|4loc=第95至96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5loc=第53至54頁、第300至301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6loc=第20至29頁|John C. Copper|2020年|7loc=第68至71頁、第144至145頁、第167至174頁|中央情報局|2023年|John C. Copper|2023年}}。 |
|||
[[2008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2008年]]和[[2012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2012年]]由國民黨候選人[[馬英九]]當選總統,並都在立法院獲多數席次<ref>[http://www.udnbkk.com/article/2008/0326/article_33339.html 全台謝票 馬誓告別族群對立] {{Wayback|url=http://www.udnbkk.com/article/2008/0326/article_33339.html |date=20160304191647 }}. 《[[泰國世界日報]]》. 2008年3月26日 [2014年2月23日]{{zh-tw}}.</ref><ref name="President Ma Ying-jeou">[http://www.bbc.com/news/world-asia-16177288 Taiwan profile: Leaders] {{Wayback|url=http://www.bbc.com/news/world-asia-16177288 |date=20180715190252 }}. [[英國廣播公司新聞網]]. 2014年3月19日 [2014年2月26日]{{en}}.</ref>。上台伊始,發生[[聯合號海釣船事件]],與日本產生外交衝突。次年,颱風莫拉克造成[[八八水災|水災]]。在任期間推動[[633政見|經濟成長]],增進與各國的經濟合作,改善[[不統、不獨、不武|兩岸關係]],並簽訂[[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經濟合作協議]]<ref name="Ko Shu-Ling">Ko Shu-Ling. [http://www.taipeitimes.com/News/taiwan/archives/2008/10/08/2003425320 Ma refers to China as ROC territory in magazine interview] {{Wayback|url=http://www.taipeitimes.com/News/taiwan/archives/2008/10/08/2003425320 |date=20090603213128 }}. 《[[台北時報]]》. 2008年10月8日 [2014年2月26日]{{en}}.</ref><ref>[http://www.chinapost.com.tw/taiwan/china-taiwan%20relations/2008/09/04/173082/Taiwan-and.htm Taiwan and China in ‘special relations’: Ma] {{Wayback|url=http://www.chinapost.com.tw/taiwan/china-taiwan%20relations/2008/09/04/173082/Taiwan-and.htm |date=20080906092524 }}. 《[[英文中國郵報]]》. 2008年9月4日 [2014年2月26日]{{en}}.</ref><ref>[http://www.merit-times.com.tw/NewsPage.aspx?unid=250181 外媒:兩岸關係穩定 贏得民心關鍵] {{Wayback|url=http://www.merit-times.com.tw/NewsPage.aspx?unid=250181 |date=20180630185916 }}. 《[[人間福報]]》. 2012年1月16日 [2014年2月23日]{{zh-tw}}.</ref>。2014年,預備與對岸簽署[[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服務貿易協議]]引發部分民眾疑慮與抗議,支持度[[反馬英九|不斷下滑]]<ref>[http://www.taipeiecon.taipei/article_cont.aspx?MSid=654256527125006467&MmmID=1205&CatID=120502 國內經濟情勢分析(2009Q4)] {{Wayback|url=http://www.taipeiecon.taipei/article_cont.aspx?MSid=654256527125006467&MmmID=1205&CatID=120502 |date=20180630214313 }}. 《臺北產經》. 2010年7月15日 [2015年8月16日]{{zh-tw}}.</ref><ref>劉世忠. [http://www.southnews.com.tw/polit/specil_a/059/00/00198.htm 馬英九兩年來的兩岸政策:對台灣政治與亞太戰略之影響] {{Wayback|url=http://www.southnews.com.tw/polit/specil_a/059/00/00198.htm |date=20160305093531 }}. 《南方快報》. 2010年6月20日 [2015年12月28日]{{zh-tw}}.</ref>,無黨籍[[柯文哲]]當選臺北市長。2015年,两岸实现首次[[习马会|两岸领导人会面]], 是自1949年政治分立以來(66年),雙方最高領導人的首次會晤,象徵兩岸史上最大突破。會中主要就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交換意見,不過雙方沒有簽署協議或發布共同聲明<ref>{{Cite web|title=历史性的画面:习近平与马英九会面握手|url=https://cn.nytimes.com/china/20151107/cc07meeting/|accessdate=2020-10-20|date=2015-11-08|work=纽约时报中文网|archive-date=2021-02-03|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10203081021/https://cn.nytimes.com/china/20151107/cc07meeting/|dead-url=no}}</ref>。 |
|||
1988年蔣經國逝世以後,[[李登輝]]繼任[[李登輝政府|總統]],並在1991年終止[[動員戡亂]]時期<ref name="憲法簡介"/><ref name="第7~9任 李總統登輝先生">{{Cite web|url=https://www.president.gov.tw/Page/86|title=第7~9任 李總統登輝先生|author=|date=|publisher=中華民國總統府|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19-04-11|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90411064524/https://www.president.gov.tw/Page/86|dead-url=no}}</ref>,承認中華民國政府僅統治臺灣地區的現實{{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至12頁|趙永茂等|2011年|2loc=第45至49頁、第82至83頁、第142至143頁、第281至282頁、第371至372頁|章英華等|2011年|3loc=第396頁|陳芳明等|2011年|4loc=第13至17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5loc=第53至54頁、第89至90頁、第300至301頁|John C. Copper|2020年|6loc=第71至75頁、第152至156頁、第249至253頁|John C. Copper|2023年}}。1991年至2000年,在[[中華民國憲政史|歷經多次憲法增修]]後<ref name="憲法簡介"/><ref name="憲法"/>,臺灣從權威主義轉向民主政體<ref name="第7~9任 李總統登輝先生"/>,並出現[[臺灣主體性|臺灣主體意識]]等討論{{sfnm|趙永茂等|2011年|1loc=第45至49頁、第82至83頁、第143至152頁、第159至161頁|章英華等|2011年|2loc=第396頁、第329頁至332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52至54頁、第321頁|John C. Copper|2020年|4loc=第71至75頁、第147至152頁}}。期間「[[萬年國會]]」[[中華民國國會在臺灣之全面選舉與罷免|全面改選]],並在[[1996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1996年]]舉行首次[[中華民國總統及副總統公民直接選舉列表|總統公民直接選舉]]<ref name="第7~9任 李總統登輝先生"/>{{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至12頁|趙永茂等|2011年|2loc=第47至49頁、第82至85頁、第142至143頁、第282至283頁、第294至296頁、第371至374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53至54頁、第300至301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4loc=第20至29頁|John C. Copper|2020年|5loc=第71至75頁、第152至156頁、第174至182頁|中央情報局|2023年|John C. Copper|2023年}}。這時期[[臺灣海峽兩岸關係史|海峽兩岸關係]]逐漸發展,但臺灣經濟成長已經放緩{{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至10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89至90頁、第300至301頁|John C. Copper|2020年|3loc=第33至38頁、第71至75頁、第231至237頁、第249至253頁、第269至276頁|John C. Copper|2023年}}。[[2000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2000年]]及[[2004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2004年]],民主進步黨籍[[陳水扁]]當選[[陳水扁政府|總統]]<ref name="第10~11任 陳總統水扁先生">{{Cite web|url=https://www.president.gov.tw/Page/87|title=第10~11任 陳總統水扁先生|author=|date=|publisher=中華民國總統府|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19-04-11|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90411064523/https://www.president.gov.tw/Page/87|dead-url=no}}</ref>,組成少數黨政府,結束中國國民黨50年的一黨制統治{{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至12頁|趙永茂等|2011年|2loc=第50頁、第159至161頁、第296至297頁、第374至377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90至94頁、第300至301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4loc=第20至29頁|John C. Copper|2020年|5loc=第33至38頁、第75至79頁、第152至156頁、第167至182頁|John C. Copper|2023年}}。陳水扁在其任內強調「臺灣是主權獨立的國家」,並推動公民投票<ref name="第10~11任 陳總統水扁先生"/>,但在執政末期爆發多起貪污弊案{{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至10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300至301頁|John C. Copper|2023年}}。 |
|||
[[2016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2016年]]及[[2020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2020年]],民進黨候選人[[蔡英文]]當選成為首位女性總統,並在立法院首度取得過半數席次,帶領民進黨首次完全執政,並在2020年總統選舉817萬231張選票(57.13%得票率)成功連任,成為中華民國於1996年首次民選總統以來,得票率最高的總統候選人<ref>郭瓊俐、鄭宏斌、丘采薇和李順德. [http://udn.com/news/story/9291/1447938 中華民國首位女總統 蔡英文領民進黨完全執政] {{Wayback|url=http://udn.com/news/story/9291/1447938 |date=20160202181246 }}.。 [[聯合新聞網]]. 2016年1月17日 [2016年1月27日]{{zh-tw}}.</ref>。因推行年金改革及其他重大變革,導致民進黨在[[2018年中華民國地方公職人員選舉]]之席次減少。2019年5月,配合2017年[[臺灣同性婚姻釋憲案|司法院釋字第748號解釋]]與[[2018年中華民國全國性公民投票]]第10、12案結果而立法的《[[司法院釋字第748號解釋施行法]]》法制化[[臺灣同性婚姻]],使中華民國成為亞洲第一個將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國家。 |
|||
[[File:2014-03-21 太陽花學運 P3210552.jpg|thumb|[[太陽花學運]]]] |
|||
==地理== |
|||
[[2008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2008年]]及[[2012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2012年]],中國國民黨籍[[馬英九]]當選[[馬英九政府|總統]]<ref name="第12~13任 馬總統英九先生">{{Cite web|url=https://www.president.gov.tw/Page/88|title=第12~13任 馬總統英九先生|author=|date=|publisher=中華民國總統府|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19-04-11|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90411064525/https://www.president.gov.tw/Page/88|dead-url=no}}</ref>,在其任內改善海峽兩岸關係,簽訂[[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經濟協議]]{{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至12頁|趙永茂等|2011年|2loc=第297頁、第378至379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94至96頁、第301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4loc=第20至29頁|John C. Copper|2020年|5loc=第33至38頁、第79至84頁、第152至156頁、第174至182頁、第246至247頁、第249至253頁、第269至276頁|John C. Copper|2023年}}。但在2014年,隨著經濟停滯與[[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主權威脅]],臺灣爆發[[太陽花學運]]{{sfnm|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1loc=第20至29頁|John C. Copper|2020年|2loc=第79至84頁、第182至188頁、第249至253頁|John C. Copper|2023年}}。2015年,馬英九和[[習近平]]在新加坡舉行[[兩岸領導人會面]]<ref name="第12~13任 馬總統英九先生"/>{{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94至96頁、第301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2loc=第20至29頁|John C. Copper|2023年}}。[[2016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2016年]],民主進步黨籍[[蔡英文]]當選[[蔡英文政府|首位女性總統]],並在[[2020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2020年]]連任總統<ref name="蔡英文 總統">{{Cite web|url=https://www.president.gov.tw/Page/40|title=蔡英文 總統|author=|date=|publisher=中華民國總統府|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18-08-30|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80830174136/https://www.president.gov.tw/Page/40|dead-url=no}}</ref>,民主進步黨在2016年首次取得立法院多數席次{{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55頁、第97頁、第301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2loc=第20至29頁|John C. Copper|2020年|3loc=第33至38頁、第84至87頁、第152至156頁、第174至188頁|中央情報局|2023年|John C. Copper|2023年}},2020年仍持續持有立法院多數席次{{sfnm|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1loc=第20至29頁|John C. Copper|2023年}}。[[2024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2024年]],民主進步黨籍[[賴清德]]當選[[賴清德政府|總統]],使得民主進步黨首次取得第三個連續執政任期,但未獲得立法院多數席次而成為[[少數派政府]]。2024年5月,[[2024年立法院改革爭議|立法院改革法案爭議]]導致[[青鳥行動|社會運動以及大規模抗議]]。<ref>{{Cite news |url=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chinese-news-69073343 |title=台灣國會改革三讀通過後會發生什麼?「青鳥行動」翻轉「藍白綠」格局? |author=李澄欣 |work=[[英国广播公司]] |date=2024-05-30 |accessdate=2024-05-30 |language=zh}}</ref><ref>{{Cite news |url=https://thecollectivehk.com/%E5%8F%B0%E7%81%A3%E9%9B%86%E6%9C%83%EF%BD%9C%E4%B8%8A%E5%91%A8%E5%8D%81%E8%90%AC%E4%BA%BA%E9%9B%86%E6%9C%83%E5%BE%8C%E3%80%80%E7%AB%8B%E6%B3%95%E9%99%A2%E6%94%B9%E9%9D%A9%E6%B3%95%E6%A1%88%E4%BB%8A/ |title=台灣集會|國會改革法案三讀通過 七萬人聚集高呼「重啟社會對話」 |work=集誌社 |date= 2024-05-28 |accessdate=2024-05-30 |language=zh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40528140219/https://thecollectivehk.com/%E5%8F%B0%E7%81%A3%E9%9B%86%E6%9C%83%EF%BD%9C%E4%B8%8A%E5%91%A8%E5%8D%81%E8%90%AC%E4%BA%BA%E9%9B%86%E6%9C%83%E5%BE%8C%E3%80%80%E7%AB%8B%E6%B3%95%E9%99%A2%E6%94%B9%E9%9D%A9%E6%B3%95%E6%A1%88%E4%BB%8A/ |archivedate=2024-05-28}}</ref> |
|||
{{Main|臺灣|台灣地理}} |
|||
== |
== 地理環境 == |
||
{{ |
{{參見|臺灣地理}} |
||
[[File:Taiwan NASA Terra MODIS |
[[File:Taiwan NASA Terra MODIS 2022-07-21.jpg|thumb|[[臺灣]]東部多為山區,西部逐漸過渡為平原,北部灰色地帶為[[臺北盆地]]及[[桃園臺地群]]]] |
||
今日中華民國99%的實際領土是與中國大陸相距180公里的臺灣島<ref>Nan-Jung Kuo和Chung-Ru Ho.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20118235516/http://ivy3.epa.gov.tw/OMISAR/Data/OMISAR/wksp.mtg/WOM9/01-1445Kuo_rev.htm Sea Surface Observation in the Taiwan Strait Using Satellite Imager from HRPT Station].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2012年12月3日 [2013年10月17日]{{en}}.</ref>,1%則是其他[[中華民國島嶼列表|小型島嶼]],總領土面積36,197平方公里<ref name="面積與人口" /><ref name="Taiwan Proper">[[中華民國外交部]].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304190303/http://www.taiwan.gov.tw/ct.asp?xItem=27755&ctNode=1928&mp=1001 Taiwan Proper]. [[行政院新聞局]]. 2010年5月28日 [2014年2月23日]{{en}}.</ref>。臺灣島西部為[[台灣海峽]]、北部為[[東海]]、東部緊鄰[[菲律賓海]]至[[太平洋]]、南部為[[呂宋海峽]]、西南方為[[南海]]<ref>楊穎堅.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1107213651/http://www2.cna.edu.tw/961213/month/cnadata/mm/22-4/22-4-4.htm 台灣週邊海域之海流分佈]. [[中華民國海軍軍官學校]] [2014年2月23日]{{zh-tw}}.</ref>。島嶼南北長約400公里,東西最寬處達145公里<ref>[[行政院新聞局]]. [http://webarchive.ncl.edu.tw/archive/disk2/05/90/04/00/11/200806273133/20090211/web/taiwanembassy.org/pe/ct6b67.html?xItem=70335&ctNode=6283&mp=361 「秘魯國家電視台」(TV Peru)雙十國慶當日播出7分鐘專輯報導] {{Wayback|url=http://webarchive.ncl.edu.tw/archive/disk2/05/90/04/00/11/200806273133/20090211/web/taiwanembassy.org/pe/ct6b67.html?xItem=70335&ctNode=6283&mp=361 |date=20170927163438 }}. [[臺北經濟文化代表處]]. [2014年2月26日]{{zh-tw}}.</ref>。除了臺灣和附屬島嶼外,另有臺灣西北方的[[澎湖群島]],及靠近中國大陸沿岸的[[金門縣|金門群島]]、[[烏坵鄉|烏坵列嶼]]和[[馬祖列島]]<ref>陳佳珣和陳志昌. [http://pnn.pts.org.tw/main/2014/09/30/%E3%80%90%E6%88%91%E5%80%91%E7%9A%84%E5%B3%B6%E3%80%91%E8%B5%B0%E8%A8%AA%E5%9C%B0%E8%B3%AA%E5%85%AC%E5%9C%92-%E9%A6%AC%E7%A5%96%E7%B4%80%E7%9F%B3/ 【我們的島】走訪地質公園-馬祖紀石] {{Wayback|url=http://pnn.pts.org.tw/main/2014/09/30/%E3%80%90%E6%88%91%E5%80%91%E7%9A%84%E5%B3%B6%E3%80%91%E8%B5%B0%E8%A8%AA%E5%9C%B0%E8%B3%AA%E5%85%AC%E5%9C%92-%E9%A6%AC%E7%A5%96%E7%B4%80%E7%9F%B3/ |date=20170313124528 }}. [[公視新聞]]. 2014年9月30日 [2017年3月13日]{{zh-tw}}.</ref>。[[南海]]上還有[[東沙群島]]、[[中沙群島]]、[[南沙群島]],但並無永久居民居住<ref>[[中華民國內政部]]. [http://www.ey.gov.tw/state/News_Content3.aspx?n=690B370D978A0943&sms=D317A04184274DC2&s=C26FDDD8B7870584 土地] {{Wayback|url=http://www.ey.gov.tw/state/News_Content3.aspx?n=690B370D978A0943&sms=D317A04184274DC2&s=C26FDDD8B7870584 |date=20180716170011 }}. [[行政院]]. 2014年3月5日 [2014年2月23日]{{zh-tw}}.</ref>。臺灣周圍還有[[蘭嶼]]、[[綠島鄉|綠島]]、[[龜山島]]、[[基隆嶼]]、[[棉花嶼]]、[[彭佳嶼]]、[[花瓶嶼]]、[[釣魚臺列嶼]]等[[火山岛|火山島]],和位在南部的[[琉球嶼]]、[[七星岩 (屏東)|七星岩]]等[[珊瑚岛|珊瑚礁島]]<ref>楊明山. [http://www.tlsh.tp.edu.tw/~t127/topographytaiwan/tai06.htm 臺灣離島地形] {{Wayback|url=http://www.tlsh.tp.edu.tw/~t127/topographytaiwan/tai06.htm |date=20180323123021 }}. [[臺北市立大理高級中學]]. [2014年2月26日]{{zh-tw}}.</ref>。 |
|||
中華民國轄有臺灣及其附屬島嶼、澎湖群島、金門群島、馬祖列島、烏坵列嶼、東沙群島、南沙群島之太平島與中洲礁等地。有效管轄土地面積36,197.067平方公里,在世界各國及自治地區中[[世界各國和地區面積列表|排行第136名]]<ref name="土地"/>{{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至11頁|John C. Copper|2020年|2loc=第2至7頁|John C. Copper|2023年}}。臺灣及其附屬島嶼面積35,886.8623平方公里<ref name="土地"/>,占中華民國管轄土地面積99%以上{{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36頁|John C. Copper|2020年|2loc=第2至7頁}}。臺灣是位於[[太平洋]]西岸[[東亞島弧]]間、[[亞洲]]大陸東南邊緣的海島<ref name="臺灣概況">{{Cite web|url=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27009|title=臺灣概況|author=|date=2021-05-24|publisher=交通部觀光局|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6-05|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605131620/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27009|dead-url=no}}</ref><ref name="景點">{{Cite web|url=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00082|title=景點|author=|date=|publisher=交通部觀光局|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3-26|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326182038/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00082|dead-url=no}}</ref>,四面環海<ref name="生態旅遊">{{Cite web|url=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42193|title=生態旅遊|author=|date=|publisher=交通部觀光局|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6-05|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605131619/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42193|dead-url=no}}</ref>;其北方和東北方瀕[[東海]],東北方與日本[[琉球群島]]接壤,東方與墨西哥相隔太平洋,南方與菲律賓相隔[[巴士海峽]],西方與中國東南地區相隔[[臺灣海峽]]<ref name="土地"/>{{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12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2loc=第8至12頁|John C. Copper|2020年|3loc=第2至7頁|中央情報局|2023年|John C. Copper|2023年}}。[[中華民國地理極點|經度]]約在東經120度至東經121度,緯度約在北緯21度至北緯26度之間<ref name="土地"/>{{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36至38頁|John C. Copper|2020年|2loc=第2至7頁|中央情報局|2023年}}。 |
|||
臺灣島位處地震活躍的[[环太平洋火山带|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ref name="Yearbook 2005 23">{{Cite book |title=Taiwan Yearbook 2005 |date=2005年10月 |publisher=[[行政院新聞局]] |location=臺灣 |pages=第23頁 |language=en |ISBN=978-9860028980}}</ref>,是西部和北部的[[揚子克拉通]]、東北部的[[沖繩板塊]]、東部和南部的[[菲律賓移動板塊]]撞擊形成,為[[歐亞大陸板塊]]與[[菲律賓板塊]]碰撞而地體隆起的島弧<ref name="臺灣島的形成">楊明山. [http://www.tlsh.tp.edu.tw/~t127/topographytaiwan/tai02.htm 臺灣島的形成] {{Wayback|url=http://www.tlsh.tp.edu.tw/~t127/topographytaiwan/tai02.htm |date=20181018171538 }}. [[臺北市立大理高級中學]]. [2014年2月26日]{{zh-tw}}.</ref>。因地殼變動與造山運動發達,臺灣有著複雜多樣的地形<ref name="臺灣島的形成" />。其中大部分地質構造屬於歐亞大陸板塊,菲律賓板塊為隱沒帶<ref>Megan Anderson. [http://www.geo.arizona.edu/~anderson/taiwan/tai_index.html Taiwan] {{Wayback|url=http://www.geo.arizona.edu/~anderson/taiwan/tai_index.html |date=20170413230829 }}. [[亞利桑那大學]]. 2001年5月3日 [2014年2月23日]{{en}}.</ref>,後者每年以平均22釐米速度朝西北方碰撞歐亞大陸板塊<ref name="Shui-Beih Yu">Shui-Beih Yu、Horng-Yue Chen和Long-Chen Kuo.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40195196002971 Velocity field of GPS stations in the Taiwan area] {{Wayback|url=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40195196002971 |date=20190305014725 }}. 《{{Link-en|地殼構造物理學 (雜誌)|Tectonophysics (journal)|地殼構造物理學}}》. 1997年6月 [2016年6月9日]{{en}}.</ref>。受{{Link-en|呂宋火山島弧|Luzon Volcanic Arc}}影響,東部和南部則有複雜地質結構<ref>{{Cite book |url=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id=laRHVcK09y4C&printsec=frontcover&hl=zh-TW#v=onepage&q&f=false |title=Intra-Oceanic Subduction Systems: Tectonic and Magmatic Processes |last=R. D. Larter |date=2003-01-01 |publisher=[[倫敦地質學會]] |accessdate=2014-02-23 |location=英國倫敦 |pages=第84頁至第86頁 |language=en |ISBN=978-1862391475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0820060241/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id=laRHVcK09y4C&printsec=frontcover&hl=zh-TW#v=onepage&q&f=false |archive-date=2014-08-20 |dead-url=no }}</ref>。 |
|||
臺灣大致呈現東西狹、南北長的紡錘形<ref name="景點"/><ref name="臺灣概況"/>,南北長約394公里,東西寬約144公里{{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12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2loc=第8至12頁|John C. Copper|2023年}}。臺灣擁有多樣複雜的[[臺灣地理|地形及地理景觀]]<ref>{{Cite web|url=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01016|title=觀光景點|author=|date=2022-12-30|publisher=交通部觀光局|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3-21|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321150502/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01016|dead-url=no}}</ref>,約有70%面積為山地<ref name="脊梁山脈旅遊">{{Cite web|url=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42710|title=脊梁山脈旅遊|author=|date=|publisher=交通部觀光局|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6-05|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605131620/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42710|dead-url=no}}</ref>,平均海拔1,150公尺;[[臺灣山脈列表|主要山脈]]皆為南北走向<ref name="臺灣概況"/>,自東向西分別是[[海岸山脈]]<ref>{{Cite web|url=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42810|title=海岸山脈|author=中華民國內政部|date=|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3-27|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327201455/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42810|dead-url=no}}</ref>、[[中央山脈]]<ref name="中央山脈">{{Cite web|url=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42806|title=中央山脈|author=|date=|publisher=交通部觀光局|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3-27|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327201450/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42806|dead-url=no}}</ref>、[[雪山山脈]]<ref>{{Cite web|url=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42807|title=雪山山脈|author=中華民國內政部|date=|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3-27|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327201454/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42807|dead-url=no}}</ref>、[[玉山山脈]]<ref name="玉山山脈">{{Cite web|url=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42808|title=玉山山脈|author=|date=|publisher=交通部觀光局|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3-27|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327201440/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42808|dead-url=no}}</ref>、及[[阿里山山脈]]<ref>{{Cite web|url=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42809|title=阿里山山脈|author=中華民國內政部|date=|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3-27|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327201501/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42809|dead-url=no}}</ref><ref name="地文">{{Cite web|url=https://www.ey.gov.tw/state/4447F4A951A1EC45/52515c49-bcc0-45f5-bd5f-78c22c9d3f45|title=地文|author=中華民國內政部|date=2022-08-26|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4-10|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410030110/https://www.ey.gov.tw/state/4447F4A951A1EC45/52515c49-bcc0-45f5-bd5f-78c22c9d3f45|dead-url=no}}</ref>{{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14至16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36至38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3loc=第8至12頁|John C. Copper|2020年|4loc=第2至7頁|中央情報局|2023年|John C. Copper|2023年}}。中央山脈偏於東側,延著南北軸線形成主幹,亦是東西部河川分水嶺<ref name="地文"/><ref name="臺灣概況"/><ref name="中央山脈"/>{{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14至16頁|John C. Copper|2020年|2loc=第2至7頁|John C. Copper|2023年}}。玉山山脈主峰[[玉山]]高3,952公尺<ref name="臺灣概況"/>,為[[臺灣之最列表|東亞第一高峰]]<ref name="地文"/><ref name="玉山山脈"/>{{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14至16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36至38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3loc=第8至12頁|John C. Copper|2020年|4loc=第2至7頁}}。北部則有[[大屯山|大屯山脈]],構成[[臺北盆地]]的周圍{{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36至38頁}}。這些山脈多被森林覆蓋,超過3,000公尺的[[臺灣山峰列表|山峰]]多達268座<ref name="臺灣概況"/><ref name="脊梁山脈旅遊"/>{{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36至38頁|John C. Copper|2020年|2loc=第2至7頁|John C. Copper|2023年}}。 |
|||
臺灣地處板塊交界處而有許多易引發[[臺灣地震列表|地震]]的斷層<ref name="Taiwan Proper" /><ref>[[美國地質調查局]]. [http://www.seismo.ethz.ch/zhwiki/static/gshap/eastasia/ GSHAP Region 8 Eastern Asia. Global Seismic Hazard Assessment Program] {{Wayback|url=http://www.seismo.ethz.ch/zhwiki/static/gshap/eastasia/ |date=20160623092721 }}. 1999年8月4日 [2014年2月23日]{{en}}.</ref>,其中島內便有42條活動斷層,但大多數地震源自於東側歐亞大陸板塊與菲律賓板塊交接處<ref name="Yearbook 2005 23" /><ref name="Shui-Beih Yu" />。臺灣島最早的地震紀錄於1624年的[[臺灣荷蘭統治時期|荷蘭統治時期]]<ref>鄭世楠和葉永田. [http://scman.cwb.gov.tw/eqv5/damage_list/1900befor.htm 二十世紀前 (1604-1900) 台灣地區的地震記載] {{Wayback|url=http://scman.cwb.gov.tw/eqv5/damage_list/1900befor.htm |date=20101214012839 }}. [[交通部中央氣象局]]. [2016年6月9日]{{zh-tw}}.</ref>,而在[[台灣日治時期|日治時期]]便開始對地震進行科學研究<ref>{{Cite book |url=https://books.google.com.tw/books?id=d-08AAAAIAAJ&printsec=frontcover&hl=zh-TW#v=onepage&q&f=false |title=The Founders of Seismology |last=Charles Davidson |date=1927年 |publisher=The University press |accessdate=2016-06-09 |pages=第223頁 |language=en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70102080838/https://books.google.com.tw/books?id=d-08AAAAIAAJ&printsec=frontcover&hl=zh-TW#v=onepage&q&f=false |archive-date=2017-01-02 |dead-url=no }}</ref>。1991年至2000年間,臺灣共有91起災害性地震,且48起地震造成人口死亡<ref>[http://scman.cwb.gov.tw/eqv5/damage_list/1900after.htm 二十世紀 (1901-2000) 台灣地區災害性地震] {{Wayback|url=http://scman.cwb.gov.tw/eqv5/damage_list/1900after.htm |date=20180425141216 }}. [[交通部中央氣象局]]. [2016年6月9日]{{zh-tw}}.</ref>,1999年發生的[[921大地震]]更導致2415人喪生<ref>[http://orientaldaily.on.cc/cnt/news/20130603/00176_007.html 「九二一」最嚴重 2400死逾萬人傷] {{Wayback|url=http://orientaldaily.on.cc/cnt/news/20130603/00176_007.html |date=20190305014726 }}. 《[[東方日報 (香港)|東方日報]]》. 2013年6月23日 [2014年2月23日]{{en}}</ref><ref>[http://news.bbc.co.uk/2/hi/asia-pacific/453087.stm World: Asia-Pacific Rescuers hunt quake survivors] {{Wayback|url=http://news.bbc.co.uk/2/hi/asia-pacific/453087.stm |date=20190402132228 }}. [[英國廣播公司新聞網]]. 1999年9月21日 [2014年2月23日]{{en}}</ref>。臺灣島內部有數座死火山、休火山和火山[[台灣火山列表|地形]]<ref>楊明山. [http://www.tlsh.tp.edu.tw/~t127/topographytaiwan/tai03.htm 臺灣特殊地形] {{Wayback|url=http://www.tlsh.tp.edu.tw/~t127/topographytaiwan/tai03.htm |date=20181022012033 }}. [[臺北市立大理高級中學]]. [2014年2月26日]{{zh-tw}}.</ref>,但僅有[[大屯火山群]]和[[龜山島]]具明顯活動<ref>曹恕中、謝有忠和陳棋炫. [http://www.gl.ntu.edu.tw/geodesy/images/course/Secret%20Earth/10-Lecture07_reading02.pdf 火山活動監測:大屯山火山群與龜山島海域火山] {{Wayback|url=http://www.gl.ntu.edu.tw/geodesy/images/course/Secret%20Earth/10-Lecture07_reading02.pdf |date=20150924022355 }}. [[國立臺灣大學]]. [2014年2月26日]{{zh-tw}}.</ref>;大量[[台灣溫泉|溫泉景點]]也出現在斷層地帶,每年吸引許多遊客觀光<ref name="Taiwan Proper" />。 |
|||
[[西部衝上斷層山地|阿里山山脈以西]]為漸趨平緩的[[丘陵]]、[[臺地]]、[[平原]]及[[盆地]]<ref name="地文"/>,大部分平地、耕地和人口便位在[[臺灣西部平原|西部和北部沿海]]{{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14至15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36至38頁|John C. Copper|2020年|3loc=第2至7頁|中央情報局|2023年|John C. Copper|2023年}}。在山麓丘陵周邊是海拔100公尺至500公尺的臺地,包括西北部[[桃園臺地群]](面積最大的臺地)、[[臺中市]][[后里臺地]]與[[大肚臺地]]、[[彰化縣]][[八卦臺地]]、[[屏東縣]][[恆春臺地]]等,當中許多是用於種植水稻的梯田{{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16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38至39頁|John C. Copper|2020年|3loc=第2至7頁}}。海拔100公尺以下、地勢平坦的沖積平原約占臺灣土地面積23%,橫跨[[雲林縣]]到[[高雄市]]的[[嘉南平原]]便占14%,另有東北部[[蘭陽平原]]、南部[[屏東平原]]等{{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16至17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38至39頁}}。在中央山脈與東部海岸山脈之間有[[花東縱谷]]平原,另有臺北盆地、[[臺中盆地]]、[[埔里盆地群]]等盆地{{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16至17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36至39頁|John C. Copper|2023年}}。 |
|||
===地形水文=== |
|||
{{Main|中華民國島嶼列表}} |
|||
[[File:Taiwan 2009 CingShui Cliffs on SuHua Highway FRD 6762 Pano Extracted.jpg|thumb|left|250px|臺灣東海岸的[[清水斷崖]]和[[蘇花公路]]]] |
|||
臺灣本島形狀類似番薯<ref>Kang Chao和Marshall Johnson. Nationalist Social Sciences and the Fabrication of Subimperial Subjects in Taiwan. East Asia Cultures Critique. 2000年11月1日: 第167頁{{en}}.</ref>,擁有山地、丘陵、盆地、平原、台地等地形<ref name="臺灣五大地形">楊明山. [http://www.tlsh.tp.edu.tw/~t127/topographytaiwan/tai01.htm 臺灣五大地形] {{Wayback|url=http://www.tlsh.tp.edu.tw/~t127/topographytaiwan/tai01.htm |date=20180612221330 }}. [[臺北市立大理高級中學]]. [2014年2月26日]{{zh-tw}}.</ref>,東部山區面積約有領土50%<ref name="Taiwan Proper" />。[[台灣山脈列表|山脈走向]]與地質構造大致一致,北部為東北至西南走向、南部為北北西至南南東走向,從東到西分別為[[海岸山脈]]、[[中央山脈]]、[[雪山山脈]]、[[玉山山脈]]、[[加里山山脈]]和[[阿里山山脈]]<ref name="臺灣島的形成" /><ref name="周瑞燉">{{Cite book |title=《臺灣全志卷二:土地志地質篇》 |last=周瑞燉 |date=2010-11-01 |publisher=[[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location=臺灣南投 |language=zh-hant |ISBN=978-9860249316}}</ref>。臺灣是世界上{{Link-en|海島最高點排名列表|List of islands by highest point|第四高的島嶼}}<ref>Joshua Calder. [http://www.worldislandinfo.com/TALLESTV1.htm Tallest Islands of the World] {{Wayback|url=http://www.worldislandinfo.com/TALLESTV1.htm |date=20170201042156 }}. WorldIslandInfo.com. 2006年4月5日 [2014年2月23日]{{en}}.</ref>,最高點為海拔高度3,952公尺的[[玉山]],也有200多座超過3,000公尺的[[台灣百岳|山峰]]<ref name="Taiwan Proper" />。[[西部衝上斷層山地]]以西是起伏平坦的山麓丘陵與台地<ref name="臺灣五大地形" />,台地多為[[頭嵙山層]]礫石層與晚更新世紅土堆積而成,有[[林口台地]]、[[桃園台地]]、[[大肚台地]]、[[八卦台地]]等,丘陵則多為台地遭河川侵蝕而成<ref name="周瑞燉" />。 |
|||
[[各國海岸線長度列表|中華民國海岸線]]全長大約1,566.3公里{{sfnm|中央情報局|2023年}}。[[臺灣海岸|臺灣東部海岸]]山脈急遽沒入太平洋,西部海岸緩慢沒入臺灣海峽(並有沼澤和沙洲等地形),南部和離島海岸則有[[珊瑚礁|珊瑚礁群]]<ref name="臺灣概況"/>{{sfnm|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1loc=第8至12頁|John C. Copper|2020年|2loc=第2至7頁|John C. Copper|2023年}}。許多主要港口設在西部海岸線,僅有東北部[[蘇澳港]]和北部[[基隆港]]例外{{sfnm|John C. Copper|2020年|1loc=第2至7頁|John C. Copper|2023年}}。在[[中華民國臺灣地區島嶼列表|島嶼部分]],臺灣擁有21個附屬島嶼,較重要者有[[龜山島]]<ref>{{Cite web|url=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42281|title=龜山島|author=中華民國內政部|date=2022-08-26|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3-27|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327215338/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42281|dead-url=no}}</ref>、[[綠島鄉|綠島]]<ref name="綠島">{{Cite web|url=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42282|title=綠島|author=中華民國內政部|date=2022-08-26|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3-27|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327204006/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42282|dead-url=no}}</ref>、[[蘭嶼]]<ref>{{Cite web|url=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42283|title=蘭嶼|author=中華民國內政部|date=2022-08-26|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3-27|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327204004/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42283|dead-url=no}}</ref>、[[琉球嶼]]等<ref>{{Cite web|url=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42284|title=小琉球|author=中華民國內政部|date=2022-08-26|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3-27|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327210237/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42284|dead-url=no}}</ref>;澎湖群島位於臺灣海峽,共計[[澎湖縣|64個島嶼]];金門群島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福建省]]東南海岸外,共計[[金門縣|12個島嶼]];馬祖列島位於臺灣海峽西北西方,共計[[連江縣|36個島嶼]];東沙群島、中沙群島和南沙群島位於[[南海]];[[釣魚臺列嶼]]位於東海<ref name="土地"/>{{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12至14頁、第25至27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41至43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3loc=第8至12頁|John C. Copper|2020年|4loc=第2至7頁|中央情報局|2023年|John C. Copper|2023年}}。 |
|||
臺灣本島受地殼變動、河流作用、差異侵蝕影響,一些山區丘陵因構造作用形成盆地。盆地因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而會發展成聚落,如[[台北盆地]]、[[台中盆地]]、[[埔里盆地群]]、[[泰源盆地]]等<ref name="周瑞燉" />。因為河川中下游堆積作用和地盤隆起離水作用,西部沿海地區形成平坦的沖積平原<ref name="周瑞燉" />,絕大多數人口居住於此<ref>{{Cite book |url=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id=mT9K9tvM9EsC&printsec=frontcover&hl=zh-TW#v=onepage&q&f=false |title=臺灣地理: 自然、社會與空間的圖像 |last=郭大玄 |date=2005年 |publisher=[[五南文化]] |accessdate=2014-02-23 |location=臺灣通宵 |pages=第120頁 |language=zh-hant |ISBN=978-9571138459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1107213357/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id=mT9K9tvM9EsC&printsec=frontcover&hl=zh-TW#v=onepage&q&f=false |archive-date=2014-11-07 |dead-url=no }}</ref>。平原地形以[[嘉南平原]]為主,其他還有西部的[[彰化平原]]和[[屏東平原]],及東部的[[蘭陽平原]]和[[花東縱谷平原]]<ref name="臺灣五大地形" />。中華民國海岸線總長1,813多公里,其中臺灣海岸地形因方位而有差異,分成北部的岩岸、西部的沙岸、南部的珊瑚礁海岸和東部的斷層海岸<ref>楊明山. [http://www.tlsh.tp.edu.tw/~t127/topographytaiwan/tai04.htm 臺灣四個海岸比較] {{Wayback|url=http://www.tlsh.tp.edu.tw/~t127/topographytaiwan/tai04.htm |date=20180630190229 }}. [[臺北市立大理高級中學]]. [2014年2月26日]{{zh-tw}}.</ref>。 |
|||
=== 地質 === |
|||
臺灣本島有151條[[台灣河流列表|河流]]和溪谷,超過100公里者有[[濁水溪]]、[[高屏溪]]、[[淡水河]]、[[曾文溪]]、[[大甲溪]]、[[烏溪]]和[[秀姑巒溪]],另有[[大安溪]]、[[北港溪]]、[[八掌溪]]、[[蘭陽溪]]、[[花蓮溪]]、[[卑南溪]]等河流<ref name="Taiwan Proper" />。長達186.6公里的濁水溪是最長的河流<ref>[http://www.wra04.gov.tw/ct.asp?xItem=944&CtNode=29839&mp=99 濁水溪之最] {{Wayback|url=http://www.wra04.gov.tw/ct.asp?xItem=944&CtNode=29839&mp=99 |date=20160105073303 }}. 水利署第四河川局. [2014年2月26日]{{zh-tw}}.</ref>,高屏溪則是流域最廣的河流<ref name="Taiwan Proper" />。政府設有[[經濟部水利署]]為主管機關,劃分[[中央管河川]]、跨省市河川、[[縣市管河川]]<ref>[[中華民國經濟部]]. [http://gazette.nat.gov.tw/EG_FileManager/eguploadpub/eg015068/ch04/type3/gov31/num9/Eg.htm 公告河川區分為中央管河川、跨省市河川及縣(市)管河川] {{Wayback|url=http://gazette.nat.gov.tw/EG_FileManager/eguploadpub/eg015068/ch04/type3/gov31/num9/Eg.htm |date=20171027082719 }}.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2009年4月8日 [2016年6月9日]{{zh-tw}}.</ref>。受山脈走向影響,河流多流向西方或東方<ref name="Taiwan Proper" />。且因中央山脈位置偏東,主要河川位在西半部。儘管臺灣降雨豐富,河川大多因夏季雨季而保持流量,冬季便露出河床;僅有[[淡水河]]、[[大漢溪]]、[[基隆河]]全年有穩定水量<ref>楊明山. [http://mail.tlsh.tp.edu.tw/~t127/yang2/hyrologic.htm 水文] {{Wayback|url=http://mail.tlsh.tp.edu.tw/~t127/yang2/hyrologic.htm |date=20180604225722 }}. [[臺北市立大理高級中學]]. [2014年2月26日]{{zh-tw}}.</ref>。湖泊則多在西側且僅少數為天然湖泊,最大的天然湖泊為8平方公里的[[日月潭]]<ref name="CHAPTER 1 Geography" />,另有[[曾文水庫]]、[[烏山頭水庫]]、[[石門水庫 (臺灣)|石門水庫]]等水庫和埤塘<ref name="Taiwan Proper" />。 |
|||
{{參見|臺灣地質}} |
|||
[[File:玉山主峰 01.jpg|thumb|[[玉山山脈]]主峰[[玉山]]高3,952公尺,為東亞第一高峰,在冬季便會降雪<ref name="地文"/>]] |
|||
臺灣位居[[歐亞大陸]]與太平洋海盆的東亞島弧[[臺灣地質|中央位置]]<ref name="臺灣概況"/>,是由[[歐亞大陸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撞擊形成的[[新生代]]褶皺山脈<ref name="土地"/>{{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12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38頁}}。東亞島弧位在東亞至[[東南亞]]沿海,北起阿拉斯加阿留申群島,在行經日本、菲律賓後,南至印度尼西亞島嶼;臺灣位於日本和菲律賓之間<ref name="臺灣概況"/>,但形成時間與琉球群島和菲律賓不同{{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36頁|John C. Copper|2020年|2loc=第2至7頁|John C. Copper|2023年}}。大約在[[中生代]]末期的南澳運動中,臺灣因為造山運動浮出水面成為一個小島,但不久深埋海底<ref name="地文"/>{{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14至15頁}}。直到大約200萬年前,臺灣東南方向的板塊在花東縱谷一帶撞上歐亞大陸板塊,強大的壓力再度把海底的沈積物抬升到海面,形成北—東北到南—西南走向的地勢<ref name="地文"/>{{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14至15頁|John C. Copper|2023年}}。 |
|||
其後的褶皺運動、[[臺灣斷層|斷層運動]]使臺灣逐漸上升成為穩固的島嶼,且上升運動不斷進行;自然環境的風化、雨蝕、崩落等作用造成多樣[[臺灣山峰地形突起度列表|複雜的地形樣貌]]<ref name="景點"/><ref name="地文"/>{{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14至15頁}}。其西部臺灣海峽平均深度約300英尺,東部太平洋30英里海床則有13,000英尺{{sfnm|John C. Copper|2020年|1loc=第2至7頁}}。[[各國土地使用情況列表|臺灣農耕地]]大約7,900平方公里,但儘管土地因為火山作用導致[[台灣土壤|土壤肥沃]],土壤肥力仍然差異甚大:北部耕地土壤主要是酸性沖積土壤和赤鬆土壤,南部耕地土壤是中性至弱鹼性的沖積土壤{{sfnm|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1loc=第8至12頁|John C. Copper|2020年|2loc=第7至9頁|John C. Copper|2023年}}。臺灣大部分的土壤缺乏磷和鉀,需要肥料才能有獲得好收成{{sfnm|John C. Copper|2023年}}。而隨著社會經濟的變遷與發展,土壤及地下水等生活環境污染日益增加<ref name="污染防治">{{Cite web|url=https://www.ey.gov.tw/state/4AC21DC94B8E19A8/28d8e78b-fd94-4b65-933e-5ce33794ad9a|title=污染防治|author=[[行政院環境保護署]]|date=2022-03-16|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1-13|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113103245/https://www.ey.gov.tw/state/4AC21DC94B8E19A8/28d8e78b-fd94-4b65-933e-5ce33794ad9a|dead-url=no}}</ref>。 |
|||
臺灣澎湖列島風力較大,地表崎嶇,地表徑流較少,淡水資源不足。臺灣省北方三島(棉花嶼,花瓶嶼和彭佳嶼)多山,植被以草地為主,沒有大型樹木。同時,也由於常年風力較大而沒有常駐居民,僅有氣象站工作人員定期輪換工作和居住。 |
|||
由於歐亞大陸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相撞,臺灣擁有[[臺灣火山列表|火山]]、[[臺灣溫泉|溫泉]]及[[臺灣地震列表|頻繁地震]](平均每年160次地震){{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38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2loc=第8至12頁|John C. Copper|2020年|3loc=第2至7頁|中央情報局|2023年|John C. Copper|2023年}}。1999年,臺灣發生[[九二一大地震]],造成2,000多人[[臺灣災難列表|死亡]]{{sfnm|趙永茂等|2011年|1loc=第374至375頁|劉翠溶等|2011年|2loc=第120至123頁}}。主要火山分佈在[[大屯火山群]]、[[基隆火山群]],另有[[玄武岩]]等凝固熔岩、小型泥火山、泥質溫泉等現象{{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16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38頁}}。臺灣過去大量開採[[臺灣煤礦|煤礦]]、黃金、硫磺、大理石、玉石、天然氣等資源,但2000年後已經耗盡{{sfnm|John C. Copper|2020年|1loc=第7至9頁|中央情報局|2023年|John C. Copper|2023年}}。較小的島嶼因海底火山形成獨特自然風貌,如澎湖群島柱狀玄武岩<ref name="地文"/>、綠島和龜山島海底溫泉等<ref name="綠島"/>{{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16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41至42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3loc=第8至12頁}}。龜山島是臺灣歷史上有紀錄的活火山,但幾個世紀並未噴發{{sfnm|中央情報局|2023年}}。金門群島和馬祖列島在地質上屬於[[中国大陆|中國大陸]]{{sfnm|John C. Copper|2020年|1loc=第2至7頁}}。 |
|||
福建金門列島中,在大金門島有若干淡水溪流,但淡水資源仍然不足,地勢以丘陵為主,平原較少。小金門沒有常年地表徑流,淡水供應困難,該島平地較少。福建省烏坵列島中,大坵島地勢較為平坦,而小坵島丘陵較多。福建省馬祖列島中各島都是花崗岩的岩石島嶼,土壤較少,耕種困難,沿海越野資源豐富。 |
|||
臺灣地區共有119條[[臺灣河流列表|河流]],大多呈現東西向,並發源於中央山脈或丘陵<ref name="地文"/>{{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39頁|John C. Copper|2020年|2loc=第2至7頁|John C. Copper|2023年}}。西部河流多長於東部河流,流域多小於2,000平方公里,但[[臺灣圳道列表|灌溉和排水渠道]]串聯許多河流<ref name="地文"/>{{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17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39頁|John C. Copper|2020年|3loc=第2至7頁|John C. Copper|2023年}}。[[台灣河流長度列表|長度100公里河流]]共有8條,[[濁水溪]]是長度最長的河流,[[高屏溪]]具有最大流域面積,而[[淡水河]]是唯一具有航運功能的主要河流{{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17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39頁|John C. Copper|2020年|3loc=第2至7頁|John C. Copper|2023年}}。因為降雨季節分配不均,河流流量變化很大:夏季遭遇暴雨高漲、迅速流入大海,冬季枯水期則只剩乾溪<ref name="地文"/>{{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14至15頁、第17至18頁}}。[[臺灣湖泊列表|天然湖泊及人工湖泊]]共55個,最大的天然湖泊是[[日月潭]],而[[曾文水庫]]及[[翡翠水庫]]是最大的兩個人工湖泊{{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14至15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39頁}}。目前主要河川、[[臺灣水庫|水庫]]均有執行管制與整治措施<ref name="污染防治" /><ref name="環保政策" />{{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3至94頁、第446頁、第486至487頁、第489頁、第812至813頁、第828頁、第831頁|劉翠溶等|2011年|2loc=第638至641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173至174頁}}。 |
|||
===氣候生態=== |
|||
{{Main|臺灣氣候}} |
|||
[[File:Papilio maraho male ventral view 20160423.jpg|thumb|right|250px|臺灣特有的珍稀保育類蝴蝶[[台灣寬尾鳳蝶]]]] |
|||
福建省[[馬祖列島]]位於[[浙江省]]和福建省交界處,[[福州市]]的閩江口不遠處,是[[東海]]最重要的群島之一,與浙江省大陳島和一江山島隔海相望,具有重要的海洋和氣候生態研究價值。該列島處於[[副热带季风气候|副熱帶季風氣候區]],位於中華民國實際控制領土的最北端,冬季溫和濕潤,有時較為寒冷,而春秋季少雨且乾燥,夏季多雨,與大陸地區的福建省沿海氣候類似。島上海鳥眾多,有[[銀鷗]]、[[信天翁]]、[[棕頭鷗]]等海鳥棲息和繁衍。島上由於主要為[[花崗岩]]質地,所以植被不豐富,以草地為主。 |
|||
=== 氣候 === |
|||
福建省[[烏坵鄉|烏坵列島]]面積較小,但魚類和水生生物豐富,偶爾有中華白海豚出沒。 |
|||
{{參見|臺灣氣候}} |
|||
[[File:寧靜-涵碧樓步道.jpg|thumb|[[南投縣]][[日月潭]]是廣受歡迎的旅遊景點<ref>{{Cite book|author=|editor=|title=2020-2021 Taiwan at a Glance|location=中華民國臺北|publisher=[[中華民國外交部]]|date=2021年10月|page=第82至83頁|ISBN=978-9865447311|accessdate=|url=https://multilingual.mofa.gov.tw/web/web_UTF-8/MOFA/glance2020-2021/2020-2021%20Taiwan%20at%20a%20Glance%20(English).pdf|language=en|archive-date=2021-03-14|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10314082013/https://multilingual.mofa.gov.tw/web/web_UTF-8/MOFA/glance2020-2021/2020-2021%20Taiwan%20at%20a%20Glance%20%28English%29.pdf|dead-url=no}}</ref>]] |
|||
[[臺灣氣候|臺灣氣候帶]]廣泛,南部為熱帶氣候、北部為亞熱帶氣候、山區為溫帶氣候,[[北回歸線]]貫穿[[嘉義縣]]、[[嘉義市]]及[[花蓮縣]]{{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12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39至41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3loc=第8至12頁|John C. Copper|2020年|4loc=第7至9頁|John C. Copper|2023年}}。臺灣四季溫度變化明顯,每月平均溫度約在攝氏15度至30度之間<ref name="地文"/>;而東部黑潮暖流調節臺灣溫度,海洋氣流更造就溫潤的天氣<ref name="臺灣概況"/>{{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14至15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39至41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3loc=第8至12頁|John C. Copper|2023年}}。夏季至秋季漫長炎熱,氣溫可達攝氏35度以上<ref name="地文"/>{{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14至15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39至41頁|John C. Copper|2020年|3loc=第7至9頁|John C. Copper|2023年}}。冬季短暫溫暖,偶有寒流南下,最低可達攝氏10度以下,高海拔山區常見飄雪<ref name="地文"/>{{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14至15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39至41頁|John C. Copper|2020年|3loc=第7至9頁|John C. Copper|2023年}}。臺灣[[溫室氣體]]排放占全球約0.56%<ref name="溫室氣體減量">{{Cite web|url=https://www.ey.gov.tw/state/4AC21DC94B8E19A8/bb0ef1bf-9d00-4bbf-b80c-3bfb5756fbe2|title=溫室氣體減量|author=[[行政院環境保護署]]|date=2022-03-16|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1-13|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113084418/https://www.ey.gov.tw/state/4AC21DC94B8E19A8/bb0ef1bf-9d00-4bbf-b80c-3bfb5756fbe2|dead-url=no}}</ref>。因應《[[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和《[[巴黎協定]]》,中華民國長期溫室氣體排放減量,並宣示將「[[低碳經濟|2050年淨零轉型]]」納入目標<ref name="溫室氣體減量"/><ref name="環保政策">{{Cite web|url=https://www.ey.gov.tw/state/4AC21DC94B8E19A8/bea31948-b13c-4bd7-b13b-904a50ee5730|title=環保政策|author=[[行政院環境保護署]]|date=2022-03-16|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1-13|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113103244/https://www.ey.gov.tw/state/4AC21DC94B8E19A8/bea31948-b13c-4bd7-b13b-904a50ee5730|dead-url=no}}</ref>{{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3至94頁、第445至446頁、第491至492頁、第809至811頁、第835至836頁|劉翠溶等|2011年|2loc=第1至29頁、第652至655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18至23頁、第166至168頁}}。 |
|||
臺灣全年降雨豐沛,年降雨量約2,200毫米(東部和山區降雨量更多),春雨、[[梅雨 (台湾)|梅雨]]及[[颱風]]為主要[[降雨]]型態<ref name="地文"/>{{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14至15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39至41頁|John C. Copper|2020年|3loc=第7至9頁|John C. Copper|2023年}}。降雨分布取決於季節性季風:夏季因為[[西南季風]][[西南氣流|滯留鋒面]]而進入梅雨季<ref name="臺灣概況"/>,占中南部年降雨量90%、北部年降雨量60%;冬季則吹拂[[東北季風]],東部與北部出現穩定降雨,中南部則普遍乾燥{{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39至41頁|John C. Copper|2020年|2loc=第7至9頁|中央情報局|2023年|John C. Copper|2023年}}。颱風在夏末到秋初經過臺灣<ref name="臺灣概況"/>,平均每年襲擊3次至4次,有時引發[[臺灣自然災害列表|洪水、土石流或山崩]]{{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39至41頁|John C. Copper|2020年|2loc=第7至9頁|John C. Copper|2023年}}。另外因為氣象條件與[[臺灣空氣污染|空氣污染]],秋冬季節空氣品質不良<ref name="污染防治"/>。臺灣附屬島嶼和澎湖群島氣候與臺灣相似,金門群島和馬祖列島氣候與中國大陸沿岸相似,[[南海諸島]]氣候與東南亞島嶼相似{{sfnm|John C. Copper|2020年|1loc=第7至9頁|John C. Copper|2023年}}。 |
|||
福建省金門群島位於[[廈門島]]南面,[[北回歸線]]附近,為典型的[[热带季风气候|熱帶季風性氣候]],目前與廈門市聯合申請珍稀動物[[文昌魚]]棲息地自然保護區計劃。 |
|||
=== 生態 === |
|||
[[南海]]中的[[太平島]]和[[中洲島 (南海)|中洲島]]相互鄰接,其中太平島是[[南海]]中最大的島嶼,也是唯一有淡水的島嶼,島上植被較為豐富。周邊的海南海洋資源豐富,曾經發現過[[鸚鵡螺]]的踪跡,同時有大量珊瑚礁保育區和珍稀魚類因而也是中華民國的海洋生態保育最重要的地區之一。 |
|||
{{參見|臺灣生態}} |
|||
[[File:Shakadang trial.jpg|thumb|[[太魯閣國家公園]]是臺灣眾多自然生態保護區之一,各陸域自然生態保護區約占領土面積20%<ref>{{Cite book|author=|editor=|title=2021-2022 Taiwan at a Glance|location=中華民國臺北|publisher=中華民國外交部|date=2021年10月|page=第9頁|ISBN=978-9865447311|accessdate=|url=https://multilingual.mofa.gov.tw/web/web_UTF-8/MOFA/glance2021-2022/2021-2022%20Taiwan%20at%20a%20Glance%20(English).pdf|language=en|archive-date=2023-04-08|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408024034/https://multilingual.mofa.gov.tw/web/web_UTF-8/MOFA/glance2021-2022/2021-2022%20Taiwan%20at%20a%20Glance%20(English).pdf|dead-url=no}}</ref>]] |
|||
臺灣具有熱帶至溫帶的氣候帶與多種地形樣貌,因而擁有豐富多樣的[[臺灣生態|生物多樣性]]<ref name="臺灣概況"/><ref name="生態保育">{{Cite web|url=https://www.ey.gov.tw/state/4447F4A951A1EC45/1b8dbe49-8d22-4fbb-ab5f-589bb4b23726|title=生態保育|author=[[行政院農業委員會]]|date=2023-03-08|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2-12-26|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21226061727/https://www.ey.gov.tw/state/4447F4A951A1EC45/1b8dbe49-8d22-4fbb-ab5f-589bb4b23726|dead-url=no}}</ref>{{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839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176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3loc=第12至13頁}}。其中臺灣物種共有64,906種,包括動物41,017種、{{Link-en|臺灣植物群|Flora of Taiwan|植物}}10,704種、病毒、細菌、古菌、原生生物及原藻等6,502種、真菌類6,683種<ref name="生態保育"/>。過去臺灣曾完全被森林覆蓋,現在有60.7%以上面積為森林<ref name="生態保育"/>,且其他植被覆蓋大部分土地{{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839頁|劉翠溶等|2011年|2loc=第647至648頁|John C. Copper|2020年|3loc=第7至9頁|John C. Copper|2023年}}。自然植被隨海拔高度、氣候土壤不同變化,分成{{Link-en|南臺灣季風雨林|South Taiwan monsoon rain forests|熱帶常綠森林}}、{{Link-en|臺灣亞熱帶常綠森林|Taiwan subtropical evergreen forests|亞熱帶常綠森林}}、常綠闊葉林、針葉林等;針葉林占全部森林約20%,而近75%森林屬於硬木{{sfnm|John C. Copper|2020年|1loc=第7至9頁|John C. Copper|2023年}}。臺灣持續推動在低海拔平原種植樹林,並在過半地區(主要是山區和丘陵)禁止{{Link-en|臺灣森林砍伐|Deforestation in Taiwan|商業砍伐}}{{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3至94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175至176頁}}。 |
|||
目前已知臺灣有119種[[台灣哺乳動物列表|哺乳動物]]、690種[[臺灣鳥類列表|鳥類]]、118種[[台灣爬行動物列表|爬行動物]]、43種[[台灣兩棲動物列表|兩棲動物]]、401種[[臺灣蝴蝶列表|蝴蝶]]、2,992種魚類,並有788種蕨類、5,560種被子植物和111種[[臺灣的裸子植物|裸子植物]]{{sfnm|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1loc=第12至13頁}}。其中約30%為[[臺灣特有種列表|特有種與特有亞種]](包括45種哺乳動物、85種鳥類)<ref name="生態保育"/>,其它則與中國大陸物種類似{{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176頁|John C. Copper|2020年|2loc=第7至9頁|John C. Copper|2023年}}。最大的哺乳動物是[[臺灣黑熊]],並有鹿和[[臺灣野豬|野豬]]出沒,各地候鳥群則在淤灘及[[紅樹林]]棲息<ref name="臺灣概況"/>{{sfnm|John C. Copper|2020年|1loc=第7至9頁|John C. Copper|2023年}}。離島動植物種類則較少,且缺乏樹木{{sfnm|John C. Copper|2023年}}。作為世界保育的重地之一<ref name="景點"/>,中華民國持續推動自然資源與環境生態維護,並促進生物多樣性、[[野生動物保育法|野生動物]]及[[臺灣濕地列表|濕地]]保育<ref name="重要農業施政措施">{{Cite web|url=https://www.ey.gov.tw/state/CD050F4E4007084B/eca9c73f-eab3-4628-9e73-afd18523027a|title=重要農業施政措施|author=[[行政院農業委員會]]|date=2022-03-18|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1-14|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114125830/https://www.ey.gov.tw/state/CD050F4E4007084B/eca9c73f-eab3-4628-9e73-afd18523027a|dead-url=no}}</ref>、教育推廣工作,並公告臺灣黑熊等[[臺灣保育物種列表|保育物種]]<ref name="生態保育"/>{{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3至94頁、第839至841頁、第852至853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176至178頁}}。 |
|||
臺灣本島位居[[北回归线|北迴歸線]]上,介於[[海洋性气候|海洋性熱帶]]與[[亚热带|亞熱帶氣候]]間,北迴歸線以北為[[亞熱帶季風氣候]]、以南為[[熱帶季風氣候]]<ref>[http://tour-hualien.hl.gov.tw/Portal/Content.aspx?lang=0&p=005060001&area=5&id=9 靜浦北迴歸線界標 熱帶與亞熱帶的分界線] {{Wayback|url=http://tour-hualien.hl.gov.tw/Portal/Content.aspx?lang=0&p=005060001&area=5&id=9 |date=20180612141529 }}. [[花蓮縣政府]]. [2014年2月26日]{{zh-tw}}.</ref><ref>[[中央情報局]]. [https://www.cia.gov/library/publications/the-world-factbook/fields/2059.html CLIMATE] {{Wayback|url=https://www.cia.gov/library/publications/the-world-factbook/fields/2059.html |date=20181017111232 }}. 《[[世界概況]]》. [2014年2月23日]{{en}}.</ref>;整體氣候夏季長且潮濕,冬季較短且溫暖。冬季平均氣溫15°C至20°C間,夏季則達28°C<ref name="Taiwan Proper" />。北部因東北季風而在1月至3月進入雨季<ref>[[中華民國內政部]]. [http://www.ey.gov.tw/state/News_Content3.aspx?n=690B370D978A0943&sms=D317A04184274DC2&s=B954C1EEDDC8940B 地文] {{Wayback|url=http://www.ey.gov.tw/state/News_Content3.aspx?n=690B370D978A0943&sms=D317A04184274DC2&s=B954C1EEDDC8940B |date=20180615191020 }}. [[行政院]]. 2014年4月8日 [2014年2月23日]{{zh-tw}}.</ref>,中部和南部地區則未有影響<ref>[http://www.cwb.gov.tw/V7/knowledge/encyclopedia/me_all.htm 氣象常識] {{Wayback|url=http://www.cwb.gov.tw/V7/knowledge/encyclopedia/me_all.htm |date=20180203022502 }}. [[交通部中央氣象局]] [2014年2月23日]{{zh-tw}}.</ref>。5月進入[[梅雨]]季<ref>[[中廣新聞網]]. [https://tw.news.yahoo.com/%E4%BA%94-%E5%85%AD%E6%9C%88%E5%8F%B0%E7%81%A3%E9%80%B2%E5%85%A5%E6%A2%85%E9%9B%A8%E5%AD%A3-%E6%85%8E%E9%98%B2%E5%8A%87%E7%83%88%E5%BC%B7%E9%99%8D%E9%9B%A8%E6%88%90%E7%81%BD-220313981.html 五、六月台灣進入梅雨季 慎防劇烈強降雨成災] {{Wayback|url=https://tw.news.yahoo.com/%E4%BA%94-%E5%85%AD%E6%9C%88%E5%8F%B0%E7%81%A3%E9%80%B2%E5%85%A5%E6%A2%85%E9%9B%A8%E5%AD%A3-%E6%85%8E%E9%98%B2%E5%8A%87%E7%83%88%E5%BC%B7%E9%99%8D%E9%9B%A8%E6%88%90%E7%81%BD-220313981.html |date=20180615191454 }}.[[雅虎新聞]]. 2013年5月2日 [2014年2月26日]{{zh-tw}}.</ref>,6月至9月天氣炎熱和潮濕,南部降雨則多於北部<ref>[https://web.archive.org/web/20051203145112/http://www.cwb.gov.tw/V4e/climate/Data/table2_e.html Monthly Mean Days of Precipitation]. [[交通部中央氣象局]]. 2005年12月3日 [2014年2月23日]{{en}}.</ref><ref>[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1107212048/http://www.chukps.kh.edu.tw/elearning/social56_web/01_geo/4.htm 天氣與氣候]. 高雄市立楠梓區莒光國小. [2014年2月26日]{{zh-tw}}.</ref>。[[颱風]]在7月至10月襲擊臺灣,往往帶來強烈豪雨導致[[土石流]]災難<ref name="Yearbook 2014 45">{{Cite book |title=The Republic of China Yearbook 2014 |date=2014年10月 |publisher=[[行政院新聞局]] |location=臺灣 |pages=第45頁 |language=en |ISBN=978-9860423020}}</ref>,11月至12月則是乾季<ref name="CHAPTER 1 Geography">[[行政院新聞局]]. [https://archive.is/20091105024841/http://www.gio.gov.tw/taiwan-website/5-gp/yearbook/ch1.html CHAPTER 1 Geography]. The Republic of China Yearbook 2011. 2011年 [2014年2月23日]{{en}}.</ref>。臺灣平均降雨量2,600釐米,為世界平均降雨量的3倍,也是最多雨的島嶼,{{citation needed|是大中華地區最為潮濕的雨極}};其中南部地區有90%集中於5月至10月的夏季季風,而北部地區僅有60%<ref name="Yearbook 2014 45" />。每人獲得的年均降雨量僅全球的6分之一,有46.2%雨水流入海中、33.3%蒸發散損失,可利用者僅佔20.5%。地區降雨量亦分佈不均,分別山地多於平地、東部多於西部、北部多於南部<ref>[[經濟部水利署北區水資源局]]. [http://www.wranb.gov.tw/ct.asp?xItem=1955&ctNode=577&mp=2 台灣的【水資源】嚴重不足] {{Wayback|url=http://www.wranb.gov.tw/ct.asp?xItem=1955&ctNode=577&mp=2 |date=20180615214855 }}. [[經濟部水利署]]. 2008年11月18日 [2014年2月26日]{{zh-tw}}.</ref><ref>[https://web.archive.org/web/20150908114006/http://hysearch.wra.gov.tw/wra_ext/WaterInfo/wrproj/program/chap3/3.htm 第三章 台灣地區水資源特性]. [[經濟部水利署]]. [2014年2月26日]{{zh-tw}}.</ref>。 |
|||
為了維護自然景觀與保育動植物生態,臺灣地區還設置[[中華民國國家公園|國家公園]]<ref name="景點"/><ref name="國家公園">{{Cite web|url=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42714|title=國家公園|author=|date=|publisher=交通部觀光局|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3-27|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327201905/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42714|dead-url=no}}</ref>、國家自然公園、自然保留區、野生動物保護區、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台灣自然保護區|自然保護區]],各類型[[臺灣自然生態保護區|自然生態保護區]]共98處,約占土地面積19.18%<ref name="生態保育"/>{{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289至290頁、第841至852頁|劉翠溶等|2011年|2loc=第649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176至181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4loc=第12至13頁}}。其中9座國家公園包含許多特殊地形景觀<ref name="臺灣概況"/>,分別是[[墾丁國家公園]]([[臺灣第一列表|第一座國家公園]])、[[玉山國家公園]]、[[陽明山國家公園]]、[[太魯閣國家公園]]、[[雪霸國家公園]]、[[金門國家公園]]、[[東沙環礁國家公園]](第一座保育海洋環境的國家公園)、[[臺江國家公園]]、[[澎湖南方四島國家公園]]<ref name="國家公園"/>,另有首座國家自然公園[[壽山國家自然公園]],累計面積750,479.43公頃<ref name="國家公園簡介">{{Cite web|url=https://www.ey.gov.tw/state/4447F4A951A1EC45/dc08391a-c57c-4cf7-af9a-cc0d9e4ebb1c|title=國家公園簡介|author=中華民國內政部|date=2022-03-02|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1-13|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113092819/https://www.ey.gov.tw/state/4447F4A951A1EC45/dc08391a-c57c-4cf7-af9a-cc0d9e4ebb1c|dead-url=no}}</ref>{{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177至181頁}}。 |
|||
臺灣本島棲息著豐富的野生動植物,約有11%的動物和27%的植物為[[臺灣特有種列表|特有種]],例如山區水域的[[櫻花鉤吻鮭]]等<ref name="CHAPTER 1 Geography" />;有3,000多種開花植物、640多種真蕨在島嶼生長,另有3,000多種魚類、500多種鳥類棲息<ref name="Taiwan Proper"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依照《[[s:野生動物保育法|野生動物保育法]]》公告[[臺灣保育物種列表|保育物種]]名錄,按照族群數量與保護等級分成瀕臨絕種保育類、珍貴稀有保育類、其他應予保育類之野生動物,並適用於臺灣境內和境外的物種<ref>[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807084108/http://nature.cyhg.gov.tw/upload/RelFile/FAQ/7/634377834657031250.pdf 保育類野生動物名錄 Schedule of Protected Species]. [[嘉義縣政府]]. 2008年7月2日 [2016年6月9日]{{zh-tw}}.</ref>,當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有41種瀕臨絕種保育類、123種珍貴稀有保育類、和48種其他應予保育類之野生動物<ref>[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1111143220/http://conservation.forest.gov.tw/ct.asp?xItem=32705&ctNode=213&mp=10 臺灣地區保育類野生動物種數].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2010年8月19日 [2016年6月9日]{{zh-tw}}.</ref>。自1972年通過保護自然風景、野生動物和史蹟的《國家公園法》後<ref>[https://archive.is/20021023135241/http://www.kmnp.gov.tw/english/establishment.htm Establishment]. [[金門國家公園]]. [2014年2月23日]{{en}}.</ref>,[[中華民國內政部]]陸續設有9座[[中華民國國家公園|國家公園]],總面積為7,489.49平方公里<ref>[np.cpami.gov.tw/filesys/statistics/104/261_6f6ce715b70594edf0b8beddcce91305.pdf 表一 各國家公園基本資料表]. [[內政部營建署]]. 2014年6月9日 [2016年6月9日]{{zh-tw}}.</ref>。另外政府還設有[[自然保护区|自然保留區]]、野生動物保護區等[[台灣自然生態保護區|自然生態保護區]],佔实际统治地区近20%<ref>[[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http://www.ey.gov.tw/state/News_Content3.aspx?n=690B370D978A0943&sms=D317A04184274DC2&s=CA2D40764F1F49C8 生態保育] {{Wayback|url=http://www.ey.gov.tw/state/News_Content3.aspx?n=690B370D978A0943&sms=D317A04184274DC2&s=CA2D40764F1F49C8 |date=20180716165910 }}. [[行政院]]. 2014年3月5日 [2014年2月23日]{{zh-tw}}.</ref><ref>[[行政院新聞局]]. Wildlife Protection. 臺灣臺北: The Republic of China Yearbook 2009. 2009年1月1日{{en}}.</ref><ref>[[中華民國內政部]]. [http://www.ey.gov.tw/state/News_Content3.aspx?n=690B370D978A0943&sms=D317A04184274DC2&s=14BD0686091713D1 國家公園簡介] {{Wayback|url=http://www.ey.gov.tw/state/News_Content3.aspx?n=690B370D978A0943&sms=D317A04184274DC2&s=14BD0686091713D1 |date=20180716194630 }}. [[行政院]]. 2014年3月5日 [2014年2月23日]{{zh-tw}}.</ref>。 |
|||
== |
== 政治制度 == |
||
{{Main|中華民國政府|中華民國政治}} |
|||
===實際統治區域=== |
|||
{{Main|中華民國行政區劃|臺灣行政區劃}} |
|||
{{Image label begin|image=Subdivision type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2014).svg|width=300|float=right|margin=0px 0px 0px 15px|thumb=y|caption=中華民國自2014年以後的行政區劃圖}} |
|||
{{Image label small|x=0.80|y=0.18|scale=300|text=[[臺北市]]}} |
|||
{{Image label small|x=0.78|y=0.24|scale=300|text=[[新北市]]}} |
|||
{{Image label small|x=0.88|y=0.13|scale=300|text=[[基隆市]]}} |
|||
{{Image label small|x=0.65|y=0.19|scale=300|text=[[桃園市]]}} |
|||
{{Image label small|x=0.66|y=0.33|scale=300|text=[[新竹縣]]}} |
|||
{{Image label small|x=0.53|y=0.27|scale=300|text=[[新竹市]]}} |
|||
{{Image label small|x=0.55|y=0.39|scale=300|text=[[苗栗縣]]}} |
|||
{{Image label small|x=0.50|y=0.49|scale=300|text=[[臺中市]]}} |
|||
{{Image label small|x=0.41|y=0.60|scale=300|text=[[彰化縣]]}} |
|||
{{Image label small|x=0.14|y=0.79|scale=300|text=[[澎湖縣]]}} |
|||
{{Image label small|x=0.57|y=0.68|scale=300|text=[[南投縣]]}} |
|||
{{Image label small|x=0.38|y=0.69|scale=300|text=[[雲林縣]]}} |
|||
{{Image label small|x=0.47|y=0.80|scale=300|text=[[嘉義縣]]}} |
|||
{{Image label small|x=0.30|y=0.775|scale=300|text=[[嘉義市]]─}} |
|||
{{Image label small|x=0.35|y=0.91|scale=300|text=[[臺南市]]}} |
|||
{{Image label small|x=0.46|y=0.98|scale=300|text=[[高雄市]]}} |
|||
{{Image label small|x=0.46|y=1.11|scale=300|text=[[屏東縣]]}} |
|||
{{Image label small|x=0.81|y=0.37|scale=300|text=[[宜蘭縣]]}} |
|||
{{Image label small|x=0.73|y=0.66|scale=300|text=[[花蓮縣]]}} |
|||
{{Image label small|x=0.62|y=0.97|scale=300|text=[[臺東縣]]}} |
|||
{{Image label small|x=0.56|y=0.62|scale=300|text=''{{Font color|grey|臺灣省|link=yes}}}}'' |
|||
{{Image label small|x=0.06|y=0.37|scale=300|text=[[金門縣]]}} |
|||
{{Image label small|x=0.12|y=0.21|scale=300|text=[[連江縣 (中華民國)|連江縣]]}} |
|||
{{Image label small|x=0.05|y=0.09|scale=300|text=''{{Font color|grey|福建省|link=福建省 (中華民國)}}}}'' |
|||
{{Image label small|x=0.25|y=0.42|scale=300|text={{Font color|grey|[[烏坵鄉|烏坵嶼]]}}}} |
|||
{{Image label small|x=0.15|y=1.28|scale=300|text={{Font color|grey|[[東沙群島]]}}}} |
|||
{{Image label small|x=0.15|y=1.35|scale=300|text={{Font color|grey|[[南沙群岛|南沙]][[太平島]]與[[中洲礁]]}}}} |
|||
{{Image label end}} |
|||
自從1955年[[大陳島撤退]]後,中華民國僅實際管轄[[臺灣|臺灣本島]]及其[[中華民國島嶼列表#臺灣附屬島嶼|附屬島嶼]](時全境屬[[臺灣省]])、[[澎湖群島]](時全境屬[[臺灣省]])、[[金門群島]](全境屬[[福建省 (中華民國)|福建省]][[金門縣]])、[[馬祖列島]](原分屬福建省[[長樂縣]]、[[羅源縣]]、[[連江縣 (中華民國)|連江縣]],1956年後全境劃歸連江縣管轄<ref>{{Cite web|url=https://www.fkpg.gov.tw/ylbin/getpage02.asp?id={CD920151-230B-4E9A-ABD3-2D4206CD5917}|title=福建省政府組織沿革|accessdate=|author=|date=|publisher=[[福建省政府]]}}{{Dead link|date=2019年4月 |bot=InternetArchiveBot |fix-attempted=yes }}</ref>)、[[烏坵嶼]](原屬福建省[[莆田縣]],1954年後交由金門縣代管<ref name="中華民國六十八年統計提要">{{Cite book|title=《中華民國六十八年統計提要》|publisher=[[行政院主計處]]|year=1980|isbn=|location=臺北|pages=}}</ref>{{rp|30-31}}<ref>{{Cite book|title=《金門縣綜合發展計畫烏坵鄉發展計畫》|last=|first=|publisher=[[金門縣政府]]|year=2006|isbn=|location=|pages=}}</ref>),以及[[東沙群島]]和[[南沙群島]]之[[太平島]]、[[中洲礁]](原屬[[海南特別行政區]],1990年後劃歸[[高雄市]][[旗津區]]代管至今<ref>{{Cite book|title=行政院79年2月16日臺79內字第03058號函|last=|first=|publisher=行政院|year=1990-02-16|isbn=|location=|pages=}}</ref><ref>{{Cite web|url=https://www.land.moi.gov.tw/law/pda/mainframe2.asp?condition=etitle&order1=asc&pagesize=1&pagenum=468&Law3=&Lid=&Lch1=&Lch2=&Lch3=&Lch4=&Lch5=&Eyear1=&Emonth1=&Eday1=&Econtent=&Econtent1=&Econtent2=&Econtent3=&Eonline=&Etext=|title=內政部81年4月27日臺內地字第8176337號函|accessdate=2019-01-29|author=|date=1992-04-27|publisher=內政部}}</ref><ref>{{Cite web|url=https://cijin.kcg.gov.tw/cp.aspx?n=1758BD35FD68A922|title=東沙、南沙環礁國家公園 - 專區資訊|accessdate=2019-01-29|author=|date=|publisher=[[高雄市]][[旗津區]]公所|dead-url=no|archive-date=2020-02-23|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00223230544/https://cijin.kcg.gov.tw/cp.aspx?n=1758BD35FD68A922}}</ref>)等島嶼<ref>{{Cite web|url=http://www.gio.gov.tw:80/info/93roc/content/01-02-01.htm|title=中華民國年鑑『 九十三年版 』 第一篇 總論 第二章 土地 第一節 臺灣|accessdate=2019-02-08|author=|date=2004|publisher=[[行政院新聞局]]|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20104175828/http://www.gio.gov.tw/info/93roc/content/01-02-01.htm|archive-date=2012-01-04|dead-url=yes}}</ref><ref>{{Cite web|url=https://www.moi.gov.tw/files/site_stuff/321/1/month/m1-01.ods|title=內政部統計月報--1.1-土地面積、村里鄰、戶數暨現住人口數|accessdate=|author=|date=|publisher=[[中華民國內政部|內政部]]}}</ref>。 |
|||
政府遷台後,為適應國內外情勢,曾多次更改臺澎金馬地區的行政區劃<ref name="重新更易行政區">[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1107210929/http://www.tmps.hc.edu.tw/school/culture/95-96culture-1/history/smenu_photomenu_smenuid_1500.html 國府遷台的重新更易行政區]. [[中華民國教育部]] [2014年2月26日]{{zh-tw}}.</ref>。福建省與臺灣省分別在1956年和1998年將省級政府[[臺灣省政府功能業務與組織調整|職能精簡]],大部分省級政府機關併入中央政府,僅保留象徵性工作<ref name="重新更易行政區" /><ref>[http://lis.ly.gov.tw/npl/law/04817/891124.htm 臺灣省政府功能業務與組織調整暫行條例] {{Wayback|url=http://lis.ly.gov.tw/npl/law/04817/891124.htm |date=20130519124441 }}. [[立法院]]. 2000年12月6日 [2014年2月26日]{{zh-tw}}.</ref><ref>Jim Hwang.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50708220950/http://taiwanreview.nat.gov.tw/ct.asp?xItem=1465&CtNode=1347 Gone with the Times].{{Link-en|台灣評論|Taiwan Review}}. 1999年10月1日 [2014年2月26日]{{en}}.</ref>。而在1967年以及1979年時,[[臺北市 (省轄市)|臺北市]]和[[高雄市 (省轄市)|高雄市]]從原本的臺灣省省轄市升格成為直轄市<ref>[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1107211449/http://www.tmps.hc.edu.tw/school/culture/95-96culture-1/history/smenu_photomenu_smenuid_1501.html 北高二市之升格]. [[中華民國教育部]] [2014年2月26日]{{zh-tw}}.</ref>。2010年,政府將同屬重要縣市的[[臺北縣 (1945年-2010年)|臺北縣]]、[[臺中市 (省轄市)|臺中市]]、[[臺南市 (省轄市)|臺南市]]升格成為直轄市,其中[[臺北縣 (1945年-2010年)|臺北縣]]改名為[[新北市]],而[[臺中市 (省轄市)|臺中市]]與[[臺中縣]]、[[臺南市 (省轄市)|臺南市]]與[[臺南縣]]以縣市合併方式共同升格,[[高雄縣]]則與已是直轄市的[[高雄市 (1979年-2010年)|高雄市]]合併<ref>李志德、李順德、林新輝和李祖舜. [http://www.coolloud.org.tw/node/42139 北縣台中高雄 升格過關] {{Wayback|url=http://www.coolloud.org.tw/node/42139 |date=20180614172542 }}. [[苦勞網]]. 2009年6月24日 [2014年2月26日]{{zh-tw}}.</ref><ref>諶淑婷. [http://www.mdnkids.com.tw/nie/nie_indicate/Unit7/W-980706-15/W-980706-15.htm 改制直轄市 利弊互見] {{Wayback|url=http://www.mdnkids.com.tw/nie/nie_indicate/Unit7/W-980706-15/W-980706-15.htm |date=20141223034136 }}. 《[[國語日報]]》. 2009年7月6日 [2014年2月26日]{{zh-tw}}.</ref><ref>Loa Iok-sin、Jenny W. Hsu和Rich Chang. [http://www.taipeitimes.com/News/front/archives/2009/06/25/2003447086 City upgrades draw mixed reaction] {{Wayback|url=http://www.taipeitimes.com/News/front/archives/2009/06/25/2003447086 |date=20190311135929 }}. 《[[台北時報]]》. 2009年6月25日 [2014年2月23日]{{en}}.</ref>。2014年,[[桃園縣 (1950年-2014年)|桃園縣]]升格為直轄市並改名[[桃園市]]<ref>[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1107210730/http://web.moi.gov.tw/countyreform/news_content.aspx?id=1 前言]. [[中華民國內政部]]. 2010年11月12日 [2014年2月26日]{{zh-tw}}.</ref><ref>《[[聯合報]]》.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305175735/http://taiwantoday.tw/ct.asp?ctnode=445&xitem=136286 Premier Wu greenlights Taoyuan County upgrade]. 《{{Link-en|台灣紀事報|Taiwan Journal}}》. 2010年12月14日 [2014年3月14日]{{en}}.</ref>。 |
|||
目前政府依據《[[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和《[[s:地方制度法|地方制度法]]》規定行政區劃層級,依序為一級行政區([[省 (中華民國)|省]]、[[直轄市 (中華民國)|直轄市]])、二級行政區([[縣 (中華民國)|縣]]、[[市 (中華民國)|市]])、三級行政區([[鄉 (中華民國)|鄉]]、[[鎮 (中華民國)|鎮]]、[[縣轄市]]、[[區 (中華民國)|區]])、四級行政區([[村里]])、五級行政區(鄰)<ref>[[中華民國內政部]]和[[中華民國國家發展委員會]]. [http://api.nexdoor.stormmediagroup.com/opencms/news/detail/191a571d-16d1-11e4-8645-ef2804cba5a1/?uuid=191a571d-16d1-11e4-8645-ef2804cba5a1http://www.ey.gov.tw/state/News_Content3.aspx?n=283412AE33AC4D71&s=1F2228F54A9BA8B3 政府組織]. [[行政院]]. 2016年3月16日 [2016年6月11日]{{zh-tw}}.</ref>。當中臺灣省轄下分成11個縣以及3個市、福建省轄下分成2個縣<ref>李順德. 文化古都/台南縣市 火速升格. 《[[聯合報]]》. 2009年6月30日{{zh-tw}}.</ref>,其中直轄市和市底下的轄區數共有170個,在縣底下的鄉、鎮以及縣轄市總數則有198個<ref>[http://webarchive.ncl.edu.tw/archive/disk16/91/69/41/74/96/200711263024/20110530/web/info.gio/ct7c29.html?xItem=19878&ctNode=2840&mp=21 政府組織] {{Wayback|url=http://webarchive.ncl.edu.tw/archive/disk16/91/69/41/74/96/200711263024/20110530/web/info.gio/ct7c29.html?xItem=19878&ctNode=2840&mp=21 |date=20140714172453 }}. [[行政院新聞局]]. [2014年2月26日]{{zh-tw}}.</ref>。當前中華民國政府實際統治地區的行政區劃分別為<ref>[[中華民國內政部]]和[[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http://www.ey.gov.tw/state/News_Content3.aspx?n=283412AE33AC4D71&sms=7CB99E9BEAC3127D&s=1F2228F54A9BA8B3 政府組織] {{Wayback|url=http://www.ey.gov.tw/state/News_Content3.aspx?n=283412AE33AC4D71&sms=7CB99E9BEAC3127D&s=1F2228F54A9BA8B3 |date=20181017163233 }}. [[行政院]]. 2013年12月18日 [2014年2月26日]{{zh-tw}}.</ref>: |
|||
{{中華民國自由地區}} |
|||
===法理疆域=== |
|||
{{See Also|中華民國疆域|原中華民國公告疆域行政區劃|中華民國與蒙古國關係|臺灣地區}} |
|||
[[File:Image-from-ROC1979-05 National Assembly Secretariat China Map-1.png|缩略图|257x257像素|1979年出版的《第一屆國民大會第六次會議實錄》所附《中華民國全圖》{{Notetag|《中華民國憲法》第四條「中華民國領土,依其固有之疆域,非經國民大會之決議,不得變更之」,國民大會在《會議宣言》中對此加以強調稱「未經國民大會之決議,中華民國固有疆域不可更改!」但1991年第八次會議後,此圖不再被附錄<ref>{{Cite web |title=中華民國全圖 |url=http://www.ccartoa.org.tw/news/2016/160408.html |accessdate=2020-02-12 |website=中華民國地圖學會}}</ref>。}}]] |
|||
[[File:Zhonghua Minguo Quhua Fanti.svg|thumb|right|250px|中華民國政府於1928年至2005年間公告之行政區劃及領土爭議]] |
|||
中華民國[[中華民國大陸時期|大陸時期]]的陆地总面積為11,418,194平方公里,是全世界陆地面积第二大的國家<ref>杨素. [http://news.ifeng.com/history/zhongguoxiandaishi/detail_2011_12/06/11128997_0.shtml 台湾版中国地图领土为何是1141万平方公里] {{Wayback|url=http://news.ifeng.com/history/zhongguoxiandaishi/detail_2011_12/06/11128997_0.shtml |date=20181226133646 }}. [[鳳凰衛視]]. 2011年12月6日 [2015年12月13日]{{zh-cn}}.</ref>,疆域北至[[唐努乌梁海]]的[[薩彥嶺]]、东至[[黑龙江]]與[[乌苏里江]]合流處、南至南沙群島的[[曾母暗沙]]、[[立地暗沙]]海域、西至[[帕米爾高原]]的[[噴赤河]]<ref>[https://web.archive.org/web/20120329140535/http://www.gio.gov.tw/info/94roc/context/Ch01/010202.htm 第二節 大陸地區]. [[行政院新聞局]]. [2015年12月13日]{{zh-tw}}.</ref>。北洋政府在1913年公布劃一令,確立省、[[道 (行政区划)|道]]、縣三級行政區制度<ref>何彤. [http://img.mg1912.com/news/2011/01/11/5d670bb92d6d142d012d71cc44900018.html 北洋政府与南京政府的行政区划] {{Wayback|url=http://img.mg1912.com/news/2011/01/11/5d670bb92d6d142d012d71cc44900018.html |date=20151006225638 }}. 民國春秋. 2011年1月11日 [2015年12月13日]{{zh-hk}}.</ref>,隔年設立35個[[原中華民國公告疆域行政區劃|省級行政區]]<ref name="周振鹤">周振鹤.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中华民国卷》. 中國上海: [[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7年8月: 第229頁至第230頁. {{ISBN|978-7309056044}}{{zh-cn}}.</ref>。1921年又劃分「[[直轄市 (中華民國)|特別市]]」與「[[市 (中華民國)|普通市]]」,設有[[北平市|京都]]、[[天津市 (中華民國)|津沽]]、[[上海市 (中華民國)|淞滬]]、[[青島市 (中華民國)|青島]]、[[哈爾濱市 (中華民國)|哈爾濱]]、[[漢口市|漢口]]等6個特別市<ref>[http://guoxue.hxlsw.com/book/mgzzs/2007/0601/17804.html 第七节 市 制] {{Wayback|url=http://guoxue.hxlsw.com/book/mgzzs/2007/0601/17804.html |date=20160304100955 }}. 国学书库. 2007年 [2015年12月13日]{{zh-cn}}.</ref>。國民政府1927年在南京成立後,廢除道並設立[[行政督察區]]<ref name="周振鹤" />。1947年頒布的領土包括35個省份<ref group="註">35個省份包括有[[內地十八省]]、[[東北新省區方案|東北九省]]、[[塞北|塞北四省]]、[[中國西部|西部三省]]以及[[臺灣省]]。</ref>、12個直轄市、1個[[特別行政區 (中華民國)|特別行政區]]和[[西藏地方]]<ref group="註">根據《[[中華民國憲法]]》之規定,西藏地區為[[藏区]]類似省分的自治行政區劃。</ref><ref>陳葉軍. [http://theory.people.com.cn/BIG5/16142276.html 任進:進一步推動行政區劃改革] {{Wayback|url=http://theory.people.com.cn/BIG5/16142276.html |date=20190305014726 }}.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2011年11月7日 [2014年2月27日]{{zh-hk}}.</ref>。 |
|||
根據行政院《[[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兩岸人民關係條例]]》、《[[香港澳門關係條例|港澳關係條例]]》和《[[:s: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施行細則 (民國92年)|細則]]》,中華民國領土包括[[中華民國自由地區|自由地區]]和「[[中共]]控制之地區」<ref>{{cite web |title=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施行細則 |url=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Q0010002 |website=法務部全國法規資料庫 |accessdate=2021-02-06 |archive-date=2021-02-03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10203110044/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Q0010002 |dead-url=no }}</ref>(即[[大陸地區]],含[[港澳地區]])。雖然[[釣魚臺列嶼]]和部分[[南海諸島]]不屬於三者的任何一個,但中華民國仍聲索其主權<ref>釣魚台列嶼 中華民國的領土[http://taiwandiaoyutaiislands.tw/ch/announce.aspx] {{Wayback|url=http://taiwandiaoyutaiislands.tw/ch/announce.aspx |date=20200207141933 }}. [[中華民國外交部]].</ref><ref>[http://maritimeinfo.moi.gov.tw/marineweb/layout_C20.aspx 南海簡介] {{Wayback|url=http://maritimeinfo.moi.gov.tw/marineweb/layout_C20.aspx |date=20170417171314 }}. [[中華民國內政部]] [2015年12月20日]{{zh-tw}}.</ref><ref>葉素萍. [https://tw.news.yahoo.com/%E5%A4%96%E4%BA%A4%E9%83%A8-%E5%8D%97%E6%B2%99%E6%98%AF%E4%B8%AD%E8%8F%AF%E6%B0%91%E5%9C%8B%E9%A0%98%E5%9C%9F-041411951.html 外交部:南沙是中華民國領土] {{Wayback|url=https://tw.news.yahoo.com/%E5%A4%96%E4%BA%A4%E9%83%A8-%E5%8D%97%E6%B2%99%E6%98%AF%E4%B8%AD%E8%8F%AF%E6%B0%91%E5%9C%8B%E9%A0%98%E5%9C%9F-041411951.html |date=20190201120022 }}.[[雅虎新聞]]. 2013年1月15日 [2014年2月27日]{{zh-tw}}.</ref>。 |
|||
在退出聯合國前,中華民國政府被大部分国家視為代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ref>李敏智、施浚龍和謝侑道. [http://www.lib.thu.edu.tw/newsletter/105-201006/page07.1.htm 美國對中華民國在聯合國政策之演變] {{Wayback|url=http://www.lib.thu.edu.tw/newsletter/105-201006/page07.1.htm |date=20160304114725 }}. [[東海大學 (台灣)|東海大學]]. 2010年6月 [2014年2月26日]{{zh-tw}}.</ref>。不過在經多次增修憲法後<ref>[http://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34381/8/26100708.pdf 第四章 「特殊的國與國關係」所涉及的憲法問題] {{Wayback|url=http://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34381/8/26100708.pdf |date=20160304222511 }}. [[國立政治大學]] [2014年2月26日]{{zh-tw}}.</ref>,居住在臺灣地區者與居住在大陸、香港和澳門地區者,在法律上有所區隔<ref>[[行政院]]. [http://www.mac.gov.tw/ct.asp?xItem=63421&ctNode=6430&mp=1 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相關解釋(89年版)] {{Wayback|url=http://www.mac.gov.tw/ct.asp?xItem=63421&ctNode=6430&mp=1 |date=20170101194157 }}.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2000年6月1日 [2014年2月26日]{{zh-tw}}.</ref><ref>[[中華民國內政部]]. [http://www.land.moi.gov.tw/law/chhtml/openframe.asp?lid=7178 地籍測量實施規則] {{Wayback|url=http://www.land.moi.gov.tw/law/chhtml/openframe.asp?lid=7178 |date=20131110232127 }}. [[內政部地政司]]. 2008年12月1日 [2014年2月26日]{{zh-tw}}.</ref><ref>投資臺灣入口網. [http://investtaiwan.nat.gov.tw/faq/faqDetail.jsp?MID=7&language=cht&GUID=130 何謂大陸地區人民?] {{Wayback|url=http://investtaiwan.nat.gov.tw/faq/faqDetail.jsp?MID=7&language=cht&GUID=130 |date=20160324200222 }}. [[內政部地政司]]. 2008年12月1日 [2014年2月26日]{{zh-tw}}.</ref>。1993年,有18名民進黨國會議員向[[司法院大法官]]會議提出釋憲聲請,請求認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與[[蒙古国]]均已獨立,但後者將憲法的「固有疆域」視為政治問題,表示無權裁定<ref name="釋字第 328">[http://www.judicial.gov.tw/constitutionalcourt/p03_01_printpage.asp?expno=328 釋字第 328] {{Wayback|url=http://www.judicial.gov.tw/constitutionalcourt/p03_01_printpage.asp?expno=328 |date=20171029141841 }}. [[司法院大法官]]. 1993年11月26日 [2014年2月26日]{{zh-tw}}.</ref>。傾向獨立的[[陳水扁政府]]認定臺灣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ref name="邱垂正和童振源">邱垂正和童振源. [http://www3.nccu.edu.tw/~ctung/Documents/W-A-b-10.pdf 陳水扁政府與馬英九政府的中國戰略之比較與檢討] {{Wayback|url=http://www3.nccu.edu.tw/~ctung/Documents/W-A-b-10.pdf |date=20160304200145 }}. [[國立政治大學]]. 2008年9月 [2014年2月27日]{{zh-tw}}.</ref><ref>[[邵宗海]]. [https://web.archive.org/web/20060513160831/http://www.ntpu.edu.tw/pa/teacher/shao/mso50B3F.pdf 陳水扁「一邊一國」主張的分析與兩岸關係的影響]. [[國立臺北大學]] [2014年2月26日]{{zh-tw}}.</ref>,[[行政院主計總處]]也在2005年10月3日廢止各行政區域代碼<ref>[http://law.dgbas.gov.tw/LawContentDetails.aspx?id=GL000555&KeyWordHL=&StyleType=1 中華民國各省(市)縣(市)行政區域代碼]. [[行政院主計總處]]. 2005年10月3日 [2014年2月26日]{{zh-tw}}.</ref>。馬英九政府則重申中華民國是代表中國的合法政府、而中國大陸是領土一部分<ref name="Ko Shu-Ling" /><ref name="邱垂正和童振源" /><ref>Jane Macartney. [http://www.thetimes.co.uk/tto/news/world/asia/article2609039.ece President Ma Ying-jeou of Taiwan has progress making ties with China] {{Wayback|url=http://www.thetimes.co.uk/tto/news/world/asia/article2609039.ece |date=20170103172500 }}. 《[[泰晤士報]]》. 2008年8月30日 [2014年2月26日]{{en}}.</ref>。 |
|||
[[蒙古地方]]於[[中華民國大陸時期|大陸時期]]多次[[外蒙古獨立|宣布獨立]]<ref>楊昂. [http://www.chinainperspective.com/ArtShow.aspx?AID=17337 清帝《逊位诏书》在中华民族统一上的法律意义] {{Wayback|url=http://www.chinainperspective.com/ArtShow.aspx?AID=17337 |date=20180726103538 }}. [[普林斯頓中國學社]]. 2012年8月24日 [2014年2月27日]{{zh-cn}}.</ref>。受蘇聯施加壓力的影響,國民政府於1946年[[中蘇友好同盟條約|承認]][[蒙古人民共和国]]獨立<ref>{{cite news |author1=胡華 |title=人民日報社论:只有国民党反动派才痛恨蒙古独立 |url=https://cinacn.blogspot.com/2014/03/blog-post_2421.html |work=人民日報 |date=1950-02-24 |accessdate=2020-03-28 |archive-date=2020-03-28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00328053442/https://cinacn.blogspot.com/2014/03/blog-post_2421.html |dead-url=no }}</ref><ref>[http://www.people.com.cn/GB/historic/0103/5558.html 1946年1月3日 国民政府承认外蒙独立] {{Wayback|url=http://www.people.com.cn/GB/historic/0103/5558.html |date=20190305014726 }}. [[人民網]]. 2003年8月1日 [2014年2月26日]{{zh-cn}}.</ref>。[[聯合國大會第505號決議]]通過後,政府於1953年取消外交承認,將外蒙古列為中華民國領土<ref>[https://web.archive.org/web/20150708211904/http://taiwanreview.nat.gov.tw/ct.asp?xItem=798&CtNode=128 Onward to Mongolia].{{Link-en|台灣評論|Taiwan Review}}. 2003年1月1日 [2014年2月28日]{{en}}.</ref>。1954年起,國民大會通過若干涉蒙決議,並以附圖的方式指出外蒙為固有領土<ref>{{Cite web |url=https://lis.ly.gov.tw/nacgi/ttsweb?%400%3A0%3A1%3Adbini%2Flymeetingdb%40%400.6962012632289616 |title=歷屆國民大會歷次會議實錄 |accessdate=2020-09-28 |archive-date=2020-09-27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00927064603/https://lis.ly.gov.tw/nacgi/ttsweb?%400%3A0%3A1%3Adbini%2Flymeetingdb%40%400.6962012632289616 |dead-url=no }}</ref>,[[中華民國外交部|外交部]]和[[行政院]]亦曾聲明「外蒙為固有領土之一部份」{{noteTag|「外蒙古的獨立,是我國在特殊情況下,被迫接受的……我國人民以歷史及情感的關係,都已認為外蒙古恢復為我國領土。」——行政院長俞鴻鈞 1955年12月14日<br> |
|||
「外蒙為中華民國固有領土之一部份……外蒙之法律地位自應恢復原有狀態,此乃中華民國一貫立場。」——外交部 1961年3月1日<ref>{{Cite web |title=蒙獨魅影 |url=https://books.google.co.uk/books?id=rVZyDwAAQBAJ&lpg=PA154&ots=lgpHn9IdFb&dq=%E5%A4%96%E4%BA%A4%E9%83%A8%E5%AE%A3%E4%BD%88%E8%92%99%E5%8F%A4%E7%8D%A8%E7%AB%8B&hl=zh-TW&pg=PA154#v=onepage&q=%E5%A4%96%E4%BA%A4%E9%83%A8%E5%AE%A3%E4%BD%88%E8%92%99%E5%8F%A4%E7%8D%A8%E7%AB%8B&f=false |accessdate=2020-02-07 |date=2015-08-30 |last=劉學銚 |publisher=致知學術出版 |via=Google Books}}</ref>}},依《憲法》和《憲法增修條文》,唯有國民大會或公投啟動領土變更程序方可再次進行變更。1992年,行政院在《[[:s: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施行細則 (民國92年)|兩岸人民關係條例施行細則]]》中將大陸地區定義為「包括中共控制之地區及外蒙古地區」。但2002年,在立法院強烈質疑違憲的情況下<ref>{{Cite web |url=https://www.ly.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6587&pid=82937 |title=立法院法制局《外蒙古定位後續問題評析》 該一修正引起本院關沃暖委員之高度關切,於本年二月二十六日立法院總質詢,提出行政院修正通過兩岸人民關係條例施行細則第三條規定涉及「違憲」,我國是否承認外蒙古獨立,如此作為,將成為「賣國賊」之強烈質疑。 |accessdate=2019-12-16 |archive-date=2019-12-16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91216162354/https://www.ly.gov.tw/Pages/Detail.aspx%3Fnodeid%3D6587%26pid%3D82937 |dead-url=no }}</ref><ref>{{Cite web |title=《海峽評論》69期-1996年9月號 |url=https://www.haixia-info.com/articles/1677.html |accessdate=2020-02-07 |website=www.haixia-info.com |archive-date=2020-02-10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00210162011/https://www.haixia-info.com/articles/1677.html |dead-url=no }}</ref>,行政院将《[[:s: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施行細則 (民國92年)|細則]]》中此定义修订为「指中共控制之地区」。自2002年以來,行政院、外交部、內政部等均認蒙古為獨立國家。陳水扁政府於[[乌兰巴托]]設立辦事處,維持與蒙古的[[中華民國與蒙古國關係|非正式外交關係]]<ref name="Taiwan ">[http://news.bbc.co.uk/2/hi/asia-pacific/1842387.stm Taiwan 'embassy' changes anger China] {{Wayback|url=http://news.bbc.co.uk/2/hi/asia-pacific/1842387.stm |date=20180702070015 }}. [[英國廣播公司新聞網]]. 2002年2月26日 [2014年2月23日]{{en}}.</ref><ref>{{Cite book |url=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id=wmQLorr9QCgC&printsec=frontcover&hl=zh-TW#v=onepage&q&f=false |title=Modern Mongolia: From Khans to Commissars to Capitalists |last=Morris Rossabi |date=2005-04-25 |publisher=[[加利福尼亞大學出版社]] |accessdate=2013-10-30 |location=美國柏克萊 |pages=第226頁至第228頁 |language=en |ISBN=978-0520244191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0714230107/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id=wmQLorr9QCgC&printsec=frontcover&hl=zh-TW#v=onepage&q&f=false |archive-date=2014-07-14 |dead-url=no }}</ref>。自2006年起,行政院新聞局不再出版包含外蒙古的《中華民國年鑒》。馬英九政府上臺後,亦否定蒙古國為中華民國領土<ref name="中華民國-蒙古關係" /><ref>王照坤. [http://history.n.yam.com/rti/politics/201205/20120521784885.html 陸委會:中華民國領土範圍不含蒙古] {{Wayback|url=http://history.n.yam.com/rti/politics/201205/20120521784885.html |date=20140714224756 }}. [[天空傳媒]]. 2012年5月21日 [2013年10月17日]{{zh-tw}}.</ref>。2012年,大陸委員會發佈新聞參考資料,資料引述外交部2002年說法稱:「外蒙古不是固有領土」、「國家承認不可撤回」<ref name="中華民國-蒙古關係">[http://www.mac.gov.tw/public/Attachment/252122204856.pdf 有關外蒙古是否為中華民國領土問題說明新聞參考資料] {{Wayback|url=http://www.mac.gov.tw/public/Attachment/252122204856.pdf |date=20131004225758 }}.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2012年5月21日 [2013年10月17日]{{zh-tw}}.</ref>。2017年底,[[蒙藏委員會]]被裁撤<ref>{{Cite web|title=立院廢止組織法 蒙藏委員會走入歷史|url=https://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1711280072.aspx|accessdate=2020-10-12|author=蘇龍麒|date=2017-11-28|format=|publisher=中央通訊社|language=zh-tw|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90515182355/https://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1711280072.aspx|archivedate=2019-05-15|dead-url=no}}</ref>。 |
|||
===首都定位=== |
|||
{{Main|中華民國首都}} |
|||
[[File:Taipei Taiwan Presidential-Office-Building-01.jpg|thumb|left|250px|現在位於[[臺北市]][[博愛特區]]的[[總統府 (臺灣)|總統府]]]] |
|||
1912年3月,中華民國臨時參議院選舉[[袁世凱]]為第二任臨時大總統後,中華民國臨時政府也從[[南京市]]北遷至過去的[[清朝]]首都[[北京市]]。之後的[[中華民國臨時政府 (1912–1913)|臨時政府]]到[[北洋政府]],都是以北京市作為中華民國首都<ref name="國家符號"/>。1928年國民政府完成國民革命軍北伐後改定都於南京市,並且在1931年制定的《[[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中華民國訓政時期約法]]》第五條中明文規定國都設立在[[南京市 (中華民國)|南京市]],確立南京市的首都地位<ref name="中華民國訓政時期約法" />。不過在1937年[[中国抗日战争|中國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由於日本的軍事威脅使得國民政府於同年11月21日,宣布將所有中央政府機構由南京市遷往[[重庆市 (中華民國)|重慶市]]。 |
|||
國民政府在中國抗日戰爭中戰勝後,發布《還都令》宣布於1946年5月5日將首都遷回南京市<ref name="國家符號"/>。在同年11月15日召開的[[制憲國民大會]]上,對於有關國都設於南京市或[[北平市]]引起激烈討論,其中原本《[[中華民國憲法]]》草案定為南京市,但在審查會和第一讀會仍然決定改為北平市。之後制憲國民大會主席團代表蔣中正出面說明,主張首都地點不必明定於憲法上,並將第一讀會通過的「國都定於北平」一條給予刪除<ref>{{Cite book |title=《中國立憲史》 |last=荆知仁 |date=1984年 |publisher=[[聯經出版]] |location=臺灣臺北 |pages=第461頁 |language=zh-hant |ISBN=978-9570801224}}</ref>。 |
|||
但在《中華民國憲法》施行之前,[[第二次国共内战|第二次國共內戰]]便已經在中國大陸地區全面爆發。至1949年時,中華民國國軍在中國大陸戰場上逐漸失利。而中華民國首都也因而經過多次遷移,到1949年12月時中華民國中央政府各機關陸續播遷至臺北市。到了1967年時,時任中華民國總統的蔣中正在[[中華民國總統府]]訓示官員時表示臺北市為中央政府所在地,亦為戰時的首都。不過一直到2002年時,中華民國行政院長[[游錫堃]]在[[立法院]]院會答覆質詢時明確表示中華民國首都位於臺北市,並且承諾會要求相關單位修改教科書中關於首都位置之內容<ref>林獻堂. [https://archive.is/20120904165459/http://www.nownews.com/2002/03/29/328-1282773.htm 近日修改教科書 游揆:中華民國首都在台北市]. [[今日新聞網]]. 2002年3月29日 [2014年2月23日]{{zh-tw}}.</ref>。 |
|||
==政治== |
|||
===政府結構=== |
|||
{{Main|中華民國政治|中華民國政府|臺灣選舉}} |
|||
{{multiple image |
{{multiple image |
||
| align = right |
| align = right |
||
| |
| perrow = 2 |
||
| total_width = 300 |
|||
| footer = 现任中華民國總統[[蔡英文]]、副總統[[賴清德]] |
|||
| image1 = Taipei Taiwan Presidential-Office-Building-01a (cropped).jpg |
|||
| image1 = 蔡英文官方元首肖像照.png |
|||
| image2 = 行政院大廈C.jpg |
|||
| width1 = 135 |
|||
| image3 = 中華民國立法院 (議場外) Legislative Yuan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chamber, exterior) (cropped).jpg |
|||
| alt1 = |
|||
| image4 = Taipei Taiwan Judicial-Yuan-01.jpg |
|||
| caption1 = |
|||
| image5 = Examination Yuan main gate 20221203 (cropped).jpg |
|||
| image2 = 副總統賴清德官方肖像.jpg |
|||
| image6 = 監察院 臺北市 國定古蹟衙署 Venation 1 (cropped).JPG |
|||
| width2 = 120 |
|||
| footer = 從上至下、從左至右:[[中華民國總統府|總統府]]、[[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試院]]及[[監察院]] |
|||
| alt2 = |
|||
| caption2 = |
|||
}} |
}} |
||
中華民國是[[半總統制]]國家,主權屬於[[中華民國國民|國民全體]]<ref name="中華民國之肇建"/><ref name="憲法簡介"/>{{sfnm|趙永茂等|2011年|1loc=第5至7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54至56頁|中央情報局|2023年}}。《中華民國憲法》針對行政機關、立法機關、司法機關三權不足,增加[[科舉|考試]]及[[中國古代行政監察制度|監察]]兩權<ref name="憲法"/>{{sfnm|趙永茂等|2011年|1loc=第10至12頁、第93至94頁、第135至137頁、第171至172頁、第201至205頁、第235頁、第239至240頁|John C. Copper|2020年|2loc=第156至162頁}}。[[中華民國總統|總統]]為[[中華民國國家元首列表|國家元首]],下設[[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試院]]、[[監察院]]<ref name="中央政府">{{Cite web|url=https://www.president.gov.tw/Page/105|title=中央政府|author=|date=|publisher=中華民國總統府|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19-06-02|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90602101200/https://www.president.gov.tw/Page/105|dead-url=no}}</ref><ref name="政府組織">{{Cite web|url=https://www.ey.gov.tw/state/62879155A536D543/f3662cb7-5806-4755-8aba-ab1d44b97d7a|title=政府組織|author=[[行政院人事行政總處]]、中華民國內政部|date=2022-09-01|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4-09|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409121151/https://www.ey.gov.tw/state/62879155A536D543/f3662cb7-5806-4755-8aba-ab1d44b97d7a|dead-url=no}}</ref>{{sfnm|趙永茂等|2011年|1loc=第255至256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54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3loc=第33至34頁|John C. Copper|2020年|4loc=第152至156頁}}。總統對外代表國家,依法公布[[法律]]、發布[[行政命令|命令]]、任命官員等;其還設置[[中華民國總統府|總統府]],並遴選[[中華民國總統府資政|資政]]、[[中華民國總統府國策顧問|國策顧問]]及[[中華民國總統府戰略顧問|戰略顧問]]<ref name="中央政府"/><ref name="政府組織"/>{{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5至36頁、第59頁、第73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54至56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3loc=第35至36頁|John C. Copper|2020年|4loc=第152至156頁}}。總統、[[中華民國副總統|副總統]]由中華民國[[中華民國總統及副總統在臺灣之公民直接選舉與罷免|自由地區公民直接選舉]],任期4年<ref name="中央政府"/><ref name="政府組織"/><ref name="選舉及公民投票">{{Cite web|url=https://www.ey.gov.tw/state/62879155A536D543/c78552af-72f4-45ef-bb89-a044cf2f3f1c|title=選舉及公民投票|author=[[中華民國中央選舉委員會]]|date=2022-02-07|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2-12-26|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21226150617/https://www.ey.gov.tw/state/62879155A536D543/c78552af-72f4-45ef-bb89-a044cf2f3f1c|dead-url=no}}</ref>{{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54至56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2loc=第30至33頁、第35至36頁|John C. Copper|2020年|3loc=第152至156頁|中央情報局|2023年}}。行政院為國家最高行政機關<ref name="政府組織"/>,下設30個[[中華民國中央行政機關|中央行政機關]]<ref name="中央政府"/>{{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6至39頁|趙永茂等|2011年|2loc=第93至94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56至59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4loc=第35至36頁|John C. Copper|2020年|5loc=第156至162頁}}。[[行政院院長]]由總統任命,由其提請總統任命[[行政院副院長|副院長]]、[[政府機構|部會]]首長、[[政務委員 (中華民國)|政務委員]],組成[[行政院會議]]<ref name="中央政府"/><ref name="政府組織"/>{{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6至39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56至59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3loc=第35至36頁|John C. Copper|2020年|4loc=第156至162頁|中央情報局|2023年}}。 |
|||
立法院為國家[[議會|最高立法機關]],[[代議民主|代表人民行使立法權]],設有多個委員會<ref name="中央政府"/><ref name="政府組織"/>{{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9至40頁|趙永茂等|2011年|2loc=第147至157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59至60頁|John C. Copper|2020年|4loc=第156至162頁}}。立法院質詢行政院院長及各部會首長、議決或覆議政策法案等,由113名立法委員組成<ref name="選舉及公民投票"/>,互選產生[[立法院院長]]、[[立法院副院長|副院長]]<ref name="中央政府"/><ref name="政府組織"/>{{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9至40頁、第112至114頁|趙永茂等|2011年|2loc=第147至151頁、第153至157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59至60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4loc=第30至33頁、第35至36頁|John C. Copper|2020年|5loc=第156至162頁|中央情報局|2023年}}。[[立法院立法委員選舉|立法委員]]採[[單一選區兩票制]],任期4年<ref name="中央政府"/><ref name="政府組織"/><ref name="選舉及公民投票"/>:區域立法委員73人,由[[中華民國立法委員選舉區列表|單一選舉區]](依人口比例劃分)選出,每個縣市至少1人;[[平地原住民選舉區|平地原住民]]及[[山地原住民選舉區]]立法委員各3人,不另分選舉區;[[全國不分區及僑居國外國民立法委員選舉區]]立法委員34人,依照[[中華民國政黨|政黨]]名單投票,藉由政黨選舉票得票率選出<ref name="中央政府"/><ref name="政府組織"/><ref name="選舉及公民投票"/>{{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9至40頁、第112至114頁|趙永茂等|2011年|2loc=第154至157頁、第293頁、第299至300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59至60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4loc=第30至33頁|John C. Copper|2020年|5loc=第98至105頁、第147至152頁、第156至162頁|中央情報局|2023年}}。另外,人民可以藉由[[公民投票法|公民投票]]決定法律或政策<ref name="選舉及公民投票"/>{{sfnm|趙永茂等|2011年|1loc=第49至50頁、第293至294頁、第303至304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52至53頁}}。 |
|||
中华民国是亚洲首个[[共和制]]國家。中華民國政府依《[[中華民國憲法]]》和[[三民主義]]成立<ref name="匈牙利電子期刊存檔">[http://epa.oszk.hu/00000/00039/00011/pdf/matyus.pdf Mátyus Sándor: Ki áll nyerésre a Tajvani-szorosban? – Tajvan sorsdöntő választások előtt] {{Wayback|url=http://epa.oszk.hu/00000/00039/00011/pdf/matyus.pdf |date=20160304194930 }}.{{Link-hu|匈牙利電子期刊存檔|Elektronikus Periodika Archívum és Adatbázis}}. 2007年1月 [2014年2月23日]{{hu}}.</ref>,前者定位國家為「民有民治民享之民主共和國」<ref name="Constitution" /><ref name="Chapter 4: Government">[[行政院新聞局]]. Chapter 4: Government. 臺灣臺北: The Republic of China Yearbook 2011. 2011年: 第55頁至第65頁{{en}}.</ref>,後者提出各民族共處的[[民族主義]]、公民權力行使的民權主義、為民服務的民生主義<ref name="Constitution" />。在經憲法修訂後採行[[半總統制]],中華民國總統為國家元首和[[中華民國國軍]][[統帥權|三軍統帥]],並依孫中山所創的[[五權憲法]]架構而將政府分成[[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試院]]、[[監察院]]5個機構<ref name="匈牙利電子期刊存檔" /><ref>[http://www.ly.gov.tw/02_introduce/0201_intro/introView.action?id=1&itemno=02010100 前言] {{Wayback|url=http://www.ly.gov.tw/02_introduce/0201_intro/introView.action?id=1&itemno=02010100 |date=20171029010714 }}. [[立法院]]. [2014年2月26日]{{zh-tw}}.</ref>。1994年第三次修憲後,確定總統由公民直接選舉產生,任期4年且得連任一次<ref name="王業立" /><ref name="Government Structure">[[中華民國外交部]].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304191005/http://www.taiwan.gov.tw/ct.asp?xItem=27177&ctNode=1920&mp=1001 Government Structure]. [[行政院新聞局]]. 2010年4月23日 [2014年2月23日]{{en}}.</ref>。總統有權協調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試院和監察院事務<ref name="匈牙利電子期刊存檔" />,並任命[[行政院院長]],組織[[內閣]]<ref name="王業立" />。 |
|||
司法院為國家[[司法院會議|最高司法機關]],掌理解釋、[[中華民國民事訴訟|民事]]、[[中華民國刑事訴訟|刑事]]與[[行政訴訟法 (中華民國)|行政]][[訴訟]]審判及公務員懲戒;其由[[司法院大法官]]組成,設置[[司法院院長]]、[[司法院副院長|副院長]]各1人<ref name="中央政府"/><ref name="政府組織"/>{{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40頁、第139頁|趙永茂等|2011年|2loc=第171至174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60至61頁|John C. Copper|2020年|4loc=第156至162頁}}。考試院為國家[[考試院會議|最高考試機關]],設有[[中華民國考選部|考選部]]、[[中華民國銓敘部|銓敘部]]、[[公務人員保障暨培訓委員會]]及[[公務人員退休撫卹基金監理委員會]];其由[[考試委員]]組成,設置[[考試院院長]]、[[考試院副院長|副院長]]各1人<ref name="中央政府"/><ref name="政府組織"/>{{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44至45頁、第175至202頁|趙永茂等|2011年|2loc=第10至11頁、第201至204頁、第223至230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61至62頁|John C. Copper|2020年|4loc=第156至162頁}}。監察院為為國家[[監察院會議|最高監察機關]],設有[[中華民國審計部|審計部]]與[[監察院國家人權委員會|國家人權委員會]];其由[[監察委員]]組成,設置[[監察院院長]]、[[監察院副院長|副院長]]各1人<ref name="中央政府"/><ref name="政府組織"/>{{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41至44頁、第203至233頁|趙永茂等|2011年|2loc=第11至12頁、第251頁、第257至258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62至63頁|John C. Copper|2020年|4loc=第156至162頁}}。司法院正副院長、司法院大法官、考試院正副院長、考試委員、監察院正副院長、監察委員由總統提名,經立法院同意後任命<ref name="中央政府"/><ref name="政府組織"/>{{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40至45頁|趙永茂等|2011年|2loc=第172至174頁、第250至259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59至63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4loc=第35至36頁|John C. Copper|2020年|5loc=第156至162頁|中央情報局|2023年}}。 |
|||
{{中華民國政治}} |
|||
中華民國規定公費補助[[臺灣選舉|選舉]]、投(開)票所監察員等制度<ref name="選舉及公民投票"/>,並推動[[政府資料開放平臺|提高透明度]]、[[清廉印象指數|防範貪汙]]、[[電子政務]]等政策{{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88頁、第97頁、第102至104頁、第444至445頁、第741至743頁、第759至763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63至65頁|John C. Copper|2023年}}。[[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公職人員選舉]]皆為直接選舉,年滿20歲選民便依[[戶籍 (臺灣)|戶籍]]取得投票權,並有登記參選權利與[[臺灣女性|女性保障名額]]<ref name="選舉及公民投票"/>{{sfnm|趙永茂等|2011年|1loc=第273頁、第292至293頁|中央情報局|2023年}}。隨著[[民主]]選舉成為[[中華民國政治|重要政治活動]],[[臺灣媒體史|傳播媒體]]、[[輿論調查]]、民間團體和[[台灣大型抗議活動列表|抗議活動]]越趨重要{{sfnm|章英華等|2011年|1loc=第14至17頁、第24至26頁、第392至411頁、第424至441頁、第488至491頁|漢寶德等|2011年|2loc=第473至474頁、第551至553頁|John C. Copper|2020年|3loc=第27至33頁、第71至75頁、第147至152頁、第253至256頁|John C. Copper|2023年}}。各級政府主要歲入為[[台灣稅制|稅課收入]]、營業盈餘及事業收入、規費、罰款及賠償收入,主要支出為社會福利、教育科學文化、經濟發展、一般政務及國防<ref name="我國財政金融概況">{{Cite web|url=https://www.ey.gov.tw/state/4F559106333903B0/4435ef27-f084-43dc-8823-5039526e0c00|title=我國財政金融概況|author=[[中華民國財政部]]、[[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檢查局]]|date=2022-07-12|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2-12-27|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21227055316/https://www.ey.gov.tw/state/4F559106333903B0/4435ef27-f084-43dc-8823-5039526e0c00|dead-url=no}}</ref>{{sfnm|劉翠溶等|2011年|1loc=第543至545頁|John C. Copper|2023年}}。2022年度各級1年以上[[各國國債列表|公共債務未償餘額]]為63,994億元,占前3年度名目國內生產毛額平均數37.70%<ref name="我國財政金融概況"/>。 |
|||
行政院,負責國家行政管理工作,依其組織法規定行使職權,行政院院長即內閣的[[閣揆]],為總統任命,不需經由國會同意。轄下設置部、委員會等機關處理行政事務<ref group="註">現今行政院轄下有9個[[部]]、4個會、3個署、2個總處、18個[[委員會制|委員會]]、3個[[獨立機關]],而在完成[[行政院功能業務與組織調整]]後,可能調整為14個部、8個會、2個總處、3個獨立機關。</ref>,另有7名到9名[[政務委員 (中華民國)|政務委員]]<ref name="Chapter 4: Government" /><ref>{{Cite book |url=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id=e1jgwch4q58C&printsec=frontcover&hl=zh-TW#v=onepage&q&f=false |title=Law, Capitalism and Power in Asia: The Rule of Law and Legal Institutions |last=Kanishka Jayasuriya |date=1999-01-09 |publisher=[[Routledge]] |accessdate=2014-02-24 |location=英國倫敦 |pages=第217頁 |language=en |ISBN=978-0415197434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0714163841/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id=e1jgwch4q58C&printsec=frontcover&hl=zh-TW#v=onepage&q&f=false |archive-date=2014-07-14 |dead-url=no }}</ref>。 |
|||
目前人民團體分成職業團體、社會團體與[[政黨法|政治團體]],其中[[民主進步黨]]和[[中國國民黨]]是[[中華民國政黨列表|兩大政黨]],主要政治議題有[[臺灣問題|臺灣統獨問題]]、[[海峽兩岸關係]]、經濟發展等{{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242至243頁、第299至300頁、第315至316頁|趙永茂等|2011年|2loc=第302至303頁、第560至565頁|John C. Copper|2020年|3loc=第167至188頁、第312至317頁|中央情報局|2023年}}。民主進步黨經常被描述為[[泛綠|主張獨立]]的左派政黨,而中國國民黨是[[泛藍|反對獨立]]的中間偏右政黨{{sfnm|John C. Copper|2020年|1loc=第167至188頁、第253至256頁、第312至317頁|John C. Copper|2023年}}。由於總統在政府運作中具有極大影響力,「執政黨」指取得該職位的政黨,目前臺灣已經歷經3次政黨輪替{{sfnm|趙永茂等|2011年|1loc=第50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54至56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3loc=第37頁|John C. Copper|2020年|4loc=第152至156頁、第167至182頁|中央情報局|2023年|John C. Copper|2023年}}。由於選民傾向保守與[[臺灣地方派系|地方派系]][[臺灣黑金政治|影響]],中國國民黨比起民主進步黨[[臺灣選舉地理|更具選舉優勢]]{{sfnm|章英華等|2011年|1loc=第15至16頁、第452至459頁|John C. Copper|2020年|2loc=第162至174頁|John C. Copper|2023年}}。在[[2024年中華民國立法委員選舉|2024年立法委員選舉]],民主進步黨、中國國民黨、[[臺灣民眾黨]]取得席次<ref name="選舉及公民投票"/>{{sfnm|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1loc=第第37頁|中央情報局|2023年}}<ref>{{Cite web|title=2024選舉開票結果 區域立委當選完整名單|url=https://www.cna.com.tw/news/aipl/202401135005.aspx|website=中央社 CNA|date=2024-01-13|language=zh-TW|access-date=2024-05-31|archive-date=2024-01-19|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40119094456/https://www.cna.com.tw/news/aipl/202401135005.aspx|dead-url=no}}</ref>。 |
|||
立法院,是最高立法機構,為[[一院制]]的[[國會]],[[立法院院長]]由立法委員自行選出;113名立法委員則採[[單一選區兩票制]]選舉產生,任期4年<ref group="註">立法院共有113個席次,其中有73名立法委員是從單一選區中投票選出,而有34名立法委員則是藉由全國政黨得票比例勝出。另外還有6個席次則從2個臺灣原住民族選區中,各自選出3名立法委員。</ref><ref>[http://www.ly.gov.tw/02_introduce/0201_intro/introView.action?id=4&itemno=02010400 立法委員] {{Wayback|url=http://www.ly.gov.tw/02_introduce/0201_intro/introView.action?id=4&itemno=02010400 |date=20171029010622 }}. [[立法院]]. [2014年2月26日]{{zh-tw}}.</ref><ref>[[中華民國中央選舉委員會]]. [http://www.ey.gov.tw/state/News_Content3.aspx?n=283412AE33AC4D71&sms=7CB99E9BEAC3127D&s=50A69B01DA8EE92D 選舉] {{Wayback|url=http://www.ey.gov.tw/state/News_Content3.aspx?n=283412AE33AC4D71&sms=7CB99E9BEAC3127D&s=50A69B01DA8EE92D |date=20181226084330 }}. [[行政院]]. 2014年3月13日 [2014年2月26日]{{zh-tw}}.</ref>。但因[[行政院院長]]由總統任命、不需立法院批准,立法院的決議則不需行政院和總統的同意,使得行政和立法機關衝突時難有協商空間<ref name="Chapter 4: Government" /><ref>Huang Jei-hsuan. [http://www.taipeitimes.com/News/editorials/archives/2006/09/14/2003327608 Letter: KMT holds the key] {{Wayback|url=http://www.taipeitimes.com/News/editorials/archives/2006/09/14/2003327608 |date=20190223024224 }}. 《[[台北時報]]》. 2006年9月14日 [2014年2月24日]{{en}}.</ref>。過去還設有一院制的[[國民大會]],為常設性{{Link-en|制憲議會 (政治)|Constitutional convention (political meeting)|制憲}}選舉人團,享有議會權力。但經數次國民大會改選和憲政改革後,2005年選出的[[2005年中華民國國民大會代表選舉|任務型國民大會]]通過立法院提交的憲法修正案,正式廢除國民大會,並將憲法修正案的複決權改由[[中華民國國民|公民]]投票決定<ref name="Chapter 4: Government" /><ref>[http://news.bbc.co.uk/2/hi/asia-pacific/4616043.stm Taiwan assembly passes changes] {{Wayback|url=http://news.bbc.co.uk/2/hi/asia-pacific/4616043.stm |date=20190223024224 }}. [[英國廣播公司新聞網]]. 2005年6月7日 [2014年2月26日]{{en}}.</ref><ref name="謝政道">{{Cite book |title=《中華民國修憲史》 |last=[[謝政道]] |date=2007年 |publisher=揚智文化 |location=臺灣臺北 |language=zh-hant |ISBN=978-9578188273}}</ref>。 |
|||
=== 行政區劃 === |
|||
司法院,是中華民國最高司法機關,主要審理民事、刑事、行政訴訟、公務員懲戒。[[司法院院長]]、副院長和13名[[司法院大法官|大法官]]組成[[大法官會議]],大法官任期8年,由總統提名,並經立法院同意後任命,負責統一解釋憲法、法律或者法令,並召開[[憲法法庭]]審理總統、副總統的彈劾案、和政黨違憲的解散案<ref name="Government Structure" /><ref name="司法院大法官">[http://www.judicial.gov.tw/constitutionalcourt/p01_01_02.asp 任期與任命] {{Wayback|url=http://www.judicial.gov.tw/constitutionalcourt/p01_01_02.asp |date=20181106004719 }}. [[司法院大法官]]. [2014年2月26日]{{zh-tw}}.</ref><ref>[http://english.president.gov.tw/Default.aspx?tabid=435 Additional Articles] {{Wayback|url=http://english.president.gov.tw/Default.aspx?tabid=435 |date=20130510200849 }}. [[中華民國總統府]]. [2014年2月26日]{{en}}.</ref>。 |
|||
{{Main|中華民國行政區劃}} |
|||
《中華民國憲法》規範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權限劃分採[[地方分權|均權主義]]制度<ref name="憲法簡介"/>,實施[[地方自治]]{{sfnm|趙永茂等|2011年|1loc=第351至353頁、第366至368頁|John C. Copper|2020年|2loc=第147至152頁、第162至167頁}}。[[地方制度法|其地方自治制度]]具有部分聯邦制特徵,地方政府在部分領域擁有管轄權{{sfnm|趙永茂等|2011年|1loc=第325至327頁、第374至377頁|John C. Copper|2020年|2loc=第162至167頁|John C. Copper|2023年}}。依《[[地方制度法]]》規定,地方劃分為[[省 (中華民國)|省]]、[[直轄市 (中華民國)|直轄市]]。省劃分為[[縣 (中華民國)|縣]]、[[市 (中華民國)|市]];縣劃分為[[鄉 (中華民國)|鄉]]、[[鎮 (中華民國)|鎮]]、[[縣轄市]]。直轄市及市均劃分為[[區 (中華民國)|區]]。在[[省 (中華民國)|省政府]]改為[[臺灣省政府功能業務與組織調整|行政院派出機關]]後,省不再屬於地方自治團體。目前,中華民國第一層級地方自治團體為直轄市及縣(市),共有6個直轄市、13個縣和3個市<ref name="政府組織"/><ref name="地方政府">{{Cite web|url=https://www.president.gov.tw/Page/106|title=地方政府|author=|date=|publisher=中華民國總統府|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18-12-27|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81227084925/https://www.president.gov.tw/Page/106|dead-url=no}}</ref>{{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45至46頁、第57至58頁|趙永茂等|2011年|2loc=第323至324頁、第373至375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63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4loc=第33至34頁|John C. Copper|2020年|5loc=第162至167頁|中央情報局|2023年}},[[中華民國臺灣地區鄉鎮市區列表|146個鄉、38個鎮、14個縣轄市及170個區]]<ref name="政府組織"/>{{sfnm|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1loc=第33至34頁}}。中央政府根據人口和經濟等指標,向地方政府分配財政[[預算]],並推動[[區域聯合治理]]{{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104至105頁|趙永茂等|2011年|2loc=第329至332頁|劉翠溶等|2011年|3loc=第1至29頁、第565至569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4loc=第63頁}}。直轄市由行政院直接管轄,擁有更多的行政資源,在區域發展扮演重要的都會角色{{sfnm|趙永茂等|2011年|1loc=第333至335頁、第369至370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2loc=第33至34頁|John C. Copper|2020年|3loc=第162至167頁|中央情報局|2023年}}。 |
|||
直轄市及縣(市)設立[[現任中華民國一、二級行政區行政首長列表|直轄市及縣(市)政府]],鄉(鎮、縣轄市、[[直轄市山地原住民區]])設立鄉(鎮、縣轄市、直轄市山地原住民區)公所,地方行政首長負責處理機關政務、辦理自治事項等<ref name="政府組織"/><ref name="地方政府"/>{{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46至47頁|趙永茂等|2011年|2loc=第325至327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63頁}}。直轄市及縣(市)也組成[[現任中華民國各直轄市及縣市正副議長列表|直轄市及縣(市)議會]],鄉(鎮、縣轄市、直轄市山地原住民區)設立鄉(鎮、縣轄市、直轄市山地原住民區)民代表會,地方民意代表行使立法權和質詢權<ref name="地方政府"/><ref name="政府組織"/>{{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46至48頁、第51至55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63頁}}。地方行政首長和地方民意代表由市民普遍選舉產生,任期4年<ref name="地方政府"/><ref name="政府組織"/><ref name="選舉及公民投票"/>{{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46至47頁、第52至54頁、第56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63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3loc=第33至34頁}}。[[九合一選舉|直轄市、縣和市選舉]]往往被視為重要的民主選舉,且地方政府之間彼此競合{{sfnm|趙永茂等|2011年|1loc=第287至288頁、第300至302頁、第316至317頁|章英華等|2011年|2loc=第125至128頁|John C. Copper|2020年|3loc=第162至167頁|John C. Copper|2023年}}。目前[[中華民國首都]]為[[臺北市]]{{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10至11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2loc=第4頁|中央情報局|2023年|John C. Copper|2023年}}。 |
|||
考試院,負責公務員資格遴選、政府官員[[高普考|考試]]、選拔、考核等工作,含考試院院長、副院長在內,共有7~9名考試委員,任期4年,由總統提名,並經立法院同意後任命<ref name="Chapter 4: Government" />,2008年共有338,305名公務員任職<ref name="Government Structure" />。 |
|||
{{Image label begin|image=Subdivision type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2014) (4).svg|width=380|float=left|margin=3px 15px 0px 0px|thumb=y|caption=現行[[中華民國行政區劃]]地圖,共有6個[[直轄市 (中華民國)|直轄市]]、13個[[縣 (中華民國)|縣]]和3個[[市 (中華民國)|市]]。}} |
|||
監察院是監督政府運作的常設調查機構,轄下各委員會能對行政機關進行行政調查,含監察院院長、副院長在內,共有監察委員29人組織而成,任期6年,由總統提名,並經立法院同意後任命<ref name="Government Structure" /><ref name="林遠山">林遠山. [http://www.epochtimes.com/b5/13/11/23/n4017716.htm 葛永光談台灣監察制 「五權分立」優於西方制度] {{Wayback|url=http://www.epochtimes.com/b5/13/11/23/n4017716.htm |date=20190422234113 }}. 《[[大紀元時報]]》. 2013年11月23日 [2014年2月26日]{{zh-hk}}.</ref>。 |
|||
{{Image label small|x=0.80|y=0.15|scale=380|text=[[臺北市]]}} |
|||
{{Image label small|x=0.795|y=0.225|scale=380|text=[[新北市]]}} |
|||
{{Image label small|x=0.90|y=0.105|scale=380|text=[[基隆市]]}} |
|||
{{Image label small|x=0.665|y=0.195|scale=380|text=[[桃園市]]}} |
|||
{{Image label small|x=0.655|y=0.30|scale=380|text=[[新竹縣]]}} |
|||
{{Image label small|x=0.485|y=0.26|scale=380|text=[[新竹市]]—}} |
|||
{{Image label small|x=0.565|y=0.38|scale=380|text=[[苗栗縣]]}} |
|||
{{Image label small|x=0.51|y=0.49|scale=380|text=[[臺中市]]}} |
|||
{{Image label small|x=0.417|y=0.59|scale=380|text=[[彰化縣]]}} |
|||
{{Image label small|x=0.08|y=0.67|scale=380|text=[[澎湖縣]]}} |
|||
{{Image label small|x=0.59|y=0.625|scale=380|text=[[南投縣]]}} |
|||
{{Image label small|x=0.39|y=0.677|scale=380|text=[[雲林縣]]}} |
|||
{{Image label small|x=0.485|y=0.78|scale=380|text=[[嘉義縣]]}} |
|||
{{Image label small|x=0.22|y=0.765|scale=380|text=[[嘉義市]]————}} |
|||
{{Image label small|x=0.367|y=0.89|scale=380|text=[[臺南市]]}} |
|||
{{Image label small|x=0.482|y=0.957|scale=380|text=[[高雄市]]}} |
|||
{{Image label small|x=0.46|y=1.13|scale=380|text=[[屏東縣]]}} |
|||
{{Image label small|x=0.83|y=0.35|scale=380|text=[[宜蘭縣]]}} |
|||
{{Image label small|x=0.745|y=0.66|scale=380|text=[[花蓮縣]]}} |
|||
{{Image label small|x=0.62|y=0.985|scale=380|text=[[臺東縣]]}} |
|||
{{Image label small|x=0.08|y=0.36|scale=380|text=[[金門縣]]}} |
|||
{{Image label small|x=0.18|y=0.15|scale=380|text=[[連江縣 (中華民國)|連江縣]]}} |
|||
{{Image label end}} |
|||
{| class="wikitable sortable" |
|||
! |
|||
! 區劃單位 |
|||
! 行政區劃<ref name="地方政府"/><ref name="政府組織"/> |
|||
! 政府所在地 |
|||
! [[臺灣行政區面積表|面積]](平方公里) |
|||
! [[臺灣行政區人口列表|人口]](人) |
|||
! 工商業生產總額(百萬元,2021年<ref>{{Cite web|title=110 年工業及服務業普查 綜合報告提要分析|url=https://ws.dgbas.gov.tw/Download.ashx?u=LzAwMS9VcGxvYWQvNDYzL3JlbGZpbGUvMTE1MTcvMjMzMTYwLzQ3ZjdmNDBkLTBkYWUtNGVjNy04MWFhLWNiZjI4NDVhZDc0Yy5wZGY%3d&n=MS4xMTDlubTnuL3loLHmlrDogZ7nqL9f5LiK57ayKDA0MTMpLea4heeovy5wZGY%3d&icon=.pdf|language=zh-tw|access-date=2023-05-31|publisher=行政院主計總處|via=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ref>) |
|||
|- |
|||
| bgcolor="#F5C3C4" | |
|||
| 直轄市 |
|||
| [[臺北市]] |
|||
| [[信義區 (臺北市)|信義區]] |
|||
| {{ROCCAD|subdivision=臺北市}} |
|||
| {{ROCCPD|subdivision=臺北市}} |
|||
| 8,901,789 |
|||
|- |
|||
| bgcolor="#F5C3C4" | |
|||
| 直轄市 |
|||
| [[新北市]] |
|||
| [[板橋區 (臺灣)|板橋區]] |
|||
| {{ROCCAD|subdivision=新北市}} |
|||
| {{ROCCPD|subdivision=新北市}} |
|||
| 4,739,838 |
|||
|- |
|||
| bgcolor="#CEB2CD" | |
|||
| 市 |
|||
| [[基隆市]] |
|||
| [[中正區 (基隆市)|中正區]] |
|||
| {{ROCCAD|subdivision=基隆市}} |
|||
| {{ROCCPD|subdivision=基隆市}} |
|||
| 416,379 |
|||
|- |
|||
| bgcolor="#E3EDC3" | |
|||
| 縣 |
|||
| [[宜蘭縣]] |
|||
| [[宜蘭市]] |
|||
| {{ROCCAD|subdivision=宜蘭縣}} |
|||
| {{ROCCPD|subdivision=宜蘭縣}} |
|||
| 330,205 |
|||
|- |
|||
| bgcolor="#F5C3C4" | |
|||
| 直轄市 |
|||
| [[桃園市]] |
|||
| [[桃園區]] |
|||
| {{ROCCAD|subdivision=桃園市}} |
|||
| {{ROCCPD|subdivision=桃園市}} |
|||
| 4,664,371 |
|||
|- |
|||
| bgcolor="#E3EDC3" | |
|||
| 縣 |
|||
| [[新竹縣]] |
|||
| [[竹北市]] |
|||
| {{ROCCAD|subdivision=新竹縣}} |
|||
| {{ROCCPD|subdivision=新竹縣}} |
|||
| 1,928,830 |
|||
|- |
|||
| bgcolor="#CEB2CD" | |
|||
| 市 |
|||
| [[新竹市]] |
|||
| [[北區 (新竹市)|北區]] |
|||
| {{ROCCAD|subdivision=新竹市}} |
|||
| {{ROCCPD|subdivision=新竹市}} |
|||
| 2,218,562 |
|||
|- |
|||
| bgcolor="#E3EDC3" | |
|||
| 縣 |
|||
| [[苗栗縣]] |
|||
| [[苗栗市]] |
|||
| {{ROCCAD|subdivision=苗栗縣}} |
|||
| {{ROCCPD|subdivision=苗栗縣}} |
|||
| 819,744 |
|||
|- |
|||
| bgcolor="#F5C3C4" | |
|||
| 直轄市 |
|||
| [[臺中市]] |
|||
| [[西屯區]] |
|||
| {{ROCCAD|subdivision=臺中市}} |
|||
| {{ROCCPD|subdivision=臺中市}} |
|||
| 4,446,290 |
|||
|- |
|||
| bgcolor="#E3EDC3" | |
|||
| 縣 |
|||
| [[彰化縣]] |
|||
| [[彰化市]] |
|||
| {{ROCCAD|subdivision=彰化縣}} |
|||
| {{ROCCPD|subdivision=彰化縣}} |
|||
| 1,365,337 |
|||
|- |
|||
| bgcolor="#E3EDC3" | |
|||
| 縣 |
|||
| [[南投縣]] |
|||
| [[南投市]] |
|||
| {{ROCCAD|subdivision=南投縣}} |
|||
| {{ROCCPD|subdivision=南投縣}} |
|||
| 344,169 |
|||
|- |
|||
| bgcolor="#E3EDC3" | |
|||
| 縣 |
|||
| [[雲林縣]] |
|||
| [[斗六市]] |
|||
| {{ROCCAD|subdivision=雲林縣}} |
|||
| {{ROCCPD|subdivision=雲林縣}} |
|||
| 1,495,572 |
|||
|- |
|||
| bgcolor="#E3EDC3" | |
|||
| 縣 |
|||
| [[嘉義縣]] |
|||
| [[太保市]] |
|||
| {{ROCCAD|subdivision=嘉義縣}} |
|||
| {{ROCCPD|subdivision=嘉義縣}} |
|||
| 373,678 |
|||
|- |
|||
| bgcolor="#CEB2CD" | |
|||
| 市 |
|||
| [[嘉義市]] |
|||
| [[東區 (嘉義市)|東區]] |
|||
| {{ROCCAD|subdivision=嘉義市}} |
|||
| {{ROCCPD|subdivision=嘉義市}} |
|||
| 205,897 |
|||
|- |
|||
| bgcolor="#F5C3C4" | |
|||
| 直轄市 |
|||
| [[臺南市]] |
|||
| [[安平區]] |
|||
| {{ROCCAD|subdivision=臺南市}} |
|||
| {{ROCCPD|subdivision=臺南市}} |
|||
| 3,247,644 |
|||
|- |
|||
| bgcolor="#F5C3C4" | |
|||
| 直轄市 |
|||
| [[高雄市]] |
|||
| [[苓雅區]] |
|||
| {{ROCCAD|subdivision=高雄市}} |
|||
| {{ROCCPD|subdivision=高雄市}} |
|||
| 4,658,400 |
|||
|- |
|||
| bgcolor="#E3EDC3" | |
|||
| 縣 |
|||
| [[屏東縣]] |
|||
| [[屏東市]] |
|||
| {{ROCCAD|subdivision=屏東縣}} |
|||
| {{ROCCPD|subdivision=屏東縣}} |
|||
| 456,411 |
|||
|- |
|||
| bgcolor="#E3EDC3" | |
|||
| 縣 |
|||
| [[花蓮縣]] |
|||
| [[花蓮市]] |
|||
| {{ROCCAD|subdivision=花蓮縣}} |
|||
| {{ROCCPD|subdivision=花蓮縣}} |
|||
| 184,863 |
|||
|- |
|||
| bgcolor="#E3EDC3" | |
|||
| 縣 |
|||
| [[臺東縣]] |
|||
| [[臺東市]] |
|||
| {{ROCCAD|subdivision=臺東縣}} |
|||
| {{ROCCPD|subdivision=臺東縣}} |
|||
| 71,916 |
|||
|- |
|||
| bgcolor="#E3EDC3" | |
|||
| 縣 |
|||
| [[澎湖縣]] |
|||
| [[馬公市]] |
|||
| {{ROCCAD|subdivision=澎湖縣}} |
|||
| {{ROCCPD|subdivision=澎湖縣}} |
|||
| 31,717 |
|||
|- |
|||
| bgcolor="#E3EDC3" | |
|||
| 縣 |
|||
| [[金門縣]] |
|||
| [[金城鎮 (金門縣)|金城鎮]] |
|||
| {{ROCCAD|subdivision=金門縣}} |
|||
| {{ROCCPD|subdivision=金門縣}} |
|||
| 41,587 |
|||
|- |
|||
| bgcolor="#E3EDC3" | |
|||
| 縣 |
|||
| [[連江縣 (中華民國)|連江縣]] |
|||
| [[南竿鄉]] |
|||
| {{ROCCAD|subdivision=連江縣}} |
|||
| {{ROCCPD|subdivision=連江縣}} |
|||
| 7,562 |
|||
|} |
|||
===法 |
=== 司法體制 === |
||
{{Main |
{{Main|中華民國法律}} |
||
[[File:03.23 總統出席「國民法官模擬法庭」 (51065369641).jpg|thumb|國民法官制度讓國民與法官一起審判重大刑事案件<ref name="中央通訊社 20221228">{{Cite web|url=https://www.cna.com.tw/news/asoc/202212280020.aspx|title=國民法官新制112年上路 民眾法官一起審重大刑案|author=林長順|date=2022-12-28|publisher=[[中央通訊社]]|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2-12|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212183328/https://www.cna.com.tw/news/asoc/202212280020.aspx|dead-url=no}}</ref>]] |
|||
[[File:Taipei Taiwan Judicial-Yuan-01.jpg|thumb|right|250px|負責統管各級法院的[[司法院]]]] |
|||
早在1947年,《中華民國憲法》基於三民主義和五權憲法的[[中華民國憲法序言|理論基礎]],納入孫中山的[[中國民族主義|民族主義]]、[[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民權主義]]和民生主義,並規定周延的自由民權保障<ref name="憲法"/>{{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52至53頁|趙永茂等|2011年|2loc=第37至39頁、第645至649頁|John C. Copper|2020年|3loc=第147至152頁、第182至188頁}}。不過1948年後,《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與《臺灣省戒嚴令》凍結部分《中華民國憲法》條文<ref name="憲法"/>,並形成「萬年國會」{{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53至54頁|趙永茂等|2011年|2loc=第64至70頁、第138頁第140頁|John C. Copper|2020年|3loc=第147至152頁}}。直至1991年,隨著動員戡亂時期終止<ref name="憲法簡介"/>,《中華民國憲法》才發揮其[[憲法|民主和法治目的]]{{sfnm|趙永茂等|2011年|1loc=第41至44頁、第47至49頁、第64至85頁、第137至143頁、第366至368頁、第653至656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53至54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3loc=第30至33頁|John C. Copper|2020年|4loc=第147至152頁|John C. Copper|2023年}}。在1991年至2005年,因應[[兩個中國|政治現實]]及國家發展,《中華民國憲法》前後歷經7次憲法修正,[[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增修條文體制]]改變政府結構<ref name="憲法簡介"/><ref name="憲法"/>{{sfnm|趙永茂等|2011年|1loc=第47至49頁、第82至85頁、第143至152頁、第159至161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52至54頁、第321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3loc=第30至33頁|John C. Copper|2020年|4loc=第147至152頁}}。目前憲法修正需要四分之三立法委員決議提出,並經公民投票複決過半數支持<ref name="憲法簡介"/>{{sfnm|趙永茂等|2011年|1loc=第49至50頁、第147至151頁、第154至157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53至54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3loc=第30至33頁|John C. Copper|2020年|4loc=第147至152頁|中央情報局|2023年}}。 |
|||
《中華民國憲法》及《憲法增修條文》是中華民國制度的根本大法,內容確立國家主權由全體人民所有,保障人民擁有人身、言論、學術、居住遷徙、集會結社等各項自由權利不受侵犯;人民不分性別(性傾向)、宗教、種族、階級、黨派均受同一保障;並創立行政權、立法權、司法權、考試權、監察權等五權運作的中央政府、依照均權制度自治的地方政府、以及保障婦女兒童、國民醫療、社會保險、少數民族、原住民族權利等基本國策<ref name="中華民國史大事記 8,251" /><ref name="中華民國最高法院">[http://tps.judicial.gov.tw/english/ About Us] {{Wayback|url=http://tps.judicial.gov.tw/english/ |date=20180511203244 }}. [[中華民國最高法院]]. [2014年2月26日]{{zh-tw}}.</ref>。 |
|||
司法院設有[[憲法法庭]]、[[中華民國法院制度|普通法院]]({{Link-en|地方法院 (中華民國)|District court (Taiwan)|地方法院}}、[[臺灣高等法院|高等法院]]、[[最高法院 (中華民國)|最高法院]])、[[行政法院]]([[行政訴訟法 (中華民國)|地方法院行政訴訟庭]]、高等行政法院、[[最高行政法院 (中華民國)|最高行政法院]])、[[懲戒法院]]、專業法院([[智慧財產及商業法院]]、[[臺灣高雄少年及家事法院|少年及家事法院]])等<ref name="中央政府"/><ref name="政府組織"/>{{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40至41頁、第142至158頁|趙永茂等|2011年|2loc=第172至176頁、第179至181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60至61頁|John C. Copper|2020年|4loc=第156至162頁}}。憲法法庭由15名司法院大法官組成,審理《[[憲法訴訟法]]》所定案件<ref name="中央政府"/><ref name="政府組織"/>{{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40頁、第139頁、第142頁|趙永茂等|2011年|2loc=第172至179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60至61頁|John C. Copper|2020年|4loc=第156至162頁|中央情報局|2023年|John C. Copper|2023年}}。各級法院掌理民事、刑事、行政及[[智慧財產權|智慧財產]]訴訟審判,懲戒法院掌理公務員、法官及檢察官懲戒<ref name="中央政府"/>{{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40至41頁、第142至158頁}}。法官為終身職,經由遴選或考試選拔、並在[[法務部司法官學院]]受訓產生;法官必須依法獨立審判,不稱職者[[法官法 (中華民國)|可以免職]]<ref name="政府組織"/>{{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748頁|趙永茂等|2011年|2loc=第193至198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60至61頁|John C. Copper|2020年|4loc=第156至162頁}}。 |
|||
1936年5月5日,[[國民政府]]籌畫制定憲法並發表《[[五五憲草]]》,因[[抗日戰爭]]爆發而暫止<ref>{{Cite book |title=《中國立憲史》 |last=荆知仁 |date=1984年 |publisher=[[聯經出版]] |location=臺灣臺北 |language=zh-hant |ISBN=978-9570801224}}</ref>。1946年1月在包含中國共產黨在內的各黨代表於[[政治協商會議]]通過了《[[政協憲草]]》<ref>[http://alohas.archives.gov.tw/89/search.html 國之根本—我國憲政發展速讀] {{Wayback|url=http://alohas.archives.gov.tw/89/search.html |date=20160328033052 }},檔案樂活情報,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ref>,後由中國國民黨和其他黨派所組成(中國共產黨拒絕參加)制憲國民大會於1946年12月25日通過憲法<ref>[[高全喜]]. [http://history.sina.com.cn/his/zl/2013-11-25/110374889.shtml 协商与代表:政协的宪法角色及其变迁] {{Wayback|url=http://history.sina.com.cn/his/zl/2013-11-25/110374889.shtml |date=20170908202035 }}. [[新浪]]. 2013年11月25日 [2014年2月23日]{{zh-tw}}.</ref>,隔年1月1日由國民政府公布,並在12月25日正式生效<ref name="中華民國史大事記 8,251">[[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 《中華民國史大事記》. 中國北京: [[中華書局]]. 2011年7月: 第8,251頁 [2016年6月11日]{{zh-cn}}.</ref>,自此中華民國進入[[行憲|憲政體制]]<ref name="Constitution">[[中華民國外交部]].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50924112936/http://www.taiwan.gov.tw/ct.asp?xItem=27176&ctNode=1920&mp=1001 Constitution]. [[行政院新聞局]]. 2010年4月23日 [2014年2月23日]{{en}}.</ref>,但隨後於1948年,即因[[國共內戰]]宣布進入[[動員戡亂|動員戡亂時期]],凍結憲法中許多保障自由權利的條文<ref>[http://www.ey.gov.tw/state/News_Content3.aspx?n=283412AE33AC4D71&sms=7CB99E9BEAC3127D&s=B7F974090B9E7FBE 憲法] {{Wayback|url=http://www.ey.gov.tw/state/News_Content3.aspx?n=283412AE33AC4D71&sms=7CB99E9BEAC3127D&s=B7F974090B9E7FBE |date=20180623112901 }}. [[行政院]]. 2012年5月10日 [2014年2月23日]{{zh-tw}}.</ref><ref>{{Cite book |url=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id=qJrsouEjOZEC&printsec=frontcover&hl=zh-TW#v=onepage&q&f=false |title=Judicial Review in New Democracies: Constitutional Courts in Asian Cases |last=Tom Ginsburg |date=2003-07-23 |publisher=[[劍橋大學出版社]] |accessdate=2014-02-26 |location=英國劍橋 |pages=第111頁 |language=en |ISBN=978-0521520393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0714202239/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id=qJrsouEjOZEC&printsec=frontcover&hl=zh-TW#v=onepage&q&f=false |archive-date=2014-07-14 |dead-url=no }}</ref>。直到1970年代末,政府展開民主和憲政改革<ref name="國立臺北大學">[http://120.126.122.251/ntpu_dep/user_file/001596.pdf 第十四章 憲法的修改] {{Wayback|url=http://120.126.122.251/ntpu_dep/user_file/001596.pdf |date=20141107211340 }}. [[國立臺北大學]] [2014年2月23日]{{zh-tw}}.</ref>,憲法的規定才真正得以落實於台灣地區。而部分為統治中華民國全境所做的憲法規劃,則因應兩岸分治及社會發展的時勢,由《憲法增修條文》補充或暫停實施<ref name="謝政道" />。 |
|||
目前[[中華民國法律|法律體系]]採{{Link-en|臺灣法律史|History of law in Taiwan|歐陸法系}},繼受歐陸法系國家制定《[[六法全書]]》{{sfnm|趙永茂等|2011年|1loc=第175至176頁、第618至626頁|John C. Copper|2020年|2loc=第156至162頁|中央情報局|2023年}}。地方法院和高等法院為事實審,最高法院為法律審{{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142至145頁|趙永茂等|2011年|2loc=第175至176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60至61頁|John C. Copper|2020年|4loc=第156至162頁}}。刑事訴訟系統從過去法官兼掌的「糾問主義」,改為檢察官、被告及法院組成的「彈劾主義」,並採國家追訴與私人追訴雙軌制{{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143至145頁|趙永茂等|2011年|2loc=第181至182頁|John C. Copper|2020年|3loc=第156至162頁|John C. Copper|2023年}}。不過司法體系運作仍遭批評,在2023年新增國民法官制度<ref name="中央通訊社 20221228"/>{{sfnm|趙永茂等|2011年|1loc=第656至658頁|John C. Copper|2020年|2loc=第156至162頁|John C. Copper|2023年}}。地方法院行政訴訟庭為事實審,高等行政法院為事實審與法律審,最高行政法院則是法律審{{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41頁、第152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60至61頁}}。[[內政部警政署]]負責{{Link-en|臺灣犯罪|Crime in Taiwan|犯罪遏阻}}、秩序維護、保安警備等[[中華民國警察|警政工作]],使臺灣成為{{Link-en|臺灣執法|Law enforcement in Taiwan|全球最安全的地方之一}}{{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85頁、第257至266頁、第757至759頁|趙永茂等|2011年|2loc=第405至416頁|John C. Copper|2020年|3loc=第131至136頁|中央情報局|2023年}}。海洋委員會海巡署平時是[[海岸巡防隊|海域執法機構]],戰時具有國防任務{{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85頁、第317至320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112至113頁|中央情報局|2023年}}。 |
|||
受傳統中華法系影響,加之從清末以來引進日本、德國等法律,中華民國的法律採用[[歐陸法系]]的成文法系統<ref>賴丕仁. [http://www.lawtw.com/article.php?template=article_content&area=free_browse&parent_path=,1,776,&job_id=1122&article_category_id=792&article_id=1120 英美契約法之損害賠償範圍] {{Wayback|url=http://www.lawtw.com/article.php?template=article_content&area=free_browse&parent_path=,1,776,&job_id=1122&article_category_id=792&article_id=1120 |date=20190409172252 }}. [[臺灣法律網]]. [2014年2月26日]{{zh-tw}}.</ref>,主要分為憲法、法律、命令三級,下級的法律不可以違反上級的法律。法律的制定和修正需經立法院審議通過,再由總統公佈施行<ref>[http://www.ly.gov.tw/02_introduce/0201_intro/introView.action?id=8 職權] {{Wayback|url=http://www.ly.gov.tw/02_introduce/0201_intro/introView.action?id=8 |date=20171013030552 }}. [[立法院]] [2014年2月23日]{{zh-tw}}.</ref>,行政院、考試院或其他機關能發布命令<ref>[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A0030133 中央法規標準法] {{Wayback|url=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A0030133 |date=20171112171304 }}. [[中華民國法務部]]. 2004年5月19日 [2014年2月23日]{{zh-tw}}.</ref>。除了明文的法律之外,終審法院在過往仍會為了統一法律見解,而從判決中挑選部分爭議問題,選編作成判例。判例不強制下級法院的法官必須採用,但事實上有相當程度的影響力,除了選編判例以外,甚至終審法院曾經做成的一般裁判,也常在下級法院的審理中被引用<ref>謝政道. [http://cec.npust.edu.tw/e-learning/law/%B2%C4%A4G%B3%B9%20%20%AAk%AB%DF%AA%BA%B2W%B7%BD.pdf 第二章 法律的淵源].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2014年2月26日]{{zh-tw}}.</ref>。 |
|||
=== 外交關係 === |
|||
全國管轄民事、刑事的普通法院,採行三級三審,在中央設有[[最高法院]]、省(或併鄰近直轄市)設[[高等法院]]、縣市設[[地方法院]]、地方法院下設簡易庭<ref name="中華民國最高法院" />。與政府間的行政訴訟,則採行三級二審,中央設最高行政法院、下設高等行政法院、普通地方法院下設行政訴訟庭負責處理簡易案件<ref>陳鑑波. [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1583 行政訴訟與行政法院] {{Wayback|url=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1583 |date=20141107211651 }}. 《[[中華百科全書]]》. [2014年2月26日]{{zh-tw}}.</ref>。除此之外,還設有處理[[智慧財產法院|智慧財產]]和[[臺灣高雄少年及家事法院|少年及家事]]的專業法院、以及戰時審判的軍事法院<ref>[[高鳳仙]]、[[趙昌平]]、[[陳健民 (立法委員)|陳健民]]和[[沈美真]]. [http://www.cy.gov.tw/AP_Home/Op_Upload/eDoc/%E5%87%BA%E7%89%88%E5%93%81/102/1020000131010201379p.pdf 專業法庭(院)執行成效之探討 專案調查研究報告] {{Wayback|url=http://www.cy.gov.tw/AP_Home/Op_Upload/eDoc/%E5%87%BA%E7%89%88%E5%93%81/102/1020000131010201379p.pdf |date=20160304134022 }}. [[監察院]]. 2013年6月 [2014年2月26日]{{zh-tw}}.</ref><ref>[http://www.judicial.gov.tw/jw9706/law1658-2.pdf 法院辦理軍事審判法修正施行後軍事法院移送軍法案件應行注意事項] {{Wayback|url=http://www.judicial.gov.tw/jw9706/law1658-2.pdf |date=20141107212813 }}. 《司法周刊》 [2014年2月26日]{{zh-tw}}.</ref>。在憲法訴訟的層級,則設有司法院大法官統一解釋憲法、並有宣告法律無效的權力<ref>[http://www.judicial.gov.tw/constitutionalcourt/p02_02_01.asp 憲法法庭] {{Wayback|url=http://www.judicial.gov.tw/constitutionalcourt/p02_02_01.asp |date=20181124003658 }}. [[司法院大法官]]. [2014年2月26日]{{zh-tw}}.</ref>。各級法院目前都不採取{{Link-en|陪審團審判|Jury trial}}的方式,分別由一至五名的專門職業法官以合議或單獨的方式審理案件,並要求審判必須公開進行。基於司法民主正當性的問題,司法院亦在規劃「國民法官」制度使人民參與審判<ref name="Chapter 4: Government" />。 |
|||
{{Main|中華民國外交|海峽兩岸關係}} |
|||
[[File:Countries recognizing the Republic of China (Taiwan).svg|thumb|[[中華民國駐外機構列表|中華民國駐外館處]]所在國家,深綠色為設有大使館的[[中華民國邦交國列表|邦交國]],淺綠色為設有駐外機構的非邦交國<ref>{{Cite web|url=https://www.mofa.gov.tw/OverseasOffice.aspx?n=168&sms=87|title=駐外館處|author=|date=|publisher=中華民國外交部|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6-01|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601153110/https://www.mofa.gov.tw/OverseasOffice.aspx?n=168&sms=87|dead-url=no}}</ref>]] |
|||
目前中華民國有12個[[中華民國邦交國列表|邦交國]],並在[[有限承認國家列表|數十個非邦交國]]城市設有[[臺北經濟文化代表處|駐外機構]],多方面[[中華民國駐外機構列表|建立持久關係]]<ref name="對外關係"/>{{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447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68至70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3loc=第38至42頁、第48至49頁}}。中華民國政府配合邦交國執行互助互惠的合作計劃<ref name="國際衛生合作">{{Cite web|url=https://www.ey.gov.tw/state/A01F61B9E9A9758D/0b7156d8-3ec3-4aae-85d8-512a378b7263|title=國際衛生合作|author=[[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date=2022-03-04|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1-16|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116094802/https://www.ey.gov.tw/state/A01F61B9E9A9758D/0b7156d8-3ec3-4aae-85d8-512a378b7263|dead-url=no}}</ref>,並與理念相近國家建立[[價值觀外交|夥伴關係]],共同維護區域安全及和平發展<ref name="對外關係"/>{{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86頁、第339至340頁、第347至349頁、第447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68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3loc=第38至42頁}}。同時外交政策秉持「[[踏實外交]]」原則拓展國際空間,除了在亞太區域扮演重要角色,也協調相關部門參與國際組織<ref name="對外關係">{{Cite web|url=https://www.ey.gov.tw/state/B099023D3EE2B593/e529d6b0-e467-45fc-9a5a-4facb49a8243|title=對外關係|author=中華民國外交部|date=2022-03-23|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2-12-26|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21226180511/https://www.ey.gov.tw/state/B099023D3EE2B593/e529d6b0-e467-45fc-9a5a-4facb49a8243|dead-url=no}}</ref>{{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86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68頁}}。中華民國政府還協助國內非政府組織參與國際活動、推動人道援助和衛生合作<ref name="國際衛生合作"/>,並回應氣候變遷、恐怖主義、跨國犯罪、[[人口販運防制法|人口販運]]等問題<ref name="對外關係"/>{{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86頁、第349至352頁、第447頁、第746至747頁、第798至799頁、第835至836頁|章英華等|2011年|2loc=第437至439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81至85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4loc=第48至49頁|John C. Copper|2020年|5loc=第131至136頁|John C. Copper|2023年}}。目前有170個國家和地區給予[[中華民國護照]]持有者[[中華民國國民簽證要求|免簽證、落地簽證或電子簽證]]{{sfnm|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1loc=第38至48頁}}。 |
|||
在[[冷戰]]前期,中華民國在聯合國[[中國與聯合國|代表「中國」]],也是[[聯合國會員國列表|聯合國創始會員國]]暨[[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ref name="中華民國之肇建"/>{{sfnm|趙永茂等|2011年|1loc=第18至20頁、第495至505頁、第531至533頁|John C. Copper|2020年|2loc=第63至68頁、第246至249頁、第276至289頁|John C. Copper|2023年}}。到了冷戰後期,中華人民共和國取得[[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聯合國「中國」席次]],中華民國失去國際地位{{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至10頁、第342至343頁|趙永茂等|2011年|2loc=第18至20頁、第505至509頁、第537至539頁、第276至284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3loc=第20至29頁|John C. Copper|2020年|4loc=第45至46頁、第63至68頁、第247至256頁、第284至289頁|John C. Copper|2023年}}。目前中華民國是45個政府間國際組織及多邊機制([[亞太經濟合作會議中華臺北領袖代表列表|亞太經濟合作會議]]、[[中華民國常駐世界貿易組織代表團|世界貿易組織]]、區域漁業管理組織、國際農牧業組織、國際開發銀行等)的成員國、及27個政府間國際組織及多邊機制觀察員,並積極推動參與聯合國體系、[[中華民國與世界衛生組織關係|世界衛生組織]]、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警政國際組織等機制<ref name="對外關係"/>{{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86頁、第340至345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76至77頁、第80至81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3loc=第42至43頁|John C. Copper|2020年|4loc=第284至289頁}}。同時中華民國還推動亞太地區[[經濟部國際貿易局|自由貿易和經濟整合]]<ref name="對外關係"/>,與多個國家國簽署自由貿易協定<ref name="重要經貿措施">{{Cite web|url=https://www.ey.gov.tw/state/91C411B70DBB2F40/1ae5f2fb-a913-4406-a0e8-62846b7e0924|title=重要經貿措施|author=[[中華民國經濟部]]|date=2022-03-17|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2-12-27|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21227045353/https://www.ey.gov.tw/state/91C411B70DBB2F40/1ae5f2fb-a913-4406-a0e8-62846b7e0924|dead-url=no}}</ref>{{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86頁、第447頁、第514至517頁|劉翠溶等|2011年|2loc=第498至499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70至72頁、第75頁、第132至133頁}}。 |
|||
中華民國是亞洲第一個[[同性婚姻]]法制化國家<ref>{{Cite news |url=https://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1905175004.aspx |title=同婚專法亞洲第一 立院三讀通過[影] |author=王揚宇 |date=2017-05-24 |work=中央通訊社 |accessdate=2019-05-18 |archive-date=2019-05-17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90517083726/https://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1905175004.aspx |dead-url=no }}</ref>。社會雖對於承認[[同性婚姻]]與否仍有分歧,但司法院大法官依法審判下,認為未保障同性婚姻違反婚姻自由、平等權,限期要求立法院訂定法規保障同性婚姻<ref>{{Cite news |url=https://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1705245021.aspx |title=同婚釋憲案 大法官:違憲要修法[影] |author=王揚宇 |date=2017-05-17 |work=中央通訊社 |accessdate=2019-05-18 |archive-date=2019-05-18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90518063743/https://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1705245021.aspx |dead-url=no }}</ref>。2019年5月17日,立法院應司法院大法官解釋,立法通過使同性可向戶政機關結婚登記。 |
|||
中華民國現與非洲、{{Link-en|中國—加勒比關係|Sino-Caribbean relations|加勒比地區}}、歐洲、拉丁美洲及{{Link-en|中國—大洋洲關係|Sino-Pacific relations|大洋洲}}等地區國家維持正式外交關係<ref name="對外關係" />{{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53至381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70至72頁|John C. Copper|2020年|3loc=第276至284頁}}。中華民國與美國[[中華民國與美國斷交|沒有正式外交關係]],但雙方在[[全球合作暨訓練架構|安全、經濟]]等領域[[中華民國—美國關係|緊密合作]];中華民國也與加拿大[[中華民國—加拿大關係|展開交流]]<ref name="對外關係" />{{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70至375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72至74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3loc=第43至48頁|John C. Copper|2020年|4loc=第261至269頁、第298至301頁、第307至312頁|John C. Copper|2023年}}。中華民國政府藉由[[新南向政策]]拓展及與[[東南亞國家協會]]國家交流,並推進南亞([[中華民國—印度關係|印度]]、[[中華民國—尼泊爾關係|尼泊爾]])、東北亞([[中華民國—日本關係|日本]]、[[中華民國—韓國關係|韓國]])等地關係<ref name="對外關係" />{{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53至358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74至77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3loc=第38至48頁|John C. Copper|2020年|4loc=第276至284頁}}。中華民國與[[中華民國—澳大利亞關係|澳洲]]、[[中華民國—紐西蘭關係|紐西蘭]]等國家關係友好,並參加太平洋島國論壇對話會議<ref name="對外關係" />{{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58至360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78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3loc=第38至42頁|John C. Copper|2020年|4loc=第276至284頁}}。中華民國也與聖座[[中華民國—聖座關係|合作密切]],並擴大與[[中華民國—歐洲聯盟關係|歐洲聯盟]]、歐洲各國合作<ref name="對外關係" />{{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66至369頁、第376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78至80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3loc=第43至48頁|John C. Copper|2020年|4loc=第276至284頁}}。同時,中華民國政府還推動[[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青年世代交流等計劃,並鼓勵國際非政府組織設置據點<ref name="對外關係" />{{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49至352頁、第668至669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68至70頁、第81至83頁}}。 |
|||
今日中華民國仍保有死刑制度,但政府已逐步減少執行次數;根據2006年的調查,約有80%的民眾認為應該保留死刑<ref>Rich Chang. [http://www.taipeitimes.com/News/taiwan/archives/2006/01/02/2003287050 Nation keeps death penalty, but reduces executions] {{Wayback|url=http://www.taipeitimes.com/News/taiwan/archives/2006/01/02/2003287050 |date=20190223024223 }}. 《[[台北時報]]》. 2006年6月2日 [2014年2月26日]{{en}}.</ref>。 |
|||
中華人民共和國宣稱擁有臺灣的主權,強迫中華民國接受單方面設定的[[一國兩制臺灣方案|政治統一框架]]<ref name="兩岸關係">{{Cite web|url=https://www.ey.gov.tw/state/B099023D3EE2B593/8f16df5d-c00c-44df-8c38-35adb7845102|title=兩岸關係|author=[[大陸委員會]]|date=2022-04-25|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4-10|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410030035/https://www.ey.gov.tw/state/B099023D3EE2B593/8f16df5d-c00c-44df-8c38-35adb7845102|dead-url=no}}</ref>,不斷進行[[一個中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打壓]]及[[臺灣海峽危機|軍事脅迫]]{{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89至94頁、第104至105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2loc=第52至55頁|John C. Copper|2020年|3loc=第231至237頁、第249至253頁、第269至276頁、第298至301頁、第312至317頁|John C. Copper|2023年}}。不過雙方持續維持經貿、[[兩岸定期航線|人員]]、[[中國大陸學生赴臺灣就讀|文教]]與社會[[三通|交流]],開放並執行多項協議措施,中國大陸也是臺灣最大的貿易夥伴、出口市場及對外投資對象<ref name="兩岸關係"/>{{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至10頁、第95頁、第447頁、第517頁、第981至984頁、第986至990頁|劉翠溶等|2011年|2loc=第499至501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89至101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4loc=第50至52頁、第55至57頁|John C. Copper|2020年|5loc=第33至38頁、第218至237頁、第269至276頁、第301至306頁|中央情報局|2023年}}。除此之外,臺灣也與[[臺灣與香港關係|香港]]、[[臺灣與澳門關係|澳門]]發展關係<ref name="兩岸關係"/>,並推動[[中華民國僑務委員會|僑務工作]]{{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5頁、第382至391頁、第983頁、第990至991頁|趙永茂等|2011年|2loc=第575至602頁}}。目前中華民國與[[中華民國—汶萊關係|汶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國與馬來西亞關係|馬來西亞]]、[[中華民國—菲律賓關係|菲律賓]]、[[中華民國—越南關係|越南]]存在[[南海爭議|南海諸島爭議]],並與日本、中華人民共和國存在[[釣魚臺列嶼主權問題]]{{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76至77頁|John C. Copper|2020年|2loc=第2至7頁、第276至284頁|中央情報局|2023年|John C. Copper|2023年}}。中華民國政府支持多邊體系解決[[中華民國領土爭端|領土爭端]],提出和平協商處理東海、南海分歧<ref name="對外關係"/>{{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76至77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2loc=第43至48頁|John C. Copper|2020年|3loc=第2至7頁|John C. Copper|2023年}}。 |
|||
===政治立場=== |
|||
{{Main|臺灣統獨議題|中華民國政黨|臺灣主體性|台灣獨立運動|一邊一國|九二共識|中國統一}} |
|||
[[File:臺灣人認同趨勢分佈(1992年06月~2014年06月).jpg|thumb|right|250px|1992年至2014年間,臺灣民眾自身對於「[[臺灣人]]」和「[[中國人]]」的認同變化]] |
|||
自從開放黨禁後,中華民國政黨數量[[中華民國政黨列表|逐年增加]],在2015年時共有286個政黨<ref>仝澤蓉.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917200613/http://udn.com/news/story/6656/1356454 台灣好多黨? 全台286個!]. [[聯合新聞網]]. 2015年12月4日 [2016年8月15日]{{zh-tw}}.</ref>。[[中國國民黨]]等傾向統一者被視為[[泛藍]],傾向獨立的[[民主進步黨]]、[[台灣基進]]等被視為[[泛綠]]<ref name="匈牙利電子期刊存檔" /><ref>[[中華民國外交部]].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304114315/http://www.taiwan.gov.tw/ct.asp?xItem=27167&ctNode=1921&mp=1001 Political Parties]. [[行政院新聞局]]. 2010年4月23日 [2014年2月23日]{{en}}.</ref>。兩者在國家認同、[[中華意識]]和[[臺灣主體性|台灣意識]]、海峽兩岸關係、臺灣政治地位、主權歸屬、「中國」意涵等有所歧異<ref>{{Cite book |url=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id=quiWG1kVgcgC&printsec=frontcover&hl=zh-TW#v=onepage&q&f=false |title=Tawian's Foreign and Defense Policies: Features and Determinants |last=Michael Swaine、James Mulvenon和Kevin Pollpeter |date=2001-11-29 |publisher=Rand Publishing |accessdate=2014-02-27 |pages=第30頁 |language=en |ISBN=978-0833030948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0714225342/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id=quiWG1kVgcgC&printsec=frontcover&hl=zh-TW#v=onepage&q&f=false |archive-date=2014-07-14 |dead-url=no }}</ref>,泛藍認為臺灣是「中國」一部分,而中華民國是唯一合法政府,並支-{}-持朝向[[中國統一]]<ref>{{Cite book |url=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id=xJKePP5ATKUC&printsec=frontcover&hl=zh-TW#v=onepage&q&f=false |title=A Political and Economic Dictionary of East Asia |last=Jim Hoare和Susan Pares |date=2005-05-03 |publisher=[[Routledge]] |accessdate=2014-02-26 |location=英國倫敦 |pages=第267頁 |language=en |ISBN=978-1857432589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0714143726/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id=xJKePP5ATKUC&printsec=frontcover&hl=zh-TW#v=onepage&q&f=false |archive-date=2014-07-14 |dead-url=no }}</ref><ref>[[岡崎久彥]]. [http://www.japantimes.co.jp/opinion/2008/12/30/commentary/no-sign-of-a-peace-agreement/ No sign of a ‘peace agreement’] {{Wayback|url=http://www.japantimes.co.jp/opinion/2008/12/30/commentary/no-sign-of-a-peace-agreement/ |date=20190409214601 }}. 《[[日本時報]]》. 2008年12月30日 [2014年2月26日]{{en}}.</ref><ref>[http://content.time.com/time/magazine/article/0,9171,1211639,00.html 10 Questions: Ma Ying-jeou] {{Wayback|url=http://content.time.com/time/magazine/article/0,9171,1211639,00.html |date=20170504050832 }}. 《[[時代 (雜誌)|時代]]》. 2006年7月10日 [2014年2月26日]{{en}}.</ref>;泛綠認為「中華民國」為主權獨立國家臺灣的名稱,反對臺灣是「中國」一部分,並尋求[[外交承認]]或獨立建國<ref>[http://news.bbc.co.uk/2/shared/spl/hi/asia_pac/04/taiwan_flashpoint/html/independence_debate.stm Independence debate] {{Wayback|url=http://news.bbc.co.uk/2/shared/spl/hi/asia_pac/04/taiwan_flashpoint/html/independence_debate.stm |date=20190402150151 }}. [[英國廣播公司新聞網]]. 2009年 [2014年2月26日]{{en}}.</ref><ref>Jane Macartney. [http://www.thetimes.co.uk/tto/news/world/asia/article2606939.ece War of words after call for independence] {{Wayback|url=http://www.thetimes.co.uk/tto/news/world/asia/article2606939.ece |date=20170131192229 }}. 《[[泰晤士報]]》. 2007年3月6日 [2014年2月26日]{{en}}.</ref>。在外交政策上,雙方都積極倡導參與國際組織<ref name="外交政策與對外關係" /><ref>[[中央通訊社]]. [http://news.ltn.com.tw/news/focus/paper/243854 「台灣具有國家所有特徵…」瑞士法院裁定 我有權控告ISO] {{Wayback|url=http://news.ltn.com.tw/news/focus/paper/243854 |date=20190410003629 }}. 《[[自由時報]]》. 2008年9月18日 [2014年2月27日]{{zh-tw}}.</ref><ref>張芳明. [http://www.epochtimes.com/b5/7/9/30/n1851556.htm 日英文報籲國際尋求解決之道 協助台灣入聯] {{Wayback|url=http://www.epochtimes.com/b5/7/9/30/n1851556.htm |date=20190409172416 }}. 《[[大紀元時報]]》. 2007年9月30日 [2014年2月27日]{{zh-tw}}.</ref>,並認為由國民決定主權發展<ref>[http://www.mac.gov.tw/ct.asp?xItem=68048&ctNode=5910&mp=3 The Official Position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Taiwan) on China’s Passing of the Anti-secession (Anti-Separation) Law] {{Wayback|url=http://www.mac.gov.tw/ct.asp?xItem=68048&ctNode=5910&mp=3 |date=20161219111550 }}.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2005年3月29日 [2014年2月26日]{{en}}.</ref>。而[[時代力量]]和泛綠雖然在外交與國防方面的政治主張相差不多,但前者因強力監督的形象及在政治上更加堅守許多進步議題,因此被視為既不屬於泛藍也不屬於泛綠的[[第三勢力]]<ref>{{cite news |author1=《新新聞》李佳穎 |title=新新聞》時力新任黨魁邱顯智,不想台灣永遠只能選藍綠 |url=https://www.storm.mg/article/970175 |accessdate=2020-06-03 |work=風傳媒 |date=2019-02-20}}</ref>。 |
|||
=== 國防軍事 === |
|||
1661年至1895年,一部分[[本省人|漢人]]從中國大陸遷往臺灣。1940年代至1950年代,另一批中國大陸[[臺灣外省人|民眾]]大量遷往臺灣<ref>[http://news.bbc.co.uk/2/shared/spl/hi/asia_pac/04/taiwan_flashpoint/html/history.stm History] {{Wayback|url=http://news.bbc.co.uk/2/shared/spl/hi/asia_pac/04/taiwan_flashpoint/html/history.stm |date=20180717213314 }}. [[英國廣播公司新聞網]]. [2014年2月23日]{{en}}.</ref>,今日有[[台灣漢人|95%人口]]屬於[[漢族]]<ref>[http://www.ccspa.org.tw/beautifultaiwan02.html 台灣人口] {{Wayback|url=http://www.ccspa.org.tw/beautifultaiwan02.html |date=20160521222139 }}. 中華消費者安保協會. [2014年2月23日]{{en}}.</ref>。與中國大陸相同的文化淵源、和政治外交造成的地域分離,再加上長期主張擁有全中國主權,今日中華民國的國家認同為具政治色彩的議題<ref>陳沛郎.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50709090134/http://ir.lib.ntnu.edu.tw/retrieve/23869/ntnulib_ja_J0101_0024_061.pdf 從地域觀念看「台灣意識」].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002年6月 [2014年2月23日]{{zh-tw}}.</ref><ref>王為.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1108002728/http://niis.cass.cn/upload/2012/12/d20121201092029134.pdf 台湾社会政治文化结构变迁及其冲突性特征]. 《[[太平洋學報]]》. 2012年2月 [2014年2月23日]{{zh-tw}}.</ref>。隨著主體意識與獨立運動興起,「臺灣」逐漸成為常用名稱<ref>趙怡. [http://www.npf.org.tw/1/12017 兩岸交流 憂喜參半] {{Wayback|url=http://www.npf.org.tw/1/12017 |date=20171011000518 }}.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2013年3月6日 [2014年2月23日]{{zh-tw}}.</ref>。自認為「[[臺灣人]]」者也多於自認為「[[中國人]]」者<ref>曾韋禎. [http://news.ltn.com.tw/news/politics/breakingnews/1052425 政大調查 台灣人認同、台獨支持率均攀新高] {{Wayback|url=http://news.ltn.com.tw/news/politics/breakingnews/1052425 |date=20181205190826 }}. 《[[自由時報]]》. 2014年7月11日 [2014年2月26日]{{zh-tw}}.</ref>。2013年10月[[TVBS民調中心]]的統計中,如果要二選一,則有78%自認是台灣人,13%自認是中國人。<ref>陳慧萍. [http://news.ltn.com.tw/news/focus/paper/767586 國族認同調查 台灣僅2.3%自認是中國人] {{Wayback|url=http://news.ltn.com.tw/news/focus/paper/767586 |date=20181207045317 }}. 自由時報. 2014年4月3日 [2014年2月26日]{{zh-tw}}.</ref>。 |
|||
{{Main|中華民國國軍}} |
|||
[[File:06.20 總統「陸軍步兵訓練指揮部」端午慰勉 (50025247752).jpg|thumb|身穿陸式數位迷彩服的士兵在[[中華民國陸軍步兵訓練指揮部|陸軍步兵訓練指揮部]]訓練{{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102至103頁}}]] |
|||
臺灣位處東亞島鏈中心,是鄰近臺灣海峽與呂宋海峽的[[台灣地緣戰略|戰略要地]]<ref name="國防">{{Cite web|url=https://www.ey.gov.tw/state/B099023D3EE2B593/a3105a8d-dd44-4587-8627-92eafef30973|title=國防|author=[[中華民國國防部]]、中華民國內政部|date=2022-03-14|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0-02-28|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00228152947/https://www.ey.gov.tw/state/B099023D3EE2B593/a3105a8d-dd44-4587-8627-92eafef30973|dead-url=no}}</ref>{{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104頁|John C. Copper|2020年|2loc=第261至269頁|中央情報局|202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至今強調[[反分裂國家法|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解放臺灣|侵犯臺灣]]<ref name="國防"/>,持續對臺灣[[中國人民解放軍繞臺灣島巡航|展開軍事演習]]、侵擾[[中華民國防空識別區|西南空域]]、[[中華民國國軍中的中共間諜列表|間諜情報活動]],使其成為中華民國唯一的[[中華民國軍事|軍事威脅]]<ref name="兩岸關係"/>{{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104至105頁|John C. Copper|2020年|2loc=第68至71頁、第257至261頁、第269至276頁、第312至317頁|John C. Copper|2023年}}。中華民國國軍包括[[中華民國陸軍|陸軍]]、[[中華民國海軍|海軍]]、[[中華民國空軍|空軍]]<ref name="國防"/>,並有[[中華民國憲兵|憲兵]]、[[中華民國陸軍後勤指揮部|陸軍後勤]]、[[全民防衛動員署後備指揮部|後備]]、[[空軍防空暨飛彈指揮部|防空飛彈]]、[[國防部資通電軍指揮部|資通電軍]]等指揮部{{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107至108頁}}。在指揮架構部分,總統為[[總司令|三軍統帥]],行使統帥權指揮軍隊;其直接責成[[中華民國國防部部長|國防部部長]],由部長命令[[國防部參謀本部]]參謀總長執行<ref name="國防"/>{{sfnm|趙永茂等|2011年|1loc=第445至446頁、第475至477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54至56頁、第106至107頁|John C. Copper|2020年|3loc=第152至156頁}}。[[中華民國國防部|國防部]]主管整體國防事務,依法提交相關報告<ref name="國防"/>{{sfnm|趙永茂等|2011年|1loc=第445至446頁、第475至477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106頁}}。另設有提供總統諮詢的[[國家安全會議 (中華民國)|國家安全會議]],下轄[[中華民國國家安全局|國家安全局]]<ref name="中央政府"/>{{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82至83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106至107頁|John C. Copper|2020年|3loc=第152至156頁}}。 |
|||
面對中國人民解放軍威脅,國軍提出「防衛固守、重層嚇阻」的守勢防衛構想,戰力整建放在建立不對稱嚇阻戰力,維持[[臺灣軍事|周邊制空權]]和防禦<ref name="國防"/>,並在遭遇攻擊時保存戰力、等待[[協防臺灣|其他國家協防]]{{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86至87頁、第395頁、第397至400頁|趙永茂等|2011年|2loc=第446至447頁|John C. Copper|2020年|3loc=第257至261頁、第301至306頁、第408頁|John C. Copper|2023年}}。除了防衛作戰需求,國軍還依令支援反恐行動、及協助地區[[災害管理|災害防救]]<ref name="國防"/>{{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95至398頁、第406頁、第408至411頁、第447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107至108頁}}。同時中華民國持續與[[美國協防臺灣|美國]]、[[日本協防臺灣|日本]]等理念相近國家交流,共同應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威脅<ref name="國防"/>{{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96至398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104至105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3loc=第55至57頁|John C. Copper|2020年|4loc=第257至261頁、第276至284頁}}。武器裝備以{{Link-en|臺灣國防工業|Defense industry of Taiwan|國防工業}}自主研製優先,其他由現貨市場商購及軍購獲得<ref name="國防"/>{{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96頁、第401至404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105頁、第108至110頁|John C. Copper|2020年|3loc=第210至214頁、第257至261頁}}。目前美國根據《[[臺灣關係法]]》[[美國對臺軍售|出售防衛性武器]],但大部分國家不願意出售{{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72至74頁、第108頁|John C. Copper|2020年|2loc=第68至71頁、第224至231頁、第257至269頁、第307至312頁|中央情報局|2023年|John C. Copper|2023年}}。另外傳出臺灣擁有攻擊中國大陸、及[[中華民國與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製造核武器能力]]{{sfnm|John C. Copper|2020年|1loc=第257至261頁、第301至306頁、第312至317頁|John C. Copper|2023年}}。 |
|||
儘管中華民國所統治的臺灣地區自1950年便具獨立性、且多民眾認為自身是主權國家<ref name="Present status" /><ref>何經緯. [http://cn.nytimes.com/china/20150819/cc19taiwan/zh-hant/ 訪談:誰能問鼎台灣女總統?] {{Wayback|url=http://cn.nytimes.com/china/20150819/cc19taiwan/zh-hant/ |date=20180612185249 }}. 《[[紐約時報]]》. 2015年8月19日 [2016年2月16日]{{zh-hk}}.</ref>,但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軍事威脅<ref name="Taiwan profile">[http://www.bbc.com/news/world-asia-16164639 Taiwan country profile] {{Wayback|url=http://www.bbc.com/news/world-asia-16164639 |date=20170611053958 }}. [[英國廣播公司新聞網]]. 2016年1月20日 [2016年2月16日]{{en}}.</ref>,使得臺灣獨立議題極為複雜<ref>林琳.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304083204/http://www.superlogos.com.tw/paper_document/20041129391.htm 美國大西洋月刊討論台海兩岸軍事衝突可能性]. 非常道探索. 2004年11月29日 [2014年2月23日]{{zh-tw}}.</ref>。當中大部分民眾希望維持臺海現狀,不過主張獨立者又多於主張統一者<ref>《[[遠見]]》. [https://www.gvm.com.tw/article.html?id=42863 蔡英文執政關鍵調查:台獨創10年新低、統一創10年新高] {{Wayback|url=https://www.gvm.com.tw/article.html?id=42863 |date=20180612162533 }}. [[遠見]]. 2018年2月12日 [2018年5月27日]{{zh-tw}}.</ref>。根據2018年《[[遠見雜誌|遠見]]》的民意調查,分別有21.1%民眾贊成獨立,有14.8%民眾贊成統一,有38.6%民眾主張暫時維持現狀,另外有17%民眾希望永遠維持現狀<ref>《[[遠見]]》. [https://www.gvm.com.tw/article.html?id=42863 蔡英文執政關鍵調查:台獨創10年新低、統一創10年新高] {{Wayback|url=https://www.gvm.com.tw/article.html?id=42863 |date=20180612162533 }}. [[遠見]].2018年2月12日 [2018年5月27日]{{zh-tw}}.</ref>。部分人士認為中華民國政府主張依據《[[開羅宣言]]》[[臺灣光復|收回臺灣主權]]之說法具有爭議<ref>傅琪貽. [http://olddoc.tmu.edu.tw/chiaungo/he/history-6.htm 從開羅宣言與中日和約論台灣地位] {{Wayback|url=http://olddoc.tmu.edu.tw/chiaungo/he/history-6.htm |date=20131212180910 }}. 台灣日本綜合研究所. [2015年9月9日]{{zh-tw}}.</ref>,認為前者僅依照[[麥克阿瑟|盟軍最高統帥]][[道格拉斯·麥克阿瑟]]發布的《[[一般命令第一號]]》,而代表[[同盟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同盟國]]對臺灣、澎湖群島等島嶼實施[[同盟國軍事佔領日本|同盟國軍事佔領]]<ref>[http://hansard.millbanksystems.com/commons/1955/may/04/far-east-formosa-and-the-pescadores FAR EAST (FORMOSA AND THE PESCADORES)] {{Wayback|url=http://hansard.millbanksystems.com/commons/1955/may/04/far-east-formosa-and-the-pescadores |date=20171018112311 }}. [[英國國會]]. 1955年5月4日 [2015年9月9日]{{en}}.</ref><ref>蘇瑤崇. 論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軍事佔領體制」與其問題. 臺灣南投: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2009年6月 [2015年9月9日]{{zh-tw}}.</ref>,並依據《[[舊金山和約]]》主張[[台灣地位未定論|臺灣主權未定]]。二戰後[[蔣介石政府]]的中華民國代表在[[聯合國]]仍持續代表全中國,而被大多數國家所接受,1971年後中國代表權轉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所以各主要國家都把在臺北的駐華大使館移往北京。 |
|||
在2022年,臺灣國防預算近170億美元,占國內生生排行額2.2%{{sfnm|John C. Copper|2023年|中央情報局|2023年}}。目前國防人力約有170,000名[[各國武裝部隊服役人數列表|現役軍人]],分成軍職人員([[臺灣兵役制度|徵兵制]]與[[中華民國募兵制|募兵制]]進用)及文職人員([[中華民國國家考試|國家考試]]進用)<ref name="國防"/>{{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110至112頁|中央情報局|2023年}}。所有[[徵兵規則 (中華民國)|年滿18歲至36歲]]、符合標準的男性須服兵役<ref name="國防"/>,學生可延緩入營,並設有[[替代役 (中華民國)|替代役制度]]{{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424至427頁|趙永茂等|2011年|2loc=第477至481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110至112頁}}。役男後續會被納入[[國防部全民防衛動員署|後備軍人]]管理,並規劃[[臺灣民事防護|全民防衛動員方案]]、[[萬安演習|空襲演習]]和災難演習<ref name="國防"/>{{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401頁、第416至417頁、第428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112至113頁}}。臺灣每年訓練約120,000名預備役軍人,並計劃將增加到260,000人{{sfnm|中央情報局|2023年}}。女性現役軍人多從事非戰鬥職位,在2021年約占15%{{sfnm|中央情報局|2023年}}。臺灣持續改善並保障軍人權益,並提供各階段軍事教育<ref name="國防"/>{{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86至87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110至112頁}}。 |
|||
===地位爭議=== |
|||
現今中華民國的政治地位和存否存有爭議,屬於[[有限承认国家列表|未受國際普遍承認國家]]<ref>Global Investment and Business Center, Inc. Staff ''Taiwan Foreign Policy and National Security Yearbook'' 2011 Second Editio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Publications, USA {{ISBN|0-7397-3660-4}} [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4G9nj0LDk5UC&pg=PA3&dq=Taiwan+Foreign+Policy+and+National+Security+Yearbook+Volume+1&hl=en&ei=nC5PTo7UJqLk0QGMo-CCBw&sa=X&oi=book_result&ct=result&resnum=1&ved=0CCoQ6AEwAA#v=onepage&q=Taiwan%20Foreign%20Policy%20and%20National%20Security%20Yearbook%20Volume%201&f=false Online version] {{Wayback|url=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4G9nj0LDk5UC&pg=PA3&dq=Taiwan+Foreign+Policy+and+National+Security+Yearbook+Volume+1&hl=en&ei=nC5PTo7UJqLk0QGMo-CCBw&sa=X&oi=book_result&ct=result&resnum=1&ved=0CCoQ6AEwAA#v=onepage&q=Taiwan%20Foreign%20Policy%20and%20National%20Security%20Yearbook%20Volume%201&f=false |date=20200518234148 }} available at Google Books</ref>{{Request quotation}},主因來自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中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一個中國原則]]」。中華民國政府遷往臺灣後,初期依照《[[中華民國憲法]]》主張己身為代表中國之[[法統|唯一合法政府]],並宣稱要「[[反攻大陸]]」<ref>田世昊、王寓中、陳杉榮和鄒景雯. [http://news.ltn.com.tw/news/focus/paper/199771 馬:92共識 可反對但不能否定] {{Wayback|url=http://news.ltn.com.tw/news/focus/paper/199771 |date=20180612141435 }}. 《[[自由時報]]》. 2008年3月29日 [2014年2月23日]{{zh-tw}}.</ref><ref>[http://www.chinapost.com.tw/taiwan/china-taiwan-relations/2012/03/26/335822/1-country.htm '1 country, 2 areas' in line with ROC Constitution: MAC deputy] {{Wayback|url=http://www.chinapost.com.tw/taiwan/china-taiwan-relations/2012/03/26/335822/1-country.htm |date=20170729173255 }}. 《[[英文中國郵報]]》. 2012年3月26日 [2014年2月23日]{{en}}.</ref>及「[[三民主義統一中國]]」;但這兩個主張在1990年代後逐漸不再被提起<ref name="釋字第 328" /><ref name="auto1">[http://english.president.gov.tw/Default.aspx?tabid=1118 Chapter XIII. Fundamental National Policies] {{Wayback|url=http://english.president.gov.tw/Default.aspx?tabid=1118 |date=20181107012215 }}. [[中華民國總統府]]. [2014年2月23日]{{en}}.</ref>,政府對此的立場常取決於執政黨之意向<ref name="auto1" />。另一方面,[[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則聲稱[[國家繼承|已取代]]中華民國所擁有的中國主權,進而不承認現今中華民國的[[合法性]]和存在<ref>王聖淳. [http://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34381/7/26100707.pdf 第三章 「特殊的國與國關係」對兩岸政治定位的影響] {{Wayback|url=http://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34381/7/26100707.pdf |date=20160922232308 }}. [[國立政治大學]]. 2002年 [2016年8月20日]{{zh-tw}}.</ref>,並[[反分裂國家法|透過立法]]宣示當臺灣正式[[台灣獨立運動|宣告獨立]]或局勢不利其將來統一臺灣{{NoteTag|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分裂國家法》第八條中关于采用「非和平」方式或其他必要措施的條件原文為「‘台独’分裂势力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造成台灣從中國分裂出去的事實,或者發生將會導致台灣從中國分裂出去的重大事變,或者和平統一的可能性完全喪失」,其中第二點中並未列出其所謂「重大事變」之標準,也沒有說明「將會」的時效性,但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沒有對這幾點做出司法解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也未依《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67條第(四)項做出任何法律解釋。 |
|||
<ref>{{Cite web |title=透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反分裂法」的十面埋伏 |url=http://www.youth.com.tw/db/epaper/es001001/eb0093.htm |dead-url=no |access-date=2019-04-30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80201075424/http://www.youth.com.tw/db/epaper/es001001/eb0093.htm |archive-date=2018-02-01}}</ref> |
|||
<ref> |
|||
. |
|||
[https://tw.appledaily.com/finance/daily/20050314/21640821 抗議《反分裂國家法》]{{Wayback|url=https://tw.appledaily.com/finance/daily/20050314/21640821|date=20180715005058}}. [[蘋果日報 (台灣)|蘋果日報]].{{zh-tw}}. |
|||
</ref>}}、或[[海峽兩岸關係|臺灣海峽兩岸]]無法依其標準「[[中國統一|和平統一]]」時,有可能動用武力攻打臺灣<ref>[http://english.people.com.cn/200503/14/eng20050314_176746.html Full text of Anti-Secession Law] {{Wayback|url=http://english.people.com.cn/200503/14/eng20050314_176746.html |date=20140923132251 }}. [[人民網]]. 2005年3月14日 [2014年2月23日]{{en}}.</ref><ref>Peter Brookes. [http://www.heritage.org/Research/Lecture/US-Taiwan-Defense-Relations-in-the-Bush-Administration U.S.-Taiwan Defense Relations in the Bush Administration] {{Wayback|url=http://www.heritage.org/Research/Lecture/US-Taiwan-Defense-Relations-in-the-Bush-Administration |date=20161105014004 }}. [[美國傳統基金會]]. 2003年11月14日 [2014年2月23日]{{en}}.</ref>。此外,也有法理論述否定中華民國統治臺灣的正當性或擁有臺灣領土主權,諸如[[中華民國流亡政府論|中華民國流亡臺灣]]、[[中華民國殖民台灣論|中華民國殖民臺灣]],以及[[臺灣地位未定論]]<ref>曾韋禎. [https://news.ltn.com.tw/news/focus/paper/300420 台灣主權未定論 許世楷:日本外交界常識] {{Wayback|url=https://news.ltn.com.tw/news/focus/paper/300420 |date=20190403133556 }}. 《[[自由時報]]》. 2009年5月30日 [2014年2月26日]{{zh-tw}}.</ref><ref name="陳水源">[https://books.google.com.tw/books?id=J0uqDwAAQBAJ&pg=PA14 臺灣人應有的歷史觀] {{Wayback|url=https://books.google.com.tw/books?id=J0uqDwAAQBAJ&pg=PA14 |date=20200204135712 }},第14頁,陳水源,晨星,2011-01-01,"杜魯門總統於六月二十七日,下令第七艦隊協防臺灣海峽,並阻止國府反擊共軍;同時,發表「臺灣地位未定論」"</ref><ref name="張炎憲">[https://books.google.com.tw/books?id=OB6KDwAAQBAJ&pg=PT140 自覺與認同--1950~1990海外台灣人運動專輯] {{Wayback|url=https://books.google.com.tw/books?id=OB6KDwAAQBAJ&pg=PT140 |date=20200204135716 }},第140、141頁,張炎憲, 曾秋美, 陳朝海編著,財團法人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2005-05-31,"1961年,當聯合國大會第一次討論在聯合國的中國代表權時,《環球郵報》的10月10日的長篇社論,以「The Forgotten People」(被遺忘的人民)為題,闡述「…我們沒有理由相信,現在的台灣人民會因被一個從大陸流亡的渣滓中國政府統治、徵兵、課稅而更幸福…」"</ref>。 |
|||
== 經濟建設 == |
|||
==外交==<!--境外--> |
|||
{{Main|臺灣經濟}} |
|||
{{Main|中華民國外交|中華民國外交史}} |
|||
[[File:Ddm 2004 028 Kaohsiung Harbor.jpg|thumb|國際貿易與海上運輸對於臺灣經貿發展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ref name="海運">{{Cite web|url=https://www.ey.gov.tw/state/A44E5E33CDA7E738/f71d5650-83bc-4b76-908d-e1fd89d72c72|title=海運|author=[[中華民國交通部]]|date=2022-03-15|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0-09-19|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00919002553/https://www.ey.gov.tw/state/A44E5E33CDA7E738/f71d5650-83bc-4b76-908d-e1fd89d72c72|dead-url=no}}</ref>]] |
|||
===國際關係=== |
|||
[[臺灣經濟]]屬於[[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主要由[[製造業]]、[[國際貿易]]和服務業推動,而大量[[外匯儲備]]、勞動生產率增加、產業私有化、政府經濟規劃、{{Link-en|各國外商直接投資列表|List of countries by received FDI|外國資金投資}}亦促成[[已開發國家|經濟成長]]{{sfnm|劉翠溶等|2011年|1loc=第1至29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76頁|John C. Copper|2020年|3loc=第201至210頁、第218至224頁|John C. Copper|2023年|中央情報局|2023年}}。在2021年,[[各國名目GDP列表|名目國內生產毛額]]7,750億美元,[[各国人均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列表|人均名目國內生產毛額]]33,011美元,[[各國人均實質GDP列表|人均購買力平價]]59,398美元{{sfnm|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1loc=第58至61頁}}。而[[中華民國中央銀行|中央銀行]]藉由[[各國央行年均貼現率列表|貨幣]]與外匯政策穩定[[新臺幣]]和外匯流通<ref name="旅遊實用資訊"/>,持有[[各國外匯儲備列表|世界排行前幾名]]的外匯儲備{{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551至556頁|劉翠溶等|2011年|2loc=第1至29頁、第271至273頁、第288至289頁、第294至304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3loc=第58至60頁、第96頁|John C. Copper|2020年|4loc=第207至210頁、第218至224頁|中央情報局|2023年|John C. Copper|2023年}}。這些讓臺灣在全球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與國際社會有極高依存度<ref name="對外關係"/>,並在許多調查[[臺灣國際指數列表|位居世界前列]],如2022年經濟自由指數第6名、《世界競爭力年鑑》第7名、投資環境風險評比第3名{{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116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2loc=第58至63頁、第66至67頁|John C. Copper|2020年|3loc=第207至210頁、第218至224頁}}。 |
|||
[[File:Countries recognizing the Republic of China (Taiwan).svg|thumb|left|250px|中華民國對外關係: |
|||
{{legend|black|中華民國實際控制地區}} |
|||
{{legend|#007f00|建交並設有[[大使館]]的國家}} |
|||
{{legend|#00ff00|建交而未設大使館的國家}} |
|||
{{legend|#8fbc8f|未建交但設有代表機構的國家(不含[[歐洲聯盟]])}}]] |
|||
[[File:REPUBLIC OF CHINA (TAIWAN) PASSPORT 2020.png|缩略图|2020年9月2日[[蔡英文政府]]公布的的新版[[中華民國護照]],於2021年1月11日開放申請,特色為將封面原有之「TAIWAN」字樣加大]] |
|||
中華民國成立初,為獲得[[外交承認]]而沿用清朝協議,爾後北洋政府和國民政府就不平等條約展開談判<ref>王超.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305070903/http://www.cuhk.edu.hk/ics/21c/issue/articles/140_1211032.pdf 重新解讀中華民國前期外交史——評川島真《中國近代外交的形成》]. [[香港中文大學]]. [2014年2月23日]{{zh-hk}}.</ref><ref>中華民國中山學術文化基金會. 《[https://books.google.com.tw/books?id=_0C1VpNtmOoC&printsec=frontcover&hl=zh-TW#v=onepage&q&f=false 中山先生建國宏規與實踐] {{Wayback|url=https://books.google.com.tw/books?id=_0C1VpNtmOoC&printsec=frontcover&hl=zh-TW#v=onepage&q&f=false |date=20180802132007 }}》. 臺灣臺北: [[秀威資訊]]. 2011年10月1日: 第59頁至第61頁. {{ISBN|978-9868753013}}{{zh-tw}}.</ref>。1945年,中華民國參與創辦聯合國<ref>[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415150510/http://www.un.org/en/members/growth.shtml Growth in United Nations membership, 1945-present]. [[聯合國]]. [2014年2月23日]{{en}}.</ref>,並擔任[[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ref>[https://web.archive.org/web/20151031231806/http://www.un.org/zh/documents/charter/chapter5.shtml 第五章:安全理事会]. [[聯合國]]. [2014年2月23日]{{zh-cn}}.</ref>。儘管{{Link-en|西方陣營|Western Bloc|西方國家}}在中華民國撤往臺灣後仍維持外交關係<ref>王榮川. [http://www.fhk.ndu.edu.tw/mediafile/833/fdownload/508/1151/2014-5-8-8-45-13-1151-nf1.pdf 蔣經國先生的外交思想(一九七一—一九八八)] {{Wayback|url=http://www.fhk.ndu.edu.tw/mediafile/833/fdownload/508/1151/2014-5-8-8-45-13-1151-nf1.pdf |date=20180131013518 }}. [[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 2014年5月8日 [2014年2月26日]{{zh-tw}}.</ref>,但中華人民共和國於1971年通過的《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取得「中國」代表權<ref>{{Cite web |title=联合国大会 |url=http://www.un.org/zh/ga/documents/index.shtml |accessdate=2019-02-23 |work=www.un.org |language=zh-cn |dead-url=no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90223184840/http://www.un.org/zh/ga/documents/index.shtml |archive-date=2019-02-23 }}</ref><ref name="Cold war fortress" />;在爭取「雙重代表權」未果後,中華民國宣布退出聯合國<ref>[[陸以正]]. [http://www.npf.org.tw/post/1/2921 謝長廷先生 請先弄清歷史事實] {{Wayback|url=http://www.npf.org.tw/post/1/2921 |date=20141107212854 }}.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2007年9月7日 [2014年2月23日]{{zh-tw}}.</ref><ref>塗成吉. 《[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id=485ccGk1leMC&printsec=frontcover&hl=zh-TW#v=onepage&q&f=false 中華民國在聯合國的最後日子: 一九七一年台北接受雙重代表權之始末] {{Wayback|url=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id=485ccGk1leMC&printsec=frontcover&hl=zh-TW#v=onepage&q&f=false |date=20180802193311 }}》. 臺灣臺北: [[秀威資訊]]. 2008年8月1日: 第96頁至第97頁. {{ISBN|978-9862210574}}{{zh-tw}}.</ref>。受外交壓力影響,許多國家於1970年代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並基於「[[一個中國]]」原則與中華民國斷交<ref>Eyal Propper.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324072429/http://www.israelcfr.com/documents/issue5_china.pdf How China Views Its National Security].{{Link-en|以色列外交觀察協會|Israel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2000年5月12日 [2014年2月27日]{{en}}.</ref>。今日因[[聯合國會員國列表|聯合國會員國]]資格喪失、缺乏廣泛外交承認等,使得中華民國政治和法律地位仍有爭議<ref>許慶雄. [http://littlefang.myweb.hinet.net/home/taiwan.htm 臺灣的國際法地位] {{Wayback|url=http://littlefang.myweb.hinet.net/home/taiwan.htm |date=20170929193744 }}. 台灣國家定位論壇. 2001年 [2014年2月26日]{{zh-tw}}.</ref><ref name="Present status">[http://news.bbc.co.uk/2/shared/spl/hi/asia_pac/04/taiwan_flashpoint/html/present_status.stm Present status] {{Wayback|url=http://news.bbc.co.uk/2/shared/spl/hi/asia_pac/04/taiwan_flashpoint/html/present_status.stm |date=20180802132111 }}. [[英國廣播公司新聞網]]. [2014年2月27日]{{en}}.</ref><ref>Sergo Turmanidze. [http://ediss.sub.uni-hamburg.de/volltexte/2010/4686/pdf/Doktorarbeit.pdf Status of the De Facto State in Public International Law] {{Wayback|url=http://ediss.sub.uni-hamburg.de/volltexte/2010/4686/pdf/Doktorarbeit.pdf |date=20110816152200 }}.{{Link-de|漢堡州立大學圖書館|Staats- und Universitätsbibliothek Hamburg}}. 2010年 [2014年2月27日]{{en}}.</ref>。 |
|||
中華民國積極在[[亞太經濟合作會議]]與[[世界貿易組織]]推動區域和全球經濟一體化,與[[中華民國—巴拿馬關係|巴拿馬]]、[[中華民國—瓜地馬拉關係|瓜地馬拉]]、[[中華民國—尼加拉瓜關係|尼加拉瓜]]、[[中華民國—薩爾瓦多關係|薩爾瓦多]]、[[中華民國—宏都拉斯關係|宏都拉斯]]、紐西蘭、[[中華民國—新加坡關係|新加坡]]、[[中華民國—巴拉圭關係|巴拉圭]]、[[中華民國—史瓦帝尼關係|史瓦帝尼]]、[[中華民國—貝里斯關係|貝里斯]]等國簽署自由貿易協定或經濟合作協定<ref name="重要經貿措施"/><ref name="重要農業施政措施"/>{{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44至347頁、第447頁、第514至517頁|劉翠溶等|2011年|2loc=第495至499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70至72頁、第75頁、第132至133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4loc=第60至67頁|John C. Copper|2020年|5loc=第284至289頁}}。同時強化貿易合作和[[台灣國際品牌|產業形象]]、規劃[[自由經濟示範區]]、吸引[[臺灣商人]]、中國大陸資金及其他外商投資<ref>{{Cite web|url=https://www.ey.gov.tw/state/6A206590076F7EF/af73b478-b63a-443e-8678-dddccf1596e6|title=吸引外資|author=中華民國經濟部|date=2022-03-28|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2-10|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210165839/https://www.ey.gov.tw/state/6A206590076F7EF/af73b478-b63a-443e-8678-dddccf1596e6|dead-url=no}}</ref>、推動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和新南向政策<ref name="對外關係"/>{{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499至506頁|劉翠溶等|2011年|2loc=第1至29頁、第512至513頁、第515至529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15至16頁、第76至77頁、第125頁、第131至132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4loc=第38至43頁、第60至63頁|John C. Copper|2020年|5loc=第218至214頁|中央情報局|2023年}}。[[臺灣證券交易所]]是[[世界證券交易所列表|世界最大的證券交易所]]之一,[[加權股價指數|上市公司]]總家數為971家,總資本額約74,999億元<ref name="我國財政金融概況"/>{{sfnm|John C. Copper|2023年}}。不過臺灣產業主要基於{{Link-en|臺灣公司列表|List of companies of Taiwan|中小型企業}},且大多是集中在[[臺灣南北差距|北部]]的[[家族企業]]{{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507頁|劉翠溶等|2011年|2loc=第196至199頁、第257至259頁|章英華等|2011年|3loc=第6至7頁、第24至26頁、第81至82頁、第101至119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4loc=第124至125頁|John C. Copper|2020年|5loc=第201至207頁、第214至218頁|John C. Copper|2023年}}。 |
|||
迄今僅有14個聯合國會員國和[[聖座]](教廷)與中華民國維持正式外交關係<ref group="註">截至2019年9月20日,中華民國的邦交國包括有位於亞太地區的[[帛琉]]、[[馬紹爾群島]]、[[諾魯]]與[[吐瓦魯]]4國;位於拉丁美洲及加勒比海地區的[[尼加拉瓜]]、[[宏都拉斯]]、[[瓜地馬拉]]、[[貝里斯]]、[[海地]]、[[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聖露西亞]]、[[聖文森及格瑞那丁]]與[[巴拉圭]]9國;位於非洲地區的[[史瓦濟蘭]]以及位於歐洲地區的[[梵諦岡]]。</ref>,並在臺北市設有[[駐臺灣外交機構列表|外交機構]]<ref>[http://www.mofa.gov.tw/AlliesIndex.aspx?n=0757912EB2F1C601&sms=26470E539B6FA395 邦交國] {{Wayback|url=http://www.mofa.gov.tw/AlliesIndex.aspx?n=0757912EB2F1C601&sms=26470E539B6FA395 |date=20181225051136 }}. [[中華民國外交部]]. [2014年2月27日]{{zh-tw}}.</ref>。部分國家則將“台湾”視為獨立實體,60多國在斷交後仍設立官方代表機構,維持政治、經貿與文化關係<ref>蕭琇安. [http://csil.org.tw/home/2012/12/18/%E7%AC%AC%E4%B8%83%E5%A0%B4%E3%80%90%E7%8F%BE%E4%BB%A3%E5%9C%8B%E9%9A%9B%E6%B3%95%E8%AC%9B%E5%A0%82%E3%80%91%E2%94%80%E5%9C%8B%E9%9A%9B%E6%B3%95%E3%80%8C%E6%89%BF%E8%AA%8D%E7%90%86%E8%AB%96%E3%80%8D/ 第七場【現代國際法講堂】─ 蕭琇安研究員:國際法「承認理論」的新視野] {{Wayback|url=http://csil.org.tw/home/2012/12/18/%E7%AC%AC%E4%B8%83%E5%A0%B4%E3%80%90%E7%8F%BE%E4%BB%A3%E5%9C%8B%E9%9A%9B%E6%B3%95%E8%AC%9B%E5%A0%82%E3%80%91%E2%94%80%E5%9C%8B%E9%9A%9B%E6%B3%95%E3%80%8C%E6%89%BF%E8%AA%8D%E7%90%86%E8%AB%96%E3%80%8D/ |date=20181209093618 }}. 中華民國國際法學會. 2012年12月18日 [2014年2月27日]{{zh-tw}}.</ref>,並處理領事事務<ref>{{Cite web |title=Taiwan brief |url=http://www.dfat.gov.au/geo/taiwan/taiwan_brief.html |accessdate=2014-02-27 |date=2014年4月 |publisher={{Link-en|外交貿易部 (澳洲)|Department of Foreign Affairs and Trade (Australia)|外交貿易部}} |language=en |dead-url=no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0213100504/https://www.dfat.gov.au/geo/taiwan/taiwan_brief.html |archive-date=2014-02-13 }}</ref>。中華民國則成立[[臺北經濟文化代表處]],發展[[務實外交]]<ref>Wei-chin Lee. [https://www.brookings.edu/opinions/diplomatic-impetus-and-altruistic-impulse-ngos-and-the-expansion-of-taiwans-international-space/ Diplomatic Impetus and Altruistic Impulse: NGOs and the Expansion of Taiwan’s International Space] {{Wayback|url=https://www.brookings.edu/opinions/diplomatic-impetus-and-altruistic-impulse-ngos-and-the-expansion-of-taiwans-international-space/ |date=20190404195757 }}. [[布魯金斯學會]]. 2012年7月16日 [2014年2月27日]{{en}}.</ref>、推動[[政府開發援助]]和促進非官方交流<ref name="外交政策與對外關係">[[中華民國外交部]]. [http://www.ey.gov.tw/state/News_Content3.aspx?n=A88B8E342A02AD0A&sms=EFF36BD4B1771023&s=F1B6AD3B065E43D8 外交政策與對外關係] {{Wayback|url=http://www.ey.gov.tw/state/News_Content3.aspx?n=A88B8E342A02AD0A&sms=EFF36BD4B1771023&s=F1B6AD3B065E43D8 |date=20180612142029 }}. [[行政院]]. 2014年3月25日 [2014年2月27日]{{zh-tw}}.</ref><ref>[[邵宗海]]. 《[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id=jGx0dVHukC8C&printsec=frontcover&hl=zh-TW#v=onepage&q&f=false 兩岸關係: 兩岸共識與兩岸岐見] {{Wayback|url=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id=jGx0dVHukC8C&printsec=frontcover&hl=zh-TW#v=onepage&q&f=false |date=20180612162559 }}》. 臺灣臺北: [[五南文化]]. 1998年: 第413頁至第416頁. {{ISBN|978-9571115306}}{{zh-tw}}.</ref><ref>Wei-chin Lee. [http://www.oecd-ilibrary.org/development/development-co-operation-report-2011/notes-on-non-oecd-providers-of-development-co-operation_dcr-2011-44-en Notes on non-OECD providers of development co-operation] {{Wayback|url=http://www.oecd-ilibrary.org/development/development-co-operation-report-2011/notes-on-non-oecd-providers-of-development-co-operation_dcr-2011-44-en |date=20190404174613 }}.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 2011年10月14日 [2014年2月27日]{{en}}.</ref>,並設有提供領事服務的辦事處<ref>{{Cite book |url=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id=TvXlFsxmJiMC&printsec=frontcover&hl=zh-TW#v=onepage&q&f=false |title=Five Principles of Chinese Foreign Policies |last=Pobzeb Vang |date=2008-04-12 |publisher={{Link-en|AuthorHouse|AuthorHouse}} |accessdate=2014-02-27 |location=美國布盧明頓 |pages=第46頁 |language=en |ISBN=978-1434369710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0714215524/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id=TvXlFsxmJiMC&printsec=frontcover&hl=zh-TW#v=onepage&q&f=false |archive-date=2014-07-14 |dead-url=no }}</ref>。今日中華民國獲得167個國家和地區的簽證優惠<ref>[http://www.mofa.gov.tw/en/News_Content.aspx?n=1EADDCFD4C6EC567&s=5E78429C5CBD5E3A ROC nationals now eligible for preferential visa treatment from 142 countries and areas] {{Wayback|url=http://www.mofa.gov.tw/en/News_Content.aspx?n=1EADDCFD4C6EC567&s=5E78429C5CBD5E3A |date=20190404101450 }}. [[中華民國外交部]]. 2015年5月4日 [2016年8月18日]{{en}}.</ref>,並和[[美国|美國]]、[[日本]]、[[加拿大]]、[[澳洲]]和[[紐西蘭]]結為盟友<ref>J. Michael Cole. [http://www.taipeitimes.com/News/front/archives/2011/09/06/2003512568 UN told to drop ‘Taiwan is part of China’: cable] {{Wayback|url=http://www.taipeitimes.com/News/front/archives/2011/09/06/2003512568 |date=20150322023458 }}. 《[[台北時報]]》. 2011年9月6日 [2014年2月27日]{{en}}.</ref>{{Failed verification}}。不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則與中華民國邦交國斷交<ref name="Taiwan profile" />,且要求邦交國支-{}-持「[[一个中国]]」主張<ref>{{Cite book |url=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id=_9kuVIayxDoC&printsec=frontcover&hl=zh-TW#v=onepage&q&f=false |title=International Status of Taiwan in the New World Order:Legal and Political Considerations |last=Jean-Marie Henckaerts |date=1996-09-12 |publisher={{Link-en|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 |accessdate=2014-02-27 |location=美國波士頓 |pages=第96頁至第97頁 |language=en |ISBN=978-9041109293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0820051116/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id=_9kuVIayxDoC&printsec=frontcover&hl=zh-TW#v=onepage&q&f=false |archive-date=2014-08-20 |dead-url=no }}</ref>,許多國際組織也因而不將中華民國或臺灣視為主權國家<ref name="Taiwanese health" /><ref>蘇永耀和陳慧萍. [http://news.ltn.com.tw/news/focus/paper/492753 外交休兵誤台 深陷主權危機] {{Wayback|url=http://news.ltn.com.tw/news/focus/paper/492753 |date=20180612162125 }}. 《[[自由時報]]》. 2011年5月16日 [2014年2月27日]{{zh-tw}}.</ref><ref name="林梳雲">林梳雲. [https://archive.is/20120730225630/http://www.formosamedia.com.tw/weekly/post_2027.html 中未休兵沒活路 外交成效露馬腳]. 《[[玉山周報]]》. 2011年2月22日 [2014年2月27日]{{zh-tw}}.</ref>,大多數聯合國會員國為避免關係生變也不希望討論相關問題<ref>[http://www.taipeitimes.com/News/editorials/archives/2009/05/13/2003443455 JOHN TKACIK ON TAIWAN: Taiwan’s ‘undetermined’ status] {{Wayback|url=http://www.taipeitimes.com/News/editorials/archives/2009/05/13/2003443455 |date=20190223024227 }}. 《[[台北時報]]》. 2009年5月13日 [2014年2月27日]{{en}}.</ref><ref>Joy Su. [http://www.taipeitimes.com/News/taiwan/archives/2004/05/19/2003156094 WHO application: a question of health or politics?] {{Wayback|url=http://www.taipeitimes.com/News/taiwan/archives/2004/05/19/2003156094 |date=20190223024227 }}. 《[[台北時報]]》. 2004年5月19日 [2014年2月27日]{{en}}.</ref> 。 |
|||
在2022年,中華民國商品及服務輸出5,512億美元、輸入4,515億美元,[[淨出口|貿易順差]]997億美元(占名目國內生產毛額13.07%)<ref name="總體經濟指標">{{Cite web|url=https://www.ey.gov.tw/state/91C411B70DBB2F40/6d7a37b7-2277-4073-8498-3e36f1bedfc9|title=總體經濟指標|author=中華民國國家發展委員會|date=2023-03-07|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2-07|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207122336/https://www.ey.gov.tw/state/91C411B70DBB2F40/6d7a37b7-2277-4073-8498-3e36f1bedfc9|dead-url=no}}</ref>。其中商品輸出4,795.2美元、輸入4,276億美元,貿易順差648.7億美元<ref name="進出口貿易量">{{Cite web|url=https://www.ey.gov.tw/state/6A206590076F7EF/8b5032af-1a67-4c02-bd16-8791aa459cd2|title=進出口貿易量|author=中華民國經濟部|date=2023-03-13|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1-29|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129224701/https://www.ey.gov.tw/state/6A206590076F7EF/8b5032af-1a67-4c02-bd16-8791aa459cd2|dead-url=no}}</ref>{{sfnm|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1loc=第58至60頁}}。中華民國主要出口市場為中國大陸(含香港,38.8%)、東南亞國家協會(16.8%)、美國(15.7%)、歐洲聯盟(7.3%)、日本(7.0%),主要進口來源為中國大陸(含香港,20.0%)、日本(12.8%)、東南亞國家協會(12.6%)、美國(10.7%)、歐洲聯盟(9.4%)<ref name="進出口貿易量"/>,而主要投資對象為新加坡、美國、加勒比海英國屬地、越南、韓國<ref name="對外投資">{{Cite web|url=https://www.ey.gov.tw/state/6A206590076F7EF/58a8f4db-d66e-4507-88aa-208f2a337dad|title=對外投資|author=中華民國經濟部|date=2022-03-28|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2-10|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210165840/https://www.ey.gov.tw/state/6A206590076F7EF/58a8f4db-d66e-4507-88aa-208f2a337dad|dead-url=no}}</ref>、中國大陸等{{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498頁|劉翠溶等|2011年|2loc=第484至486頁、第529至539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3loc=第64至65頁}}。 |
|||
自1990年代以來,中華民國曾多次要求重新加入聯合國,但都遭[[聯合國大會]]總務委員會排除<ref>[[陳隆志]]. [http://www.taiwanncf.org.tw/ttarticle/1/1-02.htm 台灣與聯合國─回顧與展望] {{Wayback|url=http://www.taiwanncf.org.tw/ttarticle/1/1-02.htm |date=20170808090238 }}. 台灣新世紀文教基金會 [2014年2月27日]{{zh-tw}}.</ref><ref>[[吳志中]]. [http://www.taiwanncf.org.tw/ttforum/51/51-15.pdf 消失中之國家主權—兼論馬政府放棄推動台灣入聯] {{Wayback|url=http://www.taiwanncf.org.tw/ttforum/51/51-15.pdf |date=20160327180004 }}. 台灣新世紀文教基金會 [2016年1月5日]{{zh-tw}}.</ref><ref>李敏智、施浚龍和謝侑道. [http://www.lib.thu.edu.tw/newsletter/105-201006/page07.1.htm 美國對中華民國在聯合國政策之演變] {{Wayback|url=http://www.lib.thu.edu.tw/newsletter/105-201006/page07.1.htm |date=20160304114725 }}. [[東海大學 (台灣)|東海大學]]. 2010年6月15日 [2014年2月27日]{{zh-tw}}.</ref><ref>[http://www.taiwandc.org/un-2001.htm Taiwan and the United Nations] {{Wayback|url=http://www.taiwandc.org/un-2001.htm |date=20180806165844 }}. New Taiwan. 2004年2月24日 [2014年2月27日]{{en}}.</ref>。由於僅獲得有限國際承認,政府便藉由[[臺灣民主基金會]]加入[[非聯合國會員國家及民族組織]]<ref>[http://www.unpo.org/article/7908 Taiwan] {{Wayback|url=http://www.unpo.org/article/7908 |date=20180802102030 }}. [[非聯合國會員國家及民族組織]]. 2008年3月25日 [2014年2月27日]{{en}}.</ref><ref>[http://www.tfd.org.tw/opencms/english/about/director/index.html Messages from Directors] {{Wayback|url=http://www.tfd.org.tw/opencms/english/about/director/index.html |date=20180802101730 }}. [[臺灣民主基金會]]. [2014年2月27日]{{en}}.</ref>,並在[[中華民國護照|護照]]上加註「TAIWAN」<ref>[http://www.mofa.gov.tw/News_Content_M_2.aspx?n=70BCE89F4594745D&sms=700DE7A3F880BAE6&s=6FA633AD48AB7739 宣布加註「TAIWAN」之新版護照將於八月一日起接受預約申請記者會答詢紀要] {{Wayback|url=http://www.mofa.gov.tw/News_Content_M_2.aspx?n=70BCE89F4594745D&sms=700DE7A3F880BAE6&s=6FA633AD48AB7739 |date=20180802162635 }}. [[中華民國外交部]]. 2003年7月28日 [2014年2月27日]{{en}}.</ref>。面對長期的主權議題施壓,中華民國使用「[[臺澎金馬個別關稅領域]]」、「[[中華臺北]]」、「臺灣」等名義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亞洲太平洋經濟合作會議]]、[[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等組織<ref name="林梳雲" /><ref>[http://www.chinapost.com.tw/taiwan/china-taiwan%20relations/2008/07/25/167036/Taiwan-insists.htm Taiwan insists on ‘Chinese Taipei’] {{Wayback|url=http://www.chinapost.com.tw/taiwan/china-taiwan%20relations/2008/07/25/167036/Taiwan-insists.htm |date=20170629085958 }}. 《[[英文中國郵報]]》. 2008年7月25日 [2014年2月27日]{{en}}.</ref>,並積極參與[[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ref>林家榮. [http://www.coa.gov.tw/ws.php?id=11926 我國參與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農業活動之現況與展望] {{Wayback|url=http://www.coa.gov.tw/ws.php?id=11926 |date=20180802193053 }}.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2014年2月26日]{{zh-tw}}.</ref>、[[世界衛生組織]]<ref name="林梳雲"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ref>[http://unesdoc.unesco.org/images/0021/002144/214464E.pdf DECISIONS ADOPTED BY THE EXECUTIVE BOARD AT ITS 188th SESSION ] {{Wayback|url=http://unesdoc.unesco.org/images/0021/002144/214464E.pdf |date=20131224112023 }}. [[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 2011年11月30日 [2014年2月26日]{{en}}.</ref>、[[國際民航組織]]等聯合國及所屬組織的活動<ref>李姿慧和王家俊. [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130914/35294064/ 等42年 台返國際民航組織] {{Wayback|url=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130914/35294064/ |date=20160304115303 }}. 《[[蘋果日報 (台灣)|蘋果日報]]》. 2013年9月14日 [2014年2月26日]{{zh-tw}}.</ref><ref>[[陳隆志]]. [http://www.taiwanncf.org.tw/ttforum/49/49-16.pdf 台灣與聯合國專門機構] {{Wayback|url=http://www.taiwanncf.org.tw/ttforum/49/49-16.pdf |date=20160306051242 }}. 台灣新世紀文教基金會. 2010年3月30日 [2014年2月26日]{{zh-tw}}.</ref>。 |
|||
同時期,中華民國[[各國勞動力人數列表|勞動力人數]]平均1,185.3萬人、就業人數平均1,141.8萬人,[[各國失業率列表|失業率]]平均3.67%<ref name="總體經濟指標"/><ref name="勞工福利及安全"/>。臺灣持續推動青年就業和創業,女性勞動人數亦持續增加,勞動參與率平均59.18%<ref name="總體經濟指標"/><ref name="勞工福利及安全"/>{{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6至97頁、第664至666頁|劉翠溶等|2011年|2loc=第1至29頁、第248頁、第447至448頁|章英華等|2011年|3loc=第11至12頁、第24至26頁、第38頁、第291至296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4loc=第129頁、第212至213頁|John C. Copper|2020年|5loc=第115至121頁|John C. Copper|2023年}}。臺灣[[勞動三法|工會組織率]]相對較高,[[臺灣勞工運動|勞工抗議]]較少見{{sfnm|章英華等|2011年|1loc=第399頁、第431至432頁|John C. Copper|2020年|2loc=第214至218頁|John C. Copper|2023年}}。中華民國逐步調整[[中華民國基本工資|基本工資]]、[[勞動基準法 (中華民國)|縮減工作時數]]、推動[[性別工作平等法|性別平等]]及友善職場措施、辦理[[勞工保險 (中華民國)|勞工]]與[[勞動部勞動基金運用局|就業保險]]及勞動檢查<ref name="勞工福利及安全">{{Cite web|url=https://www.ey.gov.tw/state/11AF2B1C6FB2676/1f08a03d-f2df-4a41-8e1c-97812bdde217|title=勞工福利及安全|author=[[中華民國勞動部]]|date=2022-03-24|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1-14|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114125825/https://www.ey.gov.tw/state/11AF2B1C6FB2676/1f08a03d-f2df-4a41-8e1c-97812bdde217|dead-url=no}}</ref>、健全[[台灣勞工退休金制度|退休金]]及[[國民年金]]制度<ref>{{Cite web|url=https://www.ey.gov.tw/state/11AF2B1C6FB2676/a368d570-5026-4059-bad4-be2edb005a91|title=勞動基準及退休|author=[[中華民國勞動部]]|date=2022-03-18|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1-14|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114153457/https://www.ey.gov.tw/state/11AF2B1C6FB2676/a368d570-5026-4059-bad4-be2edb005a91|dead-url=no}}</ref>,並落實[[工會法 (中華民國)|工會自主]]、強化勞資爭議處理<ref>{{Cite web|url=https://www.ey.gov.tw/state/11AF2B1C6FB2676/e03a9d4c-6cf5-41cb-b6f4-8f48ed0e97e4|title=勞資關係與國際交流|author=[[中華民國勞動部]]|date=2022-03-24|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1-14|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114153444/https://www.ey.gov.tw/state/11AF2B1C6FB2676/e03a9d4c-6cf5-41cb-b6f4-8f48ed0e97e4|dead-url=no}}</ref>{{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1頁、第298至299頁、第881至893頁|劉翠溶等|2011年|2loc=第185至186頁、第451頁至452頁、第456至461頁|章英華等|2011年|3loc=第11至12頁、第22至23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4loc=第214至215頁、第218至219頁|John C. Copper|2020年|5loc=第127至131頁、第214至218頁}}。目前臺灣綜合[[所得稅]]與[[營業稅]]相對較低,但已經出現[[各國收入均衡列表|貧富差距擴大]]、僱傭市場緊縮<ref name="兒童及少年福利">{{Cite web|url=https://www.ey.gov.tw/state/98B78B731CEF2DDE/5a090f8e-6a8f-4c31-806d-e546d31d04f7|title=兒童及少年福利|author=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date=2022-07-14|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1-14|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114113919/https://www.ey.gov.tw/state/98B78B731CEF2DDE/5a090f8e-6a8f-4c31-806d-e546d31d04f7|dead-url=no}}</ref>、非典型就業等現象,低收入及中低收入戶約58.1萬人<ref name="社會救助"/>{{sfnm|趙永茂等|2011年|1loc=第679頁、第684至685頁|劉翠溶等|2011年|2loc=第1至29頁、第455至456頁、第461至462頁|章英華等|2011年|3loc=第6至9頁、第263至268頁、第680至682頁|John C. Copper|2020年|4loc=第131至136頁、第214至218頁、第224至231頁|John C. Copper|2023年}}。 |
|||
===兩岸關係=== |
|||
{{Main|海峽兩岸關係|臺灣問題|臺海現狀}} |
|||
[[File:2015 Ma–Xi Meeting 07.jpg|thumb|right|250px|2015年,馬英九和[[習近平]]在新加坡舉行首次[[兩岸領導人會面]]<ref>陳民峰. [http://trad.cn.rfi.fr/%E4%B8%AD%E5%9C%8B/20151108-%E4%B8%80%E5%80%8B%E4%B9%9D%E4%BA%8C%E5%85%B1%E8%AD%98%E5%90%84%E8%87%AA%E8%A1%A8%E8%BF%B0 一個九二共識各自表述] {{Wayback|url=http://trad.cn.rfi.fr/%E4%B8%AD%E5%9C%8B/20151108-%E4%B8%80%E5%80%8B%E4%B9%9D%E4%BA%8C%E5%85%B1%E8%AD%98%E5%90%84%E8%87%AA%E8%A1%A8%E8%BF%B0 |date=20171219162735 }}. [[法國國際廣播電台]]. 2015年11月8日 [2016年1月24日]{{zh-hk}}.</ref>]] |
|||
=== 第一產業 === |
|||
中华民国政府迁台至[[臺灣省戒嚴令|解嚴]],坚持[[汉贼不两立]]和[[三不政策]],杜绝任何与大陆当局谈判的可能,两岸关系长期陷入僵局,两岸人民亦于几十年中没有接触。[[蔣經國政府]]期間,提出「[[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的主張<ref>楊日青. [http://www.npf.org.tw/1/3804 蔣經國與民主化].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2008年1月8日 [2014年2月27日]{{zh-tw}}.</ref>。其间两岸发生数次[[台灣海峽危機]]。1996年更因[[1996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中華民國第一次全民直選總統]]而发生[[臺灣海峽飛彈危機]]。 |
|||
{{Main|台灣農業}} |
|||
[[File:10.29 副總統出席「2021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 (51638054515) (cropped).jpg|thumb|[[雲門舞集]]在[[臺東縣]]「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上表演{{sfnm|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1loc=第14至17頁}}]] |
|||
2022年,中華民國第一產業占名目國內生產毛額(生產面)1.41%<ref name="總體經濟指標"/>。[[台灣農業勞動力老化|農業就業人口]]占4.6%<ref name="就業者行業結構">{{Cite web|url=https://www.ndc.gov.tw/Content_List.aspx?n=FB545A4FE662F475|title=5. 102年及111年就業者行業結構比較|author=|date=|publisher=中華民國國家發展委員會|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3-29|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329015919/https://www.ndc.gov.tw/Content_List.aspx?n=FB545A4FE662F475|dead-url=no}}</ref>。臺灣氣候溫暖、雨水豐沛,適合作物生長<ref name="農業經營現況">{{Cite web|url=https://www.ey.gov.tw/state/CD050F4E4007084B/0ededcaf-8d80-428e-96b7-7c24feb4ea0d|title=農業經營現況|author=[[行政院農業委員會]]|date=2022-08-08|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1-30|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130175154/https://www.ey.gov.tw/state/CD050F4E4007084B/0ededcaf-8d80-428e-96b7-7c24feb4ea0d|dead-url=no}}</ref>{{sfnm|John C. Copper|2020年|1loc=第198至201頁|John C. Copper|2023年}}。過去臺灣藉由土地改革、[[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技術引進]]促成[[台灣農業|農業發展]],但近期因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受到衝擊{{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至10頁|趙永茂等|2011年|2loc=第41至42頁|劉翠溶等|2011年|3loc=第1至29頁、第82至85頁、第110至130頁、第133至166頁、第169至171頁、第177至178頁|John C. Copper|2020年|4loc=第7至9頁、第63至68頁、第110至127頁、第201至207頁|John C. Copper|2023年}}。目前農耕地約78.7萬頃(占土地面積22.7%),但農戶平均耕地0.72公頃,屬小農兼業經營,生產成本高且不具競爭力<ref name="農業經營現況"/>{{sfnm|劉翠溶等|2011年|1loc=第120至123頁、第155至156頁|中央情報局|2023年}}。稻米是最具價值的主食,主要蔬果有竹筍、捲心菜、西瓜、香菇、綠葉蔬菜和蔥<ref name="農業經營現況"/>{{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449至450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152至153頁|John C. Copper|2020年|3loc=第7至9頁|中央情報局|2023年}}。蔬果、[[臺灣茶|茶葉]]和{{Link-en|臺灣花卉園藝業|Floriculture in Taiwan|花卉}}為重要出口產品,並出現數百個休閒農場{{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152至155頁、第161頁|John C. Copper|2020年|2loc=第7至9頁|John C. Copper|2023年}}。畜牧業奶製品與肉業經濟規模較小,豬肉與家禽比牛肉更歡迎{{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449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155至156頁|John C. Copper|2020年|3loc=第7至9頁|John C. Copper|2023年}}。 |
|||
過去{{Link-en|臺灣採礦業|Mining in Taiwan|採礦業}}、{{Link-en|臺灣林業|Forestry in Taiwan|林業}}和漁業為重要經濟部門,曾大量開採黃金、硫磺、大理石等資源,但現今重要性下降{{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482頁|John C. Copper|2020年|2loc=第7至9頁|John C. Copper|2023年}}。採礦業與林業由於資源枯竭及管理限制,僅占經濟總產值一小部分,但木材與竹材產量持續增長<ref name="農業經營現況"/>{{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482至483頁|劉翠溶等|2011年|2loc=第118至120頁|John C. Copper|2023年}}。由於資源狀況與{{Link-en|臺灣氣候變遷影響|Climate change in Taiwan|氣候變遷}}影響,漁業由沿海漁業轉為遠洋漁業與{{Link-en|臺灣養殖漁業|Aquaculture in Taiwan|養殖漁業}}<ref name="農業經營現況" />,主要出口秋刀魚、石斑魚、吳郭魚等;臺灣南部則有觀賞魚養殖場{{sfnm|劉翠溶等|2011年|1loc=第120至123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156至157頁|John C. Copper|2020年|3loc=第201至207頁|John C. Copper|2023年}}。目前中華民國政府推動建立產品安全、糧食安全、[[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防疫檢疫]]等機制,並改善農產品運銷、農作物出口、[[農田水利法 (中華民國)|水利建設]]、農漁民團體、[[農村再生|農漁村環境]],以及發展[[農業科技研究院|農業創新知識]]和高經濟價值產業<ref name="重要農業施政措施"/>{{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1至92頁、第451至467頁|劉翠溶等|2011年|2loc=第118至130頁、第379至380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157至163頁、第217頁}}。 |
|||
而在1986年解嚴後,海峽兩岸經濟及文化交流日趨頻繁,但長期分治為許多臺商帶來困擾<ref>陳榮驤. [https://www.ntpu.edu.tw/college/e10/files/research/20111130103231.pdf 台商對中國大陸經濟發展之貢獻] {{Wayback|url=https://www.ntpu.edu.tw/college/e10/files/research/20111130103231.pdf |date=20160305012554 }}. [[國立臺北大學]]. 2010年12月31日 [2014年2月27日]{{zh-tw}}.</ref>。1991年,李登辉政府開始針對《中華民國憲法》大幅度修正、並制訂《[[國家統一綱領]]》<ref>李光真. [https://www.taiwanpanorama.com.tw/Articles/Details?Guid=d6ac56c8-f10d-4ae9-afbf-0f35c24c4d87&CatId=3 改寫台灣歷史的人 ──李登輝執政十二年] {{Wayback|url=https://www.taiwanpanorama.com.tw/Articles/Details?Guid=d6ac56c8-f10d-4ae9-afbf-0f35c24c4d87&CatId=3 |date=20190201121739 }}. 《臺灣光華雜誌》. 2000年6月 [2014年3月18日]{{zh-tw}}.</ref>,主張分階段統一中國<ref name="神州五十年" />。在這之後,他更提出[[中華民國在台灣]]的概念<ref>[http://news.tvbs.com.tw/other/389500 國家定位 李前總統︰ROC在台灣] {{Wayback|url=http://news.tvbs.com.tw/other/389500 |date=20170108102029 }}. [[TVBS新聞台]]. 2013年12月21日 [2017年6月2日]{{zh-tw}}.</ref>。1999年7月9日,前總統[[李登輝]]提出[[特殊國與國關係]],「中華民國從1912年建立以來,一直都是[[主權]]獨立的國家,又在1991年的[[修憲]]後,[[兩岸關係]]定位在[[特殊的國與國關係]],所以並沒有再宣佈台灣獨立的必要。」<ref>{{cite news |author1=汪浩 |title=汪浩觀點:「特殊的國與國關係論」是怎麼來的? |url=https://www.storm.mg/article/182996?page=1 |work=風傳媒 |date=2016-10-30}}</ref> 2000年民主進步黨執政後,[[陳水扁]]总统宣布终止适用[[国统纲领]]并采取维持现状的[[四不一没有]]政策,且提出「[[一邊一國]]」主張,表示任何主權決定都應經過公民投票程序<ref>[http://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35658/7/25603107.pdf 第三章 我國公民投票法立法過程之探討] {{Wayback|url=http://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35658/7/25603107.pdf |date=20141107221059 }}. [[國立政治大學]] [2014年2月27日]{{zh-tw}}.</ref>。2008年前總統馬英九改採[[活路外交]]政策,实现[[三通]],要求中華人民共和國正視中华民国存在现实<ref>王鵬捷. [http://www.cdnews.com.tw/cdnews_site/docDetail.jsp?coluid=111&docid=100849521 馬16字箴言 黨政高層:強調正視現實] {{Wayback|url=http://www.cdnews.com.tw/cdnews_site/docDetail.jsp?coluid=111&docid=100849521 |date=20171110031907 }}. 《[[中央日報]]》. 2009年7月27日 [2014年2月23日]{{zh-tw}}.</ref>,但亦遭到不同批評,如台灣新世紀文教基金會董事長陳隆志于2009年担忧中国大陆会以其影响力限缩台湾的国际空间,且认为马的谈判不够透明<ref>[[陳隆志]]. [http://www.taiwanncf.org.tw/ttforum/46/46-01.pdf 馬政府外交休兵傷害台灣國家主權] {{Wayback|url=http://www.taiwanncf.org.tw/ttforum/46/46-01.pdf |date=20160201035312 }}. 台灣新世紀文教基金會. 2009年6月30日 [2015年1月26日]{{zh-tw}}.</ref><ref>曾韋禎和曹郁芬. [http://news.ltn.com.tw/news/politics/paper/494194 中促美修台灣關係法 綠批馬外交休克] {{Wayback|url=http://news.ltn.com.tw/news/politics/paper/494194 |date=20190423034008 }}. 《[[自由時報]]》. 2011年5月21日 [2014年2月27日]{{zh-tw}}.</ref>。2013年[[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服贸]]便在不透明不公开下签署,随后激起[[太阳花学运]]以致其被搁置至今。 |
|||
=== 第二產業 === |
|||
之後儘管臺灣和中國大陸社會差異尚存,海峽兩岸的政治、經濟等關係仍朝和平方向發展<ref>[http://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1003060013-1.aspx 台灣政經成就 政治學大師編入大學用書] {{Wayback|url=http://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1003060013-1.aspx |date=20180203043532 }}. [[中央通訊社]]. 2010年8月3日 [2014年2月27日]{{zh-tw}}.</ref><ref>陳斌華、張展鵬和齊湘輝. [http://news.xinhuanet.com/tw/2014-02/11/c_126117173.htm “張王會”成功舉行兩岸關係再獲重大突破] {{Wayback|url=http://news.xinhuanet.com/tw/2014-02/11/c_126117173.htm |date=20140929170856 }}. [[新華網]]. 2014年2月11日 [2014年2月27日]{{zh-cn}}.</ref>,雙方開始進行多次[[兩岸兩會高層會談]]<ref>Sophie Yu和Jane Macartney. [https://archive.is/20100525093807/http://www.timesonline.co.uk/tol/news/world/asia/article5346905.ece Direct flights between China and Taiwan mark new era of improved relations]. 《[[泰晤士報]]》. 2008年12月16日 [2014年2月27日]{{en}}.</ref>,並就[[兩岸定期航線|定期航線]]等議題達成共識<ref>王鵬捷. [http://www.chinanews.com/tw/lajl/news/2008/12-15/1486363.shtml 两岸直接三通今日全面启动 掀开历史新页] {{Wayback|url=http://www.chinanews.com/tw/lajl/news/2008/12-15/1486363.shtml |date=20181226084601 }}. [[中國新聞社]]. 2008年12月15日 [2016年1月25日]{{zh-tw}}.</ref>,但相關議題仍是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的敏感話題<ref>[[彭博社]]. [http://www.nanzao.com/tc/hk-macau-tw/14eae073a42244a/liang-ge-nv-ren-di-zhan-zheng-lu-tai-guan-xi-di-wei-lai-zou-dao-le-shi-zi-lu-kou 兩個女人的戰爭:陸台關係的未來走到了十字路口] {{Wayback|url=http://www.nanzao.com/tc/hk-macau-tw/14eae073a42244a/liang-ge-nv-ren-di-zhan-zheng-lu-tai-guan-xi-di-wei-lai-zou-dao-le-shi-zi-lu-kou |date=20150925110920 }}. 《[[南華早報]]》. 2015年7月21日 [2016年8月18日]{{zh-tw}}.</ref><ref>單厚之.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912000879-260301 旺報觀點-敏感時期 兩岸關係步步為營] {{Wayback|url=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912000879-260301 |date=20181008202856 }}. [[中時電子報]]. 2015年9月12日 [2016年8月18日]{{zh-tw}}.</ref><ref>許銘洲. [http://www.peoplenews.tw/news/952f4e8f-44ed-46c9-985d-8c84aff6a74c 華郵預測:2016前中台關係不被看好] {{Wayback|url=http://www.peoplenews.tw/news/952f4e8f-44ed-46c9-985d-8c84aff6a74c |date=20150518073513 }}. [[民報 (2014年)|民報]]. 2014年2月12日 [2016年8月18日]{{zh-tw}}.</ref>。對此前總統馬英九曾提出「[[特殊非兩國論|非國與國特殊關係]]」<ref>[http://news.bbc.co.uk/chinese/trad/hi/newsid_7590000/newsid_7597200/7597219.stm 馬英九"非國與國"特殊關係論引關注] {{Wayback|url=http://news.bbc.co.uk/chinese/trad/hi/newsid_7590000/newsid_7597200/7597219.stm |date=20181226090055 }}. [[BBC中文網]]. 2008年9月4日 [2015年1月27日]{{zh-hk}}.</ref>,主張主權問題無法立即解決,但中國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同意藉由[[九二共識]]作為[[一中各表|臨時辦法]]<ref>[[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http://www.ey.gov.tw/state/News_Content3.aspx?n=A88B8E342A02AD0A&sms=EFF36BD4B1771023&s=1147EAE977DA3799 兩岸關係] {{Wayback|url=http://www.ey.gov.tw/state/News_Content3.aspx?n=A88B8E342A02AD0A&sms=EFF36BD4B1771023&s=1147EAE977DA3799 |date=20181226084334 }}. [[行政院]]. 2014年3月14日 [2014年2月27日]{{zh-tw}}.</ref><ref>[http://news.takungpao.com.hk/taiwan/liangan/2015-05/3010738.html 馬英九:兩岸不是國與國關係] {{Wayback|url=http://news.takungpao.com.hk/taiwan/liangan/2015-05/3010738.html |date=20160202191534 }}. 《[[大公報]]》. 2015年5月26日 [2016年1月27日]{{zh-hk}}.</ref><ref>{{Cite web |title=Impulsa Taiwan la reconciliación |url=http://www.oem.com.mx/oem/notas/n836891.htm |accessdate=2014-02-27 |date=2008-09-02 |publisher={{Link-en|墨西哥出版集團|Organizacion Editorial Mexicana}} |language=es |dead-url=no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30901160139/http://www.oem.com.mx/oem/notas/n836891.htm |archive-date=2013-09-01 }}</ref>,之後他更進一步提出「[[一國兩區]]」論點<ref>[http://www.ettoday.net/news/20120520/47737.htm 就職演說 馬:一國兩區是兩岸最理性務實定位] {{Wayback|url=http://www.ettoday.net/news/20120520/47737.htm |date=20190409185452 }}. [[ETtoday 東森新聞雲]]. 2012年5月20日 [2014年2月27日]{{zh-tw}}.</ref>。不過[[蔡英文政府]]則未表态支持九二共識,並將臺灣視為民主國家<ref>张红日. [http://www.guancha.cn/local/2016_07_22_368470.shtml 蔡英文接受美国媒体专访 对“九二共识”表态] {{Wayback|url=http://www.guancha.cn/local/2016_07_22_368470.shtml |date=20190305014727 }}. [[觀察者網]]. 2016年7月22日 [2017年2月18日]{{zh-cn}}.</ref>。而儘管不同政黨在政治上多採模糊解釋,然而也遭批評可能因為不同解讀而導致誤判<ref>Suisheng Zhao. [https://books.google.com.tw/books?id=7di2AQAAQBAJ&printsec=frontcover&hl=zh-TW#v=onepage&q&f=false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 Mainland China, Taiwan and the 1995-1996 Crisis] {{Wayback|url=https://books.google.com.tw/books?id=7di2AQAAQBAJ&printsec=frontcover&hl=zh-TW#v=onepage&q&f=false |date=20171117175142 }}. 英國倫敦: [[羅德里奇]]. 2013年10月23日: 第91頁. {{ISBN|978-1136685293}}{{zh-tw}}.</ref>,尤其两岸对[[九二共识]]的解释完全不同。<ref>[http://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71020002791-260407 談「九二共識」 賴清德:兩岸主張內容不同] {{Wayback|url=http://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71020002791-260407 |date=20190422235526 }}. 中时电子报{{zh-tw}}.</ref>2015年,[[馬英九]]和[[習近平]]在[[新加坡]]舉行首次[[兩岸領導人會面]],互以「先生」稱呼對方,由於會面過於倉促,沒有事先告知全台民眾,受到當時在野的民進黨批為黑箱作業,並呼籲:「相關的安排與所有的言行,都必須符合彰顯主權與國格及公開透明的原則,絕不能矮化主權、傷害國格與民主自由的價值,不能讓國際社會形成錯誤的認知,更不能做出任何政治承諾或簽署任何形式的文件。」<ref>{{cite news |author1=张筠青 |title="马习会"周六上演 双方将互称"先生" |url=https://www.dw.com/zh/马习会周六上演-双方将互称先生/a-18824945 |date=2015年4月11日}}</ref> |
|||
[[File:09.04 總統參訪巨大機械捷安特自行車文化探索館 (50303708178).jpg|thumb|自行車設計、創新和研發是臺灣眾多優勢產業之一{{sfnm|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1loc=第59頁}}]] |
|||
2022年,中華民國第二產業占名目國內生產毛額(生產面)37.80%,製造業占34.24%<ref name="總體經濟指標"/>。工業勞動人口占35.4%<ref name="就業者行業結構"/>。在產業結構和貿易政策上,臺灣先後經過勞力密集產業進口替代階段(1950年代)、[[出口導向時期|出口導向]]二次進口替代階段(1960年代)及資本密集[[促進產業升級條例|技術導向產業]]等階段(1980年代){{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至10頁|劉翠溶等|2011年|2loc=第1至29頁、第169至171頁、第177至189頁、第424至425頁、第473至475頁、第486至493頁|章英華等|2011年|3loc=第6至7頁、第101至119頁、第246至249頁|漢寶德等|2011年|4loc=第376至385頁|John C. Copper|2020年|5loc=第63至68頁、第201至210頁、第218至224頁|John C. Copper|2023年}}。因此[[臺灣傳統工業區列表|早期政策]]主要投資{{Link-en|臺灣紡織業|Textile industry in Taiwan|紡織業}}、輕工業,其後扶植塑膠、石化、[[各國鋼產量列表|鋼鐵]]、[[台灣船舶產業|造船]]、[[各國汽車產量列表|汽車]]、電子、[[台灣半導體產業|半導體產業]]{{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至10頁|趙永茂等|2011年|2loc=第42至44頁|劉翠溶等|2011年|3loc=第1至29頁、第87至88頁、第93至94頁、第178至180頁、第216至218頁、第245至246頁、第422至424頁、第427至433頁、第486至493頁|章英華等|2011年|4loc=第6至7頁、第101至119頁|John C. Copper|2020年|5loc=第207至214頁|John C. Copper|2023年}}。其中藉由[[中華民國公營事業|公營事業]]推動國家政策,並進口石油建立石化工業{{sfnm|劉翠溶等|2011年|1loc=第87至88頁、第214至218頁、第365至366頁、第422至424頁、第427至429頁|章英華等|2011年|2loc=第110至111頁|John C. Copper|2020年|3loc=第207至214頁|John C. Copper|2023年}}。目前臺灣還是半導體、資訊及通訊科技產品的重要生產地,也是主要工業產品、高端零件的提供者<ref name="重要經貿措施"/>{{sfnm|劉翠溶等|2011年|1loc=第1至29頁、第432至440頁|章英華等|2011年|2loc=第112至114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116頁、第136至137頁、第141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4loc=第58至60頁、第68至71頁|John C. Copper|2020年|5loc=第207至214頁、第231至237頁|John C. Copper|2023年}}。 |
|||
目前中華民國主要生產紡織品、食品加工、塑膠、石油精煉、藥品、化學品、鋼鐵、車輛零件、機具機械、半導體、電子設備、資訊及通訊科技設備、消費品等產品,主要出口產品有電子零組件、資通與視聽產品、金屬及其製品;主要進口產品有電子零件、礦產品與機械<ref name="進出口貿易量"/>{{sfnm|劉翠溶等|2011年|1loc=第1至29頁、第482至484頁、第486至493頁|John C. Copper|2020年|2loc=第207至218頁|中央情報局|2023年|John C. Copper|2023年}}。[[台灣最大公司列表|數家臺灣公司]]在全球市場擁有相當重要的地位,[[臺灣積體電路製造]]、[[聯華電子]]、[[華碩]]、[[宏碁]]、[[宏達國際電子]]便是[[台灣優良品牌|知名品牌]]{{sfnm|劉翠溶等|2011年|1loc=第432至433頁、第435至436頁|章英華等|2011年|2loc=第113至114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136至137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4loc=第71至75頁|John C. Copper|2020年|5loc=第207至214頁|中央情報局|2023年}}。中華民國政府希望加速產業升級及結構轉型,建立創新驅動經濟形態<ref name="重要經貿措施"/>,並協助企業布局全球<ref name="對外投資"/>{{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441頁、第470至472頁、第508至512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12至17頁|John C. Copper|2020年|3loc=第207至214頁、第224至237頁}}。同時藉由國防工業穩定需求及提升技術,自製[[中華民國海軍艦艇列表|軍艦]]、[[自製防禦潛艦|潛艦]]、[[中華民國空軍軍備|戰鬥機]]、飛彈等武器<ref name="重要經貿措施"/><ref name="國防"/>{{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86頁、第396頁、第403至404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108至110頁|John C. Copper|2020年|3loc=第210至214頁、第224至231頁|中央情報局|2023年|John C. Copper|2023年}}。 |
|||
中華人民共和國方面聲稱中華民國已被其取代<ref name="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 [http://english1.english.gov.cn/official/2005-07/27/content_17613.htm The One-China Principle and the Taiwan Issue(2000)] {{Wayback|url=http://english1.english.gov.cn/official/2005-07/27/content_17613.htm |date=20190305014726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2005年7月27日 [2014年2月27日]{{en}}.</ref>,並稱在台灣地區的中華民國政府為「臺灣當局」。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對外主張「一個中國」原則,認為臺灣地區和中國大陸都是中國一部分<ref name="Taiwan " /><ref>張芳明. [http://global.dwnews.com/big5/news/2007-09-30/3329404.html 日英文報吁國際尋求解決之道 協助台灣入聯] {{Wayback|url=http://global.dwnews.com/big5/news/2007-09-30/3329404.html |date=20140714230921 }}. [[多維新聞]]. 2007年9月30日 [2014年2月23日]{{zh-hk}}.</ref>,並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代表中國唯一合法政府<ref name="洪健昭" /><ref name="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 />;並在1980年代提出「[[一國兩制]]」政策<ref>[http://www.mac.gov.tw/ct.asp?xItem=45564&CtNode=6075&mp=1 我們對一國兩制之看法] {{Wayback|url=http://www.mac.gov.tw/ct.asp?xItem=45564&CtNode=6075&mp=1 |date=20170101220322 }}.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1998年7月23日 [2014年2月23日]{{zh-tw}}.</ref>,主張實現和平統一<ref>[http://www.gov.cn/test/2005-07/29/content_18285.htm 和平統一‧一國兩制] {{Wayback|url=http://www.gov.cn/test/2005-07/29/content_18285.htm |date=20190305014726 }}.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 2005年7月29日 [2014年2月23日]{{zh-hk}}.</ref>、但拒絕放棄動用武力<ref name="Katie Reid" /><ref>《[[華盛頓郵報]]》. [http://www.fapa.org/chinawp/chinathreatwp223.html “China's Threats”] {{Wayback|url=http://www.fapa.org/chinawp/chinathreatwp223.html |date=20160304001749 }}. [[台灣人公共事務會]]. 2000年2月23日 [2014年2月27日]{{en}}.</ref>。2005年的《[[反分裂國家法]]》便提到動用武力確保統一的三種情況<ref>[http://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50015/8/61505108.pdf 第五章 反分裂國家法的規範性與對台政策走向] {{Wayback|url=http://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50015/8/61505108.pdf |date=20160131205952 }}. [[國立政治大學]]. [2014年2月23日]{{zh-tw}}.</ref>,而[[福建省]]沿海也部署大量軍事設施<ref>許紹軒. [http://news.ltn.com.tw/news/politics/paper/238977 中國軍力報告:兩岸軍事對峙未變] {{Wayback|url=http://news.ltn.com.tw/news/politics/paper/238977 |date=20190418234233 }}. 《[[自由時報]]》. 2008年8月30日 [2014年2月23日]{{zh-tw}}.</ref><ref>Robert Sherman. [http://www.fas.org/nuke/guide/china/facility/liancheng.htm Liancheng / Lianfeng] {{Wayback|url=http://www.fas.org/nuke/guide/china/facility/liancheng.htm |date=20190223024233 }}. [[美國科學家聯盟]]. 2000年5月12日 [2014年2月27日]{{en}}.</ref><ref name="中華民國國防部">2004 National Defense Report. 臺灣臺北: [[中華民國國防部]]. 2004年: 第89頁至第90頁{{en}}.</ref>。另外美國則希望中華人民共和國不使用武力或威脅動武,中華民國則謹慎管理兩岸關係,並反對雙方單方面改變臺海現狀<ref>寶申. [http://www.epochtimes.com/b5/3/12/10/n426898.htm 布什反對台試圖改變台海現狀] {{Wayback|url=http://www.epochtimes.com/b5/3/12/10/n426898.htm |date=20190418200347 }}. 《[[大紀元時報]]》. 2003年12月9日 [2016年1月25日]{{zh-hk}}.</ref><ref>謝安. [http://www.idn.com.tw/news/news_content.php?catid=1&catsid=2&catdid=0&artid=20031212ab003 美國再呼籲 任何片面改變現狀的舉動是危險的] {{Wayback|url=http://www.idn.com.tw/news/news_content.php?catid=1&catsid=2&catdid=0&artid=20031212ab003 |date=20190122043955 }}. 《[[自立晚報]]》. 2003年12月12日 [2016年1月25日]{{zh-hk}}.</ref><ref>[[美國眾議院]]. [https://www.mtholyoke.edu/acad/intrel/china/kelly.htm Overview of U.S. Policy Toward Taiwan, James A. Kelly, Assistant Secretary of State for East Asian and Pacific Affairs, Testimony at a hearing on Taiwan] {{Wayback|url=https://www.mtholyoke.edu/acad/intrel/china/kelly.htm |date=20160425095021 }}. [[曼荷蓮學院]]. 2004年4月21日 [2014年2月27日]{{en}}.</ref>。 |
|||
=== 第三產業 === |
|||
2019年1月2日,時值[[中華人民共和國]]在1979年1月1日發布《[[告台灣同胞書]]》的四十周年,[[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中共中央總書記]]、[[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紀念儀式並[[习五条|發表談話]],宣示兩岸[[中國統一|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台灣方案|一國兩制]]的方針<ref>{{Cite news |url=http://cn.chinadaily.com.cn/a/201901/03/WS5c2d4efba3106072a9033b22.html |title=祖国必须统一,也必然统一——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为两岸关系发展定向领航 |date=2019-01-03 |work=中国日报网 |dead-url=no |access-date=2019-05-18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90502073637/http://cn.chinadaily.com.cn/a/201901/03/WS5c2d4efba3106072a9033b22.html |archive-date=2019-05-02 }}</ref><ref>{{Cite news |url=https://news.ltn.com.tw/news/world/breakingnews/2659618 |title=告台灣同胞書40週年 習近平談話全文 |date=2019-01-02 |publisher=自由時報 |accessdate=2020-01-16 |language=zh-tw |archive-date=2020-02-04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00204140307/https://news.ltn.com.tw/news/world/breakingnews/2659618 |dead-url=no }}</ref>。對此,中華民國總統[[蔡英文]]表示台灣人民絕不會接受一國兩制,並表示堅決維護台灣主權<ref>{{Cite news |url=https://www.storm.mg/article/844926 |title=辣台妹撿到槍》10天增6萬人討論熱度!小英總統臉書尺度大開 幕後推手是一個8年級女生 |date=2019-01-19 |publisher=中央社 |accessdate=2020-01-16 |language=zh-tw |archive-date=2020-02-04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00204140301/https://www.storm.mg/article/844926 |dead-url=no }}</ref>,{{Importance inline}}此言論在[[Facebook]]等社群網站上引發熱烈討論<ref>{{Cite news |url=https://news.ltn.com.tw/news/politics/breakingnews/2676871 |title=總統臉書、IG最近比較辣 幕後8年級正妹小編曝光! |date=2019-01-19 |publisher=自由時報 |accessdate=2020-01-16 |language=zh-tw |archive-date=2020-02-04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00204140307/https://news.ltn.com.tw/news/politics/breakingnews/2676871 |dead-url=no }}</ref>。 |
|||
[[File:08.21 總統與臺東在地創業青年座談 (52300692829).jpg|thumb|人數少於5人的微型企業約占臺灣中小型企業近80%{{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69頁}}]] |
|||
2022年,中華民國第三產業占名目國內生產毛額(生產面)60.78%<ref name="總體經濟指標"/>。服務業勞動人口占60%<ref name="就業者行業結構"/>,是成長速度最快的產業類別,並朝向精緻化與專業化發展{{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449頁|劉翠溶等|2011年|2loc=第1至29頁、第184至185頁、第194至196頁、第248至263頁|章英華等|2011年|3loc=第119頁|John C. Copper|2023年}}。主要服務業有批發和零售貿易、政府服務、金融和保險、房地產(包括出租和租賃)、運輸(包括倉儲)、醫療保健和社會服務、高科技服務、住宿(包括飲食)、教育和文化(包括體育和娛樂){{sfnm|劉翠溶等|2011年|1loc=第1至29頁、第248至254頁|John C. Copper|2023年}}。在商業部門方面,中華民國政府推動電子商務業、國際物流服務、餐飲科技、商業服務設計暨廣告服務業、連鎖加盟業、智慧商業服務加速升級與數位轉型,並強化冷鏈物流、[[中華民國國家標準|國家標準檢驗]]、[[經濟部智慧財產局|智慧財產權]]等基礎環境<ref name="重要經貿措施"/>{{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473至481頁|劉翠溶等|2011年|2loc=第255至268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131頁}}。 |
|||
中華民國[[台灣金融機構列表|⾦融機構]]分成{{Link-en|臺灣銀行業|Banking in Taiwan|銀行}}、[[台灣信用合作社列表|信用合作社]]、[[中華民國農會|農會]]、[[中華民國全國漁會|漁會]][[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金融局|信用部]]、票券⾦融公司、證券⾦融公司及⾦融控股公司<ref name="我國財政金融概況"/>{{sfnm|劉翠溶等|2011年|1loc=第1至29頁、第309至342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162頁}}。其中[[臺灣銀行列表|銀行機構]]持續拓展據點<ref>{{Cite web|url=https://www.ey.gov.tw/state/4F559106333903B0/75ed8b69-2eac-421c-b634-7d3bc2aeda14|title=重要財政金融措施|author=[[中華民國財政部]]、[[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檢查局]]|date=2022-07-12|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1-14|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114125834/https://www.ey.gov.tw/state/4F559106333903B0/75ed8b69-2eac-421c-b634-7d3bc2aeda14|dead-url=no}}</ref>,保險業經歷快速成長有相當高覆蓋率<ref name="我國財政金融概況"/>,證券業和票券業機構則[[臺灣金融改革|趨於穩定]]{{sfnm|劉翠溶等|2011年|1loc=第309至342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119至121頁|John C. Copper|2023年}}。中華民國政府相當看重自己的[[臺灣觀光|文化特色]],陸續規劃[[臺灣世界遺產潛力點]]<ref name="藝術文化" />、國家公園<ref name="國家公園簡介"/><ref name="國家公園"/>、[[國家森林遊樂區]]<ref>{{Cite web|url=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42715|title=森林遊憩|author=|date=|publisher=交通部觀光局|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3-27|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327204727/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42715|dead-url=no}}</ref>、林業文化園區<ref>{{Cite web|url=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42716|title=林業文化|author=|date=|publisher=交通部觀光局|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3-27|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327202416/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42716|dead-url=no}}</ref>、[[臺灣步道列表|國家綠道]]<ref>{{Cite web|url=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42604|title=國家綠道|author=|date=|publisher=交通部觀光局|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3-14|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314181838/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42604|dead-url=no}}</ref>、[[國家級風景特定區]]等{{Link-en|臺灣旅遊景點列表|List of tourist attractions in Taiwan|景點}}<ref name="生態旅遊"/><ref>{{Cite web|url=https://www.ey.gov.tw/state/F5581D43B76205AA/168f050f-8c51-4f99-b849-f3705901ba8f|title=交通部觀光局所屬13處國家風景區介紹|author=[[交通部觀光局]]|date=2022-03-03|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1-15|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115060506/https://www.ey.gov.tw/state/F5581D43B76205AA/168f050f-8c51-4f99-b849-f3705901ba8f|dead-url=no}}</ref>{{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731至733頁|John C. Copper|2023年}}。在2022年,前來臺灣的旅客共895,962人次,主要來自中國大陸、日本、香港、美國和東南亞;出國國民共1,482,821人次<ref>{{Cite web|url=https://www.ey.gov.tw/state/F5581D43B76205AA/5e1785d1-faca-4eb7-a341-1b0c2cbf9aca|title=最新之觀光統計|author=[[交通部觀光局]]|date=2022-03-03|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3-24|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324052814/https://www.ey.gov.tw/state/F5581D43B76205AA/5e1785d1-faca-4eb7-a341-1b0c2cbf9aca|dead-url=no}}</ref>,主要前往中國大陸、日本、美國和歐洲{{sfnm|John C. Copper|2020年|1loc=第33至38頁|John C. Copper|2023年}}。 |
|||
2019年10月21日,台灣官方陸委會表示:「中華民國是主權國家,台灣從未隸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未來也不會是。」<ref>{{cite news |author1=朱培妤 |title=陸委會回嗆中防長 「台灣從未隸屬中國 未來也不會是」 |url=https://news.cts.com.tw/cts/politics/201910/201910211978583.html |work=中華電視公司新聞 |date=2020-10-21}}</ref><ref>{{cite news |author1=林朝億 |title=陸委會:台灣從未隸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 未來也不會 |url=https://newtalk.tw/news/view/2019-10-21/314773 |work=新頭殼newtalk |date=2019-10-21}}</ref> 這也呼應了[[美國]]前國務卿[[蓬佩奧]]2020年11月的官方說法:「台灣從來就不是中國的一部分」<ref>{{cite news |author1=主筆室 |title=中時社論》台灣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一部分 |url=https://www.chinatimes.com/opinion/20201120005016-262101?chdtv |work=中國時報 |date=2020年11月20日}}</ref> 中華民國外交部則表示:「感謝蓬佩奧對台灣的支持和對台灣民主的肯定,指中華民國台灣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這是事實,也是現狀。」<ref>{{cite news |title=呼應蓬佩奧「台灣不屬中國」 府:中華民國是主權獨立國家 |url=https://www.bcc.com.tw/newsView.4791152 |work=中廣新聞網 |date=2020-11-13}}</ref> |
|||
=== 科學技術 === |
|||
2021年3月18日,[[美國國防部]]《國防部新聞》报导中认为:「[[台灣]]從來不是[[中國]]的一部分」(Taiwan was never part of China) <ref>{{cite news |author1=吳美依 |title=美國防部新聞:台灣從來「不是中國的一部分」 分析最新印太局勢 |url=https://www.ettoday.net/news/20210318/1940751.htm |work=EtToday新聞雲 |date=2021-03-18}}</ref> <ref>{{cite web |author1=JIM GARAMONE |title=DOD Officials Describe Conditions in Indo-Pacific |url=https://www.defense.gov/Explore/News/Article/Article/2536889/dod-officials-describe-conditions-in-indo-pacific/ |website=US Dept of Defense}}</ref> |
|||
{{Main|中華民國科技}} |
|||
[[File:02.17 副總統參訪「聯亞生技公司」 (50952729381).jpg|thumb|生物科技是中華民國國家發展計劃的重點領域<ref>{{Cite book|author=|editor=|title=2021-2022 Taiwan at a Glance|location=中華民國臺北|publisher=中華民國外交部|date=2021年10月|page=第69頁|ISBN=978-9865447311|accessdate=|url=https://multilingual.mofa.gov.tw/web/web_UTF-8/MOFA/glance2021-2022/2021-2022%20Taiwan%20at%20a%20Glance%20(English).pdf|language=|archive-date=2023-04-08|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408024034/https://multilingual.mofa.gov.tw/web/web_UTF-8/MOFA/glance2021-2022/2021-2022%20Taiwan%20at%20a%20Glance%20(English).pdf|dead-url=no}}</ref>]] |
|||
[[中華民國科技|臺灣科技發展]]源於政府對於應用科學的{{Link-en|臺灣工程教育|Engineering education in Taiwan|人力投資}}、研發創新與產業升級及私營部門相關投入,這也是其經濟成長的[[臺灣經驗|重要動力]]{{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442頁、第445頁、第472頁、第857至859頁|劉翠溶等|2011年|2loc=第1至29頁、第169至171頁、第186至187頁、第424至425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12至14頁、第116頁、第136至137頁、第141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4loc=第68至71頁}}。早期中華民國政府主要推動民生科技產業與[[台灣製造|臺灣製造]](石化業、鋼鐵業、[[臺灣汽車產業|汽車產業]]),在1980年代轉為資訊科技(個人電腦、積體電路),目前則推動產業創新及升級轉型;同時還支持學術研究發展,引導大學與企業共同開發高科技、學界成果產業化、培育創新人才<ref name="重要經貿措施"/><ref name="教育現況">{{Cite web|url=https://www.ey.gov.tw/state/7F30E01184C37F0E/130f6b11-b1d8-445c-859f-470e79e4ac15|title=教育現況|author=[[中華民國教育部]]|date=2022-03-18|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2-14|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214131825/https://www.ey.gov.tw/state/7F30E01184C37F0E/130f6b11-b1d8-445c-859f-470e79e4ac15|dead-url=no}}</ref>{{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4至95頁、第442頁、第470至472頁、第858至867頁|劉翠溶等|2011年|2loc=第169至171頁、第186至188頁、第421至440頁|章英華等|2011年|3loc=第113至114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4loc=第12至14頁、第126至129頁、第139至141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5loc=第68至75頁|John C. Copper|2020年|6loc=第207至214頁、第224至237頁}}。目前中華民國政府[[行政院國家發展基金|支持的產業]]包含數位資訊及通訊、[[國家生技醫療產業策進會|生物醫學]]、[[奈米]]、綠電及[[台灣再生能源|再生能源]]等技術,也積極推動智慧機械、國防戰略、防災、物聯網、[[雲端運算]]及人工智慧等項目<ref name="重要經貿措施"/>{{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88至89頁、第493至497頁|劉翠溶等|2011年|2loc=第378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130至131頁、第141至148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4loc=第63至67頁、第71至75頁|John C. Copper|2020年|5loc=第207至214頁、第224至237頁}}。 |
|||
除了培育專業技術及跨領域人才,中華民國政府提供[[臺灣產業園區列表|產業投資發展環境]]、推動[[育成中心|國際產業創新聚落]]<ref name="重要經貿措施"/>{{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88至89頁、第471至472頁|劉翠溶等|2011年|2loc=第120至123頁、第186至189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15至16頁、第126至129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4loc=第71至75頁}}。目前臺灣共有13個[[臺灣的科學園區|科學園區]],分成[[新竹科學園區]]、[[中部科學園區]]及[[南部科學園區]]三大核心園區,集結大量生物技術、個人電腦設備、積體電路、奈米技術、精密機械和電信領域公司{{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867至869頁|劉翠溶等|2011年|2loc=第186至187頁、第191至193頁、第373頁、第378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148至149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4loc=第68至75頁}}。在2021年,臺灣三大科學園區進駐企業的經濟產值達1,239億美元{{sfnm|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1loc=第68至71頁}}。臺灣還設立[[工業技術研究院]]、[[國家實驗研究院]](含[[國家高速網路與計算中心]]、[[國家奈米元件實驗室]]、[[國家太空中心 (中華民國)|國家太空中心]]、[[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台灣颱風洪水研究中心|臺灣颱風洪水研究中心]])和[[資訊工業策進會]]等機構展開多項研究{{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862至867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12至14頁、第126至129頁、第139至141頁、第143至144頁、第146至148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3loc=第68至75頁}}。 |
|||
2021年3月21日,台灣外交部在[[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及[[白宮]]國安顧問蘇利文(Jake Sullivan)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官員會談後,雙方就台灣議題上有猛烈交鋒。外交部為此作出回應:「已注意到中國官員在會談中、會談後出現台灣主權屬於中國的誤謬、扭曲說法,這些說法悖離事實,也違反台灣人民意志。中華民國台灣是一個[[主權]]獨立的[[民主國家]],主權屬於台灣2350萬人民,只有台灣人民有權決定台灣的未來。中華人民共和國從未統治台灣,而台灣也獨自存在於國際社會,這就是兩岸長久以來的事實和現狀,無論中國政府如何扭曲對台主張,都無法改變這事實,台灣人民只會更堅定對主權和民主的堅持,也會繼續和共享民主價值國家共同努力,維護並增進[[印太區域]]的和平、穩定與繁榮。」<ref>{{cite news |author1=游凱翔 |title=駁中國扭曲事實 外交部:中華民國是主權獨立國家 |url=https://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2103210090.aspx |work=中央社 |date=2021-03-21}}</ref><ref>{{cite news |author1=弗林 |title=回應阿拉斯加會晤 台外交部:中華民國是主權獨立國家 |url=https://www.rfi.fr/cn/港澳台/20210321-回應阿拉斯加會晤-台外交部-中華民國是主權獨立國 |work=RFI法國廣播電台 |date=2021-03-21}}</ref> |
|||
另一方面,[[中央研究院]]是國家學術研究最高機構,招攬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頂尖研究人員{{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77至78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54至56頁}}。中華民國在文學研究、經學、[[台灣歷史學會|歷史學]]、考古學、人類學、[[台灣語言學家列表|語言學]]、宗教學、[[臺灣政治|政治學]]、[[臺灣法律|法學]]、經濟學、[[臺灣社會學會|社會學]]、心理學、[[臺灣教育|教育學]]、圖檔學、[[臺灣媒體|傳播學]]、體育學、[[中華民國數學會|數學]]、[[臺灣天文觀測|天文學]]、[[台灣物理學會|物理學]]、化學、[[中華民國地球科學學會|地球科學]]、生物學、基礎醫學、臨床醫學等學術領域均有[[臺灣戰後時期發明與發現列表|研究成果]],並朝向全球化、在地化、多元化方向發展{{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78至81頁|王汎森等|2011年}}。目前臺灣在科技競爭排名領先,如在2019年的《[[全球競爭力報告]]》創新能力部分排行第4名,在2021年《世界競爭力年鑑》技術基礎設施和科學基礎設施部份分別排行第9名與第6名{{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445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2loc=第74至75頁}}。 |
|||
==軍事== |
|||
{{Main|中華民國國軍|中華民國軍事}} |
|||
[[File:Taiwan F-16 Debate - Flickr - Al Jazeera English (3).jpg|thumb|right|250px|一架[[F-16 Block 20]]戰鬥機剛從[[嘉義機場|嘉義基地]]起飛,之後將沿著[[臺灣海峽]]中線巡邏]] |
|||
[[File:IDF F-CK-1A Single Front View.jpg|thumb|right|250px|由台灣[[空軍航空工業發展中心]]設計生產的[[F-CK-1經國號戰鬥機]]([[清泉崗基地]])]] |
|||
[[File:ROCAF C-130H 1307 Taxiing at Songshan Air Force Base 20160924.jpg|thumb|left|250px|於[[台北松山機場|松山空軍基地]]的[[C-130運輸機|C-130H力士運輸機]]]] |
|||
[[File:Kee Lung (DDG-1801) and Ma Kong (DDG-1805) shipped in Zhongzheng Naval Base 20130504b.jpg|thumb|250px|[[國防部海軍司令部|海軍第二一六戰隊]]停泊在[[蘇澳港|蘇澳軍港]]內的[[基隆級驅逐艦|基隆級飛彈驅逐艦]],分別是[[基隆號驅逐艦|基隆號]](DDG-1801)及[[馬公號驅逐艦|馬公號]](DDG-1805)]] |
|||
== 公共建設 == |
|||
中華民國維持龐大且先進的軍事部隊,下分[[中華民國陸軍]]、[[中華民國海軍]]和[[中華民國空軍]]三個軍種<ref name="國防">[[中華民國國防部]]. [http://www.ey.gov.tw/state/News_Content3.aspx?n=A88B8E342A02AD0A&sms=EFF36BD4B1771023&s=DEB3FE9703143D1E 國防] {{Wayback|url=http://www.ey.gov.tw/state/News_Content3.aspx?n=A88B8E342A02AD0A&sms=EFF36BD4B1771023&s=DEB3FE9703143D1E |date=20180812115133 }}. [[行政院]]. 2014年3月13日 [2014年2月26日]{{zh-tw}}.</ref>,[[中華民國總統]]為[[統帥權|三軍統帥]]。直到1970年,軍隊主要任務為奪回中華人民共和國統治的中國大陸<ref>[http://www.globalsecurity.org/military/world/taiwan/intro.htm Introduction] {{Wayback|url=http://www.globalsecurity.org/military/world/taiwan/intro.htm |date=20060303030427 }}.{{Link-en|GlobalSecurity.org|GlobalSecurity.org}}. [2014年2月26日]{{en}}.</ref>,今日則轉為防禦中華人民共和國武力統一<ref name="中華民國國防部" /><ref>許紹軒. [http://news.ltn.com.tw/news/politics/paper/238153 馬雖釋善意 陳肇敏︰中對台飛彈續增] {{Wayback|url=http://news.ltn.com.tw/news/politics/paper/238153 |date=20180812115459 }}. 《[[自由時報]]》. 2008年8月27日 [2014年2月23日]{{zh-tw}}.</ref><ref>[https://web.archive.org/web/20060901214436/http://english.www.gov.tw/web/upload/11006614337393.pdf Contents]. [[中華民國國防部]]. 2004年 [2016年9月16日]{{en}}.</ref>,重視海上封鎖、空降突擊、導彈襲擊等攻擊<ref name="M. Taylor Fravel" />。軍隊發展重點也從陸軍轉往海軍與空軍,控制權也交由文職政府管理<ref name="M. Taylor Fravel">M. Taylor Fravel. [http://afs.sagepub.com/content/29/1/57 Towards Civilian Supremacy: Civil-Military Relations in Taiwan's Democratization] {{Wayback|url=http://afs.sagepub.com/content/29/1/57 |date=20160101114801 }}. [[SAGE出版集團]]. 2002年 [2014年2月27日]{{en}}.</ref><ref>[http://online.wsj.com/news/articles/SB988242686540854310?mod=googlewsj&mg=reno64-wsj&url=http%3A%2F%2Fonline.wsj.com%2Farticle%2FSB988242686540854310.html%3Fmod%3Dgooglewsj Committed to Taiwan] {{Wayback|url=http://online.wsj.com/news/articles/SB988242686540854310?mod=googlewsj&mg=reno64-wsj&url=http%3A%2F%2Fonline.wsj.com%2Farticle%2FSB988242686540854310.html%3Fmod%3Dgooglewsj |date=20140306235152 }}. 《[[華爾街日報]]》. 2001年4月26日 [2014年2月27日]{{en}}.</ref>。[[中華民國國防部]]並提出「防衛固守,重層嚇阻」作為戰略指導原則<ref>{{Cite news |url=https://www.ettoday.net/news/20170301/875523.htm |title=不再「有效嚇阻」!國防戰略定調「防衛固守,重層嚇阻」-- ETtoday新聞雲 |newspaper=ETtoday新聞雲 |accessdate=2018-10-17 |language=zh-TW |dead-url=no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81017203111/https://www.ettoday.net/news/20170301/875523.htm |archive-date=2018-10-17 }}</ref><ref>繆宇綸. [http://www.coolloud.org.tw/node/66153 向官兵賀年 總統:花錢採購武器「就要用」] {{Wayback|url=http://www.coolloud.org.tw/node/66153 |date=20180812150510 }}. [[苦勞網]]. 2012年1月22日 [2014年2月23日]{{zh-tw}}.</ref><ref>[http://www.president.gov.tw/Default.aspx?tabid=1061&itemid=14298&rmid=2577 總統主持中華民國建國97年國慶典禮]. [[中華民國總統府]]. 2008年10月10日 [2014年2月23日]{{zh-tw}}.</ref>,計畫自行抵禦中国人民解放军入侵或封鎖,並堅持到美國軍事回應<ref>{{Cite book |url=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id=quiWG1kVgcgC&printsec=frontcover&hl=zh-TW#v=onepage&q&f=false |title=Tawian's Foreign and Defense Policies: Features and Determinants |last=Michael Swaine、James Mulvenon和Kevin Pollpeter |date=2001-11-29 |publisher=Rand Publishing |accessdate=2014-02-27 |language=en |ISBN=978-0833030948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0714225342/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id=quiWG1kVgcgC&printsec=frontcover&hl=zh-TW#v=onepage&q&f=false |archive-date=2014-07-14 |dead-url=no }}</ref>。 |
|||
=== 交通運輸 === |
|||
中華民國與[[美國]]也在1954年簽訂了《[[中美共同防禦條約]]》,成立了[[美軍協防台灣司令部]](USTDC),與[[駐台美軍顧問團]](MAAG),大約有30,000名美軍駐防台灣,直到1979年美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並且與中華民國斷交後,[[駐台美軍]]隨之撤離台灣。 |
|||
{{Main|臺灣交通}} |
|||
由於中華民國國軍前身,是[[中國國民黨]]參考[[蘇聯共產黨]]建立的[[國民革命軍]],部隊發展與國民黨密切相關<ref>[[陳布雷]]. 《蔣介石先生年表:一八八七年十月三十一日至一九七五年四月五日》. 臺灣臺北: [[國防部政治作戰局]]. 1978年.{{zh-tw}}.</ref>。1948年至1949年因[[第二次國共內戰]]失利,各軍事部門、武器工業、研究單位跟隨政府撤往臺灣<ref>[[松田康博]]. 《蔣介石的領導風格與遷台戰略》. 中國香港: [[商務印書館]]. 2009年12月.{{zh-hk}}.</ref>,在中國大陸成立的[[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中華民國海軍軍官學校]]和[[中華民國空軍軍官學校]]也分別遷往高雄市[[鳳山區]]<ref>[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304120713/http://www2.cma.edu.tw/admin/library/newweb/big5/history/index1.html 陸軍軍官學校]. [[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 [2015年12月13日]{{zh-tw}}.</ref>、[[左營區]]和[[岡山區]]<ref>[https://www.cafa.edu.tw/content/index.asp?Parser=1,4,58 空軍官校簡介] {{Wayback|url=https://www.cafa.edu.tw/content/index.asp?Parser=1,4,58 |date=20180810010742 }}. [[中華民國空軍軍官學校]]. 2015年4月15日 [2015年12月13日]{{zh-tw}}.</ref>。不過許多資深高階將領仍支持泛藍陣營,直到這批將領退休與新兵服役後,部隊政治傾向轉往軍隊國家化與行政中立規定<ref group="註">《中華民國憲法》第一百三十八條規定:「全國陸海空軍,須超出個人、地域及黨派關係以外,效忠國家,愛護人民。」</ref><ref>{{Cite book |url=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id=quiWG1kVgcgC&printsec=frontcover&hl=zh-TW#v=onepage&q&f=false |title=Tawian's Foreign and Defense Policies: Features and Determinants |last=Michael Swaine、James Mulvenon和Kevin Pollpeter |date=2001-11-29 |publisher=Rand Publishing |accessdate=2014-02-27 |pages=第65頁 |language=en |ISBN=978-0833030948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0714225342/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id=quiWG1kVgcgC&printsec=frontcover&hl=zh-TW#v=onepage&q&f=false |archive-date=2014-07-14 |dead-url=no }}</ref>。今日規定由總統統行使統帥權指揮全國軍隊,並責成國防部部長命令參謀總長指揮<ref>[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F0010030 國防法] {{Wayback|url=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F0010030 |date=20190404084800 }}. [[中華民國法務部]]. 2016年9月16日 [2014年9月16日]{{zh-tw}}.</ref>。 |
|||
[[File:高鐵之美.tif|thumb|[[臺灣高鐵]]時速達300公里,改變人們的工作與生活型態<ref name="南北高速鐵路">{{Cite web|url=https://www.ey.gov.tw/state/A44E5E33CDA7E738/5930b373-fd7d-4d8f-87e8-7f6ff15c67a7|title=南北高速鐵路|author=中華民國交通部|date=2022-03-15|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10-08|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1008200909/https://www.ey.gov.tw/state/A44E5E33CDA7E738/5930b373-fd7d-4d8f-87e8-7f6ff15c67a7|dead-url=no}}</ref>]] |
|||
臺灣四面環海<ref name="海運"/>,位處印度洋與太平洋[[臺灣交通|交通樞紐]]<ref name="國防"/>{{sfnm|劉翠溶等|2011年|1loc=第409至410頁}}。目前擁有7個[[中華民國國境口岸|國際商港]]和4個[[臺灣港口|國內商港]]<ref name="海運"/>,前四大港口為[[高雄港]]、[[基隆港]]、[[臺中港]]及[[臺北港]]{{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673至674頁、第693頁、第695至708頁、第714至715頁|劉翠溶等|2011年|2loc=第192頁、第364頁、第366頁、第376至378頁、第404頁、第409至410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190至191頁|John C. Copper|2020年|4loc=第24至27頁|John C. Copper|2023年}}。{{Link-en|臺灣海事產業|Maritime industries of Taiwan|海運公司}}主要是民營企業(如[[長榮海運]]、[[陽明海運]]等),擁有[[各國商船噸位列表|大量商船]],2022年國際貨櫃裝卸量1,469萬20呎標準貨櫃<ref name="海運"/>{{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694至695頁|劉翠溶等|2011年|2loc=第409至410頁|John C. Copper|2020年|3loc=第24至27頁|John C. Copper|2023年}}。臺灣還擁有35座[[臺灣機場列表|機場]],包括[[臺灣桃園國際機場|桃園國際機場]]([[臺灣機場營運統計列表|全球第四繁忙機場]])、[[臺北松山機場]]、[[高雄國際機場]]及[[臺中清泉崗機場]]4座國際機場<ref name="空運">{{Cite web|url=https://www.ey.gov.tw/state/A44E5E33CDA7E738/ae15995e-7800-47de-85c8-abc833ae7535|title=空運|author=中華民國交通部|date=2022-03-18|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1-14|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114142546/https://www.ey.gov.tw/state/A44E5E33CDA7E738/ae15995e-7800-47de-85c8-abc833ae7535|dead-url=no}}</ref><ref>{{Cite web|url=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20478|title=國際航線|author=中華民國交通部|date=2022-03-21|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2-06-19|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20619115647/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20478|dead-url=no}}</ref>{{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709至710頁|劉翠溶等|2011年|2loc=第364頁、第378頁、第402至403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191至193頁|John C. Copper|2020年|4loc=第24至27頁|中央情報局|2023年|John C. Copper|2023年}}。目前計有[[中華航空]](國家航空公司)、[[長榮航空]]、[[臺灣虎航]]、[[星宇航空]]等8家[[臺灣航空公司列表|航空公司]],[[臺灣市制|各主要城市]]間班機頻繁<ref>{{Cite web|url=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20503|title=國內航線|author=中華民國交通部|date=2022-03-20|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2-06-19|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20619115236/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20503|dead-url=no}}</ref>,在全球89個城市則有199條國際航線<ref name="空運"/>{{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1頁、第711至713頁|劉翠溶等|2011年|2loc=第408至409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191頁|John C. Copper|2023年}}。 |
|||
[[臺灣鐵路|臺灣環島鐵路]]為公營事業,[[臺灣鐵路路線列表|營業里程]]1,065.0公里(共241座[[臺灣鐵路車站列表|車站]])<ref>{{Cite web|url=https://www.ey.gov.tw/state/A44E5E33CDA7E738/1f34ef94-2ff5-40ab-b526-e2fedd358a36|title=臺鐵|author=中華民國交通部|date=2022-03-15|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1-14|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114142546/https://www.ey.gov.tw/state/A44E5E33CDA7E738/1f34ef94-2ff5-40ab-b526-e2fedd358a36|dead-url=no}}</ref>,載客列車分成[[臺灣鐵路管理局營運車輛列表|數種等級]]<ref>{{Cite web|url=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27023|title=臺灣鐵路|author=中華民國交通部|date=2021-12-07|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3-27|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327211818/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27023|dead-url=no}}</ref>{{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674至675頁、第678至680頁|劉翠溶等|2011年|2loc=第367頁、第398至399頁、第407頁第408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186至187頁|John C. Copper|2023年}}。[[臺灣高鐵公司]]經營的[[臺灣高鐵]]共12個車站,臺北市至高雄市需90分鐘,構建西部走廊一日生活圈<ref name="南北高速鐵路"/><ref>{{Cite web|url=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27016|title=臺灣高鐵|author=中華民國交通部|date=2021-12-07|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3-27|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327211824/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27016|dead-url=no}}</ref>{{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1頁、第680至682頁|趙永茂等|2011年|2loc=第333頁、第336至337頁|劉翠溶等|2011年|3loc=第1至29頁、第372頁、第401至402頁、第407至408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4loc=第188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5loc=第88至89頁|John C. Copper|2020年|6loc=第24至27頁}}。[[臺北都會區]]<ref>{{Cite web|url=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27017|title=臺北捷運|author=中華民國交通部|date=2022-05-05|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3-27|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327211812/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27017|dead-url=no}}</ref>、[[高雄都會區]]<ref>{{Cite web|url=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27018|title=高雄捷運|author=中華民國交通部|date=2022-05-05|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3-27|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327221119/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27018|dead-url=no}}</ref>、[[桃園中壢都會區]]<ref>{{Cite web|url=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27019|title=桃園機場捷運|author=中華民國交通部|date=2022-05-05|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3-27|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327221121/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27019|dead-url=no}}</ref>、[[臺中彰化都會區]]還建有[[臺灣捷運系統|捷運系統]]<ref>{{Cite web|url=https://www.ey.gov.tw/state/A44E5E33CDA7E738/15ebb88f-644d-48d5-9f9f-913500aa041d|title=捷運|author=中華民國交通部|date=2022-03-15|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1-14|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114142546/https://www.ey.gov.tw/state/A44E5E33CDA7E738/15ebb88f-644d-48d5-9f9f-913500aa041d|dead-url=no}}</ref>{{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675頁、第682至687頁|劉翠溶等|2011年|2loc=第1至29頁、第372頁、第376頁、第399至400頁、第407至408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188至189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4loc=第88至89頁|John C. Copper|2020年|5loc=第24至27頁}}。[[臺灣公路|公路]]分為[[中華民國國道|國道]]、[[臺灣省道|省道]]、[[中華民國縣道| 縣道]]與[[中華民國市道|市道]]、[[中華民國鄉道|鄉道]]與[[中華民國區道|區道]]及其他[[中華民國專用公路|專用公路]],[[各國公路里程列表|總里程]]21,777.6公里<ref name="陸運">{{Cite web|author=中華民國交通部|date=2022-03-25|title=陸運|url=https://www.ey.gov.tw/state/A44E5E33CDA7E738/738c0735-9a67-4bb8-a7da-5a9b0e956461|accessdate=2023-03-29|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quote=|archive-date=2023-01-14|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114142543/https://www.ey.gov.tw/state/A44E5E33CDA7E738/738c0735-9a67-4bb8-a7da-5a9b0e956461|dead-url=no}}</ref>{{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688至691頁|劉翠溶等|2011年|2loc=第367頁、第372至373頁、第376頁、第397至398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184至186頁|John C. Copper|2020年|4loc=第24至27頁}}。大部分公路橫跨西部沿海低地與丘陵,[[雪山隧道]]是世界第八長[[臺灣隧道|高速公路隧道]]{{sfnm|劉翠溶等|2011年|1loc=第1至29頁、第397至398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184至186頁|John C. Copper|2020年|3loc=第24至27頁|John C. Copper|2023年}}。臺灣私人汽車和[[台灣機車|機車]]擁有率相當高,並有[[臺灣汽車客運|汽車客運]]<ref>{{Cite web|url=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27020|title=客運及公車資訊|author=中華民國交通部|date=2022-08-30|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3-27|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327211836/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27020|dead-url=no}}</ref>、[[台灣計程車|計程車]]<ref>{{Cite web|url=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27021|title=計程車資訊|author=中華民國交通部|date=2021-12-07|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3-27|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327211826/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27021|dead-url=no}}</ref>、租車<ref>{{Cite web|url=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27022|title=租車資訊|author=中華民國交通部|date=2021-12-07|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3-27|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327211817/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27022|dead-url=no}}</ref>、[[公共自行車]]等服務<ref name="公共自行車">{{Cite web|url=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27024|title=公共自行車|author=中華民國交通部|date=2021-12-07|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3-27|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327211829/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27024|dead-url=no}}</ref>{{sfnm|劉翠溶等|2011年|1loc=第406至407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171至172頁、第186頁、第189至190頁|John C. Copper|2020年|3loc=第24至27頁|John C. Copper|2023年}}。 |
|||
政府自1997年實施[[精實案]]裁撤兵力,軍事員額從1997年的450,000人降至2001年的380,000人<ref name="Taiwan Yearbook 2004" />。2009年,現役人數約有300,000人左右<ref>William Bishop.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306065549/http://taiwantoday.tw/ct.asp?ctnode=122&mp=9&xitem=923 Women Take Command]. 《[[今日台灣]]》. 2004年1月1日 [2014年2月27日]{{en}}.</ref>。不過在2005年,後備役軍人仍多達3,600,000人<ref>晏明強. [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061205/3083283/ 義務役 提前36歲除役] {{Wayback|url=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061205/3083283/ |date=20160916051226 }}. 《[[蘋果日報 (台灣)|蘋果日報]]》. 2006年12月5日 [2016年9月16日]{{zh-tw}}.</ref><ref>{{Cite book |title=Taiwan Yearbook 2005 |date=2005年10月 |publisher=[[行政院新聞局]] |location=臺灣 |language=en |ISBN=978-9860028980}}</ref>。過去實行以義務役為主和少量募兵併用制,要求已滿18歲且符合資格的男性必須服兵役<ref>[[中華民國外交部]].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304132107/http://www.taiwan.gov.tw/ct.asp?xItem=27218&ctNode=1967&mp=1001 Compulsory Military Service]. [[行政院新聞局]]. 2010年4月23日 [2014年2月23日]{{en}}.</ref>,亦有多項至政府機關或國防產業的替代方案<ref name="國防" /><ref>[http://news.bbc.co.uk/2/hi/asia-pacific/729500.stm Military alternative in Taiwan] {{Wayback|url=http://news.bbc.co.uk/2/hi/asia-pacific/729500.stm |date=20180628235620 }}. [[英國廣播公司新聞網]]. 2000年5月1日 [2014年2月27日]{{en}}.</ref>。不過當前計畫在未來十年內,軍隊過渡至徵募並行制度<ref>[[中華民國國家發展委員會]]. [http://www.ey.gov.tw/state/News_Content.aspx?n=A9B0A3D4E5C6515D&sms=D28EB681604FBF04&s=4D9B9A17AD040F9E 中華民國103年國家發展計畫] {{Wayback|url=http://www.ey.gov.tw/state/News_Content.aspx?n=A9B0A3D4E5C6515D&sms=D28EB681604FBF04&s=4D9B9A17AD040F9E |date=20160318213551 }}. [[行政院]]. 2014年3月12日 [2014年2月23日]{{zh-tw}}.</ref><ref>[[寇謐將]]. [http://www.taipeitimes.com/News/editorials/archives/2009/03/21/2003439010 The myth: a professional military in five years] {{Wayback|url=http://www.taipeitimes.com/News/editorials/archives/2009/03/21/2003439010 |date=20190216133555 }}. 《[[台北時報]]》. 2009年3月21日 [2014年2月27日]{{en}}.</ref><ref>Lawrence Chung. [http://www.scmp.com/article/672722/taiwan-end-conscription-cut-forces-size Taiwan to end conscription, cut force's size] {{Wayback|url=http://www.scmp.com/article/672722/taiwan-end-conscription-cut-forces-size |date=20190423034808 }}. 《[[南華早報]]》. 2009年3月10日 [2014年2月27日]{{en}}.</ref>,並減少服兵役天數和轉為四個月的軍事訓練役<ref>[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111231/33927461/ 10萬役男獲大禮 83年次免當兵] {{Wayback|url=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111231/33927461/ |date=20170511225042 }}. 《[[蘋果日報 (台灣)|蘋果日報]]》. 2011年12月31日 [2016年9月16日]{{zh-tw}}.</ref><ref>[[彭博通訊社]]. [https://archive.is/20120729060632/http://www.etaiwannews.com/etn/news_content.php?id=802676&lang=eng_news Taiwan to shorten conscription term to one year]. [[Taiwan News]]. 2008年12月3日 [2014年2月27日]{{en}}.</ref>,如今近幾年已開始實施。 |
|||
=== 能源供需 === |
|||
不過儘管許多亞洲國家不斷減少國防預算,政府並未減少相關開支;除了持續強調防禦和進攻能力的現代化,並有一定的軍事部署<ref name="中華民國國防部" /><ref name="國防" />。在2002年至2011年,國防預算額度約在2,500億至3,300億元間,占總預算的15.52%至19.51%<ref>[http://afrc.mnd.gov.tw/mndreport/info19.html 第二節 國防財力] {{Wayback|url=http://afrc.mnd.gov.tw/mndreport/info19.html |date=20120926003616 }}. [[中華民國國防部]]. 2011年 [2014年2月23日]{{zh-tw}}.</ref>。憑藉著《臺灣關係法》提供防禦性武器的效力<ref>[http://www.ait.org.tw/zh/taiwan-relations-act.html 台灣關係法] {{Wayback|url=http://www.ait.org.tw/zh/taiwan-relations-act.html |date=20140212085530 }}. [[美國在臺協會]]. 1979年1月1日 [2014年2月27日]{{zh-tw}}.</ref>,迄今中華民國國軍已經向美國購買以及升級多項軍事設備,如F-16V等等以維持足夠的軍事防禦能力<ref name="Out with the old" /><ref name="Stephen J. Yates">Stephen J. Yates. [http://www.heritage.org/research/reports/1999/04/the-taiwan-relations-act-after-20-years The Taiwan Relations Act After 20 Years: Keys to Past and Future Success] {{Wayback|url=http://www.heritage.org/research/reports/1999/04/the-taiwan-relations-act-after-20-years |date=20160808204523 }}. [[美國傳統基金會]]. 1999年4月16日 [2014年2月27日]{{en}}.</ref><ref>[http://www.voacantonese.com/content/timeline-us-arms-sales-to-taiwan/1764389.html 美國對台軍售大事記] {{Wayback|url=http://www.voacantonese.com/content/timeline-us-arms-sales-to-taiwan/1764389.html |date=20160404051151 }}. [[美國之音]]. 2013年7月10日 [2014年2月27日]{{zh-tw}}.</ref>。過去[[法國]]和[[荷蘭]]也曾出售軍事武器和硬體設備給中華民國,但2000年代後便因中華人民共和國施壓而完全停止<ref>Jean-Pierre Cabestan. [http://www.sciencespo.fr/ceri/sites/sciencespo.fr.ceri/files/jpcabest.pdf France's Taiwan Policy: A Case of Shopkeeper Diplomacy] {{Wayback|url=http://www.sciencespo.fr/ceri/sites/sciencespo.fr.ceri/files/jpcabest.pdf |date=20180928230556 }}. Canadian Energy Research Institute. 2001年1月 [2014年2月27日]{{en}}.</ref><ref>[[美聯社]]. [http://usatoday30.usatoday.com/news/world/2004-09-24-taiwan_x.htm Taiwan trying to shore up weapons support] {{Wayback|url=http://usatoday30.usatoday.com/news/world/2004-09-24-taiwan_x.htm |date=20171219162852 }}. 《[[今日美國]]》. 2004年9月24日 [2014年2月27日]{{en}}.</ref>。 |
|||
{{Main|臺灣能源}} |
|||
[[File:大景總在初學時! 20080801 239 (cropped).jpg|thumb|臺灣持續推動綠能科技與再生能源,圖為[[臺中市]][[高美野生動物保護區]]的風力發電廠{{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20頁}}]] |
|||
2020年,[[台灣電力產業|臺灣電力產業]]主要[[臺灣能源|仰賴]]化石燃料(82.2%)、[[臺灣核能|核能]](11.2%)、[[臺灣水力發電廠列表|水力]](2.2%)、[[台灣太陽能產業|太陽能]](2.2%)、生質能(1.3%)、[[台灣風力發電|風力]](0.9%){{sfnm|中央情報局|2023年}}。目前臺灣煤礦存量已經耗盡,僅能開採少量的[[各國石油儲量列表|石油]]及[[各國天然氣儲量列表|天然氣]],因此大部分化石燃料必須仰賴進口{{sfnm|John C. Copper|2020年|1loc=第7至9頁、第218至224頁|John C. Copper|2023年}}。由於對外國燃料的依存度極高,中華民國政府持續分散採購石油、煤礦與天然氣,並依法管控石油與天然氣[[能源安全|安全存量]]<ref name="重要經貿措施"/>{{sfnm|John C. Copper|2020年|1loc=第218至224頁|John C. Copper|2023年}}。其主要是從[[中華民國—沙烏地阿拉伯關係|沙烏地阿拉伯]]、[[中華民國—科威特關係|科威特]]等中東國家[[各國石油進口量列表|進口石油]],並向澳洲、[[中華民國—印度尼西亞關係|印度尼西亞]]和南非購買煤礦{{sfnm|John C. Copper|2020年|1loc=第218至224頁、第276至284頁|John C. Copper|2023年}}。[[各國天然氣進口量列表|天然氣進口]]在2000年後急遽增加,目前向[[中華民國—卡達關係|卡達]]、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13個國家採購<ref name="重要經貿措施"/>{{sfnm|John C. Copper|2020年|1loc=第218至224頁、第276至284頁|John C. Copper|2023年}}。 |
|||
早期[[臺灣發電廠列表|臺灣發電廠]]採用水力發電和燃煤發電,其後則仰賴火力發電,並在1970年引入核能發電{{sfnm|劉翠溶等|2011年|1loc=第365頁、第367頁、第376頁|John C. Copper|2020年|2loc=第218至224頁|John C. Copper|2023年}}。在日本福島核電廠事故後,[[臺灣反核遊行|反對核能者]]增加,核能發電的能源占比亦下降{{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491頁、第870至872頁、第875頁|John C. Copper|2020年|2loc=第218至224頁|John C. Copper|2023年}}。再生能源占一小部分比例,以太陽能、風力和生質能發電為主,水力和地熱發電相對次要{{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21至23頁、第168至170頁|John C. Copper|2023年}}。在電力需求增加、發電機組屆齡下,[[臺灣電力公司]]推動增加燃氣機組、天然氣接收站等計劃<ref name="重要經貿措施"/>。同時中華民國政府也推動能源轉型,輔導提升能院效率和潔淨能源,特別是太陽光電與風力發電<ref name="重要經貿措施"/>{{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491頁、第493至497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169頁|John C. Copper|2020年|3loc=第218至224頁}}。截至2022年,再生能源裝置容量累計14,128.6千瓩<ref name="重要經貿措施"/>。目前臺灣[[家用電源列表|家用電源]]電壓為110V或220V,頻率為60Hz<ref name="旅遊實用資訊"/>。 |
|||
==經濟== |
|||
===發展情況=== |
|||
{{Main|台灣經濟|台灣經濟史|臺灣奇蹟}} |
|||
[[File:1 taipei sunrise panorama dxr edit pangen 141215 1.jpg|thumb|left|250px|臺北市信義區的日出場景,其中突出的建築為[[台北101]]]] |
|||
=== 其他建設 === |
|||
中華民國政府自1949年提出多項{{Link-en|統一經濟計畫|Economic planning|經濟計劃}},並於1960年代發展出口導向經濟<ref>[[丹尼·羅德里克]]. [http://isites.harvard.edu/fs/docs/icb.topic442978.files/Rodrik%20--%20How%20Korea%20and%20Taiwan%20grew%20rich.pdf Getting Interventions Right: how South Korea and Taiwan grew rich] {{WebCite|url=https://www.webcitation.org/6HpT6XNRf?url=http://isites.harvard.edu/fs/docs/icb.topic442978.files/Rodrik%20--%20How%20Korea%20and%20Taiwan%20grew%20rich.pdf |date=20130703060558 |dateformat=iso }}. [[哈佛大學]] [2016-08-19](){{en}}.</ref>。自1990年開始,政府減少對經濟投資和自由貿易的監管<ref>[http://www.apeccp.org.tw/doc/APEC-OECD/2006-11/2006ChecklistReport.pdf Chinese Taipei’s Self-Assessment Report for the APEC-OECD Integrated Checklist on Regulatory Reform] {{Wayback|url=http://www.apeccp.org.tw/doc/APEC-OECD/2006-11/2006ChecklistReport.pdf |date=20130722202415 }}. [[亞洲太平洋經濟合作會議]]. 2006年9月 [2016-08-18](){{en}}.</ref>,部分國有銀行和國營企業陸續私有化<ref>{{Cite web |title=Privatization Set in Motion |url=http://taiwanreview.nat.gov.tw/ct.asp?xItem=1153&CtNode=128 |accessdate=2014-02-28 |author=Kelly Her |date=2005-12-01 |publisher={{Link-en|台灣評論|Taiwan Review}} |language=en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10430041754/http://taiwanreview.nat.gov.tw/ct.asp?xItem=1153&CtNode=128 |archivedate=2011-04-30 |deadurl=yes }}</ref>,並分別針對中國大陸和[[東南亞]]國家提出[[戒急用忍]]與[[南向政策]]<ref>徐明宜.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917100308/http://old.npf.org.tw/monthly/00102/theme-062.htm 「戒急用忍」鬆綁有助「根留台灣」]. 國家政策論壇. 2001年4月 [2016-09-08]{{zh-tw}}.</ref><ref>黃奎博和周容卉. [http://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73884/1/61-69.pdf 我國「南向政策」之回顧與影響] {{Wayback|url=http://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73884/1/61-69.pdf |date=20200921064002 }}. [[國立政治大學]]. [2016-08-15](){{zh-tw}}.</ref>。之後因擔憂海峽兩岸過於緊密的互動,[[陳水扁]]在2006年提出「積極管理,有效開放」政策,減少對中國大陸經濟的依存度<ref>[http://www.mac.gov.tw/public/Attachment/972914561575.pdf 兩岸經貿「積極管理、有效開放」配套機制] {{Wayback|url=http://www.mac.gov.tw/public/Attachment/972914561575.pdf |date=20210210183103 }}.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2006-03-22 [2014-02-27](){{zh-tw}}.</ref>。不過政策執行、出口商品、產業投資仍是產業改革主要動力<ref>許松根. [http://tkuir.lib.tku.edu.tw:8080/dspace/bitstream/987654321/5029/2/902415H032007.pdf 出口擴張與產業升級:戰後台灣的個案研究] {{Wayback|url=http://tkuir.lib.tku.edu.tw:8080/dspace/bitstream/987654321/5029/2/902415H032007.pdf |date=20210203161024 }}. [[淡江大學]] [2014-02-23](){{zh-tw}}.</ref>,同時擁有許多受良好教育的人力資源<ref>Matleena Kniivilä. [http://www.un.org/esa/sustdev/publications/industrial_development/3_1.pd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Implications for poverty reduction and income inequality] {{Wayback|url=http://www.un.org/esa/sustdev/publications/industrial_development/3_1.pdf |date=20181103065217 }}. [[聯合國]]. [2014-02-23](){{en}}.</ref>,;[[中華民國經濟部]]設有[[中華民國對外貿易發展協會]]推動國際貿易<ref>[http://taipei.taiwantrade.com.tw/flash/big/unitList.jsp List of TAITRA domestic and overseas offices] {{Wayback|url=http://taipei.taiwantrade.com.tw/flash/big/unitList.jsp |date=20171210225347 }}. [[中華民國對外貿易發展協會]] [2014-02-23](){{en}}.</ref>,及[[中華經濟研究院]]與[[东南亚国家联盟|台灣東南亞國家協會]]研究中心提供經濟推測與研究<ref>[http://www.cier.edu.tw/lp.asp?CtNode=133&CtUnit=36&BaseDSD=7&mp=2 Economic Forecast in Chinese] {{WebCite|url=https://www.webcitation.org/6HpXvgdDF?url=http://www.cier.edu.tw/lp.asp?CtNode=133 |date=20130703071944 |dateformat=iso }}. [[中華經濟研究院]] [2014-02-23]()({{Cite web|url=http://www.cier.edu.tw/lp.asp?CtNode=133|title=存档副本|access-date=2019-04-30|archive-url=https://www.webcitation.org/6HpXvgdDF?url=http://www.cier.edu.tw/lp.asp?CtNode=133|archive-date=2013-07-03|dead-url=no}}){{en}}.</ref><ref>[http://www.cier.edu.tw/ct.asp?xItem=12194&CtNode=249&mp=2 The Taiwan ASEAN Studies Center (TASC)] {{WebCite|url=https://www.webcitation.org/6HpXwl15M?url=http://www.cier.edu.tw/ct.asp?xItem=12194 |date=20130703072000 |dateformat=iso }}. [[中華經濟研究院]] [2014-02-23]()({{Cite web|url=http://www.cier.edu.tw/ct.asp?xItem=12194|title=存档副本|access-date=2019-04-30|archive-url=https://www.webcitation.org/6HpXwl15M?url=http://www.cier.edu.tw/ct.asp?xItem=12194|archive-date=2013-07-03|dead-url=no}}){{en}}.</ref>。且不同於韓國或日本等國家發展大型集團,而以中小型企業為主<ref>[http://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34437/7/26201207.pdf 第三章 中小企業的發展] {{Wayback|url=http://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34437/7/26201207.pdf |date=20210208002155 }}. [[國立政治大學]] [2014-02-23](){{zh-tw}}.</ref>。其中工業機械產品為最大宗外銷商品<ref>王立德和陳智偉. [http://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35132/6/101906.pdf 第二章 台灣的出口概況] {{Wayback|url=http://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35132/6/101906.pdf |date=20210210183209 }}. [[國立政治大學]] [2014年02-23-](){{zh-tw}}.</ref>,[[倫敦金屬交易所]]並將[[高雄市]]列為交易處<ref>[http://www.lme.com/news-and-events/press-releases/press-releases/2013/06/lme-lists-taiwanese-port-as-new-delivery-location/ LME lists Taiwanese port as new delivery location] {{Wayback|url=http://www.lme.com/news-and-events/press-releases/press-releases/2013/06/lme-lists-taiwanese-port-as-new-delivery-location/ |date=20131109035207 }}. [[倫敦金屬交易所]]. 2013-06-17 [2014-02-23](){{en}}.</ref>。 |
|||
{{Main|臺灣通訊業|台灣供水}} |
|||
中華民國的[[郵政]]事業由國營的[[中華郵政|中華郵政公司]][[專營]]<ref name="旅遊實用資訊"/>,並推動數位轉型<ref>{{Cite web|url=https://www.ey.gov.tw/state/A44E5E33CDA7E738/78140ba8-3abc-4dc3-8508-290a7698e8fe|title=郵政|author=中華民國交通部|date=2022-03-15|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2-10|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210173312/https://www.ey.gov.tw/state/A44E5E33CDA7E738/78140ba8-3abc-4dc3-8508-290a7698e8fe|dead-url=no}}</ref>{{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89至90頁、第716至719頁|劉翠溶等|2011年|2loc=第1至29頁、第413頁、第415頁|John C. Copper|2020年|3loc=第24至27頁}}。在2023年,中華民國計有114家[[臺灣電信業者列表|電信業者]]經營語音、數據等[[臺灣通訊業|服務]],[[中華民國電話號碼|市內電話]]用戶1,028萬4,961戶,[[各国宽带互联网使用者数目列表|寬頻網路帳號]]3,723萬戶(709萬戶固網寬頻、2,836萬戶行動寬頻)<ref name="電信">{{Cite web|url=https://www.ey.gov.tw/state/A44E5E33CDA7E738/17f60baa-a843-4270-83b9-f3185b67805e|title=電信|author=中華民國交通部、[[中華民國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date=2022-03-25|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1-14|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114142547/https://www.ey.gov.tw/state/A44E5E33CDA7E738/17f60baa-a843-4270-83b9-f3185b67805e|dead-url=no}}</ref>{{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71頁}}。隨著中華民國政府鼓勵發展及[[電信普及服務管理辦法|市場自由化]],固網、行動網絡和光纖服務相當普及{{sfnm|劉翠溶等|2011年|1loc=第250至251頁、第411至415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143至144頁、第193至196頁|John C. Copper|2020年|3loc=第24至27頁|中央情報局|2023年}}。目前[[各國行動電話數目列表|行動電話數量]]已經超過[[各國固定電話數目列表|固定電話]],包括最大電信業者[[中華電信]]在內的電信公司均提供服務{{sfnm|劉翠溶等|2011年|1loc=第226至227頁、第411至415頁|John C. Copper|2020年|2loc=第24至27頁|John C. Copper|2023年}}。中華民國政府持續推動兆位元寬頻聯網佈建普及、[[網際網路協定]]升級<ref name="電信"/>,[[臺灣網際網路|網際網路]]和社群媒體使用[[各國網際網路使用者數目列表|有所增加]],2016年網路就緒指數排行第19名{{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721至722頁、第971至972頁|劉翠溶等|2011年|2loc=第375頁|漢寶德等|2011年|3loc=第545至547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4loc=第143至144頁、第194至197頁|John C. Copper|2020年|5loc=第27至33頁|中央情報局|2023年|John C. Copper|2023年}}。 |
|||
2014年時,中華民國國內生產毛額達5,295.87億美元、平均每人生產毛額有687,438美元<ref>[http://www.stat.gov.tw/public/data/dgbas03/bs4/nis93/ni.pdf 國民所得統計摘要] {{Wayback|url=http://www.stat.gov.tw/public/data/dgbas03/bs4/nis93/ni.pdf |date=20170730210314 }}. [[行政院主計總處]]. 2015年8月 [2015-08-16](){{zh-tw}}.</ref>。2014年的貿易總額則有5,880.7億美元,出口和進口總額達3,138.4億美元和2,742.3億美元<ref>[[中華民國經濟部]]. [http://www.ey.gov.tw/state/News_Content3.aspx?n=1DA8EDDD65ECB8D4&s=8A1DCA5A3BFAD09C 進出口貿易量] {{Wayback|url=http://www.ey.gov.tw/state/News_Content3.aspx?n=1DA8EDDD65ECB8D4&s=8A1DCA5A3BFAD09C |date=20161106035229 }}. [[行政院]]. 2015-03-23 [2015-08-16](){{zh-tw}}.</ref>。農業生產總值從1952年的32.1%<ref>李櫻穗.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1107213154/http://ir.nou.edu.tw/dspace/bitstream/987654321/1279/2/02-%E6%9D%8E%E6%AB%BB%E7%A9%97%EF%BC%8D%E7%94%A2%E6%A5%AD%E7%B5%90%E6%A7%8B%E8%AE%8A%E9%81%B7%E8%88%87%E6%9C%8D%E5%8B%99%E6%A5%AD%E7%99%BC%E5%B1%95%E7%AD%96%E7%95%A5%E4%B9%8B%E7%A0%94%E7%A9%B6-%E4%BA%8C%E6%A0%A1.pdf 產業結構變遷與服務業發展策略之研究]. [[國立空中大學]]. 2013年 [2014-02-23]{{zh-tw}}.</ref>,到2013年降至1.7%<ref>[http://www.cier.edu.tw/cef/p2.pdf 表二:各業產值概況] {{Wayback|url=http://www.cier.edu.tw/cef/p2.pdf |date=20170814144201 }}. [[中華經濟研究院]]. [2015-08-16](){{zh-tw}}.</ref>。最大進口者為中國大陸、日本、美國、韓國、沙烏地阿拉伯<ref>[http://twbusiness.nat.gov.tw/old/pdf/roc_imp.pdf 中華民國進口貿易前五十名國家] {{Wayback|url=http://twbusiness.nat.gov.tw/old/pdf/roc_imp.pdf |date=20160304052129 }}. [[中華民國經濟部]] [2014-02-23](){{zh-tw}}.</ref>,最大出口者則是中國大陸、香港、美國、日本和新加坡<ref>[http://www.cier.edu.tw/cef/CEF-index-4.pdf 四、對外貿易] {{Wayback|url=http://www.cier.edu.tw/cef/CEF-index-4.pdf |date=20140330064605 }}. [[中華經濟研究院]]. 2016-08-08 [2016-08-08](){{zh-tw}}.</ref>,其他重要貿易國有馬來西亞、德國、澳洲、印度尼西亞、菲律賓、越南、泰國等<ref>[http://twbusiness.nat.gov.tw/old/pdf/roc_exp.pdf 中華民國出口貿易前五十名國家] {{Wayback|url=http://twbusiness.nat.gov.tw/old/pdf/roc_exp.pdf |date=20171118175339 }}. [[中華民國經濟部]] [2014-02-23](){{zh-tw}}.</ref>。當中在2008年,中華民國投資中華人民共和國超過1,500億美元<ref>{{Link-en|費爾·哈丁|Phil Harding (BBC executive)}}. [http://news.bbc.co.uk/2/hi/programmes/from_our_own_correspondent/8475215.stm Taiwan's Grand Hotel welcome for Chinese visitors] {{Wayback|url=http://news.bbc.co.uk/2/hi/programmes/from_our_own_correspondent/8475215.stm |date=20160207045806 }}. [[英國廣播公司新聞網]]. 2010-01-23 [2014-02-28](){{en}}.</ref>,並有5萬名[[臺灣商人]]及100萬名企業家和家屬定居中國大陸<ref>Peter Morris. [http://www.atimes.com/atimes/China/FB04Ad04.html Taiwan business in China supports opposition] {{Wayback|url=http://www.atimes.com/atimes/China/FB04Ad04.html |date=20110513050407 }}. [[亞洲時報在線]]. 2004-02-04 [2014-02-28](){{en}}.</ref>,台资占中华人民共和国累计实际吸收境外投资总额的3.7%。<ref name="外資額">{{Cite web |title=2016年1-9月大陆与台湾贸易、投资情况 |url=http://finance.sina.cn/2016-10-26/detail-ifxxfuff6907477.d.html |accessdate=2016-10-26 |dead-url=no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70202023638/http://finance.sina.cn/2016-10-26/detail-ifxxfuff6907477.d.html |archive-date=2017-02-02 }}</ref>。不過中華民國也與新加坡、紐西蘭簽署自由貿易協定<ref>Jenny W. Hsu和Aries Poon. [http://www.wsj.com/articles/SB10001424052702303309504579182900090244112 Taiwan, Singapore Sign Free-Trade Pact]. 《[[華爾街時報]]》. 2013-11-07( {{Wayback|url=http://www.wsj.com/articles/SB10001424052702303309504579182900090244112 |date=20160603004632 }}){{en}}.</ref><ref>Lucy Craymer和Fanny Liu. [http://www.wsj.com/articles/SB10001424127887324425204578597022344060966 Taiwan and New Zealand Sign Free-Trade Agreement]. 《[[華爾街時報]]》. 2013-07-10( {{Wayback|url=http://www.wsj.com/articles/SB10001424127887324425204578597022344060966 |date=20190408081428 }}){{en}}.</ref>,並尋求加入[[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議]]與[[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ref>Jay Chen、Huang Chiao-wen和James Lee. [http://focustaiwan.tw/news/aeco/201404050011.aspx Taiwan states position on TPP in talks with U.S. officials (update)] {{Wayback|url=http://focustaiwan.tw/news/aeco/201404050011.aspx |date=20191007073923 }}. [[中央通訊社]]. 2014-04-05 [2016-08-19](){{en}}.</ref><ref>Sheryl Tibung. [http://www.stimson.org/content/primer-trans-pacific-partnership A Primer on the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Wayback|url=http://www.stimson.org/content/primer-trans-pacific-partnership |date=20200210163900 }}. [[史汀生中心]]. 2012-10-09 [2016-08-19](){{en}}.</ref><ref>Zhao Yinan. [http://www.chinadaily.com.cn/china/2015-04/02/content_19978113.htm Hong Kong, Taiwan seek to join AIIB] {{Wayback|url=http://www.chinadaily.com.cn/china/2015-04/02/content_19978113.htm |date=20180727151403 }}. 《[[中國日報]]》. 2015-04-02 [2016-08-19](){{en}}.</ref>。 |
|||
早期臺灣公共建設配合經濟發展規劃(如[[十大建設]]),其後轉向生活環境改善{{sfnm|劉翠溶等|2011年|1loc=第361至381頁}}。國營的[[臺灣自來水公司]]提供[[台灣供水|穩定供水設備]]<ref name="重要經貿措施"/>,另有多項[[各國可再生水資源列表|水資料]]開發治理計劃{{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3至94頁、第446頁、第484至490頁|劉翠溶等|2011年|2loc=第361至362頁、第368頁、第374頁、第380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173至174頁}}。2021年底,家庭自來水設備普及率約97.2%<ref name="房屋狀況及居家品質"/>。每年城市估計生產733.6萬噸固體廢物,並面臨各類環境問題{{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3至94頁|劉翠溶等|2011年|2loc=第1至29頁、第638至655頁|中央情報局|2023年}}。在[[臺灣環境運動|環境運動]]推動下,中華民國政府持續執行空氣、河川、土壤與地下水汙染及[[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毒物及化學物質局|毒性化學物質災害]]等防治工作<ref name="污染防治"/><ref name="環保政策"/>,並推動廢棄物分類、資源回收等政策<ref name="環保政策"/>,一般廢棄物回收率56.79%<ref>{{Cite web|url=https://www.ey.gov.tw/state/4AC21DC94B8E19A8/aea35f1b-0fe3-4ca9-8ab9-6579fd30a8f3|title=回收及廢棄物處理|author=[[行政院環境保護署]]|date=2022-07-18|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5-01|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501071037/https://www.ey.gov.tw/state/4AC21DC94B8E19A8/aea35f1b-0fe3-4ca9-8ab9-6579fd30a8f3|dead-url=no}}</ref>{{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3至94頁、第490頁、第805至809頁、第812至819頁、第820至833頁|劉翠溶等|2011年|2loc=第1至29頁、第629至633頁、第638至647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173至175頁}}。另外還推動[[國土三法|國土計劃]]與[[臺灣地理區劃|功能分區]]、城鄉風貌及創生環境、均衡區域及城鄉發展<ref name="公共建設及均衡城鄉發展">{{Cite web|url=https://www.ey.gov.tw/state/E01934D402D13ED7/190f0fc6-d785-4353-af9a-1908b1fa57f3|title=公共建設及均衡城鄉發展|author=中華民國國家發展委員會|date=2022-03-24|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1-05|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105192828/https://www.ey.gov.tw/state/E01934D402D13ED7/190f0fc6-d785-4353-af9a-1908b1fa57f3|dead-url=no}}</ref>,並有[[都市更新條例|都市建築物重建機制]]<ref>{{Cite web|url=https://www.ey.gov.tw/state/E01934D402D13ED7/cbb52c76-dfe9-4dc8-a147-25d8118eaa01|title=國土及都市建設|author=中華民國內政部|date=2022-03-02|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2-08|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208162756/https://www.ey.gov.tw/state/E01934D402D13ED7/cbb52c76-dfe9-4dc8-a147-25d8118eaa01|dead-url=no}}</ref>{{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89至90頁、第93至94頁、第287至289頁、第295至297頁、第440至441頁、第446至447頁|劉翠溶等|2011年|2loc=第379至380頁、第652至655頁}}。 |
|||
龐大的貿易順差讓外匯儲備僅次於中國大陸、日本及[[俄羅斯]]<ref>顏真真. [http://www.nownews.com/n/2014/04/03/1177179 續創新高! 4月外匯存底增至4191.99億美元] {{Wayback|url=http://www.nownews.com/n/2014/04/03/1177179 |date=20150708221154 }}. [[今日新聞網]]. 2014-05-03 [2014-12-18](){{zh-tw}}.</ref><ref>王立德和陳智偉. [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finance/20130105/34750676/ 我外匯存底 12月續創新高] {{Wayback|url=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finance/20130105/34750676/ |date=20160304204517 }}. 《[[蘋果日報 (台灣)|蘋果日報]]》. 2013-01-05 [2014-02-23](){{zh-tw}}.</ref>,2015年7月底的外匯存底為4,219.6億美元<ref>顏真真. [http://www.cbc.gov.tw/lp.asp?CtNode=644&CtUnit=307&BaseDSD=32&mp=1 外匯存底] {{Wayback|url=http://www.cbc.gov.tw/lp.asp?CtNode=644&CtUnit=307&BaseDSD=32&mp=1 |date=20190721085120 }}. [[中華民國中央銀行]]. 2015-07 [2015-08-16](){{zh-tw}}.</ref>。中華民國也和香港、大韓民國與新加坡並稱「[[亚洲四小龙|亞洲四小龍]]」<ref>高照芬. [http://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1001050023-1.aspx 台灣外匯存底續創新高 排名世界第4] {{Wayback|url=http://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1001050023-1.aspx |date=20141031085955 }}. [[中央通訊社]]. 2010-01-05 [2016-08-18](){{zh-tw}}.</ref><ref>[[中央情報局]]. [https://www.cia.gov/library/publications/the-world-factbook/rankorder/2188rank.html RESERVES OF FOREIGN EXCHANGE AND GOLD] {{Wayback|url=https://www.cia.gov/library/publications/the-world-factbook/rankorder/2188rank.html |date=20070613005020 }}. 《[[世界概況]]》. [2014-02-28](){{en}}.</ref>,被視為亞洲第5大經濟體<ref name="歐洲議會">[http://www.europarl.europa.eu/RegData/etudes/briefing_note/join/2013/522302/EXPO-INTA_SP(2013)522302_EN.pdf Taiwan The risk of marginalisation Economic situation and trade relations with the EU] {{Wayback|url=http://www.europarl.europa.eu/RegData/etudes/briefing_note/join/2013/522302/EXPO-INTA_SP(2013)522302_EN.pdf |date=20210210132841 }}. [[歐洲議會]]. 2013-10 [2014-02-28](){{en}}.</ref>。2014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認定中華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45,853.742美元,排名全世界第19名<ref>[http://www.imf.org/external/pubs/ft/weo/2015/01/weodata/weorept.aspx?sy=2014&ey=2014&ssd=1&sort=country&ds=.&br=1&pr1.x=16&pr1.y=7&c=512%2C668%2C914%2C672%2C612%2C946%2C614%2C137%2C311%2C962%2C213%2C674%2C911%2C676%2C193%2C548%2C122%2C556%2C912%2C678%2C313%2C181%2C419%2C867%2C513%2C682%2C316%2C684%2C913%2C273%2C124%2C868%2C339%2C921%2C638%2C948%2C514%2C943%2C218%2C686%2C963%2C688%2C616%2C518%2C223%2C728%2C516%2C558%2C918%2C138%2C748%2C196%2C618%2C278%2C522%2C692%2C622%2C694%2C156%2C142%2C624%2C449%2C626%2C564%2C628%2C565%2C228%2C283%2C924%2C853%2C233%2C288%2C632%2C293%2C636%2C566%2C634%2C964%2C238%2C182%2C662%2C453%2C960%2C968%2C423%2C922%2C935%2C714%2C128%2C862%2C611%2C135%2C321%2C716%2C243%2C456%2C248%2C722%2C469%2C942%2C253%2C718%2C642%2C724%2C643%2C576%2C939%2C936%2C644%2C961%2C819%2C813%2C172%2C199%2C132%2C733%2C646%2C184%2C648%2C524%2C915%2C361%2C134%2C362%2C652%2C364%2C174%2C732%2C328%2C366%2C258%2C734%2C656%2C144%2C654%2C146%2C336%2C463%2C263%2C528%2C268%2C923%2C532%2C738%2C944%2C578%2C176%2C537%2C534%2C742%2C536%2C866%2C429%2C369%2C433%2C744%2C178%2C186%2C436%2C925%2C136%2C869%2C343%2C746%2C158%2C926%2C439%2C466%2C916%2C112%2C664%2C111%2C826%2C298%2C542%2C927%2C967%2C846%2C443%2C299%2C917%2C582%2C544%2C474%2C941%2C754%2C446%2C698%2C666&s=PPPPC&grp=0&a=5. Report for Selected Countries and Subjects] {{Wayback|url=http://www.imf.org/external/pubs/ft/weo/2015/01/weodata/weorept.aspx?sy=2014&ey=2014&ssd=1&sort=country&ds=.&br=1&pr1.x=16&pr1.y=7&c=512%2C668%2C914%2C672%2C612%2C946%2C614%2C137%2C311%2C962%2C213%2C674%2C911%2C676%2C193%2C548%2C122%2C556%2C912%2C678%2C313%2C181%2C419%2C867%2C513%2C682%2C316%2C684%2C913%2C273%2C124%2C868%2C339%2C921%2C638%2C948%2C514%2C943%2C218%2C686%2C963%2C688%2C616%2C518%2C223%2C728%2C516%2C558%2C918%2C138%2C748%2C196%2C618%2C278%2C522%2C692%2C622%2C694%2C156%2C142%2C624%2C449%2C626%2C564%2C628%2C565%2C228%2C283%2C924%2C853%2C233%2C288%2C632%2C293%2C636%2C566%2C634%2C964%2C238%2C182%2C662%2C453%2C960%2C968%2C423%2C922%2C935%2C714%2C128%2C862%2C611%2C135%2C321%2C716%2C243%2C456%2C248%2C722%2C469%2C942%2C253%2C718%2C642%2C724%2C643%2C576%2C939%2C936%2C644%2C961%2C819%2C813%2C172%2C199%2C132%2C733%2C646%2C184%2C648%2C524%2C915%2C361%2C134%2C362%2C652%2C364%2C174%2C732%2C328%2C366%2C258%2C734%2C656%2C144%2C654%2C146%2C336%2C463%2C263%2C528%2C268%2C923%2C532%2C738%2C944%2C578%2C176%2C537%2C534%2C742%2C536%2C866%2C429%2C369%2C433%2C744%2C178%2C186%2C436%2C925%2C136%2C869%2C343%2C746%2C158%2C926%2C439%2C466%2C916%2C112%2C664%2C111%2C826%2C298%2C542%2C927%2C967%2C846%2C443%2C299%2C917%2C582%2C544%2C474%2C941%2C754%2C446%2C698%2C666&s=PPPPC&grp=0&a=5. |date=20210210132912 }}.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2014-02-28](){{en}}.</ref>,屬於發達經濟體之一<ref>[http://www.imf.org/external/pubs/ft/weo/2015/02/weodata/weoselagr.aspx 1. Select Country Groups (aggregated data)] {{Wayback|url=http://www.imf.org/external/pubs/ft/weo/2015/02/weodata/weoselagr.aspx |date=20190314061223 }}.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2015-10 [2016-08-18](){{en}}.</ref>。2015年,[[世界經濟論壇]][[全球競爭力報告]]將其列在世界第15名<ref>[http://www3.weforum.org/docs/gcr/2015-2016/TWN.pdf Taiwan, China]. [[世界經濟論壇]]. 2015年( {{Wayback|url=http://www3.weforum.org/docs/gcr/2015-2016/TWN.pdf |date=20190124145557 }}){{en}}.</ref><ref>[http://reports.weforum.org/global-competitiveness-report-2014-2015/ 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 2014–2015]. [[世界經濟論壇]]. 2015年( {{Wayback|url=http://reports.weforum.org/global-competitiveness-report-2014-2015/ |date=20190315003851 }}){{en}}.</ref>,也是{{Link-en|全球創業精神指標|Global Entrepreneurship Index}}排行第1名的亞洲國家<ref>John Liu. [http://www.chinapost.com.tw/taiwan/business/2014/11/21/422312/Taiwan-best.htm Taiwan best in Asia for entrepreneurs]. 《[[英文中國郵報]]》. 2014-11-21( {{Wayback|url=http://www.chinapost.com.tw/taiwan/business/2014/11/21/422312/Taiwan-best.htm |date=20170928102841 }}){{en}}.</ref>。 |
|||
== 社會發展 == |
|||
為了能降低生產成本,今日許多傳統製造和勞動密集型產業移到中國大陸和東南亞,而由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業替代<ref name="Timothy J. Sturgeon">Timothy J. Sturgeon和Momoko Kawakami. [http://unstats.un.org/unsd/trade/s_geneva2011/refdocs/RDs/GVC%20in%20Electronics%20Industry%20(Sturgeon%20-%20Sep%202010).pdf Global Value Chains in the Electronics Industry] {{Wayback|url=http://unstats.un.org/unsd/trade/s_geneva2011/refdocs/RDs/GVC%20in%20Electronics%20Industry%20(Sturgeon%20-%20Sep%202010).pdf |date=20190503000915 }}.{{Link-en|聯合國統計司|United Nations Statistics Division}}. 2010-09(){{en}}.</ref>,但這也造成產業空洞化<ref>邱曉嘉.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306045420/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te/089/c/te-c-089-020.htm 產業外移的危機與轉機].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2000-10-31 [2014-02-23]{{zh-tw}}.</ref><ref>Yang Ya-Hwei. Coping with Asian financial crisis: The Taiwan experience. 韓國首爾: Seoul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8-01-01{{en}}.</ref>。一方面讓失業率達到自石油危機後最高水平<ref name="台灣熄火">[http://news.ltn.com.tw/news/opinion/paper/25888 〈社論〉“產業外移中國,台灣熄火”的警訊出現了!] {{Wayback|url=http://news.ltn.com.tw/news/opinion/paper/25888 |date=20141107210752 }}. 《[[自由時報]]》. 2005-07-22 [2014-02-23](){{zh-tw}}.</ref>,2000年至2008年的失業率平均超過4%<ref>[http://big5.huaxia.com/xw/tw/2008/00811032.html 陳水扁"執政"8年 島內失業率平均超過4%] {{Wayback|url=http://big5.huaxia.com/xw/tw/2008/00811032.html |date=20201219132629 }}. [[華夏經緯網]]. 2008-05-23 [2015-08-16](){{zh-hk}}.</ref><ref>蕭旭岑. [http://www.coolloud.org.tw/node/3882 盛治仁國民黨中常會演說:41%民眾認失業肇因台商西進] {{Wayback|url=http://www.coolloud.org.tw/node/3882 |date=20210210185656 }}. [[苦勞網]]. 2007-06-21 [2014-02-27](){{zh-tw}}.</ref>。馬英九政府曾為此提出633政見,但失業率仍一度達到6.07%<ref>鄭琪芳和洪素卿.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329727 史上新高 失業率首度破6] {{Wayback|url=http://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329727 |date=20210210183520 }}. 《[[自由時報]]》. 2009-08-25 [2014-02-23](){{zh-tw}}.</ref>,2015年6月則降至3.71%<ref>[http://www.stat.gov.tw/point.asp?index=3 史上新高 失業率首度破6] {{Wayback|url=http://www.stat.gov.tw/point.asp?index=3 |date=20210210133004 }}. 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 [2015-08-16](){{zh-tw}}.</ref>。另一方面中華民國在世界經濟體也面臨邊緣化<ref name="歐洲議會" />,政府因而開始修改產業政策<ref>[https://www.wto.org/english/tratop_e/tpr_e/tp332_e.htm Economy would improve with more flexibility and more competitiveness] {{Wayback|url=https://www.wto.org/english/tratop_e/tpr_e/tp332_e.htm |date=20201219132629 }}. [[世界貿易組織]]. 2010-07 [2014-02-23](){{en}}.</ref><ref>[http://www.ilo.org/wcmsp5/groups/public/---dgreports/---dcomm/---publ/documents/publication/wcms_242878.pdf TRANSFORMING ECONOMIES Making industrial policy work for growth, jobs and development] {{Wayback|url=http://www.ilo.org/wcmsp5/groups/public/---dgreports/---dcomm/---publ/documents/publication/wcms_242878.pdf |date=20210203163623 }}. [[國際勞工組織]]. 2014年 [2014-02-23](){{en}}.</ref><ref>[http://unctad.org/en/docs/osgdp20072_en.pdf RETHINKING INDUSTRIAL POLICY] {{Wayback|url=http://unctad.org/en/docs/osgdp20072_en.pdf |date=20200804220045 }}. [[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 2007-04 [2014-02-23](){{en}}.</ref><ref>[http://collections.unu.edu/eserv/UNU:3016/Policy_Brief_13_02_Web.pdf Policy Brief] {{Wayback|url=http://collections.unu.edu/eserv/UNU:3016/Policy_Brief_13_02_Web.pdf |date=20201219134900 }}. [[聯合國大學]]. [2014-02-23](){{en}}.</ref>。政府還以政治中立名稱加入國際經濟組織,以推動經濟自由化與國際化;例如2002年以「[[臺澎金馬個別關稅領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世界貿易組織(WTO)]]<ref name="世界貿易組織" />,或以「中華臺北」參與[[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和[[國際商會]]<ref>[http://www.oecd.org/countries/chinesetaipei/ Chinese Taipei] {{WebCite|url=https://www.webcitation.org/6HpY3TtY8?url=http://www.oecd.org/countries/chinesetaipei/ |date=20130703072133 |dateformat=iso }}.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 [2014-02-23](){{en}}.</ref><ref>[http://www.iccwbo.org/Worldwide-Membership/National-Committees/Chinese-Taipei-Business-Council-of-ICC/ Chinese Taipei Business Council of ICC] {{WebCite|url=https://www.webcitation.org/6HpY4jt4s?url=http://www.iccwbo.org/Worldwide-Membership/National-Committees/Chinese-Taipei-Business-Council-of-ICC/ |date=20130703072152 |dateformat=iso }}. [[國際商會]]. [2014-02-23](){{en}}.</ref>。 |
|||
{{Main|中華民國人口}} |
|||
[[File:08.17 副總統訪視「彰化育兒親子館」 (44084199861) (cropped).jpg|thumb|自1984年以來,育齡婦女總生育率一直低於人口替代水準2.1<ref name="人口">{{Cite web|url=https://www.ey.gov.tw/state/99B2E89521FC31E1/835a4dc2-2c2d-4ee0-9a36-a0629a5de9f0|title=人口|author=中華民國內政部|date=2022-09-01|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10-10|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1010135656/https://www.ey.gov.tw/state/99B2E89521FC31E1/835a4dc2-2c2d-4ee0-9a36-a0629a5de9f0|dead-url=no}}</ref>]] |
|||
2022年底,[[中華民國人口]]總數23,264,640人<ref name="人口"/>,約占世界人口0.31%([[各國家和地區人口列表|排行第56名]]){{sfnm|John C. Copper|2020年|1loc=第2至7頁、第9至13頁}}。早期總和生育率相當高,但在1950年代末[[臺灣人口史|顯著下降]],1984年後低於人口替換水準2.1<ref name="兒童及少年福利"/>,人口呈[[各国家和地区人口增长率列表|負成長]]<ref name="人口"/>{{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29頁、第251頁|章英華等|2011年|2loc=第4至6頁、第34至43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46至48頁|John C. Copper|2020年|4loc=第9至13頁|John C. Copper|2023年}}。2022年,總和生育率降至0.870,[[各國家和地區出生率列表|粗出生率]]5.96‰也低於[[各國死亡率列表|粗死亡率]]8.89‰<ref name="人口"/>,屬於[[各國家和地區生育率列表|超低總和生育率國家]]<ref name="兒童及少年福利"/>{{sfnm|章英華等|2011年|1loc=第4至6頁、第683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46至48頁}}。目前性別比例則逐漸接近,嬰兒性別比為107.79比100,女性預期壽命與移民人數較多<ref name="人口"/>{{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46至48頁|John C. Copper|2020年|2loc=第9至13頁}}。平均結婚年齡和離婚比例均上升,在2023年估計51%女性已婚{{sfnm|章英華等|2011年|1loc=第4至6頁、第38頁、第44至47頁、第83至85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46至48頁|John C. Copper|2020年|3loc=第115至121頁、第131至136頁|中央情報局|2023年}}。隨著都市化提升與社會變遷,傳統家庭結構持續縮小且日趨多元,單親、隔代、新住民、近貧等家庭持續增加<ref name="兒童及少年福利" />{{sfnm|章英華等|2011年|1loc=第4至6頁、第24至26頁、第72至77頁、第82至83頁、第683至684頁|John C. Copper|2020年|2loc=第95至98頁、第115至121頁、第127至136頁|John C. Copper|2023年}}。 |
|||
同時期,中華民國人口年齡中位數為43.8歲<ref>{{Cite web|url=https://www.ndc.gov.tw/Content_List.aspx?n=6EA756F006B2A924|title=7.國際比較|author=|date=|publisher=中華民國國家發展委員會|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3-29|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329015546/https://www.ndc.gov.tw/Content_List.aspx?n=6EA756F006B2A924|dead-url=no}}</ref>。國民0歲平均餘命逐年波動遞增,在2021年0歲平均餘命合計為80.86歲<ref name="人口"/>。隨著死亡率降低和預期壽命增加,65歲以上老年人口的比率已經快速上升,在2022年底占總人口17.56%(扶養比42),屬於高齡化社會<ref name="人口"/>{{sfnm|章英華等|2011年|1loc=第4至6頁、第41至47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46至48頁、第205至206頁|John C. Copper|2020年|3loc=第9至13頁|John C. Copper|2023年}}。預計至2025年老人人口將超過總人口20%,成為超高齡社會<ref name="老人福利">{{Cite web|url=https://www.ey.gov.tw/state/98B78B731CEF2DDE/158f3041-d578-4dd4-b119-4eb7c291e09c|title=老人福利|author=中華民國內政部|date=2022-07-14|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1-15|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115123425/https://www.ey.gov.tw/state/98B78B731CEF2DDE/158f3041-d578-4dd4-b119-4eb7c291e09c|dead-url=no}}</ref>{{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24至26頁、第205至206頁|John C. Copper|2020年|2loc=第9至13頁}}。因應高齡化社會趨勢及其對國家發展的影響,中華民國政府與民間推展各項老人福利服務<ref name="老人福利"/>,同時推動[[兒童權利公約|兒童及少年福利]]<ref name="兒童及少年福利"/>、[[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婦女福利]]<ref>{{Cite web|url=https://www.ey.gov.tw/state/98B78B731CEF2DDE/39e82204-ac93-413d-bb0d-d907a16d4ae9|title=婦女福利|author=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date=2022-03-16|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2-09|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209204632/https://www.ey.gov.tw/state/98B78B731CEF2DDE/39e82204-ac93-413d-bb0d-d907a16d4ae9|dead-url=no}}</ref>、[[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身心障礙者福利]]<ref>{{Cite web|url=https://www.ey.gov.tw/state/98B78B731CEF2DDE/93ef1584-77cb-46a6-8f8a-c8a560af1105|title=婦女福利|author=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date=2022-07-14|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2-09|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209204616/https://www.ey.gov.tw/state/98B78B731CEF2DDE/93ef1584-77cb-46a6-8f8a-c8a560af1105|dead-url=no}}</ref>、專業保護網絡等[[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社會福利服務]]<ref>{{Cite web|url=https://www.ey.gov.tw/state/98B78B731CEF2DDE/35b4abd4-00a0-4610-982a-8dbd740e8ca7|title=保護服務|author=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date=2022-03-16|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2-09|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209204630/https://www.ey.gov.tw/state/98B78B731CEF2DDE/35b4abd4-00a0-4610-982a-8dbd740e8ca7|dead-url=no}}</ref>,建構[[社會救助]]與社會保障等社會安全制度<ref name="社會救助">{{Cite web|url=https://www.ey.gov.tw/state/98B78B731CEF2DDE/4b253970-6b42-4fad-8244-814a148f4645|title=社會救助|author=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date=2022-07-14|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1-05|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105163247/https://www.ey.gov.tw/state/98B78B731CEF2DDE/4b253970-6b42-4fad-8244-814a148f4645|dead-url=no}}</ref><ref>{{Cite web|url=https://www.ey.gov.tw/state/98B78B731CEF2DDE/75efa702-0567-4055-a06f-aa35be964cd0|title=社會保險|author=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date=2022-07-14|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2-09|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209204618/https://www.ey.gov.tw/state/98B78B731CEF2DDE/75efa702-0567-4055-a06f-aa35be964cd0|dead-url=no}}</ref>{{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2至93頁、第96頁、第251至252頁、第298至309頁、第443至444頁|趙永茂等|2011年|2loc=第680頁、第683至684頁、第687頁|章英華等|2011年|3loc=第22至23頁、第665至674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4loc=第46至48頁、第205至209頁、第212至218頁|John C. Copper|2020年|5loc=第127至131頁}}。 |
|||
===交通運輸=== |
|||
{{Main|台灣交通}} |
|||
[[File:TRA R189 across Shuangxi Station.jpg|thumb|right|250px|[[台鐵R180、R190型柴電機車|台鐵R190型柴電機車]]通過[[雙溪車站]]]] |
|||
負責掌廣交通網絡的單位為[[中華民國交通部]],其下設立[[交通部運輸研究所]]以解除交通擁擠狀況<ref name="Telecommunications">[[行政院新聞局]]. Telecommunications. 臺灣臺北: The Republic of China Yearbook 2009. 2009年{{en}}.</ref>。[[中華民國公路]]依規定分成國道、省道、市道、縣道、區道和鄉道,還有依用途分類的專用公路<ref>[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1107211005/http://www.thb.gov.tw/TM/Webpage.aspx?entry=118 公路分類]. [[中華民國交通部]] [2014年2月23日]{{zh-tw}}.</ref>。臺灣島上的公路與橋梁總長度約有47,000公里<ref>[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1107210915/http://www.thb.gov.tw/tm/Menus/Menu05/download/ybm100/100%E5%B9%B4%E7%B5%B1%E8%A8%88%E5%B9%B4%E5%A0%B1%28%E5%85%A8%29.pdf 中華民國 100 年交通部公路總局統計年報]. [[中華民國交通部]]. 2012年8月 [2014年2月23日]{{zh-tw}}.</ref>,大部分集中在較發達的西部地區<ref>李奇.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1107211957/http://www.ndc.gov.tw/att/files/%E7%AC%AC%E4%B8%89%E6%B3%A2%E9%AB%98%E9%80%9F%E8%B7%AF%E5%8D%B3%E5%B0%87%E9%99%B8%E7%BA%8C%E4%B8%8A%E7%B7%9A.pdf 第三波高速路即將陸續上線]. [[中華民國國家發展委員會]]. 2007年9月14日 [2014年2月23日]{{zh-tw}}.</ref>。最長的兩條道路系統都連接臺灣北部至南部,分別有1978年通車、全長373公里的[[中山高速公路]](國道1號),及1997年通車、全長432公里的[[福爾摩沙高速公路]](國道3號)<ref>[[中華民國交通部]]. [http://www.ey.gov.tw/state/News_Content3.aspx?n=069440033EDFD033&sms=A7FAAF08DFE5A98E&s=9A31C3879D70C4BA 陸運] {{Wayback|url=http://www.ey.gov.tw/state/News_Content3.aspx?n=069440033EDFD033&sms=A7FAAF08DFE5A98E&s=9A31C3879D70C4BA |date=20150924041018 }}. [[行政院]]. 2013年8月1日 [2014年2月23日]{{zh-tw}}.</ref>。另外東部較發達地區則以[[台灣快速道路|快速道路]]連結<ref>陳世圯和凃維穗. [http://www.npf.org.tw/post/1/12020 花東快速公路為發展東部經濟之重要基層建設] {{Wayback|url=http://www.npf.org.tw/post/1/12020 |date=20150419085331 }}.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2013年3月6日 [2014年2月23日]{{zh-tw}}.</ref>,臺北市至宜蘭縣則有包含[[雪山隧道]]的[[蔣渭水高速公路]](國道5號)<ref>[http://www.cv.nctu.edu.tw/chinese/ts/activity/95template/team08/2-1.htm 雪山隧道命名] {{Wayback|url=http://www.cv.nctu.edu.tw/chinese/ts/activity/95template/team08/2-1.htm |date=20150923212020 }}. [[國立交通大學]]. [2014年2月23日]{{zh-tw}}.</ref><ref name="Transportation">[[行政院新聞局]]. Transportation. 臺灣臺北: The Republic of China Yearbook 2009. 2009年{{en}}.</ref>。 |
|||
目前[[各國家和地區人口密度列表|中華民國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643人,為全世界1,000萬以上人口國家第二位,僅次於[[孟加拉国|孟加拉]]<ref name="人口"/>{{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29頁}}。其中99.7%人口[[臺灣人口|居住在臺灣]],並隨著產業發展往西部和北部[[臺灣都會區|都會區]]聚集<ref name="公共建設及均衡城鄉發展"/>,導致[[各国家和地区城市化率列表|都市化快速]](80.1%為都市人口),超過100萬人的直轄市更占人口69.43%<ref name="人口"/>{{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29頁|章英華等|2011年|2loc=第8至9頁、第24至26頁、第128至142頁、第160至173頁、第246至247頁|John C. Copper|2020年|3loc=第9至13頁、第115至121頁|中央情報局|2023年|John C. Copper|2023年}}。[[臺灣行政區人口列表|人口前三名直轄市]]為[[新北市]](近400萬人,占17.17%)、臺中市(281萬人,占12.10%)和高雄市(273萬人,占11.73%),[[臺灣行政區人口密度表|人口密度前三名都市]]為臺北市、嘉義市與[[新竹市]]<ref name="人口"/>。85.0%人口擁有住宅或公寓,但是房價與租金[[臺灣居住正義|急遽成長]],因而出現[[台灣社會住宅|社會住宅]]及租金補貼等政策<ref name="房屋狀況及居家品質">{{Cite web|url=https://www.ey.gov.tw/state/E01934D402D13ED7/d8582b41-8aa9-454d-9a9a-9f9dde6d4c6d|title=房屋狀況及居家品質|author=[[行政院主計總處]]、中華民國內政部|date=2022-08-30|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3-28|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328060918/https://www.ey.gov.tw/state/E01934D402D13ED7/d8582b41-8aa9-454d-9a9a-9f9dde6d4c6d|dead-url=no}}</ref>,都會人口與產業亦向外擴散分化{{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290至291頁、第443頁|章英華等|2011年|2loc=第173至177頁|John C. Copper|2020年|3loc=第9至13頁、第131至136頁|John C. Copper|2023年}}。 |
|||
公共運輸部分,各地廣泛設有長途巴士的服務點,在2008年約有7,200次的長途巴士服務<ref name="Transportation" />。[[臺灣鐵路管理局]]在臺灣鋪設密集的鐵路網路,鐵路運輸系統約1,066.6公里<ref>[[中華民國交通部]]. [http://www.ey.gov.tw/state/News_Content3.aspx?n=069440033EDFD033&sms=A7FAAF08DFE5A98E&s=3CA9B10638BDBAEE 臺鐵] {{Wayback|url=http://www.ey.gov.tw/state/News_Content3.aspx?n=069440033EDFD033&sms=A7FAAF08DFE5A98E&s=3CA9B10638BDBAEE |date=20171002120506 }}. [[行政院]]. 2014年3月19日 [2014年2月23日]{{zh-tw}}.</ref>。根據2013年的統計,每天搭乘臺灣鐵路管理局鐵路者共有622,705人<ref>[https://web.archive.org/web/20150709031303/http://www.railway.gov.tw/Upload/intro/file/ana3.pdf 民國102年(1月至12月)]. [[臺灣鐵路管理局]] [2014年2月23日]{{zh-tw}}.</ref>。2007年1月,政府委託[[台灣高速鐵路公司]]經營全長345公里的[[台灣高速鐵路]]系統<ref>施秋羽. [http://dailynews.sina.com/bg/news/usa/uslocal/singtao/20110913/09122763779.html 台灣交通部部長談高鐵前景 加州高鐵面臨地廣人稀挑戰] {{Wayback|url=http://dailynews.sina.com/bg/news/usa/uslocal/singtao/20110913/09122763779.html |date=20160304131406 }}. [[新浪]]. 2011年9月13日 [2016年8月18日]{{zh-hk}}.</ref>。高速鐵路縮短各個都會區的通行時間,使得[[臺北市]]至[[高雄市]]的往返時間降至96分鐘,在2013年共有4,749萬人搭乘高速鐵路<ref>[[中華民國交通部]]. [http://www.ey.gov.tw/state/News_Content3.aspx?n=069440033EDFD033&sms=A7FAAF08DFE5A98E&s=BDFF398E77FEAB62 南北高速鐵路] {{Wayback|url=http://www.ey.gov.tw/state/News_Content3.aspx?n=069440033EDFD033&sms=A7FAAF08DFE5A98E&s=BDFF398E77FEAB62 |date=20171002115916 }}. [[行政院]]. 2014年3月19日 [2014年2月23日]{{zh-tw}}.</ref>,2014年的營收更達約380億元<ref>黃立翔. [http://news.ltn.com.tw/news/focus/paper/876499 4月破產?高鐵去年大賺55億 打臉交部] {{Wayback|url=http://news.ltn.com.tw/news/focus/paper/876499 |date=20181216133509 }}. 《[[自由時報]]》. 2015年5月1日 [2016年8月18日]{{zh-tw}}.</ref>。[[臺北都會區]]、[[高雄市區]]和[[桃園市]]還興建[[台北捷運]]、[[高雄捷運]]和[[桃園捷運]],[[台中捷運]]和[[新北捷運]]仍繼續建設<ref name="Transportation" /><ref>[[中華民國交通部]]. [http://www.ey.gov.tw/state/News_Content3.aspx?n=069440033EDFD033&sms=A7FAAF08DFE5A98E&s=A43649D129B9CD44 捷運] {{Wayback|url=http://www.ey.gov.tw/state/News_Content3.aspx?n=069440033EDFD033&sms=A7FAAF08DFE5A98E&s=A43649D129B9CD44 |date=20171002120526 }}. [[行政院]]. 2014年3月19日 [2014年2月23日]{{zh-tw}}.</ref>。 |
|||
中華民國在臺灣島上有7座重要商業港口<ref name="海運">[[中華民國交通部]]. [http://www.ey.gov.tw/state/News_Content3.aspx?n=069440033EDFD033&sms=A7FAAF08DFE5A98E&s=7228B096750E2185 海運] {{Wayback|url=http://www.ey.gov.tw/state/News_Content3.aspx?n=069440033EDFD033&sms=A7FAAF08DFE5A98E&s=7228B096750E2185 |date=20150924041010 }}. [[行政院]]. 2014年3月19日 [2014年2月23日]{{zh-tw}}.</ref>,5個主要國際通航港口為[[基隆港]]、[[蘇澳港]]、[[臺中港]]、[[高雄港]]和[[花蓮港]],政府還在蘇澳港、基隆港、[[臺北港]]、臺中港、[[安平港]]和高雄港設立自由貿易港區<ref>[http://www.ihmt.gov.tw/periodical/pdf/B092190.pdf 台灣地區國際港附近海域海氣象現場調查分析研究] {{Wayback|url=http://www.ihmt.gov.tw/periodical/pdf/B092190.pdf |date=20160304120113 }}. [[交通部運輸研究所]]. 2003年6月 [2014年2月23日]{{zh-tw}}.</ref>。至2013年年底,共計72家港區事業經營,貿易量和貿易值分別為1,409.3萬公噸與5,017.5億元<ref name="Transportation" /><ref name="海運" />,最大的高雄港在貨運吞吐量位居世界第十三名<ref>[http://hk.crntt.com/doc/1012/2/6/1/101226135.html 高雄港首度輸天津 全球排名掉到13] {{Wayback|url=http://hk.crntt.com/doc/1012/2/6/1/101226135.html |date=20160304105631 }}. 《[[中國評論通訊社|中國評論]]》. 2012年2月10日 [2014年2月23日]{{zh-tw}}.</ref>。當前主要國際航班機場有[[臺北松山機場]]、[[臺灣桃園國際機場]]、[[臺中清泉崗機場]]和[[高雄國際機場]],各機場進出人數有4,882萬人。2013年,共有63家航空公司開設往返臺灣的航線,主要國際航線又以[[中華航空]]和[[長榮航空]]為代表<ref>[[中華民國交通部]]. [http://www.ey.gov.tw/state/News_Content3.aspx?n=069440033EDFD033&sms=A7FAAF08DFE5A98E&s=6C39C76AE0A0AD8C 空運] {{Wayback|url=http://www.ey.gov.tw/state/News_Content3.aspx?n=069440033EDFD033&sms=A7FAAF08DFE5A98E&s=6C39C76AE0A0AD8C |date=20150924040953 }}. [[行政院]]. 2014年3月19日 [2014年2月23日]{{zh-tw}}.</ref>。另外還有15座國內機場聯繫各島嶼交通<ref>交通環境資源處. [http://kids.ey.gov.tw/cp.aspx?n=73C14FEAAA4BB886 交通部] {{Wayback|url=http://kids.ey.gov.tw/cp.aspx?n=73C14FEAAA4BB886 |date=20190201172431 }}. [[行政院]]. 2013年2月18日 [2014年2月23日]{{zh-tw}}.</ref>,不過台灣高速鐵路通車後使得國內空運人次大幅減少<ref name="Transportation" /><ref>陳奕志. [http://www.npf.org.tw/post/3/3907 高鐵通車一年對運輸業的影響] {{Wayback|url=http://www.npf.org.tw/post/3/3907 |date=20150414070651 }}.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2008年2月12日 [2014年2月23日]{{zh-tw}}.</ref>。 |
|||
===公用事業=== |
|||
{{Main|中華民國公營事業}}[[File:Taipei Taiwan Beimen-Post-Office-01.jpg|thumb|right|250px|[[臺北郵局]]]] |
|||
中華民國電力供應系統的開發、運輸、配置等工作主要是由[[台灣電力公司]]提供,其本身便經營了78座發電廠,分別有27座[[火力發電廠]]、3座[[核电厂|核能發電廠]]、11座[[風力發電廠]]、39座[[水力發電|水力發電廠]]、10座[[太陽能發電|太陽光電發電廠]]以及1座[[潮汐發電|潮汐發電廠]],並規劃在四年內建造2座[[地熱能發電|地熱發電廠]]及海洋溫差發電廠,另外台灣電力公司也向一些民營企業購買電力能源<ref>[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303233704/http://web3.moeaboe.gov.tw/ECW_WEBPAGE/webpage/book_en4/page1.htm Current Situation]. [[經濟部能源局]]. [2014年2月28日]{{en}}.</ref>。自來水供應則分成負責臺北地區的[[臺北自來水事業處]]<ref>[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1107212122/http://www.ntpu.edu.tw/rcpoes/project_200512a.html 臺北自來水事業處市政品質意見調查]. [[國立臺北大學]] [2014年2月23日]{{zh-tw}}.</ref>,以及負責其他地區的[[台灣自來水公司]]進行<ref>[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413190251/http://www.water.gov.tw/eng/01aboutus/abo_c_main.asp?bull_id=885 History]. [[台灣自來水公司]]. [2014年2月28日]{{en}}.</ref>,有31座[[自来水|自來水廠]]及47座[[水庫]]。郵政事業服務由2003年成立的[[中華郵政|中華郵政公司]]進行,而其前身則是過去中華民國交通部轄下的[[中華民國交通部郵政總局|交通部郵政總局]]<ref>[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1107230716/http://biz.yahoo.com/ic/152/152882.html Chunghwa Post Co., Ltd. Company Profile]. [[Google財經]]. [2014年2月28日]{{en}}.</ref>。當前中華郵政為中華民國交通部完全持股的國營公司,並且在各地經營20處責任中心局、3處郵件處理中心和1,322間[[郵政局|郵局]]<ref name="Telecommunications" /><ref>[[中華民國交通部]]. [http://www.ey.gov.tw/state/News_Content3.aspx?n=069440033EDFD033&sms=A7FAAF08DFE5A98E&s=6F2444D5A6CD268C 郵政] {{Wayback|url=http://www.ey.gov.tw/state/News_Content3.aspx?n=069440033EDFD033&sms=A7FAAF08DFE5A98E&s=6F2444D5A6CD268C |date=20150924041002 }}. [[行政院]]. 2014年3月19日 [2014年2月23日]{{zh-tw}}.</ref>。 |
|||
中華民國一直到1996年以前只有[[中華電信]]作為唯一的電信服務供應商,之後開始有民間企業投入電信服務市場,目前中華電信在市場的最大競爭對手分別是[[遠傳電信]]和[[台灣大哥大]]<ref name="Telecommunications" />,後來[[台灣之星]](威寶電信)和[[亞太電信]]也相繼成立。與此同時原本國營的中華電信也轉向私有化<ref name="Telecommunications" />,其中2014年時其所有股份僅有35.29%歸屬於政府擁有<ref>[http://www.cht.com.tw/aboutus/keyshareholder.html 主要股東] {{Wayback|url=http://www.cht.com.tw/aboutus/keyshareholder.html |date=20180317041308 }}. [[中華電信]]. 2014年 [2014年2月23日]{{zh-tw}}.</ref>,甚至在2003年時公司股票也於[[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ref>{{Cite web |title=Chunghwa Telecom Co., Ltd (ADR) |url=http://www.google.com/finance?q=NYSE:CHT |accessdate=2014-02-28 |publisher={{Link-en|雅虎財經|Yahoo! Finance}} |language=en |dead-url=no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0403142611/http://www.google.com/finance?q=NYSE:CHT |archive-date=2014-04-03 }}</ref>。 中華民國也是積極發展網際網路技術的亞洲國家之一,在2008年年底時有超過700萬名用戶使用寬頻網絡進行連線<ref name="The Internet">[[中華民國外交部]].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304220211/http://www.taiwan.gov.tw/ct.asp?xItem=27634&ctNode=1910&mp=1001 Telecommunications]. [[行政院新聞局]]. 2010年5月27日 [2014年2月28日]{{en}}.</ref>。其中中華電信除了提供手機和相關通訊工程外,在國內也是重要的網際網路服務提供商。在2005年時,政府推出有關於國內架設[[全球互通微波存取]]網絡之發展計劃,並且對於從事全球互通微波存取開發的公司提供資助<ref name="The Internet" /><ref>[[中華民國交通部]]和[[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 [http://www.ey.gov.tw/state/News_Content3.aspx?n=069440033EDFD033&sms=A7FAAF08DFE5A98E&s=230548BDC8263947 電信] {{Wayback|url=http://www.ey.gov.tw/state/News_Content3.aspx?n=069440033EDFD033&sms=A7FAAF08DFE5A98E&s=230548BDC8263947 |date=20150924040936 }}. [[行政院]]. 2014年4月2日 [2014年2月23日]{{zh-tw}}.</ref>。2020年中華民國電信主管機關[[中華民國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標售5G頻譜及釋照,此年被稱為「[[2020年|中華民國5G元年]]」。<ref>{{Cite web |title=5G元年 {{!}} ETtoday新聞雲 |url=https://www.ettoday.net/feature/theyearof5g |accessdate=2020-01-23 |work=www.ettoday.net |language=zh-TW |archive-date=2020-02-23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00223051449/https://www.ettoday.net/feature/theyearof5g |dead-url=no }}</ref> |
|||
===科學技術=== |
|||
{{Main|中華民國科技}} |
|||
[[File:Mainboard asus pbh 67-v IMGP9326 wp.jpg|thumb|left|250px|由[[華碩電腦]]公司研製的[[ATX規格]]電腦主機板]] |
|||
中華民國在中國大陸時期,受到民國軍閥割據、外國列強干涉與各地戰爭動亂的影響,導致自身科技發展緩慢<ref>劉林生. 《中國歷史》. 中國長沙: [[嶽麓書社]]. 1997年6月1日: 第71頁至第75頁.{{zh-cn}}</ref><ref>《中國近代現代史》. 中國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年12月1日: 第77頁至第84頁. {{ISBN|978-7107151941}}{{zh-cn}}.</ref>。而在政府撤往臺灣地區後,同樣帶來來自中國大陸地區的學術人才與科學技術,並且作為之後發展科學技術的基礎<ref>[http://ir.lib.ncku.edu.tw/bitstream/987654321/101200/1/1010302103002.pdf 台灣科學普及發展史] {{WebCite|url=https://www.webcitation.org/6NGth2zUZ?url=http://ir.lib.ncku.edu.tw/bitstream/987654321/101200/1/1010302103002.pdf |date=20140210015956 |dateformat=iso }}. [[國立成功大學]] [2014年2月23日]{{zh-tw}}.</ref><ref>[http://faculty.pccu.edu.tw/~meng/Ch16%20%20Development%20of%20Taiwan.pdf 第十六章 台灣的科技發展與成就] {{Wayback|url=http://faculty.pccu.edu.tw/~meng/Ch16%20%20Development%20of%20Taiwan.pdf |date=20160327023145 }}. [[中國文化大學]] [2014年2月23日]{{zh-tw}}.</ref>。其中經過多年的發展,中華民國科技面向約可分為朝向花卉產業、以蝴蝶蘭為代表的農業科技、朝向傳統產業製造技術、以紡織為代表的的製造轉型科技,以及因為自身大力發展半導體、電腦週邊、光電科技、通訊產業等而在世界經濟具知名度的高科技產業<ref name="台灣科技產業驚嘆號">{{Cite book |title=《台灣科技產業驚嘆號》 |author1=[[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 |author2=[[中華民國科技部]] |author3=[[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date=2010-09-03 |publisher=[[遠流出版公司]] |location=臺灣臺北 |language=zh-hant |ISBN=978-9573265672}}</ref>。 |
|||
受到產業不斷外移的影響,中華民國面臨提升自身生產力、經濟發展更趨多元與提高科學研發能力,藉此讓企業駐留臺灣<ref name="台灣熄火" />。自1980年起,政府相繼成立[[新竹科學工業園區]]、[[南部科學工業園區]]與[[中部科學工業園區]]等科學園區,大力鼓勵國內或者海外廠商投資積體電路、電腦等高科技產業,希望能夠以耗能少、污染低、附加價值高的技術密集型科技產業取代傳統產業<ref>[http://www.asip.org.tw/content.php?catid=2 公會簡介] {{Wayback|url=http://www.asip.org.tw/content.php?catid=2 |date=20180703153541 }}. 台灣科學工業園區科學工業同業公會 [2014年2月23日]{{zh-tw}}.</ref>。另外在1999年1月,中華民國在歷經10年發展的太空計畫後成功完成[[福爾摩沙衛星一號]]的發射工作,藉此建立中華民國自身太空科技技術、以及扶植國內產業發展衛星元件之能力<ref>[http://www3.nstm.gov.tw/formosat/ 遨遊星際 今年…從工博館開始] {{Wayback|url=http://www3.nstm.gov.tw/formosat/ |date=20160307022616 }}. [[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 [2014年2月23日]{{zh-tw}}.</ref>。 |
|||
今日高科技已經成為中華民國重要經濟命脈,並且產業架構亦在全球經濟中扮演著重要關鍵角色,尤其電子產業更成為全球價值鏈的重要一環<ref name="Timothy J. Sturgeon" />。許多科技公司在電子元件和個人電腦領域在訊息技術市場上有著國際實力<ref>Tain-Jy Chen和Ying-Hua Ku. [http://www.agi.or.jp/user03/927_208.pdf The Development of Taiwan's Personal Computer Industry] {{Wayback|url=http://www.agi.or.jp/user03/927_208.pdf |date=20170808193015 }}.{{lang|ja|アジア成長研究所}}. 2002年5月 [2014年2月23日]{{en}}.</ref>,且陸續將市場規模從臺灣地區擴展至全球,例如個人電腦製作公司[[宏碁]]和[[華碩電腦]]、手機製造商[[宏達國際電子]]和電子工業企業[[鴻海科技集團]]等著名公司<ref name="台灣科技產業驚嘆號" />,但也被視為可能受到技術限制影響發展<ref>Benjamin Sutherland. [http://www.economist.com/news/21589080-golden-rule-microchips-appears-be-coming-end-no-moore No Moore?] {{Wayback|url=http://www.economist.com/news/21589080-golden-rule-microchips-appears-be-coming-end-no-moore |date=20180129140508 }}. 《[[經濟學人]]》. 2013年11月8日 [2016年8月18日]{{en}}.</ref>。2009年,政府宣佈將從過去專注資訊、半導體、通訊及面板等產業,轉而發展精緻農業、生物科技、醫療照護、觀光旅遊、綠色能源、文化創意這六大新興產業;另外還計畫與[[愛台十二建設]]和相關具體配套措施列為新階段經濟發展重心,並設定在2011年達成人均國內生產總值2萬美元的階段性目標<ref>[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0715181045/http://www.ndc.gov.tw/m1.aspx?sNo=0012445&ex=1&ic=0000015 六大新興產業]. [[中華民國國家發展委員會]]. 2009年10月19日 [2014年2月23日]{{zh-tw}}.</ref>。 |
|||
==人口== |
|||
{{Main|臺灣人口|中華民國國民}} |
|||
===族群分布=== |
|||
{{Main|中華民國國民|臺灣人|台灣族群|臺灣原住民族|臺灣新住民|中華民國臺灣地區鄉鎮市區列表}} |
|||
當前具有中華民國[[戶籍]]總人口為'''23,590,744'''人<ref name="auto" />,其中59.92%人口集中在[[直轄市]];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650人,在全世界千萬以上人口國家中僅次於[[孟加拉國]]而排行第二名<ref>[[中華民國內政部]]. [http://www.ey.gov.tw/state/News_Content3.aspx?n=7C222A52A60660EC&sms=3DDA3041F685942A&s=2BD772F7424C9933 人口] {{Wayback|url=http://www.ey.gov.tw/state/News_Content3.aspx?n=7C222A52A60660EC&sms=3DDA3041F685942A&s=2BD772F7424C9933 |date=20180919024840 }}. [[行政院]]. 2014年3月12日 [2014年9月8日]{{zh-tw}}.</ref>。人口主要散布在臺灣本島,又以居住在[[臺灣西部]]平原最多;其他有103,419人住在澎湖群島、135,816人住在金門群島、12,727人住在馬祖列島<ref name="面積與人口" />,另外還有數萬名無戶籍的國民<ref>[http://www.ettoday.net/news/20120723/77690.htm 一點問題都沒有 內政部:林書豪百分百是中華民國國民] {{Wayback|url=http://www.ettoday.net/news/20120723/77690.htm |date=20150709205309 }}. [[ETtoday 東森新聞雲]]. 2012年7月23日 [2014年9月8日]{{zh-tw}}.</ref>,中華民國允許[[雙重國籍]],具中華民國國籍者皆為[[中華民國國民]]<ref>[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D0030001 國籍法] {{Wayback|url=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D0030001 |date=20190409201933 }}. [[中華民國法務部]]. 2006年1月27日 [2016年8月17日]{{zh-tw}}.</ref>。而在族群組成部分,有95%人口為漢族,另有大約2.5%是隸屬[[南島語系]]的臺灣原住民族<ref name="THE REPUBLIC OF CHINA YEARBOOK 2014">[http://www.ey.gov.tw/Upload/UserFiles/YB%202014%20all%20100dpi.pdf THE REPUBLIC OF CHINA YEARBOOK 2014] {{Wayback|url=http://www.ey.gov.tw/Upload/UserFiles/YB%202014%20all%20100dpi.pdf |date=20170820161048 }}. [[行政院]]. 2014年 [2016年8月17日]{{en}}.</ref><ref name="新北市政府勞工局">[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1218112355/http://www.labor.ntpc.gov.tw/web66/_file/1075/upload/foreign/mag/no7_Indonesia.pdf 外勞資訊通]. [[新北市政府勞工局]]. 2011年9月 [2014年2月23日]{{zh-tw}}.</ref>。民主進步黨曾提出「四大族群」概念來解決族群和國家關係<ref>[[李筱峰]]. 《台灣史100件大事》. 臺灣臺北: [[玉山社]]. 1999年10月. {{ISBN|978-9578246256}}{{zh-tw}}.</ref><ref>王甫昌. 《當代台灣社會的族群想像》. 臺灣臺北: [[群學出版有限公司]]. 2003年12月. {{ISBN|978-9572899014}}{{zh-tw}}.</ref><ref>[[高格孚]]. 《風和日暖:台灣外省人與國家認同的轉變》. 臺灣臺北: [[允晨文化]]. 2004年1月.{{zh-tw}}.</ref><ref>{{Cite book |url=https://books.google.com.tw/books?id=IfbFAAAAQBAJ&printsec=frontcover&hl=zh-TW#v=onepage&q&f=false |title=Cultural, Ethnic, and Political Nationalism in Contemporary Taiwan: Bentuhua |last=J. Makeham和A. Hsiau |date=2005-08-20 |publisher=[[帕爾格雷夫·麥克米蘭]] |accessdate=2016-08-15 |location=英國倫敦 |pages=第4頁至第5頁 |language=en |ISBN=978-1403970206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815223553/https://books.google.com.tw/books?id=IfbFAAAAQBAJ&printsec=frontcover&hl=zh-TW#v=onepage&q&f=false |archive-date=2016-08-15 |dead-url=no }}</ref>,九成不同族群也因共享政治經驗而逐漸發展出「[[臺灣人]]」的概念<ref>{{Cite book |title=Cultural Change In Postwar Taiwan |author1=Stevan Harrell |author2=Huang Chun-chieh |date=1994-04-10 |publisher={{Link-en|Westview Press出版公司|Westview Press}} |location=美國波德 |pages=第14頁至第15頁 |language=en |ISBN=978-0813386324}}</ref>,但仍有不到一成國民只自認為「[[中國人]]」且不認同「台灣人」這概念<ref>{{cite web|title=Taiwanese / Chinese Identity(1992/06~2019/12)|url=https://esc.nccu.edu.tw/course/news.php?Sn=166#|accessdate=2020-09-28|archive-date=2020-09-27|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00927070840/https://esc.nccu.edu.tw/course/news.php?Sn=166|dead-url=no}}</ref>。 |
|||
其中有84%漢族是17世紀至1945年前便從中國大陸移民的後代,這批臺灣地區居民又被稱作「[[本省人]]」。「本省人」大多來自中國大陸東南地區,包括從福建省南部沿海遷移、佔總人口70%的[[閩南裔台灣人]],及從[[廣東省]]周邊遷移、佔人口13.5%的[[客家裔臺灣人]]<ref group="註">祖籍省別並非族群絕對分類分式,[[臺灣客家人]]也有來自福建省南部和西部;而來自廣東省的[[臺灣潮州人]]依其語言屬於[[閩南民系]],並不屬與客家人。</ref><ref name="新北市政府勞工局" /><ref>[http://www.hakka.gov.tw/dl.asp?fileName=1521131271.pdf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 99 年至 100 年全國客家人口基礎資料調查研究] {{Wayback|url=http://www.hakka.gov.tw/dl.asp?fileName=1521131271.pdf |date=20160304214938 }}. [[中華民國客家委員會]]. 2011年4月 [2016年8月17日]{{zh-tw}}.</ref><ref>鄭弘斌. [http://www.taiwanus.net/history/1/63.htm 台灣人的構成] {{Wayback|url=http://www.taiwanus.net/history/1/63.htm |date=20170421230357 }}. 臺灣海外網. [2014年3月2日]{{zh-tw}}.</ref>。部分分析認為大部分本省漢人後代具有[[平埔族|原住民平埔族]]血統<ref>胡清暉.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168826 閩客族群 85%有原住民血統] {{Wayback|url=http://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168826 |date=20190423014016 }}. 《[[自由時報]]》. 2007年11月18日 [2016年8月17日]{{zh-tw}}.</ref>,但也有學者抱持質疑態度<ref>陳叔倬和段洪坤. [http://www.demography.sinica.edu.tw/Downloads/2202/workshop/20100901/c-1.pdf 平埔血源與臺灣國族血統論] {{Wayback|url=http://www.demography.sinica.edu.tw/Downloads/2202/workshop/20100901/c-1.pdf |date=20181002003510 }}.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2008年12月 [2016年8月17日]{{zh-tw}}.</ref><ref>陳叔倬和段洪坤. [http://www.demography.sinica.edu.tw/Downloads/2202/workshop/20100901/c-2.pdf 台灣原住民祖源基因檢驗的理論與統計謬誤 回應林媽利的〈再談85%帶原住民的基因〉] {{Wayback|url=http://www.demography.sinica.edu.tw/Downloads/2202/workshop/20100901/c-2.pdf |date=20181002010131 }}.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2009年12月 [2016年8月17日]{{zh-tw}}.</ref>。另外有14%人口是1945年後才從中國大陸各省份、隨中華民國政府移居至臺灣地區的「外省人」<ref name="THE REPUBLIC OF CHINA YEARBOOK 2014" /><ref>徐富珍和陳信木. [http://homepage.ntu.edu.tw/~psc/C2004paper/6-3.pdf 蕃薯+芋頭=臺灣土豆?——臺灣當前族群認同狀況比較分析] {{Wayback|url=http://homepage.ntu.edu.tw/~psc/C2004paper/6-3.pdf |date=20170809052444 }}. [[國立臺灣大學]]. 2004年 [2016年8月17日]{{zh-tw}}.</ref><ref>{{Cite book |url=https://books.google.com.tw/books?id=ZlnH7bZrkzsC&printsec=frontcover&hl=zh-TW#v=onepage&q&f=false |title=Taiwan: Nation-State or Province? |last=John F. Copper |date=2003-01-10 |publisher={{Link-en|Westview Press出版公司|Westview Press}} |accessdate=2014-02-23 |location=美國波德 |pages=第12頁至第13頁 |language=en |ISBN=978-0813339559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818013259/https://books.google.com.tw/books?id=ZlnH7bZrkzsC&printsec=frontcover&hl=zh-TW#v=onepage&q&f=false |archive-date=2016-08-18 |dead-url=no }}</ref><ref>{{Cite book |url=https://books.google.com.tw/books?id=35aH0OaIQS8C&printsec=frontcover&hl=zh-TW#v=onepage&q&f=false |title=Contemporary Taiwanese Cultural Nationalism |last=A-Chin Hsiau |date=2003-09-02 |publisher=[[羅德里奇]] |accessdate=2014-02-23 |location=英國倫敦 |pages=第105頁 |language=en |ISBN=978-1134736713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818015334/https://books.google.com.tw/books?id=35aH0OaIQS8C&printsec=frontcover&hl=zh-TW#v=onepage&q&f=false |archive-date=2016-08-18 |dead-url=no }}</ref>,當中有2%者是主要居住馬祖列島的[[福州民系]]。 |
|||
臺灣原住民族是400年前便居住臺灣的[[南島民族]]<ref name="Robert Blust">Robert Blust. Subgrouping, circularity and extinction: some issues in Austronesian comparative linguistics. 臺灣臺北: [[中央研究院]]. 1999年: 第31頁至第94頁{{en}}.</ref><ref>Catherine Hill、Pedro Soares、Maru Mormina、Vincent Macaulay、Dougie Clarke、Petya B. Blumbach、Matthieu Vizuete-Forster、Peter Forster、 David Bulbeck、Stephen Oppenheimer和Martin Richards. [http://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1876738/ A Mitochondrial Stratigraphy for Island Southeast Asia] {{Wayback|url=http://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1876738/ |date=20190305014726 }}. [[美國國家生物技術信息中心]]. 2007年1月 [2016年8月17日]{{en}}.</ref><ref>Jean A Trejaut、Toomas Kivisild、Jun Hun Loo、Chien Liang Lee、Chun Lin He、Chia Jung Hsu、Zheng Yuan Li和Marie Lin1.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1166350/ Traces of Archaic Mitochondrial Lineages Persist in Austronesian-Speaking Formosan Populations] {{Wayback|url=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1166350/ |date=20190305000247 }}. [[美國國家生物技術信息中心]]. 2005年5月 [2016年8月17日]{{en}}.</ref><ref>Michael I. Bird、Geoffrey Hope和David Taylorc.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040618203001356 Populating PEP II: the dispersal of humans and agriculture through Austral-Asia and Oceania] {{Wayback|url=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040618203001356 |date=20181107013728 }}. [[ScienceDirect]]. 2004年 [2016年8月17日]{{en}}.</ref>,過去曾被稱作「[[福爾摩沙人]]」<ref>[http://content.time.com/time/magazine/article/0,9171,816617,00.html Foreign News: PROGRESS ON FORMOSA] {{Wayback|url=http://content.time.com/time/magazine/article/0,9171,816617,00.html |date=20150626100150 }}. 《[[時代 (雜誌)|時代]]》. 1952年7月28日 [2016年8月17日]{{en}}.</ref><ref>陳芷凡. [http://ihc.apc.gov.tw/Journals.php?pid=611&id=679 再現福爾摩沙──西人遊歷筆記中的臺灣原住民] {{Wayback|url=http://ihc.apc.gov.tw/Journals.php?pid=611&id=679 |date=20141021014049 }}. [[中華民國原住民族委員會]]. 2012年10月 [2016年8月17日]{{zh-tw}}.</ref><ref>Lambert van der Aalsvoort. 《[https://books.google.com.tw/books?id=qnGE6X_2aYAC&printsec=frontcover&hl=zh-TW#v=onepage&q&f=false 風中之葉:福爾摩沙見聞錄] {{Wayback|url=https://books.google.com.tw/books?id=qnGE6X_2aYAC&printsec=frontcover&hl=zh-TW#v=onepage&q&f=false |date=20180802131940 }}》. 臺灣臺北: 《[[經典雜誌]]》. 2002年8月13日. {{ISBN|978-9868030428}}{{zh-tw}}.</ref>;其佔總人口數2.36%、共計556,611人,政府又細分成16個主要族群<ref>[[行政院新聞局]]. [http://www.ey.gov.tw/state/News_Content3.aspx?n=7C222A52A60660EC&sms=3DDA3041F685942A&s=FFD5D521BBC119F8 族群] {{Wayback|url=http://www.ey.gov.tw/state/News_Content3.aspx?n=7C222A52A60660EC&sms=3DDA3041F685942A&s=FFD5D521BBC119F8 |date=20180327213252 }}. [[行政院]]. 2014年4月9日 [2014年2月23日]{{zh-tw}}.</ref><ref>[http://www.apc.gov.tw/portal/docDetail.html?CID=940F9579765AC6A0&DID=0C3331F0EBD318C29EF5667A41C5F6C5 原住民人口數統計資料] {{Wayback|url=http://www.apc.gov.tw/portal/docDetail.html?CID=940F9579765AC6A0&DID=0C3331F0EBD318C29EF5667A41C5F6C5 |date=20180802162726 }}. [[中華民國原住民族委員會]]. 2016年8月5日 [2016年8月17日]{{zh-tw}}.</ref><ref name="7E38D881F119320F00033F4C65F5B7123D3CD606F1172413BD7076C11633C29B71CFEE5341DC3880D0636733C6861689 現住原住民人口數按性別、原住民身分及族別分]{{Wayback|url=http://www.apc.gov.tw/portal/getfile?source=79ADDDD9195DB0E52610217BBF0B058FA9DAB2A97BBE1DD0E0C44C38ED9E0AD24A7B470BC840F441FF3E40C7B69911506642EEC5462A04203B91B9DF71659F0C&filename=7E38D881F119320F00033F4C65F5B7123D3CD606F1172413BD7076C11633C29B71CFEE5341DC3880D0636733C6861689|date=20180802162510}}. [[中華民國原住民族委員會]]. 2014年7月 [2014年2月23日]{{zh-tw}}.</ref">[http://www.apc.gov.tw/portal/getfile?source=79ADDDD9195DB0E52610217BBF0B058FA9DAB2A97BBE1DD0E0C44C38ED9E0AD24A7B470BC840F441FF3E40C7B69911506642EEC5462A04203B91B9DF71659F0C&filename=7E38D881F119320F00033F4C65F5B7123D3CD606F1172413BD7076C11633C29B71CFEE5341DC3880D0636733C6861689 現住原住民人口數按性別、原住民身分及族別分] {{Wayback|url=http://www.apc.gov.tw/portal/getfile?source=79ADDDD9195DB0E52610217BBF0B058FA9DAB2A97BBE1DD0E0C44C38ED9E0AD24A7B470BC840F441FF3E40C7B69911506642EEC5462A04203B91B9DF71659F0C&filename=7E38D881F119320F00033F4C65F5B7123D3CD606F1172413BD7076C11633C29B71CFEE5341DC3880D0636733C6861689 |date=20180802162510 }}. [[中華民國原住民族委員會]]. 2014年7月 [2014年2月23日]{{zh-tw}}.</ref>。其中[[阿美族]]、[[泰雅族]]、[[布農族]]、[[噶瑪蘭族]]、[[排灣族]]、[[卑南族]]、[[魯凱族]]、[[賽夏族]]、[[撒奇萊雅族]]、[[賽德克族]]、[[邵族]]、[[太魯閣族]]、[[鄒族]]、[[拉阿魯哇族]]和[[卡那卡那富族]]住在西部平原以東地區,[[達悟族]]則居住附屬島嶼[[蘭嶼]]上,另外有部分[[平埔族群|平埔族]]尚未獲得承認,例如[[西拉雅族]]<ref>[[內政部戶政司]]. [http://sowf.moi.gov.tw/stat/month/m1-04.xls 現住原住民人數 Indigenous People] {{Wayback|url=http://sowf.moi.gov.tw/stat/month/m1-04.xls |date=20120322145750 }}. [[中華民國內政部]]. 2014年2月10日 [2014年3月2日]{{zh-tw}}.</ref><ref>[https://archive.is/20120801201344/http://www.gio.gov.tw/taiwan-website/5-gp/culture/indigenous/ An Overview of Taiwan’s Indigenous Groups]. [[行政院新聞局]]. 2006年 [2014年3月2日]{{en}}.</ref>。另外隨著海峽兩岸交流以及國際化發展,中華民國目前則有數萬名中國大陸配偶、10萬名外籍配偶以及30萬名外籍勞工,總計外籍常住人口約有56.2萬人。這些[[臺灣新住民]]中分別有43.4萬人來自越南、[[印度尼西亞]]、[[泰國]]、[[菲律宾|菲律賓]]等[[东南亚|東南亞]]國家,還有8.9萬人則來自中國大陸、香港和澳門地區<ref>[http://www.dgbas.gov.tw/public/Attachment/1122815412771.pdf 居住臺閩地區外籍人口概況] {{Wayback|url=http://www.dgbas.gov.tw/public/Attachment/1122815412771.pdf |date=20160304115001 }}. [[行政院主計總處]]. 2010年 [2014年2月23日]{{zh-tw}}.</ref>。 |
|||
{{Largest cities of Taiwan}} |
{{Largest cities of Taiwan}} |
||
=== |
=== 族群劃分 === |
||
{{Main| |
{{Main|臺灣族群|臺灣人}} |
||
[[File:08.15 總統出席「2016三地門鄉聯合收穫祭」 (28373446164).jpg|thumb|[[屏東縣]][[三地門鄉]]各部落的原住民孩童{{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46頁}}]] |
|||
[[File:Proportion of Taiwanese Language Used in House.svg|thumb|left|250px|1945年至2010年間,臺灣地區6歲兒童在家使用語言的比例變化,分別是[[中華民國國語]](藍色)、[[臺語]](綠色)、[[臺灣客家語]](粉紅色)和[[台灣南島語言]](棕色)]] |
|||
臺灣是一個多元文化社會<ref name="語言文字">{{Cite web|url=https://www.ey.gov.tw/state/99B2E89521FC31E1/691a8eae-8e47-444c-8cde-250931aed459|title=語言文字|author=中華民國文化部、中華民國教育部|date=2022-10-14|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1-06-28|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10628184611/https://www.ey.gov.tw/state/99B2E89521FC31E1/691a8eae-8e47-444c-8cde-250931aed459|dead-url=no}}</ref>,戶籍人口以[[臺灣漢人|漢族]]為[[臺灣族群|最大族群]],占人口96.4%<ref name="族群">{{Cite web|url=https://www.ey.gov.tw/state/99B2E89521FC31E1/2820610c-e97f-4d33-aa1e-e7b15222e45a|title=族群|author=中華民國內政部、[[中華民國客家委員會]]、[[中華民國原住民族委員會]]|date=2022-03-03|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1-03-01|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10301114309/https://www.ey.gov.tw/state/99B2E89521FC31E1/2820610c-e97f-4d33-aa1e-e7b15222e45a|dead-url=no}}</ref>{{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29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43至44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3loc=第14至17頁|John C. Copper|2020年|4loc=第98至105頁}}。其他2.5%為原住民族、1.1%為[[臺灣新住民|新住民]]<ref name="族群"/>{{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45至46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2loc=第4頁}}。漢族在14世紀至17世紀移民臺灣,分成來自福建省的[[閩南裔臺灣人]](占人口70%,多居住在沿海平原,又細分[[泉州裔臺灣人|泉州人]]與[[漳州裔臺灣人|漳州人]])、及來自[[廣東省]]的[[客家裔臺灣人]](占總人口15%,多居住在丘陵),後來被稱為「[[本省人]]」{{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17頁|漢寶德等|2011年|2loc=第411至415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43至44頁|John C. Copper|2020年|4loc=第13至18頁、第98至105頁|中央情報局|2023年|John C. Copper|2023年}}。[[在臺日本人|日本人]]在1945年[[同盟國軍事佔領日本|撤離臺灣]]後,中國大陸人士紛紛移居臺灣{{sfnm|John C. Copper|2020年|1loc=第13至18頁、第98至105頁|John C. Copper|2023年}}。1948年至1955年,大批軍公教人員及民間人士隨著中華民國政府遷往臺灣,這批移民(占人口15%)包含漢族、[[在臺蒙古人|蒙古族]]、[[臺灣藏族|藏族]]、[[在臺大陸少數民族|西南少數民族]]等,又被稱為「[[臺灣外省人|外省人]]」{{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17頁|章英華等|2011年|2loc=第12至13頁、第155至156頁、第322至329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44頁|John C. Copper|2020年|4loc=第13至18頁、第98至105頁|John C. Copper|2023年}}。 |
|||
臺灣原住民族屬於[[馬來-玻里尼西亞語族]],至少在10,000年前在臺灣地區居住,共有[[泰雅族]]、[[賽夏族]]、[[布農族]]、[[鄒族]]、[[邵族]]、[[排灣族]]、[[魯凱族]]、[[卑南族]]、[[阿美族]]、[[達悟族]]、[[噶瑪蘭族]]、[[太魯閣族]]、[[撒奇萊雅族]]、[[賽德克族]]、[[拉阿魯哇族]]及[[卡那卡那富族]]等16族<ref name="族群"/>{{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15至917頁|章英華等|2011年|2loc=第343至345頁|陳芳明等|2011年|3loc=第95至97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4loc=第45至46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5loc=第14至17頁|John C. Copper|2020年|6loc=第13至18頁、第45至49頁|中央情報局|2023年|John C. Copper|2023年}}。在漢人移民下,居住在臺灣平地的[[平埔族群]]多遭[[台灣未識別族群|同化]],[[高山族群]]則[[原住民族地區|遷往東部]]{{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12頁|章英華等|2011年|2loc=第125至128頁|漢寶德等|2011年|3loc=第411至415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4loc=第45至46頁|John C. Copper|2020年|5loc=第13至18頁、第96至105頁|John C. Copper|2023年}}。目前原住民族人口逾58萬人,並有逾28萬人[[台灣原住民族勞工|遷居都市]]<ref name="族群"/>{{sfnm|章英華等|2011年|1loc=第12至13頁}}。阿美族、排灣族與泰雅族三大族群占原住民族人口70%,邵族和拉阿魯哇族僅有數百人{{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29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45至46頁|中央情報局|2023年|John C. Copper|2023年}}。隨著不同族群相互通婚、文化同化、社會變遷和都市化,族群差異逐漸趨同<ref name="族群"/>,但仍影響選舉政治{{sfnm|章英華等|2011年|1loc=第12至13頁、第322至337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43至46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3loc=第14至17頁|John C. Copper|2020年|4loc=第98至105頁|John C. Copper|2023年}}。 |
|||
[[中華民國國語]]作為官方語言。中華民國在1912年於中國大陸成立後便推動[[國語運動]]<ref>《中華民國建國以來的一件大事:國語運動》. 臺灣臺北: [[中國語文月刊雜誌社]]. 1971年{{zh-tw}}.</ref>,[[中華民國教育部]]便成立[[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統一規範<ref name="國家教育研究院">[https://web.archive.org/web/20120702132434/http://dict.concised.moe.edu.tw/main/copyright/kuh01.html 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簡介]. [[國家教育研究院]]. [2014年3月2日]{{zh-tw}}.</ref><ref>《中華民國教育年鑑:第4期》. 臺灣新北: [[正中書局]]. 1974年{{zh-tw}}.</ref>。這時政府主張以實際存在的口語語音為標準,以[[北京官話]]語音為[[中華民國國語]]標準音,並訂定[[注音符號]]等標準<ref>何秋堇. 《[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id=tgDcpN3t9HcC&printsec=frontcover&hl=zh-TW#v=onepage&q&f=false 注音符號的文化演現] {{Wayback|url=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id=tgDcpN3t9HcC&printsec=frontcover&hl=zh-TW#v=onepage&q&f=false |date=20190130110502 }}》. 臺灣臺北: [[秀威資訊]]. 2012年5月1日: 第49頁. {{ISBN|978-9862219157}}{{zh-tw}}.</ref><ref>[[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id=6hzNVvCHMsAC&printsec=frontcover&hl=zh-TW#v=onepage&q&f=false 國音學] {{Wayback|url=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id=6hzNVvCHMsAC&printsec=frontcover&hl=zh-TW#v=onepage&q&f=false |date=20190130053556 }}》. 臺灣新店: [[正中書局]]. 2008年: 第614頁. {{ISBN|978-9570918083}}{{zh-tw}}.</ref><ref>王均. 《当代中國的文字改革》. 中國: [[當代中國出版社]]. 1995年{{zh-cn}}.</ref>。1920年代獲得[[新文學運動]]的響應,中國大陸的國語推行持續到1940年代為止<ref>[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1107213125/http://www.tmps.hc.edu.tw/school/culture/95-96culture-1/history/smenu_photomenu_smenuid_803.html 「文學革命」與新文學之蔚興]. [[中華民國教育部]] [2014年2月23日]{{zh-tw}}.</ref>。政府於1949年撤退到臺灣地區後,長期在學校機構教導中華民國國語作為主要語言<ref name="國家教育研究院" />,並推廣[[正體中文]]作為書寫系統<ref name="Languages">[[行政院新聞局]]. Languages. 臺灣臺北: The Republic of China Yearbook 2011. 2011年{{en}}.</ref>,基礎教育上為國語語文教學的總時數佔最多<ref name="陳貞臻">陳貞臻. 我國小學國語科課程標準之演變及其內涵分析(1902-1993). 臺灣臺北: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zh-tw}}.</ref>,不過往後開始將臺語、台灣客家話、臺灣原住民語和福州話(限馬祖地區)與中華民國國語視為地位平等的語言<ref>[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K0020040&FLNO=6 大眾運輸工具播音語言平等保障法] {{Wayback|url=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K0020040&FLNO=6 |date=20190130053418 }}. [[中華民國法務部]]. 2000年4月19日 [2016年8月15日]{{zh-tw}}.</ref>。 |
|||
自1990年代,隨著[[外籍配偶 (臺灣)|婚姻移民定居]]及開放引進移工,居住[[在臺外國人|在臺灣的外國人]]人數增加,人口組成日趨多元,目前已設戶籍的移民人口占人口1.1%<ref name="族群"/>{{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251頁|章英華等|2011年|2loc=第8至9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49頁|John C. Copper|2020年|4loc=第9至13頁、第98至105頁、第214至218頁|John C. Copper|2023年}}。臺灣新住民以來自[[大陸配偶 (台灣)|中國大陸]]與[[臺灣地區無戶籍國民|港澳地區]]最多,其次為[[在臺越南人|越南]]、[[在臺印度尼西亞人|印度尼西亞]]、[[在臺菲律賓人|菲律賓]],共計57.79萬人<ref name="族群"/>{{sfnm|章英華等|2011年|1loc=第8至9頁、第44至47頁、第82至83頁、第335至337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49頁|John C. Copper|2020年|3loc=第9至13頁、第98至105頁、第276至284頁}}。因應經濟發展需要,中華民國自1989年首度開放引進特定工作的國際勞動人口,並對移工及仲介機構進行管理,目前移工人數已經有71萬餘人<ref name="勞工福利及安全"/>{{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00至902頁|劉翠溶等|2011年|2loc=第453頁|章英華等|2011年|3loc=第8至9頁、第136至142頁|John C. Copper|2020年|4loc=第9至13頁、第214至218頁}}。不過[[各國淨遷移率列表|臺灣淨遷移率]]估計為每1,000人僅0.85名移民,在世界排行第68名{{sfnm|中央情報局|2023年}}。相反地,[[臺灣裔|許多國民]]移民至[[臺灣裔美國人|美國]]、[[臺灣裔澳大利亞人|澳洲]]、紐西蘭等國家,或[[脫臺者|前往中國大陸定居]]{{sfnm|章英華等|2011年|1loc=第8至9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49頁|John C. Copper|2020年|3loc=第9至18頁、第98至105頁}}。 |
|||
今日中華民國國語和正體中文仍是法律公文、學校教學<ref name="陳貞臻" />、司法審判<ref>[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A0010053&FLNO=97 法院組織法] {{Wayback|url=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A0010053&FLNO=97 |date=20190201224630 }}. [[中華民國法務部]]. 2016年6月22日 [2016年8月15日]{{zh-tw}}.</ref>、部分機關<ref>[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SearchNo.aspx?PC=I0040002&DF=&SNo=7 監獄行刑法施行細則] {{Wayback|url=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SearchNo.aspx?PC=I0040002&DF=&SNo=7 |date=20171105140153 }}. [[中華民國法務部]]. 2005年9月23日 [2016年8月15日]{{zh-tw}}.</ref>、主要媒體的語言文字<ref>洪惟仁. [http://mail.tku.edu.tw/cfshih/ln/paper18.htm 台灣的語言政策何去何從] {{Wayback|url=http://mail.tku.edu.tw/cfshih/ln/paper18.htm |date=20141227020503 }}. 各國語言政策研討會. [2014年3月2日]{{zh-tw}}.</ref>,也是平常談話時的共同語言<ref>[https://web.archive.org/web/20131014222446/http://www.ey.gov.tw/en/cp.aspx?n=F4FA171B7E10F12F People and Language]. [[行政院]] [2016年8月15日]{{en}}.</ref><ref>古國順、羅肇錦、何石松、呂嵩雁、徐貴榮、涂春景、鍾榮富、劉欽清和劉醇鑫. 《[https://books.google.com.tw/books?id=rUjpzScwZKUC&printsec=frontcover&hl=zh-TW#v=onepage&q&f=false 臺灣客語概論] {{Wayback|url=https://books.google.com.tw/books?id=rUjpzScwZKUC&printsec=frontcover&hl=zh-TW#v=onepage&q&f=false |date=20170901200954 }}》. 臺灣臺北: [[五南文化]]. 2007年: 第7頁. {{ISBN|978-9571140124}}{{zh-tw}}.</ref>。儘管與[[大陸地區]]一樣也是使用[[官话]],中華民國过去长期採用的拼音為與大陸的[[漢語拼音]]不同的[[威妥瑪拼音]];自2008年起,官方改用汉语拼音作为译名标准<ref>{{Cite press release |publisher=Taipei Times |date=2008-09-18 |title=Hanyu Pinyin to be standard system in 2009 |url=http://www.taipeitimes.com/News/taiwan/archives/2008/09/18/2003423528 |access-date=2019-04-30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81209074644/http://www.taipeitimes.com/News/taiwan/archives/2008/09/18/2003423528 |archive-date=2008-12-09 |dead-url=no }}</ref><ref>{{Cite press release |publisher=聯合報 |date=2008-09-17 |title=中文譯音採漢語 不補助通用 |url=http://www.udn.com/2008/9/17/NEWS/NATIONAL/NATS5/4520826.shtml |deadurl=yes |archiveurl=https://archive.is/20120915105542/http://www.udn.com/2008/9/17/NEWS/NATIONAL/NATS5/4520826.shtml |archivedate=2012-09-15 |access-date=2008-09-18 }}</ref>。但由于历史上采用的[[威妥瑪拼音]]和[[通用拼音]]的影响,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的汉语罗马音都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同拼音系统混用的现象。 |
|||
=== 語言文字 === |
|||
儘管國語作為共通語被廣泛使用,台灣的不同族群亦有各自不同的語言使用習慣。對於人數最多的[[閩南裔台灣人]],[[臺語]]常被視為母語使用<ref>Murray A. Rubinstein. [https://books.google.com.tw/books?id=YujNjFgTuGMC&printsec=frontcover&hl=zh-TW#v=onepage&q&f=false The Other Taiwan, 1945-92] {{Wayback|url=https://books.google.com.tw/books?id=YujNjFgTuGMC&printsec=frontcover&hl=zh-TW#v=onepage&q&f=false |date=20180804170156 }}. 英國倫敦: [[羅德里奇]]. 1994年8月4日: 第362頁. {{ISBN|978-1563241932}}{{en}}.</ref><ref>{{Link-zh-min-nan|韓可龍|Henning Klöter}}. [http://chinaperspectives.revues.org/442 Language Policy in the KMT and DPP eras] {{Wayback|url=http://chinaperspectives.revues.org/442 |date=20150626123544 }}. China Perspectives. 2004年 [2016年8月17日]{{en}}.</ref>;客家人族群也常使用[[臺灣客家語]]交談<ref>邱湘雲. [http://www.ntcu.edu.tw/taiwanese/ogawa100/a/tsuliau/6.%E9%82%B1%E6%B9%98%E9%9B%B2.pdf 閩客方言比較的文獻的回顧與展望] {{Wayback|url=http://www.ntcu.edu.tw/taiwanese/ogawa100/a/tsuliau/6.%E9%82%B1%E6%B9%98%E9%9B%B2.pdf |date=20160304202652 }}. [[國立成功大學]] [2014年2月23日]{{zh-tw}}.</ref>。雖然絕大部分遷往臺灣地區的外省人用國語溝通<ref>Silvie Liao.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304191403/http://naccl.osu.edu/files/21_liao-s.pdf A Perceptual Dialect Study of Taiwan Mandarin: Language Attitudes in the Era of Political Battle]. 20th North American Conference on Chinese Linguistics. 2008年 [2016年8月15日]{{en}}.</ref><ref>Lynn F. Lee. Languages in Taiwan Today. 臺灣臺北: [[行政院新聞局]]{{en}}.</ref>,大多數[[連江縣 (中華民國)|連江縣]]和烏坵鄉居民則將[[福州語]]與[[莆仙語]]視為母語<ref>林怡珍.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1107213852/http://www.soci.fju.edu.tw/attachments/312_%E5%84%AA%E7%A7%80%E5%AD%B8%E5%A3%AB%E8%AB%96%E6%96%87-%E6%9E%97%E6%80%A1%E7%8F%8D.pdf 婚姻與族群邊界-以馬祖旅台人士為例]. [[輔仁大學]]. 2012年11月 [2014年3月2日]{{zh-tw}}.</ref>。另外臺灣原住民族使用的[[台灣南島語言]]常被視為南島語系發源地<ref name="Robert Blust" />,但臺灣原住民族會使用母語的人口逐漸下降<ref>[[中華民國內政部]]. [http://www.ey.gov.tw/state/News_Content3.aspx?n=7C222A52A60660EC&sms=3DDA3041F685942A&s=CC2BC1497DF28E83 語言] {{Wayback|url=http://www.ey.gov.tw/state/News_Content3.aspx?n=7C222A52A60660EC&sms=3DDA3041F685942A&s=CC2BC1497DF28E83 |date=20170901201358 }}. [[行政院]]. 2012年5月10日 [2014年2月23日]{{zh-tw}}.</ref>,國語的使用率則上升<ref name="Languages" />。目前臺灣原住民族14種現存語言中,有5種被認為是可能滅絕的[[瀕危語言]]<ref>Elizabeth Zeitoun和Ching-Hua Yu. [http://aclclp.org.tw/clclp/v10n2/v10n2a2.pdf The Formosan Language Archive: Linguistic Analysis and Language Processing] {{Wayback|url=http://aclclp.org.tw/clclp/v10n2/v10n2a2.pdf |date=20110720000756 }}.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and Chinese Language Processing. 2005年6月2日 [2014年3月2日]{{en}}.</ref>。 |
|||
{{Main|臺灣語言列表}} |
|||
{{Pie chart |
|||
| radius = 100 |
|||
| thumb = |
|||
| caption = 2020年臺灣主要使用語言情況。<ref>{{Cite book|author=|editor=|title=109年人口及住宅普查總報告提要分析|location=中華民國臺北|publisher=[[行政院主計總處]]|date=2021年|page=第24至25頁|ISBN=|accessdate=|url=https://ws.dgbas.gov.tw/001/Upload/463/relfile/11064/230649/b2ae65e2-86fe-416a-b02c-8376e1f4f73d.pdf|language=zh-hant|archive-date=2023-03-20|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320030437/https://ws.dgbas.gov.tw/001/Upload/463/relfile/11064/230649/b2ae65e2-86fe-416a-b02c-8376e1f4f73d.pdf|dead-url=no}}</ref> |
|||
| other = |
|||
| label1 =[[中華民國國語|國語]] |
|||
| value1 =66.4 |
|||
| color1 =#FF0000 |
|||
| label2 =[[臺灣話|臺語]] |
|||
| value2 =31.7 |
|||
| color2 =#999900 |
|||
| label3 =[[臺灣客家語|客語]] |
|||
| value3 =1.5 |
|||
| color3 =#00FF00 |
|||
| label4 =[[臺灣南島語|原住民族語]] |
|||
| value4 =0.2 |
|||
| color4 =#0000FF |
|||
| label5 =其它語言 |
|||
| value5 =0.2 |
|||
| color5 =#990099 |
|||
}} |
|||
目前臺灣使用的[[臺灣語言列表|聽覺語言]]相當多樣,分屬[[漢藏語系]]中的[[臺灣漢語|漢語]]、和[[南島語系]]的[[臺灣南島語|原住民族語]]兩大類<ref name="語言文字"/>{{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29至30頁}}。臺灣漢語系統包括[[中華民國國語|國語]]([[現代標準漢語|華語]])、[[臺灣話|臺灣臺語]]、[[臺灣客家語|臺灣客語]]、[[馬祖話|馬祖語]]等,依族群及區域還有不同方言和腔調<ref name="語言文字"/>,且彼此並不互通{{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29至30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2loc=第14至17頁|John C. Copper|2020年|3loc=第105至112頁|中央情報局|2023年|John C. Copper|2023年}}。臺灣原住民族至少使用42個語言別,同樣彼此不互通;目前[[撒奇萊雅語]]、[[噶瑪蘭語]]、[[邵語]]、[[拉阿魯哇語]]、[[卡那卡那富語]]、[[賽夏語]]、[[魯凱語|魯凱語部分支群]]及[[卑南語|卑南語部分支群]]等13種語言別被列為瀕危語言<ref name="語言文字"/>{{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29至30頁|John C. Copper|2020年|2loc=第13至24頁、第105至112頁|John C. Copper|2023年}}。部分年紀較大者因曾接受過[[臺灣教育史|日本教育]]會使用[[台灣日語|日語]],而1949年的中國大陸移民者會使用各省份方言<ref name="人文風情"/>,但後者已在[[臺灣外省人後代|年輕世代]]式微{{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29至30頁|John C. Copper|2020年|2loc=第105至112頁|John C. Copper|2023年}}。 |
|||
但中華民國國語的推動,也使得原來使用族群母語或[[日語]]的臺灣民眾需要重新學習<ref>[[陳奇祿]]. 《[https://books.google.com.tw/books?id=cTRSE-E_vUsC&printsec=frontcover&hl=zh-TW#v=onepage&q&f=false 從帝大到臺大] {{Wayback|url=https://books.google.com.tw/books?id=cTRSE-E_vUsC&printsec=frontcover&hl=zh-TW#v=onepage&q&f=false |date=20190201120227 }}》. 臺灣臺北: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02年: 第266頁. {{ISBN|978-9570122107}}{{zh-tw}}.</ref><ref>楊允言、張學謙和呂美親. 《[https://books.google.com.tw/books?id=2w6OXRGAejIC&printsec=frontcover&hl=zh-TW#v=onepage&q&f=false 台語文運動訪談暨史料彙編] {{Wayback|url=https://books.google.com.tw/books?id=2w6OXRGAejIC&printsec=frontcover&hl=zh-TW#v=onepage&q&f=false |date=20190201120231 }}》. 臺灣: Ungian Iunn. 2008年: 第317頁. {{ISBN|978-9860132946}}{{zh-tw}}.</ref>,本土語言使用因而逐漸式微<ref>[[國立臺灣圖書館]]. 《中華民國政府出版品目錄彙編》. 臺灣新北: [[國立臺灣圖書館]]. 1995年. {{ISBN|978-9576782084}}{{zh-tw}}.</ref>。根據2010年人口普查,6歲以上常住人口在家中使用中華民國國語與臺語者分別佔83.6%和81.9%,客家語和臺灣原住民族語的使用只佔6.6%和1.4%,但臺語、台灣客家話及臺灣原住民族語使用也隨年齡層下降減少<ref>[[行政院主計總處]]. [http://www.stat.gov.tw/public/Attachment/1122815391771.pdf 6歲以上本國籍常住人口在家使用語言情形] {{Wayback|url=http://www.stat.gov.tw/public/Attachment/1122815391771.pdf |date=20160304141258 }}. 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 2010年 [2014年3月2日]{{zh-tw}}.</ref>。在社會興起臺灣語文運動、數個縣市推出鄉土母語教學、政府取消語言教學限制後<ref>陳正茂. 《[https://books.google.com.tw/books?id=jEXFLLGjRKsC&printsec=frontcover&hl=zh-TW#v=onepage&q&f=false 世紀交錯雜感錄:陳正茂隨思筆記] {{Wayback|url=https://books.google.com.tw/books?id=jEXFLLGjRKsC&printsec=frontcover&hl=zh-TW#v=onepage&q&f=false |date=20170102142247 }}》. 臺灣臺北: [[秀威資訊]]. 2011年2月1日: 第221頁. {{ISBN|978-9862216248}}{{zh-tw}}.</ref>,國語推行委員會也整合母語拼音和用字問題,提出臺語、台灣客家語和原住民族語敎學<ref>藍順德. 《[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id=1BcgH3NNqkEC&printsec=frontcover&hl=zh-TW#v=onepage&q&f=false 教科書政策與制度] {{Wayback|url=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id=1BcgH3NNqkEC&printsec=frontcover&hl=zh-TW#v=onepage&q&f=false |date=20181226133700 }}》. 臺灣: [[五南文化]]. 2006年: 第127頁. {{ISBN|978-9571141084}}{{zh-tw}}.</ref>。例如為保護福州語的使用,使得馬祖列島上的小學便設計方言教學<ref name="Languages" />。 |
|||
目前文字系統則有從古代漢字演進的[[臺灣漢字|正體字]],以及後來訂定的[[臺灣閩南語羅馬字拼音方案|臺灣臺語]]、[[客家語拼音方案|臺灣客語]]及[[原住民族語羅馬字|原住民族語書寫系統]]<ref name="語言文字"/>{{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0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248頁}}。臺灣原住民族最早沒有文字,之後才向荷蘭人、日本人、漢人學習書面語言{{sfnm|章英華等|2011年|1loc=第343至345頁|陳芳明等|2011年|2loc=第61至63頁、第70至80頁|漢寶德等|2011年|3loc=第2至6頁、第411至415頁|John C. Copper|2020年|4loc=第18至24頁、第46至53頁、第105至112頁|John C. Copper|2023年}}。漢字在形體上有古文、籀文、小篆、隸書、楷書等演變<ref name="語言文字"/>,臺灣更是少數使用[[繁體字]]的地方,並盛行書法活動<ref name="傳統文藝">{{Cite web|url=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27040|title=傳統文藝|author=|date=2021-05-24|publisher=交通部觀光局|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3-26|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326194925/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27040|dead-url=no}}</ref>{{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0頁|陳芳明等|2011年|2loc=第573至540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248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4loc=第80至83頁|John C. Copper|2020年|5loc=第18至24頁、第105至112頁}}。隨著中華民國政府推動[[國語政策]]和教育普及,華語成為臺灣最多人使用的[[國語運動|共通語言]],目前還推動{{Link-en|臺灣華語教育機構列表|List of Chinese language schools in Taiwan for foreign students|國際華語教學}}<ref name="教育現況"/><ref name="人文風情"/>{{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29至30頁、第640頁|漢寶德等|2011年|2loc=第2至6頁、第411至422頁、第465至466頁、第469至470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248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4loc=第14至17頁、第78至79頁|John C. Copper|2020年|5loc=第105至112頁、第121至127頁|中央情報局|2023年|John C. Copper|2023年}}。而由於[[閩南民系|閩南族群]]人數居多,許多族群的人會同時講華語與臺語<ref name="人文風情"/>{{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248頁|John C. Copper|2020年|2loc=第13至18頁、第105至112頁|John C. Copper|2023年}}。另外針對聽語障人士所使用的視覺語言,也自主發展出[[臺灣手語]]系統<ref name="語言文字"/>。 |
|||
===宗教信仰=== |
|||
{{Main|台灣宗教|台灣民間信仰}} |
|||
[[File:Taipei Taiwan Mengjia-Longshan-Temple-00.jpg|thumb|right|250px|位於[[臺北市]]的[[艋舺龍山寺]]]] |
|||
相對於過去將華語獨尊為官方語言,其他本地語言和方言直到[[民主化]]後才[[臺灣本土化運動|逐漸受到重視]]<ref name="語言文字"/>{{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29至30頁|陳芳明等|2011年|2loc=第429至430頁、第432頁|漢寶德等|2011年|3loc=第2至6頁、第405至406頁、第411至427頁、第429至433頁、第473至474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4loc=第248頁|John C. Copper|2020年|5loc=第98至112頁|John C. Copper|2023年}}。目前《國家語言發展法》將臺灣及離各族群的自然語言及臺灣手語納為國家語言,保障使用國家語言的權利,落實語言與文化平權<ref name="語言文字"/>。中華民國政府和民間還展開一系列弱勢語言、書寫系統使用維護及保存國家語言等[[台灣語言保護|語言保護措施]]<ref name="語言文字"/>,並將這些語言納入[[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必修課程{{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29至30頁、第321至322頁、第331至332頁、第636至637頁|章英華等|2011年|2loc=第366至369頁|漢寶德等|2011年|3loc=第405至406頁、第429至433頁、第473至474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4loc=第248至249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5loc=第14至17頁、第76至78頁|John C. Copper|2020年|6loc=第105至112頁}}。臺灣還將[[英語]]列為國民教育必修課程<ref name="人文風情"/>,並鼓勵學習[[日語]]、[[法語]]、[[德語]]、[[西班牙語]]、[[韓語]]、[[俄語]]、[[義大利語]]、[[越南語]]等第二外語{{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603頁|漢寶德等|2011年|2loc=第433至435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249頁|John C. Copper|2020年|4loc=第98至112頁}}。為了提升全球競爭力,中華民國政府推動[[2030雙語政策]]<ref name="教育現況"/>{{sfnm|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1loc=第76至78頁}}。 |
|||
《[[中華民國憲法]]》保障人民享有[[宗教自由]]和進行信仰儀式的權利,且[[世俗國家|各宗教地位皆平等]]<ref group="註">《[[中華民國憲法]]》第十三條規定:「人民有信仰宗教之自由。」</ref><ref name="2002年度國際宗教自由報告">[[國際信息局]]. [http://www.ait.org.tw/zh/officialtext-bg0211-chinese.html 美國國務院發布《2002年度國際宗教自由報告》] {{Wayback|url=http://www.ait.org.tw/zh/officialtext-bg0211-chinese.html |date=20160304102907 }}. [[美國在台協會]]. 2002年10月8日 [2014年3月8日]{{zh-tw}}.</ref><ref>[[國際信息局]]. [http://www.ait.org.tw/zh/2009-irf-taiwan.html 2009年國際宗教自由報告 -- 台灣部分] {{Wayback|url=http://www.ait.org.tw/zh/2009-irf-taiwan.html |date=20160312004905 }}. [[美國在台協會]]. 2009年10月28日 [2014年3月8日]{{zh-tw}}.</ref>。根據[[世界銀行]]的資料,中華民國的[[宗教自由]]程度非常高,2018的自由程度量約9.2,高於世界中位數 <ref>{{cite web | title = Freedom of religion, Scale | publisher = 世界銀行| year= 2018 | url = https://govdata360.worldbank.org/indicators/hd6a18526?country=TWN&indicator=41930&viz=line_chart&years=1975,2018 | access-date = 2021年6月2日| language=英文}}</ref> 。由於中華民國實行「宗教自由」理念,各個宗教相當興盛,中華民國是[[華人地區|華人世界]]裡[[宗教]]最興盛的國家。 |
|||
=== 宗教信仰 === |
|||
根據行政院國情介紹,中華民國自由地區現有主要宗教統計類別計有22種。2019年,臺灣地區的宗教建築(寺廟教堂數)總計為15,175, 佛道寺廟達12,279, 光是道教宮廟就達9,684,佛教寺廟達2,317,就連基督教教堂總數也達2,839間<ref>{{cite web|title=表23各宗教教務概況|url=https://www.ey.gov.tw/File/71A8E0246065BE0|access-date=2021年6月2日}}</ref>。在臺灣3萬6千平方公里土地上,有將近3萬3千多個供教(信)徒膜拜、聚會的場所,平均每1平方公里,就有1座寺廟或教會(堂),宗教建築的密度之高,在世界上亦屬罕見,是華人世界宗教建築密度最高的地區。 臺灣也是華人世界裡宗教最興盛的地區。 |
|||
{{Main|臺灣宗教}} |
|||
[[File:07.08 副總統迎白沙屯媽祖 (50089542537).jpg|thumb|信徒在[[臺灣媽祖信仰|媽祖遶境]]期間祈求合境平安<ref name="臺灣的民間信仰">{{Cite web|url=https://www.ey.gov.tw/state/D00B53C98CD4F08F/ebdc93b1-e9df-4bf4-8bfe-c6374a0f811f|title=臺灣的民間信仰|author=中華民國內政部|date=2022-03-02|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10-10|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1010105058/https://www.ey.gov.tw/state/D00B53C98CD4F08F/ebdc93b1-e9df-4bf4-8bfe-c6374a0f811f|dead-url=no}}</ref>]] |
|||
《中華民國憲法》規定人民有{{Link-en|臺灣宗教自由|Freedom of religion in Taiwan|宗教自由}},在法律上一律平等<ref name="國際宗教自由報告">{{Cite web|url=https://www.ait.org.tw/zhtw/zh-2021-international-religious-freedom-report-taiwan-part/|title=2021年國際宗教自由報告 – 台灣部分|author=[[美國國務院]]|date=2022-06-05|publisher=[[美國在臺協會]]|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2-11-28|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21128212615/https://www.ait.org.tw/zhtw/zh-2021-international-religious-freedom-report-taiwan-part/|dead-url=no}}</ref>,[[臺灣宗教|各種宗教]]在此基礎上蓬勃發展<ref name="宗教信仰在臺灣">{{Cite web|url=https://www.ey.gov.tw/state/D00B53C98CD4F08F/0fe638e7-c0bf-401e-b9f2-3db11eecd508|title=宗教信仰在臺灣|author=中華民國內政部|date=2022-03-17|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1-03-14|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10314103644/https://www.ey.gov.tw/state/D00B53C98CD4F08F/0fe638e7-c0bf-401e-b9f2-3db11eecd508|dead-url=no}}</ref>,成為世界上宗教最寬容的地方之一{{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267至268頁|John C. Copper|2020年|2loc=第105至112頁|John C. Copper|2023年}}。根據2019年的調查,民眾主要信仰[[台灣民間信仰|傳統民俗宗教]](49.3%)、[[臺灣佛教|佛教]](14%)、[[臺灣道教|道教]](12.4%)、[[台灣基督教新教|基督新教]](5.5%)、[[一貫道]](2.1%)和[[台灣天主教|天主教]](1.3%),其他宗教還包括[[臺灣伊斯蘭教|伊斯蘭教]]、[[台灣東正教|東正教]]、[[三一教]]、[[理教]]、[[道院]]([[世界紅卍字會臺灣總主會|世界紅卍字會]])、[[天德教]]、[[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摩門教]])、[[天理教]]、{{Link-en|臺灣巴哈伊教|Baháʼí Faith in Taiwan|巴哈伊教}}、[[統一教]]、[[山達基]]、[[崇教真光]]、[[天道教]]、[[天帝教]]、[[彌勒大道]]等<ref name="宗教信仰在臺灣"/><ref name="國際宗教自由報告"/>{{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1193至1199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266至272頁}}。另外,有80%民眾同時信奉不同宗教,13.2%民眾則無宗教信仰<ref name="國際宗教自由報告"/>{{sfnm|漢寶德等|2011年|1loc=第109至120頁|John C. Copper|2020年|2loc=第105至112頁|John C. Copper|2023年}}。 |
|||
過去臺灣原住民族多信仰[[臺灣原住民族泛靈信仰|泛靈信仰]],中國移民引入佛教、道教和[[臺灣的孔廟|儒教]],荷蘭人和西班牙人傳入基督新教與天主教,日本則導入[[臺灣神道教|神道教]]{{sfnm|章英華等|2011年|1loc=第343至345頁|陳芳明等|2011年|2loc=第63至70頁、第76至80頁|漢寶德等|2011年|3loc=第64至73頁、第95至106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4loc=第267至272頁|John C. Copper|2020年|5loc=第18至24頁、第49至53頁、第105至112頁|John C. Copper|2023年}}。在1949年,許多儒教、佛教、道教、[[中國秘密宗教|民間教派]]等團體從[[中國宗教|中國大陸]]逃往臺灣,彼此競爭消長{{sfnm|漢寶德等|2011年|3loc=第28頁、第56至64頁、第136至145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267至268頁|John C. Copper|2020年|2loc=第105至112頁|John C. Copper|2023年}}。臺灣登記在案的宗教團體可分為財團法人(基金會)、{{Link-en|臺灣寺廟列表|List of temples in Taiwan|寺廟}}或社會團體<ref name="國際宗教自由報告"/>,不同的宗教還辦理各式慈善公益、[[台灣宗教學校列表|教育教化]]、醫療服務、社會福利等機構(如[[慈濟基金會]]是全球最大的佛教慈善機構)<ref name="宗教信仰在臺灣"/>,並建立宗教研究機構與學術環境{{sfnm|王汎森等|2011年|1loc=第240至258頁|趙永茂等|2011年|2loc=第547至549頁|漢寶德等|2011年|3loc=第34至38頁、第42頁、第109至120頁、第173至174頁、第216至219頁、第249至251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4loc=第83至85頁、第269至271頁|John C. Copper|2020年|5loc=第105至112頁}}。臺灣地區有將近33,000多個供教(信)徒膜拜、聚會的場所<ref name="宗教信仰在臺灣"/>,是世界上宗教場所密度最高的國家之一{{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267至268頁}}。 |
|||
受到臺灣移民社會的影響,使得漢族移民固有的[[佛教]]、[[道教]]傳統信仰盛行且長期發展<ref name="臺灣的民間信仰">[[中華民國內政部]]. [http://www.ey.gov.tw/state/News_Content3.aspx?n=186F65C3242E46A1&sms=29D1A6CC2883568E&s=D83565891D38386A 臺灣的民間信仰] {{Wayback|url=http://www.ey.gov.tw/state/News_Content3.aspx?n=186F65C3242E46A1&sms=29D1A6CC2883568E&s=D83565891D38386A |date=20181002214124 }}. [[行政院]]. 2016年3月24日 [2016年8月15日]{{zh-tw}}.</ref>,而西方國家常見的[[基督新教]]、[[天主教]]與[[伊斯蘭教]]等宗教也擁有不少信眾<ref>{{Link-en|美國國務院民主人權勞工局|Bureau of Democracy, Human Rights, and Labor}}. [http://www.state.gov/documents/organization/132869.pdf 2009年國際宗教自由報告 -- 台灣部分] {{Wayback|url=http://www.state.gov/documents/organization/132869.pdf |date=20170930132312 }}. [[美國國務院]]. 2009年10月28日 [2014年3月8日]{{zh-tw}}.</ref>。根據2005年的人口普查,有18,718,600人(佔人口81.3%)信仰宗教,另外14%至18%人口並無宗教信仰。而政府調查所分類的26個宗教中,排行前五名者分別是佛教(8,086,000人,佔人口35.1%)、道教(7,600,000人,佔總人口33%)、[[一貫道]](810,000人,佔總人口3.5%)、基督新教(605,000人,佔總人口2.6%)及天主教(298,000人,佔總人口1.3%)<ref>[[行政院新聞局]]. [https://web.archive.org/web/20070708213510/http://www.gio.gov.tw/taiwan-website/5-gp/yearbook/22Religion.htm 22. Religion]. Taiwan Yearbook 2011. 2006年 [2014年3月8日]{{en}}.</ref>。美國[[中央情報局]]的《[[世界概況]]》則指出超過93%人口為結合[[中國民間宗教]]、[[大乘佛教]]、[[儒教 (宗教)|儒教]]、祖先崇拜和道教的多神論信仰者<ref name="2002年度國際宗教自由報告" />,有4.5%的人口是信奉[[新教]]和[[天主教]]的基督徒信眾,另外低於2.5%的民眾則信奉伊斯蘭教等宗教<ref name="2002年度國際宗教自由報告" /><ref>{{Cite web |title=Taiwan |url=http://www.state.gov/j/drl/rls/irf/2010/148895.htm |accessdate=2014-03-08 |author={{Link-en|民主、人權和勞工事務局|Bureau of Democracy, Human Rights, and Labor}} |date=2010-11-17 |publisher=[[美國國務院]] |language=en |dead-url=no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0329065200/http://www.state.gov/j/drl/rls/irf/2010/148895.htm |archive-date=2014-03-29 }}</ref>。 |
|||
臺灣民間信仰結合自然崇拜、[[儒家]]、佛教、[[道家]]等內容<ref name="宗教信仰在臺灣"/>,相信人神靈三界相通<ref name="臺灣的民間信仰"/>{{sfnm|漢寶德等|2011年|1loc=第6至11頁、第91至120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267至268頁|John C. Copper|2020年|3loc=第105至112頁}}。其中[[臺灣媽祖信仰|媽祖]]及[[王爺千歲信仰|王爺千歲]]為二大寺廟供奉神明系統,而不同慶典儀式、藝術裝飾等則體現傳統教義<ref name="文化信仰">{{Cite web|url=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27010|title=文化信仰|author=|date=2021-05-24|publisher=交通部觀光局|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3-26|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326194323/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27010|dead-url=no}}</ref>{{sfnm|漢寶德等|2011年|1loc=第95至101頁、第109至120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267至268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3loc=第80至83頁|John C. Copper|2020年|4loc=第105至112頁}}。每年各地會舉辦大型迎神賽會或遶境活動<ref name="臺灣的民間信仰"/>,並有天公生、迎媽祖、燒王船、[[鹽水蜂炮|蜂炮]]、炸寒單、宋江陣等[[臺灣宗教百景|儀式]]<ref name="傳統節慶"/><ref name="交通部觀光局 傳統節慶">{{Cite web|url=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01020|title=傳統節慶|author=|date=2022-03-22|publisher=交通部觀光局|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1-04-19|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10419184647/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01020|dead-url=no}}</ref><ref name="宗教慶典">{{Cite web|url=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01022|title=宗教慶典|author=|date=2021-04-29|publisher=交通部觀光局|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6-05|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605131626/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01022|dead-url=no}}</ref>{{sfnm|漢寶德等|2011年|1loc=第109至120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2loc=第918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268至269頁}}。目前道教逐漸融入現代生活,佛教朝向「[[台灣佛教四大名山|人間佛教]]」改革發展,而一貫道持續影響社會{{sfnm|漢寶德等|2011年|1loc=第6至11頁、第41至47頁、第51至88頁、第167至486頁}}。包括天主教及新教在內的[[台灣基督教|基督宗教]]在臺灣歷經長期發展,目前臺灣原住民族多是[[臺灣基督教|基督徒]]<ref name="國際宗教自由報告"/>,數位中華民國總統亦是基督徒{{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17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270至271頁|陳芳明等|2011年|3loc=第76至80頁|漢寶德等|2011年|4loc=第6至11頁、第205至220頁、第242至251頁|John C. Copper|2020年|5loc=第105至112頁|John C. Copper|2023年}}。[[中國回教協會|漢語穆斯林社群]]逐漸式微,外籍移工多信奉伊斯蘭教、佛教和天主教<ref name="國際宗教自由報告"/>{{sfnm|漢寶德等|2011年|1loc=第6至11頁、第267至277頁}}。 |
|||
臺灣民間普遍祭拜[[觀世音菩薩]]、[[釋迦牟尼]]、[[保生大帝]]、[[玄天上帝]]、[[媽祖]]、[[玉皇上帝]]、[[關羽|關聖帝君]]、[[城隍]]、[[土地神]]、[[王爺信仰|各姓王爺]]、[[廣澤尊王]]、[[中壇元帥]]、[[清水祖師]]等,同時佛教和道教等信仰的分界並不明確<ref name="臺灣的民間信仰" /><ref>[http://www.mwr.org.tw/tw_religion/introduction/tw07.htm 台灣民間信仰 台灣發展概況] {{Wayback|url=http://www.mwr.org.tw/tw_religion/introduction/tw07.htm |date=20170107072947 }}. [[世界宗教博物館]] [2014年3月8日]{{zh-tw}}.</ref><ref name="黃俊傑">黃俊傑. [http://huang.cc.ntu.edu.tw/pdf/CCB2825.pdf 儒家思想對中國宗教的作用及其世界意義] {{Wayback|url=http://huang.cc.ntu.edu.tw/pdf/CCB2825.pdf |date=20130903075024 }}. [[國立臺灣大學]] [2014年3月8日]{{zh-tw}}.</ref>。現今中華民國有近8成的民眾屬於臺灣民間信仰,更有超過5成的民眾經常參加各類型宗教儀式與慶典<ref name="2002年度國際宗教自由報告" />。[[孔子]]提倡的[[儒家]]思想在過去中國是種哲學,結合了有關世俗社會的道德倫理準則,之後更成為[[中華文化]]和[[台灣文化]]間的基礎<ref name="黃俊傑" /><ref>[http://taiwan.net.tw/m1.aspx?sNo=0001009 宗教信仰] {{Wayback|url=http://taiwan.net.tw/m1.aspx?sNo=0001009 |date=20171027180709 }}. [[交通部觀光局]] [2014年3月8日]{{zh-tw}}.</ref>。大多數民眾往往將宗教信仰與儒家思想結合<ref name="臺灣的民間信仰" />,藉此提倡社會倫理道德的觀念<ref>[[楊惠南]]. [http://taup.yam.org.tw/announce/9911/docs/11.html 台灣民間宗教的中國意識] {{Wayback|url=http://taup.yam.org.tw/announce/9911/docs/11.html |date=20160306150748 }}. [[台灣教授協會]] [2014年3月8日]{{zh-tw}}.</ref>。另外臺灣原住民族為基督宗教重要族群,有超過64%的原住民族民眾信奉基督宗教,許多教會建築成為部落最明顯的地標<ref>{{Cite web |title=Presbyterians and the Aboriginal Revitalization Movement in Taiwan |url=http://www.culturalsurvival.org/publications/cultural-survival-quarterly/taiwan/presbyterians-and-aboriginal-revitalization-movement |accessdate=2014-03-08 |author=Michael Stainton |date=2002年 |publisher={{Link-en|文化生存|Cultural Survival}} |language=en |archiveurl=https://archive.is/20110716171008/http://www.culturalsurvival.org/publications/cultural-survival-quarterly/taiwan/presbyterians-and-aboriginal-revitalization-movement |archivedate=2011-07-16 |deadurl=yes }}</ref>。截至2014年,臺灣地區共有15,385座寺廟和教堂,分別有12,106座供奉道教神祇的寺廟、及3,279座教堂或會堂<ref>[http://www.ey.gov.tw/Upload/RelFile/2094/309328/b39e68e6-53ee-4687-bcdd-d253043fb038.pdf 表23:各宗教教務概況(General Condition of Religions)] {{Wayback|url=http://www.ey.gov.tw/Upload/RelFile/2094/309328/b39e68e6-53ee-4687-bcdd-d253043fb038.pdf |date=20171027130617 }}. [[中華民國內政部]]. 2014年 [2016年8月15日]{{zh-tw}}.</ref>,平均每1,500名市民就有可供信奉和參拜的宗教場所<ref>[[中央通訊社]].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304172759/http://etaiwannews.com/etn/news_content.php?cate_img=logo_taiwan&cate_rss=taiwan_eng&id=1015081&lang=eng_news 15,000 temples]. [[Taiwan News]]. 2008年7月28日 [2014年3月8日]{{en}}.</ref>。過往許多廟宇內部的裝飾,常藉傳統工法表達民間傳說故事<ref name="Yearbook 2013 208" />,今日廟於則是台灣、客家戲曲、民間音樂表演、民間藝術比賽的場地<ref name="Folk Arts">[[行政院新聞局]]. Folk Arts. 臺灣臺北: The Republic of China Yearbook 2009. 2009年{{en}}.</ref>。 |
|||
=== 公共衛生 === |
|||
==社會== |
|||
{{參見|全民健康保險}} |
|||
===福利救助=== |
|||
[[File:05.24 總統訪視臺北榮民總醫院 (52094771942) (cropped).jpg|thumb|[[全民健康保險]]使臺灣患者享有高效率且可負擔的醫療服務{{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204頁}}]] |
|||
[[File:ROC-MOHW Building 20160723c.jpg|thumb|right|250px|負責管理公共衛生、醫療服務與社會福利的[[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衛生福利部]]]] |
|||
臺灣有著極高的[[臺灣健康狀況|健康水平]],[[各國人口預期壽命列表|預期壽命高]]{{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200頁|John C. Copper|2020年|2loc=第9至13頁|John C. Copper|2023年}}。[[臺灣醫院列表|醫療院所]]由醫療專業人員組成,提供專業醫療照顧,目前主要分為[[中醫學|中醫]]與西醫兩種{{Link-en|臺灣公共衛生|Healthcare in Taiwan|醫療專業體系}}{{sfnm|章英華等|2011年|1loc=第568至585頁}}。在2022年底,執業醫事人員數359,609人,計有480家醫院及20,099家診所,提供172,088張床位<ref name="醫療照護體系">{{Cite web|url=https://www.ey.gov.tw/state/A01F61B9E9A9758D/db4065d1-d58b-4402-992c-263bdf7b22bd|title=醫療照護體系|author=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date=2022-03-04|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1-05|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105192827/https://www.ey.gov.tw/state/A01F61B9E9A9758D/db4065d1-d58b-4402-992c-263bdf7b22bd|dead-url=no}}</ref>{{sfnm|章英華等|2011年|1loc=第573至580頁}}。自1995年後,[[全民健康保險]]整合社會保險系統,藉由財務自給自足的[[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互助制度]],將99.9%的國民納入保障,落實平等醫療和就醫權利<ref name="全民健康保險">{{Cite web|url=https://www.ey.gov.tw/state/A01F61B9E9A9758D/fa06e0d2-413f-401e-b694-20c2db86f404|title=全民健康保險|author=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date=2022-03-04|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3-24|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324072231/https://www.ey.gov.tw/state/A01F61B9E9A9758D/fa06e0d2-413f-401e-b694-20c2db86f404|dead-url=no}}</ref>{{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795頁|趙永茂等|2011年|2loc=第679頁、第683頁|章英華等|2011年|3loc=第554至555頁、第565至568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4loc=第200至201頁|John C. Copper|2020年|5loc=第127至131頁|John C. Copper|2023年}}。其財源主要以保險費收入和量能負擔為原則,中華民國政府提供部分弱勢族群保險費補助<ref name="全民健康保險"/>{{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443至444頁、第792至793頁、第795頁|章英華等|2011年|2loc=第554至555頁、第566至568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201至202頁}}。全民健康保險提供所有必要且完整的診療服務,被保險人可以自由選擇特約醫院、診所等機構<ref name="全民健康保險"/>{{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795至796頁|章英華等|2011年|2loc=第566至568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200至201頁}}。 |
|||
在2021年,中華民國國民0歲平均餘命80.86歲,男性77.67歲、女性84.25歲<ref name="人口"/>;新生兒死亡率每1,000活產2.7人,[[世界嬰兒死亡率列表|嬰兒死亡率]]每1,000活產4.1人<ref name="健康指標">{{Cite web|url=https://www.ey.gov.tw/state/A01F61B9E9A9758D/20917db6-b5b5-4b86-9545-16924dd5f251|title=健康指標|author=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date=2022-07-14|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1-06|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106141448/https://www.ey.gov.tw/state/A01F61B9E9A9758D/20917db6-b5b5-4b86-9545-16924dd5f251|dead-url=no}}</ref>。[[臺灣十大死因列表|十大死因]]以慢性疾病為主(占76.6%),依序為惡性腫瘤(28.0%)、心臟疾病(11.9%)、肺炎(7.4%)、腦血管疾病(6.6%)、糖尿病(6.2%)、高血壓性疾病(4.3%)、事故傷害(3.7%)、慢性下呼吸道疾病(3.4%)、腎炎、臟病症候群與腎病變(3.0%)及慢性肝病與肝硬化(2.2%);前三大癌症是肺癌、肝癌和結腸直腸癌<ref name="健康指標"/>{{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767頁|王汎森等|2011年|2loc=第754至757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200頁}}。成人過重及肥胖盛行率在2016年至2019年47.97%,[[臺灣吸菸人口|18歲以上吸菸率]]在2020年13.1%<ref name="傳染病防治與健康促進"/>。 |
|||
中華民國的公共衛生、醫療服務與社會福利由2013年7月升格的[[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衛生福利部]]負責<ref>Alison Hsiao. [http://www.taipeitimes.com/News/taiwan/archives/2013/07/24/2003568050 Ministry of Health and Welfare completes restructuring] {{Wayback|url=http://www.taipeitimes.com/News/taiwan/archives/2013/07/24/2003568050 |date=20190223024147 }}. 《[[台北時報]]》. 2013年7月24日 [2014年2月23日]{{en}}.</ref>,而1995年實施的[[全民健康保險]]則由[[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管理<ref name="Tsung-Mei Cheng">Tsung-Mei Cheng. [http://content.healthaffairs.org/content/22/3/61.long Taiwan’s New National Health Insurance Program: Genesis And Experience So Far] {{Wayback|url=http://content.healthaffairs.org/content/22/3/61.long |date=20150626062921 }}. 《[[衛生事務]]》. 2003年5月 [2014年3月15日]{{en}}.</ref><ref>[http://www.nhi.gov.tw/ 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 {{Wayback|url=http://www.nhi.gov.tw/ |date=20180925045623 }}. [[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 [2014年3月15日]{{zh-tw}}.</ref>。全民健康保險是[[社会保险|社會保險]]的一種,藉推行公民醫療保險計劃,補助大部分醫療服務和疾病預防等工作<ref name="Tsung-Mei Cheng" /><ref>[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422193227/http://old.npf.org.tw/Symposium/s91/910722-SS-01.htm 部分負擔及差額負擔制度研究報告].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2002年7月22日 [2016年8月17日]{{zh-tw}}.</ref><ref>[http://www.nhi.gov.tw/webdata/webdata.aspx?menu=21&menu_id=713&webdata_id=1817 健保自付差額醫療材料費用] {{Wayback|url=http://www.nhi.gov.tw/webdata/webdata.aspx?menu=21&menu_id=713&webdata_id=1817 |date=20160425000155 }}. [[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 2016年7月28日 [2016年8月17日]{{zh-tw}}.</ref>。當前99.5%公民已納入全民健康保險<ref>Cecilia Fanchiang.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919132905/http://www.taiwantoday.tw/ct.asp?xItem=20439&CtNode=122 New IC health insurance card expected to offer many benefits]. 《[[今日台灣]]》. 2004年1月2日 [2016年8月17日]{{en}}.</ref>,全民健康保險也提供低收入戶、[[退伍軍人]]、3歲以下兒童、失業人士、受災用戶、老年人口、或[[身心障礙|殘疾人士]]的醫療費用補助<ref>[[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http://www.ey.gov.tw/state/News_Content3.aspx?n=DB4C52986CA11472&sms=9530920E31D22F76&s=F82C9B04EBAC1080 全民健康保險] {{Wayback|url=http://www.ey.gov.tw/state/News_Content3.aspx?n=DB4C52986CA11472&sms=9530920E31D22F76&s=F82C9B04EBAC1080 |date=20150924041709 }}. [[行政院]]. 2014年3月20日 [2014年3月15日]{{zh-tw}}.</ref>。全民健康保險佔國內生產毛額約5.44%,並對各類型民眾設有保費計算指引<ref>李柏鋒. [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KBlogArticle.aspx?id=2174 真的搞懂二代健保 你會罵得更大聲] {{Wayback|url=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KBlogArticle.aspx?id=2174 |date=20160421195704 }}. 《[[商業周刊 (臺灣)|商業周刊]]》. 2012年10月4日 [2016年8月17日]{{zh-tw}}.</ref>,大眾可選擇由雇主或由個人繳費等方式<ref name="Tsung-Mei Cheng" />。 |
|||
由於人口老化快速,全民健康保險的[[各國人均醫療費用列表|醫療支出]]持續增加<ref name="全民健康保險"/>{{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251頁、第767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201至202頁|John C. Copper|2020年|3loc=第9至13頁、第127至131頁}}。2021年,醫療保健支出14,265億元,占國內生產毛額6.6%;平均每人花費60,783元<ref name="健康指標"/>,不過全民健康保險制度也引發爭論{{sfnm|章英華等|2011年|1loc=第19至20頁、第566至568頁|John C. Copper|2020年|2loc=第127至131頁|John C. Copper|2023年}}。中華民國政府建構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疫情、蟲媒傳染病、腸病毒、結核病、[[台灣愛滋病情況|愛滋病]]、肝炎、猴痘、流感大流行等[[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傳染病防治]],[[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推動]]婦幼健康、[[罕見病]]、[[癌症資源中心|癌症]]及慢性疾病防治、營造健康環境、[[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健康監測]]等政策<ref name="傳染病防治與健康促進"/>{{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2頁、第768至781頁|章英華等|2011年|2loc=第19至20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202至207頁、第209頁}}。同時還確保[[良好作業規範|人類藥物]]、生物藥品、[[醫療器材管理法|醫療器材]]、[[臺灣食品安全|食品]]、化妝品等[[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安全管理]]<ref>{{Cite web|url=https://www.ey.gov.tw/state/A01F61B9E9A9758D/bc37289c-0121-482e-9550-ff65bd181d67|title=食品藥物管理|author=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date=2022-03-04|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1-06|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106141447/https://www.ey.gov.tw/state/A01F61B9E9A9758D/bc37289c-0121-482e-9550-ff65bd181d67|dead-url=no}}</ref>,並監督中醫學服務與藥材管理<ref>{{Cite web|url=https://www.ey.gov.tw/state/A01F61B9E9A9758D/4e8e1827-ef45-4d31-ac1d-7b277836c8ac|title=中醫藥管理|author=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date=2022-03-04|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1-06|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106141453/https://www.ey.gov.tw/state/A01F61B9E9A9758D/4e8e1827-ef45-4d31-ac1d-7b277836c8ac|dead-url=no}}</ref>{{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2頁、第744至745頁、第782至786頁|章英華等|2011年|2loc=第568至571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209至212頁}}。另外也發展多元[[長期照顧]]體系<ref name="傳染病防治與健康促進">{{Cite web|url=https://www.ey.gov.tw/state/A01F61B9E9A9758D/ee66e052-a928-4f0b-83ab-21b4069d0673|title=傳染病防治與健康促進|author=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date=2022-07-14|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12-07|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1207065648/https://www.ey.gov.tw/state/A01F61B9E9A9758D/ee66e052-a928-4f0b-83ab-21b4069d0673|dead-url=no}}</ref>、推動失智友善社區<ref name="醫療照護體系"/>{{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04至305頁、第769頁、第772頁、第789至790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205至209頁、第214至215頁|John C. Copper|2020年|3loc=第127至131頁}}。 |
|||
2013年的國民平均壽命為79.5歲,平均年齡是女性大於男性<ref name="主要死因">[[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http://health99.hpa.gov.tw/Hot_News/h_NewsDetailN.aspx?TopIcNo=6798 101年國人主要死因統計結果] {{Wayback|url=http://health99.hpa.gov.tw/Hot_News/h_NewsDetailN.aspx?TopIcNo=6798 |date=20160313122558 }}.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2013年6月6日 [2014年3月15日]{{zh-tw}}.</ref>。在總和生育率不斷下滑的情況下,中華民國是全世界生育率最低的國家,在2013年時實際生育率僅1.065<ref>陳梅英和林惠琴. [https://tw.news.yahoo.com/%E7%94%9F%E8%82%B2%E7%8E%87%E5%85%A8%E7%90%83%E6%9C%80%E4%BD%8E-%E6%9C%AA%E4%BE%86%E5%8F%B0%E7%81%A3%E5%B0%87%E5%8F%88%E8%80%81%E5%8F%88%E7%AA%AE-221039180.html 生育率全球最低 未來台灣將又老又窮] {{Wayback|url=https://tw.news.yahoo.com/%E7%94%9F%E8%82%B2%E7%8E%87%E5%85%A8%E7%90%83%E6%9C%80%E4%BD%8E-%E6%9C%AA%E4%BE%86%E5%8F%B0%E7%81%A3%E5%B0%87%E5%8F%88%E8%80%81%E5%8F%88%E7%AA%AE-221039180.html |date=20160305195959 }}.[[雅虎新聞]]. 2014年11月11日 [2014年12月4日]{{zh-tw}}.</ref>,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也佔總人口10%以上<ref name="健康指標">[[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http://www.ey.gov.tw/state/News_Content3.aspx?n=DB4C52986CA11472&sms=9530920E31D22F76&s=8EC277829C370D02 健康指標] {{Wayback|url=http://www.ey.gov.tw/state/News_Content3.aspx?n=DB4C52986CA11472&sms=9530920E31D22F76&s=8EC277829C370D02 |date=20150924041446 }}. [[行政院]]. 2014年3月20日 [2014年2月23日]{{zh-tw}}.</ref>,並估計在2024年達到人口最高峰後逐漸減少<ref name="THE REPUBLIC OF CHINA YEARBOOK 2014" />。而根據預測,2025年時老人人數便攀升至人口20%左右<ref>游能俊. [http://www.commonhealth.com.tw/blog/blogTopic.action?nid=518&typeUuid=94551813-0874-449c-90e3-2aa81d9c4ba8 台灣人60歲以上,每五人就有一位糖尿病] {{Wayback|url=http://www.commonhealth.com.tw/blog/blogTopic.action?nid=518&typeUuid=94551813-0874-449c-90e3-2aa81d9c4ba8 |date=20190423013932 }}. 《[[康健雜誌]]》. 2014年1月24日 [2014年2月23日]{{zh-tw}}.</ref>。今日大部分老年人由家庭成員自行照顧,但各地在2008年亦設立1,074所養老院。養老院每個月的費用主要取自老年年金,價格新臺幣3,000元至6,000元不等;無法提供退休儲蓄的家庭每個月則有5,000元的社會補助,政府也有基本醫療服務、流感疫苗防治、大眾運輸工具、文化表演折扣、免費餐點等福利。2007年時,任何25歲至65歲者在工作場所未提供社會保險時,依法必須納入[[國民年金]]保險<ref name="Social Welfare">[[中華民國外交部]].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304223757/http://www.taiwan.gov.tw/ct.asp?xItem=27604&ctNode=1926&mp=1001 Social Welfare]. [[行政院新聞局]]. 2010年5月27日 [2014年3月15日]{{en}}.</ref>。 |
|||
=== 教育措施 === |
|||
政府還將國民最低生活費訂在該地區每人可支配所得中位數的60%,並適當給予社會福利及相關補助。自2008年開始,政府提供每年總收入不超過新臺幣150萬元、孩子年齡未超過2歲的父母每個月3,000元的補助,也給撫養精神疾病或身體殘疾兒童的家庭社會援助<ref name="Social Welfare" />。另外政府也提供具臺灣原住民族血統者更多機會,根據《[[勞動基準法 (中華民國)|勞動基準法]]》的規定所有政府機關、學校和超過百人的企業,必須至少有1%成員為[[臺灣原住民族]];同時臺灣原住民族家庭購買房屋的貸款有較低利率或租賃優惠條款,而的學童亦有額外獲頒[[獎學金]]的機會<ref name="Social Welfare" />。 |
|||
{{Main|中華民國教育}} |
|||
[[File:09.03 總統出席「今周刊第七屆總統與高中生面對面論壇」 (52331013958) (cropped).jpg|thumb|課外活動在臺灣教育體系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ref>{{Cite book|author=|editor=|title=2020-2021 Taiwan at a Glance|location=中華民國臺北|publisher=中華民國外交部|date=2021年10月|page=第69頁|ISBN=978-9865447311|accessdate=|url=https://multilingual.mofa.gov.tw/web/web_UTF-8/MOFA/glance2020-2021/2020-2021%20Taiwan%20at%20a%20Glance%20(English).pdf|language=|archive-date=2021-03-14|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10314082013/https://multilingual.mofa.gov.tw/web/web_UTF-8/MOFA/glance2020-2021/2020-2021%20Taiwan%20at%20a%20Glance%20%28English%29.pdf|dead-url=no}}</ref>]] |
|||
[[中華民國教育]]學制類似美國模式,採「六、三、三、四」架構:[[小學|國民小學]]6年、[[臺灣國中教育|國民中學]]3年、[[高級中學]]3年、[[中華民國高等教育|大學學士班]]4年;另有碩士班1年至4年、博士班2年至7年<ref name="教育制度">{{Cite web|url=https://www.ey.gov.tw/state/7F30E01184C37F0E/c533c870-9854-4344-b325-0239147484bd|title=教育制度|author=中華民國教育部|date=2022-03-18|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1-06|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106162346/https://www.ey.gov.tw/state/7F30E01184C37F0E/c533c870-9854-4344-b325-0239147484bd|dead-url=no}}</ref>{{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237頁、第241至243頁|John C. Copper|2020年|2loc=第121至127頁|John C. Copper|2023年}}。同時還擴大2歲以上至國民小學前的[[學前教育|幼兒園教保服務]]<ref name="教育現況"/><ref name="教育制度"/>{{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574頁、第588至591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236頁}}。在2022年,教育科學文化預算占政府總預算20.2%{{sfnm|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1loc=第79頁|John C. Copper|2023年}}。[[臺灣九年國民義務教育|九年國民義務教育]]的實施分為國民小學(6歲至12歲)與國民中學(12歲至15歲)<ref name="教育現況" />,以[[九年一貫課程]]銜接學校教育<ref name="教育制度" />,教科書需經過中華民國政府審定{{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575至576頁、第592至597頁|章英華等|2011年|2loc=第214至216頁|漢寶德等|2011年|3loc=第299至304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4loc=第236至239頁|John C. Copper|2020年|5loc=第121至127頁|John C. Copper|2023年}}。高級中學校教育採「普通教育」與「技職教育」雙軌<ref name="教育制度" />,分成[[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臺灣專科學校|五年制專科學校]]及[[技術型高級中等學校]]{{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598至605頁|劉翠溶等|2011年|2loc=第448至449頁|章英華等|2011年|3loc=第216至217頁、第253至255頁|漢寶德等|2011年|4loc=第393至395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5loc=第238至240頁}}。 |
|||
在2020年,國民中學的[[高中職多元入學|升學率]]已經達99.8%,而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納入高級中等教育階段<ref name="教育現況"/>{{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603頁|章英華等|2011年|2loc=第6至7頁|漢寶德等|2011年|3loc=第304至309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4loc=第236至239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5loc=第76至78頁|John C. Copper|2020年|6loc=第121至127頁}}。中華民國政府還推動高等教育[[大學多元入學|招生制度專業化]]、及[[高等教育深耕計畫|多元彈性發展]]<ref name="教育現況"/>,幾乎所有人都可以就讀大學{{sfnm|章英華等|2011年|1loc=第6至7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240至241頁|John C. Copper|2020年|3loc=第121至127頁|John C. Copper|2023年}}。過去高等教育機構[[文憑主義及教育通脹|快速增長]],目前則推動大專校院[[臺灣大專院校整併|整併]]、[[臺灣大專院校退場|退場]],截至2021年尚有[[臺灣大專院校列表|137所大專校院與12所專科學校]]<ref name="教育現況"/>{{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445頁、第578頁、第608至611頁|王汎森等|2011年|2loc=第274至279頁|劉翠溶等|2011年|3loc=第453至454頁|章英華等|2011年|4loc=第217至219頁、第249至250頁|漢寶德等|2011年|5loc=第2至6頁、第336至339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6loc=第236頁、第241至243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7loc=第76至79頁|John C. Copper|2020年|8loc=第121至127頁|John C. Copper|2023年}}。臺灣[[臺灣大專院校排名|頂尖的大專院校]]多是[[國立大學]],其中[[國立臺灣大學]]被視為是最好的大學{{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243至244頁|John C. Copper|2020年|2loc=第121至127頁|John C. Copper|2023年}},其前身[[臺北帝國大學]]是臺灣第一所研究型高等教育機構<ref>{{Cite web |url=https://historygallery.ntu.edu.tw/%E5%87%BA%E9%A1%9E%E6%8B%94%E7%B2%8B%EF%BC%9A%E5%9C%8B%E7%AB%8B%E8%87%BA%E7%81%A3%E5%A4%A7%E5%AD%B8%E5%89%B5%E6%A0%A1%E4%B9%9D%E5%8D%81%E5%B9%B4%E5%BE%9E%E5%B8%9D%E5%A4%A7%E5%88%B0%E8%87%BA%E5%A4%A7%E5%BB%BA%E6%A0%A1%E7%8 |title=出類拔粋:國立臺灣大學創校九十年從帝大到臺大建校特展 |access-date=2024-05-02 |archive-date=2024-05-02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40502071437/https://historygallery.ntu.edu.tw/%E5%87%BA%E9%A1%9E%E6%8B%94%E7%B2%8B%EF%BC%9A%E5%9C%8B%E7%AB%8B%E8%87%BA%E7%81%A3%E5%A4%A7%E5%AD%B8%E5%89%B5%E6%A0%A1%E4%B9%9D%E5%8D%81%E5%B9%B4%E5%BE%9E%E5%B8%9D%E5%A4%A7%E5%88%B0%E8%87%BA%E5%A4%A7%E5%BB%BA%E6%A0%A1%E7%8 |dead-url=no }}</ref>。技職教育對接產業所需人才,具中等至[[臺灣教育#高等技職教育|高等教育]]體系,並注重縱向銜接與橫向轉軌<ref name="教育現況" />{{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445頁、第574頁、第577至578頁、第617至622頁|劉翠溶等|2011年|2loc=第448至449頁、第454至455頁|章英華等|2011年|3loc=第253至255頁|漢寶德等|2011年|4loc=第2至6頁、第373至402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5loc=第237至243頁}}。 |
|||
===醫療衛生=== |
|||
[[File:Taipei Taiwan National-Taiwan-University-Hospital-03.jpg|thumb|left|250px|[[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 |
|||
臺灣傳統社會的階層頂端是受過教育的精英,而教育政策和產業政策的發展便能促成社會流動{{sfnm|章英華等|2011年|1loc=第224至227頁、第246至255頁|John C. Copper|2020年|2loc=第96至98頁、第121至127頁|John C. Copper|2023年}}。由於對高等教育的重視,大專院校以上學歷人口已經超過高級中學程度者{{sfnm|章英華等|2011年|1loc=第10至11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2loc=第76至78頁}}。許多學生前往美國、澳洲、英國、日本等地留學<ref name="教育現況"/>,大專校院亦招收{{Link-en|臺灣獎學金|Scholarships in Taiwan|境外學生}}與展開國際交流<ref name="教育現況"/>{{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528頁、第579至580頁、第638至642頁|王汎森等|2011年|2loc=第16至20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246至248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4loc=第78至79頁|John C. Copper|2020年|5loc=第121至127頁|John C. Copper|2023年}}。臺灣在國際科學奧林匹亞生物、 化學、地球科學、數學、資訊和物理項目具有一定表現{{sfnm|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1loc=第76至78頁|John C. Copper|2023年}}。中華民國政府還培育藝術教育、[[台灣特殊教育學校列表|特殊教育]]、國家語言及雙語教學[[師範學校|師資]],並規劃原住民族及新住民教育、[[臺灣社區大學列表|終身教育]]<ref name="終身教育">{{Cite web|url=https://www.ey.gov.tw/state/42093E2A09F1729B/b267fbf1-1240-45dc-955e-1f558d8b4c59|title=終身教育|author=中華民國教育部|date=2022-03-18|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1-06|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106162407/https://www.ey.gov.tw/state/42093E2A09F1729B/b267fbf1-1240-45dc-955e-1f558d8b4c59|dead-url=no}}</ref>、家庭教育<ref>{{Cite web|url=https://www.ey.gov.tw/state/42093E2A09F1729B/49c4f87d-5bf0-4be9-8ec7-9436ea8fcaea|title=家庭教育|author=中華民國教育部|date=2022-03-18|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1-15|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115215505/https://www.ey.gov.tw/state/42093E2A09F1729B/49c4f87d-5bf0-4be9-8ec7-9436ea8fcaea|dead-url=no}}</ref>、高齡教育<ref name="教育制度"/><ref>{{Cite web|url=https://www.ey.gov.tw/state/42093E2A09F1729B/36d1569f-2f29-415d-b0cf-8e3c5be9b4cf|title=高齡教育|author=中華民國教育部|date=2022-03-18|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1-15|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115215500/https://www.ey.gov.tw/state/42093E2A09F1729B/36d1569f-2f29-415d-b0cf-8e3c5be9b4cf|dead-url=no}}</ref>、數位教育等政策<ref name="教育現況"/>{{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87至88頁、第95至96頁、第574頁、第577頁、第580至587頁、第623至637頁、第654至656頁|王汎森等|2011年|2loc=第438至411頁|漢寶德等|2011年|3loc=第2至6頁、第349至368頁、第429至433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4loc=第48頁、第244至247頁、第249頁、第321至322頁、第331至332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5loc=第76至78頁}}。至2021年,[[各國識字率列表|識字率]]為99.1%{{sfnm|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1loc=第79頁}}。 |
|||
今日在中華民國社會,平均每10,000人享有20.02名[[医生|醫生]]、5.31位[[牙醫學|牙醫]]和69.01張病床的醫療服務<ref name="醫療照顧體系">[[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http://www.ey.gov.tw/state/News_Content3.aspx?n=DB4C52986CA11472&sms=9530920E31D22F76&s=98AE7F8CD95C3B4F 醫療照顧體系] {{Wayback|url=http://www.ey.gov.tw/state/News_Content3.aspx?n=DB4C52986CA11472&sms=9530920E31D22F76&s=98AE7F8CD95C3B4F |date=20150924041454 }}. [[行政院]]. 2014年3月20日 [2014年2月23日]{{zh-tw}}.</ref>。截至2012年為止,臺灣共有502間[[醫院]]以及20,935家[[診所]],其中包括82間公立醫院和447家公立診所<ref name="醫療照顧體系" />。而2009年時在對隨機選擇的3,360名病患進行醫院服務品質調查後,有75.1%的人表示「非常滿意」醫院服務、有20.5%的人則認為服務「不錯」,只有4.4%的病患對於醫療服務或者護理照顧感到「不滿意」或者「非常不滿意」<ref name="Public health">[[行政院新聞局]]. Public health. 臺灣臺北: The Republic of China Yearbook 2009. 2009年{{en}}.</ref>。2000年時,臺灣人均衛生支出總額約752美元<ref name="國會圖書館國家研究">[[國會圖書館 (美國)|國會圖書館]].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50329124349/http://lcweb2.loc.gov/frd/cs/profiles/Taiwan.pdf COUNTRY PROFILE: TAIWAN].{{Link-en|國會圖書館國家研究|Library of Congress Country Studies}}. 2005年3月{{en}}.</ref>;2001年時,衛生支出則佔國內生產毛額5.8%,其中64.9%支出則是由政府資金給付<ref name="國會圖書館國家研究" />。 |
|||
== 文化藝術 == |
|||
與其他已開發國家相比,中華民國民眾享有豐富的營養來源,但也面臨慢性[[肥胖症]]和[[心血管疾病]]等健康問題。隨著醫療保健體系逐漸完善,男性和女性的預期壽命分別成長至76.2歲以及83.0歲<ref name="健康指標" />。而在2012年時造成最多人致死的疾病為[[癌症]],排行第二名、第三名以及第四名者分別為心臟疾病、心血管疾病以及[[肺炎]]<ref name="主要死因" />。另外在2013年時,中華民國嬰兒死亡率為千分之3.9<ref name="健康指標" />。為了降低[[肺癌]]喪生的患者人數,政府除了對菸草製品進行管制外、還禁止民眾於工作場所、學校、餐館以及火車站等所有[[公共空間|公共場所]]吸菸,並推廣設立通風的指定吸菸區<ref name="Public health" />。 |
|||
{{Main|臺灣文化}} |
|||
[[File:500px photo (48946772).jpeg|thumb|臺東縣[[蘭嶼]][[拼板舟]]是[[達悟族]]經濟及生活上重要的工具<ref name="原住民族藝術">{{Cite web|url=https://www.ey.gov.tw/state/181E881F469CCF98/9d64861c-13e9-4f3a-abe4-07895e82232d|title=原住民族藝術|author=[[中華民國原住民族委員會]]|date=2022-03-04|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10-09|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1009143946/https://www.ey.gov.tw/state/181E881F469CCF98/9d64861c-13e9-4f3a-abe4-07895e82232d|dead-url=no}}</ref>]] |
|||
[[File:恆春搶孤.jpg|thumb|[[屏東縣]][[恆春鎮]]的「[[搶孤]]」活動<ref name="傳統節慶">{{Cite web|url=https://www.ey.gov.tw/state/181E881F469CCF98/f03f96de-350e-47ec-acf6-5cff9bc7cd65|title=傳統節慶|author=中華民國文化部、[[中華民國原住民族委員會]]|date=2022-03-16|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11-27|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1127231231/https://www.ey.gov.tw/state/181E881F469CCF98/f03f96de-350e-47ec-acf6-5cff9bc7cd65|dead-url=no}}</ref>]] |
|||
臺灣是開放且包容的移民社會,具有多民族、多語言的[[臺灣文化|文化樣貌]]<ref name="語言文字"/>{{sfnm|章英華等|2011年|1loc=第341至342頁|漢寶德等|2011年|2loc=第411至415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3loc=第14至17頁、第80至83頁}}。《中華民國憲法》明定保障自由權利<ref name="憲法簡介"/>、多元文化為基本國策<ref name="族群"/>,並應建設[[中國國民黨的社會主義思想|平等、均富]]的國家<ref name="憲法"/>{{sfnm|趙永茂等|2011年|1loc=第645至649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52至53頁|John C. Copper|2020年|3loc=第147至152頁}}。這導致其核心價值除了民主、自由、[[臺灣人權|人權]]、法治、平等意識外<ref name="兩岸關係"/>,亦推動全民健康保險<ref name="全民健康保險"/>、社會福利<ref name="社會救助"/>、多元語言文化<ref name="藝術文化"/><ref name="語言文字"/><ref name="教育現況"/>、[[臺灣同性婚姻|同性婚姻]]等政策{{sfnm|趙永茂等|2011年|1loc=第656至666頁|章英華等|2011年|2loc=第22至23頁、第194至203頁、第554至555頁、第565至568頁、第655至685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52至53頁、第200至202頁、第216至218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4loc=第20至29頁|John C. Copper|2020年|5loc=第147至152頁、第156至162頁|John C. Copper|2023年}}。不過傳統社會仍以漢文化為主,屬父權制、父系制和階級制社會,日常生活圍繞在家庭、工作和教育上{{sfnm|章英華等|2011年|1loc=第63至65頁、第68至69頁、第72頁、第447至452頁|John C. Copper|2020年|2loc=第18至24頁、第95至98頁、第145至147頁|John C. Copper|2023年}}。不過隨著地方社會轉型,臺灣公民社會已經蓬勃且多元化發展,出現各類非政府組織、[[臺灣NPO資源列表|民間組織]]、社會運動、社區總體營造運動等{{sfnm|趙永茂等|2011年|1loc=第547至572頁|章英華等|2011年|2loc=第385至413頁、第417至441頁、第457至467頁|漢寶德等|2011年|3loc=第476至477頁}}。 |
|||
同時,臺灣社會兼容[[閩南文化]]、[[客家文化]]、外省人文化、[[臺灣原住民族運動|原住民族文化]]<ref name="景點"/>、[[日本文化]]、[[西方文化]],且西方現代文化的影響力趨大{{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17頁|章英華等|2011年|2loc=第341至342頁|陳芳明等|2011年|3loc=第7至13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4loc=第44頁、第252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5loc=第14至17頁、第80至83頁|John C. Copper|2020年|6loc=第18至24頁、第95至105頁、第112至115頁|John C. Copper|2023年}}。其中臺灣原住民風俗習慣各異,衍生各具特色的祭典文物<ref name="藝術文化"/><ref name="原住民活動">{{Cite web|url=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01023|title=原住民活動|author=|date=2020-10-29|publisher=交通部觀光局|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3-26|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326210316/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01023|dead-url=no}}</ref>,並藉藝術呈現文化精神<ref name="原住民族藝術"/>{{sfnm|章英華等|2011年|1loc=第401至402頁|John C. Copper|2020年|2loc=第18至24頁、第96至105頁}}。[[客家民系|客家族群]]在臺灣形成[[臺灣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客家文化]],不同地區也發展出各自的特色<ref name="傳統文藝"/>,而臺灣新住民族群也保留自身傳統<ref name="藝術文化"/>{{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18頁|章英華等|2011年|2loc=第332至335頁、第402至404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252頁|John C. Copper|2020年|4loc=第98至105頁}}。中華民國政府把支持[[臺灣文化活動列表|文化活動]]視為主要職責,各地興建大量[[臺灣博物館列表|公立博物館]]、表演場地設施<ref name="藝術文化"/>,使臺灣成為亞洲藝術中心{{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4頁、第914頁|劉翠溶等|2011年|2loc=第375頁|漢寶德等|2011年|3loc=第466至471頁、第709至728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4loc=第265至266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5loc=第80至83頁|John C. Copper|2020年|6loc=第18至24頁、第33至38頁、第923頁|John C. Copper|2023年}}。其中[[國立故宮博物院]]便被譽為世界五大博物館之一,地方博物館與私立博物館亦快速增長<ref name="藝術文化"/>,並典藏各式文物{{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14頁、第925頁、第930至939頁|陳芳明等|2011年|2loc=第611至628頁|漢寶德等|2011年|3loc=第470至471頁、第475至476頁、第667至686頁、第715至717頁、第722至724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4loc=第28至33頁、第265至266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5loc=第80至83頁|John C. Copper|2020年|6loc=第33至38頁}}。 |
|||
除了現代醫學療法外,中華民國國內亦廣泛使用[[中醫學]]診斷治療,其中臺灣地區便有14家中醫醫院、3,462家中醫診所和77家西醫醫院附設中醫部門<ref>[[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http://www.ey.gov.tw/state/News_Content3.aspx?n=DB4C52986CA11472&sms=9530920E31D22F76&s=D4E21864F89183CC 傳統中醫] {{Wayback|url=http://www.ey.gov.tw/state/News_Content3.aspx?n=DB4C52986CA11472&sms=9530920E31D22F76&s=D4E21864F89183CC |date=20150924041501 }}. [[行政院]]. 2014年3月20日 [2014年2月23日]{{zh-tw}}.</ref>。中華民國的全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為[[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ref>[http://www.cdc.gov.tw/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Wayback|url=http://www.cdc.gov.tw/ |date=20190426115835 }}.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2014年3月15日]{{zh-tw}}.</ref>,主要負責疫情監測、疫情調查、疫情宣傳和疫情防治等工作,並且多次針對[[結核]]、[[登革熱]]、[[腸病毒]]、[[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甲型流感病毒H7N9亞型]]等疫情爆發進行因應<ref>[[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http://www.ey.gov.tw/state/News_Content3.aspx?n=DB4C52986CA11472&sms=9530920E31D22F76&s=DEFF052E6A3D6EBD 傳染病防治與健康促進] {{Wayback|url=http://www.ey.gov.tw/state/News_Content3.aspx?n=DB4C52986CA11472&sms=9530920E31D22F76&s=DEFF052E6A3D6EBD |date=20150924041701 }}. [[行政院]]. 2014年3月20日 [2014年2月23日]{{zh-tw}}.</ref>。另外還有針對食品藥物安全所成立的[[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負責確保藥物、疫苗、醫療器材、食品、輔助食品及化粧品的品質安全與有效性<ref>[[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http://www.ey.gov.tw/state/News_Content3.aspx?n=DB4C52986CA11472&sms=9530920E31D22F76&s=3FF00EDFE4F3473D 食品藥物管理] {{Wayback|url=http://www.ey.gov.tw/state/News_Content3.aspx?n=DB4C52986CA11472&sms=9530920E31D22F76&s=3FF00EDFE4F3473D |date=20150924041436 }}. [[行政院]]. 2014年3月20日 [2014年2月23日]{{zh-tw}}.</ref>。 |
|||
=== |
=== 節慶假日 === |
||
{{Main| |
{{Main|中華民國節日與歲時列表}} |
||
[[中華民國節日與歲時列表|中華民國國定假日]]有1月1日[[中華民國開國紀念日]]([[元旦]])、[[農曆]][[除夕]]至初三[[春節]](農曆新年)、2月28日[[和平紀念日 (臺灣)|和平紀念日]]、4月4日[[兒童節 (中華民國)|兒童節]]、[[清明節|民族掃墓節]]([[清明]])、農曆5月5日[[臺灣端午節|端午節]]、農曆8月15日[[中秋節]]、10月10日[[國慶日 (中華民國)|國慶日]]<ref name="旅遊實用資訊"/>{{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1189至1192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280至282頁}}。自2015年開始,國定[[假日]]與週末重疊會補假{{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280頁|John C. Copper|2020年|2loc=第33至38頁}}。其他[[漢族傳統節日|傳統節日]]還有[[臺灣元宵節|元宵節]]、[[七夕]]、[[中元節]]、[[重陽節]]、[[下元節]]、[[冬至]]、[[做牙]]等,並舉辦[[臺灣燈會|燈會]]、[[天燈|放天燈]]、[[水燈|放水燈]]、[[台灣中元法會|普渡]]、[[搶孤]]等活動<ref name="傳統節慶"/><ref name="交通部觀光局 傳統節慶"/>{{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1189至1192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2loc=第80至83頁}}。臺灣原住民族歲時祭儀分成祖靈祭、豐年祭與收穫祭、狩(漁)獵祭及農耕祭等傳統節慶<ref name="傳統節慶"/><ref name="原住民活動"/>,而客家族群亦會舉辦[[客家桐花祭]]、[[臺灣義民信仰|義民祭]]、[[苗栗𪹚龍|{{僻字|𪹚|⿰火旁}}龍]]等活動<ref>{{Cite web|url=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01024|title=客家文化活動|author=|date=2020-10-29|publisher=交通部觀光局|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3-26|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326210308/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01024|dead-url=no}}</ref>。 |
|||
[[File:Taipei Taiwan University-of-Taipei-05.jpg|thumb|right|250px|[[臺北市立大學]]]] |
|||
=== 視覺藝術 === |
|||
中華民國教育制度混合中國與美國教育體系特點而成,並在1945年接收臺灣後開始於臺灣地區施行<ref name="Taiwan-Education">[https://archive.is/20120731065336/http://www.gio.gov.tw/info/taiwan-story/education/edown/3-1.htm The Story of Taiwan-Education Taiwan's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and Present Situation]. [[行政院新聞局]]. [2014年3月18日]{{en}}.</ref><ref>{{Cite book |url=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id=RTE8KCespeEC&printsec=frontcover&hl=zh-TW#v=onepage&q&f=false |title=Asian Higher Education: An International Handbook and Reference Guide |last=Grace Mak和Gerard Postiglione |date=1997-03-25 |publisher=[[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 |accessdate=2014-03-18 |location=美國西港(Westport) |pages=第346頁至第348頁 |language=en |ISBN=978-0313289019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0714215828/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id=RTE8KCespeEC&printsec=frontcover&hl=zh-TW#v=onepage&q&f=false |archive-date=2014-07-14 |dead-url=no }}</ref>,由[[中華民國教育部]]負責。政府之後制定《[[國民教育法]]》讓國民享有[[臺灣九年國民義務教育|九年國民義務教育]],後來發展為[[九年一貫課程]]<ref name="教育制度">[[中華民國教育部]]. [http://www.ey.gov.tw/state/News_Content3.aspx?n=42A7D3EECD8AAAF3&sms=B2F097B8B70D4221&s=42737166FAA136C1 教育制度] {{Wayback|url=http://www.ey.gov.tw/state/News_Content3.aspx?n=42A7D3EECD8AAAF3&sms=B2F097B8B70D4221&s=42737166FAA136C1 |date=20171222162352 }}. [[行政院]]. 2014年3月25日 [2014年2月23日]{{zh-tw}}.</ref><ref>[[中華民國教育部]]. [http://www.ey.gov.tw/state/News_Content3.aspx?n=42A7D3EECD8AAAF3&sms=B2F097B8B70D4221&s=D4D1E7B8F46490D3 教育發展] {{Wayback|url=http://www.ey.gov.tw/state/News_Content3.aspx?n=42A7D3EECD8AAAF3&sms=B2F097B8B70D4221&s=D4D1E7B8F46490D3 |date=20171222162506 }}. [[行政院]]. 2014年4月2日 [2014年2月23日]{{zh-tw}}.</ref>,在2012年時則有99.15%學生會繼續就讀高級中學或技術型高級中學<ref>[[中華民國教育部]]. [http://www.ey.gov.tw/state/News_Content3.aspx?n=42A7D3EECD8AAAF3&sms=B2F097B8B70D4221&s=CCB96AACD01AD32D 教育現況] {{Wayback|url=http://www.ey.gov.tw/state/News_Content3.aspx?n=42A7D3EECD8AAAF3&sms=B2F097B8B70D4221&s=CCB96AACD01AD32D |date=20171222105223 }}. [[行政院]]. 2014年4月2日 [2014年2月23日]{{zh-tw}}.</ref>。今日教育系統包括6年[[小学|國小]]教育、3年[[臺灣國中教育|國中]]教育、3年[[高級中學|高中]][[中学|職]]教育和4年[[高等教育]]<ref name="Taiwan-Education" />。今日共有158所大專院校提供高等教育<ref>[https://stats.moe.gov.tw/files/school/104/u1_new.txt 104學年度大專校院名錄] {{Wayback|url=https://stats.moe.gov.tw/files/school/104/u1_new.txt |date=20160304120457 }}. [[中華民國教育部]]. 2015年 [2016年8月15日]{{zh-tw}}.</ref>,並分成普通教育([[大學]]、獨立學院)和技職教育([[科技大學 (學制)|科技大學]]、[[技術學院]])兩大體系<ref>《2013技職教育手冊》. 臺灣臺北: [[中華民國教育部]]. 2013年: 第9頁{{zh-tw}}.</ref>,著名的大學有[[國立臺灣大學]]、[[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國立交通大學]]、[[國立中央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國立成功大學]]、[[國立中山大學]]、[[國立政治大學]]等<ref>[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40619/418994/ 亞洲百大大學排名 台灣13所上榜] {{Wayback|url=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40619/418994/ |date=20160725201342 }}. 《[[蘋果日報 (台灣)|蘋果日報]]》. 2014年6月19日 [2014年2月23日]{{zh-tw}}.</ref>。 |
|||
{{Main|臺灣藝術|臺灣建築}} |
|||
[[File:07.31 總統參訪奇美博物館 (43707681752).jpg|thumb|[[臺南市]][[奇美博物館]]的展覽<ref name="藝術文化"/>]] |
|||
臺灣原住民族有各具特色的[[臺灣原住民工藝與藝術|織繡、雕刻工藝]]<ref name="藝術文化"/>{{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06頁、第911頁}}。清治時期文人推展傳統書法和水墨畫,民間有木雕、石雕、漆藝、陶藝、藺草編、竹工藝、纖維工藝、金屬工藝、紙藝等工藝<ref name="藝術文化"/>{{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06頁、第910至911頁|漢寶德等|2011年|3loc=第810至819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252頁}}。日治時期引進西洋畫及東洋畫觀念,地方題材成為特色<ref name="藝術文化"/>{{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06頁|陳芳明等|2011年|2loc=第2至7頁、第499至504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253頁}}。中華民國政府{{Link-en|中國國民黨文化政策史|History of the Kuomintang cultural policy|早期}}在臺灣推動[[中華文化復興運動]],並因西方思潮與藝術運動衝擊,出現中國與西方、現代與傳統調和探索<ref name="藝術文化"/>{{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06頁、第917頁|陳芳明等|2011年|2loc=第7至13頁、第504至510頁、第544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253頁|John C. Copper|2020年|4loc=第18至24頁、第98至105頁|John C. Copper|2023年}}。其後的[[台灣美術鄉土運動|鄉土運動]]影響水墨等創作{{sfnm|陳芳明等|2011年|1loc=第510至517頁、第541至55頁}}。1980年代起,出現裝置藝術、行為藝術等作品,關注政治、性別和族群等[[臺灣美術與解嚴|議題]],並籌辦大型展覽<ref name="藝術文化"/>{{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06至907頁|陳芳明等|2011年|2loc=第510至523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253頁|John C. Copper|2020年|4loc=第18至24頁}}。2000年後,[[臺灣藝術]]融入[[台灣美術主體性|在地性與全球化]]、美術與科技的思考<ref name="藝術文化"/>{{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253頁}}。 |
|||
目前雕塑藝術因為傳統宗教和當代主題而盛行,[[臺灣版畫|版畫藝術]]有多元表現,[[臺灣攝影|攝影藝術]]則歷經日治時期人像攝影、戰後沙龍攝影、鄉土寫實攝影演進<ref name="藝術文化"/>{{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11至912頁|陳芳明等|2011年|2loc=第451至471頁、第559至585頁|John C. Copper|2020年|3loc=第18至24頁}}。工商設計與文化設計蓬勃發展,並結合當代工藝,逐漸發展出文化創意產業<ref name="藝術文化"/>;而衣飾則已經西化{{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1頁、第921至923頁|漢寶德等|2011年|2loc=第467至468頁、第471至472頁、第476至477頁、第733至765頁、第809至852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3loc=第80至83頁}}。[[臺灣建築]]概分為臺灣原住民族建築、中式傳統建築、西洋式與中西混合型建築及戰後現代主義建築,都市地區普遍是公寓住宅{{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1頁、第913至914頁|陳芳明等|2011年|2loc=第587至598頁|漢寶德等|2011年|3loc=第467至468頁、第471至472頁、第476至477頁、第784至806頁}}。目前建築呈現多元面向的發展,其中[[臺北101]]在2004年至2010年間是[[臺灣世界紀錄列表|世界最高的建築物]]{{sfnm|John C. Copper|2020年|1loc=第33至38頁|陳芳明等|2011年|2loc=第596至598頁}}。同時中華民國擁有許多[[臺灣歷史建築百景|歷史建築]],並經中華民國政府指定為[[臺灣古蹟列表|古蹟]]、歷史建築等有形文化資產保存管理<ref name="藝術文化"/>{{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23至924頁、第940至943頁|漢寶德等|2011年|2loc=第470頁、第474至475頁、第628至649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3loc=第80至83頁}}。 |
|||
中華民國教育部於2007年宣佈將推動[[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但因為預算問題和家長反對而延期,以在政策配套上尋求共識<ref>劉嘉韻. [http://www.epochtimes.com/b5/7/4/16/n1680547.htm 十二年國教 全教會建議2011年實施] {{Wayback|url=http://www.epochtimes.com/b5/7/4/16/n1680547.htm |date=20190422234546 }}. 《[[大紀元時報]]》. 2007年4月16日 [2014年2月23日]{{zh-tw}}.</ref>。2011年1月,中華民國總統馬英九宣布計畫於2014年時,將本來的[[台灣九年國民義務教育]]分階段改為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其中大部分高級中學排除在校成績為入學標準、而給予免試入學,僅有少部分明星高中保留考試入學制度<ref>[http://focustaiwan.tw/news/atod/201101020011.aspx Talk of the day -- Taiwan's education to enter new era] {{Wayback|url=http://focustaiwan.tw/news/atod/201101020011.aspx |date=20181012192526 }}. [[中央通訊社]]. 2011年1月2日 [2014年3月18日]{{en}}.</ref>。另外還有為年齡4歲至6歲孩童提供非義務教育的幼稚園保育,但近年政府積極投入扶持弱勢幼兒和早入學教育,著重減輕貧苦家庭負擔和盡早與國民教育接軌,計劃在2011年起將國民教育向下延伸1年<ref>申慧媛、黃忠榮和彭顯鈞. [http://www.epochtimes.com/b5/7/10/13/n1865744.htm 民國100年 國教全面向下延伸一年] {{Wayback|url=http://www.epochtimes.com/b5/7/10/13/n1865744.htm |date=20190422234139 }}. 《[[大紀元時報]]》. 2007年10月13日 [2014年2月23日]{{zh-tw}}.</ref>。 |
|||
=== 文學出版 === |
|||
當前教育使學生在數學、科學領域獲得極高測試分數<ref>{{Cite web |title=Chance Favors the Prepared Mind:Mathematics and Science Indicators for Comparing States and Nations |url=http://www.air.org/publications/documents/phillips.chance.favors.the.prepared.mind.pdf |accessdate=2014-03-18 |author=Gary W. Phillips |date=2007-11-17 |publisher={{Link-en|美國研究機構|American Institutes for Research}} |language=en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71126225257/http://www.air.org/publications/documents/phillips.chance.favors.the.prepared.mind.pdf |archivedate=2007-11-26 |deadurl=yes }}</ref><ref>{{Cite web |title=Chapter 1 International Student Achievement in Mathematics |url=http://isc.bc.edu/PDF/t03_download/T03_M_Chap1.pdf |accessdate=2014-03-18 |date=2003年 |publisher=[[國際教育成績評估協會]] |language=en |dead-url=no |archive-url=https://www.webcitation.org/6INAr24W1?url=http://timssandpirls.bc.edu/PDF/t03_download/T03_M_Chap1.pdf |archive-date=2013-07-25 }}</ref><ref>{{Cite web |title=Chapter 1 International Student Achievement in Science |url=http://isc.bc.edu/PDF/t03_download/T03_S_Chap1.pdf |accessdate=2014-03-18 |date=2003年 |publisher=[[國際教育成績評估協會]] |language=en |dead-url=no |archive-url=https://www.webcitation.org/6INArg6sa?url=http://timssandpirls.bc.edu/PDF/t03_download/T03_S_Chap1.pdf |archive-date=2013-07-25 }}</ref>,但被批評學生壓力過大、及過度強調記誦而減少創造力<ref>Anthony Lawrance. [http://www.taipeitimes.com/News/bizfocus/archives/1999/11/01/0000009019 Betting on Taiwan's future with the Nankang software park] {{Wayback|url=http://www.taipeitimes.com/News/bizfocus/archives/1999/11/01/0000009019 |date=20180812151820 }}. 《[[台北時報]]》. 1999年11月1日 [2014年3月18日]{{en}}.</ref><ref>{{Cite book |title=Chinese Business Etiquette and Culture |author1=Kevin Bucknall |date=2002-01-06 |publisher=C&M Online Media |pages=第15頁 |language=en |ISBN=978-0917990441}}</ref>。學生經4年大學教育獲得學士學位後,能進修取得[[硕士|碩士]]、[[博士]]學位<ref name="教育制度" />;每年有許多學生出國留學,最多人前往留學的美國達2.1萬人<ref>簡立欣.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1010000763-260301 我留學人數回升 創5年來新高] {{Wayback|url=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1010000763-260301 |date=20180812115426 }}. [[中時電子報]]. 2015年10月10日 [2016年8月15日]{{zh-tw}}.</ref>。教育部長年向[[海外華人]]比例較多的東亞與東南亞國家招收華裔大學學生,近年積極開放國際學生與中國大陸學生就讀,將重點放在課程英語化以應對國際化需求<ref>《[[聯合早報]]》. [http://www.chuguo.org.cn/news/150076.xhtml 大学排名落后马国学生出国留学者激增] {{Wayback|url=http://www.chuguo.org.cn/news/150076.xhtml |date=20190305014726 }}. 出國在線. 2009年12月21日 [2014年2月23日]{{zh-cn}}.</ref>。除了正規的教育體制外,不少學生還參加補習班或安親班,提高數學、自然科學、英文等科目考試的解題能力<ref>[[中央通訊社]]. [https://web.archive.org/web/20080608050510/http://investintaiwan.nat.gov.tw/en/news/200509/2005090201.html Over 70% of Taiwanese parents send kids to English bushibans]. 《[[台北時報]]》. 2005年9月2日 [2014年3月18日]{{en}}.</ref><ref>{{Cite book |url=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id=NqJP5uE9LewC&printsec=frontcover&hl=zh-TW#v=onepage&q&f=false |title=Middle Education in the Middle Kingdom: The Chinese Junior High School in Modern Taiwan |last=Douglas C. Smith |date=1997-01-25 |publisher=[[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 |accessdate=2014-03-18 |location=美國西港(Westport) |pages=第21頁 |language=en |ISBN=978-0275956417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0714182621/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id=NqJP5uE9LewC&printsec=frontcover&hl=zh-TW#v=onepage&q&f=false |archive-date=2014-07-14 |dead-url=no }}</ref>。截至2012年底,中華民國不識字率大約有1.71%左右<ref>[[中華民國教育部]]. [http://www.ey.gov.tw/state/News_Content3.aspx?n=C8A29B60ADC49C18&sms=5DA34B341EB31075&s=1348E88B6CCC35FA 終身教育] {{Wayback|url=http://www.ey.gov.tw/state/News_Content3.aspx?n=C8A29B60ADC49C18&sms=5DA34B341EB31075&s=1348E88B6CCC35FA |date=20180812114925 }}. [[行政院]]. 2014年4月3日 [2014年2月23日]{{zh-tw}}.</ref>。 |
|||
{{Main|臺灣文學}} |
|||
[[File:Circular reading room design at Eslite Chungyo on 22 February 2007.jpg|thumb|出版產業因為載體的更迭,帶來新的傳播形式及閱讀體驗<ref name="大眾傳播">{{Cite web|url=https://www.ey.gov.tw/state/181E881F469CCF98/670d14bd-fe60-486d-a5ed-7f79c9c758f2|title=大眾傳播|author=中華民國文化部、[[中華民國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date=2022-03-16|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10-08|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1008214130/https://www.ey.gov.tw/state/181E881F469CCF98/670d14bd-fe60-486d-a5ed-7f79c9c758f2|dead-url=no}}</ref>]] |
|||
臺灣原住民族口傳文學是最早開始流傳的[[臺灣文學]]<ref name="藝術文化"/>{{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10頁|章英華等|2011年|2loc=第343至345頁|陳芳明等|2011年|3loc=第61至70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4loc=第262頁}}。[[臺灣漢文|古典漢詩文學]]源於17世紀,在明鄭時期、清治時期、日治時期持續維持一定[[台灣詩人|創作人口]],但其內容因身份認同而[[臺灣文學史|有所轉變]]<ref name="藝術文化"/>{{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10頁|陳芳明等|2011年|2loc=第2至7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262頁}}。在日治時期還發展出吸收西方現代文藝思潮(寫實主義、超現實主義、現代主義)、反對殖民的[[臺灣日治時期新舊文學論戰|新文學作品]]<ref name="藝術文化"/>{{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10頁|王汎森等|2011年|2loc=第35至37頁、第45至47頁|陳芳明等|2011年|3loc=第2至7頁、第19至26頁、第47至49頁、第125至126頁、第153至155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4loc=第262頁}}。1945年後,來自中國大陸的{{Link-en|臺灣作家列表|List of Taiwanese writers|作家}}成為戰後文壇的主導,懷鄉文學、[[反共文學]]及軍旅文學成為風潮<ref name="藝術文化"/>{{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10頁|陳芳明等|2011年|2loc=第2至7頁、第28至32頁、第49至52頁、第126至128頁、第155至161頁、第182至185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262頁}}。1950年代至1960年代,現代詩、散文、小說創作開始受到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影響<ref name="藝術文化"/>{{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10頁|王汎森等|2011年|2loc=第35至37頁|陳芳明等|2011年|3loc=第2至13頁、第28至35頁、第126至128頁、第142至146頁、第161至164頁、第185至190頁|漢寶德等|2011年|4loc=第487至494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5loc=第264頁|John C. Copper|2020年|6loc=第18至24頁}}。1970年代,[[臺灣鄉土文學論戰|鄉土文學運動]]強調社會現實與歷史,與戰前的寫實主義傳統接軌<ref name="藝術文化"/>{{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10頁|陳芳明等|2011年|2loc=第7至13頁、第35至37頁、第165至171頁|漢寶德等|2011年|3loc=第494至495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4loc=第264頁}}。 |
|||
1980年代後,文學創作與批評多元發展,出現[[台灣女性主義運動|女性文學]]、都市文學、環保文學、政治文學、同志文學、[[臺灣原住民族文學|原住民族文學]]、客家文學、[[臺文小說|臺語文學]]、眷村文學、新住民文學、移工文學等作品<ref name="藝術文化"/>{{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10頁|陳芳明等|2011年|2loc=第13至17頁、第37至42頁、第54至58頁、第80至93頁、第171至175頁、第190至197頁|John C. Copper|2020年|3loc=第18至24頁}}。[[臺灣哲學]]吸取西方哲學與中國哲學,並受自由主義、存在主義等思想影響{{sfnm|王汎森等|2011年|1loc=第5至7頁、第39至42頁、第109至136頁|John C. Copper|2020年|2loc=第18至24頁、第182至188頁}}。中華民國政府還鼓勵[[臺灣漫畫]]建立[[臺灣漫畫列表|內容品牌]]<ref name="大眾傳播"/>{{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4頁、第959至960頁}}。[[中華民國圖書出版事業協會|圖書出版事業]]以小規模、本土經營為主<ref name="大眾傳播"/>,各地設有[[中華民國公共圖書館系統|公共圖書館]]{{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59頁|漢寶德等|2011年|2loc=第466至471頁、第495至499頁、第577至585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226至227頁|John C. Copper|2023年}}。2021年,書籍出版登記家數為1,924家,並有57,710種[[各國每年書籍出版數列表|書籍上市]]{{sfnm|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1loc=第84至87頁}}。出版商翻譯大量外國著作,中文書籍亦在其他華文地區銷售{{sfnm|陳芳明等|2011年|1loc=第208至222頁|漢寶德等|2011年|2loc=第495至496頁、第498至502頁|John C. Copper|2020年|3loc=第27至33頁|John C. Copper|2023年}}。但整體紙本圖書市場持續衰退,線上書店與[[臺灣電子書協會|數位出版]]漸趨活絡<ref name="大眾傳播"/>{{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59頁、第963至964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226至228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3loc=第84至87頁|John C. Copper|2020年|4loc=第27至33頁}}。 |
|||
===傳播媒體=== |
|||
{{Main|中華民國媒體|臺灣媒體亂象}} |
|||
1999年,中華民國取消對[[新聞自由]]的限制,使得各式傳播媒體大量出現<ref>林照真. [http://atj.yam.org.tw/mw0918.htm 8個理由 催生媒體觀察組織────我們為什麼要成立媒體觀察組織] {{Wayback|url=http://atj.yam.org.tw/mw0918.htm |date=20070218090610 }}. [[台灣新聞記者協會]] [2016年8月15日]{{zh-tw}}.</ref>,但也引起許多針對媒體亂象的討論<ref>[[管中祥]]. [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76941 媒體觀察:新自由主義下的媒體運動] {{Wayback|url=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76941 |date=20180812115340 }}. 《[[台灣立報]]》. 2004年12月17日 [2016年8月15日]{{zh-tw}}.</ref>。2008年時有1,300多家新聞機構,絕大多數都是私營小企業。當中最大的國家通訊社為1924年成立的[[中央通訊社]],其他重要新聞機構還有以經濟和金融新聞為主的[[中國經濟通訊社]]<ref name="Mass Media">[[行政院新聞局]]. Mass Media. 臺灣臺北: The Republic of China Yearbook 2009. 2009年{{en}}.</ref>。當前有近2,000多份報紙出版,但只有30份常於市面上出現,發行量前四名者分別是《[[自由時報]]》、《[[蘋果日報 (台灣)|蘋果日報]]》、《[[聯合報]]》和《[[中國時報]]》。當中訂閱人數最多的《自由時報》每日約72萬份,而排行第二名的《蘋果日報》則以小報式報導達到52萬份<ref>黃國治. [http://www.taiwan-panorama.com/tw/show_issue.php?id=200819701072c.txt&table1=0&cur_page=1&distype=春來春又去──報禁解除20年] {{Wayback|url=http://www.taiwan-panorama.com/tw/show_issue.php?id=200819701072c.txt&table1=0&cur_page=1&distype=%E6%98%A5%E4%BE%86%E6%98%A5%E5%8F%88%E5%8E%BB%E2%94%80%E2%94%80%E5%A0%B1%E7%A6%81%E8%A7%A3%E9%99%A420%E5%B9%B4 |date=20170220171151 }}. 《台灣光華雜誌》. 2008年1月 [2014年3月18日]{{zh-tw}}.</ref>,另外在捷運等公共交通上也會有免費的報紙供民眾閱讀<ref name="Mass Media" />。 |
|||
=== 表演藝術 === |
|||
截至2013年10月為止,書籍出版登記者共有1,737家,大多是資金與人力規模較小的微型企業<ref name="大眾傳播">[[中華民國文化部]]和[[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 [http://www.ey.gov.tw/state/News_Content3.aspx?n=6A1DF17EC68FF6D9&sms=948E2595995D4CBA&s=B76995B4FC44938B 大眾傳播] {{Wayback|url=http://www.ey.gov.tw/state/News_Content3.aspx?n=6A1DF17EC68FF6D9&sms=948E2595995D4CBA&s=B76995B4FC44938B |date=20150924041306 }}. [[行政院]]. 2014年4月3日 [2014年2月23日]{{zh-tw}}.</ref>。這些出版社創辦許多雜誌並廣受歡迎,當中已向政府通報登記的雜誌有6,000多份,另有91%雜誌是於[[臺北市]]出版。廣受歡迎的雜誌面向有經濟和金融、八卦、時尚和旅遊雜誌,最流行的八卦雜誌為《[[壹週刊 (台灣)|壹週刊]]》<ref name="Mass Media" />。在2013年12月底為止則有171家[[電台廣播|無線廣播電臺]]<ref name="大眾傳播" />,最為流行者多為音樂電臺<ref name="Taiwan profile: Media">[http://www.bbc.com/news/world-asia-16177291 Taiwan profile: Media] {{Wayback|url=http://www.bbc.com/news/world-asia-16177291 |date=20180805031635 }}. [[英國廣播公司新聞網]]. [2014年2月23日]{{en}}.</ref>。無線廣播電臺使用的語言以國語和臺語為主,但依法也保障臺灣原住民族的收聽權益<ref name="Mass Media" />。 |
|||
{{Main|臺灣音樂|臺灣戲劇|臺灣舞蹈}} |
|||
[[File:09.18 副總統出席布袋戲大師陳錫煌紀錄片紅盒子賞映會 (29822956977).jpg|thumb|[[臺灣布袋戲]]是臺灣最普遍、且最重要的傳統表演文化之一<ref name="藝術文化"/><ref name="傳統文藝"/>]] |
|||
[[臺灣音樂|臺灣原住民族音樂]]分為歌舞音樂與器樂<ref name="藝術文化"/>{{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05頁}}。[[中國音樂|漢民族音樂]]分為福佬與客家兩系,並有民俗音樂、戲曲音樂、器樂與[[宗教音樂]]類別,教會則引進[[基督教音樂|西洋音樂]]<ref name="藝術文化"/>{{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05頁|陳芳明等|2011年|2loc=第342至345頁、第403至415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254頁}}。臺灣[[古典音樂]]及西式音樂在日治時期開始普及,後來出現「中西合璧」、「和漢交融」、現代主義及民族主義等風格音樂,不同西式音樂團體和[[中華民國國樂|國樂]]團體也相繼成立<ref name="藝術文化"/>{{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05頁|陳芳明等|2011年|2loc=第342至345頁、第349至379頁、第384至415頁}}。在歷經白色恐怖時期後,臺灣相繼出現[[校園民歌]]、[[華語流行音樂|華語]]、[[臺語流行音樂|臺語]]及[[客語流行音樂]]等通俗音樂風潮<ref name="藝術文化"/>{{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05至906頁|陳芳明等|2011年|2loc=第13至17頁、第430至449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255至256頁}}。目前[[臺流|臺灣流行音樂]]受到世界各國文化的影響,並創造許多[[臺灣歌手列表|華語歌手]]及[[臺灣最暢銷專輯列表|經典歌曲]]<ref name="藝術文化"/>{{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4頁|陳芳明等|2011年|2loc=第441至444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255至256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4loc=第80至83頁|John C. Copper|2020年|5loc=第27至33頁}}。每年會舉辦理[[金曲獎]]、[[金音創作獎]]、[[臺灣原創流行音樂大獎]]等獎項<ref name="藝術文化"/>{{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61至963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263頁}}。 |
|||
過去傳統戲曲有[[南管|南管戲]]、[[北管戲]]、[[高甲戲]]、[[四平戲]]、[[客家大戲]]、[[歌仔戲]]、[[京劇]]、[[豫劇]]、[[車鼓戲]]、[[牛犁陣]]、[[傀儡戲]]、[[皮影戲]]、[[臺灣布袋戲|布袋戲]]等<ref name="藝術文化"/>,並歷經大量轉型與現代化{{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07至909頁|陳芳明等|2011年|2loc=第13至17頁、第234至263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254頁、第256至258頁}}。[[臺灣戲劇|現代戲劇]]最早有日治時期的[[臺灣新劇]]運動,其後歷經[[反共抗俄|反共抗俄劇]],再受西方當代劇場藝術與國際交流影響<ref name="藝術文化"/>{{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09頁|陳芳明等|2011年|2loc=第13至17頁、第277至282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256頁}}。目前現代化商業劇場多元成長,亦出現探索藝術形式的前衛[[小劇場]]<ref name="藝術文化"/>{{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09頁|陳芳明等|2011年|2loc=第13至17頁;第282至295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258至259頁}}。[[臺灣舞蹈|舞蹈藝術]]受不同文化傳統影響,引入[[芭蕾舞]]、[[現代舞]]、[[民族舞蹈]]等,並發展出高等舞蹈教育與[[臺灣舞蹈表演團體列表|專業舞團]]<ref name="藝術文化"/>{{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07頁|陳芳明等|2011年|2loc=第13至17頁、第308至337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256頁、第258至259頁}}。中華民國政府還在各地興建[[臺灣表演藝術|可供表演]]的現代化劇場、文化中心或演藝廳<ref name="藝術文化"/>{{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23頁、第927頁|漢寶德等|2011年|2loc=第468至469頁、第715至716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265至266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4loc=第80至83頁}}。 |
|||
電視傳播服務最早自1962年開始提供,當時由[[臺灣電視公司]]、[[中國電視公司]]和[[中華電視公司]]三家電視臺主導市場發展,直到1993年開放有線和衛星頻道後才大量增加其他電視臺<ref name="大眾傳播" />。最早開播的電視公司都由政府擁有,之後則對國家、[[政党|政黨]]與[[財團法人|財團]]所擁有的電視臺股份立法限制<ref name="Taiwan profile: Media" />。2008年時,有78.7%的客戶優先選擇觀看有線電視<ref name="Mass Media" />,多數有線電視頻道內容則由衛星電視供應<ref name="大眾傳播" />。2013年12月底,政府總共核准108家[[衛星廣播電視節目供應者]]和7家[[直播衛星廣播電視服務經營者]]申請,共計有280個頻道<ref name="大眾傳播" />,最受矚目的新聞頻道有[[TVBS新聞台]]、[[三立新聞台]]和[[東森新聞台]]等<ref name="Mass Media" />。 |
|||
=== 烹調飲食 === |
|||
並且於2006年設立NCC[[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對通訊傳播進行:監理政策之訂定、法令之訂定、擬訂、修正、廢止、執行證照核發、系統設備之審驗、工程技術規範之訂定、內容分級制度、競爭秩序之維護等等。<ref>{{cite web |title=NCC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業務介紹 |url=https://www.ncc.gov.tw/chinese/news.aspx?site_content_sn=5170&is_history=0 |website=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ref> |
|||
{{Main|臺灣料理}} |
|||
[[File:【新竹美食】第一碗滷肉飯 (33472765611) (cropped).jpg|thumb|從街邊小攤到國宴場合均可以見到臺灣標誌性的[[肉臊飯|滷肉飯]]<ref>{{Cite book|author=|editor=|title=2021-2022 Taiwan at a Glance|location=中華民國臺北|publisher=中華民國外交部|date=2021年10月|page=第90頁|ISBN=978-9865447311|accessdate=|url=https://multilingual.mofa.gov.tw/web/web_UTF-8/MOFA/glance2021-2022/2021-2022%20Taiwan%20at%20a%20Glance%20(English).pdf|language=|archive-date=2023-04-08|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408024034/https://multilingual.mofa.gov.tw/web/web_UTF-8/MOFA/glance2021-2022/2021-2022%20Taiwan%20at%20a%20Glance%20(English).pdf|dead-url=no}}</ref>]] |
|||
[[臺灣料理|臺灣多樣料理]]在其文化中扮演核心角色<ref name="景點"/>,家庭習慣與成員共同用餐,但也經常在{{Link-en|臺灣餐廳列表|List of restaurants in Taiwan|餐廳}}或[[臺灣夜市|夜市]]消費{{sfnm|章英華等|2011年|1loc=第20至22頁|John C. Copper|2020年|2loc=第33至38頁|John C. Copper|2023年}}。臺灣原住民族以粟、山芋、甘藷、旱稻為主食,並狩獵山豬或捕獲漁產<ref name="歷史變遷">{{Cite web|url=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20547|title=歷史變遷|author=|date=2023-03-17|publisher=交通部觀光局|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4-01|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401225946/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20547|dead-url=no}}</ref>{{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19頁|章英華等|2011年|2loc=第343至345頁}}。漢人農業社會以米飯為主食,分成清淡不膩的閩南菜與重口味的客家菜<ref name="歷史變遷"/>,亦形成醬菜文化<ref name="飲食特色">{{Cite web|url=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20553|title=飲食特色|author=|date=2023-03-17|publisher=交通部觀光局|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2-05|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205174654/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20553|dead-url=no}}</ref>{{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1頁、第917頁、第919頁}}。日治時期,[[日本料理]]成為普遍菜色,出現北投酒家菜、[[佛跳牆]]等菜餚<ref name="歷史變遷"/>。隨著中華民國政府遷往臺灣,帶來中國各地[[中國菜|烹調菜色]],包括[[京菜]]、[[魯菜]]、[[川菜]]、[[蘇菜]]、[[浙菜]]、[[閩菜]]、[[粵菜]]、[[湘菜]]八大菜系的菜餚<ref name="歷史變遷"/><ref name="臺灣飲食文化">{{Cite web|url=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20546|title=臺灣飲食文化|author=|date=|publisher=交通部觀光局|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3-14|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314181838/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20546|dead-url=no}}</ref>{{sfnm|John C. Copper|2020年|1loc=第33至38頁|John C. Copper|2023年}}。隨著養殖技術進步,各地享有多樣海鮮<ref name="飲食特色"/>,並因宗教信仰流行[[臺灣素食|素食]]{{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19頁}}。 |
|||
除了傳統中國北方和南方料理,臺灣也逐漸引入各國飲食文化<ref name="歷史變遷"/><ref name="臺灣飲食文化"/>,並出現精緻餐飲和速食文化{{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1頁、第919頁|章英華等|2011年|2loc=第611至614頁|John C. Copper|2020年|3loc=第33至38頁}}。同時還有[[小籠包]]、[[肉臊飯|滷肉飯]]、[[油飯]]、[[羊肉爐]]、[[鵝肉]]、[[棺材板]]、[[臺灣牛肉麵|牛肉麵]]、[[肉圓]]、[[蚵仔麵線]]、[[大餅包小餅]]、[[生煎包]]、[[臭豆腐]]、[[雞排]]、[[蚵仔煎]]、[[蔥抓餅]]、[[鹽酥雞]]、[[烤玉米]]、[[鹽水雞]]、[[珍珠奶茶]]、[[刨冰]]、[[鳳梨酥]]、[[黑糖糕]]等[[臺灣小吃|小吃飲品]]與地方特產<ref name="小吃飲品"/><ref name="地方特產">{{Cite web|url=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27003|title=地方特產|author=|date=|publisher=交通部觀光局|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3-14|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314181838/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27003|dead-url=no}}</ref>{{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19頁|章英華等|2011年|2loc=第615至617頁}}。另有春節圍爐、元宵節湯圓、端午節粽子、中秋節月餅等年節習俗<ref>{{Cite web|url=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20552|title=年節習俗|author=|date=2023-03-17|publisher=交通部觀光局|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2-05|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205174703/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20552|dead-url=no}}</ref>,以及藥燉排骨等藥膳食補<ref name="飲食特色"/><ref name="小吃飲品">{{Cite web|url=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00072|title=小吃飲品|author=|date=|publisher=交通部觀光局|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0-12-07|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01207072559/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00072|dead-url=no}}</ref>{{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19頁}}。[[臺灣茶文化|茶葉主流]]為[[文山包種茶]]、[[凍頂烏龍茶]]、[[白毫烏龍茶]]及[[鐵觀音]],另有[[咖啡]]與酒品(埔里紹興酒、[[金門高粱酒]]、馬祖老酒等)<ref name="地方特產"/>{{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153至154頁}}。 |
|||
==文化== |
|||
{{Main|中華民國大陸時期文化|台灣文化|台灣文化史|中華民國節日與歲時列表}} |
|||
=== |
=== 傳播媒體 === |
||
{{Main| |
{{Main|中華民國媒體列表|臺灣電影}} |
||
[[File:09.11 「2017世界資訊科技大會(WCIT)」開幕式現場拍攝的媒體 (36760575730) (cropped).jpg|thumb|臺灣擁有亞洲最自由的媒體環境之一{{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222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2loc=第85頁}}]] |
|||
[[File:Taichung 2013 nightmarket 2 amk.jpg|thumb|left|250px|[[臺中市]]一處[[臺灣夜市|夜市]]攤位正在販賣[[滷味]]]] |
|||
[[中華民國媒體列表|中華民國媒體]]相當多元,且競爭激烈{{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222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2loc=第84至87頁|John C. Copper|2020年|3loc=第27至33頁}}。2021年,[[臺灣電視|彩色電視機]][[臺灣電視史|普及率98.5%]],有線電視頻道85.6%<ref name="房屋狀況及居家品質"/>。其中有5家[[臺灣數位無線電視|無線電視臺]]事業,播出23個[[臺灣電視臺列表|數位節目頻道]]<ref name="大眾傳播"/>{{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68至969頁|王汎森等|2011年|2loc=第495至496頁|漢寶德等|2011年|3loc=第547至547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4loc=第194頁、第229至231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5loc=第86頁|John C. Copper|2020年|6loc=第27至33頁}}。[[臺灣公共廣播電視集團]]為公共媒體,辦理[[客家電視臺]]及[[原住民族電視臺]]<ref name="大眾傳播"/>{{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25至326頁|章英華等|2011年|2loc=第491至493頁|漢寶德等|2011年|3loc=第556至557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4loc=第229至231頁}}。[[台灣有線電視業者列表|有線電視廣播業者]]有64家,提供80個至110個基本頻道節目,為最大收視平臺<ref name="大眾傳播"/>{{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69至970頁|王汎森等|2011年|2loc=第495至496頁|漢寶德等|2011年|3loc=第547至549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4loc=第231至232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5loc=第86頁}}。目前有線電視業者多-{zh-hans:通过;zh-hant:透過;}-衛星頻道供應節目,共計91家、218個衛星頻道<ref name="大眾傳播"/>{{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70至971頁|漢寶德等|2011年|2loc=第547至549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231至232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4loc=第86頁}}。中華民國政府輔導業者開發[[臺灣電視劇|電視劇]]內容,辦理[[金鐘獎]]、[[金視獎]]頒獎等活動,並設置國際平臺[[TaiwanPlus]]<ref name="大眾傳播"/>{{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4頁、第965至968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229至231頁、第263頁}}。另有185家[[臺灣廣播電臺列表|無線廣播事業]],以音樂節目最受歡迎,並具多種語言<ref name="MASS MEDIA 2021-2022">{{Cite book|author=|editor=|title=2021-2022 Taiwan at a Glance|location=中華民國臺北|publisher=中華民國外交部|date=2021年10月|page=第87頁|ISBN=978-9865447311|accessdate=|url=https://multilingual.mofa.gov.tw/web/web_UTF-8/MOFA/glance2021-2022/2021-2022%20Taiwan%20at%20a%20Glance%20(English).pdf|language=|archive-date=2023-04-08|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408024034/https://multilingual.mofa.gov.tw/web/web_UTF-8/MOFA/glance2021-2022/2021-2022%20Taiwan%20at%20a%20Glance%20(English).pdf|dead-url=no}}</ref>{{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70頁|王汎森等|2011年|2loc=第495至496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228至229頁|John C. Copper|2020年|4loc=第27至33頁|John C. Copper|2023年}}。 |
|||
[[中央通訊社]]是臺灣最重要的通訊社,另有數百家新聞機構{{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58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222頁|John C. Copper|2020年|3loc=第27至33頁|John C. Copper|2023年}}。2020年,臺灣有32家通訊社、252家[[臺灣報紙列表|報紙出版商]]、1,267家[[台灣雜誌列表|雜誌出版商]]<ref name="MASS MEDIA 2021-2022"/>。《[[中國時報]]》、《[[聯合報]]》、《[[自由時報]]》是[[臺灣報業史|發行量最大]]的報紙,而財經資訊、企業管理、新聞時事、時尚雜誌廣受歡迎{{sfnm|王汎森等|2011年|1loc=第495至496頁|漢寶德等|2011年|2loc=第521至533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223至226頁|John C. Copper|2020年|4loc=第27至33頁|John C. Copper|2023年}}。2022年,臺灣在[[新聞自由指數]]排行第38名,領先韓國(第43名)、日本(第71名)、香港(第148名)、中國大陸(第175名);不過[[臺灣媒體亂象|相關新聞分析]]仍受到[[媒體操縱 (臺灣)|外部力量影響]]{{sfnm|章英華等|2011年|1loc=第493至498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222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3loc=第84至87頁|John C. Copper|2020年|4loc=第27至33頁}}。臺灣還有來自20個國家、75家媒體派駐記者,並引進外國語言報紙與國際期刊雜誌{{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225至226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2loc=第84至87頁|John C. Copper|2023年}}。隨著紙本報紙和雜誌式微,多數媒體朝向[[網路媒體列表|數位發行]]發展{{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58頁|漢寶德等|2011年|2loc=第533至534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223至226頁|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4loc=第84至87頁|John C. Copper|2020年|5loc=第27至33頁}}。 |
|||
中華民國[[台灣飲食|餐飲文化]]主要以[[台灣菜]]為主,融合各文化飲食風格,主要有臺灣[[閩菜]]、臺灣[[客家菜]]以及外省菜系([[湘菜]]、[[魯菜]]和[[粵菜]]等)<ref name="郭忠豪">郭忠豪. [http://www.erenlai.com/tw/home/item/5395-2014-02-16-10-15-07.html 這座島嶼,胃納如洋 ─ 變遷中的台灣食物] {{Wayback|url=http://www.erenlai.com/tw/home/item/5395-2014-02-16-10-15-07.html |date=20190223081457 }}. 《[[人籟論辨月刊]]》. 2013年9月2日 [2014年2月23日]{{zh-tw}}.</ref>。由於大部分人口為來自中國大陸的漢族,因此菜餚大多源自[[中國菜]],並融合中國大陸各地區風格。因四面環海、黑潮洋流經過與冬季冷空氣南下,使得周遭海產資源豐富,民眾常食用魚類、貝類、甲殼類等海洋生物<ref>[http://seafood.nmmba.gov.tw/ExtendStudy-1.aspx 台灣的漁業] {{Wayback|url=http://seafood.nmmba.gov.tw/ExtendStudy-1.aspx |date=20180813052331 }}.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 [2014年2月23日]{{zh-tw}}.</ref><ref name="台灣菜">mwr23929. [http://gourmet.rxgl.net/index.php/introduction-of-taiwanese-dishes/ 台湾菜的介绍] {{Wayback|url=http://gourmet.rxgl.net/index.php/introduction-of-taiwanese-dishes/ |date=20171103081341 }}. 美食家. 2013年9月2日 [2016年8月15日]{{zh-cn}}.</ref>。但是肉類價格昂貴的緣故,雞肉、豬肉、牛肉或羊肉等肉類食品較少出現<ref name="The Cuisine of Taiwan" />。由於耕地稀少使得糧食作物不單一,民眾以食用稻米、番薯或芋頭等作物為主食<ref name="郭忠豪" /><ref name="The Cuisine of Taiwan" />。 |
|||
[[臺灣電影]]最早[[臺灣電影史|始於日治時期]],戰後則一度興起[[臺語電影]]<ref name="大眾傳播"/>{{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12頁|劉翠溶等|2011年|2loc=第244頁|陳芳明等|2011年|3loc=第475至480頁|John C. Copper|2020年|4loc=第27至33頁}}。1960年代起,公民營電影公司盛行拍攝寫實電影與文藝片,並引進香港電影技術<ref name="大眾傳播"/>{{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12頁|陳芳明等|2011年|2loc=第480至482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259頁|John C. Copper|2020年|4loc=第18至24頁、第27至33頁}}。1970年代起,功夫片和武俠片成為主流,其後愛國電影及[[三廳電影|小品電影]]也[[臺灣電影列表|開始盛行]]<ref name="大眾傳播"/>{{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12頁|陳芳明等|2011年|2loc=第482至487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259頁}}。1980年代開始,[[中影公司]]主導[[臺灣新電影]]運動,探討社會、人文及歷史題材<ref name="大眾傳播"/>,另有大量紀錄片出現{{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12至913頁|陳芳明等|2011年|2loc=第13至17頁、第487至494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259至261頁|John C. Copper|2020年|4loc=第27至33頁}}。隨著臺灣新電影運動結束、開放外片進口,臺灣電影產業一度沒落<ref name="大眾傳播"/>{{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260頁|陳芳明等|2011年|2loc=第495至498頁}}。直到21世紀初,年輕導演發展在地文化、恐怖、驚悚、犯罪、科幻、奇幻等[[臺灣最高電影票房收入列表|類型電影]]<ref name="大眾傳播"/>{{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260頁|陳芳明等|2011年|2loc=第495至498頁|John C. Copper|2020年|3loc=第27至33頁}}。中華民國政府持續推動[[中華民國電影事業發展基金會|電影產業發展]],並舉辦[[金馬獎]]、[[金穗獎]]等活動<ref name="藝術文化"/>{{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4頁、第926至927頁、第950至956頁|陳芳明等|2011年|2loc=第480至482頁、第487至491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263頁}}。 |
|||
受到漢人長期定居臺灣與被日本統治長達50年,[[閩南裔台灣人]]和[[客家裔台灣人]]菜餚、及日本料理深深影響今日飲食文化<ref name="The Cuisine of Taiwan">[http://www.wokme.com/cuisines/taiwanese.htm The Cuisine of Taiwan] {{Wayback|url=http://www.wokme.com/cuisines/taiwanese.htm |date=20150410010658 }}. Wokme.com Asian Cooking Guide. [2014年2月23日]{{en}}.</ref><ref name="Popular Food Culture">Popular Food Culture in Taiwan. 臺灣臺北: [[行政院新聞局]]. 2006年{{en}}.</ref>。台灣菜重視「清、淡、鮮、醇」,強調食材自身的原始味道,並常以[[醬油]]、[[米酒]]、[[芝麻油]]、[[豆豉]]、[[九層塔]]、[[油蔥酥]]、[[芫荽]]等調味<ref name="台灣菜" />;主要料理的作法則講究烹調技術和食材配料,餐會筵席上常見的菜色有[[佛跳牆]]、[[東坡肉]]和[[萬巒豬腳]]等<ref>楊紀代. [http://www.epochtimes.com/b5/10/4/25/n2887906.htm 美食點滴:民以食為天] {{Wayback|url=http://www.epochtimes.com/b5/10/4/25/n2887906.htm |date=20180624093446 }}. 《[[大紀元時報]]》. 2010年10月28日 [2014年2月23日]{{zh-tw}}.</ref>。因為臺灣地處亞熱帶地區,使得餐點中也常常會食用各式水果<ref name="台灣菜" />。受到許多民眾信仰佛教、以及環保或者健康因素的影響,各處都有開設專門的素食餐廳<ref>張瓊方. [http://www.taiwanpanorama.com.tw/tw/show_issue.php?id=199728602018C.TXT&cur_page=3&distype=text&table=0&h1=%EF%BF%BD%F0%B6%A2%AE%C8%B9C&h2=&search=&height=&type=&scope=&order=&keyword=&lstPage=&num=&year=1997&month=02 飲食革命──素食正流行] {{Wayback|url=http://www.taiwanpanorama.com.tw/tw/show_issue.php?id=199728602018C.TXT&cur_page=3&distype=text&table=0&h1=%EF%BF%BD%F0%B6%A2%AE%C8%B9C&h2=&search=&height=&type=&scope=&order=&keyword=&lstPage=&num=&year=1997&month=02 |date=20190201172547 }}. 《台灣光華雜誌》. 1997年2月 [2014年2月23日]{{zh-tw}}.</ref>,另外也有透過[[中藥]]藥材燉補各種食材而成[[食療|藥膳]]料理<ref name="台灣菜" />。 |
|||
=== 運動休閒 === |
|||
另外在街頭上還有著名的「[[台灣小吃|小吃]]」文化<ref>[http://www.taiwandao.org/sw/ 台湾小吃] {{Wayback|url=http://www.taiwandao.org/sw/ |date=20190201120140 }}. 中國臺灣旅遊網 [2016年8月15日]{{zh-cn}}.</ref>,會將烹調後的料理分裝成小盤食用<ref name="Popular Food Culture" /><ref>黃靖媛. [http://140.130.135.23:8080/dspace/bitstream/TTCIR/241/1/JTTC1604.pdf 台灣傳統小吃探討-以台南、高雄、屏東縣市為例] {{Wayback|url=http://140.130.135.23:8080/dspace/bitstream/TTCIR/241/1/JTTC1604.pdf |date=20140424160135 }}. [[大同技術學院]] [2016年8月15日]{{zh-tw}}.</ref>。各地小吃攤販則會集結為夜市,廣受歡迎的夜市有[[六合夜市]]、[[士林夜市]]、[[羅東夜市]]、[[花園夜市]]、[[逢甲夜市]]等<ref>曾鴻儒、黃旭磊、林秀姿和江志雄.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419654 南北大PK…夜市網路票選 六合大勝士林] {{Wayback|url=http://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419654 |date=20190423014106 }}. 《[[自由時報]]》. 2010年8月16日 [2016年8月15日]{{zh-tw}}.</ref>,並成為重要的生活文化代表<ref>林珮萱. [http://www.gvm.com.tw/Boardcontent_23757.html 最愛逢甲夜市,最不滿意環境清潔] {{Wayback|url=http://www.gvm.com.tw/Boardcontent_23757.html |date=20171216091050 }}. 《[[遠見雜誌]]》. 2013年9月 [2014年2月23日]{{zh-tw}}.</ref>。常見的小吃包括有[[蚵仔煎]]、[[香雞排]]、[[臭豆腐]]、[[鹹酥雞]]、[[生煎饅頭]]、[[米血糕]]、[[蚵仔麵線]]、[[滷肉飯]]、[[粽|肉粽]]、[[肉圓 (台灣)|肉圓]]、[[擔仔麵]]、[[牛肉麵]]、[[小籠包]]等<ref>陳如嬌和葉濬明. [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070601/3524622/ 蚵仔煎贏珍奶 台灣美食之冠] {{Wayback|url=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070601/3524622/ |date=20160313024504 }}. 《[[蘋果日報 (台灣)|蘋果日報]]》. 2007年6月1日 [2014年2月23日]{{zh-tw}}.</ref><ref>[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304095636/http://www.tcff.com.tw/2013tcff/nightmarket/billboard 10大夜市美食排行榜]. [[交通部觀光局]]. 2013年 [2014年2月23日]{{zh-tw}}.</ref>。著名的飲品則有[[泡沫紅茶]]和[[珍珠奶茶]],前者是因為果糖、飲品等全數搖勻後的頂部泡沫而得名,後者則是將粉圓倒入奶茶中飲用<ref>[http://bubbleology.co.uk/more/about What is BUBBLE TEA] {{Wayback|url=http://bubbleology.co.uk/more/about |date=20190202041532 }}. Bubbleology. [2014年2月23日]{{en}}.</ref><ref>[http://www.bcpeds.ca/uploadfiles/documents/Sipsmart/SipSmart!BC_TeaandTeaDrinks.pdf A NICE CUPPA TEA] {{Wayback|url=http://www.bcpeds.ca/uploadfiles/documents/Sipsmart/SipSmart!BC_TeaandTeaDrinks.pdf |date=20190305014725 }}. The BC Pediatric Society. [2014年2月23日]{{en}}.</ref>,這兩者在傳至新加坡、馬來西亞、澳洲、歐洲和北美地區後同樣受到歡迎<ref name="Popular Food Culture" /><ref>Sean Paajanen. [http://coffeetea.about.com/od/bubbletea/a/bubbletea.htm Bubble Tea] {{Wayback|url=http://coffeetea.about.com/od/bubbletea/a/bubbletea.htm |date=20110111143610 }}. [[About.com]]. [2014年2月23日]{{en}}.</ref>。另外也發展出自身的酒文化<ref>[http://www.atoomu.com/geo/city/c/MzEzNDE1.shtml 曆史悠久的台灣酒文化] {{Wayback|url=http://www.atoomu.com/geo/city/c/MzEzNDE1.shtml |date=20160809204631 }}. 阿圖姆. 2015年12月5日 [2016年8月15日]{{zh-hk}}.</ref>,並有[[金門高粱酒]]等著名品牌出現<ref>李金鎗. [http://www.kmdn.gov.tw/1117/1271/1272/266770/?cprint=pt 國宴酒雖然失之交臂金酒仍列為致贈各國貴賓禮酒] {{Wayback|url=http://www.kmdn.gov.tw/1117/1271/1272/266770/?cprint=pt |date=20190201172039 }}. 《金門日報》. 2016年5月7日 [2016年8月15日]{{zh-hk}}.</ref>。 |
|||
{{Main|臺灣體育}} |
|||
[[File:Tai Tzu-ying at 2022 Taipei Open.jpg|thumb|羽毛球運動員[[戴資穎]]在2016年印度尼西亞羽球公開賽贏得首座頂級超級賽冠軍{{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276頁}}]] |
|||
臺灣最受歡迎的[[臺灣體育|體育運動]]包括[[臺灣棒球史|棒球]]、[[臺灣籃球史|籃球]]、{{Link-en|臺灣橄欖球|Rugby union in Taiwan|橄欖球}}、網球和高爾夫球等{{sfnm|章英華等|2011年|1loc=第632至634頁、第637至641頁、第644至648頁|John C. Copper|2020年|2loc=第115至121頁|John C. Copper|2023年}}。臺灣青棒球隊在國際級比賽有著不錯成績,並在1989年成立[[中華職業棒球聯盟]]{{sfnm|王汎森等|2011年|1loc=第525至526頁、第529至530頁|章英華等|2011年|2loc=第20至22頁、第632至634頁、第637至641頁、第644至648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276頁|John C. Copper|2023年}}。籃球是受到許多人(特別是年輕人)歡迎的運動之一{{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273至274頁、第276頁|章英華等|2011年|2loc=第632至634頁、第637至641頁、第644至648頁|John C. Copper|2023年}}。中華民國舉辦[[LPGA台灣錦標賽|LPGA臺灣錦標賽]]等高爾夫球賽事,並在山坡或丘陵上興建[[台灣高爾夫球場列表|高爾夫球場]]<ref>{{Cite web|url=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30361|title=全台高爾夫球場專區|author=|date=|publisher=交通部觀光局|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6-05|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605131625/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30361|dead-url=no}}</ref>{{sfnm|章英華等|2011年|1loc=第632至634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273頁}}。臺灣每年還會舉辦數十場[[台灣馬拉松史|馬拉松比賽]],[[臺北馬拉松]]是規模最大的賽事之一{{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1loc=第274至276頁}}。許多人熱衷練習來自中國大陸、日本和韓國的[[台灣特有拳種|武術]],或在社區公園從事土風舞等活動{{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18頁|王汎森等|2011年|2loc=第531頁|章英華等|2011年|3loc=第20至22頁|John C. Copper|2020年|4loc=第115至121頁|John C. Copper|2023年}}。中華民國還是全球尖端自行車的外銷大國,推廣自行車比賽及休閒<ref name="運動">{{Cite web|url=https://www.ey.gov.tw/state/2A73536E1E336ADB/834b7f69-9e13-432c-b211-c5fa6b3bea7f|title=運動|author=[[教育部體育署]]|date=2022-07-31|publisher=行政院|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1-16|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116230358/https://www.ey.gov.tw/state/2A73536E1E336ADB/834b7f69-9e13-432c-b211-c5fa6b3bea7f|dead-url=no}}</ref>{{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31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272頁}}。 |
|||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加入聯合國後並獲得承認後,中華民國在國際賽事往往只能以權宜名稱「[[中華臺北]]」參加{{sfnm|王汎森等|2011年|1loc=第525至526頁、第528頁|John C. Copper|2020年|2loc=第284至289頁|John C. Copper|2023年}}。儘管反對相關條件,但仍定期派出代表團參加[[奧林匹克運動會]]等國際體育賽事{{sfnm|王汎森等|2011年|1loc=第525至526頁、第528頁|John C. Copper|2023年}}。中華民國在[[奧林匹克運動會中華臺北代表團|奧林匹克運動會]]競技項目中獲得多面獎牌,並在[[2020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創下最佳成績<ref name="運動"/>{{sfnm|王汎森等|2011年|1loc=第528頁}}。中華民國在[[世界運動會中華台北代表團|世界運動會]]、[[世界大學運動會中華台北代表團|世界大學運動會]]、[[亞洲運動會中華台北代表團|亞洲運動會]]、青年奧林匹克運動會、[[帕拉林匹克運動會中華台北代表團|帕拉林匹克運動會]]、聽障奧林匹克運動會等賽事亦有[[中華臺北國際大型運動會獎牌列表|獲獎紀錄]]<ref name="運動"/>。為了培育學校優秀運動人才,中華民國舉辦各項學生運動聯賽遴選運動人才,並推動體育學術、體育教學、校園競賽等措施<ref name="運動"/>{{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649至652頁、第660至662頁|王汎森等|2011年|2loc=第525頁、第531至537頁}}。 |
|||
===藝文活動=== |
|||
{{Main|台灣藝術|台灣文學|台灣音樂}} |
|||
[[File:Taiwanese opera2.JPG|thumb|260px|[[歌仔戲]]是目前臺灣民間最興盛的傳統戲曲之一,也是具代表性的傳統表演藝術]] |
|||
中華民國定期舉辦[[中華民國全國運動會|全國運動會]]、[[中華民國全民運動會|全民運動會]]、[[台灣原住民運動員|全國原住民族運動會]]、[[全國身心障礙國民運動會]]、[[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全國大專校院運動會]]等比賽<ref name="運動"/>{{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651至652頁、第659頁|王汎森等|2011年|2loc=第531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272頁}}。中華民國政府還推動運動環境改善,興設[[臺灣國民運動中心列表|國民運動中心]]等[[台灣體育場館列表|體育場館設施]],並鼓勵民間職業運動產業發展<ref name="運動"/>{{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87至88頁、第658至660頁|王汎森等|2011年|2loc=第524至525頁、第528至530頁|章英華等|2011年|3loc=第644至648頁}}。多個城市設有公共自行車系統<ref name="公共自行車"/>,並規劃環島[[臺灣自行車道列表|自行車道路網]]<ref name="運動"/>{{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660頁、第676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2loc=第171至172頁、第189至190頁、第272頁|John C. Copper|2020年|3loc=第115至121頁}}。其他受歡迎的休憩方式還有爬山、散步、度假、電視、電影、音樂、跳舞、閱讀等,各類型[[臺灣登山運動|登山運動]]相當風行<ref name="臺灣概況"/>{{sfnm|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1loc=第918至919頁|章英華等|2011年|2loc=第20至23頁|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3loc=第252頁、第276至277頁|John C. Copper|2020年|4loc=第115至121頁|John C. Copper|2023年}}。臺灣各地都有[[臺灣購物中心列表|大型購物中心]]、[[臺灣百貨列表|連鎖百貨公司]]和特色商圈<ref>{{Cite web|url=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00107|title=購物|author=|date=|publisher=交通部觀光局|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3-26|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326193122/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00107|dead-url=no}}</ref>,臺灣中部更擁有多處渡假村及遊樂中心<ref>{{Cite web|url=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00502|title=中部地區|author=|date=|publisher=交通部觀光局|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3-03-29|archive-date=2023-03-26|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326185656/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00502|dead-url=no}}</ref>{{sfnm|章英華等|2011年|1loc=第20至22頁、第608至609頁、第611至614頁}}。 |
|||
中華民國受到1919年新文化運動的影響,發展出認同西方文化與共和制的觀點<ref>[[唐德剛]]. 《[https://books.google.com.tw/books?id=gU69AAAAQBAJ&printsec=frontcover&hl=zh-TW#v=onepage&q&f=false 晚清七十年(1)中國社會文化轉型綜論] {{Wayback|url=https://books.google.com.tw/books?id=gU69AAAAQBAJ&printsec=frontcover&hl=zh-TW#v=onepage&q&f=false |date=20190201120229 }}》. 臺灣臺北: [[遠流出版公司]]. 2008年. {{ISBN|978-9573235118}}{{zh-tw}}.</ref>。臺灣過去則憑藉口傳和書面語記載,以傳統儒家和閩南文化為主<ref>黃文儀. [http://www.rhythmsmonthly.com/?p=4014 【文教台灣】士大夫與羅漢腳 清領時期台灣文化史] {{Wayback|url=http://www.rhythmsmonthly.com/?p=4014 |date=20160828172313 }}. 《[[經典雜誌]]》. 2006年3月. [2016年8月26日]{{zh-tw}}.</ref><ref>[[史明]]. 《[[台灣人四百年史]]》. 臺灣臺北: 蓬島文化公司. 1980年{{zh-tw}}.</ref>,但也有基於原鄉認同的觀念對立<ref>李威霆. [http://ccdm.nuu.edu.tw/files/writing_journal/5/65_47eb768d.pdf 【書評/書介】北非移民認同中的《雙重缺席》] {{Wayback|url=http://ccdm.nuu.edu.tw/files/writing_journal/5/65_47eb768d.pdf |date=20160827014904 }}. [[國立聯合大學]]. 2003年. [2016年8月26日]{{zh-tw}}.</ref>;也由於臺灣曾經歷不同政權和民族統治,當前社會逐漸發展出以臺灣為自身認同特色的多元文化<ref>[[張炎憲]].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311181837/http://twcenter.org.tw/a05/a05_01_05.htm 台灣歷史發展的特色]. 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 2005年1月5日 [2014年2月23日]{{zh-tw}}.</ref><ref>{{Cite book |url=https://books.google.com.tw/books?id=IfbFAAAAQBAJ&printsec=frontcover&hl=zh-TW#v=onepage&q&f=false |title=Cultural, Ethnic, and Political Nationalism in Contemporary Taiwan: Bentuhua |last=J. Makeham和A. Hsiau |date=2005-08-20 |publisher=[[帕爾格雷夫·麥克米蘭]] |accessdate=2016-08-15 |location=英國倫敦 |pages=第125頁至第129頁 |language=en |ISBN=978-1403970206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815223553/https://books.google.com.tw/books?id=IfbFAAAAQBAJ&printsec=frontcover&hl=zh-TW#v=onepage&q&f=false |archive-date=2016-08-15 |dead-url=no }}</ref><ref>{{Cite book |title=Cultural Change In Postwar Taiwan |author1=Stevan Harrell |author2=Huang Chun-chieh |date=1994-04-10 |publisher={{Link-en|Westview Press出版公司|Westview Press}} |location=美國波德 |pages=第23頁至第41頁 |language=en |ISBN=978-0813386324}}</ref>,但也因為[[臺灣問題]]而在國內廣泛爭論<ref>{{Cite book |title=Envisioning Taiwan: Fiction, Cinema, and the Nation in the Cultural Imaginary |last=June Yip |date=2004-10-07 |publisher={{Link-en|杜克大學出版社|Duke University Press}} |location=美國德罕 |pages=第230頁至第248頁 |language=en |ISBN=978-0822333579}}</ref><ref>{{Cite book |url=https://books.google.com.tw/books?id=IfbFAAAAQBAJ&printsec=frontcover&hl=zh-TW#v=onepage&q&f=false |title=Cultural, Ethnic, and Political Nationalism in Contemporary Taiwan: Bentuhua |last=J. Makeham和A. Hsiau |date=2005-08-20 |publisher=[[帕爾格雷夫·麥克米蘭]] |accessdate=2016-08-15 |location=英國倫敦 |pages=第2頁至第8頁 |language=en |ISBN=978-1403970206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815223553/https://books.google.com.tw/books?id=IfbFAAAAQBAJ&printsec=frontcover&hl=zh-TW#v=onepage&q&f=false |archive-date=2016-08-15 |dead-url=no }}</ref><ref>{{Cite book |url=https://books.google.com.tw/books?id=IfbFAAAAQBAJ&printsec=frontcover&hl=zh-TW#v=onepage&q&f=false |title=Cultural, Ethnic, and Political Nationalism in Contemporary Taiwan: Bentuhua |last=J. Makeham和A. Hsiau |date=2005-08-20 |publisher=[[帕爾格雷夫·麥克米蘭]] |accessdate=2016-08-15 |location=英國倫敦 |pages=第224頁 |language=en |ISBN=978-1403970206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815223553/https://books.google.com.tw/books?id=IfbFAAAAQBAJ&printsec=frontcover&hl=zh-TW#v=onepage&q&f=false |archive-date=2016-08-15 |dead-url=no }}</ref>。當中除了結合傳統與現代文化外<ref>{{Cite book |title=Cultural Change In Postwar Taiwan |author1=Stevan Harrell |author2=Huang Chun-chieh |date=1994-04-10 |publisher={{Link-en|Westview Press出版公司|Westview Press}} |location=美國波德 |pages=第1頁至第5頁 |language=en |ISBN=978-0813386324}}</ref>,也融合漢族儒家文化與臺灣原住民族等不同文化;今日認定的傳統民俗文化包括有臺灣原住民族的傳統習俗,以及漢族的剪紙、油紙傘、紙燈籠、木雕和刺繡等技藝為主的民間藝術,也涵蓋因海島文化而逐漸形成的春節、元宵節、清明節、豐年祭等節慶文化<ref name="Yearbook 2013 208">{{Cite book |title=The Republic of China Yearbook 2013 |last=[[行政院發言人辦公室]] |date=2013-11-01 |publisher=[[行政院新聞局]] |location=臺灣 |pages=第208頁 |language=en |ISBN=978-9860384178}}</ref>。 |
|||
中國國民黨執政的中華民國政府於1949年撤往臺灣地區後,將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改制成[[中華民國文化部]],以[[中國國民黨]]官方立場推動[[中國書法]]、[[中國畫]]、[[中國藝術]]和傳統[[戲曲]]等藝文活動<ref>施並錫和蔡淑雅. [http://nctufamily.nctu.edu.tw/nctu_club/2006/5/p13.asp 台灣與西方藝術的千絲萬縷] {{Wayback|url=http://nctufamily.nctu.edu.tw/nctu_club/2006/5/p13.asp |date=20120717142806 }}. [[國立交通大學]]. 2006年5月1日. [2014年2月23日]{{zh-tw}}.</ref><ref>徐亞湘. [http://www.com2.tw/chta-news/2007-3/chta-0703-ac82.htm 三角作用:現代化、政治力與市場機制多層影響下的20世紀台灣戲曲] {{Wayback|url=http://www.com2.tw/chta-news/2007-3/chta-0703-ac82.htm |date=20180806205557 }}. [[中華戲劇學會]]. 2007年. [2014年2月23日]{{zh-tw}}.</ref>。到了1987年解除戒嚴後,中華民國的藝文、美術活動隨著社會開放而進入多元發展的階段<ref>呂松穎. [http://taiwaneseart.ntmofa.gov.tw/thesis/4%20%E8%A7%A3%E5%9A%B4%E5%BE%8C%E5%8F%B0%E7%81%A3%E7%BE%8E%E8%A1%93%E7%9A%84%E5%A4%9A%E5%85%83%E9%9D%A2%E8%B2%8C_%E4%B8%AD_.pdf 解嚴後台灣美術的多元面貌] {{Wayback|url=http://taiwaneseart.ntmofa.gov.tw/thesis/4%20%E8%A7%A3%E5%9A%B4%E5%BE%8C%E5%8F%B0%E7%81%A3%E7%BE%8E%E8%A1%93%E7%9A%84%E5%A4%9A%E5%85%83%E9%9D%A2%E8%B2%8C_%E4%B8%AD_.pdf |date=20160304101027 }}. [[國立臺灣美術館]]. [2014年2月23日]{{zh-tw}}.</ref>。而自2000年開始,[[台灣本土化運動]]及相關議題成為是中華民國自身文化論述的重要議題,主要解讀與內容圍繞著中國文化、原住民族文化和臺灣文化上<ref>陳昭瑛. 《[https://books.google.com.tw/books?id=Ir9BULJZrXIC&printsec=frontcover&hl=zh-TW#v=onepage&q&f=false 臺灣文學與本土化運動] {{Wayback|url=https://books.google.com.tw/books?id=Ir9BULJZrXIC&printsec=frontcover&hl=zh-TW#v=onepage&q&f=false |date=20190223084046 }}》. 臺灣臺北: [[國立臺灣大學]]. 2009年10月1日. {{ISBN|978-9860197495}}{{zh-tw}}.</ref>。文學界長期以來便陸續發表各式風格的作品,但也曾針對台灣文學等發展方向而出現爭論<ref>[http://tln.nmtl.gov.tw/ch/m2/nmtl_w1_m2_c_6.aspx?k=%E9%99%B3%E6%98%A0%E7%9C%9F&Sid=73 「鄉土文學論戰」] {{Wayback|url=http://tln.nmtl.gov.tw/ch/m2/nmtl_w1_m2_c_6.aspx?k=%E9%99%B3%E6%98%A0%E7%9C%9F&Sid=73 |date=20180802162737 }}. [[國立臺灣文學館]] [2016年8月15日]{{zh-tw}}.</ref><ref>{{Cite book |title=《台灣文學史綱(註解版)》 |last=[[葉石濤]] |date=2010-09-01 |publisher=春暉出版社 |location=臺灣高雄 |language=zh-hant |ISBN=978-9866327261}}</ref><ref>{{Cite book |title=《民族文學的再出發》 |last=[[張系國]] |date=1979年 |publisher=故鄉出版社 |location=臺灣 |language=zh-hant}}</ref>。表演藝術除了過去曾在電視上盛行的[[歌仔戲]]和[[布袋戲]]繼續獲得政府重視外<ref>Jeanne Deslandes. [http://tlweb.latrobe.edu.au/humanities/screeningthepast/firstrelease/fr1100/jdfr11g.htm Dancing shadows of film exhibition: Taiwan and the Japanese influence] {{Wayback|url=http://tlweb.latrobe.edu.au/humanities/screeningthepast/firstrelease/fr1100/jdfr11g.htm |date=20190305014726 }}. [[拉籌伯大學]]. 2000年11月1日 [2014年2月23日]{{en}}.</ref>,也出現像是[[林懷民]]的[[雲門舞集]]等現代表演舞團<ref name="Folk Arts" /><ref>{{Cite book |title=The Republic of China Yearbook 2013 |last=[[行政院發言人辦公室]] |date=2013-11-01 |publisher=[[行政院新聞局]] |location=臺灣 |pages=第211頁至第213頁 |language=en |ISBN=978-9860384178}}</ref>。 |
|||
今日中華民國樂壇也呈現多元形式,並因不同族裔語系和歷史背景發展出南島語系的民族音樂、中國大陸的傳統樂曲、西方古典音樂和各式流行音樂等<ref name="藝術文化">[[中華民國文化部]]. [http://www.ey.gov.tw/state/News_Content3.aspx?n=6A1DF17EC68FF6D9&sms=948E2595995D4CBA&s=C39C4F3EE76B3BB2 藝術文化] {{Wayback|url=http://www.ey.gov.tw/state/News_Content3.aspx?n=6A1DF17EC68FF6D9&sms=948E2595995D4CBA&s=C39C4F3EE76B3BB2 |date=20171117003258 }}. [[行政院]]. 2014年1月16日 [2014年2月23日]{{zh-tw}}.</ref><ref name="Yearbook 2013 209-211">{{Cite book |title=The Republic of China Yearbook 2013 |last=[[行政院發言人辦公室]] |date=2013-11-01 |publisher=[[行政院新聞局]] |location=臺灣 |pages=第209頁至第211頁 |language=en |ISBN=978-9860384178}}</ref><ref>{{Cite book |title=《福爾摩沙之美:臺灣的傳統音樂》 |last=[[簡上仁]] |date=2001年 |publisher=[[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location=臺灣臺北 |pages=第1頁至第2頁 |language=zh-hant |ISBN=978-9570100327}}</ref>。除了有各族民歌、傳統民謠、傳統童謠、說唱音樂、獨奏或合奏器樂、國樂、儀式音樂等各類風格的傳統音樂外<ref>[http://web.arte.gov.tw/traditionalmusic/default.htm 臺灣傳統音樂] {{Wayback|url=http://web.arte.gov.tw/traditionalmusic/default.htm |date=20160305072231 }}. [[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2016年8月15日]{{zh-tw}}.</ref>,西方古典音樂也在中華民國獲得高度發展,包括小提琴家[[林昭亮]]、鋼琴家{{Link-en|胡瀞雲|Ching-Yun Hu}}和[[林肯中心室內樂協會]]藝術總監{{Link-en|吳菡|Wu Han (pianist)}}等人都獲得許多關注<ref name="藝術文化" />。中華民國也是[[華語流行音樂]]的重要發展地<ref>[[國家地理頻道]]. [http://www.fng.tw/ngc/news_content.php?id=184 《愛上真台灣:華語樂之路》台灣音樂教父-李宗盛配音 6/17 晚上10點首播中文版] {{Wayback|url=http://www.fng.tw/ngc/news_content.php?id=184 |date=20190201172416 }}. [[福斯廣播公司]]. 2012年6月13日 [2016年8月15日]{{zh-tw}}.</ref>,成功讓華語流行音樂在亞洲地區廣受歡迎<ref>Andrew Khan. [https://www.theguardian.com/music/musicblog/2012/jan/05/pop-musik-taiwan Pop musik: the sound of the charts in … Taiwan] {{Wayback|url=https://www.theguardian.com/music/musicblog/2012/jan/05/pop-musik-taiwan |date=20190422235028 }}. 《[[衛報]]》. 2012年1月5日 [2016年8月15日]{{en}}.</ref>,並推出[[張惠妹]]、[[周杰倫]]、[[蔡依林]]、[[飛輪海]]、[[五月天]]等專業歌手<ref name="Yearbook 2013 209-211" /><ref>Bradley Winterton. [http://www.taipeitimes.com/News/feat/archives/2010/01/24/2003464261 Hardcover: US: Taiwan’s secret weapon] {{Wayback|url=http://www.taipeitimes.com/News/feat/archives/2010/01/24/2003464261 |date=20190201172032 }}. 《[[台北時報]]》. 2010年1月24日 [2014年2月23日]{{en}}.</ref><ref>{{Cite book |url=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id=C-P7jP0dtv0C&printsec=frontcover&hl=zh-TW#v=onepage&q&f=false |title=Media in China: Consumption, Content and Crisis |last=Stephanie Donald、Michael Keane和Yin Hong |date=2002-08-23 |publisher=[[Routledge]] |accessdate=2014-03-02 |location=英國倫敦 |language=en |ISBN=978-0700716142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0714175825/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id=C-P7jP0dtv0C&printsec=frontcover&hl=zhTW#v=onepage&q&f=false |archive-date=2014-07-14 |dead-url=no }}</ref>。 |
|||
|- |
|||
而同一時期,[[臺語流行音樂]]樂壇受到1970年代以後受日本演歌文化影響,那卡西和夜總會等秀場文化在臺灣也十分盛行,如[[陳雷 (歌手)|陳雷]]、[[蔡小虎]]、[[龍千玉]]、[[翁立友]]、[[蔡秋鳳]]、[[江蕙]]、[[黃乙玲]]等知名臺語歌手即是出身秀場的代表人物。 |
|||
===影視娛樂=== |
|||
{{Main|台灣電影|台灣攝影}} |
|||
[[File:Taipei Golden Horse Film Festival in Ximending 20171111.jpg|thumb|left|260px|[[金馬獎]]為全球第一個華語電影獎,與華語歌曲獎的[[金曲獎]]和台灣傳播媒體獎[[金鐘獎]]合稱「三金」]] |
|||
今日中華民國的影視娛樂服務樣貌不斷有所改變,形成以無線網路、有線網路、網際網路媒體等數位科技為基礎發展而成的大眾傳播文化。其中{{Link-en|臺灣電視連續劇列表|List of Taiwanese television series|臺灣電視節目}}受到各地歡迎,已在新加坡、馬來西亞以及其他亞洲國家播出過。許多電視公司也紛紛投入拍攝電視連續劇,由於其迎合臺灣民眾的喜好而被獨立劃分為[[台灣電視劇]]類型,像是《[[惡作劇之吻]]》、《[[花樣少年少女]]》、《[[命中注定我愛你 (台灣電視劇)|命中注定我愛你]]》、《[[愛上巧克力]]》、《[[痞子英雄]]》等較受歡迎的作品還成功推廣至其他亞洲國家<ref>{{Cite book |url=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id=8bHUAQAAQBAJ&printsec=frontcover&hl=zh-TW#v=onepage&q&f=false |title=TV Drama in China |last={{Link-en|映竹|Ying Zhu}} |date=2008-11-11 |publisher=[[香港大學]] |accessdate=2014-03-02 |location=香港薄扶林 |language=en |ISBN=978-9622099401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0714174340/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id=8bHUAQAAQBAJ&printsec=frontcover&hl=zh-TW#v=onepage&q&f=false |archive-date=2014-07-14 |dead-url=no }}</ref>。另外由於今日社會具多元文化背景、自由且富含創作力,而能給予影視工作者良好的發展空間<ref>[http://www.taiwancinema.com/ct_52698_63 台灣電影如何面對韓國、大陸等國之競爭壓力?] {{Wayback|url=http://www.taiwancinema.com/ct_52698_63 |date=20171009025118 }}. [[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 2006年2月14日 [2014年2月23日]{{zh-tw}}.</ref>。 |
|||
[[台灣電影]]多次獲得國際電影獎獎項或者是在世界各地的國際影展上映,著名的臺灣電影導演包括有[[李安]]、[[蔡明亮]]、[[楊德昌]]、[[侯孝賢]]、[[魏德聖]]等人<ref>吳坤墉. [http://www.taiwan-panorama.com/tw/show_issue.php?id=199938803116C.TXT&table=0&cur_page=1&distype=三大洲影展──從歐洲看台灣電影] {{Wayback|url=http://www.taiwan-panorama.com/tw/show_issue.php?id=199938803116C.TXT&table=0&cur_page=1&distype=%E4%B8%89%E5%A4%A7%E6%B4%B2%E5%BD%B1%E5%B1%95%E2%94%80%E2%94%80%E5%BE%9E%E6%AD%90%E6%B4%B2%E7%9C%8B%E5%8F%B0%E7%81%A3%E9%9B%BB%E5%BD%B1 |date=20170220092853 }}. 《台灣光華雜誌》. 1999年3月 [2014年2月23日]{{zh-tw}}.</ref>。早期電影是由[[臺灣電影文化公司]]、[[中影公司]]等官方製片廠製作,內容以新聞片與政治宣傳片之製作為主<ref name="李道明">[[李道明 (導演)|李道明]]. [http://w3.tkgsh.tn.edu.tw/97c219/%E5%8F%B0%E7%81%A3%E9%9B%BB%E5%BD%B1%E7%99%BC%E5%B1%95.htm 台灣電影一百年] {{Wayback|url=http://w3.tkgsh.tn.edu.tw/97c219/%E5%8F%B0%E7%81%A3%E9%9B%BB%E5%BD%B1%E7%99%BC%E5%B1%95.htm |date=20131030000445 }}. 德光中學綜合高中. 2000年11月1日 [2014年2月23日]{{zh-tw}}.</ref>。1960年代中華民國總共製作了200部至300部電影,透過拍攝愛情片、武俠片和愛國片作品使得電影產業蓬勃發展<ref name="Yearbook 2013 213-215">{{Cite book |title=The Republic of China Yearbook 2013 |last=[[行政院發言人辦公室]] |date=2013-11-01 |publisher=[[行政院新聞局]] |location=臺灣 |pages=第213頁至第215頁 |language=en |ISBN=978-9860384178}}</ref>。但隨著香港電影產業逐漸成熟後,中華民國自身的電影產業產能反而逐漸下滑<ref name="Cinema">[[中華民國外交部]].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305070343/http://www.taiwan.gov.tw/ct.asp?xItem=27553&ctNode=1924&mp=1001 Cinema]. [[行政院新聞局]]. 2010年5月26日 [2014年2月23日]{{en}}.</ref>。到了1980年,楊德昌和侯孝賢開始發展具有個人特色的電影作品,並且贏得多座著名的國際電影獎獎項<ref name="Yearbook 2013 213-215" />。但這些作品在自身電影市場上並沒有廣泛獲得認同<ref name="Cinema" />。對此李安和蔡明亮等年輕導演則推出較為吸引普通觀眾的電影,許多新銳電影導演也在市場低迷時繼續投入拍攝<ref name="李道明" /><ref name="Yearbook 2013 213-215" />。同時政府也提供電影輔導金辦法以培育電影人才、促進影片製作品質和數量,希望能達到發展自身電影產業的目標<ref>[http://www.taiwancinema.com/ct_52947_444 人才培訓─電影政策與願景] {{Wayback|url=http://www.taiwancinema.com/ct_52947_444 |date=20171008222938 }}. [[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 2006年3月13日 [2014年2月23日]{{zh-tw}}.</ref>。一直到2008年[[魏德聖]]執導的《[[海角七號]]》上映後,成功為臺灣電影帶來復興之熱潮<ref name="Yearbook 2013 213-215" /><ref>李光真. [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KIndepArticle.aspx?id=15820 熱血] {{Wayback|url=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KIndepArticle.aspx?id=15820 |date=20160624162446 }}. 《[[商業周刊 (台灣)|商業周刊]]》. 2011年6月29日 [2014年2月23日]{{zh-tw}}.</ref>,今日台灣電影在華語電影仍有一定影響力<ref>[http://zh-tw.taiwanacademy.tw/toolkit/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64&Itemid=268 臺灣電影簡史] {{Wayback|url=http://zh-tw.taiwanacademy.tw/toolkit/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64&Itemid=268 |date=20151208052320 }}. [[中華民國文化部]] [2016年8月15日]{{zh-tw}}.</ref>。另外自臺灣日治時期後<ref>[http://english.gov.taipei/ct.asp?xItem=2032695&ctNode=49659&mp=100002 Eye of the Times - Centennial Images of Taiwan] {{Wayback|url=http://english.gov.taipei/ct.asp?xItem=2032695&ctNode=49659&mp=100002 |date=20160915062154 }}. [[臺北市政府]]. 2011年7月15日 [2016年8月15日]{{en}}.</ref>,臺灣還陸陸續續出現[[鄧南光]]、[[李鳴鵰]]<ref>[http://web.pts.org.tw/~web01/faces/p10.htm 世代風景 ─ 快門三劍客 ] {{Wayback|url=http://web.pts.org.tw/~web01/faces/p10.htm |date=20160817015440 }}. [[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 [2016年8月15日]{{zh-tw}}.</ref>、[[張才]]<ref>[http://www.aaa.org.hk/WorldEvents/Details/1598 Photography Exhibition for Chang Ts'ai] {{Wayback|url=http://www.aaa.org.hk/WorldEvents/Details/1598 |date=20170108020455 }}. Asia Art Archive. 2004年 [2016年8月15日]{{en}}.</ref><ref>Vico Lee. [http://www.taipeitimes.com/News/feat/archives/2004/02/01/2003097121 Tsai still a cut above the rest] {{Wayback|url=http://www.taipeitimes.com/News/feat/archives/2004/02/01/2003097121 |date=20190201172034 }}. 《[[台北時報]]》. 2004年2月1日 [2016年8月15日]{{en}}.</ref>、[[張乾琦]]<ref>[http://invisiblephotographer.asia/2012/08/16/20influentialasianphotographers/ 20 Most Influential Asian Photographers] {{Wayback|url=http://invisiblephotographer.asia/2012/08/16/20influentialasianphotographers/ |date=20190305014725 }}. Invisible Photographer Asia. 2012年8月16日 [2016年8月15日]{{en}}.</ref>、[[張照堂]]等著名攝影師<ref>[http://invisiblephotographer.asia/2013/11/24/changchaotang-taiwan/ The Existentialism of Taiwan’s Master Surrealist Chang Chao-Tang 張照堂] {{Wayback|url=http://invisiblephotographer.asia/2013/11/24/changchaotang-taiwan/ |date=20171023000311 }}. Invisible Photographer Asia. 2013年11月24日 [2016年8月15日]{{en}}.</ref>,並因為解除戒嚴而促成攝影題材更加多樣化<ref>Kelly Her. [http://taiwanreview.nat.gov.tw/fp.asp?xItem=163462&ctNode=1342 Eyes on Taiwan] {{Wayback|url=http://taiwanreview.nat.gov.tw/fp.asp?xItem=163462&ctNode=1342 |date=20160826150753 }}. 《[[今日台灣]]》. 2001年6月1日 [2016年8月15日]{{en}}.</ref>。 |
|||
===旅遊觀光=== |
|||
{{Main|臺灣觀光}} |
|||
[[File:Taipei Taiwan National-Palace-Museum-02.jpg|thumb|280px|位於臺北市的[[國立故宮博物院]]]] |
|||
前往中華民國旅遊觀光的遊客數量長期逐年增長,根據[[交通部觀光局|中華民國交通部觀光局]]統計,在2015年時有10,439,785名遊客抵達,比2014年同期增長5.34%;觀光遊客大部分來自亞洲,依排序為[[大陸居民赴台灣旅遊|中國大陸]]<ref>[http://www.taiwan.cn/taiwan/tw_FinancialNews/201601/t20160112_11363024.htm 台旅游业:2015年大陆游客为台创2300亿观光收入] {{Wayback|url=http://www.taiwan.cn/taiwan/tw_FinancialNews/201601/t20160112_11363024.htm |date=20190305014726 }}. 中国台湾网. 2016年1月12日 [2016年8月15日]{{zh-cn}}.</ref>、[[日本]]與[[港澳地區]],亞洲以外的觀光客則主要來自美國和[[澳大利亚|澳洲]]<ref>[http://admin.taiwan.net.tw/upload/statistic/20160128/7749a9e9-f9b7-405a-a252-9324fd18cf14.xls 104年來臺旅客按居住地分] {{Wayback|url=http://admin.taiwan.net.tw/upload/statistic/20160128/7749a9e9-f9b7-405a-a252-9324fd18cf14.xls |date=20170709025155 }}. [[交通部觀光局]]. [2016年6月23日]{{zh-tw}}.</ref>。而在2014年,中華民國在[[萬事達卡]]全球國際旅遊城市報告中排行第15名<ref>Yuwa Hedrick-Wong和Desmond Choong. [http://newsroom.mastercard.com/wp-content/uploads/2014/07/Mastercard_GDCI_2014_Letter_Final_70814.pdf MasterCard 2014 Global Destination Cities Index] {{Wayback|url=http://newsroom.mastercard.com/wp-content/uploads/2014/07/Mastercard_GDCI_2014_Letter_Final_70814.pdf |date=20180916112828 }}. [[萬事達卡]]. 2014年7月 [2016年8月18日]{{en}}.</ref>。其中重要旅遊景點包括各個[[國家公園]]、[[國家級風景特定區]]和觀光遊憩區<ref>[[交通部觀光局]]. [http://www.ey.gov.tw/state/News_Content3.aspx?n=ED2C71BADA12080A&sms=A97950325C13353E&s=A291310F89C36204 交通部觀光局所屬13處國家風景區介紹] {{Wayback|url=http://www.ey.gov.tw/state/News_Content3.aspx?n=ED2C71BADA12080A&sms=A97950325C13353E&s=A291310F89C36204 |date=20170923095834 }}. [[行政院]]. 2014年3月25日 [2014年2月23日]{{zh-tw}}.</ref><ref>陳宗玄. [http://ir.lib.cyut.edu.tw:8080/bitstream/310901800/14466/2/%E8%87%BA%E7%81%A3%E4%B8%BB%E8%A6%81%E8%A7%80%E5%85%89%E9%81%8A%E6%86%A9%E5%8D%80%E9%81%8A%E5%AE%A2%E4%BA%BA%E6%95%B8%E6%A6%82%E6%B3%81%E8%88%87%E7%99%BC%E5%B1%95%E5%88%86%E6%9E%90.pdf 臺灣主要觀光遊憩區遊客人數概況與發展分析] {{Wayback|url=http://ir.lib.cyut.edu.tw:8080/bitstream/310901800/14466/2/%E8%87%BA%E7%81%A3%E4%B8%BB%E8%A6%81%E8%A7%80%E5%85%89%E9%81%8A%E6%86%A9%E5%8D%80%E9%81%8A%E5%AE%A2%E4%BA%BA%E6%95%B8%E6%A6%82%E6%B3%81%E8%88%87%E7%99%BC%E5%B1%95%E5%88%86%E6%9E%90.pdf |date=20171023044343 }}. [[朝陽科技大學]] [2014年2月23日]{{zh-tw}}.</ref><ref>Earl Wieman. [http://www.sinica.edu.tw/tit/scenery/1295_scn1.html Taiwan's National Scenic Areas Balancing Preservation and Recreation] {{Wayback|url=http://www.sinica.edu.tw/tit/scenery/1295_scn1.html |date=20180728102717 }}. [[中央研究院]]. [2016年6月9日]{{en}}.</ref>,另外臺灣的休閒農場與溫泉景點也吸引不少遊客<ref>[[經濟部水利署]]. [http://conf.ncku.edu.tw/resource/html/uploads/upfile/9_2nd_REC_Speech.pdf 台灣溫泉資源之未來展望] {{Wayback|url=http://conf.ncku.edu.tw/resource/html/uploads/upfile/9_2nd_REC_Speech.pdf |date=20170923095944 }}. [[國立成功大學]] [2014年2月23日]{{zh-tw}}.</ref><ref>[http://eng.taiwan.net.tw/m1.aspx?sNo=0002015 Recreation Farms] {{Wayback|url=http://eng.taiwan.net.tw/m1.aspx?sNo=0002015 |date=20190203005814 }}. [[交通部觀光局]]. [2014年2月23日]{{en}}.</ref>。當前政府也開始發展醫療旅遊,並且計畫建設數座醫療村提供服務<ref>林淑媛. 再造篇》六大產業…終極考驗. 《[[經濟日報 (台灣)|經濟日報]]》. 2009年5月16日{{zh-tw}}.</ref><ref>[http://www.taiwanholidays.com.au/taiwan-markets-open-up-for-medical-tourism-to-taiwan Markets Open up for Medical Tourism to Taiwan] {{Wayback|url=http://www.taiwanholidays.com.au/taiwan-markets-open-up-for-medical-tourism-to-taiwan |date=20190327154632 }}. Taiwan Holidays. 2010年10月22日 [2014年2月23日]{{en}}.</ref>。位於城市的重要景點則有在2004年至2010年期間為世界上最高建築的[[台北101]]<ref>[http://taiwan.net.tw/m1.aspx?sNo=0001090&id=7927 台北101] {{Wayback|url=http://taiwan.net.tw/m1.aspx?sNo=0001090&id=7927 |date=20180805021558 }}. [[交通部觀光局]] [2014年2月23日]{{zh-tw}}.</ref>,以及包括[[中正紀念堂]]、[[草悟道]]、各類紀念公園和各處[[夜市]]等<ref>[[交通部觀光局]]. [http://www.ey.gov.tw/state/News_Content3.aspx?n=ED2C71BADA12080A&sms=A97950325C13353E&s=F7B0FB26BE45AD98 最新之觀光統計] {{Wayback|url=http://www.ey.gov.tw/state/News_Content3.aspx?n=ED2C71BADA12080A&sms=A97950325C13353E&s=F7B0FB26BE45AD98 |date=20170923144925 }}. [[行政院]]. 2014年3月21日 [2014年2月23日]{{zh-tw}}.</ref>。而今日中華民國設立有極高密度的24小時[[便利商店]],除了能提供普通服務外還與金融機構以及政府機關合作,使得徵收停車費、水電費、交通罰款、信用卡支付以及郵寄包裹等服務都能夠在便利商店進行<ref>Alexander Pevzner. [http://www.amcham.com.tw/index2.php?option=com_content&do_pdf=1&id=643 Convenience Stores Aim at Differentiation] {{Wayback|url=http://www.amcham.com.tw/index2.php?option=com_content&do_pdf=1&id=643 |date=20150908134826 }}. [[美國商會]]. [2014年3月15日]{{en}}.</ref>。 |
|||
中華民國境內約有535座[[臺灣博物館列表|博物館]]及10座[[虛擬博物館]],其中[[國立故宮博物院]]收藏近700,000件中國青銅器、玉器、書法、繪畫和瓷器,被視為是世界上收藏中國藝術的重要博物館<ref>[http://taiwan.net.tw/m1.aspx?sNo=0001090&id=74 國立故宮博物院] {{Wayback|url=http://taiwan.net.tw/m1.aspx?sNo=0001090&id=74 |date=20180615214657 }}. [[交通部觀光局]] [2014年2月23日]{{zh-tw}}.</ref><ref>{{Cite web |title=認識故宮>文物與帳房>藏品分類 |url=http://www.npm.gov.tw/zh-tw/Article.aspx?sNo=03001524 |date=2017年6月 |publisher=國立故宮博物院 |dead-url=no |location=臺北 |access-date=2019-04-30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81002182311/https://www.npm.gov.tw/zh-tw/article.aspx?sno=03001524 |archive-date=2018-10-02 }}{{zh-tw}}</ref>。自1933年開始,中國國民黨所領導的中華民國政府便將原先收藏在北平市[[故宮]]的藝術品運出,多次轉移收藏地後最終一部分物件在第二次國共內戰期間,海運運輸至臺灣本島<ref name="法新社">[[法新社]]. [https://www.webcitation.org/5tLc0bqi3?url=http://www.google.com/hostednews/afp/article/ALeqM5hLODWs9HP8ywcjE_aaS5GPESiBvg Taiwan to loan art to China amid warming ties]. [[Google新聞]]. 2010年9月22日 [2014年2月27日]{{en}}.</ref>。儘管常設型展覽的內容每季都會更換,但仍然需要花費12年才能將所有的藝術品全部展出<ref name="Tourism">行政院新聞局. Tourism. 臺灣臺北: The Republic of China Yearbook 2009. 2009年{{en}}.</ref>。[[中国共产党]]曾多次表示這些收藏品是被國民黨當局「非法竊取」至臺灣,並呼籲將所有故宮藏品盡早「歸還」給大陸當局,但是自大陸地區爆發[[文化大革命]]後,中華民國政府便認為這是保護藝術品不受破壞之必要行動,不過今日雙方博物館也恢復中國傳統文物遺產的交流<ref name="法新社" />。而在中正紀念堂則有[[國家戲劇院]]和[[國家音樂廳]]提供藝文表演,[[國立國父紀念館]]也會舉辦多項文化活動、[[音樂會]]以及演講會等<ref name="Tourism" />。另外一方面,政府也在臺中市則成立了收藏[[明朝]]與[[清朝]]畫作以及臺灣當代藝術家作品的[[國立臺灣美術館]]<ref name="Tourism" />。 |
|||
===體育競賽=== |
|||
{{Main|台灣體育}} |
|||
[[File:Flag of Chinese Taipei for Olympic games.svg|right|thumb|260px|中華民國對外體育競賽主要持[[梅花旗]]]] |
|||
中華民國主要運動有[[棒球]]、[[篮球|籃球]]和[[壘球]]等,各地設有[[竞技场|競技運動場館]]、[[臺灣國民運動中心列表|國民運動中心]]、運動公園、多功能運動場所、[[游泳池]]、[[棒球場]]<ref name="popular sport" />、[[高爾夫球場]]、[[單車徑]]等設施<ref>[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0912165615/http://www.edu.tw/userfiles/url/20130925101821/102.06.25%E9%AB%94%E8%82%B2%E9%81%8B%E5%8B%95%E6%94%BF%E7%AD%96%E7%99%BD%E7%9A%AE%E6%9B%B8.pdf 體育運動政策白皮書]. [[中華民國教育部]]. 2013-06-25 [2014-02-26]{{zh-tw}}.</ref>。被視為國民運動的棒球廣受社會大眾歡迎<ref name="Joseph Yeh">Joseph Yeh.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50712193311/http://www.culture.tw/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918&Itemid=157 Taiwan Baseball a new rallying point for national pride]. culture.tw. 2008-09-30 [2014-02-26]{{en}}.</ref><ref name="popular sport">[http://focustaiwan.tw/news/aliv/201007030009.aspx Baseball most popular sport in Taiwan: poll] {{Wayback|url=http://focustaiwan.tw/news/aliv/201007030009.aspx |date=20190218211739 }}. [[中央通訊社]]. 2010-07-03 [2014-02-23]{{en}}.</ref>,[[中華民國棒球協會]]於1989年組建[[中華職業棒球大聯盟]]<ref>陳志祥.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118000817-260111 兄弟洪家退場 中職快速通過] {{Wayback|url=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118000817-260111 |date=20180804205405 }}. [[中時電子報]]. 2014-01-8 [2014-02-26]{{zh-tw}}.</ref>,並在2003年和[[台灣職棒大聯盟]]合併<ref name="關於中職">[https://web.archive.org/web/20150821045611/http://www.cpbl.com.tw/about.aspx 關於中職]. [[中華職業棒球大聯盟]]. [2014-03-15]{{zh-tw}}.</ref>。今日中華職業棒球大聯盟有4支球隊<ref>{{Cite book |title=The Republic of China Yearbook 2013 |last=[[行政院發言人辦公室]] |date=2013-11-01 |publisher=[[行政院新聞局]] |location=臺灣 |pages=第229頁至第230頁 |language=en |ISBN=978-9860384178}}</ref>,平均每場比賽有6,079名觀眾<ref name="關於中職" />。中華民國曾舉辦2001年與2007年[[亞洲棒球錦標賽]]、2007年[[世界盃棒球賽]]和2013年[[世界棒球經典賽]]<ref name="教育部體育署">[[教育部體育署]]. [http://www.ey.gov.tw/state/News_Content3.aspx?n=49352C53FCAA948C&sms=29BFBFE8EA1F72DB&s=E16AD119ADC50F1B 運動] {{Wayback|url=http://www.ey.gov.tw/state/News_Content3.aspx?n=49352C53FCAA948C&sms=29BFBFE8EA1F72DB&s=E16AD119ADC50F1B |date=20150924041207 }}. [[行政院]]. 2014-04-03 [2014-02-23]{{zh-tw}}.</ref><ref>[http://mlb.mlb.com/usa_baseball/schedule_world_cup.jsp 2007 USA Baseball World Cup Schedule] {{Wayback|url=http://mlb.mlb.com/usa_baseball/schedule_world_cup.jsp |date=20160304115533 }}. [[美國職棒大聯盟]]. 2007年 [2014-02-26]{{en}}.</ref>,並在1982年與1992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贏得銅牌和銀牌<ref name="Joseph Yeh" />,另外還有像[[王建民 (棒球選手)|王建民]]、[[陳偉殷]]、[[曹錦輝]]、[[郭泓志]]、[[倪福德]]、[[胡金龍]]等棒球選手進入[[美國職棒大聯盟]]<ref name="Joseph Yeh" /><ref>林宏翰. [http://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1403260012-1.aspx 直升大聯盟 王維中將寫下歷史] {{Wayback|url=http://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1403260012-1.aspx |date=20140327234710 }}. [[中央通訊社]]. 2014-03-26 [2014-02-26]{{zh-tw}}.</ref>。 |
|||
政府過去曾推廣籃球運動<ref>{{Cite web |title=A Passion for Hoops |url=http://taiwanreview.nat.gov.tw/ct.asp?xItem=43967&CtNode=128 |accessdate=2014-02-26 |author=Audrey Wang |date=2008-06-01 |publisher={{Link-en|台灣評論|Taiwan Review}} |language=en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20215062917/http://taiwanreview.nat.gov.tw/ct.asp?xItem=43967&CtNode=128 |archivedate=2012-02-15 |deadurl=yes }}</ref>,且每年舉辦[[威廉·瓊斯盃國際籃球邀請賽]]和[[超級籃球聯賽]]等賽事<ref name="教育部體育署" />,藝人[[陳建州]]亦於2020年成立職業籃球聯盟[[P. LEAGUE+]]。在[[朱木炎]]和[[陳詩欣 (台灣)|陳詩欣]]於[[2004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贏得金牌後,政府在[[楊宜蓁]]等選手協助下開始推廣跆拳道<ref name="教育部體育署" />。另外在合球項目部分,曾在2008年世界青年盃合球錦標賽和2009年世界盃合球賽贏得銀牌與銅牌<ref>{{Cite web |title=Netherlands Retains World Youth Korfball Champion; Taiwan is On the Way to the World... |url=http://www.businesswire.com/news/home/20081108005017/en/Netherlands-Retains-World-Youth-Korfball-Champion-Taiwan#.U2qlKPmSycI |accessdate=2014-03-15 |date=2008-11-08 |publisher=[[美國商業資料]] |language=en |dead-url=no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0714191704/http://www.businesswire.com/news/home/20081108005017/en/Netherlands-Retains-World-Youth-Korfball-Champion-Taiwan#.U2qlKPmSycI |archive-date=2014-07-14 }}</ref><ref>Richard Hazeldine. [http://www.taipeitimes.com/News/front/archives/2009/07/22/2003449286 Jujitsu, korfball put Taiwan back on winning track] {{Wayback|url=http://www.taipeitimes.com/News/front/archives/2009/07/22/2003449286 |date=20190223024144 }}. 《台北時報》. 2009-07-22 [2014-02-23]{{en}}.</ref>。[[職業高爾夫球選手|職業-{高}-爾夫球選手]][[曾雅妮]]在[[美國女子職業高爾夫協會|美國女子職業-{高}-爾夫協會]]亦有傑出的表現<ref>[[美聯社]]. [http://www.nytimes.com/2011/08/01/sports/golf/2011-womens-british-open-yani-tseng-wins-fifth-major.html?_r=0 At Only 22, Tseng Wins Fifth Major] {{Wayback|url=http://www.nytimes.com/2011/08/01/sports/golf/2011-womens-british-open-yani-tseng-wins-fifth-major.html?_r=0 |date=20180804202003 }}. 《[[紐約時報]]》. 2011-07-31 [2014-02-23]{{en}}.</ref>,曾連續109週於[[女子高爾夫世界排名|女子世界排名]]上位居第一名<ref>[[法新社]]. [http://www.taipeitimes.com/News/front/archives/2011/02/14/2003495832 Victorious Tseng takes No. 1 ranking] {{Wayback|url=http://www.taipeitimes.com/News/front/archives/2011/02/14/2003495832 |date=20190223024143 }}. 《[[台北時報]]》. 2011-02-14 [2014-02-23]{{en}}.</ref><ref>[[美聯社]]. [http://espn.go.com/golf/story/_/id/9063564/stacy-lewis-wins-lpga-founders-cup-takes-world-no-1 Stacy Lewis wins, now No. 1 in world] {{Wayback|url=http://espn.go.com/golf/story/_/id/9063564/stacy-lewis-wins-lpga-founders-cup-takes-world-no-1 |date=20160304040007 }}. [[ESPN]]. 2013-03-18 [2014-02-23]{{en}}.</ref>。其他常獲佳績的項目還有[[撞球]]、[[羽毛球]]、[[舉重]]、[[拔河]]、[[馬拉松]]、[[乒乓球]]、[[射箭]]和[[網球]]等<ref name="教育部體育署" />。另外[[电子竞技|電子競技]]亦十分興盛,[[台北暗殺星]]更在2012年贏得[[英雄联盟全球总决赛|英雄聯盟全球總決賽]]總冠軍<ref>[http://www.ettoday.net/news/20121014/114357.htm 英雄聯盟TPA擊敗韓國AZF隊 世界為台灣喝采] {{Wayback|url=http://www.ettoday.net/news/20121014/114357.htm |date=20180804232107 }}. [[ETtoday新聞雲]]. 2012-10-13 [2015-07-05]{{zh-tw}}.</ref><ref>[http://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1503150061-1.aspx 世界冠軍然後呢?台灣電競產業缺重視] {{Wayback|url=http://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1503150061-1.aspx |date=20180804200910 }}. [[中央通訊社]]. 2015-03-15 [2015-07-05]{{zh-tw}}.</ref>。 |
|||
受到[[中華人民共和國]]之影響,中華民國參與國際體育組織和賽事須以「[[中華臺北]]」(TPE)名義<ref>[http://www.cna.com.tw/news/todayinhistory/0208-1.aspx 2月8日:歷史上的今天] {{Wayback|url=http://www.cna.com.tw/news/todayinhistory/0208-1.aspx |date=20180812115102 }}. [[中央通訊社]]. 2013-09-17 [2014-02-26]{{zh-tw}}.</ref><ref>[[新華網]]. [http://english.sina.com/china/1/2008/0723/172916.html Mainland clarifies name issue of Taiwan Olympic team] {{Wayback|url=http://english.sina.com/china/1/2008/0723/172916.html |date=20110716073132 }}. [[新浪]]. 2008-07-23 [2016-08-15]{{en}}.</ref>,並要以[[中華民國國旗歌|國旗歌]]和[[梅花旗]]替代[[中華民國國歌|國歌]]與[[中華民國國旗|國旗]]<ref>[http://en.olympic.cn/china_oly/china_olympic/2004-03-30/124550.html 10th-15th Olympic Summer Games: 1936-1952] {{Wayback|url=http://en.olympic.cn/china_oly/china_olympic/2004-03-30/124550.html |date=20160919084635 }}. [[中國奧林匹克委員會]]. 2004-03-30 [2016-08-15]{{en}}.</ref><ref>Jennifer Dobner. [http://www.deseretnews.com/article/894748/Taiwan-flags-in-SL-ruffle-a-few-feelings.html Taiwan flags in S.L. ruffle a few feelings] {{Wayback|url=http://www.deseretnews.com/article/894748/Taiwan-flags-in-SL-ruffle-a-few-feelings.html |date=20181008024953 }}. 《{{Link-en|德撒律新聞|Deseret News}}》. 2002-02-10 [2014-02-27]{{en}}.</ref>。政府為提倡全民運動,每隔2年舉辦[[中華民國全國運動會]]、[[中華民國全民運動會]]、[[全國原住民運動會]]和[[全國身心障礙運動會]],每年亦有[[全國大專院校運動會]]與[[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政府還藉由舉辦國際體育活動建設相關設施、獲得承辦經驗、取得籌辦機會,例如每年舉辦的[[台北國際馬拉松]]、[[國際自由車環台公路大賽]]<ref name="教育部體育署" />、[[富邦LPGA台灣錦標賽]]等<ref>{{Cite book |title=The Republic of China Yearbook 2013 |last=[[行政院發言人辦公室]] |date=2013-11-01 |publisher=[[行政院新聞局]] |location=臺灣 |pages=第228頁 |language=en |ISBN=978-9860384178}}</ref>,及高雄市在2009年的[[2009年世界運動會|世界運動會]]<ref>[http://www.worldgames2009.khms.gov.tw/wg2009/cht/index.php 2009年高雄世運會官網] {{Webarchive|url=https://archive.is/20130706181751/http://www.worldgames2009.khms.gov.tw/wg2009/cht/index.php |date=2013-07-06 }}. [[財團法人2009世界運動會組織委員會基金會]]. [2014-02-23]{{zh-tw}}.</ref>、臺北市在2009年的[[2009年夏季聽障奧林匹克運動會|夏季聽障奧林匹克運動會]]和2017年的[[2017年夏季世界大學運動會|世界大學運動會]]<ref>王樹衡.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50319054854/http://oldsac.sa.gov.tw/resource/annualreport/sport6/p12.asp 逾80個國家、近4,000名選手報名參賽,臺灣首度舉辦奧林匹克家族相關賽事]. [[中時電子報]]. 2009年3月 [2014-02-26]{{zh-tw}}.</ref><ref>Joseph Yeh. [http://www.chinapost.com.tw/sports/other/2011/12/01/324608/Taipei-to.htm Taipei to host 2017 Summer Universiade] {{Wayback|url=http://www.chinapost.com.tw/sports/other/2011/12/01/324608/Taipei-to.htm |date=20170629090347 }}. 《[[英文中國郵報]]》. 2011-12-01 [2014-02-23]{{en}}.</ref>。 |
|||
== 參見 == |
== 參見 == |
||
{{Portal box|中華民國| |
{{Portal box|中華民國|台灣}} |
||
* [[臺灣|台灣]] |
|||
{{div col|cols=2}} |
|||
* [[臺灣]] |
* [[臺灣地區|台澎金馬]] |
||
* [[ |
* [[中華民國歷史]] |
||
* [[中國]] |
** [[中華民國大陸時期]] |
||
* [[中國歷史]] |
|||
* [[臺灣第一列表]] |
|||
* [[臺灣之最列表]] |
|||
* [[臺灣世界紀錄列表]] |
|||
* [[臺澎金馬個別關稅領域]] |
|||
* [[中華民國(臺灣)]] |
|||
* [[中華民國大陸時期]] |
|||
* [[中華民國法律]] |
|||
* [[中華民國國軍]] |
|||
* [[中華民國國民]] |
|||
* [[中華民國國家元首列表]] |
|||
* [[中華民國政府]] |
|||
* [[中華民國政黨]] |
|||
* [[中華臺北]] |
|||
* [[亞洲四小龍]] |
|||
* [[未被國際普遍承認的國家列表]] |
|||
* [[殘存國家]] |
|||
* [[分裂國家列表]] |
|||
{{div col end}} |
|||
== 註釋 == |
== 註釋 == |
||
<div class="reflist columns references-column-width" style="-moz-column-width: 30em; -webkit-column-width: 30em; column-width: 30em; list-style-type: decimal;"> |
|||
{{NoteFoot|2}} |
|||
<references group="註"></references> |
|||
</div> |
|||
== |
== 參考資料 == |
||
===引用=== |
|||
{{Reflist|30em}} |
{{Reflist|30em}} |
||
== |
== 參考文獻 == |
||
{{ |
{{Refbegin|3}} |
||
* {{Cite book|author=[[行政院新聞傳播處]]|editor=|title=《中華民國年鑑100年》|location=中華民國臺北|publisher=行政院|date=2012-10-01|ISBN=9789860333152|accessdate=|url=|language=zh-hant|ref={{harvid|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2年}}}} |
|||
*{{zh-tw}}{{Cite book |title=《中華民國史稿》 |last=[[張玉法]] |date=1998-10-26 |publisher=[[聯經出版]] |location=臺灣信義 |ISBN=978-9570818260}} |
|||
* {{Cite book|author=王汎森等|editor=|title=《中華民國發展史:學術發展》|location=中華民國臺北|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date=2011-11-11|ISBN=9789860296990|accessdate=|url=|language=zh-hant|ref={{harvid|王汎森等|2011年}}}} |
|||
*{{en}}{{Cite book |url=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id=N-b4-B85KJ4C&printsec=frontcover&hl=zh-TW#v=onepage&q&f=false |title=In Search of Chinese Democracy: Civil Opposition in Nationalist China, 1929-1949 |last=[[馮兆基]](Edmund S. K. Fung) |date=2000-09-04 |publisher=[[劍橋大學出版社]] |location=英國劍橋 |ISBN=978-0521771245}} |
|||
* {{Cite book|author=趙永茂等|editor=|title=《中華民國發展史:政治與法制》|location=中華民國臺北|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date=2011-11-11|ISBN=9789860297041|accessdate=|url=|language=zh-hant|ref={{harvid|趙永茂等|2011年}}}} |
|||
*{{en}}{{Cite book |url=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id=8t6VLxjTZ2IC&printsec=frontcover&hl=zh-TW#v=onepage&q&f=false |title=The Penguin History of Modern China: The Fall and Rise of a Great Power, 1850-2008 |last={{Link-en|喬納森·芬比|Jonathan Fenby}} |date=2008-05-29 |publisher=[[企鵝出版集團]] |location=英國西敏寺 |ISBN=978-0713998320}} |
|||
* {{Cite book|author=劉翠溶、周濟等|editor=|title=《中華民國發展史:經濟發展》|location=中華民國臺北|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date=2011-11-11|ISBN=9789860297034|accessdate=|url=|language=zh-hant|ref={{harvid|劉翠溶等|2011年}}}} |
|||
*{{en}}2008 White Paper On Taiwan Industrial Technology. 臺灣臺北: 經濟部技術處. 2008年11月27日. |
|||
* {{Cite book|author=章英華等|editor=|title=《中華民國發展史:社會發展》|location=中華民國臺北|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date=2011-11-11|ISBN=9789860297027|accessdate=|url=|language=zh-hant|ref={{harvid|章英華等|2011年}}}} |
|||
*{{en}}{{Cite book |url=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id=k5BhXnbTCqgC&printsec=frontcover&hl=zh-TW#v=onepage&q&f=false |title=Taiwan's Security: History and Prospects |last=Bernard Cole |date=2006-02-01 |publisher=[[Routledge]] |location=英國倫敦 |ISBN=978-0415365819}} |
|||
* {{Cite book|author=陳芳明、林惺嶽等|editor=|title=《中華民國發展史:文學與藝術》|location=中華民國臺北|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date=2011-11-11|ISBN=9789860297010|accessdate=|url=|language=zh-hant|ref={{harvid|陳芳明等|2011年}}}} |
|||
*{{en}}Gail E. Makinen和G. Thomas Woodward. [http://www.jstor.org/discover/10.2307/1992580?uid=3739216&uid=2&uid=4&sid=21104077772187 The Taiwanese Hyperinflation and Stabilization of 1945-1952]. 美國哥倫布: 《{{Link-en|金錢、信用與銀行期刊|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 1989年2月. |
|||
* {{Cite book|author=漢寶德、呂芳上等|editor=|title=《中華民國發展史:教育與文化》|location=中華民國臺北|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date=2011-11-11|ISBN=9789860297003|accessdate=|url=|language=zh-hant|ref={{harvid|漢寶德等|2011年}}}} |
|||
*{{en}}{{Cite book |url=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id=IEjz2r-bQRMC&printsec=frontcover&hl=zh-TW#v=onepage&q&f=false |title=Playing with Fire: The Looming War with China over Taiwan |last=John F. Copper |date=2006-05-30 |publisher=[[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 |location=美國西港(Westport) |ISBN=978-0275988883}} |
|||
* {{Cite book|author=[[行政院新聞傳播處]]|editor=|title=The Republic of China Yearbook 2016|location=中華民國臺北|publisher=行政院|date=2016-11-01|ISBN=9789860499490|accessdate=|url=https://play.google.com/store/books/details?id=Xr2yDQAAQBAJ|language=en|ref={{harvid|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6年}}|archive-date=2023-03-06|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306200353/https://play.google.com/store/books/details?id=Xr2yDQAAQBAJ|dead-url=no}} |
|||
*{{en}}{{Cite book |url=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id=IfbFAAAAQBAJ&printsec=frontcover&hl=zh-TW#v=onepage&q&f=false |title=Cultural, Ethnic, and Political Nationalism in Contemporary Taiwan: Bentuhua |last2=A-chin Hsiau |date=2005-07-28 |publisher=[[Palgrave Macmillan]] |location=英國貝辛斯托克 |author1=John Makeham |ISBN=978-1403970206}} |
|||
* {{Cite book|author=|editor=|title=2022-2023 Taiwan at a Glance|location=中華民國臺北|publisher=中華民國外交部|date=2022年9月|ISBN=9789865447458|accessdate=|url=https://multilingual.mofa.gov.tw/web/web_UTF-8/MOFA/glance2022-2023/2022-2023%20Taiwan%20at%20a%20Glance%20(English).pdf|language=en|ref={{harvid|中華民國外交部|2022年}}|archive-date=2023-05-04|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504002121/https://multilingual.mofa.gov.tw/web/web_UTF-8/MOFA/glance2022-2023/2022-2023%20Taiwan%20at%20a%20Glance%20%28English%29.pdf|dead-url=no}} |
|||
{{refend}} |
|||
* {{Cite book|author=John C. Copper|editor=|title=Taiwan: Nation-State or Province?|location=美國紐約|publisher=[[勞特利奇]]|date=2020年|ISBN=9781138337749|accessdate=|url=https://books.google.com.tw/books?id=Tny-DwAAQBAJ&printsec=frontcover|language=en|ref={{harvid|John C. Copper|2020年}}|archive-date=2023-04-09|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409131508/https://books.google.com.tw/books?id=Tny-DwAAQBAJ&printsec=frontcover|dead-url=no}} |
|||
* {{Cite web|url=https://www.cia.gov/the-world-factbook/countries/taiwan/|title=Taiwan|author=中央情報局|date=2023-02-07|publisher=《世界概況》|language=en|accessdate=|ref={{harvid|中央情報局|2023年}}|archive-date=2021-01-09|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10109223447/https://www.cia.gov/the-world-factbook/countries/taiwan/|dead-url=no}} |
|||
* {{Cite web|url=https://www.britannica.com/place/Taiwan|title=Taiwan|author=John C. Copper|date=2023-02-12|publisher=[[大英百科全書公司]]|language=en|accessdate=|ref={{harvid|John C. Copper|2023年}}|archive-date=2020-05-21|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00521040822/https://www.britannica.com/place/Taiwan|dead-url=no}} |
|||
* {{Cite web|url=https://www.britannica.com/place/China|title=China|author=Lynn White等|date=2023-01-10|publisher=[[大英百科全書公司]]|language=en|accessdate=|ref={{harvid|Lynn White等|2023年}}|archive-date=2019-07-27|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90727034401/https://www.britannica.com/place/China|dead-url=no}} |
|||
{{Refend}} |
|||
== 外部連結 == |
== 外部連結 == |
||
{{Sister project links| |
{{Sister project links|中華民國|d=Q865|voy=臺灣}} |
||
* |
* [https://www.gov.tw/ 我的E政府] {{Wayback|url=https://www.gov.tw/ |date=20181009162758 }}{{zh-hant}} |
||
* |
* [https://www.president.gov.tw/ 中華民國總統府] {{Wayback|url=https://www.president.gov.tw/ |date=20040207120002 }}{{zh-hant}} |
||
* |
* [https://www.ey.gov.tw/ 行政院] {{Wayback|url=https://www.ey.gov.tw/ |date=20181009162758 }}{{zh-hant}} |
||
* |
* [https://www.ly.gov.tw/ 立法院] {{Wayback|url=https://www.ly.gov.tw/ |date=20171110214555 }}{{zh-hant}} |
||
* |
* [https://www.judicial.gov.tw/ 司法院] {{Wayback|url=https://www.judicial.gov.tw/ |date=20190903080532 }}{{zh-hant}} |
||
* |
* [https://www.exam.gov.tw/ 考試院] {{Wayback|url=https://www.exam.gov.tw/ |date=20210501035909 }}{{zh-hant}} |
||
* |
* [https://www.cy.gov.tw/ 監察院] {{Wayback|url=https://www.cy.gov.tw/ |date=20220116111554 }}{{zh-hant}} |
||
* |
* [https://www.stat.gov.tw/ 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 {{Wayback|url=https://www.stat.gov.tw/ |date=20081119221626 }}{{zh-hant}} |
||
* |
* [https://www.taiwan.net.tw/ 交通部觀光署 觀光資訊網] {{Wayback|url=https://www.taiwan.net.tw/ |date=20210325030709 }}{{zh-hant}} |
||
*{{zh-tw}}[http://www.taiwanembassy.org/US/ 駐美國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Wayback|url=http://www.taiwanembassy.org/US/ |date=20160801172928 }} |
|||
*{{zh-tw}}[https://www.drnh.gov.tw/ 國史館]{{Wayback|url=https://www.drnh.gov.tw/ |date=20200927072922 }} |
|||
*{{zh-tw}}[https://www.moc.gov.tw/ 文化部] {{Wayback|url=https://www.moc.gov.tw/ |date=20210311230320 }} |
|||
*{{zh-tw}}[https://www.ncc.gov.tw/ NCC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 {{Wayback|url=https://www.ncc.gov.tw/ |date=20201105004025 }} |
|||
{{Geographic Location |
{{Geographic Location |
||
|西北=''[[臺灣海峽]]''<br />{{PRC}}([[中國大陸]]) |
| 西北 = ''[[臺灣海峽]]''<br />{{PRC}}([[中國大陸]]) |
||
|北=''[[東海]]''<br />{{PRC}}([[中國大陸]])/{{ |
| 北 = ''[[東海]]''<br />{{PRC}}([[中國大陸]])/[[朝鲜半岛|朝鮮半島]]({{DPRK}}/{{ROK}}) |
||
|東北=''[[東海]]''<br />{{JPN}}[[琉球群島]] |
| 東北 = ''[[東海]]''<br />{{JPN}}[[琉球群島]] |
||
|西=''[[臺灣海峽]]''<br />{{PRC}}([[中國大陸]]) |
| 西 = ''[[臺灣海峽]]''<br />{{PRC}}([[中國大陸]]) |
||
|中央={{ROC-TW}} |
| 中央 = {{ROC-TW}} |
||
|東=''[[太平洋]]'' |
| 東 = ''[[太平洋]]'' |
||
|西南=''[[南海]]''<br />{{PRC}}([[中國大陸]])<br />{{VNM}}/{{MYS}}/{{汶萊}}/{{PHL}}<br />{{IDN}} |
| 西南 = ''[[南海 (海洋)|南海]]''<br />{{PRC}}([[中國大陸]])<br />{{VNM}}/{{MYS}}/{{汶萊}}/{{PHL}}<br />{{IDN}} |
||
|南=''[[巴士海峽]]''<br />{{PHI}} |
| 南 = ''[[巴士海峽|巴士海峡]]''<br />{{PHI}} |
||
|東南={{PLW}} |
| 東南 = {{PLW}}/{{GUM}} |
||
}} |
}} |
||
{{中華民國主題|state=autocollapse}} |
{{中華民國主題|state=autocollapse}} |
||
{{Taiwan topics}} |
{{Taiwan topics}} |
||
{{Navboxes |
|||
{{中華民國自由地區行政區劃}} |
|||
| list = |
|||
{{亞洲}} |
{{亞洲}} |
||
{{中華民國行政區劃}} |
|||
{{有限承认国家}} |
|||
}} |
|||
{{Authority control}} |
{{Authority control}} |
||
[[Category:中華民國]] |
[[Category:中華民國| ]] |
||
[[Category:華語國家地區]] |
|||
[[Category:东亚国家]] |
[[Category:东亚国家]] |
||
[[Category:共和国]] |
|||
[[Category:民國]] |
|||
[[Category:亚洲岛国]] |
[[Category:亚洲岛国]] |
||
[[Category:共和国]] |
|||
[[Category:華語國家地區]] |
|||
[[Category:1912年中國建立]] |
|||
[[Category:1912年建立的國家或政權]] |
|||
[[Category:联合国创始会员国]] |
[[Category:联合国创始会员国]] |
||
[[Category:前聯合國會員國]] |
[[Category:前聯合國會員國]] |
||
[[Category:前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 |
|||
[[Category:無代表國家和民族組織會員]] |
|||
[[Category:有限承認國家]] |
[[Category:有限承認國家]] |
||
[[Category:1912年中國建立]] |
|||
[[Category:1912年建立的國家或政權]] |
2024年12月20日 (五) 05:39的最新版本
23°30′N 121°00′E / 23.500°N 121.000°E[1]
中華民國 | |
---|---|
国歌:《中華民國國歌》[2][3] | |
國璽:中華民國之璽 | |
首都 | 臺北市(實際上)[6] 25°02′N 121°38′E / 25.033°N 121.633°E |
最大城市 | 新北市 |
官方语言 | 國語(現代標準漢語)[7] |
官方文字 | 正體字[註 3][8] |
國家語言[10] | |
族群 (2022年)[11] | |
宗教 (2022年) | 佛教、道教、基督新教、一貫道、天主教、伊斯蘭教及其他傳統民俗宗教等 |
政府 | 半總統制、多黨制[11] |
• 總統 | 賴清德 |
• 副總統 | 蕭美琴 |
• 行政院院長 | 卓榮泰 |
• 立法院院長 | 韓國瑜 |
• 司法院院長 | 謝銘洋(代理) |
• 考試院院長 | 周弘憲 |
• 監察院院長 | 陳菊 |
立法机构 | 立法院[12] |
现役军人 | 約18萬人[1](2023年) |
成立 | |
• 辛亥革命爆發 | 1911年10月10日 |
• 臨時政府成立 | 1912年1月1日 |
• 北洋政府成立 | 1913年10月10日 |
• 东北易帜 | 1928年12月29日 |
• 政府接管臺灣 | 1945年10月25日 |
• 中華民國憲法施行 | 1947年12月25日 |
• 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頒佈 | 1948年5月10日 |
• 政府遷往臺灣 | 1949年12月7日 |
• 退出聯合國 | 1971年10月25日 |
• 首次修憲 | 1991年5月1日 |
• 首次總統直選 | 1996年3月23日 |
• 首次政黨輪替 | 2000年5月20日 |
面积 | |
• 总计 | 36,197.067平方公里[4](第136名) |
人口 | |
• 2021年估计 | 2337萬5314人[13](第56名) |
• 密度 | 646人/平方公里[13] |
GDP(PPP) | 2022年估计 |
• 总计 | 1.611996兆國際元[14] |
• 人均 | 69,289.528國際元[14] |
GDP(国际汇率) | 2022年估计 |
• 总计 | 7604.60億美元[14] |
• 人均 | 32,687.371美元[14] |
基尼系数 | ▲ 0.341[15](2021年) 中 |
人类发展指数 | ▲ 0.926[16](2021年) 极高极高 · 第19名 |
货币 | 新臺幣[17][18](TWD) |
时区 | UTC+8[19](國家標準時間[1]) |
日期格式 | yyyy年mm月dd日 民國yyy年mm月dd日[註 7] |
• 历法 | 西曆、農曆 |
行驶方位 | 右 |
电话区号 | +886[20] |
ISO 3166码 | TW |
互联网顶级域 | .tw[1] |
中華民國是位於東亞的民主共和國,曾在國際上廣泛代表「中國」,現今多通稱為「臺灣」;目前有效管轄範圍包括臺灣、澎湖群島及其附屬島嶼,以及中國大陸福建沿岸的金門群島、馬祖列島等島嶼,多合稱為「臺澎金馬」或「臺灣地區」;土地面積共36,197平方公里,其中臺灣及其附屬島嶼占99%以上。目前以位居東亞島弧的臺灣本島爲主要領土,東臨太平洋、西隔臺灣海峽、南界巴士海峽、北瀕東海,其地形陡峭、景觀多樣。國土約三分之二的面積為山地和丘陵地形,大部分人口則居住於臺灣西部的平地。全國人口約2,300萬人,人口密度在全世界人口大於1,000萬人的國家中位列第二。首都為臺北市,人口最多的城市則為新北市。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發,革命黨人於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宣告建立中華民國,並在數月後從清廷手中正式繼承中國政權。北洋政府時期,政治上陷入長期南北分裂、軍閥混戰,社會上則持續走向自由氛圍。1928年,中國國民黨領導的國民政府統一中國,實施訓政,但此前有合作關係的中國共產黨與中國國民黨決裂,先後建立諸多割據政權。1937年,中國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之後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主要戰場之一,期間國共短暫再次合作。1945年日本投降,中華民國接管臺灣,此後第二次國共內戰爆發。1947年,《中華民國憲法》施行,國民政府改組為中華民國政府,同時因國共內戰擴大規模宣告動員戡亂。1949年,中國共產黨於第二次國共內戰後期逐步控制中國大陸,並藉此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宣佈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為全中國唯一合法政府;中國國民黨領導下的中華民國政府遷往臺灣,在宣告臺灣戒嚴的同時持續主張擁有全中國主權。直到1987年,中華民國政府解除臺灣戒嚴狀態,再於1991年終止動員戡亂時期及首次修憲,實務上承認治權僅及於臺澎金馬,並在不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主權的法律框架下與中國大陸往來,之後在1990年代完成國會全面改選、總統直選等民主化措施,使中華民國轉型為憲政及多黨競爭之自由民主國家。2000年的第二次總統直選,使中華民國達成首次政黨輪替及政權和平轉移。
中華民國主權屬於國民全體,在經歷數次修憲後成為半總統制政體,以總統為國家元首、行政院院長為政府首腦;中央政府按五權憲法精神分為行政院(內閣)、立法院(國會)、司法院、考試院及監察院,地方上則依行政區劃分為2個省(虛級化)、6個直轄市、13個縣及3個市。中華民國提倡民主、自由、人權、法治等基本價值,並持續推動全民健康保險、社會救助方案、多元語言文化發展等政策;其社會屬於多元移民社會,由臺灣原住民族、漢族及新住民等族群組成,兼容南島、中華、日本、西方及全球各地文化,同時在視覺藝術、文學出版、表演藝術、電影及戲劇等領域均有所發展。
中華民國是聯合國創始會員國之一,且曾是其會員國與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但在197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取得聯合國「中國」席次後逐漸失去國際普遍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主張已繼承中華民國,並進一步認定擁有臺灣主權,常被認為是中華民國目前面臨的最大軍事威脅,但也是後者最大的經濟貿易夥伴。目前中華民國受限於「一個中國」政策僅有12個邦交國,但與美國、日本等多個非邦交國發展夥伴關係,同時也是數個政府間國際組織及多邊機制的成員。中華民國實行市場經濟制度,產業主要包括製造業、服務業及貿易業等,是世界半導體、IT產業的重要領導者,在全球經濟占有重要地位,同時與國際社會之間有着極高的經貿依存度。
國名及象徵
「中華民國」一稱最早是由孫中山於1905年在日本東京召開的中國同盟會成立大會上所提出[21]。1912年1月1日,各省都督府代表聯合會宣布建立民主共和制國家,使用「中華民國」作為國號[22]。延續中國改朝換代的慣例,民國紀年以1912年為元年[23][22]。1949年後,中華民國政府遷往臺灣,主張擁有中國大陸和臺灣的主權,並在聯合國等國際組織代表「中國」;但在1990年代後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實際統治中國大陸,而中華民國有效統治範圍是臺灣地區[24]。目前中華民國多通稱為「臺灣」,在不同國際組織則使用「臺澎金馬個別關稅領域」、「中華臺北」等權宜名稱[25][26]。
北洋政府時期,中華民國以五色旗為國旗,《卿雲歌》為國歌[27][28]。五色旗的紅色、黃色、藍色、白色、黑色橫條代表五族共和[28]。現行中華民國國旗是孫中山以青天白日旗(陸皓東設計)為藍本,加上紅色底色,形成「青天、白日、滿地紅」的國旗[2][29][28]。青色代表光明純潔、民族和自由;白色代表坦白無私、民權和平等;紅色代表不畏犧牲、民生和博愛[2][29][30]。白日的12道光芒代表一年12個月、一天12個時辰[2],並象徵國家命脈與鼓舞國人與時俱進[29][30]。中華民國國徽同樣以青天白日為基礎,國家代表色為藍色、白色與紅色[30]。
現行中華民國國歌歌詞出自孫中山於1924年在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發表的《黃埔軍校訓詞》,由程懋筠譜寫音樂[2][3][31]。最初作為中國國民黨黨歌,在國歌尚未制定前代替國歌[2][3][32]。直到1937年,中國國民黨正式將其黨歌定為國歌[2][3][32]。升降中華民國國旗則演奏《中華民國國旗歌》,該國旗歌還作為國際場合的國歌替代方案[1]。中華民國國花為梅花,在1964年正式核定[2][32]。梅花的凌冬耐寒表現堅貞剛潔,三蕾五瓣代表三民主義及五權憲法[2][33][32]。中華民國國家象徵還有「中華民國之璽」與「榮典之璽」兩枚中華民國國璽[34]。
發展歷程
1912年,中華民國在中國大陸宣告成立,並經歷北洋政府、國民政府等時期[27][35]。同時期,臺灣、澎湖群島接受日本殖民統治(1895年至1945年)[36],更早以前則歷經荷西(1624年至1662年)、明鄭(1661年至1683年)和滿清(1683年至1895年)的統治[37]。1945年,中華民國政府接管臺灣,臺灣的日本政經體制與中國大陸體制接軌[38]。1949年,中國共產黨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國政府僅統轄臺灣地區[27][39]。1970年代後,中華民國無法在國際上繼續代表「中國」、及民主多元社會成形,臺灣地方意識、本土文化備受重視,原住民與客家族群亦爭取族群地位,出現新的國族觀念與文化認同[40]。而官方參與的民國史修撰,敘事主體也由大中國的國土框架轉為在臺灣的中華民國[41]。
民國肇建
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後,清朝外交及戰役失利,中國淪為次殖民地[27][42]。隨著清朝改革運動和立憲運動失敗,孫中山等人組成中國同盟會[43]。1911年10月10日,革命軍武昌起義[23],各省宣告獨立[27][44]。同年12月,各省都督府代表聯合會在南京府組織中華民國臨時政府,選舉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27][23][45]。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宣誓就職,中華民國正式成立[27][23][46]。孫中山組織臨時參議院,制定《中華民國臨時約法》[27][23][47]。清朝內閣總理大臣袁世凱和中華民國臨時政府達成協議,逼迫宣統帝溥儀退位;孫中山則主動辭職,由袁世凱繼任臨時大總統[23],臨時政府遷都京兆地方[27][48]。
其後內閣由北洋軍閥掌控,史稱「北洋政府」[27][49]。在國民黨領導人宋教仁遭到暗殺後,孫中山等發動二次革命失敗[50]。當選大總統的袁世凱先後頒布《中華民國約法》、接受日本《二十一條》,其後因為籌備中華帝國引發護國戰爭[51]。在袁世凱逝世後,北洋政府因為對德宣戰案爆發府院之爭,並經歷張勳復辟、曹錕賄選等事件[27][23][52]。另一方面,不滿北洋政府的孫中山在廣州市組織護法軍政府,形成南北分裂[27][23][53]。隨著中國知識分子發起新文化運動、及五四運動爆發,促進文化改革與思想發展[54]。其後中華革命黨改組成為中國國民黨,而中國共產黨也在1921年成立[50]。
由於北洋軍閥與地方軍閥持續爭權、各地陷入混戰[27],中國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展開合作,成立陸軍軍官學校[55]。1925年,國民政府在廣州市成立[27][56]。1926年起,蔣中正擔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發動國民革命軍北伐[27][57][58]。1927年定都南京市[27],並展開清黨[59]。1928年,東北易幟,中國分裂政局宣告統一[27][60]。其後,中國國民黨為首的國民政府實施以黨治國的訓政,國家建設得到發展[27][61]。同時期內部有地方軍閥與中國共產黨勢力割據,外部有大日本帝國威脅[27][62]。1927年起,中國共產黨在多地建立革命根據地[63]。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成立傀儡政權滿洲國[27][64]。
1937年,隨著日本在盧溝橋發動七七事變,中國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日本軍在戰爭初期攻下南京市,國民政府遷往重慶市,雙方陷入僵持;其後中華民國與美國、英國、蘇聯結為同盟國,最終在1945年獲得勝利[27][57][65]。在日本投降後,國民政府還都南京市[27],中國共产黨則進駐日本控制區,雙方展開政治協商會議[63]。1946年,制憲國民大會通過《中華民國憲法》[27][66][67]。1947年,《中華民國憲法》施行[66][68],召開第一屆國民大會[27][69]。1948年,國民大會選舉蔣中正為行憲後首任總統[57],同年頒布《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27][66][68][70]。在這期間,中華民國國軍與中國共產黨爆發全面內戰[27][57][71]。
臺灣歷史
至少在10,000年前,臺灣原住民族的祖先陸續前來臺灣,成為臺灣最早的居民[73][74]。在12世紀後,中國和日本商人、漁民和海盜在臺灣活動,從事非法貿易[75]。1624年,因明朝軍隊驅逐,荷蘭人自澎湖轉往安平建立據點[73][76]。1626年,與荷蘭敵對的西班牙人佔領臺灣北部,同時期的日本人則離開臺灣[77]。1642年,西班牙人遭到荷蘭人趕走,退出臺灣[78]。荷蘭人在原住民族服從下建立統治制度,開始進行傳教與貿易,並招募中國沿海省份漢人移墾[73][79]。1662年,南明在中國東南地區抗清未果,鄭成功率領軍隊擊敗在臺灣的荷蘭人[80]。明鄭時期重視中華文化的推廣,鼓勵漢人移民臺灣、從事屯墾經貿,但統治引起反感[81]。
1683年,清朝政府平定臺灣,劃為福建省治理,並頒布渡臺禁令限制移民[82]。不過數十萬名福建省及廣東省的漢人移民臺灣[83],形成漢人社會[73];當時主要經濟活動為種植水稻與甘蔗、與中國大陸貿易,並經常發生民變與械鬥[84]。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後,臺灣開放港口通商,向歐洲列強出口樟腦與茶葉,但也導致日本、美國有所企圖[85]。在中法戰爭過後,清朝政府更加重視臺灣[86]。1885年,臺灣升格為福建臺灣省,首任巡撫劉銘傳推行鐵道、道路等新政,加速臺灣現代化[87]。1895年,在甲午戰爭戰敗後,清朝根據《馬關條約》將臺灣、澎湖群島主權割讓給日本[88]。
作為第一個殖民地,日本政府強硬鎮壓臺灣民主國等抗日運動,並計劃提高臺灣農作物產量、將樟腦等產品國有化,大量出口糖與米到日本[89]。同時積極建設基礎設施、銀行體系等,加速臺灣現代經濟成長,成為東亞僅次於日本外最先進的地方[90]。1920年代,在臺灣的軍事統治一度轉為文人政治,並試圖同化臺灣居民[91]。臺灣知識分子發起地方自治運動,並發生霧社事件[92]。在太平洋戰爭期間,日本軍國主義下的臺灣成為侵略東南亞的軍事基地,並因而發展重工業[93]。同時還推動皇民化運動,許多臺灣人加入日本軍,但各地也遭到美國轟炸[94]。至1945年,在日本投降後,中華民國政府接管臺灣[95]。
在臺發展
1947年,因為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施政錯誤等因素,臺灣爆發大規模抗爭,爾後國民政府派遣軍隊鎮壓,造成臺灣省籍矛盾擴大[96]。但隨著第二次國共內戰不斷失利、通貨膨脹持續失控,中華民國政府逐漸喪失中國大陸的控制權[27][97]。1949年初,下野的蔣中正逐步將軍隊調往臺灣,而臺灣地區亦宣告戒嚴[98]。同年10月,中國共產黨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27][99]。同年12月,中國國民黨掌控的中華民國政府遷往臺北市[27][57],另有200萬人遷往臺灣[100]。在韓戰後,中華民國獲得美國軍事支持及援助;日本則與同盟國及中華民國分別簽署《舊金山和約》、《中日和約》,正式放棄臺灣的主權[101]。
其後,中華民國政府持續主張代表「中國」並計劃反攻大陸,同時在臺灣建立威權主義的黨國體制,控制媒體出版、禁止成立政黨,造成白色恐怖;而其黨國資本主義經濟計畫則促成臺灣經濟快速發展,並創造「臺灣奇蹟」[102][103]。1971年,聯合國大會決議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中國」唯一合法代表,中華民國失去國際社會廣泛承認[57][104]。1975年,蔣中正逝世,副總統嚴家淦繼任總統[102][105]。1978年,蔣經國就任總統,並在其任內培植臺灣籍菁英[106],但也爆發針對黨外運動人士的美麗島事件[107]。1980年代,在民主進步黨成立後,中華民國政府於1987年解除《臺灣地區戒嚴令》,臺灣民主化進程加速[106][108]。
1988年蔣經國逝世以後,李登輝繼任總統,並在1991年終止動員戡亂時期[66][109],承認中華民國政府僅統治臺灣地區的現實[110]。1991年至2000年,在歷經多次憲法增修後[66][68],臺灣從權威主義轉向民主政體[109],並出現臺灣主體意識等討論[111]。期間「萬年國會」全面改選,並在1996年舉行首次總統公民直接選舉[109][112]。這時期海峽兩岸關係逐漸發展,但臺灣經濟成長已經放緩[113]。2000年及2004年,民主進步黨籍陳水扁當選總統[114],組成少數黨政府,結束中國國民黨50年的一黨制統治[115]。陳水扁在其任內強調「臺灣是主權獨立的國家」,並推動公民投票[114],但在執政末期爆發多起貪污弊案[116]。
2008年及2012年,中國國民黨籍馬英九當選總統[117],在其任內改善海峽兩岸關係,簽訂經濟協議[118]。但在2014年,隨著經濟停滯與主權威脅,臺灣爆發太陽花學運[119]。2015年,馬英九和習近平在新加坡舉行兩岸領導人會面[117][120]。2016年,民主進步黨籍蔡英文當選首位女性總統,並在2020年連任總統[121],民主進步黨在2016年首次取得立法院多數席次[122],2020年仍持續持有立法院多數席次[123]。2024年,民主進步黨籍賴清德當選總統,使得民主進步黨首次取得第三個連續執政任期,但未獲得立法院多數席次而成為少數派政府。2024年5月,立法院改革法案爭議導致社會運動以及大規模抗議。[124][125]
地理環境
中華民國轄有臺灣及其附屬島嶼、澎湖群島、金門群島、馬祖列島、烏坵列嶼、東沙群島、南沙群島之太平島與中洲礁等地。有效管轄土地面積36,197.067平方公里,在世界各國及自治地區中排行第136名[4][126]。臺灣及其附屬島嶼面積35,886.8623平方公里[4],占中華民國管轄土地面積99%以上[127]。臺灣是位於太平洋西岸東亞島弧間、亞洲大陸東南邊緣的海島[128][129],四面環海[130];其北方和東北方瀕東海,東北方與日本琉球群島接壤,東方與墨西哥相隔太平洋,南方與菲律賓相隔巴士海峽,西方與中國東南地區相隔臺灣海峽[4][131]。經度約在東經120度至東經121度,緯度約在北緯21度至北緯26度之間[4][132]。
臺灣大致呈現東西狹、南北長的紡錘形[129][128],南北長約394公里,東西寬約144公里[133]。臺灣擁有多樣複雜的地形及地理景觀[134],約有70%面積為山地[135],平均海拔1,150公尺;主要山脈皆為南北走向[128],自東向西分別是海岸山脈[136]、中央山脈[137]、雪山山脈[138]、玉山山脈[139]、及阿里山山脈[140][141][142]。中央山脈偏於東側,延著南北軸線形成主幹,亦是東西部河川分水嶺[141][128][137][143]。玉山山脈主峰玉山高3,952公尺[128],為東亞第一高峰[141][139][144]。北部則有大屯山脈,構成臺北盆地的周圍[145]。這些山脈多被森林覆蓋,超過3,000公尺的山峰多達268座[128][135][146]。
阿里山山脈以西為漸趨平緩的丘陵、臺地、平原及盆地[141],大部分平地、耕地和人口便位在西部和北部沿海[147]。在山麓丘陵周邊是海拔100公尺至500公尺的臺地,包括西北部桃園臺地群(面積最大的臺地)、臺中市后里臺地與大肚臺地、彰化縣八卦臺地、屏東縣恆春臺地等,當中許多是用於種植水稻的梯田[148]。海拔100公尺以下、地勢平坦的沖積平原約占臺灣土地面積23%,橫跨雲林縣到高雄市的嘉南平原便占14%,另有東北部蘭陽平原、南部屏東平原等[149]。在中央山脈與東部海岸山脈之間有花東縱谷平原,另有臺北盆地、臺中盆地、埔里盆地群等盆地[150]。
中華民國海岸線全長大約1,566.3公里[1]。臺灣東部海岸山脈急遽沒入太平洋,西部海岸緩慢沒入臺灣海峽(並有沼澤和沙洲等地形),南部和離島海岸則有珊瑚礁群[128][151]。許多主要港口設在西部海岸線,僅有東北部蘇澳港和北部基隆港例外[152]。在島嶼部分,臺灣擁有21個附屬島嶼,較重要者有龜山島[153]、綠島[154]、蘭嶼[155]、琉球嶼等[156];澎湖群島位於臺灣海峽,共計64個島嶼;金門群島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福建省東南海岸外,共計12個島嶼;馬祖列島位於臺灣海峽西北西方,共計36個島嶼;東沙群島、中沙群島和南沙群島位於南海;釣魚臺列嶼位於東海[4][157]。
地質
臺灣位居歐亞大陸與太平洋海盆的東亞島弧中央位置[128],是由歐亞大陸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撞擊形成的新生代褶皺山脈[4][158]。東亞島弧位在東亞至東南亞沿海,北起阿拉斯加阿留申群島,在行經日本、菲律賓後,南至印度尼西亞島嶼;臺灣位於日本和菲律賓之間[128],但形成時間與琉球群島和菲律賓不同[159]。大約在中生代末期的南澳運動中,臺灣因為造山運動浮出水面成為一個小島,但不久深埋海底[141][160]。直到大約200萬年前,臺灣東南方向的板塊在花東縱谷一帶撞上歐亞大陸板塊,強大的壓力再度把海底的沈積物抬升到海面,形成北—東北到南—西南走向的地勢[141][161]。
其後的褶皺運動、斷層運動使臺灣逐漸上升成為穩固的島嶼,且上升運動不斷進行;自然環境的風化、雨蝕、崩落等作用造成多樣複雜的地形樣貌[129][141][160]。其西部臺灣海峽平均深度約300英尺,東部太平洋30英里海床則有13,000英尺[162]。臺灣農耕地大約7,900平方公里,但儘管土地因為火山作用導致土壤肥沃,土壤肥力仍然差異甚大:北部耕地土壤主要是酸性沖積土壤和赤鬆土壤,南部耕地土壤是中性至弱鹼性的沖積土壤[163]。臺灣大部分的土壤缺乏磷和鉀,需要肥料才能有獲得好收成[12]。而隨著社會經濟的變遷與發展,土壤及地下水等生活環境污染日益增加[164]。
由於歐亞大陸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相撞,臺灣擁有火山、溫泉及頻繁地震(平均每年160次地震)[165]。1999年,臺灣發生九二一大地震,造成2,000多人死亡[166]。主要火山分佈在大屯火山群、基隆火山群,另有玄武岩等凝固熔岩、小型泥火山、泥質溫泉等現象[167]。臺灣過去大量開採煤礦、黃金、硫磺、大理石、玉石、天然氣等資源,但2000年後已經耗盡[168]。較小的島嶼因海底火山形成獨特自然風貌,如澎湖群島柱狀玄武岩[141]、綠島和龜山島海底溫泉等[154][169]。龜山島是臺灣歷史上有紀錄的活火山,但幾個世紀並未噴發[1]。金門群島和馬祖列島在地質上屬於中國大陸[162]。
臺灣地區共有119條河流,大多呈現東西向,並發源於中央山脈或丘陵[141][170]。西部河流多長於東部河流,流域多小於2,000平方公里,但灌溉和排水渠道串聯許多河流[141][171]。長度100公里河流共有8條,濁水溪是長度最長的河流,高屏溪具有最大流域面積,而淡水河是唯一具有航運功能的主要河流[171]。因為降雨季節分配不均,河流流量變化很大:夏季遭遇暴雨高漲、迅速流入大海,冬季枯水期則只剩乾溪[141][172]。天然湖泊及人工湖泊共55個,最大的天然湖泊是日月潭,而曾文水庫及翡翠水庫是最大的兩個人工湖泊[173]。目前主要河川、水庫均有執行管制與整治措施[164][174][175]。
氣候
臺灣氣候帶廣泛,南部為熱帶氣候、北部為亞熱帶氣候、山區為溫帶氣候,北回歸線貫穿嘉義縣、嘉義市及花蓮縣[177]。臺灣四季溫度變化明顯,每月平均溫度約在攝氏15度至30度之間[141];而東部黑潮暖流調節臺灣溫度,海洋氣流更造就溫潤的天氣[128][178]。夏季至秋季漫長炎熱,氣溫可達攝氏35度以上[141][179]。冬季短暫溫暖,偶有寒流南下,最低可達攝氏10度以下,高海拔山區常見飄雪[141][179]。臺灣溫室氣體排放占全球約0.56%[180]。因應《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和《巴黎協定》,中華民國長期溫室氣體排放減量,並宣示將「2050年淨零轉型」納入目標[180][174][181]。
臺灣全年降雨豐沛,年降雨量約2,200毫米(東部和山區降雨量更多),春雨、梅雨及颱風為主要降雨型態[141][179]。降雨分布取決於季節性季風:夏季因為西南季風滯留鋒面而進入梅雨季[128],占中南部年降雨量90%、北部年降雨量60%;冬季則吹拂東北季風,東部與北部出現穩定降雨,中南部則普遍乾燥[182]。颱風在夏末到秋初經過臺灣[128],平均每年襲擊3次至4次,有時引發洪水、土石流或山崩[183]。另外因為氣象條件與空氣污染,秋冬季節空氣品質不良[164]。臺灣附屬島嶼和澎湖群島氣候與臺灣相似,金門群島和馬祖列島氣候與中國大陸沿岸相似,南海諸島氣候與東南亞島嶼相似[184]。
生態
臺灣具有熱帶至溫帶的氣候帶與多種地形樣貌,因而擁有豐富多樣的生物多樣性[128][186][187]。其中臺灣物種共有64,906種,包括動物41,017種、植物10,704種、病毒、細菌、古菌、原生生物及原藻等6,502種、真菌類6,683種[186]。過去臺灣曾完全被森林覆蓋,現在有60.7%以上面積為森林[186],且其他植被覆蓋大部分土地[188]。自然植被隨海拔高度、氣候土壤不同變化,分成熱帶常綠森林、亞熱帶常綠森林、常綠闊葉林、針葉林等;針葉林占全部森林約20%,而近75%森林屬於硬木[184]。臺灣持續推動在低海拔平原種植樹林,並在過半地區(主要是山區和丘陵)禁止商業砍伐[189]。
目前已知臺灣有119種哺乳動物、690種鳥類、118種爬行動物、43種兩棲動物、401種蝴蝶、2,992種魚類,並有788種蕨類、5,560種被子植物和111種裸子植物[190]。其中約30%為特有種與特有亞種(包括45種哺乳動物、85種鳥類)[186],其它則與中國大陸物種類似[191]。最大的哺乳動物是臺灣黑熊,並有鹿和野豬出沒,各地候鳥群則在淤灘及紅樹林棲息[128][184]。離島動植物種類則較少,且缺乏樹木[12]。作為世界保育的重地之一[129],中華民國持續推動自然資源與環境生態維護,並促進生物多樣性、野生動物及濕地保育[192]、教育推廣工作,並公告臺灣黑熊等保育物種[186][193]。
為了維護自然景觀與保育動植物生態,臺灣地區還設置國家公園[129][194]、國家自然公園、自然保留區、野生動物保護區、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自然保護區,各類型自然生態保護區共98處,約占土地面積19.18%[186][195]。其中9座國家公園包含許多特殊地形景觀[128],分別是墾丁國家公園(第一座國家公園)、玉山國家公園、陽明山國家公園、太魯閣國家公園、雪霸國家公園、金門國家公園、東沙環礁國家公園(第一座保育海洋環境的國家公園)、臺江國家公園、澎湖南方四島國家公園[194],另有首座國家自然公園壽山國家自然公園,累計面積750,479.43公頃[196][197]。
政治制度
中華民國是半總統制國家,主權屬於國民全體[27][66][198]。《中華民國憲法》針對行政機關、立法機關、司法機關三權不足,增加考試及監察兩權[68][199]。總統為國家元首,下設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試院、監察院[200][201][202]。總統對外代表國家,依法公布法律、發布命令、任命官員等;其還設置總統府,並遴選資政、國策顧問及戰略顧問[200][201][203]。總統、副總統由中華民國自由地區公民直接選舉,任期4年[200][201][204][205]。行政院為國家最高行政機關[201],下設30個中央行政機關[200][206]。行政院院長由總統任命,由其提請總統任命副院長、部會首長、政務委員,組成行政院會議[200][201][207]。
立法院為國家最高立法機關,代表人民行使立法權,設有多個委員會[200][201][208]。立法院質詢行政院院長及各部會首長、議決或覆議政策法案等,由113名立法委員組成[204],互選產生立法院院長、副院長[200][201][209]。立法委員採單一選區兩票制,任期4年[200][201][204]:區域立法委員73人,由單一選舉區(依人口比例劃分)選出,每個縣市至少1人;平地原住民及山地原住民選舉區立法委員各3人,不另分選舉區;全國不分區及僑居國外國民立法委員選舉區立法委員34人,依照政黨名單投票,藉由政黨選舉票得票率選出[200][201][204][210]。另外,人民可以藉由公民投票決定法律或政策[204][211]。
司法院為國家最高司法機關,掌理解釋、民事、刑事與行政訴訟審判及公務員懲戒;其由司法院大法官組成,設置司法院院長、副院長各1人[200][201][212]。考試院為國家最高考試機關,設有考選部、銓敘部、公務人員保障暨培訓委員會及公務人員退休撫卹基金監理委員會;其由考試委員組成,設置考試院院長、副院長各1人[200][201][213]。監察院為為國家最高監察機關,設有審計部與國家人權委員會;其由監察委員組成,設置監察院院長、副院長各1人[200][201][214]。司法院正副院長、司法院大法官、考試院正副院長、考試委員、監察院正副院長、監察委員由總統提名,經立法院同意後任命[200][201][215]。
中華民國規定公費補助選舉、投(開)票所監察員等制度[204],並推動提高透明度、防範貪汙、電子政務等政策[216]。公職人員選舉皆為直接選舉,年滿20歲選民便依戶籍取得投票權,並有登記參選權利與女性保障名額[204][217]。隨著民主選舉成為重要政治活動,傳播媒體、輿論調查、民間團體和抗議活動越趨重要[218]。各級政府主要歲入為稅課收入、營業盈餘及事業收入、規費、罰款及賠償收入,主要支出為社會福利、教育科學文化、經濟發展、一般政務及國防[219][220]。2022年度各級1年以上公共債務未償餘額為63,994億元,占前3年度名目國內生產毛額平均數37.70%[219]。
目前人民團體分成職業團體、社會團體與政治團體,其中民主進步黨和中國國民黨是兩大政黨,主要政治議題有臺灣統獨問題、海峽兩岸關係、經濟發展等[221]。民主進步黨經常被描述為主張獨立的左派政黨,而中國國民黨是反對獨立的中間偏右政黨[222]。由於總統在政府運作中具有極大影響力,「執政黨」指取得該職位的政黨,目前臺灣已經歷經3次政黨輪替[223]。由於選民傾向保守與地方派系影響,中國國民黨比起民主進步黨更具選舉優勢[224]。在2024年立法委員選舉,民主進步黨、中國國民黨、臺灣民眾黨取得席次[204][225][226]。
行政區劃
《中華民國憲法》規範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權限劃分採均權主義制度[66],實施地方自治[227]。其地方自治制度具有部分聯邦制特徵,地方政府在部分領域擁有管轄權[228]。依《地方制度法》規定,地方劃分為省、直轄市。省劃分為縣、市;縣劃分為鄉、鎮、縣轄市。直轄市及市均劃分為區。在省政府改為行政院派出機關後,省不再屬於地方自治團體。目前,中華民國第一層級地方自治團體為直轄市及縣(市),共有6個直轄市、13個縣和3個市[201][229][230],146個鄉、38個鎮、14個縣轄市及170個區[201][231]。中央政府根據人口和經濟等指標,向地方政府分配財政預算,並推動區域聯合治理[232]。直轄市由行政院直接管轄,擁有更多的行政資源,在區域發展扮演重要的都會角色[233]。
直轄市及縣(市)設立直轄市及縣(市)政府,鄉(鎮、縣轄市、直轄市山地原住民區)設立鄉(鎮、縣轄市、直轄市山地原住民區)公所,地方行政首長負責處理機關政務、辦理自治事項等[201][229][234]。直轄市及縣(市)也組成直轄市及縣(市)議會,鄉(鎮、縣轄市、直轄市山地原住民區)設立鄉(鎮、縣轄市、直轄市山地原住民區)民代表會,地方民意代表行使立法權和質詢權[229][201][235]。地方行政首長和地方民意代表由市民普遍選舉產生,任期4年[229][201][204][236]。直轄市、縣和市選舉往往被視為重要的民主選舉,且地方政府之間彼此競合[237]。目前中華民國首都為臺北市[6]。
區劃單位 | 行政區劃[229][201] | 政府所在地 | 面積(平方公里) | 人口(人) | 工商業生產總額(百萬元,2021年[238]) | |
---|---|---|---|---|---|---|
直轄市 | 臺北市 | 信義區 | 271.7997 | 2,493,210 | 8,901,789 | |
直轄市 | 新北市 | 板橋區 | 2,052.5667 | 4,047,112 | 4,739,838 | |
市 | 基隆市 | 中正區 | 132.7589 | 361,497 | 416,379 | |
縣 | 宜蘭縣 | 宜蘭市 | 2,143.6251 | 449,254 | 330,205 | |
直轄市 | 桃園市 | 桃園區 | 1,220.9540 | 2,336,764 | 4,664,371 | |
縣 | 新竹縣 | 竹北市 | 1,427.5369 | 594,181 | 1,928,830 | |
市 | 新竹市 | 北區 | 104.1526 | 457,328 | 2,218,562 | |
縣 | 苗栗縣 | 苗栗市 | 1,820.3149 | 533,063 | 819,744 | |
直轄市 | 臺中市 | 西屯區 | 2,214.8968 | 2,858,958 | 4,446,290 | |
縣 | 彰化縣 | 彰化市 | 1,074.3960 | 1,226,560 | 1,365,337 | |
縣 | 南投縣 | 南投市 | 4,106.4360 | 472,727 | 344,169 | |
縣 | 雲林縣 | 斗六市 | 1,290.8326 | 658,831 | 1,495,572 | |
縣 | 嘉義縣 | 太保市 | 1,903.6367 | 479,129 | 373,678 | |
市 | 嘉義市 | 東區 | 60.0256 | 262,365 | 205,897 | |
直轄市 | 臺南市 | 安平區 | 2,191.6531 | 1,858,873 | 3,247,644 | |
直轄市 | 高雄市 | 苓雅區 | 2,951.8524 | 2,731,891 | 4,658,400 | |
縣 | 屏東縣 | 屏東市 | 2,775.6003 | 789,706 | 456,411 | |
縣 | 花蓮縣 | 花蓮市 | 4,628.5714 | 315,581 | 184,863 | |
縣 | 臺東縣 | 臺東市 | 3,515.2526 | 210,272 | 71,916 | |
縣 | 澎湖縣 | 馬公市 | 126.8641 | 107,908 | 31,717 | |
縣 | 金門縣 | 金城鎮 | 151.6560 | 143,658 | 41,587 | |
縣 | 連江縣 | 南竿鄉 | 28.8000 | 13,927 | 7,562 |
司法體制
早在1947年,《中華民國憲法》基於三民主義和五權憲法的理論基礎,納入孫中山的民族主義、民權主義和民生主義,並規定周延的自由民權保障[68][240]。不過1948年後,《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與《臺灣省戒嚴令》凍結部分《中華民國憲法》條文[68],並形成「萬年國會」[241]。直至1991年,隨著動員戡亂時期終止[66],《中華民國憲法》才發揮其民主和法治目的[242]。在1991年至2005年,因應政治現實及國家發展,《中華民國憲法》前後歷經7次憲法修正,增修條文體制改變政府結構[66][68][243]。目前憲法修正需要四分之三立法委員決議提出,並經公民投票複決過半數支持[66][244]。
司法院設有憲法法庭、普通法院(地方法院、高等法院、最高法院)、行政法院(地方法院行政訴訟庭、高等行政法院、最高行政法院)、懲戒法院、專業法院(智慧財產及商業法院、少年及家事法院)等[200][201][245]。憲法法庭由15名司法院大法官組成,審理《憲法訴訟法》所定案件[200][201][246]。各級法院掌理民事、刑事、行政及智慧財產訴訟審判,懲戒法院掌理公務員、法官及檢察官懲戒[200][247]。法官為終身職,經由遴選或考試選拔、並在法務部司法官學院受訓產生;法官必須依法獨立審判,不稱職者可以免職[201][248]。
目前法律體系採歐陸法系,繼受歐陸法系國家制定《六法全書》[249]。地方法院和高等法院為事實審,最高法院為法律審[250]。刑事訴訟系統從過去法官兼掌的「糾問主義」,改為檢察官、被告及法院組成的「彈劾主義」,並採國家追訴與私人追訴雙軌制[251]。不過司法體系運作仍遭批評,在2023年新增國民法官制度[239][252]。地方法院行政訴訟庭為事實審,高等行政法院為事實審與法律審,最高行政法院則是法律審[253]。內政部警政署負責犯罪遏阻、秩序維護、保安警備等警政工作,使臺灣成為全球最安全的地方之一[254]。海洋委員會海巡署平時是海域執法機構,戰時具有國防任務[255]。
外交關係
目前中華民國有12個邦交國,並在數十個非邦交國城市設有駐外機構,多方面建立持久關係[257][258]。中華民國政府配合邦交國執行互助互惠的合作計劃[259],並與理念相近國家建立夥伴關係,共同維護區域安全及和平發展[257][260]。同時外交政策秉持「踏實外交」原則拓展國際空間,除了在亞太區域扮演重要角色,也協調相關部門參與國際組織[257][261]。中華民國政府還協助國內非政府組織參與國際活動、推動人道援助和衛生合作[259],並回應氣候變遷、恐怖主義、跨國犯罪、人口販運等問題[257][262]。目前有170個國家和地區給予中華民國護照持有者免簽證、落地簽證或電子簽證[263]。
在冷戰前期,中華民國在聯合國代表「中國」,也是聯合國創始會員國暨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27][264]。到了冷戰後期,中華人民共和國取得聯合國「中國」席次,中華民國失去國際地位[265]。目前中華民國是45個政府間國際組織及多邊機制(亞太經濟合作會議、世界貿易組織、區域漁業管理組織、國際農牧業組織、國際開發銀行等)的成員國、及27個政府間國際組織及多邊機制觀察員,並積極推動參與聯合國體系、世界衛生組織、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警政國際組織等機制[257][266]。同時中華民國還推動亞太地區自由貿易和經濟整合[257],與多個國家國簽署自由貿易協定[267][268]。
中華民國現與非洲、加勒比地區、歐洲、拉丁美洲及大洋洲等地區國家維持正式外交關係[257][269]。中華民國與美國沒有正式外交關係,但雙方在安全、經濟等領域緊密合作;中華民國也與加拿大展開交流[257][270]。中華民國政府藉由新南向政策拓展及與東南亞國家協會國家交流,並推進南亞(印度、尼泊爾)、東北亞(日本、韓國)等地關係[257][271]。中華民國與澳洲、紐西蘭等國家關係友好,並參加太平洋島國論壇對話會議[257][272]。中華民國也與聖座合作密切,並擴大與歐洲聯盟、歐洲各國合作[257][273]。同時,中華民國政府還推動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青年世代交流等計劃,並鼓勵國際非政府組織設置據點[257][274]。
中華人民共和國宣稱擁有臺灣的主權,強迫中華民國接受單方面設定的政治統一框架[275],不斷進行政治打壓及軍事脅迫[276]。不過雙方持續維持經貿、人員、文教與社會交流,開放並執行多項協議措施,中國大陸也是臺灣最大的貿易夥伴、出口市場及對外投資對象[275][277]。除此之外,臺灣也與香港、澳門發展關係[275],並推動僑務工作[278]。目前中華民國與汶萊、中華人民共和國、馬來西亞、菲律賓、越南存在南海諸島爭議,並與日本、中華人民共和國存在釣魚臺列嶼主權問題[279]。中華民國政府支持多邊體系解決領土爭端,提出和平協商處理東海、南海分歧[257][280]。
國防軍事
臺灣位處東亞島鏈中心,是鄰近臺灣海峽與呂宋海峽的戰略要地[282][283]。中華人民共和國至今強調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侵犯臺灣[282],持續對臺灣展開軍事演習、侵擾西南空域、間諜情報活動,使其成為中華民國唯一的軍事威脅[275][284]。中華民國國軍包括陸軍、海軍、空軍[282],並有憲兵、陸軍後勤、後備、防空飛彈、資通電軍等指揮部[285]。在指揮架構部分,總統為三軍統帥,行使統帥權指揮軍隊;其直接責成國防部部長,由部長命令國防部參謀本部參謀總長執行[282][286]。國防部主管整體國防事務,依法提交相關報告[282][287]。另設有提供總統諮詢的國家安全會議,下轄國家安全局[200][288]。
面對中國人民解放軍威脅,國軍提出「防衛固守、重層嚇阻」的守勢防衛構想,戰力整建放在建立不對稱嚇阻戰力,維持周邊制空權和防禦[282],並在遭遇攻擊時保存戰力、等待其他國家協防[289]。除了防衛作戰需求,國軍還依令支援反恐行動、及協助地區災害防救[282][290]。同時中華民國持續與美國、日本等理念相近國家交流,共同應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威脅[282][291]。武器裝備以國防工業自主研製優先,其他由現貨市場商購及軍購獲得[282][292]。目前美國根據《臺灣關係法》出售防衛性武器,但大部分國家不願意出售[293]。另外傳出臺灣擁有攻擊中國大陸、及製造核武器能力[294]。
在2022年,臺灣國防預算近170億美元,占國內生生排行額2.2%[295]。目前國防人力約有170,000名現役軍人,分成軍職人員(徵兵制與募兵制進用)及文職人員(國家考試進用)[282][296]。所有年滿18歲至36歲、符合標準的男性須服兵役[282],學生可延緩入營,並設有替代役制度[297]。役男後續會被納入後備軍人管理,並規劃全民防衛動員方案、空襲演習和災難演習[282][298]。臺灣每年訓練約120,000名預備役軍人,並計劃將增加到260,000人[1]。女性現役軍人多從事非戰鬥職位,在2021年約占15%[1]。臺灣持續改善並保障軍人權益,並提供各階段軍事教育[282][299]。
經濟建設
臺灣經濟屬於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主要由製造業、國際貿易和服務業推動,而大量外匯儲備、勞動生產率增加、產業私有化、政府經濟規劃、外國資金投資亦促成經濟成長[301]。在2021年,名目國內生產毛額7,750億美元,人均名目國內生產毛額33,011美元,人均購買力平價59,398美元[302]。而中央銀行藉由貨幣與外匯政策穩定新臺幣和外匯流通[17],持有世界排行前幾名的外匯儲備[303]。這些讓臺灣在全球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與國際社會有極高依存度[257],並在許多調查位居世界前列,如2022年經濟自由指數第6名、《世界競爭力年鑑》第7名、投資環境風險評比第3名[304]。
中華民國積極在亞太經濟合作會議與世界貿易組織推動區域和全球經濟一體化,與巴拿馬、瓜地馬拉、尼加拉瓜、薩爾瓦多、宏都拉斯、紐西蘭、新加坡、巴拉圭、史瓦帝尼、貝里斯等國簽署自由貿易協定或經濟合作協定[267][192][305]。同時強化貿易合作和產業形象、規劃自由經濟示範區、吸引臺灣商人、中國大陸資金及其他外商投資[306]、推動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和新南向政策[257][307]。臺灣證券交易所是世界最大的證券交易所之一,上市公司總家數為971家,總資本額約74,999億元[219][12]。不過臺灣產業主要基於中小型企業,且大多是集中在北部的家族企業[308]。
在2022年,中華民國商品及服務輸出5,512億美元、輸入4,515億美元,貿易順差997億美元(占名目國內生產毛額13.07%)[309]。其中商品輸出4,795.2美元、輸入4,276億美元,貿易順差648.7億美元[310][311]。中華民國主要出口市場為中國大陸(含香港,38.8%)、東南亞國家協會(16.8%)、美國(15.7%)、歐洲聯盟(7.3%)、日本(7.0%),主要進口來源為中國大陸(含香港,20.0%)、日本(12.8%)、東南亞國家協會(12.6%)、美國(10.7%)、歐洲聯盟(9.4%)[310],而主要投資對象為新加坡、美國、加勒比海英國屬地、越南、韓國[312]、中國大陸等[313]。
同時期,中華民國勞動力人數平均1,185.3萬人、就業人數平均1,141.8萬人,失業率平均3.67%[309][314]。臺灣持續推動青年就業和創業,女性勞動人數亦持續增加,勞動參與率平均59.18%[309][314][315]。臺灣工會組織率相對較高,勞工抗議較少見[316]。中華民國逐步調整基本工資、縮減工作時數、推動性別平等及友善職場措施、辦理勞工與就業保險及勞動檢查[314]、健全退休金及國民年金制度[317],並落實工會自主、強化勞資爭議處理[318][319]。目前臺灣綜合所得稅與營業稅相對較低,但已經出現貧富差距擴大、僱傭市場緊縮[320]、非典型就業等現象,低收入及中低收入戶約58.1萬人[321][322]。
第一產業
2022年,中華民國第一產業占名目國內生產毛額(生產面)1.41%[309]。農業就業人口占4.6%[324]。臺灣氣候溫暖、雨水豐沛,適合作物生長[325][326]。過去臺灣藉由土地改革、技術引進促成農業發展,但近期因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受到衝擊[327]。目前農耕地約78.7萬頃(占土地面積22.7%),但農戶平均耕地0.72公頃,屬小農兼業經營,生產成本高且不具競爭力[325][328]。稻米是最具價值的主食,主要蔬果有竹筍、捲心菜、西瓜、香菇、綠葉蔬菜和蔥[325][329]。蔬果、茶葉和花卉為重要出口產品,並出現數百個休閒農場[330]。畜牧業奶製品與肉業經濟規模較小,豬肉與家禽比牛肉更歡迎[331]。
過去採礦業、林業和漁業為重要經濟部門,曾大量開採黃金、硫磺、大理石等資源,但現今重要性下降[332]。採礦業與林業由於資源枯竭及管理限制,僅占經濟總產值一小部分,但木材與竹材產量持續增長[325][333]。由於資源狀況與氣候變遷影響,漁業由沿海漁業轉為遠洋漁業與養殖漁業[325],主要出口秋刀魚、石斑魚、吳郭魚等;臺灣南部則有觀賞魚養殖場[334]。目前中華民國政府推動建立產品安全、糧食安全、防疫檢疫等機制,並改善農產品運銷、農作物出口、水利建設、農漁民團體、農漁村環境,以及發展農業創新知識和高經濟價值產業[192][335]。
第二產業
2022年,中華民國第二產業占名目國內生產毛額(生產面)37.80%,製造業占34.24%[309]。工業勞動人口占35.4%[324]。在產業結構和貿易政策上,臺灣先後經過勞力密集產業進口替代階段(1950年代)、出口導向二次進口替代階段(1960年代)及資本密集技術導向產業等階段(1980年代)[337]。因此早期政策主要投資紡織業、輕工業,其後扶植塑膠、石化、鋼鐵、造船、汽車、電子、半導體產業[338]。其中藉由公營事業推動國家政策,並進口石油建立石化工業[339]。目前臺灣還是半導體、資訊及通訊科技產品的重要生產地,也是主要工業產品、高端零件的提供者[267][340]。
目前中華民國主要生產紡織品、食品加工、塑膠、石油精煉、藥品、化學品、鋼鐵、車輛零件、機具機械、半導體、電子設備、資訊及通訊科技設備、消費品等產品,主要出口產品有電子零組件、資通與視聽產品、金屬及其製品;主要進口產品有電子零件、礦產品與機械[310][341]。數家臺灣公司在全球市場擁有相當重要的地位,臺灣積體電路製造、聯華電子、華碩、宏碁、宏達國際電子便是知名品牌[342]。中華民國政府希望加速產業升級及結構轉型,建立創新驅動經濟形態[267],並協助企業布局全球[312][343]。同時藉由國防工業穩定需求及提升技術,自製軍艦、潛艦、戰鬥機、飛彈等武器[267][282][344]。
第三產業
2022年,中華民國第三產業占名目國內生產毛額(生產面)60.78%[309]。服務業勞動人口占60%[324],是成長速度最快的產業類別,並朝向精緻化與專業化發展[346]。主要服務業有批發和零售貿易、政府服務、金融和保險、房地產(包括出租和租賃)、運輸(包括倉儲)、醫療保健和社會服務、高科技服務、住宿(包括飲食)、教育和文化(包括體育和娛樂)[347]。在商業部門方面,中華民國政府推動電子商務業、國際物流服務、餐飲科技、商業服務設計暨廣告服務業、連鎖加盟業、智慧商業服務加速升級與數位轉型,並強化冷鏈物流、國家標準檢驗、智慧財產權等基礎環境[267][348]。
中華民國⾦融機構分成銀行、信用合作社、農會、漁會信用部、票券⾦融公司、證券⾦融公司及⾦融控股公司[219][349]。其中銀行機構持續拓展據點[350],保險業經歷快速成長有相當高覆蓋率[219],證券業和票券業機構則趨於穩定[351]。中華民國政府相當看重自己的文化特色,陸續規劃臺灣世界遺產潛力點[83]、國家公園[196][194]、國家森林遊樂區[352]、林業文化園區[353]、國家綠道[354]、國家級風景特定區等景點[130][355][356]。在2022年,前來臺灣的旅客共895,962人次,主要來自中國大陸、日本、香港、美國和東南亞;出國國民共1,482,821人次[357],主要前往中國大陸、日本、美國和歐洲[358]。
科學技術
臺灣科技發展源於政府對於應用科學的人力投資、研發創新與產業升級及私營部門相關投入,這也是其經濟成長的重要動力[360]。早期中華民國政府主要推動民生科技產業與臺灣製造(石化業、鋼鐵業、汽車產業),在1980年代轉為資訊科技(個人電腦、積體電路),目前則推動產業創新及升級轉型;同時還支持學術研究發展,引導大學與企業共同開發高科技、學界成果產業化、培育創新人才[267][361][362]。目前中華民國政府支持的產業包含數位資訊及通訊、生物醫學、奈米、綠電及再生能源等技術,也積極推動智慧機械、國防戰略、防災、物聯網、雲端運算及人工智慧等項目[267][363]。
除了培育專業技術及跨領域人才,中華民國政府提供產業投資發展環境、推動國際產業創新聚落[267][364]。目前臺灣共有13個科學園區,分成新竹科學園區、中部科學園區及南部科學園區三大核心園區,集結大量生物技術、個人電腦設備、積體電路、奈米技術、精密機械和電信領域公司[365]。在2021年,臺灣三大科學園區進駐企業的經濟產值達1,239億美元[366]。臺灣還設立工業技術研究院、國家實驗研究院(含國家高速網路與計算中心、國家奈米元件實驗室、國家太空中心、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臺灣颱風洪水研究中心)和資訊工業策進會等機構展開多項研究[367]。
另一方面,中央研究院是國家學術研究最高機構,招攬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頂尖研究人員[368]。中華民國在文學研究、經學、歷史學、考古學、人類學、語言學、宗教學、政治學、法學、經濟學、社會學、心理學、教育學、圖檔學、傳播學、體育學、數學、天文學、物理學、化學、地球科學、生物學、基礎醫學、臨床醫學等學術領域均有研究成果,並朝向全球化、在地化、多元化方向發展[369]。目前臺灣在科技競爭排名領先,如在2019年的《全球競爭力報告》創新能力部分排行第4名,在2021年《世界競爭力年鑑》技術基礎設施和科學基礎設施部份分別排行第9名與第6名[370]。
公共建設
交通運輸
臺灣四面環海[300],位處印度洋與太平洋交通樞紐[282][372]。目前擁有7個國際商港和4個國內商港[300],前四大港口為高雄港、基隆港、臺中港及臺北港[373]。海運公司主要是民營企業(如長榮海運、陽明海運等),擁有大量商船,2022年國際貨櫃裝卸量1,469萬20呎標準貨櫃[300][374]。臺灣還擁有35座機場,包括桃園國際機場(全球第四繁忙機場)、臺北松山機場、高雄國際機場及臺中清泉崗機場4座國際機場[375][376][377]。目前計有中華航空(國家航空公司)、長榮航空、臺灣虎航、星宇航空等8家航空公司,各主要城市間班機頻繁[378],在全球89個城市則有199條國際航線[375][379]。
臺灣環島鐵路為公營事業,營業里程1,065.0公里(共241座車站)[380],載客列車分成數種等級[381][382]。臺灣高鐵公司經營的臺灣高鐵共12個車站,臺北市至高雄市需90分鐘,構建西部走廊一日生活圈[371][383][384]。臺北都會區[385]、高雄都會區[386]、桃園中壢都會區[387]、臺中彰化都會區還建有捷運系統[388][389]。公路分為國道、省道、 縣道與市道、鄉道與區道及其他專用公路,總里程21,777.6公里[390][391]。大部分公路橫跨西部沿海低地與丘陵,雪山隧道是世界第八長高速公路隧道[392]。臺灣私人汽車和機車擁有率相當高,並有汽車客運[393]、計程車[394]、租車[395]、公共自行車等服務[396][397]。
能源供需
2020年,臺灣電力產業主要仰賴化石燃料(82.2%)、核能(11.2%)、水力(2.2%)、太陽能(2.2%)、生質能(1.3%)、風力(0.9%)[1]。目前臺灣煤礦存量已經耗盡,僅能開採少量的石油及天然氣,因此大部分化石燃料必須仰賴進口[399]。由於對外國燃料的依存度極高,中華民國政府持續分散採購石油、煤礦與天然氣,並依法管控石油與天然氣安全存量[267][400]。其主要是從沙烏地阿拉伯、科威特等中東國家進口石油,並向澳洲、印度尼西亞和南非購買煤礦[401]。天然氣進口在2000年後急遽增加,目前向卡達、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13個國家採購[267][401]。
早期臺灣發電廠採用水力發電和燃煤發電,其後則仰賴火力發電,並在1970年引入核能發電[402]。在日本福島核電廠事故後,反對核能者增加,核能發電的能源占比亦下降[403]。再生能源占一小部分比例,以太陽能、風力和生質能發電為主,水力和地熱發電相對次要[404]。在電力需求增加、發電機組屆齡下,臺灣電力公司推動增加燃氣機組、天然氣接收站等計劃[267]。同時中華民國政府也推動能源轉型,輔導提升能院效率和潔淨能源,特別是太陽光電與風力發電[267][405]。截至2022年,再生能源裝置容量累計14,128.6千瓩[267]。目前臺灣家用電源電壓為110V或220V,頻率為60Hz[17]。
其他建設
中華民國的郵政事業由國營的中華郵政公司專營[17],並推動數位轉型[406][407]。在2023年,中華民國計有114家電信業者經營語音、數據等服務,市內電話用戶1,028萬4,961戶,寬頻網路帳號3,723萬戶(709萬戶固網寬頻、2,836萬戶行動寬頻)[408][409]。隨著中華民國政府鼓勵發展及市場自由化,固網、行動網絡和光纖服務相當普及[410]。目前行動電話數量已經超過固定電話,包括最大電信業者中華電信在內的電信公司均提供服務[411]。中華民國政府持續推動兆位元寬頻聯網佈建普及、網際網路協定升級[408],網際網路和社群媒體使用有所增加,2016年網路就緒指數排行第19名[412]。
早期臺灣公共建設配合經濟發展規劃(如十大建設),其後轉向生活環境改善[413]。國營的臺灣自來水公司提供穩定供水設備[267],另有多項水資料開發治理計劃[414]。2021年底,家庭自來水設備普及率約97.2%[415]。每年城市估計生產733.6萬噸固體廢物,並面臨各類環境問題[416]。在環境運動推動下,中華民國政府持續執行空氣、河川、土壤與地下水汙染及毒性化學物質災害等防治工作[164][174],並推動廢棄物分類、資源回收等政策[174],一般廢棄物回收率56.79%[417][418]。另外還推動國土計劃與功能分區、城鄉風貌及創生環境、均衡區域及城鄉發展[419],並有都市建築物重建機制[420][421]。
社會發展
2022年底,中華民國人口總數23,264,640人[13],約占世界人口0.31%(排行第56名)[422]。早期總和生育率相當高,但在1950年代末顯著下降,1984年後低於人口替換水準2.1[320],人口呈負成長[13][423]。2022年,總和生育率降至0.870,粗出生率5.96‰也低於粗死亡率8.89‰[13],屬於超低總和生育率國家[320][424]。目前性別比例則逐漸接近,嬰兒性別比為107.79比100,女性預期壽命與移民人數較多[13][425]。平均結婚年齡和離婚比例均上升,在2023年估計51%女性已婚[426]。隨著都市化提升與社會變遷,傳統家庭結構持續縮小且日趨多元,單親、隔代、新住民、近貧等家庭持續增加[320][427]。
同時期,中華民國人口年齡中位數為43.8歲[428]。國民0歲平均餘命逐年波動遞增,在2021年0歲平均餘命合計為80.86歲[13]。隨著死亡率降低和預期壽命增加,65歲以上老年人口的比率已經快速上升,在2022年底占總人口17.56%(扶養比42),屬於高齡化社會[13][429]。預計至2025年老人人口將超過總人口20%,成為超高齡社會[430][431]。因應高齡化社會趨勢及其對國家發展的影響,中華民國政府與民間推展各項老人福利服務[430],同時推動兒童及少年福利[320]、婦女福利[432]、身心障礙者福利[433]、專業保護網絡等社會福利服務[434],建構社會救助與社會保障等社會安全制度[321][435][436]。
目前中華民國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643人,為全世界1,000萬以上人口國家第二位,僅次於孟加拉[13][437]。其中99.7%人口居住在臺灣,並隨著產業發展往西部和北部都會區聚集[419],導致都市化快速(80.1%為都市人口),超過100萬人的直轄市更占人口69.43%[13][438]。人口前三名直轄市為新北市(近400萬人,占17.17%)、臺中市(281萬人,占12.10%)和高雄市(273萬人,占11.73%),人口密度前三名都市為臺北市、嘉義市與新竹市[13]。85.0%人口擁有住宅或公寓,但是房價與租金急遽成長,因而出現社會住宅及租金補貼等政策[415],都會人口與產業亦向外擴散分化[439]。
中華民國最大城市排名
2023年1月戶籍人口 | |||||||||
---|---|---|---|---|---|---|---|---|---|
排名 | 名称 | 行政區 | 人口 | 排名 | 名称 | 行政區 | 人口 | ||
新北市 臺中市 |
1 | 新北市 | 新北市 | 4,004,367 | 11 | 竹北市 | 新竹縣 | 210,754 | 高雄市 臺北市 |
2 | 臺中市 | 臺中市 | 2,819,798 | 12 | 屏東市 | 屏東縣 | 194,096 | ||
3 | 高雄市 | 高雄市 | 2,731,635 | 13 | 員林市 | 彰化縣 | 122,518 | ||
4 | 臺北市 | 臺北市 | 2,488,043 | 14 | 斗六市 | 雲林縣 | 107,928 | ||
5 | 桃園市 | 桃園市 | 2,286,942 | 15 | 頭份市 | 苗栗縣 | 105,513 | ||
6 | 臺南市 | 臺南市 | 1,855,092 | 16 | 臺東市 | 臺東縣 | 103,323 | ||
7 | 新竹市 | 新竹市 | 452,928 | 17 | 花蓮市 | 花蓮縣 | 99,579 | ||
8 | 基隆市 | 基隆市 | 361,891 | 18 | 南投市 | 南投縣 | 97,403 | ||
9 | 嘉義市 | 嘉義市 | 263,188 | 19 | 草屯鎮 | 南投縣 | 96,778 | ||
10 | 彰化市 | 彰化縣 | 226,744 | 20 | 竹東鎮 | 新竹縣 | 96,464 |
族群劃分
臺灣是一個多元文化社會[441],戶籍人口以漢族為最大族群,占人口96.4%[442][443]。其他2.5%為原住民族、1.1%為新住民[442][444]。漢族在14世紀至17世紀移民臺灣,分成來自福建省的閩南裔臺灣人(占人口70%,多居住在沿海平原,又細分泉州人與漳州人)、及來自廣東省的客家裔臺灣人(占總人口15%,多居住在丘陵),後來被稱為「本省人」[445]。日本人在1945年撤離臺灣後,中國大陸人士紛紛移居臺灣[446]。1948年至1955年,大批軍公教人員及民間人士隨著中華民國政府遷往臺灣,這批移民(占人口15%)包含漢族、蒙古族、藏族、西南少數民族等,又被稱為「外省人」[447]。
臺灣原住民族屬於馬來-玻里尼西亞語族,至少在10,000年前在臺灣地區居住,共有泰雅族、賽夏族、布農族、鄒族、邵族、排灣族、魯凱族、卑南族、阿美族、達悟族、噶瑪蘭族、太魯閣族、撒奇萊雅族、賽德克族、拉阿魯哇族及卡那卡那富族等16族[442][448]。在漢人移民下,居住在臺灣平地的平埔族群多遭同化,高山族群則遷往東部[449]。目前原住民族人口逾58萬人,並有逾28萬人遷居都市[442][450]。阿美族、排灣族與泰雅族三大族群占原住民族人口70%,邵族和拉阿魯哇族僅有數百人[451]。隨著不同族群相互通婚、文化同化、社會變遷和都市化,族群差異逐漸趨同[442],但仍影響選舉政治[452]。
自1990年代,隨著婚姻移民定居及開放引進移工,居住在臺灣的外國人人數增加,人口組成日趨多元,目前已設戶籍的移民人口占人口1.1%[442][453]。臺灣新住民以來自中國大陸與港澳地區最多,其次為越南、印度尼西亞、菲律賓,共計57.79萬人[442][454]。因應經濟發展需要,中華民國自1989年首度開放引進特定工作的國際勞動人口,並對移工及仲介機構進行管理,目前移工人數已經有71萬餘人[314][455]。不過臺灣淨遷移率估計為每1,000人僅0.85名移民,在世界排行第68名[1]。相反地,許多國民移民至美國、澳洲、紐西蘭等國家,或前往中國大陸定居[456]。
語言文字
目前臺灣使用的聽覺語言相當多樣,分屬漢藏語系中的漢語、和南島語系的原住民族語兩大類[441][458]。臺灣漢語系統包括國語(華語)、臺灣臺語、臺灣客語、馬祖語等,依族群及區域還有不同方言和腔調[441],且彼此並不互通[459]。臺灣原住民族至少使用42個語言別,同樣彼此不互通;目前撒奇萊雅語、噶瑪蘭語、邵語、拉阿魯哇語、卡那卡那富語、賽夏語、魯凱語部分支群及卑南語部分支群等13種語言別被列為瀕危語言[441][460]。部分年紀較大者因曾接受過日本教育會使用日語,而1949年的中國大陸移民者會使用各省份方言[73],但後者已在年輕世代式微[461]。
目前文字系統則有從古代漢字演進的正體字,以及後來訂定的臺灣臺語、臺灣客語及原住民族語書寫系統[441][462]。臺灣原住民族最早沒有文字,之後才向荷蘭人、日本人、漢人學習書面語言[463]。漢字在形體上有古文、籀文、小篆、隸書、楷書等演變[441],臺灣更是少數使用繁體字的地方,並盛行書法活動[464][465]。隨著中華民國政府推動國語政策和教育普及,華語成為臺灣最多人使用的共通語言,目前還推動國際華語教學[361][73][466]。而由於閩南族群人數居多,許多族群的人會同時講華語與臺語[73][467]。另外針對聽語障人士所使用的視覺語言,也自主發展出臺灣手語系統[441]。
相對於過去將華語獨尊為官方語言,其他本地語言和方言直到民主化後才逐漸受到重視[441][468]。目前《國家語言發展法》將臺灣及離各族群的自然語言及臺灣手語納為國家語言,保障使用國家語言的權利,落實語言與文化平權[441]。中華民國政府和民間還展開一系列弱勢語言、書寫系統使用維護及保存國家語言等語言保護措施[441],並將這些語言納入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必修課程[469]。臺灣還將英語列為國民教育必修課程[73],並鼓勵學習日語、法語、德語、西班牙語、韓語、俄語、義大利語、越南語等第二外語[470]。為了提升全球競爭力,中華民國政府推動2030雙語政策[361][471]。
宗教信仰
《中華民國憲法》規定人民有宗教自由,在法律上一律平等[473],各種宗教在此基礎上蓬勃發展[474],成為世界上宗教最寬容的地方之一[475]。根據2019年的調查,民眾主要信仰傳統民俗宗教(49.3%)、佛教(14%)、道教(12.4%)、基督新教(5.5%)、一貫道(2.1%)和天主教(1.3%),其他宗教還包括伊斯蘭教、東正教、三一教、理教、道院(世界紅卍字會)、天德教、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摩門教)、天理教、巴哈伊教、統一教、山達基、崇教真光、天道教、天帝教、彌勒大道等[474][473][476]。另外,有80%民眾同時信奉不同宗教,13.2%民眾則無宗教信仰[473][477]。
過去臺灣原住民族多信仰泛靈信仰,中國移民引入佛教、道教和儒教,荷蘭人和西班牙人傳入基督新教與天主教,日本則導入神道教[478]。在1949年,許多儒教、佛教、道教、民間教派等團體從中國大陸逃往臺灣,彼此競爭消長[479]。臺灣登記在案的宗教團體可分為財團法人(基金會)、寺廟或社會團體[473],不同的宗教還辦理各式慈善公益、教育教化、醫療服務、社會福利等機構(如慈濟基金會是全球最大的佛教慈善機構)[474],並建立宗教研究機構與學術環境[480]。臺灣地區有將近33,000多個供教(信)徒膜拜、聚會的場所[474],是世界上宗教場所密度最高的國家之一[481]。
臺灣民間信仰結合自然崇拜、儒家、佛教、道家等內容[474],相信人神靈三界相通[472][482]。其中媽祖及王爺千歲為二大寺廟供奉神明系統,而不同慶典儀式、藝術裝飾等則體現傳統教義[483][484]。每年各地會舉辦大型迎神賽會或遶境活動[472],並有天公生、迎媽祖、燒王船、蜂炮、炸寒單、宋江陣等儀式[485][486][487][488]。目前道教逐漸融入現代生活,佛教朝向「人間佛教」改革發展,而一貫道持續影響社會[489]。包括天主教及新教在內的基督宗教在臺灣歷經長期發展,目前臺灣原住民族多是基督徒[473],數位中華民國總統亦是基督徒[490]。漢語穆斯林社群逐漸式微,外籍移工多信奉伊斯蘭教、佛教和天主教[473][491]。
公共衛生
臺灣有著極高的健康水平,預期壽命高[493]。醫療院所由醫療專業人員組成,提供專業醫療照顧,目前主要分為中醫與西醫兩種醫療專業體系[494]。在2022年底,執業醫事人員數359,609人,計有480家醫院及20,099家診所,提供172,088張床位[495][496]。自1995年後,全民健康保險整合社會保險系統,藉由財務自給自足的互助制度,將99.9%的國民納入保障,落實平等醫療和就醫權利[497][498]。其財源主要以保險費收入和量能負擔為原則,中華民國政府提供部分弱勢族群保險費補助[497][499]。全民健康保險提供所有必要且完整的診療服務,被保險人可以自由選擇特約醫院、診所等機構[497][500]。
在2021年,中華民國國民0歲平均餘命80.86歲,男性77.67歲、女性84.25歲[13];新生兒死亡率每1,000活產2.7人,嬰兒死亡率每1,000活產4.1人[501]。十大死因以慢性疾病為主(占76.6%),依序為惡性腫瘤(28.0%)、心臟疾病(11.9%)、肺炎(7.4%)、腦血管疾病(6.6%)、糖尿病(6.2%)、高血壓性疾病(4.3%)、事故傷害(3.7%)、慢性下呼吸道疾病(3.4%)、腎炎、臟病症候群與腎病變(3.0%)及慢性肝病與肝硬化(2.2%);前三大癌症是肺癌、肝癌和結腸直腸癌[501][502]。成人過重及肥胖盛行率在2016年至2019年47.97%,18歲以上吸菸率在2020年13.1%[503]。
由於人口老化快速,全民健康保險的醫療支出持續增加[497][504]。2021年,醫療保健支出14,265億元,占國內生產毛額6.6%;平均每人花費60,783元[501],不過全民健康保險制度也引發爭論[505]。中華民國政府建構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疫情、蟲媒傳染病、腸病毒、結核病、愛滋病、肝炎、猴痘、流感大流行等傳染病防治,推動婦幼健康、罕見病、癌症及慢性疾病防治、營造健康環境、健康監測等政策[503][506]。同時還確保人類藥物、生物藥品、醫療器材、食品、化妝品等安全管理[507],並監督中醫學服務與藥材管理[508][509]。另外也發展多元長期照顧體系[503]、推動失智友善社區[495][510]。
教育措施
中華民國教育學制類似美國模式,採「六、三、三、四」架構:國民小學6年、國民中學3年、高級中學3年、大學學士班4年;另有碩士班1年至4年、博士班2年至7年[512][513]。同時還擴大2歲以上至國民小學前的幼兒園教保服務[361][512][514]。在2022年,教育科學文化預算占政府總預算20.2%[515]。九年國民義務教育的實施分為國民小學(6歲至12歲)與國民中學(12歲至15歲)[361],以九年一貫課程銜接學校教育[512],教科書需經過中華民國政府審定[516]。高級中學校教育採「普通教育」與「技職教育」雙軌[512],分成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五年制專科學校及技術型高級中等學校[517]。
在2020年,國民中學的升學率已經達99.8%,而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納入高級中等教育階段[361][518]。中華民國政府還推動高等教育招生制度專業化、及多元彈性發展[361],幾乎所有人都可以就讀大學[519]。過去高等教育機構快速增長,目前則推動大專校院整併、退場,截至2021年尚有137所大專校院與12所專科學校[361][520]。臺灣頂尖的大專院校多是國立大學,其中國立臺灣大學被視為是最好的大學[521],其前身臺北帝國大學是臺灣第一所研究型高等教育機構[522]。技職教育對接產業所需人才,具中等至高等教育體系,並注重縱向銜接與橫向轉軌[361][523]。
臺灣傳統社會的階層頂端是受過教育的精英,而教育政策和產業政策的發展便能促成社會流動[524]。由於對高等教育的重視,大專院校以上學歷人口已經超過高級中學程度者[525]。許多學生前往美國、澳洲、英國、日本等地留學[361],大專校院亦招收境外學生與展開國際交流[361][526]。臺灣在國際科學奧林匹亞生物、 化學、地球科學、數學、資訊和物理項目具有一定表現[527]。中華民國政府還培育藝術教育、特殊教育、國家語言及雙語教學師資,並規劃原住民族及新住民教育、終身教育[528]、家庭教育[529]、高齡教育[512][530]、數位教育等政策[361][531]。至2021年,識字率為99.1%[532]。
文化藝術
臺灣是開放且包容的移民社會,具有多民族、多語言的文化樣貌[441][534]。《中華民國憲法》明定保障自由權利[66]、多元文化為基本國策[442],並應建設平等、均富的國家[68][535]。這導致其核心價值除了民主、自由、人權、法治、平等意識外[275],亦推動全民健康保險[497]、社會福利[321]、多元語言文化[83][441][361]、同性婚姻等政策[536]。不過傳統社會仍以漢文化為主,屬父權制、父系制和階級制社會,日常生活圍繞在家庭、工作和教育上[537]。不過隨著地方社會轉型,臺灣公民社會已經蓬勃且多元化發展,出現各類非政府組織、民間組織、社會運動、社區總體營造運動等[538]。
同時,臺灣社會兼容閩南文化、客家文化、外省人文化、原住民族文化[129]、日本文化、西方文化,且西方現代文化的影響力趨大[539]。其中臺灣原住民風俗習慣各異,衍生各具特色的祭典文物[83][540],並藉藝術呈現文化精神[533][541]。客家族群在臺灣形成客家文化,不同地區也發展出各自的特色[464],而臺灣新住民族群也保留自身傳統[83][542]。中華民國政府把支持文化活動視為主要職責,各地興建大量公立博物館、表演場地設施[83],使臺灣成為亞洲藝術中心[543]。其中國立故宮博物院便被譽為世界五大博物館之一,地方博物館與私立博物館亦快速增長[83],並典藏各式文物[544]。
節慶假日
中華民國國定假日有1月1日中華民國開國紀念日(元旦)、農曆除夕至初三春節(農曆新年)、2月28日和平紀念日、4月4日兒童節、民族掃墓節(清明)、農曆5月5日端午節、農曆8月15日中秋節、10月10日國慶日[17][545]。自2015年開始,國定假日與週末重疊會補假[546]。其他傳統節日還有元宵節、七夕、中元節、重陽節、下元節、冬至、做牙等,並舉辦燈會、放天燈、放水燈、普渡、搶孤等活動[485][486][547]。臺灣原住民族歲時祭儀分成祖靈祭、豐年祭與收穫祭、狩(漁)獵祭及農耕祭等傳統節慶[485][540],而客家族群亦會舉辦客家桐花祭、義民祭、𪹚龍等活動[548]。
視覺藝術
臺灣原住民族有各具特色的織繡、雕刻工藝[83][549]。清治時期文人推展傳統書法和水墨畫,民間有木雕、石雕、漆藝、陶藝、藺草編、竹工藝、纖維工藝、金屬工藝、紙藝等工藝[83][550]。日治時期引進西洋畫及東洋畫觀念,地方題材成為特色[83][551]。中華民國政府早期在臺灣推動中華文化復興運動,並因西方思潮與藝術運動衝擊,出現中國與西方、現代與傳統調和探索[83][552]。其後的鄉土運動影響水墨等創作[553]。1980年代起,出現裝置藝術、行為藝術等作品,關注政治、性別和族群等議題,並籌辦大型展覽[83][554]。2000年後,臺灣藝術融入在地性與全球化、美術與科技的思考[83][555]。
目前雕塑藝術因為傳統宗教和當代主題而盛行,版畫藝術有多元表現,攝影藝術則歷經日治時期人像攝影、戰後沙龍攝影、鄉土寫實攝影演進[83][556]。工商設計與文化設計蓬勃發展,並結合當代工藝,逐漸發展出文化創意產業[83];而衣飾則已經西化[557]。臺灣建築概分為臺灣原住民族建築、中式傳統建築、西洋式與中西混合型建築及戰後現代主義建築,都市地區普遍是公寓住宅[558]。目前建築呈現多元面向的發展,其中臺北101在2004年至2010年間是世界最高的建築物[559]。同時中華民國擁有許多歷史建築,並經中華民國政府指定為古蹟、歷史建築等有形文化資產保存管理[83][560]。
文學出版
臺灣原住民族口傳文學是最早開始流傳的臺灣文學[83][562]。古典漢詩文學源於17世紀,在明鄭時期、清治時期、日治時期持續維持一定創作人口,但其內容因身份認同而有所轉變[83][563]。在日治時期還發展出吸收西方現代文藝思潮(寫實主義、超現實主義、現代主義)、反對殖民的新文學作品[83][564]。1945年後,來自中國大陸的作家成為戰後文壇的主導,懷鄉文學、反共文學及軍旅文學成為風潮[83][565]。1950年代至1960年代,現代詩、散文、小說創作開始受到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影響[83][566]。1970年代,鄉土文學運動強調社會現實與歷史,與戰前的寫實主義傳統接軌[83][567]。
1980年代後,文學創作與批評多元發展,出現女性文學、都市文學、環保文學、政治文學、同志文學、原住民族文學、客家文學、臺語文學、眷村文學、新住民文學、移工文學等作品[83][568]。臺灣哲學吸取西方哲學與中國哲學,並受自由主義、存在主義等思想影響[569]。中華民國政府還鼓勵臺灣漫畫建立內容品牌[561][570]。圖書出版事業以小規模、本土經營為主[561],各地設有公共圖書館[571]。2021年,書籍出版登記家數為1,924家,並有57,710種書籍上市[572]。出版商翻譯大量外國著作,中文書籍亦在其他華文地區銷售[573]。但整體紙本圖書市場持續衰退,線上書店與數位出版漸趨活絡[561][574]。
表演藝術
臺灣原住民族音樂分為歌舞音樂與器樂[83][575]。漢民族音樂分為福佬與客家兩系,並有民俗音樂、戲曲音樂、器樂與宗教音樂類別,教會則引進西洋音樂[83][576]。臺灣古典音樂及西式音樂在日治時期開始普及,後來出現「中西合璧」、「和漢交融」、現代主義及民族主義等風格音樂,不同西式音樂團體和國樂團體也相繼成立[83][577]。在歷經白色恐怖時期後,臺灣相繼出現校園民歌、華語、臺語及客語流行音樂等通俗音樂風潮[83][578]。目前臺灣流行音樂受到世界各國文化的影響,並創造許多華語歌手及經典歌曲[83][579]。每年會舉辦理金曲獎、金音創作獎、臺灣原創流行音樂大獎等獎項[83][580]。
過去傳統戲曲有南管戲、北管戲、高甲戲、四平戲、客家大戲、歌仔戲、京劇、豫劇、車鼓戲、牛犁陣、傀儡戲、皮影戲、布袋戲等[83],並歷經大量轉型與現代化[581]。現代戲劇最早有日治時期的臺灣新劇運動,其後歷經反共抗俄劇,再受西方當代劇場藝術與國際交流影響[83][582]。目前現代化商業劇場多元成長,亦出現探索藝術形式的前衛小劇場[83][583]。舞蹈藝術受不同文化傳統影響,引入芭蕾舞、現代舞、民族舞蹈等,並發展出高等舞蹈教育與專業舞團[83][584]。中華民國政府還在各地興建可供表演的現代化劇場、文化中心或演藝廳[83][585]。
烹調飲食
臺灣多樣料理在其文化中扮演核心角色[129],家庭習慣與成員共同用餐,但也經常在餐廳或夜市消費[587]。臺灣原住民族以粟、山芋、甘藷、旱稻為主食,並狩獵山豬或捕獲漁產[588][589]。漢人農業社會以米飯為主食,分成清淡不膩的閩南菜與重口味的客家菜[588],亦形成醬菜文化[590][591]。日治時期,日本料理成為普遍菜色,出現北投酒家菜、佛跳牆等菜餚[588]。隨著中華民國政府遷往臺灣,帶來中國各地烹調菜色,包括京菜、魯菜、川菜、蘇菜、浙菜、閩菜、粵菜、湘菜八大菜系的菜餚[588][592][358]。隨著養殖技術進步,各地享有多樣海鮮[590],並因宗教信仰流行素食[593]。
除了傳統中國北方和南方料理,臺灣也逐漸引入各國飲食文化[588][592],並出現精緻餐飲和速食文化[594]。同時還有小籠包、滷肉飯、油飯、羊肉爐、鵝肉、棺材板、牛肉麵、肉圓、蚵仔麵線、大餅包小餅、生煎包、臭豆腐、雞排、蚵仔煎、蔥抓餅、鹽酥雞、烤玉米、鹽水雞、珍珠奶茶、刨冰、鳳梨酥、黑糖糕等小吃飲品與地方特產[595][596][597]。另有春節圍爐、元宵節湯圓、端午節粽子、中秋節月餅等年節習俗[598],以及藥燉排骨等藥膳食補[590][595][593]。茶葉主流為文山包種茶、凍頂烏龍茶、白毫烏龍茶及鐵觀音,另有咖啡與酒品(埔里紹興酒、金門高粱酒、馬祖老酒等)[596][599]。
傳播媒體
中華民國媒體相當多元,且競爭激烈[601]。2021年,彩色電視機普及率98.5%,有線電視頻道85.6%[415]。其中有5家無線電視臺事業,播出23個數位節目頻道[561][602]。臺灣公共廣播電視集團為公共媒體,辦理客家電視臺及原住民族電視臺[561][603]。有線電視廣播業者有64家,提供80個至110個基本頻道節目,為最大收視平臺[561][604]。目前有線電視業者多通过衛星頻道供應節目,共計91家、218個衛星頻道[561][605]。中華民國政府輔導業者開發電視劇內容,辦理金鐘獎、金視獎頒獎等活動,並設置國際平臺TaiwanPlus[561][606]。另有185家無線廣播事業,以音樂節目最受歡迎,並具多種語言[607][608]。
中央通訊社是臺灣最重要的通訊社,另有數百家新聞機構[609]。2020年,臺灣有32家通訊社、252家報紙出版商、1,267家雜誌出版商[607]。《中國時報》、《聯合報》、《自由時報》是發行量最大的報紙,而財經資訊、企業管理、新聞時事、時尚雜誌廣受歡迎[610]。2022年,臺灣在新聞自由指數排行第38名,領先韓國(第43名)、日本(第71名)、香港(第148名)、中國大陸(第175名);不過相關新聞分析仍受到外部力量影響[611]。臺灣還有來自20個國家、75家媒體派駐記者,並引進外國語言報紙與國際期刊雜誌[612]。隨著紙本報紙和雜誌式微,多數媒體朝向數位發行發展[613]。
臺灣電影最早始於日治時期,戰後則一度興起臺語電影[561][614]。1960年代起,公民營電影公司盛行拍攝寫實電影與文藝片,並引進香港電影技術[561][615]。1970年代起,功夫片和武俠片成為主流,其後愛國電影及小品電影也開始盛行[561][616]。1980年代開始,中影公司主導臺灣新電影運動,探討社會、人文及歷史題材[561],另有大量紀錄片出現[617]。隨著臺灣新電影運動結束、開放外片進口,臺灣電影產業一度沒落[561][618]。直到21世紀初,年輕導演發展在地文化、恐怖、驚悚、犯罪、科幻、奇幻等類型電影[561][619]。中華民國政府持續推動電影產業發展,並舉辦金馬獎、金穗獎等活動[83][620]。
運動休閒
臺灣最受歡迎的體育運動包括棒球、籃球、橄欖球、網球和高爾夫球等[622]。臺灣青棒球隊在國際級比賽有著不錯成績,並在1989年成立中華職業棒球聯盟[623]。籃球是受到許多人(特別是年輕人)歡迎的運動之一[624]。中華民國舉辦LPGA臺灣錦標賽等高爾夫球賽事,並在山坡或丘陵上興建高爾夫球場[625][626]。臺灣每年還會舉辦數十場馬拉松比賽,臺北馬拉松是規模最大的賽事之一[627]。許多人熱衷練習來自中國大陸、日本和韓國的武術,或在社區公園從事土風舞等活動[628]。中華民國還是全球尖端自行車的外銷大國,推廣自行車比賽及休閒[629][630]。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加入聯合國後並獲得承認後,中華民國在國際賽事往往只能以權宜名稱「中華臺北」參加[631]。儘管反對相關條件,但仍定期派出代表團參加奧林匹克運動會等國際體育賽事[632]。中華民國在奧林匹克運動會競技項目中獲得多面獎牌,並在2020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創下最佳成績[629][633]。中華民國在世界運動會、世界大學運動會、亞洲運動會、青年奧林匹克運動會、帕拉林匹克運動會、聽障奧林匹克運動會等賽事亦有獲獎紀錄[629]。為了培育學校優秀運動人才,中華民國舉辦各項學生運動聯賽遴選運動人才,並推動體育學術、體育教學、校園競賽等措施[629][634]。
中華民國定期舉辦全國運動會、全民運動會、全國原住民族運動會、全國身心障礙國民運動會、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全國大專校院運動會等比賽[629][635]。中華民國政府還推動運動環境改善,興設國民運動中心等體育場館設施,並鼓勵民間職業運動產業發展[629][636]。多個城市設有公共自行車系統[396],並規劃環島自行車道路網[629][637]。其他受歡迎的休憩方式還有爬山、散步、度假、電視、電影、音樂、跳舞、閱讀等,各類型登山運動相當風行[128][638]。臺灣各地都有大型購物中心、連鎖百貨公司和特色商圈[639],臺灣中部更擁有多處渡假村及遊樂中心[640][641]。
參見
註釋
參考資料
-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中央情報局 & 2023年.
- ^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中華民國內政部、國史館. 國旗、國歌、國花. 行政院. 2022-02-07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10) (中文(繁體)).
- ^ 3.0 3.1 3.2 3.3 國歌. 中華民國總統府.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18) (中文(繁體)).
- ^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中華民國內政部. 土地. 行政院. 2022-12-14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04) (中文(繁體)).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36頁至第43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8頁至第13頁.
- ^ 6.0 6.1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10至11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4頁; 中央情報局 & 2023年;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10至11頁; 中央情報局 & 2023年;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10至11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10至11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4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法務部全國法規資料庫工作小組. 國家語言發展法. 全國法規資料庫. [2024-06-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1).
- ^ 11.0 11.1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10至11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4頁; 中央情報局 & 2023年.
- ^ 12.0 12.1 12.2 12.3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13.00 13.01 13.02 13.03 13.04 13.05 13.06 13.07 13.08 13.09 13.10 13.11 13.12 中華民國內政部. 人口. 行政院. 2022-09-01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0) (中文(繁體)).
- ^ 14.0 14.1 14.2 14.3 World Economic Outlook database.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October 2023 [2024-01-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1-13) (英语).
- ^ 5.主要國家所得分配概況. 中華民國國家發展委員會.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12) (中文(繁體)).
- ^ 潘姿羽. 2021年人類發展指數 台灣排名全球19超越日韓. 中央通訊社. 2022-10-16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12) (中文(繁體)).
- ^ 17.0 17.1 17.2 17.3 17.4 旅遊實用資訊. 交通部觀光局. 2023-03-22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7) (中文(繁體)).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10至11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4頁、第96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10至11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96頁; 中央情報局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10至11頁; 中央情報局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4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67至174頁.
- ^ 22.0 22.1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至10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4頁.
- ^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國父. 中華民國總統府.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22) (中文(繁體)).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至10頁;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138至140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88至89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20至29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63至68頁、第246至256頁、第276至289頁、第301至306頁; 中央情報局 & 2023年;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東京奧運:三個不能用正式名稱參賽的代表隊. BBC News 中文. 2021-07-29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09) (中文(繁體)).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80至81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53至256頁、第284至289頁.
- ^ 27.00 27.01 27.02 27.03 27.04 27.05 27.06 27.07 27.08 27.09 27.10 27.11 27.12 27.13 27.14 27.15 27.16 27.17 27.18 27.19 27.20 27.21 27.22 27.23 27.24 27.25 27.26 27.27 27.28 27.29 27.30 國史館. 中華民國之肇建. 行政院. 2021-04-09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26) (中文(繁體)).
- ^ 28.0 28.1 28.2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4至5頁.
- ^ 29.0 29.1 29.2 國旗. 中華民國總統府.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24) (中文(繁體)).
- ^ 30.0 30.1 30.2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4至5頁; 中央情報局 & 2023年.
- ^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424至426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6頁.
- ^ 32.0 32.1 32.2 32.3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6頁.
- ^ 國花. 中華民國總統府.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4-09) (中文(繁體)).
- ^ 國璽. 中華民國總統府.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20) (中文(繁體)).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88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18至20頁; Lynn White等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至10頁;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2至4頁; 呂芳上等 & 2011年,第1至2頁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88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18至20頁、第299至230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1至29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97至299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18至29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45至46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2至4頁; 漢寶德等 & 2011年,第1至2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88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18至20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45至46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88頁、第300頁; 王汎森等 & 2011年,第300至303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18至20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45至46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漢寶德等 & 2011年,第473頁至474頁;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12頁至13頁; 陳芳明等 & 2011年,第7頁至17頁.
- ^ 《近代國家的型塑:中華民國建國一百年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 中華民國臺北: 國史館. 2013-06-01: 1102-1109. ISBN 978-9860372816 (中文(繁體)).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至10頁;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17至18頁、第354至356頁、第489至490頁、第520至522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1至29頁、第33至35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8至9頁、第295頁; Lynn White等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至10頁;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126至129頁、第354至356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95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67至174頁; Lynn White等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至10頁;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37至39頁、第56至58頁、第353至356頁、第421頁、第490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8至9頁、第295頁; Lynn White等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至10頁;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56至58頁、第354至356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8至9頁; Lynn White等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至10頁;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37至39頁、第56至58頁、第353至356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8至9頁、第295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至10頁;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56至58頁、第94至96頁、第354至356頁、第645至649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至10頁;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37至39頁、第56至58頁、第96頁、第353至356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40至40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8至9頁、第295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67至174頁; Lynn White等 & 2023年.
- ^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96至97頁、第421頁.
- ^ 50.0 50.1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至10頁; Lynn White等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至10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 Lynn White等 & 2023年,第295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至10頁;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37至39頁、第56至58頁、第96至97頁、第130至133頁、第356至358頁、第422至424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8至9頁、第295頁; Lynn White等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至10頁;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37至39頁、第97至98頁、第356至358頁、第389至390頁、第422至423頁、第456至457頁、第493至494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8至9頁、第295至296頁; Lynn White等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至10頁; 王汎森等 & 2011年,第7至11頁、第112至116頁;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490至493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1至29頁、第419至421頁; 陳芳明等 & 2011年,第19至21頁、第148至151頁、第202至206頁、第526頁; 漢寶德等 & 2011年,第458至459頁、第565至567頁; Lynn White等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至10頁;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56至58頁、第356至358頁、第389至390頁、第422至426頁、第456至460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95至296頁; Lynn White等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至10頁;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37至39頁、第99頁、第358頁、第493至494頁.
- ^ 57.0 57.1 57.2 57.3 57.4 57.5 第1~5任 蔣總統中正先生. 中華民國總統府.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11) (中文(繁體)).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至10頁;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37至39頁、第358頁、第427至428頁、第457至458頁、第493至494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95至296頁; Lynn White等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至10頁;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37至39頁、第358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95至296頁; Lynn White等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至10頁;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58至60頁、第99頁、第358頁、第427至428頁、第494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95至296頁; Lynn White等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至10頁; 王汎森等 & 2011年,第11至16頁;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7至8頁、第37至39頁、第58至61頁、第133至135頁、第359至361頁、第429至431頁、第495至497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1至29頁、第44至55頁、第356至357頁、第388至390頁; 漢寶德等 & 2011年,第1至2頁; Lynn White等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至10頁;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361至362頁、第429至431頁、第458至460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96至297頁; Lynn White等 & 2023年.
- ^ 63.0 63.1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 Lynn White等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至10頁;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362至364頁、第495至497頁、第528至531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96至297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57至60頁; Lynn White等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至10頁;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37至39頁、第362至364頁、第431至434頁、第466至468頁、第495至499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1至29頁、第55頁;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125至128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96至297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57至60頁; Lynn White等 & 2023年.
- ^ 66.00 66.01 66.02 66.03 66.04 66.05 66.06 66.07 66.08 66.09 66.10 憲法簡介. 中華民國總統府.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1) (中文(繁體)).
- ^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7至8頁、第37至39頁、第365至366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52頁、第303頁; 中央情報局 & 2023年; Lynn White等 & 2023年.
- ^ 68.0 68.1 68.2 68.3 68.4 68.5 68.6 68.7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憲法. 行政院. 2020-03-06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26) (中文(繁體)).
- ^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7至8頁、第37至39頁、第101頁、第365至366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52頁、第297頁、第303頁; 中央情報局 & 2023年.
- ^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64至68頁、第137至138頁、第279至281頁、第365至366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79至81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53至54頁、第297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20至29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至10頁;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137至138頁、第365至366頁、第437至439頁、第468至470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61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97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18至29頁; Lynn White等 & 2023年.
- ^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19頁.
- ^ 73.0 73.1 73.2 73.3 73.4 73.5 73.6 73.7 人文風情. 交通部觀光局. 2021-05-24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6) (中文(繁體)).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11至12頁;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343至345頁、第401至402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18至29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97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3至18頁、第45至49頁、第96葉至98頁、第198至201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11至12頁、第19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70至71頁、第476至477頁;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345至348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20至29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3至18頁、第46至49頁、第198至201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11至12頁、第19頁、第24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71頁;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345至348頁; 漢寶德等 & 2011年,第411至415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97至298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20至29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49至53頁、第198至201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11至12頁、第19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71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97至298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20至29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49至53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11至12頁、第19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71頁;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345至348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97至298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20至29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49至53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1至29頁、第71頁;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125至128頁、第345至348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0至29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297至298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3至24頁、第49至53頁、第198至201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11至12頁、第19頁、第21至22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71至72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98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20至29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49至53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1至29頁、第72頁、第105至106頁、第476至477頁;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125至128頁、第345至348頁; 漢寶德等 & 2011年,第411至415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8至24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49至53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11至12頁、第22至24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106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98至299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20至29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8至24頁、第49至53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83.00 83.01 83.02 83.03 83.04 83.05 83.06 83.07 83.08 83.09 83.10 83.11 83.12 83.13 83.14 83.15 83.16 83.17 83.18 83.19 83.20 83.21 83.22 83.23 83.24 83.25 83.26 83.27 83.28 83.29 83.30 83.31 83.32 83.33 83.34 83.35 83.36 中華民國文化部. 藝術文化. 行政院. 2022-03-17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05) (中文(繁體)).
- ^ 王汎森等 & 2011年,第690至691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1至29頁、第72至73頁、第106頁、第476至477頁;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125至128頁、第310至317頁; 漢寶德等 & 2011年,第95至101頁、第411至415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43至44頁、第298至299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8至24頁、第49至53頁、第96至98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1至29頁、第73頁、第106頁、第241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98至299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49至53頁、第301至306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73至74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98至299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49至53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11至12頁、第21至22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73至74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98至299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20至29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49至53頁、第198至201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至12頁、第24頁;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32至34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74頁、第107至108頁;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1至4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99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18至29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53至56頁; 中央情報局 & 2023年; John C. Copper & 2023年; Lynn White等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11頁至第12頁; 王汎森等 & 2011年,第185頁至第187頁、第358頁至第359頁;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1頁至第29頁、第34頁至第36頁、第75頁至第76頁、第107頁至第110頁、第171頁至第177頁、第242頁至第243頁、第476頁至第477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31頁至第33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99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53頁至第56頁、第198頁至第201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34至36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1至29頁、第74至76頁、第357至360頁、第393至395頁;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534至535頁、第539至540頁、第597至600;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99至300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8至24頁、第53至56頁、第197至201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32至36頁、第312頁;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31頁、第220至224頁、第310至317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99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57至60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99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57至60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36至37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1至29頁、第76至78頁、第171至177頁;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31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99至300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57至60頁、第198至201頁、第246至247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36至37頁、第463至466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1至29頁、第395至396頁;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310至317頁、第514至517頁; 陳芳明等 & 2011年,第2至7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99至300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57至60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至12頁;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30至32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110至112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99至300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18至29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57至63頁; 中央情報局 & 2023年;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至10頁;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312至313頁、第367至368頁;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317至332頁; 陳芳明等 & 2011年,第428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300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20至29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60至63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至10頁;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365至366頁、第437至439頁;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510至514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63至68頁; Lynn White等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至10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97頁; Lynn White等 & 2023年.
- ^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365至366頁、第437至439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Lynn White等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至12頁;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365至366頁、第437至439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110至112頁;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155至156頁、第322至329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18至29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63至68頁、第167至174頁、第198至201頁; 中央情報局 & 2023年; John C. Copper & 2023年; Lynn White等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至10頁; 王汎森等 & 2011年,第16至20頁;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42至43頁、第499至503頁、第536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1至29頁、第87至92頁;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572至573頁; 陳芳明等 & 2011年,第429頁、第504至510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20至29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63至68頁、第201至207頁、第247至249頁、第261至269頁、第307至312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102.0 102.1 第5任 嚴總統家淦先生. 中華民國總統府.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11) (中文(繁體)).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至12頁;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23頁、第39至44頁、第64至68頁、第138至140頁、第367至368頁、第370至371頁、第400至401頁、第653至656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1至29頁、第82至95頁;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390頁;第478至484頁、第517至524頁; 陳芳明等 & 2011年,第28至32頁、第428至429頁; 漢寶德等 & 2011年,第486至487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53至54頁、第88至89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20至29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63至71頁、第144至147頁、第167至174頁、第201至207頁、第231至237頁、第247至249頁、第257至261頁、第276至284頁、第301至306頁; 中央情報局 & 2023年;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至10頁、第342至343頁;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18至20頁、第505至509頁、第537至539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20至29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45至46頁、第63至68頁、第247至256頁、第276至289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至12頁;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281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300至301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63至71頁、第152至156頁.
- ^ 106.0 106.1 第6~7任 蔣總統經國先生. 中華民國總統府.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11) (中文(繁體)).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至12頁;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43至44頁、第142至143頁、第281頁; 陳芳明等 & 2011年,第7至13頁、第438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300至301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20至29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68至71頁、第152至156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至12頁; 王汎森等 & 2011年,第271至274頁;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44頁、第80至82頁、第142至143頁、第320頁、第370至372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95至96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53至54頁、第300至301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20至29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68至71頁、第144至145頁、第167至174頁; 中央情報局 & 2023年;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109.0 109.1 109.2 第7~9任 李總統登輝先生. 中華民國總統府.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11) (中文(繁體)).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至12頁;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45至49頁、第82至83頁、第142至143頁、第281至282頁、第371至372頁;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396頁; 陳芳明等 & 2011年,第13至17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53至54頁、第89至90頁、第300至301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71至75頁、第152至156頁、第249至253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45至49頁、第82至83頁、第143至152頁、第159至161頁;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396頁、第329頁至332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52至54頁、第321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71至75頁、第147至152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至12頁;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47至49頁、第82至85頁、第142至143頁、第282至283頁、第294至296頁、第371至374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53至54頁、第300至301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20至29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71至75頁、第152至156頁、第174至182頁; 中央情報局 & 2023年;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至10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89至90頁、第300至301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33至38頁、第71至75頁、第231至237頁、第249至253頁、第269至276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114.0 114.1 第10~11任 陳總統水扁先生. 中華民國總統府.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11) (中文(繁體)).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至12頁;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50頁、第159至161頁、第296至297頁、第374至377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90至94頁、第300至301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20至29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33至38頁、第75至79頁、第152至156頁、第167至182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至10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300至301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117.0 117.1 第12~13任 馬總統英九先生. 中華民國總統府.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11) (中文(繁體)).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至12頁;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297頁、第378至379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94至96頁、第301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20至29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33至38頁、第79至84頁、第152至156頁、第174至182頁、第246至247頁、第249至253頁、第269至276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20至29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79至84頁、第182至188頁、第249至253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94至96頁、第301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20至29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蔡英文 總統. 中華民國總統府.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30) (中文(繁體)).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55頁、第97頁、第301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20至29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33至38頁、第84至87頁、第152至156頁、第174至188頁; 中央情報局 & 2023年;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20至29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李澄欣. 台灣國會改革三讀通過後會發生什麼?「青鳥行動」翻轉「藍白綠」格局?. 英国广播公司. 2024-05-30 [2024-05-30] (中文).
- ^ 台灣集會|國會改革法案三讀通過 七萬人聚集高呼「重啟社會對話」. 集誌社. 2024-05-28 [2024-05-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5-28) (中文).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至11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至7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36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至7頁.
- ^ 128.00 128.01 128.02 128.03 128.04 128.05 128.06 128.07 128.08 128.09 128.10 128.11 128.12 128.13 128.14 128.15 臺灣概況. 交通部觀光局. 2021-05-24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05) (中文(繁體)).
- ^ 129.0 129.1 129.2 129.3 129.4 129.5 129.6 景點. 交通部觀光局.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6) (中文(繁體)).
- ^ 130.0 130.1 生態旅遊. 交通部觀光局.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05) (中文(繁體)).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12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8至12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至7頁; 中央情報局 & 2023年;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36至38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至7頁; 中央情報局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12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8至12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觀光景點. 交通部觀光局. 2022-12-30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1) (中文(繁體)).
- ^ 135.0 135.1 脊梁山脈旅遊. 交通部觀光局.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05) (中文(繁體)).
- ^ 中華民國內政部. 海岸山脈. 行政院.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7) (中文(繁體)).
- ^ 137.0 137.1 中央山脈. 交通部觀光局.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7) (中文(繁體)).
- ^ 中華民國內政部. 雪山山脈. 行政院.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7) (中文(繁體)).
- ^ 139.0 139.1 玉山山脈. 交通部觀光局.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7) (中文(繁體)).
- ^ 中華民國內政部. 阿里山山脈. 行政院.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7) (中文(繁體)).
- ^ 141.00 141.01 141.02 141.03 141.04 141.05 141.06 141.07 141.08 141.09 141.10 141.11 141.12 141.13 141.14 141.15 中華民國內政部. 地文. 行政院. 2022-08-26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10) (中文(繁體)).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14至16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36至38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8至12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至7頁; 中央情報局 & 2023年;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14至16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至7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14至16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36至38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8至12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至7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36至38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36至38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至7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14至15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36至38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至7頁; 中央情報局 & 2023年;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16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38至39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至7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16至17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38至39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16至17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36至39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8至12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至7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至7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中華民國內政部. 龜山島. 行政院. 2022-08-26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7) (中文(繁體)).
- ^ 154.0 154.1 中華民國內政部. 綠島. 行政院. 2022-08-26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7) (中文(繁體)).
- ^ 中華民國內政部. 蘭嶼. 行政院. 2022-08-26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7) (中文(繁體)).
- ^ 中華民國內政部. 小琉球. 行政院. 2022-08-26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7) (中文(繁體)).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12至14頁、第25至27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41至43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8至12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至7頁; 中央情報局 & 2023年;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12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38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36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至7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160.0 160.1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14至15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14至15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162.0 162.1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至7頁.
- ^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8至12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7至9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164.0 164.1 164.2 164.3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污染防治. 行政院. 2022-03-16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13) (中文(繁體)).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38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8至12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至7頁; 中央情報局 & 2023年;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374至375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120至123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16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38頁.
- ^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7至9頁; 中央情報局 & 2023年;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16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41至42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8至12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39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至7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171.0 171.1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17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39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至7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14至15頁、第17至18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14至15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39頁.
- ^ 174.0 174.1 174.2 174.3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環保政策. 行政院. 2022-03-16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13) (中文(繁體)).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3至94頁、第446頁、第486至487頁、第489頁、第812至813頁、第828頁、第831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638至641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173至174頁.
- ^ 2020-2021 Taiwan at a Glance (PDF). 中華民國臺北: 中華民國外交部. 2021年10月: 第82至83頁. ISBN 978-986544731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3-14) (英语).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12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39至41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8至12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7至9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14至15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39至41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8至12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179.0 179.1 179.2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14至15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39至41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7至9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180.0 180.1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溫室氣體減量. 行政院. 2022-03-16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13) (中文(繁體)).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3至94頁、第445至446頁、第491至492頁、第809至811頁、第835至836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1至29頁、第652至655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18至23頁、第166至168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39至41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7至9頁; 中央情報局 & 2023年;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39至41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7至9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184.0 184.1 184.2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7至9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2021-2022 Taiwan at a Glance (PDF). 中華民國臺北: 中華民國外交部. 2021年10月: 第9頁. ISBN 978-986544731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4-08) (英语).
- ^ 186.0 186.1 186.2 186.3 186.4 186.5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生態保育. 行政院. 2023-03-08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26) (中文(繁體)).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839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176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12至13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839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647至648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7至9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3至94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175至176頁.
- ^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12至13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176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7至9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192.0 192.1 192.2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重要農業施政措施. 行政院. 2022-03-18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14) (中文(繁體)).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3至94頁、第839至841頁、第852至853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176至178頁.
- ^ 194.0 194.1 194.2 國家公園. 交通部觀光局.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7) (中文(繁體)).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289至290頁、第841至852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649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176至181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12至13頁.
- ^ 196.0 196.1 中華民國內政部. 國家公園簡介. 行政院. 2022-03-02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13) (中文(繁體)).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177至181頁.
- ^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5至7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54至56頁; 中央情報局 & 2023年.
- ^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10至12頁、第93至94頁、第135至137頁、第171至172頁、第201至205頁、第235頁、第239至240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56至162頁.
- ^ 200.00 200.01 200.02 200.03 200.04 200.05 200.06 200.07 200.08 200.09 200.10 200.11 200.12 200.13 200.14 200.15 200.16 中央政府. 中華民國總統府.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2) (中文(繁體)).
- ^ 201.00 201.01 201.02 201.03 201.04 201.05 201.06 201.07 201.08 201.09 201.10 201.11 201.12 201.13 201.14 201.15 201.16 201.17 201.18 201.19 201.20 201.21 行政院人事行政總處、中華民國內政部. 政府組織. 行政院. 2022-09-01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09) (中文(繁體)).
- ^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255至256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54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33至34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52至156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5至36頁、第59頁、第73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54至56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35至36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52至156頁.
- ^ 204.0 204.1 204.2 204.3 204.4 204.5 204.6 204.7 204.8 中華民國中央選舉委員會. 選舉及公民投票. 行政院. 2022-02-07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26) (中文(繁體)).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54至56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30至33頁、第35至36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52至156頁; 中央情報局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6至39頁;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93至94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56至59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35至36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56至162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6至39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56至59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35至36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56至162頁; 中央情報局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9至40頁;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147至157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59至60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56至162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9至40頁、第112至114頁;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147至151頁、第153至157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59至60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30至33頁、第35至36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56至162頁; 中央情報局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9至40頁、第112至114頁;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154至157頁、第293頁、第299至300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59至60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30至33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98至105頁、第147至152頁、第156至162頁; 中央情報局 & 2023年.
- ^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49至50頁、第293至294頁、第303至304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52至53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40頁、第139頁;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171至174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60至61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56至162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44至45頁、第175至202頁;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10至11頁、第201至204頁、第223至230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61至62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56至162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41至44頁、第203至233頁;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11至12頁、第251頁、第257至258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62至63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56至162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40至45頁;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172至174頁、第250至259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59至63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35至36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56至162頁; 中央情報局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88頁、第97頁、第102至104頁、第444至445頁、第741至743頁、第759至763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63至65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273頁、第292至293頁; 中央情報局 & 2023年.
- ^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14至17頁、第24至26頁、第392至411頁、第424至441頁、第488至491頁; 漢寶德等 & 2011年,第473至474頁、第551至553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7至33頁、第71至75頁、第147至152頁、第253至256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219.0 219.1 219.2 219.3 219.4 中華民國財政部、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檢查局. 我國財政金融概況. 行政院. 2022-07-12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27) (中文(繁體)).
- ^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543至545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242至243頁、第299至300頁、第315至316頁;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302至303頁、第560至565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67至188頁、第312至317頁; 中央情報局 & 2023年.
- ^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67至188頁、第253至256頁、第312至317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50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54至56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37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52至156頁、第167至182頁; 中央情報局 & 2023年;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15至16頁、第452至459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62至174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第37頁; 中央情報局 & 2023年.
- ^ 2024選舉開票結果 區域立委當選完整名單. 中央社 CNA. 2024-01-13 [2024-05-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1-19) (中文(臺灣)).
- ^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351至353頁、第366至368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47至152頁、第162至167頁.
- ^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325至327頁、第374至377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62至167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229.0 229.1 229.2 229.3 229.4 地方政府. 中華民國總統府.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7) (中文(繁體)).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45至46頁、第57至58頁;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323至324頁、第373至375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63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33至34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62至167頁; 中央情報局 & 2023年.
- ^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33至34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104至105頁;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329至332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1至29頁、第565至569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63頁.
- ^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333至335頁、第369至370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33至34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62至167頁; 中央情報局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46至47頁;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325至327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63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46至48頁、第51至55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63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46至47頁、第52至54頁、第56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63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33至34頁.
- ^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287至288頁、第300至302頁、第316至317頁;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125至128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62至167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110 年工業及服務業普查 綜合報告提要分析 (PDF). 行政院主計總處. [2023-05-31] –通过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 (中文(臺灣)).
- ^ 239.0 239.1 林長順. 國民法官新制112年上路 民眾法官一起審重大刑案. 中央通訊社. 2022-12-28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12) (中文(繁體)).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52至53頁;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37至39頁、第645至649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47至152頁、第182至188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53至54頁;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64至70頁、第138頁第140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47至152頁.
- ^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41至44頁、第47至49頁、第64至85頁、第137至143頁、第366至368頁、第653至656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53至54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30至33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47至152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47至49頁、第82至85頁、第143至152頁、第159至161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52至54頁、第321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30至33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47至152頁.
- ^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49至50頁、第147至151頁、第154至157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53至54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30至33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47至152頁; 中央情報局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40至41頁、第142至158頁;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172至176頁、第179至181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60至61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56至162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40頁、第139頁、第142頁;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172至179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60至61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56至162頁; 中央情報局 & 2023年;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40至41頁、第142至158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748頁;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193至198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60至61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56至162頁.
- ^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175至176頁、第618至626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56至162頁; 中央情報局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142至145頁;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175至176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60至61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56至162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143至145頁;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181至182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56至162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656至658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56至162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41頁、第152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60至61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85頁、第257至266頁、第757至759頁;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405至416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31至136頁; 中央情報局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85頁、第317至320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112至113頁; 中央情報局 & 2023年.
- ^ 駐外館處. 中華民國外交部.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01) (中文(繁體)).
- ^ 257.00 257.01 257.02 257.03 257.04 257.05 257.06 257.07 257.08 257.09 257.10 257.11 257.12 257.13 257.14 中華民國外交部. 對外關係. 行政院. 2022-03-23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26) (中文(繁體)).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447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68至70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38至42頁、第48至49頁.
- ^ 259.0 259.1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國際衛生合作. 行政院. 2022-03-04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16) (中文(繁體)).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86頁、第339至340頁、第347至349頁、第447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68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38至42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86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68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86頁、第349至352頁、第447頁、第746至747頁、第798至799頁、第835至836頁;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437至439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81至85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48至49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31至136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38至48頁.
- ^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18至20頁、第495至505頁、第531至533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63至68頁、第246至249頁、第276至289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至10頁、第342至343頁;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18至20頁、第505至509頁、第537至539頁、第276至284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20至29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45至46頁、第63至68頁、第247至256頁、第284至289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86頁、第340至345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76至77頁、第80至81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42至43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84至289頁.
- ^ 267.00 267.01 267.02 267.03 267.04 267.05 267.06 267.07 267.08 267.09 267.10 267.11 267.12 267.13 267.14 中華民國經濟部. 重要經貿措施. 行政院. 2022-03-17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27) (中文(繁體)).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86頁、第447頁、第514至517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498至499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70至72頁、第75頁、第132至133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53至381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70至72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76至284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70至375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72至74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43至48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61至269頁、第298至301頁、第307至312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53至358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74至77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38至48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76至284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58至360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78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38至42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76至284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66至369頁、第376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78至80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43至48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76至284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49至352頁、第668至669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68至70頁、第81至83頁.
- ^ 275.0 275.1 275.2 275.3 275.4 大陸委員會. 兩岸關係. 行政院. 2022-04-25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10) (中文(繁體)).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89至94頁、第104至105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52至55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31至237頁、第249至253頁、第269至276頁、第298至301頁、第312至317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至10頁、第95頁、第447頁、第517頁、第981至984頁、第986至990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499至501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89至101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50至52頁、第55至57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33至38頁、第218至237頁、第269至276頁、第301至306頁; 中央情報局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5頁、第382至391頁、第983頁、第990至991頁;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575至602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76至77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至7頁、第276至284頁; 中央情報局 & 2023年;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76至77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43至48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至7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102至103頁.
- ^ 282.00 282.01 282.02 282.03 282.04 282.05 282.06 282.07 282.08 282.09 282.10 282.11 282.12 282.13 282.14 中華民國國防部、中華民國內政部. 國防. 行政院. 2022-03-14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28) (中文(繁體)).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104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61至269頁; 中央情報局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104至105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68至71頁、第257至261頁、第269至276頁、第312至317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107至108頁.
- ^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445至446頁、第475至477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54至56頁、第106至107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52至156頁.
- ^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445至446頁、第475至477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106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82至83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106至107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52至156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86至87頁、第395頁、第397至400頁;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446至447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57至261頁、第301至306頁、第408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95至398頁、第406頁、第408至411頁、第447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107至108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96至398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104至105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55至57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57至261頁、第276至284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96頁、第401至404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105頁、第108至110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10至214頁、第257至261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72至74頁、第108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68至71頁、第224至231頁、第257至269頁、第307至312頁; 中央情報局 & 2023年;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57至261頁、第301至306頁、第312至317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John C. Copper & 2023年; 中央情報局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110至112頁; 中央情報局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424至427頁;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477至481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110至112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401頁、第416至417頁、第428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112至113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86至87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110至112頁.
- ^ 300.0 300.1 300.2 300.3 中華民國交通部. 海運. 行政院. 2022-03-15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9) (中文(繁體)).
- ^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1至29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76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01至210頁、第218至224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中央情報局 & 2023年.
- ^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58至61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551至556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1至29頁、第271至273頁、第288至289頁、第294至304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58至60頁、第96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07至210頁、第218至224頁; 中央情報局 & 2023年;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116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58至63頁、第66至67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07至210頁、第218至224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44至347頁、第447頁、第514至517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495至499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70至72頁、第75頁、第132至133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60至67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84至289頁.
- ^ 中華民國經濟部. 吸引外資. 行政院. 2022-03-28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10) (中文(繁體)).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499至506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1至29頁、第512至513頁、第515至529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15至16頁、第76至77頁、第125頁、第131至132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38至43頁、第60至63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18至214頁; 中央情報局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507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196至199頁、第257至259頁;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6至7頁、第24至26頁、第81至82頁、第101至119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124至125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01至207頁、第214至218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309.0 309.1 309.2 309.3 309.4 309.5 中華民國國家發展委員會. 總體經濟指標. 行政院. 2023-03-07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07) (中文(繁體)).
- ^ 310.0 310.1 310.2 中華民國經濟部. 進出口貿易量. 行政院. 2023-03-13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29) (中文(繁體)).
- ^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58至60頁.
- ^ 312.0 312.1 中華民國經濟部. 對外投資. 行政院. 2022-03-28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10) (中文(繁體)).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498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484至486頁、第529至539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64至65頁.
- ^ 314.0 314.1 314.2 314.3 中華民國勞動部. 勞工福利及安全. 行政院. 2022-03-24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14) (中文(繁體)).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6至97頁、第664至666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1至29頁、第248頁、第447至448頁;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11至12頁、第24至26頁、第38頁、第291至296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129頁、第212至213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15至121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399頁、第431至432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14至218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中華民國勞動部. 勞動基準及退休. 行政院. 2022-03-18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14) (中文(繁體)).
- ^ 中華民國勞動部. 勞資關係與國際交流. 行政院. 2022-03-24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14) (中文(繁體)).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1頁、第298至299頁、第881至893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185至186頁、第451頁至452頁、第456至461頁;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11至12頁、第22至23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14至215頁、第218至219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27至131頁、第214至218頁.
- ^ 320.0 320.1 320.2 320.3 320.4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兒童及少年福利. 行政院. 2022-07-14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14) (中文(繁體)).
- ^ 321.0 321.1 321.2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社會救助. 行政院. 2022-07-14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05) (中文(繁體)).
- ^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679頁、第684至685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1至29頁、第455至456頁、第461至462頁;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6至9頁、第263至268頁、第680至682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31至136頁、第214至218頁、第224至231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14至17頁.
- ^ 324.0 324.1 324.2 5. 102年及111年就業者行業結構比較. 中華民國國家發展委員會.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9) (中文(繁體)).
- ^ 325.0 325.1 325.2 325.3 325.4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農業經營現況. 行政院. 2022-08-08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30) (中文(繁體)).
- ^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98至201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至10頁;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41至42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1至29頁、第82至85頁、第110至130頁、第133至166頁、第169至171頁、第177至178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7至9頁、第63至68頁、第110至127頁、第201至207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120至123頁、第155至156頁; 中央情報局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449至450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152至153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7至9頁; 中央情報局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152至155頁、第161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7至9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449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155至156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7至9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482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7至9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482至483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118至120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120至123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156至157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01至207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1至92頁、第451至467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118至130頁、第379至380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157至163頁、第217頁.
- ^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59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至10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1至29頁、第169至171頁、第177至189頁、第424至425頁、第473至475頁、第486至493頁;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6至7頁、第101至119頁、第246至249頁; 漢寶德等 & 2011年,第376至385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63至68頁、第201至210頁、第218至224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至10頁;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42至44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1至29頁、第87至88頁、第93至94頁、第178至180頁、第216至218頁、第245至246頁、第422至424頁、第427至433頁、第486至493頁;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6至7頁、第101至119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07至214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87至88頁、第214至218頁、第365至366頁、第422至424頁、第427至429頁;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110至111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07至214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1至29頁、第432至440頁;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112至114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116頁、第136至137頁、第141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58至60頁、第68至71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07至214頁、第231至237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1至29頁、第482至484頁、第486至493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07至218頁; 中央情報局 & 2023年;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432至433頁、第435至436頁;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113至114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136至137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71至75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07至214頁; 中央情報局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441頁、第470至472頁、第508至512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12至17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07至214頁、第224至237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86頁、第396頁、第403至404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108至110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10至214頁、第224至231頁; 中央情報局 & 2023年;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69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449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1至29頁、第184至185頁、第194至196頁、第248至263頁;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119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1至29頁、第248至254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473至481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255至268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131頁.
- ^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1至29頁、第309至342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162頁.
- ^ 中華民國財政部、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檢查局. 重要財政金融措施. 行政院. 2022-07-12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14) (中文(繁體)).
- ^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309至342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119至121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森林遊憩. 交通部觀光局.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7) (中文(繁體)).
- ^ 林業文化. 交通部觀光局.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7) (中文(繁體)).
- ^ 國家綠道. 交通部觀光局.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14) (中文(繁體)).
- ^ 交通部觀光局. 交通部觀光局所屬13處國家風景區介紹. 行政院. 2022-03-03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15) (中文(繁體)).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731至733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交通部觀光局. 最新之觀光統計. 行政院. 2022-03-03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4) (中文(繁體)).
- ^ 358.0 358.1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33至38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2021-2022 Taiwan at a Glance (PDF). 中華民國臺北: 中華民國外交部. 2021年10月: 第69頁. ISBN 978-986544731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4-08).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442頁、第445頁、第472頁、第857至859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1至29頁、第169至171頁、第186至187頁、第424至425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12至14頁、第116頁、第136至137頁、第141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68至71頁.
- ^ 361.00 361.01 361.02 361.03 361.04 361.05 361.06 361.07 361.08 361.09 361.10 361.11 361.12 中華民國教育部. 教育現況. 行政院. 2022-03-18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14) (中文(繁體)).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4至95頁、第442頁、第470至472頁、第858至867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169至171頁、第186至188頁、第421至440頁;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113至114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12至14頁、第126至129頁、第139至141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68至75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07至214頁、第224至237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88至89頁、第493至497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378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130至131頁、第141至148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63至67頁、第71至75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07至214頁、第224至237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88至89頁、第471至472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120至123頁、第186至189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15至16頁、第126至129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71至75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867至869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186至187頁、第191至193頁、第373頁、第378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148至149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68至75頁.
- ^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68至71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862至867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12至14頁、第126至129頁、第139至141頁、第143至144頁、第146至148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68至75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77至78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54至56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78至81頁; 王汎森等 & 2011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445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74至75頁.
- ^ 371.0 371.1 中華民國交通部. 南北高速鐵路. 行政院. 2022-03-15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08) (中文(繁體)).
- ^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409至410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673至674頁、第693頁、第695至708頁、第714至715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192頁、第364頁、第366頁、第376至378頁、第404頁、第409至410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190至191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4至27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694至695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409至410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4至27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375.0 375.1 中華民國交通部. 空運. 行政院. 2022-03-18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14) (中文(繁體)).
- ^ 中華民國交通部. 國際航線. 行政院. 2022-03-21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19) (中文(繁體)).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709至710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364頁、第378頁、第402至403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191至193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4至27頁; 中央情報局 & 2023年;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中華民國交通部. 國內航線. 行政院. 2022-03-20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19) (中文(繁體)).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1頁、第711至713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408至409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191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中華民國交通部. 臺鐵. 行政院. 2022-03-15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14) (中文(繁體)).
- ^ 中華民國交通部. 臺灣鐵路. 行政院. 2021-12-07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7) (中文(繁體)).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674至675頁、第678至680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367頁、第398至399頁、第407頁第408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186至187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中華民國交通部. 臺灣高鐵. 行政院. 2021-12-07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7) (中文(繁體)).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1頁、第680至682頁;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333頁、第336至337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1至29頁、第372頁、第401至402頁、第407至408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188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88至89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4至27頁.
- ^ 中華民國交通部. 臺北捷運. 行政院. 2022-05-05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7) (中文(繁體)).
- ^ 中華民國交通部. 高雄捷運. 行政院. 2022-05-05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7) (中文(繁體)).
- ^ 中華民國交通部. 桃園機場捷運. 行政院. 2022-05-05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7) (中文(繁體)).
- ^ 中華民國交通部. 捷運. 行政院. 2022-03-15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14) (中文(繁體)).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675頁、第682至687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1至29頁、第372頁、第376頁、第399至400頁、第407至408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188至189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88至89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4至27頁.
- ^ 中華民國交通部. 陸運. 行政院. 2022-03-25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14) (中文(繁體)).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688至691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367頁、第372至373頁、第376頁、第397至398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184至186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4至27頁.
- ^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1至29頁、第397至398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184至186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4至27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中華民國交通部. 客運及公車資訊. 行政院. 2022-08-30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7) (中文(繁體)).
- ^ 中華民國交通部. 計程車資訊. 行政院. 2021-12-07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7) (中文(繁體)).
- ^ 中華民國交通部. 租車資訊. 行政院. 2021-12-07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7) (中文(繁體)).
- ^ 396.0 396.1 中華民國交通部. 公共自行車. 行政院. 2021-12-07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7) (中文(繁體)).
- ^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406至407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171至172頁、第186頁、第189至190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4至27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0頁.
- ^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7至9頁、第218至224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18至224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401.0 401.1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18至224頁、第276至284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365頁、第367頁、第376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18至224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491頁、第870至872頁、第875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18至224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1至23頁、第168至170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491頁、第493至497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169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18至224頁.
- ^ 中華民國交通部. 郵政. 行政院. 2022-03-15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10) (中文(繁體)).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89至90頁、第716至719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1至29頁、第413頁、第415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4至27頁.
- ^ 408.0 408.1 中華民國交通部、中華民國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 電信. 行政院. 2022-03-25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14) (中文(繁體)).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71頁.
- ^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250至251頁、第411至415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143至144頁、第193至196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4至27頁; 中央情報局 & 2023年.
- ^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226至227頁、第411至415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4至27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721至722頁、第971至972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375頁; 漢寶德等 & 2011年,第545至547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143至144頁、第194至197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7至33頁; 中央情報局 & 2023年;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361至381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3至94頁、第446頁、第484至490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361至362頁、第368頁、第374頁、第380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173至174頁.
- ^ 415.0 415.1 415.2 行政院主計總處、中華民國內政部. 房屋狀況及居家品質. 行政院. 2022-08-30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8) (中文(繁體)).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3至94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1至29頁、第638至655頁; 中央情報局 & 2023年.
- ^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回收及廢棄物處理. 行政院. 2022-07-18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01) (中文(繁體)).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3至94頁、第490頁、第805至809頁、第812至819頁、第820至833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1至29頁、第629至633頁、第638至647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173至175頁.
- ^ 419.0 419.1 中華民國國家發展委員會. 公共建設及均衡城鄉發展. 行政院. 2022-03-24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05) (中文(繁體)).
- ^ 中華民國內政部. 國土及都市建設. 行政院. 2022-03-02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08) (中文(繁體)).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89至90頁、第93至94頁、第287至289頁、第295至297頁、第440至441頁、第446至447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379至380頁、第652至655頁.
- ^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至7頁、第9至13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29頁、第251頁;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4至6頁、第34至43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46至48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9至13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4至6頁、第683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46至48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46至48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9至13頁.
- ^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4至6頁、第38頁、第44至47頁、第83至85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46至48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15至121頁、第131至136頁; 中央情報局 & 2023年.
- ^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4至6頁、第24至26頁、第72至77頁、第82至83頁、第683至684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95至98頁、第115至121頁、第127至136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7.國際比較. 中華民國國家發展委員會.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9) (中文(繁體)).
- ^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4至6頁、第41至47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46至48頁、第205至206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9至13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430.0 430.1 中華民國內政部. 老人福利. 行政院. 2022-07-14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15) (中文(繁體)).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4至26頁、第205至206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9至13頁.
- ^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婦女福利. 行政院. 2022-03-16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09) (中文(繁體)).
- ^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婦女福利. 行政院. 2022-07-14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09) (中文(繁體)).
- ^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保護服務. 行政院. 2022-03-16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09) (中文(繁體)).
- ^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社會保險. 行政院. 2022-07-14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09) (中文(繁體)).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2至93頁、第96頁、第251至252頁、第298至309頁、第443至444頁;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680頁、第683至684頁、第687頁;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22至23頁、第665至674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46至48頁、第205至209頁、第212至218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27至131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29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29頁;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8至9頁、第24至26頁、第128至142頁、第160至173頁、第246至247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9至13頁、第115至121頁; 中央情報局 & 2023年;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290至291頁、第443頁;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173至177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9至13頁、第131至136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46頁.
- ^ 441.00 441.01 441.02 441.03 441.04 441.05 441.06 441.07 441.08 441.09 441.10 441.11 中華民國文化部、中華民國教育部. 語言文字. 行政院. 2022-10-14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28) (中文(繁體)).
- ^ 442.0 442.1 442.2 442.3 442.4 442.5 442.6 442.7 中華民國內政部、中華民國客家委員會、中華民國原住民族委員會. 族群. 行政院. 2022-03-03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1) (中文(繁體)).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29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43至44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14至17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98至105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45至46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4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17頁; 漢寶德等 & 2011年,第411至415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43至44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3至18頁、第98至105頁; 中央情報局 & 2023年;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3至18頁、第98至105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17頁;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12至13頁、第155至156頁、第322至329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44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3至18頁、第98至105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15至917頁;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343至345頁; 陳芳明等 & 2011年,第95至97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45至46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14至17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3至18頁、第45至49頁; 中央情報局 & 2023年;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12頁;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125至128頁; 漢寶德等 & 2011年,第411至415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45至46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3至18頁、第96至105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12至13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29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45至46頁; 中央情報局 & 2023年;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12至13頁、第322至337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43至46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14至17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98至105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251頁;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8至9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49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9至13頁、第98至105頁、第214至218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8至9頁、第44至47頁、第82至83頁、第335至337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49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9至13頁、第98至105頁、第276至284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00至902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453頁;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8至9頁、第136至142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9至13頁、第214至218頁.
- ^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8至9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49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9至18頁、第98至105頁.
- ^ 109年人口及住宅普查總報告提要分析 (PDF). 中華民國臺北: 行政院主計總處. 2021年: 第24至25頁.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3-20) (中文(繁體)).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29至30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29至30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14至17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05至112頁; 中央情報局 & 2023年;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29至30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3至24頁、第105至112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29至30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05至112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0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48頁.
- ^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343至345頁; 陳芳明等 & 2011年,第61至63頁、第70至80頁; 漢寶德等 & 2011年,第2至6頁、第411至415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8至24頁、第46至53頁、第105至112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464.0 464.1 464.2 傳統文藝. 交通部觀光局. 2021-05-24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6) (中文(繁體)).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0頁; 陳芳明等 & 2011年,第573至540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48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80至83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8至24頁、第105至112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29至30頁、第640頁; 漢寶德等 & 2011年,第2至6頁、第411至422頁、第465至466頁、第469至470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48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14至17頁、第78至79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05至112頁、第121至127頁; 中央情報局 & 2023年;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48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3至18頁、第105至112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29至30頁; 陳芳明等 & 2011年,第429至430頁、第432頁; 漢寶德等 & 2011年,第2至6頁、第405至406頁、第411至427頁、第429至433頁、第473至474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48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98至112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29至30頁、第321至322頁、第331至332頁、第636至637頁;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366至369頁; 漢寶德等 & 2011年,第405至406頁、第429至433頁、第473至474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48至249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14至17頁、第76至78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05至112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603頁; 漢寶德等 & 2011年,第433至435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49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98至112頁.
- ^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76至78頁.
- ^ 472.0 472.1 472.2 中華民國內政部. 臺灣的民間信仰. 行政院. 2022-03-02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0) (中文(繁體)).
- ^ 473.0 473.1 473.2 473.3 473.4 473.5 美國國務院. 2021年國際宗教自由報告 – 台灣部分. 美國在臺協會. 2022-06-05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28) (中文(繁體)).
- ^ 474.0 474.1 474.2 474.3 474.4 中華民國內政部. 宗教信仰在臺灣. 行政院. 2022-03-17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4) (中文(繁體)).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67至268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05至112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1193至1199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66至272頁.
- ^ 漢寶德等 & 2011年,第109至120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05至112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343至345頁; 陳芳明等 & 2011年,第63至70頁、第76至80頁; 漢寶德等 & 2011年,第64至73頁、第95至106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67至272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8至24頁、第49至53頁、第105至112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漢寶德等 & 2011年,第267至268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105至112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8頁、第56至64頁、第136至145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王汎森等 & 2011年,第240至258頁;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547至549頁; 漢寶德等 & 2011年,第34至38頁、第42頁、第109至120頁、第173至174頁、第216至219頁、第249至251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83至85頁、第269至271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05至112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67至268頁.
- ^ 漢寶德等 & 2011年,第6至11頁、第91至120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67至268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05至112頁.
- ^ 文化信仰. 交通部觀光局. 2021-05-24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6) (中文(繁體)).
- ^ 漢寶德等 & 2011年,第95至101頁、第109至120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67至268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80至83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05至112頁.
- ^ 485.0 485.1 485.2 485.3 中華民國文化部、中華民國原住民族委員會. 傳統節慶. 行政院. 2022-03-16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27) (中文(繁體)).
- ^ 486.0 486.1 傳統節慶. 交通部觀光局. 2022-03-22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9) (中文(繁體)).
- ^ 宗教慶典. 交通部觀光局. 2021-04-29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05) (中文(繁體)).
- ^ 漢寶德等 & 2011年,第109至120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18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68至269頁.
- ^ 漢寶德等 & 2011年,第6至11頁、第41至47頁、第51至88頁、第167至486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17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70至271頁; 陳芳明等 & 2011年,第76至80頁; 漢寶德等 & 2011年,第6至11頁、第205至220頁、第242至251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05至112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漢寶德等 & 2011年,第6至11頁、第267至277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04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00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9至13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568至585頁.
- ^ 495.0 495.1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醫療照護體系. 行政院. 2022-03-04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05) (中文(繁體)).
- ^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573至580頁.
- ^ 497.0 497.1 497.2 497.3 497.4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全民健康保險. 行政院. 2022-03-04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4) (中文(繁體)).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795頁;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679頁、第683頁;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554至555頁、第565至568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00至201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27至131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443至444頁、第792至793頁、第795頁;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554至555頁、第566至568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01至202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795至796頁;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566至568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00至201頁.
- ^ 501.0 501.1 501.2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健康指標. 行政院. 2022-07-14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06) (中文(繁體)).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767頁; 王汎森等 & 2011年,第754至757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00頁.
- ^ 503.0 503.1 503.2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傳染病防治與健康促進. 行政院. 2022-07-14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07) (中文(繁體)).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251頁、第767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01至202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9至13頁、第127至131頁.
- ^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19至20頁、第566至568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27至131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2頁、第768至781頁;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19至20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02至207頁、第209頁.
- ^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食品藥物管理. 行政院. 2022-03-04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06) (中文(繁體)).
- ^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中醫藥管理. 行政院. 2022-03-04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06) (中文(繁體)).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2頁、第744至745頁、第782至786頁;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568至571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09至212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04至305頁、第769頁、第772頁、第789至790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05至209頁、第214至215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27至131頁.
- ^ 2020-2021 Taiwan at a Glance (PDF). 中華民國臺北: 中華民國外交部. 2021年10月: 第69頁. ISBN 978-986544731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3-14).
- ^ 512.0 512.1 512.2 512.3 512.4 中華民國教育部. 教育制度. 行政院. 2022-03-18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06) (中文(繁體)).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37頁、第241至243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21至127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574頁、第588至591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36頁.
- ^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79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575至576頁、第592至597頁;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214至216頁; 漢寶德等 & 2011年,第299至304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36至239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21至127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598至605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448至449頁;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216至217頁、第253至255頁; 漢寶德等 & 2011年,第393至395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38至240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603頁;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6至7頁; 漢寶德等 & 2011年,第304至309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36至239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76至78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21至127頁.
- ^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6至7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40至241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21至127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445頁、第578頁、第608至611頁; 王汎森等 & 2011年,第274至279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453至454頁;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217至219頁、第249至250頁; 漢寶德等 & 2011年,第2至6頁、第336至339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36頁、第241至243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76至79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21至127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43至244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21至127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出類拔粋:國立臺灣大學創校九十年從帝大到臺大建校特展. [2024-05-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5-02).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445頁、第574頁、第577至578頁、第617至622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448至449頁、第454至455頁;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253至255頁; 漢寶德等 & 2011年,第2至6頁、第373至402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37至243頁.
- ^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224至227頁、第246至255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96至98頁、第121至127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10至11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76至78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528頁、第579至580頁、第638至642頁; 王汎森等 & 2011年,第16至20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46至248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78至79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21至127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76至78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中華民國教育部. 終身教育. 行政院. 2022-03-18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06) (中文(繁體)).
- ^ 中華民國教育部. 家庭教育. 行政院. 2022-03-18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15) (中文(繁體)).
- ^ 中華民國教育部. 高齡教育. 行政院. 2022-03-18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15) (中文(繁體)).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87至88頁、第95至96頁、第574頁、第577頁、第580至587頁、第623至637頁、第654至656頁; 王汎森等 & 2011年,第438至411頁; 漢寶德等 & 2011年,第2至6頁、第349至368頁、第429至433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48頁、第244至247頁、第249頁、第321至322頁、第331至332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76至78頁.
- ^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79頁.
- ^ 533.0 533.1 中華民國原住民族委員會. 原住民族藝術. 行政院. 2022-03-04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09) (中文(繁體)).
- ^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341至342頁; 漢寶德等 & 2011年,第411至415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14至17頁、第80至83頁.
- ^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645至649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52至53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47至152頁.
- ^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656至666頁;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22至23頁、第194至203頁、第554至555頁、第565至568頁、第655至685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52至53頁、第200至202頁、第216至218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20至29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47至152頁、第156至162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63至65頁、第68至69頁、第72頁、第447至452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8至24頁、第95至98頁、第145至147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趙永茂等 & 2011年,第547至572頁;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385至413頁、第417至441頁、第457至467頁; 漢寶德等 & 2011年,第476至477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17頁;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341至342頁; 陳芳明等 & 2011年,第7至13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44頁、第252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14至17頁、第80至83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8至24頁、第95至105頁、第112至115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540.0 540.1 原住民活動. 交通部觀光局. 2020-10-29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6) (中文(繁體)).
- ^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401至402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8至24頁、第96至105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18頁;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332至335頁、第402至404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52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98至105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4頁、第914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375頁; 漢寶德等 & 2011年,第466至471頁、第709至728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65至266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80至83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8至24頁、第33至38頁、第923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14頁、第925頁、第930至939頁; 陳芳明等 & 2011年,第611至628頁; 漢寶德等 & 2011年,第470至471頁、第475至476頁、第667至686頁、第715至717頁、第722至724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8至33頁、第265至266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80至83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33至38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1189至1192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80至282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80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33至38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1189至1192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80至83頁.
- ^ 客家文化活動. 交通部觀光局. 2020-10-29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6) (中文(繁體)).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06頁、第911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06頁、第910至911頁; 漢寶德等 & 2011年,第252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810至819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06頁; 陳芳明等 & 2011年,第2至7頁、第499至504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53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06頁、第917頁; 陳芳明等 & 2011年,第7至13頁、第504至510頁、第544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53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8至24頁、第98至105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陳芳明等 & 2011年,第510至517頁、第541至55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06至907頁; 陳芳明等 & 2011年,第510至523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53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8至24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53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11至912頁; 陳芳明等 & 2011年,第451至471頁、第559至585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8至24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1頁、第921至923頁; 漢寶德等 & 2011年,第467至468頁、第471至472頁、第476至477頁、第733至765頁、第809至852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80至83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1頁、第913至914頁; 陳芳明等 & 2011年,第587至598頁; 漢寶德等 & 2011年,第467至468頁、第471至472頁、第476至477頁、第784至806頁.
- ^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33至38頁; 陳芳明等 & 2011年,第596至598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23至924頁、第940至943頁; 漢寶德等 & 2011年,第470頁、第474至475頁、第628至649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80至83頁.
- ^ 561.00 561.01 561.02 561.03 561.04 561.05 561.06 561.07 561.08 561.09 561.10 561.11 561.12 561.13 561.14 中華民國文化部、中華民國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 大眾傳播. 行政院. 2022-03-16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08) (中文(繁體)).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10頁;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343至345頁; 陳芳明等 & 2011年,第61至70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62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10頁; 陳芳明等 & 2011年,第2至7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62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10頁; 王汎森等 & 2011年,第35至37頁、第45至47頁; 陳芳明等 & 2011年,第2至7頁、第19至26頁、第47至49頁、第125至126頁、第153至155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62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10頁; 陳芳明等 & 2011年,第2至7頁、第28至32頁、第49至52頁、第126至128頁、第155至161頁、第182至185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62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10頁; 王汎森等 & 2011年,第35至37頁; 陳芳明等 & 2011年,第2至13頁、第28至35頁、第126至128頁、第142至146頁、第161至164頁、第185至190頁; 漢寶德等 & 2011年,第487至494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64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8至24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10頁; 陳芳明等 & 2011年,第7至13頁、第35至37頁、第165至171頁; 漢寶德等 & 2011年,第494至495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64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10頁; 陳芳明等 & 2011年,第13至17頁、第37至42頁、第54至58頁、第80至93頁、第171至175頁、第190至197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8至24頁.
- ^ 王汎森等 & 2011年,第5至7頁、第39至42頁、第109至136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8至24頁、第182至188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4頁、第959至960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59頁; 漢寶德等 & 2011年,第466至471頁、第495至499頁、第577至585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26至227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84至87頁.
- ^ 陳芳明等 & 2011年,第208至222頁; 漢寶德等 & 2011年,第495至496頁、第498至502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7至33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59頁、第963至964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26至228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84至87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7至33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05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05頁; 陳芳明等 & 2011年,第342至345頁、第403至415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54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05頁; 陳芳明等 & 2011年,第342至345頁、第349至379頁、第384至415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05至906頁; 陳芳明等 & 2011年,第13至17頁、第430至449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55至256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4頁; 陳芳明等 & 2011年,第441至444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55至256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80至83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7至33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61至963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63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07至909頁; 陳芳明等 & 2011年,第13至17頁、第234至263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54頁、第256至258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09頁; 陳芳明等 & 2011年,第13至17頁、第277至282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56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09頁; 陳芳明等 & 2011年,第13至17頁;第282至295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58至259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07頁; 陳芳明等 & 2011年,第13至17頁、第308至337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56頁、第258至259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23頁、第927頁; 漢寶德等 & 2011年,第468至469頁、第715至716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65至266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80至83頁.
- ^ 2021-2022 Taiwan at a Glance (PDF). 中華民國臺北: 中華民國外交部. 2021年10月: 第90頁. ISBN 978-986544731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4-08).
- ^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20至22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33至38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588.0 588.1 588.2 588.3 588.4 歷史變遷. 交通部觀光局. 2023-03-17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01) (中文(繁體)).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19頁;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343至345頁.
- ^ 590.0 590.1 590.2 飲食特色. 交通部觀光局. 2023-03-17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05) (中文(繁體)).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1頁、第917頁、第919頁.
- ^ 592.0 592.1 臺灣飲食文化. 交通部觀光局.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14) (中文(繁體)).
- ^ 593.0 593.1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19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1頁、第919頁;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611至614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33至38頁.
- ^ 595.0 595.1 小吃飲品. 交通部觀光局.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7) (中文(繁體)).
- ^ 596.0 596.1 地方特產. 交通部觀光局.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14) (中文(繁體)).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19頁;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615至617頁.
- ^ 年節習俗. 交通部觀光局. 2023-03-17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05) (中文(繁體)).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153至154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22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85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22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84至87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7至33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68至969頁; 王汎森等 & 2011年,第495至496頁; 漢寶德等 & 2011年,第547至547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194頁、第229至231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86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7至33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25至326頁;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491至493頁; 漢寶德等 & 2011年,第556至557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29至231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69至970頁; 王汎森等 & 2011年,第495至496頁; 漢寶德等 & 2011年,第547至549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31至232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86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70至971頁; 漢寶德等 & 2011年,第547至549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31至232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86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4頁、第965至968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29至231頁、第263頁.
- ^ 607.0 607.1 2021-2022 Taiwan at a Glance (PDF). 中華民國臺北: 中華民國外交部. 2021年10月: 第87頁. ISBN 978-986544731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4-08).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70頁; 王汎森等 & 2011年,第495至496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28至229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7至33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58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22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7至33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王汎森等 & 2011年,第495至496頁; 漢寶德等 & 2011年,第521至533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23至226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7至33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493至498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22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84至87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7至33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25至226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84至87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58頁; 漢寶德等 & 2011年,第533至534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23至226頁; 中華民國外交部 & 2022年,第84至87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7至33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12頁; 劉翠溶等 & 2011年,第244頁; 陳芳明等 & 2011年,第475至480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7至33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12頁; 陳芳明等 & 2011年,第480至482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59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8至24頁、第27至33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12頁; 陳芳明等 & 2011年,第482至487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59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12至913頁; 陳芳明等 & 2011年,第13至17頁、第487至494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59至261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7至33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60頁; 陳芳明等 & 2011年,第495至498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60頁; 陳芳明等 & 2011年,第495至498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7至33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4頁、第926至927頁、第950至956頁; 陳芳明等 & 2011年,第480至482頁、第487至491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63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76頁.
- ^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632至634頁、第637至641頁、第644至648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15至121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王汎森等 & 2011年,第525至526頁、第529至530頁;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20至22頁、第632至634頁、第637至641頁、第644至648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76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73至274頁、第276頁;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632至634頁、第637至641頁、第644至648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全台高爾夫球場專區. 交通部觀光局.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05) (中文(繁體)).
- ^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632至634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73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74至276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18頁; 王汎森等 & 2011年,第531頁;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20至22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15至121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629.0 629.1 629.2 629.3 629.4 629.5 629.6 教育部體育署. 運動. 行政院. 2022-07-31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16) (中文(繁體)).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31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72頁.
- ^ 王汎森等 & 2011年,第525至526頁、第528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284至289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王汎森等 & 2011年,第525至526頁、第528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王汎森等 & 2011年,第528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649至652頁、第660至662頁; 王汎森等 & 2011年,第525頁、第531至537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651至652頁、第659頁; 王汎森等 & 2011年,第531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72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87至88頁、第658至660頁; 王汎森等 & 2011年,第524至525頁、第528至530頁;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644至648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660頁、第676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171至172頁、第189至190頁、第272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15至121頁.
-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2年,第918至919頁;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20至23頁;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 2016年,第252頁、第276至277頁; John C. Copper & 2020年,第115至121頁; John C. Copper & 2023年.
- ^ 購物. 交通部觀光局.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6) (中文(繁體)).
- ^ 中部地區. 交通部觀光局.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6) (中文(繁體)).
- ^ 章英華等 & 2011年,第20至22頁、第608至609頁、第611至614頁.
參考文獻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中華民國年鑑100年》. 中華民國臺北: 行政院. 2012-10-01. ISBN 9789860333152 (中文(繁體)).
- 王汎森等. 《中華民國發展史:學術發展》. 中華民國臺北: 國立政治大學. 2011-11-11. ISBN 9789860296990 (中文(繁體)).
- 趙永茂等. 《中華民國發展史:政治與法制》. 中華民國臺北: 國立政治大學. 2011-11-11. ISBN 9789860297041 (中文(繁體)).
- 劉翠溶、周濟等. 《中華民國發展史:經濟發展》. 中華民國臺北: 國立政治大學. 2011-11-11. ISBN 9789860297034 (中文(繁體)).
- 章英華等. 《中華民國發展史:社會發展》. 中華民國臺北: 國立政治大學. 2011-11-11. ISBN 9789860297027 (中文(繁體)).
- 陳芳明、林惺嶽等. 《中華民國發展史:文學與藝術》. 中華民國臺北: 國立政治大學. 2011-11-11. ISBN 9789860297010 (中文(繁體)).
- 漢寶德、呂芳上等. 《中華民國發展史:教育與文化》. 中華民國臺北: 國立政治大學. 2011-11-11. ISBN 9789860297003 (中文(繁體)).
-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The Republic of China Yearbook 2016. 中華民國臺北: 行政院. 2016-11-01. ISBN 978986049949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06) (英语).
- 2022-2023 Taiwan at a Glance (PDF). 中華民國臺北: 中華民國外交部. 2022年9月. ISBN 978986544745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5-04) (英语).
- John C. Copper. Taiwan: Nation-State or Province?. 美國紐約: 勞特利奇. 2020年. ISBN 978113833774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09) (英语).
- 中央情報局. Taiwan. 《世界概況》. 2023-0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09) (英语).
- John C. Copper. Taiwan. 大英百科全書公司. 2023-0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21) (英语).
- Lynn White等. China. 大英百科全書公司. 2023-01-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27) (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