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鼓文:修订间差异
无编辑摘要 |
Meidosensei(留言 | 贡献) 小 →石鼓文的传承 |
||
(未显示4个用户的16个中间版本) | |||
第4行: | 第4行: | ||
'''石鼓文'''处于承前启后的时期,承[[秦国]]书风,为[[小篆]]先声。石鼓文刻于十座[[花岗岩]]石上,因石墩形似鼓,故称为“[[石鼓 (先秦)|石鼓]]”。石鼓文与[[金文]]有较大差别,具有明显的动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刻石文字。 |
'''石鼓文'''处于承前启后的时期,承[[秦国]]书风,为[[小篆]]先声。石鼓文刻于十座[[花岗岩]]石上,因石墩形似鼓,故称为“[[石鼓 (先秦)|石鼓]]”。石鼓文与[[金文]]有较大差别,具有明显的动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刻石文字。 |
||
现存的石鼓文来自于[[唐朝]]收集的十石鼓<ref name="gugong">故宫博物院珍宝馆馆藏说明</ref>,上面刻有文字。现存最早的拓片是[[宋朝]]流传下来的<ref name="gugong"/>,当时认为是描述[[周穆王]]出猎的场面,后来的考古考证认为是[[秦穆公]]时代的作品,有的字已经残缺不全。当时由于尚没有发现[[甲骨文]],所以被认为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 |
现存的石鼓文来自于[[唐朝]]收集的十石鼓<ref name="gugong">故宫博物院珍宝馆馆藏说明</ref>,上面刻有文字。现存最早的拓片是[[宋朝]]流传下来的<ref name="gugong"/>,当时认为是描述[[周穆王]]出猎的场面,后来的考古考证认为是[[秦穆公]]时代的作品,有的字已经残缺不全。当时由于尚没有发现[[甲骨文]],所以被认为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 |
||
== 溯源 == |
== 溯源 == |
||
石鼓文亦称“猎碣”或“雍邑刻石”,[[唐代]]初出土于天兴三 |
石鼓文亦称“猎碣”或“雍邑刻石”,[[唐代]]初出土于天兴三畤原(今陕西省宝鸡市凤翔三畤原),唐代诗人[[韩愈]]曾作《石鼓歌》,其中有“周纲凌迟四海沸,宣王愤起挥天戈”的诗句。可见,在唐代普遍认为石鼓文出于周代。至宋代,[[欧阳修]]认为石鼓文为[[周宣王]]时期[[史籀]]所作。近代[[罗振玉]]《石鼓文考释》和[[马叙伦]]《石鼓文疏记》将石鼓文的历史缩短到了[[战国]][[秦]],认为是[[秦文公]]时期出现的。[[郭沫若]]又考证石鼓文的制作年代为[[秦襄公]]八年(公元前770年)。[[唐蘭]]則考證爲[[秦獻公]]十一年(公元前374年)。 |
||
== 流转 == |
== 流转 == |
||
石鼓文历史上曾辗转流离。唐末至[[五代]],战乱频繁,十面石鼓散于民间,到宋代时又集齐,为[[宋徽宗]]于大观二年(1108年)迁至汴京国学。后又为[[金朝|金]]人掳走。元代时再次记起收于北京文庙。至近代[[抗日战争]]时期,[[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等将石鼓迁到江南躲避战乱,抗战胜利后又运回北京。 |
石鼓文历史上曾辗转流离。唐末至[[五代]],战乱频繁,十面石鼓散于民间,到宋代时又集齐,为[[宋徽宗]]于大观二年(1108年)迁至汴京国学。后又为[[金朝|金]]人掳走。元代时再次记起收于北京文庙。至近代[[抗日战争]]时期,[[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等将石鼓迁到江南躲避战乱,抗战胜利后又运回北京。 |
||
另外[[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乾隆帝曾令人仿刻十鼓,置 |
另外[[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乾隆帝]]曾令人仿刻十鼓兩套,重新編排文字爲十首詩,通稱「乾隆石鼓」,分別置於[[北京孔廟]]和[[熱河廳|熱河]]文廟(今存承德[[避暑山莊]]博物館)。 |
||
== 拓本與僞作 == |
== 拓本與僞作 == |
||
石鼓文拓本有[[天一閣]]宋拓,[[咸豐]]十年(1860)毀於兵燹。[[阮元]]曾於[[嘉慶]]二年(1797)、嘉慶十一年(1806)分別重刻於[[杭州]]、[[揚州]]府學。 |
石鼓文拓本有[[天一閣]]宋拓,[[咸豐]]十年(1860)毀於兵燹。[[阮元]]曾於[[嘉慶]]二年(1797)、嘉慶十一年(1806)分別重刻於[[杭州]]、[[揚州府|揚州]]府學。 |
||
另有[[民國]]初年突然現世的所謂明代[[安国 (明朝收藏家)|安國]]藏「十鼓齋」拓本十種,其中先鋒本、中權本、後勁本最爲精善。[[民國]]十年(1921)經 |
另有[[民國紀年|民國]]初年突然現世的所謂明代[[安国 (明朝收藏家)|安國]]藏「十鼓齋」宋代拓本十種,其中先鋒本、中權本、後勁本最爲精善。[[民國紀年|民國]]十年(1921)經{{tsl|ja|河井荃廬|河井荃廬}}掌眼,爲[[三井財閥|三井財閥]]的{{tsl|ja|三井高堅|三井高堅}}購得,收藏於聽冰閣(今[[三井紀念美術館|三井美術館]])。[[郭沫若]]在日本看到三種拓本照片,據此發表著作《石鼓文研究》。近一個世紀以來關於石鼓文的文字學、書法研習也多基於先鋒本、中權本、後勁本的影印版。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日本[[二玄社]]「原色法帖」系列亦曾彩色影印。 |
||
據馬成名考證<ref>{{Cite journal|author= 馬成名 |title= 《關於明朝安國「十鼓齋」收藏宋拓〈石鼓文〉之我見》 |journal= 典藏古美術 |year= 2020 |issue= 333期 }}</ref>,所謂安國舊藏宋拓本 |
據馬成名考證<ref>{{Cite journal|url=https://artouch.com/views/art-history/content-13144.html|author= 馬成名 |title= 《關於明朝安國「十鼓齋」收藏宋拓〈石鼓文〉之我見(上)》 |journal= 典藏古美術 |year= 2020 |issue= 333期 }}</ref><ref>{{Cite journal|url=https://artouch.com/views/art-history/content-13162.html|author= 馬成名 |title= 《關於明朝安國「十鼓齋」收藏宋拓〈石鼓文〉之我見(下)》 |journal= 典藏古美術 |year= 2020 |issue= 334期 }}</ref>,所謂[[安国 (明朝收藏家)|安國]]舊藏宋拓本石鼓文係民國上海藝苑真賞社主人秦文錦僞造。證據包括:[[倪瓚]]、[[浦源]]、[[安国 (明朝收藏家)|安國]]等人題跋內容矛盾、時間錯亂,存在從其他文書集字現象;安國收藏印與其他傳世收藏品鈐印無任何交叉;石花不自然;翻刻筆畫交代不清,與傳世原石拓本牴牾;當年作僞廢棄不用本現世,僞印易位;秦氏後人聲稱祖父曾坦言作僞售予日本人。並且證明了同一批現世、蓋有大量相同[[安国 (明朝收藏家)|安國]]僞印的所謂宋拓[[秦泰山刻石]]53字本(今藏[[三井紀念美術館|三井美術館]])、165字本(今藏日本東京[[台東區立書道博物館]])也都是上海藝苑真賞社僞造的翻刻本。 |
||
[[中國嘉德|中國嘉德]]2018年秋季拍賣會出現[[安思遠]]舊藏元明間石鼓文拓本<ref>{{Cite web|url=https://www.cguardian.com/Auctions/ItemDetail?categoryId=GD-2018-CN006-008-049&itemCode=1801|title=安思远藏善本碑帖十一种}}</ref>,其「黃帛」二字間無缺損,證明此處有缺損的日藏先鋒本、中權本、後勁本皆是僞作<ref>上海圖書館 《觀止講堂》:仲威講碑帖 第九講 近百年來最有趣的碑帖故事——重新認識《石鼓文》</ref>。[[上海圖書館]]2019年舉辦「石鼓文善本新春大展」,亦取消展出所謂宋拓本<ref>{{Cite web|url=http://beta.library.sh.cn/SHLibrary/newsinfo.aspx?id=673|title=“墨彩斑斓石鼓齐鸣——石鼓文善本新春大展”开幕}}</ref><ref>{{Cite web|url=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939056|title=上海图书馆首次发布阅读季,推出“石鼓文善本新春大展”}}</ref>。 |
[[中國嘉德|中國嘉德]]2018年秋季拍賣會出現[[安思遠]]舊藏元明間石鼓文拓本<ref>{{Cite web|url=https://www.cguardian.com/Auctions/ItemDetail?categoryId=GD-2018-CN006-008-049&itemCode=1801|title=安思远藏善本碑帖十一种|access-date=2021-09-01|archive-date=2021-09-01|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10901100928/https://www.cguardian.com/Auctions/ItemDetail?categoryId=GD-2018-CN006-008-049&itemCode=1801|dead-url=no}}</ref>,其「黃帛」二字間無缺損,證明此處有缺損的日藏先鋒本、中權本、後勁本皆是僞作<ref>{{Cite web |url=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670156220 |title=上海圖書館 《觀止講堂》:仲威講碑帖 第九講 近百年來最有趣的碑帖故事——重新認識《石鼓文》 |access-date=2022-02-22 |archive-date=2022-02-22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20222143842/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670156220 }}</ref>。[[上海圖書館]]2019年舉辦「石鼓文善本新春大展」,亦取消展出所謂宋拓本<ref>{{Cite web|url=http://beta.library.sh.cn/SHLibrary/newsinfo.aspx?id=673|title=“墨彩斑斓石鼓齐鸣——石鼓文善本新春大展”开幕}}{{Dead link}}</ref><ref>{{Cite web|url=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939056|title=上海图书馆首次发布阅读季,推出“石鼓文善本新春大展”|access-date=2021-09-01|archive-date=2021-09-01|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10901100929/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939056|dead-url=no}}</ref>。 |
||
== 书体特征 == |
== 书体特征 == |
||
第28行: | 第29行: | ||
== 石鼓文的传承 == |
== 石鼓文的传承 == |
||
石鼓文对后世的书法与绘画艺术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不少杰出的书画家如:杨沂孙、吴大 |
石鼓文对后世的书法与绘画艺术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不少杰出的书画家如:[[杨沂孙]]、[[吴大澂]]、[[鄧散木]]、[[吴昌硕]]、[[朱宣咸]]、[[熊国英]]、曹宇、[[王福庵]]等都长期研究石鼓文艺术,并将其作为自己书法艺术的重要养分,进而融入进自己的《石鼓文》书法,朱宣咸(作)绘画艺术之中。 |
||
== 参考資料 == |
== 参考資料 == |
||
{{reflist}} |
{{reflist}} |
||
=== 參考書目 === |
|||
*[[汪肇龍]]:《石鼓文考》 |
*[[汪肇龍]]:《石鼓文考》 |
||
*[[劉星]]、[[劉牧]]:《石鼓詩文復原譯釋》 |
*[[劉星]]、[[劉牧]]:《石鼓詩文復原譯釋》 |
||
== |
== 参見條目 == |
||
*[[石鼓 (先秦)]] |
|||
{{Wikisource}} |
|||
[[Category:漢字書體]] |
[[Category:漢字書體]] |
2024年12月1日 (日) 11:03的最新版本
注意:本條目可能有部分字元無法顯示,若遇此情況請參閱Wikipedia:Unicode擴展漢字。 |
石鼓文处于承前启后的时期,承秦国书风,为小篆先声。石鼓文刻于十座花岗岩石上,因石墩形似鼓,故称为“石鼓”。石鼓文与金文有较大差别,具有明显的动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刻石文字。
现存的石鼓文来自于唐朝收集的十石鼓[1],上面刻有文字。现存最早的拓片是宋朝流传下来的[1],当时认为是描述周穆王出猎的场面,后来的考古考证认为是秦穆公时代的作品,有的字已经残缺不全。当时由于尚没有发现甲骨文,所以被认为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
溯源
[编辑]石鼓文亦称“猎碣”或“雍邑刻石”,唐代初出土于天兴三畤原(今陕西省宝鸡市凤翔三畤原),唐代诗人韩愈曾作《石鼓歌》,其中有“周纲凌迟四海沸,宣王愤起挥天戈”的诗句。可见,在唐代普遍认为石鼓文出于周代。至宋代,欧阳修认为石鼓文为周宣王时期史籀所作。近代罗振玉《石鼓文考释》和马叙伦《石鼓文疏记》将石鼓文的历史缩短到了战国秦,认为是秦文公时期出现的。郭沫若又考证石鼓文的制作年代为秦襄公八年(公元前770年)。唐蘭則考證爲秦獻公十一年(公元前374年)。
流转
[编辑]石鼓文历史上曾辗转流离。唐末至五代,战乱频繁,十面石鼓散于民间,到宋代时又集齐,为宋徽宗于大观二年(1108年)迁至汴京国学。后又为金人掳走。元代时再次记起收于北京文庙。至近代抗日战争时期,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等将石鼓迁到江南躲避战乱,抗战胜利后又运回北京。
另外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乾隆帝曾令人仿刻十鼓兩套,重新編排文字爲十首詩,通稱「乾隆石鼓」,分別置於北京孔廟和熱河文廟(今存承德避暑山莊博物館)。
拓本與僞作
[编辑]石鼓文拓本有天一閣宋拓,咸豐十年(1860)毀於兵燹。阮元曾於嘉慶二年(1797)、嘉慶十一年(1806)分別重刻於杭州、揚州府學。
另有民國初年突然現世的所謂明代安國藏「十鼓齋」宋代拓本十種,其中先鋒本、中權本、後勁本最爲精善。民國十年(1921)經河井荃廬掌眼,爲三井財閥的三井高堅購得,收藏於聽冰閣(今三井美術館)。郭沫若在日本看到三種拓本照片,據此發表著作《石鼓文研究》。近一個世紀以來關於石鼓文的文字學、書法研習也多基於先鋒本、中權本、後勁本的影印版。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日本二玄社「原色法帖」系列亦曾彩色影印。
據馬成名考證[2][3],所謂安國舊藏宋拓本石鼓文係民國上海藝苑真賞社主人秦文錦僞造。證據包括:倪瓚、浦源、安國等人題跋內容矛盾、時間錯亂,存在從其他文書集字現象;安國收藏印與其他傳世收藏品鈐印無任何交叉;石花不自然;翻刻筆畫交代不清,與傳世原石拓本牴牾;當年作僞廢棄不用本現世,僞印易位;秦氏後人聲稱祖父曾坦言作僞售予日本人。並且證明了同一批現世、蓋有大量相同安國僞印的所謂宋拓秦泰山刻石53字本(今藏三井美術館)、165字本(今藏日本東京台東區立書道博物館)也都是上海藝苑真賞社僞造的翻刻本。
中國嘉德2018年秋季拍賣會出現安思遠舊藏元明間石鼓文拓本[4],其「黃帛」二字間無缺損,證明此處有缺損的日藏先鋒本、中權本、後勁本皆是僞作[5]。上海圖書館2019年舉辦「石鼓文善本新春大展」,亦取消展出所謂宋拓本[6][7]。
书体特征
[编辑]石鼓文上承西周金文,下启秦代小篆,与先秦时期的大篆又有所不同,可以说是大篆与小篆之间的一种书体。其笔法方正、均衡,布局紧凑,笔法圆阔,极为周致。为历代习篆书家所喜爱。
石鼓文的传承
[编辑]石鼓文对后世的书法与绘画艺术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不少杰出的书画家如:杨沂孙、吴大澂、鄧散木、吴昌硕、朱宣咸、熊国英、曹宇、王福庵等都长期研究石鼓文艺术,并将其作为自己书法艺术的重要养分,进而融入进自己的《石鼓文》书法,朱宣咸(作)绘画艺术之中。
参考資料
[编辑]- ^ 1.0 1.1 故宫博物院珍宝馆馆藏说明
- ^ 馬成名. 《關於明朝安國「十鼓齋」收藏宋拓〈石鼓文〉之我見(上)》. 典藏古美術. 2020, (333期).
- ^ 馬成名. 《關於明朝安國「十鼓齋」收藏宋拓〈石鼓文〉之我見(下)》. 典藏古美術. 2020, (334期).
- ^ 安思远藏善本碑帖十一种. [2021-09-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01).
- ^ 上海圖書館 《觀止講堂》:仲威講碑帖 第九講 近百年來最有趣的碑帖故事——重新認識《石鼓文》. [2022-0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22).
- ^ “墨彩斑斓石鼓齐鸣——石鼓文善本新春大展”开幕.[失效連結]
- ^ 上海图书馆首次发布阅读季,推出“石鼓文善本新春大展”. [2021-09-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