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西域三十六国: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Kolyma留言 | 贡献
参考文献:​ 刪除重覆來源
 
(未显示3个用户的4个中间版本)
第2行: 第2行:
{{中国历史上的新疆}}
{{中国历史上的新疆}}
[[File:Xiyu City-States of Tarim basin (BC1C).jpg|390px|thumb|西域三十六国位置]]
[[File:Xiyu City-States of Tarim basin (BC1C).jpg|390px|thumb|西域三十六国位置]]
'''西域三十六國''',是[[西漢]]接觸[[西域]]初期當地的國家數總稱。該數字出自《[[漢書]]·西域傳》:「西域以[[漢武帝|孝武]]時始通,本三十六國,其後稍分至五十餘,皆在[[匈奴]]之西,[[烏孫]]之南」。<ref name="漢書">{{cite book |author1=班固 |coauthors=班昭、馬續 |title=漢書·卷九十六上 西域傳}}</ref>
'''西域三十六國''',是[[西漢]]接觸[[西域]]初期當地的國家數總稱,根據這些聚居點在今天的大致位置可知,主要是環繞在塔里木盆地的山腳綠洲處形成。該數字出自《[[漢書]]·西域傳》:「西域以[[漢武帝|孝武]]時始通,本三十六國,其後稍分至五十餘,皆在[[匈奴]]之西,[[烏孫]]之南」。<ref name="漢書">{{cite book |author1=班固 |coauthors=班昭、馬續 |title=漢書·卷九十六上 西域傳}}</ref>


由於《漢書·西域傳》並未詳列名單,因而有不同說法。<ref name="辭海">{{cite book |title=辭海·上冊 |date=1969年10月 |publisher=臺灣中華書局 |pages=44-45 |edition=大字修訂本臺三版}}</ref>亦有學者認為「三十六國」只是概稱,並非實際數字。<ref name="余太山529">{{cite book |author1=余太山 |title=兩漢魏晉南北朝正史西域傳研究·下冊 |date=2013年 |publisher=商務印書館 |location=北京 |page=529}}</ref>
由於《漢書·西域傳》並未詳列名單,因而有不同說法。<ref name="辭海">{{cite book |title=辭海·上冊 |date=1969年10月 |publisher=臺灣中華書局 |pages=44-45 |edition=大字修訂本臺三版}}</ref>亦有學者認為「三十六國」只是概稱,並非實際數字。<ref name="余太山529">{{cite book |author1=余太山 |title=兩漢魏晉南北朝正史西域傳研究·下冊 |date=2013年 |publisher=商務印書館 |location=北京 |page=529}}</ref>
第15行: 第15行:
[[東漢]][[荀悅]]在所著《[[漢紀]]·孝武皇帝紀三卷第十二》論及西域時,表示:「西域本三十六國,後分爲五十四國,皆在匈奴之西。」因文中列出二十七個小國及九個次大國國名,雖然隨後又列舉數個國名並簡介之,但後世仍有學者認為荀悅所列小國及次大國合計三十六國,即為西域「本三十六國」名單,並認為他是第一位詳列國名的歷史學家。<ref name="余太山529"/>
[[東漢]][[荀悅]]在所著《[[漢紀]]·孝武皇帝紀三卷第十二》論及西域時,表示:「西域本三十六國,後分爲五十四國,皆在匈奴之西。」因文中列出二十七個小國及九個次大國國名,雖然隨後又列舉數個國名並簡介之,但後世仍有學者認為荀悅所列小國及次大國合計三十六國,即為西域「本三十六國」名單,並認為他是第一位詳列國名的歷史學家。<ref name="余太山529"/>


就此名單,[[清]][[徐松]]在所著《漢書西域傳補註》指出該其不合理之處,主張三十六國應為[[婼羌國]]、[[樓蘭國]]、[[且末國]]、[[小宛國]]、[[精絕國]]、[[戎盧國]]、[[扜彌國]]、[[渠勒國]]、[[于闐國]]、[[皮山國]]、[[烏秅國]]、[[西夜國]]、[[子合國]]、[[蒲犁國]]、[[依耐國]]、[[無雷國]]、[[難兜國]]、[[大宛國]]、[[桃槐國]]、[[休循國]]、[[捐毒國]]、[[莎車國]]、[[疏勒國]]、[[尉頭國]]、[[姑墨國]]、[[溫宿國]]、[[龜茲國]]、[[尉犁國]]、[[危須國]]、[[焉耆國]]、[[姑師國]]、[[墨山國]]、[[劫國]]、[[狐胡國]]、[[渠犁國]]及[[烏壘國]]。<ref>{{cite book |author1=清·徐松 |title=漢書西域傳補注·卷上 |page=2 |edition=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掃瞄版) |url=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file=94739&page=5 |accessdate=2021-09-08}}</ref>
就此名單,[[清]][[徐松]]在所著《漢書西域傳補註》指出該其不合理之處,主張三十六國應為[[婼羌國]]、[[樓蘭國]]、[[且末國]]、[[小宛國]]、[[精絕國]]、[[戎盧國]]、[[扜彌國]]、[[渠勒國]]、[[于闐國]]、[[皮山國]]、[[烏秅國]]、[[西夜國]]、[[子合國]]、[[蒲犁國]]、[[依耐國]]、[[無雷國]]、[[難兜國]]、[[大宛國]]、[[桃槐國]]、[[休循國]]、[[捐毒國]]、[[莎車國]]、[[疏勒國]]、[[尉頭國]]、[[姑墨國]]、[[溫宿國]]、[[龜茲國]]、[[尉犁國]]、[[危須國]]、[[焉耆國]]、[[姑師國]]、[[墨山國]]、[[劫國]]、[[狐胡國]]、[[渠犁國]]及[[烏壘國]]。<ref>{{cite book |author1=清·徐松 |title=漢書西域傳補注·卷上 |page=2 |edition=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掃瞄版) |url=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file=94739&page=5 |accessdate=2021-09-08 |archive-date=2021-10-24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11024101947/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file=94739&page=5 |dead-url=no }}</ref>


1980年代,當代歷史地理學者[[周振鶴]]在所著《西漢政區地理》中,以[[漢元帝]]時[[西域都護府]]所轄四十八國,反推出「[[漢宣帝]]初建都護府時的三十六個城廓國」為立論基礎,主張三十六國為鄯善(樓蘭更名)、且末、精絕、扜彌、渠勒國、于闐、皮山、莎車、婼羌、小宛、戎盧、烏秅、西夜、子合、蒲犁、依耐、無雷、捐毒、疏勒、尉頭、姑墨、溫宿、龜茲、烏壘、渠犁、尉犁國、危須國、焉耆國、[[車師前國]]、[[車師後國]]、[[卑陸]]、[[卑陸後國]]、[[蒲類]]、[[蒲類後國]]、[[西且彌]]及[[東且彌]]。其中前二十八國與徐氏所列相同,遭剔除者或因宣帝時已亡(姑師),或因武帝時尚無(墨山、劫、狐胡),或因非屬城廓之國(大宛),或因轄屬他國(難兜),或因在蔥嶺以西(休循、桃槐)。<ref>{{cite book |author1=周振鶴 |title=西漢政區地理 |date=1987-08 |publisher=人民出版社 |page=179}}</ref>
1980年代,歷史地理學者[[周振鶴]]在所著《西漢政區地理》中,以[[漢元帝]]時[[西域都護府]]所轄四十八國,反推出「[[漢宣帝]]初建都護府時的三十六個城廓國」為立論基礎,主張三十六國為鄯善(樓蘭更名)、且末、精絕、扜彌、渠勒國、于闐、皮山、莎車、婼羌、小宛、戎盧、烏秅、西夜、子合、蒲犁、依耐、無雷、捐毒、疏勒、尉頭、姑墨、溫宿、龜茲、烏壘、渠犁、尉犁國、危須國、焉耆國、[[車師前國]]、[[車師後國]]、[[卑陸]]、[[卑陸後國]]、[[蒲類]]、[[蒲類後國]]、[[西且彌]]及[[東且彌]]。其中前二十八國與徐氏所列相同,遭剔除者或因宣帝時已亡(姑師),或因武帝時尚無(墨山、劫、狐胡),或因非屬城廓之國(大宛),或因轄屬他國(難兜),或因在蔥嶺以西(休循、桃槐)。<ref>{{cite book |author1=周振鶴 |title=西漢政區地理 |date=1987-08 |publisher=人民出版社 |page=179}}</ref>


2006年出版的《丝绸之路大辞典》將“西域三十六国”解釋为西汉时对西域内属诸国及游牧部落的总称,並列舉部分國名,包括分布於[[塔里木盆地]]南部邊緣的婼羌、樓蘭、且末、精絕、扜彌、于闐、皮山、莎車等八個「南道諸國」;塔里木盆地北部邊緣的[[車師]]、尉犁、焉耆、龜茲、烏壘、姑墨、疏勒等七個「北道諸國」;[[天山]]北麓的東、西[[蒲類]]及東、西[[且彌]]等四國;[[喀喇昆侖山]]及[[昆侖山]]北麓的西夜、子合兩國;[[蔥嶺]]北部的休循、捐毒兩國;合計列舉二十三國。所列者相較於徐氏周氏名單,皆略有差異。<ref>{{cite book |editor=周偉洲、丁景泰 |title=丝绸之路大辞典 |date=2006-04 |publisher=陝西人民出版社 |isbn=7-224-06045-3 |page=125}}</ref>
2006年出版的《丝绸之路大辞典》將“西域三十六国”解釋为西汉时对西域内属诸国及游牧部落的总称,並列舉部分國名,包括分布於[[塔里木盆地]]南部邊緣的婼羌、樓蘭、且末、精絕、扜彌、于闐、皮山、莎車等八個「南道諸國」;塔里木盆地北部邊緣的[[車師]]、尉犁、焉耆、龜茲、烏壘、姑墨、疏勒等七個「北道諸國」;[[天山]]北麓的東、西[[蒲類]]及東、西[[且彌]]等四國;[[喀喇昆侖山]]及[[昆侖山]]北麓的西夜、子合兩國;[[蔥嶺]]北部的休循、捐毒兩國;合計列舉二十三國。所列者相較於徐氏周氏名單,皆略有差異。<ref>{{cite book |editor=周偉洲、丁景泰 |title=丝绸之路大辞典 |date=2006-04 |publisher=陝西人民出版社 |isbn=7-224-06045-3 |page=125}}</ref>

西域三十六国最早出《汉书》,皆在[[匈奴]]以西,[[乌孙]]以南之地,{{Fact|依次为: [[乌孙]]、[[龟兹]]、[[焉耆]]、[[于阗]]、[[若羌国|若羌]]、[[楼兰]]、[[且末国|且末]]、[[小宛]]、[[戎卢]]、[[扞罙]]、[[渠勒]]、[[皮山国|皮山]]、[[西夜]]、[[蒲犂國|蒲犁]]、[[依耐]]、[[莎车国|莎车]]、[[疏勒国|疏勒]]、[[尉头]]、[[温宿国|温宿]]、[[尉犁國|尉犁]]、[[姑墨]]、[[卑陆]]、[[乌贪訾离]]、[[卑陆后国]]、[[单桓]]、[[蒲类]]、[[蒲类后国]]、[[西且弥国]]、[[东且弥国]]、[[劫国]]、[[狐胡]]、[[山国]]、[[车师前国]]、[[车师后国]]、[[车师都尉国]]及[[车师后城国]]。|time=2021-09-10}}


== 参考文献 ==
== 参考文献 ==
第29行: 第27行:
{{西域三十六国}}
{{西域三十六国}}


[[Category:国家并称]]
[[Category:地域政治並稱]]
[[Category:西域三十六国| ]]
[[Category:西域三十六国| ]]
[[Category:中国地域政治并称]]
[[Category:中国地域政治并称]]

2023年3月12日 (日) 13:27的最新版本

西域三十六国位置

西域三十六國,是西漢接觸西域初期當地的國家數總稱,根據這些聚居點在今天的大致位置可知,主要是環繞在塔里木盆地的山腳綠洲處形成。該數字出自《漢書·西域傳》:「西域以孝武時始通,本三十六國,其後稍分至五十餘,皆在匈奴之西,烏孫之南」。[1]

由於《漢書·西域傳》並未詳列名單,因而有不同說法。[2]亦有學者認為「三十六國」只是概稱,並非實際數字。[3]

三十六國名單研究史

[编辑]

「西域三十六國」出自《漢書·西域傳》:

因未詳列三十六國國名,因而有各種不同說法。[2]

東漢荀悅在所著《漢紀·孝武皇帝紀三卷第十二》論及西域時,表示:「西域本三十六國,後分爲五十四國,皆在匈奴之西。」因文中列出二十七個小國及九個次大國國名,雖然隨後又列舉數個國名並簡介之,但後世仍有學者認為荀悅所列小國及次大國合計三十六國,即為西域「本三十六國」名單,並認為他是第一位詳列國名的歷史學家。[3]

就此名單,徐松在所著《漢書西域傳補註》指出該其不合理之處,主張三十六國應為婼羌國樓蘭國且末國小宛國精絕國戎盧國扜彌國渠勒國于闐國皮山國烏秅國西夜國子合國蒲犁國依耐國無雷國難兜國大宛國桃槐國休循國捐毒國莎車國疏勒國尉頭國姑墨國溫宿國龜茲國尉犁國危須國焉耆國姑師國墨山國劫國狐胡國渠犁國烏壘國[4]

1980年代,歷史地理學者周振鶴在所著《西漢政區地理》中,以漢元帝西域都護府所轄四十八國,反推出「漢宣帝初建都護府時的三十六個城廓國」為立論基礎,主張三十六國為鄯善(樓蘭更名)、且末、精絕、扜彌、渠勒國、于闐、皮山、莎車、婼羌、小宛、戎盧、烏秅、西夜、子合、蒲犁、依耐、無雷、捐毒、疏勒、尉頭、姑墨、溫宿、龜茲、烏壘、渠犁、尉犁國、危須國、焉耆國、車師前國車師後國卑陸卑陸後國蒲類蒲類後國西且彌東且彌。其中前二十八國與徐氏所列相同,遭剔除者或因宣帝時已亡(姑師),或因武帝時尚無(墨山、劫、狐胡),或因非屬城廓之國(大宛),或因轄屬他國(難兜),或因在蔥嶺以西(休循、桃槐)。[5]

2006年出版的《丝绸之路大辞典》將“西域三十六国”解釋为西汉时对西域内属诸国及游牧部落的总称,並列舉部分國名,包括分布於塔里木盆地南部邊緣的婼羌、樓蘭、且末、精絕、扜彌、于闐、皮山、莎車等八個「南道諸國」;塔里木盆地北部邊緣的車師、尉犁、焉耆、龜茲、烏壘、姑墨、疏勒等七個「北道諸國」;天山北麓的東、西蒲類及東、西且彌等四國;喀喇昆侖山昆侖山北麓的西夜、子合兩國;蔥嶺北部的休循、捐毒兩國;合計列舉二十三國。所列者相較於徐氏或周氏名單,皆略有差異。[6]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0 1.1 班固; 班昭、馬續. 漢書·卷九十六上 西域傳. 
  2. ^ 2.0 2.1 辭海·上冊 大字修訂本臺三版. 臺灣中華書局. 1969年10月: 44–45. 
  3. ^ 3.0 3.1 余太山. 兩漢魏晉南北朝正史西域傳研究·下冊. 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13年: 529. 
  4. ^ 清·徐松. 漢書西域傳補注·卷上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掃瞄版). : 2 [2021-09-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24). 
  5. ^ 周振鶴. 西漢政區地理. 人民出版社. 1987-08: 179. 
  6. ^ 周偉洲、丁景泰 (编). 丝绸之路大辞典. 陝西人民出版社. 2006-04: 125. ISBN 7-224-060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