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雲萍:修订间差异
(未显示6个用户的19个中间版本) | |||
第7行: | 第7行: | ||
| birth_place = {{TWN-JPN}}[[台北廳]]士林支廳 |
| birth_place = {{TWN-JPN}}[[台北廳]]士林支廳 |
||
| death_date = {{death date and age|2000|8|6|1906|10|17}} |
| death_date = {{death date and age|2000|8|6|1906|10|17}} |
||
| death_place = {{ |
| death_place = {{TWN}}[[台北市]][[士林區]] |
||
| nationality = {{JPN-EMP}}(1906年–1945年)<br> {{ROC}}(1945年–2000年) |
| nationality = {{JPN-EMP}}(1906年–1945年)<br> {{ROC}}(1945年–2000年) |
||
| occupation = [[作家]]、[[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
| occupation = [[作家]]、[[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
||
第17行: | 第17行: | ||
}} |
}} |
||
{{Min-nan |
{{Min-nan |
||
| img = <!-- [[圖檔名|大小]] --> |
|||
| caption = <!-- 圖片檔案之解釋 --> |
|||
| choan-han = 楊雲萍 |
| choan-han = 楊雲萍 |
||
| choan-lo = Iûⁿ Hûn-phêng |
| choan-lo = Iûⁿ Hûn-phêng |
||
| tai-lo = Iûnn Hûn-phîng |
| tai-lo = Iûnn Hûn-phîng |
||
}} |
}} |
||
'''楊雲萍'''({{bd|1906年|10月17日|2000年|8月6日|catIdx=Yang楊}}),本名'''友濂''',[[臺灣]]作家及歷史學家。 |
|||
'''楊雲萍'''({{bd|1906年|10月17日|2000年|8月6日|catIdx=Yang楊}}),台灣作家、歷史學者,原名'''友濂''',[[字號]]'''雲萍''',是台灣新文學運動重要推手之一。<ref>{{Cite book|title=《楊雲萍文書資料彙編目錄》|last=許雪姬|first=|publisher=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year=97|isbn=978-986014879-4|location=台北|pages=17}}</ref>楊雲萍生於[[士林區|士林]],祖父為士林宿儒,父親楊敦謨是醫生,可說生長於書香世家。[[大正]]十年(1921年)入學[[台北州立台北第一中學校|台北第一中學校]](今[[建國中學]]),大正十四年(1925年)與[[江夢筆]]創刊台北第一本[[白話文]]雜誌《[[人人 (刊物)|人人]]》。<ref>{{Cite book|title=《楊雲萍的文化活動及其精神歷程》|last=林春蘭|publisher=台南市立圖書館|year=2002|isbn=9789570127485|location=台南}}</ref>大正十五年(1926年)入[[日本大學]]預科,頗受日本作家之薰陶。[[昭和]]七年(1932年)返台,投入[[南明史]]、[[台灣歷史]]與[[台灣文化]]研究。<ref>{{Cite book|title=《楊雲萍的文化活動及其精神歷程》|last=林春蘭|publisher=台南市立圖書館|year=2002|isbn=9789570127485|location=台南}}</ref>1943年,楊雲萍、[[齋藤勇]]、[[周金波]]與日本人[[長崎浩]]參加第二回「[[大東亞文學者大會]]」<ref>林瑞明,〈台灣文學史年表〉(未定稿),該年表收錄在葉石濤的《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春暉出版社,2003年,頁270。</ref>。 |
|||
== 生平 == |
|||
戰後楊雲萍從事文化運動,參與《台灣文化》的刊行。1947年8月,楊氏出任[[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擔任教授,直到1977年退休。[[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成立後,楊氏曾出任專任委員。此外,亦曾擔任[[臺北市文獻委員會]]委員、[[臺北市政府]]文獻委員顧問等職。<ref>{{Cite journal |last=許雪姬 |date=2007 |title=楊雲萍教授與台灣史研究 |journal=台大歷史學報 |issue=39 |page=1-39}}</ref> |
|||
1906年,楊雲萍生於臺北士林,祖父是舊式文人,父親楊敦謨在[[後壠]]行醫。楊雲萍受祖父漢文教育,1921年([[大正]]十年)考取臺北州立第一中學校(今[[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熟稔日文的楊雲萍,因此知識上的吸收與世界思潮同步,一方面經由白話文的書寫,除了有「新鮮的感覺」之外,更產生對文化祖國語言的認同感,成為日治時代典型的「中間世代」文化人。<ref name=":1">{{Cite book|title=《 楊雲萍的文化活動及其精神歷程》|last=林春蘭|publisher=台南市立圖書館|year=2002|location=台南|pages=}}</ref>{{Rp|39-42}}1924年,以「士林雲萍生」為名於《[[臺灣民報]]》發表文章,自此遂以「雲萍」之名聞於世,為台灣新文學運動重要推手之一。<ref name=":0">{{Cite book|title=《楊雲萍文書資料彙編目錄》|last=許雪姬|first=|publisher=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year=2008|isbn=978-986014879-4|location=台北|pages=7}}</ref>1925年,與[[江夢筆]]創刊台北第一本[[白話文]]雜誌《[[人人 (刊物)|人人]]》,開臺灣白話文學雜誌之先河。 |
|||
1926年,楊雲萍東渡[[日本內地]],入讀[[日本大學]]預科。在此期間,他受到了菊池寬、川端康成兩位日本作家的薰陶,其中文小說都發表於此時。<ref name=":2">{{Cite book|title=〈詩般的美感與深意-楊雲萍集序〉|last=張恒豪|publisher=前衛出版社|year=2000|isbn=957-9512-00-0|location=台北市|pages=}}</ref>{{Rp|13}}相對於楊逵等人繼續以左翼路線做為改革殖民地的途徑,楊雲萍堅持藝術美學永恆的表現做為紀錄殖民地歷史的施力場域。<ref name=":1" />{{Rp|5-6}}1933年([[昭和]]八年)返台後,投入[[南明#南明歷史|南明史]]、[[台灣歷史]]與[[台灣文化|文化]]的研究。<ref name=":0" /> |
|||
==與許壽裳的情誼== |
|||
他與[[許壽裳]]交往密切,編了《魯迅的思想與生活》,收許記[[魯迅]]文10篇,1947年台北市[[台灣文化協進會]]出版,許同時新寫序文1篇。[[許壽裳]]曾向[[陳儀]]保舉楊雲萍做行政長官公署參議,並且在主政[[臺灣省編譯館]]期間,聘他為參議兼編譯館台灣研究組主任。編譯館撤廢以後,[[許壽裳]]還力保楊雲萍出任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正教授。 |
|||
1943年,楊雲萍、[[齋藤勇]]、[[周金波]]與日本人[[長崎浩]]參加第二回「[[大東亞文學者大會]]」<ref>林瑞明,〈台灣文學史年表〉(未定稿),該年表收錄在葉石濤的《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春暉出版社,2003年,頁270。</ref>,另其日文小說〈部落日記〉在《新建設》雜誌連載,惜未刊完;同年,出版日文詩集《山河》八百部,惟大半以上毀於戰火。該詩集奠定了楊雲萍詩人的地位。<ref>{{Cite book|title=〈楊雲萍及其小說〉|last=林瑞明|publisher=前衛出版社|year=2000|location=台北市|pages=66}}</ref>他著有短篇小說〈月下〉、〈罪與罪〉、〈光臨〉、〈到異鄉〉、〈弟兄〉、〈黃昏的蔗園〉、〈加里飯〉、〈秋菊的半生〉、〈青年〉。另有新詩集《山河》,及舊詩集《吟草集》。<ref name=":2" />{{Rp|13-14}}楊雲萍的詩作「部份表現台北大稻埕風物民情,另一部分則屬生活斷想,具有思想厚度」<ref>向陽,〈三種語言交響的詩篇〉,《文學@台灣》,台南市:國立台灣文學館,2008年,頁119。</ref>;其短篇小說都甚短,很少有尖銳的意識型態的流露。但小說中所隱藏的反日抵抗意識,冷靜的知性以及詩精神,都有獨樹一幟的表現。<ref>{{Cite book|title=〈楊雲萍與《人人 》雜誌〉|last=葉石濤|publisher=前衛出版社|year=2000|location=台北市|pages=68}}</ref> |
|||
==創作== |
|||
楊雲萍早在中學時代就開始在《[[台灣民報]]》發表新詩與小說,他著有白話文小說〈光臨〉、〈罪與罰〉、〈月下〉、〈弟兄〉、〈黃昏的蔗園〉、〈咖哩飯〉、〈秋菊的半生〉、〈青年〉等,另有日文詩集《山河》,以及未完成的日文日記體小說〈部落日記〉。楊雲萍的短篇小說都很短,採用近似[[散文詩]]的體裁,節奏緊迫,頗能抓住事實的真相,讓人看見字句裡隱藏得另一個又廣又深的世界。 |
|||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楊雲萍歷任《[[民報 (1945年)|民報]]》主筆,《臺灣文化》主編,[[臺灣省編譯館]]編纂組主任、[[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委員,[[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東海大學 (台灣)|東海大學]]歷史學系及[[中國文化大學]]歷史學系教授等。<ref name=":2" />{{Rp|14}} |
|||
==作品== |
|||
===戰前=== |
|||
文學作品的出版:楊雲萍的日文詩集《山河》是在1943年出版,由台灣清水書店,收錄24首詩。「他的詩作,部份表現台北大稻埕風物民情,另一部分則屬生活斷想,具有思想厚度」<ref>向陽,〈三種語言交響的詩篇〉,《文學@台灣》,台南市:國立台灣文學館,2008年,頁119。</ref>。<br /> |
|||
== |
== 著作 == |
||
====出版==== |
==== 出版 ==== |
||
文學作品及歷史研究的出版,目前為止(2014/10/04),已知的有: |
|||
*楊雲萍/著,《台灣史上的人物》,成文書局,1981年。 |
*楊雲萍/著,《台灣史上的人物》,成文書局,1981年。 |
||
*楊雲萍/著,《台灣的文化與文獻》,台灣風物,1990年。 |
*楊雲萍/著,《台灣的文化與文獻》,台灣風物,1990年。 |
||
第46行: | 第40行: | ||
*[[許雪姬]]主編,《楊雲萍文書資料彙編目錄》,[[中央研究院]][[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臺灣史研究所]],2008年。 |
*[[許雪姬]]主編,《楊雲萍文書資料彙編目錄》,[[中央研究院]][[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臺灣史研究所]],2008年。 |
||
*[[張炎憲]]、曾品滄主編,《楊雲萍藏臺灣古文書》,台北縣新店市:國史館,2003年。 |
*[[張炎憲]]、曾品滄主編,《楊雲萍藏臺灣古文書》,台北縣新店市:國史館,2003年。 |
||
<br /> |
|||
====刊載與編選==== |
==== 刊載與編選 ==== |
||
文學作品及歷史研究的刊載,目前為止(2014/10/04),已知的有: |
|||
*楊雲萍以中國白話文書寫的詩作〈這是什麼聲音?〉,收錄在李南衡主編的《日據下台灣新文學明集4:詩選集》裡,該書由明潭出版社出版,在1979年3月15日發行初版。 |
*楊雲萍以中國白話文書寫的詩作〈這是什麼聲音?〉,收錄在李南衡主編的《日據下台灣新文學明集4:詩選集》裡,該書由明潭出版社出版,在1979年3月15日發行初版。 |
||
*楊雲萍在日治時期所寫的小說,重要作品收錄在張恆豪主編的《楊雲萍、張我軍、蔡秋桐合集》。<ref>張恆豪/編,《楊雲萍、[[張我軍]]、[[蔡秋桐]]合集》,前衛出版社,1991年。</ref> |
*楊雲萍在日治時期所寫的小說,重要作品收錄在張恆豪主編的《楊雲萍、張我軍、蔡秋桐合集》。<ref>張恆豪/編,《楊雲萍、[[張我軍]]、[[蔡秋桐]]合集》,前衛出版社,1991年。</ref> |
||
*楊雲萍日文詩集《山河詩集》與《山河新集》的全部詩作,以及〈部落日記〉第1回到第9回的內容,戰後由台灣詩人與詩論家[[葉笛]]翻譯成中文,後來被人收錄在《葉笛全集9 翻譯卷二》。<ref>[[葉笛]]/著,國家臺灣文學館籌備處/出版,《葉笛全集9 翻譯卷二》,台南市:國家臺灣文學館籌備處,2007年。</ref> |
*楊雲萍日文詩集《山河詩集》與《山河新集》的全部詩作,以及〈部落日記〉第1回到第9回的內容,戰後由台灣詩人與詩論家[[葉笛 (作家)|葉笛]]翻譯成中文,後來被人收錄在《葉笛全集9 翻譯卷二》。<ref>[[葉笛]]/著,國家臺灣文學館籌備處/出版,《葉笛全集9 翻譯卷二》,台南市:國家臺灣文學館籌備處,2007年。</ref> |
||
*楊雲萍的詩作〈新年志感〉、〈道〉、〈妻喲〉,收錄在[[林瑞明]]主編《國民文選‧現代詩卷I》。<ref>[[林瑞明]]/主編,《國民文選‧現代詩卷I》,台北市:玉山社,2005年。</ref> |
*楊雲萍的詩作〈新年志感〉、〈道〉、〈妻喲〉,收錄在[[林瑞明]]主編《國民文選‧現代詩卷I》。<ref>[[林瑞明]]/主編,《國民文選‧現代詩卷I》,台北市:玉山社,2005年。</ref> |
||
第61行: | 第54行: | ||
* [https://web.archive.org/web/20081013013345/http://www.lib.ntu.edu.tw/CG/manuscript/home.html 臺大近代名家手稿展]-[https://web.archive.org/web/20090524172718/http://www.lib.ntu.edu.tw/CG/manuscript/yangup/index.html 楊雲萍教授藏書暨手稿展]([https://web.archive.org/web/20080913113332/http://www.lib.ntu.edu.tw/ 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 |
* [https://web.archive.org/web/20081013013345/http://www.lib.ntu.edu.tw/CG/manuscript/home.html 臺大近代名家手稿展]-[https://web.archive.org/web/20090524172718/http://www.lib.ntu.edu.tw/CG/manuscript/yangup/index.html 楊雲萍教授藏書暨手稿展]([https://web.archive.org/web/20080913113332/http://www.lib.ntu.edu.tw/ 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 |
||
* [https://db.nmtl.gov.tw/site4/s6/writerinfo?id=1998 台灣作家作品目錄資料庫——楊雲萍] {{Wayback|url=https://db.nmtl.gov.tw/site4/s6/writerinfo?id=1998 |date=20211231215603 }} |
* [https://db.nmtl.gov.tw/site4/s6/writerinfo?id=1998 台灣作家作品目錄資料庫——楊雲萍] {{Wayback|url=https://db.nmtl.gov.tw/site4/s6/writerinfo?id=1998 |date=20211231215603 }} |
||
{{Authority control}} |
{{Authority control}} |
||
{{DEFAULTSORT:Yang楊}} |
{{DEFAULTSORT:Yang楊}} |
||
[[Category: |
[[Category:杨姓|Yun雲]] |
||
[[Category: |
[[Category:士林區人]] |
||
⚫ | |||
⚫ | |||
⚫ | |||
⚫ | |||
[[Category:台灣詩人]] |
[[Category:台灣詩人]] |
||
[[Category:臺灣男性小說家]] |
[[Category:臺灣男性小說家]] |
||
[[Category:臺灣日治時期小說家]] |
|||
⚫ | |||
[[Category: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
[[Category: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
||
[[Category: |
[[Category:在戰後臺灣身亡者]] |
||
⚫ | |||
⚫ | |||
⚫ | |||
⚫ | |||
⚫ | |||
[[Category:死在戰後臺灣的人]] |
2024年8月17日 (六) 05:40的最新版本
楊雲萍 | |
---|---|
出生 | 1906年10月17日 日治臺灣台北廳士林支廳 |
逝世 | 2000年8月6日 臺灣台北市士林區 | (93歲)
国籍 | 大日本帝国(1906年–1945年) 中華民國(1945年–2000年) |
职业 | 作家、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
配偶 | 黃月里 |
閩南語名稱? | |
---|---|
全漢 | 楊雲萍 |
全羅 | Iûⁿ Hûn-phêng |
臺羅 | Iûnn Hûn-phîng |
楊雲萍(1906年10月17日—2000年8月6日),本名友濂,臺灣作家及歷史學家。
生平
[编辑]1906年,楊雲萍生於臺北士林,祖父是舊式文人,父親楊敦謨在後壠行醫。楊雲萍受祖父漢文教育,1921年(大正十年)考取臺北州立第一中學校(今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熟稔日文的楊雲萍,因此知識上的吸收與世界思潮同步,一方面經由白話文的書寫,除了有「新鮮的感覺」之外,更產生對文化祖國語言的認同感,成為日治時代典型的「中間世代」文化人。[1]:39-421924年,以「士林雲萍生」為名於《臺灣民報》發表文章,自此遂以「雲萍」之名聞於世,為台灣新文學運動重要推手之一。[2]1925年,與江夢筆創刊台北第一本白話文雜誌《人人》,開臺灣白話文學雜誌之先河。
1926年,楊雲萍東渡日本內地,入讀日本大學預科。在此期間,他受到了菊池寬、川端康成兩位日本作家的薰陶,其中文小說都發表於此時。[3]:13相對於楊逵等人繼續以左翼路線做為改革殖民地的途徑,楊雲萍堅持藝術美學永恆的表現做為紀錄殖民地歷史的施力場域。[1]:5-61933年(昭和八年)返台後,投入南明史、台灣歷史與文化的研究。[2]
1943年,楊雲萍、齋藤勇、周金波與日本人長崎浩參加第二回「大東亞文學者大會」[4],另其日文小說〈部落日記〉在《新建設》雜誌連載,惜未刊完;同年,出版日文詩集《山河》八百部,惟大半以上毀於戰火。該詩集奠定了楊雲萍詩人的地位。[5]他著有短篇小說〈月下〉、〈罪與罪〉、〈光臨〉、〈到異鄉〉、〈弟兄〉、〈黃昏的蔗園〉、〈加里飯〉、〈秋菊的半生〉、〈青年〉。另有新詩集《山河》,及舊詩集《吟草集》。[3]:13-14楊雲萍的詩作「部份表現台北大稻埕風物民情,另一部分則屬生活斷想,具有思想厚度」[6];其短篇小說都甚短,很少有尖銳的意識型態的流露。但小說中所隱藏的反日抵抗意識,冷靜的知性以及詩精神,都有獨樹一幟的表現。[7]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楊雲萍歷任《民報》主筆,《臺灣文化》主編,臺灣省編譯館編纂組主任、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委員,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東海大學歷史學系及中國文化大學歷史學系教授等。[3]:14
著作
[编辑]出版
[编辑]- 楊雲萍/著,《台灣史上的人物》,成文書局,1981年。
- 楊雲萍/著,《台灣的文化與文獻》,台灣風物,1990年。
- 楊雲萍/著,《南明研究與台灣文化》,台灣風物雜誌社,1993年。
- 林瑞林、許雪姬/主編,《楊雲萍全集》,國立台灣文學館,2011年。
- 許雪姬主編,《楊雲萍文書資料彙編目錄》,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08年。
- 張炎憲、曾品滄主編,《楊雲萍藏臺灣古文書》,台北縣新店市:國史館,2003年。
刊載與編選
[编辑]- 楊雲萍以中國白話文書寫的詩作〈這是什麼聲音?〉,收錄在李南衡主編的《日據下台灣新文學明集4:詩選集》裡,該書由明潭出版社出版,在1979年3月15日發行初版。
- 楊雲萍在日治時期所寫的小說,重要作品收錄在張恆豪主編的《楊雲萍、張我軍、蔡秋桐合集》。[8]
- 楊雲萍日文詩集《山河詩集》與《山河新集》的全部詩作,以及〈部落日記〉第1回到第9回的內容,戰後由台灣詩人與詩論家葉笛翻譯成中文,後來被人收錄在《葉笛全集9 翻譯卷二》。[9]
- 楊雲萍的詩作〈新年志感〉、〈道〉、〈妻喲〉,收錄在林瑞明主編《國民文選‧現代詩卷I》。[10]
參考文獻
[编辑]- ^ 1.0 1.1 林春蘭. 《 楊雲萍的文化活動及其精神歷程》. 台南: 台南市立圖書館. 2002.
- ^ 2.0 2.1 許雪姬. 《楊雲萍文書資料彙編目錄》. 台北: 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 2008: 7. ISBN 978-986014879-4.
- ^ 3.0 3.1 3.2 張恒豪. 〈詩般的美感與深意-楊雲萍集序〉. 台北市: 前衛出版社. 2000. ISBN 957-9512-00-0.
- ^ 林瑞明,〈台灣文學史年表〉(未定稿),該年表收錄在葉石濤的《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春暉出版社,2003年,頁270。
- ^ 林瑞明. 〈楊雲萍及其小說〉. 台北市: 前衛出版社. 2000: 66.
- ^ 向陽,〈三種語言交響的詩篇〉,《文學@台灣》,台南市:國立台灣文學館,2008年,頁119。
- ^ 葉石濤. 〈楊雲萍與《人人 》雜誌〉. 台北市: 前衛出版社. 2000: 68.
- ^ 張恆豪/編,《楊雲萍、張我軍、蔡秋桐合集》,前衛出版社,1991年。
- ^ 葉笛/著,國家臺灣文學館籌備處/出版,《葉笛全集9 翻譯卷二》,台南市:國家臺灣文學館籌備處,2007年。
- ^ 林瑞明/主編,《國民文選‧現代詩卷I》,台北市:玉山社,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