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长城: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未显示30个用户的48个中间版本)
第3行: 第3行:
|G2= Unit
|G2= Unit
}}
}}
{{Infobox UNESCO World Heritage Site
{{世界遗产概要表
| WHS = 萬里长城
|site_img = File:The_Great_wall_-_by_Hao_Wei.jpg
| Official_name = {{lang|en|The Great Wall of China}}{{en}}<br>{{lang|fr|La Grande Muraille de Chine}}{{fr}}
|site_img_capt = 萬里長城
| image = The_Great_Wall_of_China_at_Jinshanling-edit.jpg
|site_img_width = 250px
| image_size = 250px
|zh_name = 萬里长城
| caption = [[金山岭长城]]
|en_name = The Great Wall of China
| Part_of =
|fr_name = La Grande Muraille de Chine
| country = {{CHN}}
| Includes =
|Region = 亚洲和太平洋地区
| Location = {{CHN}}([[亚洲和太平洋地区世界遗产列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
|criterion_c = (I)(II)(III)(IV)(V)
| Criteria = (i)(ii)(iii)(iv)(vi)
| ID = 438
|rg_year = 1987
| Link =
|ex_rg,_year =
| iucn =
|remarks =
| Coordinates =
|org_url = http://whc.unesco.org/pg.cfm?ID_SITE=438&CID=31&l=EN
| Year = 1987
|locmapin =
| Session =
|map_width = 200px
| Extension =
|ID=438|Area=1.3035億平方公尺(21196180公尺×平均寬度6.15公尺)|Buffer_zone=4800.8公顷}}
| Danger =
| delist =
| Area = 1.3035億平方公尺(21196180公尺×平均寬度6.15公尺)
| Buffer_zone = 4800.8公顷
| Website =
| locmapin =
| map_caption =
| map_width = 200px
| relief =
| child =
| embedded =
{{文物保护单位
{{文物保护单位
| 级别 = 全国
| 级别 = 全国
| 名称 = 長城
| 图片 = [[File:GreatWall_2004_Summer_4.jpg|250px|長城]]
| 名称 = 長城
| 分类 = 古建築
| 时代 = [[春秋時期]]至[[明代]]
| 编号 =13577
| 地址 = [[北京]]、[[天津]]、[[青海]]、[[山东]]、[[内蒙古]]等15个省市區
| 分类 = [[古建築]]
| 认定时间 = 2001年{{0}}6月25日<br />2006年{{0}}5月25日<br />2013年{{0}}3月{{0}}5日<br />2019年10月{{0}}7日
| 时代 = [[春秋時期]]至[[明代]]
| Cat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所在 = {{CHN}}[[北京]]、[[天津]]、[[青海]]、[[山东]]、<br />[[内蒙古]]等15个省市區
| 登录 =
| 嵌入 = yes
}}
| Cat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other uses|长城 (消歧义)|subject=中国古代建筑}}[[File:Map of the Great Wall of China.jpg|thumb|200px|长城的位置]]
}}
{{Infobox A-level scenic spot
|name=北京八达岭-慕田峪长城
|image=GreatWall Badaling.jpg
|level=AAAAA
|district=[[北京]]
|assess=2007
|location=[[北京市]][[延庆区]]
}}
[[File:Map of the Great Wall of China.jpg|thumb|200px|长城的位置]]
[[File:GreatWall2.jpg|thumb|200px|长城的城垛]]
[[File:GreatWall2.jpg|thumb|200px|长城的城垛]]
[[File:Great Wall near Nankow.jpg|thumb|200px|1900年的南口附近的長城]]
[[File:Great Wall near Nankow.jpg|thumb|200px|1900年的南口附近的長城]]
[[File:Greatwall large.jpg|thumb|200px|清朝時1907年的長城照片]]
[[File:Greatwall large.jpg|thumb|200px|清朝時1907年的長城照片]]


'''长城'''({{mong|m=ᠴᠠᠭᠠᠨ<br>ᠬᠡᠷᠡᠮ|k=Цагаан хэрэм}};{{lang-mnc|ᡧᠠᠩᡤᡳᠶᠠᠨ<br>ᠵᠠᠰᡝ|v=šanggiyan jase}}),是[[古代中原]]为抵御不同时期[[塞北]][[游牧部落]]联盟的侵袭,在傳統西北地區所修筑规模浩大的[[隔離牆]]或[[军事工程]]的统称。长城雖為城牆,但不做為完全單一條絕對隔離線,而是多層檢查通行的邊防口,實際上還主動發揮指導經貿交流兩手策略<ref>{{Cite web|url=https://www.chinatimes.com/hottopic/20221217002898-260812?chdtv|title=古代長城這麼矮究竟能攔住什麼? 真相出乎意料|website=中國時報|date=2022-12-17|dead-url=no|access-date=2023-07-19|archive-date=2023-07-19|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719050320/https://www.chinatimes.com/hottopic/20221217002898-260812?chdtv}}</ref><ref>{{Cite web|url=http://www.hi.chinanews.com.cn/hnnew/2023-02-23/670589.html|title=陕西清平堡遗址考古明确长城修建时的主观定位|date=2023-02-23|dead-url=no|access-date=2023-07-19|archive-date=2023-07-19|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719051921/http://www.hi.chinanews.com.cn/hnnew/2023-02-23/670589.html}}</ref>,东西段與前後關卡加總起來可绵延上万[[華里]](約4500-6000千公尺),因此又称作'''万里长城'''。
'''长城'''是在中國大陸華北一帶歷朝修筑的大規模軍用[[隔離牆]]的统称,在古代抵御不同时期來自[[塞北]][[游牧帝国]]和[[部落联盟]]的侵袭。长城並非單一結構,而是分成節矗立於險要之處,並設有多個關口,實際上亦是帝國邊境貿重要一環<ref>{{Cite web|url=https://www.chinatimes.com/hottopic/20221217002898-260812?chdtv|title=古代長城這麼矮究竟能攔住什麼? 真相出乎意料|website=中國時報|date=2022-12-17|dead-url=no|access-date=2023-07-19|archive-date=2023-07-19|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719050320/https://www.chinatimes.com/hottopic/20221217002898-260812?chdtv}}</ref><ref>{{Cite web|url=http://www.hi.chinanews.com.cn/hnnew/2023-02-23/670589.html|title=陕西清平堡遗址考古明确长城修建时的主观定位|date=2023-02-23|dead-url=no|access-date=2023-07-19|archive-date=2023-07-19|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719051921/http://www.hi.chinanews.com.cn/hnnew/2023-02-23/670589.html}}</ref>,东西段與前後關卡加總起來可绵延上万[[華里]](約4500-6000千公尺),因此又称作'''万里长城'''。


现存的长城遗蹟主要为始建于14世纪的[[明长城]],西起[[嘉峪關]],東至[[虎山长城]],长城遗址跨越[[吉林]]、[[辽宁]]、[[北京]]、[[天津]]、[[山西]]、[[陝西]]、[[宁夏]]、[[甘肅]]等15个省市自治区,总计有43,721处长城遗产,长城也是自人类文明以来最巨大的建筑物。1961年起,一批长城重要点段被陆续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长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该遗产目前不仅包含上述15个省、市、自治区境内的长城,还额外包括了[[湖南]]和[[四川]]境内的[[苗疆长城]](南长城)等<ref>{{Cite web|url=http://whc.unesco.org/en/list/438/|title=The Great Wall|accessdate=2020-07-07|last=Centre|first=UNESCO World Heritage|website=whc.unesco.org|language=en|archive-date=2017-06-27|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70627233206/http://whc.unesco.org/en/list/438/|dead-url=no}}</ref>。
现存的长城遗蹟主要为始建于14世纪的[[明长城]],西起[[嘉峪關]],東至[[虎山长城]],长城遗址跨越[[吉林]]、[[辽宁]]、[[北京]]、[[天津]]、[[山西]]、[[陝西]]、[[宁夏]]、[[甘肅]]等15个省市自治区,总计有43,721处长城遗产,长城也是自人类文明以来最巨大的建筑物。1961年起,一批长城重要点段被陆续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长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该遗产目前不仅包含上述15个省、市、自治区境内的长城,还额外包括了[[湖南]]和[[四川]]境内的[[苗疆长城]](南长城)等<ref>{{Cite web|url=http://whc.unesco.org/en/list/438/|title=The Great Wall|accessdate=2020-07-07|last=Centre|first=UNESCO World Heritage|website=whc.unesco.org|language=en|archive-date=2017-06-27|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70627233206/http://whc.unesco.org/en/list/438/|dead-url=no}}</ref>。


2012年,中國国家文物局完成了长城资源认定工作,将[[春秋战国]]至[[明朝]]等各时代修筑的长城墙体、敌楼、壕堑、关隘、城堡以及烽火台等相关历史遗存认定为长城资源,将其他具备长城特征的文化遗产纳入《长城保护条例》的保护范畴。根据认定结论,各时代长城资源分布于[[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省|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404个县(市/区)。认定数据如下:各类长城资源遗存总数43,721处(座/段),其中墙体10,051段,壕堑/界壕1,764段,单体建筑29,510座,关、堡2,211座,其他遗存185处。墙壕遗存总长度21,196.18千米。<ref>{{cite web|title=中国长城保护报告|url=http://www.ncha.gov.cn/art/2016/11/30/art_722_135294.html|website=国家文物局|accessdate=2017-11-28|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91219120648/http://www.ncha.gov.cn/art/2016/11/30/art_722_135294.html|archive-date=2019-12-19|dead-url=yes}}</ref>
2012年,[[中國国家文物局]]完成了长城资源认定工作,将[[春秋战国]]至[[明朝]]等各时代修筑的长城墙体、敌楼、壕堑、关隘、城堡以及烽火台等相关历史遗存认定为长城资源,将其他具备长城特征的文化遗产纳入《长城保护条例》的保护范畴。根据认定结论,各时代长城资源分布于[[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省|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404个县(市/区)。认定数据如下:各类长城资源遗存总数43,721处(座/段),其中墙体10,051段,壕堑/界壕1,764段,单体建筑29,510座,关、堡2,211座,其他遗存185处。墙壕遗存总长度21,196.18千米。<ref>{{cite web|title=中国长城保护报告|url=http://www.ncha.gov.cn/art/2016/11/30/art_722_135294.html|website=国家文物局|accessdate=2017-11-28|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91219120648/http://www.ncha.gov.cn/art/2016/11/30/art_722_135294.html|archive-date=2019-12-19|dead-url=yes}}</ref>


== 历代长城 ==
== 历 ==
中国北方自古便不安寧。自[[春秋战国|春秋戰国]]以來,便有修築長牆,以阻北方遊牧民族的劫掠的史料。而修建長城之舉,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历史,其中以[[秦朝|秦]]、[[汉朝|汉]]、[[明朝|明]]三時期的规模最大。《[[延庆州志]]》記載:“古长城,在州南二十余里,即燕塞,[[燕昭王]]用[[秦开]]谋,置[[上谷]]塞,自上谷以北至[[辽西]]。[[秦始皇]]因其旧址而大筑之,至今岔道以北迤逦而至[[永宁]]一带遗址犹存”。
中国北方自古便不安寧。自[[春秋战国]]以來,便有修築長牆,以阻北方遊牧民族的劫掠的史料。而修建長城之舉,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历史,其中以[[秦朝|秦]]、[[汉朝|汉]]、[[明朝|明]]三時期的规模最大。《[[延庆州志]]》記載:“古长城,在州南二十余里,即燕塞,[[燕昭王]]用[[秦开]]谋,置[[上谷]]塞,自上谷以北至[[辽西]]。[[秦始皇]]因其旧址而大筑之,至今岔道以北迤逦而至[[永宁]]一带遗址犹存”。


[[唐朝]]时,由于北方的[[突厥]]在[[唐太宗]]时已经被平定而不再成为威胁,此后三百年未修长城;[[后晉]]割讓[[燕云十六州]],使得之后[[宋朝]]修筑长城变得没有意义;[[元朝]]统治者是[[蒙古族|蒙古人]],仅对一些关口做了修缮,只起到盘查路人和作为商路[[驿站]]的作用;与元朝类似,[[清朝]]直到滅亡也未修长城。
[[唐朝]]时,由于北方的[[突厥]]在[[唐太宗]]时已经被平定而不再成为威胁,此后三百年未修长城;[[后晉]]割讓[[燕云十六州]],使得之后[[宋朝]]修筑长城变得没有意义;[[元朝]]统治者是[[蒙古族|蒙古人]],仅对一些关口做了修缮,只起到盘查路人和作为商路[[驿站]]的作用;与元朝类似,[[清朝]]直到滅亡也未修长城。
第57行: 第59行:
因而,近來實際修築長城僅有[[明朝]],今日所見長城多為明朝建築。而到了二十世紀,在科技的發展下,长城已基本失去阻禦外敵的軍事功能,只有[[長城戰役]]勉強算得上再參與了一次作戰。
因而,近來實際修築長城僅有[[明朝]],今日所見長城多為明朝建築。而到了二十世紀,在科技的發展下,长城已基本失去阻禦外敵的軍事功能,只有[[長城戰役]]勉強算得上再參與了一次作戰。


=== 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5678年) ===
=== 春秋戰國時期 ===
{{Main|楚長城|魏長城|齊長城|趙長城|鄭韓長城|魯長城|燕長城|中山長城}}
{{Main|楚長城|魏長城|齊長城|趙長城|鄭韓長城|魯長城|燕長城|中山長城}}
長城在[[春秋戰國]]時期即已修築,《诗经·小雅·出车》记载:“天子命我,城彼朔方。赫赫南仲,猃狁于襄。”,当时筑城用意在於“互防”和“拒胡”。[[齐长城]]是中原历史上建筑最早的长城,在今[[山东]]境内,至[[密州]][[琅琊台]]入海,全长500馀公里。但是由於[[諸侯]]林立,且各屬境較小,一般小國長城只有幾百里,一些大的諸侯國家的長城也僅有三四千里。例如赵肃侯十七年(前333年)在[[漳水]]、滏水(今[[滏阳河]])附近筑长城,史称“赵南长城”。<ref>《史记赵世家》中记载:“十七年,围魏黄,不克。筑长城”。</ref>[[趙武靈王]]所築長城,起自代(今河北省蔚縣境內),終於高闕(今內蒙古烏拉特後旗境內),史称“赵北长城”。<ref>《[[史記‧匈奴列傳]]》載:“趙武靈王亦變俗胡服,習騎射,北破[[林胡]]、[[樓煩]]。築長城,自代並[[陰山]]下,至高闕為塞……”。</ref>《史记》记载:“[[齐宣王]]乘山岭之上筑长城,东至海、西至[[济州]]千馀里以备楚”。[[秦昭王]]时,攻灭[[义渠]],“于是秦有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拒胡”。[[燕长城]],西起造阳(今河北独石山),东至襄平郡。另有中山国长城和魏长城(即滨洛长城)。
長城在[[春秋戰國]]時期即已修築,《诗经·小雅·出车》记载:“天子命我,城彼朔方。赫赫南仲,猃狁于襄。”,当时筑城用意在於“互防”和“拒胡”。[[齐长城]]是中原历史上建筑最早的长城,在今[[山东]]境内,至[[密州]][[琅琊台]]入海,全长500馀公里。但是由於[[諸侯]]林立,且各屬境較小,一般小國長城只有幾百里,一些大的諸侯國家的長城也僅有三四千里。例如赵肃侯十七年(前333年)在[[漳水]]、滏水(今[[滏阳河]])附近筑长城,史称“赵南长城”。<ref>《史记赵世家》中记载:“十七年,围魏黄,不克。筑长城”。</ref>[[趙武靈王]]所築長城,起自代(今河北省蔚縣境內),終於高闕(今內蒙古烏拉特後旗境內),史称“赵北长城”。<ref>《[[史記‧匈奴列傳]]》載:“趙武靈王亦變俗胡服,習騎射,北破[[林胡]]、[[樓煩]]。築長城,自代並[[陰山]]下,至高闕為塞……”。</ref>《史记》记载:“[[齐宣王]]乘山岭之上筑长城,东至海、西至[[济州]]千馀里以备楚”。[[秦昭王]]时,攻灭[[义渠]],“于是秦有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拒胡”。[[燕长城]],西起造阳(今河北独石山),东至襄平郡。另有中山国长城和魏长城(即滨洛长城)。


萬里長城之名,自秦始皇才開始,因此,人們提到萬里長城的時候,往往把它同秦始皇的名字聯繫起來。據[[司馬遷]]《[[史記]]·[[蒙恬]]列傳》上記載:「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將三十萬眾,北逐[[戎狄]],收[[河套地区|河南]]。築長城。因地形,用制險塞,起[[臨洮縣|臨洮]],至[[遼東]],延袤萬餘里。」
萬里長城之名,自秦始皇才開始,因此,人們提到萬里長城的時候,往往把它同秦始皇的名字聯繫起來。據[[司馬遷]]《[[史記]]·[[蒙恬]]列傳》上記載:「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將三十萬眾,北逐[[戎狄]],收[[河套地区|河南]]。築長城。因地形,用制險塞,起[[臨洮縣|臨洮]],至[[遼東]],延袤萬餘里。」
哈哈哈,百度居然可以隨便編輯,資料一定是假的 真的嗎?


=== 秦长城(公元前221年)===
=== 秦长城(公元前221年)===
第114行: 第115行:


* 外长城自西向东,自[[忻州市]][[偏关县]]老牛湾,沿山西、内蒙古交界线,经偏关县老营堡向东北转过[[朔州市]][[平鲁区]](唐代名将[[尉迟恭]]的出生地)、再经朔州市[[朔城区]]、[[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山西朔州市[[右玉县]]、[[大同市]][[左云县]]、市区、[[阳高县]](东南20里即是[[汉高祖]]亲伐匈奴却被围困多日的[[白登山]])、[[天镇县]]新平堡马市口,进入河北[[张家口市]][[怀安县]]、[[万全县]]、[[桥西区 (张家口市)|桥西区]]、[[崇礼县]]、[[赤城县]],经[[北京]][[延庆县]][[居庸关]]西北在北京延庆县四海冶和内长城交汇。
* 外长城自西向东,自[[忻州市]][[偏关县]]老牛湾,沿山西、内蒙古交界线,经偏关县老营堡向东北转过[[朔州市]][[平鲁区]](唐代名将[[尉迟恭]]的出生地)、再经朔州市[[朔城区]]、[[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山西朔州市[[右玉县]]、[[大同市]][[左云县]]、市区、[[阳高县]](东南20里即是[[汉高祖]]亲伐匈奴却被围困多日的[[白登山]])、[[天镇县]]新平堡马市口,进入河北[[张家口市]][[怀安县]]、[[万全县]]、[[桥西区 (张家口市)|桥西区]]、[[崇礼县]]、[[赤城县]],经[[北京]][[延庆县]][[居庸关]]西北在北京延庆县四海冶和内长城交汇。

* 内长城全长1,600多公里。自西向东自[[忻州市]][[偏关县]]老营堡个角墩,沿山西境内朔州市、忻州市交界线,向东南转过[[朔州市]][[平鲁区]],再经忻州市[[神池县]]、朔州市[[朔城区]]、忻州市[[宁武县]](有[[宁武关]])、忻州市[[原平县]]、朔州市[[山阴县]]、忻州市[[代县]](北有[[雁门关]])、朔州市[[应县]]、忻州市[[繁峙县]]、大同市[[浑源县]]至大同市[[灵丘县]](有[[平型关]]),直到河北[[保定市]][[阜平县]]、[[涞源县]]、[[易县]]、[[涞水县]]、[[张家口市]][[涿鹿县]]、入北京市[[门头沟区]]、又回到张家口市[[怀来县]],再入[[北京]][[延庆县]][[八达岭]]、[[居庸关]]西南,在北京延庆县四海冶和外长城交汇。
* 内长城全长1,600多公里。自西向东自[[忻州市]][[偏关县]]老营堡个角墩,沿山西境内朔州市、忻州市交界线,向东南转过[[朔州市]][[平鲁区]],再经忻州市[[神池县]]、朔州市[[朔城区]]、忻州市[[宁武县]](有[[宁武关]])、忻州市[[原平县]]、朔州市[[山阴县]]、忻州市[[代县]](北有[[雁门关]])、朔州市[[应县]]、忻州市[[繁峙县]]、大同市[[浑源县]]至大同市[[灵丘县]](有[[平型关]]),直到河北[[保定市]][[阜平县]]、[[涞源县]]、[[易县]]、[[涞水县]]、[[张家口市]][[涿鹿县]]、入北京市[[门头沟区]]、又回到张家口市[[怀来县]],再入[[北京]][[延庆县]][[八达岭]]、[[居庸关]]西南,在北京延庆县四海冶和外长城交汇。
** 内长城在[[大同市]][[灵丘县]]牛帮口又分叉南下,沿河北、山西交界线,顺太行山向南,经[[娘子关]]、固关,在[[长治市]][[黎城县]]东阳关结束。
** 内长城在[[大同市]][[灵丘县]]牛帮口又分叉南下,沿河北、山西交界线,顺太行山向南,经[[娘子关]]、固关,在[[长治市]][[黎城县]]东阳关结束。
第131行: 第131行:
}}
}}


== 长城构筑 ==
== 构筑 ==
[[File:Chinese Wall.JPG|thumb|230px|雙層式樓台]]
[[File:Chinese Wall.JPG|thumb|230px|雙層式樓台]]
[[File:Greatwall-SA14.jpg|thumb|230px|單層式烽火台]]
[[File:Greatwall-SA14.jpg|thumb|230px|單層式烽火台]]
第145行: 第145行:
就长城沿线各地的地理条件之不同而言,建造长城所需的材料均按“因地制宜”的原则就地取材解决。[[崔豹]]《[[古今注]]·都邑》说:“秦所筑长城,土色皆紫,汉亦然,故云紫塞焉。”在山地,则开山取石垒墙;在黄土地带,则取夯土筑;在沙漠,则用[[芦苇]]或柳条,加以层层铺沙修筑。此外,砌墙所用的砖、瓦、石灰和木料等,除就地设[[窑]]烧制或砍伐外,官府还设有专门部门供应。
就长城沿线各地的地理条件之不同而言,建造长城所需的材料均按“因地制宜”的原则就地取材解决。[[崔豹]]《[[古今注]]·都邑》说:“秦所筑长城,土色皆紫,汉亦然,故云紫塞焉。”在山地,则开山取石垒墙;在黄土地带,则取夯土筑;在沙漠,则用[[芦苇]]或柳条,加以层层铺沙修筑。此外,砌墙所用的砖、瓦、石灰和木料等,除就地设[[窑]]烧制或砍伐外,官府还设有专门部门供应。


== 长城形制与体系 ==
== 形制与体系 ==
{{trivia|sect=yes|small=yes|time=2024-03-02T11:42:09+00:00}}
萬里长城从来就不是一道孤立的城墙,而是由大量建筑组成的严密体系。統而言之,越到后期,长城体系就越完善、越严密,整体防御能力不断增强。长城体系主要由[[关隘]]、[[城墙]]与楼台、[[烽燧]]三部分组成,此外还包括其他附属设施。城墙与楼台又可以分为[[城门]]、[[城楼]]和[[城墙]]三部份。
萬里长城从来就不是一道孤立的城墙,而是由大量建筑组成的严密体系。統而言之,越到后期,长城体系就越完善、越严密,整体防御能力不断增强。长城体系主要由[[关隘]]、[[城墙]]与楼台、[[烽燧]]四部分组成,此外还包括其他附属设施。城墙与楼台又可以分为[[城门]]、[[城楼]]和[[城墙]]三部份。


=== 关隘 ===
=== 关隘 ===
第179行: 第180行:


=== 烽燧 ===
=== 烽燧 ===
[[File:66954-The-Great-Wall, Mutianyu.jpg|thumb|按一定间隔在长城上建设的烽火台]]
长城体系中设置有大量烽燧([[烽火台]])作为[[情报]]传递系统。古时用于点燃[[烟火]]传递重要消息的高台,是古代重要军事防御设施,最古老但行之有效的土电报。烽火台是为防止敌人入侵而建的,遇有敌情发生,则白天施烟,夜间点火,台台相连,传递讯息。根据历史[[文献]]、出土[[汉简]]和实地考察可知,烽燧数量众多且一直延伸到长城以外很远的地方。按烽燧配置的位置和功能,可以分为四组:设在大漠深处的烽火台是发出警讯的最前线,沿长城两侧设置的烽火台向沿线传递情报,由长城通往京师的系列烽火台与王朝中央联系,还有一组烽火台与长城所在地附近的[[地方政府]]和驻军联系。按明朝制度,举一烟鸣一炮表示来敌100人左右;举二烟鸣二炮,来敌500人左右;1000人以上举三烟鸣三炮。在50公里的长城沿线上,共发现烽火台80余座,间隔距离平均约3公里,最远的不超过5公里。“烽火”,古代边防报警的两种信号,白天放烟叫“烽”,夜间举火叫“燧”。
长城体系中设置有大量烽燧([[烽火台]])作为[[情报]]传递系统。古时用于点燃[[烟火]]传递重要消息的高台,是古代重要军事防御设施,最古老但行之有效的土电报。烽火台是为防止敌人入侵而建的,遇有敌情发生,则白天施烟,夜间点火,台台相连,传递讯息。根据历史[[文献]]、出土[[汉简]]和实地考察可知,烽燧数量众多且一直延伸到长城以外很远的地方。按烽燧配置的位置和功能,可以分为四组:设在大漠深处的烽火台是发出警讯的最前线,沿长城两侧设置的烽火台向沿线传递情报,由长城通往京师的系列烽火台与王朝中央联系,还有一组烽火台与长城所在地附近的[[地方政府]]和驻军联系。按明朝制度,举一烟鸣一炮表示来敌100人左右;举二烟鸣二炮,来敌500人左右;1000人以上举三烟鸣三炮。在50公里的长城沿线上,共发现烽火台80余座,间隔距离平均约3公里,最远的不超过5公里。“烽火”,古代边防报警的两种信号,白天放烟叫“烽”,夜间举火叫“燧”。


第189行: 第191行:
萬里长城既是农耕民族的防御前线,也是向游牧民族发动反击的前进基地。长城后侧纵深配备机动的军队以因应战事,而长城即是防御的最前线,也是攻击起始线,和交通线,在长城前方部署的观察哨深入到极远处,前线在长城以北一千公里。在古代,游牧骑兵有优良的机动能力和强大的攻击力,但是对于城垣防御体系却无能为力,即使攻破長城一段,攻勢往往被後勤強大的漢軍所包圍阻斷,因此长城的修建的确能够有效的抵御北方民族的侵扰。另一方面,長城在商貿控制可能起到關鍵作用,新的考古研究顯示,在清平堡發現的貿易工藝品較多,因此實際上是社會交流是大於兵戎相向的,以經濟與政治的影響力為策略,蒙漢民族文物同時在該地區周圍遺址的出現,長城也見證中原文明對塞外民族的態度與思考<ref>{{Cite web|url=http://sn.people.com.cn/BIG5/n2/2023/0301/c186331-40319927.html|title=清平堡遺址:蒙漢交流的“見証者”|date=2023-03-01|dead-url=no|access-date=2023-07-19|archive-date=2023-07-19|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719051924/http://sn.people.com.cn/BIG5/n2/2023/0301/c186331-40319927.html}}</ref>。
萬里长城既是农耕民族的防御前线,也是向游牧民族发动反击的前进基地。长城后侧纵深配备机动的军队以因应战事,而长城即是防御的最前线,也是攻击起始线,和交通线,在长城前方部署的观察哨深入到极远处,前线在长城以北一千公里。在古代,游牧骑兵有优良的机动能力和强大的攻击力,但是对于城垣防御体系却无能为力,即使攻破長城一段,攻勢往往被後勤強大的漢軍所包圍阻斷,因此长城的修建的确能够有效的抵御北方民族的侵扰。另一方面,長城在商貿控制可能起到關鍵作用,新的考古研究顯示,在清平堡發現的貿易工藝品較多,因此實際上是社會交流是大於兵戎相向的,以經濟與政治的影響力為策略,蒙漢民族文物同時在該地區周圍遺址的出現,長城也見證中原文明對塞外民族的態度與思考<ref>{{Cite web|url=http://sn.people.com.cn/BIG5/n2/2023/0301/c186331-40319927.html|title=清平堡遺址:蒙漢交流的“見証者”|date=2023-03-01|dead-url=no|access-date=2023-07-19|archive-date=2023-07-19|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719051924/http://sn.people.com.cn/BIG5/n2/2023/0301/c186331-40319927.html}}</ref>。


但是仅仅依靠长城的消极防御并不能阻止有组织、大规模的进攻。《北虏事蹟》记载:“正德十年正月二十二日,套虏二万余骑到,于花马池北镇边墩起,至石井儿墩止,拆开墙口一十二处,深入[[固原]]等地抢掠而去。本年七月二十二日,套虏二万骑到,于花马池北柳扬墩起至青羊墩止,拆开墙口一十六处,深入[[平凉]][[临巩]],直抵[[陇州]],大掠而去。总制右御史[[邓章]]调榆林等处官军分布固原要冲,不能御。”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庚戌之变]]”,蒙古[[俺答汗]]于正面攻击[[古北口]]同时,从黄渝沟拆长城而过,明军不战自溃。俺答攻至[[北京]]城外,大掠而回。
但是仅仅依靠长城的消极防御并不能阻止有组织、大规模的进攻。《北虏事蹟》记载:“正德十年正月二十二日,套虏二万余骑到,于花马池北镇边墩起,至石井儿墩止,拆开墙口一十二处,深入[[固原]]等地抢掠而去。本年七月二十二日,套虏二万骑到,于花马池北柳扬墩起至青羊墩止,拆开墙口一十六处,深入[[平凉]][[临巩]],直抵[[陇州]],大掠而去。总制右御史[[邓章]]调榆林等处官军分布固原要冲,不能御。”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庚戌之变]]”,蒙古[[俺答汗]]于正面攻击[[古北口]]同时,从黄渝沟拆长城而过,明军不战自溃。俺答攻至[[北京]]城外,大掠而回。

1933年,[[大日本帝国]]控制下的[[满洲国|伪满洲国]]势力向关内扩张,与当时的[[國民革命軍]]围绕长城一线发生的数场战役,史称[[長城戰役]],与[[熱河戰役|热河战役]]相连接。[[長城戰役]]目前为长城历史上最后一次真正用于军事的战役。


== 文化意义 ==
== 文化意义 ==
第197行: 第201行:
长城是中国古代建造的最为宏大的工程之一,中國的历朝历代長城都发挥了很重要的防御作用,1987年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长城列入[[世界文化遗产]]。<ref>{{Cite web|url = http://news3.xinhuanet.com/ziliao/2006-05/09/content_4524764.htm|title = 中国的世界遗产 - 新华网|deadurl = yes|archiveurl =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302123926/http://news3.xinhuanet.com/ziliao/2006-05/09/content_4524764.htm|archivedate = 2016-03-02|access-date = 2016-02-20}}</ref>长城的存在,对古代中國来说,也是一个防御入侵的精神防线。而在近代,中国人以长城作为中国的象征。在今作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义勇军进行曲]]》中,有“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的歌词,号召人們在国家最危急的时刻,抵御入侵。<ref>{{Cite web|url = http://www.zgxxb.com.cn/zmfk/201602050017.shtml|title = 国旗飘飘 国在心中|author = 弘斌|access-date = 2016-02-20|archive-url =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302202104/http://www.zgxxb.com.cn/zmfk/201602050017.shtml|archive-date = 2016-03-02|dead-url = yes}}</ref>[[罗文]]《[[长城谣]]》中也写道:中国万世必须兴盛,外御强敌每战必胜,长城长城一个尖兵。潘孑农、刘雪庵1937年“七·七”事变后在上海创作的《长城谣》: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面是故乡。四万万同胞心一条,新的长城万里长。
长城是中国古代建造的最为宏大的工程之一,中國的历朝历代長城都发挥了很重要的防御作用,1987年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长城列入[[世界文化遗产]]。<ref>{{Cite web|url = http://news3.xinhuanet.com/ziliao/2006-05/09/content_4524764.htm|title = 中国的世界遗产 - 新华网|deadurl = yes|archiveurl =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302123926/http://news3.xinhuanet.com/ziliao/2006-05/09/content_4524764.htm|archivedate = 2016-03-02|access-date = 2016-02-20}}</ref>长城的存在,对古代中國来说,也是一个防御入侵的精神防线。而在近代,中国人以长城作为中国的象征。在今作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义勇军进行曲]]》中,有“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的歌词,号召人們在国家最危急的时刻,抵御入侵。<ref>{{Cite web|url = http://www.zgxxb.com.cn/zmfk/201602050017.shtml|title = 国旗飘飘 国在心中|author = 弘斌|access-date = 2016-02-20|archive-url =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302202104/http://www.zgxxb.com.cn/zmfk/201602050017.shtml|archive-date = 2016-03-02|dead-url = yes}}</ref>[[罗文]]《[[长城谣]]》中也写道:中国万世必须兴盛,外御强敌每战必胜,长城长城一个尖兵。潘孑农、刘雪庵1937年“七·七”事变后在上海创作的《长城谣》: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面是故乡。四万万同胞心一条,新的长城万里长。


对修筑长城而造成的人员伤亡,很多人通过文学和艺术作品表达怜悯和对封建统治者对批评。例如[[陈琳]]《[[饮马长城窟行]]》:「男儿宁当格斗死,何能怫郁筑长城」。修築古代长城在增强帝国边防能力的同时也劳民伤财<ref>《[[淮南子]]·论训》说,秦筑长城,“丁壮丈夫,西至临洮、狄道,北至飞狐、阳原、道路死者以测量。”</ref>,例如1990年代香港殿堂級搖滾乐队[[Beyond]]的歌曲《[[長城 (Beyond)|长城]]》中所唱;又如中華人民共和國作家[[鲍昌]]曾撰文《长城》,描述古代长城是“凄婉的历史”“民族封闭的象征”“文化愚钝的标志”,并乐于见到今天长城的开放局面。<ref>{{Cite web|url = http://www.thn21.com/xiao/qice/12962.html|title = 原文内容 - 华文网|accessdate = 2016-02-20|author = 鲍昌|date = |publisher = |archive-url =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302174250/http://www.thn21.com/xiao/qice/12962.html|archive-date = 2016-03-02|dead-url = yes}}</ref>中国傳統民间故事「[[孟姜女]]哭长城」中,传说秦始皇时期赋税劳役繁重,有一对青年男女萬喜良、孟姜女新婚才三天,新郎就被迫出发修筑长城,不久因饥寒劳累而死,尸骨也被埋在长城墙下,孟姜女身背寒衣,历尽千辛万苦,万里寻夫来到长城边,得到的却是丈夫已经死去的噩耗,她在长城下痛哭,三日三夜不止,城墙为之崩裂,露出萬喜良的尸骸,孟姜女于因绝望而投海而死。
对修筑长城而造成的人员伤亡,很多人通过文学和艺术作品表达怜悯和对封建统治者对批评。例如[[陈琳_(三国)|陈琳]]《[[饮马长城窟行]]》:「男儿宁当格斗死,何能怫郁筑长城」。修築古代长城在增强帝国边防能力的同时也劳民伤财<ref>《[[淮南子]]·论训》说,秦筑长城,“丁壮丈夫,西至临洮、狄道,北至飞狐、阳原、道路死者以测量。”</ref>,例如1990年代香港殿堂級搖滾乐队[[Beyond]]的歌曲《[[長城 (Beyond)|长城]]》中所唱;又如中華人民共和國作家[[鲍昌]]曾撰文《长城》,描述古代长城是“凄婉的历史”“民族封闭的象征”“文化愚钝的标志”,并乐于见到今天长城的开放局面。<ref>{{Cite web|url = http://www.thn21.com/xiao/qice/12962.html|title = 原文内容 - 华文网|accessdate = 2016-02-20|author = 鲍昌|date = |publisher = |archive-url =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302174250/http://www.thn21.com/xiao/qice/12962.html|archive-date = 2016-03-02|dead-url = yes}}</ref>中国傳統民间故事「[[孟姜女]]哭长城」中,传说秦始皇时期赋税劳役繁重,有一对青年男女萬喜良、孟姜女新婚才三天,新郎就被迫出发修筑长城,不久因饥寒劳累而死,尸骨也被埋在长城墙下,孟姜女身背寒衣,历尽千辛万苦,万里寻夫来到长城边,得到的却是丈夫已经死去的噩耗,她在长城下痛哭,三日三夜不止,城墙为之崩裂,露出萬喜良的尸骸,孟姜女于因绝望而投海而死。


长城的意义也更被進一步延伸到互联网络领域。1998年起,中国政府开始使用[[防火长城]]系统,用于过滤互联网国际出口上内容的软硬件系统的集合,这被认为是一种[[审查]]系统。外媒曾以谷歌事件为题,透过漫画形式指出中國政府屏蔽谷歌、youtube、维基百科等国外网站是在“构筑互联网络领域的‘数字[[防火长城|长城]]’,以此阻止国内互联网用户透过国外网页了解某些事件的一种说法。
长城的意义也更被進一步延伸到互联网络领域。1998年起,中国政府开始使用[[防火长城]]系统,用于过滤互联网国际出口上内容的软硬件系统的集合,这被认为是一种[[审查]]系统。外媒曾以谷歌事件为题,透过漫画形式指出中國政府屏蔽谷歌、youtube、维基百科等国外网站是在“构筑互联网络领域的‘数字[[防火长城|长城]]’,以此阻止国内互联网用户透过国外网页了解某些事件的一种说法。
第203行: 第207行:
长城也是中国各种产品、企业广泛使用的品牌名称之一,例如[[長城集團|长城集团]]([[长城电脑]])、[[长城汽车]]等。
长城也是中国各种产品、企业广泛使用的品牌名称之一,例如[[長城集團|长城集团]]([[长城电脑]])、[[长城汽车]]等。


長城可以說是地球上重要的人造建物代表。1904年,{{維基數據鏈接|Q3132978}}的''People and Politics of the Far East states''中寫道:“除了其历史外,其因为是唯一能从月球上看到的人类手工作品而享有盛誉。”({{lang-en|Besides its age it enjoys the reputation of being the only work of human hands on the globe visible from the moon.}})更多的人引用{{維基數據鏈接|Q653847}}於1938年出版的''Second Book of Marvels-The Orient''的內容,其中寫到:“天文学家说,长城是我们星球上唯一一个从月球上肉眼可见的人造物体。”({{lang-en|Astronomers say that the Great Wall is the only man-made thing on our planet visible to the human eye from the moon.}})此外,1937年時,著名[[荷蘭]]裔美籍歷史通俗讀物作家[[房龙]]在出版的《[[地球的故事]]》中猜測:「中国的长城是[[月球]]上的[[太空人]]唯一能看得见的[[建筑物]]」。关于能否从近地[[太空]]或月球上用[[肉眼]]望见长城一直存在争议。但據一般研究與[[邏輯]],长城寬度4~5米,遠小於四線道或以上之公路,如[[高速公路]]等,且其本身并非发光体[[反光]]体,在數百公里以上不借助[[仪器]]用肉眼观察是不可能的<ref>戴昌达、姜小光、习晓环,进一步剖析“从太空看长城”的争论,科学导报2007,25(4):72-76</ref><ref>{{cite web |url=http://www.theatlantic.com/science/archive/2010/07/great-wall-from-space-the-answer/59148/ |title=Great Wall from Space: The Answer - Science and Tech |publisher=The Atlantic |date=2010-07-05 |accessdate=2017-07-11 |archive-date=2010-09-06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00906095735/http://www.theatlantic.com/science/archive/2010/07/great-wall-from-space-the-answer/59148/ |dead-url=no }}</ref>。另外,[[神舟五号]]的[[宇航员]][[杨利伟]]也称其在2003年的太空之旅中没有看到长城。<ref>{{cite news |first= |last= |authorlink= |author=齐柳明 |coauthors= |title=宇航员在太空能否看到长城 |url=http://www.gmw.cn/01gmrb/2004-04/30/content_19819.htm |format= |work=光明日报 |publisher=光明网 |location= |id= |pages= |page= |date=2004-04-30 |accessdate=2013-06-29 |language=zh-hans |quote=不过,当中国首位宇航员杨利伟返回地球后,有记者求证是否看到长城,杨利伟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实事求是地说没有看到。 |archive-date=2021-03-12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10312065404/http://www.gmw.cn/01gmrb/2004-04/30/content_19819.htm |dead-url=no }}</ref>
長城可以說是地球上重要的人造建物代表。1904年,{{維基數據鏈接|Q3132978}}的''People and Politics of the Far East states''中寫道:“除了其历史外,其因为是唯一能从月球上看到的人类手工作品而享有盛誉。”({{lang-en|Besides its age it enjoys the reputation of being the only work of human hands on the globe visible from the moon.}})更多的人引用{{維基數據鏈接|Q653847}}於1938年出版的''Second Book of Marvels-The Orient''的內容,其中寫到:“天文学家说,长城是我们星球上唯一一个从月球上肉眼可见的人造物体。”({{lang-en|Astronomers say that the Great Wall is the only man-made thing on our planet visible to the human eye from the moon.}})此外,1937年時,著名[[荷蘭]]裔美籍歷史通俗讀物作家[[房龙]]在出版的《[[地球的故事]]》中猜測:「中国的长城是[[月球]]上的[[太空人]]唯一能看得见的[[建筑物]]」。关于能否从近地[[太空]]或月球上用[[肉眼]]望见长城一直存在争议。然而,长城寬度4~5米,遠小於現代的[[高速公路]]等,且其本身并非发光体[[反光]]体,在數百公里以上不借助[[仪器]]用肉眼观察是不可能的<ref>戴昌达、姜小光、习晓环,进一步剖析“从太空看长城”的争论,科学导报2007,25(4):72-76</ref><ref>{{cite web |url=http://www.theatlantic.com/science/archive/2010/07/great-wall-from-space-the-answer/59148/ |title=Great Wall from Space: The Answer - Science and Tech |publisher=The Atlantic |date=2010-07-05 |accessdate=2017-07-11 |archive-date=2010-09-06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00906095735/http://www.theatlantic.com/science/archive/2010/07/great-wall-from-space-the-answer/59148/ |dead-url=no }}</ref>。另外,[[神舟五号]]的[[宇航员]][[杨利伟]]也称其在2003年的太空之旅中没有看到长城。<ref>{{cite news |first= |last= |authorlink= |author=齐柳明 |coauthors= |title=宇航员在太空能否看到长城 |url=http://www.gmw.cn/01gmrb/2004-04/30/content_19819.htm |format= |work=光明日报 |publisher=光明网 |location= |id= |pages= |page= |date=2004-04-30 |accessdate=2013-06-29 |language=zh-hans |quote=不过,当中国首位宇航员杨利伟返回地球后,有记者求证是否看到长城,杨利伟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实事求是地说没有看到。 |archive-date=2021-03-12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10312065404/http://www.gmw.cn/01gmrb/2004-04/30/content_19819.htm |dead-url=no }}</ref>


==长城保护==
== 保护 ==
{{see|长城列表}}
长城的破坏分为自然破坏和人为破坏,人为破坏的影响近几十年更严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1952年,中央在财政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仍专门拨款近10万元人民币用于[[八达岭长城]]的修复<ref name="pohuai">{{Cite web |url =http://tech.sina.com.cn/d/2012-02-27/14096773762.shtml |title =媒体称不当开发等致长城遭人为破坏严重 |author = |date =2012-02-27 |publisher =新浪 |language = |accessdate = |quote = |archive-date =2021-02-10 |archive-url =https://web.archive.org/web/20210210232854/http://tech.sina.com.cn/d/2012-02-27/14096773762.shtml |dead-url =no }}</ref>。在[[文革]]期间,各地均曾出現大规模拆毁长城的行為<ref name=pohuai/><ref name=dafu/>。1976年[[粉碎四人帮|粉碎“四人帮”]]后,不少群众致信文物管理部门和报社呼吁抢救。1977年8月,北京市文物管理部门派人到[[古北口长城]]全面调查,向市领导写了情况汇报,建议加强长城保护,但一直未获得批复<ref name=dafu/>。1977年12月,中央领导[[李先念]]对“长城不能毁”的群众来信作了批示<ref name=dafu/><ref name=pohuai/>。1978年2月,[[中共北京市委]]和[[北京市革命委员会|北京市革委会]]向中央提交《关于长城的毁坏情况和保护长城措施的报告》,提出制止毁坏长城的三项措施。获得中央批准後,北京市文物管理处代市革委会草拟了《关于加强对长城保护管理的通知》,但该通知直到1979年6月尚未下达。1978年5月,[[国家文物局]]向其他轄內區域有長城遺址的14个省市区发出《加强对长城保护的通知》,並将《关于加强对长城保护管理的通知》抄转給各地参考。河北省文化局据此要求各县对长城保护情况进行一次全面调查,并制订保护措施<ref name=dafu/>。
长城的破坏分为自然破坏和人为破坏,人为破坏的影响近几十年更严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1952年,中央在财政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仍专门拨款近10万元人民币用于[[八达岭长城]]的修复<ref name="pohuai">{{Cite web |url =http://tech.sina.com.cn/d/2012-02-27/14096773762.shtml |title =媒体称不当开发等致长城遭人为破坏严重 |author = |date =2012-02-27 |publisher =新浪 |language = |accessdate = |quote = |archive-date =2021-02-10 |archive-url =https://web.archive.org/web/20210210232854/http://tech.sina.com.cn/d/2012-02-27/14096773762.shtml |dead-url =no }}</ref>。在[[文革]]期间,各地均曾出現大规模拆毁长城的行為<ref name=pohuai/><ref name=dafu/>。1976年[[粉碎四人帮|粉碎“四人帮”]]后,不少群众致信文物管理部门和报社呼吁抢救。1977年8月,北京市文物管理部门派人到[[古北口长城]]全面调查,向市领导写了情况汇报,建议加强长城保护,但一直未获得批复<ref name=dafu/>。1977年12月,中央领导[[李先念]]对“长城不能毁”的群众来信作了批示<ref name=dafu/><ref name=pohuai/>。1978年2月,[[中共北京市委]]和[[北京市革命委员会|北京市革委会]]向中央提交《关于长城的毁坏情况和保护长城措施的报告》,提出制止毁坏长城的三项措施。获得中央批准後,北京市文物管理处代市革委会草拟了《关于加强对长城保护管理的通知》,但该通知直到1979年6月尚未下达。1978年5月,[[国家文物局]]向其他轄內區域有長城遺址的14个省市区发出《加强对长城保护的通知》,並将《关于加强对长城保护管理的通知》抄转給各地参考。河北省文化局据此要求各县对长城保护情况进行一次全面调查,并制订保护措施<ref name=dafu/>。


第217行: 第220行:
2003年[[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联名8个届别的45名委员提交“长城保护工作亟待加强”的提案,建议制定长城保护总体规划及长城保护专项法规。2006年10月11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签署第476号国务院令公布《长城保护条例》,同年12月1日起施行。不少地方在《长城保护条例》出台后都开始重视和保护长城。但长城遭受的破坏依旧严重,尤其是[[甘肃]]、[[宁夏]]、[[陕西]]和[[山西]]等中西部省份境内长城受损最严重<ref name=pohuai/>。
2003年[[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联名8个届别的45名委员提交“长城保护工作亟待加强”的提案,建议制定长城保护总体规划及长城保护专项法规。2006年10月11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签署第476号国务院令公布《长城保护条例》,同年12月1日起施行。不少地方在《长城保护条例》出台后都开始重视和保护长城。但长城遭受的破坏依旧严重,尤其是[[甘肃]]、[[宁夏]]、[[陕西]]和[[山西]]等中西部省份境内长城受损最严重<ref name=pohuai/>。


== 参考文献 ==
== 参 ==
{{div col|colwidth=30em}}
* [[千里长城]]
* [[苗疆长城]]
* [[金界壕]]
* [[柳条边]]
* [[哈德良長城]]
* [[防火长城]]
* [[长城骗局]]
{{div col end}}

== 参考资料 ==
=== 引用 ===
=== 引用 ===
{{Reflist|30em}}
{{Reflist|30em}}
第228行: 第242行:


== 外部链接 ==
== 外部链接 ==
{{Commons+cat|长城|长城|Great_Wall_of_China}}
{{Commons+cat}}
{{Wikivoyage}}
{{Wikivoyage}}
* [https://web.archive.org/web/20061109135807/http://www.thegreatwall.com.cn/ 长城小站]民间长城爱好者、志愿者之家,关于长城的科普与考察信息
* [https://web.archive.org/web/20061109135807/http://www.thegreatwall.com.cn/ 长城小站]民间长城爱好者、志愿者之家,关于长城的科普与考察信息
第235行: 第249行:
* [https://web.archive.org/web/20041023014932/http://www.chinavr.net/html/passes.htm 万里长城二百关]
* [https://web.archive.org/web/20041023014932/http://www.chinavr.net/html/passes.htm 万里长城二百关]
*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927093343/http://wechatinchina.com/thread-177552-1-1.html 萬里長城的精華在河北,你知道長城之首直接入海嗎?叫「老龍頭」!]
*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927093343/http://wechatinchina.com/thread-177552-1-1.html 萬里長城的精華在河北,你知道長城之首直接入海嗎?叫「老龍頭」!]

== 参见 ==
{{Portal|军事|历史|中国|中国建筑|中国文化遗产|世界遗产}}
* [[长城列表]]
* [[千里长城]]、[[苗疆长城]]
* [[金界壕]]、[[柳条边]]
* [[哈德良長城]]
* [[防火长城]]
* [[长城骗局]]


{{-}}
{{-}}
{{长城列表|nocat}}
{{世界新七大奇跡}}
{{世界新七大奇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世界遗产}}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世界遗产}}
第253行: 第257行:
{{中国古城墙}}
{{中国古城墙}}
{{中国长城}}
{{中国长城}}
{{Portal bar|历史|军事|中国|中国建筑|中国文化遗产|世界遗产}}
{{Authority control}}
{{Authority control}}

[[Category:长城| ]]
[[Category:长城| ]]
[[Category:中国世界遗产|多地]]
[[Category:中国纸币上的建筑物]]
[[Category:中国纸币上的建筑物]]
[[Category:防线]]
[[Category:防线]]
[[Category:宁夏世界遗产]]
[[Category:宁夏世界遗产]]
[[Category:辽宁世界遗产]]
[[Category:吉林世界遗产]]
[[Category:河北世界遗产]]
[[Category:北京世界遗产]]
[[Category:天津世界遗产]]
[[Category:山西世界遗产]]
[[Category:内蒙古世界遗产]]
[[Category:陕西世界遗产]]
[[Category:甘肃世界遗产]]
[[Category:新疆世界遗产]]
[[Category:山东世界遗产]]
[[Category:河南世界遗产]]
[[Category:湖北世界遗产]]
[[Category:湖南世界遗产]]
[[Category:四川世界遗产]]
[[Category:青海世界遗产]]

2024年12月11日 (三) 08:51的最新版本

萬里长城
世界遗产
官方名稱The Great Wall of China(英文)
La Grande Muraille de Chine(法文)
位置 中国亚洲和太平洋地区
標準文化:(i)(ii)(iii)(iv)(vi)
参考编码438
登录年份1987年(第11屆會議
面积1.3035億平方公尺(21196180公尺×平均寬度6.15公尺)
緩衝區4800.8公顷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
長城
地址北京天津青海山东内蒙古等15个省市區
分类古建築
时代春秋時期明代
认定时间2001年06月25日
2006年05月25日
2013年03月05日
2019年10月07日
长城的位置
长城的城垛
1900年的南口附近的長城
清朝時1907年的長城照片

长城是在中國大陸華北一帶歷朝修筑的大規模軍用隔離牆的统称,在古代曾抵御不同时期來自塞北游牧帝国部落联盟的侵袭。长城並非單一結構,而是分成多節矗立於險要之處,並設有多個關口,實際上亦是帝國邊境經濟貿易的重要一環[1][2],东西段與前後關卡加總起來可绵延上万華里(約4500-6000千公尺),因此又称作万里长城

现存的长城遗蹟主要为始建于14世纪的明长城,西起嘉峪關,東至虎山长城,长城遗址跨越吉林辽宁北京天津山西陝西宁夏甘肅等15个省市自治区,总计有43,721处长城遗产,长城也是自人类文明以来最巨大的建筑物。1961年起,一批长城重要点段被陆续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长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该遗产目前不仅包含上述15个省、市、自治区境内的长城,还额外包括了湖南四川境内的苗疆长城(南长城)等[3]

2012年,中國国家文物局完成了长城资源认定工作,将春秋战国明朝等各时代修筑的长城墙体、敌楼、壕堑、关隘、城堡以及烽火台等相关历史遗存认定为长城资源,将其他具备长城特征的文化遗产纳入《长城保护条例》的保护范畴。根据认定结论,各时代长城资源分布于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5个(自治区、直辖市)404个县(市/区)。认定数据如下:各类长城资源遗存总数43,721处(座/段),其中墙体10,051段,壕堑/界壕1,764段,单体建筑29,510座,关、堡2,211座,其他遗存185处。墙壕遗存总长度21,196.18千米。[4]

历史

[编辑]

中国北方自古便不安寧。自春秋战国以來,便有修築長牆,以阻北方遊牧民族的劫掠的史料。而修建長城之舉,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历史,其中以三時期的规模最大。《延庆州志》記載:“古长城,在州南二十余里,即燕塞,燕昭王秦开谋,置上谷塞,自上谷以北至辽西秦始皇因其旧址而大筑之,至今岔道以北迤逦而至永宁一带遗址犹存”。

唐朝时,由于北方的突厥唐太宗时已经被平定而不再成为威胁,此后三百年未修长城;后晉割讓燕云十六州,使得之后宋朝修筑长城变得没有意义;元朝统治者是蒙古人,仅对一些关口做了修缮,只起到盘查路人和作为商路驿站的作用;与元朝类似,清朝直到滅亡也未修长城。

因而,近來實際修築長城僅有明朝,今日所見長城多為明朝建築。而到了二十世紀,在科技的發展下,长城已基本失去阻禦外敵的軍事功能,只有長城戰役勉強算得上再參與了一次作戰。

春秋戰國時期

[编辑]

長城在春秋戰國時期即已修築,《诗经·小雅·出车》记载:“天子命我,城彼朔方。赫赫南仲,猃狁于襄。”,当时筑城用意在於“互防”和“拒胡”。齐长城是中原历史上建筑最早的长城,在今山东境内,至密州琅琊台入海,全长500馀公里。但是由於諸侯林立,且各屬境較小,一般小國長城只有幾百里,一些大的諸侯國家的長城也僅有三四千里。例如赵肃侯十七年(前333年)在漳水、滏水(今滏阳河)附近筑长城,史称“赵南长城”。[5]趙武靈王所築長城,起自代(今河北省蔚縣境內),終於高闕(今內蒙古烏拉特後旗境內),史称“赵北长城”。[6]《史记》记载:“齐宣王乘山岭之上筑长城,东至海、西至济州千馀里以备楚”。秦昭王时,攻灭义渠,“于是秦有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拒胡”。燕长城,西起造阳(今河北独石山),东至襄平郡。另有中山国长城和魏长城(即滨洛长城)。

萬里長城之名,自秦始皇才開始,因此,人們提到萬里長城的時候,往往把它同秦始皇的名字聯繫起來。據司馬遷史記·蒙恬列傳》上記載:「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將三十萬眾,北逐戎狄,收河南。築長城。因地形,用制險塞,起臨洮,至遼東,延袤萬餘里。」

秦长城(公元前221年)

[编辑]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六國後,成為了中原地區唯一政權,並改制為帝國統一中原。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派將軍蒙恬率领三十万人攻擊匈奴,占据河套,并将各国修筑的旧城牆連接起來,从临洮辽东绵延万里,从此始有“万里长城”之稱[7][8]。在修築北方长城的同时,原诸侯国间用以“互防”的城牆被拆毁[9]

秦长城可大致分为西段和北段。西段起于今甘肃省岷县,循洮河北至临洮县,经定西县向东北至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固原市彭阳县,横跨六盘山,进入甘肃环县陕西靖边横山榆林神木,然后向北折至今内蒙古托克托南,抵黄河南岸。北段即黄河以北的长城沿阴山西段的狼山,向东至大青山北麓,再向东经今内蒙集宁兴和至河北尚义,再向东北经今河北张北、围场,再向东经抚顺本溪后向东南,终于朝鲜清川江入海处。

秦长城对于抵御匈奴的骚扰,保障中原生产生活的安定和墾殖北方土地,起了重要的作用。秦始皇为了修筑长城动用了30万人,创造了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蹟。这一繁重的修筑工程,也给当时的人们带来了极大的痛苦,有人記述「杞梁妻」以及孟姜女的民间故事。现在临洮附近,阴山、大青山一线,都有秦长城遗蹟残存。

汉长城(公元前121年)

[编辑]

西汉继续对长城进行修建,以抵御北方匈奴的侵袭。从汉文帝在位时到汉宣帝在位时止,先后筑成了一条西起大宛贰师城、东至朝鲜平壤南部大同江入海口、全长近一万公里的长城。汉长城是历史上最长的长城。随着吉林省通化县境内新近发现11处秦汉长城遗址,秦汉长城的东北界限进一步北扩。東漢亦築長城,但規模較小。

北朝长城

[编辑]

北朝北魏东魏北齐北周对长城进行了修筑与增建。泰常八年(公元423年)北魏築長城起自今河北省的赤城,向西至内蒙古自治区五原县境,[10]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北魏所筑长城,起于北京市居庸关,至山西省河曲县[11]

北齐年间修建规模最大,天保三年(552年)至天保八年(557年)六年时间里,大修长城有五次。天保五年(554年)“十二月庚申,帝行北巡至达速岭,览山川险要,将起长城”。天保六年(555年),北齐文宣帝“发夫一百八十万筑长城”,“东至于海”[12]。天保七年(556年),“自西河(今山西汾阳)总秦戍(今山西大同西北)筑长城东至于海,前后所筑东西凡三千余里,车十里一戍,其要害置州镇,凡二十五所”。[13]天保八年(557年)“于长城内筑重城,自库洛拔(今山西朔县西南)而东至于坞紇戍(今山西繁峙县平型关东北),凡四百余里”。[14]河清二年(563年)三月,“齐诏司空斛掉光督步骑二万,筑勋掌城于軹关,仍筑长城二百里,置十二戍”。[15]北齐天统元年(565年),“羡以北虏屡犯边,须备不虞,目库堆戍东拒于海,随山屈曲二千余里,其间二百里中凡有险要,或斩山筑城,或湖谷起障,并置立戍逻五十余所”。[16]北京市通州区北齐土长城遗址,为通州区文物保护单位

北周在大象元年(579年)“发山东诸州民修长城”[17],东魏武定元年(543年),修长城,东至上墱[18],修到古北口[19]

隋长城

[编辑]

从581年起,隋文帝隋炀帝在今陕北宁夏6次下令修筑长城以防卫突厥,长度的90%处于现宁夏境内。前后动用了128万人,607年在筑长城的过程中10天内就死了近60万人。[20]611年,农民起义爆发,隋朝以州(今陕北和宁夏)一线为北方边界,而河套(今属内蒙)则被突厥占据。[21]

隋文帝在位时,为防范突厥[22],多次于冬季征发丁壮修筑长城。公元585年,隋文帝使司农少卿崔仲方发丁三万于“朔方灵武筑长城,东距河,西至绥州,绵垣七百里,以遏胡寇”。[23]隋炀帝在位时,两次于夏季大规模征发劳力修筑,此时防御的对象还包括西北方向的吐谷浑。《隋书·炀帝纪》載大业三年(607年)七月:“发丁男百余万筑长城,西距榆林,东至紫河,一旬而罢,死者十五六。”长城在前代北魏和北周、北齐长城的基础上,将东起紫河,经朔方灵武直至榆谷以东的长城、筑垒基本连成一线和增建。宁夏盐池县到灵武到两道明长城之间有一段长约73公里的隋长城[24],靠近盐池县城一侧的这道长城叫深沟高垒,俗称头道边,再往北走,还有一道长城,叫河东墙,俗称二道边。在头道边的北侧有一道隐隐约约的低矮墙体,为隋长城。墙体为黑色,红色,白色土的堆积,建筑十分粗糙,基宽9米,残高1—3米。在墙体内侧,相距1300米筑一敌台。盐池县境内十六堡村和八堡村附近的隋长城保留最为完好[25]

唐代

[编辑]

唐朝并没有修筑长城的说法,即便在后突厥武功最为强盛的默啜可汗(691年—716年在位)时期,武则天也不曾筑过长城。

唯一有史可考的是唐玄宗开元年间(713年—741年),张说妫州(今河北张家口)以北所筑的一小段长城,这段长城的全长度皆位于今河北省境内,其规模比隋长城小得多,具体筑城时间大致在713年至730年(张说卒年)之间的某年。张说所筑的长城在《旧唐书》和《资治通鉴》并无记载,仅载于《新唐书》的地理志和《全唐文》。这段长城可能是为了防御契丹、奚族或后突厥而建,但唐朝对后突厥的北方防御体系主要利用三受降城和其军镇,自公元720年后,也未曾有过后突厥对唐朝边境入寇的记载。但是吐蕃安史之乱后占据了唐朝的陇西、河湟地区,长达百年,并一度攻占长安。

公受命处此,声振殊俗,于是堑山泽,起亭障,塞鸡鸣之扼,守阜陵之冲,遮大厦之路,距卢龙之口,延袤千里,横绝一方。修塞之后,人到于今赖焉。
《全唐文·卷三百十二·唐故幽州都督河北节度使燕国文贞张公遗爱颂》
北九十里有长城,开元中张说筑。
《新唐书·卷三十九·河北道·妫州》

遼金长城

[编辑]

遼朝為防禦烏古敵烈部。金朝为防御蒙古高原诸游牧部落,大筑长城。金朝所修长城,史称金界壕或金边堡。

明长城

[编辑]
长城的金山嶺段照片

到了明朝,从明太祖洪武帝明神宗万历帝,经过先后20次大规模的修建,筑成了一条西起甘肃嘉峪关,东至辽东虎山,全长8851.8公里的长城。明长城主要沿着九边重镇一线修筑,这也是现在所见到的大部份长城。

山西、河北的内、外长城

[编辑]

位于山西河北外长城,基本上和內蒙古的省界吻合,通常被认为是中晚明北疆的國界[26]

然而葛劍雄指出,明朝對在長城以北領土的統治並不穩定,而且管理時間相對為短且效率不高。明朝前期,为了对抗北元和随后分裂的鞑靼(這是明朝他稱,實際上直至林丹汗失國,其國號一直是蒙古)和瓦剌,明军多番出击,同时也沿前线修筑长城。城身的重要地段都以夯土外包条石,置敌台、堡垒、关隘以作守备,同时,沿边建立长期世袭服军役的卫所制度,使他们世世代代守卫边疆。明成祖永乐十九年(1421年)迁都北京后,又沿太行山在山西、河北一段加建内长城作为第二道防线。

内、外两段长城在西边于山西忻州市偏头关(俗称偏关,明代时为山西镇总兵驻地)汇聚。

构筑

[编辑]
雙層式樓台
單層式烽火台

构筑法则

[编辑]

长城的构筑,以“因地形,据险制塞”为基本法则。“因地形”,即指根据地形条件而构筑工程,和充分利用在地的自然资源选择合适的建筑材料。“据险制塞”,主要是指利用地理天险御敌。這條原则有利于防守,也可以节省建筑材料。

建筑材料与构筑方法

[编辑]

长城的修筑从春秋到明后期,持续了两千多年。由于各个时代的生产力、技术水平不同,也由于各个政权所面临的军事形势不同,历代修建的长城在构造、建筑方法及形制方面都互有不同;而由于各处地理条件的差异,即使同一时代所修的长城面貌也有不同。

就不同历史时期和筑城技术的发展而言,北魏以前各朝所修的长城,以版筑夯土为主,北魏时出现了砖石结构的长城,明代长城则广泛运用了石砌法砖砌法砖石混砌法,從橫切面之觀察更含三角學上的應用,特別在陡坡上的鞏固方面起了作用。

就长城沿线各地的地理条件之不同而言,建造长城所需的材料均按“因地制宜”的原则就地取材解决。崔豹古今注·都邑》说:“秦所筑长城,土色皆紫,汉亦然,故云紫塞焉。”在山地,则开山取石垒墙;在黄土地带,则取夯土筑;在沙漠,则用芦苇或柳条,加以层层铺沙修筑。此外,砌墙所用的砖、瓦、石灰和木料等,除就地设烧制或砍伐外,官府还设有专门部门供应。

形制与体系

[编辑]

萬里长城从来就不是一道孤立的城墙,而是由大量建筑组成的严密体系。統而言之,越到后期,长城体系就越完善、越严密,整体防御能力不断增强。长城体系主要由关隘城墙与楼台、烽燧四部分组成,此外还包括其他附属设施。城墙与楼台又可以分为城门城楼城墙三部份。

关隘

[编辑]

在出入长城的咽喉要道上一般都设有关隘驻守。关隘一般建在狭窄的通道上,如两山之间的最窄处,山水之间的狭长走廊,以及溪流、河谷的相交处。由于关隘于军事的重要意义,此处的长城有着更为坚固、完善的防御体系。关隘一般由关口的方形或多边形城墙、城门、城门楼、瓮城组成。有的还有罗城和护城河。

  • 城门:城门是进出关口的通道。元以前多用木过梁,后来改用砖或石块砌成拱券形的门洞,称为“券门”。门洞内装有巨大的包铁木门,门外侧用巨钉嵌镶,门内侧装有门闩及锁环,有的还装有机关。
  • 城楼:城门上方筑有城楼,是重要的观察所、指挥所和战斗据点。城楼为三层以下的木结构或砖木结构建筑。

著名关城

[编辑]
金山岭长城
居庸关长城,镇守太行八陉中的军都陉。此图中居庸关为界,左侧为燕山,右侧为太行山,京张铁路、京藏高速、110国道均汇聚于此

當中包含四座具代表性的长城四大關口,包括:河北省张家口市主城区北部的大境门[27];河北省最东部与辽宁省接壤处、位於秦皇岛市境内山海关北京西北部的居庸关;以及甘肃嘉峪关市向西5公里处的嘉峪关關口

  • 虎山长城:明长城的东端起点。
  • 山海关:山海关控制着由北京通往东北的要冲——辽西走廊,位于燕山东段与渤海之间的狭长地带,是明长城东部第一座关口,有“天下第一关”之称。
  • 嘉峪关:嘉峪关位于祁连山与龙首山之间的狭窄隘口,控制河西走廊,始建于明代,为明长城最西端关口,有“天下第一雄关”之称。
  • 玉门关:是中國境内連通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關隘之一。
  • 萧关:萧关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境内,中国古代西北著名关口,也是秦长城、汉长城、明长城区段上的名关。与武关、大散关、函谷关并称为关中四关,处于六盘山、米仓山、陇山交界地带,丝绸之路南段重镇。地理位置东望长安、西控凉州、北接河套,是明代九边重镇之一,为其中“西三镇”(嘉峪关、萧关、怀远)指挥使驻地。自秦代以来,秦始皇、汉武帝、曹操、唐太宗先后巡视此地,成吉思汗在进攻西夏时就是死于六盘山萧关附近。萧关在宋与西夏的战争中更是双方相互争夺的要塞。萧关古城经明代扩建后有三重城墙,周围大小堡寨上百座。在文革时期遭到巨大破坏,仅存部分城墙,2005年后附近盗墓活动猖獗,一直未得到有关部门重视。
  • 阳关
  • 雁门关:雁门关高踞在的九塞之一的雁门山上,扼守山西南北交通要冲,切断了塞北高原通向山西及华北平原的一条重要通道。
  • 水关
  • 黄崖关
  • 八达岭
  • 居庸关
  • 慕田峪长城
  • 金山岭长城
  • 司马台长城
  • 大境门
  • 宁夏古长城
  • 贺兰山三关口
  • 紫荆关
  • 古北口

烽燧

[编辑]
按一定间隔在长城上建设的烽火台

长城体系中设置有大量烽燧(烽火台)作为情报传递系统。古时用于点燃烟火传递重要消息的高台,是古代重要军事防御设施,最古老但行之有效的土电报。烽火台是为防止敌人入侵而建的,遇有敌情发生,则白天施烟,夜间点火,台台相连,传递讯息。根据历史文献、出土汉简和实地考察可知,烽燧数量众多且一直延伸到长城以外很远的地方。按烽燧配置的位置和功能,可以分为四组:设在大漠深处的烽火台是发出警讯的最前线,沿长城两侧设置的烽火台向沿线传递情报,由长城通往京师的系列烽火台与王朝中央联系,还有一组烽火台与长城所在地附近的地方政府和驻军联系。按明朝制度,举一烟鸣一炮表示来敌100人左右;举二烟鸣二炮,来敌500人左右;1000人以上举三烟鸣三炮。在50公里的长城沿线上,共发现烽火台80余座,间隔距离平均约3公里,最远的不超过5公里。“烽火”,古代边防报警的两种信号,白天放烟叫“烽”,夜间举火叫“燧”。

烽火台的建筑早于长城,但自长城出现后,长城沿线的烽火台便与长城密切结为一体,成为长城防御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的甚至就建在长城上,特别是汉代,朝廷非常重视烽火台的建筑。烽火,也叫烽燧,是古代军情报警的一种措施,即敌人白天侵犯时就燃烟(烽),夜间来犯就点火(燧)以可见的烟气和光亮向各方与上级报警。烽火台在汉代称作烽堠(烽候)、亭燧,唐宋称作烽台,并把“烽燧”一词也引申为烽火台,明代则一般称作烟墩或墩台(西北明代墩台,大的还有御敌之功能,小的则只有望而无点烽火之功能)。烽火台一般相距10里左右,明代也有距离5里左右的,守台士兵发现敌人来犯时,立即于台上燃起烽火,邻台见到后依样随之,这样敌情便可迅速传递到军事中枢部门。

其他附属设施

[编辑]

长城体系除了作为情报传递系统的烽燧以外,还建立了以城障等设施构成的纵深防御配置。秦汉时各种设施得到完善,并且在长城内外设置了屯戍城作为屯驻重兵之所,而且向纵深发展,形成网络。在城墙、城堡的外侧,还有特意设置的障碍物,如僵落、虎落等。秦朝在河套长城一带,广植榆树以阻挡匈奴骑兵,人称榆关。北齐时在长城内侧设戍,险要之处置州镇,駐紮军队,形成前沿的线状布防。

军政意义

[编辑]

萬里长城既是农耕民族的防御前线,也是向游牧民族发动反击的前进基地。长城后侧纵深配备机动的军队以因应战事,而长城即是防御的最前线,也是攻击起始线,和交通线,在长城前方部署的观察哨深入到极远处,前线在长城以北一千公里。在古代,游牧骑兵有优良的机动能力和强大的攻击力,但是对于城垣防御体系却无能为力,即使攻破長城一段,攻勢往往被後勤強大的漢軍所包圍阻斷,因此长城的修建的确能够有效的抵御北方民族的侵扰。另一方面,長城在商貿控制可能起到關鍵作用,新的考古研究顯示,在清平堡發現的貿易工藝品較多,因此實際上是社會交流是大於兵戎相向的,以經濟與政治的影響力為策略,蒙漢民族文物同時在該地區周圍遺址的出現,長城也見證中原文明對塞外民族的態度與思考[28]

但是仅仅依靠长城的消极防御并不能阻止有组织、大规模的进攻。据《北虏事蹟》记载:“正德十年正月二十二日,套虏二万余骑到,于花马池北镇边墩起,至石井儿墩止,拆开墙口一十二处,深入固原等地抢掠而去。本年七月二十二日,套虏二万骑到,于花马池北柳扬墩起至青羊墩止,拆开墙口一十六处,深入平凉临巩,直抵陇州,大掠而去。总制右御史邓章调榆林等处官军分布固原要冲,不能御。”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庚戌之变”,蒙古俺答汗于正面攻击古北口同时,从黄渝沟拆长城而过,明军不战自溃。俺答攻至北京城外,大掠而回。

1933年,大日本帝国控制下的伪满洲国势力向关内扩张,与当时的國民革命軍围绕长城一线发生的数场战役,史称長城戰役,与热河战役相连接。長城戰役目前为长城历史上最后一次真正用于军事的战役。

文化意义

[编辑]
八达岭长城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2016式臂章

长城是中国古代建造的最为宏大的工程之一,中國的历朝历代長城都发挥了很重要的防御作用,1987年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长城列入世界文化遗产[29]长城的存在,对古代中國来说,也是一个防御入侵的精神防线。而在近代,中国人以长城作为中国的象征。在今作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义勇军进行曲》中,有“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的歌词,号召人們在国家最危急的时刻,抵御入侵。[30]罗文长城谣》中也写道:中国万世必须兴盛,外御强敌每战必胜,长城长城一个尖兵。潘孑农、刘雪庵1937年“七·七”事变后在上海创作的《长城谣》: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面是故乡。四万万同胞心一条,新的长城万里长。

对修筑长城而造成的人员伤亡,很多人通过文学和艺术作品表达怜悯和对封建统治者对批评。例如陈琳饮马长城窟行》:「男儿宁当格斗死,何能怫郁筑长城」。修築古代长城在增强帝国边防能力的同时也劳民伤财[31],例如1990年代香港殿堂級搖滾乐队Beyond的歌曲《长城》中所唱;又如中華人民共和國作家鲍昌曾撰文《长城》,描述古代长城是“凄婉的历史”“民族封闭的象征”“文化愚钝的标志”,并乐于见到今天长城的开放局面。[32]中国傳統民间故事「孟姜女哭长城」中,传说秦始皇时期赋税劳役繁重,有一对青年男女萬喜良、孟姜女新婚才三天,新郎就被迫出发修筑长城,不久因饥寒劳累而死,尸骨也被埋在长城墙下,孟姜女身背寒衣,历尽千辛万苦,万里寻夫来到长城边,得到的却是丈夫已经死去的噩耗,她在长城下痛哭,三日三夜不止,城墙为之崩裂,露出萬喜良的尸骸,孟姜女于因绝望而投海而死。

长城的意义也更被進一步延伸到互联网络领域。1998年起,中国政府开始使用防火长城系统,用于过滤互联网国际出口上内容的软硬件系统的集合,这被认为是一种审查系统。外媒曾以谷歌事件为题,透过漫画形式指出中國政府屏蔽谷歌、youtube、维基百科等国外网站是在“构筑互联网络领域的‘数字长城’,以此阻止国内互联网用户透过国外网页了解某些事件的一种说法。

长城也是中国各种产品、企业广泛使用的品牌名称之一,例如长城集团长城电脑)、长城汽车等。

長城可以說是地球上重要的人造建物代表。1904年,第一代從男爵亨利·諾曼英语Sir Henry Norman, 1st BaronetPeople and Politics of the Far East states中寫道:“除了其历史外,其因为是唯一能从月球上看到的人类手工作品而享有盛誉。”(英語:Besides its age it enjoys the reputation of being the only work of human hands on the globe visible from the moon.)更多的人引用理查德·哈里伯顿英语Richard Halliburton於1938年出版的Second Book of Marvels-The Orient的內容,其中寫到:“天文学家说,长城是我们星球上唯一一个从月球上肉眼可见的人造物体。”(英語:Astronomers say that the Great Wall is the only man-made thing on our planet visible to the human eye from the moon.)此外,1937年時,著名荷蘭裔美籍歷史通俗讀物作家房龙在出版的《地球的故事》中猜測:「中国的长城是月球上的太空人唯一能看得见的建筑物」。关于能否从近地太空或月球上用肉眼望见长城一直存在争议。然而,长城寬度僅4~5米,遠小於現代的高速公路等,且其本身并非发光体、反光体,在數百公里以上不借助仪器用肉眼观察是不可能的[33][34]。另外,神舟五号宇航员杨利伟也称其在2003年的太空之旅中没有看到长城。[35]

保护

[编辑]

长城的破坏分为自然破坏和人为破坏,人为破坏的影响近几十年更严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1952年,中央在财政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仍专门拨款近10万元人民币用于八达岭长城的修复[36]。在文革期间,各地均曾出現大规模拆毁长城的行為[36][37]。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不少群众致信文物管理部门和报社呼吁抢救。1977年8月,北京市文物管理部门派人到古北口长城全面调查,向市领导写了情况汇报,建议加强长城保护,但一直未获得批复[37]。1977年12月,中央领导李先念对“长城不能毁”的群众来信作了批示[37][36]。1978年2月,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革委会向中央提交《关于长城的毁坏情况和保护长城措施的报告》,提出制止毁坏长城的三项措施。获得中央批准後,北京市文物管理处代市革委会草拟了《关于加强对长城保护管理的通知》,但该通知直到1979年6月尚未下达。1978年5月,国家文物局向其他轄內區域有長城遺址的14个省市区发出《加强对长城保护的通知》,並将《关于加强对长城保护管理的通知》抄转給各地参考。河北省文化局据此要求各县对长城保护情况进行一次全面调查,并制订保护措施[37]

1979年6月27日,《人民日报》刊登了河北省滦平县两间房公社中学的李宪章的来信《不要毁坏长城》,反映“古北口长城已遭到、还正在遭到严重破坏。”[38]並同时刊登了《国家文物局关于长城的答复》,證實李宪章所言,大规模拆毁古北口长城的活动是由当地解放军驻军开头,随后助长了人民公社社员拆用城砖。据北京市文物管理部门现场调查,自1970年底至1974年底,古北口段长城被拆毁三千米,主要是当地驻军拆的。该答复还回顾了上文所述1976年以来的长城保护举措,并称决定最近召开一次长城保护工作会议,研究提出坚决制止破坏长城的措施[37]

“文革”结束后,邓小平曾在公开场合嘱咐文物局领导:“你们一定要保护好长城,长城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喽!”1984年7月5日,《北京晚报》联合八达岭特区办事处等单位发起“爱我中华,修我长城”社会赞助活动。该活动启事发出次日,习仲勋人民大会堂对《北京晚报》报社领导说:“这是一个好的活动,是个大好事。”9月1日,邓小平为该活动题词:“爱我中华,修我长城”。题词在媒体发表后,激发了公众对长城修复的热情。截至1994年,向该活动捐款的个人超过50万人,单位、地区捐款者近10万个,国内外各界人士的捐款捐物折合人民币超过2800万元,修复长城超过6公里。1987年,中国长城学会成立,是唯一一个全国性的长城工作机构。2002年前后,中国长城学会调查走访长城沿线,调查结果是三分之一的长城基本完好,三分之一残破不全,三分之一不复存在[36]

2006年,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丰镇为节省工程成本,直接将长城挖开修了条公路,引起社会关注,但仅被文物局处以缴纳50万元罚款的处罚。对长城的旅游开发带来的破坏更严重。2000年,山东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推倒境内齐长城,在原址上仿北京八达岭长城建新城墙以发展旅游。2003年山西朔州右玉县将杀虎口长城全部推倒,在原址新建长城关口以发展旅游。这样的行为不但未受任何处罚,却作为政府政绩受到表彰,当事人还获得提拔[36]

2003年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联名8个届别的45名委员提交“长城保护工作亟待加强”的提案,建议制定长城保护总体规划及长城保护专项法规。2006年10月11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签署第476号国务院令公布《长城保护条例》,同年12月1日起施行。不少地方在《长城保护条例》出台后都开始重视和保护长城。但长城遭受的破坏依旧严重,尤其是甘肃宁夏陕西山西等中西部省份境内长城受损最严重[36]

参见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引用

[编辑]
  1. ^ 古代長城這麼矮究竟能攔住什麼? 真相出乎意料. 中國時報. 2022-12-17 [2023-07-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19). 
  2. ^ 陕西清平堡遗址考古明确长城修建时的主观定位. 2023-02-23 [2023-07-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19). 
  3. ^ Centre, UNESCO World Heritage. The Great Wall. whc.unesco.org. [2020-07-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6-27) (英语). 
  4. ^ 中国长城保护报告. 国家文物局. [2017-1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19). 
  5. ^ 《史记赵世家》中记载:“十七年,围魏黄,不克。筑长城”。
  6. ^ 史記‧匈奴列傳》載:“趙武靈王亦變俗胡服,習騎射,北破林胡樓煩。築長城,自代並陰山下,至高闕為塞……”。
  7. ^ 史记·蒙恬列传
  8. ^ 淮南子·人間訓》
  9. ^ 史记·秦始皇本纪》
  10. ^ 《魏书·太宗本纪》载:“泰常八年(公元423年)正月丙辰……蠕蠕(柔然)犯塞。二月戊辰,筑长城于长川之南。起自赤城,西至五原,延袤二千余里,备设戍卫。”
  11. ^ 魏书·世祖本纪》载“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六月丙戌,发司、幽、定、冀四州十万人,筑畿上塞围,起上谷,西至于河,广袤皆千里。”
  12. ^ 《北齐书·文宣纪》,韩嘉谷《津唐地区长城始建年代质疑》一文則認為北齊的長城並未修到山海关。
  13. ^ 《北齐书,文宣帝纪》
  14. ^ 《北齐书·文宣帝纪》
  15. ^ 《资治通鉴·陈纪》
  16. ^ 《北齐书·斛律金附于羡传》
  17. ^ 《周书·宣帝纪》;《周书·于翼传》记载:“大象初,征拜大司徒,诏翼巡长城,立亭障,西自雁门,东至碣石,创新改旧,咸得其要害云。”
  18. ^ 《资治通鉴·梁纪》载:梁大同九年,即东魏武定元年(公元543年),东魏“丞相欢筑长城于肆州北山西自马陵,东至上墱,四十日罢。”
  19. ^ 韩嘉谷《津唐地区长城始建年代质疑》
  20. ^ (开皇元年)时发稽胡筑长城,汾州胡千余人,在涂亡叛。帝召冲问计,对曰:“夷狄之性,易为反覆,皆由牧宰不称之所致。臣请以理绥静,可不劳兵而定。”帝然之,命冲绥怀叛者,月余皆至,并赴长城之役……乃与故齐营州刺史高宝宁合兵为寇。隋主患之,敕缘边修保障,峻长城。《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七十五
    (开皇五年)隋主使司农少卿崔仲方发丁三万,于朔方,灵武筑长城,东距河,西至绥州,绵历七百里,以遏胡寇……(开皇六年)复令崔仲方发丁十五万。于朔方以东,缘边险要,筑数十城……(开皇七年)发丁男十万余人修长城,二旬而罢。《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七十六
    (大业三年)发丁男百余万筑长城,西距榆林,东至紫河,一旬而罢,死者十五六……(大业四年)秋七月辛巳,发丁男二十余万筑长城,自榆谷而东。《隋书·本纪第三
  21. ^ 丰州司马唐休璟上言,以为:「丰州阻河为固,居贼冲要,自秦、汉已来,列为郡县,土宜耕牧。隋季丧乱,迁百姓于宁、庆二州,致胡虏深侵,以灵、夏为边境。《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三
  22. ^ 《资治通鉴》开皇二年(582年)“五月已未”,“高宝宁引突厥寇隋平州”,“突厥悉发五可汗控弦之士四十万入长城”。《隋书·高祖纪》载开皇三年二月“突厥寇边”。
  23. ^ 《隋书,崔仲方传》
  24. ^ 郑严. 宁夏盐池县境内一段73公里隋代长城. [2020-05-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0). 
  25. ^ 盐池境内的隋长城. 中国知网. [2020-05-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19). 
  26. ^ 长城的修筑历史. [2014-0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4-14). 
  27. ^ 大境门长城文化旅游区建设项目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11-08-21.
  28. ^ 清平堡遺址:蒙漢交流的“見証者”. 2023-03-01 [2023-07-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19). 
  29. ^ 中国的世界遗产 - 新华网. [2016-0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2). 
  30. ^ 弘斌. 国旗飘飘 国在心中. [2016-0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2). 
  31. ^ 淮南子·论训》说,秦筑长城,“丁壮丈夫,西至临洮、狄道,北至飞狐、阳原、道路死者以测量。”
  32. ^ 鲍昌. 原文内容 - 华文网. [2016-0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2). 
  33. ^ 戴昌达、姜小光、习晓环,进一步剖析“从太空看长城”的争论,科学导报2007,25(4):72-76
  34. ^ Great Wall from Space: The Answer - Science and Tech. The Atlantic. 2010-07-05 [2017-07-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9-06). 
  35. ^ 齐柳明. 宇航员在太空能否看到长城. 光明日报 (光明网). 2004-04-30 [2013-06-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2) (中文(简体)). 不过,当中国首位宇航员杨利伟返回地球后,有记者求证是否看到长城,杨利伟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实事求是地说没有看到。 
  36. ^ 36.0 36.1 36.2 36.3 36.4 36.5 媒体称不当开发等致长城遭人为破坏严重. 新浪. 2012-0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0). 
  37. ^ 37.0 37.1 37.2 37.3 37.4 国家文物局关于长城的答复,人民日报1979年6月27日,第4版
  38. ^ 李宪章,不要毁坏长城,人民日报1979年6月27日,第4版

来源

[编辑]
书籍
  • Waldon, Arthur 著,石雲龍 等 譯:《長城 從歷史到神話》(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8年).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