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修订间差异
小 回退2405:3800:89D:3F60:4E3:10FF:FEDE:6142(對話)的編輯:復原出於善意的編輯 |
消歧义 |
||
(未显示22个用户的39个中间版本) | |||
第61行: | 第61行: | ||
|兄弟 =[[諸葛瑾]]、[[諸葛均]] |
|兄弟 =[[諸葛瑾]]、[[諸葛均]] |
||
|姊妹 =佚名(夫[[龐山民]])、佚名(夫[[蒯祺]]) |
|姊妹 =佚名(夫[[龐山民]])、佚名(夫[[蒯祺]]) |
||
|子 =[[諸葛瞻]]<br> |
|子 =[[諸葛瞻]]<br> |
||
|嫡子 = |
|嫡子 = |
||
|嫡女 = |
|嫡女 = |
||
第144行: | 第144行: | ||
|注釋 = |
|注釋 = |
||
}} |
}} |
||
'''诸葛亮'''({{bd|181年||234年|catIdx=Zhuge Liang}}),[[表字|字]]'''孔明''',[[琅琊郡]]阳都县(今[[山東省]][[临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季漢]])[[丞相]]<ref name="源">{{cite book |title=《[[辭源]]》兩冊本 |publisher=[[商務印書館]] |location=[[北京]] |year=1983 }}</ref>{{rp|2902}},亦是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及散文家,曾发明[[木牛流马]] |
'''诸葛亮'''({{bd|181年||234年|catIdx=Zhuge Liang}}),[[表字|字]]'''孔明''',[[琅琊郡]]阳都县(今[[山東省]][[临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季漢]])[[丞相]]<ref name="源">{{cite book |title=《[[辭源]]》兩冊本 |publisher=[[商務印書館]] |location=[[北京]] |year=1983 }}</ref>{{rp|2902}},亦是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及散文家,曾发明[[木牛流马]]、诸葛连弩等。他常被後世認為是智慧和忠義的典範。先為[[劉備]]麾下核心幕僚,後主[[劉禅]]初年蜀漢實際上的最高領導人。 |
||
⚫ | 諸葛亮年輕時自比[[管仲]]、[[樂毅]],人稱「'''卧龙'''」<ref name="源"/>{{rp|2902}}。諸葛亮與[[徐庶|徐元直]]、[[崔州平]]、[[石韜 (三國)|石廣元]]、[[孟建|孟公威]]交好,與「鳳雛」[[龐統]]師出同門齊名。[[劉備]][[三顧茅廬]]始見之,為劉備畫據荊益、聯合[[孫權]]、抗拒[[曹操]]之策,輔佐劉備取[[荊州刺史部|荊州]],定[[益州]],遂與[[曹魏]]、[[孫吳]]鼎足而三<ref name="源"/>{{rp|2902}}。[[曹丕]]代漢,劉備稱帝於[[成都]],以諸葛亮為[[丞相]]<ref name="源"/>{{rp|2902}}。劉備死,諸葛亮輔助後主[[劉禪]],以丞相封武乡侯,兼領益州牧<ref name="源"/>{{rp|2902}}。 |
||
⚫ | 諸葛亮年輕時自比[[管仲]]、[[樂毅]],人稱「'''卧龙'''」<ref name="源"/>{{rp|2902}}。與龐統齊名。[[劉備]][[三顧茅廬]]始見之,為劉備畫據荊益、聯合[[孫權]]、抗拒[[曹操]]之策,輔佐劉備取[[荊州]],定[[益州]],遂與[[曹魏]]、[[孫吳]]鼎足而三<ref name="源"/>{{rp|2902}} |
||
諸葛亮整官制,修法度,志復中原<ref name="源"/>{{rp|2902}}。諸葛亮改善經濟,休養生息,打壓益州豪族,平定[[諸葛亮南征|南中叛亂]],控制[[南中 (地名)|南中]]。屢次[[诸葛亮北伐|北伐]],與魏相攻戰<ref name="源"/>{{rp|2902}}。建興十二年,諸葛亮卒於[[五丈原]]軍中,年五十四,谥為'''忠武'''<ref name="源"/>{{rp|2902}}。《[[三國志]]·蜀志》[[s:三國志/卷35|有傳]]<ref name="源"/>{{rp|2902}}。後世景仰诸葛亮才能品格,常尊其为'''武侯'''、'''诸葛武侯'''。後民間[[小說]]、[[戲曲]]謂其通曉[[陰陽]],料事如神<ref name="源"/>{{rp|2902}}。“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代表[[中国传统文化]]忠臣与智者。[[明代]][[羅貫中]]《[[三國演義]]》所刻畫者,流傳眾口,最為著稱<ref name="源"/>{{rp|2902}}。[[毛宗崗]]评《三国演义》将诸葛亮称为“三绝”中的“智绝”。<ref>{{Cite web|title=《三國演義》中的「義絕」關公文學形象-香港商報|url=https://www.hkcd.com/content_app/2021-10/18/content_1300122.html#:~:text=%E6%B8%85%E4%BB%A3%E6%96%87%E5%AD%B8%E8%A9%95%E8%AB%96%E5%AE%B6,%E9%9B%B2%E5%A4%A9%E3%80%81%E7%BE%A9%E9%87%8D%E5%A6%82%E5%B1%B1%E7%9A%84%E4%BA%BA%E3%80%82|access-date=2023-12-22|website=www.hkcd.com|archive-date=2023-12-22|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1222144112/https://www.hkcd.com/content_app/2021-10/18/content_1300122.html#:~:text=%E6%B8%85%E4%BB%A3%E6%96%87%E5%AD%B8%E8%A9%95%E8%AB%96%E5%AE%B6,%E9%9B%B2%E5%A4%A9%E3%80%81%E7%BE%A9%E9%87%8D%E5%A6%82%E5%B1%B1%E7%9A%84%E4%BA%BA%E3%80%82|dead-url=no}}</ref> |
諸葛亮整官制,修法度,志復中原<ref name="源"/>{{rp|2902}}。諸葛亮改善經濟,休養生息,打壓益州豪族,平定[[諸葛亮南征|南中叛亂]],控制[[南中 (地名)|南中]]。屢次[[诸葛亮北伐|北伐]],與魏相攻戰<ref name="源"/>{{rp|2902}}。建興十二年,諸葛亮卒於[[五丈原]]軍中,年五十四,谥為'''忠武'''<ref name="源"/>{{rp|2902}}。《[[三國志]]·蜀志》[[s:三國志/卷35|有傳]]<ref name="源"/>{{rp|2902}}。後世景仰诸葛亮才能品格,常尊其为'''武侯'''、'''诸葛武侯'''。後民間[[小說]]、[[戲曲]]謂其通曉[[陰陽]],料事如神<ref name="源"/>{{rp|2902}}。“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代表[[中国传统文化]]忠臣与智者。[[明代]][[羅貫中]]《[[三國演義]]》所刻畫者,流傳眾口,最為著稱<ref name="源"/>{{rp|2902}}。[[毛宗崗]]评《三国演义》将诸葛亮称为“三绝”中的“智绝”。<ref>{{Cite web|title=《三國演義》中的「義絕」關公文學形象-香港商報|url=https://www.hkcd.com/content_app/2021-10/18/content_1300122.html#:~:text=%E6%B8%85%E4%BB%A3%E6%96%87%E5%AD%B8%E8%A9%95%E8%AB%96%E5%AE%B6,%E9%9B%B2%E5%A4%A9%E3%80%81%E7%BE%A9%E9%87%8D%E5%A6%82%E5%B1%B1%E7%9A%84%E4%BA%BA%E3%80%82|access-date=2023-12-22|website=www.hkcd.com|archive-date=2023-12-22|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1222144112/https://www.hkcd.com/content_app/2021-10/18/content_1300122.html#:~:text=%E6%B8%85%E4%BB%A3%E6%96%87%E5%AD%B8%E8%A9%95%E8%AB%96%E5%AE%B6,%E9%9B%B2%E5%A4%A9%E3%80%81%E7%BE%A9%E9%87%8D%E5%A6%82%E5%B1%B1%E7%9A%84%E4%BA%BA%E3%80%82|dead-url=no}}</ref> |
||
第160行: | 第160行: | ||
[[袁術]]與[[諸葛玄]]是世交,他請諸葛玄擔任[[豫章郡]][[太守]]<ref name="葛"/>{{rp|4}}。興平元年(194年),諸葛玄帶著諸葛亮及其弟諸葛均以及他們兩個姐姐隨同上任<ref name="葛"/>{{rp|4}}。諸葛瑾留家照顧繼母<ref name="葛"/>{{rp|4}}。之後諸葛謹帶著繼母到江東避難,後來出仕於孫權帳下<ref name="葛"/>{{rp|4}}。 |
[[袁術]]與[[諸葛玄]]是世交,他請諸葛玄擔任[[豫章郡]][[太守]]<ref name="葛"/>{{rp|4}}。興平元年(194年),諸葛玄帶著諸葛亮及其弟諸葛均以及他們兩個姐姐隨同上任<ref name="葛"/>{{rp|4}}。諸葛瑾留家照顧繼母<ref name="葛"/>{{rp|4}}。之後諸葛謹帶著繼母到江東避難,後來出仕於孫權帳下<ref name="葛"/>{{rp|4}}。 |
||
之後漢朝更選朱皓代諸葛玄職位<ref name="葛"/>{{rp|4}}。諸葛玄素與荊州牧劉表有舊,往依附之<ref name="葛"/>{{rp|4}}。諸葛玄許配諸葛亮大姐予中廬[[蒯祺]],許配諸葛亮二姐予[[龐德公]]兒子[[龐山民]]<ref name="葛"/>{{rp|5-6}}。建安二年(197年)諸葛玄死,當時諸葛亮虛歲十七歲<ref name="葛"/>{{rp|6}}。諸葛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長八尺(約184公分,漢時一尺約為23.1公分),每自己比作於[[管仲]]、[[樂毅]],當時人都不同意;惟有博陵[[崔州平]]、穎川[[徐庶]]與諸葛亮 |
之後漢朝更選朱皓代諸葛玄職位<ref name="葛"/>{{rp|4}}。諸葛玄素與荊州牧劉表有舊,往依附之<ref name="葛"/>{{rp|4}}。諸葛玄許配諸葛亮大姐予中廬[[蒯祺]],許配諸葛亮二姐予[[龐德公]]兒子[[龐山民]]<ref name="葛"/>{{rp|5-6}}。建安二年(197年)諸葛玄死,當時諸葛亮虛歲十七歲<ref name="葛"/>{{rp|6}}。諸葛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長八尺(約184公分,漢時一尺約為23.1公分),每自己比作於[[管仲]]、[[樂毅]],當時人都不同意;惟有博陵[[崔州平]]、穎川[[徐庶]]與諸葛亮交好,說是確實這樣<ref>{{cite book |author=陳壽 |title=《三國志》 |chapter=《[[:s:三國志/卷35|三國志卷三十五·蜀書五·諸葛亮傳第五]]》 |location=北京 |publisher=中華書局 |year=1959 |quote=玄卒,亮躬畊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長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 }}</ref>{{rp|911}}。 |
||
诸葛亮與當時荊州名士[[司馬徽]]、[[龐德公]]等結交<ref name="三"/>{{rp|911}}。[[三國志註]]《襄陽記》記載曰:[[黃承彥]]高爽開列,為沔南名士,謂諸葛亮:「聞君擇婦;身有醜女,黃頭黑色,而才堪相配。(聽聞你正要挑選[[妻子]];我有一醜[[黃夫人|女兒]],黃[[頭髮]]、黑[[皮膚]],但才華堪相配於你。)」;諸葛亮答應,即迎;時人以為笑樂,鄉里為之諺曰:「莫作孔明擇婦,正得阿承醜女。(不要像諸葛亮那樣選老婆,娶了黃承彥的醜女兒。)」<ref name="三"/>{{rp|929}} |
诸葛亮與當時荊州名士[[司馬徽]]、[[龐德公]]等結交<ref name="三"/>{{rp|911}}。[[三國志註]]《襄陽記》記載曰:[[黃承彥]]高爽開列,為沔南名士,謂諸葛亮:「聞君擇婦;身有醜女,黃頭黑色,而才堪相配。(聽聞你正要挑選[[妻子]];我有一醜[[黃夫人|女兒]],黃[[頭髮]]、黑[[皮膚]],但才華堪相配於你。)」;諸葛亮答應,即迎;時人以為笑樂,鄉里為之諺曰:「莫作孔明擇婦,正得阿承醜女。(不要像諸葛亮那樣選老婆,娶了黃承彥的醜女兒。)」<ref name="三"/>{{rp|929}} |
||
第169行: | 第169行: | ||
建安六年(201年),[[曹操]]既破[[袁紹]],自南進擊[[劉備]];劉備派遣[[麋竺]]、[[孫乾]]與[[劉表]]相聞,劉表自郊外迎接,以上賓之禮相待,增益其兵馬,使之屯兵[[新野]]<ref name="三"/>{{rp|876}}。劉備向司馬徽請教世事。司馬徽說:「我這儒生是淺俗士人,怎麼會懂時勢事務?知道時勢事務的人都是英俊豪傑。在這地方,有臥龍(诸葛亮)、鳳雛([[龐統]])兩人。」<ref>{{cite book |author=陳壽 |title=《三國志》 |chapter=《[[:s:三國志/卷35|三國志卷三十五·蜀書五·諸葛亮傳第五]]》 |location=北京 |publisher=中華書局 |year=1959 |quote=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為俊傑。此間自有[[卧龍]]、[[鳳雛]]。 }}</ref>{{rp|913}}徐庶見劉備,劉備器重,徐庶對劉備說:「諸葛孔明,是臥龍,劉將軍希望見到嗎?」;劉備答:「你與他一起過來吧。」;徐庶說:「諸葛亮這個人你需要親自去見他,不能由其他人去做,還委屈將軍您坐車去拜訪他。」<ref>{{cite book |author=陳壽 |title=《三國志》 |chapter=《[[:s:三國志/卷35|三國志卷三十五·蜀書五·諸葛亮傳第五]]》 |location=北京 |publisher=中華書局 |year=1959 |quote=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願見之乎?」先主曰:「君與俱來。」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 }}</ref>{{rp|912}} |
建安六年(201年),[[曹操]]既破[[袁紹]],自南進擊[[劉備]];劉備派遣[[麋竺]]、[[孫乾]]與[[劉表]]相聞,劉表自郊外迎接,以上賓之禮相待,增益其兵馬,使之屯兵[[新野]]<ref name="三"/>{{rp|876}}。劉備向司馬徽請教世事。司馬徽說:「我這儒生是淺俗士人,怎麼會懂時勢事務?知道時勢事務的人都是英俊豪傑。在這地方,有臥龍(诸葛亮)、鳳雛([[龐統]])兩人。」<ref>{{cite book |author=陳壽 |title=《三國志》 |chapter=《[[:s:三國志/卷35|三國志卷三十五·蜀書五·諸葛亮傳第五]]》 |location=北京 |publisher=中華書局 |year=1959 |quote=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為俊傑。此間自有[[卧龍]]、[[鳳雛]]。 }}</ref>{{rp|913}}徐庶見劉備,劉備器重,徐庶對劉備說:「諸葛孔明,是臥龍,劉將軍希望見到嗎?」;劉備答:「你與他一起過來吧。」;徐庶說:「諸葛亮這個人你需要親自去見他,不能由其他人去做,還委屈將軍您坐車去拜訪他。」<ref>{{cite book |author=陳壽 |title=《三國志》 |chapter=《[[:s:三國志/卷35|三國志卷三十五·蜀書五·諸葛亮傳第五]]》 |location=北京 |publisher=中華書局 |year=1959 |quote=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願見之乎?」先主曰:「君與俱來。」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 }}</ref>{{rp|912}} |
||
建安十二年(207年)冬,刘备親自拜訪諸葛亮,三次才見到(史稱「[[三顧茅廬]]」);劉備屏退別人說:「現在漢室衰敗,奸臣掌權,使[[漢獻帝|當今聖上]]蒙受苦難。我不自量德行與能力,想要 |
建安十二年(207年)冬,刘备親自拜訪諸葛亮,三次才見到(史稱「[[三顧茅廬]]」);劉備屏退別人說:「現在漢室衰敗,奸臣掌權,使[[漢獻帝|當今聖上]]蒙受苦難。我不自量德行與能力,卻想要以天下蒼生為己任,欲以天下伸張大義,只是我的智術淺薄,到今天還一無所成。然而我的志向還沒消退,先生可以出謀畫策嗎?」<ref>{{cite book |author=陳壽 |title=《三國志》 |chapter=《[[:s:三國志/卷35|三國志卷三十五·蜀書五·諸葛亮傳第五]]》 |location=北京 |publisher=中華書局 |year=1959 |quote=因屏人曰:「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於天下,而智術淺短,遂用猖(獗)〔蹶〕,至於今日。然志猶未已,君謂計將安出?」 }}</ref>{{rp|912}} |
||
諸葛亮遂向劉備陳述[[草廬對|三分天下之計]],分析:此時與[[曹操]]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可以爲援而不可圖;又詳述[[荆州 (古代)|荊州]]用武之國、戰略要地,而其主[[劉表]]不能守,此恐怕是上天賜予劉備;[[益州]]是[[漢高祖]]成就帝業之地,其主[[劉璋]]闇弱;更建議劉備等待時局有變,由荊州、益州進攻[[中原]]<ref>{{cite book |author=陳壽 |title=《三國志》 |chapter=《[[:s:三國志/卷35|三國志卷三十五·蜀書五·諸葛亮傳第五]]》 |location=北京 |publisher=中華書局 |year=1959 |quote=亮答曰:「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冑,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ref>{{rp|912-913}},此談話即後世稱為《[[s:草廬對|草廬對]]》之文章。後來劉備與諸葛亮越來越親近,引起結拜兄弟[[關羽]]、[[張飛]]等人心有不滿,劉備對此解釋說:「我得到孔明,就像魚得到水,希望眾人別在這件事上做無謂的議論。」;關羽、張飛於是就此做罷<ref>{{cite book |author=陳壽 |title=《三國志》 |chapter=《[[:s:三國志/卷35|三國志卷三十五·蜀書五·諸葛亮傳第五]]》 |location=北京 |publisher=中華書局 |year=1959 |quote=先主曰:「善!」於是與亮情好日密。關羽、張飛等不悅,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願諸君勿復言。」羽、飛乃止。 }}</ref>{{rp|913}}。 |
諸葛亮遂向劉備陳述[[草廬對|三分天下之計]],分析:此時與[[曹操]]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之爭鋒;[[孫權]]據有江東,以歷三世,可以爲援而不可圖;又詳述[[荆州 (古代)|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郡|吳]][[會稽郡|會]]、西通[[巴郡|巴]][[蜀郡|蜀]]。此乃用武之國、戰略要地,而其主[[劉表]]不能守,此恐怕是上天賜予劉備;[[益州]]是[[漢高祖]]成就帝業之地,其主[[劉璋]]闇弱;更建議劉備等待時局有變,由荊州、益州進攻[[中原]]<ref>{{cite book |author=陳壽 |title=《三國志》 |chapter=《[[:s:三國志/卷35|三國志卷三十五·蜀書五·諸葛亮傳第五]]》 |location=北京 |publisher=中華書局 |year=1959 |quote=亮答曰:「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冑,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ref>{{rp|912-913}},此談話即後世稱為《[[s:草廬對|草廬對]]》之文章。後來劉備與諸葛亮越來越親近,引起結拜兄弟[[關羽]]、[[張飛]]等人心有不滿,劉備對此解釋說:「我得到孔明,就像魚得到水,希望眾人別在這件事上做無謂的議論。」;關羽、張飛於是就此做罷<ref>{{cite book |author=陳壽 |title=《三國志》 |chapter=《[[:s:三國志/卷35|三國志卷三十五·蜀書五·諸葛亮傳第五]]》 |location=北京 |publisher=中華書局 |year=1959 |quote=先主曰:「善!」於是與亮情好日密。關羽、張飛等不悅,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願諸君勿復言。」羽、飛乃止。 }}</ref>{{rp|913}}。 |
||
不過根據《[[魏略]]》和《[[九州春秋]]》的說法,是諸葛亮主動求見劉備後才被劉備錄用,記載與《[[三國志]]》和《[[出師表]]》的三顧草廬版本有所不同<ref>{{cite book |author=陳壽 |title=《三國志》 |chapter=《[[:s:三國志/卷35|三國志卷三十五·蜀書五·諸葛亮傳第五]]》 |location=北京 |publisher=中華書局 |year=1959 |quote=《魏略》曰:刘备屯於樊城。是时曹公方定河北,亮知荆州次当受敌,而刘表性缓,不晓军事。亮乃北行见备,备与亮非旧,又以其年少,以诸生意待之。坐集既毕,众宾皆去,而亮独留,备亦不问其所欲言。备性好结毦,时適有人以髦牛尾与备者,备因手自结之。亮乃进曰:「明将军当复有远志,但结毦而已邪!」备知亮非常人也,乃投毦而答曰:「是何言与!我聊以忘忧耳。」亮遂言曰:「将军度刘镇南孰与曹公邪?」备曰:「不及。」亮又曰:「将军自度何如也?」备曰:「亦不如。」曰:「今皆不及,而将军之众不过数千人,以此待敌,得无非计乎!」备曰:「我亦愁之,当若之何?」亮曰:「今荆州非少人也,而著籍者寡,平居发调,则人心不悦;可语镇南,令国中凡有游户,皆使自实,因录以益众可也。」备从其计,故众遂强。备由此知亮有英略,乃以上客礼之。《九州春秋》所言亦如之。臣松之以为亮表-{云}-「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於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则非亮先诣备,明矣。虽闻见异辞,各生彼此,然乖背至是,亦良为可怪。 }}</ref>{{rp|913-914}}。 |
不過根據《[[魏略]]》和《[[九州春秋]]》的說法,是諸葛亮主動求見劉備後才被劉備錄用,記載與《[[三國志]]》和《[[出師表]]》的三顧草廬版本有所不同<ref>{{cite book |author=陳壽 |title=《三國志》 |chapter=《[[:s:三國志/卷35|三國志卷三十五·蜀書五·諸葛亮傳第五]]》 |location=北京 |publisher=中華書局 |year=1959 |quote=《魏略》曰:刘备屯於樊城。是时曹公方定河北,亮知荆州次当受敌,而刘表性缓,不晓军事。亮乃北行见备,备与亮非旧,又以其年少,以诸生意待之。坐集既毕,众宾皆去,而亮独留,备亦不问其所欲言。备性好结毦,时適有人以髦牛尾与备者,备因手自结之。亮乃进曰:「明将军当复有远志,但结毦而已邪!」备知亮非常人也,乃投毦而答曰:「是何言与!我聊以忘忧耳。」亮遂言曰:「将军度刘镇南孰与曹公邪?」备曰:「不及。」亮又曰:「将军自度何如也?」备曰:「亦不如。」曰:「今皆不及,而将军之众不过数千人,以此待敌,得无非计乎!」备曰:「我亦愁之,当若之何?」亮曰:「今荆州非少人也,而著籍者寡,平居发调,则人心不悦;可语镇南,令国中凡有游户,皆使自实,因录以益众可也。」备从其计,故众遂强。备由此知亮有英略,乃以上客礼之。《九州春秋》所言亦如之。臣松之以为亮表-{云}-「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於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则非亮先诣备,明矣。虽闻见异辞,各生彼此,然乖背至是,亦良为可怪。 }}</ref>{{rp|913-914}}。 |
||
第182行: | 第182行: | ||
{{Quote box|class=<!-- Advanced users only. See the "Custom classes" section below. -->|title=|quote=及魏武帝南征荊州,劉琮舉州委質,而備失勢衆寡,無立錐之地。亮時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孫權,求援吳會。|author=<small>陳壽</small>|source=<small>《三國志·諸葛亮傳》</small>|align=right|width=230px|border=|fontsize=|bgcolor=|style=|title_bg=|title_fnt=|tstyle=|qalign=|qstyle=|quoted=1|salign=|sstyle= }} |
{{Quote box|class=<!-- Advanced users only. See the "Custom classes" section below. -->|title=|quote=及魏武帝南征荊州,劉琮舉州委質,而備失勢衆寡,無立錐之地。亮時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孫權,求援吳會。|author=<small>陳壽</small>|source=<small>《三國志·諸葛亮傳》</small>|align=right|width=230px|border=|fontsize=|bgcolor=|style=|title_bg=|title_fnt=|tstyle=|qalign=|qstyle=|quoted=1|salign=|sstyle= }} |
||
建安十三年(208年),劉表卒<ref name="三"/>{{rp|914}}。[[劉琮 (劉表之子)|劉琮]]在蒯越、傅巽等人勸説下,最後選擇投降,瞞着劉備向曹操遞降書<ref name="葛"/>{{rp|46}}。劉琮聞曹操來征伐,遣使請降<ref name="三"/>{{rp|914}}。[[劉備]]屯樊,不知曹操卒至,至宛城乃聞,遂將其眾離去<ref name="三"/>{{rp|877}}。劉備過襄陽,諸葛亮勸説劉備攻打劉琮,可有荊州<ref name="三"/>{{rp|877}}。劉備説:「吾不忍也。(我不忍心啊。)」<ref name="三"/>{{rp|877}}劉備乃駐馬高呼劉琮,劉琮懼怕不能起<ref name="三"/>{{rp|877}}。之後來到劉表墓前祭奠,拜辭而去。劉琮左右及荊州人多歸劉備<ref name="三"/>{{rp|877}}。劉備走到當陽時,人數達10餘萬,一天走10幾里,另遣關羽乘船數百艘,使於江陵會合<ref name="三"/>{{rp|877}}。曹軍五千輕騎於[[當陽市|當陽]][[長坂坡]]追上劉備一行。[[魯肅]]建議[[孫權]]與劉備聯合抗曹,受命到荊州<ref name="葛"/>{{rp|51-52}}。與魯肅相見,劉備與諸葛亮故意稱要先投奔蒼梧太守[[吳巨]]<ref name="葛"/>{{rp|53}}。諸葛亮主动请缨出使向孙权求救<ref>{{cite book |author=陳壽 |title=《三國志》 |chapter=《[[:s:三國志/卷35|三國志卷三十五·蜀書五·諸葛亮傳第五]]》 |location=北京 |publisher=中華書局 |year=1959 |quote=先主至于夏口,亮曰:“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ref>{{rp|915}}。到達柴桑後,諸葛亮面見孫權,給[[孫權]]兩個選擇:「若能以[[吳地|吳]]、[[百越|越]]之眾與中原抗衡,不如早與之絕(如果江東的人力、物力能與北方曹操相抗衡,那就早一點與他一刀兩斷<ref name="葛"/>{{rp|55}})」,另一個選擇是:「若不能當,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如果辦不到,那就把盔甲收存起來,士兵解除戒備,向曹操投降<ref name="葛"/>{{rp|55}})」孫權反問諸葛亮那劉備為什麼不去投降曹操,諸葛亮說劉備有高遠志向,他自己絕不會向曹操投降<ref name="上">{{cite book |authors=朱大渭、梁滿倉 |title=《一代軍師——諸葛亮(上部)》 |publisher=[[麥田出版]] |location=台北市 |year=2009 |orig-year=2007 |isbn=978-986-173-855-0 }}</ref>{{rp|152}}。孫權聲言不向曹操投降,卻擔心劉備新敗,還能抗此敵嗎<ref name="三"/>{{rp|915}}?諸葛亮分析,先說自軍散兵歸還和[[關羽]]水軍有兩萬人,加上[[劉琦]]招集[[江夏郡]]戰士也不下一萬人<ref name="三"/>{{rp|915}}。再說曹軍遠來疲弊,追擊劉備時,「輕騎一日一夜行三百餘里,此所謂『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將軍』。且北方之人,不習水戰;又[[荆州 (古代)|荊州]]之民附曹者,逼兵勢耳,非心服也」<ref name="三"/>{{rp|915}}。最後,他說孫權如果能派遣猛將統領數萬雄兵,與劉備同心協力,必破曹軍<ref name="三"/>{{rp|915}}。孫權決定抵抗曹操,而不是投降<ref name="葛"/>{{rp|56}}。諸葛亮去[[京口]]途徑[[秣陵]]時稱:「[[紫金山|鍾山]]龍盤,石頭虎踞,真乃帝王之宅也」,後來孫權接受諸葛亮建議遷都秣陵,改稱[[建業]]<ref name="葛"/>{{rp|62}}。曹操率領水陸大軍20多萬,號稱80萬<ref name="葛"/>{{rp|61}}。十一月初冬<ref name="葛"/>{{rp|66}},曹操在[[赤壁之戰]]大敗<ref name="葛"/>{{rp|67}}。 |
建安十三年(208年),劉表卒<ref name="三"/>{{rp|914}}。[[劉琮 (劉表之子)|劉琮]]在蒯越、傅巽等人勸説下,最後選擇投降,瞞着劉備向曹操遞降書<ref name="葛"/>{{rp|46}}。劉琮聞曹操來征伐,遣使請降<ref name="三"/>{{rp|914}}。[[劉備]]屯樊,不知曹操卒至,至宛城乃聞,遂將其眾離去<ref name="三"/>{{rp|877}}。劉備過襄陽,諸葛亮勸説劉備攻打劉琮,可有荊州<ref name="三"/>{{rp|877}}。劉備説:「吾不忍也。(我不忍心啊。)」<ref name="三"/>{{rp|877}}劉備乃駐馬高呼劉琮,劉琮懼怕不能起<ref name="三"/>{{rp|877}}。之後來到劉表墓前祭奠,拜辭而去。劉琮左右及荊州人多歸劉備<ref name="三"/>{{rp|877}}。劉備走到當陽時,人數達10餘萬,一天走10幾里,另遣關羽乘船數百艘,使於江陵會合<ref name="三"/>{{rp|877}}。曹軍五千輕騎於[[當陽市|當陽]][[長坂坡]]追上劉備一行。[[魯肅]]建議[[孫權]]與劉備聯合抗曹,受命到荊州<ref name="葛"/>{{rp|51-52}}。與魯肅相見,劉備與諸葛亮故意稱要先投奔蒼梧太守[[吳巨]]<ref name="葛"/>{{rp|53}}。諸葛亮主动请缨出使向孙权求救<ref>{{cite book |author=陳壽 |title=《三國志》 |chapter=《[[:s:三國志/卷35|三國志卷三十五·蜀書五·諸葛亮傳第五]]》 |location=北京 |publisher=中華書局 |year=1959 |quote=先主至于夏口,亮曰:“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ref>{{rp|915}}。到達柴桑後,諸葛亮面見孫權,給[[孫權]]兩個選擇:「若能以[[吳地|吳]]、[[百越|越]]之眾與中原抗衡,不如早與之絕(如果江東的人力、物力能與北方曹操相抗衡,那就早一點與他一刀兩斷<ref name="葛"/>{{rp|55}})」,另一個選擇是:「若不能當,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如果辦不到,那就把盔甲收存起來,士兵解除戒備,向曹操投降<ref name="葛"/>{{rp|55}})」孫權反問諸葛亮那劉備為什麼不去投降曹操,諸葛亮說劉備有高遠志向,他自己絕不會向曹操投降<ref name="上">{{cite book |authors=朱大渭、梁滿倉 |title=《一代軍師——諸葛亮(上部)》 |publisher=[[麥田出版]] |location=台北市 |year=2009 |orig-year=2007 |isbn=978-986-173-855-0 }}</ref>{{rp|152}}。孫權聲言不向曹操投降,卻擔心劉備新敗,還能抗此敵嗎<ref name="三"/>{{rp|915}}?諸葛亮分析,先說自軍散兵歸還和[[關羽]]水軍有兩萬人,加上[[劉琦]]招集[[江夏郡]]戰士也不下一萬人<ref name="三"/>{{rp|915}}。再說曹軍遠來疲弊,追擊劉備時,「輕騎一日一夜行三百餘里,此所謂『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將軍』。且北方之人,不習水戰;又[[荆州 (古代)|荊州]]之民附曹者,逼兵勢耳,非心服也」<ref name="三"/>{{rp|915}}。最後,他說孫權如果能派遣猛將統領數萬雄兵,與劉備同心協力,必破曹軍<ref name="三"/>{{rp|915}}。孫權決定抵抗曹操,而不是投降<ref name="葛"/>{{rp|56}}。諸葛亮去[[京口 (地名)|京口]]途徑[[秣陵]]時稱:「[[紫金山|鍾山]]龍盤,石頭虎踞,真乃帝王之宅也」,後來孫權接受諸葛亮建議遷都秣陵,改稱[[建業]]<ref name="葛"/>{{rp|62}}。曹操率領水陸大軍20多萬,號稱80萬<ref name="葛"/>{{rp|61}}。十一月初冬<ref name="葛"/>{{rp|66}},曹操在[[赤壁之戰]]大敗<ref name="葛"/>{{rp|67}}。 |
||
===足食足兵=== |
===足食足兵=== |
||
{{main|江陵之戰|益州之戰}} |
{{main|江陵之戰 (208年)|益州之戰}} |
||
[[File:Zhuge Liang by Zhang Feng.jpg|thumb|明張飌所繪《諸葛亮像》,現藏於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
[[File:Zhuge Liang by Zhang Feng.jpg|thumb|明張飌所繪《諸葛亮像》,現藏於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
||
[[赤壁之戰]]後,孫權、劉備和曹操瓜分荊州<ref name="葛"/>{{rp|79}}。[[曹仁]]留守江陵,周瑜派[[甘寧]]西取[[夷陵]],曹仁包圍甘寧,[[呂蒙]]建議周瑜分兵援甘寧,留[[凌統]]守江陵城外,至建安十四年年底曹仁撤軍至襄陽,周瑜為南郡太守<ref name="葛"/>{{rp|81}}。孫權控制江夏<ref name="葛"/>{{rp|82}}。劉備根據地在油江口,更名公安<ref name="葛"/>{{rp|82}}。建安十三年(208年)十二月,荊州南部四郡盡為劉備所占領<ref name="上"/>{{rp|170}}。建安十四年(209年)[[冬季]],劉琦死,群下推劉備為荊州牧,劉備把州治所放在公安城<ref name="葛"/>{{rp|787}}。劉備遂收江南,以諸葛亮為[[軍師]][[中郎將]],使督[[零陵郡|零陵]]、[[桂陽郡|桂陽]]、[[長沙郡|長沙]]三郡,收其租賦,以供軍實<ref name="三"/>{{rp|915-916}}。[[裴松之註]]引《零陵先賢傳》說:「亮時住臨烝。」<ref name="三"/>{{rp|916}},「此縣居長沙、零陵、桂陽三郡之中,調其賦稅,最為要地也。」<ref name="上"/>{{rp|195}}在《[[s:資治通鑑/卷065|資治通鑒·漢紀五十七·獻帝建安十三年]]》[[胡三省]]注中解釋軍師[[中郎將]]一職時說:「[[軍師]],亦古將軍號。曹操初置[[軍祭酒|軍師祭酒]],而備置軍師中郎將,皆以一時軍事創置官名也。然軍師祭酒止決軍謀,中郎將則有兵柄。亮後又進軍師將軍。」<ref>{{cite book |title=《[[資治通鑒]]》 |location=北京 |publisher=中華書局 |authors=[[司馬光]]編著,[[胡三省]]音注,「標點資治通鑒小組」校點 |year=1956 }}</ref>{{rp|2094}}據《[[s:三國志/卷37|三國志·蜀書·龐統法正傳第七]]》中記載,諸葛亮曾稱:「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強,東憚孫權之逼,近則懼[[孫夫人]]生變於肘腋之下。(當初主公在南郡時,北邊畏懼曹操的強大,東邊忌憚孫權的威壓,內部還怕孫夫人平生變故,真是內外交困。<ref name="葛"/>{{rp|119}})」<ref name="葛"/>{{rp|89}} |
[[赤壁之戰]]後,孫權、劉備和曹操瓜分荊州<ref name="葛"/>{{rp|79}}。[[曹仁]]留守江陵,周瑜派[[甘寧]]西取[[夷陵]],曹仁包圍甘寧,[[呂蒙]]建議周瑜分兵援甘寧,留[[凌統]]守江陵城外,至建安十四年年底曹仁撤軍至襄陽,周瑜為南郡太守<ref name="葛"/>{{rp|81}}。孫權控制江夏<ref name="葛"/>{{rp|82}}。劉備根據地在油江口,更名公安<ref name="葛"/>{{rp|82}}。建安十三年(208年)十二月,荊州南部四郡盡為劉備所占領<ref name="上"/>{{rp|170}}。建安十四年(209年)[[冬季]],劉琦死,群下推劉備為荊州牧,劉備把州治所放在公安城<ref name="葛"/>{{rp|787}}。劉備遂收江南,以諸葛亮為[[軍師]][[中郎將]],使督[[零陵郡|零陵]]、[[桂陽郡|桂陽]]、[[長沙郡|長沙]]三郡,收其租賦,以供軍實<ref name="三"/>{{rp|915-916}}。[[裴松之註]]引《零陵先賢傳》說:「亮時住臨烝。」<ref name="三"/>{{rp|916}},「此縣居長沙、零陵、桂陽三郡之中,調其賦稅,最為要地也。」<ref name="上"/>{{rp|195}}在《[[s:資治通鑑/卷065|資治通鑒·漢紀五十七·獻帝建安十三年]]》[[胡三省]]注中解釋軍師[[中郎將]]一職時說:「[[軍師]],亦古將軍號。曹操初置[[軍祭酒|軍師祭酒]],而備置軍師中郎將,皆以一時軍事創置官名也。然軍師祭酒止決軍謀,中郎將則有兵柄。亮後又進軍師將軍。」<ref>{{cite book |title=《[[資治通鑒]]》 |location=北京 |publisher=中華書局 |authors=[[司馬光]]編著,[[胡三省]]音注,「標點資治通鑒小組」校點 |year=1956 }}</ref>{{rp|2094}}據《[[s:三國志/卷37|三國志·蜀書·龐統法正傳第七]]》中記載,諸葛亮曾稱:「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強,東憚孫權之逼,近則懼[[孫夫人]]生變於肘腋之下。(當初主公在南郡時,北邊畏懼曹操的強大,東邊忌憚孫權的威壓,內部還怕孫夫人平生變故,真是內外交困。<ref name="葛"/>{{rp|119}})」<ref name="葛"/>{{rp|89}} |
||
第207行: | 第207行: | ||
章武二年(222年)八月,[[劉備]]東征孙吴,意图奪回[[荆州 (古代)|荊州]]和为关羽报仇。劉備大败,撤退至[[奉節縣|永安]]<ref name="葛"/>{{rp|153}}。諸葛亮大嘆可惜[[法正]]逝去,认为法正若在,必能制止刘备东征,即使刘备东征,若有法正跟随,战局也不至如此頹丧<ref>《三国志·蜀书·庞统法正传》:章武二年,大军败绩,还住白帝。亮叹曰:“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ref>。孫權向劉備請和,派大夫[[鄭泉]]見劉備;劉備派大夫[[宗瑋]]答聘,還派[[費禕]]回訪吳國<ref name="葛"/>{{rp|177}}。 |
章武二年(222年)八月,[[劉備]]東征孙吴,意图奪回[[荆州 (古代)|荊州]]和为关羽报仇。劉備大败,撤退至[[奉節縣|永安]]<ref name="葛"/>{{rp|153}}。諸葛亮大嘆可惜[[法正]]逝去,认为法正若在,必能制止刘备东征,即使刘备东征,若有法正跟随,战局也不至如此頹丧<ref>《三国志·蜀书·庞统法正传》:章武二年,大军败绩,还住白帝。亮叹曰:“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ref>。孫權向劉備請和,派大夫[[鄭泉]]見劉備;劉備派大夫[[宗瑋]]答聘,還派[[費禕]]回訪吳國<ref name="葛"/>{{rp|177}}。 |
||
章武三年(223年)二月,諸葛亮接到劉備詔書,帶著[[劉永]]、[[劉理]]從成都來到永安。刘备病重,把劉禪託付給諸葛亮,「命丞相亮輔助太子,以[[尚書令]]李严為副」<ref name="葛"/>{{rp|158}}。四月下旬,劉備對諸葛亮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必定能夠安定國家,終可成就大事。如果嗣子([[劉禪]])可以輔助,便輔助他;如果他沒有才幹,你可以自 |
章武三年(223年)二月,諸葛亮接到劉備詔書,帶著[[刘永 (三国)|劉永]]、[[劉理]]從成都來到永安。刘备病重,把劉禪託付給諸葛亮,「命丞相亮輔助太子,以[[尚書令]]李严為副」<ref name="葛"/>{{rp|158}}。四月下旬,劉備對諸葛亮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必定能夠安定國家,終可成就大事。如果嗣子([[劉禪]])可以輔助,便輔助他;如果他沒有才幹,你可以自作决断。)」<ref name="三"/>{{rp|918}}諸葛亮涕泣說:「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臣必定竭盡自己所有力量,報效忠貞之氣節,繼續至死為止!)」劉備又要劉禪和其他兒子「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ref name="三"/>{{rp|918}}<ref>孫盛曰:「夫杖道扶義,體存信順,然後能匡主濟功,終定大業……備之命亮,亂孰甚焉!世或有謂備欲以固委付之誠,且以一蜀人之志。君子曰,不然;苟所寄忠賢,則不須若斯之誨,如非其人,不宜啟篡逆之塗。是以古之顧命,必貽話言;詭偽之辭,非託孤之謂。」見《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第五》裴松之注引孫盛評,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918頁</ref> |
||
延至四月,劉備駕崩,孫權派立信都尉[[馮熙]]到白帝城吊喪<ref name="葛"/>{{rp|177}}。[[刘禅]]继位,封諸葛亮為'''武鄉侯'''<ref>一說县侯,但諸葛亮祖籍為'''琅玡郡陽都縣''',應是鄉侯。</ref>,領[[益州]][[州牧|牧]],開府治事,政事不論大小,「咸決於亮」<ref name="葛"/>{{rp|164}}。 |
延至四月,劉備駕崩,孫權派立信都尉[[馮熙]]到白帝城吊喪<ref name="葛"/>{{rp|177}}。[[刘禅]]继位,封諸葛亮為'''武鄉侯'''<ref>一說县侯,但諸葛亮祖籍為'''琅玡郡陽都縣''',應是鄉侯。</ref>,領[[益州]][[州牧|牧]],開府治事,政事不論大小,「咸決於亮」<ref name="葛"/>{{rp|164}}。 |
||
第213行: | 第213行: | ||
[[南中 (地名)|南中]]的蠻王、豪強在鬧事,諸葛亮也先擱在一邊,「糧穀軍之最要」,積極發展農業生產:盡可能減輕農民負擔及興修水利<ref name="葛"/>{{rp|174}}。諸葛亮分設司金中郎將和鹽府校尉,管理冶鐵和煮鹽<ref name="葛"/>{{rp|175}}。諸葛亮又鼓勵種桑養蠶,繅絲織錦,制作蜀錦:「今民貧國虛,決敵之資,惟仰錦耳。」<ref name="葛"/>{{rp|176}} |
[[南中 (地名)|南中]]的蠻王、豪強在鬧事,諸葛亮也先擱在一邊,「糧穀軍之最要」,積極發展農業生產:盡可能減輕農民負擔及興修水利<ref name="葛"/>{{rp|174}}。諸葛亮分設司金中郎將和鹽府校尉,管理冶鐵和煮鹽<ref name="葛"/>{{rp|175}}。諸葛亮又鼓勵種桑養蠶,繅絲織錦,制作蜀錦:「今民貧國虛,決敵之資,惟仰錦耳。」<ref name="葛"/>{{rp|176}} |
||
諸葛亮派廣漢太守、使臣[[鄧芝]]前往吳國<ref name="下">{{cite book |authors=朱大渭、梁滿倉 |title=《一代軍師——諸葛亮(下部)》 |publisher=麥田出版 |location=台北市 |year=2009 |orig-year=2007 |isbn=978-986-173-856-7 }}</ref>{{rp|15}}。孫權便斷絕同曹魏來往,派[[张温 (东吴)|張溫]]回訪蜀漢<ref name="下"/>{{rp|19}}。與此同時曹魏司徒[[華歆]]、司空[[王朗]]、尚書令[[陳群]]、太史令[[許芝]]、謁者僕射諸葛璋等寫信給諸葛亮,勸其舉國稱藩,但遭到諸葛亮拒絕<ref>《三國志》卷35註引《諸葛亮集》:亮集曰:是歲,魏司徒華歆、司空王朗、尚書令陳群、太史令許芝、謁者僕射諸葛璋各有書與亮,陳天命人事,欲使舉國稱籓。亮遂不報書,作正議曰:……</ref>。建興七年(229年)四月,東吳孫權大赦改年,在南郊拜天,即皇帝位,諸葛亮派衛尉[[陳震 (三國)|陳震]]去東吳祝賀孫權登皇帝位,3個月後孫權把國都從武昌遷回建業<ref name="下"/>{{rp|22-25}}。 |
諸葛亮派廣漢太守、使臣[[鄧芝]]前往吳國<ref name="下">{{cite book |authors=朱大渭、梁滿倉 |title=《一代軍師——諸葛亮(下部)》 |publisher=麥田出版 |location=台北市 |year=2009 |orig-year=2007 |isbn=978-986-173-856-7 }}</ref>{{rp|15}}。孫權便斷絕同曹魏來往,派[[张温 (东吴)|張溫]]回訪蜀漢<ref name="下"/>{{rp|19}}。與此同時曹魏司徒[[華歆]]、司空[[王朗]]、尚書令[[陳群 (三國)|陳群]]、太史令[[許芝]]、謁者僕射諸葛璋等寫信給諸葛亮,勸其舉國稱藩,但遭到諸葛亮拒絕<ref>《三國志》卷35註引《諸葛亮集》:亮集曰:是歲,魏司徒華歆、司空王朗、尚書令陳群、太史令許芝、謁者僕射諸葛璋各有書與亮,陳天命人事,欲使舉國稱籓。亮遂不報書,作正議曰:……</ref>。建興七年(229年)四月,東吳孫權大赦改年,在南郊拜天,即皇帝位,諸葛亮派衛尉[[陳震 (三國)|陳震]]去東吳祝賀孫權登皇帝位,3個月後孫權把國都從武昌遷回建業<ref name="下"/>{{rp|22-25}}。 |
||
===五月渡瀘=== |
===五月渡瀘=== |
||
第224行: | 第224行: | ||
{{Wikisource|出师表}} |
{{Wikisource|出师表}} |
||
[[File:Zhuge Liang.jpg|thumb|清人所畫諸葛亮出征圖]] |
[[File:Zhuge Liang.jpg|thumb|清人所畫諸葛亮出征圖]] |
||
建興五年(227年),諸葛亮率諸軍北駐漢中,臨出發前,向劉禪上《[[出師表]]》<ref name="三"/>{{rp|919}}。遂行,屯兵於[[沔陽]]<ref name="三"/>{{rp|920}}。諸葛亮任[[張裔]]為丞相府長史<ref name="下"/>{{rp|53}};參軍[[蔣琬]]一起處理國事,張裔去世後,蔣琬代替其職<ref name="下"/>{{rp|64}}。諸葛亮率軍北上,在漢水北面陽平、石馬紮下大營,屯兵於漢中<ref name="下"/>{{rp|183}}。建興六年(228年)春,诸葛亮揚聲由斜谷道取郿,使趙雲、鄧芝為疑軍,據箕谷,[[曹真]]舉眾軍相拒<ref name="三"/>{{rp|922}}。諸葛亮身率諸軍[[天水之乱|攻祁山]],戎兵陣列整齊,賞罰嚴肅而號令分明,[[南安郡]]、[[天水郡]]、[[安定郡]]叛魏響應諸葛亮,[[關中]]震動<ref name="三"/>{{rp|922}}。[[魏明帝]]往西鎮壓[[長安]],命令[[張郃]]兵拒諸葛亮,諸葛亮使[[馬謖]]督諸軍在前鋒,與張郃戰於[[街亭]]<ref name="三"/>{{rp|922}}。馬謖違反諸葛亮調度,不合舉動,大部為張郃所攻破<ref name="三"/>{{rp|922}}。諸葛亮拔西縣1,000餘家,還兵 |
建興五年(227年),諸葛亮率諸軍北駐漢中,臨出發前,向劉禪上《[[出師表]]》<ref name="三"/>{{rp|919}}。遂行,屯兵於[[沔陽]]<ref name="三"/>{{rp|920}}。諸葛亮任[[張裔]]為丞相府長史<ref name="下"/>{{rp|53}};參軍[[蔣琬]]一起處理國事,張裔去世後,蔣琬代替其職<ref name="下"/>{{rp|64}}。諸葛亮率軍北上,在漢水北面陽平、石馬紮下大營,屯兵於[[漢中]]<ref name="下"/>{{rp|183}}。建興六年(228年)春,诸葛亮揚聲由斜谷道取[[郿]],使[[趙雲]]、[[鄧芝]]為疑軍,據[[箕谷]],[[曹真]]舉眾軍相拒<ref name="三"/>{{rp|922}}。諸葛亮身率諸軍[[天水之乱|攻祁山]],戎兵陣列整齊,賞罰嚴肅而號令分明,[[南安郡 (东汉)|南安郡]]、[[天水郡]]、[[安定郡]]叛魏響應諸葛亮,[[渭河平原|關中]]震動<ref name="三"/>{{rp|922}}。[[魏明帝]]往西鎮壓[[長安]],命令[[張郃]]兵拒諸葛亮,諸葛亮使[[馬謖]]督諸軍在前鋒,與張郃戰於[[街亭]]<ref name="三"/>{{rp|922}}。馬謖違反諸葛亮調度,不合舉動,大部為張郃所[[街亭之戰|攻破]]<ref name="三"/>{{rp|922}}。諸葛亮拔西縣1,000餘家,還兵漢中,戮殺馬謖以謝罪於眾<ref name="三"/>{{rp|922}}。本有投降之意的曹魏祁山守将[[高刚]]也因此没有投降。於是以諸葛亮为右将军,行丞相事,所總統政事如前<ref name="三"/>{{rp|922}}。同年冬十二月,諸葛亮再一次[[陈仓之围|統兵北伐]],出[[散關]],直逼[[陈仓城|陳倉]]<ref name="下"/>{{rp|205}}。諸葛亮知道[[王双 (曹真部将)|王双]]追來,預先設伏,將其斬殺<ref name="下"/>{{rp|207}}。建興七年(229年)春,諸葛亮派[[陳式]]進攻[[武都郡]]、[[阴平郡]]<ref name="下"/>{{rp|207-208}}。以[[建威之战|攻取二郡]]之功复为丞相。 |
||
建興八年(230年),曹魏派司馬懿由西城、張郃由子午道、[[曹真]]由斜谷三路進攻漢中,諸葛亮率軍西征,命李嚴率軍2萬赴漢中<ref name="下"/>{{rp|44-45}}。魏軍戰鬥不利而撤軍。 |
建興八年(230年),曹魏派司馬懿由西城、張郃由子午道、[[曹真]]由斜谷三路進攻漢中,諸葛亮率軍西征,命李嚴率軍2萬赴漢中<ref name="下"/>{{rp|44-45}}。魏軍戰鬥不利而撤軍。 |
||
第230行: | 第230行: | ||
{{Quote box|class=<!-- Advanced users only. See the "Custom classes" section below. -->|title=|quote=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至於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覩也。|author=<small>諸葛亮</small>|source=<small>《後出師表》</small>|align=left|width=230px|border=|fontsize=|bgcolor=|style=|title_bg=|title_fnt=|tstyle=|qalign=|qstyle=|quoted=1|salign=|sstyle= }}建興九年(231年)春,诸葛亮組織[[祁山之战|第四次北伐]]<ref name="下"/>{{rp|229}}。諸葛亮派[[魏延]]、[[高翔 (三国)|高翔]]、[[吳班]]等猛攻魏軍,取得大勝,「獲甲首三千級,玄鎧五千領,角弩三千一百張」<ref name="下"/>{{rp|234}}。六月,諸葛亮向漢中撤退,[[司馬懿]]讓[[張郃]]軍追擊,張郃中箭身亡<ref name=下/>{{rp|235-236}}。諸葛亮北伐,屯駐祈山,李嚴督運糧草,運糧不繼,派部下去見諸葛亮,轉達己見要求撤軍;諸葛亮撤軍回來後,李嚴試圖搪塞卸責,「欲以解己否辯之責,顯亮不進之愆也」,諸葛亮訊問李嚴使其認罪,廢為平民,流放於[[梓潼郡 (东汉)|梓潼郡]]<ref name="下"/>{{rp|45}}。諸葛亮與大臣聯名給尚書公函(《公文上尚書》)要求懲處李嚴<ref>{{cite news |title=《魏晋南北朝 诸葛亮文选译》 译注;袁钟仁 成都:巴蜀书社 1990 第58页 |url=http://read.nongyekx.cn/gopreview?title=%E5%85%AC%E6%96%87%E5%85%AC%E6%96%87%E4%B8%8A%E5%B0%9A%E4%B9%A6&ssid=10107998&dxid=000004044815&d=8e3c3b21a44a8c11742ef90119886709e7f5319e33aac2b176e89140e52625e89945d970cd909f4bc56fbf4bd2de1ce4408d345d8ba2f201a4b7dc9a12f4d04c6110f84a6f309ca3c03a3c1a53259746c631a7c907c4c0ba4c5586223a0e34c83db2ad3e8fc23566f7c0180cf3c7f80224c068cd8fa7b7f6a9467e6f1d444ff7fef0686cc2b9243bc5b23bdf51f503d8dcccda10b95c0aa10b7b6d0e71f95970ffe45f4ee3eb51c29d50eeb1205ece28ba556558c0eeffa45cd0f10ea9c2b2b57b0262dc5c5c415ae5befea0880af40f5ceda413fa107dbd0b5c3b8674990b94cab87551b1dfa6b0c3eb72689a22d85b487c9e33f5f76b5c5e4862167241b000ccd566503a9d1407ebd181a6e4c7f14f9476734de3c6e6cb57e4f6b0020df04c107b4f283da064dbf0d483896e2a4957639204f9279d531f97a7539da5461198e4dc3ee742f4c8c3cf4fe267589c00a6989fb15fe11dc1848bae45c8797445ee12705958507df151106a497121cf8d607bc88807966ad5b58972023538bd7a502fbd147ee183794645cb7e161f290059de60adbda8e191a9677b4294ec6e93c1a1fde336d6a62903106a497121cf8d603c459701937ce782e8c7d853b2dbc2c5703b837bce5e57c13043f27f25088de8908cbbf09adda65b8e0aa2189f65bfddf31a7926a17df4fb393eb485d822acf0cbd622bd44df117b627f1cddf9113163f995585bd36dbcfb1c96f148a3e6b0c08d40f9b0a1d1499d6f1caa43aa1db70a1aaad012c60e2c338187b9f0becbb8a664d4dee5d6b63d0bff03f98aeb96be9813708b876531a494acc4653c2747a0e4bd52d43f8b289586370043a55cd98b316dd3d8f1ff0a2817cbbbc255a749de024c347604909b43a124b71d47de3d73b26531e1b8edccce58547cfa13c155384c5d8c096842cf33d413b674b24307fb692c02fab42717734dd5286ea004e29484914106b13911232de884ad10e16628541df0e375ef2977afecbd504252e129b8659998275d843a9456ec78826dade8b34642b9d99dd5bc0a35e9ebbab945a238 |accessdate=2022-04-04 |archive-date=2022-11-22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21122065836/http://read.nongyekx.cn/gopreview?title=%E5%85%AC%E6%96%87%E5%85%AC%E6%96%87%E4%B8%8A%E5%B0%9A%E4%B9%A6&ssid=10107998&dxid=000004044815&d=8e3c3b21a44a8c11742ef90119886709e7f5319e33aac2b176e89140e52625e89945d970cd909f4bc56fbf4bd2de1ce4408d345d8ba2f201a4b7dc9a12f4d04c6110f84a6f309ca3c03a3c1a53259746c631a7c907c4c0ba4c5586223a0e34c83db2ad3e8fc23566f7c0180cf3c7f80224c068cd8fa7b7f6a9467e6f1d444ff7fef0686cc2b9243bc5b23bdf51f503d8dcccda10b95c0aa10b7b6d0e71f95970ffe45f4ee3eb51c29d50eeb1205ece28ba556558c0eeffa45cd0f10ea9c2b2b57b0262dc5c5c415ae5befea0880af40f5ceda413fa107dbd0b5c3b8674990b94cab87551b1dfa6b0c3eb72689a22d85b487c9e33f5f76b5c5e4862167241b000ccd566503a9d1407ebd181a6e4c7f14f9476734de3c6e6cb57e4f6b0020df04c107b4f283da064dbf0d483896e2a4957639204f9279d531f97a7539da5461198e4dc3ee742f4c8c3cf4fe267589c00a6989fb15fe11dc1848bae45c8797445ee12705958507df151106a497121cf8d607bc88807966ad5b58972023538bd7a502fbd147ee183794645cb7e161f290059de60adbda8e191a9677b4294ec6e93c1a1fde336d6a62903106a497121cf8d603c459701937ce782e8c7d853b2dbc2c5703b837bce5e57c13043f27f25088de8908cbbf09adda65b8e0aa2189f65bfddf31a7926a17df4fb393eb485d822acf0cbd622bd44df117b627f1cddf9113163f995585bd36dbcfb1c96f148a3e6b0c08d40f9b0a1d1499d6f1caa43aa1db70a1aaad012c60e2c338187b9f0becbb8a664d4dee5d6b63d0bff03f98aeb96be9813708b876531a494acc4653c2747a0e4bd52d43f8b289586370043a55cd98b316dd3d8f1ff0a2817cbbbc255a749de024c347604909b43a124b71d47de3d73b26531e1b8edccce58547cfa13c155384c5d8c096842cf33d413b674b24307fb692c02fab42717734dd5286ea004e29484914106b13911232de884ad10e16628541df0e375ef2977afecbd504252e129b8659998275d843a9456ec78826dade8b34642b9d99dd5bc0a35e9ebbab945a238 |dead-url=no }}</ref>。自從第四次北伐退兵後,諸葛亮在漢中[[周家山鎮|黃沙]]休整軍隊,訓練士兵,宣導農耕,屯糧備戰;他在建興十一年(233年),在斜谷口修建糧倉,運大批糧食屯儲<ref name="下"/>{{rp|237}}。 |
{{Quote box|class=<!-- Advanced users only. See the "Custom classes" section below. -->|title=|quote=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至於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覩也。|author=<small>諸葛亮</small>|source=<small>《後出師表》</small>|align=left|width=230px|border=|fontsize=|bgcolor=|style=|title_bg=|title_fnt=|tstyle=|qalign=|qstyle=|quoted=1|salign=|sstyle= }}建興九年(231年)春,诸葛亮組織[[祁山之战|第四次北伐]]<ref name="下"/>{{rp|229}}。諸葛亮派[[魏延]]、[[高翔 (三国)|高翔]]、[[吳班]]等猛攻魏軍,取得大勝,「獲甲首三千級,玄鎧五千領,角弩三千一百張」<ref name="下"/>{{rp|234}}。六月,諸葛亮向漢中撤退,[[司馬懿]]讓[[張郃]]軍追擊,張郃中箭身亡<ref name=下/>{{rp|235-236}}。諸葛亮北伐,屯駐祈山,李嚴督運糧草,運糧不繼,派部下去見諸葛亮,轉達己見要求撤軍;諸葛亮撤軍回來後,李嚴試圖搪塞卸責,「欲以解己否辯之責,顯亮不進之愆也」,諸葛亮訊問李嚴使其認罪,廢為平民,流放於[[梓潼郡 (东汉)|梓潼郡]]<ref name="下"/>{{rp|45}}。諸葛亮與大臣聯名給尚書公函(《公文上尚書》)要求懲處李嚴<ref>{{cite news |title=《魏晋南北朝 诸葛亮文选译》 译注;袁钟仁 成都:巴蜀书社 1990 第58页 |url=http://read.nongyekx.cn/gopreview?title=%E5%85%AC%E6%96%87%E5%85%AC%E6%96%87%E4%B8%8A%E5%B0%9A%E4%B9%A6&ssid=10107998&dxid=000004044815&d=8e3c3b21a44a8c11742ef90119886709e7f5319e33aac2b176e89140e52625e89945d970cd909f4bc56fbf4bd2de1ce4408d345d8ba2f201a4b7dc9a12f4d04c6110f84a6f309ca3c03a3c1a53259746c631a7c907c4c0ba4c5586223a0e34c83db2ad3e8fc23566f7c0180cf3c7f80224c068cd8fa7b7f6a9467e6f1d444ff7fef0686cc2b9243bc5b23bdf51f503d8dcccda10b95c0aa10b7b6d0e71f95970ffe45f4ee3eb51c29d50eeb1205ece28ba556558c0eeffa45cd0f10ea9c2b2b57b0262dc5c5c415ae5befea0880af40f5ceda413fa107dbd0b5c3b8674990b94cab87551b1dfa6b0c3eb72689a22d85b487c9e33f5f76b5c5e4862167241b000ccd566503a9d1407ebd181a6e4c7f14f9476734de3c6e6cb57e4f6b0020df04c107b4f283da064dbf0d483896e2a4957639204f9279d531f97a7539da5461198e4dc3ee742f4c8c3cf4fe267589c00a6989fb15fe11dc1848bae45c8797445ee12705958507df151106a497121cf8d607bc88807966ad5b58972023538bd7a502fbd147ee183794645cb7e161f290059de60adbda8e191a9677b4294ec6e93c1a1fde336d6a62903106a497121cf8d603c459701937ce782e8c7d853b2dbc2c5703b837bce5e57c13043f27f25088de8908cbbf09adda65b8e0aa2189f65bfddf31a7926a17df4fb393eb485d822acf0cbd622bd44df117b627f1cddf9113163f995585bd36dbcfb1c96f148a3e6b0c08d40f9b0a1d1499d6f1caa43aa1db70a1aaad012c60e2c338187b9f0becbb8a664d4dee5d6b63d0bff03f98aeb96be9813708b876531a494acc4653c2747a0e4bd52d43f8b289586370043a55cd98b316dd3d8f1ff0a2817cbbbc255a749de024c347604909b43a124b71d47de3d73b26531e1b8edccce58547cfa13c155384c5d8c096842cf33d413b674b24307fb692c02fab42717734dd5286ea004e29484914106b13911232de884ad10e16628541df0e375ef2977afecbd504252e129b8659998275d843a9456ec78826dade8b34642b9d99dd5bc0a35e9ebbab945a238 |accessdate=2022-04-04 |archive-date=2022-11-22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21122065836/http://read.nongyekx.cn/gopreview?title=%E5%85%AC%E6%96%87%E5%85%AC%E6%96%87%E4%B8%8A%E5%B0%9A%E4%B9%A6&ssid=10107998&dxid=000004044815&d=8e3c3b21a44a8c11742ef90119886709e7f5319e33aac2b176e89140e52625e89945d970cd909f4bc56fbf4bd2de1ce4408d345d8ba2f201a4b7dc9a12f4d04c6110f84a6f309ca3c03a3c1a53259746c631a7c907c4c0ba4c5586223a0e34c83db2ad3e8fc23566f7c0180cf3c7f80224c068cd8fa7b7f6a9467e6f1d444ff7fef0686cc2b9243bc5b23bdf51f503d8dcccda10b95c0aa10b7b6d0e71f95970ffe45f4ee3eb51c29d50eeb1205ece28ba556558c0eeffa45cd0f10ea9c2b2b57b0262dc5c5c415ae5befea0880af40f5ceda413fa107dbd0b5c3b8674990b94cab87551b1dfa6b0c3eb72689a22d85b487c9e33f5f76b5c5e4862167241b000ccd566503a9d1407ebd181a6e4c7f14f9476734de3c6e6cb57e4f6b0020df04c107b4f283da064dbf0d483896e2a4957639204f9279d531f97a7539da5461198e4dc3ee742f4c8c3cf4fe267589c00a6989fb15fe11dc1848bae45c8797445ee12705958507df151106a497121cf8d607bc88807966ad5b58972023538bd7a502fbd147ee183794645cb7e161f290059de60adbda8e191a9677b4294ec6e93c1a1fde336d6a62903106a497121cf8d603c459701937ce782e8c7d853b2dbc2c5703b837bce5e57c13043f27f25088de8908cbbf09adda65b8e0aa2189f65bfddf31a7926a17df4fb393eb485d822acf0cbd622bd44df117b627f1cddf9113163f995585bd36dbcfb1c96f148a3e6b0c08d40f9b0a1d1499d6f1caa43aa1db70a1aaad012c60e2c338187b9f0becbb8a664d4dee5d6b63d0bff03f98aeb96be9813708b876531a494acc4653c2747a0e4bd52d43f8b289586370043a55cd98b316dd3d8f1ff0a2817cbbbc255a749de024c347604909b43a124b71d47de3d73b26531e1b8edccce58547cfa13c155384c5d8c096842cf33d413b674b24307fb692c02fab42717734dd5286ea004e29484914106b13911232de884ad10e16628541df0e375ef2977afecbd504252e129b8659998275d843a9456ec78826dade8b34642b9d99dd5bc0a35e9ebbab945a238 |dead-url=no }}</ref>。自從第四次北伐退兵後,諸葛亮在漢中[[周家山鎮|黃沙]]休整軍隊,訓練士兵,宣導農耕,屯糧備戰;他在建興十一年(233年),在斜谷口修建糧倉,運大批糧食屯儲<ref name="下"/>{{rp|237}}。 |
||
建興十二年(234年)二月,諸葛亮再次[[五丈原之戰| |
建興十二年(234年)二月,諸葛亮再次[[五丈原之戰|興兵北伐]]<ref name="下"/>{{rp|237}}。诸葛亮集中在漢中10萬大軍全部出動,[[木牛流馬]],運糧不停,同時相約東吳東西並舉<ref name="下"/>{{rp|237}}。五月,東吳出兵,七月退兵<ref name="下"/>{{rp|240}}。諸葛亮在[[渭南]]地區分兵屯田<ref name=下/>{{rp|240}}。諸葛亮多次向[[司馬懿]]發出戰書,其中一次派人送女裝,試著去激怒司馬懿<ref>《三國志·明帝紀·魏氏春秋注》:亮旣屢遣使交書,又致巾幗婦人之飾,以怒宣王。宣王將出戰,辛毗杖節奉詔,勒宣王及軍吏已下,乃止。</ref>。司馬懿寫奏章向[[魏明帝]]請戰,明帝下令不許出戰,並派[[衛尉]][[辛毗]]持[[符節]]制止魏軍<ref name="下"/>{{rp|241}}。[[姜維]]對諸葛亮說:「辛佐治仗節而到,賊不復出矣。」諸葛亮說:「彼本無戰情,所以固請戰者,以示武於其眾耳。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豈千里而請戰邪!」諸葛亮再派人至司馬懿軍中,司馬懿只向漢使詢問諸葛亮寢食和管理政事的繁雜,不過問軍旅之事。諸葛亮使者對司馬懿說:「諸葛公夙興夜寐,罰二十以上,皆親攬焉;所啖食不至三升。」司馬懿說:「亮將死矣。」其後,兩軍對峙一百多天。期间,司马懿穿着戎装,派人查探诸葛亮军情,得知诸葛亮乘坐素色乘舆,头戴葛巾,用毛扇指麾三军,军队一举一动都服从诸葛亮指令。司馬懿聽說後稱讚諸葛亮:「這可以說是名士阿。」<ref>《太平御览》卷687注引《蜀书》:诸葛武侯与宣王在渭滨将战,宣王戎服莅事,使人视武侯,乘素舆,葛巾、毛扇指麾三军,皆随其进止。宣王闻而叹曰:「可谓名士矣。」</ref> |
||
===病歿於軍=== |
===病歿於軍=== |
||
[[File:Temple of Marquis Wu (Wuzhang Plains) entrance stone2 2016 September.jpg|thumb|位于五丈原的諸葛亮廟]] |
[[File:Temple of Marquis Wu (Wuzhang Plains) entrance stone2 2016 September.jpg|thumb|位于五丈原的諸葛亮廟]] |
||
農曆八月,諸葛亮病倒<ref name="三"/>{{rp|925}}。劉禪派[[尚書僕射]][[李福 (三国)|李福]]到前線去探望,回到成都時,諸葛亮在[[五丈原]]前線病逝,虛歲五十四岁<ref name="下"/>{{rp|242-244}}。《[[漢晉春秋]]》稱:楊儀等整軍而還,百姓奔告司馬懿,司馬懿得知蜀漢撤退,率兵來追;姜維令楊儀反旗鳴鼓,若將向司馬懿者,司馬懿乃退兵<ref name="三"/>{{rp|927}}。於是楊儀結陣而去,入斜谷然後發喪<ref name="三"/>{{rp|927}}。司馬懿之退,百姓為之諺語:「[[死諸葛走生仲達]]。」<ref name="三"/>{{rp|927}}或以告訴司馬懿,司馬懿説:「吾能料生,不便料死也。(我能預料他活著時想做什麼,不能預料他死。)」<ref name="三"/>{{rp|927}} |
農曆八月,諸葛亮病倒<ref name="三"/>{{rp|925}}。劉禪派[[尚書僕射]][[李福 (三国)|李福]]到前線去探望,諸葛亮託付李福,希望[[蔣琬]]成為自己的後繼人,李福問還有誰,諸葛亮又指名[[費禕]],李福再問還有誰,諸葛亮不答。李福回到成都時,諸葛亮在[[五丈原]]前線病逝,虛歲五十四岁<ref name="下"/>{{rp|242-244}}。《[[漢晉春秋]]》稱:楊儀等整軍而還,百姓奔告司馬懿,司馬懿得知蜀漢撤退,率兵來追;姜維令楊儀反旗鳴鼓,若將向司馬懿者,司馬懿乃退兵<ref name="三"/>{{rp|927}}。於是楊儀結陣而去,入斜谷然後發喪<ref name="三"/>{{rp|927}}。司馬懿之退,百姓為之諺語:「[[死諸葛走生仲達]]。」<ref name="三"/>{{rp|927}}或以告訴司馬懿,司馬懿説:「吾能料生,不便料死也。(我能預料他活著時想做什麼,不能預料他死。)」<ref name="三"/>{{rp|927}} |
||
== 逸聞 == |
|||
*南朝齊梁時文人[[殷芸]]在《小說》中記載一段與諸葛亮有關的事。內容描述東晉權臣[[桓溫]]伐蜀時遇到一位百歲老翁,年輕時曾在諸葛亮在世時與之共事過。桓溫召見他說:「當今之世誰可以跟諸葛亮相比呢?」老翁回答:「諸葛亮在世時我不認為他有什麼特別的,但諸葛亮死後我發現沒人比得上他。」<ref>殷芸 《小說》:桓宣武征蜀,猶見諸葛亮時小吏,年百餘歲。桓問:「諸葛丞相今誰與比?」意頗欲自矜。答曰:「葛公在時,亦不覺異,自葛公歿後,正不見其比。」</ref> |
|||
== 家庭 == |
== 家庭 == |
||
第246行: | 第249行: | ||
'''兄弟姊妹''' |
'''兄弟姊妹''' |
||
*[[諸葛瑾]],諸葛亮之兄。[[東吳 (三國)|東吳]][[大將軍 (中國)|大將軍]]、左都護、[[豫州]][[州牧|牧]]、宛陵侯。兄弟二人於公事皆不带親屬感情。 |
*[[諸葛瑾]],諸葛亮之兄。[[東吳 (三國)|東吳]][[大將軍 (中國)|大將軍]]、左都護、[[豫州 (古代)|豫州]][[州牧|牧]]、宛陵侯。兄弟二人於公事皆不带親屬感情。 |
||
*[[諸葛均]],諸葛亮之弟。為[[蜀漢]]官吏,官至[[長水校尉]]。 |
*[[諸葛均]],諸葛亮之弟。為[[蜀漢]]官吏,官至[[長水校尉]]。 |
||
*諸葛亮有兩位姊姊,長姊嫁給[[襄陽]]望族蒯氏[[蒯祺]]<ref>《襄阳耆旧记·卷二·人物·蒯钦》:钦从祖祺妇,即诸葛孔明之大姊也。</ref>,二姊嫁給[[庞德公]]之子[[龐山民]]<ref>《襄阳耆旧记·卷一·人物·庞德公》:其子仙民,亦有令名,娶诸葛孔明小姊,为魏黄门侍郎,早卒。</ref><ref>《三国志·卷三十七·蜀书七·庞统法正传第七》:德公子山民,亦有令名,娶诸葛孔明小姊,为魏黄门吏部郎,早卒。</ref>。 |
*諸葛亮有兩位姊姊,長姊嫁給[[襄陽]]望族蒯氏[[蒯祺]]<ref>《襄阳耆旧记·卷二·人物·蒯钦》:钦从祖祺妇,即诸葛孔明之大姊也。</ref>,二姊嫁給[[庞德公]]之子[[龐山民]]<ref>《襄阳耆旧记·卷一·人物·庞德公》:其子仙民,亦有令名,娶诸葛孔明小姊,为魏黄门侍郎,早卒。</ref><ref>《三国志·卷三十七·蜀书七·庞统法正传第七》:德公子山民,亦有令名,娶诸葛孔明小姊,为魏黄门吏部郎,早卒。</ref>。 |
||
第256行: | 第259行: | ||
*[[諸葛喬]],本為兄長[[諸葛瑾]]次子,後成為諸葛亮養子。官至翊武將軍,早逝。 |
*[[諸葛喬]],本為兄長[[諸葛瑾]]次子,後成為諸葛亮養子。官至翊武將軍,早逝。 |
||
*[[諸葛瞻]],諸葛亮長子。歷任[[都尉|騎都尉]];[[中郎將|羽林中郎將]];[[校尉|射声校尉]]、[[侍中]]、[[尚書仆射]]加[[將軍 (中國古代)|軍師將軍]];[[都護|行都護]]、[[衛將軍]]、[[尚書 (官職)|平尚書事]]等職,在[[魏滅蜀之戰]]中,[[涪城]]一役中戰死。 |
*[[諸葛瞻]],諸葛亮長子。歷任[[都尉|騎都尉]];[[中郎將|羽林中郎將]];[[校尉|射声校尉]]、[[侍中]]、[[尚書仆射]]加[[將軍 (中國古代)|軍師將軍]];[[都護|行都護]]、[[衛將軍]]、[[尚書 (官職)|平尚書事]]等職,在[[魏滅蜀之戰]]中,[[涪城]]一役中戰死。 |
||
*[[諸葛果]],諸葛亮長女,傳說人物。 |
|||
'''孫子''' |
'''孫子''' |
||
第270行: | 第272行: | ||
'''其他''' |
'''其他''' |
||
*清朝[[张澍]]《诸葛忠武侯文集·故事》中还记载诸葛亮第三子诸葛怀、诸葛瞻第三子[[诸葛质]]及诸葛亮之女[[诸葛果]],但史學研究者张崇琛认为这些人物均属虚构,并不存在。<ref>张崇琛著,《武侯鼎蜀诸葛亮世家》,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237-240页,ISBN 978-7-206-02668-3</ref> |
*清朝[[張澍 (清朝)|张澍]]《诸葛忠武侯文集·故事》中还记载诸葛亮第三子诸葛怀、诸葛瞻第三子[[诸葛质]]及诸葛亮之女[[诸葛果]],但史學研究者张崇琛认为这些人物均属虚构,并不存在。<ref>张崇琛著,《武侯鼎蜀诸葛亮世家》,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237-240页,ISBN 978-7-206-02668-3</ref> |
||
*另[[历代神仙通鉴]]中記載諸葛亮有一子诸葛企,後過繼給其么弟諸葛均,但正史並無此記載。 |
*另[[历代神仙通鉴]]中記載諸葛亮有一子诸葛企,後過繼給其么弟諸葛均,但正史並無此記載。 |
||
第298行: | 第300行: | ||
* [[西晋]][[陈寿]]撰《诸葛亮集》二十四篇,十万四千一百一十二字<ref name="三"/>{{rp|929}}。 |
* [[西晋]][[陈寿]]撰《诸葛亮集》二十四篇,十万四千一百一十二字<ref name="三"/>{{rp|929}}。 |
||
* [[明朝|明]][[王士骐]]撰《武侯全书》。 |
* [[明朝|明]][[王士骐]]撰《武侯全书》。 |
||
* [[清]][[张澍]]撰《[[诸葛忠武侯文集]]》。 |
* [[清]][[張澍 (清朝)|张澍]]撰《[[诸葛忠武侯文集]]》。 |
||
==發明== |
==發明== |
||
第317行: | 第319行: | ||
[[臺灣]]主祀諸葛亮的廟宇,則有[[南投縣]][[魚池鄉 (台灣)|魚池鄉]][[啟示玄機院孔明廟|玄機院]]、[[新竹市]][[青草湖 (台灣地名)|青草湖]][[靈隱寺 (新竹市)|靈隱寺]]、[[台南市]][[官田區]]玉旨孔明廟、[[高雄市]][[彌陀區]]南寮清龍宮、[[高雄市]][[苓雅區]][[高雄意誠堂|過田子意誠堂]]、[[屏東縣]][[恆春鎮]]天下第一軍師府諸葛亮孔明廟。有[[平溪天燈節|放孔明燈習俗]]的[[新北市]][[平溪區]],於2011年從成都武侯祠取得一尊孔明神像,並且計畫要在當地建造孔明廟<ref>[http://udn.com/NEWS/LIFE/LIF1/6525261.shtml 孔明駐平溪 炒三國料理]</ref>。 |
[[臺灣]]主祀諸葛亮的廟宇,則有[[南投縣]][[魚池鄉 (台灣)|魚池鄉]][[啟示玄機院孔明廟|玄機院]]、[[新竹市]][[青草湖 (台灣地名)|青草湖]][[靈隱寺 (新竹市)|靈隱寺]]、[[台南市]][[官田區]]玉旨孔明廟、[[高雄市]][[彌陀區]]南寮清龍宮、[[高雄市]][[苓雅區]][[高雄意誠堂|過田子意誠堂]]、[[屏東縣]][[恆春鎮]]天下第一軍師府諸葛亮孔明廟。有[[平溪天燈節|放孔明燈習俗]]的[[新北市]][[平溪區]],於2011年從成都武侯祠取得一尊孔明神像,並且計畫要在當地建造孔明廟<ref>[http://udn.com/NEWS/LIFE/LIF1/6525261.shtml 孔明駐平溪 炒三國料理]</ref>。 |
||
臺灣陪祀諸葛亮的廟宇則包括[[台北市]][[士林區]][[芝山岩惠濟宮]]、[[北投區]][[北投行天宮|行天宮]]、[[新北市]][[三峽區]][[白雞行修宮]]、[[桃園市]][[大溪區]]劉備廟、[[雲林縣]][[元長鄉]]鹿寮保勝宮、[[臺南市]][[永康區]][[鹽行禹帝宮]]、[[高雄市]][[左營啟明堂]]等。 |
臺灣陪祀諸葛亮的廟宇則包括[[台北市]][[士林區]][[芝山岩惠濟宮]]、[[北投區]][[北投行天宮|行天宮]]、[[新北市]][[三峽區]][[白雞行修宮]]、[[桃園市]][[大溪區]]劉備廟、、台中谷關【玉敕封神台谷關大道院】、[[雲林縣]][[元長鄉]]鹿寮保勝宮、[[臺南市]][[永康區]][[鹽行禹帝宮]]、[[高雄市]][[左營啟明堂]]等。 |
||
<gallery> |
<gallery> |
||
第407行: | 第409行: | ||
|- |
|- |
||
| 2023 ||[[狼獵人出發!人狼 三國志篇]]||[[小野塚勇人]] |
| 2023 ||[[狼獵人出發!人狼 三國志篇]]||[[小野塚勇人]] |
||
|- |
|||
|} |
|} |
||
第474行: | 第475行: | ||
| 2023 ||[[派對咖孔明]]||[[向井理]] |
| 2023 ||[[派對咖孔明]]||[[向井理]] |
||
| |
| |
||
|- |
|||
|} |
|} |
||
第546行: | 第546行: | ||
* 一生惟謹慎,七擒南渡,六出北征,何期五丈崩摧,九代志能遵教受;十倍荷褒榮,八陣名成,兩川福被,所合四方精銳,三分功定屬元勛(成都武侯祠) |
* 一生惟謹慎,七擒南渡,六出北征,何期五丈崩摧,九代志能遵教受;十倍荷褒榮,八陣名成,兩川福被,所合四方精銳,三分功定屬元勛(成都武侯祠) |
||
*勤王事大好兒孫,三世忠貞,史筆猶褒[[陳壽|陳庶子]];出師表驚人文字,千秋涕淚,墨痕同濺[[岳飛|岳將軍]]<ref name="葛"/>{{rp|298}}。(成都武侯祠) |
*勤王事大好兒孫,三世忠貞,史筆猶褒[[陳壽|陳庶子]];出師表驚人文字,千秋涕淚,墨痕同濺[[岳飛|岳將軍]]<ref name="葛"/>{{rp|298}}。(成都武侯祠) |
||
* 心在朝廷原無論先主後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陽南陽([[顧嘉蘅]]題[[ |
* 心在朝廷原無論先主後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陽南陽([[顧嘉蘅]]題[[武侯祠 (南陽)|南陽武侯祠]]楹聯。另参[[诸葛亮躬耕地之争]]) |
||
* 個個孔明諸葛亮;家家居易百樂添<ref>上聯嵌名“姓諸葛,名亮,字孔明”;下聯對應嵌名“姓白,名居易,字樂天”。同為諧音嵌名技巧聯。</ref>(茶聯集大成者《百茶聯》作者在天題<ref>{{Cite book|chapter=古今賢相|publisher=右灰文化傳播有限公司|language=zh-TW|title=诸葛亮|last=|first=|year=|isbn=|location=|pages=第158-188页}}</ref>) |
* 個個孔明諸葛亮;家家居易百樂添<ref>上聯嵌名“姓諸葛,名亮,字孔明”;下聯對應嵌名“姓白,名居易,字樂天”。同為諧音嵌名技巧聯。</ref>(茶聯集大成者《百茶聯》作者在天題<ref>{{Cite book|chapter=古今賢相|publisher=右灰文化傳播有限公司|language=zh-TW|title=诸葛亮|last=|first=|year=|isbn=|location=|pages=第158-188页}}</ref>) |
||
* 成大事以小心,一生謹慎;仰風流於遺蹟,萬古清高([[馮玉祥]]題[[勉縣武侯祠]]) |
* 成大事以小心,一生謹慎;仰風流於遺蹟,萬古清高([[馮玉祥]]題[[勉縣武侯祠]]) |
||
* 心遠地自偏,問草廬是耶非耶,此處想見當日;江流石不轉,睹秋水來者逝者,伊人宛在中央(范鶴年題[[石鼓書院武侯祠]]) |
* 心遠地自偏,問草廬是耶非耶,此處想見當日;江流石不轉,睹秋水來者逝者,伊人宛在中央(范鶴年題[[石鼓書院武侯祠]]) |
||
*心在朝廷,原無論先主後主;功高天下,何必辨襄陽南陽。([[武侯祠 (南陽)|南陽武侯祠]]楹聯) |
|||
== 相關連結 == |
== 相關連結 == |
2024年12月13日 (五) 10:58的最新版本
諸葛亮 | |||||||||||||||||||||||||
---|---|---|---|---|---|---|---|---|---|---|---|---|---|---|---|---|---|---|---|---|---|---|---|---|---|
蜀漢丞相、政治家、軍事家 | |||||||||||||||||||||||||
前任:無(首任) 繼任:無(廢除) | |||||||||||||||||||||||||
丞相錄尚書事加開府治事领司隶校尉兼益州牧 | |||||||||||||||||||||||||
國家 | 東漢 → 蜀漢 | ||||||||||||||||||||||||
時代 | 東漢末年至三國时期 | ||||||||||||||||||||||||
主君 | 劉備 → 劉禪 | ||||||||||||||||||||||||
姓 | 諸葛 | ||||||||||||||||||||||||
名 | 亮 | ||||||||||||||||||||||||
字 | 孔明 | ||||||||||||||||||||||||
號 | 臥龍 | ||||||||||||||||||||||||
封爵 | 武鄉侯(蜀汉封) 武兴王(东晋追封) 安国王(前蜀追封) | ||||||||||||||||||||||||
封地 | 武鄉 | ||||||||||||||||||||||||
出身地 | 徐州琅琊郡 | ||||||||||||||||||||||||
世系 | 琅琊諸葛氏 | ||||||||||||||||||||||||
出生 | 漢靈帝光和四年 (181年) 東漢琅琊郡陽都縣 (今山東省临沂市沂南縣) | ||||||||||||||||||||||||
逝世 | 蜀漢後主建興十二年農曆八月 (234年) 五丈原 (今陕西省岐山縣五丈原镇) | ||||||||||||||||||||||||
谥号 | 忠武 | ||||||||||||||||||||||||
墓葬 | 漢中定軍山 | ||||||||||||||||||||||||
祠廟 | 武侯祠 | ||||||||||||||||||||||||
| |||||||||||||||||||||||||
經歷 | |||||||||||||||||||||||||
著作 | |||||||||||||||||||||||||
《草庐對》、《為後帝伐魏詔》、《請宣大行皇帝遺詔表》、《出師表》、《自表後主》、《正議》、《絕盟好議》、《為法正答或問書》、《答關羽書》、《誡子書》、《誡外甥書》等 | |||||||||||||||||||||||||
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琅琊郡阳都县(今山東省临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季漢)丞相[2]:2902,亦是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及散文家,曾发明木牛流马、诸葛连弩等。他常被後世認為是智慧和忠義的典範。先為劉備麾下核心幕僚,後主劉禅初年蜀漢實際上的最高領導人。
諸葛亮年輕時自比管仲、樂毅,人稱「卧龙」[2]:2902。諸葛亮與徐元直、崔州平、石廣元、孟公威交好,與「鳳雛」龐統師出同門齊名。劉備三顧茅廬始見之,為劉備畫據荊益、聯合孫權、抗拒曹操之策,輔佐劉備取荊州,定益州,遂與曹魏、孫吳鼎足而三[2]:2902。曹丕代漢,劉備稱帝於成都,以諸葛亮為丞相[2]:2902。劉備死,諸葛亮輔助後主劉禪,以丞相封武乡侯,兼領益州牧[2]:2902。
諸葛亮整官制,修法度,志復中原[2]:2902。諸葛亮改善經濟,休養生息,打壓益州豪族,平定南中叛亂,控制南中。屢次北伐,與魏相攻戰[2]:2902。建興十二年,諸葛亮卒於五丈原軍中,年五十四,谥為忠武[2]:2902。《三國志·蜀志》有傳[2]:2902。後世景仰诸葛亮才能品格,常尊其为武侯、诸葛武侯。後民間小說、戲曲謂其通曉陰陽,料事如神[2]:2902。“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代表中国传统文化忠臣与智者。明代羅貫中《三國演義》所刻畫者,流傳眾口,最為著稱[2]:2902。毛宗崗评《三国演义》将诸葛亮称为“三绝”中的“智绝”。[3]
生平
[编辑]葛氏原住在琅琊諸縣,後遷到琅琊陽都,陽都先有葛氏,時人稱諸縣葛氏為諸葛,因之以諸葛為姓[4]:1232。
黎東方在《細説三國》稱,諸葛亮遠祖是商代葛國國君,封邑在今河南省東部[5]:2。諸葛亮是漢司隸校尉諸葛豐後;父親諸葛珪,字君貢,漢末為泰山郡丞[6]:911。
漢靈帝光和四年(181年),諸葛亮生於琅琊陽都[5]:3。不久母親章氏去世,父親續娶[5]:3。中平五年(188年),諸葛亮的父親諸葛珪去世[5]:3-4。一家生活由叔父諸葛玄來照料[7]:911。
躬耕十年
[编辑]袁術與諸葛玄是世交,他請諸葛玄擔任豫章郡太守[5]:4。興平元年(194年),諸葛玄帶著諸葛亮及其弟諸葛均以及他們兩個姐姐隨同上任[5]:4。諸葛瑾留家照顧繼母[5]:4。之後諸葛謹帶著繼母到江東避難,後來出仕於孫權帳下[5]:4。
之後漢朝更選朱皓代諸葛玄職位[5]:4。諸葛玄素與荊州牧劉表有舊,往依附之[5]:4。諸葛玄許配諸葛亮大姐予中廬蒯祺,許配諸葛亮二姐予龐德公兒子龐山民[5]:5-6。建安二年(197年)諸葛玄死,當時諸葛亮虛歲十七歲[5]:6。諸葛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長八尺(約184公分,漢時一尺約為23.1公分),每自己比作於管仲、樂毅,當時人都不同意;惟有博陵崔州平、穎川徐庶與諸葛亮交好,說是確實這樣[8]:911。
诸葛亮與當時荊州名士司馬徽、龐德公等結交[6]:911。三國志註《襄陽記》記載曰:黃承彥高爽開列,為沔南名士,謂諸葛亮:「聞君擇婦;身有醜女,黃頭黑色,而才堪相配。(聽聞你正要挑選妻子;我有一醜女兒,黃頭髮、黑皮膚,但才華堪相配於你。)」;諸葛亮答應,即迎;時人以為笑樂,鄉里為之諺曰:「莫作孔明擇婦,正得阿承醜女。(不要像諸葛亮那樣選老婆,娶了黃承彥的醜女兒。)」[6]:929
三顧之恩
[编辑]建安六年(201年),曹操既破袁紹,自南進擊劉備;劉備派遣麋竺、孫乾與劉表相聞,劉表自郊外迎接,以上賓之禮相待,增益其兵馬,使之屯兵新野[6]:876。劉備向司馬徽請教世事。司馬徽說:「我這儒生是淺俗士人,怎麼會懂時勢事務?知道時勢事務的人都是英俊豪傑。在這地方,有臥龍(诸葛亮)、鳳雛(龐統)兩人。」[9]:913徐庶見劉備,劉備器重,徐庶對劉備說:「諸葛孔明,是臥龍,劉將軍希望見到嗎?」;劉備答:「你與他一起過來吧。」;徐庶說:「諸葛亮這個人你需要親自去見他,不能由其他人去做,還委屈將軍您坐車去拜訪他。」[10]:912
建安十二年(207年)冬,刘备親自拜訪諸葛亮,三次才見到(史稱「三顧茅廬」);劉備屏退別人說:「現在漢室衰敗,奸臣掌權,使當今聖上蒙受苦難。我不自量德行與能力,卻想要以天下蒼生為己任,欲以天下伸張大義,只是我的智術淺薄,到今天還一無所成。然而我的志向還沒消退,先生可以出謀畫策嗎?」[11]:912
諸葛亮遂向劉備陳述三分天下之計,分析:此時與曹操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之爭鋒;孫權據有江東,以歷三世,可以爲援而不可圖;又詳述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乃用武之國、戰略要地,而其主劉表不能守,此恐怕是上天賜予劉備;益州是漢高祖成就帝業之地,其主劉璋闇弱;更建議劉備等待時局有變,由荊州、益州進攻中原[12]:912-913,此談話即後世稱為《草廬對》之文章。後來劉備與諸葛亮越來越親近,引起結拜兄弟關羽、張飛等人心有不滿,劉備對此解釋說:「我得到孔明,就像魚得到水,希望眾人別在這件事上做無謂的議論。」;關羽、張飛於是就此做罷[13]:913。
不過根據《魏略》和《九州春秋》的說法,是諸葛亮主動求見劉備後才被劉備錄用,記載與《三國志》和《出師表》的三顧草廬版本有所不同[14]:913-914。
何宇度《益部談資》稱劉備在荊州擴軍,諸葛亮籌措軍需[15]:239。
赴吳結盟
[编辑]劉表妻子蔡氏想劉琮取代劉琦[5]:45,多次與蔡瑁、張允等人在劉表面前說劉琦壞話。劉琦每欲找諸葛亮請教自安之術,諸葛亮動輒拒絕,未與共同謀畫;劉琦便邀請諸葛亮游觀自家後園,共上高樓,飲宴之間,上屋抽梯,迫使諸葛亮授以對策;諸葛亮答劉琦:「君不見申生在內而危,重耳在外而安乎?(您沒看到春秋時期申生留在國內而遇危險,但重耳在外地而得安全嗎?)」;劉琦恍然大悟,決意離開襄陽;適值黃祖過身,劉琦得出,遂任江夏太守[6]:914。
建安十三年(208年),劉表卒[6]:914。劉琮在蒯越、傅巽等人勸説下,最後選擇投降,瞞着劉備向曹操遞降書[5]:46。劉琮聞曹操來征伐,遣使請降[6]:914。劉備屯樊,不知曹操卒至,至宛城乃聞,遂將其眾離去[6]:877。劉備過襄陽,諸葛亮勸説劉備攻打劉琮,可有荊州[6]:877。劉備説:「吾不忍也。(我不忍心啊。)」[6]:877劉備乃駐馬高呼劉琮,劉琮懼怕不能起[6]:877。之後來到劉表墓前祭奠,拜辭而去。劉琮左右及荊州人多歸劉備[6]:877。劉備走到當陽時,人數達10餘萬,一天走10幾里,另遣關羽乘船數百艘,使於江陵會合[6]:877。曹軍五千輕騎於當陽長坂坡追上劉備一行。魯肅建議孫權與劉備聯合抗曹,受命到荊州[5]:51-52。與魯肅相見,劉備與諸葛亮故意稱要先投奔蒼梧太守吳巨[5]:53。諸葛亮主动请缨出使向孙权求救[16]:915。到達柴桑後,諸葛亮面見孫權,給孫權兩個選擇:「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原抗衡,不如早與之絕(如果江東的人力、物力能與北方曹操相抗衡,那就早一點與他一刀兩斷[5]:55)」,另一個選擇是:「若不能當,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如果辦不到,那就把盔甲收存起來,士兵解除戒備,向曹操投降[5]:55)」孫權反問諸葛亮那劉備為什麼不去投降曹操,諸葛亮說劉備有高遠志向,他自己絕不會向曹操投降[17]:152。孫權聲言不向曹操投降,卻擔心劉備新敗,還能抗此敵嗎[6]:915?諸葛亮分析,先說自軍散兵歸還和關羽水軍有兩萬人,加上劉琦招集江夏郡戰士也不下一萬人[6]:915。再說曹軍遠來疲弊,追擊劉備時,「輕騎一日一夜行三百餘里,此所謂『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將軍』。且北方之人,不習水戰;又荊州之民附曹者,逼兵勢耳,非心服也」[6]:915。最後,他說孫權如果能派遣猛將統領數萬雄兵,與劉備同心協力,必破曹軍[6]:915。孫權決定抵抗曹操,而不是投降[5]:56。諸葛亮去京口途徑秣陵時稱:「鍾山龍盤,石頭虎踞,真乃帝王之宅也」,後來孫權接受諸葛亮建議遷都秣陵,改稱建業[5]:62。曹操率領水陸大軍20多萬,號稱80萬[5]:61。十一月初冬[5]:66,曹操在赤壁之戰大敗[5]:67。
足食足兵
[编辑]赤壁之戰後,孫權、劉備和曹操瓜分荊州[5]:79。曹仁留守江陵,周瑜派甘寧西取夷陵,曹仁包圍甘寧,呂蒙建議周瑜分兵援甘寧,留凌統守江陵城外,至建安十四年年底曹仁撤軍至襄陽,周瑜為南郡太守[5]:81。孫權控制江夏[5]:82。劉備根據地在油江口,更名公安[5]:82。建安十三年(208年)十二月,荊州南部四郡盡為劉備所占領[17]:170。建安十四年(209年)冬季,劉琦死,群下推劉備為荊州牧,劉備把州治所放在公安城[5]:787。劉備遂收江南,以諸葛亮為軍師中郎將,使督零陵、桂陽、長沙三郡,收其租賦,以供軍實[6]:915-916。裴松之註引《零陵先賢傳》說:「亮時住臨烝。」[6]:916,「此縣居長沙、零陵、桂陽三郡之中,調其賦稅,最為要地也。」[17]:195在《資治通鑒·漢紀五十七·獻帝建安十三年》胡三省注中解釋軍師中郎將一職時說:「軍師,亦古將軍號。曹操初置軍師祭酒,而備置軍師中郎將,皆以一時軍事創置官名也。然軍師祭酒止決軍謀,中郎將則有兵柄。亮後又進軍師將軍。」[18]:2094據《三國志·蜀書·龐統法正傳第七》中記載,諸葛亮曾稱:「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強,東憚孫權之逼,近則懼孫夫人生變於肘腋之下。(當初主公在南郡時,北邊畏懼曹操的強大,東邊忌憚孫權的威壓,內部還怕孫夫人平生變故,真是內外交困。[5]:119)」[5]:89
建安十六年,益州牧劉璋遣法正迎劉備,使入蜀助攻張魯;諸葛亮與關羽鎮守荊州[6]:916。建安十七年(212年)十二月,劉備與劉璋決裂。劉備自葭萌還攻劉璋,諸葛亮與張飛、趙雲等率眾泝江,分兵平定郡縣,與劉備共圍成都[6]:916。劉備圍攻雒城有一年,張任守城,其部下流矢射殺龐統[5]:103。諸葛亮留關羽守荊州,與張飛、趙雲等溯流入巴東[5]:104。建安十九年(214年)夏,劉備攻克雒城[5]:105。諸葛亮分遣趙雲從外水定江陽、犍為;張飛定巴西、德陽,與劉備、黃忠等圍成都[5]:105。成都平,以諸葛亮為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府事[6]:916。關羽聽聞馬超歸降,以往並非舊人,關羽寫信給諸葛亮,問馬超才能誰可相比;諸葛亮知關羽護前,乃回答稱:「馬超文武兼備,氣概雄烈過於常人,可謂一世之豪傑,黥布、彭越之流,當與張飛相提並論,但是不及美髯公你超逸絕群。」[6]:940劉備派簡雍進入成都勸說劉璋投降,劉璋決意開城投降,與簡雍「同輿而載,出城歸命」;劉備成為益州之主,領益州牧[5]:105-106。
蜀漢丞相
[编辑]據《華陽國志》記載,諸葛亮、關羽、張飛和法正都受金五百斤、銀千斤、錦一萬匹[5]:107。諸葛亮由軍師中郎將升任為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府事[5]:106。劉備擴充地盤,諸葛亮留守後方,保障前線糧草兵力[5]:116。建安二十年(215年)初,曹操攻打張魯,占領漢中郡[5]:125。曹操兩位主簿司馬懿和刘晔都劝曹操得到漢中後即入川打刘备[5]:125。诸葛亮为防备曹操出屯江阳[19]。此时孫權派人討索荊州,刘备正率兵从益州到公安,与孙军对峙,准备夺回被孙权夺走的长沙、零陵、桂阳三郡[5]:112-113。偏將軍黃權對劉備說:「若失漢中,則三巴不振,此為割蜀之股臂也。(如果漢中被曹操占領,則三巴受到直接威脅,猶割蜀之臂膀。[5]:126)」劉備懼失益州,便遣使求和於孫權,孫權令諸葛瑾報命,遂分荊州,以湘水為界:江夏、長沙、桂陽三郡以東屬孫權;南郡、零陵和武陵以西歸劉備[5]:114。后曹操班師回許昌,以夏侯渊為主將,张郃為副,杜襲主持汉中行政[5]:125。
從建安二十二年十一月起,劉備先打漢中[5]:127。劉備使諸葛亮坐鎮成都,領法正率十萬大軍北上,攻占陽平關[5]:128。張郃駐軍守廣石,劉備未能攻克,「急書發益州兵」[5]:128。諸葛亮徵詢從事楊洪的意見,楊洪說:「漢中則益州咽喉,存亡之機會,若無漢中則無蜀矣,此家門之禍也。方今之事,男子當戰,女子當運,發兵何疑!(漢中是益州的咽喉,關係到蜀中的存亡,如失去漢中,蜀就危險了,這真是家門的禍福大事,此時,男子應當參加戰鬥,女子可擔當運糧之任,發兵是沒有疑問的。[5]:128)」因法正在漢中,諸葛亮升楊洪代法正為蜀郡太守[5]:128。
建安二十三年九月,曹操到長安[5]:129。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在定軍山下扎營,命黃忠在山後埋伏[5]:128。夏侯淵率主力攻打劉備,黃忠居高衝下,「忠推鋒必進,勸率士卒,金鼓振天,歡聲動谷,一戰斬淵,淵軍大敗」[6]:948。曹操自長安率兵經褒斜谷趕往漢中,劉備說:「曹公雖來,無能為也,我必有漢川矣。(曹操雖親率兵至,也無能為力,我一定能拿下漢中。[5]:129)」夏五月,曹操引兵撤出漢中,漢中歸劉備所有。诸葛亮之后出骆谷,派兵戍守兴势山,设置烽火楼,防备曹操[20][21]。秋七月,馬超、龐羲、射援、諸葛亮、關羽、張飛、黃忠、法正、李嚴等120人聯名上表劉備為漢中王[5]:132。十月,吳國呂蒙攻打關羽。關羽敗走麥城被呂蒙手下捕殺[5]:143。當劉封失掉漢中東面三郡逃回成都時,諸葛亮擔心在劉備薨逝之後,後主劉禪會很難駕馭剛毅勇猛的劉封。劉備以劉封不發兵援救關羽,又與孟達不和使其投敵,遂命劉封自裁,劉封死[5]:146。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病逝,曹丕篡漢自立[5]:146。建安二十六年(221年),蜀中傳言漢獻帝被害,漢中王劉備發喪制服,追諡獻帝為孝愍皇帝[5]:148。群臣勸劉備登基為帝,劉備不答應,諸葛亮用耿純遊說劉秀登基故事勸劉備,劉備才決定接受群臣擁立而称帝[5]:148。劉備稱帝後,以諸葛亮為丞相[5]:148。諸葛亮錄尚書事,假節。
白帝託孤
[编辑]章武二年(222年)八月,劉備東征孙吴,意图奪回荊州和为关羽报仇。劉備大败,撤退至永安[5]:153。諸葛亮大嘆可惜法正逝去,认为法正若在,必能制止刘备东征,即使刘备东征,若有法正跟随,战局也不至如此頹丧[22]。孫權向劉備請和,派大夫鄭泉見劉備;劉備派大夫宗瑋答聘,還派費禕回訪吳國[5]:177。
章武三年(223年)二月,諸葛亮接到劉備詔書,帶著劉永、劉理從成都來到永安。刘备病重,把劉禪託付給諸葛亮,「命丞相亮輔助太子,以尚書令李严為副」[5]:158。四月下旬,劉備對諸葛亮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必定能夠安定國家,終可成就大事。如果嗣子(劉禪)可以輔助,便輔助他;如果他沒有才幹,你可以自作决断。)」[6]:918諸葛亮涕泣說:「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臣必定竭盡自己所有力量,報效忠貞之氣節,繼續至死為止!)」劉備又要劉禪和其他兒子「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6]:918[23]
延至四月,劉備駕崩,孫權派立信都尉馮熙到白帝城吊喪[5]:177。刘禅继位,封諸葛亮為武鄉侯[24],領益州牧,開府治事,政事不論大小,「咸決於亮」[5]:164。
南中的蠻王、豪強在鬧事,諸葛亮也先擱在一邊,「糧穀軍之最要」,積極發展農業生產:盡可能減輕農民負擔及興修水利[5]:174。諸葛亮分設司金中郎將和鹽府校尉,管理冶鐵和煮鹽[5]:175。諸葛亮又鼓勵種桑養蠶,繅絲織錦,制作蜀錦:「今民貧國虛,決敵之資,惟仰錦耳。」[5]:176
諸葛亮派廣漢太守、使臣鄧芝前往吳國[25]:15。孫權便斷絕同曹魏來往,派張溫回訪蜀漢[25]:19。與此同時曹魏司徒華歆、司空王朗、尚書令陳群、太史令許芝、謁者僕射諸葛璋等寫信給諸葛亮,勸其舉國稱藩,但遭到諸葛亮拒絕[26]。建興七年(229年)四月,東吳孫權大赦改年,在南郊拜天,即皇帝位,諸葛亮派衛尉陳震去東吳祝賀孫權登皇帝位,3個月後孫權把國都從武昌遷回建業[25]:22-25。
五月渡瀘
[编辑]建興二年(224年)春,「務農殖谷,閉關息民」[25]:70。建興三年(225年),諸葛亮率大軍南征,臨行前曾徵求馬謖意見,馬謖提出「攻心為上」[25]:53。劉禪賜諸葛亮金鈇鉞一具,曲蓋一個,前後羽葆鼓吹各一部,虎賁60人。後諸葛亮深入不毛之地[27]討伐雍闓、高定和孟获,諸葛亮采取参军马谡的建议,以攻心为主,先打敗雍闓軍,再打敗孟获,至秋天平定所有亂事。孟獲投降,諸葛亮揮軍東進,與李恢、馬忠會師於昆明滇池[25]:136。此次出戰一是為開發南中,增強蜀漢國力;二是為北伐曹魏[25]:154。此後蜀漢的山地作戰能力因為南中的山地兵的注入而變得更加強大。
北伐中原
[编辑]建興五年(227年),諸葛亮率諸軍北駐漢中,臨出發前,向劉禪上《出師表》[6]:919。遂行,屯兵於沔陽[6]:920。諸葛亮任張裔為丞相府長史[25]:53;參軍蔣琬一起處理國事,張裔去世後,蔣琬代替其職[25]:64。諸葛亮率軍北上,在漢水北面陽平、石馬紮下大營,屯兵於漢中[25]:183。建興六年(228年)春,诸葛亮揚聲由斜谷道取郿,使趙雲、鄧芝為疑軍,據箕谷,曹真舉眾軍相拒[6]:922。諸葛亮身率諸軍攻祁山,戎兵陣列整齊,賞罰嚴肅而號令分明,南安郡、天水郡、安定郡叛魏響應諸葛亮,關中震動[6]:922。魏明帝往西鎮壓長安,命令張郃兵拒諸葛亮,諸葛亮使馬謖督諸軍在前鋒,與張郃戰於街亭[6]:922。馬謖違反諸葛亮調度,不合舉動,大部為張郃所攻破[6]:922。諸葛亮拔西縣1,000餘家,還兵漢中,戮殺馬謖以謝罪於眾[6]:922。本有投降之意的曹魏祁山守将高刚也因此没有投降。於是以諸葛亮为右将军,行丞相事,所總統政事如前[6]:922。同年冬十二月,諸葛亮再一次統兵北伐,出散關,直逼陳倉[25]:205。諸葛亮知道王双追來,預先設伏,將其斬殺[25]:207。建興七年(229年)春,諸葛亮派陳式進攻武都郡、阴平郡[25]:207-208。以攻取二郡之功复为丞相。
建興八年(230年),曹魏派司馬懿由西城、張郃由子午道、曹真由斜谷三路進攻漢中,諸葛亮率軍西征,命李嚴率軍2萬赴漢中[25]:44-45。魏軍戰鬥不利而撤軍。
建興九年(231年)春,诸葛亮組織第四次北伐[25]:229。諸葛亮派魏延、高翔、吳班等猛攻魏軍,取得大勝,「獲甲首三千級,玄鎧五千領,角弩三千一百張」[25]:234。六月,諸葛亮向漢中撤退,司馬懿讓張郃軍追擊,張郃中箭身亡[25]:235-236。諸葛亮北伐,屯駐祈山,李嚴督運糧草,運糧不繼,派部下去見諸葛亮,轉達己見要求撤軍;諸葛亮撤軍回來後,李嚴試圖搪塞卸責,「欲以解己否辯之責,顯亮不進之愆也」,諸葛亮訊問李嚴使其認罪,廢為平民,流放於梓潼郡[25]:45。諸葛亮與大臣聯名給尚書公函(《公文上尚書》)要求懲處李嚴[28]。自從第四次北伐退兵後,諸葛亮在漢中黃沙休整軍隊,訓練士兵,宣導農耕,屯糧備戰;他在建興十一年(233年),在斜谷口修建糧倉,運大批糧食屯儲[25]:237。
建興十二年(234年)二月,諸葛亮再次興兵北伐[25]:237。诸葛亮集中在漢中10萬大軍全部出動,木牛流馬,運糧不停,同時相約東吳東西並舉[25]:237。五月,東吳出兵,七月退兵[25]:240。諸葛亮在渭南地區分兵屯田[25]:240。諸葛亮多次向司馬懿發出戰書,其中一次派人送女裝,試著去激怒司馬懿[29]。司馬懿寫奏章向魏明帝請戰,明帝下令不許出戰,並派衛尉辛毗持符節制止魏軍[25]:241。姜維對諸葛亮說:「辛佐治仗節而到,賊不復出矣。」諸葛亮說:「彼本無戰情,所以固請戰者,以示武於其眾耳。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豈千里而請戰邪!」諸葛亮再派人至司馬懿軍中,司馬懿只向漢使詢問諸葛亮寢食和管理政事的繁雜,不過問軍旅之事。諸葛亮使者對司馬懿說:「諸葛公夙興夜寐,罰二十以上,皆親攬焉;所啖食不至三升。」司馬懿說:「亮將死矣。」其後,兩軍對峙一百多天。期间,司马懿穿着戎装,派人查探诸葛亮军情,得知诸葛亮乘坐素色乘舆,头戴葛巾,用毛扇指麾三军,军队一举一动都服从诸葛亮指令。司馬懿聽說後稱讚諸葛亮:「這可以說是名士阿。」[30]
病歿於軍
[编辑]農曆八月,諸葛亮病倒[6]:925。劉禪派尚書僕射李福到前線去探望,諸葛亮託付李福,希望蔣琬成為自己的後繼人,李福問還有誰,諸葛亮又指名費禕,李福再問還有誰,諸葛亮不答。李福回到成都時,諸葛亮在五丈原前線病逝,虛歲五十四岁[25]:242-244。《漢晉春秋》稱:楊儀等整軍而還,百姓奔告司馬懿,司馬懿得知蜀漢撤退,率兵來追;姜維令楊儀反旗鳴鼓,若將向司馬懿者,司馬懿乃退兵[6]:927。於是楊儀結陣而去,入斜谷然後發喪[6]:927。司馬懿之退,百姓為之諺語:「死諸葛走生仲達。」[6]:927或以告訴司馬懿,司馬懿説:「吾能料生,不便料死也。(我能預料他活著時想做什麼,不能預料他死。)」[6]:927
逸聞
[编辑]- 南朝齊梁時文人殷芸在《小說》中記載一段與諸葛亮有關的事。內容描述東晉權臣桓溫伐蜀時遇到一位百歲老翁,年輕時曾在諸葛亮在世時與之共事過。桓溫召見他說:「當今之世誰可以跟諸葛亮相比呢?」老翁回答:「諸葛亮在世時我不認為他有什麼特別的,但諸葛亮死後我發現沒人比得上他。」[31]
家庭
[编辑]祖先
父辈
兄弟姊妹
- 諸葛瑾,諸葛亮之兄。東吳大將軍、左都護、豫州牧、宛陵侯。兄弟二人於公事皆不带親屬感情。
- 諸葛均,諸葛亮之弟。為蜀漢官吏,官至長水校尉。
- 諸葛亮有兩位姊姊,長姊嫁給襄陽望族蒯氏蒯祺[32],二姊嫁給庞德公之子龐山民[33][34]。
夫人
- 黃夫人,名士黄承彦之女,刘表的外甥女,民間相傳名黃月英、黃綬、黃碩。宋人追記黃夫人磨麵木人「運磨如飛」,諸葛亮向黃夫人「求傳是術」,據說木牛流馬就是受此啟發而改造。諸葛亮成為黃承彥女婿,岳母是蔡瑁姊姊、劉表後婦親姊妹,遂使蔡瑁成為諸葛亮妻舅,劉表成為諸葛亮姨丈。
子女
- 諸葛喬,本為兄長諸葛瑾次子,後成為諸葛亮養子。官至翊武將軍,早逝。
- 諸葛瞻,諸葛亮長子。歷任騎都尉;羽林中郎將;射声校尉、侍中、尚書仆射加軍師將軍;行都護、衛將軍、平尚書事等職,在魏滅蜀之戰中,涪城一役中戰死。
孫子
- 諸葛攀,諸葛喬之子。因諸葛恪被殺,無嗣,便回作諸葛瑾之後。
- 諸葛尚,諸葛瞻長子。與父親諸葛瞻在涪城一役中戰死。
- 諸葛京,諸葛瞻次子。264年,與諸葛攀之子諸葛顯移居河東,在晉朝仕官。根據裴松之《三国志注》,諸葛京依著他的才能,被任命為郿(今陝西眉縣)令,而晉朝大臣山濤也稱讚過諸葛京為郿令時政績可稱,應予拔擢。諸葛京最後官至江州刺史。
曾孙
堂兄弟
- 諸葛誕,三國時曹魏大臣和重要將領,官至征東大將軍,後在壽春發動叛亂反抗司馬昭,兵敗被殺。
其他
- 清朝张澍《诸葛忠武侯文集·故事》中还记载诸葛亮第三子诸葛怀、诸葛瞻第三子诸葛质及诸葛亮之女诸葛果,但史學研究者张崇琛认为这些人物均属虚构,并不存在。[36]
- 另历代神仙通鉴中記載諸葛亮有一子诸葛企,後過繼給其么弟諸葛均,但正史並無此記載。
後人 浙江兰溪诸葛八卦村的居民,自称是诸葛亮之孙諸葛京的后人[37]。杨玲认为兰溪《诸葛氏宗谱》中陈果夫序言所记载诸葛爽为诸葛京后裔不知依据从何而来,从264年诸葛京等人迁徙河东至884年诸葛爽参与镇压黄巢起义失败长达600多年,一百多年传一代,无法解释;陈果夫序言又记载“自诸葛亮治蜀至诸葛利迁,凡700年,传15代”,杨玲认为平均47年传一代,晚婚或繁衍都有太慢之疑;诸葛爽是青州博昌人,似乎与琅邪诸葛氏不沾边,更无法证明是诸葛亮的后裔。这样的记载,无法做到陈果夫所说的“证之正史、别史及地方志”,以诸葛亮为始祖之谱牒的可信度都可大打折扣[38]。
功绩与成就
[编辑]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與发明家。被袁準稱誉为集忠、义、智、勇于一身,自三國演義起在中华文化圈内很長時間代表智慧的化身。在同属汉字文化圈的汉语与日语里,诸葛亮几乎是智谋的同义词(日本战国时代的竹中重治就被称为“今孔明”)。因为诸葛亮同时具备杰出的才能与高尚的品格,后人对诸葛亮评价颇高,“鞠躬尽瘁、死而後已”成為无数仁人志士的座右铭。
诸葛亮之忠誠,備受後世推崇。在劉備託孤後,諸葛亮對後主劉禪盡心盡力,凡事親力親為,憂國忘家,於《出師表》中表明心跡,直至最後自己食少事煩,病死軍中。在割据政权中,诸葛亮总揽朝政十余年,既不斂財,也不营谋私利或名位,以兴复汉室为任。另一位托孤重臣李嚴曾寫信給諸葛亮,希望他受賜九錫,但是諸葛亮拒絕,表示不能为汉室收复中原就不算有功。諸葛亮曾上表指出自己沒有多餘財產,只有800株桑樹和15頃土地,而自己穿的都是朝廷賜封,就算兒子都是自給自足,自己沒有一點多餘的財產。果然,諸葛亮直至死時也是如此,甚至在臨死前,也吩咐了他下葬時只需要挖洞一個,棺木能夠放進去便足夠,自己則穿著平常的服裝即可,不須要其他配葬物。诸葛亮死后30年,他的长子诸葛瞻和长孙诸葛尚一起在蜀漢保衛戰中战死沙场。
诸葛亮在政治上有极为突出的成績,除了在《隆中对》提出了刘备政权长期战略外交规划之外,早期經常為劉備足食足兵。等到他开始独掌蜀汉军政大权以后,则以法為根本,到後來在朝內作八務、七戒、六恐及五懼訓誡各臣,而朝外亦民風樸實,賞罰分明,突出法制的作用,在中国古代极为罕见。他鼓勵其他朝臣以集思廣益的態度進諫。他又敢於接受問責、承認錯誤,在第一次北伐時,因為誤用与他最为亲密的馬謖而失敗,他後來上表自責,自貶降官,及对马谡进行处分。《三国志》作者陈寿的父亲因為馬謖兵敗,連坐,被髡(剃髮),但是他对诸葛亮的评价却是“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诸葛亮极为注重基础设施建设,裴松之注引袁準“亮好治官府、次舍、桥梁、道路”,这是蜀汉之所以长期对魏作战仍能保持经济发展的原因之一。同时代乃至后时代的人对诸葛亮的治国能力有着极高的评价,陈寿称为“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至今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犹在耳,虽甘棠之咏召公,郑人之歌子产,无以远譬也。”袁準评价为“亮之治蜀,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蓄积饶,朝会不华,路无醉人。”诸葛亮在世时,蜀汉虽然国力较弱,然而在正面战场处于上风,且在战争负荷的情况下国内经济仍然得到了较大发展,这可以体现出诸葛亮杰出的治国能力。
诸葛亮虽然未能克复中原,但是其军事上也有着极为出色的成就。就战略而言,隆中对成为蜀汉集团的战略决策,且在汉中之战后几乎成功。隆中对作出之时,刘备尚是刘表客将,同时期的其他战略分析(如榻上策)均未把刘备看作一方诸侯。在隆中对之后,刘备开始攻城略地,建立基业,最终建立蜀汉。就战绩而言,蜀汉尽管未能夺得陇西地区,然而在弱国对抗强国的情况下,夺得武都、阴平二郡,在正面战场屡屡击败曹魏军队,并射杀魏车骑将军张郃。蜀汉军队军纪严明,陈寿记载“百姓安堵,军无私焉”。蜀汉的北伐大量消耗了魏国的国力,《晋书》有“每诸葛亮入寇关中,边兵不能制敌,中军奔赴,辄不及事机。”“每大军征举,运兵过半,功费巨亿”的说法。司马懿正是在与蜀汉的战争中逐步掌握实权,最终导致了高平陵之变。同时代东吴张俨评论为:“若此人不亡,終其志意,連年運思,刻日興謀,則涼、雍不解甲,中國不釋鞍,勝負之勢,亦已決矣。”认为如果诸葛亮不是因病去世,将最终达成其北伐目标。就军事理论而言,诸葛亮改善了八阵,推演兵法,对军事理论有一定的贡献。司马懿在诸葛亮去世后观察蜀汉营寨称赞其为天下奇才,司馬昭滅蜀後,就立即令其近侍陳勰學習其「圍陣用兵倚伏之法,又甲乙校標幟之制」,直至唐代將領李靖仍然十分推崇。晋书与南北朝诸史有多处关于八阵的记载,充分说明了八阵对后世将领的影响。
诸葛亮在技术發明上亦有靈巧的表現,如改良連弩,制造木牛流马。陈寿称赞为“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
诸葛亮在文学艺术领域亦有不俗的表现。《出师表》是千古名篇,被《文心雕龙》称赞为“孔明之辞后主,志尽文畅”。陆游也有“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之句,苏轼评价为“简而尽,直而不肆”。诸葛亮亦擅长书法绘画,宋徽宗时编宣和书谱有“自汉晋宋以还,以草书得名者为多,流传于今者,蜀得诸葛亮。今御府所藏草书《远涉帖》。”之句。现今传世之远涉帖,传为王羲之临摹诸葛亮原贴而得。南朝梁陶弘景《刀剑录》记载:“蜀章武元年辛丑,采金牛山铁,铸八铁剑,各长三尺六寸,……并是孔明书作风角处所。”虞荔《古鼎录》记载:“诸葛亮杀王双,还定军山,铸一鼎,埋于汉川,其文曰:定军鼎。又作八阵鼎,沉永安水中,皆大篆书。”“先主章武二年,于汉川铸一鼎,名克汉鼎,置丙穴中,八分书又铸一鼎于成都武担山,名受禅鼎;又铸一鼎于剑山口,名剑山鼎。并小篆书,皆武侯迹。”“章武三年义作二鼎,一与鲁王,文曰:‘富贵昌,宜侯王。’;一与梁王,文曰:‘大吉祥,宜公王。’并古隶书,高三尺,皆武侯迹。”北宋时周越所著《古今法书苑》也记载:“蜀先主尝作三鼎,皆武侯篆隶八分,极其工妙。”唐朝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写道:“诸葛武侯父子皆长于画。”张彦远还在其《论画》一书中,说:“今分为三古以定贵贱,以汉、魏三国为上古,则赵岐、刘亵、蔡邕、张衡、曹髦、杨修、桓范、徐邈、曹不兴、诸葛亮之流是也。”《华阳国志》记载:“南中,其俗征巫鬼,好诅盟,投石结草,官常以诅盟要之。诸葛亮乃为夷作图谱,先画天地日月君长城府,次画神龙,龙生夷及牛马驼羊。后画部主吏,乘马幡盖,巡行安恤。又画夷牵牛负酒赍金宝诣之之象,以赐夷,夷甚重之。”
著作
[编辑]- 《出師表》——《後出師表》长期有学者认为是后人托名之作,陶元珍所著魏晋史丛考的第一篇《世传诸葛亮后出师表辨证》曾加以考证。
- 《诫子书》
- 《論讓奪》
- 《琴經》[39]
- 西晋陈寿撰《诸葛亮集》二十四篇,十万四千一百一十二字[6]:929。
- 明王士骐撰《武侯全书》。
- 清张澍撰《诸葛忠武侯文集》。
發明
[编辑]- 天燈:亦稱為孔明燈,相傳源自四川平樂古鎮,三國時期,此鎮乃為軍事重地,諸葛亮當時被司馬懿困於平陽,諸葛亮算準風向,製成紙燈籠繫上求救信息放上天空,最終得以脫險。
- 十字連弩:被諸葛亮大大改進,諸葛亮改良當時只能連續射擊三發的「三連弩」,改造成一次能夠連射十發的「諸葛連弩」,是故連弩亦有諸葛連弩或諸葛弩之稱。
- 木牛流馬:分為木牛及流馬,為運輸工具。根據歷史記載,建興九年至十二年(231年-234年)诸葛亮在北伐時所使用,其載重量為「一歲糧」〈逾4百斤〉,每日行程為「特行者數十里,群行二十里」,為蜀國10萬大軍提供軍糧。另外还有机关防止敌人夺取后使用。然而其確實的設計、使用方式不明,至今後世對其亦有不同的解釋。
- 饅頭:《事物紀原》載:“諸葛武侯之徵孟獲,人曰蠻地多邪術,須禱于神,假陰兵以助之。然蠻俗必殺人,以其祭之,神則助之,為出兵也。武侯不從,因雜用羊豕之肉,而包之以面,像人頭以祠,神亦助焉,而為出兵。後人由此為饅頭。”明人郎瑛在《七類修稿》中也記有:“饅頭本名蠻頭,蠻地以人頭祭神,諸葛之徵孟獲,命以麵包肉為人頭以祭,謂之‘蠻頭’,今訛而饅頭。自諸葛亮以饅頭代替人頭祭瀘水後,饅頭就以儺食品的身份出現,作為祭享的陳設之用。不過,那時候的饅頭都是肉餡的,而且個兒很大。很長一段時間饅頭與饅首稱謂通用。
- 改良翻車(龍骨水車)
- 八阵图
- 蜀盐
纪念
[编辑]諸葛亮去世後,蜀漢各地人民紛紛請求為諸葛亮建立廟宇,以紀念他對國家之功績,朝廷经过商议后,认为根据当时的制度,只有国君才有资格立庙,诸葛亮应该以功臣的身份,配食刘备,而不是单独立庙[40][41][42][43][44],于是皇帝劉禪拒絕;於是,各地百姓就每逢節日,跪在路旁高地拜祭諸葛亮[45]:69。後來有人认为应该听从百姓的请愿,为诸葛亮在成都立庙。但根据礼法,刘备的庙已经立于成都,如果再给诸葛亮于同样的地点立庙,显然会侵逼主君的宗庙,刘禅又不听从。直到263年春季,步兵校尉習隆聯同一班大臣(向充等)上書皇帝(以周人懷念召伯、越王勾踐思念范蠡故事),要求在諸葛亮墳墓附近建立廟宇,劉禪這才同意[45]:69-70。劉禪於是下詔於沔縣(今陝西勉縣)建廟,這亦是最早的一座武侯祠[46]。魏將鍾會伐蜀時亦有到廟祭祀諸葛亮,命令士卒不可以在其墓左右伐樵。
到後來,多處地方都有修建武侯祠纪念诸葛亮,中國大陸目前另外尚有保存9处武侯祠,其中以四川成都武侯祠的最為著名,而河南南陽臥龍崗、湖北黃陵廟、甘肅祁山、陝西勉县、岐山、重慶白帝城及雲南保山都有武侯祠。
臺灣主祀諸葛亮的廟宇,則有南投縣魚池鄉玄機院、新竹市青草湖靈隱寺、台南市官田區玉旨孔明廟、高雄市彌陀區南寮清龍宮、高雄市苓雅區過田子意誠堂、屏東縣恆春鎮天下第一軍師府諸葛亮孔明廟。有放孔明燈習俗的新北市平溪區,於2011年從成都武侯祠取得一尊孔明神像,並且計畫要在當地建造孔明廟[47]。
臺灣陪祀諸葛亮的廟宇則包括台北市士林區芝山岩惠濟宮、北投區行天宮、新北市三峽區白雞行修宮、桃園市大溪區劉備廟、、台中谷關【玉敕封神台谷關大道院】、雲林縣元長鄉鹿寮保勝宮、臺南市永康區鹽行禹帝宮、高雄市左營啟明堂等。
评价
[编辑]蜀汉地區的百姓对诸葛亮极为追思,三国志称为“至今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犹在耳,虽甘棠之咏召公,郑人之歌子产,无以远譬也。”即使是在诸葛亮去世之后,“蜀人追思亮,咸爱其才敏。每朝廷有一善政佳事,虽非瞻所建倡,百姓皆传相告曰:葛侯之所为也”。可以看出,诸葛亮十分受百姓爱戴,直到唐朝时(诸葛亮之后五百余年),蜀地尚有民众自发祭祀诸葛亮的习惯。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当时的人对诸葛亮评价极高,即使是敌国曹魏。诸葛亮在蜀汉广受官员与百姓的尊敬与爱戴,諸葛亮死後,朝廷隨後下詔禁止奔喪,譙周不顧禁令前去吊丧表示哀悼。季汉辅臣赞称赞其“忠武英高,献策江滨,攀吴连蜀,权我世真。受遗阿衡,整武齐文,敷陈德教,理物移风,贤愚竞心,佥忘其身。诞静邦内,四裔以绥,屡临敌庭,实耀其威,研精大国,恨于未夷。”诸葛亮去世后,朝廷并未立庙,但百姓每年均会自发拜祭诸葛亮。敌国方面,贾诩评价诸葛亮善治国,傅干评价为“诸葛亮达治知变,正而有谋”。諸葛亮死,蜀軍退卻後,司馬懿行經諸葛亮營帳堡壘處所,說:「天下奇才呀!」[6]:925在魏灭蜀之战,钟会入汉中时,仍令士兵不得于诸葛亮墓旁樵采,还亲往祭拜。东吴人士亦对诸葛亮有极高评价,张俨在默记里将诸葛亮与司马懿这二位当世俊杰作了详尽对比,论述道:“诸葛、司马二相,遭值际会,托身明主,或收功于蜀汉,或册名于伊、洛……历前世以观近事,二相优劣,可得而详也。孔明起巴、蜀之地,蹈一州之土,方之大国,其战士人民,盖有九分之一也,而以贡贽大吴,抗对北敌,至使耕战有伍,刑法整齐,提步卒数万,长驱祁山,慨然有饮马河、洛之志。仲达据天下十倍之地,仗兼并之众,据牢城,拥精锐,无禽敌之意,务自保全而已,使彼孔明自来自去。若此人不亡,终其志意,连年运思,刻日兴谋,则凉、雍不解甲,中国不释鞍,胜负之势,亦已决矣。昔子产治郑,诸侯不敢加兵,蜀相其近之矣。方之司马,不亦优乎!”
后时代的绝大多数统治者,文臣与武将都对诸葛亮有着极高的评价,尤其是其杰出的政治,军事才能和高尚的品格。唐诗与宋诗中有大量赞颂诸葛亮的诗篇。杜甫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李商隐的“猿鸟犹疑畏简书,风云常为护储胥”,陆游的“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等皆为千古名句。诸葛亮在社会各个阶级都广受欢迎。
东晋追封诸葛亮为武兴王。前蜀高祖王建于永平二年(912年)封诸葛亮为安国王。
少数人也对他的北伐提出过批评,认为北伐未能取得重大战果,是不顺应天命的行为。比如司马光评价为“诸葛亮自负才能,逆天而行,自取败之也”。
傳說及俚語
[编辑]诸葛亮在四川地区深得民心,四川很多地方的居民一直到近现代仍有头戴白布的习惯,据说就是为诸葛亮戴孝,历时一千多年。[48]
在高承《事物紀原》中,有記載諸葛亮南征班師時,正遇風起,不能渡河,孟獲說這是猖神作怪,只要用人頭和牲畜祭祀,便會風平浪靜。但諸葛亮覺得用人頭太殘忍了,於是用麵粉搓成人頭狀,混上牛、羊等肉去替代,名為饅頭。(又有一說,饅頭乃張飛征蜀時發明)。
另外,相傳諸葛亮擔任軍師中郎將時,因解決糧食問題,向百姓詢問了當時名為「蔓菁」的野菜的種植方法,並下令士兵開始種蔓菁,補充軍糧,後世便把這菜稱為諸葛菜。
亦有傳說指諸葛亮另有一兒諸葛懷與一女諸葛果。在晉朝時曾召錄漢代名臣之後裔到京城任職,但諸葛懷推辭,自給自足,在家終老。而諸葛果則相傳在成都西南乘煙觀修行和成仙升天。[49]
在山區的居民過去要放送消息,會施放孔明燈,相傳是諸葛亮傳下來的。在雲南(三國時南中之地),佧佤族有傳說指諸葛亮曾教他們祖先蓋房子、編竹籮;傣族傳說指當地的佛寺大殿屋頂就是仿照諸葛亮的帽子建造的,又有說諸葛亮南征時發明一種銅鼓,稱為「諸葛鼓」,白天做飯,晚間可敲它作警報。而現有許多俚語,如「事後孔明」、「事後諸葛」,意思是等到事情過後才發表各種高論,自以為先知;也有「三個臭皮匠,勝個諸葛亮」,意思是指形容集體智慧的偉大。
另有「死諸葛嚇走活仲達」之說,大意是說,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之後,姜維、楊儀等人怕司馬懿探知實情,密令軍士雕塑諸葛亮的木雕像,於退兵時連同前鋒軍撤退。司馬懿等人早就懷疑諸葛亮已逝世,但不敢輕舉妄動,隨軍出來卻看到諸葛亮(木雕像)仍好端端的坐在車上,大吃一驚,急令軍隊回營,蜀漢軍因此平安的回到成都,並將盛放諸葛亮屍體的棺木一同送回,由蜀後主劉禪親葬之。事後司馬懿等人聽到諸葛亮終於死之後,才放下這心,專心準備征蜀之事。
諸葛神數相傳為漢諸武侯所作,共有三百八十四籤,以大易三百八十四爻之數占,籤文長短不一,寓意深遠,判斷吉凶,相當準繩。
諸葛神數又有稱之為諸葛神算、諸葛神籤、諸葛靈籤、臥龍神數、孔明神算、孔明大易神數、未來預知術。
諸葛亮在劉備病逝後為了扶持年幼的劉禪繼續執政,遂於建興元年(公元223年)下發《教與軍師長史參軍掾屬》及《又教與軍師長史參軍掾屬》兩篇奏文,以供部屬積極批評其秉政時的缺點與失誤。當中「夫參署者,集眾思,廣忠益也。」乃是現今常用成語「集思廣益」的來源。
民間傳說,明朝開國功臣的劉伯溫的前世正是三國時代蜀國軍師——諸葛亮。
民間藝術與流行文化
[编辑]小說《三國演義》結合過往傳奇、野史、戲曲、地方世代說法、被官史避諱說法、說部話本中诸葛亮的故事,他被描寫成智慧的化身,和《三國志》中的诸葛亮很不一样,而且事蹟亦有所出入,歷史上諸葛亮用兵的功績不如他治理蜀國的政績耀眼,但這些都成為家喻戶曉故事。如火烧博望與新野時,諸葛亮尚未出仕劉備;三顧茅廬、七擒孟获、六出祁山(實際是五次北伐,只有第一、四次出祁山)等都經過誇張和劇情創造;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借东风、智激周瑜、三气周瑜、空城计等則是虛構或將劇情移花接木。
亦有部分小說將诸葛亮描寫成為一個道士,如七星壇祭風、延壽七星燈等,使得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批古本三國志通俗演义中的诸葛亮為「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將一貫有法家風範的諸葛亮神化成了算無遺策、通天曉地、精通軍事、運籌帷幄、智慧超卓入聖之完美人物。
此外,在現代,孔明因為影視動漫中部份情節,像是「諸葛亮大罵王朗」一段的情節,三國電視劇的空城計中城上彈琴以及橫山光輝的漫畫「三國志」當中的「孔明的陷阱」(孔明の罠)[50]等,而成為常見的惡搞素材,並常和「鬼畜」扯上關係,網路上亦有諸葛村夫及諸葛琴魔等稱謂。
戲劇
[编辑]在中國傳統戲曲中,諸葛亮一角為老生,身穿印有八卦圖案的外袍,手持羽扇。而劇目多來自《三國演義》,參與的劇目有《诸葛亮吊孝》、《收姜维》、《群英會》、《借東風》、《三氣周瑜》、《空城計》、《戰馬超》(又名《兩將軍》)等。
在戏剧中扮演过诸葛亮的人不计其数。其中比较著名的有:
日本也有音樂劇
電影
[编辑]年份 | 片名 | 演員 |
---|---|---|
1989 | 三国志:关公 | 赵彦民 |
1998 | 超時空要愛 | 梁朝偉 |
1999 | 諸葛孔明 | 劉永 |
一代枭雄曹操 | ||
2008 | 三國之見龍卸甲 | 濮存昕 |
赤壁 | 金城武 | |
2009 | 赤壁2:決戰天下 | |
2010 | 越光寶盒 | 曾志偉 |
2020 | 新解釋·三國志 | 室剛 |
2023 | 狼獵人出發!人狼 三國志篇 | 小野塚勇人 |
電視劇
[编辑]年份 | 剧名 | 演員 | 配音 |
---|---|---|---|
1976 | 三国春秋 | 张瑛 | |
1985 | 诸葛亮 | 鄭少秋 | |
1985 | 诸葛亮 | 李法曾 | |
1993 | 關公 | 樊志起 | |
1994 | 三國演義 | 唐國強 | 徐涛 |
1996 | 关公 | 趙樹海 | |
2001 | 卧龙小诸葛 | 任泉 | |
2004 | 武圣关公 | 王光辉 | |
2005 | 神鬼八阵图 | 于波 | |
2009 | 終極三國 | 柯有倫 | |
2010 | 三國 | 陸毅 | |
2012 | 回到三國 | 林峯 | |
2015 | 食之軍師 | 篠井英介 | |
2016 | 梦想三国 | 金善雄 | |
2016 | 武神赵子龙 | 杨玏 | |
2017 | 大軍師司馬懿 | 王洛勇 | 周野芒 |
2022 | 風起隴西 | 李光潔 | |
2022 | 大話三國之三國志霸道 | 張耘芝 | |
2023 | 派對咖孔明 | 向井理 |
電子遊戲
[编辑]- 《三國志》系列(光榮公司開發)
- 《三國志孔明傳》(光榮公司開發)
- 《三國志曹操傳》(光榮公司開發)
- 《三國志英傑傳》系列(光榮公司開發)
- 《吞食天地》系列
- 《三国志 中原之霸者》
- 《三国志II 霸王的大陆》
- 《三國志列傳 亂世群英》
- 《橫山光輝 三國志》
- 《全面战争:三国》(Creative Assembly開發)
- 《真三國無雙系列》/《無雙OROCHI系列》(光榮公司開發,小野坂昌也配音)
- 《天下三国之乱世奸雄》(双系列)
- 《天下三國之王者回归》
- 《決戰》系列(光榮公司開發)
- 《三國群英傳系列》(宇峻奧汀開發)
- 《三國群俠傳》(東方演算(前身为河洛工作室)開發)
- 《臥龍傳》
- 《幻想三國誌系列》(宇峻奧汀開發)
- 《三國志大戰》(世嘉開發)
- 《三國大戰SMASH》
- 《夢三國》
- 《王者荣耀》
- 《三国战纪》
- 《臥龍:蒼天殞落》
動漫
[编辑]- 《三國志》
- 《三國演義》
- 《橫山光輝三國志》
- 《蒼天航路》
- 《一骑当千》—諸葛亮孔明
- 《戀姬無雙》系列—諸葛亮孔明、真名朱里
- 《SD高達三國傳BraveBattleWarriors》、《BB戰士三國傳 英雄激突編》、《BB戰士三國傳 戰神決鬥編》—孔明靈.格斯/天翔龍孔明
- 《SD高达世界 三国创杰传》-諸葛亮 自由高达
- 《鋼鐵三國志》—諸葛亮
- 《閃電十一人GO》—諸葛孔明
- 《派對咖孔明》—諸葛孔明
音樂
[编辑]- 《出師表》- 清漪、安九
- 《有为歌》,又名《卧龙吟》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一首插曲 - 由王健作词、谷建芬作曲、戴建明演唱、李一丁配乐
- 《哭諸葛》,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一首插曲 - 由王健作词、谷建芬作曲、劉歡演唱。
詩歌
[编辑]- 《蜀相》- 杜甫:「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5]:295
- 《詠懐古跡》(其五)- 杜甫:「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遺像肅清高。三分割據紆籌策,萬古雲霄一羽毛。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運移漢祚終難復,志決身殲軍務勞。」[5]:295
- 《八陣圖》- 杜甫:「功蓋三分國,名存八陣圖。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5]:154
- 《讀蜀志》-李中:「鼎分天地日,先主力元微。魚水從相得,山河遂有歸。任賢無間忌,報國盡神機。草昧爭雄者,君臣似此稀。」[5]:159
- 《五丈原》- 胡曾:「蜀相西驱十万来,秋风原下久徘徊。长星不为英雄住,夜半流光落九垓。」
- 《隆中》古詩一首 - 蘇軾:「武侯來西國,千年愛未衰。今朝游故里,蜀客不勝悲。誰言襄陽野,生此萬乘師。山中有遺廟,矯矯龍之姿。龍蟠山水秀,龍去淵潭移。空餘蜿蜒迹,使我寒涕垂。」[5]:8
- 《書憤五首·其一》- 陸游:「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 《筹笔驿》- 罗隐:「拋擲南陽為主憂,北征東討盡良籌。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千里山河輕孺子,兩朝冠劍恨譙周。唯餘巖下多情水,猶解年年傍驛流。」
- 《懷孔明》-文天祥:「斜谷事不濟,將星隕營中。至今出師表,讀之淚沾胸。漢賊明大義,赤心貫蒼穹。世以成敗論,操懿真英雄。」[5]:298
- 《諸葛亮丞相渡瀘》-顧炎武:「火山橫日幕,銅澗亘天繳。亂樹雲南國,交繩僰外橋。枕戈岑逼仄。帶甲上岧嶢。地汁生淫霧,流煙入斗杓。七擒依算略,一戰定蠻苗。信洽炎荒永,恩宣益部遙。深思危大業,隆眷切先朝。更有親賢表,宮廷告百僚。」[5]:198
- 《司馬仲達、武侯の営址を観る図に題す》- 頼山陽
- 《武侯の墓》- 竹添進一郎
- 《肖像自贊》- 吉田松陰
- 《星落秋風五丈原》- 土井晩翠
- 《詠南陽》- 汪遵:「陸困泥蟠未適從,豈妨耕稼隱高踪。若非先主垂三顧,誰識草廬一卧龍。」[5]:41
- 《詠史詩·南陽》- 胡曾:「世亂英雄百戰餘,孔明方此樂耕鋤。蜀王不自垂三顧,爭得先主出草廬。」[5]:41
- 《題諸葛武侯畫像》- 王柏:「隆中高卧匪無情,鼎峙規模豈素心。自是將軍三顧晚,坐看世變轉移深。」[5]:36
- 乾隆帝謁景賢祠,改名「五賢祠」:「孝能竭力王祥覽,忠以捐軀顏杲真。所遇由來殊出處,端推諸葛是全人。」[5]:3
对联
[编辑]- 能攻心则反側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清人趙藩題成都武侯祠)
- 兩表酬三顧;一對足千秋(游俊題成都武侯祠)
- 一生惟謹慎,七擒南渡,六出北征,何期五丈崩摧,九代志能遵教受;十倍荷褒榮,八陣名成,兩川福被,所合四方精銳,三分功定屬元勛(成都武侯祠)
- 勤王事大好兒孫,三世忠貞,史筆猶褒陳庶子;出師表驚人文字,千秋涕淚,墨痕同濺岳將軍[5]:298。(成都武侯祠)
- 心在朝廷原無論先主後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陽南陽(顧嘉蘅題南陽武侯祠楹聯。另参诸葛亮躬耕地之争)
- 個個孔明諸葛亮;家家居易百樂添[52](茶聯集大成者《百茶聯》作者在天題[53])
- 成大事以小心,一生謹慎;仰風流於遺蹟,萬古清高(馮玉祥題勉縣武侯祠)
- 心遠地自偏,問草廬是耶非耶,此處想見當日;江流石不轉,睹秋水來者逝者,伊人宛在中央(范鶴年題石鼓書院武侯祠)
相關連結
[编辑]- 對諸葛亮的評價
- 多处有名为卧龙镇、卧龙区、卧龙街道的地名,四川省汶川县有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参考文献
[编辑]注释
[编辑]- ^ 《三國志卷三十五·蜀書五·諸葛亮傳第五》:謖違亮節度,舉動失宜,大為張郃所破。亮拔西縣千餘家,還於漢中,戮謖以謝眾。上疏曰:「臣以弱才,叨竊非據,親秉旄鉞以厲三軍,不能訓章明法,臨事而懼,至有街亭違命之闕,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無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闇,《春秋》責帥,臣職是當。請自貶三等,以督厥咎。」於是以亮為右將軍,行丞相事,所總統如前。
-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辭源》兩冊本. 北京: 商務印書館. 1983.
- ^ 《三國演義》中的「義絕」關公文學形象-香港商報. www.hkcd.com. [2023-1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22).
- ^ 陳壽. 《三國志卷五十二·吳書七·張顧諸葛步傳第七. 《三國志》. 北京: 中華書局. 1959.
三國志註引《吳書》曰:其先葛氏,本琅琊諸縣人,後徙陽都。陽都先有姓葛者,時人謂之諸葛,因以為氏。
- ^ 5.00 5.01 5.02 5.03 5.04 5.05 5.06 5.07 5.08 5.09 5.10 5.11 5.12 5.13 5.14 5.15 5.16 5.17 5.18 5.19 5.20 5.21 5.22 5.23 5.24 5.25 5.26 5.27 5.28 5.29 5.30 5.31 5.32 5.33 5.34 5.35 5.36 5.37 5.38 5.39 5.40 5.41 5.42 5.43 5.44 5.45 5.46 5.47 5.48 5.49 5.50 5.51 5.52 5.53 5.54 5.55 5.56 5.57 5.58 5.59 5.60 5.61 5.62 5.63 5.64 5.65 5.66 5.67 5.68 5.69 5.70 5.71 5.72 5.73 5.74 5.75 5.76 5.77 5.78 賀准城. 《解讀三國話諸葛》. 蘇州市: 蘇州大學出版社. 2004.
- ^ 6.00 6.01 6.02 6.03 6.04 6.05 6.06 6.07 6.08 6.09 6.10 6.11 6.12 6.13 6.14 6.15 6.16 6.17 6.18 6.19 6.20 6.21 6.22 6.23 6.24 6.25 6.26 6.27 6.28 6.29 6.30 6.31 6.32 6.33 6.34 6.35 6.36 6.37 6.38 6.39 6.40 陳壽. 《三國志》. 北京: 中華書局. 1959.
- ^ 陳壽. 《三國志卷三十五·蜀書五·諸葛亮傳第五》. 《三國志》. 北京: 中華書局. 1959.
亮早孤,从父玄为袁术所署豫章太守,玄将亮及亮弟均之官。
- ^ 陳壽. 《三國志卷三十五·蜀書五·諸葛亮傳第五》. 《三國志》. 北京: 中華書局. 1959.
玄卒,亮躬畊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長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
- ^ 陳壽. 《三國志卷三十五·蜀書五·諸葛亮傳第五》. 《三國志》. 北京: 中華書局. 1959.
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為俊傑。此間自有卧龍、鳳雛。
- ^ 陳壽. 《三國志卷三十五·蜀書五·諸葛亮傳第五》. 《三國志》. 北京: 中華書局. 1959.
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願見之乎?」先主曰:「君與俱來。」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
- ^ 陳壽. 《三國志卷三十五·蜀書五·諸葛亮傳第五》. 《三國志》. 北京: 中華書局. 1959.
因屏人曰:「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於天下,而智術淺短,遂用猖(獗)〔蹶〕,至於今日。然志猶未已,君謂計將安出?」
- ^ 陳壽. 《三國志卷三十五·蜀書五·諸葛亮傳第五》. 《三國志》. 北京: 中華書局. 1959.
亮答曰:「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冑,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 ^ 陳壽. 《三國志卷三十五·蜀書五·諸葛亮傳第五》. 《三國志》. 北京: 中華書局. 1959.
先主曰:「善!」於是與亮情好日密。關羽、張飛等不悅,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願諸君勿復言。」羽、飛乃止。
- ^ 陳壽. 《三國志卷三十五·蜀書五·諸葛亮傳第五》. 《三國志》. 北京: 中華書局. 1959.
《魏略》曰:刘备屯於樊城。是时曹公方定河北,亮知荆州次当受敌,而刘表性缓,不晓军事。亮乃北行见备,备与亮非旧,又以其年少,以诸生意待之。坐集既毕,众宾皆去,而亮独留,备亦不问其所欲言。备性好结毦,时適有人以髦牛尾与备者,备因手自结之。亮乃进曰:「明将军当复有远志,但结毦而已邪!」备知亮非常人也,乃投毦而答曰:「是何言与!我聊以忘忧耳。」亮遂言曰:「将军度刘镇南孰与曹公邪?」备曰:「不及。」亮又曰:「将军自度何如也?」备曰:「亦不如。」曰:「今皆不及,而将军之众不过数千人,以此待敌,得无非计乎!」备曰:「我亦愁之,当若之何?」亮曰:「今荆州非少人也,而著籍者寡,平居发调,则人心不悦;可语镇南,令国中凡有游户,皆使自实,因录以益众可也。」备从其计,故众遂强。备由此知亮有英略,乃以上客礼之。《九州春秋》所言亦如之。臣松之以为亮表云「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於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则非亮先诣备,明矣。虽闻见异辞,各生彼此,然乖背至是,亦良为可怪。
- ^ 諸葛亮. 故事 卷五 遺蹟篇. 《諸葛亮集》. 北京: 中華書局. 1960.
何宇度《益部談資》:「先主寓荊州。從南陽大姓晁氏貸錢千萬,以為軍需。諸葛孔明作保,券至宋猶存。」
- ^ 陳壽. 《三國志卷三十五·蜀書五·諸葛亮傳第五》. 《三國志》. 北京: 中華書局. 1959.
先主至于夏口,亮曰:“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 ^ 17.0 17.1 17.2 朱大渭、梁滿倉. 《一代軍師——諸葛亮(上部)》. 台北市: 麥田出版. 2009 [2007]. ISBN 978-986-173-855-0.
- ^ 司馬光編著,胡三省音注,「標點資治通鑒小組」校點. 《資治通鑒》. 北京: 中華書局. 1956.
- ^ 《元和郡县图志》卷33:沪川县,中下。郭下。本汉江阳县地,属犍为郡。初,曹公入汉中,诸葛亮出屯江阳。
- ^ 《水经注》卷27:汉水又东径小成固南,州治大成固,移县北,故曰小成固城。北百二十里有兴势坂,诸葛亮出洛谷,戍兴势,置烽火楼处,通照汉水。
- ^ 《元和郡县图志》卷22:兴势山,在县北二十里。蜀先主遣诸葛亮出骆谷,戍兴势山,置烽火楼,处处通照,即此山。
- ^ 《三国志·蜀书·庞统法正传》:章武二年,大军败绩,还住白帝。亮叹曰:“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
- ^ 孫盛曰:「夫杖道扶義,體存信順,然後能匡主濟功,終定大業……備之命亮,亂孰甚焉!世或有謂備欲以固委付之誠,且以一蜀人之志。君子曰,不然;苟所寄忠賢,則不須若斯之誨,如非其人,不宜啟篡逆之塗。是以古之顧命,必貽話言;詭偽之辭,非託孤之謂。」見《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第五》裴松之注引孫盛評,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918頁
- ^ 一說县侯,但諸葛亮祖籍為琅玡郡陽都縣,應是鄉侯。
- ^ 25.00 25.01 25.02 25.03 25.04 25.05 25.06 25.07 25.08 25.09 25.10 25.11 25.12 25.13 25.14 25.15 25.16 25.17 25.18 25.19 25.20 25.21 25.22 25.23 25.24 朱大渭、梁滿倉. 《一代軍師——諸葛亮(下部)》. 台北市: 麥田出版. 2009 [2007]. ISBN 978-986-173-856-7.
- ^ 《三國志》卷35註引《諸葛亮集》:亮集曰:是歲,魏司徒華歆、司空王朗、尚書令陳群、太史令許芝、謁者僕射諸葛璋各有書與亮,陳天命人事,欲使舉國稱籓。亮遂不報書,作正議曰:……
- ^ 成語,有指不毛為今天緬甸北境八莫
- ^ 《魏晋南北朝 诸葛亮文选译》 译注;袁钟仁 成都:巴蜀书社 1990 第58页. [2022-04-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22).
- ^ 《三國志·明帝紀·魏氏春秋注》:亮旣屢遣使交書,又致巾幗婦人之飾,以怒宣王。宣王將出戰,辛毗杖節奉詔,勒宣王及軍吏已下,乃止。
- ^ 《太平御览》卷687注引《蜀书》:诸葛武侯与宣王在渭滨将战,宣王戎服莅事,使人视武侯,乘素舆,葛巾、毛扇指麾三军,皆随其进止。宣王闻而叹曰:「可谓名士矣。」
- ^ 殷芸 《小說》:桓宣武征蜀,猶見諸葛亮時小吏,年百餘歲。桓問:「諸葛丞相今誰與比?」意頗欲自矜。答曰:「葛公在時,亦不覺異,自葛公歿後,正不見其比。」
- ^ 《襄阳耆旧记·卷二·人物·蒯钦》:钦从祖祺妇,即诸葛孔明之大姊也。
- ^ 《襄阳耆旧记·卷一·人物·庞德公》:其子仙民,亦有令名,娶诸葛孔明小姊,为魏黄门侍郎,早卒。
- ^ 《三国志·卷三十七·蜀书七·庞统法正传第七》:德公子山民,亦有令名,娶诸葛孔明小姊,为魏黄门吏部郎,早卒。
- ^ 《三国志·卷三十五·蜀书五·诸葛亮传第五》:次子京及攀子显等,咸熙元年内移河东。
- ^ 张崇琛著,《武侯鼎蜀诸葛亮世家》,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237-240页,ISBN 978-7-206-02668-3
- ^ 王洁云. 江南梦事,诸葛遗风——2013浙江兰溪诸葛八卦村自助游攻略. [2014-0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09).
- ^ 杨玲 《诸葛亮兄弟后裔分布考》《诸葛故里论,诸葛》 济南市:山东省地图出版社 , 2007.09
- ^ 《廣博物志》卷34:琴经一卷,诸葛亮撰述制琴之始及七弦之音十三徽所象之意。
- ^ 《文献通考》卷104:及秦,非笑圣人,荡灭典礼,务尊君卑臣,於是天子之外无敢营宗庙者。
- ^ 《文献通考》卷103:汉制,祭功臣於庭。生时侍宴於堂,死则降在庭位,与士庶为列。
- ^ 《尚书正义》卷19:生则书于王旌,以识其人与其功,死则于烝先王祭之。
- ^ 《周礼·夏官司马》:凡有功者,铭书于王之大常,祭於大烝。
- ^ 蔡邕《独断》:宗庙之制:古学以为人君之居,前有朝,后有寝,终则前制庙以象朝,后制寝以象寝,庙以藏主,列昭穆;寝有衣冠几杖,象生之具,总谓之宫。
- ^ 45.0 45.1 秦思. 《諸葛亮》. 香港: 教育出版社. ISBN 962-12-0742-8.
- ^ 《三国志》卷35注引《襄阳记》:亮初亡,所在各求为立庙,朝议以礼秩不听,百姓遂因时节私祭之於道陌上。言事者或以为可听立庙於成都者,后主不从。步兵校尉习隆、中书郎向充等共上表曰:“臣闻周人怀召伯之德,甘棠为之不伐;越王思范蠡之功,铸金以存其像。自汉兴以来,小善小德而图形立庙者多矣。况亮德范遐迩,勋盖季世,王室之不坏,实斯人是赖,而蒸尝止於私门,庙像阙而莫立,使百姓巷祭,戎夷野祀,非所以存德念功,述追在昔者也。今若尽顺民心,则渎而无典,建之京师,又偪宗庙,此圣怀所以惟疑也。臣愚以为宜因近其墓,立之於沔阳,使所亲属以时赐祭,凡其臣故吏欲奉祠者,皆限至庙。断其私祀,以崇正礼。”於是始从之。
- ^ 孔明駐平溪 炒三國料理
- ^ 古代名将、皇帝的领导方式与风格. [2007年8月23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年12月23日).
- ^ 《諸葛忠武侯文集·故事卷一·朝真觀記》
- ^ ニコニコ大百科對「孔明の罠」的解說. [2020-09-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3).
- ^ プレミア音楽朗読劇『VOICARION Ⅹ 大阪歴史絵巻~孔明最後の一夜~』. 東宝. [2021-0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7).
- ^ 上聯嵌名“姓諸葛,名亮,字孔明”;下聯對應嵌名“姓白,名居易,字樂天”。同為諧音嵌名技巧聯。
- ^ 古今賢相. 诸葛亮. 右灰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 第158–188页 (中文(臺灣)).
外部链接
[编辑]- 家世家风.诸葛亮兄弟后裔分布考
- 渡邊義浩:〈东汉末年的荆州与诸葛亮、王肃〉。
延伸阅读
[编辑][在维基数据编辑]
官衔 | ||
---|---|---|
前任: 张飞 |
蜀汉司隶校尉 221年—234年 |
繼任: 失考 |
前任: 首任 |
蜀汉益州牧 223年—234年 |
繼任: 蒋琬 益州刺史 |
新頭銜 | 蜀汉丞相 221年—234年 |
繼任: 職位廢除 |
蜀漢四英 |
诸葛亮 | 蔣琬 | 費禕 | 董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