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第6步兵師 (德國國防軍):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无编辑摘要
 
(未显示同一用户的2个中间版本)
第29行: 第29行:





== 師團編制 ==









== 師團編制 <ref>Mitcham, Samuel W., Jr.p.45.</ref>==


{| border="3" cellpadding="8" cellspacing="0"
{| border="3" cellpadding="8" cellspacing="0"
第37行: 第47行:
|rowspan=8|'''第6步兵師'''
|rowspan=8|'''第6步兵師'''
|------ bgcolor="#ffffcc"
|------ bgcolor="#ffffcc"
|rowspan=7|'''柯尼斯堡'''
|rowspan=7|'''[[比勒費爾德]]'''
|-
|-
|'''第18步兵團'''||rowspan=7|'''第6炮兵團'''||rowspan=7|'''第6偵查營'''||rowspan=7|'''第6反坦克營'''||rowspan=7|'''第6工程營'''||rowspan=7|'''第6通訊營'''
|'''第18步兵團'''||rowspan=7|'''第6炮兵團'''||rowspan=7|'''第6偵查營'''||rowspan=7|'''第6反坦克營'''||rowspan=7|'''第6工程營'''||rowspan=7|'''第6通訊營'''
第46行: 第56行:
|-
|-
|}
|}



== 註腳 ==
== 註腳 ==

2024年9月17日 (二) 13:56的最新版本

德國國防軍陸軍第6步兵師
德國國防軍陸軍第6擲彈兵師
德國國防軍陸軍第6國民擲彈兵師
德國國防軍陸軍第6步兵師
存在時期1934年10月1日至1944年7月25日
1944年7月25日至1945年1月
1945年3月10日至1945年5月8日
國家或地區 德意志國
部門陸軍
種類步兵
規模

德國國防軍陸軍第6步兵師(德語:6. Infanterie-Division)是威瑪共和國防衛軍陸軍、納粹德國國防軍陸軍的一個步兵師。該師於1934年10月組建[1]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該師參與入侵波蘭入侵法國行動。1941年6月,該師參與巴巴羅薩行動。此後該師一直在東線作戰,直到1944年巴格拉基昂行動博布鲁伊斯克攻勢英语Bobruysk Offensive期間被殲。

同年7月,該師重建,並改編為第6擲彈兵師(德語:6. Grenadier-Division),並在同年10月再改編為第6國民擲彈兵師(德語:6. Volksgrenadier-Division)。該師在1945年1月維斯瓦河-奧德河攻勢期間再度被殲。

同年3月,該師再度重建,番號回歸為第6步兵師,其存在至德國投降










師團編制 [2]

[编辑]
師團番號 師團駐地 步兵團番號 炮兵團番號 偵查營番號 反坦克營番號 工程營番號 通訊營番號
第6步兵師
比勒費爾德
第18步兵團 第6炮兵團 第6偵查營 第6反坦克營 第6工程營 第6通訊營
第37步兵團
第58步兵團

註腳

[编辑]
  1. ^ Mitcham(2007年)
  2. ^ Mitcham, Samuel W., Jr.p.45.

參考文獻

[编辑]
  • Burkhard Müller-Hillebrand: Das Heer 1933–1945. Entwicklung des organisatorischen Aufbaues. Vol.III: Der Zweifrontenkrieg. Das Heer vom Beginn des Feldzuges gegen die Sowjetunion bis zum Kriegsende. Mittler: Frankfurt am Main 1969, p. 285.
  • Georg Tessin: Verbände und Truppen der deutschen Wehrmacht und Waffen-SS im Zweiten Weltkrieg, 1939 – 1945. Vol. III: Die Landstreitkräfte 6 – 14. Mittler: Frankfurt am Main 1967.
  • Mitcham, Samuel W., Jr. German Order of Battle, Volume One: 1st – 290th Infantry Divisions in WWII. PA;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Stackpole Books. 2007. ISBN 978-0-8117-34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