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圖書館 (中華民國):修订间差异
外观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Solomon203(留言 | 贡献) 无编辑摘要 |
|||
第1行: | 第1行: | ||
[[File:Republic_of_China_Taiwan_National_Central_Library_1.JPG|250px|thumb|right|國家圖書館]] |
[[File:Republic_of_China_Taiwan_National_Central_Library_1.JPG|250px|thumb|right|國家圖書館]] |
||
{{coord|25|02|14|N|121|31|00|E|display=title}} |
{{coord|25|02|14|N|121|31|00|E|display=title}} |
||
'''國家圖書館''' |
'''國家圖書館'''(通稱'''國圖'''),原名'''國立中央圖書館'''(通稱'''央圖'''),位於[[中華民國]][[台北市]][[中正區 (台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 (台北市)|中山南路]]20號,即[[中正紀念堂]]正門前,是中華民國的[[國家圖書館]],由[[中華民國教育部|教育部]]負責管理。 |
||
位於國家圖書館內的國際標準書號中心,為台灣的[[ISBN]]管理單位,獲配的冠碼為957及986。 |
位於國家圖書館內的國際標準書號中心,為台灣的[[ISBN]]管理單位,獲配的冠碼為957及986。 |
2010年3月15日 (一) 06:16的版本
25°02′14″N 121°31′00″E / 25.03722°N 121.51667°E 國家圖書館(通稱國圖),原名國立中央圖書館(通稱央圖),位於中華民國台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20號,即中正紀念堂正門前,是中華民國的國家圖書館,由教育部負責管理。
位於國家圖書館內的國際標準書號中心,為台灣的ISBN管理單位,獲配的冠碼為957及986。
歷史
- 民國元年,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南京)教育部已有籌辦中央圖書館之意。後首都遷至北京,北洋政府已設有國立北平圖書館,故未繼續籌辦中央圖書館。
- 1927年,國民政府奠都南京。1928年,大學院召開全國教育會議,決議於南京籌設中央圖書館。
- 1933年教育部在南京成賢街成立國立中央圖書館籌備處。
- 1925年9月,中國加入《布魯塞爾協定》,教育部成立出版物國際交換局。1928年10月,改由中央研究院接管,下設出版物國際交換處。1934年,由國立中央圖書館籌備處接收。
- 1937年,對日抗戰爆發,國立中央圖書館籌備處奉命遷往長沙,後更改為重慶,籌設重慶分館。1940年,籌備工作結束,國立中央圖書館正式成立,曾任職北京故宮博物院和國立北京圖書館的蔣復璁出任創館館長。
- 1946年5月,國立中央圖書館遷回首都南京。1948年,國民政府開始把國立中央圖書館館藏圖書運到台灣。1949年,國立中央圖書館派特藏組主任屈萬里為台灣辦事處主任。陳毅率人民解放軍1949年4月23日攻克南京的時候,已經搬了超過13萬冊的珍本古籍到台灣。
- 國立中央圖書館南京原館舍和未遷台的部份藏書(約6、7萬冊),1950年改為南京圖書館。1952年,國學圖書館(原江南圖書館)併入南京圖書館。
- 1949年,國民政府遷台後,為國立中央博物圖書院館聯合管理處中圖組,書籍與遷台的故宮、中央博物院文物和人員暫居台中霧峰,蔣復璁和屈萬里已轉任國立台灣大學教職(蔣1951年由香港來台,屈1949年轉任傅斯年校長秘書)。
- 1954年,國立中央圖書館在台北市南海學園內重建開館,蔣復璁回任館長。1966年,蔣復璁卸任,屈萬里接任。
- 1973年,由於臺北市升格為直轄市,社會各界不希望臺灣省立臺北圖書館隨省治遷到中部,最後決定由教育部接管,改稱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
- 1978年,於今臺北市中山南路上開始籌建新館舍。
- 1981年成立漢學研究資料及服務中心,1987年更名為漢學研究中心。
- 1986年9月,新館落成啟用。新館為地上七層、地下二層,內部使用功能略分為閱覽區、書庫區、行政區與文教活動區。閱覽區為整座圖書館之主體,居核心位置,自地下一樓至六樓,提供讀者寬闊舒適的閱覽空間。書庫區分布於三至七樓,地下一樓並有密集書庫,以存放複本及過時罕用圖書。行政區主要分布於一樓北側,供館內同仁辦公使用。文教區在整棟建築的南側,包括演講廳、會議廳及討論室等,設有獨立出入口,場地可外借供學術及文教活動之用。
- 1988年,於臺北市和平東路2段科技大樓內附設「資訊圖書館」正式啟用。
- 1996年,立法院修訂《國家圖書館組織條例》,國立中央圖書館更名為國家圖書館,英文名稱仍為National Central Library。
組織
- 1933年3月,教育部核定「國立中央圖書館籌備處組織大綱」,全文七條,為最早的組織條例。
- 1945年10月,國民政府修正公布「國立中央圖書館組織條例」,全文 14 條,此一條例共依法行使了 50 年,直到1996年1月31日修正公布「國家圖書館組織條例」,全文 14 條。
- 目前設有採訪組、編目組、閱覽組、參考組、特藏組、資訊組、輔導組、研究組、總務組、出版品國際交換處、國際標準書號中心、書目資訊中心、漢學研究中心等。
歷任館長
- 蔣復璁院士(首任,1940年8月1日-1966年9月21日,中央研究院院士,國立故宮博物院1965年在台重建後首任院長)
- 屈萬里院士(第2任,1966年9月21日-1968年3月2日,中央研究院院士)
- 包遵彭先生(第3任,1968年3月2日-1970年2月20日)
- 鮑幼玉先生(1970年2月20日-1970年8月15日,代理,原任編纂)
- 李志鍾先生(第4任,1970年8月15日-1972年8月11日)
- 謝又華先生(1972年8月11日-1973年4月6日,代理,原任教育部社會教育司司長)
- 諸家駿先生(第5任,1973年4月6日-1977年3月31日)
- 王振鵠教授(第6任,1977年3月31日-1989年8月1日)
- 楊崇森博士(第7任,1989年8月1日-1992年5月5日)
- 曾濟群博士(第8任,1992年5月5日-1997年10月30日)
- 宋建成碩士(1997年10月30日-1999年4月10日,代理,原任閱覽組主任)
- 莊芳榮博士(第9任,1999年4月10日-2007年3月1日,蔣復璁的學生)
- 王文陸碩士(第10任,2007年3月1日-2007年9月1日,曾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國立故宮博物院總務主任、中華民國教育部總務司司長)
- 宋建成碩士(2007年9月1日-2007年9月17日,代理,原任副館長)
- 黃寬重博士(第11任,2007年9月17日-2008年5月20日,原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兼所長)
- 宋建成碩士(2008年5月20日-2008年8月1日,代理,原任副館長)
- 顧敏碩士(現任,2008年8月1日-,曾任立法院國會圖書館館長、立法院參事)
未來計畫
根據政府業務精簡規畫,未來可能將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及國立臺中圖書館併為北部及中部分館。另外南部分館計畫初步選址為臺南市及高雄市並列第一、擇一興建。
2007年11月據媒體報導,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研議「部會及全國性機構南遷初步研析」當中建議高鐵臺南車站適合發展研究型機構,有意將國家圖書館、國家檔案館、國史館正副元首文物保存館等遷至此。[1]12月17日,經建會宣佈國家圖書館、國立編譯館及國史館3年後陸續進駐。[2]
參考
- ^ 部會南遷 鎖定高鐵3站特區,中時電子報
- ^ 政府擬推台南高鐵生態村 國圖館率先南下,2007年12月17日,中央社
外部連結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原始文献:Category:國立中央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