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修订间差异
Yahoo 0001(留言 | 贡献) |
Yahoo 0001(留言 | 贡献) |
||
第25行: | 第25行: | ||
==总结== |
==总结== |
||
陸遜勝利的原因: |
陸遜勝利的原因: |
||
#高度重視,志在必得。在猇亭前線,陸遜給孫權寫過一封信,信里面一開始 |
#高度重視,志在必得。在猇亭前線,陸遜給孫權寫過一封信,信里面一開始便說到,夷陵、猇亭這兩個地方是國之咽喉,是我們東吳的門戶,這個地方是不能丟的;丟掉了這兩個地方,不僅僅是失掉一郡之地,整個荊州的安全都得不到保障。所以,這場戰爭只許勝,不許敗。 |
||
#知己知彼,胸有成竹。陸遜在給孫權的信里面分析了劉備必定失敗的三個原因,第一點,劉備勞師遠征,遠離自己的大本營到我們的地盤里來打仗。第二點,縱觀劉備一生,雖然經曆了很多次戰爭,但是 |
#知己知彼,胸有成竹。陸遜在給孫權的信里面分析了劉備必定失敗的三個原因,第一點,劉備勞師遠征,遠離自己的大本營到我們的地盤里來打仗。第二點,縱觀劉備一生,雖然經曆了很多次戰爭,但是勝少敗多。第三點,劉備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舍船就步,本來他最好的辦法就是水陸並進,但是他放棄了。所以陸遜對孫權說自己把握戰勝劉備。 |
||
#沉著應戰,後發制人。在夷陵、猇亭之戰里面,心理戰的成分占了很大的比例,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劉備浮躁、陸遜沉著。劉備初戰告捷以後,他曾經派一支軍隊把孫桓將軍團團圍在夷道這個地方。孫桓是孫權同族的侄輩。這個孫桓就向陸遜求援了,陸遜說不 |
#沉著應戰,後發制人。在夷陵、猇亭之戰里面,心理戰的成分占了很大的比例,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劉備浮躁、陸遜沉著。劉備初戰告捷以後,他曾經派一支軍隊把孫桓將軍團團圍在夷道這個地方。孫桓是孫權同族的侄輩。這個孫桓就向陸遜求援了,陸遜說不去,為什麼呢?第一,安東中郞將(孫桓)威望很高,手下的將士都擁戴他;第二,夷道這個地方金城湯池,守得住,我們不用去救援。等到我的計謀成功之後,他那邊的圍不救自解。果然,陸遜這邊一放火,夷道那邊的圍就解了。事後孫桓還特地對陸遜說,當時將軍不來救我我確實是很有怨言,現在才覺得大帥真是指揮若定啊。陸遜做這樣一個決策他是冒風險的,萬一把孫權一侄子弄沒了呢?這玩笑開不來的,他真是沉得住氣。 |
||
#忍辱負重,一心為公。陸遜做這樣一些決策是有風險的,他能夠這樣做是因為他有底氣。陸遜本人,在此戰前,未有遠名,亦不是一個元老宿將。而他率領的部下全都是一些有戰功的老將軍或是親貴,這些人開始不大聽他指揮,叫誰誰不動。陸遜有一次召開會議,把所有的將領都找來,手按著寶劍,站起來說:諸位注意,劉備,乃天下梟雄,不是一個好對付的人。現在主公把這樣一副重任托付給了我們,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團結起來,都應該振奮自己的士氣,來對付這個厲害的、狡猾的敵人。在軍言軍,令行禁止,請大家好自為之,本帥可是有言在先了。一番義正詞嚴,這些人就開始聽他的話。事後,孫權曾經問過陸遜,說你手下那些將領不聽你指揮,你怎麼不向寡人報告呢?陸遜 |
#忍辱負重,一心為公。陸遜做這樣一些決策是有風險的,他能夠這樣做是因為他有底氣。陸遜本人,在此戰前,未有遠名,亦不是一個元老宿將。而他率領的部下全都是一些有戰功的老將軍或是親貴,這些人開始不大聽他指揮,叫誰誰不動。陸遜有一次召開會議,把所有的將領都找來,手按著寶劍,站起來說:諸位注意,劉備,乃天下梟雄,不是一個好對付的人。現在主公把這樣一副重任托付給了我們,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團結起來,都應該振奮自己的士氣,來對付這個厲害的、狡猾的敵人。在軍言軍,令行禁止,請大家好自為之,本帥可是有言在先了。一番義正詞嚴,這些人就開始聽他的話。事後,孫權曾經問過陸遜,說你手下那些將領不聽你指揮,你怎麼不向寡人報告呢?陸遜說:這些將軍們都是我們國家的棟梁,都是主公今後要依仗的人。陸遜自謙的說自己也確實沒有什麼本事,只有一條優點,就是忍辱負重。再說了,陸遜雖然愚鈍,但藺相如的故事還是聽過的。就知道大局為重,團隊同志。 |
||
刘备失败的原因: |
刘备失败的原因: |
2010年1月21日 (四) 02:23的版本
彝陵之战 | |||||||
---|---|---|---|---|---|---|---|
| |||||||
参战方 | |||||||
蜀漢 | 東吳 | ||||||
指挥官与领导者 | |||||||
劉備 | 陸遜 | ||||||
兵力 | |||||||
100,000人(前線、後勤各50,000人) | 約50,000人 | ||||||
伤亡与损失 | |||||||
8万人[1] | 少數 |
彝陵之战又称猇亭之战,是三国时期蜀漢君主劉備對東吳發動的戰役,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221年七月,也就是劉備稱帝3個月後,立刻以替大將關羽報仇為由,揮兵東征,氣勢強勁。東吳國君孫權立即以陸遜率軍應戰,陸遜用以逸待勞的方法,阻擋了蜀军的攻勢,更在222年八月彝陵一带打败蜀军。
戰事
东汉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孙权袭取荆州,擒杀关羽。漢章武元年(221年),刘备为夺回荆州,以报关羽被杀之仇為由,亲率大军攻吴。孙权遣使求和不成,改向魏国稱臣,表示願意修好,以避免兩面作戰,並任命陆逊為大都督率军应战。陆逊以漢军势盛、求胜心切,决定先让一步,再相机决战,令吴军退至彝陵、猇亭(今湖北宜都北)一带,据守有利地形。次年二月,刘备大军相继推进至彝陵、彝道(今湖北宜都),连营数百里,并得当地土著部族的支援,声势浩大。漢军频繁挑战,但陆逊坚守不出。两军相持达半年之久,漢军疲惫、鬥志松懈,于是派吴班在平地立营以引诱吴军进行决战,但陆逊没有中计,刘备知道此计行不通,乃从山谷中引出八千伏兵,陆逊这时才开始反击。
陆逊在大举进攻之前,為了試探蜀軍虛實,先攻蜀军一营,结果失利。众将都说这是浪费兵力,陆逊却通过这次战略侦查发现了刘备军的营寨都是由木栅栏组成,陆逊决定使用火攻。吴军放火,并封锁江面,扼守彝陵道,全线出击,打了刘备一个措手不及。吴军克营40余座,漢军“舟船、器械,水、步军资,一时略尽,尸骸塞江而下”,兵败如山倒。馮習、张南、沙摩柯被吴军斩杀,杜路、刘宁向吴军请降,傅彤、程畿英勇战死,黃權因退路被斷,便率众投降魏國。而刘备狼狈逃至白帝城(今四川奉节东),竟一病不起。章武三年(223年)二月,召唤在成都的諸葛亮到永安,三月,病勢加重,于是向诸葛亮交代后事,四月,在永安宮(今奉節師範學校內)病死。该战,吴军后退诱敌,击其疲惫,创造了由防御转入反攻的成功战例。
总结
陸遜勝利的原因:
- 高度重視,志在必得。在猇亭前線,陸遜給孫權寫過一封信,信里面一開始便說到,夷陵、猇亭這兩個地方是國之咽喉,是我們東吳的門戶,這個地方是不能丟的;丟掉了這兩個地方,不僅僅是失掉一郡之地,整個荊州的安全都得不到保障。所以,這場戰爭只許勝,不許敗。
- 知己知彼,胸有成竹。陸遜在給孫權的信里面分析了劉備必定失敗的三個原因,第一點,劉備勞師遠征,遠離自己的大本營到我們的地盤里來打仗。第二點,縱觀劉備一生,雖然經曆了很多次戰爭,但是勝少敗多。第三點,劉備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舍船就步,本來他最好的辦法就是水陸並進,但是他放棄了。所以陸遜對孫權說自己把握戰勝劉備。
- 沉著應戰,後發制人。在夷陵、猇亭之戰里面,心理戰的成分占了很大的比例,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劉備浮躁、陸遜沉著。劉備初戰告捷以後,他曾經派一支軍隊把孫桓將軍團團圍在夷道這個地方。孫桓是孫權同族的侄輩。這個孫桓就向陸遜求援了,陸遜說不去,為什麼呢?第一,安東中郞將(孫桓)威望很高,手下的將士都擁戴他;第二,夷道這個地方金城湯池,守得住,我們不用去救援。等到我的計謀成功之後,他那邊的圍不救自解。果然,陸遜這邊一放火,夷道那邊的圍就解了。事後孫桓還特地對陸遜說,當時將軍不來救我我確實是很有怨言,現在才覺得大帥真是指揮若定啊。陸遜做這樣一個決策他是冒風險的,萬一把孫權一侄子弄沒了呢?這玩笑開不來的,他真是沉得住氣。
- 忍辱負重,一心為公。陸遜做這樣一些決策是有風險的,他能夠這樣做是因為他有底氣。陸遜本人,在此戰前,未有遠名,亦不是一個元老宿將。而他率領的部下全都是一些有戰功的老將軍或是親貴,這些人開始不大聽他指揮,叫誰誰不動。陸遜有一次召開會議,把所有的將領都找來,手按著寶劍,站起來說:諸位注意,劉備,乃天下梟雄,不是一個好對付的人。現在主公把這樣一副重任托付給了我們,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團結起來,都應該振奮自己的士氣,來對付這個厲害的、狡猾的敵人。在軍言軍,令行禁止,請大家好自為之,本帥可是有言在先了。一番義正詞嚴,這些人就開始聽他的話。事後,孫權曾經問過陸遜,說你手下那些將領不聽你指揮,你怎麼不向寡人報告呢?陸遜說:這些將軍們都是我們國家的棟梁,都是主公今後要依仗的人。陸遜自謙的說自己也確實沒有什麼本事,只有一條優點,就是忍辱負重。再說了,陸遜雖然愚鈍,但藺相如的故事還是聽過的。就知道大局為重,團隊同志。
刘备失败的原因:
- 放弃水陆并进的优势,甚至到后面把水军也拉到了岸上。
- 战事拖的时间太长,又久攻不下,士气受挫,便中陆逊圈套。而吴军以逸待劳,一旦出击则势不可挡。
- 连营数百里不是一个明智的行动。连曹丕都说:“岂有连营数百里能破敌的吗?我看孙权的捷报不久就要到了。”
影响
东吴守住了荆州,而蜀汉受到重创,元气大伤。此战两国实力都受到影响,因此为后来蜀吴重新和好抗击曹魏铺平了道路。
战役中失利的蜀汉昭烈帝刘备向西败逃,但是到了益州东部的永安(今奉节县)便不再西进。孙权方面虽然获胜,但是听到刘备驻扎在离边境如此之近的地方仍然感到畏惧,遣使议和。因长期征战和兵败而心力交瘁的刘备同意停战,次年四月逝世,蜀汉军政大权全部托付于丞相诸葛亮,后者立即遣使与东吴恢复同盟,共同对抗曹魏。
夷陵之敗讓新建的蜀漢政權受到沉重的打擊,不僅損失大量士兵與物資,還有多名將領陣亡。而隔年君主劉備的死亡更讓這個建立在他名望之上的國家搖搖欲墜,國內叛亂四起。丞相諸葛亮花了約五年的時間才能重建軍隊與彌平這些叛亂,並讓國力提升到可以對外出兵的地步。
这场战役之后近40年的时间内,三国互相之间的疆域基本保持不变,吴蜀重修于好的联盟再也没有发生动摇,三国局势出现稳定的对峙,彝陵之战也因此被认为是前后三国的分界点之一。
參戰人物
注釋
- ^ 《傅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