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中国抗日战争: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无编辑摘要
无编辑摘要
第11行: 第11行:
|result=[[中國]]勝利,[[日本]][[無條件投降]]。
|result=[[中國]]勝利,[[日本]][[無條件投降]]。
|combatant1=
|combatant1=
[[File:Flag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svg|22px|border]] [[中國]]<br />
[[File:Flag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svg|22px|border]] [[中華民國]]<br />
援华军队
援华军队
*[[File:Flag of the Soviet Union.svg|22px|border]][[苏联航空志愿队]]<small>(1937年—1941年)</small><br/>
*[[File:Flag of the Soviet Union.svg|22px|border]][[苏联航空志愿队]]<small>(1937年—1941年)</small><br/>
*[[中國空軍美國志願大隊|美国航空志愿队]]<small>(1941年—1942年)</small><br/>
*[[中國空軍美國志願大隊|美国航空志愿队]]<small>(1941年—1942年)</small><br/>
*[[File:US flag 48 stars.svg|22px|border]][[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战区|中国战区]][[美军]]<small>(1942年—1945年)</small>
*[[File:US flag 48 stars.svg|22px|border]]中国战区[[美军]]<small>(1942年—1945年)</small>
|combatant2=
|combatant2=
[[File:Flag of Japan.svg|22px|border]] [[日本帝國]]<br />
[[File:Flag of Japan.svg|22px|border]] [[日本帝國]]<br />
日本扶植的傀儡政权<br/>(<small>伪[[满洲国]]、伪[[华北临时政府]]、<br/>伪[[蒙疆|蒙疆联盟自治政府]]、<br/>伪[[中華民國維新政府|南京维新政府]]、[[汪精卫政权]]</small>)
日本扶植的傀儡政权<br/>(<small>伪[[满洲国]]、伪华北临时政府、<br/>伪[[蒙疆|蒙疆联盟自治政府]]、<br/>伪[[中華民國維新政府|南京维新政府]]、[[汪精卫政权]]</small>)
|commander1=[[File:flag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svg|22px|border]] [[蔣中正]]<br />[[File:flag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svg|22px|border]] [[陳誠]]<br />[[File:flag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svg|22px|border]] [[阎锡山|閻錫山]]<br />[[File:flag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svg|22px|border]] [[冯玉祥|馮玉祥]]<br />[[File:flag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svg|22px|border]] [[李宗仁]]<br />[[File:flag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svg|22px|border]] [[薛岳]]<br />[[File:flag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svg|22px|border]] [[白崇禧]]<br />[[File:Flag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svg|22px|border]] [[朱德]]<br />[[File:Flag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svg|22px|border]] [[彭德怀]]<br />[[File:US flag 48 stars.svg|22px|border]] [[約瑟夫·史迪威]]<br />[[File:US flag 48 stars.svg|22px|border]] [[陈纳德]]
|commander1=[[File:flag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svg|22px|border]] [[蔣中正]]<br />[[File:flag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svg|22px|border]] [[陳誠]]<br />[[File:flag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svg|22px|border]] [[阎锡山|閻錫山]]<br />[[File:flag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svg|22px|border]] [[冯玉祥|馮玉祥]]<br />[[File:flag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svg|22px|border]] [[李宗仁]]<br />[[File:flag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svg|22px|border]] [[薛岳]]<br />[[File:flag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svg|22px|border]] [[白崇禧]]<br />[[File:Flag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svg|22px|border]] [[朱德]]<br />[[File:Flag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svg|22px|border]] [[彭德怀]]<br />[[File:US flag 48 stars.svg|22px|border]] [[約瑟夫·史迪威]]<br />[[File:US flag 48 stars.svg|22px|border]] [[陈纳德]]
|commander2=[[File:Flag of Japan.svg|22px|border]] [[昭和天皇]]<br />[[File:Flag of Japan.svg|22px|border]] [[近衛文麿]]<br />[[File:Flag of Japan.svg|22px|border]] [[东条英机|東條英機]]<br />[[File:Flag of Japan.svg|22px|border]] [[松井石根]]<br />[[File:Flag of Japan.svg|22px|border]] [[杉山元]]<br />[[File:Flag of Japan.svg|22px|border]] [[冈村宁次|岡村寧次]]<br />[[File:Flag of Japan.svg|22px|border]] [[南次郎]]<br />[[File:Flag of Japan.svg|22px|border]] [[寺内寿一|寺內壽一]]<br />[[File:Flag of Japan.svg|22px|border]] [[梅津美治郎]]|strength1=5,600,000人 (最高时)<ref group="注">中國方面大約5,600,000。</ref><br />700+架美軍戰機
|commander2=[[File:Flag of Japan.svg|22px|border]] [[昭和天皇]]<br />[[File:Flag of Japan.svg|22px|border]] [[近衛文麿]]<br />[[File:Flag of Japan.svg|22px|border]] [[东条英机|東條英機]]<br />[[File:Flag of Japan.svg|22px|border]] [[松井石根]]<br />[[File:Flag of Japan.svg|22px|border]] [[杉山元]]<br />[[File:Flag of Japan.svg|22px|border]] [[冈村宁次|岡村寧次]]<br />[[File:Flag of Japan.svg|22px|border]] [[南次郎]]<br />[[File:Flag of Japan.svg|22px|border]] [[寺内寿一|寺內壽一]]<br />[[File:Flag of Japan.svg|22px|border]] [[梅津美治郎]]|strength1=5,600,000人 (最高时)<ref group="注">中國方面大約5,600,000。</ref><br />700+架美軍戰機

2010年4月2日 (五) 13:23的版本

中国抗日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部分

1940年日軍佔領區
日期1937年7月7日1945年9月2日
地点
结果 中國勝利,日本無條件投降
参战方

中華民國
援华军队

日本帝國

日本扶植的傀儡政权
满洲国、伪华北临时政府、
蒙疆联盟自治政府
南京维新政府汪精卫政权
指挥官与领导者
蔣中正
陳誠
閻錫山
馮玉祥
李宗仁
薛岳
白崇禧
朱德
彭德怀
約瑟夫·史迪威
陈纳德
昭和天皇
近衛文麿
東條英機
松井石根
杉山元
岡村寧次
南次郎
寺內壽一
梅津美治郎
兵力
5,600,000人 (最高时)[注 1]
700+架美軍戰機
4,100,000人 (最高时)[注 2]
伤亡与损失
3,200,000名士兵
約17,530,000名平民[注 3]
約315,861人陣亡
502,213人受傷[注 4]

中国抗日战争1937年7月7日1945年9月2日),又称第二次中日战争日本稱之为日中战争支那事変日華事変。是日本对华侵略、中国反侵略的大规模战争,战场主要在中国大陆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并侵占中国东北,揭开了日本侵华战争的序幕。此后日本除了在占领区扶植傀儡政权,又相继在华北、上海等地多次挑起军事事变,而中国政府的妥协政策使这些冲突没有进一步扩大。1937年7月7日在北平附近发生卢沟桥事变后,中国政府的妥协政策走到了尽头,中日战争全面爆发了。在战争的最初几年,除了苏联的有限援助,中国几乎是在独力对日作战。1941年12月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中国与美国英国结成同盟共同对日本、德国意大利三国轴心作战,中日战争就此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部分。1945年8月9日,苏联也加入对日作战,出兵中国东北。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向同盟国无条件投降,9月2日正式签字投降。

战后,中国作为二战主要战胜国之一成为了新建立的联合国组织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但在这场战争中,中国人民承受了巨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据估计约有1500万至2000万中国人直接或间接死于战争。战争结束后不久,中国再次陷入国共内战,在抗日敌后战场壮大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将在这场内战中获得最终的胜利。

释名

中方

“中国抗日战争”,中国人习惯簡稱為“抗日战争”或「侵華戰爭」、「抗戰」。國內史料以「抗日」居多,而翻譯文獻多以「侵華」常見,現在兩詞並用。[來源請求]

“中国抗日战争”也被稱作“八年抗戰”(從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變”後,當時的中國最高領導人蒋中正于7月31日发表《告全体将士书》宣告全面抗戰開始算起),另一種講法為“十四年抗戰”,認為抗日戰爭于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算起[参 1]

日方

這场戰爭,在現在的日本被称为“日中战争”。當時,日本的前身大日本帝國,把“珍珠港事变”以前的中国抗日战争称为所謂的“支那事变”或所謂的“日华事变”,原因是當時大日本帝國并未和中華民國相互正式宣戰,因此“原则上”並非一場戰爭。[参 2]珍珠港事件”爆发以後的中国抗日战争,则被大日本帝國视为“大东亚战争”(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太平洋战场、中国战场和印缅战场)的一部分。

战争的前奏

從甲午戰爭到九一八事變

1931年日军佔領沈阳

1894年甲午戰爭以中国战败告終,中國與日本簽署了馬關條約,日本利用條約中從中國奪得的賠款2.3億两白銀的其中80%用來發展軍事,從此日本開始加強對中國的侵略。1900年,因為庚子事變問題,日本作為八國聯軍的主力之一,佔領天津北京,並利用《辛丑条约》在京、津一帶駐屯重兵。1904年1905年,日本在日俄战争中獲勝,把俄國占有的旅順口要塞攻佔,並於對馬海戰中重創俄國波羅的海艦隊,從俄國手中奪取了在中国东北的特權,从而加強了日本的野心。1910年日韓併合,更使日本有了朝鮮作為侵略中國的跳板。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日本對德國宣戰,入侵胶州湾的德國勢力,進而佔據山東1915年,跟袁世凯簽訂《二十一條》,徹底取代德國在山東的特权。1928年,日本以保護僑民爲名,試圖阻止國民革命軍北伐,炮轟济南城,与中國北伐军发生交战,造成濟南慘案,殺害了中國外交部山東交涉員蔡公时等十六人。最後,在蒋中正表面惩办参战主要军官之後,日军退出济南。

1931年7月23日、九一八事變前夕,蔣中正发表《告全國同胞書》,号召「攘外应先安內」,「故不先滅赤匪,恢復民族之元氣,則不能禦侮;不先削平粵逆,完成國家之統一,乃不能攘外[参 3]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张学良调动东北军主力入关参加中原大战留驻华北之机,由司令本庄繁亲自策划,在瀋陽附近的柳条湖破坏了一小段南满铁路,誣蔑此为东北军所为,当夜向沈阳北大营的东北军发动进攻,标志着「柳条湖事变」,又称“九一八事變”的爆发。当时驻防沈阳的是中国东北军参谋长荣臻,而身在北平的張學良聲稱奉了蔣中正的“不抵抗”命令,严令部下不准对日軍作战,翌晨全城即告陷落。事变两个月内,日軍佔領中国东三省诸多主要城市,除在黑龙江遭到马占山部等的强烈抵抗之外,并未遭受重大损失。九一八事變後,中国东北民众自发成立了东北抗日联军东北抗日义勇军组织等抵抗日本軍閥侵略,得到了关内民众同情和声援,国民政府亦在1933年起支持东北义勇军,成立东北协会,负责人裴毓贞,并先后将学生送往黄埔军校,如宋长志、王多年(后任金防司令)等。

部分中國學者視九一八事变為抗日战争的開始。1932年2月,日本在東北建立满洲国,其傀儡政府名义上的领导人是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这政权其实是关东军擁有,他们以日満亲善大使作佔领东北的藉口,以繼續侵略。

日本加紧侵华

File:Greatwall 1933 china.jpg
1933年长城抗战中的中國守軍

1932年1月28日,日本海军陆战队进攻上海闸北一二八事變爆发。駐守上海的國民政府軍十九路軍(粤军)在陳銘樞蒋光鼐蔡廷鍇的帶領下展開回擊,蔣中正也立即派張治中率第五軍(中央军)增援上海,双方陷入僵持。2月28日英国法国美國三国公使介入调停。5月5日,中日双方签署《淞滬停战协议》,规定中國國軍不得驻扎上海,只能保留保安队,日本取得在上海驻军的权利,参与抗战的主力國軍第十九路军不得不离开上海,赴福建剿共,第五军则撤退至苏州、南京一带,日本以压迫蒋中正惩办抗日军队的手段,来打压中国军民抗日士气。6月,日本軍閥全部退回日租界

但日本軍閥在中國北方的軍事行動並沒有停止,並將軍隊開進长城一線,進犯熱河察哈尔兩省,史称“长城事变”。1933年1月,日军进占山海关,开始向中国关内进攻,熱河省会承德遭到襲擊,僅10餘天即告陷落。蒋中正即令驻守平津的西北军第29军宋哲元率部抵抗,并派中央军第17军军长徐庭瑶率所部3个师北上参战。同年5月,日軍向察哈爾進攻,並一度佔領察北重镇多倫,然而不久冯玉祥吉鴻昌發起組織的察哈爾民衆抗日同盟軍經過5天的激烈戰鬥,奪回多倫,並成功將日本軍閥驅趕出察哈爾,保證了長城一線戰事的基本穩定。5月31日,中日签署《塘沽协定》,中国守軍退出热河和冀东,日本打开了通往华北的大门。1935年5月,日本中国駐屯軍聲稱天津親日報刊《满洲晨报》社社长白逾桓、《国权报》社社长胡思溥被殺,是中華民國政府所為,不久又誣指受中國政府援助的東北義勇軍進入《塘沽協定》中規定的非武裝區(實際上當時的東北義勇軍為獨立的武裝),再次出兵南下。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為避免事態進一步擴大,派遣何應欽與日方梅津美治郎簽訂《何梅協定》,协定保證“取締全國一切反日團體及活動”。同年9月,日本再度製造輿論,要求“華北五省(察哈爾、綏遠、河北、山西、山東)自治”。因應這個事態,1935年10月4日,日本冈田启介内阁通过《鼓励华北自主案》,發表《鼓勵華北自主案》,扶植當地的殷汝耕設立冀东防共自治政府,防止“赤化”。

中国内部的抗战要求

1933年10月2日,第十九路軍秘書長徐名鴻與共產黨代表潘漢年瑞金草簽《反日反蔣的初步協定》。12月,李濟深陳銘樞蔣光鼐蔡廷鍇等在福建組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國民政府聞訊後抽調十多萬人,以蔣鼎文為統率討伐第十九路軍1933年12月3日,中共召開第一次軍事領導人會議,討論是否要派兵支援第十九路軍,會後因十九路軍曾參與第二、第三、第四反共圍剿等血債,12月5日,中共中央轉而不支持中華共和國政府[参 4]:65-68,未得到中共應有即時的军事支援,中華共和國迅被平定。

國民政府對日本的態度激起了中國國内許多人士的不滿,這給正遭到圍剿而長征的中國共產黨帶來了擴大影響力的機會。1935年12月9日,北平學生在共產黨的宣傳領導下,針對日本即將設立的非法政府“冀察政務委員會”展開了大遊行。上萬名學生在北平附近高呼口號,要求國民政府停止内戰,聯合抗日。一二九运动的大部分骨干後来成为中共解放军的新生力量,包括黄敬李昌谷景生宋黎等。

同年底中共中央召開了瓦窰堡會議,決定按照共產國際在西班牙的活動,以建立統一戰線為方式抵禦法西斯國家的侵襲。中共开始抛弃左倾的关门主义,主动和合围陕北根据地的东北军張學良、西北军楊虎城部磋商结成抗日反蒋的军事同盟。并借助各种渠道与国民党中央试探妥协的可能性。

蔣中正依然坚持“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並調遣撤回關内的東北軍和西北军繼續圍攻共產黨在陝北的革命根據地,在此情况下,張學良及西北军将领楊虎城決定接受共產黨的聯合抗日反蔣主張。1936年12月,蒋中正亲自來到西安“督战”,12月12日,张、杨發動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變,对蔣中正实施“兵谏”,共產黨聞訊後非常激动,一度誓言將能一舉清償上海反共清黨的血債;不料張學良在看了蔣介石日記後深感愧疚無意殺蔣,史達林亦發來電報,強硬要求釋放蔣介石[参 5],最後中國共產黨不得不依蘇俄指示,與國民黨間和平協商解決問題,共产党后来也转变了看法,國共兩黨也達成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協定,成爲日後影響抗日戰爭國共內戰的關鍵因素之一[参 6]

西安事变後,红军、东北军西北军的三位一体联盟自願被蒋中正收編瓦解。張學良被扣押,楊虎城被迫出国,东北军被调往兰州、河南、安徽等处,被完全拆散。红军从陕北南下,占领了西安附近地区。周恩来叶剑英博古代表共產黨开始和国民党展开关於合作的谈判。大批在十年内战期间被关押的共产党政治犯被释放,其中最著名的是薄一波陶铸。中共中央派遣刘少奇到天津指导中共北方局工作,刘少奇很快打开了华北地区的统战局面,号召平津学生支持宋哲元抗日。

中国政府的国防准备

蒋中正开始加速进行抗战的政治、军事、经济准备,这包括在上海至南京一带修建了三道国防工事,进口了大量德国装备武装中央军

全面战争的爆发(1937年7月-1938年10月)

盧溝橋事變

File:Lugou battle.jpg
1937年7月,中国第29军士兵在卢沟桥向日军还击
1937年7月,中国最高统帅蔣中正庐山发表谈话

1937年7月7日发生在华北的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是中日全面战争的开始。卢沟桥事变原本可能像之前中日双方在华北的一系列冲突一样,以中国方面的妥协告终。但到了7月下旬,南京国民政府决心维护中国在华北的全部主权,而东京方面则决定将中国政府排除出华北。经过激烈战斗,日本在7月底占领了平津地区,中日战争全面爆发了[参 7]

1937年7月7日,日本中国驻屯军北平城西南的宛平进行军事演习时以一名士兵失踪为理由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在遭到中方拒绝之后,日军向宛平城和卢沟桥发动了进攻,中国第29军吉星文团奉命还击。事变发生后,中国在华北的军政最高长官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第29军军长宋哲元前往天津与日军谈判,幻想以妥协换得事变的和平解决。中国南京政府则判断日本有扩大侵略的可能,一方面通过第三国外交试图阻止日本侵略,另一方面针对事变扩大进行军事准备。11日,日本近衛文麿内阁决定向华北增兵,将事变升级为“华北事变”。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讲话,表示:“希望和平而不求苟安,准备应战,而决不求战”,「最後關頭一到,我們只有犧牲到底,抗戰到底」,「地無分南北,年不分老幼,皆有守土抗戰之責」,表明了中国對日本退讓的底線以及准备全面抗战的态度。红军以及四川、广西、山西、青海、云南等地将领在事变发生后一致表态拥护政府,要求共同抗日。19日,宋哲元向日军妥协,准备将北平守军撤往保定,并承诺阻止中央军北上。24日,宋哲元收到中国政府关于日军增兵华北的情报,在了解到国内抗战呼声和政府的抗战决心之后,开始准备抗战。但日本朝鲜军关东军增援各部已经到达进攻出发位置。25日,日军攻占廊坊车站。26日,日本中国驻屯军获得参谋本部的动武授权,司令官香月清司向宋哲元发出最后通牒。日军当天在北平广安门与中国军队交火。27日,日本陆军下令华北日军进攻整个平津地区,并以3个师团增援华北,另各派1个师团前往青岛、上海。28日,日军攻占南苑,中国29军副军长佟麟阁、132师师长赵登禹战死。月底,日军攻占天津、北平,第29军退守保定一线,平津作战结束。

中日进入全面战争

日本占领平津之后,7月31日蒋中正发表《告全体将士书》,宣告“和平既然绝望,只有抗战到底”,中日战争已经全面爆发。

华东战场

圖為《中國娃娃》:淞沪会战中遭日军轰炸的上海南火车站
File:Nanjing 1937 self-organized burial team.jpg
1937年的南京,自发组织的人们在埋葬死于日军屠杀的中国儿童。
黃河花園口決堤,導致黃河下游部分地區交通全部中斷,起到了阻碍日軍的推進的目標,同時造成数百万居民遭受水災。

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定下了“以空間換時間,積小勝為大勝”的大方針,为了吸引日本把侵略重点放到日軍難以施展的山川河流衆多的東南,利用山川河流衆多的地形抵消日軍裝備訓練優勢,盡量消滅日軍有生力量,避免在利於日軍裝備訓練優勢發揮的地勢平坦的華北平原與日軍作戰,扩大战场,分散敌军兵力,为中国争取部分战争主动权,蔣中正決定在上海發動戰爭。中国军队扮作保安队进入上海市区。日軍则以保卫租界为名,占领租界外的地区。[來源請求]8月13日,冲突爆发。

日軍在1937年8月派出上海派遣軍(三个月後增加到50萬人),開始向上海進攻;中華民國則派出中央军精銳和大批内地省份部队(但由於蔣中正與这些部队的司令關係惡劣,所以装备极差。而參加者包括川军、滇军、桂军、粤军、湘军等)合计70萬人,與日軍血戰三个月之久,粉碎其「三月亡華」之戰略,此即為淞沪会战。指挥凇沪会战的第三战区司令长官先是冯玉祥,後蒋中正亲自兼任。11月20日,中國國軍在伤亡25萬人之後,被迫撤退,上海自此淪陷;由於下达撤退命令過於仓促,後方国防工事交接發生失误,加上中國抗戰初期的軍隊訓練素質極低,引致撤退演变为溃败。同一天,中華民國政府立即宣布將首都和所有政府機構由南京遷往陪都重慶,而軍事作戰中心則是先遷往武汉直到武汉会战後再遷往陪都重慶。雖然第二次淞滬會戰中国方面在战术上是失败的,但是在战略上却成功的将日軍吸引于中國東南,使日军主力陷入山川河流衆多的地形,消耗甚大,导致日军无实力占领全部中国。上海守军的持久抵抗,掩护了党政机关、学校和大批工商企业转移内地,为抗战保留了元气。[來源請求]

日军攻占上海之后向中国首都南京进攻。12月12日唐生智命令中国守军“突围”,南京城随即陷落。日軍以持续数月的南京大屠殺作為打击中國民眾士氣的手段,殺害無辜的中国人約三十萬(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统计为26萬)。下令进行南京大屠杀的日军上海派遣军(後改称华中派遣军)司令官是松井石根,杀戮最严重的第六师团师团长是谷寿夫

1937年底,南京陷落之後,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節節抵抗。但是因為山东省主席韓復榘临阵脱逃,致使黄河防线失守,山东大部失陷,交通要点仅剩鲁南的滕县台儿庄。於是,1938年1月14日,蒋中正将其枪毙。

1938年2月,日軍华北方面军企圖南下和華中派遣軍會合。國民政府軍在以徐州為中心的地區與日軍激戰,史稱徐州会战3月,第五戰區司令李宗仁令川军王铭章所部防守滕县,因无援兵,滕县失守,王铭章师长自杀殉国。李宗仁隊以西北军孫連仲第二十六路军在徐州以北的台兒莊與日軍反復爭奪,以西北军张自忠部五十九军和庞炳勋军团掩护台儿庄的右翼临沂战场,以中央军湯恩伯军团卷击台儿庄日軍侧背,最終取得台兒莊戰役的勝利,以毙伤日軍一万多人的戰果成爲中華民國抗戰以來最大的勝利,日軍第10师团第5师团攻勢遭到滯遲。但這場勝利對徐州戰場並無決定性成果,逃離包圍圈的日軍仍持續自南北两线對徐州戰場進行包圍,最後國民革命軍避免遭到圍殲黯然退出徐州。

5月19日日軍佔領徐州,6月6日佔領河南省会開封6月9日,蒋中正命令在花園口炸開黄河南岸大壩,史稱黃河花園口決堤。此舉雖然暫時阻擋了日軍南下,但是也造成了黃河下游的大規模水災,造成上百万民众直接死亡或间接因饥荒而死[來源請求],造成不知情的當地民衆對國民黨的不滿以及知情民众对国民党做法的抵触。参与会战的中国军队分路撤退,粉碎了日軍的合围企图,至此,徐州会战結束。会战後,有一部分国军留在鲁南苏北敌後战场,後蒋中正下令组建苏鲁战区,以东北军于學忠为战区司令。这部分国军坚持到1943年,被日伪軍压迫,与中共军队摩擦也告失利,被迫退出鲁南苏北。华北日軍除以主力进攻山东津浦线方向外,还以一部向河北平汉线追击,宋哲元率部節節抵抗,最後退至黄河以北的豫北地区。

华北战场

1937年10月,太原火车站,中国179旅开赴前线

日军占领平津之后,制定了在华北决战的作战计划,企图以主力沿平汉铁路进攻河北保定、沧州一线,另以一部沿平绥铁路进攻察哈尔、山西北部和绥远,待保定作战之后再向石家庄、德县一线进攻。8月31日,日军华北驻屯军与到达的国内援军编组为华北方面军,加上关东军察哈尔派遣兵团合计约37万人。8月初,日军编成关东军察哈尔派遣兵团联合中国住屯军一部沿平绥路东段向察哈尔发动进攻,以“解除对中国驻屯军后侧及满洲国境的威胁,消灭察哈尔省内的中国军队”[参 8]:212。中国方面为加强华北的防御,任命傅作义为第7集团军总司令负责平绥路东段防御。8月7日,中国第13军进入南口阵地。11日,日军即以主力向南口展开攻击,并以一部侧击南口西侧的长城防线。中国军队经激烈战斗仍未能抑制日军攻势,8月下旬,怀来、延庆、南口、张家口相继失陷。29日,日军两支进攻部队在宣化会合,防御平绥铁路西段的中国军队面临夹击危险,遂分头撤退。日军察哈尔派遣兵团随即在伪蒙骑兵协同下沿平绥路向西继续进攻。9月11日,中国第299团孤军坚守天镇一周后失守。13日,大同中国守军不战而走,日军进占大同。24日,日军攻占重镇平地泉。10月,日军又相继攻陷绥远省会归绥和重镇包头。平绥铁路作战至此结束,日军完全控制了内蒙并解除了其华北主力进攻河北、山西的侧翼威胁[参 9]

9月,日军为确保华北主力侧翼安全,以第5师团察哈尔派遣兵团分东、西两路从北面进攻山西。9月中旬,日军逼近内长城,中国第2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平型关雁门关一带组织防线,并决心与东线平型关当面日军决战。9月下旬,中国共產黨根据國共合作協議派出第18集團軍林彪115師贺龙120师配合第二战区作战。25日,115师在平型关以东设伏歼灭日军千余[参 10]。这场战斗是国共结成抗日统一战线后的首次协同作战,即取得抗战以来对日军的第一个歼灭战胜利,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参 10]:426[参 11]。在双方于东线平型关苦战的同时,29日西路日军攻占繁峙,遮断了平型关正面中国军队的退路,阎锡山被迫下令南撤五台山地。10月初,卫立煌第14集团军从河北石家庄转赴晋北增援,并负责指挥忻口一带作战。中国军队在忻口一线的正面守军与敌后18集团军密切配合,多次给日军重创,日军在晋北陷入苦战[参 10]:434-452[参 12]:12。由于上海方面战事扩大,日本大本营命令华北方面军迅速完成平汉、津浦线北段作战任务并占领太原,以抽调兵力增援上海。10月21日,日军第20师团从河北石家庄沿正太路分两路进攻山西。日军右纵队强攻河北井陉娘子关,中国第26路军依工事顽强抵抗。26日,日军左纵队进抵娘子关侧后,中国守军主力仓促后撤,日军当日攻破娘子关并对溃退的中国守军展开追击,30日占领阳泉。11月2日晋东日军占领昔阳,形成与晋北日军会攻太原之势,忻口中国守军当夜南撤以保卫太原[参 10]:470-475。第二战区前敌总指挥卫立煌命令主力撤至太原以南,傅作义率35军独守太原。日军5日从东、北两面逼近太原城郊,8日总攻,经过激战当晚突破北面城垣,傅作义率部从城南突围,9日太原陷落。

华中、华南战场

常德會戰

1938年8月10月武汉会战是中日战争中规模最大的会战,参战日軍达30多万人,国民政府军达110万人,战争中日本损失8万人,因病减员8万人,由此丧失了战略进攻的能力。中国军队大部脱离战场,安全撤退,一部留在大别山区敌後坚持游击,主要是桂系军队。武汉会战中,国民政府军最大的胜利是兵团司令薛岳指挥的万家岭大捷,日军第106师团遭到毁灭性打击,阵亡4000人。10月21日,在大亚湾登陆的日軍占领广州,第七战区司令余漢謀部退至粤北地区。10月25日,湖北重鎮武漢三鎮相繼陷落。中國國民政府的作戰中心遷往重慶繼續抵抗。

日軍在占领武汉和南方的广州後,战线拉长,无力作進一步大規模的戰略進攻,转入休整。在会战期间,以卢作孚为首的民族企业家运送了大批军队及作战物资到前线,并将武汉地区的大批工业装备和人员转移到四川,在敌机狂轰滥炸下的川江航线为抗战胜利立下了殊勋。此外,苏联航空志愿队参加了保卫武汉的空战。武汉会战迫使日军大本营不得不重新调整对华战略,改为政治诱降为主、军事进攻为辅的战略,以求尽快结束所謂的“中国事变”。政治诱降的主要对手是国民党副总裁汪精卫(但到了1940年日本发现汪精卫政府在中国国内影响力甚小,且无法左右抗日力量最强的黄埔系军队,于是将蒋中正选定为诱降对手,但终未成功)。在历时4个多月的武汉会战中,中国军队伤亡40万人,中国军民以巨大的牺牲迎来了战争的战略相持阶段。

中日相持(1938年10月-1941年12月)

日本政策的轉變與分而治之的策略

「蒙疆聯合自治政府」主席德王和日本占领军

鑒于綿延上千公里的戰綫與所剩無幾的戰略資源和後方的不安定因素, 日本知道它沒有能力管理所有佔領了的中國國土,所以在這段時間中日本支持中國人成立傀儡政權[來源請求]。先後於1935年11月25日殷汝耕在通州成立了「冀東防共自治政府」。兩年後,於1937年12月14日王克敏在北平成立了「中華民國臨時政府」、隔年,於1938年3月28日梁鴻志在南京成立了「中華民國維新政府」并与日本订立条约[参 13]:21,发行钞票。後來日本又在佔領区設立了親日的汪精衛的「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德王的「蒙疆聯合自治政府」等傀儡政權分化中國的士氣與國際影響力,但在蔣中正的堅持下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最終沒有向日本投降。

同時日本的作戰方針一改再改,由最早的“三月亡華”,轉變為1938年11月第二次近衛聲明的“東亞新秩序應由中日共同主導”、“共同防共”、“經濟提攜”等,並聲稱只要答應和解,就從華中、華南撤軍,華北在名義上屬於中國。日本僅用少量的資源即能引誘中國農工階層加入皇協軍的隊伍,創造出大量的、不同名義的與日協作軍,在經濟上也誘惑資本受損的中國資產階級,向他們開放日軍佔領區的實業投資。面對這些因素,中國國民政府中開始不斷出現“中日和解”的聲音。同年底,第三次近衛聲明發表,除了更爲溫和的語氣外,將建立“大東亞新秩序”的部分義務分擔給中國,透過德國駐華大使陶德曼的調停(詳見陶德曼調停),藉以從側面誘導國民政府和談,並承諾和談成功後廢除在華不平等條約,歸還租界[來源請求]

1939年國民政府軍行軍走向前線

日本態度的轉變引起了包括歐美國家與中國的注意,其中歐美研判三次近衛聲明的目標由中國轉向蘇聯,這樣的行動將有助於各國的利益,與慕尼黑協定類似,希望將日本的戰火燃燒到蘇聯的土地上,因而歐美各國開始向國民政府派遣遊説團勸説,希望蒋中正在各方利益沒有太大損失的情況下,與日本達成停戰協議。[來源請求]

受此影響,主张与日本媾和的國民黨副總裁汪精衛到達越南。他在1938年12月29日發表“艷電”响应近卫声明,提出与日本“恢复和平”。作为当时中国的第二号人物, 汪精卫在战争最为紧张之时的这番言论,被视作公开的叛国投降,中国抗战的士气受到巨大打击。[來源請求]1939年1月1日,中国国民党召开临时紧急会议,永远开除汪精卫党籍并撤销其一切职务。之後發生「河內刺汪案」,蔣介石派出特務企圖暗殺而不果。3月,汪精卫在军统策划的刺杀事件中生还,这使得他彻底投向日本,并于5月在上海与日方开展秘密谈判,年底秘密签订《日华新关系调整要纲》。1940年,汪精卫在日本的保護下來到南京,以「還都」的名義於3月29日成立「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参 13]:132

1939年8月23日蘇聯德國簽署「德蘇互不侵犯條約」;同年十月十日,中共中央隨即提出:「結束一黨專政,召集人真正代表民意的有權力的國民大會,制定憲法,實行憲政」並抨擊在國民黨執政下,毫無政治自由可言[参 14]:1241941年4月,蘇聯日本簽署中立條約,其宣言另附有:「...蘇聯誓當尊重滿州國之領土完整與神聖不可侵犯性,日本誓當尊重蒙古人民共和國之領土完整與神聖不可侵犯性」,中共也立即為此發表社論支持[参 15]

同時日本發動了扫荡重庆外围的随枣会战枣宜会战,希望國民政府能盡速投降。在這場危及戰時陪都重慶的戰役中,國民政府軍第33集團軍司令张自忠將軍殉國。

敵後戰場的發展

进入相持阶段之後,日军由於军事进展过于迅速,兵力和後勤补给均不敷使用,只能保证对主要城市和军事据点,以及主要交通线的占领。[來源請求]

1938年5月,毛泽东写出了《论持久战》,提出抗日战争应分为战略防御阶段、战略相持阶段和战略反攻阶段。

1939年9月,納粹德國闪击波兰,法國、英國向德國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歐美列國放棄了將法西斯國家力量引向蘇聯的企圖,一反早先要求中日和談的態度,支持中國國民政府抗戰。但德國軍隊進展超乎人們預料,連當時的歐洲強國法國在1940年6月22日迅速宣佈投降,德國迅速組織力量對英國展開襲擊。世界各地的戰況均有利於法西斯。這一時期中國也出現了廣泛的悲觀傾向。在這種情況下,國共兩黨展開了形式迥异的宣傳,鼓舞抗戰士氣。其中三次长沙会战對日軍造成重大打擊;1941年薛岳指挥的第三次长沙会战歼灭日军5万多人,并使战略部署回复到会战前。这一度改變了當時中國國内的抗戰士氣。一些不受國民政府指揮的組織(如中国共产党著手設立邊區政府、蒙古抗日遊擊隊等)也開始逐步壯大。

1940年夏,蒙古族展開了自發的抗日鬥爭以保護自己的家園。圖為蒙古騎兵在抗日戰爭時的訓練。

敵後戰場開始大多為國民政府軍的地方部隊。另外還有民間與共產黨等抗日團體,而敌后地区也成为各抗日武装的势力范围。隨著日本對國民政府敵後大規模掃蕩,國民政府軍敵後控制區大大減少,日軍也沒有足夠兵力長期守住這些地區,而共產黨利用其游擊戰的技巧,生存下來,利用這種“真空”迅速发展。

隨著汪精衛等投日,幾十萬敵後的地方軍閥部隊投日,也有一部分不滿意國民政府者投向共產黨的部隊。至1940年7月,共產黨部队已發展至近40餘万人,並擁有約1億人口的抗日根據地和近200万的民兵組織,这些部队除了反对日军之外,也经常與國民政府軍起衝突。

1940年8月,中国共产党中以彭德怀为主的部分将领未經共產黨中央批准私自發動百團大戰,初期动员了22个团,主要破袭正太路,其次破袭平汉路、同蒲路北段和白晋路,後又有其他共产党部队加入,據共產黨所稱共消灭日、“伪军”两万五千余人,俘虏约两万人。但共产党方面的军队也遭到一定的的损失。

中共新四军与当地国军因发展敌後根据地,占据有利地形等问题多有冲突,而其背後则是毛泽东与蒋介石的直接指使。1940年10月,中共新四军发动黄桥战役袭击苏北韩德勤部队[参 16],韩德勤部89军全军覆没。1941年1月4日至12日,共产党部队新四军9000余人经安徽泾县茂林地区时,遭事先埋伏的国民政府军7个师8万余人袭击,除2000余人突围成功,多数战亡。该次事变称为“皖南事变[参 17]

百團大戰后,日軍推行治安强化运动,调回20余万部队,在華北日軍兵力達到47万[來源請求],並集中了傀儡政權中投入戰場的全部軍隊。為應對共產黨方面的遊擊戰术,採用了“保甲制”來斷絕共產黨軍隊與當地民兵的接觸,設立無人區,進行三光政策有時更使用違反國際法的生化武器來作戰。共產黨面對日軍掃蕩的壓力下,全軍撤退,化整為零保留實力。华北日軍因找不到共产党军队主力,便把參與掃蕩任務的日軍為基礎,發動中條山戰役一號作戰,以期消滅中國有生力量。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的大陆战场(1941年12月-1945年2月)

法西斯同盟协作與战略反攻

国军在鄂西三峡地区行军
開羅會議三巨頭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美國珍珠港後,日本的戰略重心從中國轉变为美國。翌日,美國對日本宣戰,並呼籲世界各國對日本實施貿易制裁。12月9日,中國正式向日本宣战。不久之後,除了先前與日本簽立互不侵犯條約的蘇聯以外,英國等同盟國也對日本宣戰。从此中国不再独立对日作战,抗日战争正式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部分。美國加入二戰後以租借法案的名義通过滇缅公路和“驼峰航线”从缅甸、印度向中國運送了大批作战物資,支持中華民國繼續抗战。

世界各國的介入對中國而言帶來了巨大的利益,这也是因为英美出于本身利益考虑而希望中国拖住日本陆军主力。因此,中國與英國簽訂了友好同盟條約,並與英、美等國簽訂協定廢除了部分不平等條約,令重慶國民政府的國際地位上升。[來源請求]

香港时间12月8日早上8時,即珍珠港事件後仅數小時,由酒井隆指揮的日本軍隊從深圳向香港发起进攻,香港保衛戰於此開始。12月25日港督楊慕琦率驻港英军投降,香港淪陷。同时,日本在國内进一步徵兵動員,將戰場扩大至荷属婆罗门(今印度尼西亞)、菲律宾等英、荷、美在东南亚的殖民地,奪取當地產量豐富的石油、橡膠等战略資源。並派兵向英國遠東軍進攻,接連攻克英國統治下的殖民地;並在暹罗湾發動主力決戰,將威爾士親王號戰列艦擊沉,標誌著日本在東南亞地區的擴張已無人能敵。

日本方面不滿足于控制東南亞的油氣資源,同時注意到滇緬公路對中國戰場的意義,轉而出兵缅甸,想意圖切斷滇緬公路,孤立中國。此時英国在远东的军队已无力抵抗日本的进攻,转而向中華民国国民政府求援。於是,罗斯福与蒋中正磋商组建了盟军中缅战区,由蒋中正兼任司令,中国派代理司令长官杜聿明率10万名集合中国精锐力量的中国远征军进入缅甸与日本作战。原本中英两国军队预定在曼德勒筹划與日軍会战,但是日軍先夺取了英军控制的仁安羌,使得英军开始向印度方向退兵,於是日軍迂回至中国军队背後,令中国远征军右翼暴露,结果联合作战破局成為各自潰退的慘劇,远征军第5军殘部被迫自野人山回國或撤往印度,第66军撤退回国。这次战斗中,200師師長戴安澜戰死。最终缅甸被日本占领,滇缅公路中断,10万远征军经血战只有4万餘人安全撤离。而杜聿明被召回,美军兼任中缅战区参谋长的史迪威将军和新38師师长孫立人廖耀湘則留下繼續负责在印度编练軍隊。

1943年11月,中美英三国元首在埃及开罗开会,通过《开罗宣言》,要求战後日本归还占领中国的所有领土,包括台灣及其附属岛屿。

1944年,日軍在太平洋戰場的形勢惡化,兵力不足與運輸船隊遭美國獵殺使得戰爭物資緊缺到驚人的程度:橡膠、鋼鐵被列爲國家資源,禁止向民間出售;華北地區的資源生產遭到當地民兵與八路軍連續不斷的襲擾,絕大多數地區喪失了生產能力。爲了取得東南亞地區的物資,必需打通中國沿岸的航綫,於是日本發起了豫湘桂会战。日本华北方面军轻易击溃湯恩伯河南省的大军,第36集团军总司令李家钰阵亡,結果日軍打通了平汉线之河南至武汉段。之後,华中日軍乘胜追击,在第四次长沙会战中击败薛岳,一路追击至湖南南部重镇衡阳。第十軍軍長方先觉率部顽强抵抗47天,最终城破,方先觉自杀未遂,後被俘。华中日軍与华南日軍又联手发起桂柳战役,一路占领广西,打通湘桂铁路,最後打到贵州独山,震动重庆;另一路则从衡阳南下与广州北上的日军打通了粤汉铁路。全国舆论哗然,各界痛斥。此役日軍事先精心準備,兵力也經過大大補充;中国守軍一方面因爲長期的相持局面而放鬆了警惕,另一方面精銳部隊被史迪威調往西南戰場,導致豫湘桂會戰的大潰敗。日軍最終控制了華南交通動脈粵漢鐵路,將「大陸交通線」完全打通。日軍侵華的一號作戰計劃,則因潘漢年即早偵知情報,讓延安幾乎未受日軍攻擊。

豫湘桂溃败的同时,中国远征军中国驻印军发動了滇西缅北大反攻。1944年5月,由卫立煌将军指挥的中華民国远征军强渡怒江,发起滇西反攻,先後攻克日軍坚固防守的松山腾冲龙陵,搶通雷多公路。

日本战败(1945年2月-1945年9月9日)

中国陆军总司令何应钦作为中国全权代表在侵华日军投降书上签字,1945年9月9日,南京。

1945年2月,英、美、苏签订《雅尔塔协定》,规定在欧洲战争结束後三个月内,苏联应对日宣战。中国没有被邀请参加。由於美英是以犧牲中國的主权(如承认外蒙古独立),來換取蘇聯對日出兵的條件,也被称为「遠東慕尼黑」陰謀。

1945年2月以後,盟軍正逐步逼近日本本土,於是為了消滅美軍在中國的飛機場以維持大陸交通線的通暢並早日結束中日戰爭以集中全力於本土防衛,1945年3月起日軍先後發動豫西鄂北会战湘西会战。在河南,日本軍於3月下旬從豫中會戰之後的防線以東向西發動攻擊,其前鋒一直衝到西峽口。在湖北,3月日本軍向西北部發動攻擊,於4月8日攻陷老河口;不過之後國民政府軍隨即發動反攻,收復了除老河口之外所有被日軍佔領的地區。在湖南,日軍以空軍基地芷江為目標,於4月向湖南西部發動攻擊,但是在中国军队抵抗之下,日軍遭受大挫敗而退回原陣地。之後中国军队乘勝追擊,向廣西地區發動反攻,於5月27日收復南寧6月29日收復柳州7月27日收復桂林,8月收復廣西全境。此外,中国军队原本預定於8月收復廣州以打通中國對外運輸要道,因為日本投降而無須實行。

1945年7月26日,美、英、中三国共同发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否则将予以日本“最後之打击”。由於此時美国的原子弹已试验成功,美国新总统杜鲁门对于苏联的参战并不抱太大兴趣,所以未邀請苏联協商或署名,造成苏联颇为不满。

1945年8月6日,为了避免採取大量傷亡的登陸戰以及在先苏联一步拿下日本本土,美军在日本廣島投下第一枚原子彈,3天後又在長崎投下第二枚原子彈。蘇聯紅軍也根據《雅爾達密約》,隨即在8月8日對日宣戰,發動八月風暴行動,並立刻於于8月9日出兵中國東北。此时的日本关东军兵力仅有70万人部署在中国东北朝鲜半岛,蘇聯紅軍投入到远东战场則多达150万人,雙方的裝備也相差懸殊,於是蘇聯紅軍在中國東北橫掃日本關東軍。

同時,由於美國的核武打擊與蘇聯軍隊的參與,中國内部開始有人感覺到抗日戰爭終結之日即將到來。共產黨由毛澤東發表《對日寇最後一战》,將原本分散的抗日根據地一一連通。國民黨方面也在美军空运、海运帮助下,迅速佔領各大城市,接受日本投降。共产党军队則接收經營許久的中小城市、乡村地区,但是在苏军协助下也收复了一个省会城市张家口。而且八路军、新四军因为长期敌後發展的缘故,控制了大量铁路干线,增加了远在西南方面對敵正方的國民政府軍接收日佔領區的难度。

1945年8月15日正午,日本裕仁天皇通過廣播發表《终战诏书》,宣布无条件投降

8月16日,苏军总参谋部发表声明指出:“日本天皇8月15日所发表的投降声明,仅仅是无条件投降的一般宣言,并未向武装部队发布停止敌对行动的命令,而且日本軍閥仍在继续抵抗,因此,日本尚未实际投降……远东苏军将继续对日攻势作战。”[來源請求]此段时间,由於日军的敢死队出动,导致苏联伤亡頗为惨重。战事直到8月23日苏军占领旅顺港口才真正结束。

9月2日,日本外相重光葵在美國軍艦密苏里号上正式簽署投降書。9月9日,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在南京向中華民国政府陸軍總司令何应钦呈交投降书。抗日戰爭及第二次世界大戰至此正式結束了。

外部援助

美国对中国的抗日战争进行过大量的援助。抗战初期,美国奉行中立政策,对中日双方都不提供武器,但可以提供原材料。因为日本工业基础强于中国,此举实际上有利于日本。初期的美国援助,包括2500万美元的桐油贷款和2000万美元的贷款。1940年汪精卫政权成立後,美国大幅度增加对华援助,同时援引“租借法案”,向中国提供武器。美国共向中国提供了超过8亿美元的援助,是二战期间中国最大的援助国。美国武器主要在远征军、驻印军的滇西缅北战场派上用场。

美国在外交上也对中国给予极大支持,卢沟桥事变爆发後,美国对日本反复提出抗议,并力图促成中国和日本的和谈。1941年,由於中日和议始终难于达成和日本入侵中南半島,美国对日本实行石油和钢铁禁运。断绝了石油和钢铁来源的日本不得不冒险偷袭珍珠港,导致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1941年,美国人陳納德在美國與中國政府授意下组建了著名的美国志愿航空队“飛虎隊”帮助中華民國抗战。但是飛虎隊整訓直到1942年才初步完成,因此在1941年零戰肆虐中國戰場時曾出現了一段被日軍不斷轟炸卻完全無反擊能力的黑暗期。後來美軍承認志願隊軍籍並扩编为美國陸軍第14航空队與中美空軍混合聯隊。14航空队與獲得美援的中華民國空軍取回了中国戰場制空权,共击落日机2600架。极大的支援了中国的抗战。陈纳德的妻子陈香梅是中国记者,後移居美国,是促进中美交往的重要政治人物。

1942年末,日軍占領緬甸,為防止日軍入侵西南地區,國民政府炸斷惠通橋並沿江佈防,滇缅公路封閉。为保证中国的物资供应,美军开辟了飞越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等高寒山区的驼峰航线,开始了历史上空前的大规模持续空运。在三年多时间裡,向中国空运了超过70万吨物资。驼峰航线的地理和气候条件极端恶劣,在运输过程中,损失了近500架飞机,有1579名美国飞行员遇难。1944年6月,轰炸日本本土的美国飞机从成都多个机场出发,出击了900多架次,为抗日战争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1937年8月21日,苏联同中華民国政府签订了《中苏互不侵犯条约》,其第二条规定:“倘两缔约国之一方受一个或数个第三国侵略时,彼缔约国协定,在冲突全部期间内,对该第三国不得直接或间接予以任何协助,并不得为任何行动或签订任何协定,致该侵略国得以施行。”苏联先後与中国签订了三次贷款协议,总额为2.5亿美元,实际到位1.7亿美元。苏联允许中国使用这些贷款从苏联购买武器装备,这成为抗战初期,中国军事装备的主要来源。

1937年10月,第一批苏联航空部队与500名苏军专家一同到达汉口空军基地,他们开始向中国飞行员教授驾机技术。苏联在战争期间,協助培养了部分飞行员、领航员及地勤人員[参 18]

1937年12月1日,苏联航空志愿队首次参战。

1938年7月9日8月14日,苏日在张鼓峰(今中朝俄边境)发生冲突,1939年6月27日9月16日,苏日在中国领土诺门坎(今中蒙边境)发生冲突,两次冲突都以苏军重创日军结束。

1938年冬,第二批志愿队来华,其中有当时被授予苏联英雄的雷恰戈夫,先後在武汉和台北给予日军重创[参 18]

苏联继1939年纳粹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之後,1941年4月13日苏联和日本签定《苏日中立条约》,背叛了1937年的《中苏互不侵犯条约》。《苏日中立条约》宣称“苏联政府和日本政府庄严声明,苏联保证尊重满洲国的领土完整和不可侵犯,日本政府保证尊重蒙古人民共和国的领土完整和不可侵犯。”。苏日中立条约也违背了1924年5月31日在北京签订的《中苏协定》,该《协定》第四条规定:“两缔约国政府声明,嗣後无论何方政府不订立有损害对方缔约国主权及利益之和约及协定。”。苏日签约後,斯大林亲往火车站送日本外相松冈洋右,并破例与日外相共同坐一段火车送行。4月25日,苏联和日本政府代表在东京交换条约批准书,宣布《苏日中立条约》正式生效。条约的有效期为5年。根据《苏日中立条约》,苏联停止了对中国的援助。

然而日蘇雙方都把對方作為潛在的敵人。日本把幾十萬關東軍守在東北,準備大量化學武器一旦和蘇聯發生戰爭時用(直到今天,還有中國人因為地下化學武器泄露而傷亡)。日本支持白俄反蘇,而蘇聯支持東北抗日聯軍的游擊活動。

1945年2月,美英苏三国政府在中国政府不知情的情况之下,签署了《雅尔塔条约》,划分了战後在华利益。

1945年4月5日,苏联在《苏日中立条约》到期前單方面宣布《苏日中立条约》失效。并于8月8日对日宣战,占领了中国东北全境、日本北方四島和朝鲜半岛北部。

苏联通过一个多星期的作战,换取了中国政府承认蒙古独立。这样的“援助”有人[谁?]认为是更大的伤害。

德国也是抗战初期中国的重要援助国。德国顾问团在中國国民政府中服务。从1936年起,德国和中国签订了2.82亿马克军火销售协议。希特勒曾经希望将中華民國拉入反對苏联的联盟当中,并积极調停中日战争。但日本步步进逼,始终未能成功[参 19]。1938年,在日本的抗议下,德国召回军事顾问,并中止同中国的军火合同。但德国军火在中国抗战初期依然起了重大作用。中德合作令國民政府軍的裝備大大改進。 戰爭初期,中華民國政府曾有數十全德國裝備的步兵師投入戰場[來源請求],參與上海保衛戰等戰役。此外,德国人也曾参与救助中国平民,比如南京大屠杀过程中,卡尔·京特博士就挺身救助过中国难民,约翰·拉贝更建立“南京安全区”,保护了数十万难民。

英國在19世纪時曾在中國擁有龐大利益;但是1930年代在東亞已是鞭長莫及,而且要與北非和西歐的德軍作戰,英国对中國抗战的支援基本上只限于道义上的。对中國的帮助行动包括开通滇缅公路和为驼峰航线提供基地。

华人华侨

抗战期间,世界各地华人华侨为中華民國抗战捐款已超过13亿元。许多华侨回国参加抗战,当时全国歼击机飞行员中华侨占了四分之三。著名的南洋华侨机工队活跃在滇缅公路上,保证了抗战物资的运输畅通。

林雲穀於1938年發表了小冊子《抗戰與華僑》,黃警頑编写了的《華僑對祖國的貢獻》,長達339頁,由上海棠棣社於1940年出版,这两本书都詳細介紹了華人華僑在抗日戰爭中做出的贡献。

战後

在七七事变原址建造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审判战犯

战後,盟国在东京成立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但由於日本跟美國的政治協商成功,所以只對东条英机为首的28名日本甲级战犯宣判有罪,而对已经逮捕的其他数十名重要战争嫌疑犯陆续予以释放[参 20](當時日本天皇甚至不需要上庭作供或辯護)。出于战後美国战略利益的需要,美国政府表示日本可以保留天皇制,不逮捕、也不起诉天皇。裕仁逃过被逮捕的命运[参 21]

中國戰區則在1945年10月3日,將陳公博由日本引渡回中國。12月在南京(南京軍事法庭)、上海、北平、漢口、廣州等十處成立戰爭罪犯軍事法庭,對日本戰犯漢奸進行審判,並判處各種刑期。日軍中將酒井隆,戰後由第十一戰區緝獲,押解戰犯軍事法庭證據確鑿判處極刑正法。

1946年4月12日,江蘇高等法院以叛國罪宣判陳公博死刑確定。6月3日,發由蘇州獅子口執行槍決[参 22]

1947年4月26日,南京大屠殺主謀谷壽夫中將(華南派遣軍司令官)經國防部審判戰犯軍事法庭判處死刑,執行槍決。

1947年6月11日,松本潔(嘉山之虎)經戰犯法庭判處兩個死刑,立即核准執行。

1947年6月17日,日本戰犯米村春喜下田次郎行刑[参 23]

1948年1月28日,百人斬(南京大屠殺)之中的田中軍吉野田岩向井敏明押赴南京雨花台刑場執行槍決。

195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特别军事法庭对关押在太原抚顺的一千余名日本战犯进行审判,无一人被判处死刑。1956年6月21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在押日本战犯上中正高,大矢正春、川田敏夫等335人,宣布免予起诉并释放。

196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将所有战犯释放回国。

中日和约

1951年美國主导并邀请52个国家召开旧金山和会,中国因中華民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代表權問題未參加此會。和会的结果是48個戰勝國與戰敗國日本於1951年9月8日签订的对日《旧金山和约》,但与会的越南朝鲜蒙古宣布不承认该条约。周恩来也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声明,不承认《旧金山和约》的合法性[参 24]

1952年4月28日中華民國政府在台北与日本单独签订《中華民國與日本國間和平條約》媾和。在中日和约以及旧金山和约中,日本放棄台灣澎湖群島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主權,中华民国政府则豁免了日本的战争赔款义务。[來源請求]但後来有推动台湾独立者据此认为因為条约沒有指明名割讓給任何特定國家,所以引起台灣地位未定論的产生(参見臺灣問題)。[來源請求]但是也有人认为[谁?]既然条约是与中华民国签定的,那么当然是归还给中华民国政府的。还有人认为,日本没有指明特定割让给中华民国或中华人民共和国[來源請求]

日本在1972年与北京建交之前,所承认的中国政府一直是“中华民国政府”。“中华民国政府”与日本政府签订的《中日和平条约》中,于第一条第二款宣布“出于对日本国民的宽厚和善意”,自动放弃了向日本索赔的权利。当1972年中日建交的时候,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放弃要求日本国家赔偿的权利,但没有放弃民间要求赔偿的权利。

取而代之[來源請求]的是日本以「作為鄰國互相協助」・「反省過去的過錯」等理由及為援助中國發展,承諾實施政府開發援助(ODA)作為最終解決戰後處理的方案。[來源請求]从1979年開始,日本在對华ODA贷款總額超過3萬億日圓[参 25],2008年日本停止了对华ODA贷款项目。

领土变化

与七七事变前相比,中国收回了被日本占领的东北地区、甲午战争中割让给日本的台湾澎湖地区。苏联则以战後不支持中国共产党、不支持新疆独立及出兵消灭东北日军为条件换取了中華民國承认外蒙古独立,并占领中国领土唐努乌梁海,但是由於苏联当局违背诺言,蒋中正的中华民国政府于1953年2月24日,依联合国通过的“控苏案”,由中华民国立法院废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拒绝承认“蒙古独立”。此外,苏联还在中国东北获得了中东铁路旅顺港的使用权。

战争统计

抗日战争期间,在华日軍人数最多时有近200万,协助日军的中国“伪军”最多时超过100万(整个抗战期间“伪军”总人数约为210万)。据日本厚生省1964年调查後统计,日军在侵华战争中死亡的人数约为44万人。(不包括印缅战场上中国远征军和驻印军和美英协同歼灭的约16万日军。)

抗日戰爭中,中國國民政府軍兵力最高时达500万人。中國國民政府领导下的國民政府軍與日軍共有22次大型會戰、1117次大型戰鬥、小型戰鬥28931次。國民政府軍陸軍死亡、受傷、失蹤321万1914人,空軍陣亡4321人、損失戰機2468架,海軍幾乎全滅。加上因病减员等非战场损失,國军总损失400多萬人。不過,亦於大小會戰中,讓日軍損失48萬3708人,而傷者更達193万4820人。[來源請求]

除此,由中共領導的部队主要以在日军后方及战日占区游击战爲主。据中共官方《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史》载:八路军新四军华南游击队共进行作战125,165次,毙伤日军520,463人、“伪军”490,130人,俘虏日军6,213人、“伪军”512,933人,日军投诚746人、“伪军”183,632人。击落飞机约42架,缴获长短枪682,831支、轻重机枪11,895挺、各种炮1,852门[参 9]

中國平民則約有900万死於戰火,另有800万平民死於其他因素,9500万人成為難民。中國在戰爭中所承受的損失極大,按1945年货币折算,約為6500亿美金。[來源請求]

另有估计中国抗战直接人口损失可累计之估计数为2062万人,合可累计之战争直接伤残人口,军民伤亡最低限为3480万人;同时,还有估计认为,中国抗战直接伤亡人口合计可能在4100万上,合战时失踪被俘等项数字,战争直接给中国造成的死亡、伤残及失踪等项人口损失共计超过4500万人;而从人口损失的角度看,估计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口损失总数可能在5000万人以上。[來源請求]

日本的战争罪行

重慶大轟炸中的受難者

历史意義

抗日战争是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國第一次获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

中國战场是反日本法西斯侵略的重要战场之一,中國的參戰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也有观点认为中国以2000万人的牺牲,拖住了日本陸軍在亚洲和太平洋的进攻,从而使苏联避免了东西两线同时作战的不利情况(但事後顯示日本根本沒打算對蘇聯進行夾擊),也减少了美国在太平洋战区的压力,从而使美國能大量派兵往歐洲戰場及保证了同盟国西线的胜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來源請求]

在经历了八年抗战後,国共两党的军事实力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共产党由战前的约5万人急增到约130万人(另有220万民兵)[参 26]。解放区面积已经达到260万平方公里,并且拥有1亿解放区人民。抗战结束後,中共在东北大量收编几十万满洲国“伪军”,势力继续壮大[参 27]1945年8月,国军包含各路軍閥仍然拥有400万以上的军隊,抗战结束後,国军也收编了为数几十万的日、“伪”军,以国民党為首的中華民國軍隊不但控制着中国大部分地区,绝大多数工业城市、铁路和四分之三的人民,在武器装备方面也远远优越于共军。因此抗日战争对于日後国共内战的结果有着关键性的影响,深刻影响了中国战後的发展。抗战结束後,国共之间的矛盾再次凸现,很快,国共之间的内战不可避免的爆发了。[來源請求]

西方现代史的历史研究曾因为冷战和意识形态的原因较为忽视中國抗日战争对世界战场的作用,但是随着冷战的结束和东西方文化的不断交流,中國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作用正在被西方学者所重视,相关研究工作也逐渐有所增加。[來源請求]

中华民国政府在民國97年(2008年)《中华民国年鉴》中评论抗日战争

從民國26年到34年,為8年全面對日抗戰時期。影響抗戰陣營 最大的因素是中共,共軍的主力用在敵後擴張基地,國民政府除全面抗日外,還要防止中共的擴張。戰爭初期,沿海各省及華北、華中、華南相繼撤守。民國30年 珍珠港事變後,抗日戰爭變成同盟國對抗軸心國的戰爭,中國和盟邦並肩作戰,不僅中國戰場的情勢日趨穩定,而且派遣遠征軍支援緬甸戰場。8年抗戰使中國社會 發生很大的變遷,民眾在抗日宣傳中獲得國家觀念,強化了民族主義,這種主義後來被中共用來對抗美國;民眾為逃避戰火,造成重大的人口移動,減少省際的隔 閡,有助於社會的整合和政治的統一。但戰爭使各項產業蕭條,尤其田園荒蕪,生產減少,農村經濟衰退,造成許多退伍而不願歸田的人,成為政府和社會的負擔。

参见

背景

事件

列表

戰後

注釋

  1. ^ 中國方面大約5,600,000。
  2. ^ 日本方面大約4,100,000,包括汪兆銘主持的「和平」軍等,以及其他偽軍
  3. ^ 中國方面1,319,958人陣亡,1,761,335人受傷,《日軍侵華八年抗戰史》,不包含598,107逃亡人數。平民死傷17,530,000。另有4100万直接伤亡估计,中國4100万直接伤亡估计
  4. ^ 日本方面 315,861人陣亡,502,213人受傷,《日軍侵華八年抗戰史》,不包含依附日軍的中國部隊,偽軍等等。

參考文献

  1. ^ 十四年抗战回顾
  2. ^ 昭和12年9月2日閣議決定 事変呼称ニ関スル件.
  3. ^ 蒋介石. 告全國同胞一致安內攘外書. 1931年7月23日.
  4. ^ 秦福銓.博古和毛澤東及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的領袖們.大風出版社(香港).2009年3月,
  5. ^ 墨爾. 蔣介石的功過: 德使墨爾駐華回憶錄. 1994.「史達林承認過去以共黨分子分化國民黨為錯誤之舉,唯有蔣介石才能牽制日本,須先嚴防日本侵犯中國而逼進蘇聯邊界。同時蘇聯消息報真理報也公開支持蔣介石」
  6. ^ 西安事变时一份发自莫斯科的电报. 人民网. 2006-12-06 [2009-12-27]. 
  7. ^ 费正清, 崔瑞德,(谢亮生译). 剑桥中华民国史·下卷.
  8. ^ 日本防卫厅研究所战史室(著), 田琪之(译). 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 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译稿, 第5辑. 中华书局. 1979年10月.
  9. ^ 9.0 9.1 《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史》军事历史研究部 编,军事科学出版社,2000年,ISBN 7-80137-315-4,卷“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役战斗总览”、“中国抗日战争史”。
  10. ^ 10.0 10.1 10.2 10.3 郭汝瑰, 黄玉章. 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记.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2. ISBN 9787214030344/7214030349.
  11. ^ 续范亭. 三年不言之言. 解放日报(延安版), 1944年8月16日.
  12. ^ 何应钦. 八年抗战之经过. 文海出版社.
  13. ^ 13.0 13.1 郭廷以. 中華民國史事日誌·第四冊.
  14. ^ 曹伯一.中共延安時期之政治經驗.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1973年.第124頁
  15. ^ 1941年(民國30年)4月15日,重慶新華日報社論,...這絲毫不能也沒有變更中國的領土主權,這本是蘇日過去的關係上長久已存在的事實
  16. ^ 黄桥战役
  17. ^ 郭廷以. 近代中国史纲. 1972年
  18. ^ 18.0 18.1 新华网:俄军事专家撰文:我们曾在同一片土地上并肩作战
  19. ^ 希特勒曾经三次"调停"中日战争,中国经济网
  20. ^ 永远被钉在历史耻辱柱上. 人民网. 2005-06-03 [2009-06-20]. 
  21. ^ 解密:1946,远东国际法庭审判日本战犯纪实. 搜狐. 2004-09-20 [2009-06-20]. 
  22. ^ 石源華.陳公博全傳.稻鄉出版社.1999年12月
  23. ^ 時報文化編輯委員會. 時報文化出版.珍藏20世紀中國.
  24. ^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外交部周恩來關於美國宣佈非法的單獨對日和約生效的聲明(1952.5.7)
  25. ^ [1]日本外務省網頁 - 對中国ODA實績概要(日文版)
  26. ^ 中国共产党大事记(1945年)
  27. ^ 李新(总主编). 中华民国史,第三编第五卷,北京:中华书局,2000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