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满洲国: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Evinger留言 | 贡献
无编辑摘要
Evinger留言 | 贡献
无编辑摘要
第76行: 第76行:
[[1911年]],中國爆發了[[辛亥革命]],[[滿洲貴族]]為主的清朝政府被推翻,[[溥仪|宣統帝]]退位,建立[[中華民國]],[[法統|法理上]]繼承了清朝版圖。 1915年底至1916年,因大總統[[袁世凱]]企圖稱帝而發生的「洪憲帝制」事件,先是激起各地[[護法]]討袁,既而由於袁世凱因帝制失敗鬱病交加而死,又使作為當時中央政府支柱的北洋勢力群龍無首。此後,由北洋勢力、討袁勢力及其他地方勢力經過各種分化組合而形成的地方軍閥勢力崛起,使[[民國政府]]([[北洋政府]])基本失去了對地方的有效統治。此後內滿大部分地區此後的時間直至[[1928年]]末[[張學良]]易幟服從[[國民政府]],一直為[[張作霖]]、[[張學良]]父子的政府所統治,其間行政、軍事等均有較大獨立性。 (張作霖勢力最初只及奉天(1928年易幟後改稱[[遼寧]])一地,後於[[1918年]]擊敗吉林督軍[[孟恩遠]],隨後趕走黑龍江省的[[畢桂芳]],控制了吉黑二省並統一[[內滿洲]]。)
[[1911年]],中國爆發了[[辛亥革命]],[[滿洲貴族]]為主的清朝政府被推翻,[[溥仪|宣統帝]]退位,建立[[中華民國]],[[法統|法理上]]繼承了清朝版圖。 1915年底至1916年,因大總統[[袁世凱]]企圖稱帝而發生的「洪憲帝制」事件,先是激起各地[[護法]]討袁,既而由於袁世凱因帝制失敗鬱病交加而死,又使作為當時中央政府支柱的北洋勢力群龍無首。此後,由北洋勢力、討袁勢力及其他地方勢力經過各種分化組合而形成的地方軍閥勢力崛起,使[[民國政府]]([[北洋政府]])基本失去了對地方的有效統治。此後內滿大部分地區此後的時間直至[[1928年]]末[[張學良]]易幟服從[[國民政府]],一直為[[張作霖]]、[[張學良]]父子的政府所統治,其間行政、軍事等均有較大獨立性。 (張作霖勢力最初只及奉天(1928年易幟後改稱[[遼寧]])一地,後於[[1918年]]擊敗吉林督軍[[孟恩遠]],隨後趕走黑龍江省的[[畢桂芳]],控制了吉黑二省並統一[[內滿洲]]。)


在清朝滅亡之後,仍有各種清朝的復辟力量活動。在[[1917年]]5月,大總統黎元洪和國務總理段祺瑞之間發生「府院之爭」。時任長江[[巡閱使]]張勛,利用雙方爭相拉攏他進京調停的機會,於當年6月率領兵進京「調停」,隨即聯合康有為等保皇黨人於6月30日夜發動政變,次日迎清朝末代皇帝宣統復位,復辟清朝。 11天后此政權即遭段祺瑞的「討逆軍」討伐並很快被推翻,張勛逃入荷蘭使館。宣統退位,張勛逃到天津德租界。這齣復辟鬧劇史稱「張勛復辟」。
在清朝滅亡之後,仍有各種清朝的復辟力量活動。在[[1917年]]5月,大總統黎元洪和國務總理段祺瑞之間發生「府院之爭」。時任長江[[巡閱使]]張勛,利用雙方爭相拉攏他進京調停的機會,於當年6月率領兵進京「調停」,隨即聯合康有為等保皇黨人於6月30日夜發動政變,次日迎清朝末代皇帝宣統復位,復辟清朝,背棄了中華民國與清朝政府的和平過渡協定。 11天后此政權即遭段祺瑞的「討逆軍」討伐並很快被推翻,張勛逃入荷蘭使館。宣統退位,張勛逃到天津德租界。這齣復辟鬧劇史稱「張勛復辟」。


[[1924年]]10月23日,西北軍閥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改所部為[[國民軍]],任總司令兼第一軍軍長。 11月4日,[[民國政府國務會議]]討論並通過馮玉祥關於驅逐溥儀出宮的議案。 5日,正式下令將溥儀等驅逐出宮,廢除帝號。溥儀等淪[[庶民]]。實際上背棄了中華民國與清朝政府和平過渡協定。溥儀流落天津租界後,為日本秘密機構關注。
[[1924年]]10月23日,西北軍閥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改所部為[[國民軍]],任總司令兼第一軍軍長。 11月4日,[[民國政府國務會議]]討論並通過馮玉祥關於驅逐溥儀出宮的議案。 5日,正式下令將溥儀等驅逐出宮,廢除帝號。溥儀及其家族成為中華民國的普通公民。溥儀流落天津租界後,為日本秘密機構關注。


[[1925年]]5月,日本少壯派的「[[一夕會]]」通過「重點解決滿蒙問題」的決議。 7月,關東軍作戰主任參謀[[石原莞爾]]起草《關東軍佔領滿蒙計劃》,明確提出了日本要設計解除中國軍隊的武裝,維持治安以及防備蘇聯入侵內滿等問題。
[[1925年]]5月,日本少壯派的「[[一夕會]]」通過「重點解決滿蒙問題」的決議。 7月,關東軍作戰主任參謀[[石原莞爾]]起草《關東軍佔領滿蒙計劃》,明確提出了日本要設計解除中國軍隊的武裝,維持治安以及防備蘇聯入侵內滿等問題。

2010年10月11日 (一) 17:49的版本

滿洲國(1932-1934)
滿洲帝國(1934-1945)
1932年—1945年
格言:五族協和的王道樂土
国歌:滿洲國國歌
滿洲國(淡綠色)
滿洲國(淡綠色)
首都新京
常用语言日語漢語滿語蒙古語韓語俄語
政府君主立憲制
國家元首 
• 1932 - 1934 (大同)
愛新覺羅·溥儀
(滿洲國執政)
• 1934 - 1945 (康德)
愛新覺羅·溥儀
(滿洲國皇帝)
國務總理 
• 1932 - 1935
鄭孝胥
• 1935 - 1945
張景惠
历史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戰
• 建國宣言
1932年1932年3月1日
• 退位詔書
1945年1945年8月18日¹
面积
1937年1,133,437平方公里
人口
• 1937年
36933206
货币滿洲國圓
前身
继承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
注1:1945年8月18日滿洲帝國皇帝宣讀退位詔書,滿洲國滅亡。
注2:1937年以後改用UTC+91936年以前採用UTC+8
注3 :滿洲國的基本數據以1945年的數據為準。
満洲國皇帝旗

滿洲國(後稱滿洲帝國,1932年3月1日—1945年8月18日),為前東北亞國家,滿洲事變後由大日本帝國扶植的傀儡政權[1]首都新京(今中國吉林長春),領土包括今天的中國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除當時已被日本租借佔領的大連地區---在石河以南建立關東州廳)全境,以及內蒙古東部、河北省承德市(熱河省)。國家以清朝遜帝愛新覺羅·溥儀為元首(稱號為執政,年號“大同”;後稱皇帝,年號“康德”)。 1945年8月,日本本土受到美國原子彈的攻擊,蘇聯紅軍出兵擊敗了駐守滿洲國的關東軍和滿洲國軍,日本戰敗。 8月18日,滿洲國皇帝溥儀宣讀《退位詔書》,滿洲國停止存在。

建立經過

建國前

1905年日俄戰爭結束之後,日本取得南滿洲遼東半島南滿鐵路的控制權,並以護路為由組建關東軍駐紮在奉天旅順長春鐵路沿線。

1906年,日本建立“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簡稱“滿鐵”),除鐵道外,其經營幾乎涉足所有工業領域,對滿洲進行全面開發。滿鐵建立標誌滿洲現代化開始,但也是對滿洲自然環境負面影響的開始。

1911年,中國爆發了辛亥革命滿洲貴族為主的清朝政府被推翻,宣統帝退位,建立中華民國法理上繼承了清朝版圖。 1915年底至1916年,因大總統袁世凱企圖稱帝而發生的「洪憲帝制」事件,先是激起各地護法討袁,既而由於袁世凱因帝制失敗鬱病交加而死,又使作為當時中央政府支柱的北洋勢力群龍無首。此後,由北洋勢力、討袁勢力及其他地方勢力經過各種分化組合而形成的地方軍閥勢力崛起,使民國政府北洋政府)基本失去了對地方的有效統治。此後內滿大部分地區此後的時間直至1928年張學良易幟服從國民政府,一直為張作霖張學良父子的政府所統治,其間行政、軍事等均有較大獨立性。 (張作霖勢力最初只及奉天(1928年易幟後改稱遼寧)一地,後於1918年擊敗吉林督軍孟恩遠,隨後趕走黑龍江省的畢桂芳,控制了吉黑二省並統一內滿洲。)

在清朝滅亡之後,仍有各種清朝的復辟力量活動。在1917年5月,大總統黎元洪和國務總理段祺瑞之間發生「府院之爭」。時任長江巡閱使張勛,利用雙方爭相拉攏他進京調停的機會,於當年6月率領兵進京「調停」,隨即聯合康有為等保皇黨人於6月30日夜發動政變,次日迎清朝末代皇帝宣統復位,復辟清朝,背棄了中華民國與清朝政府的和平過渡協定。 11天后此政權即遭段祺瑞的「討逆軍」討伐並很快被推翻,張勛逃入荷蘭使館。宣統退位,張勛逃到天津德租界。這齣復辟鬧劇史稱「張勛復辟」。

1924年10月23日,西北軍閥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改所部為國民軍,任總司令兼第一軍軍長。 11月4日,民國政府國務會議討論並通過馮玉祥關於驅逐溥儀出宮的議案。 5日,正式下令將溥儀等驅逐出宮,廢除帝號。溥儀及其家族成為中華民國的普通公民。溥儀流落天津租界後,為日本秘密機構關注。

1925年5月,日本少壯派的「一夕會」通過「重點解決滿蒙問題」的決議。 7月,關東軍作戰主任參謀石原莞爾起草《關東軍佔領滿蒙計劃》,明確提出了日本要設計解除中國軍隊的武裝,維持治安以及防備蘇聯入侵內滿等問題。

1927年,日本田中義一內閣以制定「滿蒙政策」為目的召開「東方會議」,最後以《對華政策綱領》作為結論。 《對華政策綱領》提出將「滿蒙」(即中國東北三省及內蒙地區)與「中國本土」分離對待的政策,試圖將內滿洲主權「剝離」出來,並指出「關於滿蒙,特別是東三省,由於在國防和國民的生存上有著重大的利害關係,我國不僅要予以特殊的考慮,而且要使該地維持和平與發展經濟,成為國內外人士安居的地方」,「萬一動亂波及滿蒙,治安混亂,我國在該地區之特殊地位和權益有遭侵害之虞時,不管來自何方,均將予以防衛——要有不失時機地採取適當措施之思想準備」。然而,日本軍部強硬的少壯派軍官卻認為日本內閣在「滿蒙問題」上過於軟弱,主張採取軍事手段。

1928年,關東軍參謀河本大作在少壯派支持下在皇姑屯炸死不與日本合作的滿洲軍閥張作霖,希望引起內滿大亂以便關東軍趁亂占領內滿。然而張作霖長子張學良很快控制住內滿局勢,河本也被日本軍部解職。 12月29日,張學良宣布東北易幟,服從國民政府,中國在形式上得到統一。

1930年末,日軍參謀本部確定分三個階段解決「滿洲問題」,即:打破現狀,建立親日政權,最後完全佔領。俄國組組長橋本欣五郎主張「在滿洲惹起事變後,政府若不追隨,就決心發動軍事'政變',使滿洲問題易於解決」。 (見《中國抗日戰爭史》)。 1931年6月,日軍制定《解決滿洲問題方策大綱》,確定採取軍事行動。 8月4日,日本陸相南次郎聲稱「滿蒙問題只能用武力解決」,並要求軍人善盡「應變責任」。

1931年9月18日,在板垣徵四郎石原莞爾花谷正土肥原賢二等人策劃下,日本關東軍在瀋陽發動滿洲事變。兩個月內,關東軍迅速佔領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並在各省扶植了地方性的親日政權——遼寧的臧式毅,吉林的熙洽,黑龍江的馬占山。但其中馬占山只是表面上同意服從日軍,暗中策劃武裝反侵略。事實上不久就打響了江橋戰役,這也是現代中國人民抗日的第一槍。

滿洲國的建立

日本關東軍一直試圖在內滿建立親日本的政權。起先,日本寄希望於掌控內滿的軍閥張作霖,發現張難以馴服之後將其暗殺(見皇姑屯事件);後又試圖控制接替其父掌握內滿的張學良,又告失敗(見東北易幟)。滿洲事變後,日本終於完全佔領內滿洲。 1931年底,因滿洲事變引咎辭職的原日本陸軍大臣南次郎前往滿洲,與關東軍司令官本莊繁和關東軍特務機關長土肥原賢二商討事變進展。 1932年1月28日,返回日本的南次郎向日本天皇作了《滿洲近況》的報告,建議在滿洲建立「新國家」。在報告中,南次郎指出,如此可以方便日本今後進攻蘇聯「向北發展」,而日本通過控制這個「新國家」的經濟,可以獲得使日本永久自給自足的資源,還可以通過向滿洲移民解決日本人多地少的問題。

滿洲事變發生後,一直冀望復辟清朝的前滿洲貴族以為時機到來。滿洲宗室、時為吉林省軍參謀長的熙洽趁吉林長官奔母喪不在城中之機,打開吉林城門,向日本投降。熙洽密信清朝遜帝溥儀,請「皇上」(溥儀)回到「祖宗發祥地,復辟大清,救民於水火」,在「友邦」(日本)支持下,先據有滿洲,再圖關內。以已經升任吉林省代理長官的熙洽為首的前滿洲貴族向日本方面提出迎接溥儀至滿洲、建立君主制的國家。日本關東軍方面也早已認定溥儀是合適的傀儡人選。戰後,城野宏供認日方選擇溥儀的原因為:

  1. 首先,溥儀「同中國本部的國民黨沒有任何联系」;
  2. 其次,「滿洲和蒙古的一些舊的階層對於清朝還懷有傳統的嚮往」;
  3. 第三,「一般的農民……對由滿洲的愛新覺羅家實行的王道政治似乎更加歡迎」。

1931年11月8日,土肥原製造了「天津事件」,將溥儀從其在天津日租界的住所秘密帶出,後經大沽口、營口旅順,接至撫順。 1932年2月16日,關東軍召集張景惠熙洽馬占山臧式毅,及謝介石於衝漢趙欣伯袁金鎧等人在瀋陽大和旅館召開「東北政務會議」,會議由關東軍司令官本莊繁主持。會議決定迎接溥儀為滿洲國執政,並分配了各人在政權中的職務,其中板垣徵四郎任奉天特務機關長、滿洲國軍政部最高顧問。 18日,發布《獨立宣言》:「從即日起宣佈滿蒙地區同中國中央政府脫離關係,根據滿蒙居民的自由選擇與呼籲,滿蒙地區從此實行完全獨立,成立完全獨立自主之政府。」23日,坂垣在撫順與溥儀會面,告知溥儀出任滿洲國執政。原本以為能夠重登帝位的溥儀儘管對於「執政」的安排甚為失望,但只能接受。

満洲國執政就任式

3月1日,發布《建國宣言》,滿洲國宣布成立。首都設在長春(改名為新京),中華民國政府對日本策動滿洲獨立並建立滿洲國提出嚴重抗議。 6日,溥儀從旅順出發,9日在長春宣布就任滿洲國執政,年號為「大同」。同時任命該國各府、院、部的負責官員,滿洲國正式建立。

滿洲國皇帝愛新覺羅·溥儀

1932年9月15日,關東軍司令官兼駐滿洲國特命全權大使武藤信義與滿洲國國務總理鄭孝胥在勤民殿簽署《日滿議定書 》。 《日滿議定書》規定日本正式承認滿洲國,並在滿洲國駐軍擔負滿洲國的國防。在附件中規定由日本管理滿洲國的鐵路、港灣、航路、航空線等。此外,還約定日本軍隊所需各種物資、設備由滿洲國負責,日本有權開發礦山,日本人有權充任滿洲國官吏,日本有權向滿洲國移民等等。

1934年3月1日,愛新覺羅·溥儀在新京南郊杏花村舉行登基典禮,改「滿洲國」為「滿洲帝國 」,溥儀稱帝,改年號為「康德」。

中華民國的反應

外交努力

  • 1931年9月19日,中國駐國際聯盟的全權代表施肇基向國聯報告滿洲事變,請國聯主持公道;
  • 9月19日,中國外交部長王正廷向日本公使重光葵提出嚴重抗議;
  • 9月21日,施肇基正式向國聯提出申訴;
  • 9月23日,中國政府就滿洲事變照會美國政府,希望對方「深切關懷」。

軍事抵抗(東北抗日)

楊靖宇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路軍總司令。

1931年滿洲事變時,張學良部隊因受制於蔣介石的命令不戰而退,放棄滿洲。但馬占山以三個旅的兵力抵抗日本軍,史稱江橋抗戰。滿洲國成立後,當地反日民眾與組織先後成立了東北抗日義勇軍東北反日游擊隊東北抗日同盟軍1936年2月,中國共產黨駐共產國際代表團擬定《東北抗日聯軍統一軍隊建制宣言》。至1937年東北抗日聯軍整合原反日游擊隊、救國軍、抗日自衛軍、抗日山林隊等抗日武裝,共編成11個軍。 7月,抗日聯軍發展到45000餘人,達到人數上的頂峰。 11月,抗日聯軍重新編成三路軍,分別以楊靖宇周保中李兆麟為各路軍的總指揮。抗日聯軍對滿洲國軍和關東軍進行小規模的游擊戰騷擾,被滿洲國政府視為「治安之癌」。日滿聯軍以大批部隊圍剿抗日聯軍,並以重金誘降。為切斷抗日聯軍的供應,日軍實施「三年治安肅正計劃」,及「保甲連座」、「集家並屯」等政策。從1939年開始,抗日聯軍由於給養斷絕、人員叛變、戰鬥人員不斷傷亡、逃跑,而處於極險惡的境地。 [來源請求]1940年2月,一路軍總指揮楊靖宇在逃亡中被當地農民趙廷喜告發,在密林中與日滿軍警周旋數日後戰死。 1941年,部分抗日聯軍潰退蘇聯境內。 1942年8月,蘇聯將第一路、第二路、第三路軍改編成東北抗日聯軍教導旅,由周保中任旅長。這些人員在1945年8月作為蘇軍返回滿洲。

1931年滿洲事變之後,打響抗戰第一槍的馬占山、七七事變的中國抵抗軍指揮者佟麟閣都是滿洲人。滿洲人在東北義勇軍中佔有相當數量,抗聯第三軍軍長趙尚志就是滿洲人。在華北等地加入抗日行列的滿洲人也數不勝數。他們認為滿洲國祇不過是與汪精衛一樣的日本傀儡政權。滿洲民眾反抗而不是支持他們過去的皇帝投靠日本侵略者,這對於那些投日的滿洲權貴是不可想像的。 [2][3]

國際聯盟調查團(李頓調查團)

1931年9月19日,滿洲九一八事變發生的消息傳至國際聯盟9月21日,中國駐國聯代表施肇基博士要求國聯行政院根據國聯盟約第十一條的規定,採取維持和平的行動。在日本駐國聯代表芳澤謙吉的建議和中國代表施肇基的強烈要求下,國際聯盟理事會議在12月10日決定組織調查團到滿洲進行調查。

1932年1月21日,以李頓為首,英、美、法、德、意5國代表參加的國聯調查團正式成立,並於2月3日動身前往遠東,先後到東京、上海、南京同相關國家進行會談,4月21日,國聯調查團到達滿洲奉天。日本佔領軍脅迫大批中國人營造和平共榮的氣氛(據孫竟寰回憶,日本人為了製造滿洲國受歡迎的假象,給每個人發一塊錢,要求去參加歡迎會)。滿洲各地有民眾及組織寫信給「國聯調查團」,表達支持滿洲獨立建國的意向。 9月4日,李頓調查團在北平簽署了調查報告書,將其送回日內瓦。 9月18日,國聯公佈了調查報告的內容。

李頓報告書詳細地敘述了1931年9月以前滿洲的局勢,描述了中國行政當局抵制日本侵略的活動,例如抵制日貨運動,描述了日本在滿洲的各項侵略要求和不滿。報告書隨後根據滿洲事件日方主事者和目擊者的證詞,描述了滿洲事件的過程及隨後事態在全滿洲的發展。李頓報告書指出,日本陸軍在滿洲事變後繼續採取的行動不能被看做是正當防衛的措施。報告最後結論說,「如果沒有日本軍隊的駐紮和日本官員的活動,滿洲國是不可能成立的,它沒有得到當地普通中國人的支持」。滿洲國「不能被認為是出於真正的和自發的獨立運動的產物」。

國際聯盟在1933年2月24日大會上以40票對1票(1票為日本,另有暹羅投棄權票)通過了基於李頓報告書的聲明。該聲明指出,滿洲主權屬於中華民國;日本違反國際聯盟盟約佔取中國領土並使之獨立;滿洲事件中的日軍行動並非自衛;滿洲國是日本參謀本部指導組織的,其存在是因為日本軍隊的存在,滿洲國不是出自民族自決的運動;聲明認為日本應退出滿洲,滿洲由國際共管。為此,日本於3月27日宣布退出國聯。

政治

滿洲國的內政與外交都被日本主導,國防主要由日本關東軍承擔,經濟也為日本控制,為日本的戰爭服務。滿洲國實行黨禁,由日本人主導的協和會是唯一合法的政治團體。

政府結構

滿洲國內閣

滿洲國以“王道樂土,五族協和”為建國方針。滿洲國建立之初採用執政政治(共和政體),1934年改為君主政體。國都為新京(長春)特別市。

滿洲國中央統治機構進行過多次的改組。執政(1934年後為皇帝)行使國家統治權,其下設的國家機構有執政府(1934年後為宮內府)、 尚書府祭祀府參議府侍從武官處立法院監察院國務院軍事諮議院最高法院最高檢查廳

滿洲國國務院

滿洲國的行政機關為國務院,其首長為總理。國務院下設總務廳、興安局等機構,並轄有軍政部(後為治安部、軍事部)、文教部、外交部、司法部、實業部(後為產業部、興農部)、交通部(轄郵政總局)、財政部(後為經濟部)、民政部(後為民生部、又拆分為厚生部和國民勤勞部)新京特別市公署首都警察廳、各省公署(各市.縣,旗公署)。各部長官為總長(1934年後稱大臣),但是實權掌握在由日本人擔任的各部次官手中。總務廳為國務院的政務中樞,由日本人擔任的總務廳長(1937年後稱總務長官)總攬滿洲國的行政,為實際上的總理。總務廳長(總務長官)召集國務院各部的日本裔次官於每週二舉行會議,按關東軍的意志商討並決定國家政策和各種具體事務,被稱為“火曜會”。

滿洲國的立法機關稱立法院,但從未進行過選舉。首任立法院長為趙欣伯,實際上的立法權掌握在關東軍手中。滿洲國沒有成文憲法,只有各項專門法律。行政監察機關稱監察院(1937年撤廢)。皇帝諮詢機關稱參議府,其首長稱議長,首任議長由臧式毅擔任。滿洲國的最高司法審判機關是最高法院,首任最高法院院長是林棨。最高檢查機關是最高檢查廳,首任最高檢查廳長為李槃

滿洲國帝宮

滿洲國宮內府、尚書府、軍事諮議院、祭祀府和侍從武官處由皇帝直轄。宮內府在帝政實行之前稱作執政府,負責掌管宮廷事務;尚書府負責保管璽印和宮廷文書;軍事諮議院負責皇帝對重要軍務的諮詢;侍從武官處負責管理皇帝的隨行侍從武官。

根據《國本奠定詔書》,滿洲國官方供奉日本神道教天照大神,國家設有「建國神廟」和「建國忠靈廟 」。 滿洲國帝宮內設有祭祀府,負責國家的祭祀事宜。日本神道教在滿洲國具有國教的地位。

滿洲國國旗是五色旗,據1933年2月24日公佈的滿洲國國務院佈告中所示,五色旗中,青色代表東方,紅色代表南方,白色代表西方,黑色代表北方,黃色代表中央,寓意以中央行政統御四方。後來也解釋為“紅、藍、白、黑、滿地黃”象徵滿、漢、和、朝、蒙五族協和。國歌為滿洲國國歌

主導滿洲國的日本人物

  • 板垣徵四郎滿洲事變策劃者,籌劃建立並控制滿洲國的關鍵人物之一。 1932年8月8日晉為陸軍少將,並被任命為滿洲國執政顧問。 1933年2月,任奉天特務機關長、參謀本部部附,在天津設特務機關,策劃收買段祺瑞吳佩孚等未果,同時策劃日軍侵佔[ [熱河省]]。 1934年8月1日,任滿洲國軍政部最高顧問,12月10日復任關東軍副參謀長兼駐滿洲國武官。 1936年3月23日,升任關東軍參謀長,4月28日,晉升為陸軍中將。 1948年11月12日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定為甲級戰犯並判處絞刑。
  • 土肥原賢二滿洲事變策劃者,籌劃建立並控制滿洲國的關鍵人物之一。 1933年任瀋陽特務機關長,1935年10月進入北京進行分裂中國的「華北自治運動」。 1948年11月12日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定為甲級戰犯並判處絞刑。
  • 南次郎滿洲事變策劃者,籌劃建立並控制滿洲國的關鍵人物之一。 1932年1月28日,南次郎以軍事參議官身份,為天皇作了《滿洲的近況》的專題報告,說服天皇默認了關東軍建立滿洲國的計劃。 1934年12月,南次郎出任關東軍司令官兼日本駐滿洲國大使。 1946年5月3日被定為甲級戰犯並判處無期徒刑。 1954年獲假釋,次年在家中病死。
  • 川島芳子,實為滿洲人,其父是前清肅親王善耆1907年生於北京。長期為土肥原工作。 1945年11月11日在北平家中被國民政府反間諜機關逮捕,1948年3月25日被執行槍決。
  • 駒井德三,曾任關東軍特務部長。首任滿洲國國務院總務廳長官,任職7個月後被罷免。
  • 遠藤柳作,歷任日本朝鮮總督府事務官、東京府產業部長及青森縣、三重縣、神奈川縣、愛知縣的縣知事。 1933年任滿洲國國務院總務廳長,任職1年4個月。
  • 星野直樹,曾在日本大藏省工作,任稅務署長、稅務監督局的部長,到滿洲國後任財政部總務司長、財政部次長、國務院總務長官,1940年回日本,任無任所大臣兼內閣書記官長、企劃院總裁等職。他策劃成立了由日本人控制的滿洲中央銀行,控制了滿洲金融命脈,並鼓動日本國內財閥到東北投資。 1937年,日本公司壟斷和控制了整個地區的工業。 1945年被判無期徒刑,1958年獲減刑被釋。
  • 武部六藏,曾任日本的縣知事、關東局總長、內閣企劃院次長、企劃院代理總裁,滿洲國末任國務院總務長官。 1950年進入撫順戰犯管理所接受改造,1951年患腦溢血癱瘓,1956年遣返回國,1958年病死東京。
  • 古海忠之,滿洲國首批日系官吏之一,曾在滿洲國政府多個部門任職,1940年任經濟部次長,後任滿洲國國務院總務廳次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特別軍事法庭於1956年在瀋陽對其進行審判。他的最後陳述是:「我深深地認識到我所犯下的重大罪行,我真心地向中國人民謝罪。對於我這樣一個令人難以容忍的犯罪分子,6年來,中國人民始終給我以人道主義待遇,同時給了我冷靜地認識自己罪行的機會。由於這些,我才恢復了良心和理性。我知道了真正的人應該走的道路。」(《陽光下的審判》,郭曉曄,1995年)。 1956年7月,經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瀋陽特別軍事法庭審判,判徒刑18年。 1963年2月提前釋放回國。 1983年去世。

滿洲國官吏的民族構成

  • 中央
    • 執政(元首)→皇帝:由溥儀擔任
    • 參議院(樞密院):參議由日本人擔任
    • 立法院(議會)
    • 監察院(官吏監督、會計檢查):監察院長由滿洲人或日本人擔任
    • 國務院(行政):國務總理由滿洲人擔任
    • 總務廳(總理府):總務廳長由日本人擔任
    • 最高法院(裁判所):法院長由滿洲人或日本人擔任,法院院長由日本人擔任
  • 各省
    • 民政部:總長、次長由滿洲人擔任,司長由日本人擔任
    • 外交部:總長、次長由滿洲人擔任,司長由日本人或滿州人擔任
    • 軍政部:總長、次長、司長由滿洲人擔任,軍事顧問由日本人擔任
    • 財政部:總長、次長由滿洲人擔任,司長由日本人擔任
    • 實業部:總長、次長由滿洲人擔任,司長由日本人或滿州人擔任
    • 交通部:總長由滿洲人擔任,次長由日本人擔任,司長由日本人擔任
    • 文教部:總長由滿洲人擔任,次長、司長由日本人或滿州人擔任
    • 司法部:總長由滿洲人擔任,次長由日本人擔任、司長由日本人或滿州人擔任
    • 總長=大臣> 次長=次官> 司長=局長

地理與人口

滿洲國領土範圍包括現中國遼寧、吉林和黑龍江三省全境、內蒙古東部及河北承德市(熱河省)。根據1932年的《日滿議定書》,關東州之主權由滿洲國所有;滿洲國承認清朝將旅順、大連一帶的關東州租借予日本的條約,故關東州繼續由日本直接管轄,不屬滿洲國行政區劃。

滿洲國地圖

行政區劃

滿洲國行政區在1934年劃為14省、2特別市:

1939年更改為19省、1特別市:

  • 安東省、奉天省、錦州省、吉林省、熱河省、間島省、黑河省、三江省、龍江省、濱江省、興安東省、興安西省、興安南省、興安北省、牡丹江省通化省東安省北安省四平省
  • 新京特別市

人口

滿洲國的居民有漢、滿洲(含其他通古斯民族,如鄂倫春、赫哲等)、蒙古、朝鮮、俄羅斯與和族。居民按種族區分,存在等級差異,規定當地的非日本平民禁止食用大米和白麵粉,一經發現,以“經濟犯”處理。 [4][5][6]而在滿洲的日本移民大約有200萬,並未加入滿洲國籍,仍然是日本國民。很多山東和河北的窮苦農民在滿洲國作勞工,大多未加入滿洲國籍。

日本國策移民

為達到使滿洲最終成為日本人國土的侵略目標,日本以開發滿洲的名義展開「國策移民」活動,計劃20年內從日本向滿洲移民100萬戶、500萬日本人。 1936年4月,日本關東軍在長春召開移民會議,制定《滿洲農業移民百萬戶移住計劃案》。截至1944年9月,居於滿洲各地的日本移民(包括開拓團民)共1,662,234人。在1945年後,大部分日本移民被遣返,見葫蘆島日僑大遣返。但另有日本遺孤的問題。

外交

關內外關系

中華民國政府雖然被迫退出滿洲地區(中方稱東北),但不承認滿洲國合法性,僅在1935年之後與其建立了通郵、通車、通航及貿易聯繫。

國際承認

滿洲國1932年成立後,日本和薩爾瓦多兩國最先給予承認。 1937年軸心國聯盟成立後,德國意大利承認了滿洲國。 1941年開始,泰國等國開始與之建交。 美國於1933年1月15日通告世界各國不承認滿洲國。 英國政府於1934年3月13日聲稱永不承認滿洲國。蘇聯簽署蘇日中立條約後,1941年4月13日對滿州國予以承認直到1945年8月8日宣戰;共產國際各國黨不予公開異議。到1943年,承認滿洲國並與之建立外交關係的有23個國家。 國際聯盟也認為日本違反國際公約並不承認滿洲國的合法性,支持中國政府主張滿洲國管轄地區仍是中國的一部分。

根據1943年由滿洲國政府出版的《滿洲建國十年史》,當時世界上約有80個國家或政權,承認滿洲國的共23個,包括:

日滿關係

1932年6月14日,日本眾議院通過決議,承認滿洲國,9月6日,日本內閣通過決議,承認滿洲國,15日,日本正式承認滿洲國,雙方簽訂《 日滿議定書》。 11月24日,日本正式任命關東軍司令官武藤信義為駐滿洲國大使。

1935年2月12日,滿洲國與日本簽訂關稅協定。

1935年4月6日,滿洲國皇帝溥儀第一次訪問東京,日本天皇裕仁到東京車站迎接。

1935年5月2日,滿洲國皇帝溥儀頒布《回鑾訓民詔書》,表示自己與日本天皇“精神如一體”,滿洲國與日本“一德一心”,形成“不可分”的關係。

1937年11月5日,日本與滿洲國締約,日本撤廢在滿洲國領土上的治外法權。所有以往根據日清政府條約由日本管轄的滿鐵附屬地管轄權均轉交於滿洲國政府。

1940年6月26日,滿洲國皇帝溥儀第二次訪問東京,此次訪問的主要目的是迎接日本天照大神回滿洲國供奉。

1940年7月15日,滿洲國皇帝溥儀頒布《國本奠定詔書》,宣稱滿洲國的建立是和日本一樣,都始於“天照大神”,並把“天照大神”作為滿洲國的“建國元神”加以供奉。

1942年3月1日,滿洲國皇帝溥儀頒布《建國十週年詔書》。自此,滿洲國對日本的稱謂,從之前的“友邦”、“盟邦”改作“親邦”,即以日本為父母之國。

1943年4月1日,日本首相東條英機訪問滿洲國。

其他

1932年9月23日,蘇聯同意滿洲國向莫斯科新西伯利亞等城市派駐領事官員。

1934年5月24日薩爾瓦多承認滿洲國。

1936年11月28日意大利與日本簽署協定,承認滿洲國。

1938年2月20日德國承認滿洲國。 5月12日,德國與滿洲國在柏林簽訂友好條約。

1939年,滿洲國加入《反共產國際協定》。

1940年8月,丹麥承認滿洲國。

1941年4月13日,蘇聯和日本在莫斯科簽訂《日蘇中立條約》。蘇聯尊重滿洲國的領土完整與神聖不可侵犯性。

1942年2月24日,波蘭宣布取消承認滿洲國。

軍事

滿洲國軍事力量由「滿洲國家軍隊」、「後方警備」、「治安維持」三部分組成,由日本關東軍控制,起初作戰力量薄弱,主要軍事任務由關東軍實行,後來由於關東軍主力南下,兵力不足,加之滿洲地區抗日武裝遭到鎮壓而削弱,“滿洲國軍事力量”才更多地獨立承擔軍事任務。這其中有很多是日本從朝鮮半島徵召的朝鮮籍日本兵

滿洲國全境分為十一個軍管區,區首長稱司令。滿洲國軍事權力為關東軍所控制,其軍隊的調動、演習、裝備更換、人事變動都要經過關東軍司令部的批准。滿洲國軍銜分為將、校、尉三等九級。滿軍由軍官學校畢業後初任少尉,滿2年進中尉,中尉滿2年進上尉,上尉滿3年進少校。少校滿3年進中校,中校滿3年進上校。上校4年進少將,少將3年進中將,中將4年進上將。最高軍銜為上將,為終身職。上將之上又設立將軍,仿照日本的元帥,為榮譽軍銜。張景惠、張海鵬於芷山吉興四人獲得將軍軍銜。

1937年(康德四年),「滿洲國家軍隊飛行隊」成立。太平洋戰爭後期,即1944年4月以後,隸屬於日本「第二航空軍」指揮,參與太平洋戰爭。裝備機種有「九七式戰機」、「一式戰機」、「二式單戰機」等。空軍兵力最多時有含運輸機在內約110架飛機。

滿洲國江上軍

滿州國海軍成立於1932年2月15日。起初擁有5艘艦艇。 1933年4月1日日本成立「駐滿海軍部」,滿軍海軍從此逐漸發展。 1938年日本「駐滿海軍部」廢止,翌年11月海軍被編入「滿洲國陸軍」,名稱改為「江上軍」,人數約為2000人。主要是協助關東軍和滿洲國陸軍執行河川警備任務,在河川凍結期成為陸戰隊或國境警備隊。在南滿的渤海另有一支海上警備部隊。

根據1932年簽訂的《日滿議定書》,滿洲國的對外國防由日本關東軍負責。 1937年中國抗日戰爭爆發之後,日本陸續抽調關東軍前往中國戰場,滿洲國國境防務日益空虛,於是在1938年頒布《國兵法》,規定全國20至23歲的男性都有服兵役三年的義務。每年春季徵集20萬人,予以軍事訓練,主要是充當工兵,修築軍事堡壘,或者協助警察維持地方治安。不適合服兵役者要參加為時三年的“勤勞奉公隊”,從事土木工程徭役。

滿洲國解體後,殘存的關東軍官兵作為俘虜被送到西伯利亞從事強制勞動。滿洲國軍隊被蘇軍繳械,其裝備後來被移交給國民政府和中共軍隊。很多滿洲國軍人(包括部分日本人)為當時的國民政府軍所歧視,認為他們曾接受「奴化教育」,因此他們轉而投奔當時正在擴充力量的中共軍隊。其中的某些技術兵種人員日後成為中共軍隊相關兵種如空軍、砲兵和裝甲兵等的骨幹力量之一。 中共軍隊進入滿洲後,全面接收滿洲軍二十餘萬人,成為林彪的第四野戰軍[來源請求]

對中國抗日軍民的屠殺

駐紮在滿洲國的日本關東軍設有從事生物戰細菌戰和以活人進行細菌病毒試驗的731部隊(基地在哈爾濱)和長春的100細菌戰部隊。有學者認為超過10000名中國人、朝鮮人以及抗日聯軍戰俘在731部隊的人體試驗中被害,實際被害人數尚未確實。

上述受害者中,也包括因抵抗遭屠殺的滿洲平民。

經濟

滿洲地區物產豐富,有廣闊的可耕地,豐富的林業、漁業資源,煤礦、鐵礦等多種原材料儲量豐富。滿洲國是當時世界上經濟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自然資源匱乏的日本佔領這一地區之後,為滿足其戰爭經濟的需要,實行“日滿一體”政策,實質上使此地區的經濟淪為日本經濟的附庸和掠奪的對象。

農業

北滿地區收穫鴉片

根據1936年滿洲國國務院的資源調查報告,滿洲地區可耕地面積為4000萬頃(40億畝),其中已耕地2500萬傾。森林面積為1億7000萬頃。年產大豆250萬噸,小麥200萬噸,稻子70萬噸,小米100萬噸,高粱800萬噸,玉米500萬噸,雜糧豆類(大豆除外)60萬噸,棉花30萬噸,煙草16萬噸。存欄牲畜包括馬400萬匹,牛300萬頭,羊3000萬頭,豬4000萬頭。

滿洲地區年產糧食約2000萬噸左右,其中必須優先供應日軍和滿軍的軍事用糧、日本與朝鮮移民的口糧以及對日出口。根據關東軍的要求,滿洲國每年要向日本提供1000萬噸以上的糧食,每年8月中旬開始徵糧工作,11月底結束。除去來年的種子之後,中國農民的口糧所剩無幾。由於糧食供應不足,當局規定中國人不允許運輸、食用大米、白面,只能食用由玉米、小米、甚至榆樹籽和鋸末混合磨成的“協和麵”,違者按照“經濟犯”治罪。而日本開拓團移民不僅不需要交納農業稅費,還能按月領取口糧。

鴉片在滿洲國也是相當重要的作物,最早可以追溯到關東軍將熱河省(位於目前河北省、遼寧省和內蒙古自治區交界地帶)併入滿洲國的1933年,一些地方軍政勢力本來就有種植鴉片的行為,併入滿洲國後此一作物之種植得到扶植,約1936年左右,在滿洲七省擴大種植面積,大力生產,後又以法律形式確定了鴉片的專賣壟斷,1942年,日本「興亞院」召開了「支那鴉片需給會議」,做出了「由滿洲國和蒙疆供應大東亞共榮圈內的鴉片需要」的決議,據此又在滿洲擴大種植面積到三千公頃,鴉片產業達到鼎盛。 [12]

工業

奉系軍閥張作霖時期,就曾致力於滿洲的工業化。而滿洲國則建立了當時亞洲較完備、先進的工業體系。包括鐵道運輸、航空、航海、鋼鐵、煤炭、機車、汽車製造、飛機製造和軍工等工業部門。是中國當時直至文革之前最大的地方工業體。

分佈

滿洲國鋼鐵和化學工業主要集中在鞍山本溪湖,煤炭工業集中於撫順、本溪湖、阜新,油頁岩和合成燃料工業集中在撫順和吉林,菱鎂礦業集中於海城大石橋,水力發電集中於吉林和鴨綠江,機械、軍火、飛機工業中心為奉天(今瀋陽),紡織和和食品等輕工業則集中在大連丹東哈爾濱齊齊哈爾等城市。

資源

滿洲地區礦物資源非常豐富。據1936年滿洲國國務院的資源調查報告,煤炭儲量約為30億噸,鐵儲量約40億噸。其他礦物有黃金菱鎂鋁礬土油頁岩金剛石等。滿洲國建成的豐滿發電站是當時亞洲最大的水力發電站,1943年的發電能力為22億度。

在日本推行的“日滿一體”的政策下,滿洲的工業生產完全從屬於日本的產業政策。以鋼鐵為例,由滿鐵完全控股的昭和製鋼所理事長小日山直登明白無誤的指出了“日滿一體”政策下滿洲鋼鐵生產的[ [殖民地]]屬性:

滿洲大量的煤炭木材等工業原料被輸送到日本。大部分生鐵則被運往日本煉鋼,在滿洲煉製的鋼材除了少量在本地使用,其他都以鋼坯的形式運往日本軋製。昭和製鋼所理事長久保田省三在《滿洲國和鐵》一文中明確表示,滿洲國煉鐵業有著豐富的原料和特殊的優越性,擔負著“大東亞戰爭 ”的重大使命和責任。

壟斷部門

滿洲國原有的工業主宰部門為跨行業經營的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簡稱“滿鐵”)。滿洲國成立後,日本財閥的資金迅速湧入滿洲國。滿洲國對於工業部門採取經濟統制政策,推行“一業一社”的原則,每個行業都成立一個“特殊會社”——即壟斷性的公司。滿洲國設有滿洲電信電話株式會社(簡稱“電電”)、滿洲機械製造會社、滿洲炭礦會社、滿洲航空會社、滿洲人造石油會社、滿洲紡織會社、滿洲毛織會社、滿洲化學工業會社、滿洲林業會社、滿洲採金會社、滿洲畜產會社、滿洲水產會社、滿洲煙草會社、滿洲農產公社、滿洲開拓公社等四十多家特殊會社。特殊會社由日本投資者和滿洲國共同出資,贏利時按照雙方股份比例分成,虧損時滿洲國政府對於日方投資確保百分之十的利潤。另外還設立了六十多家類似於特殊會社的準特殊會社。

1937年,滿洲國開始執行《產業開發五年計劃》,經濟統制政策,從依靠以國家資本為主的滿鐵,轉向技術與資本全面依靠壟斷資本集團(即財閥)。 11月20日,日本產業株式會社(日產)決定將總部遷入滿洲國新京,12月27日改為滿洲重工業開發株式會社(簡稱“滿業”),滿業通過接收原滿鐵旗下的主要工業企業和其它會社,經過重新組合,發展成為龐大的康采恩。滿業的目標是實行從鋼鐵、煤炭等基礎工業,到飛機、汽車<年產10萬輛>以及其他製造工業的一條龍綜合經營,但終未完全實現。滿業當時幾近壟斷了滿洲國境內所有的鋼鐵、輕金屬、化工、電力及煤炭採掘業(撫順煤礦除外),成為超越滿鐵地位的最大公司。自此,特殊會社制度從“一業一社”轉向“一業多社”和“一業一社”同時並存。

產值

滿洲國工業產值在1936年為8.07億元,1940年達到26.47億元;生產力指數上升幅度超過60%。形成了包括冶金、礦業、飛機、機車和汽車製造、造船、紡織、交通運輸和能源等工業部門的較完整的工業體系。 (前東北財經委員會調查統計處編《偽滿時期東北經濟統計》第②一1頁)(轉引自孔經緯:《新編中國東北地區經濟史》,1994年版,第477頁)

勞力及其待遇

1937年滿洲國實施“第一次產業五年計劃”。 1939年5月又推出“北邊振興計劃”。產業工程、建築工程、軍事工程對勞動力的需求大增。然而自從1937年7月七七事變後,中日戰爭全面爆發,原來滿洲地區的主要勞工來源之一的華北成為戰場,由華北入滿的勞工急劇減少。由於勞動力的匱乏,日滿當局開始考慮“打破慣例,刻不容緩地從(滿洲)國內招募男工、雜役”。

1941年9月10日,滿洲國政府頒布《勞務新體制要綱》,10月22日又頒布了修改的《勞動統制法》,將勞動力的徵募和配置置於國家的直接統制之下。從此滿洲國勞務政策由依賴華北勞動力的進口,向國內自給體制轉變。進而強制人民服勞役,實現“全民皆勞”。

早在1938年,滿洲國協和會就以“奉公”或“奉仕”為名強制人民徭役,以解決勞動力匱乏的問題。 1942年5月4日,滿洲國政府設立的“勤勞奉公”制度審議委員會通過了《國民勤勞奉公制創設要綱》,提出以“勤勞奉公隊”實施“勤勞奉公制度”,強迫被徵兵者以外剩餘的青壯年勞力以“勤勞奉公”名義無償為日滿工礦、軍事工程勞動。

強徵的勞工按戶籍攤派,不限於漢族平民,滿洲人聚居地區也不能倖免。

除了無償強迫滿洲勞力勞動,在工礦企業中滿洲當地員工的薪水與日本僱員相比也相當低。對比1931年撫順煤礦職工工資水平可以發現,日本僱員的工資水平遠高於滿洲本地人:日本人分職員、僱員、傭員和準傭員四個級別,其中職員、僱員和傭員每年收入164元、109元和80.99元。而滿洲本地人則分傭員、常僱方、常僱夫、承包工和臨時工五個級別,最高的佣員年收入也僅僅15.73元,遠低於日本人。 (《滿洲統計年報》,昭和6年度,第738—741頁)

滿洲國經濟大多操控在日本資方手中,而工人則大多為中國人。工人工作環境惡劣,經常受到壓榨,世界歷史上最大的礦難本溪湖煤礦爆炸就發生在滿洲國時期。滿洲目前存在大量的萬人坑,死者多是滿洲國時期大量病死或工傷者得不到日本老闆付費醫治而直接推入埋葬的。根據中國記者的調查,光在遼寧有據可查的大規模萬人坑就有34個,遇害中國人至少在60萬以上。 [13][14]為修建所謂的“東方馬奇諾防線東寧要塞徵用了百萬工人,而在工程完畢後就將工人就地秘密殺死以掩蓋工程的信息。 [15]

交通運輸

亞細亞號列車

滿洲國境內鐵路線稠密,鐵道運輸發達。鐵路由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經營,最主要的干線為南滿鐵路(長春至大連)。 1936年,滿洲國以1.6億日元的價格向蘇聯收購了長春至哈爾濱以及滿洲里至綏芬河的北滿鐵路。其他重要鐵路還有丹東至奉天的安奉線、新京(長春)至圖們的京圖線、四平至齊齊哈爾的平齊線等。到1939年,路線全長已超過一萬公里,1945年達到11479公里,成為當時世界鐵道運輸最發達的國家之一,然而1949年全中國鐵路總里程才為22000公里。在大連哈爾濱之間運營的「超特急」列車「亞細亞號」為當時滿鐵的象徵。

1943年滿洲國公路總里程近6萬公里,而1949年,中國(含滿洲)公路總里程僅有8.09萬公里。

航運部分,主要港口有大連港(屬關東州)和營口港;內河水運主要集中在松花江地區。

空運部門則以滿洲航空株式會社為主要經營者。 1932年航空線總里程為1.5萬公里,當時中國航空線總里程無數據可以參考,而1950年的中國民用航空線總里程才1.14萬公里。

財政與金融

滿洲國的財政收入,1933年為6億元,1944年為21.5億元。在1944年的財政收入中,鴉片稅為4.3億元,佔第一位。煙草稅佔歲入第二位,其後依次是農業稅、牲畜稅、營業稅、關稅、戶口稅。除了稅收之外,還向境內中國居民徵收村會費、區會費、興農會費、協和義勇奉公費、愛路團費、國防獻金、飛機獻金和強制儲蓄等苛捐雜費。

滿洲國的中央銀行為滿洲中央銀行。滿洲國貨幣為元。 1元分為10角,1角分為10分。滿洲國貨幣與日元等值。流通貨幣為滿洲銀行券,不可兌換金銀。 朝鮮銀行券和日元貨幣在滿洲國境內也可自由流通。 1933年滿洲中央銀行紙幣發行額為6億元,1938年紙幣流通額達50億元,1945年8月發行額高達136億元。

郵政

滿洲國郵票-為1942年9月15日發行的“慶祝建國十週年”紀念郵票的第二枚,圖案是漢滿日朝蒙五族少女攜手行進圖,上方有蘭花禦紋章和銘記。

滿洲國郵政歸屬滿洲國交通部郵政總局管理。

滿洲國於1932年7月26日接管了在滿洲的原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的中華郵政系統(原中華民國北洋政府的東北郵政系統之延續),並於同日開始自主發行滿洲國郵票。至1945年滿洲國滅亡,共發行37次159枚郵票。根據與國民政府達成的《通郵辦法的諒解事項》,自1935年1月10日起,關內的中華郵政與滿洲國郵政互通郵件。從1935年至1937年間,滿洲國郵政特別發行與關內通郵的滿華通郵郵票

滿洲國郵票在設計風格上糅合了滿、日兩國的因素,政治意味比較濃厚,見證了滿洲國政權的興亡歷史。郵票的圖案及標語體現了滿洲獨特的自然和文化、人文景觀和風土人情,也擔負起宣揚政治理念及意識型態的作用。

文化及教育

教育

滿洲國建立了完備的普及教育體制。在各級學校中以“民族協和”、“日滿親善”、“一德一心”為口號進行教育,滿洲國規定在學校每屆春丁儀式秋丁儀式舉行祀孔,多是在朝禮時由一位老師介紹孔子生平。 1937年實行新學制,縮短大、中普通學校的學時年限。廣泛設立職業技能學校,培養相關職業技能人員,而專門培養政府中樞高層官僚的大同學院建國大學,延長學制兩倍為6年,招收學生以日本人為主,亦有少數中國人。相對,以中國人為主的一般高等學校,則多是培養各種職業人員的學校。除人文、科學的教育外,重視學生的品格與體魄的培養訓練,鄉村學校注重學生對農業知識與科學耕種的訓練,女學生還有家政訓練課程。藉此意圖培養輕人文,重技能的供驅使滿洲國民。滿洲國的各級教師的培養較嚴格,對教師的考核和晉升有嚴格的製度。 [16]

滿洲國擁有一萬兩千所小學、兩百所中學、一百四十所師道學校(院),以及五十所技術及專業學校(院)和一些軍官學校。在滿洲國教育系統中,共有六十萬學生和兩萬五千名教師。另外,還有一千六百所私立學校(日本批准),一百五十所宗教學校以及哈爾濱地區的二十五所俄國學校。

滿洲國設立的大專院校有二十所,參與其事絕大部分是日本人。當時的滿洲建國大學,教師90%以上為日本人,用日語授課。少數的非日本人用漢語或者蒙語授課。建國大學每年招生150人中,一半是日本人,另外滿洲人50名(在滿洲國漢族和滿洲族人都稱為滿洲人),朝鮮、蒙古和白俄共25名。

日語(被列為國語)及與日本有關的事物在滿洲國的教育中佔重要地位。中小學每天早上須向新京作「滿洲帝宮遙拜」,再向日本東京方向作「日本天皇陛下遙拜」。學生同時須以日語背誦皇帝詔書《國民訓》。但當時的部分非日本學生不相信“五族協和”,並且有學生參與了反滿抗日活動。在日本戰敗前的1945年8月12日,建國大學要求學生參與“滿洲國保衛戰”,除了日本人外的其他民族學生無一出列。 [16][17]

滿洲國教育系統為滿洲國,以至韓國和日本,以及滿洲國後十幾年的各項建設事業提供了高質量的專業人才。在滿洲地區的教育系統中,滿洲師道培養的教師在滿洲國後的幾十年中的各級學校中一直是教學的中堅力量。如韓國前總統朴正熙和韓國將軍白善燁均為滿洲國軍官學校畢業。

電影

File:Lixianglan.jpg
滿洲電影明星李香蘭

1937年8月,“株式會社滿洲映畫協會”在新京成立,簡稱“滿映”。在滿映存在的八年裡,共拍攝故事片108部,教育片、紀錄片189部。著名演員有李香蘭山口淑子)、劉恩甲浦克張奕於洋凌元,導演內田吐夢朱文順,攝影師王啟民,以及後來從影的方化等。著名影片有《碧血艷影》、《迎春花》、《蜜月快車》、《支那之夜》等。

文學及出版業

著名作家有梁山丁(山丁,1914年1995年)、古丁梅娘,和後來移居中國內地及其它地方的蕭紅蕭軍等(蕭紅、蕭軍並不認同滿洲國政權),以及一些倡導滿洲本土文學,出生在滿洲並認同滿洲的多位日裔滿洲作家。著名作品有山丁的《綠色的谷》等。滿洲國文學雖受到政治牽制,但仍有多元性。出版物大多應用漢文日文俄文,亦有部分英文出版物。

《滿洲國國歌》

天地內有了新滿洲,
新滿洲便是新天地,
頂天立地無苦無憂,
造成我國家,
只有親愛並無怨仇,
人民三千萬人民三千萬,
縱加十倍也得自由,
重仁義尚禮讓,
使我身修,
家已齊國已治,
此外何求,
近之則與世界同化,
遠之則與天地同流。

體育

「大滿洲國體育協會」在1932年成立的基礎上於1934年4月重新建立。 1938年,滿洲國開始實施新學制,規定體育課是各類學校的必修課。體育課使用的教材最初全部照搬日本,稱為“滿洲體育教授參考書”。 1944年,文教部製定了統一的教材《學校體育科教授要目》。運動競賽花樣繁多,有每逢滿洲國建國紀念日前後舉行的“建國紀念運動會”;每逢重大事件,便舉行“慶祝運動會”等。

民間組織

1932年成立的滿洲國協和會為協助滿洲國政府的民間組織,在滿洲社會生活中有重大的影響。

1936年,世界紅卍字會滿洲總會成立,為帶有宗教色彩的慈善組織。

1938年,滿洲國赤十字社建立,提供先進的醫護訓練。

滿洲國的滅亡

政權的終結

1943年12月1日公佈的《開羅宣言》中,規定中美英“三國之宗旨,在於剝奪日本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以後在太平洋所奪得的或占領之一切島嶼;在於使日本所竊取於中國之領土,例如滿洲台灣澎湖群島等,歸還中華民國。日本亦將被驅逐出其以暴力或貪欲所攫取之所有土地”。作為蘇聯對日宣戰的條件,在1945年2月8日雅爾塔會議羅斯福斯大林會談中,確定了將大連作為國際化自由港轉交給蘇聯,並由蘇聯使用滿洲鐵路。

1945年8月8日,蘇聯照會日本,將於次日對日本宣戰。隨後蘇聯紅軍攻入滿洲,以高度機械化的絕對優勢擊敗關東軍和滿洲國軍。 11日,溥儀及滿洲國政府官員開始乘火車撤退。 13日晨到達通化市臨江縣大栗子車站。 15日日本天皇裕仁宣布無條件投降。 17日,在吉岡安直的安排下,溥儀宣讀《滿洲國皇帝退位詔書》,宣佈滿洲國政府解散,滿洲國滅亡。 18日,關東軍司令官山田乙三下令滿洲地區及朝鮮北緯38度線以北的日軍(原屬朝鮮軍,1945年改隸關東軍,38度線以南的朝鮮軍改隸國內軍)解除武裝,停止戰鬥。 19日,溥儀等人從通化乘小飛機飛往瀋陽準備轉飛日本,飛機在奉天機場降落後,溥儀等人被蘇聯紅軍俘虜,滿洲國政權徹底終結。

滅亡以後

1945年8月20日,蘇軍佔領新京、奉天、哈爾濱佳木斯等城市;22日,蘇軍佔領旅順、大連。 31日蔣介石重慶宣布成立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東北行轅,任命熊式輝為行轅主任,接收東北,同時改原東北三省為九省二市[來源請求]

蘇聯拒絕中華民國政府使用旅順港運送人員接收遼東半島的要求,扶助中國共產黨在滿洲地區取得政治及軍事優勢,將繳獲關東軍及滿洲國軍的一些裝備和人員轉交給共產黨。 1945年11月,共產黨武裝(當時尚未更名中國人民解放軍)在山海關一線與準備出關接收東北的國民革命軍發生激戰,共產黨軍隊失利,國民政府接收滿洲。

1946年8月,蘇聯政府讓溥儀到東京遠東國際軍事法庭作證。他聲稱自己在滿洲國執政期間,完全係日本所控制之傀儡,並且敘述了日本關東軍在滿洲的軍事活動以及針對蘇聯的軍事目的。他也出於保護自己的目的,把一些自己的責任轉嫁給駐滿洲的日本軍方。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判處策劃成立滿洲國的板垣徵四郎死刑,判處同為策劃者的南次郎和操縱滿洲國的小磯國昭無期徒刑。

1963年3月30日1964年12月12日1966年3月2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共三度通過《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特赦確實改惡從善的蔣介石集團、偽滿洲國和偽蒙疆自治政府的戰爭罪犯的決定》。

評價

  • 國際聯盟的多數成員國均認為滿洲國政府是日本在中國東北境內扶持的政權而不予承認;也有國家持中立態度。滿洲國剛成立時僅日本和薩爾瓦多兩國予以承認並與之建交,至1942年時世界上80多個國家中,有德國、意大利、蘇聯、蒙古、維希法國在內的23個國家與之建交。滿洲國也與部分國家(包括不承認滿洲國的中國在內)建立了貿易、通訊和人員往來。
  • 中國日本的史學界主流認為當時所成立的滿洲國為日本的傀儡國。 中華民國及其後成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均認為滿洲為中國既有領土,且不承認滿洲國的合法性而將其稱之為「偽滿洲國」或簡稱「偽滿」。位於中國吉林省長春市的偽滿皇宮博物院就是在滿洲國帝宮的舊址上設立的。現在的院名和曾用名“偽皇宮陳列館”都冠以“偽”字。
  • 滿洲的部分民眾(包括漢族人、滿洲人)在滿洲國期間受到徵兵、勞役之累,一些犯人甚至遭受人體試驗等迫害。對日本軍閥在滿洲的壓迫行為,很多滿洲居民(包括日裔人及滿洲國政府官員)均持有反感的態度。滿洲的部分貴族,包括前清的皇室後裔(比如啟功德齡等)均認為滿洲國是日本的傀儡國,是個偽政權;另有川島芳子及其他原本投注滿洲國復國並抱持高度期望的清朝遺臣也逐漸失望離開,溥儀的父親清朝攝政王載灃也在得知滿洲國和溥儀的實際狀況後拒絕與之合作,繼續在北平居住。
  • 史料記載日本及滿洲國的統治遭到了包括滿洲人士在內的各族民眾的反對和武裝抵抗,滿洲人馬占山趙尚志鄧鐵梅等人組織了東北義勇軍。另有歷史資料顯示,滿洲建國也得到部份滿洲民眾特別是滿洲本土族裔人士的擁護。
  • 反對滿洲國的觀點多見於戰後的中國官方文件和出版物中;支持的觀點多見於滿洲國時期的官方文件及出版物和日本的出版物中。當時國際聯盟的李頓調查團在滿洲接觸到一些民眾向其陳述不滿張氏軍閥政府的統治而支持建立新國家的願望(The voice of the people of Manchoukuo, Department of foreign affairs, Hsinking, 1933)。滿洲地方民眾支持滿洲獨立建國的信件被彙編成冊,至今仍為一些圖書館中收藏。該資料被戰後的研究者認為是日本主導的政治宣傳。 [18]

相關條目

參考文獻

外部鏈接

備註

  1. ^ 根據《蘇日中立條約》,蘇聯與日本互相承認,尊重,並保證互不侵犯由對方幫助成立的蒙古國,與滿洲國。但是由於日本關東軍在滿州國境內的作為缺少對另一個主權國家的平等,所以大部分人認為滿洲國是大日本帝國傀儡國 。而在蒙古國,蘇聯軍隊卻只是駐紮維持秩序。
  2. ^ 馬占山新華社《愛國將領馬占山打響武裝抗日第一槍》http://news.sina.com.cn/c/2005-07-20/10046481459s.shtml
  3. ^ 《八年抗戰鑄豐碑》http://www.chinamil.com.cn/site1/ztpd/2005-08/10/content_270057.htm
  4. ^ 新浪網:末任東軍司令山田乙三(2)原文:“為了最大限度地掠奪糧食,山田乙三還規定,大米是軍需品,嚴禁東北老百姓食用。誰若是被發現吃了大米,馬上就會被以“經濟犯”治罪。僅1944年8月至1945年8月的1年間,全東北地區以“經濟犯”為名治罪的就達317100多人。 ”
  5. ^ 紅岩聯線:“王道樂土大滿洲國”的真相
  6. ^ 哈爾濱地情網原文:“偽滿時期,居民飲食受到嚴格控制。制定了"滿洲國人(即中國人)禁食大米,自行食用大米者,以經濟犯罪論處"的蠻橫法令。 ”
  7. ^ 1932年6月14日
  8. ^ 1938年2月21日
  9. ^ 1934年4月18日
  10. ^ .cn/mag2/20040917/ca102948.htm 平頂山慘案描述
  11. ^ 日本國會24名議員向平頂山慘案倖存者致歉
  12. ^ 愛新覺羅·溥儀《我的前半生》
  13. ^ http://news.163.com/40705/6/0QHS07S70001124T.html 日本侵華時期「萬人坑」:瀕臨堙滅的心痛(組圖)
  14. ^ http:// www.people.com.cn/GB/wenhua/27296/2624978.html
  15. ^ http://news.china.com.cn/chinanet/china.cgi?docid=78218412,52132299&server=192.168.9.86&port=3002 “東方馬其諾防線”:日軍屠殺中國勞工黑幕
  16. ^ 16.0 16.1 中國全史217 史仲文胡曉林主編
  17. ^ 山根幸夫,《偽滿建國大學和“五族協和”》,《中國研究》1998年11月號
  18. ^ http://www.ecampus.com/book/1901903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