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教 (北魏):修订间差异
小 →相关条目 |
小 →历史 |
||
第9行: | 第9行: | ||
[[南北朝]]时期的[[北魏]][[佛教]]盛行,而僧人内部政治、经济地位相差悬殊。孝文帝即位后,佛教内部的派系斗争日益明显地表现为社会阶级的斗争。最高统治者有时支持某些僧侣讲道说法,又严禁另一些僧侣聚徒传教。部分僧侣颂扬明君有道的同时,另一些僧侣却公然毁寺烧经,举兵造反。延兴三年([[473年]])沙门慧隐反。太和五年([[481年]])沙门法秀于京都平城举事,参加者有官僚大族,更多的是平民和奴隶。十四年([[490年]]),沙门司马惠御自称圣王,起兵攻克平原郡。延昌三年([[514年]]),沙门刘僧绍起兵于幽州,自称净居国明法王。这些叛逆往往也是宗教上的[[异端]],遭北魏政府的残酷镇压。在刘僧绍起兵失败后一年,爆发了更大规模的大乘教民变。 |
[[南北朝]]时期的[[北魏]][[佛教]]盛行,而僧人内部政治、经济地位相差悬殊。孝文帝即位后,佛教内部的派系斗争日益明显地表现为社会阶级的斗争。最高统治者有时支持某些僧侣讲道说法,又严禁另一些僧侣聚徒传教。部分僧侣颂扬明君有道的同时,另一些僧侣却公然毁寺烧经,举兵造反。延兴三年([[473年]])沙门慧隐反。太和五年([[481年]])沙门法秀于京都平城举事,参加者有官僚大族,更多的是平民和奴隶。十四年([[490年]]),沙门司马惠御自称圣王,起兵攻克平原郡。延昌三年([[514年]]),沙门刘僧绍起兵于幽州,自称净居国明法王。这些叛逆往往也是宗教上的[[异端]],遭北魏政府的残酷镇压。在刘僧绍起兵失败后一年,爆发了更大规模的大乘教民变。 |
||
延昌四年([[515年]])六月,冀州(今河北冀县)沙门[[法庆]]、惠晖在勃海李归伯的支持下,率乡人起兵于武邑郡之阜城。法慶以归伯为十住菩萨、平魔军司、定汉王,自号大乘,自命為“新佛”, |
延昌四年([[515年]])六月,冀州(今河北冀县)沙门[[法庆]]、惠晖在勃海李归伯的支持下,率乡人起兵于武邑郡之阜城。法慶以归伯为十住菩萨、平魔军司、定汉王,自号大乘,自命為“新佛”,創“大乘佛”。所謂的「新佛」就是引用佛經中“彌勒下生成佛”之說,「[[彌勒佛]]取代[[釋迦牟尼佛]]下凡救世」等思想出現,一反佛教[[五戒]]戒殺的原則,力倡「殺人作亂」,認為殺一人者為一住菩薩,殺十人者為十住菩薩,“屠滅寺舍,斬戮僧尼,焚燒經像”,“又合狂藥令人服之,父子兄弟不相識,唯以殺害為事”。<ref>《[[魏書]]·元遙傳》</ref> 义军攻克阜城,杀县令,于煮枣城(今河北枣强)大败州军,斩乐陵太守崔伯□。又回师北上,围勃海(今河北南皮北),克郡城。义军发展迅速,众至五万余。他们传言“新佛出世,除去众魔”,烧寺院,焚经像,杀僧尼。九月十四日,义军兵败,法庆、惠晖及头领百余人被捕被杀,叛民被屠杀者以万数。大乘余部被迫渡漳水入瀛州。熙平二年([[517年]])正月,义众突入州治赵都军城(今河北河间),焚烧州衙,但终于被镇压。 |
||
[[大乘教起義]]延续了近两年,兵锋及于冀、瀛二州的武邑、勃海、长乐、武垣四郡,义众最盛时达五万余,是北魏时期以[[宗教]]为旗帜的规模最大的民變。此後,假彌勒降世為旗號的事件此起彼落,形成跨越数百年的[[彌勒教]]造反运动。 |
[[大乘教起義]]延续了近两年,兵锋及于冀、瀛二州的武邑、勃海、长乐、武垣四郡,义众最盛时达五万余,是北魏时期以[[宗教]]为旗帜的规模最大的民變。此後,假彌勒降世為旗號的事件此起彼落,形成跨越数百年的[[彌勒教]]造反运动。 |
2011年1月14日 (五) 13:29的版本
大乘教,中國南北朝时期法庆和尚聚集人马在北魏冀州(今河北境内)以佛教名義起兵反抗北魏統治的一個組織。
词语解意
法慶和尚自号大乘,故其领导的民变组织被称为大乘教。
历史
南北朝时期的北魏佛教盛行,而僧人内部政治、经济地位相差悬殊。孝文帝即位后,佛教内部的派系斗争日益明显地表现为社会阶级的斗争。最高统治者有时支持某些僧侣讲道说法,又严禁另一些僧侣聚徒传教。部分僧侣颂扬明君有道的同时,另一些僧侣却公然毁寺烧经,举兵造反。延兴三年(473年)沙门慧隐反。太和五年(481年)沙门法秀于京都平城举事,参加者有官僚大族,更多的是平民和奴隶。十四年(490年),沙门司马惠御自称圣王,起兵攻克平原郡。延昌三年(514年),沙门刘僧绍起兵于幽州,自称净居国明法王。这些叛逆往往也是宗教上的异端,遭北魏政府的残酷镇压。在刘僧绍起兵失败后一年,爆发了更大规模的大乘教民变。
延昌四年(515年)六月,冀州(今河北冀县)沙门法庆、惠晖在勃海李归伯的支持下,率乡人起兵于武邑郡之阜城。法慶以归伯为十住菩萨、平魔军司、定汉王,自号大乘,自命為“新佛”,創“大乘佛”。所謂的「新佛」就是引用佛經中“彌勒下生成佛”之說,「彌勒佛取代釋迦牟尼佛下凡救世」等思想出現,一反佛教五戒戒殺的原則,力倡「殺人作亂」,認為殺一人者為一住菩薩,殺十人者為十住菩薩,“屠滅寺舍,斬戮僧尼,焚燒經像”,“又合狂藥令人服之,父子兄弟不相識,唯以殺害為事”。[1] 义军攻克阜城,杀县令,于煮枣城(今河北枣强)大败州军,斩乐陵太守崔伯□。又回师北上,围勃海(今河北南皮北),克郡城。义军发展迅速,众至五万余。他们传言“新佛出世,除去众魔”,烧寺院,焚经像,杀僧尼。九月十四日,义军兵败,法庆、惠晖及头领百余人被捕被杀,叛民被屠杀者以万数。大乘余部被迫渡漳水入瀛州。熙平二年(517年)正月,义众突入州治赵都军城(今河北河间),焚烧州衙,但终于被镇压。
大乘教起義延续了近两年,兵锋及于冀、瀛二州的武邑、勃海、长乐、武垣四郡,义众最盛时达五万余,是北魏时期以宗教为旗帜的规模最大的民變。此後,假彌勒降世為旗號的事件此起彼落,形成跨越数百年的彌勒教造反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