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修订间差异
第51行: | 第51行: | ||
======江西省====== |
======江西省====== |
||
王阳明石刻:位于[[赣州]]市[[龙南县]]玉石岩 |
|||
====台湾地区==== |
====台湾地区==== |
2006年6月11日 (日) 05:38的版本
儒家 |
---|
儒家文化圈 |
王守仁(1472年—1528年),原名云,更名守仁,字伯安,号阳明,世称“阳明先生”,“阳明子”。明朝浙江余姚(原属绍兴,现属宁波市)人,教育家,军事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哲学家;他是心学之集大成者,儒家“格心”派代表人物,其学世称“阳明学”,于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东南亚国家影响很大。著有《阳明全书》(又称《王文成公全书》)。
現時浙江省余姚龙泉山上“四碑亭”仍留有纪念他的碑亭。碑文是:明先贤王阳明故里。楹联:曾将大学垂名教,尚有高楼揭瑞云。横额:真三不朽。
生平
明成化八年(1472年)九月三十日生于县城瑞云楼(今武胜门内寿山堂)。王守仁出生在一個官宦人家,詩書世家,其远祖为东晋大書法家王羲之。其父王华,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状元,官至南京吏部尚书。
王守仁小時候很笨,五歲還不會說話。他在父母的幫助下,用刻苦和勤奮來彌補不足,終於成了「神童」。十一歲時,王守仁隨父親赴京師,一天路過金山寺,他的父親與朋友們聚會,在酒宴上有人提議做詩詠金山寺,大家還在苦思冥想,王守仁已先一步完成:“金山一點大如拳,打破淮揚水底天。醉倚妙高臺上月,玉蕭吟徹洞龍眠。”四座無不驚歎,又讓他做一首賦蔽月山房詩。王守仁隨口應出:“山近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於月。若人有眼大如天,還見山小月更闊。”
弘治元年(1488年)於南昌與表妹諸氏成婚,結褵之夜,與鐵柱宮道士暢談養生術,樂而忘返。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考取進士,授兵部主事。王守仁早期師承朱熹,為了實行朱熹的“格物致知”,有一次他下決心窮竹子之理,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什麼也沒有發現,人也病倒了。明正德元年(1506年),因反對劉瑾,被廷杖四十,謫貶貴州龍場(貴陽西北七十里,修文縣治)驛丞。他來到中國西南山區,龍場萬山叢薄,苗、僚雜居,使他對《大學》的中心思想有了新的領會,王守仁認為心是萬事萬物的根本,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心的產物。他在這段時期寫了“訓龍場諸生”。史稱《龍場悟道》。他說﹕“爾未看此花時,此花與爾心同歸於寂。爾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爾的心外。”
王阳明一生最大的功业是平南昌的宁王朱宸濠叛乱。王阳明去福建剿匪,部队刚刚走到丰城时,宁王朱宸濠举兵叛乱.他积极备战,调配军粮,修治器械,然后发出讨贼檄文,公布宁王的罪状,要求各地起兵勤王。王阳明当时最担心的,是宁王挥师东下占领故都南京。如果南京失守,宁王就有称帝的本钱,同时也占了地利,不容易消灭了。王阳明虚张声势,利用假宣传假情报,扰乱宁王的视线,逼他做出错误的判断,以为各路大军已经做成合围态势。同时使用反间计,使宁王猜疑自己部下的进攻南京策略。宁王上当,有半个月时间不知所措,没有发兵攻南京。王阳明利用这个时机,已经做好了防守南京的准备,宁王再打南京已经不可能。七月,宁王率六万人,攻下九江、南康,渡长江攻安庆。王阳明这时已经调集了大军八万,对外号称三十万。有人指出应该急救安庆,王阳明说:“现在九江、南康已经被敌军占领,如果我们越过南昌跨江救援安庆,就会腹背受敌。现在南昌空虚,我军锐气正盛,可以一举攻破。敌军听说南昌失守,肯定会回师来救,这时我们在鄱阳湖迎击他,肯定能胜利。”南昌很快攻破,停了两日,王阳明便派诸将分五路迎击回援南昌的宁王大军。四路分兵迎进,一路设伏。交战以后,宁王大军很快腹背受敌,被分割成几部分,后又中了埋伏,大败一场,溃逃退守八字脑地区。宁王看局势不妙,急忙调九江南康的精锐部队出击,王阳明派几路大军迎战取南康。这一仗打得很激烈,是关键的一战。官军一度退却,王阳明立即斩杀了后退的人,命令诸军死战。终于打败了敌人,敌军退保樵舍地区,将大船结成方阵,宁王拿出金银珠宝犒赏将士,要求再努力一搏。 但他的方阵被王阳明看出了破绽,决定援用赤壁之战的老例,放火烧船。第二天,宁王正在船上召开他的“早朝”会议,群臣集中在一起。王阳明大军杀到,用小船装草,迎风纵火,烧毁了宁王的副船,王妃娄氏以下的宫人以及文武官员们纷纷跳水自杀。宁王的大船搁浅,不能行动,仓促间换小船逃命,被王阳明的部下王冕部追上擒获,宁王的其它文武大臣也被擒获。不久,南康九江也被官军攻陷,宁王之乱全面平息,前后只用了三十五天。
嘉靖六年(1527年),王守仁总督两广军务,镇压瑶族和僮族等少数民族。後因肺病加疾,上疏乞歸,次年(1528年),王守仁在归途中病死于南安舟中。諡文成。在臨終之際,他身邊學生問他有何遺言,王守仁說:“此心光明,亦復何言!”。日本近代的著名軍事家東鄉平八郎,曾爲王守仁學說所折服,特意佩一方印章,上面篆刻“一生低首拜陽明”。
思想
心即理
王守仁師承陸九淵的學說,陸九淵的思想才得以發揚,因此被稱為「陸王學派」。陸九淵從“心即理”說出發,認為格物的下手處,就是體認本心。王守仁並不滿意陸九淵的解釋,他說﹕象山之學,“其學問思辨,致知格物之語,雖亦未免沿襲之累”。他反對朱熹通過事事物物追求“理”的“格物致知”﹐因為事理無窮無盡,格之則未免煩累,故提倡從自己內心中去尋找“理”,認為“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萬物,人秉其秀氣,故人心自秉其精要,正如陸九淵所言“心接具是理,心即理也”,何消外求?故明“本心”則明“天理”。所以王守仁強調:“心一而已,以其全體惻怛而言謂之仁,以其得宜而言謂之義,以其條理而言謂之理。不可以心外求仁,不可外心以求義,獨可外心以求理乎?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求理於吾心,此聖門知行合一之教。”
知行合一
在知與行的關係上,王守仁從「天地萬物本吾一體」出發,他反對朱熹的「先知後行」的說法。王守仁認為既然知道這個道理,就要去實行這個道理。如果只是一昧的自命為知道了,而不去實行,那就不能稱之為真正的知道了,真正的知識是離不開實踐的。他的目的在於「發動處有不善,就將這入善的念克倒了,需要徹根徹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潛伏在胸中」。
致良知
王守仁經歷過百死千難中的人生體驗,在五十歲時發表「致良知」的宣言:「某於此良知之說,從百死千難中得來,不得已與人一口說盡,只恐學者得之容易,把作一種光景玩弄,不實落用功,負此知耳!」
士农工商异业而同道
顧炎武《日知錄》卷七中提出,“士農工商謂之四民,其說始於管子(管仲)。”王陽明認為士、農、工、商“其歸要在於有益於生人之道,則一而已”,且進一步說明“古者四民異業而同道,其盡心焉一也”的觀點,他把傳統觀念中一直視作“賤業”的工商擺到與士同道的水準。(《節庵公墓表》)王陽明《傳習錄拾遺》說:“雖經日作買賣,不害其為聖為賢”。
影响
相关遗迹
中国大陆
浙江省
王阳明墓:位于绍兴城南的鲜虾山麓,碑文“明王阳明先生之墓”。
贵州省
贵阳扶风山阳明祠:始建于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1528年阳明先生逝世后,贵阳人为纪念他而修建该祠。
阳明洞天:位于现贵阳市修文县
江西省
台湾地区
日本
这是一篇與人物相關的小作品。您可以通过编辑或修订扩充其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