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er talk:Symplectopedia:修订间差异
Suedethank(留言 | 贡献) |
Symplectopedia(留言 | 贡献) 小 取消Suedethank(对话)的编辑;更改回Symplectopedia的最后一个版本 |
||
第232行: | 第232行: | ||
|} |
|} |
||
{{Hidef}} |
{{Hidef}} |
||
== dsoahodahfoahfohprwwprj == |
|||
{{pp-vandalism|small=yes}} |
|||
{{Mergefrom |1=六四事件后期|time=2013-03-02T09:44:38+00:00 }} |
|||
{{article issues |
|||
|POV=2012-4-26 |
|||
|original research=2012-4-26 |
|||
|long=2012-4-26 |
|||
|refimprove=2012-4-26 |
|||
}} |
|||
{{Infobox Civil Conflict |
|||
| conflict = 六四事件 |
|||
| partof = [[1989年革命]] |
|||
| image = |
|||
| caption = |
|||
| date = 1989年4月15日至1989年6月4日 |
|||
| place = 最早發起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北京市]][[天安門廣場]]與[[長安街]]等地,隨後相關的抗議活動擴展至中國各個大型都市。 |
|||
| domain = |
|||
| casus = <nowiki></nowiki> |
|||
*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40周年 |
|||
* [[五四運動]]70周年 |
|||
* [[法國大革命]]200周年 |
|||
* 前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逝世。 |
|||
* 中國經濟[[通貨膨脹]]。 |
|||
* 中國政治環境腐敗。 |
|||
* 大量民眾面臨[[失業]]問題。 |
|||
* 蘇聯進行[[開放政策|政治]]與[[經濟改革]] |
|||
| goals = <nowiki></nowiki> |
|||
* 中國在社會階級發展上能邁向平等。 |
|||
* 伴隨著經濟改革同時也要展開政治改革 |
|||
* 開放有關新聞以及言論等自由。 |
|||
| methods = 於各大市民廣場上[[絕食]]、靜坐或者宣告罷工。 |
|||
| result = 以天安門廣場為首的民主運動遭到鎮壓而宣告結束: |
|||
* [[中國人民解放軍]]部隊進入北京實施戒嚴。 |
|||
* 軍隊藉由武力的方式鎮壓學生以及市民的相關抗議行動。 |
|||
* [[趙紫陽]]被迫遠離中國政治核心並遭到軟禁。 |
|||
* 中國走向[[市場經濟]]體系的改革漸緩。 |
|||
* [[鄧小平]]其政治影響力漸趨減弱,最後宣告[[鄧小平#八九民運及六四事件|正式退休]]。 |
|||
* 詳見[[#後續|後續]] |
|||
| combatant1 = '''[[中華人民共和國]]:'''<br />[[中國人民解放軍]]<br />[[中國共產黨]] |
|||
| combatant2 = 中國部分大學學生<br />部分工廠員工<br />部分知識份子<br />部分來自中國各地的市民 |
|||
| commander1 = <nowiki></nowiki> |
|||
* [[鄧小平]] |
|||
* [[李鵬]] |
|||
* [[楊尚昆]] |
|||
* [[趙紫陽]] |
|||
* [[刘华清]] |
|||
* [[李锡铭]] |
|||
* [[陈希同]] |
|||
| commander2 = <nowiki></nowiki> |
|||
* [[吾爾開希]] |
|||
* [[柴玲]] |
|||
* [[王丹]] |
|||
* [[封從德]] |
|||
* [[侯德健]] |
|||
* [[刘晓波]] |
|||
* [[六四事件人物#.E5.AD.B8.E7.94.9F.E9.A0.98.E8.A2.96|更多]] |
|||
| person1 = |
|||
| person2 = |
|||
| strength1 = |
|||
| strength2 = |
|||
| casualties1 = |
|||
| casualties2 = |
|||
| notes = '''死亡人數:'''估計大約有200人到6,000人左右<ref name = "Edward Timperlake">{{Cite book | author = [[愛德華·提波雷克]](Edward Timperlake)和[[威廉·崔普雷二世]](William C. Triplett II) | title = Red Dragon Rising: Communist China's Military Threat to America | location = 美國華盛頓 | publisher = [[Regnery Publishing]] | date = 1999年10月1日 | pages = | ISBN = 978-0895262585 | accessdate = 2012年2月28日查閱 | url = 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id=hNuMXNn1er8C&printsec=frontcover&dq=isbn:0895262584&hl=zh-TW&sa=X&ei=CCvkT9XTHuz1mAWq6fiNCw&redir_esc=y#v=onepage&q&f=false | language= 英文 | quote = }}</ref><ref name = "Really Died">[http://www.time.com/time/magazine/article/0,9171,970278,00.html How Many Really Died? Tiananmen Square Fatalities]. 《[[時代 (雜誌)|時代]]》. 1990年6月4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 {{en}}.</ref><ref name = "北京十三家醫院傷亡統計">[http://www.64memo.org/b5/15523_13.htm 表一、北京十三家醫院傷亡統計]. 六四檔案 [2012年2月28日查閱].{{zh-hk}}</ref><ref name = "六四死難者名單">[http://www.64memo.org/html/victims155.htm 六四死難者名單]. 六四檔案. 2006年6月 [2012年2月28日查閱].{{zh-hk}}</ref>。<br />'''受傷人數:'''7,000人到10,000人左右<ref name =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美國國會]]. Sino-American relations: one year after the massacre at Tiananmen Square. 美國華盛頓: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91年 [2012年2月28日查閱] {{en}}.</ref><ref name = "report">[[陳希同]]. [http://www.npc.gov.cn/wxzl/wxzl/2000-12/14/content_2286.htm 關於制止動亂和平息反革命暴亂的情況報告].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1989年6月30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zh-cn}}</ref>。 |
|||
}} |
|||
'''六四事件'''又被稱為'''天安門事件''',在歐美國家則多是以'''天安門廣場抗議'''(Tiananmen Square protests)來形容這次事件。六四事件是指發生於1989年6月3日晚上至6月4日凌晨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與民眾在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的[[北京市]][[天安門廣場]]附近和通往廣場道路上所爆發的流血[[衝突]],屬於「八九民運」的一部分;而所謂的「八九民運」,是指從1989年4月15日開始,學生與民眾在北京天安門廣場所發起長達兩個月的學生運動,並引發了全國性的[[示威]]遊行活動;但活動最終中國政府仍宣佈[[戒嚴]]且派遣軍隊前往廣場以武力進行鎮壓,隨著許多民眾死傷與流亡海外、部分軍人傷亡後示威活動宣告結束。 |
|||
事件發生之後,國際社會開始大幅譴責中國政府對示威民眾使用武力攻擊,許多西方政府也藉由實施經濟制裁以及武器禁運的方式表達不滿。直到今日,六四事件在[[中國大陸]]地區依然被列為一個極敏感的話題。儘管各方對於六四事件的看法仍存在眾多矛盾,要求中國政府「[[平反六四]]」的呼聲也不斷出現。 |
|||
== 名稱 == |
|||
[[File:21st anniversary candlelight vigil 4.jpg|thumb|right|250px|於[[維多利亞公園]]舉辦的維園六四21周年燭光晚會擺設的標誌,攝於2010年6月4日<ref>LAI Ryanne. [http://www.flickr.com/photos/96941606@N00/4670849348 大學生]. [[Flickr]]. 2010年6月4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 {{en}}.</ref>。]] |
|||
由於中國政府在6月3日到6月4日期間派遣部隊前往鎮壓示威群眾,這使得這天的清場行動成為整個1989年學運的標誌性事件,因此學生運動也被稱為「六四事件」,甚至直接以日期簡稱為「六四」。這樣命名的方式也與過去兩場同樣在天安門廣場進行的抗議活動其命名習慣一致,這包括有1919年要求對抗海外列強侵犯中國權益的[[五四運動]],以及1976年悼念[[周恩來]]所擴展而成的[[四五運動]]等。雖然「六四」所指的日期是人民解放軍進入天安門廣場要求抗議群眾撤離的日子,而實際上整個軍事清場行動早在6月3日晚間便已經開始執行,但絕大多數人仍是直接以「六四事件」來稱呼。也因此,狹義上的「六四事件」這一名稱是指陸軍部隊進駐北京而與民眾所爆發的衝突。 |
|||
*民主運動人士與同情者 |
|||
描述整個抗議行動的常見名稱包括有以性質命名的「六四運動」、以發生時間點取名的「八九民運」或「八九學運」以及以活動地點稱呼的「八九天安門事件」或「天安門事件」等等。一些[[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主運動|中國民主運動]]人士以及支持群眾則在相關的活動和著作中,將這次事件通稱為「六四屠殺」<ref >{{cite web|url=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120411/34152230 |language=繁体中文 |title=「六四屠殺非事實」蔡衍明屢失言 |publisher=纵览中国 摘自苹果日报 | date=2012年04月11日|accessdate=2012-10-12 }}</ref>、「六四屠城」<ref >{{cite web|url=http://www.chinainperspective.com/ArtShow.aspx?AID=1609 |language=简体中文 |title=六四屠城 美国密件曝光 长安街凌晨两度大杀戮 |publisher=苹果日报 |accessdate=2012-10-12 }}</ref>、「六四鎮壓」<ref >{{cite web|url=http://blog.boxun.com/hero/201205/wurenhua/2_1.shtml |language=简体中文 |title=参加六四镇压的第64集团军部分官兵名单 |publisher=吴仁华-博讯网 |accessdate=2012-10-12 }}</ref>或「天安門大屠殺」<ref>[[廖亦武]], [http://www.asianculture.com.tw/front/bin/ptdetail.phtml?Part=3449 子彈鴉片—天安門大屠殺的生死故事], [[新光集團|允晨文化]], 2012</ref>等較為激烈的字眼。而六四事件發生後,中國政府為了能夠限制相關資訊的流通而利用[[防火長城]]來將主要可能的名稱列為「敏感」字眼<ref name="China Perspectives">{{cite book|title=China Perspectives|url=http://books.google.com/books?id=7gE_AQAAIAAJ|accessdate=31 January 2013|year=2009|publisher=French Centre on Contemporary China}}</ref>,許多網路使用者為了應付[[中華人民共和國網路審查|網路審查]]以能夠在搜索引擎和公眾論壇上搜索相關資料,往往也會在網際網路上使用包括[[羅馬數字]]VIIV(VIIV=64)<ref >{{cite web|url=http://www.youtube.com/watch?v=l-A0ItxG5yI |language=英文 |title= |
|||
VIIV宣言 |publisher=Youtube |accessdate=2012-10-12 }}</ref>、8平方(<math>8^2=64</math>)以及[[5月35日]](5月31日+4天=6月4日)等等名稱代稱<ref name = "FT中文網">席佳琳. [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26807 今天是5月35日]. [[FT中文網]]. 2009年6月4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zh-cn}}</ref><ref name = "Tiananmen anniversary">[[法新社]]. [http://www.theage.com.au/world/china-tightens-information-controls-for-tiananmen-anniversary-20090604-bvxf.html China tightens information controls for Tiananmen anniversary]. 《[[時代 (報紙)|時代]]》(The Age). 2009年6月4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 {{en}}.</ref>。 |
|||
*中國官方 |
|||
自1989年以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也使用數個名稱來形容六四事件,並藉由字詞轉換的方式來逐步降低六四事件對之後社會的影響<ref name = "傅高義 634">{{Cite book | author = [[傅高義]] | title = Deng Xiaoping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a | location = 美國劍橋 | publisher = [[哈佛大學出版社]] | date = 2011年9月26日 | pages = 第634頁 | ISBN = 978-0674055445 | accessdate = 2012年2月28日查閱 | url = 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id=3IaR-FxlA6AC&printsec=frontcover&dq=isbn:0674055446&hl=en&sa=X&ei=aGFMT9u5C6PFmAXLueHfDw&redir_esc=y#v=onepage&q&f=false | language= 英文 | quote = }}</ref>。起初事件剛開始爆發時,中國政府將這起群眾抗議行動命名為「反革命動亂」,之後更將其直接定調為「動亂」,事件漸漸結束之後則以「六四風波」指稱。最後中共領導階層統一將所有指稱當天衝突的名稱改成更加中性的說法,也就是今日仍在使用的「1989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風波」這類短語來形容<ref name = "傅高義 634"/><ref name = "China trampled on freedom">[[社論]]. [http://www.theage.com.au/news/opinion/editorial/the-day-china-trampled-on-freedom/2009/05/29/1243456737644.html The day China trampled on freedom]. 《[[時代 (報紙)|時代]]》(The Age). 2009年5月30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 {{en}}.</ref>。 |
|||
*西方 |
|||
[[西方世界]]的新聞媒體則習慣以「天安門廣場抗議」(Tiananmen Square Protests)或者是「天安門事件」(Tiananmen Square Crackdown)等名字形容六四事件,或者是拿來描述一系列群眾發起的抗議事件。而在過去歐美國家的新聞媒體也長期使用了「天安門廣場屠殺」(Tiananmen Square Massacre)或者是「天安門屠殺」(Tian'anmen-Massaker)這類稱呼,但在近年來這類詞彙於新聞上的使用頻率開始降低。原因之一在於六四事件實際上在天安門廣場內並無激烈的暴力衝突,主要的傷亡處反而是位於北京天安門廣場外圍的[[木樨地]]地區<ref name = "James Miles"/>。不過「天安門廣場抗議」或「天安門事件」這詞語也往往給人們一種錯誤的印象,反而讓人誤認為六四事件的示威活動只發生在北京地區,事實上當時在整個中國的許多城市也爆發了數場聲援性質之抗議行動<ref name = "James Miles"/>。 |
|||
== 背景 == |
|||
=== 經濟危機 === |
|||
1988年時鄧小平與其他中國共產黨領導人在[[北戴河區]]召開會議,同意中國暫時先施行以市場經濟為基礎所發展的價格體系,等到過渡時期結束後才實施所謂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ref name = "Dingxin Zhao 127">{{Cite book | author = [[趙鼎新]] | title = 《天安門的力量:國家-社會關係和1989北京學生運動》([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id=kzBXsnwYWD8C&printsec=frontcover&dq=the+Power+of+Tiananmen&hl=en&sa=X&ei=oYVMT-y7Cq_umAX43fgL&redir_esc=y#v=onepage&q=the%20Power%20of%20Tiananmen&f=false The Power of Tiananmen: State-Society Relations and the 1989 Beijing Student Movement]) | location = 美國芝加哥 | publisher = [[芝加哥大學出版社]](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 date = 2004年4月1日 | pages = 第127頁 | ISBN = 978-0226982618 | accessdate = 2012年2月28日查閱 | url = | language= 英文 | quote = }}</ref><ref>[[約翰·張伯倫]](John Chamberlain). Chinese Milton. 美國紐約: 《[[國家評論]]》(National Review). 1988年12月9日: 第41頁 [2012年2月28日查閱] {{en}}.</ref>。但政府即將放鬆價格管制的消息立刻引起大眾的恐慌,中國各地民眾陸續前往銀行領取存款、購買商品並囤積物資<ref name = "Dingxin Zhao 127"/>。中國政府對於民眾激烈的反應一時感到驚慌失措,並且立即撤銷實施不到2個星期的商品價格改革,然而在這段時間所造成的後續影響卻比原本預期的還要來得更長。自1988年底到1990年代初期為止,[[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以及[[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全體會議上陸續提到各種改革所帶來的問題,包括有通貨膨脹、糧食減產、工人騷動不安、人口流動失控、官員貪腐以及人口快速增長等。 |
|||
然而失敗的物價政策仍然持續讓中國經濟急速[[通貨膨脹]],1988年初時中國各地物價的通貨膨脹程度已經達到20%,到了年底時各大城市其通貨膨脹程度更上升至26%,而大量的糧食、食用油以至於牙膏等民生用品均出現購買囤積的情況。隨後糧食的減產更進一步加深了物資囤積的問題,儘管當時中國仍然會按照指定價格來向農民收購糧食,但是農民種植糧食作物的價格利潤並無法與種植[[煙草]]或[[糖]]等經濟作物相比,甚至政府也常常逼迫農民以遠低於市場價的價格賣出。此外隨著政府財政短缺以及先前大量金錢提早流入市場等問題,也讓農民往往只能夠拿取政府收購糧食的借據,而不是進行實質上的金錢交易。 |
|||
另一方面根據官方的報告指出,北京在1987年至1988年展開經濟改革時反而導致[[消費者物價指數]]提升高達30%,快速飆升的物價使得領取固定薪水的工人無力購買一般生活產品,進而造成了群眾之間的恐慌<ref name = "傅高義 600-601">{{Cite book | author = [[傅高義]] | title = Deng Xiaoping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a | location = 美國劍橋 | publisher = [[哈佛大學出版社]] | date = 2011年9月26日 | pages = 第600頁至第601頁 | ISBN = 978-0674055445 | accessdate = 2012年2月28日查閱 | url = 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id=3IaR-FxlA6AC&printsec=frontcover&dq=isbn:0674055446&hl=en&sa=X&ei=aGFMT9u5C6PFmAXLueHfDw&redir_esc=y#v=onepage&q&f=false | language= 英文 | quote = }}</ref>。此外在在新的市場經濟引入下,過去的[[國有企業]]已經無法確保能夠於中國市場中獲取收益,部分公司開始為了降低成本而裁減工人人數,在各地也陸續有國有企業宣告關閉,這些原因都導致當時中國總共有數百萬名工人處於失業狀態<ref name = "peacehall.com">任詮. [http://www.peacehall.com/news/gb/pubvp/2004/06/200406121333.shtml 任詮:民運的歷史背景——紀念八九民運15周年]. [[博訊]]. 2004年6月12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zh-cn}}</ref><ref name = "news.boxun.com">劉蔚. [http://news.boxun.com/news/gb/pubvp/2007/03/200703050109.shtml 劉蔚:喚醒國人之16—八九民運的被鎮壓不應成為中國人擺脫共產黨統治的障礙]. [[博訊]]. 2007年3月5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zh-cn}}</ref>。在面臨更加嚴苛的工作條件以及通貨膨脹的生活壓力下,各地工人陸續發起抗議活動以要求政府重視問題,例如1988年浙江一家紡織廠便有將近1,500名工人遊行長達2天,另一家製藥廠近1,100名工人則持續罷工3個月以表達不滿<ref>[[史景遷]]. 《追尋現代中國》. 臺灣萬華: [[時報文化]]. 2001年: 第1,013頁 [2012年2月28日查閱].{{zh-tw}}</ref>。同時中國社會除了那些尚未遭到撤職並持有「[[鐵飯碗]]」工作者外,絕大多數人民過去所享有的醫療保健、住宅補貼等社會福利紛紛取消<ref name = "傅高義 600-601"/><ref>{{Cite book | author = [[汪暉]]、[[西奧多·赫特斯]](Theodore Huters)和[[瑞貝卡·卡爾]](Rebecca E. Karl) | title = China's New Order: Society, Politics, and Economy in Transition | location = 美國劍橋 | publisher = [[哈佛大學出版社]] | date = 2006年4月30日 | pages = 第54頁 | ISBN = 978-0674021112 | accessdate = 2012年2月28日查閱 | url = | language= 英文 | quote = }}</ref>。而此時中國各地的流動人口也急速增加,當時大約有4億人散居在中國各地365座大城市中,同時平均每年還會有800萬人流入城市以謀求工作。 |
|||
=== 問題浮現 === |
|||
赵鼎新认为:“改革派領導人原本計畫自1978年開始知識分子將發揮主導功用,從而領導國家實施更多有關經濟改革的政策;但儘管相關的應對計畫都有依照時間表進行,然而這種期望卻始終沒有發生<ref>{{Cite book | author = [[趙鼎新]] | title =《天安門的力量:國家-社會關係和1989北京學生運動》([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id=kzBXsnwYWD8C&printsec=frontcover&dq=the+Power+of+Tiananmen&hl=en&sa=X&ei=oYVMT-y7Cq_umAX43fgL&redir_esc=y#v=onepage&q=the%20Power%20of%20Tiananmen&f=false The Power of Tiananmen: State-Society Relations and the 1989 Beijing Student Movement]) | location = 美國芝加哥 | publisher = [[芝加哥大學出版社]](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 date = 2004年4月1日 | pages = 第81頁 | ISBN = 978-0226982618 | accessdate = 2012年2月28日查閱 | url = | language= 英文 | quote = }}</ref>。原因在於雖然政府機關陸續設立新的大學和增加各校招生名額<ref name = "Dingxin Zhao 82">{{Cite book | author = [[趙鼎新]] | title = 《天安門的力量:國家-社會關係和1989北京學生運動》([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id=kzBXsnwYWD8C&printsec=frontcover&dq=the+Power+of+Tiananmen&hl=en&sa=X&ei=oYVMT-y7Cq_umAX43fgL&redir_esc=y#v=onepage&q=the%20Power%20of%20Tiananmen&f=false The Power of Tiananmen: State-Society Relations and the 1989 Beijing Student Movement]) | location = 美國芝加哥 | publisher = [[芝加哥大學出版社]](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 date = 2004年4月1日 | pages = 第82頁 | ISBN = 978-0226982618 | accessdate = 2012年2月28日查閱 | url = | language= 英文 | quote = }}</ref>,然而由國家所指導的教育體制並沒有確實與市場結合,在面對農業、輕工業、服務業和外國投資等市場的人才需求沒有增加情況下,使得學習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等專業科目的學生只能嘗試擠入有限的就業市場工作<ref name = "Dingxin Zhao 82"/><ref>{{Cite book | author = [[趙鼎新]] | title = 《天安門的力量:國家-社會關係和1989北京學生運動》([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id=kzBXsnwYWD8C&printsec=frontcover&dq=the+Power+of+Tiananmen&hl=en&sa=X&ei=oYVMT-y7Cq_umAX43fgL&redir_esc=y#v=onepage&q=the%20Power%20of%20Tiananmen&f=false The Power of Tiananmen: State-Society Relations and the 1989 Beijing Student Movement]) | location = 美國芝加哥 | publisher = [[芝加哥大學出版社]](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 date = 2004年4月1日 | pages = 第84頁 | ISBN = 978-0226982618 | accessdate = 2012年2月28日查閱 | url = | language= 英文 | quote = }}</ref>。此外私人公司也不再採用過去由國家分配畢業學生工作場所的方式,許多高薪工作人員的錄取主要是因為與公司高層有[[裙帶關係]],這讓甫剛畢業的學生只能擔任低層工作人員或者是面臨失業的問題<ref>{{Cite book | author = [[趙鼎新]] | title = 《天安門的力量:國家-社會關係和1989北京學生運動》([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id=kzBXsnwYWD8C&printsec=frontcover&dq=the+Power+of+Tiananmen&hl=en&sa=X&ei=oYVMT-y7Cq_umAX43fgL&redir_esc=y#v=onepage&q=the%20Power%20of%20Tiananmen&f=false The Power of Tiananmen: State-Society Relations and the 1989 Beijing Student Movement]) | location = 美國芝加哥 | publisher = [[芝加哥大學出版社]](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 date = 2004年4月1日 | pages = 第89頁 | ISBN = 978-0226982618 | accessdate = 2012年2月28日查閱 | url = | language= 英文 | quote = }}</ref>。而儘管政府會將一些職缺提供給學生報名,然而這些職缺往往不是當時績效十分差的政府部門,就是在地方上其地位十分小的職缺<ref name = "傅高義 600-601"/>。面對國內令人沮喪的就業市場,想出國深究或者工作的知識分子和學生其機會也十分的有限,對於這些應得利益的失望讓許多人開始將問題歸咎於中國政治層面。北京各個大學校園陸續出現名為「民主沙龍」的小規模政治研究社團來進行研討<ref>{{Cite book | author = [[趙鼎新]] | title = 《天安門的力量:國家-社會關係和1989北京學生運動》([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id=kzBXsnwYWD8C&printsec=frontcover&dq=the+Power+of+Tiananmen&hl=en&sa=X&ei=oYVMT-y7Cq_umAX43fgL&redir_esc=y#v=onepage&q=the%20Power%20of%20Tiananmen&f=false The Power of Tiananmen: State-Society Relations and the 1989 Beijing Student Movement]) | location = 美國芝加哥 | publisher = [[芝加哥大學出版社]](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 date = 2004年4月1日 | pages = 第137頁 | ISBN = 978-0226982618 | accessdate = 2012年2月28日查閱 | url = | language= 英文 | quote = }}</ref>,這也促使了之後學生願意積極參與政治事務<ref name = "Dingxin Zhao 127"/>。” |
|||
另一方面,史景迁认为中國共產黨內部貪污情況則令民間對政府感受更加惡化。根據史景迁的統計,在1987年時便共計有15萬名共產黨黨員因貪瀆而受罰,此外還有近25,000人因此被開除黨籍<ref name = "史景遷 1014">[[史景遷]]. 《追尋現代中國》. 臺灣萬華: [[時報文化]]. 2001年: 第1,014頁 [2012年2月28日查閱].{{zh-tw}}</ref>。同時雖然中國共產黨多次表示其意識形態仍遵守過去的社會主義,然而實際上政府仍然持續引進越來越多資本主義的概念;隨著社會主義漸漸變成一種「名義」上的稱呼,共產黨內部也對於其合法性問題抱持著質疑的態度<ref name = "汪暉 57">{{Cite book | author = [[汪暉]]、[[西奧多·赫特斯]](Theodore Huters)和[[瑞貝卡·卡爾]](Rebecca E. Karl) | title = China's New Order: Society, Politics, and Economy in Transition | location = 美國劍橋 | publisher = [[哈佛大學出版社]] | date = 2006年4月30日 | pages = 第57頁 | ISBN = 978-0674021112 | accessdate = 2012年2月28日查閱 | url = | language= 英文 | quote = }}</ref>。再加上儘管政府下令共產黨黨員每年都必須接受廉潔操守的考核<ref name = "peacehall.com"/><ref name = "news.boxun.com"/><ref name = "史景遷 1014"/>,但是許多民營企業仍陸續賄絡各個共產黨領導人,期望能夠比其他廠商享受更加寬鬆的法規限制,並藉此赚取更多的金錢利潤<ref name = "傅高義 600-601"/>。種種問題在過去不斷強調「沒有窮人」的中國社會中並沒有出現,這促使了民間社會對於缺乏公平的財富分配感到十分反感,同時公眾對於國家的未來感到了幻滅。然而當人們把希望冀求在政府能有其他改變作為時,仍然是由國家決定所謂的「正確道路」,而與民眾之間缺乏有效參與或者對話的政治管道<ref name = "汪暉 57"/>。 |
|||
但種種改革所造成的問題並沒有促使中國領導人決定立即處理負面反應,甚至連中國共產黨內部對於鄧小平的經濟改革都有截然不同的看法,這時中國共產黨黨內儼然已形成了改革派與保守派兩個陣營。以[[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中共中央委員會總書記]][[胡耀邦]]為首的改革派(又被稱作「右派」)認為應該漸漸轉往有關政治方面的改革,藉由提供政治自由化以及包容多元化思想的社會來作為民間表達不滿的渠道,進而促使人民更加擁護中國的經濟改革政策。但以[[中國共產黨中央顧問委員會|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主任[[陳雲]]為首的保守派(又被稱作「左派」)則認為改革開放的部分已經過多,認為應該轉往強化國家的控制項目以確保之後社會的穩定,並讓民眾更加配合共產黨其社會主義的意識形態,甚至一些保守人士也多次批評經濟改革早就背棄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和[[毛澤東思想]]<ref>龔雲. [http://theory.people.com.cn/GB/10282451.html 建設馬克思主義學習型政黨的重大而緊迫的戰略任務]. [[人民網]]. 2009年10月29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zh-cn}}</ref>。然而儘管共產黨已漸漸浮現派系間的衝突,雙方人馬都需要作為中國最高領導人的鄧小平支持才能實施各項重要決策<ref name = "The Gate of Heavenly Peace">[[獨立電視服務]](Independent Television Service). [http://tsquare.tv/film/transcript.html The Gate of Heavenly Peace]. Long Bow Group Inc.. 1995年 [2012年2月28日查閱] {{en}}.</ref>。 |
|||
=== 自由民主思潮引入 === |
|||
{{See Also|北京之春|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 |
|||
刘晓波认为:1980年代世界處於[[冷戰]]的最後階段,隨著1985年[[米哈伊爾·戈巴契夫]]擔任了[[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之後,開始嘗試在蘇聯推行以[[人道主義]]為核心的[[新思維]]運動,這舉動也對[[共產主義國家]]內部出現廣泛的影響。隨著中國開放並接觸西方思想,很多學者及學生亦開始公開提倡自由、人權、平等和民主,並且認為經濟改革必須與政治改革同步進行<ref>{{Cite book | author = [[劉霞 (劉曉波妻)|劉霞]]、[[胡平 (作家)|胡平]]和[[廖天琪]] | title = 《劉曉波文集》 | location = 中國香港 | publisher = [[新世紀出版社]] | date = 2010年12月 | pages = | ISBN = 978-9881943040 | accessdate = 2012年2月28日查閱 | url = | language= | quote = }}{{zh-hk}}</ref>[[人民网]]上的[[王逸舟]]认为,西方国际政治学中“美国重心”的“绝对地位”促使美国按照所谓“自由民主制度”的方向推进国际体系的更新。<ref>王逸舟. [http://theory.people.com.cn/GB/49150/49152/4418607.html 試析國際政治學的美國重心]. [[人民網]]. 2006年5月30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zh-cn}}</ref>。 |
|||
Eddie Cheng记录道:1986年夏天,曾在[[普林斯頓大學]]擔任天體物理學教授的[[方勵之]]返回中國任教,同時也開始在中國各地大學展開巡迴演講关于自由、人權以及[[權力分立]]的議題。方指出,中国要实现现代化的唯一办法,就是放弃一党独裁,进行政治改革。<ref name = "Eddie Cheng 33">{{Cite book | author = Eddie Cheng | title = Standoff at Tiananmen | location = | publisher = Sensys Corp | date = 2009年3月16日 | pages = 第33頁 | ISBN = 978-0982320303 | accessdate = 2012年2月28日查閱 | url = 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id=4wecSzwNBBkC&printsec=frontcover&dq=Standoff+at+Tiananmen&hl=zh-TW&sa=X&ei=9LBaT5zNK43mmAW1-dTRDw&ved=0CDUQ6AEwAA#v=onepage&q=Standoff%20at%20Tiananmen&f=false | language= 英文 | quote = }}</ref>。方励之的演讲也受到了其他几名学者的响应,并引起了邓小平的重视。在9月的中央工作会议中,邓小平提出了提防资产阶级自由化的警告,并指出其实质是崇拜西方多党制、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颓废的西方生活方式,以此来损害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人民的精神健康。<ref name = "Eddie Cheng 33"/>。 |
|||
方厲之等著名知識分子的公開發言啟發了學生的想法,在1986年12月中旬學生發動大規模的示威活動,一方面批評經濟自由化的改革步伐過於緩慢,另一方面要求政府實施民主選舉和徹底以法治防範貪腐案件<ref>{{Cite book | author = [[汪暉]]、[[西奧多·赫特斯]](Theodore Huters)和[[瑞貝卡·卡爾]](Rebecca E. Karl) | title = China's New Order: Society, Politics, and Economy in Transition | location = 美國劍橋 | publisher = [[哈佛大學出版社]] | date = 2006年4月30日 | pages = 第56頁至第75頁 | ISBN = 978-0674021112 | accessdate = 2012年2月28日查閱 | url = | language= 英文 | quote = }}</ref>。抗議活動最早是由方厲之住處的[[安徽省]][[合肥市]][[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學生發起,這場抗議社會弊端的[[八六學潮|示威活動]]迅速擴散到上海以及北京各地的高等教育機構。中國中央領導階層對於學生的抗議行動感到震驚,並認為學生正在展開過去[[文化大革命]]風格的動亂。中國政府亦隨即指控這場學生運動受到他人操控,並指責「[[資產階級自由化]]」的思潮是企圖「否定社會主義」。 |
|||
這起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學生發起的學潮,最終反而促使了對學生與知識份子抱持同情態度的[[胡耀邦]]下台。原因在於擁有實際決策權力的中共八大元老指責胡耀邦面對這次抗議表現過於軟弱,且在處理政府於學生間的權威樹立上表現不佳。1987年1月共產黨保守派份子指稱胡耀邦「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不力」而破壞了社會穩定,並違反中共[[集體領導]]原則而展開嚴厲的譴責<ref name = "六四 65">[[張良 (作家)|張良]]. [http://www.64memo.com/b5/15_65.htm 中國「六四」真相──June Fourth: The True Story(第65頁)]. 六四檔案. 2001年4月15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zh-hk}}</ref>。在種種壓力之下胡耀邦被迫向中央委員會提出辭去中共中央總書記一職的請求,最終在1987年1月16日核准離職<ref>[http://big5.china.com.cn/chinese/zhuanti/xp100n/627165.htm 1987年1月]. [[中國網]]. 2004年8月 [2012年2月28日查閱].{{zh-hk}}</ref>。同時在整個1987年期間,中共中央也開始強化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的宣傳活動。而包括方勵之、[[王若望]]、[[劉賓雁]]等曾於共產黨內主張民主化的學者,也在胡耀邦下台後陸續遭到開除黨籍作為懲處<ref name = "六四 65"/><ref>郭羅基. [http://www.asiademo.org/b5/news/2005/05/20050501a.htm#art05 共產黨違法案紀實]. 《民主通訊》和《民主論壇》. [[民主亞洲基金會]]. 2005年5月1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zh-tw}}</ref>。 |
|||
儘管代表改革派的胡耀邦已經被迫下台,為了能夠確保中國在[[改革開放]]政策的延續性,鄧小平特意安排了與胡耀邦在政治見解上極為接近、當時擔任國務院總理的[[趙紫陽]]接任中共中央總書記以及中央軍委第一副主席職位,成為中共名義上的[[中共中央主要負責人|最高領導人]],這也意味著鄧小平將趙紫陽視為自己之後的接班人。然而鄧小平為了安撫以陳雲、[[鄧力群]]為首的保守派力量,決定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副總理|國務院副總理]][[李鵬]]直接接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國務院總理]]一職,也提名其為[[中國共產黨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的成員之一<ref>郝懷明. [http://gaige.rednet.cn/c/2008/04/15/1484895.htm 1986年胡耀邦親自抓精神文明建設始末]. 改革開放30年. 2005年9月25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zh-cn}}</ref>。 |
|||
== 發起 == |
|||
{{Main|六四事件前期}} |
|||
=== 胡耀邦逝世 === |
|||
{{Main|胡耀邦}} |
|||
[[File:Hu Yaobang.jpg|thumb|right|250px|作為改革派代表人的[[胡耀邦]],在1987年時被迫辭去[[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中共中央總書記]]一職<ref>肇陽. [http://pub.beijingww.com/1593/2008/08/18/287@65899.htm 最後的傳奇:胡耀邦生前最後的西裝留影]. 北京文網. 2008年8月19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zh-cn}}</ref>。]] |
|||
雖然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以及中國共產黨發起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的運動,來防範西方民主思潮對民間產生影響,但是社會大眾到了1980年代晚期已浮現出不安的情緒。在1988年[[中國中央電視台]]播出電視紀錄片《[[河殤]]》時,公開呼喚「蔚藍色」的[[西方文明]]引發當時社會熱烈的討論和關注。到了1989年時,包括方勵之、[[北島 (詩人)|北島]]等知識份子要求政府把握契機開放政治環境,[[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亦提出把「政治、社會與文化的民主化」和經濟改革結合一同推動,此時社會普遍處於希望政府能做更大改變的氛圍下<ref>1989年當時為許多有關政治事件的周年紀念,包括有象徵[[君主制|絕對君主]][[封建制度 (歐洲)|制度]]瓦解的[[法國大革命]]其200周年、象徵中國知識學界以及青年學生反思中國傳統文化的[[五四運動]]其70周年,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自1949年10月1日成立以來的第40周年等。</ref><ref>陳慧兒. [http://1989report.hkja.org.hk/site/portal/Site.aspx?id=A27-32 知識分子聯名上書]. [[香港記者協會]] [2012年2月28日查閱].{{zh-hk}}</ref>。 |
|||
1989年4月15日,73歲的[[胡耀邦]]突然心臟病發作而猝逝。儘管胡耀邦在晚年便因為八六學潮而遠離中國領導中心,且隨著他的辭職中國政治圈也一度陷入緊張<ref>{{Cite book | author = [[史景遷]] | title = The search for modern China | location = 美國紐約 | publisher = [[諾頓公司]](W. W. Norton & Company) | date = 1999年12月 | pages = 第685頁 | ISBN = 978-0393983630 | accessdate = 2012年2月28日查閱 | url = | language= 英文 | quote = }}</ref>。然而先前他所表現出政治自由化以及模仿西方的想法與學生的抗議活動吻合,這使得胡耀邦在黨內改革派、知識份子以及學生心中占有一席地位,而他本人也被視為開明派的代表人物之一<ref>{{Cite book | author = [[趙鼎新]] | title = 《天安門的力量:國家-社會關係和1989北京學生運動》([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id=kzBXsnwYWD8C&printsec=frontcover&dq=the+Power+of+Tiananmen&hl=en&sa=X&ei=oYVMT-y7Cq_umAX43fgL&redir_esc=y#v=onepage&q=the%20Power%20of%20Tiananmen&f=false The Power of Tiananmen: State-Society Relations and the 1989 Beijing Student Movement]) | location = 美國芝加哥 | publisher = [[芝加哥大學出版社]](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 date = 2004年4月1日 | pages = 第138頁 | ISBN = 978-0226982618 | accessdate = 2012年2月28日查閱 | url = | language= 英文 | quote = }}</ref>。胡耀邦病逝的消息送到鄧小平等中共高層之後,絕大多數人對此感到十分訝異與遺憾。鄧小平隨即要求夫人[[卓琳]]前往致電胡耀邦夫人[[李昭 (現代)|李昭]],並同意[[中國共產黨中央政治局]]來安排胡耀邦的評價和喪事,也表示要親自參加追悼大會。而在胡耀邦逝世不到4小時,作為官方媒體之一的[[新華社]]也迅速作出報導,並形容他為「長期擔任黨重要職務的卓越領導人」<ref name = "學潮興起">[http://xinsheng.net/xs/64/1.htm 一,學潮興起]. 新生網 [2012年2月28日查閱].{{zh-cn}}</ref>。 |
|||
胡耀邦的逝世後外界媒體也開始密切關注其可能對中國政治界所產生的影響,其中[[美聯社]]與[[路透社]]均評論認為胡耀邦的死並不會對政局產生重大影響,因為早在八六學潮之後他便已離開權力中心,但是一些日本媒體則認為有逝世消息的報導可能會影響爾後中國政治的發展。4月16日時,日本《[[東京新聞]]》發表一篇題為《胡耀邦的追悼活動是注意的焦點》文章,認為之後追悼的活動將會帶有強烈的政治色彩。同日[[時事通信社]]亦指出適逢[[五四運動]]70週年,在民眾不滿長期通貨膨脹和官員特權等問題、以及學生間強烈要求民主呼聲之下,提到:「胡耀邦的逝世是否會引發類似天安門事件的事態,正受到人們的關-{注}-。<ref name = "學潮興起"/>」 |
|||
=== 學運醞釀 === |
|||
{{Main|對胡耀邦的紀念活動}} |
|||
胡耀邦於1989年4月15日逝世的消息傳到全國各地校園後,引起許多學生的強烈反應,並成為之後集結發起悼念活動的最初動力。包括[[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以至於上海數間大學紛紛掛上大字報和輓聯表示敬意,學生於海報上悼念的口號除了讚揚胡耀邦外,同時也呼籲政府正視胡耀邦所遺留下來的貢獻。但幾天之後,絕大多數海報逐漸將主題轉往更加嚴肅的的政治訴求,這包括有新聞自由、人民自主以及官員腐敗等等議題<ref>{{Cite book | author = [[趙鼎新]] | title = 《天安門的力量:國家-社會關係和1989北京學生運動》([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id=kzBXsnwYWD8C&printsec=frontcover&dq=the+Power+of+Tiananmen&hl=en&sa=X&ei=oYVMT-y7Cq_umAX43fgL&redir_esc=y#v=onepage&q=the%20Power%20of%20Tiananmen&f=false The Power of Tiananmen: State-Society Relations and the 1989 Beijing Student Movement]) | location = 美國芝加哥 | publisher = [[芝加哥大學出版社]](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 date = 2004年4月1日 | pages = 第147頁 | ISBN = 978-0226982618 | accessdate = 2012年2月28日查閱 | url = | language= 英文 | quote = }}</ref>。例如在4月16日於[[上海市]][[復旦大學]]舉辦的400人追悼會中,便有學生公開發言表示:「一定要爭取民主,民主是我們的。」 |
|||
自4月15日開始,陸續有民眾自發性前往[[人民英雄紀念碑]]悼念胡耀邦。同一天北京大學與清華大學等學校學生亦自行成立了胡耀邦治喪委員會,在各自大學校園內設置靈堂以作追念,學生們也零零散散的各自前往[[天安門廣場]]表達悼意。到了4月16日時,[[西安市]]以及[[上海市]]學生陸續舉辦小規模的追悼會。4月17日,學生開始一同相約聚集在天安門廣場悼念,而人數規模遠超過當初中國共產黨所預估的聚集人數。當天[[中國政法大學]]為悼念胡耀邦的逝世,也製做了大型的[[花環]](Wreath)表示紀念<ref name = "Zhao 148">{{Cite book | author = [[趙鼎新]] | title = 《天安門的力量:國家-社會關係和1989北京學生運動》([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id=kzBXsnwYWD8C&printsec=frontcover&dq=the+Power+of+Tiananmen&hl=en&sa=X&ei=oYVMT-y7Cq_umAX43fgL&redir_esc=y#v=onepage&q=the%20Power%20of%20Tiananmen&f=false The Power of Tiananmen: State-Society Relations and the 1989 Beijing Student Movement]) | location = 美國芝加哥 | publisher = [[芝加哥大學出版社]](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 date = 2004年4月1日 | pages = 第148頁 | ISBN = 978-0226982618 | accessdate = 2012年2月28日查閱 | url = | language= 英文 | quote = }}</ref>。下午5點左右,作為第一支遊行隊伍、约500名中國政法大學法律系學生抵達[[人民大會堂]]東門進行胡耀邦的悼念活動,其中學生與群眾在前往天安門廣場的路程上並未受到警察的驅趕。當天晚上整個天安門廣場已经聚集近上千人,除了政法大學學生外還有其他高級學校學生,以及來自不同生活背景的市民增援。學生開始就地展開公眾演講,討論的議題從紀念胡耀邦的貢獻到當前社會的問題等等。然而不久之後,維持現場秩序的警方認為群眾聚集將會干擾人民大會堂的運作,因此開始試圖勸說學生撤離天安門廣場。此時中國的政治局勢也漸漸受到各國媒體的關注,當天香港《[[英文虎報]]》在《胡耀邦逝世料會激勵改革派》報導中指稱「要求民主和人權的運動的規模日益增加,隨著五四運動70週年接近……北京大學生可能會自發性地組織民主運動」,而路透社則在《中國學生遊行要求民主》一文中表示北京正發生「文化大革命之後最大規模的示威行動」。 |
|||
4月18日凌晨,约有3,000多名北京大学學生也以遊行的方式前往天安門廣場,並沿途邀集了近千名清華大學學生加入遊行行列。之後遊行隊伍與原先聚集在廣場上的人群會合,這使得單純的悼念活動很快隨著集會規模的增長而逐漸演變成抗議行動。學生陸續聚集在廣場旁的人民英雄紀念碑上唱著各首愛國歌曲,也聽取著其他學生組織領袖的即席演講。到了清晨時學生決定提出7點要求,內容主要是對政府後續作為的呼籲和建議<ref name = "Zhao 148"/><ref>北京大學學生籌委會. [http://www.alliance.org.hk/June4/Essay/essay06.htm 請願書]. [[香港市民支援愛國民主運動聯合會]]. 1989年4月21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zh-hk}}</ref><ref name = "天安門文件">{{Cite book | author = [[張良 (作家)|張良]]、[[林培瑞]]和[[黎安友]] | title = 《[[天安門文件]]》(The Tiananmen Papers) | location = 美國紐約 | publisher = [[公共議題]](PublicAffairs) | date = 2001年1月 | pages = | ISBN = 978-1586480127 | accessdate = 2012年2月28日查閱 | url = | language= 英文 | quote = }}</ref>: |
|||
{{Quote|一、重新評價胡耀邦的作為,肯定其對於民主、自由、寬鬆、和諧的觀點。 |
|||
<P>二、承認[[清除精神污染]]和[[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運動的錯誤,對於蒙受冤屈的知識分子給予平反。 |
|||
<P>三、國家領導人及其家屬年薪和一切形式收入的訊息應向人民公開,藉此表明政府反對貪腐的決心。 |
|||
<P>四、解除報禁禁並允許民間創辦報社,停止新聞檢查制度並施行言論自由。 |
|||
<P>五、增加教育經費並提高知識分子的待遇。 |
|||
<P>六,取消北京市政府所制定限制示威遊行的「十條」規定。 |
|||
<P>七,要求政府領導人就政府錯誤來向全國人民公開檢討,並透過民主形式對部份領導人展開改選<ref>這裡學生所提出的7點要求主要是來自於《[[天安門文件]]》一書中,然而各界對於學生要求的內容仍有不同意見。例如曾參與静坐以及請願活動的李進進在《我在一九八九年經歷的兩個歷史事件》文章中提到,在他印象之中儘管前6條的基本內容仍然一致,但是第七條應該是「各個黨政機關報等官方媒體應該要對於此次活動,提供學生一個公開且客觀的報導。」對此《「六四」事件民間白皮書》認為這是《天安門文件》講述人擅自對請願內容作了修改,藉此來加深學生與中國政府間的矛盾。其他意見還有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出版的《驚心動魄的56天:1989年4月15日至6月9日每日紀實》,則提到學生的要求應該總計有9條,在內容上也與《天安門文件》所提到的要求略有差異。</ref><ref>{{Cite book | author = 陳子華 | title = 《浴火重生:「天安門黑手」備忘錄》 | location = 美國紐約 | publisher = [[明鏡出版社]] | date = 2004年 | pages = | ISBN = 978-1932138184 | accessdate = 2012年2月28日查閱 | url = | language= 英文 | quote = }}{{zh}}</ref><ref>《「六四」事件民間白皮書》. Feiyang Bookhouse. 2009年 [2012年2月28日查閱].{{zh-cn}}</ref><ref>[http://www.kanzhongguo.com/news/09/05/01/290607.html "六•四"事件民間白皮書(一)]. 看中國. 2009年5月1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zh-cn}}</ref><ref>[[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驚心動魄的56天:1989年4月15日至6月9日每日紀實》. 中國北京: [[中國大地出版社]]. 1989年 [2012年2月28日查閱].{{zh-cn}}</ref><ref>[[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http://www.64memo.com/b5/2_18.htm 驚心動魄的五十六天──一九八九年四月十五日至六月九日每日紀實(第18頁)]. 六四檔案. 1990年6月 [2012年2月28日查閱].{{zh-hk}}</ref>。 |
|||
}} |
|||
數千名學生對政府提出7點要求後,決定於人民大會堂前[[靜坐 (示威)|静坐]]以請求[[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接見,並表示希望人民大會常委能夠接受學生的請願信。上午8時,一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官員代表國務院接見[[郭海峰]]、[[王丹]]等學生代表。在靜坐期間聲援學生的人數不斷增加,當天晚上9時天安門廣場上便已經聚集约2萬名學生。此時北京幾所大學出現近700多份有關胡耀邦的大字報,而上海[[復旦大學]]與[[同濟大學]]亦有數千名学生在市政府聚集,南京當地也有1萬名學生在[[鼓樓廣場]]悼念。但是於上海和南京舉辦的活動很快就以和平方式結束,其他城市狀况則保持較為安穩。然而在湖南省向中共中央所呈交的報告中指出雖然當前局勢看似平靜,但民間普遍認為追悼活動應該要伴隨著五四運動七十周年進行,警告相關的遊行活動可能會在胡耀邦追悼大會上展開。湖南省政府也呼籲中央政府應該做好相關的疏導工作,並密切注意各大學校園的動態<ref name = "學潮興起"/>。不過於上海就讀大學的學生們其悼念胡耀邦並抗議政府政策的遊行舉動,則獲得了許多大學共產黨黨員的支持。同時擔任上海市市委書記的[[江澤民]]也親自與學生溝通,表示自己在1949年以前也曾參加過這類學生示威活動,因此「理解」學生們的想法。 |
|||
4月19日,數千名學生則從天安門廣場轉往聚集在作為中國政府重要辦公處的[[中南海]][[新華門]],希望能夠將花圈以及學生請願信送至裡面,且要求能夠與中國共產黨的重要領導人展開對話<ref>[[韓倞]]. [http://www.64memo.org/b5/531_2.htm 第二章:胡耀邦逝世和運動的開始階段]. 《[[天安門 (紀錄片)|天安門]]》. 1995年9月 [2012年2月28日查閱].{{zh-hk}}</ref>。警方隨即以人牆的方式阻擋學生與民眾前往大廳請願,學生先是多次嘗試突破警戒線,接著則直接在門口前靜坐表達不滿。到了晚間有更多學生加入靜坐的行列,但雙方仍不時爆發肢體上的衝突<ref name="64memo.org">[[張良 (作家)|張良]]. [http://www.64memo.org/b5/15_135.htm 中國「六四」真相──June Fourth: The True Story(第135頁)]. 六四檔案. 2001年4月15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zh-hk}}</ref>。到了4月20日凌晨,警方將學生和其他圍觀群眾隔開;絕大多數民眾以及學生也漸漸被警方勸離,而新華門前也剩下約300名學生堅持靜坐且與警方僵持著,這時雙方仍然未有大型衝突。但北京市政府決定授權警方強制驅趕留下來的學生,武裝警察便用警棍強行架押學生搭上公車並送至學校,在這過程間雙方隨即爆發小規模的肢體衝突<ref>羅綺萍. [http://1989report.hkja.org.hk/site/portal/Site.aspx?id=A27-38 衝擊新華門]. [[香港記者協會]] [2012年2月28日查閱].{{zh-hk}}</ref>。許多學生認為他們遭到警方以暴力虐待,而警察強行驅趕的傳聞也迅速傳到各學校。新華門事件最終激怒更多在校學生決定加入抗議活動,特別是過去從未積極參與政治活動的大學生們開始抱持濃厚興趣<ref>{{Cite book | author = [[趙鼎新]] | title = 《天安門的力量:國家-社會關係和1989北京學生運動》([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id=kzBXsnwYWD8C&printsec=frontcover&dq=the+Power+of+Tiananmen&hl=en&sa=X&ei=oYVMT-y7Cq_umAX43fgL&redir_esc=y#v=onepage&q=the%20Power%20of%20Tiananmen&f=false The Power of Tiananmen: State-Society Relations and the 1989 Beijing Student Movement]) | location = 美國芝加哥 | publisher = [[芝加哥大學出版社]](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 date = 2004年4月1日 | pages = 第149頁 | ISBN = 978-0226982618 | accessdate = 2012年2月28日查閱 | url = | language= 英文 | quote = }}</ref>。 |
|||
面對學生不斷發起的遊行活動,中國共產黨內部也出現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以趙紫陽為首的改革派認為應該肯定學生的愛國熱情,甚至趙紫陽還要求政府部門的警衛卸下刺刀,盡力避免與學生發生任何肢體上的接觸。但是包括[[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主席|全國政協主席]][[李先念]]、[[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國家副主席]][[王震]]等中共元老則懷疑這次學生運動受到極少數人的操縱,而其背後的用意便是推翻共產黨於中國的統治地位<ref>朱永磊.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0-10/26/c_12703288.htm 劉曉波其人其事]. [[新華網]]. 2010年10月26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zh-cn}}</ref>。4月20日,[[李錫銘]]與[[陳希同]]以北京市委員會和北京市政府的名義向中共中央與國務院呈送報告,內容指稱社會開始出現許多質疑中共統治的話語,包括北京各地工廠、農村、商店都有出現反對貪腐政府的聲音,其他還有要求實施地方自治、實現新聞獨立等等不同的意見。而在這段期間,也有一群自稱「工人代表」的[[首都工人自治聯合會]]到處發布2份具挑戰中央領導集團統制意味的傳單<ref>Andrew G. Walder和Gong Xiaoxia. [http://www.tsquare.tv/links/Walder.html WORKERS IN THE TIANANMEN PROTESTS: THE POLITICS OF THE BEIJING WORKERS' AUTONOMOUS FEDERATION]. The Australian Journal of Chinese Affairs. 1993年1月 [2012年2月28日查閱] {{en}}.</ref>。此外報告中亦提到活動開始漸漸趨向組織化,許多大學生已紛紛自行成立聯合行動委員會,其他學校也陸續有人提出成立高校學生自治會的建議,甚至是宣稱要另外成立修政憲法委員會<ref>[[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http://www.64memo.com/b5/2_26.htm 驚心動魄的五十六天──一九八九年四月十五日至六月九日每日紀實(第26頁)]. 六四檔案. 1990年6月 [2012年2月28日查閱].{{zh-hk}}</ref>。 |
|||
=== 罷課潮 === |
|||
4月20日凌晨所發生的新華門事件,促使學生開始組織正式組織來統一掌握抗議行動。但真正影響抗議運動擴大的關鍵在於隔天4月21日時,《[[人民日報]]》發表一篇題為《維護社會穩定是當前大局》的文章,在內容中首次指責學生的抗議行為。當天《人民日報》也在報紙中發表相關社論,以「數百人圍聚在新華門前製造事端」等強硬語氣批評學生於新華門外靜坐<ref>數百人圍聚新華門前製造事端 北京市發布通告警告蓄意鬧事者. 《[[人民日報]]》. 1989年4月21日: (1版) [2012年2月28日查閱].{{zh-cn}}</ref>。當天文章令許多學生感到不滿,學生們隨後於數個城市展開示威遊行活動。以北京大學為首的學生發起罷課與遊行活動,抗議北京政府以及警方在新華門使用武力。而[[陝西省]]則出現自胡耀邦逝世後最大規模的遊行行動,原本聚集於當地[[新城廣場]]的群眾則從原本上午300人急增至5,000人,群眾也因為數次嘗試強行進入省政府辦公大樓而與警方發生衝突,雙方對峙的情形一直到當天晚上6時才因下雨解除<ref name = "學潮興起"/>。同樣的在[[南京市]]也有類似的抗議行動,[[南京大學]]3,000多名學生自校園遊行到[[鼓樓廣場]]表示不滿,同時學生們也在學校各處張貼抗議標語<ref name = "學潮興起"/>。 |
|||
另一方面早在4月21日到4月23日間,北京大學便率先舉辦學生大會來徵求各個參與活動學生的意見,會議結束後學生們認為過去學生運動的失敗點在於沒有統一的領導組織。在4月23日時,北京大學歷史系學生[[王丹]]宣佈廢除政府協助創建的北京大學學生會,並由[[王丹]]、[[楊濤]]、[[封從德]]等7人另外建立「北京大學團結學生會籌委會」取代,其下設有宣傳、工農、糾察、聯絡、理論、後勤等8個分部。北京大學學生籌委會並宣佈直至5月4日以前由籌委會負責領導學生運動,提倡各個學校藉由罷課的方式來「非暴力、不抵抗」地爭取中國政治民主<ref name = "學潮興起"/>。北京市19所高校學生也组成「臨時行動委員會」,提出胡耀邦靈柩繞天安門廣場一圈、與國務院總理[[李鵬]]對話以及要求官方媒體報導學生悼念活動等要求<ref name="64memo.org"/>,但都未獲得政府的同意<ref name = "封從德 117-129">{{Cite book | author = [[封從德]] | title = 《六四日記:廣場上的共和國》 | location = 中國香港 | publisher = 晨鐘書局 | date = 2009年5月 | pages = 第117頁至第129頁 | ISBN = 978-9881780485 | accessdate = 2012年2月28日查閱 | url = | language= | quote = }}{{zh-hk}}</ref>。 |
|||
=== 三學生下跪 === |
|||
[[File: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JPG|thumb|right|250px|[[人民大會堂]]原本為[[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場所,在4月22日時則作為胡耀邦悼念儀式舉辦處,而東大門前的階梯便是當時三名學生代表下跪的地方,照片攝於2003年1月18日。]] |
|||
中共中央早在4月20日時便開會决定,於4月22日上午10時在[[人民大會堂]]中央大廳舉行胡耀邦的[[國葬|追悼大會]]。儘管北京市政府早就為了舉辦悼念儀式而下達命令,要求學生離開天安門廣場以供政府使用,然而在4月21日仍有近10萬名學生自北京各地發起遊行且前往天安門廣場抗議。包括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科技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中國農業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北京郵電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北京交通大學]]以及[[中央民族大學]]等學校學生紛紛上街遊行表達不滿,這也引起許多北京市民的關注並自願提供學生協助。為了防止外人進入學生隊伍破壞活動,抗議隊伍的外圍學生們便以牽手的方式維持現場秩序,遊行的學生則以5人到7人為一排共同行進著。之後在4月22日大約凌晨0時40分,參與遊行的學生陸續進入天安門廣場<ref>[[張良 (作家)|張良]]. [http://www.64memo.com/b5/15_147.htm 中國「六四」真相──June Fourth: The True Story(第147頁)]. 六四檔案. 2001年4月15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zh-hk}}</ref>。 |
|||
在胡耀邦的悼念典禮上,眾多中國共產黨領導人紛紛前往人民大會堂出席這次大會。典禮由中共中央總書記[[趙紫陽]]發表哀悼辭,同時悼念活動也以現場直播的方式向位於天安門廣場的學生播放。悼念典禮時學生便在人民大會堂東側依照各自學校列隊靜坐,同時不少學校也自行組織糾察隊來維持現場秩序。雖然許多學生對於趙紫陽的哀悼演說感到滿意,然而整個紀念活動僅僅持續40分鐘便宣告結束,這讓在外頭靜坐一整夜的學生們無法接受<ref name = "The Gate of Heavenly Peace"/><ref>{{Cite book | author = [[趙鼎新]] | title = 《天安門的力量:國家-社會關係和1989北京學生運動》([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id=kzBXsnwYWD8C&printsec=frontcover&dq=the+Power+of+Tiananmen&hl=en&sa=X&ei=oYVMT-y7Cq_umAX43fgL&redir_esc=y#v=onepage&q=the%20Power%20of%20Tiananmen&f=false The Power of Tiananmen: State-Society Relations and the 1989 Beijing Student Movement]) | location = 美國芝加哥 | publisher = [[芝加哥大學出版社]](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 date = 2004年4月1日 | pages = 第152頁至第153頁 | ISBN = 978-0226982618 | accessdate = 2012年2月28日查閱 | url = | language= 英文 | quote = }}</ref><ref name = "李鵬六四日記">{{Cite book | author = [[李鵬]] | title = 《[[李鵬六四日記]]》 | location = | publisher = 澳亞出版有限公司 | date = 2010年 | pages = | ISBN = 978-1921815003 | accessdate = 2012年2月28日查閱 | url = | language= | quote = }}{{zh-hk}}</ref>。 |
|||
原本為了防止外人進入追悼胡耀邦儀式的會場中,保安人員以及調派過來的部隊成員封鎖人民大會堂周遭,但下午12時45分時數名學生突然向東大門處奔跑並突破封鎖。[[周勇軍]]、[[郭海峰]]、[[張智勇]]3名學生代表直接在跪在人民大會堂的階梯上,提出了一份內容寫有學生7點建議的請願書,要求當時擔任國務院總理的[[李鵬]]接見,一旁的學生也紛紛鼓動了起來<ref name = "封從德 117-129"/><ref name = "Dingxin Zhao 153">{{Cite book | author = [[趙鼎新]] | title = 《天安門的力量:國家-社會關係和1989北京學生運動》([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id=kzBXsnwYWD8C&printsec=frontcover&dq=the+Power+of+Tiananmen&hl=en&sa=X&ei=oYVMT-y7Cq_umAX43fgL&redir_esc=y#v=onepage&q=the%20Power%20of%20Tiananmen&f=false The Power of Tiananmen: State-Society Relations and the 1989 Beijing Student Movement]) | location = 美國芝加哥 | publisher = [[芝加哥大學出版社]](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 date = 2004年4月1日 | pages = 第153頁 | ISBN = 978-0226982618 | accessdate = 2012年2月28日查閱 | url = | language= 英文 | quote = }}</ref>。位在警戒線內的工作人員隨即試圖將他們扶起,並且由2名負責悼念活動的工作人員作為代表與3名學生談話。之後工作人員允許學生代表進入人民大會堂致送花圈和請願書,而3名學生則隨即回到學生隊伍之中<ref>張結鳳. [http://1989report.hkja.org.hk/site/portal/Site.aspx?id=A27-36 他們跪下了]. [[香港記者協會]] [2012年2月28日查閱].{{zh-hk}}</ref><ref>[[張良 (作家)|張良]]. [http://www.64memo.com/b5/15_165.htm 中國「六四」真相──June Fourth: The True Story(第165頁)]. 六四檔案. 2001年4月15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zh-hk}}</ref>。但是在胡耀邦的追悼會結束後,並沒有任何中共領導人決定接見學生代表,這樣的處理態度反而促使更多學生對於政府感到失望與不滿,甚至連一些中國共產黨黨員也認為政府處理不當<ref name = "Dingxin Zhao 153"/>。 |
|||
=== 四二二事件 === |
|||
在胡耀邦的悼念儀式結束後,各個學生團體決定先帶領參與靜坐的學生撤出廣場,同時各校聯合宣布成立[[北京高校學生自治聯合會|北京高校臨時學聯]]。經由選舉的方式學生們推舉當時就讀中國政法大學的[[周勇軍]]擔任主席,而北京師範大學學生[[吾爾開希]]以及北京大學學生[[王丹]]也被推舉為各自學校的學生代表。臨時學聯立即向中國各地大學院校倡議無限期罷課以示抗議,並申明事件焦點已經由「悼念」變成「争取自由民主」<ref name = "黄子娟">黃子娟. [http://military.people.com.cn/GB/8221/71065/125635/125637/7438302.html 任爾東西南北風],咬定青山不放鬆. [[人民網]]. 2008年6月27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zh-cn}}</ref>。然而由於不同於過去由中國政府組織的學生代表,這使得中國共產黨領導人對於北京各大學學生自行組成獨立機構的舉動感到疑慮<ref>{{Cite book | author = [[趙鼎新]] | title = 《天安門的力量:國家-社會關係和1989北京學生運動》([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id=kzBXsnwYWD8C&printsec=frontcover&dq=the+Power+of+Tiananmen&hl=en&sa=X&ei=oYVMT-y7Cq_umAX43fgL&redir_esc=y#v=onepage&q=the%20Power%20of%20Tiananmen&f=false The Power of Tiananmen: State-Society Relations and the 1989 Beijing Student Movement]) | location = 美國芝加哥 | publisher = [[芝加哥大學出版社]](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 date = 2004年4月1日 | pages = 第154頁 | ISBN = 978-0226982618 | accessdate = 2012年2月28日查閱 | url = | language= 英文 | quote = }}</ref>。 |
|||
到了4月22日黃昏時分,西安市、長沙市爆發了嚴重的騷亂事件,後來則被稱作「[[四二二事件]]」。當天下午5時,西安當地出現暴徒焚燒2輛汽車以及5棟建築,之後衝突迅速蔓延到西華門以及鐘樓附近。這批群眾除了焚燒車輛外還搶劫當地店家。為此西安公安部門緝捕了近270人,其中各級學校的學生則約有72人,但實際參與這場暴亂的大學生人數未知。西安市政府隨即將其中164人送至法院審理,初審過後地方法院決定先釋放106人。在長沙當地則有近38家商店遭到搶劫,隨後長安市政府也拘捕了96人,其中有3人正在就讀大學<ref>吳興華. 長沙一些不法分子搶砸商店 公安幹警武警戰士果斷出擊控制了局勢 犯罪分子和重大嫌疑人員已被帶離現場. 《[[人民日報]]》. 1989年4月24日: (1版) [2012年2月28日查閱].{{zh-cn}}</ref><ref>[[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http://www.64memo.com/b5/2_34.htm 驚心動魄的五十六天──一九八九年四月十五日至六月九日每日紀實(第34頁)]. 六四檔案. 1990年6月 [2012年2月28日查閱].{{zh-hk}}</ref>。而在[[武漢市]],當地大學學生則發起示威遊行來向位於當地的省政府機關表達抗議。學生與群眾立即包圍[[湖北省]]省政府大樓,為了維持秩序警方決定動用警械以示警告,但也導致現場數人因而受傷。 |
|||
4月23日當天晚上,位於天安門廣場上聲援學生的群眾則增加至20萬人左右。同一天由詩人[[北島 (詩人)|北島]]所發起、近150名學者聯署的請願書也送交給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然而這一聲援學生的建議行動並未受到政府接受<ref>[[吾爾開希]]. 《天安門 1989年》. 臺灣信義: [[聯經出版]]. 2009年5月27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zh-tw}}</ref>。隨著全國示威活動的規模不斷升级,包括[[天津]]、[[南京]]、[[上海]]等地都有學生開始試圖要親自前往北京聲援當地學生。但在後來採訪相關的教職人員中,也提到這段期間一些留在學校的學生被其他參與抗議活動的同學阻擋上課,並要求跟隨他們一同參加抗議活動的行列。 |
|||
面對學生日益升溫的抗議行動,中國共產黨則認為這些都顯示出中國國家情勢正陷入動亂,趙紫陽在這段期間便多次召開會議來與數名[[中國共產黨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討論如何因應學生抗議舉動。趙紫陽在會議中提到3點重要原則,包括申明中國政府認為追悼會結束後學生應停止進一步的遊行活動,並馬上回到各自的大學就讀;各級政府有權力動用所有必要措施,來防止學生或群眾於各地引發動亂;中共則應該要提供開放的對話管道與學生溝通,甚至可以就各個層面陸續與學生代表展開對話<ref name = "學潮興起"/><ref name = "改革歷程">{{Cite book | author = [[趙紫陽]]和[[鮑彤]] | title = 《[[改革歷程]]》([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id=9ooub2kRkRQC&printsec=frontcover&dq=isbn:1439149380&hl=en&sa=X&ei=RWxjT86VOsyeiAfK76nTBQ&redir_esc=y#v=onepage&q&f=false Prisoner of the State: The Secret Journal of Premier Zhao Ziyang]) | location = 美國紐約 | publisher = [[Simon & Schuster]] | date = 2009年5月19日 | pages = | ISBN = 978-1439149386 | accessdate = 2012年2月28日查閱 | url = | language= 英文 | quote = }}</ref>。然而趙紫陽的申明卻也引起國務院總理李鵬等人的不滿,一方面認為趙紫陽應該公開譴責學生與群眾的示威活動,另一方面認為政府有必要採取更加積極的防治措施。而國務院副總理[[田紀雲]]等人也都曾向趙紫陽警告北京在內的各地城市局勢漸趨不穩,因此建議暫緩前往[[北韓]]的國事訪問。但趙紫陽顧慮到外界可能會因而懷疑中國政局出現不穩,並沒有採納田紀雲先留在北京指揮的勸告,決定仍按照原定計畫於4月23日出訪朝鲜<ref>Alan PL Liu. [http://www.jstor.org/discover/10.2307/2644842?uid=3739216&uid=2&uid=4&sid=55902189063 Aspects of Beijing's Crisis Management: The Tiananmen Square Demonstration]. 美國柏克萊: 《[[亞洲綜覽]]》(Asian Survey). 1990年5月 [2012年2月28日查閱] {{en}}.</ref>。 |
|||
4月24日[[安全部門]]提出了西安當地高校情況的報告中,指出雖然歷經2天後西安市當地大學院校表面上已恢復平靜,但學生們對於政府處理「四二二事件」的方式則有不同意見。為此[[西北大學 (中國)|西北大學]]特別發佈了緊急通告,要求學生應該藉由正常的渠道來理性反映訴求,同時不得擅自走上街頭展開示威遊行,但這則通告也更加引起學生的不滿<ref>[[張良 (作家)|張良]]. [http://www.64memo.com/b5/15_189.htm 中國「六四」真相──June Fourth: The True Story(第189頁)]. 六四檔案. 2001年4月15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zh-hk}}</ref>。由於西安和長安當地學生激進的抗議做法,同一天北京《[[科技日报]]》也首次突破官方對於新聞媒體的限制,以頭版的方式報導學生的遊行活動。為此日本的[[時事通信社]]認為「中國報界也出現了試圖擺脫『官方新聞報導』的跡象」,但是[[共同通訊社]]以及《[[產經新聞]]》則不约而同的指出面對當前狀況,中國政府極有可能派遣軍隊以維持秩序;其中共同社在文章中還提到:「如果工人也加入民主運動行列,這將嚴重動搖由中共領導的這一底線,屆時中共可能會不惜犧牲黨的權威而予以鎮壓。」 |
|||
4月25日,[[清華大學]][[和平請願組織委員會]]與中共領導高層同意會晤,由15名學生代表與國務院副秘書長[[劉忠德]]、北京市委副書記[[汪家繆]]等官員代表談判。然而其他學生代表認為清華大學不應該自行與政府代表展開會談,最終導致雙方的會議遭到阻撓而取消。同一天親進改革派主張的《[[世界經濟導報]]》接續《科技日报》的做法,由擔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研究所所長的[[嚴家其]]撰寫文章,內容批評中共領導集團於1987年時強迫胡耀邦下台,進而要求中共應該重新評價胡耀邦的貢獻,對於學生的示威遊行則感到同情且給予正面評價。受到中共政府仍處於保守的政治傾向影響,原本擔任上海市委員會書記的[[江澤民]]要求報社更換有關文章出版,然而[[上海社會科學院]]則是以報紙處留白的做法表示抗議<ref>Kate Wright. the Political Fortunes of the World Economic Herald. Australian Journal of Chinese Affairs. 1990年: 第121頁至第132頁 [2012年2月28日查閱]{{en}}.</ref>。這反而激起群眾對於相關事件的關注,最後[[中國共產黨上海市委員會]]決定直接沒收當天出版的30萬份《世界經濟導報》。最終在1989年9月時報社遭到政府查封,而外界普遍認為江澤民對於這次事件處理的果斷手法,使得其獲得鄧小平等共產黨領導階層的賞識,並於之後晉身成為中共[[中國共產黨領導人世代#第三代:江澤民|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的[[黨和國家最高領導人|核心人物]]之一<ref>[http://news.boxun.com/news/gb/china/2005/03/200503080022.shtml 還原《江澤民傳》被刪部份(五)江澤民六四前軟禁萬里]. [[博訊]]. 2005年3月8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zh-cn}}</ref>。 |
|||
=== 四二六社論 === |
|||
{{Main|必須旗幟鮮明地反對動亂}} |
|||
[[File:Editorial on People's Daily 26 April, 1989.png|thumb|right|250px|1989年4月26日,《[[人民日報]]》頭版發表了社論《[[必須旗幟鮮明地反對動亂]]》。]] |
|||
在趙紫陽於4月23日前往北韓訪問後,中國各行政機關控制權便由仍留在北京的李鵬掌握著。李鵬認為整起事件已經持續擾亂了近10天,而學生遊行的作為也擴大到其他20個城市地區,這讓他認為整個學生運動受到少數領導階層的控制,同時也認為政府必須強硬阻止事態擴大。4月24日時,李鵬連同其他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與北京市政府官員討論學生運動的處理事宜,會議中中共北京[[市委書記]][[李錫銘]]以及北京市長[[陳希同]]提到市政府希望能夠迅速解決這場政治危機,並誣陷這次抗議行動其實際目的是暗中推翻中國當前的政治制度,並藉此迫使包括鄧小平等重要中共領導人的下台。在趙紫陽尚未返回中國的情況下,中國共產黨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同意政府必須對抗議行動採取強硬的行動。隔天4月25日,國務院總理李鵬連同[[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楊尚昆]]前往會見鄧小平。鄧小平表示贊同李鵬其強硬的立場,認為為了要遏止學生進一步的示威活動政府必須藉由大眾媒體發布適當的「警告」。這次會面中除了確立有關學生領導之抗議活動的官方評價外,同時也凸顯出中國在重要問題處理上仍然以鄧小平的意見為主<ref name = "Deborah Davis 603-606">{{Cite book | author = [[黛博拉·戴維斯]](Deborah Davis) | title = Chinese Society on the Eve of Tiananmen: The Impact of Reform | location = 美國劍橋 | publisher =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 date = 1990年12月 | pages = 第603頁至第606頁 | ISBN = 978-0674125353 | accessdate = 2012年2月28日查閱 | url = 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id=9kGHVMOuyqUC&printsec=frontcover&dq=Chinese+Society+on+the+Eve+of+Tiananmen:+The+Impact+of+Reform&hl=en&sa=X&ei=OzBlT_e-KuyKmQWgvbmeCA&redir_esc=y#v=onepage&q=Chinese%20Society%20on%20the%20Eve%20of%20Tiananmen%3A%20The%20Impact%20of%20Reform&f=false | language= 英文 | quote = }}</ref>。 |
|||
4月25日,李鵬等中共保守派把鄧小平認為示威遊行的擴大意味著學生運動已受到部分人士操縱、因此政府必須以強硬手段遏止這一看法,陸續通報給包括趙紫陽、[[陳雲]]、[[李先念]]、[[彭真]]以及[[鄧穎超]]等人悉知。在獲得鄧小平等人支持後李鵬隨即決定起草一份公報,以強硬態度來展現所有中共高層官員以及共產黨各機構幹部皆反對這次學生抗議行動。接著[[曾建徽]]便起草《[[必須旗幟鮮明地反對動亂]]》(又稱為「四二六社論」)全文,並在[[胡啟立]]與李鵬審閱後決定將學生運動定性為「極少數人發起的反革命動亂」。《必須旗幟鮮明地反對動亂》首先在4月25日當天晚上由[[中央人民廣播電台]]與[[中國中央電視台]]連續播出,到了隔天4月26日則在作為共產黨官方報紙《人民日報》上以頭版的方式發表<ref name = "xinhuanetcp1989">[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4-10/15/content_2093955_1.htm 中國共產黨歷史大事記(1989年)]. [[新華網]] [2012年2月28日查閱].{{zh-cn}}</ref><ref name = "「四二六」社論">[http://xinsheng.net/xs/64/2.htm 二,「四二六」社論]. 新生網 [2012年2月28日查閱].{{zh-cn}}</ref>。在文章中除了將所謂極少數人稱為投機份子外,同時也指控學生活動的發起是為了暗中推翻共產黨和現今的政治制度<ref name = "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动乱"/>。這份社論立即在學生之間引發極強烈的迴響,原因在於文章中幾乎將學生運動定性為直接的動亂活動。但這也反而促使中共得到截然不同的結果,學生並沒有因此而受到政府嚇唬被迫乖乖就範,相反的有越來越多學生更加堅持其與國家體制對抗的想法<ref name = "Dingxin Zhao 155">{{Cite book | author = [[趙鼎新]] | title = 《天安門的力量:國家-社會關係和1989北京學生運動》([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id=kzBXsnwYWD8C&printsec=frontcover&dq=the+Power+of+Tiananmen&hl=en&sa=X&ei=oYVMT-y7Cq_umAX43fgL&redir_esc=y#v=onepage&q=the%20Power%20of%20Tiananmen&f=false The Power of Tiananmen: State-Society Relations and the 1989 Beijing Student Movement]) | location = 美國芝加哥 | publisher = [[芝加哥大學出版社]](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 date = 2004年4月1日 | pages = 第155頁 | ISBN = 978-0226982618 | accessdate = 2012年2月28日查閱 | url = | language= 英文 | quote = }}</ref>,事後也證實了社論的發表是造成抗議更加壯大的原因之一<ref name = "Deborah Davis 603-606"/>。 |
|||
在4月25日《必須旗幟鮮明地反對動亂》社論發表的當天晚上,北京大學便在自己的校園內反覆播放內容。一些學生對於政府的舉動作出激烈的反應,也有部分學生則認為政府極有可能下一步舉動便是逮捕學生。另外也有一些學生則認為政府惡意扭曲民眾對於事件的觀感,堅持學生的罷課行動應該要延續至5月4日為止。例如[[中國政法大學]]黨委副書記[[謝戰原]]便說道:「學生認為這並不是在搞動亂,而只是提出一些民主要求,因此希望中央領導人應該要站出來對話。」學生之後隨即召開記者會反駁「學生意圖顛覆中共」這類言論,並提出與國務院總理李鵬對話、公安部長和[[新華社]]社長出面道歉等要求。學生最終決定在4月27日發起示威行動,以回應四二六社論之中對於學生意圖推翻共產黨的種種指控,並希望能將學生的訴求正確傳達給一般民眾<ref>[http://www.64memo.com/b5/1_27.htm 回顧與反思(第27頁)]. 六四檔案. 1993年6月 [2012年2月28日查閱].{{zh-hk}}</ref>。然而由於政府在四二六社論中的嚴厲批評,部分學生也開始擔心這次的遊行中共將會以武力的方式展開鎮壓。 |
|||
除了北京當地決定抗議社論的定性而發起示威遊行外,4月26日當天晚上包括[[長春市|長春]]、上海、[[天津市|天津]]、[[杭州市|杭州]]、南京、西安、長沙以及[[合肥市|合肥]]等城市陸續爆發規模不一的示威活動,其中又以長春當地規模最大。當晚[[吉林大學]]等校約3,000多名學生陸續聚集在中共吉林省委員會辦公大樓處,要求與省委領導人展開對話,並表明示威活動的來由是因為學生們的行動被定性為「動亂」。然而對於《必須旗幟鮮明地反對動亂》社論的發表,許多地方政府的行政單位對此十分歡迎。其中上海市委書記江澤民便隨即召開萬人基層黨員幹部大會,要求黨員應該要支持四二六社論的觀點以制止動亂繼續。同時江澤民一方面迅速派遣警察部隊控制重要街道,另一方面也開始排除先前曾表態支持學生的共產黨黨員。北京也隨即召開萬人基層基層黨員幹部大會,在會議之中北京市委書記李錫銘則批評學生正在展開另一次的「[[文化大革命]]」。 |
|||
== 升級 == |
|||
{{Main|六四事件中期}} |
|||
=== 四二七遊行 === |
|||
[[File:427 march.jpg|thumb|left|250px|為了抗議在四二六社論的定性問題,數百萬名學生與群眾發起了四二七游行活動,在照片中可以看見遊行隊伍紛紛舉起如「民主萬歲,人民萬歲!」、「廉潔的中國共產黨萬歲」的横幅標語<ref>[http://www.epochtimes.com/b5/9/6/4/n2547103.htm 組圖: 六.四 20年前的慘痛回憶]. 《[[大紀元時報]]》. 2009年6月3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zh-hk}}</ref>。]] |
|||
4月27日時在北京高校臨時學聯的組織下,來自各所北京高校近50,000名到100,000名學生走上街頭示威,並突破警方所設下的封鎖線再次回到天安門廣場<ref>{{Cite book | author = [[趙紫陽]]和[[鮑彤]] | title = 《[[改革歷程]]》([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id=9ooub2kRkRQC&printsec=frontcover&dq=isbn:1439149380&hl=en&sa=X&ei=RWxjT86VOsyeiAfK76nTBQ&redir_esc=y#v=onepage&q&f=false Prisoner of the State: The Secret Journal of Premier Zhao Ziyang]) | location = 美國紐約 | publisher = [[Simon & Schuster]] | date = 2009年5月19日 | pages = 第31頁 | ISBN = 978-1439149386 | accessdate = 2012年2月28日查閱 | url = | language= | quote = }}{{zh}}</ref>。儘管中國政府已有明令禁止舉辦遊行行動,但警方並未對於學生的舉動來強硬阻撓<ref>陳小雅. [http://www.64memo.com/b5/4_152.htm 八九民運史(第152頁)]. 六四檔案. 1996年6月 [2012年2月28日查閱].{{zh-hk}}</ref>。同時學生領袖為了要降低四二六社論對於一般民眾的觀感,因此將這次活動定調為是一種「愛國運動」,遊行的途中也捨棄呼喊具有反中共統治性質的口號。在遊行中學生主要強調「反官僚、反貪腐、反任人為親」這一問題,且強調學生仍然會繼續「擁護共產黨」<ref name = "Dingxin Zhao 155"/>。學生這次的街頭遊行成功獲得廣泛民眾的支持,特別是那些來自工廠的工人們<ref name = "The Gate of Heavenly Peace"/>。此外許多知識份子表示這次遊行是「『理性』戰勝『非理性』的大勝利」,而香港《[[明報]]》甚至發表文章表示「將來的史學家或許有可能把其稱作『四二七運動』,且與1919年的『[[五四運動]]』、1935年的『[[一二九運動]]』以及1976年的『[[四五運動]]』並列為中國近代史上的轉淚點」<ref>陳小雅. [http://www.64memo.com/b5/4_169.htm 八九民運史(第169頁)]. 六四檔案. 1996年6月 [2012年2月28日查閱].{{zh-hk}}</ref>。 |
|||
四二六社論發表後,位在中南海的中國國務院陸續取得來自[[國家安全機關]]、新華社、各高校共產黨組織的36份報告,在報告中普遍認為四二六社論其定性過高,反而不利解決這次問題<ref name = "「四二六」社論"/>。其中各高校黨委匯報中提到[[社論]]的操作反而強化學生的反感,使得絕大多數學生幹部、教師以及學生對此難以接受,同時也批評四二六社論的發表使得政府失去與學生對話的可能性。為此胡啟立隨即召開宣傳部會議檢討之前的錯誤,而李鵬也隨後要求《人民日報》發表另外一篇語氣相對溫和的社論,來緩和學生之間反政府的情緒。4月28日,《人民日报》發表了另一篇提為《維護大局 維護穩定》的社論,在內容之中強調了「[[穩定壓倒一切]]」,指稱中國仍需要安定的環境才得以繼續發展。在這過程中中共也不斷嘗試將其所稱的「極少數分子」與「廣大學生」劃下界線,重申四二六社論主要是針對「在暗中策劃的部分人士」所發表。對此學生認為政府所使用的「一小撮人」並沒有明確定義,仍然堅持要求政府推翻原本社論的內容。 |
|||
面對學生大規模遊行的舉動並獲得眾多民眾的歡迎,中國政府最終決定讓步並與學生代表會面。4月29日下午在[[中華全國學生聯合會]]的安排之下,中國國務院新聞發言人[[袁木]]、[[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中國國家教育委員會]]副主任[[何東昌]]、北京市委暨秘書長[[袁立本]]以及北京市副市長[[陸宇澄]]等政府代表,與北京16所高校的45名學生代表進行對話討論。但也有如吾爾開希等個別的學生領袖認為參與對話的學生代表並非選舉產生,不具備其代表性為由而選擇拒絕出席會議。在這次會談中雙方討論各式各樣的問題,包括有官員貪腐、新華門事件以及新聞自由等,但實際上學生鮮少就這些議題取得實質性的成果<ref>{{Cite book | author = [[趙鼎新]] | title = 《天安門的力量:國家-社會關係和1989北京學生運動》([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id=kzBXsnwYWD8C&printsec=frontcover&dq=the+Power+of+Tiananmen&hl=en&sa=X&ei=oYVMT-y7Cq_umAX43fgL&redir_esc=y#v=onepage&q=the%20Power%20of%20Tiananmen&f=false The Power of Tiananmen: State-Society Relations and the 1989 Beijing Student Movement]) | location = 美國芝加哥 | publisher = [[芝加哥大學出版社]](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 date = 2004年4月1日 | pages = 第157頁 | ISBN = 978-0226982618 | accessdate = 2012年2月28日查閱 | url = | language= 英文 | quote = }}</ref>。會議上儘管袁木表示「黨風不正和各種腐敗現象有目共睹」,但仍然強調絕大多數中共幹部以及黨員仍然堅守清廉原則。同時他也聲稱中國內部並沒有實施新聞檢查制度,而是採用各個報刊總編輯自主負責的制度。而針對與學生相關的遊行活動在其「定性」問題上,袁木仍重申政府的立場,指稱學生運動是被意圖謀反的少數份子所策劃的,他並提到:「現在許多作法和當年的文化大革命有驚人的類似之處。」<ref>政府部門負責人同首都高校學生的座談對話錄音. 中國北京: [[中央人民廣播電台]]. 1989年4月30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zh-cn}}</ref>。 |
|||
中共黨中央對於袁木與學生對話的態度表示支持,認為這說法一方面能夠安撫學生的情緒以控制局面,另一方面也可以明確表達政府仍繼續堅持過去的講法,但相反的參與遊行活動的學生則有各自不同的看法。有些學生認為這次對話的展開十分成功,並希望日後也能夠舉辦更多直接的對話,但也有些學生則指責袁木故意回避實質問題。當天下午,[[北京高校學生自治聯合會]]的北京大學代表王丹、北京師範大學代表[[吾爾開希]]等人在[[香格里拉飯店]]舉行記者會,批評這次會議反而更像是學生向政府單方面提問的「記者招待會」。同時當天晚上,一些學生也提出應該要由學生自行選出代表來與政府展開對話。為此各地學生也陸續發起學生遊行,如[[蘭州市]]便有數千名學生要求與甘肅省省長對話,一直到次日凌晨在校方的勸說之下才结束游行,而在武漢市當地也有類似的學生遊行出現。 |
|||
=== 短暫緩和 === |
|||
[[File:人民英雄纪念碑.jpg|thumb|left|250px|人民英雄纪念紀念碑夜景,攝於2009年1月。]] |
|||
4月30日時趙紫陽結束其在[[平壤]]的訪問返回北京,隨著趙紫陽重新掌握政府各個機關行動後,決定要求政府就學生運動的處理態度部分轉向緩和。趙紫陽的觀點認為強硬的做法已經證實對學生無效,因此唯一的選擇便是將這次學生運動列為特別案例處理,並開始允許媒體採訪這些學生的意見<ref>{{Cite book | author = [[趙鼎新]] | title = 《天安門的力量:國家-社會關係和1989北京學生運動》([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id=kzBXsnwYWD8C&printsec=frontcover&dq=the+Power+of+Tiananmen&hl=en&sa=X&ei=oYVMT-y7Cq_umAX43fgL&redir_esc=y#v=onepage&q=the%20Power%20of%20Tiananmen&f=false The Power of Tiananmen: State-Society Relations and the 1989 Beijing Student Movement]) | location = 美國芝加哥 | publisher = [[芝加哥大學出版社]](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 date = 2004年4月1日 | pages = 第156頁 | ISBN = 978-0226982618 | accessdate = 2012年2月28日查閱 | url = | language= 英文 | quote = }}</ref>。當天下午北京市委書記[[李錫銘]]和北京市長[[陳希同]]前往與北京17所高校的29名學生对话,其中會議的主題包括有學生所關心的官員貪腐問題等等。會面中陳希同表示自己每個月的薪資實際上僅有數百元,但並不會因為金錢利益而貪污<ref>然而1995年陳希同便因為被控嚴重貪污4,000多萬元人民幣而被開除黨籍,之後於1998年被判16年的有期徒刑。</ref><ref>金堯如. [http://www.epochtimes.com/b5/4/1/27/n454867.htm 金堯如:從陳希同案看中共貪腐權斗]. 《[[大紀元時報]]》. 2004年1月27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zh}}</ref><ref>[http://www.people.com.cn/GB/historic/0427/1355.html 1995年4月27日 中共中央批准陳希同引咎辭職]. [[人民網]] [2012年2月28日查閱].{{zh-cn}}</ref><ref>[http://www.gxjjw.gov.cn/article/2009/0113/article_26809.html 原北京市市長——陳希同]. 廣西紀檢監察網. 2009年1月13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zh-cn}}</ref>。自此學生運動的局勢在表面上已漸趨緩和,大約有30%的高校學生已陸續回到各自的學校復課,但仍然有9萬名北京大學學生堅持繼續罷課抗議。 |
|||
5月1日[[國際勞動節]]當天,中國政府以及學生團體都都發起相關的宣傳行動。北京高校學生自治聯合委員會和北京大學學生自治籌委會一同在北京大學的球場外召開記者會<ref name = "「四二六」社論"/>。在記者會中,學生代表再次提到先前的7點要求之外,還呼籲要公正評價學生發起的活動、懲處於新華門事件中對學生施行暴力人士,並且盡快重新擬定新的《新聞法》內容並支持香港《[[鏡報]]》月刊總編輯[[徐四民]]提出的要求。其他還包括提到[[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應該另行組成專家論證小組,重新檢討有關政府的政策失誤等問題<ref>陳小雅. [http://www.64memo.com/b5/4_194.htm 八九民運史(第194頁)]. 六四檔案. 1996年6月 [2012年2月28日查閱].{{zh-hk}}</ref>。而在記者會上,學生代表也宣讀了《告香港同胞書》,文章中申明學生的活動是一場為了加速政治改革、反對貪污腐敗、提倡自由民主的「愛國運動」,並希望能藉由對政府提出合理的意見來建立完善的社會制度,進而促使英國將香港主權的行使[[香港回歸|和平歸還]]給[[中國統一|中國政府]]<ref name = "「四二六」社論"/>。 |
|||
5月2日,上海學生為了抗議《世界經濟導報》遭到有關當局禁止出版而再次上街遊行,不過學生在活動前特別強調有關遊行的口號必須避免「反對共產黨」這類字詞。同一天北京高校學生自治聯合會則選出學生請願代表[[王超華]]、王丹、[[鄭旭光]]等人,並向中共中央、全國人民大會和國務院的信訪部提交聲明,內容指出政府應該要與由普選產生的學生代表對話,並認為應該允許他人機構旁聽並由[[電視]]直播,此外雙方代表也要有相同長度的發言時間並保障學生代表的安全等<ref>[[張良 (作家)|張良]]. [http://www.64memo.org/b5/15_285.htm 中國「六四」真相──June Fourth: The True Story(第285頁)]. 六四檔案. 2001年4月15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zh-hk}}</ref>。在聲明中學生也特別提到:「如果5月3日中午12時以前我們得不到答覆,我們將保留在5月4日繼續請願的權利。」這份聲明隨即轉往呈交給中央政治局常任委員,中共當局立即決定在5月3日派遣袁木舉行中外記者招待會來作因應。會議之中袁木反擊學生的言論並批評學生的要求如同「最后通牒」般,並指稱學生代表的這項舉動已經公然犯法。儘管袁木在記者會上承諾如果5月4日出現大遊行時,政府將會以一般的態度進行處理,但袁木在會中也公開說道:「在背後埋得很深、出主意、很惡毒的人……我們不準備現在採取措施。」有關袁木針對學生代表聲明的答覆引起了學生的討論,部分學生認為袁木強硬的態度可能代表政府之後會嚴加取締並追究相關責任,亦有學生對於中共政府不願承認自治聯合會、甚至暗指他們為「動亂之一小撮」而感到不滿。 |
|||
當天北京高校學生自治聯合會馬上召集47所高校學生代表進行會議,決定是否要於5月4日前往天安門廣場遊行抗議,最後在場以41票贊成、5票反對、1票棄權的情況下宣布發起活動。同一時間,主要於海外發行報紙文章的廣東《[[亞太經濟時報]]》也在北京籌劃一場新聞界的研討會,原本該次於4月所安排的研討會的議題主要在於反思五四運動的精神,但隨著學生運動的展開研討會議題轉而集中在《世界經濟導報》查封一事,並開始討論新聞媒體的工作人員是否要與學生一同遊行。最後在會議上擬定發起由新聞界聯署、要求與中央主管新聞的負責人的對話,同時各家媒體的員工也可以在5月4日參與學生的遊行活動<ref name = "「四二六」社論"/>。 |
|||
=== 五四周年 === |
|||
{{Quote box| width = 32.5% | align = right | quoted = true | bgcolor = #FFFFF0 | salign = center | quote = 穩定不是不要民主,而是要使我們的民主走上一條有法制化的正道。……廣大群眾包括廣大學生希望推進民主政治,要求懲處貪污腐敗,發展教育和科學,這也正是我們黨的主張。 | source = 1989年5月3日,趙紫陽於紀念大會上發表的《五四講話》<ref>[http://xinsheng.net/xs/64/3.htm 三,「五四宣言」]. 新生網 [2012年2月28日查閱].{{zh-cn}}</ref>。 }} |
|||
面對學生運動的展開,早在4月中旬中共中央領導階層便分成兩派意見。而隨著4月30日中共中央總書記趙紫陽自北韓返回北京後,雙方陣營的對立情況更趨加深。雙方分別為支持趙紫陽的決定、認為應該繼續與學生對話進而推動改革的改革派,以及以國務院總理李鵬總理為首、認為應該要以強硬手段對抗學生運動的保守派。5月1日時,趙紫陽與李鵬首次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會議上發生激烈衝突。李鵬抱持著「穩定壓倒一切」的態度要求政府施行強硬措施,而趙紫陽則回應說中國共產黨應該提高政治上的民主程度以及處理事務的透明度,才能獲得更多民意上的支持。在趙紫陽強硬推動改革派想法的情況下,也開始嘗試與學生展開進一步的對話<ref name = "傅高義 608">{{Cite book | author = [[傅高義]] | title = Deng Xiaoping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a | location = 美國劍橋 | publisher = [[哈佛大學出版社]] | date = 2011年9月26日 | pages = 第608頁 | ISBN = 978-0674055445 | accessdate = 2012年2月28日查閱 | url = 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id=3IaR-FxlA6AC&printsec=frontcover&dq=isbn:0674055446&hl=en&sa=X&ei=aGFMT9u5C6PFmAXLueHfDw&redir_esc=y#v=onepage&q&f=false | language= 英文 | quote = }}</ref>。 |
|||
5月3日在中共舉辦的[[五四運動]]七十周年會議上,趙紫陽公開發表了《五四講話》,其中文章內容主要經由鮑彤所起草並由政治局和中央書記處審核。在文章撰寫期間,包括楊尚昆、李鵬、喬石、姚依林等人皆表示應該要在談話中加入「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一語,但趙紫陽則認為當時氣氛不宜加入這詞語而否決這提議,也因此在這次談話之後趙紫陽被保守派批評其不聽從集體共識的意見。趙紫陽於演講中一方面強調穩定政局的重要性,同時表示同情學生發起遊行活動,亦強調學生的要求與共產黨的改革是一致。趙紫陽在談話中公開支持學生對於反對貪污等議題的訴求,並認為學生的舉動是合法且是一種愛國表現,種種與四二六社論幾乎完全不同立場的言論立即在學生之間獲得好評<ref name = "傅高義 608"/>。 |
|||
隔天5月4日,北京51所高等院校近數萬名學生上街遊行並於天安門廣場會合,在遊行過程中學生除了重申早先活動中所提到的要求之外,同時呼籲人們應該紀念五四運動的根本精神,學生代表也發表了《「五四」宣言》來向公眾宣佈將於5月5日復課<ref>[[張良 (作家)|張良]]. [http://www.64memo.com/b5/15_286.htm 中國「六四」真相──June Fourth: The True Story(第286頁)]. 六四檔案. 2001年4月15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zh-hk}}</ref>。此時絕大多數人認為在趙紫陽返回北京後,有關學生抗議遊行事件將會告一段落;而當天趙紫陽與亞洲銀行理事會代表談話時也表示自己深信事態將會逐漸停息,而中國政局也不會出現大規模的動亂局勢<ref name = "xinhuanetcp1989"/>。政府逐漸讓步的態度令許多學生感到滿意,到了5月5日時已將近有80%的北京高校學生紛紛恢復上課<ref name = "Dingxin Zhao 159">{{Cite book | author = [[趙鼎新]] | title = 《天安門的力量:國家-社會關係和1989北京學生運動》([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id=kzBXsnwYWD8C&printsec=frontcover&dq=the+Power+of+Tiananmen&hl=en&sa=X&ei=oYVMT-y7Cq_umAX43fgL&redir_esc=y#v=onepage&q=the%20Power%20of%20Tiananmen&f=false The Power of Tiananmen: State-Society Relations and the 1989 Beijing Student Movement]) | location = 美國芝加哥 | publisher = [[芝加哥大學出版社]](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 date = 2004年4月1日 | pages = 第159頁 | ISBN = 978-0226982618 | accessdate = 2012年2月28日查閱 | url = | language= 英文 | quote = }}</ref>。但北京大大學和北京師範大學學生仍然有將近一半學生堅持繼續罷課,部分學生認為中央對於學生運動的定性如果不改變的話,學生團體就不應該恢復上課。當天晚上北京大學和北京師師範大學的學生組成自治聯合會,宣布將在5月6日開始繼續罷課行動,但此時他校的大部分學生多已對抗議行動漸趨失去興趣<ref name = "Dingxin Zhao 159"/>。 |
|||
5月7日,北京大學學生自製聯合會成員王丹宣布召開民主會議,號召其他學校學生繼續進行罷課,同時也聲援當時準備針對《世界經濟導報》遭到封禁而前往中國記者協會請願的記者,當天美國《[[華盛頓郵報]]》也首次採訪了就讀北京大學的王丹以及擔任[[北師大自治聯合會]]主席的吾爾開希這2名學生領袖<ref>Daniel Southerland. [http://pqasb.pqarchiver.com/washingtonpost/access/73875498.html?FMT=ABS&FMTS=ABS:FT&date=May+7,+1989&author=Daniel+Southerland&pub=The+Washington+Post+(pre-1997+Fulltext)&edition=&startpage=a.29&desc=Protest+Leaders+Share+Commitment,+Goals;+Chinese+Students+Have+Different+Styles Protest Leaders Share Commitment, Goals; Chinese Students Have Different Styles]. 《[[華盛頓郵報]]》. 1989年5月7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 {{en}}.</ref>。 |
|||
=== 絕食開始 === |
|||
[[File:BeijingTiananmenSquare.jpg|thumb|right|250px|自1989年5月13日開始,部分學生開始在[[北京]][[天安門廣場]]展開長達3週的絕食靜坐。]] |
|||
5月7日,要求與民間對話的學生代表與堅持政局穩定的政府交流再度陷入僵持。儘管此時學生自治聯合會已藉由選舉的方式選出正式的對話代表,準備與政府代表展開積極的會議談判,但是北京大學學生自治籌委會則不願意讓代表團單方面控制整個運動走向<ref name = "Dingxin Zhao 161">{{Cite book | author = [[趙鼎新]] | title = 《天安門的力量:國家-社會關係和1989北京學生運動》([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id=kzBXsnwYWD8C&printsec=frontcover&dq=the+Power+of+Tiananmen&hl=en&sa=X&ei=oYVMT-y7Cq_umAX43fgL&redir_esc=y#v=onepage&q=the%20Power%20of%20Tiananmen&f=false The Power of Tiananmen: State-Society Relations and the 1989 Beijing Student Movement]) | location = 美國芝加哥 | publisher = [[芝加哥大學出版社]](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 date = 2004年4月1日 | pages = 第161頁 | ISBN = 978-0226982618 | accessdate = 2012年2月28日查閱 | url = | language= 英文 | quote = }}</ref>。面對抗議活動的各方組織在意見上的分歧,中共政府也陸續收到由不同學生團體所起草的各式要求,這也讓政府無法明確了解學生的要求而使得談判受阻,到了後來演變成學生的種種要求都無法得到實質性的官方回應<ref name = "Dingxin Zhao 161"/>。而針對四二六社論中針對學生運動所衍生的定性問題,政府也一直沒有明確否認先前將遊行活動定為「動亂」的說法。學生一方面認為可能會對未來的學業以及就業帶來影響,另一方面也擔心在之後便會於校園內受到各高校的共產黨或者[[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共青團]]成員不合理的對待。此外包括王丹與吾爾開希等具有領袖魅力的學生領導則認為政府只是試圖欺騙學生乖乖就範,因此為了要使學生團體取得主動權學生的抗議行動應該要採取更多必要的激進手段。隨著學生運動一直無法獲得實質性的進展,這些學生領袖自5月11日開始推動自發性[[絕食]]的計畫<ref name = "Dingxin Zhao 161"/>。 |
|||
隨著[[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蘇共中央總書記]]暨[[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米哈伊爾·戈巴契夫]]即將前往中國[[國是訪問]]的消息曝光後,以王丹、吾爾開希等人為首的學生與民眾為了藉此機會獲得媒體關注,自5月13日正式於天安門廣場發起絕食運動。學生領袖了解中共政府必定會安排戈巴契夫前往天安門廣場參加歡迎儀式,因此便希望趁勢利用絕食來作為談判的籌碼,進而迫使中國政府滿足他們的要求。此外大型的的絕食行動也可以在媒體與民間獲得廣泛同情,將學生的舉動塑造成一種為了追求道德的行動,並帶領學生運動推上另一個高潮<ref name = "傅高義 612-614">{{Cite book | author = [[傅高義]] | title = Deng Xiaoping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a | location = 美國劍橋 | publisher = [[哈佛大學出版社]] | date = 2011年9月26日 | pages = 第612頁至第614頁 | ISBN = 978-0674055445 | accessdate = 2012年2月28日查閱 | url = 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id=3IaR-FxlA6AC&printsec=frontcover&dq=isbn:0674055446&hl=en&sa=X&ei=aGFMT9u5C6PFmAXLueHfDw&redir_esc=y#v=onepage&q&f=false | language= 英文 | quote = }}</ref>。當天數百名學生於天安門廣場絕食靜坐,一方面抗議中共政府不斷試圖拖延對話進展,另一方面也要求政府應該要捨棄《四二六社論》的定性說法,重新肯定學生們的行動是一種愛國運動的表現。絕食的學生同時也向各地發表《絕食書》以及《絕食宣言》,文章中與多次引用毛澤東其極富情感色彩的話語來宣傳<ref>[[張良 (作家)|張良]]. [http://www.64memo.com/b5/15_375.htm 中國「六四」真相──June Fourth: The True Story(第375頁)]. 六四檔案. 2001年4月15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zh-hk}}</ref><ref>[[張良 (作家)|張良]]. [http://www.64memo.com/b5/15_378.htm 中國「六四」真相──June Fourth: The True Story(第378頁)]. 六四檔案. 2001年4月15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zh-hk}}</ref>。隨著學生絕食的新聞畫面於電視播出後,居民或者軍事醫院也紛紛自行組織急救團隊前往現場待命。同時大量北京市民、政府機關、軍警單位、[[中華全國總工會|全國總工會]]、[[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全國婦聯]]也陸續加入聲援、募捐以及搶救的行列,到了5月13日下午已經有將近30萬人聚集在天安門廣場上<ref name="趙鼎新 第167頁">{{Cite book | author = [[趙鼎新]] | title = 《天安門的力量:國家-社會關係和1989北京學生運動》([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id=kzBXsnwYWD8C&printsec=frontcover&dq=the+Power+of+Tiananmen&hl=en&sa=X&ei=oYVMT-y7Cq_umAX43fgL&redir_esc=y#v=onepage&q=the%20Power%20of%20Tiananmen&f=false The Power of Tiananmen: State-Society Relations and the 1989 Beijing Student Movement]) | location = 美國芝加哥 | publisher = [[芝加哥大學出版社]](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 date = 2004年4月1日 | pages = 第167頁 | ISBN = 978-0226982618 | accessdate = 2012年2月28日查閱 | url = | language= 英文 | quote = }}</ref>。 |
|||
隨著部分學生在天安門廣場絕食的消息傳開後,在鐵路部門默許學生以及醫務人員得以無票乘車的情況下,許多來自其他城市的大學學生也紛紛前往北京參加示威遊行與罷課行動。這些來自外地的抗議學生大多直接前往天安門廣場接受學生團體的指揮,同時為了表現學生之間的團結氣勢,位在北京的各所高校以及其他近20個都市的就讀大學學生也陸續發起了罷課以及街頭示威遊行活動,而參與遊行的學生也以歌唱《[[國際歌]]》的方式來支持廣場上靜坐的學生們<ref>[[國際特赦組織]]. Preliminary Findings on Killings of Unarmed Civilians, Arbitrary Arrests and Summary Executions Since 3 June 1989. [[國際特赦組織]]. 1989年8月30日: 第19頁 [2012年2月28日查閱] {{en}}.</ref>。 |
|||
而為了避免學生運動在戈巴契夫訪華期間失去控制,鄧小平很早便要求中共政府立即清除廣場上的學生。面對鄧小平的要求趙紫陽決定優先採取緩和的做法,並命令政府當局立即與學生展開對話並協調撤離一事<ref name = "傅高義 612-614"/>。趙紫陽認為可以先肯定學生的行動是基於愛國主義,並讓學生了解到在中蘇首腦會晤期間如果出現內部動亂的跡象,反而會使整個中國政府甚至是國家地位感到難堪。5月13日上午,[[中共中央統一戰線工作部|中共中央統戰部]]部長暨[[中國共產黨中央書記處|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閻明復]]召開緊急會議,特別邀請重要的學生領袖以及包括[[劉曉波]]、[[陳子明]]與[[王軍濤]]等知識份子針對撤離一事進行討論<ref>{{Cite book | author = [[趙鼎新]] | title = 《天安門的力量:國家-社會關係和1989北京學生運動》([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id=kzBXsnwYWD8C&printsec=frontcover&dq=the+Power+of+Tiananmen&hl=en&sa=X&ei=oYVMT-y7Cq_umAX43fgL&redir_esc=y#v=onepage&q=the%20Power%20of%20Tiananmen&f=false The Power of Tiananmen: State-Society Relations and the 1989 Beijing Student Movement]) | location = 美國芝加哥 | publisher = [[芝加哥大學出版社]](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 date = 2004年4月1日 | pages = 第164頁 | ISBN = 978-0226982618 | accessdate = 2012年2月28日查閱 | url = | language= 英文 | quote = }}</ref>。閻明復在會議中表示政府已經準備與學生代表展開直接對話,但前提是學生必須先撤離天安門廣場以舉辦戈巴契夫訪問中國的歡迎儀式。這消息的傳開則引起了學生領袖之間的混亂,而部分堅持留下的學生則認為他們能夠藉此獲得更多談判籌碼<ref name = "Dingxin Zhao 165">{{Cite book | author = [[趙鼎新]] | title = 《天安門的力量:國家-社會關係和1989北京學生運動》([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id=kzBXsnwYWD8C&printsec=frontcover&dq=the+Power+of+Tiananmen&hl=en&sa=X&ei=oYVMT-y7Cq_umAX43fgL&redir_esc=y#v=onepage&q=the%20Power%20of%20Tiananmen&f=false The Power of Tiananmen: State-Society Relations and the 1989 Beijing Student Movement]) | location = 美國芝加哥 | publisher = [[芝加哥大學出版社]](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 date = 2004年4月1日 | pages = 第165頁 | ISBN = 978-0226982618 | accessdate = 2012年2月28日查閱 | url = | language= 英文 | quote = }}</ref>。之後包括[[嚴家其]]、[[戴晴]]、[[包遵信]]等學者前往天安門廣宣讀《我們對今天局勢的緊急呼籲》並勸說學生結束絕食且撤離廣場,但實質上種種請求並沒有獲得學生們的採納<ref>前往勸說學生的知識份子包括有[[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所所長[[嚴家其]]、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所長[[劉再復]]、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研究員暨美學專家[[李澤厚]]、[[中共中央宣傳部]]理論局副局長暨福建社會科學院院長[[李洪林]]、《[[走向未來]]》叢書主編[[包遵信]]、[[群眾出版社]]社長[[於浩成]]、《[[光明日報]]》記者[[戴晴]]、[[北京廣播學院]]講師暨《[[河殤]]》總撰搞人[[蘇曉康]]、[[中國科技大學]]教授[[溫元凱]]、海外留學作家[[蘇煒]]、《[[中國青年報]]》記者兼作家[[麥天樞]]、《[[北京文學]]》副主編[[李陀]]等12人。</ref><ref>{{Cite book | author = [[封從德]] | title = 《六四日記:廣場上的共和國》 | location = 中國香港 | publisher = 晨鐘書局 | date = 2009年5月 | pages = 第307頁至第310頁 | ISBN = 978-9881780485 | accessdate = 2012年2月28日查閱 | url = | language= | quote = }}{{zh-hk}}</ref><ref>陳小雅. [http://www.64memo.com/b5/4_263.htm 八九民運史(第263頁)]. 六四檔案. 1996年6月 [2012年2月28日查閱].{{zh-hk}}</ref>。 |
|||
=== 戈巴契夫訪華 === |
|||
隨著[[戈巴契夫]]訪華,中國政府在這期間也顯著放寬了新聞限制。包括中央電視台、《人民日報》等國家媒體陸續提供學生遊行或者絕食的報導與影像資訊,而輿論方面也越來越同情學生們的作為。然而此時政府仍不斷嘗試與學生對話,以促使學生撤離天安門廣場。5月14日凌晨2時30分,[[李鐵映]]、李錫銘、陳希同等政府官員首次前往天安門廣場勸離學生。同一天以戴晴為首的知識份子在胡啟立的許可之下,直接通過政府審查在《[[光明日報]]》提出緊急呼籲的文章,內容中提到絕大多數知識份子認為學生應該盡早撤離廣場。然而許多學生則認為知識分子受到政府的指示而發言,拒絕作出撤離廣場等讓步<ref name="趙鼎新 第167頁"/>。到了下午16時,閻明復、李鐵映、[[尉建行]]等政府官員與30多所高校學生代表展開對話談判,但仍沒有獲得實質上的進展。 |
|||
5月15日學生在北京發起大遊行活動,這導致長安街周遭的北京交通一度陷入癱瘓,同時學生的遊行口號也開始直接針對中共中央總書記趙紫陽、國務院總理李鵬和教育部長[[何東昌]]展開批評。當天晚上,閻明復、李鐵映、尉建行等人在中共中央統戰部的會議室與以[[沈彤 (中國)|沈彤]]為首的「北京高校學生對話代表團」對話,雙方正式針對學生撤離一事展開談判。閻明復於會議中肯定學生的行動具有強烈的愛國性質,但仍懇求學生先撤出天安門廣場以供政府使用<ref name = "Dingxin Zhao 165"/>。但儘管閻明復一連串釋出政府願意妥協的誠意成功影響部分學生,但一連串會議的召開有導致學生各派系之間的競爭越趨激烈;在學生領導階層之間的彼此溝通混亂的清況下,使得政府所得到的學生要求往往是不一致或者是不連貫的。而不久之後學生領袖在得知政府並不願意承諾公開直播問題的談判過程,最終使得雙方的會見遭到無限期的中止<ref>{{Cite book | author = [[趙鼎新]] | title = 《天安門的力量:國家-社會關係和1989北京學生運動》([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id=kzBXsnwYWD8C&printsec=frontcover&dq=the+Power+of+Tiananmen&hl=en&sa=X&ei=oYVMT-y7Cq_umAX43fgL&redir_esc=y#v=onepage&q=the%20Power%20of%20Tiananmen&f=false The Power of Tiananmen: State-Society Relations and the 1989 Beijing Student Movement]) | location = 美國芝加哥 | publisher = [[芝加哥大學出版社]](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 date = 2004年4月1日 | pages = 第169頁 | ISBN = 978-0226982618 | accessdate = 2012年2月28日查閱 | url = | language= 英文 | quote = }}</ref>。之後閻明復直接前往天安門廣場嘗試勸離學生,甚至表示自己願意被學生挾持以換取撤離的決定,然而學生之間並沒有理會其勸告<ref name = "The Gate of Heavenly Peace"/>。隔天5月16日時,數十萬名來自北京各界的群眾陸續前往天安門廣場聲援絕食學生。在這般民間不斷騷動的背景下,改革派仍不斷嘗試勸離群眾離開天安門廣場,而閻明復也於5月16日當天與李鵬一同前往會見學生代表並討論撤離廣場一事。閻明復原本希望李鵬能夠撤回四二六社論的主張,甚至因應學生的要求而藉由社論發表的方式塑造成一種「愛國民主運動」的形象,但這些建議都一一遭到李鵬的拒絕<ref name = "李鵬六四日記"/>。 |
|||
同一時間5月15日中午,米哈伊爾·戈巴契夫也搭乘飛機訪問北京,由於廣場上的學生仍然堅持繼續展開絕食靜坐活動且大量群眾不斷在天安門廣場上聚集,使得歡迎儀式臨時改在備用的[[北京首都國際機場]]舉行,而原本預定在北京市區的行程以及前往人民英雄紀念碑獻花的活動也被迫取消,甚至雙方最高領導人鄧小平與戈巴契夫也只能在受到學生示威遊行包圍的人民大會堂內展開高峰會<ref name = "傅高義 612-614"/>。這次戈巴契夫的訪華代表中斷30多年的中蘇首腦會議重新展開,也意味著之後中國與蘇聯的關係將會回歸正常化,同時對於中國領導人而言這也是極具歷史意義的外交突破<ref name = "吳建民">[[吳建民]]. [http://book.people.com.cn/GB/69399/107424/113248/113249/6697336.html 韓敘大使1989年7月24日在美國的演講]. [[人民網]]. 2007年12月25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zh-cn}}</ref>。然而學生的遊行活動使得中共領導階層認為可能會動搖中國在共產主義同盟國家的威信,部分外國媒體也推測這導致鄧小平對學生運動漸有不佳觀感,進而導致改革派勢力的衰退且使得政府的應對走向保守派堅持的「強硬」手段<ref>{{Cite book | author = [[趙鼎新]] | title = 《天安門的力量:國家-社會關係和1989北京學生運動》([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id=kzBXsnwYWD8C&printsec=frontcover&dq=the+Power+of+Tiananmen&hl=en&sa=X&ei=oYVMT-y7Cq_umAX43fgL&redir_esc=y#v=onepage&q=the%20Power%20of%20Tiananmen&f=false The Power of Tiananmen: State-Society Relations and the 1989 Beijing Student Movement]) | location = 美國芝加哥 | publisher = [[芝加哥大學出版社]](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 date = 2004年4月1日 | pages = 第170頁 | ISBN = 978-0226982618 | accessdate = 2012年2月28日查閱 | url = | language= 英文 | quote = }}</ref>。 |
|||
5月16日當天晚上,趙紫陽於人民大會堂接見戈巴契夫並向連同在場的記者媒體表示說: |
|||
{{Cquote|我告訴你一個秘密,在十三屆一中全會有一個正式的决定;雖然這個决定沒有公佈,但是它是一個很重要的决定。就是說,我們在最重要的問題上需要他(指鄧小平)掌舵。|趙紫陽}} |
|||
此時鄧小平儘管只擔任[[中國共產黨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卻仍然是中國重要領導人物之言論立即引起熱烈討論,鄧小平認為趙紫陽的這番話暗示說他要承擔所有問題的最終責任,自此雙方之間觸發了決定性的關係決裂<ref name = "傅高義 612-614"/>。趙紫陽的言語在經由各大媒體發表後,北京學生開始呼喊專門批評鄧小平於幕後執政的標語,而參與學生遊行的人群中也開始將批評對象轉往各個政府部門。5月17日,嚴家其、包遵信等知識份子一同聯署發表了《五一七宣言》,內容指稱中國所陸續浮現的問題在於「[[獨裁者]]掌握了無限權力,政府喪失了自己的責任,喪失了人性」,批評包括鄧小平等八大元老掌控中國政局且要求推翻四二六社論<ref>王震邦. 打倒個人獨裁!結束老人政治! 知識份子發表五一七宣言. 《[[聯合報]]》. 1989年5月19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zh-tw}}</ref>。同一天[[冰心]]、[[艾青]]、[[夏衍]]、[[錢鍾書]]、[[馮牧]]、[[沙汀]]等30多位作家也向中共中央發出緊急呼籲,要求政府應該盡早與學生對話並肯定了学生的愛國民主運動<ref>冰心、艾青、夏衍、馮牧昨向中央緊急呼籲. 《[[大公報]]》. 1989年5月18日: (1版) [2012年2月28日查閱].{{zh-hk}}</ref>。 |
|||
同一時期由於絕食靜坐活動的人數規模不斷擴大,許多來自中國各地的政治和民間組織向學生們表達他們的關注,且對學生的立場感到同情。而許多中國共產黨於北京的各個工作單位也允許員工在工作時間加入示威活動,這促使許多[[中共中央宣傳部]]、[[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外交部]]、[[中華人民共和國郵電部|郵電部]]、[[國家體育總局]]、[[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委員會]]、[[中共中央黨校|中央黨校]]等政府單位的幹部與成員陸續參與學生們的活動。此外[[中國紅十字會]]也多次發出通告表達關心的立場,並派遣大量人員為廣場上絕食的學生提供醫療服務。 |
|||
=== 趙紫陽探望 === |
|||
[[File:Zhao.jpg|thumb|left|250px|5月20日凌晨,已經失勢的[[中共中央總書記]][[趙紫陽]]前往[[天安門廣場]]探望絕食靜坐的學生,並在場的大學生見面後發表演說。而照片中於趙紫陽身後右方第二人為擔任[[中共中央辦公廳]]主任暨趙紫陽助理的[[溫家寶]],他是少數在六四事件結束之後沒有遭到撤職的改革派成員,並在2003年擔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中國國務院總理]]一職<ref>[[吉姆·亞德利]](Jim Yardley). [http://www.nytimes.com/2005/01/17/international/asia/17zhao.html?_r=2&pagewanted=all&position=&oref=slogin&oref=slogin Zhao Ziyang, Chinese Leader Purged for Supporting Tiananmen Protesters, Dies at 85]. 《[[紐約時報]]》. 2005年1月17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 {{en}}.</ref>。]] |
|||
在趙紫陽表示鄧小平仍然為中共最高領導人後,學生紛紛將鄧小平列為攻擊的對象。但另一方面天安門廣場上 |
|||
的絕食舉動成功獲得全國各地學生們的支持,種種因素都驚動中國共產黨其領導階層對於學生運動的看法。在政府沒有嚴格限制新聞內容情形下,包括國家媒體機構等許多新聞媒體陸續報導學生正在進行的抗議行動與活動主張,而鮮少宣傳由中央政府或者是共產黨自身發出的聲明。根據當時中國各界媒體的估計,有將近400個城市的學生以及工人團體陸續發起抗議行動,同時許多人也紛紛前往北京參加天安門廣場的抗議<ref>[http://www.pbs.org/wgbh/pages/frontline/tankman/view/ The Tank man]. [[公共電視網]] [2012年2月28日查閱] {{en}}.</ref>。 |
|||
到了5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一同在鄧小平家中召開緊急會議。其中[[李鵬]]等常委指稱當前政治局勢難以控制是趙紫陽所造成的,並強烈建議中國政府應該立即採取果斷的措施以結束學生的行動<ref name = "天安門文件"/>。在會議上鄧小平提出於北京部分地區實施戒嚴的做法,並在5名常務委員表態後確定實行這一方案<ref>關於5位常務委員的意向表態,在《[[李鵬六四日記]]》書中的說法指稱李鵬與姚依林直接表示同意,喬石則是以點頭的方式表達同意,趙紫陽則堅持反對以武力實施戒嚴的方案,而胡啟立則對於之後的局勢發展感到憂慮。但趙紫陽在其回憶錄《[[改革歷程]]》中的說法則是李鵬與姚依林同意戒嚴,喬石對此態度中立而沒有明確表態,趙紫陽和胡啟立則對於戒嚴表示反對。</ref> 5月18日清晨,趙紫陽與李鵬等人在前往醫院探望因絕食而送院的學生後,趙紫陽當即撰寫辭職信並送交給擔任[[中國共產黨中央政治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的[[楊尚昆]]表達意向,不過楊尚昆則把信件扣下並勸告趙紫陽應該收回請辭的決定<ref name = "人民網">[http://www.people.com.cn/GB/shizheng/252/5580/5581/20010612/487256.html 中國共產黨80年大事記]·1989年. [[人民網]]. 2001年6月12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ref> 另外也有說法指稱趙紫陽在決定實施戒嚴的當天晚上,便以「不能認同大多數常委意見」為由而辭去中共總書記一職。<ref>[http://xinsheng.net/xs/64/5.htm 五,趙紫陽下台]. 新生網 [2012年2月28日查閱].{{zh-cn}}</ref>。同一天李鵬則在人民大會堂和包括[[王丹]]、[[吾爾開希]]等學生抗議領袖會晤50分鐘,在會談之中雙方都表現出強硬的態度。學生公開指責政府反應過慢,並認為李鵬只是想藉由親自現身的方式來安撫學生情緒,並沒有要「具誠意地來對問題展開實質討論」。而李鵬則表示包括其他領導高層在內的中共政府只是想要繼續「維持社會秩序」,並指稱學生所謂的「愛國」行動與政府的期望不符。最後雙方的討論並沒有產生實質性的交集,不過這次的會面使得學生領袖首次能夠在國營的電視台中發表談話。 |
|||
在中共領導階層決定以武力來處理學生問題之後,知道自己政治生涯已經結束的趙紫陽決定前往天安門廣場,企圖親自勸導學生與群眾撤出廣場。李鵬在聽聞趙紫陽的決定後也陪同前往天安門廣場,但在廣場群眾情緒激昂的情況下馬上就離開。5月19日凌晨4時50分,趙紫陽於天安們廣場發表談話表示希望學生停止絕食,並承諾學生撤離之後政府並不會追究<ref>{{Cite book | author = [[趙紫陽]]和[[鮑彤]] | title = 《[[改革歷程]]》([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id=9ooub2kRkRQC&printsec=frontcover&dq=isbn:1439149380&hl=en&sa=X&ei=RWxjT86VOsyeiAfK76nTBQ&redir_esc=y#v=onepage&q&f=false Prisoner of the State: The Secret Journal of Premier Zhao Ziyang]) | location = 美國紐約 | publisher = [[Simon & Schuster]] | date = 2009年5月19日 | pages = 第15頁 | ISBN = 978-1439149386 | accessdate = 2012年2月28日查閱 | url = | language= 英文 | quote = }}</ref>。趙紫陽在天安門廣場上說道:「同學們,我們來得太晚了。對不起同學們了。你們說我們、批評我們,都是應該的。我這次來不是請你們原諒。我想說的是,現在同學們身體已經非常虛弱,絕食已經到了第七天,不能再這樣下去了。……你們還年輕,來日方長,你們應該健康地活著,看到我們中國實現四化的那一天。你們不像我們,我們已經老了,無所謂了。」這次演講一發表便引起學生們的熱烈支持,在場學生與群眾熱烈鼓掌支持並紛紛索取簽名,然而這也是趙紫陽下台前最後一次公開露面<ref>[[趙紫陽]]. [http://www.64memo.org/b5/12215.htm 趙紫陽5.19廣場講話]. 六四檔案. 1989年5月19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zh-hk}}</ref>。 |
|||
5月19日當天上午10時左右,李鹏、姚依林、喬石、陳雲、李先念、楊尚昆及幾位[[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方]]負責人一同前往鄧小平家中開會,會議上鄧小平提到戒嚴時期「要盡量減少損傷,但是也要準備流點血」,同時也指出為了避免妨礙清場作業而不應該發表不使用武器等承諾。鄧小平在此次會談中也提到要成立新的領導集團,主要成員由李鵬繼續擔任國務院總理,而上海市市委書記江澤民則擔任中共中央總書記一職<ref name = "李鵬六四日記"/>。 |
|||
== 戒嚴 == |
|||
{{Main|六四事件後期}} |
|||
=== 頒布戒嚴令 === |
|||
[[File:Lipeng.jpg|thumb|right|250px|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和[[國務院總理]]的[[李鵬]]在5月19日親自頒布戒嚴令,並支持軍方以強硬手段來處理學生運動,照片攝於1992年度的[[世界經濟論壇]]上。]] |
|||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決定實施戒嚴前,包括[[中共八大元老]]等人多認為示威活動只會持續短暫時間,同時也可以視為經濟改革的民意調查,以在之後滿足這些發起抗議行動的學生與群眾。他們希望如果有可能的話應該避免使用暴力,但是在共產黨自身利益下首要事項便是說服學生放棄抗議行動,並陸陸續續返回各自的學術機構研讀。但儘管許多領導人物實際上頗為支持學生們的要求,特別是對於中國官員貪腐這類問題感到關注,然而如何有效回應群眾要求上卻面臨許多障礙。其中最大的問題是隨著抗議活動的進行也不斷加入來自各方背景人士的要求,因此導致在與學生進行談判時中共政府並不清楚示威人士確切的要求。同時如《人民日報》等官方媒體在同情抗議學生以及譴責遊行活動之間不斷交替立場,這也反映政府內部對於當前的局勢與示威民眾的處理亦陷入混亂,而遲遲無法做出果斷的決定。 |
|||
在趙紫陽於5月19日被隔除在中共高層領導會議後,政局的走向開始由反對做出更多讓步並立即實施強硬手段的保守派掌握著。部分經歷過文化大革命混亂局勢的黨內領導階層認為學生活動的訴求漸漸捨棄[[一黨制]]的政治結構,最終也決定支持保守派強行干預示威活動。雖然八大元老大多沒有擔任實質的政府職位,但是對於軍隊的運作仍然有一定的影響力<ref>John Delury. [http://www.dailytimes.com.pk/default.asp?page=2009\05\24\story_24-5-2009_pg3_3 view: Tiananmen Square revisited]. 《[[每日時報]]》(Daily Times). 2009年5月24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 {{en}}.</ref>。擔任[[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的[[鄧小平]]決定在經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國務院]]同意後,在總理[[李鵬]]簽署[[戒嚴|戒嚴令]]下實施戒嚴,這項決定同時也被立即告知給[[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國家主席]]暨中央軍委副主席[[楊尚昆]]知悉<ref name = "人民網"/>。政府當局將示威者描述為[[資產階級自由化]]倡導者的「打手」,並指稱在幕後籌畫的人士試圖打擊中國共產黨的統治,以進一步實現他們個人的野心<ref name = "James Miles">{{Cite book | author = James A.R. Miles | title = The Legacy of Tiananmen: China in Disarray | location = 美國安娜堡 | publisher = [[密西根大學出版社]](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 date = 1997年6月1日 | pages = | ISBN = 978-0472084517 | accessdate = 2012年2月28日查閱 | url = | language= 英文 | quote = }}</ref>。 |
|||
5月19日晚上10時,在[[中共中央政法委員會|中央政法委員會]]書記[[喬石]]的主持下中國共產黨召開了中央和北京市黨政軍幹部大會,其中喬石在開頭中便特別指出:「趙紫陽同志因為身體不適,向大會請假。」之後國務院總理李鵬便在電視上頒布了《[[s: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关于在北京市部分地区实行戒严的命令|國務院關於在北京市部分地區實行戒嚴的命令]]》,而北京市政府也隨之發布了作為應對的《[[s:北京市人民政府令|北京市人民政府令]]》。北京市政府根據國務院頒布的戒嚴令中,陸續由北京市長陳希同簽署實施了戒嚴令的第一號、第二號和第三號令,命令中列出了北京市市區的戒嚴範圍且嚴格禁止示威遊行等活動出現,同時也禁止其他海外記者進行採訪,警方則在北京市內擺設交通路障以維持治安,這戒嚴令一直到1990年1月11日才正式解除<ref>高航. [http://news.xinhuanet.com/mil/2005-07/31/content_3282815.htm 歷程:奉命執行北京市部分地區戒嚴任務]. [[新華網]] [2012年2月28日查閱].{{zh-cn}}</ref>。不過在趙紫陽的自傳中提到該戒嚴令並沒有經[[中國共產黨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正式表決通過,同時也違背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組織法第四條中所提到的「國務院工作中的重大問題,必須經國務院常務會議或者國務院全體會議討論決定」。在鄧小平支持下中國國務院直接通過實施戒嚴的決定,也意味著中國共產黨內的重要人士仍然能有效地掌握政府的運作<ref name = "改革歷程"/>。 |
|||
在宣布戒嚴之後,當天晚上[[中國人民解放軍]]搭乘各式軍用車輛分路抵達北京,佈署在北京郊外地區後便各自從[[丰台]]、[[六里橋]]、[[沙子口]]、[[呼家樓]]等處向天安門廣場行進。學生以及示威群眾則緊急召集群眾前往各個重要路口,嘗試阻擋軍車繼續往北京天安門廣場前進<ref name = "xinhuanetcp1989"/>。而一些北京地鐵工人則關閉了控制系統,以避免部隊藉由地鐵行進的方式前往天安門廣場。雖然在市郊處發生了零星的流血衝突,數以萬計的示威者紛紛包圍行進中的軍用車輛,防止他們繼續向前或者是往後撤離。抗議群眾也告訴士兵們他們參與遊行活動的目的,呼籲他部隊放下武器並一同加入學生遊行活動的行列,同時群眾也為部隊提供食物和飲水。部對最終在5月24日接到撤離的命令,之後所有政府管轄的部隊陸續佈署在北京市外的軍事基地中<ref>[http://www.gwu.edu/~nsarchiv/NSAEBB/NSAEBB16/documents/09-01.htm Secretary of State's Morning Summary for 3 June 1989]. [[喬治華盛頓大學]]. 1993年8月30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 {{en}}.</ref>。 |
|||
此時儘管北京政府已經發布了戒嚴令,但是在天安門廣場仍然有超過10萬名群眾聚集,而許多記者媒體也在廣場周遭進行採訪。5月20日凌晨2時,學生領袖宣佈雖然學生已決定停止絕食活動,但仍然有近20萬人堅持繼續展開絕食靜坐。5月21日,北經大學自治會開會決議繼續派遣學生阻擋軍車進入北京市,並開始計劃從天安門廣場撤離學生。同一天,長期支持中共觀點的香港《[[文匯報 (香港)|文匯報]]》在社論上寫下「痛心疾首」這一標語,強烈反對政府在北京市郊區佈署軍事部隊<ref>[http://www.64memo.com/b5/9190.htm 六四「痛心疾首」]. 六四檔案. 2004年1月18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zh-hk}}</ref>。香港民眾隨即發起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全球華人大遊行#背景|百萬人大遊行]]活動以聲援北京學生,且成立[[香港市民支援愛國民主運動聯合會]]發起籌款活動,數以百萬的捐款也陸續轉往給支聯會開辦的戶口中。但是同一天軍方則派遣[[直升機]]於北京上空盤旋,在天安門廣場上空發散有關李鵬講話的宣傳單,這反而引起靜坐抗議的學生開始鼓譟了起來。 |
|||
=== 人民大會 === |
|||
[[File:Zhao Ziyang-1.jpg|thumb|right|250px|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趙紫陽。]] |
|||
雖然長達3個禮拜的絕食靜坐已宣告結束,學生與群眾仍選擇繼續在天安門廣場上示威。為此政府決定在學生做出更加激烈的手段前解決學生遊行活動,在經過中國共產黨領導階層審議後決定使用武力來處理所謂的政治危機,但這也導致中央政府的政治立場陷入兩極化的趨勢。其中遭到罷黜的中共中央總書記趙紫陽仍不斷嘗試阻止政府使用武力處理學生運動,但這也被保守派認為其運用政治勢力協助學生的示威活動。趙紫陽首先連同[[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萬里]]、副委員長[[彭冲]]嘗試召開人民大會,來討論往後戒嚴實施的合理性。其中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六十七條內容,則提到[[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有權力決定直轄市是否應該實施戒嚴。 |
|||
5月10日時,萬里不顧李鵬反對下召開了全國人大委員長會議。在會議中決定將於6月20日在北京召開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八次會議,聽取中國國務院針對學生示威遊行以及罷課問題所做的彙報。但這舉動也引起李鵬等保守派的強烈不滿,認為萬里與趙紫陽一同利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架空中國共產黨領導高層的決定。李鵬隨即要求趙紫陽主動出面取消人大常委會的議程,趙紫陽則立即明確地回應說難以更改。李鵬與鄧小平等高層便認為到了6月20日,人大常委會第八次會議將有可能討論是否要取回部分中共中央常務委員會的權力,這也促使鄧小平決定在6月20日前解決學生問題<ref>[[姚監復]]. 1989年彭沖同鄧小平、李鵬鬥法—李鵬日記透露人大常委會抵制戒嚴的維法鬥爭. 中國上海: 《[[觀察 (雜誌)|觀察]]》. 2010年6月 [2012年2月28日查閱].{{zh-cn}}</ref>。 |
|||
5月19日,趙紫陽在失去政治權力後仍然嘗試阻止政府以武力的方式來處理學生運動,而此時於美國和加拿大訪問的萬里便受到各界的關注<ref>郭文福. 萬里會見加拿大總督時談國內情況 學生要求民主反對腐敗是愛國行動. 《[[人民日報]]》. 1989年5月19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zh-cn}}</ref>。趙紫陽原本希望能立即通知在北美訪問的萬里回國召開人大常委會,期望在絕大多數反對實施戒嚴的常務委員支持下藉由憲法的法律框架,達到阻止中共元老會議所決定的以戒嚴令處理的方式,並且希望在這之後將一部分權力轉移給人民大會<ref>舒崇. 解讀趙紫陽錄音回憶錄. 《[[北京之春雜誌]]》. 2009年8月 [2012年2月28日查閱].{{zh-cn}}</ref>。然而負責聯絡萬里的中共中央辦公廳主任溫家寶退回了趙紫陽的請求,並以應將此移交給中央常務委員會處理為由否決這個想法。1989年5月25日凌晨萬里返回中國,座機途經[[上海虹橋國際機場]]加油時收到了江澤民所遞交的「鄧小平的親筆信」。之後便在下午宣布其將會在上海養病數個月,而在萬里未能返回北京召開人民大會的情況下使得趙紫陽試圖阻止戒嚴的想法失敗<ref>{{Cite book | author = [[張良 (作家)|張良]]、[[林培瑞]]和[[黎安友]] | title = 《[[天安門文件]]》(The Tiananmen Papers) | location = 美國紐約 | publisher = [[公共議題]](PublicAffairs) | date = 2001年1月 | pages = 第278頁至第279頁 | ISBN = 978-1586480127 | accessdate = 2012年2月28日查閱 | url = | language= 英文 | quote = }}</ref><ref>{{Cite book | author = [[楊繼繩]] | title = 《中國改革年代的政治鬥爭》 | location = 中國香港 | publisher = 特區文化圖書有限公司 | date = 2004年11月 | pages = | ISBN = 978-9626758038 | accessdate = 2012年2月28日查閱 | url = | language= | quote = }}{{zh-hk}}</ref>。 |
|||
=== 百萬人上街 === |
|||
5月23日,在北京天安門廣場抗議的學生舉行百萬人大遊行,不少各界人士也陸續加入遊行隊伍的行列,也將批評對象轉往李鵬等人身上。當天下午2時,來自[[湖南省]][[瀏陽市]]的中學教師[[余志堅]]、瀏陽報社美術編輯[[喻東嶽]]以及汽車司機[[魯德成]]對天安門城樓的毛澤東畫像丟擲顏料。但這舉動反而引起學生的激烈反應,在場學生認為遊行目的只是為了要求政府改革弊端、而沒有意圖推翻共產政權,學生便把3人送交給北京公安局審理<ref name = "The Gate of Heavenly Peace"/><ref>[http://news.bbc.co.uk/2/hi/asia-pacific/4742478.stm Tiananmen activist 'mentally ill']. [[英國廣播公司]]. 2006年2月23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 {{en}}.</ref>。最後3人因違反反革命破壞罪和反革命宣傳煽動罪為由分别判處無期徒刑以及20年與16年的有期徒刑,之後則押回原籍湖南省衡陽監獄內服刑<ref>黃河清. [http://www.wangbingzhang.us/forum/wbz/messages/19359.html 六四底層列傳(上)]. [[王炳章|王炳章論壇]]. 2009年5月1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zh-cn}}</ref>。當天晚上,北京高校學生自治聯合會將其總部由天安門廣場遷移到北京大學,並决定由北京大學物理學研究生[[王有才]]擔任秘書長。在當天所召開的會議中也決定擴建秘書處、增加各個部門的成員,並另行計畫成立一個財務統籌委員會。 |
|||
5月24日時,[[北京市急救中心]]首次公佈報告指出自學生絕食請願的11天中,北京市各大醫院總計救治學生9,158多次,而仍然住院觀察的病人則有8,205人,不過整個絕食行動並沒有導致任何一人死亡<ref>Sumner Lemon. [http://www.pcworld.com/article/116323/chinese_build_free_net_encyclopedia.html Chinese Build Free Net Encyclopedia]. 《[[微電腦世界]]》(PCWorld). 2004年5月31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 {{en}}.</ref>。然而在一些文章報導中,則提到著名的詩人[[駱一禾]]便是因為絕食而身亡<ref>諸嶽. [http://www.64memo.com/b5/1677.htm 死亡從天安門廣場開始──懷念絕食詩人一禾和臥軌詩人海子]. 六四檔案. 1993年10月1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zh-hk}}</ref>。到了5月25日,天安門廣場上開始有傳言說趙紫陽被中國共產黨指控帶領叛亂,同時包括胡啟立、閻明復、[[鮑彤]]、溫家寶、[[杜潤生]]、[[安志文]]等7位高級黨政幹部據說也被點名為「反黨集團成員」之一。同一天中國國務院總理李鵬在接見外國駐華大使時,表示當前中國的政局仍然是由他所掌權著。 |
|||
5月26日時新華社則發出消息指出,由中共元老第二號領導人[[陳雲]]所主持的[[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常委會議中,通過了「老同志一致擁護中央決議」的公告,其中包括[[薄一波]]、[[宋任窮]]、[[余秋裡]]、[[劉瀾濤]]、[[楊得志]]、[[蕭克]]、[[陸定一]]、[[姬鵬飛]]、[[耿飈]]、[[黃鎮]]、[[宋時輪]]等重要人物皆同意政府以強硬手段清場。稍後[[徐向前]]、[[聶榮臻]]表示說戒嚴部隊並不會特別針對學生攻擊,而另一批元老級領導人物[[彭真]]、李先念、[[王震]]等人亦公開表態支持中共中央的決定。 |
|||
=== 香港聲援 === |
|||
[[File:JUNE4-0P.jpg|thumb|right|250px|5月30日至6月4日設立於[[天安門廣場]]的[[民主女神]]塑像,而在照片背景處則可以看見天安門城樓上的毛澤東肖像,照片攝於1989年5月31日<ref>[http://64memo.com/b5/12534.htm 民主女神與毛像對峙]. 六四檔案. 1989年6月1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zh-hk}}</ref>。]] |
|||
5月27日香港市民為了表態支持學生運動,於[[跑馬地馬場]]舉行了長達12小時的《[[民主歌聲獻中華]]》籌款活動,最終共籌得近1,200萬港元,入場的觀眾人數則估計有近百萬人左右。活動現場邀請了許多香港知名歌手前來歌唱,並公開表示支持正在北京當地抗議的學生們。然而活動結束後,支聯會代表[[李卓人]]在將100萬港元的捐款送到北京時遭到當局拘留,除了逼迫簽署悔過書外還被拘捕3天,相關的款項則由北京當局全數沒收。不過儘管如此,由[[李柱銘]]、[[司徒華]]等各方組織領導人於[[香港島]]街頭發起遊行活動,這場遊行吸引了將進香港人口四分之一人數、多達1.5萬人參與。海外各地外也發起了「[[全球華人大遊行]]」的活動,許多海外華人紛紛聚集起來抗議中國政府的作為<ref>pooky. [http://hkday.net/webbbs.cgi?state=13&bid=119&from=3296 八九民運回憶錄]. 看板History - 文化古今中外史. 2006年7月29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zh-hk}}</ref>。然而隨著戒嚴令的實施,到了5月28日時北京當地也漸漸失去了甫剛發佈戒嚴的疑慮感。當天上午10時開始,包括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範大學等高校學生又陸續從各自校園發起遊行活動以響應海外的行動,同時也批評政府於北京市強硬實施戒嚴令。跟據統計參加這次遊行的北京高校超過300多所,而人數最多時則高達5萬人左右<ref>[[張良 (作家)|張良]]. [http://www.64memo.com/b5/15_777.htm 中國「六四」真相──June Fourth: The True Story(第777頁)]. 六四檔案. 2001年4月15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zh-hk}}</ref>。 |
|||
5月29日,北京高校學生自治聯合會決定改實行由常委輪職的主席制度,同時北京高校聯合會也通過決議由常委[[楊濤]]、[[鄭旭光]]等人成立特別糾察隊、由北高聯秘書長王有才组建專門糾察隊,並分別向北高聯財務部和北大自治會財務部領取特别費用以製做特别標誌,設法在6月上旬再次組織大規模的學生遊行活動來讓學生撤離天安門廣場。但到了5月30日早晨,[[首都工人自治聯合會]]在其廣播中聲稱該組織的兩名執行委員[[沈銀漢]]與[[白宗雄]]遭到北京鐵路公安分局的人士逮捕。之後學生與民眾在上午9時一同前往[[北京市公安局]]展開交涉,要求無條件釋放沈銀漢與白宗雄兩人<ref>[[張良 (作家)|張良]]. [http://www.64memo.com/b5/15_797.htm 中國「六四」真相──June Fourth: The True Story(第797頁)]. 六四檔案. 2001年4月15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zh-hk}}</ref>。 |
|||
而在戈巴契夫訪問中國的行程後,國外媒體也開始大篇幅報導於中國內部展開的學生運動。儘管學生的抗議行動普遍獲得好感,但對於示威群眾而言他們在自己的目標達成上仍然處於悲觀狀態。在大規模示威遊行結束後,[[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近20餘名師生於5月30日上午,將集體創作的「[[民主女神]]」雕像安放在[[人民英雄紀念碑]]的北側廣場上,而這也成為學生向世界各地的電視觀眾表達抗議的另一個象徵。中午12時整学生代表發表了「[[民主之神宣言]]」,並由學生代表、藝術家以及市民代表一同正式介紹民主女神雕像,之後由[[中央音樂學院]]等學校學生於現場演出《[[血染的風采]]》、《[[歡樂頌]]》以及《[[國際歌]]》等歌曲<ref>[[張良 (作家)|張良]]. [http://www.64memo.com/b5/15_798.htm 中國「六四」真相──June Fourth: The True Story(第798頁)]. 六四檔案. 2001年4月15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zh-hk}}</ref>。但學生的作法也引起天安門管理處的不滿,因為民主女神像的擺設位置原本主要是重大節日期間安放[[孫中山]]巨幅畫像處,而管理人員認為學生的做法將嚴重損害國家的尊嚴。 |
|||
=== 撤退與留守 === |
|||
隨著學生運動的發展,學生之間也漸漸分成溫和派和強硬派兩種路線,這使得學生們對於局勢的掌控以及運動的走向上越趨混亂。戒嚴令宣布後更使得局勢日益緊張,學生間的派系矛盾也漸漸浮現出來,特別是在「撤退」和「留守」天安門廣場議題上更加突顯。但另一方面隨著天安門廣場聚集了大量人潮,現場也面臨著極為嚴重的衛生問題。台灣校園民歌歌手[[侯德健]]便建議學生領導人應該就運動走向進行討論,並以公開票選的方式來決定學生運動的下一個方向,但這意見則遭到學生們的否絕。此外在6月1日晚上,由北京大學物理系學生[[劉剛 (民運人士)|劉剛]]等他校學生前往北京大學建議北京高校學生自治聯合會擴大組成「全國高校學生自治聯合會」,但是在北高聯以及北大自治會仍在多數人反對下婉拒這個提議。 |
|||
此時高校學生聯會秘書長[[王有才]]認為單純靜坐已經不能獲得實質上的成果,主張學生應該要先盡快撤回學校。而包括[[王丹]]等溫和派人士也認為學生運動即將面臨軍事部隊的干預,因此希望暫時撤出天安門廣場並在事後重新組織行動。但這個建議則遭到保衛天安門廣場指揮部總指揮[[柴玲]]等強硬派人士的否定,強硬派認為學生必須繼續留守在天安門廣場,並指控主張撤退的人為「投降派」。為此各個派系開始爭奪位在廣場中央的學生廣播中心,期望能夠藉由控制擴音器的方式掌握廣場上學生運動的控制權;其中做為學生領袖之一、擔任廣場指揮部副總指揮的[[封從德]]便在後來採訪中說道:「大大小小的『政變』,每天總得二、三次。」同時各派系也開始派遣學生前往火車站迎接來自全國各地聲援的學生們,並趁機將他們拉到自己的派系之中<ref name = "The Gate of Heavenly Peace"/>。 |
|||
6月1日時,儘管[[中國少年先鋒隊]]無法按照慣例在[[兒童節]]當天於廣場舉行主題隊會和瞻仰[[人民英雄紀念碑]]儀式,但還是有許多家長帶著孩子到廣場來並接受學生們熱情的歡迎。廣場上的廣播陸續播出了給少年兒童的信,內容則包括有對節日的祝福以及期望,並解釋說廣場上的學生正在為未來的中國改革靜坐。不少帶著兒童的家長就在學生的引導之下參訪天安門廣場各處,也有一些家長帶著孩子聚在民主女神像前拍照留念。 |
|||
但是到了中午12時,李祿、柴玲、封從德等人突然在人民英雄紀念碑上召開新聞發佈會,表示在稍早之前柴玲與封從德遭到他人的挾持。儘管先前學生成功組織了大規模的示威遊行活動,但是許多學生除了就是否繼續留在天安門廣場而爭執外,部分學生對於所謂「絕食團指揮部」的強硬主張以及活動財務混亂的情況感到不滿,不少學生甚至懷疑一些捐款被學生領袖挪作為他用或者是私自留用。此時許多學生開始有解散學生活動的想法,但面對政府所發表的數篇強硬態度的公文又不忍心離去<ref name = "天安門文件 353">{{Cite book | author = [[張良 (作家)|張良]]、[[林培瑞]]和[[黎安友]] | title = 《[[天安門文件]]》(The Tiananmen Papers) | location = 美國紐約 | publisher = [[公共議題]](PublicAffairs) | date = 2001年1月 | pages = 第353頁 | ISBN = 978-1586480127 | accessdate = 2012年2月28日查閱 | url = | language= 英文 | quote = }}</ref>。部分學生則認為廣場已經處在混亂且無序的狀態,對於學生運動的理想也漸漸趕到幻滅<ref name = "天安門文件 353"/>。但是學生們也無法接受官方媒體強硬要求撤離天安門廣場的指令,數千名學生便自行從天安門廣場遊行至北京街頭以表達不滿<ref name = "天安門文件 362">{{Cite book | author = [[張良 (作家)|張良]]、[[林培瑞]]和[[黎安友]] | title = 《[[天安門文件]]》(The Tiananmen Papers) | location = 美國紐約 | publisher = [[公共議題]](PublicAffairs) | date = 2001年1月 | pages = 第362頁 | ISBN = 978-1586480127 | accessdate = 2012年2月28日查閱 | url = | language= 英文 | quote = }}</ref>。 |
|||
6月2日,3名知識份子[[劉曉波]]、[[周舵]]與[[高新]]和臺灣歌手侯德健等主張撤離的知名人士,宣佈將在天安門廣場絕食靜坐72個小時,期望能夠呼籲學生和政府重新展開和平對話,但這反而促使更多群眾重新加入學生運動的行列<ref>[[張良 (作家)|張良]]. [http://www.64memo.com/b5/15_894.htm 中國「六四」真相──June Fourth: The True Story(第894頁)]. 六四檔案. 2001年4月15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zh-hk}}</ref><ref>Michael Fathers. Moveable Feast Starts Again on Tiananmen Square. 美國代頓: [[律商聯訊]](LexisNexis). 1989年6月3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 {{en}}.</ref>。於北京師範大學擔任中文系講師的劉曉波事後表示他們當時是為了勸退學生才決定展開絕食,希望藉由這一激進的手段來讓自己能夠在學生之間擁有發言權。但是在經過長期占領天安門廣場之後許多學生都漸漸感到疲累,這使得原先學生內部的溫和派與強硬派之衝突漸漸停息<ref name = "Jay Mathews">[[傑伊·馬修斯]](Jay Mathews). Chinese Army Moving Closer to Protesters: Finances, Leadership Split Student Ranks. 《[[華盛頓郵報]]》. 1989年6月 [2012年2月28日查閱] {{en}}.</ref>。然而劉曉波、侯德健等人的絕食行動反而再次堅定了學生的決心,學生在之後發表的聲明談話中提到絕食的目的是為了公開批評政府,並提醒學生們他們現在的事業是值得奮鬥的,最後學生們決定繼續占據天安門廣場以提出繼續改革的要求<ref>{{Cite book | author = [[張良 (作家)|張良]]、[[林培瑞]]和[[黎安友]] | title = 《[[天安門文件]]》(The Tiananmen Papers) | location = 美國紐約 | publisher = [[公共議題]](PublicAffairs) | date = 2001年1月 | pages = 第363頁 | ISBN = 978-1586480127 | accessdate = 2012年2月28日查閱 | url = | language= 英文 | quote = }}</ref>。 |
|||
== 清場 == |
|||
=== 清場令 === |
|||
{{Main|六四清場}} |
|||
6月初中共領階層開始下達一連串重要指示,最終促成6月4日軍隊清空天安門廣場的決定。中共領導階層同意必須盡快結束「政治風暴」的發展,同時佔據廣場的學生應該盡早返回校園就讀。為了能夠有效清空廣場上的人群,[[中國共產黨中央政治局|中共中央政治局]]同意實施戒嚴將是盡早恢復秩序的唯一選擇,然而對於是否使用武力強硬鎮壓抗議群眾的想法則遲遲無法做出決定。對此李鵬在6月1日發表了一份報告給每一名政治局委員,內容中嘗試說服政治局委員了解派遣部隊前往天安門廣場的必要性與合法性,同時這份提交給政治局的報告也將示威學生與群眾形容為恐怖分子和反革命份子<ref>{{Cite book | author = [[張良 (作家)|張良]]、[[林培瑞]]和[[黎安友]] | title = 《[[天安門文件]]》(The Tiananmen Papers) | location = 美國紐約 | publisher = [[公共議題]](PublicAffairs) | date = 2001年1月 | pages = 第330頁 | ISBN = 978-1586480127 | accessdate = 2012年2月28日查閱 | url = | language= 英文 | quote = }}</ref>。該報告中也指出學生運動所影響的範圍不斷增長著,這使得他們反而在民眾之間獲得歡迎,為此學生們也沒有計劃過要撤離天安門廣場<ref>{{Cite book | author = [[張良 (作家)|張良]]、[[林培瑞]]和[[黎安友]] | title = 《[[天安門文件]]》(The Tiananmen Papers) | location = 美國紐約 | publisher = [[公共議題]](PublicAffairs) | date = 2001年1月 | pages = 第335頁 | ISBN = 978-1586480127 | accessdate = 2012年2月28日查閱 | url = | language= 英文 | quote = }}</ref>。 |
|||
隨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部]]也提交了一份報告指出在發布戒嚴令之後,政府應該持續進行後續的處理手段來解決政治危機。報告中強調儘管現階段中國仍處於穩定的一黨統治狀況,但[[資產階級自由化]]的思潮已漸漸滲透到中國各處並帶來許多負面影響,而許多學生便是因為受到這些來自美國等西方世界的影響而發起學生運動<ref name = "天安門文件 338">{{Cite book | author = [[張良 (作家)|張良]]、[[林培瑞]]和[[黎安友]] | title = 《[[天安門文件]]》(The Tiananmen Papers) | location = 美國紐約 | publisher = [[公共議題]](PublicAffairs) | date = 2001年1月 | pages = 第338頁 | ISBN = 978-1586480127 | accessdate = 2012年2月28日查閱 | url = | language= 英文 | quote = }}</ref>。中共國家安全部也相信示威活動的發起一部分的因素應該受到美軍的干預,而美國便希望能夠藉由學生運動來推翻中國共產黨的統治<ref>{{Cite book | author = [[張良 (作家)|張良]]、[[林培瑞]]和[[黎安友]] | title = 《[[天安門文件]]》(The Tiananmen Papers) | location = 美國紐約 | publisher = [[公共議題]](PublicAffairs) | date = 2001年1月 | pages = 第343頁 | ISBN = 978-1586480127 | accessdate = 2012年2月28日查閱 | url = | language= 英文 | quote = }}</ref>。中共國家安全部的報告再次強化中國共產黨黨內的危機意識,並為之後的軍事行動提供了完善的理由<ref name = "天安門文件 338"/>。加上中央政治局也收到戒嚴部隊指揮部的報告,指出部隊已經做好協助穩定現狀的必要準備。種種因素促使了大多數中央政治局委員接受了戒嚴的必要性和合法性說法,也同意之後藉由武力來清場的方案<ref>{{Cite book | author = [[張良 (作家)|張良]]、[[林培瑞]]和[[黎安友]] | title = 《[[天安門文件]]》(The Tiananmen Papers) | location = 美國紐約 | publisher = [[公共議題]](PublicAffairs) | date = 2001年1月 | pages = 第349頁 | ISBN = 978-1586480127 | accessdate = 2012年2月28日查閱 | url = | language= 英文 | quote = }}</ref>。 |
|||
6月2日隨著學生一連串抗議運動的展開增加,鞏固了中國共產黨高層其以武力解決政治危機的決定,並認為在幾天之內便應該要採取行動。在當天所召開的會議之中,共產黨黨內正式動議提出要以武力的方式清除廣場,會議中包括黨內元老([[李先念]]、[[彭真]]、[[楊尚昆]]、[[王震]]等人)與[[中國共產黨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委員一致同意天安門廣場應盡早被清空<ref>{{Cite book | author = [[張良 (作家)|張良]]、[[林培瑞]]和[[黎安友]] | title = 《[[天安門文件]]》(The Tiananmen Papers) | location = 美國紐約 | publisher = [[公共議題]](PublicAffairs) | date = 2001年1月 | pages = 第355頁至第362頁 | ISBN = 978-1586480127 | accessdate = 2012年2月28日查閱 | url = | language= 英文 | quote = }}</ref>。會議中也決定應盡可能在不動用武力的情況下使學生與群眾撤出廣場,但如果示威群眾不願配合的話,也授權部隊得以使用武力進行驅離工作<ref name = "天安門文件 362"/>。為了要準備清空廣場上的人群,戒嚴部隊陸續前往北京周遭地區的重要幹道之處。到了6月2日上午,絕大多數部隊已經抵達北京市數10個重要關鍵地區,而到了晚間所有部隊都已經移動到指定區域佈署著<ref name = "天安門文件 362"/><ref name = "Jay Mathews"/>。 |
|||
這些調集的部隊包括有[[北京軍區]][[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4集團軍|第24集團軍]]、[[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7集團軍|第27集團軍]]、[[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8集團軍|第28集團軍]]、[[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8集團軍|第38集團軍]]、[[中國人民解放軍第63集團軍|第63集團軍]]、[[中國人民解放軍第65集團軍|第65集團軍]]等6個集團軍,[[濟南軍區]][[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0集團軍|第20集團軍]]、[[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6集團軍|第26集團軍]]、[[中國人民解放軍第54集團軍|第54集團軍]]、[[中國人民解放軍第67集團軍|第67集團軍]]等4個集團軍,[[瀋陽軍區]][[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9集團軍|第39集團軍]]、[[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0集團軍|第40集團軍]]、[[中國人民解放軍第64集團軍|第64集團軍]]等3個集團軍,[[南京軍區]][[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2集團軍|第12集團軍]]以及[[中國人民解放軍空降兵第15軍|空降兵第15軍]]、[[中國人民解放軍炮兵第14師|炮兵第14師]]、[[中國人民解放軍衛戍第1師團|衛戍第1師]]與[[中國人民解放軍衛戍第3師團|衛戍第3師]]等<ref>{{Cite book | author = [[吳仁華]] | title = 《[[六四事件中的戒嚴部隊]]》 | location = | publisher = 真相出版社 | date = 2009年5月 | pages = | ISBN = 978-0982320389 | accessdate = 2012年2月28日查閱 | url = | language= | quote = }}{{zh-hk}}</ref>。這些部隊都已經先被佈署於特定位置,等待中共高層發出清除廣場人士的命令後便會迅速採取行動,企圖在示威群眾尚未完全反應的情況下取得主動權。然而在6月2日晚上,一輛警方吉普車在移動時不慎撞擊4名平民,導致3人死亡、1人重傷。這件事傳開後立即引起學生們的恐慌,懷疑軍隊和警察部隊將在不久之後便進入天安門廣場維持秩序<ref name = "天安門文件 366">{{Cite book | author = [[張良 (作家)|張良]]、[[林培瑞]]和[[黎安友]] | title = 《[[天安門文件]]》(The Tiananmen Papers) | location = 美國紐約 | publisher = [[公共議題]](PublicAffairs) | date = 2001年1月 | pages = 第366頁 | ISBN = 978-1586480127 | accessdate = 2012年2月28日查閱 | url = | language= 英文 | quote = }}</ref>。學生領袖隨即發出緊急命令,要求學生在各個主要路口設置路障以阻止大量武裝部隊提前接近廣場周遭<ref name = "天安門文件 366"/>。而在6月3日凌晨,各地也陸續傳出軍警與民眾之間發生爆力衝突的相關消息<ref>[[傑弗里·裏徹爾森]](Jeffrey Richelson)和[[麥可·伊雲斯]](Michael Evans). [http://www.gwu.edu/~nsarchiv/NSAEBB/NSAEBB16/documents/09-01.htm Secretaries Morning Summary, 3 June 1989]. [[喬治華盛頓大學]]. 1999年6月1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 {{en}}.</ref><ref>[[紀思道]]. Beijing Residents Block Army Move Near City Center: Tear Gas said to be Fired. 《[[紐約時報]]》. 1989年6月3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 {{en}}.</ref>。 |
|||
其中被調往控制北京天安門廣場的主要人民解放軍部隊分別為由楊尚昆領導的第27軍,以及[[徐勤先]]領導的第38軍士兵;而中共中央之所以選擇由自外省調動往北京的第27集團軍和38集團軍解放軍部隊執行清場任務,是因為擔心原本佈署於北京的士兵會對抗議行動和學生群眾感到同情<ref name = "天安門文件"/>。其中第27集團軍被允許在前往天安門廣場的路途中以武力對付抵抗的示威民眾,同時軍方高層也建議第27集團軍在北京各處應先進駐重點設施並建立防禦陣地<ref name = "人民網"/>。不過防禦陣地的設立並不是為了打擊平民可能發起的起義行動,而是用來抵禦其他軍事單位彼此攻擊時能夠立即處理。這時中共高層認為有許多部隊士兵已經對民主示威群眾感到同情,甚至極有可能故意忽視作戰命令而選擇與示威民眾一同抵抗中央<ref>[http://www.gwu.edu/~nsarchiv/NSAEBB/NSAEBB16/documents/18-01.htm U.S. Embassy Beijing, To: Department of State, Wash DC, SITREP No. 35: 6 June 0500 Hours]. [[喬治華盛頓大學]]. 1989年6月6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 {{en}}.</ref><ref>[http://www.gwu.edu/~nsarchiv/NSAEBB/NSAEBB16/documents/19-01.htm Secretary of State's Morning Summary for 6 June 1989, China: Descent into Chaos]. [[喬治華盛頓大學]]. 1989年6月6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 {{en}}.</ref>。另一方面第38集團軍軍長徐勤先則在一開始拒絕了[[李來柱]]口頭要求部隊清場的命令,並堅持部隊必須在有書面命令的情況下才能執行任務,這件事情立即震驚了中共領導高層,也意味著中共高層所擔心的事情的確存在著。徐勤先馬上被撤銷其指揮部隊的軍長一職,後來被軍事法庭判處5年有期徒刑並開除共產黨黨籍<ref name = "Verna Yu">Verna Yu. No regrets for defiant Tiananmen general. 《[[南華早報]]》. 2011年2月15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 {{en}}.</ref>。趙紫陽的助手[[吳國光]]在接受採訪時第38集團軍軍長徐勤先的事情才首次曝光,其中吳國光認為中央軍委之所以僅用口頭而不是書面方式來下達命令,是因為擔心之後清場的書面記錄會被保存起來。他表示儘管黨中央已決定要下達清空天安門廣場的命令,但他們也知道部隊的行動可能有一部分會涉及非法<ref name = "Verna Yu"/>。 |
|||
6月3日,中共中央決定已調集的20萬人規模之戒嚴部隊展開清場作業。當天下午4時,楊尚昆、李鵬、喬石和姚依林等一同召開軍政會議討論後續處理,隨後楊尚昆、李鵬、[[劉華清]]、李錫銘、陳希同、[[遲浩田]]、[[楊白冰]]、[[趙南起]]、[[羅幹]]等高層則在中南海處指揮部隊調動<ref>[[張良 (作家)|張良]]. [http://www.64memo.com/b5/15_912.htm 中國「六四」真相──June Fourth: The True Story(第912頁)]. 六四檔案. 2001年4月15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zh-hk}}</ref>。晚上6時30分開始,戒嚴部隊開始透過廣播器、電台、電視等新聞媒體發出警告,隨後包括《緊急通告》等警告反覆持續廣播30多個小時<ref name = "report"/><ref>{{Cite book | author = [[中國共產黨北京市委員會]] | title = 《[http://www.scribd.com/doc/5740373/1989- 1989ʼ北京制止动乱平息反革命暴乱纪事]》 | location = 中國北京 | publisher = 《[[北京日報]]》 | date = 1989年8月 | pages = 第126頁至第128頁 | ISBN = 978-7805023395 | accessdate = 2012年2月28日查閱 | url = | language= | quote = }}{{zh-cn}}</ref><ref>[[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http://www.64memo.com/b5/2_177.htm 驚心動魄的五十六天──一九八九年四月十五日至六月九日每日紀實(第177頁)]. 六四檔案. 1990年6月 [2012年2月28日查閱].{{zh-hk}}</ref><ref>[[張良 (作家)|張良]]. [http://www.64memo.com/b5/15_913.htm 中國「六四」真相──June Fourth: The True Story(第913頁)]. 六四檔案. 2001年4月15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zh-hk}}</ref>。 |
|||
=== 木樨地抗爭 === |
|||
6月3日傍晚在廣播媒體陸續發布通告的情況下,北京傳出有數10萬人規模的軍隊自北京四個角落漸漸進入市區。北京的居民隨即湧上街頭以阻止部隊進入,並開始於各個主要路口處設置路障,而天安門4、5公里外的[[木樨地]]也聚集了數千學生與市民<ref>[[張良 (作家)|張良]]. [http://www.64memo.com/b5/15_921.htm 中國「六四」真相──June Fourth: The True Story(第921頁)]. 六四檔案. 2001年4月15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zh-hk}}</ref>。許多學生認為木樨地即是軍隊進入北京的重要幹道,因此聯合民眾一同嘗試阻截部隊的行進。到了晚上9時,3輛無軌電車被人推到[[木樨地橋]]上作為大型路障,同時人們也自行將行道上的水泥磚砸成碎塊、陸續在街道兩旁堆起水泥牆防止流彈,民眾也臨時找來卡車和三輪車運來磚石以阻擋部隊行進<ref>[[張良 (作家)|張良]]. [http://www.64memo.com/b5/15_922.htm 中國「六四」真相──June Fourth: The True Story(第922頁)]. 六四檔案. 2001年4月15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zh-hk}}</ref>。 |
|||
到了晚上10時30分左右戒嚴部隊的軍警車輛到達,示威者隨即向部隊投擲石塊和燃燒瓶展開攻擊,而群眾也與戒嚴部隊發生近距離的肢體衝突。隨後士兵在木樨地橋牆上排成一排且以實彈向無掩蔽的示威群眾開槍,這造成示威者之間出現部分傷亡。約10分鐘過後,部隊持續往前推進到22號部長樓和27號樓房間的[[北京地鐵]][[木樨地站]]一帶,學生則退到主要由共產黨高層官員和他們的家屬居住的公寓大樓,並以街心花園和樓房之間的樹叢與建築牌找尋掩護,不斷呼喊著口號批判軍隊的行動<ref name = "六四 923">[[張良 (作家)張良]]. [http://www.64memo.com/b5/15_923.htm 中國「六四」真相──June Fourth: The True Story(第923頁)]. 六四檔案. 2001年4月15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zh-hk}}</ref>。而部隊也開始在公寓大樓周遭對空開火表示警告,但也讓一些在公寓或陽台上觀看現場的民眾遭到槍擊<ref name = "蒂莫西·布魯克">[[蒂莫西·布魯克]](Timothy Brook). [http://www.pbs.org/wgbh/pages/frontline/tankman/interviews/brook.html title= Can you, from your own investigations, give me a sense of the scale of the uprising? Can you, from your own investigations, give me a sense of the scale of the uprising?]. [[公共電視網]]. 2006年4月11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zh-hk}}</ref>。 |
|||
在廣場周圍的街道上雙方發生了激烈的衝突,戒嚴部隊士兵與車輛一方面得多次停下來清除路障,另一方面也不斷以開槍的方式給予民眾警告。為了能夠有效清除街頭上的人群,由解放軍部隊組織而成的[[鎮暴部隊]]開始大量使用催淚瓦斯、槍聲或槍擊與大量戰車經過的方式嚇阻群眾走上街頭抗爭。但這樣的方式也或多或少導致群眾傷亡,許多[[人力車]]司機便冒險在士兵以及群眾間的無人地帶運送受傷的民眾前往醫院救治<ref name = "六四 923"/>。群眾也不斷嘗試以呼喊口號或者投擲石塊的方式阻止部隊行進,並又另外焚燒3輛電車以阻檔後續部隊。而[[復興門外大街]]兩旁大樓的居民也出來批判軍隊的舉動且投擲各式東西表達不滿,但戒嚴部隊則選擇直接開火還擊的方式作為因應,這使得從木樨地到[[全國總工會]]約500米路段的周遭建築物佈滿彈痕。而根據報告指出,在22號和23號兩幢部長樓房內便有3人因而死亡,其中包括住在22號樓8層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法制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宋汝棼]]其女婿[[尹敬]]等人<ref name = "六四 924">[[張良 (作家)|張良]]. [http://www.64memo.com/b5/15_924.htm 中國「六四」真相──June Fourth: The True Story(第924頁)]. 六四檔案. 2001年4月15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zh-hk}}</ref><ref>[http://www.ngensis.com/june4/vlist01.htm 丁子霖教授: 六四死難者名單]. 六四民運志 [2012年2月28日查閱].{{zh-hk}}</ref>。根據[[香港電台]]的廣播節目《[[神州五十年]]》 統計,在木樨地最少有超過30人死亡、近200多人受傷<ref name = "china50years">[[香港電台]]. [http://www.rthk.org.hk/chiculture/china50years/years1980_epi272.htm 一九八零─一九八九:六四清場(下)]. 《[[神州五十年]]》 [2012年2月28日查閱].{{zh-hk}}</ref>。然而中國官方並沒有提供實際開槍的時間和死傷人數,陳希同則提到部隊在進行鎮暴時採取了「極其克制」的態度<ref name = "report"/>。 |
|||
到了晚間11時,包括解放軍部隊、軍用卡車以及各市裝甲車列隊陸續前往天安門廣場<ref name = "六四 924"/>。廣場上的學生在得知政府的確派遣武力鎮壓後,許多人一方面在廣場上抗議政府的強硬手段,另一方面開始將聚集的人群疏導到各條幹道避難,同時示威群眾也不斷燒毀車輛並將之作為路障使用。除了天安門廣場外,部隊與示威群眾也相互在[[新華門]]等重要政府機關前對峙著;與此同時解放軍部隊在城市周圍設立數個檢查站,嘗試將示威群眾驅趕到已被封鎖的大學校區中<ref name = "六四 915">[[張良 (作家)|張良]]. [http://www.64memo.com/b5/15_915.htm 中國「六四」真相──June Fourth: The True Story(第915頁)]. 六四檔案. 2001年4月15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zh-hk}}</ref>。而處於混亂的群眾也開始焚燒軍方的裝甲運兵車,其中在11時30分時一輛裝甲車以高速衝入天安門廣場後示威群眾隨即投擲石塊與[[汽油彈]],最後車子在正焚燒的情況下調頭離去<ref name = "六四 915"/>。憤怒的群眾除了在仍有成員搭乘的情況下嘗試燒毀軍車外,在各地也陸續發生士兵遭到民眾毆打致死,在許多情況下部分士兵還被示威群眾強行從車輛中拉出加以毆打致死<ref name = "潘文">[[潘文]]. [http://www.pbs.org/wgbh/pages/frontline/tankman/interviews/pomfret.html Interview John Pomfret]. [[公共電視網]]. 2006年4月11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 {{en}}.</ref>。 |
|||
此時憤怒的群眾開始聚集長安商場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鐵道部|鐵道部]]並對武装力量展開攻擊,這場混亂中數名士兵便因為這次暴亂而死,隨後士兵也開始對周遭的群眾進行示威掃射,也因此鐵道部大樓內側也開始出現傷亡。在天安門廣場上,一些學生領袖仍然堅持示威群眾不能抵抗,對於這一呼籲也讓絕大多數認為應該要反擊的許多學生反對。學生領袖對於部隊清場的反應再次出現分歧,其中包括[[韓東方]]等人認為示威群眾應該要和平撤出,而以[[柴玲]]為首的示威群眾則認為應該要繼續堅守在廣場內,雙方隨即在撤退或者留守這一問題上展開激烈的辯論<ref name = "潘文"/>。 |
|||
=== 進駐天安門 === |
|||
[[File:Tiananmen20091302.jpg|thumb|left|250px|天安門廣場的鳥瞰圖。]] |
|||
6月4日[[凌晨]],戒嚴部隊先後進入天安門廣場維持秩序,等待著政府高層下達更加確實的清場指示,同時在廣場附近道路上也陸續有軍方[[裝甲車]]巡邏<ref>[[張良 (作家)|張良]]. [http://www.64memo.com/b5/15_916.htm 中國「六四」真相──June Fourth: The True Story(第916頁)]. 六四檔案. 2001年4月15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zh-hk}}</ref>。儘管部隊已被告知說不要對留守在廣場的示威群眾開槍,但是政府高層也要求必須在當天6時以前清空天安門廣場。到了凌晨0時,一輛裝甲車不慎直接衝入天安門廣場內並成為了示威群眾的攻擊目標,之後車輛乘員則被學生拉上一架[[巴士]]保護著。而陳希同在其報告中指稱6月4日凌晨後,有數名示威群眾在[[復興門 (北京)|復興門]]立交橋一帶駕駛軍方裝甲車,但並沒有證實該車即為不慎闖入廣場的軍車。同時在[[建國門 (北京)|建國門]]附近也發生裝甲車與軍用卡車衝撞的交通意外,導致3名軍人以及1名群眾因而死亡<ref>[[吳仁華]]. 《[[天安門血腥清場內幕]]》. 真相出版社. 2007年 [2012年2月28日查閱]. "其中一輛裝甲車高速駛達東長安街建國門立交橋附近……當場死亡,腦漿、鮮血濺了一地,另外有十多名士兵不同程度地受傷。"{{zh-hk}}</ref>。 |
|||
到了凌晨1時,天安門廣場上仍有數萬名學生與市民選擇繼續留守<ref>[http://64memo.com/b5/19_80.htm 70天大事記(第80頁)]. [[中國共產黨北京市委員會]]與[[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 1990年6月 [2012年2月28日查閱]. "1:00,戒嚴部隊沖破層層阻截,陸續進入天安門廣場,並在北側集結待命。天安門廣場尚有學生、市民數萬人。"{{zh-hk}}</ref>。當時留守在廣場的侯德健接受採訪時表示,起初學生們以為士兵只會以橡膠子彈和木棒攻擊示威群眾,一直到凌晨2時原本聚集各處的群眾通知後,廣場上的示威群眾才得知部隊使用了一般子彈執行清場任務。1時30分,北京市政府和戒嚴部隊再次發出與先前通告內容相似的《緊急通告》,內容中提到:「首都今晚發生了嚴重的反革命暴亂。……一切後果完全由自己負責。<ref name = "五十六天 179">[[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http://www.64memo.com/b5/2_179.htm 驚心動魄的五十六天──一九八九年四月十五日至六月九日每日紀實(第179頁)]. 六四檔案. 1990年6月 [2012年2月28日查閱].{{zh-hk}}</ref><ref>{{Cite book | author = [[中國共產黨北京市委員會]] | title = 《[http://www.scribd.com/doc/5740373/1989- 1989ʼ北京制止动乱平息反革命暴乱纪事]》 | location = 中國北京 | publisher = 《[[北京日報]]》 | date = 1989年8月 | pages = 第129頁 | ISBN = 978-7805023395 | accessdate = 2012年2月28日查閱 | url = | language= | quote = }}{{zh-cn}}</ref>」在《緊急通告》發布之後,原本於廣場上的群眾和部分學生開始陸續離開廣場,同時首都工人自治聯合會也將其位在廣場西北側的指揮部撤離。到了凌晨2時,整個天安門廣場大約只剩下幾千名學生和示威群眾留守著<ref name = "六四 917">[[張良 (作家)|張良]]. [http://www.64memo.com/b5/15_917.htm 中國「六四」真相──June Fourth: The True Story(第917頁)]. 六四檔案. 2001年4月15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zh-hk}}</ref>。但儘管部分示威群眾嘗試離開廣場避難,仍往往會中途遭到部隊的攻擊,最後使得學生只能安排巴士撤離示威群眾。同一時間,大批士兵也開始佈署在[[中國國家博物館]]、[[毛主席紀念堂]]以南廣場與人民大會堂附近<ref name = "六四 917"/>。 |
|||
2時左右,10幾名激進的學生和示威群眾提著汽油桶等易燃物試圖焚燒停靠在金水橋附近的軍用卡車,當場被戒嚴部隊抓獲並遭到逮捕。不久,在建國門附進軍方再次以開槍示警的方式來要求群眾撤離,一些在東側廣場靜坐的[[中學生]]因而遭受流彈波及,並陸續抬到天安門廣場中央或者附近醫院實施急救,同時示威群眾也紛紛自廣場東北角撤往到人民英雄紀念碑聚集。而原先在歷史博物館北門外待命的士兵,也紛紛進駐到長安街並封鎖整個長安街以東路段<ref name = "六四 917"/>。到了凌晨2時20分,軍方一方面施放催淚彈以及照明彈來對廣場上的示威群眾震懾,另一方面也自廣場南面的前門向天安門廣場中央推進,這使得示威群眾被迫往天安門廣場北面後退<ref name = "china50years"/>。到了凌晨2時30分,軍隊已經包圍天安門廣場並將留守的學生圍在中央處。 |
|||
=== 群眾撤離 === |
|||
[[File:PLA at the Great Hall of the People 19890604.jpg|thumb|right|250px|凌晨4時之後,部隊開始於天安門廣場執行清場指示,可以看見背景處的[[人民大會堂]]以及地上的燃燒物。]] |
|||
到了3時左右,仍然有3,000名至5,000名學生圍坐在人民英雄紀念碑周圍<ref name = "五十六天 179"/>。此時原先參與絕食的[[侯德健]]、[[劉曉波]]、[[周舵]]、[[高新]]等人決定勸導學生離開廣場,並在廣播中讚揚了學生不畏死的精神以安撫學生情緒。同時劉曉波等人也要求學生將之前自軍方奪取的槍支砸毀,堅持學生必須把持著非暴力原則並不要向正在逼近的軍隊使用燃燒瓶等武器,否則軍方就會有正當的理由向示威群眾開槍示警<ref name = "六四 917"/>。 |
|||
3時45分左右,侯德健、劉曉波等人搭乘救護車從紀念碑前往軍方佈署處請求談判,表示願意帶領廣場上的學生撤出,但也請求軍方不要動用武力來讓示威群眾自行組織隊伍且依序撤離,在與部隊所派遣的軍團政委討論之後決定將這個請求往中央高層提報。然而在等待回應的過程中,軍隊仍依照計畫於凌晨4時準備開始清場,同時強制將廣場上的路燈關閉。最終軍團政委答覆說總部接受侯德健等人的請求,並要求示威群眾應盡快至廣場南門口處撤離<ref name = "六四 917"/>。另一方面,隨著軍方強制關閉廣場上的燈光使得示威群眾陷入恐慌。在同意學生與群眾依序撤離的請求後,戒嚴部隊指揮部也開始播放《清場通知》,內容中提到:「現在開始清場,同意同學們撤離廣場的呼籲。」 |
|||
此時紀念碑附近的學生陸續用被子、木棍、帆布等可燃物點起篝火,並一同唱起《國際歌》表示自身的團結<ref>[[張良 (作家)|張良]]. [http://www.64memo.com/b5/15_918.htm 中國「六四」真相──June Fourth: The True Story(第918頁)]. 六四檔案. 2001年4月15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zh-hk}}</ref>。侯德德等談判隊伍立即與封從德等學生領袖們討論撤離一事,並以「聲音方式」來進行是否要撤退或者繼續留守的投票<ref name = "六四 919">[[張良 (作家)|張良]]. [http://www.64memo.com/b5/15_919.htm 中國「六四」真相──June Fourth: The True Story(第919頁)]. 六四檔案. 2001年4月15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zh-hk}}</ref>。儘管當時兩方意見支持的聲音大小並無差異,然而學生領導人認為更多支持撤退者可能不敢發表意見,因此決定指揮包括示威學生、群眾、市民糾察隊等自南門離去,經由中關村撤離到海淀區<ref name = "六四 919"/>。 |
|||
然而就當學生正在準備整理隊伍依序撤出時,前往天安門廣場的戒嚴部隊也紛紛以槍枝瞄準紀念碑來給予群眾壓力。在這情況之下使得雙方在周遭地區再次發生暴力衝突,也逼使得示威群眾不斷加速撤離的腳步。[[英國廣播公司]]記者[[凱特·埃迪]](Kate Adie)則提到這時廣場上的士兵「不分青紅皂白的隨意開槍」,而當時與學生留在廣場內的新聞記者[[查理·科爾]](Charlie Cole)則表示部隊以[[56式自動步槍]]向聚集在遭焚毀之裝甲運兵車的人群開槍<ref name = "Picture power">[http://news.bbc.co.uk/2/hi/asia-pacific/4313282.stm Picture power: Tiananmen stand-off]. [[英國廣播公司]]. 2005年10月7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 {{en}}.</ref>。大批坦克和裝甲車也於此時抵達天安門廣場,並壓毀了被擺設在廣場上民主女神像以及數百個帳篷等設施<ref>[http://www.alliance.org.hk/64/history/history_new.html 六四紀念館 血染的歷史]. [[香港市民支援愛國民主運動聯合會]] [2012年2月28日查閱].{{zh-hk}}</ref>。到了4時20分廣場再次重新開放照明,戒嚴部隊也再次向廣場上的示威群眾不斷發出清場廣播<ref name = "人民網"/>。到了凌晨4時45分,在學生糾察隊以手拉手方式維持撤離秩序的情況下,學生以及示威群眾開始依序撤退<ref name = "六四 919"/>,而廣場上則是到處都有遭到壓毀的帳篷、被焚燒的車輛以及於四處運來的瓦礫垃圾<ref name = "Picture power"/>。到了清晨5時20分,天安門廣場上仍然有約200名示威群眾堅持不肯離去。軍方一方面調動坦克部隊來封鎖前往廣場的道路,另一方面也以對空開槍的方式要求剩下的群眾撤出廣場。大約到了5時40分左右,整個清場過程基本上已經宣告結束<ref>[[張良 (作家)|張良]]. [http://www.64memo.com/b5/15_920.htm 中國「六四」真相──June Fourth: The True Story(第920頁)]. 六四檔案. 2001年4月15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zh-hk}}</ref><ref>[http://news.bbc.co.uk/2/hi/asia-pacific/8057762.stm Tiananmen killings: Were the media right?]. [[英國廣播公司]]. 2009年6月2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 {{en}}.</ref>。 |
|||
到了6月4日清晨,從天安門廣場上撤退的學生沿途受到市民的歡呼。此時群眾又重新在木樨地、[[北蜂窩]]、[[公主墳]]一帶設置路障以阻擋軍車,除了怒罵部隊之外也陸續向軍車投擲磚頭。不過在6時15分時,3輛抵達[[六部口]]的坦克與一批剛從天安門廣場轉入長安街的學生發生衝撞,最終導致11人死以及多人受輕重傷<ref>[http://www.epochtimes.com/gb/5/5/31/n938787.htm 專訪方政:六四坦克從我雙腿碾過...]. 《[[大紀元時報]]》. 2005年5月31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zh-hk}}</ref>。之後群眾仍然持續有躁動的情形發生,例如在10時30分左右群眾甚至一度開始焚燒軍車<ref>[[張良 (作家)|張良]]. [http://www.64memo.com/b5/15_925.htm 中國「六四」真相──June Fourth: The True Story(第925頁)]. 六四檔案. 2001年4月15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zh-hk}}</ref>。同時包括[[復興醫院]]、[[鐵路醫院]]、[[郵電醫院]]等開始列出死亡名單,並在下午4時左右向公眾開放認取遺體<ref>[[張良 (作家)|張良]]. [http://www.64memo.com/b5/15_926.htm 中國「六四」真相──June Fourth: The True Story(第926頁)]. 六四檔案. 2001年4月15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zh-hk}}</ref>。 |
|||
=== 死傷人數 === |
|||
一般普遍同意說六四事件發生之時,實際上因部隊清除[[天安門廣場]]上人群所導致的傷亡人數極少,主要的死傷事件多發生在包括木樨地等周遭地區<ref>[http://www.cbsnews.com/8301-503543_162-5061672-503543.html There Was No "Tiananmen Square Massacre"]. [[CBS News]]. 2009年6月4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 {{en}}.</ref>。然而關於六四事件結束時所造成的死傷人數各方提出的相關報告始終沒有一致的結果,其數據資料從數百人到數千人等等的說法都有不同來源提出。早期國外媒體所援引的資料多是由中國紅十字會所提出的2,600人死亡,但是之後中國紅十字會隨即在中國政府的壓力下撤回報告<ref name = "紀思道">[[紀思道]]. [http://www.nytimes.com/1989/06/21/world/a-reassessment-of-how-many-died-in-the-military-crackdown-in-beijing.html A Reassessment of How Many Died In the Military Crackdown in Beijing]. 《[[紐約時報]]》. 1989年6月21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 {{en}}.</ref>。而中國政府的官方資料則聲稱在六四事件期間包括士兵在內總計有241人死亡,同時也有近7,000多人遭受波及而受輕重傷<ref name = "The Memory">[[黎安友]]和[[林培瑞]]. [http://www.pbs.org/wgbh/pages/frontline/tankman/cron/ The Memory of Tiananmen 1989]. [[公共電視網]]. 2001年 [2012年2月28日查閱] {{en}}.</ref><ref>[http://www.wsws.org/zh/articles/2011/jun2011/tian-j04.shtml 天安門大屠殺二十周年]. [[世界社會主義者網站]]. 2011年6月24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zh-cn}}</ref>。而正如[[紀思道]]於《[[紐約時報]]》所發表的文章所提到的由於缺乏實務證據,這使得整個六四事件無法確定其實際的傷亡人數;然而他自己也表示道:「但是如果合裡地來想,在部隊行進的途中大約有400名到800名平民遭到槍殺,而軍方以及警方則大概有50人死亡<ref name = "紀思道"/>。」 |
|||
其他有關於整個六四事件確切的死傷人數,根據[[丁子霖]]的統計已經確認於六四事件期間死亡的示威群眾有186人;然而這份數據並未計算軍隊的死亡人數,同時與其他資料相互比較所提出的人數最少<ref name = "六四死難者名單"/>。而在其他官方說法上,中國政府始終堅持在天安門廣場上並未有群眾死亡,而在一些紀錄影像中也多只是聽到槍聲。而在官方統計數字上,[[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於事件報告中聲稱有近5,000名解放軍士兵與2,000多名示威群眾出現傷亡。而國務院發言人[[袁木]]則表示初步統計整個六四事件包括士兵以及群眾在內的傷亡情況大約有300多人,其中已經確定有23人是來自北京各高校的學生。而當時擔任北京市市長的[[陳希同]],則是在事後報告之中提到有200多名民眾死亡,另外也有幾十名士兵在這一期間死亡<ref name = "Really Died"/><ref>[[理察·伯恩斯坦]](Richard Bernstein). [http://www.nytimes.com/1989/07/01/world/china-makes-zhao-purge-formal-but-he-still-gets-to-be-a-comrade.html China Makes Zhao Purge Formal, But He Still Gets to Be a Comrade]. 《[[紐約時報]]》. 1989年7月1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 {{en}}.</ref><ref>[[馬修·懷特]](Matthew White). [http://users.erols.com/mwhite28/warstat7.htm Minor Atrocitie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Historical Atla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2010年10月 [2012年2月28日查閱] {{en}}.</ref>。也有消息來源指稱,六四事件一共導致3,000多名示威群眾以及6,000多名部隊士兵傷亡<ref>[http://www.sokamonline.com/indexPage/64-Kill.cfm 六四民運 (June4th 1989 Archive)]. 中國文學網站. 1990年6月4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zh-hk}}</ref>。另外包括北京軍醫[[蔣彥永]]等人在查驗遺體後所提出的報告之中,則懷疑軍隊在清場時使用國際間多已禁用的[[達姆彈]]射擊<ref>[http://www.64memo.com/b5/12548.htm 達姆彈]. 六四檔案. 1989年6月4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zh-hk}}</ref>。 |
|||
儘管中國政府始終並未公布詳細的示威群眾死傷名單,但是因相關事件喪生的士兵則有釋出一些較為詳細的記錄。其中當前確認因為六四事件而導致士兵喪生的死亡名單包括有[[劉國庚]]、[[崔國政]]、[[李國瑞]]、[[馬國選]]、[[王錦偉]]、[[王其富]]、[[李強 (共和國衛士)|李強]]、[[杜懷慶]]、[[李楝國]]、[[王小兵]]、[[徐如軍]]、[[臧立傑]]等人,這些因故死亡的軍人後來亦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以及[[中央軍事委員會]]授予「[[共和國衛士]]」的稱號。另外值得注意的是,1989年所發生的六四事件無論是[[學生]][[領袖]]還是其他示威群眾領導人都仍生還,此外在六四期間的死者中也未包括有當時採訪的境外記者,以及其他從海外飛往北京天安門廣場聲援的學生。 |
|||
另外一個爭議點在於六四事件發生時實際[[天安門廣場]]的内外死傷情形,其中無論是作為學生領袖的[[柴玲]]在1989年6月8日的錄音談話中還是[[吾爾開希]]於6月29日發表的聲明中,都表示在天安門廣場上有數千名示威群眾遭到殺害,甚至指控軍方於廣場上燒毀屍體以消滅證據<ref>[[獨立電視服務]](Independent Television Service). [http://www.tsquare.tv/chinese/film/ghp11.html 尾聲]. Long Bow Group Inc. [2012年2月28日查閱].{{zh-cn}}</ref>。然而除了中國政府在官方報告中表示軍方於廣場上並未射擊群眾,而同樣身為學生領導人的[[侯德建]]也強調當時在廣場上並沒看見廣場上有發生傷亡。而在天安門母親所統計的確認死亡名單中,則指出有2名學生分別在廣場中心的國旗杆和毛澤東纪念堂附近遭到射殺<ref name = "六四死難者名單"/>。另外根據一些報導,軍隊在示威群眾與學生逐一離開廣場之後仍然於[[北京音樂廳]]附近開火<ref name = "紀思道"/>。 |
|||
早先海外媒體多是將六四事件作為一場[[屠殺]]看待,甚至認為中國軍方直接向聚集在天安門廣場的示威群眾開火。常見的引用資料包括當時美國駐華大使[[李潔明]]向[[美國國務院]]的報告,李潔明表示有外交官員親眼目睹中國解放軍部隊向無武裝的平民開火,而前往北京周遭醫院觀察時也發現少至有數百人遭到槍殺<ref>{{Cite book | author = [[李潔明]] | title = China Hands: Nine Decades of Adventure, Espionage, and Diplomacy in Asia | location = 美國紐約 | publisher = [[公共議題]](PublicAffairs) | date = 2005年7月5日 | pages = 第322頁 | ISBN = 978-1586483432 | accessdate = 2012年2月28日查閱 | url = 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id=OS9k16FyksYC&printsec=frontcover&dq=China+Hands&hl=zh-TW&sa=X&ei=3APkT5OYJ6HamAXLp_CVCw&redir_esc=y#v=onepage&q=China%20Hands&f=false | language= 英文 | quote = }}</ref>。然而今日海外普遍的見解認為主要的槍殺案件發生於廣場以外地區,而廣場內實際上並沒有發生軍隊射擊群眾的暴力事件。其中當時擔任《[[華盛頓郵報]]》北京分社社長的[[傑伊·馬修斯]](Jay Mathews)表示:「幾個人可能在廣場附近的街道上被隨機射來的流彈殺害,但是在與所有目擊者核對說詞之後都表示仍然留在廣場內的學生在部隊抵達時便以和平的方式離開。但是在那一天晚上,仍然有數百名工人和路人在不同地方和不同情況之下喪命。<ref>[[傑伊·馬修斯]](Jay Mathews). [http://www.cjr.org/behind_the_news/the_myth_of_tiananmen.php The Myth of Tiananmen]. 《[[哥倫比亞評論回顧]]》(Columbia Journalism Review). 2010年6月4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 {{en}}.</ref>」事件發生過後的2009年,英國廣播公司記者[[詹姆士·米斯]](James Miles)坦承當時的報導「給人錯誤的印象」,同時也表示實際上天安門廣場並沒有屠殺發生。而在2011年6月時,一份由[[維基解密]]所洩漏出去的美國駐北京大使館於六四事件發生後隨即回報給美國政府的電文中,明確表示當天晚上在天安門廣場上並未發生流血事件,但是也提到軍隊在向天安門行進的過程中對行進地區的抗議群眾開火<ref>Malcolm Moore. [http://www.telegraph.co.uk/news/worldnews/wikileaks/8555142/Wikileaks-no-bloodshed-inside-Tiananmen-Square-cables-claim.html Wikileaks: no bloodshed inside Tiananmen Square, cables claim]. 《[[每日電訊報]]》. 2011年6月4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 {{en}}.</ref>。 |
|||
{| border="1" class="wikitable" style="font-size:small;" |
|||
|- |
|||
! width = 30%|來源 |
|||
! width = 60%|內容 |
|||
|- |
|||
| [[蘇聯]] |
|||
| 包含平民和士兵在內總計有近10,000多人死亡<ref name = "Andrew Langley">{{Cite book | author = Andrew Langley | title = Tiananmen Square: Massacre Crushes China's Democracy Movement | location = | publisher = Snapshots in History | date = 2009年1月1日 | pages = 第16頁 | ISBN = 978-0756541019 | accessdate = 2012年2月28日查閱 | url = 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id=1tU90qvym94C&printsec=frontcover&dq=Tiananmen+Square:+Massacre+Crushes+China%27s+Democracy+Movement.&hl=zh-TW&sa=X&ei=zCnkT6-1DomHmQWe-PSZCw&redir_esc=y#v=onepage&q=Tiananmen%20Square%3A%20Massacre%20Crushes%20China's%20Democracy%20Movement.&f=false | language= 英文 | quote = }}</ref>。 |
|||
|- |
|||
|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
|||
| 根據情報來源指稱有近7,000多人死亡<ref name = "Andrew Langley"/>。 |
|||
|- |
|||
| [[愛德華·提波雷克]](Edward Timperlake) |
|||
| 愛德華·提波雷克表示整個六四期間有近4,000人到6,000人死亡,但是不會有人知道實際的傷亡人數<ref name = "Edward Timperlake"/>。 |
|||
|- |
|||
| 一名解放軍將領投誠時所攜帶的軍方內部流通檔案 |
|||
| 整個事件導致超過3,700人死亡,但這不包括失踪或者遭到暗中殺害的群眾,而因為之後得不到完善醫療照顧的死亡傷患也未列入其中<ref name = "Edward Timperlake"/>。 |
|||
|- |
|||
| [[中國紅十字會]] |
|||
| 在6月4日上午便提出報告指稱有近2,600人已經死<ref name = "Really Died"/>,而稍後另一名不願透露姓名的[[國際紅十字與紅新月運動]]官員則表示有5,000人遭到殺害,近30,000多人於事件中受輕重傷<ref name =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
|||
|- |
|||
| 《[[天安門文件]]》 |
|||
| 援引中國紅十字會所提出的報告聲稱曾有2,600人死亡,並指稱之後是因為遭受政府壓力下而被迫迅速撤回原先的報告內容<ref name = "The Memory"/>。 |
|||
|- |
|||
| [[國際特赦組織]] |
|||
| 國際特赦組織認為六四事件導致約1,000多名參與抗議活動的示威群眾死亡,這資料也被《[[時代 (雜誌)|時代]]》雜誌所引用<ref name = "Really Died"/>。不過在一些同樣由國際特赦組織所提出的報告中,則將六四事件的死亡人數改為數百人左右<ref>[[國際特赦組織]]. [http://www.amnesty.org/en/library/asset/ASA17/020/2004/en/acd723e0-d5cf-11dd-bb24-1fb85fe8fa05/asa170202004en.html Document - China: 15 years after Tiananmen, calls for justice continue and the arrests go on]. [[國際特赦組織]]. 2004年6月3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 {{en}}.</ref>。 |
|||
|- |
|||
| 一名來自西方世界的不具名外交官 |
|||
| 他個人根據自己在北京的經歷,認為整個六四事件大概造成300人到1,000人喪生<ref name = "紀思道"/>。 |
|||
|- |
|||
| [[紀思道]] |
|||
| 紀思道根據醫院住院醫生以及相關工作人員所提供的資訊,加上訪問當時絕大多數醫院診所負責官員,於《紐約時報》發表文章表示整起六四事件大概有400人到800人因故喪生<ref name = "紀思道"/>。 |
|||
|- |
|||
| 《歷史的大爆炸:六四事件全景實錄》 |
|||
| 事件發生當時擔任新華社國內新聞部主任的[[張萬舒]]引述原本中國红十字會黨書記[[譚雲鶴]]的報告,認為整個六四事件從的989年4月14日至6月10日為止死亡人数統計有727人,其中示威學生和群眾死亡人數為713人,部隊士兵則有14人也由於群眾暴動而喪生<ref>杜林. [http://my.cnd.org/modules/wfsection/article.php?articleid=22648 新華社記者張萬舒回憶「六四」,在香港出版新書《歷史的大爆炸》]. 華夏快遞. 2009年5月19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zh-cn}}</ref>。 |
|||
|- |
|||
| 《[[北美世界日報]]》於2008年6月4日所發表的文章 |
|||
| 內容引述事件當時軍方主要領導人之一的楊尚昆說法,認為六四事件的死亡人數超過600人<ref>[[嚴家其]]. [http://www.secretchina.com/news/09/04/20/289117.html 嚴家祺:兩次"天安門事件"的對比]. 看中國. 2009年4月20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zh-cn}}</ref>。 |
|||
|- |
|||
| [[美國國家安全局]] |
|||
| 根據美國國家安全局所解密的文章之中,則提到六四事件發生當時安全局推估初期傷亡數字有180人到500人左右<ref>[http://www.gwu.edu/~nsarchiv/NSAEBB/NSAEBB16/documents/13-01.htm Secretary of State's Morning Summary for 4 June 1989]. [[喬治華盛頓大學]]. 1993年8月30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 {{en}}.</ref>。 |
|||
|- |
|||
| 《死亡調查》 |
|||
| [[卜正民]]統計各家醫院所提供的病患傷亡資料,推測當時北京13家醫院內所收容的死者便有479人<ref name = "北京十三家醫院傷亡統計"/>。 |
|||
|- |
|||
| 《[[李鵬六四日記]]》 |
|||
| 關於傷亡人數部分引述北京衛生以及公安等部門的說法,認為六四期間整個死亡人數為313人,其中有42名是仍在就讀當中的大學生,而部隊官兵的死亡人數則是23人。但在《李鵬六四日記》之中,還特別強調整個六四事件在[[天安門廣場]]上並沒有人死亡<ref name = "李鵬六四日記"/>。 |
|||
|- |
|||
| 中國政府對外報告 |
|||
| 中國政府在針對六四事件所提出的相關說明中,則表示包括軍人在內總共有241人喪生,另外還有7,000多人分別受到輕重傷<ref name = "The Memory"/>。 |
|||
|- |
|||
| 《[[關於制止動亂和平息反革命暴亂的情況報告]]》 |
|||
| 當時擔任北京市市長的[[陳希同]]表示自6月1日起,當時參與戒嚴行動的部隊士兵總計有10人死亡、將近6,000多人受輕重傷,而在示威群眾以級普通市民部分則有200多人死亡、將近3,000多人同樣受輕重傷,在這其中還包括有36名正在就讀的大學生。而示威群眾在整個軍事清場期間,總共破壞了1,000多輛[[軍車]]、60多輛[[裝甲車]]、30多輛[[警車]]以及120多輛[[公共汽車]]<ref name = "report"/>。另外在該份報告中還指稱,示威群眾還以[[菜刀]]、[[汽油彈]]、[[火焰噴射器]]等作為武器來阻止部隊行進<ref name = "report"/>。 |
|||
|- |
|||
| 《六四受難者名冊》 |
|||
| 資料引用了由[[丁子霖]]教授所領導的[[天安門母親運動]]於2006年6月時所確認總計的數據,證實共有186名示威群眾遭到殺害,這包括有42名大學生、15名碩士博士等研究生以及8名中學生,名單之中亦有列出一名匿名的新華社記者。但是在這份資料中也包括了在六四事件發生之後承受不了壓力而自殺的人士,同時有關於軍隊死亡人數的部分則沒列入計算<ref name = "六四死難者名單"/>。其他比較特別的案例還有提到有2名學生於廣場上遭到擊斃,另外有4人於六部口處遭到坦克意外輾斃壓死<ref>[[丁子霖]]. 《「六四」受難者尋訪實錄選載》. 《民主中國》. 2003年12月4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zh}}</ref><ref>[http://www.tiananmenmother.org/the%20truth%20and%20victims/The%20list%20of%20the%20victimes/name01.htm 六四屠殺死難者名單]. [[天安門母親運動]]. 2006年6月 [2012年2月28日查閱].{{zh-hk}}</ref>。 |
|||
|} |
|||
== 清場後 == |
|||
=== 媒體報導 === |
|||
隨著六四事件的爆發,不少與中共有關的媒體紛紛對學生給予同情,許多國家媒體也紛紛對這次軍事行動予以譴責。其中6月4日當天早上6時25分,在[[中國國際廣播電台]]英語部節目負責人、同時也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吳學謙]]其兒子[[吳曉鏞]]的允許下,由英語播音員[[陳元能]]於[[廣播 (大眾媒體)|廣播]]上報導了當天凌晨政府派遣部隊強制撤離群眾的消息,並且以嚴厲的語氣譴責政府以重裝武力對付一般北京民眾<ref>dfwgator. [http://www.freerepublic.com/focus/f-news/1147233/posts "Please remember June the Third, 1989." [15th Year Anniversay of the Tienanmen Square Massacre]]. [[Free Republic]]. 2004年6月4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 {{en}}.</ref>。而《人民日報》也於當天早上以頭版刊登的方式,發表了一篇題為《北京這一夜》的文章,並在內容中稍微提到戒嚴部隊導致部分示威群眾傷亡<ref name = "china50years"/>;同時在報紙的各版面內容,也特地以數個敏感性詞語來作為標題使用<ref name = "六四惨案">[http://xinsheng.net/xs/64/10.htm 十,「六四」慘案]. 新生網 [2012年2月28日查閱].{{zh-cn}}</ref>。而6月4日當天負責《[[新聞聯播]]》節目中主持的[[薛飛 (電視主播)|薛飛]]以及[[杜憲]],則特地穿上黑衣且以悲傷表情報導相關新聞內容。 |
|||
另一方面,早先由於胡耀邦逝世後不久中共政府便準備安排[[米哈伊爾·戈巴契夫]]訪問中國。由於雙方高層的來往意為著中蘇關係逐漸恢復友好,為此許多全球主要媒體紛紛派遣攝影團隊進駐北京。然而西方媒體除了將報導重點放在5月的中蘇首腦會議外,同時也開始研究中國當時的社會型態。隨著大量媒體的進駐使得示威學生得以藉由這一管道來發表意見,示威群眾也紛紛製作許多橫幅以及標語給海外國家的觀眾了解訴求。由於中國政府其猶豫不決的處理方式使得對於媒體報導的部分採取較為寬鬆的態度,對於國內外媒體採訪示威群眾方面也沒有給予重重限制,這使得次學生運動在海外媒體直播的情況下也比過去[[四五運動]]更加受受到國際注目以及同情。 |
|||
然而随着六四事件的事態越趨嚴重,使得西方世界對於中國的觀感逐漸惡化。當在北京市宣布戒嚴並準備對示威群眾採取軍事行動後,中國政府開始以發布命令的方式要求各家媒體停止採訪,同時強迫外國媒體關閉衛星傳播的線路,甚至還命令所有位於北京的旅店都禁止轉播[[有線電視新聞網]]。例如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資深新聞記者[[丹·拉瑟]]在天安門廣場進行實況報導時,便在政府官員的監視下被迫直接終止衛星訊號。儘管如此絕大多數廣播公司仍無視中國政府的命令,而紛紛以電話報導的方式來向海外觀眾傳遞訊息,同時許多新聞工作人員也嘗試將攝影影像一一偷運到海外。不過這樣的限制使得6月4日凌晨時,只有[[西班牙電視台]]完整記錄軍隊進駐天安門廣場的經過<ref>Eugenio Bregolat. TVE in Tiananmen. 《[[先鋒報]]》(La Vanguardia). 2007年6月4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es}}</ref>。而在清場過後中國警方也開始搜查外國記者手上所擁有的底片,以防止新聞媒體將有關六四事件的照片或者影像流出海外。其中哥倫比亞廣播公司記者[[理察·羅斯]](Richard Roth)以及搭檔攝影師便遭到政府拘留,不過兩人在這之後也不斷嘗試透過手機傳輸的方式回報廣場上的消息<ref>[[理察·羅斯]](Richard Roth). [http://www.cbsnews.com/2100-202_162-49542.html Remembering Tiananmen Square]. [[CBS News]]. 2009年2月11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 {{en}}.</ref>。而拍攝[[王維林]]阻檔坦克前進照片的記者[[傑夫·懷登]](Jeff Widener)則是當他於[[北京飯店]]5樓拍下畫面後,隨即將底片藏在馬桶蓋下以躲過警方的搜索,最後連同其他沒有被沒收的底片交由另一名美國學生偷運給[[美聯社]]發表<ref> |
|||
Kallie Szczepanski. [http://asianhistory.about.com/od/china/a/WidenerIntervw.htm Eyewitness at Tiananmen Square, 1989]. [[About.com]]. 2008年6月8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 {{en}}.</ref>。 |
|||
=== 各地衝突 === |
|||
[[File:Candlelight Vigil for June 4 Massacre 2007 - 001.JPG|thumb|right|250px|[[香港]]所舉辦的六四十八周年燭光晚會,攝於2007年6月4日。]] |
|||
北京市於6月4日便漸漸恢復往常秩序,然而之後數天在中國大陸其他城市則陸陸續續發起抗議活動。6月5日時,先前撤離的示威群眾、清場行動中傷亡者的父母以及被政府舉動激怒的工人與群眾嘗試進入被封鎖的天安門廣場,然而隨即便有數人遭到部隊槍擊<ref>申雪. [http://web.archive.org/web/20060710174754/http://chinaeweekly.com/history/gb04050402.htm 目睹戒嚴部隊槍擊少年]. 《議報》. 2004年5月24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zh-cn}}</ref>。不滿的群眾嘗試重新前往占領廣場空地,而士兵則隨即往群眾處開槍射擊作為警告,這樣的場景便不斷重複進行著<ref name = "蒂莫西·布魯克"/>。整體來說,中國政府成功藉由軍隊清場的方式在一周之內重新奪回廣場的使用權。隨後中共便開始對政治環境展開整肅工程,一方面陸陸續續將負責管理活動進展或者同情抗議人士的官員逐一撤職,同時也開始將學生以及群眾領導人逮捕並紛紛送往監獄管理。 |
|||
作為學生運動主要領導團體的北大自治會則決定將學生運動轉往低調進行,並打算另外於6月25日在[[北海公園]]重新召開會議討論之後走向,然而隨著政府直接展開逮捕行動使得學生幹部無法就後續處理繼續討論。另外由於北京的當時仍然處於由部隊來管理治安的戒嚴狀況,為此北高聯秘書長王有才決定另外帶領一些學生幹部,前往上海以及廣州等南方城市來準備下一波學生運動<ref name = "學潮興起"/>。政府方面則由戒嚴部隊指揮部先後發出兩段《緊急通告》,一方面要求示威群眾逐一向軍警機關自首並將先前奪走的武器送交給公安機關處理,另一方面也要求民眾與政府配合以防止後續事件擴大,並且提供舉報熱線來協助處理之後的示威活動<ref>{{Cite book | author = [[中國共產黨北京市委員會]] | title = 《[http://www.scribd.com/doc/5740373/1989- 1989ʼ北京制止动乱平息反革命暴乱纪事]》 | location = 中國北京 | publisher = 《[[北京日報]]》 | date = 1989年8月 | pages = 第133頁至第135頁 | ISBN = 978-7805023395 | accessdate = 2012年2月28日查閱 | url = | language= | quote = }}{{zh-cn}}</ref>。另外在同一天中共中央與中國國務院則共同發布了《[[S:中共中央、國務院告全體共產黨員和全國人民書|中共中央、國務院告全體共產黨員和全國人民書]]》,內容則是中國政府針對6月4日派遣部隊實施清場的看法。另外在成都當地,部隊首次被迫以震盪手榴彈、警棍、刀械和電槍來鎮壓當地居民;然而當天晚上,警方也刻意要求醫院不能接受學生或者是提供救護車服務<ref>{{Cite book | author = Chu-Yuan Cheng | title = Behind the Tiananmen Massacre: Social, Political, and Economic Ferment in China | location = 美國博爾德 | publisher = [[西景出版社]](Westview Press) | date = 1991年8月 | pages = 第139頁 | ISBN = 978-0813310473 | accessdate = 2012年2月28日查閱 | url = | language= 英文 | quote = }}</ref>。 |
|||
6月6日時,《[[明報]]》則在頭版上大篇幅報導「李鵬中槍」的錯誤內容,在這誤報的內容中提到有年輕武警於[[人民大會堂]]內射殺[[李鵬]]並身亡<ref name = "李鵬中槍">李鵬中槍 年青武警軍官家仇國恨 人民大會堂內射鵬身亡. 《[[明報]]》. 1989年6月6日: (1版) [2012年2月28日查閱].{{zh-cn}}</ref>。同時在社會上也開始陸陸續續傳出各種假消息,後來《明報》編輯[[張健波]]指出當時很多消息都無法一一核對,同時整個社會隨著六四事件的發生導致情緒上難以接受。6月6日下午,[[袁木]]與[[張工]]在[[中南海]]上首次舉行了記者招待會,在這場記者會中張工否認外國媒體所報導的內容,表示戒嚴部隊在[[天安門廣場]]執行清場任務的過程中並沒有殺死示威群眾<ref>[http://www.angelfire.com/tv/bloody64/doc3.html 袁木口中的「真相」]. 北京愛國民主運動日誌 [2012年2月28日查閱].{{zh-hk}}</ref>。 |
|||
儘管北京在戒嚴令限制之下已經漸漸恢復過往的生活型態,然而在同一時間中國各地則陸陸續續爆發許多示威活動,包括[[上海市]]、[[西安市]]、[[武漢市]]以及[[廣州市]]陸續有學生在6月5日時走上街頭發起示威遊行。而香港陸續有群眾自發性的發起大規模示威行動,其中人們穿著黑色衣物以聲援北京當地的示威群眾,同時許多國家也陸續在第一時間向中國政府表達抗議。 |
|||
其中上海示威群眾隨即開始在交通要道上擺設路障,並且聯合工廠工人發起大規模的罷工抗議行動<ref name = "天安門文件 389">{{Cite book | author = [[張良 (作家)|張良]]、[[林培瑞]]和[[黎安友]] | title = 《[[天安門文件]]》(The Tiananmen Papers) | location = 美國紐約 | publisher = [[公共議題]](PublicAffairs) | date = 2001年1月 | pages = 第389頁 | ISBN = 978-1586480127 | accessdate = 2012年2月28日查閱 | url = | language= 英文 | quote = }}</ref>。這一個舉動導致上海国铁與道路交通一度陷入癱瘓,同時早上的許多大眾交通工具也無法正常提供服務<ref name = "天安門文件 389"/>,[[英國廣播公司]]則報導說:「數萬名工作人士因而無法正常上下班。<ref> |
|||
[[英國廣播公司]]. Public Transport Suspended, Roads Barricaded in Shanghai. [[英國廣播公司全球服務]]. 1989年6月6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 {{en}}.</ref>」第二天在上海市委的要求下,上海市市政府派遣6,500人清除道路上的路障以恢復通行<ref>{{Cite book | author = [[張良 (作家)|張良]]、[[林培瑞]]和[[黎安友]] | title = 《[[天安門文件]]》(The Tiananmen Papers) | location = 美國紐約 | publisher = [[公共議題]](PublicAffairs) | date = 2001年1月 | pages = 第403頁 | ISBN = 978-1586480127 | accessdate = 2012年2月28日查閱 | url = | language= 英文 | quote = }}</ref>。然而當天晚上8時20分時,一輛來自北京的列車撞倒9名嘗試要封鎖火車來往的群眾,並當場導致5人喪命。到了晚上10時時現場便聚集超過30萬人導致鐵路交通中斷,同時情緒不滿的群眾開始毆打火車司機以及工作人員,並且焚毀數輛火車車廂以表達不滿<ref name = "天安門文件 389"/>。6月7日時,[[同濟大學]]與[[華東師範大學]]等學校學生紛紛強占各自學校的禮堂以及教學大樓,並且將這些場所布置成靈堂一般來悼念六四事件的傷亡者<ref> |
|||
{{Cite book | author = [[張良 (作家)|張良]]、[[林培瑞]]和[[黎安友]] | title = 《[[天安門文件]]》(The Tiananmen Papers) | location = 美國紐約 | publisher = [[公共議題]](PublicAffairs) | date = 2001年1月 | pages = 第407頁 | ISBN = 978-1586480127 | accessdate = 2012年2月28日查閱 | url = | language= 英文 | quote = }}</ref>。學生們一方面繼續在各個交通要道上擺設路障,另一方面在聽聞上海也有可能戒嚴的消息後有3,000多人決定暫時離開校園。6月7日晚上上海市市長[[朱鎔基]]發表了電視談話,並提到:「作為市長,在此鄭重聲明,市委、市政府從來沒有考慮過要使用軍隊,從來沒有打算實行軍管或戒嚴。我們只追求穩定上海、穩定大局,堅持生產、保障生活。<ref name="天安門文件 400">{{Cite book | author = [[張良 (作家)|張良]]、[[林培瑞]]和[[黎安友]] | title = 《[[天安門文件]]》(The Tiananmen Papers) | location = 美國紐約 | publisher = [[公共議題]](PublicAffairs) | date = 2001年1月 | pages = 第410頁 | ISBN = 978-1586480127 | accessdate = 2012年2月28日查閱 | url = | language= 英文 | quote = }}</ref>」 |
|||
6月5日到6月6日期間,西安當地學生也發起大規模遊行活動,並聯合參與罷工的工廠工人一同在重要幹道上設置路障<ref>{{Cite book | author = [[張良 (作家)|張良]]、[[林培瑞]]和[[黎安友]] | title = 《[[天安門文件]]》(The Tiananmen Papers) | location = 美國紐約 | publisher = [[公共議題]](PublicAffairs) | date = 2001年1月 | pages = 第399頁至第404頁 | ISBN = 978-1586480127 | accessdate = 2012年2月28日查閱 | url = | language= 英文 | quote = }}</ref>。然而在[[陝西省]]省政府強硬處理之下,到了6月8日時該省省政府表示基本上整個城市已經穩定了下來,同時陝西省省委也提出了「先穩住動亂分子,盡量避免發生正面衝突、激化矛盾」的執行方針,希望藉此繼續穩定局勢以避免衝突繼續擴大<ref name="天安門文件 400"/>。 |
|||
武漢方面,6月5日時約有20,000名大學學生決定遊行到天安門廣場表達不滿<ref name="天安門文件 400"/>。另外示威學生與群眾也分別阻擋[[武漢長江大橋]]的鐵路運輸以及集結在[[武漢站]]前的廣場上,當天總共有超過400萬人響應示威活動<ref name = "天安門文件 400"/>。第二天學生繼續在街頭遊行示威,這導致武漢當地交通被迫中斷<ref name = "天安門文件 405">{{Cite book | author = [[張良 (作家)|張良]]、[[林培瑞]]和[[黎安友]] | title = 《[[天安門文件]]》(The Tiananmen Papers) | location = 美國紐約 | publisher = [[公共議題]](PublicAffairs) | date = 2001年1月 | pages = 第405頁 | ISBN = 978-1586480127 | accessdate = 2012年2月28日查閱 | url = | language= 英文 | quote = }}</ref>;同時約有10,000名學生決定直接在鐵軌上靜坐抗議,這導致來往北京、武漢到廣州的鐵路路線被迫中斷,此外學生還鼓勵當地各大大企業的工人發起罷工活動<ref name = "天安門文件 405"/>。6月7日凌晨學生開始駕駛公車停放在各個交通幹道,同時在各大十字路口也紛紛擺置路障以阻礙交通,同時學生們也紛紛於各處架設靈堂來紀念六四事件的傷亡者<ref name = "天安門文件 408">{{Cite book | author = [[張良 (作家)|張良]]、[[林培瑞]]和[[黎安友]] | title = 《[[天安門文件]]》(The Tiananmen Papers) | location = 美國紐約 | publisher = [[公共議題]](PublicAffairs) | date = 2001年1月 | pages = 第408頁 | ISBN = 978-1586480127 | accessdate = 2012年2月28日查閱 | url = | language= 英文 | quote = }}</ref>。然而學生的舉動越來越趨近激進,最後一小群學生攔下一輛貨運列車並且開始在列車上潑灑汽油,最後在準備焚燒時成功被警方阻止<ref name = "天安門文件 408"/>。這件事情導致當地警方與居民關係漸趨緊張,同時武和當地群眾紛紛在從銀行取回現金,並開始搶購重要民生物資囤積起來<ref name = "天安門文件 408"/>。 |
|||
南京當地,6月5日、6月6日到6月7日學生發起遊行活動並四處發表演講,此外示威學生與群眾亦開始封鎖附近聯絡的交通要道並嘗試聯合工人發起罷工行動。6月7日早上7時左右,包括[[河海大學]]在內幾間大學400多名學生陸續將4輛公共汽車駕駛到[[南京長江大橋]]上,並一直到當天傍晚為止仍然持續封鎖該路段<ref name = "天安門文件 409">{{Cite book | author = [[張良 (作家)|張良]]、[[林培瑞]]和[[黎安友]] | title = 《[[天安門文件]]》(The Tiananmen Papers) | location = 美國紐約 | publisher = [[公共議題]](PublicAffairs) | date = 2001年1月 | pages = 第409頁 | ISBN = 978-1586480127 | accessdate = 2012年2月28日查閱 | url = | language= 英文 | quote = }}</ref>。另外一方面以[[南京大學]]為主的在校學生則在[[中央門]]各處擺放路障,並且自早上開始不斷阻擋列車停靠[[南京站]]<ref name = "天安門文件 409"/>。一直到當天下午4時,於各處發起示威活動的學生與群眾才被說服趕緊撤離,並且也讓交通一度恢復<ref name = "天安門文件 409"/>。然而6月8日時包括南京大學與河海大學等校學生重新控制了南京火車站周遭1公里的[[交流道]],同時學生們也陸陸續續於[[南京長江大橋]]上靜坐表達不滿,這作法使得由北京通往上海的鐵路路段遭到攔阻<ref name = "天安門文件 413">{{Cite book | author = [[張良 (作家)|張良]]、[[林培瑞]]和[[黎安友]] | title = 《[[天安門文件]]》(The Tiananmen Papers) | location = 美國紐約 | publisher = [[公共議題]](PublicAffairs) | date = 2001年1月 | pages = 第413頁 | ISBN = 978-1586480127 | accessdate = 2012年2月28日查閱 | url = | language= 英文 | quote = }}</ref>。對於學生激烈的反應江蘇省省委認為當地局勢以漸趨失控,並陸續向學生表示公安部將會嚴懲行動的策劃人<ref name = "天安門文件 413"/>。 |
|||
=== 公開談話 === |
|||
{{Main|1989年6月9日鄧小平講話}} |
|||
在六四清場之後,中共領導高層對於此事的相關發言遲遲沒有發布,這也使得中國社會對於當前政治環境的發展陸陸續續傳出眾多謠言,同一時間在各個地區城鎮仍然有不少學生與群眾發起示威行動<ref name = "李鵬中槍"/>。一直到了6月9日上午,[[鄧小平]]在其他黨政高層的陪同下前往[[中南海]][[懷仁堂]]接見戒嚴部隊高級幹,而這也是自從學生發起示威活動以來鄧小平首次於公開場合出現。在稍後演講之中鄧小平感謝協助北京實施戒嚴以及廣場清場的各級將領,而因為六四事件而喪生的解放軍士兵也被形容為「烈士」。鄧小平指出示威活動的目的是為了推翻共產黨以及國家,並提到示威群眾的目標是為了「建立一個完全西方附庸化的資產階級共和國」<ref>Chong-Pin Lin. [http://www.jstor.org/discover/10.2307/20672226?uid=3739216&uid=2&uid=4&sid=21100869247721 Deng's 9 June Speech: WE FACED A REBELLIOUS CLIQUE AND DREGS OF SOCIETY]. 美國華盛頓: 《[[世界時事]]》(World Affairs). 1989年6月28日: 第152頁 [2012年2月28日查閱] {{en}}.</ref>。鄧小平認為示威者之所以不斷強調包括官員貪污等等有關的投訴,便是為了掩蓋其底下真正的動機,也就是將當前社會主義制度加以取而代之<ref>{{Cite book | author = [[米克爾·奧森柏格]]和[[勞倫斯·沙利文]](Lawrence R. Sullivan) | title = Beijing Spring, 1989: Confrontation and Conflict : The Basic Documents | location = 美國阿蒙克 | publisher = [[M. E. Sharpe]] | date = 1990年12月 | pages = 第378頁 | ISBN = 978-0873326841 | accessdate = 2012年2月28日查閱 | url = 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id=jilcH_Zaqk4C&printsec=frontcover&dq=Beijing+Spring,Beijing+spring,+1989+:+confrontation+and+conflict&hl=zh-TW&sa=X&ei=9eHlT9utAeuamQXcmdj5Cg&redir_esc=y#v=onepage&q=Beijing%20Spring%2CBeijing%20spring%2C%201989%20%3A%20confrontation%20and%20conflict&f=false | language= 英文 | quote = }}</ref>。他之後還以此觀點表示:「這整個都是仍堅持帝國主義之西方世界的計劃,他們企圖讓所有社會主義國家逐一放棄社會主義道路,然後將它們帶往另一條充斥著國際資本以及壟斷資本主義的道路。<ref>{{Cite book | author = Joseph Fewsmith | title = China since Tiananmen: The Politics of Transition | location = 英國劍橋 | publisher = [[劍橋大學出版社]] | date = 2001年7月30日 | pages = 第42頁 | ISBN = 978-0521001052 | accessdate = 2012年2月28日查閱 | url = 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id=DPEUcmwIEbwC&printsec=frontcover&dq=China+since+Tiananmen:+the+politics+of+transition&hl=zh-TW&sa=X&ei=dePlT-ivM-eDmQWUmryQCw&ved=0CDgQ6AEwAA#v=onepage&q=China%20since%20Tiananmen%3A%20the%20politics%20of%20transition&f=false | language= 英文 | quote = }}</ref>」 |
|||
=== 逮捕行動 === |
|||
{{See Also|六四綠卡}} |
|||
[[File:Wang Dan at 20th anniversary of Tiananmen Massacre.jpg|thumb|right|250px|學生運動領導人之一的[[王丹]],攝於2009年6月3日。]] |
|||
在鄧小平發表談話之後,許多城市仍然之後幾天堅持舉辦數個規模較小的抗議行動。許多大學教職人員和於北京目睹軍隊進駐的學生紛紛要求同學重返校園,並各自低調舉辦相關的紀念活動。例如著名的[[上海交通大學]]便在黨委書記的監督下舉辦公開的紀念活動,當地學生與群眾紛紛準備花圈以表示感傷。然而隨著政府官員開始查緝學生運動相關成員以後,這類型的紀念活動很快就停止舉辦了。6月12日時,[[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安部]]首次發表了《[[s:公安部關於堅決鎮壓反革命暴亂制止社會動亂的通告|公安部關於堅決鎮壓反革命暴亂制止社會動亂的通告]]》,並於同一天宣布通緝[[方勵之]]與[[李淑嫻]]兩人,這也也是中國政府首次通缉在六四運動期間作為示威學生與群眾的重要人士<ref>公安部發出通告 堅決鎮壓反革命暴亂制止動亂 維護首都和全國正常社會秩序. 《[[人民日報]]》. 1989年6月13日: (1版) [2012年2月28日查閱].{{zh-cn}}</ref> 隔天公安部發表了《[[s:北京市公安局搜捕「高自聯」在逃分子通緝令|北京市公安局搜捕「高自聯」在逃分子通緝令]]》並宣布通緝在學生運動中作為領導人物的21名學生,這包括有[[王丹]]、[[吾爾開希]]、[[劉剛]]、[[柴玲]]、[[周鋒鎖]]、[[翟偉民]]、[[梁擎墩]]、[[王正雲]]、[[鄭旭光]]、[[馬少方]]、[[楊濤]]、[[王治新]]、[[封從德]]、[[王超華]]、[[王有才]]、[[張志清]]、[[張伯笠]]、[[李錄]]、[[張銘]]、[[熊煒]]以及[[熊焱]]等人<ref>《[[聯合報]]》. [http://www.64memo.org/b5/3973.htm 通緝令 中共「簡介」21名學生領袖]. 六四檔案. 1989年6月14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zh-hk}}</ref><ref>學運領袖. [http://www.angelfire.com/tv/bloody64/page1.html 北京愛國民主運動日誌] [2012年2月28日查閱].{{zh-hk}}</ref>。到了6月14日時,公安部另外發表了《[[s:北京市公安局搜捕「工自聯」在逃分子通緝令|北京市公安局搜捕「工自聯」在逃分子通緝令]]》,正式通緝帶領首都工人自治聯合會活動的[[韓東方]]、[[賀力力]]、[[劉強]]等人。到了6月24日時,公安部則另外通緝[[嚴家其]]、[[包遵信]]、[[陳一咨]]、[[萬潤南]]、[[蘇曉康]]、[[王軍濤]]、[[陳子明]]等當時中國著名的知識份子<ref name = "中國向何處去">[http://xinsheng.net/xs/64/end.htm 尾聲:中國向何處去]. 新生網 [2012年2月28日查閱].{{zh-cn}}</ref>。 |
|||
6月17日,有8人被控告於示威活動期間趁亂破壞公物並搶劫商家而被法院判處死刑<ref>{{Cite book | author = [[中國共產黨北京市委員會]] | title = 《[http://www.scribd.com/doc/5740373/1989- 1989ʼ北京制止动乱平息反革命暴乱纪事]》 | location = 中國北京 | publisher = 《[[北京日報]]》 | date = 1989年8月 | pages = 第155頁 | ISBN = 978-7805023395 | accessdate = 2012年2月28日查閱 | url = | language= | quote = }}{{zh-cn}}</ref>。6月19日時,工人罷工行動領導人韓東方從[[河北省]]返回北京市[[自首與投案|自首]],並表示自己認為相關當局誤認而決定主動投案以說明當時發生的事情<ref>{{Cite book | author = [[中國共產黨北京市委員會]] | title = 《[http://www.scribd.com/doc/5740373/1989- 1989ʼ北京制止动乱平息反革命暴乱纪事]》 | location = 中國北京 | publisher = 《[[北京日報]]》 | date = 1989年8月 | pages = 第156頁 | ISBN = 978-7805023395 | accessdate = 2012年2月28日查閱 | url = | language= | quote = }}{{zh-cn}}</ref>。而到了6月22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部]]則公開表示整個學生運動除了是由反革命集團領導外,同時在背後也有來自[[台灣]]的[[中國國民黨]]特務給予支援<ref>{{Cite book | author = [[中國共產黨北京市委員會]] | title = 《[http://www.scribd.com/doc/5740373/1989- 1989ʼ北京制止动乱平息反革命暴乱纪事]》 | location = 中國北京 | publisher = 《[[北京日報]]》 | date = 1989年8月 | pages = 第158頁 | ISBN = 978-7805023395 | accessdate = 2012年2月28日查閱 | url = | language= | quote = }}{{zh-cn}}</ref>。截至6月30日為止各地陸續逮捕大量相關人士,其中上海市有143人陸續向公安機構自首,另外還有273人遭到逮捕。在黑龍江、吉林與遼寧等中國東北省份逮捕612人,而在陝西、山西、內蒙古、四川、湖南、湖北、安徽、江蘇等省份也陸陸續續拘捕1,979人。而公安部逮捕人數最多的省分則是在貴州省當地,貴州省政府甚至宣稱當地警方逮捕了6,035位在學生運動期間參與破壞活動的群眾。此外根據《[[紀事]]》的報導,北京市則是從6月3日到6月30日期間總共有292人前往公安機構自首,這個數目遠高於原本公安部所發布通緝名單上的31人;同時一時間,政府也在事件發生後收繳224枝各式[[槍械]]以及37,495多發[[子彈]]<ref>{{Cite book | author = [[中國共產黨北京市委員會]] | title = 《[http://www.scribd.com/doc/5740373/1989- 1989ʼ北京制止动乱平息反革命暴乱纪事]》 | location = 中國北京 | publisher = 《[[北京日報]]》 | date = 1989年8月 | pages = 第167頁 | ISBN = 978-7805023395 | accessdate = 2012年2月28日查閱 | url = | language= | quote = }}{{zh-cn}}</ref>。 |
|||
雖然這些拘捕人士與六四事件本身並不一定有必然的關係,然而在中國政府與公安機關大規模緝查的情況下使得許多人紛紛被送上法院審理,這也使得法院在處理相關案件的公正性便不斷受到質疑,在這次逮捕審判的過程之中僅有如廣東、海南以及廣西等南部地區審理結果較為寬鬆<ref name = "中國向何處去"/>。其中美國[[維權網]](Chinese Human Rights Defenders)便指出當時各地法庭多是依照中國共產黨的指令進行判决,並且在將他們所謂的「動亂暴亂分子」處決後便自6月10起陸續藉由新聞報導的方式播出。而維權網也指出直到2007年為止,仍然有至少13名北京市民因為六四事件而被關押在監獄中。基本上中國當局對於在北京逮捕的示威工人往往通過簡單的審判便判處入獄服刑,相比之下許多來自較為富裕家庭的幹部子女、大學學生以及知識分子則往往會判處較輕的懲罰。例如在通緝名單之中排名第一名的學生領袖王丹在同年7月於[[北京]]被捕之後,經過審判之後法院只對其判處長達4年的有期徒刑。然而許多與六四事件有所聯結的大學學生以及教職人員則被永久烙印著「反革命」的標記,一些學生在其大學學業完成之後始終無法獲得一份正常的工作。最終中國當局一共逮捕或者拘留了數萬多名來自全國各地群眾一些中,中共公安人員紛紛於白天十四處於街上訪查是否有可疑之處,到了晚上便會直接前往嫌疑人住宅進行逮捕捕。許多涉嫌參與示威活動的群眾紛紛被送往拘留所或者勞改營之中,並且禁止嫌疑人與他們的家人見面。中國政府除了時常對這些涉嫌參與示威活動的群眾以酷刑施壓外,並且將這些持有不同意見者安排在與殺人犯或者強姦犯同一個牢房內;同時由於大量的群眾遭到逮捕使得牢房空間不足,甚至沒有足夠的空間讓每個人得以稍微休息或者睡眠<ref>{{Cite book | author = [[詹姆士·米斯]](James Miles) | title = The Legacy of Tiananmen: China in Disarray | location = 美國安娜堡 | publisher = [[密西根大學出版社]](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 date = 1997年6月1日 | pages = 第30頁 | ISBN = 978-0472084517 | accessdate = 2012年2月28日查閱 | url = | language= 英文 | quote = }}</ref>。 |
|||
六四事件發生之後,包括[[美國]]、[[英國]]、[[法國]]等西方國家紛紛表示願意庇護中國當地的不同意見份子。然而也有一些示威活動重要人物在出境時反而遭到中國政府逮捕,例如上海高校學生自治聯合會的重要分子[[姚勇戰]]準備前往香港時,便在[[上海虹橋國際機場]]的海關處遭到逮捕。不過當時作為英國領土的香港也發起了[[黃雀行動]],多年來成功營救將近300多名參與示威運動的人士<ref>Melinda Liu. [http://www.highbeam.com/doc/1G1-18141489.html Still on the wing; inside Operation Yellowbird, the daring plot to help dissidents escape.(special report: China)]. [[Highbeam百科]](HighBeam Research). 1996年4月1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 {{en}}.</ref>。由於救援行動極為敏感,因此由當時擔任香港總督的[[衛奕信]]派出副政治顧問[[柏聖文]]直接與黃雀行動負責人聯絡,並且將相關的行動列為最高級別的機密事項。行動成員分別將營救對象安排經由深圳蛇口、沙頭角、南澳鎮、惠東、汕尾等地抵達香港,之後再由黃雀行動成員聯絡香港政府和各國外交官員收容。在這過程之中也有許多香港重要人士與民間組織協助進行,包括當時佈署於[[國際明愛]]捐出衣服、[[林鉅成]]與[[蔡元雲]]等醫生為示威群眾免費診療、[[香港電訊]]供應手機來供行動成員撥打長途電話。而1997年香港即將[[香港回歸|回歸]]並交由中國政府管理之際,香港[[入境事務處]]另外抽調成員組成特別調查科來負責處理尚未離開香港的示威人士,在所有個案都完成後黃雀行動才正式宣告結束。然而黃雀行動的成員並非每次都成功引渡中國大陸人士前往香港,例如1989年10月參與成員黎沛成和李龍慶在[[廣東省|廣東]]南部[[湛江]]準備營救陳子明與王軍濤時被捕,隨後中國政府以陳子明和王軍濤參與在天安門廣場的抗議活動為由[[陳子明與王軍濤遭到逮捕與審判|送往法院審理]];在法院上中國當局指控他們為學生運動背後的「黑手」,兩人則嚴正否認政府對他們的指控,最終在1990年被法院判處13年徒刑<ref>[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090522/12787359 民運人士要剝光豬驗證 港英高層力勸黃雀核心:別走近海邊]. 《[[蘋果日報 (香港)|蘋果日報]]》. 2009年5月22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zh-hk}}</ref>。 |
|||
中國當局對於六四事件其領導階層亦抱持著不同的態度,中國政府特別針對在示威活動中表示要發起[[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主運動|中國民主運動]]的王丹、[[趙常青]]、吾爾開希、柴玲等人不斷嘗試逮捕並展開起訴。王丹在1989年7月在北京逮捕後在1993年2月時一度獲釋,到了1995年5月時再度入獄服刑,最後於1998年4月19日以「[[保外就醫]]」的名義提前獲釋並且隨即流亡到美國<ref>林琬緋. [http://www.peacehall.com/news/gb/intl/2006/06/200606010254.shtml 聯合早報專訪王丹]. [[博訊]]. 2006年6月1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zh-cn}}</ref>;在於[[哈佛大學]]完成自己的博士學位後則持續進行學術研究,並且還曾於2007年11月在[[密西根大學]]公開演講<ref>周曉丹. [http://michiza.com/node/175 近距離看王丹]. 周曉丹的個人主頁. 2007年11月20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zh-cn}}</ref>。趙常青則是因為中國政府認為其並非關鍵性角色,因此在監禁6個月之後便將其釋放,然而之後又因為提出中國政治改革的請願而再次遭到關押。吾爾開希則是成功流亡到台灣並組織家庭,並且在中華民國其國營廣播電台上擔任政治評論員一職<ref>[[伊恩·布魯瑪]](Ian Buruma). [http://www.businessweek.com/magazine/content/01_51/b3762058.htm Listening to China's Dissidents]. 《[[彭博商業周刊]]》. 2001年12月17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 {{en}}.</ref>。柴玲則是在政府大規模逮捕時先是流亡法國再轉到美國尋求政治庇護,現在則是於美國一家高科技公司任職,並且還成立了非營利組織[[女童之聲]](All Girls Allowed)就[[計劃生育政策]]上爭取維護中國婦女與兒童的權益<ref>[http://www.allgirlsallowed.org/ All Girls Allowed]. [[女童之聲]](All Girls Allowed) [2012年2月28日查閱] {{en}}.</ref>。其他人物還有南京大學經濟學學生李錄在六四事件爆發後同樣轉往美國尋求政治庇護,之後於美國成為一名[[華爾街]]銀行投資家並且自行成立創業投資公司。而王有才則是在8月19日於[[温州]]逮捕後被法院判處有期徒刑4年,並於1991年11月提前獲得假釋出獄;但是在1998年則因為组建[[中國民主黨]]而被判11年徒刑,2004年時則以「保外就醫」的名義流亡美國<ref>管理員. [http://www.ccdtr.org/index.php/people/%E7%8E%8B%E6%9C%89%E6%89%8D 王有才]. 未來中國. 2006年9月23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zh-cn}}</ref>。 |
|||
== 反應 == |
|||
{{Main|六四事件反應}} |
|||
[[File:Tiananmen-Wroclaw-plDominikanski.jpg|thumb|right|250px|一個為了紀念六四事件而安排在波蘭[[樂斯拉夫]]當地的藝術作品,在作品上分別1輛遭到破壞的腳踏車以及象徵坦克輾過天安門廣場的痕跡。不過實際上這作品是在1989年波蘭大選團結工聯贏得勝利後重新複製出來,原本作品在1989年6月5日波蘭學生得知六四事件後製作、但隨即便被當地警方破壞。]] |
|||
六四事件發生之後,西方各國群眾大多是從各自電視節目上瞭解當時天安門廣場所發生的細節<ref>{{Cite book | author = Lachlan Strahan | title = Australia's China: Changing Perceptions from the 1930s to the 1990s | location = 英國劍橋 | publisher = [[劍橋大學出版社]] | date = 1998年1月13日 | pages = 第302頁 | ISBN = 978-0521484978 | accessdate = 2012年2月28日查閱 | url = 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id=P6UFAYXYXoIC&printsec=frontcover&dq=isbn:9780521484978&hl=zh-TW&sa=X&ei=4_7lT5iCH46dmQXkuqH2Cg&redir_esc=y#v=onepage&q&f=false | language= 英文 | quote = }}</ref>。在第一時間上,西方各國政府以及新聞媒體紛紛對中國政府給予譴責<ref name = "China">[http://www.gwu.edu/~nsarchiv/NSAEBB/NSAEBB16/documents/36-04.htm China: Aftermath of the Crisis]. [[喬治華盛頓大學]]. 1993年8月30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 {{en}}.</ref>。除了[[西歐]]為首的民主國家之外,包括東歐、北美、東亞、澳洲甚至是一些拉丁國家都對中國的處理方式表示不滿,許多歐洲、美洲、亞洲與中東政府也紛紛表示願意向正在海外求學的中國學生給予政治庇護,同時中止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導層的互訪並將在1989年以前所共同進行的軍事合作和商業性武器出口計畫一一宣告終止<ref name = "六四惨案"/>。美國、西歐、日本等國家也陸陸續續開始對中國採取經濟制裁的手段,並且在外交上也表示不排除和中國政府斷交<ref>杜博. [http://world.people.com.cn/GB/57506/12955727.html 益多:從達賴到劉曉波獲「諾貝爾和平獎」說明了什麼]. [[人民網]]. 2010年10月14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zh-cn}}</ref>。另一方面由於中國政府派遣軍隊進駐北京的舉動,使得[[聯合國]]一度考慮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代表權奪去,並且改恢復當時位於台灣的[[中華民國]]來代表中國的席位,一些國家也紛紛與重新與中華民國重新恢復正常的外交關係。另外在一些資料之中則提到隨著六四事件消息傳到歐洲後,也在同一天成功促使作為反對派的波蘭[[團結工聯]]贏得當地選舉並於之後另外組成聯合政府,也標誌著[[東歐劇變]]即將展開<ref>{{Cite book | author = [[羅伯特·蘇廷格]](Robert Suettinger) | title = Beyond Tiananmen: The Politics of U.S.-China Relations 1989-2000 | location = 美國華盛頓 | publisher = [[布魯金斯學會]] | date = 2004年11月 | pages = 第103頁至第104頁 | ISBN = 978-0815782070 | accessdate = 2012年2月28日查閱 | url = 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id=gVRqnv6_p7EC&printsec=frontcover&dq=The+Politics+of+U.S.-China+Relations+1989-2000&hl=zh-TW&sa=X&ei=G_rlT4SEIKz0mAWAqtCDCw&redir_esc=y#v=onepage&q=The%20Politics%20of%20U.S.-China%20Relations%201989-2000&f=false | language= 英文 | quote = }}</ref>。 |
|||
然而儘管許多國家紛紛禁止自家公司與中國展開經貿合作,但是仍然有不少跨國公司持續前往中國大陸設廠投資<ref>黃一丁. [http://mnc.people.com.cn/GB/7749770.html 馮侖新作批評娃哈哈再引爭議]. [[人民網]]. 2008年8月29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zh-cn}}</ref>。許多國家則是在六四事件發生後持續不到1年,則出於自身[[經濟]]利益等現實考量而決定在與中國政府達成妥協的情況下進行合作。到了1990年時,絕大多數西方國家已經陸續和中國恢復過往的外交接觸並重新展開正常的經貿關係<ref>夏禹龍. [http://www.people.com.cn/BIG5/guandian/29/163/20011230/638839.html 鄧小平南方談話─跨世紀宏偉樂章的主旋律]. [[人民網]]. 2001年12月30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zh-cn}}</ref>。同時對於六四事件並非所有國家都抱持著譴責態度,包括[[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朝鮮]]、[[古巴]]、[[捷克斯洛伐克]]與[[東德]]等國家則表示支持中國政府的決策,並且嚴厲譴責學生嘗試結合群眾發起示威活動<ref name = "China"/>。另外一個值得注意的是在六四事件發生過後,許多亞洲國家反而選擇保持沉默並不作回應。而印度甚至要求國營電視台將有關六四清場的資訊提供減少到最低程度,原因在於印度政府擔心直接於國營電視台播出將會妨礙與中國關係解凍的進程,甚至可能會導致雙方群眾有一個政治移情的理由得以運用<ref>[[拉加·莫漢]](Raja Mohan). [http://www.indianexpress.com/news/places-20-years-apart/470938/0 Places 20 years apart]. 《[[印度快報]]》(Indian Express). 2009年6月4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 {{en}}.</ref>。 |
|||
== 後續 == |
|||
=== 新領導集體 === |
|||
[[File:Jiang Zemin1.png|thumb|left|250px|1989年後期[[江澤民]]接替[[趙紫陽]]出任[[中共中央總書記]]一職,同時也意味著第三代領導核心的成立。]] |
|||
六四事件結束以後的1年半時間,中國共產黨黨內展開如同過去[[反右運動]]的計畫,試圖要排除共產黨內對於天安門示威群眾的同情人士,並且將其目的明定為「嚴格處理內部強烈傾向資產階級自由化道路的黨員」<ref>王新玲. [http://dangshi.people.com.cn/GB/16445522.html 李慎明:毛澤東關於保持黨和政權永不變質戰略思想產生的淵源、發展脈絡及相關思考]. [[人民網]]. 2011年11月30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zh-cn}}</ref>。而根據報導有將近40,000 人被相關機關調查其在抗議活動期間的作用,有超過30,000名共產黨成員的職位因此而被迫調動,甚至估計有超過1,000,000名政府官員就其政治可靠程度遭到嚴重懷疑<ref>{{Cite book | author = [[詹姆士·米斯]](James Miles) | title = The Legacy of Tiananmen: China in Disarray | location = 美國安娜堡 | publisher = [[密西根大學出版社]](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 date = 1997年6月1日 | pages = 第27頁至第30頁 | ISBN = 978-0472084517 | accessdate = 2012年2月28日查閱 | url = | language= 英文 | quote = }}</ref>。而示威活動也使得中國政府將原本[[權力分立]]的作法再度改由[[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掌握,原本在毛澤東時期中國政治主要是其一人統治,而在1982年時開始將權力分別給予[[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中央委員會總書記]]、[[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以及[[中國共產黨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然而在六四事件爆發後,作為中國國家主席的楊尚昆支持鄧小平決定的楊尚昆與中共中央總書記趙紫陽在軍隊武力使用上出現分歧。{{citation needed|由於官方政策的不一致與不連貫性使得政府難以立即行使其權力,因此在示威抗議結束之後,為了避免領導階層之間再次發生公然決裂的情況,這使得共產黨決定在此之後的總書記、國家主席以及軍委主席都改由同一人擔任。}} |
|||
同一時間共產黨黨內高層地位也出現變動,堅持反對實施戒嚴的[[趙紫陽]]先是被剔除在[[中國共產黨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之外,同時在共產黨的領導職位也紛紛被除去。而作為取代趙紫陽中國共產黨總書記職位者則是當時上海黨委書記[[江澤民]],原因在於六四事件發生期間江澤民採取了果斷的決策,決定強制禁止上海各家出版社出版帶有改革傾向的書刊,並且成功以交際手段來避免上海發生更為嚴重的暴力衝突,這些都使得黨內長老對於江澤民有所好感。到了6月16日時,江澤民連同[[李鵬]]、[[喬石]]、[[姚依林]]、[[宋平]]、[[李瑞環]]、[[楊尚昆]]、[[萬里]]等人在[[鄧小平]]家中開會,鄧小平便宣布要建立以江澤民為核心的[[中國共產黨領導人世代#第三代:江澤民|中共第三代領導人]]<ref name = "李鵬六四日記"/>。稍後中共中央召開了十三屆四中全會,正式免去趙紫陽、[[胡啟立]]、[[芮杏文]]、[[閻明復]]等人的職務,同時增選江澤民、宋平、李瑞環擔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以李瑞環與[[丁關根]]擔任[[中國共產黨中央書記處]]書記,並且選舉江澤民擔任新的中央委員會總書記<ref>黨的十三屆中央委員會召開第四次全會. 《[[人民日報]]》. 1989年6月25日: (1版) [2012年2月28日查閱].{{zh-cn}}</ref>。同一天[[李鵬]]也堅持自己主持召開有關趙紫陽的批判會議,然而在這場會議之中許多論點都逐一遭到趙紫陽的駁斥,並且不認為自己在這段期間有犯下任何決策錯誤<ref>[[趙紫陽]]. [http://www.64memo.com/b5/1384.htm 趙紫陽六四事件自辯書──中共中央文件影印件全文]. 六四檔案. 1989年6月22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zh-hk}}</ref>。在這之後趙紫陽便被迫不能在公眾媒體上露面,並且在他死去前一直處於遭到軟禁的狀態<ref>[http://www.voachinese.com/content/beijing-activist-marks-the-fifth-anniversary-of-the-death-of-zhao-ziyang-20100119-82051867/459726.html 趙紫陽去世五周年不鎮壓原則獲高度評價]. [[美國之音]]. 2010年1月19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zh-cn}}</ref><ref>喬龍. [http://www.rfa.org/mandarin/yataibaodao/zhao-04022010113403.html 民眾祭奠趙紫陽當局緊張 鮑彤仍被禁]. [[自由亞洲電台]]. 2010年4月2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zh-cn}}</ref>。而同年11月時,鄧小平以江澤民為「合格的黨總書記」為由讓其接任[[中國共產黨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中共中央軍委主席]],同時以鄧小平為首的許多中共元老也逐漸從第一線的政治圈中退出<ref>陳思名. [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82819/143371/8818514.html 實現黨中央領導集體的順利過渡]. [[人民網]]. 2009年2月17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zh-cn}}</ref>。 |
|||
其他同樣被調離政治地位的還包括作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暨[[中國共產黨中央書記處|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的胡啟立,雖然他在六四事件期間商討是否戒嚴時選擇放棄表達意見,但是仍然因為其支持趙紫陽反對戒嚴的立場而被免去所有要職;然而胡啟立仍然保留他自身的共產黨黨籍以及在[[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中共中央委員會]]的職位,當他宣稱已經「改變他的想法」被另外安排擔任機械電子工業部副部長長一職。另一名同樣具有改革思想的中國領導人萬里則是在從國外趕緊返回中國後,在自上海轉往[[北京首都國際機場]]之後便被軟禁,而當局則繼續宣布因為健康理由而無法立刻返回職位工作。當萬里從軟禁中獲釋之後決定改變自身想法,中國共產黨將其安排在另一個名義上與作為[[中國共產黨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書記[[喬石]]相同級別的職位,但是實際上該政治影響力遠遠比過去職位還減少許多。由於中國政府不斷追究自己黨員於六四事件期間的舉動,使得數名被安排在海外各國的中國大使陸續尋求政治庇護<ref>[[理察·伯恩斯坦]](Richard Bernstein). [http://www.nytimes.com/1989/06/29/world/beijing-orders-its-ambassadors-home-for-a-meeting.html Beijing Orders Its Ambassadors Home for a Meeting]. 《[[紐約時報]]》. 1989年6月29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 {{en}}.</ref>。 |
|||
=== 媒體懲處 === |
|||
六四事件結束之後,中国政府開始強化有關新聞媒體和公民言論的種種控制,也意味著中國媒體界其新聞自由的時代已經結束。一方面中國政府開始對中國國內以及來自海外的新聞媒體提高各式各樣的限制,另一方面也開始懲處所有與六四事件相關的媒體工作人員。由於六四事件發生後,許多國家媒體大多直接表示同情示威群眾以及學生,這使得中國政府開始陸求釐清責任歸屬並陸陸續續將相關人士撤職。其中在[[中國中央電視台]]每日的新聞節目《[[新聞聯播]]》中,負責報導六四事件的[[杜憲]]與[[薛飛 (電視主播)|薛飛]]便因為表現同情示威群眾的一面,紛紛被迫調離《新聞聯播》的節目製作團隊。中國國際廣播電台英語部節目負責人、同時也是前中國外交部部長吳學謙兒子的吳曉鏞也因為對示威群眾表示同情之意,隨即被調離職位並重新進行審查,而整個英語部工作人員也被迫進行檢討<ref>任逸夫. [http://peacehall.com/news/gb/china/2003/06/200306040601.shtml【六四紀實】 實地採訪:北京人眼中的六四]. [[博訊]]. 2003年6月4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zh-cn}}</ref>。而《人民日報》同樣因為在報導之中流露出對示威群眾與學生的同情,包括總社長[[錢李仁]]與總編輯[[譚文瑞]]都因而撤職。而包括[[吳學燦]]等編輯人員則以在未經允許的情況下推出相關報導,紛紛被判處了有期徒刑4年。 |
|||
中國當局在六四事件過後幾個禮拜持續禁止外國記者媒體隨意出入境內,同時數名外國記者則不斷受到有關當局的騷擾<ref>Michael Fathers. China in Crisis: Reporting continues, but for how long?. 英國倫敦: 《[[獨立報]]》. 1989年6月10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 {{en}}.</ref><ref>[[紀思道]]. Beijing Ousts 2 American Correspondents. 美國曼哈頓: 《[[紐約時報]]》. 1989年6月14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 {{en}}.</ref>。另外一些設在上海的外國領事館則被中國政府告知並無法保證記者的人身安全,同時開始要求每家新聞媒體必須遵從新頒布的命令準則準則,否則將有可能被列入黑名單之中被禁止進入中國採訪<ref>孟建和陶建傑. [http://media.people.com.cn/GB/22114/49489/83926/5758635.html 我國實施「北京奧運會外國記者採訪規定」的理論闡釋]. [[人民網]]. 2007年5月21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zh-cn}}</ref><ref>Michael Bociurkiw. Shanghai student leaders prepare offensive despite crackdown. 加拿大多倫多: 《[[環球郵報]]》. 1989年6月12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 {{en}}.</ref>。而包括電視紀錄片《[[河殤]]》等創作者遭到中國政府逮捕之後,陸陸續續有各式媒體創作者選擇遠離中國大陸並尋求海外國家的政治庇護。六四事件結束之後,反而促使中國政府開始加強自身權力的擴展,許多原本在1980年代政府所釋放出的自由權力陸陸續續被收回,甚至中國政府也開始以過去傳統列寧主義的方式來掌握新聞媒體。同時中國政府也開始將其控制範圍涉及到每家媒體公司,包括新聞媒體、出版媒體以及傳播媒體紛紛被迫以中國共產黨的觀點為主。此外政府官員六四事件結束後也開始編寫有關事件的[[白皮書]],並且以政府的角度來觀看事件的發展;而之後由匿名者聘請[[公共議題]](PublicAffairs)於2001年1月所出版的《[[天安門文件]]》,則聲稱其內容有一部分便是從這份機密資料加以引用<ref>Michael L. Evans. [http://www.gwu.edu/~nsarchiv/NSAEBB/NSAEBB47/ The U.S. Tiananmen Papers]. [[美國國家安全檔案資料庫]](National Security Archive). 2001年6月4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 {{en}}.</ref>。 |
|||
=== 經濟改革 === |
|||
1989年時中國實施改革開放政策正好滿10年,然而在六四事件發生過後外界陸續關關注中國政府是否會針對經濟改革的速度減緩。原因在於隨著以趙紫陽為首的改革派勢力減弱後,取得政治權力的保守派認為抗議行動的原因之一便是改革速度過於躁進。例如當時李鵬主張把每年經濟成長降低到大約6%左右,而保守派的32名資深黨員甚至建議鄧小平取消所有[[經濟特區]]的設置。當時作為改革開放策畫者的鄧小平其影響力漸趨減弱,仍不斷否決試圖保留社會主義的保守派看法<ref>{{Cite book | author = [[馬若德]] | title = The Politics of China: The Eras of Mao and Deng | location = 英國劍橋 | publisher = [[劍橋大學出版社]] | date = 1997年1月13日 | pages = | ISBN = 978-0521581417 | accessdate = 2012年2月28日查閱 | url = 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id=yrkpx6iKq48C&printsec=frontcover&dq=The+Politics+of+China+By+Roderick+MacFarquhar&hl=zh-TW&sa=X&ei=a_zmT-qVBsLOmAXdn6z2Cg&redir_esc=y#v=onepage&q=The%20Politics%20of%20China%20By%20Roderick%20MacFarquhar&f=false | language= 英文 | quote = }}</ref>。雖然過去曾與鄧小平一同展開經濟改革的趙紫陽已經被迫遠離政治核心,鄧小平認為不應該因此就放棄中國經濟成長的改革機會。然而在不斷增長的保守派壓力之下,鄧小平也逐漸無法掌握政府的方針走向<ref name = "Deng Xiaoping"/>。 |
|||
在許多保守派省長的主張之下,中國經濟改個在六四事件結束後一度暫緩。但是到了1990年代初期蘇聯宣告解體之後,鄧小平其作為中國領導人的影響力在保守派勢力中逐漸恢復,這也連帶著使得他所主張的經濟改革方針再次重新啟動。1992年時,鄧小平前往深圳、廣東、珠海以及長江三角州一帶進行考察,並再度表明繼續維持經濟改革的方向。在這次考察之中鄧小平也批評保守派當權後強硬推行錯誤政策,並且堅持以企業和其他市場為導向的經濟政策才是中國之後的走向<ref name = "Deng Xiaoping"/>。 |
|||
鄧小平南巡後成功促進了中國國內的經濟改革進程和社會發展,當年中國[[國內生產毛額]]增長便達到最高數字12.8%之譜,並且在此以後不斷保持這遠遠超過世界平均水平的發展速度。這使的原本作為政治核心的[[中国共產黨中央政治局|中共中央政治局]]最終決定支持鄧小平的經濟改革,並且在之後不斷堅持這一方針並就中國經濟上取得突出的進展。同時鄧小平也把胡耀邦和趙紫陽之所以失敗並下台的原因歸究在政治上的「犯錯」,而非他們加速經濟成長的方法,這使得到了今日中國大致上仍保持著經濟開放、政治保守的格局。 |
|||
=== 香港反應 === |
|||
[[File:Victoria Park Hong Kong Tiananmen Vigil 2009.jpg|thumb|left|250px|於[[香港]][[維多利亞公園]]所舉辦的[[維園六四燭光晚會|六四20周年燭光晚會]]活動,攝於2009年6月4日晚間<ref>Lachy Leung. [http://www.flickr.com/photos/16313475@N07/3596190738 IMG_3577]. [[Flickr]]. 2009年6月4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 {{en}}.</ref>。]] |
|||
位在中國一旁的香港社會在六四事件發生之後給予極大的關注,一方面香港的新聞媒體紛紛播放北京市的情況,另一方面陸續有許多市民捐款給示威學。對於中國各省市學生對於中國政府所提出的政治改革訴求許多香港居民對此感到歡迎,認為這是中國在1978年經濟改革開放之後所接繼展開的政治變革,而其所發起的自由民主風氣也能夠成為香港安穩移交主權的進程之一。香港民間也發起了一場超過100萬名香港市民參與的遊行活動,以支持包括北京等地的學生示威運動能夠達成目標,而這也是香港自從[[香港開埠初期歷史|開埠]]以來最大規模的政治活動。 |
|||
然而當中國政府於6月3日晚間到6月4日凌晨派遣部隊驅離天安門廣場上的群眾時,香港社會紛紛透過自家媒體記者以及其他海外新聞媒體得知這件消息。另外由於先前香港也開放電視台播放[[中國中央電視台]]的節目,這使得香港市民也自[[新聞聯播]]等官方節目得知中國政府對於此事件的態度。許多香港居民認為中國政府派遣部隊清場的舉動違背之前所許下的承諾,並且對於1997年回歸中國管理後將採取的[[一國兩制]]作法感到恐懼,這也導致香港社會普遍瀰漫著失落狀態,甚至開始對於中國共產黨抱有著否定態度。一部分原因也是因為當時香港群眾認為在北京持續進行的抗議活動不斷就政治問題發表改革意見,而這儼然就是中國境內有關自由與民主的象徵,然而中國政府派遣軍隊的作法使得許多香港市民對之後中國的統治失去信任感。 |
|||
六四事件的爆發也讓許多原本傾向支持移交主權給予中國政府的政界人士,紛紛開始公然提出反對與中國合併的想法。例如過去強烈支持中國政府的[[香港市民支援愛國民主運動聯合會]]主席[[司徒華]]便在這之後成為反對中國共產黨的主要人物,而由香港各大專院校所組成的[[香港專上學生聯會]]也改變其親近中共政權的政治傾向,另外今日作為香港主要政黨[[民主黨 (香港)|民主黨]]前身的[[香港民主同盟]]也在這時宣告成立。而香港政府對於六四事件也作出了因應,香港總督[[彭定康]]開始強化[[香港立法會]]的人數規模以及職權責任,但這種種的舉動也導致香港之後不斷與中國政府發生不少摩擦與衝突。對之後香港主權移交後的生活許多香港居民也開始對此感到不確定性,這導致香港當地出現了大規模的[[香港移民潮|移民潮]]狀況,許多香港市民紛紛移民到包括加拿大與澳洲等西方國家居住;而根據統計六四事件發生後數年之中,平均每年便有將近5萬多人陸陸續續移民到海外居住,而在這段期間香港市民前往中國旅遊的意願也大為減少。 |
|||
1990年6月4日時,數萬名香港市民首次一同聚集在[[維多利亞公園]]舉辦[[維園六四燭光晚會]]活動;之後在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給中國後這項活動仍然每年都會舉辦,而參與的燭光晚會人數平均仍然有將近10萬人左右。到了今日六四事件無論是在中國大陸還是香港仍然是一個敏感話題,許多有關六四事件的舉動或者聯想都會引起社會上的眾多輿論以及討論。例如在2009年香港[[亞洲電視]]首次播放中央電視台節目[[春節聯歡晚會]]時,這項舉動便惹來了部分香港市民的強烈批評。另外1997年5月21日由立法局議員司徒華提出了「八九民運六四事件必須平反」的議案,並且以29票對1票大比數落差通過<ref>[http://www.legco.gov.hk/yr96-97/chinese/lc_sitg/minutes/min2105.htm 立法局會議紀要(21.5.97)]. [[香港立法會]]. 1997年5月21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zh-hk}}</ref>。而自1998年主權移交給中國後,每年6月4日[[泛民主派]]議員都會於香港立法會提出動議來要求平反六四,但是辯論議案時多數親共議員便會離席迴避,儘管實際投下的支持票數均多於反對加棄權的票數,但在「分組點票」的制度之下使得這項議案連續13年遭到否決<ref>陸肆. [http://www.inmediahk.net/node/1007009 曾鈺成:六四不是一場單純的學生運動]. [[香港獨立媒體]]. 2010年5月14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zh-hk}}</ref>。 |
|||
=== 國際形象 === |
|||
六四事件發生後不但沒有讓中國政治環境更加民主自由,反而讓中國國內改由反對[[改革開放]]的保守勢力掌權,這對稍後改革開放的政策是否要繼續進行面臨著極大的危機。同時動用武力清場的行為使得中國共產黨無論是在威嚴還是形象上都跌入谷底,同時對於許多西方國家而言中國政府在六四事件期間的作法感到反感,而這也嚴重損害到了中國在國際的聲譽。一方面西方世界紛紛將自己投資於中國的大批外资撤走,另一方面對於中國境內尋求政治庇護和移民者往往也給予寬容處理<ref name = "吳建民"/>。 |
|||
來自中國境內拍攝的鎮壓示威活動的照片在海外媒體播導之下,漸漸於西方世界形成一股強烈抗議中國政府的想法,而這也導致之後20年之中西方國家仍然對中國採取排斥政策<ref>[[張植榮]]和[[李昀]]. [http://media.people.com.cn/GB/22114/41180/75987/5173519.html 美國主流媒體《紐約時報》涉藏報道分析]. [[人民網]]. 2006年12月25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zh-cn}}</ref>。在這之中又以[[王維林]]試圖阻擋[[坦克]]車隊的畫面更加受到許多社會與新聞媒體的關注,甚至在西方社會之中成為一個群眾反對專制政權的「無名反抗者」象徵。西方社會普遍對於中國學生的抗議行動有著相當程度上的同情,原因在於一方面中國過去不斷將自身塑造一個進行現代化改革的國家,另一方面六四事件之前西方國家多把中國作為反對[[蘇聯]]擴張的盟友,然而中國政府派遣軍隊清場的作法使得西方社會體認到中國仍採所謂的[[威權主義]]。其中根據[[蓋洛普民意測驗]]的調查結果,1989年3月時有將近72%的美國民眾對中國政府抱持著好感;但是到了同年6月根據《[[洛杉磯時報]]》的調查表示,有將近78%的美國民眾對中國政府處理六四事件的方式感到不滿<ref>鄭永平. 《樹欲靜而風不止:近年來的美國國會與中美關係》. 《美國研究》. 1991年 [2012年2月28日查閱].{{zh}}</ref>。也因此美國[[藍隊]]便經常引述中國政府對抗議活動的作法反對與中國大陸的貿易自由化,同時認為中國大陸無論是對於世界的和平還是有關美國本身的利益都是一個重要威脅<ref name = "朱镕基答CNN">[http://culture.people.com.cn/GB/40479/40480/10092872.html 朱鎔基答CNN敏感問題:我們年輕時都為民主而鬥爭]. [[人民網]]. 2009年9月22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zh-cn}}</ref>。 |
|||
而在六四事件爆發後,中國經濟在國際社會紛紛決定展開制才的情況下產生嚴重影響。首先中國的海外貸款紛紛被[[世界銀行集團]]、[[亞洲開發銀行]]和外國政府所中止,同時中國的旅遊收入過去22億美元降至18億美元之譜<ref>{{Cite book | author = M. Thakur、G. E Burton和B. N. Srivastava | title =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 | location = 印度諾伊達 | publisher = [[Tata McGraw-Hill]] | date = 1997年 | pages = 第404頁至第405頁 | ISBN = 978-0074633953 | accessdate = 2012年2月28日查閱 | url = 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id=J2SbAuVzHBMC&printsec=frontcover&dq=isbn:9780074633953&hl=zh-TW&sa=X&ei=18znT6TyJ4bbmAW1xJDzCg&redir_esc=y#v=onepage&q&f=false | language= 英文 | quote = }}</ref>。許多外國政府紛紛將直接投資中國經濟的承諾取消,並且開始針對中國實施武器禁運的政策。這些反而促此中國在1986年時期國防開支比例大約有8.6%,到了1990年時被迫將國防開支比例提高到中國經濟的15.5%,這也扭轉了過去10年以來國防經費開支比例減少的情況<ref>{{Cite book | author = Lane Kelley和Oded Shenkar | title = International Business in China | location = 英國倫敦 | publisher = [[Routledge]] | date = 1993年4月19日 | pages = 第120頁至第122頁 | ISBN = 978-0415053457 | accessdate = 2012年2月28日查閱 | url = 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id=atopB4fC9cAC&printsec=frontcover&dq=isbn:9780415053457&hl=zh-TW&sa=X&ei=u87nT_noHqHbmAWV4JifCw&redir_esc=y#v=onepage&q&f=false | language= 英文 | quote = }}</ref>。面對各國政府對於中國的處理態度,中國國務院總理李鵬在1992年1月31日參與[[聯合國安全理事會]]會議時表示針對中國所實施的經濟制裁和武器禁運方針,嚴重違反中國自身的國家主權<ref>{{Cite book | author = Wendell Gordon | title = The United Nations at the Crossroads of Reform | location = 美國阿蒙克 | publisher = [[M. E. Sharpe]] | date = 1994年11月 | pages = 第167頁 | ISBN = 978-1563244001 | accessdate = 2012年2月28日查閱 | url = 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id=zURKuF3nuwQC&printsec=frontcover&dq=isbn:9781563244001&hl=zh-TW&sa=X&ei=XM_nT7OLHqXamAXK88WfCw&redir_esc=y#v=onepage&q&f=false | language= 英文 | quote = }}</ref>。 |
|||
另一方面[[海外華人|海外中國學生]]在得知天安門廣場發起示威抗議活動後,開始陸續於網際網路上架設《[[華夏文摘]]》以及組織[[非政府組織]][[中國支持網絡]](China Support Network)以提供相關的新聞服務。而隨著中國政府派遣部隊強制撤離天安門廣場的示威群眾後,於海外的中國學生以及知識份子陸陸續續成立了[[中國民主聯盟]](China Alliance for Democracy)與[[全美中國學生學者自治聯合會]],然而在1990年代中期以後這些組織仍然只擁有極為有限的政治影響力。 |
|||
== 影響 == |
|||
=== 事件定調 === |
|||
[[File:Chinese soldier on Tienanmen Square.jpg|thumb|right|250px|一名於天安門廣場戒備著的[[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上等兵]],其後便是天安門城樓上所掛著的[[毛澤東]]肖像<ref>Luo Shaoyang. [http://www.flickr.com/photos/13091127@N00/528023018 Rule by Law]. [[Flickr]]. 2007年6月4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 {{en}}.</ref>。]] |
|||
[[中國政府]]多次修訂有關六四事件的說法,其中在最早於4月26日在《人民日報》所發表的社論中稱學生運動為「社會動亂」,而當北京戒嚴指揮部準備實施清場作業時則將示威活動形容為「反革命暴亂」,之後更直接將先前的示威活動定調為「動亂」。而到了6月9日鄧小平在接見戒嚴部隊幹部時,則將學生與群眾所發起的示威活動稱為「嚴重的政治風波」,之後中共領導階層則統一將所有指稱當天衝突的名稱更改為更加中性的「1989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風波」,又或者是「80年代末春夏之交的那場政治風波」來形容,藉由字詞轉換的方式逐步降低六四事件對社會的影響力<ref name = "傅高義 634"/><ref name = "China trampled on freedom"/>。然而自從六四事件發生之後,不滿中國官方對事件評價並且低調處理的群眾則紛紛要求政府應該「平反六四」;而中國黨政領導人也曾多次在公開場合上面對海外媒體對平反問題的質詢,但是中國官方的回覆對於六四事件當時學生與群眾發起示威活動的作法始終沒有正面評價。 |
|||
就[[中國共產黨]]的官方立場而言,認為六四事件期間中國政府派遣武力清場是有其必要性,因為只有這般作法能夠從新控制廣場安寧並且防範其他「政治干預」<ref name = "人權觀察">[http://www.hrw.org/en/news/2009/05/12/china-tiananmen-s-unhealed-wounds China: Tiananmen』s Unhealed Wounds]. [[人權觀察]]. 2009年5月13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 {{en}}.</ref>,同時這也是確保穩定經濟發展的成功而必須如此執行的<ref name = "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http://www.nytimes.com/2006/05/29/world/asia/29iht-china.1839321.html?_r=1 Relatives of dead at Tiananmen seek review - Asia - Pacific - 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 《[[紐約時報]]》. 2006年5月29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 {{en}}.</ref>。包括之後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和[[胡錦濤]]等中共領導人在外國記者提出這類問題時,也都會不斷重申中國共產黨的官方看法<ref>David Kootnikoff. Hong Kong's Long-Haired' Provocateur. 大韓民國: [[OhmyNews International]] [2012年2月28日查閱] {{en}}.</ref>。基本上中國共產黨通常會允許在合同自己看法情況下,稍微提到有關六四事件的經過。例如中共官方報紙《[[人民日報]]》在其官方網站[[人民網]]上,便以「1989年政治風波」為標題針對六四事件作簡要描述<ref>周賀. [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8198/65833/65839/66944/4514254.html 1989年政治風波]. [[人民網]]. 2004年5月1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zh-cn}}</ref>。而在中國各高等院校必修的政治課程《中國近現代史綱要》中,對於六四事件也有較為簡略的描述<ref>代小琳. [http://gov.rednet.cn/c/2007/01/15/1096614.htm 今年全國高校本科生將開設中國近現代史必修課]. 湖南紅網. 2007年1月15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zh-cn}}</ref><ref>{{Cite book | author = | title =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 location = 中國北京 | publisher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date = 2009年7月1日 | pages = | ISBN = 978-7040267723 | accessdate = 2012年2月28日查閱 | url = | language= | quote = }}{{zh-cn}}</ref>。在嚴格的媒體管制配合下,中國政府也在國內不斷宣傳六四事件為外國勢力混入學生運動所導致的結果,而其目的便是希望能夠藉由群眾的熱情與少數中國的政治人物來推翻共產黨所掌權的政府,進而建立另一個順從於西方社會的中國政府。對於中國政府的處理態度也有一定群眾表示支持,除了許多過去曾經歷[[文化大革命]]的人士多反對學生當時再次發起示威活動外,在蘇聯解體後也有部分群眾認為如果政府不加以平定的話中國社會也有可能瓦解<ref name = "黄子娟"/><ref>鄭光魁. [http://dangshi.people.com.cn/GB/146570/219409/14428318.html 改革開放改變中國命運]. [[人民網]]. 2011年4月19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zh-cn}}</ref>。今日在許多討論之中也有一定數量的人支持政府「穩定壓倒一切」的觀點,並且批評當時逐漸走向激進作法的學生活動只會令中國社會更加不穩<ref>中共重申對六四事件有明確定論. 《[[聯合早報]]》. 2009年6月26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zh-cn}}</ref><ref>樂安. [http://news.bbc.co.uk/chinese/simp/hi/newsid_7430000/newsid_7435700/7435740.stm 評論:十九年的堅持與遺忘]. [[英國廣播公司]]. 2008年6月4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zh-cn}}</ref>。 |
|||
但儘管中國政府對於與六四事件相關的論述只允許與自己觀點相符才能夠公布,並且有關當局也會嚴格監管有關六四事件的討論,然而對於六四事件的相關消息中國政府仍然採淡化處理的方式。例如2005年[[趙紫陽]]逝世時在官方新聞稿上便只提到趙紫陽犯下政治過失,另外每年6月4日前後在天安門廣場上亦會加派警力戒備著,甚至對於六四事件傷亡者家屬的悼念行動也往往會有所干預<ref>[http://www.epochtw.com/7/6/5/57243.htm 天安門母親運動發起人 十八年後丁子霖首次祭奠兒子]. 《[[大紀元時報]]》. 2007年6月5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zh-cn}}</ref>。而在2009年6月4日的[[六四事件二十週年]]期間,中國政府便派遣許多相關機關在天安門廣場周邊巡邏以加強安全性。除了穿著制服的[[公安機關]]以及[[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的成員外,同時也有數百多名便衣人員同樣在天安門廣場警戒著<ref name = "Michael Bristow">Michael Bristow. [http://news.bbc.co.uk/2/hi/asia-pacific/8082407.stm Journalists banned from Tiananmen]. [[英國廣播公司]]. 2009年6月4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 {{en}}.</ref>。各家新聞媒體除了被禁止進入廣場拍攝之外,並且對於是否有相關的抗議活動舉辦嚴加注意著<ref name = "Michael Bristow"/>,同時公安機關也開始短暫拘留仍企圖於廣場進行拍攝或者曾採訪不同意見者的新聞記者<ref>[[美聯社]]. [http://www.msnbc.msn.com/id/31086212/ns/world_news-asia-pacific#.T-kkxRce4nU Security tight on Tiananmen anniversary]. [[MSNBC]]. 2009年6月3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 {{en}}.</ref>。到了6月4日當天中國政府也加緊對異議人士的控制<ref>[[法新社]]. [http://www.rfi.fr/actucn/articles/114/article_14079.asp 法新社:北京將在沉默中度過六四]. [[法國國際廣播電台]]. 2009年6月3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zh-cn}}</ref>,除了將中國持有不同意見者的社交網站封閉外,部分部落格提供者也拒絕用戶上載名稱中帶有「64」或者「89」等圖片文件,甚至也陸續在這些人士的住宅安排警方戒護著<ref name = "James Reynolds">[[金·澤特爾]](Kim Zetter). [http://www.wired.com/threatlevel/2009/06/china-censors-internet-before-tiananmen-square-anniversary/ China Censors: The Tiananmen Square Anniversary Will Not Be Tweeted]. 《[[連線]]》. 2009年6月2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 {{en}}.</ref><ref>[[詹姆斯·雷諾茲]](James Reynolds). [http://news.bbc.co.uk/2/hi/8080437.stm Tiananmen in anniversary lockdown]. [[英國廣播公司]]. 2009年6月4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 {{en}}.</ref>。 |
|||
=== 事後補償 === |
|||
[[File:Ding Zilin.jpg|thumb|left|250px|[[天安門母親運動]]發起人暨領導者[[丁子霖]]。]] |
|||
六四事件發生後多年以來,一些中國群眾便不斷要求政府重新評估抗議行動的評價並向事件中喪生親人的家屬給予賠償。例如在[[天安門母親運動]]之中便強烈要求中國政府對六四事件給予正面評價、向事件期間的死者家屬與傷者給予賠償、平反示威運動參與者的聲譽以及歸還示威運動於中國或者海外所籌到的募款金額<ref name = "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其他還有要求政府重新調查事件經過、釋放仍然被拘捕的示威人士、釐清六四事件的責任並向公眾道歉等<ref>《[[光華日報]]》. [http://dailynews.sina.com/bg/news/int/kwongwah/20090417/0207154877.html 港大學生公投 要中平反六四]. [[新浪]]. 2009年4月17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zh-hk}}</ref>。另外也不斷有人不理會中國政府的限制,嘗試透過各種管道來表達自己對六四事件的看法。例如最早公布[[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已經於中國造成嚴重疫情的[[蔣彥永]]便在2004年上書[[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人民代表大會]]要求「正名」六四事件,從而被中國政府加以[[軟禁]]且持續監視著<ref>[http://news.bbc.co.uk/chinese/simp/hi/newsid_3540000/newsid_3542100/3542127.stm 蔣彥永建議為六四平反]. [[英國廣播公司]]. 2004年3月8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zh-cn}}</ref>。而曾經擔任解放軍士兵並參與軍事鎮壓的[[張世軍]]則是發表了公開信給國家主席胡錦濤,期望政府能夠就六四事件重新評估其歷史價值,然而隨後他便在自己的家中遭到逮捕<ref>Tania Branigan. [http://www.guardian.co.uk/world/2009/mar/20/tiananmen-square-china-zhang-shijun Chinese detain soldier who spoke out against Tiananmen Square massacre]. 《[[衛報]]》. 2009年3月20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 {{en}}.</ref>。 |
|||
儘管中國政府從未正式承認在六四事件期間有任何不法行為,但在2006年4月在中國政府宣傳之下首次接受了有關六四事件期間死去親人的家屬申訴,由在四川死亡的[[周國聰]]母親唐德英獲得了政府所發放的「困難補助」<ref>[http://news.bbc.co.uk/chinese/simp/hi/newsid_4960000/newsid_4960800/4960824.stm 首位六四死難者獲中國政府賠償]. [[英國廣播公司]]. 2006年4月30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zh-cn}}</ref>。周國聰是在1989年6月6日時遭到警方送往[[成都市]]當地監獄關押著,因為拒絕寫下悔過書而在當天被毆打致死。根據報導指出,中國政府總共賠償了將近70,000元[[人民幣]]<ref>丁小采. [http://www.epochtimes.com/gb/6/4/29/n1302235.htm 天網:第一個89死難者索賠案取得成功]. 《[[大紀元時報]]》. 2006年4月29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zh-cn}}</ref>。中國政府的這項舉動受到一部分支持對六四事件傷亡者家屬進行賠償者的歡迎,然而另外有一些人則認為這只不過是中共為了維持社會穩定所作的措施,並且不認為這件事就意味著中國共產黨其官方立場正在改變著<ref>[http://news.bbc.co.uk/2/hi/asia-pacific/4960762.stm China makes 1989 Tiananmen payout]. [[英國廣播公司]]. 2006年4月30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 {{en}}.</ref>。 |
|||
=== 政治環境 === |
|||
{{See Also|中華人民共和國腐敗案件列表}} |
|||
由於六四事件之中學生所要求的除了政治上的民主改革外,同時也要求中國政府解決官員[[貪污]]的問題,這使得事件結束後中國共產也開始制定相關的規定來阻止貪腐風氣。[[中國共產黨中央政治局]]隨即宣布了「七項原则」,隨後2年也依據官員各種特權制定不同條例來加以限制。但儘管這些防範措施往往能夠喝止一部分官員犯案,但由於這些條例都是由中國共產黨自行訂定並監督,這使得在一定程度上並無法作到完全公正且全面性的阻止。到了今日中國官員貪汙的情況依然存在著,而常見的貪污方式包括有賄賂、挪用公款、後門交易、裙帶關係以及統計數據作假等等。而近年來許多貪污官員也在任職期間將自己的家屬安排移民到美國、加拿大與澳洲等國,之後便把自己貪污款項改以家屬合法收入或者海外投資等名義轉往海外儲存著<ref>雷志龍. [http://book.people.com.cn/GB/69399/107429/146925/8835155.html 鄭筱萸和他的秘書們]. [[人民網]]. 2009年2月19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zh-cn}}</ref>。 |
|||
而在六四事件結束後另一個改變則是儘管政府對於各個機關的管理仍然十分嚴格,但是中國政府也在一些地方失去過去地權威。例如在1992年在[[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討論是否建造長江[[三峽工程]]時,儘管建造方案得到包括[[李鵬]]在內的多名資深幹部支持,但是在人民代表大會2,588名會議成員投票時贊成票僅有68.27%(共1767票),而有177人選擇投反對票、644人則是投下廢票,這一情況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於1949年建立以來首次出現。而在2001年2月14日,遼寧省瀋陽市人民代表大會甚至否決了瀋陽市中級人民法院於2000年的工作報告,這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上首次的案例<ref>姜敏. [http://www.people.com.cn/GB/shizheng/19/20010810/531997.html 從否決到贊成 瀋陽市人大兩次審議法院報告]. [[人民網]]. 2001年8月10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zh-cn}}</ref>。另外六四事件結束後儘管政府強化群眾的思想管制,但是陸續有幾個地區在選舉地方幹部時不再支持中共指定得候選人,反而自行選出更受到居民歡迎的代表人物,而一些少數農村也開始實行由村民直接選舉地方領導人的作法。 |
|||
=== 自由管制 === |
|||
{{See Also|中華人民共和國出版物審查制度|中華人民共和國網路審查}} |
|||
[[File:Zhwiki ban mainpage.jpg|thumb|right|250px|[[中文維基百科]]便曾經多次因為中國政府的網路審查的緣故,使得位在中國大陸的使用者無法瀏覽。圖片為中文維基百科在2005年10月被中國政府封鎖後,在首頁歡迎語上方加入網頁遭到封鎖的告示。]] |
|||
在絕大部分情況之下,中國共產黨禁止民眾討論有關六四事件的經過,新聞媒體也不得任意刊載相關的內容,而為了徹底防範中國政府也採取種種措施以及檢查制度來進行管理<ref>Robert J. Saiget. [http://www.google.com/hostednews/afp/article/ALeqM5ixE-jRK7NgYPxXveg0taL2WzXr0w China faces dark memory of Tiananmen]. [[Google新聞]]. 2009年5月30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 {{en}}.</ref>。其中教科書幾乎沒有任何相關的訊息,內容所提到的也多是以中共官方的觀點編寫而成<ref name = "Alexa Olesen">Alexa Olesen. [http://seattletimes.nwsource.com/html/nationworld/2009280577_apchinabornonthefourth.html Web-savvy & cynical: China's youth since Tiananmen]. 《[[西雅圖時報]]》. 2009年5月30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 {{en}}.</ref>。而在六四事件結束以後,政府官員也開始大規模查禁具有爭議性內容的電影和書籍,同時也強制許多報紙出版社關閉。在六四事件結束後1年內,中國便有將近12%的報紙、13%的社會科學期刊以及150部電影紛紛被政府當局取締,還有將近8%的出版公司也因而被迫關閉歇業,此外政府還宣布他們已經查獲32萬本的違規的書籍刊物和240萬片違禁的影像記錄<ref>{{Cite book | author = [[裴敏欣]] | title = From Reform to Revolution: The Demise of Communism in China and the Soviet Union | location = 美國劍橋 | publisher = [[哈佛大學出版社]] | date = 1998年8月19日 | pages = 第152頁 | ISBN = 978-0674325630 | accessdate = 2012年2月28日查閱 | url = 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id=xcL6uJBrEP4C&printsec=frontcover&dq=isbn:9780674325630&hl=zh-TW&sa=X&ei=0ODpT8_UIKeJmQXR1K2mDg&redir_esc=y#v=onepage&q&f=false | language= 英文 | quote = }}</ref>。而到了今日政府對於新聞媒體以及出版業者的限制仍未解除,例如2007年6月4日,《[[成都晚報]]》便不小心錯誤刊登與六四事件相關的廣告,導致該報社1名副總編輯、2名編輯以及4名工作職員全部遭到解雇<ref>[http://www.voachinese.com/content/a-21-w2007-06-08-voa37-58596567/1092125.html 成都晚报编辑因刊六四广告被解职]. [[美國之音]]. 2007年6月7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zh-cn}}</ref>;另外在2008年7月24日,《[[新京報]]》因為不慎刊登了一張六四事件的照片而被迫將市面上所有流通的報紙全面回收。 |
|||
《[[新京报]]》刊登了一张六四事件照片遭下令在市面全面回收<ref>[http://news.bbc.co.uk/chinese/simp/hi/newsid_7520000/newsid_7524900/7524975.stm 《新京報》登六四照片後據報被調查]. [[英國廣播公司]]. 2008年7月25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zh-cn}}</ref><ref>《[[明報]]》. [http://news.creaders.net/headline/newsViewer.php?nid=351411&id=815855&dcid=1 新京報闖大禍登六四圖片全城急繳]. 萬維讀者網. 2008年7月24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zh-cn}}</ref>。另外有些時候對於相關的紀念活動也會藉由修改內容的方式稍微帶過,例如2008年[[央視網]]體育頻道在介紹香港[[維園六四燭光晚會]]時,則是將其描述為香港市民為悼念[[汶川大地震]]死傷者所舉辦的<ref>谷晴. [http://www.tiananmenmother.org/HomePage/News2008/news080606008.htm CCTV.COM : 香港四萬市民燭光晚會哀悼地震遇難同胞]. [[天安門母親運動]]. 2008年6月5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zh-cn}}</ref>。 |
|||
同時政府也藉由資源分配的方式來脅迫新聞媒體以及[[網際網路]]業者合作,並透過檢查員的制度來阻止與六四事件相關的內容發表<ref name = "James Reynolds"/>。其中如果搜尋「六四」、「6月4日」或者是「天安門廣場」等關鍵字時將會跳轉到其他已受審查的網頁,而如果是要直接前往如「中國海外民主運動」或者是已知有特定關鍵字而被禁止瀏覽的網站時,也會遭到有關當局的封鎖或者干擾<ref name = "Alexa Olesen"/><ref name = "無國界記者">[http://en.rsf.org/china-all-references-to-tiananmen-square-02-06-2009,33198.html All references to Tiananmen Square massacre closely censored for 20 years]. [[無國界記者]]. 2009年6月2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 {{en}}.</ref>。然而實際上中國政府對於網站的審查標準往往並不一致,許多網站在這幾年之間便曾經多次被有關當局封鎖、解封然後又被重新封鎖,這包括有[[YouTube]]、[[維基百科]]和[[Flickr]]等網站。此外這項政策與使用外國語言的網站相比,採用中文的網站內容在審查上更加的嚴格許多;但這也意味著包括如[[谷歌中國]]或者是[[雅虎]]中國版等中文網站往往會受到中國政府的壓力,同樣也必須配合遮蔽有關六四事件以及其他政治敏感字詞的網頁搜尋。比較特別的是[[Google]]在2006年1月時同意配合中國政府的審查制度,在其搜尋結果之中刪除擁有較為「敏感」內容或者其他有關當局指定的中國大陸網站<ref>[http://news.bbc.co.uk/2/hi/technology/4645596.stm Google censors itself for China]. [[英國廣播公司]]. 2006年1月25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 {{en}}.</ref>,然而在2010年1月Google決定不再配合相關的網路審查規定<ref>[[麥可·溫斯]](Michael Wines). [http://www.nytimes.com/2010/01/15/world/asia/15china.html?_r=1 Far-Ranging Support for Google』s China Move]. 《[[紐約時報]]》. 2010年1月14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 {{en}}.</ref>。 |
|||
為了能夠因應中國政府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網路審查|網際網路審查]]制度,並且在避免觸動[[防火長城]]的情況下繼續於搜索引擎和公眾論壇上搜尋相關資料,網路瀏覽者往往也會使用包括[[羅馬數字]][[VIIV]](VIIV=64)、[[8平方]](<math>8^2=64</math>)以及[[5月35日]](5月31日+4天=6月4日)等名稱來稱呼六四事件<ref name = "FT中文網"/><ref name = "Tiananmen anniversary"/>。 |
|||
=== 社會影響 === |
|||
[[File:Anti-American Protests Liu Kai c3.jpg|thumb|right|250px|1999年在美國空軍轟炸中國駐貝爾格萊德大使館後,群眾於[[北京市]]發起了大規模的反美抗議活動。]] |
|||
自從1989年以來,有關六四事件中中國政府派遣部隊清場的公眾印象已漸漸消逝。許多過去曾經歷抗議活動的中國民眾在政府干預之下多選擇保持沉默,且不願發表任何與六四事件有關的意見<ref>[http://articles.cnn.com/2009-06-03/world/china.post.tiananmen.generation_1_tiananmen-uprising-post-tiananmen-beijing-s-tiananmen-square?_s=PM:WORLD China's youth post-Tiananmen: Apathy a fact or front?]. [[有線電視新聞網]]. 2009年6月3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 {{en}}.</ref>,這使得如[[丁子霖]]領導的[[天安門母親運動]]變成了少數仍堅持提及六四事件的團體<ref name = "無國界記者"/>。然而中國政府在六四事件後也陸陸續續調整社會的意識形態,藉由加速經濟改革的同時也嘗試改變先前民眾傾向西方民主的想法,強調在社會主義掌控下的中國經濟發展更能達到「共同富裕」的目標<ref>權娟. [http://cpc.people.com.cn/BIG5/64162/82819/83773/83901/5796873.html 1992年2月 中央傳達小平同志南方談話]. [[人民網]]. 2007年5月30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zh-hk}}</ref>。同時政府也要求所有學術參考資料必須以政府所發表的版本一致,甚至在原先使用的中學歷史教科書中並無任何有關六四事件的描述<ref name = "人權觀察"/>,而在修訂版本之中則只是以政府的觀點為基礎簡略提到<ref>中國歷史教科書避談六四被斥犯罪. 《民主中國》. 2009年4月9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zh}}</ref>。這也使得普遍許多中國[[八零後]]年輕人不知道六四事件的發生,包括[[王維林]]阻擋坦克這類象徵符號或者是6月4日日期本身的含意都並不知悉,但仍然有一些人只因為文章中出現「六四」或者是「64」等相關數字而受到牽連<ref>[http://www.reuters.com/article/2007/06/06/us-china-tiananmen-advertisement-idUSHKG14616220070606 Young clerk let Tiananmen ad slip past censors: paper]. [[路透社]]. 2007年6月6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 {{en}}.</ref>。[[勞伯·吉福德]](Rob Gifford)便作了結論指出中國本身仍處於「中國朝代」的概念,同時也被2,000多年以來的中國歷代思想結構的影響;而為了避免群眾對於中國政治制度提出質疑,因此政府便盡可能永遠阻止人們「獨立思考」。吉福德也提到1970年代以後出生的人們已經接受了「近乎完美的非政治化」影響,而早先的知識份子也不再專注於政治改革,而將自己心思完全專注在經濟改革上<ref>{{Cite book | author = [[勞伯·吉福德]](Rob Gifford) | title = China Road: A Journey into the Future of a Rising Power | location = 美國紐約 | publisher = [[藍燈書屋]] | date = 2008年6月3日 | pages = 第167頁至第168頁 | ISBN = 978-0812975246 | accessdate = 2012年2月28日查閱 | url = 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id=oTAkhz4VzrcC&pg=PA52&dq=China+Road:+A+Journey+into+the+Future+of+a+Rising+Power&hl=zh-TW&sa=X&ei=VovqT_7dHKTRmAW3kfXyAg&redir_esc=y#v=onepage&q=China%20Road%3A%20A%20Journey%20into%20the%20Future%20of%20a%20Rising%20Power&f=false | language= 英文 | quote = }}</ref>。 |
|||
六四事件後中國開始調整一系列應付群眾運動的辦法,一方面中國政府陸續藉由支持民族主義的示威活動來讓中國民眾不滿的情緒得以發洩<ref>中國民族主義的情緒亦得到政府的支持. 《[[環球時報]]》. 2011年11月8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zh-cn}}</ref>。其中1993年中國申辦[[2000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主辦權時輸給澳洲,中國政府在藉由新聞媒體協助下將其國內民眾不滿的情緒轉化成為民族主義使用,並且之後在之後發起各式各樣國際議題的抗議活動來讓民眾宣洩不滿。例如1999年北約部隊[[五八事件|炸毀中國駐貝爾格萊德大使館]]後,北京市發起了自六四事件後最大規模的示威遊行活動,然而中國政府在這次不滿美國轟炸的抗議行動中僅沿路派遣警方來維持秩序<ref>京滬穗蓉高校學生舉行示威遊行 最強烈抗議北約轟炸我使館暴行. 《[[人民日報]]》. 1999年5月9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zh-cn}}</ref>。而在2005年日本修改歷史教科書引發爭議之後,中國各地也陸陸續續發起[[2005年中國反日游行|大規模反日遊行活動]],而中國政府同樣是以派遣警察維護秩序的方式處理。儘管中國官方聲稱這些遊行皆是抱持愛國主義的群眾所發起的<ref>[[新華社]]. [http://news.sina.com.cn/world/9905/050901.html 首都高校數千學生舉行示威遊行 抗議北約轟炸我駐南使館]. [[新浪]]. 1999年5月9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zh-cn}}</ref>,然而許多人則質疑中國政府藉由民族主義的情緒來發起遊行活動<ref>柯林頓自傳中說江澤民曾拒接電話. [[美國之音]]. 2004年6月24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zh-cn}}</ref>。 |
|||
但是另一方面,一直到了今日中國政府仍然未正式解除有關示威活動的限制,而實際上自1989年以後真正由民間發起的大規模示威遊行已經不再出現。同時中國政府也體認到在六四事件發生當時,無論是中國解放軍或者是北京市警方都缺乏如[[橡膠子彈]](Rubber bullet)和[[催淚彈]]等足夠的防暴裝備。為了能夠應付之後類似六四事件的抗議行動,中國各個城市的警方開始進行有關的[[鎮暴部隊|鎮暴]]訓練,同時也陸陸續續為各地警方購買[[非致命武器]](Non-lethal weapon)作為裝備使用。除了為了因應抗議行動使得中國政府開始增加內部安全方面的開支外,同時中國政府也擴大[[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的權限來讓武警部隊也能即時佈署在各個城市來處理示威行動。種種的防範措施使得示威活動在中國大陸已經較為少見,而如同六四事件一般具有全國性影響力的示威活活動更是不再出現。相反的在中國各地則時常發生所謂「[[騷亂|群體事件]]」,並且在少數案例中造成嚴重的衝突。但是這些事件往往也不會受到正式報導,而少數以被曝光的訊息則往往被各級政府機關限制著。不過在社會輿論以及網際網路的發展之下,也有少數如同[[石首事件]]、[[烏坎事件]]等獲得許多群眾的關注。 |
|||
=== 武器禁運 === |
|||
{{Main|中歐關係|歐盟對中國武器禁運|}} |
|||
[[File:Eurofighter 9803 5.jpg|thumb|right|250px|包括[[颱風戰鬥機]]等歐洲製軍事裝備受到武器禁令的限制,皆無法出口到中華人民共和國,照片的颱風戰鬥機攝於2007年9月15日。]] |
|||
歐盟前身[[歐洲經濟共同體]]和美國在得知中國政府以武力鎮壓於天安門廣場抗議的示威群眾,陸陸續續禁止自家製造公司向中國銷售或者輸入武器或者高科技設備<ref name = "吳建民"/><ref name = "朱镕基答CNN"/>。甚至法國政府除了禁止向中國販售武器之外,同時也開始與中華民國接洽並且出售數項武器裝備,這也使得中國與法國兩國的關係一度因而陷入低潮<ref>李葉. [http://world.people.com.cn/GB/10555121.html 2009,雨過天晴的中法關係]. [[人民網]]. 2009年12月10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zh-cn}}</ref>。面對這項決定中國政府一直呼籲兩者解除實施多年的武器禁令,並且成功獲得部分歐盟成員國家的支持。自2004年以來中國多次將武器禁運政策形容是一項「過時」的方針,同時也嚴重損害到中國和歐盟之間友好關係。2004年年初時,法國總統[[雅各·席哈克]]便開始在歐盟成員國之間提出有關解除向中國販售武器的提案,同時也獲得了德國總理[[格哈特·施羅德]]的支持。然而中國於2005年3月通過了有關中國大陸與台灣關係《[[反分裂國家法]]》,藉由法律制定的方式來強化自身國家統一主張的合法性,但在這般緊張局勢之下使得數個[[歐洲理事會]]國家再度強調支持繼續對中國實施武器禁運。之後施羅德的繼任者[[安格拉·梅克爾]]在當選成為德國總理後,再次反對歐盟解除向中國開放武器銷售的禁令。此外美國國會則提到如果歐盟解除禁令的話,美國將會強化有關軍事技術轉移到歐盟各國的限制。2005年7月在英國成為歐洲理事會輪值主席國家後,英國政府也表示反對武器開放銷售的想法。而之後當選成為[[歐盟委員會主席]](President of the European Commission)的[[若澤·曼努埃爾·巴羅佐]]則是批評中國的人權紀錄,並且表示歐盟不會隨意的解除對中國的禁令<ref>[[丹尼爾·格里菲斯]](Daniel Griffiths). [http://news.bbc.co.uk/2/hi/asia-pacific/4686299.stm EC leader urges China to reform]. [[英國廣播公司]]. 2005年7月15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 {{en}}.</ref>。 |
|||
另一方面,[[歐洲議會]]則是堅持反對解除對中國武器禁運的提案。其中雖然每次提案地反對理由多是註明沒有必要解除禁令,但是許多人認為歐洲議會的決定其實是更加反應了來自歐洲各地居民的想法。面對歐洲議會多次反對解除任何有關中國武器禁運的提案,歐洲聯盟到了今日仍然對中國政府實施武器禁運的方針,這使得中國只能夠向其他各國尋求軍事硬體的供應。其中儘管過去中國與蘇聯一度處於[[中蘇交惡|分裂]]的緊張關係,但是中國仍然過去[[東方集團]]國家中購買武器裝備,並以此為基礎加以研發。其他曾願意供應武器裝備給中國的國家還包括有以色列和南非,但是在美國的壓力也漸漸停止了這類軍事合作關係<ref>Japan concerned by call to lift China embargo – official. 美國紐約: 《[[富比士]]》. 2008年11月27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 {{en}}.</ref>。 |
|||
=== 聯合國報告 === |
|||
2008年11月3日到11月21日這段期間,[[聯合國禁止酷刑公約#禁止酷刑委員會|禁止酷刑委員會]]舉辦了第四十一次會議,並開始審議各個會員國就《[[聯合國禁止酷刑公約]]》第19條規定部分所提交的報告進行審議。然而禁止酷刑委員會認為中國政府在處理六四運動期間參與示威群眾的方式感到擔憂,其中委員會還特別注意到儘管有許多六四事件的相關親屬不斷提到親人「在1989年6月4日於北京鎮壓行動中遭到殺害、逮捕或者失踪」,但是中國政府在針對這一部分的調查內容則十分缺乏<ref name = "禁止酷刑委員會">[http://www2.ohchr.org/english/bodies/cat/docs/CAT.C.CHN.CO.4.pdf CONSIDERATION OF REPORTS SUBMITTED BY STATES PARTIES UNDER ARTICLE 19 OF THE CONVENTION]. [[聯合國禁止酷刑公約#禁止酷刑委員會|禁止酷刑委員會]]. 2008年11月21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 {{en}}.</ref>。禁止酷刑委員會也表示中國被沒有向家屬通知有關他們參與示威活動的親屬下落,同時更讓他們感到遺憾的是關於過度使用武力這方面,並沒有任何人接受「任何行政或者刑事責任的處分」<ref name = "禁止酷刑委員會"/>。為此禁止酷刑委員會建議: |
|||
{{Cquote|締約國應該要就於1989年6月北京民主運動遭到鎮壓一事進行全面且公正的調查,並且提供在這段時間仍然遭到拘捕者的消息、將事件的調查結果公布給參與人士的親屬以及給予適當的道歉和賠償,此外也應當起訴那些被發現過度使用武力、酷刑以及其他不法行為的人士以示負責。|禁止酷刑委員會<ref>[http://www2.ohchr.org/english/bodies/cat/docs/CAT.C.CHN.CO.4.pdf CONSIDERATION OF REPORTS SUBMITTED BY STATES PARTIES UNDER ARTICLE 19 OF THE CONVENTION]. [[聯合國禁止酷刑公約#禁止酷刑委員會|禁止酷刑委員會]]. 2008年11月21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 {{en}}. "The State party should conduct a full and impartial investigation into the suppression of the Democracy movement in Beijing in June 1989, provide information on the persons who are still detained from that period, inform the family members of their findings, offer apologies and reparation as appropriate and prosecute those found responsible for excessive use of force, torture and other illtreatment."</ref>}} |
|||
中國政府則是2009年12月針對禁止酷刑委員會的建議作出了回應,並且表示政府已經就「1989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風波」完全結案<ref name = "政治風波">[http://www2.ohchr.org/english/bodies/cat/docs/followup/CAT.C.CHN.CO.4.Add2.pdf Consideration of reports submitted by States parties under article 19 of the Convention]. [[聯合國禁止酷刑公約#禁止酷刑委員會|禁止酷刑委員會]]. 2009年12月18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 {{en}}.</ref>。中國政府表示:「過去20年來的作法已經很清楚的表明,當時中國政府所採取的及時且果斷的手段是必要且正確的。<ref name = "政治風波"/>」同時中國政府將六四事件形容成「民主運動」已經扭曲了事件的本質,並且認為這些意見並不符合禁止酷刑委員會的職責所在<ref name = "政治風波"/>。 |
|||
== 文化 == |
|||
=== 歌曲專輯 === |
|||
{{See Also|六四歌曲}} |
|||
[[File:Candlelight Vigil for June 4 Massacre 2007 - 002.JPG|thumb|right|250px|於香港舉辦的六四事件十八周年燭光晚會中點燃的燭火。]] |
|||
=== 影片節目 === |
|||
1989年[[湯姆·布洛考]](Tom Brokaw)則在自己主持的黃金時段上,將天安門廣場的示威活動與[[柏林圍牆#倒塌|柏林圍牆倒塌]]同樣列為當年度世界最重要的人權事件之一。[[有線電視新聞網]]的新聞主播[[姬娜·菲利普]](Kyra Phillips)在2006年3月評論2006年[[法國青年抗議]](2006 youth protests in France)時將其與六四事件的抗議行動相比,並表示:「這把人帶回到過去天安門廣場的回憶,當年我們看見這些積極份子站在坦克面前。<ref>[http://www.fin24.com/International/French-protests-Tiananmen-20060328 French protests 'Tiananmen']. 《[[Finweek]]》. 2006年3月28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 {{en}}.</ref>」但是後來調查證實法國抗議行動中並沒有人遭到槍及,這使得擔任有線電視新聞網顧問的[[克里斯·伯恩斯]](Chris Burns)向法國外交部部長[[菲利普·道斯特·布拉齊]]表示對於菲利普的意見感到「遺憾」,而有線電視新聞網也會對其紀律展開處分<ref>Observer: Just a little comment. 英國倫敦: 《[[金融時報]]》. 2006年3月30日: 第14頁 [2012年2月28日查閱] {{en}}.</ref>。 |
|||
1995年時,[[韓倞]]則以六四事件為題材製作出[[紀錄片]]《[[天安門 (紀錄片)|天安門]]》。2006年4月時[[公共電視網]]所製作的系列影片《[[前線 (電視節目)|前線]]》中,則在「坦克人」(The Tank Man)該集影片中重新檢視有關六四事件的角色,並且認為六四事件並不只是意味著中國經濟和政治環境的變化。2009年6月3日,[[英國廣播公司]]則播出了紀錄片《重返天安門》(Kate Adie returns to Tiananmen),內容則是記者[[凱特·埃迪]](Kate Adie)重新前往中國訪問,並且回顧在1989年其所目睹的六四事件樣貌<ref>[http://www.bbc.co.uk/programmes/b00l17sy Kate Adie Returns to Tiananmen Square]. [[英國廣播公司]]. 2009年6月3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 {{en}}.</ref>。 |
|||
=== 查禁書籍 === |
|||
{{See Also|中華人民共和國被禁出版物列表}} |
|||
=== 其他作品 === |
|||
{{See Also|中華人民共和國被禁影視作品列表}} |
|||
受到六四事件的影響所創作的油畫作品《[[處決 (油畫)|處決]]》,在2007年拍賣時成為中國最昂貴的當代藝術作品。1992年時,由[[李國豪 (演員)|李國豪]]主演的電影《[[龍霸天下]]》(Rapid Fire)首次描繪了六四事件的部分內容,在電影中李國豪扮演一個在六四事件期間死亡的美國政府僱員兒子。而到了2006年時,由[[婁燁]]擔任導演拍攝的《[[頤和園 (電影)|頤和園]]》也提及了六四事件,並且有數個影像皆是在實際的北京街道上拍攝。然而該片在中國大陸遭到禁止公開上映,表面上是因為電影尚未經過審核,然而實際上也有一部分原因在於內容涉及到六四事件<ref>[[夏洛特·希金斯]](Charlotte Higgins). [http://www.guardian.co.uk/world/2006/sep/05/film.china Director hailed at Cannes faces five-year film ban in China]. 《[[衛報]]》. 2006年9月5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 {{en}}.</ref>。2006年9月1日,擔任導演的婁燁和製片人耐安被電影局規定5年內不得拍片<ref>《[[法制晚報]]》. [http://ent.sina.com.cn/m/c/2006-09-04/09151229884.html 婁燁違規參賽戛納電影節 五年內不准拍片]. [[新浪]]. 2006年9月4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zh-cn}}</ref>。 |
|||
== 參見 == |
|||
* [[東歐劇變]] |
|||
* [[特拉特洛爾科事件]] |
|||
* [[台灣問題]] |
|||
* [[李鵬下台嵌字詩]] |
|||
* [[六四內部日記]] |
|||
* [[六四事件人物]] |
|||
* [[新啟蒙社]] |
|||
* [[中國網際網路維護日]] |
|||
*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主運動]] |
|||
* [[王維林]] |
|||
* [[澳門民主發展聯委會]] |
|||
== 註釋 == |
|||
{{Reflist|3}} |
|||
== 參考文獻 == |
|||
=== 中文資料 === |
|||
{{Refbegin|2}} |
|||
* {{zh-cn}} {{Cite book | author = [[新星出版社]] | title = 《京华风波纪实》 | location = 中國北京 | publisher = [[新星出版社]] | date = 1989年 | pages = | ISBN = 978-7800850189 | accessdate = | url = | language= | quote = }} |
|||
* {{zh-cn}} {{Cite book | author = 中共湖北省委宣傳部 | title = 《必須旗幟鮮明地反對動亂》 | location = 中國湖北 | publisher = [[湖北人民出版社]] | date = 1989年6月 | pages = | ISBN = 978-7216003612 | accessdate = | url = | language= | quote = }} |
|||
* {{zh-cn}} [[中共中央宣傳部]]. 《堅決擁護黨中央決策堅決平息反革命暴亂》. 中國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9年6月. |
|||
* {{zh-cn}} {{Cite book | author = | title = 《维护宪法尊严稳定国家大局》 | location = 中國北京 | publisher = [[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 | date = 1989年7月 | pages = | ISBN = 978-7800780073 | accessdate = | url = | language= | quote = }} |
|||
* {{zh-cn}} {{Cite book | author = [[解放軍畫報社]] | title = 《北京平息反革命暴乱》 | location = 中國 | publisher = 長城出版社 | date = 1989年7月 | pages = | ISBN = 978-7800171024 | accessdate = | url = | language= | quote = }} |
|||
* {{zh-cn}} 《北京風波紀實》. 中國北京: [[北京出版社]]. 1989年8月. |
|||
* {{zh-cn}} [[北京市司法局]]. 《制止動亂平息反革命暴亂法律問題解答》. 中國北京: [[北京出版社]]. 1989年8月. |
|||
* {{zh-cn}} {{Cite book | author = 廣西壯族自治區教育委員會 | title = 《风波后的反思》 | location = 中國桂林 | publisher =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 date = 1989年8月 | pages = | ISBN = 978-7563305407 | accessdate = | url = | language= | quote = }} |
|||
* {{zh-cn}} {{Cite book | author = 喬初 | title = 《戒严令发布之前: 4.15-5.20 动乱大事记》 | location = 中國北京 | publisher = 《[[經濟日報]]》 | date = 1989年8月 | pages = | ISBN = 978-7800362002 | accessdate = | url = | language= | quote = }} |
|||
* {{zh-cn}} {{Cite book | author = [[中國共產黨北京市委員會]] | title = 《[http://www.scribd.com/doc/5740373/1989- 1989ʼ北京制止动乱平息反革命暴乱纪事]》 | location = 中國北京 | publisher = 《[[北京日報]]》 | date = 1989年8月 | pages = | ISBN = 978-7805023395 | accessdate = | url = | language= | quote = }} |
|||
* {{zh-cn}} {{Cite book | author = 中國教育報社和北京戒嚴部隊 | title = 《共和国卫士英烈集》 | location = 中國北京 | publisher = [[中國卓越出版公司]] | date = 1989年8月 | pages = | ISBN = 978-7800711473 | accessdate = | url = | language= | quote = }} |
|||
* {{zh-cn}}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驚心動魄的56天:1989年4月15日至6月9日每日紀實》. 中國北京: [[中國大地出版社]]. 1989年8月. |
|||
* {{zh-cn}} {{Cite book | author =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 title = 《五十天的回顾与反思》 | location = 中國 | publisher = 高等敎育出版社 | date = 1989年8月 | pages = | ISBN = 978-7040027693 | accessdate = | url = | language= | quote = }} |
|||
* {{zh-cn}} {{Cite book | author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title = 《关于制止动乱和平息反革命暴乱材料汇编》 | location = 中國上海 | publisher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date = 1989年8月 | pages = | ISBN = 978-7208007093 | accessdate = | url = | language= | quote = }} |
|||
* {{zh-cn}} {{Cite book | author = 中共北京市委宣傳部 | title = 《难忘的两个月》 | location = 中國北京 | publisher = [[北京燕山出版社]] | date = 1990年2月 | pages = | ISBN = 978-7540201975 | accessdate = | url = | language= | quote = }} |
|||
* {{zh-cn}} [[中國共產黨北京市委員會]]與[[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 《70天大事記: 胡耀邦病逝到趙紫陽解職》. 中國北京: [[北京出版社]]. 1990年6月. |
|||
* {{zh-cn}} {{Cite book | author =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 title = 《叛逃“精英”海外言行录》 | location = 中國北京 | publisher = [[教育科學出版社]] | date = 1990年10月 | pages = | ISBN = 978-7504106094 | accessdate = | url = | language= | quote = }} |
|||
* {{zh-cn}} 張元發. 《戒嚴一日: 精選本》. 中國: 解放軍文藝出版社. 1990年11月. |
|||
* {{zh-cn}} 肖培、周英、陳喜慶和陳伊萍. 《學潮現象》. 中國四川: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1年4月. |
|||
* {{zh-cn}} 許寧然和趙望. 《亡命"精英"其人其事》. 中國北京: [[中國青年出版社]]. 1991年5月. |
|||
* {{zh-cn}} {{Cite book | author = 張豈之和楊先材 | title = 《中国历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卷》 | location = 中國北京 | publisher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date = 2001年 | pages = | ISBN = 978-7040091526 | accessdate = | url = | language= | quote = }} |
|||
* {{zh-hk}} [[香港記者協會]]. 《人民不會忘記: 八九民運實錄》. 美國安娜堡: [[密西根大學]]. 1989年9月. |
|||
* {{zh-hk}} {{Cite book | author = [[鄒讜]] | title = 《二十世紀中國政治: 從宏觀歷史與微觀行動的角度看》 | location = 英國牛津 | publisher = [[牛津大學出版社]] | date = 1994年 | pages = | ISBN = 978-0195865158 | accessdate = | url = | language= | quote = }} |
|||
* {{zh-hk}} {{Cite book | author = [[楊繼繩]] | title = 《中國改革年代的政治鬥爭》 | location = 中國香港 | publisher = 特區文化圖書有限公司 | date = 2004年11月 | pages = | ISBN = 978-9626758038 | accessdate = | url = | language= | quote = }} |
|||
* {{zh-hk}} [[趙紫陽]]和[[宗鳳鳴]]. 《[[趙紫陽軟禁中的談話]]》. 中國香港: [[開放出版社]]. 2007年1月11日. |
|||
* {{zh-hk}} {{Cite book | author = [[蔣品超]]、[[許海青]]和[[張昕]] | title = 《[[六四詩集]]》([http://blog.boxun.com/hero/liusishiji/ Collection of June Fourth Poems]) | location = 美國 | publisher = [[博大出版社]] | date = 2007年5月26日 | pages = | ISBN = 978-9628690787 | accessdate = | url = | language= | quote = }} |
|||
* {{zh-hk}} {{Cite book | author = [[封從德]] | title = 《六四日記:廣場上的共和國》 | location = 中國香港 | publisher = 晨鐘書局 | date = 2009年5月 | pages = | ISBN = 978-9881780485 | accessdate = | url = | language= | quote = }} |
|||
* {{zh-hk}} {{Cite book | author = [[吳仁華]] | title = 《[[六四事件中的戒嚴部隊]]》 | location = | publisher = 真相出版社 | date = 2009年5月 | pages = | ISBN = 978-0982320389 | accessdate = | url = | language= | quote = }} |
|||
* {{zh-hk}} {{Cite book | author = [[張萬舒]] | title = 《歷史的大爆炸:六四事件全景實錄》 | location = 中國香港 | publisher = [[天地圖書有限公司]] | date = 2009年5月20日 | pages = | ISBN = 978-9882190504 | accessdate = | url = | language= | quote = }} |
|||
* {{zh-hk}} {{Cite book | author = [[李鵬]] | title = 《[[李鵬六四日記]]》 | location = | publisher = 澳亞出版有限公司 | date = 2010年 | pages = | ISBN = 978-1921815003 | accessdate = | url = | language= | quote = }} |
|||
* {{zh-hk}}趙鼎新:《國家.社會關係與八九北京學運》(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7)。 |
|||
* {{zh-tw}} [[季季]]. 《鮮血流在花開的季節: 六・四歷史的起訴書 (一九八九)》. 台灣萬華: [[時報文化]]. 1989年. |
|||
* {{zh-tw}} {{Cite book | author = [[大衛·艾克斯]](David Aikman)和[[譚志強]] | title = 《未完成的民主運動: Time雜誌詮釋的六四事件》 | location = 台灣萬華 | publisher = [[時報文化]] | date = 1990年 | pages = | ISBN = 978-9571301006 | accessdate = | url = | language= | quote = }} |
|||
* {{zh-tw}} 戰爭機器搜索群. 《歷史如何成為傷口?: 「六四」的非官方說法》. 台灣台北: [[唐山出版社]]. 1990年. |
|||
{{Refend}} |
|||
=== 外文資料 === |
|||
{{Refbegin|2}} |
|||
* {{en}} {{Cite book | author = [[劉賓雁]] | title = Tell the World: What Happened | location = 美國紐約 | publisher = [[Pantheon Books]] | date = 1989年12月30日 | pages = | ISBN = 978-0394583709 | accessdate = | url = | language= | quote = }} |
|||
* {{en}} {{Cite book | author = [[黛博拉·戴維斯]](Deborah Davis) | title = Chinese Society on the Eve of Tiananmen: The Impact of Reform | location = 美國劍橋 | publisher = [[哈佛大學亞洲中心]](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 date = 1990年12月 | pages = | ISBN = 978-0674125353 | accessdate = | url = 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id=9kGHVMOuyqUC&printsec=frontcover&dq=Chinese+Society+on+the+Eve+of+Tiananmen:+The+Impact+of+Reform&hl=zh-TW&sa=X&ei=n5PsT6v-DKSkmQX506jPAg&ved=0CDcQ6AEwAA#v=onepage&q=Chinese%20Society%20on%20the%20Eve%20of%20Tiananmen%3A%20The%20Impact%20of%20Reform&f=false | language= | quote = }} |
|||
* {{en}} {{Cite book | author = [[喬治·布萊克]](George Black)和[[羅賓·門若]](Robin Munro) | title = Black Hands of Beijing: Lives of Defiance in China's Democracy Movement | location = 美國霍博肯 | publisher = [[約翰威立]] | date = 1993年4月19日 | pages = | ISBN = 978-0471579779 | accessdate = | url = | language= | quote = }} |
|||
* {{en}} {{Cite book | author = [[哈里森·索爾茲伯里]](Harrison Salisbury) | title = New Emperors: China... | location = 美國紐約 | publisher = [[Harper Perennial]] | date = 1993年5月1日 | pages = | ISBN = 978-0380720255 | accessdate = | url = | language= | quote = }} |
|||
* {{en}} {{Cite book | author = Robert P. Weller | title = Resistance, Chaos and Control in China: Taiping Rebels, Taiwanese Ghosts and Tiananmen | location = 美國西雅圖 | publisher = [[華盛頓大學出版社]](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 date = 1994年1月 | pages = | ISBN = 978-0295972855 | accessdate = | url = | language= | quote = }} |
|||
* {{en}} {{Cite book | author = [[傑弗里·瓦瑟斯特羅姆]](Jeffrey N. Wasserstrom)和[[裴宜理]] | title = Popular Protest And Political Culture In Modern China: Second Edition | location = 美國博爾德 | publisher = [[西景出版社]](Westview Press) | date = 1994年11月17日 | pages = | ISBN = 978-0813320427 | accessdate = | url = | language= | quote = }} |
|||
* {{en}} [[趙鼎新]]. Reform and Discontent: The Causes of the 1989 7Chinese Student Movement. 加拿大蒙特婁: [[麥基爾大學]]. 1997年. |
|||
* {{en}} {{Cite book | author = [[黃明珍]] | title = 《[[神州怨:我從毛澤東時代走到現在的長征]]》(Red China Blues: My Long March From Mao to Now) | location = 美國紐約 | publisher = [[藍燈書屋]] | date = 1997年5月19日 | pages = | ISBN = 978-0385482325 | accessdate = | url = | language= | quote = }} |
|||
* {{en}} {{Cite book | author = [[克雷格·卡爾霍恩]](Craig Calhoun) | title = Neither Gods nor Emperors: Students and the Struggle for Democracy in China | location = 美國柏克萊 | publisher = [[加利福尼亞大學出版社]](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 date = 1997年9月1日 | pages = | ISBN = 978-0520211612 | accessdate = | url = 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id=NpSpgrq2tDMC&printsec=frontcover&dq=Neither+Gods+Nor+Emperors:+Students+and+the+Struggle+for+Democracy+in+China.&hl=zh-TW&sa=X&ei=n5LsT7yHGsb6mAX-3bXRAg&ved=0CDQQ6AEwAA#v=onepage&q=Neither%20Gods%20Nor%20Emperors%3A%20Students%20and%20the%20Struggle%20for%20Democracy%20in%20China.&f=false | language= | quote = }} |
|||
* {{en}} {{Cite book | author = [[史景遷]] | title = The Search for Modern China, 2nd Edition | location = 美國紐約 | publisher = [[諾頓公司]](W. W. Norton & Company) | date = 1999年1月17日 | pages = | ISBN = 978-0393973518 | accessdate = | url = | language= | quote = }} |
|||
* {{en}} {{Cite book | author = [[張良 (作家)|張良]]、[[林培瑞]]和[[黎安友]] | title = 《[[天安門文件]]》(The Tiananmen Papers) | location = 美國紐約 | publisher = [[公共議題]](PublicAffairs) | date = 2001年1月 | pages = | ISBN = 978-1586480127 | accessdate = | url = | language= | quote = }} |
|||
* {{en}} {{Cite book | author = [[趙鼎新]] | title = 《天安門的力量:國家-社會關係和1989北京學生運動》([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id=kzBXsnwYWD8C&printsec=frontcover&dq=the+Power+of+Tiananmen&hl=en&sa=X&ei=oYVMT-y7Cq_umAX43fgL&redir_esc=y#v=onepage&q=the%20Power%20of%20Tiananmen&f=false The Power of Tiananmen: State-Society Relations and the 1989 Beijing Student Movement]) | location = 美國芝加哥 | publisher = [[芝加哥大學出版社]](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 date = 2004年4月1日 | pages = | ISBN = 978-0226982618 | accessdate = | url = | language= | quote = }} |
|||
* {{en}} {{Cite book | author = [[羅伯特·勞倫斯·庫恩]](Robert Lawrence Kuhn) | title = 《[[他改變了中國:江澤民傳]]》(The Man Who Changed China: The Life and Legacy of Jiang Zemin) | location = 美國 | publisher = [[Crown Publishing Group]] | date = 2005年1月11日 | pages = | ISBN = 978-1400054745 | accessdate = | url = | language= | quote = }} |
|||
* {{en}} {{Cite book | author = [[鮑彤]]和[[趙紫陽]] | title = 《[[改革歷程]]》([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id=9ooub2kRkRQC&printsec=frontcover&dq=isbn:1439149380&hl=en&sa=X&ei=RWxjT86VOsyeiAfK76nTBQ&redir_esc=y#v=onepage&q&f=false Prisoner of the State: The Secret Journal of Premier Zhao Ziyang]) | location = 美國紐約 | publisher = [[Simon & Schuster]] | date = 2009年5月19日 | pages = | ISBN = 978-1439149386 | accessdate = | url = | language= | quote = }} |
|||
* {{en}} {{Cite book | author = [[菲利普·坎寧安]](Philip J. Cunningham) | title = Tiananmen Moon: Inside the Chinese Student Uprising of 1989 | location = 美國朗漢 | publisher =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 date = 2010年11月16日 | pages = | ISBN = 978-0742566736 | accessdate = | url = 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id=4i_kEP5kLNcC&printsec=frontcover&dq=isbn:9780742566736&hl=zh-TW&sa=X&ei=fTftT6XxOemViQf91qWyDQ&redir_esc=y#v=onepage&q&f=false | language= | quote = }} |
|||
{{Refend}} |
|||
== 外部連結 == |
|||
{{Sisterlinks|commons = Tiananmen Square protests of 1989|s = Category:六四事件|wikt=no|v=no}} |
|||
* {{en}} 英國衛報於2009[http://www.guardian.co.uk/world/gallery/2009/jun/05/tiananmen-square-protests-1989-china#/?picture=348436733&index=11 釋出的新聞相片] |
|||
* {{zh}} [http://www.tsquare.tv/chinese/ Tiananmen: The Gate of Heavenly Peace] |
|||
* {{zh}} [http://www.ueastudent8964.com/ To remember...] |
|||
* {{zh}} [http://www.rfa.org/mandarin/zhuanlan/xinlingzhilyu/95332-20070809.html-04042008210816.html 八九“六四”专辑] |
|||
* {{zh}} [http://www.rfa.org/mandarin/zhuanlan/huashengdunshouji/cnn64 美国CNN记者1989年天安门民主运动回忆] |
|||
* {{zh}} [http://www.sokamonline.com/indexPage/64-Kill.cfm 六四民運 (June4th 1989 Archive)] |
|||
* {{zh}} [http://www.ngensis.com/june4/june4s.htm 六四民運志] |
|||
* {{zh}} [http://www.64memo.com/ 六四檔案] |
|||
* {{zh}} [http://www.alliance.org.hk/64/history/history_new.html 六四紀念館 血染的歷史] |
|||
* {{zh}} [http://xinsheng.net/xs/64/64.htm 《中国「六四」真相》] |
|||
* {{zh}} [http://1989report.hkja.org.hk/site/portal/Site.aspx?id=A27-136&lang=zh-TW 人民不會忘記] |
|||
* {{en}} [http://www.rfi.fr/actuen/articles/113/article_3781.asp Secret recordings resurrect Chinese PM’s criticism of Tiananmen crackdown] |
|||
* {{en}} [http://www.fillthesquare.org/eng/step1.php Support the Tiananmen Mothers] |
|||
* {{en}} [http://www.tsquare.tv/ Tiananmen Square, 1989] |
|||
* {{en}} [http://www.pbs.org/wgbh/pages/frontline/gate/ THE GATE OF HEAVENLY PEACE] |
|||
* {{en}} [http://www.pbs.org/wgbh/pages/frontline/tankman/ THE TANK MAN] |
|||
* {{en}} [http://news.bbc.co.uk/2/hi/asia-pacific/3775907.stm Witnessing Tiananmen: Clearing the square] |
|||
* {{fr}} [http://www.rts.ch/archives/dossiers/3478295-tiananmen-1989-la-fin-des-illusions-democratiques-en-chine.html Tiananmen 1989: la fin des illusions démocratiques en Chine] |
|||
{{-}} |
|||
{{六四事件}} |
|||
{{Cold War}} |
|||
[[Category:1989年北京]] |
|||
[[Category:1989年中國]] |
|||
[[Category:1989年中國命案]] |
|||
[[Category:1989年中國群體性事件]] |
|||
[[Category:北京歷史]] |
|||
[[Category:反共主義]] |
|||
[[Category:屠殺]] |
|||
[[Category:台灣海峽兩岸關係]] |
|||
[[Category:天安門廣場]] |
|||
[[Category:六四事件|*]] |
|||
[[Category:中國屠殺事件與各類血案]] |
|||
[[Category:中國學生運動]] |
|||
[[Category:中國政治事件]] |
|||
[[Category: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 |
|||
[[Category:中華人民共和國工人運動]] |
|||
[[Category:中華人民共和國戒嚴事件]] |
|||
[[Category:中華人民共和國學生運動]] |
|||
[[Category: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運動]] |
|||
[[Category:政治迫害]] |
|||
[[Category: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范围群体性事件]] |
|||
{{Link FA|es}} |
|||
{{Link FA|he}} |
|||
{{Link FA|pt}} |
|||
{{Link GA|fr}} |
|||
{{Link GA|no}} |
|||
[[ru:События на площади Тяньаньмэнь (1989)]] |
|||
[[sv:Protesterna och massakern på Himmelska fridens torg]] |
2013年3月14日 (四) 12:15的版本
“你知道吗?”已经更新
恭喜您!您最近创建或大幅改進的条目線性泛函經推荐後,獲選於首页作新条目展示。如果希望推荐其他您關注的条目,歡迎前往Wikipedia:新条目推荐/候选提名。在您创建或大幅改進的所有条目中,总计有25篇条目獲推荐作首页新条目展示。 |
25 |
- 存档: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 201-220 221-240 241-260 261-280 281-300 301-320 321-340 341-360 361-380 381-400 401-420 421-440 441-460 461-480 481-500 501-520 521-540 541-560 561-580 581-600 601-620 621-640 641-660 661-680 681-700 701-720 721-740 741-760 761-780 781-800 801-820 821-840
841. 特别通知
842. 回复:请立刻解封User:FODCOC及其所用的IP地址
我封禁他,是因为他滥用傀儡。请就滥用傀儡的情况与我辩论。如果他没有滥用傀儡,我立即解封;若有,请您找其他管理员争取对其进行解封。乌拉跨氪 2013年1月13日 (日) 11:14 (UTC)
843. 瑞典語…
請看看Wikipedia:统计#与临近语言版本比较,差距從50000多減至20000多…該怎麼…-哆啦A夢220‧284 2013年1月15日 (二) 14:03 (UTC)
844. 摄影专家投票
我的维基个人主页User:螺钉上的维基共享资源链接可以看到我上传的作品。请不要乱投票哟。螺钉(留言) 2013年1月15日 (二) 14:07 (UTC)
845. 关于批量建条目
感谢您的信任。由于最近时间不是很多,我这边的话估计得等到周六之后才能大量创建条目。--Tianyamm2(留言) 2013年1月16日 (三) 13:51 (UTC)
- 我看了一下瑞典语用的生物数据库,称作SP2000,收录生物种数总量达 1,323,005条,参见[1]。这个生物数据库也有中文版,但只收录了70596条[2]。也就是说世界上绝大部分的生物物种都没有中文名称。我有一个大胆的设想,就是号召中文维基人共同发起一个全球生物物种学名翻译计划,中文维基人群策群力,把全球有记录物种名称由拉丁文全部译为中文,当然这个可能耗时很久,但是总得有人去做。抛开条目数竞赛不讲,这在科学上来讲也是有极大价值的,不知道您这边有没有兴趣。--Tianyamm2(留言) 2013年1月20日 (日) 06:41 (UTC)
- 目前可以刷的外国地名条目数量已经比较少了,对条目数竞赛结果影响不大。就像我上面说的,除非大量翻译生物条目,被瑞典语、越南语维基赶超是迟早的事情。
- 我想从其他维基大量导出条目内容,以方便批量创建条目。但是现在面临一个问题,比如,it:Categoria:Asteroidi_della_fascia_principale这个分类下有万把页面,但是在[3]下只能导出4000个页面,不知道为什么?您这边有没有好的方法或工具?Tianyamm2(留言) 2013年1月29日 (二) 11:18 (UTC)--
- 目前可以刷的外国地名条目数量已经比较少了,对条目数竞赛结果影响不大。就像我上面说的,除非大量翻译生物条目,被瑞典语、越南语维基赶超是迟早的事情。
846. 恭请陛下阅读以下条目1
马格尼西亚的赫格西亚斯 赫格蒙 欧墨洛斯 埃里纳 萨摩斯的杜里斯 狄菲卢斯 狄奥尼西乌斯 色雷斯的狄奥尼西乌斯 马鲁斯的克拉特斯 雅典的克拉特斯 塔纳戈拉的科里纳 克雷塔尔库斯 卡尔普尔尼乌斯 卡图鲁斯 拉贝里乌斯 拉贝奥 帕拉狄乌斯 帕莱蒙 古罗马的尼科马库斯 赫诺乌斯 斯蒂里格 斯提里克 曼利乌斯·卡皮托利努斯 老尤利亚 老茱莉亚 莉薇婭·杜路莎·奧古斯塔 莉薇婭·杜路希拉 朱莉婭·奧古斯塔 李维娅 莉薇婭 老狄奥多西乌斯 皮索 普布里乌斯·豪拉提乌斯·科克莱斯 日耳曼尼库斯 盖乌斯·弗拉米尼乌斯·尼波斯 弗拉米尼努斯 法乌斯提娜二世 大秦王安敦 安托比烏斯·比烏斯 安敦宁·毕尤 安东尼努斯·皮乌斯 法乌斯提娜一世 克罗狄乌斯
签名--魔法少年爱德华★爱生活爱圆神爱萝莉塔 2013年1月24日 (四) 03:57 (UTC)
847. 恭请陛下阅读以下条目2
安多伊奥 达摩丰 克勒西拉斯 阿尔克尔姆斯 西阿格拉弗斯 阿波罗多罗斯 泽诺多图斯 赞瑟斯 阿里弗容 提尔泰奥斯 米利都的提摩太 提谟克勒翁 提麦奥斯 (历史学家) 狄斯比斯 特尔潘德 斯忒新勃罗托斯 苏萨里昂 泰勒希拉 西蒙尼特斯 帕拉提那斯 波斯迪普斯 菲拉尔克斯 福西尼德 费罗萨努斯 菲勒蒙 费雷西底 斐勒克拉忒斯 斐洛考鲁斯 尼阿西斯 奥克西林库斯史家 弥涅墨斯 莫斯霍斯 尼坎德 古希腊的马雄 他林敦的列奥尼达 伊塞优斯 伊比库斯 亚历山大·波里希斯托 安提戈努斯 (卡鲁斯图斯) 阿莱克西斯 (诗人) 埃涅阿斯 (塔克基图斯) 法埃德鲁斯 欧波利斯 赫罗达斯 斯穆尔纳的赫尔米普斯 赫尔米普斯 赫尔迈西亚纳克斯 特姆诺斯的赫尔马戈拉斯 赫拉尼库斯
签名--魔法少年爱德华★爱生活爱圆神爱萝莉塔 2013年1月24日 (四) 03:57 (UTC)
- 修改以上两段Edouardlicn的留言,加为链接,使其易于访问--YFdyh000(留言) 2013年1月24日 (四) 04:04 (UTC)
- 我用户页有专用页面,且皇帝陛下的阅读能力超强,不需要担心他看不懂。--魔法少年爱德华★爱生活爱圆神爱萝莉塔 2013年1月24日 (四) 04:06 (UTC)
848. 恭请陛下阅读以下条目3
阿戈拉克里图斯 阿尔卡美奈斯 阿尔卡美涅斯 阿佩莱斯 阿佩莱斯 阿马西斯画家 赞瑟斯 阿波罗多罗斯 阿尔克尔姆斯 达摩丰 安多伊奥 帕奥纽斯 索苏斯 克勒西拉斯 宙克西斯 提莫塞乌斯 西拉尼昂 菲隆 巴赫西斯 希波达莫斯 赫莫杰尼斯 埃克塞基亚斯 欧弗洛尼奥斯 欧弗拉诺尔 克里托斯 卡拉米斯 克里托斯 欧弗拉诺尔 欧弗洛尼奥斯 埃克塞基亚斯 多利亚柱式 赫莫杰尼斯 希波达姆斯 希波达莫斯 帕拉西乌斯 留西波斯 巴赫西斯 菲隆 普拉克西特莱斯 巴罗斯岛 斯克帕斯 斯珂帕斯 西拉尼昂 提莫塞乌斯 宙克西斯 索苏斯 帕奥纽斯 伊克提努斯
849. 恭请陛下阅读以下条目4
希波纳克斯 伊索克拉底 希俄斯的伊翁 拉苏斯 吕哥弗隆 德墨忒尔 菲勒塔斯 菲利斯托斯 普律尼科司 赫里亚努斯 西莫尼德斯 斯特西克鲁斯 麦加斯梯尼 阿哥斯 阿果斯 萨卡达斯 弗朗索瓦·勒克莱尔 阿尔西比德 索塔德斯 狄奥迪克底 阿戛塔耳库斯 签名--魔法少年爱德华★爱生活爱圆神爱萝莉塔 2013年1月24日 (四) 10:22 (UTC)
850. 看來瑞典語超過我們不可避免。
差距已不足1萬,看來瑞典語超過我們是不可避免的了。-哆啦A夢220‧284 2013年1月26日 (六) 05:36 (UTC)
851. 給您一些果仁蜜餅!
欢迎参与客栈其它版的方针讨论系列,现在是对条目勋衔的探讨。--魔法少年爱德华★爱生活爱圆神爱萝莉塔 2013年1月28日 (一) 00:24 (UTC) |
852. 陛下请过目
这是最新的条目贡献,当然,不是我贡献的。
卡利克拉提达斯 卡利马库斯 (阿菲德纳) 卡利斯特拉图斯 契罗 狄奥克勒斯 阿吕亚泰斯 西庫昂的阿拉圖斯 阿里斯多美奈斯 迈密乌斯 阿尔库塔斯 阿尔克西拉乌斯 阿那克萨图斯(阿布德拉) 卢尔乌斯 巴库维乌斯 瓦莱里乌斯·弗拉库斯 提布鲁斯 卢修斯·科尼利厄斯·西塞那 昆塔斯·穆修斯·斯卡沃拉·斯喀埃沃拉 奥卢斯·希尔提乌斯 科里纳高拉斯 科里纳高拉斯 阿斯库尼乌斯·佩狄亚努斯 阿塔 (古罗马) 阿基乌斯 米罗 (古罗马) 马克卢斯 貝爾格拉諾將軍號巡洋艦 阿斯克莱皮亚德斯 (萨摩斯) 阿斯克莱皮亚德斯 (萨摩斯) 阿凯夫斯 (埃雷特里亚) 尼科马科斯 卡修斯·隆基努斯 奥卢斯·希尔提乌斯 德·阿隆索·埃尔西拉·祖尼加 莱昂·赫布里阿 巴尔达萨雷·卡斯蒂利奥内 大田垣莲月 大田垣诚 托马斯·埃拉斯图斯 马丁·开姆尼茨 格奥尔格·卡桑德 圣卡耶坦 托马索·卡耶坦 圣卡耶坦 卡洛·博罗梅奥 彼得·巴罗 多明戈·巴涅斯 约翰内斯·阿默巴赫 卢卡斯·扬松·瓦格赫纳 潘菲洛·德·纳尔瓦埃斯 利奥·阿非利加努斯 奥古斯丁·希尔施富格尔 雅各布·凡·黑姆斯克尔克 胡安·德·格里哈尔瓦 胡安·德·加雷 尼古拉 (库萨) 约道库斯·洪第乌斯 阿尔基罗库斯 凯利斯尼兹 纳尔科斯--魔法少年爱德华★爱生活爱圆神爱萝莉塔 2013年1月28日 (一) 10:37 (UTC)
853. RE:真是巧合!
确实是巧合,本人对西班牙语一窍不通。Merphisto(留言) 2013年1月30日 (三) 09:19 (UTC)
854. re
各个语言之间的恶性攀比不可避免。不如到8月份香港年会的时候和基金会反映一下?
另外,阁下提供的数据库虽然齐全,但我目前只会使用csv来建,需要想办法提取这些东西组成表格。--耶叶爷♥VC XC 2013年2月3日 (日) 18:18 (UTC)
855. Please
Hi, I'm from Myanmar(Burma). Can you write http://en.wikipedia.org/wiki/Bagan article in Chinese for me. Thanks...
856. 谢谢!
謝謝您:非常感谢帮助我回退用户页的破坏--Zyuzong(留言) 2013年3月8日 (五) 15:33 (UTC)
857. 剧场外演唱会「初次的课外教学」页面存废讨论通知
858. 送给您半枚星章!
半星章 | ||
去年此时,您和Walter Grassroot不计前嫌,通力合作的情景至今记忆犹新。今日发现有这样一个星章,于是特来补发(笑)。近日维基友爱扩展故障,我想要发星章,故而得以再次造访Wikipedia:维基星章,无意间发现竟有半星章这样一个星章的存在——想来也是从故障中因祸得福吧。达师 - 261 - 442 2013年3月12日 (二) 09:18 (UTC) 本星章由闷声作大死妄图取代维基友爱扩展的程序猿的邪恶的双手发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