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 (東亞):修订间差异
外观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小 机器人:移除2个跨语言链接,现在由维基数据的d:q8192099提供。 |
Choufanging(留言 | 贡献) |
||
第18行: | 第18行: | ||
鐘有兩類:有柄者稱為甬鐘,懸掛時鐘體傾斜;無柄,舞上有鈕者稱鈕鐘,懸掛時鐘體正。曾候乙墓出土的全套編鍾六十四件,其中甬鐘四十五件,鈕鐘十九件。 |
鐘有兩類:有柄者稱為甬鐘,懸掛時鐘體傾斜;無柄,舞上有鈕者稱鈕鐘,懸掛時鐘體正。曾候乙墓出土的全套編鍾六十四件,其中甬鐘四十五件,鈕鐘十九件。 |
||
<gallery> |
<gallery> |
||
File:宗周鐘.jpg|<small>[[西周]][[周厲王|厲王]]作器-[[宗周鐘]]</small> |
|||
File:050113 02 Stalbridge church.jpg|教堂的钟楼 |
File:050113 02 Stalbridge church.jpg|教堂的钟楼 |
||
File:Bell, Mingun, Myanmar.jpg|重9万公斤的[[:en:Mingun Bell|明宮鐘]] |
File:Bell, Mingun, Myanmar.jpg|重9万公斤的[[:en:Mingun Bell|明宮鐘]] |
2013年8月10日 (六) 05:58的版本
鐘,是中國古代的一種金屬撞擊器。通常作為一種軍事或宗教建築的附設器具,用於報時或召集人群、發布消息等。宮廷所用的鐘都刻有銘文,以祈求天神保佑。
中國現存最古老的為明朝永樂年間鑄製的永樂大鐘,有超過500年歷史,鐘面上、下、內、外合共刻有近23萬字,是中國現時已發現最大型的青銅鐘,有「鐘王」之美譽,亦為世界最大的佛鐘以及世界上鑄有最多文字的大鐘,現時存放在北京市西北郊北三環路的大鐘寺。
-
重9万公斤的明宮鐘
-
永樂大鐘
先秦青銅鐘
青銅鐘是周代的主要打擊樂器,古籍中又常作“鍾”。常以編鐘的形式組合成套,少則三枚,多則十數枚,如著名的曾侯乙编钟。
《周禮·冬官考工記·鳧氏》對鐘的形制有詳細的描述[1]:鐘身象兩爿瓦片對合的形狀,兩側形成的銳角名為“欒”,亦名“銑”;兩銑之間,下緣名為“于”;于上名為“鼓”,鼓的中部用來打擊之處名為“隧”;鼓上名“鉦”,鉦由鐘帶縱三橫四分為十二格,每格有三個鐘乳突起,名為“枚”或“景”,鐘帶名為“篆”;鉦上是橢圓的鐘頂,名叫“舞”;舞上是懸掛鐘的柄,名“甬”;甬端平正,謂之“衡”。甬近下部有半環固定件,稱為“斡”,或鑄成獸狀,稱為“旋蟲”。半環中貫一正環,用來懸在鐘架(“虡”)上,稱為“旋"。
鐘有兩類:有柄者稱為甬鐘,懸掛時鐘體傾斜;無柄,舞上有鈕者稱鈕鐘,懸掛時鐘體正。曾候乙墓出土的全套編鍾六十四件,其中甬鐘四十五件,鈕鐘十九件。
參見
注釋
- ^ 原文:兩欒謂之銑,銑間謂之于,于上謂之鼓,鼓上謂之鉦,鉦上謂之舞,舞上謂之甬,甬上謂之衡。鐘縣謂之旋,旋蟲謂之斡。鐘帶謂之篆,篆間謂之枚,枚謂之景。于上之攠之遂。
參考
- 钱玄. 《三礼通论》. 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 ISBN 7-81047-0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