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擴張新字體: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无编辑摘要
无编辑摘要
第1行: 第1行:
{{Japanese|japanese=拡張新字体|kana=かくちょうしんじたい|romaji=Kakuchō Shinjitai|kyujitai=擴張新字體}}
{{Japanese|japanese=拡張新字体|kana=かくちょうしんじたい|romaji=Kakuchō Shinjitai|kyujitai=擴張新字體}}
{{漢字}}
{{漢字}}
'''擴張新字體'''是使用《[[常用漢字表]]》中簡化漢字的方法來類推簡化表外漢字產生的[[简笔字]]。擴張新字體不是日本的[[汉字规范|標準字體]],在正式場合通常應以[[舊字體]]代替。
'''擴張新字體'''是使用《[[常用漢字表]]》中簡化漢字的方法來類推簡化表外漢字及《改定常用漢字表》中新增的未簡化的漢字而產生的[[简笔字]]。擴張新字體不是日本的[[汉字规范|標準字體]],在正式場合通常應以[[舊字體]]代替。<ref name="認識について">{{cite web|url=https://gupea.ub.gu.se/bitstream/2077/32659/2/gupea_2077_32659_2.pdf|title=拡張新字体の認識について|publisher={{lang|ja|[[哥德堡大学|ヨーテボリ大学]] 文学部 言語・文学学科}}|language=ja}}</ref>


== 漢字表中的新字體 ==
== 漢字表中的新字體 ==
第12行: 第12行:
1950年代,《[[朝日新聞]]》使用簡化的《[[常用漢字表]]》表外漢字,如「{{lang|ja|贖}}」、「{{lang|ja|犢}}」和「{{lang|ja|牘}}」右邊的「{{lang|ja|賣}}」均被簡化為「{{lang|ja|売}}」,這些簡化的漢字被稱為「[[朝日文字]]」,對日本社會用字影響巨大。
1950年代,《[[朝日新聞]]》使用簡化的《[[常用漢字表]]》表外漢字,如「{{lang|ja|贖}}」、「{{lang|ja|犢}}」和「{{lang|ja|牘}}」右邊的「{{lang|ja|賣}}」均被簡化為「{{lang|ja|売}}」,這些簡化的漢字被稱為「[[朝日文字]]」,對日本社會用字影響巨大。


後來,擴張新字體也被收錄於[[JIS]],[[1978年]]的JIS C 6226-1978(旧JIS)中,「{{lang|ja|噓}}」、「{{lang|ja|叛}}」等少量表外字(10字左右)簡化為擴張新字體。
後來,擴張新字體也被收錄於[[JIS]],[[1978年]]的JIS C 6226-1978(簡稱78JIS、旧JIS)中,「{{lang|ja|噓}}」、「{{lang|ja|叛}}」等少量表外字(10字左右)簡化為擴張新字體。


[[1983年]]制定的[[JIS X 0208]]:1983(新JIS)是首個大量收錄擴張新字體的[[字符集]],其中,包括「{{lang|ja|鴎(鷗)}}」、「{{lang|ja| 涜(瀆)}}」、「{{lang|ja|溌(潑)}}」、「{{lang|ja|逢}}」、「{{lang|ja|飴}}」在內的299個(若包括「{{lang|ja|曽(曾)}}」「{{lang|ja|訛(譌)}}」則是301個)已收入舊JIS的漢字改為擴張新字體。當時,擴張新字體還不常用於印刷,但該字符集對此產生了巨大衝擊,尤其是人們發現「{{lang|ja|[[森鷗外]]}}」的「{{lang|ja|鷗}}」只能以簡化的「{{lang|ja|鴎}}」代替時,新的字符集廣為詬病。
[[1983年]]制定的[[JIS X 0208]]:1983(簡稱83JIS、新JIS)是首個大量收錄擴張新字體的[[字符集]],其中,包括「{{lang|ja|鴎(鷗)}}」、「{{lang|ja| 涜(瀆)}}」、「{{lang|ja|溌(潑)}}」、「{{lang|ja|逢}}」、「{{lang|ja|飴}}」在內的299個(若包括「{{lang|ja|曽(曾)}}」「{{lang|ja|訛(譌)}}」則是301個)已收入舊JIS的漢字改為擴張新字體。當時,擴張新字體還不常用於印刷,但該字符集對此產生了巨大衝擊,尤其是人們發現「{{lang|ja|[[森鷗外]]}}」的「{{lang|ja|鷗}}」只能以簡化的「{{lang|ja|鴎}}」代替時,新的字符集廣為詬病。


然而,該字符集收錄的表外字大部分仍然未簡化,如「{{lang|ja|贖}}」「{{lang|ja|犢}}」「{{lang|ja|牘}}」。
然而,該字符集收錄的表外字大部分仍然未簡化,如「{{lang|ja|贖}}」「{{lang|ja|犢}}」「{{lang|ja|牘}}」。


本來,收錄擴張新字體是因為官方當時尚未對表外漢字作任何規範,制訂新JIS的人員便臆測將來《常用漢字表》會收錄更多漢字,並類推簡化。但後來《[[表外漢字字体表]]》中規定的字形卻幾乎都是[[康熙字典體]]<ref>{{cite book|author=洪仁善|title=《战后日本的汉字政策研究》|publisher=商务印书馆|isbn=978-7-100-07632-6|language=zh-cn}}</ref>,於是新收錄的簡化字成為了擴張新字體。
本來,收錄擴張新字體是因為官方當時尚未對表外漢字作任何規範,83JIS委便臆測將來《常用漢字表》會收錄更多漢字,並類推簡化,因此將78JIS中位於編碼的第1水準的舊字體移動到第2水準,然後在原來的位置上放置新字體,這導致78JIS系統中打出來的舊字體在83JIS系統中卻顯示為新字體。83JIS上市以來,用戶普遍反映不佳,難以使用。但後來《[[表外漢字字体表]]》中規定的字形卻幾乎都是[[康熙字典體]]<ref>{{cite book|author=洪仁善|title=《战后日本的汉字政策研究》|publisher=商务印书馆|isbn=978-7-100-07632-6|language=zh-cn}}</ref>,於是新收錄的簡化字成為了擴張新字體。


{|class="wikitable"
{|class="wikitable"
|+擴張新字體例
|+擴張新字體例
! 正字 !! 擴張 !! 說明
! 正字 !! 擴張 !! 說明
|-
|-
| {{lang|ja|摑}}* || {{lang|ja|}} ||
| style="font-family:Meiryo; font-size:150%"|{{lang|ja|}}
| style="font-family:Meiryo; font-size:150%" rowspan=2|{{lang|ja|鴬}}
| rowspan=2|「{{lang|ja|鷽(うそ)}}」與「{{lang|ja|鶯(うぐいす)}}」是完全不同的兩種鳥,但二者擴張新字體均為「{{lang|ja|鴬}}」<ref name="認識について"/>。中文簡化字中「-{鷽}-」「-{鶯}-」分別簡作「-{鸴}-」「-{莺}-」。
|-
|-
| {{lang|ja|瀆}}* || {{lang|ja|}} ||
| style="font-family:Meiryo; font-size:150%"|{{lang|ja|}}
|-
|-
| style="font-family:Meiryo; font-size:150%"|{{lang|ja|攪}}
| {{lang|ja|檜}} || {{lang|ja|桧}} || 78JIS的系統中輸入的「{{lang|ja|檜}}」在83JIS環境下會顯示為「{{lang|ja|桧}}」。<ref>{{cite web|url=https://gupea.ub.gu.se/bitstream/2077/32659/2/gupea_2077_32659_2.pdf|title=拡張新字体の認識について|publisher={{lang|ja|[[哥德堡大学|ヨーテボリ大学]] 文学部 言語・文学学科}}|language=ja}}</ref>
| style="font-family:Meiryo; font-size:150%"|{{lang|ja|撹}}
| 「{{lang|ja|撹}}」於《表外漢字字体表》中收錄為「簡易慣用字體」。
|-
| style="font-family:Meiryo; font-size:150%"|{{lang|ja|摑}}*
| style="font-family:Meiryo; font-size:150%"|{{lang|ja|掴}}
|
|-
| style="font-family:Meiryo; font-size:150%"|{{lang|ja|簞}}
| style="font-family:Meiryo; font-size:150%"|{{lang|ja|箪}}
|
|-
| style="font-family:Meiryo; font-size:150%"|{{lang|ja|瀆}}*
| style="font-family:Meiryo; font-size:150%"|{{lang|ja|涜}}
|
|-
| style="font-family:Meiryo; font-size:150%"|{{lang|ja|檜}}
| style="font-family:Meiryo; font-size:150%"|{{lang|ja|桧}}
|
|-
| style="font-family:Meiryo; font-size:150%"|{{lang|ja|儘}}
| style="font-family:Meiryo; font-size:150%"|{{lang|ja|侭}}
| 中文簡化字作「-{尽}-」。
|-
| style="font-family:Meiryo; font-size:150%"|{{lang|ja|藪}}
| style="font-family:Meiryo; font-size:150%"|{{lang|ja|薮}}
|
|}
|}
*註「*」的漢字在日文系統中為「環境依存文字」。
*註「*」的漢字在日文{{Link-ja|Microsoft IME|Microsoft IME}}標記為「環境依存文字」。


== 縮減使用 ==
== 縮減使用 ==
第60行: 第88行:
*[[日本漢字能力檢定]]允許使用擴張新字體作答。
*[[日本漢字能力檢定]]允許使用擴張新字體作答。
*[[奈良縣]][[葛城市]]的「{{lang|ja|葛}}」是擴張新字體。
*[[奈良縣]][[葛城市]]的「{{lang|ja|葛}}」是擴張新字體。
*2012年的一次調查中,[[東京學藝大學]]的51名日本大學生被要求書寫、選擇適切的字({{lang|ja|適切な字}}),但許多學生在手寫文字選擇的環節中選了電腦上無法輸入的擴張新字體,如「{{lang|ja|包帯に血が{{Ruby|_|にじ}}む}}」選了「-{渗}-」而非「{{lang|ja|滲}}」([[日文輸入法]]無法輸入「-{渗}-」),這顯示出擴張新字體的使用並非單純地由其出現頻率、字體的簡略程度決定。<ref name="認識について"/>


==參見==
==參見==

2013年11月3日 (日) 02:30的版本

日語寫法
日語原文拡張新字体
假名かくちょうしんじたい
平文式罗马字Kakuchō Shinjitai
日語舊字體擴張新字體

擴張新字體是使用《常用漢字表》中簡化漢字的方法來類推簡化表外漢字及《改定常用漢字表》中新增的未簡化的漢字而產生的简笔字。擴張新字體不是日本的標準字體,在正式場合通常應以舊字體代替。[1]

漢字表中的新字體

1949年,日本官方發佈《當用漢字字體表》,收錄1850個漢字,不少新字體成為標準漢字,例如「」、「」和「」分別被簡化為「」、「」和「」。後來,《常用漢字表》發佈,收錄1945字,該字表追加了若干新字體,例如「」、「」、「」簡化成「」、「」、「」,另外,已經在《當用漢字字體表》出現的「」字在該表中被簡化的「」字替代。此時,有357個舊字體簡化為新字體(由於「」、「」和「」被合併簡化為「」,新字體的數量只有355個)。

日本漢字簡化帶來的問題是,有相同構成部分的漢字並未統一簡化,導致簡化後字體不統一。例如《常用漢字表》內的「」、「」和「」被簡化成「」、「」和「」,而表外漢字「」、「」和「」右邊的「」不簡化為「」。相比之下,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化字時採用了類推簡化的方法,故沒有產生類似的問題。

擴張新字體的誕生

1950年代,《朝日新聞》使用簡化的《常用漢字表》表外漢字,如「」、「」和「」右邊的「」均被簡化為「」,這些簡化的漢字被稱為「朝日文字」,對日本社會用字影響巨大。

後來,擴張新字體也被收錄於JIS1978年的JIS C 6226-1978(簡稱78JIS、旧JIS)中,「」、「」等少量表外字(10字左右)簡化為擴張新字體。

1983年制定的JIS X 0208:1983(簡稱83JIS、新JIS)是首個大量收錄擴張新字體的字符集,其中,包括「鴎(鷗)」、「 涜(瀆)」、「溌(潑)」、「」、「」在內的299個(若包括「曽(曾)」「訛(譌)」則是301個)已收入舊JIS的漢字改為擴張新字體。當時,擴張新字體還不常用於印刷,但該字符集對此產生了巨大衝擊,尤其是人們發現「森鷗外」的「」只能以簡化的「」代替時,新的字符集廣為詬病。

然而,該字符集收錄的表外字大部分仍然未簡化,如「」「」「」。

本來,收錄擴張新字體是因為官方當時尚未對表外漢字作任何規範,83JIS委員會便臆測將來《常用漢字表》會收錄更多漢字,並類推簡化,因此將78JIS中位於編碼的第1水準的舊字體移動到第2水準,然後在原來的位置上放置新字體,這導致78JIS系統中打出來的舊字體在83JIS系統中卻顯示為新字體。83JIS上市以來,用戶普遍反映不佳,難以使用。但後來《表外漢字字体表》中規定的字形卻幾乎都是康熙字典體[2],於是新收錄的簡化字成為了擴張新字體。

擴張新字體例
正字 擴張 說明
鷽(うそ)」與「鶯(うぐいす)」是完全不同的兩種鳥,但二者擴張新字體均為「[1]。中文簡化字中「鷽」「鶯」分別簡作「鸴」「莺」。
」於《表外漢字字体表》中收錄為「簡易慣用字體」。
*
*
中文簡化字作「尽」。

縮減使用

1990年制定的JIS X 0212(補助漢字日语補助漢字)增補了「」「」「」等擴張新字體對應的正字體「」「」「」,但是由於沒有考慮對使用Shift JIS編碼的電腦的支持,這些電腦依然無法顯示傳統字體。1992年,國語審議會日语国語審議会認為,需要一個統一的字符編碼來解決各文字處理器字體不一的問題。

2000年2月發佈的JIS X 0213日语JIS X 0213:2000(新擴張JIS編碼),使Shift JIS編碼開始能夠顯示「」「」「」等正字體。

同年12月,國語審議會日语国語審議会發佈《表外漢字字体表》,確定了「表外漢字使用傳統字形」的方向(但亦有例外,例如「」使用了表內漢字「」簡作「」的簡化方法)。

2004年JIS X 0213日语JIS X 0213:2004(改正新擴張JIS編碼)更改了字形的細節,表外漢字的辵部由一點的「」改為兩點的「」。2007年1月發售的Windows Vista附帶的字体(MS GothicMS 明朝的更新版和新加入的Meiryo)採用了新標準,結果出現了「」等漢字在某些系統顯示為「」部(一點),在另一些系統卻顯示為「」部(兩點)的亂象。

朝日新聞社亦於2007年1月更改《朝日新聞》的表外漢字字形,使之符合《表外漢字字体表》的標準。

現狀

擴張新字體「
正字體「
  • 2000年發布的《表外漢字字体表》收錄了「」、「」等擴張新字體,視為「簡易慣用字體」,其正字體視為「印刷標準字體」,但「」則只收錄了略字,正字「」未收錄(參見新字體)。
  • 日本漢字能力檢定允許使用擴張新字體作答。
  • 奈良縣葛城市的「」是擴張新字體。
  • 2012年的一次調查中,東京學藝大學的51名日本大學生被要求書寫、選擇適切的字(適切な字),但許多學生在手寫文字選擇的環節中選了電腦上無法輸入的擴張新字體,如「包帯に血が_にじ」選了「渗」而非「」(日文輸入法無法輸入「渗」),這顯示出擴張新字體的使用並非單純地由其出現頻率、字體的簡略程度決定。[1]

參見

參考文獻

  1. ^ 1.0 1.1 1.2 拡張新字体の認識について (PDF). ヨーテボリ大学 文学部 言語・文学学科 (日语). 
  2. ^ 洪仁善. 《战后日本的汉字政策研究》. 商务印书馆. ISBN 978-7-100-07632-6 (中文(中国大陆)). 

外部連結